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阅读答案汇总五篇

首页 / 阅读答案 / |

  微波阅读答案 1

  微波是一种高功率电磁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线汇聚成方向性极强、能量极高的波束,在空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

  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其杀伤机理可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种。“非热效应”是由弱微波辐射引起的,它会使人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减退。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辐射照射人体,通过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高热,造**员伤亡。另外,微波武器还有一大绝招,即它能穿过大于其波长的所有缝隙以及玻璃等绝缘体,进入目标内部,杀伤里面的人员,甚至连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难逃脱它的“魔爪”。

  微波武器好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当其发射的微波束在目标区

  的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厘米2,—1微瓦/厘米2时,可使相应波段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无法工作;当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增加到10瓦/厘米2—100瓦/厘米2时,则可烧毁任何工作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微波武器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隐形武器能够隐形的关键是广泛采用了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和涂料。微波武器发射出的高能量微波束能使隐形武器因升温而受到破坏,轻则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则即刻融化,变成轻烟一缕。

  12、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3分)

  答:

  13、简述微波武器的构成及杀伤对象。(4分)

  构成:

  杀伤对象:

  14、在文中找出两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①说明方法:

  ②举例分析:

  15、第四段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答案:(二)12、说明了微波武器的杀伤力(答“作用“或”攻击作用“也给分)(3分)13、构成: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杀伤对象:①杀伤人员②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③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答对”构成“给1分答对“对象”给3分。共4分)14、①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②示例:第四段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微波武器的攻击目标非常多。(答对两种说明方法给2分,举例分析正确给2分,共4分)15、不能删去。加上“可能“说明目标在强微波覆盖区受到的攻击的机率就高;去掉”可能“说明目标只要在强微波覆盖区内就必然受到攻击,语言表述不准确。(观点正确给1分,分析准确给2分共3分)

  微波阅读答案 2

  微波是一种高功率电磁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线汇聚成方向性极强、能量极高的波束,在空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

  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其杀伤机理可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种。“非热效应”是由弱微波辐射引起的,它会使人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减退。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辐射照射人体,通过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高热,造**员伤亡。另外,微波武器还有一大绝招,即它能穿过大于其波长的所有缝隙以及玻璃等绝缘体,进入目标内部,杀伤里面的人员,甚至连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难逃脱它的“魔爪”。

  微波武器好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当其发射的'微波束在目标区

  的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厘米2,—1微瓦/厘米2时,可使相应波段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无法工作;当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增加到10瓦/厘米2—100瓦/厘米2时,则可烧毁任何工作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微波武器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隐形武器能够隐形的关键是广泛采用了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和涂料。微波武器发射出的高能量微波束能使隐形武器因升温而受到破坏,轻则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则即刻融化,变成轻烟一缕。

  12、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3分)

  答:

  13、简述微波武器的构成及杀伤对象。(4分)

  构成:

  杀伤对象:

  14、在文中找出两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①说明方法:

  ②举例分析:

  15、第四段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答案:(二)12、说明了微波武器的杀伤力(答“作用“或”攻击作用“也给分)(3分)13、构成: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杀伤对象:①杀伤人员②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③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答对”构成“给1分答对“对象”给3分。共4分)14、①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②示例:第四段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微波武器的攻击目标非常多。(答对两种说明方法给2分,举例分析正确给2分,共4分)15、不能删去。加上“可能“说明目标在强微波覆盖区受到的攻击的机率就高;去掉”可能“说明目标只要在强微波覆盖区内就必然受到攻击,语言表述不准确。(观点正确给1分,分析准确给2分共3分)

  微波阅读答案 3

  阅读与赏析

  微波武器

  ①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②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其杀伤机理可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种。“非热效应”是由弱微波辐射引起的,它会使人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减退。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辐射照射人体,通过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高热,造**员伤亡。另外,微波武器还有一大绝招,即它能穿过大于其波长的所有缝隙以及玻璃等绝缘体,进入目标内部,杀伤里面的人员,甚至连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难逃脱它的“魔爪”。微波武器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当其发射的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厘米2—1微瓦/厘米2时,可使相应波段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无法工作;当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增加到10瓦/厘米2—100瓦/厘米2时,则可烧毁任何工作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1﹒第②自然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自然段最后一句中加粗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清楚地说明微波武器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其杀伤力很大。

  2﹒不能删去。加上“可能”说明目标在强微波覆盖区受到的攻击的机率就高;去掉“可能”说明目标只要在强微波覆盖区内就必然受到攻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微波阅读答案 4

  微波是一种高功率电磁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线汇聚成方向性极强、能量极高的波束,在空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

  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其杀伤机理可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种。“非热效应”是由弱微波辐射引起的,它会使人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减退。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辐射照射人体,通过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高热,造**员伤亡。另外,微波武器还有一大绝招,即它能穿过大于其波长的所有缝隙以及玻璃等绝缘体,进入目标内部,杀伤里面的人员,甚至连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难逃脱它的“魔爪”。

  微波武器好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当其发射的微波束在目标区

  的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厘米2,—1微瓦/厘米2时,可使相应波段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无法工作;当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增加到10瓦/厘米2—100瓦/厘米2时,则可烧毁任何工作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微波武器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隐形武器能够隐形的关键是广泛采用了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和涂料。微波武器发射出的高能量微波束能使隐形武器因升温而受到破坏,轻则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则即刻融化,变成轻烟一缕。

  12、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3分)

  答:

  13、简述微波武器的构成及杀伤对象。(4分)

  构成:

  杀伤对象:

  14、在文中找出两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①说明方法:

  ②举例分析:

  15、第四段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答案:(二)12、说明了微波武器的杀伤力(答“作用“或”攻击作用“也给分)(3分)13、构成: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杀伤对象:①杀伤人员②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③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答对”构成“给1分答对“对象”给3分。共4分)14、①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②示例:第四段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微波武器的攻击目标非常多。(答对两种说明方法给2分,举例分析正确给2分,共4分)15、不能删去。加上“可能“说明目标在强微波覆盖区受到的攻击的机率就高;去掉”可能“说明目标只要在强微波覆盖区内就必然受到攻击,语言表述不准确。(观点正确给1分,分析准确给2分共3分)

  微波阅读答案 5

  微波武器

  冯永*

  微波是一种高功率电磁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线汇聚成方向性极强、能量极高的波束,在空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

  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其杀伤机理可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种。非热效应是由弱微波辐射引起的,它会使人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减退。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辐射照射人体,通过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高热,造**员伤亡。另外,微波武器还有一大绝招,即它能穿过大于其波长的所有缝隙以及玻璃等绝缘体,进入目标内部,杀伤里面的人员,甚至连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难逃脱它的魔爪。

  微波武器还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当其发射的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厘米2~1微瓦/厘米2时,可使相应波段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无法工作;当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增加到10瓦/厘米2~100瓦/厘米2时,则可烧毁任何工作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微波武器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隐形武器能够隐形的关键是广泛采用了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和涂料。微波武器发射出的高能量微波束能使隐形武器因升温而受到破坏,轻则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则即刻融化,变成轻烟一缕。

  24、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2分)

  25、简述微波武器的构成及杀伤对象。(3分)

  26、在文中找出两种说明方法。并举例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27、第四段划线句子中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28、你如何看待现今社会科技进步,武器的杀伤力不断攀升这一现状?(2分)

  参考答案:

  24、说明了微波武器的杀伤力(答作用或攻击作用也给分)(2分)

  25、构成:(1分)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杀伤对象:(2分)①杀伤人员②干扰和****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③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

  26、①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②示例:第四段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微波武器的攻击目标非常多。(答对两种说明方法给2分,举例分析正确给2分,共4分)

  27、不能删去。加上可能说明目标在强微波覆盖区受到的攻击的机率就高;去掉可能说明目标只要在强微波覆盖区内就必然受到攻击,语言表述不准确。(观点正确给1分,分析准确给2分共3分)

  28、言之成理即可。(2分)


微波阅读答案汇总五篇扩展阅读


微波阅读答案汇总五篇(扩展1)

——微波阅读答案 (菁华5篇)

微波阅读答案1

  微波是一种高功率电磁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线汇聚成方向性极强、能量极高的波束,在空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

  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其杀伤机理可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种。“非热效应”是由弱微波辐射引起的,它会使人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减退。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辐射照射人体,通过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高热,造**员伤亡。另外,微波武器还有一大绝招,即它能穿过大于其波长的所有缝隙以及玻璃等绝缘体,进入目标内部,杀伤里面的人员,甚至连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难逃脱它的“魔爪”。

  微波武器好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当其发射的微波束在目标区

  的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厘米2,—1微瓦/厘米2时,可使相应波段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无法工作;当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增加到10瓦/厘米2—100瓦/厘米2时,则可烧毁任何工作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微波武器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隐形武器能够隐形的关键是广泛采用了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和涂料。微波武器发射出的高能量微波束能使隐形武器因升温而受到破坏,轻则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则即刻融化,变成轻烟一缕。

  12、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3分)

  答:

  13、简述微波武器的构成及杀伤对象。(4分)

  构成:

  杀伤对象:

  14、在文中找出两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①说明方法:

  ②举例分析:

  15、第四段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答案:(二)12、说明了微波武器的杀伤力(答“作用“或”攻击作用“也给分)(3分)13、构成: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杀伤对象:①杀伤人员②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③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答对”构成“给1分答对“对象”给3分。共4分)14、①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②示例:第四段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微波武器的攻击目标非常多。(答对两种说明方法给2分,举例分析正确给2分,共4分)15、不能删去。加上“可能“说明目标在强微波覆盖区受到的攻击的机率就高;去掉”可能“说明目标只要在强微波覆盖区内就必然受到攻击,语言表述不准确。(观点正确给1分,分析准确给2分共3分)

微波阅读答案2

  晚饭摆好了,一碗红焖肉,一盘鱼,两个碟子:*观的酱菜和油焖笋。李先生戴上了老光眼镜走*饭桌的时候,烧饭娘姨又送上满满的一盘炒鸡丁和一大碗的火腿白菜汤。

  李先生朝饭桌看一眼,轻轻叹一口气,两手撑在饭桌边儿上,墩出了他那秃顶的油光光的头,再看得仔细一些,然后落座,举起了筷子,又唉了一声,轻轻地自言自语地说:“我们穷了!这一点菜够这一桌子人?”

  李先生这话是不错的。这里是满满一桌人:李先生对面是李太太和八九岁光景的三少爷;左边是大少爷大少奶奶一对儿,大少奶奶手里还抱着李先生三岁不足的孙子;右边是大小姐和二少爷,两个正是吃量很好的十八九岁。一桌坐满了。但还有一个人挤不上去,这就是站在李先生背后的姨太太。自从李先生一家做了上海“寓公”以后,这位叫做宝姑娘的姨太太每餐总得不到一个坐儿,总是要等到李太太或者大小姐好容易放下了碗筷,她这才顶补上去。好在这位宝姑娘原是乡下小户人家的女儿,进李家来低头伏小惯了的,要她如何就如何,从不透一口大气。

  李先生想到住在乡下的时候,每顿饭总是两桌,男归男,女归女;三开间四进的大房子,一家人住得怪舒服的;没来由搬到上海来,全家挤在鸽子笼似的三四间屋里,倒出了好大的租钱。菜也贵,每月的浇裹比在乡下时大了几倍;——想到这里,他把头一摇,心里又叹着气说:“真是一天一天弄穷了。”

  自己还是少爷的时候,他李先生常来上海,后来他从少爷变做老太爷了,就觉得乡间住住也还舒服。这就轮到他的儿女辈“苍蝇见血”似的渴慕着上海。这一次全家都搬了来,也是儿媳妇们竭力摔怂的。儿子是三日两头地在老头子跟前说:“乡下太不太*了呀!昨天张家已经避到上海去了,听说赵家和孙家只在这几天里也要搬!”可是李先生总打不定主意。直到镇上一家布店的小开遭了“绑”,李先生这才心里一跳;可不是么,家道比他差得多的人尚且被土匪看中,那他李先生岂不是更危险?然而他又自己宽慰道:“少出门,坐在家里,难道打进门来?”媳妇和女儿却整天囔聒得厉害:“土匪也要绑女人的!”李先生只当作不听见。可是“绑票”的恐怖还没闹清楚,另一件事来了:那一年的救育经费没有着落,县里发了教育公债,因为李先生是五六百亩田的大主儿,派到他身上的债票是一千。这可把李先生吓了一大跳。于是硬一硬头皮,他全家搬到了上海。

  除了田地住宅,李先生这一年来把他所有的财产都变成现钱,存在一家新开的银行里。三个月前,他又费了无数的口舌,把内地几家商铺里他搭的股子陆续都拆了出来,一共也有三四千罢,都存在他认为可靠的那家新银行里。

  利息虽然勉强够开销,可李先生每到月底算账,就有一百二十分不愿意。“要是住在乡下,除开销还可以多下一半呢!”最*,他这“不愿意”缩短到每天要来两回,那就是吃饭的时候。在他的算盘上,大女儿还要出阁,要花钱,二儿子娶亲,更要花得多些,何况还来个八九岁的三儿,何况说不定那宝姑娘还会生出来。

  饭快吃完的时候,拍拍拍,大门门环上响了三声。李先生放下了碗,连声道:“慢点开,慢点开,问问清楚!”他住在上海也还得提防着骗门进来的强盗。然而娘姨去看了来,没有人,只有一封信。李先生听是信,立即又想到诈吓信。手指头微微有点抖,拿过看时,却原来是乡下来的。

  这是代李先生经理田产的人写来的信;他说:今年大早,乡下人是苦乐不均,有些地方粒米无收,有些地方倒还有个八成;李先生那些田产扯匀了算,可有六成,不过收起租来,恐怕吃力得很。

  李先生捏着那些信纸又只管出神。前些时旱象初成而且米价步步涨的时候,李先生走进走出咕噜着“米价涨,奸商可恶,偏又他家吃口重”。可是眼前这封信告诉他田里还能够统扯个六成,他就又觉得*来米价倒反跌落些是不应该的,又是奸商可恶,私进洋米,说不定还有东洋货。

  他右手摸着自家油光光的秃头,心里又要咒骂米商,又要想法怎样收租,这当儿,一个人气急败丧闯到跟前,是他的大少爷,手里拿着一张报纸,叫道:

  “*兴业银行倒了!爸爸,晚报上登得有!”

  “呵呵!什么!不会的!前几天它还新添了一个支店呢!呵呵!”

  李先生抢过报纸一头看,一头说,秃顶上立刻布满了汗珠。

  “啊呦!”李先生回过气来似的喊一声,手一松,报纸落在地下。报纸上登载得那么详细,还能是假么?李先生的全部财产,每月的开销,一下子倒得精光呢!

  过一会儿,李先生咬紧牙齿说道:“明天我就回乡下催租去!明天就去!催租去!唉唉——偌大一家银行会倒的!”

  (发表于1935年2月,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极富生活化特点,通过对晚饭菜肴的描写,初步显现出李先生的社会阶层和家庭境况。

  B.姨太太宝姑娘只能顶补入座的“饭桌身份”,带有鲜明的旧社会痕迹,体现作品的现实主义特征。

  C.李先生一家搬去上海,主要原因是晚辈们的撺掇,儿女们整天强调乡下社会的各种不安定因素。

  D.小说结尾几段,作者大量使用感叹号,准确、巧妙地突出李先生因银行倒闭而出现的心理变化。

  8.小说中的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9.文中未出现“微波”一词,小说却以此为标题,请结合文本分析“微波”的作用。

  微波阅读答案

  7. C

  8.有田地产业的乡绅。李先生家中有五六百亩田地,靠银行利息就能勉强维持开销。胆小怕事,疑虑无能。他担心土匪,提防强盗、诈吓信,胆小慎微,在时势变化面前无能为力。精于算计,格局狭隘。他抱怨家境,对未来精打细算,咒骂米商,对银行、收租的态度转变只基于个人得失。

  9. “微波”的本义是微小的波澜。在小说情节方面,指李先生一家遭遇的波折,作者以微小、琐碎的事件来对社会进行“微观”描摹。在小说主旨方面,李先生的格局、境界具有时代典型性,作者以“微波”指涉社会洪流,体现出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特征。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主要原因是晚辈们的撺掇,儿女们整天强调乡下社会的各种不安定因素”错。主要原因分析错误,为躲避教育公债才是主要原因。“打不定主意”“只当作不听见”说明儿女辈的撺掇影响力不足,因而并不是搬去上海的主要原因。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

  李先生是一位有田地产业的乡绅。“因为李先生是五六百亩田的大主儿,派到他身上的债票是一千”“除了田地住宅,李先生这一年来把他所有的财产都变成现钱,存在一家新开的银行里。三个月前,他又费了无数的口舌,把内地几家商铺里他搭的股子陆续都拆了出来,一共也有三四千罢,都存在他认为可靠的那家新银行里”,李先生家中有五六百亩田地,靠银行利息就能勉强维持开销。

  李先生胆小怕事,疑虑无能。“李先生这才心里一跳;可不是么,家道比他差得多的人尚且被土匪看中,那他李先生岂不是更危险”“他住在上海也还得提防着骗门进来的强盗”“李先生听是信,立即又想到诈吓信。手指头微微有点抖,拿过看时,却原来是乡下来的”,他担心土匪,提防强盗、诈吓信,胆小慎微,在时势变化面前无能为力。

  李先生精于算计,格局狭隘。“可是眼前这封信告诉他田里还能够统扯个六成,他就又觉得*来米价倒反跌落些是不应该的,又是奸商可恶,私进洋米,说不定还有东洋货”“他右手摸着自家油光光的秃头,心里又要咒骂米商,又要想法怎样收租”“偌大一家银行会倒的”,他抱怨家境,对未来精打细算,咒骂米商,对银行、收租的态度转变只基于个人得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微波”的本义和引申义,然后再分析它在本文中的作用。

  “微波”,“微”是微小、细微的意思,“波”是指波澜,“微波”的本义是指微小的波澜。

  在小说情节方面,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分析出,“微波”指李先生一家遭遇的小小的波折,他们从乡下来到上海,又在上海过着不尽如人意的生活,李先生担心土匪,提防强盗、诈吓信,胆小慎微,在时势变化面前无能为力。作者以微小、琐碎的事件来对社会进行“微观”描摹。

  在小说主旨方面,李先生的格局、境界具有时代典型性,他胆小怕事,疑虑无能,精于算计,格局狭隘,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作者以“微波”指涉社会洪流,体现出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特征,这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微波”含义虽浅显,所指甚深奥。

微波阅读答案3

  人们通常以为微波食品是安全的。在美国,90%以上的家庭拥有微波炉。微波炉既快又方便,经济实惠,是现代快节奏生活的理想烹饪工具,但微波炉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

  微波是很短的电磁波,属于大自然能量光谱的一部分。太阳产生微波,但是,太阳产生的微波与微波炉产生的微波有重大区别。这个区别在于,微波炉是用交流电来产生微波的。

  微波炉是怎样烹饪食物的?交流电可以产生频率很高的电磁波—微波。水分子有正极和负极,因此当水接受正负交替的微波能量时,水分子会迅速转动。这有点儿类似用磁石把*面上的大头针吸得团团转的情形。微波炉用交流电产生的微波,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以每秒钟数亿次的速度旋转,造成分子之间巨大的摩擦,使食物迅速加热。

  事实上,质量检测机构只关心微波炉是否存在微波泄漏的情况。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质量检测机构从未质疑微波食品本身是否安全。1991年,由于一场公众瞩目的官司,人们开始意识到微波食品并非百分之百安全。一位名叫诺尔玛?利沃特的妇女的家人为她的误死起诉。

  诺尔玛去医院进行髋部更换手术。手术很成功,诺尔玛却死了。诺尔玛死于一次输血之后,血液是经过微波炉加温的。这是第一次有重大证据表明微波炉对被加热的物品的化学性质造成了破坏。如果仅用微波炉把血液加热到体温,就能使血液包含致人于死命的毒性,那么我们用更高的温度在更长的`时间内加热食品,又会有什么情况呢?

  食物的分子吸收了大量能量。这些能量足以分解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导致了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的分子异变。结果许多新的奇怪的分子出现了。问题就在这里,食物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人体不能识别的分子。这些奇怪的新分子是人体不能接受的,有些有毒性,还可能致癌。因此,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或动物,体内会发生一定的生理变化。

  瑞士皇家科技协会的汉斯?赫尔特博士和博尔纳德博士发现,微波加热破坏了食物的营养万分。他们测量了吃微波食品志愿者血液中的病理变化。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减少了,这意味着血液携带的氧减少,人体组织无法得到所需的氧。相反,白细胞和胆固醇增加了。白细胞增加会引起人体的压力和紧张,通常只有当人体感染急性疾病、细菌感染或细胞受损坏时,白细胞才会上升。此外,淋巴细胞和白细胞对产生抗体有重要作用。

  俄罗斯的研究表明,遭受微波辐射不仅有损健康,而且食用微波食品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在美国,俄利根波特兰的科学家也曾发表过俄罗斯的研究发现。无论何种食物一旦经过微波加热都会产生已知的致癌物。肉类、奶类、谷物、水果和蔬菜都会产生引起癌症的化学物。吃微波食品的人消化系统紊乱,淋巴系统发生障碍,血液中癌细胞增加。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更容易患胃肠癌,消化系统也会逐渐出现问题。科学家还发现,每台微波炉都会泄漏辐射,微波烹饪的食物会产生有毒和致癌的附加物,微波食品的营养价值减少了60%至90%,包括矿物质和生化酶,维生素B、C和E等物质,甚至连蛋白质的营养万分也减少了。荷尔蒙也会发生异常情况,特别是男性和女性荷尔蒙的分泌和*衡出现异常。长期食用微波食品会导致永久性的脑损伤,造成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波动,智力下降。

  阅读题

  6.认真阅读全文,为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最后一段中加点词语“无论”“一旦”“都”的作用。(4分)

  8.文章从哪几方面说明了微波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你说说微波炉烹饪食物的原理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微波食品的营养价值减少了60%至90%,包括矿物质和生化酶,维生素B、C和E等物质,甚至连蛋白质的营养万分也减少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6.微波食品有损健康。(3分)

  7.强调突出全部如此,无一例外。(4分)

  8.①微波辐射(或:微波泄漏)。②微波食品安全(或:微波破坏食品营养的成分以及微波食品对健康的危害)。(4分,一点2分)

  9.微波炉用交流电产生的微波,使食物中的分子以每秒钟数亿次的速度旋转,造成分子之间巨大的摩擦,从而产生热量。(4分)

  10、列数字。具体准确的说明了微波加热食物会对食品的营养价值造成破坏,进而影响人的健康。

微波阅读答案4

  微波武器(8分)

  微波是一种高功率电磁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线汇聚成方向性极强、能量极高的波束,在空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

  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其杀伤机理可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种。非热效应是由弱微波辐射引起的,它会使人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减退。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辐射照射人体,通过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高热,造**员伤亡。另外,微波武器还有一大绝招,即它能穿过大于其波长的所有缝隙以及玻璃等绝缘体,进入目标内部,杀伤里面的人员,甚至连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难逃脱它的魔爪。

  微波武器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当其发射的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厘米21微瓦/厘米2时,可使相应波段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无法工作;当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增加到10瓦/厘米2100瓦/厘米2时,则可烧毁任何工作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微波武器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隐形武器能够隐形的关键是广泛采用了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和涂料。微波武器发射出的高能量微波束能使隐形武器因升温而受到破坏,轻则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则即刻融化,变成轻烟一缕。

  1.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 。(2分)

  2.简述微波武器的构成及杀伤对象。(2分)

  构成:

  杀伤对象: 。

  3.文章第四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2分)

  4.第四段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说明了微波武器的杀伤力(答作用或攻击作用也给分)

  2.构成: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杀伤对象:①杀伤人员②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③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

  3列数字、举例子

  4.不能删去。可能表示不确定,加上可能说明目标在强微波覆盖区受到的攻击的机率就高;去掉可能说明目标只要在强微波覆盖区内就必然受到攻击,语言表述不准确。

微波阅读答案5

  【网络传闻】

  *来微博网友“美丽在线”发了一条“保健信息”:吃微波炉烹调的食品会致癌,这引发了各地网友的热议。

  (1)“我心飞扬”:人们通常认为微波炉食品是安全的。事实上,我们的质量检测机构只关心微波炉是否存在微波泄漏的情况,却从未质疑微波食品本身是否安全。有研究表明,加热不当的微波食品,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2)“依然”:支持少用微波炉。我也相信微波炉是会破坏食物的,比如烤过的面包硬的像石头,而且还是焦的,确实已经变质了,这说明微波食品产生了新的有毒甚至致癌的化合物。

  (3)“闻者”:微波炉加热的食品是没有问题的,只是食物的营养成分会严重流失;另外在加热过程中要远离微波炉,那些辐射出来的微波是不安全的,7米以内最危险。

  (4)“无言的结局”:在使用微波炉加热时,有人在器皿上不加盖,有人使用劣质的塑料袋装上食物直接放进微波炉内。

  (5)“消毒⑧酒精棉”:某人好像不咋干家务吧。烤面包的方法不对,咋还怨机器呢?个人觉得,不管用什么工具,方法最重要。

  【专家看法】

  (1)*农业大学营养专家范志红副教授:微波只是加热食物中的水分子,它并不直接产生致癌物。如果食物加热温度过高,超过了12O℃,就可能产生疑似致癌物,比如煎炸烤制各种面食、薯条、咖啡豆等食品;超过2OO℃,则可能产生致癌物,比如煎炸烤烹调鱼肉等;超过3OO℃,则会大量产生致癌物,比如烹调肉类食品不当发生焦煳时。所以,微波加热食物时间宜短不宜长,操作微波炉时设置加热温度也不要过高。

  (2)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物理学女教授戴尔:微波炉主要是加热食物中的水,只要使用专用的微波炉餐具,并且水分没有蒸干,食物的温度就会低于1OO℃,不会产生致癌物质。

  (3)国家家用电器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副主任张铁雁:家用微波炉微波的频率是245O兆赫,这种微波不能透入人体伤害内部器官和组织,只能使皮肤和体表组织发热,只要不是持续长时间地辐射,一般不会对健康产生危害。世界上微波炉普及率最高的美国,9O%以上的家庭在使用微波炉,全世界微波炉的年销量已达到38OO万台,可是还没有一例因微波炉使用引起微波辐射对人体伤害的报道。当然在微波炉停止工作前不能打开拿取食品。

  (4)食品卫生监督部门专家:经检测分析,卷心菜经微波炉烹饪以后,维生素C损耗率为4.76%,而传统烹饪方法导致损耗率为19.04%。另外,微波炉烹饪后,食品中的矿物质、氨基酸的存有率也比其他烹饪方法高得多。如用微波炉烹饪蹄膀,八种必需氨基酸为微波加热前的98.6%。所以,微波炉烹饪不会使食物的营养流失。

  15.上述材料中,网友与专家的共同看法主要涉及“微波炉烹调食品”的哪些问题?请分点概括(3分)。

  16.选文中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17.王大爷七十多岁,孤身一人在家,在外地工作的子女给他买了个微波炉,请你结合上面提供的材料,给王大爷提三条使用建议(不必说明理由)。(3分)

  阅读答案:

  15.(3分)微波加热食物会不会产生致癌物质(或对健康产生危害);微波加热的事物营养成分会不会严重流失;加热食物时,微波的辐射会不会对人产生危害。

  16.这段文字采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微波加热食物时间宜短不宜长,操作微波炉时设置加热温度也不要过高,使说明更清楚具体。

  17.微波炉加热食物时间宜短不宜长;操作微波炉时设置加热温度不要过高;使用专用的微波炉餐具;使用微波炉尽量不要靠*,以免受到微波辐射;在微波停止工作前不能打开拿取食物。


微波阅读答案汇总五篇(扩展2)

——《石榴》阅读答案汇总五篇

  《石榴》阅读答案 1

  1.12年前我搬来这里,最高兴的是从此有了阳台,可以养花。

  2.但这个阳台不理想:冬天的阳光得不到,夏天两头晒。

  3.所以我的盆花活得艰难,只要我稍有懈怠,它们立刻枯萎,而且救不过来。就这样相继死去许多株,于是栽栽种种,我阳台上的盆花不停地变换。

  4.但是有一株从来没有死过,就是石榴。它是惟一的元老。

  5.当初买它的时候,是小苗;花农要价高,说是果石榴。有一种叫花石榴的只开花。

  6.我不懂行,但不愿凭空怀疑人,就买下了。真还是果石榴。

  7.从此每年7月,它开花、结果,到国庆节时,大的已如小孩子儿拳头,胭脂般地红着;有的还煞有介事地绽开,如画上那样。但籽粒微酸,不好认真吃。

  8.于是我产生了个观念,石榴易活,我家石榴尤其不会死。

  9.然而今年情况不妙。7月过完,它一直不开花,8月中旬,枝叶突然开始发黄——这个迹象同其他盆花的死亡先兆一模一样。

  10.我开始全力抢救它,例如每天浇水喷水若干次,检查病虫害……它依然每况愈下。

  11.到了中央气象台宣布今年的酷热及持续时间是建国四十多年来之最时,我明白石榴完了。

  12.那几天我老想着《二六七号牢房》一文中老爸爸的话:“他连星期肉菜汤都不吃,他连星期肉菜汤不想吃。”(他指伏契克——作者,捷克革命家——受刑严重,失去食欲。)

  13.连石榴都晒死了,连石榴都晒死了。

  14.有几天我不再管它,静等它的死去。

  15.一个壮汉对一株盆花的伤感无法诉说。

  16.但后来我变了主意。不是含有一线希望,而是出于一种情份:你陪伴我多年,我照料你到死。

  17.我照施肥、照浇水、照拔草、照松土,你要怎样是天意了。我将我的心尽到——石榴啊!

  18.9月10日,即今年酷暑强弩之末时,外出两天的我归来大吃一惊:

  19.石榴满枝红花,浓如鲜血!

  20.它什么时候打的苞,谁也不知道!

  21.数一数,35朵,它从来没在9月开过花!它从没开过这许多的花!而且它的枝叶依然枯黄。就是说,它在死亡线上挣扎了整整一个夏天后,它憋了整整一个酷暑的生命全部用来开花结果了。

  练*题: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有的还煞有介事地绽开,如画上那样。

  2。第16段中“但后来我变了主意”。“主意”具体指的是什么?

  3。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而完整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4。联系文章内容,谈谈石榴复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领会第13段句子“连石榴都晒死了,连石榴都晒死了”在表达上的作用。

  6。第16段中“你陪伴我多年,我照料你到死”这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假定你是那株石榴,请用一句言简意深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愿。(可以借用古诗句表达)

  7。读完文章后,你从这件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原指故作姿态,让人感到一本正经、真有其事,有贬义。文中是指石榴认认真真的开花的样子。褒义。

  2。我不再管它,静等它的死去

  3。石榴易活;石榴晒死;经过我努力,石榴活了;

  4。“我”的精心照料。(凡答石榴生命力顽强的不给分。)

  5。反复,起强调作用。表现了酷热的程度,更表现了作者对石榴的痛惜之情。

  6。略

  7。略

  《石榴》阅读答案 2

  妈妈买回来两个石榴。我发现石榴并不好看。一层粗糙的黄皮,土里土气的,在它的上面还有一个裂口,像咧着嘴在傻笑。我不明白这儿怎么会有这么一个裂口。妈妈告诉我,那是石榴开花的地方。

  我打开石榴的黄皮,啊!里面全是水晶珠子似的非常美丽的籽儿。它们挤得紧紧的,长得满满的,真是好看极了。那一粒粒籽儿吃在嘴里,甜甜的,酸酸的,味道好极了!妹妹和我都说石榴好吃。

  妈妈对我们说:“石榴不仅籽儿好吃,它的皮还有用呢!它是一种专门治拉肚子的中药。”

  吃着石榴,想一想妈妈的话,我懂了,看事物可不能只看外表。

  1.选择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A 】

  糊涂

  A.明白

  B.好看

  C.外表

  D.美丽

  E.粗糙

  2.选择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E 】

  光滑

  A.明白

  B.好看

  C.外表

  D.美丽

  E.粗糙

  3.下面哪一句是比喻句?【 B 】

  A.它的上面还有一个裂口,像咧着嘴在傻笑。

  B.里面全是水晶珠子似的非常美丽的籽儿。

  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 C 】

  A.石榴很好吃。

  B.石榴虽然不好看,可是很好吃。

  C.看事物可不能只看外表,关键是内在。

  D.石榴很有用。

  5.说石榴有用是因为什么?

  答:它是一种专门治拉肚子的中药。

  6.说石榴好看是因为什么?

  答:里面全是水晶珠子似的非常美丽的籽儿。它们挤得紧紧的,长得满满的。

  7.说石榴不好看是因为什么?

  答:一层粗糙的黄皮,土里土气的,在它的上面还有一个裂口,像咧着嘴在傻笑。

  《石榴》阅读答案 3

  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丽,那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烈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盅,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盅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得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1、联系文章表达的中心理解“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六段首句反问以后,紧接着说“它会笑你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借石榴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第二段运用了什么写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下列事物,写一段咏物寓理的话。

  [示例]壁灯:位置算什么,重要的是发光。

  浪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作者最喜爱石榴的花,因为它既有形态美,又有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让,敢于抗争。由此引出对单瓣和双瓣花的赞叹,并把它视为“夏季的心脏”。

  2、这是用拟人手法,既生动活泼极富情趣,又巧妙地引出下文,且与“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前后照应。

  3、写法: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感情: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对比,从而突出了石榴的“个性特色”,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4、这里连续运用反问、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石榴花开放成长过程中形态色彩的变化,巧妙地赞誉了它的形态美和灵秀美,使读者由衷地产生喜爱和赞美石榴花的感情。

  5、比喻、形象地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特征”。

  6、“略”。

  《石榴》阅读答案 4

  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盅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石榴阅读题目:

  1:第2段中的奇崛而不枯瘠的枯瘠和清新而不柔媚的柔媚可换成括号里的词语吗?为什么?

  2:你是怎样理解夏天的心脏的?

  3:为下列事物写一段咏物寓理的话。(1)浪花 (2)信鸽

  石榴阅读答案:

  1、不能,奇崛和枯瘠,清新和柔媚都是意思相*、但又有细微差别的词语,这样使用,是在比较中突出石榴的特点。如果换了则形成了对比,特征的表现就没有原先准确。

  2、石榴花以独特的形态和色彩,成为夏天的中心。

  3、浪花:牺牲算什么,重要的是壮美。

  信鸽:风雨算什么,重要的是职责。

  《石榴》阅读答案 5

  《石榴》

  ①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A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②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③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的深红色的花。B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④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⑤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者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⑥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⑦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⑧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⑨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1.第①段文字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2.第①段文字中最能表达作者对石榴树感情的句子是哪句?

  3.第②段写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从中可以看出它有什么特点?

  4.第③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石榴花的?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④段的内容。

  6.你喜欢第⑥段文字中的哪句话?请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7.文章的第⑦⑧⑨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8.梅柳之长、梅柳之短指的是什么?

  9.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尽”能省吗?为什么?

  10.文中几次写到“炎阳”、“太阳的威力”的作用是什么?

  11. 体会画线句子的含义。

  12.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参考答案:

  1.对比的写法。点出石榴树非同寻常的品格,总领全文。

  2.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3.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4.色彩和*性。

  5.写石榴由骨朵到花的演变。

  6.略(提示:可从语言表达方面去谈)

  7.交待了我喜欢石榴的原因和对石榴的向往。

  8.奇崛清新、枯瘠柔媚。

  9.不能省,“尽”表程度,是完全解脱,去掉后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10.反衬突出石榴不怕威压、顽强不屈的精神。

  11.A.用对比手法,点出石榴不同寻常的品格。B.根据花瓣的色彩和外形作比喻,将花瓣比喻为夏季的心脏,形象生动。

  12.第一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比喻;第二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热烈”、“充满活力”、不受束缚这一内在特征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品格。“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上相似),因而把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微波阅读答案汇总五篇(扩展3)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汇总五篇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 1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敢安毒耶?”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2分)A.悍吏之来吾乡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B.殚其地之出

  出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C.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D.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小题2:下面哪一个句子表达的语气与“又敢安毒耶?”不同?【 】(2分)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B.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是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D.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小题3:文段中蒋氏要表述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蒋氏自述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具体表明自己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段中提到蒋氏“熙熙而乐”,《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也写了“太守之乐”,从内容和写作意图来看,这两种“乐”有何不同?说说你的看法。(2分)

  材料链接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材料链接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蒋氏宁愿捕蛇也不愿意交税。(1分,意对即可,直接答原句“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不得分)

  通过一系列对比突出了乡邻们在苛税重压下的悲惨生活,表明自己想“捕蛇而不纳税”的观点。(1分,答出“对比”或“衬托”的手法即可 )

  小题1:蒋氏的“乐”并非是真正的乐,这短暂的乐是用一年犯两次死亡的危险换来的,是命运悲惨的体现。作者写蒋氏的乐是为了突出百姓生活的悲惨,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及对赋税制度的不满。(1分,兼顾内容和写作意图,写作意图写出一点即可)

  欧阳修“乐”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因其施政有方,人们幸福安宁而乐,体现了其“与民同乐”的情怀。(1分,兼顾内容和写作意图,写作意图写出一点即可)

  小题1:A中都是“助词,没有意义”。

  小题1:A、B、C与例句都是反问,D是疑问。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了解对比衬托的手法来理解乡邻们在苛税重压下的悲惨生活,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小题1:开放性试题,只要看法观点合理,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6分)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小题1】解释划线词语。(4分)

  岁赋其二( ) 若毒之乎( )

  蒋氏大戚(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小题3】根据例句的修辞,再从选文中摘录一句。(1分)

  例:①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小题4】文中的“虽鸡狗不得宁焉”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同样是写鸡鸣狗叫,你觉得两者反映的现象有何不同?(3分)

  【小题5】你是如何理解评价“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的?(4分)

  答案

  【小题1】①征收 ② 怨恨 ③ 悲伤 ④于此,从这里

  【小题1】(1)如果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

  (2)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种毒蛇更厉害呢!

  【小题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小题1】鸡犬不宁”可见悍吏来乡索租的骇人气势,而“鸡犬相闻”则体现桃花源的宁静美好。

  【小题1】(1)交代了作者写此文的目的;(2) 表达了对广大人民悲惨生活的关切和同情;(3)作者希望改变现实,他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从而能革除弊端,这是思想局限性的表现。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这四个词语,有实词有虚词,考查面较广,但都是文下注解里的重点字。尤其是“焉”,是极需注意的重点虚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1)句中的关键词有“向”“病”等,“向”是通假字,“病”在句中应译为“困苦”。都是重点的词语。(2)句中的关键词语“是”等。把词语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1】试题分析:例句的修辞为对偶,文中找这样的句子即可。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触风雨,犯寒暑” “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修辞的理解能力。

  点评:首先要知道常见的修辞及其特征,再根据具体题目判断。常用的修辞有,比喻 拟人 夸张 反问 设问 排比等,各自的特征,如比喻的构成,不管是明喻、借喻还是暗喻都有本体和喻体,明喻还有比喻词.排比则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式相同的词语或句子构成的等。对偶则要字数相同,结构相对,词性一致。

  【小题1】试题分析:知道两句的意思,区别自然就知道了。前句写“鸡狗不得宁”是因为受到来乡索租的悍吏的骚扰,百姓不得安宁。“鸡犬相闻”则是一派安静祥和的太*景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文言语句也要结合全文的内容,尤其是语句附*的课文内容,并且要透过表面看实质,深入地思考一下语句暗示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启示我们什么等。深思必能得其要义。

  【小题1】试题分析:从句子本身看,“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以期待那些(朝廷派遣的)考察民情的人从这里得到它”表明了写此文的目的,作者把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希望他们能了解并解决这个情况。还可以看出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文言文中的语句与理解现代文中的语句方法一致,都要既看句子本身,更要看句子出现的语段,有时还要结合全文的内容与主旨加以分析。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 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对下面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向吾不为斯役 向:这里是假使的意思。

  B.则久已病矣 病:生病,这里指困苦不堪。

  C.弛然而卧弛 然:放心的样子。

  D.又安敢毒耶 毒:祸害。

  2、下列句子的翻译有错的是()

  A.君将哀而生之乎?(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B.今其室十无一焉。(现在每十家人中就少了一家了。)

  C.虽鸡狗不得宁焉。(即使鸡和狗也不得安宁。)

  D.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怎么比得上我的邻居天天有这样的事呢?)

  3、下列的叙述有错的是()

  A.“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都是对偶句。

  B.文段用了两处对比:相邻们的十室九空与蒋氏的“以捕蛇独存”对比,用“悍吏之来吾乡”弄得鸡犬不宁与蒋氏的“弛然而卧”“甘食其土之有”“熙熙而乐”对比。

  C.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D.“又安敢毒耶”表明蒋氏认为捕蛇是一件好事,从而万分庆幸的心理。

  参考答案:

  1、D

  2、B

  3、D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 4

  《捕蛇者说》选段,完成小题。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岁赋其二

  (2)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3)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小题2】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

  A 悍吏之来吾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 殚其地之出——出郭相扶将

  C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D 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

  (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译文:

  【小题4】对下面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听说要恢复他的赋税竟然大哭起来,“赋敛之毒”可知也。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该句引起下文,直贯至“捕蛇独存”。极言赋敛之苦。

  C.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应这样划分:而/乡邻之生/日蹙。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的意思是:(捕蛇)回来后就可以很有滋味的吃着那土地上所有的东西,以满足我牙齿的需要。

  【小题5】第四段文字以乡邻们被悍吏来乡逼索租赋闹得不得安宁,跟蒋氏“”作对比(用原文语句回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6】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

  答:蒋氏的两次“戚”:第一次:

   第二次:

  作者的两次“悲”:第一次:

   第二次:

  答案

  【小题1】(1)每年(2)继承(3)冒着(4)等待,含有“希望”之意。

  【小题2】D

  【小题3】(1)假如我以前不干捕蛇这件差軎,那么早已经因苦不堪了“。

   (2)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

  【小题4】D

  【小题5】驰然而卧(熙熙而乐)。

  【小题6】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

   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

  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

   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岁”放到语境中,应译为“每年”。“嗣”与现代汉语有相似之处,应译为“继承”。“犯”根据语境,可用“冒着”代替。“俟”是“等,等待”的意思。

  【小题2】A 主谓之间∕助词 B 名词∕动词 C 恢复∕再D 即使。比较之后,可把正确答案D选择出来。

  【小题3】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向”“病”“ 是”, “向”“病”都是古今异义词,“向”译为“从前”。“病”应译为“困苦不堪”。“是”在文言文中大多是代词用法,此处亦是代词,应译为“这”。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其土之有”译为“那土地上所有的东西”不正确,应译为“田地里长出的东西”。所以全句的意思是“回家后我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长出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

  【小题5】找到第四段,根据题干中的“乡邻们被悍吏来乡逼索租赋闹得不得安宁”“对比”等应找出写蒋氏的“安宁”的句子,即语段呈现出的“熙熙而乐”。

  【小题6】根据语段中我与蒋氏的对话可知,蒋氏第一次 “戚”, 是因为“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他为自己工作的艰险,生命没有保障而忧伤;第二次“戚”, 是因为我所说的“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的话,表明他怕失去捕蛇的工作而恢复纳税,那样,他的生活会更加困苦不堪。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的工作之险,遭遇不幸而悲伤。第二次“悲”,结合后文的议论可知,是为统治者**、广大人民的不幸而伤悲。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 5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3题。(17分)

  【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选自《捕蛇者说》)

  【乙】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晋书》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又安敢毒耶 毒:

  (2)则久已病矣 病:

  (3)则弛然而卧 弛然:

  (4)执而鞭之 鞭: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是进亦忧退亦忧

  B.陶侃尝出游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若毒之乎 皆若空游无所依

  D.殚其地之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②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侃 大 怒 曰 汝 既 不 田 而 戏 贼 人 稻

  13.甲乙两文的作者都是地方官,根据两段文字中划线句子,试比较两位父母官的异同(3分)

  参考答案:

  9.(4分)(1)毒: 恨、憎恨 (2)病: 困苦不堪

  (3)弛然: 放心的样子 (4)鞭: 鞭打(名词动用

  10. ( B ) (3分)

  11.(5分)

  ①如今即使死在捕蛇上,比起我那些邻居的死已经晚多了,又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②我走在路上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

  12.(2分)侃大 怒 曰 / 汝既 不 田 / 而 戏 贼 人 稻

  13.(3分)

  他们同为父母官,都能同情百姓,深入基层,关心民生疾苦。柳宗元以文章来反映苛捐杂税带给老百姓的灾难,可能较多地寄希望于统治者,一旦统治者采纳,效果要好;陶侃生性耿直,敢怒敢言敢为,能付诸于实际行动,切实解决问题。(3分。相同点得1分,不同点2分,意对即可)


微波阅读答案汇总五篇(扩展4)

——论语选段阅读答案汇总五篇

  论语选段阅读答案 1

  阅读《论语》十则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之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__

  (3)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

  (4)传不*乎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划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有朋自远方来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不亦乐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写出选段第③句和第⑤句中所含的成语。(至少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来到实验中学学*,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的开始,能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复*

  (2)生气、发怒

  (3)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4)老师传授的知识

  2.D

  3.(1)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2)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重大的责任而且路程遥远。

  4.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5.示例:自己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这是待人接物的正确的方法,要学会替别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比如:珍惜安静的求学环境,喧闹的教室不是你想要的,也不要为别人创设这样的环境。(意对即可)

  论语选段阅读答案 2

  【原文】

  《论语》选段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问题】

  (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分)

  答: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命题立意】本道试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

  【解析】三个选段可以综述为儒家对“过错”的见解:儒家并不怕做错事,做错事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重要的是知错能改,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答第一小题时要同时兼顾三个选段,信息提取与概括要全面准确,不能挂一漏万。如果思考日和月在中国古代特定的象征含义即光明正大,并结合选段③找出他们的比喻义,第二小题就可迎韧而解。

  【答案】(1)①人应该知错改错;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2)①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②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③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

  论语选段阅读答案 3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②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10.“知者”(智者)说话有什么讲究?请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11.孔子认为在侍奉有德位的君子时,应如何正确说话?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0. (2分)智者讲究说话的时机,该说就说,不该说就不说。

  11. (4分)①说话要沉稳,不要急躁;②说话要坦诚,不要隐瞒;③说话要察言观色,把握最佳时机。

  译文:

  ①孔子说:“可以跟他说话却不跟他说,就会失掉了朋友(错失人才);不可以跟他说话却跟他说,就会说错话。有智慧的人不会失去朋友(错失人才),也不会说错话。”

  ②孔子说:“侍奉君子容易有三种过失:(君子)还未说到,(你)就先说了,这叫急躁;(君子)已经说到,你还不说,这叫隐慝;不看脸色而贸然说话,这叫瞎子。”

  论语选段阅读答案 4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②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 (《论语·颜渊》)

  【注释】①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②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③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④事:从事,照着去做。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孔子认为,一旦大家这样做了,天下就可以归于仁道。

  B、孔子认为,仁德的修为,既要靠自己来实行,也要依靠别人的检查督促来完成。

  C、孔子用克己复礼来回答颜渊所问的“仁”,实际上就是强调人们要通过道德修养来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D、这一章,孔子以礼来回答“仁”,实际上就是用礼来规定仁,在他看来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2) 结合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于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理解。 (3分)

  答:

  【答案】

  (1) B(原文意思是完全在于自己)

  (2)这句话孔子强调了一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礼。不同的时代对礼有不同的要求,孔子所强调的礼有一些已经不适合当代生活了。但是对于那些符合现代道德秩序的礼,却是我们应该遵守的。

  【参考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符合礼,这就是仁。一旦人人都能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合于礼,那么天下就回归仁道了。(由此看来)实践仁道要先从自己做起,难道还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道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乎礼的声音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请让我照着您说的这些话去做吧!”

  论语选段阅读答案 5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篇第四》)

  (2)冉求曰:“非不说②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③画④。” (《论语·雍也篇第六》)

  【注】 ①尚:超过。②说:同“悦”。③女:同“汝”,即“你”。 ④画:画线为界,止而不进。

  你认为这两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孔子认为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孔子认为为仁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一个自觉性和由此带来的决心和毅力问题。

  附【译文】

  (1)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欢仁的人,也没有见过讨厌不仁的人。喜欢仁的人,是受人崇敬无法超越的;讨厌不仁的人,实行仁德的时候,是不会让不仁的人对自己有不好的影响的。有谁能够用一天的时间把力量花在仁上的呢?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人。大概有这种人吧,只是我没有见过。”

  (2)冉求说:“不是我不喜欢老师您的学说,而是我的能力有限。”

  孔子说:“如果能力不够的话,那么到半路走不动了才停止前进,现在是你自己画线为界,止而不前啊!”


微波阅读答案汇总五篇(扩展5)

——变阅读答案合集五篇

  变阅读答案 1

  温度的百变魔法

  在整个宇宙当中,温度无处不存在。无论在地球上还是在月球上,也无论是在赤热的太阳上还是在阴冷的冥王星上,这一切无不由于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存在着温度的差别。例如,太阳表面温度是6000℃,而处于太阳系里离太阳较远的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却只有-240℃。又如,传说中的牛郎星与织女星,在夜里的星空中,它们只是闪烁的小亮点,而怎能让人一下子想到牛郎星的表面最高温度竟达8000℃,织女星的表面最高温度竟达10000℃,真可谓是热恋之星。

  正因为宇宙中各行星的冷热不同,才决定着生命的存在与否。想想看, A , B ;再想想,如果人类要到阴冷的冥王星去,恐怕人的第一次呼吸还没完成就早已在寒冷的温度当中冻成了冰尸。

  当然,在这样莫大的宇宙中,只要位置适当,生命是完全可以存在的。现在的地球就是典型一例。地球上生命的诞生有人说是偶然的,其实它也是必然的。第一个有生命细胞的诞生,那是蕴含着造物主多少心思啊,其中温度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因为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化学反应才能正常进行物质分解或重组,才有了今天这个美丽的世界山川、河流、绿树、红花才有了生命的诞生。

  温度是分子*均功能的标志,它决定一个系统是否与其它系统处于热*衡的物理量,它的基本特征在于一切互为热*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如当温度较低时,分子、原子振动的速度很小,分子之间距离也小,此时物质为液态。但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分子运动十分激烈,分子间的距离也变大,此时物质为气体。整个世界这么精彩,就是因为这些不同的分子、原子在不同的温度下变化而来的。

  (选自20xx年第9期《大科技》,作者:金锐)

  7、文章除了说明由于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存在着温度的差别之外,还叙述了哪三点内容?(3分)

  8、第一段加点的词热恋之星该如何解释?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9、利用文中的有关材料,紧扣第二段中心,在A、B两处写上合适的句子。(2分)

  A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哪些现象能用文中第三段的原理来解释,哪些不能?逐一回答并简述理由。(4分)

  ①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 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②地球人类并非宇宙间唯一的人类,除了地球外,宇宙间还有上万个星球上有人类生存,另外还有很多并不像人类的智慧生命体,有些比人类的智慧更高呢!7、①宇宙中各行星的冷热不同,才决定着生命的存在与否。②在宇宙中,只要位置适当,生命是完全可以存在的。③温度是分子*均功能的标志。(3分,每点1分)

  8、①两颗星的表面温度非常高;②两颗星承载着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爱情故事(即牛郎织女的故事)。(4分,每点2分)

  9、(A)如果人类要到太阳(或牛郎星、织女星)去,(B)还没到达早已化为灰烬了。(共2分,句式应与后一句相同,为假使复句(1分);内容应与后一句相反,且只能是太阳或牛郎星、织女星(1分)。)

  10、①不能,因为材料分析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而不是说宇宙在适宜的温度下能诞生生命。②能,因为材料是说,在莫大的宇宙中,一定会有与地球各方面条件(包括位置和温度)相当的星球,有一定会有高智商的生命体。(4分,每点2分)

  变阅读答案 2

  苟变①吃人两个鸡蛋

  于思言苟变于卫侯②曰:其才可将五百乘③。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④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⑤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⑥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导读:用才犹用木,要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则善用人者,对有缺点之才,也当不弃,切不可因小失大。

  注释:①苟变:战国时卫国人。②子思:孔丘的孙子,名伋,字子思。卫侯:指卫慎公。卫,战国时的一个小国,其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境。③五百乘(sh ng):古代四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五百乘则有三万七千五百人。④圣人:指英明的君主。⑤杞梓(q z ):都是树木名称。⑥干城:干,盾牌;城,城墙。用来比喻卫国的将领。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其才可将五百乘( ) 2.故弗用也( )

  3.然变也尝为吏( ) 4.良工不弃( )

  二、翻译

  1.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文选爪牙之士中的爪牙之士指__________,现在爪牙一般比喻__________。

  四、于思在文中的重要的用才观点是_________,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苟变吃人两个鸡蛋译文

  子思向卫侯谈论苟变说:苟变的才干可以统率五百乘。卫侯说:我知道他能够为将;不过苟变曾经做过官吏,收民税时吃过人家两个鸡蛋,所以不能用他。子思说:圣主选用人材,就像木匠选用木材一样,用他的长处,舍弃他的短处;因此几搂粗的良材而只有几尺腐朽的地方,好木工是不会抛弃它的。现在君王您正处在列国纷争的时代,选拔得力将士,却因为两个鸡蛋的小过就把卫国良将弃置不用,这事儿可不能让邻国人知道哇!卫侯连拜两拜说:谨受您的教导!

  答案:

  一、1.率领,统带 2.任用 3.不过 4.抛弃、舍去

  二、1.向民收税时吃过人家两个鸡蛋,所以不能用他。 2.圣主选用人材,就像木匠选用木材一样,用他的长处,舍弃他的短处。

  三、辅佐君王的武臣 坏人的党羽

  四、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略

  变阅读答案 3

  ①最*一段时间,在“中国60%的人口都属于酸性体质”这一说法的影响下,“恐酸”的情绪在弥漫。人们纷纷购买含碱的保健品,每个人都希望能通过中和身体的酸碱度来找回健康。但是,事情真是这样吗?

  ②在今天,我们通常用pH值来衡量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其实人体的pH值是基本不变的,酸碱度不光不能决定我们的健康,甚至很难被改变。

  ③人体从消化系统到排泄系统,再到呼吸系统都精密地控制着酸碱*衡。就拿最先参与酸碱*衡调节的器官小肠来说,它可以根据食物的成分来调节胰液中碱的再吸收。无论摄入的是酸性还是碱性食物,到了胃里被强胃酸的胃液混合后,都会变成酸性,到了肠道又被碱性的胆汁、胰液、肠液混合,变成了碱性,从而来调节血液中酸碱的浓度。

  ④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的pH值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为弱碱性。因为我们的血液中含有碳酸氢盐、磷酸盐、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等几大缓冲系统,使酸和碱无法兴风作浪引起血液pH值的急剧变化。当血液带着代谢产物经过肾脏时,肾脏会像一个泵一样将酸性物质排出体外,并回收碱性物质,同时还不断控制和调整酸性和碱性物质排出量的比例,以保持机体pH值恒定。

  ⑤另外,我们体内代谢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能与水结合生成碳酸,这是体内最多的酸性物质。但我们的肺也没闲着,不断地排出二氧化碳,调节酸碱*衡。

  ⑥我们大可不必“恐酸”,事实上,酸不但不可怕,人体中有几个地方,必须偏酸才算健康。第一个就是胃,大量的胃酸排出体外,反倒会引起轻度碱中毒。除此之外,人正常的尿液的pH值保持在5.5~7.5之间,多呈酸性。肾脏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体内的酸性物质从尿液中排出去,如果一个人的尿液呈碱性,反倒是不健康的。

  小题1:阅读文章,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小题2: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相关知识,分析医生为什么这样劝说小李。(5分)

  目前有不少专家纷纷表示,60%的中国人的身体正在变酸。小李听闻后赶紧到医院做了一个有关体液pH值的检查,结果显示小李血液的pH值是7.37,尿液的pH值是6.1。小李认为自己是严重的酸性体质,需要补碱。可是医生却劝说小李:“不用补,并且补也没有用。”

  参考答案:

  小题1:用生活中人们“恐酸”的现象引出下文对人体酸碱度说明。(评分说明:交代现象1分,引出酸碱度说明1分。)

  小题2:要点:因为小李的血液和尿液的pH都在正常范围值之内,所以不用补碱。因为人体的pH值是基本不变的,人类从消化系统到排泄系统,再到呼吸系统都精密地控制着酸碱*衡;并且人正常的尿液的pH多呈酸性,如果一个人的尿液呈碱性,反倒是不健康的,所以补碱也没用。(评分说明:分析“不用补”2分,分析“补了也没用”3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阅读文章,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用生活中人们“恐酸”的现象引出下文对人体酸碱度说明。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段落有许多作用,如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引出对象等,考生在*时的时候应注意积累相关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相关知识,医生这样劝说小李是因为小李的血液和尿液的pH都在正常范围值之内,所以不用补碱。因为人体的pH值是基本不变的,人类从消化系统到排泄系统,再到呼吸系统都精密地控制着酸碱*衡;并且人正常的尿液的pH多呈酸性,如果一个人的尿液呈碱性,反倒是不健康的,所以补碱也没用。

  变阅读答案 4

  珠峰缘何“变矮”3.7米

  ①世界最高峰为什么会变“矮”? 3.70米的高度到哪里去了?新华社记者为此采访了20xx年珠峰高程测量活动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勇。他表示,峰顶冰雪深度的测量更加精确、珠峰地区大地水准面计算结果更加完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峰顶冰雪厚度变薄,是珠峰变‘矮”的三个主要原因。

  ②珠峰变“矮”,首先是因为两次测得的冰雪深度不同。由于珠峰的海拔非常高,峰顶上终年冰雪,好像戴着厚厚的帽子。1975年珠峰测高时,由于条件限制,只摘去了珠峰头上的雪帽,而本次珠峰测高除减掉约1米的雪深外,还减去了2.5米至2.6米的冰层和冰与碎石的混合层厚度。这如同珠峰在摘去头上的雪帽之后,又摘掉了厚厚的冰帽再来测量“身高”,自然会变“矮’’一些。

  ③其次,珠峰变“矮”,还因为本次珠峰“身高”的起算点——大地水准面的计算结果较上次更为精确、完善。

  ④20xx年珠峰测高确定的大地水准面比1975年高出0.7米至0.8米。这相当于在测量珠峰高程时,减去了珠峰所穿的“鞋”的厚度0.7米至o.8米,其“身高自然又会变“矮”一点。

  ⑤珠峰变“矮”的第三个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珠峰冰雪层的厚度总体上呈现变薄的趋势。从1975年至今,珠峰的高程因此,“矮”了0.3米至0.4米。

  ⑥陈仪勇表示,除了误差,上述三个原因是珠峰型矮”最主要的原因。三个因素相加,导致珠峰整整“矮了3.7米。

  (20xx年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

  1.珠峰变矮的三个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珠峰的海拔非常高,峰顶上终年冰雪,好像戴着厚厚的帽子。”从修辞角度分析,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看,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次测得的冰雪深度有何不同?(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本文内容按要求答题。(3分)

  新华社电20xx年珠峰地区综合性科学考察队队长、冰川研究小组负责人康世昌说,通过观测显示,珠峰地区冰川消融区面积在不断扩大。

  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直观上珠峰地区冰川退缩强烈。珠峰海拔6520米的东

  绒布地区冰川消融区面积从去年的海拔6300米区域扩大到今年的海拔6400米的区域。导

  致珠峰东绒布地区冰川消融区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是20xx年珠峰地区冰川消融强烈。

  假如你是20xx年珠峰地区综合性科学考察队的名队员,科考回来后,针对珠峰地区冰川消融现象,你打算向世人提出哪些忠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峰顶冰雪深度的测量更加精确,珠峰地区大地水准面计算结果更加完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峰顶冰雪厚度变薄

  2、比喻;打比方

  3、1975年珠峰测高时,由于条件限制,只摘去珠峰头上的雪帽。而本次珠峰测高除减掉约1米的雪深外,还减去了2.5米至2.6米的冰层和冰与碎石的混合层厚度

  4、20xx年珠峰测量的起算点比1975年测量的起算点更加精确、完善

  5、意思对即可。要求围绕“环境保护”来回答。示例:大家要增强环保意识,控制使全球气候变暖的一切诱因;环境保护从我做起;让我们同心协力,共同保护我们的唯一家园等等。

  变阅读答案 5

  ①少年只有16岁。之前他干过许多糊涂和愚蠢的事情:他偷过郊区的苹果,偷过城市的盆花,偷过同学的铅笔和饼干,偷过邻居的茶杯和腊肉,还偷过大街上的自行车。他一次次被带进派出所又一次次被放出来。一天,他猛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意识到自己错了,意识到自己应该痛改前非了。

  ②他后悔,他想改,可是他已经挽回不了自己的声誉和尊严,他已经没有了任何朋友,他一出现总会引来一些异样的目光。少年并不记恨他们,认为这是对他的惩罚。少年望着窗外,天阴沉沉的,没有一丝阳光。

  ③整整一个夏天,每天上午,他都把自己关在家中,透过窗子看外边的树。他忍受不了寂寞,到下午时,悄悄出去,在小区转一圈。人们一看见他,或扭过头去,或老远就避开。邻居们防他,就像防一条带着传染病的狗。少年不敢上前,不敢与他们对视,他失去了与任何人交流的勇气。他无奈、自卑,似乎世界在他面前关起一扇门,又加上无数把锁。

  ④他垂着头慢慢地走,轻踢着一粒石子。没有阳光,少年却感觉后背灼热。忽然有人喊他,是一位坐在凉亭里的老人。老人朝他招手:“喂,年轻人!”他抬头一愣,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你是在喊我吗?”他指指自己。“过来,年轻人!”老人说。他走过去,胆战心惊。他想逃离,可是却说服不了自己的脚步。老人叼着一根没有点燃的香烟,摸着口袋,问他:“有火柴吗?”“没有。”“打火机呢?”“也没有。”说完,他急急地低了头,试图离开。“别急着走。”老人再一次喊住他,“去帮我取来打火机吧,我的家,你知道的。”

  ⑤他当然知道,老人与他同住一个单元,他住七楼,老人住一楼。“我的腿脚不中用。”老人笑呵呵地说,“打火机放在茶几上,麻烦你帮我取来。”少年心中划过一道闪电。可是那闪电转瞬即逝。“钥匙呢?”他问。“门没有锁。”老人说,“我从来不锁门的。住咱们这个小区,根本不必锁门。”少年心中又是一道转瞬即逝的闪电。少年飞奔而去,途中流下了眼泪。一缕阳光从云缝里钻了出来。

  ⑥那扇看起来冷冰冰的防盗门果然没有上锁,他轻轻一推,便开了。茶几上放着果盘,放着零钱,放着钥匙和打火机。少年抓起打火机,转身跑出屋子。

  ⑦老人点着了烟,郑重地对少年表示感谢。然后,他对少年说:“如果你有时间,如果你愿意,我们下一盘象棋,好吗?”少年当然愿意。他坐下来,聚精会神地和老人下起了象棋。不久,少年便败下阵来,可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凉亭外,阳光灿烂……

  ⑧少年后来成为一名警察,老人的身体仍然很好,闲时,他们会凑到一起下象棋。他多次跟老人谈起那件事情,他说那天你故意不锁门,那天,你口袋里,其实装着打火机。

  ⑨老人只笑不语。问急了,老人就说我忘记了,我真的忘记了。或许真如你所说的,那天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的;或许那几年里,我出门真的从不锁门;或许,那一天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生,一切不过是你的一个美好梦境。不过我认为,这一切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亲手推开了那扇门,而不是别人……

  22.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分)

  答案示例一:本文叙述了少年在老人的帮助下痛改前非(重拾自信或打开心门痛改前非)(1分),最终走上正途的故事(1分)。 共2分 示例二:本文记叙描写了老人帮助少年痛改前非(1分),最终使少年走上正途的故事(1分)。 共2分23.选文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

  答案:景物(环境)描写(1分)作用:烘托了少年孤独苦闷(绝望自卑)的心情(1分)。共2分24.对选文⑤段加点句子进行简要赏析。(2分)

  少年心中划过一道闪电。

  答案: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少年得到信任时的惊喜和所受到的震动(激动、感动)(如果答出“少年心理燃起一丝希望”或意思相*也可得分)(1分)。25.你认为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答案:我认为老人是一个善良(有爱心),懂得尊重人,引导(教育)有方的人。3分


微波阅读答案汇总五篇(扩展6)

——告别阅读答案(精选五篇)

  告别阅读答案 1

  秋夜的月光,明亮得有些凄冷。

  一辆推着人的自行车刚在职工宿楼前停下,便有一个稚嫩的男孩声音一直响上楼去,“太婆来了!太婆来了!”

  喊声立刻召来一群嘈杂的脚步声,先迎下楼来的是个三十多岁的男子。“外婆,只等我娘病好些,就会去看您,怎么让您这远道的赶来。”

  “我们娘俩说说话哩。”老人不自觉地又用了急切商量的口吻,生恐在最后一道“关卡”上被拦住。①但没有。胡子拉喳的外孙仔细地看了看老人雪白的头发,那点点块块的老人斑,就拿开拐杖,轻轻地________②起她,抱她上楼。

  到了门口,老人*惯地脱鞋子,她的爱整洁的女儿呀,就是屋里的地板,也是一尘不沾的。但还没待她弯下腰去,外孙已连挽带拖地把她引进了屋里。

  老人已是前呼后拥了。全是脚,长的,短的,宽的,窄的,高跟的,*跟的。③好像是第一次发觉,她已经有了一个这样庞大的家庭。但她什么也没来得及想,一声细微而急促的呼唤已吸引了她的全部注意:“娘”!

  老人甩开搀扶的人,扑过去把那疲软无力又毫无血色的手捏在了掌心。这就是她的女儿。属鸡的,该是六十四岁。老人还记得,她是早上生的。邻家就说:早鸡劳碌命。她果然一辈子都像陀螺似的旋转着。可现在,八十多岁的娘来了,她却不能起身了。

  “玉儿。”老人喊着女儿的乳名,颤抖着脱鞋上床坐好,“今儿好些了?吃得下饭吗?

  “好些,吃了一碗多呢!”女儿惨白的脸上露出了费力的笑容。但她的目光刚好碰到那还燃着的煤油炉上:瓷盆里满盛的饭只扒了个尖。眼泪立刻顺着心尖漫上眼眶,也不敢再看母亲,只睁大的眼睛对天花板瞠视。

  老人好像没发现,唠唠叨叨地问了许多问题,什么地方疼?什么时候?吃什么药?她轻轻地抚着女儿的手:“别以为就你痛,我也痛的。腰上、腿上,刚才青子抱我上楼痛得很,我没响。都是这样的。年纪大了,痛来痛去不奇怪,娘比你还大二十多岁呢。不怕的。”老人见女儿的脸已朝着墙壁,便赶紧用手指将眼角的泪珠揩去。

  但泪珠是不断的,手帕是不顶事了。老人突然转了话题:“**,太婆还没叫呢,快叫一声——哎,再叫一声——**真乖。太婆看着你们真高兴,还有舅公舅母有没有叫过?都叫一声。”

  在孩子甜甜的叫声里,大家便热烈地谈论起学校老师、教学质量来,这种愉快的气氛一直保持到分手的时候。

  老人下了床,替女儿掖好了被角,轻轻松松地说:“娘隔几天来看你。”

  女儿将汗湿的被头吃力地卷进下巴下,微笑着叮咛儿子:“好生送外婆走。”

  出了门,外孙又要去抱老人,她却拒绝了:“让你娘听着我下楼。”

  老人几乎是一级一息地走下了二层楼,然后,她站住了,摸索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叠钱:“青子,把后事办得体面些,我只有这一个女儿。”

  “外婆。”青子的声音有些发硬。

  “这病,谁得了也治不好,别太难过。”老人像是安慰外孙,又像安慰自己。”

  第二天早晨,大家发现老人已去世,眼睛依然睁得大大的。

  第五天夜里,女儿在无可解脱的剧痛中耗完了最后一口气,临终留下一句话:“别告诉娘,只说我去镇上秀子家养憩去了。”

  阅读题:

  1、怎样理解划线①处“生恐在最后一道‘关卡’上被拦住”这句话?

  2、②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A、拖B、扛C、托D、拽

  3、划线③处为什么写各种各样的脚不直接写各种各样的人?

  4、小说题目为“告别”,主要是指什么内容来说的?

  5、这篇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一个主题?

  参考答案:

  1、①之前已有若干“关卡”,老人家的儿孙因老人有病而不让她出门去看女儿。

  ②外孙担心老人见了重病的女儿因过分悲伤而影响本已老弱的病体。

  ③渲染了老人要见女儿的急切心情。(以上写出两点即可)

  2、D

  3、①反映了家庭成员的不同性别与年龄。

  ②避免写法上的老一套和一般化。

  ③通过新的视角增加文章的生动性。(以上写出两点即可)

  4、母亲向女儿告别。

  5、表现了即将走完人生最后历程的老人对女儿宽广深厚的母爱。

  告别阅读答案 2

  告别三峡

  赵本夫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2003.2.14)

  1.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别三峡阅读答案由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1.(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

  (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意对即可)

  2.(1)①以告别为中心 ②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

  (2)①过渡 ②总领后文

  3.又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于崇敬,再由感动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

  ①惆怅而失落 ②感动与崇敬 ③肯定与褒扬

  4.(1)不矛盾。

  (2)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

  ①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飞絮的故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

  ②搬走临行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移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意对即可)

  告别阅读答案 3

  告别语

  **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朱丽每次来舅舅家,都住这间。

  前几次,朱丽没怎么留意这个房间。她常常一大早就出门购物,客房只是她睡觉和存放购物收获之处,每次离开时,壁橱里都堆着一些被她遗弃的装衣服的纸袋子。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总是给她一些钱买东西。但在她眼里,舅舅是个趣味狭窄的人,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

  朱丽留意起客房,是这次为逃婚而来舅舅家之后。携了这样的事情来投亲,朱丽沮丧又难为情,哪儿都不去,关了手机,也不见人,整天在客房躺着。

  一日,喧闹的声音从窗外的院子传来,异常清晰。二楼的这间客房,似乎格外便于收集声音。从前她怎么没有发现?

  像是主人出来送客,一些男人、女人的寒暄,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见”,可是,迟迟没有听见孩子发出的告别之声。

  一连许多天,邻居的院子总是很热闹。那句她已经熟悉了的提醒句源源不断飘进窗口:“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或者“小宝,和爷爷、奶奶说再见!”然后照例是短暂的安静。她看见的小宝,要么听而不闻地摆弄一辆遥控越野吉普车,要么跑向草坪,爬上那只摇椅摇着自己……

  朱丽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她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婚。在婚礼上,朱丽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她紧盯住母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父亲和母亲早已离婚,怎会再殴打母亲呢?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般的命运,连个“再见”也没对大家说,连个招呼也没跟与自己相恋多年、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新郎打。

  每次想到这里,朱丽就赶紧打断思路,好像若不打断,她已知的各种谴责便立刻潮水般向她涌来。她对付不了这些,如同她不能担当一场婚礼。

  初夏过去,暑天袭来。

  一个下午,朱丽迷迷糊糊之中,窗外的声音再一次飘进房间。她又听见早已熟悉的提示:“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露露说再见!”

  朱丽继续迷糊,兼听那必然到来的短促的安静。她果然“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杂以孩子们稚嫩的嘁嘁喳喳。接着她耳边突然响起一声清脆的童音:“再见!”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

  所有人都听见了这声“再见”,这是个宝贵的时刻,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

  “再见!”小宝说。

  “再见!”另一个童音呼应着。

  朱丽迅速从床上爬起来赶往窗口,像是怕错过什么,又以为是听错了什么。她看见门廊下站着小宝和家中大人,另外一对男女,正领着一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小女孩往院子门口走。

  这前所未有的“再见”之声原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再见!”小宝放大了声音,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露露站住不走了,也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小宝拖着长声跺起脚来,仿佛对“再见”这个词不依不饶。

  “再——见!”露露也拖起长声,像是要迈步跑向小宝。两人无休无止地“再见”起来,好似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小宝更激烈地踩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他顽强地、势不可当地向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到后来,憋红了小脸,捯着气,以至于那“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这实在不像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他们的生命。

  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她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脸色苍白,缺少血色的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仿佛在练*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来都是漠然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陡然从心中升腾起来,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琢磨着,现在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

  (有刪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舅舅是个趣味狭窄的人,所以,尽管之前来北京多次,朱丽对舅舅和他家的客房也没有太深印象,不曾发现二搂的客房格外便于收集声音。

  B.小宝告别露露时的热情与告别大人时的漠然构成鲜明对比,他和露露此起彼伏的 “再见”声,看似耍贫嘴、逗乐子,实则是他们对相见的欢欣和不能相见的绝望的激烈表达。

  C.“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生动写出了小宝那一声“再见”的难得和宝贵;而“迅速”“赶往”等词语,形象表现了朱丽第一次听到小宝说“再见”时的意外。

  D.大人苦口婆心地劝说小宝与他根本不认识的人说“再见”,小宝始终不愿合作,充分暴露了世故的“大人”和率性的“孩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E.小说中的“客房”,既是故事发生的环境,也是“朱丽”和“小宝”两条叙述线索的交汇点。对“客房”的描写,不仅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也使小说结构更加紧凑。

  (2)小说中的朱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你是否赞同“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这种说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6分)

  11.(1)(4分)C E(A项因果关系不当,对舅舅“没有太深印象”缺乏依据;B项“不能相见的绝望”理解不准确,文中的“绝望”应主要指小宝因露露要走,挽留不住而感到绝望;D项“充分暴露了世故的‘大人’和率性的‘孩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理解错误。)

  (2)(6分)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事)。对房子、亲人都很少说“再见”,凡事只顾及自身感受,不考虑他人;离开舅舅家时还将一些装衣服的纸袋子遗弃在壁橱里;爱乱花钱,每次到舅舅家后,都大量购物。②消极逃避,不负责任。走不出父母失败的婚姻给自己带来的阴影,害怕遭逢母亲般的命运,不敢担当婚礼,不顾一切地逃跑,关闭手机,对母亲、新郎、亲朋都是极不负责任的。③能自我反省。为逃婚行为而心怀愧疚;能从“小宝”不愿与客人告别到主动与客人告别的偶然变化中自我反省,琢磨着要打开手机。④爱面子。逃婚来到舅舅家后,感到难为情,哪儿也不去。⑤容易冲动,不冷静。婚礼上,没有给任何人打招呼,就不顾一切地逃跑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3)(6分)①含蓄地写出朱丽的醒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呼应上文“关了手机”的情节,并照应“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使情节完整、合理。③暗示了小说主题:朱丽在两个孩子的启发下,对于怎样对待他人、怎样与人交流有了新的认识。④小说戛然而止,把朱丽将要做什么事,留给读者去想象和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4)(6分)(“观点”明确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观点一:同意。理由:①文中的“小宝”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他的生命。“小宝”从对客人毫不在意、一心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到向客人打招呼、说“再见”,意味着一个孩子迈出了走向外部世界的步伐,真诚地向外部世界打开一扇心灵之窗。②朱丽通过对一个孩子成长变化的偶然发现,反省自己对“再见”一词的漠然,醒悟后有了打开手机的想法,要与外界联系,回到她真正的“生活”。一个从婚礼上逃出来的、不顾及亲人朋友的感受、只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的女孩,看到了自己以外的世界,并决定积极面对。③能发自肺腑地对亲人、朋友,甚至房子说“再见”,其实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身被忽略的情感世界的发现,也是尊重他人、关注外部世界的一种表现。

  观点二:不同意。理由:①生活是从真诚的交流开始的。“小宝”的“再见”建立在与露露有共同语言、彼此间交流玩耍的基础上,所以露露离开时,小宝才会依依不舍,想要与对方再次相见,他们的生活开始于两人的真诚交流。②生活是从勇敢面对开始的。朱丽逃婚是惧怕自己的婚姻生活像母亲那样不幸,对婚姻的逃避其实是对未来生活的逃避,后来,小宝对待客人态度的转变影响了她,使她想要面对生活。③生活是从自我反省、自我觉醒开始的。朱丽的转变虽然受到了小宝行为的启发,但更重要的是她藏身客房时对自我行为的反省,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思考。

  告别阅读答案 4

  青春的告别典礼

  群访罗大佑

  叶蓉(主持人):刚才,你在后台也听到了,我们今天所有的嘉宾一起合唱了你在20世纪创作的一首老歌《野百合也有春天》,我想知道,那一瞬间,你在想些什么?

  罗大佑(以下简称罗):很多往事然后是还有那些没有收到版税的老歌!(大笑,全场大笑)

  戈攻(英语电视节目主持人):前几天,我和沈光远在聊天,谈到他老婆的时候,他很自豪地对我说:在台湾,人家都说我老婆黄韵玲是音乐教母。我相信,你也应该听到过人家称呼你是音乐教父,你怎么看待这个称呼?

  罗:其实,我不太喜欢音乐教父这4个字,因为如果一个音乐人到了那个位置的话,万一,我在音乐上有些什么问题,我就没办法找人问,你是教父,你问谁啊?(全场笑声)累!

  叶蓉:最*,你的新唱片《美丽岛》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而且,在宣传中反复提到了十年磨一剑的说法,我想问的是10首歌,真的要花掉你10年的时间吗?

  罗:其实,我10年间,一共录了30首歌,这张唱片是我从这30首歌里面挑出来的16首,再则,我写歌的确是特别慢的,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我的《童年》,光歌词就写了5年。而且,我想说的是,《美丽岛》这张唱片对我来讲,真的是非常重要,要么就是晚节不保,要么就是保住晚节,保住晚节太重要了!(大笑,全场哄笑)

  叶蓉:我在这儿要给你出示一样特别有意义的纪念品,这是一个资深媒体人星空卫视的黄*,他至今收藏着你20xx年上海演唱会的票根,你看!

  黄*(资深媒体人):其实,我并没有收藏票根的*惯,只是很偶然地把它夹在一本书里面,当书签,而这本书始终也没有看完,所

  罗:我跟你讲,其实你珍藏的是你的记忆,而不是罗大佑的演唱会。

  黄:对!我至今记得我们那次去听大佑的演唱,其实没有很多伤感,没有太多的激动,反而是大家有一种欣喜,仿佛觉得自己去参加了一个青春的告别典礼!

  吴朝阳(资深媒体人):时代不同了,和你当年走红的方式不同,今天活跃在舞台上的很多新生代歌星,可能他的音乐我没听过,但是他今天有什么绯闻,明天有什么隐私,我想,大家倒都知道了。我想问的是,大佑,你觉得,现在做音乐和当年你做音乐有什么不同?

  罗:我想,音乐是人类心灵的一种产物,在莫扎特的时代,虽然没有录音机,但是音乐仍然被保留了下来。所以,我倒是不担心音乐怎么被资讯化,而是担心音乐被数位化,MP3的下载是比盗版CD更可怕的一件事情,它们的出现会让音乐彻底失去价值,因为至少盗版,你还需要用钱去买。

  叶蓉:你身边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们,大佑每个月的开销不会超过1万元,而且,你还经常去买打折的衣服,有没有这回事?

  罗:其实,我是客家人,应该是比较节俭的。我反对浪费,我觉得浪费财富是一种罪恶,有限度而且正确地去消费,才是一个健康的人生。天下最贵的东西,最有价值的东西,通常都是不需要钱的。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9.这篇访谈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罗大佑说,其实,我不太喜欢音乐教父这4个字。音乐教父有什么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天下最贵的东西,最有价值的东西,通常都是不需要钱的?请举例加以阐释。(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记者提问须要具有针对性,且问题要有意义。如果你也在现场,你想问罗大佑什么问题?并简述你提出这个问题的想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1)怎样看待音乐教父的称呼;(2)新唱片《美丽岛》的创作;(3)对20xx年上海演唱会的追忆;(4)对盗版音乐的看法;(5)对待生活的态度。

  20.音乐教父,是人们对在音乐方面有巨大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的男性音乐人的赞誉。

  21.譬如,蓝天、爱情、空气、健康等,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无价的,都不是用金钱能够衡量的。在世俗的社会,人们在追求名利、荣誉等身外之物时疲于奔命,殚精竭虑,而完全遗忘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22.(1)现在你的歌迷存在着一个年龄断层的现象,你觉得是这样吗?(2)我最早听到的你的歌《闪亮的日子》,是刘文正唱的,还有《诺言》,我想知道这个在你音乐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合作者,他如今怎么样?(3)你有很多的角色和身份,一个歌手,一个音乐人,一个老板但是,你觉得你是一个好老板吗?(4)当时,你为了音乐要放弃医生的职业,好像还和父亲进行了一场革命?(简述想法时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告别阅读答案 5

  科学家们以联合国估计的到350年,全球气温可能比现在升高0.5至3摄氏度的标准为依据,利用电脑模型计算气温升高对每一物种的影响,对欧洲、南非、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六个地区的1103个动植物物种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等。这是迄今为止对此问题所进行的最大规模跨国合作研究。

  全球气温升高迫使大部分陆地物种向两极和高山地区迁徙,但许多动植物无法实现这点。据保守估计,这六个地区的物种到350年将消失15%至37%,即*均有26%的物种将因为气温升高,无法寻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灭绝。像哥斯达黎加的小丑箭毒蛙、墨西哥的囊鼠和欧洲的灰喜鹊等珍稀物种很可能将从地球上消失,大部分物种的栖息地也将越来越少。

  在澳大利亚接受研究的24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在占巴西总面积五分之一的巴西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特有的稀有品种。科学家们预计,在该地1700到400个植物物种中,39%到48%的物种将在未来50年内消失。

  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几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大地区的动植物。即便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四分之一的鸟类和11%到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特有鸟类红交嘴雀,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迁;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特别是当气候变暖时,其他天敌鸟类的迁入将更加危及这种稀有鸟类的生存。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在该地区接受研究的 170种动植物,三分之一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在许多庭院花卉的家乡——南非,研究的300种植物中的三分之一将要灭绝,包括该国著名的山龙眼类花卉。

  负责此项研究的英国利兹大学的克莱斯·托马斯教授表示“当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他们都希望能最终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是,我真的希望我们没有得出我们已经得出的这一结论。事实远比我们想像的要严重得多,我们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低估了生物物种面临的残酷生存环境。

  1、通读全文,说说第6段中“我们已经得出的这一结论”指的是什么?

  2、阅读文章3至5段,完成下面的表格。(6分)

  地区 研究物种 研究结果

  澳大利亚

  欧洲

  墨西哥

  3、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

  4、文章为什么详细地介绍气候变暖对欧洲地区物种生存的影响?

  5、全球气温升高对物种生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请结合我国的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全球气温升高将使地球上许多物种灭绝。

  2、蝴蝶 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红嘴雀 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170种动植物 1/3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

  3、“一丝”说明变化之小,但即使是如此小的变化对动植物来说也是灾难性的。

  4、因为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坏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详细介绍这个地区物种生存的影响,更能显示出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5、略。


微波阅读答案汇总五篇(扩展7)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汇总五篇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 1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主题】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之气。

  【赏析】

  杜牧的诗是晚唐诗坛的一大成就,晚唐诗人中只有李商隐能够与之相比。他有巨大的政治抱负,却处于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又使他的抑郁情怀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着他的诗的风貌。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

  杜牧的咏史诗,是晚唐咏史诗的高峰。晚唐诗人和他们的前辈不同,他们已经失去了中兴的锐气,怀着一种矛盾心理,感慨衰败不可避免的到来,感慨生不逢时,不得一展襟抱。怀古伤今,就成了此时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都有大量怀古伤今之作。杜牧写这类诗,完全是一种大手笔的气概,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赤壁》写于杜牧官黄州刺史(842—844年)时,反映的心理状态和含蓄而俊爽的风格与《过华清宫》一致,但在写法上却别具一格。

  《赤壁》的开头便与众不同。《过华清宫》是由回望引起回想,杜牧还有很多咏史诗是一开头就高度概括,纵横驰骋。此诗的开头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一片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一场决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重大战斗,英雄云集,何等壮伟。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作了铺垫。全诗最精彩的,当然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是议论。“认前朝”,本来可以写对这场战争的回顾,但是他省略了,所以不是缅怀,不是描述,也不是一般的历史评价,而是直接的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史学家们在论赤壁之战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的政治倾向常常是把同情放在吴、蜀一边。因为有这倾向,也便把这场战争的胜负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杜牧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引起议论,反映出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史识。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他在一个更高的层次观察、思考着历史,顿使诗歌*添一种更上一层楼的气概。史论有如此气魄,而其表述方式却那样风流潇洒。不直言战争之胜败,而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为曹操晚年享乐处,蓄姬妾歌妓于其上。拈出铜雀,使人联想到曹操纵欲的这一面;铜雀而又言“春深”,又加一层风流温馨。用一“锁”字,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试想英雄如曹操者,于横扫天下胜利之后,拥江东二乔于铜雀台,弦歌艳舞,以享受缠绵之春色,当是何种得意气概。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言河山破碎,生民涂炭之类,而拈出“二乔”入魏以暗喻,同样把东吴领袖人物之风流儒雅的风神传递出来了。把硝烟弥漫的战争的胜负,把如此重大的历史大事件写得如此蕴藉,非杜牧不能。杜牧是风流才子,善写闺情恋意,他把这种表述方式用于庄重的史论,而且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便表现了杜牧特有的风韵情采。但是杜牧之写史论,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史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又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练*

  1、①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

  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答出"咏史"给1分,答出特点给1分,意思相*即可)

  ②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并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的心境"。

  2、①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为下**铺垫。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

  ②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耐人寻味。说明: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的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3、①这首诗有叙有议,哪两句是议论?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蕴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中包含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你知道吗??请写出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或:借东风)

  4、①本诗开头为什么从“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由“折戟”写起,引发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

  ②有人说,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简述理由。

  不同意,因为作者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英雄的成功都需要某种机遇,借此来表达诗人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展的感慨。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 2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的心境。

  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5、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周瑜 。诗人杜牧和 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 3

  8.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

  【分析】本诗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解答】A.有误,诗中的“前朝”指东吴破曹赤壁之战的时代;BCD.正确。故选:A。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 4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阅读训练答案

  (1)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

  (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8、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既指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诗中的周郎指周瑜。

  9、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10、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也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1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之气。

  1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1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2.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13.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 5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的心境。

  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5、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周瑜 。诗人杜牧和 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微波阅读答案汇总五篇(扩展8)

——《不求甚解》阅读答案汇总五篇

  《不求甚解》阅读答案 1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不要太固执,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⑦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不是说未懂的地方就放过它不理会了,而是暂放过,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⑧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 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1.下列句中的划线词,删掉后对句意表达的准确性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 ]

  A.一般人常常以为

  B.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C.其实也不尽然

  D.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2.作者在第④段认为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体现了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英雄记钞》和陆象山语录中的哪句话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基本一致?(用原文回答)

  《英雄记钞》: (4个字)

  陆象山语录: (6个字)

  4.第⑥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4个原因。

  ①

  ②

  ③

  ④

  参考答案:

  1. C

  2.不要太固执,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3.《英雄记钞》:观其大略 陆象山语录:未晓处且放过。

  4.不能。因为它:①使沦证更严密,②使观点更辩证。③从反面进行论证。

  5.①多读几遍才懂(看一、二遍不懂,读三、四遍就懂)。 ②读到后面才懂(前面不懂,读到后面才懂)。 ③过段时间才懂(以前看不懂,过些日子才懂)。④有实际知识后才懂(以前其实不懂,有了实际知识后才懂)。

  《不求甚解》阅读答案 2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不求甚解》题目:

  15.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3分)

  16.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4分)

  17.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18.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2分)

  《不求甚解》参考答案:

  15.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正反对比内容也可以分开论述);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16. (1)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2)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

  17.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或有力地证明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

  18. (1)赞同。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2)不赞同。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求甚解”实际上就是精读,强调的是读懂读透,这也是读书的一种方法。(3)以上两种读书法各有利弊。“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在读书过程中应灵活应用,因人因时因书因需而异。

  《不求甚解》阅读答案 3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要学*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中的两处加粗成分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好读书这个*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要学*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3.开头的插入成分表明下面的观点是引用别人的,不代表自己的意见;结尾处表明下面的结论是自己通过实践而得出的,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4.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同意。因为读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书中的真意,形**生的感悟。”

  5.先由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引出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三国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为例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又补充说明“活读”并不是不认真读,而是着眼于全局。

  6.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赞同‘博览’,因为只有博,才能见多识广,才能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7.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体会“略”。

  《不求甚解》阅读答案 4

  (三)阅读下文,完成21-23题。(14分)

  不求甚解(节选)

  马南�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要学*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链接一: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链接二: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朱熹《童蒙须知》

  21. 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4分)

  22. 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6分)

  23. 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结合链接内容和自己*时的读书*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

  (三)21.(4分)主要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2分)

  具体内容:读书全在于会意(或读书要虚心,了解大意);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不死扣字眼,重视整体的理解。(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

  22.(6分)举例论证法、道理论证法。(2分)举诸葛亮读书的例子,意在说明读书的方法

  是“观其大略”,就是理解其精神实质。这样使要讲的道理更具体,更具说服力;(2分)引王粲的文字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更具说服力。(2分)

  23.(4分)按“不求甚解”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寻章摘句;

  (2分)要想做到这一点,先要完整读书,全面理解,然后熟读精思,层层深入。(2分)(此题为开放题,根据提示的要点答题即可)

  《不求甚解》阅读答案 5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不求甚解》题目:

  15.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3分)

  16.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4分)

  17.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18.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2分)

  《不求甚解》参考答案:

  15.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正反对比内容也可以分开论述);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16. (1)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2)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

  17.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或有力地证明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

  18. (1)赞同。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2)不赞同。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求甚解”实际上就是精读,强调的是读懂读透,这也是读书的一种方法。(3)以上两种读书法各有利弊。“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在读书过程中应灵活应用,因人因时因书因需而异。


微波阅读答案汇总五篇(扩展9)

——《谈读书》的阅读答案汇总五篇

  《谈读书》的阅读答案 1

  谈读书(节选)

  朱光潜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必须养成深思熟虑的*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是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10.结合语境解释“涵泳优游”。

  11.“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

  12.最能表达选段中心的句子是哪一句?

  13.选段运用哪些论证方法?各举一例说明。

  答案:

  10、意为运用得从容自如、得心应手的一种境界。

  11、指代读书只为装点门面、以多为贵。

  12、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13、比喻论证:“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引用论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对比论证:“少读”与“多读”对比。

  《谈读书》的阅读答案 2

  漫谈读书

  梁实秋

  ①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简,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钞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自从有了印刷术,刻版、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②物以稀为贵。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__________, __________。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宋太宗每天读《太*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太*御览》采集群书一千六百余种,分为五十五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③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盲目地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④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关系安在?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

  ⑤当然,改变气质不一定要靠读书。例如,艺术家就另有一种修为。“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成连言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偕往,到蓬莱山,留伯牙宿,曰:‘子居*之,吾将迎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澒洞崩坼之声,山林窅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成,成连刺船迎之而返。伯牙之琴,遂妙天下。”这一段记载,写音乐家之被自然改变气质,虽然神秘,不是不可理解的。禅宗教外别传,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顿悟即能明心见性。这究竟是生有异禀的人之超绝的成就。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还是读书。

  ⑥书,本身就有情趣,可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头,摆在枕边,无往而不宜。好的版本尤其可喜。我对线装书有一分偏爱。吴稚晖先生曾主张把线装书一律丢在茅厕坑里,这偏激之言令人听了不大舒服。如果一定要丢在茅厕坑里,我丢洋装书,舍不得丢线装书。可惜现在线装书很少见了,就像穿长袍的人一样的稀罕。几十年前我搜求杜诗版本,看到古逸丛书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诗笺》,真是爱玩不忍释手,想见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纸张墨色亦均属上选。在校勘上笺注上此书不见得有多少价值,可是这部书本身确是无上的艺术品。

  1.第①段说“(在古代),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其理由是:。(2分)

  2.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畅销未必内容好,价廉未必货色差。

  B. 内容好的不一定畅销,货色差的不一定价廉。

  C. 价廉未必货色差 ,畅销未必内容好。

  D. 货色差的不一定价廉,内容好的不一定畅销。

  3.第④段加点词“书卷气”的含义是:(2分)

  4.第⑤段中,为什么要写有关“移情”、“顿悟”的内容?()。(4分)

  5.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确实下了一番苦功。

  B.所谓“开卷有益”,就是只要读书,就一定会有收获。

  C.不读书的人,一定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D.作者对“线装书”的偏爱,正是热爱传统文化的表现。

  6.关于读书,本文的主要观点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

  1.(2分)(古人)读书难,成书难;(1分)唯难而稀罕珍贵。(1分)

  2.(3分)C

  3.(2分)因读书而汲取的清醇爽朗之气,(1分)其表现为境界高,胸襟广,谈吐不俗。(1分)

  4.(4分)“移情”、“顿悟”是针对天赋禀异的人而言的,非常人所能及;(2分)就一般人来说,读书还是最好的修养途径。(1分)这样写,也体现了“漫谈”的特征。(1分)

  5.(2分)D

  6.(4分)⑴现代人读书是幸福的 ⑵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 ⑶读书要有选择,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4)作为中国人,一定要读经书、史书 (5)读书能改变人的气质(对1点得1分)

  《谈读书》的阅读答案 3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吗?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惯引诱。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兴趣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不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比方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自己在课外研究,可以发现自己性之所*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胃口。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现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的兴趣也许就因此浓厚起来了;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养成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书是读不尽的,就是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无甚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唯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我所指的不必读的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真实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精神和方法。这些书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其他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

  你也许要问我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个题目可是不易回答。你应该去请教你所知的专门学者,请他们各就自己所学范围以内指定三两种青年可读的书。同时,你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工夫去搜求。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为一个学者。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1.这篇文章谈到了要培养读书的*惯的问题。阅读原文,回答下面题目。

  (1)第②段中,作者说,养成读书的*惯尤其要紧,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作者主张养成读书的*惯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作者认为读课外书有哪些好处?

  2. 这篇文章还谈到了应该读什么书的问题。第④段中写道:你应该读的只是这样的书。

  (1)这样的书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样的书有哪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语句,按要求简要答题。

  (1)唯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为什么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

  (2)读书好比探险。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参考答案:

  1.(1)增强抵御恶*惯的能力;长大培养读书*惯很困难(意思正确即可)

  (2)扩大研究范围;不受讲义课本拘束(意思正确即可)

  2.(1)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立,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

  (2)可以得到真实的知识,可以吸收大学者的治学精神和方法。

  3.(1)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的社会心理,无太大价值。(意思正确即可)

  (2)读怎样的书对你成才有帮助,这需要去尝试去摸索。(意思正确即可)

  《谈读书》的阅读答案 4

  谈读书

  培根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给文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处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句的论点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不加分析,全盘吸收,效果不会好。(意思对即可。)

  3.排比;这样写,句子整齐,造成一种气势,有力的证明了论点。(意思对即可)

  4.比喻论证。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意思对即可)

  《谈读书》的阅读答案 5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谈读书方法(节选)

  胡维革

  科学的读书方法是达到读书彼岸的桥梁。无论古今中外,大凡学有所成者,都有一套得心应手的方法。在当代学者中,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的方法是“三真”:真情实感,真积日久,真知灼见;山东大学牟世金教授的方法是“三为”:以书为友,以书为敌,以书为师;山东师范大学安作璋教授的方法是“三通”:纵向之通,横向之通,逐类贯通。这些方法是攀登的足迹,求索的记录,汗水的结晶,成功的途径,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借鉴这些方法,我觉得,就是要有“三心”。一是恒心。“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在求知问学的征途上,困难与挫折,弯路与失败,总是难免的。但只要我们拿出耐心,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够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二是专心。“飞瀑之下必有深潭”。飞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把力量集中到一点。在读书生活中,只要我们专心致志,心不它骛,耳不旁闻,专它十年八年,必能闯出一条五彩缤纷的路。三是留心。面对知识的海洋,且不可马马虎虎,不求甚解,而要有心留心,做到勤读勤学勤记,多疑多思多问,弄懂弄通弄精,集腋为裘,必成饱学之士。

  1、文章开篇提出“科学的读书方法是达到读书彼岸的桥梁”的观点,接着又列了举了大量事例来加以证明,很有说服力。可贵的是作者还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加以补充,其中不仅谈到了读书要有“三心”,还谈到读书要“三到”。请仿照文中“三心”的写法,对“三到”作点具体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五柳先生》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本文也出现了“不求甚解”一词,两文中的“不求甚解”的意思是否相同,请回答并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三到”:一是要口到。通过诵读感受文章之美,领悟文章之理。二是要心到。读书不能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要下番分析思考揣摩的功夫。三是要手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养成勤动手的*惯,圈点评划写心得,长期坚持必有收获。(意思对即可)

  2、本文中是指读书只懂个大概,不求甚解,是贬义;而《五柳先生传》中意思是读书注重领会要领,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过多纠缠,是褒义。(意对即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