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初中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首页 / 总结 / | 知识点总结,初中,数学

1、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2、整式与分式

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4、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5、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6、推论

7、推论2

8、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9、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0、定理1

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2、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13、*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14、*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15、*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16、菱形判定定理2

17、*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18、(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

19、性质定理2

20、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sin(a)=cos(90-a),cos(a)=sin(90-a)

21、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22、到两条*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行线*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23、相交弦定理

24、①两圆外离

25、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L=nR

26、内公切线长=d-(R-r)

27、高线、中线、角*分线的意义和做法

28、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延长线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29、性质:

30、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31、对称性: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32、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33、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

34、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35、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36、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37、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38、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39、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40、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数学初中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阅读


数学初中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1)

——初中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2、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3、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4、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5、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6、*似数的精确位:一个*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似数的有效数字。

8、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9、实数

10、整式与分式

11、方程与方程组

12、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3、韦达定理

14、函数

15、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16、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17、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18、推论

19、推论1

20、推论3

21、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2、定理1

23、定理3

24、*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25、*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26、菱形性质定理1

27、菱形判定定理1

28、菱形判定定理2

29、梯形中位线定理

30、(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

31、*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

32、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3、切线长定理

34、弦切角定理

35、内公切线长=d-(R-r)

36、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37、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38、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39、正三角形面积√3a/4a表示边长

40、圆的有关性质


数学初中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2)

——数学高中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

  数学高中知识点总结 1

  考点一、映射的概念

  1.了解对应大千世界的对应共分四类,分别是: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2.映射:设A和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存在的一个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mapping).映射是特殊的对应,简称“对一”的对应.包括:一对一多对一

  考点二、函数的概念

  1.函数:设A和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存在确定的数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的值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做函数的值域.函数是特殊的映射,是非空数集A到非空数集B的映射。

  2.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这是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的依据。

  3.区间的概念:设a,bR,且a

  ①(a,b)={xa

  ⑤(a,+∞)={>a}⑥[a,+∞)={≥a}⑦(―∞,b)={

  考点三、函数的表示方法

  1.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

  2.分段函数:定义域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对应法则的函数.注意两点:①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不要误认为是几个函数.②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考点四、求定义域的几种情况

  ①若f(x)是整式,则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②若f(x)是分式,则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0的实数集;

  ③若f(x)是二次根式,则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大于或等于0的实数集合;

  ④若f(x)是对数函数,真数应大于零。

  ⑤.因为零的零次幂没有意义,所以底数和指数不能同时为零。

  ⑥若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则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集合;

  ⑦若f(x)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函数,则函数的定义域应符合实际问题。

  数学高中知识点总结 2

  有界性

  设函数f(x)在区间X上有定义,如果存在M>0,对于一切属于区间X上的x,恒有|f(x)|≤M,则称f(x)在区间X上有界,否则称f(x)在区间上无界.

  单调性

  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D,区间I包含于D.如果对于区间上任意两点x1及x2,当x1f(x2),则称函数f(x)在区间I上是单调递减的.单调递增和单调递减的函数统称为单调函数.

  奇偶性

  设为一个实变量实值函数,若有f(―x)=―f(x),则f(x)为奇函数.

  几何上,一个奇函数关于原点对称,亦即其图像在绕原点做180度旋转后不会改变.

  奇函数的例子有x、sin(x)、sinh(x)和erf(x).

  设f(x)为一实变量实值函数,若有f(x)=f(―x),则f(x)为偶函数.

  几何上,一个偶函数关于y轴对称,亦即其图在对y轴映射后不会改变.

  偶函数的例子有|x|、x2、cos(x)和cosh(x).

  偶函数不可能是个双射映射.

  连续性

  在数学中,连续是函数的一种属性.直观上来说,连续的函数就是当输入值的变化足够小的时候,输出的变化也会随之足够小的函数.如果输入值的某种微小的变化会产生输出值的一个突然的跳跃甚至无法定义,则这个函数被称为是不连续的函数(或者说具有不连续性).

  数学高中知识点总结 3

  1、圆柱体:表面积:2πRr+2πRh体积:πR2h(R为圆柱体上下底圆半径,h为圆柱体高)。

  2、圆锥体:表面积:πR2+πR[(h2+R2)的]体积:πR2h/3(r为圆锥体低圆半径,h为其高。

  3、a―边长,S=6a2,V=a3。

  4、长方体a―长,b―宽,c―高S=2(ab+ac+bc)V=abc。

  5、棱柱S―h―高V=Sh。

  6、棱锥S―h―高V=Sh/3。

  7、S1和S2―上、下h―高V=h[S1+S2+(S1S2)^1/2]/3。

  8、S1―上底面积,S2―下底面积,S0―中h―高,V=h(S1+S2+4S0)/6。

  9、圆柱r―底半径,h―高,C―底面周长S底―底面积,S侧―,S表―表面积C=2πrS底=πr2,S侧=Ch,S表=Ch+2S底,V=S底h=πr2h。

  10、空心圆柱R―外圆半径,r―内圆半径h―高V=πh(R^2―r^2)。

  11、r―底半径h―高V=πr^2h/3。

  12、r―上底半径,R―下底半径,h―高V=πh(R2+Rr+r2)/313、球r―半径d―直径V=4/3πr^3=πd^3/6。

  14、球缺h―球缺高,r―球半径,a―球缺底半径V=πh(3a2+h2)/6=πh2(3r―h)/3。

  15、球台r1和r2―球台上、下底半径h―高V=πh[3(r12+r22)+h2]/6。

  16、圆环体R―环体半径D―环体直径r―环体截面半径d―环体截面直径V=2π2Rr2=π2Dd2/4。

  17、桶状体D―桶腹直径d―桶底直径h―桶高V=πh(2D2+d2)/12,(母线是圆弧形,圆心是桶的中心)V=πh(2D2+Dd+3d2/4)/15(母线是抛物线形)。

  数学高中知识点总结 4

  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2、写出点M的集合;

  3、列出方程=0;

  4、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5、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1、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2、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3、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4、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5、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数学高中知识点总结 5

  1.等比中项

  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G叫做a与b的等比中项。

  有关系:

  注:两个非零同号的实数的等比中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所以G2=ab是a,G,b三数成等比数列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an=a1_q’(n-1)(其中首项是a1,公比是q)

  an=Sn-S(n-1)(n≥2)

  前n项和

  当q≠1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为

  Sn=a1(1-q’n)/(1-q)=(a1-a1_q’n)/(1-q)(q≠1)

  当q=1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为

  Sn=na1

  3.等比数列前n项和与通项的关系

  an=a1=s1(n=1)

  an=sn-s(n-1)(n≥2)

  4.等比数列性质

  (1)若m、n、p、q∈N_,且m+n=p+q,则am・an=ap・aq;

  (2)在等比数列中,依次每k项之和仍成等比数列。

  (3)从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可以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4)等比中项:q、r、p成等比数列,则aq・ap=ar2,ar则为ap,aq等比中项。

  记πn=a1・a2…an,则有π2n-1=(an)2n-1,π2n+1=(an+1)2n+1

  另外,一个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各项取同底指数幂后构成一个等差数列;反之,以任一个正数C为底,用一个等差数列的各项做指数构造幂Can,则是等比数列。在这个意义下,我们说:一个正项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是“同构”的。

  (5)等比数列前n项之和Sn=a1(1-q’n)/(1-q)

  (6)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q’(n-m)

  (7)在等比数列中,首项a1与公比q都不为零。

  注意:上述公式中a’n表示a的n次方。


数学初中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3)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你会用补集的思想解决有关问题吗?

2、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有什么区别?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如何判断充分与必要条件?

3、你知道“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形式”的区别。

4、判断函数奇偶性时,易忽略检验函数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5、你熟练地掌握了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吗?定义法(取值, 作差, 判正负)和导数法

6、你知道存在的条件吗?(你理解数列、有穷数列、无穷数列的概念吗?你知道无穷数列的前项和与所有项的和的不同吗?什么样的无穷等比数列的所有项的和必定存在?

7、数列单调性问题能否等同于对应函数的单调性问题?(数列是特殊函数,但其定义域中的值不是连续的。)

8、你还记得三角化简的通性通法吗?(切割化弦、降幂公式、用三角公式转化出现特殊角。 异角化同角,异名化同名,高次化低次)

9、.数0有区别,的模为数0,它不是没有方向,而是方向不定。可以看成与任意向量*行,但与任意向量都不垂直。

10、对不重合的两条直线

11、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请你注意解题格式和完整的文字表达。(①设出变量,写出目标函数②写出线性约束条件③画出可行域④作出目标函数对应的系列*行线,找到并求出最优解⑦应用题一定要有答。)

12、三种圆锥曲线的定义、图形、标准方程、几何性质,椭圆与双曲线中的两个特征三角形你掌握了吗?

13、在用圆锥曲线与直线联立求解时,消元后得到的方程中要注意:二次项的系数是否为零?椭圆,双曲线二次项系数为零时直线与其只有一个交点,判别式的限制。(求交点,弦长,中点,斜率,对称,存在性问题都在下进行).

14、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你记住了吗?你知道三垂线定理的关键是什么吗?(一面、四线、三垂直、立柱即面的垂线是关键)一面四直线,立柱是关键,垂直三处见

15、异面直线所成角利用“*移法”求解时,一定要注意*移后所得角等于所求角(或其补角),特别是题目告诉异面直线所成角,应用时一定要从题意出发,是用锐角还是其补角,还是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16、解分式不等式应注意什么问题?用“根轴法”解整式(分式)不等式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17、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及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你会写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吗?会写简单的三角不等式的解集吗?(要注意数形结合与书写规范,可别忘了),你是否清楚函数的图象可以由函数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吗?

18、函数的图象的*移,方程的*移以及点的*移公式易混:

19、形如的周期都是,但的周期为。

20、数0有区别,的模为数0,它不是没有方向,而是方向不定。可以看成与任意向量*行,但与任意向量都不垂直。

21、数量积与两个实数乘积的区别:

22、在用圆锥曲线与直线联立求解时,消元后得到的方程中要注意:二次项的系数是否为零?椭圆,双曲线二次项系数为零时直线与其只有一个交点,判别式的限制。(求交点,弦长,中点,斜率,对称,存在性问题都在下进行)。

23、线面*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在应用时都是三个条件,但这三个条件易混为一谈;面面*行的判定定理易把条件错误地记为”一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行”而导致证明过程跨步太大。

24、你知道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如何运用吗?

25、搞清是什么概率模型,套用哪个公式;

26、记准均值、方差、标准差公式;

27、求概率时,正难则反(根据p1+p2+……+pn=1);

28、注意计数时利用列举、树图等基本方法;

29、函数的基本概念

30、命题趋势

31、集合的含义

3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x?R| x-3>2} ,{x| x-3>2}

33、Venn图:

34、函数的周期性

35、方程k=f(x)有解 k∈D(D为f(x)的值域);

36、a≥f(x) 恒成立 a≥[f(x)]max,; a≤f(x) 恒成立 a≤[f(x)]min;

37、做题之后加强反思。学生一定要明确,现在正坐着的题,一定不是考试的题目。而是要运用现在正做着的题目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因此,要把自己做过的每道题加以反思。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要总结出,这是一道什么内容的题,用的是什么方法。做到知识成片,问题成串,日久天长,构建起一个内容与方法的科学的网络系统。

38、立几问题的求解分为“作”,“证”,“算”三个环节,你是否只注重了“作”,“算”,而忽视了“证”这一重要环节?

39、解排列组合问题的依据是:分类相加,分步相乘,有序排列,无序组合。

40、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时,最后下结论时要写上以谁为首项,谁为公差(公比)的等差(等比)数列;


数学初中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4)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菁选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集锦11篇)

  在**淡淡的学*中,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就是学*的重点。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1

  (1)凡能写成 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整数 ②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 0和正整数;a0 a是正数;a0 a是负数;

  a≥0 a是正数或0 a是非负数;a≤ 0 ? a是负数或0 a是非正数.

  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6)大数-小数 0,小数-大数 0.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2

  1、某工作,甲单独干需用15小时完成,乙单独干需用12小时完成,若甲先干1小时、乙又单独干4小时,剩下的工作两人合作,问:再用几小时可全部完成任务?

  2、某工厂计划26小时生产一批零件,后因每小时多生产5件,用24小时,不但完成了任务,而且还比原计划多生产了60件,问原计划生产多少零件?

  3、某高校共有5个大餐厅和2个小餐厅。经过测试:同时开放1个大餐厅、2个小餐厅,可供1680名学生就餐;同时开放2个大餐厅、1个小餐厅,可供2280名学生就餐。

  (1)求1个大餐厅、1个小餐厅分别可供多少名学生就餐;

  (2)若7个餐厅同时开放,能否供全校的5300名学生就餐?请说明理由。

  4、甲乙两件衣服的成本共500元,商店老板为获取利润,决定将家服装按50%的`利润定价,乙服装按40%的利润定价,在实际销售时,应顾客要求,两件服装均按9折出售,这样商店共获利157元,求甲乙两件服装成本各是多少元?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3

  知识要点:

  1.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1)在小学我们学过,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后,有理数的加法所表示的意义仍然是这种运算.

  (2)两个有理数相加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两个正数相加;②两个负数相加;③异号两数相加;④正数或负数或零与零相加.

  (3)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注意:①有理数的加法和小学学过的加法有很大的区别,小学学*的加法都是非负数,不考虑符号,而有理数的加法涉及运算结果的符号;②有理数的加法在进行运算时,首先要判断两个加数的符号,是同号还是异号?是否有零?接下来确定用法则中的哪一条;③法则中,都是先强调符号,后计算绝对值,在应用法则的过程中一定要“先算符号”,“再算绝对值”.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根据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时,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加起来,利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可使运算简便.

  3.有理数减法的意义

  (1)有理数的减法的意义与小学学过的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4.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对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将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然后可以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减法法则;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难点:①异号两个有理数的加法法则;②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要同时改变两个符号:一个是运算符号由“-”变为“+”;另一个是减数的性质符号,变为原来的相反数)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4

  (1)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1、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2、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3、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4、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5、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排列:

  ①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的降幂排列.

  ②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

  (3)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分母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5

  整式的加减

  一、代数式

  1、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里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二、整式

  1、单项式:

  (1)由数和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3)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3、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

  (1)把多项式按x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叫做降幂排列。

  (2)把多项式按x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叫做升幂排列。

  三、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去括号法则:如果括号前是“十”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是“一”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一”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2、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

  (1)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合并同类项步骤:

  a.准确的找出同类项。

  b.逆用分配律,把同类项的系数加在一起(用小括号),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c.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4)在掌握合并同类项时注意:

  a.如果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后,结果为0.

  b.不要漏掉不能合并的项。

  c.只要不再有同类项,就是结果(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说明:合并同类项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

  (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

  图形的初步认识

  一、立体图形与*面图形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此外棱柱、棱锥也是常见的立体图形。

  2、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面图形。

  3、许多立体图形是由一些*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适当地剪开,就可以展开成*面图形。

  二、点和线

  1、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点C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MB,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类似的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4、把线段向一方无限延伸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射线。

  三、角

  1、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

  2、绕着端点旋转到角的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所成的角叫做*角。

  3、绕着端点旋转到终边和始边再次重合,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4、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

  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一度的角,记作1°;把1度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分的角,记作1′;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秒的角,记作1″。

  四、角的比较

  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分线。类似的,还有叫的三等分线。

  五、余角和补角

  1、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等角的补角相等。

  4、等角的余角相等。

  六、相交线

  1、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2、注意:

  ⑴垂线是一条直线。

  ⑵具有垂直关系的两条直线所成的4个角都是90。

  ⑶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⑷垂直的记法:a⊥b,AB⊥CD。

  3、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

  4、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6、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7、有一个公共的顶点,有一条公共的边,另外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8、有公共的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对顶角相等。

  七、*行线

  1、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则这两条直线互相*行,记作:a∥b。

  2、*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行。

  4、判定两条直线*行的方法: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5、*行线的性质

  (1)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2)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6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整数②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0和正整数;a>0a是正数;a<0a是负数;

  a≥0a是正数或0a是非负数;a≤0?a是负数或0a是非正数.

  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7

  直线、射线、线段

  1、基本概念

  图形 直线 射线 线段

  端点个数 无 一个 两个

  表示法 直线a

  直线AB(BA) 射线AB 线段a

  线段AB(BA)

  作法叙述 作直线AB;

  作直线a 作射线AB 作线段a;

  作线段AB;

  连接AB

  延长叙述 不能延长 反向延长射线AB 延长线段AB;

  反向延长线段BA

  2、直线的性质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简单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3、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1)度量法

  (2)用尺规作图法

  4、线段的大小比较方法

  (1)度量法

  (2)叠合法

  5、线段的中点(二等分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定义:把一条线段*均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

  符号:若点M是线段AB的中点,则AM=BM=AB,AB=2AM=2BM.

  6、线段的性质

  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7、两点的距离

  连接两点的线段长度叫做两点的距离.

  8、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点在直线上 (2)点在直线外.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8

  有理数的乘方

  (1)求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幂.

  一般地,记作,读作:a的'n次方,表示n个a相乘;其中,a是底数,n是指数,称为幂。

  (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

  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

  (3)一个数的*方为它本身,这个数是0和1;

  一个数的立方为它本身,这个数是0、1和-1。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9

  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注意:一般说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在一起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注意:一般说二元一次方程组只有解(即公共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3)注意:判断如何解简单是关键.

  5.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1)对于一个应用题设出的未知数越多,列方程组可能容易一些,但解方程组可能比较麻烦,反之则难列易解

  (2)对于方程组,若方程个数与未知数个数相等时,一般可求出未知数的值;

  (3)对于方程组,若方程个数比未知数个数少一个时,一般求不出未知数的值,但总可以求出任何两个未知数的关系.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不等式:用不等号,把两个代数式连接起来的式子叫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3.不等式的.解集: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不等式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零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它的标准形式是ax+b0或ax+b0,(a0).

  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类似,但一定要注意不等式性质3的应用;注意: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注意空圈和实点.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10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2.数轴:

  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a-b+c的相反数是-a+b-c;a-b的相反数是b-a;a+b的相反数是-a-b;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3)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注意:|a|?|b|=|a?b|,

  5.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11

  1、两组对边*行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性质:

  (1)*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行;

  (2)*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3)*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3、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5)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对称性:*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数学初中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5)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菁选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精选11篇)

  在*凡的学*生活中,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1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2.数轴:

  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a-b+c的'相反数是-a+b-c;a-b的相反数是b-a;a+b的相反数是-a-b;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3)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注意:|a|?|b|=|a?b|,

  5.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2

  直线、射线、线段

  1、基本概念

  图形 直线 射线 线段

  端点个数 无 一个 两个

  表示法 直线a

  直线AB(BA) 射线AB 线段a

  线段AB(BA)

  作法叙述 作直线AB;

  作直线a 作射线AB 作线段a;

  作线段AB;

  连接AB

  延长叙述 不能延长 反向延长射线AB 延长线段AB;

  反向延长线段BA

  2、直线的性质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简单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3、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1)度量法

  (2)用尺规作图法

  4、线段的大小比较方法

  (1)度量法

  (2)叠合法

  5、线段的中点(二等分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定义:把一条线段*均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

  符号:若点M是线段AB的中点,则AM=BM=AB,AB=2AM=2BM.

  6、线段的性质

  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7、两点的距离

  连接两点的线段长度叫做两点的距离.

  8、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点在直线上 (2)点在直线外.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3

  知识要点:

  1.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1)在小学我们学过,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后,有理数的加法所表示的意义仍然是这种运算.

  (2)两个有理数相加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两个正数相加;②两个负数相加;③异号两数相加;④正数或负数或零与零相加.

  (3)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注意:①有理数的加法和小学学过的加法有很大的区别,小学学*的加法都是非负数,不考虑符号,而有理数的加法涉及运算结果的符号;②有理数的加法在进行运算时,首先要判断两个加数的符号,是同号还是异号?是否有零?接下来确定用法则中的哪一条;③法则中,都是先强调符号,后计算绝对值,在应用法则的过程中一定要“先算符号”,“再算绝对值”.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根据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时,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加起来,利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可使运算简便.

  3.有理数减法的意义

  (1)有理数的减法的意义与小学学过的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4.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对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将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然后可以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减法法则;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难点:①异号两个有理数的加法法则;②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要同时改变两个符号:一个是运算符号由“-”变为“+”;另一个是减数的性质符号,变为原来的相反数)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4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整数②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0和正整数;a>0a是正数;a<0a是负数;

  a≥0a是正数或0a是非负数;a≤0?a是负数或0a是非正数.

  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5

  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注意:一般说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在一起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注意:一般说二元一次方程组只有解(即公共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3)注意:判断如何解简单是关键.

  5.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1)对于一个应用题设出的未知数越多,列方程组可能容易一些,但解方程组可能比较麻烦,反之则难列易解

  (2)对于方程组,若方程个数与未知数个数相等时,一般可求出未知数的值;

  (3)对于方程组,若方程个数比未知数个数少一个时,一般求不出未知数的值,但总可以求出任何两个未知数的关系.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不等式:用不等号,把两个代数式连接起来的式子叫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3.不等式的解集: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不等式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零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它的标准形式是ax+b0或ax+b0,(a0).

  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类似,但一定要注意不等式性质3的应用;注意: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注意空圈和实点.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6

  整式的加减

  一、代数式

  1、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里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二、整式

  1、单项式:

  (1)由数和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3)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3、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

  (1)把多项式按x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叫做降幂排列。

  (2)把多项式按x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叫做升幂排列。

  三、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去括号法则:如果括号前是“十”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是“一”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一”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2、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

  (1)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合并同类项步骤:

  a.准确的找出同类项。

  b.逆用分配律,把同类项的系数加在一起(用小括号),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c.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4)在掌握合并同类项时注意:

  a.如果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后,结果为0.

  b.不要漏掉不能合并的项。

  c.只要不再有同类项,就是结果(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说明:合并同类项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

  (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

  图形的初步认识

  一、立体图形与*面图形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此外棱柱、棱锥也是常见的立体图形。

  2、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面图形。

  3、许多立体图形是由一些*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适当地剪开,就可以展开成*面图形。

  二、点和线

  1、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点C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MB,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类似的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4、把线段向一方无限延伸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射线。

  三、角

  1、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

  2、绕着端点旋转到角的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所成的角叫做*角。

  3、绕着端点旋转到终边和始边再次重合,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4、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

  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一度的角,记作1°;把1度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分的角,记作1′;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秒的角,记作1″。

  四、角的比较

  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分线。类似的,还有叫的三等分线。

  五、余角和补角

  1、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等角的补角相等。

  4、等角的余角相等。

  六、相交线

  1、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2、注意:

  ⑴垂线是一条直线。

  ⑵具有垂直关系的两条直线所成的4个角都是90。

  ⑶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⑷垂直的记法:a⊥b,AB⊥CD。

  3、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

  4、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6、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7、有一个公共的顶点,有一条公共的边,另外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8、有公共的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对顶角相等。

  七、*行线

  1、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则这两条直线互相*行,记作:a∥b。

  2、*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行。

  4、判定两条直线*行的方法: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5、*行线的性质

  (1)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2)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7

  (1)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1、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2、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3、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4、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5、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排列:

  ①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的降幂排列.

  ②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

  (3)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分母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8

  有理数的乘方

  (1)求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幂.

  一般地,记作,读作:a的.n次方,表示n个a相乘;其中,a是底数,n是指数,称为幂。

  (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

  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

  (3)一个数的*方为它本身,这个数是0和1;

  一个数的立方为它本身,这个数是0、1和-1。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9

  1、两组对边*行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性质:

  (1)*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行;

  (2)*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3)*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3、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5)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对称性:*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10

  (1)凡能写成 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整数 ②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 0和正整数;a0 a是正数;a0 a是负数;

  a≥0 a是正数或0 a是非负数;a≤ 0 ? a是负数或0 a是非正数.

  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6)大数-小数 0,小数-大数 0.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11

  1、某工作,甲单独干需用15小时完成,乙单独干需用12小时完成,若甲先干1小时、乙又单独干4小时,剩下的工作两人合作,问:再用几小时可全部完成任务?

  2、某工厂计划26小时生产一批零件,后因每小时多生产5件,用24小时,不但完成了任务,而且还比原计划多生产了60件,问原计划生产多少零件?

  3、某高校共有5个大餐厅和2个小餐厅。经过测试:同时开放1个大餐厅、2个小餐厅,可供1680名学生就餐;同时开放2个大餐厅、1个小餐厅,可供2280名学生就餐。

  (1)求1个大餐厅、1个小餐厅分别可供多少名学生就餐;

  (2)若7个餐厅同时开放,能否供全校的5300名学生就餐?请说明理由。

  4、甲乙两件衣服的'成本共500元,商店老板为获取利润,决定将家服装按50%的利润定价,乙服装按40%的利润定价,在实际销售时,应顾客要求,两件服装均按9折出售,这样商店共获利157元,求甲乙两件服装成本各是多少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