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 (菁华5篇)

首页 / 知识 / | 数学,中考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1

  我们学*的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通过圆心的直线,所以是无数条对称轴。

  圆及有关概念

  1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circle).这个定点叫做圆的圆心。

  2 连接圆心和圆上的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radius)。

  3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diameter)。

  4 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chord). 最长的弦是直径。

  5 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arc).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优弧是用三个字母表示。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劣弧用两个字母表示。半圆既不是优弧,也不是劣弧。优弧是大于180度的弧,劣弧是小于180度的弧

  6 由两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sector)。

  7 由弦和它所对的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弓形。

  8 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central angle)。

  9 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10 圆周长度与圆的直径长度的比值叫做圆周率。它是一个超越数,通常用π表示,π=3.1415926535……。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取π≈3.14。

  11 圆周角等于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字母表示

  圆—⊙ ; 半径—r或R(在环形圆中外环半径表示的字母); 弧—⌒ ; 直径—d ;

  扇形弧长—L ; 周长—C ; 面积—S。

  圆的表示方法要求很严格,需要用到相应的知识要求。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2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2+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化为一般式为3x2-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3,0)在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的值为1.

  2.当x=3时,函数=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8x是一次函数。

  2.函数=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3(x-2)2-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4(x-3)2-10的对称轴是x=3.

  6.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1,2)。

  7.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特殊的数据

  1.数据13,10,12,8,7的*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s30°=。

  2.sin260°+cs260°=1.

  3.2sin30°+tan45°=2.

  4.tan45°=1.

  5.cs60°+sin30°=1.

  知识点7:圆的基本性质

  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在同一*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7.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

  8.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9.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10.经过圆心*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

  知识点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

  2.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3.弦切角等于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心角。

  4.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5.垂直于半径的直线必为圆的切线。

  6.过半径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7.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8.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3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k是常数,k0)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写成的形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的一切实数,函数的取值范围也是一切非零实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它们关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函数y0,所以,它的图像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k的符号k>0k<0图像yO xyO x性质①x的取值范围是x0,

  y的取值范围是y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的增大而减小。

  ①x的取值范围是x0,

  y的取值范围是y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的增大而增大。

  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及诶是的方法仍是待定系数法。由于在反比例函数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需要一对对应值或图像上的一个点的坐标,即可求出k的值,从而确定其解析式。

  5、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

  设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一点,过点P作轴、轴的垂线,垂足为A,则

  (1)△OPA的面积.

  (2)矩形OAPB的面积。这就是系数的几何意义.并且无论P怎样移动,△OPA的面积和矩形OAPB的面积都保持不变。

  矩形PCEF面积=,*行四边形PDEA面积=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4

  【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 *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② *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③ *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矩形的性质】

  ① 矩形具有*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②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正方形的判定与性质

  1.判定方法:

  (1)邻边相等的矩形;

  (2)邻边垂直的菱形;

  (3)对角线垂直的矩形;

  (4)对角线相等的菱形;

  2.性质:

  (1)边:四边相等,对边*行;

  (2)角: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邻角互补;

  (3)对角线互相*分、垂直、相等,且每长对角线*分一组内角。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5

  第三章 统计初步

  ★重点★

  内容提要

  一、 重要概念

  1。总体:考察对象的全体。

  2。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

  3。样本:从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个体。

  4。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5。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6。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均数)

  二、 计算方法

  1。样本*均数:⑴ ;⑵若 , ,…, ,则 (a—常数, , ,…,接*较整的常数a);⑶加权*均数: ;⑷*均数是刻划数据的集中趋势(集中位置)的特征数。通常用样本*均数去估计总体*均数,样本容量越大,估计越准确。

  2。样本方差:⑴ ;⑵若 , ,…, ,则 (a—接* 、 、…、的*均数的较“整”的常数);若 、 、…、 较“小”较“整”,则 ;⑶样本方差是刻划数据的离散程度(波动大小)的特征数,当样本容量较大时,样本方差非常接*总体方差,通常用样本方差去估计总体方差。

  3。样本标准差: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 (菁华5篇)(扩展1)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 (菁华6篇)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1

同学面对新问题准备的不好,掉下队来,同时,也有些同学方法得当,后来居上。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这里,编辑了中考数学知识点复*,以备借鉴。

  一、代数式

  1. 概念: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数与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 代数式的值:用数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

  二、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1. 单项式:1)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可以是两个数字或字母相乘)也是单项式。

  2)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 数字因数及性质符号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 多项式: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2)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3. 多项式的排列:

  1).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2).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由于单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因此在排列时,仍需把每一项的性质符号看作是这一项的一部分,一起移动。

  三、整式的运算

  1.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叫同类项。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排列的顺序也无关。

  2. 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即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 整式的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2

  射线:

  1、射线的定义:直线上一点和它们的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

  2、射线的特征:“向一方无限延伸,它有一个端点。”

  线段:

  1、线段的定义:直线上两点和它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2、线段的性质(公理):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3

  1、“三线八角”① 如何由线找角:一看线,二看型。 同位角是“F”型; 内错角是“Z”型; 同旁内角是“U”型。② 如何由角找线:组成角的三条线中的公共直线就是截线。

  2、*行公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行。 简述:*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补充定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行。 简述: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3、*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条件 结论 条件 结论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 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 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 同旁内角互补

  4、图形*移的性质: 图形经过*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行(或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相等。

  5、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

  6、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三角形的高、角*分线、中线。注意:①三角形的高、角*分线、中线都是线段。 ②高、角*分线、中线的应用。

  7、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8、多边形的内角和: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4

  第三章 统计初步

  ★重点★

  内容提要

  一、 重要概念

  1。总体:考察对象的全体。

  2。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

  3。样本:从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个体。

  4。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5。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6。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均数)

  二、 计算方法

  1。样本*均数:⑴ ;⑵若 , ,…, ,则 (a—常数, , ,…,接*较整的常数a);⑶加权*均数: ;⑷*均数是刻划数据的集中趋势(集中位置)的特征数。通常用样本*均数去估计总体*均数,样本容量越大,估计越准确。

  2。样本方差:⑴ ;⑵若 , ,…, ,则 (a—接* 、 、…、的*均数的较“整”的常数);若 、 、…、 较“小”较“整”,则 ;⑶样本方差是刻划数据的离散程度(波动大小)的特征数,当样本容量较大时,样本方差非常接*总体方差,通常用样本方差去估计总体方差。

  3。样本标准差: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5

  *方根表示法:一个非负数a的*方根记作,读作正负根号a。a叫被开方数。

  中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被开方数a≥0

  *方根性质:①一个正数的*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②0的*方根是它本身0。③负数没有*方根开*方;求一个数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

  *方根与算术*方根区别:1、定义不同。2表示方法不同。3、个数不同。4、取值范围不同。

  联系:1、二者之间存在着从属关系。2、存在条件相同。3、0的算术*方根与*方根都是0

  含根号式子的意义:表示a的*方根,表示a的算术*方根,表示a的负的*方根。

  求正数a的算术*方根的方法;

  完全*方数类型:①想谁的*方是数a。②所以a的*方根是多少。③用式子表示。

  求正数a的算术*方根,只需找出*方后等于a的正数。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6

  第十一章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 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2)角*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建立在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析鉴赏,亲身经历数学美,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的性质和判定,并利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第十三章 实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方根,记作。0的算术*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方根。

  2。*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方根。

  3。正数有两个*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函数的开始,也是今后学*其它函数知识的基石。在学*本章内容时,教师应该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变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乐趣。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一、知识概念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都是正数)

  2。。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

  3。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方差公式:

  5。完全*方公式:

  6。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m、n都是正数,且m>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1。提公共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

  分解因式的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学*本章内容时,应多准备些小组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在做题中体验数学法则、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提高做题效率。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 (菁华5篇)(扩展2)

——数学中考知识点 (菁华5篇)

数学中考知识点1

  1、定义:在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

  说明:也可以说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行,这实际上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行。

  2、*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3、*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说明:要证明两条直线*行,用判定公理(或定理)在已知条件中有两条直线*行时,则应用性质定理。

  4、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垂直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_________________.

数学中考知识点2

  1、加法:(1)同号两数相加,取原来的符号,并把它们的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可使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1)两数相乘,同号取正,异号取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n个实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若n个非0的实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为奇数个时,积为负。(3)乘法可使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4、除法:(1)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2)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3)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0不能做被除数。

  5、乘方与开方: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

  6、实数的运算顺序:乘方、开方为三级运算,乘、除为二级运算,加、减是一级运算,如果没有括号,在同一级运算中要从左到右依次运算,不同级的运算,先算高级的运算再算低级的运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运算。无论何种运算,都要注意先定符号后运算。

  通过上面对数学中实数的运算知识的讲解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哦。

数学中考知识点3

  角度制知识:用度(°)、分(′)、秒(″)来测量角的大小的制度叫做角度制。

  角度制

  角度制:规定周角的360分之一为1度的角,用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角度制。

  角度制中单位的换算。

  角度制中,1°=60′,1′=60″,1′=(1/60)°,1″=(1/60)′。

  角度制就是运用60进制的例子。

  角度制中角度的运算。

  两个角相加时,°与°相加,′与′相加,″与″相加,其中如果满60则进1。

  两个角相减时,°与°相减,′与′相减,″与″相减,其中如果不够则从上一个单位退1当作60。

  测量角的大小的另外一个方法,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

  主要把握180°=π rad这个关系式。

  例如:1度=π /180 弧度30度转换成弧度值:弧度=30*π /180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β=α+k360°k属于整数。

  知识归纳:除了角度制可以测量角的大小,还有一种——弧度制也可以测量角的大小。

数学中考知识点4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判定1:定义,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2:判定定理:以a、b、c为边的三角形是以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如果三角形的三边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判定3:若一个三角形30°内角所对的边是某一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是以这条长边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判定4:两个锐角互为余角(两角相加等于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5:若两直线相交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互为负倒数,则两直线互相垂直。那么

  判定6:若在一个三角形中一边上的中线等于其所在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判定7:一个三角形30°角所对的边等于这个三角形斜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与判定3不同,此定理用于已知斜边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外心定义:

  外心: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分线的交点,即外接圆的圆心。

  外心定理: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分线交于一点。该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三角形的外心的性质:

  1.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分线的交于一点,该点即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2三角形的外接圆有且只有一个,即对于给定的三角形,其外心是的,但一个圆的内接三角形却有无数个,这些三角形的外心重合;

  3.锐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内;

  钝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外;

  直角三角形的外心与斜边的中点重合。

  在△ABC中

  4.OA=OB=OC=R

  5.∠BOC=2∠BAC,∠AOB=2∠ACB,∠COA=2∠CBA

数学中考知识点5

  圆的知识:*面上一条线段,绕它的一端旋转360°,留下的轨迹叫圆。

  圆心:

  (1)如定义(1)中,该定点为圆心

  (2)如定义(2)中,绕的那一端的端点为圆心。

  (3)圆任意两条对称轴的交点为圆心。

  (4) 垂直于圆内任意一条弦且两个端点在圆上的线段的二分点为圆心。

  注: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圆的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圆是轴对称图形,每条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d=2r或r=d/2。

  圆的半径或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用字母C表示。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

  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把它叫做圆周率,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无理数),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它的*似值,π≈3.14。

  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圆的面积公式:圆所占*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πr,用字母S表示。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二分之一。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心距也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弧相等,那么他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心距也相等。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 (菁华5篇)(扩展3)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 (菁华6篇)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1

  一、间断点求极限

  1、连续、间断点以及间断点的分类:判断间断点类型的基础是求函数在间断点处的左右极限;

  2、可导和可微,分段函数在分段点处的导数或可导性,一律通过导数定义直接计算或检验存在的定义是极限 存在;

  3、渐*线,(垂直、水*或斜渐*线);

  4、多元函数积分学,二重极限的讨论计算难度较大,常考查证明极限不存在。

  二、下面我们重点讲一下数列极限的典型方法。

  (一)重要题型及点拨

  1、求数列极限

  求数列极限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形式。

  2、抽象数列求极限

  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因此可以通过举反例来排除。 此外,也可以按照定义、基本性质及运算法则直接验证。

  (二)求具体数列的极限,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法:

  a、利用单调有界必收敛准则求数列极限。

  首先,用数学归纳法或不等式的放缩法判断数列的单调性和有界性,进而确定极限存在性;其次,通过递推关系中取极限,解方程, 从而得到数列的极限值。

  b、利用函数极限求数列极限

  如果数列极限能看成某函数极限的特例,形如,则利用函数极限和数列极限的关系转化为求函数极限,此时再用洛必达法则求解。

  (三)求项和或项积数列的极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a、利用特殊级数求和法

  如果所求的项和式极限中通项可以通过错位相消或可以转化为极限已知的一些形式,那么通过整理可以直接得出极限结果。

  b、利用幂级数求和法

  若可以找到这个级数所对应的.幂级数,则可以利用幂级数函数的方法把它所对应的和函数求出,再根据这个极限的形式代入相应的变量求出函数值。

  c、利用定积分定义求极限

  若数列每一项都可以提出一个因子,剩余的项可用一个通项表示, 则可以考虑用定积分定义求解数列极限。

  d、利用夹逼定理求极限

  若数列每一项都可以提出一个因子,剩余的项不能用一个通项表示,但是其余项是按递增或递减排列的,则可以考虑用夹逼定理求解。

  e、求项数列的积的极限

  一般先取对数化为项和的形式,然后利用求解项和数列极限的方法进行计算。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2

  高考数学常考知识点归纳

  复数是高中代数的重要内容,在高考试题中约占8%-10%,一般的出一道基础题和一道中档题,经常与三角、解析几何、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综合.本章主要内容是复数的概念,复数的代数、几何、三角表示方法以及复数的运算.方程、方程组,数形结合,分域讨论,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本章中有突出的体现.而复数是代数,三角,解析几何知识,相互转化的枢纽,这对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解综合*题能力是有益的.数、式的运算和解方程,方程组,不等式是学好本章必须具有的基本技能.简化运算的意识也应进一步加强.

  在本章学*结束时,应该明确对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和解一元二次方程与二项方程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了,对向量的运算、曲线的复数形式的.方程、复数集中的数列等边缘性的知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复数中的难点

  (1)复数的向量表示法的运算.对于复数的向量表示有些学生掌握得不好,对向量的运算的几何意义的灵活掌握有一定的困难.对此应认真体会复数向量运算的几何意义,对其灵活地加以证明.

  (2)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方和开方.有部分学生对运算法则知道,但对其灵活地运用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开方运算,应对此认真地加以训练.

  (3)复数的辐角主值的求法.

  (4)利用复数的几何意义灵活地解决问题.复数可以用向量表示,同时复数的模和辐角都具有几何意义,对他们的理解和应用有一定难度,应认真加以体会.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3

  1.数列的定义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数列的项.

  (1)从数列定义可以看出,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如果组成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不是同一数列,例如数列1,2,3,4,5与数列5,4,3,2,1是不同的数列.

  (2)在数列的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在同一数列中可以出现多个相同的数字,如:-1的1次幂,2次幂,3次幂,4次幂,…构成数列:-1,1,-1,1,….

  (4)数列的项与它的项数是不同的,数列的项是指这个数列中的某一个确定的数,是一个函数值,也就是相当于f(n),而项数是指这个数在数列中的位置序号,它是自变量的值,相当于f(n)中的n.

  (5)次序对于数列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有几个相同的数,由于它们的排列次序不同,构成的数列就不是一个相同的数列,显然数列与数集有本质的区别.如:2,3,4,5,6这5个数按不同的次序排列时,就会得到不同的数列,而{2,3,4,5,6}中元素不论按怎样的次序排列都是同一个集合.

  2.数列的分类

  (1)根据数列的项数多少可以对数列进行分类,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在写数列时,对于有穷数列,要把末项写出,例如数列1,3,5,7,9,…,2n-1表示有穷数列,如果把数列写成1,3,5,7,9,…或1,3,5,7,9,…,2n-1,…,它就表示无穷数列.

  (2)按照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或数列的增减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摆动数列、常数列.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4

  复数是高中代数的重要内容,在高考试题中约占8%-10%,一般的出一道基础题和一道中档题,经常与三角、解析几何、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综合.本章主要内容是复数的概念,复数的代数、几何、三角表示方法以及复数的运算.方程、方程组,数形结合,分域讨论,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本章中有突出的体现.而复数是代数,三角,解析几何知识,相互转化的枢纽,这对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解综合*题能力是有益的.数、式的运算和解方程,方程组,不等式是学好本章必须具有的基本技能.简化运算的意识也应进一步加强.

  在本章学*结束时,应该明确对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和解一元二次方程与二项方程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了,对向量的运算、曲线的复数形式的方程、复数集中的数列等边缘性的知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复数中的难点

  (1)复数的向量表示法的运算.对于复数的向量表示有些学生掌握得不好,对向量的运算的几何意义的灵活掌握有一定的困难.对此应认真体会复数向量运算的几何意义,对其灵活地加以证明.

  (2)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方和开方.有部分学生对运算法则知道,但对其灵活地运用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开方运算,应对此认真地加以训练.

  (3)复数的辐角主值的求法.

  (4)利用复数的几何意义灵活地解决问题.复数可以用向量表示,同时复数的模和辐角都具有几何意义,对他们的理解和应用有一定难度,应认真加以体会.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5

  高考数学常考知识点归纳

  复数是高中代数的重要内容,在高考试题中约占8%-10%,一般的出一道基础题和一道中档题,经常与三角、解析几何、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综合.本章主要内容是复数的概念,复数的代数、几何、三角表示方法以及复数的运算.方程、方程组,数形结合,分域讨论,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本章中有突出的体现.而复数是代数,三角,解析几何知识,相互转化的枢纽,这对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解综合*题能力是有益的.数、式的运算和解方程,方程组,不等式是学好本章必须具有的基本技能.简化运算的意识也应进一步加强.

  在本章学*结束时,应该明确对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和解一元二次方程与二项方程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了,对向量的运算、曲线的复数形式的方程、复数集中的数列等边缘性的知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复数中的难点

  (1)复数的向量表示法的运算.对于复数的向量表示有些学生掌握得不好,对向量的运算的几何意义的灵活掌握有一定的困难.对此应认真体会复数向量运算的几何意义,对其灵活地加以证明.

  (2)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方和开方.有部分学生对运算法则知道,但对其灵活地运用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开方运算,应对此认真地加以训练.

  (3)复数的辐角主值的求法.

  (4)利用复数的几何意义灵活地解决问题.复数可以用向量表示,同时复数的模和辐角都具有几何意义,对他们的理解和应用有一定难度,应认真加以体会.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6

  第一:高考数学中有函数、数列、三角函数、*面向量、不等式、立体几何等九大章节。

  主要是考函数和导数,这是我们整个高中阶段里最核心的板块,在这个板块里,重点考察两个方面:第一个函数的性质,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第二是函数的解答题,重点考察的是二次函数和高次函数,分函数和它的一些分布问题,但是这个分布重点还包含两个分析就是二次方程的分布的问题,这是第一个板块。

  第二:*面向量和三角函数。

  重点考察三个方面:一个是划减与求值,第一,重点掌握公式,重点掌握五组基本公式。第二,是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里重点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第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三角形。难度比较小。

  第三:数列。

  数列这个板块,重点考两个方面:一个通项;一个是求和。

  第四: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

  在里面重点考察两个方面:一个是证明;一个是计算。

  第五:概率和统计。

  这一板块主要是属于数学应用问题的范畴,当然应该掌握下面几个方面,第一等可能的概率,第二事件,第三是独立事件,还有独立重复事件发生的概率。

  第六:解析几何。

  这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问题,是整个试卷里难度比较大,计算量最高的题,当然这一类题,我总结下面五类常考的题型,包括第一类所讲的直线和曲线的.位置关系,这是考试最多的内容。考生应该掌握它的通法,第二类我们所讲的动点问题,第三类是弦长问题,第四类是对称问题,这也是20xx年高考已经考过的一点,第五类重点问题,这类题时往往觉得有思路,但是没有答案,当然这里我相等的是,这道题尽管计算量很大,但是造成计算量大的原因,往往有这个原因,我们所选方法不是很恰当,因此,在这一章里我们要掌握比较好的算法,来提高我们做题的准确度,这是我们所讲的第六大板块。

  第七:押轴题。

  考生在备考复*时,应该重点不等式计算的方法,虽然说难度比较大,建议考生,采取分部得分整个试卷不要留空白。这是高考所考的七大板块核心的考点。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 (菁华5篇)(扩展4)

——中考数学知识点 (菁华5篇)

中考数学知识点1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中考数学知识点2

  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1.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科学记数法形式:a×10n,其中1≤a<10,n为正整数)

  2.规律方法总结:

  ①科学记数法中a的要求和10的指数n的表示规律为关键,由于10的指数比原来的整数位数少1,按此规律,先数一下原数的整数位数,即可求出10的指数n;

  ②记数法要求是大于10的数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实质上绝对值大于10的负数同样可用此法表示,只是前面多一个负号。

中考数学知识点3

  分类的原则:

  (1)分类中的每一部分是相互独立的;

  (2)一次分类按一个标准;

  (3)分类讨论应逐级有序进行。以探寻直角坐标系中等腰直角三角形存在的问题来说,如果给定两个点A、B,需要在X轴上找第三个点C使得这个三角形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个时候同学们可以线段来分类讨论:AB为斜边时,AC为斜边或时BC为斜边时点C的坐标。这样讨论保证不会丢掉任何一种可能性,并且效率较高。当然也可以按照角来讨论,但是注意不要两种分类方法穿**行。有些时候有可能会进行二次讨论,这个时候对于同学们的条理性要求就更大了,例如探讨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时,要先讨论那个角是直角,在讨论哪个角是30°或60°。

  第三、在列出所有需要讨论的可能性之后,要仔细审查是否每种可能性都会存在,是否有需要舍去的,最常见的就是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有两个不等实根,那么我们就要看看是不是这两个根都能保留。同样有些时候也需要注意是否有些讨论结果重复,需要进行合并。例如直角坐标系中求能够成等腰三角形的点坐标,如果按照一定的原则分类讨论后,有可能会出现同一个点上可以构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就要进行合并。也就是说找到的三角形的个数和点的个数是不一样的。

  以下几点是需要大家注意分类讨论的

  1、熟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等腰三角形的腰与角以及圆的对称性,根据图形的特殊性质,找准讨论对象,逐一解决。在探讨等腰或直角三角形存在时,一定要按照一定的原则,不要遗漏,最后要综合。

  2、讨论点的位置,一定要看清点所在的范围,是在直线上,还是在射线或者线段上。

  3、图形的对应关系多涉及到三角形的全等或相似问题,对其中可能出现的有关角、边的可能对应情况加以分类讨论。

  4、代数式变形中如果有绝对值、*方时,里面的数开出来要注意正负号的取舍。

  5、考查点的取值情况或范围。这部分多是考查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分类,解题中应十分注意性质、定理的使用条件及范围。

  6、函数题目中如果说函数图象与坐标轴有交点,那么一定要讨论这个交点是和哪一个坐标轴的哪一半轴的交点。

  7、由动点问题引出的函数关系,当运动方式改变后(比如从一条线段移动到另一条线段)是,所写的函数应该进行分段讨论。

  由于考试题目千变万化,上面所列的项目不一定全面,所以还需要同学们在*时做题的时候多多积累。

中考数学知识点4

  实数与数轴

  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称为数轴。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

  2、数轴上的点和实数的对应关系: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而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唯一的点来表示。

  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相信上面对数学中实数与数轴知识点的内容总结学*,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对此知识点的巩固学*吧,希望同学们会学*的更好。

  中考数学知识点之实数大小的比较

  下面是对数学的学*中,关于实数大小的比较知识学*,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

  实数大小的比较

  1、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相信上面对数学中实数大小的比较知识点的讲解学*之后,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中考数学知识点之实数中的几个概念

  关于数学中队友实数中的几个概念知识,我们做下面的讲解学*,相信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

  实数中的几个概念

  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1)实数a的相反数是 -a; (2)a和b互为相反数 a+b=0

  2、倒数:(1)实数a(a≠0)的倒数是 ;(2)a和b 互为倒数 ;(3)注意0没有倒数

  3、绝对值:(1)一个数a 的绝对值有以下三种情况: (2)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3)去掉绝对值符号(化简)必须要对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实数进行数性(正、负)确认,再去掉绝对值符号。

  4、n次方根(1)*方根,算术*方根:设a≥0,称 叫a的*方根, 叫a的算术*方根。(2)正数的*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方根是0;负数没有*方根。(3)立方根: 叫实数a的立方根。(4)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通过上面对实数中的几个概念知识点的内容总结学*,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上面的知识点,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的更好的。

  中考数学知识点之实数的分类

  下面是对数学中实数的分类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希望同学们对下面的知识点都能很好的掌握。

  实数的分类:

  1、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总可以写成 的形式,其中p、q是互质的整数,这是有理数的重要特征。

  2、无理数:初中遇到的无理数有三种:开不尽的方根,如 、 ;特定结构的不限环无限小数,如1.101001000100001……;特定意义的数,如π、 °等。

  3、判断一个实数的数性不能仅凭表面上的感觉,往往要经过整理化简后才下结论。

  以上对数学中实数的分类知识点的内容总结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三角形内角定理知识点讲解

  以下是对数学中三角形内角定理知识的内容讲解学*,相信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对此知识点的巩固学*吧。

  三角形内角定理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通过上面对数学中三角形内角定理知识点的讲解学*,相信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对此知识的学*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行定理知识点讲解

  如果一组等距的*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行定理

  *行定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行

  证明两直线*行定理: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推论:

  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中考数学知识点5

  代数式求值

  1.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2.代数式的求值:求代数式的值可以直接代入、计算。如果给出的代数式可以化简,要先化简再求值。

  3.题型简单总结以下三种:

  ①已知条件不化简,所给代数式化简;

  ②已知条件化简,所给代数式不化简;

  ③已知条件和所给代数式都要化简。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 (菁华5篇)(扩展5)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的归纳 30句菁华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人远离*面镜而去,人在镜中的像变小(错,不变)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

5、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

6、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7、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8、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9、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

10、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11、司机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错,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12、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13、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14、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 = 重力

15、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排 = V物

16、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17、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18、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19、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20、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2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2、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23、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24、测量电功的工具:电能表(电度表)

25、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单位有:瓦特(国际);常用单位有:千瓦

26、计算电功率公式:P=UI=I2R=U2/R(式中单位P→瓦(w);W→焦;t→秒;U→伏(V);I→安(A)

27、利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②如果W用千瓦时、t用小时,则P的单位是千瓦。

28、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29、“220V100W”求该灯泡的R和I0?

30、功率比:串正、并反、同阻*方。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 (菁华5篇)(扩展6)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1

  【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5、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6、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7、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

  1世纪=100年

  1年=12个月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分数加减法:

  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②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5、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

  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或大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6、相邻两个质量单位的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读数和写数: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两个0,都只读一个0。

  2、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位上的数,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3、求一个数的*似数:看数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就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4、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上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倍的认识】

  1、倍的`意义:要知道两个数的关系,先确定谁是1倍数,然后把另一个数和它作比较,另一个数里有几个1倍数就是它的几倍。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长方形和正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6、*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2+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

  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5、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6、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的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7、关于“大约”的应用题: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似数,用估算。

  8、减法的验算方法:

  ①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

  ②用差加减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9、加法的验算方法:

  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②用和减一个加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学*困难的原因

  1、学*自觉性较差

  初中生学*自觉性较差,缺少解题的积极性,解题时不注重步骤、过程。

  2、学*意志薄弱

  数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强,知识间联系紧密,对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分析能力要求很强。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不好或未理解的话,就会直接影响深一层次内容的学*,造成知识脱节,跟不上集体学*的进程,在加在自身的毅力薄弱。其结果往往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放弃数学的学*。

  3、无兴趣学*或兴趣低

  一部分学生一开始就没有学好数学,导致基础不好,久而久之导致恶性循环;还有些学生认为学数学没用,选择放弃选读,因此成绩变得连“过得去”也难以维持。

  4、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惯

  有些学生边学边玩,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思维单一,不能横向思考或纵深思考;又或者不听不记,思维懒惰,粗心大意、马虎等等都是造成错误率高的重要原因。

  所以同学们要注意自己是否存在以上问题,要想办法及时解决。

  数学的概念

  数学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即一种数学的思维形式。在数学中,作为一般的思维形式的判断与推理,以定理、法则、公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数学概念则是构成它们的基础。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运算技能、发展逻辑论证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前提。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2

  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

  【知识点】:

  1、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数学情境,通过描一描树叶的边线,摸一摸课桌数学书的边线,再量一量自己的腰围和头围,从而知道了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可以画出并能计算出图形的周长。

  第二课时 游园

  【知识点】:

  1、为学生创设游园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方法去计算小公园的周长。就是把围成小公园的所有线段加在一起。

  2、算一算中出现了4种不同的图形,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为后面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作好铺垫。

  第三课时 花边有多长

  【知识点】:

  1、学生要明确已知的条件和问题,然后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发现(长+宽)﹡2是求长方形周长最简便的方法。不必用公式化的算式去约束学生,他们可以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

  2、在做一做中出现的两个不同的长方形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周长。

  第四课时 地砖的周长

  【知识点】:

  1、学生要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利用学*长方形周长的知识经验,知识迁移到怎样求出正方形的周长,就是把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加起来,还可以用边长乘4。

  2、做一做中出现的两个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

  3、练一练中的第2小题要让学生明确求篱笆长多少米,就是在求正方形实验园地的周长。

  第五课时 练*六

  【知识点】:

  1、练*六中的1——8小题通过计算各种图形的不同周长,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计算周长的方法。

  而第9小题则是让学生发现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从而发现这四幅图形的周长是相等的。

  2、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先计算三个周长的大小,并说出估计的过程或理由,然后再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式。可以独立测量,也可以是小组合作进行,最后组织学生对其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修正自己的估计和测量的结果。

  第六课时 交通与数

  【知识点】:

  在这节实践活动课中,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图片中的数学信息,从而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3

  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

  【知识点】:

  1、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数学情境,通过描一描树叶的边线,摸一摸课桌数学书的边线,再量一量自己的腰围和头围,从而知道了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可以画出并能计算出图形的周长。

  第二课时 游园

  【知识点】:

  1、为学生创设游园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方法去计算小公园的周长。就是把围成小公园的所有线段加在一起。

  2、算一算中出现了4种不同的图形,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为后面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作好铺垫。

  第三课时 花边有多长

  【知识点】:

  1、学生要明确已知的条件和问题,然后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发现(长+宽)﹡2是求长方形周长最简便的方法。不必用公式化的算式去约束学生,他们可以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

  2、在做一做中出现的两个不同的长方形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周长。

  第四课时 地砖的周长

  【知识点】:

  1、学生要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利用学*长方形周长的知识经验,知识迁移到怎样求出正方形的周长,就是把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加起来,还可以用边长乘4。

  2、做一做中出现的两个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

  3、练一练中的第2小题要让学生明确求篱笆长多少米,就是在求正方形实验园地的周长。

  第五课时 练*六

  【知识点】:

  1、练*六中的1——8小题通过计算各种图形的不同周长,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计算周长的方法。

  而第9小题则是让学生发现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从而发现这四幅图形的周长是相等的。

  2、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先计算三个周长的大小,并说出估计的过程或理由,然后再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式。可以独立测量,也可以是小组合作进行,最后组织学生对其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修正自己的估计和测量的结果。

  第六课时 交通与数

  【知识点】:

  在这节实践活动课中,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图片中的数学信息,从而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 (菁华5篇)(扩展7)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优选【5】篇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 1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两边及其夹角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角边”或“SAS”。

  2.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两角及其夹边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角边角”或“ASA”。

  3.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角角边”或“AAS”。

  4.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三条边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边边”或“SSS"。

  5.两个直角三角形对应的一条斜边和一条直角边相等,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直角边、斜边”或“HL”。

  注意,证明三角形全等没有“SSA”或“边边角”的方法,即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无法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但从意义上来说,直角三角形的“HL”证明等同“SSA”。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 2

  知识点一、*面直角坐标系

  1,*面直角坐标系

  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就组成了*面直角坐标系。

  其中,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的交点O(即公共的原点)叫做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面,叫做坐标*面。

  为了便于描述坐标*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2、点的坐标的概念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知识点二、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象限

  点P(x,y)在第二象限

  点P(x,y)在第三象限

  点P(x,y)在第四象限

  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x,y)在x轴上,x为任意实数

  点P(x,y)在y轴上,y为任意实数

  点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x,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

  3、两条坐标轴夹角*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分线上x与y相等

  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分线上x与y互为相反数

  4、和坐标轴*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位于*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位于*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关于x轴、y轴或远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

  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

  (2)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

  (3)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 3

  一、求复杂事件的概率:

  1.有些随机事件不可能用树状图和列表法求其发生的概率,只能用试验、统计的方法估计其发生的概率。

  2.对于作何一个随机事件都有一个固定的概率客观存在。

  3.对随机事件做大量试验时,根据重复试验的特征,我们确定概率时应当注意几点:

  (1)尽量经历反复实验的过程,不能想当然的作出判断;

  (2)做实验时应当在相同条件下进行;

  (3)实验的次数要足够多,不能太少;

  (4)把每一次实验的结果准确,实时的做好记录;

  (5)分阶段分别从第一次起计算,事件发生的频率,并把这些频率用折线统计图直观的表示出来;

  (6)观察分析统计图,找出频率变化的逐渐稳定值,并用这个稳定值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这种估计概率的方法的优点是直观,缺点是估计值必须在实验后才能得到,无法事件预测。

  二、判断游戏公*:

  游戏对双方公*是指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相同。

  三、概率综合运用:

  概率可以和很多知识综合命题,主要涉及*面图形、统计图、*均数、中位数、众数、函数等。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 4

  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

  它们关于原点对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坐标轴,但永远不与坐标轴相交。

  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要注意的问题:

  (1)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方法是描点法;

  (2)画反比例函数图象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k≠0,因此不能把两个分支连接起来。

  k≠0

  (3)由于在反比例函数中,x和y的值都不能为0,所以画出的双曲线的两个分支要分别体现出无限的接*坐标轴,但永远不能达到x轴和y轴的变化趋势。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y=k/x(k≠0)的变形形式为xy=k(常数)所以:

  (1)其图象的位置是:

  当k﹥0时,x、y同号,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当k﹤0时,x、y异号,图象在第二、四象限。

  (2)若点(m,n)在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上,则点(—m,—n)也在此图象上,故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3)当k﹥0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 5

  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

  2、概率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记作P(A)=p。

  注意:

  (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3、求概率的方法

  (1)用列举法求概率(列表法、画树形图法)

  (2)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大面,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