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知识点 (菁华3篇)

首页 / 知识 / | 中考历史

中考历史复*知识点1

  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二课 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三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四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中考历史复*知识点2

  一、隋唐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熟记P2,隋运河图)。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史*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其部将史思明继续进行叛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危害: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4、隋唐时期,最杰出的医药学家是孙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对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影响巨大。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15、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柳公权、颜真卿;著名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其中的吴道子被后人尊为“画圣”,代表作为《天王送子图》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在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二、五代、辽、宋、夏、金等*

  1、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3、916年,契丹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后,契丹改国号为辽;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我国西北地区由党项族建立并定都兴庆的*);

  4、1115,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定都会宁。1127年,金灭亡北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5、订立“澶渊之盟”的双方是辽与宋

  6、南宋的抗金名将有岳飞和韩世忠等,岳飞于1140年在郾城之战中大败金兵。

  7、北宋时发明了插秧农具“秧马”;还出现了牛转翻车;*把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广到北方一些地方。南宋时,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太湖流域一带的水稻产量很高,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8、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都有夜市、晓市,还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瓦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三、元朝

  1、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为政治中心、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

  2、我国古代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个是清朝。

  3、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吐蕃(*地区),使*正式成为我国*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图)

  4、元朝还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表明台湾是*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生活了十多年,并经常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元朝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是泉州。

  6、火药用于制

中考历史复*知识点3

  第7课 世界反*战争的胜利

  一、 国际反*联盟建立

  1.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意义:为世界反*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启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

  1.召开时间:1945年2月

  2.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

  3.与会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

  4.内容:

  (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5. 影响: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格勒战役

  四、二战的胜利

  1.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使*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2. 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3. 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4. 胜利的原因:国际反*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相互支持,共同对付*。

  5. 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战争。

  五、二战的影响

  1.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衡

  2. 影响:

  (1)它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二战的启迪

  1.和*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中考历史复*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中考历史复*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1)

——中考历史复*知识点 (菁华3篇)

中考历史复*知识点1

  一、隋唐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熟记P2,隋运河图)。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史*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其部将史思明继续进行叛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危害: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4、隋唐时期,最杰出的医药学家是孙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对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影响巨大。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15、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柳公权、颜真卿;著名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其中的吴道子被后人尊为“画圣”,代表作为《天王送子图》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在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二、五代、辽、宋、夏、金等*

  1、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3、916年,契丹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后,契丹改国号为辽;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我国西北地区由党项族建立并定都兴庆的*);

  4、1115,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定都会宁。1127年,金灭亡北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5、订立“澶渊之盟”的双方是辽与宋

  6、南宋的抗金名将有岳飞和韩世忠等,岳飞于1140年在郾城之战中大败金兵。

  7、北宋时发明了插秧农具“秧马”;还出现了牛转翻车;*把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广到北方一些地方。南宋时,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太湖流域一带的水稻产量很高,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8、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都有夜市、晓市,还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瓦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三、元朝

  1、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为政治中心、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

  2、我国古代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个是清朝。

  3、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吐蕃(*地区),使*正式成为我国*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图)

  4、元朝还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表明台湾是*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生活了十多年,并经常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元朝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是泉州。

  6、火药用于制

中考历史复*知识点2

  第12课 美国独立战争

  一、美国独立战争

  1.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时间:1775—1783年。

  3.领导人物: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历史功绩:领导北美人民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亲自主持制订了美国第一部宪法,并忠实地执行宪法。)

  4.开始的标志: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5.美国独立的标志: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标志北美十三块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7月4日为美国国庆日)

  6.转折点:1777年,*大捷。

  7.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8.胜利原因:

  (1)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的正义战争;

  (2)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坚强不屈,英勇作战;

  (3)得到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援助。

  9.意义:

  (1)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2)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10.性质:既是一场民族**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二、1787年宪法

  1.主要内容: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首脑,享有行*;国会和最高法院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权,从而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政治体制。

  2.意义: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考历史复*知识点3

  第十四课 钢铁长城

  1.人民海军的建立:在新*成立前夕,我国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南海三个舰队。目前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2.人民空军是在陆军基础上建立起来,空军刚诞生就面临抗美援朝的考验,在朝鲜战场击落敌机三百多架,取得了辉煌战绩。随着科技发展,空军装备了一批新型飞机。

  3.导弹部队是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又称为第二炮兵,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1966年,*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导弹部队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等,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我国实行的是科技强军战略)

  第十五课 独立自主的和*外交

  1新*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外交政策

  2和*共处五项原则:

  (1)最早提出:1953年底,*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共处五项原则。

  (2)主要内容:互相尊重*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等互利、和*共处。

  (3)共同倡导:1954年,*、尼赫鲁(印度)、吴努(缅甸)。

  (4)意义:和*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

  (1)召开时间:1955年

  (2)“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者:*

  (3)“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的意义: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中考历史复*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2)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菁华3篇)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1

  一、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1.兴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首先发生在美国。

  2.标志: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3.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4.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时代)。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2)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2.影响:

  (1)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3.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2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阶级矛盾激化。

  2.时间:1640—1688年

  3.领导阶级:资产资级和新贵族

  4.开始的标志:1640年,国王查理一世重新召集议会,筹集军费,议员要求限制王权。

  5.高潮: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建立共和国

  6.结束标志: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

  7.意义:

  (1)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了封建君主,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2)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3)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世界*代史的开端)

  二、《权利法案》的颁布

  1.目的:为了限制王权。

  2.时间:16*

  3.意义:A: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

  B: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3

  第1课 俄十月革命

  一、 二月革命

  1. 时间: 1917年3月

  2. 结果:****了沙皇****统治。

  3.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 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 背景: 临时*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 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 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苏维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 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 *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 意义:

  ⑴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 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7.巩固*: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此后,苏俄进入和*建设时期。

  8.对*的影响:十月革命后,*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的传播,为**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考历史复*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3)

——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知识点归纳1

  一、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3)代表人物:中央:奕沂;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区别: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洋务物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洋务派的主要活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代军事工业。如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留学生。后期:又提出“求富”口号。开办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6)评价(意义):洋务运动没有使*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资本主义*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二、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这次上书为“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变法的内容: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2)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变法失败,前后104天,因此叫“百日维新”。1819年是旧历戊戌年,历史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3)(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三册P71表)

  (4)戊戌变法对*社会的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辛亥革命

  (1)孙中山的主要活动,a、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b、1905年,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于8月在东京成立了*同盟会。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武昌起义和*成立:

  a、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起义,第二天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建立*。

  b、1912年元旦,*临时*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C、《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这次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是,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闪耀着光芒。

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知识点归纳2

  1、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变*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林则徐禁烟原因:*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1)*走私,白银大量外流,加剧*的贫弱;(2)*摧残吸食者体质。

  措施:派人暗记密查,缉拿烟贩;强迫外商交出*;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虎门销烟及意义:1839.6.3,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战争的史实: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战争爆发。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

  5、《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8英国强迫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须同英国商定。

  6、*战争对*的影响:*战争以后,*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是**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战争

  1、主要侵略者:英法联军帮凶:美、俄两国

  2、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烧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3、第二次*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签订一系列不*等条约,共割*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方公里。

  1858,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方公里的土地。

  1860,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方公里的.土地。

  1860,中俄《北京条约》——1864,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升湖以东以南44万多*方公里的土地。

  4、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天国,起义军称“太*军”。1853年,太*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

  5、1860年,中外*势力勾结,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8月,洋枪队配合清军进犯青浦的太*军。李秀成率军抵抗,把洋枪队打得落花流水。1862年9月,太*军围攻浙江宁波。在慈溪的战斗中,太*军击毙华尔,严惩了洋枪队。

  左宗棠政复新疆

  1、1875年,清*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1878年,清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2、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约,*收回伊犁。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建议,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甲午中日战争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日本为了实现征服朝鲜、侵略*,称霸世界的目的。

  经过:1894.9,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上激战。北洋舰队将士奋勇杀敌,重创日军。日舰直逼*旗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致远舰弹药将尽,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冲撞日舰吉野号,不幸中了敌人鱼雷,全体将士壮烈捐躯。

  2、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日军占领旅顺后,疯狂屠杀当地军民,死难者达一万八千余人。

  4、中日《马关条约》时间1895.4

  主要内容:清*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900年春,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国主义斗争,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2000多人,由英国海军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奋起狙击侵略军,在廊坊一带把侵略军围困,经过激烈战斗,侵略军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凶恶本质。

  2、《辛丑条约》:时间1901年签订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主要内容:清*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清*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人居住。

  影响:《辛丑条约》给*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伤害了*的*。从此清*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口诀

  “秦王扫*”

  (一)

  前230—221(年),秦灭六国大统一,

  始皇咸阳来登基,至高无上大权集。

  (二)

  丞相、太尉和御史,地方推行郡县制,

  全国统一度量衡,还有货币和文字,

  为了思想大控制,“焚书坑儒”有得失。

  (三)

  抵御匈奴筑长城,开发南疆修灵渠,

  开疆拓土好疆域,世界大国了不起。

  “伐无道诛暴秦”

  (一)

  秦朝*民愤激,戍卒大泽揭竿起,

  势如破竹建*,陈吴败后项刘继。

  (二)

  项羽领兵创奇迹,巨鹿大败秦主力,

  刘邦率兵逼咸阳,短命秦朝就灭亡,

  楚汉之争又四年,刘邦长安建*。

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知识点归纳3

  1、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变*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林则徐禁烟原因:*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1)*走私,白银大量外流,加剧*的贫弱;(2)*摧残吸食者体质。

  措施:派人暗记密查,缉拿烟贩;强迫外商交出*;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虎门销烟及意义:1839.6.3,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战争的史实: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战争爆发。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

  5、《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8英国强迫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须同英国商定。

  6、*战争对*的影响:*战争以后,*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是**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战争

  1、主要侵略者:英法联军帮凶:美、俄两国

  2、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烧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3、第二次*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签订一系列不*等条约,共割*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方公里。

  1858,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方公里的土地。

  1860,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方公里的土地。

  1860,中俄《北京条约》——1864,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升湖以东以南44万多*方公里的土地。

  4、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天国,起义军称“太*军”。1853年,太*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

  5、1860年,中外*势力勾结,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8月,洋枪队配合清军进犯青浦的太*军。李秀成率军抵抗,把洋枪队打得落花流水。1862年9月,太*军围攻浙江宁波。在慈溪的战斗中,太*军击毙华尔,严惩了洋枪队。

  左宗棠政复新疆

  1、1875年,清*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1878年,清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2、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约,*收回伊犁。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建议,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甲午中日战争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日本为了实现征服朝鲜、侵略*,称霸世界的目的。

  经过:1894.9,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上激战。北洋舰队将士奋勇杀敌,重创日军。日舰直逼*旗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致远舰弹药将尽,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冲撞日舰吉野号,不幸中了敌人鱼雷,全体将士壮烈捐躯。

  2、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日军占领旅顺后,疯狂屠杀当地军民,死难者达一万八千余人。

  4、中日《马关条约》时间1895.4

  主要内容:清*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900年春,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国主义斗争,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2000多人,由英国海军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奋起狙击侵略军,在廊坊一带把侵略军围困,经过激烈战斗,侵略军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凶恶本质。

  2、《辛丑条约》:时间1901年签订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主要内容:清*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清*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人居住。

  影响:《辛丑条约》给*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伤害了*的*。从此清*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口诀

  “秦王扫*”

  (一)

  前230—221(年),秦灭六国大统一,

  始皇咸阳来登基,至高无上大权集。

  (二)

  丞相、太尉和御史,地方推行郡县制,

  全国统一度量衡,还有货币和文字,

  为了思想大控制,“焚书坑儒”有得失。

  (三)

  抵御匈奴筑长城,开发南疆修灵渠,

  开疆拓土好疆域,世界大国了不起。

  “伐无道诛暴秦”

  (一)

  秦朝*民愤激,戍卒大泽揭竿起,

  势如破竹建*,陈吴败后项刘继。

  (二)

  项羽领兵创奇迹,巨鹿大败秦主力,

  刘邦率兵逼咸阳,短命秦朝就灭亡,

  楚汉之争又四年,刘邦长安建*。


中考历史复*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4)

——初一历史重要知识点 (菁华3篇)

初一历史重要知识点1

  一、秦朝的统治与秦末农民战争

  (1)秦朝的统治

  1、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秦始皇图)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控制思想。

  3、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考图)

  4、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开创了*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秦朝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陈胜吴广起义

  1、地点:大泽乡(安徽)

  2、意义: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这次起义的推动下,刘邦项羽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起义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二、汉朝的统治

  1、西汉

  时间:前202年,刘邦建立,都城长安。

  汉初:郡县制,分封制,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的强盛:汉武帝统治时出现大一统局面。

  2、东汉:时间:25——220年。建立者:刘秀。都城:洛阳。

  三、秦始皇,汉武帝

  (一)秦始皇——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第一个皇帝。

  功劳:1、实现统一,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巩固统一,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4、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开发南疆。

  过 :统治残暴: 赋税繁重,刑法苛严,兵役徭役繁多,加速了秦朝灭亡。

  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背景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措施:1、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列侯的爵位。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将地方上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3、思想: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任用儒生做官。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4、军事: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规模攻打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结果:出现大一统局面。

  四、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西域:汉朝时,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区。

  目的: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受汉武帝派遣,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影响:第一次了解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像和汉朝交往的愿望。

  第二次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初一历史重要知识点2

  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和同为一家”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一、西南──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二、北方──回纥的勃兴

  1、回纥是今天*尔族的祖先。

  2、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三、东北──靺鞨(“车书本一家”)

  1、7世纪末,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

  2、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从此,粟末靺鞨*以“渤海”为号。粟末靺鞨有“海东盛国”之称。

  3、唐朝管理东北边疆的机构是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

  四、西南──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1、六诏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2、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民族活动地区与唐朝的关系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西南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藏族

  回纥西北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尔族

  靺鞨东北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满族

  南诏西南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彝族白族

  民族吐蕃回纥靺鞨南诏

  地理位置青藏高原一带色楞河流域东北松花江、黑龙江云南苍山洱海

  生活*俗游牧、农耕、纺织和冶铁水*高崇尚勇敢、作风淳朴骁勇强悍、能歌善舞建筑艺术高超

  杰出首领松赞干布怀仁可汗渤海郡王云南王

  与唐关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对外友好往来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称*人为“唐人”。

  一、唐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

  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方式:①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②新罗商人来*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三、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

  唐朝时*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内容,说说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吗?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什么呢?今天的*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②唐*鼓励各国商人到*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人为“唐人”。

  因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科学技术

  1、建筑:

  特点: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

  代表:①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②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

  2、印刷术:①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②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歌等。③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医学:“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二、文学:诗歌

  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流传至今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五万首诗歌。

  2、代表诗人:

  ①李白(盛唐)──“诗仙”(《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②杜甫(盛-衰)──“诗圣”“诗史”(“三吏”“三别”)

  ③白居易(中唐)──《秦中吟》《新乐府》,诗歌反映现实。

  三、书法:“颜筋柳骨”

  1、颜真卿:创立雄浑敦厚的新书体,称“颜体”,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代表作为《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颜真卿。

  2、柳公权:博采众长,别出新意,成“柳体”,其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代表作为《玄秘塔碑》。

  四、绘画

  1、(唐朝)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代表作为《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2、(唐朝)吴道子:“画圣”,开后世写意画先河,代表作《天王送子图》。

  五、艺术宝库

  代表:甘肃敦煌莫高窟(大部分隋唐开凿,壁画和彩色塑像,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1、唐初:《秦王破阵乐》

  2、盛唐:《霓裳羽衣曲》

  以上内容用表格可简化归纳为:

  一、科技方面

  类别朝代设计者成就

  建筑隋朝李春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雕版印刷术唐朝《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二、文学方面(诗歌)

  代表人物生活时期代表著作诗歌特点人称

  李白盛唐时期《早发白帝城》《蜀道难》即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诗仙”

  杜甫由盛转衰“三吏”、“三别”或气魄雄浑,或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诗圣”

  白居易唐朝中期《秦中吟》《新乐府》现实主义,讽喻社会,同情人民。诗歌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三、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

  类别代表人物著作成就

  书法颜真卿《颜氏家庙碑》创立了新书体“颜体”,是继王羲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柳公权《玄秘塔碑》自成“柳体”

  绘画阎立本《步辇图》《历代帝王像》擅长人物故事画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开后世写意画先河,被称为“画圣”

  石窟艺术甘肃西部的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初一历史重要知识点3

  1、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力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半坡人 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 。

  2、距今约5、6千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省 ,现存遗址面积约5万*方米。半坡聚落居民已种植粟 、蔬菜 、 饲养猪狗 、 还经常去打渔 。他们开垦耕地用磨光的石器的木制的耒耜 、 收割庄稼用石刀 、 加工谷物用、 等。

  3、磨制石器是半坡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4、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 和粟 的国家之一。其中,最早种植粟 的是半坡居民;最早种植 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5、距今约7千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 ,河姆渡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 ,饲养狗 、猪 、等家畜。

  6、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7、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 式的。几千年来, 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8、大汶口居民时期,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中考历史复*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5)

——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

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年

  2.目的:为镇压*的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权益

  3.经过: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西摩尔率领下发动侵华战争。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列强第二次洗劫、焚烧北京)

  4.结果:1901年,清*被与列强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①《辛丑条约》主要内容:A清*赔偿白银4.5亿两(赔款最多的一次),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B清*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说明清*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C清*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人居住。

  ②影响:给*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的*,从此,清*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怎样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开始沦为:*战争———《南京条约》签订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

  列强通过发动战争,强迫清*签订不*等条约,不断扩大侵略特权,使*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成为他们统治*的工具。

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年

  2.目的:为镇压*的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权益

  3.经过: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西摩尔率领下发动侵华战争。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列强第二次洗劫、焚烧北京)

  4.结果:1901年,清*被与列强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①《辛丑条约》主要内容:A清*赔偿白银4.5亿两(赔款最多的一次),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B清*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说明清*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C清*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人居住。

  ②影响:给*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的*,从此,清*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怎样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开始沦为:*战争———《南京条约》签订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

  列强通过发动战争,强迫清*签订不*等条约,不断扩大侵略特权,使*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成为他们统治*的工具。

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3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道:

  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意义: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原始农耕出现的标志是谷物栽培和牲畜驯养的出现;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生产性经济活动产生),原始农耕为定居生活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理解:

  *早期农业的特征: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知道: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遗址中宫殿遗址的出现说明此时社会分化已很明显,二里头的出土文物看,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理解:

  夏朝已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已设官分职,并拥有军队、监狱和刑法。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知道:

  商朝历史是信史:文献、甲骨卜辞、考古发现构成研究上朝历史的多重史料;司母戊鼎;甲骨文;商朝青铜器:功能上以礼器为主,青铜器反映器主等级和政治地位,青铜器反映商人的信仰和思想状况。

  理解:

  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知道:

  公元1046年,西周建立;周朝建立后,分封臣服的殷人及原来殷之方国,同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就是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其人;周公的功绩(辅佐称王,制礼作乐)

  理解:

  礼乐文化的内容:周公将礼的规范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并以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知道:

  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始,东周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征战不断,*古代是正经历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从封邦建国制到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的转换),经济上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张。

  理解:

  百家争鸣:士阶层对以春秋战国时代思考的结果出现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法家、道家是影响最大的三家学派。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知道: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和影响;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是为*古代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理解:

  皇帝和中央集权体制:秦朝中央集权*的基本构成(中央和地方);秦朝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

  知道: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爆发,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起义以失败而告终;刘邦和项羽是反秦的重要力量,秦亡后,双方展开了持续四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

  理解:

  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的*;秦始皇死后秦朝廷大乱;六国臣民对于秦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农民起义的打击。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知道:

  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黄老之学;文景之治

  理解:

  汉承秦制:西汉建立后,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舒缓;西汉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地方上分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原因: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百姓渴望休息。

  第9课汉武帝时代

  知道:

  汉武帝有为的表现:政治上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力量;思想上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关系上三次对匈奴用兵并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理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和实质:设立五经博士,定儒学为官学,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汉武帝尊儒术,仅注重改正朔、易服色之类的礼仪制度,执政原则实为“儒表法里”。

  第10课东汉的兴衰

  知道:

  王莽篡汉;刘秀建立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光武中兴

  理解:

  东汉的衰败: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之上宦官、外戚、士大夫相互角逐,中央*衰微混乱;农民起义(以黄巾起义为代表)的打击。

  第11课割据与分裂

  知道:

  (1)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220年,曹操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江苏南京),史称“孙吴”

  (2)区域经济的发展:

  A、北方人口的南移:

  汉末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不仅使南方地广人稀、劳动力匮乏状况改观,且使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产水*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B、诸葛亮促进西南的.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

  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同时,还积极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还致力开发少数民族集聚的南中八郡(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区),想方设法改变山地运输的落后面貌。对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C、孙吴*开发江南的举措

  孙吴*迫使在东南一带崇山峻岭中的“山越”人出山,与*原地区汉族农民共耕。对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原沃野的开发,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知道:

  南朝与北朝:

  A、“五胡”:匈奴、鲜卑、氐、羯、羌

  B、南北朝*的更替:

  北朝*的更替:原活动于大兴安岭一带的游牧狩猎民族鲜卑族拓跋部向西南迁移,建立*,国号魏,称“北魏”,后迁都*城(今山西大同),至439年,统一北方。持续*百年后,又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

  南朝*的更替:南方东晋于420年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

  C、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先进农业经济区: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农业经济区。

  农业技术进步: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

  手工行业发达: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

  商业:长江中下游出现不少商业繁荣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

  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活动于南方山区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出居*原,与汉族人民交往接触,互相融合,共同为南方经济开发做出贡献

  南北经济不*衡:南朝统治者昏庸荒怠,使南北对峙*衡格局向北倾斜,最终北方*统一全国。

  理解:

  孝文帝改革:

  原因:孝文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被推向新的高潮。出生汉族的冯太后深知要立国中原,必须变更鲜卑旧俗,于是仿照汉制,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

  内容和作用:

  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

  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治贪赃的规定,以遏制贪污腐化。

  推行“均田制”,将*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实行汉化:将都城南迁至洛阳;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族复音姓氏为汉族单一姓氏;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以身作则,极力促进胡汉通婚;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作用: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知道:

  (1)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A、隋朝的建立:北朝后期,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5*隋军南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B、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仍以隋都长安为都城

  理解:

  (2)科举制

  唐朝科举考试的常设科目:明经、进士两科,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最大

  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秦汉以来,采用推举的方式;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更凭借显赫的声望逐渐把持选举大权,庶族子弟都遭排斥。隋唐采用科举制,普通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基础。

  理解:

  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实质:

  内容:中央设中书(隋称内史)、门下、上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三*官都是宰相。

  实质: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山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但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仍会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第14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知道:

  A、唐蕃关系: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汉蕃两族友谊。

  B、武周政治延续了唐朝的发展:武则天称帝建“周”,当政期间基本沿袭贞观年间政策,使唐朝发展得以继续。

  C、唐王朝由盛转衰:唐玄宗晚年逐渐从先前英明果断转向昏庸荒怠,庞信侫臣,朝廷政治日益败坏。拥兵自重的边将乘机起兵叛乱,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国力大损的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理解:

  A、贞观之治主要内容:实行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B、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继承唐太宗基本国策,废止严刑酷法,实行宽简、慎刑的法制原则。政治上:革除弊端,抑制腐化,精简机构,裁撤冗官,提高行政效率,重用贤臣,鼓励直言极谏,重振清明宽容的贞观之风。经济上: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徭役,努力缓解社会矛盾。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

  知道:

  (1)丝绸之路的全盛: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畅的基础上臻于全盛。

  长安是国际大都会: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知道:

  (2)东亚文化圈

  大唐盛世,国力强大,*文化辐射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化佛教,影响极其深远。形成以*为中心包括现今*、日本、朝鲜、韩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


中考历史复*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6)

——小学数学复*知识点 (菁华3篇)

小学数学复*知识点1

  课题一:复*多位数的读、写法则,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整数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第l一4题,练*十七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法则。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乘、除法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多位数的读、写法则

  1.复*数位顺序表。

  提问:

  “我们学*了十进制计数法的有关知识,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个、十、百、千是什么级?”

  “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什么级?”

  “亿、十亿、百亿、干亿是什么级?”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下面的数值顺序表:

  再问:

  万位在右起第几位?亿位在右起第几位?

  一个五位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一个九位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

  2.复*多位数的读、写法。

  (1)复*多位数的读法。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读一个多位数。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出读数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2.读亿级或万级的数时,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亿字或万字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再让学生读下面各数:

  603087000003009500000

  (2)复*多位数的写法。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写一个多位数。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出写数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位上写0。

  再让学生写出下面各数:

  二十五亿三千零九万五百一十亿零二百零五万

  3.完成练*十七的第1题。

  让学生判断各题的正误,并说一说理由。如最小的自然数是0,要让学生说出因为0

  不是自然数,所以这道题不对。正确的应该是:最小的自然数是1。

  二、复*四则运算的意义

  1.复*加、减法的运算意义。

  教师出示一道加法题:

  小军有2l本连环画,小明有30本连环画,他们一共有多少本连环画?

  让学生自己解答,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教师板书出,加法算式并标明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明确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然后,教师将上面的加法题改编成减法题:

  小明有30本连环画,比小军多9本,小军有多少本?

  让学生自己解答,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减法算式中的被减数、减数和差分别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从而使学生明确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复*乘、除法的运算意义。

  教师出示一道乘法题。

  四年级一班有4个小组,每个小组12人,四年级一班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先用加法计算,再用乘法计算,然后说一说哪种计算简便,使学生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教师板书出乘法算式并标明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然后,教师将上面的乘法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

  四年级一班有48人,分4个小组,*均每个小组多少人?

  学生自己解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上面乘法算式中的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确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3.做练*十七的第2、3题。

  复*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刚才我们复*了四则运算的意义,下面来复*一下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1.复*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指着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分别说出加、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板书: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2.复*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指着乘、除法算式,让学生分别说出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板书: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教师指着除法关系式,提问:

  “刚才我们说的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在整除的情况下的关系,如果是有余数的除法,除法各部分问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3.复*四则运算中各部分关系的应用。

  教师:上面这些关系有哪些应用?(可以用来验算四则运算。)

  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做练*十七的第4题。订正时,结合题目分别说一说验算加、减、乘、除法,是根据什么关系来进行验算的。

  四、练*

  做练*十七的第5、6题。

  做完第5题,订正时,让学生说一下根据。

  第6题,是用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解答,还是直接列算式解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用哪种方法。

小学数学复*知识点2

  1、数与计算

  (1)2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

  数数。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加法和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2)100以内数的认识。

  加法和减法。数数。个位、十位。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2、量与计量

  钟面的认识(整时)。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3、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

  更多学*资料请关注ABC微课堂

  4、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多和少的应用题(抓有效信息的'能力)

  5、实践活动

  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每组人数分布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复*知识点3

  1、数与计算

  (1)一位数的乘、除法。

  一个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0的乘法。连乘。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0除以一个数。用乘法验算除法。连除。

  (2)两位数的乘、除法。

  一个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乘法验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连乘、连除的简便算法。

  (3)四则混合运算。

  两步计算的式题。小括号的使用。

  (4)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读法和写法。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量与计量

  千米(公里)、毫米的认识和简单计算。吨、克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3、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

  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5、实践活动

  联系周围接触到的事物组织活动。例如记录10天内的天气情况,分类整理,并作简单分析。


中考历史复*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7)

——中考化学复*知识点范本10份

  中考化学复*知识点 1

  (一)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它们的本质区别。(例如:冰雪融化,钢铁生锈)

  2.区分两种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合和分解),根据反应做出类型的判断。

  4.化学用语:

  (1)元素符号识记元素符号,熟练书写常用的26种元素符号和名称。(H He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K Ca Mn Fe Cu Zn Br Ag I Ba W Hg)。

  (2)各元素符号的意义。

  5.化合价和化学式:

  (1)知道化合价的概念,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根据元素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

  (3)根据物质化学式求元素化合价。

  (4)应用元素化合价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6.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性质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知道原子的构成,质子数,电子数和核电荷数之间的关系。

  (3)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根据最外层电子数来判断元素的性质和类别(NaMgOClNeHe)

  (4)识记元素的概念,判断元素存在的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知道地壳,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金属和非金属).

  (5)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构成(以水,二氧化碳,氧气为分析对象).

  7.物质的分类:

  (1)识记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能认识和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

  (2)识记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组成和分类(金属和非金属),能判断单质和化合物。

  8.溶液溶解度:

  (1)识记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以及相互联系。

  (2)了解悬浊液,乳浊液与溶液的区别。

  (3)识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两者互相转化的方法。(增减溶质,溶剂,改变温度)。

  (4)知道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5)识记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理解几个要素的含义,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能利用溶解度曲线查出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

  (6)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跟压强成正比毛茛温度成反比)

  (二)物质的知识

  1.水

  (1)知道电解水的实验现象(了解气体的体积比),水的组成和电解水的反应表达式,两种气体的鉴别。

  (2)知道水的物理性质,化学变化的实质。水的组成,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水的化学性质,实验现象以及反应表达式。

  (4)水的污染和净化,其中污染的原因,和净化的方法。

  (三)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物质的式量计算

  2.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根据化学式计算各原子的个数比

  4.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质量分数)。

  (其中(1)根据化合物质量,求它们所含元素的质量(2)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求相应的化合物的质量)。

  5.溶解度的计算

  (1)已知饱和溶液的质量或溶剂质量,和溶液质量,求溶解度。

  (2)已知溶解度,计算溶液,溶剂和饱和溶液的质量。

  (四)实验

  1.常用仪器的识别。

  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固体液体)(2)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3)量筒,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

  (4)托盘天*,砝码的使用。

  (5)试管中(固体液体)加热的正确使用。

  (6)溶液的配制,粗盐的提纯(过滤的操作)(蒸发的操作) 。

  中考化学复*知识点 2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蒸发、挥发、溶解、潮解等。

  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燃烧、生锈、_、风化等。

  2、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H2、O2、C、S、Fe等。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H2O、CO2、KClO3、H2SO4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H2O、CO2、SO2、Fe2O3等。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通常是一些非金属氧化物,如:CO2、SO2、SO3等。

  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通常是一些金属氧化物,如:CuO、MgO、Fe2O3等。

  酸:由H+、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如:HCl(盐酸)、H2SO4(硫酸)、HNO3(_)

  碱:一般由金属离子和OH—组成的化合物。如:NaOH、Ca(OH)2、Fe(OH)3

  盐:一般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盐分为三种:(1)正盐,如:NaCl、Na2CO3、CuSO4(2)酸式盐,如:NaHSO4

  (3)碱式盐,如:Cu2(OH)2CO3

  3、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常见原子团如下:OH—(氢氧根)、NO3—(_根)、

  SO42—(硫酸根)、CO32—(碳酸根)、PO43—(磷酸根)、NH4+(铵根)

  中考化学复*知识点5

  1.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应按最少量取用:

  液体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2.固体药品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密度大的金属不能竖直放入容器。

  3.取用细口瓶里的液体药品,要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对准手心,瓶口与试管口挨紧。

  用完立即盖紧瓶塞,把瓶子放回原处。

  4.试管:可用作反应器,可收集少量气体,可直接加热。盛放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试管与桌面成45°角;加热固体时管口略向下倾斜。

  5.烧杯:溶解物质配制溶液用,可用作反应器,可加热,加热时要下垫石棉网。

  6.*底烧瓶:用作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反应器,可加热,要下垫石棉网。

  7.酒精灯:熄灭时要用盖灭,不可用嘴吹灭,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另一只酒精灯。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用外焰。

  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可用于加热但必须在下面垫石棉网的仪器: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水槽、量筒、集气瓶

  8.量筒:量取一定量体积的液体,使用时应尽量选取一次量取全部液体的最小规格的量筒。不能作反应器,不能溶解物质,不能加热读数时,量筒*放,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

  仰视读数比实际值小,俯视读数比实际值大

  9.托盘天*:用于粗略称量,可准确到0.1克。称量时“左物右码”。砝码要用镊子夹取。药品

  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易潮解的药品(氢氧化钠)必须放在玻璃器皿(烧杯、表面皿)里。

  10.胶头滴管:滴液时应竖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里。吸满液体的滴管不能倒置。

  1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连接装置把导管的一端浸没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

  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不漏气。

  12.过滤:分离没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的操作。要点是“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二低:过滤时滤纸的边缘应低于漏斗的边缘,

  漏斗内液体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嘴紧靠引流的玻璃棒,

  玻璃棒的末端轻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的下端紧靠接收的烧杯。

  13.粗盐提纯实验仪器:药匙、烧杯、玻璃棒、蒸发皿、漏斗、量筒、酒精灯、铁架台、

  托盘天*实验步骤:1.溶解2.过滤3.蒸发4.称量并计算粗盐的产率

  14.浓酸、浓碱有腐蚀性,必须小心。不慎将酸沾在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碱溶液沾在皮肤或衣物上,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硫酸沾在衣物或皮肤上,必须迅速用抹布擦拭,再用水冲洗。

  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溶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洗的时候要眨眼睛。共3页,当前第1页123

  15.洗涤玻璃仪器:玻璃仪器附有不溶的碱性氧化物、碱、碳酸盐,可用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油脂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衣粉。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

  不聚成滴也不成股流下,表示仪器已洗干净。

  16.连接仪器:连接玻璃管和橡皮塞或胶皮管时,先用水润湿,再小心用力转动插入。

  给试管、玻璃容器盖橡皮塞时,左手拿容器,右手拿橡皮塞慢慢转动,塞进容器口。

  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子上使劲塞进去。

  17.检查装置气密性:连接装置把导管的一端浸没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不漏气。

  18.蒸发: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动,了防止局部过热,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加热过的蒸发皿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要放在石棉网上。

  19.物质的鉴别

  ①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各气体的性质:

  氢气有可燃性,燃烧的产物只有水;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

  co有可燃性,燃烧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甲烷有可燃性,燃烧的产物既有水又有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鉴别五种气体的步骤:

  先用燃着的木条: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是氧气;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是二氧化碳;

  能燃烧的气体是氢气、甲烷、一氧化碳

  第二步检验可燃性气体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燃烧后的产物: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不生成的是氢气和甲烷,无水生成的是一氧化碳;燃烧后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甲烷和一氧化碳

  ②酸(鉴定h+)方法一: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酸溶液;

  方法二、加活泼金属mg、fe、zn等有氢气放出

  ③碱溶液(鉴定oh-)方法一:加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是碱

  方法二:加硫酸铁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加硫酸铜溶液有蓝色沉淀的是碱。

  注意:以上方法只能鉴定可溶的碱(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和氨水)

  ④鉴定碳酸盐的方法:加盐酸,有无色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32-)反应原理:碳酸盐+酸→盐+h2 o+co2 ↑

  ⑤鉴定硫酸及硫酸盐:往溶液里滴加氯化钡(或硝酸钡)溶液,再加稀硝酸,有不溶so42-)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baso4生成。

  反应原理:硫酸或硫酸盐+bacl2(或ba(no3 )2 、ba(oh)2)→baso4 ↓+...

  ⑥鉴定盐酸和氯化物(氯离子,cl-)

  往溶液里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agcl

  反应原理:mclx+xagno3=m(no3)x+xagcl↓

  ⑦铜盐:硫酸铜、氯化铜、硝酸铜,它们的溶液呈蓝色

  ⑴跟排在铜前的金属单质发生置换反应,有红色的金属铜生成共3页,当前第2页123

  fe+cuso4=feso4+cu zn+cucl2=zncl2+cu

  ⑵跟碱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cu(oh)2↓

  cuso4+2naoh=cu(oh)2 ↓+na2 so4

  ⑧铁盐:硫酸铁、氯化铁、硝酸铁,它们的溶液呈黄色

  跟碱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fe(oh)3 ↓

  fe2(so4)3+6naoh=2fe(oh)3 ↓+3na2 so4

  中考化学复*知识点 3

  化学用语:

  1、元素符号:例H:表示氢元素,也表示氢原子;3H:表示三个氢原子

  2、离子符号:例氢离子:H+(注意:1不写出)镁离子:Mg2+三个硫酸根离子:3SO42—

  3、化学式:例碳酸钠:Na2CO3氢氧化钙:Ca(OH)2

  4、电离方程式:例HNO3===H++NO3–

  Ca(OH)2===Ca2++2OH–

  Na2CO3===2Na++CO32–

  5、化学方程式:(要求熟练)

  实验室制O2:

  实验室制H2:Zn+H2SO4=====ZnSO4+H2↑

  实验室制CO2:CaCO3+2HCl=====CaCl2+H2O+CO2↑

  检验CO2:CO2+Ca(OH)2=====CaCO3↓+H2O

  检验H2O:CuSO4+5H2O=====CuSO4?5H2O(白色蓝色)

  湿法炼铜:Fe+CuSO4=====Cu+FeSO4

  要求熟记:(1)、1—18号原子顺序,并能画出结构示意图。(P59)

  (2)、常见元素化合价。(P63)三、基本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A+B+…==C

  2、分解反应:A==B+C+…

  3、置换反应:A+BC==B+AC

  (1)、金属+酸====盐+H2

  反应条件:金属必须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H”前的金属,酸一般用稀盐酸或稀硫酸,不用稀_。

  (2)、金属+盐====新金属+新盐

  反应条件: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置换后面的金属,(K、Ca、Na除外)

  盐必须是可溶性盐。

  4、复分解反应:AC+BD====AD+BC

  (1)、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2)、酸+碱====盐+水

  (3)、酸+盐====新酸+新盐

  (4)、碱+盐====新碱+新盐

  (5)、盐+盐====两种新盐

  反应条件:反应物中无酸时要求反应物都可溶,有酸时要求是强酸,

  生成物中必须有沉淀、气体或水。

  要求熟记:(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P162)

  (2)、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P228)

  中考化学复*知识点 4

  有关溶液的计算

  注意:溶质必须是已溶解的,未溶解的不是溶液的一部分

  1.基本公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2.以下公式必须先满足的前提条件: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里:

  ① = =

  ② =

  ③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解度:100克:(100克+溶解度)

  3.溶质质量分数= ×100%= ×100%

  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里:溶解度(S克)与溶质的质量分数(p%)的关系

  S= p%=

  4.加水稀释浓溶液过程中,溶质质量不变(增加水的质量为)

  浓溶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稀溶液质量×稀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浓溶液质量+)×稀溶液质量质量分数

  大部分固体白色,大部分气体、液体、溶液无色

  黑色固体:木炭、氧化铜、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铁粉

  蓝色固体:硫酸铜晶体、氯化铜、硝酸铜,它们的溶液也是蓝色

  黄色固体:氯化铁、硫酸铁、硝酸铁,它们的溶液也是黄色

  蓝色沉淀:氢氧化铜Cu(OH)2 不溶于水可溶于酸

  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Fe(OH)3 不溶于水可溶于酸

  硫磺是浅黄色固体 液氧、固态氧是淡蓝色

  红色固体:铜 、氧化铁、红磷 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

  浅绿色:氯化亚铁、硫酸亚铁、硝酸亚铁和它们的溶液

  绿色:碱式碳酸铜(俗名:铜绿)

  七、化学实验

  1.制取气体选用装置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是否要加热)

  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相同的,可用相同的装置。下列各组实验装置相同:

  ①加热固体的'反应:实验室制取氧气、氨气、甲烷,加热碱式碳酸铜、木炭还原氧化铜

  ②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实验室制取氢气、二氧化碳、硫化氢

  收集气体的方法:

  排水法:收集不溶或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如O2 H2 CH4 CO等。

  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纯

  向上排气法:收集比空气密度大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气体,如CO2 ,O2 ,HCl

  向下排气法:收集比空气密度小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气体,如H2 ,CH4 ,NH3

  2.实验室制取氧气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因加热时药品所含湿气变为水蒸气,至管口冷凝成水滴而倒流,使试管破裂);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地较均匀地放出后再收集(因为开始放出的气泡不纯,含有空气)③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应先撤去导管,后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入试管,导致热的试管破裂。)

  3. 加热铜绿、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因加热时生成的水蒸气至管口冷凝成水滴而倒流,使试管破裂);

  ②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从石灰水里移开,然后再停止加热(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试管,导致热的试管破裂。)

  4.向上排气法收集氧气验满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 口,木条复燃

  5. 鉴别氧气的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气体里,木条复燃,证明气体是氧气。

  6.检验二氧化碳的试剂:澄清的石灰水;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7.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注意事项:“酒精灯迟到早退”,即

  开始时要先通入氢气后加热(目的是排净管内空气,防止氢气与管内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实验结束时要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至试管冷却(防止生成的铜受热被氧化成CuO)

  8.做可燃性气体的实验时,要特别注意安全,点燃可燃性气体(氢气、甲烷和CO等)前,都一定要先检验气体的纯度。这些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都可能发生爆炸。

  9.可燃性气体的验纯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的气体,用大拇指摁住管口移*火焰, 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气体不纯;听到轻微的“噗”的一声,则气体已纯。用向下排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时,要用拇指堵住管口,熄灭管内火焰再验纯,防止引爆反应瓶内气体。

  10.干燥剂:除去含水物质中的水份(特别是除去气体里的水蒸气)的物质。常用的干燥剂有:呈酸性浓硫酸;呈碱性的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氧化钙)、碱石灰。

  注意:干燥剂不能跟待干燥的物质反应。

  氢氧化钠、生石灰和碱石灰都不能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酸性气体。浓硫酸不能干燥碱性的氨气(NH3 ),能干燥其他气体。氢气的干燥和除杂质:实验室制得的氢气里常含有水蒸气和酸雾,可选用碱石灰、氢氧化钠

  把水和酸雾同时除去。见图中常用的干燥和除杂质装置:除水的装置接在其他除杂质的装置之后;证明有水的装置则要在证明有其他物质的前面。

  气体进出要求:长管进短管出 大头进小头出

  中考化学复*知识点 5

  知识点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5)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核决定原子的质量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知识点二: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注意: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a、书写方法: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O、C等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Na、Mg、Al等

  b、意义:既可以表示一种元素又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原子。例如:元素符号“H”的含义为:a.氢元素;b.一个氢原子。元素符号前加上系数后,就只能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C、Si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

  c、有关元素周期表

  *发现:门捷列夫

  *排列依据:7个横行,即7个周期;18个纵行,划分为16个族,其中第8、9、10纵行共组成一个族。

  *注:原子序数=质子数

  d、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细胞:O、C、H

  知识点三:离子

  一、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质子数≠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

  (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粒子的种类:原子、离子

  离子有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

  区别:粒子结构:原子:质子数=电子数

  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原子:不显电性

  阳离子:显正电性

  阴离子:显负电性

  符号: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

  阳离子:用阳离子符号表示

  阴离子: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二、物质的组成的表示:

  1、化合价

  a、写法及意义:Mg: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b、几种数字的含义

  Fe2+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3Fe2+:3个亚铁离子

  2H2O两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c、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d、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0

  2、化学式

  (1)写法:

  a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Cl2

  b化合物:正价在前,负价在后(NH3,CH4除外)

  (2)意义:如化学式H2O的意义:4点化学式Fe的意义:3点

  知识点四: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2)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化学式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

  (3)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中考化学复*知识点 6

  一、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b、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二、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初三化学常考知识

  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加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初中化学中考知识点

  一、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

  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二、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②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

  ③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

  三、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化学反应。

  剧烈氧化:燃烧

  缓慢氧化:铁生锈、人的呼吸、事物腐烂、酒的酿造

  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不溶于稀硝酸。

  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初中化学知识总结:化学之“最”42例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

  (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2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2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

  (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

  (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

  (1)硫酸铜晶体;

  (2)氢氧化铜沉淀;

  (3)硫酸铜溶液。

  2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

  (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

  (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8、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30、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

  (1)不用手接触药品;

  (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

  (3)不尝药品的味道。

  31、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2、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3、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34、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5、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36、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37、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38、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39、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40、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41、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42、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中考化学复*知识点 7

  化学用语:

  1、元素符号:例H:表示氢元素,也表示氢原子;3H:表示三个氢原子

  2、离子符号:例氢离子:H+(注意:1不写出)镁离子:Mg2+三个硫酸根离子:3SO42―

  3、化学式:例碳酸钠:Na2CO3氢氧化钙:Ca(OH)2

  4、电离方程式:例HNO3===H++NO3�C

  Ca(OH)2===Ca2++2OH�C

  Na2CO3===2Na++CO32�C

  5、化学方程式:(要求熟练)

  实验室制O2:

  实验室制H2:Zn+H2SO4=====ZnSO4+H2↑

  实验室制CO2:CaCO3+2HCl=====CaCl2+H2O+CO2↑

  检验CO2:CO2+Ca(OH)2=====CaCO3↓+H2O

  检验H2O:CuSO4+5H2O=====CuSO4?5H2O(白色蓝色)

  湿法炼铜:Fe+CuSO4=====Cu+FeSO4

  要求熟记:(1)、1―18号原子顺序,并能画出结构示意图。(P59)

  (2)、常见元素化合价。(P63)三、基本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A+B+…==C

  2、分解反应:A==B+C+…

  3、置换反应:A+BC==B+AC

  (1)、金属+酸====盐+H2

  反应条件:金属必须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H”前的金属,酸一般用稀盐酸或稀硫酸,不用稀_。

  (2)、金属+盐====新金属+新盐

  反应条件: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置换后面的金属,(K、Ca、Na除外)

  盐必须是可溶性盐。

  4、复分解反应:AC+BD====AD+BC

  (1)、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2)、酸+碱====盐+水

  (3)、酸+盐====新酸+新盐

  (4)、碱+盐====新碱+新盐

  (5)、盐+盐====两种新盐

  反应条件:反应物中无酸时要求反应物都可溶,有酸时要求是强酸,

  生成物中必须有沉淀、气体或水。

  要求熟记:(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P162)

  (2)、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P228)

  中考化学复*知识点 8

  一、化学之最

  (三)酸:名称中最后一个字是“酸”,通常化学式的第一种元素是“H ”

  6、酸式盐(多元酸里的氢部分被金属取代,H夹在中间)

  碳酸氢钠NaHCO3 , 碳酸氢钙Ca(HCO3 )2

  磷酸二氢钠NaH2 PO4

  磷酸二氢钾H2 PO4

  硫酸氢钠NaHSO4

  硫酸氢钾HSO4

  7、碱式盐(化学式的'中间有“OH”):碱式碳酸铜Cu2(OH)2 CO3

  8、其他盐

  高锰酸钾MnO4

  锰酸钾2MnO4

  氯酸钾ClO3

  硫化钠Na2 S

  碘酸钾 IO3

  亚硝酸钠NaNO2

  硫化钾2 S

  二、化学方程式和计算

  1、计算

  在进行计算之前必须先检查以下几项,否则所有的计算都是徒劳!

  ①化学式写正确

  ②方程式要配*

  ③相对分子质量计算要准确

  步骤:

  ⑴解、设

  ⑵化学方程式

  ⑶找已知物和未知物、算相对分子质量

  ⑷列比例

  ⑸答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

  以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为例:

  质量比等于 2ClO3 2Cl + 3O2 ↑

  系数×相对分子质量 : 245 149 96

  ①微观意义:每2个氯酸钾分子,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2个氯化钾分子和3个氧分子

  ②宏观(质的)意义: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③量的意义:每245份质量的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149份质量的氯化钾和96份质量的氧气。

  注意:“+”不能读成“加”,“=”不能读成“等于”要读为“生成”。

  3.按要求写化学方程式

  有水生成 有CO2生成(各写两个)

  化合反应 2H2 +O2 2H2O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其他反应

  中考化学复*知识点 9

  1.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应按最少量取用:

  液体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2.固体药品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密度大的金属不能竖直放入容器。

  3.取用细口瓶里的液体药品,要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对准手心,瓶口与试管口挨紧。

  用完立即盖紧瓶塞,把瓶子放回原处。

  4.试管:可用作反应器,可收集少量气体,可直接加热。盛放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试管与桌面成45°角;加热固体时管口略向下倾斜。

  5.烧杯:溶解物质配制溶液用,可用作反应器,可加热,加热时要下垫石棉网。

  6.*底烧瓶:用作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反应器,可加热,要下垫石棉网。

  7.酒精灯:熄灭时要用盖灭,不可用嘴吹灭,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另一只酒精灯。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用外焰。

  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可用于加热但必须在下面垫石棉网的仪器: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水槽、量筒、集气瓶

  8.量筒:量取一定量体积的液体,使用时应尽量选取一次量取全部液体的最小规格的量筒。不能作反应器,不能溶解物质,不能加热读数时,量筒*放,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

  仰视读数比实际值小,俯视读数比实际值大

  9.托盘天*:用于粗略称量,可准确到0.1克。称量时“左物右码”。砝码要用镊子夹取。药品

  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易潮解的药品(氢氧化钠)必须放在玻璃器皿(烧杯、表面皿)里。

  10.胶头滴管:滴液时应竖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里。吸满液体的滴管不能倒置。

  1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连接装置把导管的一端浸没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

  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不漏气。

  12.过滤:分离没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的操作。要点是“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二低:过滤时滤纸的边缘应低于漏斗的边缘,

  漏斗内液体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嘴紧靠引流的玻璃棒,

  玻璃棒的末端轻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的下端紧靠接收的烧杯。

  13.粗盐提纯实验仪器:药匙、烧杯、玻璃棒、蒸发皿、漏斗、量筒、酒精灯、铁架台、

  托盘天*实验步骤:1.溶解2.过滤3.蒸发4.称量并计算粗盐的产率

  14.浓酸、浓碱有腐蚀性,必须小心。不慎将酸沾在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碱溶液沾在皮肤或衣物上,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硫酸沾在衣物或皮肤上,必须迅速用抹布擦拭,再用水冲洗。

  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溶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洗的时候要眨眼睛。共3页,当前第1页123

  15.洗涤玻璃仪器:玻璃仪器附有不溶的碱性氧化物、碱、碳酸盐,可用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油脂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衣粉。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

  不聚成滴也不成股流下,表示仪器已洗干净。

  16.连接仪器:连接玻璃管和橡皮塞或胶皮管时,先用水润湿,再小心用力转动插入。

  给试管、玻璃容器盖橡皮塞时,左手拿容器,右手拿橡皮塞慢慢转动,塞进容器口。

  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子上使劲塞进去。

  17.检查装置气密性:连接装置把导管的一端浸没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不漏气。

  18.蒸发: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动,了防止局部过热,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加热过的蒸发皿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要放在石棉网上。

  19.物质的鉴别

  ①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各气体的性质:

  氢气有可燃性,燃烧的产物只有水;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

  co有可燃性,燃烧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甲烷有可燃性,燃烧的产物既有水又有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鉴别五种气体的步骤:

  先用燃着的木条: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是氧气;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是二氧化碳;

  能燃烧的气体是氢气、甲烷、一氧化碳

  第二步检验可燃性气体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燃烧后的产物: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不生成的是氢气和甲烷,无水生成的是一氧化碳;燃烧后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甲烷和一氧化碳

  ②酸(鉴定h+)方法一: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酸溶液;

  方法二、加活泼金属mg、fe、zn等有氢气放出

  ③碱溶液(鉴定oh-)方法一:加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是碱

  方法二:加硫酸铁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加硫酸铜溶液有蓝色沉淀的是碱。

  注意:以上方法只能鉴定可溶的碱(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和氨水)

  ④鉴定碳酸盐的方法:加盐酸,有无色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32-)反应原理:碳酸盐+酸→盐+h2 o+co2 ↑

  ⑤鉴定硫酸及硫酸盐:往溶液里滴加氯化钡(或硝酸钡)溶液,再加稀硝酸,有不溶so42-)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baso4生成。

  反应原理:硫酸或硫酸盐+bacl2(或ba(no3 )2 、ba(oh)2)→baso4 ↓+...

  ⑥鉴定盐酸和氯化物(氯离子,cl-)

  往溶液里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agcl

  反应原理:mclx+xagno3=m(no3)x+xagcl↓

  ⑦铜盐:硫酸铜、氯化铜、硝酸铜,它们的溶液呈蓝色

  ⑴跟排在铜前的金属单质发生置换反应,有红色的金属铜生成共3页,当前第2页123

  fe+cuso4=feso4+cu zn+cucl2=zncl2+cu

  ⑵跟碱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cu(oh)2↓

  cuso4+2naoh=cu(oh)2 ↓+na2 so4

  ⑧铁盐:硫酸铁、氯化铁、硝酸铁,它们的溶液呈黄色

  跟碱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fe(oh)3 ↓

  fe2(so4)3+6naoh=2fe(oh)3 ↓+3na2 so4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中考化学复*知识点 10

  1、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中考历史复*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8)

——中考化学知识点复*优选【十】篇

  中考化学知识点复* 1

  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过滤时,液体穿过滤纸上的小孔,而固态物质留在滤纸上,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粗盐提纯时,把粗盐溶解在水里,经过过滤,把泥沙等杂质从食盐水中除去,然后再通过蒸发结晶,得到食盐晶体。

  粗盐提纯中需要的主要仪器有:托盘天*、量筒、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酒精灯、蒸发皿。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中考化学知识点复* 2

  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初三化学知识口诀

  化合价口诀化合价一:

  一价氟氯溴碘氢,还有金属钾钠银。

  二价氧钡钙镁锌,铝三硅四都固定。

  氯氮变价要注意,一二铜汞一三金。

  二四碳铅二三铁,二四六硫三五磷。

  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二:

  氟氯溴碘负一价;正一氢银与钾钠。

  氧的负二先记清;正二镁钙钡和锌。

  正三是铝正四硅;下面再把变价归。

  全部金属是正价;一二铜来二三铁。

  锰正二四与六七;碳的二四要牢记。

  非金属负主正不齐;氯的负一正一五七。

  氮磷负三与正五;不同磷三氮二四。

  硫有负二正四六;边记边用就会熟。

  化合价口诀三: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全都齐;铜以二价最常见。

  化合价口诀四: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

  负一硝酸氢氧根

  负二硫酸碳酸根

  负三记住磷酸根

  初中化学常考知识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中考化学知识点复* 3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 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S一定大于C。

  13、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14、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15、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6、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如NH4NO3 (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

  17、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18、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NH4+。

  中考化学知识点复* 4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中考化学知识点复* 5

  化学用语:

  1、元素符号:例H:表示氢元素,也表示氢原子;3H:表示三个氢原子

  2、离子符号:例氢离子:H+(注意:1不写出)镁离子:Mg2+三个硫酸根离子:3SO42―

  3、化学式:例碳酸钠:Na2CO3氢氧化钙:Ca(OH)2

  4、电离方程式:例HNO3===H++NO3�C

  Ca(OH)2===Ca2++2OH�C

  Na2CO3===2Na++CO32�C

  5、化学方程式:(要求熟练)

  实验室制O2:

  实验室制H2:Zn+H2SO4=====ZnSO4+H2↑

  实验室制CO2:CaCO3+2HCl=====CaCl2+H2O+CO2↑

  检验CO2:CO2+Ca(OH)2=====CaCO3↓+H2O

  检验H2O:CuSO4+5H2O=====CuSO4?5H2O(白色蓝色)

  湿法炼铜:Fe+CuSO4=====Cu+FeSO4

  要求熟记:(1)、1―18号原子顺序,并能画出结构示意图。(P59)

  (2)、常见元素化合价。(P63)三、基本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A+B+…==C

  2、分解反应:A==B+C+…

  3、置换反应:A+BC==B+AC

  (1)、金属+酸====盐+H2

  反应条件:金属必须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H”前的金属,酸一般用稀盐酸或稀硫酸,不用稀释。

  (2)、金属+盐====新金属+新盐

  反应条件: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置换后面的金属,(K、Ca、Na除外)

  盐必须是可溶性盐。

  4、复分解反应:AC+BD====AD+BC

  (1)、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2)、酸+碱====盐+水

  (3)、酸+盐====新酸+新盐

  (4)、碱+盐====新碱+新盐

  (5)、盐+盐====两种新盐

  反应条件:反应物中无酸时要求反应物都可溶,有酸时要求是强酸,

  生成物中必须有沉淀、气体或水。

  要求熟记:(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P162)

  (2)、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P228)

  中考化学知识点复* 6

  一、化学之最

  (三)酸:名称中最后一个字是“酸”,通常化学式的第一种元素是“H ”

  6、酸式盐(多元酸里的氢部分被金属取代,H夹在中间)

  碳酸氢钠NaHCO3 , 碳酸氢钙Ca(HCO3 )2

  磷酸二氢钠NaH2 PO4

  磷酸二氢钾H2 PO4

  硫酸氢钠NaHSO4

  硫酸氢钾HSO4

  7、碱式盐(化学式的中间有“OH”):碱式碳酸铜Cu2(OH)2 CO3

  8、其他盐

  高锰酸钾MnO4

  锰酸钾2MnO4

  氯酸钾ClO3

  硫化钠Na2 S

  碘酸钾 IO3

  亚硝酸钠NaNO2

  硫化钾2 S

  二、化学方程式和计算

  1、计算

  在进行计算之前必须先检查以下几项,否则所有的计算都是徒劳!

  ①化学式写正确

  ②方程式要配*

  ③相对分子质量计算要准确

  步骤:

  ⑴解、设

  ⑵化学方程式

  ⑶找已知物和未知物、算相对分子质量

  ⑷列比例

  ⑸答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

  以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为例:

  质量比等于 2ClO3 2Cl + 3O2 ↑

  系数×相对分子质量 : 245 149 96

  ①微观意义:每2个氯酸钾分子,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2个氯化钾分子和3个氧分子

  ②宏观(质的)意义: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③量的意义:每245份质量的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149份质量的氯化钾和96份质量的氧气。

  注意:“+”不能读成“加”,“=”不能读成“等于”要读为“生成”。

  3.按要求写化学方程式

  有水生成 有CO2生成(各写两个)

  化合反应 2H2 +O2 2H2O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其他反应

  中考化学知识点复* 7

  一、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点拨:①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同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原子个数是相乘的关系,不同种元素相对质量是相加的关系。

  ②计算结晶水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化学式中的“・”表示相加,而不表示相乘。

  ③化学式中原子团(或根)右下角的数字表示的是原子团(或根)的个数。计算时先求一个原子团或根的总相对原子质量,再乘以原子团(或根)的个数,即得出几个原子团的总相对原子质量。

  2、计算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组成化合物的各元素的质量比=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即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之比。

  点拨:①计算时一定要写清楚各元素质量比顺序,因顺序不同,比值也不同。

  ②计算时的结果约成最简整数比。

  中考化学知识点复* 8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 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九、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3)用KMnO4制取氧气时,绵花的作用?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什么?结束时,如何操作?为什么这样?

  十、探究碳和铁的燃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3)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如未发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分别应如何改进?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十一、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

  中考化学知识点复* 9

  金属

  金属通常是固体,但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

  金属通常很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酸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氧化物和其他化合物。如金属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被腐蚀,生成铁锈;金属铜容易产生铜绿等。

  金属通常很活泼,但有的金属性质很稳定,一般不与物质反应。

  置换反应的根本特征:

  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

  金属常见化合价有:+1、+2、+3。常见+1价金属有:Na+、K+、Ag+等;

  难点精讲

  铁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在潮湿空气中,可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但铁锈结构很疏松,不能阻碍外界空气继续与氧气反应,所以最终可完全被腐蚀生成铁锈。

  2.你能否由以下内容归纳出金的物理性质?

  资料:黄金在地球上分布较广,但稀少,自然界常以游离态存在,绝大部分金是从岩脉金和冲积金矿中提取的,素有“沙里淘金”之说。

  导电性仅次于银、铜,列第三位,是化学性质稳定的金属之一,在空气中不被氧化,亦不变暗,古人云“真金不怕火炼”。

  黄金是一种贵重金属,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单纯从颜色外形看与黄金无多大差异,因为一些不法分子选择的是黄铜(铜锌合金,金黄色)假冒黄金进行诈骗活动。

  分析:金的物理性质是:金单质是金黄色金属,熔点为1 064.43 ℃,沸点为3 080 ℃

  上面对中考化学知识点中金属知识的讲解内容,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同学们努力学*哦。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同学们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知识还熟悉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哦。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通过上面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知识的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下面是对化学中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知识的讲解内容,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

  (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通过上面对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内容知识的讲解,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从中学*的更好哦。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三大化石燃料

  关于三大化石燃料的知识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下面的知识。

  三大化石燃料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以上对化学中三大化石燃料知识的学*,希望给同学们的学*很好的帮助,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的很好的吧。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两种绿色能源

  下面是对化学中两种绿色能源知识点的内容总结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

  两种绿色能源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 (发出蓝色火焰)

  (2)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

  (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

  (4)乙醇可以再生

  最理想的燃料

  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

  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需解决问题:

  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

  ②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上面对化学中最理想的燃料知识的内容讲解学*,相信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哦。

  中考化学知识点复* 10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 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九、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3)用KMnO4制取氧气时,绵花的作用?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什么?结束时,如何操作?为什么这样?

  十、探究碳和铁的燃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3)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如未发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分别应如何改进?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十一、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