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牧羊人》教案(十)份

首页 / 教案 / |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1

  一、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乐曲诙谐、轻快、活泼、生动的情绪。

  2、通过为歌曲创设情景,表现童话般的意境,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3、体验美国乡村歌曲的唱法,了解音乐剧的知识。

  二、教学难点:

  可以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歌曲不同的情绪。

  三、教具准备:磁带 CD PPT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a、听《do re mi》踏步拍手进教室。

  b、练声曲:《do re mi》

  师:同学们,do re mi fa sol la si是我们的音乐小伙伴,一起来唱一唱“do re mi”,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符,一起唱起来吧!

  (学生演唱《do re mi 》)

  2、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a、导入:

  师:真棒!哪个同学知道这首歌曲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呢?

  生:《音乐之声》。

  师:对!它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美国电影,由同名音乐剧改编,曾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音响等五项大奖!那它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家庭教师和七个孩子的故事……

  师:说的很好!这是一个发生在奥地利的真实故事,善良美丽的见*修女玛丽亚,来到退役海军军官特拉普上校家担任家庭女教师,她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方法,对7个调皮的孩子进行启发及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产生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了特拉普上校的爱情。刚才同学们所听到的这首《哆来咪》就是这名女教师与那7个孩子所演唱的。

  2、初听:

  师:很好!那就一起来欣赏这首《孤独的牧羊人》,边听边想想,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诙谐,幽默,欢快。

  师:真好!那在影片中,它描写的是什么故事呢?

  生:玛利亚和孩子们一起在做木偶戏表演。

  1、复听:

  2、师:真聪明!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精彩的表演吧!

  再想想歌曲中最吸引你的是哪几句?

  *观看影片中木偶戏的片断

  生: “来咿噢嘟。”一会儿高音,一会儿低音。

  师:你可以简单的模仿一下吗?

  (学生模仿真假声的交替唱)

  师:非常好!那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学生拍手唱衬词)

  师:好极了!其实这是一种叫作“蓝色约德尔”(yodel)的乡村歌曲唱法。

  它的特点是真声、假声不断的交替,一会儿高八度,一会儿低八度,形成了一个奇特的音响效果,让人觉得特别有趣。

  我提议我们一起来为这段木偶戏配音,唱一唱这几句,好不好?

  生:好!

  *一边观看木偶戏,一边唱一唱最有趣的几句。

  4、学*歌词:

  师:那木偶戏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为什么叫他孤独的牧羊人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朗读PPT第一段歌词)

  生:只有他一个人在唱歌。

  师:恩,那后来呢?他的心情有没有发生变化?

  (朗读PPT第二段歌词)

  生:欢快!不孤独了,因为有许多的人都在听他唱歌了。

  师:很好!让我们再看下去。

  (朗读PPT第三段歌词)

  5、了解歌曲旋律:

  师:我们也来做一回快乐的牧羊人吧。一起来唱一唱歌曲的第一段。

  *学唱歌曲的第一段。

  6、再听《孤独的牧羊人》表演全曲

  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不同的段落,听听看全曲主歌部分一共有几段?

  三、小结,下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音乐之旅就快接*尾声了。在今天的旅途中,你们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生:了解了音乐剧……

  师:修女玛丽亚用音乐唤起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以及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如果你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那么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最快乐的人!

  让我们唱着《do re mi》结束今天的音乐之旅。

  (唱着《do re mi》,离开教室)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2

  【教学目标】

  1、能情绪愉快地用不同速度,不同音色表现歌曲中衬词部分,并能按不同角色的形象,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2、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协调与快乐。

  3、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4、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歌曲。

  【教学准备】

  1、电视机、影碟机、电影《音乐之声》片断。

  2、录音机、《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伴奏带。

  3、《牧羊人》图谱一张

  【教学过程】

  (一)听《牧羊人》音乐,自由用各种动作跳进活动室。

  (二)看录像,了解歌曲内容,引起学唱兴趣。

  1、听了刚才的音乐,你有什么感觉?

  2、第二次听有歌词的音乐一遍。你知道她在唱什么吗?不过有一句我们可以先来学一学,它是这首歌的衬词。

  3、根据图示学唱衬词部分。

  (三)欣赏歌曲,并初步学唱衬词。

  (四)出示图片,教师教唱歌曲。引导幼儿在回答中理解歌词,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整理歌词,并学唱歌曲

  1、图片上的人是谁?它在什么地方?

  2、他在干什么?

  3、又有谁来了?

  (五)对不同角色的衬词部分进行处理。

  1、引导幼儿用不同音色演唱衬词

  (1)牧羊人在很高的地方唱歌,你觉得他的声音应该怎么样?

  (2)老山羊年纪一大把,它唱起歌来会怎么样?

  (3)小山羊最可爱了,它的声音我们也来学一学

  2、以游戏形式,分角色演唱衬词部分。

  (六)即兴打击乐演奏,充分感受乐曲旋律。

  今天我们又唱又跳,又看录像又打击乐器,这首好听的歌曲就叫做《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难点在角色表演中解决了,又利用图谱教学让幼儿轻松的记住了歌词和二分音符,因为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目标达到了所以幼儿能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歌唱的兴趣,透过幼儿动听的歌声,准确的节奏,我们一起享受到了音乐赋予生活的情趣,我想这就是艺术活动最大的乐趣。

  小百科:牧羊:牧羊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活动之一,在农业系统中属于畜牧业的一种,其生产成品以羊毛或羊奶为主。一般而言,羊群非常依赖牧羊人的饲养和保护,或由牧羊人的带领下寻找新的草场觅食。而牧羊业仍旧是欧洲、美洲和大洋洲部分传统农业地区的主要产业和经济来源。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3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课前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小百科: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4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活动反思:

  上本课时,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和学生一道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旋律模唱、体态律动、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大家在举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创造性表演中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构思清楚,能从不同角度设计、穿插多种学*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张扬。在愉悦的学*气氛中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并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3、积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的学*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教学的民主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学会学*,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不足的是,

  1、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受乐曲的幽默和约德尔调的风格,所以拓展时选择影片中具有活泼快乐情绪的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情绪,逐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约德尔调的歌曲作为拓展欣赏曲目,效果会更好些。

  2、课堂容量较大,有些环节学生探究的不够深入。

  小百科: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5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3.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4.初步学*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音乐视频、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引出歌曲

  组织幼儿听歌曲《叨来咪》做律动,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吗?”

  师: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让幼儿理解“孤独”的意思。

  师:那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很可怜)那我们现在来听一下《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看看歌中的牧羊人是不是像小朋友说的那样?播放视频,听了这首歌后,你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吗?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没听出来,没关系,我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感觉自己特别孤单,就来到山顶上唱歌“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歌声嘹亮,城里的人们在远处就听到了这好听的声音,这时候城边的王子、挑扁担的农民、餐桌旁的人们、喝啤酒的人们都听到了他的歌声,这时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听到牧羊人的歌声后,也用相同的歌声回应他。

  现在咱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务的哦。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请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作好准备)

  (三)出示相应的图片,分段欣赏歌曲,知道快乐的方法

  1.欣赏歌曲第一段。师随音乐贴牧羊人等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提问: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快乐的)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过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2.欣赏歌曲第二段。师随音乐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牧羊人的歌声都把谁吸引过来了?他们都听到了什么歌声?

  3.欣赏歌曲第三段。师随音乐贴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谁用歌声回应了牧羊人?怎样唱的?

  4.小结。

  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呢?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5.播放歌曲,师幼边唱边跳,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做一个快乐的牧羊人吧?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6

  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欣赏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孤独的牧羊人》,并进行简单的创作表演。这首歌曲轻快活泼,描写了勤劳可爱的牧羊人辛勤地劳动,他用自己嘹亮明快而动听的歌声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歌曲中大量运用了假声演唱的衬词称之为“约德尔调”,诙谐幽默而生动活泼。

  音乐教学首先是审美教育,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展现的美,感受音乐作品所表现的节奏的美、旋律的美、歌词的美、人声的美、意境的美……并且懂得这样的美,欣赏这样的美,进而感悟音乐所表达的生活的美,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在这堂课中,无论是听赏、学唱还是表演歌曲都以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欢快的情绪,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目的的。

  教学内容

  1、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2、创编情景表演《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在欣赏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孤独的牧羊人》过程中,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和童话般的生动意境,能够象牧羊人一样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

  2、通过跟唱、哼唱轻松活泼的“约德尔调”,进行小组合作表演,分配角色,体验歌曲情绪与风格。

  3、用体验、想象、即兴表演等方法,在听、唱、创作的过程中,感受了解《孤独的牧羊人》的轻松活泼的“约德尔调”的风格特点;并能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即兴表演。

  教学重难点

  感受乐曲《孤独的牧羊人》诙谐、轻快、生动的情绪,为歌曲创设情景,表现童话般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音乐之声》中《孤独的牧羊人》、《do re mi》影像片段。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1.单元诗导入

  二、游戏:跳房子,按口令准确地跳到五线谱上

  三、根据《do re mi》唱的唱名进行游戏。

  二、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一)欣赏影片片断《孤独的牧羊人》(原版),介绍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作者及简单的故事情节,初步感知歌曲的诙谐幽默、活泼欢快的情绪。

  (二)复听《孤独的牧羊人》(中文版),初步感受歌曲表现的意境。

  1.歌词里唱了些什么?

  2.演唱的歌曲的歌词比较书本上的歌词多了怎样的衬词?有了这些衬词使歌曲情绪有何变化?

  3.学一学衬词的唱法。

  (三)再听

  1.听女中音版本的《孤独的牧羊人》,根据歌曲编个牧羊人的小故事。

  2.口哨音乐《孤独的牧羊人》作背景音乐,边哼唱边分组创编情景表演。

  3.分组进行表演,师生评述。

  (四)拓展

  1.简单了解作曲家罗杰斯,愉快地演唱《孤独的牧羊人》

  2.观赏片中欢快的歌曲《do re mi》。

  (五)课堂小结邀请学生搜集幽默风趣的歌曲和乐曲。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主题是“来跳舞”,选择的是几首具有活泼欢快情绪的音乐作品,其中两首欣赏曲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就是诙谐幽默。作品的欢快活泼诙谐幽默正是崇尚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的表现,所谓《孤独的牧羊人》其实并不孤独,所以在本课中注重对情绪的感受,不管是听赏游戏还是创作表演都力求让学生感受一种快乐的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受乐曲的幽默和约德尔调的风格,所以拓展时选择影片中具有活泼快乐情绪的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情绪,逐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约德尔调的歌曲作为拓展欣赏曲目,效果会更好些。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7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活动反思:

  上本课时,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和学生一道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旋律模唱、体态律动、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大家在举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创造性表演中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构思清楚,能从不同角度设计、穿插多种学*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张扬。在愉悦的学*气氛中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并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3、积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的学*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教学的民主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学会学*,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不足的是,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8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旋律,能够随音乐拍出基本节奏,并能够用肢体动作表现。

  2、能够运用乐器随音乐演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4、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孤独的牧羊人》,音乐图谱,打击乐器。

  【活动重难点】

  根据音乐图谱,有节奏的演奏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了解音乐

  在音乐《孤独的牧羊人》的背景下,教师带领幼儿走进教室,简单介绍音乐。

  二、利用动作,感受音乐

  1、欣赏音乐,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

  2、个别演示表现音乐节奏的动作。

  3、结合笑脸图谱,感受音乐的节奏。

  4、根据图谱提示,跟随音乐进行动作演奏。

  5、分声部演奏。

  三、打击乐器,表演音乐

  1、整体演奏音乐

  2、按教师指挥分声部演奏音乐。

  活动反思

  《纲要》中提出:给予孩子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1、熟悉音乐

  让幼儿在音乐背景下走进教室,初步感受,进而引领他们专注的倾听音乐的节奏。

  2、用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

  在熟悉音乐旋律的基础上,让幼儿用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孩子们很轻松的找到了很多很多的节奏形式:拍腿、拍手、点头、打口哨、打响指……

  3、跟随音乐的旋律,孩子们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是,孩子们对音乐的表现力非常强。

  4、出示图谱环节,孩子们接受的非常快,对笑脸所代表的意义很快就理解了。所以也能够比较快的接受和跟随图谱打出节奏。

  5、打击乐环节中孩子们也是轻松的跟下来,演奏的很精彩。

  教育活动的亮点:

  师生互动配合默契,幼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教师积极准备充分,细致,对孩子的把握到位。

  教育活动的缺点:

  活动目标比较简单,缺少挑战性,如若在加大一些难度,更能够吸引孩子。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9

  活动目标:

  1、体验师幼合作、同伴合作演唱的快乐。

  2、尝试用不同的音色表现歌曲中的衬词部分。

  3、根据动作及图谱中音符的高低位置,唱准衬词节奏和旋律,并按不同角色形象用相应歌声演唱。

  活动准备:

  1、图片:牧羊人、山羊爷爷、小山羊各一张

  2、音符、旋律图谱

  活动过程:

  一、练声部分

  ——引导幼儿边看黑板上的台阶边随琴声自由想出一种好听的声音进行歌曲中衬词部分的节奏练唱。

  二、结合歌名导入,引导幼儿初步欣赏歌曲。

  1、教师根据事先出示好的图片谈话导入

  ——“有一位牧羊人喜欢在山上唱歌,他的歌声很好听很嘹亮,但是他每次都觉得很孤独,因为没有朋友和他一起唱,今天方老师请来了两个朋友和他一起演唱,我们听听是谁来和他一起唱了呢?”

  2、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分别出示图片并引导幼儿再次欣赏歌曲。

  ——“他们唱了什么?”

  3、尝试用手、脚动作表现每句衬词处节奏,引导幼儿重复欣赏歌曲,掌握衬词节奏及旋律。

  三、学唱歌曲部分。

  1、出示衬词图谱,引导幼儿自主理解图谱并学唱衬词。

  ——“你们想和他们一起唱吗?那这一句唱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试试吧!”(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学唱衬词部分。)

  2、引导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解决困难。

  3、引导幼儿用不同的音色表现山羊爷爷和小山羊的声音。

  ——“如果你是山羊爷爷(小山羊),你会怎么唱这一句呢?”

  ——幼儿听琴声自由尝试表现

  ——个别表现

  ——分组自选角色演唱。

  ——完整地演唱歌曲。

  四、师幼分组分角色演唱。

  五、与所有在场老师合作演唱。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10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教案目的: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教案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教案流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十)份扩展阅读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十)份(扩展1)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菁华6篇)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1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3、学会歌唱本首歌曲。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活动准备:

  音乐视频、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引出歌曲

  组织幼儿听歌曲《叨来咪》,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吗?”

  师: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理解“孤独”的意思。

  师:哎,那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很可怜)那我们现在来听一下《孤独地牧羊人》这首歌曲,看看歌中的牧羊人是不是像小朋友说的那样。播放视频,听了这首歌后,你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吗?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没听出来,没关系,我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感觉自己特别孤单,就来到山顶上唱歌“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歌声嘹亮,城里的人们在远处就听到了这好听的声音,这时候城边的王子、挑扁担的农民、餐桌旁的人们、喝啤酒的人们都听到了他的歌声,这时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听到牧羊人的歌声后,也用相同的歌声回应他。

  现在咱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务的哦。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请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作好准备)

  三、出示相应的图片,分段欣赏歌曲,知道快乐的方法

  1、欣赏歌曲第一段。师随音乐贴牧羊人、人们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提问: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快乐的)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过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2、、欣赏歌曲第二段。师随音乐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牧羊人的歌声都把谁吸引过来了?他们都听到了什么歌声?

  3、欣赏歌曲第三段。师随音乐贴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谁用歌声回应了牧羊人?怎样唱的?

  4、小结:

  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呢?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5、播放歌曲,师幼边唱边跳,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做一个快乐的牧羊人吧。

  教学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情绪愉快地用不同速度,不同音色表现歌曲中衬词部分,并能按不同角色的形象,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2、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协调与快乐。

  教学准备

  1、电视机、影碟机、电影《音乐之声》片断。

  2、录音机、《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伴奏带。

  3、《牧羊人》图谱一张

  教学过程

  (一)听《牧羊人》音乐,自由用各种动作跳进活动室。

  (二)看录像,了解歌曲内容,引起学唱兴趣。

  1、听了刚才的音乐,你有什么感觉?

  2、第二次听有歌词的音乐一遍。你知道她在唱什么吗?不过有一句我们可以先来学一学,它是这首歌的衬词。

  3、根据图示学唱衬词部分。

  (三)欣赏歌曲,并初步学唱衬词。

  (四)出示图片,教师教唱歌曲。引导幼儿在回答中理解歌词,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歌词,并学唱歌曲

  1、图片上的人是谁?它在什么地方?

  2、他在干什么?

  3、又有谁来了?

  (五)对不同角色的衬词部分进行处理。

  1、引导幼儿用不同音色演唱衬词

  (1)牧羊人在很高的地方唱歌,你觉得他的声音应该怎么样?

  (2)老山羊年纪一大把,它唱起歌来会怎么样?

  (3)小山羊最可爱了,它的声音我们也来学一学

  2、以游戏形式,分角色演唱衬词部分。

  (六)即兴打击乐演奏,充分感受乐曲旋律。

  今天我们又唱又跳,又看录像又打击乐器,这首好听的歌曲就叫做《孤独的牧羊人》。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3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课前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小百科: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4

  一、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乐曲诙谐、轻快、活泼、生动的情绪。

  2、通过为歌曲创设情景,表现童话般的意境,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3、体验美国乡村歌曲的唱法,了解音乐剧的知识。

  二、教学难点:

  可以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歌曲不同的情绪。

  三、教具准备:

  磁带 CD PPT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a、听《do re mi》踏步拍手进教室。

  b、练声曲:《do re mi》

  师:同学们,do re mi fa sol la si是我们的音乐小伙伴,一起来唱一唱“do re mi”,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符,一起唱起来吧!

  2、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a、导入:

  师:真棒!哪个同学知道这首歌曲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呢?

  生:《音乐之声》。

  师:对!它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美国电影,由同名音乐剧改编,曾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音响等五项大奖!那它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家庭教师和七个孩子的故事……

  师:说的很好!这是一个发生在奥地利的真实故事,善良美丽的见*修女玛丽亚,来到退役海军军官特拉普上校家担任家庭女教师,她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方法,对7个调皮的孩子进行启发及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产生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了特拉普上校的爱情。刚才同学们所听到的这首《哆来咪》就是这名女教师与那7个孩子所演唱的。

  2、初听:

  师:很好!那就一起来欣赏这首《孤独的牧羊人》,边听边想想,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诙谐,幽默,欢快。

  师:真好!那在影片中,它描写的是什么故事呢?

  生:玛利亚和孩子们一起在做木偶戏表演。

  1、复听:

  2、师:真聪明!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精彩的表演吧!

  再想想歌曲中最吸引你的是哪几句?

  观看影片中木偶戏的片断

  生: “来咿噢嘟...”一会儿高音,一会儿低音。

  师:你可以简单的模仿一下吗?

  (学生模仿真假声的交替唱)

  师:非常好!那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学生拍手唱衬词)

  师:好极了!其实这是一种叫作“蓝色约德尔”(yodel)的乡村歌曲唱法。它的特点是真声、假声不断的交替,一会儿高八度,一会儿低八度,形成了一个奇特的音响效果,让人觉得特别有趣。我提议我们一起来为这段木偶戏配音,唱一唱这几句,好不好?

  生:好!

  一边观看木偶戏,一边唱一唱最有趣的几句。

  4.学*歌词:

  师:那木偶戏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为什么叫他孤独的牧羊人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只有他一个人在唱歌。

  师:恩,那后来呢?他的心情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欢快!不孤独了,因为有许多的人都在听他唱歌了。

  师:很好!让我们再看下去。

  5.了解歌曲旋律:

  师:我们也来做一回快乐的牧羊人吧。一起来唱一唱歌曲的第一段。

  学唱歌曲的第一段。

  6.再听《孤独的牧羊人》表演全曲

  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不同的段落,听听看全曲主歌部分一共有几段?

  三、小结,下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音乐之旅就快接*尾声了。在今天的旅途中,你们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生:了解了音乐剧……

  师:修女玛丽亚用音乐唤起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以及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如果你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那么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最快乐的人!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5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熟悉节奏,知道乐曲分为三段,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能与同伴合作设计图谱,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不同乐段的不同节奏,并尝试用乐器为音乐伴奏。

  3.体验与同伴合作用乐器为音乐进行伴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活动的重点是:熟悉掌握2/4拍节奏,体验与同伴合作用乐器为音乐进行伴奏的乐趣。

  2.活动难点是:能与同伴合作设计图谱,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不同乐段的不同节奏,并尝试用乐器为音乐伴奏。

  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目标我在课前做了以下准备:

  物质准备:《孤独的牧羊人》音乐、图谱、打击乐器。知识经验准备:提前让幼儿试听歌曲,对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课件,提问:小朋友,看,我们今天来到了哪里?(羊村)是谁出来欢迎的我们?(喜羊羊、美羊羊、慢羊羊)

  2.师小结:今天青青草原要召开运动会,小羊们在准备运动会的开幕入场式,开幕式要跟着好听的音乐进行走队,也想邀请我们参加,想去吗?(想)

  (二)完整欣赏音乐,知道乐曲名称,初步感受乐曲节奏。

  1.完整欣赏音乐,提问:知道这首音乐叫什么名字吗?(《孤独的牧羊人》)

  2.师:知道什么事牧羊人吗?

  3.师小结:牧羊人就是保护小羊不受伤害,如果羊村有这样一位牧羊人就再也不用害怕大灰狼啦,入场式要跟着好听的音乐进行走队,现在我们跟着音乐试试吧。

  (三)再次欣赏音乐,将幼儿分组,用踏步的方式探索不同的节奏。

  1.教师将幼儿分成三组(喜羊羊组、美羊羊组、慢羊羊组)请幼儿跟着音乐想着自己扮演的小羊,根据小羊的特点进行踏步,探索节奏。

  2.请幼儿示范自己小羊跟着音乐走出的节奏。

  3.师小结:慢羊羊节奏是X-IX-I美羊羊节奏是XXI--I喜羊羊节奏是XXIXXI

  (四)幼儿探索设计图谱,并合作用踏步的形式演奏图谱。

  1.师:村长要求我们的图谱是第一段轮流走,第二段两队配合走,第三段再次轮流走。

  2.幼儿根据要求分组制作图谱。

  3.尝试跟着音乐和图谱分段练*。

  4.幼儿共同合作完整的按照图谱进行踏步。

  (五)运用乐器为歌曲伴奏,体验同伴合作为乐曲伴奏的乐趣。

  1.分配乐器:村长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听的乐器为音乐伴奏,我们一起分配一下吧!(喜羊羊:响板;美羊羊:铃鼓;慢羊羊:碰铃)

  2.幼儿跟着音乐运用乐器完整的为乐曲进行伴奏。

  (六)活动结束:

  师小结:在小朋友乐器的演奏下,这首《孤独的牧羊人》变得更美妙了,孤独的牧羊人再也不孤独啦,让我们拿着好听的乐器回到教室为其他小朋友演奏一下吧!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6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3.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4.初步学*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音乐视频、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引出歌曲

  组织幼儿听歌曲《叨来咪》做律动,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吗?”

  师: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让幼儿理解“孤独”的意思。

  师:那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很可怜)那我们现在来听一下《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看看歌中的牧羊人是不是像小朋友说的那样?播放视频,听了这首歌后,你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吗?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没听出来,没关系,我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感觉自己特别孤单,就来到山顶上唱歌“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歌声嘹亮,城里的人们在远处就听到了这好听的声音,这时候城边的王子、挑扁担的农民、餐桌旁的人们、喝啤酒的人们都听到了他的歌声,这时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听到牧羊人的歌声后,也用相同的歌声回应他。

  现在咱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务的哦。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请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作好准备)

  (三)出示相应的图片,分段欣赏歌曲,知道快乐的方法

  1.欣赏歌曲第一段。师随音乐贴牧羊人等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提问: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快乐的)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过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2.欣赏歌曲第二段。师随音乐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牧羊人的歌声都把谁吸引过来了?他们都听到了什么歌声?

  3.欣赏歌曲第三段。师随音乐贴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谁用歌声回应了牧羊人?怎样唱的?

  4.小结。

  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呢?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5.播放歌曲,师幼边唱边跳,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做一个快乐的牧羊人吧?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十)份(扩展2)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实用五份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 1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旋律,能够随音乐拍出基本节奏,并能够用肢体动作表现。

  2、能够运用乐器随音乐演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4、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孤独的牧羊人》,音乐图谱,打击乐器。

  【活动重难点】

  根据音乐图谱,有节奏的演奏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了解音乐

  在音乐《孤独的牧羊人》的背景下,教师带领幼儿走进教室,简单介绍音乐。

  二、利用动作,感受音乐

  1、欣赏音乐,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

  2、个别演示表现音乐节奏的动作。

  3、结合笑脸图谱,感受音乐的节奏。

  4、根据图谱提示,跟随音乐进行动作演奏。

  5、分声部演奏。

  三、打击乐器,表演音乐

  1、整体演奏音乐

  2、按教师指挥分声部演奏音乐。

  活动反思

  《纲要》中提出:给予孩子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1、熟悉音乐

  让幼儿在音乐背景下走进教室,初步感受,进而引领他们专注的倾听音乐的节奏。

  2、用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

  在熟悉音乐旋律的基础上,让幼儿用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孩子们很轻松的找到了很多很多的节奏形式:拍腿、拍手、点头、打口哨、打响指……

  3、跟随音乐的旋律,孩子们用不同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是,孩子们对音乐的表现力非常强。

  4、出示图谱环节,孩子们接受的非常快,对笑脸所代表的意义很快就理解了。所以也能够比较快的接受和跟随图谱打出节奏。

  5、打击乐环节中孩子们也是轻松的跟下来,演奏的很精彩。

  教育活动的亮点:

  师生互动配合默契,幼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教师积极准备充分,细致,对孩子的把握到位。

  教育活动的缺点:

  活动目标比较简单,缺少挑战性,如若在加大一些难度,更能够吸引孩子。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 2

  一、预设目标

  1、继续欣赏乐曲,体会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幼儿已经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幼儿已经熟悉这首乐曲的旋律。

  (二)物质准备:

  1、音乐《孤独的牧羊人》。

  2、自制打击乐图谱、乐器标记图。

  3、打击乐器若干(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完整的欣赏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一遍。

  提问:

  1、前两天我们一起听了一首曲子,谁还记得叫什么名字?《孤独的牧羊人》。

  2、孤独的牧羊人在放牧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羊群里有大羊有小羊,刚到山坡下,他的羊看到青草一下子都跑了,大羊跑,小羊追,牧羊人这下可着了急,为什么呢?他怕羊跑丢了,于是他拿着牧羊鞭连忙追过去,你们猜他追上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看图谱学*节奏儿歌,并分组通过肢体动作练*节奏型。

  1、看图谱,读儿歌熟悉节奏型。

  ①、教师示范看图谱读节奏儿歌。

  前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追 0 0 |

  B段: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 起 | 小皮 鞭0 |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起 小皮 | 鞭0 0 |

  间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追呀追呀 追 上 | 了 0 0 ||

  ②、看图谱练*读节奏儿歌。

  师:我知道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那你们可以帮他一起追他跑掉的羊吗。牧羊人说了,只有学会了这首儿歌,才可以啊。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儿歌用最快的时间学会。我们来试一试。

  ③、听音乐练*读节奏儿歌。

  师:加上音乐来一次好不好?

  2、分组练*用肢体动作打节奏。

  ①、一起确定4种角色的身体动作。

  师:我来看一看图谱上有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皮鞭,现在我们要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羊,小羊,牧羊人和皮鞭,比如大羊可以用拍腿动作来表现,谁来说一说小羊用什么动作?牧羊人用什么动作?挥皮鞭用什么动作?好的我们一起说着儿歌试一试。

  ③、分组尝试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师:好我们现在分成四组,大羊组,小羊组,牧羊人组和挥鞭组,到谁的时候谁做动作。

  (三)、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并分组进行演奏

  1、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师:终于追上了,牧羊人要庆祝一下,你们瞧他还带来了乐器呢,看看都有什么? (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师: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鞭分别应该用哪种乐器演奏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综合幼儿建议在图谱上贴上相应的乐器图片,并一起尝试。)

  2、分组进行乐器演奏练*

  ①幼儿自由选择乐器。

  ②分组练*运用乐器看图谱练*演奏。

  3、尝试看指挥分组演奏乐曲

  教师跟随音乐指挥,幼儿看指挥集体演奏。

  活动延伸:

  师:牧羊人说今天他一点也不孤独因为有小朋友们为他演奏,他的大羊和小羊也为他跳舞呢,他还说演奏时再可加入一种乐器会更好听,你们猜猜是什么乐器,好的,下一次我就把它带来跟小朋友一起演奏好不好?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 3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活动反思:

  上本课时,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和学生一道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旋律模唱、体态律动、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大家在举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创造性表演中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构思清楚,能从不同角度设计、穿插多种学*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张扬。在愉悦的学*气氛中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并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3、积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的学*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教学的民主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学会学*,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不足的是,

  1、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受乐曲的幽默和约德尔调的风格,所以拓展时选择影片中具有活泼快乐情绪的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情绪,逐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约德尔调的歌曲作为拓展欣赏曲目,效果会更好些。

  2、课堂容量较大,有些环节学生探究的不够深入。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 4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熟悉舞蹈音乐及动作结构,学*跟随音乐跳集体舞。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教案 5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课前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小百科: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十)份(扩展3)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五)份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1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熟悉舞蹈音乐及动作结构,学*跟随音乐跳集体舞。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2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3、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4、初步学*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音乐视频、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引出歌曲

  组织幼儿听歌曲《叨来咪》做律动,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吗?”

  师: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让幼儿理解“孤独”的意思。

  师:那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很可怜)那我们现在来听一下《孤独地牧羊人》这首歌曲,看看歌中的牧羊人是不是像小朋友说的那样?播放视频,听了这首歌后,你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吗?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没听出来,没关系,我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感觉自己特别孤单,就来到山顶上唱歌“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歌声嘹亮,城里的人们在远处就听到了这好听的声音,这时候城边的王子、挑扁担的农民、餐桌旁的人们、喝啤酒的人们都听到了他的歌声,这时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听到牧羊人的歌声后,也用相同的歌声回应他。

  现在咱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务的哦。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请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作好准备)

  (三)出示相应的图片,分段欣赏歌曲,知道快乐的方法

  1、欣赏歌曲第一段。师随音乐贴牧羊人等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提问: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快乐的)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过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2、欣赏歌曲第二段。师随音乐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牧羊人的歌声都把谁吸引过来了?他们都听到了什么歌声?

  3、欣赏歌曲第三段。师随音乐贴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谁用歌声回应了牧羊人?怎样唱的?

  4、小结。

  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呢?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5、播放歌曲,师幼边唱边跳,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做一个快乐的牧羊人吧?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3

  一、预设目标

  1、继续欣赏乐曲,体会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幼儿已经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幼儿已经熟悉这首乐曲的旋律。

  (二)物质准备:

  1、音乐《孤独的牧羊人》。

  2、自制打击乐图谱、乐器标记图。

  3、打击乐器若干(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完整的欣赏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一遍。

  提问:

  1、前两天我们一起听了一首曲子,谁还记得叫什么名字?《孤独的牧羊人》。

  2、孤独的牧羊人在放牧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羊群里有大羊有小羊,刚到山坡下,他的羊看到青草一下子都跑了,大羊跑,小羊追,牧羊人这下可着了急,为什么呢?他怕羊跑丢了,于是他拿着牧羊鞭连忙追过去,你们猜他追上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看图谱学*节奏儿歌,并分组通过肢体动作练*节奏型。

  1、看图谱,读儿歌熟悉节奏型。

  ①、教师示范看图谱读节奏儿歌。

  前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追 0 0 |

  B段: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 起 | 小皮 鞭0 |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起 小皮 | 鞭0 0 |

  间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追呀追呀 追 上 | 了 0 0 ||

  ②、看图谱练*读节奏儿歌。

  师:我知道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那你们可以帮他一起追他跑掉的羊吗。牧羊人说了,只有学会了这首儿歌,才可以啊。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儿歌用最快的时间学会。我们来试一试。

  ③、听音乐练*读节奏儿歌。

  师:加上音乐来一次好不好?

  2、分组练*用肢体动作打节奏。

  ①、一起确定4种角色的身体动作。

  师:我来看一看图谱上有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皮鞭,现在我们要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羊,小羊,牧羊人和皮鞭,比如大羊可以用拍腿动作来表现,谁来说一说小羊用什么动作?牧羊人用什么动作?挥皮鞭用什么动作?好的我们一起说着儿歌试一试。

  ③、分组尝试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师:好我们现在分成四组,大羊组,小羊组,牧羊人组和挥鞭组,到谁的时候谁做动作。

  (三)、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并分组进行演奏

  1、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师:终于追上了,牧羊人要庆祝一下,你们瞧他还带来了乐器呢,看看都有什么? (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师: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鞭分别应该用哪种乐器演奏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综合幼儿建议在图谱上贴上相应的乐器图片,并一起尝试。)

  2、分组进行乐器演奏练*

  ①幼儿自由选择乐器。

  ②分组练*运用乐器看图谱练*演奏。

  3、尝试看指挥分组演奏乐曲

  教师跟随音乐指挥,幼儿看指挥集体演奏。

  活动延伸:

  师:牧羊人说今天他一点也不孤独因为有小朋友们为他演奏,他的大羊和小羊也为他跳舞呢,他还说演奏时再可加入一种乐器会更好听,你们猜猜是什么乐器,好的,下一次我就把它带来跟小朋友一起演奏好不好?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4

  【教学目标】

  1、能情绪愉快地用不同速度,不同音色表现歌曲中衬词部分,并能按不同角色的形象,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2、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协调与快乐。

  3、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4、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歌曲。

  【教学准备】

  1、电视机、影碟机、电影《音乐之声》片断。

  2、录音机、《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伴奏带。

  3、《牧羊人》图谱一张

  【教学过程】

  (一)听《牧羊人》音乐,自由用各种动作跳进活动室。

  (二)看录像,了解歌曲内容,引起学唱兴趣。

  1、听了刚才的音乐,你有什么感觉?

  2、第二次听有歌词的音乐一遍。你知道她在唱什么吗?不过有一句我们可以先来学一学,它是这首歌的衬词。

  3、根据图示学唱衬词部分。

  (三)欣赏歌曲,并初步学唱衬词。

  (四)出示图片,教师教唱歌曲。引导幼儿在回答中理解歌词,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整理歌词,并学唱歌曲

  1、图片上的人是谁?它在什么地方?

  2、他在干什么?

  3、又有谁来了?

  (五)对不同角色的衬词部分进行处理。

  1、引导幼儿用不同音色演唱衬词

  (1)牧羊人在很高的地方唱歌,你觉得他的声音应该怎么样?

  (2)老山羊年纪一大把,它唱起歌来会怎么样?

  (3)小山羊最可爱了,它的声音我们也来学一学

  2、以游戏形式,分角色演唱衬词部分。

  (六)即兴打击乐演奏,充分感受乐曲旋律。

  今天我们又唱又跳,又看录像又打击乐器,这首好听的歌曲就叫做《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难点在角色表演中解决了,又利用图谱教学让幼儿轻松的记住了歌词和二分音符,因为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目标达到了所以幼儿能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歌唱的兴趣,透过幼儿动听的歌声,准确的节奏,我们一起享受到了音乐赋予生活的情趣,我想这就是艺术活动最大的乐趣。

  小百科:牧羊:牧羊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活动之一,在农业系统中属于畜牧业的一种,其生产成品以羊毛或羊奶为主。一般而言,羊群非常依赖牧羊人的饲养和保护,或由牧羊人的带领下寻找新的草场觅食。而牧羊业仍旧是欧洲、美洲和大洋洲部分传统农业地区的主要产业和经济来源。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5

  活动目标

  注意倾听录音音乐、教师演唱、观看电影资料、自己演唱等方式,感知、分辨牧羊人“唱歌”中独唱、齐唱、合唱的不同。

  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性质,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通过和教师对唱,进一步感受衬词的重复和趣味,体验歌瞳活泼、诙谐的风格。

  活动准备

  手提电脑、采集的“孤独牧羊人”录音和电影资料。

  在此之前,最好幼儿已学过简单的两部合唱歌曲,有初步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出歌曲

  (1)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孤独时候吗?在什么时候会感到孤独呢?

  (2)“牧羊人”是干什么的?在哪儿放羊?

  教师通过问题帮助幼儿提取自己的已有经验来理解“孤独的牧羊人”是怎样的?引导幼儿说出是“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可怜”。

  (3)教师引导说:“今天老师给你们欣赏一首歌曲,名字就叫《孤独的牧羊人》。你{:门_仔细听听看,这个牧羊人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为什么?”

  二、完整地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1)“听了这首歌,你们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吗?你是从那里听出来的?”教师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演唱者人数等方面感受出“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2)欣赏歌曲录音:“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学一学。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感受最好玩的地方: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

  (3)教师先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接着请幼儿跟着学唱。满足幼儿对此部分演唱的需要。同时进一步体验其幽默性。也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做好准备。

  三、教师用中文完整地演唱歌曲

  (1)教师演唱前引导:“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这首歌里说的是什么呢?现在老师用中文来唱,你们仔细听歌词,说的和你听到的感受是一样的吗?”

  (2)教师演唱后引导幼儿讨论:

  ①他快乐吗?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引导幼儿说出: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②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的快乐呢?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做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3)教师用中文与幼儿完整地对唱歌曲。教师唱歌曲叙述部分,幼儿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

  四、再次完整地欣赏歌曲,用英文演唱

  (1)教师在欣赏歌曲前引导:这首歌曲有多人在唱,从头到尾唱的都是一样吗?你能听出有几种唱法?

  (2)教师在欣赏歌曲后引导:什么叫二重唱?哪个地方是二重唱?

  (3)教师分别让幼儿欣赏齐唱和合唱部分请幼儿分辨,感知、体验二者的差异。

  五、欣赏电影

  《音乐之声》中《孤独的牧羊人》的片段。

  观赏《音乐之声》中《孤独的牧羊人》的片段。幼儿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活泼和幽默的风格。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十)份(扩展4)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菁华3篇)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1

  教学目标

  1、锻炼默读能力,以较快的速度默读全文,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理清文章叙事思路。

  2、通过细致阅读,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知牧羊人精神内涵。

  3、理解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懂得做一个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人。

  教学重点:锻炼默读能力,快速把握文章大意及思路;理解牧羊人形象,感知牧羊人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牧羊人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懂得做一个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人。

  教学准备:制作学案、课件,准备可擦式答题板(5个),准备闯关奖励的小星星(约50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分钟)

  导语: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荒原上种树,凭自己的一双手,种出了一片森林,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让·乔诺的绘本故事《植树的牧羊人》,认识这位在作者心里和上帝一样伟大的牧羊人。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

  二、超级闯关

  闯关预热:分组,解说闯关规则。(1分钟)

  第一关:我快故我行

  关卡任务:以较快速度默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根据默读,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

  (谁)在( )(哪里)几十年如一日的( )(什么事),把荒漠变为( ),让住在这里的人过上了( )的生活。

  时间:5分钟

  第二关:我思故我明

  关卡任务一:

  文中着重写了“我”几次见牧羊人?(在文中找出三见牧羊人的时间,据此找到三见牧羊人的相关段落,用自然段序号标示出起止。)

  时间:3分钟

  关卡任务二:

  三见牧羊人,“我”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默读相关段落,找关键词来概括。)

  时间:8分钟(此关任务结束后,展示绘本中的对比图片。)

  关卡任务三:

  作者是怎么评价这位牧羊人所做的事?(从文中找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时间:2分钟

  关卡任务四:

  作者为什么这样评价?——为什么说这是“最了不起的奇迹”“上帝才能够做到的事”?(学生独自思考后,小组讨论,一人记录组员的答案,用最简洁的词句写在答题板上。)

  时间:3分钟

  关卡任务五:

  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最能够概括牧羊人的精神?

  (开头第一段的句子,抓住“长期观察”、“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给世界留下许多”、“难得的好人”等关键词。)

  时间:3分钟

  第三关:携手凌绝顶

  任务:牧羊人被评为“感动世界的好人”,请小组合作为牧羊人写一则颁奖词。

  时间:6分钟

  (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安排代表朗读作品,评选出最佳作品。)

  闯关结束,根据每组获得的小星星的数量,确定冠军小组。

  三、拓展延伸——我能做点什么……

  作为孩子,我们暂时可能没法像这个牧羊人一样为地球创造一份奇迹,但我们的双手,是不是也可以为改善地球环境做点什么?

  (多媒体展示当今社会人们破坏环境及环境恶化的相关图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现在和将来能为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主动承担一点什么,培养他们勇于担当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时间:5分钟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练*。

  课外阅读《植树的牧羊人》原著(绘本)。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2

  【教学目标】

  1. 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 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3.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二、检查预*

  1. 检查预*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 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1)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员,著名的医生。他生前最后一句话:“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2)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三、整体感知

  1. 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2. 阅读课文后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四、细读分析

  1.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 第一次遇见牧羊人的时候“我”看到了怎样的环境?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这些直接描写牧羊人的细节内容,从正面刻画了牧羊人的性格,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态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凡事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

  3. 牧羊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既描写了“我”在干涸的高原上喝了“甜丝丝的井水”后的特别感受,侧面表现了牧羊人的自信、*和和不易。也暗示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

  4. 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1)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体现了牧羊人安静、忠厚、不张扬的性格特点。

  (2)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动作描写,“爬”“戳”“放”“盖”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牧羊人一丝不苟、执着忘我的劳动情景,同时也展现了植树过程的艰难。

  (3)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语言描写,写出了牧羊人的慷慨无私。

  (4)“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语言朴素简单,仿佛在不经意之间“随便”道出了自己多年来执着地坚持义务植树信念的简单原因,更表现出牧羊老人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可贵。

  5. 再见牧羊人时,环境有什么变化?

  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牧羊人改养羊为养蜂并且一直坚持种树。默默无闻长期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

  6. 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把白桦树比喻成少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的活力、有生命力,表明了牧羊人的不懈追求初显回报。

  7.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穿插于故事内容之间的这些议论,恰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文章不仅仅是关于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尤其令人震撼。

  8. 最后一次相见的环境又有什么变化?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充满生气,富饶,幸福,舒适

  9. 1945年六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划线句子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讴歌牧羊人的坚毅、无私和伟大。

  10. 作者在第17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能找出文中最能印证“奇迹”的具体描述吗?

  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五、深入探究

  1. 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充满了生气、富饶的乐园。学*课文后,你能说说到底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这样做吗?

  2. 布菲老人长期义务植树,“把这片荒原变成了绿洲”,行为令人称赞。生活中类似“种树”的行为也有许多,你怎样看待这些事?

  坚持身体力行和贯彻美好的品德,便能将各处的“荒地”变成同样的“沃土”!生活中,辛勤耕耘默默“种树”的人很多,他们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万千道德模范、最美普通劳动者,在各自*凡的工作岗位上,不辞辛苦,协作拼搏,共同为“*梦”贡献一份力量。

  六、分析艺术特色

  1. 抓住特点写人物。

  文章抓住老人的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等描写将植树老人*凡、孤独、安详、执着、无私、慷慨的性格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出来。“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语言描写);“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动作描写)等。

  2. 分清主次定结构。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首次见面的第一印象,文章不惜笔墨,对牧羊人进行了全方位的细致描绘,同时,对高原恶劣环境的描写堪称细致入微,这是伏笔,为下文突出高原的变化之大巧设铺垫。所以详写。第二、三次见面,则突出地描写了牧羊人艰辛植树的情景,还有高原环境的巨大变化,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升华文章主旨而略写。这样的结构安排,主次鲜明,主题突出。

  3. 叙议结合显主题

  本文通过讲述者“我”一段跨越三十多年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男人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尤其令人震撼的是文章不仅仅是关于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象征——“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如果一个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七、拓展延伸

  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下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个性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感动*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八、达标检测

  九、作业

  搜集与植树相关的故事或口号标语,与同学们分享。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3

  12月2日在南京金陵中学的河西分校召开了“创新与坚守——钱梦龙语文教学研讨会”。对于钱梦龙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应是创新与坚守并重,应是在坚守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后的创新。会议的主题是:实实在在练本领,简简单单教语文。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是钱梦龙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本次会议,肖培东老师上的《植树的牧羊人》的课例可以说是很好地解读了本次会议的主题,也很好地践行了“创新与坚守”。

  一、实实在在地学

  钱梦龙先生的教育思想,倡导的是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题地位地彰显。一切的学*活动应该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应关注学生的“学”。学生到底在课上“学”什么,培东老师给了很好地诠释,这就是语文学*的方法。在这节课上,培东老师主要指导了学生默读该怎么读,要边看书边进行圈点勾划。“圈点勾划”时,什么地方该“圈”,什么地方该“划”。都在课文的阅读中,在课堂上一一进行了指导。

  二、简简单单地教

  达芬奇曾说:简单是终极的复杂。要做到“简简单单地教”,课堂之外,就不能简单。记得培东老师曾经说过,他在飞机上的阅读。坐三个小时的飞机,《卖白菜》这一篇课文,就读了两个小时。其间,不停的勾划,划出那些想教的句子,又一次次的否定。即使是课后练*,也要有感情地去读一读。一节课的设计,能做出几个教案来,再比较、选择、整合。是呀,培东老师经常四处讲课,事先并未接触过学生,如果没有这样繁复的备课过程,如何得来课堂上的那些灵动?

  钱梦龙老师曾说过:“如果说这些年,我还上了一些好课,那是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可是作为老师,我很清楚,要想能利用学生的聪明才智,那么首先,这个老师就应该是睿智、博学的。培东老师也说过:“这些年,都在很自觉地读书、写文章,写与语文有关的事、天天写反思,及时地反思。安静下来细细地品读文章。”大家公认培东老师的课是“灵灵动动的”,而这一点靠的还是老师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是“简简单单的教”背后的“复杂”。

  三、课堂实录(片段)

  下面的一段《植树的牧羊人》(初一)的课堂实录的片段,能很好地印证何为“实实在在地学”,何为“简简单单地教”

  师:再看看预*提示二,大声的读出来

  生: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划,可以圈出关键词,划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

  师:咦,预*提示二告诉我们学这篇文章的方法,八个字:第一,默读课文;第二,圈点勾划。请把这八个字圈出来,现在我们就懂了,这篇文章怎么学。那你看,文章这么长,哪一次见面内容相对短小些······(生答:第三次)那好,我们就默读第三次,并圈点勾划。

  (学生读书)

  师:三个段落都看完的,请举手·····那好吧,我们再等等······(学生举手示意,已经读完)好的,请这位同学说说,你勾划了哪个句子?

  生:我划出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辛福生活,都源于这位·····”

  师:为何划这句话?

  生:“一万多人”写出了人的多,“幸福都源于这位老人”是对这位老人的赞美

  师:对,既然文章是写这位老人,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这个老人评价的语言就应该勾划出来,因为他和文章的主旨有关。因此,勾划句子不是乱划的。凡是遇到抒情议论的句子,一定要划出来。(停顿)那你来说说,你划出了哪句

  生:我划出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这句话写出了老人植树前后,这里的变化。

  师:讲得好,课文既然讲的是老人在荒原上种树,那么荒原的变化要不要划出来?

  生:要

  师:那好,气度一下刚才这位同学读的这句话

  生齐读

  师: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划出显示高原变化的句子。这位同学举手了,你划出了哪个句子?

  生:“1913年我来时的'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的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那些废弃村子一点一点重建起来”这句话用村民的幸福生活,反衬出牧羊人做的贡献之大。

  师:你读的这么多也是在写什么?

  生:高原的变化

  师: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写高原的句子这么多,那我们是不是给它全部划出来?这时是用划好还是圈好?

  生:(沉默)

  师:划好还是圈好?圈!圈出关键词就可以啦!所以不是每一个句子都要划出来,这样,我们又学会一个方法了。这个男生,你说说,你画的句子,重复的就不说了,高原变化的句子就不说了

  生:“每当我想到这我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师:这是文章最后一段,这两个句子是干什么?

  生:这是文章主旨,也是议论抒情。

  师:对老人的议论、赞美,是吧?

  生:是的

  师:这位同学,说说

  生: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这位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这句话告诉我们,“我”见老人的时间之长

  师:诶,这句话其实是我见老人的时间,交代了行文的思路,所以,“行文思路”的句子,也要进行勾划,为什么要划“已经87岁了”?

  生:这样可以表现老人身体硬朗

  师:对,这是写老人特征的句子。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这篇文章圈点勾划,默读的时候,要圈什么,划什么?来一起来说

  师生:高原变化、行文思路、抒情议论,写牧羊人特征的句子。好现在用这个方法,默读前两次见面。

  这一段看似简单的教学,只是教会学生默读时应该圈点勾划的读书方法,在课堂上却用时11分钟,从中不难看出,老师的指导是具体而实在的。这一教学环节的入口,找的是预*提示,可见教材的利用是充分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默读,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圈点勾划”,教师以教材为蓝本,在课堂上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了这一语文学*的方法。记得钱梦龙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这节课,真正地落实了钱梦龙先生的“三主”教育思想。不仅契合了本次大会的主题,也为与会教师展示了语文课可以“简简单单”教出“语文味”。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十)份(扩展5)

——植树的牧羊人初一作文实用5份

  植树的牧羊人初一作文 1

  晚上牧羊人拿出袋子挑好橡树籽,第二天带我爬上海拔200米的高地放羊,他用代替手杖的铁棒掘洞,种完了一百颗种子。我了解到原来三年前,他就在种树,虽然已种下十万颗,但存活下来的只有两万棵,其中一半已被动物破坏了,剩下约一万棵。牧羊人五十五岁,名字叫艾尔哲艾勒。普菲尔,以前是经营一个农场,后来儿子和妻子去世。他就决定一个人在这片高地上,以羊和狗为朋友,把这片土地改造一下。

  第二天我和他告别了。第二年,也就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之后的五年,我都随军战斗,战争结束后,我又来到此地。牧羊人还活着,他只养了4只羊,养了一百个巢的蜜蜂。他一点都不关心战争,悠闲的种着树,1910年种下的橡树,现在已有10年的树龄了。整个森林绵延不断,像海洋一样,以前干涸的河床,现在流着潺潺的流水。

  从1920年开始,我每年都必定会拜访艾尔哲艾勒。菲普尔一次,他的身体渐渐地变得虚弱,但他从未因此而露出迷茫的神情。

  1933年,森林保护员慌慌张张地去找他,规定了绝对不能在森林里用火,他也只是第一次看到那座由人手造出来的森林。1935年,**派了正式的代表团,来这座森林做调查,他们高谈阔论,除了禁止在森林里烧炭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事被规定下来,但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被这座森林的魅力吸引住了。我的一个朋友成了这座森林的管理者之一,我向他透漏了牧羊人的事迹,友人分别时说:"那个老人已经找到了幸福生活的真谛"。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因为此处地处深山,砍伐对国家没有好处,于是采伐计划就搁浅了。牧羊老人对世间所发生的事一无所闻,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他都不知道,只是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战争使我和老人又分离了八年。

  1945年6月,我再次来到这儿,1913年的废墟里,现在建起了无数的农家,以前住在这里的人们和新*搬进来的人们,总计大约有一万人,他们所享受的幸福,全都是靠艾尔哲艾勒。菲普尔得来的。1947年,在巴朗的养老院里,老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植树的牧羊人初一作文 2

  最早接触绘本是从李欧李奥尼开始的。起初读不太懂,后来慢慢的发现<鳄鱼哥尼流>、<小黑鱼>、<田鼠阿佛>真的太好了,读完心里很舒服,并感慨这些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绘本了。后来遇到了<奥菲利亚的影子剧院>,被震撼的无话可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觉着无法用语言来精确的评价这个绘本,但毫无疑问,这也是世界上最好的绘本。昨天又读到了<植树的男人>,再一次被震撼了。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心中充满了感动、震撼!

  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这个以熏衣草闻名全球的浪漫地区在当时只是一个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漠。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愤恨、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会只有两万棵树发芽,而这两万棵树中,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

  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不断的种树。因为他觉的有了树,就有了生机,就有了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牧羊人种的树已经小有规模,这个地区有了雾气,开始有水分了。牧羊人依然不停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的这个地区有了溪水,这个地区的风景越来越好,慢慢的就有人开始来这儿旅游了。虽然大家都认为这片森林是自然形成的,虽然没有人肯定牧羊人的付出,甚至会有人要求他搬离森林。牧羊人依然不改初衷,坚持不停的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有了水源,气候也变得越来越好,慢慢的开始有人搬到这儿住了,而原来住在这儿的人也变得友善起来,有了村庄,有了泉水,有了儿童的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

  书的附页说这不是真实的故事,让我觉的非常遗憾。当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正在做同样的事 情后,心里豁然了许多。

  我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

  植树的牧羊人初一作文 3

  《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特别清晰,易于学生自主梳理情节。所以我先从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入手,结合教材思考探究的问题设置,定下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先让学生默读课文,通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课文脉络。再精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形象,学会归纳人物形象的方法。最后迁移出课堂,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我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是结合导学案的*题完成的。特别是说说牧羊人是一个______的人,给出了实例,我们就可以通过课文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去掌握认识一个人物形象的方法。我认为一堂课的重要价值并在于将学生该学会的阅读方法和策略、知识能力传授到位。我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认识一个人物,从会分析一个人物到会分析所有人物,再扩展到自己日常的拓展阅读中。就教学目标来说基本上是达成的,但还有更为细小的地方能进一步提高,比如学生回答出牧羊人的人物性格之后,其实还能再深入和他们一起总结出牧羊人这个人物的外在性格与内在品质,进而得出一个分析人物的方法,以后归纳人物形象都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另外,我认为我做得还不足的地方在于我仅仅是让学生去表达他们的观点,但是并不是自己得出答案。比如牧羊人的性格,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文本归纳出来坚持、执着、有毅力、有信念、对生活一丝不苟等,这时我本应顺势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文章的主旨,总结人物的魅力,我却由于时间原因,在引导集体回答之后就在投影上直接打出答案,这实际上对于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帮助并不是很大。

  植树的牧羊人初一作文 4

  在一片野草与野花相互点缀的背景中,影片《植树的牧羊人》结束了。我回味着,回味着植树老人那坚定的眼神,是那么的执着,又是那么*和。

  一阵虚化中,老人的目光化作田野,这柔和的结尾正如那梦幻的开始,真实却朦胧。这部影片虽短,但最震撼着我的心灵的,便是那独特的艺术风格。

  影片的确不算长,但在配色方面却十分独到,令我记忆最为深刻。虽然空荡的沙漠看起来*淡无奇,但画师却无一处不用朦胧的铅笔画表现了出来,除特殊突出的部分外,很少留白,即使是亮部也会用淡淡的褐色刷一层,这样处理得毫不突兀,交融处极为自然,温和又寂寥。此外,画师并不是特别在意形态,却又能很好地体现出文本中所描述的每一个特点,这种“形象”的写意风格也是常人难及的。我特别观察到,由铅笔素描转入彩铅,是指在作者看到了流水那一刻——是水,让荒原中的一切有了生机!这转折是那么合理,那么自然。

  我还另外体会到这部影片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光影的变化。由于是写意风的手绘,画面就不可能像真人拍出来的一样连贯,于是画师就特殊突出了一种变化——光影的变化,即使是看起来形态差不多的画面,每一帧之间的光影也会有所不同。大的变化出现在沙漠之景中,画师并没有用其他任何元素,但是依靠光影晃动就让观影者体会到了狂风的猛烈。小的变化主要用来刻画动作,这种颤动让画面顿时立体了起来。不得不说,这种光影的动感也是这部影片最成功的地方之一。

  此外,影片的情节,更多的是参照了绘本原文,与书上略有差异。但无论是哪一版,都无法抹去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更无法抹去植树老人的伟大:

  “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植树的牧羊人初一作文 5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是不是品行出众,你得花数年的时间,还要有好的运气和机会去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的行为没有私心,动机无比慷慨,心中没有存着求回报的念头,而且他还在大地上留下了明显的印记,那么由此认定他是一个品行出众的人,基本错不了。

  1913年的一天,我长途跋涉,来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高原,那是一个位于法国东南部阿尔卑斯山附*被称为普罗旺斯的地方。当我走过这座毫无生机的高原的时候,看见的除了野薰衣草外,就是一片荒山与黄土了。

  我当时正要穿越高原最宽广的地带,3天后,才发现那是一处荒芜的地域。我来到一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搭起帐篷过夜。我的水两天前就用完了,现在得补充一点。想必村落内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道泉水。我真的找到一处泉水的遗迹,不过早已干涸了。

  虽然是骄阳高照的6月,但是我站在这处没有绿荫的高地上,高空的风猛烈地吹下来,没有人能顶得住。风吹袭着这些破旧的房屋,仿佛狮子吃东西时受到干扰而发出的吼叫,我只好另寻他处。

  我走了5个小时,还是找不到水源,看来是没有指望了。高地上到处都很干燥,还有很多杂草。我看到远处有一个耸立的黑色影子,像一株孤立的树干。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我走向那个黑影子,那是一个站立着的牧羊人。在被太阳烤干的地上,还躺着30只绵羊。那个牧羊人递给我一个水壶,我喝了一口。过了一会儿,他领我去山坳中他住的地方,然后从一个天然井中汲出水,水质清澈可口。在这个井口上方,他安装了一个简陋的辘轳。

  牧羊人话很少,这原是独居人都有的特点,但我感觉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在这荒凉的高地,这还真是一番奇遇。这不是一间简陋的木屋,而是一间完全用石块砌成的房子,到处有他自建的痕迹,有他抵达这高原后修复废墟的血汗。屋顶很牢,而且中规中矩,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海浪冲击岸边的声音。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十)份(扩展6)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有感范文5份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有感 1

  在这部短片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伟大,也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渺小。

  仅仅凭这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这一片地方变成森林。如果来一群人砍伐,这片森林照样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但如果每个人都去种树,那这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再想想看,其实只要一万个人中能有一个这样的人,就已经足够好了。

  森林逐年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草原沙漠化,全球变暖等等,这些问题是不是真的这么难治理呢?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再来看看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个人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人们除了每年植树节去种树作秀之外,也许可以下决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来改变现状。

  我很想把这部短片推荐给朋友们和每一个认识的人去看,这部短片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减少一点污染环境的行为,合起来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无法想象的贡献!

  再来看看现在某些人的“恶劣行径”,现在大家都在呼吁要环保,有些人喊得更响亮,但实际行为却和嘴里说的大相径庭。要让他去种几棵树,觉得太渺小;手里要有个空塑料瓶之类的,就随手一丢了事。还是那句老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有感 2

  今天我看了《植树的牧羊人》,这部电影值得好评。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着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时间,在荒漠中种出了大片树林,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植树的牧羊人》是FredencBack先生1987年出品的一部代表作品,动画的剧本改编自法国作家JeanGrono在1953年出版的同名小说。

  整部动画片充满了诗意,只有短短30分钟,画面比较抽象。开始时,展现了“我”在沙漠中行走的场景,抽象而模糊的背景,使人物和背景快要融为一体。前半段导演使用了一种颜色——接*白色的灰色来描绘整个场景,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片荒芜人烟、被废弃的一块土地。

  到了后半段,开始有色彩的加入,先是淡绿色的树叶,一棵接一棵朦胧的绿树出现,连接成荫,后来蓝色的天空和海洋,棕色的树干,黑棕色的小狗都相继出现。慢慢的,从一片荒芜人烟的土地沙漠变成一片绿洲,色调从单调的灰色变得五彩缤纷。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植树的牧羊人》有几个很有特色的地方。首先,这部电影主要以绘画的方式呈现给观众的——彩铅和淡水彩,风格清新朦胧,具有浓厚的印象派风格。

  其次,这部电影与其他电影不同,它使用了一个很精彩的画面切换,不断在切换,而且切换速度很快,有一种魔幻般的感受。

  影片中还有明显的对比手法运用。例如牧羊人在放羊之余,前三年种下了10万棵树。一战后的第五年,“我”再一次去拜访这位牧羊老人,他之前种下的树已经繁盛如森林一样,干涸的河床恢复了生机,流水环绕。牧羊人多年如一日的付出体现得就非常鲜明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也有很多感慨。人类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人类就是万物的中心,而缺少了对大自然和其他物种的关怀,对大自然缺少敬畏之心,人们无节制地拿去自然资源,然而相应的环境问题随之而来。我觉得,人类要思考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置于一个统一的整体当中。每个生物都是整体中合理存在的一部分,都拥有自己的价值与意义,拥有自身存在的权利。

  这就是我看完《植树的牧羊人》所有的感想了。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有感 3

  说真的,《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让我十分喜欢,觉得整篇文章都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但看完这部得过奥斯卡的短片后,竟然生出了一种忧伤的气息。

  故事起源于一个沙漠(荒漠)。在这里,牧羊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植树,直到树木丛生,鸟语花香。可竟然没人知道这些功绩!这使我愤愤不*又生出一种对牧羊人的钦佩)不在乎名利,只追求心中所求。

  音乐从头至尾都很忧伤,但在树木开始发芽并生长变绿时的音乐不仅十分欢快,而且蓬勃向上,鼓舞人心。

  这个画风把大风(一开始)的动态还有衣服的运动规律描写刻画得十分生动。在影片后部树叶的摩擦,树枝的摇摆也是这种画风特意刻画而成的。这种画风说来也不精妙,但运用在这里面可是别样的合适,写意的感受,让人印象深刻。

  这部影片阴影和角度的变换简直是一绝!从烛光阴影的移动到视角的转换,无不可以看出制图的一定是个绝顶高手。每一个画面光和阴影的角度竟丝毫不差,简直让我拍手叫好。

  每个场景的切换与过渡都呈现出一种巧妙的构思以及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不管是哪一次场景的切换,都充满了趣味——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幕是从哪里出现,转换的。

  这部影片虽然是*面的,但不论是从人物的刻画还是阴影的角度来看,都极具三维动画的特色——但若是把它做成立体的,可能就会失去那一种风格的质感和出色的构想。

  正是由以上几点,才构成了《植树的牧羊人》这样一部出色的短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有感 4

  在一片野草与野花相互点缀的背景中,影片《植树的牧羊人》结束了。我回味着,回味着植树老人那坚定的眼神,是那么的执着,又是那么*和。

  一阵虚化中,老人的目光化作田野,这柔和的结尾正如那梦幻的开始,真实却朦胧。这部影片虽短,但最震撼着我的心灵的,便是那独特的艺术风格。

  影片的确不算长,但在配色方面却十分独到,令我记忆最为深刻。虽然空荡的沙漠看起来*淡无奇,但画师却无一处不用朦胧的铅笔画表现了出来,除特殊突出的部分外,很少留白,即使是亮部也会用淡淡的褐色刷一层,这样处理得毫不突兀,交融处极为自然,温和又寂寥。此外,画师并不是特别在意形态,却又能很好地体现出文本中所描述的每一个特点,这种“形象”的写意风格也是常人难及的。我特别观察到,由铅笔素描转入彩铅,是指在作者看到了流水那一刻——是水,让荒原中的一切有了生机!这转折是那么合理,那么自然。

  我还另外体会到这部影片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光影的变化。由于是写意风的手绘,画面就不可能像真人拍出来的一样连贯,于是画师就特殊突出了一种变化——光影的变化,即使是看起来形态差不多的画面,每一帧之间的光影也会有所不同。大的变化出现在沙漠之景中,画师并没有用其他任何元素,但是依靠光影晃动就让观影者体会到了狂风的猛烈。小的变化主要用来刻画动作,这种颤动让画面顿时立体了起来。不得不说,这种光影的动感也是这部影片最成功的地方之一。

  此外,影片的情节,更多的是参照了绘本原文,与书上略有差异。但无论是哪一版,都无法抹去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更无法抹去植树老人的伟大:

  “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有感 5

  这部电影名叫《植树的牧羊人》,导演是法国的弗雷德里克贝克,改编自让·乔诺的《植树的男人》。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一个荒芜的山地,结识了一个独自一人生活的牧羊人。在几十年间,牧羊人一直独力种树,种下了几百万棵树苗,改变了整个山地的传奇故事。

  这部电影是手工绘制的,画得抽象朦胧,却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尤其是在描绘比较令人震撼和恐惧的场景时,会用很夸张,很混乱的画面带给人们十分真实的感受。比如描绘周边村庄中人们的仇恨,相互争论不休,生活黑暗压抑,人心的黑暗。就是把人们争抢一件小小的物品,一个人被无数只手紧紧抓住,人们生活的场景用极快的速度播放,并且画面几乎没有空隙。再配上适当的背景音乐:婴儿的啼哭声,人们大声而又愤怒的争吵声,和节奏快而又低沉压抑的音乐混在一起,就达到了很理想的效果,令观看的人体会十分深刻。

  并且这样的场面多在后边接着的就是牧羊人的生活。这种躁动不安和宁静祥和的对比十分鲜明。再有,前边战争等场面的色彩单一,后来出现了蓝色天空下的绿色山丘,以及五彩斑斓的鸟儿,让读者不禁向往牧羊人那种不受战争、纷乱干扰,清净悠闲的生活。

  而对比最明显的就是开头写作者登上荒凉的山,只找到了枯井,与结尾的枝繁叶茂的树和小溪流淌等连锁反应,使得荒漠变成了绿洲。而声音也由狂风四起,变为鸟鸣和人们欢快的歌声。很好地展现了牧羊人的伟大,带给荒山这么多改变。

  这部影片就是这样,用对比的手法展现前后生活的迥异,赞颂了牧羊人的无私和坚持,告诉人们:人类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环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