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阅读答案实用5份

首页 / 阅读答案 / |

  《黔之驴》阅读答案 1

  黔之驴

  柳宗元

  黔①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之,慭慭然②,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③,以为且噬④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出前后,终不敢搏。稍*,益狎⑤,荡倚冲冒⑥,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⑦大?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①黔(qián):地名。②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③遁(dùn):逃走。④噬(shì):咬。⑤狎(xiá):亲*而不庄重。⑥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⑦跳踉(liàng):跳跃。⑧?(hǎn):虎怒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异:__________________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去: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蔽林间窥之

  3.翻译下列句子。

  技止此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异,特殊、特别。只要是特殊的近义词即可。(2)去,离开。

  2.C

  3.本领不过这样罢了。意思接*即可。

  4.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黔之驴》阅读答案 2

  比较文言选段,回答问题。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出前后,终不敢搏。稍*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老妪与虎

  曾有老妪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①步而不进,若伤其足者。妪因即之,而虎举前足以示妪。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俄而虎奋迅?吼,别妪而去,似媿②其恩者。

  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③焉。妪登垣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乃被村人凶者呵捕,云**。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乃登垣伺其虎至,而语之曰:“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选自《唐语林》,该书编撰者传为宋代王谠。)

  【注释】①跬:半步。②媿:通“愧”,这里有谢的意思。③阙:同“缺”,空缺。

  1.理解加粗词语的含义。

  (1)莫相知( )

  (2)稍*益狎( )

  (3)而心异之( )

  (4)妪具说其由( )

  2.下列加粗虚词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神(把)而虎举前足以示妪(凭借)

  B.然往来视之(然而) 羸然跬步而不进(然后)

  C.计之曰(代“驴发怒只能用蹄踢”这件事。) 妪因即之(代受伤的老虎)

  D.别妪而去(表顺承,就)而语之曰(表转折,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出前后,终不敢搏。”这句话运用对老虎进行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文中的描写的老虎的形象有哪些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文中“驴”和【乙】文中的“老虎”,你从它们身上分别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偏指一方,一般指对方。(2)亲*而不庄重。(3)对……感到惊异。(4)详尽、具体的意思。

  2.C

  3.(1)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2)感恩就感恩了,叩头大王,今后不要再抛人进来啊!

  4.心理描写,突出了老虎面对不了解的驴子,急切试探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5.两文中的老虎都凶残而充满着智慧。【甲】文还突出其勇敢;【乙】文突出其懂得感恩。

  6.在【甲】文的“驴”身上,我懂得了人要有真实本领,外强中干只会落得可悲的下场。从【乙】文的老虎身上,我懂得了人要有感恩报德之心,同时也需要运用合适的方法。

  《黔之驴》阅读答案 3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分)

  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出前后,终不敢搏。稍*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①稍*益狎( ) ②尽其肉,乃去( )

  (2)翻译句子。(2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 :

  (3)读了这篇柳宗元的《黔之驴》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1)益:更加; 去:离开。

  (2)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

  (3)①对于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②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③做事一定要知己知彼;④做事要持之以恒。(言之成理均可视为合理。)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稍出*之 稍: ②以为且噬已也 且:

  ③驴不胜怒,蹄之 蹄: ④尽其肉,乃去 去: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2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

  成语:

  启示:

  参考答案:

  19、①渐渐; ②将,将要; ③用蹄子踢; ④离开。

  20、①老虎看到它,觉得它是个巨大的家伙。②然而老虎来来**地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

  21、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 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黔之驴》阅读答案 4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更,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出前后,终不敢搏。稍*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虎大骇,远遁 遁: (2)驴不胜怒,蹄之 蹄:

  (3)适异国来贡狮猫 适: (4)启扉急视 启: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文:

  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译文:

  【小题3】填空。

  (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乙)文中 , 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

  甲乙两文都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 描写;(乙)文侧重对猫的 描写。

  【小题4】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说明启示?

  答案

  【小题1】逃跑 用蹄子踢 恰好,恰巧 打开

  【小题2】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将驴运入黔这个地方。

  这样以后,才明白猫躲避老鼠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疲惫。

  【小题3】甲文:以为神 技止此耳

  乙文:大与猫等,为害甚剧(或 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心理 动作

  【小题4】从驴的身上我得到了:

  示例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

  示例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

  从猫的身上我得到了:

  示例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示例2:面对强敌,我们应该要讲究策略,智取对手。

  《黔之驴》阅读答案 5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分)

  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出前后,终不敢搏。稍*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①稍*益狎( ) ②尽其肉,乃去( )

  (2)翻译句子。(2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 :

  (3)读了这篇柳宗元的《黔之驴》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1)益:更加; 去:离开。

  (2)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

  (3)①对于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②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③做事一定要知己知彼;④做事要持之以恒。(言之成理均可视为合理。)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稍出*之 稍: ②以为且噬已也 且:

  ③驴不胜怒,蹄之 蹄: ④尽其肉,乃去 去: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2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

  成语:

  启示:

  参考答案:

  19、①渐渐; ②将,将要; ③用蹄子踢; ④离开。

  20、①老虎看到它,觉得它是个巨大的家伙。②然而老虎来来**地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

  21、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 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黔之驴》阅读答案实用5份扩展阅读


《黔之驴》阅读答案实用5份(扩展1)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1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小题。(19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出前后,终不敢搏。稍*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的划线词。(4分)

  (1)虎大骇,远遁遁:____________

  (2)驴不胜怒,蹄之蹄:____________

  (3)适异国来贡狮猫适:____________

  (4)既而鼠跳掷渐迟既而: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为且噬己也

  B放之山下 然后知猫向之避

  C。然往来视之 庞然大物也

  D。待其惰也 益*其声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小题4:填空。(4分)

  【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____________”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____________”。【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

  小题5: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1)逃跑

  (2)用蹄子踢

  (3)恰逢,正好

  (4)一会儿,不久

  小题2:D

  小题3:

  (1)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着:“(驴的)本领只有这些罢了”。

  (2)这样之后才明白猫先前躲避,不是胆怯,(而是)在等待老鼠们疲惫了(才攻击它们)。

  小题4:以为神技止此耳“大与猫等,为害甚剧”或“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小题5:从驴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示例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从猫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示例2:面对强敌,我们应该要讲究策略,智取对手。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A项中“以”的意思分别为“相当于而,表顺承”“认为”,B项中“之”的意思分别为“代词”“助词”,C项中“然”的意思分别为“但是”“样子”,D项中“其”的意思都是“代词”。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老虎对驴子的认识过程”以及“虎害之重”的句子即可。

  小题5: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谈启示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即可。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2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小题。(19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出前后,终不敢搏。稍*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的划线词。(4分)

  (1)虎大骇,远遁遁:____________

  (2)驴不胜怒,蹄之蹄:____________

  (3)适异国来贡狮猫适:____________

  (4)既而鼠跳掷渐迟既而: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为且噬己也

  B放之山下 然后知猫向之避

  C。然往来视之 庞然大物也

  D。待其惰也 益*其声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小题4:填空。(4分)

  【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____________”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____________”。【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

  小题5: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1)逃跑

  (2)用蹄子踢

  (3)恰逢,正好

  (4)一会儿,不久

  小题2:D

  小题3:

  (1)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着:“(驴的)本领只有这些罢了”。

  (2)这样之后才明白猫先前躲避,不是胆怯,(而是)在等待老鼠们疲惫了(才攻击它们)。

  小题4:以为神技止此耳“大与猫等,为害甚剧”或“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小题5:从驴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示例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从猫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示例2:面对强敌,我们应该要讲究策略,智取对手。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A项中“以”的意思分别为“相当于而,表顺承”“认为”,B项中“之”的意思分别为“代词”“助词”,C项中“然”的意思分别为“但是”“样子”,D项中“其”的意思都是“代词”。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老虎对驴子的认识过程”以及“虎害之重”的句子即可。

  小题5: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谈启示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即可。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黔之驴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出前后,终不敢搏。稍*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且噬己也:

  且:并且

  B.稍*益狎:

  益:渐渐,更

  C.驴不胜怒:

  胜:能承受

  D.尽其肉,乃去:尽:吃完

  2.下列各组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庞然大物

  然往来视之

  B.虎因喜

  因跳踉大

  C.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觉无异者

  D.无敢哗者

  终不敢搏

  3.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写了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完整过程。

  B.本文开头两句为故事的发生创设了一个合理的情境,也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是指向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运用拟人化的描写,刻画形象细腻生动。

  4.翻译下列句子。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D

  3.C

  4.(1)老虎看见了驴,发现它,(它)当作。

  (2)然而(老虎),走过去,觉得(它)也没有什么。


《黔之驴》阅读答案实用5份(扩展2)

——《黔之驴》阅读答案 (菁华5篇)

《黔之驴》阅读答案1

  阅读《黔之驴》一文,完成问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出前后,终不敢搏。稍*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船载以入 船_____________

  (2)益*其声 益_____________

  (3)荡倚冲冒 荡_____________

  (4)驴不胜怒,蹄之 蹄_____________

  (5)尽其肉,乃去 去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语“黔驴技穷”是从本文演化而来的,文中哪句话与成语的意思最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一段文字是《黔之驴》原文的最后一段,选入教材时,编者将其删掉了。请细细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原文: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译文:唉!驴子形体庞大,好像很有法道,声音宏亮,好像很有本领,假使不暴露出自己的弱点,那么老虎虽然凶猛,也因为疑虑畏惧而终究不敢进攻。而现在却落得这个样子,真是可悲啊!

  有人认为,驴子被吃,是因为它沉不住气,暴露了自身的缺点。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结合选文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用船 (2)逐渐,越来越 (3)碰撞 (4)用蹄子踢 (5)离开

  2.有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3.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4.不同意。“庞然大物”的驴子,也许暂时能唬得住老虎,但它只会“一鸣”和“蹄之”,它外强中干、没有真才实学的真实情况,总有一天会让谨慎、机智、细心而又勇敢的老虎识破,它被吃的下场不可避免。

《黔之驴》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分)

  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出前后,终不敢搏。稍*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①稍*益狎()

  ②尽其肉,乃去()

  (2)翻译句子。(2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

  (3)读了这篇柳宗元的《黔之驴》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1)益:更加;

  去:离开。

  (2)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3)①对于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会取得胜利;②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③做事一定要知己知彼;④做事要持之以恒。(言之成理均可视为合理。)

《黔之驴》阅读答案3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出前后,终不敢搏。稍*,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1:上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 。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________(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翻译) (2分)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小题3:文中说技止此耳,黔之驴的技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各用文中一个字概括);作者借黔之驴讽刺了生活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柳宗元(1分)《小石潭记》(1分)

  小题2:可是老虎来来*地观察它(驴子),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

  小题3:鸣(1分) 蹄(1分) 外强中干(或:貌似强大,实则无能) (1分)。

  小题1:试题分析:《黔之驴》的作者为唐代的柳宗元,我们还学过他的额游记散文《小石潭记》。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此句时,注意然是然而的意思,往来是来来往往的意思,之指代的是驴子,异是特别的意思,翻译时,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完整性与流畅性。

  小题3:试题分析:驴子的本领根据第2段的内容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与驴不胜怒,蹄之这些内容来分析技的表现,从驴的技中分析出驴子外表强大但内在虚弱即外强中干。

《黔之驴》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出前后,终不敢搏。稍*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益*其声 益______________

  (2)驴不胜怒,蹄之 蹄______________

  (3)以为且噬已也 且______________

  (4)因跳踉大? 因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各句。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寓意深刻,后来由此演化出一些成语,你能写出其中的两个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逐渐 (2)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 (3)将要 (4)于是

  2、(1)老虎看到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心目中)把它当成神。(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2)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这件事(驴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不过如此罢了!”

  3、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庞然大物

  4、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黔之驴》阅读答案5

  阅读《黔之驴》一文,完成1-5题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出前后,终不敢搏。稍*,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蔽林间窥之 ( ) (2)稍出*之 ( )

  (3)以为且噬己也( ) (4)益*其声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3.请补出益*其声,又*出前后,终不敢搏。句中省略的词语。(3分)

  4.请用原文语句在下面空格上写出老虎逐渐接*驴的过程。(4分)

  虎见之

  5.成语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均是由这则故事中演化出来的成语,请运用三个成语,简洁地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虎大骇 ( ) (2)觉无异能者( )

  (3)驴不胜怒( ) (4)计之曰 ( )

  7.用现代汉语写出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的意思。(2分)

  8.读了课文,写出文中表现黔驴之技的词语。(2分)

  9.本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虎的一系列动作,试举一例,并说说刻画了虎怎样的心理?(2分)

  10.本文的寓意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至少从两个方面)谈谈你的感受。(4分)

  寓意(1)

  寓意(2)

  参考答案

  1.(1)偷看 (2)渐渐(3)咬(4)逐渐或更加(2分。答对两个给1分。意思对即可。)

  2.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驴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2分,意思对即可。)

  3.(虎)益*其声,又*出(其或驴)前后,终不敢搏(之或驴)。(3分,对1处1分。)

  4.稍出*之往来视之又*出前后(稍*)荡倚冲冒(4分,对1处1分。)

  5.驴虽为庞然大物,却只有黔驴之技,面对聪明的老虎黔驴技穷,最终被吃掉。(2分,运用到每个成语,意思对即可。)

  6、(1)受到惊吓 (2)本领 (3)禁得住 (4)盘算 (2分,对两个得1分。意对即可。)

  7、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驴)放在山脚下。(2分)

  8、一鸣,一蹄。(2分,一处1分。)

  9、不设统一答案,例:(1)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2)驴一鸣,虎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3)*之、视之、*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写虎一再试探,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4)跳踉大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写出虎干脆利落,得意满足的心态。(2分。意对即可。)

  10、不设统一答案。例:(1)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谈: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2)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谈,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3)从虎吃掉驴这一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必须以课文内容为依据,有自己的见解。(4分,每处2分。)


《黔之驴》阅读答案实用5份(扩展3)

——《黔之驴》优秀教案 (菁华3篇)

《黔之驴》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难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 学*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当素未谋过面的一只驴和一只老虎见面了,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的一篇寓言故事。

  2、 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柳宗元?(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小结)

  二、 分析新课

  1、 朗读课文。(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散读课文,注意手中的笔,也应该动起来。)

  师:哪位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生读)

  师:读得很流利,请坐。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他读的有不足的地方?

  (纠正)其他同学还有没有?

  师:注意“载”,读四声。

  生:表示年的时候才读三声,表示运输时读四声。

  生:“踉”,左形右声,跳跃的意思。

  师:刚才大家听得很仔细,那我们在预*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些字、词容易读错的或有些句子容易读错破句的?来提醒一下大家,你认为字、词、句在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慭,字形很难。我们可以这样来记:狗来了心里很害怕,所以是小心谨慎的样子。

  生:黔,要注意右边没有点,这点很重要,也需要大家注意,黔的意思是贵州。

  师:好,我们已经把要注意的一些字词熟悉了一下,那现在应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吧,我们一起来把这篇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一遍。

  师:没有错误,很好,很流畅。现在要做的是听录音,听准字音。

  (听录音,并跟着小声读)

  2、 师:现在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遍,将给同桌听,一会儿请同学讲给大家 听。 (3分钟)在过程中结合注释或工具书。

  (生小声翻译,交流)

  师:我们派一名代表,用自己的话把这篇寓言解释一下。

  (生译)

  师:他应该说比较完整地把故事给我们讲了一遍,我们发现,其实这个故事字数不多,但是短短的一百多个字,我们却可以看到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非常精彩的、生动的,应该说不愧是大文学柳宗元写的。我们请同学上来演一演

  师:在听得过程中,我们发现老虎前前后后变化时很明显的,一开始,看到驴时时——(害怕的)课文里面的词是——甚恐(板书),后来呢——大喜(板书)

  3、 再读

  师:我们刚才读的很正确,但现在我们再读,但跟刚才不一样,这次能否通过读把驴的性格特点,老虎的性格特点读出来,至于怎么读,就看你们的理解能力了。好,等一会我们同样请一名代表来切磋交流一下。

  (生自读)

  师: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

  师:听得同学,觉得他读得好的句子是哪句?或者说你觉得他读的还有什么欠佳的地方,需要加强的地方?

  生:我觉得要读出老虎的狠,在读吃驴的时候

  师:那你能不能读一读。

  (生读)

  师:好,读得更有力了。你觉得那两个字能突出老虎狠的特点/

  生:断、尽

  师:对。这两个动词最能体现。(板书)

  师:刚才讲到老虎害怕驴,那还有没有哪里可以看出老虎很害怕的?

  生:慭慭远遁,往来视之,终不敢搏

  师:这里有个字很能看出老虎害怕,不敢看?

  生:窥

  (板书)

  师:把窥换成看、观察行吗?为什么?

  (生答)

  生:这里面有2个过程,往来视之,又*其身。

  师:他考虑的很周到。刚才在读“技止此耳”时,大家读的狠好,我们来稍微揣测一下,当时老虎心理师怎样的?

  生:高兴、得意、窃喜……

  师:原来害怕,现在知道他没有什么技能,就“恍然大悟”。原来以为是庞然大物,可就只有一鸣、一蹄,用完就没有技能了。这就是所谓的黔驴之技,所以现在我们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仅有一点点本事,如果一点本事都没有了就是黔驴技穷。(板书成语)

  师:综合板书来看,驴落虎口,凶狠聪明的老虎、外强中干的驴,我们结合注意点,把特点读出来。

  (全班一起读课文)

  师:你觉得驴能避免悲惨的结局吗?

  生:不能,他没有真本事

  生:老虎很聪明,知道试探驴。

  生:知己知彼。

  师:很好,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故事来说明一定的道理或者批评讽刺一些行为。那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自主发言)

  师:如果想要避免被吃掉怎么办?

  生:再学点本领

  生:逃跑

  师:小结。主要是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足于社会,这也是老师送给你们的话。

  三、 奇思妙想编故事

  柳先生害驴不浅,自从《黔之驴》之后,驴的名声一败涂地,驴成了蠢笨的代名词,咱们来为驴翻案。让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老虎。题目可以使《黔驴新编》《川之驴》

  四、 作业

  1、 收集跟动物有关的成语或寓言,为单元活动做准备。

  2、 做文言重要字词的积累,不懂得地方标出,下节课一起来释疑。

  板书:

  恐 窥 骇 ——庞然大物

  鸣、蹄 ︱ ——黔驴之技、黔驴技穷

  ︱

  喜 断 尽

  教学反思:

  通过引、读、演、思、品五个环节来完成本课,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1、 引 引导学生回忆柳宗元的旧知识。

  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柳宗元的介绍

  2、读 自读、点读、评论、修正

  多种方式的读,同桌翻译 ,同学纠正

  3、演 根据文意现场表演

  师生共同概括老虎驴的特点

  4、思 老虎吃掉驴的过程,心理变化

  启示

  5、品 精彩片段,老虎心理、动作

  小结:以作者为线索,连接课堂内外新旧知识,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小组讨论弄懂意思。再由老师点评强调,可以调动学生的主题意识,让学生既在合作中学*了,又能强化基础知识,加深自己的理解。通过表演让大家更形象的理解文意,也快乐得学*了。拓展延伸里让同学们自己编故事发挥创造力。总之,尽量做到让古文不古,让课堂快乐。

《黔之驴》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一则笑话。笑话中的鸡妈妈通过自己的聪明战胜了猫,保护了自己的孩子。现在有这样一头驴,它要比鸡妈妈的体形庞大得多,可是却没有鸡妈妈那么聪明,它的结局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瞧瞧。(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本文的寓意。

  三、目标的实施:

  1、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不会读的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

  3、齐读。

  4、自由朗读课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后左右四同学一组,共同完成。)

  5、检测。

  6、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

  (2)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驴呢??

  (3)驴的结局如何?

  (4)你如何来评价驴和老虎?

  (5)你觉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学生读并且思考讨论。

  评价

  7、提问:本文给你什么样的启示?(思考几分钟?)

  8、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分组)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黔之驴,从而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好本领,如果光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话,那我们也就只会像那头驴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学好本领,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老师祝愿大家能够好好学*,打好基础,为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奋斗。

  板书:

  黔之驴

  教学目标

  1.学*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理解课文所讲道理是教学的重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读懂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导人:同学们在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的古代寓言故事。如,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站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891),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谪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自主学*

  师: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要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落。

  3.串译全文,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4.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j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课文描写虎的动作时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6.黔驴之技有哪些?

  7.理解故事的寓意。

  8.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黔好事者窥愁然骇遁噬搏狎不胜跳踉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起来纠正。

  2.串译全文,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明确:(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3.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4.课文描写虎的动作时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之”“往来视之”“*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竹生性走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5.黔驴之技有哪些?

  明确:(一“呜”一“啼”。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庸本领。)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同位交流。(同位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重点研讨课文第2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本段文字通过心理、动作等描写刻画了老虎的形象,请联系具体语句分析老虎的形象。

  ②联系全文,理解本文的寓意。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根据具体语言加以分析,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只要理由充足即可。

  ②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调整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或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注意:引导学生谈自己的观点。

《黔之驴》优秀教案3

  学*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讲述文中的故事。

  2.能结合文中语句,从不同角度说出这则寓言的深刻含义,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

  3.能辨证地分析“黔驴技穷”的原因。

  学*过程:

  一、小试身手:

  1、课堂检测学生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

  (一)词语解释

  1.船载以入(用船)

  2.稍出*之(靠*,接*)

  3.蹄之(用蹄子踢)

  4.尽其肉(吃尽)

  (二)一词多义

  1蹄之(代词,代老虎)

  2.计之(代词,这件事情)

  3.然往来视之(然而,可是)

  4.庞然大物(……的样子)

  5.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6.以为神(把……当作)

  二、故事时间:

  导入:自从柳宗元写了《黔之驴》之后,千百年来,人们对驴心存偏见,驴的名声一败涂地。成语“黔驴技穷”往往用来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驴家族里的一只小驴听说后非常生气。今天,它来到这儿想听一听它祖先的故事。

  请同学从下面三个不同的身份中,选择其中的一个来讲故事。

  A、我就是文中的那头驴子

  B、我就是文中的那头老虎

  C、我就是文中的那个好事者

  “最佳故事奖”评选标准:

  (1)能根据所选择的身份准确地讲述故事。

  (2)故事中体现了一定的想像力。

  (3)讲故事的语气、语调和表情有感染力。

  2、学生按要求活动。

  3、全班交流,学生点评。

  三、寓意探索:

  1、教师要求:作为人类的一员,你能向这只小驴解释这则寓言的寓意吗?请结合文章中相关语句进行讲解。

  2、学生按要求活动。

  3、全班交流。

  4、教师: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黔驴:庞然大物,却只有“一鸣”,“蹄之”两种防身之技,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事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成惧心理;它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反应迅速,行动灵活,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作者只不过借驴的形象,通过寓言这种形式(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讽刺了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从驴的角度分析:

  不能做只有外表,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

  要学会变通,主动适应环境

  从老虎的角度分析:

  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要耐心、仔细地观察,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从虎驴之争的角度分析:

  要正确估计对手的实力,知己知彼才能获得胜利。

  从好事者的角度分析:

  做事情前要调查研究,不能盲目,以免造成悲剧。

  四、冤案

  1、教师导入:背上“黔驴技穷”的骂名到底公*不公*?如果公*,请同学们说出公*的原因。如果是冤案,请同学们找出根据为这个冤案*。

  2、学生思考后,发言

  3、学生互评

  4、教师点评:

  导致“黔驴技穷”的主要原因:

  (1)是驴子自身的实力相对弱小,不能与虎抗衡;

  (2)是好事者工作盲目,不负责任,使驴子“至则无可用”,且又放之山下,将驴命视同儿戏;

  (3)是放置驴子的环境不行,这是造成驴入虎口的最主要原因。

  五、课后学*:寓言新编:——《新编黔之驴》

  听了同学们的争论,小驴非常高兴,它了解了自己的家族与人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想请我们为驴家族重新创作一个寓言故事《新编黔之驴》表现 “黔驴技高”、“黔驴技强”或“黔驴技多”, 或者来一个奇思妙想,让这头黔之驴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兽中之王老虎。从而使“黔驴技穷”成为过去,逐渐被人们淡忘。


《黔之驴》阅读答案实用5份(扩展4)

——《黔之驴》读后感 (菁华5篇)

《黔之驴》读后感1

  最*学*了柳宗元的三戒,尤其对其中的《黔之驴》感触颇深。在《黔之驴》中,描述了一只驴,被好事者用船运来放在了山下,虎看见了,觉得很强大,以为天神呢,于是从远处观望,一天,驴子叫了起来,虎很害怕,以为要吃自己呢,后来仔细观察,觉得没什么能耐,于是就在驴子身边转悠开了,一天,虎惹了驴,驴子愤怒了就用蹄子踢虎,虎一看,也就这点本领了,于是就扑过去把驴给吃了。

  看了后,觉得那驴子真是可怜啊!也难怪,在食物链中,驴子是食草动物,而老虎是食肉动物,为了大自然的均衡,驴子当然要做出牺牲了,况且驴子也吃了不少草嘛。

  但驴子是否能够避免杀机呢,那是肯定能的。它怎样摆脱呢,我想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采取消极一点的策略,三十六计,走为上,逃得远远的,逃到一个没有老虎,当然也不要有狼等凶残的家伙的地方,看来要找到这样一方净土确实有点难啊,不过努力找吧,可怜的驴子,不然会被老虎吃掉的;二是采取积极应战的策略,哼,老虎啊,你不是想吃我吗,为了不让你吃,我要苦练武功,每天做它二千个“蹄之”的动作,把肌肉练的结结实实的,你一来,还没等靠*我呢,我就把你踢的血肉模糊。

  驴子啊,你这个外强中干、虚有其表的家伙,你被老虎吃掉了,我也伤心啊。因为由你的下场,我想到了我的将来,自然界里的弱肉强食在高度文明的人类社会是一样有所体现的,不是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嘛!

  在现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我该怎么办呢?是继续做黔之驴,等着老虎把我吃掉吗;还是消极的逃避社会,去找陶渊明的世外桃园呢;还是头悬梁,锥刺骨,苦练武功,准备将来有所作为呢?

  我可不愿做什么黔之驴,想一想,将来一点能耐都没有,干啥啥不行,经常遭别人的白眼,多难受啊。那么我逃,远离这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可是陶老先生的世外桃园这么多年了,也没人能找到,看来逃是没法逃了。现在只有下定决心,抓住分分秒秒的时间,多学点东西,准备将来有所作为了。

  蒲松龄先生不是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吗,“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相信自己,经过努力,我们一定不是“黔之驴”。

《黔之驴》读后感2

  刚发下新语文书,我就迫不及待的翻开它,看看有什么新鲜文章。当我翻到《黔之驴》这一课时,它就如磁铁般似的深深把我吸引住,是我感慨万分。

  文章讲的是一头驴子被一个商人远到了贵州的一个深山里。由于贵州没有驴子,而且山里的老虎从来没有见过驴子,被这个庞然大物吓坏了。后来老虎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观察和试探,最终发现驴子并不是很厉害的动物。可想而知,驴子最终成为老虎的美餐。

  当我读到“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我知分认同老虎的做法。遇到自己不认识的事物,要善于利用自己那珍贵的好奇心小心翼翼的探个究竟,这也是一种学*。同时我们要避免一切的伤害,不要伤害到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当读到“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我想虎并没有被吓倒它那强烈的好奇心。其实世界上许多貌似强大的.事物,实际上往往是最虚弱的,他们终究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世上真正有实力的人不在乎他人对他的看法,他只在乎自己所做的一切。相反,世上最虚弱的人最在乎他人对他的评价,别人言语上的抨击就足以把他打垮。

  面对是勇敢的表现,逃避是懦弱的表现。只要我们勇敢的面对,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黔之驴》读后感3

  《黔之驴》是柳宗元在永州时期写的一组寓言《三戒》中的一则,作者在文中讽刺了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

  当我读到“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避林间窥之”,我本人十分认同它的做法。遇到自己不认识的事物,要善于利用自己那珍贵的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探个究竟,这也是一种学*。同时我们要避免一切的伤害,不要伤害到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

  当读到“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我想虎并没有被驴吓倒它那强烈的好奇心,继续勇敢得探讨,最终也会看到真正的事实。

  其实世上许多貌似强大的事物,实际上往往是最虚弱的,它们终究逃不脱灭亡的命运。世上真正有实力的人不在乎他人对他的看法,他只在乎自己所做的一切。相反,世上最虚弱的人最在乎他人对他的评价,别人言语上的抨击就足以把他打垮。

  我更欣赏虎的做法。在貌似强大的事物面前,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它敢于了解强者的一切,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啊。从虎吃掉驴的角度理解,可以理解成对貌似强大的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面对是勇敢的表现,逃避是懦弱的表现。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二班的一些小朋友似乎很怕写作文或者读后感,但我觉得作文就像这只贵州的驴一样,空有唬人的外表,而你们都是茁壮成长的小树,在作文面前就像那只虎,只要掌握了写作文的规律,加上你们的`努力,你们一定能攻克它,战胜它!

《黔之驴》读后感4

  最*重读柳宗元的《黔之驴》我突发奇想:千百年来人们加在"驴"身上的骂名——"黔驴技穷"实属污蔑之词。相信有些人现在跟我有相同的看法吧所以现在要为驴"伸冤"!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黔之驴》一文中讲到:"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后来驴被虎断其喉尽其肉"驴可谓死得悲死得惨!可死后仍然留下"黔驴技穷"的骂名。

  又可谓死得冤死得屈!驴的本身是拉磨的但到"黔"这个地方无车可拉无磨可推当然也就无可用无可用当然也就无法显其能了。"驴"倘若不到"黔"这一用武之地那么也就不会出现"无可用"的局面驴也就不会有被虎吃掉的厄运。试问"驴"到"黔"是自觉自愿的吗非也柳宗元说得很明了:"有好事者载船以入"。

  显然"驴"的悲剧是"好事者"的责任却把罪名扣在"驴"的身上这实乃千古奇冤万年错案由此知之其千古之罪不在"驴"的身上而在"好事者"的身上。

  由此我想起自己在七岁时刚上二年级。当时由于性格内向很少与同学说话老师也很少注意到我。但偏偏有一位老师认为我很有跳远的潜力所以每天早晨让我练*。可是才几天下来我就坚持不住了老师也慢慢的对我失去了信心因而放弃了我。

  就在这时另一位老师对我说:"想成为人才必须知道什么是人才其实人才也不过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显其能并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这就是人才的表现。如果现在你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想你就会离成才更进一步"。当时我并不明白老师的话但现在我已体会到了。

  同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其长也有其短。假如世界文豪莎士比亚当初扬帆远航到哥伦布恐怕莎翁一辈子都发现不了新大陆。同理如果让哥伦布坐在阁楼里去构思四大喜剧和四大悲剧到头恐怕也不过是一纸空文。

  还有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如果不到*数学研究所而他的一生将会在北京某中学的数学讲坛上度过也一样难逃类似"黔驴技穷"的厄运!我想现实生活中也不缺乏这样的实例。

  "只有尽其用方能显其能"。正因为这样百年前的龚自珍才向世人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想如"黔之驴"这样的悲剧在现实生活中不缺乏实例难道它不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吗?

《黔之驴》读后感5

  *读柳宗元《黔之驴》,我忽然悟到;千百年来,人们在“驴”身上加的那些骂名实在是诬蔑不实之辞。现在,大有为“驴”正名的必要。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请读《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驴的本能是拉磨的,但是无车可拉,无磨可推,当然不可用。既不可用,当然也就无显其能。

  “驴”到黔是其自觉自愿的吗?非也!柳前辈说得明白;“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显然,驴的悲剧是好事者造成的,但是人们却把所有的罪名加到了驴的身上。这实在是千古奇冤。黔驴枝穷的责任不在于驴,而在于好事者。山此,我又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才的遭遇,何谓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尽显其能,并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便是人才。那么人才怎样才可以尽显其能呢?那就需要有人才的用武之地。大家都知道;人人有其长,人人也有其短。现在生活中也不缺乏这样的实例。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如果他不去中闰数学研究所,而是在北京某数学讲坛上度过这一生,恐怕他也难逃黔驴技穷的厄运!只有尽其用,方可显其能。也正因为如此,百年前的龚白珍才会向人们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黔之驴的悲剧,现实生话中的实例,难道也不能给我们一点点启发吗?

  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才。人才在哪里呢?人才就在我们身旁。只要我们能人尽其用,就可以人显其能,人成其才。但愿我们能人尽其用,不至于使类似“黔之驴”的悲剧在今天发生。


《黔之驴》阅读答案实用5份(扩展5)

——读黔之驴有感通用十篇

  读黔之驴有感 1

  《黔之驴》这篇文章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它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包括《临江之糜》、《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柳宗元认为这三则寓言都可以让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学完这篇课文,我立刻想为文中的那只驴打抱不*。我想这不是驴的错。《三戒》序中还有一句话让我更加气愤:“出技以怒强”,意思是那楚自己的一点点本领来激怒比他强的对象。对此事件,我不能再袖手旁观,一定要为那只可怜的驴讲讲公道。下面,让我来一一道明我的观点。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一开始就是那个好事的人的错。如果不是他把驴运来并放到山下,没准驴在以前的地方还能多活四五年呢!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驴难道不能叫吗?人时不时还要高歌一曲呢,为何驴就不可鸣呢?这也不是驴的错。

  “稍*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这更不是驴的错了!老虎那样对待驴,碰撞、靠*、冲击、冒犯,驴当然会生气了。有句话不是说嘛,“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呢”,何况是比兔子大好几百倍的驴呢?人家驴没招你老虎没惹你老虎,人家只想安安静静地过日子。而你老虎却非招驴,驴踢老虎一下应该不算过分吧?可让人气愤的是“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驴只是踢老虎一下,老虎便把驴吃掉了!这未免太夸张了。所以,综合以下条件与事实,我认为,此事件的发生,主谋是那个多事的人,从犯是那只老虎。而驴呢?仅仅是一个可怜的受害者。它没有错!

  再来看看那些教科书上是怎么写的吧!“这则寓言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文章写虎,把虎的智勇凸现出来了。而写驴,虽是‘庞然大物’,但只会‘鸣'’踢‘,’技止此耳‘。总共不过二十余字,却把黔驴的愚蠢与无能勾画出来了。”“愚蠢”“无能”全是形容驴的,而“机智”“勇猛”却是形容老虎的`。这公*吗?所以,当每次的考试题写到这里时,我总不忍心下笔,因为我不想把那样难听的字眼和一只可怜的驴联系在一起。虽然我知道,蠢驴形象已经贯彻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但是我还是想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来为驴打抱不*。唉……这真不是驴的错啊!

  读黔之驴有感 2

  我读了《黔之驴》这则寓言故事,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则寓言主要讲了:古时候,贵州一带本来没有驴,那里的人们对驴都不熟悉。有个人从外地运来一头驴,没有人需要驴,这人只好把驴放在山脚下。一只老虎寻食,发现了这头驴,老虎从来没有见过驴,不知道驴有没有危险。经过好几天的细心观察,老虎终于发现驴子的本领不过如些罢了!就冲上去把驴吃掉了。

  读了这则寓言我知道了从驴的外形庞大看,像有大力气;从声音洪亮看,像很有威力,很吓唬人。假使驴子一味装大,不暴露自己究竟有多大的本领,让老虎摸不到底细,老虎虽然很凶猛,但仍然会对它感到疑惧,终究不敢轻易下手。但用装腔作势吓唬人,又怎能靠得住呢!驴子最终落得了被老虎吃掉的.下场。这一篇文章告诉我们:那一些看起来可怕的东西或事物,其实不可怕,我们只要认真观察就可以发现他的虚假。这篇文章也告诉我们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做假,如果弄虚做假很容易被人揭穿的。

  读黔之驴有感 3

  这几天,我们学了一篇名叫《黔之驴》的文章。内容讲的是"好事者"将一头驴运入没有驴子的黔地,结果被虎吃掉的故事。讲完后,同学们都在讨论虎的机智勇敢和驴的愚蠢,我想的却是什么造成了驴的悲剧……

  首先,是好事者用船把驴运入黔地,"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然后就是虎惧驴、虎识驴、虎戏驴、虎吃驴。不难看出:起因是好事者!可人们又为什么要讽刺驴呢?

  有人说是因为驴没有自知之明,虽无真本领却还要虚张声势,引祸上门,自招灭亡。我在这里要说:"为什么驴要虚张声势呢?是因为它要避免自己的死亡。换一句话说就是如果驴表现出软弱的样子,就会更快地死亡。驴是在争取时间,好让"好事者"回来救它,然而"好事者"再也没有回来,就好像人们抛弃无用之物一样……

  再联想到生活中,驴的悲剧不正是一些人的真实写照吗?例如:某些没有真是才干的人因为拉关系做了有权有利的官,最后还不是被革职?真正凶手就是拉关系的人,这又好像是"借刀**"了!

  但愿生活中再也没有"驴"因"好事者"而灭亡了……但愿……

  读黔之驴有感 4

  故事是这样的:本来贵州没有驴,但有一个好事者把驴迁到了贵州的深林里。老虎看到了这个庞然大物,心里很害怕。过了几天,老虎碰了它一下,驴叫了一声,又过了几天,老虎又碰了它一下,驴踢踢腿。老虎发现驴光会叫和踢腿,别的什么本事都没有,于是把它吃了。

  这个故事有三层意思:从驴的角度来看,不能逞能,过早的暴露自己,这样才能安全。从老虎的角度来看,只要知道自己,了解敌人,就会胜利。从我们的角度看,庞然大物并不可怕,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会百战百胜。

  读黔之驴有感 5

  今天收拾旧书时,翻开《文言文译注》一书“黔之驴,庞然大物也,然,不胜怒,踢之,而黔驴技穷,终被老虎食之。”读罢,我一方面为黔之驴的悲惨命运而惋惜,另一方面也为大自然优胜劣汰的法则所启示。掩卷凝神:现在的我不就是“黔之驴”吗?

  我所面对是一批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个性越来越张扬的青年教师,他们有文化,懂专业,各方面素质都比较高,管理和指导是越来越力不从心,真的有那么一天,我也黔驴技穷时,想必下场和黔之驴没有什么两样。于是我情不自禁的汗流浃背。黔之驴的下场使我警觉,决不能够学黔之驴。怎样才不会犯黔之驴的错误哪?那就要学*,学*,再学*。多读书,善总结,勤反思,使自己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崇高的人格,坚定的信念,这些就是我们的本钱,是我们“庞然大物”的优势,以我们的学识,我们的人格去感染,去教化,去塑造,也就会有我们的期望。

  有位名人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么一想,我们是“黔之驴”,也不必害怕,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呀。给他们一个舞台吧!让青年教师在我们搭建的舞台上尽情的舞蹈吧,让青年教师自己自由的发挥、自主的发展,自编,自导,自演吧!

  凝视着“黔之驴”,心情久久不能够*息:“让老虎表演!”这就是黔之驴告诉我的。

  读黔之驴有感 6

  在空闲的时候翻开了《文言文全解》,阅读了《黔之驴》。

  它是柳宗元在永州时期写的一组寓言《三戒》中的一则,作者在文中讽刺了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

  当我读到“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避林间窥之”,我本人十分认同它的做法。遇到自己不认识的事物,要善于利用自己那珍贵的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探个究竟,这也是一种学*。同时我们要避免一切的伤害,不要伤害到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

  当读到“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我想虎并没有被驴吓倒它那强烈的好奇心,继续勇敢得探讨,最终也会看到真正的事实。

  其实世上许多貌似强大的事物,实际上往往是最虚弱的`,它们终究逃不脱灭亡的命运。世上真正有实力的人不在乎他人对他的看法,他只在乎自己所做的一切。相反,世上最虚弱的人最在乎他人对他的评价,别人言语上的抨击就足以把他打垮。

  我更欣赏虎的做法。在貌似强大的事物面前,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它敢于了解强者的一切,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啊。从虎吃掉驴的角度理解,可以理解成对貌似强大的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面对是勇敢的表现,逃避是懦弱的表现。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读黔之驴有感 7

  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没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们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他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 老虎上当 好事者运来的这头驴每天都在想办法如何来对付老虎。既不能和它硬碰硬,又不能向他投降,这到底如何是好啊?有一天,这头驴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让所有的小动物们都来帮忙。

  一个漆黑的夜晚,老虎独自走在森林里。忽然,起了一阵大风,树叶被吹得沙沙的响,还不时传来小动物们的哭叫声,其中那只前不久被他杀害的黔之驴的哭声最大。这让一直胆大包天的老虎感到几分害怕。“唰——”地一声,一个影子迅速从老虎跟前飘过,老虎吓得连腿都软了。驴把自己的身上涂成鲜血一般的红色,他来到老虎眼前,瞪着两个圆溜溜的大眼睛,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对老虎说:“你……你为什么要吃我?”老虎双手抱头,眼睛紧闭,浑身颤抖地说:驴爷爷,您大发慈悲,饶了我吧!我不是故意的!”驴又装鬼吓唬他说“我有好多的同伴,他们都来找你了,他们就在你身后!”老虎不管三七二十一,朝着唯一能逃走的.小路跑去。不料,老虎竟掉进了小动物们早已挖好的深坑中,小动物们和驴见了,顿时都哈哈大笑,纷纷对老虎说:“你没想到吧!自己还有今日这么狼狈不堪的一面!”老虎大怒,努力向上爬,可费尽全身力气,都爬不出来。小动物们高兴极了,每个人手里都拿了一把铲子,把老虎给活埋了。

  就这样,小动物们报了自己的心头之恨,驴也为他们家洗涮了“外强中干”的耻辱。从此以后,大家都无忧无虑,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读黔之驴有感 8

  *读柳宗元《黔之驴》,我忽然悟到;千百年来,人们在“驴”身上加的那些骂名实在是诬蔑不实之辞。现在,大有为“驴”正名的必要。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请读《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驴的本能是拉磨的,但是无车可拉,无磨可推,当然不可用。既不可用,当然也就无显其能。

  “驴”到黔是其自觉自愿的吗?非也!柳前辈说得明白;“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显然,驴的悲剧是好事者造成的,但是人们却把所有的罪名加到了驴的身上。这实在是千古奇冤。黔驴枝穷的责任不在于驴,而在于好事者。山此,我又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才的遭遇,何谓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尽显其能,并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便是人才。那么人才怎样才可以尽显其能呢?那就需要有人才的用武之地。大家都知道;人人有其长,人人也有其短。现在生活中也不缺乏这样的实例。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如果他不去中闰数学研究所,而是在北京某数学讲坛上度过这一生,恐怕他也难逃黔驴技穷的厄运!只有尽其用,方可显其能。也正因为如此,百年前的龚白珍才会向人们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黔之驴的悲剧,现实生话中的实例,难道也不能给我们一点点启发吗?

  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才。人才在哪里呢?人才就在我们身旁。只要我们能人尽其用,就可以人显其能,人成其才。但愿我们能人尽其用,不至于使类似“黔之驴”的悲剧在今天发生。

  读黔之驴有感 9

  前日我们学*了一篇课文《黔之驴》,讲的是:一只驴被运到黔去了,但因黔虎从未见过驴,很惧怕。因往日观察,渐渐识驴。了解到驴的全部本领后,虎最终吃掉了驴。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做人不能虚张声势,外强中干,要有真才实学,才不致被人打倒。

  细读整篇课文,发现驴在虎的眼中曾是那么强大。是啊,一直以来,虎是把它当作神的。在这一段时间内,他已经骄傲得忘乎所以,认为自己是最强的,以至于一下子就露出了自己全部的本领。驴是那么想要强大,但他应该清楚,虽然他是敌人眼中的'庞然大物,但他完全没有实力。

  于是驴决定去欺瞒,在虎面前的一度使虎甚恐,但同时,他也蒙住了自己那双本可以明察是非的眼睛,最终逃不过被吃掉的噩运。

  其实在现实社会中,也有许多像驴这样虚有其表,无真才实学却到处招摇的人。许多大学教授的论文曾获过学术界的大奖,但多年后人们得知,那所谓的高水*的论文,竟是一片片借来的。

  相信他们在人们面前无限风光的时候,心里一定不是心安理得的。那一片空虚让他们恐惧,也许可以掩饰,但终究逃不过被人揭穿的噩运。

  这些人正和驴子一样。他们太想强大了。于是想到了“假”这个字。但“假”是永远不能代替“真”的.。反之,如果一个人是像虎那样拥有不俗实力的,也许强大二字也会随之而来。

  “强大”不是一种追求而是一种表现。所以如果选择了强大,又怎是一个“假”字了得?

  读黔之驴有感 10

  今天,我非常有幸地通过网络视频观看了四节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质课,受益匪浅,感触颇丰。下面结合潍城实验中学里李静静老师的《黔之驴》的课堂实录,谈谈自己的看法,说来与大家共评。

  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坛自己的感受:

  第一点:常言说的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李老师在课堂开始那激情而又开放式的导入——利用关于动物的成语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为学*本文开了一个好头!

  第二点:整堂课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引导、点拨适时到位,挖掘教材、驾驭课堂得心应手,处理问题灵活多变,目标达成好。

  第三点:强化基础知识的学*,注重了文学常识的把握;又培养学生动嘴、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和学生自我识记的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对作者这类文学常识的识记和把握,很好的夯实了学生的基础,为自主学*奠定坚实的基石。

  让学生讲述“黔之驴”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学生求异思维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运用现代的多媒体,便捷、生动的展示一些图片,收到良好的效果。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节课本人觉得似乎缺少了诵读的声音,语文的课堂,是否应该多一些朗读的美妙声音,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斥课堂的每一个角落读中品,读中悟,读中求知,在朗读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从中得以进步。


《黔之驴》阅读答案实用5份(扩展6)

——《黔之驴》教案优选【10】份

  《黔之驴》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黔之驴》选自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是第六单元第24课。

  教课书的课文,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精心挑选出来的。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文言文所表现的重视德行、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如: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翻译文言文

  2、过程和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我让学生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试译课文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若有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学生之间共同合作解决,体现了学生合作性学*。最后由学生归纳寓意,即读----译---- 质疑----讨论----总结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我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定为: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在赏析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从驴的角度、从老虎的角度分别谈谈你受到的启示是什么?)让学生畅谈,从中体会本文寓意。比如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谨慎,要知已知彼,了解对方。因为文中有这样的语句:“蔽林间窥之。”“又*出前后,终不敢搏。”从驴的角度谈,根据驴“一鸣”“啼之”,最后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这一点,从而启发我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4、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难点:(1)学*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的方法

  (2)理解“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三)学生分析

  我校生源与其他学校相比处于弱势,学生的文化层次、综合素质相对来说较低。学生课前预*情况不完全理想。学生自觉性学*意识淡泊。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指导,将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合作学*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让学生归纳寓意。从而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提高能力,同时还会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四)设计理念

  根据《课标》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因此在课文赏析完之后我设计这样一道题:“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让学生纵观全文,针对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心得。通过讨 论,让学生充分把握寓意,从而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课堂实录

  (一)导入

  1、 导言:一头貌似强大的驴为什么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呢?这节课我们学*一篇寓言《黔之驴》,共同体会其中的寓意。

  2、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

  (二)正课

  1、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

  生:( 举手)

  师:(叫一名女生朗读)

  师:读的很好,很流利。

  师:哪位男同学再读一读。

  生:(有许多男生举手)

  师:(点名)你来读。

  师:(生读完,师纠正字音)“载”字读四声zài,不读zǎi。当表示“年”时读zǎi,如“三年五载”。“一年半载”。而表示交通运输时读zài.如“装载”。

  师:下面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要听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教师放录音)

  生:(静静地听)

  师:下面给大家时间,出声自由朗读课文,熟读课文。

  生:(自己出声自由朗读)

  2、译

  师:读完课文后,请大家结合注释自己试译课文。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在试译的基础上,还译不准的句子,小组内可以互相合作互译。

  生:(看书,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词语手册》自己翻译课文)

  师:(巡视)。

  生:(开始小组内互译课文。)

  师:好了,现在谁能翻译课文

  生:(纷纷举手)

  师:你来翻译第一段。

  生:译(略)

  师:翻译很准,谁来翻译第二段。

  生:译第二段(略)

  师:(纠正)“技止此耳”译成“技能或本领不过如此罢了。”

  3、质疑、讨论

  师:下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背景是一片森林,前景是一只动态的老虎),讨论以下问题:你能分别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来吗?

  生:(学生看书,之后举手)心理活动的有:“虎大骇。”“以为且噬已也”。“以为神”

  师:嗯,这是心理活动,表示动作的呢?

  生:“蔽林间窥之”

  师:对,还有吗?谁能补充。

  生:“稍出*之”“跳踉大阚”

  师:好。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驴的吗?

  生:叫声。

  师:根据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生:“驴一鸣”。

  师:答得很好。除此以外,还有吗?谁来补充?好,你来说。

  生:还有动作。如“驴大怒,啼之”。

  师:好,看大屏幕。(出示课件)(flash,驴的后腿踢虎)

  师:不错,这是它的本领。除了这两点以外,还有吗?

  生:(在思考)

  师:(提示)大家别忘了,开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驴的外表的?

  生:(思考)哦,“庞然大物”

  师:对,那这是从哪方面来写的呢?

  生:是体形。

  师:体形?应该说是“形体”。

  师:就是说作者从声音、动作、形体三个方面来写驴的。

  师: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生: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以为神”,当作神奇的东西。

  师: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

  生: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会叫,会踢,所以能吃掉驴。

  师:嗯,老虎知道驴的本领只会“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师:也就是我们*常所说的虎能做到“知已知彼,―――

  生:“百战不殆”。

  师:好,我们看一下屏幕,老虎吃掉驴的过程。(出示课件)(虎跳过去,咬住驴的喉咙,吃掉它的肉。)

  师:也就是文中所描述的,虎“跳――――

  生:(齐答)“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

  师:很好。看来我们今后再做什么事的时候,一定要熟悉对方或这种事物,才能了解它,从而战胜它(他)。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

  (这时候学生的想象思维、逻辑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大家纷纷畅所欲言,各抒已见)。

  生::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驴起初叫喊时,把老虎吓跑了,如果它这时候趁机逃走,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领,只会踢,当老虎看清了它的真本事之后,就把它吃掉了。

  生: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一种是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

  师:嗯。有两种可能。好,请你说说这两种可能的原因。

  生:第一种可能,如果驴掌握了真本领,有真才实学,那么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第二种可能,老虎反复观察驴,已摸清了驴的底细,知道它只会踢,没有什么其它的本事,所以“断其喉、尽其肉”。

  师:第一个角度,是从驴的角度谈的,第二个角度,则是从老虎的角度谈的,很好。谁还能说说。

  生:我认为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老虎知道躲在树林子里观察驴,而驴却不知道观察老虎,就在那等的,所以被老虎吃掉。

  生:它不能做到知已知彼,虎非常了解对方,而它却不了解老虎,因此被老虎吃掉 。

  生:驴对老虎不感兴趣。驴是吃草动物,不是吃肉动物。所以它不会吃掉虎,只能被老虎吃掉。

  生:“好事者”如果不把驴运到贵州,把它运到别的地方,那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这不怨驴,而怨那个人。

  生:那不能这么说,动物不就是被人运来运去吗,那也不能动物给人运走吧。

  师:我们考虑的是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无非有两种可能,或者能避免,或者不能避免。不论哪一种可能,只要能说明你的理由即可。但有一点,我们应该知道,驴之所以最终被老虎吃掉,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事。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掌握真本领,有真才实学,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总结寓意

  师: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戒的意义。它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那么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师:(出示课件)从以下几个角度归纳寓意:

  从驴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从虎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从其它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生:(讨论)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生: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认为应该谦虚。如果驴不在虎的面前叫、不“鸣”,那它也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从老虎的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多观察,多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生:从老虎的'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认为做事要谨慎 。

  师:嗯,应谨慎。从哪能看出来呢?

  生:起初虎不了解驴的时候,它“蔽林间窥之”,躲在树林子里偷看,当驴一鸣,给老虎吓跑之后,它又回来继续观察,如“稍出*之”,“*出前后,终不敢搏”。

  师:嗯,老虎不貌然出击,不轻易出手,办事很小心谨慎。

  生:老虎认准一个目标,就不放弃,始终坚持。

  师: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它被驴的叫声吓跑之后,又回来继续观察,找机会下手,直到吃掉驴。

  师:(笑),虎不达目的不罢休。嗯,很好,有自己的见解。

  师:虎没有被驴的叫声吓倒,没有被驴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我们应该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也应该掌握真本领。通过这篇寓言的学*,我们应明确意识到:“真才实学”这四个字的重要。我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要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来设计的。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进而来把握寓意。学生分别从老虎的角度、驴的角度、其它角度品味寓意。比如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谨慎,要知已知彼。从驴的角度谈,根据课文中驴“一 鸣”“啼之”,从而给我们的启示是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掌握本文寓意,从而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发和教育。

  另外,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一道这样题:“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了很多的原因。这时他们的逻辑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大家众说纷纭,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掌握本文寓意,尤其通过驴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这一点,更能启发和教育我们要有真才实学。

  但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方面,在讨论本文寓意时,没有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教师给了一定的提示。另一方面,文言文应该熟读、多读,而这节课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朗读的时间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保证。

  四、教研评析

  本节课能按《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文言文的要求及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符合课改基本要求。

  对于文言文的学*,教师能注重基础,加强了对文言词汇的学*与对文言文内容和寓意的理解,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辨正地去认识问题,在学*中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讨论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维发散开来,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了许多不同想法,最后归纳出不同的启示,达到了举一反三、提高学生辨正思维的能力的目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的教育。

  另外,前半部分学生活动比较被动,后半部分讨论“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学生活动较好。教师语言略显刻板还应加强对学生激励性评价语言的使用。

  《黔之驴》教案 2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文章,结合注释,能口译全文。

  2.学*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理**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步骤:

  一、从成语入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学*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强调以下内容:

  1.课后练*三所列的词语要—一落实,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②之

  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之

  它,代词,代驴。

  ③然

  庞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3.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一)

  明确: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明确: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之”、“往来视之”、“*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3.黔驴之技有哪些?

  明确:-“鸣”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庸技艺。

  4.师生共同讨论,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动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5.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明确: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能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齐读、齐诵课文。

  六、布置课外作业。

  1.一场驴虎之争以驴死虎口而宣告结束,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虎家族正在为它们的英雄召开庆功会,驴家族却在沉痛哀悼他们的不幸同伴,请你代表虎家族写一份贺词,代表驴家族写一份悼词。

  2.柳宗元在这则寓言中塑造了一个不光彩的“蠢驴”形象,其实驴也很无辜,请你改编《黔之驴》,为驴**,重塑驴的形象。

  《黔之驴》教案 3

  教学目的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难点:学*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范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好事者窥骇遁噬狎不胜跳踉

  三、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1.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船载以人”:“以”,连词,相当于“而”。“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他日”:有一天。“甚恐”:“甚”,很。

  “益司其声”:“益”:更加。“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渐渐靠*。“以为”:①把(它)当作,“以为神。”

  ②认为。“以为且噬己也。”“因”:①因而,“虎因喜。”

  ②于是。“因跳踉大阚。”“之”:①的,结构助词。“黔之驴。”

  ②它,代词,代驴。“放之山下。”“虎见之。”“蔽林间窥之。”“稍出*之。”

  “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庞然大物也。”“

  《黔之驴》教案 4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

  3.学*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学*"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4、教育学生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1)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

  (2)学*"庞然大物""黔驴技突"这两个成语。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CAI、录音

  第一课时

  课前预*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文也是一篇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理解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目标2)

  "有好事者船载以人""船载":用船载。以:连词,相当于而。

  "放之山下。虎见之"这两个"之'奖代词,指驴。

  "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

  "他日":有一天。

  "甚恐"甚:很。

  "益司其声"益:更加。

  "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渐渐靠*。

  "蹄之":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

  以为:以为神。把(它)当作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因:虎因喜因而

  因跳踉大阚于是

  3.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分为六个层次,请找出各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目标3)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出*之,

  《黔之驴》教案 5

  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黔之驴》选自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是第六单元第24课。

  教课书的课文,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精心挑选出来的。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文言文所表现的重视德行、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如: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翻译文言文

  2、过程和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我让学生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试译课文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若有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学生之间共同合作解决,体现了学生合作性学*。最后由学生归纳寓意,即读----译---- 质疑----讨论----总结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我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定为: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在赏析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从驴的角度、从老虎的角度分别谈谈你受到的启示是什么?)让学生畅谈,从中体会本文寓意。比如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谨慎,要知已知彼,了解对方。因为文中有这样的语句:“蔽林间窥之。”“又*出前后,终不敢搏。”从驴的角度谈,根据驴“一鸣”“啼之”,最后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这一点,从而启发我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4、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难点:(1)学*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的方法

  (2)理解“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三)学生分析

  我校生源与其他学校相比处于弱势,学生的文化层次、综合素质相对来说较低。学生课前预*情况不完全理想。学生自觉性学*意识淡泊。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指导,将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合作学*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让学生归纳寓意。从而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提高能力,同时还会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四)设计理念

  根据《课标》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因此在课文赏析完之后我设计这样一道题:“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让学生纵观全文,针对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心得。通过讨 论,让学生充分把握寓意,从而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课堂实录

  (一)导入

  1、 导言:一头貌似强大的驴为什么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呢?这节课我们学*一篇寓言《黔之驴》,共同体会其中的寓意。

  2、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

  (二)正课

  1、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

  生:( 举手)

  师:(叫一名女生朗读)

  师:读的很好,很流利。

  师:哪位男同学再读一读。

  生:(有许多男生举手)

  师:(点名)你来读。

  师:(生读完,师纠正字音)“载”字读四声zài,不读zǎi。当表示“年”时读zǎi,如“三年五载”。“一年半载”。而表示交通运输时读zài.如“装载”。

  师:下面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要听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教师放录音)

  生:(静静地听)

  师:下面给大家时间,出声自由朗读课文,熟读课文。

  生:(自己出声自由朗读)

  2、译

  师:读完课文后,请大家结合注释自己试译课文。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在试译的基础上,还译不准的句子,小组内可以互相合作互译。

  生:(看书,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词语手册》自己翻译课文)

  师:(巡视)。

  生:(开始小组内互译课文。)

  师:好了,现在谁能翻译课文

  生:(纷纷举手)

  师:你来翻译第一段。

  生:译(略)

  师:翻译很准,谁来翻译第二段。

  生:译第二段(略)

  师:(纠正)“技止此耳”译成“技能或本领不过如此罢了。”

  3、质疑、讨论

  师:下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背景是一片森林,前景是一只动态的老虎),讨论以下问题:你能分别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来吗?

  生:(学生看书,之后举手)心理活动的有:“虎大骇。”“以为且噬已也”。“以为神”

  师:嗯,这是心理活动,表示动作的呢?

  生:“蔽林间窥之”

  师:对,还有吗?谁能补充。

  生:“稍出*之”“跳踉大阚”

  师:好。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驴的吗?

  生:叫声。

  师:根据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生:“驴一鸣”。

  师:答得很好。除此以外,还有吗?谁来补充?好,你来说。

  生:还有动作。如“驴大怒,啼之”。

  师:好,看大屏幕。(出示课件)(flash,驴的后腿踢虎)

  师:不错,这是它的本领。除了这两点以外,还有吗?

  生:(在思考)

  师:(提示)大家别忘了,开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驴的外表的?

  生:(思考)哦,“庞然大物”

  师:对,那这是从哪方面来写的呢?

  生:是体形。

  师:体形?应该说是“形体”。

  师:就是说作者从声音、动作、形体三个方面来写驴的。

  师: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生: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以为神”,当作神奇的东西。

  师: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

  生: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会叫,会踢,所以能吃掉驴。

  师:嗯,老虎知道驴的本领只会“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师:也就是我们*常所说的虎能做到“知已知彼,―――

  生:“百战不殆”。

  师:好,我们看一下屏幕,老虎吃掉驴的过程。(出示课件)(虎跳过去,咬住驴的喉咙,吃掉它的肉。)

  师:也就是文中所描述的,虎“跳――――

  生:(齐答)“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

  师:很好。看来我们今后再做什么事的时候,一定要熟悉对方或这种事物,才能了解它,从而战胜它(他)。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

  (这时候学生的想象思维、逻辑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大家纷纷畅所欲言,各抒已见)。

  生::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驴起初叫喊时,把老虎吓跑了,如果它这时候趁机逃走,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领,只会踢,当老虎看清了它的真本事之后,就把它吃掉了。

  生: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驴能避免自己的悲剧,一种是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

  师:嗯。有两种可能。好,请你说说这两种可能的原因。

  生:第一种可能,如果驴掌握了真本领,有真才实学,那么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第二种可能,老虎反复观察驴,已摸清了驴的底细,知道它只会踢,没有什么其它的本事,所以“断其喉、尽其肉”。

  师:第一个角度,是从驴的角度谈的,第二个角度,则是从老虎的'角度谈的,很好。谁还能说说。

  生:我认为驴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剧。因为老虎知道躲在树林子里观察驴,而驴却不知道观察老虎,就在那等的,所以被老虎吃掉。

  生:它不能做到知已知彼,虎非常了解对方,而它却不了解老虎,因此被老虎吃掉 。

  生:驴对老虎不感兴趣。驴是吃草动物,不是吃肉动物。所以它不会吃掉虎,只能被老虎吃掉。

  生:“好事者”如果不把驴运到贵州,把它运到别的地方,那它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这不怨驴,而怨那个人。

  生:那不能这么说,动物不就是被人运来运去吗,那也不能动物给人运走吧。

  师:我们考虑的是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无非有两种可能,或者能避免,或者不能避免。不论哪一种可能,只要能说明你的理由即可。但有一点,我们应该知道,驴之所以最终被老虎吃掉,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真本事。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掌握真本领,有真才实学,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总结寓意

  师: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戒的意义。它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那么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师:(出示课件)从以下几个角度归纳寓意:

  从驴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从虎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从其它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生:(讨论)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生:从驴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我认为应该谦虚。如果驴不在虎的面前叫、不“鸣”,那它也不会被老虎吃掉。

  生:从老虎的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多观察,多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生:从老虎的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认为做事要谨慎 。

  师:嗯,应谨慎。从哪能看出来呢?

  生:起初虎不了解驴的时候,它“蔽林间窥之”,躲在树林子里偷看,当驴一鸣,给老虎吓跑之后,它又回来继续观察,如“稍出*之”,“*出前后,终不敢搏”。

  师:嗯,老虎不貌然出击,不轻易出手,办事很小心谨慎。

  生:老虎认准一个目标,就不放弃,始终坚持。

  师: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它被驴的叫声吓跑之后,又回来继续观察,找机会下手,直到吃掉驴。

  师:(笑),虎不达目的不罢休。嗯,很好,有自己的见解。

  师:虎没有被驴的叫声吓倒,没有被驴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我们应该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也应该掌握真本领。通过这篇寓言的学*,我们应明确意识到:“真才实学”这四个字的重要。我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要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来设计的。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进而来把握寓意。学生分别从老虎的角度、驴的角度、其它角度品味寓意。比如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谨慎,要知已知彼。从驴的角度谈,根据课文中驴“一 鸣”“啼之”,从而给我们的启示是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掌握本文寓意,从而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发和教育。

  另外,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一道这样题:“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为什么?”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了很多的原因。这时他们的逻辑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大家众说纷纭,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掌握本文寓意,尤其通过驴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这一点,更能启发和教育我们要有真才实学。

  但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方面,在讨论本文寓意时,没有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教师给了一定的提示。另一方面,文言文应该熟读、多读,而这节课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朗读的时间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保证。

  四、教研评析

  本节课能按《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文言文的要求及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符合课改基本要求。

  对于文言文的学*,教师能注重基础,加强了对文言词汇的学*与对文言文内容和寓意的理解,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辨正地去认识问题,在学*中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讨论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维发散开来,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了许多不同想法,最后归纳出不同的启示,达到了举一反三、提高学生辨正思维的能力的目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的教育。

  另外,前半部分学生活动比较被动,后半部分讨论“驴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剧”学生活动较好。教师语言略显刻板还应加强对学生激励性评价语言的使用。

  《黔之驴》教案 6

  教学目标: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难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 学*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当素未谋过面的一只驴和一只老虎见面了,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的一篇寓言故事。

  2、 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柳宗元?(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小结)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调任柳州刺史,逝于柳州,又称“柳柳州”。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狠,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包括《临江之麋[mí]》《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其作品文学艺术价值极高,和韩愈合称“韩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山水游记散文“永州八记”流于后世。著有《柳河东集》。

  师: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 分析新课

  1、导入:同学们,有一句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要多读才能领会其内容,尤其是文言文。好,下面就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散读课文,读出感情注意节奏,还要注意手中的笔,也应该动起来。圈画出文中生字读音。)

  师:好下面再来听课文录音一遍。注意自己刚才练读与录音比较。

  师: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哪位同学来读?请举手!(生读)

  师:读得很流利,请坐。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他读的有不足的地方?

  (纠正)其他同学还有没有?

  师:注意“载”,读四声。

  生:表示年的时候才读三声,表示运输时读四声。

  生:“踉”,左形右声,跳跃的意思。

  师:刚才大家听得很仔细,那我们在预*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字、词容易读错的或有些句子容易读错破句的?来提醒一下大家,你认为字、词、句在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懀字形很难。我们可以这样来记:狗来了心里很害怕,所以是小心谨慎的样子?nbsp;

  生:黔,要注意右边没有点,这点很重要,也需要大家注意,黔的意思是贵州。

  师:好,我们已经把要注意的一些字词熟悉了一下,那现在应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吧,我们一起来把这篇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一遍。

  师:没有错误,很好,很流畅。

  2、 师:现在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遍,讲给同桌听,一会儿请同学讲给大家听。

  3、读完课文后,请大家分组讨论结合注释或工具书对文章进行翻译,注意一些重点词。教师指定每小组的翻译范围。

  教师板书重点词:

  船--用船(名当状语) 蔽--隐藏 窥--偷看

  稍--渐渐地 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遁--逃走

  且--将要 噬--咬 异能--特殊的本领

  *--*惯 狎--亲*而不庄重 计--盘算

  跳踉--跳跃 蹄--踢(名作动) *--靠*

  止--通“只”、不过意思 技--技艺、本领

  胜:禁不住(不胜:不能承受) 尽: 吃光 (用做动词)

  师:我叫两位同学上来把黑板中重点词的意思写出来。

  师: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②之

  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之

  它,代词,代驴。

  ③然

  庞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师:好,下面我们派两名代表上讲台前说出文言文翻译,教师予以指正。(生译)

  译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惯了它的叫声,又靠*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师:很好,我们发现,其实这个故事字数不多,但是短短的一百多个字,我们却可以看到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非常精彩的、生动的,应该说不愧是大文学柳宗元写的。

  3、 再读

  师:我们刚才读的很正确,但现在我们再读,但跟刚才不一样,这次能否通过读把驴的性格特点,老虎的性格特点读出来,至于怎么读,就看你们的理解能力了。好,等一会我们同样请一名代表来切磋交流一下。

  (生自读)

  师: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

  师:听得同学,觉得他读得好的句子是哪句?或者说你觉得他读的还有什么欠佳的地方,需要加强的地方?

  生:我觉得要读出老虎的狠,特别在读吃驴的时候

  师:那你能不能读一读。

  (生读)

  师:好,读得更有力了。你觉得哪两个字能突出老虎狠的特点。

  生:断、尽

  师:对。这两个动词最能体现。(板书)

  师:刚才讲到老虎害怕驴,那还有没有哪里可以看出老虎很害怕的.?

  生:憫远遁,往来视之,终不敢搏

  师:这里有个字很能看出老虎害怕,不敢看?

  生:窥 (板书)

  师:把窥换成看、观察行吗?为什么? (生答)

  生:这里面有2个过程,往来视之,又*其身。

  师:他考虑的很周到。刚才在读“技止此耳”时,大家读的狠好,我们来稍微揣测一下,当时老虎心理师怎样的?

  生:高兴、得意、窃喜……

  师:原来害怕,现在知道他没有什么技能,就“恍然大悟”。原来以为是庞然大物,可就只有一鸣、一蹄,用完就没有技能了。这就是所谓的黔驴之技,所以现在我们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仅有一点点本事,如果一点本事都没有了就是黔驴技穷。(板书成语)

  师:综合板书来看,驴落虎口,凶狠聪明的老虎、外强中干的驴,我们结合注意点,把特点读出来。

  (全班一起读课文)

  师:你觉得驴能避免悲惨的结局吗?

  生:不能,他没有真本事

  生:老虎很聪明,知道试探驴。

  生:知己知彼。

  师:很好,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故事来说明一定的道理或者批评讽刺一些行为。那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自主发言)

  师:如果想要避免被吃掉怎么办?

  生:再学点本领

  生:逃跑

  师:小结。主要是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足于社会,这也是老师送给你们的话。

  三、 奇思妙想编故事

  柳先生害驴不浅,自从《黔之驴》之后,驴的名声一败涂地,驴成了蠢笨的代名词,咱们来为驴翻案。让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老虎。题目可以使《黔驴新编》《川之驴》

  四、 作业

  1、 收集跟动物有关的成语或寓言,为单元活动做准备。

  2、 做文言重要字词的积累,不懂得地方标出,下节课一起来释疑。

  板书:

  恐 窥 骇 --庞然大物

  鸣、蹄 ︱ --黔驴之技、黔驴技穷

  ︱

  喜 断 尽

  教学反思:

  通过引、读、演、思、品五个环节来完成本课,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1、 引 引导学生回忆柳宗元的旧知识。

  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柳宗元的介绍

  2、读 自读、点读、评论、修正

  多种方式的读,同桌翻译 ,同学纠正

  3、演 根据文意现场表演

  师生共同概括老虎驴的特点

  4、思 老虎吃掉驴的过程,心理变化

  启示

  5、品 精彩片段,老虎心理、动作

  小结:以作者为线索,连接课堂内外新旧知识,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小组讨论弄懂意思。再由老师点评强调,可以调动学生的主题意识,让学生既在合作中学*了,又能强化基础知识,加深自己的理解。通过表演让大家更形象的理解文意,也快乐得学*了。拓展延伸里让同学们自己编故事发挥创造力。总之,尽量做到让古文不古,让课堂快乐。

  《黔之驴》教案 7

  一、考纲要求:

  考查要点可细化为5个考点:

  (1)朗读节奏的划分

  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义,再按意义划分。一般主语谓语要分开,较长的修饰限制语要划开。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主语+谓语+宾语),又如今齐地/方千里等。

  (2)解释实词的含义,区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课下注释中的单个词为主,多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如果有本义和句中义的,尽量答全,尤其不能丢掉句中意思,即这里指的内容。

  区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3)文言句子的翻译

  从内容上看,易考关键语句的翻译;

  从古汉语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译;

  从来源看,大多来源于课下注释。

  一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翻译时注意运用留、补、删、换、调的方法。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

  (4)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文章中心的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这些题一般不是自由发挥题,尽量按照新教参,加以整理。

  牢牢记住每段的段意,每课的中心,注意每课的课后题。

  (5 )文章内容、语言、人物、写法等方面的欣赏与评价

  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某一点谈看法,写出自己的观点。

  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等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能力角度上说,是考鉴赏评价和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点击中考

  1、20xx湖北省随州市。阅读《黔之驴》,完成8~11题。(10分)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异: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

  9.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蔽林间窥之

  10.翻译下列句子。(2分)

  技止此耳!译文:

  1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

  成语:

  启示:

  (一)8.(1)异,特殊、特别。只要是特殊的近义词即可,1分。(2)去,离开。 1分。 9. C,2 分。 10.本领不过这样罢了。意思接*即可,2分。11.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2分。 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评分标准:只要符合寓言内容,言之成理即可,2分。

  2、(20xx年福建省宁德市)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17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出前后,终不敢搏。稍*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9.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

  (1)虎大骇,远遁 遁: (2)驴不胜怒,蹄之 蹄:

  (3)适异国来贡狮猫 适: (4)启扉急视 启: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文: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译文:

  11.填空。(6分)

  (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乙】文中 , 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4分)

  (2)甲乙两文都没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 描写;【乙】文侧重对猫的 描写。

  12.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说明启示?(3分)

  (一)9.(1)逃跑(2)用蹄子踢(3)恰好、恰巧(4)打开10.(1)有人喜欢多事的人用船将驴却到黔这个地方。(2)这样以后,才明白猫躲避老鼠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疲惫。11.(1)甲文:以为神 技止此耳乙文:大与猫等,为害甚剧。(2)心理 动作

  12.从驴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示例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从猫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示例2:面对强敌,我们应该要讲究策略,智取对手。

  《黔之驴》教案 8

  1.学*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从成语人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学*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 好事者 窥 骇 遁 噬 狎 不胜 跳踉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一)

  理解: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2.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理解: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之”、“往来视之”、“*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嘲”、“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3.黔驴之技有哪些?

  理解:“鸣”“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庸技能。

  4.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理解: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齐读、齐诵课文。

  六、布置课外作业。

  1.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1)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黔驴技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二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讲说制造悲愤的气氛。

  语文教案-28 黔之驴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28 黔之驴,

  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

  明确:是诗人在听。

  5.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了侧面的揭露?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

  明确:“三男邺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

  6.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u”,“i”。“en”、“ui”四个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尸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学生对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只要想象合理,都予以肯定。先齐读第二部分,再齐背第二部分。

  7.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

  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8.“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9.归纳诗歌的主题。

  —夜之间,这个不幸的家庭又遭受—次沉重的打击,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啊!作者叙述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齐读并背诵第三部分。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二首诗。

  2.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石壕吏》一诗用四幅画描绘出来,在班上开—个小画展大家评议一下,看谁对课文理解最准确。

  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愁,只有对离愁确有体验、深切感受的人,才能将离愁说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正是由于“离愁”所作的真切、深刻的描写,使这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6;结尾句似乎并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但为什么也是写离愁的绝妙之笔呢?

  明确: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正是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

  总结: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词作写情极其深切而自然.语言朴素如同白话,毫无雕琢痕迹,这既出于诗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词中的语句“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常为后人所用。“剪不断,理还乱”,现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现在人们常说“别有滋味”“别有一番滋味”即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而来,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滋味。

  学生自读全文并背诵。

  观书有感

  朱 熹

  一、简介作者,教师指导学生看注释①。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比喻的含义和诗歌寓含的哲理,讨论下列问题。

  1.“半亩方塘”“一鉴开”分别比喻什么?这一句诗该如何理解?

  明确:“半亩方塘”比喻书,因为书是长方形的。“一鉴开”,以镜子比,形象方塘极其清澈。意思是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2.“天光”“云影”又比什么?

  明确:比喻书中的内容。这一句诗写清澈的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意思是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3.结尾两句是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它暗含了什么哲理?

  明确:结尾借水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

  《黔之驴》教案 9

  一、考纲要求:

  考查要点可细化为5个考点:

  (1)朗读节奏的划分

  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义,再按意义划分。一般主语谓语要分开,较长的修饰限制语要划开。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主语+谓语+宾语),又如今齐地/方千里等。

  (2)解释实词的含义,区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课下注释中的单个词为主,多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如果有本义和句中义的,尽量答全,尤其不能丢掉句中意思,即这里指的内容。

  区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3)文言句子的翻译

  从内容上看,易考关键语句的翻译;

  从古汉语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译;

  从来源看,大多来源于课下注释。

  一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翻译时注意运用留、补、删、换、调的方法。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

  (4)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文章中心的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这些题一般不是自由发挥题,尽量按照新教参,加以整理。

  牢牢记住每段的段意,每课的中心,注意每课的课后题。

  (5 )文章内容、语言、人物、写法等方面的欣赏与评价

  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某一点谈看法,写出自己的观点。

  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等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能力角度上说,是考鉴赏评价和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点击中考

  1、20xx湖北省随州市。阅读《黔之驴》,完成8~11题。(10分)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异: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

  9.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蔽林间窥之

  10.翻译下列句子。(2分)

  技止此耳!译文:

  1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

  成语:

  启示:

  (一)8.(1)异,特殊、特别。只要是特殊的近义词即可,1分。(2)去,离开。 1分。 9. C,2 分。 10.本领不过这样罢了。意思接*即可,2分。11.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2分。 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评分标准:只要符合寓言内容,言之成理即可,2分。

  2、(20xx年福建省宁德市)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17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出前后,终不敢搏。稍*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9.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

  (1)虎大骇,远遁 遁: (2)驴不胜怒,蹄之 蹄:

  (3)适异国来贡狮猫 适: (4)启扉急视 启: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文: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译文:

  11.填空。(6分)

  (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乙】文中 , 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4分)

  (2)甲乙两文都没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 描写;【乙】文侧重对猫的 描写。

  12.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说明启示?(3分)

  (一)9.(1)逃跑(2)用蹄子踢(3)恰好、恰巧(4)打开10.(1)有人喜欢多事的人用船将驴却到黔这个地方。(2)这样以后,才明白猫躲避老鼠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疲惫。11.(1)甲文:以为神 技止此耳乙文:大与猫等,为害甚剧。(2)心理 动作

  12.从驴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示例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从猫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示例2:面对强敌,我们应该要讲究策略,智取对手。

  《黔之驴》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认识事物本质,驾御并征服客观事物。

  2.启发学生认识努力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性。

  3.了解寓言特点,学*赏析寓言的方法。

  4.巩固文言文知识,积累文言文词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课文主旨。

  5.与相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寓言中的形象,准确把握寓意。

  难点:文言词语的理解、领悟。

  教学设想:

  用“读——议——读”的方法掌握课文。

  用“启发——合作——讨论——启发”的方法深入分析课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黔之驴》这个故事导入新课

  同学们,《黔之驴》这个故事你们听过吗?下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个故事(师生一起听录音)。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你们对他了解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挂上小黑板明确答案: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有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韩愈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唐宋八大家了,你们能不能说出他们的姓名呢?

  学生回答完毕,教师挂上小黑板,亮出唐宋八大家的姓名

  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柳宗元的《黔之驴》这一课。

  二、学生齐声朗读,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预*情况。

  三、学生将认为重要的'或者是不会的字词写到黑板上,请另一些学生上去注音后,教师订正、补充。应掌握的生字:

  黔(qián)窥(kuī)慭(yìn)骇(hài)狎(xiá)

  踉(liáng)阚(hǎn)遁(dùn)

  四、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每个字的读音。

  五、小组竞赛翻译课文,同组的同学可以起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起来补充可以加分,学生一边翻译,教师一边订正、补充。

  1、应该注意并掌握的字的意思

  以为神:把……当作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断其喉:指驴,代词

  乃去:才

  虎因喜:因此

  因跳踉大阚:于是

  憖憖然:……的样子

  然往来视之:然而

  2、译文如下: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驴)进黔。运到后没什么用处,便把驴放到了山脚下。老虎看见了驴,发现它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作神,躲藏在树林中间偷偷地观察它。老虎渐渐走出树林,靠*驴,小心谨慎的,不了解驴是什么东西。

  其后的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来来往往地观察驴,觉得它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渐渐*惯了它的叫声,又靠*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与它搏斗。渐渐老虎靠*它,态度更加随便,摇晃、依偎、冲击、顶撞(驴),驴忍不住怒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而大喜,考虑这件事,心想:“驴的本事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吼,咬断驴的喉咙,吃光驴的肉,才离开。

  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具体描写驴和老虎的句子。

  描写驴的句子:“庞然大物”、“驴一鸣”“驴不胜怒,蹄之。”

  描写虎的句子:“蔽林间窥之,慭慭然,莫相知。”“大骇,远遁……甚恐。”“往来视之。”“又进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进益狎,荡倚冲冒。”“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七、学生根据相对应的句子,分组讨论驴和老虎的形象,讨论后,每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最后教师。

  1、虎的形象:对它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不盲目出击,有了初步了解后,再几经探索,逐渐摸清了对方底细,识破了驴的貌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的本质,并最终战胜了对方。

  2、驴的形象:无能无用,盲目自大,得意忘形,最终没有逃脱灭亡的下场。

  八、学生分组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教师引导:虎和驴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典型形象,从它们的身上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

  讨论后,每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归纳。

  老师点拨:理解寓意可从多角度来分析。如从虎的角度来理解,可以认为寓意为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而对生活中的挫折、困苦,既要有勇气,也要有战胜这些挫折、困苦的方法和谋略。要熟悉对手,吃透对手,并最终战胜对手。如从驴的角度来理解,可以认为寓意为讽刺了生活中那些无才无德,盲目自大,仗“势”欺人,外强中干的无耻之徒,只要言之有理,有读后一得,就都应该得到肯定和赞扬。

  九、学生说出与课文有关的三个成语并解释,学生回答后,教师订正。

  1、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使完了。

  2、黔驴之技: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

  3、庞然大物: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脆弱的东西。

  十、与话题相联系,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如:做任何事都要小心谨慎;要勇于战胜困难;真才干的重要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正确估计对手。

  十一、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二、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寓言的寓意。

  2、《每课一练》第21课。

  3、预*下一课。

  附:板书设计

  《《黔之驴》教案8》全文共1923字


《黔之驴》阅读答案实用5份(扩展7)

——风阅读答案实用5份

  风阅读答案 1

  ①你能想到吗?呼呼吹过的大风,破坏力极强的狂风,这些放荡不羁的家伙竟然被科学家相中了,成了一种干净的新能源。科学家利用风不分昼夜,无处不在的特点,建立了“风力农场”,专门来捕风捉“能”。

  ②所谓“风力农场”,就是一些风车群。它采用风车发电的方法,选择在经常刮强风的地区集中建造数十部甚至数百部巨型“风力发电用风车”来捕获风能。每当刮风时,风吹动风车扇叶旋转,“风能”就转化为“机械能”,扇叶的旋转带动风车内的发电机运转,又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供人们利用。这就是风力发电。

  ③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西部的国王山地带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风力农场,这里林立着214部“风力发电用风车”那架势真有点一丝一毫风都不放过的劲头。国王山凤梨农场所发出的电量足够为得克萨斯州的14万个家庭提供所需的电力,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风力农场。

  ④在欧洲。海上风力农场则是最时髦的风力农场模式。因为从风力发电的角度看,与有起伏和遮蔽物的陆地相比,一望无际、没遮没拦的海上,受风情况更稳定,风力发电的环境更好。丹麦、德国、英国等国家都已经相继开工建设海上风力农场。以丹麦为例:位于首都哥本哈根附*的密德尔格兰登海上风力农场的规模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丹麦目前总发电量的14%已经是依靠风力发电供应,等到20xx年年底,新的海上风力发电农场建成之后,丹麦靠风力发电的供应的电力将达到总发电量的18%—20%。在德国北部,也有一些地区总发电量的12%是靠风力发电提供的。

  ⑤在亚洲,日本已经计划到20xx年力争使风力产生的发电量能够达到100千瓦——相当于提供55万个家庭所需的电量。而屹立在我国内蒙古大草原上的风车群,在为牧区提供电力的同时更成为草原旅游的新景观。

  ⑥放眼世界,虽然利用风车发电获得的电量逐年增长:20xx年底风力发电量为1770万千瓦,20xx年底2448万千瓦,20xx年底为3113万千瓦,20xx年底超过4000万千瓦,每年以大约30%速率增长。但目前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发电所累计的发电量还不到世界总发电量的1%。

  ⑦这么说你该明白了吧,风能作为一种新能源,潜力巨大。等着瞧吧,新世纪世界各地将会屹立起更多的大风车,把风儿统统捉住,让它们为人类造福。

  14.请你用下定义的方法简要说说什么是“风力发电”?(2分)

  答: 15.阅读全文,说说题目“捕风捉能”中的“捕”的含义和“捉”的含义。(4分)

  答:“捕”是指:

  “捉”是指:

  16.揣摩第⑥段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本段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字数15字以内,2分)

  答: 17.第③④⑤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答: 18.如果让你负责在陆地上建设一个“风力发电场”,请结合你学的地理知识说说建在哪里比较合适?(3分)

  参考答案:

  14.风力发电就是利用风力吹动风车轮旋转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方法。大致意思对即可(如果只说风力发电就是利用风来发电得1分)。

  15.“捕”是指:让风吹动“风力发电风车”扇叶,来捕获风能。

  “捉”是指: 风车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成“电能”。大致意思对即可。

  16.风力发电逐年增长,但累积还不到世界总发电量的1%(每个要点1分)

  17.主要说明世界各国风力发电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或风力发电前途无量(大致意思对即可得满分)

  18.风力大,地段开阔,海上也可(得分点:地点1分;理由2分)

  风阅读答案 2

  风过留名为哪般

  许 祎

  ①20xx年8月,台风苏拉、达维的联袂演出刚刚谢幕,第11号台风海葵便又高调登场。短短的一周时间左右,三个台风相继而来,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不禁让人们谈风色变。但同时很多人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台风都有个好听或者洋气的名字。台风到底是怎样命名的?究竟是谁给台风取了这些好听的名字呢?

  ②我们现在所说的台风指的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热带气旋按照强度的不同,依次分为六个等级: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

  ③20世纪初,人们为了对台风进行区别、播报及研究,开始了对台风的命名。但是各个国家、地区对同一个热带气旋往往叫法不一。为了避免名称上的混乱,方便台风播报和研究,世界气象组织下属的亚太地区台风委员会在第30次会议时决定,制定出一套具有亚太区域特色的命名表进行统一命名。

  ④根据规定,到达一定风力级别的热带气旋,按照出现的先后次序会先对其进行四位数的编号,前两个是这个热带气旋发生的年份末两位,后两个代表它在这一年出现的时间次序。被编码后的热带气旋如果继续加强为热带风暴及以上的级别,这时就会进行命名。例如20xx年在西北太*洋附*海域产生的`第9和第10个热带气旋,分别为1209和1210。这两个气旋很快地加强并超过了热带风暴的风力等级,于是它们便获得了自己的名字苏拉和达维。

  ⑤苏拉和达维这两个听起来十分洋气的名字便是出自统一后的命名表。这个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各提出10个名字。根据国家和地区首字母的先后顺序将这140个名字按照14个一组进行排列。从20xx年起,开始循环、重复地使用这套命名表。生活在西太*洋海域的人们每年大约要经历27个的台风,*十几年次数有所减少。因此,140个台风的名字几乎为每6年轮回一次。

  ⑥一般情况下,台风名字还是极其动听或者比较温柔的,一方面期待台风带来的伤害尽可能小些,另一方面则希望台风的到来也可以有效缓解当地的旱情。大多是根据各国家、地区有名的花、鸟、动物或一些神话传说等来命名,规则是容易发音、长度不超过9个字母(三个汉字)。

  ⑦同时规定: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时,为了防止它与其他台风同名,台风委员会成员可申请将这次台风使用的名称从命名表中删去,让它永久地占有这个名字。此时命名表中空缺出的这个名称则由原提供国再重新推荐。

  ⑧龙王是我国最初提供的十个名字之一,寓意是中国的雨神龙王。20xx年从菲律宾附*生成的第2号热带气旋曾使用过龙王这个名字。但这个龙王在加强为热带风暴后,很快便减弱了。在20xx年时,第19号热带气旋成为了新一届的龙王,这个龙王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后,一路肆虐,给当地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此,亚太地区台风委员会第 38届会议决定将龙王永久性地命名于这次台风,龙王从此便退出了台风名册。同时中国需要提交新的台风名字海葵替代龙王。

  ⑨海葵这个名字是中国气象局通过大型社会征名活动我给台风起名字选举而得,其意义为一种海洋动物。20xx年的第11号热带气旋便赶上了海葵这个名字。海葵紧随苏拉、达维的脚步,在8月5日进入我国东海东部海面,并以超强的风力及降水使华东地区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人们不禁感叹海葵不愧为龙王转世,纷纷议论起海葵在刚刚接了龙王的班之后,是否会就此被除名。 (选自《北青网》20xx年8月,有删改)

  13.简要分析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2分)

  14.下面是CCTV天气预报中关于台风 珊珊的相关预报。请你结合本文,简要回答珊珊向妈妈提的问题。(4分)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今年(20xx年)第2号热带风暴珊珊于2月22日上午在南海西南部海面上生成预计,珊珊将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

  珊珊:妈妈,我刚才听了天气预报,台风珊珊过两天可能要来了。可是,这个和我重名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呀?(2分)

  妈妈:

  珊珊:喔,原来是这样!那怎么用了个女孩名呢?(1分)

  妈妈:

  珊珊:看来我也要名副其实,学得温柔点。那为什么要为台风统一命名呢?(1分)

  妈妈:

  珊珊:哦,妈妈,你真是太厉害了!有知识真好!

  15.作者举龙王为例可谓一举多得,请简要列举这些理由。(3分)

  1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第②节主要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清楚地介绍了热带气旋的种类。

  B. 生活在西太*洋海域的人们每年要经历27个左右的台风,*十几年次数有所减少。

  C.龙王已被永久命名于0519号台风,从此清退出了台风名册。

  D.海葵由社会征名活动而得,因其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所以把它作为龙王的替补。

  参考答案:

  13.(2分)通过介绍刚刚过去的三个台风,引出说明对象,同时运用生动说明介绍和设问句式来激发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划线部分为答案要点)

  14.(4分)(1)亚太地区台风委员会让14各成员国各提供10个名字,制定了一个可以循环使用的统一的台风名册,珊珊的名字肯定也从这个名册中来。(2分,意同即可)

  (2)起个女孩名,是希望台风也能温柔些,也就是希望它带来的伤害尽可能小些,或希望它能缓解旱情。(1分,意同即可)

  (2)为了避免名称上的混乱,方便台风播报和研究。(1分,意同即可)

  15.(3分)①说明了命名表中名字的循环使用原则;②说明了命名表的清退原则(一个特别规定)③引出海葵,说明了命名表的替补原则。④龙王一名由中国提供,读者更熟悉。(1点1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16.(3分)D

  风阅读答案 3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她是一个自卑的孩子,从不爱和别人交往,许多小伙伴也对她敬而远之,只是这些也就算了,更可悲的是,她的学*成绩也差得一塌糊涂,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毫不留情地批评她,因为,同一道题,她经常能错了三遍。

  她有自闭症。这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许多同学开始排挤她,大家认为,她是一个闷葫芦,和她在一起,自己原本快乐的心情也会瞬间变得低落起来。她也察觉到伙伴们对她的疏远,于是,一个人搬着课桌,挪到了教室的角落里,从那天开始,她也觉得自己仿佛搬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课堂和琅琅的读书声对于她来说是事不关己的。她关心的只有窗外的世界,静静的泡桐花开了,穿过窗子透出丝丝香甜,鸟儿们在树间做了巢,每天啁啾地唱着,嬉戏着……她是多想让自己变成一只鸟儿呀!一只无忧无虑的鸟儿,和群鸟在葱茏的树木间追逐,在广袤的天际里振翅,她是个烦恼的绝缘体。

  春走后,夏天把秋天引了过来,窗外那棵泡桐开始落叶,就连树上的鸟儿也喑哑了嗓音,许多候鸟已经南迁,积攒了这么久,她第一次在一个课间痛哭流涕,她哭着说,都走吧,就连鸟儿也会抛弃她,曾经的一树新绿也变成了满眼枯黄,上帝为何非要给她一个黯淡的世界?

  不知道什么时候,班级里新来了一名语文老师,老师姓徐,长得特像徐静蕾,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暗地里叫她“静蕾老师”。静蕾老师给班里上的第一堂课是带领大家玩成语接龙的游戏,用黑板擦作为接力棒,传到谁那里,如果接不上来,就要罚唱一支歌,或者是一篇作文。

  随着一声清脆的掌声,接力依次进行,很快就传到了她,当时,她还在望着窗外发呆,不知不觉中,一个黑板擦落在她的桌子上,她先是一愣,继而听到了同学们的欢呼声,那欢呼是一种刺耳的嘲弄。

  她不会唱歌,按照“游戏规则”,她选择写一篇作文,第二天交上来,静蕾老师是个非常和蔼的人,对她说,没问题,即使第二天交不上来也没事,只要用心了,写多少是多少。

  这一次,她没有令大家失望,她把自己的心情写给了自己的老师听。她是一个命苦的孩子,三岁那年,母亲就离家嫁到了外乡,父亲给她娶了一位后妈,尽管后妈对她很好,但是,她总觉得那是一种虚伪。6岁那年,他的父亲得了一种怪病,从此丧失了说话能力,她失去了最后一位可以沟通的对象,于是,只有在自己的生活里选择沉默。她在自己作文的最后一段里说,我是一棵孤单的小草,我的生命里仿佛只有秋天……

  第二天,“静蕾老师”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表扬了她,说她是个守信的好同学,按时交上了作文,而且写得很好,至于作文的内容,“静蕾老师”却只字未提。那天,“静蕾老师”把她的座位由最后一排调到了讲桌前的第一排,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了她一个甜甜的香吻!

  从那天起,她仿佛像蝉蜕一样换了一个人,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成绩上去了,同学们也争先恐后地与她交往,学期结束,她还做了班长呢。

  十年后,她考上了省内一所名牌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她义无反顾地返回自己的母校做了一名教师。她给自己的学生讲的第一堂课叫做《草是风的一面旗帜》,她在课上说,即使是一棵卑微到*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也许谁也不知道,“草是风的一面旗帜”,那是“静蕾老师”在她的作文里给她的批语……

  1、文中的“静蕾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阅读全文,试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粗的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敬而远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缘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说说下面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即使是一棵卑微到*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她的遭遇和变化中,你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在写作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很有特点,请你任选一个方面谈点自己的阅读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期末题

  答案 1、“静蕾老师”是一位温柔美丽、有爱心、懂得尊重和鼓励孩子的老师。

  2、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本文指小伙伴们对她的冷谈和疏远。引出下文,也反衬老师对她的关爱和呵护之情。

  绝缘体:窗外的美好世界使她身心愉悦,忘却了自己的烦恼。表现她对美好快乐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为下文她的变化作了铺垫。

  3、含义:虽然小草的生命是*凡的、渺小的,但却没有什么能阻止它的生长,因为它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只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和追求,就会实现自己的生命的价值。作用:揭示当初她变化的内动力,含蓄点题。

  4、示例:不管遭遇什么困难,只要生活的理想和信念仍在,就一定会走出一片艳阳天。

  5、提示:只要提到“寓情于叙、插叙、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言之成理即可。

  风阅读答案 4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雍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潄;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堰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1.对下列语句中加下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皆不得其中和中和:和谐适度B.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黩:轻率

  C.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走:淌过D.无外物以汩其心汩:扰乱

  2.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能够说明风声“适意”的一组是( )(3分)

  ①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

  ②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

  ③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

  ④稍大,则如奏雅乐

  ⑤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⑥义如振拔,隐隐有节奏A.①②⑤B.②③④C.③④⑥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从大处入笔生发议论,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描写主体。

  B.文中第4、5段先描写松的枝干、针叶以及松树的形状、姿态,再写由于风的作用而发出自然美妙的松涛声。

  C.文中运用了比喻和摹状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极力赞美了松和风给人带来的无穷美感。

  D.作者游松风阁感到安逸舒适、悠闲自在,颇为清高自得;因而认为大可不必用许由和伯夷、叔齐的方式来自命清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

  译文:

  (2)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译文:

  答案:

  1.B

  2.C

  3.A

  4.(1)风声的或大或小或清越或浑浊,或令人欣喜或令惊惧,全都是随着阻挠它的物体而发出的。

  (2)看来,在山林中寻求快意的人,最适合于听松风,他们以听松风为快乐而不愿离去啊。 答案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黩:污浊。

  2.

  试题分析:①写风发出声音的多变源于附借物体的不同;②文中说山谷的声音不宜;⑤写游松动松风阁的感受。

  3.

  试题分析:“开门见山地提出”错,是逐层推论,引出本文描写的主体。

  4.

  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1)“悉”全,都;“焉”句末语气词;句意通顺一分。(2)“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主谓倒装;“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句意通顺一分。

  【参考译文】

  雨、风、露、雷,都来自天空。雨、露有形体,万物等待它们来滋润;雷没有形体却有声音,风也是这样的。

  风不能自己发出声音,要依靠吹拂其他物体才会发出声音。不像雷的震怒号叫,能在虚无的大空中发出大声轰响。正因为风要靠吹拂物体才能发出声音,所以它的声音完全随着物体而改变:风声的或大或小或清越或浑浊,或令人欣喜或令惊惧,全都是随着阻挠它的物体而发出的。土壤石块,风即使吹拂它们还是不能发出声音;山谷空虚而深邃,风穿过山谷就会发出雄浑凄厉的声音;潮水荡漾而轻柔,风吹过水面就会产生波涛轰响的声音。这些声音都不能达到和谐适度,使人听了胆战心惊。所以,唯独风吹拂花草树木所产生的声音最为适度。

  而花草树木当中,叶子阔大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窒息沉闷;叶子枯萎了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凄闯悲凉;叶子柔软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细弱而不高昂。因此,最适宜于风吹拂发声的物体莫过于松树了。

  大凡松树这种植物,树干挺直而树枝弯曲,叶子细小成长条,形状离奇古怪而茂密丛集,姿态潇洒自然而婆娑翩翩,针叶蓬松散乱而活泼玲珑,所以风从松树上吹过的时候,不会被阻塞也不会被激荡,疏松通透、流畅通达,发出自然悦耳的声音;所以,聆听这种声音可以消除烦闷和污浊,洗涤昏暗和肮脏,精神开朗而心情愉悦,心境恬静淡泊而寂静寥远,好像是在太空中自在地往来,同自然万物一起遨游。看来,在山林中寻求快意的人,最适合于听松风,他们以听松风为快乐而不愿离去啊。

  会稽山的金鸡峰上,有三棵大松树,不知道它们生长了几百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它们,发出如同地下的泉流淌过沙石的飒飒声;风稍大一些,那声音就像是演奏高雅的乐曲;大风吹来,那声音就像水上扬起波涛,又像敲响大鼓,隐隐约约地很有节奏。

  有位法号叫方舟的老和尚,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起名叫松风阁。我曾经到过这里并在此停留,非常得意地想要留在这里,不愿归去。松风阁虽然处在山林之中,但又不远离人烟稠密的地方。夏天不很热,冬天也不十分冷,观赏松树可以使我感到悦目,听着松涛可以使感到悦耳,安逸舒适而悠闲自在,自由往来而徜徉徘徊,没有身外之物来扰乱我的心情,可以欣喜快乐,可以整天流连,又何必要像许由用颖河水洗耳朵那样来自命清高,像伯夷、叔齐逃到首阳山吃野菜那样来表示高洁呢?

  我是一个志在天下、四海为家的人,行踪去向没有一定,但对这松风阁感情很深,不能忘怀,所以在将要同老和尚告别之时写下这篇文章作纪念。日期是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

  风阅读答案 5

  风

  杨绛

  为什么天地这般复杂地把风约束在中间?硬的东西把它挡住,软的东西把它牵绕住。不管怎样猛烈的吹,吹过遮天的山峰,挣脱缭绕的树林,扫过辽阔的海洋,终逃不到天地以外去。或者为此,风一辈子不能*静,和人的感情一样。

  也许最*静的风,还是拂拂微风。果然纹风不动,不是*静,却是酝酿风暴了。蒸闷的暑天,风重重地把天压低了一半,树梢头的小味子都沉沉垂着,风一丝不动,可是何曾*静呢?风的力量,已经可以预先觉到,好像蹲伏的猛兽,不在睡觉,正在纵身远跳。只有拂拂微风最*静,没有东西去阻挠它:树叶儿由它撩拨,杨柳顺着它弯腰,花儿草儿都随它俯仰。门窗里任它出进,轻云附着它浮动,水面被它偎着,也柔和地让它搓揉。随着早晚的温凉、四季的寒暖,一阵微风,像那悠远轻淡的情感,使天地浮现出忧喜不同的颜色。有时候一阵风是这般轻快,这般高兴,顽皮似的一路拍打拨弄。有时候淡淡的带些清愁,有时候润润的带些温柔;有时候亢爽,有时候凄凉。谁说天地无情?它只微微地笑,轻轻地叹息,只许抑制着的风拂拂吹动,因为一放松,天地便主持不住。

  假如一股流水,嫌**束缚大紧,它只要流、流、流,直流到海,便没了边界,便自由了。风呢,除非把它紧紧收束起来,却没法儿解脱它。放松些,让它吹重些吧,树枝儿便拦住不放,脚下一块石子一棵小草都横身子伸臂膀来阻挡。窗嫌小,门嫌狭,都挤不过去。墙把它遮住,房子把它罩住。但是风顾得这些么?沙石不妨带着走,树叶儿可以卷个光,墙可以推倒,房子可以掀翻。再吹重些,树木可以拔掉,山石可以吹塌,可以卷起大浪,把大块土地吞没,可以把房屋城堡一股脑儿扫个干净。听它狂嗥狞笑怒吼哀号一般,愈是阻挡它,愈是发狂一般推撞过去。谁还能管它么?地下的泥沙吹在半天,天上的云压*了地,太阳没了光辉,地上没了颜色,直要把天地捣毁,恢复那不分天地的混沌。

  不过风究竟不能掀翻一角青天,撞将出去。不管怎样猛烈,毕竟闷在小小一个天地中间。吹吧,只能像流底起伏鼓动着的那股力量,掀起一浪,又被压伏下去。风就是这般压在天底下,吹着吹着,只把地面吹成一片凌乱,自己照旧不得自由。未了,像盛怒到极点,不能再怒,化成恹恹的烦闷懊恼;像悲哀到极点,转成绵绵幽恨;狂欢到极点,变为凄凉;失望到极点,成了淡漠。风尽情闹到极点,也乏了。不论是严冷的风,蒸热的风,.不论是哀号的风,怒叫的风,到末来,渐渐儿微弱下去,剩几声悠长的叹气,便没了声音,好像风都吹完了。

  但是风哪里就吹完了呢。只要听*静的时候,夜晚黄昏,往往有几声低吁,像安命的老人,无可奈何的叹息。风究竟还不肯驯伏。或者就为此吧,天地把风这般紧紧的约束着。

  16.文章开头说“为什么天地这般复杂地把风约束在中间?”,结尾说“或者就为此吧,天地把风这般紧紧的约束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17.文章第三段中描写“流水”和“风”,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出简要分析。(5分)

  答:

  18.作者一开篇就说,“天地这般复杂地把风约束在中间”。从全文看,“天地”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说明。(6分)

  答:

  19.文章第二段“也许最*静的风,还是拂拂微风”与上文中“风一辈子不能*静”是否自相矛盾? 结合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对处理“社会矛盾”的一些看法。(6分)

  答:

  16.结构上,首尾照应,使全篇浑然一体;(2分)内容上,点明文章主旨,对待风,要有一定的放松,也要给予一定的约束。(2分)

  17.相同之处:都受束缚,渴求自由。(1分)不同之处:面对束缚,“流水”采取的是顺乎自然的抗争的方式,争取**,终得自由;(2分)“风”采取的是坚决抗争的方式,但终难自在。(2分)

  18.①“风一辈子都不*静”;

  ②“只要一放松,天地便主持不住”,“除非把它紧紧收束起来,却没法儿解脱它”;

  ③尽管被“闷在小小一个天地中间”,风却“究竟还不肯驯伏”。(每点2分)

  19.(1)不矛盾。“风一辈子不能*静”是因为始终受到约束;而这“拂拂微风” 是它觉得无拘无束,自由惬意,其实也是被“抑制着的”,天地只许它“拂拂吹动”,从本质上讲,它仍不自由,“最*静”只是相对而言。(3分)

  (2)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对待社会矛盾,不能采取压制的方式,而应让它有适度释放的机会,否则,将会酿成社会的动乱。但对待社会矛盾,又不能让它一味的释放,还应该给予一定的控制,否则后果也将不堪设想。对待激化了的矛盾,也不必惊慌失措,因为任何矛盾最终都是可以解决的。(3分)


《黔之驴》阅读答案实用5份(扩展8)

——中国阅读答案实用5份

  中国阅读答案 1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就职大典上曾经说过这样一句震撼天下亿万人们心灵的话语: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这句话在时时刻刻以祖国利益为重的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曾饱受旧中国内忧外患之苦,此生此世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祖国的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所以,他怀抱赤诚爱国之心,要为自己的国家分忧解难,为振兴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而做出应有的一份贡献。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七十年代中期,***创立金利来并在香港站稳了脚跟。他首先以投石问路的方式向家乡梅县的华侨大厦赠送了两部汽车。那一天,***怀着激动的心情,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受到故乡人民的热烈欢迎。当***怀着复杂的心情,看到经历文化大geming后,家乡的`工厂、学校和民居已变得破烂不堪,乡间学校的数目还不如**前的时候多时,忍不住热泪盈眶。想到自己深受祖国培育之恩,但却未能留在国内参加经济建设,心里更是觉得十分难受,一种儿子对深爱母亲未尽天职的惭愧之情油然而生。***从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要创造更多的财富,为祖国的经济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从一九七七年开始到一九九四年这十几年来,他在家乡以及全国各地的捐资总额已经超过二亿三千万元,捐赠的大小项目超过二百项,为祖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

  ***常对人们说:**前我的家里很穷,从小被人瞧不起,小学毕业后就没有机会读书了,新中国成立后,我才有机会重返校园。我就是靠着国家的助学金才得以顺利读完中学、大学的。所以我要尽职尽责地回报祖国、回报家乡。一九七七年,***给母校东山中学捐建了第一座在当时首屈一指的教学大楼。从那时起,***就规定自己每年要按实际能力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解决各种难题,开始每年五十万以上,以后每年递增,从一百万、三百万、五百万、一千万他决心这样一路捐赠下去。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由***捐资一亿港元与国家教委合作设立的***教育基金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基金会将奖励内地的优秀教师,其中主要侧重于师范院校的教师。

  ***多年来为祖国和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同时,更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诚挚的爱心。他觉得只有体魄强健的民族才有可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于是,***利用家乡足球之乡的优势,投资兴建足球场,捐资举办足球邀请赛,资助各大足球队外出比赛。热爱足球的***不仅仅局限于对中国足球事业的关注上,对于中国的整个体育事业,他都不遗余力地倾注了他的满腔热情。无论是洛杉矶奥运会还是汉城奥运会,***都亲自设计、亲自选料,制作出数千条绣有中国奥委会徽的深红色优质领带,赠送给中国体育代表团。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满载而归,获得辉煌的成绩,名列世界第四,***兴致勃勃地给每一位获金、银、铜牌的运动员以及教练员、工作人员发放巨额奖金。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他决定出资发起金利来、银利来偕百家名店支持北京申办二000年奥运会大型活动。***说:我们可以挺直腰板,向世界宣布:中国有条件、有能力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

  ***说:祖国和家乡是生我、养我、育我成长的地方,祖国有恩于我,我必须终身回报祖国。只要金利来不破产,***不死,我对祖国的回报就不会停止。

  ***,一个将自己的躯体、灵魂、金钱乃至生命与中国的繁荣昌盛、中国的前途紧密联系在起的中国人,似乎随时都可以为他的祖国喷洒满腔热血。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社会里,***的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高风亮节,是所有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共同的骄傲。中国,响当当、亮堂堂的中国,正在以不可估量的凝聚力走向崛起、走向腾飞的中国,应该为成功地拥有和培养出这样杰出、这样忠心的儿子而自豪。

  (节选自夏萍《***传》)

  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 和概括,有错误的两项是(5分)

  A.***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传统的道德规范里最首要、最核心的二字就是忠孝,也就是对国家要忠诚、对家乡人要孝悌。中国这两个字,在***的心中有着很重的分量。

  B.***对家乡的捐助是多方面的。在家乡投资建厂,是帮助家乡人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而资助体育事业的目的则完全不同,是为了维护中国人民的尊严,是比物质层面更高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C.***也知道,靠他一个人是不能拯救整个中华民族的。但如果通过个人的努力,影响和团结众多的人一道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出力,那么这种力量就非同小可了,中华民族赶超世界先进民族也就为期不远了。

  D.***以拳拳赤子之心,倾力回报祖国的高风亮节、大义之举,与当今社会某些人利欲熏心、唯利是图形成鲜明对比,是所有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共同的骄傲。

  E.记述重要人物,特别讲究客观、真实、准确。本文没有采用总分总结构方式,而是采用对照式结构,将***在**前家里很穷,从小被人瞧不起的悲惨遭遇和**后在香港创业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

  14、简析***先生的心路历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有人说,***如此大规模的捐资,不否认他有爱国心,但更主要的目的还是巧妙地做商业广告,因为他毕竟是企业家。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谈谈你的观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5分)BD(B还表明了他因自己对胡笛不信任的心理被识破而感到羞愧;D应该是从容、镇定,内心无愧。)

  14.(4分)①衬托了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与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形成对照),突出胡笛的率直和坦诚。②突出了主题,通过写石丁在画中作暗记,表现出石丁对胡笛的不信任,借此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信任缺失现象。

  乙

  13、B、E(5分,对一项给3分)(B而资助体育事业的目的则完全不同错误,原文他觉得只有体魄强健的民族才有可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E.本文没有采用总分总结构方式错误,本文采用总分总结构方式,总叙分叙:经济、教育、体育总结。本文有对比的内容,没有段与段之间的对照式结构)

  14、**前家里很穷,被歧视,辍学(内心痛苦)新中国成立后重返校园,读完中学、大学(心存感激)七十年代创业成功,开始回报祖国、回报家乡(知恩图报,或:希望民富国强)(4分。要求指出心理感受)

  15、a.不同意。祖国富强,人民富裕是他的最终目的,不是贪图金钱。b.同意。言之成理即可。(6分)

  中国阅读答案 2

  ①在十二生肖中,龙是最受人们称崇的。它的形象虽然有些凶恶,却被中国人选为吉祥及高贵的象征,广受欢迎。不像西欧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把吐火焰的龙看成恶势力的象征。龙与中国文化圈的关系非常密切,常被用以代表中国。

  ②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不存在的动物,但它应是源于人们见过的存在的动物。因其罕见,形象才慢慢起变化,后又被神化,才脱离实际,成为虚构的动物。(A)河南濮阳几个6000 多年前的墓葬,发现有用蚌壳在尸体旁边排列的龙的图案,寓有宗教信仰的作用。其形象颇为写实,有窄长的嘴,长身,短腿,粗长尾巴,但无犄角。(B)发展至商代的甲骨文,龙字已是个头有角冠、上颌长、下颌短而下曲,身子蜷曲的动物形。从流传的文物看,龙早期的形象较写实,后来为了夸张其神奇,就选择九种不同动物的特征加以修饰: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当然就不可能在现实的世界找到它的形象。

  ③龙是古代的图腾①,图腾大多是自然界实有其物的。春秋时代的铜器铭文有过龙的记载。西周早期的《周易》,把龙描写成能潜藏于深渊,飞跃于天空,相斗于地面,流出的血是玄黄的颜色。《左传》记载公元前523 年,郑国遭受大水时,有龙相斗于城门外的洧②渊;还记载龙有黄河龙及汉水龙的不同种类,还有人能豢养它们。从这些描写及遗留的图形,可知龙原是种两栖类爬虫动物的总称,能生息于陆地及水中,有些还能跳跃甚高,像是能飞翔的样子。

  ④至于认为龙能飞翔和致雨,可能和栖息于长江**的扬子鳄的 生活*性有关。龙的特征,脸部粗糙不*,嘴窄扁而长,且有利齿。在中国地区,除鳄鱼以外,这些特征是他种动物所无的异征。扬子鳄除了没有角外,身躯、面容酷似龙,可能就是龙形象的取材。何况远古的龙是无角的。扬子鳄每在雷雨之前出现,有秋天隐匿、春天复醒的冬眠*惯。古人每见扬子鳄与雷雨同时出现,雨下自空中,因此想象它能飞翔。

  ⑤人们认为龙有致雨的神力,起码可以追溯到商代。有甲骨贞③辞作“其作龙于凡田,又雨?”是有关卜问建造土龙以祈雨的仪式。西汉的董仲舒于《春秋繁露》中,详载建造土龙以祈雨时,如何依五行学说的原则,在不同的季节,建造不同数量、不同大小的土龙,面对不同的方向,涂以不同的颜色,并以不同的人数去舞蹈。这种传统延续到*代,农民还要向海龙王求雨。

  ⑥龙后来还成为皇家的象征。它很可能与汉高祖刘邦的出生传说有关。汉代的《史记》有两则刘邦与龙有关的记载:“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④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汉高祖出身普通人家,有必要编造故事说明凡人接受天命而登上帝位的合理性。不清楚的是,到底是因为龙为高贵者的象征才据之以编造故争呢,还是偶然选择了龙以编故事,才使龙成为皇族的象征?

  (选文有删改)

  (注释) ①图腾:原始社会的人认为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一般用做本氏族的标志。②洧(wěi):洧川,地名,在河南。③贞:占卜。④贳(shì):赊欠。

  20.阅读全文,按顺序概括文章的内容。(8个字以内)(3分)

  ——龙的形象演变——龙是古代图腾—— ——

  21.第②段画线句(A)(B)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22.第⑤段加点词“起码”不能删去,说说理由。(2分)23.第⑥段引用《史记》中两则与龙有关的材料,其作用是什么?(2分)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第①段写到西欧文学艺术中龙被看成恶势力,这是通过比较来突出中国龙的形象。

  B.第②段提到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不存在的动物,这说明龙的形象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C.为了祈祷风调雨顺,人们常在新年舞龙灯,这可能和人们认为龙有致雨的神力有关。

  D.第⑥段以问句结尾,表明作者对一时解释不清的问题不下断论,体现了文章的科学性。

  参考答案:

  20.(3分)龙的象征意义 龙能飞翔致雨 龙成皇家象征(每点1分)

  21.(3分)不能调换(1分)。因为(A)(B)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与本段“因其罕见,形象才慢慢起变化,后又被神化”相照应;(A)中龙没有犄角,(B)中龙已有角冠。(每点1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只答“不能调换”而不阐述理由不得分)

  22.(2分)“起码”表示最低限度,说明龙有致雨神力的认识出现年代极早(也有可能在商代之前)(1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没有分析,只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得分)

  23.(2分)增添文章的情趣(1分);也为龙成为皇帝的象征提供了佐证(1分)。

  24.(2分)B

  中国阅读答案 3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孩子缺什么

  刘彦好

  在第28届心理学大会上,美国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拉斯发表的《中美儿童发展》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她的研究结果显示,3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的中国孩子多55.6%。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爱笑,意味着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快乐。一些中国专家认为,造成中国孩子微笑少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以及对孩子高期望有关。

  专家分析指出,大包大揽直接造成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缺乏,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也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晰的认识。大包大揽还会使孩子的自制力低下,*惯了这种生活的孩子在独立面对问题时,常会表现出不知所措或是浅尝辄止。

  美国河郡学院心理学与教育学教授卡萝尔·亨青格的研究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31.3%和l3.8%。

  高期望和高标准的要求,往往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容易使家长在面对孩子时产生不良情绪。卡姆拉斯指出,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高出52.2%。父母的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同样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消极的影响。

  长久的不l决乐会导致抑郁症。调查显示,中国目前约有20%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对此,专家的解释依然与家长的高期望以及激烈的社会竞争有关。

  临床诊断表明,儿童异常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焦虑不安、抑郁、恐惧等;异常行为问题则包括自闭、攻击心理强、胆小、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等。父母消极情绪的强烈程度与孩子出现行为异常问题直接成正比关系。

  澳大利亚专家莫尼卡·屈斯克利博士,曾设计了一个关于儿童自制力的实验:孩子们面前有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只要能多忍耐l5分钟,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少的那盘。这项延续了7年之久的跨文化实验的结果是,在参加该实验的上百名3至4岁的中国儿童中,超过80%的儿童只忍耐了几分钟就按铃呼唤实验人员要求得到巧克力,而66%的澳大利亚孩子都得到了多的那盘。这意味着: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

  性格内向和自制力差与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有很大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雷雳博士发现,自制力较差的孩子容易受到网络的消极影响,那些注重现时享乐的孩子极易出现网络成瘾的症状。而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由于在现实的交往中遭遇门槛,他们往往求助于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建立自己的交往系统。“这使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封闭和孤立。”雷雳说。

  有趣的是,美国密歇根洲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琳达·杰克逊对130个*均年龄为l3.5岁的美国孩子的跟踪调查表明,美国孩子不经常使用网上聊天工具。在她的调查中,许多孩子都表示,既然有父母和朋友,为什么还要同陌生人交谈?

  在上网的问题上,中国父母缺少与孩子的*等沟通,反而促成了孩子沉迷于网络,之后是父母粗暴的干涉,又激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中国儿童教育的症结集中地体现在大包大揽和高期望值上,而这两点又都可以归为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和宠爱。对此,专家建议给孩子留出足够的自我空间,要以*等的方式多与孩子交流,多给孩子一些微笑,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1.下列对“中国孩子缺什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母的大包大揽使得中国孩子缺乏自制能力、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认识能力。

  B.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的高期望以及家长在面对孩子时的不良情绪使得中国孩子缺乏快乐,缺乏健康的情绪。

  C.父母对孩子过度关注和宠爱使得中国孩子缺少足够的自我空间,缺少父母与孩子的*等交流,缺少积极的暗示。

  D.社会因素中诸如网络、重现实享乐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孩子缺乏豁达开朗的性格、自制力和自觉性。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琳达·杰克逊的调查表明美国的孩子经常有父母和朋友交流,他们不经常以网上聊天的方式同陌生人交谈。

  B.儿童异常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焦虑不安、攻击心理强、抑郁、恐惧、胆小等。

  C.美国心理学专家卡姆拉斯研究认为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爱笑,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快乐。

  D.专家分析指出大包大揽造成了孩子人际交流能力缺乏,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在独立面对问题时常表现出不知所措或浅尝辄让。

  3.根据原文提拱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性格内向、自制力差、注重现实享乐的孩子,容易沉迷网络,这使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封闭和孤立。

  B.孩子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等和父母悲观、失望、自卑等有关。

  C.有父母、老师、朋友常跟孩子*等交流,孩子就不会沉迷网络,孩子沉迷网络引导得当,也不会再上网。

  D.只要父母对孩子的大包大揽、高期望的现状改变了,孩子的微笑多了,孩子就会健康成长,科学发展。

  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点语句含义、把握重点信息的能力。D项,第5段是说:“性格内向和自制力差与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有很大关系”,“自制力差的孩子容易受到网络的消极影响”,“注重现实享乐的孩子极易出现网络成瘾的症状”。A项,从第2段可提取相关信息。B项各信息点散见第4、5段中有关语句(5段未句、4段第1句)。C项从未段可知。

  2.A[解析]A项见第9段。B项见第6段、“攻击心理强”“胆小”属“异常行为问题”。C项见第1段第3句,该句是作者的观点,不是卡姆拉斯的“研究认为”。D项末句错,从第2段末句知原文说的是“*惯了这种生活的孩子”。

  3.B[解析]B项见第6段“异常行为问题则包括……表达能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等”“父母消极情绪的强烈程度与孩子出现行为异常问题直接成正比关系”。A见第8段末两句,只可推断出性格内向的孩子容易沉迷网络,使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封闭和孤立。C说法绝对,原起句在第10段,不能推出C项的结论。D项原起句在11段,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科学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要父母对孩子的大包大揽、高期望现状改变了”仅为结论的充分条件。

  中国阅读答案 4

  艺术与中国社会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注]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注] 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6.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石斧石磬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D.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C.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答案] 6.C

  7.D

  8.A

  [解析] 24.6.A项中的“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属于偷换概念。原文第一段中说“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由此可知“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并不等于“教育内容”,“艺术的作用”也并不等于“教育的目的”。B 项中的“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错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内容除了诗书礼乐之外,还有其他东西,如茶等。D项中说“正是由于礼乐……所以二者成为……两大柱石”,而原文第二段说“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说明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7. “只有……才……”的说法太绝对。

  8. B项,“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错。如画家和书法家对书画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就不是“乐”。C项,“由此导致”一词的因果关系错,且“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也错。原文最后一段中说“……‘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说明中国文化精神中不是“没有‘悲剧精神’”。D项,“西洋艺术”与“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错。属无中生有。原文只对比了“悲剧精神”,而不是“中西方艺术”。

  中国阅读答案 5

  印度瑜珈与中国气功

  印度瑜珈与中国气功一样,具有久远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可能是大体相同的地理条件的原因,它在很多方面都与中国气功相似。它的瑜珈姿势和瑜珈冥想的修炼,一样是为实现人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健康。它同样是讲究人体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系统与气的贯通,相信它是连接人的生命的桥梁。但是在印度瑜珈与中国气功之间,毕竟还是有差别的。

  发现与排斥的细微差别。

  瑜珈的自我超越心灵,是将自我与心灵分开,自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发现心灵的种种非分之想,并利用自我的力量,逐步排除这些虚妄之念,以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这样看来,在印度瑜珈中,至少是允许人们生发不良的意识的,也就是说,它承认现实社会对人的意识的影响,重要的是在于要用自身的意志力去驱逐这些不速之客。中国气功则是本于儒家传统的观念: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为。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不洁的念头闯入脑中,御敌于国门之外,采取的是一种对外部世界中的不良行为不予苟同和接纳的排斥的措施。

  精神的**与身心的和谐的不同。

  印度瑜珈的高级阶段是“养性”。似乎修炼的主要目的已不是为了获得较长的寿命,而是通过修炼,去享有意义深刻和富有成果的人生。瑜珈的最终目的已无所谓长寿,因为它已通过修炼达到了它的彼岸——精神的自由。得不到活着的真谛,纵使活土一千年,不过是每一天的重复;而精神的**,摆脱了一切杂念,超越了自我,得到了无比的欢愉与轻松,抛弃了最后的顾忌——寿限,这不是彻底的解脱吗?中国气功则不然,它既要抗拒一切杂念,以求精神上的*静,同时又要修身,借以长生,求得精神与生命的协调一致与共同的久远。

  以出世求解脱与以入世为归宿的分道而行。

  瑜珈的冥想与中国气功中的意念有异曲同工之处。然而中国气功中的意念,除了导引天地之元气和使人体内的正气上升外,还得命令自身多做好事,并持久地坚持下去,这当然是修炼之人不仅为了自己(导致体内正气上升,心情轻松而内心*和、安定),同时也为了社会,因为个人的修行也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修炼的最终结果必将是个人身心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使个人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自由的理想人格。而印度瑜珈中的冥想,不仅要排除愚昧无知、激情,还要排除善良,认为处于善良状态的人,并未根除私利,他所从事的一切有益活动,其中心还是一个“为我”,而只有对自身的幸福不感兴趣的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完整的幸福。因此,印度瑜珈的最高级阶段其实是要忘却自我,获得无限的精神之爱,借以达到内心的和*与安宁、幸福和智慧。到了这个阶段,这个被禁锢在肉体中的生灵才能从出生、死亡、衰老和愚昧无知、激情、善良的痛苦中解脱,超越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世俗关系,而获取永恒的价值。

  中国气功与印度瑜珈皆是从我开始,但在走向终极目标的十字路口却分道而行了。

  在这个岔道的一例是瑜珈的终极目标:以出世求解脱.、这个完全摆脱了自我,摆脱了尘世,超越一切的生灵,其实最终叉回到他自身——自我。获得欢乐、幸福的是个体,是在千折百回中回到了出发点的自己,一个以忘却自我为出发点而回归到重新认识的获得升华的自我的圆圈。

  在这个岔道口另一侧的中国气功的终极目标:以入世为归宿,“为我”最终是为社会。修身养性,是为了他人,为了家庭,为了国家。在个体与家庭、社会之间,首先选择的是牺牲自己,保全小家、国家。自个人的修行开始,是为了社会,为了他人。将个人的身心和谐与他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相联系,将个人的生命溶入社会的长河以求永生,将个人的利益溶入国家的利益以求不死,将自我溶入自然以求永恒。这是中国气功的终极。

  1.下列语句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印度瑜珈与中国气功在很多方面相似,因为它们有相同的地理条件。

  B.瑜珈姿势和瑜珈冥想的修炼,因为讲究入体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系统与气的贯通,所以能实现人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健康。

  C.中国气功本于儒家传统的观念,所以说,修炼中国气功必须要先学*中国儒家传统文化。

  D.印度瑜珈承认现实社会对人的意识的影响,中国气功则排斥外部世界中的不良行为,对其不予苟同和接纳。

  2.以下对于印度瑜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印度瑜珈是将自我与心灵分开,由自我观照心灵,去发现并排除虚妄之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度瑜伽是允许人们生发不良意识的。

  B.印度瑜珈既要求得精神上的*静,又要修身长生,求得精神与生命的协调一致与共同久远。

  C.印度瑜珈中的冥想认为即便处于善良状态,仍是为己为私,要获得真正的完整的幸福,只能是对自身幸福不感兴趣的人。

  D.印度瑜珈的终极是回到自我,回到重新认识的获得升华的自我,超越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世俗关系而获得永恒的价值。

  3.结合全文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论印度瑜珈还是中国气功,长期修炼都必然能求得精神的解脱与自由。

  B.禁锢在肉体中的生灵若想从生老病死、真假美丑善恶中解脱,最好的方法就是坚持印度瑜珈的修炼。

  C.中国气功个人的修行也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因而修行刭终极必然是个人身心和谐,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和谐,个人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自由的理想人格。

  D.中国气功与印度瑜珈虽然皆是从我开始,但印度瑜珈以出世求解脱,获得欢乐幸福的是个体,这与以人世为归宿、最终为社会的中国气功相比,远不如后者被世人所认可推崇。

  参考答案:

  1.D(A项,应是“大体相同的地理条件”。B项,强加因果。C项,文中没有依据。)

  2.B(印度瑜伽不讲求“长生”。)

  3.C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