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考知识点实用10份

首页 / 知识 / |

  数学中考知识点 1

  圆的初步认识

  一、圆及圆的相关量的定义

  1.*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3.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4.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

  5.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2个公共点为相交;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6.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2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7.在圆上,由2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成为圆锥的母线。

  二、有关圆的字母表示方法

  圆--⊙ 半径—r 弧--⌒ 直径—d

  扇形弧长/圆锥母线—l 周长—C 面积—S三、有关圆的基本性质与定理(27个)

  1.点P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

  P在⊙O外,PO>r;P在⊙O上,PO=r;P在⊙O内,PO

  2.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圆心。

  3.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逆定理:*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

  4.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2个圆心角,2个圆周角,2条弧,2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5.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6.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7.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确定一个圆。

  8.一个三角形有唯一确定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外接圆圆心是三角形各边垂直*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相等;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各内角*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边距离相等。

  9.直线AB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OP⊥AB于P,则PO是AB到圆心的距离):

  AB与⊙O相离,PO>r;AB与⊙O相切,PO=r;AB与⊙O相交,PO

  10.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

  1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

  外离P>R+r;外切P=R+r;相交R-r

  三、有关圆的计算公式

  1.圆的周长C=2πr=πd 2.圆的面积S=s=πr? 3.扇形弧长l=nπr/180

  4.扇形面积S=nπr? /360=rl/2 5.圆锥侧面积S=πrl

  四、圆的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O(a,b)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x-a)^2+(y-b)^2=r^2

  2.圆的一般方程

  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移项,合并同类项后,可得圆的一般方程是

  x^2+y^2+Dx+Ey+F=0

  和标准方程对比,其实D=-2a,E=-2b,F=a^2+b^2

  相关知识:圆的离心率e=0.在圆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都是r.

  五、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

  链接: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5)

  *面内,直线Ax+By+C=O与圆x^2+y^2+Dx+Ey+F=0的位置关系判断一般方法是

  讨论如下2种情况:

  (1)由Ax+By+C=O可得y=(-C-Ax)/B,[其中B不等于0],

  代入x^2+y^2+Dx+Ey+F=0,即成为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f(x)=0.

  利用判别式b^2-4ac的符号可确定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下: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2交点,即圆与直线相交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1交点,即圆与直线相切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0交点,即圆与直线相离

  (2)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行于y轴(或垂直于x轴)

  将x^2+y^2+Dx+Ey+F=0化为(x-a)^2+(y-b)^2=r^2

  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我们规定x1

  当x=-C/Ax2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x1

  当x=-C/A=x1或x=-C/A=x2时,直线与圆相切

  圆的定理: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 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的内对角

  12①直线L和⊙O相交 d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3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4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5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6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7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8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外角等于内对角

  19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20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

  21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分两圆的公共弦

  22定理 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23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24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25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26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27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28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29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30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31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32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3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34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35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小编导语: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数学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是有关中考数学考试知识点分析:三角函数的内容,供你学*参考!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等于对边比斜边;sinA=a/c

  余弦(cos)等于邻边比斜边;cosA=b/c

  正切(tan)等于对边比邻边;tanA=a/b

  余切(cot)等于邻边比对边;cotA=b/a

  正割(sec)等于斜边比邻边;secA=c/b

  余割(csc)等于斜边比对边。cscA=c/a

  互余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sin(90°-α)=cosα, cos(90°-α)=sinα,

  tan(90°-α)=cotα, cot(90°-α)=tanα.

  *方关系:

  sin^2(α)+cos^2(α)=1

  tan^2(α)+1=sec^2(α)

  cot^2(α)+1=csc^2(α)

  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三角和的三角函数: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

  倍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2/(tanα+cot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三倍角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半角公式:

  sin(α/2)=±√((1-cosα)/2)

  cos(α/2)=±√((1+cosα)/2)

  tan(α/2)=±√((1-cosα)/(1+cosα))=sinα/(1+cosα)=(1-cosα)/sinα

  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tan^2(α)=(1-cos(2α))/(1+cos(2α))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积化和差公式:

  sinα·cosβ=(1/2)[sin(α+β)+sin(α-β)]

  cosα·sinβ=(1/2)[sin(α+β)-sin(α-β)]

  cosα·cosβ=(1/2)[cos(α+β)+cos(α-β)]

  sinα·sinβ=-(1/2)[cos(α+β)-cos(α-β)]

  和差化积公式:

  sinα+sinβ=2sin[(α+β)/2]cos[(α-β)/2]

  sinα-sinβ=2cos[(α+β)/2]sin[(α-β)/2]

  cosα+cosβ=2cos[(α+β)/2]cos[(α-β)/2]

  cosα-cosβ=-2sin[(α+β)/2]sin[(α-β)/2]

  推导公式:

  tanα+cotα=2/sin2α

  tanα-cotα=-2cot2α

  1+cos2α=2cos^2α

  1-cos2α=2sin^2α

  1+sinα=(sinα/2+cosα/2)^2

  其他:

  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

  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函数名 正弦 余弦 正切 余切 正割 余割

  在*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从点O引出一条射线OP,设旋转角为θ,设OP=r,P点的坐标为(x,y)有

  正弦函数 sinθ=y/r

  余弦函数 cosθ=x/r

  正切函数 tanθ=y/x

  余切函数 cotθ=x/y

  正割函数 secθ=r/x

  余割函数 cscθ=r/y

  正弦(sin):角α的对边比上斜边

  余弦(cos):角α的邻边比上斜边

  正切(tan):角α的对边比上邻边

  余切(cot):角α的邻边比上对边

  正割(sec):角α的斜边比上邻边

  余割(csc):角α的斜边比上对边

  三角函数万能公式

  万能公式

  (1)(sinα)^2+(cosα)^2=1

  (2)1+(tanα)^2=(secα)^2

  (3)1+(cotα)^2=(cscα)^2

  证明下面两式,只需将一式,左右同除(sinα)^2,第二个除(cosα)^2即可

  (4)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总有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

  A+B=π-C

  tan(A+B)=tan(π-C)

  (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得证

  同样可以得证,当x+y+z=nπ(n∈Z)时,该关系式也成立

  由tanA+tanB+tanC=tanAtanBtanC可得出以下结论

  (5)cotAcotB+cotAcotC+cotBcotC=1

  (6)cot(A/2)+cot(B/2)+cot(C/2)=cot(A/2)cot(B/2)cot(C/2)

  (7)(cosA)^2+(cosB)^2+(cosC)^2=1-2cosAcosBcosC

  (8)(sinA)^2+(sinB)^2+(sinC)^2=2+2cosAcosBcosC

  万能公式为:

  设tan(A/2)=t

  sinA=2t/(1+t^2) (A≠2kπ+π,k∈Z)

  tanA=2t/(1-t^2) (A≠2kπ+π,k∈Z)

  cosA=(1-t^2)/(1+t^2) (A≠2kπ+π,且A≠kπ+(π/2) k∈Z)

  就是说sinA.tanA.cosA都可以用tan(A/2)来表示,当要求一串函数式最值的时候,就可以用万能公式,推导成只含有一个变量的函数,最值就很好求了.

  三角函数关系

  倒数关系

  tanα ·cotα=1

  sinα ·cscα=1

  cosα ·secα=1

  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方关系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六角形记忆法

  构造以"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的正六边形为模型。

  倒数关系

  对角线上两个函数互为倒数;

  商数关系

  六边形任意一顶点上的函数值等于与它相邻的两个顶点上函数值的乘积。(主要是两条虚线两端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下面4个也存在这种关系。)。由此,可得商数关系式。

  *方关系

  在带有阴影线的三角形中,上面两个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方和等于下面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方。

  两角和差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 )/(1-tanα ·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 ·tanβ)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tan(1/2*α)=(sin α)/(1+cos α)=(1-cos α)/sin α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α/2)=(1-cosα)/2

  cos^2(α/2)=(1+cosα)/2

  tan^2(α/2)=(1-cosα)/(1+cosα)

  tan(α/2)=(1—cosα)/sinα=sinα/1+cosα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三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tan3α=(3tanα-tan^3(α))/(1-3tan^2(α))

  诱导公式

  诱导公式的本质

  所谓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就是将角n·(π/2)±α的三角函数转化为角α的三角函数。

  常用的诱导公式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 k∈z

  cos(2kπ+α)=cosα k∈z

  tan(2kπ+α)=tanα k∈z

  cot(2kπ+α)=cotα k∈z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数学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是有关中考数学考试知识点分析:一次函数的内容,供你学*参考!

  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也作线性函数,在x,y坐标轴中可以用一条直线表示,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

  函数的表示方法

  列表法:一目了然,使用起来方便,但列出的对应值是有限的,不易看出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规律。

  解析式法:简单明了,能够准确地反映整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相依关系,但有些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不能用解析式表示。

  图象法:形象直观,但只能*似地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一次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且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当b=0时,y=kx+b即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注:一次函数一般形式y=kx+b(k不为0)

  a).k不为0

  b).x的指数是1

  c).b取任意实数

  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经过(0,b)和(-b/k,0)两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b,它可以看做直线y=kx*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当b>0时,向上*移;b<0时,向下*移)具体如下:

  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确定函数定义域的方法

  (1)关系式为整式时,函数定义域为全体实数;

  (2)关系式含有分式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3)关系式含有二次根式时,被开放方数大于等于零;

  (4)关系式中含有指数为零的式子时,底数不等于零;

  (5)实际问题中,函数定义域还要和实际情况相符合,使之有意义。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

  (1)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函数关系式;

  (2)将x、y的几对值或图像上的几个点的坐标代入上述函数关系式中得到以待定系数为未知数的方程

  (3)解方程得出未知系数的值;

  (4)将求出的待定系数代回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中得出所求函数的解析式。

  数学中考知识点 2

  整式与分式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方差公式/完全*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同学们对上面老师讲解的知识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通过上面对整式与分式知识的学*,同学们能从中学*的更好。

  数学中考知识点 3

  整式与分式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方差公式/完全*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同学们对上面老师讲解的知识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通过上面对整式与分式知识的学*,同学们能从中学*的更好。

  数学中考知识点 4

  单项式与多项式

  仅含有一些数和字母的乘法(包括乘方)运算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或字母因数)的数字系数,简称系数。

  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如果在几个单项式中,不管它们的系数是不是相同,只要他们所含的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那么,这几个单项式就叫做同类单项式,简称同类项所有的常数都是同类项。

  1、多项式

  有有限个单项式的代数和组成的式子,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里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单项式可以看作是多项式的特例

  把同类单项式的系数相加或相减,而单项式中的字母的乘方指数不变。

  在多项式中,所含的不同未知数的个数,称做这个多项式的元数经过合并同类项后,多项式所含单项式的个数,称为这个多项式的项数所含个单项式中次项的次数,就称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的值

  任何一个多项式,就是一个用加、减、乘、乘方运算把已知数和未知数连接起来的式子。

  3、多项式的恒等

  对于两个一元多项式f(x)、g(x)来说,当未知数x同取任一个数值a时,如果它们所得的值都是相等的,即f(a)=g(a),那么,这两个多项式就称为是恒等的记为f(x)==g(x),或简记为f(x)=g(x)。

  性质1如果f(x)==g(x),那么,对于任一个数值a,都有f(a)=g(a)。

  性质2如果f(x)==g(x),那么,这两个多项式的个同类项系数就一定对应相等。

  数学中考知识点 5

  20xx年中考数学知识点:有理数

  一、正数和负数

  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负数:比0小的数;正数:比0大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是正数;当a表示0时,-a仍是0。强调:带正号的数不一定是正数,带负号的数不一定是负数。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惯把“前进、上升、收入、零上温度”等规定为正,“后退、下降、支出、零下温度”等规定为负.

  二、有理数

  有理数的概念

  (1)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2)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3)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①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

  数轴

  (1)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注意:数轴是一条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直线;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数轴的三要素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规定的,同一数轴上的单位长度要统一;

  (2)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唯一的点来表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正方向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负方向的点表示,0用原点表示。

  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任何一个有理数都有相反数

  (2)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的和为0,即:若a、b互为相反数,则a+b=0;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在数轴上分别位于原点两侧,并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

  (3)在一个数的前面加上负号“-”,就得到了这个数的相反数。a的相反数是-a。

  (4)多重符号的化简

  多重符号的'化简规律:“+”号的个数不影响化简的结果,可以直接省略;“-”号的个数决定最后化简结果;即:“-”的个数是奇数时,结果为负,“-”的个数是偶数时,结果为正。

  绝对值

  (1)绝对值的几何定义: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a的绝对值,记作:|a|

  (2)求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可用字母表示为:①如果a>0,那么|a|=a;②如果a<0,那么|a|=-a;③如果a=0,那么|a|=0。

  可归纳为①:a≥0时,|a|=a(非负数的绝对值等于本身;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是非负数。)②a≤0时,|a|=-a(非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的数是非正数。)

  (3)若几个数的绝对值的和等于0,则这几个数就同时为0。即|a|+|b|=0,则a=0且b=0。(非负数的常用性质:若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有且只有这几个非负数同时为0)

  有理数比大小

  (1)利用数轴表示两数大小

  在以向右为正方向的数轴上数的大小比较,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2)数轴上特殊的最大(小)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无最大的自然数;

  最小的正整数是1,无最大的正整数;

  最大的负整数是-1,无最小的负整数

  (3)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4)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三、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

  有理数加法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且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大的数的符号,并且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

  加法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加法结合律:三个有理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结果与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a+b)+c=a+(b+c)

  ☆

  (1)同号结合相加(正数+正数、负数+负数)

  (2)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结合相加(把相加结果为零的数结合相加)

  (3)几个分数相加,将同分母的先结合相加

  (4)将求和后为整数的数先结合相加

  (5)几个带分数相加,可将整数部分与分数部分分别结合相加

  ☆在一个求和的式子中,通常可以把“+”省略不写,同时去掉加数的括号

  有理数的减法

  根据相反数的定义,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进行计算。引入相反数的之后,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四、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

  有理数乘法

  (1)异号两数相乘得负数,并把绝对值相乘;同号两数相乘得正数,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a×b=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积不变。a×b×c=a×(b×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差)同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个加数(减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减),积不变。a×(b+c)=a×b+a×c

  倒数

  (1)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

  (2)若a,b互为倒数,则ab=1;

  (3)求倒数:求一个数的倒数就是用1去除以这个数。

  ①求假分数或真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

  ②求带分数的倒数时,先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

  ③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求一个数的倒数,不改变这个数的性质);

  ④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或-1;

  有理数除法

  (1)除以一个不等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1)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2)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如果有括号先计算括号里的,如果无括则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同级运算中,按前后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运算,谁在前先算谁。

  五、有理数乘方

  乘方的概念:求n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

  记作:an,在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an叫做幂

  乘方的性质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的正数。

  (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奇数次幂仍互为相反数,偶数次幂相等。

  (4)任何一个数的偶数次幂都是非负数。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中,按前后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运算,谁在前先算谁。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即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方法:①a的确定:把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使它的整数位数为1,数的正负号保持不变;②n=原数的整数数位-1。

  数学中考知识点 6

  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初三复*时间紧、任务重,在短短的时间内,如何提高复*的效率和质量,是每位初三学生所关心的。

  一、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1、重视课本,系统复*。初中数学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知识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式*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复*时应以课本为主。

  2、夯实基础,学会思考。中考有*70分为基础题,若把中档题和较难题中的基础分计入,占的比值会更大。所以在应用基础知识时应做到熟练、正确、迅速。上课不能只听老师讲,要敢于质疑,积极思考方法和策略,应通过老师的教,自己悟出来,自己学出来,尤其在解决新情景问题的过程中,应感悟出如何正确思考。

  3、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学*。基础知识既是初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掌握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要做到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知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中考涉及的动点问题,既是方程、不等式与函数问题的结合,同时也常涉及到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比例推导等等。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重视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等操作性较强的方法。

  二、综合运用知识,提高自身各种能力

  1、初中数学基本能力有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以及体现数学与生产、生活相关学科相联系的能力等等。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要求同学们必须做到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触类旁通。目前阶段应根据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复*,查漏补缺做好知识归纳、解题方法的归纳。

  纵观中考中对能力的考查,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一是考查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纯数学问题的能力;二是强调阅读能力、创新探索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时做题时应做到:

  1)深刻理解知识本质,*时加强自己审题能力的锻炼,才能做到变更命题的表达形式后不慌不忙,得心应手。2)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与变通思维方式。注重自己思维的广阔性,对于同一题目,寻找不同的方法,做到一题多解,这样才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思路,优化解题方法。3)变换几何图形的位置、形状、大小后能找到图形之间的联系,知道哪些量没变、哪些量已改变。例如:折叠问题中折叠前后图形全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热点题型。多年来,初中数学的方程、函数、直线型一直是中考重点内容。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贯穿于试卷始终。另外,开放题、探索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也是*几年中考的热点题型,这些中考题大部分来源于课本,有的对知识性要求不同,但题型新颖,背景复杂,文字冗长,不易梳理,所以应重视这方面的学*和训练,以便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数学中考知识点 7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r2

  圆柱侧面积 S=c*h=2pi*h 圆锥侧面积 S=1/2*c*l=pi*r*l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

  斜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 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 V=s*h 圆柱体 V=pi*r2h

  数学中考知识点 8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2.6÷1.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2.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1.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除;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时,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2、取*似数的方法:

  取*似数的方法有三种,①四舍五入法 ②进一法 ③去尾法

  一般情况下,按要求取*似数时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选择应用。

  取商的*似数时,保留到哪一位,一定要除到那一位的下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似数。没有要求时,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3、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的循环节。

  4、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一种是用省略号表示,要写出两个完整的循环节,后面标上省略号。如:0.3636…… 1.587587……

  另一种是简写的方法:即只写出一组循环节,然后在循环节的第一个数字和最后一个数上面点上圆点。如:12.

  5、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6、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数学中考知识点 9

  函数

  ①位置的确定与*面直角坐标系

  位置的确定

  坐标变换

  *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特征

  *面直角坐标系内点坐标的符号与点的象限位置

  对称问题:P(x,y)→Q(x,- y)关于x轴对称P(x,y)→Q(- x,y)关于y轴对称P(x,y)→Q(- x,-y)关于原点对称

  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函数的定义

  函数自变量、因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式子有意义的条件、图象法) 56、函数的图象:变量的变化趋势描述

  ②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定义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的图象:直线,画法

  一次函数的性质(增减性)

  一次函数y=kx+b(k≠0)中k、b符号与图象位置

  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一设二列三解四回)

  一次函数的*移问题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图象法)

  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1)一次函数与方程综合(2)一次函数与其它函数综合(3)一次函数与不等式的综合(4)一次函数与几何综合

  数学中考知识点 10

  1.数轴

  (1)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2)数轴上的点: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一般取右方向为正方向,数轴上的点对应任意实数,包括无理数.)

  (3)用数轴比较大小:一般来说,当数轴方向朝右时,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重点知识:

  初中数学第一课,认识正数与负数!新初一的来~

  2.相反数

  (1)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相反数的意义:掌握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从数轴上看,除0外,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它们分别在原点两旁且到原点距离相等。

  (3)多重符号的化简:与“+”个数无关,有奇数个“�”号结果为负,有偶数个“�”号,结果为正。

  (4)规律方法总结: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就是在这个数的前边添加“�”,如a的相反数是�a,m+n的相反数是�(m+n),这时m+n是一个整体,在整体前面添负号时,要用小括号。

  3.绝对值

  1.概念:数轴上某个数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

  ②绝对值等于一个正数的数有两个,绝对值等于0的数有一个,没有绝对值等于负数的数.

  ③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


数学中考知识点实用10份扩展阅读


数学中考知识点实用10份(扩展1)

——中考数学知识点优选【10】份

  中考数学知识点 1

  分类的原则:

  (1)分类中的每一部分是相互独立的;

  (2)一次分类按一个标准;

  (3)分类讨论应逐级有序进行。以探寻直角坐标系中等腰直角三角形存在的问题来说,如果给定两个点A、B,需要在X轴上找第三个点C使得这个三角形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个时候同学们可以线段来分类讨论:AB为斜边时,AC为斜边或时BC为斜边时点C的坐标。这样讨论保证不会丢掉任何一种可能性,并且效率较高。当然也可以按照角来讨论,但是注意不要两种分类方法穿**行。有些时候有可能会进行二次讨论,这个时候对于同学们的条理性要求就更大了,例如探讨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时,要先讨论那个角是直角,在讨论哪个角是30°或60°。

  第三、在列出所有需要讨论的可能性之后,要仔细审查是否每种可能性都会存在,是否有需要舍去的,最常见的就是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有两个不等实根,那么我们就要看看是不是这两个根都能保留。同样有些时候也需要注意是否有些讨论结果重复,需要进行合并。例如直角坐标系中求能够成等腰三角形的点坐标,如果按照一定的原则分类讨论后,有可能会出现同一个点上可以构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就要进行合并。也就是说找到的三角形的个数和点的个数是不一样的。

  以下几点是需要大家注意分类讨论的

  1、熟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等腰三角形的腰与角以及圆的对称性,根据图形的特殊性质,找准讨论对象,逐一解决。在探讨等腰或直角三角形存在时,一定要按照一定的原则,不要遗漏,最后要综合。

  2、讨论点的位置,一定要看清点所在的范围,是在直线上,还是在射线或者线段上。

  3、图形的对应关系多涉及到三角形的全等或相似问题,对其中可能出现的有关角、边的可能对应情况加以分类讨论。

  4、代数式变形中如果有绝对值、*方时,里面的数开出来要注意正负号的取舍。

  5、考查点的取值情况或范围。这部分多是考查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分类,解题中应十分注意性质、定理的使用条件及范围。

  6、函数题目中如果说函数图象与坐标轴有交点,那么一定要讨论这个交点是和哪一个坐标轴的哪一半轴的交点。

  7、由动点问题引出的函数关系,当运动方式改变后(比如从一条线段移动到另一条线段)是,所写的函数应该进行分段讨论。

  由于考试题目千变万化,上面所列的项目不一定全面,所以还需要同学们在*时做题的时候多多积累。

  中考数学知识点 2

  ❶ ➱ 相似三角形(7个考点)

  考点1: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相似比的意义、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考核要求:

  (1)理解相似形的概念;(2)掌握相似图形的特点以及相似比的意义,能将已知图形按照要求放大和缩小.

  考点2:*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角形一边的*行线的有关定理

  考核要求:理解并利用*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一些几何证明和几何计算.

  注意:被判定*行的一边不可以作为条件中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使用.

  考点3: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考核要求: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为基础,抓住相似三角形的特征,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考点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包括预备定理、三个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并能较好地应用.

  考点5:三角形的重心

  考核要求:知道重心的定义并初步应用.

  考点6:向量的有关概念

  考点7:向量的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核要求:掌握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❷ ➱ 锐角三角比(2个考点)

  考点8:锐角三角比(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比值.

  考点9: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

  (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

  (2)会用锐角互余、锐角三角比和勾股定理等解直角三角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尤其应当熟练运用特殊锐角的三角比的值解直角三角形.

  ❸ ➱ 二次函数(4个考点)

  考点10: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有关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常值函数

  考核要求:

  (1)通过实例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知道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概念;

  (2)知道常值函数;

  (3)知道函数的表示方法,知道符号的意义.

  考点11: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考核要求:

  (1)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2)在求函数解析式中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

  注意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一设、二代、三列、四还原.

  考点12: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考核要求:

  (1)知道函数图像的意义,会在*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

  (2)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会画二次函数的`大致图像.

  考点13: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

  (1)借助图像的直观、认识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建立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直线之间的联系;

  (2)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并说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注意:(1)解题时要数形结合;(2)二次函数的*移要化成顶点式.

  ❹ ➱ 圆的相关概念(6个考点)

  考点14: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

  考核要求:清楚地认识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并会用这些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15: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考核要求:认清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在理解有关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的定理及其推论的基础上,运用定理进行初步的几何计算和几何证明.

  考点16: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是圆这一板块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考点17: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应的数量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从与之间的关系和交点的个数这两个侧面来反映.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常需要分类讨论求解.

  考点18: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

  熟悉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半径、边心距、中心角、外角和),并能熟练地运用正多边形的基本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在正多边形的计算中,常常利用正多边形的半径、边心距和边长的一半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将正多边形的计算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考点19:画正三、四、六边形.

  考核要求:能用基本作图工具,正确作出正三、四、六边形.

  ❺ ➱ 数据整理和概率统计(9个考点)

  考点20: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考核要求:

  (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知道确定事件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关系;

  (2)能区分简单生活事件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考点2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件的概率

  考核要求:

  (1)知道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能判断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件的大小并排出大小顺序;

  (2)知道概率的含义和表示符号,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率和随机事件概率的取值范围;

  (3)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大数次试验所得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注意:

  1、在给可能性的大小排序前可先用“一定发生”、“很有可能发生”、“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一定不会发生”等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事件的概率是确定的常数,而概率是不确定的,可是*似值,与试验的次数的多少有关,只有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才能更精确.

  考点22:等可能试验中事件的概率问题及概率计算

  本考点的考核要求是

  (1)理解等可能试验的概念,会用等可能试验中事件概率计算公式来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2)会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会用区域面积之比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

  (3)形成对概率的初步认识,了解机会与风险、规则公*性与决策合理性等简单概率问题.

  在求解概率问题中要注意:(1)计算前要先确定是否为可能事件;(2)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过程中要将所有等可能情况考虑完整.

  考点23:数据整理与统计图表

  本考点考核要求是:

  (1)知道数据整理分析的意义,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两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及其区别;

  (2)结合有关代数、几何的内容,掌握用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通过图表获取有关信息.

  考点24:统计的含义

  本考点的考核要求是:

  (1)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一般研究过程;

  (2)认识个体、总体和样本的区别,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

  考点25:*均数、加权*均数的概念和计算

  本考点的考核要是:

  (1)理解*均数、加权*均数的概念;

  (2)掌握*均数、加权*均数的计算公式.注意:在计算*均数、加权*均数时要防止数据漏抄、重抄、错抄等错误现象,提高运算准确率.

  考点26: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

  考核要求:

  (1)知道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并能用于解决简单的统计问题.

  注意: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值时,中位数比*均数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均水*;(2)求中位数之前必须先将数据排序.

  考点27:频数、频率的意义,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考核要求:

  (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频率和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2)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解题时要注意:频数、频率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但也存在差别:在同一个问题中,频数反映的是对象出现频繁程度的绝对数据,所有频数之和是试验的总次数;频率反映的是对象频繁出现的相对数据,所有的频率之和是1.

  考点28: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应用

  本考点的考核要是:

  (1)了解基本统计量(*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意计算及其应用,并掌握其概念和计算方法;

  (2)正确理解样本数据的特征和数据的代表,能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3)能将多个图表结合起来,综合处理图表提供的数据,会利用各种统计量来进行推理和分析,研究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中问题,然后作出合理的解决.

  中考数学知识点 3

  实数与数轴

  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称为数轴。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

  2、数轴上的点和实数的对应关系: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而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唯一的点来表示。

  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相信上面对数学中实数与数轴知识点的内容总结学*,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对此知识点的巩固学*吧,希望同学们会学*的更好。

  中考数学知识点之实数大小的比较

  下面是对数学的学*中,关于实数大小的比较知识学*,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

  实数大小的比较

  1、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相信上面对数学中实数大小的比较知识点的讲解学*之后,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中考数学知识点之实数中的几个概念

  关于数学中队友实数中的几个概念知识,我们做下面的讲解学*,相信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

  实数中的几个概念

  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1)实数a的相反数是 -a; (2)a和b互为相反数 a+b=0

  2、倒数:(1)实数a(a≠0)的倒数是 ;(2)a和b 互为倒数 ;(3)注意0没有倒数

  3、绝对值:(1)一个数a 的绝对值有以下三种情况: (2)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3)去掉绝对值符号(化简)必须要对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实数进行数性(正、负)确认,再去掉绝对值符号。

  4、n次方根(1)*方根,算术*方根:设a≥0,称 叫a的*方根, 叫a的算术*方根。(2)正数的*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方根是0;负数没有*方根。(3)立方根: 叫实数a的立方根。(4)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通过上面对实数中的几个概念知识点的内容总结学*,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上面的知识点,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的更好的。

  中考数学知识点之实数的分类

  下面是对数学中实数的分类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希望同学们对下面的知识点都能很好的掌握。

  实数的分类:

  1、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总可以写成 的形式,其中p、q是互质的整数,这是有理数的重要特征。

  2、无理数:初中遇到的无理数有三种:开不尽的方根,如 、 ;特定结构的不限环无限小数,如1.101001000100001……;特定意义的数,如π、 °等。

  3、判断一个实数的数性不能仅凭表面上的感觉,往往要经过整理化简后才下结论。

  以上对数学中实数的分类知识点的内容总结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三角形内角定理知识点讲解

  以下是对数学中三角形内角定理知识的内容讲解学*,相信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对此知识点的巩固学*吧。

  三角形内角定理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通过上面对数学中三角形内角定理知识点的讲解学*,相信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对此知识的学*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行定理知识点讲解

  如果一组等距的*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行定理

  *行定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行

  证明两直线*行定理: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推论:

  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中考数学知识点 4

  1.解直角三角形

  1.1.锐角三角函数

  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统称∠a的三角函数。

  如果∠a是Rt△ABC的一个锐角,则有

  1.2.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

  1.3.解直角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的一些边、角,求出另一些边、角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当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交;当直线与圆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公共点叫做切点;当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以下定理:

  直线与圆相切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圆的切线性质:

  经过切点的半径垂直于圆的切线。

  2.2.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通常我们把圆外这一点到切点间的线段的长叫做切线长。

  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所作的.圆的两条切线长相等。

  2.3.三角形的内切圆

  与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三角形的内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分线的交点。

  3.三视图与表面展开图

  3.1.投影

  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在某个*面内形成的影子叫做投影。光线叫做投影线,投影所在的*面叫做投影面。由*行的投射线所形成的投射叫做*行投影。

  可以把太阳光线、探照灯的光线看成*行光线,它们所形成的投影就是*行投影。

  3.2.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物体在正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叫做主视图,在水*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叫做俯视图,在侧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叫做左视图。

  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合称三视图。

  产生主视图的投影线方向也叫做主视方向。

  3.3.由三视图描述几何体

  三视图不仅反映了物体的形状,而且反映了各个方向的尺寸大小。

  3.4.简单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

  将几何体沿着某些棱“剪开”,并使各个面连在一起,铺*所得到的*面图形称为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

  圆柱可以看做由一个矩形ABCD绕它的一条边BC旋转一周,其余各边所成的面围成的几何体。AB、CD旋转所成的面就是圆柱的两个底面,是两个半径相同的圆。AD旋转所成的面就是圆柱的侧面,AD不论转动到哪个位置,都是圆柱的母线。

  圆锥可以看做将一根直角三角形ACB绕它的一条直角边(AC)旋转一周,它的其余各边所成的面围成的一个几何体。直角边BC旋转所成的面就是圆锥的底面,斜边AB旋转所成的面就是圆锥的侧面,斜边AB不论转动到哪个位置,都叫做圆锥的母线。

  中考数学知识点 5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同级运算,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做括号内的运算。

  2.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注意各个运算律的运用,使运算过程得到简化。

  3.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四种运算技巧:

  ①转化法:一是将除法转化为乘法,二是将乘方转化为乘法,三是在乘除混合运算中,通常将小数转化为分数进行约分计算;

  ②凑整法:在加减混合运算中,通常将和为零的两个数,分母相同的两个数,和为整数的两个数,乘积为整数的两个数分别结合为一组求解;

  ③分拆法:先将带分数分拆成一个整数与一个真分数的和的形式,然后进行计算;

  ④巧用运算律:在计算中巧妙运用加法运算律或乘法运算律往往使计算更简便。

  中考数学知识点 6

  重点①圆的重要性质;②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③与圆有关的角的定理;④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定理。

  ☆ 内容提要☆

  一、圆的基本性质

  1.圆的定义(两种)

  2.有关概念:弦、直径;弧、等弧、优弧、劣弧、半圆;弦心距;等圆、同圆、同心圆。

  3.“三点定圆”定理

  4.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5.“等对等”定理及其推论

  5. 与圆有关的角:⑴圆心角定义(等对等定理)

  ⑵圆周角定义(圆周角定理,与圆心角的关系)

  ⑶弦切角定义(弦切角定理)

  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三种位置及判定与性质:

  2.切线的性质(重点)

  3.切线的判定定理(重点)。圆的切线的判定有⑴…⑵…

  4.切线长定理

  三、圆换圆的位置关系

  1.五种位置关系及判定与性质:(重点:相切)

  2.相切(交)两圆连心线的性质定理

  3.两圆的公切线:⑴定义⑵性质

  四、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

  1.相交弦定理

  2.切割线定理

  五、与和正多边形

  1.圆的内接、外切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

  2.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及性质

  3.圆的外切四边形、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4.正多边形及计算

  中心角:

  内角的一半: (右图)

  (解Rt△OAM可求出相关元素, 、 等)

  六、 一组计算公式

  1.圆周长公式

  2.圆面积公式

  3.扇形面积公式

  4.弧长公式

  5.弓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及相关计算

  七、 点的轨迹

  六条基本轨迹

  八、 有关作图

  1.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

  2.*分已知弧

  3.作已知两线段的比例中项

  4.等分圆周:4、8;6、3等分

  九、 基本图形

  十、 重要辅助线

  1.作半径

  2.见弦往往作弦心距

  3.见直径往往作直径上的圆周角

  4.切点圆心莫忘连

  5.两圆相切公切线(连心线)

  6.两圆相交公共弦

  中考数学知识点 7

  角度制知识:用度(°)、分(′)、秒(″)来测量角的大小的制度叫做角度制。

  角度制

  角度制:规定周角的360分之一为1度的角,用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角度制。

  角度制中单位的换算。

  角度制中,1°=60′,1′=60″,1′=(1/60)°,1″=(1/60)′。

  角度制就是运用60进制的例子。

  角度制中角度的运算。

  两个角相加时,°与°相加,′与′相加,″与″相加,其中如果满60则进1。

  两个角相减时,°与°相减,′与′相减,″与″相减,其中如果不够则从上一个单位退1当作60。

  测量角的大小的另外一个方法,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

  主要把握180°=π rad这个关系式。

  例如:1度=π /180 弧度30度转换成弧度值:弧度=30*π /180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β=α+k360°k属于整数。

  知识归纳:除了角度制可以测量角的大小,还有一种――弧度制也可以测量角的大小。

  中考数学知识点 8

  1、二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叫做二次函数的一般式。

  2、二次函数的图像

  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关于对称的曲线,这条曲线叫抛物线。

  抛物线的主要特征:

  ①有开口方向;②有对称轴;③有顶点。

  3、二次函数图像的画法

  五点法:

  (1)先根据函数解析式,求出顶点坐标,在*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顶点M,并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2)求抛物线与坐标轴的交点:

  当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时,描出这两个交点A,B及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C,再找到点C的对称点D。将这五个点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连接起来,并向上或向下延伸,就得到二次函数的图像。

  当抛物线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或无交点时,描出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C及对称点D。由C、M、D三点可粗略地画出二次函数的草图。如果需要画出比较精确的图像,可再描出一对对称点A、B,然后顺次连接五点,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

  中考数学知识点 9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2+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化为一般式为3x2-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3,0)在y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的值为1.

  2.当x=3时,函数y=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10的对称轴是x=3.

  6.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1,2)。

  7.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 。

  2.sin260+ cos260= 1.

  3.2sin30+ tan45= 2.

  4.tan45= 1.

  5.cos60+ sin30= 1.

  知识点7:圆的基本性质

  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在同一*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中考数学知识点 10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定义:

  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2.性质:

  ①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3.分类:

  ①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a.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b.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4.考点:

  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不等式(组)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③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数学中考知识点实用10份(扩展2)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范本10份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 1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数字或字母的乘积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2.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任何一个非零数的零次方等于1.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5.常数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6.多项式的排列

  (1)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2)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7.多项式的排列时注意:

  (1)由于单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因此在排列时,仍需把每一项的性质符号看作是这一项的一部分,一起移动。

  (2)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母的多项式,排列时,要注意:

  a.先确认按照哪个字母的指数来排列。

  b.确定按这个字母向里排列,还是向外排列。

  (3)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8.多项式的加法:

  多项式的加法,是指多项式的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即合并同类项)。

  9.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10.合并同类项: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可以合并,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11.掌握同类项的概念时注意:

  (1)判断几个单项式或项,是否是同类项,就要掌握两个条件:

  ①所含字母相同。

  ②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

  (2)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排列的顺序也无关。

  (3)所有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12.合并同类项步骤:

  (1)准确的找出同类项;

  (2)逆用分配律,把同类项的系数加在一起(用小括号),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13.在掌握合并同类项时注意:

  (1)如果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后,结果为0;

  (2)不要漏掉不能合并的项;

  (3)只要不再有同类项,就是结果(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14.整式的拓展

  整式的乘除:重点是整式的乘除,尤其是其中的乘法公式。乘法公式的结构特征以及公式中的字母的广泛含义,学生不易掌握.因此,乘法公式的灵活运用是难点,添括号(或去括号)时,括号中符号的处理是另一个难点。添括号(或去括号)是对多项式的变形,要根据添括号(或去括号)的法则进行。在整式的乘除中,单项式的乘除是关键,这是因为,一般多项式的乘除都要“转化”为单项式的乘除。

  整式四则运算的主要题型有:

  (1)单项式的四则运算

  此类题目多以选择题和应用题的形式出现,其特点是考查单项式的四则运算。

  (2)单项式与多项式的运算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 2

  初中数学集合的运算中考知识点集锦

  集合的运算知识:它包括有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对偶律、对偶律、同一律等。

  集合的运算定律

  交换律:A∩B=B∩A

  A∪B=B∪A

  结合律:A∪(B∪C)=(A∪B)∪C

  A∩(B∩C)=(A∩B)∩C

  分配对偶律:A∩(B∪C)=(A∩B)∪(A∩C)

  A∪(B∩C)=(A∪B)∩(A∪C)

  对偶律:(A∪B)^C=A^C∩B^C

  (A∩B)^C=A^C∪B^C

  同一律:A∪Φ=A

  A∩U=A

  求补律:A∪A'=U

  A∩A'=Φ

  对合律:(A')'=A

  等幂律:A∪A=A

  A∩A=A

  零一律:A∪U=U

  A∩U=A

  吸收律:A∪(A∩B)=A

  A∩(A∪B)=A

  德·摩根定律(反演律):(A∪B)'=A'∩B'

  (A∩B)'=A'∪B'

  知识拓展:容斥原理(特殊情况):card(A∪B)=card(A)+card(B)-card(A∩B)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 3

  一、目标与要求

  1、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自发地寻找不等式的解,会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

  2、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模型的过程,经历探究不等式解与解集的不同意义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对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探究,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将它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重点

  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正确运用不等式的性质;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解法。

  三、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理解;

  弄清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

  小编导语: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数学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是有关中考数学考试知识点分析:矩形的内容,供你学*参考!

  1、矩形的概念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具有*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4)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3、矩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矩形的面积S矩形=长×宽=ab

  据日本《中文导报》报道,日本法务省入国管理局*期发表的“在留外国人登录者统计”结果显示,虽然总数略有增长,但从在留资格来看,自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以后,赴日留学、工作的中国人呈现逐渐减少趋势。

  自1959年日本开始统计外国人人口以来,在日中国人在2007年跃居首位,2012年在全体外国人中所占比例曾经高达32%,也就是每三个在日外国人当中就有一人是中国人。但最新统计显示,中国人在外国人比例中降至30.2%。

  中国留学生逐渐减少

  过去,因为留学日本签证较容易、花费较少、容易就业,日本被认为是“性价比高”的地方。自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放宽自费留学政策后,赴日留学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但*年却不愠不火。

  2012年末,全日本在籍中国人留学生为113,980人;2015年6月末,该数字减至104,051人。日本学生支援机构今年初公布了截止去年5月的日本各大学等(不含语言学校等)的在籍外国留学生人数。整体为139,185人,比上年增加了2.7%。其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为77,792人,同比减少5%。韩国为13,940人,同比减少9%。越南为11,174人,增至上一年的1.8倍。

  务工者人数降幅明显

  技能实*生,实际上已经成为日本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接收外国劳动者而采取的一种变通方法。*年来,由于日本经济不景气,在日外国技能实*生工作条件恶劣。最*受到日元持续贬值影响,外国研修生原本不高的收入进一步缩水。另外,随着中国收入的逐渐提高,愿意赴日本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少。

  截至2015年6月,中国人技能实*生有9万,6120人 ,与2012年末的111,395人相比,降幅较明显。

  另外,持有技能签证(厨师等拥有熟练技术业务者)同期也从19,023人下降至16,715人 。

  生活稳定层人数稳步上升

  “技术·国际业务·人文知识”在留资格,是将“技术”和“国际业务·人文知识”合并后的一个签证类型,主要是在公司里担任文案或技术类职务,通常留学生大学毕业在日本就职以后就是持此类签证。

  过去学文科是给“国际业务·人文知识”,学理科是给“技术”签证。有了此类签证,在日生活就逐渐迈向“稳定”。2012年末,持有此类签证的中国人有54,461人,到2015年6月,已增至59,755人。

  另外,从2012年末至2015年6月,持有“经营管理”在留资格的中国人从4423人增长至7318人。

  事实上,在此期间还有不少人或取得“永住”签证,或加入日本国籍。从2012年末至2015年6月,在日中国人“永住者”从191,958人增至219,557人。从法务省的另外一份统计显示,自2012年至2014年的三年间,加入日本国籍的中国人有9503人。

  男女比例失调

  从统计还可以看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男女比例失调。截止2015年6月,持有在留资格的中国女性有380,928人,而男性仅为271,667人。

  另外,从年龄层看,在日中国人19至40岁占大多数,40岁上人数呈下降态势。值得留意的是,80岁以上的老人有2181人。

  主要分布在三大都市圈

  日本的人口·企业活动·大学等教育机关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全日本约一半人口集中在从三大都市圈,即从东京、名古屋、大阪三都市的市中心延伸50公里内的范围内。从分布区域来看,在日中国人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

  统计显示,超过1万中国人的都道府县有13个,依次为:东京都157,559人,神奈川县57,242人,埼玉县53,847人,大阪府51,845人,爱知县45,433人,千叶县42,336人,兵库县22,353人,福冈县19,027人,广岛县13,939人,岐阜县12,887人,茨城县12,760人,京都府11,915人,静冈县11,334人。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 4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知识点1:同类二次根式

  (Ⅰ)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如这样的二次根式都是同类二次根式。

  (Ⅱ)判断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1)首先将不是最简形式的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再看被开方数是否相同。(2)几个二次根式是否是同类二次根式,只与被开方数及根指数有关,而与根号外的因式无关。

  知识点2: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

  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理论依据是逆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只把它们的系数相加,根指数和被开方数都不变,不是同类二次根式的不能合并。

  知识点3: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则

  二次根式相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二次根式合并,合并的方法为系数相加,根式不变。

  知识点4: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方法和顺序

  运算方法是利用加、减、乘、除法则以及与多项式乘法类似法则进行混合运算。运算的顺序是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

  知识点5: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则与乘除法则的区别

  乘除法中,系数相乘,被开方数相乘,与两根式是否是同类根式无关,加减法中,系数相加,被开方数不变而且两根式须是同类最简根式。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确定函数定义域的方法

  (1)关系式为整式时,函数定义域为全体实数;

  (2)关系式含有分式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3)关系式含有二次根式时,被开放方数大于等于零;

  (4)关系式中含有指数为零的式子时,底数不等于零;

  (5)实际问题中,函数定义域还要和实际情况相符合,使之有意义。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

  (1)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函数关系式;

  (2)将x、y的几对值或图像上的几个点的坐标代入上述函数关系式中得到以待定系数为未知数的方程

  (3)解方程得出未知系数的值;

  (4)将求出的待定系数代回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中得出所求函数的解析式。

  中考数学知识点汇总

  圆的定理: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 5

  一、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征:①不在同一直线上;②三条线段;③首尾顺次相接;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三角形中的三条重要线段:角*分线、中线、高

  (1)角*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

  (2)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说明:①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高都是线段;

  ②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且都交于一点;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的内部(锐角三角形)、外部(钝角三角形),也可能在边上(直角三角形),它们(或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二、三角形的边和角

  三边关系: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由三边关系可以推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三角形内、外角的关系

  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三角形的一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4.三角形的外角和为360°。

  四、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

  说明: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情况。

  2.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它的两个锐角互余。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 6

  圆的初步认识

  一、圆及圆的相关量的定义

  1.*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3.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4.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

  5.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2个公共点为相交;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6.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2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7.在圆上,由2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成为圆锥的母线。

  二、有关圆的字母表示方法

  圆--⊙ 半径―r 弧--⌒ 直径―d

  扇形弧长/圆锥母线―l 周长―C 面积―S三、有关圆的基本性质与定理(27个)

  1.点P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

  P在⊙O外,PO>r;P在⊙O上,PO=r;P在⊙O内,PO

  2.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圆心。

  3.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逆定理:*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

  4.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2个圆心角,2个圆周角,2条弧,2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5.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6.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7.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确定一个圆。

  8.一个三角形有唯一确定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外接圆圆心是三角形各边垂直*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相等;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各内角*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边距离相等。

  9.直线AB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OP⊥AB于P,则PO是AB到圆心的距离):

  AB与⊙O相离,PO>r;AB与⊙O相切,PO=r;AB与⊙O相交,PO

  10.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

  1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

  外离P>R+r;外切P=R+r;相交R-r

  三、有关圆的计算公式

  1.圆的周长C=2πr=πd 2.圆的面积S=s=πr? 3.扇形弧长l=nπr/180

  4.扇形面积S=nπr? /360=rl/2 5.圆锥侧面积S=πrl

  四、圆的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O(a,b)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x-a)^2+(y-b)^2=r^2

  2.圆的一般方程

  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移项,合并同类项后,可得圆的一般方程是

  x^2+y^2+Dx+Ey+F=0

  和标准方程对比,其实D=-2a,E=-2b,F=a^2+b^2

  相关知识:圆的离心率e=0.在圆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都是r.

  五、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

  链接: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5)

  *面内,直线Ax+By+C=O与圆x^2+y^2+Dx+Ey+F=0的位置关系判断一般方法是

  讨论如下2种情况:

  (1)由Ax+By+C=O可得y=(-C-Ax)/B,[其中B不等于0],

  代入x^2+y^2+Dx+Ey+F=0,即成为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f(x)=0.

  利用判别式b^2-4ac的符号可确定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下: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2交点,即圆与直线相交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1交点,即圆与直线相切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0交点,即圆与直线相离

  (2)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行于y轴(或垂直于x轴)

  将x^2+y^2+Dx+Ey+F=0化为(x-a)^2+(y-b)^2=r^2

  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我们规定x1

  当x=-C/Ax2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x1

  当x=-C/A=x1或x=-C/A=x2时,直线与圆相切

  圆的定理: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 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的内对角

  12①直线L和⊙O相交 d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3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4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5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6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7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8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外角等于内对角

  19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20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

  21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分两圆的公共弦

  22定理 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23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24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25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26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27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28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29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30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31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32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3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34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35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小编导语: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数学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是有关中考数学考试知识点分析:三角函数的内容,供你学*参考!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等于对边比斜边;sinA=a/c

  余弦(cos)等于邻边比斜边;cosA=b/c

  正切(tan)等于对边比邻边;tanA=a/b

  余切(cot)等于邻边比对边;cotA=b/a

  正割(sec)等于斜边比邻边;secA=c/b

  余割(csc)等于斜边比对边。cscA=c/a

  互余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sin(90°-α)=cosα, cos(90°-α)=sinα,

  tan(90°-α)=cotα, cot(90°-α)=tanα.

  *方关系:

  sin^2(α)+cos^2(α)=1

  tan^2(α)+1=sec^2(α)

  cot^2(α)+1=csc^2(α)

  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三角和的三角函数: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

  倍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2/(tanα+cot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三倍角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半角公式:

  sin(α/2)=±√((1-cosα)/2)

  cos(α/2)=±√((1+cosα)/2)

  tan(α/2)=±√((1-cosα)/(1+cosα))=sinα/(1+cosα)=(1-cosα)/sinα

  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tan^2(α)=(1-cos(2α))/(1+cos(2α))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积化和差公式:

  sinα・cosβ=(1/2)[sin(α+β)+sin(α-β)]

  cosα・sinβ=(1/2)[sin(α+β)-sin(α-β)]

  cosα・cosβ=(1/2)[cos(α+β)+cos(α-β)]

  sinα・sinβ=-(1/2)[cos(α+β)-cos(α-β)]

  和差化积公式:

  sinα+sinβ=2sin[(α+β)/2]cos[(α-β)/2]

  sinα-sinβ=2cos[(α+β)/2]sin[(α-β)/2]

  cosα+cosβ=2cos[(α+β)/2]cos[(α-β)/2]

  cosα-cosβ=-2sin[(α+β)/2]sin[(α-β)/2]

  推导公式:

  tanα+cotα=2/sin2α

  tanα-cotα=-2cot2α

  1+cos2α=2cos^2α

  1-cos2α=2sin^2α

  1+sinα=(sinα/2+cosα/2)^2

  其他:

  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

  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函数名 正弦 余弦 正切 余切 正割 余割

  在*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从点O引出一条射线OP,设旋转角为θ,设OP=r,P点的坐标为(x,y)有

  正弦函数 sinθ=y/r

  余弦函数 cosθ=x/r

  正切函数 tanθ=y/x

  余切函数 cotθ=x/y

  正割函数 secθ=r/x

  余割函数 cscθ=r/y

  正弦(sin):角α的对边比上斜边

  余弦(cos):角α的邻边比上斜边

  正切(tan):角α的对边比上邻边

  余切(cot):角α的邻边比上对边

  正割(sec):角α的斜边比上邻边

  余割(csc):角α的斜边比上对边

  三角函数万能公式

  万能公式

  (1)(sinα)^2+(cosα)^2=1

  (2)1+(tanα)^2=(secα)^2

  (3)1+(cotα)^2=(cscα)^2

  证明下面两式,只需将一式,左右同除(sinα)^2,第二个除(cosα)^2即可

  (4)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总有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

  A+B=π-C

  tan(A+B)=tan(π-C)

  (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得证

  同样可以得证,当x+y+z=nπ(n∈Z)时,该关系式也成立

  由tanA+tanB+tanC=tanAtanBtanC可得出以下结论

  (5)cotAcotB+cotAcotC+cotBcotC=1

  (6)cot(A/2)+cot(B/2)+cot(C/2)=cot(A/2)cot(B/2)cot(C/2)

  (7)(cosA)^2+(cosB)^2+(cosC)^2=1-2cosAcosBcosC

  (8)(sinA)^2+(sinB)^2+(sinC)^2=2+2cosAcosBcosC

  万能公式为:

  设tan(A/2)=t

  sinA=2t/(1+t^2) (A≠2kπ+π,k∈Z)

  tanA=2t/(1-t^2) (A≠2kπ+π,k∈Z)

  cosA=(1-t^2)/(1+t^2) (A≠2kπ+π,且A≠kπ+(π/2) k∈Z)

  就是说sinA.tanA.cosA都可以用tan(A/2)来表示,当要求一串函数式最值的时候,就可以用万能公式,推导成只含有一个变量的函数,最值就很好求了.

  三角函数关系

  倒数关系

  tanα ・cotα=1

  sinα ・cscα=1

  cosα ・secα=1

  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方关系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六角形记忆法

  构造以"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的正六边形为模型。

  倒数关系

  对角线上两个函数互为倒数;

  商数关系

  六边形任意一顶点上的函数值等于与它相邻的两个顶点上函数值的乘积。(主要是两条虚线两端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下面4个也存在这种关系。)。由此,可得商数关系式。

  *方关系

  在带有阴影线的三角形中,上面两个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方和等于下面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方。

  两角和差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 )/(1-tanα ・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 ・tanβ)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tan(1/2*α)=(sin α)/(1+cos α)=(1-cos α)/sin α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α/2)=(1-cosα)/2

  cos^2(α/2)=(1+cosα)/2

  tan^2(α/2)=(1-cosα)/(1+cosα)

  tan(α/2)=(1―cosα)/sinα=sinα/1+cosα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三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tan3α=(3tanα-tan^3(α))/(1-3tan^2(α))

  诱导公式

  诱导公式的本质

  所谓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就是将角n・(π/2)±α的三角函数转化为角α的三角函数。

  常用的诱导公式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 k∈z

  cos(2kπ+α)=cosα k∈z

  tan(2kπ+α)=tanα k∈z

  cot(2kπ+α)=cotα k∈z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数学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是有关中考数学考试知识点分析:一次函数的内容,供你学*参考!

  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也作线性函数,在x,y坐标轴中可以用一条直线表示,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

  函数的表示方法

  列表法:一目了然,使用起来方便,但列出的对应值是有限的,不易看出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规律。

  解析式法:简单明了,能够准确地反映整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相依关系,但有些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不能用解析式表示。

  图象法:形象直观,但只能*似地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一次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且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当b=0时,y=kx+b即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注:一次函数一般形式y=kx+b(k不为0)

  a).k不为0

  b).x的指数是1

  c).b取任意实数

  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经过(0,b)和(-b/k,0)两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b,它可以看做直线y=kx*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当b>0时,向上*移;b<0时,向下*移)具体如下:

  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确定函数定义域的方法

  (1)关系式为整式时,函数定义域为全体实数;

  (2)关系式含有分式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3)关系式含有二次根式时,被开放方数大于等于零;

  (4)关系式中含有指数为零的式子时,底数不等于零;

  (5)实际问题中,函数定义域还要和实际情况相符合,使之有意义。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

  (1)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函数关系式;

  (2)将x、y的几对值或图像上的几个点的坐标代入上述函数关系式中得到以待定系数为未知数的方程

  (3)解方程得出未知系数的值;

  (4)将求出的待定系数代回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中得出所求函数的解析式。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 7

  初中数学长方形的中考知识点集锦

  长方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矩形,是基础的*面图形。

  长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 (rectangle)。又叫矩形。

  长方形长与宽的定义:

  第一种意见:长方形长的那条边叫长,短的那条边叫宽。

  第二种意见:和水*面同方向的叫做长,反之就叫做宽。长方形的长和宽是相对的,不能绝对的说“长比宽长”,但*惯地讲,长的为长,短的为宽。

  长方形的性质

  ①两条对角线相等;

  ②两条对角线互相*分;

  ③两组对边分别*行;

  ④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

  ⑤四个角都是直角;

  ⑥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

  以上的内容是长方形的性质及定义,请大家做好笔记了。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 8

  相似形

  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内容提要☆

  一、本章的两套定理

  第一套(比例的有关性质):

  涉及概念:①第四比例项②比例中项③比的前项、后项,比的内项、外项④黄金分割等。

  第二套:

  注意:①定理中“对应”二字的含义;

  ②*行相似(比例线段)*行。

  二、相似三角形性质

  1.对应线段…;2.对应周长…;3.对应面积…。

  三、相关作图

  ①作第四比例项;②作比例中项。

  四、证(解)题规律、辅助线

  1.“等积”变“比例”,“比例”找“相似”。

  2.找相似找不到,找中间比。方法:将等式左右两边的比表示出来。

  3.添加辅助*行线是获得成比例线段和相似三角形的重要途径。

  4.对比例问题,常用处理方法是将“一份”看着k;对于等比问题,常用处理办法是设“公比”为k。

  5.对于复杂的几何图形,采用将部分需要的图形(或基本图形)“抽”出来的办法处理。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 9

  一般地,在某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夺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函数的表示法有三种: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把一个函数关系式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面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即:若点P(x,y)的坐标满足函数关系式,则点P在函数图象上;反之,若点P在函数图象上,则P(x,y)的坐标满足函数关系式。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要使函数关系式有意义:

  函数关系式形式

  自变量取值范围

  整式函数

  全体实数

  分式函数

  使分母不为零

  根式函数

  偶次根式

  使被开方数非负

  奇次根式

  全体实数

  零指数、负指数形式函数

  使底数不为零

  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概念:(1)一次函数:形如(k≠0,k,b是常数)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2)正比例函数:形如,k是常数)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3)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殊情形。

  中考数学知识点

  三角函数关系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方关系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六角形记忆法

  构造以"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的正六边形为模型。

  倒数关系

  对角线上两个函数互为倒数;

  商数关系

  六边形任意一顶点上的函数值等于与它相邻的两个顶点上函数值的乘积。(主要是两条虚线两端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下面4个也存在这种关系。)。由此,可得商数关系式。

  *方关系

  在带有阴影线的三角形中,上面两个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方和等于下面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方。

  中考数学知识点整理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k是常数,k0)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写成的形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的一切实数,函数的取值范围也是一切非零实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它们关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函数y0,所以,它的图像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k的符号k>0k<0图像yO xyO x性质①x的取值范围是x0,

  y的取值范围是y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①x的取值范围是x0,

  y的取值范围是y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及诶是的方法仍是待定系数法。由于在反比例函数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需要一对对应值或图像上的一个点的坐标,即可求出k的值,从而确定其解析式。

  5、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

  设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一点,过点P作轴、轴的垂线,垂足为A,则

  (1)△OPA的面积.

  (2)矩形OAPB的面积。这就是系数的几何意义.并且无论P怎样移动,△OPA的面积和矩形OAPB的面积都保持不变。

  矩形PCEF面积=,*行四边形PDEA面积=

  中考数学的知识点 10

  初中数学集合的运算中考知识点集锦

  集合的运算知识:它包括有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对偶律、对偶律、同一律等。

  集合的运算定律

  交换律:A∩B=B∩A

  A∪B=B∪A

  结合律:A∪(B∪C)=(A∪B)∪C

  A∩(B∩C)=(A∩B)∩C

  分配对偶律:A∩(B∪C)=(A∩B)∪(A∩C)

  A∪(B∩C)=(A∪B)∩(A∪C)

  对偶律:(A∪B)^C=A^C∩B^C

  (A∩B)^C=A^C∪B^C

  同一律:A∪Φ=A

  A∩U=A

  求补律:A∪A'=U

  A∩A'=Φ

  对合律:(A')'=A

  等幂律:A∪A=A

  A∩A=A

  零一律:A∪U=U

  A∩U=A

  吸收律:A∪(A∩B)=A

  A∩(A∪B)=A

  德・摩根定律(反演律):(A∪B)'=A'∩B'

  (A∩B)'=A'∪B'

  知识拓展:容斥原理(特殊情况):card(A∪B)=card(A)+card(B)-card(A∩B)


数学中考知识点实用10份(扩展3)

——中考数学圆知识点实用5份

  中考数学圆知识点 1

  ⑴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2条弧。

  逆定理:*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2条弧。

  ⑵有关圆周角和圆心角的性质和定理

  ①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个圆周角,两组弧,两条弦,两条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②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圆心角计算公式: θ=(L/2πr)×360°=180°L/πr=L/r(弧度)

  即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

  ③ 如果一条弧的长是另一条弧的2倍,那么其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是另一条弧的2倍。

  ⑶有关外接圆和内切圆的性质和定理

  ①一个三角形有唯一确定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外接圆圆心是三角形各边垂直*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相等;

  ②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各内角*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

  ③R=2S△÷L(R:内切圆半径,S:三角形面积,L:三角形周长)

  ④两相切圆的连心线过切点(连心线:两个圆心相连的直线)

  ⑤圆O中的弦PQ的中点M,过点M任作两弦AB,CD,弦AD与BC分别交PQ于X,Y,则M为XY之中点。

  (4)如果两圆相交,那么连接两圆圆心的线段(直线也可)垂直*分公共弦。

  (5)弦切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

  (6)圆内角的度数等于这个角所对的弧的度数之和的一半。

  (7)圆外角的度数等于这个角所截两段弧的度数之差的一半。

  (8)周长相等,圆面积比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大。

  中考数学圆知识点 2

  圆的知识:*面上一条线段,绕它的一端旋转360°,留下的轨迹叫圆。

  圆心:

  (1)如定义(1)中,该定点为圆心

  (2)如定义(2)中,绕的那一端的端点为圆心。

  (3)圆任意两条对称轴的交点为圆心。

  (4) 垂直于圆内任意一条弦且两个端点在圆上的线段的二分点为圆心。

  注: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圆的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圆是轴对称图形,每条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d=2r或r=d/2。

  圆的半径或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用字母C表示。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

  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把它叫做圆周率,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无理数),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它的*似值,π≈3.14。

  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圆的面积公式:圆所占*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πr,用字母S表示。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二分之一。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心距也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弧相等,那么他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心距也相等。

  中考数学圆知识点 3

  圆的初步认识

  一、圆及圆的相关量的定义

  1.*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3.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4.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

  5.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2个公共点为相交;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6.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2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7.在圆上,由2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成为圆锥的母线。

  二、有关圆的字母表示方法

  圆--⊙ 半径—r 弧--⌒ 直径—d

  扇形弧长/圆锥母线—l 周长—C 面积—S三、有关圆的基本性质与定理(27个)

  1.点P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

  P在⊙O外,PO>r;P在⊙O上,PO=r;P在⊙O内,PO

  2.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圆心。

  3.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逆定理:*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

  4.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2个圆心角,2个圆周角,2条弧,2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5.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6.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7.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确定一个圆。

  8.一个三角形有唯一确定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外接圆圆心是三角形各边垂直*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相等;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各内角*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边距离相等。

  9.直线AB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OP⊥AB于P,则PO是AB到圆心的距离):

  AB与⊙O相离,PO>r;AB与⊙O相切,PO=r;AB与⊙O相交,PO

  10.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

  1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

  外离P>R+r;外切P=R+r;相交R-r

  三、有关圆的计算公式

  1.圆的周长C=2πr=πd 2.圆的面积S=s=πr? 3.扇形弧长l=nπr/180

  4.扇形面积S=nπr? /360=rl/2 5.圆锥侧面积S=πrl

  四、圆的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O(a,b)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x-a)^2+(y-b)^2=r^2

  2.圆的一般方程

  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移项,合并同类项后,可得圆的一般方程是

  x^2+y^2+Dx+Ey+F=0

  和标准方程对比,其实D=-2a,E=-2b,F=a^2+b^2

  相关知识:圆的离心率e=0.在圆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都是r.

  五、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

  链接: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5)

  *面内,直线Ax+By+C=O与圆x^2+y^2+Dx+Ey+F=0的位置关系判断一般方法是

  讨论如下2种情况:

  (1)由Ax+By+C=O可得y=(-C-Ax)/B,[其中B不等于0],

  代入x^2+y^2+Dx+Ey+F=0,即成为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f(x)=0.

  利用判别式b^2-4ac的符号可确定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下: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2交点,即圆与直线相交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1交点,即圆与直线相切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0交点,即圆与直线相离

  (2)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行于y轴(或垂直于x轴)

  将x^2+y^2+Dx+Ey+F=0化为(x-a)^2+(y-b)^2=r^2

  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我们规定x1

  当x=-C/Ax2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x1

  当x=-C/A=x1或x=-C/A=x2时,直线与圆相切

  圆的定理: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 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 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的内对角

  12①直线L和⊙O相交 d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3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4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5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6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7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8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外角等于内对角

  19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20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

  21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分两圆的公共弦

  22定理 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23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24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25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26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27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28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29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30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31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32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3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34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35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小编导语: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数学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是有关中考数学考试知识点分析:三角函数的内容,供你学*参考!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等于对边比斜边;sinA=a/c

  余弦(cos)等于邻边比斜边;cosA=b/c

  正切(tan)等于对边比邻边;tanA=a/b

  余切(cot)等于邻边比对边;cotA=b/a

  正割(sec)等于斜边比邻边;secA=c/b

  余割(csc)等于斜边比对边。cscA=c/a

  互余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sin(90°-α)=cosα, cos(90°-α)=sinα,

  tan(90°-α)=cotα, cot(90°-α)=tanα.

  *方关系:

  sin^2(α)+cos^2(α)=1

  tan^2(α)+1=sec^2(α)

  cot^2(α)+1=csc^2(α)

  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三角和的三角函数: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

  倍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2/(tanα+cot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三倍角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半角公式:

  sin(α/2)=±√((1-cosα)/2)

  cos(α/2)=±√((1+cosα)/2)

  tan(α/2)=±√((1-cosα)/(1+cosα))=sinα/(1+cosα)=(1-cosα)/sinα

  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tan^2(α)=(1-cos(2α))/(1+cos(2α))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积化和差公式:

  sinα·cosβ=(1/2)[sin(α+β)+sin(α-β)]

  cosα·sinβ=(1/2)[sin(α+β)-sin(α-β)]

  cosα·cosβ=(1/2)[cos(α+β)+cos(α-β)]

  sinα·sinβ=-(1/2)[cos(α+β)-cos(α-β)]

  和差化积公式:

  sinα+sinβ=2sin[(α+β)/2]cos[(α-β)/2]

  sinα-sinβ=2cos[(α+β)/2]sin[(α-β)/2]

  cosα+cosβ=2cos[(α+β)/2]cos[(α-β)/2]

  cosα-cosβ=-2sin[(α+β)/2]sin[(α-β)/2]

  推导公式:

  tanα+cotα=2/sin2α

  tanα-cotα=-2cot2α

  1+cos2α=2cos^2α

  1-cos2α=2sin^2α

  1+sinα=(sinα/2+cosα/2)^2

  其他:

  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

  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函数名 正弦 余弦 正切 余切 正割 余割

  在*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从点O引出一条射线OP,设旋转角为θ,设OP=r,P点的坐标为(x,y)有

  正弦函数 sinθ=y/r

  余弦函数 cosθ=x/r

  正切函数 tanθ=y/x

  余切函数 cotθ=x/y

  正割函数 secθ=r/x

  余割函数 cscθ=r/y

  正弦(sin):角α的对边比上斜边

  余弦(cos):角α的邻边比上斜边

  正切(tan):角α的对边比上邻边

  余切(cot):角α的邻边比上对边

  正割(sec):角α的斜边比上邻边

  余割(csc):角α的斜边比上对边

  三角函数万能公式

  万能公式

  (1)(sinα)^2+(cosα)^2=1

  (2)1+(tanα)^2=(secα)^2

  (3)1+(cotα)^2=(cscα)^2

  证明下面两式,只需将一式,左右同除(sinα)^2,第二个除(cosα)^2即可

  (4)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总有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

  A+B=π-C

  tan(A+B)=tan(π-C)

  (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得证

  同样可以得证,当x+y+z=nπ(n∈Z)时,该关系式也成立

  由tanA+tanB+tanC=tanAtanBtanC可得出以下结论

  (5)cotAcotB+cotAcotC+cotBcotC=1

  (6)cot(A/2)+cot(B/2)+cot(C/2)=cot(A/2)cot(B/2)cot(C/2)

  (7)(cosA)^2+(cosB)^2+(cosC)^2=1-2cosAcosBcosC

  (8)(sinA)^2+(sinB)^2+(sinC)^2=2+2cosAcosBcosC

  万能公式为:

  设tan(A/2)=t

  sinA=2t/(1+t^2) (A≠2kπ+π,k∈Z)

  tanA=2t/(1-t^2) (A≠2kπ+π,k∈Z)

  cosA=(1-t^2)/(1+t^2) (A≠2kπ+π,且A≠kπ+(π/2) k∈Z)

  就是说sinA.tanA.cosA都可以用tan(A/2)来表示,当要求一串函数式最值的时候,就可以用万能公式,推导成只含有一个变量的函数,最值就很好求了.

  三角函数关系

  倒数关系

  tanα ·cotα=1

  sinα ·cscα=1

  cosα ·secα=1

  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方关系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六角形记忆法

  构造以"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的正六边形为模型。

  倒数关系

  对角线上两个函数互为倒数;

  商数关系

  六边形任意一顶点上的函数值等于与它相邻的两个顶点上函数值的乘积。(主要是两条虚线两端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下面4个也存在这种关系。)。由此,可得商数关系式。

  *方关系

  在带有阴影线的三角形中,上面两个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方和等于下面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方。

  两角和差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 )/(1-tanα ·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 ·tanβ)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tan(1/2*α)=(sin α)/(1+cos α)=(1-cos α)/sin α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α/2)=(1-cosα)/2

  cos^2(α/2)=(1+cosα)/2

  tan^2(α/2)=(1-cosα)/(1+cosα)

  tan(α/2)=(1—cosα)/sinα=sinα/1+cosα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三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tan3α=(3tanα-tan^3(α))/(1-3tan^2(α))

  诱导公式

  诱导公式的本质

  所谓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就是将角n·(π/2)±α的三角函数转化为角α的三角函数。

  常用的诱导公式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 k∈z

  cos(2kπ+α)=cosα k∈z

  tan(2kπ+α)=tanα k∈z

  cot(2kπ+α)=cotα k∈z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数学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是有关中考数学考试知识点分析:一次函数的内容,供你学*参考!

  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也作线性函数,在x,y坐标轴中可以用一条直线表示,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

  函数的表示方法

  列表法:一目了然,使用起来方便,但列出的对应值是有限的,不易看出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规律。

  解析式法:简单明了,能够准确地反映整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相依关系,但有些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不能用解析式表示。

  图象法:形象直观,但只能*似地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一次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且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当b=0时,y=kx+b即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注:一次函数一般形式y=kx+b(k不为0)

  a).k不为0

  b).x的指数是1

  c).b取任意实数

  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经过(0,b)和(-b/k,0)两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b,它可以看做直线y=kx*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当b>0时,向上*移;b<0时,向下*移)具体如下:

  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确定函数定义域的方法

  (1)关系式为整式时,函数定义域为全体实数;

  (2)关系式含有分式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3)关系式含有二次根式时,被开放方数大于等于零;

  (4)关系式中含有指数为零的式子时,底数不等于零;

  (5)实际问题中,函数定义域还要和实际情况相符合,使之有意义。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

  (1)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函数关系式;

  (2)将x、y的几对值或图像上的几个点的坐标代入上述函数关系式中得到以待定系数为未知数的方程

  (3)解方程得出未知系数的值;

  (4)将求出的待定系数代回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中得出所求函数的解析式。

  中考数学圆知识点 4

  易错点1:对弧、弦、圆周角等概念理解不深刻,特别是弦所对的圆周角有两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两条弦之间的距离也要考虑两种情况。(选题最后一题考)

  易错点2:对垂径定理的理解不够,不会正确添加辅助线运用直角三角形进行解题。

  易错点3:对切线的定义及性质理解不深,不能准确的利用切线的性质进行解题以及对切线的判定方法两种方法使用不熟练。

  易错点4:考查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相切有内切和外切两种情况,包括相交也存在两圆圆心在公共弦同侧和异侧两种情况,学生很容易忽视其中的一种情况。(25题分类讨论)

  易错点5: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把握好d与R和R+r,R-r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上述的方法求解。

  易错点6:圆周角定理是重点,同弧(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直角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易错点7:几个公式一定要牢记:三角形、*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圆周长公式,弧长,扇形面积,圆锥的侧面积以及全面积以及弧长与底面周长,母线长与扇形的半径之间的转化关系。

  中考数学圆知识点 5

  初三数学知识点圆

  ★重点★

  ①圆的重要性质;

  ②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③与圆有关的角的定理;

  ④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定理。

  ☆内容提要☆

  一、圆的基本性质

  1.圆的定义(两种)

  2.有关概念:弦、直径;弧、等弧、优弧、劣弧、半圆;弦心距;等圆、同圆、同心圆。

  3."三点定圆"定理

  4.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5."等对等"定理及其推论

  5.与圆有关的角:

  ⑴圆心角定义(等对等定理)

  ⑵圆周角定义(圆周角定理,与圆心角的关系)

  ⑶弦切角定义(弦切角定理)

  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三种位置及判定与性质:

  2.切线的性质(重点)

  3.切线的判定定理(重点)。圆的切线的判定有⑴…⑵…

  4.切线长定理

  三、圆换圆的位置关系

  1.五种位置关系及判定与性质:(重点:相切)

  2.相切(交)两圆连心线的性质定理

  3.两圆的公切线:

  ⑴定义

  ⑵性质

  四、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

  1.相交弦定理

  2.切割线定理

  五、与和正多边形

  1.圆的内接、外切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

  2.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及性质

  3.圆的外切四边形、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4.正多边形及计算

  中心角:

  内角的一半:(右图)

  (解rt△oam可求出相关元素等)

  六、一组计算公式

  1.圆周长公式

  2.圆面积公式

  3.扇形面积公式

  4.弧长公式

  5.弓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及相关计算

  七、点的轨迹

  六条基本轨迹

  八、有关作图

  1.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

  2.*分已知弧

  3.作已知两线段的比例中项

  4.等分圆周:4、8;6、3等分

  九、重要辅助线

  1.作半径

  2.见弦往往作弦心距

  3.见直径往往作直径上的圆周角

  4.切点圆心莫忘连

  5.两圆相切公切线(连心线)

  6.两圆相交公共弦


数学中考知识点实用10份(扩展4)

——数学中考知识点 (菁华6篇)

数学中考知识点1

  初中数学多项式的加法中考知识点

  多项式和单项式一起被称为整式,整式的运算离不开加法,多项式也是如此。

  多项式的加法

  有限个单项式之和称为多元多项式,简称多项式。不同类的单项式之和表示的多项式,其中系数不为零的单项式的最高次数,称为此多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的加法,是指多项式中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保持不变(即合并同类项)。多项式的乘法,是指把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个单项式与另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个单项式相乘之后合并同类项。

  F上x1,x2,…,xn的多项式全体所成的集合F[x1,x2,…,xn],对于多项式的加法和乘法成为一个环,是具有单位元素的整环。 域上的多元多项式也有因式分解惟一性定理。

  关于多项式的加法计算的中考知识要领已经为大家整合出来了,请同学们相应做好笔记了。

数学中考知识点2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k是常数,k0)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写成的形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的一切实数,函数的取值范围也是一切非零实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它们关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函数y0,所以,它的图像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k的符号k>0k<0图像yO xyO x性质①x的取值范围是x0,

  y的取值范围是y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①x的取值范围是x0,

  y的取值范围是y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及诶是的方法仍是待定系数法。由于在反比例函数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需要一对对应值或图像上的一个点的坐标,即可求出k的值,从而确定其解析式。

  5、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

  设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一点,过点P作轴、轴的垂线,垂足为A,则

  (1)△OPA的面积.

  (2)矩形OAPB的面积。这就是系数的几何意义.并且无论P怎样移动,△OPA的面积和矩形OAPB的面积都保持不变。

  矩形PCEF面积=,*行四边形PDEA面积=

数学中考知识点3

  整式与分式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方差公式/完全*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同学们对上面老师讲解的知识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通过上面对整式与分式知识的学*,同学们能从中学*的更好。

数学中考知识点4

  第三轮复*(2-3周)

  1、第三轮复*的形式:“模拟训练,查缺补漏”

  目的:突破中考分数的非知识角度的障碍

  ①研究历年中考真题,选择含金量高的模拟题

  分析历年中考题,对考点的掌握做到心中有数。选择梯度设计合理,立足中考又稍高于中考难度的模拟题来做。

  ②调整自己的心里状态

  考试的成绩绝不仅仅取决于对知识点的掌握,在真正的考场上,心理状态和心里素质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模拟训练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真正中考的时间以及相关要求来训练。

  2、第三轮复*应注意的问题

  (1)通过做模拟题进行查缺补漏

  中考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可谓众多,在经过前两轮的复*后,最后需要用做模拟题的方式来检查是否有遗漏生疏的知识点。

  (2)克服不良的考试*惯

  中考考题都有相应的判分规则,要按照判分规则去优化答题思路和步骤,必须避免因为“审题不仔细,凭印象答题以及答题不规范”等原因造成的失分。

  (3)总结适当的应试技巧

  在实际的考试过程中,完成一道题目并不一定非要按照从知识点的应用角度出发。针对不少典型题,都有相应的解题技巧,既节约了做题时间,还保证了结果正确。

数学中考知识点5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2+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化为一般式为3x2-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3,0)在y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的值为1.

  2.当x=3时,函数y=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10的对称轴是x=3.

  6.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1,2)。

  7.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 。

  2.sin260+ cos260= 1.

  3.2sin30+ tan45= 2.

  4.tan45= 1.

  5.cos60+ sin30= 1.

  知识点7:圆的基本性质

  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在同一*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数学中考知识点6

  一、初中数学基本知识

  ㈠、数与代数

  A、数与式:

  1、有理数

  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

  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方根/0的*方根为0/负数没有*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方根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方差公式/完全*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

  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

  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

  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

  ①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

  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20xx年中考数学基础知识总结20xx年中考数学基础知识总结

  B、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

  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2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深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的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象与X轴的交点。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4ac-b2/4a),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1)配方法

  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方公式,在用直接开*方法去求出解

  (2)分解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积的形式去解

  (3)公式法

  这方法也可以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方法了,方程的根X1={-b√[b2-4ac)]}/2a,X2={-b-√[b2-4ac)]}/2a

  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配方法的步骤:

  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方,最后配成完全*方公式

  (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

  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

  (3)公式法

  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数为c

  4)韦达定理

  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

  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各系数,在题目中很常用

  5)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读作“diata”,而△=b2-4ac,这里可以分为3种情况:

  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I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在这里,学到高中就会知道,这里有2个虚数根)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

  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不等式的解集:

  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①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符号方向:

  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他是随着你加或乘的运算改变。

  在不等式中,如果加上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正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减去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负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不改向;例如:A>B,A*C>B*C(C>0)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改向;例如:A>B,A*C

  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

  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二、函数

  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X,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XB(B为常数,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是X的一次函数。②当B=0时,称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②正比例函数=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③在一次函数中,当〈0,B〈O,则经234象限;当〈0,B〉0时,则经124象限;当〉0,B〈0时,则经134象限;当〉0,B〉0时,则经123象限。④当〉0时,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三、空间与图形

  A、图形的认识

  1、点,线,面

  点,线,面: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20xx年中考数学基础知识总结建造师考试_建筑工程类工程师考试网

  弧、扇形: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2、角

  线:①线段有两个端点。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比较长短: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角的度量与表示: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

  角的比较: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③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分线。

  *行:①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3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行。

  垂直:①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②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③*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直*分线:垂直和*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垂直*分线。

  垂直*分线垂直*分的一定是线段,不能是射线或直线,这根据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有关,再看后面的,垂直*分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垂直*分线的时候,确定了2点后(关于画法,后面会讲)一定要把线段穿出2点。

  垂直*分线定理:

  性质定理:在垂直*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线段2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角*分线:把一个角*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就是角的角*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个角*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性质定理:角*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分线上

  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性质:正方形具有*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数学中考知识点实用10份(扩展5)

——中考数学知识点 40句菁华

1、当x=2时,函数=的值为1.

2、当x=-1时,函数=的值为1.

3、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4、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5、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6、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7、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

8、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9、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

10、算术*方根

11、算术根的性质:= ; ; (a≥0,b≥0); (a≥0,b>0)(正用、逆用)

12、样本*均数:⑴ ;⑵若,,…,,则(a-常数,,,…,接*较整的常数a);⑶加权*均数:;⑷*均数是刻划数据的集中趋势(集中位置)的特征数。通常用样本*均数去估计总体*均数,样本容量越大,估计越准确。

13、定义、命题、命题的组成

14、一般性质(角)

15、方程、方程的解(根)、方程组的解、解方程(组)

16、a=b←→ac=bc (c≠0)

17、常用等式:

18、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

19、配料问题:溶质=溶液×浓度

20、找相似找不到,找中间比。方法:将等式左右两边的比表示出来

21、添加辅助*行线是获得成比例线段和相似三角形的重要途径。

22、切线长定理

23、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及性质

24、正多边形及计算

25、圆周长公式

26、见弦往往作弦心距

27、见直径往往作直径上的圆周角

28、性质:(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29、当时间t一定,距离s是速度v的一次函数。s=vt。

30、求与y轴*行线段的中点:|y1—y2|/2

31、抛物线y=ax^2+bx+c(a≠0),若a>0,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若a<0,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32、函数题目中如果说函数图象与坐标轴有交点,那么一定要讨论这个交点是和哪一个坐标轴的哪一半轴的交点。

33、(P2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34、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35、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36、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用它代表全体数据的一 般水*更合适。

37、身份证码: 18 位

38、3 0 5 2 1 1 9 7 8 0 3 0 1 0 0 1 9

39、重心和三角形3个顶点组成的3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40、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点在一个顶点上。


数学中考知识点实用10份(扩展6)

——中考数学知识点 60句菁华

1、一元二次方程3x2+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3、把方程3x(x-1)-2=-4x化为一般式为3x2-x-2=0.

4、直角坐标系中,点A(3,0)在轴上。

5、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在第四象限。

6、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7、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8、cs30°=。

9、sin260°+cs260°=1.

10、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11、在同一*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2、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13、倒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14、相反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1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1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17、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

18、根式

19、乘法法则:⑴单×单;⑵单×多;⑶多×多。

20、算术根的性质:= ; ; (a≥0,b≥0); (a≥0,b>0)(正用、逆用)

21、常用定理:①同*行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传递性);②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22、定义(包括内、外角)

23、全等三角形

24、重要辅助线

25、有关定理:①*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其推论1、2

26、分类:

27、常用等式:

28、不等式的性质:⑴a>b←→a+c>b+c

29、一次函数

30、定义:在Rt△ABC中,∠C=Rt∠,则sinA= ;cosA= ;tgA= ;ctgA= .

31、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都缺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时,可用列方程的办法解决。

32、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33、"等对等"定理及其推论

34、三种位置及判定与性质:

35、五种位置关系及判定与性质:(重点:相切)

36、圆的内接、外切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

37、圆的外切四边形、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38、圆面积公式

39、弧长公式

40、两圆相切公切线(连心线)

41、科学的预*方法

42、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科学记数法形式:a×10n,其中1≤a<10,n为正整数)

43、作法与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44、性质:(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45、求函数图像的k值:(y1—y2)/(x1—x2)

46、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47、见直径往往作直径上的'圆周角

48、熟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等腰三角形的腰与角以及圆的对称性,根据图形的特殊性质,找准讨论对象,逐一解决。在探讨等腰或直角三角形存在时,一定要按照一定的原则,不要遗漏,最后要综合。

49、定义:在Rt△ABC中,∠C=Rt∠,则sinA=;cosA=;tgA=;ctgA=.

50、求*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P10)

51、(P28)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52、公式:

53、*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移

54、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55、三角形、梯形的第二种推导方法老师已讲,自己看书

56、身份证码: 18 位

57、重心到顶点的距离与重心到对边中点的距离之比为2:1。

58、当x=3时,函数y=的值为1.

59、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60、tan45= 1.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