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10)份

首页 / 知识 / |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1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二、透镜

  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3、填表: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物距像的性质像距应用倒、正放、缩虚、实u>2f倒立缩小实像ff2f幻灯机uu放大镜。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视及远视的矫正:*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2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 ②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 ②继续向外界放热「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记忆法」

  蒸发沸腾不同点发生部位剧烈程度温度条件温度变化影响因素相同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3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二、透镜

  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3、填表: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物距像的性质像距应用倒、正放、缩虚、实u>2f倒立缩小实像ff2f幻灯机uu放大镜。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视及远视的矫正:*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4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

  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

  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

  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0.1℃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无-20-10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无-30-50℃1℃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

  ①达到熔点温度

  ②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

  ①达到凝固点温度

  ②继续向外界放热「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

  ①温度达到沸点

  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记忆法」

  蒸发沸腾不同点发生部位剧烈程度温度条件温度变化影响因素相同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5

  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mg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一头大象约6t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台上,游码归零,横梁*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横梁*衡。具体如下:

  ①“看”:观察天*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放在水*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横梁右端的*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不能超过天*的称量;B保持天*干燥、清洁。

  ⑶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左图所示:ρ甲>ρ乙

  6、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看”:单位:毫升(ml)=厘米3(cm3)量程、分度值。“放”:放在水*台上。“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

  7、测固体的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8、测液体密度:

  ⑴原理:ρ=m/V

  ⑵方法:①用天*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V。

  9、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例如:体积是5×10―3m3的铁球,测得其质量是25kg,试判断此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ρ铁=7.8×103kg/m3)分析:利用密度判断物体空、实心情况有下列几种方法:

  (1)用公式ρ物体=m/V求物体的*均密度,若ρ物体=ρ物质为实心,ρ物体<ρ物质为空心。

  (2)用公式V物质=m/ρ求出物体中含物质的体积,若V物质=V实际为实心,V物质

  (3)用公式m物质=ρV求出物体中含物质的质量,若m物质=m实际为实心,m物质>m实际为空心。

  这三种方法用其中任何一种都可以判断出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但如果题目要求的是空心部分的体积,则用第二种方法更简便些。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学*方法

  1、死记硬背: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课文必须熟悉,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至少达到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页还是右页,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演示的是什么现象,得到的是什么结束,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

  2、独立做作业: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把不会的.题目搞会,并进行知识扩展识记,会收获颇丰。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学*技巧

  勤于动手,多做物理实验。

  普朗克说:“物理定律不能单靠‘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实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正是拓展思维、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时期,通过演示和实验能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增强实验动手能力,培养自主实验的意识。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实验原理,有助于对课本知识的学*;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拉*学生们和物理的距离,让学生们觉得物理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减少对物理学*的恐惧和抵触情绪。

  实验并不一定要都在课堂上做,那样时间可能也不会允许。老师可以安排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们回家完成。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去做的实验有:测量盐水和糖水的凝固点,往热水瓶里倒水音调的变化,敲击含有不同体积水的同一瓶子音调的变化,用一张纸盖住装满水的杯子倒置水不会流出。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6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二、透镜

  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3、填表: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物距像的性质像距应用倒、正放、缩虚、实u>2f倒立缩小实像ff2f幻灯机uu放大镜。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视及远视的矫正:*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7

  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垂直放置

  ④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

  (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6、特殊方法测量

  (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

  (2)卡尺法

  (3)代替法

  运动描述

  1、机械运动物**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在匀速直线动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公式:v= S t

  (4)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 1m/s = 3.6 km/h

  6、*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均速度求*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均速度

  7、测*均速度原理:v = s / t测理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8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 ②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 ②继续向外界放热「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记忆法」

  蒸发沸腾不同点发生部位剧烈程度温度条件温度变化影响因素相同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9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

  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

  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

  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0.1℃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无-20-10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无-30-50℃1℃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

  ①达到熔点温度

  ②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

  ①达到凝固点温度

  ②继续向外界放热「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

  ①温度达到沸点

  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记忆法」

  蒸发沸腾不同点发生部位剧烈程度温度条件温度变化影响因素相同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10

  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mg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一头大象约6t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台上,游码归零,横梁*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横梁*衡。具体如下:

  ①“看”:观察天*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放在水*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横梁右端的*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不能超过天*的称量;B保持天*干燥、清洁。

  ⑶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左图所示:ρ甲>ρ乙

  6、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看”:单位:毫升(ml)=厘米3(cm3)量程、分度值。“放”:放在水*台上。“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

  7、测固体的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8、测液体密度:

  ⑴原理:ρ=m/V

  ⑵方法:①用天*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V。

  9、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例如:体积是5×10―3m3的铁球,测得其质量是25kg,试判断此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ρ铁=7.8×103kg/m3)分析:利用密度判断物体空、实心情况有下列几种方法:

  (1)用公式ρ物体=m/V求物体的*均密度,若ρ物体=ρ物质为实心,ρ物体<ρ物质为空心。

  (2)用公式V物质=m/ρ求出物体中含物质的体积,若V物质=V实际为实心,V物质

  (3)用公式m物质=ρV求出物体中含物质的质量,若m物质=m实际为实心,m物质>m实际为空心。

  这三种方法用其中任何一种都可以判断出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但如果题目要求的是空心部分的体积,则用第二种方法更简便些。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学*方法

  1、死记硬背: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课文必须熟悉,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至少达到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页还是右页,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演示的是什么现象,得到的是什么结束,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

  2、独立做作业: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把不会的题目搞会,并进行知识扩展识记,会收获颇丰。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学*技巧

  勤于动手,多做物理实验。

  普朗克说:“物理定律不能单靠‘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实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正是拓展思维、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时期,通过演示和实验能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增强实验动手能力,培养自主实验的意识。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实验原理,有助于对课本知识的学*;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拉*学生们和物理的距离,让学生们觉得物理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减少对物理学*的恐惧和抵触情绪。

  实验并不一定要都在课堂上做,那样时间可能也不会允许。老师可以安排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们回家完成。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去做的实验有:测量盐水和糖水的凝固点,往热水瓶里倒水音调的变化,敲击含有不同体积水的同一瓶子音调的变化,用一张纸盖住装满水的杯子倒置水不会流出。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10)份扩展阅读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10)份(扩展1)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菁华5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1

  一、水循环的简要阐述

  (一)水循环概念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二)水循环分类

  (1)分类一:大循环和小循环。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2)分类二: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难点分析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是学*中的理解难点,主要为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大气环流、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和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

  2.人为因素对水循环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目前人类主要通过对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以改变水的空间分布);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2

  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s

  1、光直线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等

  2、光年:光年是长度单位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注意:1、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的特点 :

  (1)像和物的.大小相同;(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成的是虚象

  2、*面镜对光的作用 :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

  2、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

  成的,不能用光屏接收。

  光的折射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2)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3)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1)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

  色光决定;(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

  2、紫外线: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红外线主要应用在遥控器

  紫外线主要应用在验钞机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3

  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s

  1、光直线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等

  2、光年:光年是长度单位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注意:1、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的特点 :

  (1)像和物的大小相同;(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成的是虚象

  2、*面镜对光的作用 :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

  2、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

  成的,不能用光屏接收。

  光的折射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2)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3)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1)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

  色光决定;(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

  2、紫外线: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红外线主要应用在遥控器

  紫外线主要应用在验钞机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4

  一、水循环的简要阐述

  (一)水循环概念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二)水循环分类

  (1)分类一:大循环和小循环。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2)分类二: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难点分析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是学*中的理解难点,主要为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大气环流、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和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

  2.人为因素对水循环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目前人类主要通过对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以改变水的空间分布);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5

  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s

  1、光直线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等

  2、光年:光年是长度单位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注意:1、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的特点 :

  (1)像和物的大小相同;(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成的是虚象

  2、*面镜对光的作用 :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

  2、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

  成的,不能用光屏接收。

  光的折射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2)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3)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1)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

  色光决定;(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

  2、紫外线: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红外线主要应用在遥控器

  紫外线主要应用在验钞机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10)份(扩展2)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范本5份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1

  物态变化

  温度计

  1、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摄氏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3、体温计有缩口,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测量范围是35℃~ 42℃;分度值为0.1℃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熔化时要吸热

  2、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时要放热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要吸热,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两种方式

  2、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3、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2、沸腾只在沸点进行,要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3、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

  2、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1、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

  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霜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2

  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s

  1、光直线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等

  2、光年:光年是长度单位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注意:1、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的特点 :

  (1)像和物的大小相同;(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成的是虚象

  2、*面镜对光的作用 :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

  2、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

  成的,不能用光屏接收。

  光的折射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2)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3)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1)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

  色光决定;(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

  2、紫外线: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红外线主要应用在遥控器

  紫外线主要应用在验钞机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3

  一、水循环的简要阐述

  (一)水循环概念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二)水循环分类

  (1)分类一:大循环和小循环。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2)分类二: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难点分析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是学*中的理解难点,主要为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大气环流、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和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

  2.人为因素对水循环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目前人类主要通过对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以改变水的空间分布);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4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发生体在振动――实验;声音靠介质传播――介质:一切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空气中声速(约340m/s);一般的,固体中速度>液体中速度>气体中速度;声音速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回声――回声所需时间和距离;应用

  计算――和行程问题结合

  2.音调、响度和音色

  客观量――频率(注意人听力范围和发声范围)、振幅

  主观量――音调、响度(高低大小的含义);影响响度的因素:振幅、距离、分散程度

  音色――作用;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理和生活中的噪声(物理-不规则振动,生活-影响工作、学*、休息的声音);噪声等级:分贝(0dB-刚引起听觉);减小噪声方法(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四大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

  1.光源――火把、蜡烛、电灯、恒星(月亮和行星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均一);可在真空中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小孔成像P78及大树下的光斑、日食、月食);真空中的光速(3×10[sup]8[/sup]m/s),光年是长度单位

  3.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线共面;分居两侧;角相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条光线都符合反射定律(现象解释:抛光的金属表面、*静的水面、冰面、玻璃面可看作镜面;其他看作粗糙面,P79图5-40;应根据现象回答)

  4.*面镜

  *面镜成像――规律(等距、等大、正立、虚像);能看见(看不见)像的范围;潜望镜

  5.作图――按有关定律做图

  1.光的折射

  折射――定义(……方向一般发生变化);折射规律(三线共面、两侧、角不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现象解释(水中的鱼变浅、水中筷子弯曲、海市蜃楼等)

  2.光的传播综合问题

  注意区分折射和反射光线;注意区分不同的影子和像

  3.透镜

  透镜中的名词――主光轴、光心、焦距、焦点(测量焦距的方法)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光线”和“使光线会聚”的区别:“会聚光线”是能聚于一点的光线,“使光线会聚”是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比原来接*主光轴)

  透镜的原理――多个三棱镜组合;光线在透镜的两个表面发生折射

  变化了的凸透镜――玻璃球、盛水的圆药瓶、玻璃板上的水滴等

  黑盒问题

  4.凸透镜成像

  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方向不变;*行于主光轴-过光心;过光心的光线-*行于主光轴);像距/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和物距的关系;像移动的快慢(依据:光路图);实际应用

  1.温度计

  温度计――常见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原理、量程(体温计:35~42℃;寒暑表:-20~50℃)

  使用方法――体温计构造及使用(缩口部分;甩体温计的作用、原理;不甩的后果-只影响测低温)、温度计的使用(注意量程的选择);校正温度计;读数(一般地,读数时不能离开物体)

  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及换算;绝对零度;常见温度

  2.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实验装置(水浴加热);常见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点;图象

  汽化――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实验装置;蒸发和沸腾的联系、区别(都是汽化;剧烈程度、发生条件等);酒精灯的使用(可参照化学相关内容)

  液化――两种途径(降温一定可使气体液化;压缩可能使气体液化)

  升华和凝华――实例

  3.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传递

  吸热――固→液→气(即使温度不变也有热量的传递);放热――气→液→固

  4.其他

  现象解释――例:P3图0-3、纸锅烧水、“白气”和玻璃上的水珠(液化)、霜、露、晾衣服(蒸发和升华)、樟脑等;电冰箱原理;物态变化中的热量计算;注意名词的写法(汽、气;溶、融、熔;化、华;凝)以及字母(t和T;℃和K)

  第四章电路

  1.摩擦起电两种电荷

  静电――电荷种类的判断;验电器结构(P45图);电量(单位:库仑C)

  物质微观结构――原子结构(可与化学中原子概念对照);摩擦起电原因(核外电子的转移)

  2.电路相应概念

  电流(及方向:正电荷移动方向);电源;导体、绝缘体;串联、并联;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及运动方向;电路图;通路、断路及短路;常见电路(楼道电路;电冰箱电路:第一册P60图4-18)

  等效电路的判断――先去除电流表/电压表(电流表:短路;电压表:断路)再做判断

  1.各个物理量(I、U、R、P)的定义、单位(单位符号)及含义、换算

  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量程及量程的选择、串并联、正负极、能否直接接电源两端)及其构造

  2.电阻的测量(基本方法及变化);影响电阻的因素;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使用(P94图7-7);变阻箱的使用及读数(P95图7-9、7-10;电位器);滑动变阻器的变形(如P101图7-19)

  3.欧姆定律及变形(注意物理意义)

  4.串并联电流、电压、电阻公式(注意条件。如串联时功率和电阻成正比,并联时成反比;焦耳定律求功率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求热量时适用于一切电路)

  常用结论(各比例式;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时,电路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注意推导顺序)

  5.电功――W=UIt=UQ;电能表及利用电能表测功率(P130);

  电器铭牌;电冰箱工作时间系数(P130)

  6.电学计算――①画等效电路图(几个状态画几个图);②按串联、并联找等量关系和比例关系;③求解(注意电流、电压、电功率均应取同一状态下的值)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5

  电荷

  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C),简称库。

  4、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

  1、元电荷:e =1.6×10-19C

  2、验电器: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4、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酸碱盐水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

  电流和电路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①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②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3、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

  1、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和短路

  2、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①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②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互相影响。

  2、并联电路:①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②特点: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互不影响,一条支路开路时,其它支路仍可连成通路。

  注意:

  连接电路一般从电源的正极起,顺着电流方向,依次连接,直至回到电源的负极;并联电路连接中,先串后并,先支路后干路,连接时找准分支点和汇合点。

  电流的强弱

  1、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I

  2、电流表:①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这部分电路里;被测电流不能超过量程;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使用电流表时,绝对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②电流表的读数:(1)明确所选量程是0.6A还是3A;(2)明确分度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A还是0.1A

  电流单位:安培,符号A,还有毫安(A)、微安(&icr;A)

  1A=1000A

  1A=1000&icr;A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1、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电流处处相等;

  2、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 I=I1+I2) 。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10)份(扩展3)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菁华3篇)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1

  一、生物圈

  1.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包括地球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2.生物圈中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二、栖息地

  1.在生物圈内,我们把生物实际居住的环境称为栖息地。

  2.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群体。

  3.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2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动物的运动

  1、脊椎动物的运动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其中,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因而也可说成“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2、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消化吸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食物───→细胞───→ATP───→肌肉。

  动物的行为主要受神经系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激素)的调控。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不一定都是有利的。

  2、变异的原因及类型:

  (1)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如:用化学药剂处理过的甜菜染色体加倍。

  (2)单纯由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不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不可遗传的变异。如:美容院里做的双眼皮;小时候因外伤脸上留下的疤痕等。

  3、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

  人工选育(生物变异)、杂交育种(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4、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5、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是我国科学家袁隆*,用普通水稻与野生稻杂交。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用种子繁殖。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如:马铃薯用块茎(带芽眼)繁殖;椒草和秋海棠用叶繁殖;竹子用茎繁殖;红薯用根繁殖等。

  3、自然界中无性生殖方式:植物营养生殖(用营养器官根、茎、叶繁殖),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和出芽生殖等。人工控制无性生殖方式:组织培养(教材P8)、克隆。

  4、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应用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见方式:扦插、嫁接。

  A、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B、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

  5、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嫁接存活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6、扦插:

  a、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b、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减少水分散失。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水中生活的动物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按生活环境分为陆地生活动物、水中生活动物和空中生活动物。

  2、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此外,还有:

  ①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虫;

  ②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

  ③甲壳动物,如虾、蟹;

  ④海豚(哺乳动物)、龟(爬行动物)等其他水生动物。

  3、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

  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②能在水中呼吸。

  4、四大家鱼是:青鱼、鲢鱼、草鱼和鳙鱼。

  5、鱼是较低等的脊椎动物。

  6、鱼的外形呈梭形,其作用是:减少游泳阻力,适于游泳。

  7、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8、鱼在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背鳍、胸鳍、和腹鳍都维持*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9、鱼的感觉器官是侧线(感觉水流、测定方向)。

  10、鱼鳃为鲜红色,因为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

  11、鳃丝既多又细,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12、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鳃孔)流出。

  13、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适于水中生活;体表被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4、海葵、海蜇、珊瑚虫等动物的结构简单,它们有口无**,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5、像河蚌、蛾螺等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乌贼、章鱼贝壳退化,也是软体动物。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观察植物细胞

  实验过程:擦、滴、撕、展、盖、染、吸。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过程:擦、滴、刮、涂、盖、染、吸。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空中飞行的动物

  1、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昆虫、蝙蝠、鸟类等。

  2、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除了鸵鸟和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行外,绝大多数都善于飞行。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

  3、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①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翔时空气的阻力)

  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

  ③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长骨中空(内充空气)

  ④胸肌发达

  ⑤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除粪便都很迅速。

  ⑥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

  ⑦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

  ⑧喙短,口内无齿,无膀胱,直肠短,粪便尿液及时排出,右侧卵巢、输卵管退化(这些都是为了减轻体重,适于飞行)。总之鸟类是体表被羽、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能力、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的一类动物。

  4、翼(翅膀)是鸟的飞行器官。气囊辅助肺的呼吸。

  5、鸟的羽毛分正羽(主要用于飞行)和绒毛(主要用于保温)。

  6、家鸽喙(就是口)内没有牙齿,食物不经咀嚼经咽、食管进入嗉囊。————进入肌胃(内有沙粒、小石子用于磨碎食物)。

  7、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也是会飞的无脊椎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

  8、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对足,2对翅。蜘蛛、蜈蚣、虾、蟹等都不是昆虫,但它们都是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9、昆虫的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10、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3

  (一)水中生活的动物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动物的分类

  2、识别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常见动物

  鱼类:中华鲟 海马 黄鳝

  无脊椎动物:海葵 海蜇 章鱼 鱿鱼

  3、鱼类的主要特征

  ① 靠鱼鳍和尾部摆动的协调作用游泳

  ② 能在水中呼吸。用腮呼吸

  ③ 鱼体表有鳞,外形呈梭形,能减少游泳阻力

  ④ 鱼体分头部、躯干和尾部三部分。

  4、鱼鳃为鲜红色,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流出。经鳃流出的水与由口流入的水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二)陆地生活的动物

  1、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特征:(陆地环境无水,无浮力,气态氧,不易隐蔽)

  ①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

  ②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以便觅食和避敌。

  ③除蚯蚓外,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位于体内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

  ④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蠕动。

  3、蚯蚓的体温会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属变温动物。

  4、蚯蚓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所以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5、大雨过后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呼吸。

  6、哺乳动物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体温恒定(鸟也有)

  7、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体温的恒定,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

  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三)空中飞行的动物

  1、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可以说“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

  ①身体呈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翼是鸟的飞行器官)

  ③胸肌发达。

  ④胸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

  ⑤消化系统发达,食量大消化快(提供充足的能量),排便及时。(减轻体重)

  ⑥循环系统发达: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有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运输营养和氧气的能力强。所以鸟体温高而恒定。

  ⑦呼吸系统发达:有气囊可辅助呼吸,与肺构成双重呼吸,可提供充足的氧气。

  2、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分布广泛,是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

  3、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是3对足和2对翅。

  4、昆虫的外骨骼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5、昆虫是用气管呼吸

  6、 节肢动物的特点是:

  ① 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

  ② 体表有外骨骼,

  ③ 足和触角分节。 蜘蛛、蜈蚣、虾、蟹等不是昆虫。但它们与昆虫都属于节肢动物。(有足)

  7、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为成体,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

  8、爬行动物有:鳄鱼、乌龟、甲鱼、蛇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10)份(扩展4)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菁华3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1

  1、《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

  2、《就英法联军远征*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作者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3、《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聂华苓,华裔旅美女作家,作品有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等。

  4、《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是散文、诗歌、杂文、小说还是文艺理论都有很高的成就,成就的是杂文,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文集》等,后都收在《鲁迅全集》中。??

  5、《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诗文集《踪迹》,代表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6、《老王》选自《杨绛散文》。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作家,文学翻译家。翻译有《堂?吉诃德》《洗澡》?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作品《围城》

  7、《信客》选自《秋雨散文》。作者余秋雨,浙江余姚人,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后收在《秋雨散文》中,《信客》就出自《文化苦旅》。

  8、《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的作者、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中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后都收在《叶圣陶集》里。

  9、《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10、《陋室铬》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11、《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明朝散文家。

  12、《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的思想家、教育家。

  13、《望岳》《春望》《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杜甫,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大量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尤其是他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春望》、《北征》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篇章,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诗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

  14、《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15、《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南朝梁代人,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他的词首开豪放之先河。散文创作成就也很高,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一。

  16、《观潮》选自《武林旧事》。作者周密,字公瑾,宋代湖州人。

  17、《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出身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18、《使至塞上》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作者王维,字摩诘,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是盛唐极负盛名的诗人,画家。

  19、《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仙”,其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20、《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诗人,现存诗作*万首。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传世。

  初二语文学*方法

  多读、强记、勤写

  何谓多读?就是反复读。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强记,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勤写,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曰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无道理。

  初二语文学*技巧

  一、背诵

  背诵记忆是考试的重要部分,算是送分题,只要肯下功夫,一般不会出错。但对有些不愿意记忆的学生而言却是一道硬伤。

  其实,如果是把背东西看成负担,自然背诵起来千难万难。

  不妨放松心情,理解着来背诵,效率又高,效果又好。

  二、基础部分

  中考除了考查诗文,还有其他形式的基础知识。字的形音义、病句、语句衔接、排序、修辞方法、标点符号、综合性学*、名著阅读……

  这些基础主要靠*日的积累,生活中药处处留心,将语文和生活自然结合起来,需要记忆的部分可以化整为零,利用好记忆卡,日积月累,自然会有收效。

  三、阅读

  阅读的好处我多次谈过,阅读最主要的效果就是,阅读积累丰富的孩子能够更快更准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另外,必要的答题规范也要掌握。掌握好老师讲授的答题思路、答题模板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四、作文

  说到作文,得先说一说书写,目前,很多学校逐步实现电脑阅卷,电脑阅卷首先要对孩子的试卷进行扫描。一般情况下,扫描出来的字迹都比本人的书写差一点点,那么,如果,书写很差,必然会失分不少。

  考试作文审题很重要,作文提示语一定要反复研读,了解出题的意图,然后再确定写作方向。

  一般情况下,你第一个想到的写作题材最好不要用,因为你能想到,别人可能也会想到,为了避免题材的陈旧,至少要在最初选材时谨慎规避一下高频事件。

  另外,点题非常重要。既要注重开头、结尾部分的语言,又要在文中恰当点题。

  字数不要太少,但也不要写到格子以外。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2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jǔ能睦mù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

  点拨:注意多音字“与”“分”“恶”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人不独亲其亲。亲:以……为亲。

  (2)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女子出嫁。

  (3)货恶其弃于地。恶:憎恶。

  (4)盗窃乱贼而不作。乱:造反。作:兴起。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通举解释为:选拔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大道之行”具体表现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方面。

  (2)希望全社会亲如一家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希望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归。

  (4)希望社会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句子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点拨:重点理解“与”“信”“修”等词语。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单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点拨:重点理解“亲”(第-个“亲”意思足“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的意思。

  (3)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点拨:重点理解“分”“归”等词语。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3

  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孕ùn育 萌éng发 销声匿nì迹 连翘qiá

  点拨:注意多音字“翘”字的读音。

  2.解释下列词语。

  (1)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2)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3)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本课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4)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3.用恰当词语填空。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气象学、地理学家(称谓) 竺可桢(人名)。

  2.说明文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两种,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

  3.说明文的结构特征有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三种。

  4.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最基本的特征。

  第17课 奇妙的克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胚pēi胎 蟾蜍chán chú 两栖qī类

  分泌ì 濒bīn临 繁衍ǎn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2)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奇妙的克隆》的作者是谈家桢。

  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臀tún 骨骼gé 铱ī 潮汐xī

  尘埃āi 硅guī 追溯sù

  点拨:“臀”不要误读成dian

  2.解释下列词语。

  (1)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2)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3) 致密:细致精密。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阿西莫夫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称谓)。

  第19课 生物入侵者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归咎iù 藩fān篱 扼è制

  2.解释下列词语。

  (1)束手无策:比喻没有任何办法对付。

  (2)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

  (3)归咎:归罪。(4)藩篱: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

  (2)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生物入侵者》的作者是梅涛。

  第20课 落日的幻觉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绮qǐ丽

  2.解释下列词语,

  (1)衰减:减弱,减退。

  (2)绮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3)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2)日落的景象和日出中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

  (3)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

  (4)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落日的幻觉》的作者是黄天祥。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10)份(扩展5)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菁华5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1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方法

  一、不要“题海”,要有题量

  谈到解题必然会联系到题量。因为,同一个问题可从不同方面给予辨析理解,或者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陷阱,这样就得有较多的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体现教与学的测试要求,因而有一定的题目必是*以为常,我们也只有解答多方面的题,才得以消化和巩固基础知识。那做多了题就一定会陷入“题海”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对于缺乏基本要求,思维跳跃性大,质量低劣,几乎类同题目重复出现,造成学生机械模仿,思维僵化,用定势思维解题,这才是误入“题海”。至于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的题,百解不厌,真是一种学*享受。这样的题解得越多,收获越大。解题多了,并不就一定加重学生负担,只有那些脱离学*对象实际,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的,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虽然题目不多,但积重难返,犹如陷入题海。所以,为了提高学*成绩和质量,离不开解题,而且要有一定的题量给予保证,并以真正理解熟练掌握为题量的下限。

  二、不求模型,要求思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的道理,解题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我们不能用通用模型的方法解多种不同的题。首先,文理科的思维特点有差异,文科侧重理性思维,而理科侧重逻辑思维。数学偏重图文与函数关系的分析推导,而物理突出具体问题高度概括,抽象出物理模型。

  其次,解题方法也是随题而变,不同题目的解题方法一般是不同的,不太可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统揽,或者用几种既定模型搞定。再者,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尽管解题要经历审题(理解题意),解题(具体过程),答题(说明结果)几个环节,但解题的方法是灵活的,因题而变。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也可能是巧妙方法或综合方法的适用。

  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迷信某种模型解题,它会束缚你发散探索的思路,只能让你走进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的死胡同。提倡独立思考,重在方法的迁移和变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就什么,该用什么就用什么的理念解每道题,以不变应万变。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使自己的脑子真正活起来,通过解题获得成就感。

  三、不贪难题,要抓“双基”

  题目有难易度之分。我们解怎样的题更有助于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应该以解中档题为主,这种题含有基础性要求,同时又有能力提升的空间。也就是说解这类题能驾驭自如,那么,面对有难度的题也不会一筹莫展,或胆怯退缩。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好高骛远,热衷于做难题。贪大求难,但往往受挫,久而久之消磨了意志,望题生威。究其原因,底气不足,还未到火候。要知道,所谓的难题就是综合的知识点多,需要统筹的方法多,设置的情景新颖,问题的过程复杂,实际应用强。

  但是,我们只要认真解剖,分立而治,分析背景,提取信息,善于转化,复杂问题得到简化。再则,再难的综合试题往往设置了由易到难的思维能力梯度,使你逐级往上,不是压根儿全然无知。因此,我们解题不必总觅难题。要抓基础题和中档题,逐步修炼,增强正确解题的自信心。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技巧

  1、理象记忆法:如当车起步和刹车时,人向后、前倾倒的现象,来记忆惯性概念。

  2、浓缩记忆法:如光的反射定律可浓缩成"三线共面、两角相等,*面镜成像规律可浓缩为“物象对称、左右相反”。

  3、口诀记忆法:如“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4、比较记忆法:如惯性与惯性定律、像与影、蒸发与沸腾、压力与压强、串联与并联等,比较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

  5、推导记忆法:如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即p=F/S=G/S=mg/s=pvg/s=pshg/=pgh。

  6、归类记忆法:如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单位时间里做功的多少叫功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单位面积的压力叫压强等,都可以归纳为“单位……的……叫……”类。

  7、顾名思义法:如根据“浮力”、“拉力”、“支持力”等名称,易记住这些力的方向。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2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一、物体的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换算关系为:

  1t=1000㎏1㎏=1000g1g=1000mg

  测量工具:天*托盘天*使用说明

  ①、使用天*时,应将天*放在水*工作台上。

  ②、使用天*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③、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示质量之和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

  A、用天*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待测物体的总质量不能超过天*的测量值。向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B、天*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的托盘中,不要用手直接取砝码。

  2、判断天*横梁是否*衡有2种方法:一种是等指针完全静止下来,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另一种是指针在相对于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当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发生改变,但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并没有改变,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用天*测物体的质量

  测量方法:当被测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多个物体的总质量,然后算出一个物体的质量。这种“测多算少”的方法能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

  三、物质的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

  质量体积

  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则密度的公式可以写做:

  mρ=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则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

  符号为㎏/m,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符号为g/cm。

  2、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单位:㎏/m)

  四、密度知识的应用

  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可以用测量密度的方法来鉴别物质。

  除了用于鉴别物质外,还可以在已知密度和体积的情况下,利用密度公式计算该物体的质量;或者在已知密度和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五、物质的物理属性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质量、密度、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弹性、磁性等。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一、分子世界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2、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二、静电现象

  1、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

  负电。

  4、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更小的微粒

  分子由原子构成。

  原子是由带负电的核外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统称为核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第八章力

  一、力弹力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一个叫施力物体,一个叫受力物体。

  2、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3、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位“N”。

  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弹簧、秤钩、指针和刻度盘组成。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⑴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使用时所测力的大小应在量程范围内。⑵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

  ⑶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的位置放好,检查指针是否在“0”刻度线处,若不在,

  应校正“0”点。

  ⑷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

  度盘垂直。

  二、重力力的示意图

  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公式G=m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之比,约等于9。8N/㎏,在粗略计算中,可取g=10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对于物体所受的任何力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表示,这种表示力的图称为力的示意图。

  三、摩擦力

  1、摩擦: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阻碍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一定范围内,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3、减小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和粗糙程度、在接触面间加润滑剂或用滚动代替滑动等可

  减小摩擦。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九章力与运动

  一、二力*衡

  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该物体处于*衡状态。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衡状态时,就称为这两个力相互*衡,简称二力*衡。2、二力*衡的条件:当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两个力才能*衡。

  二、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2、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式物体的物理属性。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物体在二力*衡的条件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物体所受的力不*衡时,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

  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方法

  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物理过程。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

  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技巧

  不要“题海”,要有题量

  谈到解题必然会联系到题量。因为,同一个问题可从不同方面给予辨析理解,或者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陷阱,这样就得有较多的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体现教与学的测试要求,因而有一定的题目必是*以为常,我们也只有解答多方面的题,才得以消化和巩固基础知识。那做多了题就一定会陷入“题海”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对于缺乏基本要求,思维跳跃性大,质量低劣,几乎类同题目重复出现,造成学生机械模仿,思维僵化,用定势思维解题,这才是误入“题海”。至于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的题,百解不厌,真是一种学*享受。这样的题解得越多,收获越大。解题多了,并不就一定加重学生负担,只有那些脱离学*对象实际,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的,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虽然题目不多,但积重难返,犹如陷入题海。所以,为了提高学*成绩和质量,离不开解题,而且要有一定的题量给予保证,并以真正理解熟练掌握为题量的下限。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3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一、物体的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换算关系为:

  1t=1000㎏1㎏=1000g1g=1000mg

  测量工具:天*托盘天*使用说明

  ①、使用天*时,应将天*放在水*工作台上。

  ②、使用天*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③、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示质量之和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

  A、用天*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待测物体的总质量不能超过天*的测量值。向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B、天*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的托盘中,不要用手直接取砝码。

  2、判断天*横梁是否*衡有2种方法:一种是等指针完全静止下来,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另一种是指针在相对于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当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发生改变,但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并没有改变,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用天*测物体的质量

  测量方法:当被测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多个物体的总质量,然后算出一个物体的质量。这种“测多算少”的方法能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

  三、物质的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

  质量体积

  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则密度的公式可以写做:

  mρ=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则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

  符号为㎏/m,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符号为g/cm。

  2、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单位:㎏/m)

  四、密度知识的应用

  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可以用测量密度的方法来鉴别物质。

  除了用于鉴别物质外,还可以在已知密度和体积的情况下,利用密度公式计算该物体的质量;或者在已知密度和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五、物质的物理属性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质量、密度、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弹性、磁性等。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一、分子世界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2、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二、静电现象

  1、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

  负电。

  4、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更小的微粒

  分子由原子构成。

  原子是由带负电的核外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统称为核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第八章力

  一、力弹力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一个叫施力物体,一个叫受力物体。

  2、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3、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位“N”。

  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弹簧、秤钩、指针和刻度盘组成。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⑴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使用时所测力的大小应在量程范围内。⑵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

  ⑶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的位置放好,检查指针是否在“0”刻度线处,若不在,

  应校正“0”点。

  ⑷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

  度盘垂直。

  二、重力力的示意图

  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公式G=m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之比,约等于9。8N/㎏,在粗略计算中,可取g=10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对于物体所受的任何力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表示,这种表示力的图称为力的示意图。

  三、摩擦力

  1、摩擦: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阻碍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一定范围内,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3、减小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和粗糙程度、在接触面间加润滑剂或用滚动代替滑动等可

  减小摩擦。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九章力与运动

  一、二力*衡

  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该物体处于*衡状态。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衡状态时,就称为这两个力相互*衡,简称二力*衡。2、二力*衡的条件:当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两个力才能*衡。

  二、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2、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式物体的物理属性。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物体在二力*衡的条件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物体所受的力不*衡时,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

  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方法

  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物理过程。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

  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技巧

  不要“题海”,要有题量

  谈到解题必然会联系到题量。因为,同一个问题可从不同方面给予辨析理解,或者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陷阱,这样就得有较多的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体现教与学的测试要求,因而有一定的题目必是*以为常,我们也只有解答多方面的题,才得以消化和巩固基础知识。那做多了题就一定会陷入“题海”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对于缺乏基本要求,思维跳跃性大,质量低劣,几乎类同题目重复出现,造成学生机械模仿,思维僵化,用定势思维解题,这才是误入“题海”。至于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的题,百解不厌,真是一种学*享受。这样的题解得越多,收获越大。解题多了,并不就一定加重学生负担,只有那些脱离学*对象实际,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的,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虽然题目不多,但积重难返,犹如陷入题海。所以,为了提高学*成绩和质量,离不开解题,而且要有一定的题量给予保证,并以真正理解熟练掌握为题量的下限。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4

  一、电能

  1、电能是一种能量。如:电灯发光:电能→光能;电动机转动:电能→动能;电饭锅工作:电能→热能。电能即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2、电能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1度=1千瓦时=3.6×106焦耳。

  3、电能表(电度表):测用户消耗的电能(电功)

  几个重要参数:“220V”:这个电能表应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 10(20)A:标定电流为10A,短时间电流允许大些,但不能超过20A。(例子,不同电能表不同) 50HZ:电能表接在50HZ的电路中使用。 600revs/kwh:接在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600转。

  4、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5、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6、计算电功还可用以下公式:W=I2Rt =Pt=U2 t /R;t

  二、电功率

  1、电功率(P):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用电器在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

  2、单位有:瓦特(国际);常用单位有:千瓦;1kw=103w

  3、计算电功率公式:(P=U/I式中单位P→瓦(w);定义式P=W/ t ( W→焦;t→秒;U→伏(V); I→安(A)

  4、利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②如果W用千瓦时、t用小时,则P的单位是千瓦。

  5、Kwh的意义: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6、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右公式:P=I2R和P=U2/R

  7、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8、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9、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10、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11、灯泡的亮度由实际电功率决定。当U?U0时,则P?P0?;灯很亮,易烧坏:

  三、实验电路:

  1、实验步骤:

  1)、画出实验电路图;

  2)、连接电路(同测小灯泡电阻);

  3)、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读出电流表的读数,观察灯泡发光情况;

  4)、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1.2倍,观察灯泡的亮度,测出它的功率;

  5)、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低于额定电压(约0.8倍),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测出它的功率。

  注: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实验之前应把滑动变阻器调至阻值处;实验时,电源电压要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

  四、电与热

  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的现象。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3、焦耳定律公式:Q=I2Rt ,(式中单位Q→焦;I→安(A);R→欧(Ω);t→秒。)

  4、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 量(电热),则有W=Q,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Q。(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Q=UIt;Q=U2t/R。

  5、电热的利用:加热(电饭锅、电熨斗) 发热体由电阻大熔点高的合金制成

  6、电热的防止:温度过高,损坏电器、引起火灾(散热窗、散热片、散热风扇)

  7、在串联电路中I1∶I2=1:1,其它的分配都与电阻成正比,即U1:U2=R1:R2,

  P1:P2= R1:R2, Q1:Q2= R1:R2, W1:W2= R1:R2,

  在并联电路中除U1:U2=1:1,其它所有的分配都与电阻成反比。即I1∶I2=R2:R1

  P1:P2= R2:R1 Q1:Q2=R2:R1 W1:W2= R2:R1

  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1、电流过大的危害:烧保险丝、甚至引起火灾。

  2、电流过大的原因:1)、短路;2)、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3、保险丝:保险丝是用铅锑合金制作的,电阻比较大,熔点比较低(材料特点)。当电流过大时,它的温度升高而熔断,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4、空气开关:当电流过大时,开关中的电磁铁起作用,开关断开,切断电路。

  注意:1)、不能用铜丝、铁丝等代替保险丝。

  2)、当电路中的保险装置切断时,不要急于更换保险丝或使空气开关复位,要先找出故障的原因,排除故障之后再恢复供电。

  六、生活用电常识

  1、家庭电路的组成: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保险丝或空气开关)→插座、用电器、开关等。

  2、两根进户线是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伏

  3、电能表:计量用户消耗电能的多少;单位是千瓦时(kwh),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消耗电能的多少。

  4、总开关:为检修更换电路的安全。(空气开关还能起到保险作用)

  5、保险装置:保险丝(盒)→电流过大时熔断,切断电路。空气开关→电流过大时跳闸,切断电路。 三线插头(座):一线接火线(L),一线接零线(N),另一线(E)接用电器的外壳(大地);为安全用电。 注: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都是并联(包括插座),被控制的用电器和开关是串联的。

  6、零线。试电笔:作用→辨别火线 使用→手指按住笔卡,用笔尖接触被测得导线,发光的是火线。

  触电:①单线触电:站在地上的人接触到火线。②双线触电:人同时接触到火线和零线。 触电的急救:首先切断电源;再救触电的人。

  7、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②不靠*高压带电体。

  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方法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_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技巧

  图象法

  应用图象描述规律、解决问题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因图象中包含丰富的语言、解决问题时简明快捷等特点,在高考中得到充分体现,且比重不断加大。

  涉及内容贯穿整个物理学.描述物理规律的最常用方法有公式法和图象法,所以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善于将公式与图象合一相长。

  对称法

  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和推导,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出奇制胜,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像课本中伽利略认为圆周运动最美(对称)为牛顿得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基础。

  估算法

  有些物理问题本身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很准确的答案,但是,往往需要我们对事物有一个预测的估计值.像卢瑟福利用经典的粒子的散射实验根据功能原理估算出原子核的半径。

  采用“估算”的方法能忽略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主要本质,充分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快速数量级的计算。

  微元法

  在研究某些物理问题时,需将其分解为众多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只需分析这些“元过程”,然后再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处理,进而使问题求解.像课本中提到利用计算摩擦变力做功、导出电流强度的微观表达式等都属于利用微元思想的应用。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5

  1)声现象

  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的物理现象。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递声音。

  3.声音的三大特性:

  ①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②响度: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③音色:由物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不同物体的音色不同。

  4.人们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

  ①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

  ②颌骨、头骨→听觉神经→大脑

  5.声音的作用: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能举例说明)

  6.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和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2)物态变化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单位:摄氏度(℃)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0℃;沸水的温度——100℃

  2.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常用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

  3.温度计的使用:一看:使用前要先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二放:玻璃泡全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三读:

  ○1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2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液面;

  ○3读数时眼睛要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

  4.体温计:量程:35℃~42℃;分度值:0.1℃;使用前要将水银甩下去。

  5.物态变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6.常见的晶体有冰、海波、各种金属;非晶体有蜡、沥青、松香、玻璃等。要求能判别出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不变;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但温度不变;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8.汽化有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1沸腾:

  a.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b.沸腾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加热。

  c.沸腾时的特点:液体在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2蒸发:

  a.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气化现象。

  b.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液体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积的大小: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蒸发有致冷的作用。

  8.液化有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9.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各种物态变化现象。如:雾、露水、霜、冰雹、雪的形成、各种“白气”、窗边的冰花、卫生球变小、灯管变黑、灯丝变细、冰化成水、铁水涛成钢件等。

  10.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海拔越高,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3)光现象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v=340m/s

  3.元电荷:e=1.6×10–19C

  二.要点知识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引导掘进隧道、日食、月食的形成、影子的形成、瞄准时用到的“三点一线”、小孔成像等都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得到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10)份(扩展6)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40句菁华

1、声音的三个特性:

2、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3、声的利用:

4、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萤火虫等,而月亮不是光源。

5、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6、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7、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8、光速:

9、面镜:

10、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11、公式: 变形

1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13、测体积——量筒(量杯)

14、注意: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在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15、三棱镜的色散实验使白光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该实验证明了:白光不是单一色光,而是由许多色光混合而成的。

16、色光三原色:红、绿、蓝。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17、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18、计算公式:v=s t

19、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20、熔化的条件:

21、凝固:

22、升华现象:

23、光的直线传播:

24、光线:

25、红外线的应用:

26、凸透镜:

27、凸透镜成虚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同侧。

28、*视眼矫正:佩戴凹透镜。

29、远视眼矫正:佩戴凸透镜。

30、天*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当天**衡后,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31、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2、量筒的使用:液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出。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33、“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34、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太阳是自然光源,电灯、烛焰是人造光源。月亮和所有的恒星不是光源。

35、*视眼应该带凹透镜,远视眼应该带凸透镜。眼镜的度数=100×焦度焦度=1/f

36、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镜头。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也是凸透镜,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镜头。

37、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38、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39、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40、图表记忆法:可采用小卡片、转动纸板、列表格等方式,将知识内容分类归纳小结编成图表记忆。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10)份(扩展7)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10)份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1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大小:G=mg,g=9。8N/kg。

  3、方向:竖直向下。

  4、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四、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五、二力*衡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叫二力*衡。

  2、二力*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六、摩擦力

  1、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产生的条件:

  ①两物接触并挤压;

  ②接触面粗糙;

  ③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有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4、(1)增大摩擦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变滚动为滑动。

  (2)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减少压力;

  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变滑动为滚动;

  ④加润滑油。

  七、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公式:单位:Pa /1Pa=lN/m2。

  4、(1)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

  ②增大受力面积。

  5、液体压强由液体重力产生,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液体压强公式:p=ρgh。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6、大气压是由空气重力产生,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存在,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P0=1.013Xl05Pa=760mmHg。

  7、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八、浮力

  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方向:竖直向上的。

  2、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F浮=F下―F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气体)的重力。公式:。

  4、计算浮力方法有三种:

  (1)秤量法:F浮=G空重―F液示

  (2)*衡法:F浮=G物,即ρ液V排g=ρ物V物g(适合漂浮、悬浮)

  (3)阿基米德原理:

  (压力差法:F浮=F向上的压力―F向下的压力)。

  5、物体的浮沉条件:

  浮力与物体重力比较:

  F浮G,上浮③F浮=G,悬浮或漂浮

  九、功

  1、定义: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Fs,单位:焦耳(J)。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无距离,如:推而不动;

  (2)有距离无力,如:人对抛出手的物体;

  (3)有力有距离,但是力垂直距离。如:提水而走。

  十、功率

  1、功率的意义: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就是在单位时间里做的功。

  2、功率的公式:

  ①定义式P=W/t

  ②推导式P=FV

  3、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千瓦,符号kW。

  十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的质量;

  ②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十二、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的质量;

  ②物体被举高的高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十三、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3、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是机械能的总和不变。

  十四、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

  3、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省力但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十五、滑轮

  1、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特点: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2、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省力杠杆;特点: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且多费一倍的距离。

  3、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但是费距离。

  十六、机械效率

  1、有用功: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2、额外功: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3、总功:使用机械时,人们对机械做的功叫总功,W总=FS=W有用+W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1)用同一滑轮组(动滑轮重量相同)提升重量不同的物体,提升的重量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2)用不同滑轮组(动滑轮重量不同)提升重量相同的物体,动滑轮重量越大,机械效率越低;

  (3)用粗糙程度相同的斜面提升重量相同的物体,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高。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2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大小:G=mg,g=9。8N/kg。

  3、方向:竖直向下。

  4、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四、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五、二力*衡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叫二力*衡。

  2、二力*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六、摩擦力

  1、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产生的条件:①两物接触并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有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4、(1)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滚动为滑动。(2)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少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滑动为滚动;④加润滑油。

  七、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公式:

  单位:Pa。1Pa=lN/m2。

  4、(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5、液体压强由液体重力产生,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液体压强公式:p=ρgh。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6、大气压是由空气重力产生,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存在,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P0=1。013Xl05Pa=760mmHg。

  7、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八、浮力

  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方向:竖直向上的。

  2、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F浮=F下―F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气体)的重力。公式:。

  4、计算浮力方法有三种:

  (1)秤量法:F浮=G空重―F液示

  (2)*衡法:F浮=G物,即ρ液V排g=ρ物V物g(适合漂浮、悬浮)

  (3)阿基米德原理:

  (压力差法:F浮=F向上的压力―F向下的压力)。

  5、物体的浮沉条件:

  浮力与物体重力比较:

  F浮G,上浮③F浮=G,悬浮或漂浮

  九、功

  1、定义: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Fs,单位:焦耳(J)。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无距离,如:推而不动;

  (2)有距离无力,如:人对抛出手的物体;

  (3)有力有距离,但是力垂直距离。如:提水而走。

  十、功率

  1、功率的意义: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就是在单位时间里做的功。

  2、功率的公式:①定义式P=W/t②推导式P=FV

  3、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千瓦,符号kW。

  十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十二、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被举高的高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十三、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3、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是机械能的总和不变。

  十四、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

  3、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省力但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十五、滑轮

  1、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特点: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2、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省力杠杆;特点: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且多费一倍的`距离。

  3、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但是费距离。

  十六、机械效率

  1、有用功: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2、额外功: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3、总功:使用机械时,人们对机械做的功叫总功,W总=FS=W有用+W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1)用同一滑轮组(动滑轮重量相同)提升重量不同的物体,提升的重量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2)用不同滑轮组(动滑轮重量不同)提升重量相同的物体,动滑轮重量越大,机械效率越低;

  (3)用粗糙程度相同的斜面提升重量相同的物体,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高。

  初中物理学*方法有哪些

  学会总结和积累

  要想学好物理一定要学会总结和积累。物理是一门积累的科目,要善于从错误中吸取经验。也要积累*时做题的经验,一层一层地积累之后,相信物理对你而言并不难。其实物理有许多解题的技巧,一般的辅导书上都会有,你也可以自己找出技巧,掌握了这些方法你将更进一步。

  重视画图和识图

  学*物理离不开图形,从运用力学知识的机械设计到运用电磁学知识的复杂电路设计,都是主要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述的。知识的条理化,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问题,用通常意义上的语言或文字表达都是有局限性和低效率的。所以,按照科学的方法动手画图是学*物理的重要方法,所以初中生要想学好物理,一定要会画图和识图。

  物态变化知识点

  1、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它们两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物态变化有6种: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2、物态变化过程:

  熔化:固态→液态(吸热)

  凝固:液态→固态(放热)

  汽化:(分沸腾和蒸发):

  液态→气态(吸热)

  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气态→液态(放热)

  升华:固态→气态(吸热)

  凝华:气态→固态(放热)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3

  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距离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力来维持。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人们有时要利用

  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

  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

  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4

  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动能与势能转化问题的分析:

  ⑴首先分析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决定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看动能和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如何变化。

  ⑵还要注意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增大――如果除重力和弹力外没有其他外力做功(即:没有其他形式能量补充或没有能量损失),则动能势能转化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⑶题中如果有“在光滑斜面上滑动”则“光滑”表示没有能量损失――机械能守恒;“斜面上匀速下滑”表示有能量损失――机械能不守恒。

  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水电站的工作原理:利用高处的水落下时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水的一部分动能转移到水轮机,利用水轮机带动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的目的是什么?大坝为什么要设计成上窄下宽?

  答: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是为了提高水位,增大水的重力势能,水下落时能转化为更多的动能,通过发电机就能转化为更多的电能。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位移方向与速度方向

  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没有直接关系,只有在没有返回(即向着一个方向运动)的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一定是相同。除此之外,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例如,在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上升时,速度方向(向上)与位移方向(向上)相同,下落过程中在落回抛出点前速度方向(向下)与位移方向(向上)相反,若过抛出点后还可以继续下落,则此后速度方向(向下)又与位移方向(向下)相同。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判断。

  在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大都不同。因为速度方向为轨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上任意两点的连线(位移)方向多数成不为零的角。

  位移方向由运动的起点(你所选择的运动的开始点)指向运动的终点(即末时刻物体所在的点,起点只有一个,而末时刻则可以由问题确定,对应不同的时间段)。例如上述竖直上抛运动,起点是物体的抛出点,而终点则要看问题所给时间的长短,因为可以将整个运动过程分成几段。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5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说明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要改变力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牛顿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二、惯性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惯性大小与速度无关,与质量有关。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是物体的属性

  注意:由于,具有,因为惯性是对的。受到、获得、惯性力是错误的。惯性不是一种力

  二力*衡

  一、定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衡状态)

  受力*衡: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受力不*衡:做变速运动,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改变。(人造卫星)

  摩擦力

  一、摩擦力

  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分类:静摩擦

  动摩擦:①滑动摩擦力②滚动摩擦力

  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条件:①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且相互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两个物体间发生相互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影响因素:①压力大小②接触面粗糙程度

  增大摩擦: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③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④缠绕

  减小摩擦: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③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④使接触面分离

  摩擦力不全是阻力也有可能是动力,如传送带运送货物。

  初中物理高效学*方法

  理解记忆

  各位初中生在学*物理时有非常多的公式、实验现象、物理规律需要记忆的,如果各位初中生死记硬背的话可能将自己学*物理的兴趣泯灭掉,而且记忆也并不牢固,所以各位初中生要进行理解记忆,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将所需知识全部记忆住。

  在做题中总结规律

  初三学生学*物理一定会做很多物理练*题,但是大家要在边做题的过程中边总结,明确常见题型的考点和解题套路,如果能摸透物理的'得分技巧。那么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另外初三学生还应该注意自己做的练*题是否具有典型性,大家做一道好题胜过盲目做三道无用题,聪明的学生懂得通过一道典型题反思这类的练*题,在考试中,很多时候考察学生的知识点都是换汤不换药,但是需要学生勤总结其中的解题套路与规律。

  重视物理实验过程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初中物理很多地方都需要学生掌握实验知识,实验的很多小细节都可能成为中考的一个考点,而且如果初三学生能将实验的原理都掌握熟练,那么做到相关的练*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初三学生在上物理实验课的时候,要注意认真听老师强调重点,如果可以动手实践,要在注意安全的情况下,严格遵守每一个实验步骤,仔细思考各个实验的原理。

  中考物理大题答题方法

  针对于中考物理的大题,初三学生可以采用先猜后解的答题策略。就算是这道物理大题初三学生不会答,也要把答案蒙上。对于中考物理电学这一部分,一些比例题给出的都不会很大,所以可以先猜后解答,如果猜不出来的在写解。同样的对于中考物理力学大题也可以。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6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体现(转化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4、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⑵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⑶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⑷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囊,汽车安装安全带。

  ⑸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 拍打衣服可除尘。

  ⑹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

  二力*衡

  1、*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衡状态。

  2、*衡力:物体处于*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衡力。

  3、二力*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衡。(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4、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⑴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衡状态)。

  ②当物体受*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衡状态)。

  ③当物体受非*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⑵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②当物体处于*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衡力。

  注意:在判断物体受*衡力时,要注意先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水*方向还是竖直方向)处于*衡状态,然后才能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受到*衡力。

  ②当物体处于非*衡状态(加速或减速运动、方向改变)时,物体受到非*衡力的作用。

  5、物体保持*衡状态的条件:不受力或受*衡力

  6、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摩擦力

  1定义:两个 相互接触 的物体,当它们发生 相对运动 时,就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产生条件:A、物体相互接触并且相互挤压;B、 发生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 。

  3种类:A、滑动摩擦 B静摩擦、C滚动摩擦

  4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 和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5方向:与物体 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6测量摩擦力方法:

  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

  原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物体在水*方向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衡力。(二力*衡)

  7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压力 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8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D、 使两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气垫船 )。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7

  第1节浮力

  1、浮力是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差产生的。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G排=ρ液V排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浸没在液体中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下沉;当它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面上。反之亦然。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受到的重力。

  2、浮力的应用

  轮船: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排水量。排水量――轮船按设计的要求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潜水艇:改变自身重来实现上浮下沉。气球和飞艇: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实现上升下降。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8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一、物体的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换算关系为:

  1t=1000�K1�K=1000g1g=1000mg

  测量工具:天*托盘天*使用说明

  ①、使用天*时,应将天*放在水*工作台上。

  ②、使用天*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③、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示质量之和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

  A、用天*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待测物体的总质量不能超过天*的测量值。向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B、天*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的托盘中,不要用手直接取砝码。

  2、判断天*横梁是否*衡有2种方法:一种是等指针完全静止下来,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另一种是指针在相对于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

  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当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发生改变,但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并没有改变,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用天*测物体的质量

  测量方法:当被测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多个物体的总质量,然后算出一个物体的质量。这种“测多算少”的方法能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

  三、物质的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质量体积

  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则密度的公式可以写做:

  mρ=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则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

  符号为�K/m,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符号为g/cm。

  2、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单位:�K/m)

  四、密度知识的应用

  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可以用测量密度的方法来鉴别物质。

  除了用于鉴别物质外,还可以在已知密度和体积的情况下,利用密度公式计算该物体的质量;或者在已知密度和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五、物质的物理属性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质量、密度、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弹性、磁性等。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一、分子世界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2、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二、静电现象

  1、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4、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更小的微粒

  分子由原子构成。

  原子是由带负电的核外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统称为核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第八章力

  一、力弹力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一个叫施力物体,一个叫受力物体。

  2、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3、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位“N”。

  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弹簧、秤钩、指针和刻度盘组成。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⑴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使用时所测力的大小应在量程范围内。

  ⑵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

  ⑶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的位置放好,检查指针是否在“0”刻度线处,若不在,应校正“0”点。

  ⑷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二、重力力的示意图

  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公式G=m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之比,约等于9.8N/�K,在粗略计算中,可取g=10N/�K。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对于物体所受的任何力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表示,这种表示力的图称为力的示意图。

  三、摩擦力

  1、摩擦: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阻碍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一定范围内,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3、减小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和粗糙程度、在接触面间加润滑剂或用滚动代替滑动等可减小摩擦。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九章力与运动

  一、二力*衡

  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该物体处于*衡状态。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衡状态时,就称为这两个力相互*衡,简称二力*衡。

  2、二力*衡的条件:当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两个力才能*衡。

  二、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2、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式物体的物理属性。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物体在二力*衡的条件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物体所受的力不*衡时,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

  八年级物理学*方法

  一、不要“题海”,要有题量

  谈到解题必然会联系到题量。因为,同一个问题可从不同方面给予辨析理解,或者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陷阱,这样就得有较多的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体现教与学的测试要求,因而有一定的题目必是*以为常,我们也只有解答多方面的题,才得以消化和巩固基础知识。那做多了题就一定会陷入“题海”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对于缺乏基本要求,思维跳跃性大,质量低劣,几乎类同题目重复出现,造成学生机械模仿,思维僵化,用定势思维解题,这才是误入“题海”。至于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的题,百解不厌,真是一种学*享受。这样的题解得越多,收获越大。解题多了,并不就一定加重学生负担,只有那些脱离学*对象实际,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的,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虽然题目不多,但积重难返,犹如陷入题海。所以,为了提高学*成绩和质量,离不开解题,而且要有一定的题量给予保证,并以真正理解熟练掌握为题量的下限。

  二、不求模型,要求思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的道理,解题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我们不能用通用模型的方法解多种不同的题。首先,文理科的思维特点有差异,文科侧重理性思维,而理科侧重逻辑思维。数学偏重图文与函数关系的分析推导,而物理突出具体问题高度概括,抽象出物理模型。

  其次,解题方法也是随题而变,不同题目的解题方法一般是不同的,不太可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统揽,或者用几种既定模型搞定。再者,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尽管解题要经历审题(理解题意),解题(具体过程),答题(说明结果)几个环节,但解题的方法是灵活的,因题而变。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也可能是巧妙方法或综合方法的适用。

  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迷信某种模型解题,它会束缚你发散探索的思路,只能让你走进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的死胡同。提倡独立思考,重在方法的迁移和变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就什么,该用什么就用什么的理念解每道题,以不变应万变。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使自己的脑子真正活起来,通过解题获得成就感。

  三、不贪难题,要抓“双基”

  题目有难易度之分。我们解怎样的题更有助于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应该以解中档题为主,这种题含有基础性要求,同时又有能力提升的空间。也就是说解这类题能驾驭自如,那么,面对有难度的题也不会一筹莫展,或胆怯退缩。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好高骛远,热衷于做难题。贪大求难,但往往受挫,久而久之消磨了意志,望题生威。究其原因,底气不足,还未到火候。要知道,所谓的难题就是综合的知识点多,需要统筹的方法多,设置的情景新颖,问题的过程复杂,实际应用强。

  但是,我们只要认真解剖,分立而治,分析背景,提取信息,善于转化,复杂问题得到简化。再则,再难的综合试题往往设置了由易到难的思维能力梯度,使你逐级往上,不是压根儿全然无知。因此,我们解题不必总觅难题。要抓基础题和中档题,逐步修炼,增强正确解题的自信心。

  八年级物理学*技巧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关于基本概念,举例子:速率。它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速度的大小;二是表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而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指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有两个经常用到V=s/t、V=(vo+vt)/2。前者是定义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后者是导出式,只适用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

  要清楚基本概念,首先,反复看课本。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几乎所有的尖子生都有如此的体会。课本是最好的老师。

  很多同学会说:“课本那么简单,而考试又那么难,看它有用吗?”这种想法很不对。其实据我了解,但凡物理成绩不好或*庸者,都是基础知识不牢。他们自以为学好了,但实际上却没有理解好那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不信的话,你可以翻开课本目录,一节一节地仔细回想相关的内容,这个时候你就会明白你的不懂之处在哪里。对于一个物理概念,你要从深层次地去理解它。

  比方说,两个小球相撞,你从中能想到什么?动量方面有什么问题?能量方面有什么问题?�D�D并不是非得做题目时才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仔细一想却可以想出很多问题来;并且,这类简单小问题就是亿万考题之根源。

  其次,做一些简单的题目。这第二步和第一步一样,被许多人瞧不起。

  他们可能认为做那些简单的题目是降低了他们的身份,抑或他们忙着做难题,没“功夫”去做简单题。何谓“简单的题目”?就是那些直接考察基本定义、定理的题目,比如课本上的*题和稍微复杂点的题目。

  做这些题目,目的并不是正确的答案,而是吃透这道题,从简单题目中联想出一些东西。一些所谓的难题,其实就是由几个简单题目组合而成。

  然后,多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做一些中等难度的常规题目。我个人最喜欢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因为题量少,并且很典型,解答也很规范。课后,做几道中等题目实践实践,效果往往很好�D�D不求多,几道足矣。还是老话,做完后好好回想回想,记笔记。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9

  一、电能

  1、电能是一种能量。如:电灯发光:电能→光能;电动机转动:电能→动能;电饭锅工作:电能→热能。电能即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2、电能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1度=1千瓦时=3.6×106焦耳。

  3、电能表(电度表):测用户消耗的电能(电功)

  几个重要参数:“220V”:这个电能表应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 10(20)A:标定电流为10A,短时间电流允许大些,但不能超过20A。(例子,不同电能表不同) 50HZ:电能表接在50HZ的电路中使用。 600revs/kwh:接在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600转。

  4、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5、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6、计算电功还可用以下公式:W=I2Rt =Pt=U2 t /R;t

  二、电功率

  1、电功率(P):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用电器在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

  2、单位有:瓦特(国际);常用单位有:千瓦;1kw=103w

  3、计算电功率公式:(P=U/I式中单位P→瓦(w);定义式P=W/ t ( W→焦;t→秒;U→伏(V); I→安(A)

  4、利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②如果W用千瓦时、t用小时,则P的单位是千瓦。

  5、Kwh的意义: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6、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右公式:P=I2R和P=U2/R

  7、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8、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9、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10、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11、灯泡的亮度由实际电功率决定。当U?U0时,则P?P0?;灯很亮,易烧坏:

  三、实验电路:

  1、实验步骤:

  1)、画出实验电路图;

  2)、连接电路(同测小灯泡电阻);

  3)、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读出电流表的读数,观察灯泡发光情况;

  4)、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1.2倍,观察灯泡的亮度,测出它的功率;

  5)、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低于额定电压(约0.8倍),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测出它的功率。

  注: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实验之前应把滑动变阻器调至阻值处;实验时,电源电压要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

  四、电与热

  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的现象。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3、焦耳定律公式:Q=I2Rt ,(式中单位Q→焦;I→安(A);R→欧(Ω);t→秒。)

  4、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 量(电热),则有W=Q,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Q。(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Q=UIt;Q=U2t/R。

  5、电热的利用:加热(电饭锅、电熨斗) 发热体由电阻大熔点高的合金制成

  6、电热的防止:温度过高,损坏电器、引起火灾(散热窗、散热片、散热风扇)

  7、在串联电路中I1∶I2=1:1,其它的分配都与电阻成正比,即U1:U2=R1:R2,

  P1:P2= R1:R2, Q1:Q2= R1:R2, W1:W2= R1:R2,

  在并联电路中除U1:U2=1:1,其它所有的分配都与电阻成反比。即I1∶I2=R2:R1

  P1:P2= R2:R1 Q1:Q2=R2:R1 W1:W2= R2:R1

  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1、电流过大的危害:烧保险丝、甚至引起火灾。

  2、电流过大的原因:1)、短路;2)、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3、保险丝:保险丝是用铅锑合金制作的,电阻比较大,熔点比较低(材料特点)。当电流过大时,它的温度升高而熔断,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4、空气开关:当电流过大时,开关中的电磁铁起作用,开关断开,切断电路。

  注意:1)、不能用铜丝、铁丝等代替保险丝。

  2)、当电路中的保险装置切断时,不要急于更换保险丝或使空气开关复位,要先找出故障的原因,排除故障之后再恢复供电。

  六、生活用电常识

  1、家庭电路的组成: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保险丝或空气开关)→插座、用电器、开关等。

  2、两根进户线是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伏

  3、电能表:计量用户消耗电能的多少;单位是千瓦时(kwh),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消耗电能的多少。

  4、总开关:为检修更换电路的安全。(空气开关还能起到保险作用)

  5、保险装置:保险丝(盒)→电流过大时熔断,切断电路。空气开关→电流过大时跳闸,切断电路。 三线插头(座):一线接火线(L),一线接零线(N),另一线(E)接用电器的外壳(大地);为安全用电。 注: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都是并联(包括插座),被控制的用电器和开关是串联的。

  6、零线。试电笔:作用→辨别火线 使用→手指按住笔卡,用笔尖接触被测得导线,发光的是火线。

  触电:①单线触电:站在地上的人接触到火线。②双线触电:人同时接触到火线和零线。 触电的急救:首先切断电源;再救触电的人。

  7、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②不靠*高压带电体。

  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方法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_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技巧

  图象法

  应用图象描述规律、解决问题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因图象中包含丰富的语言、解决问题时简明快捷等特点,在高考中得到充分体现,且比重不断加大。

  涉及内容贯穿整个物理学.描述物理规律的最常用方法有公式法和图象法,所以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善于将公式与图象合一相长。

  对称法

  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和推导,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出奇制胜,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像课本中伽利略认为圆周运动最美(对称)为牛顿得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基础。

  估算法

  有些物理问题本身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很准确的答案,但是,往往需要我们对事物有一个预测的估计值.像卢瑟福利用经典的粒子的散射实验根据功能原理估算出原子核的半径。

  采用“估算”的方法能忽略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主要本质,充分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快速数量级的计算。

  微元法

  在研究某些物理问题时,需将其分解为众多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只需分析这些“元过程”,然后再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处理,进而使问题求解.像课本中提到利用计算摩擦变力做功、导出电流强度的微观表达式等都属于利用微元思想的应用。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10

  理解: 1.W有:与工作目的相关的功

  2.W总:动力所做的功

  3.机械效率总小于1,且无单位,结果使用百分数表示 三类常考机械效率问题: 1.斜面:??

  注意:1、 做功:W=Fs 正确理解物理学中“功”的意义(做功的必要条件,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2、知道功的原理是一切机械都遵守的普遍规律。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功的`原理是对所有机

  械都普遍适用的原理。(理想情况:所有方式做功均相等,实际用机械做功都比直接做功多)

  3、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

  (1)机械效率是反映机械性能优劣的主要标志之一,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就越高,机械的性能就越好。

  (2)在计算机械效率时,要注意各物理量名称所表示的意义。

  (3)因为有用功只占总功的一部分,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4. 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P=W/t=Fv)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跟功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并由它们的比值决定。

  5. 注意机械效率跟功率的区别

  机械效率和功率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机械性能的物理量,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功率大的机器不一定效率高。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10)份(扩展8)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范本十份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1

  一、水循环的简要阐述

  (一)水循环概念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二)水循环分类

  (1)分类一:大循环和小循环。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2)分类二: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难点分析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是学*中的理解难点,主要为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大气环流、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和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

  2.人为因素对水循环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目前人类主要通过对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以改变水的空间分布);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2

  电荷

  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C),简称库。

  4、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

  1、元电荷:e =1.6×10-19C

  2、验电器: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4、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酸碱盐水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

  电流和电路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①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②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3、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

  1、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和短路

  2、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①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②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互相影响。

  2、并联电路:①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②特点: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互不影响,一条支路开路时,其它支路仍可连成通路。

  注意:

  连接电路一般从电源的正极起,顺着电流方向,依次连接,直至回到电源的负极;并联电路连接中,先串后并,先支路后干路,连接时找准分支点和汇合点。

  电流的'强弱

  1、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I

  2、电流表:①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这部分电路里;被测电流不能超过量程;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使用电流表时,绝对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②电流表的读数:(1)明确所选量程是0.6A还是3A;(2)明确分度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A还是0.1A

  电流单位:安培,符号A,还有毫安(A)、微安(&icr;A)

  1A=1000A

  1A=1000&icr;A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1、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电流处处相等;

  2、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 I=I1+I2) 。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3

  一、水循环的简要阐述

  (一)水循环概念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二)水循环分类

  (1)分类一:大循环和小循环。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2)分类二: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难点分析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是学*中的理解难点,主要为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大气环流、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和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

  2.人为因素对水循环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目前人类主要通过对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以改变水的空间分布);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4

  透镜

  1、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u > 2f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2、投影仪:f < u<2f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3、放大镜:u < f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的性质

  应用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

  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仪

  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1、焦点以外成实像,物体距离凸透镜越远像越小,像距越小。

  2、焦点以内成虚像。

  眼睛和眼镜

  1、*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晶状体太厚,需戴凹透镜调节。

  2、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太薄,需戴凸透镜调节。

  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2、、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像。

  1、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

  2、天文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5

  理解: 1.W有:与工作目的相关的功

  2.W总:动力所做的功

  3.机械效率总小于1,且无单位,结果使用百分数表示 三类常考机械效率问题: 1.斜面:??

  注意:1、 做功:W=Fs 正确理解物理学中“功”的意义(做功的必要条件,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2、知道功的原理是一切机械都遵守的普遍规律。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功的原理是对所有机

  械都普遍适用的原理。(理想情况:所有方式做功均相等,实际用机械做功都比直接做功多)

  3、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

  (1)机械效率是反映机械性能优劣的主要标志之一,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就越高,机械的性能就越好。

  (2)在计算机械效率时,要注意各物理量名称所表示的意义。

  (3)因为有用功只占总功的一部分,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4. 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P=W/t=Fv)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跟功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并由它们的比值决定。

  5. 注意机械效率跟功率的区别

  机械效率和功率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机械性能的物理量,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功率大的机器不一定效率高。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6

  1、电能是一种能量。如:电灯发光:电能→光能;电动机转动:电能→动能;电饭锅工作:电能→热能。电能即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2、电能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1度=1千瓦时=3.6×106焦耳。

  3、电能表(电度表):测用户消耗的电能(电功)

  几个重要参数:“220V”:这个电能表应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 10(20)A:标定电流为10A,短时间电流允许大些,但不能超过20A。(例子,不同电能表不同) 50HZ:电能表接在50HZ的电路中使用。 600revs/kwh:接在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600转。

  4、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5、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6、计算电功还可用以下公式:W=I2Rt =Pt=U2 t /R;t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7

  一、水循环的简要阐述

  (一)水循环概念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二)水循环分类

  (1)分类一:大循环和小循环。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2)分类二: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难点分析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是学*中的理解难点,主要为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大气环流、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和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

  2.人为因素对水循环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目前人类主要通过对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以改变水的空间分布);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8

  电荷

  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C),简称库。

  4、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

  1、元电荷:e =1.6×10-19C

  2、验电器: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4、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酸碱盐水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

  电流和电路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①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②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3、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

  1、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和短路

  2、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①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②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互相影响。

  2、并联电路:①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②特点: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互不影响,一条支路开路时,其它支路仍可连成通路。

  注意:

  连接电路一般从电源的正极起,顺着电流方向,依次连接,直至回到电源的负极;并联电路连接中,先串后并,先支路后干路,连接时找准分支点和汇合点。

  电流的强弱

  1、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I

  2、电流表:①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这部分电路里;被测电流不能超过量程;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使用电流表时,绝对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②电流表的读数:(1)明确所选量程是0.6A还是3A;(2)明确分度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A还是0.1A

  电流单位:安培,符号A,还有毫安(A)、微安(&icr;A)

  1A=1000A

  1A=1000&icr;A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1、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电流处处相等;

  2、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 I=I1+I2) 。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9

  汽化:

  1.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汽化的最终状态是气态,汽化过程中物质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2.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液体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3. 常见汽化现象有:太阳出来了,雾散了,地面上的水变干,酒精蒸发等

  蒸发及其现象

  1、定义:物理学上,把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蒸发时需要吸热。动能较大的液体分子能摆脱其他液体分子吸引,溢出液面。故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此外表面积加大、通风好也有利蒸发。蒸发过程的汽化热叫蒸发热,与温度有关。蒸发的逆过程是液化,即气相转变为液相。

  2、条件: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生活举例: 电风扇吹流汗的人;电熨斗熨烫衣物;摊开晾晒物品;吹风机吹干头发

  4、蒸发的特点:蒸发只能发生在物体表面;蒸发过程吸收热量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10

  理解: 1.W有:与工作目的相关的功

  2.W总:动力所做的功

  3.机械效率总小于1,且无单位,结果使用百分数表示 三类常考机械效率问题: 1.斜面:??

  注意:1、 做功:W=Fs 正确理解物理学中“功”的意义(做功的必要条件,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2、知道功的原理是一切机械都遵守的'普遍规律。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功的原理是对所有机

  械都普遍适用的原理。(理想情况:所有方式做功均相等,实际用机械做功都比直接做功多)

  3、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

  (1)机械效率是反映机械性能优劣的主要标志之一,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就越高,机械的性能就越好。

  (2)在计算机械效率时,要注意各物理量名称所表示的意义。

  (3)因为有用功只占总功的一部分,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4. 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P=W/t=Fv)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跟功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并由它们的比值决定。

  5. 注意机械效率跟功率的区别

  机械效率和功率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机械性能的物理量,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功率大的机器不一定效率高。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10)份(扩展9)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汇总10篇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 1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 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均速度 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 v=s/t

  8*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 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 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 声现象

  一、 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常考点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常考点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选择题)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

  二、物态变化

  常考点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 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 放 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

  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行光反射后仍然*行

  条件:反射面 *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⑴*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物体在*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行光线 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 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 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 汽车后视镜

  ☆在研究*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混合之后为白光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混合之后为黑色

  看不见的光:红外线, 紫外线;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 浅 是因为光从 水中斜射向 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 光的反射 而形成的 虚像 ,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 虚像 。

  二、透镜

  1、 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 典型光路

  3、填表: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f2f 幻灯机

  uu 放大镜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视及远视的矫正:*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二、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 托盘天*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台上, 游码归零, 横梁*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横梁*衡.具体如下:

  ①“看”:观察天*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放在水*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横梁右端的*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的称量;B 保持天*干燥、清洁。

  ⑶ 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正比;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左图所示:ρ甲>ρ乙

  6、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看”:单位:毫升(ml)=厘米3 ( cm3 ) 量程、分度值。“放”:放在水*台上。“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

  7、测固体的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8、测液体密度:

  ⑴ 原理:ρ=m/V

  ⑵ 方法:①用天*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 V

  9、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学*方法

  图象法

  应用图象描述规律、解决问题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因图象中包含丰富的语言、解决问题时简明快捷等特点,在高考中得到充分体现,且比重不断加大。

  涉及内容贯穿整个物理学.描述物理规律的最常用方法有公式法和图象法,所以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善于将公式与图象合一相长。

  对称法

  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和推导,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出奇制胜,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像课本中伽利略认为圆周运动最美(对称)为牛顿得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基础。

  估算法

  有些物理问题本身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很准确的答案,但是,往往需要我们对事物有一个预测的估计值.像卢瑟福利用经典的粒子的散射实验根据功能原理估算出原子核的半径。

  采用“估算”的方法能忽略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主要本质,充分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快速数量级的计算。

  微元法

  在研究某些物理问题时,需将其分解为众多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只需分析这些“元过程”,然后再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处理,进而使问题求解.像课本中提到利用计算摩擦变力做功、导出电流强度的微观表达式等都属于利用微元思想的应用。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学*技巧

  1、理象记忆法:如当车起步和刹车时,人向后、前倾倒的现象,来记忆惯性概念。

  2、浓缩记忆法:如光的反射定律可浓缩成"三线共面、两角相等,*面镜成像规律可浓缩为“物象对称、左右相反”。

  3、口诀记忆法:如“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4、比较记忆法:如惯性与惯性定律、像与影、蒸发与沸腾、压力与压强、串联与并联等,比较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

  5、推导记忆法:如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即p=F/S=G/S=mg/s=pvg/s=pshg/=pgh。

  6、归类记忆法:如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单位时间里做功的多少叫功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单位面积的压力叫压强等,都可以归纳为“单位……的……叫……”类。

  7、顾名思义法:如根据“浮力”、“拉力”、“支持力”等名称,易记住这些力的方向。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 2

  1、乐音: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3、频率: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Frequenc).频率单位是:次/秒,又记作Hz.

  4、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其中20 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5、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Supersnic Wave).(蝙蝠、海豚等可发出)

  6、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Infrasnic Wave).(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等可发出)

  7、超声波的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

  8、响度: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Ludness).响度也就是我们*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距离的远*有关.在相同距离下,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9、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Aplitude).

  10、音色:物理学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Musical Qualit).由物体本身决定,就是说: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不同的乐器或区分不同的人.

  11、乐音三要素(或三特征):音色、响度、音调.

  12、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13、乐器(发声体)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14、三种乐器改变音调的方法:

  (1)要使打击乐器的声音变化,可改变打击乐器的材料、大小、形状;

  (2)要使弦乐器的声音变化,可改变弦的材料、粗细、长短、松紧程度;

  (3)要使管乐器的声音变化,可改变管的材料、长度、粗细、形状.

  15、了解几个数据:

  (1)人类发出的声音频率约为 85-1100Hz 之间;

  (2)人类耳朵的听觉范围约在 20-20000Hz 之间;

  (3)一般乐器所发出的声音频率约为 20-4000Hz 之间;

  (4)狗的听觉范围约在 15-50000Hz 之间.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 3

  第七章 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 量程 和 分度值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 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 正比 。

  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第八章 力和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

  二、二力*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衡。

  2、二力*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3.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衡状态.

  4、*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5、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受*衡力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衡力

  运动快慢改变 运动方向改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三、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5、滑动摩擦力:①测量原理:二力*衡条件

  ②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③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

  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②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第九章 压强 一、压强

  1、压力:

  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注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水*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F = G

  ⑵方向: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P30图9.1―3中,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液体的深度:液体中的某点到液面下的距离叫做该点在液体中的深度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压强:⑴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⑵公式:p = F/S 推导公式:F = PS、S=F/p

  ⑶单位:压力F的单位:牛顿(N),面积S的单位:米2(m2),压强p的单位:帕斯卡(Pa)。

  (4)应用: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⑴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⑵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⑶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 h

  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密 度ρ的单位用kg/m3,压强p的单位用帕斯卡(Pa)。

  压 强

  公式

  p = ρ g h

  适用范围

  通用公式:一般固体

  一般液体

  一般思路

  水*面:F = G p=F/S

  先 p = ρ g h再 F = PS

  特殊思路

  圆柱形物体p = ρg h

  规则容器装液体:F = G p=F/S

  3、连通器:

  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

  ⑶应用:茶壶、船闸、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强1、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 *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 g=1.01×105Pa

  3、大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4、大气压的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5、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 降低 ,气压增大时 升高 。

  6、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飞机的升力: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上凸下*,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 浮力 一、浮力

  1:浮力: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液(气)体

  二、阿基米德原理

  1. 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2. 方向:竖直向上

  3.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物体运动状态

  物体运动方向

  力的关系

  V排与V物

  密度关系

  下沉

  向下

  F浮< G物

  V排=V物

  ρ物<ρ液

  悬浮

  静止在液体内部

  F浮= G物

  ρ物=ρ液

  上浮

  向上

  F浮> G物

  ρ物>ρ液

  漂浮

  静止在液体表面

  F浮= G物

  V排物

  ρ物>ρ液

  4.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的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液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形状、密度、质量、体积、及在液体的深度、运动状态无关。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

  1.浮力的应用

  1)轮船是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由于水的密度变大,轮船浸入水的体积会变小,所以会上浮一些,但是受到的浮力不变(始终等于轮船所受的重力)。

  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或下潜。

  3)气球和飞艇是靠充入密度小于的气体来改变浮力。

  4)密度计是漂浮在液面上来工作的,它的刻度是“上小下大”。

  2、浮力的计算:

  1)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2)称量法:F浮=G物-F拉(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测力计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3)漂浮悬浮法:F浮=G物

  4)阿基米德法:F浮=G排=ρ液gV排(当题目中出现体积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一、功

  1、做功的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n 有力无距离: 搬而未起,推而未动,有力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

  n 有距离无力: 物体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运动方向上没有力对物体做功(踢球离开脚后移动的距离, 人对足球没有做功)。

  n 力和距离垂直: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也通过了一段距离,但通过的距离和力的方向垂直,物理在力的 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2、功的计算:作用在物体上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W=FS,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功的单位:焦耳(J),1J=1N・m。

  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3、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说明: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或者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不用机械时对重物所做的功(Gh)。

  二、功率

  1、定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定义公式:P=W/t

  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功W的单位:焦(J),时间t的单位:秒(s),功率P的单位:瓦(W)。

  4、单位:主单位: W ,常用单位 kW,它们间的换算关系是:1kW=103W

  5、推导公式:P =Fυ;公式中P表示功率,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υ表示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运动的速度。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功率P的单位:瓦(W),力F的单位:牛(N),速度υ的单位:米/秒(m/s)。

  三、动能和势能

  1、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

  2、动能 ①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②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3、重力势能 ①物体由于高度所决定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②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高度相同的物体,物体 重力势能越大;质量相同的物体,物体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4、、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四、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J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

  2:机械能守恒: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机械能守恒;*地点动能最大,重力势能最小;远地点重力势能最大,动能最小。*地点向远地点运动,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一、杠杆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

  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杠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硬物体棒)、受力(动力和阻力)和转动(绕固定点)。

  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甚至是任意形状的,只要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且是硬物体,都可称为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

  力的作用线: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3、研究杠杆的*衡条件:

  ①杠杆*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②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位置*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③结论:杠杆的*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4、应用:三种杠杆:

  名称

  结构特征

  特 点

  应用举例

  省力杠杆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L1>L2,F1< F2)

  省力、费距离

  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

  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

  费力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L1,F1> F2)

  费力、省距离

  缝纫机踏板、起重臂、人的前臂、

  理发剪刀、钓鱼杆、镊子、船桨

  等臂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L1=L2,F1=F2)

  不省力、不费力

  天*,定滑轮

  1、滑轮是变形的杠杆。

  2、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②实质: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物。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3、动滑轮: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G/2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G+G动)/2。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2h

  4、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G/n。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G+G动)/n。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nh。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 n=(G+G动)/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第3节 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

  斜面:W有用=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额=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W额=fL

  3、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W额=FS

  4、机械效率: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公 式:

  5、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

  6、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7、机械效率的测量:

  (1)原理:

  (2)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3)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4)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

  (5)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①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

  ②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

  ③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8、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 4

  1)声现象

  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的物理现象。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递声音。

  3.声音的三大特性:

  ①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②响度: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③音色:由物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不同物体的音色不同。

  4.人们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

  ①鼓膜的振动 →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 听觉神经→ 大脑

  ②颌骨、头骨 → 听觉神经 → 大脑

  5.声音的作用: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能举例说明)

  6.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和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2)物态变化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单位:摄氏度( ℃ ) 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 0℃ ; 沸水的温度 ―― 100℃

  2.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常用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

  3.温度计的使用:一看:使用前要先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二放:玻璃泡全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三读:

  ○1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2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液面;

  ○3读数时眼睛要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

  4.体温计:量程:35℃~42℃;分度值:0.1℃ ; 使用前要将水银甩下去。

  5.物态变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6.常见的晶体有冰、海波、各种金属;非晶体有蜡、沥青、松香、玻璃等。要求能判别出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不变;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但温度不变;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8.汽化有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1沸腾:

  a.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b.沸腾条件:①达到沸点; ②继续加热。

  c.沸腾时的特点:液体在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2蒸发:

  a.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气化现象。

  b.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液体表面积的大小: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蒸发有致冷的作用。

  8.液化有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9.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各种物态变化现象。如:雾、露水、霜、冰雹、雪的形成、各种“白气”、窗边的冰花、卫生球变小、灯管变黑、灯丝变细、冰化成水、铁水涛成钢件等。

  10.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海拔越高,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3)光现象

  1.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 = 3 × 10 8 m/s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v = 340 m/s

  3.元电荷: e = 1.6 × 10 �C19 C

  二.要点知识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引导掘进隧道、日食、月食的形成、影子的形成、瞄准时用到的“三点一线”、小孔成像等都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得到的。)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 5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浮 < G F浮 = G F浮 > G F浮 = G

  ρ液<ρ物>ρ物 ρ液 >ρ物

  (3)、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浮 = G 则:ρ液V排g =ρ物Vg

  ρ物=( V排/V)?ρ液= 2 3ρ液

  ③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 F浮 = G

  不同:悬浮ρ液 =ρ物 ;V排=V物

  漂浮ρ液 <ρ物;v排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 与G或比较ρ液与ρ物 。

  ⑤ 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ρ物= Gρ/ (G-F)

  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 G排 =ρ液V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漂浮问题“五规律”:(历年中考频率较高,)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7、浮力的利用:

  (1)、轮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 t 由排水量m 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 ;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 = m g ;轮船受到的浮力F浮 = m g 轮船和货物共重G=m g 。

  (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8、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衡条件)。

  计算浮力方法:

  ①称量法:F浮= G-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②压力差法:F浮= F向上 - F向下(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

  ③漂浮、悬浮时,F浮=G (二力*衡求浮力;)

  ④F浮=G排 或F浮=ρ液V排g (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⑤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知道物体质量时常用)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 6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3、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如照相机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

  4、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用尺规作图;

  (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

  (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

  (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

  (6)*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

  (7)*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

  (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5、人的眼睛像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胶片。

  6、*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7、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8、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 7

  第一章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

  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第二章光现象

  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V,玻璃中为2/3V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镜面反射:*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面)

  漫反射:*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粗糙*面或曲面)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2)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即*面镜是物像连线的中垂线。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面镜的应用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折射的同时必发生反射,折射中光速必定改变,而反射中光速不变。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共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u )成像大小虚实像物位置像距( v )应用

  u > 2f缩小实像透镜两侧f < v u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物远像变大;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镜头。

第四章物态变化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

  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 0。1℃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②继续从外界吸热

  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②继续向外界放热

  【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

  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 8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相同。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房屋、树木等)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5.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1)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大小。(2)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

  2.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计算公式:v=s/t。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以及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4)速度的单位①国际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s或・s-l。②常用单位:千米/小时,读做千米每小时,符号为/h。③单位的换算关系:1/s=3.6/h。

  (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①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虽然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但速度的大小却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因为物体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无论通过多远的路程,也不管运动多长时间。

  ②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均速度来粗略的地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运动快慢。

  ③*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式中,t为总时间,s为路程。

  ④正确理解*均速度:A.*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均的快慢程度,它实际是把复杂的变速运动当作简单的匀速运动来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B.由于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变化,因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程,物体的*均速度不同。所以,谈到*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的*均速度,否则,*均速度便失去意义。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 9

  第六章 电压 电阻

  一、电压

  知识点1――电压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水压是使水发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电压是使自由电荷生定向运动形成电流的原因。(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2)电压与电流的区别:①电压对电路中两点间才有意义,而电流和电路中某处或某点对应,一般说成某处的电流,某用电器两端的电压。②电压是原因,电流是结果。

  ●电压的单位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简称伏(V),此外常见的电压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和微伏(μV)。 1kV=10V,1mV=10V,1μV=10V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1)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对外供电时,电源通过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常见电源的电压值:①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

  ②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把每节电池的正、负极依次相连,组成的电池组叫串联电池组,它可以满足用电器对直流电压的不同需求。因为每节电池的电压U1相同,n节电池串联后,电池组的总电压U=nU1。

  ③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超过36V;④家庭电路中电压为220V(照明电路)⑤发生闪电的云层间电压可达10kV.

  ●常见电压值的划分(1)不高于36V的是安全电压; (2)1000V以下的叫低压;(3)1000V以上的叫高压。

  知识点2――电压表 33-3-6

  ●电压表是测量电压的仪器 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电压表在电路中的符号是 。

  在电路中,电源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直接用电压表测量。

  表盘上的V表示直流电压表,用于测量电池等电源的直流电路电压。

  实验室中,常用的双量程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一般情况下“―”接线柱共用,另外两个接线柱分别标有“3”、“15”字样,它们与“―”接线柱一起分别组成0~3V和0~15V两个量程。

  选用不同量程,分度值不同,选用0~3V量程时,分度值为0.1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下方的刻度线为准;选用0~15V量程时,分度值为0.5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上方的刻度线为准。

  ●电压表读数 1)使用电压表测电压,读数时首先分清电压表用的量程是多少,从而确认电压表相应量程每大格及每小格所代表的电压值。示数=分度值+小格数。

  (2)指针偏向哪个刻度就按哪一刻度读数,不必估读,指针向两刻度线中间时,按哪一刻度读数都行,此时读数有两个正确值。 ●电压表使用规则(1)使用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零,如有偏差,则要用螺丝刀旋转表盘上的调零螺丝,将指针调至零位。

  (2)电压表必须和被测用电器并联。(3)连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入“―”出。(4)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5)在不能预知被测电压的范围时,先试用大量程,并采用试触的方法,如电压表示数在小量程范围内,则改用小量程,提高测量精度。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知识点1――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见实验教学)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即U=U1+U2+ ?? +Un

  知识点2――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U1=U2=??=Un=U

  三、电阻

  四、变阻器

  知识点1――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

  举例: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橡胶、玻璃、陶瓷、油等都是绝缘体;硅、锗是半导体。 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原来不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也可能成为导体。例如:常态下玻璃是良好的绝缘体,如果给玻璃加热,使它达到红炽状态,它就变成导体了;纯净的水是绝缘体,但含有杂质的水却容易导电,是导体;干燥的木棒是绝缘体,潮湿的木棒是导体。

  导电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导体;绝缘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好的绝缘体。良导体和良好的绝缘体都是良好的电工材料。如:铜制导线中,铜丝是良导体,外包绝缘皮是良好的绝缘体。

  ●影响半导体导电性能的因素:温度、光照和掺杂物。

  在半导体中掺入少量的其他元素,它的导电性能会得到很大改善,从而可以把它们制成:

  光敏电阻:有无光照电阻值差异很大。热敏电阻:温度略有变化,电阻值变化很明显。 压敏电阻:电压变化,电阻值明显变化。 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具有将电信号放大的作用。

  半导体元件的应用十分广泛,已成为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仪器的重要元件。

  知识点2――电阻 ●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他的大小与是否接入电路,及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压大小无关。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方法

  会说。

  “说”即“归纳”,根据测量数据,横纵对比,归纳实验结论。哪些数据可以进行数量上的对比,得出初步结论?如何对数据运算处理,得到进一步结论?归纳初步结论时,语言叙述要精炼,也要注意控制变量,还要注意结论的完整性。归纳进一步结论时,要明白进行加(求和)、减(求差)、乘(乘积)、除(比值)运算,是为了得到新的物理概念,与普通的数**算是有本质区别的。

  囫囵吞枣的学物理,没有过程,就像盖楼房没有地基,是不牢固的。只会背概念,不会用概念,时间久了,那些物理名词、公式、原理,就成了“天书”,不理解,不是“真经”。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技巧

  会探。

  上述是《研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引入课,若要深入研究,还需要分组探究。动手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必须注意控制变量,编制数据表格要分清有几行几列,需填写什么内容,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沟通协作,这都是很重要的实验技能。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 10

  第一章 声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一、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招生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二、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第二章光的传播

  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

  (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

  (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五、*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面镜上的光经*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六、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

  七、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八、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九、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十、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5、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十一、看不见的光:

  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

  (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应用傍晚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

  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

  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

  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荧光作用;(验钞)

  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