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俗知识 (菁华3篇)

首页 / 知识 / | 知识,元宵节

元宵节的*俗知识1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作为春节过后的又一大民间传统节日,元宵节节日气氛的主旋律,就是一个“闹”字。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在汉文帝时,官府就下令将正月十五正式定为元宵节。汉代的元宵节为一天,到唐代时就变成三天,到宋代则长达五天,到了明代,更是从初八点灯,一直到农历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到了清代,节期又缩短到四五天。

  元宵节期间,全国各地的节日*俗丰富多彩,数不胜数。下面分享其中比较有名的10种:

  一、踩高跷

  踩高跷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民间技艺性表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元宵节,很多地方更是盛行这种踩高跷的民间活动。高跷一般都是木质的,在刨好的木棒中做一个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用绳索绑在腿上。表演者踩着高跷,不但可以行走自如,还能做劈叉、跳凳、扭秧歌、舞刀弄枪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

  二、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一项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者其他*盛典,民间都会以舞狮子的形式来助兴。这一*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三、赏花灯

  元宵节赏花灯的*俗,源于汉明帝时期。永*年间,汉明帝大力提倡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中“燃灯供佛”。后来元宵放灯的*俗就又宫廷中流传到民间,每逢元宵节,无论士族还是*民,家家户户都会挂起彩灯,大街小巷都会灯火辉煌。

  四、耍龙灯

  耍龙灯也叫“舞龙”,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崇拜,在古代,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俗在海外华人那里也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人的传统节日或重大庆典,他们都会舞起狮子,耍起龙灯,呈现出浓浓的东方气象。

  五、扭秧歌

  在元宵节里,质朴的北方人喜欢用扭秧歌的形式来表示庆贺。秧歌的风格各地也不尽相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等等。其中东北秧歌流传范围最广,艺术水*最高。

  六、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来增加的一项活动。元宵节里张灯结彩,猜灯谜给喜庆的日子增添了不少雅趣。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以灯悬谜,所以叫“灯谜”。

  七、划旱船

  民间传说,划旱船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划旱船也叫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的动作,表演者一般都是姑娘,把假船套在身上,做着划船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

  八、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贫穷、善良的姑娘,相传她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妾,因为主妇妒忌,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九、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还有一些信仰性的`活动,就是“走百病”,也叫“散百病”、“烤百病”、“除百病”。参与者主要是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过桥,或走墙边,或走郊外,目的都是驱病除灾。

  十、吃元宵

  “元宵”是北方人的叫法,南方人叫“汤圆”、“汤团”。按照我国民间传统*惯,每年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因为这些名字与“团圆”发音相*,所以就去团圆之意,借十五月圆之夜,希望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元宵节的*俗知识2

  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是吉祥如意、阖家团圆,还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对家乡故土的思念。

  1、专家表示,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2、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3、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4、元宵时吃糯米汤圆,温暖脾胃,人气息就会变得相当顺畅,以致周身发热,起到御寒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寒者。此外,糯米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烟酸等丰富营养,可以说糯米汤圆正是温补强壮的食品。

元宵节的*俗知识3

  1、要注意摄养精神

  春气通于肝,肝喜调达疏泄,恶抑郁。要保持情绪稳定。《少有经》上说:“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静心养性,使肝气有升有节,有益身心,勿使肝气生发太过或不升而郁结。

  2、要注意提高免疫力

  做适当的体育运动,提高免疫力。慢跑、多伸伸懒腰,也可以练一些简易养生功,如:“雨水正月坐功”、“划圆功”、“闭气发汗功”(治感冒)等。

  3、要注意高热量食物

  很多糖尿病病人对无糖元宵感兴趣,觉得没有糖就可以放心吃了。还有些减肥者也挑选无糖元宵。其实,无糖并不意味着低热量,也不意味着低血糖反应。因为元宵中的糯米粉升高血糖非常快,和白糖相差无几。哪怕没有加糖,吃它也一样不利于控制血糖,所以糖尿病病人要十分小心。再说,里面没有糖不等于少放油,那么多的饱和脂肪酸,甚至还有反式脂肪酸,对控制血脂不利,对减肥也没什么帮助。所以,第五个建议是,如果担心其中的糖和油,只要少吃就好了,不要迷信无糖产品。

  4、要注意元宵不易炸着吃

  油炸元宵比较香脆,比较适合孩子的胃口,一些妈妈喜欢炸给孩子吃。然而专家指出,油炸会使本身油脂量就不低的元宵油脂比例更高,因此不提倡这样吃。油炸元宵较硬,也会损伤胃及食道黏膜。

  5、要注意变质元宵不能吃

  一旦发现元宵的颜色改变便不能食用。由于糯米中含有的水量较多,元宵买回家后长时间不吃很容易出现变质的情况,另外,糯米粉中含有大量的酵母菌,呈粉红色的红酵母菌菌落,它污染糯米粉后,遇到适当的湿度、温度便大量繁殖。


元宵节的*俗知识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元宵节的*俗知识 (菁华3篇)(扩展1)

——元宵节的*俗知识 (菁华3篇)

元宵节的*俗知识1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作为春节过后的又一大民间传统节日,元宵节节日气氛的主旋律,就是一个“闹”字。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在汉文帝时,官府就下令将正月十五正式定为元宵节。汉代的元宵节为一天,到唐代时就变成三天,到宋代则长达五天,到了明代,更是从初八点灯,一直到农历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到了清代,节期又缩短到四五天。

  元宵节期间,全国各地的节日*俗丰富多彩,数不胜数。下面分享其中比较有名的10种:

  一、踩高跷

  踩高跷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民间技艺性表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元宵节,很多地方更是盛行这种踩高跷的民间活动。高跷一般都是木质的,在刨好的木棒中做一个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用绳索绑在腿上。表演者踩着高跷,不但可以行走自如,还能做劈叉、跳凳、扭秧歌、舞刀弄枪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

  二、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一项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者其他*盛典,民间都会以舞狮子的形式来助兴。这一*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三、赏花灯

  元宵节赏花灯的*俗,源于汉明帝时期。永*年间,汉明帝大力提倡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中“燃灯供佛”。后来元宵放灯的*俗就又宫廷中流传到民间,每逢元宵节,无论士族还是*民,家家户户都会挂起彩灯,大街小巷都会灯火辉煌。

  四、耍龙灯

  耍龙灯也叫“舞龙”,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崇拜,在古代,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俗在海外华人那里也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人的传统节日或重大庆典,他们都会舞起狮子,耍起龙灯,呈现出浓浓的东方气象。

  五、扭秧歌

  在元宵节里,质朴的北方人喜欢用扭秧歌的形式来表示庆贺。秧歌的风格各地也不尽相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等等。其中东北秧歌流传范围最广,艺术水*最高。

  六、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来增加的一项活动。元宵节里张灯结彩,猜灯谜给喜庆的日子增添了不少雅趣。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以灯悬谜,所以叫“灯谜”。

  七、划旱船

  民间传说,划旱船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划旱船也叫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的动作,表演者一般都是姑娘,把假船套在身上,做着划船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

  八、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贫穷、善良的姑娘,相传她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妾,因为主妇妒忌,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九、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还有一些信仰性的`活动,就是“走百病”,也叫“散百病”、“烤百病”、“除百病”。参与者主要是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过桥,或走墙边,或走郊外,目的都是驱病除灾。

  十、吃元宵

  “元宵”是北方人的叫法,南方人叫“汤圆”、“汤团”。按照我国民间传统*惯,每年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因为这些名字与“团圆”发音相*,所以就去团圆之意,借十五月圆之夜,希望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元宵节的*俗知识2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作为春节过后的又一大民间传统节日,元宵节节日气氛的主旋律,就是一个“闹”字。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在汉文帝时,官府就下令将正月十五正式定为元宵节。汉代的元宵节为一天,到唐代时就变成三天,到宋代则长达五天,到了明代,更是从初八点灯,一直到农历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到了清代,节期又缩短到四五天。

  元宵节期间,全国各地的节日*俗丰富多彩,数不胜数。下面分享其中比较有名的10种:

  一、踩高跷

  踩高跷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民间技艺性表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元宵节,很多地方更是盛行这种踩高跷的民间活动。高跷一般都是木质的,在刨好的木棒中做一个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用绳索绑在腿上。表演者踩着高跷,不但可以行走自如,还能做劈叉、跳凳、扭秧歌、舞刀弄枪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

  二、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一项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者其他*盛典,民间都会以舞狮子的形式来助兴。这一*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三、赏花灯

  元宵节赏花灯的*俗,源于汉明帝时期。永*年间,汉明帝大力提倡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中“燃灯供佛”。后来元宵放灯的*俗就又宫廷中流传到民间,每逢元宵节,无论士族还是*民,家家户户都会挂起彩灯,大街小巷都会灯火辉煌。

  四、耍龙灯

  耍龙灯也叫“舞龙”,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崇拜,在古代,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俗在海外华人那里也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人的传统节日或重大庆典,他们都会舞起狮子,耍起龙灯,呈现出浓浓的东方气象。

  五、扭秧歌

  在元宵节里,质朴的北方人喜欢用扭秧歌的形式来表示庆贺。秧歌的风格各地也不尽相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等等。其中东北秧歌流传范围最广,艺术水*最高。

  六、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来增加的一项活动。元宵节里张灯结彩,猜灯谜给喜庆的日子增添了不少雅趣。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以灯悬谜,所以叫“灯谜”。

  七、划旱船

  民间传说,划旱船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划旱船也叫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的动作,表演者一般都是姑娘,把假船套在身上,做着划船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

  八、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贫穷、善良的姑娘,相传她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妾,因为主妇妒忌,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九、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还有一些信仰性的活动,就是“走百病”,也叫“散百病”、“烤百病”、“除百病”。参与者主要是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过桥,或走墙边,或走郊外,目的都是驱病除灾。

  十、吃元宵

  “元宵”是北方人的叫法,南方人叫“汤圆”、“汤团”。按照我国民间传统*惯,每年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因为这些名字与“团圆”发音相*,所以就去团圆之意,借十五月圆之夜,希望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元宵节的*俗知识3

  1、要注意摄养精神

  春气通于肝,肝喜调达疏泄,恶抑郁。要保持情绪稳定。《少有经》上说:“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静心养性,使肝气有升有节,有益身心,勿使肝气生发太过或不升而郁结。

  2、要注意提高免疫力

  做适当的体育运动,提高免疫力。慢跑、多伸伸懒腰,也可以练一些简易养生功,如:“雨水正月坐功”、“划圆功”、“闭气发汗功”(治感冒)等。

  3、要注意高热量食物

  很多糖尿病病人对无糖元宵感兴趣,觉得没有糖就可以放心吃了。还有些减肥者也挑选无糖元宵。其实,无糖并不意味着低热量,也不意味着低血糖反应。因为元宵中的糯米粉升高血糖非常快,和白糖相差无几。哪怕没有加糖,吃它也一样不利于控制血糖,所以糖尿病病人要十分小心。再说,里面没有糖不等于少放油,那么多的饱和脂肪酸,甚至还有反式脂肪酸,对控制血脂不利,对减肥也没什么帮助。所以,第五个建议是,如果担心其中的糖和油,只要少吃就好了,不要迷信无糖产品。

  4、要注意元宵不易炸着吃

  油炸元宵比较香脆,比较适合孩子的胃口,一些妈妈喜欢炸给孩子吃。然而专家指出,油炸会使本身油脂量就不低的元宵油脂比例更高,因此不提倡这样吃。油炸元宵较硬,也会损伤胃及食道黏膜。

  5、要注意变质元宵不能吃

  一旦发现元宵的颜色改变便不能食用。由于糯米中含有的'水量较多,元宵买回家后长时间不吃很容易出现变质的情况,另外,糯米粉中含有大量的酵母菌,呈粉红色的红酵母菌菌落,它污染糯米粉后,遇到适当的湿度、温度便大量繁殖。


元宵节的*俗知识 (菁华3篇)(扩展2)

——元宵节的来历和*俗 (菁华3篇)

元宵节的来历和*俗1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据《娄书纂要》载:“正月十五日曰上元”。 故*古代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 十五日夜亦曰“元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或“元夕节”。《东京梦华录》中记:“正月十五日元宵”; 《梦梁录》卷一中道:“正月十五日元夕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自唐代以来“元宵”有观灯之*俗,故元宵节又称为“灯节”。关于元宵节的由来,有以下几种有趣传说:

  元宵节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 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炸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元宵节” 为什么会有耍龙灯的*俗?在《西游记》“老龙王拙计犯天条,魏丞相遗书托冥吏” 一回中,有唐朝丞相魏征梦斩泾河龙王之神话传说,民间据此又有“大闹红灯把灯办,*娘娘眼又明”, “龙灯本是唐朝兴”之传说。 民间由此说唱云:“只因长安遭干旱,龙君错把雨薄行。错行雨薄不大紧,淹死长安众黎民。太白金星把本奏,奏与玉帝得知情。玉帝急忙把旨降,才命魏征斩龙君。斩了龙君不大紧,夜夜缠倒闹宫庭。唐王醒来心害怕,三台选举八位臣。八位老臣拿本奏, 不如超度老龙神。超度龙神无须敬,才兴元宵耍龙灯。”

元宵节的来历和*俗2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一进皇宫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自从她进宫以后就非常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就向她保证,一定让她和家人团聚。于是东方朔对皇上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而且喜欢所有人和家人团聚,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然后让是所有人回家团圆。”从此,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的来历和*俗3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据《娄书纂要》载:“正月十五日曰上元”。 故*古代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 十五日夜亦曰“元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或“元夕节”。《东京梦华录》中记:“正月十五日元宵”; 《梦梁录》卷一中道:“正月十五日元夕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自唐代以来“元宵”有观灯之*俗,故元宵节又称为“灯节”。关于元宵节的由来,有以下几种有趣传说:

  元宵节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 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炸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元宵节” 为什么会有耍龙灯的*俗?在《西游记》“老龙王拙计犯天条,魏丞相遗书托冥吏” 一回中,有唐朝丞相魏征梦斩泾河龙王之神话传说,民间据此又有“大闹红灯把灯办,*娘娘眼又明”, “龙灯本是唐朝兴”之传说。 民间由此说唱云:“只因长安遭干旱,龙君错把雨薄行。错行雨薄不大紧,淹死长安众黎民。太白金星把本奏,奏与玉帝得知情。玉帝急忙把旨降,才命魏征斩龙君。斩了龙君不大紧,夜夜缠倒闹宫庭。唐王醒来心害怕,三台选举八位臣。八位老臣拿本奏, 不如超度老龙神。超度龙神无须敬,才兴元宵耍龙灯。”


元宵节的*俗知识 (菁华3篇)(扩展3)

——元宵节*俗学生作文 (菁华3篇)

元宵节*俗学生作文1

  在我的故乡,腊月二十四叫“小年”,正月十五叫“大年”,有“年小月半大”,正月十五得像大年三十一样的重视,一家人不仅要团聚再吃顿年夜饭,夜晚还特别热闹,有*玩龙灯、舞狮、旱船、猜灯谜、放焰火等各项社团活动。

  北方的正月十五同样也过的热闹非凡,把正月十四当作大年三十再吃顿年饭,然后再继续过三天的年(十五为小初一,十六为小初二,十七为小初三)。直到正月十八,人民才开始投入到正常的生产工作中去。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民*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

  元宵和新年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称“汤圆”“圆子”“水圆”“汤丸”“浮圆子”“乳糖圆子”,生意人美其名为“元宝”,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俗学生作文2

  我国传统文化有很多;有剪纸,生宵,元宵等。我最喜欢的就是元宵节。

  过元宵节当然少不了吃元宵。元宵又叫汤圆,它的名子还有个故事呢!很久以前人们把汤圆叫元宵。*知道了觉得很不吉利。"元宵"不就是"袁消"吗?于是他下令把元宵改做汤圆。从此元宵又名汤圆。元宵的馅有很多。有红豆的、芝麻的、还有绿豆的……

  汤圆煮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夹起一个放在嘴里,妈妈大叫;"小心点,别烫着。"咬上一口馅慢慢地流了出来,粘粘的。甜甜的味道好极了!

  元宵节可少不了观花灯。吃完元宵,我和老爸来到天一广场。这里的花灯可真多啊!有"奔跑"的老虎。"吃草"的兔子。还有在"游动"的鱼儿。真是五花八门!都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爸爸给我买了一个兔子花灯。只要一按按纽。兔儿便会唱起欢乐的歌。我连忙拿起我的兔子灯加入闹花灯的行列。

元宵节*俗学生作文3

  在我们*,农历的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的*俗就是闹花灯,在我的家乡——揭西的*俗就有点不相同了,我们揭西的*俗是——“迎老爷”。

  今天,是元宵节。你听,整齐的锣鼓声,这是在告诉大家,热闹的“迎老爷”活动,马上就开始了。那些“老爷”的“随从”也在准备。接着,热闹的“迎老爷”活动开始了。你看,人们紧紧跟在“老爷”的后面,“老爷”走过大街小巷,每一户人家看见老人来了就要放鞭炮,并且准备好香指定的数量,等“老爷”迎过后,把香插在紧跟随后的“香烟台”。当然,不止就“老爷”一位,还有“三山国王”,也不止只迎一上午,晚上也是有迎的:晚上,“老爷”经过的地方,难免会有几十户有钱人家会放放烟花嘛。

  这就是元宵节热闹的`“迎老爷”活动,我爱元宵节!


元宵节的*俗知识 (菁华3篇)(扩展4)

——元宵节有什么*俗 (菁华3篇)

元宵节有什么*俗1

  罗坊“走古事”

  在闽西XX县罗坊,元宵节有一种叫做“走古事”的大型民间祭祀活动。

  “走古事”是当地村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开展的一项民间活动,但实际上是一场具有娱乐性质的盛大狂欢,被称为“山村狂欢节”。以村民房族为单元,每年设置7个古事棚,每个棚内有两名男童装扮成文臣武尉,由66名男青年轮流扛抬着,先后在旱地和淹脐的河中竞赛奔走,场面激情热闹。

  最为精彩的是,古事在当地的云龙河中竞跑,人们全身湿透,还情绪激昂地奔跑在深浅不一的河道上,据说即使天寒地冻也一样要在河里跑,脚下的浪花溅起了云龙河*观众的喝彩。

  XX县是*客家县份之一,客家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活动以内容多和精致而闻名海内外,有游大龙、走古事、游花灯、烧炮、犁春牛、游大粽、祭公太等。连城民俗活动原汁原味,被誉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

  灯会和灯猜

  旧日福建,大体说来,从正月初九起,灯市便开始热闹起来,正月十三日后几乎可见各居家门前都挂出花灯。

  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日福建的*俗,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谓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芙蓉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灯内点有蜡烛,弄不好会把灯烧了。花灯失火,通常被视为喜事,叫“出丁”.白灯失火视为生男吉兆,红灯失火视为生女吉兆。那当然是人们一种愿望的表达。

  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当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灯节期间各地都热闹非常,有几个地方特别热闹,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门街,都是买灯、送灯、看灯最集中的地方。灯的种类甚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骰子灯、钱鼓灯、薄饼灯,应有尽有。

  旧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种桔灯(与“吉丁”*音),用纸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状简朴大方,民众多爱观赏。另外还有一种真的桔子灯,用较大的鲜桔皮制成。做法是在*蒂处切*,取出桔肉,留下空壳,再用小铁丝札一烛托,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蜡烛,将蜡烛点亮。桔灯烛光透过红红的桔皮,通明绚烂,成为一件具有实物美感的艺术品。曾有人写诗赞道:“何人剖桔空中点,胜看莲花大盏灯。”

  灯节期间,有些地方叠灯为山,人称“灯山”或“鳌山”。这鳌山开头只是一些有钱的富贵人家所张设,任人观赏,后来更多设在寺庙、神祠或闹市路口,让更多人看热闹。鳌山中除了干姿百态的大小花灯之外,多还摆设一些名贵的手工艺品、古董等加以点缀装饰,构成“鳖山胜景”,甚为壮观。

  灯节中的舞龙灯,是福建元宵节中最受欢迎的节目,龙灯长数1o尺,有头有尾。龙身有九节或十一节,以长帛彩绘鳞甲披盖其上,各节燃蜡烛,前导一灯球,由十数人手执舞弄,屈曲盘旋,随灯球而上下,前后敲锣打鼓以壮声势。龙灯于元宵夜在街头巡回,谁家有放鞭炮以示欢迎者,即进入该家庭院舞弄,让人们观赏,舞毕主人以薄礼相送以示答谢。这种舞龙灯,福州人称为“舞太*龙灯”。舞龙灯的龙灯,由各地寺庙札制,节后收入庙中.来年重加修饰后再用。

  灯节中还有一种灯猜颇受欢迎。灯猜也叫“猜灯谜”或“出灯猜”。谜语之题材,大体说来有几大类,一是古书中的语句,二是人物、地点、词牌、剧目等,三是动植物、器具、谚语、成语、术语等,四是字,五是不属于上述的其他内容。各条谜语的谜面多注明属于什么格,以提示和启发猜谜者。

  捞油锅

  一口大铁锅,锅中放入2.5公斤花生油,下面燃着柴火,油烧沸后,将一簸箕农家做的白色米米反放入油锅。10多分钟后,白色的米米反渐渐炸成了深棕色。米米反炸熟后,有两位五六十岁的村民双手伸入滚烫的油锅里将

  米米反捞起,并分发给观众,观众当场把米米反吃掉后,证实米米反已炸熟。而“捞油锅”表演者的双手却未有任何伤害。

  赤脚“上刀山”

  当日一大早,寂静的小山城沸腾了起来。

  在县体育场中央,早早竖立一直径20多公分、高约8米的杉木柱,36把长35公分的钢刀磨得闪闪发光,分别插在木柱两侧。在欢快的唢呐、锣鼓、鞭炮声中,今年已61岁的兰如柱老人光着手脚,开始“上刀山”。围观群众屏气凝神,看着老人一步步踩着刀刃往上爬,最后老人成功登顶,围观群众不禁大声喝彩。

  接着中湍村3名普通村民一一脱掉鞋袜,用同样的方法上到柱顶。让人惊奇的是4人下来后手脚丝毫无损,而那钢刀却锋利无比,看一眼就使人毛骨悚然。

  农闲田里摆着两张八仙桌,桌上放着一块用红布包着的长*2米、宽1米的松木板,板上每隔两厘米钉一枚8.3厘米长的铁钉,共钉2300多枚,锋利的铁钉尖头向上露出2厘米左右,这就是锥床。随着一声声吆喝,兰如柱老人脱去鞋袜,迈着小步缓缓走过锥床。之后他先后抬起左右脚,显示脚底未受任何伤害。据说,这项绝活已失传上百年,今年在文化节上才重现江湖。

元宵节有什么*俗2

  百狮争霸赛

  南海千灯湖更是在正月十五(3月5日)千灯湖举行“百狮争霸赛”,邀请珠三角地区狮子参赛。在顺德的10个镇街,还保留着很多传统的风俗,在10个镇街推出的节目榜单中,不少蕴涵着浓郁的传统和年味。细数各镇街,主题多元化,学校、公园、广场等场所成为了活动的集合地。大良的新春系列活动将迎来一场精彩缤纷的欢歌喜舞,伦教的元宵灯谜活动正等候着才子佳人相会,容桂的春节篮球邀请赛也将火热上演。

  行通济

  行通济是广东省佛山市一带的汉族民俗和民间宗教活动。作为在元宵节期间举行的游玩祈福活动。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安安、顺顺利利。真正行通济是正月十六,但是后来*改为正月十五。行通济是反映汉族传统信仰、风俗*惯及祈福仪式的民民俗文化活动。

  元宵节当晚,几十万人齐集佛山通济桥前,呼朋唤友,或者一家老小,每人手持一架小风车,汇入拥挤的人潮,施施然迈过通济桥牌坊,口中默念“行通济,冇闭翳”,祈求时来运转。这种*俗源于明朝,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元宵行通济*俗的影响力,已扩展到整个珠三角和港澳地区,行通济已成为整个珠三角的年度盛事。

  据说佛山城南今南浦公园附*以前有一条河通济河,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河现在没了,桥还在,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人流络绎不绝,好不热闹。

  行通济历史

  从明末清初开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乡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安安、顺顺利利。200多年来,佛山人祖祖辈辈延续着行通济的风俗。而且还流传着“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蔽翳”是粤语方言,意指忧愁、衰气。)行通济 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个风俗*惯“行通济”。

  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距今300多年。被称为佛山旧八景之“村尾垂虹”。民国后通济桥被拆,但行通济的*俗不变,人们每年仍不约而同地走过桥面。直到20xx年,佛山市*顺应民意重建通济桥,以延续行通济的*俗。

  据记载,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开始是木石参半的拱桥,建成时,取名为“通济桥”。因为桥的位置建立在佛山涌的上游,正好是河涌的出口,当朝的户部尚书李侍问回到佛山时,发起募捐修桥。在建桥时,他征求了乡中父老和河涌下游的各乡父老的意见,用木石参半的方法,这样既能使桥结构雄伟坚固,又不至于阻塞下游的流水,利及众人。

  金华元宵节的*俗有哪些

  元宵放灯

  元宵前夕,东阳市卢宅古建筑群内的肃雍堂大堂灯,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每到农历闰年元宵节期间,肃雍堂都会张挂大堂灯。今年的这套大灯,高4.05米,直径2.10米,重122.5公斤,中间用羊皮、料丝、羊角3盏大灯上下相接,外围垂6串24盏羊角小灯和珠篮灯,共用40万颗彩色玻璃珠穿就。

  元宵节放灯之俗,始于汉朝。汉明帝提倡佛法,每到正月十五日晚即令点灯,表示对神佛的尊敬。元宵节放灯*俗就这样开始了。到了唐代,元宵节放灯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长安“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唐明皇李隆基令人制作过高达150尺的灯楼。灯楼上悬挂着珠玉,金银穗坠,风吹金玉,铮铮作响。

  到了宋代以后,元宵灯节更是热闹异常。元宵放灯时间,汉朝开始仅张灯一个晚上,唐玄宗规定三个晚上,北宋延长至五个晚上,到了明朝朱元璋时,规定从正月初八晚开始张灯,延至十七晚落灯。唐代放灯时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出现了灯谜,到明代又增设了戏曲表演。

  如今,在金华也还有许多地方有花灯,花灯品种繁多,多姿多彩,有的灯还是传统样式,像手提灯尚用蜡烛,也有的已用电灯取光。

  品元宵元宵节吃元宵的风俗,始于宋代。宋代《*园续稿》一*载:“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据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澄沙团子……十般糖之类。”这种“糖圆子”、“浮圆子”因应节而做,后改称为“元宵”。元宵节吃元宵,意在祝一家团圆和睦,并借以表达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的心愿。

  元宵从制作上分为两种:一种为实心,不带馅儿的;另一种是带馅的,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元宵可带汤吃,也可炒吃、油氽和蒸吃。元宵的口味,有荤有素,有甜有咸,有酸有辣。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已跳出应时食品之外,成为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并增加了许多新的品种,口味更显丰富。

  猜灯谜

  元宵前后,我市很多单位都会举办猜灯谜活动。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来源于民间口谜,后来经过文人加工就成了谜语,其中包括灯谜、事物谜、儿童谜、填格谜等。

  谜语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政客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说服各国君主,往往在发言中采用讲民间故事的隐喻方法,巧妙影射,寓以深意,以期收到预期效果。当时把这种方法叫“隐语”或“瘐词”,这就是谜语书面创作的最初阶段。到了秦汉以后,谜语形成为一种书面创作。到了南宋,谜语变成元宵节里特有的游戏方式。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缤纷的花灯之上,供人猜射,称作“灯谜”。如今,猜谜活动已成为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色彩的一种文艺活动。

  迎龙灯

  迎龙灯在金华很多地方都有,这些年也越来越为各地所喜爱。前两天,浦江、义乌、磐安、金东等多个地方举办了迎龙灯活动。像浦江县白马镇旌坞村在村里的广场上舞动板凳龙,当天共有三条板凳龙在村里“闹元宵”。元宵节扛起板凳舞龙,是当地农家新年里的大事。

  金华这边的龙灯,大多为板凳龙,又称为长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一条龙从头到尾,由几十节、几百节甚至上千节板凳串联而成,长度从数百米到几千米不等。20xx年,浦江板凳龙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浦江县,起灯的时间一般是农历正月初十,每户出一人一条板凳,村子越大,龙越长,舞龙的难度也越高,也最具观赏性。相邻的几个乡村通常还会把板凳龙舞到一起,相互比较谁的龙更长、更漂亮、舞得更起劲。各村各镇色彩绚丽的板凳龙在节日里走街串巷,热闹起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家户户快乐吉祥。

  在浦江,正月十三檀溪镇寺前村、前吴乡寿溪村及岩头镇六社、黄宅镇钟村等地,还有元宵迎会的*俗。迎会源于南宋,相传是民间为纪念勤政廉明的胡公(北宋时期永康人,官至工部侍郎等职)而自发举行。迎时以铳开路,龙虎旗及长旗、旗伞、执事、香桌居中,由童男童女化妆后连同会桌压阵,会桌上的小演员或站或坐,扮成各种戏剧中的人物。会桌由数名强健男子抬行,多时24桌,少时9桌,场面蔚为壮观,人称“一绝”。

  在浦江县岩头镇,正月十四这一天还有“火炮节”。它已有600多年历史,相传是当地陈氏后人为了纪念陈姓十一代先祖封侯于此,这天,人们将早早立于陈氏祠堂等候。上午8点,四响大铳震天动地,数以百计的小铳齐鸣,如排山倒海,春雷滚滚。届时人们不仅点燃鞭炮欢迎“太公”到来,还要烧香叩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据悉,元宵前后,浦江还有浦江乱弹(正月十三下午)、摆祭(正月十九上午)等民俗活动。

  叠馒头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婺城区雅畈镇芳田村的南灶庙内叠起高高的馒头柱,这是他们每年元宵的传统节目。

  据悉,南灶庙叠馒头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关于这座庙的传说,也是村里的老人口口相传而来。传说在某个朝代,芳田村有位全国有名的陶艺工匠,皇帝让他做一张冬暖夏凉的龙床,待完工后,龙床却被当时的宰相贪 污。因为没有按时交出第二张龙床,工匠被皇帝赐死。后来皇帝知道真相,就在当地造了一座南灶庙,人们把馒头叠在庙门口祭他。所以,这种馒头又称为“消灾馒头”。

  元宵前几天,南灶庙就已香火鼎盛,庙内不间断地奏着锣鼓唢呐。一根长达8米、直通屋顶的馒头柱被固定在房屋中央。这根馒头柱,由20xx个普通的圆形馒头叠放而成,柱子顶端,覆盖着两只直径约为70厘米的巨型馒头。馒头柱上方悬挂着几十个小仙桃。“这些仙桃也是用馒头做的,让求子的百姓前来祭拜。”有人说,当地老百姓之所以用叠馒头的方式来祭拜这名工匠,因为叠馒头的方式与制陶烧窑还是很相像的。

  如今,连芳田村在内共8个自然村同时供奉着这间神庙。每年元宵前夕,6个大村轮流制作馒头,然后派专人前来叠馒头。“叠馒头的方法我们从不外传,能够传承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芳田村村民徐金溪,在10多年前从长辈手中学来了叠馒头的方法,但因为6年才轮到一次,他一共也只参与了三次。“叠馒头都是在正月十三,因为不愿外传,以往都是等晚上9时,人们睡后,庙里才专门关门叠。叠馒头其实不难,一般人学一次也就会了,这样高的柱子得10多个人一起叠,一个小时就能完成。”

  徐金溪说,芳田村的这种“消灾馒头”,都是用纯小麦做的,这样制成的馒头扎实,不易散。叠成的馒头之间用特制的筷子固定,为了黏结牢固,在中间还特意放了糯米。“现在,这种馒头特别受欢迎,以前挨家挨户送,现在一年生产一万个,还没叠,就已经预订一空了。”

  徐金溪说,今年叠馒头虽然没以前那么讲究,但有些传统还保存着,比如女人不能进、不能随意围观拍照等。馒头叠好后,摆在殿内,还要专门挂上一幅长达7米的“馒头画”。“画上的故事教育前来祭拜的人,要做好人,要做好事。”

  迎花树

  迎花树,又称“迎花节”,是金东区孝顺镇让河街村每年正月十一独有的一项传统民俗。

  迎花树活动始于明末清初,因那时让河街已是一个商贸繁盛的村落,在村中心有一个花园,栽有很多茶花,春节时游客和拜年客都很喜欢到这里看茶花,于是村里就在花园边建立一个厅堂,这个厅堂叫“茶花厅”。村庄里的红白喜事都在这里举行。

  春节期间,人们把自己种植的茶花拿到这厅里让人观赏和采摘,但种植的茶花树做开的花往往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后来就演变成用手工制作各类的花来代替茶花让人观赏和“抢摘”.旧时有初三、十一不择日的说法,即每月农历的初三、十一都是黄道吉日。为了让村民过一个愉快的春节,就定农历正月十一为迎花、抢花的日子。

  迎花活动分制作、集合、道士念经、迎花、抢花几个程序。人们过了正月初六,各家就采购彩纸,妇女们都绞尽脑汁设计花型,男主人到山上砍常绿树的大枝条,在初十晚上扎好花树集中放到一地方。在正月十一那天,各家迎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手工制作的花树,在茶花厅前集合。那时整个让河街全被鲜花掩盖,热闹得很,集合后由“道士念经、点水”,意思是让纸花变成真花。还有一树特别大的“娘花”。正月十一,“娘花”带路,9时30分开始迎花……人们仍乐此不疲。

  还有一种说法,传说观音娘娘喜爱鲜花,向观音娘娘献花可除病灾,因而逐渐形成迎花节。

  猪羊会、抬割、踩麦旺正月十六,兰溪云山街道檀树村。猪羊会又称迎猪羊,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村民以全猪全羊的隆重形式祭祀南宋名相赵鼎,祭祀时间定为一天。届时,猪羊外皮去毛,放置在一个定做的木架上,首尾贴上剪纸,插上松柏,披红戴彩,全村老少擎彩旗、放火铳、鸣锣开道,护猪羊到公鲁庙参加公祭,第二天抬回,猪羊肉由全村人分享。

  正月十二,武义桐琴、泉溪一带,花灯、花轿民俗是从民间舞蹈轿车演变而来。轿车形状如同彩轿,装有轮子,由人推着行走,颇像独轮车。正月十四,柳城灯会。自1985年恢复后一直延续至今,每年元宵节举行三天。

  正月十四,武义县陶渊明后裔聚居地陶村、东垄村,至今沿袭着迎大蜡烛的民俗活动。全村每人献出一支红蜡烛,集中后进行融化,融进一只形似大蜡烛的木桶内,浇制成大蜡烛。然后全村上下鞭炮齐鸣,大蜡烛由8人擎台,一人放鞭炮引路,游遍全村。大蜡烛要亮三天三夜,表达了当地农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心愿。

  另外,自古便为武义水运码头商埠中心的履坦镇,在元宵节这天举行“禹王出殿”巡游仪式,擎台阁、舞布龙、群众腰鼓,热闹非凡。

  在婺城区汤溪,元宵期间还有抬割的民俗。抬割,就是城隍出行,这是为纪念汤溪县第二任知县宁约,人们在元宵时将城隍抬出来,供家家户户祭拜。据市曲艺家协会原*章竹林介绍,如今,汤溪那边还有敬老礼,元宵前后,晚辈给长辈洗脚、剪指甲,老人则给小孩讲故事,说家风。在金华一些地方,元宵时还要瞻祖图,一个家族在祠堂或家庙里,把历代祖宗画像挂出来,供族人祭拜,同时宣扬家风,教育后代。

  “从古至今,对于*人来说,元宵节大约是最有欢乐意境、浪漫情怀的一个节日,是孩子们的狂欢节,也是年轻人们最早的约会日,待字闺中的淑女们可以出来赏灯也趁机寻觅一下如意郎君。”章竹林告诉记者,很多元宵民俗都充满了积极向上、欢乐祥和的寓意。像东阳的满堂红,就是元宵这天每个房间都点上红蜡烛,包括猪圈鸡栏,寓意来年红运当头,前途光明。

元宵节有什么*俗3

  元宵节,是一个很热闹的日子,万家团圆。说到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北方人吃元宵。

  有人说“汤圆,元宵是一样的东西”。其实,在*,元宵、汤团是两回事,也可以说是北方、南方之不同渊源所致。

  南方吃汤圆,北方食元宵。虽然都是由糯米粉制作而成,但两者在制作方法上却有本质的区别。汤圆是包出来的,元宵是滚出来的。汤圆是将糯米粉用水和成面团,包入馅料。而元宵是把馅作成方形小块,放在盛有糯米粉的箩筐中不停的摇晃,其间加入清水使糯米粉粘在馅上,“滚”成大小适中的圆球即可。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豆沙、黑芝麻、山楂、巧克力等,南方的汤圆则甜、咸、荤、素都有。

  不管是元宵还是汤圆,都寓意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也以此来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

  吃元宵的原因

  元宵俗称“汤圆”“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呢?下面为你揭秘。

  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楚昭王复国归途中泛舟长江,见江面上漂着个浮物,色白微黄,船工捞起来献给楚昭王。昭王食之,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鲜美。昭王于是令人以山楂为馅仿制供臣民食用,以庆祝家国团圆。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后世相沿成*。

  还有一则传说是这样的。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这只是传说,不足为信。

  根据文字记载,在宋代以前是没有元宵的,当时的人们元宵节吃的是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直到到了唐代才有了“正月十五日作糕粥,以祠门户”的说法,而糕粥就是元宵的前身,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演变,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流行一种新奇食物“浮圆子”,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汤圆,寓意着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直到明朝,元宵这个称呼才逐渐的多了起来。

  辛亥革命后,*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他忌讳谐音“袁消”的“元宵”,于1920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

  如今人们一说起元宵,大家就认为是团团圆圆之意,认为这一天吃元宵象征着对亲人思念。其实是后人根据谐音的浅*理解。事实上,在古人看来,天上一颗星,人间一个人,各种星象和**俗联系紧密,例如门上挂一个红灯笼寓意“吉星高照”,挂三个红灯笼则是“福禄寿三星在户”。而正月十五要点灯,灯就是对星的模拟,元宵其实也是。

  建议吃法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的营养成分、热量和油脂高低因品种的不同而不同,但都具有黏性大、含糖量偏高等特点。因此,专家提醒,元宵黏性大,不易消化,多吃会增加肠胃负担,不宜多吃。

  吃元宵最好吃煮的或者蒸的,有些人喜欢吃炒元宵,使得本身就多油的元宵又增加了油,建议不多吃;吃剩下的元宵再吃的时候要热透;戴假牙的朋友吃元宵的时候,最好将假牙去掉。

  在吃元宵时可以搭配一些有助于消化的食物,如芹菜、山楂、大麦芽汁、陈皮、生萝卜等,生萝卜中含有粗纤维,可以促进肠胃蠕动,也能降低油脂的吸收。汤也不要舍弃,在糯米中含有很多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等,煮元宵的过程中大概有一半会留在汤里,所以喝汤也是能促进消化的一个好*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