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范本5份

首页 / 知识 / |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1

  物态变化

  温度计

  1、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摄氏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3、体温计有缩口,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测量范围是35℃~ 42℃;分度值为0.1℃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熔化时要吸热

  2、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时要放热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要吸热,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两种方式

  2、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3、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2、沸腾只在沸点进行,要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3、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

  2、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1、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

  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霜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2

  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s

  1、光直线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等

  2、光年:光年是长度单位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注意:1、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的特点 :

  (1)像和物的大小相同;(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成的是虚象

  2、*面镜对光的作用 :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

  2、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

  成的,不能用光屏接收。

  光的折射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2)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3)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1)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

  色光决定;(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

  2、紫外线: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红外线主要应用在遥控器

  紫外线主要应用在验钞机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3

  一、水循环的简要阐述

  (一)水循环概念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二)水循环分类

  (1)分类一:大循环和小循环。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2)分类二: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难点分析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是学*中的理解难点,主要为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大气环流、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和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

  2.人为因素对水循环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目前人类主要通过对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以改变水的空间分布);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4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发生体在振动――实验;声音靠介质传播――介质:一切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空气中声速(约340m/s);一般的,固体中速度>液体中速度>气体中速度;声音速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回声――回声所需时间和距离;应用

  计算――和行程问题结合

  2.音调、响度和音色

  客观量――频率(注意人听力范围和发声范围)、振幅

  主观量――音调、响度(高低大小的含义);影响响度的因素:振幅、距离、分散程度

  音色――作用;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理和生活中的噪声(物理-不规则振动,生活-影响工作、学*、休息的声音);噪声等级:分贝(0dB-刚引起听觉);减小噪声方法(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四大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

  1.光源――火把、蜡烛、电灯、恒星(月亮和行星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均一);可在真空中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小孔成像P78及大树下的光斑、日食、月食);真空中的光速(3×10[sup]8[/sup]m/s),光年是长度单位

  3.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线共面;分居两侧;角相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条光线都符合反射定律(现象解释:抛光的金属表面、*静的水面、冰面、玻璃面可看作镜面;其他看作粗糙面,P79图5-40;应根据现象回答)

  4.*面镜

  *面镜成像――规律(等距、等大、正立、虚像);能看见(看不见)像的范围;潜望镜

  5.作图――按有关定律做图

  1.光的折射

  折射――定义(……方向一般发生变化);折射规律(三线共面、两侧、角不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现象解释(水中的鱼变浅、水中筷子弯曲、海市蜃楼等)

  2.光的传播综合问题

  注意区分折射和反射光线;注意区分不同的影子和像

  3.透镜

  透镜中的名词――主光轴、光心、焦距、焦点(测量焦距的方法)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光线”和“使光线会聚”的区别:“会聚光线”是能聚于一点的光线,“使光线会聚”是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比原来接*主光轴)

  透镜的原理――多个三棱镜组合;光线在透镜的两个表面发生折射

  变化了的凸透镜――玻璃球、盛水的圆药瓶、玻璃板上的水滴等

  黑盒问题

  4.凸透镜成像

  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方向不变;*行于主光轴-过光心;过光心的光线-*行于主光轴);像距/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和物距的关系;像移动的快慢(依据:光路图);实际应用

  1.温度计

  温度计――常见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原理、量程(体温计:35~42℃;寒暑表:-20~50℃)

  使用方法――体温计构造及使用(缩口部分;甩体温计的作用、原理;不甩的后果-只影响测低温)、温度计的使用(注意量程的选择);校正温度计;读数(一般地,读数时不能离开物体)

  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及换算;绝对零度;常见温度

  2.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实验装置(水浴加热);常见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点;图象

  汽化――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实验装置;蒸发和沸腾的联系、区别(都是汽化;剧烈程度、发生条件等);酒精灯的使用(可参照化学相关内容)

  液化――两种途径(降温一定可使气体液化;压缩可能使气体液化)

  升华和凝华――实例

  3.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传递

  吸热――固→液→气(即使温度不变也有热量的传递);放热――气→液→固

  4.其他

  现象解释――例:P3图0-3、纸锅烧水、“白气”和玻璃上的水珠(液化)、霜、露、晾衣服(蒸发和升华)、樟脑等;电冰箱原理;物态变化中的热量计算;注意名词的写法(汽、气;溶、融、熔;化、华;凝)以及字母(t和T;℃和K)

  第四章电路

  1.摩擦起电两种电荷

  静电――电荷种类的判断;验电器结构(P45图);电量(单位:库仑C)

  物质微观结构――原子结构(可与化学中原子概念对照);摩擦起电原因(核外电子的转移)

  2.电路相应概念

  电流(及方向:正电荷移动方向);电源;导体、绝缘体;串联、并联;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及运动方向;电路图;通路、断路及短路;常见电路(楼道电路;电冰箱电路:第一册P60图4-18)

  等效电路的判断――先去除电流表/电压表(电流表:短路;电压表:断路)再做判断

  1.各个物理量(I、U、R、P)的定义、单位(单位符号)及含义、换算

  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量程及量程的选择、串并联、正负极、能否直接接电源两端)及其构造

  2.电阻的测量(基本方法及变化);影响电阻的因素;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使用(P94图7-7);变阻箱的使用及读数(P95图7-9、7-10;电位器);滑动变阻器的变形(如P101图7-19)

  3.欧姆定律及变形(注意物理意义)

  4.串并联电流、电压、电阻公式(注意条件。如串联时功率和电阻成正比,并联时成反比;焦耳定律求功率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求热量时适用于一切电路)

  常用结论(各比例式;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时,电路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注意推导顺序)

  5.电功――W=UIt=UQ;电能表及利用电能表测功率(P130);

  电器铭牌;电冰箱工作时间系数(P130)

  6.电学计算――①画等效电路图(几个状态画几个图);②按串联、并联找等量关系和比例关系;③求解(注意电流、电压、电功率均应取同一状态下的值)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5

  电荷

  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C),简称库。

  4、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

  1、元电荷:e =1.6×10-19C

  2、验电器: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4、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酸碱盐水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

  电流和电路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①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②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3、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

  1、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和短路

  2、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①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②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互相影响。

  2、并联电路:①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②特点: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互不影响,一条支路开路时,其它支路仍可连成通路。

  注意:

  连接电路一般从电源的正极起,顺着电流方向,依次连接,直至回到电源的负极;并联电路连接中,先串后并,先支路后干路,连接时找准分支点和汇合点。

  电流的强弱

  1、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I

  2、电流表:①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这部分电路里;被测电流不能超过量程;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使用电流表时,绝对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②电流表的读数:(1)明确所选量程是0.6A还是3A;(2)明确分度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A还是0.1A

  电流单位:安培,符号A,还有毫安(A)、微安(&icr;A)

  1A=1000A

  1A=1000&icr;A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1、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电流处处相等;

  2、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 I=I1+I2) 。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范本5份扩展阅读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范本5份(扩展1)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菁华5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1

  一、水循环的简要阐述

  (一)水循环概念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二)水循环分类

  (1)分类一:大循环和小循环。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2)分类二: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难点分析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是学*中的理解难点,主要为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大气环流、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和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

  2.人为因素对水循环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目前人类主要通过对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以改变水的空间分布);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2

  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s

  1、光直线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等

  2、光年:光年是长度单位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注意:1、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的特点 :

  (1)像和物的.大小相同;(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成的是虚象

  2、*面镜对光的作用 :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

  2、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

  成的,不能用光屏接收。

  光的折射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2)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3)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1)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

  色光决定;(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

  2、紫外线: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红外线主要应用在遥控器

  紫外线主要应用在验钞机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3

  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s

  1、光直线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等

  2、光年:光年是长度单位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注意:1、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的特点 :

  (1)像和物的大小相同;(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成的是虚象

  2、*面镜对光的作用 :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

  2、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

  成的,不能用光屏接收。

  光的折射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2)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3)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1)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

  色光决定;(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

  2、紫外线: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红外线主要应用在遥控器

  紫外线主要应用在验钞机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4

  一、水循环的简要阐述

  (一)水循环概念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二)水循环分类

  (1)分类一:大循环和小循环。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2)分类二: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难点分析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是学*中的理解难点,主要为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大气环流、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和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

  2.人为因素对水循环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目前人类主要通过对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以改变水的空间分布);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5

  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s

  1、光直线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等

  2、光年:光年是长度单位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注意:1、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的特点 :

  (1)像和物的大小相同;(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成的是虚象

  2、*面镜对光的作用 :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

  2、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

  成的,不能用光屏接收。

  光的折射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2)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3)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1)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

  色光决定;(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

  2、紫外线: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红外线主要应用在遥控器

  紫外线主要应用在验钞机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范本5份(扩展2)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10)份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1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二、透镜

  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3、填表: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物距像的性质像距应用倒、正放、缩虚、实u>2f倒立缩小实像ff2f幻灯机uu放大镜。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视及远视的矫正:*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2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 ②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 ②继续向外界放热「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记忆法」

  蒸发沸腾不同点发生部位剧烈程度温度条件温度变化影响因素相同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3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二、透镜

  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3、填表: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物距像的性质像距应用倒、正放、缩虚、实u>2f倒立缩小实像ff2f幻灯机uu放大镜。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视及远视的矫正:*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4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

  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

  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

  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0.1℃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无-20-10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无-30-50℃1℃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

  ①达到熔点温度

  ②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

  ①达到凝固点温度

  ②继续向外界放热「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

  ①温度达到沸点

  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记忆法」

  蒸发沸腾不同点发生部位剧烈程度温度条件温度变化影响因素相同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5

  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mg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一头大象约6t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台上,游码归零,横梁*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横梁*衡。具体如下:

  ①“看”:观察天*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放在水*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横梁右端的*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不能超过天*的称量;B保持天*干燥、清洁。

  ⑶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左图所示:ρ甲>ρ乙

  6、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看”:单位:毫升(ml)=厘米3(cm3)量程、分度值。“放”:放在水*台上。“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

  7、测固体的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8、测液体密度:

  ⑴原理:ρ=m/V

  ⑵方法:①用天*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V。

  9、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例如:体积是5×10―3m3的铁球,测得其质量是25kg,试判断此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ρ铁=7.8×103kg/m3)分析:利用密度判断物体空、实心情况有下列几种方法:

  (1)用公式ρ物体=m/V求物体的*均密度,若ρ物体=ρ物质为实心,ρ物体<ρ物质为空心。

  (2)用公式V物质=m/ρ求出物体中含物质的体积,若V物质=V实际为实心,V物质

  (3)用公式m物质=ρV求出物体中含物质的质量,若m物质=m实际为实心,m物质>m实际为空心。

  这三种方法用其中任何一种都可以判断出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但如果题目要求的是空心部分的体积,则用第二种方法更简便些。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学*方法

  1、死记硬背: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课文必须熟悉,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至少达到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页还是右页,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演示的是什么现象,得到的是什么结束,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

  2、独立做作业: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把不会的.题目搞会,并进行知识扩展识记,会收获颇丰。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学*技巧

  勤于动手,多做物理实验。

  普朗克说:“物理定律不能单靠‘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实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正是拓展思维、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时期,通过演示和实验能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增强实验动手能力,培养自主实验的意识。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实验原理,有助于对课本知识的学*;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拉*学生们和物理的距离,让学生们觉得物理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减少对物理学*的恐惧和抵触情绪。

  实验并不一定要都在课堂上做,那样时间可能也不会允许。老师可以安排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们回家完成。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去做的实验有:测量盐水和糖水的凝固点,往热水瓶里倒水音调的变化,敲击含有不同体积水的同一瓶子音调的变化,用一张纸盖住装满水的杯子倒置水不会流出。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6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二、透镜

  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3、填表: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物距像的性质像距应用倒、正放、缩虚、实u>2f倒立缩小实像ff2f幻灯机uu放大镜。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视及远视的矫正:*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7

  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垂直放置

  ④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

  (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6、特殊方法测量

  (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

  (2)卡尺法

  (3)代替法

  运动描述

  1、机械运动物**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在匀速直线动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公式:v= S t

  (4)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 1m/s = 3.6 km/h

  6、*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均速度求*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均速度

  7、测*均速度原理:v = s / t测理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8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 ②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 ②继续向外界放热「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记忆法」

  蒸发沸腾不同点发生部位剧烈程度温度条件温度变化影响因素相同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9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

  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

  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

  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0.1℃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无-20-10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无-30-50℃1℃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

  ①达到熔点温度

  ②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

  ①达到凝固点温度

  ②继续向外界放热「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

  ①温度达到沸点

  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记忆法」

  蒸发沸腾不同点发生部位剧烈程度温度条件温度变化影响因素相同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10

  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mg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一头大象约6t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台上,游码归零,横梁*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横梁*衡。具体如下:

  ①“看”:观察天*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放在水*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横梁右端的*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不能超过天*的称量;B保持天*干燥、清洁。

  ⑶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左图所示:ρ甲>ρ乙

  6、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看”:单位:毫升(ml)=厘米3(cm3)量程、分度值。“放”:放在水*台上。“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

  7、测固体的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8、测液体密度:

  ⑴原理:ρ=m/V

  ⑵方法:①用天*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V。

  9、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例如:体积是5×10―3m3的铁球,测得其质量是25kg,试判断此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ρ铁=7.8×103kg/m3)分析:利用密度判断物体空、实心情况有下列几种方法:

  (1)用公式ρ物体=m/V求物体的*均密度,若ρ物体=ρ物质为实心,ρ物体<ρ物质为空心。

  (2)用公式V物质=m/ρ求出物体中含物质的体积,若V物质=V实际为实心,V物质

  (3)用公式m物质=ρV求出物体中含物质的质量,若m物质=m实际为实心,m物质>m实际为空心。

  这三种方法用其中任何一种都可以判断出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但如果题目要求的是空心部分的体积,则用第二种方法更简便些。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学*方法

  1、死记硬背: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课文必须熟悉,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至少达到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页还是右页,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演示的是什么现象,得到的是什么结束,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

  2、独立做作业: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把不会的题目搞会,并进行知识扩展识记,会收获颇丰。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学*技巧

  勤于动手,多做物理实验。

  普朗克说:“物理定律不能单靠‘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实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正是拓展思维、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时期,通过演示和实验能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增强实验动手能力,培养自主实验的意识。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实验原理,有助于对课本知识的学*;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拉*学生们和物理的距离,让学生们觉得物理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减少对物理学*的恐惧和抵触情绪。

  实验并不一定要都在课堂上做,那样时间可能也不会允许。老师可以安排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们回家完成。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去做的实验有:测量盐水和糖水的凝固点,往热水瓶里倒水音调的变化,敲击含有不同体积水的同一瓶子音调的变化,用一张纸盖住装满水的杯子倒置水不会流出。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范本5份(扩展3)

——八年级英语上册重要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八年级英语上册重要知识点归纳1

  Let’s… 和Let us… 都表示“让我们……”, 如果us 包括听话人在内,其含义相同,附带问句用shall we. 如果us 不包括听话人在内,其含义不同,Let us…的附带问句要用will you。例如:Let’s go shopping, shall we? 我们去购物好吗?

八年级英语上册重要知识点归纳2

  这四个动词都有“拿”和“带”的意思,但含义有所不同。take意为“带走”,“拿走”,bring意为“带来”,“拿来”, get表示“到别的地方把某人或某物带来或拿来”,carry不强调方向,带有负重的意思。试比较:

  My parents often take me there on holidays.我父母常常带我到那里去度假。

  I’m going to take you to Beijing.我准备带你去北京。Bring me a cup of tea, please.请给我端杯茶来。

  I’ll bring the book to you tomorrow.明天我把那本书给你带来。The waiter carried the me to the table服务员把肉送到桌上。The monkey carried the bag on her back.猴子把那个包背在背上。She went back to get her handbag.他折回去拿他的手提包。Let me get the doctor.让我去请医生吧。

八年级英语上册重要知识点归纳3

  (1)far away是一个副词短语,意思是“很远”。例如:Some are far away. Some are nearer.有些离得很远,有些离得*一些的。The village is far away from here.那个村子离这儿很远。

  (2)faraway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遥远的'”,可以在句中作定语。例如:

  He lives in faraway mountain village.他住在一个遥远的小山村。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范本5份(扩展4)

——八年级英语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八年级英语知识点归纳1

  【重点单词】

  clean up 打扫(清除)干净

  cheer [ti] v. 欢呼

  cheer up 变得更高兴,振奋起来

  give out 分发,散发

  volunteer [vlnti] n. & v. 志愿者;义务做

  come up with 想出,提出

  put off 推迟

  sign [san] n. 标记,符号,标牌

  notice [nts] n. & v. 通知,公告;注意到

  hand out 分发

  call up 打电话给…某人,征召

  used to do sth. 过去常常做某事

  lonely ['lnl] adj. 孤独的,寂寞的

  care for 照顾,非常喜欢

  several [sevrl] prep. 几个,数个,一些

  strong [str] adj. 强壮的,强烈的

  feeling [fi:l] n. 感觉,感触

  satisfaction [sts'fkn] n. 满足,满意

  joy [d] n. 高兴,愉快

  owner [n(r)] n. 所有者,物主

  try out 参加…选拔,试用

  journey ['d:n] n. (尤指长途)旅行,行程

  raise [rez] v. 抬起,举起,筹集,征集

  alone [lun] adv. 独自地,孤独地

  repair [rip] v. 修理,修补

  fix [fiks] v. 修理,安装

  fix up 修理,修补

  give away 赠送,捐赠

  take after (外貌或行为)像

  broken ['brkn] adj. 破损的,残缺的

  wheel [wi:l] n. & v. 轮子,车轮;旋转

八年级英语知识点归纳2

  被动语态的基本时态变化

  被动语态通常为十种时态的被动形式, 被动语态由be+过去分词构成,be随时态的变化而变化。以do为例,各种时态的被动语态形式为:

  1) am/is/are +done (过去分词) 一般现在时

  例:Visitors are requested not to touch the exhibits.

  2) has /have been done 现在完成时

  例:All the preparations for the task have been completed, and we're ready to start.

  3) am/is /are being done 现在进行时

  例:A new cinema is being built here.

  4) was/were done 一般过去时

  例:I was given ten minutes to decide whether I should reject the offer.

  5) had been done 过去完成时

  例: By the end of last year, another new gymnasium had been completed in Beijing.

  6) was/were being done 过去进行时

  例:A meeting was being held when I was there.

  7) shall/will be done 一般将来时

  例:Hundreds of jobs will be lost if the factory closes.

  8) should/would be done 过去将来时

  例:The news would be sent to the soldier's mother as soon as it arrived.

  9) shall/will have been done 将来完成时(少用)

  例:The project will have been completed before July.

八年级英语知识点归纳3

  1. have a fever 发烧

  2. have a cough 咳嗽

  3. have a toothache 牙疼

  4. talk too much 说得太多

  5. drink enough water 喝足够的水

  6. have a cold 受凉;感冒

  7. have a stomachache 胃疼

  8. have a sore back 背疼

  9. have a sore throat 喉咙痛

  10. lie down and rest 躺下来休息

  11. hot tea with honey 加蜂蜜的热茶

  12. see a dentist 看牙医

  13. get an X-ray 拍X光片

  14. take one’ s temperature 量体温

  15. put some medicine on sth. 在……上面敷药

  16. feel very hot 感到很热

  17. sound like 听起来像

  18. all weekend 整个周末

  19. in the same way 以同样的方式

  20. go to a doctor 看医生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范本5份(扩展5)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50句菁华

1、刻度尺的使用:

2、关于刻度尺的估读

3、时间的单位

4、滑动摩擦力:

5、欧姆定律:导体中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6、实验步骤:

7、画出实验电路图;

8、连接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断开;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到电阻最大位置;合理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

9、质量的单位:

10、密度的公式:=/v。密度的常用单位g/c3,g/c3单位大,1g/c3=1.0×103g/3 。

11、*面镜成虚像的原因

12、声音的发生

13、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14、噪声及来源

15、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16、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17、沸腾现象

18、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19、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20、*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2、声音的作用: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能举例说明)

2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 = 3 × 10 8 m/s

24、内容:

25、惯性现象解释三步骤:

2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27、弹力

28、弹簧测力计

29、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30、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31、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2、*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面镜上的光经*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33、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

34、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35、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36、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37、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38、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根据欧姆定律的知识进一步掌握安全用电的知识。

39、定义:物理学里把物**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40、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41、误差:

4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3、*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均速度。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均速度。

44、I=U/R(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45、1/R=1/R1+1/R2+…+1/Rn (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46、R串=nR (n个相同电阻串联时求总电阻的公式)

47、电流

48、电路的组成

49、电路图

50、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有关问题的电路: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范本5份(扩展6)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菁华5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1

  一、伽利略斜面实验

  1、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2、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3、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相等的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4、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二、牛顿第一定律

  1、背景资料:

  (1)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笛卡儿对伽利略推理结论的补充:物体如果不受力,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理解要点:

  ①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②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没有受到力作用”有两种情况:一是,该物体没有受到任何力对它的作用,这是理想情况;二是,物体在某一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如:物体在光滑的水*面上运动,摩擦力可以不计,那么物体在水*面上将不受外力作用。

  ④“总保持”是指“原来是怎样,后来仍然是这样”,如:原来是静止的,后来仍然是静止的;原来是运动的,后来以最后的速度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三、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理解要点:“保持原有运动状态”是指不受到力的作用时的状态。即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3、惯性不是一种力。只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因此不能理解为“受到惯性作用”。

  4、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5、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物体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的性质,不管物体是否受到外力。惯性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所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条件是物体不受外力。惯性和惯性定律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因为物体具有惯性,才使得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遵循惯性定律所指出的运动规律。

  ①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②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6、惯性现象解释三步骤:

  ①明确研究的是哪个物体,它原来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

  ②当外力作用在该物体的某一部分(或外力作用在与该物体有关联的其它物体上)时,这一部分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

  ③该物体另一部分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④最后表述出现什么现象。

  7、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跑步到终点时人不能立即停下;紧急刹车后,车不能立即停下,还会向前运动一段距离。

  8、惯性的应用:

  ①把松动的锤头套紧;

  ②用力拍打衣服,可以把衣服上的尘土拍掉;

  ③用铁锹往车上装土时,土会沿着铁锹运动的方向抛到车上;

  ④把盆里的水泼掉;

  ⑤跳远时,要先助跑;

  ⑥古代打仗时,使用绊马索能把敌方飞奔的战马绊倒;

  ⑦火车进站时,提前关闭发动机;

  ⑧洗衣机的甩干桶高速转动时可以把湿衣服甩干;

  ⑨把足球踢入球门。

  9、惯性的危害及措施

  危害:主要是一些交通工具,速度比较快,迅速刹车、拐弯时,人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容易造成事故。

  措施: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安装安全气囊;车辆行使要保持车距;限速;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2

  一、电压

  知识点1——电压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水压是使水发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电压是使自由电荷生定向运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2)电压与电流的区别:

  ①电压对电路中两点间才有意义,而电流和电路中某处或某点对应,一般说成某处的电流,某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②电压是原因,电流是结果。

  电压的单位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简称伏(V),此外常见的电压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和微伏(μV)。1kV=10V,1mV=10V,1μV=10V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1)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对外供电时,电源通过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常见电源的电压值:

  ①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

  ②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把每节电池的正、负极依次相连,组成的电池组叫串联电池组,它可以满足用电器对直流电压的不同需求。因为每节电池的电压U1相同,n节电池串联后,电池组的总电压U=nU1。

  ③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超过36V;

  ④家庭电路中电压为220V(照明电路)

  ⑤发生闪电的云层间电压可达10kV.

  常见电压值的划分

  (1)不高于36V的是安全电压;

  (2)1000V以下的叫低压;

  (3)1000V以上的叫高压。

  知识点2——电压表33-3-6

  电压表是测量电压的仪器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电压表在电路中的符号是。

  在电路中,电源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直接用电压表测量。

  表盘上的V表示直流电压表,用于测量电池等电源的直流电路电压。

  实验室中,常用的双量程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一般情况下“—”接线柱共用,另外两个接线柱分别标有“3”、“15”字样,它们与“—”接线柱一起分别组成0~3V和0~15V两个量程。

  选用不同量程,分度值不同,选用0~3V量程时,分度值为0.1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下方的刻度线为准;选用0~15V量程时,分度值为0.5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上方的刻度线为准。

  电压表读数1)使用电压表测电压,读数时首先分清电压表用的量程是多少,从而确认电压表相应量程每大格及每小格所代表的电压值。示数=分度值+小格数。

  (2)指针偏向哪个刻度就按哪一刻度读数,不必估读,指针向两刻度线中间时,按哪一刻度读数都行,此时读数有两个正确值。

  电压表使用规则

  (1)使用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零,如有偏差,则要用螺丝刀旋转表盘上的调零螺丝,将指针调至零位。

  (2)电压表必须和被测用电器并联。

  (3)连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入“—”出。(4)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5)在不能预知被测电压的范围时,先试用大量程,并采用试触的方法,如电压表示数在小量程范围内,则改用小量程,提高测量精度。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知识点1——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见实验教学)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即U=U1+U2+Un

  知识点2——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U1=U2=Un=U

  三、电阻

  四、变阻器

  知识点1——导体与绝缘体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

  举例: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橡胶、玻璃、陶瓷、油等都是绝缘体;硅、锗是半导体。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原来不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也可能成为导体。例如:常态下玻璃是良好的绝缘体,如果给玻璃加热,使它达到红炽状态,它就变成导体了;纯净的水是绝缘体,但含有杂质的水却容易导电,是导体;干燥的木棒是绝缘体,潮湿的木棒是导体。

  导电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导体;绝缘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好的绝缘体。良导体和良好的绝缘体都是良好的电工材料。如:铜制导线中,铜丝是良导体,外包绝缘皮是良好的绝缘体。

  影响半导体导电性能的因素:温度、光照和掺杂物。

  在半导体中掺入少量的其他元素,它的导电性能会得到很大改善,从而可以把它们制成:

  光敏电阻:有无光照电阻值差异很大。热敏电阻:温度略有变化,电阻值变化很明显。压敏电阻:电压变化,电阻值明显变化。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具有将电信号放大的作用。

  半导体元件的应用十分广泛,已成为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仪器的重要元件。

  知识点2——电阻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他的大小与是否接入电路,及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压大小无关。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3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悬浮上浮漂浮

  F浮GF浮=G

  ρ液<ρ物>ρ物ρ液>ρ物

  (3)、说明:

  ①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浮=G则:ρ液V排g=ρ物Vg

  ρ物=(V排/V)?ρ液=23ρ液

  ③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F浮=G

  不同:悬浮ρ液=ρ物;V排=V物

  漂浮ρ液<ρ物;v排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与G或比较ρ液与ρ物。

  ⑤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ρ物=Gρ/(G-F)

  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G排=ρ液V排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漂浮问题“五规律”:(历年中考频率较高)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7、浮力的利用:

  (1)、轮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t由排水量m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mg;轮船受到的浮力F浮=mg轮船和货物共重G=mg。

  (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8、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衡条件)。

  计算浮力方法:

  ①称量法:F浮=G-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②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

  ③漂浮、悬浮时,F浮=G(二力*衡求浮力;)

  ④F浮=G排或F浮=ρ液V排g(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⑤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知道物体质量时常用)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4

  1、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

  的距离SG(或速度vG)

  2、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

  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

  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1/2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2(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1/n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n(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物+G动)/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滑轮组的使用

  ①使用滑轮组提重物时,若忽略滑轮和轴之间的.摩擦以及绳重,则重物和动滑轮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的力就等于总重量的几分之一,即F=。因此关键是弄清几段绳子承担总重。

  ②把重物和动滑轮从滑轮组中“隔离”出来,就很容易弄清直接与动滑轮连接的绳子的段数n。

  ③同一个滑轮组,n为“奇动偶定”,拴点在动滑轮上时,连在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n=2N+1,则更省力。

  ④计算绳子的段数n可用拉力F=、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nh或移动的速度VF=nVG求得。其中G为总重,h为重物和动滑轮上升的高度,VG为重物和动滑轮移动的速度。n取整数(采用小数进一法)。

  ⑤拉力F的大小与吊起动滑轮的绳子股数n有关。

  ⑥有几段绳子与动滑轮相连,n就为几;

  ⑦s=nh

  ⑧重物上升h高度,绳子自由端要移动nh距离

  ⑨F=——G物(不计摩擦、绳重和动滑轮重)

  ⑩F=——(G物+G动)(不计摩擦、绳重)

  (2)公式:F=G总/n=(G物+G动滑轮)/n(不计滑轮摩擦

  绳子的绕法:当n为偶数时,绳子的起端在定滑轮上;当n为奇数时,绳子的起端在动滑轮上。

  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面上升。

  功知识点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公式:W=Fs。

  3.做功的两个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比较做功的快慢

  方法一:

  做功相同,比时间。时间越短,做功越快。

  方法二:

  时间相同,比做功。做功越多,做功越快。

  方法三:

  做功和时间均不相同,比比值。

  做功/时间的值越大,做功越快。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5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 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 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

  (2)F不变,S↓

  (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G,上浮(2)F浮=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F浮G,上浮(32)F浮=G,悬浮。(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G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电势的知识点

  (1)定义及定义式

  电场中某点的电荷的电势能跟它的电量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

  (2)电势的单位:伏(V)。

  (3)电势是标量。

  (4)电势是反映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5)零电势点

  规定的电势能为零的点叫零电势点。理论研究中,通常以无限远点为零电势点,实际研究中,通常取大地为零电势点。

  (6)电势具有相对性

  电势的数值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零电势点的选取不同,同一点的电势的数值则不同。

  (7)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电场强度的方向是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8)电势能与电势的关系:ε=qU。

  物理答题窍门

  (1)每一选项都要认真研究,选出最佳答案,当某一选项不敢确定时,宁可少选也不错眩

  (2)注意题干要求,让你选择的是“不正确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3)相信第一判断:凡已做出判断的题目,要做改动时,请十二分小心,只有当你检查时发现第一次判断肯定错了,另一个百分之百是正确答案时,才能做出改动,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千万不要改。特别是对中等程度及偏下的同学这一点尤为重要。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范本5份(扩展7)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必考知识点 30句菁华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

3、光的传播综合问题

4、各个物理量(I、U、R、P)的定义、单位(单位符号)及含义、换算

5、电阻的测量(基本方法及变化);影响电阻的因素;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使用(P94图7—7);变阻箱的使用及读数(P95图7—9、7—10;电位器);滑动变阻器的变形(如P101图7—19)

6、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7、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8、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9、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10、声音的三个特性:

1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1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13、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14、比较记忆法:如惯性与惯性定律、像与影、蒸发与沸腾、压力与压强、串联与并联等,比较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

15、因果(条件记忆法):如判定使用左、右手定则的条件时,可根据由于在磁场中有电流,而产生力,就用左手定则;若是电力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就用右手定则。

16、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7、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18、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9、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20、1光的反射

2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2、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23、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点、入射角、反射角

2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5、漫反射:*行光线射到粗糙表面时,反射光线不再*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

26、2光的折射

27、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不同。玻璃的折射本领比水强。

28、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29、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30、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范本5份(扩展8)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30句菁华

1、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2、测量原理:*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4、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5、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6、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7、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8、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9、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10、公式: 变形

11、测体积——量筒(量杯)

12、测固体的密度:

13、归类记忆法:如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单位时间里做功的多少叫功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单位面积的压力叫压强等,都可以归纳为“单位……的……叫……”类。

14、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15、*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焦点,反过来从焦点发过焦点的光折射后*行*行光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则入射光的延长线过虚焦点的,折射后一定是*行主光轴的光线。

16、照相机的结构:

17、e=1.60×10—19C;

18、百米赛跑:

19、人耳听觉范围:

20、声音传递信息的实例:

21、凝固:

22、汽化现象:

23、液化现象:

24、光源分类:

25、反射角:

26、远视眼矫正:佩戴凸透镜。

27、“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28、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29、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使用前注意:

30、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范本5份(扩展9)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60句菁华

1、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2、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3、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声音的三个特性:

6、乐音与噪声:

7、声的利用:

8、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9、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10、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11、运动的描述

12、运动的分类

13、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14、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5、面镜:

16、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17、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18、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19、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0、口诀记忆法:如“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21、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22、透镜的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23、光心:通过它后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的点叫光心。

24、凹透镜的作用:对光线发散。

25、投影器与幻灯机的区别:投影器用两块大塑料螺纹透镜作聚光镜,并用一块*面镜把像反射到屏幕上。

26、长度的单位:

27、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28、时间的单位:

29、机械运动:

30、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1、回声:

32、超声波和次声波:

33、温度计制作原理:

34、摄氏温度的规定:

35、凝固:

36、液化:

37、升华现象:

38、光源:

39、光源分类:

40、光线:

41、光的直线传播实例:

42、*面镜成像规律:

43、光的折射规律:

44、傍晚太阳发红的原因:

45、凸透镜:

46、凹透镜:

47、投影仪成像特点:倒立放大的实像。

48、凸透镜成像规律:

49、看*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处的物体。

50、显微镜成像原理(虚像):

51、“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52、一束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彩虹是太阳光被水滴色散而成。

53、红外线位于红光以外,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多,物体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红外线作用:

5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55、*视眼应该带凹透镜,远视眼应该带凸透镜。眼镜的度数=100×焦度焦度=1/f

56、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自然界中只有正负两种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7、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58、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9、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60、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