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菁华3篇)

首页 / 阅读答案 / | 阅读答案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1

  诗集传序(节选)

  【宋】朱熹

  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

  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行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昔周盛世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守,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而其善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

  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

  曰: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故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辑《诗传》,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书。

  9.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亦刊而去之 刊:删改

  B.则天子巡守 巡:巡视

  C.以行黜陟之典 陟:罢免

  D.乐而不过于淫 淫:放纵

  10.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其言皆足以为教

  吾其还也

  B.亦必陈而观之

  填然鼓之

  C.其不同若是,何也

  大王来何操

  D.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

  相如因持璧却立

  11.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产生源于言语不足,感触纯正时,时而劝勉,时而惩戒,就能充分发挥教化作用。

  B.孔子将收录着诗歌的书籍拿出来进行探讨,虽一时无法实现政治主张,但影响千秋万代。

  C.《国风》大多是出自民间的歌谣,即所谓男女之间的对唱,都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作品。

  D.这篇序文,根据义理之学,结合历史事实,强调诗的教化作用,熔文学、史学、理学于一炉。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3分)

  (2)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故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3分)

  (3)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且所谓文者,务 为 有 补 于 世 而 已 矣 所 谓 辞 者 犹 器 之 有 刻 镂 绘 画 也 诚 使 巧 且 华 不 必 适 用 诚 使 适 用 亦 不 必 巧 且 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选自王安石《上人书》)

  参考答案:

  9.C(陟:提升、提拔。见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0.D(A.他的∕还是;B.代词∕凑足音节,无实义;C.为什么∕什么;D.于是)

  11.A(如果感触比较杂乱,所表达的言语不是无可选择,那么身在朝廷之上的人,一定会反躬自问,有所劝勉,有所惩戒,这也就产生了教化作用)

  12.(1)圣人早已配上音乐,用于民间礼俗,用于国家典礼,以教化天下。

  (2)言辞温和庄重,含意广博缜密,它们的作者常常是圣贤中人,当然可以作为万代不变的准则。

  (3)这就是《诗》作为一部经典所以能够遍及人事、具备天道、无理不包的原因。

  【参考译文】

  问:那么诗用什么来进行教化呢?

  答:诗是人心感于外物,弥补言语表达不足而产生的。人心的感触有邪有正,因此用言语表达出来,也有是有非。只有圣人居于上位,感触无不纯正,他们的言语也就都有教化的作用。如果感触比较杂乱,所表达的言语不是无可选择,那么身在朝廷之上的人,一定会反躬自问,有所劝勉,有所惩戒,这也就产生了教化作用。过去周代兴盛的时候,上自国家祭典、朝廷政治,下至*民百姓,人们的言语无不纯粹无疵,出于正道。圣人早已配上音乐,用于民间礼俗,用于国家典礼,以教化天下。至于诸侯各国的歌谣,在帝王外出巡视时,也一定要各国献上,借以观察民风,以施行进退赏罚的常法。自昭王、穆王以后,逐渐衰落;到了*王东迁,这事就被废弃不讲了。孔子生在这个时代,既然得不到帝王的位置,无法实施劝勉惩戒、进退赏罚的政事,因此只有将收录着诗歌的书籍拿出来进行探讨研究,除去反复,订正纷乱;而对于那些虽好但不足取法、虽恶但不足为戒的作品,也加以删削,做到简明扼要,以传世久远,使学《诗》的人根据这个本子,能够考察事情的得失利弊,学*好的,改正坏的。所以孔子的政治主张虽然一时无法实现,但他的学说实已影响了千秋万代,这就是诗的教化作用。

  问:那么《国风》《雅》《颂》的体裁,为什么这样不同呢?

  答:我听说,凡《诗》中称作《风》的,大多是出自民间的歌谣,即所谓男女之间的对唱,是个人表达自己情感的作品。只有《周南》《召南》中的诗篇,由于这两地的人亲身受到文王的教化,养成了良好的社会道德,都怀有纯正的性情,因此通过言语表达出来,欢乐而不流于沉湎,悲哀而不至于伤身,所以唯独这两篇成为《国风》中的正经。自《邶风》以下各篇,则因为各国的治乱不同,人的闲与不闲也不一样,人们感于外物而表现出来也就有邪正是非的差别,所谓先王之风,在此发生了变化。至于《雅》《颂》这类诗篇,都是成王、周公当政时朝廷祭祀所用的音乐歌词,言辞温和庄重,含意广博缜密,它们的作者常常是圣贤中人,当然可以作为万代不变的准则。于是变雅,也都是某一时期贤人君子忧时伤俗的作品,而被圣人所采用,他们那种忠厚仁善的内心,扬善防邪的用意,就是后世擅长言辞的人也不能企及。这就是《诗》作为一部经典所以能够遍及人事、具备天道、无理不包的原因。

  问者点头称是,退了下去。这时我正在编辑《诗集传》,于是便把这些对话全都依次记下,放在篇首作为书的序言。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撰写。

  13. 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 所谓辞者 / 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 / 诚使巧且华 / 不必适用 / 诚使适用 / 亦不必巧且华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2

  赠丁掾序

  [清] 侯方域

  丁掾治其室成,其僚若友相与贺焉,而请于侯子为之文。

  曰:今吏治之所以不古者,以择其吏胥者轻也。若丁掾①者,可谓能佐其上矣。先是,太守徐公来莅是郡,洁清而威严,犂然②不可欺,于是畏犯法者,皆缩不敢前。徐公明而善知人,独谓丁掾循循者可用也。终徐公之治,掾自守廉,而事上官谨。徐公去,其所以事其 后之太守者亦然。盖掾之辟于公府久矣,迄无赫赫名,当世以此贤之。呜呼!掾者,郡邑所推择以佐其上者也,使尽若此,吏治其有不古哉!

  吾闻治之成也,其源逮下,朝廷正则其官贤,官贤则吏自不敢为不肖;弊之革也,其流连上,吏不骫法③则官无败事,官尽无败事,则推而广之,朝廷亦无稗政。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往者天下之仕出于一,虽未必其人尽材而贤,而谙练者或二三十年,最少者亦且十余年,竭其力于文学,而又束之以律令,其于一切之章程,皆口能熟之,而手能*之,上呼则胥趋,上画则胥诺而已。行之百年,而其势积轻④,而杂于是,其中虽有杰异可自见者,亦遂不自爱惜,而消磨无余。故其政之得失不在吏。

  然则由今之俗而欲如昔者,用所不择之吏,未有不败者矣。何也?得非其独得,而失非其独失也,且天下殆未睹廉谨之效也。由今思之,果自守廉,则于人无多求;果其事上官者谨,则不依倚于非其道。无多求,则其俗安;不依倚于非其道,则其政肃。政肃而俗安,虽天下盛治,可想见也。故效于其职,无大小也,惟效其职则理。苟身实任其职,而以为小者不足为,则进而一邑之令,进而一郡之守,更进而天子之相,位愈尊则愈易旷,名愈高则愈易诿,又岂有绩用之可见耶?

  掾,敬勖矣!苟能守其廉谨而勿失,则所成就殆未可量也,区区以其居室长子孙已哉?

  (选自《壮悔堂文集》,有删改)

  【注】①丁掾(yuàn):其人不详。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②犂(lí)然:明察,明辨貌。③骫(wěi)法:枉法。④积轻:积久(或时间长了)而被轻视。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朝廷亦无稗政 稗:不好的

  B. 往者天下之仕出于一 一:统一

  C. 皆口能熟之,而手能*之 *:熟*

  D. 掾,敬勖矣 勖:勤勉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其僚若友相与贺焉 若丁掾者,可谓能佐其上矣

  B. 行之百年,而其势积轻 然则由今之俗而欲如昔者

  C. 掾者,郡邑所推择以佐其上者也 竭其力于文学,而又束之以律令

  D. 于是畏犯法者,皆缩不敢前 果自守廉,则于人无多求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盖掾之辟于公府久矣,迄无赫赫名,当世以此贤之。(3分)

  ②位愈尊则愈易旷,名愈高则愈易诿,又岂有绩用之可见耶?(3分)

  ③苟能守其廉谨而勿失,则所成就殆未可量也,区区以其居室长子孙已哉?(4分)

  4. 关于整顿吏治,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看法?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 B.(一:统一)

  2. B.(连词,表转折。 A.连词,与、和/介词,像 ;C.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 ;D.介词,由于/介词,对。)

  3. ①丁掾被郡府征召了很久,直到现在没有显赫的名声,当时的人们因此认为他很贤能。(被动句式、迄、贤各1分)

  ②职位越尊贵,做事越容易荒废;名气越高,做事越容易推诿,又怎么会有什么成绩功劳让人们看到呢? (旷、诿、反问句式各1分)

  ③要是能守着自己的廉明谨慎的节操而不丧失它,那么以后的成就是几乎不可限量的,岂止是建造房屋,让子孙安居成长这样的小事!(苟、殆、区区、语句通顺各1分)

  4. ①朝廷对吏胥的选择要重视②朝廷选拔官员要公正③无论官员还是吏胥,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坚守节操。(每点1分,照抄原文不给分)

  【参考译文】

  丁掾把自己的房子造好后,他的同僚与朋友都来祝贺,并请我来写篇文章。

  文章这样说的:现在官吏的作风和治绩之所以不像古时候,是因为(朝廷)对吏胥选择的不重视。要是都能选像丁掾这样的人,就能佐助他的上司了。从前,太守徐公到这个郡上任,为官清正而有威严,明察秋毫而不被蒙骗,因此那些害怕违反法令的人,都畏缩不敢接*徐公。徐公贤明而知人善用,却只认为丁掾遵循法度可以重用。一直到徐公的任期结束,丁掾能坚守廉正的节操,为上司做事谨慎认真。徐公走了以后,丁掾对待继任的上司也和以前对待徐公的态度一样。丁掾被郡府征召了很久,直到现在没有显赫的名声,当时的人们因此认为他很贤能。唉!丁掾,是府县之中推举选***辅佐太守的,要是选拔的官吏都像丁掾一样,官吏的作风和治绩怎么会不像古时候那样好呢?

  我听说治理能够成功的原因,就像流水一样自上而下的。朝廷公正,用的官员就贤明;官员贤明,下面办事的吏胥就不敢做道德败坏的事。革除流弊,是自下而上的,吏胥办事不枉曲法令,官员就不会做错事;官员不做错事,推而广之,朝廷里就不会有不好的政治措施了。从上到下相互循环,那么从古至今的变化就都在其中了。如果政治措施发生了偏移,即使是圣明的君主贤能的丞相也不能把它纠正过来,让政令施行的时候不那样(犯错);如果能像那样上下循环地匡正政令,天下就不会得不到好的治理了。过去天下人做官的方法是一样的,虽然不一定这个人非常有才干并且贤明,但是他熟悉政事有二三十年的经历,最少也要十多年,竭尽全力去学*文章修养,并且用法律政令来约束他,对做官处事的一切章程,都能嘴里熟练地说出,手上熟练的做出,上司吩咐,吏胥马上跑过去办理,上司签好文书,吏胥就马上应承。这样推行了百年,吏胥却越来越被轻视,一些*庸之辈混杂吏胥之中,其中虽然也有那些杰出的人才可以自己显露才干,可是因为被当政者轻视,自己也不爱惜自己了,才气消磨殆尽。所以政治的得失,并不在于下面执行政令的吏胥们啊!

  然而,按照如今选拔官吏的*惯却想要像过去一样,任用没有经过挑选的吏胥,没有不会把事情办糟糕的。为什么呢?(因为)成功不是他一个人成功,失败也不是他一个人失败,况且天下人几乎看不到廉洁谨慎的好处啊。拿现在来想一想,一个人如果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廉明的节操,那么对别人不会做过多的索求;做事能对上司谨慎负责,那么就不会以不正当的方式倚靠上司。没有太多的欲望,那么社会就安宁了;不以不正当的方式倚靠上司,政治就会清明。政治清明、社会安宁,即使是太*盛世,也是可以想见的啊!所以效力于某个职位,没有大小之分;你只有尽力去做好它才合乎道理。如果自己在担任某个职位,却认为这职位太低微不值得去做。那么再进一步让你做一个县城的县令,再进一步让你去做一个郡府的太守,更向上一步而让你做天子的丞相,职位越尊贵,做事越容易荒废;名气越高,做事越容易推诿,又怎么会有什么成绩功劳让人们看到呢?

  丁掾,为人恭敬勤勉!要是能守着自己的廉明谨慎的节操而不丧失它,那么以后的成就是几乎不可限量的,岂止是建造房屋,让子孙安居成长这样的区区小事!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3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21-23题。(8分)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注解】①鄙,边境。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谄谀:奉承拍马。

  21.下列加点词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宋昭公出亡(死亡) B.被服以立(通“披”,穿)

  C.是以至此(因此) D.卒得反国(终于)

  2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23.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说文中的宋昭公为什么会丧国。(2分)

  参考答案:

  21.A

  22.作为国君离开自己的国家失去社稷的原因,是因为奉承说好话的人多了。

  23.《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齐王因为有太多的人奉承而受蒙蔽,宋昭公也是如此。

  译文:

  宋昭公出外逃亡,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把人,干政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者卫士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美!’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菁华3篇)(扩展1)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菁华3篇)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1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藉( ) 异( ) 遂( ) 固( )

  【答案】(4分)藉:借,凭借;异:不同 遂:于是,就; 固:本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拉需要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答案】(3分)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节奏时除了要结构原则,还要注意句子的原则即可

  3.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句(2分)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2分)

  【答案】(2分)只不过遗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评说(翻译错一个扣0.5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注意关键词“特”“恨”“解”“说”四个关键词的意思

  4.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2分)

  【答案】一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到生长和发育)(答对一词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分析好处即可

  5.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3分)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层层铺垫,先由( )的“冰雪之气”,过渡到( )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 )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答案】(3分)由(物)到(人)最后到(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来梳理即可

  6.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至少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2分)

  【答案】(2分)“冰雪”有空灵、纯净、清冽、透明、湿润、低温、保鲜等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课文的描写来概括“冰雪”的特点即可

  7.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2分)

  【答案】(2分)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或: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作者通过这句话所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

  情知人论文,不能不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这句话来理解心情即可

  8.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2分)

  雾凇沆砀, ,【答案】(2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错一字扣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的能力根据*时的背诵来默写,在默写时注意到一些关键字即可

  译文:

  鱼肉一类的食物,见到风和阳光就容易变质,放入冰雪中就不会腐烂,这说明冰雪是能够使食物保鲜。今年冰雪多,来年谷物一定长得茂盛,就是说冰雪有助于谷物生长。大概人的一生没有不借助于冰雪这样的特质成长的,然而冰雪的特质必定要等到有了冰雪才能有体现,但一年四季又有多少冰雪呢!

  至于我所说的冰雪和这(自然界的冰雪)不一样。大凡人在白天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常,但在夜晚就有冰雪的气质;遇上心情烦躁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常,但心情清净了就有冰雪的气质;人在市井朝廷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常,但居住在山林之中就有冰雪的气质。冰雪的气质在人的心中,就像鱼在深水中,龙在深山中一样,日夜置身其中,只不过是鱼和龙没有感觉到水和山而已。所以懂得世间的山川、云物(注:浮云静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注:嗅觉芳香、味觉五味)都有冰雪的特点,其中可以任人酌取并受用不尽的,没有比诗文更高深的了。诗文仅为数不多的文字,出自高人之手,就显得超逸灵活;一旦落入凡夫俗子的手中,就变得秽恶。在认识的过程中真是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只不过遗憾的是看到这样的诗文的人不能理解,理解了又不能评说。即使有能够评说的,和那些不懂的人评说,他仍不理解,评说又干什么呢?所以说:诗文的一般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

  春秋时代干将铸剑在于千锤百炼,和晋代张华从斗牛分野之间的天象辨别宝剑,雷焕在监狱中挖出宝剑相比,能识别的人的精通神奇实在高于铸剑的人之上。由此看来,剑有光芒和山有空阔翠绿、夜气有水雾、月亮有烟霜一般白亮、竹叶有苍翠深红、食物的味道有天然新鲜、古铜器有青绿色、玉器有古旧的光泽、诗文有冰雪一样的气质,这都是天然的物相。苏长公(苏轼)说:“子由(苏辙)最*所作的《栖贤僧堂记》,读来悲惨凄凉,有悬崖飞瀑、逼人寒栗的感觉。”哎!这怎么能和*常人说呢!诗文之中,悬崖飞瀑的感觉从何而来呀!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2

  送姚姬传①南归序

  (清)刘大櫆

  古之贤人,其所以得之于天者独全,故生而向学。不待壮而其道已成。既老而后从事,则虽其极日夜之勤劬,亦将徒劳而鲜获。

  姚君姬传,甫弱冠而堂已无所不窥,余甚畏之。姬传,余友季和之子,其世父则南青也。忆少时与南青游,南青年才二十,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其后余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归与姬传相见,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明年,余以经学应举,复至京师。无何,则闻姬传已举于乡而来,犹未娶也。读其所为诗赋古文,殆欲压余辈而上之,姬传之显名当世,固可前知。独余之穷如曩时,而学殖将落,对姬传不能不慨然而叹也。

  昔王丈成②公童子时,其父携至京师,诸贵人见之,谓宜以第一流自待。文成问何为第一流,诸贵人皆曰:射策甲科,为显官。文成莞尔而笑,恐第一流当为圣贤。诸贵人乃皆大惭。今天既赋姬传以不世之才,而姬传又深有志于古人之不朽,其射策甲科为显官,不足为姬传道;即其区区以文章名于后世,亦非余之所望于姬传。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以尧舜为不足为,谓之悖天,有能为尧舜之资而自谓不能,谓之漫天。若夫拥旄仗钺,立功青海万里之外,此英雄豪杰之所为,而余以为抑其次也。

  姬传试于礼部,不售而归,遂书之以为姬传赠。

  【注】①姚姬传:姚鼐,字姬传。姚鼐与方苞、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②王文成:王守仁,明代思想家,死后谥号文成。

  5.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甚畏之 畏:畏惧

  B.则闻姬传已举于乡而来 乡:乡试

  C.谓之漫天 漫:欺骗

  D.遂书之以为臣传赠 书:写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世父则南青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归与姬传相见 孰与君少长

  C.其父携至京师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诸贵人乃皆大惭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

  A.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

  B.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

  C.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

  D.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赠序写于姚鼐离京准备南归之际,作者在文中热情赞扬了姚鼐的诗文才华,并借用孟子的话表达对姚鼐的厚望。

  B.作者忆及与姚鼐伯父交往的情景,既有时光流逝、情谊尚在的感喟,又在与姚鼐的对比中,透露出自己老而无成的慨叹。

  C.文章举王守仁为例,说明第一流人才不应当只想做大官,或在万里之外的边疆建立功业,而应努力成为有道德的圣贤。

  D.文章以勉励姚鼐志当存高远为中心,用议论开篇,中间夹叙夹议,尾段点明写作缘起,全篇文辞简约,感情真挚恳切。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则虽其极日夜之勤劬,亦将徒劳而鲜获。

  (2)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

  (3)姬传试于礼部,不售而归。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3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忠义水浒传》序(明) 李贽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竞,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真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

  夫忠义何以归于《水浒》也?其故可知也。夫水浒之众何以一一皆忠义也?所以致之者可知也。今夫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理也。若以小贤役人,而以大贤役于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耻乎?是犹以小力缚人,而使大力者缚于人,其肯束手就缚而不辞乎?其势必至驱天下大力大贤而尽纳之水浒矣。则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也。今观一百单八人者,同功同过,同死同生,其忠义之心,犹之乎宋公明也。

  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真足以服一百单八人者之心,故能结义梁山,为一百单八人之主。最后南征方腊,一百单八人者阵亡已过半矣;又智深坐化于六和,燕青涕泣而辞主,二童就计于“混江”。宋公明非不知也,以为见几明哲,不过小丈夫自完之计,决非忠于君义于友者所忍屑矣。是之谓宋公明也,是以谓之忠义也,传其可无作欤?传其可不读欤!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矣。贤宰相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朝廷矣。而部掌*之枢,督府专阃外之寄,是又不可以不读也,苟一日而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为干城心腹之选矣。否则不在朝廷,不在君侧,不在干城腹心,乌在乎?在水浒。此传之所为发愤矣。若夫好事者资其谈柄,用兵者藉其谋画,要以各见所长,乌睹所谓忠义者哉!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是故愤二帝之北狩 狩:帝王被俘虏的婉辞

  B.今夫小德役大德 役:役使

  C.不过小丈夫自完之计 完:保全

  D.用兵者藉其谋画 藉:凭借,借助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愤则不作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C.所以致之者可知也 盖夫秋之为状也

  D.传其可无作欤 则智者尽其谋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认为《水浒》像《史记》一样,是“发愤之所作”,肯定了《水浒传》的创作意旨和思想内容。

  B.作者没有论及《水浒传》在文学艺术上的价值,主要是肯定了水浒众将的“忠义”观念,用语饱含激愤之情。

  C.文中提到宋江并非不知燕青、二童等人的意图,然而他并不挑明,也不加以阻拦,这是他明哲保身的计谋。

  D.作者认为水浒众将都是大力大贤大忠大义之人,因为不甘役于小德、小贤而被逼入水浒,这也包含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情形的讽刺。

  19.用“/”给文章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一 意 招 安 专 图 报 国 卒 至 于 犯 大 难 成 大 功 服 毒 自 缢 同 死 而 不 辞 则 忠 义 之 烈 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4分)

  ⑵否则不在朝廷,不在君侧,不在干城腹心,乌在乎?(3分)

  试题答案:

  16.B被役使

  17.B介词,向。A连词,就/连词,表示转折;C代词,这/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D副词,难道/代词,他(们)的。

  18.C这不是宋江明哲保身的计谋,而是燕青、二童等人的全身之计。

  19.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

  20.(1)所以施、罗二位先生为《水浒》写传,又用忠义二字命名《水浒》。

  (前一个“传”是为动用法(1分),“以”“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否则忠义就不在朝廷,不在国君身旁,不在国家的捍卫者中,那忠义存于何处呢?(疑

  问代词 “乌”,宾语前置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附:【译文】

  司马迁说《说难》、《孤愤》是贤圣抒发愤懑之作,看来,古代贤圣没有愤懑是不会写作的。没有愤懑的写作就像不寒而颤,无病**,有什么值得看呢,《水浒传》就是愤懑抒发之作。自宋王朝不自振以来,本末倒置,贤人身处下僚,宵小之徒身居高位。渐使外族处于强势,*处于弱势,当时皇帝宰相却像堂上燕雀安然悠闲,甘心向外族纳币称臣,屈膝跪拜。施耐庵、罗贯中,身在元心系宋,对宋朝衰亡、对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心存不*,就在《水浒传》描写大破辽国以发泄;对宋朝南渡苟安心存不*,就描写水浒众将灭方腊以泄愤。借以发泄不*之愤的是什么人呢,那是以前啸聚水浒的强盗,想不称他们忠义之人也不行啊。所以施、罗二位先生为水浒写传,又把忠义二字加在《水浒传》之前。

  为什么忠义都归向水浒?其原因是可以明白的。为何水浒众人都可称得忠义呢,导致这样的原因是可以明白的。道德不高受道德高尚人的役使,不贤之人受大贤之人役使,是事理所在,当今小贤之人役使别人,大贤之人受别人役使,能甘心不感耻辱吗,就像力气小的人捆缚别人,力气大的人被人捆缚,他肯束手就缚而不反抗?这必然驱赶天下大力气的和大贤之人归于水浒了。称水浒众人是大力气之人、大贤之人和忠义之人可以的,但没有宋江那样忠义的人啊,水浒一百零八人,一同建功,一同犯错,同生同死,忠义之心与宋江相同,惟独宋江身在水浒,心在朝廷,一心接受招安,专心报效国家,终于冒大险,立大功,最后与李逵、吴用、花荣服毒上吊,同死而不辞,就是一个忠烈啊。宋江的忠义足以服一百零八人之心,成为一百零八人领袖。最后率一百零八人南征方腊,死亡过半,鲁智深坐化六和寺,燕青泣涕辞别宋江,童威、童猛听从李俊乘驾出海之计。宋江并非不知,只是认为李俊等明察情势所趋,明哲保身,只不过是自我保全的匹夫之策,绝非忠于君、义于友的人所屑于做的。但宋江并未挑明阻拦,这就是宋公明,这才是真正忠义啊,《水浒传》难道可不作,《水浒传》难道可不读!

  所以当国之君不可不读《水浒传》,国君读了水浒,忠义就不会只存于水浒,而将存于国君身旁。贤宰相不可不读《水浒传》,贤宰相读了水浒传,忠义就不会只存于水浒,而将存在于朝廷。掌朝廷的军事重任的兵部,又不可不读《水浒传》,假如他们读了《水浒传》,忠义就不会只存于水浒,他们就会成为国家忠诚的保卫者。否则忠义就不在朝廷,不在国君身旁,国家捍卫者也不会存忠义之心,那忠义存于何处呢?只能存于水浒。这就是《水浒传》所以为发愤之作的原因。如好事者只借以作为谈资,用兵者只借以作为用兵的谋划,各人只以其擅长看待《水浒》,那又从何处看到所谓忠义呢?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菁华3篇)(扩展2)

——《运河》阅读及答案 (菁华3篇)

《运河》阅读及答案1

  运 河

  明成祖肇建北京,转漕东南,水陆兼輓①,仍元人之旧,参用海运。逮会通河开,海陆并罢。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而总名曰漕河。

  永乐四年,成祖命*江伯陈瑄督转运,一仍由海,而一则浮淮入河,至阳武,陆輓百七十里抵卫辉,浮于卫,所谓陆海兼运者也。海运多险,陆輓亦艰。九年二月,乃用济宁州同知②潘叔正言,命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浚会通河③。会通河者,元转漕故道也,元末已废不用。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漫安山湖而东,会通尽淤,至是复之。由济宁至临清三百八十五里,引汶、泗入其中。泗出泗水县陪尾山,四泉并发,西流至兖州城东,合于沂。汶河有二:小汶河出新泰宫山下;大汶河出泰安仙台岭南,又出莱芜原山阴及寨子村。俱至静丰镇合流,绕徂徕山阳,而小汶河来会。经宁阳北堈城,西南流百余里,至汶上。其支流曰洸河,出堈城西南,流三十里,会宁阳诸泉,经济宁东,与泗合。

  南旺者,南北之脊也。自左而南,距济宁九十里,合沂、泗以济;自右而北,距临清三百余里,无他水,独赖汶。礼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筑坝东*之戴村,遏汶使无入洸,而尽出南旺。南北置闸三十八。又开新河,自汶上袁家口左徙,五十里至寿张之沙湾,以接旧河。其秋,礼还,又请疏东*东境沙河淤沙三里,筑堰障之,合马常泊之流入会通济运。又于汶上、东*、济宁、沛县并湖地设水柜、陡门④。在漕河西者曰水柜,东者曰陡门,柜以蓄泉,门以泄涨。纯复浚贾鲁河故道,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至永乐十四年,运道以定。

  (选自《明史·志第六十一<河渠>》,有删节)

  【注】①輓:wǎn,运输。②同知:明清时指知府的副职。③会通河:明朝将聊城临清县会通镇以南、徐州茶城(或夏镇)以北的一段运河称会通河。④陡门:用以蓄泄河水不同性状的闸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会通河开 逮:等到

  B.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 极:到达

  C.自汶上袁家口左徙 徙:改道,转向

  D.合马常泊之流入会通济运 济:渡过

  9.D(济:济助)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用济宁州同知潘叔正言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B.西流至兖州城东,合于沂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C.遏汶使无入洸,而尽出南旺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柜以蓄泉,门以泄涨 作《师说》以贻之

  10.D(D均为连词,来、用来,表目的。A副词,这才,表时间上的承接/副词,竟然。B介词,跟,同,与/介词,向。C连词,表目的/连词,表修饰)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宋礼等人“浚会通河”措施的一组是

  ①由济宁至临清三百八十五里,引汶、泗入其中

  ②经宁阳北堈城,西南流百余里,至汶上

  ③南北置闸三十八

  ④自右而北,距临清三百馀里,无他水,独赖汶

  ⑤在漕河西者曰水柜,东者曰陡门

  ⑥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11.B(②介绍汶河流向,④分析会通河北段无水可补的情况,⑤介绍水柜、陡门分布情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成祖开始建都城北京,从东南转运粮饷,水陆并用,依照元人的旧例,水路采用海运。会通河开通后,就全靠河运了。

  B.永乐九年二月,朝廷采纳济宁州同知潘叔正的计策,命令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三人疏通元末废弃不用的会通河。

  C.洸河是汶河的一条支流,在宁阳堈城西南方向,汇合宁阳的多个泉流后,流出三十里,经过济宁东面,又与泗河汇合。

  D.南旺是当时会通河南北水流分流的最高点,称为水脊。宋礼采用白英的计策,在东*戴村筑坝拦水,使汶水全部流到南旺。

  12.C(原文意思应是:先流出三十里后,再汇合宁阳的泉水,流向济宁东边)

  13.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河决原武,漫安山湖而东,会通尽淤,至是复之。(4分)

  (2)大汶河出泰安仙台岭南,又出莱芜原山阴及寨子村。(3分)

  (3)纯复浚贾鲁河故道,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3分)

  13.(1)黄河在原武决堤,漫过安山湖而向东(流泻),会通河完全淤塞,到这时才疏通它。(4分。注意“决”“东”“淤”“复”等词语的翻译,以及省略的“于”“流泻”)

  (2)大汶河发源于泰安仙台岭南边,又有一脉发源于莱芜原山的北面及寨子村。(3分。注意“出”“阴”等词语的翻译,以及省略介词“于”)

  (3)金纯又疏通贾鲁河旧河道,引进黄河水,到塌场口汇入汶水,经过徐、吕后流入淮河。(3分。注意“复”“浚”“会”等词语的翻译)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明成祖时开始建都城北京,从东南转运粮饷,水路陆路同时运输,依照元人的旧例,同时采用海运。等到会通河开通,海运陆运才一起停止。南边到达长江口,北边到达大通桥,漕运河道三千余里,总名叫做漕河。

  永乐四年,成祖命令*江伯陈瑄监督转运,一方面仍然从海上转运,而另一方面则舟运从淮河然后进入黄河,到达阳武,陆路运输一百七十里直达卫辉,又在卫辉舟运,这就是所说的陆上海上同时运输。海上运输有很多危险,陆上运输也很艰难。永乐九年二月,朝廷于是这才采用济宁州同知潘叔正的计策,命令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疏通会通河。会通河,是元朝转漕运粮的故道。元朝末年,已经废弃不用。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在原武决堤,漫过安山湖而向东流泻,会通河完全淤塞,到这时才疏通它。从济宁到临清三百八十五里,引导汶河、泗河之水流入其中。泗河发源于泗水县陪尾山,四条泉水一起流出,向西流到兖州城东,汇合了沂河。汶河有二条,小汶河发源于新泰宫山下。大汶河发源于泰安仙台岭南,又有一脉发源于莱芜原山北面及寨子村。全都到静丰镇合流一处,环绕到徂徕山南,而小汶河流来汇合。经过宁阳北堈城,往西南流一百余里,到达汶上。其支流叫做洸河,在堈城西南,流三十里,汇合宁阳诸泉水后,经过济宁东,与泗河汇合。元朝初年,毕辅国开始在堈城左边汶水北建造斗状闸门,引导汶水流入洸河。至元年间,又分流往北流入济水,从寿张到临清,经过漳、御流入大海。

  南旺,被称做南北水流分流的水脊。从左向南,距离济宁九十里,汇合了沂河、泗河以增加水流;从右向北,距离临清三百余里,没有其他水流,只依赖汶水。宋礼采用汶上老人白英的计策,在东*的戴村筑坝,阻止汶水使它不流入洸河,而全部流到南旺。并在南旺南北建置闸门三十八座。又开掘新河,从汶上袁家口左改道五十里到寿张的沙湾,以连接旧河。这年秋天,宋礼回京,又请求疏通东*东边沙河的三里淤沙,筑拦河堰保护它,汇合马常泊的水流进会通河以济助漕运。又在汶上、东*、济宁、沛县有湖泊的地方设立水柜、陡门。在漕河西边的叫做水柜,东边的叫做陡门,水柜用来蓄积泉水,陡门在涨水时用来泄洪。金纯又疏通贾鲁河旧河道,引进黄河水,到塌场口汇入汶水,经过徐、吕后流入淮河。到永乐十四年,漕运河道得以确定。

《运河》阅读及答案2

  “饥饿的眼睛贪婪地吞吃海景,只为一只美味的帆。”我在吟诵沃尔科特诗句的同时,看到了运河上的帆。帆是河的理想,船是河的语言。

  我看到了许多许多的船在叙说。那是在嘉兴船文化博物馆里。从只坐一人的木桶方舟到三宝太监下西洋的艨艟大船,从绍兴脚划乌篷到西洋现代动力的犁海巨舰。我的目光却停留在一只古老而又特别的船上:牛拉船。一头水牛在浅水的河沟里拉着串在一起的三条小船。有牛拉的船吗?前所未见的景象。有牛,何必用船呢?有船,何必用牛呢?我就想,那该是没有河的年代,船的梦只被牛背驮着。有河的年代又怎么样呢?我看到船的聚会,舟的山垒。那是嘉兴的网船会。书载:“八月十三日为刘王诞期,远*赴会者扁舟巨舰不下四五千艘。自王江泾长虹桥至庙前十余里内,排泊如鳞……”那是京杭运河上的一次大堵航。“1992年12月14日,运河嘉兴杨家浜航段发生一起沉船事故,引发了运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堵航。两天时间,北起江苏*望,西至浙江杭州,数十公里的航道上,二万多艘船被困其中,船与船首尾相接,严丝合缝……”

  这是何等壮观的风景,这是何等惊人的场面!船太多了,河驮不起那么重的梦。然而,我在热烈和闹猛中分明看到一只悄然远去的船,一只穿越千年时空从大运河驶向天边的小舟。陆游的小舟。

  公元1170年5月至10月间,陆游从山阴赴任夔州通判,由运河入长江,历时160多天,一路写下*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旅游散文《入蜀记》。《入蜀记》载,陆游在大运河上的行程为40多天。

  《入蜀记》的最成功之处,就在于把这160多天的水上行程写成了一段光照千秋的诗人之旅、文化之旅、华彩之旅,从此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散文风格。多少年后,修编《四库全书》的纪晓岚们啧啧称誉,说作者“叙述颇于雅洁,而于考订古迹,尤所留意……非他家行记徒流连风景记载琐屑者比也。”《入蜀记》让人们知道什么叫美文经典,什么叫大家巨构。直到现在,人们还可在火爆一时的所谓“文化散文”里,读出从宋朝大运河里流来的一脉精魂。

  我揣摸陆游当年的情怀。

  经历过“铁马秋风”,经历过“热血柔肠”,诗人陆游经历了仕途的大起大落后,怀着“残年走巴峡,辛苦为斗米”的满腹牢骚登舟赴任。然而,一见水流滔滔的千年古运河,便烦愁顿消、躁热全无了。只觉得“凉爽如秋”、“月如昼,极凉。”于是,诗人的情趣、诗人的眼光就变成一篇篇锦绣文章,随小舟驶过,在江南洒下点点鳞光、一路浮金跃银了。

  这是船写在河上的诗篇,这是河唱在船上的骊歌。陆游让我们知道,河是歌唱着向前的,尽管也曾承载过忧伤和苦难。河没有退路,船永远前行。

  自古以来,有多少陆游这样的运河游子,在漫长的行程中,历经多少次运河的过坝过闸,完成多少次人生的过关过隘,达到多少次精神的蜕变和升华呢?

  我看到了船文化博物馆里一个拉船过坝的模型,又由这个模型看到杭州运河公园里的巨石雕像:一艘壁立如帆的船,在许多人和许多牛的推拉奋力中艰难过坝。雕像下刻三个大字:运河魂。

  陆游和他的舟楫们,远去了。幸好还有运河奔流,不舍昼夜;还有运河公园里的巨石雕像以及雕像下还刻的三个大字:运河魂!

  7.运河的两次大堵航有什么共同特点?联系下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8.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饥饿的眼睛贪婪地吞吃海景,只为一只美味的帆。

  (2)然而,我在热烈和闹猛中分明看到一只悄然远去的船,一只穿越千年时空从大运河驶向天边的小舟。

  9.文章开头与结尾都写到“牛拉船”,各有什么深刻含意?(5分)

  10.结合全文,说说文中“运河魂”三个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精神内涵。(6分)

《运河》阅读及答案3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做答。(10分)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也是最古老的的人工河流。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一直是*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盐运”通道,到现在的“北煤南运”干线以及防洪灌溉干流,这条古老的运河至今仍在*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如此,京杭大运河对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融合,以及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是*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站在保护人类文明的高度看,大运河不仅在*是独一无二的,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也为世界所公认,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水系绵延数千里,独特的自然风情,孕育出浓郁的线形文化景观,如果再加上还未被很好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就更加丰富。如果将其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长城媲美,具有极丰富的研究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消退,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正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将不复存在。

  小题1:大运河是*的一个奇迹,请从两方面概括它的价值。(4分)

  小题2:2006年3月“*”上58位*委员联合向全国*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4分)(1)概括将运河申遗的理由:(2)运河申遗需要做哪些工作:

  小题3:阅读链接材料,请你依据示例样式为“运河骑游节”拟写一个宣传语(不超过20字)(2分)

  【材料链接】通州区*年为弘扬运河文化。以大运河北起点为开端,向南依次建设了运河河源段、运河古韵段、运河时风段和运河山水段四个景区,意向分别展现岛影、塔影、楼影和林影。沿河建设60公里“运河绿道”,每年举办亲水绿道骑游节,市民们骑着自行车,既锻炼了身体,又*距离欣赏了大运河的旖旎风光。示例:骑车逛运河,生态游通州

  参考答案:

  小题1:要点:(1)从古至今连通全国南北的交通运输作用(2)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分,每小题2分。

  小题2:要点:(1)*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重要人类遗产;具有极丰富的研究价值。(2)恢复运河的交通运输功能,保护文化遗存和自然生态环境,保证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分,每小题2分。

  小题3:示例:①游百里运河,赏千年文化②塔影楼影看通州,岛影林影赏新城③运河绿道展雄风,通州新城创文明 2分,句式整齐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这里从“交通”和“政治、经济、文化”两大方面来阐述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主要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概括,从具体文中具体语句中选用词语或组织句子。学生了解文本内容,明确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依次说明本文说明对象特征即概括将运河申遗的理由和运河申遗需要做的工作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拟写宣传标语,只要能围绕以下三点:一紧扣主题、二用语简明、三有号召性即可。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菁华3篇)(扩展3)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答案 (菁华3篇)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答案1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5、解释加点的词(4分)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 (2)俟其欣悦( )

  (3)于是遂就书 ( ) (4)吾徒相教( )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7、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8、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3分)

  9、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答案] 5、(1)借 (2)等待 (3)于是,就 (4)白白地(每个1分,共4分) 6、(1)(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每小题2分,共4分。) 7、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而邴原,中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的机会。(2分。) 8、(1)具有伯乐之慧眼,(2)富有同情心,(3)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3分。能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1)为自己的学*创造条件,(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条件,(3)学*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3分。能抓住一点联系实际进行阐述,自圆其说即可得分)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823题。(请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共10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归至家,妻不下纴①,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吾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注释】①纴(rèn)纺织。

  18.《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 》,作者 ,明初文学家。(1分)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⑴四支僵劲不能动 ⑵腰白玉之环

  ⑶去秦而归 ⑷苏秦喟然叹曰

  20.下面是选文中画线的语句,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写在答题卡上。(2分)

  ⑴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⑵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21.为什么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请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22.乙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苏秦读书刻苦?(2分)

  23.读完甲、乙两选文,谈谈你在读书求学方面得到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8、《宋学士文集》 宋濂 (每空0.5分,共1分)

  19、⑴通肢 ⑵腰佩。用作动词。 ⑶离开 ⑷的样子 (每个0.5分,共2分)

  20、⑴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1分)

  ⑵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1分)

  2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1分)

  22、⑴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1分)

  ⑵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1分)

  23、两文都是写勤奋学*的。(结合文章主旨答即可,1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都比较安逸,缺少勤学苦练的精神,读了语段后,我真正认识到书山有路勤为径的道理。(围绕现实生活答即可,1分)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答案3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5、解释加点的词(4分)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 (2)俟其欣悦( )

  (3)于是遂就书 ( ) (4)吾徒相教( )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7、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8、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3分)

  9、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答案] 5、(1)借 (2)等待 (3)于是,就 (4)白白地(每个1分,共4分) 6、(1)(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每小题2分,共4分。) 7、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而邴原,中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的机会。(2分。) 8、(1)具有伯乐之慧眼,(2)富有同情心,(3)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3分。能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1)为自己的学*创造条件,(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条件,(3)学*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3分。能抓住一点联系实际进行阐述,自圆其说即可得分)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菁华3篇)(扩展4)

——《猫》阅读题及答案 (菁华3篇)

《猫》阅读题及答案1

  《猫》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

  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

  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

  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猫阅读题及答案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他们家养的第三只猫,第三只猫有哪些特点?作具体分析。

  围绕形态、性情两个方面写出了第三只猫的可厌可懒惰。(此题要求作具体分析,所以必须引用相关的原文语句。)

  2.周家丫头代表哪一类人,家人对此持什么态度?

  代表那些事不关已,漠不关心的人。家人责怪她。

  3.不知名的夺小猫的人代表了哪一类人?对此“我”持什么态度?

  不顾别人利益自私自利的人。怅然、愤恨、诅骂。

  4.对第三只猫的结局“我”的感受是怎样的?

  难过、痛苦、内疚、自责、懊悔。

  5.文章结尾的三个感叹句有什么作用?

  强烈地表现了我的悔恨和自责之情。

  6.为什么说“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我冤苦了这只不能辩诉的动物,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

  7.“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作者因为自己的过失造成第三只猫的死亡,痛苦自责后作出的决定,。“我”十分难过,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8.说说你曾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的事,并说说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那就需要有效沟通。特别是在重要问题上。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不认真听对方说话,而急于凭借自己的经历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效沟通方法如下:

  如甲、乙两方对话,甲先说,甲说的时候乙不能插嘴,乙要认真倾听,等甲说完后,乙要重复刚才甲说的中心思想,在甲确认乙已经理解自己的意思后,乙才有发言权。同样,乙说的时候甲不能插嘴,甲要认真倾听,等乙说完后,甲要重复刚才甲说的中心思想......就这样,甲、乙轮流。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双方都能完全明白对方的意思,绝对不会产生误会。

《猫》阅读题及答案2

  1.四只小猫是黑白花的,咕咕容容地在猫的怀里乱挤,好像眼睛还没有睁开,显然刚生不久。

  矛盾吗,为什么

  好像”与“显然”同时用在这里,并不矛盾。“好像”是对小猫刚出生时眼睛欲开 还闭的样子的生动描写;“显然”则是对此做出的肯定判断。看似矛盾,实则准确

  ①如诟如詈( ) ( )②调和鼎鼐( )③奄奄一息( )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句。(4分)

  ①如怨如诉: ②一之已甚岂可再乎:

  10.文中划线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5分)

  1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主要内容。(5分)

  参考答案:

  8、① gòu lì ② nài ③ yǎn

  9、①如怨如诉:形容乐器声、风声等好象在埋怨或诉说。课文中用来形容猫的叫声。

  ②一之已甚岂可再乎:(错误、干扰等)有一次就已经很过分了,怎么还可以有第二次呢?

  10、运用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造成洗炼的表达效果,表现了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11、猫对我生活的干扰,我不堪其扰,对猫进行了适度的惩罚。

  1 第二段中“难道是那只猫的阴魂不散”这句话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表现出“我”的惊讶、怀疑、恐慌的心理

  2 第四段中“这一回我下了决心,我如果再度把它捉活,要用重典,不是系一个铁罐就能了事”这句话是对我的心理描写,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

  因为“我”有一种恨恨的感觉,恨不得将它赶得远远的,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是因为“我”放它一条生路后,它又重新折返回来,令“我”很生气

  3 什么力量使这只猫不顾及生命危险又壮胆回来,这行为体现了什么

  体现了母爱的伟大,猫为了给小猫咪喂奶,而不顾自己的安全,毅然返回,当“我”发现了这个秘密后,又将小猫咪带着一起离开,生怕会伤害到它的孩子,体出现了母爱的慈祥和温暖

  (四)课后练*解答

  第一题 认真默读和复述故事主要内容是初一学生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所以我们提出了“关键情节”(或叫“重要情节”)、“重要词语”(或叫“关键词语”)的要求,看谁保留的最多(注意,复述又不是全文照背)。而《猫的故事》在关键情节和关键词语方面很有特点,既是突出的,又不是一眼可看穿的,因而把握它,既有可操作性又有一定难度。

  关于《猫的故事》在这方面的特点,整理、复述其故事情节的重要性,其关键情节、关键词语是什么。总的要抓住“我”对猫的态度的变化过程和层次;每一关键处的关键词语,最主要的两处关键情节(“我”看厨师惩罚猫的恶作剧;结尾部分的情感变化)。

  第二题

  第1小题,第一层,读者和文中的“我”一样,是被猫的母性所触动的。第二层,“我”对此事的感悟是既深刻又动人的,这应当是更重要的触动读者之处。“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事情。”也就是说,人世间的大功德、大恩大德就是对创造生命的敬重,对生命的珍惜、爱护、尊重,而且应该普及到一切有生命的人和动物、植物的身上。最后,对不顾一切危险的伟大的母爱给予了礼赞。而母爱最感人、最重要、最实质的就是对弱小生命的保护,不顾一切的无私守护。这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在母爱!所以,“我”被触动了,我们读者也被触动了;而无论“我”还是读者,这个触动都不仅仅在猫的母性,还应在那个关于生命的深刻感悟。

  第2小题,这最后一段的神来之笔。“我”此时的心情,当有诸多遗憾和感叹。比如:①想对前面的过失作出补救,这不可能了。②母猫自己受尽折磨都不曾挪离此家,一旦小猫安全遭受威胁,即连夜撤离,这是何等的感人。③早知如此,当初何必过分计较于猫。④猫们不知搬到什么新地方?人类不把动物的生命当生命的陋*,看来将使“历史重演”,猫们还将遭罪。⑤但愿她和她的小猫碰上深谙“天地之大德曰生”之贵人??

  “续作”当是五花八门,以上供指导参考,但绝不应强求统一说法,当然,总的来说必须与文本中的“我”的可能情形相符。

  第三题

  文中,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有:寒荒、万籁俱寂、如怨如诉、如诟如詈、跳踉、一家不安、如是者数日、一之已甚岂可再乎、凌乱不堪、足智多谋、调和鼎鼐、左道旁门、殚智竭力、诸事完备、静候活捉、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姑妄从之、执法如山、不稍宽假、缓颊、等等。

  倒数第二段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和“无以复加”与所要表达的意思相称。总的原因是:一方面这些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具有十分庄重的意味,放上去显得大词小用;另一方面,又明显有某种契合之处,因而既恰当又不恰当,谐趣就产生了。具体说来有三种情形。一是文中所述之事本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叙述过程时,作者一般用*似口语表达,突然对这桩小事的结果用上了郑重其事的词语,于是给人谐趣之感。比如“如是者数日”“一之已甚岂可再乎?”等。二是把这些庄重的准文言词语乃至更为庄重的法律用语套在猫身上,显得不伦不类,使人哑然失笑。“词句品味”第1句中已举到“执法如山”等例。再如猫“光临寒舍”“历史重演”等等也属此用法。三是用在厨师身上。像称军事家一样,把厨师称为“足智多谋”“殚智竭力”,像打仗一样,把捉猫说成“诸事完备,静待活捉”“无计可施”,*时做饭又叫“调和鼎鼐”,区区小事喊着“自告奋勇”,把生活之事放大,处处煞有介事,风趣油然而生。

  一般都可用适当的口语去代替,但这种效果就消失了。比如,改为“厨师对于捉到的猫,一向按他自己定的老规矩作出处理,一点余地都不留”,“终于半夜又摸到我家里”等等。

  1、给带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猱()夤()夜初shì()重负kuī()视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的大意。(2分)

  3、“四只小猫是黑白花的,咕咕容容的在猫的怀里乱挤,好像眼睛还没有睁开,显然是出生不久。”“好像”“显然”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为什么?(2分)

  4、“它拖着铁罐子跑了一天,藏躲在什么地方,终于夤夜又复光临寒舍”一句中“光临寒舍”一词用得恰当吗?为什么?(2分)

  5、结合语段中画线句子及全文内容,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2分)

  6、简要评析语段结尾蕴藏了怎样的深意?(2分)

  6、“它拖着铁罐子跑了一天,藏躲在什么地方,终于夤夜又复光临寒舍”一句中“光临寒舍”一词用得恰当吗?为什么?

  6、恰当“光临寒舍”本来是谦敬之辞,是人与人交往时用的客套话。这里用在猫身上,拟人化的特点相当鲜明,因此显得诙谐、生动、有趣。

  7、《猫的故事》这篇文章的关键情节有哪些?

  7、厨师惩罚猫的恶作剧;结尾处猫不顾一切回来喂奶,“我”内心引起的情感变化。

  8、《猫的故事》作者采取两条描叙线索并进的结构方式,分别是什么?

  8、一是猫客观上在本能地表现着“母爱”,而是作者主观上在用心发现和赞美“母爱”,二者相互映衬,融合一体,因而把“伟大的母爱”描画得鲜明突出,形象感人。

  9“这”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不耐烦了?

  9、 “有一夜,我在睡梦中好像听到中院书房的窗纸响??仍从原处出入。”;“一之已甚岂可再乎”。

  1.阅读下面语段给加点的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 第三天又发生同样情形,而且把书桌书架都弄得凌乱不(),书桌上印了无数的梅花印,我按捺.()不住了。我家的厨师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除了调. ()和鼎鼐之外还贯通不少的左道旁门,他因为厨房里的肉常常被猫拖拉到灶下,鱼常被猫叨着上了墙头,怀恨于心,于是()智竭力,发明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捕猫方法。

  1.①凌乱不kān( )②按捺.( )③调.和( )④dān智竭力(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万籁俱寂

  ②.足智多谋 左道旁门

  ③. 缓颊

  ④ 无以复加

  3. 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在春暖时节,有一夜,我在睡梦中好像听到小院书房的窗纸响,第二天发现窗棂上( )撕破了一个洞,显然的是有野猫钻了进去。 ②但是当天夜里( )有了动静,早晨起来一看,一只瘦猫奄奄一息的赫然挂在那里! ③四只小猫是黑白花的,咕咕容容的在猫的怀里乱挤,好像眼睛还没有睁开,( )是出生不久。 ④我搬了高凳爬上去( ),吓我一大跳,原来是那只瘦猫拥着四只小猫在喂奶!

  A.果然 显然 居然 窥探 B.居然 显然 果然 窥探

  C.果然 居然 显然 窥视 D.居然 果然 显然 窥视

  4. 下面语段中有三处表达错误,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1月8日,*办公厅下发通知,从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袋。②数据显示,我国仅消费品零售业每年就要浪费塑料袋约500亿个。③今后,商场超市内的塑料购物袋将单独收费,并明码标价。④专家指出,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引导人们拥有正确的环保理念已迫不及待。

  第 句

  第 句

  第 句

  5.运用圈点读书法,细细品味语句,拟出批注或扼要的赏析。

  ①我把窗纸补好,不料第二天猫又来,仍从原处出入,这就使我有些不耐烦...,一之已甚岂可再乎?②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哩哗喇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③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直为她缓颊。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

  ④猫为了她的四只小猫,不顾一切的冒着危险回来喂奶,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

  6.摘抄课文中描写“我”对猫的态度和情感变化的句子,梳理概括出文章的情感线索。从写法上看,文章写出这种变化有何妙处?

  7. 猫后来为什么再次冒着生命危险破窗而入?

  【积累运用】

  1.堪 nà tiáo 殚

  2.

  ①万籁俱寂:一切声响都没有了,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

  ②足智多谋:有丰富的智慧,很多的计谋。形容善于料事和谋划。左道旁门:比喻不合正统的技艺。

  ③缓颊:为人求情。

  ④无以复加:形容已经到了极致。

  3. C.

  4.①没有语病。②“浪费”换为“消耗”③顺序不当,调换“明码标价,并单独收费” ④“迫不及待”换为“刻不容缓”

  5.①欲扬先抑。这里表现猫的可憎,是为了突出下文猫的伟大的母爱。 ②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猫逃跑速度之快及其狼狈像。新婚夫妇度蜜月与猫为了逃命而仓皇奔跑,本不大相干,意境不同。但强烈的反差,收到了幽默诙谐的效果。 ③这些庄重的法律词语,用于猫显得不伦不类,大词小用,错位诙谐有趣,既显示出厨师对于猫的仇恨,又显示了作者对厨师的调侃。 ④议论抒情,点名题旨,画龙点睛。

  6. ① “搅得一家不安”—— “有些不耐烦” “按捺不住”—— “为她缓颊” 、“稍予膺惩”—— “决心用重典”—— “一腔怒火消去” 、“天地之大德曰生”

  ②厌恶—憎恨—同情—痛恨—-赞扬

  ③欲扬先抑,强烈衬托了猫的伟大的母爱精神。

  7. 念念不忘它那嗷嗷待哺的四只小猫 ,是伟大的母爱让它敢于冒险。

《猫》阅读题及答案3

  【猫】

  郑振铎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却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条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客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三妹想着种种方法去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观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地躺着。又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地说道:“哥哥,小猫死了!”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给人家。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回来。立刻引起了三妹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的小猫吸引去了。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的查问好几次。每次总要寻找一回,方才寻到。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

  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三妹,小猫呢?”

  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家里的人都忙乱地在寻找,但终于不见。

  大家都不高兴,好象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妈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这使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因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

  午饭时,张妈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三妹很不高兴的,咕噜着道:“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我也怅然的,愤然的,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游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和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对于前几只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白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咛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没有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象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多。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跳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阅读题】

  1.依据文中“我”对第三只猫情感的变化过程,完成填空。(4分)

  _________——愤怒——_________

  2.说说下面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4分)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3.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亡要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4分)

  4.前文“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和文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两句所包含的情感有何不同?你从作者的养猫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迪?(6分)

  【参考答案】

  1.讨厌(漠视)、悔恨(内疚、伤痛、后悔)(共4分,每个要点2分)

  2.共4分,情感2分,品析过程2分。

  【示例】将猫的无抵抗的逃避与“我”的暴怒虐待作强烈对比,把“我”对猫的暴怒和虐待比作针,并进行反复强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内心的刺痛,表现了“我”冤枉了猫后内疚、自责、痛悔的心情。

  3. 因为前两只猫,我们给予了很多关爱和温暖,(1分)而第三只猫我们并不喜爱和关注,(1分)“我”冤枉了它,并打跑了它,它的死亡使我的内疚无法弥补。(2分)

  4.“好久不养猫”的情感是,养猫固然快乐,但亡失的失落更让人难受;(2分)“永不养猫”的情感是,强烈的负罪感无法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2分)启迪:要善待每一个生命(关爱弱小生命);无论做任何事,千万不能凭个人好恶、私心、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每个要点1分)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菁华3篇)(扩展5)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6篇)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及答案1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燕都,馆秘书卿泰不花家。泰不花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幼女、一童留燕,伥伥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选自宋濂《王冕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C.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D.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10.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的一项是()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出游

  B.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等待

  C.或牵牛来责蹊田(《王冕传》)践踏

  D.馆秘书卿泰不花家(《王冕传》)寓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在宗庙中举行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他已经成年。

  B.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的生员的统称。

  C.进士,*古代科举考试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即会试及第者。

  D.燕都,或称燕京,即今日北京之别称,原为燕国都城,后为元明清三代都城。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善假于物也(《劝学》)

  C.伥伥无所依(《王冕传》)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D.泰不花荐以馆职(《王冕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冕与宋濂均是少年好学。宋濂因家贫只好借书遍观,并虚心向同乡前辈求教;王冕则在家人支持下入寺庙苦读。

  B.王冕率真放达。他母亲想回故里,他就自己穿戴着古式的衣冠跟在母亲的车后,引来孩童围观讪笑,他也跟着笑。

  C.王冕慷慨仗义。当他听说朋友卢生死在滦阳,他就不远千里赶去,取回卢生的骸骨安葬,并收留了朋友的两个幼女。

  D.王冕胸有大志但未实现。他相貌魁伟,有副美髯,为人磊落有志向,可惜还未实践就去世了,很多人为之叹息。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3)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

  15.从选文来看,宋濂与王冕在从师问学的经历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

  9. D

  10. A

  11. C

  12. D

  13. C

  14.(1)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2)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他学成之后成了学识渊博的儒者。

  (3)这是小孩子都觉得羞愧做的,我怎么可以沉溺于此呢?

  15. ①宋濂是主动百里上门求师,因为其热情、谦虚和执着终有大成。②王冕是因为苦学而被名师看中,在名师的指点下成为通儒。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及答案2

  (三)文言文阅读(16分,11—13每小题3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至合,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差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宋学士濂,洪武中以文学承宠渥最久,后以老致仕,每值万寿节'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级踬焉。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来。'濂稽首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风乎?'使使视之江口,不至。曰;'其有疾乎?'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已而,入宫。上食,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后何为食蔬?'曰∶'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曰∶'不及罪死。'会前使阻风钱塘江,稍得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久之,其孙慎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后复力救曰∶'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王,可无师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

  (选自明·王鏊《王文恪公笔记》)

  【注】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宠渥;皇帝的宠爱与思泽。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万寿节;古代君主的生日。恩数犹洽∶依然蒙受皇恩陟∶登。踬∶跌倒。孝慈∶即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

  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益慕圣贤之道道∶学说

  B、犹幸预君子之列君子∶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好的人

  C、上感悟,遽起遽∶立即,匆忙

  D、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左右∶侍从,*旁的人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B、以中有足乐者以资冥福

  C、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命即其家斩之

  D、其有疾乎其真无马邪

  13、下列对文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和'笔记'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甲文中的'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乙文中的'笔记'则是随笔记录之言,属野史类史学体裁。

  B、甲文宋濂详细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借书求师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目的是勉励后辈要珍惜良好的学*条件,专心治学。

  C、乙文朱元璋在孝慈皇后的劝谏下,两次免了宋濂的死罪。孝慈皇后前后两次劝谏的方式如出一辙。

  D、甲文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对比鲜明,很有说服力;乙文主要通过对朱元璋的'语言、动作描写,生动传神的刻画了他复杂的性格。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2)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

  答案:

  11B12D13C

  14、(1)如果他们学业有不精通的,品德有没有养成的,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怎会是他人的过错呢?

  (2)(皇上)又派使臣去他家查看,(发现)宋濂正和同乡聚会喝酒赋诗。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及答案3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各项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 )

  (2)门人弟子填其室( )

  (3)持汤沃灌( )

  (4)腰白玉之环( )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具体从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致——取得、买到(2)填——挤满(3)汤——热水(4)腰——挂在腰间

  2.(1)(我)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3.读书难(要借书,抄书)、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或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4.用意: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

  收获要点:(1)不求物质享受;(2)刻苦学*;(3)专心向学。(4)物质上不羡慕,更不攀比。(答对其中二点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及答案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

  ②主人日食 再: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1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中“余之专”指的是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答案:

  13.①因此;②两次。

  14.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15.宋濂因为家贫无书可读,不得不借书、抄书来读;为了读书,宋濂常常跑到百里之外求师;宋濂不怕生活条件的艰苦,安于清贫,不慕富贵,一心求学。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及答案5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⑶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⑷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B.当余之从师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D.足肤皲裂而不知 佣者笑而应曰 (《陈涉世家》)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⑴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3分)

  翻译:

  ⑵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3分)

  翻译:

  9.下列各项内容全都体现作者学*生活艰苦的一组是( )(3分)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②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④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⑥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 D.①③④⑥

  【答案】

  6.走—跑 卒—最终、终于 俟—等待 援—提出(1词1分,共4分)

  7.B(B项均为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分别译为“向”、“在”;C项分别译为“因”、“用来”;D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3分)

  8.(共6分)⑴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3分。“德隆望尊”1分,“辞色”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⑵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3分。“被”1分,“腰”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9.C(3分)

  (20xx年四川泸州中考语文试题)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及答案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7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同舍 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乙】溥①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②,钞己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己。右手握管处,指 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 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选自《明史张溥传》)

  【注释】①溥:张溥,明末文学家。②钞:后来写作“抄”。

  7.下列选项中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钞己/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己

  B.钞己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己

  C.钞己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己

  D.钞己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己

  8.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

  (1)同舍生皆被绮绣( ) (2)烨然若神人 ( )

  (3)后名读书之斋( ) (4)四方征索者(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 分)

  (1)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 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10. 比较【甲】【乙】两文,结合文章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上的共同点。(4分)

  答案:

  7.C

  8.(1)同“披”(同“披”,穿) (2)光彩鲜明的样子 (3)命名 (4)征求

  9.(1)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一会儿就完成了,因此张溥(他)在当时很有名气。

  10.(1)学*勤奋(1分),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1分)。

  (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1分),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1分)。

  【译文】张溥从小就热爱学*,凡是读过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之后就把它烧掉,又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泡数次。后来他把他的书房命名为“七录”。张溥写诗文的思路灵敏快捷,各方来征求诗文的人,张溥连草稿也不起,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完成了,因此张溥在当时很有名气。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菁华3篇)(扩展6)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菁华5篇)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1

  阅读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回答文后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 解释加点的实词。

  (1)余幼时即嗜学( )

  (2)弗之怠( )

  (3)俟其欣悦( )

  (4)寓逆旅主人(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3. 摘录原文回答: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4. 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5. 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借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学*有借鉴意义这个角度,说说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

  【参考答案】

  1.(1)喜爱 (2)懈怠,放松 (3)等到 (4)旅店

  2.(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我却穿着者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

  3.嗜学家贫(顺序可换)

  4.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5.至少有两种原因:①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地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②使人们懂得了学*的好坏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2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下列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文中的加粗词语。

  ①怠:________

  ②俟:________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计日以还/主人日再食

  ②益慕圣贤之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或遇其叱咄/或王命急宣

  ④不敢出一言以复/闲静少言

  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段,说一说作者为什么最终能学业有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懈怠,放松

  ②等待

  2.③

  3.①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及时归还。

  ②有时遇到老师的训斥,我就态度愈加恭敬,礼数愈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来争辩

  4.他有刻苦好学的精神,也能够博览群书,虚心求教于老师。(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 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录毕,走送之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B、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其真无马邪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所说的自己求学的“勤且艰”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1)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 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把我)蒙盖好,很久才缓和过来。

  3、勤:勤奋抄书读书;勤于求师请教。

  艰:从师路途艰难;求学生活艰苦。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走送之(跑)

  B、援疑质理(援助)

  C、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D、右备容臭(香气)

  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俯身倾耳以请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不以物喜

  D、以塞忠谏之路也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B、未尝稍降辞色(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

  C、媵人持汤沃灌(服侍的人拿着汤药喂我)

  D、烨然若神人(浑身光彩照人,好像很神气的样子)

  4、选出对“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翻译正确的一项( )

  A、或者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送的礼物更多,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B、或者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回答。

  C、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送的礼物更多,一句话也不敢回答。

  D、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5、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勒奋学*的经历.寄寓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B、第一段重点记叙作者克服学*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终于能够有所收获的事情。

  C、第二段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表现求学的艰苦,其中“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一句写出了作者家境的贫寒和借书路途的遥远与险恶。

  D、“略无慕艳意”一句,表现了作者在艰苦的学*生活中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的心态。

  6、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本文是一篇书序,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

  B、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现了夸耀自己的写作意图。

  C、多用对比手法。例如把“先达德隆望尊”与“门人弟子填其室”进行对比。

  D、注重细节描写。例如对作者执经叩问、同舍生豪华穿戴等的描写,均细致入微。

  参考答案:

  1、B

  2、C

  3、A

  4、D

  5、C

  6、D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一20题。(共11分)

  (一)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叁堡童箜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竖鉴羞鲎人;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l÷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

  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二)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1)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2),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憩,辄以水沃面。往往嬗粥(3)不充,日昃(4)始食,遂大诵六经之旨,慨然多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日: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①适:嫁。 ②世家:身世。 ③魑粥:稠粥。 ④日昃:太阳偏西。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1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媵人持汤沃灌

  (2)同舍生皆被绮绣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9.语段(一)中画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3分)

  20.同样是克服困难,勤奋苦读,宋濂和范仲淹的读书动力有什么不同?(2分)

  参考答案:

  17.(1)热水(1分)(2)通“披”,穿(1分)(共2分)

  18.(1)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给我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2分)

  (2)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2分)(共4分)

  19.对比。(1分)将“同舍生” 华贵衣着与自己破旧衣服形成对比,表现自己不慕物质,以学*为乐的精神。(意思对即可。2分)(共3分)

  20.①宋濂是以读书为乐,有极强的求知欲望。(1分) ②范仲淹因感恩慈母,勇于承担责任而勤奋读书。(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菁华3篇)(扩展7)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5篇)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及答案1

  (三)文言文阅读(16分,11—13每小题3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至合,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差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宋学士濂,洪武中以文学承宠渥最久,后以老致仕,每值万寿节'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级踬焉。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来。'濂稽首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风乎?'使使视之江口,不至。曰;'其有疾乎?'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已而,入宫。上食,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后何为食蔬?'曰∶'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曰∶'不及罪死。'会前使阻风钱塘江,稍得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久之,其孙慎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后复力救曰∶'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王,可无师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

  (选自明·王鏊《王文恪公笔记》)

  【注】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宠渥;皇帝的宠爱与思泽。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万寿节;古代君主的生日。恩数犹洽∶依然蒙受皇恩陟∶登。踬∶跌倒。孝慈∶即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

  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益慕圣贤之道道∶学说

  B、犹幸预君子之列君子∶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好的人

  C、上感悟,遽起遽∶立即,匆忙

  D、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左右∶侍从,*旁的人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B、以中有足乐者以资冥福

  C、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命即其家斩之

  D、其有疾乎其真无马邪

  13、下列对文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和'笔记'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甲文中的'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乙文中的'笔记'则是随笔记录之言,属野史类史学体裁。

  B、甲文宋濂详细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借书求师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目的是勉励后辈要珍惜良好的学*条件,专心治学。

  C、乙文朱元璋在孝慈皇后的劝谏下,两次免了宋濂的死罪。孝慈皇后前后两次劝谏的方式如出一辙。

  D、甲文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对比鲜明,很有说服力;乙文主要通过对朱元璋的'语言、动作描写,生动传神的刻画了他复杂的性格。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2)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

  答案:

  11B12D13C

  14、(1)如果他们学业有不精通的,品德有没有养成的,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怎会是他人的过错呢?

  (2)(皇上)又派使臣去他家查看,(发现)宋濂正和同乡聚会喝酒赋诗。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及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1题。(15分)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亭林

  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

  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

  ③默诵诸经注疏

  ④。遇故友若

  ⑤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选自《清朝艺苑·顾亭林先生勤学》)

  注释:

  ①亭林:即顾炎武,字亭林。

  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③据鞍:跨在马鞍上。④注疏:注解,注释。⑤若:像。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5分)

  (1)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2)父母岁有裘葛之遗(3)生以乡人子谒余

  (4)呼老兵诣道边酒垆 (5)发书详正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无奔走之劳矣∕劳其筋骨 B.求而不得者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或颠坠崖谷∕或异二者之为 D.咨其风土∕咨诹善道

  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2)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

  11.下列对文章写法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叙说当今太学生的生活和学*条件非常优越,与作者昔日艰难困苦形成鲜明对比。

  B.甲文写学*条件优越的太学生们,如业不能精、德不能成,只能说明其学*方法不好。

  C.甲文是赠序,目的是为了勉励马君刻苦向学,也是向更多的年轻人进行劝勉和告诫。

  D.乙文中亭林先生学问博大精深,能达到无人相比的境界,是因为他勤奋、严谨、专注。

  答案:

  8

  (1)朝廷(2)给予、赠送;(3)拜见;(4)到;(5)打开、翻开

  5分(每小题1分。)

  考查重点实词的理解。

  9

  D(询问;A.辛劳/使……劳累;B.得到/通“德”,感激;C.有时/或者)

  3分

  考查课内外多义实词、虚词的理解。

  10

  (1)同他议论辩驳,言辞谦和,脸色*易。

  2分(“辨”1分,“夷”1分。)

  考查课内外文言句子的理解。

  (2)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

  2分(“自”、“释”各1分。)

  11

  B(不是“学*方法不好”,而是“学*不专一”。)

  3分

  考查课内外文言内容的理解。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及答案3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6-7题(8分)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中?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盖。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7.甲文故时有物外之趣中的趣和乙文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乐分别具体指什么?结合选文,就如何在生活中获得乐趣谈谈你得到的启示(回答两点即可)。(4分)

  【答案】

  6、(4分)

  (1)(我)抬头看它们(或蚊子),脖子因此(变得)僵硬了。

  (2)(我)背着箱子,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中。

  7、(4分)第1问示例:趣:①把叫声如雷的蚊子看作在空中飞舞的群鹤(或: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②把冲烟飞鸣的蚊子看作青云白鹤的景象(或: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1分)乐指读书(或从师求学)。(1分)

  第2问示例:①学会观察,在生活中发现乐趣。②保持一颗好奇心,善于从*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③展开联想、想象,让*凡的事物变得神奇、有趣。④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⑤能以乐观的心态对待艰苦的生活。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及答案4

  生序(节选)(9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录毕,走送之(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

  ③媵人持汤沃灌( ) ④腰白玉之环( )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1分)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以为号焉B.当余之从师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足肤皲裂而不知置酒而招之D.烨然若神人环堵萧然(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2分)

  原文: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2分)

  答案

  【小题1】①跑 ②等到 ③热水 ④腰佩

  【小题2】D

  【小题3】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小题4】①刻苦学*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词语解释一般立意于考查重点实词词义、一词多义现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五种文言知识,*几年也出现了虚词词义的考查。重点实词词义和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是本次考查的重点。中考文言文往往从课内出题,所以,题目前面的选文,实际上是良好的提示,学生不仅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对词语的语境义进行筛选,而且,只要在日常学*中加强记忆,就可直接解答此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A项中“以”因此/做为;B项中“之”助词,无意义/代词,千里马;C项“而”转折连词,却/承接,因此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再有考生要特别留意。*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本题因为来自课内文言文阅读,这些句子在课内都理解了,难度很小。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这个题在日常学*和复*中,已经经过了大量的训练,考生应该不费什么时间就可以将本题解答完毕,因此日常学*和复*时对新课标规定的必考篇目还是要认真复*,多做练*,以利于掌握扎实。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及答案5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9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承宫①,琅邪②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③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④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据《后汉书》改写)

  注释

  ①承宫:东*。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

  8.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走送之( ) (2)卒获有所闻( )

  (3)因忘其猪而听经( ) (4)见而欲笞之(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10.甲乙两文都说明了什么道理? 结合实际谈谈(3分)

  答案: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9分)

  9.(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2分)

  (2)猪的主人对他不回来感到奇怪,去寻找他。(注意“怪”的意动用法)(2分)

  10.围绕“勤奋能使人有所作为”来谈感受。(联系实际1分,感受2分)

  译文

  承宫,琅琊姑幕人。年少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终精通了《春秋》这本经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