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实用五份

首页 / 教案 / |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 1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旋律,能够随音乐拍出基本节奏,并能够用肢体动作表现。

  2、能够运用乐器随音乐演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4、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孤独的牧羊人》,音乐图谱,打击乐器。

  【活动重难点】

  根据音乐图谱,有节奏的演奏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了解音乐

  在音乐《孤独的牧羊人》的背景下,教师带领幼儿走进教室,简单介绍音乐。

  二、利用动作,感受音乐

  1、欣赏音乐,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

  2、个别演示表现音乐节奏的动作。

  3、结合笑脸图谱,感受音乐的节奏。

  4、根据图谱提示,跟随音乐进行动作演奏。

  5、分声部演奏。

  三、打击乐器,表演音乐

  1、整体演奏音乐

  2、按教师指挥分声部演奏音乐。

  活动反思

  《纲要》中提出:给予孩子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1、熟悉音乐

  让幼儿在音乐背景下走进教室,初步感受,进而引领他们专注的倾听音乐的节奏。

  2、用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

  在熟悉音乐旋律的基础上,让幼儿用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孩子们很轻松的找到了很多很多的节奏形式:拍腿、拍手、点头、打口哨、打响指……

  3、跟随音乐的旋律,孩子们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是,孩子们对音乐的表现力非常强。

  4、出示图谱环节,孩子们接受的非常快,对笑脸所代表的意义很快就理解了。所以也能够比较快的接受和跟随图谱打出节奏。

  5、打击乐环节中孩子们也是轻松的跟下来,演奏的很精彩。

  教育活动的亮点:

  师生互动配合默契,幼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教师积极准备充分,细致,对孩子的把握到位。

  教育活动的缺点:

  活动目标比较简单,缺少挑战性,如若在加大一些难度,更能够吸引孩子。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 2

  一、预设目标

  1、继续欣赏乐曲,体会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幼儿已经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幼儿已经熟悉这首乐曲的旋律。

  (二)物质准备:

  1、音乐《孤独的牧羊人》。

  2、自制打击乐图谱、乐器标记图。

  3、打击乐器若干(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完整的欣赏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一遍。

  提问:

  1、前两天我们一起听了一首曲子,谁还记得叫什么名字?《孤独的牧羊人》。

  2、孤独的牧羊人在放牧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羊群里有大羊有小羊,刚到山坡下,他的羊看到青草一下子都跑了,大羊跑,小羊追,牧羊人这下可着了急,为什么呢?他怕羊跑丢了,于是他拿着牧羊鞭连忙追过去,你们猜他追上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看图谱学*节奏儿歌,并分组通过肢体动作练*节奏型。

  1、看图谱,读儿歌熟悉节奏型。

  ①、教师示范看图谱读节奏儿歌。

  前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追 0 0 |

  B段: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 起 | 小皮 鞭0 |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起 小皮 | 鞭0 0 |

  间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追呀追呀 追 上 | 了 0 0 ||

  ②、看图谱练*读节奏儿歌。

  师:我知道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那你们可以帮他一起追他跑掉的羊吗。牧羊人说了,只有学会了这首儿歌,才可以啊。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儿歌用最快的时间学会。我们来试一试。

  ③、听音乐练*读节奏儿歌。

  师:加上音乐来一次好不好?

  2、分组练*用肢体动作打节奏。

  ①、一起确定4种角色的身体动作。

  师:我来看一看图谱上有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皮鞭,现在我们要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羊,小羊,牧羊人和皮鞭,比如大羊可以用拍腿动作来表现,谁来说一说小羊用什么动作?牧羊人用什么动作?挥皮鞭用什么动作?好的我们一起说着儿歌试一试。

  ③、分组尝试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师:好我们现在分成四组,大羊组,小羊组,牧羊人组和挥鞭组,到谁的时候谁做动作。

  (三)、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并分组进行演奏

  1、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师:终于追上了,牧羊人要庆祝一下,你们瞧他还带来了乐器呢,看看都有什么? (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师: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鞭分别应该用哪种乐器演奏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综合幼儿建议在图谱上贴上相应的乐器图片,并一起尝试。)

  2、分组进行乐器演奏练*

  ①幼儿自由选择乐器。

  ②分组练*运用乐器看图谱练*演奏。

  3、尝试看指挥分组演奏乐曲

  教师跟随音乐指挥,幼儿看指挥集体演奏。

  活动延伸:

  师:牧羊人说今天他一点也不孤独因为有小朋友们为他演奏,他的大羊和小羊也为他跳舞呢,他还说演奏时再可加入一种乐器会更好听,你们猜猜是什么乐器,好的,下一次我就把它带来跟小朋友一起演奏好不好?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 3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活动反思:

  上本课时,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和学生一道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旋律模唱、体态律动、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大家在举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创造性表演中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构思清楚,能从不同角度设计、穿插多种学*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张扬。在愉悦的学*气氛中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并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3、积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的学*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教学的民主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学会学*,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不足的是,

  1、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受乐曲的幽默和约德尔调的风格,所以拓展时选择影片中具有活泼快乐情绪的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情绪,逐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约德尔调的歌曲作为拓展欣赏曲目,效果会更好些。

  2、课堂容量较大,有些环节学生探究的不够深入。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 4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熟悉舞蹈音乐及动作结构,学*跟随音乐跳集体舞。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 5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课前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小百科: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实用五份(扩展1)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十)份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1

  一、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乐曲诙谐、轻快、活泼、生动的情绪。

  2、通过为歌曲创设情景,表现童话般的意境,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3、体验美国乡村歌曲的唱法,了解音乐剧的知识。

  二、教学难点:

  可以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歌曲不同的情绪。

  三、教具准备:磁带 CD PPT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a、听《do re mi》踏步拍手进教室。

  b、练声曲:《do re mi》

  师:同学们,do re mi fa sol la si是我们的音乐小伙伴,一起来唱一唱“do re mi”,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符,一起唱起来吧!

  (学生演唱《do re mi 》)

  2、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a、导入:

  师:真棒!哪个同学知道这首歌曲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呢?

  生:《音乐之声》。

  师:对!它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美国电影,由同名音乐剧改编,曾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音响等五项大奖!那它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家庭教师和七个孩子的故事……

  师:说的很好!这是一个发生在奥地利的真实故事,善良美丽的见*修女玛丽亚,来到退役海军军官特拉普上校家担任家庭女教师,她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方法,对7个调皮的孩子进行启发及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产生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了特拉普上校的爱情。刚才同学们所听到的这首《哆来咪》就是这名女教师与那7个孩子所演唱的。

  2、初听:

  师:很好!那就一起来欣赏这首《孤独的牧羊人》,边听边想想,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诙谐,幽默,欢快。

  师:真好!那在影片中,它描写的是什么故事呢?

  生:玛利亚和孩子们一起在做木偶戏表演。

  1、复听:

  2、师:真聪明!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精彩的表演吧!

  再想想歌曲中最吸引你的是哪几句?

  *观看影片中木偶戏的片断

  生: “来咿噢嘟。”一会儿高音,一会儿低音。

  师:你可以简单的模仿一下吗?

  (学生模仿真假声的交替唱)

  师:非常好!那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学生拍手唱衬词)

  师:好极了!其实这是一种叫作“蓝色约德尔”(yodel)的乡村歌曲唱法。

  它的特点是真声、假声不断的交替,一会儿高八度,一会儿低八度,形成了一个奇特的音响效果,让人觉得特别有趣。

  我提议我们一起来为这段木偶戏配音,唱一唱这几句,好不好?

  生:好!

  *一边观看木偶戏,一边唱一唱最有趣的几句。

  4、学*歌词:

  师:那木偶戏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为什么叫他孤独的牧羊人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朗读PPT第一段歌词)

  生:只有他一个人在唱歌。

  师:恩,那后来呢?他的心情有没有发生变化?

  (朗读PPT第二段歌词)

  生:欢快!不孤独了,因为有许多的人都在听他唱歌了。

  师:很好!让我们再看下去。

  (朗读PPT第三段歌词)

  5、了解歌曲旋律:

  师:我们也来做一回快乐的牧羊人吧。一起来唱一唱歌曲的第一段。

  *学唱歌曲的第一段。

  6、再听《孤独的牧羊人》表演全曲

  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不同的段落,听听看全曲主歌部分一共有几段?

  三、小结,下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音乐之旅就快接*尾声了。在今天的旅途中,你们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生:了解了音乐剧……

  师:修女玛丽亚用音乐唤起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以及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如果你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那么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最快乐的人!

  让我们唱着《do re mi》结束今天的音乐之旅。

  (唱着《do re mi》,离开教室)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2

  【教学目标】

  1、能情绪愉快地用不同速度,不同音色表现歌曲中衬词部分,并能按不同角色的形象,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2、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协调与快乐。

  3、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4、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歌曲。

  【教学准备】

  1、电视机、影碟机、电影《音乐之声》片断。

  2、录音机、《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伴奏带。

  3、《牧羊人》图谱一张

  【教学过程】

  (一)听《牧羊人》音乐,自由用各种动作跳进活动室。

  (二)看录像,了解歌曲内容,引起学唱兴趣。

  1、听了刚才的音乐,你有什么感觉?

  2、第二次听有歌词的音乐一遍。你知道她在唱什么吗?不过有一句我们可以先来学一学,它是这首歌的衬词。

  3、根据图示学唱衬词部分。

  (三)欣赏歌曲,并初步学唱衬词。

  (四)出示图片,教师教唱歌曲。引导幼儿在回答中理解歌词,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整理歌词,并学唱歌曲

  1、图片上的人是谁?它在什么地方?

  2、他在干什么?

  3、又有谁来了?

  (五)对不同角色的衬词部分进行处理。

  1、引导幼儿用不同音色演唱衬词

  (1)牧羊人在很高的地方唱歌,你觉得他的声音应该怎么样?

  (2)老山羊年纪一大把,它唱起歌来会怎么样?

  (3)小山羊最可爱了,它的声音我们也来学一学

  2、以游戏形式,分角色演唱衬词部分。

  (六)即兴打击乐演奏,充分感受乐曲旋律。

  今天我们又唱又跳,又看录像又打击乐器,这首好听的歌曲就叫做《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难点在角色表演中解决了,又利用图谱教学让幼儿轻松的记住了歌词和二分音符,因为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目标达到了所以幼儿能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歌唱的兴趣,透过幼儿动听的歌声,准确的节奏,我们一起享受到了音乐赋予生活的情趣,我想这就是艺术活动最大的乐趣。

  小百科:牧羊:牧羊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活动之一,在农业系统中属于畜牧业的一种,其生产成品以羊毛或羊奶为主。一般而言,羊群非常依赖牧羊人的饲养和保护,或由牧羊人的带领下寻找新的草场觅食。而牧羊业仍旧是欧洲、美洲和大洋洲部分传统农业地区的主要产业和经济来源。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3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课前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小百科: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4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活动反思:

  上本课时,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和学生一道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旋律模唱、体态律动、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大家在举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创造性表演中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构思清楚,能从不同角度设计、穿插多种学*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张扬。在愉悦的学*气氛中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并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3、积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的学*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教学的民主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学会学*,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不足的是,

  1、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受乐曲的幽默和约德尔调的风格,所以拓展时选择影片中具有活泼快乐情绪的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情绪,逐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约德尔调的歌曲作为拓展欣赏曲目,效果会更好些。

  2、课堂容量较大,有些环节学生探究的不够深入。

  小百科: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5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3.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4.初步学*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音乐视频、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引出歌曲

  组织幼儿听歌曲《叨来咪》做律动,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吗?”

  师: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让幼儿理解“孤独”的意思。

  师:那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很可怜)那我们现在来听一下《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看看歌中的牧羊人是不是像小朋友说的那样?播放视频,听了这首歌后,你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吗?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没听出来,没关系,我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感觉自己特别孤单,就来到山顶上唱歌“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歌声嘹亮,城里的人们在远处就听到了这好听的声音,这时候城边的王子、挑扁担的农民、餐桌旁的人们、喝啤酒的人们都听到了他的歌声,这时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听到牧羊人的歌声后,也用相同的歌声回应他。

  现在咱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务的哦。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请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作好准备)

  (三)出示相应的图片,分段欣赏歌曲,知道快乐的方法

  1.欣赏歌曲第一段。师随音乐贴牧羊人等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提问: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快乐的)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过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2.欣赏歌曲第二段。师随音乐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牧羊人的歌声都把谁吸引过来了?他们都听到了什么歌声?

  3.欣赏歌曲第三段。师随音乐贴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谁用歌声回应了牧羊人?怎样唱的?

  4.小结。

  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呢?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5.播放歌曲,师幼边唱边跳,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做一个快乐的牧羊人吧?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6

  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欣赏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孤独的牧羊人》,并进行简单的创作表演。这首歌曲轻快活泼,描写了勤劳可爱的牧羊人辛勤地劳动,他用自己嘹亮明快而动听的歌声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歌曲中大量运用了假声演唱的衬词称之为“约德尔调”,诙谐幽默而生动活泼。

  音乐教学首先是审美教育,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展现的美,感受音乐作品所表现的节奏的美、旋律的美、歌词的美、人声的美、意境的美……并且懂得这样的美,欣赏这样的美,进而感悟音乐所表达的生活的美,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在这堂课中,无论是听赏、学唱还是表演歌曲都以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欢快的情绪,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目的的。

  教学内容

  1、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2、创编情景表演《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在欣赏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孤独的牧羊人》过程中,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和童话般的生动意境,能够象牧羊人一样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

  2、通过跟唱、哼唱轻松活泼的“约德尔调”,进行小组合作表演,分配角色,体验歌曲情绪与风格。

  3、用体验、想象、即兴表演等方法,在听、唱、创作的过程中,感受了解《孤独的牧羊人》的轻松活泼的“约德尔调”的风格特点;并能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即兴表演。

  教学重难点

  感受乐曲《孤独的牧羊人》诙谐、轻快、生动的情绪,为歌曲创设情景,表现童话般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音乐之声》中《孤独的牧羊人》、《do re mi》影像片段。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1.单元诗导入

  二、游戏:跳房子,按口令准确地跳到五线谱上

  三、根据《do re mi》唱的唱名进行游戏。

  二、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一)欣赏影片片断《孤独的牧羊人》(原版),介绍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作者及简单的故事情节,初步感知歌曲的诙谐幽默、活泼欢快的情绪。

  (二)复听《孤独的牧羊人》(中文版),初步感受歌曲表现的意境。

  1.歌词里唱了些什么?

  2.演唱的歌曲的歌词比较书本上的歌词多了怎样的衬词?有了这些衬词使歌曲情绪有何变化?

  3.学一学衬词的唱法。

  (三)再听

  1.听女中音版本的《孤独的牧羊人》,根据歌曲编个牧羊人的小故事。

  2.口哨音乐《孤独的牧羊人》作背景音乐,边哼唱边分组创编情景表演。

  3.分组进行表演,师生评述。

  (四)拓展

  1.简单了解作曲家罗杰斯,愉快地演唱《孤独的牧羊人》

  2.观赏片中欢快的歌曲《do re mi》。

  (五)课堂小结邀请学生搜集幽默风趣的歌曲和乐曲。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主题是“来跳舞”,选择的是几首具有活泼欢快情绪的音乐作品,其中两首欣赏曲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就是诙谐幽默。作品的欢快活泼诙谐幽默正是崇尚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的表现,所谓《孤独的牧羊人》其实并不孤独,所以在本课中注重对情绪的感受,不管是听赏游戏还是创作表演都力求让学生感受一种快乐的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受乐曲的幽默和约德尔调的风格,所以拓展时选择影片中具有活泼快乐情绪的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情绪,逐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约德尔调的歌曲作为拓展欣赏曲目,效果会更好些。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7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活动反思:

  上本课时,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和学生一道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旋律模唱、体态律动、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大家在举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创造性表演中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构思清楚,能从不同角度设计、穿插多种学*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张扬。在愉悦的学*气氛中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并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3、积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的学*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教学的民主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学会学*,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不足的是,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8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旋律,能够随音乐拍出基本节奏,并能够用肢体动作表现。

  2、能够运用乐器随音乐演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4、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孤独的牧羊人》,音乐图谱,打击乐器。

  【活动重难点】

  根据音乐图谱,有节奏的演奏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了解音乐

  在音乐《孤独的牧羊人》的背景下,教师带领幼儿走进教室,简单介绍音乐。

  二、利用动作,感受音乐

  1、欣赏音乐,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

  2、个别演示表现音乐节奏的动作。

  3、结合笑脸图谱,感受音乐的节奏。

  4、根据图谱提示,跟随音乐进行动作演奏。

  5、分声部演奏。

  三、打击乐器,表演音乐

  1、整体演奏音乐

  2、按教师指挥分声部演奏音乐。

  活动反思

  《纲要》中提出:给予孩子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1、熟悉音乐

  让幼儿在音乐背景下走进教室,初步感受,进而引领他们专注的倾听音乐的节奏。

  2、用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

  在熟悉音乐旋律的基础上,让幼儿用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孩子们很轻松的找到了很多很多的节奏形式:拍腿、拍手、点头、打口哨、打响指……

  3、跟随音乐的旋律,孩子们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是,孩子们对音乐的表现力非常强。

  4、出示图谱环节,孩子们接受的非常快,对笑脸所代表的意义很快就理解了。所以也能够比较快的接受和跟随图谱打出节奏。

  5、打击乐环节中孩子们也是轻松的跟下来,演奏的很精彩。

  教育活动的亮点:

  师生互动配合默契,幼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教师积极准备充分,细致,对孩子的把握到位。

  教育活动的缺点:

  活动目标比较简单,缺少挑战性,如若在加大一些难度,更能够吸引孩子。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9

  活动目标:

  1、体验师幼合作、同伴合作演唱的快乐。

  2、尝试用不同的音色表现歌曲中的衬词部分。

  3、根据动作及图谱中音符的高低位置,唱准衬词节奏和旋律,并按不同角色形象用相应歌声演唱。

  活动准备:

  1、图片:牧羊人、山羊爷爷、小山羊各一张

  2、音符、旋律图谱

  活动过程:

  一、练声部分

  ——引导幼儿边看黑板上的台阶边随琴声自由想出一种好听的声音进行歌曲中衬词部分的节奏练唱。

  二、结合歌名导入,引导幼儿初步欣赏歌曲。

  1、教师根据事先出示好的图片谈话导入

  ——“有一位牧羊人喜欢在山上唱歌,他的歌声很好听很嘹亮,但是他每次都觉得很孤独,因为没有朋友和他一起唱,今天方老师请来了两个朋友和他一起演唱,我们听听是谁来和他一起唱了呢?”

  2、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分别出示图片并引导幼儿再次欣赏歌曲。

  ——“他们唱了什么?”

  3、尝试用手、脚动作表现每句衬词处节奏,引导幼儿重复欣赏歌曲,掌握衬词节奏及旋律。

  三、学唱歌曲部分。

  1、出示衬词图谱,引导幼儿自主理解图谱并学唱衬词。

  ——“你们想和他们一起唱吗?那这一句唱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试试吧!”(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学唱衬词部分。)

  2、引导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解决困难。

  3、引导幼儿用不同的音色表现山羊爷爷和小山羊的声音。

  ——“如果你是山羊爷爷(小山羊),你会怎么唱这一句呢?”

  ——幼儿听琴声自由尝试表现

  ——个别表现

  ——分组自选角色演唱。

  ——完整地演唱歌曲。

  四、师幼分组分角色演唱。

  五、与所有在场老师合作演唱。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10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教案目的: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教案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教案流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实用五份(扩展2)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五)份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1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熟悉舞蹈音乐及动作结构,学*跟随音乐跳集体舞。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2

  一、预设目标

  1、继续欣赏乐曲,体会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幼儿已经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幼儿已经熟悉这首乐曲的旋律。

  (二)物质准备:

  1、音乐《孤独的牧羊人》。

  2、自制打击乐图谱、乐器标记图。

  3、打击乐器若干(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完整的欣赏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一遍。

  提问:1、前两天我们一起听了一首曲子,谁还记得叫什么名字?《孤独的牧羊人》。

  2、孤独的牧羊人在放牧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羊群里有大羊有小羊,刚到山坡下,他的羊看到青草一下子都跑了,大羊跑,小羊追,牧羊人这下可着了急,为什么呢?他怕羊跑丢了,于是他拿着牧羊鞭连忙追过去,你们猜他追上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看图谱学*节奏儿歌,并分组通过肢体动作练*节奏型。

  1、看图谱,读儿歌熟悉节奏型。

  ①、教师示范看图谱读节奏儿歌。

  前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小羊小羊小羊小羊|快快追0 |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小羊小羊小羊小羊|追0 0 |

  B段:

  我是|牧羊人呀|

  挥起|小皮鞭0 |

  我是|牧羊人呀|

  挥起小皮|鞭0 0 |

  间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小羊小羊小羊小羊 |快快追0 |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追呀追呀追上|了0 0 ||

  ②、看图谱练*读节奏儿歌。

  师:我知道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那你们可以帮他一起追他跑掉的羊吗。牧羊人说了,只有学会了这首儿歌,才可以啊。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儿歌用最快的时间学会。我们来试一试。

  ③、听音乐练*读节奏儿歌。

  师:加上音乐来一次好不好?

  2、分组练*用肢体动作打节奏。

  ①、一起确定4种角色的身体动作。

  师:我来看一看图谱上有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皮鞭,现在我们要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羊,小羊,牧羊人和皮鞭,比如大羊可以用拍腿动作来表现,谁来说一说小羊用什么动作?牧羊人用什么动作?挥皮鞭用什么动作?好的我们一起说着儿歌试一试。

  ③、分组尝试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师:好我们现在分成四组,大羊组,小羊组,牧羊人组和挥鞭组,到谁的时候谁做动作。

  (三)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并分组进行演奏

  1、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师:终于追上了,牧羊人要庆祝一下,你们瞧他还带来了乐器呢,看看都有什么?(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师: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鞭分别应该用哪种乐器演奏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综合幼儿建议在图谱上贴上相应的乐器图片,并一起尝试。)

  2、分组进行乐器演奏练*

  ①幼儿自由选择乐器。

  ②分组练*运用乐器看图谱练*演奏。

  3、尝试看指挥分组演奏乐曲

  教师跟随音乐指挥,幼儿看指挥集体演奏。

  活动延伸:

  师:牧羊人说今天他一点也不孤独因为有小朋友们为他演奏,他的大羊和小羊也为他跳舞呢,他还说演奏时再可加入一种乐器会更好听,你们猜猜是什么乐器,好的,下一次我就把它带来跟小朋友一起演奏好不好?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3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3.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4.初步学*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音乐视频、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引出歌曲

  组织幼儿听歌曲《叨来咪》做律动,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吗?”

  师: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让幼儿理解“孤独”的意思。

  师:那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很可怜)那我们现在来听一下《孤独地牧羊人》这首歌曲,看看歌中的牧羊人是不是像小朋友说的那样?播放视频,听了这首歌后,你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吗?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没听出来,没关系,我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感觉自己特别孤单,就来到山顶上唱歌“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歌声嘹亮,城里的人们在远处就听到了这好听的声音,这时候城边的王子、挑扁担的农民、餐桌旁的人们、喝啤酒的人们都听到了他的歌声,这时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听到牧羊人的歌声后,也用相同的歌声回应他。

  现在咱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务的哦。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请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作好准备)

  (三)出示相应的图片,分段欣赏歌曲,知道快乐的方法

  1.欣赏歌曲第一段。师随音乐贴牧羊人等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提问: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快乐的)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过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2.欣赏歌曲第二段。师随音乐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牧羊人的歌声都把谁吸引过来了?他们都听到了什么歌声?

  3.欣赏歌曲第三段。师随音乐贴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谁用歌声回应了牧羊人?怎样唱的?

  4.小结。

  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呢?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5.播放歌曲,师幼边唱边跳,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做一个快乐的牧羊人吧?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4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体验歌曲创作中的约德尔手法,尝试用轻松快乐的情绪演唱歌曲中的衬词部分。

  活动准备

  1.《DO—RE—MI》《孤独的牧羊人》音乐CD及伴奏音乐。

  2.《音乐之声》视频《孤独的牧羊人》片段。

  3.画笔、纸;牧羊人、田野、城里人、王子、农夫、餐桌、啤酒、穿红裙子的小姑娘、带围裙的妈妈图片。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听《do—re—mi》,介绍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它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引出《孤独的牧羊人》。

  2.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的名称《孤独的牧羊人》,理解孤独的意思。

  (2)完整欣赏中文版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部分,接着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幽默诙谐的曲风。

  3.画图谱、贴形象,分段欣赏歌曲。

  (1)欣赏歌曲第一段。见识随音乐贴牧羊人、田野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在衬词部分教师可画的螺旋线表示约德尔调)

  (2)欣赏歌曲第二段:教师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哟普而看图谱跟唱衬词。

  (3)欣赏歌曲第三段。出示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4)教师幼儿对唱歌曲。教师唱歌曲叙述部分,幼儿演唱衬词部分。

  4.随歌曲两两结伴自由跳圆圈舞,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听音乐演唱或表演歌曲,体验快乐情绪的传递。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5

  一、预设目标

  1、继续欣赏乐曲,体会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幼儿已经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幼儿已经熟悉这首乐曲的旋律。

  (二)物质准备:

  1、音乐《孤独的牧羊人》。

  2、自制打击乐图谱、乐器标记图。

  3、打击乐器若干(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完整的欣赏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一遍。

  提问:1、前两天我们一起听了一首曲子,谁还记得叫什么名字?《孤独的牧羊人》。

  2、孤独的牧羊人在放牧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羊群里有大羊有小羊,刚到山坡下,他的羊看到青草一下子都跑了,大羊跑,小羊追,牧羊人这下可着了急,为什么呢?他怕羊跑丢了,于是他拿着牧羊鞭连忙追过去,你们猜他追上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看图谱学*节奏儿歌,并分组通过肢体动作练*节奏型。

  1、看图谱,读儿歌熟悉节奏型。

  ①、教师示范看图谱读节奏儿歌。

  前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小羊小羊小羊小羊|快快追0 |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小羊小羊小羊小羊|追0 0 |

  B段:

  我是|牧羊人呀|

  挥起|小皮鞭0 |

  我是|牧羊人呀|

  挥起小皮|鞭0 0 |

  间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小羊小羊小羊小羊 |快快追0 |

  大羊大羊|向前奔跑|

  追呀追呀追上|了0 0 ||

  ②、看图谱练*读节奏儿歌。

  师:我知道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那你们可以帮他一起追他跑掉的羊吗。牧羊人说了,只有学会了这首儿歌,才可以啊。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儿歌用最快的时间学会。我们来试一试。

  ③、听音乐练*读节奏儿歌。

  师:加上音乐来一次好不好?

  2、分组练*用肢体动作打节奏。

  ①、一起确定4种角色的身体动作。

  师:我来看一看图谱上有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皮鞭,现在我们要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羊,小羊,牧羊人和皮鞭,比如大羊可以用拍腿动作来表现,谁来说一说小羊用什么动作?牧羊人用什么动作?挥皮鞭用什么动作?好的我们一起说着儿歌试一试。

  ③、分组尝试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师:好我们现在分成四组,大羊组,小羊组,牧羊人组和挥鞭组,到谁的时候谁做动作。

  (三)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并分组进行演奏

  1、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师:终于追上了,牧羊人要庆祝一下,你们瞧他还带来了乐器呢,看看都有什么?(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师: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鞭分别应该用哪种乐器演奏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综合幼儿建议在图谱上贴上相应的乐器图片,并一起尝试。)

  2、分组进行乐器演奏练*

  ①幼儿自由选择乐器。

  ②分组练*运用乐器看图谱练*演奏。

  3、尝试看指挥分组演奏乐曲

  教师跟随音乐指挥,幼儿看指挥集体演奏。

  活动延伸:

  师:牧羊人说今天他一点也不孤独因为有小朋友们为他演奏,他的大羊和小羊也为他跳舞呢,他还说演奏时再可加入一种乐器会更好听,你们猜猜是什么乐器,好的,下一次我就把它带来跟小朋友一起演奏好不好?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实用五份(扩展3)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五)份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1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熟悉舞蹈音乐及动作结构,学*跟随音乐跳集体舞。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2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3、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4、初步学*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音乐视频、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引出歌曲

  组织幼儿听歌曲《叨来咪》做律动,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吗?”

  师: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让幼儿理解“孤独”的意思。

  师:那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很可怜)那我们现在来听一下《孤独地牧羊人》这首歌曲,看看歌中的牧羊人是不是像小朋友说的那样?播放视频,听了这首歌后,你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吗?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没听出来,没关系,我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感觉自己特别孤单,就来到山顶上唱歌“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歌声嘹亮,城里的人们在远处就听到了这好听的声音,这时候城边的王子、挑扁担的农民、餐桌旁的人们、喝啤酒的人们都听到了他的歌声,这时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听到牧羊人的歌声后,也用相同的歌声回应他。

  现在咱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务的哦。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请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作好准备)

  (三)出示相应的图片,分段欣赏歌曲,知道快乐的方法

  1、欣赏歌曲第一段。师随音乐贴牧羊人等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提问: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快乐的)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过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2、欣赏歌曲第二段。师随音乐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牧羊人的歌声都把谁吸引过来了?他们都听到了什么歌声?

  3、欣赏歌曲第三段。师随音乐贴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谁用歌声回应了牧羊人?怎样唱的?

  4、小结。

  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呢?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5、播放歌曲,师幼边唱边跳,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做一个快乐的牧羊人吧?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3

  一、预设目标

  1、继续欣赏乐曲,体会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幼儿已经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幼儿已经熟悉这首乐曲的旋律。

  (二)物质准备:

  1、音乐《孤独的牧羊人》。

  2、自制打击乐图谱、乐器标记图。

  3、打击乐器若干(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完整的欣赏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一遍。

  提问:

  1、前两天我们一起听了一首曲子,谁还记得叫什么名字?《孤独的牧羊人》。

  2、孤独的牧羊人在放牧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羊群里有大羊有小羊,刚到山坡下,他的羊看到青草一下子都跑了,大羊跑,小羊追,牧羊人这下可着了急,为什么呢?他怕羊跑丢了,于是他拿着牧羊鞭连忙追过去,你们猜他追上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看图谱学*节奏儿歌,并分组通过肢体动作练*节奏型。

  1、看图谱,读儿歌熟悉节奏型。

  ①、教师示范看图谱读节奏儿歌。

  前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追 0 0 |

  B段: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 起 | 小皮 鞭0 |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起 小皮 | 鞭0 0 |

  间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追呀追呀 追 上 | 了 0 0 ||

  ②、看图谱练*读节奏儿歌。

  师:我知道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那你们可以帮他一起追他跑掉的羊吗。牧羊人说了,只有学会了这首儿歌,才可以啊。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儿歌用最快的时间学会。我们来试一试。

  ③、听音乐练*读节奏儿歌。

  师:加上音乐来一次好不好?

  2、分组练*用肢体动作打节奏。

  ①、一起确定4种角色的身体动作。

  师:我来看一看图谱上有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皮鞭,现在我们要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羊,小羊,牧羊人和皮鞭,比如大羊可以用拍腿动作来表现,谁来说一说小羊用什么动作?牧羊人用什么动作?挥皮鞭用什么动作?好的我们一起说着儿歌试一试。

  ③、分组尝试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师:好我们现在分成四组,大羊组,小羊组,牧羊人组和挥鞭组,到谁的时候谁做动作。

  (三)、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并分组进行演奏

  1、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师:终于追上了,牧羊人要庆祝一下,你们瞧他还带来了乐器呢,看看都有什么? (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师: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鞭分别应该用哪种乐器演奏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综合幼儿建议在图谱上贴上相应的乐器图片,并一起尝试。)

  2、分组进行乐器演奏练*

  ①幼儿自由选择乐器。

  ②分组练*运用乐器看图谱练*演奏。

  3、尝试看指挥分组演奏乐曲

  教师跟随音乐指挥,幼儿看指挥集体演奏。

  活动延伸:

  师:牧羊人说今天他一点也不孤独因为有小朋友们为他演奏,他的大羊和小羊也为他跳舞呢,他还说演奏时再可加入一种乐器会更好听,你们猜猜是什么乐器,好的,下一次我就把它带来跟小朋友一起演奏好不好?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4

  【教学目标】

  1、能情绪愉快地用不同速度,不同音色表现歌曲中衬词部分,并能按不同角色的形象,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2、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协调与快乐。

  3、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4、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歌曲。

  【教学准备】

  1、电视机、影碟机、电影《音乐之声》片断。

  2、录音机、《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伴奏带。

  3、《牧羊人》图谱一张

  【教学过程】

  (一)听《牧羊人》音乐,自由用各种动作跳进活动室。

  (二)看录像,了解歌曲内容,引起学唱兴趣。

  1、听了刚才的音乐,你有什么感觉?

  2、第二次听有歌词的音乐一遍。你知道她在唱什么吗?不过有一句我们可以先来学一学,它是这首歌的衬词。

  3、根据图示学唱衬词部分。

  (三)欣赏歌曲,并初步学唱衬词。

  (四)出示图片,教师教唱歌曲。引导幼儿在回答中理解歌词,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整理歌词,并学唱歌曲

  1、图片上的人是谁?它在什么地方?

  2、他在干什么?

  3、又有谁来了?

  (五)对不同角色的衬词部分进行处理。

  1、引导幼儿用不同音色演唱衬词

  (1)牧羊人在很高的地方唱歌,你觉得他的声音应该怎么样?

  (2)老山羊年纪一大把,它唱起歌来会怎么样?

  (3)小山羊最可爱了,它的声音我们也来学一学

  2、以游戏形式,分角色演唱衬词部分。

  (六)即兴打击乐演奏,充分感受乐曲旋律。

  今天我们又唱又跳,又看录像又打击乐器,这首好听的歌曲就叫做《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难点在角色表演中解决了,又利用图谱教学让幼儿轻松的记住了歌词和二分音符,因为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目标达到了所以幼儿能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歌唱的兴趣,透过幼儿动听的歌声,准确的节奏,我们一起享受到了音乐赋予生活的情趣,我想这就是艺术活动最大的乐趣。

  小百科:牧羊:牧羊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活动之一,在农业系统中属于畜牧业的一种,其生产成品以羊毛或羊奶为主。一般而言,羊群非常依赖牧羊人的饲养和保护,或由牧羊人的带领下寻找新的草场觅食。而牧羊业仍旧是欧洲、美洲和大洋洲部分传统农业地区的主要产业和经济来源。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5

  活动目标

  注意倾听录音音乐、教师演唱、观看电影资料、自己演唱等方式,感知、分辨牧羊人“唱歌”中独唱、齐唱、合唱的不同。

  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性质,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通过和教师对唱,进一步感受衬词的重复和趣味,体验歌瞳活泼、诙谐的风格。

  活动准备

  手提电脑、采集的“孤独牧羊人”录音和电影资料。

  在此之前,最好幼儿已学过简单的两部合唱歌曲,有初步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出歌曲

  (1)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孤独时候吗?在什么时候会感到孤独呢?

  (2)“牧羊人”是干什么的?在哪儿放羊?

  教师通过问题帮助幼儿提取自己的已有经验来理解“孤独的牧羊人”是怎样的?引导幼儿说出是“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可怜”。

  (3)教师引导说:“今天老师给你们欣赏一首歌曲,名字就叫《孤独的牧羊人》。你{:门_仔细听听看,这个牧羊人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为什么?”

  二、完整地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1)“听了这首歌,你们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吗?你是从那里听出来的?”教师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演唱者人数等方面感受出“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2)欣赏歌曲录音:“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学一学。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感受最好玩的地方: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

  (3)教师先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接着请幼儿跟着学唱。满足幼儿对此部分演唱的需要。同时进一步体验其幽默性。也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做好准备。

  三、教师用中文完整地演唱歌曲

  (1)教师演唱前引导:“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这首歌里说的是什么呢?现在老师用中文来唱,你们仔细听歌词,说的和你听到的感受是一样的吗?”

  (2)教师演唱后引导幼儿讨论:

  ①他快乐吗?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引导幼儿说出: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②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的快乐呢?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做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3)教师用中文与幼儿完整地对唱歌曲。教师唱歌曲叙述部分,幼儿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

  四、再次完整地欣赏歌曲,用英文演唱

  (1)教师在欣赏歌曲前引导:这首歌曲有多人在唱,从头到尾唱的都是一样吗?你能听出有几种唱法?

  (2)教师在欣赏歌曲后引导:什么叫二重唱?哪个地方是二重唱?

  (3)教师分别让幼儿欣赏齐唱和合唱部分请幼儿分辨,感知、体验二者的差异。

  五、欣赏电影

  《音乐之声》中《孤独的牧羊人》的片段。

  观赏《音乐之声》中《孤独的牧羊人》的片段。幼儿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活泼和幽默的风格。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实用五份(扩展4)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菁华3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突出人物品质,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全文以叙事为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议论点题。这种议论与叙述的有机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值得悉心体会。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过渡到初中,基础较为薄弱,但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教师应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品读文本,交流互动。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情感。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图片,对话导入

  二、默读课文,探寻奇迹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这片土地出现了怎样的奇迹。

  明确:原先,这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荒野。

  然后,这里像一块铺在高原上的“地毯”。

  后来,这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

  三、跳读课文,走进奇迹创造者

  1.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奇迹创造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荒漠变成绿洲的。

  例句:(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在仔细盖上泥土。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棵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有将*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3)他说,这块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总结:他是有信念、执着坚持、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

  2.圈点勾画出“我”对牧羊人评价的句子,体会“我”对他的情感。

  四、寻找身边的“奇迹”创造者

  根据【链接】说说你的看法,并分享给你的小组。

  五、小结:愿我们都能做这样的牧羊人,种植希望、播下幸福,成为“奇迹”的创造者。

  六、作业布置:写一写,你知道的“奇迹”创造者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一个你身边的牧羊人。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七、板书:

  荒地 绿洲

  (对比)

  (执着、乐观 )老人

  八、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小说,虽然小说以人物为中心,可本文语言较为简单,可不必一个一个句子分析。本课以“奇迹”为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整个过程较为连贯。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谈谈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2)合作探究阅读并谈谈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牧羊人以非凡的毅力植树造林,种植希望和幸福的坚定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深入阅读,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批注

  一、导入新课

  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人们的笑声在乡村聚会上荡漾。这美丽的地方在30多年前却是戈壁荒滩,荒无人烟,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这一丰功伟绩是一位名字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用30多年的努力得来的,他就是本课要学*的《植树的牧羊人》中的主人公。出示图片

  二、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演示PPT文稿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20自然段):以时间为顺序,写“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21自然段):赞美牧羊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3.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的几次见面?每一次见面高原上都有什么变化?

  明确: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见面。

  四、精读赏析

  1.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以“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2.写作特点归纳。

  (1)对比手法

  对比主要表现在“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时所见到的高原上的巨大变化。由寸草不生、奇旱无比、荒无人烟到绿树成荫、溪水潺潺、生机勃勃的对比不难看出老人做出的巨大贡献,突出了牧羊人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2)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中间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详细介绍了“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见闻和感受,突出了牧羊人伟大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的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知道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六、布置作业

  请你为本文“植树的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字数不超过50字。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3

  一、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字词。

  2、运用多种方法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结合关键词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3、学*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检查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慷慨()废墟( )干涸( )坍塌( )

  山毛榉() 酬劳( )水渠()戳( )

  白桦树( )薰衣草( ) 呼啸()刨根问底()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干枯,没有水。()

  (2)用钱物酬报答谢出过力的人。()

  (3)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4)不长草木的地方。()

  (5)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6)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7)比喻相关的事物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感受“奇迹”——概括一个故事

  温馨提示:默读课文,通过圈点勾画重要的数量词来概括故事(重点读3、8、11、20自然段)。

  四、分析“奇迹”——认识一个老人

  温馨提示:精读课文,通过圈点勾画重要的叠词来分析人物品质。也可从其他语句勾画。

  温馨提示:跳读课文,通过圈点勾画评价性语句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重点读首尾段)。

  五、探究“奇迹”——学*一种精神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牧羊人的植树行为对你的影响,你今后打算怎么做?

  六、积累拓展——认识更多“植树人”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许多这样默默“植树”的人,他们心怀大爱,毅力非凡,创造了奇迹。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

  七、创造“奇迹”——歌颂一种精神

  选取一个“牧羊人”写一段话,歌颂他的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实用五份(扩展5)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菁华6篇)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1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3、学会歌唱本首歌曲。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活动准备:

  音乐视频、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引出歌曲

  组织幼儿听歌曲《叨来咪》,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吗?”

  师: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理解“孤独”的意思。

  师:哎,那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很可怜)那我们现在来听一下《孤独地牧羊人》这首歌曲,看看歌中的牧羊人是不是像小朋友说的那样。播放视频,听了这首歌后,你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吗?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没听出来,没关系,我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感觉自己特别孤单,就来到山顶上唱歌“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歌声嘹亮,城里的人们在远处就听到了这好听的声音,这时候城边的王子、挑扁担的农民、餐桌旁的人们、喝啤酒的人们都听到了他的歌声,这时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听到牧羊人的歌声后,也用相同的歌声回应他。

  现在咱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务的哦。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请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作好准备)

  三、出示相应的图片,分段欣赏歌曲,知道快乐的方法

  1、欣赏歌曲第一段。师随音乐贴牧羊人、人们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提问: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快乐的)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过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2、、欣赏歌曲第二段。师随音乐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牧羊人的歌声都把谁吸引过来了?他们都听到了什么歌声?

  3、欣赏歌曲第三段。师随音乐贴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谁用歌声回应了牧羊人?怎样唱的?

  4、小结:

  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呢?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5、播放歌曲,师幼边唱边跳,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做一个快乐的牧羊人吧。

  教学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情绪愉快地用不同速度,不同音色表现歌曲中衬词部分,并能按不同角色的形象,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2、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协调与快乐。

  教学准备

  1、电视机、影碟机、电影《音乐之声》片断。

  2、录音机、《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伴奏带。

  3、《牧羊人》图谱一张

  教学过程

  (一)听《牧羊人》音乐,自由用各种动作跳进活动室。

  (二)看录像,了解歌曲内容,引起学唱兴趣。

  1、听了刚才的音乐,你有什么感觉?

  2、第二次听有歌词的音乐一遍。你知道她在唱什么吗?不过有一句我们可以先来学一学,它是这首歌的衬词。

  3、根据图示学唱衬词部分。

  (三)欣赏歌曲,并初步学唱衬词。

  (四)出示图片,教师教唱歌曲。引导幼儿在回答中理解歌词,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歌词,并学唱歌曲

  1、图片上的人是谁?它在什么地方?

  2、他在干什么?

  3、又有谁来了?

  (五)对不同角色的衬词部分进行处理。

  1、引导幼儿用不同音色演唱衬词

  (1)牧羊人在很高的地方唱歌,你觉得他的声音应该怎么样?

  (2)老山羊年纪一大把,它唱起歌来会怎么样?

  (3)小山羊最可爱了,它的声音我们也来学一学

  2、以游戏形式,分角色演唱衬词部分。

  (六)即兴打击乐演奏,充分感受乐曲旋律。

  今天我们又唱又跳,又看录像又打击乐器,这首好听的歌曲就叫做《孤独的牧羊人》。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3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课前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小百科: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4

  一、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乐曲诙谐、轻快、活泼、生动的情绪。

  2、通过为歌曲创设情景,表现童话般的意境,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3、体验美国乡村歌曲的唱法,了解音乐剧的知识。

  二、教学难点:

  可以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歌曲不同的情绪。

  三、教具准备:

  磁带 CD PPT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a、听《do re mi》踏步拍手进教室。

  b、练声曲:《do re mi》

  师:同学们,do re mi fa sol la si是我们的音乐小伙伴,一起来唱一唱“do re mi”,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符,一起唱起来吧!

  2、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a、导入:

  师:真棒!哪个同学知道这首歌曲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呢?

  生:《音乐之声》。

  师:对!它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美国电影,由同名音乐剧改编,曾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音响等五项大奖!那它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家庭教师和七个孩子的故事……

  师:说的很好!这是一个发生在奥地利的真实故事,善良美丽的见*修女玛丽亚,来到退役海军军官特拉普上校家担任家庭女教师,她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方法,对7个调皮的孩子进行启发及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产生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了特拉普上校的爱情。刚才同学们所听到的这首《哆来咪》就是这名女教师与那7个孩子所演唱的。

  2、初听:

  师:很好!那就一起来欣赏这首《孤独的牧羊人》,边听边想想,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诙谐,幽默,欢快。

  师:真好!那在影片中,它描写的是什么故事呢?

  生:玛利亚和孩子们一起在做木偶戏表演。

  1、复听:

  2、师:真聪明!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精彩的表演吧!

  再想想歌曲中最吸引你的是哪几句?

  观看影片中木偶戏的片断

  生: “来咿噢嘟...”一会儿高音,一会儿低音。

  师:你可以简单的模仿一下吗?

  (学生模仿真假声的交替唱)

  师:非常好!那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学生拍手唱衬词)

  师:好极了!其实这是一种叫作“蓝色约德尔”(yodel)的乡村歌曲唱法。它的特点是真声、假声不断的交替,一会儿高八度,一会儿低八度,形成了一个奇特的音响效果,让人觉得特别有趣。我提议我们一起来为这段木偶戏配音,唱一唱这几句,好不好?

  生:好!

  一边观看木偶戏,一边唱一唱最有趣的几句。

  4.学*歌词:

  师:那木偶戏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为什么叫他孤独的牧羊人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只有他一个人在唱歌。

  师:恩,那后来呢?他的心情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欢快!不孤独了,因为有许多的人都在听他唱歌了。

  师:很好!让我们再看下去。

  5.了解歌曲旋律:

  师:我们也来做一回快乐的牧羊人吧。一起来唱一唱歌曲的第一段。

  学唱歌曲的第一段。

  6.再听《孤独的牧羊人》表演全曲

  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不同的段落,听听看全曲主歌部分一共有几段?

  三、小结,下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音乐之旅就快接*尾声了。在今天的旅途中,你们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生:了解了音乐剧……

  师:修女玛丽亚用音乐唤起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以及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如果你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那么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最快乐的人!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5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熟悉节奏,知道乐曲分为三段,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能与同伴合作设计图谱,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不同乐段的不同节奏,并尝试用乐器为音乐伴奏。

  3.体验与同伴合作用乐器为音乐进行伴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活动的重点是:熟悉掌握2/4拍节奏,体验与同伴合作用乐器为音乐进行伴奏的乐趣。

  2.活动难点是:能与同伴合作设计图谱,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不同乐段的不同节奏,并尝试用乐器为音乐伴奏。

  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目标我在课前做了以下准备:

  物质准备:《孤独的牧羊人》音乐、图谱、打击乐器。知识经验准备:提前让幼儿试听歌曲,对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课件,提问:小朋友,看,我们今天来到了哪里?(羊村)是谁出来欢迎的我们?(喜羊羊、美羊羊、慢羊羊)

  2.师小结:今天青青草原要召开运动会,小羊们在准备运动会的开幕入场式,开幕式要跟着好听的音乐进行走队,也想邀请我们参加,想去吗?(想)

  (二)完整欣赏音乐,知道乐曲名称,初步感受乐曲节奏。

  1.完整欣赏音乐,提问:知道这首音乐叫什么名字吗?(《孤独的牧羊人》)

  2.师:知道什么事牧羊人吗?

  3.师小结:牧羊人就是保护小羊不受伤害,如果羊村有这样一位牧羊人就再也不用害怕大灰狼啦,入场式要跟着好听的音乐进行走队,现在我们跟着音乐试试吧。

  (三)再次欣赏音乐,将幼儿分组,用踏步的方式探索不同的节奏。

  1.教师将幼儿分成三组(喜羊羊组、美羊羊组、慢羊羊组)请幼儿跟着音乐想着自己扮演的小羊,根据小羊的特点进行踏步,探索节奏。

  2.请幼儿示范自己小羊跟着音乐走出的节奏。

  3.师小结:慢羊羊节奏是X-IX-I美羊羊节奏是XXI--I喜羊羊节奏是XXIXXI

  (四)幼儿探索设计图谱,并合作用踏步的形式演奏图谱。

  1.师:村长要求我们的图谱是第一段轮流走,第二段两队配合走,第三段再次轮流走。

  2.幼儿根据要求分组制作图谱。

  3.尝试跟着音乐和图谱分段练*。

  4.幼儿共同合作完整的按照图谱进行踏步。

  (五)运用乐器为歌曲伴奏,体验同伴合作为乐曲伴奏的乐趣。

  1.分配乐器:村长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听的乐器为音乐伴奏,我们一起分配一下吧!(喜羊羊:响板;美羊羊:铃鼓;慢羊羊:碰铃)

  2.幼儿跟着音乐运用乐器完整的为乐曲进行伴奏。

  (六)活动结束:

  师小结:在小朋友乐器的演奏下,这首《孤独的牧羊人》变得更美妙了,孤独的牧羊人再也不孤独啦,让我们拿着好听的乐器回到教室为其他小朋友演奏一下吧!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6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3.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4.初步学*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音乐视频、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引出歌曲

  组织幼儿听歌曲《叨来咪》做律动,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吗?”

  师: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让幼儿理解“孤独”的意思。

  师:那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很可怜)那我们现在来听一下《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看看歌中的牧羊人是不是像小朋友说的那样?播放视频,听了这首歌后,你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吗?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没听出来,没关系,我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感觉自己特别孤单,就来到山顶上唱歌“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歌声嘹亮,城里的人们在远处就听到了这好听的声音,这时候城边的王子、挑扁担的农民、餐桌旁的人们、喝啤酒的人们都听到了他的歌声,这时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听到牧羊人的歌声后,也用相同的歌声回应他。

  现在咱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务的哦。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请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作好准备)

  (三)出示相应的图片,分段欣赏歌曲,知道快乐的方法

  1.欣赏歌曲第一段。师随音乐贴牧羊人等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提问: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快乐的)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过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2.欣赏歌曲第二段。师随音乐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牧羊人的歌声都把谁吸引过来了?他们都听到了什么歌声?

  3.欣赏歌曲第三段。师随音乐贴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谁用歌声回应了牧羊人?怎样唱的?

  4.小结。

  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呢?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5.播放歌曲,师幼边唱边跳,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做一个快乐的牧羊人吧?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实用五份(扩展6)

——植树的牧羊人作文通用十篇

  植树的牧羊人作文 1

  晚上牧羊人拿出袋子挑好橡树籽,第二天带我爬上海拔200米的高地放羊,他用代替手杖的铁棒掘洞,种完了一百颗种子。我了解到原来三年前,他就在种树,虽然已种下十万颗,但存活下来的只有两万棵,其中一半已被动物破坏了,剩下约一万棵。牧羊人五十五岁,名字叫艾尔哲艾勒。普菲尔,以前是经营一个农场,后来儿子和妻子去世。他就决定一个人在这片高地上,以羊和狗为朋友,把这片土地改造一下。

  第二天我和他告别了。第二年,也就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之后的五年,我都随军战斗,战争结束后,我又来到此地。牧羊人还活着,他只养了4只羊,养了一百个巢的蜜蜂。他一点都不关心战争,悠闲的种着树,1910年种下的橡树,现在已有10年的树龄了。整个森林绵延不断,像海洋一样,以前干涸的河床,现在流着潺潺的流水。

  从1920年开始,我每年都必定会拜访艾尔哲艾勒。菲普尔一次,他的身体渐渐地变得虚弱,但他从未因此而露出迷茫的神情。

  1933年,森林保护员慌慌张张地去找他,规定了绝对不能在森林里用火,他也只是第一次看到那座由人手造出来的森林。1935年,**派了正式的代表团,来这座森林做调查,他们高谈阔论,除了禁止在森林里烧炭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事被规定下来,但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被这座森林的魅力吸引住了。我的一个朋友成了这座森林的管理者之一,我向他透漏了牧羊人的事迹,友人分别时说:"那个老人已经找到了幸福生活的真谛"。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因为此处地处深山,砍伐对国家没有好处,于是采伐计划就搁浅了。牧羊老人对世间所发生的事一无所闻,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他都不知道,只是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战争使我和老人又分离了八年。

  1945年6月,我再次来到这儿,1913年的废墟里,现在建起了无数的农家,以前住在这里的人们和新*搬进来的人们,总计大约有一万人,他们所享受的幸福,全都是靠艾尔哲艾勒。菲普尔得来的。1947年,在巴朗的养老院里,老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植树的牧羊人作文 2

  人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操守。为追求心中的光明耐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爱是一种德行。崇高的爱。不但能体验美。还能创造美。爱是种子。谁播种爱。谁就能收获美丽。点评:孤独。寂寞是人生的阴影。爱是迎接光明的使者。是人生充满温暖。充满力量的源泉。

  文章从一本书中的一个故事入手。用牧羊人的故事。证实了“爱让生活多份阳光的道理。牵带引出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急功*利和急于求成。造成心灵世界的干涸。提出社会应该关注。思考的问题。然后引用兰德暮年的一首诗。告诉人们人生应有的态度就是淡泊宁静。让生活充满爱。充满阳光!文章语言富有哲理。引用故事精当。名言的引用则如画龙点睛。作者的思想在字里行间闪光。

  一个人几十年来做着一样的事情而没有质疑没有抱怨,犹如神一样的存在,没有奢求没有私欲,那种*凡而不*凡的一步一脚印走出来的是巨大的震撼。估计也只能有这样无私的心灵心无旁骛才能接*这样的理想~!我不说他很伟大,因为他只是追随自己的所思所想,犹如苦行僧一样内心只有自己膜拜的信仰而别无他物。

  有一种幸福的境界叫做单纯。

  这种幸福看似*凡却又难以到达。

  植树的牧羊人作文 3

  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曾经在古罗马时代流水淙淙,人们可以垂钓的地方,现在变成了狂风呼啸的荒漠,可是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自然的不端行为的严惩。但是牧羊人通过一己之力又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全是靠一个永恒的精神和肉体的力量。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他和神对抗,创造了伟大的事业,这体现了人类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能力。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互为表里,相互影响。人们原先自私自利,相互折磨,最终导致村庄荒芜和废弃。而到了1945年,“我”又去了那里,看到了更加美丽,面积更大的森林,到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穿过树林,不时有甜美的清风吹过,伴有儿童天真的笑声,陆续有一些年轻人搬到这里居住下来,这都跟30年前的境况有了天壤之别。当生态环境发生改观后,人们的精神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这一点上来讲,牧羊人简直就是从事着上帝所作的事,他不但改造了自然,也重塑了人心,使人心向善,相互关心爱护。

  所有这些变化都归功于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几十年的坚持,老人把永恒的精神和肉体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创造了伟大事业,使得生存下来的人们过上了无比幸福的生活。人们对这种变化毫不关心,渔夫和猎人不断地追捕鱼和野猪,尽管他们看到了这里茂盛的森林,也只会把它当做是大自然的产物。正是因为这样,没有人提起过牧羊人的功劳。如果有人知道牧羊人的功绩,人们大概就不会让他再默默无闻了。如“我”所言:这位高尚的老人的行为,除了神以外,又有谁会知道呢?

  庄子说:“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在事业成功时悄然离世,人们享受到了他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他的奉献精神和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相对于众生喧哗,唯利是图的现代社会,更具有现实意义。

  植树的牧羊人作文 4

  法国作家让季奥诺写过一篇著名的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这位牧羊人几十年置身于荒无人烟的地域。他每种下一棵树。就感到在人世间就又多了一个亲人。

  他的事业是“堪与上帝比美的事业。由于充满了改造现实世界的强烈愿望和对树的极度热爱。这位牧羊人在实践中逐渐发现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他深深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为后人造福。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人生充满忙碌。但人们依然可以选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繁琐而艰辛。但宁静的心灵和满腔热忱会弹奏出精彩的乐章!

  植树的牧羊人作文 5

  这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作品。主要记叙了自己在旅途中结识了一位牧羊人,乍看之下这位牧羊人很普通,可是,经过作者的长时间接触与了解,发现这个牧羊人有着迥异于常人的高贵品质,由此,作者深受感动的故事。读罢,我也感同身受,完全被牧羊人的精神品质所折服。

  失去亲人热爱生活的精神

  牧羊人先是失去了挚爱的独子,接着心爱的妻子也去世了。遭受生活如此残酷的打击,牧羊人本可以向命运屈服,但他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他选择了和命运抗争。在无情冷漠的命运面前他勇敢地昂起了头颅。

  当身边的亲人一一离他而去,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但是生活还得继续,一日三餐,吃穿用度,一样都不能少,他把自己的石房子修补的严严实实,屋子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胡子刚刚刮过,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牧羊人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从此变得邋里邋遢,不修边幅,以泪洗面,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从此一蹶不振,意志消沉,郁郁寡欢,更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从此消极避世,厌弃一切,厌弃生活,而是和过去的一切达成了和解,毅然决然地走出了生活的阴影。这是什么精神?这是积极乐观的精神,这是热爱生活的精神。

  北宋的苏轼不也是如此豁达乐观吗?“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而我们周围的一些人,因为一点点小小的挫折而精神萎靡,意志消沉,颓唐丧气,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败而迷失了方向,徘徊于晦暗的阴影,更有甚者选择了轻生。我蓦地明白了,后者是多么地短视,多么地懦弱,多么地渺小,而前者不仅给予了我心灵上的震撼,更是给了我前行的不竭动力。

  牧羊人也是父母所生,心也是肉长的,亲人的离去没有使他悲痛,这是不可能的,他不是人面石心,他也有钻心的痛楚,但是他能化悲痛为力量,将他对于亲人的思念以及失去亲人的悲痛转化为他双脚前行的巨大动力。此后,他穷其一生植树造林,改变了周围的荒漠恶劣的环境,使千万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只有上天才能完成的杰作。表面上看,那一棵棵笔直挺拔的像少年一样的树,改变了周围的环境,带来了连锁反应,给别人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对于牧羊人无所增益,但是细细品味,这些笔直挺拔的像少年一样的树不正是他亲手抚育的自己的亲人吗?

  默默无闻勤奋耕耘的精神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牧羊人勤勤恳恳地把一颗一颗的像子种下去。为了使像子更容易成活,他在种植前把像子在水里浸泡一下,在大小不一的像子当中,把颗粒饱满的挑出来,这都是他能够办到的。期望着每一颗都能够成活,每一颗都能长成像少年一样挺拔的树。他专注于当下,他不关心这些地是谁的,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因为这与他种树毫无关系。

  他并没有执着于每一棵树苗都能够长成参天大树,而是默默地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他无法保证每一棵树苗都能够成功,但是他能够保证这像子在种植前是湿润的,他能够保证这些像子在种下去之前是饱满的,他能保证这些像子是深埋于坑中的,至于他们能否成活,全都交给老天吧。他不问收获,只管耕耘,因此他没有功利之心,他没有急于求成的浮躁之心,所以他能够静下心来,能够专注于当前,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终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他的收获成果是丰硕的,是沉甸甸的;终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没有什么成就、功业是一蹴而就的,更不能急于求成,以功利化的心态去对待,但凡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精品,无一不是一点一滴精琢细雕,如《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皇皇巨著《资治通鉴》,司马光毕其半生才完成;牧羊人用一生创造了上天才能完成的杰作。如果急于求成,只会迷失自己,徘徊于无涯之海,如一叶小舟。

  植树的牧羊人作文 6

  牧羊人艾尔哲阿。普菲尔,曾经有自己的幸福生活,但是爱子、妻子的死,使他完美的幸福生活被打破了。他抛弃孤独、离开故土,与他的狗和羊来到新的家园。他发现这里的土地正在因为没有树木而走向死亡,而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也因为环境的恶劣而走向崩溃。牧羊人立志要为改变环境做事。

  他从52岁(1910年)开始,每天利用牧羊的闲暇,在荒凉的山地上种下*百颗橡树种子。作者认识他的时候,他55岁了。过去的三年,他种下了10万颗橡树种子,有2万颗存活,因为自然的毁坏,长出1万棵小树。作者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回来,发现牧羊人从未中断过种树,他的林场已经有十一公里长,最宽处有三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没有影响牧羊人每天种树。在这位牧羊人的一双手中,一个森林覆盖的迦南地区出现了。

  牧羊人有一颗宁静安详的心。他在孤独中生活。作者描述,由于一个人孤单地生活,他甚至失去了语言的本能。他一直坚持种树,直到生命的最后。

  他的宁静之心不曾被任何外力干扰。恶劣的环境干扰不了他,干土扬尘、风沙漫天,他孤独的身影用铁杆剁地,放籽填坑儿;战争的恐怖惊扰不了他,一战时期,天上战机轰鸣、硝烟弥漫,他的身影和他的森林坚强挺立;外界不知道他,甚至对他很冷漠,这却孤立不了他,**为这片神奇的自然森林特意派驻的护林员,严厉地命令牧羊人不要引火,他不作解释,安然处之;短片中也曾描述,为战争需要,人们大肆砍伐树木,牧羊人对此熟视无睹、顾自种树。

  植树的牧羊人作文 7

  这是一个很长的绘本,不需要太多的展开进行讲解,光是读,就几乎需要一节课的时间。在绘本中这本书的文字量算是很大了。

  其实故事很*淡,讲述的就是一个男人在种树的故事。1913年我在普罗旺斯的一片荒漠中遇到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五十五岁了,他在一片荒漠中种树,每天选出一百颗橡树子,然后种下去,每天如此,种了一年,种下了三万多棵橡树,其中有十分之一成活。然后他又种纵树,就这样一年一年,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老人还在种树,老人种的树距离他住的石头房子越来越远,几十年过去了,我一次又一次去看这位老人,每次都发现这里的树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环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老人也越来越老了,唯一不变的是老人一直在种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是一九四五年,和第一次相比,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当年的荒原上,已经通了公共汽车,已经形成了一个城镇,已经有了泉水。而老人种树,已经要到距离这里四十公里以外了。这里被发现的这片森林,已经有了护林员来管理。人们在这片曾经的荒原上面幸福的生活。可是这一切和老人并没有什么关系,老人依旧在种树。在遥远的远方在种树。 这位种树的老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够做到的事情。上帝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在*淡中开始,在*淡中结束,可是却在每一个听故事的人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震撼!

  一个人的力量原来竟然有这么大,一个人竟然能够做出这么了不起的事情来!这就是一个种树的男人的故事。

  植树的牧羊人作文 8

  牧羊人其实是在玩一个叫做《树林养成计划》的运营类游戏,人家没有家人,总得干什么用来打发时间,所以一玩就玩了大半个世纪。这游戏比“种菜不如偷菜”的qq农场还简单,就一个劲地埋种子。牧羊人乐在其中,道理和我们虚拟种菜的“乐在其中”的原理是一样的:满足人的建设欲。 这就是作者借林务官之口所提出的“幸福的真谛”。

  幸福是有份量的。文中不止一次提到牧羊人的艰辛。埋了20万颗橡树种子,最后剩下1万有用的。那么大的荒地,硬是花了一个人的半辈子才改变了荒地的状况。但是这份改变是值得的,只要荒地变成桑田,无论代价有多大。幸福就是存在着变化之中,如果没有“改变”,一切就没有意义。正因是艰难给我们带来的沉重,我们所体会到的幸福才有分量。

  “单纯不等于没有

  “牧羊人的简朴生活是幸福的”,在影片最后,作者对此人作出了盖棺定论。我是这么理解的,动机单纯的生活可以造就幸福。但是生活还是要有追求的。所谓i“清心寡欲”并不是无欲,孤独的牧羊人虽说生活单调,但是他的生活还是有动力的,有盼头的。他总是盼着这块土地能够蔚然成林。作者对牧羊人不时地赞美道:“优秀的人格”“纯净的心灵”,而提到战争政治等世俗话题时的口吻是带有厌恶和鄙视的,这让我等俗人情何以堪。人的追求是不同的,人生在世,总有世俗羁绊,为情所困,为钱权虽累,为生活所操劳,难道就错了吗?不可能个个种树吧,以改造大自然为人生唯一的终极奋斗目标。所以在当今高度发达的年代中,我们不能被这种诗歌般的田园生活所迷惑。恬静和诗意最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当真正到底那里的时候,就会像从美梦中醒来一样,还是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中。

  植树的牧羊人作文 9

  三国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曾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代伟人***,写文章时经常提到“人定胜天”。我想,将诸葛亮所讲的“静”与***所指的“毅”结合起来,就是文章《植树的牧羊人》告诉我们的道理:心无旁骛,人定胜天。

  《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荒漠变成了绿洲,让数以万计的人过上了美好生活的故事。

  很多人在看完这篇文章后,赞叹牧羊人坚持不懈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是,是什么信念支撑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坚持和无私奉献呢?我觉得,“静”能使他淡泊名利,使他不计回报;“毅”使他能够克服困难,战胜一切。

  在牧羊人植树的三十多年间,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无数的人们因战火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世界也因战争的硝烟变得满目疮痍。当人们为了生存颠沛流离时,牧羊人依然坚守着他的家园和内心的宁静,坚持种树,他的生活并没有受到战争的扰乱。

  牧羊人意志坚定,所以他才能战胜一切困难。面对缺水与动物啃咬树苗的困境,他没有屈服。在一个不毛之地,他没有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也没有人来帮助他,只凭着双手和毅力,培育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森林,给千千万万的人们创建了一个美丽安宁的家园。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只有心静才能排除外界的干扰,事业才能取得成功;只有面对困难,毫不妥协,人生才会精彩。作为学生,也应该在学*中做到宁静专一,做到迎难而上。

  回想自身的学*道路,我也曾因内心浮躁而导致学*粗心、生活马虎。读完这篇文章,我立下决心,心一定要静,不骄不躁,做好自己。牧羊人能够克服一切战胜一切,我也能克服自己的诸多不足。

  心无旁骛,人定胜天。一丝不苟做好自己,我想我和我的同学们,都应该是那个数十年如一日的牧羊人种树人——我们以此迎接自己的华年,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郁郁葱葱的明天!

  植树的牧羊人作文 10

  作者第一次见牧羊人,是在1913年,那年牧羊人55岁。作者在荒无人烟的阿尔卑斯山地发现了他,环境险恶,四周全是荒地,光秃秃的,曾经的村庄、教堂、钟楼早已成立废墟。只有牧羊人一人坚守在这片土地上,自给自足,放羊种树。

  六年后,作者再次去见牧羊人,那时他为了不让羊吃树苗,改养蜜蜂,依然坚持种树,此时,1910年种的树已经比作者都高,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有了溪水。

  1945年6月,作者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那时牧羊人已经成了87岁的老人。因为35年的植树生涯,让曾经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高原变成了如今的模样:生机勃勃,干燥的风变成了飘香的微风,废墟上建成了农舍,枫树林里淌着泉水,浇灌着薄荷,一万多人健康快乐的生活。

  牧羊人的成功源于他自身。一丝不苟、*和善良、信念坚定、不求回报、默默奉献、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品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