都江堰景区导游词实用十篇

首页 / 导游词 / |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 1

各位朋友:

  大家好!

  都江堰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今天,就由小梦来陪大家一起畅游都江堰,了解水利工程,祝大家吃好喝好玩好睡好。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由齐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265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大家都知道二郎神吧,二郎神便是李冰的儿子,由于李冰无子,传说而来。为纪念父子俩,修建了我们旁边的这座二王庙,也是观看都江堰最好的观景点。今天,我们来一个逆向思维——倒着走。都江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今天,我们先从鱼嘴看起。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因其形状像一张鳄鱼的嘴巴而得名,昂头于岷江江心,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东边的内江用于灌溉农田,西边的外江则用于排洪。鱼嘴主要起到两个作用:四六分水,二八分沙。二八分沙是指沉淀在河床上的泥沙经过鱼嘴上的一颗颗排列整齐的小石头,而使其外江的沙占八成,内江的沙占二成。这样,灌溉农田的水就会十分清澈,因为大多数泥沙已被外江排走。

  四六分水则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大家请看旁边的几个小岛,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几个小岛而绕成“S”型,使其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而夏季雨水增多,水位上涨,汹涌的水势不再受小岛所影响,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便会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就是这样的“鱼嘴”,保证了当地人民在枯水期的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又在洪水期防范了洪水泛滥的`发生,真是功不可没。当然,没有几个小岛和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的协助,“鱼嘴”也不可能完美地完成任务,这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朋友的互帮互助。

  现在我们奔向下一站——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主要在洪水期将宝瓶口多余的内江水排到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它还会自行溃堤,让江水流入泄洪道,使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以保证成都百姓不受洪水灾害。它的第二大功能就是排沙,当江水疾驰而来,会由于离心力作用形成漩涡,将泥沙或冲上岸,或带入泄洪道,把多余的泥沙排入外江去。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下面就是我们的最后一站——宝瓶口。宝瓶口因形像花瓶而得名,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宝瓶口的水会被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以此来灌溉*原,送到每一家每一户去。换句话说,若是宝瓶口被堵上了,那么60%的成都人就没有水喝。所以宝瓶口和飞沙堰还真是一对“帮人排忧解难”的好兄弟。

  都江堰是由三个主要的水利工程组成,如果把都江堰想象成一条鱼,那么“鱼嘴”处就是鱼的头,飞沙堰就是鱼的身子,而宝瓶口,则是鱼的尾巴。都,成都;江,岷江;堰,堤坝。这就是都江堰名字的由来,希望大家记住这个“水利工程的鼻祖”哦。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 2

  世界古老水利工程之一。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岷江中游。又称百大堰、犍尾堰、金堤等。始建于公元前250年,公元1335年正式命名为都江堰。现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渠首在灌县境内,包括“鱼嘴”、“金刚堤”、“飞沙堰”和“宝瓶口” 4个主要工程和数以千计的渠道与分堰。岷江水流至玉垒山下时,被“鱼嘴”工程分成两股,南侧称外江,是岷江正流,以排泄洪水为主,兼有灌溉之利;北侧为内江,又称都江堰,长约160公里,以灌溉农田为主。其下游分汊为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渠系。

  其中,走马河和柏条河的一部分尾水,在成都以南入府河后,再重返岷江正流。“鱼嘴”后面是由巨大的鹅卵石筑成的内外“金刚堤”,与“鱼嘴”连成一体,是分水工程的主要部分。“金刚堤”后是“飞沙堰”,以排洪排沙为主,使内江江水保持适当的水量。堰后即为离堆巨崖,崖下就是“宝瓶口”工程。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成都*原上河流走向与等高线相垂直的天然地形条件而建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都江堰灌区工程进行了彻底改造和扩展,使灌区面积由原来的14县市,17.3万多公顷农田,迅速扩大到30县市,57.3万多公顷农田。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仍发挥着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水利专家仔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惊叹不止。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这个堰,*时可以引水灌溉,洪水时则可以排水入外江,而且还有排砂石的作用,有时很大的石块也可以从堰上滚走。当时没有水泥,这么大的工程都是就地取材,用竹笼装卵石作堰,费用较省,效果显著。

  都江堰这一带风景优美,有不少名胜古迹,又是一处十分理想的游览胜地。都江堰一带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传说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服恶龙,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建筑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价值的单体或连接的建筑群”。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为什么称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 3

各位游客:

  你们好!

  欢迎你们来到四川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小李。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原西北边缘,地处岷江出山口。介于北纬31°44′54″-31°02′09″之间,东经103°25′42″-103°47′00″之间。地跨川西龙门山地带和成都*原岷江冲积扇扇顶部位。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占65.79%,*坝面积占34.21%。地势从高山、中山到低山再到*原逐级降低,海拔592-4582米,相对高差3900米。都江堰市在地质构造体系上,属华夏构造体系,跨成都*原和龙门山地区两个不同自然地理区,地貌单元属岷江冲积扇一级阶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原呈阶梯分布,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说。

  都江堰市是国际旅游名城,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都江堰已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都江堰市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获得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市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众多,旅游设施完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距都江堰16公里,是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都江堰已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龙池-虹口自然保护区距都江堰景区24公里,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都江堰初创于古蜀国开明王朝时期,完成于秦惠文王时,建于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都江堰渠首工程位于市区西北部,灌县改市以都江堰命名,说明都江堰水利在该市所占位置的重要。

  行政区划

  都江堰市辖17个镇:灌口镇、幸福镇、蒲阳镇、聚源镇、崇义镇、天马镇、石羊镇、柳街镇、玉堂镇、中兴镇、青城山镇、龙池镇、胥家镇、安龙镇、大观镇、紫坪铺镇、翠月湖镇.2个乡向峨乡、虹口乡,49个社区委员会、333个村委会;面积1208*方千米,人口密度495人/*方千米。

  历史沿革

  都江堰市的历史可追溯到在夏禹时代称“导江”,传说夏禹治水导江至此而得名。都江堰市原名灌县,因灌江得名。因地处都江堰首,故名灌县。据《今县释名》:“汉文翁穿漕江灌溉,谓之金灌口,唐因置灌宁县,孟蜀改灌州,明改县。”一说今县城古名灌口,战国秦李冰治水,江水自此以灌*陆,为灌之口而名。

  三国蜀汉置都安县,北周又增置清城县。唐代两县分别改名为导江县和青城县,元合并为灌州,明降州置灌县。1988年,撤销灌县设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1994年,获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城区靠*都江堰渠首,分布着许多文物古迹和传统名居,有二王庙、安澜索桥、城隍庙、伏龙观、灵岩寺、千佛塔等重点文物。

  都江堰市始建于蜀汉,民国防区时代为川军邓锡侯部黄隐江防军防区。

  1988年5月,经***批准撤销灌县设立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

  1997年,都江堰市面积1207.7*方千米,人口57.3万,辖12镇16乡。市**驻灌口镇。

  1999年,都江堰市辖12镇、16个乡:灌口镇、蒲阳镇、石羊镇、玉堂镇、幸福镇、中兴镇、柳街镇、聚源镇、天马镇、崇义镇、龙池镇、青城山镇;胥家乡、驾虹乡、金凤乡、向峨乡、土桥乡、安龙乡、两河乡、大乐乡、徐渡乡、沿江乡、民兴乡、青城乡、大观乡、白沙乡、麻溪乡、虹口乡。

  2000年,都江堰市辖12个镇、16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21980人,其中:灌口镇75059、幸福镇122728、蒲阳镇26163、聚源镇30985、崇义镇26460、天马镇29936、石羊镇26377、柳街镇21828、玉堂镇20894、中兴镇26620、青城山镇10287、龙池镇6155、胥家乡26340、驾虹乡12307、金凤乡14404、向峨乡14350、土桥乡12397、安龙乡11347、大乐乡11477、徐渡乡16524、沿江乡15006、民兴乡13389、青城乡15671、大观乡10761、两河乡4721、白沙乡8472、麻溪乡5511、虹口乡5820。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土族、侗族、瑶族、***族、满族、鄂伦春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2004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川府民政【2004】41号)同意都江堰市撤销青城镇及麻溪、金凤、驾虹、土桥、沿江、徐渡、大乐、两河8个乡。将原青城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青城山镇;青城山镇**驻原青城镇场镇正中街。将原麻溪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紫坪铺镇;紫坪铺镇**驻紫宽街。

  将原金凤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蒲阳镇;蒲阳镇**驻和*街。将原驾虹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胥家镇;胥家镇**驻石龙上街。将原土桥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崇义镇;崇义镇**驻官家花园。将原沿江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柳街镇;柳街镇**驻五一村。将原徐渡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石羊镇;石羊镇**驻**街。将原大乐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安龙镇;安龙镇**驻海棠路。将原两河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大观镇;大观镇**驻双风路。

  2004年,都江堰市辖17个镇(灌口、幸福、蒲阳、中兴、聚源、天马、崇义、龙池、柳街、胥家、安龙、大观、紫坪铺、翠月湖、石羊、玉堂、青城山)、2个乡(向峨、虹口)。

  都江堰市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历年最冷月*均气温4.6℃,最热月*均气温24.4℃。*均年降雨量为1243.80mm。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年际总量变化不大;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幅度在1100-1800mm之间;雨季*均开始于5月21日前后,*均结束于9月14日前后;一次降雨持续最长日数20天。区内主导风向:NW,C,风向频率(%):12、41,最大风速:17米/秒,*均风速:1.3米/秒,本地无台风出现。

  年*均最大相对湿度80,最小相对湿度75,月*均最大84,月*均最小60;年*均最大绝对湿度15.2,最小绝对湿度14.3,月*均最大绝对湿度32.4,月*均最小绝对湿度2.8;30年来的气象监测表明,都江堰市空气湿度指数低于成都市各区(市)县。历年*均气压933.7,极端最高气压958.7,极端最低气压912.2;最热季节的*均气压925.9,最冷季节的*均气压938.7,雨季气压928.0。全年晴天日数120天,阴天日数95天,雾天日数7天,历年*均日照时数1016.9小时,历年*均雷暴日数28天。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 4

  都江堰茶溪谷位于都江堰市向峨乡石碑村,处于成都市1小时经济圈内,距都江堰城区6公里,占地1200亩。独特的区位优势,使之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互承接的典范。是一家集体验、观光、度假、教育于一体的——茶乡圣地。充分彰显乡村风情与历史文化的和谐统一。

  茶溪谷是现代快节奏生活之外的一块净地,让您当起快乐的农夫、自主的场主。这里是您生态的盛宴、亲子的乐园、梦想的田园、养生的圣殿、有机的菜园等。

  家庭农场、户外运动、品茗休闲、科普教育等是其独特的亮点。茶餐饮、农家菜、农夫超市、自助烧烤等让您快乐、时尚、惬意。具备日接待上千人的优质服务团队。在翠绿的树林、潺潺的'山溪水旁,当地主、做农夫的快乐。在山村里自然的劳动、运动,享受亲情,加密友情、收获爱情走进茶溪谷,追寻历史的脚印。体验新农村生活,忘情于山水,融入于自然,自由穿行,释放自我。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 5

  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是,从秦堰楼下去,依次参观二王庙、安澜索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最后我们在离堆公园门口集合登车。整个行程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在游览过程中,请大家爱护景区环境,紧跟团队,以免走失;同时,希望大家记号我们的停车位置和车牌号,以及我的联系方式。

  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景区概况。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时期,蜀郡首李冰率民众耗时约20年修建而成,距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远,并且依然发挥巨大效益的无坝引水工程。难怪余秋雨先生会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都江堰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部分组成。现在我暂且不讲飞沙堰如何排水防洪,也不讲宝瓶口怎样控制水量。重点给各位讲讲都江堰的渠首部分鱼嘴。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位于江心位置形如鱼嘴的就是鱼嘴分水堤。

  鱼嘴为都江堰水利工程奠定了至关重要的三大基础,我个人对它做一个总结,就是巧夺天工的一个“巧”字!

  第一个巧:分四六,*涝旱。

  大家请看,面对滚滚而来的岷江水,河床中央的鱼嘴将它一分为二:一条外江继续担任主河床的作用;一条内江为都江堰新建的引水道。当年李冰特别将内江的河床深度挖到低于外江河床三尺三,又使外江的河床宽度宽于内江河床九丈九。这样一来,岷江水流量小的时候,六成的水就流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原的农业灌溉用水。到了洪水季节,岷江水流量大增,河床宽广的外江就会容纳*六成水流量,以免成都*原遭受洪涝之灾。这种功能就是二王庙石崖上刻着的六个字——分四六,*涝旱。

  鱼嘴的第二巧,就是它发挥了排沙排石的功能。

  由于都江堰处于岷江中游,所以,上游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河水在弯道处的环流原理,江水冲击在弯道的崖壁上会产生漩流,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表层;并且,水流越大卷起的沙石越多,因而大部分的沙石都会自动被带到外江而不会进入内江。同时,鱼嘴又处于“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因此80%的沙石就会从这里排走,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

  第三个巧:中流砥柱

  大家设想,在没有钢筋水泥的两千多年前,眼前这个固若金汤的鱼嘴堤坝是用什么材料构筑的呢?李冰巧妙的使用土石和装有卵石的竹笼,互相连接,形成堤坝。因为用料简陋,历朝历代有不少人想要改变工程用料。元代官员曾在鱼嘴这一关键部位铸造一个一万六千斤的铁龟;明代地方官又以铁牛镇守鱼嘴,但是都被洪水冲走,以失败告终。直到明代御史卢翊巡查四川考察水利时提出,只有李冰用竹笼装卵石的古法才符合以柔克刚的自然规律。

  把竹子编成竹笼,用竹笼装卵石,层叠堆垛,连接成坝才能减少堤坝断裂的可能,加上卵石之间的空隙可使水缓慢渗出,也就减少了溃坝的危险,从而形成既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同时,由于工程修建时不追求一劳永逸,取材因陋就简,所以每年的岁修又可使都江堰实现持续更新,体现了因势利导朴实无华的东方思路。

  当然,仅有鱼嘴的作用是不够的,都江堰的三大工程是相互依存,共为体系的。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 6

各位朋友:

  大家好!

  都江堰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今天,就由小梦来陪大家一起畅游都江堰,了解水利工程,祝大家吃好喝好玩好睡好。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由齐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265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大家都知道二郎神吧,二郎神便是李冰的儿子,由于李冰无子,传说而来。为纪念父子俩,修建了我们旁边的这座二王庙,也是观看都江堰最好的观景点。今天,我们来一个逆向思维——倒着走。都江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今天,我们先从鱼嘴看起。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因其形状像一张鳄鱼的嘴巴而得名,昂头于岷江江心,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东边的内江用于灌溉农田,西边的外江则用于排洪。鱼嘴主要起到两个作用:四六分水,二八分沙。二八分沙是指沉淀在河床上的泥沙经过鱼嘴上的一颗颗排列整齐的小石头,而使其外江的沙占八成,内江的沙占二成。这样,灌溉农田的水就会十分清澈,因为大多数泥沙已被外江排走。

  四六分水则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大家请看旁边的几个小岛,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几个小岛而绕成“S”型,使其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而夏季雨水增多,水位上涨,汹涌的水势不再受小岛所影响,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便会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就是这样的“鱼嘴”,保证了当地人民在枯水期的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又在洪水期防范了洪水泛滥的发生,真是功不可没。当然,没有几个小岛和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的协助,“鱼嘴”也不可能完美地完成任务,这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朋友的互帮互助。

  现在我们奔向下一站——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主要在洪水期将宝瓶口多余的内江水排到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它还会自行溃堤,让江水流入泄洪道,使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以保证成都百姓不受洪水灾害。它的第二大功能就是排沙,当江水疾驰而来,会由于离心力作用形成漩涡,将泥沙或冲上岸,或带入泄洪道,把多余的泥沙排入外江去。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下面就是我们的最后一站——宝瓶口。宝瓶口因形像花瓶而得名,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宝瓶口的水会被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以此来灌溉*原,送到每一家每一户去。换句话说,若是宝瓶口被堵上了,那么60%的成都人就没有水喝。所以宝瓶口和飞沙堰还真是一对“帮人排忧解难”的好兄弟。

  都江堰是由三个主要的水利工程组成,如果把都江堰想象成一条鱼,那么“鱼嘴”处就是鱼的头,飞沙堰就是鱼的身子,而宝瓶口,则是鱼的尾巴。都,成都;江,岷江;堰,堤坝。这就是都江堰名字的由来,希望大家记住这个“水利工程的鼻祖”哦。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 7

各位团友:

  大家好!我今天要向大家讲解的景点是都江堰。

  那众所周知,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李冰父子于公元前256年修建的,它位于四川盆地边缘的岷江中游,今都江堰市城西,距成都60公里左右。它是集防洪、航运、灌溉为一体的水利工程。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它不仅是我国最古老、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远、唯一留存下来并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的灌溉面积超过1000万亩。2200多年来,都江堰仍在正常发挥着它的各项社会功用,而与其同时代修建的郑国渠、灵渠的社会功用却已经早早的废弛了,大家就不禁要问,都江堰为什么能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如一日的灌溉着成都*原,这样历久不衰。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其实啊。原因就在于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的科学性,可能大家都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它科学的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水量等问题,使成都*原成为“水旱从人,食无荒年,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都江堰之所以能稳稳当当的造福千年,还得益于这三大渠首工程。

  首先,让我们看看鱼嘴分水堤的妙用,那顾名思义,是该工程大堤前端形似鱼嘴,故而得名,它的主要功能是分水,将上游奔流而下的江水一分为二,左边称为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的主流,主要用于排洪,右边沿山脚的是内江,为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大的任务,并且在洪水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调节水量的作用。春天,也就是枯水季节时,岷江水量小,灌区正值春耕,需要用水,这时岷江主流直入内江,水量约占六成,外江四成,这样可以保证灌溉,夏季洪水季节时,在弯道动力学原理的作用下,二者的比例会自动的颠倒过来,内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区不受水灾。二王庙墙壁上刻的治水《三字经》中说的“分四六,*潦旱”就是说的鱼嘴这一天然调节分流比例的作用。

  除了分水这个功用外,鱼嘴还有排沙的重要功用,因其建在岷江大弯道的下方,因而外江处于凸岸,内江处于凹岸。当洪水季节来临时,水流夹带的大量沙石到大弯道时,不可避免地形成巨大的漩涡,此时含沙量大,重而沉底的底层水被离心力甩出,与百分之六十的主流一起直冲外江,而含沙量小的表层水被离心力甩到凹岸,冲向内江,鱼嘴是二八排沙的,百分之八十外江,百分之二十内江。

  鱼嘴说完了,现在我们接着看看飞沙堰的功能,飞沙堰位于鱼嘴下方1070米处,长200米,高2。15米,是一个看似*凡的工程,其实它的功用却非常的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是确保成都*原不受水旱灾害的关键,它的主要作用是泄洪,即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把多余的水从这里排到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的情况,飞沙堰还会自动溃堤,让大量的江水回归岷江的主流,另一个作用是排沙,刚才说道在鱼嘴处已经江百分之八十的沙石排到了外江,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到了内江,这些沙石进入内江后并不会全部的流入成都*原。

  因为飞沙堰在这里起到了排沙的关键作用。它会将这百分之二十中的百分之十五的沙石排到外江,这样就只有百分之五的沙石才从宝瓶口进到成都*原,一般情况下,洪水越大,飞沙堰的排沙功能越强,最高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八。这样就保证了内江水流的通畅。可见飞沙堰的确不简单。

  宝瓶口,是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形如瓶口而得名。宝瓶口是内江水流进入成都*原的通道,它有固定的进水量,不管有多少水流入内江,只要超过了宝瓶口的接纳量,它都会一律的拒之口外。从而保证成都*原有足够的水用于灌溉,同时也不至于遭受洪水灾害。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 8

  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都江堰。它建于我国战国时期。这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唯一古仍为今用的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

  据说,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水一出山口,流速骤减,常泛滥成灾。距今约2250年的秦昭王时期,秦国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这项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你们看,这就是鱼嘴,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它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你们看,这像不像一个瓶口?这里的作用是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这样,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原灌溉农田。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原沃野千里,称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人民受益不浅。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起作用。

  我们再往前走,都江堰一带有不少名胜古迹。离堆上建有伏龙观,殿宇三重,巍峨矗立,顺山势逐级升高。前殿陈列着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高2。9米,重4。5吨。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非常珍贵。后殿陈列有都江堰灌区的电动模型。

  在玉垒山麓有二王庙,是古代人民为纪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绩而建,初建于南北朝,名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为王,改称二王庙。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庙宇依山取势,层层而上,宏伟秀丽,四周古木浓荫,环境幽美。大殿及后殿内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庙内石壁间刻有李冰治水的口诀:“深掏摊,低作堰”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

  这里山青青,水粼粼,庙宇古朴,空气清新,长长的安澜桥横江飞架,金刚堤枕水酣卧。当你亲临其境,目睹这一巨大的工程并了解了其引水泄洪的原理,你不能不被李冰等古代人民的绝世神工所折服!

  今天,我就介绍到这里了,请大家解散游览,三十分钟后在这里集中,还请大家注意安全!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 9

各位团友:

  大家好!我今天要向大家讲解的景点是都江堰。

  那众所周知,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李冰父子于公元前256年修建的,它位于四川盆地边缘的岷江中游,今都江堰市城西,距成都60公里左右。它是集防洪、航运、灌溉为一体的水利工程。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它不仅是我国最古老、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远、唯一留存下来并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的灌溉面积超过1000万亩。2200多年来,都江堰仍在正常发挥着它的各项社会功用,而与其同时代修建的郑国渠、灵渠的社会功用却已经早早的废弛了,大家就不禁要问,都江堰为什么能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如一日的灌溉着成都*原,这样历久不衰。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其实啊。原因就在于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的科学性,可能大家都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它科学的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水量等问题,使成都*原成为“水旱从人,食无荒年,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都江堰之所以能稳稳当当的造福千年,还得益于这三大渠首工程。

  首先,让我们看看鱼嘴分水堤的妙用,那顾名思义,是该工程大堤前端形似鱼嘴,故而得名,它的主要功能是分水,将上游奔流而下的江水一分为二,左边称为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的主流,主要用于排洪,右边沿山脚的是内江,为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大的任务,并且在洪水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调节水量的'作用。春天,也就是枯水季节时,岷江水量小,灌区正值春耕,需要用水,这时岷江主流直入内江,水量约占六成,外江四成,这样可以保证灌溉,夏季洪水季节时,在弯道动力学原理的作用下,二者的比例会自动的颠倒过来,内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区不受水灾。二王庙墙壁上刻的治水《三字经》中说的“分四六,*潦旱”就是说的鱼嘴这一天然调节分流比例的作用。

  除了分水这个功用外,鱼嘴还有排沙的重要功用,因其建在岷江大弯道的下方,因而外江处于凸岸,内江处于凹岸。当洪水季节来临时,水流夹带的大量沙石到大弯道时,不可避免地形成巨大的漩涡,此时含沙量大,重而沉底的底层水被离心力甩出,与百分之六十的主流一起直冲外江,而含沙量小的表层水被离心力甩到凹岸,冲向内江,鱼嘴是二八排沙的,百分之八十外江,百分之二十内江。

  鱼嘴说完了,现在我们接着看看飞沙堰的功能,飞沙堰位于鱼嘴下方1070米处,长200米,高2。15米,是一个看似*凡的工程,其实它的功用却非常的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是确保成都*原不受水旱灾害的关键,它的主要作用是泄洪,即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把多余的水从这里排到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的情况,飞沙堰还会自动溃堤,让大量的江水回归岷江的主流,另一个作用是排沙,刚才说道在鱼嘴处已经江百分之八十的沙石排到了外江,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到了内江,这些沙石进入内江后并不会全部的流入成都*原。

  因为飞沙堰在这里起到了排沙的关键作用。它会将这百分之二十中的百分之十五的沙石排到外江,这样就只有百分之五的沙石才从宝瓶口进到成都*原,一般情况下,洪水越大,飞沙堰的排沙功能越强,最高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八。这样就保证了内江水流的通畅。可见飞沙堰的确不简单。

  宝瓶口,是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形如瓶口而得名。宝瓶口是内江水流进入成都*原的通道,它有固定的进水量,不管有多少水流入内江,只要超过了宝瓶口的接纳量,它都会一律的拒之口外。从而保证成都*原有足够的水用于灌溉,同时也不至于遭受洪水灾害。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 10

各位游客: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实用十篇扩展阅读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实用十篇(扩展1)

——都江堰导游词 (菁华9篇)

都江堰导游词1

  欢迎各位来到都江堰市游览。现在我们的车正经过宽敞*直的幸福大道转上玉垒山公路,去参观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区。

  大家从成都来,都看到沿途纵横交错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远*碧绿的田畴,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两千多年以来,古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

  在此以前,由于成都*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高山连绵的松茂峡谷中汹涌而下的浩荡岷江,一到涨水季节,总是顺地势四下漫流,常常给*原生息的远古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难。后来经过距今大约三千年前的鳖灵治水,才使这片土地初步得到*安。鳖灵的巨大功绩,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让给了他,成为开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进*原,缔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则是公元前三世纪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带领人民群众建造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导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其后,由于都江堰水利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前后有不少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维护中不断地将积累的经验变成规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说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闪射出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典范,是毫不夸张的。新*成立以来,都江堰可说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积已由建国时的200万亩扩展到1000多万亩。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长效的伟大功能的奥秘所在。

  我想这也是各位今天游览的目的吧!现在,我们走上了景区公路,沿途森林夹道,空气清新,使大家的旅游有了更好的心情。我们从观景楼往下游览。

  都江堰鸟瞰

  站在楼台的敞廊上远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见岷江从山里滚滚而来,在拐弯处被一条像鱼头的长坝一分为二,堤坝这边的江水顺玉垒山脚流到一座孤立的山头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这边走向远方,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长堤的头部叫鱼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飞沙堰,孤立的山头和玉垒山之间的水道叫宝瓶口。鱼咀、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咀用于分水,让灌溉的水进内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飞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宝瓶口用于引流入渠。就是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长存的“不坏金身”。今天我们看起来,它们是那样的简单。甚至觉得*凡。其实正印证了—句“伟大出于*凡”的格言。都江堰渠首工程蕴涵着极大的科学性,其设计和建造所体现的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称之为最高水*的成就。等一会我们到了现场再作详细介绍。指物说理,可能比较容易说明白一些。现在我们去看二王庙。

  二王庙

  二王庙座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后,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救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

  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占地少,仅10072*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这五大建筑特点我们将边参观边体味。

  我们从二王庙的后山往下走,经过存放商代古木和供奉元朝地方官吉当普的亭阁。穿过有两株“仙人松”的庭院,就到达庙宇的文物陈列室。在这里有我国两位著名画师的真迹镌刻在石碑上,他们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要问是哪两位?其实不用我在这里多说,大家一看画就知道了,这仕女图是张大千先生画的,这奔马自是徐悲鸿的杰作。大家再看左边的这个碑,谁能认出这是什么字? ——这本来也不是字,是用来降魔镇妖的道符,也难怪大家和我一样“一字不识”。

  与陈列室*行是二王庙后殿,现在塑的是李冰夫妇的神像。由于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后人早已将他们神化了。我们在二王庙中参观,自然知道二王是指李冰父子,但我们却见不到李冰儿子李二郎的塑像。“二郎”是神话中与李冰关系最密切的一人。这个角色的出现,把李冰神话的故事情节又推进一个新阶段。但史书从未介绍过李冰儿子,所以李二郎只不过是个传说中的人物。我们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有人崇拜,有人崇拜拿破仑,有人则祟拜刘德华,当时的人却非常崇拜李冰。偶像又都应该是完美的,李冰没有儿子,在封建时代有这么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冰倍受蜀人尊敬和崇拜,自然人们都希望他有一个英雄的儿子,能替他传宗接代,李二郎这个人物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李二郎这个人物的原型可能是跟随李冰一起治水的年青人。李二郎代表的不是真有这个人,也不仅是治水的年青人。而是代表了所有和李冰一起治水的堰工的形象。

  大殿就是李冰殿。大家知道,战国时期是一个产生杰出人物的时代。比如墨家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儒家的孟子等等。李冰也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诸子百家也应有水利家的一*之地。李冰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杰出的水利科学家。

  李冰是先秦时期的蜀郡守,相当于现在四川省*的职位,但蜀郡当时所管辖的区域比现在的四川要小。李冰一方面因为一心为民办实事,多才能干,治蜀有方,受到秦王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信任群众,依靠群众,用比较现代的话来说,便是“走群众路线”,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只有处理好对上和对下的关系,他才能任职四十年,办了许多实事造福于民,所以承认李冰是一位伟大水利专家的同时,我们必须得承认,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这尊塑像中,李冰儒雅仁厚、勤于政务的风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李冰殿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殿的对面是戏楼。戏楼顾名思义就是唱戏的地方,不过这戏不是唱给凡人看的,而是唱给已被供奉为川主神的李冰看的。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是二王庙庙会,明清时代,每到这一天,这里都要唱戏,人们赶庙会敬神、祈福、看戏,甚为热闹。1992年后,赶庙会的风俗又重新恢复。

  这座塔是“字库”,烧纸钱的地方。农历六月二十四庙会的这一天,这里总是热闹非凡,人们会把纸、钱一些歌颂或赞扬李冰的字、画从底层塞入燃烧,塔心中空,青烟直上,塔尖有两只蛤蟆,大家看清楚了没有?烟就从蛤蟆嘴中冲出,直上云霄,这样天上的李冰就可以知道人们对他的评价了。从戏台下面走出大门,一条高陡的石阶梯,把庙宇显得巍峨耸高,返身上看,这隶书“二王庙”匾额,为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冯玉祥将军来都江堰时写的,在这里拍照较有纪念意义。

  再往下走,林荫深深的阶梯旁,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总结,字句精炼,涵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比如:这是岁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也就是飞沙堰对面淤起的浅滩)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年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后的九十年代埋下的,只要看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这边的“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湾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叉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顺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石刻的经验还有很多,有的我们在游览中再作解释。

  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乐楼的雕塑和装饰非常精美,通过谐音、会意或直书其字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讲究清静无为的修炼和吉祥如意、健体长生,羽化登仙等题材。色调上给人以亲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乐楼左、右两边分别塑的是汉代的文翁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们都是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文翁穿湔江以灌田,诸葛亮派马超率一千二百名士兵保护都江堰。

  安澜桥

  走出二王庙,看到的就是都江堰,也就是岷江的内江,架在江上的铁索桥,就是著名的安澜桥。请大家随我过桥去鱼咀参观。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的交通要道。

  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经*批准,将索桥下移了—百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过这晃晃悠悠的桥,去体味如履簿冰的感觉吧,过索桥可是游都江堰最有乐趣的项目之一呵!

  鱼咀

  大家已经知道,鱼咀是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部分。站在鱼咀的坝口,看岷江迎面而来,经鱼咀一隔分为两股,即外江和内江。鱼咀就是分水堤的头,为什么要修在这里呢?起多大作用呢?这就要回到二王庙石崖上刻的“分四六、*潦旱”的两句话上了。

  鱼咀主要起分水作用。李冰修建鱼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韩家坝的稳固性和分水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鱼嘴的堤坝,把岷江水一分为二,分为内江和外江。由于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内低,再加上正有一个弯道,所以鱼咀分水后在春耕季节江水流量较小时,主流就有约六成的水进入内江,首先保证了成都*原的农业灌溉用水。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势受河床弯道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四成,这样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成都*原的防洪难题。这种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潦旱”。

  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之—,它发源于我省松潘县境内,全长760公里,源头至此约340公里,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弯道环流原理,江水在弯道产生的漩流,会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上层,大部分便自动被带入外江一边而不进内江。鱼嘴正处于“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从这里排走,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

  现在的鱼咀已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在从前它可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笼护堤。就是用川西盛产的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横置坝边,里边塞满河边冲积的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接一层,造成了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就地取材,方法简易而效果极好。

  紧接鱼咀的这道长堤叫金刚堤,每年内江淘河起来的泥沙就用来堆积加固堤坝,既保证内江护岸,又解决了泥沙的出路,这就是岁修“三字经”上说的“挖河沙,堆堤岸”。

  飞沙堰

  金刚堤尽头处成了一个斜坡,然后是一道矮坝,这就是飞沙堰了。

  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个主体工程,这堰修在离堆之侧,是一道低坝,堰顶距河床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内江泄洪排沙。从鱼嘴分进的内江水,被离堆一顶,自然旋流起来,每当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宝瓶口的可流量时,宝瓶口不能通过的水,主要从飞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从飞沙堰一齐流出去。“飞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仅溢洪还能排沙。

  测量资料表明,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强。特大洪水时,从鱼嘴分进内江总干渠的流量可达宝瓶口流量的四倍。75%的内江水可从这里泄出。当枯水季节,水位低于飞沙堰时,它便成了一道天然节制闸,自动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证了成都*原的灌溉。资料还表明,在飞沙堰第二次利用弯道流体力学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约15%。鱼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宝瓶口

  宝瓶口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江水进人成都*原的流量,当宝瓶口的进水量饱和(约700立方米/秒)后,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纳。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原的农业、灌溉、防洪、运输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

  宝瓶口旁的这小山叫离堆。

  选择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是极其科学的。它使内江水经过一段流程后水势便于控制,水质进一步澄清,然后被迎面独立的离堆顶托江水,创造了飞沙堰泄洪排沙的功能和宝瓶口的瓶颈效用。保证了成都*原的防洪和灌溉。所以说,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决定了整个渠首工程的布局。两千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山形水势,设计出这样妙绝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都江堰所展示的我国古代水利科学水*,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感到自豪,感到振奋吗!

  离堆公园

  从飞沙堰前行是离堆公园。

  离堆公园是都江堰的市内入口,也是市区最美丽的园林,奇花异木、盆景艺术、丛林幽径、处处让人留连。其中有两处我认为是必去之地,那就是伏龙观和新辟的文物陈列馆。

  伏龙观就建在离堆上,因“二郎擒孽龙”的神话而得名。伏龙观的前身名叫“范贤馆”,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纪念成汉时(公元302—347年)青城山天师道首领、天地太师西山侯——范长生而建。因范长生被人称为“范贤”,这馆因之而命名为“范贤馆”,五代十国时,李冰先后受封为“大安王”和“应圣灵感王”,在此修李公祠。又因宋代民间传说的二郎伏龙,最后定名“伏龙观”。

  走上四十二级台阶后,便可见右方的一碑“离堆”。抬头看右前方的山头,那便是玉垒山,李冰当时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首先开玉垒山,引水灌田,便使玉垒山的主峰和我们脚下的这块山丘分隔开了,形成了一个孤立的小山堆,这便是离堆的由来。左侧并排立着11块石碑,依次为“神禹峋嵝碑”,“道都符碑”和“佛教梵文碑”,意在借助儒、释、道三教的神力以镇水,通称“镇水碑”。也有说镇水碑不是镇水,而是镇压下面的孽龙的。孽龙若没有上面碑的神力镇压,便又会兴风作浪。

  伏龙观前殿,供奉的是李冰神像。神像是东汉末年(168年)石刻像,像高2.9米,重4.5吨。于1974年修建外江江闸才从河床中捞出来。因石像卧在江中,胸前文字清晰可见。中间有文:“故蜀郡李府君讳冰”,两袖有文:“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镇水万世焉”这段文字表明,此石刻像雕刻时间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闰三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

  都水是东汉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部门。是郡太守府的椽史,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旁边这尊缺头人像大概就是当时的都水,由于岷江中上游沙石含量大,头给撞毁了。他没有头,却依旧把当时的治水工具“锸”握得紧紧的,足以证明他治水的决心与信心。在那时,官员们腰间的绶带分别代表他们官位的大小,他腰间绶带并不长,反映了他在当时的官位并不大。据推测,他的官位相当于现在都江堰管理局局长。

  前殿的另一侧,陈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有趣的是,他手中所持的工具也是“锸”)、石马(个头矮壮矫健的川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马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成的。古*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低不过足踝,高不过肩,以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原水灾。当然,在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古迹了。

  石刻水塘展现了建都江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要请大家注意的是石刻水塘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中间是一些闸,这些闸用于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

  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原名铁佛殿,现为文物陈列室,展示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

  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呼啸,脚下的离堆此时更显出“中流砥柱”的气势。

  离堆是当年李冰在此处开凿的一个引水口。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国,还没有火药,而且铁器的使用也较落后,这玉垒山又属子母岩(砾岩沉积岩),结构十分坚固,要人工开凿缺口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于是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先用柴火焚烧岩石,使之炽热,然后浇水醋。凿去一层,再烧一层,如此反复进行,终于在八年后,开了—个宽20M、高40M、长80M的缺口,这口子使玉垒山分出了离堆,也建成了宝瓶口。据传,在开凿宝瓶口时,李冰不仅身先士卒,奋勇当先,同时李冰的女儿“冰儿”也为之英勇献身。当宝瓶口还差最后一层岩墙就可打开时,每人都知道开这层岩墙的人便必死无疑。“冰儿”却毅然要求去,宝瓶口凿开了,可“冰儿”却被滚滚的江流吞食了,人们说她死后羽化成仙,神灵便附在玉垒山上,从远处便可见“冰儿”安祥地仰卧在玉垒山,日日夜夜地守护着这千年古堰。

  现在,我们原路走出伏龙观,去参观都江堰文物陈列馆,里面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量史料,将加深你对古堰的认识。陈列馆关于青城山等地的资料,会使你对都江堰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都江堰导游词2

  欢迎各位来到都江堰市游览。现在我们的车正经过宽敞*直的幸福大道转上玉垒山公路,去参观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区。

  大家从成都来,都看到沿途纵横交错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远*碧绿的田畴,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两千多年以来,古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

  在此以前,由于成都*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高山连绵的松茂峡谷中汹涌而下的浩荡岷江,一到涨水季节,总是顺地势四下漫流,常常给*原生息的远古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难。后来经过距今大约三千年前的鳖灵治水,才使这片土地初步得到*安。鳖灵的巨大功绩,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让给了他,成为开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进*原,缔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则是公元前三世纪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带领人民群众建造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导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其后,由于都江堰水利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前后有不少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维护中不断地将积累的经验变成规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说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闪射出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典范,是毫不夸张的。新*成立以来,都江堰可说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积已由建国时的200万亩扩展到1000多万亩。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长效的伟大功能的奥秘所在。

  我想这也是各位今天游览的目的吧!现在,我们走上了景区公路,沿途森林夹道,空气清新,使大家的旅游有了更好的心情。我们从观景楼往下游览。

  都江堰鸟瞰

  站在楼台的敞廊上远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见岷江从山里滚滚而来,在拐弯处被一条像鱼头的长坝一分为二,堤坝这边的江水顺玉垒山脚流到一座孤立的山头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这边走向远方,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长堤的头部叫鱼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飞沙堰,孤立的山头和玉垒山之间的水道叫宝瓶口。鱼咀、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咀用于分水,让灌溉的水进内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飞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宝瓶口用于引流入渠。就是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长存的“不坏金身”。今天我们看起来,它们是那样的简单。甚至觉得*凡。其实正印证了—句“伟大出于*凡”的格言。都江堰渠首工程蕴涵着极大的科学性,其设计和建造所体现的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称之为最高水*的成就。等一会我们到了现场再作详细介绍。指物说理,可能比较容易说明白一些。现在我们去看二王庙。

  二王庙

  二王庙座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后,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救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

  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占地少,仅10072*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这五大建筑特点我们将边参观边体味。

  我们从二王庙的后山往下走,经过存放商代古木和供奉元朝地方官吉当普的亭阁。穿过有两株“仙人松”的庭院,就到达庙宇的文物陈列室。在这里有我国两位著名画师的真迹镌刻在石碑上,他们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要问是哪两位?其实不用我在这里多说,大家一看画就知道了,这仕女图是张大千先生画的,这奔马自是徐悲鸿的杰作。大家再看左边的这个碑,谁能认出这是什么字? ——这本来也不是字,是用来降魔镇妖的道符,也难怪大家和我一样“一字不识”。

  与陈列室*行是二王庙后殿,现在塑的是李冰夫妇的神像。由于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后人早已将他们神化了。我们在二王庙中参观,自然知道二王是指李冰父子,但我们却见不到李冰儿子李二郎的塑像。“二郎”是神话中与李冰关系最密切的一人。这个角色的出现,把李冰神话的故事情节又推进一个新阶段。但史书从未介绍过李冰儿子,所以李二郎只不过是个传说中的人物。我们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有人崇拜,有人崇拜拿破仑,有人则祟拜刘德华,当时的人却非常崇拜李冰。偶像又都应该是完美的,李冰没有儿子,在封建时代有这么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冰倍受蜀人尊敬和崇拜,自然人们都希望他有一个英雄的儿子,能替他传宗接代,李二郎这个人物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李二郎这个人物的原型可能是跟随李冰一起治水的年青人。李二郎代表的不是真有这个人,也不仅是治水的年青人。而是代表了所有和李冰一起治水的堰工的形象。

  大殿就是李冰殿。大家知道,战国时期是一个产生杰出人物的时代。比如墨家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儒家的孟子等等。李冰也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诸子百家也应有水利家的一*之地。李冰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杰出的水利科学家。

  李冰是先秦时期的蜀郡守,相当于现在四川省*的职位,但蜀郡当时所管辖的区域比现在的四川要小。李冰一方面因为一心为民办实事,多才能干,治蜀有方,受到秦王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信任群众,依靠群众,用比较现代的话来说,便是“走群众路线”,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只有处理好对上和对下的关系,他才能任职四十年,办了许多实事造福于民,所以承认李冰是一位伟大水利专家的同时,我们必须得承认,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这尊塑像中,李冰儒雅仁厚、勤于政务的风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李冰殿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殿的对面是戏楼。戏楼顾名思义就是唱戏的地方,不过这戏不是唱给凡人看的,而是唱给已被供奉为川主神的李冰看的。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是二王庙庙会,明清时代,每到这一天,这里都要唱戏,人们赶庙会敬神、祈福、看戏,甚为热闹。1992年后,赶庙会的风俗又重新恢复。

  这座塔是“字库”,烧纸钱的地方。农历六月二十四庙会的这一天,这里总是热闹非凡,人们会把纸、钱一些歌颂或赞扬李冰的字、画从底层塞入燃烧,塔心中空,青烟直上,塔尖有两只蛤蟆,大家看清楚了没有?烟就从蛤蟆嘴中冲出,直上云霄,这样天上的李冰就可以知道人们对他的评价了。从戏台下面走出大门,一条高陡的石阶梯,把庙宇显得巍峨耸高,返身上看,这隶书“二王庙”匾额,为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冯玉祥将军来都江堰时写的,在这里拍照较有纪念意义。

  再往下走,林荫深深的阶梯旁,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总结,字句精炼,涵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比如:这是岁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也就是飞沙堰对面淤起的浅滩)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年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后的九十年代埋下的,只要看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这边的“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湾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叉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顺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石刻的经验还有很多,有的我们在游览中再作解释。

  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乐楼的雕塑和装饰非常精美,通过谐音、会意或直书其字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讲究清静无为的修炼和吉祥如意、健体长生,羽化登仙等题材。色调上给人以亲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乐楼左、右两边分别塑的是汉代的文翁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们都是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文翁穿湔江以灌田,诸葛亮派马超率一千二百名士兵保护都江堰。

  安澜桥

  走出二王庙,看到的就是都江堰,也就是岷江的内江,架在江上的铁索桥,就是著名的安澜桥。请大家随我过桥去鱼咀参观。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的交通要道。

  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经*批准,将索桥下移了—百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过这晃晃悠悠的桥,去体味如履簿冰的感觉吧,过索桥可是游都江堰最有乐趣的项目之一呵!

  鱼咀

  大家已经知道,鱼咀是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部分。站在鱼咀的坝口,看岷江迎面而来,经鱼咀一隔分为两股,即外江和内江。鱼咀就是分水堤的头,为什么要修在这里呢?起多大作用呢?这就要回到二王庙石崖上刻的“分四六、*潦旱”的两句话上了。

  鱼咀主要起分水作用。李冰修建鱼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韩家坝的稳固性和分水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鱼嘴的堤坝,把岷江水一分为二,分为内江和外江。由于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内低,再加上正有一个弯道,所以鱼咀分水后在春耕季节江水流量较小时,主流就有约六成的水进入内江,首先保证了成都*原的农业灌溉用水。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势受河床弯道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四成,这样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成都*原的防洪难题。这种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潦旱”。

  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之—,它发源于我省松潘县境内,全长760公里,源头至此约340公里,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弯道环流原理,江水在弯道产生的漩流,会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上层,大部分便自动被带入外江一边而不进内江。鱼嘴正处于“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从这里排走,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

  现在的鱼咀已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在从前它可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笼护堤。就是用川西盛产的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横置坝边,里边塞满河边冲积的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接一层,造成了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就地取材,方法简易而效果极好。

  紧接鱼咀的这道长堤叫金刚堤,每年内江淘河起来的泥沙就用来堆积加固堤坝,既保证内江护岸,又解决了泥沙的出路,这就是岁修“三字经”上说的“挖河沙,堆堤岸”。

  飞沙堰

  金刚堤尽头处成了一个斜坡,然后是一道矮坝,这就是飞沙堰了。

  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个主体工程,这堰修在离堆之侧,是一道低坝,堰顶距河床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内江泄洪排沙。从鱼嘴分进的内江水,被离堆一顶,自然旋流起来,每当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宝瓶口的可流量时,宝瓶口不能通过的水,主要从飞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从飞沙堰一齐流出去。“飞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仅溢洪还能排沙。

  测量资料表明,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强。特大洪水时,从鱼嘴分进内江总干渠的流量可达宝瓶口流量的四倍。75%的内江水可从这里泄出。当枯水季节,水位低于飞沙堰时,它便成了一道天然节制闸,自动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证了成都*原的灌溉。资料还表明,在飞沙堰第二次利用弯道流体力学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约15%。鱼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宝瓶口

  宝瓶口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江水进人成都*原的流量,当宝瓶口的进水量饱和(约700立方米/秒)后,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纳。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原的农业、灌溉、防洪、运输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

  宝瓶口旁的这小山叫离堆。

  选择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是极其科学的。它使内江水经过一段流程后水势便于控制,水质进一步澄清,然后被迎面独立的离堆顶托江水,创造了飞沙堰泄洪排沙的功能和宝瓶口的瓶颈效用。保证了成都*原的防洪和灌溉。所以说,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决定了整个渠首工程的布局。两千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山形水势,设计出这样妙绝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都江堰所展示的我国古代水利科学水*,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感到自豪,感到振奋吗!

  离堆公园

  从飞沙堰前行是离堆公园。

  离堆公园是都江堰的市内入口,也是市区最美丽的园林,奇花异木、盆景艺术、丛林幽径、处处让人留连。其中有两处我认为是必去之地,那就是伏龙观和新辟的文物陈列馆。

  伏龙观就建在离堆上,因“二郎擒孽龙”的神话而得名。伏龙观的前身名叫“范贤馆”,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纪念成汉时(公元302—347年)青城山天师道首领、天地太师西山侯——范长生而建。因范长生被人称为“范贤”,这馆因之而命名为“范贤馆”,五代十国时,李冰先后受封为“大安王”和“应圣灵感王”,在此修李公祠。又因宋代民间传说的二郎伏龙,最后定名“伏龙观”。

  走上四十二级台阶后,便可见右方的一碑“离堆”。抬头看右前方的山头,那便是玉垒山,李冰当时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首先开玉垒山,引水灌田,便使玉垒山的主峰和我们脚下的这块山丘分隔开了,形成了一个孤立的小山堆,这便是离堆的由来。左侧并排立着11块石碑,依次为“神禹峋嵝碑”,“道都符碑”和“佛教梵文碑”,意在借助儒、释、道三教的神力以镇水,通称“镇水碑”。也有说镇水碑不是镇水,而是镇压下面的孽龙的。孽龙若没有上面碑的神力镇压,便又会兴风作浪。

  伏龙观前殿,供奉的是李冰神像。神像是东汉末年(168年)石刻像,像高2.9米,重4.5吨。于1974年修建外江江闸才从河床中捞出来。因石像卧在江中,胸前文字清晰可见。中间有文:“故蜀郡李府君讳冰”,两袖有文:“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镇水万世焉”这段文字表明,此石刻像雕刻时间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闰三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

  都水是东汉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部门。是郡太守府的椽史,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旁边这尊缺头人像大概就是当时的都水,由于岷江中上游沙石含量大,头给撞毁了。他没有头,却依旧把当时的治水工具“锸”握得紧紧的,足以证明他治水的决心与信心。在那时,官员们腰间的绶带分别代表他们官位的大小,他腰间绶带并不长,反映了他在当时的官位并不大。据推测,他的官位相当于现在都江堰管理局局长。

  前殿的另一侧,陈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有趣的是,他手中所持的工具也是“锸”)、石马(个头矮壮矫健的川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马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成的。古*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低不过足踝,高不过肩,以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原水灾。当然,在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古迹了。

  石刻水塘展现了建都江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要请大家注意的是石刻水塘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中间是一些闸,这些闸用于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

  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原名铁佛殿,现为文物陈列室,展示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

  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呼啸,脚下的离堆此时更显出“中流砥柱”的气势。

  离堆是当年李冰在此处开凿的一个引水口。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国,还没有火药,而且铁器的使用也较落后,这玉垒山又属子母岩(砾岩沉积岩),结构十分坚固,要人工开凿缺口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于是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先用柴火焚烧岩石,使之炽热,然后浇水醋。凿去一层,再烧一层,如此反复进行,终于在八年后,开了—个宽20M、高40M、长80M的缺口,这口子使玉垒山分出了离堆,也建成了宝瓶口。据传,在开凿宝瓶口时,李冰不仅身先士卒,奋勇当先,同时李冰的女儿“冰儿”也为之英勇献身。当宝瓶口还差最后一层岩墙就可打开时,每人都知道开这层岩墙的人便必死无疑。“冰儿”却毅然要求去,宝瓶口凿开了,可“冰儿”却被滚滚的江流吞食了,人们说她死后羽化成仙,神灵便附在玉垒山上,从远处便可见“冰儿”安祥地仰卧在玉垒山,日日夜夜地守护着这千年古堰。

  现在,我们原路走出伏龙观,去参观都江堰文物陈列馆,里面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量史料,将加深你对古堰的认识。陈列馆关于青城山等地的资料,会使你对都江堰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都江堰导游词3

  都江堰(Dujiang yàn),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都江堰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0年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令人流连忘返。

  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水利史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导游词4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潦旱”的功效。

都江堰导游词5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都江堰景区。都江堰位于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离成都约56km。在游览前,我先交代一下注意事项:在游览时,请大家保管好自己随身物品。同时,请大家爱护景区环境,紧跟团队,避免走失。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是从秦堰楼下去,依次参观二王庙、安澜索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离堆,最后在大门口集合。整个行程大约需要两个小时。现在请跟随我的脚步,进入景区游览。

  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时期,是蜀首相李冰父子率领民众修建的。花费了大约20年,才修建完成。距今天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远,依然发挥巨大功效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难怪余秋雨先生会说“我以为*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了”。而这激动人心的工程是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的。接下来,我就一一为大家解读三大工程是怎么发挥其巨大作用的。随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这就是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鱼嘴。它形如鱼的嘴巴,因此得名为鱼嘴。现在我们站在鱼嘴的坝口,看岷江汹涌而来,经鱼嘴一分为两股,即内江和外江。外江继续担任主河床的作用,内江为都江堰新建的引水渠。李冰特别将内江河床的深度修的低于外江三尺三,又将外江河床的宽度修的宽于内江河床九丈九。加上这里是一个弯道,在春耕水流量小的时候,主流就有约六成的水进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原的灌溉用水。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提高,水势受河道弯曲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一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四成,这样又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程度*原的防洪难题。这种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旱涝”。

  另外,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落差很大,上有水流湍急,所以,有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弯道环流远理,江水在弯道产生的旋流,会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的上层,大部分便自动被带入外江。鱼嘴正是出于“正面去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所以80%的沙石从这里排走,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我们不得不佩服李冰选址的准确。我们现在看到的鱼嘴已经是钢筋混凝土建筑,那么在从前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呢?在从前它可是用土石作基,用卵石竹笼护堤。人们就地取材,把川西的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横放在坝边,在里面塞满河边冲击的的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接一层,筑成了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这种方法简易而效果极好。5.12大地震后,鱼嘴出现了多处裂缝,到如今鱼嘴上被修复的痕迹还清晰可见,它也因为裂缝而成为大家最关心的景点。

  总的来说,鱼嘴可以用一个巧字来形容,位置选的巧,分水分的巧,排沙排石排的巧。当然,仅有鱼嘴是不够的,三大工程是相互依存,共为体系的。那接下来,我们就去参观下一处工程——飞沙堰泄洪道。

都江堰导游词6

  欢迎大家来到世界盛名的都江堰景区,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员何贤凤;大家可以叫我小何;来到都江堰景区想必大家都感受到了都江堰清新的空气了吧!所以说都江堰市是成都的后花园了,而这后花园中又隐藏着一个“园中之园”,

  它就是今天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了,我想各位游客都是这项水利工程最大的受益者吧!进入到都江堰景区,我们现在的位置是“离堆公园”。离堆公园占地90余亩,于1932年建成。为什么要叫做“离堆”公园呢?就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游览中找寻答案吧!在离堆公园中有一个“伏龙观”,为什么要取名伏龙观呢?原来这其中还有一个传说,话说当年李冰在治水前,岷江有一条孽龙,兴妖作怪。为爱百姓,李冰便派李二郎与孽龙大战,最后孽龙大败,逃亡到青城山的王婆岩;李二郎随即追赶上去,在黎山老母的帮助下降服了孽龙。于是李二郎将孽龙永远锁在离堆下的深潭里,后来人们便修建起了这座“伏龙观”,以此镇守孽龙。传说终归是传说,还是让我们来真正了解一下宝瓶口的开凿吧!为什么要叫做宝瓶口呢?因为它形如“宝瓶”,而且又是岷江水进入成都*原的咽喉,可以说,从这里流出的岷江水都是最宝贵的财富了。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吧!

  来到宝瓶亭,下面看到的就是宝瓶口了,作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大主体工程之一,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引流入渠。我想大家一定和很困惑这个口子是怎样开凿出来的?那就让我们一起回到2220年前吧,当时开凿玉垒山,打开宝瓶口才能把岷江水引入成都*原,李冰很困扰这个问题。因为玉垒山全是砾岩,相当坚固。那时候秦国没有炸药,即使有铁器,硬度也不够啊!怎么办呢?突然有一天李冰见一老农在烧石灰,顿时来了灵感。于是趁热打铁,带上民夫,先用柴火烧岩石,再浇上冰冷的岷江水,只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岩石表层就开始破裂了。就这样,用了整整八年时间,开凿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口子;而被开凿的山丘原本是“玉垒山”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的阻隔,形成一座“离堆”。经历史演变,成为了今天的“离堆公园”现在我们都知道离堆公园的来历了吧,游客朋友们你们猜到了吗?。

  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原的咽喉,严格控制着水量。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都拒之“口”外。这种稳定的水量,对成都*原的农业、灌溉、防洪、

  运输都产生了特大效益。我们是不是应该为这样的水利工程而感到自豪呢?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宝瓶亭之上,接下来我们将游览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另外两个主体工程。有谁知道是哪两大水利工程吗?咱们举手示意!好的!这位游客朋友给出了答案,就是飞沙堰和鱼嘴。还是要给这位朋友一点奖励呢!恩!就奖励他今晚多吃一碗饭,大家说好不好!

  那么,飞沙堰和鱼嘴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又分别发挥着什么作用呢?那就让我将在接下来在行程中给大家娓娓道来吧。

  相信通过接下来的游览你们一定会对李冰的智慧所折服,也一定会对李冰的治水精神而赞叹不已。

  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都江堰导游词7

  都江堰市(原灌县)介于北纬30°44′—31°22,东京103°25′-—103°47′之间,东西宽54公里,南北长68公里,幅员1211*方公里。位于成都*原西北边缘,东南距成都市48公里。辖12镇16个乡、2个开发区和9个街道管委会。总人55万人。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原、水域面积大体为6:3:1。都江堰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都江堰市始建于蜀汉,有着20xx多年的悠久历史,因地处都江堰首,当时故名灌县,1988年5月,经*批准撤销灌县设立都江堰市,1994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都江堰市是一座新兴的中等工业旅游城市。

  目前,该市已初步建成电力、机械、化工、食品等支柱产业。旅游业也是都江堰市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后山、龙池“三区”、灵岩寺都是国内和世界知名的景区。在四川省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中都江堰市位列第五。

  都江堰市因堰而闻名,境内闻名世界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被誉为“活的水利博物馆”、“水文化摇篮”,是*和世界水利史上的奇珍。奔流不息的岷江水分成密如蛛网的灌溉渠系成为天府之国的生命之源,千百年来一直被誉为镶嵌在锦秀天府的一颗明珠,享有“天府之源”的美称。

都江堰导游词8

  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景区位于首批*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城西,距四川省会成都市仅30分钟车程,双流国际机场58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景区地处内陆亚热带地区,年*均气温15.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水质、空气都达到国际标准,全年均适宜旅游。

  景区面积为220公顷,核心游览面积120公顷,是由离堆古园、都江堰渠首工程、二王庙、玉垒山、松茂古道等20多个重要景点串联成的旅游环线。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都江堰山、水、城、林、堰、桥融为一体的独特风光,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生态性、特色性。

  〔清溪园〕由于园中的美景是以清澈的岷江水为主线来串缀,因此称它为清溪园。清溪园占地约8000*方米,园林建筑风格取材于川西民居,造园手法以水生景,清泉在岷江特有的各色卵石的映衬下,凸显出浓浓的野趣。透过照壁的漏框,我们可以看见览秀亭屹于小山之上,山间溪流潺潺而下,使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同时也使这里成为整个园林的组景中心,我们眼前的这些盆景,有全国罕见的上千年的树桩盆景,也有再现巴山蜀水幽、险、雄、秀自然风貌的山水盆景。

  园中最著名的树叫紫薇佛掌,紫薇树在民间一直是吉祥的象征。看它象不象如来佛祖的手掌,它历经沧桑,阅尽世间万象,是一件活的文物。您向它祈祷或许会带给你好运。这就是园内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花瓶,已经有13*花经》中有专门介绍。

  园中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屏风,它制作于明末清初,是用紫薇、银薇、翠薇三件花木编制而成。其大胆的想象,独特的构思,在全国尚属首例。它取意于古园林建筑中园门造型,虚实相间,既美观又实用,盘扎艺术大气而精巧,显示了园艺师精湛的技艺。

  〔堰功道〕这条宽阔的大道,叫做堰功道。道旁屹立着十二位堰功人物。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江堰的社会功效与日俱增,这不仅要归功于李冰科学的选址、设计、施工,更要感谢从秦汉以来的历代驻川官吏和有识之士对都江堰的悉心维护。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修建了这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左右分置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12尊青铜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历代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功绩卓越的有功之臣,就是靠他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的加固维修,才使都江堰至今青春常在。

  他们大部分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作为一方的执政者,他们在深刻认识到水利对于农业、民生和社会稳定意义的同时,更是领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学观和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他们当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治蜀的一个大事是提倡农耕,要抓农耕,其中最大的一个事情是抓水利,抓水利最大的事情就是维护都江堰。在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派了1200人长期驻守和维护都江堰工程,也是他第一次在都江堰设了专门管理都江堰工程的堰官。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后来。诸葛亮治蜀,政绩昭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了李冰治水精神的深刻启迪和影响。在成都*原,了解了水情就是了解了民情,治理了水情就是疏导了民心。而能够疏导的根本,就在于体察民情、了解民心、顺应民意。其疏导之法的精髓就在于:不是堵、不是围、不是截,而是导、而是开、而是放。

  伏龙观

  第二年在距李冰像出土南37米处又出土了一尊持锸石人像,可惜缺头残肩,背部被水冲蚀,石像宽衣重袖,双手持锸而立。通高1。85米,经考定为李冰石像题记中“造三神石人”中的一人。同年立于伏龙观大殿左侧。前殿的另一侧,陈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石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马是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成的。古*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在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原水灾。当然,在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古迹。

  石刻水塘展现了建都江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石刻水塘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中间刻有水闸,其作用是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中殿原名铁佛殿,现为文陈列室,这里展示的是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呼啸,脚下的离堆此时更显出“中流砥柱”的气势。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是*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的最伟大之处,乃是建堰2260多年仍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和谐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堪称中华文明划时代的里程碑。

  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率民众历尽艰辛建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此,被洪水长久肆虐、蜀人几为鱼的川西泽国摇身一变,成为沃野千里、遍地桑麻、满目稻麦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是世界公认的历史最悠久的无坝引水工程,它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的天府之国,成为秦统一*强大的后方战略基地和大粮仓,它无可置疑地推进和加速了华夏文明的进程。

  造福万代的都江堰是一个庞大的水利系统工程。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如何更迭,都江堰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维修。它的水利网络逐渐扩大,目前已覆盖四川省36个县的1000多万亩良田,并向成都等数十座城市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成为成都*原和川东北数千万人的生命之源。

  世界上最伟大的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除了它下游密如蛛网极其庞大的灌溉水网河渠系统外,其主体部份为渠首三大工程: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引水口。鱼嘴分水堤,因形似鱼嘴而得名。分水堤位于渠首顶端,修筑在岷江弯道的中部,迎着古老的波涛,巧妙地将一条岷江剖为内外二江。内江是人工河,外江是岷江的天然河道,内江主要作用灌溉,外江则肩负着泄洪的重任。水流*缓的枯水期岷江六成水沿凹岸流入内江,外江占四成,水流湍急的洪水期,六成水在凸岸的反作用务下冲入外江,这就是治水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潦旱”。由此可见鱼嘴修建时的科学选址是何等奇妙。鱼嘴分水堤因长期面对洪水巨大的冲击力,所以修筑十分坚固,且世代维修,后人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两千多年前,李冰率众人烧水浇岩石,用人工艰难地将一座山断开,形成了一个窄窄的进水口,进水口因形似瓶颈而得名“宝瓶口”。江面在这里由70米骤减为28米,滔滔江水经窄窄的进水口涌入宽阔的内江,逐渐形成密如蛛网的水系,灌溉着川西*原千里沃野。它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进入成都*原的江水流量。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原的农田灌溉,抗旱防洪,生活用水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20x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山形水势,设计出这样妙绝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

  〔安澜桥〕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261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笮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的交通要道。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将索桥下移了100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二王庙〕二王庙坐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依山随形占地少,仅10072*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

  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乐楼的雕塑和装饰非常精美,通过谐音、会意或直书其字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清静无为、吉祥如意、健体长生、羽化登仙等题材。色调上给人以亲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乐楼左、右两边分别塑的是汉代的文翁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们都是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

  走上台阶,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字句精练,含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比如:这是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

  “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90年代埋下的,只要淘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大门里的“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弯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汊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流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

  〔松茂古道〕又称茶马古道,或合起来称松茂茶马古道。是从今天的都江堰市为起点,至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为终点的一条古代交通要道。游人登上都江堰景区玉垒山的青石路面,还能依稀透过历史的厚重帷幕,想像这条古道的光荣与辉煌,凝望古旧的关隘、雉碟与城墙,领略历史赋予这条古道的重任。茶马古道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蜀汉时期就已经开通。当时的茶马古道并非为贸易而开,主要是出于拓展疆域,便于军事行动的需要。到了唐代,松茂古道成了战略物资互换为主的战略交通要道。在四川,茶叶、布匹、铁器等内地物资在都江堰集中,组成几十上百匹的马帮,经松茂古道运往松潘。再把战马赶回都江堰。所以这条道成为了重要的“茶马古道”。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又称开水节,源于古代对水神的祭祀(清代就称为祀水),因秦时蜀郡太守李冰建堰有功,后改为祭祀李冰。正式把清明节定为开水节,是在北宋太*兴国三年(978年),从那时开始至今,这项古老的水利民俗仪式已有10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都江堰景区。都江堰位于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离成都约56km。在游览前,我先交代一下注意事项:在游览时,请大家保管好自己随身物品。同时,请大家爱护景区环境,紧跟团队,避免走失。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是从秦堰楼下去,依次参观二王庙、安澜索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离堆,最后在大门口集合。整个行程大约需要两个小时。现在请跟随我的脚步,进入景区游览。

  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时期,是蜀首相李冰父子率领民众修建的。花费了大约*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了”。而这激动人心的工程是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的。接下来,我就一一为大家解读三大工程是怎么发挥其巨大作用的。随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这就是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鱼嘴。它形如鱼的嘴巴,因此得名为鱼嘴。现在我们站在鱼嘴的坝口,看岷江汹涌而来,经鱼嘴一分为两股,即内江和外江。外江继续担任主河床的作用,内江为都江堰新建的引水渠。李冰特别将内江河床的深度修的低于外江三尺三,又将外江河床的宽度修的宽于内江河床九丈九。加上这里是一个弯道,在春耕水流量小的时候,主流就有约六成的水进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原的灌溉用水。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提高,水势受河道弯曲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一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四成,这样又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程度*原的防洪难题。这种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旱涝”。

  另外,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落差很大,上有水流湍急,所以,有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弯道环流远理,江水在弯道产生的旋流,会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的上层,大部分便自动被带入外江。鱼嘴正是出于“正面去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所以80%的沙石从这里排走,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我们不得不佩服李冰选址的准确。我们现在看到的鱼嘴已经是钢筋混凝土建筑,那么在从前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呢?在从前它可是用土石作基,用卵石竹笼护堤。人们就地取材,把川西的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横放在坝边,在里面塞满河边冲击的的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接一层,筑成了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这种方法简易而效果极好。5.12大地震后,鱼嘴出现了多处裂缝,到如今鱼嘴上被修复的痕迹还清晰可见,它也因为裂缝而成为大家最关心的景点。

  总的来说,鱼嘴可以用一个巧字来形容,位置选的巧,分水分的巧,排沙排石排的巧。当然,仅有鱼嘴是不够的,三大工程是相互依存,共为体系的。那接下来,我们就去参观下一处工程——飞沙堰泄洪道。

都江堰导游词9

  欢迎各位来到都江堰市游览。现在我们的车正经过宽敞*直的幸福大道转上玉垒山公路,去参观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区。

  大家从成都来,都看到沿途纵横交错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远*碧绿的田畴,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两千多年以来,古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

  在此以前,由于成都*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高山连绵的松茂峡谷中汹涌而下的浩荡岷江,一到涨水季节,总是顺地势四下漫流,常常给*原生息的远古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难。后来经过距今大约三千年前的鳖灵治水,才使这片土地初步得到*安。鳖灵的巨大功绩,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让给了他,成为开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进*原,缔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则是公元前三世纪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带领人民群众建造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导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其后,由于都江堰水利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前后有不少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维护中不断地将积累的经验变成规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说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闪射出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典范,是毫不夸张的。新*成立以来,都江堰可说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积已由建国时的200万亩扩展到1000多万亩。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长效的伟大功能的奥秘所在。

  我想这也是各位今天游览的目的吧!现在,我们走上了景区公路,沿途森林夹道,空气清新,使大家的旅游有了更好的心情。我们从观景楼往下游览。

  都江堰鸟瞰

  站在楼台的敞廊上远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见岷江从山里滚滚而来,在拐弯处被一条像鱼头的长坝一分为二,堤坝这边的江水顺玉垒山脚流到一座孤立的山头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这边走向远方,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长堤的头部叫鱼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飞沙堰,孤立的山头和玉垒山之间的水道叫宝瓶口。鱼咀、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咀用于分水,让灌溉的水进内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飞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宝瓶口用于引流入渠。就是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长存的“不坏金身”。今天我们看起来,它们是那样的简单。甚至觉得*凡。其实正印证了—句“伟大出于*凡”的格言。都江堰渠首工程蕴涵着极大的科学性,其设计和建造所体现的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称之为最高水*的成就。等一会我们到了现场再作详细介绍。指物说理,可能比较容易说明白一些。现在我们去看二王庙。

  二王庙

  二王庙座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后,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救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

  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占地少,仅10072*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这五大建筑特点我们将边参观边体味。

  我们从二王庙的后山往下走,经过存放商代古木和供奉元朝地方官吉当普的亭阁。穿过有两株“仙人松”的庭院,就到达庙宇的文物陈列室。在这里有我国两位著名画师的真迹镌刻在石碑上,他们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要问是哪两位?其实不用我在这里多说,大家一看画就知道了,这仕女图是张大千先生画的,这奔马自是徐悲鸿的杰作。大家再看左边的这个碑,谁能认出这是什么字? ——这本来也不是字,是用来降魔镇妖的道符,也难怪大家和我一样“一字不识”。

  与陈列室*行是二王庙后殿,现在塑的是李冰夫妇的神像。由于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后人早已将他们神化了。我们在二王庙中参观,自然知道二王是指李冰父子,但我们却见不到李冰儿子李二郎的塑像。“二郎”是神话中与李冰关系最密切的一人。这个角色的出现,把李冰神话的故事情节又推进一个新阶段。但史书从未介绍过李冰儿子,所以李二郎只不过是个传说中的人物。我们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有人崇拜,有人崇拜拿破仑,有人则祟拜刘德华,当时的人却非常崇拜李冰。偶像又都应该是完美的,李冰没有儿子,在封建时代有这么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冰倍受蜀人尊敬和崇拜,自然人们都希望他有一个英雄的儿子,能替他传宗接代,李二郎这个人物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李二郎这个人物的原型可能是跟随李冰一起治水的年青人。李二郎代表的不是真有这个人,也不仅是治水的年青人。而是代表了所有和李冰一起治水的堰工的形象。

  大殿就是李冰殿。大家知道,战国时期是一个产生杰出人物的时代。比如墨家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儒家的孟子等等。李冰也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诸子百家也应有水利家的一*之地。李冰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杰出的水利科学家。

  李冰是先秦时期的蜀郡守,相当于现在四川省*的职位,但蜀郡当时所管辖的区域比现在的四川要小。李冰一方面因为一心为民办实事,多才能干,治蜀有方,受到秦王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信任群众,依靠群众,用比较现代的话来说,便是“走群众路线”,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只有处理好对上和对下的关系,他才能任职四十年,办了许多实事造福于民,所以承认李冰是一位伟大水利专家的同时,我们必须得承认,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这尊塑像中,李冰儒雅仁厚、勤于政务的风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李冰殿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殿的对面是戏楼。戏楼顾名思义就是唱戏的地方,不过这戏不是唱给凡人看的,而是唱给已被供奉为川主神的李冰看的。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是二王庙庙会,明清时代,每到这一天,这里都要唱戏,人们赶庙会敬神、祈福、看戏,甚为热闹。1992年后,赶庙会的风俗又重新恢复。

  这座塔是“字库”,烧纸钱的地方。农历六月二十四庙会的这一天,这里总是热闹非凡,人们会把纸、钱一些歌颂或赞扬李冰的字、画从底层塞入燃烧,塔心中空,青烟直上,塔尖有两只蛤蟆,大家看清楚了没有?烟就从蛤蟆嘴中冲出,直上云霄,这样天上的李冰就可以知道人们对他的评价了。从戏台下面走出大门,一条高陡的石阶梯,把庙宇显得巍峨耸高,返身上看,这隶书“二王庙”匾额,为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冯玉祥将军来都江堰时写的,在这里拍照较有纪念意义。

  再往下走,林荫深深的阶梯旁,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总结,字句精炼,涵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比如:这是岁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也就是飞沙堰对面淤起的浅滩)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年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后的九十年代埋下的,只要看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这边的“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湾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叉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顺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石刻的经验还有很多,有的我们在游览中再作解释。

  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乐楼的雕塑和装饰非常精美,通过谐音、会意或直书其字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讲究清静无为的修炼和吉祥如意、健体长生,羽化登仙等题材。色调上给人以亲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乐楼左、右两边分别塑的是汉代的文翁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们都是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文翁穿湔江以灌田,诸葛亮派马超率一千二百名士兵保护都江堰。

  安澜桥

  走出二王庙,看到的就是都江堰,也就是岷江的内江,架在江上的铁索桥,就是著名的安澜桥。请大家随我过桥去鱼咀参观。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的交通要道。

  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经*批准,将索桥下移了—百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过这晃晃悠悠的桥,去体味如履簿冰的感觉吧,过索桥可是游都江堰最有乐趣的项目之一呵!

  鱼咀

  大家已经知道,鱼咀是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部分。站在鱼咀的坝口,看岷江迎面而来,经鱼咀一隔分为两股,即外江和内江。鱼咀就是分水堤的头,为什么要修在这里呢?起多大作用呢?这就要回到二王庙石崖上刻的“分四六、*潦旱”的两句话上了。

  鱼咀主要起分水作用。李冰修建鱼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韩家坝的稳固性和分水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鱼嘴的堤坝,把岷江水一分为二,分为内江和外江。由于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内低,再加上正有一个弯道,所以鱼咀分水后在春耕季节江水流量较小时,主流就有约六成的水进入内江,首先保证了成都*原的农业灌溉用水。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势受河床弯道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四成,这样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成都*原的防洪难题。这种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潦旱”。

  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之—,它发源于我省松潘县境内,全长760公里,源头至此约340公里,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弯道环流原理,江水在弯道产生的漩流,会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上层,大部分便自动被带入外江一边而不进内江。鱼嘴正处于“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从这里排走,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

  现在的鱼咀已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在从前它可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笼护堤。就是用川西盛产的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横置坝边,里边塞满河边冲积的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接一层,造成了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就地取材,方法简易而效果极好。

  紧接鱼咀的这道长堤叫金刚堤,每年内江淘河起来的泥沙就用来堆积加固堤坝,既保证内江护岸,又解决了泥沙的出路,这就是岁修“三字经”上说的“挖河沙,堆堤岸”。

  飞沙堰

  金刚堤尽头处成了一个斜坡,然后是一道矮坝,这就是飞沙堰了。

  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个主体工程,这堰修在离堆之侧,是一道低坝,堰顶距河床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内江泄洪排沙。从鱼嘴分进的内江水,被离堆一顶,自然旋流起来,每当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宝瓶口的可流量时,宝瓶口不能通过的水,主要从飞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从飞沙堰一齐流出去。“飞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仅溢洪还能排沙。

  测量资料表明,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强。特大洪水时,从鱼嘴分进内江总干渠的流量可达宝瓶口流量的四倍。75%的内江水可从这里泄出。当枯水季节,水位低于飞沙堰时,它便成了一道天然节制闸,自动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证了成都*原的灌溉。资料还表明,在飞沙堰第二次利用弯道流体力学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约15%。鱼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宝瓶口

  宝瓶口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江水进人成都*原的流量,当宝瓶口的进水量饱和(约700立方米/秒)后,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纳。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原的农业、灌溉、防洪、运输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

  宝瓶口旁的这小山叫离堆。

  选择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是极其科学的。它使内江水经过一段流程后水势便于控制,水质进一步澄清,然后被迎面独立的离堆顶托江水,创造了飞沙堰泄洪排沙的功能和宝瓶口的瓶颈效用。保证了成都*原的防洪和灌溉。所以说,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决定了整个渠首工程的布局。两千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山形水势,设计出这样妙绝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都江堰所展示的我国古代水利科学水*,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感到自豪,感到振奋吗!

  离堆公园

  从飞沙堰前行是离堆公园。

  离堆公园是都江堰的市内入口,也是市区最美丽的园林,奇花异木、盆景艺术、丛林幽径、处处让人留连。其中有两处我认为是必去之地,那就是伏龙观和新辟的文物陈列馆。

  伏龙观就建在离堆上,因“二郎擒孽龙”的神话而得名。伏龙观的前身名叫“范贤馆”,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纪念成汉时(公元302—347年)青城山天师道首领、天地太师西山侯——范长生而建。因范长生被人称为“范贤”,这馆因之而命名为“范贤馆”,五代十国时,李冰先后受封为“大安王”和“应圣灵感王”,在此修李公祠。又因宋代民间传说的二郎伏龙,最后定名“伏龙观”。

  走上四十二级台阶后,便可见右方的一碑“离堆”。抬头看右前方的山头,那便是玉垒山,李冰当时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首先开玉垒山,引水灌田,便使玉垒山的主峰和我们脚下的这块山丘分隔开了,形成了一个孤立的小山堆,这便是离堆的由来。左侧并排立着11块石碑,依次为“神禹峋嵝碑”,“道都符碑”和“佛教梵文碑”,意在借助儒、释、道三教的神力以镇水,通称“镇水碑”。也有说镇水碑不是镇水,而是镇压下面的孽龙的。孽龙若没有上面碑的神力镇压,便又会兴风作浪。

  伏龙观前殿,供奉的是李冰神像。神像是东汉末年(168年)石刻像,像高2.9米,重4.5吨。于1974年修建外江江闸才从河床中捞出来。因石像卧在江中,胸前文字清晰可见。中间有文:“故蜀郡李府君讳冰”,两袖有文:“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镇水万世焉”这段文字表明,此石刻像雕刻时间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闰三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

  都水是东汉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部门。是郡太守府的椽史,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旁边这尊缺头人像大概就是当时的都水,由于岷江中上游沙石含量大,头给撞毁了。他没有头,却依旧把当时的治水工具“锸”握得紧紧的,足以证明他治水的决心与信心。在那时,官员们腰间的绶带分别代表他们官位的大小,他腰间绶带并不长,反映了他在当时的官位并不大。据推测,他的官位相当于现在都江堰管理局局长。

  前殿的另一侧,陈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有趣的是,他手中所持的工具也是“锸”)、石马(个头矮壮矫健的川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马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成的。古*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低不过足踝,高不过肩,以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原水灾。当然,在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古迹了。

  石刻水塘展现了建都江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要请大家注意的是石刻水塘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中间是一些闸,这些闸用于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

  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原名铁佛殿,现为文物陈列室,展示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

  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呼啸,脚下的离堆此时更显出“中流砥柱”的气势。

  离堆是当年李冰在此处开凿的一个引水口。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国,还没有火药,而且铁器的使用也较落后,这玉垒山又属子母岩(砾岩沉积岩),结构十分坚固,要人工开凿缺口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于是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先用柴火焚烧岩石,使之炽热,然后浇水醋。凿去一层,再烧一层,如此反复进行,终于在八年后,开了—个宽20M、高40M、长80M的缺口,这口子使玉垒山分出了离堆,也建成了宝瓶口。据传,在开凿宝瓶口时,李冰不仅身先士卒,奋勇当先,同时李冰的女儿“冰儿”也为之英勇献身。当宝瓶口还差最后一层岩墙就可打开时,每人都知道开这层岩墙的人便必死无疑。“冰儿”却毅然要求去,宝瓶口凿开了,可“冰儿”却被滚滚的江流吞食了,人们说她死后羽化成仙,神灵便附在玉垒山上,从远处便可见“冰儿”安祥地仰卧在玉垒山,日日夜夜地守护着这千年古堰。

  现在,我们原路走出伏龙观,去参观都江堰文物陈列馆,里面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量史料,将加深你对古堰的认识。陈列馆关于青城山等地的资料,会使你对都江堰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实用十篇(扩展2)

——都江堰导游词 (菁华6篇)

都江堰导游词1

  欢迎大家来到世界盛名的都江堰景区,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员何贤凤;大家可以叫我小何;来到都江堰景区想必大家都感受到了都江堰清新的空气了吧!所以说都江堰市是成都的后花园了,而这后花园中又隐藏着一个“园中之园”,

  它就是今天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了,我想各位游客都是这项水利工程最大的受益者吧!进入到都江堰景区,我们现在的位置是“离堆公园”。离堆公园占地90余亩,于1932年建成。为什么要叫做“离堆”公园呢?就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游览中找寻答案吧!在离堆公园中有一个“伏龙观”,为什么要取名伏龙观呢?原来这其中还有一个传说,话说当年李冰在治水前,岷江有一条孽龙,兴妖作怪。为爱百姓,李冰便派李二郎与孽龙大战,最后孽龙大败,逃亡到青城山的王婆岩;李二郎随即追赶上去,在黎山老母的帮助下降服了孽龙。于是李二郎将孽龙永远锁在离堆下的深潭里,后来人们便修建起了这座“伏龙观”,以此镇守孽龙。传说终归是传说,还是让我们来真正了解一下宝瓶口的开凿吧!为什么要叫做宝瓶口呢?因为它形如“宝瓶”,而且又是岷江水进入成都*原的咽喉,可以说,从这里流出的岷江水都是最宝贵的财富了。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吧!

  来到宝瓶亭,下面看到的就是宝瓶口了,作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大主体工程之一,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引流入渠。我想大家一定和很困惑这个口子是怎样开凿出来的?那就让我们一起回到2220年前吧,当时开凿玉垒山,打开宝瓶口才能把岷江水引入成都*原,李冰很困扰这个问题。因为玉垒山全是砾岩,相当坚固。那时候秦国没有炸药,即使有铁器,硬度也不够啊!怎么办呢?突然有一天李冰见一老农在烧石灰,顿时来了灵感。于是趁热打铁,带上民夫,先用柴火烧岩石,再浇上冰冷的岷江水,只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岩石表层就开始破裂了。就这样,用了整整八年时间,开凿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口子;而被开凿的山丘原本是“玉垒山”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的阻隔,形成一座“离堆”。经历史演变,成为了今天的“离堆公园”现在我们都知道离堆公园的来历了吧,游客朋友们你们猜到了吗?。

  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原的咽喉,严格控制着水量。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都拒之“口”外。这种稳定的水量,对成都*原的农业、灌溉、防洪、

  运输都产生了特大效益。我们是不是应该为这样的水利工程而感到自豪呢?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宝瓶亭之上,接下来我们将游览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另外两个主体工程。有谁知道是哪两大水利工程吗?咱们举手示意!好的!这位游客朋友给出了答案,就是飞沙堰和鱼嘴。还是要给这位朋友一点奖励呢!恩!就奖励他今晚多吃一碗饭,大家说好不好!

  那么,飞沙堰和鱼嘴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又分别发挥着什么作用呢?那就让我将在接下来在行程中给大家娓娓道来吧。

  相信通过接下来的游览你们一定会对李冰的智慧所折服,也一定会对李冰的治水精神而赞叹不已。

  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都江堰导游词2

  青城山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属于道教名山。建福宫,始建于唐代,规模颇大。天然图画坊,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

  青城山位于*西部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处。因为山上树木茂盛,四季常青,故历来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青城山是*道教的重要发祥地。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10余座。建福宫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公元1888年)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建于清光绪(公元1875~1920年)年间。这里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画中,故将其称为“天然图画”。

  这些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一般采用按中轴线对称展开的传统手法,并依据地形地貌,巧妙地构建各种建筑。建筑装饰上也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长寿和升仙的思想。对于深入研究*古代的道教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青城山因其的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道教建筑而成为天下名山,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和隐居修练之处,文人墨客们留下了的珍贵“墨宝”,为这座名山增添了丰富的人文景观。特别是为数众多的楹联,不但赞美了青城山的美丽,还颂扬了道教思想、道教经典,表达出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由衷的敬意,以及对国家兴衰、民生荣辱的关注。

都江堰导游词3

  列位伴侣各人好!都江堰被誉为“天下水利文化的鼻祖”,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本日,就由小梦来陪各人一路畅游都江堰,相识水利工程,祝各人吃好喝好玩好睡好。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会都江堰市灌口镇,是*建树于古代并行使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由齐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265年阁下建筑的,是全天下迄今为止,年月最久、独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性的宏洪流利工程。各人都知道二郎神吧,二郎神即是李冰的后世,因为李冰无子,传说而来。为眷念父子俩,建筑了我们旁边的这座二王庙,也是寓目都江堰最好的观景点。本日,我们来一个逆向思想——倒着走。都江堰首要分为三个部门,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本日,我们先从鱼嘴看起。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因其外形像一张鳄鱼的嘴巴而得名,昂头于岷江江心,将岷江分为表里两江,东边的内江用于浇灌农田,西边的外江则用于排洪。鱼嘴首要起到两个浸染:四六分水,二八分沙。二八分沙是指沉淀在河床上的泥沙颠末鱼嘴上的一颗颗分列整齐的小石头,而使其外江的沙占八成,内江的沙占二成。这样,浇灌农田的水就会异常清亮,由于大大都泥沙已被外江排走。四六分水则按照季候的变革而变革,各人请看旁边的几个小岛,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几个小岛而绕成“S”型,使其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而夏日雨水增多,水位上涨,澎湃的水势不再受小岛所影响,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便会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就是这样的“鱼嘴”,导游随感,担保了内地人民在枯水期的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糊口用水,又在大水期防御了大水泛滥的产生,真是功不行没。虽然,没有几个小岛和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的帮忙,“鱼嘴”也不行能美满地完成使命,这也汇报我们,在糊口中,我们也必要伴侣的互帮合作。

  此刻我们奔向下一站——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具有泻洪、排沙和调理水量的明显成果,首要在大水期将宝瓶口多余的内江水排到外江,假如碰着特大大水,它还会自行溃堤,让江水流入泄洪道,使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以担保成都黎民不受大水患害。它的第二大成果就是排沙,当江水奔跑而来,会因为离心力浸染形成漩涡,将泥沙或冲登陆,或带入泄洪道,把多余的泥沙排入外江去。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姑且工程;现在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能。

  下面就是我们的最后一站——宝瓶口。宝瓶口因形像花瓶而得名,起"控制闸"浸染,能自动节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节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宝瓶口的水会被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以此来浇灌*原,送到每一家每一户去。换句话说,如果宝瓶口被堵上了,那么60%的成都人就没有水喝。以是宝瓶口和飞沙堰还真是一对“帮人排忧解难”的好兄弟。

  都江堰是由三个首要的水利工程构成,假如把都江堰想象成一条鱼,那么“鱼嘴”处就是鱼的头,飞沙堰就是鱼的身子,而宝瓶口,则是鱼的尾巴。都,成都;江,岷江;堰,堤坝。这就是都江堰名字的由来,但愿各人记着这个“水利工程的鼻祖”哦。

都江堰导游词4

  都江堰市(原灌县)介于北纬30°44′—31°22,东京103°25′-—103°47′之间,东西宽54公里,南北长68公里,幅员1211*方公里。位于成都*原西北边缘,东南距成都市48公里。辖12镇16个乡、2个开发区和9个街道管委会。总人55万人。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原、水域面积大体为6:3:1。都江堰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都江堰市始建于蜀汉,有着20xx多年的悠久历史,因地处都江堰首,当时故名灌县,1988年5月,经*批准撤销灌县设立都江堰市,1994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都江堰市是一座新兴的中等工业旅游城市。

  目前,该市已初步建成电力、机械、化工、食品等支柱产业。旅游业也是都江堰市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后山、龙池“三区”、灵岩寺都是国内和世界知名的景区。在四川省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中都江堰市位列第五。

  都江堰市因堰而闻名,境内闻名世界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被誉为“活的水利博物馆”、“水文化摇篮”,是*和世界水利史上的奇珍。奔流不息的岷江水分成密如蛛网的灌溉渠系成为天府之国的生命之源,千百年来一直被誉为镶嵌在锦秀天府的一颗明珠,享有“天府之源”的美称。

都江堰导游词5

  都江堰市(原灌县)介于北纬30°44′—31°22,东京103°25′-—103°47′之间,东西宽54公里,南北长68公里,幅员1211*方公里。位于成都*原西北边缘,东南距成都市48公里。辖12镇16个乡、2个开发区和9个街道管委会。总人55万人。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原、水域面积大体为6:3:1。都江堰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都江堰市始建于蜀汉,有着20xx多年的悠久历史,因地处都江堰首,当时故名灌县,1988年5月,经*批准撤销灌县设立都江堰市,1994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都江堰市是一座新兴的中等工业旅游城市。

  目前,该市已初步建成电力、机械、化工、食品等支柱产业。旅游业也是都江堰市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后山、龙池“三区”、灵岩寺都是国内和世界知名的景区。在四川省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中都江堰市位列第五。

  都江堰市因堰而闻名,境内闻名世界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被誉为“活的水利博物馆”、“水文化摇篮”,是*和世界水利史上的奇珍。奔流不息的岷江水分成密如蛛网的灌溉渠系成为天府之国的生命之源,千百年来一直被誉为镶嵌在锦秀天府的一颗明珠,享有“天府之源”的美称。

都江堰导游词6

  欢迎各位来到都江堰市游览。现在我们的车正经过宽敞*直的幸福大道转上玉垒山公路,去参观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区。

  大家从成都来,都看到沿途纵横交错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远*碧绿的田畴,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两千多年以来,古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

  在此以前,由于成都*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高山连绵的松茂峡谷中汹涌而下的浩荡岷江,一到涨水季节,总是顺地势四下漫流,常常给*原生息的远古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难。后来经过距今大约三千年前的鳖灵治水,才使这片土地初步得到*安。鳖灵的巨大功绩,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让给了他,成为开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进*原,缔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则是公元前三世纪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带领人民群众建造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导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其后,由于都江堰水利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前后有不少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维护中不断地将积累的经验变成规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说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闪射出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典范,是毫不夸张的。新*成立以来,都江堰可说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积已由建国时的200万亩扩展到1000多万亩。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长效的伟大功能的奥秘所在。

  我想这也是各位今天游览的目的吧!现在,我们走上了景区公路,沿途森林夹道,空气清新,使大家的旅游有了更好的心情。我们从观景楼往下游览。

  都江堰鸟瞰

  站在楼台的敞廊上远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见岷江从山里滚滚而来,在拐弯处被一条像鱼头的长坝一分为二,堤坝这边的江水顺玉垒山脚流到一座孤立的山头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这边走向远方,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长堤的头部叫鱼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飞沙堰,孤立的山头和玉垒山之间的水道叫宝瓶口。鱼咀、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咀用于分水,让灌溉的水进内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飞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宝瓶口用于引流入渠。就是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长存的“不坏金身”。今天我们看起来,它们是那样的简单。甚至觉得*凡。其实正印证了—句“伟大出于*凡”的格言。都江堰渠首工程蕴涵着极大的科学性,其设计和建造所体现的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称之为最高水*的成就。等一会我们到了现场再作详细介绍。指物说理,可能比较容易说明白一些。现在我们去看二王庙。

  二王庙

  二王庙座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后,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救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

  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占地少,仅10072*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这五大建筑特点我们将边参观边体味。

  我们从二王庙的后山往下走,经过存放商代古木和供奉元朝地方官吉当普的亭阁。穿过有两株“仙人松”的庭院,就到达庙宇的文物陈列室。在这里有我国两位著名画师的真迹镌刻在石碑上,他们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要问是哪两位?其实不用我在这里多说,大家一看画就知道了,这仕女图是张大千先生画的,这奔马自是徐悲鸿的杰作。大家再看左边的这个碑,谁能认出这是什么字? ——这本来也不是字,是用来降魔镇妖的道符,也难怪大家和我一样“一字不识”。

  与陈列室*行是二王庙后殿,现在塑的是李冰夫妇的神像。由于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后人早已将他们神化了。我们在二王庙中参观,自然知道二王是指李冰父子,但我们却见不到李冰儿子李二郎的塑像。“二郎”是神话中与李冰关系最密切的一人。这个角色的出现,把李冰神话的故事情节又推进一个新阶段。但史书从未介绍过李冰儿子,所以李二郎只不过是个传说中的人物。我们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有人崇拜,有人崇拜拿破仑,有人则祟拜刘德华,当时的人却非常崇拜李冰。偶像又都应该是完美的,李冰没有儿子,在封建时代有这么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冰倍受蜀人尊敬和崇拜,自然人们都希望他有一个英雄的儿子,能替他传宗接代,李二郎这个人物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李二郎这个人物的原型可能是跟随李冰一起治水的年青人。李二郎代表的不是真有这个人,也不仅是治水的年青人。而是代表了所有和李冰一起治水的堰工的形象。

  大殿就是李冰殿。大家知道,战国时期是一个产生杰出人物的时代。比如墨家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儒家的孟子等等。李冰也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诸子百家也应有水利家的一*之地。李冰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杰出的水利科学家。

  李冰是先秦时期的蜀郡守,相当于现在四川省*的职位,但蜀郡当时所管辖的区域比现在的四川要小。李冰一方面因为一心为民办实事,多才能干,治蜀有方,受到秦王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信任群众,依靠群众,用比较现代的话来说,便是“走群众路线”,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只有处理好对上和对下的关系,他才能任职四十年,办了许多实事造福于民,所以承认李冰是一位伟大水利专家的同时,我们必须得承认,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这尊塑像中,李冰儒雅仁厚、勤于政务的风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李冰殿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殿的对面是戏楼。戏楼顾名思义就是唱戏的地方,不过这戏不是唱给凡人看的,而是唱给已被供奉为川主神的李冰看的。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是二王庙庙会,明清时代,每到这一天,这里都要唱戏,人们赶庙会敬神、祈福、看戏,甚为热闹。1992年后,赶庙会的风俗又重新恢复。

  这座塔是“字库”,烧纸钱的地方。农历六月二十四庙会的这一天,这里总是热闹非凡,人们会把纸、钱一些歌颂或赞扬李冰的字、画从底层塞入燃烧,塔心中空,青烟直上,塔尖有两只蛤蟆,大家看清楚了没有?烟就从蛤蟆嘴中冲出,直上云霄,这样天上的李冰就可以知道人们对他的评价了。从戏台下面走出大门,一条高陡的石阶梯,把庙宇显得巍峨耸高,返身上看,这隶书“二王庙”匾额,为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冯玉祥将军来都江堰时写的,在这里拍照较有纪念意义。

  再往下走,林荫深深的阶梯旁,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总结,字句精炼,涵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比如:这是岁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也就是飞沙堰对面淤起的浅滩)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年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后的九十年代埋下的,只要看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这边的“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湾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叉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顺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石刻的经验还有很多,有的我们在游览中再作解释。

  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乐楼的雕塑和装饰非常精美,通过谐音、会意或直书其字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讲究清静无为的修炼和吉祥如意、健体长生,羽化登仙等题材。色调上给人以亲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乐楼左、右两边分别塑的是汉代的文翁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们都是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文翁穿湔江以灌田,诸葛亮派马超率一千二百名士兵保护都江堰。

  安澜桥

  走出二王庙,看到的就是都江堰,也就是岷江的内江,架在江上的铁索桥,就是著名的安澜桥。请大家随我过桥去鱼咀参观。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的交通要道。

  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经*批准,将索桥下移了—百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过这晃晃悠悠的桥,去体味如履簿冰的感觉吧,过索桥可是游都江堰最有乐趣的项目之一呵!

  鱼咀

  大家已经知道,鱼咀是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部分。站在鱼咀的坝口,看岷江迎面而来,经鱼咀一隔分为两股,即外江和内江。鱼咀就是分水堤的头,为什么要修在这里呢?起多大作用呢?这就要回到二王庙石崖上刻的“分四六、*潦旱”的两句话上了。

  鱼咀主要起分水作用。李冰修建鱼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韩家坝的稳固性和分水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鱼嘴的堤坝,把岷江水一分为二,分为内江和外江。由于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内低,再加上正有一个弯道,所以鱼咀分水后在春耕季节江水流量较小时,主流就有约六成的水进入内江,首先保证了成都*原的农业灌溉用水。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势受河床弯道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四成,这样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成都*原的防洪难题。这种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潦旱”。

  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之—,它发源于我省松潘县境内,全长760公里,源头至此约340公里,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弯道环流原理,江水在弯道产生的漩流,会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上层,大部分便自动被带入外江一边而不进内江。鱼嘴正处于“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从这里排走,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

  现在的鱼咀已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在从前它可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笼护堤。就是用川西盛产的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横置坝边,里边塞满河边冲积的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接一层,造成了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就地取材,方法简易而效果极好。

  紧接鱼咀的这道长堤叫金刚堤,每年内江淘河起来的泥沙就用来堆积加固堤坝,既保证内江护岸,又解决了泥沙的出路,这就是岁修“三字经”上说的“挖河沙,堆堤岸”。

  飞沙堰

  金刚堤尽头处成了一个斜坡,然后是一道矮坝,这就是飞沙堰了。

  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个主体工程,这堰修在离堆之侧,是一道低坝,堰顶距河床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内江泄洪排沙。从鱼嘴分进的内江水,被离堆一顶,自然旋流起来,每当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宝瓶口的可流量时,宝瓶口不能通过的水,主要从飞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从飞沙堰一齐流出去。“飞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仅溢洪还能排沙。

  测量资料表明,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强。特大洪水时,从鱼嘴分进内江总干渠的流量可达宝瓶口流量的四倍。75%的内江水可从这里泄出。当枯水季节,水位低于飞沙堰时,它便成了一道天然节制闸,自动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证了成都*原的灌溉。资料还表明,在飞沙堰第二次利用弯道流体力学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约15%。鱼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宝瓶口

  宝瓶口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江水进人成都*原的流量,当宝瓶口的进水量饱和(约700立方米/秒)后,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纳。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原的农业、灌溉、防洪、运输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

  宝瓶口旁的这小山叫离堆。

  选择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是极其科学的。它使内江水经过一段流程后水势便于控制,水质进一步澄清,然后被迎面独立的离堆顶托江水,创造了飞沙堰泄洪排沙的功能和宝瓶口的瓶颈效用。保证了成都*原的防洪和灌溉。所以说,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决定了整个渠首工程的布局。两千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山形水势,设计出这样妙绝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都江堰所展示的我国古代水利科学水*,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感到自豪,感到振奋吗!

  离堆公园

  从飞沙堰前行是离堆公园。

  离堆公园是都江堰的市内入口,也是市区最美丽的园林,奇花异木、盆景艺术、丛林幽径、处处让人留连。其中有两处我认为是必去之地,那就是伏龙观和新辟的文物陈列馆。

  伏龙观就建在离堆上,因“二郎擒孽龙”的神话而得名。伏龙观的前身名叫“范贤馆”,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纪念成汉时(公元302—347年)青城山天师道首领、天地太师西山侯——范长生而建。因范长生被人称为“范贤”,这馆因之而命名为“范贤馆”,五代十国时,李冰先后受封为“大安王”和“应圣灵感王”,在此修李公祠。又因宋代民间传说的二郎伏龙,最后定名“伏龙观”。

  走上四十二级台阶后,便可见右方的一碑“离堆”。抬头看右前方的山头,那便是玉垒山,李冰当时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首先开玉垒山,引水灌田,便使玉垒山的主峰和我们脚下的这块山丘分隔开了,形成了一个孤立的小山堆,这便是离堆的由来。左侧并排立着11块石碑,依次为“神禹峋嵝碑”,“道都符碑”和“佛教梵文碑”,意在借助儒、释、道三教的神力以镇水,通称“镇水碑”。也有说镇水碑不是镇水,而是镇压下面的孽龙的。孽龙若没有上面碑的神力镇压,便又会兴风作浪。

  伏龙观前殿,供奉的是李冰神像。神像是东汉末年(168年)石刻像,像高2.9米,重4.5吨。于1974年修建外江江闸才从河床中捞出来。因石像卧在江中,胸前文字清晰可见。中间有文:“故蜀郡李府君讳冰”,两袖有文:“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镇水万世焉”这段文字表明,此石刻像雕刻时间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闰三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

  都水是东汉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部门。是郡太守府的椽史,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旁边这尊缺头人像大概就是当时的都水,由于岷江中上游沙石含量大,头给撞毁了。他没有头,却依旧把当时的治水工具“锸”握得紧紧的,足以证明他治水的决心与信心。在那时,官员们腰间的绶带分别代表他们官位的大小,他腰间绶带并不长,反映了他在当时的官位并不大。据推测,他的官位相当于现在都江堰管理局局长。

  前殿的另一侧,陈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有趣的是,他手中所持的工具也是“锸”)、石马(个头矮壮矫健的川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马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成的。古*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低不过足踝,高不过肩,以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原水灾。当然,在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古迹了。

  石刻水塘展现了建都江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要请大家注意的是石刻水塘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中间是一些闸,这些闸用于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

  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原名铁佛殿,现为文物陈列室,展示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

  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呼啸,脚下的离堆此时更显出“中流砥柱”的气势。

  离堆是当年李冰在此处开凿的一个引水口。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国,还没有火药,而且铁器的使用也较落后,这玉垒山又属子母岩(砾岩沉积岩),结构十分坚固,要人工开凿缺口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于是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先用柴火焚烧岩石,使之炽热,然后浇水醋。凿去一层,再烧一层,如此反复进行,终于在八年后,开了—个宽20M、高40M、长80M的缺口,这口子使玉垒山分出了离堆,也建成了宝瓶口。据传,在开凿宝瓶口时,李冰不仅身先士卒,奋勇当先,同时李冰的女儿“冰儿”也为之英勇献身。当宝瓶口还差最后一层岩墙就可打开时,每人都知道开这层岩墙的人便必死无疑。“冰儿”却毅然要求去,宝瓶口凿开了,可“冰儿”却被滚滚的江流吞食了,人们说她死后羽化成仙,神灵便附在玉垒山上,从远处便可见“冰儿”安祥地仰卧在玉垒山,日日夜夜地守护着这千年古堰。

  现在,我们原路走出伏龙观,去参观都江堰文物陈列馆,里面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量史料,将加深你对古堰的认识。陈列馆关于青城山等地的资料,会使你对都江堰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实用十篇(扩展3)

——都江堰导游词(精选十篇)

  都江堰导游词 1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都江堰。它建于我国战国时期。这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唯一古仍为今用的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

  据说,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水一出山口,流速骤减,常泛滥成灾。距今约2250年的秦昭王时期,秦国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这项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你们看,这就是鱼嘴,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它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你们看,这像不像一个瓶口?这里的作用是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这样,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原灌溉农田。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原沃野千里,称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人民受益不浅。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起作用。

  我们再往前走,都江堰一带有不少名胜古迹。离堆上建有伏龙观,殿宇三重,巍峨矗立,顺山势逐级升高。前殿陈列着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高2.9米,重4.5吨。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非常珍贵。后殿陈列有都江堰灌区的电动模型。

  在玉垒山麓有二王庙,是古代人民为纪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绩而建,初建于南北朝,名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为王,改称二王庙。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庙宇依山取势,层层而上,宏伟秀丽,四周古木浓荫,环境幽美。大殿及后殿内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庙内石壁间刻有李冰治水的口诀:“深掏摊,低作堰”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

  这里山青青,水粼粼,庙宇古朴,空气清新,长长的安澜桥横江飞架,金刚堤枕水酣卧。当你亲临其境,目睹这一巨大的工程并了解了其引水泄洪的原理,你不能不被李冰等古代人民的绝世神工所折服!

  今天,我就介绍到这里了,请大家解散游览,三十分钟后在这里集中,还请大家注意安全!

  谢谢大家!

  都江堰导游词 2

  欢迎各位来到都江堰市游览。现在我们的车正经过宽敞*直的幸福大道转上玉垒山公路,去参观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区。

  大家从成都来,都看到沿途纵横交错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远*碧绿的田畴,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两千多年以来,古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

  在此以前,由于成都*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高山连绵的松茂峡谷中汹涌而下的浩荡岷江,一到涨水季节,总是顺地势四下漫流,常常给*原生息的远古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难。后来经过距今大约三千年前的鳖灵治水,才使这片土地初步得到*安。鳖灵的巨大功绩,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让给了他,成为开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进*原,缔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则是公元前三世纪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带领人民群众建造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导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其后,由于都江堰水利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前后有不少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维护中不断地将积累的经验变成规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说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闪射出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典范,是毫不夸张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江堰可说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积已由建国时的200万亩扩展到1000多万亩。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长效的伟大功能的奥秘所在。

  我想这也是各位今天游览的目的吧!现在,我们走上了景区公路,沿途森林夹道,空气清新,使大家的旅游有了更好的心情。我们从观景楼往下游览。

  都江堰鸟瞰

  站在楼台的敞廊上远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见岷江从山里滚滚而来,在拐弯处被一条像鱼头的长坝一分为二,堤坝这边的江水顺玉垒山脚流到一座孤立的山头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这边走向远方,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长堤的头部叫鱼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飞沙堰,孤立的山头和玉垒山之间的水道叫宝瓶口。鱼咀、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咀用于分水,让灌溉的水进内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飞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宝瓶口用于引流入渠。就是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长存的“不坏金身”。今天我们看起来,它们是那样的简单。甚至觉得*凡。其实正印证了―句“伟大出于*凡”的格言。都江堰渠首工程蕴涵着极大的科学性,其设计和建造所体现的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称之为最高水*的成就。等一会我们到了现场再作详细介绍。指物说理,可能比较容易说明白一些。现在我们去看二王庙。

  二王庙

  二王庙座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后,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救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

  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占地少,仅10072*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这五大建筑特点我们将边参观边体味。

  我们从二王庙的后山往下走,经过存放商代古木和供奉元朝地方官吉当普的亭阁。穿过有两株“仙人松”的庭院,就到达庙宇的文物陈列室。在这里有我国两位著名画师的真迹镌刻在石碑上,他们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要问是哪两位?其实不用我在这里多说,大家一看画就知道了,这仕女图是张大千先生画的,这奔马自是徐悲鸿的杰作。大家再看左边的这个碑,谁能认出这是什么字? ――这本来也不是字,是用来降魔镇妖的道符,也难怪大家和我一样“一字不识”。

  与陈列室*行是二王庙后殿,现在塑的是李冰夫妇的神像。由于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后人早已将他们神化了。我们在二王庙中参观,自然知道二王是指李冰父子,但我们却见不到李冰儿子李二郎的塑像。“二郎”是神话中与李冰关系最密切的一人。这个角色的出现,把李冰神话的故事情节又推进一个新阶段。但史书从未介绍过李冰儿子,所以李二郎只不过是个传说中的人物。我们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有人崇拜,有人崇拜拿破仑,有人则祟拜刘德华,当时的人却非常崇拜李冰。偶像又都应该是完美的,李冰没有儿子,在封建时代有这么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冰倍受蜀人尊敬和崇拜,自然人们都希望他有一个英雄的儿子,能替他传宗接代,李二郎这个人物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李二郎这个人物的原型可能是跟随李冰一起治水的年青人。李二郎代表的不是真有这个人,也不仅是治水的年青人。而是代表了所有和李冰一起治水的堰工的形象。

  大殿就是李冰殿。大家知道,战国时期是一个产生杰出人物的时代。比如墨家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儒家的孟子等等。李冰也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诸子百家也应有水利家的一*之地。李冰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杰出的水利科学家。

  李冰是先秦时期的蜀郡守,相当于现在四川省**的职位,但蜀郡当时所管辖的区域比现在的四川要小。李冰一方面因为一心为民办实事,多才能干,治蜀有方,受到秦王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信任群众,依靠群众,用比较现代的话来说,便是“走群众路线”,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只有处理好对上和对下的关系,他才能任职四十年,办了许多实事造福于民,所以承认李冰是一位伟大水利专家的同时,我们必须得承认,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这尊塑像中,李冰儒雅仁厚、勤于政务的风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李冰殿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殿的对面是戏楼。戏楼顾名思义就是唱戏的地方,不过这戏不是唱给凡人看的,而是唱给已被供奉为川主神的李冰看的。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是二王庙庙会,明清时代,每到这一天,这里都要唱戏,人们赶庙会敬神、祈福、看戏,甚为热闹。1992年后,赶庙会的风俗又重新恢复。

  这座塔是“字库”,烧纸钱的地方。农历六月二十四庙会的这一天,这里总是热闹非凡,人们会把纸、钱一些歌颂或赞扬李冰的字、画从底层塞入燃烧,塔心中空,青烟直上,塔尖有两只蛤蟆,大家看清楚了没有?烟就从蛤蟆嘴中冲出,直上云霄,这样天上的李冰就可以知道人们对他的评价了。从戏台下面走出大门,一条高陡的石阶梯,把庙宇显得巍峨耸高,返身上看,这隶书“二王庙”匾额,为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冯玉祥将军来都江堰时写的,在这里拍照较有纪念意义。

  再往下走,林荫深深的阶梯旁,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总结,字句精炼,涵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比如:这是岁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也就是飞沙堰对面淤起的浅滩)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年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后的九十年代埋下的,只要看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这边的“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湾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叉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顺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石刻的经验还有很多,有的我们在游览中再作解释。

  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乐楼的雕塑和装饰非常精美,通过谐音、会意或直书其字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讲究清静无为的修炼和吉祥如意、健体长生,羽化登仙等题材。色调上给人以亲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乐楼左、右两边分别塑的是汉代的文翁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们都是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文翁穿湔江以灌田,诸葛亮派马超率一千二百名士兵保护都江堰。

  安澜桥

  走出二王庙,看到的就是都江堰,也就是岷江的内江,架在江上的铁索桥,就是著名的安澜桥。请大家随我过桥去鱼咀参观。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的交通要道。

  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经***批准,将索桥下移了―百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过这晃晃悠悠的桥,去体味如履簿冰的感觉吧,过索桥可是游都江堰最有乐趣的项目之一呵!

  鱼咀

  大家已经知道,鱼咀是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部分。站在鱼咀的坝口,看岷江迎面而来,经鱼咀一隔分为两股,即外江和内江。鱼咀就是分水堤的头,为什么要修在这里呢?起多大作用呢?这就要回到二王庙石崖上刻的“分四六、*潦旱”的两句话上了。

  鱼咀主要起分水作用。李冰修建鱼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韩家坝的稳固性和分水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鱼嘴的堤坝,把岷江水一分为二,分为内江和外江。由于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内低,再加上正有一个弯道,所以鱼咀分水后在春耕季节江水流量较小时,主流就有约六成的水进入内江,首先保证了成都*原的农业灌溉用水。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势受河床弯道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四成,这样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成都*原的防洪难题。这种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潦旱”。

  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之―,它发源于我省松潘县境内,全长760公里,源头至此约340公里,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弯道环流原理,江水在弯道产生的漩流,会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上层,大部分便自动被带入外江一边而不进内江。鱼嘴正处于“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从这里排走,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

  现在的鱼咀已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在从前它可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笼护堤。就是用川西盛产的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横置坝边,里边塞满河边冲积的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接一层,造成了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就地取材,方法简易而效果极好。

  紧接鱼咀的这道长堤叫金刚堤,每年内江淘河起来的泥沙就用来堆积加固堤坝,既保证内江护岸,又解决了泥沙的出路,这就是岁修“三字经”上说的“挖河沙,堆堤岸”。

  飞沙堰

  金刚堤尽头处成了一个斜坡,然后是一道矮坝,这就是飞沙堰了。

  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个主体工程,这堰修在离堆之侧,是一道低坝,堰顶距河床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内江泄洪排沙。从鱼嘴分进的内江水,被离堆一顶,自然旋流起来,每当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宝瓶口的可流量时,宝瓶口不能通过的水,主要从飞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从飞沙堰一齐流出去。“飞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仅溢洪还能排沙。

  测量资料表明,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强。特大洪水时,从鱼嘴分进内江总干渠的流量可达宝瓶口流量的四倍。75%的内江水可从这里泄出。当枯水季节,水位低于飞沙堰时,它便成了一道天然节制闸,自动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证了成都*原的灌溉。资料还表明,在飞沙堰第二次利用弯道流体力学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约15%。鱼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宝瓶口

  宝瓶口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江水进人成都*原的流量,当宝瓶口的进水量饱和(约700立方米/秒)后,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纳。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原的农业、灌溉、防洪、运输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

  宝瓶口旁的这小山叫离堆。

  选择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是极其科学的。它使内江水经过一段流程后水势便于控制,水质进一步澄清,然后被迎面独立的离堆顶托江水,创造了飞沙堰泄洪排沙的功能和宝瓶口的瓶颈效用。保证了成都*原的防洪和灌溉。所以说,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决定了整个渠首工程的布局。两千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山形水势,设计出这样妙绝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都江堰所展示的我国古代水利科学水*,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感到自豪,感到振奋吗!

  离堆公园

  从飞沙堰前行是离堆公园。

  离堆公园是都江堰的市内入口,也是市区最美丽的园林,奇花异木、盆景艺术、丛林幽径、处处让人留连。其中有两处我认为是必去之地,那就是伏龙观和新辟的文物陈列馆。

  伏龙观就建在离堆上,因“二郎擒孽龙”的神话而得名。伏龙观的前身名叫“范贤馆”,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纪念成汉时(公元302―347年)青城山天师道首领、天地太师西山侯――范长生而建。因范长生被人称为“范贤”,这馆因之而命名为“范贤馆”,五代十国时,李冰先后受封为“大安王”和“应圣灵感王”,在此修李公祠。又因宋代民间传说的二郎伏龙,最后定名“伏龙观”。

  走上四十二级台阶后,便可见右方的一碑“离堆”。抬头看右前方的山头,那便是玉垒山,李冰当时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首先开玉垒山,引水灌田,便使玉垒山的主峰和我们脚下的这块山丘分隔开了,形成了一个孤立的小山堆,这便是离堆的由来。左侧并排立着11块石碑,依次为“神禹峋嵝碑”,“道都符碑”和“佛教梵文碑”,意在借助儒、释、道三教的神力以镇水,通称“镇水碑”。也有说镇水碑不是镇水,而是镇压下面的孽龙的。孽龙若没有上面碑的神力镇压,便又会兴风作浪。

  伏龙观前殿,供奉的是李冰神像。神像是东汉末年(168年)石刻像,像高2.9米,重4.5吨。于1974年修建外江江闸才从河床中捞出来。因石像卧在江中,胸前文字清晰可见。中间有文:“故蜀郡李府君讳冰”,两袖有文:“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镇水万世焉”这段文字表明,此石刻像雕刻时间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闰三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

  都水是东汉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部门。是郡太守府的椽史,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旁边这尊缺头人像大概就是当时的都水,由于岷江中上游沙石含量大,头给撞毁了。他没有头,却依旧把当时的治水工具“锸”握得紧紧的,足以证明他治水的决心与信心。在那时,官员们腰间的绶带分别代表他们官位的大小,他腰间绶带并不长,反映了他在当时的官位并不大。据推测,他的官位相当于现在都江堰管理局局长。

  前殿的另一侧,陈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有趣的是,他手中所持的工具也是“锸”)、石马(个头矮壮矫健的川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马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成的。古**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低不过足踝,高不过肩,以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原水灾。当然,在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古迹了。

  石刻水塘展现了建都江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要请大家注意的是石刻水塘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中间是一些闸,这些闸用于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

  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原名铁佛殿,现为文物陈列室,展示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

  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呼啸,脚下的离堆此时更显出“中流砥柱”的气势。

  离堆是当年李冰在此处开凿的一个引水口。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国,还没有火药,而且铁器的使用也较落后,这玉垒山又属子母岩(砾岩沉积岩),结构十分坚固,要人工开凿缺口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于是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先用柴火焚烧岩石,使之炽热,然后浇水醋。凿去一层,再烧一层,如此反复进行,终于在八年后,开了―个宽20M、高40M、长80M的缺口,这口子使玉垒山分出了离堆,也建成了宝瓶口。据传,在开凿宝瓶口时,李冰不仅身先士卒,奋勇当先,同时李冰的女儿“冰儿”也为之英勇献身。当宝瓶口还差最后一层岩墙就可打开时,每人都知道开这层岩墙的人便必死无疑。“冰儿”却毅然要求去,宝瓶口凿开了,可“冰儿”却被滚滚的江流吞食了,人们说她死后羽化成仙,神灵便附在玉垒山上,从远处便可见“冰儿”安祥地仰卧在玉垒山,日日夜夜地守护着这千年古堰。

  现在,我们原路走出伏龙观,去参观都江堰文物陈列馆,里面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量史料,将加深你对古堰的认识。陈列馆关于青城山等地的资料,会使你对都江堰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都江堰导游词 3

  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都江堰工程在两千多年运行中,充分发挥了工程潜能,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独具特色宝贵的经验。其中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治水先驱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都江堰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反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性和长期性。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在工程修建、维修、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遗产之一。这也是联合国评定都江堰工程为世界重要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都江堰导游词 4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让我向你介绍都江堰。它建于战国时期。这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几个儿子建造的大型水利工程。它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水利工程,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据说在都江堰建成之前,岷江的水从山口流出,流速突然下降,经常发生洪水。大约2250年前,秦赵浩棋统治时期,秦李兵父子借鉴前人的经验,带领当地人民修建水利工程。该项目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鱼嘴、砂堰和瓶口。你看,这是鱼喙,一个建在河中央的引水大坝。它将汹涌澎湃的岷江分为外江和内江。外部河流排放洪水,内部河流取水灌溉。沙飞堰在泄洪、排沙和调水方面发挥作用。你认为它看起来像一个瓶口吗?这里的功能是控制水的流入。因为嘴的形状像一个瓶颈,所以它被称为瓶口。通过这种方式,内江流入川西*原,通过山口灌溉农田。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原的良田远在千里之外,被称为“陆海”和“天府之国”,因为水旱灾害都依赖于人民,饥荒无人知晓,也没有几年的饥荒。四川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很快,人民受益匪浅。这个项目今天还在进行。

  让我们更进一步,都江堰有许多名胜古迹。龙符寺建在李堆上。这座寺庙是三重的,高耸入云,沿着山一步一步地上升。前厅展示了一座2,9米高、4,5吨重的李冰石雕,它是1974年外江大闸修建时从河床上挖掘出来的。这座石像建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皇帝灵帝早期。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形石像,非常珍贵。后厅展示了都江堰灌区的电动模型。

  雷宇山脚下是两个国王的庙,是古代人为了纪念李冰和他的儿子在治水方面的成就而建造的。它最早建于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崇德寺。宋朝以后,李冰和他的儿子被创建为国王,并改名为二王庙。现存的建筑是在清朝重建的。这座寺庙被古树和美丽的环境所环绕。正殿和后殿有李冰和二郎的雕像。李冰的治水公式刻在寺庙的石墙上:“深挖低筑堰”,“在海湾抄*路,适时画红心”。

  这里的山是绿色的,水是闪闪发光的,寺庙是古朴的,空空气是新鲜的,长长的安澜桥飞过河流,金刚堤枕躺在深水中。当你参观它的领土,目睹这个巨大的工程,了解它的引水和泄洪原理,你不能不被像李冰这样的古代人的无与伦比的魔力所折服!

  今天,我把你介绍到这个地方。请停止参观,30分钟后到这里集合。也请注意安全!

  都江堰导游词 5

  大家好!欢迎来到四川成都的都江堰景区,我是导游柳百川,很高兴认识你们,你们可以称呼我“牛导”。在观赏之前,我先强调一下注意事项:一、请大家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二、请大家爱护环境;三、跟随团队不要走丢。

  现在,请大家跟着我,踏进都江堰大门一起游玩吧!你们知道吗?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时期,是蜀首相李冰父子率领民众修建的,大约花了20年才修建而成。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世上年代最久的无坝引水的水利工程。

  乘着微微的江风,我们来到了有名的宝瓶口,大家有没有发现一端岷江水带波涛汹涌的江水冲了过来,但是,到了中间,它就变成了一只忠诚的小狗,不得不流得慢了。三江口中间就是宝瓶口,宝瓶口把汹狠的江水一分为二,这种法子叫以柔克刚。宝瓶口的原理是:中间有一座被挖掉两旁的大山,水流冲过,就自然变成了两条,它是人工凿成控制江水的咽喉,因此叫做宝瓶口,就因为它的外形像个瓶子。

  关于宝瓶口,还有一个传说,大家想听吗?

  相传李冰治水前,岷江有一条孽龙,兴妖作怪,危害百姓。李冰便派李二朗和孽龙大战,孽龙大败,逃亡青城山王婆岩。一见老婆婆,饥饿难忍的孽龙要老婆婆为其做饭,老婆婆将铁链放入锅里化做面条,孽龙狼吞虎咽地吃下面条,结果动弹不得。正在此时李二朗赶到,由黎山老母变成的老婆婆将锁住的孽龙交给李二郎,并叮嘱道:“不要杀它,没有龙吐水,怎么种庄稼。”于是李二郎就把孽龙锁在泥堆的深潭里,避害兴利。

  现在请大家自由活动,我们四点在对面烧烤店整合,祝大家玩得开心。游客们,时间过得飞快,是时候要告别了,如果下次有机会我还做你们的导游。

  都江堰导游词 6

  都江堰熊猫乐园景区是世界唯一的大熊猫救护与疾病防控研究的专业机构,占地760亩。有大熊猫疾病防控研究区,救护隔离检疫区,康复训练区,公众教育区,办公区和自然景观区等7个功能区组成,可满足40多只大熊猫的救护,饲养管理需要。

  其中大熊猫康复训练区,公众教育区和自然景观区约500亩的范围面向观众开放,开展公众教育。

  现有的基地绿树成荫,翠竹葱茏,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整个基地参照国家绿色三星标准设计,建筑与自然环境巧妙融合,为大熊猫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都江堰导游词 7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时属都安县境而名为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 。两千年前,李冰父子面对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火攻玉垒化为离堆。鱼嘴堤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引水,将逢雨必涝的西蜀*原,化作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一千八百多年前,道教创始人张陵看中了青城山的碧绿清幽,决定在此修炼道法。青城山的香火愈来愈盛,但道家修建的观宇与亭阁始终深藏于密林之间,与四周的山林岩泉融为一体。

  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离堆锁峡、金堤夕照、雄关古道、玉垒仙都、寒潭伏龙、笮桥飞虹、玉女仙姿、岷山晓雪、宝瓶春晓等自然景观,与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城隍庙等古代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了山、水、城、林、堰、桥融为一体的独特风光,成为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天人合一的千古奇观。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生态性、特色性。

  都江堰导游词 8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我是你们的导游。

  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是,从秦堰楼下去,依次参观二王庙、安澜索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最后我们在离堆公园门口集合登车。整个行程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在游览过程中,请大家爱护景区环境,紧跟团队,以免走失;同时,希望大家记号我们的停车位置和车牌号,以及我的联系方式。

  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景区概况。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时期,蜀郡首李冰率民众耗时约20年修建而成,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远,并且依然发挥巨大效益的无坝引水工程。难怪余秋雨先生会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都江堰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部分组成。现在我暂且不讲飞沙堰如何排水防洪,也不讲宝瓶口怎样控制水量。重点给各位讲讲都江堰的渠首部分鱼嘴。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位于江心位置形如鱼嘴的就是鱼嘴分水堤。

  鱼嘴为都江堰水利工程奠定了至关重要的三大基础,我个人对它做一个总结,就是巧夺天工的一个“巧”字!

  第一个巧:分四六,*涝旱。

  大家请看,面对滚滚而来的岷江水,河床中央的鱼嘴将它一分为二:一条外江继续担任主河床的作用;一条内江为都江堰新建的引水道。当年李冰特别将内江的河床深度挖到低于外江河床三尺三,又使外江的河床宽度宽于内江河床九丈九。这样一来,岷江水流量小的时候,六成的水就流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原的农业灌溉用水。到了洪水季节,岷江水流量大增,河床宽广的外江就会容纳*六成水流量,以免成都*原遭受洪涝之灾。这种功能就是二王庙石崖上刻着的六个字——分四六,*涝旱。

  鱼嘴的第二巧,就是它发挥了排沙排石的功能。

  由于都江堰处于岷江中游,所以,上游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河水在弯道处的环流原理,江水冲击在弯道的崖壁上会产生漩流,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表层;并且,水流越大卷起的沙石越多,因而大部分的沙石都会自动被带到外江而不会进入内江。同时,鱼嘴又处于“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因此80%的沙石就会从这里排走,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

  第三个巧:中流砥柱

  大家设想,在没有钢筋水泥的两千多年前,眼前这个固若金汤的鱼嘴堤坝是用什么材料构筑的呢?李冰巧妙的使用土石和装有卵石的竹笼,互相连接,形成堤坝。因为用料简陋,历朝历代有不少人想要改变工程用料。元代官员曾在鱼嘴这一关键部位铸造一个一万六千斤的铁龟;明代地方官又以铁牛镇守鱼嘴,但是都被洪水冲走,以失败告终。直到明代御史卢翊巡查四川考察水利时提出,只有李冰用竹笼装卵石的古法才符合以柔克刚的自然规律。把竹子编成竹笼,用竹笼装卵石,层叠堆垛,连接成坝才能减少堤坝断裂的可能,加上卵石之间的空隙可使水缓慢渗出,也就减少了溃坝的危险,从而形成既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同时,由于工程修建时不追求一劳永逸,取材因陋就简,所以每年的岁修又可使都江堰实现持续更新,体现了因势利导朴实无华的东方思路。

  当然,仅有鱼嘴的作用是不够的,都江堰的三大工程是相互依存,共为体系的。

  都江堰导游词 9

  都江堰市(原灌县)介于北纬30°44′—31°22,东京103°25′——103°47′之间,东西宽54公里,南北长68公里,幅员1211*方公里。位于成都*原西北边缘,东南距成都市48公里。

  辖12镇16个乡、2个开发区和9个街道管委会。总人55万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原、水域面积大体为6:3:1。都江堰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气候宜人。都江堰市始建于蜀汉,有着20多年的悠久历史,因地处都江堰首,当时故名灌县,1988年5月,经***批准撤销灌县设立都江堰市,1994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都江堰市是一座新兴的中等工业旅游城市。目前,该市已初步建成电力、机械、化工、食品等支柱产业。旅游业也是都江堰市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后山、龙池“三区”、灵岩寺都是国内和世界知名的景区。在四川省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中都江堰市位列第五。

  都江堰市因堰而闻名,境内闻名世界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被誉为“活的水利博物馆”、“水文化摇篮”,是中国和世界水利史上的奇珍。奔流不息的岷江水分成密如蛛网的灌溉渠系成为天府之国的生命之源,千百年来一直被誉为镶嵌在锦秀天府的一颗明珠,享有“天府之源”的美称。

  都江堰导游词 10

  欢迎各位来到都江堰市游览。现在我们的车正经过宽敞*直的幸福大道转上玉垒山公路,去参观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区。

  大家从成都来,都看到沿途纵横交错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远*碧绿的田畴,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两千多年以来,古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

  在此以前,由于成都*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高山连绵的松茂峡谷中汹涌而下的浩荡岷江,一到涨水季节,总是顺地势四下漫流,常常给*原生息的远古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难。后来经过距今大约三千年前的鳖灵治水,才使这片土地初步得到*安。鳖灵的巨大功绩,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让给了他,成为开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进*原,缔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则是公元前三世纪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带领人民群众建造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导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其后,由于都江堰水利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前后有不少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维护中不断地将积累的经验变成规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说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闪射出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典范,是毫不夸张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江堰可说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积已由建国时的200万亩扩展到 000多万亩。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长效的伟大功能的奥秘所在。

  我想这也是各位今天游览的目的吧!现在,我们走上了景区公路,沿途森林夹道,空气清新,使大家的旅游有了更好的心情。我们从观景楼往下游览。

  都江堰鸟瞰

  站在楼台的敞廊上远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见岷江从山里滚滚而来,在拐弯处被一条像鱼头的长坝一分为二,堤坝这边的江水顺玉垒山脚流到一座孤立的山头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这边走向远方,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长堤的头部叫鱼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飞沙堰,孤立的山头和玉垒山之间的水道叫宝瓶口。鱼咀、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咀用于分水,让灌溉的水进内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飞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宝瓶口用于引流入渠。就是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长存的“不坏金身”。今天我们看起来,它们是那样的简单。甚至觉得*凡。其实正印证了—句“伟大出于*凡”的格言。都江堰渠首工程蕴涵着极大的科学性,其设计和建造所体现的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称之为最高水*的成就。等一会我们到了现场再作详细介绍。指物说理,可能比较容易说明白一些。现在我们去看二王庙。

  二王庙

  二王庙座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后,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救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

  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占地少,仅 0072*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这五大建筑特点我们将边参观边体味。

  我们从二王庙的后山往下走,经过存放商代古木和供奉元朝地方官吉当普的亭阁。穿过有两株“仙人松”的庭院,就到达庙宇的文物陈列室。在这里有我国两位著名画师的真迹镌刻在石碑上,他们的名可谓是家喻户晓,要问是哪两位?其实不用我在这里多说,大家一看画就知道了,这仕女图是张大千先生画的,这奔马自是徐悲鸿的杰作。大家再看左边的这个碑,谁能认出这是什么? ——这本来也不是,是用来降魔镇妖的道符,也难怪大家和我一样“一不识”。

  与陈列室*行是二王庙后殿,现在塑的是李冰夫妇的神像。由于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后人早已将他们神化了。我们在二王庙中参观,自然知道二王是指李冰父子,但我们却见不到李冰儿子李二郎的塑像。“二郎”是神话中与李冰关系最密切的一人。这个角色的出现,把李冰神话的故事情节又推进一个新阶段。但史书从未介绍过李冰儿子,所以李二郎只不过是个传说中的人物。我们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有人崇拜***,有人崇拜拿破仑,有人则祟拜刘德华,当时的人却非常崇拜李冰。偶像又都应该是完美的,李冰没有儿子,在封建时代有这么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冰倍受蜀人尊敬和崇拜,自然人们都希望他有一个英雄的儿子,能替他传宗接代,李二郎这个人物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李二郎这个人物的原型可能是跟随李冰一起治水的年青人。李二郎代表的不是真有这个人,也不仅是治水的年青人。而是代表了所有和李冰一起治水的堰工的形象。

  大殿就是李冰殿。大家知道,战国时期是一个产生杰出人物的时代。比如墨家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儒家的孟子等等。李冰也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诸子百家也应有水利家的一*之地。李冰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杰出的水利科学家。

  李冰是先秦时期的蜀郡守,相当于现在四川省**的职位,但蜀郡当时所管辖的区域比现在的四川要小。李冰一方面因为一心为民办实事,多才能干,治蜀有方,受到秦王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信任群众,依靠群众,用比较现代的话来说,便是“走群众路线”,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只有处理好对上和对下的关系,他才能任职四十年,办了许多实事造福于民,所以承认李冰是一位伟大水利专家的同时,我们必须得承认,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这尊塑像中,李冰儒雅仁厚、勤于政务的风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李冰殿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殿的对面是戏楼。戏楼顾名思义就是唱戏的地方,不过这戏不是唱给凡人看的,而是唱给已被供奉为川主神的李冰看的。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是二王庙庙会,明清时代,每到这一天,这里都要唱戏,人们赶庙会敬神、祈福、看戏,甚为热闹。 992年后,赶庙会的风俗又重新恢复。

  这座塔是“库”,烧纸钱的地方。农历六月二十四庙会的这一天,这里总是热闹非凡,人们会把纸、钱一些歌颂或赞扬李冰的、画从底层塞入燃烧,塔心中空,青烟直上,塔尖有两只蛤蟆,大家看清楚了没有?烟就从蛤蟆嘴中冲出,直上云霄,这样天上的李冰就可以知道人们对他的评价了。从戏台下面走出大门,一条高陡的石阶梯,把庙宇显得巍峨耸高,返身上看,这隶书“二王庙”匾额,为民国三十年(公元 94 年)冯玉祥将军来都江堰时写的,在这里拍照较有纪念意义。

  再往下走,林荫深深的阶梯旁,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总结,句精炼,涵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比如:这是岁修都江堰的“六诀”——深淘滩、低作堰。“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也就是飞沙堰对面淤起的浅滩)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年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后的九十年代埋下的,只要看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这边的“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湾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叉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顺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石刻的经验还有很多,有的我们在游览中再作解释。

  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乐楼的雕塑和装饰非常精美,通过谐音、会意或直书其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讲究清静无为的修炼和吉祥如意、健体长生,羽化登仙等题材。色调上给人以亲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乐楼左、右两边分别塑的是汉代的文翁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们都是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文翁穿湔江以灌田,诸葛亮派马超率一千二百名士兵保护都江堰。

  安澜桥

  走出二王庙,看到的就是都江堰,也就是岷江的内江,架在江上的铁索桥,就是著名的安澜桥。请大家随我过桥去鱼咀参观。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 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的交通要道。

  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 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经***批准,将索桥下移了—百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过这晃晃悠悠的桥,去体味如履簿冰的感觉吧,过索桥可是游都江堰最有乐趣的项目之一呵!

  鱼咀

  大家已经知道,鱼咀是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部分。站在鱼咀的坝口,看岷江迎面而来,经鱼咀一隔分为两股,即外江和内江。鱼咀就是分水堤的头,为什么要修在这里呢?起多大作用呢?这就要回到二王庙石崖上刻的“分四六、*潦旱”的两句话上了。

  鱼咀主要起分水作用。李冰修建鱼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韩家坝的稳固性和分水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鱼嘴的堤坝,把岷江水一分为二,分为内江和外江。由于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内低,再加上正有一个弯道,所以鱼咀分水后在春耕季节江水流量较小时,主流就有约六成的水进入内江,首先保证了成都*原的农业灌溉用水。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势受河床弯道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四成,这样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成都*原的防洪难题。这种功用便是都江堰三经中所说的“分四六、*潦旱”。

  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之—,它发源于我省松潘县境内,全长760公里,源头至此约340公里,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弯道环流原理,江水在弯道产生的漩流,会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上层,大部分便自动被带入外江一边而不进内江。鱼嘴正处于“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从这里排走,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

  现在的鱼咀已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在从前它可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笼护堤。就是用川西盛产的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横置坝边,里边塞满河边冲积的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接一层,造成了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就地取材,方法简易而效果极好。

  紧接鱼咀的这道长堤叫金刚堤,每年内江淘河起来的泥沙就用来堆积加固堤坝,既保证内江护岸,又解决了泥沙的出路,这就是岁修“三经”上说的“挖河沙,堆堤岸”。

  飞沙堰

  金刚堤尽头处成了一个斜坡,然后是一道矮坝,这就是飞沙堰了。

  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个主体工程,这堰修在离堆之侧,是一道低坝,堰顶距河床仅2。 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内江泄洪排沙。从鱼嘴分进的内江水,被离堆一顶,自然旋流起来,每当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宝瓶口的可流量时,宝瓶口不能通过的水,主要从飞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从飞沙堰一齐流出去。“飞沙”二的意思就在于不仅溢洪还能排沙。

  测量资料表明,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强。特大洪水时,从鱼嘴分进内江总干渠的流量可达宝瓶口流量的四倍。75%的内江水可从这里泄出。当枯水季节,水位低于飞沙堰时,它便成了一道天然节制闸,自动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证了成都*原的灌溉。资料还表明,在飞沙堰第二次利用弯道流体力学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约 5%。鱼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宝瓶口

  宝瓶口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江水进人成都*原的流量,当宝瓶口的进水量饱和(约700立方米秒)后,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纳。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原的农业、灌溉、防洪、运输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

  宝瓶口旁的这小山叫离堆。

  选择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是极其科学的。它使内江水经过一段流程后水势便于控制,水质进一步澄清,然后被迎面独立的离堆顶托江水,创造了飞沙堰泄洪排沙的功能和宝瓶口的瓶颈效用。保证了成都*原的防洪和灌溉。所以说,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决定了整个渠首工程的布局。两千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山形水势,设计出这样妙绝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都江堰所展示的我国古代水利科学水*,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感到自豪,感到振奋吗!

  离堆公园

  从飞沙堰前行是离堆公园。

  离堆公园是都江堰的市内入口,也是市区最美丽的园林,奇花异木、盆景艺术、丛林幽径、处处让人留连。其中有两处我认为是必去之地,那就是伏龙观和新辟的文物陈列馆。

  伏龙观就建在离堆上,因“二郎擒孽龙”的神话而得名。伏龙观的前身名叫“范贤馆”,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纪念成汉时(公元302—347年)青城山天师道首领、天地太师西山侯——范长生而建。因范长生被人称为“范贤”,这馆因之而命名为“范贤馆”,五代十国时,李冰先后受封为“大安王”和“应圣灵感王”,在此修李公祠。又因宋代民间传说的二郎伏龙,最后定名“伏龙观”。

  走上四十二级台阶后,便可见右方的一碑“离堆”。抬头看右前方的山头,那便是玉垒山,李冰当时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首先开玉垒山,引水灌田,便使玉垒山的主峰和我们脚下的这块山丘分隔开了,形成了一个孤立的小山堆,这便是离堆的由来。左侧并排立着 块石碑,依次为“神禹峋嵝碑”,“道都符碑”和“佛教梵文碑”,意在借助儒、释、道三教的神力以镇水,通称“镇水碑”。也有说镇水碑不是镇水,而是镇压下面的孽龙的。孽龙若没有上面碑的神力镇压,便又会兴风作浪。

  伏龙观前殿,供奉的是李冰神像。神像是东汉末年( 68年)石刻像,像高2。9米,重4。5吨。于 974年修建外江江闸才从河床中捞出来。因石像卧在江中,胸前文清晰可见。中间有文:“故蜀郡李府君讳冰”,两袖有文:“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镇水万世焉”这段文表明,此石刻像雕刻时间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 68年)闰三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有 800多年了。

  都水是东汉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部门。是郡太守府的椽史,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旁边这尊缺头人像大概就是当时的都水,由于岷江中上游沙石含量大,头给撞毁了。他没有头,却依旧把当时的治水工具“锸”握得紧紧的,足以证明他治水的决心与信心。在那时,官员们腰间的绶带分别代表他们官位的大小,他腰间绶带并不长,反映了他在当时的官位并不大。据推测,他的官位相当于现在都江堰管理局局长。

  前殿的另一侧,陈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有趣的是,他手中所持的工具也是“锸”)、石马(个头矮壮矫健的川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马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成的。古**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低不过足踝,高不过肩,以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原水灾。当然,在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古迹了。

  石刻水塘展现了建都江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要请大家注意的是石刻水塘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中间是一些闸,这些闸用于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

  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原名铁佛殿,现为文物陈列室,展示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

  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呼啸,脚下的离堆此时更显出“中流砥柱”的气势。

  离堆是当年李冰在此处开凿的一个引水口。早在XX多年前的秦国,还没有火药,而且铁器的使用也较落后,这玉垒山又属子母岩(砾岩沉积岩),结构十分坚固,要人工开凿缺口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于是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先用柴火焚烧岩石,使之炽热,然后浇水醋。凿去一层,再烧一层,如此反复进行,终于在八年后,开了—个宽20m、高40m、长80m的缺口,这口子使玉垒山分出了离堆,也建成了宝瓶口。据传,在开凿宝瓶口时,李冰不仅身先士卒,奋勇当先,同时李冰的女儿“冰儿”也为之英勇献身。当宝瓶口还差最后一层岩墙就可打开时,每人都知道开这层岩墙的人便必死无疑。“冰儿”却毅然要求去,宝瓶口凿开了,可“冰儿”却被滚滚的江流吞食了,人们说她死后羽化成仙,神灵便附在玉垒山上,从远处便可见“冰儿”安祥地仰卧在玉垒山,日日夜夜地守护着这千年古堰。

  现在,我们原路走出伏龙观,去参观都江堰文物陈列馆,里面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量史料,将加深你对古堰的认识。陈列馆关于青城山等地的资料,会使你对都江堰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实用十篇(扩展4)

——《都江堰》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都江堰》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都江堰》是第四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文明的踪迹”,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作者余秋雨是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他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在遴选中观照,在观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在传达中反思。一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余秋雨先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出他的文化精义—————贴*苍生,造福万民。

  教学目标:

  1、记识作家及主要作品;掌握对比手法。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与反思,了解文化散文的写作方式。

  3、让学生体会李冰为民造福、贴*民生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体悟都江堰所体现的文化精义。

  教学程序:

  一)师生共同交流对余秋雨和都江堰的了解,把了解的余秋雨知识贯穿起来。主要包括作者的生*、作品、文学主张、文学特色等。

  (二)预*反馈:通过检测方式检查学生的预*情况,掌握文章重点字词,扫除朗读障碍有学生交流作者的'情况。(也可以放到第二课时单独解决)

  (三)走进都江堰(边让学生逐段朗读,边分析文章的精华,每一部分读完后,为文章加上小标题。明确:A最激动人心的工程;B都江堰水的魅力;C魅力的缔造者;D贴*苍生的神可能学生会忽略掉一些修饰语,引导他们找出。如第一部分可能会丢掉“激动人心”,而这一修饰语是本段最核心的东西。)

  1、诵读第一部分,文章标题是都江堰,开头为什么写长城?这是什么手法?(对比)文章中作者拿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那些方面的对比,最主要的是哪一方面的比较。

  明确:作者从修建时间、社会功用、文明特征诸方面将长城与都江堰作比较,其中社会功用方面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2、找出第一部分的中心句,并且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明确:中心句是“我认为*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拟题为:激动人心的工程

  3、第二部分为什么在开始去都江堰时是“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

  明确:是写到了都江堰,欲扬先抑,层层推进,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震撼。

  做一下总结:一部分主要写都江堰的水,突出了水流的宏伟气势,强悍和规整。写水强悍撒野,以见其凶瞒,说明工程艰险;水的规整驯顺,则见治水人的气度手段不凡,将水化害为利。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对李冰的敬慕的感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

  4、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第三部分,深刻体会李冰精神的内涵?实际上,作者在第三部分总是遮遮掩掩,不肯直言李冰的精神实质,始终让学生猜测捉摸。可以让学生在文章中先找出一些写李冰精神的句子。

  (1)、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

  “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指什么?李冰政治的本质是什么?

  (2)、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大愚”“大拙”指什么?“大智”“大巧”指什么?

  (3)、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长锸”代指什么?“金杖玉玺、铁戟钢锤”代指什么?

  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与探讨可以加强对李冰这一人物精神内涵的理解,加深对历史文化的反思。

  此外,文中出现了一些浓重抒情色彩的语句,要让学生体会到并且深入领会,抓住作者的情感。

  5、引导学生读文章的第四部分,就会轻松地找到李冰的精神内容:实实在在的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

  引导学生读文章到沉住气把文章认真读完。

  总结李冰独特的精神世界的内涵,主要包括:贴*苍生,造福百姓,求真务实,淡泊名利。

  6、引用鲁迅先生的话“在*历史上,历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让同学们找出*历史上“李冰”式的人物。

  由学生思考,并口头表达自己的的崇高敬意最后老师示例。例:古代:包拯、白居易、苏轼、韩愈、林则徐等。当代: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等。

  7、听歌曲《好一个都江堰》,朗读歌词。

  那不是传说那也不是梦幻/那是真实的神话,那是人间的奇迹,那就是千秋都江堰/都江的水静静地流流过岁月流过沧桑/都江的水,滚滚地流奔向大海,奔向未来/都江的水,长长地流,流过昨天流向明天/都江的水汩汩地流,润了中华,润了希望

  8、课堂总结: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然而都江堰依旧,李冰的精魂依旧,历经时间长河的洗刷,那些以民为天,造福百姓的先人注定在我们心中永驻,不仅如此,他们与自然抗衡的执著坚毅的精神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无价的精神财富。

  (四)作业安排:学*此篇文章后有什么感触,写到每日思考本上。

《都江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2、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活着或死了,到底应该站在哪里?

  教学重点:

  1、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2、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

  学*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我们没有读到余秋雨的《都江堰》,我们会一直认为,伟大的奇观、胜地肯定是类似世界八大奇观的那些事物。可是,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会有一些新的思索……

  二、用短语的形式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概括文意。

  参考: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魅力;魅力的缔造者;贴*苍生的神(最后一部分有难度,可以暂时放一放,等到讲解到时再仔细揣摩)。

  三、解读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1、学生回答第一个小标题。根据学生回答,分析是否掌握到位。如果有人把侧重点放在单一的长城或者都江堰上,就说明没有把握好。

  2、运用的手法:对比。

  (1)角度:规模、社会功用、历史、品格。

  (2)目的:从各种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长城的区别,让人们认识到都江堰的伟大(注意:并没有否定长城的伟大)

  (3)结论:第一段*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

  四、解读第二部分———都江堰的魅力。

  这一段很明显是结合上一段进行的,目的是告诉别人都江堰究竟是怎样的美,怎样的伟大。

  (1)手法:欲扬先抑,层层推进。

  (2)作用: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震撼。

  (3)目的:本节最后一句: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第二课时

  五、解读第三部分——魅力的缔造者:李冰父子。

  如此激动人心的都江堰,这样富有魅力的水,究竟是谁,赋予了它们无尽的生命,千百年来唱着动人的歌?那就是李冰父子。

  一句遥远的看不见面影就把历史的厚度和沧桑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走进了李冰生活的那个时代。

  1、李冰其人:秦,蜀,郡守。

  行为:实践

  目的:浚理、消灾、滋润、濡养

  品格:具体、质朴

  ———>冰清玉洁。

  2、辩论中的李冰。

  长锸<――>金仗玉玺、铁戟钢锤

  A、长锸:实践。

  守,a:郡守;b:四川最大的困难是旱涝,所以要守住江水;c:为民造福,守住百姓的心。

  B、金仗玉玺、铁戟钢锤:权力象征,政治武器,暴力工具。

  (1)辩论内容:(先让学生思考,不用作答,先回答结果)

  (2)辩论结果:

  失败:治水的韬略很快被人替代成治人的计谋;灌溉的沃土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有大半充作军粮。

  胜利:没有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3)胜利原因: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有什么样的延续。

  延续:汉代水官、今天。李冰的伟大精魂一直延续下去。

  ———>李冰的伟大精魂:为民造福,守住民心。

  (4)作者的思考:

  向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立场问题:民心向背(此即辩论内容)

  作者态度:某种乐观。

  六、解读第四部分――贴*苍生的神。

  思考:

  1、为何写横江索桥?明确:突出李冰的自信

  2、李冰为何自信?明确:为民造福

  3、自信的结果如何?明确:被人膜拜,成为神

  4、什么样的是神?明确:实实在在为人民造福的升格为神。

  5、傩戏中的神变成了李冰意味着什么?

  明确:人们拜神的目的是祈福,神是老百姓的精神支柱。那么神的作用是为民造福。李冰的身份是官,父母官。父母官也是百姓的精神支柱。只有真正为百姓造福的父母官才能有资格成为神,成为百姓的真正的精神支柱。

《都江堰》教学设计3

  一、走进课文。

  1、视频欣赏歌曲《好一个都江堰》

  附:歌词:

  那也不是传说,那也不是梦幻,那是真实的神话,那是人间的奇迹。那就是千秋都江堰。好一个都江堰,源头在四川,奔涌向前,悠悠几千年。先辈引来都江水,浇灌天下沃野良田。都江的水,静静地流,流过岁月,流过沧桑;都江的水,长长地流,流过昨天,流向明天。

  世世代代传承,离不开清泉米粮,祖先奇功伟业,诉说民族的渴望。那就是千秋都江堰。好一个都江堰,功德在人间,中华文明四海传。古堰挥洒新风采,造福天下万万年。都江的水,清清地流,润了中华,润了希望;都江的水,滚滚地流,奔向大海,奔向未来。

  2、精彩引入: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果说故宫是皇权政治的符号,那么胡同则是*民生命形态的缩影;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虔诚的宗教崇拜意识,那么扬州个园则是淡泊雅致的文人情怀。人类历史上无数的辉煌文明和不朽文化令人感慨不已,然而,时间流逝,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多数的奇迹今天只剩下了一副躯壳,成为文明的标本。而在*四川一座不起眼的小城里,有一座不起眼的水利工程,它以其汩汩清流,从古到今源源不绝地滋润着成都*原、四川盆地乃至整个的中华民族。一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它又承载着什么文化精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余秋雨的《都江堰》。

  3、PPT课件播放课文朗读。

  4、记读雅词。

  惊悸 邈远 废弛 汩汩 庇护 濡养 突兀 浸润 修缮 炫耀

  履历 清朗 骚动 前兆 趋附 震颤 踊跃 喧嚣 咆哮 驯顺

  遴选 浚理 长锸 韬略 澄彻 劝诫 慰抚 承续 诘问 繁衍

  驯服 爽利 傩戏

  痛哭流涕 颓壁残垣 雍容大度 可掬可捧 精神焕发 心魄俱夺

  众目睽睽 金杖玉玺 铁戟钢锤 遥相呼应 怦然心动 衮衮诸公

  至圣至善 改恶从善 虔诚膜拜 钟鼓钹磬 朝朝暮暮 通情达理

  风调雨顺

  二、品读课文。

  1、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

  (一)都江堰的价值

  (二)都江堰的水势

  (三)都江堰的建造

  (四)都江堰的精魂

  2、探究对比手法。

  (1)课文将都江堰与哪些事物进行对比?总共进行了几次大的对比?

  三次大的对比

  都江堰与长城 都江堰与大海 李冰与帝王诸官

  (2)三次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都江堰与长城: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

  数民众输送清流。

  都江堰与大海:都江堰把最强悍的生命赋之于规整,赋之于期盼,

  赋之于众目睽睽,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李冰与帝王诸官:李冰因官位成为一位实践的科学家,他以田间老

  农的思维进入了最纯粹的人类学的思维。

  (3)精段揣摩:

  *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都江堰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都江堰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课文从修建时间、社会功用、延伸距离、文明特征四方面将长城与都江堰作比较,其中社会功用的比较最根本最重要。这不仅因为延伸距离、文明特征等方面的内容依附于社会功用,而且因为对社会功用的评价是文章的核心内容,这也是在为第三部分展开文化反思张本。

  (4)按照《长城和都江堰》组合要言的方法,女生写《都江堰与大海》,男生写《李冰与官僚》。

  【PPT课件示例】

  都江堰与大海

  走*都江堰,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都江堰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要看水,切不可忘了都江堰。

  李冰与帝王诸官

  *千年官场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因有过他,*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他未曾像别的官僚留下什么生*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详。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历史上的官僚都成了过眼云烟,而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三、感悟语言。

  1、你最欣赏课文中的哪个句子?为什么?

  2、你不理解课文中的哪个句子?

  【PPT课件显示】

  余秋雨散文语言的特色

  一、力避熟语,追求个性。

  如野山荒漠、颓壁残垣、濡养、卑处一隅、心魄俱夺、阴气森森、浚理、邈远、游观、判然不同、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股股叠叠等词语或改造熟语,或创造新词,体现了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匠心,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另外,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 等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的艺术能力,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被岁月的淤泥掩埋和以使命为学校等语言表述则形象幽默,富含哲理。

  二、偏爱四字词,喜欢用整句。

  如渐觉滋润、愈显清朗、地震前兆、海啸将临、山崩即至、急于趋附、陡然一惊、急流浩荡、大地震颤、有所执持、无所专攻、金杖玉玺、铁戟钢锤、镇于江间和测量水位等四字词语在文章中联翩而至,使文章读来很有气势。

  三、运用比喻手法。

  文章多次使用了比喻手法。以乡间母亲比喻都江堰,以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比喻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的都江堰水流,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的连串喻体比喻都江堰的骚动和声音,以金杖玉玺铁戟钢锤比喻权势等,这些比喻手法的使用都使得文章生动形象。

  【课外延伸】

  欣赏余秋雨散文《三峡》片段,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1、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可以一任封建权势者们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灭,也可以庇佑诗人们的生命伟力纵横驰骋。可怜的白帝城多么劳累,清晨,刚刚送走了李白们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蹄。只是,时间一长,这片山河对诗人们的庇佑力日渐减弱,他们的船楫时时搁浅,他们的衣带经常熏焦,他们由高迈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无声。*,还留下几个诗人?

  2、李白时代的诗人,既挚恋着四川的风土文物,又向往着下江的开阔文明,长江于是就成了他们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决心就解缆问桨。脚在何处,故乡就在何处,水在哪里,道路就在哪里。他们知道,长江行途的最险处无疑是三峡,但更知道,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诗的河床。他们的船太小,不能不时行时歇,一到白帝城,便振一振精神,准备着一次生命对自然的强力冲撞。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诗人在三峡的小木船上,刚刚告别白帝城。

  【选读美句】(杂然读齐声读)

  1、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

  2、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它就是都江堰。

  3、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

  4、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5、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四、课文总结。

  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文化。

  都江堰是朴实无华的,宛如一位只知奉献,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李冰是求真务实、为民造福的一任太守,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执著的精神和一份令人钦佩的责任感。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正是有了都江堰这样默默无闻的大批工程,有了李冰这样为民*的无数仁人志士,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延续,中华的文明才得以延续。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实用十篇(扩展5)

——都江堰导游词 (菁华9篇)

都江堰导游词1

  欢迎各位来到都江堰市游览。现在我们的车正经过宽敞*直的幸福大道转上玉垒山公路,去参观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区。

  大家从成都来,都看到沿途纵横交错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远*碧绿的田畴,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两千多年以来,古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

  在此以前,由于成都*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高山连绵的松茂峡谷中汹涌而下的浩荡岷江,一到涨水季节,总是顺地势四下漫流,常常给*原生息的远古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难。后来经过距今大约三千年前的鳖灵治水,才使这片土地初步得到*安。鳖灵的巨大功绩,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让给了他,成为开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进*原,缔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则是公元前三世纪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带领人民群众建造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导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其后,由于都江堰水利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前后有不少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维护中不断地将积累的经验变成规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说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闪射出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典范,是毫不夸张的。新*成立以来,都江堰可说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积已由建国时的200万亩扩展到1000多万亩。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长效的伟大功能的奥秘所在。

  我想这也是各位今天游览的目的吧!现在,我们走上了景区公路,沿途森林夹道,空气清新,使大家的旅游有了更好的心情。我们从观景楼往下游览。

  都江堰鸟瞰

  站在楼台的敞廊上远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见岷江从山里滚滚而来,在拐弯处被一条像鱼头的长坝一分为二,堤坝这边的江水顺玉垒山脚流到一座孤立的山头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这边走向远方,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长堤的头部叫鱼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飞沙堰,孤立的山头和玉垒山之间的水道叫宝瓶口。鱼咀、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咀用于分水,让灌溉的水进内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飞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宝瓶口用于引流入渠。就是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长存的“不坏金身”。今天我们看起来,它们是那样的简单。甚至觉得*凡。其实正印证了—句“伟大出于*凡”的格言。都江堰渠首工程蕴涵着极大的科学性,其设计和建造所体现的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称之为最高水*的成就。等一会我们到了现场再作详细介绍。指物说理,可能比较容易说明白一些。现在我们去看二王庙。

  二王庙

  二王庙座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后,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救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

  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占地少,仅10072*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这五大建筑特点我们将边参观边体味。

  我们从二王庙的后山往下走,经过存放商代古木和供奉元朝地方官吉当普的亭阁。穿过有两株“仙人松”的庭院,就到达庙宇的文物陈列室。在这里有我国两位著名画师的真迹镌刻在石碑上,他们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要问是哪两位?其实不用我在这里多说,大家一看画就知道了,这仕女图是张大千先生画的,这奔马自是徐悲鸿的杰作。大家再看左边的这个碑,谁能认出这是什么字? ——这本来也不是字,是用来降魔镇妖的道符,也难怪大家和我一样“一字不识”。

  与陈列室*行是二王庙后殿,现在塑的是李冰夫妇的神像。由于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后人早已将他们神化了。我们在二王庙中参观,自然知道二王是指李冰父子,但我们却见不到李冰儿子李二郎的塑像。“二郎”是神话中与李冰关系最密切的一人。这个角色的出现,把李冰神话的故事情节又推进一个新阶段。但史书从未介绍过李冰儿子,所以李二郎只不过是个传说中的人物。我们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有人崇拜,有人崇拜拿破仑,有人则祟拜刘德华,当时的人却非常崇拜李冰。偶像又都应该是完美的,李冰没有儿子,在封建时代有这么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冰倍受蜀人尊敬和崇拜,自然人们都希望他有一个英雄的儿子,能替他传宗接代,李二郎这个人物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李二郎这个人物的原型可能是跟随李冰一起治水的年青人。李二郎代表的不是真有这个人,也不仅是治水的年青人。而是代表了所有和李冰一起治水的堰工的形象。

  大殿就是李冰殿。大家知道,战国时期是一个产生杰出人物的时代。比如墨家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儒家的孟子等等。李冰也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诸子百家也应有水利家的一*之地。李冰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杰出的水利科学家。

  李冰是先秦时期的蜀郡守,相当于现在四川省*的职位,但蜀郡当时所管辖的区域比现在的四川要小。李冰一方面因为一心为民办实事,多才能干,治蜀有方,受到秦王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信任群众,依靠群众,用比较现代的话来说,便是“走群众路线”,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只有处理好对上和对下的关系,他才能任职四十年,办了许多实事造福于民,所以承认李冰是一位伟大水利专家的同时,我们必须得承认,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这尊塑像中,李冰儒雅仁厚、勤于政务的风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李冰殿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殿的对面是戏楼。戏楼顾名思义就是唱戏的地方,不过这戏不是唱给凡人看的,而是唱给已被供奉为川主神的李冰看的。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是二王庙庙会,明清时代,每到这一天,这里都要唱戏,人们赶庙会敬神、祈福、看戏,甚为热闹。1992年后,赶庙会的风俗又重新恢复。

  这座塔是“字库”,烧纸钱的地方。农历六月二十四庙会的这一天,这里总是热闹非凡,人们会把纸、钱一些歌颂或赞扬李冰的字、画从底层塞入燃烧,塔心中空,青烟直上,塔尖有两只蛤蟆,大家看清楚了没有?烟就从蛤蟆嘴中冲出,直上云霄,这样天上的李冰就可以知道人们对他的评价了。从戏台下面走出大门,一条高陡的石阶梯,把庙宇显得巍峨耸高,返身上看,这隶书“二王庙”匾额,为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冯玉祥将军来都江堰时写的,在这里拍照较有纪念意义。

  再往下走,林荫深深的阶梯旁,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总结,字句精炼,涵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比如:这是岁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也就是飞沙堰对面淤起的浅滩)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年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后的九十年代埋下的,只要看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这边的“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湾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叉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顺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石刻的经验还有很多,有的我们在游览中再作解释。

  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乐楼的雕塑和装饰非常精美,通过谐音、会意或直书其字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讲究清静无为的修炼和吉祥如意、健体长生,羽化登仙等题材。色调上给人以亲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乐楼左、右两边分别塑的是汉代的文翁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们都是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文翁穿湔江以灌田,诸葛亮派马超率一千二百名士兵保护都江堰。

  安澜桥

  走出二王庙,看到的就是都江堰,也就是岷江的内江,架在江上的铁索桥,就是著名的安澜桥。请大家随我过桥去鱼咀参观。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的交通要道。

  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经*批准,将索桥下移了—百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过这晃晃悠悠的桥,去体味如履簿冰的感觉吧,过索桥可是游都江堰最有乐趣的项目之一呵!

  鱼咀

  大家已经知道,鱼咀是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部分。站在鱼咀的坝口,看岷江迎面而来,经鱼咀一隔分为两股,即外江和内江。鱼咀就是分水堤的头,为什么要修在这里呢?起多大作用呢?这就要回到二王庙石崖上刻的“分四六、*潦旱”的两句话上了。

  鱼咀主要起分水作用。李冰修建鱼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韩家坝的稳固性和分水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鱼嘴的堤坝,把岷江水一分为二,分为内江和外江。由于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内低,再加上正有一个弯道,所以鱼咀分水后在春耕季节江水流量较小时,主流就有约六成的水进入内江,首先保证了成都*原的农业灌溉用水。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势受河床弯道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四成,这样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成都*原的防洪难题。这种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潦旱”。

  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之—,它发源于我省松潘县境内,全长760公里,源头至此约340公里,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弯道环流原理,江水在弯道产生的漩流,会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上层,大部分便自动被带入外江一边而不进内江。鱼嘴正处于“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从这里排走,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

  现在的鱼咀已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在从前它可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笼护堤。就是用川西盛产的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横置坝边,里边塞满河边冲积的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接一层,造成了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就地取材,方法简易而效果极好。

  紧接鱼咀的这道长堤叫金刚堤,每年内江淘河起来的泥沙就用来堆积加固堤坝,既保证内江护岸,又解决了泥沙的出路,这就是岁修“三字经”上说的“挖河沙,堆堤岸”。

  飞沙堰

  金刚堤尽头处成了一个斜坡,然后是一道矮坝,这就是飞沙堰了。

  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个主体工程,这堰修在离堆之侧,是一道低坝,堰顶距河床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内江泄洪排沙。从鱼嘴分进的内江水,被离堆一顶,自然旋流起来,每当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宝瓶口的可流量时,宝瓶口不能通过的水,主要从飞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从飞沙堰一齐流出去。“飞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仅溢洪还能排沙。

  测量资料表明,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强。特大洪水时,从鱼嘴分进内江总干渠的流量可达宝瓶口流量的四倍。75%的内江水可从这里泄出。当枯水季节,水位低于飞沙堰时,它便成了一道天然节制闸,自动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证了成都*原的灌溉。资料还表明,在飞沙堰第二次利用弯道流体力学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约15%。鱼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宝瓶口

  宝瓶口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江水进人成都*原的流量,当宝瓶口的进水量饱和(约700立方米/秒)后,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纳。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原的农业、灌溉、防洪、运输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

  宝瓶口旁的这小山叫离堆。

  选择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是极其科学的。它使内江水经过一段流程后水势便于控制,水质进一步澄清,然后被迎面独立的离堆顶托江水,创造了飞沙堰泄洪排沙的功能和宝瓶口的瓶颈效用。保证了成都*原的防洪和灌溉。所以说,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决定了整个渠首工程的布局。两千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山形水势,设计出这样妙绝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都江堰所展示的我国古代水利科学水*,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感到自豪,感到振奋吗!

  离堆公园

  从飞沙堰前行是离堆公园。

  离堆公园是都江堰的市内入口,也是市区最美丽的园林,奇花异木、盆景艺术、丛林幽径、处处让人留连。其中有两处我认为是必去之地,那就是伏龙观和新辟的文物陈列馆。

  伏龙观就建在离堆上,因“二郎擒孽龙”的神话而得名。伏龙观的前身名叫“范贤馆”,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纪念成汉时(公元302—347年)青城山天师道首领、天地太师西山侯——范长生而建。因范长生被人称为“范贤”,这馆因之而命名为“范贤馆”,五代十国时,李冰先后受封为“大安王”和“应圣灵感王”,在此修李公祠。又因宋代民间传说的二郎伏龙,最后定名“伏龙观”。

  走上四十二级台阶后,便可见右方的一碑“离堆”。抬头看右前方的山头,那便是玉垒山,李冰当时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首先开玉垒山,引水灌田,便使玉垒山的主峰和我们脚下的这块山丘分隔开了,形成了一个孤立的小山堆,这便是离堆的由来。左侧并排立着11块石碑,依次为“神禹峋嵝碑”,“道都符碑”和“佛教梵文碑”,意在借助儒、释、道三教的神力以镇水,通称“镇水碑”。也有说镇水碑不是镇水,而是镇压下面的孽龙的。孽龙若没有上面碑的神力镇压,便又会兴风作浪。

  伏龙观前殿,供奉的是李冰神像。神像是东汉末年(168年)石刻像,像高2.9米,重4.5吨。于1974年修建外江江闸才从河床中捞出来。因石像卧在江中,胸前文字清晰可见。中间有文:“故蜀郡李府君讳冰”,两袖有文:“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镇水万世焉”这段文字表明,此石刻像雕刻时间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闰三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

  都水是东汉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部门。是郡太守府的椽史,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旁边这尊缺头人像大概就是当时的都水,由于岷江中上游沙石含量大,头给撞毁了。他没有头,却依旧把当时的治水工具“锸”握得紧紧的,足以证明他治水的决心与信心。在那时,官员们腰间的绶带分别代表他们官位的大小,他腰间绶带并不长,反映了他在当时的官位并不大。据推测,他的官位相当于现在都江堰管理局局长。

  前殿的另一侧,陈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有趣的是,他手中所持的工具也是“锸”)、石马(个头矮壮矫健的川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马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成的。古*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低不过足踝,高不过肩,以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原水灾。当然,在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古迹了。

  石刻水塘展现了建都江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要请大家注意的是石刻水塘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中间是一些闸,这些闸用于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

  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原名铁佛殿,现为文物陈列室,展示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

  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呼啸,脚下的离堆此时更显出“中流砥柱”的气势。

  离堆是当年李冰在此处开凿的一个引水口。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国,还没有火药,而且铁器的使用也较落后,这玉垒山又属子母岩(砾岩沉积岩),结构十分坚固,要人工开凿缺口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于是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先用柴火焚烧岩石,使之炽热,然后浇水醋。凿去一层,再烧一层,如此反复进行,终于在八年后,开了—个宽20M、高40M、长80M的缺口,这口子使玉垒山分出了离堆,也建成了宝瓶口。据传,在开凿宝瓶口时,李冰不仅身先士卒,奋勇当先,同时李冰的女儿“冰儿”也为之英勇献身。当宝瓶口还差最后一层岩墙就可打开时,每人都知道开这层岩墙的人便必死无疑。“冰儿”却毅然要求去,宝瓶口凿开了,可“冰儿”却被滚滚的江流吞食了,人们说她死后羽化成仙,神灵便附在玉垒山上,从远处便可见“冰儿”安祥地仰卧在玉垒山,日日夜夜地守护着这千年古堰。

  现在,我们原路走出伏龙观,去参观都江堰文物陈列馆,里面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量史料,将加深你对古堰的认识。陈列馆关于青城山等地的资料,会使你对都江堰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都江堰导游词2

  欢迎各位来到都江堰市游览。现在我们的车正经过宽敞*直的幸福大道转上玉垒山公路,去参观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区。

  大家从成都来,都看到沿途纵横交错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远*碧绿的田畴,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两千多年以来,古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

  在此以前,由于成都*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高山连绵的松茂峡谷中汹涌而下的浩荡岷江,一到涨水季节,总是顺地势四下漫流,常常给*原生息的远古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难。后来经过距今大约三千年前的鳖灵治水,才使这片土地初步得到*安。鳖灵的巨大功绩,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让给了他,成为开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进*原,缔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则是公元前三世纪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带领人民群众建造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导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其后,由于都江堰水利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前后有不少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维护中不断地将积累的经验变成规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说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闪射出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典范,是毫不夸张的。新*成立以来,都江堰可说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积已由建国时的200万亩扩展到1000多万亩。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长效的伟大功能的奥秘所在。

  我想这也是各位今天游览的目的吧!现在,我们走上了景区公路,沿途森林夹道,空气清新,使大家的旅游有了更好的心情。我们从观景楼往下游览。

  都江堰鸟瞰

  站在楼台的敞廊上远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见岷江从山里滚滚而来,在拐弯处被一条像鱼头的长坝一分为二,堤坝这边的江水顺玉垒山脚流到一座孤立的山头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这边走向远方,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长堤的头部叫鱼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飞沙堰,孤立的山头和玉垒山之间的水道叫宝瓶口。鱼咀、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咀用于分水,让灌溉的水进内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飞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宝瓶口用于引流入渠。就是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长存的“不坏金身”。今天我们看起来,它们是那样的简单。甚至觉得*凡。其实正印证了—句“伟大出于*凡”的格言。都江堰渠首工程蕴涵着极大的科学性,其设计和建造所体现的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称之为最高水*的成就。等一会我们到了现场再作详细介绍。指物说理,可能比较容易说明白一些。现在我们去看二王庙。

  二王庙

  二王庙座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后,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救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

  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占地少,仅10072*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这五大建筑特点我们将边参观边体味。

  我们从二王庙的后山往下走,经过存放商代古木和供奉元朝地方官吉当普的亭阁。穿过有两株“仙人松”的庭院,就到达庙宇的文物陈列室。在这里有我国两位著名画师的真迹镌刻在石碑上,他们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要问是哪两位?其实不用我在这里多说,大家一看画就知道了,这仕女图是张大千先生画的,这奔马自是徐悲鸿的杰作。大家再看左边的这个碑,谁能认出这是什么字? ——这本来也不是字,是用来降魔镇妖的道符,也难怪大家和我一样“一字不识”。

  与陈列室*行是二王庙后殿,现在塑的是李冰夫妇的神像。由于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后人早已将他们神化了。我们在二王庙中参观,自然知道二王是指李冰父子,但我们却见不到李冰儿子李二郎的塑像。“二郎”是神话中与李冰关系最密切的一人。这个角色的出现,把李冰神话的故事情节又推进一个新阶段。但史书从未介绍过李冰儿子,所以李二郎只不过是个传说中的人物。我们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有人崇拜,有人崇拜拿破仑,有人则祟拜刘德华,当时的人却非常崇拜李冰。偶像又都应该是完美的,李冰没有儿子,在封建时代有这么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冰倍受蜀人尊敬和崇拜,自然人们都希望他有一个英雄的儿子,能替他传宗接代,李二郎这个人物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李二郎这个人物的原型可能是跟随李冰一起治水的年青人。李二郎代表的不是真有这个人,也不仅是治水的年青人。而是代表了所有和李冰一起治水的堰工的形象。

  大殿就是李冰殿。大家知道,战国时期是一个产生杰出人物的时代。比如墨家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儒家的孟子等等。李冰也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诸子百家也应有水利家的一*之地。李冰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杰出的水利科学家。

  李冰是先秦时期的蜀郡守,相当于现在四川省*的职位,但蜀郡当时所管辖的区域比现在的四川要小。李冰一方面因为一心为民办实事,多才能干,治蜀有方,受到秦王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信任群众,依靠群众,用比较现代的话来说,便是“走群众路线”,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只有处理好对上和对下的关系,他才能任职四十年,办了许多实事造福于民,所以承认李冰是一位伟大水利专家的同时,我们必须得承认,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这尊塑像中,李冰儒雅仁厚、勤于政务的风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李冰殿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殿的对面是戏楼。戏楼顾名思义就是唱戏的地方,不过这戏不是唱给凡人看的,而是唱给已被供奉为川主神的李冰看的。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是二王庙庙会,明清时代,每到这一天,这里都要唱戏,人们赶庙会敬神、祈福、看戏,甚为热闹。1992年后,赶庙会的风俗又重新恢复。

  这座塔是“字库”,烧纸钱的地方。农历六月二十四庙会的这一天,这里总是热闹非凡,人们会把纸、钱一些歌颂或赞扬李冰的字、画从底层塞入燃烧,塔心中空,青烟直上,塔尖有两只蛤蟆,大家看清楚了没有?烟就从蛤蟆嘴中冲出,直上云霄,这样天上的李冰就可以知道人们对他的评价了。从戏台下面走出大门,一条高陡的石阶梯,把庙宇显得巍峨耸高,返身上看,这隶书“二王庙”匾额,为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冯玉祥将军来都江堰时写的,在这里拍照较有纪念意义。

  再往下走,林荫深深的阶梯旁,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总结,字句精炼,涵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比如:这是岁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也就是飞沙堰对面淤起的浅滩)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年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后的九十年代埋下的,只要看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这边的“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湾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叉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顺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石刻的经验还有很多,有的我们在游览中再作解释。

  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乐楼的雕塑和装饰非常精美,通过谐音、会意或直书其字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讲究清静无为的修炼和吉祥如意、健体长生,羽化登仙等题材。色调上给人以亲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乐楼左、右两边分别塑的是汉代的文翁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们都是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文翁穿湔江以灌田,诸葛亮派马超率一千二百名士兵保护都江堰。

  安澜桥

  走出二王庙,看到的就是都江堰,也就是岷江的内江,架在江上的铁索桥,就是著名的安澜桥。请大家随我过桥去鱼咀参观。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的交通要道。

  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经*批准,将索桥下移了—百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过这晃晃悠悠的桥,去体味如履簿冰的感觉吧,过索桥可是游都江堰最有乐趣的项目之一呵!

  鱼咀

  大家已经知道,鱼咀是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部分。站在鱼咀的坝口,看岷江迎面而来,经鱼咀一隔分为两股,即外江和内江。鱼咀就是分水堤的头,为什么要修在这里呢?起多大作用呢?这就要回到二王庙石崖上刻的“分四六、*潦旱”的两句话上了。

  鱼咀主要起分水作用。李冰修建鱼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韩家坝的稳固性和分水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鱼嘴的堤坝,把岷江水一分为二,分为内江和外江。由于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内低,再加上正有一个弯道,所以鱼咀分水后在春耕季节江水流量较小时,主流就有约六成的水进入内江,首先保证了成都*原的农业灌溉用水。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势受河床弯道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四成,这样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成都*原的防洪难题。这种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潦旱”。

  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之—,它发源于我省松潘县境内,全长760公里,源头至此约340公里,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弯道环流原理,江水在弯道产生的漩流,会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上层,大部分便自动被带入外江一边而不进内江。鱼嘴正处于“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从这里排走,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

  现在的鱼咀已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在从前它可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笼护堤。就是用川西盛产的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横置坝边,里边塞满河边冲积的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接一层,造成了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就地取材,方法简易而效果极好。

  紧接鱼咀的这道长堤叫金刚堤,每年内江淘河起来的泥沙就用来堆积加固堤坝,既保证内江护岸,又解决了泥沙的出路,这就是岁修“三字经”上说的“挖河沙,堆堤岸”。

  飞沙堰

  金刚堤尽头处成了一个斜坡,然后是一道矮坝,这就是飞沙堰了。

  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个主体工程,这堰修在离堆之侧,是一道低坝,堰顶距河床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内江泄洪排沙。从鱼嘴分进的内江水,被离堆一顶,自然旋流起来,每当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宝瓶口的可流量时,宝瓶口不能通过的水,主要从飞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从飞沙堰一齐流出去。“飞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仅溢洪还能排沙。

  测量资料表明,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强。特大洪水时,从鱼嘴分进内江总干渠的流量可达宝瓶口流量的四倍。75%的内江水可从这里泄出。当枯水季节,水位低于飞沙堰时,它便成了一道天然节制闸,自动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证了成都*原的灌溉。资料还表明,在飞沙堰第二次利用弯道流体力学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约15%。鱼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宝瓶口

  宝瓶口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江水进人成都*原的流量,当宝瓶口的进水量饱和(约700立方米/秒)后,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纳。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原的农业、灌溉、防洪、运输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

  宝瓶口旁的这小山叫离堆。

  选择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是极其科学的。它使内江水经过一段流程后水势便于控制,水质进一步澄清,然后被迎面独立的离堆顶托江水,创造了飞沙堰泄洪排沙的功能和宝瓶口的瓶颈效用。保证了成都*原的防洪和灌溉。所以说,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决定了整个渠首工程的布局。两千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山形水势,设计出这样妙绝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都江堰所展示的我国古代水利科学水*,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感到自豪,感到振奋吗!

  离堆公园

  从飞沙堰前行是离堆公园。

  离堆公园是都江堰的市内入口,也是市区最美丽的园林,奇花异木、盆景艺术、丛林幽径、处处让人留连。其中有两处我认为是必去之地,那就是伏龙观和新辟的文物陈列馆。

  伏龙观就建在离堆上,因“二郎擒孽龙”的神话而得名。伏龙观的前身名叫“范贤馆”,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纪念成汉时(公元302—347年)青城山天师道首领、天地太师西山侯——范长生而建。因范长生被人称为“范贤”,这馆因之而命名为“范贤馆”,五代十国时,李冰先后受封为“大安王”和“应圣灵感王”,在此修李公祠。又因宋代民间传说的二郎伏龙,最后定名“伏龙观”。

  走上四十二级台阶后,便可见右方的一碑“离堆”。抬头看右前方的山头,那便是玉垒山,李冰当时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首先开玉垒山,引水灌田,便使玉垒山的主峰和我们脚下的这块山丘分隔开了,形成了一个孤立的小山堆,这便是离堆的由来。左侧并排立着11块石碑,依次为“神禹峋嵝碑”,“道都符碑”和“佛教梵文碑”,意在借助儒、释、道三教的神力以镇水,通称“镇水碑”。也有说镇水碑不是镇水,而是镇压下面的孽龙的。孽龙若没有上面碑的神力镇压,便又会兴风作浪。

  伏龙观前殿,供奉的是李冰神像。神像是东汉末年(168年)石刻像,像高2.9米,重4.5吨。于1974年修建外江江闸才从河床中捞出来。因石像卧在江中,胸前文字清晰可见。中间有文:“故蜀郡李府君讳冰”,两袖有文:“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镇水万世焉”这段文字表明,此石刻像雕刻时间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闰三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

  都水是东汉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部门。是郡太守府的椽史,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旁边这尊缺头人像大概就是当时的都水,由于岷江中上游沙石含量大,头给撞毁了。他没有头,却依旧把当时的治水工具“锸”握得紧紧的,足以证明他治水的决心与信心。在那时,官员们腰间的绶带分别代表他们官位的大小,他腰间绶带并不长,反映了他在当时的官位并不大。据推测,他的官位相当于现在都江堰管理局局长。

  前殿的另一侧,陈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有趣的是,他手中所持的工具也是“锸”)、石马(个头矮壮矫健的川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马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成的。古*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低不过足踝,高不过肩,以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原水灾。当然,在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古迹了。

  石刻水塘展现了建都江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要请大家注意的是石刻水塘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中间是一些闸,这些闸用于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

  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原名铁佛殿,现为文物陈列室,展示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

  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呼啸,脚下的离堆此时更显出“中流砥柱”的气势。

  离堆是当年李冰在此处开凿的一个引水口。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国,还没有火药,而且铁器的使用也较落后,这玉垒山又属子母岩(砾岩沉积岩),结构十分坚固,要人工开凿缺口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于是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先用柴火焚烧岩石,使之炽热,然后浇水醋。凿去一层,再烧一层,如此反复进行,终于在八年后,开了—个宽20M、高40M、长80M的缺口,这口子使玉垒山分出了离堆,也建成了宝瓶口。据传,在开凿宝瓶口时,李冰不仅身先士卒,奋勇当先,同时李冰的女儿“冰儿”也为之英勇献身。当宝瓶口还差最后一层岩墙就可打开时,每人都知道开这层岩墙的人便必死无疑。“冰儿”却毅然要求去,宝瓶口凿开了,可“冰儿”却被滚滚的江流吞食了,人们说她死后羽化成仙,神灵便附在玉垒山上,从远处便可见“冰儿”安祥地仰卧在玉垒山,日日夜夜地守护着这千年古堰。

  现在,我们原路走出伏龙观,去参观都江堰文物陈列馆,里面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量史料,将加深你对古堰的认识。陈列馆关于青城山等地的资料,会使你对都江堰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都江堰导游词3

  都江堰(Dujiang yàn),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都江堰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0年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令人流连忘返。

  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水利史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导游词4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潦旱”的功效。

都江堰导游词5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都江堰景区。都江堰位于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离成都约56km。在游览前,我先交代一下注意事项:在游览时,请大家保管好自己随身物品。同时,请大家爱护景区环境,紧跟团队,避免走失。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是从秦堰楼下去,依次参观二王庙、安澜索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离堆,最后在大门口集合。整个行程大约需要两个小时。现在请跟随我的脚步,进入景区游览。

  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时期,是蜀首相李冰父子率领民众修建的。花费了大约20年,才修建完成。距今天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远,依然发挥巨大功效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难怪余秋雨先生会说“我以为*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了”。而这激动人心的工程是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的。接下来,我就一一为大家解读三大工程是怎么发挥其巨大作用的。随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这就是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鱼嘴。它形如鱼的嘴巴,因此得名为鱼嘴。现在我们站在鱼嘴的坝口,看岷江汹涌而来,经鱼嘴一分为两股,即内江和外江。外江继续担任主河床的作用,内江为都江堰新建的引水渠。李冰特别将内江河床的深度修的低于外江三尺三,又将外江河床的宽度修的宽于内江河床九丈九。加上这里是一个弯道,在春耕水流量小的时候,主流就有约六成的水进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原的灌溉用水。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提高,水势受河道弯曲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一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四成,这样又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程度*原的防洪难题。这种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旱涝”。

  另外,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落差很大,上有水流湍急,所以,有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弯道环流远理,江水在弯道产生的旋流,会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的上层,大部分便自动被带入外江。鱼嘴正是出于“正面去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所以80%的沙石从这里排走,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我们不得不佩服李冰选址的准确。我们现在看到的鱼嘴已经是钢筋混凝土建筑,那么在从前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呢?在从前它可是用土石作基,用卵石竹笼护堤。人们就地取材,把川西的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横放在坝边,在里面塞满河边冲击的的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接一层,筑成了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这种方法简易而效果极好。5.12大地震后,鱼嘴出现了多处裂缝,到如今鱼嘴上被修复的痕迹还清晰可见,它也因为裂缝而成为大家最关心的景点。

  总的来说,鱼嘴可以用一个巧字来形容,位置选的巧,分水分的巧,排沙排石排的巧。当然,仅有鱼嘴是不够的,三大工程是相互依存,共为体系的。那接下来,我们就去参观下一处工程——飞沙堰泄洪道。

都江堰导游词6

  欢迎大家来到世界盛名的都江堰景区,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员何贤凤;大家可以叫我小何;来到都江堰景区想必大家都感受到了都江堰清新的空气了吧!所以说都江堰市是成都的后花园了,而这后花园中又隐藏着一个“园中之园”,

  它就是今天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了,我想各位游客都是这项水利工程最大的受益者吧!进入到都江堰景区,我们现在的位置是“离堆公园”。离堆公园占地90余亩,于1932年建成。为什么要叫做“离堆”公园呢?就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游览中找寻答案吧!在离堆公园中有一个“伏龙观”,为什么要取名伏龙观呢?原来这其中还有一个传说,话说当年李冰在治水前,岷江有一条孽龙,兴妖作怪。为爱百姓,李冰便派李二郎与孽龙大战,最后孽龙大败,逃亡到青城山的王婆岩;李二郎随即追赶上去,在黎山老母的帮助下降服了孽龙。于是李二郎将孽龙永远锁在离堆下的深潭里,后来人们便修建起了这座“伏龙观”,以此镇守孽龙。传说终归是传说,还是让我们来真正了解一下宝瓶口的开凿吧!为什么要叫做宝瓶口呢?因为它形如“宝瓶”,而且又是岷江水进入成都*原的咽喉,可以说,从这里流出的岷江水都是最宝贵的财富了。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吧!

  来到宝瓶亭,下面看到的就是宝瓶口了,作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大主体工程之一,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引流入渠。我想大家一定和很困惑这个口子是怎样开凿出来的?那就让我们一起回到2220年前吧,当时开凿玉垒山,打开宝瓶口才能把岷江水引入成都*原,李冰很困扰这个问题。因为玉垒山全是砾岩,相当坚固。那时候秦国没有炸药,即使有铁器,硬度也不够啊!怎么办呢?突然有一天李冰见一老农在烧石灰,顿时来了灵感。于是趁热打铁,带上民夫,先用柴火烧岩石,再浇上冰冷的岷江水,只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岩石表层就开始破裂了。就这样,用了整整八年时间,开凿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口子;而被开凿的山丘原本是“玉垒山”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的阻隔,形成一座“离堆”。经历史演变,成为了今天的“离堆公园”现在我们都知道离堆公园的来历了吧,游客朋友们你们猜到了吗?。

  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原的咽喉,严格控制着水量。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都拒之“口”外。这种稳定的水量,对成都*原的农业、灌溉、防洪、

  运输都产生了特大效益。我们是不是应该为这样的水利工程而感到自豪呢?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宝瓶亭之上,接下来我们将游览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另外两个主体工程。有谁知道是哪两大水利工程吗?咱们举手示意!好的!这位游客朋友给出了答案,就是飞沙堰和鱼嘴。还是要给这位朋友一点奖励呢!恩!就奖励他今晚多吃一碗饭,大家说好不好!

  那么,飞沙堰和鱼嘴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又分别发挥着什么作用呢?那就让我将在接下来在行程中给大家娓娓道来吧。

  相信通过接下来的游览你们一定会对李冰的智慧所折服,也一定会对李冰的治水精神而赞叹不已。

  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都江堰导游词7

  都江堰市(原灌县)介于北纬30°44′—31°22,东京103°25′-—103°47′之间,东西宽54公里,南北长68公里,幅员1211*方公里。位于成都*原西北边缘,东南距成都市48公里。辖12镇16个乡、2个开发区和9个街道管委会。总人55万人。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原、水域面积大体为6:3:1。都江堰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都江堰市始建于蜀汉,有着20xx多年的悠久历史,因地处都江堰首,当时故名灌县,1988年5月,经*批准撤销灌县设立都江堰市,1994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都江堰市是一座新兴的中等工业旅游城市。

  目前,该市已初步建成电力、机械、化工、食品等支柱产业。旅游业也是都江堰市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后山、龙池“三区”、灵岩寺都是国内和世界知名的景区。在四川省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中都江堰市位列第五。

  都江堰市因堰而闻名,境内闻名世界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被誉为“活的水利博物馆”、“水文化摇篮”,是*和世界水利史上的奇珍。奔流不息的岷江水分成密如蛛网的灌溉渠系成为天府之国的生命之源,千百年来一直被誉为镶嵌在锦秀天府的一颗明珠,享有“天府之源”的美称。

都江堰导游词8

  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景区位于首批*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城西,距四川省会成都市仅30分钟车程,双流国际机场58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景区地处内陆亚热带地区,年*均气温15.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水质、空气都达到国际标准,全年均适宜旅游。

  景区面积为220公顷,核心游览面积120公顷,是由离堆古园、都江堰渠首工程、二王庙、玉垒山、松茂古道等20多个重要景点串联成的旅游环线。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都江堰山、水、城、林、堰、桥融为一体的独特风光,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生态性、特色性。

  〔清溪园〕由于园中的美景是以清澈的岷江水为主线来串缀,因此称它为清溪园。清溪园占地约8000*方米,园林建筑风格取材于川西民居,造园手法以水生景,清泉在岷江特有的各色卵石的映衬下,凸显出浓浓的野趣。透过照壁的漏框,我们可以看见览秀亭屹于小山之上,山间溪流潺潺而下,使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同时也使这里成为整个园林的组景中心,我们眼前的这些盆景,有全国罕见的上千年的树桩盆景,也有再现巴山蜀水幽、险、雄、秀自然风貌的山水盆景。

  园中最著名的树叫紫薇佛掌,紫薇树在民间一直是吉祥的象征。看它象不象如来佛祖的手掌,它历经沧桑,阅尽世间万象,是一件活的文物。您向它祈祷或许会带给你好运。这就是园内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花瓶,已经有13*花经》中有专门介绍。

  园中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屏风,它制作于明末清初,是用紫薇、银薇、翠薇三件花木编制而成。其大胆的想象,独特的构思,在全国尚属首例。它取意于古园林建筑中园门造型,虚实相间,既美观又实用,盘扎艺术大气而精巧,显示了园艺师精湛的技艺。

  〔堰功道〕这条宽阔的大道,叫做堰功道。道旁屹立着十二位堰功人物。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江堰的社会功效与日俱增,这不仅要归功于李冰科学的选址、设计、施工,更要感谢从秦汉以来的历代驻川官吏和有识之士对都江堰的悉心维护。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修建了这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左右分置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12尊青铜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历代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功绩卓越的有功之臣,就是靠他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的加固维修,才使都江堰至今青春常在。

  他们大部分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作为一方的执政者,他们在深刻认识到水利对于农业、民生和社会稳定意义的同时,更是领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学观和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他们当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治蜀的一个大事是提倡农耕,要抓农耕,其中最大的一个事情是抓水利,抓水利最大的事情就是维护都江堰。在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派了1200人长期驻守和维护都江堰工程,也是他第一次在都江堰设了专门管理都江堰工程的堰官。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后来。诸葛亮治蜀,政绩昭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了李冰治水精神的深刻启迪和影响。在成都*原,了解了水情就是了解了民情,治理了水情就是疏导了民心。而能够疏导的根本,就在于体察民情、了解民心、顺应民意。其疏导之法的精髓就在于:不是堵、不是围、不是截,而是导、而是开、而是放。

  伏龙观

  第二年在距李冰像出土南37米处又出土了一尊持锸石人像,可惜缺头残肩,背部被水冲蚀,石像宽衣重袖,双手持锸而立。通高1。85米,经考定为李冰石像题记中“造三神石人”中的一人。同年立于伏龙观大殿左侧。前殿的另一侧,陈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石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马是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成的。古*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在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原水灾。当然,在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古迹。

  石刻水塘展现了建都江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石刻水塘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中间刻有水闸,其作用是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中殿原名铁佛殿,现为文陈列室,这里展示的是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呼啸,脚下的离堆此时更显出“中流砥柱”的气势。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是*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的最伟大之处,乃是建堰2260多年仍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和谐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堪称中华文明划时代的里程碑。

  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率民众历尽艰辛建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此,被洪水长久肆虐、蜀人几为鱼的川西泽国摇身一变,成为沃野千里、遍地桑麻、满目稻麦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是世界公认的历史最悠久的无坝引水工程,它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的天府之国,成为秦统一*强大的后方战略基地和大粮仓,它无可置疑地推进和加速了华夏文明的进程。

  造福万代的都江堰是一个庞大的水利系统工程。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如何更迭,都江堰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维修。它的水利网络逐渐扩大,目前已覆盖四川省36个县的1000多万亩良田,并向成都等数十座城市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成为成都*原和川东北数千万人的生命之源。

  世界上最伟大的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除了它下游密如蛛网极其庞大的灌溉水网河渠系统外,其主体部份为渠首三大工程: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引水口。鱼嘴分水堤,因形似鱼嘴而得名。分水堤位于渠首顶端,修筑在岷江弯道的中部,迎着古老的波涛,巧妙地将一条岷江剖为内外二江。内江是人工河,外江是岷江的天然河道,内江主要作用灌溉,外江则肩负着泄洪的重任。水流*缓的枯水期岷江六成水沿凹岸流入内江,外江占四成,水流湍急的洪水期,六成水在凸岸的反作用务下冲入外江,这就是治水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潦旱”。由此可见鱼嘴修建时的科学选址是何等奇妙。鱼嘴分水堤因长期面对洪水巨大的冲击力,所以修筑十分坚固,且世代维修,后人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两千多年前,李冰率众人烧水浇岩石,用人工艰难地将一座山断开,形成了一个窄窄的进水口,进水口因形似瓶颈而得名“宝瓶口”。江面在这里由70米骤减为28米,滔滔江水经窄窄的进水口涌入宽阔的内江,逐渐形成密如蛛网的水系,灌溉着川西*原千里沃野。它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进入成都*原的江水流量。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原的农田灌溉,抗旱防洪,生活用水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20x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山形水势,设计出这样妙绝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

  〔安澜桥〕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261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笮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的交通要道。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将索桥下移了100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二王庙〕二王庙坐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依山随形占地少,仅10072*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

  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乐楼的雕塑和装饰非常精美,通过谐音、会意或直书其字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清静无为、吉祥如意、健体长生、羽化登仙等题材。色调上给人以亲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乐楼左、右两边分别塑的是汉代的文翁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们都是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

  走上台阶,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字句精练,含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比如:这是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

  “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90年代埋下的,只要淘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大门里的“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弯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汊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流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

  〔松茂古道〕又称茶马古道,或合起来称松茂茶马古道。是从今天的都江堰市为起点,至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为终点的一条古代交通要道。游人登上都江堰景区玉垒山的青石路面,还能依稀透过历史的厚重帷幕,想像这条古道的光荣与辉煌,凝望古旧的关隘、雉碟与城墙,领略历史赋予这条古道的重任。茶马古道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蜀汉时期就已经开通。当时的茶马古道并非为贸易而开,主要是出于拓展疆域,便于军事行动的需要。到了唐代,松茂古道成了战略物资互换为主的战略交通要道。在四川,茶叶、布匹、铁器等内地物资在都江堰集中,组成几十上百匹的马帮,经松茂古道运往松潘。再把战马赶回都江堰。所以这条道成为了重要的“茶马古道”。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又称开水节,源于古代对水神的祭祀(清代就称为祀水),因秦时蜀郡太守李冰建堰有功,后改为祭祀李冰。正式把清明节定为开水节,是在北宋太*兴国三年(978年),从那时开始至今,这项古老的水利民俗仪式已有10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都江堰景区。都江堰位于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离成都约56km。在游览前,我先交代一下注意事项:在游览时,请大家保管好自己随身物品。同时,请大家爱护景区环境,紧跟团队,避免走失。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是从秦堰楼下去,依次参观二王庙、安澜索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离堆,最后在大门口集合。整个行程大约需要两个小时。现在请跟随我的脚步,进入景区游览。

  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时期,是蜀首相李冰父子率领民众修建的。花费了大约*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了”。而这激动人心的工程是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的。接下来,我就一一为大家解读三大工程是怎么发挥其巨大作用的。随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这就是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鱼嘴。它形如鱼的嘴巴,因此得名为鱼嘴。现在我们站在鱼嘴的坝口,看岷江汹涌而来,经鱼嘴一分为两股,即内江和外江。外江继续担任主河床的作用,内江为都江堰新建的引水渠。李冰特别将内江河床的深度修的低于外江三尺三,又将外江河床的宽度修的宽于内江河床九丈九。加上这里是一个弯道,在春耕水流量小的时候,主流就有约六成的水进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原的灌溉用水。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提高,水势受河道弯曲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一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四成,这样又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程度*原的防洪难题。这种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旱涝”。

  另外,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落差很大,上有水流湍急,所以,有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弯道环流远理,江水在弯道产生的旋流,会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的上层,大部分便自动被带入外江。鱼嘴正是出于“正面去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所以80%的沙石从这里排走,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我们不得不佩服李冰选址的准确。我们现在看到的鱼嘴已经是钢筋混凝土建筑,那么在从前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呢?在从前它可是用土石作基,用卵石竹笼护堤。人们就地取材,把川西的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横放在坝边,在里面塞满河边冲击的的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接一层,筑成了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这种方法简易而效果极好。5.12大地震后,鱼嘴出现了多处裂缝,到如今鱼嘴上被修复的痕迹还清晰可见,它也因为裂缝而成为大家最关心的景点。

  总的来说,鱼嘴可以用一个巧字来形容,位置选的巧,分水分的巧,排沙排石排的巧。当然,仅有鱼嘴是不够的,三大工程是相互依存,共为体系的。那接下来,我们就去参观下一处工程——飞沙堰泄洪道。

都江堰导游词9

  欢迎各位来到都江堰市游览。现在我们的车正经过宽敞*直的幸福大道转上玉垒山公路,去参观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区。

  大家从成都来,都看到沿途纵横交错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远*碧绿的田畴,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两千多年以来,古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

  在此以前,由于成都*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高山连绵的松茂峡谷中汹涌而下的浩荡岷江,一到涨水季节,总是顺地势四下漫流,常常给*原生息的远古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难。后来经过距今大约三千年前的鳖灵治水,才使这片土地初步得到*安。鳖灵的巨大功绩,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让给了他,成为开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进*原,缔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则是公元前三世纪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带领人民群众建造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导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其后,由于都江堰水利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前后有不少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维护中不断地将积累的经验变成规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说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闪射出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典范,是毫不夸张的。新*成立以来,都江堰可说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积已由建国时的200万亩扩展到1000多万亩。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长效的伟大功能的奥秘所在。

  我想这也是各位今天游览的目的吧!现在,我们走上了景区公路,沿途森林夹道,空气清新,使大家的旅游有了更好的心情。我们从观景楼往下游览。

  都江堰鸟瞰

  站在楼台的敞廊上远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见岷江从山里滚滚而来,在拐弯处被一条像鱼头的长坝一分为二,堤坝这边的江水顺玉垒山脚流到一座孤立的山头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这边走向远方,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长堤的头部叫鱼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飞沙堰,孤立的山头和玉垒山之间的水道叫宝瓶口。鱼咀、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咀用于分水,让灌溉的水进内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飞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宝瓶口用于引流入渠。就是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长存的“不坏金身”。今天我们看起来,它们是那样的简单。甚至觉得*凡。其实正印证了—句“伟大出于*凡”的格言。都江堰渠首工程蕴涵着极大的科学性,其设计和建造所体现的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称之为最高水*的成就。等一会我们到了现场再作详细介绍。指物说理,可能比较容易说明白一些。现在我们去看二王庙。

  二王庙

  二王庙座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后,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救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

  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占地少,仅10072*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这五大建筑特点我们将边参观边体味。

  我们从二王庙的后山往下走,经过存放商代古木和供奉元朝地方官吉当普的亭阁。穿过有两株“仙人松”的庭院,就到达庙宇的文物陈列室。在这里有我国两位著名画师的真迹镌刻在石碑上,他们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要问是哪两位?其实不用我在这里多说,大家一看画就知道了,这仕女图是张大千先生画的,这奔马自是徐悲鸿的杰作。大家再看左边的这个碑,谁能认出这是什么字? ——这本来也不是字,是用来降魔镇妖的道符,也难怪大家和我一样“一字不识”。

  与陈列室*行是二王庙后殿,现在塑的是李冰夫妇的神像。由于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后人早已将他们神化了。我们在二王庙中参观,自然知道二王是指李冰父子,但我们却见不到李冰儿子李二郎的塑像。“二郎”是神话中与李冰关系最密切的一人。这个角色的出现,把李冰神话的故事情节又推进一个新阶段。但史书从未介绍过李冰儿子,所以李二郎只不过是个传说中的人物。我们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有人崇拜,有人崇拜拿破仑,有人则祟拜刘德华,当时的人却非常崇拜李冰。偶像又都应该是完美的,李冰没有儿子,在封建时代有这么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冰倍受蜀人尊敬和崇拜,自然人们都希望他有一个英雄的儿子,能替他传宗接代,李二郎这个人物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李二郎这个人物的原型可能是跟随李冰一起治水的年青人。李二郎代表的不是真有这个人,也不仅是治水的年青人。而是代表了所有和李冰一起治水的堰工的形象。

  大殿就是李冰殿。大家知道,战国时期是一个产生杰出人物的时代。比如墨家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儒家的孟子等等。李冰也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诸子百家也应有水利家的一*之地。李冰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杰出的水利科学家。

  李冰是先秦时期的蜀郡守,相当于现在四川省*的职位,但蜀郡当时所管辖的区域比现在的四川要小。李冰一方面因为一心为民办实事,多才能干,治蜀有方,受到秦王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信任群众,依靠群众,用比较现代的话来说,便是“走群众路线”,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只有处理好对上和对下的关系,他才能任职四十年,办了许多实事造福于民,所以承认李冰是一位伟大水利专家的同时,我们必须得承认,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这尊塑像中,李冰儒雅仁厚、勤于政务的风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李冰殿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殿的对面是戏楼。戏楼顾名思义就是唱戏的地方,不过这戏不是唱给凡人看的,而是唱给已被供奉为川主神的李冰看的。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是二王庙庙会,明清时代,每到这一天,这里都要唱戏,人们赶庙会敬神、祈福、看戏,甚为热闹。1992年后,赶庙会的风俗又重新恢复。

  这座塔是“字库”,烧纸钱的地方。农历六月二十四庙会的这一天,这里总是热闹非凡,人们会把纸、钱一些歌颂或赞扬李冰的字、画从底层塞入燃烧,塔心中空,青烟直上,塔尖有两只蛤蟆,大家看清楚了没有?烟就从蛤蟆嘴中冲出,直上云霄,这样天上的李冰就可以知道人们对他的评价了。从戏台下面走出大门,一条高陡的石阶梯,把庙宇显得巍峨耸高,返身上看,这隶书“二王庙”匾额,为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冯玉祥将军来都江堰时写的,在这里拍照较有纪念意义。

  再往下走,林荫深深的阶梯旁,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总结,字句精炼,涵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比如:这是岁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也就是飞沙堰对面淤起的浅滩)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年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后的九十年代埋下的,只要看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这边的“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湾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叉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顺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石刻的经验还有很多,有的我们在游览中再作解释。

  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乐楼的雕塑和装饰非常精美,通过谐音、会意或直书其字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讲究清静无为的修炼和吉祥如意、健体长生,羽化登仙等题材。色调上给人以亲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乐楼左、右两边分别塑的是汉代的文翁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们都是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文翁穿湔江以灌田,诸葛亮派马超率一千二百名士兵保护都江堰。

  安澜桥

  走出二王庙,看到的就是都江堰,也就是岷江的内江,架在江上的铁索桥,就是著名的安澜桥。请大家随我过桥去鱼咀参观。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的交通要道。

  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经*批准,将索桥下移了—百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过这晃晃悠悠的桥,去体味如履簿冰的感觉吧,过索桥可是游都江堰最有乐趣的项目之一呵!

  鱼咀

  大家已经知道,鱼咀是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部分。站在鱼咀的坝口,看岷江迎面而来,经鱼咀一隔分为两股,即外江和内江。鱼咀就是分水堤的头,为什么要修在这里呢?起多大作用呢?这就要回到二王庙石崖上刻的“分四六、*潦旱”的两句话上了。

  鱼咀主要起分水作用。李冰修建鱼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韩家坝的稳固性和分水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鱼嘴的堤坝,把岷江水一分为二,分为内江和外江。由于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内低,再加上正有一个弯道,所以鱼咀分水后在春耕季节江水流量较小时,主流就有约六成的水进入内江,首先保证了成都*原的农业灌溉用水。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势受河床弯道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四成,这样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成都*原的防洪难题。这种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潦旱”。

  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之—,它发源于我省松潘县境内,全长760公里,源头至此约340公里,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弯道环流原理,江水在弯道产生的漩流,会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上层,大部分便自动被带入外江一边而不进内江。鱼嘴正处于“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从这里排走,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

  现在的鱼咀已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在从前它可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笼护堤。就是用川西盛产的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横置坝边,里边塞满河边冲积的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接一层,造成了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就地取材,方法简易而效果极好。

  紧接鱼咀的这道长堤叫金刚堤,每年内江淘河起来的泥沙就用来堆积加固堤坝,既保证内江护岸,又解决了泥沙的出路,这就是岁修“三字经”上说的“挖河沙,堆堤岸”。

  飞沙堰

  金刚堤尽头处成了一个斜坡,然后是一道矮坝,这就是飞沙堰了。

  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个主体工程,这堰修在离堆之侧,是一道低坝,堰顶距河床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内江泄洪排沙。从鱼嘴分进的内江水,被离堆一顶,自然旋流起来,每当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宝瓶口的可流量时,宝瓶口不能通过的水,主要从飞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从飞沙堰一齐流出去。“飞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仅溢洪还能排沙。

  测量资料表明,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强。特大洪水时,从鱼嘴分进内江总干渠的流量可达宝瓶口流量的四倍。75%的内江水可从这里泄出。当枯水季节,水位低于飞沙堰时,它便成了一道天然节制闸,自动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证了成都*原的灌溉。资料还表明,在飞沙堰第二次利用弯道流体力学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约15%。鱼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宝瓶口

  宝瓶口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江水进人成都*原的流量,当宝瓶口的进水量饱和(约700立方米/秒)后,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纳。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原的农业、灌溉、防洪、运输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

  宝瓶口旁的这小山叫离堆。

  选择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是极其科学的。它使内江水经过一段流程后水势便于控制,水质进一步澄清,然后被迎面独立的离堆顶托江水,创造了飞沙堰泄洪排沙的功能和宝瓶口的瓶颈效用。保证了成都*原的防洪和灌溉。所以说,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决定了整个渠首工程的布局。两千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山形水势,设计出这样妙绝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都江堰所展示的我国古代水利科学水*,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感到自豪,感到振奋吗!

  离堆公园

  从飞沙堰前行是离堆公园。

  离堆公园是都江堰的市内入口,也是市区最美丽的园林,奇花异木、盆景艺术、丛林幽径、处处让人留连。其中有两处我认为是必去之地,那就是伏龙观和新辟的文物陈列馆。

  伏龙观就建在离堆上,因“二郎擒孽龙”的神话而得名。伏龙观的前身名叫“范贤馆”,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纪念成汉时(公元302—347年)青城山天师道首领、天地太师西山侯——范长生而建。因范长生被人称为“范贤”,这馆因之而命名为“范贤馆”,五代十国时,李冰先后受封为“大安王”和“应圣灵感王”,在此修李公祠。又因宋代民间传说的二郎伏龙,最后定名“伏龙观”。

  走上四十二级台阶后,便可见右方的一碑“离堆”。抬头看右前方的山头,那便是玉垒山,李冰当时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首先开玉垒山,引水灌田,便使玉垒山的主峰和我们脚下的这块山丘分隔开了,形成了一个孤立的小山堆,这便是离堆的由来。左侧并排立着11块石碑,依次为“神禹峋嵝碑”,“道都符碑”和“佛教梵文碑”,意在借助儒、释、道三教的神力以镇水,通称“镇水碑”。也有说镇水碑不是镇水,而是镇压下面的孽龙的。孽龙若没有上面碑的神力镇压,便又会兴风作浪。

  伏龙观前殿,供奉的是李冰神像。神像是东汉末年(168年)石刻像,像高2.9米,重4.5吨。于1974年修建外江江闸才从河床中捞出来。因石像卧在江中,胸前文字清晰可见。中间有文:“故蜀郡李府君讳冰”,两袖有文:“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镇水万世焉”这段文字表明,此石刻像雕刻时间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闰三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

  都水是东汉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部门。是郡太守府的椽史,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旁边这尊缺头人像大概就是当时的都水,由于岷江中上游沙石含量大,头给撞毁了。他没有头,却依旧把当时的治水工具“锸”握得紧紧的,足以证明他治水的决心与信心。在那时,官员们腰间的绶带分别代表他们官位的大小,他腰间绶带并不长,反映了他在当时的官位并不大。据推测,他的官位相当于现在都江堰管理局局长。

  前殿的另一侧,陈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有趣的是,他手中所持的工具也是“锸”)、石马(个头矮壮矫健的川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马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成的。古*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低不过足踝,高不过肩,以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原水灾。当然,在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古迹了。

  石刻水塘展现了建都江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要请大家注意的是石刻水塘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中间是一些闸,这些闸用于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

  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原名铁佛殿,现为文物陈列室,展示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

  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呼啸,脚下的离堆此时更显出“中流砥柱”的气势。

  离堆是当年李冰在此处开凿的一个引水口。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国,还没有火药,而且铁器的使用也较落后,这玉垒山又属子母岩(砾岩沉积岩),结构十分坚固,要人工开凿缺口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于是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先用柴火焚烧岩石,使之炽热,然后浇水醋。凿去一层,再烧一层,如此反复进行,终于在八年后,开了—个宽20M、高40M、长80M的缺口,这口子使玉垒山分出了离堆,也建成了宝瓶口。据传,在开凿宝瓶口时,李冰不仅身先士卒,奋勇当先,同时李冰的女儿“冰儿”也为之英勇献身。当宝瓶口还差最后一层岩墙就可打开时,每人都知道开这层岩墙的人便必死无疑。“冰儿”却毅然要求去,宝瓶口凿开了,可“冰儿”却被滚滚的江流吞食了,人们说她死后羽化成仙,神灵便附在玉垒山上,从远处便可见“冰儿”安祥地仰卧在玉垒山,日日夜夜地守护着这千年古堰。

  现在,我们原路走出伏龙观,去参观都江堰文物陈列馆,里面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量史料,将加深你对古堰的认识。陈列馆关于青城山等地的资料,会使你对都江堰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实用十篇(扩展6)

——都江堰作文 (菁华6篇)

都江堰作文1

  我爱漓江水的清,我爱江南水的绿,我爱日月潭水的秀。但我更爱那两千多年来一直默默地造福着成都*原的都江堰。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的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建造的一项伟大的世界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因为有了他,才使得成都两千多年来既没有过大旱灾,也没有过洪涝。使成都*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旁的劳动人民几乎年年都是大丰收,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在没有建造都江堰之前,成都*原经济萧条,民不聊生,旱灾、洪灾经常骚扰着*勤劳的劳动人民,将人们辛勤劳作的结果洗劫一空,比强盗、“地头蛇”要可怕不知多少倍。自从修筑了都江堰,成都的商业、手工业、农业都在以飞快的速度向前进。成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若没有都江堰,成都还能是一个繁华的大城市吗?

  都江堰十分神奇!在水流量大的时候呢,它就把多余的江水流到江去,在水流量小的时候,它就把江水全部输送到内江去,而不会流到外江去。这是因为呀,都江堰在“鱼口”的地方有一个坡度,当水流量大的时候,水位就会上涨,多余的水就会漫到外江去,而剩下的水就会通过内江输送到成都内部;当水流量小的时候,水位在下面,自然就不会有水漫到外*!都江堰是不是很神奇呢?

  春天,都江堰的*桃花柳绿,鸟语花香,老人、小孩脸上都洋溢着愉快的笑容。夏天,都江堰岸边的大柳用浓浓绿荫把阳光遮挡得严严实实,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往树下钻。秋天的都江堰是最美的,早晨,朦朦胧胧的雾在江上弥漫,江面的水速也渐渐地变得缓慢起来,偶有几片黄叶慢慢地飘到水面上,打着转,渐渐地荡漾起一圈儿一圈儿的涟漪。秋风拂面,给人们带来一丝丝的凉意,到了晚上,皓月当空,月光洒在江面上,江面十分*静,仿佛给它披上了一层银纱,正想用手去触摸一下那薄薄的纱,摸到的只是清凉的江水?如果能站在江边欣赏月色,倒也是一种美的体验,美的享受。冬天,都江堰很少结冰,因为在成都那边,冬天最冷最冷也不过零下三四度。冬天的都江堰是*静的,在表面,你根本不知道江水在流动。

  我爱都江堰,不是因为它有多美丽,有多雄伟,有多壮观,而是因为它就是成都人民生活的保障,它就是成都*原的保护神!我爱成都!我更爱都江堰!

都江堰作文2

  今年暑假,我们与朱子熙一家来到四川游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旅了。

  第一天,我们来到了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走过一条郁郁葱葱、树木丛生的林间小道,治水三大法宝呈现在我的眼前,中间横卧着四根铁柱,叫做卧铁,是淘沙的标度尺,四周放着的物体,叫竹笼,里面放着鹅卵石,用来拥水挡水,竹笼旁放着几个马扎,是一种木头做成的三角架,用来防止竹笼被冲走。

  我们继续向前走,远远地望见了宝瓶口和飞沙堰。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而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三大功能。沿着窄小的木质栈道前进,来到了一座长长的吊索桥,我小心翼翼地扶着护栏往前走,有惊无险地过了桥,不一会儿就到达了鱼嘴。它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看上去就像大鱼张开的嘴巴,有趣极了。我们坐着观光车向前行驶,爱到了供奉李冰父子的二王庙。我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坐在椅子上休息,吃着香喷喷的烤肠,正准备喝口水,竟然发现一只可爱的蜗牛神不知鬼不觉地爬进了我的杯盖,我盯着这个“不速之客”,小蜗牛见我看着它,也抬起头来好奇地打量着我,那样子太搞笑啦!

  第二天,我们又来到了青城山,这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仿佛是一个人间仙境,我顺着弯弯曲曲的石阶向上爬,一路上看到了几条清澈的小溪,一两只忽飞忽落的小鸟,很快就到了月城湖,湖面*静光洁,仿佛一面透明的镜子,偶尔有几条小船经过,泛起阵阵波纹。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乘坐索道的地方,在缆车内向外张望,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让人目不暇接。爬了很多级台阶,累得筋疲力尽时,我们终于来到了青城山的最高处——古色古香的老君阁。老君阁耸立在云雾之间,显得高大、雄伟。参观完这里,我们就从另一条山路下山了。一路上,我们还游览了祖师殿、天师洞、五洞天等景点,我们在陡峭、险峻的山路上一步一步的前行,山路上的石阶因为年代久远有些滑,我差一点儿就摔了一跤。我鼓起勇气继续前行,终于走到了前后山两条路的交汇处——月城湖。我心中又燃起了一丝希望,振奋起来,激动地向前跑去,一鼓作气跑下了山,古朴的山门终于出现在眼前。

  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心动了吗?快和我一起来领略都江堰的神奇、青城山的深幽吧!

都江堰作文3

  都江堰,一个雄伟浩大而又古老的水利工程。这个暑假,我和爸爸妈妈有幸来到都江堰,亲眼见到这造福万民的伟大工程。

  走进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喷泉。喷泉四周,围着一圈特别的“竹笼”。这可是都江堰的大功臣之一。它是一个由竹子编成的长圆筒,里面装满大块的鹅卵石,用来堵截水流,其作用类似我们现在的沙袋堵水。在喷泉的中间,还横卧着四根大铁棒,这就是“卧铁”。它也是都江堰工程的必备之“宝“,是用于标记挖掘泥沙的深度。我不禁折服于古人的智慧。

  绕过喷泉,我们走上了堰功道。道路两边立着十二尊青铜雕像,用于纪念历朝对都江堰有杰出贡献的人。正是有了这些前辈们的努力,让这个古老的水利工程沿用了2000多年,至今仍造福着成都*原的百姓。

  走过堰功道,前面便是伏龙观。伏龙观供奉的是都江堰的建造者——李冰。观内,有一尊东汉年间的李冰石像,相传为镇水之物,是从都江堰水道中打捞得到。伏龙观旁,就是滚滚而过的江水,白浪翻涌,甚是壮观。

  宝瓶口位于伏龙观右边,因其形似瓶口而得名,是都江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要开凿宝瓶口,需凿穿玉垒山。但在科技不发达的2000多年前,怎么才能凿开坚硬的岩石呢!聪明的李冰先用火把岩石烧热,再泼上凉水,岩石就会因冷热不均而裂开。就这样,李冰仅用八年就凿出了宝瓶口。宝瓶口的特殊造形不仅起到引水作用,还可以限制洪流进行灌区。看着那滔滔的江水流过,在岸边激起层层浪花,不由赞叹古人的聪明才智。

  走过宝瓶口,我们沿江逆流而止,来到飞沙堰。我趴在栏杆上,左看右看,却不见堤坝的踪影,只见滚滚的岷江水向身后奔涌而去。原来,此时是盛水时节,江水早已淹过了仅有2米多高的飞沙堰。可别小瞧这矮矮的飞沙堰,江水流至此处,会先拍向堰边的一个小岛——离堆,水流受了阻碍,就回旋至飞沙堰,若水位高于飞沙堰,多余的水和泥沙就会从堰上“飞”过,排进外江,飞沙堰因此得名。若水位低于飞沙堰,飞沙堰就会挡住水流,保证内江水量。飞沙堰设计如此巧妙,真令人叹为观止!

  参观完飞沙堰,我们乘观光车来鱼嘴。鱼嘴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个部分,因形似鱼嘴而得名。它是一条分水堤,将岷江分为外江和内江。来势汹汹的江水流至此处,竟听话地一分为二。鱼嘴的建设十分科学。开凿内江时,使内江的河道略低于外江,在枯水季节时,百分之六十的水就会流入内江。鱼嘴建在弯道处,盛水季节时,会形成旋涡,巨大的离心力会将百分之六十的水和百分之八十的泥沙甩进外江。先进的排沙与泄洪功能,也是都江堰能沿用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雄伟浩大的都江堰,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评价:“都江堰是*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比万里长城还要激动人心。”它造福了川蜀大地的千万百姓,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工程!

  离开鱼嘴,时间不早了,我们得赶往下一站青城山!

  再见了,都江堰,希望我还有机会能再来领略你的伟大和壮观!

都江堰作文4

  都江堰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成都的岷江上,是秦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一大早,我们成都出发,经过两个小时的路程,就到了都江堰。当我们到达时,天空中下起了蒙蒙细雨,雨中的都江堰另有一番美景,江面上水雾蒙蒙,就像一位披着纱巾的少女。一进大门,沿着石板路往里走,路的两边立着各个时期修建、维护都江堰的功臣的雕像,有李冰、李二郎、诸葛亮。走进陈列室,这里陈列着从两千多年前到现在都江堰的各种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并介绍了都江堰的三大神奇的三大工程:鱼嘴、宝瓶口、飞沙堰。走出陈列室,远远的就听见轰隆隆的水流声,顺着台阶登上亭子,就看到了“宝瓶口”。“宝瓶口”呈倒梯形,石壁上刻有观察水位的“水则”,它是李冰带领广大民众用了8年时间,用火烧、水浇、人橇的办法,从坚硬的岩石上凿开一个大口子,修建而成。它使从上游流下多余的水从这里分流,减少了水灾的发生。从上面往下看,它就像一个花瓶的口,因此就叫“宝瓶口”。出了“宝瓶口”,经过一座桥,我们就到了“飞沙堰”,在古代“飞沙堰”是用笼篼卵石堆砌而成,现在已用混凝土筑成,它主要功能是把从上游冲下来的沙石排走,它能排走的石头最大能达到一吨左右,起到防洪排沙减灾的作用。再往前走,就到了“鱼嘴”,“鱼嘴”是三大工程之首,它呈三角形,就像鱼的嘴一样,它也是人工修建而成的分水堤,它把滔滔江水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

  站在“鱼嘴”的前端,远远望去,汹涌的江水一泻而下,经过“鱼嘴”的分流后,水流就变得*稳和缓慢了。到这里,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就全部游览完了。三大工程相辅相成,密切配合,既保证了灌区的用水需要,又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洪灾的威胁,成为古代世界史上科学治水的伟大创举。看着这么壮观巨大的工程,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两千多年前,全靠人们的双手建造,这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下午,我恋恋不舍离开了都江堰,路上我想:我们中华民族真不愧为一个有着灿烂文化遗产的伟大民族!在5.12大地震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的7月20日的早晨,我们一家满怀沉重的心情来到了震后的都江堰,那里让我感受到了地震对人们的危害有多么大,给人们带来的损失有多么大,但这些都压不垮我们四川人民的。

  我在车上看见好多高楼大厦到处都是裂缝,甚至有些房子都倒塌了,变成了废墟,人们在忙着清理废墟,我还看见不少人还住在帐篷里,人们脸上少了很多笑容。我还听一位买面的老板说:“石油街那里震得惨不忍睹,当时房子得摇晃声、倒塌声,人们的呼救声、哭喊声、**声……混成一片。”我可以想象地震当时的情形,我心里好难受,我深深的感到自己生在成都的幸运。

  不过还好的是都江堰古代水利遗址受到的影响还不是很大,还可以让游客领略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还有那里的灾民已经开始了生产自救,重建美好家园,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都江堰又将变成一座美丽的最佳旅游城市。

都江堰作文5

  提起独惠岩,人们会想到宏伟而广阔的水利工程,其清澈的溪流渗入数千英里的沃土,从而创造了今天美丽的天府之国。这个假期,我走*都江堰,瞥见了她的脸。我久久不能*静。

  当我们到达都江堰时,我们正在沿河参观这个令人惊叹的项目。

  一进景区大门,就能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岷江奔腾而下,浩浩荡荡,巨浪奔腾;水很绿,*的树山倒映在水中;这座山高耸入云。虽然已经入冬,但山上的树木依然挺拔,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见证着这个水利工程的跌宕起伏。塔楼和亭台楼阁隐约暴露在丛林之间,仿佛置身仙境。

  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电缆桥。我一上桥,摇晃的桥打断了我的思绪。这时,我吓坏了。桥下咆哮的河水让人不寒而栗。——桥好像随时都会倒。我赶紧走过电缆桥,跑到鱼的口边。这里已经人山人海,大家互相推挤着冲向围墙,我们在一起了。这一刻,我看到了浩瀚的闽江水,像是被施了魔法,有意识地分开了,在水师里有雪白的波浪和涟漪,很美。后来一个导游阿姨说;“这里是引水堤。在岷江,岷江的水分为内江和内江。外江是岷江的主流,内江是灌溉用水。”我带着一种理解的感觉听着,渐渐入迷。转眼间,我们来到了沙飞韦尔。在堰上,清澈的河水拍着大坝,像是在抚摸,一点也没有突如其来的涌水。但导游阿姨说:“这个沙飞堰是引水大堤和宝口口之间的一个低滚坝。当水位上升时,内江多余的水流和泥沙将被排放到外江,从而保证了灌区的安全。这样灌溉渠就不会堵了。”我仿佛身临其境般倾听着,看到河水上涨的时候,急流和河流的箭矢从这里经过,在这里再次改道是如此壮观。我不禁赞叹古人的智慧,李冰的坚韧不拔,当时科技工程的卓越,其雄伟的外表显示了*古代的文明。经过沙飞堰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像瓶口一样的狭窄缝隙。原来有一个密如蛛网的通道系统。啊!这么宏伟的水利工程,世界独一无二!它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造福后代,对古人有着前所未有的尊重!

  今天的都江堰依然美丽壮观,地震并没有动摇她。下山走出门后,城市还是那么繁华,新建的建筑已经从地上拔地而起。短短两年时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没有地震创伤,人们很幸福。这个项目就像一座纪念碑。她和这座城市雄辩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有创造人类奇迹的智慧和力量。

都江堰作文6

  家乡是每个人心中永远的浅盘。任何一天街道,一条巷陌,一个季节都在记忆里留下了道道痕迹,而夏天就是其中一道最深的痕迹。

  夏天在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是紧张的、燥热的,而我的家乡——都江堰的夏季却是另一番景象。

  都江堰四面环山,水系发达,空气湿润,但夏天一点都不闷热。太阳到了这里,仿佛要把大地考熔似的,毒辣辣地照耀着,树儿们便撑开巨大的绿伞,肩并肩连成一排和太阳作斗争。人们一个个都出来了,边泡着一杯“青山绿水”茶,边躲在树荫下乘凉。有下棋的、打牌的、边听收音机边打盹的,还有闲谈龙门阵的。孩子们则不然,这捉捉昆虫,那爬爬大树,欢笑声在原本安静的环境里碰撞,竟然引来了调皮的夏风——嘻嘻哈哈地笑着,嗖地一生就从人们的耳边跑过,让人们彻底地感受到了夏季的可爱。

  余秋雨先生曾说过:“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水对于夏季的都江堰是补课缺少的。340公里的岷江浩浩荡荡地奔涌而来,无数的水珠跳跃、撞击、重叠、飞溅,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水墨画。但过了飞沙堰,就立即被这里朴素的人民给征服了,温柔、驯良地奔向田野、树林和城镇: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最后组合成了一条条清澈透明的小溪孩子们顽皮地跳入水中,洒水,嬉戏,仿佛和水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水加快了步伐,如丝带一般滑过双脚,清爽之极。一些大点的孩子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不停地用手抚摸那轻柔的水流,心中充满了欢乐;垂柳也争先恐后把自己的倩影留给这个夏天。而岷江,不仅灌溉了成都*原,还从岁月的深处缓缓而来,流向人们的心田……

  在夏夜的都江堰,人们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走,喝夜啤酒去!”的确,在夜晚,夏季的都江堰最热闹,炒大虾、吃烤鱼、喝酒、唱歌、买小吃等等,都构成了都江堰的河边文化,酒杯碰撞的清脆声,店里炒菜的锅铲摩擦声,河浪拍岸的击打声,混合形成了一曲夏夜交响曲;灯下的河,幽蓝深邃,灯间的人,欢乐祥和,灯上的天,璀璨夺目。走出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每个人的心间都埋藏着幸福。多么闲适的夏夜啊!

  我的家乡都江堰是如此得迷人,那里的夏天时我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实用十篇(扩展7)

——游都江堰学生作文实用十篇

  游都江堰学生作文 1

  清晨的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1楼吃自助餐,吃完我们就打的士去都江堰。

  到了那里爸爸请了一个导游,在路上我看到了一棵没有树皮的树,导游说:这种树叫痒痒树,学名是紫薇树。你摸他树上的小包,他的树枝就会动。可是我摸了摸,他一点儿也没有动,妈妈来摸了一摸,他的树枝使劲动了又动。可能我摸的不使劲。然后我又看到了两只石头做的狮子,一只张嘴巴一只不张嘴巴。导游又说:你们猜猜哪只只是雄的那只是雌的?我觉得张嘴巴的狮子是雄的闭嘴巴的是雌的。结果我才对了。那里的水都是雪山上的雪融化成水,然后流到都江堰的。水从都江堰的宝瓶口流出给成都的人用。

  最后我们去了青城山,我们照样请了一个导游。她带我们走到山脚上一点的地步,我就看到可以坐到一个布椅子上,在拿两根竹子把你抬起来的东西。我就让爸爸付钱让两个叔叔把我抬到索道站那里,索到就是缆车。 在抬的时侯一直在晃,鞋子都快掉了。很多人都回头看我,我的心里一直在喊,我地个妈妈眯呀!把我吓得的要命,不知不觉喊着叫着就到了。索道没坐几分钟就到山顶了。在坐索道的时候一点儿也没感觉,只是稍微有点抖。我跟导游姐姐聊了一会天,没过一会儿就到了。我在山顶看到了一座庙,我在里面拜了一下佛烧了几根烟。下山的时侯我们还坐索道下山,下山的时候比较可怕,一抖一抖的,好像随时都要掉下去一样。到了半山腰下一点又走了一会路才到山脚,我们在门口照了几张相,就会回酒店休息了。

  游都江堰学生作文 2

  今年五一节,我们全家去都江堰游玩。

  走进都江堰公园大门,路两旁各有一排石刻的龙头,栩栩如生。它们的嘴里都喷出了一股细长、清澈的水,流进道路两旁的水槽里。水槽的尽头有两只巨大的?P?粒?驮着高大的石碑,伏在水槽的末端,它们的嘴里冒着细细密密的水花,在清晨阳光的照射下,活灵活现。

  沿着大道往左走,路两旁有许多用慈竹编制的竹篓,整齐的堆砌着,像一堵堵矮墙似的,里面严严实实的装满了大石头。导游解释说:“古代要修筑大坝,没有现在的混凝土和钢筋,只能把竹篓堆起来,垒成堤坝”。我听后豁然开朗,明白了它们的用途,不禁赞叹古人的智慧,也了解了修筑都江堰的艰难。

  到了观景台,听导游讲解了都江堰修筑的过程以及治水的原理,我深感古人的坚毅和都江堰设计的精妙。站在观景台上,鱼嘴就在我们脚下。滔滔的江水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奔腾而去,雾里的小岛、浅滩在江水里若隐若现。

  从观景台下来,我们上了状元桥。状元桥横跨内江。这座桥两边的立柱上都绑着红色绸子做的大喜结,将整座桥打扮得分外明丽。过了桥,开始上山,走了二十多分钟,走到了一座观景楼――秦堰楼。我们上到了它的顶层,凭栏一望,哇!鱼嘴、飞沙堰、离堆和宝瓶口尽收眼底。在这里,我终于看清了都江堰的全貌,并再一次为它的磅礴气势所深深折服。

  啊!多么雄伟、浩大的工程啊!它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它是中国人的骄傲!

  游都江堰学生作文 3

  这个暑假,我抱着激动的心情,和妈妈姐姐来到了魅力无限的都江堰。

  到了都江堰,我们便顺江而去,一睹都江堰的绝美风采。

  一进景区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这美丽的风景,岷江水奔腾而下,浩浩荡荡,江水十分清澈,**的青青树木映入水中;山壮丽巍峨,树高大挺拔。走在小道上,树木的清香扑面而来,仿佛置身在那神奇美丽的仙境中,令人神清气爽。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索桥。一上桥,那摇晃的感觉让我心惊胆战,桥下那汹涌澎湃的江水,看得我直心慌,凛冽的风吹过,带给人一种冰凉刺骨的感觉。桥摇摇晃晃的似乎随时要掉下去一样,我心一慌,连忙带着妈妈和姐姐走过了桥,跑到了鱼嘴上。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个个都想看看这神奇的江水,我们也急不可耐,赶紧凑了过去。这时,只见那浩大的岷江水像被施了魔法一般,自觉地分开了,泛着层层雪白的浪花,十分美丽和壮观。

  看着这汹涌的江水,我不禁想起古人的聪明才智。古时候闹洪水,人们也无可奈何。待到李冰的出现,他巧妙地将江水分流,一部分灌溉田野,一部分便继续流淌。李冰是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将江水分流,又费了多少脑经想出了这精妙的想法!

  在参观风景的同时,我也赞叹古人无穷的毅力与智慧!

  这个暑假,我知道了毅力与智慧并存,并且我十分的开心与激动!

  游都江堰学生作文 4

  今天,我们带着从老家来的爷爷奶奶去都江堰玩。这次我们是坐高铁到都江堰,再租了一辆车去游览景点的。

  我们先到了天府源,开车的司机叔叔跟我们讲,成都的水都是从这里流过去的。水是按一江分两江、两江分四江、四江分八江……的程序往下游流的。为了让水分流,古人想了个非常聪明的办法,就是把大块石头装在竹笼里,往江中填,这样才不至于被洪水冲走。

  接着,我们又去了观景台,这里可以看见都江堰的整个工程。都江堰是李冰和他的儿子修建的,主要是灌溉成都*原。曾经有苏联专家在这修水电站,但还没有修完就撤走了。如果他们没撤,可能就看不到今天的都江堰了。

  游完都江堰,我们还顺道去了一趟映秀镇,参观了地震遗址,很多倒塌的房子还保留着。看完之后让我感觉非常震惊,要是2008年我在成都的话不知会吓成什么样肯定比今年的420地震严重多了。

  今天的参观让我收获很大,不仅了解了都江堰的宏伟工程,还切身感受到地震巨大的破坏力。

  游都江堰学生作文 5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了许多地方,其中,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美丽的都江堰,让我来给大家推荐一番。

  在炎热的夏天,当我们走进都江堰大门的刹那间,觉得像变了一个世界一样,风向我们吹来,赶走了炎热,可舒服了!风里似乎带着一丝丝芳香,哦!原来是一朵朵可爱的小花在我周围笑着,我真想摘一朵啊!这就可以细细”品尝”它的香味了!可是妈妈制止了我。

  我们向前走去,映入眼帘的是堰功道两旁的大青树,像两排站得笔直的士兵一样,保护着美丽环境,边儿上是各个时期的建筑,修建维护都江堰的历史功臣有李冰,有李二郎,还有诸葛亮等等……

  都江堰有三大神奇的工程: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

  宝瓶口成倒梯形,从上往下看,它就像一个花瓶的口子,所以叫宝瓶口中。

  经过一座桥,就到了飞沙堰,是用龙篼卵堆砌而成的,而现在是用混凝土筑成的,它是用来防洪排沙用的。

  再往前走,就到了鱼嘴,鱼嘴是三大工程之首,是仿照鱼的嘴巴修建出来的。它把泯江分成了内江和外江,既保证了灌溉区的用水需要,又极大的防止和减轻洪灾的威胁,它是古代世界上科学治水的伟大创举。

  都江堰真美呀!有空大家一定要去看一看!

  游都江堰学生作文 6

  今天我们去了都江堰,我们玩的可开心了,我来给你们说说吧。我们早上8:30就要发车,所以7:30就起来了。昨天晚上玩的高兴所以睡的有点晚,但是也得起来要不就赶不上旅行车了。出了门我们准备打车,我开始有点担心,因为昨天打车就不好打,还好很快就打上了。我们来到集合点坐上了旅游车,车开了2个小时,我们来到了都江堰。

  一进都江堰大门先是看到了四根卧铁,导游说是埋在河床下的,每年清淤挖沙挖到卧铁就不挖了,这四根卧铁中还有清朝时埋下的呢。然后往前走两边是一些给都江堰做过贡献的人雕像。再往前走就是一座浮桥,走在桥上晃来晃去还真有点害怕,但多走几遍就不害怕了,反而挺好玩的。过了桥就到了宝瓶口和飞沙堰了。听导游讲当年李冰设计这宝瓶口是将岷江的水分流到内江后,在进入到城内时起节制闸作用。飞沙堰具有泄洪排沙的作用,是将岷江水所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此。其实这是爸爸后来给我讲的,导游讲的时候我一句也听不懂。然后我们坐观光车来到了鱼嘴分水堤,它把岷江分成了内江和外江。我们还去了二王庙,那里有李冰的雕像。然后我们就该走了,听爸爸讲都江堰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到现在 还 发挥着作用,古人真伟大!

  游都江堰学生作文 7

  这个暑假,我抱着激动的心情,和爸爸妈妈弟弟来到了魅力无限的都江堰。但是却没料到刚到都江堰就下起了雨。

  一进景区大门,直扑眼帘的便是这美丽的风景,岷江水奔腾而下,浩浩荡荡,猛浪若奔;水甚是清澈碧绿,山壮丽巍峨,树高大挺拔。**树木高山皆映于水中;走在小道上,树木的清香扑面而来,仿佛置身在那神奇美丽的仙境中,令人神清气爽。

  不一会儿,我们便到了索桥。一上桥,那摇晃的感觉让我心惊胆战,桥下那汹涌澎湃的江水,看得我直心慌,桥下那呼啸而去的江水不禁让人生起一丝寒意——桥似乎随时要掉下去一样我心里虽慌,但表面上还是装作*静。到了鱼嘴上,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个个都想看看这神奇的江水,我们也凑了过去。这时,只见那浩大的岷江水像被施了魔法一般,自觉地分开了,分水之处泛着雪白的浪花和层层涟漪,十分美丽和壮观。后来一位导游阿姨介绍说;“这里是分水堤,在岷江之中,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内江。外江是岷江主流,内江是灌溉用水。” 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看着这汹涌的江水,我不由得叹服古人的智慧,古时候闹洪水,人们也无可奈何。待到李冰的出现,他巧妙地将江水分流,一部分灌溉田野,一部分便继续流淌。李冰是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将江水分流,又费了多少脑经想出了这精妙的想法!

  这个暑假,我知道了毅力与智慧并存,并且我十分的开心与激动!

  游都江堰学生作文 8

  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外公外婆带我去青城山玩。

  记得上次到青城山路过山门时,偶然发现山门的二楼有个黑洞洞的门洞,我突发联想,到里面去看看,探一下险该多好啊!于是我就把想法告诉了外公外婆,果然外公外婆答应了我,我们吃完午饭就去青城山山门探险了。到了那里我们刚爬上二层,外婆突然说我们回去吧,我问为什么要回去呀,我外婆说我们忘了带电筒了,我们只得回去算了。可是我觉得不能白来一趟就跟外公外婆说,总不能白来一趟呀!外婆就说那么我们到对面的大草地玩吧!于是我们在大草地完了一阵。

  在大草地我们发现又有几个人准备去闯黑洞,我说,我们一起去吧!于是我们一起闯黑洞,我们到了黑洞好像从不认识变成认识。我们在第三层是已经伸不见五指了,当时在我后面的比我大一点的哥哥,走到第四层因为害怕就返回去啦,而我也很想回去,可是外婆鼓励我不要害怕,不让我回去,还说前面有一个男孩比你小,人家都不怕。我硬着头皮继续往上走,越往前走越黑,我们只能借用手机微弱的亮光照着走,我们一直爬到大山门的顶层,在顶层上我在那里还大喊一声,“我们上来了”,下去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那么害怕了。

  回到了青城山的家我就跟外婆说,我以后再也不害怕了/。下次一定要让我妈妈也来闯闯这个黑洞。

  游都江堰学生作文 9

  下午,我和哥哥、姐姐、舅舅、舅妈一起来到了都江堰景区游玩。

  走进景区大门,看到了许多葱葱郁郁的大树,笼罩着整个景区。我们沿着小路走,看见了喷泉,四面八方的水管里喷出的水,像一把巨伞撑在水池上面。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了许多名人的石像,可是我还来不及看他们的名字,舅妈就拉着我急匆匆的走了。

  我们来到了宝瓶口观景点,因为从高处看那就像是瓶口,因此而得名。然后,我们来到了鱼嘴分水堤,鱼嘴是分流内江和外江的大坝。最后,我们走了索桥,名叫安澜索桥。我和舅妈一起上了索桥,舅妈被这摇摇晃晃的索桥吓得心惊胆战,不敢走动。我却没有被吓到,而是开心地蹦来蹦去,想让索桥摇晃得更厉害些,哈哈。

  看完风景,我们就准备去爬山了。哥哥和我率先往上奔跑,把舅舅、舅妈和姐姐当做蜗牛一样甩在了后面。可是哥哥跑了一会儿,就累得爬不动了,可我还兴奋着呢,立刻用最快的速度跑到了哥哥的前面,第一个到达了山顶。

  最后,我们来到了卖东西的地方。看到那么多的美食,我口水直流,立马跑过去买了一样自己最喜欢吃的薯条,边吃边走到了景区的出口。

  这里真好玩,景区里还有很多我们没来得及游玩的地方。

  游都江堰学生作文 10

  这个寒假我终于可以乘快铁去都江堰了。都江堰原本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但在两年之前,因为一场特大8级地震,使那里许多房屋、建筑物倒塌,让原本美丽的都江堰变得残缺,而两年后的今天,一切都焕然一新,让我惊讶不已。

  当快铁停了下来,我以踏上都江堰的土地时,感觉真的不一样,这已不是两年前的废墟了,到处高楼大厦,有许多安置房,崭新靓丽的住宅房象征着都江堰再一次的“重生”。

  下午,爸爸带我和妈妈去了当地有名的离堆公园,边走边听爸爸给我讲的有关离堆公园的故事。我知道离堆公园有一个宝瓶口,旁边耸立着一个有42级台阶的小山包,称为“离堆”,就是李冰率领劳动人民开宝瓶口后,所凿成的和玉垒分离的孤堆。没想到小小的公园还有那么多的历史。

  在公园里,最漂亮的就是离堆湖,它迎水面宽45米,背水面宽28米,长76米,高出河床16-19米,看着这么纯净的河,我真像走在海边一样。

  走完离堆公园,太阳已落下,月亮在向我们招手了,明天我就要离开都江堰了。

  在回家的路上,回顾这两天,这真是快乐的地方,快乐的旅行!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实用十篇(扩展8)

——都江堰景点导游词汇总10篇

  都江堰景点导游词 1

游客们: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潦旱”的`功效。最佳旅游时间都江堰全年气温较高,年均温12~20℃,冬暖夏热,四季不明显,四季皆适宜旅游。历史文化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都江堰有块石碑,上面刻着“深淘滩,低作堰”字样。

  都江堰景点导游词 2

游客们: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人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灌溉区域已达40余县。

  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都江堰灌区是四川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物华天宝,地杰人灵”,历史上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灌区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市华彩及城镇风光,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灌区水利,星罗密布,各展风韵,各具特色,令人赏心悦目,“人民渠、东风渠、三合堰、通济堰,碧水荡伯;黑龙滩、三岔湖、鲁班水库,湖光涟滟;龙泉洞穿,天工开物,灵水泉涌”。全灌区呈现出“长龙地上走,银河天际流;彩虹起深谷,高峡出*湖”的壮丽图景。

  都江堰景点导游词 3

  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景区位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城西,距四川省会成都市仅30分钟车程,双流国际机场58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景区地处内陆亚热带地区,年*均气温15.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水质、空气都达到国际标准,全年均适宜旅游。

  景区面积为220公顷,核心游览面积120公顷,是由离堆古园、都江堰渠首工程、二王庙、玉垒山、松茂古道等20多个重要景点串联成的旅游环线。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都江堰山、水、城、林、堰、桥融为一体的独特风光,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生态性、特色性。

  〔清溪园〕

  由于园中的美景是以清澈的岷江水为主线来串缀,因此称它为清溪园。清溪园占地约8000*方米,园林建筑风格取材于川西民居,造园手法以水生景,清泉在岷江特有的各色卵石的映衬下,凸显出浓浓的野趣。透过照壁的漏框,我们可以看见览秀亭屹于小山之上,山间溪流潺潺而下,使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同时也使这里成为整个园林的组景中心,我们眼前的这些盆景,有全国罕见的上千年的树桩盆景,也有再现巴山蜀水幽、险、雄、秀自然风貌的山水盆景。

  园中最著名的树叫紫薇佛掌,紫薇树在民间一直是吉祥的象征。看它象不象如来佛祖的手掌,它历经沧桑,阅尽世间万象,是一件活的文物。您向它祈祷或许会带给你好运。这就是园内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花瓶,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了。请看瓶口与瓶底是合拢的,而瓶身是镂空的。每年的6~10月满树盛开的紫薇如同插在一个镂空的花瓶里,栩栩如生,堪称盆景艺术中的珍品,在《中国花经》中有专门介绍。

  园中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屏风,它制作于明末清初,是用紫薇、银薇、翠薇三件花木编制而成。其大胆的想象,独特的构思,在全国尚属首例。它取意于古园林建筑中园门造型,虚实相间,既美观又实用,盘扎艺术大气而精巧,显示了园艺师精湛的技艺。

  〔堰功道〕

  这条宽阔的大道,叫做堰功道。道旁屹立着十二位堰功人物。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江堰的社会功效与日俱增,这不仅要归功于李冰科学的选址、设计、施工,更要感谢从秦汉以来的历代驻川官吏和有识之士对都江堰的悉心维护。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修建了这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左右分置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12尊青铜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历代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功绩卓越的有功之臣,就是靠他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的加固维修,才使都江堰至今青春常在。

  他们大部分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作为一方的执政者,他们在深刻认识到水利对于农业、民生和社会稳定意义的同时,更是领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学观和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他们当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治蜀的一个大事是提倡农耕,要抓农耕,其中最大的一个事情是抓水利,抓水利最大的事情就是维护都江堰。在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派了1200人长期驻守和维护都江堰工程,也是他第一次在都江堰设了专门管理都江堰工程的堰官。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后来。诸葛亮治蜀,政绩昭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了李冰治水精神的深刻启迪和影响。在成都*原,了解了水情就是了解了民情,治理了水情就是疏导了民心。而能够疏导的根本,就在于体察民情、了解民心、顺应民意。其疏导之法的精髓就在于:不是堵、不是围、不是截,而是导、而是开、而是放。

  〔伏龙观〕

  第二年在距李冰像出土南37米处又出土了一尊持锸石人像,可惜缺头残肩,背部被水冲蚀,石像宽衣重袖,双手持锸而立。通高1.85米,经考定为李冰石像题记中“造三神石人”中的一人。同年立于伏龙观大殿左侧。前殿的'另一侧,陈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石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马是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成的。古**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在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原水灾。当然,在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古迹。

  石刻水塘展现了建都江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石刻水塘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中间刻有水闸,其作用是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中殿原名铁佛殿,现为文陈列室,这里展示的是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呼啸,脚下的离堆此时更显出“中流砥柱”的气势。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的最伟大之处,乃是建堰2260多年仍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和谐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堪称中华文明划时代的里程碑。

  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率民众历尽艰辛建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此,被洪水长久肆虐、蜀人几为鱼的川西泽国摇身一变,成为沃野千里、遍地桑麻、满目稻麦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是世界公认的历史最悠久的无坝引水工程,它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的天府之国,成为秦统一中国强大的后方战略基地和大粮仓,它无可置疑地推进和加速了华夏文明的进程。

  造福万代的都江堰是一个庞大的水利系统工程。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如何更迭,都江堰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维修。它的水利网络逐渐扩大,目前已覆盖四川省36个县的1000多万亩良田,并向成都等数十座城市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成为成都*原和川东北数千万人的生命之源。

  世界上最伟大的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除了它下游密如蛛网极其庞大的灌溉水网河渠系统外,其主体部份为渠首三大工程: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引水口。鱼嘴分水堤,因形似鱼嘴而得名。分水堤位于渠首顶端,修筑在岷江弯道的中部,迎着古老的波涛,巧妙地将一条岷江剖为内外二江。内江是人工河,外江是岷江的天然河道,内江主要作用灌溉,外江则肩负着泄洪的重任。水流*缓的枯水期岷江六成水沿凹岸流入内江,外江占四成,水流湍急的洪水期,六成水在凸岸的反作用务下冲入外江,这就是治水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潦旱”。由此可见鱼嘴修建时的科学选址是何等奇妙。鱼嘴分水堤因长期面对洪水巨大的冲击力,所以修筑十分坚固,且世代维修,后人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两千多年前,李冰率众人烧水浇岩石,用人工艰难地将一座山断开,形成了一个窄窄的进水口,进水口因形似瓶颈而得名“宝瓶口”。江面在这里由70米骤减为28米,滔滔江水经窄窄的进水口涌入宽阔的内江,逐渐形成密如蛛网的水系,灌溉着川西*原千里沃野。它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进入成都*原的江水流量。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原的农田灌溉,抗旱防洪,生活用水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山形水势,设计出这样妙绝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

  〔安澜桥〕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261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笮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的交通要道。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将索桥下移了100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二王庙〕

  二王庙坐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依山随形占地少,仅10072*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

  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乐楼的雕塑和装饰非常精美,通过谐音、会意或直书其字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清静无为、吉祥如意、健体长生、羽化登仙等题材。色调上给人以亲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乐楼左、右两边分别塑的是汉代的文翁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们都是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

  走上台阶,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字句精练,含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比如:这是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

  “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90年代埋下的,只要淘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大门里的“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弯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汊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流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

  〔松茂古道〕

  又称茶马古道,或合起来称松茂茶马古道。是从今天的都江堰市为起点,至阿坝藏族羌民族自治州松潘县为终点的一条古代交通要道。游人登上都江堰景区玉垒山的青石路面,还能依稀透过历史的厚重帷幕,想像这条古道的光荣与辉煌,凝望古旧的关隘、雉碟与城墙,领略历史赋予这条古道的重任。茶马古道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蜀汉时期就已经开通。当时的茶马古道并非为贸易而开,主要是出于拓展疆域,便于军事行动的需要。到了唐代,松茂古道成了战略物资互换为主的战略交通要道。在四川,茶叶、布匹、铁器等内地物资在都江堰集中,组成几十上百匹的马帮,经松茂古道运往松潘。再把战马赶回都江堰。所以这条道成为了重要的“茶马古道”。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

  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又称开水节,源于古代对水神的祭祀(清代就称为祀水),因秦时蜀郡太守李冰建堰有功,后改为祭祀李冰。正式把清明节定为开水节,是在北宋太*兴国三年(978年),从那时开始至今,这项古老的水利民俗仪式已有1026年的历史了。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与都江堰严格的岁修制度密切相关。在较早的时候,每到冬天枯水季节,就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又拦水入外江。清明时节,内江灌区需要放水春灌,便在渠首举行隆重的仪式,拆除拦河的杩槎,放水进入灌区,这就是放水仪式。在清代,每年清明开水春灌时,四川的总督,巡抚等官员还要到都江堰主持大典,担任主祭官,仪式非常隆重。开水后,还要坐着轿子赶在水头之前赶回成都,以求风调雨顺。

  都江堰景点导游词 4

  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是,从秦堰楼下去,依次参观二王庙、安澜索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最后我们在离堆公园门口集合登车。整个行程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在游览过程中,请大家爱护景区环境,紧跟团队,以免走失;同时,希望大家记号我们的停车位置和车牌号,以及我的联系方式。

  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景区概况。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时期,蜀郡首李冰率民众耗时约20年修建而成,距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远,并且依然发挥巨大效益的无坝引水工程。难怪余秋雨先生会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都江堰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部分组成。现在我暂且不讲飞沙堰如何排水防洪,也不讲宝瓶口怎样控制水量。重点给各位讲讲都江堰的渠首部分鱼嘴。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位于江心位置形如鱼嘴的就是鱼嘴分水堤。

  鱼嘴为都江堰水利工程奠定了至关重要的三大基础,我个人对它做一个总结,就是巧夺天工的一个“巧”字!

  第一个巧:分四六,*涝旱。

  大家请看,面对滚滚而来的岷江水,河床中央的鱼嘴将它一分为二:一条外江继续担任主河床的作用;一条内江为都江堰新建的引水道。当年李冰特别将内江的河床深度挖到低于外江河床三尺三,又使外江的河床宽度宽于内江河床九丈九。这样一来,岷江水流量小的时候,六成的水就流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原的农业灌溉用水。到了洪水季节,岷江水流量大增,河床宽广的外江就会容纳*六成水流量,以免成都*原遭受洪涝之灾。这种功能就是二王庙石崖上刻着的六个字——分四六,*涝旱。

  鱼嘴的第二巧,就是它发挥了排沙排石的功能。

  由于都江堰处于岷江中游,所以,上游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河水在弯道处的环流原理,江水冲击在弯道的崖壁上会产生漩流,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表层;并且,水流越大卷起的沙石越多,因而大部分的沙石都会自动被带到外江而不会进入内江。同时,鱼嘴又处于“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因此80%的沙石就会从这里排走,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

  第三个巧:中流砥柱

  大家设想,在没有钢筋水泥的两千多年前,眼前这个固若金汤的鱼嘴堤坝是用什么材料构筑的呢?李冰巧妙的使用土石和装有卵石的竹笼,互相连接,形成堤坝。因为用料简陋,历朝历代有不少人想要改变工程用料。元代官员曾在鱼嘴这一关键部位铸造一个一万六千斤的铁龟;明代地方官又以铁牛镇守鱼嘴,但是都被洪水冲走,以失败告终。直到明代御史卢翊巡查四川考察水利时提出,只有李冰用竹笼装卵石的古法才符合以柔克刚的自然规律。

  把竹子编成竹笼,用竹笼装卵石,层叠堆垛,连接成坝才能减少堤坝断裂的可能,加上卵石之间的空隙可使水缓慢渗出,也就减少了溃坝的危险,从而形成既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同时,由于工程修建时不追求一劳永逸,取材因陋就简,所以每年的岁修又可使都江堰实现持续更新,体现了因势利导朴实无华的东方思路。

  当然,仅有鱼嘴的作用是不够的,都江堰的三大工程是相互依存,共为体系的。

  都江堰景点导游词 5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都江堰。它建于我国战国时期。这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唯一古仍为今用的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

  据说,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水一出山口,流速骤减,常泛滥成灾。距今约2250年的秦昭王时期,秦国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这项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你们看,这就是鱼嘴,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它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你们看,这像不像一个瓶口?这里的作用是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这样,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原灌溉农田。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原沃野千里,称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人民受益不浅。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起作用。

  我们再往前走,都江堰一带有不少名胜古迹。离堆上建有伏龙观,殿宇三重,巍峨矗立,顺山势逐级升高。前殿陈列着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高2.9米,重4.5吨。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非常珍贵。后殿陈列有都江堰灌区的电动模型。

  在玉垒山麓有二王庙,是古代人民为纪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绩而建,初建于南北朝,名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为王,改称二王庙。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庙宇依山取势,层层而上,宏伟秀丽,四周古木浓荫,环境幽美。大殿及后殿内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庙内石壁间刻有李冰治水的口诀:“深掏摊,低作堰”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

  这里山青青,水粼粼,庙宇古朴,空气清新,长长的安澜桥横江飞架,金刚堤枕水酣卧。当你亲临其境,目睹这一巨大的工程并了解了其引水泄洪的原理,你不能不被李冰等古代人民的绝世神工所折服!

  今天,我就介绍到这里了,请大家解散游览,三十分钟后在这里集中,还请大家注意安全!

  都江堰景点导游词 6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让我向你介绍都江堰。它建于战国时期。这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几个儿子建造的大型水利工程。它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水利工程,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据说在都江堰建成之前,岷江的水从山口流出,流速突然下降,经常发生洪水。大约2250年前,秦赵浩棋统治时期,秦李兵父子借鉴前人的经验,带领当地人民修建水利工程。该项目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鱼嘴、砂堰和瓶口。你看,这是鱼喙,一个建在河中央的引水大坝。它将汹涌澎湃的岷江分为外江和内江。外部河流排放洪水,内部河流取水灌溉。沙飞堰在泄洪、排沙和调水方面发挥作用。你认为它看起来像一个瓶口吗?这里的功能是控制水的流入。因为嘴的形状像一个瓶颈,所以它被称为瓶口。通过这种方式,内江流入川西*原,通过山口灌溉农田。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原的良田远在千里之外,被称为“陆海”和“天府之国”,因为水旱灾害都依赖于人民,饥荒无人知晓,也没有几年的饥荒。四川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很快,人民受益匪浅。这个项目今天还在进行。

  让我们更进一步,都江堰有许多名胜古迹。龙符寺建在李堆上。这座寺庙是三重的,高耸入云,沿着山一步一步地上升。前厅展示了一座2.9米高、4.5吨重的李冰石雕,它是1974年外江大闸修建时从河床上挖掘出来的。这座石像建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皇帝灵帝早期。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形石像,非常珍贵。后厅展示了都江堰灌区的电动模型。

  雷宇山脚下是两个国王的庙,是古代人为了纪念李冰和他的儿子在治水方面的成就而建造的。它最早建于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崇德寺。宋朝以后,李冰和他的儿子被创建为国王,并改名为二王庙。现存的建筑是在清朝重建的。这座寺庙被古树和美丽的环境所环绕。正殿和后殿有李冰和二郎的雕像。李冰的治水公式刻在寺庙的石墙上:“深挖低筑堰”,“在海湾抄*路,适时画红心”。

  这里的山是绿色的,水是闪闪发光的,寺庙是古朴的,空空气是新鲜的,长长的安澜桥飞过河流,金刚堤枕躺在深水中。当你参观它的领土,目睹这个巨大的工程,了解它的引水和泄洪原理,你不能不被像李冰这样的古代人的无与伦比的魔力所折服!

  今天,我把你介绍到这个地方。请停止参观,30分钟后到这里集合。也请注意安全!

  你可能也会喜欢它:故宫三宝殿的导游,颐和园长廊的导游,鼓浪屿的导游

  都江堰景点导游词 7

  亲爱的游客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都江堰游览观光。今天,我有幸担任你们的导游。现在请随我一同出发。请注意:请大家进去后不要乱丢垃圾、践踏花草、随地吐痰。谢谢!

  在建堰初期,都江堰名叫“湔堋”,三国时期叫“都安堰”,有名“金堤”,唐代叫“楗尾堰”,到了宋代,才有“都江堰”这个名字。

  现在大家请下车,跟我走,前面就是伏龙观。伏龙观是传说中李冰降服孽龙的地方,现在用于祭李冰,伏龙观里现有李冰石像和飞龙鼎。现在,请大家自己参观伏龙观,半个小时后在这里集合。

  请大家跟我来,这边是安澜索桥,又被称做夫妻桥,是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始建于宋代,17世纪毁于战火,在清代重建,现在把竹索改成了钢索,木桩改为混凝土桩。刚建桥时,它叫“珠浦桥”,宋代是改名为“评事桥”,直到清代重建时,才改名为“安澜桥”。

  请大家跟我上桥,往下看,这河的河床里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离堆公园里有它们的复制品展览。

  现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动,可以去离堆公园、药王庙、二王庙游玩,5点正大家在景区门口集合。

  都江堰景点导游词 8

  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景区位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城西,距四川省会成都市仅30分钟车程,双流国际机场58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景区地处内陆亚热带地区,年*均气温15.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水质、空气都达到国际标准,全年均适宜旅游。

  景区面积为220公顷,核心游览面积120公顷,是由离堆古园、都江堰渠首工程、二王庙、玉垒山、松茂古道等20多个重要景点串联成的旅游环线。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都江堰山、水、城、林、堰、桥融为一体的独特风光,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生态性、特色性。

  〔清溪园〕

  由于园中的美景是以清澈的岷江水为主线来串缀,因此称它为清溪园。清溪园占地约8000*方米,园林建筑风格取材于川西民居,造园手法以水生景,清泉在岷江特有的各色卵石的映衬下,凸显出浓浓的野趣。透过照壁的漏框,我们可以看见览秀亭屹于小山之上,山间溪流潺潺而下,使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同时也使这里成为整个园林的组景中心,我们眼前的这些盆景,有全国罕见的上千年的.树桩盆景,也有再现巴山蜀水幽、险、雄、秀自然风貌的山水盆景。

  园中最著名的树叫紫薇佛掌,紫薇树在民间一直是吉祥的象征。看它象不象如来佛祖的手掌,它历经沧桑,阅尽世间万象,是一件活的文物。您向它祈祷或许会带给你好运。这就是园内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花瓶,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了。请看瓶口与瓶底是合拢的,而瓶身是镂空的。每年的6~10月满树盛开的紫薇如同插在一个镂空的花瓶里,栩栩如生,堪称盆景艺术中的珍品,在《中国花经》中有专门介绍。

  园中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屏风,它制作于明末清初,是用紫薇、银薇、翠薇三件花木编制而成。其大胆的想象,独特的构思,在全国尚属首例。它取意于古园林建筑中园门造型,虚实相间,既美观又实用,盘扎艺术大气而精巧,显示了园艺师精湛的技艺。

  〔堰功道〕

  这条宽阔的大道,叫做堰功道。道旁屹立着十二位堰功人物。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江堰的社会功效与日俱增,这不仅要归功于李冰科学的选址、设计、施工,更要感谢从秦汉以来的历代驻川官吏和有识之士对都江堰的悉心维护。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修建了这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左右分置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12尊青铜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历代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功绩卓越的有功之臣,就是靠他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的加固维修,才使都江堰至今青春常在。

  他们大部分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作为一方的执政者,他们在深刻认识到水利对于农业、民生和社会稳定意义的同时,更是领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学观和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他们当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治蜀的一个大事是提倡农耕,要抓农耕,其中最大的一个事情是抓水利,抓水利最大的事情就是维护都江堰。在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派了1200人长期驻守和维护都江堰工程,也是他第一次在都江堰设了专门管理都江堰工程的堰官。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后来。诸葛亮治蜀,政绩昭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了李冰治水精神的深刻启迪和影响。在成都*原,了解了水情就是了解了民情,治理了水情就是疏导了民心。而能够疏导的根本,就在于体察民情、了解民心、顺应民意。其疏导之法的精髓就在于:不是堵、不是围、不是截,而是导、而是开、而是放。

  〔伏龙观〕

  第二年在距李冰像出土南37米处又出土了一尊持锸石人像,可惜缺头残肩,背部被水冲蚀,石像宽衣重袖,双手持锸而立。通高1.85米,经考定为李冰石像题记中“造三神石人”中的一人。同年立于伏龙观大殿左侧。前殿的'另一侧,陈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石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马是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成的。古**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在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原水灾。当然,在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古迹。

  石刻水塘展现了建都江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石刻水塘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中间刻有水闸,其作用是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中殿原名铁佛殿,现为文陈列室,这里展示的是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呼啸,脚下的离堆此时更显出“中流砥柱”的气势。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的最伟大之处,乃是建堰2260多年仍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和谐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堪称中华文明划时代的里程碑。

  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率民众历尽艰辛建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此,被洪水长久肆虐、蜀人几为鱼的川西泽国摇身一变,成为沃野千里、遍地桑麻、满目稻麦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是世界公认的历史最悠久的无坝引水工程,它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的天府之国,成为秦统一中国强大的后方战略基地和大粮仓,它无可置疑地推进和加速了华夏文明的进程。

  造福万代的都江堰是一个庞大的水利系统工程。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如何更迭,都江堰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维修。它的水利网络逐渐扩大,目前已覆盖四川省36个县的1000多万亩良田,并向成都等数十座城市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成为成都*原和川东北数千万人的生命之源。

  世界上最伟大的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除了它下游密如蛛网极其庞大的灌溉水网河渠系统外,其主体部份为渠首三大工程: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引水口。鱼嘴分水堤,因形似鱼嘴而得名。分水堤位于渠首顶端,修筑在岷江弯道的中部,迎着古老的波涛,巧妙地将一条岷江剖为内外二江。内江是人工河,外江是岷江的天然河道,内江主要作用灌溉,外江则肩负着泄洪的重任。水流*缓的枯水期岷江六成水沿凹岸流入内江,外江占四成,水流湍急的洪水期,六成水在凸岸的反作用务下冲入外江,这就是治水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潦旱”。由此可见鱼嘴修建时的科学选址是何等奇妙。鱼嘴分水堤因长期面对洪水巨大的冲击力,所以修筑十分坚固,且世代维修,后人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两千多年前,李冰率众人烧水浇岩石,用人工艰难地将一座山断开,形成了一个窄窄的进水口,进水口因形似瓶颈而得名“宝瓶口”。江面在这里由70米骤减为28米,滔滔江水经窄窄的进水口涌入宽阔的内江,逐渐形成密如蛛网的水系,灌溉着川西*原千里沃野。它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进入成都*原的江水流量。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原的农田灌溉,抗旱防洪,生活用水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山形水势,设计出这样妙绝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

  〔安澜桥〕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261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笮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的交通要道。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将索桥下移了100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二王庙〕

  二王庙坐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依山随形占地少,仅10072*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

  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乐楼的雕塑和装饰非常精美,通过谐音、会意或直书其字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清静无为、吉祥如意、健体长生、羽化登仙等题材。色调上给人以亲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乐楼左、右两边分别塑的是汉代的文翁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们都是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

  走上台阶,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字句精练,含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比如:这是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

  “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90年代埋下的,只要淘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大门里的“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弯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汊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流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

  〔松茂古道〕

  又称茶马古道,或合起来称松茂茶马古道。是从今天的都江堰市为起点,至阿坝藏族羌民族自治州松潘县为终点的一条古代交通要道。游人登上都江堰景区玉垒山的青石路面,还能依稀透过历史的厚重帷幕,想像这条古道的光荣与辉煌,凝望古旧的关隘、雉碟与城墙,领略历史赋予这条古道的重任。茶马古道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蜀汉时期就已经开通。当时的茶马古道并非为贸易而开,主要是出于拓展疆域,便于军事行动的需要。到了唐代,松茂古道成了战略物资互换为主的战略交通要道。在四川,茶叶、布匹、铁器等内地物资在都江堰集中,组成几十上百匹的马帮,经松茂古道运往松潘。再把战马赶回都江堰。所以这条道成为了重要的“茶马古道”。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

  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又称开水节,源于古代对水神的祭祀(清代就称为祀水),因秦时蜀郡太守李冰建堰有功,后改为祭祀李冰。正式把清明节定为开水节,是在北宋太*兴国三年(978年),从那时开始至今,这项古老的水利民俗仪式已有1026年的历史了。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与都江堰严格的岁修制度密切相关。在较早的时候,每到冬天枯水季节,就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又拦水入外江。清明时节,内江灌区需要放水春灌,便在渠首举行隆重的仪式,拆除拦河的杩槎,放水进入灌区,这就是放水仪式。在清代,每年清明开水春灌时,四川的总督,巡抚等官员还要到都江堰主持大典,担任主祭官,仪式非常隆重。开水后,还要坐着轿子赶在水头之前赶回成都,以求风调雨顺。

  都江堰景点导游词 9

  大家好,欢迎来到都江堰景区。都江堰位于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离成都约56km。在游览前,我先交代一下注意事项:在游览时,请大家保管好自己随身物品。同时,请大家爱护景区环境,紧跟团队,避免走失。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是从秦堰楼下去,依次参观二王庙、安澜索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离堆,最后在大门口集合。整个行程大约需要两个小时。现在请跟随我的脚步,进入景区游览。

  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时期,是蜀首相李冰父子率领民众修建的。花费了大约20年,才修建完成。距今天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远,依然发挥巨大功效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难怪余秋雨先生会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了”。而这激动人心的工程是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的。接下来,我就一一为大家解读三大工程是怎么发挥其巨大作用的。随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这就是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鱼嘴。它形如鱼的嘴巴,因此得名为鱼嘴。现在我们站在鱼嘴的坝口,看岷江汹涌而来,经鱼嘴一分为两股,即内江和外江。外江继续担任主河床的作用,内江为都江堰新建的引水渠。李冰特别将内江河床的深度修的低于外江三尺三,又将外江河床的宽度修的宽于内江河床九丈九。加上这里是一个弯道,在春耕水流量小的时候,主流就有约六成的水进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原的灌溉用水。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提高,水势受河道弯曲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一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四成,这样又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程度*原的防洪难题。这种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旱涝”。

  另外,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落差很大,上有水流湍急,所以,有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弯道环流远理,江水在弯道产生的旋流,会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的上层,大部分便自动被带入外江。鱼嘴正是出于“正面去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所以80%的沙石从这里排走,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我们不得不佩服李冰选址的准确。我们现在看到的鱼嘴已经是钢筋混凝土建筑,那么在从前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呢?在从前它可是用土石作基,用卵石竹笼护堤。人们就地取材,把川西的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横放在坝边,在里面塞满河边冲击的的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接一层,筑成了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这种方法简易而效果极好。5.12大地震后,鱼嘴出现了多处裂缝,到如今鱼嘴上被修复的痕迹还清晰可见,它也因为裂缝而成为大家最关心的景点。

  总的来说,鱼嘴可以用一个巧字来形容,位置选的巧,分水分的巧,排沙排石排的巧。当然,仅有鱼嘴是不够的,三大工程是相互依存,共为体系的。那接下来,我们就去参观下一处工程——飞沙堰泄洪道。

  都江堰景点导游词 10

  欢迎各位来到都江堰市游览。现在我们的车正经过宽敞*直的幸福大道转上玉垒山公路,去参观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区。

  大家从成都来,都看到沿途纵横交错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远*碧绿的田畴,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两千多年以来,古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

  在此以前,由于成都*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高山连绵的松茂峡谷中汹涌而下的浩荡岷江,一到涨水季节,总是顺地势四下漫流,常常给*原生息的远古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难。后来经过距今大约三千年前的鳖灵治水,才使这片土地初步得到*安。鳖灵的巨大功绩,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让给了他,成为开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进*原,缔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则是公元前三世纪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带领人民群众建造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导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

  其后,由于都江堰水利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前后有不少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维护中不断地将积累的经验变成规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因此,说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闪射出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典范,是毫不夸张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江堰可说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积已由建国时的200万亩扩展到1000多万亩。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长效的伟大功能的奥秘所在。

  我想这也是各位今天游览的目的吧!现在,我们走上了景区公路,沿途森林夹道,空气清新,使大家的旅游有了更好的心情。我们从观景楼往下游览。

  都江堰鸟瞰

  站在楼台的敞廊上远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见岷江从山里滚滚而来,在拐弯处被一条像鱼头的长坝一分为二,堤坝这边的江水顺玉垒山脚流到一座孤立的山头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这边走向远方,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长堤的头部叫鱼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飞沙堰,孤立的山头和玉垒山之间的水道叫宝瓶口。

  鱼咀、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咀用于分水,让灌溉的水进内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飞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宝瓶口用于引流入渠。就是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长存的“不坏金身”。今天我们看起来,它们是那样的简单。甚至觉得*凡。其实正印证了—句“伟大出于*凡”的格言。

  都江堰渠首工程蕴涵着极大的科学性,其设计和建造所体现的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称之为最高水*的成就。等一会我们到了现场再作详细介绍。指物说理,可能比较容易说明白一些。现在我们去看二王庙。

  二王庙

  二王庙座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后,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救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

  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占地少,仅10072*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这五大建筑特点我们将边参观边体味。

  我们从二王庙的后山往下走,经过存放商代古木和供奉元朝地方官吉当普的亭阁。穿过有两株“仙人松”的庭院,就到达庙宇的文物陈列室。在这里有我国两位著名画师的真迹镌刻在石碑上,他们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要问是哪两位?

  其实不用我在这里多说,大家一看画就知道了,这仕女图是张大千先生画的,这奔马自是徐悲鸿的杰作。大家再看左边的这个碑,谁能认出这是什么字?——这本来也不是字,是用来降魔镇妖的道符,也难怪大家和我一样“一字不识”。

  与陈列室*行是二王庙后殿,现在塑的是李冰夫妇的神像。由于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后人早已将他们神化了。我们在二王庙中参观,自然知道二王是指李冰父子,但我们却见不到李冰儿子李二郎的塑像。“二郎”是神话中与李冰关系最密切的一人。

  这个角色的出现,把李冰神话的故事情节又推进一个新阶段。但史书从未介绍过李冰儿子,所以李二郎只不过是个传说中的人物。我们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有人崇拜***,有人崇拜拿破仑,有人则祟拜刘德华,当时的人却非常崇拜李冰。

  偶像又都应该是完美的,李冰没有儿子,在封建时代有这么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冰倍受蜀人尊敬和崇拜,自然人们都希望他有一个英雄的儿子,能替他传宗接代,李二郎这个人物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李二郎这个人物的原型可能是跟随李冰一起治水的年青人。李二郎代表的不是真有这个人,也不仅是治水的年青人。而是代表了所有和李冰一起治水的堰工的形象。

  大殿就是李冰殿。大家知道,战国时期是一个产生杰出人物的时代。比如墨家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儒家的孟子等等。李冰也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诸子百家也应有水利家的一*之地。李冰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杰出的水利科学家。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实用十篇(扩展9)

——都江堰的导游词(五)份

  都江堰的导游词 1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都江堰。它建于我国战国时期。这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唯一古仍为今用的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

  据说,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水一出山口,流速骤减,常泛滥成灾。距今约2250年的秦昭王时期,秦国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这项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你们看,这就是鱼嘴,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它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你们看,这像不像一个瓶口?这里的作用是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这样,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原灌溉农田。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原沃野千里,称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人民受益不浅。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起作用。

  我们再往前走,都江堰一带有不少名胜古迹。离堆上建有伏龙观,殿宇三重,巍峨矗立,顺山势逐级升高。前殿陈列着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高2.9米,重4.5吨。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非常珍贵。后殿陈列有都江堰灌区的电动模型。

  在玉垒山麓有二王庙,是古代人民为纪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绩而建,初建于南北朝,名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为王,改称二王庙。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庙宇依山取势,层层而上,宏伟秀丽,四周古木浓荫,环境幽美。大殿及后殿内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庙内石壁间刻有李冰治水的口诀:“深掏摊,低作堰”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

  这里山青青,水粼粼,庙宇古朴,空气清新,长长的安澜桥横江飞架,金刚堤枕水酣卧。当你亲临其境,目睹这一巨大的工程并了解了其引水泄洪的原理,你不能不被李冰等古代人民的绝世神工所折服!

  今天,我就介绍到这里了,请大家解散游览,三十分钟后在这里集中,还请大家注意安全!

  都江堰的导游词 2

  欢迎各位来到在世界都享有盛名的都江堰景区。我是爱之馨旅行社派出的导游黄璐芷,大家可以叫我小黄。很高兴今天可以为大家服务!记得当代著名诗人余秋雨曾说过,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可见都江堰在水利工程里面的地位非同一般。

  大家从成都来,都看到沿途纵横交错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远*碧绿的田畴,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两千多年以来,古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离堆公园

  我们进入都江堰景区,首先来到的是离堆公园。离堆公园占地90余亩,1932年建成。公园大门对联:“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受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上联说,誉称“陆海”的天府,盖世无双,归功于李冰太守,他接过大禹的神斧仙椎,完成了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下联说,总揽蜀中名山秀水,都江堰市第一,这离堆公园就是其中增色添彩的一处。

  宝瓶口

  下面我们看到的就是宝瓶口,作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大主体工程之一,宝瓶口主要用于引流入渠。我想大家一定很困惑这个口子是怎么凿出来的呢?又有什么功效呢?让我们回到2250年前吧,当时只有开凿玉垒山,打通宝瓶口才能把岷江水引入成都*原。蜀郡太守李冰在这个问题上很苦恼。因为玉垒山是砾岩,相当坚固,在那时的秦国没有炸药,即使有铁器,硬度也有限。突然有一天,李冰看见一老农在烧石灰,他顿时来了灵感,便带上民工,先用柴火焚烧岩石,等岩石炽热变红后就浇上冰冷的岷江水,只听“噼里啪啦”的声音,岩石表层就破裂了。就这样,整整用了八年的时间,一个宽20米,深40米,长80米的口子终于烧了出来,而被凿开的山丘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离堆公园了。 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江水进人成都*原的流量,当宝瓶口的进水量饱和(约700立方米/秒)后,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纳。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原的农业、灌溉、防洪、运输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

  大家看到的宝瓶口旁的这小山叫离堆。选择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是极其科学的。它使内江水经过一段流程后水势便于控制,水质进一步澄清,然后被迎面独立的离堆顶托江水,创造了飞沙堰泄洪排沙的功能和宝瓶口的瓶颈效用。保证了成都*原的防洪和灌溉。所以说,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决定了整个渠首工程的布局。两千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山形水势,设计出这样妙绝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我们应该为这个水利工程感到自豪!

  飞沙堰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有点倾斜的堤坝就是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个主体工程,这堰修在离堆之侧,是一道低坝,堰顶距河床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内江泄洪排沙。从鱼嘴分进的内江水,被离堆一顶,自然旋流起来,每当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宝瓶口的可流量时,宝瓶口不能通过的水,主要从飞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从飞沙堰一齐流出去。“飞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仅溢洪还能排沙。

  测量资料表明,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强。特大洪水时,从鱼嘴分进内江总干渠的流量可达宝瓶口流量的四倍。75%的内江水可从这里泄出。当枯水季节,水位低于飞沙堰时,它便成了一道天然节制闸,自动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证了成都*原的灌溉。资料还表明,在飞沙堰第二次利用弯道流体力学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约15%。鱼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鱼嘴

  走过金刚堤,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鱼嘴了。鱼嘴是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部分。站在鱼嘴的坝口,看岷江迎面而来,经鱼嘴一隔分为两股,即外江和内江。鱼嘴就是分水堤的头,为什么要修在这里呢?起多大作用呢?这就要回到二王庙石崖上刻的“分四六、*潦旱”的两句话上了。

  鱼嘴主要起分水作用。李冰修建鱼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韩家坝的稳固性和分水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鱼嘴的堤坝,把岷江水一分为二,分为内江和外江。由于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内低,再加上正有一个弯道,所以鱼嘴分水后在春耕季节江水流量较小时,主流就有约六成的水进入内江,首先保证了成都*原的农业灌溉用水。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势受河床弯道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四成,这样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成都*原的防洪难题。这种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潦旱”。

  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之—,它发源于我省松潘县境内,全长760公里,源头至此约340公里,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弯道环流原理,江水在弯道产生的漩流,会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上层,大部分便自动被带入外江一边而不进内江。鱼嘴正处于“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从这里排走,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

  现在的鱼嘴已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在从前它可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笼护堤。就是用川西盛产的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横置坝边,里边塞满河边冲积的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接一层,造成了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就地取材,方法简易而效果极好。

  今天我们看起来,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是那样的简单,甚至觉得*凡。其实正印证了—句“伟大出于*凡”的格言。都江堰渠首工程蕴涵着极大的科学性,其设计和建造所体现的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称之为最高水*的成就。

  现在大家可以随意拍照留念,注意不要翻越护栏,照顾好小孩。14:30我们在旁边的安澜索桥入口处集合,继续接下来的行程。

  都江堰的导游词 3

  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景区位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城西,距四川省会成都市仅30分钟车程,双流国际机场58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景区地处内陆亚热带地区,年*均气温15。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水质、空气都达到国际标准,全年均适宜旅游。

  景区面积为220公顷,核心游览面积120公顷,是由离堆古园、都江堰渠首工程、二王庙、玉垒山、松茂古道等20多个重要景点串联成的旅游环线。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都江堰山、水、城、林、堰、桥融为一体的独特风光,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生态性、特色性。

  〔清溪园〕由于园中的美景是以清澈的岷江水为主线来串缀,因此称它为清溪园。清溪园占地约8000*方米,园林建筑风格取材于川西民居,造园手法以水生景,清泉在岷江特有的各色卵石的映衬下,凸显出浓浓的野趣。透过照壁的漏框,我们可以看见览秀亭屹于小山之上,山间溪流潺潺而下,使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同时也使这里成为整个园林的组景中心,我们眼前的这些盆景,有全国罕见的上千年的树桩盆景,也有再现巴山蜀水幽、险、雄、秀自然风貌的山水盆景。

  园中最著名的树叫紫薇佛掌,紫薇树在民间一直是吉祥的象征。看它象不象如来佛祖的手掌,它历经沧桑,阅尽世间万象,是一件活的文物。您向它祈祷或许会带给你好运。这就是园内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花瓶,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了。请看瓶口与瓶底是合拢的,而瓶身是镂空的。每年的6~10月满树盛开的紫薇如同插在一个镂空的花瓶里,栩栩如生,堪称盆景艺术中的珍品,在《中国花经》中有专门介绍。

  园中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屏风,它制作于明末清初,是用紫薇、银薇、翠薇三件花木编制而成。其大胆的'想象,独特的构思,在全国尚属首例。它取意于古园林建筑中园门造型,虚实相间,既美观又实用,盘扎艺术大气而精巧,显示了园艺师精湛的技艺。

  〔堰功道〕这条宽阔的大道,叫做堰功道。道旁屹立着十二位堰功人物。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江堰的社会功效与日俱增,这不仅要归功于李冰科学的选址、设计、施工,更要感谢从秦汉以来的历代驻川官吏和有识之士对都江堰的悉心维护。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修建了这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左右分置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12尊青铜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历代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功绩卓越的有功之臣,就是靠他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的加固维修,才使都江堰至今青春常在。

  他们大部分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作为一方的执政者,他们在深刻认识到水利对于农业、民生和社会稳定意义的同时,更是领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学观和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他们当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治蜀的一个大事是提倡农耕,要抓农耕,其中最大的一个事情是抓水利,抓水利最大的事情就是维护都江堰。在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派了1200人长期驻守和维护都江堰工程,也是他第一次在都江堰设了专门管理都江堰工程的堰官。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后来。诸葛亮治蜀,政绩昭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了李冰治水精神的深刻启迪和影响。在成都*原,了解了水情就是了解了民情,治理了水情就是疏导了民心。而能够疏导的根本,就在于体察民情、了解民心、顺应民意。其疏导之法的精髓就在于:不是堵、不是围、不是截,而是导、而是开、而是放。

  伏龙观

  第二年在距李冰像出土南37米处又出土了一尊持锸石人像,可惜缺头残肩,背部被水冲蚀,石像宽衣重袖,双手持锸而立。通高1。85米,经考定为李冰石像题记中“造三神石人”中的一人。同年立于伏龙观大殿左侧。前殿的另一侧,陈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石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马是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成的。古**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在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原水灾。当然,在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古迹。

  石刻水塘展现了建都江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石刻水塘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中间刻有水闸,其作用是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中殿原名铁佛殿,现为文陈列室,这里展示的是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呼啸,脚下的离堆此时更显出“中流砥柱”的气势。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的最伟大之处,乃是建堰2260多年仍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和谐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堪称中华文明划时代的里程碑。

  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率民众历尽艰辛建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此,被洪水长久肆虐、蜀人几为鱼的川西泽国摇身一变,成为沃野千里、遍地桑麻、满目稻麦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是世界公认的历史最悠久的无坝引水工程,它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的天府之国,成为秦统一中国强大的后方战略基地和大粮仓,它无可置疑地推进和加速了华夏文明的进程。

  造福万代的都江堰是一个庞大的水利系统工程。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如何更迭,都江堰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维修。它的水利网络逐渐扩大,目前已覆盖四川省36个县的1000多万亩良田,并向成都等数十座城市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成为成都*原和川东北数千万人的生命之源。

  世界上最伟大的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除了它下游密如蛛网极其庞大的灌溉水网河渠系统外,其主体部份为渠首三大工程: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引水口。鱼嘴分水堤,因形似鱼嘴而得名。分水堤位于渠首顶端,修筑在岷江弯道的中部,迎着古老的波涛,巧妙地将一条岷江剖为内外二江。内江是人工河,外江是岷江的天然河道,内江主要作用灌溉,外江则肩负着泄洪的重任。水流*缓的枯水期岷江六成水沿凹岸流入内江,外江占四成,水流湍急的洪水期,六成水在凸岸的反作用务下冲入外江,这就是治水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潦旱”。由此可见鱼嘴修建时的科学选址是何等奇妙。鱼嘴分水堤因长期面对洪水巨大的冲击力,所以修筑十分坚固,且世代维修,后人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两千多年前,李冰率众人烧水浇岩石,用人工艰难地将一座山断开,形成了一个窄窄的进水口,进水口因形似瓶颈而得名“宝瓶口”。江面在这里由70米骤减为28米,滔滔江水经窄窄的进水口涌入宽阔的内江,逐渐形成密如蛛网的水系,灌溉着川西*原千里沃野。它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进入成都*原的江水流量。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原的农田灌溉,抗旱防洪,生活用水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20xx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山形水势,设计出这样妙绝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

  〔安澜桥〕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261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笮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的交通要道。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将索桥下移了100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二王庙〕二王庙坐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依山随形占地少,仅10072*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

  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乐楼的雕塑和装饰非常精美,通过谐音、会意或直书其字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清静无为、吉祥如意、健体长生、羽化登仙等题材。色调上给人以亲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乐楼左、右两边分别塑的是汉代的文翁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们都是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

  走上台阶,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字句精练,含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比如:这是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

  “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90年代埋下的,只要淘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大门里的“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弯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汊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流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

  〔松茂古道〕又称茶马古道,或合起来称松茂茶马古道。是从今天的都江堰市为起点,至阿坝藏族羌民族自治州松潘县为终点的一条古代交通要道。游人登上都江堰景区玉垒山的青石路面,还能依稀透过历史的厚重帷幕,想像这条古道的光荣与辉煌,凝望古旧的关隘、雉碟与城墙,领略历史赋予这条古道的重任。茶马古道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蜀汉时期就已经开通。当时的茶马古道并非为贸易而开,主要是出于拓展疆域,便于军事行动的需要。到了唐代,松茂古道成了战略物资互换为主的战略交通要道。在四川,茶叶、布匹、铁器等内地物资在都江堰集中,组成几十上百匹的马帮,经松茂古道运往松潘。再把战马赶回都江堰。所以这条道成为了重要的“茶马古道”。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又称开水节,源于古代对水神的祭祀(清代就称为祀水),因秦时蜀郡太守李冰建堰有功,后改为祭祀李冰。正式把清明节定为开水节,是在北宋太*兴国三年(978年),从那时开始至今,这项古老的水利民俗仪式已有1026年的历史了。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与都江堰严格的岁修制度密切相关。在较早的时候,每到冬天枯水季节,就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又拦水入外江。清明时节,内江灌区需要放水春灌,便在渠首举行隆重的仪式,拆除拦河的杩槎,放水进入灌区,这就是放水仪式。在清代,每年清明开水春灌时,四川的总督,巡抚等官员还要到都江堰主持大典,担任主祭官,仪式非常隆重。开水后,还要坐着轿子赶在水头之前赶回成都,以求风调雨顺。

  都江堰的导游词 4

  游客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四川成都的都江堰景区,我是导游柳百川,很高兴认识你们,你们可以称呼我“牛导”。在观赏之前,我先强调一下注意事项:一、请大家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二、请大家爱护环境;三、跟随团队不要走丢。

  现在,请大家跟着我,踏进都江堰大门一起游玩吧!你们知道吗?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时期,是蜀首相李冰父子率领民众修建的,大约花了20年才修建而成。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世上年代最久的无坝引水的水利工程。

  乘着微微的江风,我们来到了有名的宝瓶口,大家有没有发现一端岷江水带波涛汹涌的江水冲了过来,但是,到了中间,它就变成了一只忠诚的小狗,不得不流得慢了。三江口中间就是宝瓶口,宝瓶口把汹狠的江水一分为二,这种法子叫以柔克刚。宝瓶口的原理是:中间有一座被挖掉两旁的大山,水流冲过,就自然变成了两条,它是人工凿成控制江水的咽喉,因此叫做宝瓶口,就因为它的外形像个瓶子。

  关于宝瓶口,还有一个传说,大家想听吗?

  相传李冰治水前,岷江有一条孽龙,兴妖作怪,危害百姓。李冰便派李二朗和孽龙大战,孽龙大败,逃亡青城山王婆岩。一见老婆婆,饥饿难忍的孽龙要老婆婆为其做饭,老婆婆将铁链放入锅里化做面条,孽龙狼吞虎咽地吃下面条,结果动弹不得。正在此时李二朗赶到,由黎山老母变成的老婆婆将锁住的孽龙交给李二郎,并叮嘱道:“不要杀它,没有龙吐水,怎么种庄稼。”于是李二郎就把孽龙锁在泥堆的深潭里,避害兴利。

  现在请大家自由活动,我们四点在对面烧烤店整合,祝大家玩得开心。游客们,时间过得飞快,是时候要告别了,如果下次有机会我还做你们的导游。

  都江堰的导游词 5

  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景区位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城西,距四川省会成都市仅30分钟车程,双流国际机场58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景区地处内陆亚热带地区,年*均气温15.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水质、空气都达到国际标准,全年均适宜旅游。

  景区面积为220公顷,核心游览面积120公顷,是由离堆古园、都江堰渠首工程、二王庙、玉垒山、松茂古道等20多个重要景点串联成的旅游环线。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都江堰山、水、城、林、堰、桥融为一体的独特风光,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生态性、特色性。

  [清溪园] 由于园中的美景是以清澈的岷江水为主线来串缀,因此称它为清溪园。清溪园占地约8000*方米,园林建筑风格取材于川西民居,造园手法以水生景,清泉在岷江特有的各色卵石的映衬下,凸显出浓浓的野趣。透过照壁的漏框,我们可以看见览秀亭屹于小山之上,山间溪流潺潺而下,使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同时也使这里成为整个园林的组景中心,我们眼前的这些盆景,有全国罕见的上千年的树桩盆景,也有再现巴山蜀水幽、险、雄、秀自然风貌的山水盆景。

  园中最著名的树叫紫薇佛掌,紫薇树在民间一直是吉祥的象征。看它象不象如来佛祖的手掌,它历经沧桑,阅尽世间万象,是一件活的文物。您向它祈祷或许会带给你好运。这就是园内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花瓶,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了。请看瓶口与瓶底是合拢的,而瓶身是镂空的。每年的6~10月满树盛开的紫薇如同插在一个镂空的花瓶里,栩栩如生,堪称盆景艺术中的珍品,在《中国花经》中有专门介绍。

  园中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屏风,它制作于明末清初,是用紫薇、银薇、翠薇三件花木编制而成。其大胆的想象,独特的构思,在全国尚属首例。它取意于古园林建筑中园门造型,虚实相间,既美观又实用,盘扎艺术大气而精巧,显示了园艺师精湛的技艺。

  [堰功道] 这条宽阔的大道,叫做堰功道.道旁屹立着十二位堰功人物。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江堰的社会功效与日俱增,这不仅要归功于李冰科学的选址、设计、施工,更要感谢从秦汉以来的历代驻川官吏和有识之士对都江堰的悉心维护。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修建了这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左右分置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12尊青铜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历代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功绩卓越的有功之臣,就是靠他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的加固维修,才使都江堰至今青春常在。

  他们大部分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作为一方的执政者,他们在深刻认识到水利对于农业、民生和社会稳定意义的同时,更是领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学观和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他们当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治蜀的一个大事是提倡农耕,要抓农耕,其中最大的一个事情是抓水利,抓水利最大的事情就是维护都江堰。在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派了1200人长期驻守和维护都江堰工程,也是他第一次在都江堰设了专门管理都江堰工程的堰官。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后来。诸葛亮治蜀,政绩昭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了李冰治水精神的深刻启迪和影响。在成都*原,了解了水情就是了解了民情,治理了水情就是疏导了民心。而能够疏导的根本,就在于体察民情、了解民心、顺应民意。其疏导之法的精髓就在于:不是堵、不是围、不是截,而是导、而是开、而是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