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必背知识点整理范本5份

首页 / 知识 / |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必背知识点整理 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义和团运动

  (1)背景: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兴起:参加者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进行反清活动,1900年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

  2、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杨村阻击攻占天津,随后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1901年,清**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1)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加上利息共9.8亿两

  (2)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3)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

  (4)在北京东郊民巷设立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必背知识点整理 2

  1、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性质是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重大战役有①廊坊之战,②大沽口之战,③天津保卫战。

  2、慈禧太后先采用招抚政策,后又下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并请求八国联军“助剿”。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3、评价义和团: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对于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义和团的蒙昧迷信及笼统排外倾向,也留下了深刻教训。

  4、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目的是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

  5、攻入北京后,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逃往西安。

  6、1901年战败的清**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

  (1)内容:

  ①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赔款最多);

  ②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③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④清**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2)《辛丑条约》影响:使清**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必背知识点整理 3

  一、京张铁路

  时间1905年修筑,1909年全线通车起讫北京→河北省张家口修筑者詹天佑地位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困难资金不足、机器短缺、技术力量薄弱

  二、制碱

  背景19世纪中期,欧洲人已能制造纯碱,但欧美各国垄断不外传,中国工业所需纯碱完全依赖进口时间20世纪20年代人物化学家候德榜地位撰写《制碱》,打破制碱业的垄断,降低40%的成本,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候氏制碱法”。候德榜为中国*代化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世界制碱工业的权威。备注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创办了永利制碱公司,1926年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闯入万国博览会,获得金质奖。

  三、思想家人物魏源严复功绩①在林则徐所著的《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②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被军队;①翻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等观点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

  ③强烈批判闭关锁国政策,对封建顽固派猛烈抨击,提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反对外来侵略;②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宣传变法主张。地位《海国图志》是中国*代第一部较详细的介绍西方的著作,对日本也有很大的影响。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四、钱塘江大桥1937年,茅以�N修筑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公路铁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必背知识点整理 4

  1、美国开始的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18世纪六七十年代,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相继问世,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1785年,瓦特制成了改良蒸汽机,首先用来带动纺织机器。蒸汽机的投入使用,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美国人首先造出了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1825年,他在英国第一条铁路上试车成功。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

  4、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必背知识点整理 5

  1.背景: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目的: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3.经过: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组成八国联军,由西摩尔率领进犯北京,8月中旬,攻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

  4.结果:1901年,清**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经济: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2)政治:清**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军事:清**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5.影响:

  (1)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

  (2)清**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必背知识点整理范本5份扩展阅读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必背知识点整理范本5份(扩展1)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知识点 (菁华3篇)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知识点1

  公车上书:1895年,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6月——9月(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2、人物: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政治方面:改革*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思想、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

  4、失败原因:

  ①维新派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和破坏。

  5、谭嗣同的绝命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回答:

  ①“有心杀贼”的贼指的是谁?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②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维新派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③我们应该向谭嗣同学*些什么?学*为他进步事业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决心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精神;甘愿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知识点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义和团运动

  (1)背景: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的狂潮,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兴起:参加者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进行反清活动,1900年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

  2、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杨村阻击攻占天津,随后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1901年,清*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1)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加上利息共9.8亿两

  (2)永远禁止*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3)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

  (4)在北京东郊民巷设立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人居住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知识点3

  公车上书:1895年,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6月——9月(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2、人物: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政治方面:改革*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思想、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

  4、失败原因:

  ①维新派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和破坏。

  5、谭嗣同的绝命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回答:

  ①“有心杀贼”的贼指的是谁?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②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维新派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③我们应该向谭嗣同学*些什么?学*为他进步事业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决心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精神;甘愿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必背知识点整理范本5份(扩展2)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知识点 (菁华3篇)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知识点1

  1.背景: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目的: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3.经过: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组成八国联军,由西摩尔率领进犯北京,8月中旬,攻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

  4.结果:1901年,清*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经济: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2)政治:清*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军事:清*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人居住。

  5.影响:

  (1)给*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的*。

  (2)清*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知识点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义和团运动

  (1)背景: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的狂潮,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兴起:参加者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进行反清活动,1900年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

  2、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杨村阻击攻占天津,随后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1901年,清*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1)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加上利息共9.8亿两

  (2)永远禁止*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3)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

  (4)在北京东郊民巷设立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人居住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知识点3

  公车上书:1895年,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6月——9月(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2、人物: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政治方面:改革*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思想、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

  4、失败原因:

  ①维新派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和破坏。

  5、谭嗣同的绝命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回答:

  ①“有心杀贼”的贼指的是谁?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②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维新派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③我们应该向谭嗣同学*些什么?学*为他进步事业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决心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精神;甘愿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必背知识点整理范本5份(扩展3)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知识点整理(精选五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知识点整理 1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国主义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

  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五,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知识点整理 2

  1、西域的地理位置:汉朝时,指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和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

  2、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第一次是前138年从长安出发,前126年回到长安;第二次是前119年从长安出发,前115年回到长安。

  3、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4、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5、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原因:西汉前期,匈奴控制着西域。威胁西汉都城长安的安全。

  6、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失败的原因:大月氏安于现状。

  7、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络乌孙,给匈奴以更沉重的打击。

  8、张骞出使西域的积极作用、贡献:了解西域各国情况,勾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巨大贡献。打通了一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交通路线,即著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知识点整理 3

  农业、畜牲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增多,商朝是灿烂时代,西周时用于祭祀。

  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西南——成都*原——“三星堆”青铜文化代表:青铜面具像、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奴隶的悲惨生活:这时的灿烂文明是以奴隶的悲惨生活为代价的

  奴隶悲惨生活的体现:

  1、他们被迫在农田集体劳动,在手工作坊做工。

  2、奴隶戴上枷锁,没有人身自由,受到非人的待遇。

  3、奴隶主可以随意将奴隶转让和买卖。

  4、杀死奴隶来祭祀祖先。

  5、奴隶主死后,用奴隶做陪葬品。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知识点整理 4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知识点整理 5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必背知识点整理范本5份(扩展4)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1

  古代印度

  1、地理环境: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恒河流域,肥沃的土壤和丰沛的河水使得这里发展灌溉农业的条件十分优越。

  2、进入文明时代: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

  3、政治制度:种姓制度。

  (1)形成背景: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后,内部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2)内容与影响:

等级

名称

包含的阶层

享有的权利

承担的义务

主要特点

重要影响

第一等级

婆罗门

祭司、贵族

掌握神权


  不同种姓之间壁垒分明,等级森严。

  (如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1)激化了社会矛盾,日益引起人民的不满,反对婆罗门特权的情绪不断高涨。

(2)促进了佛教的诞生。

第二等级

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

把持国家的军事和行政大权


第三等级

吠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为神庙上供,养活第一第二等级

第四等级

首陀罗

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的人


受上层等级剥削和奴役,从事最苦、最累、最脏的职业

  4、佛教的创建:

  (1)背景: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

  (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3)教义(宣传的主要思想):宣扬“众生*等”,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

  (4)发展: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兴建许多佛寺和佛塔,召集佛教徒聚会,整理和编纂佛教经典,派僧侣到邻国传教。

  (5)传播:两个方向(两条路线)。向北:印度——中亚——*——朝鲜、日本。(北传佛教)向南: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南传佛教)

  (6)影响: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由于佛教在*的传播,*的佛教文化——石窟艺术得到了极大发展,我国著名的石窟艺术的代表有: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2

  (一)早期国家与社会:夏朝、商朝、西周。(史称“三代”)

  1、夏朝: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文明时代。

  (2)禹死后,儿子“启”继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3)夏朝后期的都城“二里头”,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

  (4)夏朝末代国君“桀”残暴无度,激起*民和奴隶反抗,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部落首领“汤”灭夏,建立商朝。

  2、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1)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讨伐“纣王”,展开“牧野之战”,消灭商朝,建立西周。

  (2)青铜铸造业发达:

  ①特点:青铜器“种类繁多”(有礼器、饮食器、兵器、工具等数十种);“使用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巨大”(使社会生产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②典型代表:司母戊大方鼎:形制雄伟(高1.33米,重800多千克),技艺精湛(铜、锡、铅三种金属合成的比例合理,体现了商朝工匠的智慧);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③鼎在古代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鼎在现代是“和*”的象征。与鼎有关的成语:鼎力相助;问鼎中原;革故鼎新;一言九鼎;三足鼎立;大名鼎鼎;人声鼎沸……。

  (3)文字:甲骨文

  ①含义:商朝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②特点: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意义: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社会极其珍贵的史料。甲骨文推动了*文字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3

  古代印度

  1、地理环境: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恒河流域,肥沃的土壤和丰沛的河水使得这里发展灌溉农业的条件十分优越。

  2、进入文明时代: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

  3、政治制度:种姓制度。

  (1)形成背景: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后,内部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2)内容与影响:

等级

名称

包含的阶层

享有的权利

承担的义务

主要特点

重要影响

第一等级

婆罗门

祭司、贵族

掌握神权


  不同种姓之间壁垒分明,等级森严。

  (如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1)激化了社会矛盾,日益引起人民的不满,反对婆罗门特权的情绪不断高涨。

(2)促进了佛教的诞生。

第二等级

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

把持国家的军事和行政大权


第三等级

吠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为神庙上供,养活第一第二等级

第四等级

首陀罗

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的人


受上层等级剥削和奴役,从事最苦、最累、最脏的职业

  4、佛教的创建:

  (1)背景: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

  (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3)教义(宣传的主要思想):宣扬“众生*等”,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

  (4)发展: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兴建许多佛寺和佛塔,召集佛教徒聚会,整理和编纂佛教经典,派僧侣到邻国传教。

  (5)传播:两个方向(两条路线)。向北:印度——中亚——*——朝鲜、日本。(北传佛教)向南: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南传佛教)

  (6)影响: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由于佛教在*的传播,*的佛教文化——石窟艺术得到了极大发展,我国著名的石窟艺术的代表有: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必背知识点整理范本5份(扩展5)

——八年级下册政治必背知识 (菁华3篇)

八年级下册政治必背知识1

  1、我国的国家性质(p4)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2、现阶段我国的人民包括(p4)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拥护祖国统一的***。

  注意,不属于*人民的*公民有: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

  ②拥有*国籍的外国人

  ③分裂国家的人

  ④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

  3、人民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主人。(p4)

  (主人翁地位的表现:*等地享有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4、什么是公民权利;什么叫公民的基本权利?(p5)

  公民权利指的是由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

  由于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所以称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5、人民和公民有何异同,我国的公民包括哪些人?(p6)

  人民是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阶级内容

  公民则是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公民:必须要有*的国籍才能算是*公民。(有些超生的*人口没有*国籍,所以不能算是*公民)

  6、我国公民 的权利是如何得到保障的(p7)

  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立法保障:就是将公民的权利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运用国家强制力加以维护。

  司法保障:是指通过法律制裁各种侵权行为,保障公民的权利。

八年级下册政治必背知识2

  1、教育的含义和作用(p58--60)

  含义: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作用:对个人(P59),对社会(P60)

  2、什么是受教育权?(p60)

  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3、什么叫义务教育?其法律依据是什么?(p61)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障。

  4、义务教育中的“义务”和“教育”是什么意思?(p61相关链接)

  “义务”是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适龄儿童少年都要遵循并应尽的义务。“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5、义务教育有什么特征?(p61)

  (1)义务教育具有国家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 。体现在家庭和社会两方面。

  (2)义务教育具有普遍性:规定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 ,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3)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

  6、作为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应该这样履行受教育的义务?(p64)

  第一,认真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

  第二,

  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不得中途辍学;

  第三,认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任务的义务。

  7、财产分为哪几类,公民的合法财产包括哪些?(p68--69)

  分类:国家所有、集体所有、个人所有。

  公民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八年级下册政治必背知识3

  5.1我们都是公民

  1、公民身份的确认

  (1)公民的含义: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2)国籍的含义:国籍是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

  (3)我国法律对国籍的有关规定:

  (我国法律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我们一出世就具有公民的资格。如果我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是*公民,在*的领土上出生,我们一出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我国法律不承认*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2、公民身份的内涵是什么?

  答:①作为公民,个人与国家之间有特定的法律关系,是受国家宪法和法律管辖与保护的个人;

  ②公民具有国家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最重要的特征)

  ;③公民在法律上享有*等的权利。(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4、如何树立公民意识,做个合格公民?

  答:①要树立国家观念;

  ②要培养坚定的民主意识和良好的公民道德;

  ③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

  5、良好的公民道德包括:仁爱守序的社会公德心,诚信宽容的道德品质,协商谦让的道德风尚,尊重差异的道德气度等。

  5.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含义是什么?

  答:①公民的权利,通常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资格、自由和利益。

  ②公民的义务,通常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应当承担或不得从事的行为。

  ③宪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2、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内容

  基本

  权利

  公民的*等权利

  全部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等

  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结社的自由。

  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

  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权利。

  公民的社会生活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受教育权);妇女儿童权利等。

  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

  劳动权;劳动者的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财产和财产继承权等。

  3、公民的基本义务的内容

  基本

  义务

  公民对国家履行的义务

  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荣誉和利益,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等。

  公民对社会履行的义务

  如遵守社会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等

  公民对家庭履行的义务

  如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成年子女赡养父母义务等。

  ▲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说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答: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密不可分的。每个公民既是权利的享有者,也是义务的承担者。

  ②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③公民的某些权利与义务是一致的。如:劳动权、受教育权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5、我们应该如何维护权利,履行义务?

  答:维护公民权利主要包括:

  ①依法享有权利②依法行使权利

  ③尊重他人的权利

  自觉履行义务应当做到:法律鼓励的积极做;法律要求的必须做;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

  ▲6、什么是依法行使权利?

  答:指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必须采取合法的方式,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

  5.3宪法保障公民权利

  1、我国现行宪法由序言和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首都四章构成。

  ▲2、宪法的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

  ▲3、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答:①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③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4、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如何体现?

  答: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体现在:普通法律法规的制定必须以宪法为基础和依据,其内容不能与宪法相违背、相抵触。否则,将被视为违宪而宣布无效。

  ▲5、为什么说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如何对公民权利作有效的保障?)

  答:①宪法对公共权力实行严格的规范和限制;

  ②宪法规定国家和*负有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的责任

  ;③我国已建立一套以宪法为核心的公民权利保障体系,包括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

  ▲7、什么是公共权力?宪法对公共权力是怎样规范和限制的?

  答: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行使的国家权力是公共权力。各级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和法律禁止做的事,不得拒绝做宪法和法律规定做的事,不能做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

  8、宪法是一切团体、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9、如何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的权威?

  答:①要认真学*,自觉遵守宪法。

  ②要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利。

  ③关心国家管理事务,反映并提出对社会管理的建议,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10、什么是公民的监督权?

  答:公民的监督权指公民有监督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必背知识点整理范本5份(扩展6)

——初三历史上册知识点 (菁华3篇)

初三历史上册知识点1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

  ①长期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

  ②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时间:19世纪初。

  4.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者”。

  5.概况:

  ①玻利瓦尔**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②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兼并王公领地;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

  (1)背景(原因):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目的:向西方学*,实现富国强兵

  (3)内容:

  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②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④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4)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1)进步性:是俄国*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1861-1865)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

  ①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②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

  ③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前提)

  王政复古*。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1868年,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的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初三历史上册知识点2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南方古猿 现代人类从非洲的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三大主要人种 三大人种:黄色人、白色人、黑色人。

  形成原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

  人们先后经历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

  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古代埃及 四大上古文明是: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古*

  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古印度

  国王的陵墓是金字塔。 尼罗河流域

  古巴比伦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目的: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古代印度 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建立了种姓制度,目的: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等级名称 社会阶层 职责和义务

  婆罗门 祭司、贵族 掌握神权

  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 把持国家军政大权

  吠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

  首陀罗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印度河、恒河流域

  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 希腊文明 古代希腊(以海洋为中心)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斯巴达城邦:崇尚武力。

  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它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

  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国王:凯撒

  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皇帝:屋大维

  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和西罗马帝国(以罗马为中心)

  布匿战争:罗马与迦太基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

初三历史上册知识点3

  1、意大利最早出现文艺复兴的原因:

  ①14世纪前后,地中海区域是欧洲贸易最繁荣的地区;(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意大利产生)②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产生;③意大利资产阶级要求宣传自己的思想观念。

  2、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即以人为中心,不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3、方式:

  弘扬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教会宣扬的反复说教,发起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的文化运动。

  4、实质:

  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是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运动。

  5、文艺复兴的人物:

  A.但丁(意)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人物,代表作《神曲》,“旧时代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

  B.达芬奇(意)画家,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C. (拓展): 15、16世纪,莎士比亚,英国,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D.(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成就):

  波兰的*,意大利的布鲁诺、伽利略,德意志的开普勒等,否定了教会维护的“地球中心说”。

  6、意义: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必背知识点整理范本5份(扩展7)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的教案 (菁华3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的教案1

  课题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C资本主义萌芽

  2.能力培养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导致*落后

  重难点

  1.重点 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2.难点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教学过程

  训练引导及反馈调整

  指导启导疏导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板书〕

  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a、奖励垦荒屯田〔板书〕

  b、重视兴修水利

  c、多次减免租税

  d、提倡勤俭节约

  小结 这些措施的实行巩固清朝的统治

  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雍正帝继承父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a、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

  b、 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c、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的前提

  问 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鼓励商人开矿

  ②、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苏州

  ③、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大

  ④、边疆少数民族手工业也发展起来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业业繁荣起来

  3、商业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出现

  北京、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城镇

  4、让学生思考,集体讨论

  清朝前期的经济,为何能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启导

  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什么?〔康乾盛世〕

  疏导

  人民的反抗斗争

  清朝*调整政策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的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了解秦的*,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与楚汉之争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因果关系的方法。掌握农民起义的动态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让学生认识到秦的*是激起农民反抗和秦灭亡的主要原因,,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的历史功绩;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秦的*

  2、大泽乡起义

  难点:

  1、秦朝*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复*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了解到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后,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建立了一套什么样的制度,并且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当时的秦帝国强大无比,那么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就灭亡了?

  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第十课的内容,相信同学们在学*了本节课之后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生:略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本节课的学*目标.PPT

  首先,咱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第一部分,秦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秦的*

  1.秦朝赋税、兵役、徭役繁重

  师:首先同学们来看一首歌谣,然后告诉老师,你从这则歌谣里得到了什么信息。同学们主要卡老师用红色标出来的字。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生:略

  师:对,通俗的说就是吃不饱穿不暖,那么咱们换句话说这是什么现象?对,赋税很重,还有什么?看关键字,修长城,守边关,这些活是给谁干的?对,国家,那么咱们可以说是什么?很好,徭役、兵役繁重。

  2.刑法残酷

  材料二:当时在秦国的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PPT(出示秦朝的刑具)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

  生:看书思考秦朝的刑法残酷,犯法者即使免于处死,也逃不脱割鼻、断腿、挖膝盖的刑罚。所以买鞋的人少,买拐杖的人多。

  二、总结,手段野蛮残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文化,阻碍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激化了秦朝知识分子与朝廷的矛盾。等等```````

  过度:秦始皇采用这种野蛮残暴的方式加强思想控制,知识分子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想事情,不能有多余的想法,即使有不满意的地方,也不敢说出来。人们思想更加压抑,更加憎恨秦始皇。秦朝人思想压抑、赋税、兵役、徭役繁重、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忍受严酷的刑罚。他们对秦始皇的统治强烈不满。渴望着改变。终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途中。人们期待着残暴的秦始皇死后,生活能轻松一些。人们的愿望实现了没有?

  三、楚汉之争(自主学*)

  师:自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以后,出现了两个霸主?

  生:项羽和刘邦

  师: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此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长达五年的争夺,史称“楚汉之争”,接下来同学们自主完成老师所给的表格。结合课本50页的材料研读。

  师:总结,初期项羽实力强大,有楚霸王之称,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之间的'争夺故称为“楚汉之争”!后来刘邦善于用人,爱戴百姓,与公元前202年取得这场争夺的胜利,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以上就是这节课的全部内容。

  课堂小结:首先同学们合上课本,我们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秦始皇所期望的万世流传的帝国基业,只存在了15个年头,便在历史上消失了。*卷六国的强大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它给了我们什么深刻启示?原因:秦朝对人民实行*。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课堂练*。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的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了解秦的*,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与楚汉之争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因果关系的方法。掌握农民起义的动态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让学生认识到秦的*是激起农民反抗和秦灭亡的主要原因,,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的历史功绩;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秦的*

  2、大泽乡起义

  难点:

  1、秦朝*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复*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了解到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后,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建立了一套什么样的制度,并且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当时的秦帝国强大无比,那么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就灭亡了?

  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第十课的内容,相信同学们在学*了本节课之后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生:略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本节课的学*目标.PPT

  首先,咱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第一部分,秦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秦的*

  1.秦朝赋税、兵役、徭役繁重

  师:首先同学们来看一首歌谣,然后告诉老师,你从这则歌谣里得到了什么信息。同学们主要卡老师用红色标出来的字。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生:略

  师:对,通俗的说就是吃不饱穿不暖,那么咱们换句话说这是什么现象?对,赋税很重,还有什么?看关键字,修长城,守边关,这些活是给谁干的?对,国家,那么咱们可以说是什么?很好,徭役、兵役繁重。

  2.刑法残酷

  材料二:当时在秦国的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PPT(出示秦朝的刑具)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

  生:看书思考秦朝的刑法残酷,犯法者即使免于处死,也逃不脱割鼻、断腿、挖膝盖的刑罚。所以买鞋的人少,买拐杖的人多。

  二、总结,手段野蛮残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文化,阻碍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激化了秦朝知识分子与朝廷的矛盾。等等```````

  过度:秦始皇采用这种野蛮残暴的方式加强思想控制,知识分子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想事情,不能有多余的想法,即使有不满意的地方,也不敢说出来。人们思想更加压抑,更加憎恨秦始皇。秦朝人思想压抑、赋税、兵役、徭役繁重、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忍受严酷的刑罚。他们对秦始皇的统治强烈不满。渴望着改变。终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途中。人们期待着残暴的秦始皇死后,生活能轻松一些。人们的愿望实现了没有?

  三、楚汉之争(自主学*)

  师:自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以后,出现了两个霸主?

  生:项羽和刘邦

  师: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此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长达五年的争夺,史称“楚汉之争”,接下来同学们自主完成老师所给的表格。结合课本50页的材料研读。

  师:总结,初期项羽实力强大,有楚霸王之称,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之间的'争夺故称为“楚汉之争”!后来刘邦善于用人,爱戴百姓,与公元前202年取得这场争夺的胜利,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以上就是这节课的全部内容。

  课堂小结:首先同学们合上课本,我们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秦始皇所期望的万世流传的帝国基业,只存在了15个年头,便在历史上消失了。*卷六国的强大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它给了我们什么深刻启示?原因:秦朝对人民实行*。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课堂练*。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必背知识点整理范本5份(扩展8)

——初三历史上册知识点 (菁华3篇)

初三历史上册知识点1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

  ①长期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

  ②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时间:19世纪初。

  4.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者”。

  5.概况:

  ①玻利瓦尔**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②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兼并王公领地;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

  (1)背景(原因):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目的:向西方学*,实现富国强兵

  (3)内容:

  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②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④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4)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1)进步性:是俄国*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1861-1865)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

  ①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②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

  ③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前提)

  王政复古*。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1868年,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的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初三历史上册知识点2

  1、意大利最早出现文艺复兴的原因:

  ①14世纪前后,地中海区域是欧洲贸易最繁荣的地区;(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意大利产生)②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产生;③意大利资产阶级要求宣传自己的思想观念。

  2、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即以人为中心,不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3、方式:

  弘扬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教会宣扬的反复说教,发起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的文化运动。

  4、实质:

  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是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运动。

  5、文艺复兴的人物:

  A.但丁(意)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人物,代表作《神曲》,“旧时代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

  B.达芬奇(意)画家,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C. (拓展): 15、16世纪,莎士比亚,英国,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D.(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成就):

  波兰的*,意大利的布鲁诺、伽利略,德意志的开普勒等,否定了教会维护的“地球中心说”。

  6、意义: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初三历史上册知识点3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

  ①长期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

  ②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时间:19世纪初。

  4.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者”。

  5.概况:

  ①玻利瓦尔**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②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兼并王公领地;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

  (1)背景(原因):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目的:向西方学*,实现富国强兵

  (3)内容:

  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②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④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4)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1)进步性:是俄国*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1861-1865)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

  ①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②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

  ③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前提)

  王政复古*。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1868年,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的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必背知识点整理范本5份(扩展9)

——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 (菁华3篇)

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1

  第1课 *战争

  1840——1842英国发动*战争

  1842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偿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需同英国商定

  *战争影响:*战争后,我们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是**代史的开端。

  第2课 第二次*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856——1860列强对*发动了第二次*战争,并与*签订了一系列不*等条约。其中俄国是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1858《瑷珲条约》,是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 1860《北京条约》 1864《勘分西北界约记》 19世纪80年代(1881)《改订条约》

  影响:

  太*天国:1851年广西金田村。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农民阶级运动 领导人为洪秀全

  1862年9月在慈溪战斗中太*军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第3课 收复新疆

  1865 阿古柏入侵新疆。1876 左宗棠开始进入新疆。 1878 除伊犁外,新疆回到祖国怀抱

  1884清*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1.清*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3.允许日本在*开设工厂 4.增辟通商口岸等 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 清*被迫与8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

  1.清*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做担保

  2.清*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清*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保护,不准*人居住 影响:1.《辛丑条约》给*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2.严重损害了*的*

  3.清*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4.*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2

  第8课 辛亥革命

  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

  后有建立统一革命组织*同盟会 成立在日本

  *同盟会又成立机关刊物《民报》以三民主义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911.10.10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

  胜利后,1912.1.1,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正式成立

  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窃取了。*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1915年起,进步知识分子*,*,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建立《新青年》

  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性质:1.新文化运动是我过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运动2.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的传播创造了条件3.但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3

  第8课 辛亥革命

  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

  后有建立统一革命组织*同盟会 成立在日本

  *同盟会又成立机关刊物《民报》以三民主义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911.10.10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

  胜利后,1912.1.1,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正式成立

  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窃取了。*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1915年起,进步知识分子*,*,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建立《新青年》

  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性质:1.新文化运动是我过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运动2.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的传播创造了条件3.但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必背知识点整理范本5份(扩展10)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教学反思 1

  八年级上册学的是中国*代史,作为历史老师,在向学生传授基础历史知识的同时,我认为更多的应该向学生传授爱国主义思想和与时俱进的观念,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我是这样做的,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又感到有些费劲。

  一、我们使用的是任教版教材,该教材最大的缺点就是内容少,并且文字苦涩难懂。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尤其是我们临沂推广的自主互助学*型课堂,使用这个版本的教材,给人一种先进泥潭拔不出脚的感觉,学生在一堂课上光看看一遍教材就得用10分钟左右,如果再自学、讨论,老师精讲点播的话,一节课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学生自主学*的*惯还没有真正养成,所谓的互助和探究,也就是那么几个人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余的学生大多数是看客,少数在那里无所事事。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是老师的水*参差不齐,理解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很难,更何况是具体推广;

  三,学校对老师的评价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无论老师实施新模式的态度如何,最关键是要看学生的考试分数。学生的考试分数决定老师的一切,而无论何种模式,它都要考试,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试卷上。

  四、期中期末统一考试的试卷要有所改进。要多出能力题目,最好是占到70%以上;少出死记硬背题目,最好是占到30%以下。此外,*日的考试最好是开卷考试。这样,考试考老师抓学生背问题的'压力减轻了,老师自然就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了。无论何种教学模式,只要是对学生的终生学*有利,老师也都愿意接受了。

  五、自主互助学*型课堂还需要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应该是树立榜样班级和榜样教师,让老师们感到有个样板可以模仿,而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各人忙各人的,学生最终无所适从。学*知识的同时,我认为更多的应该向学生传授爱国主义思想和与时俱进的观念,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教学反思 2

  回顾一学期以来的教学情况,总的感觉是匆匆忙忙。每天的脚步都是来去匆匆,每天的身影都是忙忙碌碌。虽匆匆,但无悔,虽忙碌,但实在。从这学期开始,我校全部实施教学改革,有了新的课程理念和精神以及评价方式。作为老教师,我很荣幸地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这一班车。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在内容、形式上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是我*时思考最多的问题。为此,我首先从新的教学方法入手进行了改进。

  回忆起我在高中学*时期的历史课堂,那是一个在旧课程下老师的“一言堂”,学生记记笔记,背背要点1、2、3条。我的脑海里,学生没有思考问题的过程,只有在老师讲解完整的知识结构下,按照细致的板书识记历史知识的过程。我当时的认识是:历史=死记硬背。并且,背得还不好,就是记不住。今天想来,似乎没留下多大的印象,就像我们开的玩笑说法“一点不留的还给了老师”。相比之下,新课程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动口。尽管,一开始,有些费时、费力,但是,坚持下来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提高了,无论从语言表达,问题归纳,思考,与人交流、合作都有了提高,这不就是我们常常提及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吗?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教学反思 3

  老师教学功底厚实,教学内容上注重细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这些确是老师令人佩服的地方。历史教师要提高教学的基本功,其实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就是认真、细致、充分深入的备课,就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有效信息进行恰当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有效信息。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历史教学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到底什么是有效教学。

  如何与学生一起探究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的作用和意义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与认识上。因此,在信息的运用上最好的方式,是师生共同对信息进行寻找、观察、感受、理解,将有效信息的教与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把学*的资料交给学生,与学生一起来从中查找信息,感受信息,领悟信息,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使教学的有效性大为提高。教师的引领作用要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他们在课上始终表现出兴趣盎然的状态,他们的思维运作活动与教师的讲述能够达到同步进行,预期的教学效果就是可以达成的。事实说明,课堂上的学生参与、学生活动,无论是显形的还是隐形的,关键在于他们的思维是否被调动,是否被激发,是否处于积极的状态,是否能与老师的活动相互促动。只要学生能够感受到、接受到、理解到教师传递的信息,信息就是有效的,教学也是有效的。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教学反思 4

  紧张的教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回想这半学期的'教学工作,有很多的收获,自己也在这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成长。历史学科本来就是很枯燥的,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怎样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就成了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当然也有不足之处,现在与大家分享。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对学*有兴趣,才能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因此,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故而教学效果很好。

  2、努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大家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我们不能让学生死读书本,指导学生就某个知识进行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这样就能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和接受教育影响,让他们好学、乐学,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目标。

  3、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

  1、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上,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上有困难的学生,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经验加上反思等于成长。在教学中我不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兴趣,提高自主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指导,走进他们的心理,使之达到好学、乐学之目的,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教学反思 5

  刚刚接了八年级历史,针对实际情况,不断思考:怎样才能提高效率。

  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值得我们学*和领会,有助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巴班斯基指出,最有效、包罗万象的教法是根本不存在的,每种教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既有优点又有缺点,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这是普遍的教学法原则。他认为,在选用教学方法上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巴班斯基的这一观点,实际上是指出了运用教学方法的真谛所在。

  教学是一种具有复杂性的活动,“掌握教学的艺术,其困难和复杂性产生于各种各样需要人们制定决策的复杂情境,因为教学正在这种情境中进行。”作为一线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的过程时,就要具体分析教学的实际情况,以确定最为适当可行的教学策略,而在选用教学方法时,要认真考虑教法的适用性问题,尤其是要着重思考以下三个方面:是否适合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学。是否适合教师的`教。

  总之,教法的运用是有规律可循的,也是灵活多变的,这正是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体现,很值得我们的教师来探索。注重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出教法的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