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五)份

首页 / 教案 / |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1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熟悉舞蹈音乐及动作结构,学*跟随音乐跳集体舞。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2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3、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4、初步学*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音乐视频、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引出歌曲

  组织幼儿听歌曲《叨来咪》做律动,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吗?”

  师: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让幼儿理解“孤独”的意思。

  师:那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很可怜)那我们现在来听一下《孤独地牧羊人》这首歌曲,看看歌中的牧羊人是不是像小朋友说的那样?播放视频,听了这首歌后,你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吗?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没听出来,没关系,我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感觉自己特别孤单,就来到山顶上唱歌“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歌声嘹亮,城里的人们在远处就听到了这好听的声音,这时候城边的王子、挑扁担的农民、餐桌旁的人们、喝啤酒的人们都听到了他的歌声,这时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听到牧羊人的歌声后,也用相同的歌声回应他。

  现在咱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务的哦。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请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作好准备)

  (三)出示相应的图片,分段欣赏歌曲,知道快乐的方法

  1、欣赏歌曲第一段。师随音乐贴牧羊人等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提问: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快乐的)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过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2、欣赏歌曲第二段。师随音乐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牧羊人的歌声都把谁吸引过来了?他们都听到了什么歌声?

  3、欣赏歌曲第三段。师随音乐贴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谁用歌声回应了牧羊人?怎样唱的?

  4、小结。

  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呢?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5、播放歌曲,师幼边唱边跳,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做一个快乐的牧羊人吧?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3

  一、预设目标

  1、继续欣赏乐曲,体会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幼儿已经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幼儿已经熟悉这首乐曲的旋律。

  (二)物质准备:

  1、音乐《孤独的牧羊人》。

  2、自制打击乐图谱、乐器标记图。

  3、打击乐器若干(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完整的欣赏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一遍。

  提问:

  1、前两天我们一起听了一首曲子,谁还记得叫什么名字?《孤独的牧羊人》。

  2、孤独的牧羊人在放牧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羊群里有大羊有小羊,刚到山坡下,他的羊看到青草一下子都跑了,大羊跑,小羊追,牧羊人这下可着了急,为什么呢?他怕羊跑丢了,于是他拿着牧羊鞭连忙追过去,你们猜他追上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看图谱学*节奏儿歌,并分组通过肢体动作练*节奏型。

  1、看图谱,读儿歌熟悉节奏型。

  ①、教师示范看图谱读节奏儿歌。

  前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追 0 0 |

  B段: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 起 | 小皮 鞭0 |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起 小皮 | 鞭0 0 |

  间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追呀追呀 追 上 | 了 0 0 ||

  ②、看图谱练*读节奏儿歌。

  师:我知道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那你们可以帮他一起追他跑掉的羊吗。牧羊人说了,只有学会了这首儿歌,才可以啊。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儿歌用最快的时间学会。我们来试一试。

  ③、听音乐练*读节奏儿歌。

  师:加上音乐来一次好不好?

  2、分组练*用肢体动作打节奏。

  ①、一起确定4种角色的身体动作。

  师:我来看一看图谱上有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皮鞭,现在我们要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羊,小羊,牧羊人和皮鞭,比如大羊可以用拍腿动作来表现,谁来说一说小羊用什么动作?牧羊人用什么动作?挥皮鞭用什么动作?好的我们一起说着儿歌试一试。

  ③、分组尝试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师:好我们现在分成四组,大羊组,小羊组,牧羊人组和挥鞭组,到谁的时候谁做动作。

  (三)、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并分组进行演奏

  1、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师:终于追上了,牧羊人要庆祝一下,你们瞧他还带来了乐器呢,看看都有什么? (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师: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鞭分别应该用哪种乐器演奏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综合幼儿建议在图谱上贴上相应的乐器图片,并一起尝试。)

  2、分组进行乐器演奏练*

  ①幼儿自由选择乐器。

  ②分组练*运用乐器看图谱练*演奏。

  3、尝试看指挥分组演奏乐曲

  教师跟随音乐指挥,幼儿看指挥集体演奏。

  活动延伸:

  师:牧羊人说今天他一点也不孤独因为有小朋友们为他演奏,他的大羊和小羊也为他跳舞呢,他还说演奏时再可加入一种乐器会更好听,你们猜猜是什么乐器,好的,下一次我就把它带来跟小朋友一起演奏好不好?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4

  【教学目标】

  1、能情绪愉快地用不同速度,不同音色表现歌曲中衬词部分,并能按不同角色的形象,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2、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协调与快乐。

  3、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4、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歌曲。

  【教学准备】

  1、电视机、影碟机、电影《音乐之声》片断。

  2、录音机、《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伴奏带。

  3、《牧羊人》图谱一张

  【教学过程】

  (一)听《牧羊人》音乐,自由用各种动作跳进活动室。

  (二)看录像,了解歌曲内容,引起学唱兴趣。

  1、听了刚才的音乐,你有什么感觉?

  2、第二次听有歌词的音乐一遍。你知道她在唱什么吗?不过有一句我们可以先来学一学,它是这首歌的衬词。

  3、根据图示学唱衬词部分。

  (三)欣赏歌曲,并初步学唱衬词。

  (四)出示图片,教师教唱歌曲。引导幼儿在回答中理解歌词,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整理歌词,并学唱歌曲

  1、图片上的人是谁?它在什么地方?

  2、他在干什么?

  3、又有谁来了?

  (五)对不同角色的衬词部分进行处理。

  1、引导幼儿用不同音色演唱衬词

  (1)牧羊人在很高的地方唱歌,你觉得他的声音应该怎么样?

  (2)老山羊年纪一大把,它唱起歌来会怎么样?

  (3)小山羊最可爱了,它的声音我们也来学一学

  2、以游戏形式,分角色演唱衬词部分。

  (六)即兴打击乐演奏,充分感受乐曲旋律。

  今天我们又唱又跳,又看录像又打击乐器,这首好听的歌曲就叫做《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难点在角色表演中解决了,又利用图谱教学让幼儿轻松的记住了歌词和二分音符,因为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目标达到了所以幼儿能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歌唱的兴趣,透过幼儿动听的歌声,准确的节奏,我们一起享受到了音乐赋予生活的情趣,我想这就是艺术活动最大的乐趣。

  小百科:牧羊:牧羊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活动之一,在农业系统中属于畜牧业的一种,其生产成品以羊毛或羊奶为主。一般而言,羊群非常依赖牧羊人的饲养和保护,或由牧羊人的带领下寻找新的草场觅食。而牧羊业仍旧是欧洲、美洲和大洋洲部分传统农业地区的主要产业和经济来源。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5

  活动目标

  注意倾听录音音乐、教师演唱、观看电影资料、自己演唱等方式,感知、分辨牧羊人“唱歌”中独唱、齐唱、合唱的不同。

  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性质,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通过和教师对唱,进一步感受衬词的重复和趣味,体验歌瞳活泼、诙谐的风格。

  活动准备

  手提电脑、采集的“孤独牧羊人”录音和电影资料。

  在此之前,最好幼儿已学过简单的两部合唱歌曲,有初步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出歌曲

  (1)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孤独时候吗?在什么时候会感到孤独呢?

  (2)“牧羊人”是干什么的?在哪儿放羊?

  教师通过问题帮助幼儿提取自己的已有经验来理解“孤独的牧羊人”是怎样的?引导幼儿说出是“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可怜”。

  (3)教师引导说:“今天老师给你们欣赏一首歌曲,名字就叫《孤独的牧羊人》。你{:门_仔细听听看,这个牧羊人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为什么?”

  二、完整地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1)“听了这首歌,你们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吗?你是从那里听出来的?”教师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演唱者人数等方面感受出“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2)欣赏歌曲录音:“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学一学。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感受最好玩的地方: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

  (3)教师先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接着请幼儿跟着学唱。满足幼儿对此部分演唱的需要。同时进一步体验其幽默性。也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做好准备。

  三、教师用中文完整地演唱歌曲

  (1)教师演唱前引导:“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这首歌里说的是什么呢?现在老师用中文来唱,你们仔细听歌词,说的和你听到的感受是一样的吗?”

  (2)教师演唱后引导幼儿讨论:

  ①他快乐吗?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引导幼儿说出: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②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的快乐呢?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做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3)教师用中文与幼儿完整地对唱歌曲。教师唱歌曲叙述部分,幼儿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

  四、再次完整地欣赏歌曲,用英文演唱

  (1)教师在欣赏歌曲前引导:这首歌曲有多人在唱,从头到尾唱的都是一样吗?你能听出有几种唱法?

  (2)教师在欣赏歌曲后引导:什么叫二重唱?哪个地方是二重唱?

  (3)教师分别让幼儿欣赏齐唱和合唱部分请幼儿分辨,感知、体验二者的差异。

  五、欣赏电影

  《音乐之声》中《孤独的牧羊人》的片段。

  观赏《音乐之声》中《孤独的牧羊人》的片段。幼儿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活泼和幽默的风格。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五)份扩展阅读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五)份(扩展1)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十)份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1

  一、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乐曲诙谐、轻快、活泼、生动的情绪。

  2、通过为歌曲创设情景,表现童话般的意境,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3、体验美国乡村歌曲的唱法,了解音乐剧的知识。

  二、教学难点:

  可以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歌曲不同的情绪。

  三、教具准备:磁带 CD PPT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a、听《do re mi》踏步拍手进教室。

  b、练声曲:《do re mi》

  师:同学们,do re mi fa sol la si是我们的音乐小伙伴,一起来唱一唱“do re mi”,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符,一起唱起来吧!

  (学生演唱《do re mi 》)

  2、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a、导入:

  师:真棒!哪个同学知道这首歌曲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呢?

  生:《音乐之声》。

  师:对!它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美国电影,由同名音乐剧改编,曾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音响等五项大奖!那它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家庭教师和七个孩子的故事……

  师:说的很好!这是一个发生在奥地利的真实故事,善良美丽的见*修女玛丽亚,来到退役海军军官特拉普上校家担任家庭女教师,她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方法,对7个调皮的孩子进行启发及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产生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了特拉普上校的爱情。刚才同学们所听到的这首《哆来咪》就是这名女教师与那7个孩子所演唱的。

  2、初听:

  师:很好!那就一起来欣赏这首《孤独的牧羊人》,边听边想想,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诙谐,幽默,欢快。

  师:真好!那在影片中,它描写的是什么故事呢?

  生:玛利亚和孩子们一起在做木偶戏表演。

  1、复听:

  2、师:真聪明!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精彩的表演吧!

  再想想歌曲中最吸引你的是哪几句?

  *观看影片中木偶戏的片断

  生: “来咿噢嘟。”一会儿高音,一会儿低音。

  师:你可以简单的模仿一下吗?

  (学生模仿真假声的交替唱)

  师:非常好!那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学生拍手唱衬词)

  师:好极了!其实这是一种叫作“蓝色约德尔”(yodel)的乡村歌曲唱法。

  它的特点是真声、假声不断的交替,一会儿高八度,一会儿低八度,形成了一个奇特的音响效果,让人觉得特别有趣。

  我提议我们一起来为这段木偶戏配音,唱一唱这几句,好不好?

  生:好!

  *一边观看木偶戏,一边唱一唱最有趣的几句。

  4、学*歌词:

  师:那木偶戏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为什么叫他孤独的牧羊人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朗读PPT第一段歌词)

  生:只有他一个人在唱歌。

  师:恩,那后来呢?他的心情有没有发生变化?

  (朗读PPT第二段歌词)

  生:欢快!不孤独了,因为有许多的人都在听他唱歌了。

  师:很好!让我们再看下去。

  (朗读PPT第三段歌词)

  5、了解歌曲旋律:

  师:我们也来做一回快乐的牧羊人吧。一起来唱一唱歌曲的第一段。

  *学唱歌曲的第一段。

  6、再听《孤独的牧羊人》表演全曲

  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不同的段落,听听看全曲主歌部分一共有几段?

  三、小结,下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音乐之旅就快接*尾声了。在今天的旅途中,你们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生:了解了音乐剧……

  师:修女玛丽亚用音乐唤起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以及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如果你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那么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最快乐的人!

  让我们唱着《do re mi》结束今天的音乐之旅。

  (唱着《do re mi》,离开教室)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2

  【教学目标】

  1、能情绪愉快地用不同速度,不同音色表现歌曲中衬词部分,并能按不同角色的形象,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2、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协调与快乐。

  3、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4、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歌曲。

  【教学准备】

  1、电视机、影碟机、电影《音乐之声》片断。

  2、录音机、《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伴奏带。

  3、《牧羊人》图谱一张

  【教学过程】

  (一)听《牧羊人》音乐,自由用各种动作跳进活动室。

  (二)看录像,了解歌曲内容,引起学唱兴趣。

  1、听了刚才的音乐,你有什么感觉?

  2、第二次听有歌词的音乐一遍。你知道她在唱什么吗?不过有一句我们可以先来学一学,它是这首歌的衬词。

  3、根据图示学唱衬词部分。

  (三)欣赏歌曲,并初步学唱衬词。

  (四)出示图片,教师教唱歌曲。引导幼儿在回答中理解歌词,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整理歌词,并学唱歌曲

  1、图片上的人是谁?它在什么地方?

  2、他在干什么?

  3、又有谁来了?

  (五)对不同角色的衬词部分进行处理。

  1、引导幼儿用不同音色演唱衬词

  (1)牧羊人在很高的地方唱歌,你觉得他的声音应该怎么样?

  (2)老山羊年纪一大把,它唱起歌来会怎么样?

  (3)小山羊最可爱了,它的声音我们也来学一学

  2、以游戏形式,分角色演唱衬词部分。

  (六)即兴打击乐演奏,充分感受乐曲旋律。

  今天我们又唱又跳,又看录像又打击乐器,这首好听的歌曲就叫做《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难点在角色表演中解决了,又利用图谱教学让幼儿轻松的记住了歌词和二分音符,因为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目标达到了所以幼儿能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歌唱的兴趣,透过幼儿动听的歌声,准确的节奏,我们一起享受到了音乐赋予生活的情趣,我想这就是艺术活动最大的乐趣。

  小百科:牧羊:牧羊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活动之一,在农业系统中属于畜牧业的一种,其生产成品以羊毛或羊奶为主。一般而言,羊群非常依赖牧羊人的饲养和保护,或由牧羊人的带领下寻找新的草场觅食。而牧羊业仍旧是欧洲、美洲和大洋洲部分传统农业地区的主要产业和经济来源。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3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课前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小百科: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4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活动反思:

  上本课时,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和学生一道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旋律模唱、体态律动、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大家在举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创造性表演中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构思清楚,能从不同角度设计、穿插多种学*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张扬。在愉悦的学*气氛中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并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3、积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的学*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教学的民主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学会学*,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不足的是,

  1、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受乐曲的幽默和约德尔调的风格,所以拓展时选择影片中具有活泼快乐情绪的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情绪,逐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约德尔调的歌曲作为拓展欣赏曲目,效果会更好些。

  2、课堂容量较大,有些环节学生探究的不够深入。

  小百科: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5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3.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4.初步学*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音乐视频、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引出歌曲

  组织幼儿听歌曲《叨来咪》做律动,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吗?”

  师: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让幼儿理解“孤独”的意思。

  师:那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很可怜)那我们现在来听一下《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看看歌中的牧羊人是不是像小朋友说的那样?播放视频,听了这首歌后,你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吗?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没听出来,没关系,我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感觉自己特别孤单,就来到山顶上唱歌“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歌声嘹亮,城里的人们在远处就听到了这好听的声音,这时候城边的王子、挑扁担的农民、餐桌旁的人们、喝啤酒的人们都听到了他的歌声,这时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听到牧羊人的歌声后,也用相同的歌声回应他。

  现在咱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务的哦。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请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作好准备)

  (三)出示相应的图片,分段欣赏歌曲,知道快乐的方法

  1.欣赏歌曲第一段。师随音乐贴牧羊人等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提问: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快乐的)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过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2.欣赏歌曲第二段。师随音乐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牧羊人的歌声都把谁吸引过来了?他们都听到了什么歌声?

  3.欣赏歌曲第三段。师随音乐贴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谁用歌声回应了牧羊人?怎样唱的?

  4.小结。

  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呢?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5.播放歌曲,师幼边唱边跳,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做一个快乐的牧羊人吧?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6

  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欣赏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孤独的牧羊人》,并进行简单的创作表演。这首歌曲轻快活泼,描写了勤劳可爱的牧羊人辛勤地劳动,他用自己嘹亮明快而动听的歌声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歌曲中大量运用了假声演唱的衬词称之为“约德尔调”,诙谐幽默而生动活泼。

  音乐教学首先是审美教育,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展现的美,感受音乐作品所表现的节奏的美、旋律的美、歌词的美、人声的美、意境的美……并且懂得这样的美,欣赏这样的美,进而感悟音乐所表达的生活的美,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在这堂课中,无论是听赏、学唱还是表演歌曲都以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欢快的情绪,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目的的。

  教学内容

  1、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2、创编情景表演《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在欣赏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孤独的牧羊人》过程中,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和童话般的生动意境,能够象牧羊人一样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

  2、通过跟唱、哼唱轻松活泼的“约德尔调”,进行小组合作表演,分配角色,体验歌曲情绪与风格。

  3、用体验、想象、即兴表演等方法,在听、唱、创作的过程中,感受了解《孤独的牧羊人》的轻松活泼的“约德尔调”的风格特点;并能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即兴表演。

  教学重难点

  感受乐曲《孤独的牧羊人》诙谐、轻快、生动的情绪,为歌曲创设情景,表现童话般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音乐之声》中《孤独的牧羊人》、《do re mi》影像片段。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1.单元诗导入

  二、游戏:跳房子,按口令准确地跳到五线谱上

  三、根据《do re mi》唱的唱名进行游戏。

  二、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一)欣赏影片片断《孤独的牧羊人》(原版),介绍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作者及简单的故事情节,初步感知歌曲的诙谐幽默、活泼欢快的情绪。

  (二)复听《孤独的牧羊人》(中文版),初步感受歌曲表现的意境。

  1.歌词里唱了些什么?

  2.演唱的歌曲的歌词比较书本上的歌词多了怎样的衬词?有了这些衬词使歌曲情绪有何变化?

  3.学一学衬词的唱法。

  (三)再听

  1.听女中音版本的《孤独的牧羊人》,根据歌曲编个牧羊人的小故事。

  2.口哨音乐《孤独的牧羊人》作背景音乐,边哼唱边分组创编情景表演。

  3.分组进行表演,师生评述。

  (四)拓展

  1.简单了解作曲家罗杰斯,愉快地演唱《孤独的牧羊人》

  2.观赏片中欢快的歌曲《do re mi》。

  (五)课堂小结邀请学生搜集幽默风趣的歌曲和乐曲。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主题是“来跳舞”,选择的是几首具有活泼欢快情绪的音乐作品,其中两首欣赏曲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就是诙谐幽默。作品的欢快活泼诙谐幽默正是崇尚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的表现,所谓《孤独的牧羊人》其实并不孤独,所以在本课中注重对情绪的感受,不管是听赏游戏还是创作表演都力求让学生感受一种快乐的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受乐曲的幽默和约德尔调的风格,所以拓展时选择影片中具有活泼快乐情绪的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情绪,逐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约德尔调的歌曲作为拓展欣赏曲目,效果会更好些。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7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活动反思:

  上本课时,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和学生一道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旋律模唱、体态律动、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大家在举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创造性表演中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构思清楚,能从不同角度设计、穿插多种学*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张扬。在愉悦的学*气氛中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并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3、积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的学*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教学的民主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学会学*,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不足的是,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8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旋律,能够随音乐拍出基本节奏,并能够用肢体动作表现。

  2、能够运用乐器随音乐演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4、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孤独的牧羊人》,音乐图谱,打击乐器。

  【活动重难点】

  根据音乐图谱,有节奏的演奏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了解音乐

  在音乐《孤独的牧羊人》的背景下,教师带领幼儿走进教室,简单介绍音乐。

  二、利用动作,感受音乐

  1、欣赏音乐,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

  2、个别演示表现音乐节奏的动作。

  3、结合笑脸图谱,感受音乐的节奏。

  4、根据图谱提示,跟随音乐进行动作演奏。

  5、分声部演奏。

  三、打击乐器,表演音乐

  1、整体演奏音乐

  2、按教师指挥分声部演奏音乐。

  活动反思

  《纲要》中提出:给予孩子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1、熟悉音乐

  让幼儿在音乐背景下走进教室,初步感受,进而引领他们专注的倾听音乐的节奏。

  2、用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

  在熟悉音乐旋律的基础上,让幼儿用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孩子们很轻松的找到了很多很多的节奏形式:拍腿、拍手、点头、打口哨、打响指……

  3、跟随音乐的旋律,孩子们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是,孩子们对音乐的表现力非常强。

  4、出示图谱环节,孩子们接受的非常快,对笑脸所代表的意义很快就理解了。所以也能够比较快的接受和跟随图谱打出节奏。

  5、打击乐环节中孩子们也是轻松的跟下来,演奏的很精彩。

  教育活动的亮点:

  师生互动配合默契,幼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教师积极准备充分,细致,对孩子的把握到位。

  教育活动的缺点:

  活动目标比较简单,缺少挑战性,如若在加大一些难度,更能够吸引孩子。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9

  活动目标:

  1、体验师幼合作、同伴合作演唱的快乐。

  2、尝试用不同的音色表现歌曲中的衬词部分。

  3、根据动作及图谱中音符的高低位置,唱准衬词节奏和旋律,并按不同角色形象用相应歌声演唱。

  活动准备:

  1、图片:牧羊人、山羊爷爷、小山羊各一张

  2、音符、旋律图谱

  活动过程:

  一、练声部分

  ——引导幼儿边看黑板上的台阶边随琴声自由想出一种好听的声音进行歌曲中衬词部分的节奏练唱。

  二、结合歌名导入,引导幼儿初步欣赏歌曲。

  1、教师根据事先出示好的图片谈话导入

  ——“有一位牧羊人喜欢在山上唱歌,他的歌声很好听很嘹亮,但是他每次都觉得很孤独,因为没有朋友和他一起唱,今天方老师请来了两个朋友和他一起演唱,我们听听是谁来和他一起唱了呢?”

  2、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分别出示图片并引导幼儿再次欣赏歌曲。

  ——“他们唱了什么?”

  3、尝试用手、脚动作表现每句衬词处节奏,引导幼儿重复欣赏歌曲,掌握衬词节奏及旋律。

  三、学唱歌曲部分。

  1、出示衬词图谱,引导幼儿自主理解图谱并学唱衬词。

  ——“你们想和他们一起唱吗?那这一句唱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试试吧!”(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学唱衬词部分。)

  2、引导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解决困难。

  3、引导幼儿用不同的音色表现山羊爷爷和小山羊的声音。

  ——“如果你是山羊爷爷(小山羊),你会怎么唱这一句呢?”

  ——幼儿听琴声自由尝试表现

  ——个别表现

  ——分组自选角色演唱。

  ——完整地演唱歌曲。

  四、师幼分组分角色演唱。

  五、与所有在场老师合作演唱。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10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教案目的: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教案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教案流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五)份(扩展2)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五)份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1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熟悉舞蹈音乐及动作结构,学*跟随音乐跳集体舞。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2

  一、预设目标

  1、继续欣赏乐曲,体会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幼儿已经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幼儿已经熟悉这首乐曲的旋律。

  (二)物质准备:

  1、音乐《孤独的牧羊人》。

  2、自制打击乐图谱、乐器标记图。

  3、打击乐器若干(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完整的欣赏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一遍。

  提问:1、前两天我们一起听了一首曲子,谁还记得叫什么名字?《孤独的牧羊人》。

  2、孤独的牧羊人在放牧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羊群里有大羊有小羊,刚到山坡下,他的羊看到青草一下子都跑了,大羊跑,小羊追,牧羊人这下可着了急,为什么呢?他怕羊跑丢了,于是他拿着牧羊鞭连忙追过去,你们猜他追上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看图谱学*节奏儿歌,并分组通过肢体动作练*节奏型。

  1、看图谱,读儿歌熟悉节奏型。

  ①、教师示范看图谱读节奏儿歌。

  前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小羊小羊小羊小羊|快快追0 |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小羊小羊小羊小羊|追0 0 |

  B段:

  我是|牧羊人呀|

  挥起|小皮鞭0 |

  我是|牧羊人呀|

  挥起小皮|鞭0 0 |

  间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小羊小羊小羊小羊 |快快追0 |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追呀追呀追上|了0 0 ||

  ②、看图谱练*读节奏儿歌。

  师:我知道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那你们可以帮他一起追他跑掉的羊吗。牧羊人说了,只有学会了这首儿歌,才可以啊。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儿歌用最快的时间学会。我们来试一试。

  ③、听音乐练*读节奏儿歌。

  师:加上音乐来一次好不好?

  2、分组练*用肢体动作打节奏。

  ①、一起确定4种角色的身体动作。

  师:我来看一看图谱上有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皮鞭,现在我们要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羊,小羊,牧羊人和皮鞭,比如大羊可以用拍腿动作来表现,谁来说一说小羊用什么动作?牧羊人用什么动作?挥皮鞭用什么动作?好的我们一起说着儿歌试一试。

  ③、分组尝试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师:好我们现在分成四组,大羊组,小羊组,牧羊人组和挥鞭组,到谁的时候谁做动作。

  (三)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并分组进行演奏

  1、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师:终于追上了,牧羊人要庆祝一下,你们瞧他还带来了乐器呢,看看都有什么?(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师: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鞭分别应该用哪种乐器演奏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综合幼儿建议在图谱上贴上相应的乐器图片,并一起尝试。)

  2、分组进行乐器演奏练*

  ①幼儿自由选择乐器。

  ②分组练*运用乐器看图谱练*演奏。

  3、尝试看指挥分组演奏乐曲

  教师跟随音乐指挥,幼儿看指挥集体演奏。

  活动延伸:

  师:牧羊人说今天他一点也不孤独因为有小朋友们为他演奏,他的大羊和小羊也为他跳舞呢,他还说演奏时再可加入一种乐器会更好听,你们猜猜是什么乐器,好的,下一次我就把它带来跟小朋友一起演奏好不好?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3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3.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4.初步学*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音乐视频、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引出歌曲

  组织幼儿听歌曲《叨来咪》做律动,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吗?”

  师: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让幼儿理解“孤独”的意思。

  师:那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很可怜)那我们现在来听一下《孤独地牧羊人》这首歌曲,看看歌中的牧羊人是不是像小朋友说的那样?播放视频,听了这首歌后,你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吗?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没听出来,没关系,我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感觉自己特别孤单,就来到山顶上唱歌“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歌声嘹亮,城里的人们在远处就听到了这好听的声音,这时候城边的王子、挑扁担的农民、餐桌旁的人们、喝啤酒的人们都听到了他的歌声,这时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听到牧羊人的歌声后,也用相同的歌声回应他。

  现在咱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务的哦。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请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作好准备)

  (三)出示相应的图片,分段欣赏歌曲,知道快乐的方法

  1.欣赏歌曲第一段。师随音乐贴牧羊人等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提问: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快乐的)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过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2.欣赏歌曲第二段。师随音乐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牧羊人的歌声都把谁吸引过来了?他们都听到了什么歌声?

  3.欣赏歌曲第三段。师随音乐贴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谁用歌声回应了牧羊人?怎样唱的?

  4.小结。

  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呢?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5.播放歌曲,师幼边唱边跳,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做一个快乐的牧羊人吧?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4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体验歌曲创作中的约德尔手法,尝试用轻松快乐的情绪演唱歌曲中的衬词部分。

  活动准备

  1.《DO—RE—MI》《孤独的牧羊人》音乐CD及伴奏音乐。

  2.《音乐之声》视频《孤独的牧羊人》片段。

  3.画笔、纸;牧羊人、田野、城里人、王子、农夫、餐桌、啤酒、穿红裙子的小姑娘、带围裙的妈妈图片。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听《do—re—mi》,介绍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它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引出《孤独的牧羊人》。

  2.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的名称《孤独的牧羊人》,理解孤独的意思。

  (2)完整欣赏中文版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部分,接着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幽默诙谐的曲风。

  3.画图谱、贴形象,分段欣赏歌曲。

  (1)欣赏歌曲第一段。见识随音乐贴牧羊人、田野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在衬词部分教师可画的螺旋线表示约德尔调)

  (2)欣赏歌曲第二段:教师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哟普而看图谱跟唱衬词。

  (3)欣赏歌曲第三段。出示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4)教师幼儿对唱歌曲。教师唱歌曲叙述部分,幼儿演唱衬词部分。

  4.随歌曲两两结伴自由跳圆圈舞,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听音乐演唱或表演歌曲,体验快乐情绪的传递。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5

  一、预设目标

  1、继续欣赏乐曲,体会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幼儿已经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幼儿已经熟悉这首乐曲的旋律。

  (二)物质准备:

  1、音乐《孤独的牧羊人》。

  2、自制打击乐图谱、乐器标记图。

  3、打击乐器若干(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完整的欣赏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一遍。

  提问:1、前两天我们一起听了一首曲子,谁还记得叫什么名字?《孤独的牧羊人》。

  2、孤独的牧羊人在放牧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羊群里有大羊有小羊,刚到山坡下,他的羊看到青草一下子都跑了,大羊跑,小羊追,牧羊人这下可着了急,为什么呢?他怕羊跑丢了,于是他拿着牧羊鞭连忙追过去,你们猜他追上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看图谱学*节奏儿歌,并分组通过肢体动作练*节奏型。

  1、看图谱,读儿歌熟悉节奏型。

  ①、教师示范看图谱读节奏儿歌。

  前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小羊小羊小羊小羊|快快追0 |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小羊小羊小羊小羊|追0 0 |

  B段:

  我是|牧羊人呀|

  挥起|小皮鞭0 |

  我是|牧羊人呀|

  挥起小皮|鞭0 0 |

  间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小羊小羊小羊小羊 |快快追0 |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追呀追呀追上|了0 0 ||

  ②、看图谱练*读节奏儿歌。

  师:我知道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那你们可以帮他一起追他跑掉的羊吗。牧羊人说了,只有学会了这首儿歌,才可以啊。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儿歌用最快的时间学会。我们来试一试。

  ③、听音乐练*读节奏儿歌。

  师:加上音乐来一次好不好?

  2、分组练*用肢体动作打节奏。

  ①、一起确定4种角色的身体动作。

  师:我来看一看图谱上有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皮鞭,现在我们要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羊,小羊,牧羊人和皮鞭,比如大羊可以用拍腿动作来表现,谁来说一说小羊用什么动作?牧羊人用什么动作?挥皮鞭用什么动作?好的我们一起说着儿歌试一试。

  ③、分组尝试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师:好我们现在分成四组,大羊组,小羊组,牧羊人组和挥鞭组,到谁的时候谁做动作。

  (三)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并分组进行演奏

  1、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师:终于追上了,牧羊人要庆祝一下,你们瞧他还带来了乐器呢,看看都有什么?(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师: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鞭分别应该用哪种乐器演奏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综合幼儿建议在图谱上贴上相应的乐器图片,并一起尝试。)

  2、分组进行乐器演奏练*

  ①幼儿自由选择乐器。

  ②分组练*运用乐器看图谱练*演奏。

  3、尝试看指挥分组演奏乐曲

  教师跟随音乐指挥,幼儿看指挥集体演奏。

  活动延伸:

  师:牧羊人说今天他一点也不孤独因为有小朋友们为他演奏,他的大羊和小羊也为他跳舞呢,他还说演奏时再可加入一种乐器会更好听,你们猜猜是什么乐器,好的,下一次我就把它带来跟小朋友一起演奏好不好?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五)份(扩展3)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实用五份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 1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旋律,能够随音乐拍出基本节奏,并能够用肢体动作表现。

  2、能够运用乐器随音乐演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4、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孤独的牧羊人》,音乐图谱,打击乐器。

  【活动重难点】

  根据音乐图谱,有节奏的演奏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了解音乐

  在音乐《孤独的牧羊人》的背景下,教师带领幼儿走进教室,简单介绍音乐。

  二、利用动作,感受音乐

  1、欣赏音乐,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

  2、个别演示表现音乐节奏的动作。

  3、结合笑脸图谱,感受音乐的节奏。

  4、根据图谱提示,跟随音乐进行动作演奏。

  5、分声部演奏。

  三、打击乐器,表演音乐

  1、整体演奏音乐

  2、按教师指挥分声部演奏音乐。

  活动反思

  《纲要》中提出:给予孩子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1、熟悉音乐

  让幼儿在音乐背景下走进教室,初步感受,进而引领他们专注的倾听音乐的节奏。

  2、用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

  在熟悉音乐旋律的基础上,让幼儿用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孩子们很轻松的找到了很多很多的节奏形式:拍腿、拍手、点头、打口哨、打响指……

  3、跟随音乐的旋律,孩子们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是,孩子们对音乐的表现力非常强。

  4、出示图谱环节,孩子们接受的非常快,对笑脸所代表的意义很快就理解了。所以也能够比较快的接受和跟随图谱打出节奏。

  5、打击乐环节中孩子们也是轻松的跟下来,演奏的很精彩。

  教育活动的亮点:

  师生互动配合默契,幼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教师积极准备充分,细致,对孩子的把握到位。

  教育活动的缺点:

  活动目标比较简单,缺少挑战性,如若在加大一些难度,更能够吸引孩子。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 2

  一、预设目标

  1、继续欣赏乐曲,体会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幼儿已经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幼儿已经熟悉这首乐曲的旋律。

  (二)物质准备:

  1、音乐《孤独的牧羊人》。

  2、自制打击乐图谱、乐器标记图。

  3、打击乐器若干(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完整的欣赏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一遍。

  提问:

  1、前两天我们一起听了一首曲子,谁还记得叫什么名字?《孤独的牧羊人》。

  2、孤独的牧羊人在放牧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羊群里有大羊有小羊,刚到山坡下,他的羊看到青草一下子都跑了,大羊跑,小羊追,牧羊人这下可着了急,为什么呢?他怕羊跑丢了,于是他拿着牧羊鞭连忙追过去,你们猜他追上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看图谱学*节奏儿歌,并分组通过肢体动作练*节奏型。

  1、看图谱,读儿歌熟悉节奏型。

  ①、教师示范看图谱读节奏儿歌。

  前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追 0 0 |

  B段: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 起 | 小皮 鞭0 |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起 小皮 | 鞭0 0 |

  间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追呀追呀 追 上 | 了 0 0 ||

  ②、看图谱练*读节奏儿歌。

  师:我知道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那你们可以帮他一起追他跑掉的羊吗。牧羊人说了,只有学会了这首儿歌,才可以啊。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儿歌用最快的时间学会。我们来试一试。

  ③、听音乐练*读节奏儿歌。

  师:加上音乐来一次好不好?

  2、分组练*用肢体动作打节奏。

  ①、一起确定4种角色的身体动作。

  师:我来看一看图谱上有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皮鞭,现在我们要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羊,小羊,牧羊人和皮鞭,比如大羊可以用拍腿动作来表现,谁来说一说小羊用什么动作?牧羊人用什么动作?挥皮鞭用什么动作?好的我们一起说着儿歌试一试。

  ③、分组尝试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师:好我们现在分成四组,大羊组,小羊组,牧羊人组和挥鞭组,到谁的时候谁做动作。

  (三)、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并分组进行演奏

  1、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师:终于追上了,牧羊人要庆祝一下,你们瞧他还带来了乐器呢,看看都有什么? (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师: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鞭分别应该用哪种乐器演奏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综合幼儿建议在图谱上贴上相应的乐器图片,并一起尝试。)

  2、分组进行乐器演奏练*

  ①幼儿自由选择乐器。

  ②分组练*运用乐器看图谱练*演奏。

  3、尝试看指挥分组演奏乐曲

  教师跟随音乐指挥,幼儿看指挥集体演奏。

  活动延伸:

  师:牧羊人说今天他一点也不孤独因为有小朋友们为他演奏,他的大羊和小羊也为他跳舞呢,他还说演奏时再可加入一种乐器会更好听,你们猜猜是什么乐器,好的,下一次我就把它带来跟小朋友一起演奏好不好?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 3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活动反思:

  上本课时,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和学生一道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旋律模唱、体态律动、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大家在举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创造性表演中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构思清楚,能从不同角度设计、穿插多种学*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张扬。在愉悦的学*气氛中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并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3、积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的学*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教学的民主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学会学*,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不足的是,

  1、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受乐曲的幽默和约德尔调的风格,所以拓展时选择影片中具有活泼快乐情绪的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情绪,逐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约德尔调的歌曲作为拓展欣赏曲目,效果会更好些。

  2、课堂容量较大,有些环节学生探究的不够深入。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 4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熟悉舞蹈音乐及动作结构,学*跟随音乐跳集体舞。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 5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课前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小百科: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五)份(扩展4)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菁选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读读写写的词语;

  2、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及内容,品评人物形象;

  3、将朗读与默读结合,体味重点语句;

  4、感受主人公植树造林的事迹,学*他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文中各段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梳理,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难点:把握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思想品质。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读熟课文,扫除字面障碍,积累词语

  2、教师PPT的制作。

  学法指导学会默读课文,圈点关键语句,理解文意,理清作者思路。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预*检查

  1、作者简介

  2、字词检查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课后表格。

  3、根据表格,归纳课文记叙顺序及写作手法。

  4、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归纳段落大意,理清课文结构

  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指名生朗读课文生字词

  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生默读课文,圈点批准关键信息,填写表格,汇报交流

  生归纳整理,汇报交流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课后深入阅读课文,找出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检查学生生字词及课文朗读情况

  2、复*上节课学*的内容

  二、精读课文,赏析品味

  1、找出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以“他是一个_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2、分析整理,归纳牧羊人的人格美以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3、师出示环境描写的作用,生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4、投影课文第一段,你认为文中哪段语句照应了这句话?阅读这些文字,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认识。

  三、小结、拓展

  1、梳理本节课的学*内容。

  2、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3、学生展示,师点评。

  四、作业

  基础训练相关练*指名板演,其余听写写在听写本上

  生代表朗读课文某些段落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主要信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展示讨论交流的结果

  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表达交流

  生合作交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探讨文章主题

  学生当堂写

  展示自己的书面感受

  生点评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一、铺垫

  二、荒原变绿洲

  三、首尾呼应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通过默读全文,勾画关键语句,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品读精彩句段,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精神,领会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法国高高的阿尔卑斯山,有一片茫茫的不毛之地。这里曾经有一些泉眼,可是早就干涸了,这里只留下了一些倒塌的房屋和几乎没有生命迹象的废墟。然而有一位老人却默默地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这位“植树的牧羊人”。

  二、整体感知

  1、积累知识

  (1)积累重点词语

  干涸(hé)坍塌( tān )戳(chuō)酬劳(chóu)山毛榉( jǔ )白桦树( huà )

  薰衣草( xūn )废墟( xū )不(毛)之地刨(páo)根问底沉默(寡)言

  (2)积累重要词义

  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干涸:干枯,没有水。

  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2.初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

  明确: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地植树造福众人的故事。

  3、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勾画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明确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一个人住在石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再见牧羊人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的数量,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不语。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林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最后一次相见87岁,年事已高;住在自己凭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发出健康与富裕的光芒;人们搬了回来,处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貌。

  4、分享与疑惑

  (1)我的收获与分享

  (2)我的疑惑

  预设:标题,段落首尾,结构,人物的补叙,人物的精神……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3

  教学目示

  1. 理解并积累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

  2. 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3. 抓住议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导入新课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和蜜的田园,今天,让我们走进《植树的牧羊人》,看看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

  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资料助读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植树的男人》,《植树的男人》是他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作出了贡献。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2. 整体感知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二、深入文章梳理思路

  1.本文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气,变得富饶。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⑴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含蓄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⑵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文,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3.赏析下列句子。

  ⑴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 -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运用动作描写,“轻轻地放”“仔细埋”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种树的认真,也含蓄着“我”对“牧羊人”的敬佩。

  “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试分析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棵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埋”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牧羊人”为什么不让我帮他呢?

  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三、课堂小结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4

  《植树的牧羊人》,又名《种树的男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分享了《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设计给大家参考!

  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突出人物品质,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全文以叙事为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议论点题。这种议论与叙述的有机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值得悉心体会。

  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过渡到初中,基础较为薄弱,但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教师应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品读文本,交流互动。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情感。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图片,对话导入

  二、默读课文,探寻奇迹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这片土地出现了怎样的奇迹。

  明确:原先,这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荒野。

  然后,这里像一块铺在高原上的“地毯”。

  后来,这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

  三、跳读课文,走进奇迹创造者

  1.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奇迹创造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荒漠变成绿洲的。

  例句:(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在仔细盖上泥土。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棵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有将*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3)他说,这块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总结:他是有信念、执着坚持、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

  2.圈点勾画出“我”对牧羊人评价的句子,体会“我”对他的情感。

  四、寻找身边的“奇迹”创造者

  根据【链接】说说你的看法,并分享给你的小组。

  五、小结:愿我们都能做这样的牧羊人,种植希望、播下幸福,成为“奇迹”的创造者。

  六、作业布置:写一写,你知道的“奇迹”创造者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一个你身边的牧羊人。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七、板书:荒地绿洲

  (对比)

  (执着、乐观 )老人

  七、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小说,虽然小说以人物为中心,可本文语言较为简单,可不必一个一个句子分析。本课以“奇迹”为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整个过程较为连贯。

  教学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较前面的几篇课文,本文的篇幅明显长了许多。好在的内容并不深奥,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也不晦涩。在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几个重点。

  1、解题。

  当我把“植树的牧羊人”这个题目写在黑板上时,我问学生“你能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在引导中,学生答出了“这是写人的”“这个人的身份是牧羊人”“主要写他‘植树’”……对于七年级的孩子,能在解题时答出这些内容,我是很欣慰的。满意之余我,我追问“对于标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提问“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我顺势而导,进入了文本的分析。

  2、小说文体的介绍。

  在讲解文体知识前,我在PPT上打出了本文的背景介绍“《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学生读完后,都好像探索大发现似的,说了句“这是虚构的啊”。我点点头,在黑板上写下了“小说”二字。接着“小说三要素”、“我”不等于作者,这些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3、对比手法的渗透。

  有好几处对比,一是“新旧高原的对比”,二是“植树创造和战争毁灭的对比”。在梳理完“我”和“牧羊人”三次相遇的情节后,我让学生找出关于“主人公情况”和“高原状况”的句子并概况。引导学生展开“变“与”“不变”的讨论。最后得出“人类不仅可以毁灭,还能够创造”的.主题。

  4、深入文本的探究。

  本文虽是小说,但是对学生写作记叙文也有很大的启发。特别需要谈的就是结构的紧密联系。这不仅体现在首尾两段,甚至的每一处都有很好的照应。在教学中,我先梳理情节,然后逐段逐句地带领学生去读。在字里行间的品读中,我不时地问一句“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是不是闲笔”“你觉得这段中那一句最值得品味”。学生都很聪明,很快就发现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去做,就动手种树吧”“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等句子。这些句子一找出,人物的形象和的主题就显而易见了。

  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样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阳光般灿烂炫美。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 。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5

  精彩开篇词

  画家,用他的画笔,在一卷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绘出青山的苍翠。而他却远离浮躁,回归自然,孤独地行走在茫茫荒漠中,挥起锄头,把一片荒漠变成绿洲,一个简单而深邃的形式,便承担起此重任,那瑰丽的风光将永远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的深处。

  学*目标

  1.领悟并学*传神的肖像描写。

  2.学*人物的无私精神和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风雨中奋斗搏击。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今天我们一起走*不随波逐流之船,不惧困难之鹰——植树的牧羊人。

  二、自学指导(一)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废墟(xū) 干涸(hé) 坍塌(tān) 戳(chuō)

  酬劳(chóu) 流淌(tǎng) 水渠(qú) 乍看(zhà)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3.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三、自学指导(二)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

  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告诉我们人类有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交流点拨】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点题,交代牧羊人是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

  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第三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

  第三部分(19—20):最后一次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21):再次点题,抒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3.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

  【交流点拨】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二)深层探究

  在你眼中,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

  他是个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人。牧羊人种橡树,不在乎是谁的地,也不在乎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道不知道,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还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从他挑选橡子、房间收拾得整齐、餐具洗得干净等细节可以看出。

  (三)技法赏析

  1.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

  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文中仅仅是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森林村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并没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种树人的生活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这就使得种树人的生活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

  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漠的毫无生气?这样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与后文荒漠变成了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

  3.作者最后为什么还要写来到这里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交流点拨】

  通过写居民的精神境界的.变化,从侧面衬托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他不仅改变了荒漠,还改变了人。

  四、板书设计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 村庄废弃

  泉眼干涸 狂风呼啸 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 重见溪水 创造的

  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 树木歌唱 奇迹

  泉水长流 人口增加

  村庄富饶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实现人生价值的牧羊人又何止一个人呢?请你再找找身边的“植树的牧羊人”的事迹,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

  20xx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遭受泥石流、山体滑坡的灾害,是墨脱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村。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常常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安送到父母的身边。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

  13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颁奖词】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一)单元目标

  1、学*默读。

  2、勾画关键语句,在喜欢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

  3、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课前预*和课后练*

  1、概括牧羊人的精神。

  2、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标出段落层次。

  3、练*默读,了解课文结构,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

  4、结合具体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5、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

  6、通过课外写作,体会故事主旨以及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目标确定

  1、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2、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

  3、理解人物形象。

  4、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思考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2分钟)

  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同认识一个人。这个人是——(生齐答:植树的牧羊人。)好,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一位植树的牧羊人做了什么事情?请默读课文,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语句、描述牧羊人的语句、描写高原情况的语句。

  2、学生默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二)理清结构(10分钟)

  1、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2、师:请依据PPT上的情节概括,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

  3、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三)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

  1、师:作者叙述了高原的变化,是为了展示牧羊人的形象。请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觉得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在回答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并提醒要结合具体的描写。

  3、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大家齐读首尾两端,感知牧羊人的形象。

  (四)理解主题(10分钟)

  1、教师出示资料,提问:你觉得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3、女同学读课文,男同学读资料,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3分钟)

  你要采访的对象是不是一位“种树”的人呢?请你修改你的提问提纲,进行实际采访,然后为你采访对象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旧知(4分钟)

  1、师:请大家回忆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并说一说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3、师:艾力泽·布菲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作者虚构出来表达七里香的小说人物。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量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艾力泽·布菲这个形象表现了出来。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二)小组讨论(15分钟)

  1、师:现在进行分小组讨论:我们今天如何学*牧羊人的精神?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三)学生展示(20分钟)

  1、教师指名学生展示上节课所写的短文。

  2、教师进行主持、纠错。

  (四)布置作业

  修改自己的采访稿,将它写成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 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xì)琢(zuó)磨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三、理解结构

  1. 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四、总结固趣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五、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锻炼默读能力,以较快的速度默读全文,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理清文章叙事思路。

  2、通过细致阅读,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知牧羊人精神内涵。

  3、理解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懂得做一个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人。

  教学重点:

  锻炼默读能力,快速把握文章大意及思路;理解牧羊人形象,感知牧羊人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牧羊人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懂得做一个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人。

  教学准备:

  制作学案、课件,准备可擦式答题板(5个),准备闯关奖励的小星星(约50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分钟)

  导语: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荒原上种树,凭自己的一双手,种出了一片森林,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让·乔诺的绘本故事《植树的牧羊人》,认识这位在作者心里和上帝一样伟大的牧羊人。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

  二、超级闯关

  闯关预热:分组,解说闯关规则。(1分钟)

  第一关:我快故我行

  关卡任务:以较快速度默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根据默读,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

  (谁)在( )(哪里)几十年如一日的( )(什么事),把荒漠变为( ),让住在这里的人过上了( )的生活。

  时间:5分钟

  第二关:我思故我明

  关卡任务一:

  文中着重写了“我”几次见牧羊人?(在文中找出三见牧羊人的.时间,据此找到三见牧羊人的相关段落,用自然段序号标示出起止。)

  时间:3分钟

  关卡任务二:

  三见牧羊人,“我”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默读相关段落,找关键词来概括。)

  时间:8分钟(此关任务结束后,展示绘本中的对比图片。)

  关卡任务三:

  作者是怎么评价这位牧羊人所做的事?(从文中找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时间:2分钟

  关卡任务四:

  作者为什么这样评价?——为什么说这是“最了不起的奇迹”“上帝才能够做到的事”?(学生独自思考后,小组讨论,一人记录组员的答案,用最简洁的词句写在答题板上。)

  时间:3分钟

  关卡任务五:

  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最能够概括牧羊人的精神?

  (开头第一段的句子,抓住“长期观察”、“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给世界留下许多”、“难得的好人”等关键词。)

  时间:3分钟

  第三关:携手凌绝顶

  任务:牧羊人被评为“感动世界的好人”,请小组合作为牧羊人写一则颁奖词。

  时间:6分钟

  (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安排代表朗读作品,评选出最佳作品。)

  闯关结束,根据每组获得的小星星的数量,确定冠军小组。

  三、拓展延伸——我能做点什么……

  作为孩子,我们暂时可能没法像这个牧羊人一样为地球创造一份奇迹,但我们的双手,是不是也可以为改善地球环境做点什么?

  (多媒体展示当今社会人们破坏环境及环境恶化的相关图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现在和将来能为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主动承担一点什么,培养他们勇于担当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时间:5分钟

  四、课堂小结。(3分钟)

  五、布置练*(1分钟)

  课外阅读《植树的牧羊人》原著(绘本)。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9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关键词句,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全面提取信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动画片是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图片制作而成的,这部片子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1988年)最佳动画短片奖等三十多项国际电影奖。你们知道吗,这部优秀的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创作的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篇文章。

  这是有关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的身份是个“牧羊人”。这个牧羊人在做什么呢?他在“植树”!他为什么植树?植树以后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探寻究竟。

  (教师依次板书“人”——“牧羊人”——“植树的牧羊人”)

  这节课的学*,我们要完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任务:班级电视台要为要为本文的主人公——牧羊人,拍一个五至十分钟的纪录片,我们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初步的脚本框架,配上相应的解说词,大家在学*过程中要注意搜集相应的信息。

  (二)借助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任务一:根据文章,确定脚本内容。

  1.在不改变文章内容和顺序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为纪录片安排哪几部分内容?请概括出来。(学生默读全文,快速划分文章层次,交流。)

  2.丰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

  学生再读全文,按文章详写的“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归纳要点,填写表格。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逢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任务二:认识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3.根据文章所写,讨论:在纪录片中,该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牧羊人?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人物的词句,归类整理,交流。

  (1)直接刻画牧羊人。

  (2)借助别的内容来表现牧羊人(侧面烘托)。

  a.借环境描写来表现。

  b.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表现。

  4.结合文章说说,我们要表现一个怎样的牧羊人?学生讨论后交流对牧羊人的认识。

  (1)极为认真(见教材“思考探究”二,参考示例)。

  (2)安静,忠厚,不张扬。例:“这个男人不爱说话”,挑橡子,“看起来他并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3)坚韧执著。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他一直在种树”“我从没见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结尾段。

  (4)勤劳不懈,慷慨无私。例:“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5)热爱生活,有智慧,自信,果断,意志坚定,有爱心……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

  1.观看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

  2.根据课堂学*完成纪录片脚本的基本框架。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析语言,学*文章写作手法。

  2.理解文章主题,从中领悟到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纪录片脚本的撰写。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精读文章,品析语言,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品析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展示优秀作业,细化任务内容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完成了纪录片脚本的框架,我们一起来分享几位同学的脚本框架(展示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脚本,丰富脚本的'细节。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作为你的纪录片拍摄的细节特写部分,说说你选择这些内容的理由。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最喜欢的语句,简要写出选择的理由。

  (二)交读所选内容,丰富脚本细节

  交流所选内容:可以从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使用、词语的使用、表现手法的运用、语句含义等多个方面回答自己所选内容的理由。

  1.描写的使用。

  (1)环境描写。

  ①第5段“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选择理由:突出室内环境整洁,能侧面表现牧羊人的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特点。

  ②第2段“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选择理由:运用夸张和比喻,写出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件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韧执着等特点。

  ③第16段“那一大片橡树长也长得很茂盛”“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第19段“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第20段“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选择理由:写出阿尔卑斯山地环境越来越美丽的变化,突出牧羊人的慷慨无私、坚韧执着的特点,也表现出牧羊人工作的伟大,表达作者对他的敬重、赞美之情。

  (2)人物描写(包括细节描写)。

  第4段“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表现牧羊人的善良热情),第5段“他刚刚刮过胡子……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表现牧羊人做事认真、干净利落),第7段“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倒……散……挑选……”(表现牧羊人做事认真)等。

  2.议论抒情的运用。

  例句:

  (1)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2)他显得自信*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3)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让人心里很*静。

  (4)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5)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6)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7)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8)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9)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10)文章开头和结尾。

  选择理由: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由衷地敬佩和赞美,突出了文章中心。

  3.词语的使用。

  (1)第10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棵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选择理由:“轻轻”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写出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儿,写出他一心一意种下种子,表现他做事认真的特点。

  (2)第11段“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选择理由:通过数字的对比,说明树苗成活的不易,侧面表面牧羊人种树工作的艰辛,也表现出他坚韧执着的特点。

  4.表现手法的运用。

  (1)对比。

  无边的荒野和长满橡树、毛榉、白桦的高原对比,干涸的泉眼和流淌的源源不断的泉水对比,坍塌的房屋和干净的农舍对比,荒寂无人的景象和到处是笑声的人们对比……

  选择理由:对比有力地表现牧羊人以自己的体力和毅力取得的成就,突出了中心。

  (2)第一人称的使用。

  选择理由:“我”不是旅人,不是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亲自见证了高原由荒寂无人的荒野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使故事更真实,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5.语句深层含义。

  第15段“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选择理由: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一定可以改变周围的一切,创造出幸福的生活,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提示: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因为在拍摄中无法直接以镜头呈现,可以提示学生以字幕或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并在脚本中加以标注。

  (三)理解文章主题,确定脚本思想

  当确定了脚本的框架要点,丰富了细节之后,我们要考虑:整个纪录片要表现怎样的主题?请结合书后第四题所给资料谈谈你的认识。

  1.环保角度:牧羊人种植树木,改造荒原,表现人类勇于承担责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2.人性(或人生哲理)的角度: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了荒原,这是对人类勇气、毅力、担当的赞美。

  3.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角度:以何种态度面对生活家园与精神家园。

  (四)交流未解问题,提出自己质疑

  学生提出预*、思考、探究过程中的未解决的问题或提出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给我们的启示,交流。

  (五)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

  1.观看奥斯卡获奖影片《植树的牧羊人》,欣赏同名绘本图片。

  2.完成纪录片脚本的写作。

  3.课后“积累拓展”四。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五)份(扩展5)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5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关键词句,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全面提取信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动画片是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图片制作而成的,这部片子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1988年)最佳动画短片奖等三十多项国际电影奖。你们知道吗,这部优秀的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创作的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篇文章。

  这是有关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的身份是个“牧羊人”。这个牧羊人在做什么呢?他在“植树”!他为什么植树?植树以后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探寻究竟。

  (教师依次板书“人”――“牧羊人”――“植树的牧羊人”)

  这节课的学*,我们要完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任务:班级电视台要为要为本文的主人公――牧羊人,拍一个五至十分钟的纪录片,我们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初步的脚本框架,配上相应的解说词,大家在学*过程中要注意搜集相应的信息。

  (二)借助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任务一:根据文章,确定脚本内容。

  1.在不改变文章内容和顺序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为纪录片安排哪几部分内容?请概括出来。(学生默读全文,快速划分文章层次,交流。)

  2.丰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

  学生再读全文,按文章详写的“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归纳要点,填写表格。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逢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任务二:认识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3.根据文章所写,讨论:在纪录片中,该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牧羊人?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人物的词句,归类整理,交流。

  (1)直接刻画牧羊人。

  (2)借助别的内容来表现牧羊人(侧面烘托)。

  a.借环境描写来表现。

  b.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表现。

  4.结合文章说说,我们要表现一个怎样的牧羊人?学生讨论后交流对牧羊人的认识。

  (1)极为认真(见教材“思考探究”二,参考示例)。

  (2)安静,忠厚,不张扬。例:“这个男人不爱说话”,挑橡子,“看起来他并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3)坚韧执著。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他一直在种树”“我从没见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结尾段。

  (4)勤劳不懈,慷慨无私。例:“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5)热爱生活,有智慧,自信,果断,意志坚定,有爱心……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

  1.观看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

  2.根据课堂学*完成纪录片脚本的基本框架。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析语言,学*文章写作手法。

  2.理解文章主题,从中领悟到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纪录片脚本的撰写。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精读文章,品析语言,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品析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展示优秀作业,细化任务内容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完成了纪录片脚本的框架,我们一起来分享几位同学的脚本框架(展示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脚本,丰富脚本的细节。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作为你的纪录片拍摄的细节特写部分,说说你选择这些内容的理由。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最喜欢的语句,简要写出选择的理由。

  (二)交读所选内容,丰富脚本细节

  交流所选内容:可以从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使用、词语的使用、表现手法的运用、语句含义等多个方面回答自己所选内容的理由。

  1.描写的使用。

  (1)环境描写。

  ①第5段“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选择理由:突出室内环境整洁,能侧面表现牧羊人的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特点。

  ②第2段“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选择理由:运用夸张和比喻,写出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件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韧执着等特点。

  ③第16段“那一大片橡树长也长得很茂盛”“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第19段“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第20段“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选择理由:写出阿尔卑斯山地环境越来越美丽的变化,突出牧羊人的慷慨无私、坚韧执着的特点,也表现出牧羊人工作的伟大,表达作者对他的敬重、赞美之情。

  (2)人物描写(包括细节描写)。

  第4段“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表现牧羊人的善良热情),第5段“他刚刚刮过胡子……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表现牧羊人做事认真、干净利落),第7段“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倒……散……挑选……”(表现牧羊人做事认真)等。

  2.议论抒情的运用。

  例句:

  (1)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2)他显得自信*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3)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让人心里很*静。

  (4)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5)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6)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7)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8)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9)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10)文章开头和结尾。

  选择理由: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由衷地敬佩和赞美,突出了文章中心。

  3.词语的使用。

  (1)第10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棵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选择理由:“轻轻”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写出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儿,写出他一心一意种下种子,表现他做事认真的特点。

  (2)第11段“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选择理由:通过数字的对比,说明树苗成活的不易,侧面表面牧羊人种树工作的艰辛,也表现出他坚韧执着的特点。

  4.表现手法的运用。

  (1)对比。

  无边的荒野和长满橡树、毛榉、白桦的高原对比,干涸的泉眼和流淌的源源不断的泉水对比,坍塌的房屋和干净的农舍对比,荒寂无人的景象和到处是笑声的人们对比……

  选择理由:对比有力地表现牧羊人以自己的体力和毅力取得的成就,突出了中心。

  (2)第一人称的使用。

  选择理由:“我”不是旅人,不是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亲自见证了高原由荒寂无人的荒野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使故事更真实,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5.语句深层含义。

  第15段“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选择理由: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一定可以改变周围的一切,创造出幸福的生活,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提示: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因为在拍摄中无法直接以镜头呈现,可以提示学生以字幕或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并在脚本中加以标注。

  (三)理解文章主题,确定脚本思想

  当确定了脚本的框架要点,丰富了细节之后,我们要考虑:整个纪录片要表现怎样的主题?请结合书后第四题所给资料谈谈你的认识。

  1.环保角度:牧羊人种植树木,改造荒原,表现人类勇于承担责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2.人性(或人生哲理)的角度: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了荒原,这是对人类勇气、毅力、担当的赞美。

  3.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角度:以何种态度面对生活家园与精神家园。

  (四)交流未解问题,提出自己质疑

  学生提出预*、思考、探究过程中的未解决的问题或提出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给我们的启示,交流。

  (五)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

  1.观看奥斯卡获奖影片《植树的牧羊人》,欣赏同名绘本图片。

  2.完成纪录片脚本的写作。

  3.课后“积累拓展”四。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2

  《植树的牧羊人》,又名《种树的男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分享了《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设计给大家参考!

  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突出人物品质,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全文以叙事为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议论点题。这种议论与叙述的有机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值得悉心体会。

  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过渡到初中,基础较为薄弱,但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教师应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品读文本,交流互动。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情感。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图片,对话导入

  二、默读课文,探寻奇迹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这片土地出现了怎样的奇迹。

  明确:原先,这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荒野。

  然后,这里像一块铺在高原上的“地毯”。

  后来,这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

  三、跳读课文,走进奇迹创造者

  1.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奇迹创造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荒漠变成绿洲的。

  例句:(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在仔细盖上泥土。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棵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有将*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3)他说,这块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总结:他是有信念、执着坚持、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

  2.圈点勾画出“我”对牧羊人评价的句子,体会“我”对他的情感。

  四、寻找身边的“奇迹”创造者

  根据【链接】说说你的看法,并分享给你的小组。

  五、小结:愿我们都能做这样的牧羊人,种植希望、播下幸福,成为“奇迹”的创造者。

  六、作业布置:写一写,你知道的“奇迹”创造者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一个你身边的牧羊人。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七、板书:荒地绿洲

  (对比)

  (执着、乐观 )老人

  七、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小说,虽然小说以人物为中心,可本文语言较为简单,可不必一个一个句子分析。本课以“奇迹”为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整个过程较为连贯。

  教学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较前面的几篇课文,本文的篇幅明显长了许多。好在的内容并不深奥,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也不晦涩。在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几个重点。

  1、解题。

  当我把“植树的牧羊人”这个题目写在黑板上时,我问学生“你能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在引导中,学生答出了“这是写人的”“这个人的身份是牧羊人”“主要写他‘植树’”……对于七年级的孩子,能在解题时答出这些内容,我是很欣慰的。满意之余我,我追问“对于标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提问“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我顺势而导,进入了文本的分析。

  2、小说文体的介绍。

  在讲解文体知识前,我在PPT上打出了本文的背景介绍“《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学生读完后,都好像探索大发现似的,说了句“这是虚构的啊”。我点点头,在黑板上写下了“小说”二字。接着“小说三要素”、“我”不等于作者,这些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3、对比手法的渗透。

  有好几处对比,一是“新旧高原的对比”,二是“植树创造和战争毁灭的对比”。在梳理完“我”和“牧羊人”三次相遇的情节后,我让学生找出关于“主人公情况”和“高原状况”的句子并概况。引导学生展开“变“与”“不变”的讨论。最后得出“人类不仅可以毁灭,还能够创造”的主题。

  4、深入文本的探究。

  本文虽是小说,但是对学生写作记叙文也有很大的启发。特别需要谈的就是结构的紧密联系。这不仅体现在首尾两段,甚至的每一处都有很好的照应。在教学中,我先梳理情节,然后逐段逐句地带领学生去读。在字里行间的品读中,我不时地问一句“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是不是闲笔”“你觉得这段中那一句最值得品味”。学生都很聪明,很快就发现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去做,就动手种树吧”“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等句子。这些句子一找出,人物的形象和的主题就显而易见了。

  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样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阳光般灿烂炫美。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 。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3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关键词句,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全面提取信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动画片是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图片制作而成的,这部片子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1988年)最佳动画短片奖等三十多项国际电影奖。你们知道吗,这部优秀的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创作的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篇文章。

  这是有关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的身份是个“牧羊人”。这个牧羊人在做什么呢?他在“植树”!他为什么植树?植树以后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探寻究竟。

  (教师依次板书“人”——“牧羊人”——“植树的牧羊人”)

  这节课的学*,我们要完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任务:班级电视台要为要为本文的主人公——牧羊人,拍一个五至十分钟的纪录片,我们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初步的脚本框架,配上相应的解说词,大家在学*过程中要注意搜集相应的信息。

  (二)借助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任务一:根据文章,确定脚本内容。

  1.在不改变文章内容和顺序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为纪录片安排哪几部分内容?请概括出来。(学生默读全文,快速划分文章层次,交流。)

  2.丰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

  学生再读全文,按文章详写的“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归纳要点,填写表格。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逢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任务二:认识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3.根据文章所写,讨论:在纪录片中,该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牧羊人?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人物的词句,归类整理,交流。

  (1)直接刻画牧羊人。

  (2)借助别的内容来表现牧羊人(侧面烘托)。

  a.借环境描写来表现。

  b.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表现。

  4.结合文章说说,我们要表现一个怎样的牧羊人?学生讨论后交流对牧羊人的认识。

  (1)极为认真(见教材“思考探究”二,参考示例)。

  (2)安静,忠厚,不张扬。例:“这个男人不爱说话”,挑橡子,“看起来他并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3)坚韧执著。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他一直在种树”“我从没见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结尾段。

  (4)勤劳不懈,慷慨无私。例:“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5)热爱生活,有智慧,自信,果断,意志坚定,有爱心……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

  1.观看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

  2.根据课堂学*完成纪录片脚本的基本框架。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析语言,学*文章写作手法。

  2.理解文章主题,从中领悟到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纪录片脚本的撰写。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精读文章,品析语言,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品析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展示优秀作业,细化任务内容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完成了纪录片脚本的框架,我们一起来分享几位同学的脚本框架(展示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脚本,丰富脚本的细节。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作为你的纪录片拍摄的细节特写部分,说说你选择这些内容的理由。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最喜欢的语句,简要写出选择的理由。

  (二)交读所选内容,丰富脚本细节

  交流所选内容:可以从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使用、词语的使用、表现手法的运用、语句含义等多个方面回答自己所选内容的理由。

  1.描写的使用。

  (1)环境描写。

  ①第5段“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选择理由:突出室内环境整洁,能侧面表现牧羊人的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特点。

  ②第2段“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选择理由:运用夸张和比喻,写出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件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韧执着等特点。

  ③第16段“那一大片橡树长也长得很茂盛”“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第19段“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第20段“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选择理由:写出阿尔卑斯山地环境越来越美丽的变化,突出牧羊人的慷慨无私、坚韧执着的特点,也表现出牧羊人工作的伟大,表达作者对他的敬重、赞美之情。

  (2)人物描写(包括细节描写)。

  第4段“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表现牧羊人的善良热情),第5段“他刚刚刮过胡子……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表现牧羊人做事认真、干净利落),第7段“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倒……散……挑选……”(表现牧羊人做事认真)等。

  2.议论抒情的运用。

  例句:

  (1)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2)他显得自信*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3)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让人心里很*静。

  (4)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5)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6)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7)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8)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9)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10)文章开头和结尾。

  选择理由: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由衷地敬佩和赞美,突出了文章中心。

  3.词语的使用。

  (1)第10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棵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选择理由:“轻轻”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写出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儿,写出他一心一意种下种子,表现他做事认真的特点。

  (2)第11段“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选择理由:通过数字的对比,说明树苗成活的不易,侧面表面牧羊人种树工作的艰辛,也表现出他坚韧执着的特点。

  4.表现手法的运用。

  (1)对比。

  无边的荒野和长满橡树、毛榉、白桦的高原对比,干涸的泉眼和流淌的源源不断的泉水对比,坍塌的房屋和干净的农舍对比,荒寂无人的景象和到处是笑声的人们对比……

  选择理由:对比有力地表现牧羊人以自己的体力和毅力取得的成就,突出了中心。

  (2)第一人称的使用。

  选择理由:“我”不是旅人,不是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亲自见证了高原由荒寂无人的荒野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使故事更真实,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5.语句深层含义。

  第15段“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选择理由: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一定可以改变周围的一切,创造出幸福的生活,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提示: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因为在拍摄中无法直接以镜头呈现,可以提示学生以字幕或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并在脚本中加以标注。

  (三)理解文章主题,确定脚本思想

  当确定了脚本的框架要点,丰富了细节之后,我们要考虑:整个纪录片要表现怎样的主题?请结合书后第四题所给资料谈谈你的认识。

  1.环保角度:牧羊人种植树木,改造荒原,表现人类勇于承担责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2.人性(或人生哲理)的角度: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了荒原,这是对人类勇气、毅力、担当的赞美。

  3.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角度:以何种态度面对生活家园与精神家园。

  (四)交流未解问题,提出自己质疑

  学生提出预*、思考、探究过程中的未解决的问题或提出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给我们的启示,交流。

  (五)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

  1.观看奥斯卡获奖影片《植树的牧羊人》,欣赏同名绘本图片。

  2.完成纪录片脚本的写作。

  3.课后“积累拓展”四。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相关词语,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主要情节;

  默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词语;

  了解小说这一文体特点,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清晰思路,

  并体会人物形象的魅力,学*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文中清晰记事的思路,体会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入体会小说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

  引发对当前环境的深思。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领悟课文清晰的思路,并体会人物形象的魅力,学*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深刻的内涵。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文是一篇思路清晰、线索明了的小说,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靠着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流着奶与蜜的田园的故事。因为篇幅较长,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默读的方式了解全文,理清课文的主要情节,并通过分析环境描写体会人物形象,进而理解课文深刻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圈点勾画法;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介绍作者):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二、小说文体知识: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1、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

  2、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

  3、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4、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3)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5、人物形象一般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表现。

  三、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 )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 废墟(xū) 流淌(tǎng) 缝隙 (xì) 琢(zuó)磨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四、理解结构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五、小结: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六、布置作业

  识记并抄写文中重点字词。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5

  精彩开篇词

  画家,用他的画笔,在一卷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绘出青山的苍翠。而他却远离浮躁,回归自然,孤独地行走在茫茫荒漠中,挥起锄头,把一片荒漠变成绿洲,一个简单而深邃的形式,便承担起此重任,那瑰丽的风光将永远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的深处。

  学*目标

  1.领悟并学*传神的肖像描写。

  2.学*人物的无私精神和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风雨中奋斗搏击。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今天我们一起走*不随波逐流之船,不惧困难之鹰――植树的牧羊人。

  二、自学指导(一)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废墟(xū) 干涸(hé) 坍塌(tān) 戳(chuō)

  酬劳(chóu) 流淌(tǎng) 水渠(qú) 乍看(zhà)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3.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三、自学指导(二)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

  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告诉我们人类有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交流点拨】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点题,交代牧羊人是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

  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第三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

  第三部分(19―20):最后一次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21):再次点题,抒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3.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

  【交流点拨】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二)深层探究

  在你眼中,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

  他是个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人。牧羊人种橡树,不在乎是谁的地,也不在乎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道不知道,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还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从他挑选橡子、房间收拾得整齐、餐具洗得干净等细节可以看出。

  (三)技法赏析

  1.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

  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文中仅仅是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森林村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并没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种树人的生活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这就使得种树人的生活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

  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漠的毫无生气?这样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与后文荒漠变成了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

  3.作者最后为什么还要写来到这里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交流点拨】

  通过写居民的精神境界的变化,从侧面衬托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他不仅改变了荒漠,还改变了人。

  四、板书设计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 村庄废弃

  泉眼干涸 狂风呼啸 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 重见溪水 创造的

  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 树木歌唱 奇迹

  泉水长流 人口增加

  村庄富饶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实现人生价值的牧羊人又何止一个人呢?请你再找找身边的“植树的牧羊人”的事迹,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

  20xx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遭受泥石流、山体滑坡的灾害,是墨脱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村。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常常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安送到父母的身边。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

  13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颁奖词】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五)份(扩展6)

——牧羊人的儿童故事范文五份

  牧羊人的儿童故事 1

  从前有个牧羊人,经常把羊群赶到山间草地上放牧,当羊在草地上吃着青草时,他就坐在一棵大树下守候着,不让一只羊丢失。

  有一天,牧羊人象往常一样照看着羊群吃草,突然发现远处蹲着一只狼,两只眼睛紧盯着羊群。牧羊人心里想:“这狼一定是想寻找机会来吃我的羊。”他吓得连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地注视着,却不见狼有什么行动。直到傍晚牧羊人要把羊群赶回家时,那只狼才站起来离开草坪,消失在丛林中。

  第二天,牧羊人发现那只狼又来了,而且蹲得离羊群更*些。牧羊人越加不放心,一直提防着它,但不见它表现出任何企图,只是一动不动地蹲在那儿。

  这以后二三天,狼都接连着来,而且蹲得越来越*,直到第十天,牧羊人暗自思忖:“这只狼大概不吃我的羊。假若它是一只吃羊的狼,一开始它就该来吃了。现在已经是第十天了,它仍是这样静悄悄地恭候在旁边,难道它也想养羊吗?为什么老是蹲在这里?”

  牧羊人心里怀疑,就问狼道:“你为什么总是蹲在这里看羊?你守在这里已经十天了,是十天,对吗?”

  “对。”狼温柔而有礼貌地回答,“我喜欢看羊。”

  牧羊人听到狼温和的声调,看见它那副彬彬有礼的样子,心里在琢磨:“这只狼不同于一般的狼,比较和蔼可亲,一定是只好狼。”接着问:“是什么原因使你这么喜欢看羊呢?”

  狼回答说:“因为我的孩子小时候也象小羊羔似的,身上长着一缕缕可爱的绒毛。”

  “如果是这样,你为什么不守候在你的可爱的孩子身边?”

  “我的孩子死光了。”

  “你的孩子死光了?”

  “是的。”

  “怎么死的?”“森林失火烧死的。”

  “唉,真让人同情。你大概太想念你的孩子了,所以每天守在这里。”“对啊。我简直无法形容我思念孩子的心情,每天都不知道该做什么才好,所以把羊当作我的孩子看待。”

  “天啊,这太可怜了!”牧羊人发自内心地说:“如果看羊能使你消愁解闷的话,你可以每天都来,坐*点也行,我不会计较的。”“谢谢你。”狼说,“我一定每天都来看羊。”

  从此以后,这只温驯的狼每天都来坐在羊的旁边,有时还两眼泪汪汪的,象在哭泣,这更使牧羊人对它同情怜悯。

  最后,狼终于取得了牧羊人的信任。有几天,牧羊人觉得困倦,想睡个午觉,就请狼帮忙看守一下羊群,狼总是照看得很好,羊没发生什么危险,这使牧羊人对狼就象对自己一样放心。有一天,牧羊人要进城买东西,对狼说:

  “我有点事情,要进城买东西,你帮我照料一下羊群好吗?”

  “好啊。”狼说。“我一定保证你的羊群安全。”

  可是牧羊人才离开没多久,这只“温顺”、“善良”、“使人放心”的狼就扑向羊群,把羊咬死,美美地饱餐了一顿,然后溜走了。牧羊人回来,发现死了许多羊,而狼已经逃之夭夭,才知道上当了。狼到这时,才露出了它的凶残本性。

  牧羊人的儿童故事 2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很远的地方有一座森林,森林里住着很多野兽,森林的周围是一片上好的牧场,到处是绿油油的青草,附*的牧人们经常来这里放牧。他们通常结伴而来,防止狼来袭击羊群。其中一个牧羊人也是这样,只是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看见别人的羊长得又肥又壮,心里就不舒服,时刻想抢到手,但只苦于没有办法。

  弱小的羊总是被凶残的狼吃掉,这令牧羊人十分恼火。为了保护羊,牧羊人拿起武器,准备随时对付前来吃羊的恶狼。恶狼吃羊不成,特别想报复牧羊人。

  一天,牧羊人独自出来放羊,等他把羊赶到一片肥沃的土地时已是中午。太阳照得人睁不开眼睛,他把羊赶去吃草,自己到树荫下乘凉,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快要下山了。他清点了一下羊群,发现少了一只,不用问,一定是被狼给偷走了,但天色已晚,牧羊人只得将羊赶回家。路上他决心一定要捉到偷吃羊的狼,为羊报仇。

  第二天,他把弓箭绳索准备好后便去捕杀那只偷吃羊的狼。他和邻居们一同来到森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把狼给射伤了,他们一路追踪,在一个茂密的树丛旁发现了这只受伤的狼,但它已经死了。他们拨开草丛,发现里面有个洞,洞里趴着三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狼,眼睛还都没有睁开呢。那个丢了羊的牧羊人见了非常高兴,他把它们抱起来,准备带回家喂养。邻居们见了都很惊奇,就问他:“我们应该杀死它们,你为什么要把它们带回去?”那个牧羊人说:“我打算把它们养大后保护羊群,到时候,还会有狼来偷袭我的羊群吗?”有个小伙子说:“这真是个新鲜事,我从来没听说过用狼保护羊的,那不是把羊送给狼白吃吗?”

  那牧羊人摇摇头,不以为然。一位中年牧羊人说道:“你太天真了。狼毕竟是狼,你想改变它的本性是不可能的,等它们长大了不但不能保护羊,反而会害了羊。”牧羊人很固执,不听任何人的劝告,坚持把小狼抱回了家。

  那个牧羊人十分细心地照顾着这些小狼,幻想着有朝一日小狼们不但可以给他牧羊,还可以把别人的羊抢过来。小狼们的食量非常大,牧人每天都要去抓很多兔子来满足它们的胃口。渐渐地,小狼们都长大了,嘴里长出了锋利的牙齿,也不再像刚来时那般惊恐,狼的本性已慢慢地暴露出来,而这个贪心的牧羊人并未意识到危险,他还在憧憬着狼为他放牧守羊呢。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牧羊人带着他的狼赶着羊群来到了牧场。三只狼互相嬉戏玩耍着,它们玩得很开心。它们追逐着羊群游戏,顽皮地做着各种吃羊的动作,羊虽然怕狼,但与这些跟它们一起长大的小狼倒也有几分熟悉,这些小狼还不曾侵犯过它们。就这样,在蓝天下,狼和羊友好地相处着。玩着玩着,小狼们累了,肚子咕咕地叫起来,狼的本性使它们失去理智,三只狼向羊群扑去,准确而果断地各咬死了一只羊,叼起来跑回了森林。

  这个时候,牧羊人才后悔当初没听邻居的劝告。

  牧羊人的儿童故事 3

  在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位牧羊人。

  一天,牧羊人想:这都快过年了,我应该多磨几袋子面招待客人呀!可是我只养了羊,没有驴该怎么磨面呢?这位牧羊人越想越着急,急得直冒汗。可不一会儿,聪明的牧羊人就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自言自语到:“虽然我没驴,但我可以用羊磨面呀!”想到这,牧羊人就开始行动了。

  牧羊人来到了羊圈,从羊群中牵出了三只体型比较健壮的羊,对它们说:“你们三个去给我磨几袋面粉!”那三只羊甩甩头,喷了口气,对他说:“我们又不是驴子,推不动那大石磨的。”听到这里,牧羊人也觉得这是个问题。他想了想,又牵出了两只健壮的羊,他又神秘地给这五只羊蒙上了眼布,把它们一个一个的拴在石磨上,对它们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需要比赛跑步,如果谁赢了,谁就可以不拉磨磨面了”。那五只羊一听,也没多想,就使出吃奶的劲飞快地跑了起来。说着也怪,不知怎么回事,这五只羊竟然让磨盘飞快的转动了起来。大概过了三十分钟,那五只羊就再也跑不动了,可它们却帮主人磨了整整五十袋面粉。主人把它们从磨石上解下来,又把眼布也解了下来。

  五只羊异口同声地问:“是谁赢了呀?”

  牧羊人说:“你们五个都赢了,你们五个都不需要拉磨磨面了。”五只羊高兴地一蹦一蹦的,主人给了它们每只羊一顿青草做为奖赏。

  从此以后,只要有客人来,牧羊人就用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物来招待客人。

  牧羊人的儿童故事 4

  牧羊人在牧场里捡到一只失散了的小狼崽,于是把它带回家,和狗一起喂养。小狼崽长大以后,倘若有狼来偷羊吃,它就会和狗一起去追赶狼。有一次,狗没追上就回去了,那只狼却继续追捕,待追上后,他看了看自己的同类,便与其一同分享了羊肉,然后回到牧羊人家里。从此以后,即便有时狼并没有来偷羊,他也会偷偷咬死一只羊,和狗一起分享战利品。后来,牧羊人对它产生了怀疑,有一天终于发现了事实真相,便用绳子套住狼的脖子,将它吊死在旁边的树上。

  牧羊人的儿童故事 5

  一位安菲特利特的邻居,生活得无忧无虑,他对他羊群的收入一向感到满意。他的财产虽然很少,但至少比较可靠。

  可是后来他很羡慕那些卸在海边的财宝,于是就把他的羊群卖掉,把全部钱财拿到海上去经商。但由于船只出事,资金全部损失光。这样这位主人只得替人去放羊。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在海边放牧自己的群羊。这位过去的高里东和狄尔西斯,如今成了比尔洛那样的牧羊人。过了一个时期,他得了一些赏钱,又去买了几头披毛的牲畜。

  有一天海风停止了呼啸,船只*安地靠了岸。

  “啊,海夫人,你想要钱了,”

  牧羊人说:“我请你向别人去要,至于我的,你是再也甭想得到。”

  这不是一个为消遣而编造的故事,它是真实的,通过它,并且一般的经验也都证明了一分有把握的钱远比五分想得到的钱更可靠。

  应该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足,至于大海和奢望的诱惑,我们应该置若罔闻,不予理睬才好。也许有那么一个人会成功,但成千上万的人却怨声载道,大海许下了金银财宝,你要知道,海风和海盗也就很快会来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