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阅读答案 (菁华5篇)

首页 / 阅读答案 / | 阅读答案

微波阅读答案1

  微波是一种高功率电磁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线汇聚成方向性极强、能量极高的波束,在空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

  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其杀伤机理可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种。“非热效应”是由弱微波辐射引起的,它会使人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减退。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辐射照射人体,通过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高热,造**员伤亡。另外,微波武器还有一大绝招,即它能穿过大于其波长的所有缝隙以及玻璃等绝缘体,进入目标内部,杀伤里面的人员,甚至连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难逃脱它的“魔爪”。

  微波武器好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当其发射的微波束在目标区

  的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厘米2,—1微瓦/厘米2时,可使相应波段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无法工作;当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增加到10瓦/厘米2—100瓦/厘米2时,则可烧毁任何工作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微波武器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隐形武器能够隐形的关键是广泛采用了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和涂料。微波武器发射出的高能量微波束能使隐形武器因升温而受到破坏,轻则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则即刻融化,变成轻烟一缕。

  12、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3分)

  答:

  13、简述微波武器的构成及杀伤对象。(4分)

  构成:

  杀伤对象:

  14、在文中找出两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①说明方法:

  ②举例分析:

  15、第四段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答案:(二)12、说明了微波武器的杀伤力(答“作用“或”攻击作用“也给分)(3分)13、构成: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杀伤对象:①杀伤人员②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③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答对”构成“给1分答对“对象”给3分。共4分)14、①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②示例:第四段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微波武器的攻击目标非常多。(答对两种说明方法给2分,举例分析正确给2分,共4分)15、不能删去。加上“可能“说明目标在强微波覆盖区受到的攻击的机率就高;去掉”可能“说明目标只要在强微波覆盖区内就必然受到攻击,语言表述不准确。(观点正确给1分,分析准确给2分共3分)

微波阅读答案2

  晚饭摆好了,一碗红焖肉,一盘鱼,两个碟子:*观的酱菜和油焖笋。李先生戴上了老光眼镜走*饭桌的时候,烧饭娘姨又送上满满的一盘炒鸡丁和一大碗的火腿白菜汤。

  李先生朝饭桌看一眼,轻轻叹一口气,两手撑在饭桌边儿上,墩出了他那秃顶的油光光的头,再看得仔细一些,然后落座,举起了筷子,又唉了一声,轻轻地自言自语地说:“我们穷了!这一点菜够这一桌子人?”

  李先生这话是不错的。这里是满满一桌人:李先生对面是李太太和八九岁光景的三少爷;左边是大少爷大少奶奶一对儿,大少奶奶手里还抱着李先生三岁不足的孙子;右边是大小姐和二少爷,两个正是吃量很好的十八九岁。一桌坐满了。但还有一个人挤不上去,这就是站在李先生背后的姨太太。自从李先生一家做了上海“寓公”以后,这位叫做宝姑娘的姨太太每餐总得不到一个坐儿,总是要等到李太太或者大小姐好容易放下了碗筷,她这才顶补上去。好在这位宝姑娘原是乡下小户人家的女儿,进李家来低头伏小惯了的,要她如何就如何,从不透一口大气。

  李先生想到住在乡下的时候,每顿饭总是两桌,男归男,女归女;三开间四进的大房子,一家人住得怪舒服的;没来由搬到上海来,全家挤在鸽子笼似的三四间屋里,倒出了好大的租钱。菜也贵,每月的浇裹比在乡下时大了几倍;——想到这里,他把头一摇,心里又叹着气说:“真是一天一天弄穷了。”

  自己还是少爷的时候,他李先生常来上海,后来他从少爷变做老太爷了,就觉得乡间住住也还舒服。这就轮到他的儿女辈“苍蝇见血”似的渴慕着上海。这一次全家都搬了来,也是儿媳妇们竭力摔怂的。儿子是三日两头地在老头子跟前说:“乡下太不太*了呀!昨天张家已经避到上海去了,听说赵家和孙家只在这几天里也要搬!”可是李先生总打不定主意。直到镇上一家布店的小开遭了“绑”,李先生这才心里一跳;可不是么,家道比他差得多的人尚且被土匪看中,那他李先生岂不是更危险?然而他又自己宽慰道:“少出门,坐在家里,难道打进门来?”媳妇和女儿却整天囔聒得厉害:“土匪也要绑女人的!”李先生只当作不听见。可是“绑票”的恐怖还没闹清楚,另一件事来了:那一年的救育经费没有着落,县里发了教育公债,因为李先生是五六百亩田的大主儿,派到他身上的债票是一千。这可把李先生吓了一大跳。于是硬一硬头皮,他全家搬到了上海。

  除了田地住宅,李先生这一年来把他所有的财产都变成现钱,存在一家新开的银行里。三个月前,他又费了无数的口舌,把内地几家商铺里他搭的股子陆续都拆了出来,一共也有三四千罢,都存在他认为可靠的那家新银行里。

  利息虽然勉强够开销,可李先生每到月底算账,就有一百二十分不愿意。“要是住在乡下,除开销还可以多下一半呢!”最*,他这“不愿意”缩短到每天要来两回,那就是吃饭的时候。在他的算盘上,大女儿还要出阁,要花钱,二儿子娶亲,更要花得多些,何况还来个八九岁的三儿,何况说不定那宝姑娘还会生出来。

  饭快吃完的时候,拍拍拍,大门门环上响了三声。李先生放下了碗,连声道:“慢点开,慢点开,问问清楚!”他住在上海也还得提防着骗门进来的强盗。然而娘姨去看了来,没有人,只有一封信。李先生听是信,立即又想到诈吓信。手指头微微有点抖,拿过看时,却原来是乡下来的。

  这是代李先生经理田产的人写来的信;他说:今年大早,乡下人是苦乐不均,有些地方粒米无收,有些地方倒还有个八成;李先生那些田产扯匀了算,可有六成,不过收起租来,恐怕吃力得很。

  李先生捏着那些信纸又只管出神。前些时旱象初成而且米价步步涨的时候,李先生走进走出咕噜着“米价涨,奸商可恶,偏又他家吃口重”。可是眼前这封信告诉他田里还能够统扯个六成,他就又觉得*来米价倒反跌落些是不应该的,又是奸商可恶,私进洋米,说不定还有东洋货。

  他右手摸着自家油光光的秃头,心里又要咒骂米商,又要想法怎样收租,这当儿,一个人气急败丧闯到跟前,是他的大少爷,手里拿着一张报纸,叫道:

  “*兴业银行倒了!爸爸,晚报上登得有!”

  “呵呵!什么!不会的!前几天它还新添了一个支店呢!呵呵!”

  李先生抢过报纸一头看,一头说,秃顶上立刻布满了汗珠。

  “啊呦!”李先生回过气来似的喊一声,手一松,报纸落在地下。报纸上登载得那么详细,还能是假么?李先生的全部财产,每月的开销,一下子倒得精光呢!

  过一会儿,李先生咬紧牙齿说道:“明天我就回乡下催租去!明天就去!催租去!唉唉——偌大一家银行会倒的!”

  (发表于1935年2月,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极富生活化特点,通过对晚饭菜肴的描写,初步显现出李先生的社会阶层和家庭境况。

  B.姨太太宝姑娘只能顶补入座的“饭桌身份”,带有鲜明的旧社会痕迹,体现作品的现实主义特征。

  C.李先生一家搬去上海,主要原因是晚辈们的撺掇,儿女们整天强调乡下社会的各种不安定因素。

  D.小说结尾几段,作者大量使用感叹号,准确、巧妙地突出李先生因银行倒闭而出现的心理变化。

  8.小说中的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9.文中未出现“微波”一词,小说却以此为标题,请结合文本分析“微波”的作用。

  微波阅读答案

  7. C

  8.有田地产业的乡绅。李先生家中有五六百亩田地,靠银行利息就能勉强维持开销。胆小怕事,疑虑无能。他担心土匪,提防强盗、诈吓信,胆小慎微,在时势变化面前无能为力。精于算计,格局狭隘。他抱怨家境,对未来精打细算,咒骂米商,对银行、收租的态度转变只基于个人得失。

  9. “微波”的本义是微小的波澜。在小说情节方面,指李先生一家遭遇的波折,作者以微小、琐碎的事件来对社会进行“微观”描摹。在小说主旨方面,李先生的格局、境界具有时代典型性,作者以“微波”指涉社会洪流,体现出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特征。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主要原因是晚辈们的撺掇,儿女们整天强调乡下社会的各种不安定因素”错。主要原因分析错误,为躲避教育公债才是主要原因。“打不定主意”“只当作不听见”说明儿女辈的撺掇影响力不足,因而并不是搬去上海的主要原因。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

  李先生是一位有田地产业的乡绅。“因为李先生是五六百亩田的大主儿,派到他身上的债票是一千”“除了田地住宅,李先生这一年来把他所有的财产都变成现钱,存在一家新开的银行里。三个月前,他又费了无数的口舌,把内地几家商铺里他搭的股子陆续都拆了出来,一共也有三四千罢,都存在他认为可靠的那家新银行里”,李先生家中有五六百亩田地,靠银行利息就能勉强维持开销。

  李先生胆小怕事,疑虑无能。“李先生这才心里一跳;可不是么,家道比他差得多的人尚且被土匪看中,那他李先生岂不是更危险”“他住在上海也还得提防着骗门进来的强盗”“李先生听是信,立即又想到诈吓信。手指头微微有点抖,拿过看时,却原来是乡下来的”,他担心土匪,提防强盗、诈吓信,胆小慎微,在时势变化面前无能为力。

  李先生精于算计,格局狭隘。“可是眼前这封信告诉他田里还能够统扯个六成,他就又觉得*来米价倒反跌落些是不应该的,又是奸商可恶,私进洋米,说不定还有东洋货”“他右手摸着自家油光光的秃头,心里又要咒骂米商,又要想法怎样收租”“偌大一家银行会倒的”,他抱怨家境,对未来精打细算,咒骂米商,对银行、收租的态度转变只基于个人得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微波”的本义和引申义,然后再分析它在本文中的作用。

  “微波”,“微”是微小、细微的意思,“波”是指波澜,“微波”的本义是指微小的波澜。

  在小说情节方面,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分析出,“微波”指李先生一家遭遇的小小的波折,他们从乡下来到上海,又在上海过着不尽如人意的生活,李先生担心土匪,提防强盗、诈吓信,胆小慎微,在时势变化面前无能为力。作者以微小、琐碎的事件来对社会进行“微观”描摹。

  在小说主旨方面,李先生的格局、境界具有时代典型性,他胆小怕事,疑虑无能,精于算计,格局狭隘,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作者以“微波”指涉社会洪流,体现出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特征,这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微波”含义虽浅显,所指甚深奥。

微波阅读答案3

  人们通常以为微波食品是安全的。在美国,90%以上的家庭拥有微波炉。微波炉既快又方便,经济实惠,是现代快节奏生活的理想烹饪工具,但微波炉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

  微波是很短的电磁波,属于大自然能量光谱的一部分。太阳产生微波,但是,太阳产生的微波与微波炉产生的微波有重大区别。这个区别在于,微波炉是用交流电来产生微波的。

  微波炉是怎样烹饪食物的?交流电可以产生频率很高的电磁波—微波。水分子有正极和负极,因此当水接受正负交替的微波能量时,水分子会迅速转动。这有点儿类似用磁石把*面上的大头针吸得团团转的情形。微波炉用交流电产生的微波,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以每秒钟数亿次的速度旋转,造成分子之间巨大的摩擦,使食物迅速加热。

  事实上,质量检测机构只关心微波炉是否存在微波泄漏的情况。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质量检测机构从未质疑微波食品本身是否安全。1991年,由于一场公众瞩目的官司,人们开始意识到微波食品并非百分之百安全。一位名叫诺尔玛?利沃特的妇女的家人为她的误死起诉。

  诺尔玛去医院进行髋部更换手术。手术很成功,诺尔玛却死了。诺尔玛死于一次输血之后,血液是经过微波炉加温的。这是第一次有重大证据表明微波炉对被加热的物品的化学性质造成了破坏。如果仅用微波炉把血液加热到体温,就能使血液包含致人于死命的毒性,那么我们用更高的温度在更长的`时间内加热食品,又会有什么情况呢?

  食物的分子吸收了大量能量。这些能量足以分解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导致了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的分子异变。结果许多新的奇怪的分子出现了。问题就在这里,食物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人体不能识别的分子。这些奇怪的新分子是人体不能接受的,有些有毒性,还可能致癌。因此,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或动物,体内会发生一定的生理变化。

  瑞士皇家科技协会的汉斯?赫尔特博士和博尔纳德博士发现,微波加热破坏了食物的营养万分。他们测量了吃微波食品志愿者血液中的病理变化。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减少了,这意味着血液携带的氧减少,人体组织无法得到所需的氧。相反,白细胞和胆固醇增加了。白细胞增加会引起人体的压力和紧张,通常只有当人体感染急性疾病、细菌感染或细胞受损坏时,白细胞才会上升。此外,淋巴细胞和白细胞对产生抗体有重要作用。

  俄罗斯的研究表明,遭受微波辐射不仅有损健康,而且食用微波食品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在美国,俄利根波特兰的科学家也曾发表过俄罗斯的研究发现。无论何种食物一旦经过微波加热都会产生已知的致癌物。肉类、奶类、谷物、水果和蔬菜都会产生引起癌症的化学物。吃微波食品的人消化系统紊乱,淋巴系统发生障碍,血液中癌细胞增加。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更容易患胃肠癌,消化系统也会逐渐出现问题。科学家还发现,每台微波炉都会泄漏辐射,微波烹饪的食物会产生有毒和致癌的附加物,微波食品的营养价值减少了60%至90%,包括矿物质和生化酶,维生素B、C和E等物质,甚至连蛋白质的营养万分也减少了。荷尔蒙也会发生异常情况,特别是男性和女性荷尔蒙的分泌和*衡出现异常。长期食用微波食品会导致永久性的脑损伤,造成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波动,智力下降。

  阅读题

  6.认真阅读全文,为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最后一段中加点词语“无论”“一旦”“都”的作用。(4分)

  8.文章从哪几方面说明了微波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你说说微波炉烹饪食物的原理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微波食品的营养价值减少了60%至90%,包括矿物质和生化酶,维生素B、C和E等物质,甚至连蛋白质的营养万分也减少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6.微波食品有损健康。(3分)

  7.强调突出全部如此,无一例外。(4分)

  8.①微波辐射(或:微波泄漏)。②微波食品安全(或:微波破坏食品营养的成分以及微波食品对健康的危害)。(4分,一点2分)

  9.微波炉用交流电产生的微波,使食物中的分子以每秒钟数亿次的速度旋转,造成分子之间巨大的摩擦,从而产生热量。(4分)

  10、列数字。具体准确的说明了微波加热食物会对食品的营养价值造成破坏,进而影响人的健康。

微波阅读答案4

  微波武器(8分)

  微波是一种高功率电磁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线汇聚成方向性极强、能量极高的波束,在空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

  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其杀伤机理可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种。非热效应是由弱微波辐射引起的,它会使人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减退。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辐射照射人体,通过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高热,造**员伤亡。另外,微波武器还有一大绝招,即它能穿过大于其波长的所有缝隙以及玻璃等绝缘体,进入目标内部,杀伤里面的人员,甚至连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难逃脱它的魔爪。

  微波武器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当其发射的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厘米21微瓦/厘米2时,可使相应波段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无法工作;当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增加到10瓦/厘米2100瓦/厘米2时,则可烧毁任何工作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微波武器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隐形武器能够隐形的关键是广泛采用了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和涂料。微波武器发射出的高能量微波束能使隐形武器因升温而受到破坏,轻则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则即刻融化,变成轻烟一缕。

  1.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 。(2分)

  2.简述微波武器的构成及杀伤对象。(2分)

  构成:

  杀伤对象: 。

  3.文章第四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2分)

  4.第四段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说明了微波武器的杀伤力(答作用或攻击作用也给分)

  2.构成: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杀伤对象:①杀伤人员②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③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

  3列数字、举例子

  4.不能删去。可能表示不确定,加上可能说明目标在强微波覆盖区受到的攻击的机率就高;去掉可能说明目标只要在强微波覆盖区内就必然受到攻击,语言表述不准确。

微波阅读答案5

  【网络传闻】

  *来微博网友“美丽在线”发了一条“保健信息”:吃微波炉烹调的食品会致癌,这引发了各地网友的热议。

  (1)“我心飞扬”:人们通常认为微波炉食品是安全的。事实上,我们的质量检测机构只关心微波炉是否存在微波泄漏的情况,却从未质疑微波食品本身是否安全。有研究表明,加热不当的微波食品,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2)“依然”:支持少用微波炉。我也相信微波炉是会破坏食物的,比如烤过的面包硬的像石头,而且还是焦的,确实已经变质了,这说明微波食品产生了新的有毒甚至致癌的化合物。

  (3)“闻者”:微波炉加热的食品是没有问题的,只是食物的营养成分会严重流失;另外在加热过程中要远离微波炉,那些辐射出来的微波是不安全的,7米以内最危险。

  (4)“无言的结局”:在使用微波炉加热时,有人在器皿上不加盖,有人使用劣质的塑料袋装上食物直接放进微波炉内。

  (5)“消毒⑧酒精棉”:某人好像不咋干家务吧。烤面包的方法不对,咋还怨机器呢?个人觉得,不管用什么工具,方法最重要。

  【专家看法】

  (1)*农业大学营养专家范志红副教授:微波只是加热食物中的水分子,它并不直接产生致癌物。如果食物加热温度过高,超过了12O℃,就可能产生疑似致癌物,比如煎炸烤制各种面食、薯条、咖啡豆等食品;超过2OO℃,则可能产生致癌物,比如煎炸烤烹调鱼肉等;超过3OO℃,则会大量产生致癌物,比如烹调肉类食品不当发生焦煳时。所以,微波加热食物时间宜短不宜长,操作微波炉时设置加热温度也不要过高。

  (2)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物理学女教授戴尔:微波炉主要是加热食物中的水,只要使用专用的微波炉餐具,并且水分没有蒸干,食物的温度就会低于1OO℃,不会产生致癌物质。

  (3)国家家用电器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副主任张铁雁:家用微波炉微波的频率是245O兆赫,这种微波不能透入人体伤害内部器官和组织,只能使皮肤和体表组织发热,只要不是持续长时间地辐射,一般不会对健康产生危害。世界上微波炉普及率最高的美国,9O%以上的家庭在使用微波炉,全世界微波炉的年销量已达到38OO万台,可是还没有一例因微波炉使用引起微波辐射对人体伤害的报道。当然在微波炉停止工作前不能打开拿取食品。

  (4)食品卫生监督部门专家:经检测分析,卷心菜经微波炉烹饪以后,维生素C损耗率为4.76%,而传统烹饪方法导致损耗率为19.04%。另外,微波炉烹饪后,食品中的矿物质、氨基酸的存有率也比其他烹饪方法高得多。如用微波炉烹饪蹄膀,八种必需氨基酸为微波加热前的98.6%。所以,微波炉烹饪不会使食物的营养流失。

  15.上述材料中,网友与专家的共同看法主要涉及“微波炉烹调食品”的哪些问题?请分点概括(3分)。

  16.选文中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17.王大爷七十多岁,孤身一人在家,在外地工作的子女给他买了个微波炉,请你结合上面提供的材料,给王大爷提三条使用建议(不必说明理由)。(3分)

  阅读答案:

  15.(3分)微波加热食物会不会产生致癌物质(或对健康产生危害);微波加热的事物营养成分会不会严重流失;加热食物时,微波的辐射会不会对人产生危害。

  16.这段文字采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微波加热食物时间宜短不宜长,操作微波炉时设置加热温度也不要过高,使说明更清楚具体。

  17.微波炉加热食物时间宜短不宜长;操作微波炉时设置加热温度不要过高;使用专用的微波炉餐具;使用微波炉尽量不要靠*,以免受到微波辐射;在微波停止工作前不能打开拿取食物。


微波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微波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1)

——口技阅读答案 (菁华5篇)

口技阅读答案1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满坐寂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两股战战,几欲先走: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横线上的句子。

  ①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宾客反应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擅长。②通座,座位。③夹杂。④跑 。

  2、略

  3、不能。这是侧面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技艺。)

口技阅读答案2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1写宾客听表演后反应的语句是

  阅读答案: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按什么顺序写的?

  阅读答案:文章以口技的表演为线索,按照口技表演的发展顺序(或者时间顺序)

  3.选段①②的主要内容分别是:

  阅读答案:.1口技表演前3.2口技表演内容

  4.写出深夜一家人又睡到醒的句子。

  阅读答案: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5.写出由醒到入睡的句子。

  阅读答案: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6.文段①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是否可以省略,为什么?

  阅读答案:不能,因为本文正是通过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几种简单的工具透露和衬托出口技表演者高超出神入化的技艺;

口技阅读答案3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4分)

  ①:宾客意少舒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③:曳屋许许声④几欲先走:

  【小题2】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B.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C.满坐寂然,无敢哗者D.不能名其一处也

  【小题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小题4】文章结尾“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作用?(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松弛或伸展(2)夹杂(3)拉(4)跑、逃跑

  【小题2】D

  【小题3】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小题4】不能删。①突出了表演道具的简单,衬托口技表演的精妙。②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舒:今义,舒服;古义,舒展、松弛等。(2)间:今义,中间;古义,夹杂。(3)根据具体的语境理解”曳“的意思为”拉“。(4)走:今义,一种动作;古义,跑、逃跑。

  【小题2】试题分析:A、扳,通“攀”。B、火,同“伙”。C、坐,同“座”。D、无通假字。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注意“虽是即使的意思,指是指出的意思”等重点字的意思。有时在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语序、省略成份等。

  【小题4】试题分析:结构上,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使文章首尾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内容上,点明主旨,进一步烘托出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口技阅读答案4

  未几,夫粕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__________

  (2)不能名其一处也名:__________

  (3)几欲先走 走: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参考答案:

  1.(1)夹杂(2)说出(3)跑

  2.(1)(直到这时,)客人们的心情才稍微放松了一些,渐渐坐正了身子。

  (2)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意对即可)

  3.B

口技阅读答案5

  阅读《口技》选段,完成1-4题。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给文中加粗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俄而百千人大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人有百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中问力拉崩倒之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上面两段文言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文字对声音的描写是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复杂,到应有尽有。

  B.“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是作者的评论,表达了对口技者高超技艺的赞叹。

  C.“变色离*”写出了宾客身临其境的慌乱;“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出了宾客逃跑时的丑态。

  D.“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既与课文开头相呼应,又突出了表演道具的简单,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参考答案:

  1.fèi jiàn

  2.(1)霎时间 (2)即使

  3.其中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4.C


微波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2)

——微波阅读答案汇总五篇

  微波阅读答案 1

  微波是一种高功率电磁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线汇聚成方向性极强、能量极高的波束,在空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

  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其杀伤机理可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种。“非热效应”是由弱微波辐射引起的,它会使人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减退。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辐射照射人体,通过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高热,造**员伤亡。另外,微波武器还有一大绝招,即它能穿过大于其波长的所有缝隙以及玻璃等绝缘体,进入目标内部,杀伤里面的人员,甚至连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难逃脱它的“魔爪”。

  微波武器好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当其发射的微波束在目标区

  的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厘米2,—1微瓦/厘米2时,可使相应波段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无法工作;当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增加到10瓦/厘米2—100瓦/厘米2时,则可烧毁任何工作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微波武器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隐形武器能够隐形的关键是广泛采用了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和涂料。微波武器发射出的高能量微波束能使隐形武器因升温而受到破坏,轻则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则即刻融化,变成轻烟一缕。

  12、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3分)

  答:

  13、简述微波武器的构成及杀伤对象。(4分)

  构成:

  杀伤对象:

  14、在文中找出两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①说明方法:

  ②举例分析:

  15、第四段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答案:(二)12、说明了微波武器的杀伤力(答“作用“或”攻击作用“也给分)(3分)13、构成: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杀伤对象:①杀伤人员②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③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答对”构成“给1分答对“对象”给3分。共4分)14、①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②示例:第四段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微波武器的攻击目标非常多。(答对两种说明方法给2分,举例分析正确给2分,共4分)15、不能删去。加上“可能“说明目标在强微波覆盖区受到的攻击的机率就高;去掉”可能“说明目标只要在强微波覆盖区内就必然受到攻击,语言表述不准确。(观点正确给1分,分析准确给2分共3分)

  微波阅读答案 2

  微波是一种高功率电磁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线汇聚成方向性极强、能量极高的波束,在空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

  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其杀伤机理可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种。“非热效应”是由弱微波辐射引起的,它会使人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减退。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辐射照射人体,通过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高热,造**员伤亡。另外,微波武器还有一大绝招,即它能穿过大于其波长的所有缝隙以及玻璃等绝缘体,进入目标内部,杀伤里面的人员,甚至连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难逃脱它的“魔爪”。

  微波武器好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当其发射的'微波束在目标区

  的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厘米2,—1微瓦/厘米2时,可使相应波段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无法工作;当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增加到10瓦/厘米2—100瓦/厘米2时,则可烧毁任何工作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微波武器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隐形武器能够隐形的关键是广泛采用了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和涂料。微波武器发射出的高能量微波束能使隐形武器因升温而受到破坏,轻则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则即刻融化,变成轻烟一缕。

  12、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3分)

  答:

  13、简述微波武器的构成及杀伤对象。(4分)

  构成:

  杀伤对象:

  14、在文中找出两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①说明方法:

  ②举例分析:

  15、第四段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答案:(二)12、说明了微波武器的杀伤力(答“作用“或”攻击作用“也给分)(3分)13、构成: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杀伤对象:①杀伤人员②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③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答对”构成“给1分答对“对象”给3分。共4分)14、①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②示例:第四段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微波武器的攻击目标非常多。(答对两种说明方法给2分,举例分析正确给2分,共4分)15、不能删去。加上“可能“说明目标在强微波覆盖区受到的攻击的机率就高;去掉”可能“说明目标只要在强微波覆盖区内就必然受到攻击,语言表述不准确。(观点正确给1分,分析准确给2分共3分)

  微波阅读答案 3

  阅读与赏析

  微波武器

  ①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②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其杀伤机理可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种。“非热效应”是由弱微波辐射引起的,它会使人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减退。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辐射照射人体,通过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高热,造**员伤亡。另外,微波武器还有一大绝招,即它能穿过大于其波长的所有缝隙以及玻璃等绝缘体,进入目标内部,杀伤里面的人员,甚至连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难逃脱它的“魔爪”。微波武器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当其发射的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厘米2—1微瓦/厘米2时,可使相应波段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无法工作;当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增加到10瓦/厘米2—100瓦/厘米2时,则可烧毁任何工作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1﹒第②自然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自然段最后一句中加粗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清楚地说明微波武器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其杀伤力很大。

  2﹒不能删去。加上“可能”说明目标在强微波覆盖区受到的攻击的机率就高;去掉“可能”说明目标只要在强微波覆盖区内就必然受到攻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微波阅读答案 4

  微波是一种高功率电磁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线汇聚成方向性极强、能量极高的波束,在空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

  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其杀伤机理可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种。“非热效应”是由弱微波辐射引起的,它会使人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减退。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辐射照射人体,通过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高热,造**员伤亡。另外,微波武器还有一大绝招,即它能穿过大于其波长的所有缝隙以及玻璃等绝缘体,进入目标内部,杀伤里面的人员,甚至连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难逃脱它的“魔爪”。

  微波武器好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当其发射的微波束在目标区

  的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厘米2,—1微瓦/厘米2时,可使相应波段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无法工作;当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增加到10瓦/厘米2—100瓦/厘米2时,则可烧毁任何工作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微波武器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隐形武器能够隐形的关键是广泛采用了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和涂料。微波武器发射出的高能量微波束能使隐形武器因升温而受到破坏,轻则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则即刻融化,变成轻烟一缕。

  12、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3分)

  答:

  13、简述微波武器的构成及杀伤对象。(4分)

  构成:

  杀伤对象:

  14、在文中找出两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①说明方法:

  ②举例分析:

  15、第四段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答案:(二)12、说明了微波武器的杀伤力(答“作用“或”攻击作用“也给分)(3分)13、构成: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杀伤对象:①杀伤人员②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③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答对”构成“给1分答对“对象”给3分。共4分)14、①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②示例:第四段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微波武器的攻击目标非常多。(答对两种说明方法给2分,举例分析正确给2分,共4分)15、不能删去。加上“可能“说明目标在强微波覆盖区受到的攻击的机率就高;去掉”可能“说明目标只要在强微波覆盖区内就必然受到攻击,语言表述不准确。(观点正确给1分,分析准确给2分共3分)

  微波阅读答案 5

  微波武器

  冯永*

  微波是一种高功率电磁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线汇聚成方向性极强、能量极高的波束,在空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

  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其杀伤机理可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种。非热效应是由弱微波辐射引起的,它会使人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减退。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辐射照射人体,通过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高热,造**员伤亡。另外,微波武器还有一大绝招,即它能穿过大于其波长的所有缝隙以及玻璃等绝缘体,进入目标内部,杀伤里面的人员,甚至连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难逃脱它的魔爪。

  微波武器还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当其发射的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厘米2~1微瓦/厘米2时,可使相应波段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无法工作;当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增加到10瓦/厘米2~100瓦/厘米2时,则可烧毁任何工作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微波武器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隐形武器能够隐形的关键是广泛采用了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和涂料。微波武器发射出的高能量微波束能使隐形武器因升温而受到破坏,轻则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则即刻融化,变成轻烟一缕。

  24、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2分)

  25、简述微波武器的构成及杀伤对象。(3分)

  26、在文中找出两种说明方法。并举例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27、第四段划线句子中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28、你如何看待现今社会科技进步,武器的杀伤力不断攀升这一现状?(2分)

  参考答案:

  24、说明了微波武器的杀伤力(答作用或攻击作用也给分)(2分)

  25、构成:(1分)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杀伤对象:(2分)①杀伤人员②干扰和****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③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

  26、①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②示例:第四段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微波武器的攻击目标非常多。(答对两种说明方法给2分,举例分析正确给2分,共4分)

  27、不能删去。加上可能说明目标在强微波覆盖区受到的攻击的机率就高;去掉可能说明目标只要在强微波覆盖区内就必然受到攻击,语言表述不准确。(观点正确给1分,分析准确给2分共3分)

  28、言之成理即可。(2分)


微波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3)

——《咏雪》阅读答案 (菁华5篇)

《咏雪》阅读答案1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问题:

  1.解释划线的词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俄而雪骤()

  (4)与儿女讲论文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在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关键词来支撑这一观点。

  4.兄妹两人的“解”哪一个更好呢?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

  (1)家庭聚会

  (2)差不多可以相比

  (3)不久,一会儿

  (4)指子侄辈

  2.

  (1)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或“和谐”“欢快”“轻松”等正确说法)家庭气氛。

  4.“略”。(言之成理即可)

《咏雪》阅读答案2

  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白雪纷纷何所似繁花似锦

  B.公欣然曰悠然自得

  C.与儿女讲论文义中华儿女

  D.俄而雪骤暴风骤雨

  【小题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谢太傅寒雪日內集。

  【小题3】文中“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2分)

  【小题4】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写法不正确的是()(2分)

  A.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

  B.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比前一喻好。

  C.公大笑中的笑意有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

  D.“柳絮”一喻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

  答案

  【小题1】C

  【小题2】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

  【小题3】“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出融洽、欢快、轻松、温馨、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气氛。

  【小题4】C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疏通句意,在名句语境中判断字词义,注意古今异义的区别,如“儿女”,在C句中意思为“侄儿侄女”。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语境了解句子的意思,把每个字词解释准确,尤其是关键字词,比如“日”“内“集”,最后疏通句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了解文章内容和描写的情境,从人人物的言行表现,如“大笑”来理解家庭气氛。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公的大笑是善意的,不是“讽刺”,此文表现的是和谐快乐的家庭气氛。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咏雪》阅读答案3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⒔、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屋里)

  B.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

  C.俄而雪骤(急)

  D.公欣然曰(欢喜的样子)

  ⒕下列各项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的一项是()

  A白雪纷纷何所似繁花似锦

  B公欣然曰悠然自得

  C与儿女讲论文义中华儿女

  D俄而雪骤暴风骤雨

  ⒖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写法不正确的是()

  A.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

  B.谢太傅认为后一比喻比前一比喻好。

  C.公大笑中的笑意有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的意思。

  D.“柳絮”一喻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

  ⒗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译文:

  ⑵、未若柳絮因风起。译文:

  答案

  13.【解答】A.应为家里人。

  14.C.前一“儿女”指子女,含侄儿侄女;后一“儿女”泛指*人。

  15.C.“公大笑”是因为“乐”,所以没有讽刺之意。

  16.翻译(4分)

  (1)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举行家庭聚会。

  (2)还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翻译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咏雪》阅读答案4

  阅读并回答问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

  ②公欣然曰_______________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___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

  2.翻译。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出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种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不久,一会儿。②高兴的样子。③相比。④不如,比不上

  2.谢太傅寒雪日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讲解诗文。

  3.融洽、欢快、轻松等。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咏雪》阅读答案5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俄而雪骤()②与友期行()

  ③去后乃至()④下车引之()

  小题2:“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2分)

  古义:今义: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小题4:“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一会儿(2)约定(3)才(4)拉每题1分,共2分。

  小题1:古义:指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共2分。

  小题1: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共2分”

  小题1:后一句好,因为比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有意蕴。“柳絮”一喻好就好在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不仅限此答案,只要有道理即可)。燕山飞雪大如*。共3分。

  略


微波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4)

——《推敲》阅读答案 (菁华5篇)

《推敲》阅读答案1

  推敲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

  第二天,贾岛独自骑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在仪杖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杖队中。

  两个差人将贾岛带到韩愈面前。韩愈问:“你为何冲撞我的仪杖队?”

  贾岛回答道:“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求您宽恕。”

  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趣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1.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缩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两个差人将贾岛带到韩愈面前。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①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可以体会到贾岛具有_____的创作态度和____的钻研精神。

  ②韩愈认为“敲”字比“推”字好的原因是:A.______;B._____;C.____.

  3.短文已用“”分好段。请归纳段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僧敲月下门”“僧推月下门”哪个好?为什么?

  5.你还知道文学史上其他“推敲”的故事吗?试举一例,并用简短的语言阐述“推敲”的精神。

  《推敲》答案:

  1.①敲门声惊醒了小鸟。②贾岛被两个差人带到韩愈面前。

  2.①认真 严肃 锲而不舍

  ②A.“敲”门表现贾岛有礼貌

  B.“敲”字更衬托月夜的宁静

  C.读起来响亮

  3.第一段:写贾岛因家庭贫困早年当了和尚。

  第二段:讲“推敲”的由来。

  第三段:点明“推敲”的引申义。

  4.“僧敲月下门”好,夜深人静,以“敲”字衬托,更显静谧。

  5.略

《推敲》阅读答案2

  即兴与推敲

  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即兴的特点是趁热打铁。作家内在形象被唤醒并活动时,文思泉涌,势不可遏,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王勃写《滕王阁序》,李白“斗酒诗百篇”,都属即兴创作。有时,即兴表现为“我不觅诗诗觅我”的紧急状态。一连串的形象、意念、词句以及主要脉络的情节如排山倒海般自动涌现,写都写不及,作家只能抓住轮廓匆忙记下,过后再补充和完善。司汤达53天写出《巴马修道院》,巴尔扎克于1831年写出75种作品,都属此类。即兴作品大都有首尾贯通,情感炽热,有一气呵成之势。

  但即兴不是没有酝酿而凭空出现的。首先,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王勃铺排大量典故,李白诗歌中丰富的社会和人生经验,都是长期积累和有意储备的。任何酣畅淋漓的即兴创作,都是作家调集*生的记忆信息,厚积薄发形成的。其次,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即兴的刹那似乎容易,实际上兴会的来临极难。没有气氛和契机,即兴无由发生。王勃拥被而卧,李白饮酒,巴尔扎克喝黑咖啡,便都是借此来制造某种刺激情境,以待兴会到来。第三,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期酝酿的产物。司汤达写《巴马修道院》虽53天,但其准备和酝酿却花了6年。最后,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它和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如果说即兴表现为灵感飞溅的快乐,那么推敲则表现了物化过程跋涉的艰难。李频“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复活》中马丝洛娃的初次登台亮相的一个场景,托尔斯泰花费了10年时间,修改达23处之多。徐志摩说他作诗,从一点意思的晃动到一篇诗的完成,没有一次不经过“唐僧取经”似的苦难。

  推敲不仅表现为词句的精选,也包括细节的提炼,人物的安排,章节的转换,意境的合成等等。由于文学创作的工具和媒介都是语言文字,因此,所有的推敲也都以语、词为主来进行。推敲的好处是精雕细琢,表达心象精确鲜明,无处不使人感到作家的.匠心。正如即兴创造需要推敲一样,推敲创造有时也会出现颇为畅达的即兴。较长时间的词句斟酌,常常伴随着一连串的灵感和兴会。

  即兴和推敲是同一操作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不可把它们绝对分开。对于具体作家来说,有的可能以即兴为主而以推敲为辅,有的则相反。不管他采用哪种操作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完满地把构思体现在纸上,把内在不可捉摸的形象物化为可以通过文字欣赏来消费的文学作品。

  如果把即兴与推敲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也许更有利于物化的实现。在语言文字的操作实践中,凡著名作家都能发挥即兴与推敲之所长,为己所用。李贺每有兴会,便立刻记取一鳞半爪,存之“诗囊”,回家后反复修改。欧阳修兴会突至,即使如厕,也要马上笔录,过后挂于墙壁,再三推敲。 ——节选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有删改

  1-2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题多选、错选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虽然即兴创作在表面上具有突发性,但实际上,它是作家情感和经验累积后的必然结果。

  B、一部经过推敲而创作的作品,无处不使人感到作家的匠心;而即兴创作的作品,我们很难感受到作家的匠心。

  C、由于徐志摩的作品没有一次不是推敲出来的,因此,读徐志摩诗,我们是感受不到那种一气呵成的气势的。

  D、为了完满地把构思体现在纸上,作家就必须借助即兴和推敲两种方式,把内在不可捉摸的形象物化为可消费的文学作品。

  E、即兴创作是比较感性的,但它的背后需要的是长期的积累、积淀;推敲创作是比较理性的,但它的背后又常常伴随着一连串的即兴、灵感。

  2、下列各项,最不能直接表现作者推敲过程的一句是

  A、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B、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C、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D、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3、请简要概述即兴创作产生的条件。(4分)

  4、文中说到“如果说即兴表现为灵感飞溅的快乐,那么推敲则表现了物化过程跋涉的艰难”。根据文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D E(A项“必然结果”一说纯粹无中生有。B项曲解文意。原文说明即兴“是作结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期酝酿的产物”,可见,即兴也能见到作者的匠心的。C项文中说“即兴作品的大都……有一气呵成之势。”但没有说推敲出来的作品没有这种气势。)

  2、B

  3、(1)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2)要有气氛和契机;(3)需要长期酝酿和作家综合心力的爆发;(4)与作家的先天因素和后天掌握的技巧有关。(每点1分,但要注意第3、4点,不能照抄原文,需要对原文进行概括转换以符合题意要求)

  4、在一定的氛围中,当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把作家的内在形象唤醒时,作家便文思泉涌,接着一连串的形象、意念、词句以及主要脉络的情节便自动涌现,作家写都写不及,这便是即兴。(2分)而推敲则需要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它不仅表现为词句的精选,也包括细节的提炼,人物的安排,章节的转换,意境的合成等等,因此,它无处不使人感到作家的匠心。(2分)

《推敲》阅读答案3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2)又欲作“推”字

  (1)在(2)想要

  18.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19:“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比“敲”“推”二字,说说贾岛为什么最终选用“敲”字?(2分)

  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推敲》阅读答案4

  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们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2分)

  莽撞(鲁莽)响亮(洪亮)

  3、用文中的词句解释下列词语。(2分)

  ⑴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⑵推敲: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

  4.贾岛犹豫不决是因为,韩愈认为用“敲”比“推”好是因为:“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敲”字更能衬托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5.读了片段,我认为贾岛是个认真严肃、锲而不舍的人,韩愈是个胸怀宽广、喜爱人才的人。

  6.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这一典故出自我国唐朝诗人贾岛的诗《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

  7.本课讲的是唐朝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8、人们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而经过斟酌过的文字往往就能成为一首诗或一篇文章里的“点睛”之笔。如:宋朝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一个“绿”字。

《推敲》阅读答案5

  贾岛①初赴举,在京师②。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③京兆尹④,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⑤,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⑥,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注释】①贾岛:唐朝诗人 ②京师:京城 ③权:代理 ④京兆尹:京城地方长官 ⑤第三节:指韩退之仪仗的第三节 ⑥象外:现实生活,眼前事物之外。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得: ② 炼之未定 炼:

  ③观者讶之 讶: ④岛具对所得诗句 具:

  9.下面句中与“观者讶之”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的是( )(3分)

  A.引手作推敲之势 B.炼之未定

  C.退之立马久之 D.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10.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3分)

  答:

  11. 你认为“僧敲月下门”和“僧推月下门”哪个好?为什么?(3分)

  答:

  12. 下面是唐代贾岛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请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句子。(2分)

  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 ,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参考答案

  8 .①想到 ②锤炼,此指反复思考 ③惊讶 ④祥细 9.B

  10.赞扬了贾岛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

  11.“僧敲月下门”好。夜深人静,以“敲”字衬托,更显寂静。

  1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微波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5)

——《月夜》阅读答案 (菁华5篇)

《月夜》阅读答案1

  【阅读训练】:

  一、

  1、有人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读来最为心酸,为什么?

  2、人们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运用“曲笔”手法中的“他面描写手法(对写法)”,体现古诗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同样,杜甫的《月夜》也如此,请结合诗句欣赏。

  3、“独看”一词是本诗的诗眼,请简要赏析。

  4、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请结合本诗简要阐释。

  二、

  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是什么?

  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3.“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三、

  1.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推断,此诗大约写于什么时候?诗人在哪里?家人又在哪里?

  2.试分析诗歌刻画的形象和诗人通过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感情。

  3.试分析颈联的写作技巧。(注意找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

  【参考答案】:

  一、

  1、①妻子望月“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越发显得妻子的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②诗人“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并不懂得想念,衬托出大人的“念”之深切。“怜”小儿女,也“怜”妻子“怜”自身,“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

  2.、①“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借着妻子的担忧焦虑,衬托出当时自己身陷险境生死难卜的处境;②明明是自己对月思妻,反倒说成妻子对月忆夫,明明自己挂念妻小,夜深不寐,却写妻子望月久立,雾湿云鬟,月寒玉臂。③如此,更显出他们夫妻深厚的爱,也显示出诗人对妻子独居孤村的怜惜。

  3、“独看”一词写出了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作者借用想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长安“独看”明月对妻儿的深切思念。

  4、杜甫生活在一个战祸横飞的年代,一生经历无穷的灾难,而他与人民患难与共,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和创作方法,用诗歌反映了那段苦难的历史。在这首诗中,“独看”的悲苦浸透了天下离乱的悲苦,“双照”的期盼中寄寓了人民对战乱*息的渴望。(联系诗歌的颔联、颈联来阐释也可)

  二、

  1.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莹洁的双臂洒上清寒。

  2.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3.夫妻团圆,“安史之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意对即可)

  三、

  1.安史之乱;诗人在长安;家人在鄜州。

  2.刻画了一个久久伫立望月怀人的妻子形象。忧心忡忡、夜不能寐的诗人,月下深切思念丈夫的妻子和天真幼稚、未谙世事的孩子;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3.一“湿”一“寒”含蓄地写出了眺望之久,思念之深,牵挂之切。诗人不直说自己想家,却想象妻子担心自己的安危,巧妙的换位使得感情更加真挚与深沉。

《月夜》阅读答案2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

  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觜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明日记。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 周:环绕

  B.余顾语坡孙。 顾:回头

  C.志称山周七里有奇。 奇:奇景

  D.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积:所堆积之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B.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既泊,乃命酒肴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3.下列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

  B.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

  C.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

  D.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写的是月夜泛舟君山游览的情景。文中用简洁的笔触和语言,描写了月夜洞庭湖的湖光远景,叙述了有关的神话传说和奇异现象。再现洞庭湖月夜的幽静安谧。

  B.作者认为秋夜出游,没有比在洞庭湖上绕君山更有意义的。但是直到丁卯年,才获得一次环游君山的机会。因此,此次泛舟洞庭湖写下了多首描写君山的诗歌。

  C.农历十六的晚上,风*浪静,作者开船启程,从龙口出发前往香炉峰,直到半夜时分,才在老庙门离船上岸,尽兴而归。

  D.作者一行共六人游览了君山,但是,同归的只有四人。另外的两位僧人半夜返回了庙中。并且因为游兴大作,还破例喝了点酒。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

  ⑵*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⑶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

  参考答案:

  1.C (奇:零数)

  2.D(A、若:比得上;如果 。B、因:于是;凭借。C、以:根据;因为。D、乃:于是,就)

  3.C

  4.A、(B、“此次写下许多诗歌”有误;C、“农历十六”错;D、“另外两位僧人”有错)

  5.⑴不知道古代的人有没有过这个经历?我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环游君山当作美好的愿望,我曾经在诗歌中写下了这个愿望。

  ⑵*视这些云气,变成了横长的形状,云气逐渐上腾,消散不见了。

  ⑶ 月儿高挂在空中,风起浪兴,对着明月和风浪痛饮,大家喝酒都超过了自己的酒量。

  【译文】秋天月夜泛舟湖上是最好的游览;而在这样的游览中,尤以在洞庭湖中环绕君山泛舟夜游为最好。不知道古代的人曾经有没有过这个经历?我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环游君山当作美好的愿望,我曾经在诗歌中写下了这个愿望。现在是丁卯年(同治六年即1867年)农历十五日夜,我才获得一次这样的机会环游君山。

  开船启程,从龙口出发前往香炉峰。月儿从树顶上升起,船在月水相映的湖面如同金碧山水的图画里行进。同游的人是“开上人”“达上人”两个僧人和我的客人黎君,以及我的姓费的外甥和我的孙子吴坡。南边高崖下有十几处闪烁的渔船灯火向着西方前后相接,一个接一个地从我们身旁经过,(仔细地看)原来是渔民摇着小船在捕捞虾子。开上人指着高崖上一棵树对我们说:“这棵古老的樟树无疑有十几个人两臂合抱那么粗,树根被一块大石头围住,那石头一丈多见方。从岳阳城远远望着君山见到的一个树影突现的事物就是这棵樟树。”但是现在在月光中从船中仰望它,觉得它并不是特别的高大。我是初次知道这个情形。客人黎君说“苏轼泛舟游赤壁是在七月十六日,与我们今天泛舟游洞庭湖(七月十五日)只差一天的时间啊。”我回过头对子孙吴坡说:“你看这月不也是在斗星和牛星之间吗?”于是我们一起朗诵了苏轼《赤壁赋》里的十几个句子。

  后来再从香炉峡中出来,稍微偏北行进。刚开船时,风从东南方向吹来,到这时风从背后斜吹。水面越加*静不起波浪,看到了水湾堤岸,想到这里可以暂时停泊。但是,船并未停泊,还是那么航行,经过观音泉口,来到响山(又叫鸣山)之前一起谈起这个地道可以通往吴中(江苏太湖)的事,有人说:“有神仙居住的黄金殿堂,应当在这个下面啊。”夜色降临,月光映照,山和水都静寂无声,那情形仿佛可以访问传说中湘灵和洞庭君。后来又从北进入后湖,不久又转向东面行进,水面映照出岸上的岳州城的灯火之光。云雾从船边出现、升腾,水上弥漫着迷蒙的云气。*视这些云气,变成了横长的形状,云气逐渐上腾,消散不见了。我的孙子吴坡说:“有一天晚上,从沙嘴这个地方可以看见后湖的云气从水面升起,白色的雾团有的像车轮,有的像巨大的水瓮,大约有十多块,就是这个地方。”然而这样,那么这里往下接*山中洞穴,不是应当贮云的山洞吗?山后没有人居住,在山间低洼*整的地方搭建的草棚,是岛上的人来这里躲避水患的。有几只客船停泊在这里,没有喧闹的人声。

  再转而向南行驶,出了沙嘴,穿过柳树林,便可看见老庙门。《(岳州地方)志》记载“君山周长七里有余”,根据我们乘坐的船缓缓地行进(来测度),似乎不止(七里长)。船只停好后,就让人拿出酒菜,用童子鸡搅和着苦瓜,这时候,月儿高挂在空中,风起浪兴,对着明月和风浪痛饮,大家喝酒都超过了自己的酒量。超上人遵守不吃荤的戒律,才稍微喝了一点点,吃了几片梨子,返回到庙里,拿来了准备的茗茶。半夜时分,离船上岸,辞别了超上人及黎君,我们四人顺着上路回家了。第二天记下了月夜游君山的经历。

《月夜》阅读答案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

  答案: 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

  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气。

  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四句诗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文中又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 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4.这一诗段描写了哪几种人物形象?刻画了他们怎样的内心情感?

  答案: 游子、思妇。羁旅之愁,相思之苦。

  另一套题

  1、体会《春江花月夜》深沉、寥廓、宁静、怅惘的艺术境界,并找出有关词句,具体说明

  (①景。诗人把游子与思妇之间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春江潮水”“海上明月”“芳甸”“花林”形成了寥廓、宁静的意境。 ②情。以良辰美景衬出游子与思妇之间的离愁之苦,“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怅惘;又以细节描绘“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表现一种愁苦。③感。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深沉而有意味。)

  2、《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 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 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3、下面两句诗中,在流传的不同版本中出现了不同的用字,请结合你对诗中的情境和意象的理解,为它们选择最为妥帖的字,并说说理由。

  (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句中的“只”字,有些版本作“望”,你觉得作“只”好还是作“望”好?

  (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你觉得作“待”好还是作“照”好?

  (“只”字写出了月圆而缺;月缺而圆,年年相望,只是如此,从来没有两样的明月,人哪里比得上明月之长在永恒的情景,而且与“无”字相对。个人的生命是短 暂即逝的,丰富多彩的人生却是“代代无穷已”的,这样也就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一样获得了永恒。“望”字虽然也写出了江月互望的动作神态,也包孕了望月 之人的怅惘之情;但从前后对应、简洁来说,还是选“只”好。)

  (“待”字表现出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而“照”字只表现出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的悠远和怅惘的意境。)

  翻译: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 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 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斓的色彩,很能引人入胜。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 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 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也在统一之中出现了变化,取得班斓多彩的效果。

  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全诗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作为月的陪衬,主客巧妙地配合,敷以斑澜的色泽,构成一幅如梦如幻般的空明纯美的诗境。全诗由皎洁的月光,铺写到海潮、芳 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良辰美景又与人生的短暂与愁苦构成对应,抒发了诗人淡淡的感伤和幽幽探索的心境。

  一首《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闻一多称“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

《月夜》阅读答案4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

  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①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②秦城: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争取额的两项是(4分)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听到的钟声,还有那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15.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4.AD

  15.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2分)从意境上看,用杨桃、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2分)语言上,这两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月夜》阅读答案5

  江楼月夜闻笛

  刘 沧

  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

  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

  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①愁。

  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

  【注】①二妃:指传说中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

  (1) 诗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的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的首联先点明了时间、地点、景物,渲染了凄清寥落的气氛,奠定了全诗哀怨凄愁的感情基调;其次紧扣诗题抒写自己江楼独处,忽闻笛声的寂寥;“怨”字,还是全诗的诗眼,点明全诗的主旨。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思乡思亲而不得归的愁苦之情。通过借景抒情、用典(或想象、虚实结合等)来抒**感的,诗人借“河汉”“孤雁”“潇湘”之景象写羁旅孤单、思念亲人、离家遥远、归途漫漫之情。“二妃愁”用娥皇、女英二妃想念舜帝之典,从妻子的角度写妻子盼归人之苦。


微波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6)

——《清明》阅读答案 (菁华5篇)

《清明》阅读答案1

  ①我喜欢北方的初冬,我喜欢初冬到郊外、到公园去游玩。

  ②地上的落叶还没有扫尽,枝上的树叶还没在落完,然而,大树已经摆脱了自己沉重的与快乐的负担。春天它急着发芽生长,夏天它急着去获取太阳的能量,而秋天,累累的果实把枝头压弯。果实是大地的骄傲、大树的安慰,却又何尝没有把大树压得直不起腰来呢?

  ③现在它宁静了,剩下的几片叶子,什么时候落下,什么时候飞去,什么时候变化成泥?随它们去。也许,它们能保留在整个的冬天,待到来年春季,归来的呢喃的燕子会衔去这经年的枯叶,去做巢。而刚出蛋壳的小雏燕呢,他们不会理会枯叶的琐碎,它们只知道春天。

  ④湖水或者池水或者河水,凌晨时分也许会结一层薄冰,薄冰上有腾腾的雾气,雾气倒显得暖烘烘呢。然而,太阳出来了。有哪一个太阳比初冬的太阳更亲切、更妩媚、更体贴呢?雾气消散了,薄冰消融了,初冬的水面比秋水还在明澈悠远,不再有游艇扰乱这*静的水面了,也不再有那么多内行的与二把刀的垂钓下钩者的贪婪。连鱼也变得温和秀气了,它们沉静地栖息在水的深处。

  ⑤地阔而又天高。所有的庄稼地都腾出来了。大地吐出一口气,迎接自己的修整,迎接寒潮的删节。当然,还有瑟瑟的冬麦,农民正在浇过冬的“冻水”,水与铁锨戏弄着太阳。场上的粮食油料早已拉运完毕,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在整理谷草。初冬,农民也变得从容。什么适时播种呀,龙口夺粮呀,颗粒归仓呀,那属于昨天,也属于明天。今天呢,只见个个笑脸,户户紫烟,炕头已经烧热,穿开裆裤的小孩子却宁愿呆在家门外边。

  ⑥这时候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游人与过客已经不那么拥挤。大地、花木、池塘和亭台也显得悠闲,她们已经没有义务为游人竭尽全力地显示他们的千姿百态。当她们完全放松了以后,也许会更朴素动人。而这时候的造访者,才是真正的知音。连冷食店里的啤酒与雪糕也不再被人排队争购,结束了她们大红大紫的俗气,庄重而又安然。

  ⑦到郊外、公园、到田野去吧,野鸽子在天空中飞旋,野兔在草棵里奔跑。和它们一起告别盛夏和金秋,告别那喧闹的温暖,去迎接漫天晶莹的白雪,迎接那盏盏冰灯,迎接房间里跳动的炉火,和火边的沉思絮语,迎接新年,迎接新的宏图大略,迎接古老的农历新年,二踢脚冲上青天,还有一种花炮叫做滴溜,点起来它就在地上滴溜滴溜乱转。

  ⑧初冬,拨响了那甜蜜而又清明的弦,我真喜欢。

  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贪婪( )

  ②栖( )息

  ③(suǒ) 碎

  ④消(róng)

  2.作者描写了北方初冬的哪些景物?

  答:

  3.作者为什么喜欢北方的初冬?

  答:

  4.文章第②段加线的“沉重的与快乐的负担”具体指什么?

  答:

  5.文章第⑦段一连用了六个“迎接”,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参考答案:

  1.①lán ② qī ③琐 ④融

  2.作者描写了北方初冬的大树、水面、田野和花木亭台

  3.因为北方的初冬拨响了作者那甜蜜而又清明的心弦。(意思对即可)

  4.是指大树在春天急着发芽和生长,在夏天急着去获取太阳的能量,在秋天枝头被累累的果实压弯。(意思对即可)

  5.用六个“迎接”,展现出众多美好的事物,使人获得一种审美的满足,激发了人们对生活、对未来的一种热爱和向往。

《清明》阅读答案2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24节气有关。记载了24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1.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 )

  A.将社会活动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在清明节,人们祭拜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清明节继承了上巳节的一些传统,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D.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2.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节日。

  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清明的节气特点。

  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魂,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此消失。

  D.在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答案:

  1.A

  2.B

  3.C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A项:不能体现人文精神,与题干不符。

  2.试题分析:A 项,原文是清明节的*俗与上巳节有关。C 项,原文是清明节的 起源与寒食节有关 插柳是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之一,而不是起源之一。 起源与寒食节有关。D 项,插柳是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之一,而不是起源之一。

  3.试题分析:C项:踏青和招魂续魄是上巳节的两项活动内容。

《清明》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1.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甚情绪灯前”中的“甚”字在曲中的作用。(2分)

  2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景物气氛对表达感情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

  1.“甚”字,领起“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句,由景及情,表达了客子(游子)的愁苦情怀。(2分)(评分:写出“领起”或“由景及情”,1分;情感,1分)

  2.(共5分)这首元曲开头写的是风雨梨花日渐凋零的景象,这个景象与客居游子心情相协调,正面衬托了悲的心情;(2分)末尾写的是春来柳发的良辰美景,这景象与游子心情相矛盾,反衬了悲的情感。(1分)这样一首一尾、一正一反,从两个角度烘托了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和失意情怀。(2分)

《清明》阅读答案4

  *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

  黎孟德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归来。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跳板在卸货。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乎接*船帮,而卸完货的船只,则吃水较浅。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桨;河对岸,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蒿竿撑住桥洞顶端。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围绕这一紧急事件,作者远*照应,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挤满摊贩,店铺林立,百业兴旺。两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不知所从。桥上一官员骑马过桥与一小轿相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旁边有人在看热闹。桥上下来一辆驴车,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摇头晃脑,漫不经心,缆绳也晃悠着,观者注意到此,多会心一笑。临河的茶肆中,茶客们或*间闲谈,或临窗眺望,好不闲适。

  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衔接城内外,过渡自然。进城后,画面节奏放缓,城内道路纵横交叉,沿街店铺鳞次栉比,人物举止从容舒缓,或结伴而行,或揖让为礼,有官绅士兵、和尚乞丐、说书卖艺人……城里有官府宅第,有酒楼当铺,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香醪”、“孙羊店”等,一派繁荣有序的都市景象!

  《清明上河图》运用*传统“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远*人物,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楼房屋,小见铺内刀剪,无不刻画清晰,而又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如此头绪众多、人物繁杂而无一处败笔,真可让人叹为观止!

  这幅生动地记录了*12世纪城市生活的巨大风俗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绘画的骄傲。

  (选自《读懂*》,有删改)

  1.下面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描绘城里富贵人家扫墓归来的情景,巧妙地交代了时间和当地的风俗*惯。

  B.画中巍峨的城楼以及城门内外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构成了整幅画的最高潮部分。

  C.画中景物,大到城楼,小到刀剪,都刻画得精细清晰,比例协调,无一处败笔。

  D.用“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画卷,形象展现了北宋的生活风貌。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纷繁丰富的内容的?为什么这样写?(4分)

  答案:

  1.B

  2.是按画面的空间的空间顺序展开描述的。这样写因为:第一可以清晰地展现画面,使读者思路清晰,第二能恰当的把清明上河图的雄伟,美丽及其所能成为*画骄傲的.原因交代清楚。

《清明》阅读答案5

  冬至这天特别阴冷,太阳在中午时分勉强露了一下脸,如同病人应酬时挤出的苦笑。就在这天,望龙的父母跌入了悲喜交集的泥淖。望龙的父亲被确诊为肝癌,而且是晚期,而望龙在省中学生奥数竞赛中获奖,而且是一等奖。透心的悲凉与由衷的喜悦如冰炭同炉,如火烧水浇。

  手术前,望龙的父亲斜躺在病床上,带着与家人诀别的庄严沉重,召集至亲好友商量交待有关事宜。提起儿子,望龙父亲的眼中闪出了神采。儿子望龙正在一所寄宿制的省属重点中学读高三,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望龙的妈妈、舅舅、叔叔几乎一致主张,这件事要瞒住望龙。孩子明年就要参加高考,扒扒算算只有六个月了,不能有一丝一毫影响孩子的学*。每周日一如既往地由望龙的妈妈送饭送菜。望龙的妈妈要高高兴兴,不能露出一丝破绽。孩子放假,就说爸爸出差了。总之,要瞒得严严实实,瞒得滴水不漏。

  望龙的父亲虽然没有下不了手术台,但发现已经大面积扩散了。医生预言只有三五个月。在医院住到年根岁底,还是回了家。实际上只放了十天寒假的望龙天天埋头做作业,忙得连油瓶倒下来都不扶。望龙的妈妈告诉望龙说爸爸得了甲肝,是传染病,最好不要接*。一心只忙学*而又十分听话的望龙只知道爸爸生病了,也没有在意。开学时,望龙跟爸爸招呼都没有打,就在妈妈的催促声中离家返校了。

  春天万物生长,生机蓬勃,望龙的父亲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逃过大冬,逃不过清明”。望龙的父亲终于在临*清明时被无常带走了。

  清明这天也特别阴冷。“好日不现中。”太阳偏偏在中午时分勉勉强强露了下脸,显得有气无力。就在这时,望龙的班主任张老师接到了望龙叔叔打来的电话。望龙的叔叔告诉了张老师,望龙的父亲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不幸去世。打算今天下午四点钟破孝。破孝、火化、下葬等丧仪非儿子不可。这些环节本来需要三天,考虑到望龙学*紧张,准备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完成,特向老师请假二十四小时,明天晚上一准送孩子返校上晚自*。张老师迟迟疑疑吞吞吐吐地说,本来是可以多请两天假的,可是明天下午安排了语文模拟考试。望龙的叔叔思谋了一下说,那不耽误考试。望龙的叔叔恳请张老师做一下望龙的思想工作。

  张老师随即到学生宿舍找到了望龙,把他带到办公室。张老师首先肯定了望龙的学*态度和学*成绩,接着指出当前这一阶段的战略地位和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张老师诚恳地说,这个时候,人要排除一切干扰,全身心地冲刺。然后,张老师才告诉望龙父亲去世的消息。望龙一愣,头脑一片空白,夺眶而出的泪水在脸上奔流。稍事停顿后,张老师有情有致地朗诵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古训,有声有色地评述起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腐刑之辱而隐忍苟活,克服个人感情的大丈夫气慨。张老师补充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有生必有死,不足为怪。张老师希望望龙节哀顺变。张老师不希望望龙沉溺于悲痛之中,从而对不起自己,辜负家长和学校的厚望。

  望龙踏进家门,看见穿好老衣放在铺上的父亲,放声大哭。望龙的外公外婆、舅舅姨娘、叔叔婶婶连忙劝止。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人死不能复生,你还有个把月就要高考了,千万别哭伤了身体,哭坏了脑子。孩子!听话!不准哭了!第二天中午,叔叔安排好车,叫他上车返校时,望龙抱住骨灰盒不肯离去。叔叔用手机又接通了张老师的电话。张老师既诚恳又沉痛地说,望龙同学,你要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告慰你父亲的在天之灵,模拟考试在急,学*比什么都重要,你不能感情用事,以小失大!

  走进考场的望龙又投入了紧张的考试之中。第四大题是阅读一篇题为《奔丧》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看完《奔丧》,望龙又泪流满面了。*静以后,面对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奔丧,望龙左思右想,绞尽脑汁怎么也不明其意,最后只得留下空白,付之阙如。

  小题1: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提起儿子,望龙父亲的眼中闪出了神采。

  (2)望龙一愣,头脑一片空白,夺眶而出的泪水在脸上奔流。

  小题2:小说以“清明”为题,为什么?(4分)

  小题3:结合上文具体内容,说说你对张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4分)

  小题4:文章结尾处,写到刚参加完父亲丧礼的望龙却写不出“奔丧”一词的意思,“只得留下空白,付之阙如”。你认为此处的空白仅仅只是试卷上的一处空白吗?你还想到了什么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感受。(4分)

  参考答案:

  【1】(1)说明儿子是病重中的父亲唯一的骄傲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柱,表现出儿子在父亲心中的分量之重,父亲对儿子寄予的希望之大。(2)表现出望龙在突然得知父亲病逝的噩耗之后无法抑制的悲伤和愧疚之情。

  小题2:望龙父亲在临*清明时去世,葬礼在清明举行,主要事件发生在清明这天。“清明”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民间祭祖、扫墓的日子。这里以“清明”为题,营造了一种阴冷悲凉的气氛,切合作品内容和主题。

  小题3:文章有三处写到了张老师:

  (1)当望龙叔叔向张老师请假时,他迟迟疑疑吞吞吐吐地说:“本来是可以多请几天假的,可是明天下午安排了语文模拟考试……”

  (2)他告诉望龙父亲病故的消息时,首先强调学*的重要,并把望龙父亲的死看成是一种“干扰”,面对悲伤的望龙,还*静地朗诵古训,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足为怪。

  (3)当望龙沉浸在悲痛之中不愿返校时,张老师劝慰他:学*比什么都重要,不能感情用事,因小失大。由此可见,张老师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视学生分数高于一切,视学生前途高于一切,同时,他又是一个严重忽视人伦亲情,忽视学生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引导,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人格被扭曲了的典型人物形象。(能联系某一处内容具体分析2分,能辩证看待张老师形象2分)

  小题4:此处的空白显然不仅仅是试卷上的空白,它还喻示了另外两个方面的空白。

  (1)亲情的空白。所有亲人的关心只是为了望龙能考出好成绩,这不是一种完整的和真正意义上的亲情,而是一种畸形的亲情。孩子在这样的亲情包围中,会逐渐失去那份纯朴的也是最可宝贵的情感。

  (2)教育的空白。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视分数为**,却迷失了教育的终极价值,不明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培养个性健康、情感丰富、人格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人。(能选择某一方面谈感受即可给4分)

  小题1:

  试题分析:

  (1)抓住“望龙的父亲被确诊为肝癌,而且是晚期,而望龙在省中学生奥数竞赛中获奖,而且是一等奖。透心的悲凉与由衷的喜悦如冰炭同炉”和“儿子望龙正在一所寄宿制的省属重点中学读高三,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即可概括出“闪”在这里“说明儿子是病重中的父亲唯一的骄傲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柱,表现出儿子在父亲心中的分量之重,父亲对儿子寄予的希望之大”。

  (2)抓住“一心只忙学*而又十分听话的望龙只知道爸爸生病了,也没有在意。开学时,望龙跟爸爸招呼都没有打”和“张老师才告诉望龙父亲去世的消息”即可明确。

  小题2:

  试题分析:从全文内容来看,主要事件发生在清明,而且结合“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民间祭祖、扫墓的日子,再从文中天气的描写“清明这天也特别阴冷”是渲染了阴冷凄凉的气氛,因此概括出“望龙父亲在临*清明时去世,葬礼在清明举行,主要事件发生在清明这天。“清明”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民间祭祖、扫墓的日子。这里以“清明”为题,营造了一种阴冷悲凉的气氛,切合作品内容和主题”。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题目时,要找出写到了张老师的句子,再结合内容具体去分析人物形象,要辩证看待张老师形象。

  小题4:

  试题分析:结合文章内容,望龙答不上题目,所以是“空白”,但从深层次来看,望龙刚刚奔丧回来,却不知“什么叫奔丧”,文中无论是家人还是教师在文中都认为取得好成绩应该是望龙的唯一的任务与选择,这说明了亲情的空白,也表现了教育的空白,具体答题时选择某一方面谈感受即可。


微波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7)

——《燕子》阅读答案 (菁华5篇)

《燕子》阅读答案1

  一对黑色的燕子,撞在我的玻璃窗上。我连忙把窗子打开,这一对小客人却又忽然不见了。窗外是一片绿色的春天……

  我在窗口等着,等待这春天的使者,这幸福的使者。我的心也在发芽,也像迎着春风的嫩叶,在枝头上眺望。

  燕子终于又回来了,衔着泥草,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在我的房角上,造起一座白色的小房子。一会儿,它们又出去了,又回来了,并且吱吱地叫着,仿佛在向我报告它们的劳动成果,向我分享它们的快乐。

  接着,它们又出去了,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衔来了一条又肥又绿的虫子,它们就饱饱地吃了一顿。吃完了,它们在窗外唱了一会儿歌,又朝它们那还未建成的房子飞去了。这中间也回来过一两次,不是衔着泥沙,就是抬着树枝……

  燕子,燕子,我知道你们是在劳动中,才变得如此矫捷!也知道你们是在劳动中,吸取了太阳的光亮,才使自己黑色的羽毛变得如此闪亮。甚至你们那火红的嘴唇,也是涂上了太阳的颜色,才变得如此艳丽!啊,你是春天的使者,劳动的使者!

  (1)在文中用“——”画出作者描写小燕子劳动场面的语句。

  (2)本文重点描写了燕子_________的活动。在等待燕子时,作者的心情是____________。

  (3)“我”赞美了燕子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燕子终于又回来了,衔着泥草,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在我的房角上,造起一座白

  色的小房子。

  这中间也回来过一两次,不是衔着泥沙,就是抬着树枝……

  (2)建房子充满希望

  (3)“我”赞美了燕子勤劳的精神。

《燕子》阅读答案2

  我们家养了一只小黄燕,黄色的羽毛,黑而小的眼睛,尖尖的嘴。起初我对它并不在意,总觉得它有它的世界,我有我的天地。只是当爷爷奶奶给它喂食的时候,偶尔看它两眼,因为我有好多事要做,才懒得管它呢!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爷爷奶奶总是叫我去给小黄燕喂食。开始我很是不耐烦,但经过一个多星期对小黄燕的喂养,我觉得在它身上好像多了些什么似的。不知不觉地,我开始注意它,观察它了。

  黄燕除了吃小米外,特别爱吃菜叶,而且动作很敏捷,吃饱后,总是很悠闲地用乖巧的小嘴梳理自己的羽毛。原来它也是那么爱整洁。我不由自主地看了一下自己的身上,觉得有些惭愧,怪不得家里人总是叫我注意清洁卫生。我似乎明白了许多,开始爱我的小黄燕了。

  清晨,每当我醒来时,便听到它那时而短促、时而悠扬的鸣叫声,十分美妙动听。那叫声把我的思绪带到深山、带进树林、带上蓝天,带进白云,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使我觉得心旷神怡,思绪万千,使我产生了拥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是啊,要是我们能够随时注意观察和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我们会得到很多知识和明白很多道理的,也会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偶然()

  内疚()

  灵巧()

  希望()

  (2)读读文章最后一段,用“要是……会……也会……”说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文中画“”的句子,并联系上下文说说“我”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小作者在写对黄燕的喜爱过程中,从()到注意它,()它;通过观察,觉得小黄燕()了,它美妙动听的叫声,使小作者产生联想,从而得到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偶尔惭愧敏捷愿望

  (2)要是我们人人热爱环保,人居环境会更好,资源也会得到更好的节约。

  (3)黄燕都知道爱整洁,我们更应该注意卫生清洁。

  (4)懒得管它观察很可爱更是我们能够随时注意观察和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我们会得到很多知识和明白很多道理的,也会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燕子》阅读答案3

  燕子

  ①四月里来了插秧的神,他种下明亮的雨水。飞快的燕子一掠而过——又是谁在挥动这把收割的黑亮镰刀?

  ②穿黑衣的燕子是害虫的捕快,它们保持着良好的战绩。在农家,谁的檐下筑有燕巢,被看作一件吉祥的事,这意味着他们的慈善取得了燕子的好感和信任。当然这仅是针对家燕的宽容政策,因其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金丝燕可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了。它们吞下苔藓、海藻,和着唾液制成的燕窝,据说具有祛痰止咳、养颜生津的疗效。极高的经济价值给燕子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每到繁殖季节,采摘燕窝的人们纷纷攀附在岩壁上,掠走燕子的家园。大部分繁殖的燕子还会重建它们的巢,大部分贪婪的手还会再次伸来。周而复始,精疲力尽的燕子已没有足够的唾液,最后它咳出鲜血来建造最后的巢,这就是价格昂贵的血燕窝。采摘者当然不会放弃这血凝的建筑,无人顾及那些摔死在岩底的无辜小燕和悲愤、劳累而至死的老燕。调补身体的人从来不去想,一个燕窝往往意味着发生在燕子全家的惨案。

  ③躲过重重的干扰和考验,幸存的燕子终于成为飞禽中的佼佼者。有一种刺尾雨燕,飞行时最高时速可达300公里。还有的雨燕,能在空中飞行长达三年之久,觅食和休息都在空中进行。这是出自对于飞行几*疯狂的热爱。再胆怯的乌儿也不至于不敢在荒凉之地歇脚一刻,只有强烈的热爱才能解释它数年的不息。就像溜冰运动员,燕子快速的飞行曲线充满了几何意义的美感。米什莱曾称燕子为“空中王后,他强调为了成为最优秀的飞行专家,燕子作出了重大牺牲。雨燕的双翅特别发达,但它的足部几乎完全萎缩,失去了奔跑和蹦跳的能力,只能在地面上勉强地爬上几步。身体几乎残疾的燕子,创造了一幕伟大的悲剧。

  ④我看到通往完美的路径从来不是闪光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危险与黑暗,充满了必然的苦痛与牺牲。

  ⑤许多科学家穿越真理的巅峰,却丧失基本的生活技能;艺术家掌握了高超的手法,却不能胜任最简单的生计——其实,这中间包含着人生最严肃的内容。为了绝对化的理想,他们付出非凡而辛酸的努力。这是生命的豪赌啊,这是对真理的全部捐献。我知道一位热爱芭蕾的小姑娘,为了实现梦想,她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几乎在残酷中压迫自己,以至于这种追求已失去了任何快乐的表貌。她曾为芭蕾多次受伤,但她现在再也不会受伤了,因为最后一次,她造成了致命的骨质损坏,再也无法在舞台上打开花瓣一样的衣裙。生命的残酷在于,往往不能按正比把辉煌交给努力。在那条道路上,有人达到,有人负伤,有人死去,但所有的人都在说明:牺牲是前提,是先决与必备条件——正如燕子所村出的巨大身体代价。但正是在苦难与残酷中所展现的执着里,燕子体验着至深的生命狂喜。

  ⑥燕子身上凝聚的力量令人肃然起敬。人类抄袭燕子的服装式样,制成名为燕尾服的西式晚礼服。这在燕子只是件*常的生活装、工作服,而在人类那里,只是在某些正式、隆重的场合才穿,仿佛隐蔽委婉地表示着对燕子的敬意。

  1 5.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还会”“当然”“从来”等突出表现了

  。(2分)

  l 6.联系上下文,具体写出第④段文字在结构上的作用。(3分)

  1 7.第⑤段中说,“其实,这中间包含着人生最严肃的内容”,这里“最严肃的内容”指的是什么?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l 8.联系全文回答,“燕子身上凝聚的力量令人肃然起敬”的原因是什么? (4分)

  1 9.阅读课文《紫藤萝瀑布》选段,结合上文内容答题。(4分)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瀑布。

  苦难和不幸是一切生命体都可能遇到的现实命题。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尽管遭遇了许多无情的摧残和戕害,但仍然“装满生命的酒酿”,“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洞流上航行”,从而“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瀑布”,自然因此而绚丽多姿,生命因此而高贵。请结合以上材料和对《燕子》一文的阅读感悟,谈谈你所受到的人生启迪。

  参考答案:

  15.燕窝采集者的贪婪自私和作者对这种无情掠夺的谴责与不满。(意思对即可,2分)

  16.承上启下(答“过渡”也对,1分),由上文对燕子的描写转入下文对为了事业而付出巨大牺牲的科学家、艺术家等的热情赞美。(意思对即可,2分)(以上回答共3分)

  17.为了绝对化的理想,他们付出非凡而辛酸的努力(答“牺牲是前提,是先决与必备条件,,或“生命的残酷在于,往往不能按正比把辉煌交给努力”也对,3分)

  18.(1)在困苦中营造家园,周而复始,锲而不舍,直至咳出鲜血\劳累致死也在所不辞。 (2)为成为最优秀的飞行专家,身体几成残疾亦无怨无悔。(以上回答意思对即可,共4分)

  19.不设统一答案。(内容合理,2分;语句通顺,2分。共4分)示例:阳光总在风雨后,生命的历程和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苦难和不幸,咬定目标不放松,锲而不舍地努力再努力,在不懈的追求过程中绽放最美丽的生命花朵。

《燕子》阅读答案4

  桐花声里燕子飞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梧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地开了,再不是那个姗姗来迟娇羞如同林妹妹的样子,而开得如同王熙凤一样泼辣。院子其它的花早已谢了,你从井边担水进屋的时候,有几片落在那清冽的水上。你那年才十三岁,还不能完全担起那一担水,摇摇晃晃的,那些细小的花儿跟随着水桶晃动,有几朵溅落了出来。你恍然想起读过的诗句来:莫道春花已殆尽,点滴桐花春不老。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个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你从祖父那厚厚的书箱里掏出几本线装书来,然后便学着祖父的样子摇头晃脑读了起来,夹道春花不胜锦,不见桐花笑春风不俗媚眼发暗香,点滴便知桐花否春风不忘遗落痕,催得桐花半醒来读着读着,春风又来了,那些淡蓝色、状如喇叭的花朵儿落了下来,落在那些竖排版的纸上,清香悠远。燕子们衔着草籽儿从落花中穿过,进了屋,停在那根桐木横梁上,它们的笑声像桐花那样在春风中飘着。

  ③离开故乡有好几年了,不见桐花有好些日子了,前夜偶翻那些线装书,读晏殊词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没有想到又与梧桐相逢了。今夜正是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的时分,院子里的那几株梧桐又浮了上来。六岁那年,一不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了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中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的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母亲远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院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来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地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却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了,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选自《青年文摘》20xx年第14期)

  阅读题:

  1.语言品析。文章第①段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梧桐树?这样写的好处有哪些?

  2.文意概括。请用一句话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答题提示: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准确地概括。

  3.句子品析。文末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有着怎样的蕴意?

  答题提示:结合主旨来回答。

  参考答案:

  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梧桐树的生长姿态。

  2.梧桐树默默陪伴着人们春天的生活。(符合文意即可)

  3.寄托着南来北往的奔波的人对家的关切。

《燕子》阅读答案5

  一对黑色的燕子,撞在我的玻璃窗上。我连忙把窗子打开,这一对小客人却又忽然不见了。窗外是一片绿色的春天……

  我在窗口等着,等待这春天的使者,这幸福的使者。我的心也在发芽,也像迎着春风的嫩叶,在枝头上眺望。

  燕子终于又回来了,衔着泥草,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在我的房角上,造起一座白色的小房子。一会儿,它们又出去了,又回来了,并且吱吱地叫着,仿佛在向我报告它们的劳动成果,向我分享它们的快乐。

  接着,它们又出去了,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衔来了一条又肥又绿的虫子,它们就饱饱地吃了一顿。吃完了,它们在窗外唱了一会儿歌,又朝它们那还未建成的房子飞去了。这中间也回来过一两次,不是衔着泥沙,就是抬着树枝……

  燕子,燕子,我知道你们是在劳动中,才变得如此矫捷!也知道你们是在劳动中,吸取了太阳的光亮,才使自己黑色的羽毛变得如此闪亮。甚至你们那火红的嘴唇,也是涂上了太阳的颜色,才变得如此艳丽!啊,你是春天的使者,劳动的使者!

  (1)在文中用“——”画出作者描写小燕子劳动场面的语句。

  (2)本文重点描写了燕子_________的活动。在等待燕子时,作者的心情是____________。

  (3)“我”赞美了燕子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燕子终于又回来了,衔着泥草,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在我的房角上,造起一座白

  色的小房子。

  这中间也回来过一两次,不是衔着泥沙,就是抬着树枝……

  (2)建房子充满希望

  (3)“我”赞美了燕子勤劳的精神。


微波阅读答案 (菁华5篇)(扩展8)

——《父子》阅读答案 (菁华5篇)

《父子》阅读答案1

  德民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明娃回来看看吧!德民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德民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德民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德民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德民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德民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德民老汉一句“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德民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价化肥都搞不到。德民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德民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明娃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德民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德民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德民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哈?德民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年轻人逗趣地说:吹牛吧,你明娃要是个大官,肯定也坐那铁壳子车。叫你娃开铁壳子车送你回来。

  德民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

  德民老汉说,在城里两无就待腻了,对明娃说俺要回村呢。娃就要打汽车票。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你就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来车。瞧瞧,排场不?红颜色,姓说吉利。德民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

  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德民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德民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德民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

  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村主任来找德民老汉,老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

  主任交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德民老汉就进城找明娃,没待两天就回来了。村主任问,打井的人来了没有?

  德民老汉说,明娃说了,这旱是全省旱,要那啥,统筹解决。村主任说,屁,等到统筹咱全村人都喝西北风了。德民老汉从布袋子里拿出一摞子钱,娃说了,让咱自己先打井干着。这是娃自己的五万块钱。你干不干?

  干,全村人砸锅卖铁也得打井抗旱。

  德民老汉病了,病得不轻。迷糊中的德民老汉嘴里念叨着:“井……水……”

  德民老汉去了。明娃从省里回了村。第二天村里来了一排溜大车小车,有省里、市里、县上的。村里人这才相信德民老汉的娃真是在省里当大官呢。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德民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

  德民老汉的坟前摆放着几个大碗,碗里盛的是刚刚从机井里打出来的清凉凉的水。

  (根据刘建超小说《清》改编)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从德民老汉的病很严重村民提出叫回他的儿子明娃写起,引出了诸多往事。

  B.德民老汉说“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却无人相信,成为贯穿全文的一个谜,到结尾才揭出谜底。

  C.德民老汉每次在城里明娃家住的时间都不长,主要原因就是德民老汉的生活*惯和城里人的生活不同。

  D.小说写了一个偏远村子的故事,作者通过描写村民的言行表现出村民的自私无知,也显出了村子的封闭落后。

  5.请结合德民老汉对村民的态度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6分)

  6.明娃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却在最后出场,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6分)

  阅读答案:

  4.D(3分)(“村民的自私无知,也显出了村子的封闭落后”分析不当)

  5.①热情大方,乐于助人,每次从城里回来都给乡亲们带各种吃食,热心帮助村里人买化肥、打机井。②脾气好,没有心计,不会向村人证明自己的儿子当大官,被村民问得无话回答。③有虚荣心,经常给村里人说自己儿子当大官。(每点2分,共6分)

  6.①将悬念留到最后,提升读者的阅读趣味;②通过父亲的言行间接刻画表现儿子,构思独到;③明娃不出场带来村民的猜测与不相信,更能衬托表现出明娃清廉公正的特点;④明娃不出场,村民表现真实,有利于展现村里的人情世故,让读者对人物所处环境有更多了解。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父子》阅读答案2

  半夜,201宿舍的聚会散了。应邀来的几位女同学,各人颊上带了半醉的酡红,相挽而去。桌上地下,尽是残羹剩汁,果壳糖纸。同房的几位,歪倒在床上,沉浸在醉饱的酣畅里。独有陈双喜,神思恍惚,坐立不宁。

  转了几圈,他走出宿舍门,立在楼廊眺望夜色里显得十分空旷的校园,心里纳闷:“怎么回事,爹还不回?”

  上午,他从僻远的乡下赶回学校,老爹与他同路,挑一担自做的扫把来城里卖。下午,老爹卖完扫把,赶来学校,将所得的60元钱交给双喜。因为晚了,只好歇一晚,明日再赶路回家。同宿舍的同学都到齐了,商议着晚上聚会一次,把班上的几位女同学也请来了。双喜虽然口里赞同,但一想到爹,心里甚是尴尬:爹那身粗布衣裳,一双满是老茧的大手,黑皱的面容,更有那乡下汉子的粗俗谈吐,让女同学见了,怎好意思?没奈何,买来张电影票,把爹支出去了。愉快的聚会中间,他生怕老爹突然走回来,让他难堪。

  可是,此刻聚会已散,电影也早该演完了,还不见爹回来?莫非他老人家赌气回乡下去了?

  想到这儿,双喜心里打起鼓来了,连忙下去探寻。偏西的月儿被云层遮住了,校园内道路幽暗,少有行人。转了几处,向校传达室,冷饮店和俱乐部几个还亮着灯的处所打听,都没有结果,只得闷闷走了回来。到宿舍附*,偶然朝东端一望,只见垃圾站附*的一棵树下,有点红光一闪一闪,似有人在抽烟。

  陈双喜疾步走过去,那黑影站起来,拍拍屁股,咳了两声。

  “啊,爹,您怎么坐在这儿?”

  “这里不好吗?你们的聚会结束了?”

  老爹只淡淡地应了一句,掷掉烟头,弯腰拿起一个东西,递给双喜。“刚才给你们屋子做了个扫把呢,你拿回去。”原来,老爹下午来到儿子宿舍里,看到那脏乱不堪的样子,想找个扫把将屋子清扫一番,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只扫把,原来那只只剩下把柄了,就后悔自己没有带一只来。晚上看完电影后,又想起扫把的事来了。于是便去木工房讨了木棒、棕索之类,不一会儿工夫便做成了一个新扫把。走到宿舍门口,见儿子和同学们正在喝酒聚会,热闹非凡,便默默地走开了。在校园转了几圈后,索性坐到大树下抽起烟来。儿子的心事,他自然明白。但也晓得自己这副模样很不体面,因而也不怪罪儿子。这会儿,见双喜有些不愿拿扫把,心里便不痛快了。攥着扫把的那只粗黑的大手微微抖动着。

  “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

  第二天,201宿舍,除了陈双喜,其余几位直睡到日当正午才醒。睁开朦胧的双眼,都惊喜地发现,夜里狼藉不堪的宿舍,现在却整理得井井有条,地光桌洁,门角处,还添了把崭新的扫把呢!

  1。请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答:

  2。文中“老爹”和陈双喜各是怎样性格的人?

  答:

  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的含义?

  答:

  4。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塑造“老爹”形象,请举一例作具体分析。

  答:

  5。“老爹”留下的只是60元钱和扫把吗?请谈谈你的感悟。

  答:

  参考答案:

  1。父亲来校看双喜;双喜为聚会安排父亲看电影;双喜不愿接受扫把,父亲动怒;双喜转变。

  2。“老爹”:勤劳善良,节俭,爱子,善解人意,教子有方等。陈双喜:热爱父亲,爱慕虚荣,知错能改

  3。点拨: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扫把所代表的节俭、勤劳的品德不会让人丢面子。

  4。(略)

  5。点拨:⑴发扬父辈的美德;⑵珍惜父母之爱;⑶善待父母之爱;⑷要学会感恩。

《父子》阅读答案3

  (2)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3)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4)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5)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6)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7)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8)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9)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10)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儿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

  (11)父亲夸,好儿子!

  (12)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13)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14)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15)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16)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17)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了一串长音。

  (18)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然而,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怕父亲改变主意,怕父亲不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19)风吹到脸上,夹杂着雾气的潮湿,多少有点儿刺骨的感觉。

  (20)但儿子身上很快淌了汗,而且额上的汗珠已如小虫子似的爬来爬去。

  (21)父亲转过身来问,累吗?爸驮你一会儿。

  (22)儿子咬紧牙关说,不要!然后把胸脯挺得树一样直。

  (23)临*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24)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25)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一场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26)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27)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师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28)儿子当然看到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29)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30)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31)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儿子对父亲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的母校,那家伙!

  (32)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33)儿子什么都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心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34)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xx年第11期)

  1.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6分)

  → → →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2.8-12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5分)

  3.儿子对父亲怀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5分)

  4.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也有不符合的,试作分析。(4分)

  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

  (符合)第 句。

  (不符合)第 句。

  5.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写出两点)(6分)

  参考答案:

  1.(6分)父亲对儿子夸母校 父亲带儿子去看母校 儿子进了母校

  2.(5分)示例一: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父子贫苦、艰难的生活现状,(2分)是父亲希望儿子读母校的原因之一(或是父子对母校的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原因)。(3分) 示例二: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儿子的孝顺、懂事,(2分)使下文儿子进母校等情节显得真实可信。(3分)

  3.(5分)①敬佩(羡慕)之情。他以为父亲读过书,是个了不起的人。②感恩(感激)之情。他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未答出感激、感恩要点的,酌情扣分)

  4.(4分)(符合)①③因为父亲是个没文化的农民,对虚拟的母校只能含糊其词。(2分)(不符合)②因为父亲是个没文化的农民,说不出这么文绉绉的话来。(2分)

  5.(6分)示例:①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1分)他对儿子的教育是通过虚拟的美好母校,激发儿子的上进心。(2分)②父亲是个有眼光的人,(1分)他深知有知识有文化能改变人生的道理。(2分)③从爱子之情或任劳任怨作答亦可。(未答出教子有方要点的,扣2分)

《父子》阅读答案4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去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骂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节选自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1.请用“‖”将上段文字分为两层,并概括各层大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了父亲的哪三件事?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本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父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指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亲带着孩子们“玩”,你觉得这像一个父亲吗?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孩子头”。║春天…… 第一层:总写父亲的为人。第二层:具体写父亲对孩子的随和。

  2.(1)父亲带着孩子放风筝;

  (2)父亲为孩子做玻璃玩具;

  (3)父亲为我们做玩具灯。

  3.父亲喜爱孩子,爱带着孩子玩,是一个很随和的人。

  4.特定称谓

  5.如:其实,父子关系是很微妙的。*的父子一般是缺乏沟通的,大多时候是互相的心领神会。就这样在沉默中,双方度过一生。临了,回头一看,说是父子,莫若兄弟!做父亲的能尽量保持一点童心,与儿女处成兄弟一般的关系,或许是一种较高的境界。那么,推而言之,多年夫妻能否成兄妹?多年母女能否成姐妹?倘如是,人间亲情将更温馨,更融洽。 (言之成理即可)

《父子》阅读答案5

  20岁生日那天,他向父亲开口:我想要一辆车,没有车,太掉价了。父亲皱了皱眉头,这次,他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有求必应:我最*手头有点紧,不过,我有一个朋友在电视台当导演,听说他们那有一档真人秀节目,如果我们去参加,就能获得10万元的现金奖励,那时你就可以买车了。

  起初,他并不情愿,但10万元的诱惑实在太大了。他犹豫了一会儿,还是点头答应了。

  真人秀短剧的要求是,他扮演一个自谋生路的儿子,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生病住院的父亲。而且,如果父亲的病一旦严重的话,他还将背负更大的经济压力。如果失败,自然也就无法得到奖金。而且,他的一切行动都将在摄像机的全程跟踪拍摄下进行,不得有半点弄虚作假。

  他和电视台签了合同后,游戏就正式开始了。

  一周后 ,他手里只剩下100元,而此时节目组又突然告知他:父亲病情突然恶化,急需一大笔钱治疗。

  他明知道这是节目组在故意刁难他,却也无可奈何。而父亲也警告他:你得赶快进入角色,否则奖金就泡汤了,你演得还不如我这个配角,你看我演得多真!他瞧了父亲一眼,父亲脸色都有点煞白了,还真像那么回事!

  节目组催命似的要钱,让他不得不开始四处寻找商机。最后,他终于从日常买菜中受到了启发,他发现社会上有很多空巢老人、上班族和一些腿脚不灵活的人,他们每天买菜都非常不方便,如果有人能把菜送到他们家门口,肯定能赚一笔。

  灵感很快付诸实践,他在网上开了一家蔬菜超市,顾客只要一个电话,他就将新鲜的蔬菜食品送到顾客家门口。

  他的网上蔬菜超市一开张就大受欢迎,他开始每天忙着进货、管理网站、接听订单、送货上门,累得都快散了架。但当一天工作结束后,陪父亲在医院看节目组回放视频时,他就又来劲了,兴奋地对着电脑给父亲一一讲解,心中满是成就感,他没想到自己居然这么能干!

  超市生意越来越火,他又雇了两个人。但此时离约定的4个月期限也越来越*了,游戏很快就要结束。他本以为自己会很高兴,但想起那些天天在家里等他送菜的大爷大妈,以及那些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他竟生出了许多牵挂。

  忙完了最后一天,他带着赚来的20xx元,朝医院飞奔而去。因为一直忙于工作,他已经有10多天没有去看父亲了。现在他成功了,他将获得10万元的奖金!

  然而迎接他的却是一张空空的病床,护士告诉他,父亲已经被转移到太*间里去了,正等着他签字火化。他转身问节目组:我们不是在玩一场游戏吗?这场游戏还有这个环节?

  对你也许只是一场游戏,而对你父亲,却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场大戏!在长长的、冰冷的走廊,他知道了所有的真相:早在半年前,你父亲就患了癌症,他惟一不放心的是自己走后,无所事事的儿子将怎么面对一个人的生活,怎样活下去。左思右想,他才想出了这个办法,于是他找到电视台本来你父亲只有3个月的时间,结果他却多坚持了20多天

  打开父亲生前留给他的最后一段视频,他看到父亲笑着说:孩子,你从小就没妈,所以我一直都宠你、纵你。可以说,是我的富有害了你,但好在这一切已经成为过去。爸给你留了10万元存款,是对你出色表现的褒奖,剩下的钱我都捐了出去,因为爸知道,留给你的越少,你就会越强大。最后,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

  原来,父亲用自己最后的力气,重新把他推到了人生的舞台上

  1,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题目父子游戏的理解

  2,说明加点词语作用 (1)忙完了最后一天,他带着赚来的20xx元,朝医院飞奔而去 ,(飞奔加点)(2)打开父亲生前留给他的最后一段视频,他看到父亲笑着说:孩子,你从小就没妈,所以我一直都宠你、纵你 (笑着加点)

  1父亲要死了,父亲为了儿子的将来,在临死前演了一场戏。

  2(1)儿子想让父亲为他感到骄傲,想让父亲知道儿子长大了,突出了儿子的急切 (2)父亲知道儿子有能力了,不必靠他了,所以是笑着的,突出了父亲的为自己的儿子感到了骄傲。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