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五)份

首页 / 音乐教案 / |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1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熟悉舞蹈音乐及动作结构,学*跟随音乐跳集体舞。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2

  一、预设目标

  1、继续欣赏乐曲,体会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幼儿已经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幼儿已经熟悉这首乐曲的旋律。

  (二)物质准备:

  1、音乐《孤独的牧羊人》。

  2、自制打击乐图谱、乐器标记图。

  3、打击乐器若干(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完整的欣赏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一遍。

  提问:1、前两天我们一起听了一首曲子,谁还记得叫什么名字?《孤独的牧羊人》。

  2、孤独的牧羊人在放牧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羊群里有大羊有小羊,刚到山坡下,他的羊看到青草一下子都跑了,大羊跑,小羊追,牧羊人这下可着了急,为什么呢?他怕羊跑丢了,于是他拿着牧羊鞭连忙追过去,你们猜他追上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看图谱学*节奏儿歌,并分组通过肢体动作练*节奏型。

  1、看图谱,读儿歌熟悉节奏型。

  ①、教师示范看图谱读节奏儿歌。

  前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小羊小羊小羊小羊|快快追0 |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小羊小羊小羊小羊|追0 0 |

  B段:

  我是|牧羊人呀|

  挥起|小皮鞭0 |

  我是|牧羊人呀|

  挥起小皮|鞭0 0 |

  间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小羊小羊小羊小羊 |快快追0 |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追呀追呀追上|了0 0 ||

  ②、看图谱练*读节奏儿歌。

  师:我知道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那你们可以帮他一起追他跑掉的羊吗。牧羊人说了,只有学会了这首儿歌,才可以啊。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儿歌用最快的时间学会。我们来试一试。

  ③、听音乐练*读节奏儿歌。

  师:加上音乐来一次好不好?

  2、分组练*用肢体动作打节奏。

  ①、一起确定4种角色的身体动作。

  师:我来看一看图谱上有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皮鞭,现在我们要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羊,小羊,牧羊人和皮鞭,比如大羊可以用拍腿动作来表现,谁来说一说小羊用什么动作?牧羊人用什么动作?挥皮鞭用什么动作?好的我们一起说着儿歌试一试。

  ③、分组尝试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师:好我们现在分成四组,大羊组,小羊组,牧羊人组和挥鞭组,到谁的时候谁做动作。

  (三)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并分组进行演奏

  1、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师:终于追上了,牧羊人要庆祝一下,你们瞧他还带来了乐器呢,看看都有什么?(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师: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鞭分别应该用哪种乐器演奏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综合幼儿建议在图谱上贴上相应的乐器图片,并一起尝试。)

  2、分组进行乐器演奏练*

  ①幼儿自由选择乐器。

  ②分组练*运用乐器看图谱练*演奏。

  3、尝试看指挥分组演奏乐曲

  教师跟随音乐指挥,幼儿看指挥集体演奏。

  活动延伸:

  师:牧羊人说今天他一点也不孤独因为有小朋友们为他演奏,他的大羊和小羊也为他跳舞呢,他还说演奏时再可加入一种乐器会更好听,你们猜猜是什么乐器,好的,下一次我就把它带来跟小朋友一起演奏好不好?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3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3.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4.初步学*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音乐视频、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引出歌曲

  组织幼儿听歌曲《叨来咪》做律动,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吗?”

  师: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让幼儿理解“孤独”的意思。

  师:那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很可怜)那我们现在来听一下《孤独地牧羊人》这首歌曲,看看歌中的牧羊人是不是像小朋友说的那样?播放视频,听了这首歌后,你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吗?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没听出来,没关系,我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感觉自己特别孤单,就来到山顶上唱歌“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歌声嘹亮,城里的人们在远处就听到了这好听的声音,这时候城边的王子、挑扁担的农民、餐桌旁的人们、喝啤酒的人们都听到了他的歌声,这时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听到牧羊人的歌声后,也用相同的歌声回应他。

  现在咱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务的哦。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请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作好准备)

  (三)出示相应的图片,分段欣赏歌曲,知道快乐的方法

  1.欣赏歌曲第一段。师随音乐贴牧羊人等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提问: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快乐的)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过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2.欣赏歌曲第二段。师随音乐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牧羊人的歌声都把谁吸引过来了?他们都听到了什么歌声?

  3.欣赏歌曲第三段。师随音乐贴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谁用歌声回应了牧羊人?怎样唱的?

  4.小结。

  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呢?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5.播放歌曲,师幼边唱边跳,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做一个快乐的牧羊人吧?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4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体验歌曲创作中的约德尔手法,尝试用轻松快乐的情绪演唱歌曲中的衬词部分。

  活动准备

  1.《DO—RE—MI》《孤独的牧羊人》音乐CD及伴奏音乐。

  2.《音乐之声》视频《孤独的牧羊人》片段。

  3.画笔、纸;牧羊人、田野、城里人、王子、农夫、餐桌、啤酒、穿红裙子的小姑娘、带围裙的妈妈图片。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听《do—re—mi》,介绍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它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引出《孤独的牧羊人》。

  2.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的名称《孤独的牧羊人》,理解孤独的意思。

  (2)完整欣赏中文版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部分,接着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幽默诙谐的曲风。

  3.画图谱、贴形象,分段欣赏歌曲。

  (1)欣赏歌曲第一段。见识随音乐贴牧羊人、田野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在衬词部分教师可画的螺旋线表示约德尔调)

  (2)欣赏歌曲第二段:教师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哟普而看图谱跟唱衬词。

  (3)欣赏歌曲第三段。出示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4)教师幼儿对唱歌曲。教师唱歌曲叙述部分,幼儿演唱衬词部分。

  4.随歌曲两两结伴自由跳圆圈舞,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听音乐演唱或表演歌曲,体验快乐情绪的传递。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5

  一、预设目标

  1、继续欣赏乐曲,体会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幼儿已经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幼儿已经熟悉这首乐曲的旋律。

  (二)物质准备:

  1、音乐《孤独的牧羊人》。

  2、自制打击乐图谱、乐器标记图。

  3、打击乐器若干(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完整的欣赏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一遍。

  提问:1、前两天我们一起听了一首曲子,谁还记得叫什么名字?《孤独的牧羊人》。

  2、孤独的牧羊人在放牧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羊群里有大羊有小羊,刚到山坡下,他的羊看到青草一下子都跑了,大羊跑,小羊追,牧羊人这下可着了急,为什么呢?他怕羊跑丢了,于是他拿着牧羊鞭连忙追过去,你们猜他追上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看图谱学*节奏儿歌,并分组通过肢体动作练*节奏型。

  1、看图谱,读儿歌熟悉节奏型。

  ①、教师示范看图谱读节奏儿歌。

  前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小羊小羊小羊小羊|快快追0 |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小羊小羊小羊小羊|追0 0 |

  B段:

  我是|牧羊人呀|

  挥起|小皮鞭0 |

  我是|牧羊人呀|

  挥起小皮|鞭0 0 |

  间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小羊小羊小羊小羊 |快快追0 |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追呀追呀追上|了0 0 ||

  ②、看图谱练*读节奏儿歌。

  师:我知道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那你们可以帮他一起追他跑掉的羊吗。牧羊人说了,只有学会了这首儿歌,才可以啊。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儿歌用最快的时间学会。我们来试一试。

  ③、听音乐练*读节奏儿歌。

  师:加上音乐来一次好不好?

  2、分组练*用肢体动作打节奏。

  ①、一起确定4种角色的身体动作。

  师:我来看一看图谱上有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皮鞭,现在我们要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羊,小羊,牧羊人和皮鞭,比如大羊可以用拍腿动作来表现,谁来说一说小羊用什么动作?牧羊人用什么动作?挥皮鞭用什么动作?好的我们一起说着儿歌试一试。

  ③、分组尝试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师:好我们现在分成四组,大羊组,小羊组,牧羊人组和挥鞭组,到谁的时候谁做动作。

  (三)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并分组进行演奏

  1、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师:终于追上了,牧羊人要庆祝一下,你们瞧他还带来了乐器呢,看看都有什么?(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师: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鞭分别应该用哪种乐器演奏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综合幼儿建议在图谱上贴上相应的乐器图片,并一起尝试。)

  2、分组进行乐器演奏练*

  ①幼儿自由选择乐器。

  ②分组练*运用乐器看图谱练*演奏。

  3、尝试看指挥分组演奏乐曲

  教师跟随音乐指挥,幼儿看指挥集体演奏。

  活动延伸:

  师:牧羊人说今天他一点也不孤独因为有小朋友们为他演奏,他的大羊和小羊也为他跳舞呢,他还说演奏时再可加入一种乐器会更好听,你们猜猜是什么乐器,好的,下一次我就把它带来跟小朋友一起演奏好不好?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五)份扩展阅读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五)份(扩展1)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菁华3篇)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1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课前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小百科: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2

  一、预设目标

  1、继续欣赏乐曲,体会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幼儿已经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幼儿已经熟悉这首乐曲的旋律。

  (二)物质准备:

  1、音乐《孤独的牧羊人》。

  2、自制打击乐图谱、乐器标记图。

  3、打击乐器若干(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完整的欣赏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一遍。

  提问:1、前两天我们一起听了一首曲子,谁还记得叫什么名字?《孤独的牧羊人》。

  2、孤独的牧羊人在放牧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羊群里有大羊有小羊,刚到山坡下,他的羊看到青草一下子都跑了,大羊跑,小羊追,牧羊人这下可着了急,为什么呢?他怕羊跑丢了,于是他拿着牧羊鞭连忙追过去,你们猜他追上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看图谱学*节奏儿歌,并分组通过肢体动作练*节奏型。

  1、看图谱,读儿歌熟悉节奏型。

  ①、教师示范看图谱读节奏儿歌。

  前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小羊小羊小羊小羊|快快追0 |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小羊小羊小羊小羊|追0 0 |

  B段:

  我是|牧羊人呀|

  挥起|小皮鞭0 |

  我是|牧羊人呀|

  挥起小皮|鞭0 0 |

  间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小羊小羊小羊小羊 |快快追0 |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追呀追呀追上|了0 0 ||

  ②、看图谱练*读节奏儿歌。

  师:我知道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那你们可以帮他一起追他跑掉的羊吗。牧羊人说了,只有学会了这首儿歌,才可以啊。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儿歌用最快的时间学会。我们来试一试。

  ③、听音乐练*读节奏儿歌。

  师:加上音乐来一次好不好?

  2、分组练*用肢体动作打节奏。

  ①、一起确定4种角色的身体动作。

  师:我来看一看图谱上有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皮鞭,现在我们要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羊,小羊,牧羊人和皮鞭,比如大羊可以用拍腿动作来表现,谁来说一说小羊用什么动作?牧羊人用什么动作?挥皮鞭用什么动作?好的我们一起说着儿歌试一试。

  ③、分组尝试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师:好我们现在分成四组,大羊组,小羊组,牧羊人组和挥鞭组,到谁的时候谁做动作。

  (三)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并分组进行演奏

  1、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师:终于追上了,牧羊人要庆祝一下,你们瞧他还带来了乐器呢,看看都有什么?(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师: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鞭分别应该用哪种乐器演奏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综合幼儿建议在图谱上贴上相应的乐器图片,并一起尝试。)

  2、分组进行乐器演奏练*

  ①幼儿自由选择乐器。

  ②分组练*运用乐器看图谱练*演奏。

  3、尝试看指挥分组演奏乐曲

  教师跟随音乐指挥,幼儿看指挥集体演奏。

  活动延伸:

  师:牧羊人说今天他一点也不孤独因为有小朋友们为他演奏,他的大羊和小羊也为他跳舞呢,他还说演奏时再可加入一种乐器会更好听,你们猜猜是什么乐器,好的,下一次我就把它带来跟小朋友一起演奏好不好?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3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视频、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引出歌曲

  组织幼儿听歌曲《叨来咪》,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吗?”

  师: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理解“孤独”的意思。

  师:哎,那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很可怜)那我们现在来听一下《孤独地牧羊人》这首歌曲,看看歌中的牧羊人是不是像小朋友说的那样。播放视频,听了这首歌后,你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吗?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没听出来,没关系,我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感觉自己特别孤单,就来到山顶上唱歌“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歌声嘹亮,城里的人们在远处就听到了这好听的声音,这时候城边的王子、挑扁担的农民、餐桌旁的人们、喝啤酒的人们都听到了他的歌声,这时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听到牧羊人的歌声后,也用相同的歌声回应他。

  现在咱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务的哦。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请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作好准备)

  三、出示相应的图片,分段欣赏歌曲,知道快乐的方法

  1、欣赏歌曲第一段。师随音乐贴牧羊人、人们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提问: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快乐的)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过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2、欣赏歌曲第二段。师随音乐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牧羊人的歌声都把谁吸引过来了?他们都听到了什么歌声?

  3、欣赏歌曲第三段。师随音乐贴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谁用歌声回应了牧羊人?怎样唱的?

  4、小结:

  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呢?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5、播放歌曲,师幼边唱边跳,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做一个快乐的牧羊人吧。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五)份(扩展2)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精选十篇)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1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体验歌曲创作中的约德尔手法,尝试用轻松快乐的情绪演唱歌曲中的衬词部分。

  活动准备

  1.《DO—RE—MI》《孤独的牧羊人》音乐CD及伴奏音乐。

  2.《音乐之声》视频《孤独的牧羊人》片段。

  3.画笔、纸;牧羊人、田野、城里人、王子、农夫、餐桌、啤酒、穿红裙子的小姑娘、带围裙的妈妈图片。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听《do—re—mi》,介绍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它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引出《孤独的牧羊人》。

  2.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的名称《孤独的牧羊人》,理解孤独的意思。

  (2)完整欣赏中文版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部分,接着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幽默诙谐的曲风。

  3.画图谱、贴形象,分段欣赏歌曲。

  (1)欣赏歌曲第一段。见识随音乐贴牧羊人、田野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在衬词部分教师可画的螺旋线表示约德尔调)

  (2)欣赏歌曲第二段:教师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哟普而看图谱跟唱衬词。

  (3)欣赏歌曲第三段。出示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4)教师幼儿对唱歌曲。教师唱歌曲叙述部分,幼儿演唱衬词部分。

  4.随歌曲两两结伴自由跳圆圈舞,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听音乐演唱或表演歌曲,体验快乐情绪的传递。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2

  活动意图:

  《快乐的牧羊人》源于经典美国电影的一首插曲,乐曲旋律简洁,节奏明快,乐段清晰,富有感染力。经典的东西总是有它独特的魅力。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愉快、幽默、诙谐的情绪。

  2、能根据音乐做相应的动作和表情,尝试用哈、啦、嘻等象声词哼唱自己认为最好笑的一句旋律。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

  活动准备:

  手拿小鞭子的牧羊人木偶、VCD。

  教学重难点:

  用语言、动作等不同的.方式表达对乐曲的理解。

  活动过程:

  一、观看木偶表演。

  1、出示牧羊人木偶。

  2、教师操作木偶,哼唱《快乐的牧羊人》前面四小节。

  二、完整欣赏音。

  1、我最喜欢唱的歌曲是《快乐的牧羊人》,你们听我唱完就知道我有多开心,多会笑了!

  2、播放VCD,完整欣赏第一遍:听了乐曲,你觉得开心吗?

  3、第二遍:听了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觉得多里很开心、很快乐?

  4、哪一段,牧羊人最开心,他正在忍不住笑出声来?

  教师弹奏并哼唱这一乐段,幼儿用不同的肢体动作或表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欣赏乐曲:1——8小节。你觉得牧羊人开心吗?

  欣赏乐曲:9——16小节。牧羊人在干什么?

  欣赏乐曲:25——32小节。给你什么感觉?可以用什么动作或表情来表现牧羊人开心的心情?

  三、表达愉快的情绪。

  1、用各种象声词(如“哈……啦……嘻……”等)来哼唱自己认为最好笑的一句旋律。

  2、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肢体动作或表情来表现自己愉快的心情。

  活动反思:

  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兴趣比较浓厚,能以一种比较积极的态度参与活动。根据对乐器的已有经验判断乐器等等,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逐步感受牧羊人的快乐,感受乐曲所表现出的欢快情绪,较好地实现了预设的目标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3

  一、预设目标

  1、继续欣赏乐曲,体会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幼儿已经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幼儿已经熟悉这首乐曲的旋律。

  (二)物质准备:

  1、音乐《孤独的牧羊人》。

  2、自制打击乐图谱、乐器标记图。

  3、打击乐器若干(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完整的欣赏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一遍。

  提问:

  1、前两天我们一起听了一首曲子,谁还记得叫什么名字?《孤独的牧羊人》。

  2、孤独的牧羊人在放牧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羊群里有大羊有小羊,刚到山坡下,他的羊看到青草一下子都跑了,大羊跑,小羊追,牧羊人这下可着了急,为什么呢?他怕羊跑丢了,于是他拿着牧羊鞭连忙追过去,你们猜他追上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看图谱学*节奏儿歌,并分组通过肢体动作练*节奏型。

  1、看图谱,读儿歌熟悉节奏型。

  ①、教师示范看图谱读节奏儿歌。

  前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追 0 0 |

  B段: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 起 | 小皮 鞭0 |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起 小皮 | 鞭0 0 |

  间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追呀追呀 追 上 | 了 0 0 ||

  ②、看图谱练*读节奏儿歌。

  师:我知道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那你们可以帮他一起追他跑掉的羊吗。牧羊人说了,只有学会了这首儿歌,才可以啊。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儿歌用最快的时间学会。我们来试一试。

  ③、听音乐练*读节奏儿歌。

  师:加上音乐来一次好不好?

  2、分组练*用肢体动作打节奏。

  ①、一起确定4种角色的身体动作。

  师:我来看一看图谱上有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皮鞭,现在我们要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羊,小羊,牧羊人和皮鞭,比如大羊可以用拍腿动作来表现,谁来说一说小羊用什么动作?牧羊人用什么动作?挥皮鞭用什么动作?好的我们一起说着儿歌试一试。

  ③、分组尝试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师:好我们现在分成四组,大羊组,小羊组,牧羊人组和挥鞭组,到谁的时候谁做动作。

  (三)、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并分组进行演奏

  1、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师:终于追上了,牧羊人要庆祝一下,你们瞧他还带来了乐器呢,看看都有什么? (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师: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鞭分别应该用哪种乐器演奏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综合幼儿建议在图谱上贴上相应的乐器图片,并一起尝试。)

  2、分组进行乐器演奏练*

  ①幼儿自由选择乐器。

  ②分组练*运用乐器看图谱练*演奏。

  3、尝试看指挥分组演奏乐曲

  教师跟随音乐指挥,幼儿看指挥集体演奏。

  活动延伸:

  师:牧羊人说今天他一点也不孤独因为有小朋友们为他演奏,他的大羊和小羊也为他跳舞呢,他还说演奏时再可加入一种乐器会更好听,你们猜猜是什么乐器,好的,下一次我就把它带来跟小朋友一起演奏好不好?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4

  设计意图:

  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音乐是人类灵魂深处潺潺流淌的情感溪流,音乐欣赏是在听音乐的过程中通过美感接受教育的有效手段。《拉德斯基进行曲》这首世界上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进行曲,它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历届新年音乐会中是必演曲目,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能够让孩子感受世界名曲的魅力,让每个幼儿都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提高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使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经验,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快乐的音乐》活动。

  活动目标:

  1、结合自己的日常经验,感受乐曲节奏的欢快、热情。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2、能将这种感受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

  3、乐于运用身势大胆表现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CD

  重点难点:

  感受乐曲节奏的欢快、热情。

  活动过程:

  一、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非常快乐的事情时,你会有什么样的表情?会用什么动作来表现你的快乐?

  a)谈谈日常生活中快乐的节奏。

  b)欣赏音乐《拉德斯基进行曲》

  c)再次倾听,并介绍音乐背景。

  d)第三遍欣赏音乐,仔细分辨。

  二、这是一首什么样的乐曲?你听了以后感觉怎么样?

  三、这首曲子什么地方强劲有力些?什么地方又优美柔和些?

  四、幼儿在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延伸活动:

  鼓励幼儿在活动区中,用绘画、手工等方式表现音乐内容。

  相关信息:

  乐曲介绍

  《拉德斯基进行曲》,管弦乐曲,作者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这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大概是世界上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进行曲,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

  但此曲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这首曲子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题献给拉德斯基将军的,德斯基是奥地利的陆军元帅,从1815年至1831年,他在威登伯克、隆巴等地任骑兵总司令。拉德茨基积极维护奥地利帝国殖民统治,曾率领军队侵略邻国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北部任总督多年。从德、奥出版的历史书看,拉德茨基被视为英雄式的人物,而在意大利则认为他是一个侵略者。老约翰?施特劳斯所写的这首进行曲正是炫耀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和拉德茨基的威风。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对这支曲子所歌颂的人并不感兴趣。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常见的版本还有为管乐队所作的改编曲。这里选用的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结束时《拉德斯基进行曲》的`录音片段,为管弦乐曲。

  这首曲子由对比鲜明的两部分构成。强劲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题,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队步兵时而轻快时而有力的走过大街(片段1)。反复一遍之后,音乐经过一个全乐队齐奏的过渡句,随后出现的是与前面主题相对比的轻柔主题,优美动听(片段2)。音乐最后在反复第一部分的主题后结束。

  活动反思:

  本次音乐律动所选用的乐曲就是《拉德斯基进行曲》,这首乐曲有着明显的进行曲风格,很适宜在行进中模仿律动。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引出音乐都是有节奏的、要跟着音乐的节奏走路。教师在引导个别幼儿示范,要求其他幼儿边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集体做动作。充分调动幼儿自主探索学*的积极性,从而发现音乐的节奏感。

  不足之处:

  没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多巩固,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活动不单单是一节音乐,更多的是在音乐活动中渗透了教师整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的取向。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5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熟悉舞蹈音乐及动作结构,学*跟随音乐跳集体舞。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6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熟悉节奏,知道乐曲分为三段,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能与同伴合作设计图谱,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不同乐段的不同节奏,并尝试用乐器为音乐伴奏。

  3.体验与同伴合作用乐器为音乐进行伴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活动的重点是:熟悉掌握2/4拍节奏,体验与同伴合作用乐器为音乐进行伴奏的乐趣。

  2.活动难点是:能与同伴合作设计图谱,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不同乐段的不同节奏,并尝试用乐器为音乐伴奏。

  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目标我在课前做了以下准备:

  物质准备:《孤独的牧羊人》音乐、图谱、打击乐器。知识经验准备:提前让幼儿试听歌曲,对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课件,提问:小朋友,看,我们今天来到了哪里?(羊村)是谁出来欢迎的我们?(喜羊羊、美羊羊、慢羊羊)

  2.师小结:今天青青草原要召开运动会,小羊们在准备运动会的开幕入场式,开幕式要跟着好听的`音乐进行走队,也想邀请我们参加,想去吗?(想)

  (二)完整欣赏音乐,知道乐曲名称,初步感受乐曲节奏。

  1.完整欣赏音乐,提问:知道这首音乐叫什么名字吗?(《孤独的牧羊人》)

  2.师:知道什么事牧羊人吗?

  3.师小结:牧羊人就是保护小羊不受伤害,如果羊村有这样一位牧羊人就再也不用害怕大灰狼啦,入场式要跟着好听的音乐进行走队,现在我们跟着音乐试试吧。

  (三)再次欣赏音乐,将幼儿分组,用踏步的方式探索不同的节奏。

  1.教师将幼儿分成三组(喜羊羊组、美羊羊组、慢羊羊组)请幼儿跟着音乐想着自己扮演的小羊,根据小羊的特点进行踏步,探索节奏。

  2.请幼儿示范自己小羊跟着音乐走出的节奏。

  3.师小结:慢羊羊节奏是X-IX-I美羊羊节奏是XXI--I喜羊羊节奏是XXIXXI

  (四)幼儿探索设计图谱,并合作用踏步的形式演奏图谱。

  1.师:村长要求我们的图谱是第一段轮流走,第二段两队配合走,第三段再次轮流走。

  2.幼儿根据要求分组制作图谱。

  3.尝试跟着音乐和图谱分段练*。

  4.幼儿共同合作完整的按照图谱进行踏步。

  (五)运用乐器为歌曲伴奏,体验同伴合作为乐曲伴奏的乐趣。

  1.分配乐器:村长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听的乐器为音乐伴奏,我们一起分配一下吧!(喜羊羊:响板;美羊羊:铃鼓;慢羊羊:碰铃)

  2.幼儿跟着音乐运用乐器完整的为乐曲进行伴奏。

  (六)活动结束:

  师小结:在小朋友乐器的演奏下,这首《孤独的牧羊人》变得更美妙了,孤独的牧羊人再也不孤独啦,让我们拿着好听的乐器回到教室为其他小朋友演奏一下吧!

  大班打击乐《孤独的牧羊人》课后反思

  《纲要》中提出:给予孩子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现对本节活动进行以下反思:

  1.创设青青草原举行运动会的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情境下,幼儿跟随音乐他不做动作,兴趣比较积极。

  2.用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在熟悉音乐旋律的基础上,让幼儿用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孩子们很轻松的找到了很多很多的节奏形式。跟随音乐的旋律,孩子们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是,孩子们对音乐的表现力非常强。

  3.出示设计图谱环节,孩子们兴趣很高,接受的非常快,所以也能够比较快的接受和跟随图谱打出节奏。

  4.打击乐环节中孩子们也是轻松的跟下来,演奏的很精彩。

  教育活动的亮点:师生互动配合默契,幼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教师积极准备充分,细致,对孩子的把握到位。

  教育活动的缺点:活动目标比较简单,缺少挑战性,如若在加大一些难度,更能够吸引孩子。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7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孤独的牧羊人》课前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8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体验歌曲创作中的约德尔手法,尝试用轻松快乐的情绪演唱歌曲中的衬词部分。

  活动准备

  1.《DO—RE—MI》《孤独的牧羊人》音乐CD及伴奏音乐。

  2.《音乐之声》视频《孤独的牧羊人》片段。

  3.画笔、纸;牧羊人、田野、城里人、王子、农夫、餐桌、啤酒、穿红裙子的小姑娘、带围裙的妈妈图片。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听《do—re—mi》,介绍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它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引出《孤独的牧羊人》。

  2.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的名称《孤独的`牧羊人》,理解孤独的意思。

  (2)完整欣赏中文版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部分,接着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幽默诙谐的曲风。

  3.画图谱、贴形象,分段欣赏歌曲。

  (1)欣赏歌曲第一段。见识随音乐贴牧羊人、田野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在衬词部分教师可画的螺旋线表示约德尔调)

  (2)欣赏歌曲第二段:教师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哟普而看图谱跟唱衬词。

  (3)欣赏歌曲第三段。出示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4)教师幼儿对唱歌曲。教师唱歌曲叙述部分,幼儿演唱衬词部分。

  4.随歌曲两两结伴自由跳圆圈舞,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听音乐演唱或表演歌曲,体验快乐情绪的传递。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9

  一、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乐曲诙谐、轻快、活泼、生动的情绪。

  2、通过为歌曲创设情景,表现童话般的意境,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3、体验美国乡村歌曲的唱法,了解音乐剧的知识。

  二、教学难点:

  可以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歌曲不同的情绪。

  三、教具准备:磁带 CD PPT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a、听《do re mi》踏步拍手进教室。

  b、练声曲:《do re mi》

  师:同学们,do re mi fa sol la si是我们的音乐小伙伴,一起来唱一唱“do re mi”,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符,一起唱起来吧!

  (学生演唱《do re mi 》)

  2、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a、导入:

  师:真棒!哪个同学知道这首歌曲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呢?

  生:《音乐之声》。

  师:对!它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美国电影,由同名音乐剧改编,曾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音响等五项大奖!那它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家庭教师和七个孩子的故事……

  师:说的很好!这是一个发生在奥地利的真实故事,善良美丽的见*修女玛丽亚,来到退役海军军官特拉普上校家担任家庭女教师,她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方法,对7个调皮的孩子进行启发及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产生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了特拉普上校的爱情。刚才同学们所听到的这首《哆来咪》就是这名女教师与那7个孩子所演唱的。

  2、初听:

  师:很好!那就一起来欣赏这首《孤独的牧羊人》,边听边想想,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诙谐,幽默,欢快。

  师:真好!那在影片中,它描写的是什么故事呢?

  生:玛利亚和孩子们一起在做木偶戏表演。

  1、复听:

  2、师:真聪明!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精彩的表演吧!

  再想想歌曲中最吸引你的是哪几句?

  *观看影片中木偶戏的片断

  生: “来咿噢嘟。”一会儿高音,一会儿低音。

  师:你可以简单的模仿一下吗?

  (学生模仿真假声的交替唱)

  师:非常好!那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学生拍手唱衬词)

  师:好极了!其实这是一种叫作“蓝色约德尔”(yodel)的乡村歌曲唱法。

  它的特点是真声、假声不断的交替,一会儿高八度,一会儿低八度,形成了一个奇特的音响效果,让人觉得特别有趣。

  我提议我们一起来为这段木偶戏配音,唱一唱这几句,好不好?

  生:好!

  *一边观看木偶戏,一边唱一唱最有趣的几句。

  4.学*歌词:

  师:那木偶戏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为什么叫他孤独的牧羊人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朗读PPT第一段歌词)

  生:只有他一个人在唱歌。

  师:恩,那后来呢?他的心情有没有发生变化?

  (朗读PPT第二段歌词)

  生:欢快!不孤独了,因为有许多的人都在听他唱歌了。

  师:很好!让我们再看下去。

  (朗读PPT第三段歌词)

  5.了解歌曲旋律:

  师:我们也来做一回快乐的牧羊人吧。一起来唱一唱歌曲的第一段。

  *学唱歌曲的第一段。

  6.再听《孤独的牧羊人》表演全曲

  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不同的段落,听听看全曲主歌部分一共有几段?

  三、小结,下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音乐之旅就快接*尾声了。在今天的旅途中,你们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生:了解了音乐剧……

  师:修女玛丽亚用音乐唤起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以及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如果你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那么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最快乐的人!

  让我们唱着《do re mi》结束今天的音乐之旅。

  (唱着《do re mi》,离开教室)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10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活动反思:

  上本课时,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和学生一道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旋律模唱、体态律动、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大家在举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创造性表演中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构思清楚,能从不同角度设计、穿插多种学*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张扬。在愉悦的学*气氛中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并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3、积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的学*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教学的民主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学会学*,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不足的是,

  1、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受乐曲的幽默和约德尔调的风格,所以拓展时选择影片中具有活泼快乐情绪的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情绪,逐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约德尔调的歌曲作为拓展欣赏曲目,效果会更好些。

  2、课堂容量较大,有些环节学生探究的不够深入。

  小百科: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五)份(扩展3)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实用五份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 1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旋律,能够随音乐拍出基本节奏,并能够用肢体动作表现。

  2、能够运用乐器随音乐演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4、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孤独的牧羊人》,音乐图谱,打击乐器。

  【活动重难点】

  根据音乐图谱,有节奏的演奏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了解音乐

  在音乐《孤独的牧羊人》的背景下,教师带领幼儿走进教室,简单介绍音乐。

  二、利用动作,感受音乐

  1、欣赏音乐,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

  2、个别演示表现音乐节奏的动作。

  3、结合笑脸图谱,感受音乐的节奏。

  4、根据图谱提示,跟随音乐进行动作演奏。

  5、分声部演奏。

  三、打击乐器,表演音乐

  1、整体演奏音乐

  2、按教师指挥分声部演奏音乐。

  活动反思

  《纲要》中提出:给予孩子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1、熟悉音乐

  让幼儿在音乐背景下走进教室,初步感受,进而引领他们专注的倾听音乐的节奏。

  2、用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

  在熟悉音乐旋律的基础上,让幼儿用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孩子们很轻松的找到了很多很多的节奏形式:拍腿、拍手、点头、打口哨、打响指……

  3、跟随音乐的旋律,孩子们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是,孩子们对音乐的表现力非常强。

  4、出示图谱环节,孩子们接受的非常快,对笑脸所代表的意义很快就理解了。所以也能够比较快的接受和跟随图谱打出节奏。

  5、打击乐环节中孩子们也是轻松的跟下来,演奏的很精彩。

  教育活动的亮点:

  师生互动配合默契,幼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教师积极准备充分,细致,对孩子的把握到位。

  教育活动的缺点:

  活动目标比较简单,缺少挑战性,如若在加大一些难度,更能够吸引孩子。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 2

  一、预设目标

  1、继续欣赏乐曲,体会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幼儿已经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幼儿已经熟悉这首乐曲的旋律。

  (二)物质准备:

  1、音乐《孤独的牧羊人》。

  2、自制打击乐图谱、乐器标记图。

  3、打击乐器若干(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完整的欣赏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一遍。

  提问:

  1、前两天我们一起听了一首曲子,谁还记得叫什么名字?《孤独的牧羊人》。

  2、孤独的牧羊人在放牧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羊群里有大羊有小羊,刚到山坡下,他的羊看到青草一下子都跑了,大羊跑,小羊追,牧羊人这下可着了急,为什么呢?他怕羊跑丢了,于是他拿着牧羊鞭连忙追过去,你们猜他追上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看图谱学*节奏儿歌,并分组通过肢体动作练*节奏型。

  1、看图谱,读儿歌熟悉节奏型。

  ①、教师示范看图谱读节奏儿歌。

  前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追 0 0 |

  B段: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 起 | 小皮 鞭0 |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起 小皮 | 鞭0 0 |

  间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追呀追呀 追 上 | 了 0 0 ||

  ②、看图谱练*读节奏儿歌。

  师:我知道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那你们可以帮他一起追他跑掉的羊吗。牧羊人说了,只有学会了这首儿歌,才可以啊。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儿歌用最快的时间学会。我们来试一试。

  ③、听音乐练*读节奏儿歌。

  师:加上音乐来一次好不好?

  2、分组练*用肢体动作打节奏。

  ①、一起确定4种角色的身体动作。

  师:我来看一看图谱上有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皮鞭,现在我们要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羊,小羊,牧羊人和皮鞭,比如大羊可以用拍腿动作来表现,谁来说一说小羊用什么动作?牧羊人用什么动作?挥皮鞭用什么动作?好的我们一起说着儿歌试一试。

  ③、分组尝试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师:好我们现在分成四组,大羊组,小羊组,牧羊人组和挥鞭组,到谁的时候谁做动作。

  (三)、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并分组进行演奏

  1、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师:终于追上了,牧羊人要庆祝一下,你们瞧他还带来了乐器呢,看看都有什么? (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师: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鞭分别应该用哪种乐器演奏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综合幼儿建议在图谱上贴上相应的乐器图片,并一起尝试。)

  2、分组进行乐器演奏练*

  ①幼儿自由选择乐器。

  ②分组练*运用乐器看图谱练*演奏。

  3、尝试看指挥分组演奏乐曲

  教师跟随音乐指挥,幼儿看指挥集体演奏。

  活动延伸:

  师:牧羊人说今天他一点也不孤独因为有小朋友们为他演奏,他的大羊和小羊也为他跳舞呢,他还说演奏时再可加入一种乐器会更好听,你们猜猜是什么乐器,好的,下一次我就把它带来跟小朋友一起演奏好不好?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 3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活动反思:

  上本课时,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和学生一道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旋律模唱、体态律动、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大家在举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创造性表演中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构思清楚,能从不同角度设计、穿插多种学*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张扬。在愉悦的学*气氛中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并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3、积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的学*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教学的民主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学会学*,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不足的是,

  1、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受乐曲的幽默和约德尔调的风格,所以拓展时选择影片中具有活泼快乐情绪的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情绪,逐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约德尔调的歌曲作为拓展欣赏曲目,效果会更好些。

  2、课堂容量较大,有些环节学生探究的不够深入。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 4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熟悉舞蹈音乐及动作结构,学*跟随音乐跳集体舞。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 5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课前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小百科: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五)份(扩展4)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菁华3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1

  知识与技能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对比的写法,探究本文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重点

  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

  通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默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学生

  课文预*,了解写作背景。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1.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记叙了“牧羊人” 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2.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

  (1)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改牧羊为养蜂,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

  (3)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机,变得富饶。

  1.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2.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种了多少年的树?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3.课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4.“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这几句话表现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5.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环境描写,从餐具、地板、枪、炉子、热汤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牧羊人”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

  教师小结:

  牧羊人是一个心存善念、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甘为他人奉献的人。

  (3)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颗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地盖”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4)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

  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5)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运用动作描写,“轻轻地放”“仔细地盖”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种树的认真,也蕴含着我对“牧羊人”的敬佩。

  6.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句话的含义。

  “毁灭”指一战二战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指“牧羊人”植树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含蓄地表明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对牧羊人植树深切地赞美之情。

  7.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牧羊人的崇高品质,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第二部分(第2~20自然段):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突出了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21自然段):高度评价牧羊人无私而善良的举动,抒发敬佩之情。呼应开头。

  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个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2.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3.夹叙夹议,叙议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头,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植树的牧羊人赞美牧羊人——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三见牧羊人一见:选橡子、种橡树二见:高原上满是树木三见:废墟充满生机与活力再赞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积极乐观

  本文通过三次去高原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来赞美牧羊人心存美好、坚持不懈来改变贫弱的生存环境的品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分析抒情或议论的部分以及对高原的景物描写,指导学生品析对牧羊人的描写,深入理解文章中心。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突出人物品质,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全文以叙事为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议论点题。这种议论与叙述的有机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值得悉心体会。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过渡到初中,基础较为薄弱,但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教师应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品读文本,交流互动。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情感。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图片,对话导入

  二、默读课文,探寻奇迹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这片土地出现了怎样的奇迹。

  明确:原先,这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荒野。

  然后,这里像一块铺在高原上的“地毯”。

  后来,这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

  三、跳读课文,走进奇迹创造者

  1.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奇迹创造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荒漠变成绿洲的。

  例句:(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在仔细盖上泥土。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棵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有将*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3)他说,这块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总结:他是有信念、执着坚持、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

  2.圈点勾画出“我”对牧羊人评价的句子,体会“我”对他的情感。

  四、寻找身边的“奇迹”创造者

  根据【链接】说说你的看法,并分享给你的小组。

  五、小结:愿我们都能做这样的牧羊人,种植希望、播下幸福,成为“奇迹”的创造者。

  六、作业布置:写一写,你知道的“奇迹”创造者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一个你身边的牧羊人。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七、板书:

  荒地 绿洲

  (对比)

  (执着、乐观 )老人

  八、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小说,虽然小说以人物为中心,可本文语言较为简单,可不必一个一个句子分析。本课以“奇迹”为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整个过程较为连贯。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3

  教学目标

  1、锻炼默读能力,以较快的速度默读全文,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理清文章叙事思路。

  2、通过细致阅读,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知牧羊人精神内涵。

  3、理解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懂得做一个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人。

  教学重点:

  锻炼默读能力,快速把握文章大意及思路;理解牧羊人形象,感知牧羊人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牧羊人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懂得做一个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人。

  教学准备:

  制作学案、课件,准备可擦式答题板(5个),准备闯关奖励的小星星(约50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分钟)

  导语: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荒原上种树,凭自己的一双手,种出了一片森林,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让·乔诺的绘本故事《植树的牧羊人》,认识这位在作者心里和上帝一样伟大的牧羊人。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

  二、超级闯关

  闯关预热:分组,解说闯关规则。(1分钟)

  第一关:我快故我行

  关卡任务:以较快速度默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根据默读,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

  (谁)在( )(哪里)几十年如一日的( )(什么事),把荒漠变为( ),让住在这里的人过上了( )的生活。

  时间:5分钟

  第二关:我思故我明

  关卡任务一:

  文中着重写了“我”几次见牧羊人?(在文中找出三见牧羊人的时间,据此找到三见牧羊人的相关段落,用自然段序号标示出起止。)

  时间:3分钟

  关卡任务二:

  三见牧羊人,“我”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默读相关段落,找关键词来概括。)

  时间:8分钟(此关任务结束后,展示绘本中的对比图片。)

  关卡任务三:

  作者是怎么评价这位牧羊人所做的事?(从文中找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时间:2分钟

  关卡任务四:

  作者为什么这样评价?——为什么说这是“最了不起的奇迹”“上帝才能够做到的事”?(学生独自思考后,小组讨论,一人记录组员的答案,用最简洁的词句写在答题板上。)

  时间:3分钟

  关卡任务五:

  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最能够概括牧羊人的精神?

  (开头第一段的句子,抓住“长期观察”、“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给世界留下许多”、“难得的好人”等关键词。)

  时间:3分钟

  第三关:携手凌绝顶

  任务:牧羊人被评为“感动世界的好人”,请小组合作为牧羊人写一则颁奖词。

  时间:6分钟

  (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安排代表朗读作品,评选出最佳作品。)

  闯关结束,根据每组获得的小星星的数量,确定冠军小组。

  三、拓展延伸——我能做点什么……

  作为孩子,我们暂时可能没法像这个牧羊人一样为地球创造一份奇迹,但我们的双手,是不是也可以为改善地球环境做点什么?

  (多媒体展示当今社会人们破坏环境及环境恶化的相关图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现在和将来能为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主动承担一点什么,培养他们勇于担当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时间:5分钟

  四、课堂小结。(3分钟)

  五、布置作业。(1分钟)

  课外阅读《植树的牧羊人》原著(绘本)。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五)份(扩展5)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十)份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1

  一、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乐曲诙谐、轻快、活泼、生动的情绪。

  2、通过为歌曲创设情景,表现童话般的意境,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3、体验美国乡村歌曲的唱法,了解音乐剧的知识。

  二、教学难点:

  可以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歌曲不同的情绪。

  三、教具准备:磁带 CD PPT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a、听《do re mi》踏步拍手进教室。

  b、练声曲:《do re mi》

  师:同学们,do re mi fa sol la si是我们的音乐小伙伴,一起来唱一唱“do re mi”,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符,一起唱起来吧!

  (学生演唱《do re mi 》)

  2、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a、导入:

  师:真棒!哪个同学知道这首歌曲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呢?

  生:《音乐之声》。

  师:对!它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美国电影,由同名音乐剧改编,曾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音响等五项大奖!那它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家庭教师和七个孩子的故事……

  师:说的很好!这是一个发生在奥地利的真实故事,善良美丽的见*修女玛丽亚,来到退役海军军官特拉普上校家担任家庭女教师,她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方法,对7个调皮的孩子进行启发及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产生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了特拉普上校的爱情。刚才同学们所听到的这首《哆来咪》就是这名女教师与那7个孩子所演唱的。

  2、初听:

  师:很好!那就一起来欣赏这首《孤独的牧羊人》,边听边想想,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诙谐,幽默,欢快。

  师:真好!那在影片中,它描写的是什么故事呢?

  生:玛利亚和孩子们一起在做木偶戏表演。

  1、复听:

  2、师:真聪明!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精彩的表演吧!

  再想想歌曲中最吸引你的是哪几句?

  *观看影片中木偶戏的片断

  生: “来咿噢嘟。”一会儿高音,一会儿低音。

  师:你可以简单的模仿一下吗?

  (学生模仿真假声的交替唱)

  师:非常好!那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学生拍手唱衬词)

  师:好极了!其实这是一种叫作“蓝色约德尔”(yodel)的乡村歌曲唱法。

  它的特点是真声、假声不断的交替,一会儿高八度,一会儿低八度,形成了一个奇特的音响效果,让人觉得特别有趣。

  我提议我们一起来为这段木偶戏配音,唱一唱这几句,好不好?

  生:好!

  *一边观看木偶戏,一边唱一唱最有趣的几句。

  4、学*歌词:

  师:那木偶戏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为什么叫他孤独的牧羊人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朗读PPT第一段歌词)

  生:只有他一个人在唱歌。

  师:恩,那后来呢?他的心情有没有发生变化?

  (朗读PPT第二段歌词)

  生:欢快!不孤独了,因为有许多的人都在听他唱歌了。

  师:很好!让我们再看下去。

  (朗读PPT第三段歌词)

  5、了解歌曲旋律:

  师:我们也来做一回快乐的牧羊人吧。一起来唱一唱歌曲的第一段。

  *学唱歌曲的第一段。

  6、再听《孤独的牧羊人》表演全曲

  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不同的段落,听听看全曲主歌部分一共有几段?

  三、小结,下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音乐之旅就快接*尾声了。在今天的旅途中,你们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生:了解了音乐剧……

  师:修女玛丽亚用音乐唤起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以及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如果你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那么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最快乐的人!

  让我们唱着《do re mi》结束今天的音乐之旅。

  (唱着《do re mi》,离开教室)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2

  【教学目标】

  1、能情绪愉快地用不同速度,不同音色表现歌曲中衬词部分,并能按不同角色的形象,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2、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协调与快乐。

  3、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4、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歌曲。

  【教学准备】

  1、电视机、影碟机、电影《音乐之声》片断。

  2、录音机、《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伴奏带。

  3、《牧羊人》图谱一张

  【教学过程】

  (一)听《牧羊人》音乐,自由用各种动作跳进活动室。

  (二)看录像,了解歌曲内容,引起学唱兴趣。

  1、听了刚才的音乐,你有什么感觉?

  2、第二次听有歌词的音乐一遍。你知道她在唱什么吗?不过有一句我们可以先来学一学,它是这首歌的衬词。

  3、根据图示学唱衬词部分。

  (三)欣赏歌曲,并初步学唱衬词。

  (四)出示图片,教师教唱歌曲。引导幼儿在回答中理解歌词,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整理歌词,并学唱歌曲

  1、图片上的人是谁?它在什么地方?

  2、他在干什么?

  3、又有谁来了?

  (五)对不同角色的衬词部分进行处理。

  1、引导幼儿用不同音色演唱衬词

  (1)牧羊人在很高的地方唱歌,你觉得他的声音应该怎么样?

  (2)老山羊年纪一大把,它唱起歌来会怎么样?

  (3)小山羊最可爱了,它的声音我们也来学一学

  2、以游戏形式,分角色演唱衬词部分。

  (六)即兴打击乐演奏,充分感受乐曲旋律。

  今天我们又唱又跳,又看录像又打击乐器,这首好听的歌曲就叫做《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难点在角色表演中解决了,又利用图谱教学让幼儿轻松的记住了歌词和二分音符,因为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目标达到了所以幼儿能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歌唱的兴趣,透过幼儿动听的歌声,准确的节奏,我们一起享受到了音乐赋予生活的情趣,我想这就是艺术活动最大的乐趣。

  小百科:牧羊:牧羊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活动之一,在农业系统中属于畜牧业的一种,其生产成品以羊毛或羊奶为主。一般而言,羊群非常依赖牧羊人的饲养和保护,或由牧羊人的带领下寻找新的草场觅食。而牧羊业仍旧是欧洲、美洲和大洋洲部分传统农业地区的主要产业和经济来源。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3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课前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小百科: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4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活动反思:

  上本课时,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和学生一道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旋律模唱、体态律动、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大家在举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创造性表演中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构思清楚,能从不同角度设计、穿插多种学*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张扬。在愉悦的学*气氛中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并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3、积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的学*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教学的民主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学会学*,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不足的是,

  1、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受乐曲的幽默和约德尔调的风格,所以拓展时选择影片中具有活泼快乐情绪的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情绪,逐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约德尔调的歌曲作为拓展欣赏曲目,效果会更好些。

  2、课堂容量较大,有些环节学生探究的不够深入。

  小百科: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5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3.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4.初步学*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音乐视频、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引出歌曲

  组织幼儿听歌曲《叨来咪》做律动,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吗?”

  师: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让幼儿理解“孤独”的意思。

  师:那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很可怜)那我们现在来听一下《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看看歌中的牧羊人是不是像小朋友说的那样?播放视频,听了这首歌后,你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吗?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没听出来,没关系,我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感觉自己特别孤单,就来到山顶上唱歌“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歌声嘹亮,城里的人们在远处就听到了这好听的声音,这时候城边的王子、挑扁担的农民、餐桌旁的人们、喝啤酒的人们都听到了他的歌声,这时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听到牧羊人的歌声后,也用相同的歌声回应他。

  现在咱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务的哦。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请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作好准备)

  (三)出示相应的图片,分段欣赏歌曲,知道快乐的方法

  1.欣赏歌曲第一段。师随音乐贴牧羊人等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提问: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快乐的)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过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2.欣赏歌曲第二段。师随音乐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牧羊人的歌声都把谁吸引过来了?他们都听到了什么歌声?

  3.欣赏歌曲第三段。师随音乐贴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谁用歌声回应了牧羊人?怎样唱的?

  4.小结。

  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呢?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5.播放歌曲,师幼边唱边跳,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做一个快乐的牧羊人吧?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6

  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欣赏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孤独的牧羊人》,并进行简单的创作表演。这首歌曲轻快活泼,描写了勤劳可爱的牧羊人辛勤地劳动,他用自己嘹亮明快而动听的歌声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歌曲中大量运用了假声演唱的衬词称之为“约德尔调”,诙谐幽默而生动活泼。

  音乐教学首先是审美教育,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展现的美,感受音乐作品所表现的节奏的美、旋律的美、歌词的美、人声的美、意境的美……并且懂得这样的美,欣赏这样的美,进而感悟音乐所表达的生活的美,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在这堂课中,无论是听赏、学唱还是表演歌曲都以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欢快的情绪,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目的的。

  教学内容

  1、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2、创编情景表演《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在欣赏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孤独的牧羊人》过程中,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和童话般的生动意境,能够象牧羊人一样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

  2、通过跟唱、哼唱轻松活泼的“约德尔调”,进行小组合作表演,分配角色,体验歌曲情绪与风格。

  3、用体验、想象、即兴表演等方法,在听、唱、创作的过程中,感受了解《孤独的牧羊人》的轻松活泼的“约德尔调”的风格特点;并能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即兴表演。

  教学重难点

  感受乐曲《孤独的牧羊人》诙谐、轻快、生动的情绪,为歌曲创设情景,表现童话般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音乐之声》中《孤独的牧羊人》、《do re mi》影像片段。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1.单元诗导入

  二、游戏:跳房子,按口令准确地跳到五线谱上

  三、根据《do re mi》唱的唱名进行游戏。

  二、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一)欣赏影片片断《孤独的牧羊人》(原版),介绍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作者及简单的故事情节,初步感知歌曲的诙谐幽默、活泼欢快的情绪。

  (二)复听《孤独的牧羊人》(中文版),初步感受歌曲表现的意境。

  1.歌词里唱了些什么?

  2.演唱的歌曲的歌词比较书本上的歌词多了怎样的衬词?有了这些衬词使歌曲情绪有何变化?

  3.学一学衬词的唱法。

  (三)再听

  1.听女中音版本的《孤独的牧羊人》,根据歌曲编个牧羊人的小故事。

  2.口哨音乐《孤独的牧羊人》作背景音乐,边哼唱边分组创编情景表演。

  3.分组进行表演,师生评述。

  (四)拓展

  1.简单了解作曲家罗杰斯,愉快地演唱《孤独的牧羊人》

  2.观赏片中欢快的歌曲《do re mi》。

  (五)课堂小结邀请学生搜集幽默风趣的歌曲和乐曲。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主题是“来跳舞”,选择的是几首具有活泼欢快情绪的音乐作品,其中两首欣赏曲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就是诙谐幽默。作品的欢快活泼诙谐幽默正是崇尚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的表现,所谓《孤独的牧羊人》其实并不孤独,所以在本课中注重对情绪的感受,不管是听赏游戏还是创作表演都力求让学生感受一种快乐的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受乐曲的幽默和约德尔调的风格,所以拓展时选择影片中具有活泼快乐情绪的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情绪,逐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约德尔调的歌曲作为拓展欣赏曲目,效果会更好些。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7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活动反思:

  上本课时,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和学生一道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旋律模唱、体态律动、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大家在举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创造性表演中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构思清楚,能从不同角度设计、穿插多种学*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张扬。在愉悦的学*气氛中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并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3、积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的学*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教学的民主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学会学*,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不足的是,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8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旋律,能够随音乐拍出基本节奏,并能够用肢体动作表现。

  2、能够运用乐器随音乐演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4、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孤独的牧羊人》,音乐图谱,打击乐器。

  【活动重难点】

  根据音乐图谱,有节奏的演奏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了解音乐

  在音乐《孤独的牧羊人》的背景下,教师带领幼儿走进教室,简单介绍音乐。

  二、利用动作,感受音乐

  1、欣赏音乐,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

  2、个别演示表现音乐节奏的动作。

  3、结合笑脸图谱,感受音乐的节奏。

  4、根据图谱提示,跟随音乐进行动作演奏。

  5、分声部演奏。

  三、打击乐器,表演音乐

  1、整体演奏音乐

  2、按教师指挥分声部演奏音乐。

  活动反思

  《纲要》中提出:给予孩子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1、熟悉音乐

  让幼儿在音乐背景下走进教室,初步感受,进而引领他们专注的倾听音乐的节奏。

  2、用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

  在熟悉音乐旋律的基础上,让幼儿用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孩子们很轻松的找到了很多很多的节奏形式:拍腿、拍手、点头、打口哨、打响指……

  3、跟随音乐的旋律,孩子们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是,孩子们对音乐的表现力非常强。

  4、出示图谱环节,孩子们接受的非常快,对笑脸所代表的意义很快就理解了。所以也能够比较快的接受和跟随图谱打出节奏。

  5、打击乐环节中孩子们也是轻松的跟下来,演奏的很精彩。

  教育活动的亮点:

  师生互动配合默契,幼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教师积极准备充分,细致,对孩子的把握到位。

  教育活动的缺点:

  活动目标比较简单,缺少挑战性,如若在加大一些难度,更能够吸引孩子。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9

  活动目标:

  1、体验师幼合作、同伴合作演唱的快乐。

  2、尝试用不同的音色表现歌曲中的衬词部分。

  3、根据动作及图谱中音符的高低位置,唱准衬词节奏和旋律,并按不同角色形象用相应歌声演唱。

  活动准备:

  1、图片:牧羊人、山羊爷爷、小山羊各一张

  2、音符、旋律图谱

  活动过程:

  一、练声部分

  ——引导幼儿边看黑板上的台阶边随琴声自由想出一种好听的声音进行歌曲中衬词部分的节奏练唱。

  二、结合歌名导入,引导幼儿初步欣赏歌曲。

  1、教师根据事先出示好的图片谈话导入

  ——“有一位牧羊人喜欢在山上唱歌,他的歌声很好听很嘹亮,但是他每次都觉得很孤独,因为没有朋友和他一起唱,今天方老师请来了两个朋友和他一起演唱,我们听听是谁来和他一起唱了呢?”

  2、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分别出示图片并引导幼儿再次欣赏歌曲。

  ——“他们唱了什么?”

  3、尝试用手、脚动作表现每句衬词处节奏,引导幼儿重复欣赏歌曲,掌握衬词节奏及旋律。

  三、学唱歌曲部分。

  1、出示衬词图谱,引导幼儿自主理解图谱并学唱衬词。

  ——“你们想和他们一起唱吗?那这一句唱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试试吧!”(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学唱衬词部分。)

  2、引导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解决困难。

  3、引导幼儿用不同的音色表现山羊爷爷和小山羊的声音。

  ——“如果你是山羊爷爷(小山羊),你会怎么唱这一句呢?”

  ——幼儿听琴声自由尝试表现

  ——个别表现

  ——分组自选角色演唱。

  ——完整地演唱歌曲。

  四、师幼分组分角色演唱。

  五、与所有在场老师合作演唱。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10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教案目的: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教案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教案流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五)份(扩展6)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作文范文五份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作文 1

  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这个以熏衣草闻名全球的浪漫地区在当时只是一个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漠。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愤恨、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会只有两万棵树发芽,而这两万棵树中,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

  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不断的种树。因为他觉的有了树,就有了生机,就有了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牧羊人种的树已经小有规模,这个地区有了雾气,开始有水分了。牧羊人依然不停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的这个地区有了溪水,这个地区的风景越来越好,慢慢的就有人开始来这儿旅游了。

  虽然大家都认为这片森林是自然形成的,虽然没有人肯定牧羊人的付出,甚至会有人要求他搬离森林。牧羊人依然不改初衷,坚持不停的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有了水源,气候也变得越来越好,慢慢的开始有人搬到这儿住了,而原来住在这儿的人也变得友善起来,有了村庄,有了泉水,有了儿童的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作文 2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是不是品行出众,你得花数年的时间,还要有好的运气和机会去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的行为没有私心,动机无比慷慨,心中没有存着求回报的念头,而且他还在大地上留下了明显的印记,那么由此认定他是一个品行出众的人,基本错不了。

  1913年的一天,我长途跋涉,来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高原,那是一个位于法国东南部阿尔卑斯山附*被称为普罗旺斯的地方。当我走过这座毫无生机的高原的时候,看见的除了野薰衣草外,就是一片荒山与黄土了。

  我当时正要穿越高原最宽广的地带,3天后,才发现那是一处荒芜的地域。我来到一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搭起帐篷过夜。我的水两天前就用完了,现在得补充一点。想必村落内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道泉水。我真的找到一处泉水的遗迹,不过早已干涸了。

  虽然是骄阳高照的6月,但是我站在这处没有绿荫的高地上,高空的风猛烈地吹下来,没有人能顶得住。风吹袭着这些破旧的房屋,仿佛狮子吃东西时受到干扰而发出的吼叫,我只好另寻他处。

  我走了5个小时,还是找不到水源,看来是没有指望了。高地上到处都很干燥,还有很多杂草。我看到远处有一个耸立的黑色影子,像一株孤立的树干。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我走向那个黑影子,那是一个站立着的牧羊人。在被太阳烤干的地上,还躺着30只绵羊。那个牧羊人递给我一个水壶,我喝了一口。过了一会儿,他领我去山坳中他住的地方,然后从一个天然井中汲出水,水质清澈可口。在这个井口上方,他安装了一个简陋的辘轳。

  牧羊人话很少,这原是独居人都有的特点,但我感觉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在这荒凉的高地,这还真是一番奇遇。这不是一间简陋的木屋,而是一间完全用石块砌成的房子,到处有他自建的痕迹,有他抵达这高原后修复废墟的血汗。屋顶很牢,而且中规中矩,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海浪冲击岸边的声音。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作文 3

  作者第一次见牧羊人,是在1913年,那年牧羊人55岁。作者在荒无人烟的阿尔卑斯山地发现了他,环境险恶,四周全是荒地,光秃秃的,曾经的村庄、教堂、钟楼早已成立废墟。只有牧羊人一人坚守在这片土地上,自给自足,放羊种树。

  六年后,作者再次去见牧羊人,那时他为了不让羊吃树苗,改养蜜蜂,依然坚持种树,此时,1910年种的树已经比作者都高,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有了溪水。

  1945年6月,作者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那时牧羊人已经成了87岁的老人。因为35年的植树生涯,让曾经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高原变成了如今的模样:生机勃勃,干燥的风变成了飘香的微风,废墟上建成了农舍,枫树林里淌着泉水,浇灌着薄荷,一万多人健康快乐的生活。

  牧羊人的成功源于他自身。一丝不苟、*和善良、信念坚定、不求回报、默默奉献、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品质。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作文 4

  《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树的事。

  如果一个人住在荒山野岭那是什么感觉,不是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就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一个人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温馨的家没有了,精神支柱倒塌了,只留下孤零零的自己,心里会是什么滋味,要是你,你会怎么样?要么混混沌沌的过日子,要么站在悬崖边,眼一闭,跳下去,追随自己的亲人而去。

  而作者笔下的牧羊人却不一样,他是一个靠信念活下去的人。虽然遭受了同样的挫折,却没有选择放弃希望。虽然生活抛弃了他,他却一如既往的热爱生活,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生活。有了这个信念,他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他离开了自己的农场,来到荒山野岭,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没有水,废弃的房屋东倒西歪,狂风夹杂着尘土,炽热的阳光烧烤着大地。他来这里干什么?他要在这里种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这个残酷的世界!

  他不觉得孤独,他放了一群羊,养了一只狗。他每天去种100穴橡树,从不间断。他相信,山上有了树,就会有生命。

  为实现他的这个信念,他才坚持不懈。几十年过去了,他的愿望实现了。这里有了森林,有了溪流,有了村子。土地肥沃了,城市里的居民也到这里居住,这里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一个人活着,一定要有一个目标。不能因为生活上遇到了挫折就失去了信心和勇气。《植树的牧羊人》使我深深地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能光想着自己,还应当应当想到别人。母亲给了我生命,社会给了我成长的环境等等,我们从社会上得到了我们需要的,我们也应该要学会回报这个世界。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作文 5

  《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写的是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

  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气,变得富饶。

  这篇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含蓄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⑵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文,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五)份(扩展7)

——植树的牧羊人读书笔记摘抄范文5份

  植树的牧羊人读书笔记摘抄 1

  《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人”在生态链中的角色差异所带来的不同结局。主人公在法国南部阿尔卑斯山脉的普罗旺斯高原穿行,途经一个破败荒废的村庄,村庄泉眼干涸,房屋崩塌,没有一个人。在又一段长途跋涉后,他穿越了几十里昏暗的黄沙漫天的高地,在没有生气人迹罕至的高原见到了一个牧羊人。从牧羊人布菲耶的口中我们得知:主人公看到的村庄之前是人丁兴旺的,村民们靠烧炭砍柴为生。能以伐木烧炭作为生计,可想而知这片土地曾经树木成林,它曾经是人们理想的家园。可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只知砍伐而不知栽种,在有限的资源耗尽后,人们的生活面临困境。为了生计村民们抢夺剩下的为数不多的树木,私欲、争吵、病疫和疯狂伴随着资源的枯绝肆意横行。当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再也找不到任何可利用的东西后,他们选择了离开,留下了一片不毛之地。

  这是影片前面部分对故事的叙述,通过画面的昏黄、风声的呼啸和主人公行走的艰难我们得知这的确是一片已沦为废墟的土地。村庄颓败、房屋坍塌、飞沙走砾,曾经的美好家园成了一片荒原。这是村民们自己种下的苦果,当大自然再也无力承受人类对她的一味索取后,她只能赤裸裸地呈现被人类肆意虐剥的伤痕。环保先锋雷切尔?卡森说:“人在他自己发明的人造世界里走得太远了。他用钢筋混凝土造就了城市,把自己与大地的真实、水的真实和发芽的种子的真实隔离开来。”普罗旺斯高地的人们被利益羁绊后,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而当大自然表现出了她的不可担负后,众人选择了遗弃。这体现出村民缺乏对人与自然持续发展关系的反思,不能正视失去家园的根本原因。

  影片中有明显的对比手法运用。“我”所见到的牧羊人目睹了村庄的变化,默默地选择了以植树来逐渐改变区域的环境。布菲耶老人在放羊之余,前3年种下了10万棵橡树。一战后的第5年,“我”再次去拜访老人,他之前种下的树木已经繁盛如森林,干涸的河床恢复了生机,流水环绕。二战爆发时,老人所栽培的森林险遭采伐,终因地处深山运输不便而免遭此劫。可见这时的森林已具相当规模了。老人年复一年地植树,坚持了*40年,终于他凭借一己之力使被遗弃的高原成为绿洲,良性的生态形成。之前逃离的村民们纷纷回到这里重建家园,昔日的村庄恢复了生机。

  布菲耶老人的行为给身处逆境的人们发人深省的启示。故事的前后有几种转变:从索取到给予、从舍弃到守护、从破坏到重建。在这些转变中,最为重要的是人角色的转变。生态美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伐木烧炭的村民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人人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类是万物的主宰,居于自然之上,可以对生态链上的其他物种进行肆意的虐剥。很显然,这种任意的宰割很快为这片高地带来了生态危机。而牧羊人的行为则暗示着人类中心主义的隐退,要想重建家园,人类必须要思考与自然的关系,改征服、支配自然为尊重顺应自然。将人与自然置于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这个整体中合理存在的一部分,都拥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拥有自身存在的权利。[2] 这即是生物间的关系系统,由它们的互动关联形成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植树的牧羊人读书笔记摘抄 2

  在植树的牧羊人这部作品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伟大,也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渺小。

  仅仅凭这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这一片地方变成森林。如果来一群人砍伐,这片森林照样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但如果每个人都去种树,那这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再想想看,其实只要一万个人中能有一个这样的人,就已经足够好了。

  森林逐年在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草原沙漠化,全球变暖等等,这些问题是不是真的这么难治理呢?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再来看看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个人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人们除了每年植树节去种树作秀之外,也许可以下决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来改变现状。

  我很想把这部作品推荐给朋友们和每一个认识的人去看,这部短片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减少一点污染环境的行为,合起来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无法想象的贡献!

  再来看看现在哪些人的恶劣手段,直到现在大家都在呼吁要环保,有些人喊得更响亮,但实际行为却和嘴里说的大相径庭。要让他去种几棵树,觉得太渺小;手里要有个空塑料瓶之类的,就随手一丢了事。还是那句老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植树的牧羊人读书笔记摘抄 3

  在这篇《植树的牧羊人》中,我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强大,也看出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渺小。

  仅凭艾力泽·布菲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可以把不毛之地化为森林,但如果一个人来滥砍伐它们,它们也照样很快消失。

  他不求回报,即使种下的十万颗橡子中,有十分之九都无法长成,但他还是为了余下的十分之一贡献力量。他一丝不苟,挑橡子时的专注,认真,是其他人都比不了的,也都无法到达的。他还是一个朴实无华的人,他面对我递过来的烟袋,没有顾忌,没有犹豫,果断,却又委婉地回绝了我,却没有令我难堪。

  艾力泽·布菲,几十年如一日,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种树。把这片不毛之地插满“绿色”,可以说是这位老人的目标,他的方向,他的梦想。

  提起梦想,我们不得不说一个也在为梦想拼搏的人———马云。

  支付宝里有个功能,叫“蚂蚁森林”。马云的梦想就是用户在虚拟中种树,每种一棵树,就有工作人员真的在沙漠里种树。三年过去了,马云做到了。正是有着敢于创新,环保的精神,牧羊人和马云都差不多。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棵树小,但一片森林却很大。持之以恒,坚持以往才能取得成功。

  高尚的品质,伟大的精神指引我们做出伟大的创举,干出伟大的事业。我们应当从小做起,学*持之以恒的精神,向牧羊人学*。

  植树的牧羊人读书笔记摘抄 4

  《植树的牧羊人》拍成了30多分钟的一个短片,主要讲了一个牧羊人一直在用他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种树,终于以一己之力,让荒凉的沙漠成为绿洲。整个影片是用画出来的胶片拍摄,塑造了一个孤独但却仍然追求“梦想”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影片中短短30分钟内,就有两三次转换,移动的镜头,让人感觉很晕,但是我依然认为这呈现出来了一种很棒的效果。影片中有一段对小村往事的回忆,抽象且迅速的切换镜头,人一个一个出现,倒着变正的,笔直的变扭曲的,清楚呈现了以前人们的罪恶。这种快节奏的切换,构思非常巧妙。

  电影的构思还体现在环境衬托上。最开始风声大,体现了环境的荒凉与恶劣;后来出现一个小细节:牧羊人辛勤撒着种子,而镜头不断往外扩,小山丘一圈一圈的在旁边,植树的牧羊人变小了,却还是孤零零的。人物的孤独刻画得非常精妙,衬托出了牧羊人的精神,他一心想改变荒漠,就算孑身一人也是无妨。

  电影中人物刻画上做的最成功的是,塑造了一个孤独却不迷茫的牧羊人,塑造了一个伟大的牧羊人;同时,也讽刺了那些当权者,他们从不关心民众,高高在上却不明白到底什么才是人民想要的。人物形象中的真实与荒谬融为一体,对比强烈,刻画得很精彩。

  环境也是一大亮点,最后的一大片树林,翻滚的绿浪,生命的活力,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让人为此感动万分……

  影片完整呈现了原文的内容,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呈现,展现了自己的个性,我非常喜欢!

  植树的牧羊人读书笔记摘抄 5

  今天我看了《植树的牧羊人》,这部电影值得好评。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着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时间,在荒漠中种出了大片树林,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植树的牧羊人》是FredencBack先生1987年出品的一部代表作品,动画的剧本改编自法国作家JeanGrono在1953年出版的同名小说。

  整部动画片充满了诗意,只有短短30分钟,画面比较抽象。开始时,展现了“我”在沙漠中行走的场景,抽象而模糊的背景,使人物和背景快要融为一体。前半段导演使用了一种颜色——接*白色的灰色来描绘整个场景,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片荒芜人烟、被废弃的一块土地。

  到了后半段,开始有色彩的加入,先是淡绿色的树叶,一棵接一棵朦胧的绿树出现,连接成荫,后来蓝色的天空和海洋,棕色的树干,黑棕色的小狗都相继出现。慢慢的,从一片荒芜人烟的土地沙漠变成一片绿洲,色调从单调的灰色变得五彩缤纷。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植树的牧羊人》有几个很有特色的地方。首先,这部电影主要以绘画的方式呈现给观众的——彩铅和淡水彩,风格清新朦胧,具有浓厚的印象派风格。

  其次,这部电影与其他电影不同,它使用了一个很精彩的画面切换,不断在切换,而且切换速度很快,有一种魔幻般的感受。

  影片中还有明显的对比手法运用。例如牧羊人在放羊之余,前三年种下了10万棵树。一战后的第五年,“我”再一次去拜访这位牧羊老人,他之前种下的树已经繁盛如森林一样,干涸的河床恢复了生机,流水环绕。牧羊人多年如一日的付出体现得就非常鲜明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也有很多感慨。人类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人类就是万物的中心,而缺少了对大自然和其他物种的关怀,对大自然缺少敬畏之心,人们无节制地拿去自然资源,然而相应的环境问题随之而来。我觉得,人类要思考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置于一个统一的整体当中。每个生物都是整体中合理存在的一部分,都拥有自己的价值与意义,拥有自身存在的权利。

  这就是我看完《植树的牧羊人》所有的感想了。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五)份(扩展8)

——植树的牧羊人颁奖词优选【五】篇

  植树的牧羊人颁奖词 1

  您,坚持35年种树,创出了一片绿洲,丧子丧妻,独自生活。坚持种树,为世造福,您那种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品质,让人赞赏,您那种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神,让人惊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您已将精神同树结合,成为不灭的历史。

  植树的牧羊人颁奖词 2

  杨尚悦

  您将手中的一缕黄沙,变为漫山绿野。您将袋中的一粒种子,变为参天大树。您用一双手,养育一方人。您用一铁棍,造就一片林。您让生命之舟在荒原远航,您是掌舵人是造物主是守望者。35年坚守,信念从未动摇,一千多米高原,步伐从未停下,您用毕生完成一个工程,您用血汗创造一个奇迹。

  植树的牧羊人颁奖词 3

  钟佩萱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

  舍半生,给茫茫大地,35年创造了绿州

  失妻儿之痛

  您看到了这世界的阴影,但还是面向光明

  积极乐观

  一双手、一个人

  在那片原本干旱荒芜的土地上

  打下一片奇迹

  您是神奇的泉水

  您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坚守使命、默默奉献

  世界上最美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受得到

  植树的牧羊人颁奖词 4

  是谁把干旱无比的地方,变做一片绿洲。一万口人的幸福,都栽在他的手上。干净的农舍,幸福的生活。一双手,一个人。一根铁棍,35年。一个信念,一个奇迹。他总是沉默寡言,

  在但也总是勤勤恳恳。为曾蒙面也将奇迹相见,他就是艾力译·布菲老人。

  植树的牧羊人颁奖词 5

  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

  告诉我们人类有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他,在孤独中植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毅力顽强,默默无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