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的知识点范本10份

首页 / 知识 / |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 1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数字或字母的乘积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2.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任何一个非零数的零次方等于1.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5.常数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6.多项式的排列

  (1)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2)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7.多项式的排列时注意:

  (1)由于单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因此在排列时,仍需把每一项的性质符号看作是这一项的一部分,一起移动。

  (2)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母的多项式,排列时,要注意:

  a.先确认按照哪个字母的指数来排列。

  b.确定按这个字母向里排列,还是向外排列。

  (3)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8.多项式的加法:

  多项式的加法,是指多项式的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即合并同类项)。

  9.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10.合并同类项: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可以合并,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11.掌握同类项的概念时注意:

  (1)判断几个单项式或项,是否是同类项,就要掌握两个条件:

  ①所含字母相同。

  ②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

  (2)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排列的顺序也无关。

  (3)所有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12.合并同类项步骤:

  (1)准确的找出同类项;

  (2)逆用分配律,把同类项的系数加在一起(用小括号),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13.在掌握合并同类项时注意:

  (1)如果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后,结果为0;

  (2)不要漏掉不能合并的项;

  (3)只要不再有同类项,就是结果(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14.整式的拓展

  整式的乘除:重点是整式的乘除,尤其是其中的乘法公式。乘法公式的结构特征以及公式中的字母的广泛含义,学生不易掌握.因此,乘法公式的灵活运用是难点,添括号(或去括号)时,括号中符号的处理是另一个难点。添括号(或去括号)是对多项式的变形,要根据添括号(或去括号)的法则进行。在整式的乘除中,单项式的乘除是关键,这是因为,一般多项式的乘除都要“转化”为单项式的乘除。

  整式四则运算的主要题型有:

  (1)单项式的四则运算

  此类题目多以选择题和应用题的形式出现,其特点是考查单项式的四则运算。

  (2)单项式与多项式的运算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 2

  初中数学集合的运算中考知识点集锦

  集合的运算知识:它包括有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对偶律、对偶律、同一律等。

  集合的运算定律

  交换律:A∩B=B∩A

  A∪B=B∪A

  结合律:A∪(B∪C)=(A∪B)∪C

  A∩(B∩C)=(A∩B)∩C

  分配对偶律:A∩(B∪C)=(A∩B)∪(A∩C)

  A∪(B∩C)=(A∪B)∩(A∪C)

  对偶律:(A∪B)^C=A^C∩B^C

  (A∩B)^C=A^C∪B^C

  同一律:A∪Φ=A

  A∩U=A

  求补律:A∪A'=U

  A∩A'=Φ

  对合律:(A')'=A

  等幂律:A∪A=A

  A∩A=A

  零一律:A∪U=U

  A∩U=A

  吸收律:A∪(A∩B)=A

  A∩(A∪B)=A

  德·摩根定律(反演律):(A∪B)'=A'∩B'

  (A∩B)'=A'∪B'

  知识拓展:容斥原理(特殊情况):card(A∪B)=card(A)+card(B)-card(A∩B)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 3

  一、目标与要求

  1、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自发地寻找不等式的解,会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

  2、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模型的过程,经历探究不等式解与解集的不同意义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对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探究,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将它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重点

  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正确运用不等式的性质;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解法。

  三、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理解;

  弄清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

  小编导语: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数学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是有关中考数学考试知识点分析:矩形的内容,供你学*参考!

  1、矩形的概念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具有*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4)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3、矩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矩形的面积S矩形=长×宽=ab

  据日本《中文导报》报道,日本法务省入国管理局*期发表的“在留外国人登录者统计”结果显示,虽然总数略有增长,但从在留资格来看,自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以后,赴日留学、工作的中国人呈现逐渐减少趋势。

  自1959年日本开始统计外国人人口以来,在日中国人在2007年跃居首位,2012年在全体外国人中所占比例曾经高达32%,也就是每三个在日外国人当中就有一人是中国人。但最新统计显示,中国人在外国人比例中降至30.2%。

  中国留学生逐渐减少

  过去,因为留学日本签证较容易、花费较少、容易就业,日本被认为是“性价比高”的地方。自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放宽自费留学政策后,赴日留学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但*年却不愠不火。

  2012年末,全日本在籍中国人留学生为113,980人;2015年6月末,该数字减至104,051人。日本学生支援机构今年初公布了截止去年5月的日本各大学等(不含语言学校等)的在籍外国留学生人数。整体为139,185人,比上年增加了2.7%。其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为77,792人,同比减少5%。韩国为13,940人,同比减少9%。越南为11,174人,增至上一年的1.8倍。

  务工者人数降幅明显

  技能实*生,实际上已经成为日本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接收外国劳动者而采取的一种变通方法。*年来,由于日本经济不景气,在日外国技能实*生工作条件恶劣。最*受到日元持续贬值影响,外国研修生原本不高的收入进一步缩水。另外,随着中国收入的逐渐提高,愿意赴日本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少。

  截至2015年6月,中国人技能实*生有9万,6120人 ,与2012年末的111,395人相比,降幅较明显。

  另外,持有技能签证(厨师等拥有熟练技术业务者)同期也从19,023人下降至16,715人 。

  生活稳定层人数稳步上升

  “技术·国际业务·人文知识”在留资格,是将“技术”和“国际业务·人文知识”合并后的一个签证类型,主要是在公司里担任文案或技术类职务,通常留学生大学毕业在日本就职以后就是持此类签证。

  过去学文科是给“国际业务·人文知识”,学理科是给“技术”签证。有了此类签证,在日生活就逐渐迈向“稳定”。2012年末,持有此类签证的中国人有54,461人,到2015年6月,已增至59,755人。

  另外,从2012年末至2015年6月,持有“经营管理”在留资格的中国人从4423人增长至7318人。

  事实上,在此期间还有不少人或取得“永住”签证,或加入日本国籍。从2012年末至2015年6月,在日中国人“永住者”从191,958人增至219,557人。从法务省的另外一份统计显示,自2012年至2014年的三年间,加入日本国籍的中国人有9503人。

  男女比例失调

  从统计还可以看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男女比例失调。截止2015年6月,持有在留资格的中国女性有380,928人,而男性仅为271,667人。

  另外,从年龄层看,在日中国人19至40岁占大多数,40岁上人数呈下降态势。值得留意的是,80岁以上的老人有2181人。

  主要分布在三大都市圈

  日本的人口·企业活动·大学等教育机关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全日本约一半人口集中在从三大都市圈,即从东京、名古屋、大阪三都市的市中心延伸50公里内的范围内。从分布区域来看,在日中国人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

  统计显示,超过1万中国人的都道府县有13个,依次为:东京都157,559人,神奈川县57,242人,埼玉县53,847人,大阪府51,845人,爱知县45,433人,千叶县42,336人,兵库县22,353人,福冈县19,027人,广岛县13,939人,岐阜县12,887人,茨城县12,760人,京都府11,915人,静冈县11,334人。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 4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知识点1:同类二次根式

  (Ⅰ)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如这样的二次根式都是同类二次根式。

  (Ⅱ)判断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1)首先将不是最简形式的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再看被开方数是否相同。(2)几个二次根式是否是同类二次根式,只与被开方数及根指数有关,而与根号外的因式无关。

  知识点2: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

  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理论依据是逆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只把它们的系数相加,根指数和被开方数都不变,不是同类二次根式的不能合并。

  知识点3: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则

  二次根式相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二次根式合并,合并的方法为系数相加,根式不变。

  知识点4: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方法和顺序

  运算方法是利用加、减、乘、除法则以及与多项式乘法类似法则进行混合运算。运算的顺序是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

  知识点5: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则与乘除法则的区别

  乘除法中,系数相乘,被开方数相乘,与两根式是否是同类根式无关,加减法中,系数相加,被开方数不变而且两根式须是同类最简根式。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确定函数定义域的方法

  (1)关系式为整式时,函数定义域为全体实数;

  (2)关系式含有分式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3)关系式含有二次根式时,被开放方数大于等于零;

  (4)关系式中含有指数为零的式子时,底数不等于零;

  (5)实际问题中,函数定义域还要和实际情况相符合,使之有意义。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

  (1)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函数关系式;

  (2)将x、y的几对值或图像上的几个点的坐标代入上述函数关系式中得到以待定系数为未知数的方程

  (3)解方程得出未知系数的值;

  (4)将求出的待定系数代回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中得出所求函数的解析式。

  中考数学知识点汇总

  圆的定理: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 5

  一、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征:①不在同一直线上;②三条线段;③首尾顺次相接;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三角形中的三条重要线段:角*分线、中线、高

  (1)角*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

  (2)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说明:①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高都是线段;

  ②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且都交于一点;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的内部(锐角三角形)、外部(钝角三角形),也可能在边上(直角三角形),它们(或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二、三角形的边和角

  三边关系: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由三边关系可以推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三角形内、外角的关系

  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三角形的一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4.三角形的外角和为360°。

  四、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

  说明: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情况。

  2.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它的两个锐角互余。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 6

  圆的初步认识

  一、圆及圆的相关量的定义

  1.*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3.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4.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

  5.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2个公共点为相交;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6.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2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7.在圆上,由2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成为圆锥的母线。

  二、有关圆的字母表示方法

  圆--⊙ 半径―r 弧--⌒ 直径―d

  扇形弧长/圆锥母线―l 周长―C 面积―S三、有关圆的基本性质与定理(27个)

  1.点P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

  P在⊙O外,PO>r;P在⊙O上,PO=r;P在⊙O内,PO

  2.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圆心。

  3.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逆定理:*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

  4.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2个圆心角,2个圆周角,2条弧,2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5.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6.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7.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确定一个圆。

  8.一个三角形有唯一确定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外接圆圆心是三角形各边垂直*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相等;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各内角*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边距离相等。

  9.直线AB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OP⊥AB于P,则PO是AB到圆心的距离):

  AB与⊙O相离,PO>r;AB与⊙O相切,PO=r;AB与⊙O相交,PO

  10.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

  1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

  外离P>R+r;外切P=R+r;相交R-r

  三、有关圆的计算公式

  1.圆的周长C=2πr=πd 2.圆的面积S=s=πr? 3.扇形弧长l=nπr/180

  4.扇形面积S=nπr? /360=rl/2 5.圆锥侧面积S=πrl

  四、圆的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O(a,b)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x-a)^2+(y-b)^2=r^2

  2.圆的一般方程

  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移项,合并同类项后,可得圆的一般方程是

  x^2+y^2+Dx+Ey+F=0

  和标准方程对比,其实D=-2a,E=-2b,F=a^2+b^2

  相关知识:圆的离心率e=0.在圆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都是r.

  五、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

  链接: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5)

  *面内,直线Ax+By+C=O与圆x^2+y^2+Dx+Ey+F=0的位置关系判断一般方法是

  讨论如下2种情况:

  (1)由Ax+By+C=O可得y=(-C-Ax)/B,[其中B不等于0],

  代入x^2+y^2+Dx+Ey+F=0,即成为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f(x)=0.

  利用判别式b^2-4ac的符号可确定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下: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2交点,即圆与直线相交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1交点,即圆与直线相切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0交点,即圆与直线相离

  (2)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行于y轴(或垂直于x轴)

  将x^2+y^2+Dx+Ey+F=0化为(x-a)^2+(y-b)^2=r^2

  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我们规定x1

  当x=-C/Ax2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x1

  当x=-C/A=x1或x=-C/A=x2时,直线与圆相切

  圆的定理: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 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的内对角

  12①直线L和⊙O相交 d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3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4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5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6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7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8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外角等于内对角

  19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20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

  21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分两圆的公共弦

  22定理 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23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24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25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26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27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28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29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30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31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32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3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34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35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小编导语: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数学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是有关中考数学考试知识点分析:三角函数的内容,供你学*参考!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等于对边比斜边;sinA=a/c

  余弦(cos)等于邻边比斜边;cosA=b/c

  正切(tan)等于对边比邻边;tanA=a/b

  余切(cot)等于邻边比对边;cotA=b/a

  正割(sec)等于斜边比邻边;secA=c/b

  余割(csc)等于斜边比对边。cscA=c/a

  互余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sin(90°-α)=cosα, cos(90°-α)=sinα,

  tan(90°-α)=cotα, cot(90°-α)=tanα.

  *方关系:

  sin^2(α)+cos^2(α)=1

  tan^2(α)+1=sec^2(α)

  cot^2(α)+1=csc^2(α)

  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三角和的三角函数: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

  倍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2/(tanα+cot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三倍角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半角公式:

  sin(α/2)=±√((1-cosα)/2)

  cos(α/2)=±√((1+cosα)/2)

  tan(α/2)=±√((1-cosα)/(1+cosα))=sinα/(1+cosα)=(1-cosα)/sinα

  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tan^2(α)=(1-cos(2α))/(1+cos(2α))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积化和差公式:

  sinα・cosβ=(1/2)[sin(α+β)+sin(α-β)]

  cosα・sinβ=(1/2)[sin(α+β)-sin(α-β)]

  cosα・cosβ=(1/2)[cos(α+β)+cos(α-β)]

  sinα・sinβ=-(1/2)[cos(α+β)-cos(α-β)]

  和差化积公式:

  sinα+sinβ=2sin[(α+β)/2]cos[(α-β)/2]

  sinα-sinβ=2cos[(α+β)/2]sin[(α-β)/2]

  cosα+cosβ=2cos[(α+β)/2]cos[(α-β)/2]

  cosα-cosβ=-2sin[(α+β)/2]sin[(α-β)/2]

  推导公式:

  tanα+cotα=2/sin2α

  tanα-cotα=-2cot2α

  1+cos2α=2cos^2α

  1-cos2α=2sin^2α

  1+sinα=(sinα/2+cosα/2)^2

  其他:

  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

  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函数名 正弦 余弦 正切 余切 正割 余割

  在*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从点O引出一条射线OP,设旋转角为θ,设OP=r,P点的坐标为(x,y)有

  正弦函数 sinθ=y/r

  余弦函数 cosθ=x/r

  正切函数 tanθ=y/x

  余切函数 cotθ=x/y

  正割函数 secθ=r/x

  余割函数 cscθ=r/y

  正弦(sin):角α的对边比上斜边

  余弦(cos):角α的邻边比上斜边

  正切(tan):角α的对边比上邻边

  余切(cot):角α的邻边比上对边

  正割(sec):角α的斜边比上邻边

  余割(csc):角α的斜边比上对边

  三角函数万能公式

  万能公式

  (1)(sinα)^2+(cosα)^2=1

  (2)1+(tanα)^2=(secα)^2

  (3)1+(cotα)^2=(cscα)^2

  证明下面两式,只需将一式,左右同除(sinα)^2,第二个除(cosα)^2即可

  (4)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总有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

  A+B=π-C

  tan(A+B)=tan(π-C)

  (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得证

  同样可以得证,当x+y+z=nπ(n∈Z)时,该关系式也成立

  由tanA+tanB+tanC=tanAtanBtanC可得出以下结论

  (5)cotAcotB+cotAcotC+cotBcotC=1

  (6)cot(A/2)+cot(B/2)+cot(C/2)=cot(A/2)cot(B/2)cot(C/2)

  (7)(cosA)^2+(cosB)^2+(cosC)^2=1-2cosAcosBcosC

  (8)(sinA)^2+(sinB)^2+(sinC)^2=2+2cosAcosBcosC

  万能公式为:

  设tan(A/2)=t

  sinA=2t/(1+t^2) (A≠2kπ+π,k∈Z)

  tanA=2t/(1-t^2) (A≠2kπ+π,k∈Z)

  cosA=(1-t^2)/(1+t^2) (A≠2kπ+π,且A≠kπ+(π/2) k∈Z)

  就是说sinA.tanA.cosA都可以用tan(A/2)来表示,当要求一串函数式最值的时候,就可以用万能公式,推导成只含有一个变量的函数,最值就很好求了.

  三角函数关系

  倒数关系

  tanα ・cotα=1

  sinα ・cscα=1

  cosα ・secα=1

  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方关系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六角形记忆法

  构造以"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的正六边形为模型。

  倒数关系

  对角线上两个函数互为倒数;

  商数关系

  六边形任意一顶点上的函数值等于与它相邻的两个顶点上函数值的乘积。(主要是两条虚线两端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下面4个也存在这种关系。)。由此,可得商数关系式。

  *方关系

  在带有阴影线的三角形中,上面两个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方和等于下面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方。

  两角和差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 )/(1-tanα ・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 ・tanβ)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tan(1/2*α)=(sin α)/(1+cos α)=(1-cos α)/sin α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α/2)=(1-cosα)/2

  cos^2(α/2)=(1+cosα)/2

  tan^2(α/2)=(1-cosα)/(1+cosα)

  tan(α/2)=(1―cosα)/sinα=sinα/1+cosα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三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tan3α=(3tanα-tan^3(α))/(1-3tan^2(α))

  诱导公式

  诱导公式的本质

  所谓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就是将角n・(π/2)±α的三角函数转化为角α的三角函数。

  常用的诱导公式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 k∈z

  cos(2kπ+α)=cosα k∈z

  tan(2kπ+α)=tanα k∈z

  cot(2kπ+α)=cotα k∈z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数学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是有关中考数学考试知识点分析:一次函数的内容,供你学*参考!

  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也作线性函数,在x,y坐标轴中可以用一条直线表示,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

  函数的表示方法

  列表法:一目了然,使用起来方便,但列出的对应值是有限的,不易看出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规律。

  解析式法:简单明了,能够准确地反映整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相依关系,但有些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不能用解析式表示。

  图象法:形象直观,但只能*似地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一次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且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当b=0时,y=kx+b即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注:一次函数一般形式y=kx+b(k不为0)

  a).k不为0

  b).x的指数是1

  c).b取任意实数

  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经过(0,b)和(-b/k,0)两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b,它可以看做直线y=kx*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当b>0时,向上*移;b<0时,向下*移)具体如下:

  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确定函数定义域的方法

  (1)关系式为整式时,函数定义域为全体实数;

  (2)关系式含有分式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3)关系式含有二次根式时,被开放方数大于等于零;

  (4)关系式中含有指数为零的式子时,底数不等于零;

  (5)实际问题中,函数定义域还要和实际情况相符合,使之有意义。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

  (1)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函数关系式;

  (2)将x、y的几对值或图像上的几个点的坐标代入上述函数关系式中得到以待定系数为未知数的方程

  (3)解方程得出未知系数的值;

  (4)将求出的待定系数代回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中得出所求函数的解析式。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 7

  初中数学长方形的中考知识点集锦

  长方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矩形,是基础的*面图形。

  长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 (rectangle)。又叫矩形。

  长方形长与宽的定义:

  第一种意见:长方形长的那条边叫长,短的那条边叫宽。

  第二种意见:和水*面同方向的叫做长,反之就叫做宽。长方形的长和宽是相对的,不能绝对的说“长比宽长”,但*惯地讲,长的为长,短的为宽。

  长方形的性质

  ①两条对角线相等;

  ②两条对角线互相*分;

  ③两组对边分别*行;

  ④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

  ⑤四个角都是直角;

  ⑥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

  以上的内容是长方形的性质及定义,请大家做好笔记了。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 8

  相似形

  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内容提要☆

  一、本章的两套定理

  第一套(比例的有关性质):

  涉及概念:①第四比例项②比例中项③比的前项、后项,比的内项、外项④黄金分割等。

  第二套:

  注意:①定理中“对应”二字的含义;

  ②*行相似(比例线段)*行。

  二、相似三角形性质

  1.对应线段…;2.对应周长…;3.对应面积…。

  三、相关作图

  ①作第四比例项;②作比例中项。

  四、证(解)题规律、辅助线

  1.“等积”变“比例”,“比例”找“相似”。

  2.找相似找不到,找中间比。方法:将等式左右两边的比表示出来。

  3.添加辅助*行线是获得成比例线段和相似三角形的重要途径。

  4.对比例问题,常用处理方法是将“一份”看着k;对于等比问题,常用处理办法是设“公比”为k。

  5.对于复杂的几何图形,采用将部分需要的图形(或基本图形)“抽”出来的办法处理。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 9

  一般地,在某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夺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函数的表示法有三种: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把一个函数关系式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面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即:若点P(x,y)的坐标满足函数关系式,则点P在函数图象上;反之,若点P在函数图象上,则P(x,y)的坐标满足函数关系式。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要使函数关系式有意义:

  函数关系式形式

  自变量取值范围

  整式函数

  全体实数

  分式函数

  使分母不为零

  根式函数

  偶次根式

  使被开方数非负

  奇次根式

  全体实数

  零指数、负指数形式函数

  使底数不为零

  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概念:(1)一次函数:形如(k≠0,k,b是常数)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2)正比例函数:形如,k是常数)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3)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殊情形。

  中考数学知识点

  三角函数关系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方关系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六角形记忆法

  构造以"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的正六边形为模型。

  倒数关系

  对角线上两个函数互为倒数;

  商数关系

  六边形任意一顶点上的函数值等于与它相邻的两个顶点上函数值的乘积。(主要是两条虚线两端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下面4个也存在这种关系。)。由此,可得商数关系式。

  *方关系

  在带有阴影线的三角形中,上面两个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方和等于下面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方。

  中考数学知识点整理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k是常数,k0)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写成的形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的一切实数,函数的取值范围也是一切非零实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它们关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函数y0,所以,它的图像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k的符号k>0k<0图像yO xyO x性质①x的取值范围是x0,

  y的取值范围是y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①x的取值范围是x0,

  y的取值范围是y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及诶是的方法仍是待定系数法。由于在反比例函数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需要一对对应值或图像上的一个点的坐标,即可求出k的值,从而确定其解析式。

  5、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

  设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一点,过点P作轴、轴的垂线,垂足为A,则

  (1)△OPA的面积.

  (2)矩形OAPB的面积。这就是系数的几何意义.并且无论P怎样移动,△OPA的面积和矩形OAPB的面积都保持不变。

  矩形PCEF面积=,*行四边形PDEA面积=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 10

  初中数学集合的运算中考知识点集锦

  集合的运算知识:它包括有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对偶律、对偶律、同一律等。

  集合的运算定律

  交换律:A∩B=B∩A

  A∪B=B∪A

  结合律:A∪(B∪C)=(A∪B)∪C

  A∩(B∩C)=(A∩B)∩C

  分配对偶律:A∩(B∪C)=(A∩B)∪(A∩C)

  A∪(B∩C)=(A∪B)∩(A∪C)

  对偶律:(A∪B)^C=A^C∩B^C

  (A∩B)^C=A^C∪B^C

  同一律:A∪Φ=A

  A∩U=A

  求补律:A∪A'=U

  A∩A'=Φ

  对合律:(A')'=A

  等幂律:A∪A=A

  A∩A=A

  零一律:A∪U=U

  A∩U=A

  吸收律:A∪(A∩B)=A

  A∩(A∪B)=A

  德・摩根定律(反演律):(A∪B)'=A'∩B'

  (A∩B)'=A'∪B'

  知识拓展:容斥原理(特殊情况):card(A∪B)=card(A)+card(B)-card(A∩B)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范本10份扩展阅读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范本10份(扩展1)

——中考数学知识点优选【10】份

  中考数学知识点 1

  分类的原则:

  (1)分类中的每一部分是相互独立的;

  (2)一次分类按一个标准;

  (3)分类讨论应逐级有序进行。以探寻直角坐标系中等腰直角三角形存在的问题来说,如果给定两个点A、B,需要在X轴上找第三个点C使得这个三角形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个时候同学们可以线段来分类讨论:AB为斜边时,AC为斜边或时BC为斜边时点C的坐标。这样讨论保证不会丢掉任何一种可能性,并且效率较高。当然也可以按照角来讨论,但是注意不要两种分类方法穿**行。有些时候有可能会进行二次讨论,这个时候对于同学们的条理性要求就更大了,例如探讨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时,要先讨论那个角是直角,在讨论哪个角是30°或60°。

  第三、在列出所有需要讨论的可能性之后,要仔细审查是否每种可能性都会存在,是否有需要舍去的,最常见的就是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有两个不等实根,那么我们就要看看是不是这两个根都能保留。同样有些时候也需要注意是否有些讨论结果重复,需要进行合并。例如直角坐标系中求能够成等腰三角形的点坐标,如果按照一定的原则分类讨论后,有可能会出现同一个点上可以构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就要进行合并。也就是说找到的三角形的个数和点的个数是不一样的。

  以下几点是需要大家注意分类讨论的

  1、熟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等腰三角形的腰与角以及圆的对称性,根据图形的特殊性质,找准讨论对象,逐一解决。在探讨等腰或直角三角形存在时,一定要按照一定的原则,不要遗漏,最后要综合。

  2、讨论点的位置,一定要看清点所在的范围,是在直线上,还是在射线或者线段上。

  3、图形的对应关系多涉及到三角形的全等或相似问题,对其中可能出现的有关角、边的可能对应情况加以分类讨论。

  4、代数式变形中如果有绝对值、*方时,里面的数开出来要注意正负号的取舍。

  5、考查点的取值情况或范围。这部分多是考查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分类,解题中应十分注意性质、定理的使用条件及范围。

  6、函数题目中如果说函数图象与坐标轴有交点,那么一定要讨论这个交点是和哪一个坐标轴的哪一半轴的交点。

  7、由动点问题引出的函数关系,当运动方式改变后(比如从一条线段移动到另一条线段)是,所写的函数应该进行分段讨论。

  由于考试题目千变万化,上面所列的项目不一定全面,所以还需要同学们在*时做题的时候多多积累。

  中考数学知识点 2

  ❶ ➱ 相似三角形(7个考点)

  考点1: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相似比的意义、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考核要求:

  (1)理解相似形的概念;(2)掌握相似图形的特点以及相似比的意义,能将已知图形按照要求放大和缩小.

  考点2:*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角形一边的*行线的有关定理

  考核要求:理解并利用*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一些几何证明和几何计算.

  注意:被判定*行的一边不可以作为条件中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使用.

  考点3: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考核要求: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为基础,抓住相似三角形的特征,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考点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包括预备定理、三个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并能较好地应用.

  考点5:三角形的重心

  考核要求:知道重心的定义并初步应用.

  考点6:向量的有关概念

  考点7:向量的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核要求:掌握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❷ ➱ 锐角三角比(2个考点)

  考点8:锐角三角比(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比值.

  考点9: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

  (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

  (2)会用锐角互余、锐角三角比和勾股定理等解直角三角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尤其应当熟练运用特殊锐角的三角比的值解直角三角形.

  ❸ ➱ 二次函数(4个考点)

  考点10: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有关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常值函数

  考核要求:

  (1)通过实例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知道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概念;

  (2)知道常值函数;

  (3)知道函数的表示方法,知道符号的意义.

  考点11: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考核要求:

  (1)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2)在求函数解析式中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

  注意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一设、二代、三列、四还原.

  考点12: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考核要求:

  (1)知道函数图像的意义,会在*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

  (2)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会画二次函数的`大致图像.

  考点13: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

  (1)借助图像的直观、认识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建立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直线之间的联系;

  (2)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并说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注意:(1)解题时要数形结合;(2)二次函数的*移要化成顶点式.

  ❹ ➱ 圆的相关概念(6个考点)

  考点14: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

  考核要求:清楚地认识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并会用这些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15: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考核要求:认清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在理解有关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的定理及其推论的基础上,运用定理进行初步的几何计算和几何证明.

  考点16: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是圆这一板块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考点17: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应的数量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从与之间的关系和交点的个数这两个侧面来反映.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常需要分类讨论求解.

  考点18: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

  熟悉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半径、边心距、中心角、外角和),并能熟练地运用正多边形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在正多边形的计算中,常常利用正多边形的半径、边心距和边长的一半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将正多边形的计算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考点19:画正三、四、六边形.

  考核要求:能用基本作图工具,正确作出正三、四、六边形.

  ❺ ➱ 数据整理和概率统计(9个考点)

  考点20: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考核要求:

  (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知道确定事件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关系;

  (2)能区分简单生活事件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考点2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件的概率

  考核要求:

  (1)知道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能判断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件的大小并排出大小顺序;

  (2)知道概率的含义和表示符号,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率和随机事件概率的取值范围;

  (3)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大数次试验所得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注意:

  1、在给可能性的大小排序前可先用“一定发生”、“很有可能发生”、“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一定不会发生”等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事件的概率是确定的常数,而概率是不确定的,可是*似值,与试验的次数的多少有关,只有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才能更精确.

  考点22:等可能试验中事件的概率问题及概率计算

  本考点的考核要求是

  (1)理解等可能试验的概念,会用等可能试验中事件概率计算公式来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2)会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会用区域面积之比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

  (3)形成对概率的初步认识,了解机会与风险、规则公*性与决策合理性等简单概率问题.

  在求解概率问题中要注意:(1)计算前要先确定是否为可能事件;(2)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过程中要将所有等可能情况考虑完整.

  考点23:数据整理与统计图表

  本考点考核要求是:

  (1)知道数据整理分析的意义,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两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及其区别;

  (2)结合有关代数、几何的内容,掌握用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通过图表获取有关信息.

  考点24:统计的含义

  本考点的考核要求是:

  (1)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一般研究过程;

  (2)认识个体、总体和样本的区别,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

  考点25:*均数、加权*均数的概念和计算

  本考点的考核要是:

  (1)理解*均数、加权*均数的概念;

  (2)掌握*均数、加权*均数的计算公式.注意:在计算*均数、加权*均数时要防止数据漏抄、重抄、错抄等错误现象,提高运算准确率.

  考点26: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

  考核要求:

  (1)知道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并能用于解决简单的统计问题.

  注意: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值时,中位数比*均数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均水*;(2)求中位数之前必须先将数据排序.

  考点27:频数、频率的意义,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考核要求:

  (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频率和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2)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解题时要注意:频数、频率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但也存在差别:在同一个问题中,频数反映的是对象出现频繁程度的绝对数据,所有频数之和是试验的总次数;频率反映的是对象频繁出现的相对数据,所有的频率之和是1.

  考点28: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应用

  本考点的考核要是:

  (1)了解基本统计量(*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意计算及其应用,并掌握其概念和计算方法;

  (2)正确理解样本数据的特征和数据的代表,能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3)能将多个图表结合起来,综合处理图表提供的数据,会利用各种统计量来进行推理和分析,研究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中问题,然后作出合理的解决.

  中考数学知识点 3

  实数与数轴

  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称为数轴。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

  2、数轴上的点和实数的对应关系: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而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唯一的点来表示。

  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相信上面对数学中实数与数轴知识点的内容总结学*,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对此知识点的巩固学*吧,希望同学们会学*的更好。

  中考数学知识点之实数大小的比较

  下面是对数学的学*中,关于实数大小的比较知识学*,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

  实数大小的比较

  1、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相信上面对数学中实数大小的比较知识点的讲解学*之后,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中考数学知识点之实数中的几个概念

  关于数学中队友实数中的几个概念知识,我们做下面的讲解学*,相信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

  实数中的几个概念

  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1)实数a的相反数是 -a; (2)a和b互为相反数 a+b=0

  2、倒数:(1)实数a(a≠0)的倒数是 ;(2)a和b 互为倒数 ;(3)注意0没有倒数

  3、绝对值:(1)一个数a 的绝对值有以下三种情况: (2)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3)去掉绝对值符号(化简)必须要对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实数进行数性(正、负)确认,再去掉绝对值符号。

  4、n次方根(1)*方根,算术*方根:设a≥0,称 叫a的*方根, 叫a的算术*方根。(2)正数的*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方根是0;负数没有*方根。(3)立方根: 叫实数a的立方根。(4)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通过上面对实数中的几个概念知识点的内容总结学*,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上面的知识点,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的更好的。

  中考数学知识点之实数的分类

  下面是对数学中实数的分类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希望同学们对下面的知识点都能很好的掌握。

  实数的分类:

  1、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总可以写成 的形式,其中p、q是互质的整数,这是有理数的重要特征。

  2、无理数:初中遇到的无理数有三种:开不尽的方根,如 、 ;特定结构的不限环无限小数,如1.101001000100001……;特定意义的数,如π、 °等。

  3、判断一个实数的数性不能仅凭表面上的感觉,往往要经过整理化简后才下结论。

  以上对数学中实数的分类知识点的内容总结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三角形内角定理知识点讲解

  以下是对数学中三角形内角定理知识的内容讲解学*,相信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对此知识点的巩固学*吧。

  三角形内角定理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通过上面对数学中三角形内角定理知识点的讲解学*,相信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对此知识的学*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行定理知识点讲解

  如果一组等距的*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行定理

  *行定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行

  证明两直线*行定理: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推论:

  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中考数学知识点 4

  1.解直角三角形

  1.1.锐角三角函数

  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统称∠a的三角函数。

  如果∠a是Rt△ABC的一个锐角,则有

  1.2.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

  1.3.解直角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的一些边、角,求出另一些边、角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当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交;当直线与圆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公共点叫做切点;当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以下定理:

  直线与圆相切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圆的切线性质:

  经过切点的半径垂直于圆的切线。

  2.2.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通常我们把圆外这一点到切点间的线段的长叫做切线长。

  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所作的.圆的两条切线长相等。

  2.3.三角形的内切圆

  与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三角形的内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分线的交点。

  3.三视图与表面展开图

  3.1.投影

  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在某个*面内形成的影子叫做投影。光线叫做投影线,投影所在的*面叫做投影面。由*行的投射线所形成的投射叫做*行投影。

  可以把太阳光线、探照灯的光线看成*行光线,它们所形成的投影就是*行投影。

  3.2.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物体在正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叫做主视图,在水*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叫做俯视图,在侧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叫做左视图。

  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合称三视图。

  产生主视图的投影线方向也叫做主视方向。

  3.3.由三视图描述几何体

  三视图不仅反映了物体的形状,而且反映了各个方向的尺寸大小。

  3.4.简单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

  将几何体沿着某些棱“剪开”,并使各个面连在一起,铺*所得到的*面图形称为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

  圆柱可以看做由一个矩形ABCD绕它的一条边BC旋转一周,其余各边所成的面围成的几何体。AB、CD旋转所成的面就是圆柱的两个底面,是两个半径相同的圆。AD旋转所成的面就是圆柱的侧面,AD不论转动到哪个位置,都是圆柱的母线。

  圆锥可以看做将一根直角三角形ACB绕它的一条直角边(AC)旋转一周,它的其余各边所成的面围成的一个几何体。直角边BC旋转所成的面就是圆锥的底面,斜边AB旋转所成的面就是圆锥的侧面,斜边AB不论转动到哪个位置,都叫做圆锥的母线。

  中考数学知识点 5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同级运算,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做括号内的运算。

  2.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注意各个运算律的运用,使运算过程得到简化。

  3.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四种运算技巧:

  ①转化法:一是将除法转化为乘法,二是将乘方转化为乘法,三是在乘除混合运算中,通常将小数转化为分数进行约分计算;

  ②凑整法:在加减混合运算中,通常将和为零的两个数,分母相同的两个数,和为整数的两个数,乘积为整数的两个数分别结合为一组求解;

  ③分拆法:先将带分数分拆成一个整数与一个真分数的和的形式,然后进行计算;

  ④巧用运算律:在计算中巧妙运用加法运算律或乘法运算律往往使计算更简便。

  中考数学知识点 6

  重点①圆的重要性质;②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③与圆有关的角的定理;④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定理。

  ☆ 内容提要☆

  一、圆的基本性质

  1.圆的定义(两种)

  2.有关概念:弦、直径;弧、等弧、优弧、劣弧、半圆;弦心距;等圆、同圆、同心圆。

  3.“三点定圆”定理

  4.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5.“等对等”定理及其推论

  5. 与圆有关的角:⑴圆心角定义(等对等定理)

  ⑵圆周角定义(圆周角定理,与圆心角的关系)

  ⑶弦切角定义(弦切角定理)

  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三种位置及判定与性质:

  2.切线的性质(重点)

  3.切线的判定定理(重点)。圆的切线的判定有⑴…⑵…

  4.切线长定理

  三、圆换圆的位置关系

  1.五种位置关系及判定与性质:(重点:相切)

  2.相切(交)两圆连心线的性质定理

  3.两圆的公切线:⑴定义⑵性质

  四、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

  1.相交弦定理

  2.切割线定理

  五、与和正多边形

  1.圆的内接、外切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

  2.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及性质

  3.圆的外切四边形、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4.正多边形及计算

  中心角:

  内角的一半: (右图)

  (解Rt△OAM可求出相关元素, 、 等)

  六、 一组计算公式

  1.圆周长公式

  2.圆面积公式

  3.扇形面积公式

  4.弧长公式

  5.弓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及相关计算

  七、 点的轨迹

  六条基本轨迹

  八、 有关作图

  1.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

  2.*分已知弧

  3.作已知两线段的比例中项

  4.等分圆周:4、8;6、3等分

  九、 基本图形

  十、 重要辅助线

  1.作半径

  2.见弦往往作弦心距

  3.见直径往往作直径上的圆周角

  4.切点圆心莫忘连

  5.两圆相切公切线(连心线)

  6.两圆相交公共弦

  中考数学知识点 7

  角度制知识:用度(°)、分(′)、秒(″)来测量角的大小的制度叫做角度制。

  角度制

  角度制:规定周角的360分之一为1度的角,用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角度制。

  角度制中单位的换算。

  角度制中,1°=60′,1′=60″,1′=(1/60)°,1″=(1/60)′。

  角度制就是运用60进制的例子。

  角度制中角度的运算。

  两个角相加时,°与°相加,′与′相加,″与″相加,其中如果满60则进1。

  两个角相减时,°与°相减,′与′相减,″与″相减,其中如果不够则从上一个单位退1当作60。

  测量角的大小的另外一个方法,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

  主要把握180°=π rad这个关系式。

  例如:1度=π /180 弧度30度转换成弧度值:弧度=30*π /180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β=α+k360°k属于整数。

  知识归纳:除了角度制可以测量角的大小,还有一种――弧度制也可以测量角的大小。

  中考数学知识点 8

  1、二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叫做二次函数的一般式。

  2、二次函数的图像

  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关于对称的曲线,这条曲线叫抛物线。

  抛物线的主要特征:

  ①有开口方向;②有对称轴;③有顶点。

  3、二次函数图像的画法

  五点法:

  (1)先根据函数解析式,求出顶点坐标,在*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顶点M,并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2)求抛物线与坐标轴的交点:

  当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时,描出这两个交点A,B及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C,再找到点C的对称点D。将这五个点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连接起来,并向上或向下延伸,就得到二次函数的图像。

  当抛物线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或无交点时,描出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C及对称点D。由C、M、D三点可粗略地画出二次函数的草图。如果需要画出比较精确的图像,可再描出一对对称点A、B,然后顺次连接五点,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

  中考数学知识点 9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2+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化为一般式为3x2-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3,0)在y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的值为1.

  2.当x=3时,函数y=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10的对称轴是x=3.

  6.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1,2)。

  7.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 。

  2.sin260+ cos260= 1.

  3.2sin30+ tan45= 2.

  4.tan45= 1.

  5.cos60+ sin30= 1.

  知识点7:圆的基本性质

  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在同一*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中考数学知识点 10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定义:

  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2.性质:

  ①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3.分类:

  ①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a.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b.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4.考点:

  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不等式(组)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③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范本10份(扩展2)

——数学中考知识点实用10份

  数学中考知识点 1

  圆的初步认识

  一、圆及圆的相关量的定义

  1.*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3.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4.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

  5.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2个公共点为相交;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6.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2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7.在圆上,由2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成为圆锥的母线。

  二、有关圆的字母表示方法

  圆--⊙ 半径—r 弧--⌒ 直径—d

  扇形弧长/圆锥母线—l 周长—C 面积—S三、有关圆的基本性质与定理(27个)

  1.点P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

  P在⊙O外,PO>r;P在⊙O上,PO=r;P在⊙O内,PO

  2.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圆心。

  3.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逆定理:*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

  4.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2个圆心角,2个圆周角,2条弧,2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5.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6.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7.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确定一个圆。

  8.一个三角形有唯一确定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外接圆圆心是三角形各边垂直*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相等;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各内角*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边距离相等。

  9.直线AB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OP⊥AB于P,则PO是AB到圆心的距离):

  AB与⊙O相离,PO>r;AB与⊙O相切,PO=r;AB与⊙O相交,PO

  10.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

  1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

  外离P>R+r;外切P=R+r;相交R-r

  三、有关圆的计算公式

  1.圆的周长C=2πr=πd 2.圆的面积S=s=πr? 3.扇形弧长l=nπr/180

  4.扇形面积S=nπr? /360=rl/2 5.圆锥侧面积S=πrl

  四、圆的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O(a,b)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x-a)^2+(y-b)^2=r^2

  2.圆的一般方程

  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移项,合并同类项后,可得圆的一般方程是

  x^2+y^2+Dx+Ey+F=0

  和标准方程对比,其实D=-2a,E=-2b,F=a^2+b^2

  相关知识:圆的离心率e=0.在圆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都是r.

  五、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

  链接: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5)

  *面内,直线Ax+By+C=O与圆x^2+y^2+Dx+Ey+F=0的位置关系判断一般方法是

  讨论如下2种情况:

  (1)由Ax+By+C=O可得y=(-C-Ax)/B,[其中B不等于0],

  代入x^2+y^2+Dx+Ey+F=0,即成为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f(x)=0.

  利用判别式b^2-4ac的符号可确定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下: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2交点,即圆与直线相交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1交点,即圆与直线相切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0交点,即圆与直线相离

  (2)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行于y轴(或垂直于x轴)

  将x^2+y^2+Dx+Ey+F=0化为(x-a)^2+(y-b)^2=r^2

  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我们规定x1

  当x=-C/Ax2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x1

  当x=-C/A=x1或x=-C/A=x2时,直线与圆相切

  圆的定理: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 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的内对角

  12①直线L和⊙O相交 d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3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4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5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6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7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8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外角等于内对角

  19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20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

  21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分两圆的公共弦

  22定理 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23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24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25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26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27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28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29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30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31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32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3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34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35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小编导语: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数学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是有关中考数学考试知识点分析:三角函数的内容,供你学*参考!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等于对边比斜边;sinA=a/c

  余弦(cos)等于邻边比斜边;cosA=b/c

  正切(tan)等于对边比邻边;tanA=a/b

  余切(cot)等于邻边比对边;cotA=b/a

  正割(sec)等于斜边比邻边;secA=c/b

  余割(csc)等于斜边比对边。cscA=c/a

  互余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sin(90°-α)=cosα, cos(90°-α)=sinα,

  tan(90°-α)=cotα, cot(90°-α)=tanα.

  *方关系:

  sin^2(α)+cos^2(α)=1

  tan^2(α)+1=sec^2(α)

  cot^2(α)+1=csc^2(α)

  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三角和的三角函数: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

  倍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2/(tanα+cot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三倍角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半角公式:

  sin(α/2)=±√((1-cosα)/2)

  cos(α/2)=±√((1+cosα)/2)

  tan(α/2)=±√((1-cosα)/(1+cosα))=sinα/(1+cosα)=(1-cosα)/sinα

  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tan^2(α)=(1-cos(2α))/(1+cos(2α))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积化和差公式:

  sinα·cosβ=(1/2)[sin(α+β)+sin(α-β)]

  cosα·sinβ=(1/2)[sin(α+β)-sin(α-β)]

  cosα·cosβ=(1/2)[cos(α+β)+cos(α-β)]

  sinα·sinβ=-(1/2)[cos(α+β)-cos(α-β)]

  和差化积公式:

  sinα+sinβ=2sin[(α+β)/2]cos[(α-β)/2]

  sinα-sinβ=2cos[(α+β)/2]sin[(α-β)/2]

  cosα+cosβ=2cos[(α+β)/2]cos[(α-β)/2]

  cosα-cosβ=-2sin[(α+β)/2]sin[(α-β)/2]

  推导公式:

  tanα+cotα=2/sin2α

  tanα-cotα=-2cot2α

  1+cos2α=2cos^2α

  1-cos2α=2sin^2α

  1+sinα=(sinα/2+cosα/2)^2

  其他:

  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

  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函数名 正弦 余弦 正切 余切 正割 余割

  在*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从点O引出一条射线OP,设旋转角为θ,设OP=r,P点的坐标为(x,y)有

  正弦函数 sinθ=y/r

  余弦函数 cosθ=x/r

  正切函数 tanθ=y/x

  余切函数 cotθ=x/y

  正割函数 secθ=r/x

  余割函数 cscθ=r/y

  正弦(sin):角α的对边比上斜边

  余弦(cos):角α的邻边比上斜边

  正切(tan):角α的对边比上邻边

  余切(cot):角α的邻边比上对边

  正割(sec):角α的斜边比上邻边

  余割(csc):角α的斜边比上对边

  三角函数万能公式

  万能公式

  (1)(sinα)^2+(cosα)^2=1

  (2)1+(tanα)^2=(secα)^2

  (3)1+(cotα)^2=(cscα)^2

  证明下面两式,只需将一式,左右同除(sinα)^2,第二个除(cosα)^2即可

  (4)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总有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

  A+B=π-C

  tan(A+B)=tan(π-C)

  (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得证

  同样可以得证,当x+y+z=nπ(n∈Z)时,该关系式也成立

  由tanA+tanB+tanC=tanAtanBtanC可得出以下结论

  (5)cotAcotB+cotAcotC+cotBcotC=1

  (6)cot(A/2)+cot(B/2)+cot(C/2)=cot(A/2)cot(B/2)cot(C/2)

  (7)(cosA)^2+(cosB)^2+(cosC)^2=1-2cosAcosBcosC

  (8)(sinA)^2+(sinB)^2+(sinC)^2=2+2cosAcosBcosC

  万能公式为:

  设tan(A/2)=t

  sinA=2t/(1+t^2) (A≠2kπ+π,k∈Z)

  tanA=2t/(1-t^2) (A≠2kπ+π,k∈Z)

  cosA=(1-t^2)/(1+t^2) (A≠2kπ+π,且A≠kπ+(π/2) k∈Z)

  就是说sinA.tanA.cosA都可以用tan(A/2)来表示,当要求一串函数式最值的时候,就可以用万能公式,推导成只含有一个变量的函数,最值就很好求了.

  三角函数关系

  倒数关系

  tanα ·cotα=1

  sinα ·cscα=1

  cosα ·secα=1

  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方关系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六角形记忆法

  构造以"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的正六边形为模型。

  倒数关系

  对角线上两个函数互为倒数;

  商数关系

  六边形任意一顶点上的函数值等于与它相邻的两个顶点上函数值的乘积。(主要是两条虚线两端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下面4个也存在这种关系。)。由此,可得商数关系式。

  *方关系

  在带有阴影线的三角形中,上面两个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方和等于下面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方。

  两角和差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 )/(1-tanα ·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 ·tanβ)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tan(1/2*α)=(sin α)/(1+cos α)=(1-cos α)/sin α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α/2)=(1-cosα)/2

  cos^2(α/2)=(1+cosα)/2

  tan^2(α/2)=(1-cosα)/(1+cosα)

  tan(α/2)=(1—cosα)/sinα=sinα/1+cosα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三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tan3α=(3tanα-tan^3(α))/(1-3tan^2(α))

  诱导公式

  诱导公式的本质

  所谓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就是将角n·(π/2)±α的三角函数转化为角α的三角函数。

  常用的诱导公式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 k∈z

  cos(2kπ+α)=cosα k∈z

  tan(2kπ+α)=tanα k∈z

  cot(2kπ+α)=cotα k∈z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数学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是有关中考数学考试知识点分析:一次函数的内容,供你学*参考!

  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也作线性函数,在x,y坐标轴中可以用一条直线表示,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

  函数的表示方法

  列表法:一目了然,使用起来方便,但列出的对应值是有限的,不易看出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规律。

  解析式法:简单明了,能够准确地反映整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相依关系,但有些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不能用解析式表示。

  图象法:形象直观,但只能*似地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一次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且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当b=0时,y=kx+b即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注:一次函数一般形式y=kx+b(k不为0)

  a).k不为0

  b).x的指数是1

  c).b取任意实数

  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经过(0,b)和(-b/k,0)两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b,它可以看做直线y=kx*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当b>0时,向上*移;b<0时,向下*移)具体如下:

  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确定函数定义域的方法

  (1)关系式为整式时,函数定义域为全体实数;

  (2)关系式含有分式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3)关系式含有二次根式时,被开放方数大于等于零;

  (4)关系式中含有指数为零的式子时,底数不等于零;

  (5)实际问题中,函数定义域还要和实际情况相符合,使之有意义。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

  (1)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函数关系式;

  (2)将x、y的几对值或图像上的几个点的坐标代入上述函数关系式中得到以待定系数为未知数的方程

  (3)解方程得出未知系数的值;

  (4)将求出的待定系数代回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中得出所求函数的解析式。

  数学中考知识点 2

  整式与分式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方差公式/完全*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同学们对上面老师讲解的知识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通过上面对整式与分式知识的学*,同学们能从中学*的更好。

  数学中考知识点 3

  整式与分式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方差公式/完全*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同学们对上面老师讲解的知识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通过上面对整式与分式知识的学*,同学们能从中学*的更好。

  数学中考知识点 4

  单项式与多项式

  仅含有一些数和字母的乘法(包括乘方)运算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或字母因数)的数字系数,简称系数。

  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如果在几个单项式中,不管它们的系数是不是相同,只要他们所含的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那么,这几个单项式就叫做同类单项式,简称同类项所有的常数都是同类项。

  1、多项式

  有有限个单项式的代数和组成的式子,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里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单项式可以看作是多项式的特例

  把同类单项式的系数相加或相减,而单项式中的字母的乘方指数不变。

  在多项式中,所含的不同未知数的个数,称做这个多项式的元数经过合并同类项后,多项式所含单项式的个数,称为这个多项式的项数所含个单项式中次项的次数,就称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的值

  任何一个多项式,就是一个用加、减、乘、乘方运算把已知数和未知数连接起来的式子。

  3、多项式的恒等

  对于两个一元多项式f(x)、g(x)来说,当未知数x同取任一个数值a时,如果它们所得的值都是相等的,即f(a)=g(a),那么,这两个多项式就称为是恒等的记为f(x)==g(x),或简记为f(x)=g(x)。

  性质1如果f(x)==g(x),那么,对于任一个数值a,都有f(a)=g(a)。

  性质2如果f(x)==g(x),那么,这两个多项式的个同类项系数就一定对应相等。

  数学中考知识点 5

  20xx年中考数学知识点:有理数

  一、正数和负数

  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负数:比0小的数;正数:比0大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是正数;当a表示0时,-a仍是0。强调:带正号的数不一定是正数,带负号的数不一定是负数。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惯把“前进、上升、收入、零上温度”等规定为正,“后退、下降、支出、零下温度”等规定为负.

  二、有理数

  有理数的概念

  (1)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2)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3)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①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

  数轴

  (1)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注意:数轴是一条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直线;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数轴的三要素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规定的,同一数轴上的单位长度要统一;

  (2)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唯一的点来表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正方向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负方向的点表示,0用原点表示。

  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任何一个有理数都有相反数

  (2)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的和为0,即:若a、b互为相反数,则a+b=0;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在数轴上分别位于原点两侧,并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

  (3)在一个数的前面加上负号“-”,就得到了这个数的相反数。a的相反数是-a。

  (4)多重符号的化简

  多重符号的'化简规律:“+”号的个数不影响化简的结果,可以直接省略;“-”号的个数决定最后化简结果;即:“-”的个数是奇数时,结果为负,“-”的个数是偶数时,结果为正。

  绝对值

  (1)绝对值的几何定义: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a的绝对值,记作:|a|

  (2)求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可用字母表示为:①如果a>0,那么|a|=a;②如果a<0,那么|a|=-a;③如果a=0,那么|a|=0。

  可归纳为①:a≥0时,|a|=a(非负数的绝对值等于本身;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是非负数。)②a≤0时,|a|=-a(非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的数是非正数。)

  (3)若几个数的绝对值的和等于0,则这几个数就同时为0。即|a|+|b|=0,则a=0且b=0。(非负数的常用性质:若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有且只有这几个非负数同时为0)

  有理数比大小

  (1)利用数轴表示两数大小

  在以向右为正方向的数轴上数的大小比较,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2)数轴上特殊的最大(小)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无最大的自然数;

  最小的正整数是1,无最大的正整数;

  最大的负整数是-1,无最小的负整数

  (3)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4)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三、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

  有理数加法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且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大的数的符号,并且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

  加法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加法结合律:三个有理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结果与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a+b)+c=a+(b+c)

  ☆

  (1)同号结合相加(正数+正数、负数+负数)

  (2)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结合相加(把相加结果为零的数结合相加)

  (3)几个分数相加,将同分母的先结合相加

  (4)将求和后为整数的数先结合相加

  (5)几个带分数相加,可将整数部分与分数部分分别结合相加

  ☆在一个求和的式子中,通常可以把“+”省略不写,同时去掉加数的括号

  有理数的减法

  根据相反数的定义,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进行计算。引入相反数的之后,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四、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

  有理数乘法

  (1)异号两数相乘得负数,并把绝对值相乘;同号两数相乘得正数,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a×b=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积不变。a×b×c=a×(b×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差)同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个加数(减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减),积不变。a×(b+c)=a×b+a×c

  倒数

  (1)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

  (2)若a,b互为倒数,则ab=1;

  (3)求倒数:求一个数的倒数就是用1去除以这个数。

  ①求假分数或真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

  ②求带分数的倒数时,先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

  ③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求一个数的倒数,不改变这个数的性质);

  ④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或-1;

  有理数除法

  (1)除以一个不等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1)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2)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如果有括号先计算括号里的,如果无括则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同级运算中,按前后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运算,谁在前先算谁。

  五、有理数乘方

  乘方的概念:求n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

  记作:an,在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an叫做幂

  乘方的性质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的正数。

  (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奇数次幂仍互为相反数,偶数次幂相等。

  (4)任何一个数的偶数次幂都是非负数。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中,按前后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运算,谁在前先算谁。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即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方法:①a的确定:把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使它的整数位数为1,数的正负号保持不变;②n=原数的整数数位-1。

  数学中考知识点 6

  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初三复*时间紧、任务重,在短短的时间内,如何提高复*的效率和质量,是每位初三学生所关心的。

  一、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1、重视课本,系统复*。初中数学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知识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式*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复*时应以课本为主。

  2、夯实基础,学会思考。中考有*70分为基础题,若把中档题和较难题中的基础分计入,占的比值会更大。所以在应用基础知识时应做到熟练、正确、迅速。上课不能只听老师讲,要敢于质疑,积极思考方法和策略,应通过老师的教,自己悟出来,自己学出来,尤其在解决新情景问题的过程中,应感悟出如何正确思考。

  3、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学*。基础知识既是初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掌握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要做到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知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中考涉及的动点问题,既是方程、不等式与函数问题的结合,同时也常涉及到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比例推导等等。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重视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等操作性较强的方法。

  二、综合运用知识,提高自身各种能力

  1、初中数学基本能力有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以及体现数学与生产、生活相关学科相联系的能力等等。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要求同学们必须做到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触类旁通。目前阶段应根据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复*,查漏补缺做好知识归纳、解题方法的归纳。

  纵观中考中对能力的考查,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一是考查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纯数学问题的能力;二是强调阅读能力、创新探索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时做题时应做到:

  1)深刻理解知识本质,*时加强自己审题能力的锻炼,才能做到变更命题的表达形式后不慌不忙,得心应手。2)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与变通思维方式。注重自己思维的广阔性,对于同一题目,寻找不同的方法,做到一题多解,这样才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思路,优化解题方法。3)变换几何图形的位置、形状、大小后能找到图形之间的联系,知道哪些量没变、哪些量已改变。例如:折叠问题中折叠前后图形全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热点题型。多年来,初中数学的方程、函数、直线型一直是中考重点内容。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贯穿于试卷始终。另外,开放题、探索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也是*几年中考的热点题型,这些中考题大部分来源于课本,有的对知识性要求不同,但题型新颖,背景复杂,文字冗长,不易梳理,所以应重视这方面的学*和训练,以便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数学中考知识点 7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r2

  圆柱侧面积 S=c*h=2pi*h 圆锥侧面积 S=1/2*c*l=pi*r*l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

  斜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 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 V=s*h 圆柱体 V=pi*r2h

  数学中考知识点 8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2.6÷1.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2.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1.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除;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时,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2、取*似数的方法:

  取*似数的方法有三种,①四舍五入法 ②进一法 ③去尾法

  一般情况下,按要求取*似数时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选择应用。

  取商的*似数时,保留到哪一位,一定要除到那一位的下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似数。没有要求时,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3、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的循环节。

  4、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一种是用省略号表示,要写出两个完整的循环节,后面标上省略号。如:0.3636…… 1.587587……

  另一种是简写的方法:即只写出一组循环节,然后在循环节的第一个数字和最后一个数上面点上圆点。如:12.

  5、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6、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数学中考知识点 9

  函数

  ①位置的确定与*面直角坐标系

  位置的确定

  坐标变换

  *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特征

  *面直角坐标系内点坐标的符号与点的象限位置

  对称问题:P(x,y)→Q(x,- y)关于x轴对称P(x,y)→Q(- x,y)关于y轴对称P(x,y)→Q(- x,-y)关于原点对称

  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函数的定义

  函数自变量、因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式子有意义的条件、图象法) 56、函数的图象:变量的变化趋势描述

  ②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定义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的图象:直线,画法

  一次函数的性质(增减性)

  一次函数y=kx+b(k≠0)中k、b符号与图象位置

  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一设二列三解四回)

  一次函数的*移问题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图象法)

  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1)一次函数与方程综合(2)一次函数与其它函数综合(3)一次函数与不等式的综合(4)一次函数与几何综合

  数学中考知识点 10

  1.数轴

  (1)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2)数轴上的点: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一般取右方向为正方向,数轴上的点对应任意实数,包括无理数.)

  (3)用数轴比较大小:一般来说,当数轴方向朝右时,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重点知识:

  初中数学第一课,认识正数与负数!新初一的来~

  2.相反数

  (1)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相反数的意义:掌握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从数轴上看,除0外,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它们分别在原点两旁且到原点距离相等。

  (3)多重符号的化简:与“+”个数无关,有奇数个“�”号结果为负,有偶数个“�”号,结果为正。

  (4)规律方法总结: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就是在这个数的前边添加“�”,如a的相反数是�a,m+n的相反数是�(m+n),这时m+n是一个整体,在整体前面添负号时,要用小括号。

  3.绝对值

  1.概念:数轴上某个数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

  ②绝对值等于一个正数的数有两个,绝对值等于0的数有一个,没有绝对值等于负数的数.

  ③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范本10份(扩展3)

——数学中考的知识点优选【10】篇

  数学中考的知识点 1

  1、熟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等腰三角形的腰与角以及圆的对称性,根据图形的特殊性质,找准讨论对象,逐一解决。在探讨等腰或直角三角形存在时,一定要按照一定的原则,不要遗漏,最后要综合。这是中考数学的注意点之一。

  2、讨论点的位置,一定要看清点所在的范围,是在直线上,还是在射线或者线段上。

  3、图形的对应关系多涉及到三角形的全等或相似问题,对其中可能出现的有关角、边的可能对应情况加以分类讨论

  4、代数式变形中如果有绝对值、*方时,里面的数开出来要注意正负号的取舍。

  5、考查点的取值情况或范围。这部分多是考查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分类,解题中应十分注意性质、定理的使用条件及范围.

  6、函数题目中如果说函数图象与坐标轴有交点,那么一定要讨论这个交点是和哪一个坐标轴的哪一半轴的交点。这也是中考数学的注意点。

  7、由动点问题引出的`函数关系,当运动方式改变后(比如从一条线段移动到另一条线段)是,所写的函数应该进行分段讨论。

  数学中考的知识点 2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

  1.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2.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①直线L和⊙O相交d

  ②直线L和⊙O相切d=r

  ③直线L和⊙O相离d>r

  13.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4.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5.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6.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7.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8.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外角等于内对角

  19.

  ①两圆外离d>R+r

  ②两圆外切d=R+r

  ③两圆相交R-rr)

  ④两圆内切d=R-r(R>r)

  ⑤两圆内含dr)

  数学中考的知识点 3

  椭圆知识:*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2a(2a>|F1F2|)的动点P的轨迹叫做椭圆。

  椭圆的第一定义

  即:│PF1│+│PF2│=2a

  其中两定点F1、F2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F1F2│=2c<2a叫做椭圆的焦距。P 为椭圆的动点。

  长轴为 2a; 短轴为 2b。

  椭圆的第二定义

  *面内到定点F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即椭圆的离心率,e=c/a)的点的集合(定点F不在定直线上,该常数为小于1的正数) 其中定点F为椭圆的焦点,定直线称为椭圆的准线(该定直线的方程是x=±a^2/c[焦点在X轴上];或者y=±a^2/c[焦点在Y轴上])。

  椭圆的其他定义

  根据椭圆的一条重要性质,也就是椭圆上的点与椭圆短轴两端点连线的斜率之积是定值 定值为e^2-1 可以得出:*面内与两定点的连线的斜率之积是常数k的动点的轨迹是椭圆,此时k应满足一定的条件,也就是排除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还有K应满足<0且不等于-1。

  简单几何性质

  1、范围

  2、对称性:关于X轴对称,Y轴对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3、顶点:(当中心为原点时)(a,0)(-a,0)(0,b)(0,-b)

  4、离心率:e=c/a

  5、离心率范围 0

  知识归纳:离心率越大椭圆就越扁,越小则越接*于圆。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面直角坐标系

  *面直角坐标系

  *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初中数学知识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点的坐标的性质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数学中考的知识点 4

  对某些知识点概念理解不清,很容易造成做题时拿不定主意,模棱两可而造成错误。在中考数学的复*中怎么有效改善这种问题呢?

  自己应该先分析自己。自己对自己最了解,知道自己的学*中哪个环节最薄弱最需要帮助,只要把这个环节打通了剩下的工作就可事半功倍了。

  其次,制定学*计划。包括时间计划、学*内容和形式等等。因为中学生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学*过程,有些问题累积的过多,需要系统的来解决,不能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是解决了表面问题,真到综合训练和考试的时候,问题依然会存在。

  最后,要从思想上下定决心,努力实施。解决自己沉积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恒心、耐心,切忌耍小聪明,敷衍了事。无论采取什么方案,都要扎扎实实的去做。

  数学中考的知识点 5

  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ax2+bx+c的一般形式,然后把各项系数a, b, c的值代入求根公式就可得到方程的根。

  公式法

  公式:x=[-b±√(b2-4ac)]/2a

  当Δ=b2-4ac>0时,求根公式为x1=[-b+√(b2-4ac)]/2a,x2=[-b-√(b24ac)]/2a(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Δ=b2-4ac=0时,求根公式为x1=x2=-b/2a(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Δ=b2-4ac<0时,求根公式为x1=[-b+√(4ac-b2)i]/2a,x2=[-b-√(4ac-b2)i]/2a

  例3.用公式法解方程 2x2-8x=-5

  解: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x2-8x+5=0

  ∴a=2, b=-8,c=5

  b2-4ac=(-8)2-4×2×5=64-40=24>0

  ∴x= (4±√6)/2

  ∴原方程的解为x?=(4+√6)/2,x?=(4-√6)/2.

  大家不知道的是两个复数根在初中数学的学*中理解为无实数根。

  数学中考的知识点 6

  初中数学长方形的中考知识点集锦

  长方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矩形,是基础的*面图形。

  长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 (rectangle)。又叫矩形。

  长方形长与宽的定义:

  第一种意见:长方形长的那条边叫长,短的那条边叫宽。

  第二种意见:和水*面同方向的叫做长,反之就叫做宽。长方形的长和宽是相对的,不能绝对的说“长比宽长”,但*惯地讲,长的为长,短的为宽。

  长方形的性质

  ①两条对角线相等;

  ②两条对角线互相*分;

  ③两组对边分别*行;

  ④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

  ⑤四个角都是直角;

  ⑥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

  以上的内容是长方形的性质及定义,请大家做好笔记了。

  数学中考的知识点 7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k是常数,k0)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写成的形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的一切实数,函数的取值范围也是一切非零实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它们关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函数y0,所以,它的图像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k的符号k>0k<0图像yO xyO x性质①x的取值范围是x0,

  y的取值范围是y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①x的取值范围是x0,

  y的取值范围是y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及诶是的方法仍是待定系数法。由于在反比例函数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需要一对对应值或图像上的一个点的坐标,即可求出k的值,从而确定其解析式。

  5、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

  设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一点,过点P作轴、轴的垂线,垂足为A,则

  (1)△OPA的面积。

  (2)矩形OAPB的面积。这就是系数的几何意义。并且无论P怎样移动,△OPA的面积和矩形OAPB的面积都保持不变。

  矩形PCEF面积=,*行四边形PDEA面积=

  数学中考的知识点 8

  1、矩形的概念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具有*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4)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3、矩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矩形的面积S矩形=长×宽=ab

  二次函数概念

  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ax^2+bx+c = 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这里需要强调:和一元二次方程类似,二次项系数a≠0,而b,c可以为零.二次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口诀

  二次函数抛物线,图象对称是关键;

  开口、顶点和交点,它们确定图象限;

  开口、大小由a断,c与Y轴来相见,b的符号较特别,符号与a相关联;顶点位置先找见,Y轴作为参考线,左同右异中为0,牢记心中莫混乱;顶点坐标最重要,一般式配方它就现,横标即为对称轴,纵标函数最值见。若求对称轴位置,符号反,一般、顶点、交点式,不同表达能互换。

  一、目标与要求

  1、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自发地寻找不等式的解,会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

  2、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模型的过程,经历探究不等式解与解集的不同意义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对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探究,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将它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重点

  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正确运用不等式的性质;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解法。

  三、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理解;

  弄清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

  数学中考的知识点 9

  圆的初步认识

  一、圆及圆的相关量的定义(28个)

  1.*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3.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4.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

  5.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2个公共点为相交;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6.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2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7.在圆上,由2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成为圆锥的母线。

  二、有关圆的字母表示方法(7个)

  圆--⊙ 半径r 弧--⌒ 直径d

  扇形弧长/圆锥母线l 周长C 面积S三、有关圆的基本性质与定理(27个)

  1.点P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

  P在⊙O外,POP在⊙O上,PO=r;P在⊙O内,PO

  2.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圆心。

  3.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逆定理:*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

  4.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2个圆心角,2个圆周角,2条弧,2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5.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6.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7.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确定一个圆。

  8.一个三角形有唯一确定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外接圆圆心是三角形各边垂直*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相等;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各内角*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边距离相等。

  9.直线AB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OPAB于P,则PO是AB到圆心的距离):

  AB与⊙O相离,POAB与⊙O相切,PO=r;AB与⊙O相交,PO

  10.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

  1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

  外离P外切P=R+r;相交R-r

  三、有关圆的计算公式

  1.圆的周长C=2d 2.圆的面积S=s=3.扇形弧长l=nr/180

  4.扇形面积S=n/360=rl/2 5.圆锥侧面积S=rl

  四、圆的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O(a,b)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x-a)^2+(y-b)^2=r^2

  2.圆的一般方程

  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移项,合并同类项后,可得圆的一般方程是

  x^2+y^2+Dx+Ey+F=0

  和标准方程对比,其实D=-2a,E=-2b,F=a^2+b^2

  相关知识:圆的离心率e=0.在圆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都是r.

  五、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

  链接: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5)

  *面内,直线Ax+By+C=O与圆x^2+y^2+Dx+Ey+F=0的位置关系判断一般方法是

  讨论如下2种情况:

  (1)由Ax+By+C=O可得y=(-C-Ax)/B,[其中B不等于0],

  代入x^2+y^2+Dx+Ey+F=0,即成为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f(x)=0.

  利用判别式b^2-4ac的符号可确定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下: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2交点,即圆与直线相交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1交点,即圆与直线相切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0交点,即圆与直线相离

  (2)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行于y轴(或垂直于x轴)

  将x^2+y^2+Dx+Ey+F=0化为(x-a)^2+(y-b)^2=r^2

  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我们规定x1

  当x=-C/Ax2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x1

  当x=-C/A=x1或x=-C/A=x2时,直线与圆相切

  圆的定理: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

  1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希望这篇20xx中考数学知识点汇总,可以帮助更好的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

  数学中考的知识点 10

  易错点1:对弧、弦、圆周角等概念理解不深刻,特别是弦所对的圆周角有两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两条弦之间的距离也要考虑两种情况。(选题最后一题考)

  易错点2:对垂径定理的理解不够,不会正确添加辅助线运用直角三角形进行解题。

  易错点3:对切线的定义及性质理解不深,不能准确的利用切线的性质进行解题以及对切线的判定方法两种方法使用不熟练。

  易错点4:考查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相切有内切和外切两种情况,包括相交也存在两圆圆心在公共弦同侧和异侧两种情况,学生很容易忽视其中的一种情况。(25题分类讨论)

  易错点5: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把握好d与R和R+r,R-r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上述的方法求解。

  易错点6:圆周角定理是重点,同弧(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直角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易错点7:几个公式一定要牢记:三角形、*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圆周长公式,弧长,扇形面积,圆锥的侧面积以及全面积以及弧长与底面周长,母线长与扇形的半径之间的转化关系。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范本10份(扩展4)

——中考数学知识点复* (菁华3篇)

中考数学知识点复*1

  数轴特点: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数轴上点与有理数关系: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

  注意:不能出现相同长度表示的不等的量。数轴两端不能画点。

中考数学知识点复*2

  分类的原则:

  (1)分类中的每一部分是相互独立的;

  (2)一次分类按一个标准;

  (3)分类讨论应逐级有序进行。以探寻直角坐标系中等腰直角三角形存在的问题来说,如果给定两个点A、B,需要在X轴上找第三个点C使得这个三角形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个时候同学们可以线段来分类讨论:AB为斜边时,AC为斜边或时BC为斜边时点C的坐标。这样讨论保证不会丢掉任何一种可能性,并且效率较高。当然也可以按照角来讨论,但是注意不要两种分类方法穿**行。有些时候有可能会进行二次讨论,这个时候对于同学们的条理性要求就更大了,例如探讨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时,要先讨论那个角是直角,在讨论哪个角是30°或60°。

  第三、在列出所有需要讨论的可能性之后,要仔细审查是否每种可能性都会存在,是否有需要舍去的,最常见的就是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有两个不等实根,那么我们就要看看是不是这两个根都能保留。同样有些时候也需要注意是否有些讨论结果重复,需要进行合并。例如直角坐标系中求能够成等腰三角形的点坐标,如果按照一定的原则分类讨论后,有可能会出现同一个点上可以构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就要进行合并。也就是说找到的三角形的个数和点的个数是不一样的。

  以下几点是需要大家注意分类讨论的

  1、熟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等腰三角形的腰与角以及圆的对称性,根据图形的特殊性质,找准讨论对象,逐一解决。在探讨等腰或直角三角形存在时,一定要按照一定的原则,不要遗漏,最后要综合。

  2、讨论点的位置,一定要看清点所在的范围,是在直线上,还是在射线或者线段上。

  3、图形的对应关系多涉及到三角形的全等或相似问题,对其中可能出现的有关角、边的可能对应情况加以分类讨论。

  4、代数式变形中如果有绝对值、*方时,里面的数开出来要注意正负号的取舍。

  5、考查点的取值情况或范围。这部分多是考查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分类,解题中应十分注意性质、定理的使用条件及范围。

  6、函数题目中如果说函数图象与坐标轴有交点,那么一定要讨论这个交点是和哪一个坐标轴的哪一半轴的交点。

  7、由动点问题引出的函数关系,当运动方式改变后(比如从一条线段移动到另一条线段)是,所写的函数应该进行分段讨论。

  由于考试题目千变万化,上面所列的项目不一定全面,所以还需要同学们在*时做题的时候多多积累。

中考数学知识点复*3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定义:

  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2.性质:

  ①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3.分类:

  ①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a.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b.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4.考点:

  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不等式(组)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③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范本10份(扩展5)

——中考数学知识点:圆 (菁华3篇)

中考数学知识点:圆1

  圆的初步认识

  一、圆及圆的相关量的定义

  1.*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3.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4.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

  5.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2个公共点为相交;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6.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2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7.在圆上,由2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成为圆锥的母线。

  二、有关圆的字母表示方法

  圆--⊙ 半径—r 弧--⌒ 直径—d

  扇形弧长/圆锥母线—l 周长—C 面积—S三、有关圆的基本性质与定理(27个)

  1.点P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

  P在⊙O外,PO>r;P在⊙O上,PO=r;P在⊙O内,PO

  2.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圆心。

  3.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逆定理:*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

  4.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2个圆心角,2个圆周角,2条弧,2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5.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6.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7.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确定一个圆。

  8.一个三角形有唯一确定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外接圆圆心是三角形各边垂直*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相等;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各内角*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边距离相等。

  9.直线AB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OP⊥AB于P,则PO是AB到圆心的距离):

  AB与⊙O相离,PO>r;AB与⊙O相切,PO=r;AB与⊙O相交,PO

  10.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

  1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

  外离P>R+r;外切P=R+r;相交R-r

  三、有关圆的计算公式

  1.圆的周长C=2πr=πd 2.圆的面积S=s=πr? 3.扇形弧长l=nπr/180

  4.扇形面积S=nπr? /360=rl/2 5.圆锥侧面积S=πrl

  四、圆的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O(a,b)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x-a)^2+(y-b)^2=r^2

  2.圆的一般方程

  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移项,合并同类项后,可得圆的一般方程是

  x^2+y^2+Dx+Ey+F=0

  和标准方程对比,其实D=-2a,E=-2b,F=a^2+b^2

  相关知识:圆的离心率e=0.在圆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都是r.

  五、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

  链接: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5)

  *面内,直线Ax+By+C=O与圆x^2+y^2+Dx+Ey+F=0的位置关系判断一般方法是

  讨论如下2种情况:

  (1)由Ax+By+C=O可得y=(-C-Ax)/B,[其中B不等于0],

  代入x^2+y^2+Dx+Ey+F=0,即成为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f(x)=0.

  利用判别式b^2-4ac的符号可确定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下: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2交点,即圆与直线相交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1交点,即圆与直线相切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0交点,即圆与直线相离

  (2)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行于y轴(或垂直于x轴)

  将x^2+y^2+Dx+Ey+F=0化为(x-a)^2+(y-b)^2=r^2

  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我们规定x1

  当x=-C/Ax2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x1

  当x=-C/A=x1或x=-C/A=x2时,直线与圆相切

  圆的定理: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 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的内对角

  12①直线L和⊙O相交 d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3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4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5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6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7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8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外角等于内对角

  19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20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

  21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分两圆的公共弦

  22定理 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23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24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25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26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27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28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29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30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31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32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3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34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35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小编导语: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数学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是有关中考数学考试知识点分析:三角函数的内容,供你学*参考!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等于对边比斜边;sinA=a/c

  余弦(cos)等于邻边比斜边;cosA=b/c

  正切(tan)等于对边比邻边;tanA=a/b

  余切(cot)等于邻边比对边;cotA=b/a

  正割(sec)等于斜边比邻边;secA=c/b

  余割(csc)等于斜边比对边。cscA=c/a

  互余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sin(90°-α)=cosα, cos(90°-α)=sinα,

  tan(90°-α)=cotα, cot(90°-α)=tanα.

  *方关系:

  sin^2(α)+cos^2(α)=1

  tan^2(α)+1=sec^2(α)

  cot^2(α)+1=csc^2(α)

  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三角和的三角函数: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

  倍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2/(tanα+cot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三倍角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半角公式:

  sin(α/2)=±√((1-cosα)/2)

  cos(α/2)=±√((1+cosα)/2)

  tan(α/2)=±√((1-cosα)/(1+cosα))=sinα/(1+cosα)=(1-cosα)/sinα

  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tan^2(α)=(1-cos(2α))/(1+cos(2α))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积化和差公式:

  sinα·cosβ=(1/2)[sin(α+β)+sin(α-β)]

  cosα·sinβ=(1/2)[sin(α+β)-sin(α-β)]

  cosα·cosβ=(1/2)[cos(α+β)+cos(α-β)]

  sinα·sinβ=-(1/2)[cos(α+β)-cos(α-β)]

  和差化积公式:

  sinα+sinβ=2sin[(α+β)/2]cos[(α-β)/2]

  sinα-sinβ=2cos[(α+β)/2]sin[(α-β)/2]

  cosα+cosβ=2cos[(α+β)/2]cos[(α-β)/2]

  cosα-cosβ=-2sin[(α+β)/2]sin[(α-β)/2]

  推导公式:

  tanα+cotα=2/sin2α

  tanα-cotα=-2cot2α

  1+cos2α=2cos^2α

  1-cos2α=2sin^2α

  1+sinα=(sinα/2+cosα/2)^2

  其他:

  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

  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函数名 正弦 余弦 正切 余切 正割 余割

  在*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从点O引出一条射线OP,设旋转角为θ,设OP=r,P点的坐标为(x,y)有

  正弦函数 sinθ=y/r

  余弦函数 cosθ=x/r

  正切函数 tanθ=y/x

  余切函数 cotθ=x/y

  正割函数 secθ=r/x

  余割函数 cscθ=r/y

  正弦(sin):角α的对边比上斜边

  余弦(cos):角α的邻边比上斜边

  正切(tan):角α的对边比上邻边

  余切(cot):角α的邻边比上对边

  正割(sec):角α的斜边比上邻边

  余割(csc):角α的斜边比上对边

  三角函数万能公式

  万能公式

  (1)(sinα)^2+(cosα)^2=1

  (2)1+(tanα)^2=(secα)^2

  (3)1+(cotα)^2=(cscα)^2

  证明下面两式,只需将一式,左右同除(sinα)^2,第二个除(cosα)^2即可

  (4)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总有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

  A+B=π-C

  tan(A+B)=tan(π-C)

  (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得证

  同样可以得证,当x+y+z=nπ(n∈Z)时,该关系式也成立

  由tanA+tanB+tanC=tanAtanBtanC可得出以下结论

  (5)cotAcotB+cotAcotC+cotBcotC=1

  (6)cot(A/2)+cot(B/2)+cot(C/2)=cot(A/2)cot(B/2)cot(C/2)

  (7)(cosA)^2+(cosB)^2+(cosC)^2=1-2cosAcosBcosC

  (8)(sinA)^2+(sinB)^2+(sinC)^2=2+2cosAcosBcosC

  万能公式为:

  设tan(A/2)=t

  sinA=2t/(1+t^2) (A≠2kπ+π,k∈Z)

  tanA=2t/(1-t^2) (A≠2kπ+π,k∈Z)

  cosA=(1-t^2)/(1+t^2) (A≠2kπ+π,且A≠kπ+(π/2) k∈Z)

  就是说sinA.tanA.cosA都可以用tan(A/2)来表示,当要求一串函数式最值的时候,就可以用万能公式,推导成只含有一个变量的函数,最值就很好求了.

  三角函数关系

  倒数关系

  tanα ·cotα=1

  sinα ·cscα=1

  cosα ·secα=1

  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方关系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六角形记忆法

  构造以"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的正六边形为模型。

  倒数关系

  对角线上两个函数互为倒数;

  商数关系

  六边形任意一顶点上的函数值等于与它相邻的两个顶点上函数值的乘积。(主要是两条虚线两端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下面4个也存在这种关系。)。由此,可得商数关系式。

  *方关系

  在带有阴影线的三角形中,上面两个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方和等于下面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方。

  两角和差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 )/(1-tanα ·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 ·tanβ)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tan(1/2*α)=(sin α)/(1+cos α)=(1-cos α)/sin α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α/2)=(1-cosα)/2

  cos^2(α/2)=(1+cosα)/2

  tan^2(α/2)=(1-cosα)/(1+cosα)

  tan(α/2)=(1—cosα)/sinα=sinα/1+cosα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三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tan3α=(3tanα-tan^3(α))/(1-3tan^2(α))

  诱导公式

  诱导公式的本质

  所谓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就是将角n·(π/2)±α的三角函数转化为角α的三角函数。

  常用的诱导公式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 k∈z

  cos(2kπ+α)=cosα k∈z

  tan(2kπ+α)=tanα k∈z

  cot(2kπ+α)=cotα k∈z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数学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是有关中考数学考试知识点分析:一次函数的内容,供你学*参考!

  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也作线性函数,在x,y坐标轴中可以用一条直线表示,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

  函数的表示方法

  列表法:一目了然,使用起来方便,但列出的对应值是有限的,不易看出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规律。

  解析式法:简单明了,能够准确地反映整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相依关系,但有些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不能用解析式表示。

  图象法:形象直观,但只能*似地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一次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且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当b=0时,y=kx+b即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注:一次函数一般形式y=kx+b(k不为0)

  a).k不为0

  b).x的指数是1

  c).b取任意实数

  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经过(0,b)和(-b/k,0)两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b,它可以看做直线y=kx*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当b>0时,向上*移;b<0时,向下*移)具体如下:

  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确定函数定义域的方法

  (1)关系式为整式时,函数定义域为全体实数;

  (2)关系式含有分式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3)关系式含有二次根式时,被开放方数大于等于零;

  (4)关系式中含有指数为零的式子时,底数不等于零;

  (5)实际问题中,函数定义域还要和实际情况相符合,使之有意义。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

  (1)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函数关系式;

  (2)将x、y的几对值或图像上的几个点的坐标代入上述函数关系式中得到以待定系数为未知数的方程

  (3)解方程得出未知系数的值;

  (4)将求出的待定系数代回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中得出所求函数的解析式。

中考数学知识点:圆2

  易错点1:对弧、弦、圆周角等概念理解不深刻,特别是弦所对的圆周角有两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两条弦之间的距离也要考虑两种情况。(选题最后一题考)

  易错点2:对垂径定理的理解不够,不会正确添加辅助线运用直角三角形进行解题。

  易错点3:对切线的定义及性质理解不深,不能准确的利用切线的性质进行解题以及对切线的判定方法两种方法使用不熟练。

  易错点4:考查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相切有内切和外切两种情况,包括相交也存在两圆圆心在公共弦同侧和异侧两种情况,学生很容易忽视其中的一种情况。(25题分类讨论)

  易错点5: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把握好d与R和R+r,R-r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上述的方法求解。

  易错点6:圆周角定理是重点,同弧(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直角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易错点7:几个公式一定要牢记:三角形、*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圆周长公式,弧长,扇形面积,圆锥的侧面积以及全面积以及弧长与底面周长,母线长与扇形的半径之间的转化关系。

中考数学知识点:圆3

  圆的初步认识

  一、圆及圆的相关量的定义(28个)

  1.*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3.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4.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

  5.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2个公共点为相交;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6.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2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7.在圆上,由2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成为圆锥的母线。

  二、有关圆的字母表示方法(7个)

  圆--⊙ 半径r 弧--⌒ 直径d

  扇形弧长/圆锥母线l 周长C 面积S三、有关圆的基本性质与定理(27个)

  1.点P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

  P在⊙O外,POP在⊙O上,PO=r;P在⊙O内,PO

  2.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圆心。

  3.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逆定理:*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

  4.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2个圆心角,2个圆周角,2条弧,2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5.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6.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7.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确定一个圆。

  8.一个三角形有唯一确定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外接圆圆心是三角形各边垂直*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相等;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各内角*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边距离相等。

  9.直线AB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OPAB于P,则PO是AB到圆心的距离):

  AB与⊙O相离,POAB与⊙O相切,PO=r;AB与⊙O相交,PO

  10.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

  1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

  外离P外切P=R+r;相交R-r

  三、有关圆的计算公式

  1.圆的周长C=2d 2.圆的面积S=s=3.扇形弧长l=nr/180

  4.扇形面积S=n/360=rl/2 5.圆锥侧面积S=rl

  四、圆的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O(a,b)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x-a)^2+(y-b)^2=r^2

  2.圆的一般方程

  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移项,合并同类项后,可得圆的一般方程是

  x^2+y^2+Dx+Ey+F=0

  和标准方程对比,其实D=-2a,E=-2b,F=a^2+b^2

  相关知识:圆的离心率e=0.在圆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都是r.

  五、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

  链接: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5)

  *面内,直线Ax+By+C=O与圆x^2+y^2+Dx+Ey+F=0的位置关系判断一般方法是

  讨论如下2种情况:

  (1)由Ax+By+C=O可得y=(-C-Ax)/B,[其中B不等于0],

  代入x^2+y^2+Dx+Ey+F=0,即成为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f(x)=0.

  利用判别式b^2-4ac的符号可确定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下: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2交点,即圆与直线相交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1交点,即圆与直线相切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0交点,即圆与直线相离

  (2)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行于y轴(或垂直于x轴)

  将x^2+y^2+Dx+Ey+F=0化为(x-a)^2+(y-b)^2=r^2

  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我们规定x1

  当x=-C/Ax2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x1

  当x=-C/A=x1或x=-C/A=x2时,直线与圆相切

  圆的定理: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

  1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希望这篇20xx中考数学知识点汇总,可以帮助更好的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范本10份(扩展6)

——数学中考知识点 (菁华5篇)

数学中考知识点1

  1、定义:在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

  说明:也可以说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行,这实际上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行。

  2、*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3、*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说明:要证明两条直线*行,用判定公理(或定理)在已知条件中有两条直线*行时,则应用性质定理。

  4、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垂直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_________________.

数学中考知识点2

  1、加法:(1)同号两数相加,取原来的符号,并把它们的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可使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1)两数相乘,同号取正,异号取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n个实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若n个非0的实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为奇数个时,积为负。(3)乘法可使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4、除法:(1)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2)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3)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0不能做被除数。

  5、乘方与开方: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

  6、实数的运算顺序:乘方、开方为三级运算,乘、除为二级运算,加、减是一级运算,如果没有括号,在同一级运算中要从左到右依次运算,不同级的运算,先算高级的运算再算低级的运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运算。无论何种运算,都要注意先定符号后运算。

  通过上面对数学中实数的运算知识的讲解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哦。

数学中考知识点3

  角度制知识:用度(°)、分(′)、秒(″)来测量角的大小的制度叫做角度制。

  角度制

  角度制:规定周角的360分之一为1度的角,用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角度制。

  角度制中单位的换算。

  角度制中,1°=60′,1′=60″,1′=(1/60)°,1″=(1/60)′。

  角度制就是运用60进制的例子。

  角度制中角度的运算。

  两个角相加时,°与°相加,′与′相加,″与″相加,其中如果满60则进1。

  两个角相减时,°与°相减,′与′相减,″与″相减,其中如果不够则从上一个单位退1当作60。

  测量角的大小的另外一个方法,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

  主要把握180°=π rad这个关系式。

  例如:1度=π /180 弧度30度转换成弧度值:弧度=30*π /180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β=α+k360°k属于整数。

  知识归纳:除了角度制可以测量角的大小,还有一种——弧度制也可以测量角的大小。

数学中考知识点4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判定1:定义,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2:判定定理:以a、b、c为边的三角形是以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如果三角形的三边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判定3:若一个三角形30°内角所对的边是某一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是以这条长边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判定4:两个锐角互为余角(两角相加等于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5:若两直线相交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互为负倒数,则两直线互相垂直。那么

  判定6:若在一个三角形中一边上的中线等于其所在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判定7:一个三角形30°角所对的边等于这个三角形斜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与判定3不同,此定理用于已知斜边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外心定义:

  外心: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分线的交点,即外接圆的圆心。

  外心定理: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分线交于一点。该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三角形的外心的性质:

  1.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分线的交于一点,该点即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2三角形的外接圆有且只有一个,即对于给定的三角形,其外心是的,但一个圆的内接三角形却有无数个,这些三角形的外心重合;

  3.锐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内;

  钝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外;

  直角三角形的外心与斜边的中点重合。

  在△ABC中

  4.OA=OB=OC=R

  5.∠BOC=2∠BAC,∠AOB=2∠ACB,∠COA=2∠CBA

数学中考知识点5

  圆的知识:*面上一条线段,绕它的一端旋转360°,留下的轨迹叫圆。

  圆心:

  (1)如定义(1)中,该定点为圆心

  (2)如定义(2)中,绕的那一端的端点为圆心。

  (3)圆任意两条对称轴的交点为圆心。

  (4) 垂直于圆内任意一条弦且两个端点在圆上的线段的二分点为圆心。

  注: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圆的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圆是轴对称图形,每条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d=2r或r=d/2。

  圆的半径或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用字母C表示。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

  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把它叫做圆周率,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无理数),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它的*似值,π≈3.14。

  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圆的面积公式:圆所占*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πr,用字母S表示。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二分之一。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心距也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弧相等,那么他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心距也相等。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范本10份(扩展7)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 (菁华6篇)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1

同学面对新问题准备的不好,掉下队来,同时,也有些同学方法得当,后来居上。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这里,编辑了中考数学知识点复*,以备借鉴。

  一、代数式

  1. 概念: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数与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 代数式的值:用数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

  二、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1. 单项式:1)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可以是两个数字或字母相乘)也是单项式。

  2)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 数字因数及性质符号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 多项式: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2)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3. 多项式的排列:

  1).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2).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由于单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因此在排列时,仍需把每一项的性质符号看作是这一项的一部分,一起移动。

  三、整式的运算

  1.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叫同类项。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排列的顺序也无关。

  2. 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即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 整式的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2

  射线:

  1、射线的定义:直线上一点和它们的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

  2、射线的特征:“向一方无限延伸,它有一个端点。”

  线段:

  1、线段的定义:直线上两点和它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2、线段的性质(公理):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3

  1、“三线八角”① 如何由线找角:一看线,二看型。 同位角是“F”型; 内错角是“Z”型; 同旁内角是“U”型。② 如何由角找线:组成角的三条线中的公共直线就是截线。

  2、*行公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行。 简述:*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补充定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行。 简述: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3、*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条件 结论 条件 结论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 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 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 同旁内角互补

  4、图形*移的性质: 图形经过*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行(或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相等。

  5、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

  6、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三角形的高、角*分线、中线。注意:①三角形的高、角*分线、中线都是线段。 ②高、角*分线、中线的应用。

  7、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8、多边形的内角和: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4

  第三章 统计初步

  ★重点★

  内容提要

  一、 重要概念

  1。总体:考察对象的全体。

  2。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

  3。样本:从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个体。

  4。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5。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6。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均数)

  二、 计算方法

  1。样本*均数:⑴ ;⑵若 , ,…, ,则 (a—常数, , ,…,接*较整的常数a);⑶加权*均数: ;⑷*均数是刻划数据的集中趋势(集中位置)的特征数。通常用样本*均数去估计总体*均数,样本容量越大,估计越准确。

  2。样本方差:⑴ ;⑵若 , ,…, ,则 (a—接* 、 、…、的*均数的较“整”的常数);若 、 、…、 较“小”较“整”,则 ;⑶样本方差是刻划数据的离散程度(波动大小)的特征数,当样本容量较大时,样本方差非常接*总体方差,通常用样本方差去估计总体方差。

  3。样本标准差: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5

  *方根表示法:一个非负数a的*方根记作,读作正负根号a。a叫被开方数。

  中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被开方数a≥0

  *方根性质:①一个正数的*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②0的*方根是它本身0。③负数没有*方根开*方;求一个数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

  *方根与算术*方根区别:1、定义不同。2表示方法不同。3、个数不同。4、取值范围不同。

  联系:1、二者之间存在着从属关系。2、存在条件相同。3、0的算术*方根与*方根都是0

  含根号式子的意义:表示a的*方根,表示a的算术*方根,表示a的负的*方根。

  求正数a的算术*方根的方法;

  完全*方数类型:①想谁的*方是数a。②所以a的*方根是多少。③用式子表示。

  求正数a的算术*方根,只需找出*方后等于a的正数。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6

  第十一章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 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2)角*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建立在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析鉴赏,亲身经历数学美,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的性质和判定,并利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第十三章 实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方根,记作。0的算术*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方根。

  2。*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方根。

  3。正数有两个*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函数的开始,也是今后学*其它函数知识的基石。在学*本章内容时,教师应该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变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乐趣。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一、知识概念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都是正数)

  2。。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

  3。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方差公式:

  5。完全*方公式:

  6。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m、n都是正数,且m>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1。提公共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

  分解因式的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学*本章内容时,应多准备些小组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在做题中体验数学法则、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提高做题效率。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范本10份(扩展8)

——中考数学知识点 60句菁华

1、一元二次方程3x2+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3、把方程3x(x-1)-2=-4x化为一般式为3x2-x-2=0.

4、直角坐标系中,点A(3,0)在轴上。

5、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在第四象限。

6、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7、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8、cs30°=。

9、sin260°+cs260°=1.

10、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11、在同一*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2、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13、倒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14、相反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1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1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17、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

18、根式

19、乘法法则:⑴单×单;⑵单×多;⑶多×多。

20、算术根的性质:= ; ; (a≥0,b≥0); (a≥0,b>0)(正用、逆用)

21、常用定理:①同*行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传递性);②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22、定义(包括内、外角)

23、全等三角形

24、重要辅助线

25、有关定理:①*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其推论1、2

26、分类:

27、常用等式:

28、不等式的性质:⑴a>b←→a+c>b+c

29、一次函数

30、定义:在Rt△ABC中,∠C=Rt∠,则sinA= ;cosA= ;tgA= ;ctgA= .

31、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都缺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时,可用列方程的办法解决。

32、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33、"等对等"定理及其推论

34、三种位置及判定与性质:

35、五种位置关系及判定与性质:(重点:相切)

36、圆的内接、外切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

37、圆的外切四边形、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38、圆面积公式

39、弧长公式

40、两圆相切公切线(连心线)

41、科学的预*方法

42、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科学记数法形式:a×10n,其中1≤a<10,n为正整数)

43、作法与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44、性质:(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45、求函数图像的k值:(y1—y2)/(x1—x2)

46、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47、见直径往往作直径上的'圆周角

48、熟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等腰三角形的腰与角以及圆的对称性,根据图形的特殊性质,找准讨论对象,逐一解决。在探讨等腰或直角三角形存在时,一定要按照一定的原则,不要遗漏,最后要综合。

49、定义:在Rt△ABC中,∠C=Rt∠,则sinA=;cosA=;tgA=;ctgA=.

50、求*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P10)

51、(P28)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52、公式:

53、*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移

54、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55、三角形、梯形的第二种推导方法老师已讲,自己看书

56、身份证码: 18 位

57、重心到顶点的距离与重心到对边中点的距离之比为2:1。

58、当x=3时,函数y=的值为1.

59、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60、tan45= 1.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范本10份(扩展9)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菁选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5篇)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形式:

  (1)一般式:

  (2)顶点式:

  (3)当抛物线与x轴有交点时,即对应二次好方程有实根和存在时,根据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因式,二次函数可转化为两根式。如果没有交点,则不能这样表示。

  注意:抛物线位置由决定。

  (1)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①开口向上。

  ②开口向下。

  (2)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位置。

  ①图象与y轴交点在x轴上方。

  ②图象过原点。

  ③图象与y轴交点在x轴下方。

  (3)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对称轴:)

  ①同号对称轴在y轴左侧。

  ②对称轴是y轴。

  ③异号对称轴在y轴右侧。

  (4)顶点坐标。

  (5)决定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情况。、

  ①△>0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交点。

  ②△=0抛物线与x轴有的公共点(相切)。

  ③△<0抛物线与x轴无公共点。

  (6)二次函数是否具有、最小值由a判断。

  ①当a>0时,抛物线有最低点,函数有最小值。

  ②当a<0时,抛物线有点,函数有值。

  (7)的符号的判定:

  表达式,请代值,对应y值定正负;

  对称轴,用处多,三种式子相约;

  轴两侧判,左同右异中为0;

  1的两侧判,左同右异中为0;

  —1两侧判,左异右同中为0。

  (8)函数图象的*移:左右*移变x,左+右—;上下*移变常数项,上+下—;*移结果先知道,反向*移是诀窍;*移方式不知道,通过顶点来寻找。

  (9)对称:关于x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关于y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关于原点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在顶点处翻折后的解析式为(a相反,定点坐标不变)。

  (10)结论:①二次函数(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的顶点在x轴上Δ=0;

  ②二次函数(的顶点在y轴上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③二次函数(经过原点,则。

  (1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①一般式:(,用于已知三点。

  ②顶点式:,用于已知顶点坐标或最值或对称轴。

  (3)交点式:,其中、是二次函数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若已知对称轴和在x轴上的截距,也可用此式。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2

  第一章实数

  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3分)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零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实数负有理数正无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

  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正整数又叫自然数。

  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32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等

  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3分)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考点三、*方根、算数*方根和立方根(310分)

  1、*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跟)。一个数有两个*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零的.*方根是零;负数没有*方根。正数a的*方根记做“。a”

  π+8等;

  2、算术*方根

  正数a的正的*方根叫做a的算术*方根,记作“a”。正数和零的算术*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方根是零。a(a0)a0

  a2a;注意a的双重非负性:

  -a(a考点六、实数的运算(做题的基础,分值相当大)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交换律abba

  4、乘法结合律(ab)ca(bc)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

  6、实数混合运算时,对于运算顺序有什么规定?

  实数混合运算时,将运算分为三级,加减为一级运算,乘除为二能为运算,乘方为三级运算。同级运算时,从左到右依次进行;不是同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方,再算乘除,而后才算加减;运算中如有括号时,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的顺序进行。

  7、有理数除法运算法则就什么?

  两有理数除法运算法则可用两种方式来表述:第一,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第二,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零除以任何一个不为零的数,商都是零。

  8、什么叫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

  相同因数相乘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相同因数的个数叫指数,这个因数叫底数。记作:an

  9、有理数乘方运算的法则是什么?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零的任何正整数幂都是零。

  10、加括号和去括号时各项的符号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去(加)括号时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加)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的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加)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反。

  *行线与相交线

  知识要点

  一.余角、补角、对顶角

  1,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并且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4,互为余角的有关性质:

  ①∠1+∠2=90°,则∠1、∠2互余;反过来,若∠1,∠2互余,

  则∠1+∠2=90°;②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如果∠l十∠2=90°,∠1+∠3=90°,则∠2=∠3.

  5,互为补角的有关性质:①若∠A+∠B=180°,则∠A、∠B互补;反过来,若∠A、∠B互补,则∠A+∠B=180°.

  ②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如果∠A+∠C=180°,∠A+∠B=180°,则∠B=∠C.

  6,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认识及*行线的性质

  7,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或*行.

  8,“三线八角”的识别:

  三线八角指的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八个角.

  正确认识这八个角要抓住:同位角位置相同,即“同旁”和“同规”;内错角要抓住“内部,两旁”;同旁内角要抓住“内部、同旁”.三.*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9,*行线的定义:在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行线.

  10,*行线的性质: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1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行.

  12,两条*行线之间的距离是指在一条直线上任意找一点向另一条直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就是两条*行线之间的距离.

  1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行.

  14,*行线的判定: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行.这三个条件都是由角的数量关系(相等或互补)来确定直线的位置关系(*行)的,因此能否找到两直线*行的条件,关键是能否正确地找到或识别出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

  15,常见的几种两条直线*行的结论:

  (1)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组同位角的角*分线*行;

  (2)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组内错角的角*分线互相*行.

  四.尺规作图

  16,只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的作图的方法称为尺规作图.用尺规可以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也可以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利用这两种两种基本作图可以作出两条线段的和或差,也可以作出两个角的和或差.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3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4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科学。它是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说,学好数学对于我们每个同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初中数学的学*方法与技巧:

  一、*时的数学学*:

  1、课前认真预*。预*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得听老师讲课,通过预*,掌握度要达到百分之八十。带着预*中不明白的问题去听老师讲课,来解答这类的问题。预*还可以使听课的整体效率提高。具体的预*方法:将书上的题目做完,画出知识点,整个过程大约持续15-20分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练*册做完。

  2、让数学课学与练结合。在数学课上,光听是没用的。当老师让同学去黑板上演算时,自己也要在草稿纸上练。如果遇到不懂的难题,一定要提出来,不能不求甚解。否则考试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能不会做。听老师讲课时一定要全神贯注,要注意细节问题,否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3、课后及时复*。写完作业后对当天老师讲的内容进行梳理,可以适当地做25分钟左右的课外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书。其课外题内容大概就是今天上的课。

  4、单元测验是为了检测*期的学*情况。其实分数代表的是你的过去,关键的是对于每次考试的总结和吸取教训,是为了让你在期中、期末考得更好。老师经常会在没通知的情况下进行考试,所以要及时做到“课后复*”。

  二、期中期末数学复*:

  要将*时的单元检测卷订成册,并且将错题再做一遍。如果整张试卷考得都不好,那么可以复印将试卷重做一遍。除试卷外,还可以将作业上的错题、难题、易错题重做一遍。另外,自己还可以做2——3张期末模拟卷。

  三、数学考试技巧:

  如果想得高分,在选择、填空、计算题上是不能丢分的。在考数学的时候思想不能开小差,而且遇到难题时不能想“没考好怎么办啊”等内容。在通常情况下,期末考试的难题都是不知道怎么做,但有可能突然明白的那种。遇到这种题目要沉着冷静,利用题目给你的一切条件进行分析,如这次考试有两个空白的钟,还有去年七年级期末的几题填空。这些条件都对你的解题有很大帮助。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有充足的时间,将自己的速度压下来,不是越快越好,争取一次做成功。大概留35分钟的时间检查。

  最终提醒大家:多做题有一定作用,但上课听讲、认真答题及提高准确率、总结经验才是最重要的。还要将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做到学以致用。当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学*数学的快乐。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5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定义:

  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2.性质:

  ①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3.分类:

  ①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a.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b.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4.考点:

  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不等式(组)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③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6

  1.因式分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 a-b=-(b-a); (a-b)2=(b-a)2; (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方差公式:a2-b2=(a+ b)(a- b);

  (2)完全*方公式:a2+2ab+b2=(a+b)2, 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提取、二公式、三分组、四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2)提负号;(3)全变号;(4)换元;(5)配方;(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体;(7)灵活分组;(8)提取分数系数;(9)展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10)拆项或补项.

  7.完全*方式:能化为(m+n)2的多项式叫完全*方式;对于二次三项式x2+px+q,有“ x2+px+q是完全*方式? ”.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7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1”有讲究,同乘除负要变向。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别忘要变号。

  同类各项去合并,系数化“1”注意了。

  同乘除正无防碍,同乘除负也变号。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大于头来小于尾,大小不一中间找。

  大大小小没有解,四种情况全来了。

  同向取两边,异向取中间。

  中间无元素,无解便出现。

  幼儿园小鬼当家,(同小相对取较小)

  敬老院以老为荣,(同大就要取较大)

  军营里没老没少。(大小小大就是它)

  大大小小解集空。(小小大大哪有哇)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首先化成一般式,构造函数第二站。

  判别式值若非负,曲线横轴有交点。

  A正开口它向上,大于零则取两边。

  代数式若小于零,解集交点数之间。

  方程若无实数根,口上大零解为全。

  小于零将没有解,开口向下正相反。

  用*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异号两个*方项,因式分解有办法。

  两底和乘两底差,分解结果就是它。

  用完全*方公式因式分解

  两*方项在两端,底积2倍在中部。

  同正两底和*方,全负和方相反数。

  分成两底差*方,方正倍积要为负。

  两边为负中间正,底差*方相反数。

  一*方又一*方,底积2倍在中路。

  三正两底和*方,全负和方相反数。

  分成两底差*方,两端为正倍积负。

  两边若负中间正,底差*方相反数。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要用公式解方程,首先化成一般式。

  调整系数随其后,使其成为最简比。

  确定参数abc,计算方程判别式。

  判别式值与零比,有无实根便得知。

  有实根可套公式,没有实根要告之。

  用常规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左未右已先分离,二系化“1”是其次。

  一系折半再*方,两边同加没问题。

  左边分解右合并,直接开方去解题。

  该种解法叫配方,解方程时多练*。

  用间接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已知未知先分离,因式分解是其次。

  调整系数等互反,和差积套恒等式。

  完全*方等常数,间接配方显优势

  【注】恒等式

  2、解一元二次方程

  方程没有一次项,直接开方最理想。

  如果缺少常数项,因式分解没商量。

  b、c相等都为零,等根是零不要忘。

  b、c同时不为零,因式分解或配方,

  也可直接套公式,因题而异择良方。

  3、正比例函数的鉴别

  判断正比例函数,检验当分两步走。

  一量表示另一量,是与否。

  若有还要看取值,全体实数都要有。

  正比例函数是否,辨别需分两步走。

  一量表示另一量,有没有。

  若有再去看取值,全体实数都需要。

  区分正比例函数,衡量可分两步走。

  一量表示另一量,是与否。

  若有还要看取值,全体实数都要有。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正比函数图直线,经过和原点。

  K正一三负二四,变化趋势记心间。

  K正左低右边高,同大同小向爬山。

  K负左高右边低,一大另小下山峦。

  4、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图直线,经过点。

  K正左低右边高,越走越高向爬山。

  K负左高右边低,越来越低很明显。

  K称斜率b截距,截距为零变正函。

  5、反比例函数

  反比函数双曲线,经过点。

  K正一三负二四,两轴是它渐*线。

  K正左高右边低,一三象限滑下山。

  K负左低右边高,二四象限如爬山。

  6、二次函数

  二次方程零换y,二次函数便出现。

  全体实数定义域,图像叫做抛物线。

  抛物线有对称轴,两边单调正相反。

  A定开口及大小,线轴交点叫顶点。

  顶点非高即最低。上低下高很显眼。

  如果要画抛物线,*移也可去描点,

  提取配方定顶点,两条途径再挑选。

  列表描点后连线,*移规律记心间。

  左加右减括号内,号外上加下要减。

  二次方程零换y,就得到二次函数。

  图像叫做抛物线,定义域全体实数。

  A定开口及大小,开口向上是正数。

  绝对值大开口小,开口向下A负数。

  抛物线有对称轴,增减特性可看图。

  线轴交点叫顶点,顶点纵标最值出。

  如果要画抛物线,描点*移两条路。

  提取配方定顶点,*移描点皆成图。

  列表描点后连线,三点大致定全图。

  若要*移也不难,先画基础抛物线,

  顶点移到新位置,开口大小随基础。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8

  在日常的练*、作业和考试中,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做错的题目,而对待错题的态度不同,学*的效果就会有很大的差别。丁老师就来告诉同学们怎么来用好我们的错题吧!

  错题主要涉及错题收集和存档、错题改正、错题分享、错题应用四个环节。

  一、错题收集和存档:

  这里的错题,不仅指各级各类数学考试中的错题,还包括*时数学作业中做错的题目。最好把错题都摘录到一个固定的本子上面(错题本),便于自己以后查阅。即使是曾经错了而现在理解了的题目也最好登记在册,它们形成独具个性的学*轨迹,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识记、储存和提取。

  在进行错题收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类。分类的方法很多,可以按照错题原因分类、按照错题中所隐含知识的章节进行分类,甚至还可以按照题型进行分类。这样整理好的错题是系统的,到最后复*时就有比较强的针对性。

  二、错题改正:

  收集错题以后,接下来就是改错了,这是错题管理的目的。学生要争取自己独立对错题进行分析,然后找出正确的解答,并订正。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如果还是得不到答案,这时候就需要积极地求助他人了,可以是学得比较好的同学,也可以是老师。让他们帮自己分析原因,在他们的启发引导下进行改正。找到出错的症结所在,最好能在错题后面附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可以依次回答以下问题:

  这道题目错在什么地方?

  这道题目为什么做错了?(错在计算、化简?错在概念理解?错在理解题意?错在逻辑关系?错在以偏概全?错在粗心大意?错在思维品质?错在类比?等等。)

  这道题目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这道题目有没有其它解法?哪种方法更好?

  错题改正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再学*、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它使学生对易出错的知识的理解更全面透彻,掌握更加牢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一般意义上,任何学*都需要反思,错题改正是反思的具体途径之一。

  整理错题并不是为了做得好看,是为了实用,对自己的学*有帮助。因而没有固定的标准,关键要符合学生自己的*惯。但是学生一定要抽时间翻阅自己辛勤劳动的结晶,对其中的错题进行温*,这样做有时候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会有新的体会。其实整理好的错题集就相当于是以前做过的大量*题中的精华荟萃(这要建立在学生认真整理的基础上),是最适合学生个人的学*资料,比任何一本参考书、*题集都有用,有价值。

  三、错题分享:

  在现行的学*体制下,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但是主动交流分享意识非常薄弱。其实同学就是一个巨大的学*资源库,只要每个学生都愿意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和鼓励,学生就可以从同学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正所谓“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同时拥有了两种思想”,学生之间的错题集也可以相互交流。这是因为每个学生出错的原因各不相同,所以每个人建立的错题集也不同,通过相互交流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汲取教训,拓展自己的视野,得到启发,以警示自己不犯同样错误。不同的人从相同的题目中得到的是不同的体会,通过交流大家就可以领略到知识的不同侧面,从而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在交流的氛围中,学生改变了学*方式,增强了学*数学的积极性。

  四、错题应用:

  将错题收集在一起并改正,还不能完全说明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漏洞就补好了。最好的状况是对于每一个错题,学生自己还必须查找资料,找出与之相同或相关的题型,进行练*解答。如果没有困难,则说明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可能已经掌握。此时,学生可以尝试着进行更高难度的事情:错题改编。将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换一下,还成立吗?把条件减弱或者把结论加强,命题还成立吗?或者尝试着编一道类似的题目,还能做吗?经历了这么一个思维洗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方法的把握会更透彻,不管条件怎么变,他们基本上都可以应付自如了。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学校可能没有这么充裕的时间来做这样的事情,但是学生之间相互协助,每人找一个类型的题目,或者每人提出一个想法,全班合起来就基本找全了所有的题型,改编了很多道类似的题目。

  错题管理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但是,错题管理并不是学*的目的,而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的一种手段。制作错题集更不是任务,不一定要做得精致、全面,它只是一种训练思维的载体。最关键的是,学生和老师不能轻易放过错题,彻底弄清楚错题所反映的问题,学以致用。在反思学*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有效学*和有效教学的终极目标。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9

  一、初中数学基本知识

  ㈠、数与代数

  A、数与式:

  1、有理数

  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

  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方根/0的*方根为0/负数没有*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方根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方差公式/完全*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

  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

  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

  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

  ①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

  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20xx年中考数学基础知识总结20xx年中考数学基础知识总结

  B、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

  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2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深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的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象与X轴的交点。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4ac-b2/4a),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1)配方法

  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方公式,在用直接开*方法去求出解

  (2)分解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积的形式去解

  (3)公式法

  这方法也可以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方法了,方程的根X1={-b√[b2-4ac)]}/2a,X2={-b-√[b2-4ac)]}/2a

  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配方法的步骤:

  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方,最后配成完全*方公式

  (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

  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

  (3)公式法

  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数为c

  4)韦达定理

  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

  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各系数,在题目中很常用

  5)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读作“diata”,而△=b2-4ac,这里可以分为3种情况:

  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I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在这里,学到高中就会知道,这里有2个虚数根)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

  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不等式的解集:

  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①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符号方向:

  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他是随着你加或乘的运算改变。

  在不等式中,如果加上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正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减去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负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不改向;例如:A>B,A*C>B*C(C>0)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改向;例如:A>B,A*C

  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

  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二、函数

  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X,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XB(B为常数,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是X的一次函数。②当B=0时,称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②正比例函数=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③在一次函数中,当〈0,B〈O,则经234象限;当〈0,B〉0时,则经124象限;当〉0,B〈0时,则经134象限;当〉0,B〉0时,则经123象限。④当〉0时,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三、空间与图形

  A、图形的认识

  1、点,线,面

  点,线,面: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20xx年中考数学基础知识总结建造师考试_建筑工程类工程师考试网

  弧、扇形: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2、角

  线:①线段有两个端点。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比较长短: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角的度量与表示: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

  角的比较: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③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分线。

  *行:①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3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行。

  垂直:①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②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③*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直*分线:垂直和*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垂直*分线。

  垂直*分线垂直*分的一定是线段,不能是射线或直线,这根据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有关,再看后面的,垂直*分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垂直*分线的时候,确定了2点后(关于画法,后面会讲)一定要把线段穿出2点。

  垂直*分线定理:

  性质定理:在垂直*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线段2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角*分线:把一个角*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就是角的角*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个角*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性质定理:角*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分线上

  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性质:正方形具有*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0

  (1)凡能写成 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整数 ②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 0和正整数;a0 a是正数;a0 a是负数;

  a≥0 a是正数或0 a是非负数;a≤ 0 ? a是负数或0 a是非正数.

  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6)大数-小数 0,小数-大数 0.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1

  一、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征:①不在同一直线上;②三条线段;③首尾顺次相接;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三角形中的三条重要线段:角*分线、中线、高

  (1)角*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

  (2)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说明:①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高都是线段;②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且都交于一点;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的内部(锐角三角形)、外部(钝角三角形),也可能在边上(直角三角形),它们(或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简写成"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分线相等(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两条腰上的高相等)。

  4.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垂直*分线到两条腰的距离相等。

  5.等腰三角形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顶角的一半。

  6.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需用等面积法证明)。

  7.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顶角*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2)判定

  在同一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定义)。

  在同一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

  三、直角三角形和勾股定理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30度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直角三角形常用面积法求斜边上的高。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

  勾股数一定是正整数,常见勾股数:3,4,5;5,12,13;6,8,10,;7,24,25;8,15,17;9,12,15。

  方法总结:

  当不明确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应把已知最长边分为直角边和斜边两种情况讨论。无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和线段长表示通常用到勾股定理。翻折题型常用勾股定理(口诀:翻折求边找直角,勾股定理设未知量)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常用于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先确定最大边(可以设为c)。

  四、初中三角形中线定理

  中线定理又称阿波罗尼奥斯定理,是欧氏几何的定理,表述三角形三边和中线长度关系。

  定理内容:三角形一条中线两侧所对边*方和等于底边的一半*方与该边中线*方和的2倍。

  中线的定义: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中线,而且这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并交于一点。

  由定义可知,三角形的中线是一条线段。

  由于三角形有三条边,所以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中线。

  且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

  每条三角形中线分得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五、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判定1: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2:若a的*方+b的*方=c的*方,则以a、b、c为边的三角形是以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判定3:若一个三角形30°内角所对的边是某一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以这条长边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判定4: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5: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时可以利用HL,两个三角形的斜边长对应相等,以及一个直角边对应相等,则两直角三角形全等。[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为HL]

  判定6:若两直线相交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互为负倒数,则这两直线垂直。

  判定7:在一个三角形中若它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中线所在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六、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为斜边。

  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可用两小边的*方和与较长边的*方作比较,若它们相等时,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时,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若时,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②定理中a,b,c及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可认为是唯一的,如若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那么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是b为斜边.

  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用问题描述时,不能说成:当斜边的*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方和时,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七、三角形定理公式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的和。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推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三角形的三条角*分线交于一点(内心)。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分线交于一点(外心)。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2

  圆的初步认识

  一、圆及圆的相关量的定义(28个)

  1.*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3.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4.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

  5.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2个公共点为相交;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6.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2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7.在圆上,由2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成为圆锥的母线。

  二、有关圆的字母表示方法(7个)

  圆--⊙半径r弧--⌒直径d

  扇形弧长/圆锥母线l周长C面积S三、有关圆的基本性质与定理(27个)

  1.点P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

  P在⊙O外,POP在⊙O上,PO=r;P在⊙O内,PO

  2.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圆心。

  3.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逆定理:*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

  4.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2个圆心角,2个圆周角,2条弧,2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5.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6.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7.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确定一个圆。

  8.一个三角形有唯一确定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外接圆圆心是三角形各边垂直*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相等;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各内角*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边距离相等。

  9.直线AB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OPAB于P,则PO是AB到圆心的距离):

  AB与⊙O相离,POAB与⊙O相切,PO=r;AB与⊙O相交,PO

  10.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

  1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

  外离P外切P=R+r;相交R-r

  三、有关圆的计算公式

  1.圆的周长C=2d 2.圆的面积S=s=3.扇形弧长l=nr/180

  4.扇形面积S=n/360=rl/2 5.圆锥侧面积S=rl

  四、圆的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O(a,b)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x-a)^2+(y-b)^2=r^2

  2.圆的一般方程

  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移项,合并同类项后,可得圆的一般方程是

  x^2+y^2+Dx+Ey+F=0

  和标准方程对比,其实D=-2a,E=-2b,F=a^2+b^2

  相关知识:圆的离心率e=0.在圆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都是r.

  五、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

  链接: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5)

  *面内,直线Ax+By+C=O与圆x^2+y^2+Dx+Ey+F=0的位置关系判断一般方法是

  讨论如下2种情况:

  (1)由Ax+By+C=O可得y=(-C-Ax)/B,[其中B不等于0],

  代入x^2+y^2+Dx+Ey+F=0,即成为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f(x)=0.

  利用判别式b^2-4ac的符号可确定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下: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2交点,即圆与直线相交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1交点,即圆与直线相切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0交点,即圆与直线相离

  (2)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行于y轴(或垂直于x轴)

  将x^2+y^2+Dx+Ey+F=0化为(x-a)^2+(y-b)^2=r^2

  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我们规定x1

  当x=-C/Ax2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x1

  当x=-C/A=x1或x=-C/A=x2时,直线与圆相切

  圆的定理: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

  1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希望这篇20xx中考数学知识点汇总,可以帮助更好的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3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数字或字母的乘积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2.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任何一个非零数的零次方等于1.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5.常数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6.多项式的排列

  (1)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2)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7.多项式的排列时注意:

  (1)由于单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因此在排列时,仍需把每一项的性质符号看作是这一项的一部分,一起移动。

  (2)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母的多项式,排列时,要注意:

  a.先确认按照哪个字母的指数来排列。

  b.确定按这个字母向里排列,还是向外排列。

  (3)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8.多项式的加法:

  多项式的加法,是指多项式的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即合并同类项)。

  9.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10.合并同类项: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可以合并,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11.掌握同类项的概念时注意:

  (1)判断几个单项式或项,是否是同类项,就要掌握两个条件:

  ①所含字母相同。

  ②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

  (2)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排列的顺序也无关。

  (3)所有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12.合并同类项步骤:

  (1)准确的找出同类项;

  (2)逆用分配律,把同类项的系数加在一起(用小括号),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13.在掌握合并同类项时注意:

  (1)如果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后,结果为0;

  (2)不要漏掉不能合并的项;

  (3)只要不再有同类项,就是结果(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14.整式的拓展

  整式的乘除:重点是整式的`乘除,尤其是其中的乘法公式。乘法公式的结构特征以及公式中的字母的广泛含义,学生不易掌握.因此,乘法公式的灵活运用是难点,添括号(或去括号)时,括号中符号的处理是另一个难点。添括号(或去括号)是对多项式的变形,要根据添括号(或去括号)的法则进行。在整式的乘除中,单项式的乘除是关键,这是因为,一般多项式的乘除都要“转化”为单项式的乘除。

  整式四则运算的主要题型有:

  (1)单项式的四则运算

  此类题目多以选择题和应用题的形式出现,其特点是考查单项式的四则运算。

  (2)单项式与多项式的运算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4

  三角函数关系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方关系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六角形记忆法

  构造以"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的正六边形为模型。

  倒数关系

  对角线上两个函数互为倒数;

  商数关系

  六边形任意一顶点上的函数值等于与它相邻的两个顶点上函数值的乘积。(主要是两条虚线两端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下面4个也存在这种关系。)。由此,可得商数关系式。

  *方关系

  在带有阴影线的三角形中,上面两个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方和等于下面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方。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等于对边比斜边;sinA=a/c

  余弦(cos)等于邻边比斜边;cosA=b/c

  正切(tan)等于对边比邻边;tanA=a/b

  余切(cot)等于邻边比对边;cotA=b/a

  正割(sec)等于斜边比邻边;secA=c/b

  余割(csc)等于斜边比对边。cscA=c/a

  互余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sin(90°-α)=cosα,cos(90°-α)=sinα,

  tan(90°-α)=cotα,cot(90°-α)=tanα.

  *方关系:

  sin^2(α)+cos^2(α)=1

  tan^2(α)+1=sec^2(α)

  cot^2(α)+1=csc^2(α)

  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中考数学知识点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k是常数,k0)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写成的形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的一切实数,函数的取值范围也是一切非零实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它们关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函数y0,所以,它的图像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k的符号k>0k<0图像yO xyO x性质①x的取值范围是x0,

  y的取值范围是y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的增大而减小。

  ①x的取值范围是x0,

  y的取值范围是y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的.增大而增大。

  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及诶是的方法仍是待定系数法。由于在反比例函数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需要一对对应值或图像上的一个点的坐标,即可求出k的值,从而确定其解析式。

  5、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

  设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一点,过点P作轴、轴的垂线,垂足为A,则

  (1)△OPA的面积.

  (2)矩形OAPB的面积。这就是系数的几何意义.并且无论P怎样移动,△OPA的面积和矩形OAPB的面积都保持不变。

  矩形PCEF面积=,*行四边形PDEA面积=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5

  一、代数式

  1. 概念: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数与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 代数式的值:用数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

  二、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1. 单项式:1)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可以是两个数字或字母相乘)也是单项式。

  2)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 数字因数及性质符号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 多项式: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2)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3. 多项式的排列:

  1).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2).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由于单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因此在排列时,仍需把每一项的性质符号看作是这一项的.一部分,一起移动。

  三、整式的运算

  1.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叫同类项。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排列的顺序也无关。

  2. 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即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 整式的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4. 幂的运算:

  5. 整式的乘法:

  1)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法则: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其余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因式。

  2)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6. 整式的除法

  1)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上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四、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1) 提公因式法:(公因式——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公共因式)吧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 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作为因式的系数,取相同字母最低次幂的积。公因式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2) 公式法:A.*方差公式; B.完全*方公式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范本10份(扩展10)

——中考数学知识点:圆实用五份

  中考数学知识点:圆 1

  圆的初步认识

  一、圆及圆的相关量的定义(28个)

  1.*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3.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4.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

  5.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2个公共点为相交;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6.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2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7.在圆上,由2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成为圆锥的母线。

  二、有关圆的字母表示方法(7个)

  圆--⊙ 半径r 弧--⌒ 直径d

  扇形弧长/圆锥母线l 周长C 面积S三、有关圆的基本性质与定理(27个)

  1.点P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

  P在⊙O外,POP在⊙O上,PO=r;P在⊙O内,PO

  2.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圆心。

  3.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逆定理:*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

  4.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2个圆心角,2个圆周角,2条弧,2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5.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6.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7.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确定一个圆。

  8.一个三角形有唯一确定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外接圆圆心是三角形各边垂直*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相等;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各内角*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边距离相等。

  9.直线AB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OPAB于P,则PO是AB到圆心的距离):

  AB与⊙O相离,POAB与⊙O相切,PO=r;AB与⊙O相交,PO

  10.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

  1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

  外离P外切P=R+r;相交R-r

  三、有关圆的计算公式

  1.圆的周长C=2d 2.圆的面积S=s=3.扇形弧长l=nr/180

  4.扇形面积S=n/360=rl/2 5.圆锥侧面积S=rl

  四、圆的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O(a,b)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x-a)^2+(y-b)^2=r^2

  2.圆的一般方程

  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移项,合并同类项后,可得圆的一般方程是

  x^2+y^2+Dx+Ey+F=0

  和标准方程对比,其实D=-2a,E=-2b,F=a^2+b^2

  相关知识:圆的离心率e=0.在圆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都是r.

  五、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

  链接: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5)

  *面内,直线Ax+By+C=O与圆x^2+y^2+Dx+Ey+F=0的位置关系判断一般方法是

  讨论如下2种情况:

  (1)由Ax+By+C=O可得y=(-C-Ax)/B,[其中B不等于0],

  代入x^2+y^2+Dx+Ey+F=0,即成为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f(x)=0.

  利用判别式b^2-4ac的符号可确定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下: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2交点,即圆与直线相交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1交点,即圆与直线相切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0交点,即圆与直线相离

  (2)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行于y轴(或垂直于x轴)

  将x^2+y^2+Dx+Ey+F=0化为(x-a)^2+(y-b)^2=r^2

  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我们规定x1

  当x=-C/Ax2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x1

  当x=-C/A=x1或x=-C/A=x2时,直线与圆相切

  圆的定理: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

  1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希望这篇20xx中考数学知识点汇总,可以帮助更好的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

  中考数学知识点:圆 2

  圆的初步认识

  一、圆及圆的相关量的定义

  1.*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3.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4.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

  5.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2个公共点为相交;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6.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2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7.在圆上,由2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成为圆锥的母线。

  二、有关圆的字母表示方法

  圆--⊙ 半径―r 弧--⌒ 直径―d

  扇形弧长/圆锥母线―l 周长―C 面积―S三、有关圆的基本性质与定理(27个)

  1.点P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

  P在⊙O外,PO>r;P在⊙O上,PO=r;P在⊙O内,PO

  2.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圆心。

  3.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逆定理:*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

  4.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2个圆心角,2个圆周角,2条弧,2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5.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6.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7.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确定一个圆。

  8.一个三角形有唯一确定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外接圆圆心是三角形各边垂直*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相等;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各内角*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边距离相等。

  9.直线AB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OP⊥AB于P,则PO是AB到圆心的距离):

  AB与⊙O相离,PO>r;AB与⊙O相切,PO=r;AB与⊙O相交,PO

  10.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

  1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

  外离P>R+r;外切P=R+r;相交R-r

  三、有关圆的计算公式

  1.圆的周长C=2πr=πd 2.圆的面积S=s=πr? 3.扇形弧长l=nπr/180

  4.扇形面积S=nπr? /360=rl/2 5.圆锥侧面积S=πrl

  四、圆的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O(a,b)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x-a)^2+(y-b)^2=r^2

  2.圆的一般方程

  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移项,合并同类项后,可得圆的一般方程是

  x^2+y^2+Dx+Ey+F=0

  和标准方程对比,其实D=-2a,E=-2b,F=a^2+b^2

  相关知识:圆的离心率e=0.在圆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都是r.

  五、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

  链接: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5)

  *面内,直线Ax+By+C=O与圆x^2+y^2+Dx+Ey+F=0的位置关系判断一般方法是

  讨论如下2种情况:

  (1)由Ax+By+C=O可得y=(-C-Ax)/B,[其中B不等于0],

  代入x^2+y^2+Dx+Ey+F=0,即成为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f(x)=0.

  利用判别式b^2-4ac的符号可确定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下: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2交点,即圆与直线相交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1交点,即圆与直线相切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0交点,即圆与直线相离

  (2)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行于y轴(或垂直于x轴)

  将x^2+y^2+Dx+Ey+F=0化为(x-a)^2+(y-b)^2=r^2

  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我们规定x1

  当x=-C/Ax2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x1

  当x=-C/A=x1或x=-C/A=x2时,直线与圆相切

  圆的定理: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 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的内对角

  12①直线L和⊙O相交 d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3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4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5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6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7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8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外角等于内对角

  19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20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

  21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分两圆的公共弦

  22定理 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23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24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25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26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27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28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29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30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31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32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3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34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35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小编导语: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数学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是有关中考数学考试知识点分析:三角函数的内容,供你学*参考!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等于对边比斜边;sinA=a/c

  余弦(cos)等于邻边比斜边;cosA=b/c

  正切(tan)等于对边比邻边;tanA=a/b

  余切(cot)等于邻边比对边;cotA=b/a

  正割(sec)等于斜边比邻边;secA=c/b

  余割(csc)等于斜边比对边。cscA=c/a

  互余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sin(90°-α)=cosα, cos(90°-α)=sinα,

  tan(90°-α)=cotα, cot(90°-α)=tanα.

  *方关系:

  sin^2(α)+cos^2(α)=1

  tan^2(α)+1=sec^2(α)

  cot^2(α)+1=csc^2(α)

  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三角和的三角函数: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

  倍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2/(tanα+cot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三倍角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半角公式:

  sin(α/2)=±√((1-cosα)/2)

  cos(α/2)=±√((1+cosα)/2)

  tan(α/2)=±√((1-cosα)/(1+cosα))=sinα/(1+cosα)=(1-cosα)/sinα

  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tan^2(α)=(1-cos(2α))/(1+cos(2α))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积化和差公式:

  sinα・cosβ=(1/2)[sin(α+β)+sin(α-β)]

  cosα・sinβ=(1/2)[sin(α+β)-sin(α-β)]

  cosα・cosβ=(1/2)[cos(α+β)+cos(α-β)]

  sinα・sinβ=-(1/2)[cos(α+β)-cos(α-β)]

  和差化积公式:

  sinα+sinβ=2sin[(α+β)/2]cos[(α-β)/2]

  sinα-sinβ=2cos[(α+β)/2]sin[(α-β)/2]

  cosα+cosβ=2cos[(α+β)/2]cos[(α-β)/2]

  cosα-cosβ=-2sin[(α+β)/2]sin[(α-β)/2]

  推导公式:

  tanα+cotα=2/sin2α

  tanα-cotα=-2cot2α

  1+cos2α=2cos^2α

  1-cos2α=2sin^2α

  1+sinα=(sinα/2+cosα/2)^2

  其他:

  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

  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函数名 正弦 余弦 正切 余切 正割 余割

  在*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从点O引出一条射线OP,设旋转角为θ,设OP=r,P点的坐标为(x,y)有

  正弦函数 sinθ=y/r

  余弦函数 cosθ=x/r

  正切函数 tanθ=y/x

  余切函数 cotθ=x/y

  正割函数 secθ=r/x

  余割函数 cscθ=r/y

  正弦(sin):角α的对边比上斜边

  余弦(cos):角α的邻边比上斜边

  正切(tan):角α的对边比上邻边

  余切(cot):角α的邻边比上对边

  正割(sec):角α的斜边比上邻边

  余割(csc):角α的斜边比上对边

  三角函数万能公式

  万能公式

  (1)(sinα)^2+(cosα)^2=1

  (2)1+(tanα)^2=(secα)^2

  (3)1+(cotα)^2=(cscα)^2

  证明下面两式,只需将一式,左右同除(sinα)^2,第二个除(cosα)^2即可

  (4)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总有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

  A+B=π-C

  tan(A+B)=tan(π-C)

  (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得证

  同样可以得证,当x+y+z=nπ(n∈Z)时,该关系式也成立

  由tanA+tanB+tanC=tanAtanBtanC可得出以下结论

  (5)cotAcotB+cotAcotC+cotBcotC=1

  (6)cot(A/2)+cot(B/2)+cot(C/2)=cot(A/2)cot(B/2)cot(C/2)

  (7)(cosA)^2+(cosB)^2+(cosC)^2=1-2cosAcosBcosC

  (8)(sinA)^2+(sinB)^2+(sinC)^2=2+2cosAcosBcosC

  万能公式为:

  设tan(A/2)=t

  sinA=2t/(1+t^2) (A≠2kπ+π,k∈Z)

  tanA=2t/(1-t^2) (A≠2kπ+π,k∈Z)

  cosA=(1-t^2)/(1+t^2) (A≠2kπ+π,且A≠kπ+(π/2) k∈Z)

  就是说sinA.tanA.cosA都可以用tan(A/2)来表示,当要求一串函数式最值的时候,就可以用万能公式,推导成只含有一个变量的函数,最值就很好求了.

  三角函数关系

  倒数关系

  tanα ・cotα=1

  sinα ・cscα=1

  cosα ・secα=1

  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方关系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六角形记忆法

  构造以"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的正六边形为模型。

  倒数关系

  对角线上两个函数互为倒数;

  商数关系

  六边形任意一顶点上的函数值等于与它相邻的两个顶点上函数值的乘积。(主要是两条虚线两端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下面4个也存在这种关系。)。由此,可得商数关系式。

  *方关系

  在带有阴影线的三角形中,上面两个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方和等于下面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方。

  两角和差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 )/(1-tanα ・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 ・tanβ)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tan(1/2*α)=(sin α)/(1+cos α)=(1-cos α)/sin α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α/2)=(1-cosα)/2

  cos^2(α/2)=(1+cosα)/2

  tan^2(α/2)=(1-cosα)/(1+cosα)

  tan(α/2)=(1―cosα)/sinα=sinα/1+cosα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三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tan3α=(3tanα-tan^3(α))/(1-3tan^2(α))

  诱导公式

  诱导公式的本质

  所谓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就是将角n・(π/2)±α的三角函数转化为角α的三角函数。

  常用的诱导公式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 k∈z

  cos(2kπ+α)=cosα k∈z

  tan(2kπ+α)=tanα k∈z

  cot(2kπ+α)=cotα k∈z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数学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是有关中考数学考试知识点分析:一次函数的内容,供你学*参考!

  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也作线性函数,在x,y坐标轴中可以用一条直线表示,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

  函数的表示方法

  列表法:一目了然,使用起来方便,但列出的对应值是有限的,不易看出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规律。

  解析式法:简单明了,能够准确地反映整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相依关系,但有些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不能用解析式表示。

  图象法:形象直观,但只能*似地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一次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且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当b=0时,y=kx+b即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注:一次函数一般形式y=kx+b(k不为0)

  a).k不为0

  b).x的指数是1

  c).b取任意实数

  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经过(0,b)和(-b/k,0)两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b,它可以看做直线y=kx*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当b>0时,向上*移;b<0时,向下*移)具体如下:

  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确定函数定义域的方法

  (1)关系式为整式时,函数定义域为全体实数;

  (2)关系式含有分式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3)关系式含有二次根式时,被开放方数大于等于零;

  (4)关系式中含有指数为零的式子时,底数不等于零;

  (5)实际问题中,函数定义域还要和实际情况相符合,使之有意义。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

  (1)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函数关系式;

  (2)将x、y的几对值或图像上的几个点的坐标代入上述函数关系式中得到以待定系数为未知数的方程

  (3)解方程得出未知系数的值;

  (4)将求出的待定系数代回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中得出所求函数的解析式。

  中考数学知识点:圆 3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 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的内对角

  12.①直线L和⊙O相交 d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3.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4.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5.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6.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7.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8.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外角等于内对角

  19.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20.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

  中考数学知识点:圆 4

  重点

  ①圆的重要性质;

  ②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③与圆有关的角的定理;

  ④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定理。

  内容提要:

  一、圆的基本性质

  1、圆的定义(两种)

  2、有关概念:弦、直径;弧、等弧、优弧、劣弧、半圆;弦心距;等圆、同圆、同心圆。

  3、“三点定圆”定理

  4、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5、“等对等”定理及其推论

  5、与圆有关的角:⑴圆心角定义(等对等定理)

  ⑵圆周角定义(圆周角定理,与圆心角的关系)

  ⑶弦切角定义(弦切角定理)

  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三种位置及判定与性质:

  2、切线的性质(重点)

  3、切线的判定定理(重点)。

  圆的切线的判定有⑴…⑵…

  4、切线长定理

  三、圆换圆的位置关系

  1、五种位置关系及判定与性质:(重点:相切)

  2、相切(交)两圆连心线的性质定理

  3、两圆的公切线:⑴定义⑵性质

  四、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

  1、相交弦定理

  2、切割线定理

  五、与和正多边形

  1、圆的内接、外切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

  2、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及性质

  3、圆的外切四边形、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4、正多边形及计算

  中心角:

  内角的一半:(右图)

  (解rt△oam可求出相关元素, 、等)

  六、一组计算公式

  1、圆周长公式

  2、圆面积公式

  3、扇形面积公式

  4、弧长公式

  5、弓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及相关计算

  七、点的轨迹

  六条基本轨迹

  八、有关作图

  1、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

  2、*分已知弧

  3、作已知两线段的比例中项

  4、等分圆周:4、8;6、3等分

  九、基本图形

  十、重要辅助线

  1、作半径

  2、见弦往往作弦心距

  3、见直径往往作直径上的圆周角

  4、切点圆心莫忘连

  5、两圆相切公切线(连心线)

  6、两圆相交公共弦

  中考数学知识点:圆 5

  我们学*的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通过圆心的直线,所以是无数条对称轴。

  圆及有关概念

  1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circle).这个定点叫做圆的圆心。

  2 连接圆心和圆上的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radius)。

  3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diameter)。

  4 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chord). 最长的弦是直径。

  5 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arc).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优弧是用三个字母表示。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劣弧用两个字母表示。半圆既不是优弧,也不是劣弧。优弧是大于180度的弧,劣弧是小于180度的弧

  6 由两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sector)。

  7 由弦和它所对的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弓形。

  8 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central angle)。

  9 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10 圆周长度与圆的直径长度的比值叫做圆周率。它是一个超越数,通常用π表示,π=3.1415926535……。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取π≈3.14。

  11 圆周角等于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字母表示

  圆—⊙ ; 半径—r或R(在环形圆中外环半径表示的字母); 弧—⌒ ; 直径—d ;

  扇形弧长—L ; 周长—C ; 面积—S。

  圆的表示方法要求很严格,需要用到相应的知识要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