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 40句菁华

首页 / 语文 / | 初中语文

1、利用多媒体完善教学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

4、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

5、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xìn) 通“伸” 《隆中对》

6、曾益其所不能 “曾”(cēng) 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dé) 通“德” 《鱼我所欲也》

8、汝之不惠 “惠”(huì) 通“慧” 《愚公移山》

9、一厝朔东 “厝”(cuò) 通“措” 《愚公移山》

10、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11、*连山,略无阙处:*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

12、亭午:正午。

13、曦( ):日光,这里指太阳。

14、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15、疾:快。

16、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17、利用情境任务进行教学

18、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19、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20、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21、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22、*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23、……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4、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25、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26、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27、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

28、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

29、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

30、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

31、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

32、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33、路转溪头忽见 “见”(xiàn) 通“现” 《西江月》

34、一切乌有 “乌”(wū) 同“无” 《山市》

35、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

3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bān) 通“攀” 《伤仲永》

37、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

38、其真无马邪 “邪”(yé) 通“耶” 《马说》

3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pī) 通“披” 《送东阳马生序》

40、固以怪之矣 “以”(yǐ) 通“已” 《陈涉世家》


初中语文文言文 40句菁华扩展阅读


初中语文文言文 40句菁华(扩展1)

——初中语文文言文 (菁华3篇)

初中语文文言文1

  对高中生文言文素养的培养,需要配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法,在培养学生兴趣的情况下,对学生的阅读*惯、理解能力进行提升。把握好文言文的主旨、理解实词虚词的作用、加强对文言文读音、断句的准确性阅读,这些都需要语文老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变。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

  1.从教师的角度分析

  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学*兴趣,因此,老师必须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改变自身的授课模式,让学生们感受到文言文的美感,发自内心愿意去学*新的知识,愿意了解文言文的字词构造和语言特性。如果依旧采用机械式的记忆,进行段落上的背诵,对学生的学*积极性会造成很大的打击。这不利于实现文言文的教学目的,激不起学生兴趣,对文化的传承也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2.从学生的角度分析

  枯燥的学*中,文言文具有理解难度大的特点,这成为学生反感文言文的主要原因之一。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分清实词和虚词的使用,背诵并不太理解的课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而,很多学生选择依赖参考书,放弃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这对学*能力的养成十分不利。换言之,由于他们并没有掌握到学*文言文的方法,没有感受到文言文之美,没有发现文言文在字词上的奇妙之处,因此,学不好文言文是必然的结果。

  二、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1.通过朗读来培养语感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由于文言文的历史十分久远,在字词上的生疏和读音上的差异,对学生在朗读和理解上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如何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文言文的学*状态,加强朗读是十分必要的。

  2.夯实文言文基础运用

  文言文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字词句的理解。老师要明确教学目标,通过简明易懂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些课堂上的难点。笔者认为,启发推测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面对老师的串讲常常不知所云。转变教学方法,活化授课方式,为学生的学*指点迷津是每一位老师的责任。

  3.利用情境任务进行教学

  在文言文的学*中,我们也会遇到《窦娥冤》《荆轲刺秦王》这样的长篇课文。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兴趣,采用情境任务分配的方式可以展现学生的个人才能,对课文主线的理解是有好处的。情节表演要求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体会人物的情感。这些都是建立在对文言文的高度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适当地加入情境任务进行教学,能够有效防止课堂气氛的僵化。

  4.利用课外作品扩展知识

  课外学*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视。在新的教学体系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很重要的。先秦散文、文化经典对学生学*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老师督促学生有计划地增加课外阅读量,对学生语文学*有很大的启迪作用。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学生的课外学*质量,进行文言文知识竞答也有利于课外阅读作业的高质量完成。

  5.利用多媒体完善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形、色上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可以通过音乐、画面等直观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有利于老师对课堂内容的整理和总结。例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中,可以给学生播放影视剧《水浒传》中的相关情节,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丰富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历史学*,也可提高学*兴趣。文言文的学*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包含着我国古代的人文精神,对提升个人修养、传承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言文的教学存在着教学模式上的僵化,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兴趣。针对这一现状,任课老师要革新教学观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法,将文言文里蕴藏的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初中语文文言文2

  正确而流畅地朗读和悦耳动听地吟诵艺术相结合,是学*文言文的根本途径。

  朗读

  朗读,是把原本诉诸视觉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听觉的有声言语的创造性活动,是读者与文本之间以声音为媒介进行的情感、思想的交流,阅读主体通过声音激活文字符号的内涵。

  叶圣陶先生在总结传统语文教学时,曾强调过朗读的作用,他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朗读,他说,“今时教古文自亦宜熟读”,“读得烂熟,不知不觉之中,就懂得了它的条理”。实际上,古代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古人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在教育子侄读书时说,:“旧书不厌百回读,深思熟子自知”,指出了读的重要性。古人所说读就是朗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在克服了文字障碍后,把握朗读节奏,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感悟文章的思想美。

  那么,应该怎样正确朗读呢?我认为,就是要求学生读准,读顺,读出情来。

  读准。就是要求学生把字读正确,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特别是文中出现的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等,要求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明确读音,练*朗读,直到读的顺口为止,只有这样,才能把句子读的流畅。读顺就是要求学生读的流畅,做到这一点,要求学生把握句读,注重轻重顿挫、高低起伏,使学生在体会文言文音乐美的同时,因声入情,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进而读出个人的感悟。

  朗读是学生阅读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建立在现代白话文基础之上的、以普通话为标准音的阅读方式。它汲取了古代诵读艺术的营养,但不是古人读文言文的方法,也就是说,朗读文言文就是要求学生现代人读现代白话文的方法去读文言文,这样,我们解读文言文所领会到的情感、思想和古代写作者寓于其中情感、思想会出现一些偏差,因此,用古代的吟诵艺术来阅读文言文有可能会取得更佳效果。那么,什么是吟诵艺术呢?怎样运用吟诵艺术阅读文言文呢?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温馨提示:朗读可以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还可以使学生汲取精神营养,从而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由此可见,朗读是学*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学*文言文必须重视朗读。

初中语文文言文3

  一、《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二、《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三、《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四、《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五、《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的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六、《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七、《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八、《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九、《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十、《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初中语文文言文 40句菁华(扩展2)

——初中的语文必背文言文 (菁华3篇)

初中的语文必背文言文1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以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初中的语文必背文言文2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山之间者也,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则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早'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初中的语文必背文言文3

  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初中语文文言文 40句菁华(扩展3)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 (菁华3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1

  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直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信",指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就是译文明白通顺,符合汉语的表达*惯,没有语病。"雅",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要求译文的措辞考究,文笔优美。对于同学们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因此,对关键词语更要字字落实。确定词义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想想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合成词与其意思相同、相*,可以替换(替换与被替换者最好具有相同语素)。同时,要特别注意所翻译句子的个性特征:是特殊句式,还是固定结构?含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等),还是有古今异义?若有,一定要辨证施治。

  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你的译文要做到"信",就必须落实"冀""身"这两个实词的意义,落实"复"这个虚词的意义,落实"为……"这一特殊句式的特点。全句可译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2

  【人物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全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勝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翻译】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重点注释】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买

  2、援疑质理 援:提出 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 慕:仰慕

  4、俟其欣悦 俟:等到

  5、*持汤沃灌,以衾以覆 汤:热水 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 穿着

  【重点句子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译: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译: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译: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译: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用被子

  译:(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常考点】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答:艰苦的学*过程和端正的学*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答: 勤奋学*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答: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答: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答: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答: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答: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答: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整体把握】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的代表作品,这篇课文是写给同乡晚辈的临别赠言,感情真挚诚恳,循循善诱。文章介绍了自己的学*经历、学*态度,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3

  【常识】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孟轲,战国思想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孟子的文章有《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主旨】

  赞颂了孟子的机智和勇敢,反映了他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政思想。

  启示:我们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时间接地批评比直接的批评有效的多。

  【核心内容】

  本文记叙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番对话:有负朋友托付者,应与之绝交;士师没有管理好下属者,应将其罢免;君王治国无方,陷国于混乱者,应将其废黜。层层深入,步步逼进,从中可见孟子言辞之犀利,思维之缜密。从作者三个角度设问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设问,敢于批评时政的人。

  ①第一个角度:生活中,对待朋友的委托。

  ②第二个角度:管理中层,士师管理下属。

  ③第三个角度:国家最高领导人,国君治理国家。

  人物形象:孟子:胸有成竹,层层推问,铺垫有序,最终一语中的,警策对手。

  齐宣王:有问必答,不知一步步落入陷阱,毫无退路的尴尬,虚伪自大的特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 40句菁华(扩展4)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题及答案 (菁华3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题及答案1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

  石季龙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问其当世事者,皆随问而对。好为譬喻,状如戏调;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当时鲜能晓之,事过皆验。

  坚将南征,遣使者问之。嘉曰:“金刚火强。”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使者还告,坚不悟,复遣问之,曰:“吾世祚云何?”嘉曰:“未央。”咸以为吉。明年癸未,败于淮南,所谓未年而有殃也。人侯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衣服在架,履杖犹存,或欲取其衣者,终不及,企而取之,衣架逾高,而屋亦不大,覆杖诸物亦如之。

  姚苌之入长安,礼嘉如苻坚故事,逼以自随,每事谘之。苌既与苻登相持,问嘉曰:“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嘉曰:“略得之。”苌怒曰:“得当云得,何略之有!”遂斩之。先此,释道安谓嘉曰:“世故方殷,可以行矣。”嘉答曰“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俄而道安亡,至是而嘉戮死,所谓“负债”者也。苻登闻嘉死,设坛哭之,赠太师,谥曰文。及苌死,苌子兴字子略方杀登,“略得”之谓也。嘉之死日,人有陇上见之。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又著《拾遗录》十卷,其记事多诡怪,今行于世。

  (选自《晋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轻:轻视

  B.好为譬喻,状如戏调好:喜欢

  C.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果:实现,完成

  D.当时鲜能晓之鲜: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迁于倒兽山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问其当世事者而莫得其涯

  C.门人闻而复随之项王按剑而跽

  D.嘉之死日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嘉这个人,其貌不扬而幽默内秀,孤立于世而精通事世,料事如神而又不明说事情结局,是一个创作了志怪小说的隐士。

  B.苻坚南征之前,两次派使者向王嘉询问吉凶,王嘉用语言和行动向使者表达自己的预言,可是使者和苻坚都没能明白他的真意。

  C.姚苌进入长安以后不久便开始与苻坚争权,遇到事情就要向王嘉征询意见,但因王嘉说的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心生恼怒杀了王嘉。

  D.王嘉先隐居东阳谷,后至长安,隐居终南山,最后迁于倒兽山。或凿崖穴居,或结庵庐而止,都有弟子门人随之穴处,受业学*。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

  5.把文中画线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4分)

  (2)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3分)

  1.A(3分)

  【解析】:轻,轻佻,轻浮。

  2.D(3分)

  【解析】:A副词,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可译为“就”;表示两事情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竟”。B代词,他;代词它的。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D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D(3分)

  【解析】:文中并未交代王嘉“迁于倒兽山”时有没有弟子门人追随。

  4.

  答案: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3分)

  【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要依据对文意的理解明确句意;同时还要借助文言虚词,特别是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等来判断;还可以参照文言句式的'特点来判断。本句说的是王嘉的一系列动作,比较紧凑,可根据“正”.“脱”“弃”“下”等动词加以判断。

  5.(1)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起”“躬”“参诣”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2)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中的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验”“累世”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译文: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他举止轻浮,形貌丑陋,外表像是无用之辈,而内心聪敏*,喜好滑稽谈笑,不吃五谷,不穿艳丽的衣服,置身清虚之中服气养性,不与世人交游。隐居在东阳谷,凿崖为洞穴居住。数百名受业学*的弟子,也全部进入洞穴居住。

  石季龙末年,王嘉丢开他的众弟子,只身来到长安,在终南山潜隐,居住在自己盖的草庵之中。他

  的门人听说了,又随之前来,他又迁入倒兽山中。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人们向他询问当今之事,都随口而答。很喜欢运用比喻,其情其状如同在调戏人们一般;预言未来要发生的事,辞意隐晦,当时很难知道究竟,但事后都一一应验如神。

  苻坚准备南征,派使者向他询问吉凶。王嘉说:“金刚火强。”说完便跨上使者的马,端正衣帽,慢慢向东走出数百步,然后策马返回,脱掉衣帽,丢掉鞋帽而归。下马之后盘坐在床上,一言不发。使者回来后据实相告,苻坚不能悟解,又派人前来问他,说:“我们的国运如何?”王嘉说:“未央。”大家都以为是吉利。第二年是癸未年,苻坚在淮南被打得大败,这就是王嘉所说的未年有灾殃的印证。拜候他的人如果心诚,他就出见,心不诚就隐形不见,只见他的衣帽挂在衣架上,手杖仍在原处。如果有人想取他的衣服,始终够不着,伸长手臂去取,衣架会变得更高,鞋杖各物也是如此。

  姚苌进入长安以后,礼遇王嘉像从前苻坚一样,并逼着王嘉跟随他,每件事情都要向他征询。姚苌不久便开始与苻登争权,问王嘉说:“我能杀掉苻登*定天下吗?”王嘉说:“略得之。”姚苌恼怒了,说:“得就说得,哪里有什么略呢?”于是就杀了王嘉。这以前,释道安对王嘉说:“世事正沸腾暄扰,可以走了。”王嘉回答说:“你先走吧,我欠的债还未还清,还不便离去。”不久,释道安就死了,到这时王嘉被杀,就是前面所说的“欠债”。苻登听说王嘉的死讯后,设坛哭祭,赠号太师,谥号“文”。姚苌死后,他的儿子姚兴字子略杀了苻登,这便是王嘉所说的“略得”的意思。王嘉死的那一天,有人在陇上看见过他。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又著有《拾遗录》十卷,所记载的事迹大多荒诞诡怪,直到如今,仍旧风行于世。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题及答案2

  一、(2016.怀化)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1~4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①气惰暮②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③,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勿邀正正④之旗,勿击堂堂⑤之肾,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注释】①昼,白天,一说指经过一段时间后。②暮:到了战斗快结束时。③以治待乱: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对待敌军的混乱无序。④正正,严整。⑤堂堂,壮大的样子。

  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是 故 朝 气 锐 昼 气 惰 暮 气 归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既克,公问其故     (已经)

  (2)彼竭我盈 (充满,文中指士气正旺盛)

  (3)故善用兵者 (擅长,善于)

  (4)将军可夺心 (意志)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2)以*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用我方的靠*战地,等待敌人的远道而来;用我军的安逸从容,对付敌军的疲劳仓促;用我军的粮饷充足,对付敌军的街不堪,这是把握军队战斗力的用兵方法。

  4.乙文的中心句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中心句: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相同观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

  【参考译文】【乙】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人将领,可以动摇他的意志。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就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用我方的严整有序,对付敌方的混乱无序;以我方的沉着冷静,对付敌方的躁动不安,这是掌握军队心理的方法。用我方的靠*战地,等待敌人的远道而来;用我军的安逸从容,对付敌军的疲劳仓促;用我军的粮饷充足,对付敌军饥饿不堪,这是把握军队战斗力的用兵方法。不要去截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不要去攻打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掌握机变的用兵方法。

  二、(2015.葫芦岛)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唐齐王景达①将兵二万自瓜步②济江,距*③二十余里,设栅不进。诸将欲击之,太祖皇帝④曰:“彼设栅自固,惧我也。今吾众不满二千,若往击之,则彼见吾众寡矣;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居数日,唐出兵趣⑤*,太祖皇帝奋击,大破之,杀获*五千人,余众尚万余,走渡江,争舟溺死者甚众,于是唐之精卒尽矣。

  【注释】①唐齐王景达:南唐齐王李景达。②瓜步:今江苏*东南。③*:今江苏*。④太祖皇帝:赵匡胤。⑤趣(qū):奔赴。

  5.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 A )

  A.唐齐王景达将兵二万自瓜步济江(公将鼓之)

  B.若往击之(公将驰之)

  C.则彼见吾众寡矣(彼竭我盈)

  D.彼设栅自固,惧我也(惧有伏焉)

  【解析】A项第一个“将”是副词“将要”,第二个“将”是动词“带领”的意思;B两个“之”都是代词,代“他,他们”;C项两个“彼”都是“对方”的意思;D项两个“惧”都是“害怕”的意思。

  6.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衰减了,到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

  (2)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

  不如等他们来进攻的时候再攻打他们,(那样的话)一定能够打败他们了!

  7.简要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记叙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及战后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

  8.说说甲、乙两文中曹刿和太祖皇帝有哪些共同点。

  对实际情况注意审慎观察(或战略上有见地);英明果断(或沉着冷静),知己知彼;善于把握战机。

  【参考译文】南唐齐王李景达带领两万士兵从瓜步渡江,在距离*二十多里的地方驻扎下来。(赵匡胤)的部将想要攻打他,赵匡胤说:“对方设置栅栏固步不前,是害怕我们啊。现在,我们的士兵不足两千,如果前往攻打他们,对方就知道我们人数少了;不如等他们来进攻的时候再攻打他们,(那样的话)一定能够打败他们了!”过了几天,李景达的部队出兵逼**,太祖皇帝带领军队奋力出击。大破敌军,杀死俘获了将*五千人,其余的敌军尚且还有一万多,都跑去渡江,争夺船只,淹死了很多人,由于这件事,李景达的精锐部队全部完蛋了。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题及答案3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

  石季龙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问其当世事者,皆随问而对。好为譬喻,状如戏调;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当时鲜能晓之,事过皆验。

  坚将南征,遣使者问之。嘉曰:“金刚火强。”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使者还告,坚不悟,复遣问之,曰:“吾世祚云何?”嘉曰:“未央。”咸以为吉。明年癸未,败于淮南,所谓未年而有殃也。人侯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衣服在架,履杖犹存,或欲取其衣者,终不及,企而取之,衣架逾高,而屋亦不大,覆杖诸物亦如之。

  姚苌之入长安,礼嘉如苻坚故事,逼以自随,每事谘之。苌既与苻登相持,问嘉曰:“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嘉曰:“略得之。”苌怒曰:“得当云得,何略之有!”遂斩之。先此,释道安谓嘉曰:“世故方殷,可以行矣。”嘉答曰“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俄而道安亡,至是而嘉戮死,所谓“负债”者也。苻登闻嘉死,设坛哭之,赠太师,谥曰文。及苌死,苌子兴字子略方杀登,“略得”之谓也。嘉之死日,人有陇上见之。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又著《拾遗录》十卷,其记事多诡怪,今行于世。

  (选自《晋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轻:轻视

  B.好为譬喻,状如戏调好:喜欢

  C.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果:实现,完成

  D.当时鲜能晓之鲜: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迁于倒兽山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问其当世事者而莫得其涯

  C.门人闻而复随之项王按剑而跽

  D.嘉之死日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嘉这个人,其貌不扬而幽默内秀,孤立于世而精通事世,料事如神而又不明说事情结局,是一个创作了志怪小说的隐士。

  B.苻坚南征之前,两次派使者向王嘉询问吉凶,王嘉用语言和行动向使者表达自己的预言,可是使者和苻坚都没能明白他的真意。

  C.姚苌进入长安以后不久便开始与苻坚争权,遇到事情就要向王嘉征询意见,但因王嘉说的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心生恼怒杀了王嘉。

  D.王嘉先隐居东阳谷,后至长安,隐居终南山,最后迁于倒兽山。或凿崖穴居,或结庵庐而止,都有弟子门人随之穴处,受业学*。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

  5.把文中画线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4分)

  (2)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3分)

  1.A(3分)

  【解析】:轻,轻佻,轻浮。

  2.D(3分)

  【解析】:A副词,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可译为“就”;表示两事情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竟”。B代词,他;代词它的。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D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D(3分)

  【解析】:文中并未交代王嘉“迁于倒兽山”时有没有弟子门人追随。

  4.

  答案: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3分)

  【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要依据对文意的理解明确句意;同时还要借助文言虚词,特别是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等来判断;还可以参照文言句式的'特点来判断。本句说的是王嘉的一系列动作,比较紧凑,可根据“正”.“脱”“弃”“下”等动词加以判断。

  5.(1)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起”“躬”“参诣”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2)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中的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验”“累世”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译文: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他举止轻浮,形貌丑陋,外表像是无用之辈,而内心聪敏*,喜好滑稽谈笑,不吃五谷,不穿艳丽的衣服,置身清虚之中服气养性,不与世人交游。隐居在东阳谷,凿崖为洞穴居住。数百名受业学*的弟子,也全部进入洞穴居住。

  石季龙末年,王嘉丢开他的众弟子,只身来到长安,在终南山潜隐,居住在自己盖的草庵之中。他

  的门人听说了,又随之前来,他又迁入倒兽山中。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人们向他询问当今之事,都随口而答。很喜欢运用比喻,其情其状如同在调戏人们一般;预言未来要发生的事,辞意隐晦,当时很难知道究竟,但事后都一一应验如神。

  苻坚准备南征,派使者向他询问吉凶。王嘉说:“金刚火强。”说完便跨上使者的马,端正衣帽,慢慢向东走出数百步,然后策马返回,脱掉衣帽,丢掉鞋帽而归。下马之后盘坐在床上,一言不发。使者回来后据实相告,苻坚不能悟解,又派人前来问他,说:“我们的国运如何?”王嘉说:“未央。”大家都以为是吉利。第二年是癸未年,苻坚在淮南被打得大败,这就是王嘉所说的未年有灾殃的印证。拜候他的人如果心诚,他就出见,心不诚就隐形不见,只见他的衣帽挂在衣架上,手杖仍在原处。如果有人想取他的衣服,始终够不着,伸长手臂去取,衣架会变得更高,鞋杖各物也是如此。

  姚苌进入长安以后,礼遇王嘉像从前苻坚一样,并逼着王嘉跟随他,每件事情都要向他征询。姚苌不久便开始与苻登争权,问王嘉说:“我能杀掉苻登*定天下吗?”王嘉说:“略得之。”姚苌恼怒了,说:“得就说得,哪里有什么略呢?”于是就杀了王嘉。这以前,释道安对王嘉说:“世事正沸腾暄扰,可以走了。”王嘉回答说:“你先走吧,我欠的债还未还清,还不便离去。”不久,释道安就死了,到这时王嘉被杀,就是前面所说的“欠债”。苻登听说王嘉的死讯后,设坛哭祭,赠号太师,谥号“文”。姚苌死后,他的儿子姚兴字子略杀了苻登,这便是王嘉所说的“略得”的意思。王嘉死的那一天,有人在陇上看见过他。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又著有《拾遗录》十卷,所记载的事迹大多荒诞诡怪,直到如今,仍旧风行于世。


初中语文文言文 40句菁华(扩展5)

——文言文格言 40句菁华

1、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

2、凡有血气,皆有争心。

3、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

4、上无礼,下无学,*兴,丧无日矣。

5、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

6、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7、随你官清似水,难逃吏滑如油。

8、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9、红粉佳人休使老,风流浪子莫教贫。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11、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12、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13、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

14、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5、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1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7、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8、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19、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2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21、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22、天意伶幽草,人间重晚情。

2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25、*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7、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29、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3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2、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3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4、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5、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3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7、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38、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3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0、ldquo;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初中语文文言文 40句菁华(扩展6)

——文言文经典句子 40句菁华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3、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4、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5、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6、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7、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8、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9、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1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1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14、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15、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7、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1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0、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21、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22、千秋功名,一世葬你,玲珑社稷,可笑却无君王命。

2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8、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29、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3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31、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3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3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34、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3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6、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38、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9、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

40、染火枫林,琼壶歌月,长歌倚楼。岁岁年年,花前月下,一尊芳酒。水落红莲,唯闻玉磬,但此情依旧。


初中语文文言文 40句菁华(扩展7)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知识点 40句菁华

1、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 的样 子)

2、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3、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4、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5、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6、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不可以)

7、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8、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9、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0、靡:左右皆靡(退却)

11、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12、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13、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14、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15、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16、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7、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

18、闻:以勇气闻于诸侯(使……听闻)

19、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

20、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21、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

22、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23、长:

24、蒙: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承接)

25、因: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26、度、絜:试使山东之国与陕西省涉度长絜大(用尺量,衡量)

27、爱: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珍惜)

28、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

29、鞭笞: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作动,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

30、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31、践辞曰(推辞)

32、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3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

34、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

35、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把……放在前(后)

3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乘船(名作状)

3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凭眼,凭耳(名作状)

38、矢交坠兮士争先。当先锋(形作动)

39、三岁贯女,莫我肯德。施恩德(名作动)

40、项伯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善(形作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