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 (菁华3篇)

首页 / 语文 / | 中考语文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1

  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直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信",指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就是译文明白通顺,符合汉语的表达*惯,没有语病。"雅",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要求译文的措辞考究,文笔优美。对于同学们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因此,对关键词语更要字字落实。确定词义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想想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合成词与其意思相同、相*,可以替换(替换与被替换者最好具有相同语素)。同时,要特别注意所翻译句子的个性特征:是特殊句式,还是固定结构?含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等),还是有古今异义?若有,一定要辨证施治。

  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你的译文要做到"信",就必须落实"冀""身"这两个实词的意义,落实"复"这个虚词的意义,落实"为……"这一特殊句式的特点。全句可译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2

  【人物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全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勝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翻译】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重点注释】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买

  2、援疑质理 援:提出 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 慕:仰慕

  4、俟其欣悦 俟:等到

  5、*持汤沃灌,以衾以覆 汤:热水 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 穿着

  【重点句子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译: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译: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译: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译: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用被子

  译:(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常考点】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答:艰苦的学*过程和端正的学*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答: 勤奋学*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答: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答: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答: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答: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答: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答: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整体把握】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的代表作品,这篇课文是写给同乡晚辈的临别赠言,感情真挚诚恳,循循善诱。文章介绍了自己的学*经历、学*态度,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3

  【常识】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孟轲,战国思想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孟子的文章有《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主旨】

  赞颂了孟子的机智和勇敢,反映了他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政思想。

  启示:我们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时间接地批评比直接的批评有效的多。

  【核心内容】

  本文记叙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番对话:有负朋友托付者,应与之绝交;士师没有管理好下属者,应将其罢免;君王治国无方,陷国于混乱者,应将其废黜。层层深入,步步逼进,从中可见孟子言辞之犀利,思维之缜密。从作者三个角度设问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设问,敢于批评时政的人。

  ①第一个角度:生活中,对待朋友的委托。

  ②第二个角度:管理中层,士师管理下属。

  ③第三个角度:国家最高领导人,国君治理国家。

  人物形象:孟子:胸有成竹,层层推问,铺垫有序,最终一语中的,警策对手。

  齐宣王:有问必答,不知一步步落入陷阱,毫无退路的尴尬,虚伪自大的特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 (菁华3篇)(扩展1)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 (菁华3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1

  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直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信",指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就是译文明白通顺,符合汉语的表达*惯,没有语病。"雅",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要求译文的措辞考究,文笔优美。对于同学们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因此,对关键词语更要字字落实。确定词义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想想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合成词与其意思相同、相*,可以替换(替换与被替换者最好具有相同语素)。同时,要特别注意所翻译句子的个性特征:是特殊句式,还是固定结构?含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等),还是有古今异义?若有,一定要辨证施治。

  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你的译文要做到"信",就必须落实"冀""身"这两个实词的意义,落实"复"这个虚词的意义,落实"为……"这一特殊句式的特点。全句可译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2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

  (2)颔联用风飘絮和雨打萍之景,运用比喻形象地概括了国家局势和个人经历,表达了作者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的悲痛的感情。

  (3)诗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的意思是史册,该联表达了作者的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围绕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气节、决心、态度、精神等回答即可)

  (4)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5)“风飘絮”、“雨打萍”分别比做国家形势危急和个人命运漂浮不定,其作用是形象地写出了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

  (6)简析本诗三、四句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比喻、虚实结合。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答: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3.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答: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5.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经历的哪两件大事?①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②国家危急存亡关头,响应号召起兵抗元。

  6.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答: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如风吹雨打的浮萍,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或者:以对偶句的形式和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的一生,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7.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直抒胸臆。人难免一死,为拯救国家而死,一片丹心永垂于史册,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抒发了作者爱国热情。

  8.本诗体现主旨的句子是哪两句?简述本诗的情感变化的线索。

  答:主旨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情感线索:前六句是反复渲染激愤悲苦的情调,后两句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先激愤后激昂即可)

  9.颈联有怎样的写作特色?

  答:“惶恐滩”和“零丁洋”巧用两个地名表达双关的语义,对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达作者特殊的心境。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渲染出作者抗原失败后惶恐不安的心态、孤苦无依的感叹。

  10.选择题。

  (1)下面对此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B.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面四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后四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D.“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是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应为“前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后两句”则笔锋一转。)

  (2)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体,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B.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贴切。

  C.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典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对前途的忧虑。

  D.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堪称千古绝唱……

  (3)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4)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11.理解性背诵。

  (1)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2)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3

  一、读作wéi时

  1.(动词)做,干

  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出师表》

  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鱼我所欲也》

  2.(动词)当,担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项燕为楚将 /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

  3.(动词)筑,造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第二个“为”) ——《公输》

  4.(动词)题,写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5.(动词)看作,当成,当作,结为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论语》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

  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童趣》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

  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隆中对》

  6.(动词)成,成为

  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

  卒之为众人 /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伤仲永》

  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

  7.(动词)以为,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同“谓”,说) ——《两小儿辩日》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

  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口技》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

  8.(动词)是,表判断

  始悟为山市。 ——《山市》

  此何遽不为福乎? ——《塞翁失马》

  此不为远者小而*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

  中轩敞者为舱。 ——《核舟记》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世家》

  谓为信然。 ——《隆中对》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

  此为何若人?/ 必为有窃疾矣 /为与此同类 ——《公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9.(名词)心理活动,心情

  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10.(助词)表示疑问语气

  父子何命焉为? ——《公输》

  二、读作wèi时

  11.(动词)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观潮》

  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贤能为之用。 ——《隆中对》

  12.(介词)给,替

  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13.(介词)因为

  昂首观之止,项为之强。 ——《童趣》

  为之怡然称快。 ——《童趣》

  14.(介词)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15.(介词)为了……,后面省略宾语“此”“之”等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

  16.(介词)向,对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之道。 ——《桃花源记》

  为天下唱,宜多应着。 ——《桃花源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 (菁华3篇)(扩展2)

——中考文言文复*100句菁华

1、明日:第二天。

2、弗如远甚:远不如。

3、私:动词,偏爱。

4、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5、时时:不时,有时候。

6、文言文复*必须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7、温故而知新:温*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8、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9、士不可以不弘毅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11、(1)(2分)(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关注点:“自视”(看看自己)、“弗如远甚”(远远比不上)。

12、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重课文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

1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14、范仲淹是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

15、虽是学过的课文,但却未读懂。有的同学*时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虽然试题的阅读材料就是课堂学过的课文,但是没有真正读懂;在考试答题时,抓不住要领,或者所答非所问。泸州市试题第4小题,“促使周处认识到自身过错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多写漏写不得分)。”读懂原文,很好回答:“闻里人相庆”。未读懂原文的同学,其答案五花八门,在阅读文学中抄,这一句像是答案,那一句也像。有的抄了长长一段,有的把文中对周处的描写当作答案,更多的考生把“清河曰”全部内容抄上。因对原文未能把握好,答题造成失误。

16、通假异读 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17、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18、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19、可烧而走也 走:使……逃走

20、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2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3、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字以内)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27、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语和脸色。

28、叱()咄():训斥,呵责。

29、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30、支:通“肢”。

31、衾():被子。

32、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33、作者对老师的态度是“俯身侧耳以请;或遇起叱咄,色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对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34、勾画“同舍生皆被绮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通过对比,突出作者成年后求学的艰难、勤奋及其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

35、勤学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6、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37、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38、患:祸患,灾难。

39、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40、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41、辩:通“辨”,辨别。

42、本心:本性,天良。

4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4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46、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47、说明了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一做人原则。

48、归纳段意

49、失其本心。

50、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51、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论语〉十则》

52、体现全文核心命意是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3、悠悠:飘荡的样子。

5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 通“饲” 《马说》

5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56、解释加点的词:厌( ) 诲( )

57、翻译句子:默而识⑤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8、必能裨补阙漏 “阙”(qūe) 通“缺” 《出师表》

5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60、曾益其所不能 “曾”(cēng) 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1、谢太傅一家可谓其乐融融,你的家庭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片断吗?模仿课文,以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

6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63、阅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4、课文理解

65、拓展延伸:结合生活实际请你谈谈对“死于安乐”的理解,说说今天我们年轻一代应该如何去创造美好的人生。

66、溪流曲折蜿蜒。

67、解释下列加点词。

6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69、解释下列加黑的字

70、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音停顿。

71、“用……做……”或“把……当作……”的意思。

72、“以为”的后面跟了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它与现代汉语的“以为”、“认为”相当。

73、“无乃……乎”

74、“何以……为”

75、“何……为”

76、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77、信:实情。

78、情:(以)实情判断。

79、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80、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作,振作。

8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8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83、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8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

8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86、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8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8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马)《短文两篇.三峡》

89、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0、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91、运用:(1)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92、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93、对“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一句译得正确的一项是()

94、文中多次出现“太祖”“殿下”两种称谓,二者全指曹操。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这是因为()

95、C(结合下文,这是杜袭用比喻批评曹操想先打许攸的主张,所以当选C)

96、大声地读。诵读是背诵的最好方法,多遍诵读文章,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悟、体会,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古人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通过总体感知,大致领会了全文的大意,就可以通过文意揣摩那些疑难语句的含义,通过句意把握那些难解字词的意思,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正是*语言的奥妙所在,阅读文言文的奥妙也在于此。

97、让学生动手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很重要的实词:这些词有的是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还有一些是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98、我们让学生整理了课文中的名言警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体现中心主题的关键性句子(“舍生而取义者也”)。

99、概括每篇课文的中心,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并概括段意。

100、给学生找一些从未读过的文言短文,集中做一下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做“三步训练法”。第一步,先让学生把文章浏览一遍,将知道的内容翻译出来,舍弃不懂的词语,一遍下来文章的大致内容应该理解得差不多了。第二步,仔细阅读,这次要逐字逐句,认真推敲,读不懂的地方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推测它的大意,读完第二遍就可以做*题了。第三步,挖掘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注意将文中的某个人的行为加以概括引申,进而扩展到“告诉人们做事要怎样,不要怎样。”俗话说:“熟能生巧”。只要我们恰当引导,学生勤于练*,做好课外文言文阅读并非难事。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 (菁华3篇)(扩展3)

——七下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菁华3篇)

七下语文文言文及翻译1

  《伤仲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翻译:

  金溪乡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他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欣赏他的诗作。从此指定题才叫他写诗,他立刻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之处。同县的人认为他才能奇特,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求他题诗。他的父亲以此为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不让他学*。

  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看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不能和以前听到的情况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舅舅)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 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七下语文文言文及翻译2

  《短文两篇》

  原文: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翻译:

  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口渴,想要喝水,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没到,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从前,共工和颛顼争做皇帝,(共工于战中大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太阳月亮星宿向西北移动。地向东南方塌陷,所以江湖流水、泥沙向东南方流去。

七下语文文言文及翻译3

  《狼》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中的肉卖光了,只有剩下的骨头。途中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扔给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随。屠夫又把骨头扔给它们,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夫非常困窘,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在打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几刀杀死狼。屠夫刚想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从柴草堆中打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狼。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 (菁华3篇)(扩展4)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 (菁华5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1

  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2

  语气词:

  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3

  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副词:

  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4

  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例释15个5

  副词:

  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 (菁华3篇)(扩展5)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40句菁华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通悦《〈论语〉十则》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通智《〈论语〉十则》

4、一切乌有乌(wū)同无《山市》

5、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通攀《伤仲永》

7、止有剩骨止(zhǐ)通只《狼》

8、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同横《核舟记》

9、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通才《马说》

10、其真无马邪邪(yé)通耶《马说》

1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xiū)同馐《行路难》

12、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m(zhé)通谪《陈涉世家》

13、将军身被坚执锐被(pī)通披《陈涉世家》

14、自董卓已来已(yǐ)通以《隆中对》

15、公输盘不说说(yuè)通悦《公输》

16、亲戚畔之畔(pàn)通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7、曾益其所不能曾(cēng)通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8、故患有所不辟也辟(bì)通避《鱼我所欲也》

19、一厝朔东厝(cuò)通措《愚公移山》

20、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2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2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23、*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24、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2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26、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7、对镜帖花环 “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28、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yé) 通“耶” 《孙权劝学》

29、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核舟记》

30、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甫”(fǔ) 通“父” 《核舟记》

31、选贤与能 “与”(jǔ) 通“举” 《大道之行也》

32、矜、寡、孤、独 “矜”(guāng) 通“鳏” 《大道之行也》

33、才美不外见 “见”(xiàn) 通“现” 《马说》

34、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xiū) 同“馐” 《行路难》

35、必能裨补阙漏 “阙”(qūe) 通“缺” 《出师表》

36、仓鹰击于地上 “仓”(chāng) 通“苍” 《唐睢不辱使命》

37、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xiāng) 通“向” 《鱼我所欲也》

38、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yù) 通“御” 《公输》

39、亲戚畔之 “畔”(pàn) 通“叛”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40、困于心,衡于虑 “衡”(héng) 通“横”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