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本十份

首页 / 知识 / |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1

  单项式与多项式

  仅含有一些数和字母的乘法包括乘方运算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或字母因数的数字系数,简称系数。

  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如果在几个单项式中,不管它们的系数是不是相同,只要他们所含的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那么,这几个单项式就叫做同类单项式,简称同类项所有的常数都是同类项。

  1、多项式

  有有限个单项式的代数和组成的式子,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里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单项式可以看作是多项式的特例

  把同类单项式的系数相加或相减,而单项式中的字母的乘方指数不变。

  在多项式中,所含的不同未知数的个数,称做这个多项式的元数经过合并同类项后,多项式所含单项式的个数,称为这个多项式的项数所含个单项式中次项的次数,就称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的值

  任何一个多项式,就是一个用加、减、乘、乘方运算把已知数和未知数连接起来的式子。

  3、多项式的恒等

  对于两个一元多项式fx、gx来说,当未知数x同取任一个数值a时,如果它们所得的值都是相等的,即fa=ga,那么,这两个多项式就称为是恒等的记为fx==gx,或简记为fx=gx。

  性质1如果fx==gx,那么,对于任一个数值a,都有fa=ga。

  性质2如果fx==gx,那么,这两个多项式的个同类项系数就一定对应相等。

  4、一元多项式的根

  一般地,能够使多项式fx的值等于0的未知数x的值,叫做多项式fx的根。

  多项式的加、减法,乘法

  1、多项式的加、减法

  2、多项式的乘法

  单项式相乘,用它们系数作为积的系数,对于相同的字母因式,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3、多项式的乘法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等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常用乘法公式

  公式I*方差公式

  a+ba―b=a^2―b^2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方差。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2

  第21章二次根式知识框图

  理解并掌握下列结论:

  (1)是非负数;(2);(3);

  I.二次根式的定义和概念:

  1、定义:一般地,形如√ā(a≥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当a>0时,√a表示a的算数*方根,√0=0

  2、概念:式子√ā(a≥0)叫二次根式。√ā(a≥0)是一个非负数。

  II.二次根式√ā的简单性质和几何意义

  1)a≥0;√ā≥0[双重非负性]

  2)(√ā)^2=a(a≥0)[任何一个非负数都可以写成一个数的*方的形式]3)√(a^2+b^2)表示*面间两点之间的距离,即勾股定理推论。

  IV.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

  1运算法则

  √a√b=√ab(a≥0,b≥0)

  √a/b=√a/√b(a≥0,b>0)

  二数二次根之积,等于二数之积的二次根。2共轭因式

  如果两个含有根式的代数式的积不再含有根式,那么这两个代数式叫做共轭因式,也称互为有理化根式。

  V.二次根式的加法和减法

  1同类二次根式

  一般地,把几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它们的被开方数相同,就把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2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把几个同类二次根式合并为一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3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先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进行合并

  Ⅵ.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确定运算顺序2灵活运用运算定律3正确使用乘法公式4大多数分母有理化要及时

  5在有些简便运算中也许可以约分,不要盲目有理化

  VII.分母有理化

  分母有理化有两种方法I.分母是单项式

  如:√a/√b=√a×√b/√b×√b=√ab/b

  II.分母是多项式要利用*方差公式

  如1/√a+√b=√a-√b/(√a+√b)(√a-√b)=√a-√b/a-bIII.分母是多项式要利用*方差公式

  如1/√a+√b=√a-√b/(√a+√b)(√a-√b)=√a-√b/a-b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知识框图

  旋转的定义

  旋转对称中心

  大于360°)。

  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旋转一个角度后,与初始图形重合,这种

  图形叫做旋转对称图形,这个定点叫做旋转对称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旋转角小于0°,

  也就是说:

  ①中心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自身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成中心对称图形。

  ②中心对称: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图形

  正(2N)边形(N为大于1的正整数),线段,矩形,菱形,圆

  只是中心对称图形

  *行四边形等.第24章圆知识框图

  圆和点的位置关系:以点P与圆O的为例(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P在⊙O外,PO>r;P在⊙O上,PO=r;P在⊙O内,PO<r。

  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两个公共点为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以直线AB与圆O为例(设OP⊥AB于P,则PO是AB到圆心的距离):AB与⊙O相离,PO>r;AB与⊙O相切,PO=r;AB与⊙O相交,PO<r。

  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两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外离P>R+r;外切P=R+r;相交R-r<P<R+r;内切P=R-r;内含P<R-r。

  圆的*面几何性质和定理

  一有关圆的基本性质与定理

  ⑴圆的确定: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圆的对称性质: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通过圆心的直线。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圆心。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2条弧。逆定理:*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2条弧。

  ⑵有关圆周角和圆心角的性质和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个圆周角,两组弧,两条弦,两条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⑶有关外接圆和内切圆的性质和定理

  ①一个三角形有唯一确定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外接圆圆心是三角形各边垂直*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相等;

  ②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各内角*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③S三角=1/2*△三角形周长*内切圆半径

  ④两相切圆的连心线过切点(连心线:两个圆心相连的线段)

  ⑤圆O中的弦PQ的中点M,过点M任作两弦AB,CD,弦AD与BC分别交PQ于X,Y,则M为XY之中点。

  〖有关切线的性质和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经过半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

  切线的判定方法: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切线的性质:(1)经过切点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2)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3)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到圆的两条切线的长相等,那点与圆心的连线*分切线的夹角。〖有关圆的计算公式〗

  1.圆的周长C=2πr=πd2.圆的面积S=πr^2;3.扇形弧长l=nπr/1804.扇形面积S=π(R^2-r^2)5.圆锥侧面积S=πrl

  第25章概率初步知识框图

  第26章二次函数

  知识框图

  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一般式:y=ax^2+bx+c(a≠0,a、b、c为常数),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顶点式:y=a(x-h)^2+k

  交点式(与x轴):y=a(x-x1)(x-x2)

  重要概念:(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b/2a。

  对称轴与抛物线唯一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P(-b/2a,(4ac-b)/4a)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b-4ac=0时,P在x轴上。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因为若对称轴在左边则对称轴小于0,也就是-b/2a0,所以b/2a要小于0,所以a、b要异号

  事实上,b有其自身的几何意义: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处的该抛物线切线的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的斜率k的值。可通过对二次函数求导得到。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抛物线与y轴交于(0,c)6.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Δ=b-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Δ=b-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_______

  Δ=b-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X的取值是虚数(x=-b±√b-4ac的值的相反数,乘上虚数i,整个式子除以2a)

  当a>0时,函数在x=-b/2a处取得最小值f(-b/2a)=4ac-b/4a;在{x|x-b/2a}上是增函数;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函数的值域是{y|y≥4ac-b/4a}相反不变

  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这时,函数是偶函数,解析式变形为y=ax+c(a≠0)解析式:

  第27章相似知识框图

  相似三角形的认识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similartriangles)。互为相似形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根据相似图形的特征来判断。(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1.*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或两边的延长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这是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引理,是以下判定方法证明的基础。这个引理的证明方法需要*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证明)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直角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

  1.斜边与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的两直角三角形相似。

  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直角三角形相似,并且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也相似。射影定理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推论

  推论一:顶角或底角相等的那个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推论二:腰和底对应成比例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推论三: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推论四: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都相似。

  推论五: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与另一个三角形的对应部分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推论六: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第三边上的中线与另一个三角形的对应部分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相似三角形的一切对应线段(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分线、外接圆半径、内切圆半径等)的比等于相似比。

  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方。

  相似三角形的特例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congruenttriangles)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全等三角形的特征:1.形状完全相同,相似比是k=1。

  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而相似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三角形。

  因此,相似三角形包括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注: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中的特殊情况)当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由此,可以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

  1、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SS或“边边边”),这一条也说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2、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或“边角边”)。3、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或“角边角”)。由3可推到

  4、有两角及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或“角角边”)

  5、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有: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或“斜边,直角边”)

  所以,SSS,SAS,ASA,AAS,HL均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注意:在全等的判定中,没有AAA和SSA,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的形状。A是英文角的缩写(angle),S是英文边的缩写(side)。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对应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分线相等。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中线相等。5、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6、全等三角形周长相等。

  7、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8、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9、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10、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11、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全等三角形的运用

  1、性质中三角形全等是条件,结论是对应角、对应边相等。而全等的判定却刚好相反。2、利用性质和判定,学会准确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与对应角是关键。在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一定把对应的顶点,角、边的顺序写一致,为找对应边,角提供方便。3,当图中出现两个以上等边三角形时,应首先考虑用SAS找全等三角形。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

  知识框图

  第29章投影与视图知识框图

  代数重点难点总结

  方程(组)

  一、基本概念

  1.方程、方程的解(根)、方程组的解、解方程(组)二、一元二次方程1.定义及一般形式:

  2.解法:⑴直接开*方法(注意特征)⑵配方法(注意步骤推倒求根公式)⑶公式法:⑷因式分解法(特征:左边=0)3.根的判别式:b24ac

  bc4.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x1+x2=,x1x2=

  aa逆定理:若,则以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a(x-x1)(x-x2)=0。5.常用等式:

  三、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1.分式方程⑴定义

  ⑵基本思想:去分母

  ⑶基本解法:①去分母法②换元法(如,)⑷验根及方法2.无理方程⑴定义

  ⑵基本思想:分母有理化

  ⑶基本解法:①乘方法(注意技巧!!)②换元法(例,)⑷验根及方法

  3.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

  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都可用代入法解。四、列方程解应用题一概述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是中学数学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具体步骤是:

  ⑴审题。理解题意。弄清问题中已知量是什么,未知量是什么,问题给出和涉及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⑵设元(未知数)。①直接未知数②间接未知数(往往二者兼用)。一般来说,未知数越多,方程越易列,但越难解。

  ⑶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相关的量。

  ⑷寻找相等关系(有的由题目给出,有的由该问题所涉及的等量关系给出),列方程。一般地,未知数个数与方程个数是相同的。⑸解方程及检验。⑹答案。

  综上所述,列方程解应用题实质是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设元、列方程),在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导致实际问题的解决(列方程、写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列方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列方程是解应用题的关键。

  函数及其图象

  ★重难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面直角坐标系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点2.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的特点

  3.关于坐标轴、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4.坐标*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二、函数

  1.表示方法:⑴解析法;⑵列表法;⑶图象法。

  2.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原则:⑴使代数式有意义;⑵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画函数图象:⑴列表;⑵描点;⑶连线。三、二次函数(定义→图象→性质)⑴定义:

  ⑵图象:抛物线(用描点法画出:先确定顶点、对称轴、开口方向,再对称地描点)。用配方法变为,则顶点为(h,k);对称轴为直线x=h;a>0时,开口向上;a0时,在对称轴左侧,右侧;a

  四边形

  ★重难点★相交线与*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判定、性质。分类表:

  1.一般性质(角)⑴内角和:360°

  ⑵顺次连结各边中点得*行四边形。

  推论1: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菱形。

  推论2: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矩形。⑶外角和:360°2.特殊四边形

  ⑴研究它们的一般方法:

  ⑵*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⑶判定步骤:四边形→*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

  ⑷对角线的纽带作用:3.对称图形

  ⑴轴对称(定义及性质);⑵中心对称(定义及性质)4.有关定理:①*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其推论1、2②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③*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如,找下图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5.重要辅助线:①常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②梯形中常“*移一腰”、“*移对角线”、“作高”、“连结顶点和对腰中点并延长与底边相交”转化为三角形。6.作图:任意等分线段。

  第十章圆

  ★重难点★①圆的重要性质;②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③与圆有关的角的定理;④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定理。一、圆的基本性质1.圆的定义

  2.有关概念:弦、直径;弧、等弧、优弧、劣弧、半圆;弦心距;等圆、同圆、同心圆。3.“三点定圆”定理4.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5.“等对等”定理及其推论

  5.与圆有关的角:⑴圆心角定义(等对等定理)⑵圆周角定义(圆周角定理,与圆心角的关系)⑶弦切角定义(弦切角定理)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三种位置及判定与性质:相离、相切、相交2.切线的性质(重点)

  3.切线的判定定理(重点)。圆的切线的判定有⑴⑵

  4.切线长定理

  三、圆换圆的位置关系

  1.五种位置关系及判定与性质:(重点:相切)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2.相切(交)两圆连心线的性质定理3.两圆的公切线:⑴定义⑵性质四、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1.相交弦定理2.切割线定理

  五、与和正多边形

  1.圆的内接、外切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2.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及性质3.圆的外切四边形、内接四边形的性质4.正多边形及计算中心角:

  内角的一半:(解Rt△OAM可求出相关元素等)六、一组计算公式1.圆周长公式2.圆面积公式3.扇形面积公式4.弧长公式

  5.弓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及相关计算七、点的轨迹六条基本轨迹八、有关作图

  1.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2.*分已知弧

  3.作已知两线段的比例中项4.等分圆周:4、8;6、3等分九、基本图形十、重要辅助线1.作半径

  2.见弦往往作弦心距

  3.见直径往往作直径上的圆周角4.切点圆心莫忘连

  5.两圆相切公切线(连心线)6.两圆相交公共弦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3

  (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②*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③*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矩形的性质)

  ①矩形具有*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②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正方形的判定与性质

  1、判定方法:

  1邻边相等的矩形;

  2邻边垂直的菱形;

  3对角线垂直的矩形;

  4对角线相等的菱形;

  2、性质:

  1边:四边相等,对边*行;

  2角: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邻角互补;

  3对角线互相*分、垂直、相等,且每长对角线*分一组内角。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

  角*分线:把一个角*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学*方法,就是角的角*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个角*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性质定理:角*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分线上

  标准差与方差

  极差是什么:一组数据中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极差,即极差=值—最小值。

  计算器——求标准差与方差的一般步骤:

  1、打开计算器,按“ON”键,按“MODE”“2”进入统计SD状态。

  2、在开始数据输入之前,请务必按“SHIFT”“CLR”“1”“=”键清除统计存储器。

  3、输入数据:按数字键输入数值,然后按“M+”键,就能完成一个数据的输入。如果想对此输入同样的数据时,还可在步骤3后按“SHIET”“;”,后输入该数据出现的频数,再按“M+”键。

  4、当所有的数据全部输入结束后,按“SHIFT”“2”,选择的是“标准差”,就可以得到所求数据的标准差;

  5、标准差的*方就是方差。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4

  (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②*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③*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矩形的性质)

  ①矩形具有*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②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正方形的判定与性质

  1、判定方法:

  1邻边相等的矩形;

  2邻边垂直的菱形;

  3对角线垂直的矩形;

  4对角线相等的菱形;

  2、性质:

  1边:四边相等,对边*行;

  2角: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邻角互补;

  3对角线互相*分、垂直、相等,且每长对角线*分一组内角。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

  角*分线:把一个角*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学*方法,就是角的角*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个角*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性质定理:角*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分线上

  标准差与方差

  极差是什么:一组数据中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极差,即极差=值―最小值。

  计算器――求标准差与方差的一般步骤:

  1、打开计算器,按“ON”键,按“MODE”“2”进入统计SD状态。

  2、在开始数据输入之前,请务必按“SHIFT”“CLR”“1”“=”键清除统计存储器。

  3、输入数据:按数字键输入数值,然后按“M+”键,就能完成一个数据的输入。如果想对此输入同样的数据时,还可在步骤3后按“SHIET”“;”,后输入该数据出现的频数,再按“M+”键。

  4、当所有的数据全部输入结束后,按“SHIFT”“2”,选择的是“标准差”,就可以得到所求数据的标准差;

  5、标准差的*方就是方差。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5

  第21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

  (1)若这个条件不成立,则不是二次根式;

  (2)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0。

  2、重要公式:

  3、积的算术*方根:

  积的算术*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方根的积;

  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5、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方,然后比大小。

  6、商的算术*方根:,

  商的算术*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方根。

  7、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8、最简二次根式:

  (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9、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10、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六种代数运算,以前学过的,在有理数范围内的一切公式和运算律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都适用;

  (2)二次根式的运算一般要先把二次根式进行适当化简,例如:化为同类二次根式才能合并;除法运算有时转化为分母有理化或约分更为简便;使用乘法公式等。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时,ax2+bx+c=0叫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问题时,多数*题要先化为一般形式,目的是确定一般形式中的a、 b、 c;其中a 、 b,、c可能是具体数,也可能是含待定字母或特定式子的代数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要求灵活运用,其中直接开*方法虽然简单,但是适用范围较小;公式法虽然适用范围大,但计算较繁,易发生计算错误;因式分解法适用范围较大,且计算简便,是首选方法;配方法使用较少。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当ax2+bx+c=0

  (a≠0)时,Δ=b2—4ac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请注意以下等价命题:

  Δ>0 <=>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4。*均增长率问题————————应用题的类型题之一(设增长率为x):

  (1)第一年为a,第二年为a(1+x),第三年为a(1+x)2。

  (2)常利用以下相等关系列方程:第三年=第三年或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总和。

  第23章旋转

  1、概念: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面、旋转角

  2、旋转的性质:

  (1)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两个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两个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中心对称: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4、中心对称的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5、中心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6

  第21章二次根式知识框图

  理解并掌握下列结论:

  (1)是非负数;

  (2);

  (3);

  I.二次根式的定义和概念:

  1、定义:一般地,形如√ā(a≥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当a>0时,√a表示a的算数*方根,√0=0

  2、概念:式子√ā(a≥0)叫二次根式。√ā(a≥0)是一个非负数。

  II.二次根式√ā的简单性质和几何意义

  1)a≥0;√ā≥0[双重非负性]

  2)(√ā)^2=a(a≥0)[任何一个非负数都可以写成一个数的*方的形式]3)√(a^2+b^2)表示*面间两点之间的距离,即勾股定理推论。

  IV.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

  1运算法则

  √a√b=√ab(a≥0,b≥0)

  √a/b=√a/√b(a≥0,b>0)

  二数二次根之积,等于二数之积的二次根。2共轭因式

  如果两个含有根式的代数式的积不再含有根式,那么这两个代数式叫做共轭因式,也称互为有理化根式。

  V.二次根式的加法和减法

  1同类二次根式

  一般地,把几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它们的被开方数相同,就把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2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把几个同类二次根式合并为一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3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先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进行合并

  Ⅵ.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确定运算顺序2灵活运用运算定律3正确使用乘法公式4大多数分母有理化要及时

  5在有些简便运算中也许可以约分,不要盲目有理化

  VII.分母有理化

  分母有理化有两种方法I.分母是单项式

  如:√a/√b=√a×√b/√b×√b=√ab/b

  II.分母是多项式要利用*方差公式

  如1/√a+√b=√a-√b/(√a+√b)(√a-√b)=√a-√b/a-bIII.分母是多项式要利用*方差公式

  如1/√a+√b=√a-√b/(√a+√b)(√a-√b)=√a-√b/a-b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知识框图

  旋转的定义

  旋转对称中心

  大于360°)。

  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旋转一个角度后,与初始图形重合,这种

  图形叫做旋转对称图形,这个定点叫做旋转对称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旋转角小于0°,

  也就是说:

  ①中心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自身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成中心对称图形。

  ②中心对称: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图形

  正(2N)边形(N为大于1的正整数),线段,矩形,菱形,圆

  只是中心对称图形

  *行四边形等.第24章圆知识框图

  圆和点的位置关系:以点P与圆O的为例(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P在⊙O外,PO>r;P在⊙O上,PO=r;P在⊙O内,PO<r。

  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两个公共点为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以直线AB与圆O为例(设OP⊥AB于P,则PO是AB到圆心的距离):AB与⊙O相离,PO>r;AB与⊙O相切,PO=r;AB与⊙O相交,PO<r。

  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两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外离P>R+r;外切P=R+r;相交R-r<P<R+r;内切P=R-r;内含P<R-r。

  圆的*面几何性质和定理

  一有关圆的基本性质与定理

  ⑴圆的确定: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圆的对称性质: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通过圆心的直线。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圆心。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2条弧。逆定理:*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2条弧。

  ⑵有关圆周角和圆心角的性质和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个圆周角,两组弧,两条弦,两条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⑶有关外接圆和内切圆的性质和定理

  ①一个三角形有唯一确定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外接圆圆心是三角形各边垂直*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相等;

  ②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各内角*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③S三角=1/2*△三角形周长*内切圆半径

  ④两相切圆的连心线过切点(连心线:两个圆心相连的线段)

  ⑤圆O中的弦PQ的中点M,过点M任作两弦AB,CD,弦AD与BC分别交PQ于X,Y,则M为XY之中点。

  〖有关切线的性质和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经过半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

  切线的判定方法: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切线的性质:(1)经过切点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2)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3)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到圆的两条切线的长相等,那点与圆心的连线*分切线的夹角。〖有关圆的计算公式〗

  1.圆的周长C=2πr=πd2.圆的面积S=πr^2;3.扇形弧长l=nπr/1804.扇形面积S=π(R^2-r^2)5.圆锥侧面积S=πrl

  第25章概率初步知识框图

  第26章二次函数

  知识框图

  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一般式:y=ax^2+bx+c(a≠0,a、b、c为常数),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顶点式:y=a(x-h)^2+k

  交点式(与x轴):y=a(x-x1)(x-x2)

  重要概念:(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b/2a。

  对称轴与抛物线唯一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P(-b/2a,(4ac-b)/4a)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b-4ac=0时,P在x轴上。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因为若对称轴在左边则对称轴小于0,也就是-b/2a0,所以b/2a要小于0,所以a、b要异号

  事实上,b有其自身的几何意义: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处的该抛物线切线的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的斜率k的值。可通过对二次函数求导得到。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抛物线与y轴交于(0,c)6.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Δ=b-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Δ=b-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_______

  Δ=b-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X的取值是虚数(x=-b±√b-4ac的值的相反数,乘上虚数i,整个式子除以2a)

  当a>0时,函数在x=-b/2a处取得最小值f(-b/2a)=4ac-b/4a;在{x|x-b/2a}上是增函数;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函数的值域是{y|y≥4ac-b/4a}相反不变

  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这时,函数是偶函数,解析式变形为y=ax+c(a≠0)解析式:

  第27章相似知识框图

  相似三角形的认识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similartriangles)。互为相似形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根据相似图形的特征来判断。(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1.*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或两边的延长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这是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引理,是以下判定方法证明的基础。这个引理的证明方法需要*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证明)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直角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

  1.斜边与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的两直角三角形相似。

  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直角三角形相似,并且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也相似。射影定理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推论

  推论一:顶角或底角相等的那个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推论二:腰和底对应成比例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推论三: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推论四: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都相似。

  推论五: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与另一个三角形的对应部分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推论六: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第三边上的中线与另一个三角形的对应部分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相似三角形的一切对应线段(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分线、外接圆半径、内切圆半径等)的比等于相似比。

  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方。

  相似三角形的特例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congruenttriangles)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全等三角形的特征:1.形状完全相同,相似比是k=1。

  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而相似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三角形。

  因此,相似三角形包括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注: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中的特殊情况)当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由此,可以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

  1、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SS或“边边边”),这一条也说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2、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或“边角边”)。3、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或“角边角”)。由3可推到

  4、有两角及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或“角角边”)

  5、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有: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或“斜边,直角边”)

  所以,SSS,SAS,ASA,AAS,HL均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注意:在全等的判定中,没有AAA和SSA,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的形状。A是英文角的缩写(angle),S是英文边的缩写(side)。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对应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分线相等。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中线相等。5、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6、全等三角形周长相等。

  7、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8、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9、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10、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11、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全等三角形的运用

  1、性质中三角形全等是条件,结论是对应角、对应边相等。而全等的判定却刚好相反。2、利用性质和判定,学会准确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与对应角是关键。在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一定把对应的顶点,角、边的顺序写一致,为找对应边,角提供方便。3,当图中出现两个以上等边三角形时,应首先考虑用SAS找全等三角形。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

  知识框图

  第29章投影与视图知识框图

  代数重点难点总结

  方程(组)

  一、基本概念

  1.方程、方程的解(根)、方程组的解、解方程(组)二、一元二次方程1.定义及一般形式:

  2.解法:⑴直接开*方法(注意特征)⑵配方法(注意步骤推倒求根公式)⑶公式法:⑷因式分解法(特征:左边=0)3.根的判别式:b24ac

  bc4.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x1+x2=,x1x2=

  aa逆定理:若,则以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a(x-x1)(x-x2)=0。5.常用等式:

  三、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1.分式方程⑴定义

  ⑵基本思想:去分母

  ⑶基本解法:①去分母法②换元法(如,)⑷验根及方法2.无理方程⑴定义

  ⑵基本思想:分母有理化

  ⑶基本解法:①乘方法(注意技巧!!)②换元法(例,)⑷验根及方法

  3.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

  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都可用代入法解。四、列方程解应用题一概述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是中学数学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具体步骤是:

  ⑴审题。理解题意。弄清问题中已知量是什么,未知量是什么,问题给出和涉及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⑵设元(未知数)。①直接未知数②间接未知数(往往二者兼用)。一般来说,未知数越多,方程越易列,但越难解。

  ⑶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相关的量。

  ⑷寻找相等关系(有的由题目给出,有的由该问题所涉及的等量关系给出),列方程。一般地,未知数个数与方程个数是相同的。⑸解方程及检验。⑹答案。

  综上所述,列方程解应用题实质是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设元、列方程),在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导致实际问题的解决(列方程、写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列方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列方程是解应用题的关键。

  函数及其图象

  ★重难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面直角坐标系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点2.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的特点

  3.关于坐标轴、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4.坐标*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二、函数

  1.表示方法:⑴解析法;⑵列表法;⑶图象法。

  2.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原则:⑴使代数式有意义;⑵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画函数图象:⑴列表;⑵描点;⑶连线。三、二次函数(定义→图象→性质)⑴定义:

  ⑵图象:抛物线(用描点法画出:先确定顶点、对称轴、开口方向,再对称地描点)。用配方法变为,则顶点为(h,k);对称轴为直线x=h;a>0时,开口向上;a0时,在对称轴左侧,右侧;a

  四边形

  ★重难点★相交线与*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判定、性质。分类表:

  1.一般性质(角)⑴内角和:360°

  ⑵顺次连结各边中点得*行四边形。

  推论1: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菱形。

  推论2: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矩形。⑶外角和:360°2.特殊四边形

  ⑴研究它们的一般方法:

  ⑵*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⑶判定步骤:四边形→*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

  ⑷对角线的纽带作用:3.对称图形

  ⑴轴对称(定义及性质);⑵中心对称(定义及性质)4.有关定理:①*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其推论1、2②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③*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如,找下图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5.重要辅助线:①常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②梯形中常“*移一腰”、“*移对角线”、“作高”、“连结顶点和对腰中点并延长与底边相交”转化为三角形。6.作图:任意等分线段。

  第十章圆

  ★重难点★①圆的重要性质;②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③与圆有关的角的定理;④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定理。一、圆的基本性质1.圆的定义

  2.有关概念:弦、直径;弧、等弧、优弧、劣弧、半圆;弦心距;等圆、同圆、同心圆。3.“三点定圆”定理4.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5.“等对等”定理及其推论

  5.与圆有关的角:⑴圆心角定义(等对等定理)⑵圆周角定义(圆周角定理,与圆心角的关系)⑶弦切角定义(弦切角定理)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三种位置及判定与性质:相离、相切、相交2.切线的性质(重点)

  3.切线的判定定理(重点)。圆的切线的判定有⑴⑵

  4.切线长定理

  三、圆换圆的位置关系

  1.五种位置关系及判定与性质:(重点:相切)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2.相切(交)两圆连心线的性质定理3.两圆的公切线:⑴定义⑵性质四、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1.相交弦定理2.切割线定理

  五、与和正多边形

  1.圆的内接、外切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2.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及性质3.圆的外切四边形、内接四边形的性质4.正多边形及计算中心角:

  内角的一半:(解Rt△OAM可求出相关元素等)六、一组计算公式1.圆周长公式2.圆面积公式3.扇形面积公式4.弧长公式

  5.弓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及相关计算七、点的轨迹六条基本轨迹八、有关作图

  1.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2.*分已知弧

  3.作已知两线段的比例中项4.等分圆周:4、8;6、3等分九、基本图形十、重要辅助线1.作半径

  2.见弦往往作弦心距

  3.见直径往往作直径上的圆周角4.切点圆心莫忘连

  5.两圆相切公切线(连心线)6.两圆相交公共弦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7

  第21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

  (1)若这个条件不成立,则不是二次根式;

  (2)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 ≥0。

  2、重要公式:

  3、积的算术*方根:

  积的算术*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方根的积;

  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5、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方,然后比大小。

  6、商的算术*方根:,

  商的算术*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方根。

  7、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8、最简二次根式:

  (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9、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10、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六种代数运算,以前学过的,在有理数范围内的一切公式和运算律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都适用;

  (2)二次根式的运算一般要先把二次根式进行适当化简,例如:化为同类二次根式才能合并;除法运算有时转化为分母有理化或约分更为简便;使用乘法公式等。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时,ax2+bx+c=0叫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问题时,多数*题要先化为一般形式,目的是确定一般形式中的a、 b、 c;其中a 、 b,、c可能是具体数,也可能是含待定字母或特定式子的代数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要求灵活运用,其中直接开*方法虽然简单,但是适用范围较小;公式法虽然适用范围大,但计算较繁,易发生计算错误;因式分解法适用范围较大,且计算简便,是首选方法;配方法使用较少。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当ax2+bx+c=0

  (a≠0)时,Δ=b2—4ac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请注意以下等价命题:

  Δ>0 <=>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Δ=0 <=>有两个相等的实根;Δ<0 <=>无实根;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8

  第1章二次根式

  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性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注:关于二次根式的运算,由于二次根式的乘除相对于二次根式的加减来说更易于掌握,教科书先安排二次根式的乘除,再安排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一节的内容有两条发展的线索。一条是用具体计算的例子体会二次根式乘除法则的合理性,并运用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运算;一条是由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得到

  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第2章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的方程,由*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行小结。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9

  1二次根式:形如a(a0)的式子为二次根式;性质:a(a0)是一个非负数;

  a2aa0。

  2二次根式的乘除:ababa0,b0;

  aaa0,b0。bb3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加减时,先将二次根式华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4海伦-秦九韶公式:S是三角形的面积,Sp(p)(pb)(pc),p为pabc。2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等号两边都是整式,且只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是2的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配方法:将方程的一边配成完全*方式,然后两边开方;

  bb24ac公式法:x2a因式分解法:左边是两个因式的乘积,右边为零。

  3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韦达定理:设x1,x2是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那么有x1x2,x1x2第三章旋转

  1图形的旋转旋转:一个图形绕某一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的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2中心对称:一个图形绕一个点旋转180度,和另一个图形重合,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图形: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重合,则说这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第四章圆

  1圆、圆心、半径、直径、圆弧、弦、半圆的定义

  2垂直于弦的直径

  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弦,并且*方弦所对的两条弧;*分弦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弧、弦、圆心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baca对的弦也相等。

  4圆周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5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点在dr点在圆上d=r点在圆内d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三角形的内切圆: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为它的内切圆,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分线的交点,为三角形的内心。

  6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d>R+r外切d=R+r相交R-r第五章概率初步

  1概率意义: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频率某个常数p附*,则常数p叫做事件A的概率。

  2用列举法求概率

  一般的,在一次试验中,有n中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概率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中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就是p(A)=mnm稳定在n3用频率去估计概率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10

  第21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

  (1)若这个条件不成立,则不是二次根式;

  (2)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 ≥0。

  2、重要公式:

  3、积的算术*方根:

  积的算术*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方根的积;

  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5、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方,然后比大小。

  6、商的算术*方根:,

  商的算术*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方根。

  7、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8、最简二次根式:

  (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9、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10、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六种代数运算,以前学过的,在有理数范围内的一切公式和运算律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都适用;

  (2)二次根式的运算一般要先把二次根式进行适当化简,例如:化为同类二次根式才能合并;除法运算有时转化为分母有理化或约分更为简便;使用乘法公式等。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时,ax2+bx+c=0叫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问题时,多数*题要先化为一般形式,目的是确定一般形式中的a、 b、 c;其中a 、 b,、c可能是具体数,也可能是含待定字母或特定式子的代数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要求灵活运用,其中直接开*方法虽然简单,但是适用范围较小;公式法虽然适用范围大,但计算较繁,易发生计算错误;因式分解法适用范围较大,且计算简便,是首选方法;配方法使用较少。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当ax2+bx+c=0

  (a≠0)时,Δ=b2―4ac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请注意以下等价命题:

  Δ>0 <=>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Δ=0 <=>有两个相等的实根;Δ<0 <=>无实根;

  4。*均增长率问题――――――――应用题的类型题之一(设增长率为x):

  (1)第一年为a ,第二年为a(1+x) ,第三年为a(1+x)2。

  (2)常利用以下相等关系列方程:第三年=第三年或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总和。

  第23章旋转

  1、概念: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面、旋转角

  2、旋转的性质:

  (1)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两个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两个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中心对称: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4、中心对称的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5、中心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本十份扩展阅读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本十份(扩展1)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 (菁华6篇)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

  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

  2、概率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 记作P(A)=p.

  注意:(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3、求概率的方法

  (1)用列举法求概率(列表法、画树形图法)

  (2)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大面,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2

  1、 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

  2、概率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 记作P(A)= p.

  注意:(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3、求概率的方法

  (1)用列举法求概率(列表法、画树形图法)

  (2)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大面,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3

  I.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II.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 [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x-x ) [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 ,0)和 B(x,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 k=(4ac-b^2)/4a x,x=(-b±√b^2-4ac)/2a

  III.二次函数的图像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4

  1.一元二次方程:在整式方程中,只含 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 ).其中( )叫做二次项,( )叫做一次项,( )叫做常数项;( )叫做二次项的系数,( )叫做一次项的系数.

  2.易错知识辨析:

  (1)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应把它进行整理,化成一般形式后再进行判断,注意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中 .

  (2)用公式法和因式分解的方法解方程时要先化成一般形式.

  (3)用配方法时二次项系数要化1.

  (4)用直接开*方的方法时要记得取正、负.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5

  矩形知识点

  1、矩形的概念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具有*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3、矩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矩形的面积:S矩形=长×宽=ab

  正方形知识点

  1、正方形的概念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具有*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4条对称轴;

  (5)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小等腰直角三角形;

  (6)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正方形的判定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先证它是矩形,再证有一组邻边相等。

  先证它是菱形,再证有一个角是直角。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一般顺序如下:

  先证明它是*行四边形;

  再证明它是菱形(或矩形);

  最后证明它是矩形(或菱形)。

  圆知识点

  圆的面积s=π×r×r

  其中,π是周围率,约等于3.14

  r是圆的半径。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2πR.C代表圆的周长,r代表圆的半径。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2(R的*方).S代表圆的面积,r为圆的半径。

  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对数公式

  对数公式是数学中的一种常见公式,如果a^x=N(a>0,且a≠1),则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做x=log(a)(N),其中a要写于log右下。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N叫做真数。通常我们将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以e为底的对数称为自然对数。

  数学学*技巧

  1.求教与自学相结合

  在学*过程中,即要争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是又不能过分依赖教师, 必须自己主动地去学*、去探索、去获取,应该在自己认真学*和研究的基础上去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2.学*与思考相结合

  在学*过程中,对课本的内容要认真研究,提出疑问,追本究源。对每一个概念、公式、定理都要弄清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以及蕴含于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要尽量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要克服那种死守书本、机械呆板、不知变通的学*方法。

  3.学用结合,勤于实践

  在学*过程中,要准确地掌握抽象概念的本质含义,了解从实际模型中抽象为理论的演变过程。对所学理论知识,要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它的具体实例,使之具体化,尽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应用于实践。

  4.博观约取,由博返约

  课本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在学*过程中,除了认真研究课本以外,还要阅读有关的课外资料,来扩大知识领域。同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研究,掌握其知识结构。

  5.既有模仿,又有创新

  模仿是数学学*中不可缺少的学*方法,但是决不能机械地模仿,应该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不拘泥于已有的框框,不囿于现成的模式。

  6.及时复*增强记忆

  课堂上学*的内容,必须当天消化,要先复*,后做练*,复*工作必须经常进行,每一单元结束后,应将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整理,使之系统化、深刻化。

  7.总结学*经验,评价学*效果

  学*中的总结和评价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解题规律的掌握、学*方法与态度的调整和评判能力的提高。在学*过程中,应注意总结听课、阅读和解题中的收获和体会。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6

  1、矩形的概念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具有*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3、矩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矩形的面积:S矩形=长×宽=ab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本十份(扩展2)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优选【十】篇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 1

  一、圆周角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①定理有三方面的意义:

  a.圆心角和圆周角在同一个圆或等圆中;(相关知识点 如何证明四点共圆 )

  b.它们对着同一条弧或者对的两条弧是等弧

  c.具备a、b两个条件的圆周角都是相等的,且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②因为圆心角的度数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相等,所以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

  二、圆周角定理的推论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于90°;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三、推论解释说明

  圆周角定理在九年级数学知识点中属于几何部分的重要内容。

  ①推论1是圆中证明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若将推论1中的“同弧或等弧”改为“同弦或等弦”结论就不成立.因为一条弦所对的圆周角有两个.

  ②推论2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的前提条件是“在同圆或等圆中”

  ③圆周角定理的推论2的应用非常广泛,要把直径与90°圆周角联系起来,一般来说,当条件中有直径时,通常会作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从而得到直角三角形,为进一步解题创造条件

  ④推论3实质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逆定理.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 2

  I.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II.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 [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x-x ) [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 ,0)和 B(x,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 k=(4ac-b^2)/4a x,x=(-b±√b^2-4ac)/2a

  III.二次函数的图像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 3

  1、正方形的概念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具有*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4条对称轴;

  (5)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小等腰直角三角形;

  (6)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正方形的判定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先证它是矩形,再证有一组邻边相等。

  先证它是菱形,再证有一个角是直角。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一般顺序如下:

  先证明它是*行四边形;

  再证明它是菱形(或矩形);

  最后证明它是矩形(或菱形)。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 4

  1、 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a0)

  2、 关于二次函数的几个概念: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所以也叫抛物线y=ax2+bx+c;抛物线关于对称轴对称且以对称轴为界,一半图象上坡,另一半图象下坡;其中c叫二次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 即二次函数图象必过(0,c)点。

  3、 y=ax2 (a0)的特性:当y=ax2+bx+c (a0)中的b=0且c=0时二次函数为y=ax2 (a这个二次函数是一个特殊的二次函数,有下列特性:(1)图象关于y轴对称;(2)顶点(0,0);

  4、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二次函数图象上三点的坐标,可设解析式y=ax2+bx+c,并把这三点的坐标代入,解关于a、b、c的三元一次方程组,求出a、b、c的值, 从而求出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5、二次函数的顶点式: y=a(x―h)2+k (a 由顶点式可直接得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h, k),对称轴方程 x=h 和函数的最值 y最值= k。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 5

  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

  2、概率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 记作P(A)=p.

  注意:(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3、求概率的方法

  (1)用列举法求概率(列表法、画树形图法)

  (2)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大面,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 6

  第1章 二次根式

  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 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性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注:关于二次根式的运算,由于二次根式的乘除相对于二次根式的加减来说更易于掌握,教科书先安排二次根式的乘除,再安排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一节的内容有两条发展的线索。一条是用具体计算的例子体会二次根式乘除法则的合理性,并运用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运算;一条是由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得到

  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第2章 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 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 的方程,由*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 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 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 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行小结。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 7

  圆的面积s=π×r×r

  其中,π是周围率,约等于3.14

  r是圆的半径。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2πR.C代表圆的周长,r代表圆的半径。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2(R的*方).S代表圆的面积,r为圆的半径。

  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 8

  1、正方形的概念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具有*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4条对称轴;

  (5)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小等腰直角三角形;

  (6)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正方形的判定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先证它是矩形,再证有一组邻边相等。

  先证它是菱形,再证有一个角是直角。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一般顺序如下:

  先证明它是*行四边形;

  再证明它是菱形(或矩形);

  最后证明它是矩形(或菱形)。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 9

  第21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

  (1)若这个条件不成立,则不是二次根式;

  (2)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 ≥0。

  2、重要公式:

  3、积的算术*方根:

  积的算术*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方根的积;

  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5、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方,然后比大小。

  6、商的算术*方根:,

  商的算术*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方根。

  7、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8、最简二次根式:

  (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9、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10、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六种代数运算,以前学过的,在有理数范围内的一切公式和运算律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都适用;

  (2)二次根式的运算一般要先把二次根式进行适当化简,例如:化为同类二次根式才能合并;除法运算有时转化为分母有理化或约分更为简便;使用乘法公式等。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时,ax2+bx+c=0叫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问题时,多数*题要先化为一般形式,目的是确定一般形式中的a、 b、 c;其中a 、 b,、c可能是具体数,也可能是含待定字母或特定式子的代数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要求灵活运用,其中直接开*方法虽然简单,但是适用范围较小;公式法虽然适用范围大,但计算较繁,易发生计算错误;因式分解法适用范围较大,且计算简便,是首选方法;配方法使用较少。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当ax2+bx+c=0

  (a≠0)时,Δ=b2—4ac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请注意以下等价命题:

  Δ>0 <=>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Δ=0 <=>有两个相等的实根;Δ<0 <=>无实根;

  4。*均增长率问题————————应用题的类型题之一(设增长率为x):

  (1)第一年为a ,第二年为a(1+x) ,第三年为a(1+x)2。

  (2)常利用以下相等关系列方程:第三年=第三年或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总和。

  第23章旋转

  1、概念: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面、旋转角

  2、旋转的性质:

  (1)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两个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两个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中心对称: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4、中心对称的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5、中心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 10

  第1章 二次根式

  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 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性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注:关于二次根式的运算,由于二次根式的乘除相对于二次根式的加减来说更易于掌握,教科书先安排二次根式的乘除,再安排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一节的内容有两条发展的线索。一条是用具体计算的例子体会二次根式乘除法则的合理性,并运用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运算;一条是由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得到

  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第2章 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 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 的'方程,由*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 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 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 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行小结。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本十份(扩展3)

——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五)份

  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1

  (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②*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③*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矩形的性质)

  ①矩形具有*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②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正方形的判定与性质

  1、判定方法:

  1邻边相等的矩形;

  2邻边垂直的菱形;

  3对角线垂直的矩形;

  4对角线相等的菱形;

  2、性质:

  1边:四边相等,对边*行;

  2角: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邻角互补;

  3对角线互相*分、垂直、相等,且每长对角线*分一组内角。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

  角*分线:把一个角*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学*方法,就是角的角*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个角*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性质定理:角*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分线上

  标准差与方差

  极差是什么:一组数据中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极差,即极差=值—最小值。

  计算器——求标准差与方差的一般步骤:

  1、打开计算器,按“ON”键,按“MODE”“2”进入统计SD状态。

  2、在开始数据输入之前,请务必按“SHIFT”“CLR”“1”“=”键清除统计存储器。

  3、输入数据:按数字键输入数值,然后按“M+”键,就能完成一个数据的输入。如果想对此输入同样的数据时,还可在步骤3后按“SHIET”“;”,后输入该数据出现的频数,再按“M+”键。

  4、当所有的数据全部输入结束后,按“SHIFT”“2”,选择的是“标准差”,就可以得到所求数据的标准差;

  5、标准差的*方就是方差。

  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2

  不等式的概念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集: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任何一个适合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都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

  3、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5、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方法。

  不等式基本性质

  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4、说明:①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是随着加或乘的运算改变。②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一元一次不等式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一般地,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不等式的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将x项的系数化为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4、当任何数x都不能使不等式同时成立,我们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其解为空集。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6、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7、不等式的解集:

  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3

  1二次根式:形如a(a0)的式子为二次根式;性质:a(a0)是一个非负数;

  a2aa0。

  2二次根式的乘除:ababa0,b0;

  aaa0,b0。bb3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加减时,先将二次根式华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4海伦-秦九韶公式:S是三角形的面积,Sp(p)(pb)(pc),p为pabc。2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等号两边都是整式,且只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是2的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配方法:将方程的一边配成完全*方式,然后两边开方;

  bb24ac公式法:x2a因式分解法:左边是两个因式的乘积,右边为零。

  3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韦达定理:设x1,x2是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那么有x1x2,x1x2第三章旋转

  1图形的旋转旋转:一个图形绕某一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的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2中心对称:一个图形绕一个点旋转180度,和另一个图形重合,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图形: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重合,则说这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第四章圆

  1圆、圆心、半径、直径、圆弧、弦、半圆的定义

  2垂直于弦的直径

  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弦,并且*方弦所对的两条弧;*分弦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弧、弦、圆心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baca对的弦也相等。

  4圆周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5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点在dr点在圆上d=r点在圆内d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三角形的内切圆: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为它的内切圆,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分线的交点,为三角形的内心。

  6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d>R+r外切d=R+r相交R-r第五章概率初步

  1概率意义: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频率某个常数p附*,则常数p叫做事件A的概率。

  2用列举法求概率

  一般的,在一次试验中,有n中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概率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中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就是p(A)=mnm稳定在n3用频率去估计概率

  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4

  第21章二次根式知识框图

  理解并掌握下列结论:

  (1)是非负数;(2);(3);

  I.二次根式的定义和概念:

  1、定义:一般地,形如√ā(a≥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当a>0时,√a表示a的算数*方根,√0=0

  2、概念:式子√ā(a≥0)叫二次根式。√ā(a≥0)是一个非负数。

  II.二次根式√ā的简单性质和几何意义

  1)a≥0;√ā≥0[双重非负性]

  2)(√ā)^2=a(a≥0)[任何一个非负数都可以写成一个数的*方的形式]3)√(a^2+b^2)表示*面间两点之间的距离,即勾股定理推论。

  IV.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

  1运算法则

  √a√b=√ab(a≥0,b≥0)

  √a/b=√a/√b(a≥0,b>0)

  二数二次根之积,等于二数之积的二次根。2共轭因式

  如果两个含有根式的代数式的积不再含有根式,那么这两个代数式叫做共轭因式,也称互为有理化根式。

  V.二次根式的加法和减法

  1同类二次根式

  一般地,把几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它们的被开方数相同,就把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2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把几个同类二次根式合并为一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3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先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进行合并

  Ⅵ.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确定运算顺序2灵活运用运算定律3正确使用乘法公式4大多数分母有理化要及时

  5在有些简便运算中也许可以约分,不要盲目有理化

  VII.分母有理化

  分母有理化有两种方法I.分母是单项式

  如:√a/√b=√a×√b/√b×√b=√ab/b

  II.分母是多项式要利用*方差公式

  如1/√a+√b=√a-√b/(√a+√b)(√a-√b)=√a-√b/a-bIII.分母是多项式要利用*方差公式

  如1/√a+√b=√a-√b/(√a+√b)(√a-√b)=√a-√b/a-b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知识框图

  旋转的定义

  旋转对称中心

  大于360°)。

  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旋转一个角度后,与初始图形重合,这种

  图形叫做旋转对称图形,这个定点叫做旋转对称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旋转角小于0°,

  也就是说:

  ①中心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自身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成中心对称图形。

  ②中心对称: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图形

  正(2N)边形(N为大于1的正整数),线段,矩形,菱形,圆

  只是中心对称图形

  *行四边形等.第24章圆知识框图

  圆和点的位置关系:以点P与圆O的为例(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P在⊙O外,PO>r;P在⊙O上,PO=r;P在⊙O内,PO<r。

  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两个公共点为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以直线AB与圆O为例(设OP⊥AB于P,则PO是AB到圆心的距离):AB与⊙O相离,PO>r;AB与⊙O相切,PO=r;AB与⊙O相交,PO<r。

  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两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外离P>R+r;外切P=R+r;相交R-r<P<R+r;内切P=R-r;内含P<R-r。

  圆的*面几何性质和定理

  一有关圆的基本性质与定理

  ⑴圆的确定: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圆的对称性质: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通过圆心的直线。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圆心。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2条弧。逆定理:*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2条弧。

  ⑵有关圆周角和圆心角的性质和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个圆周角,两组弧,两条弦,两条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⑶有关外接圆和内切圆的性质和定理

  ①一个三角形有唯一确定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外接圆圆心是三角形各边垂直*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相等;

  ②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各内角*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③S三角=1/2*△三角形周长*内切圆半径

  ④两相切圆的连心线过切点(连心线:两个圆心相连的线段)

  ⑤圆O中的弦PQ的中点M,过点M任作两弦AB,CD,弦AD与BC分别交PQ于X,Y,则M为XY之中点。

  〖有关切线的性质和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经过半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

  切线的判定方法: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切线的性质:(1)经过切点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2)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3)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到圆的两条切线的长相等,那点与圆心的连线*分切线的夹角。〖有关圆的计算公式〗

  1.圆的周长C=2πr=πd2.圆的面积S=πr^2;3.扇形弧长l=nπr/1804.扇形面积S=π(R^2-r^2)5.圆锥侧面积S=πrl

  第25章概率初步知识框图

  第26章二次函数

  知识框图

  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一般式:y=ax^2+bx+c(a≠0,a、b、c为常数),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顶点式:y=a(x-h)^2+k

  交点式(与x轴):y=a(x-x1)(x-x2)

  重要概念:(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b/2a。

  对称轴与抛物线唯一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P(-b/2a,(4ac-b)/4a)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b-4ac=0时,P在x轴上。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因为若对称轴在左边则对称轴小于0,也就是-b/2a0,所以b/2a要小于0,所以a、b要异号

  事实上,b有其自身的几何意义: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处的该抛物线切线的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的斜率k的值。可通过对二次函数求导得到。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抛物线与y轴交于(0,c)6.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Δ=b-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Δ=b-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_______

  Δ=b-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X的取值是虚数(x=-b±√b-4ac的值的相反数,乘上虚数i,整个式子除以2a)

  当a>0时,函数在x=-b/2a处取得最小值f(-b/2a)=4ac-b/4a;在{x|x-b/2a}上是增函数;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函数的值域是{y|y≥4ac-b/4a}相反不变

  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这时,函数是偶函数,解析式变形为y=ax+c(a≠0)解析式:

  第27章相似知识框图

  相似三角形的认识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similartriangles)。互为相似形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根据相似图形的特征来判断。(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1.*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或两边的延长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这是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引理,是以下判定方法证明的基础。这个引理的证明方法需要*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证明)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直角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

  1.斜边与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的两直角三角形相似。

  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直角三角形相似,并且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也相似。射影定理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推论

  推论一:顶角或底角相等的那个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推论二:腰和底对应成比例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推论三: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推论四: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都相似。

  推论五: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与另一个三角形的对应部分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推论六: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第三边上的中线与另一个三角形的对应部分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相似三角形的一切对应线段(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分线、外接圆半径、内切圆半径等)的比等于相似比。

  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方。

  相似三角形的特例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congruenttriangles)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全等三角形的特征:1.形状完全相同,相似比是k=1。

  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而相似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三角形。

  因此,相似三角形包括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注: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中的特殊情况)当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由此,可以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

  1、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SS或“边边边”),这一条也说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2、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或“边角边”)。3、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或“角边角”)。由3可推到

  4、有两角及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或“角角边”)

  5、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有: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或“斜边,直角边”)

  所以,SSS,SAS,ASA,AAS,HL均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注意:在全等的判定中,没有AAA和SSA,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的形状。A是英文角的缩写(angle),S是英文边的缩写(side)。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对应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分线相等。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中线相等。5、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6、全等三角形周长相等。

  7、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8、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9、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10、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11、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全等三角形的运用

  1、性质中三角形全等是条件,结论是对应角、对应边相等。而全等的判定却刚好相反。2、利用性质和判定,学会准确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与对应角是关键。在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一定把对应的顶点,角、边的顺序写一致,为找对应边,角提供方便。3,当图中出现两个以上等边三角形时,应首先考虑用SAS找全等三角形。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

  知识框图

  第29章投影与视图知识框图

  代数重点难点总结

  方程(组)

  一、基本概念

  1.方程、方程的解(根)、方程组的解、解方程(组)二、一元二次方程1.定义及一般形式:

  2.解法:⑴直接开*方法(注意特征)⑵配方法(注意步骤推倒求根公式)⑶公式法:⑷因式分解法(特征:左边=0)3.根的判别式:b24ac

  bc4.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x1+x2=,x1x2=

  aa逆定理:若,则以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a(x-x1)(x-x2)=0。5.常用等式:

  三、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1.分式方程⑴定义

  ⑵基本思想:去分母

  ⑶基本解法:①去分母法②换元法(如,)⑷验根及方法2.无理方程⑴定义

  ⑵基本思想:分母有理化

  ⑶基本解法:①乘方法(注意技巧!!)②换元法(例,)⑷验根及方法

  3.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

  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都可用代入法解。四、列方程解应用题一概述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是中学数学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具体步骤是:

  ⑴审题。理解题意。弄清问题中已知量是什么,未知量是什么,问题给出和涉及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⑵设元(未知数)。①直接未知数②间接未知数(往往二者兼用)。一般来说,未知数越多,方程越易列,但越难解。

  ⑶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相关的量。

  ⑷寻找相等关系(有的由题目给出,有的由该问题所涉及的等量关系给出),列方程。一般地,未知数个数与方程个数是相同的。⑸解方程及检验。⑹答案。

  综上所述,列方程解应用题实质是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设元、列方程),在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导致实际问题的解决(列方程、写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列方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列方程是解应用题的关键。

  函数及其图象

  ★重难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面直角坐标系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点2.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的特点

  3.关于坐标轴、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4.坐标*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二、函数

  1.表示方法:⑴解析法;⑵列表法;⑶图象法。

  2.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原则:⑴使代数式有意义;⑵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画函数图象:⑴列表;⑵描点;⑶连线。三、二次函数(定义→图象→性质)⑴定义:

  ⑵图象:抛物线(用描点法画出:先确定顶点、对称轴、开口方向,再对称地描点)。用配方法变为,则顶点为(h,k);对称轴为直线x=h;a>0时,开口向上;a0时,在对称轴左侧,右侧;a

  四边形

  ★重难点★相交线与*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判定、性质。分类表:

  1.一般性质(角)⑴内角和:360°

  ⑵顺次连结各边中点得*行四边形。

  推论1: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菱形。

  推论2: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矩形。⑶外角和:360°2.特殊四边形

  ⑴研究它们的一般方法:

  ⑵*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⑶判定步骤:四边形→*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

  ⑷对角线的纽带作用:3.对称图形

  ⑴轴对称(定义及性质);⑵中心对称(定义及性质)4.有关定理:①*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其推论1、2②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③*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如,找下图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5.重要辅助线:①常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②梯形中常“*移一腰”、“*移对角线”、“作高”、“连结顶点和对腰中点并延长与底边相交”转化为三角形。6.作图:任意等分线段。

  第十章圆

  ★重难点★①圆的重要性质;②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③与圆有关的角的定理;④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定理。一、圆的基本性质1.圆的定义

  2.有关概念:弦、直径;弧、等弧、优弧、劣弧、半圆;弦心距;等圆、同圆、同心圆。3.“三点定圆”定理4.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5.“等对等”定理及其推论

  5.与圆有关的角:⑴圆心角定义(等对等定理)⑵圆周角定义(圆周角定理,与圆心角的关系)⑶弦切角定义(弦切角定理)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三种位置及判定与性质:相离、相切、相交2.切线的性质(重点)

  3.切线的判定定理(重点)。圆的切线的判定有⑴⑵

  4.切线长定理

  三、圆换圆的位置关系

  1.五种位置关系及判定与性质:(重点:相切)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2.相切(交)两圆连心线的性质定理3.两圆的公切线:⑴定义⑵性质四、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1.相交弦定理2.切割线定理

  五、与和正多边形

  1.圆的内接、外切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2.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及性质3.圆的外切四边形、内接四边形的性质4.正多边形及计算中心角:

  内角的一半:(解Rt△OAM可求出相关元素等)六、一组计算公式1.圆周长公式2.圆面积公式3.扇形面积公式4.弧长公式

  5.弓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及相关计算七、点的轨迹六条基本轨迹八、有关作图

  1.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2.*分已知弧

  3.作已知两线段的比例中项4.等分圆周:4、8;6、3等分九、基本图形十、重要辅助线1.作半径

  2.见弦往往作弦心距

  3.见直径往往作直径上的圆周角4.切点圆心莫忘连

  5.两圆相切公切线(连心线)6.两圆相交公共弦

  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5

  一、重要概念

  1.数的分类及概念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 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3.倒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1/a(a1);B.1/a中,aa1时,1/aD.积为1。

  4.相反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0时,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

  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

  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

  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

  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二、实数的运算

  1.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

  分配律)

  3.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

  到右(如5 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三、应用举例(略)

  附:典型例题

  1.已知:a、b、x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求证:│x-a│+│x-b│=b-a.

  2.已知:a-b=-2且ab0,(a0,b0),判断a、b的符号。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本十份(扩展4)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

  知识点、概念总结

  1.不等式: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分类: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与非严格不等式。

  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严格不等式,用不小于号(大于或等于号)、不大于号(小于或等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非严格不等式,或称广义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4.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5.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1)用不等式表示:一般的,一个含未知数的不等式有无数个解,其解集是一个范围,这个范围可用最简单的不等式表达出来,例如:x-1≤2的解集是x≤3

  (2)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形象地说明不等式有无限多个解,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两点:一是定边界线;二是定方向。

  6.解不等式可遵循的一些同解原理

  (1)不等式F(x)F(x)同解。

  (2)如果不等式F(x)

  (3)如果不等式F(x)0,那么不等式F(x)H(x)G(x)同解。

  7.不等式的性质:

  (1)如果x>y,那么yy;(对称性)

  (2)如果x>y,y>z;那么x>z;(传递性)

  (3)如果x>y,而z为任意实数或整式,那么x+z>y+z;(加法则)

  (4)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5)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6)如果x>y,m>n,那么x+m>y+n(充分不必要条件)

  (7)如果x>y>0,m>n>0,那么xm>yn

  (8)如果x>y>0,那么x的n次幂>y的n次幂(n为正数)

  8.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9.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顺序:

  (1)去分母(运用不等式性质2、3)

  (2)去括号

  (3)移项(运用不等式性质1)

  (4)合并同类项

  (5)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运用不等式性质2、3)

  (6)有些时候需要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10.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综合运用:

  一般先求出函数表达式,再化简不等式求解。

  1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

  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求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

  (2)求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一般利用数轴)

  (3)用代数符号语言来表示公共部分。(也可以说成是下结论)

  13.解不等式的诀窍

  (1)大于大于取大的(大大大);

  例如:X>-1,X>2,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2

  (2)小于小于取小的(小小小);

  例如:X<-4,X<-6,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6

  (3)大于小于交叉取中间;

  (4)无公共部分分开无解了;

  14.解不等式组的口诀

  (1)同大取大

  例如,x>2,x>3,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3

  (2)同小取小

  例如,x<2,x<3,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2

  (3)大小小大中间找

  例如,x<2,x>1,不等式组的解集是1

  (4)大大小小不用找

  例如,x<2,x>3,不等式组无解

  15.应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审清题意

  (2)设未知数,根据所设未知数列出不等式组

  (3)解不等式组

  (4)由不等式组的解确立实际问题的解

  (5)作答

  16.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其公共解不一定就为实际问题的解,所以需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分析,最后确定结果。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2

  1.同底数幂的乘法:am?an=am+n ,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同底数幂的除法:am÷an=am-n ,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3.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am)n=amn ,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ab)n=anbn ,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积。

  4.零指数与负指数公式:

  (1)a0=1 (a≠0); a-n= ,(a≠0)。 注意:00,0-2无意义。

  (2)有了负指数,可用科学记数法记录小于1的数,例如:0.0000201=2.01×10-5。

  5.(1)*方差公式:(a+b)(a-b)= a2-b2,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方差;

  (2)完全*方公式:

  ① (a+b)2=a2+2ab+b2, 两个数和的*方,等于它们的*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2倍;

  ② (a-b)2=a2-2ab+b2 , 两个数差的*方,等于它们的*方和,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③ (a+b-c)2=a2+b2+c2+2ab-2ac-2bc

  6.配方:

  (1)若二次三项式x2+px+q是完全*方式,则有关系式: ;

  (2)二次三项式ax2+bx+c经过配方,总可以变为a(x-h)2+k的形式。

  注意:当x=h时,可求出ax2+bx+c的最大(或最小)值k。

  (3)注意: 。

  7.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

  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8.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注意:(若a、b、c、p、q是常数)ax2+bx+c和x2+px+q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

  9.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10.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11.去(添)括号法则: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面几何部分

  1、补角重要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余角重要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①直线公理: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②有关垂线的定理:(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比例尺:比例尺1:m中,1表示图上距离,m表示实际距离,若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m厘米.

  3、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4、n边形的对角线公式: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5、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6、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①a+b>c(a b为最短的两条线段)②a-b

  7、第三边取值范围:

  a-b< c

  8、对应周长取值范围:

  若两边分别为a,b则周长的取值范围是 2a

  如两边分别为5和7则周长的取值范围是 14

  9、相关命题:

  (1) 三角形中最多有1个直角或钝角,最多有3个锐角,最少有2个锐角。

  (2) 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锐角的取值范围是60≤X<90 。最大锐角不小于60度。

  (3)任意一个三角形两角*分线的夹角=90+第三角的一半。

  (4) 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外部。

  (5) 全等图形的大小(面积、周长)、形状都相同。

  (6)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图形。

  (7)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8) 角*分线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9)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3

  一、目标与要求

  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三、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经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使学生逐步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

  四、知识点、概念总结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条件: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

  (1)它是等式;

  (2)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3)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

  (4)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4.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三:等式两边同时乘方(或开方),等式仍然成立。

  解方程都是依据等式的这三个性质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5.合并同类项

  (1)依据:乘法分配律

  (2)把未知数相同且其次数也相同的相合并成一项;常数计算后合并成一项

  (3)合并时次数不变,只是系数相加减。

  6.移项

  (1)含有未知数的项变号后都移到方程左边,把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

  (2)依据:等式的性质

  (3)把方程一边某项移到另一边时,一定要变号。

  7.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一般解法:

  (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记住如括号外有减号的话一定要变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5)系数化成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b/a.

  8.同解方程

  如果两个方程的解相同,那么这两个方程叫做同解方程。

  9.方程的同解原理:

  (1)方程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式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2)方程的两边同乘或同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初一年级新学期数学知识点,希望给您带来启发!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4

  有理数

  1.1 正数与负数

  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negative number)。

  与负数具有相反意义,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1.2 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integer),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fraction)。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rational number)。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number axis)。

  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opposite number)。(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记作|a|。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面直角坐标系

  下面是对*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学*,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面直角坐标系

  *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知识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通过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知识的讲解学*,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同学们认真学*吧。

  初中数学知识点:点的坐标的性质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相信上面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知识的内容讲解学*,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考出好成绩。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5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本十份(扩展5)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

1、电解水:正、阳、氧(气);负、阴、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2:1

2、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4、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5、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6、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7、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8、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9、元素化合价口诀:钾钠银氢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铝三碳四氧负二, 氟氯溴碘负一价。金正非负单质零,正负总价和为零。

10、此外要注意:题目要求的在酸性溶液还是碱性溶液、或者溶液是无色还是有色

11、在原子中,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12、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13、能鉴别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水的试剂是石蕊试剂。

1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15、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16、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17、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18、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19、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O2的发生装置。

20、酒精C2H5OH,又名乙醇,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

2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22、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23、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24、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25、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6、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7、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8、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9、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30、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3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3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3、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3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5、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36、过滤操作中有“三*”:(1)漏斗下端紧*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在玻璃捧引流。

37、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38、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39、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40、实验除杂原则:先除其它,后除水蒸气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本十份(扩展6)

——初三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五)份

  初三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1

  一、重要概念

  分类:

  1、代数式与有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整式和分式

  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没有除法运算或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

  3、单项式与多项式

  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说明: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多项式区分开。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划分代数式类别时,是从外形来看。如,=x,=│x│等。

  4、系数与指数

  区别与联系:①从位置上看;②从表示的意义上看。

  5、同类项及其合并

  条件:①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合并依据:乘法分配律

  6、根式

  表示方根的代数式叫做根式。

  含有关于字母开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无理式。

  注意:①从外形上判断;②区别:、是根式,但不是无理式是无理数。

  7.算术*方根

  ⑴正数a的正的*方根[a与*方根的区别];

  ⑵算术*方根与绝对值

  ①联系:都是非负数,=│a│

  ②区别:│a│中,a为一切实数;中,a为非负数。

  8、同类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

  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满足条件: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把分母中的根号划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9、指数

  ⑴幂,乘方运算

  ①a0时,②a0时,0n是偶数,0n是奇数

  ⑵零指数:=1a0

  负整指数:=1/a0,p是正整数

  二、运算定律、性质、法则

  1、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法则

  2、分式的性质

  ⑴基本性质:=m0

  ⑵符号法则:

  ⑶繁分式:①定义;②化简方法两种

  3、整式运算法则去括号、添括号法则

  4、幂的运算性质:①②③=;④=;⑤

  技巧:

  5、乘法法则:⑴单⑵单⑶多多。

  6、乘法公式:正、逆用。

  a+ba-b=

  ab=

  7、除法法则:⑴单⑵多单。

  8、因式分解:⑴定义;⑵方法:A.提公因式法;B.公式法;C.十字相乘法;D.分组分解法;E.求根公式法。

  9、算术根的性质:=;;a0;a0正用、逆用。

  10、根式运算法则:⑴加法法则合并同类二次根式;⑵乘、除法法则;⑶分母有理化:A.;B.;C..

  11、科学记数法:110,n是整数=

  初三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2

  1、弧长公式

  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l的计算公式为L=nπr/180

  2、扇形面积公式,其中n是扇形的圆心角度数,R是扇形的半径,l是扇形的弧长.

  S=�vn/360�wπR2=1/2×lR

  3、圆锥的侧面积,其中l是圆锥的母线长,r是圆锥的地面半径.

  S=1/2×l×2πr=πrl

  4、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圆的切线与经过切点的弦所夹的角,叫做弦切角.

  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弦与切线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

  一、选择题

  1.(2014o珠海,第4题3分)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3cm,�{为4cm,则圆柱体的侧面积为()

  A.24πcm2B.36πcm2C.12cm2D.24cm2

  考点:圆柱的计算.

  分析: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把相应数值代入即可求解.

  解答:解:圆柱的侧面积=2π×3×4=24π.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圆柱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2014o广西贺州,第11题3分)如图,以AB为直径的⊙O与弦CD相交于点E,且AC=2,AE=,CE=1.则弧BD的长是()

  A.B.C.D.

  考点:垂径定理;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弧长的计算.

  分析:连接OC,先根据勾股定理判断出△ACE的形状,再由垂径定理得出CE=DE,故=,由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A的度数,故可得出∠BOC的度数,求出OC的长,再根据弧长公式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连接OC,

  ∵△ACE中,AC=2,AE=,CE=1,

  ∴AE2+CE2=AC2,

  ∴△ACE是直角三角形,即AE⊥CD,

  ∵sinA==,

  ∴∠A=30°,

  ∴∠COE=60°,

  ∴=sin∠COE,即=,解得OC=,

  ∵AE⊥CD,

  ∴=,

  ∴===.

  故选B.

  初三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3

  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

  2、概率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 记作P(A)=p.

  注意:(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3、求概率的方法

  (1)用列举法求概率(列表法、画树形图法)

  (2)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大面,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初三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4

  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行线:在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2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2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移:在*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移*移变换,简称*移。

  对应点:*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初三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5

  一、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

  (1)若这个条件不成立,则不是二次根式。

  (2)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0。

  2、积的算术*方根:积的算术*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方根的积。

  3、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方,然后比大小。

  4、商的算术*方根:商的算术*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方根。

  5、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1)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6、最简二次根式:

  (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7、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8、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六种代数运算,以前学过的,在有理数范围内的一切公式和运算律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都适用。

  (2)二次根式的运算一般要先把二次根式进行适当化简,例如:化为同类二次根式才能合并;除法运算有时转化为分母有理化或约分更为简便;使用乘法公式等。

  二、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0时,ax2+bx+c=0叫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问题时,多数*题要先化为一般形式,目的是确定一般形式中的a、 b、 c;其中a 、 b,、c可能是具体数,也可能是含待定字母或特定式子的代数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要求灵活运用,其中直接开*方法虽然简单,但是适用范围较小;公式法虽然适用范围大,但计算较繁,易发生计算错误;因式分解法适用范围较大,且计算简便,是首选方法;配方法使用较少。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当ax2+bx+c=0(a≠0)时,Δ=b2―4ac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请注意以下等价命题:

  Δ>0 <=>有两个不等的实根;Δ=0 <=>有两个相等的实根;Δ<0 <=>无实根。

  4、*均增长率问题――应用题的类型题之一(设增长率为x):

  (1)第一年为a,第二年为a(1+x),第三年为a(1+x)2。

  (2)常利用以下相等关系列方程:第三年=第三年或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总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