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范文5份

首页 / 心得体会 / |

  班级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 1

  在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时,我常常发现,很多活动的组织流于形式,小组活动停留在肤浅的你说我说的层面上,没有实现学*伙伴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互动、碰撞,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我有如**会:

  一、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师要通过适时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这个群体的一分子,小组的健康成长,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须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的帮助、提携、合作、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意味着小组成员每个人的努力,也意味着大家共同的荣誉。实践中我们发现,当教师的引导语经常关注到群体的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就会慢慢产生;当教育评价也经常关注到小组的发展时,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会逐渐得到培养。如:“第三小组的成员讨论时都在积极地发言,认真地倾听,他们合作得多好啊!”

  “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好吗?”(提示学生汇报反馈的结果是代表小组群体的意见,其他小组成员也可以补充)

  “老师发现,第五小组的张瑜同学在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四边形时遇到了困难,小组的其他同学都来帮她,使他们小组的全体同学都顺利完成任务,我们让第五小组的红旗向前攀登一步!”

  “谁愿意代表自己的小组来表演一下?”

  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和培植才能逐步形成,要使学生在小组的成长中逐步感受到在集体中生活和学*的愉悦,会客观地看待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产生集体的荣誉感。

  二、要对合作学*的方法予以必要的指导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安排了很多合作学*的形式,但学生除了在小组中很无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外,并没有产生较深入的合作成效。教师在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中,要转变角色,蹲下身子与学生交往,可以把自己当作小组长或小组成员,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给学生示范,给学生切实的感悟和体验。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小组的合作学*需要得力的组织,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能很快把握合作学*的内容,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当选择合作学*的策略,会对小组成员合理分工,组织大家有序活动,鼓励全体成员积极参与,能对合作学*的成果作简要的总结和评价。教师还要通过示范、引导,使小组成员逐步体会到,在参与小组活动时,除了主动发言、积极协作之外,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也是参与的重要形式。使学生意识到,在别人的启发下,自己思维的灵感得以暴发,在原有的基础上作得更好,想得更深入,这样的合作意义才大。

  我在引导学生合作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步,自己读一读题目,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能提出什么问题供大家思考。

  第二步,在小组长的组织安排下,在小组内谈自己学到了什么,并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要注意倾听和思考别人的意见。第三步,选出小代表,在全班汇报学*结果。

  在学生合作学*时,教师不断深入各个小组,帮助小组长组织、协调,鼓励小组成员参与、互动。

  这个案例中,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对学生合作学*方法的指导和调空,使学生明白,在本次合作学*中,自己承担的角色是什么,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何表现自己、关注他人。学生只有明白了什么是合作学*,怎样合作学*,才能在小组活动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

  三、合作学*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他们常常是被综合运用才能产生好的效果。教学中我发现,有的教师在提出探究问题后,一没有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体会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二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就急于安排小组合作学*,学生在合作学*中的表现要么是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参与,要么是乱哄哄一片,不着边际,不抓要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往往是安排与没有安排一个样,活动后的效果不理想,教师还得回到原来提出问题时的环节重心引导,白白浪费了教学时间。

  四、抓住契机,恰当安排小组合作学*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看到了比较频繁的小组合作学*形式的安排,但学生的交往共处、合作探究能力并没有得到很有效的培养,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没有认真思考什么内容、哪个环节适合合作学*,以什么形式(二人小组、四人小组、六人小组、师生合作等)合作学*,怎样指导和调控学生的合作学*。我们认为,抓住以下契机,适时组织合作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当学生人人都想参与的时候,可以组织小组合作。有时候,教师安排一项学*活动,如给汉字组词、练读美文等,学生都有能力参与,都有表现的欲望,但教学中又不可能给每个学生在全班表现的机会,这时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既给了大多数学生实践的机会,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表现欲得到满足,还有利于教师得到全面的教学反馈,适时调整课堂教学。当急需要与人沟通的时候,安排合作学*。教学活动如果真正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如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的心灵互动,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与人交流沟通的强烈愿望,他既想让同学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也想了解同学的所感所悟。这时如果及时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必然能营造出探究的氛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当须要协作完成的时候,及时安排小组合作学*。有些教学内容,本身就蕴涵着很强的合作学*的要求,如语文学科的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自然学科的实验、操作等,这时,抓住契机,适当安排小组活动,必然能取得好的效果。还有些教学内容,学生一个人操作,单调重复,费时低效,也可以小组活动协作完成。学生在协作完成的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和体验,也使合作、交往、共处的'能力得到培养。

  当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帮助时,安排小组活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必然会造成不同的学*能力,产生不同的学*效果。一个教学班中,肯定会有一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慢,产生的困难多,如果这些困难都要老师帮助解决的话,一是课堂上不可能有如此多的时间,二是其效果也不如学*伙伴的提醒和帮助更感性和易于被学生接受。在解决问题时,小组同学之间的启发、互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挖掘其学*潜力。五、要通过适时的评价促进小组发展

  对小组的成长来说,及时恰当的评价非常必要。在小组的使用中,教师要注意给各个小组相对均等的参与机会,对合作学*情况进行及时的面向各个小组的评价,即建立“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评价机制。对小组合作成效的反馈,要立足于发展的原则,使学生明白,自己小组的活动,好在哪儿,应继续发扬,还有那些不足,要努力克服和改进,要使评价成为学生更好地合作学*的动力。要通过运用一些活泼的、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形式,展示评价的结果。

  “激励板”是及时评价小组发展的一个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载体。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布置一个显示各个小组合作学*结果的栏目,如登山比赛、夺红旗比赛等,哪个小组活动得好,就可以夺得一面红旗,或攀登一座山峰,这种非常形象的手段,既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小组在班级的中

  发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又把学生喜欢的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产生了一定的对抗性,很能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实践中我们发现,用“激励板”评价小组活动的即时情况,效果比较好。对于小组的发展来说,除了建立评价小组即时发展的机制,在教室内设置评价小组长远发展的栏目也很必要。在对小组的评价中我发现,“激励板”只能显示小组活动短时间的情况,不能展示小组在一段时间内长期的发展情况,学生由评价而产生的热情和动力会慢慢减弱,是老师们在教室内建立了评价小组长远发展的栏目,把每次对“激励板”评价的总结显示在长远评价的栏目中,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合作、交往、共享、共处,是21世纪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学会合作交流是新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如何组织有效的合作学*活动。

  班级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转眼间即将过去,今天我们在第二思源学校开展专家关于高效课堂之小组建设合作学*的专题报告,我听后收获良多。小组合作学*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可以拓展到“小组自主管理”班级管理的模式。新课程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强调学生学*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方式。我就这次学*及班级管理实践谈一下个人的体会。

  (一)小组组成:每个学*小组,每组6人。

  小组人员的搭配,以学生的学*成绩,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性别,学生的性格互补来进行分组。同时还选出思想品德好,成绩优秀,表达能力强、性格开朗的同学当作组长。选出文笔较好,写字较快的为记录员,选出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为发言人。要求每小组有组名、组规、组训,小组成员要听从指挥,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参与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二)班级管理,体现“合作”。

  在班级管理中,我建立了班委会和小组长两套管理体系。我选择班长对八个小组长的管理,每周定期召开一次组长会,根据个人能力安排学*任务,组成疑难问题小组进行探究。同时引进小组竞争机制,根据小组成员学*、纪律、作业、卫生、礼仪等诸方面表现,量化考核评选一个优秀组,张榜公布各小组量化考核成绩和优胜小组名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对于一周来各方面表现较弱的小组要进行分析原因,了解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情况,更正不和谐因素。(三)课堂学*,巧用“合作”。

  开展合作学*,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例如简单的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学*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慎重考虑。小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合作,特别注重优生帮扶贫困生,另外,有个别难题,如何开展讨论,辩论,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合作性学*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更有利于学*成绩的提高。

  (四)做好小组的评价,促进学生成长,取得良好后果。如何去评价小组,使学生体会学生公正、公*、公开,使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出现良好的学*氛围,通过小组合作,后进生的变化较明显:他们基本能按时完成作业,也愿意跟别人交流,有的开始关心集体和同学,有的学*成绩提高很快,班级中出现了你追我赶、互帮互助的可喜局面。周记中常见这样感人的话语:“我们的组长很负责,管理严格,制订了组规,我们一定会成为最优秀的小组。”学生家长也热情地肯定了此制度,有位母亲打来电话,称小组合作后,孩子学*的自觉性和效率都提高了。

  小组合作制的完善,需要班主任不断研究探索有效合作学*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班级管理方式的转变,促使班级良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进步。

  班级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 2

  今天聆听了xx校长的《合作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校本培训后我受益匪浅。

  首先,通过*期在课堂中尝试运用,激发了小组成员合作学*的兴趣,田校长的培训犹如一股温暖的秋风,润进了我们每位教师的心里,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小组合作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

  所谓小组合作学*是指在小组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小组合作学*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行为。小组合作学*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小组。它强调学生学*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方式。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现就谈几点心得: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语文学*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

  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任务。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的。例如简单的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合作性学*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三、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积极性,增强其学*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总之,通过培训还懂得了小组合作学*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班级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 3

  小组合作学*在实施过程中有其优点:从形式上看,小组学*采用几人围在一起的圆桌形态,打破了传统的同向座位结构,*等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从学*过程看,在小组学*中,学生根据学*目标,有具体的讨论、操作、交流的内容,每一个达到学*目标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学*的乐趣,进一步呼唤起了学生参与学*的愿望。小组合作学*,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智慧和良好品德的发展。为了解决新的复杂问题需要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时,学生间的合作往往胜过个人的努力;在决定任务和评价作业时,学生间合作讨论所形成的一致意见往往更有效。小组合作学*,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彼此之间的互补性,学会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学*,自觉地改进学*的态度与方法。

  我们现在正处于实施小组合作学*的探索阶段,所以我认为,在我们的课堂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学*目的。

  小组合作是一种开放性、自由性较强的学*方式。在学*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当遇到学生的确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时,合作才有必要;当观点可能出现分歧,思路可能有多样时,探讨才有价值。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好了组,提出一些问题或任务,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索交流,可是,大部分学生在合作学*是流于形式,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开来———“好,各组代表进行汇报一下你们组交流的情况。”这是一种情况,教师在布置合作学*的任务时,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导致出现没有合作实效的情况。

  其次,要把握好合作时机,合作学*的内容要有价值。

  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顾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课堂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这样的合作学*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之真谛。因此小组学*必须建立在独立学*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产生依赖心理。时时合作、时时探究,也会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

  第三,优等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后进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

  而一些后进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的权利。

  小组合作学*是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学*方式。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合理调控,我相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长足的展示和提升。

  总之,小组合作学*的良好学*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我们在实施时总感觉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而在对小组合作学*的精神实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的同时。

  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2、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3、发展学生自主能力。

  4、善察学生合作需要。

  5、共同锁定合作目标。

  6、注重教师自身参与。

  “小组合作学*”的教学方法,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但在探索尝试过程中,有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如:学的慢的学生需要得到学得快的学生的'帮助才会进步,那么对学得快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学*进度,影响自身的发展。但我们在实验中尝到“小组合作学*”的甜头,它不失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

  1、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小组合作学*提供了学生在课堂上互帮互学的客观条件,提供了多于以往的自主学*的机会。学生在小组中学*没有心理负担,不会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情境,人人参与学*过程,人人有机会发言,人人有机会操作学具,人人有机会参与竞赛,人人做学*的主人,在小组合作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自己学*,互助活动中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

  小组合作学*避免了集体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得不到充分参与学*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听”地位的被动状况,为各层次学生的普遍参与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合作小组中,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自由表述自己的意见,这种信息的多向交流能促进智力的相互激发,情感的相互感染、操作的相互合作以及学*结果的相互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使学*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理解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它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更需要人们进行广泛的合作,合作学*是培养协作精神的有效途径。为达成小组的预期目标,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因此,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同伴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伙伴关系,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逐步学会了如何有效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优良作风。

  4、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只有在交往中,其主体性的发展才能得到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良好途径。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从同伴身上看到自己,逐渐学会以自身为尺度,客观地评价他人,从而也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同时,群体中的认同、理解,将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创新意识,使自身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5、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良好的课堂环境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所言:“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和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这是因为良好的课堂环境最能引发学生的学*热情,促使学生思维敏捷,易于点燃心智火花和灵感。

  小组合作学*形式使实验教师置于学生之中,在与学生讨论、交流中,在师生易位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交流。“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亲*引发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促使学生自动及时调整自己的学*态度,达到肯学、爱学。同时,小组合作学*,促使学生学会交际,在活动中学*其它同学的学*方法和品质意志,在帮助别人共同进步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

  班级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 4

  转眼间即将过去,今天我们在第二思源学校开展专家关于高效课堂之小组建设合作学*的专题报告,我听后收获良多。小组合作学*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可以拓展到“小组自主管理”班级管理的模式。新课程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强调学生学*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方式。我就这次学*及班级管理实践谈一下个人的体会。

  (一)小组组成:每个学*小组,每组6人。

  小组人员的搭配,以学生的学*成绩,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性别,学生的性格互补来进行分组。同时还选出思想品德好,成绩优秀,表达能力强、性格开朗的同学当作组长。选出文笔较好,写字较快的为记录员,选出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为发言人。要求每小组有组名、组规、组训,小组成员要听从指挥,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参与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

  (二)班级管理,体现“合作”。

  在班级管理中,我建立了班委会和小组长两套管理体系。我选择班长对八个小组长的管理,每周定期召开一次组长会,根据个人能力安排学*任务,组成疑难问题小组进行探究。同时引进小组竞争机制,根据小组成员学*、纪律、作业、卫生、礼仪等诸方面表现,量化考核评选一个优秀组,张榜公布各小组量化考核成绩和优胜小组名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对于一周来各方面表现较弱的小组要进行分析原因,了解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情况,更正不和谐因素。

  (三)课堂学*,巧用“合作”。

  开展合作学*,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例如简单的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学*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慎重考虑。小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合作,特别注重优生帮扶贫困生,另外,有个别难题,如何开展讨论,辩论,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合作性学*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更有利于学*成绩的提高。

  (四)做好小组的评价,促进学生成长,取得良好后果。

  如何去评价小组,使学生体会学生公正、公*、公开,使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出现良好的学*氛围,通过小组合作,后进生的变化较明显:他们基本能按时完成作业,也愿意跟别人交流,有的开始关心集体和同学,有的`学*成绩提高很快,班级中出现了你追我赶、互帮互助的可喜局面。周记中常见这样感人的话语:“我们的组长很负责,管理严格,制订了组规,我们一定会成为最优秀的小组。”学生家长也热情地肯定了此制度,有位母亲打来电话,称小组合作后,孩子学*的自觉性和效率都提高了。

  小组合作制的完善,需要班主任不断研究探索有效合作学*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班级管理方式的转变,促使班级良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进步。

  班级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 5

  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学形式改革非常重要,那么对于一个班级的小组建设是班级无论从活动还是学*等问题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如何对班级小组进行建设,我觉得有些建设性建议:

  一、组长的重要性

  组长是小组的核心,一个好的组长就能带出一个好的小组,组长必须有能力、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每个小组设一名组长和副组长,同时还设有科课代表。组长管学*,副组长分别管纪律和卫生,课代表负责组织该科目的活动。组长们各负其责,将当天的小组情况登记在小组自评本上。然后总结,评选出当天的优秀组员,需要改进的组员,并对组内当日工作进行反思。组长既能挑起重担,有一定的组织力、号召力和榜样示范作用,又能清楚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集体。

  二、如何培训小组长和小组

  1.明确小组长的作用

  ⑴小组长要团结同学、带领同学、组织同学,培育良好的学*团队,勇于担当起学*小组的“领军人”角色;

  ⑵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一对一”学*帮扶,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实现高效学*,都达到“各尽所能”的学*目标,最终实现小组的整体学*目标;

  ⑶小组长要及时检查小组成员的.课堂学*情况和每天学*内容的成效,学*内容必须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2、培训小组长

  培训学*小组组长至关重要,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措施:

  一、明确组长的责任和作用。

  二、每周召开小组长会议。在对小组长的培训上,班主任每周亲自进行,明确小组长的责任,并为他们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通过小组长会议,了解他们一周来在思想上、学*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予以帮助和解决,让小组长感受到老师的亲情和温暖。

  三、适时地肯定、表扬、激励小组长。

  四、定期在召开的小组长培训会上,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小组长交流小组管理的经验或心得体会,每周评出优秀小组长,以示奖励。

  3、小组成员的培训

  第一、加强学生合作学*意识的培养,要让优秀学生明白,教会待优生学*,把知识让待优生懂得的过程,也是自己巩固学*成果的过程,帮助待优生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学*,反而更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水*;第

  二、给待优生更多的学*、思考、交流、展示的机会,教师要用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待优生的每一点进步。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与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的学*精神,一点一滴培养他们的学*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和探讨中来;第

  三、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在学*的每个环节、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个人的成绩不再凸现,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表现再好、成绩再优秀都不会得到肯定和表扬,只有小组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只有你的团队整体优秀了,你才是优秀的,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第

  四、在班级和学校范围内,大力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优秀学*小组的评选可以扩展到全年级的范围,为班级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培训提高,边扶边放

  教改搞得好不好,关键在培训,组长和组员的培训这是一个长期而又真正体现改革的过程。因为在合作学*中,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灵魂,既是小组活动的领导者,又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同时又是教师的小助手,小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必须要有耐心,而且做到细心。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然而,这些措施只是一个大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多做一些大胆性的尝试和努力,而且既然是培训,就一定得每个学生牢牢记住为原则,然后就是原则性办事并且坚持很重要,这让我们把课堂改革的核心抓好,那就是班级小组建设的成功。


班级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范文5份扩展阅读


班级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范文5份(扩展1)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 (菁华5篇)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1

  一、小组合作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对学生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成绩,也要关注他们的学*水*。只有教会学生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学*过程中主动思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学*的兴趣。

  小组合作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模式,老师在教学中提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讨论,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不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于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老师在做出关键的指导后,可以先让小组成员在一起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派出代表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组的研究成果。

  之后,对表现优秀的组提出表扬,并对表现一般的组提出鼓励。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可以使小组成员在每次讨论之后得到学*的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多角度、多元化的解题思路,不仅使学生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二、打造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一)、课堂氛围浓厚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行小组合作学*模式,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课堂的氛围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每次讲新课之前,可以想让学生自己完成导学案。这样不仅能使成绩优秀的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挑战,也可以使成绩中等的学生受激励,竭尽全力去思考,以便可以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当然,这种学*模式也可以使成绩困难的学生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学*与思考上。

  在小组讨论时,他们如果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他们学*的信心和成就感。课堂是一个绝对公*的地方,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公*的机会去展示自己思考与钻研的成果。这样才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如,老师在上*题课之前可以把*题先分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让小组在一起进行讨论,研究出各种问题不同的解题办法。在上课的时候,教师需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站在讲台上向所有同学展示自己组的研究成果。

  这时,有的*常不怎么与人交流或成绩很一般的学生都可以勇敢地站起来代表自己的小组上台发言。这种小组合作的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在上台发言与讨论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好地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在小组合作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老师课堂和课后各环节的.带动,通过小组不断地交流、讨论以及最后展示讨论成果的环节,很容易地向老师暴露了自己的困惑,从而,给老师讲课的重点提供了方向。面对学生的困惑,老师应该适当地对其进行点拨,努力地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过程的快乐。当然,教师也应该定期给小组布置合理的任务,以便于提高他们学*数学的综合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师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模式的时候,应该合理地布置小组合作学*的任务。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学*任务,也可以使学*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辨别任务和分析任务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害羞或者情感敏感的时期,对很多问题他们多怯于表达,以至于老师在上课时无法弄清哪里是学生会的,哪里是学生不会的,课堂没有了针对性的重点,也无法达到预想的效率与效果。如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模式,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使学生学*更加轻松快乐,课堂氛围更加积极活跃,从而很好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四、综上所述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各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活跃课堂的氛围,也能够很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学*模式使每个学生不论成绩好坏,聪明与否,都可以参与到激烈地小组讨论中,都可以无顾忌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找回学*的信心与兴趣。

  另一方面,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的学*模式,可以给原本枯燥的数学学*带来很多的趣味,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可以更加容易地掌握教学中的各种知识点。同时,也可以增进学生的情感,增强班里的凝聚力,对促进我国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2

  小组合作学*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新课标的需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的同时,特别要注重提高小组合作学*的有效性。力求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的几点做法,略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的兴趣。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小学生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同时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有意义的内容。

  例如:我在执教的《小数乘整数》一课,以全球当地苹果为背景,创设了一个农业开发公司销售苹果的故事情境,这一情景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从而将数学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同时学生们也会主动探讨研究。

  2.内容具体,明确学生小组合作学*的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的实效性。

  例如:《小数乘整数》一课,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学*任务:0.9×3的竖式怎样写;验证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是不是相同的等。这样学生们明确了学*任务,便能在小组内通过合作、交流很好地完成小组合作学*的任务,从而提高了小组合作学*的实效。

  3.分工合理,保证学生小组合作学*的流畅。

  学生明确了学*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的有效性。

  例如:《小数乘整数》一课,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时,明确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一部分同学列举算式,另一部分学生则猜想积的小数位数,最后一起验证积的小数位数是否等于因数中小数的位数。这时同学们分工明确,在合作的过程中个个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验证,得出了结论,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4.交流讨论,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的优势。

  交流、评价、讨论、提高是学生间总结学*成果、进行生生互助,共同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学生交流时,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教师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适当给予奖励。例如:《小数乘整数》一课,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时,让学生根据秦冠和富士的不同单价,列出两个不同的竖式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并让掌握的较好的同学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任务。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了简短的交流、评价,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的优势,让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小组其他的成员带着自信的帮助完成了学*任务,同学们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得到了成长和提高!

  当然,小组合作学*作为一种新的学*方式,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的问题还一直困绕着我们,比如小组合作学*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再如班额过大的班级,怎样保证小组合作学*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随着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的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的不断实际和研究,我们对小组合作学*的认识会进一步深入。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3

  当今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容:学案引导、教师主导、学生互导,学生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其理念是:“尊重主体,关注细节,面向全体。”在此理念指导下,教师以学生学*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但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的主动性和参与度随时间的延续呈下降态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小组合作学*评价不到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常见的现象有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参与性不强。在课堂上经常发现每组有不少同学坐在那儿,一副茫然状,既未参与小组,也没有参与小组管理。在各组选代表展示本组讨论成果时,总有那么几个人显露出“与我无关”的表情。

  2、评分制度过与简单。有些班级对学生小组合作学*实行加减分的评价,老师在课堂上只进行简单的加减分工作,然后将结果通报给班主任,班主任往往给予一番“狂轰乱炸”。结果,一个阶段下来,加减分不仅没起作用,反而激化了师生矛盾,老师感到小组合作学*难以操作,便放弃了。

  3、小组评价机制缺乏新意,时间长了,对学生失去了兴趣,学生对小组分数的在乎程度逐渐减弱,从而对小组探究学*的积极性也就大大下降,参与性就不高。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感觉学生的配合程度下降,那么老师的积极性也会下降,久而久之,就又会走到老路上来。

  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评价系统。这套评价系统一要科学即符合课改精神,二要实用即便于师生操作,三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即使学生乐于接受,能够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小组合作学*的全过程中来。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4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小组合作学*” 恰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要想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的效率,需要选好合作内容,并在分组分工、合作技能、学*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引导教育,在培养良好合作*惯的基础上,抓准时机开展合作学*。下面我就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良好的合作*惯,有效合作过程的保证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合作学*就是要充分发挥个体的作用,使群体的力量更加强大。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共同探索,共同研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效果。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惯。

  1、积极参与的*惯

  即每一个学生懂得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组长的安排下认真地参与小组的活动,能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为合作学*取得较高目标达成度努力。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统计与可能性》教学中,在摸球实验前,我就让小组长进行分工,谁摸球,谁记录,谁数次数,谁监督等,让每一个学生明白自己的任务,同时还提出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这样,大家就会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从而让摸球实验顺利进行。

  2、倾听的*惯

  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因此,我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一)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打岔,不插嘴;(二)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适当的时候用笔记下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听后思考,哪里说得好,还有哪些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这样,学生才会在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想法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3、勇于发言的*惯

  由于学生的自身思维方式和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不同,在合作学*中存在着一些同学发言的机会多,一些同学发言的机会少。因此,我常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于发言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条件允许时还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表扬鼓励,使一些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学*的自信心。

  4、守纪的*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管合作学*是小组化学*,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二、恰当的合作时机,迸发思维的导火索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条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和有利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最*发展区”。合作学*

  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因此,在实践中要合理选择合作的时机。

  1、独立思考后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是如此。合作能提升人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有目的性的讨论,出现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时我们经常看到老师让学生合作学*,但老师却不深入到小组内参与学*,也没有掌握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学生有没有困难,而是一会儿就看看表,有时间的话就继续学生的随意讨论,没有时间的话,一声令下,讨论就要嘎然而止,哪怕学生没有讨论完,哪怕学生正讨论得激烈,教师也全然不顾,这样的小组合作学*被老师控制得已毫无自主,也根本达不到预期的学*效果,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我认为一定要给足时间、做好调控,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深更透,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惯,才能达到合作学*的最佳效果。

  2、产生疑问时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课堂合作学*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之前,我布置了一道预*题:小红今年10岁,过了10个生日,小红的哥哥小冬从出生到现在过了三个生日,请想一想,小冬今年几岁?学生看了题,有的草率地说:“3岁”。有的马上产生疑问:“妹妹10岁,哥哥怎么会才3岁呢?”有的甚至问老师是不是把题目写错了。疑惑之际,我说:题目没错,小冬到今年确实才过了三个生日,为什么会有这样情况呢?请大家预*“年、月、日”这部分内容,小组内部先进行探究,看哪一组先得出其中的奥秘。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3、探究规律时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发现,如:各种*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等等,这时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需挖掘集体智慧,才能集思广益,达成目标。

  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直角三角形中任选一种)。上课后,让学生拿出三角形,提问:你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另外一个图形吗?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把自己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同时找出哪些图形是学过的;在此基础上提问:这个新拼成的图形面积和原来的三角形面积存在着什么关系?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小组讨论,运用已学过的*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初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研究中,找到了规律,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考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出各种策略和结论。

  整个合作学*过程各个小组活而不乱,每个同学积极投入,都想让自己小组找到更多的解题方法,在“找”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在相互交流、相互学*、相互促进。

  总之,“小组合作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的实效性。同时,也不要否定其他的的学*方式,替代其他的学*方式,而是让合作学*与其他学*方式共同运用,我们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丰富改善学生的学*生活。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5

  小组合作学*在实施过程中有其优点:从形式上看,小组学*采用几人围在一起的圆桌形态,打破了传统的同向座位结构,*等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从学*过程看,在小组学*中,学生根据学*目标,有具体的讨论、操作、交流的内容,每一个达到学*目标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学*的乐趣,进一步呼唤起了学生参与学*的愿望。小组合作学*,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智慧和良好品德的发展。为了解决新的复杂问题需要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时,学生间的合作往往胜过个人的努力;在决定任务和评价作业时,学生间合作讨论所形成的一致意见往往更有效。小组合作学*,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彼此之间的互补性,学会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学*,自觉地改进学*的态度与方法。

  我们现在正处于实施小组合作学*的探索阶段,所以我认为,在我们的课堂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学*目的。

  小组合作是一种开放性、自由性较强的学*方式。在学*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当遇到学生的确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时,合作才有必要;当观点可能出现分歧,思路可能有多样时,探讨才有价值。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好了组,提出一些问题或任务,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索交流,可是,大部分学生在合作学*是流于形式,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开来———“好,各组代表进行汇报一下你们组交流的情况。”这是一种情况,教师在布置合作学*的任务时,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导致出现没有合作实效的情况。

  其次,要把握好合作时机,合作学*的内容要有价值。

  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顾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课堂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这样的合作学*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之真谛。因此小组学*必须建立在独立学*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产生依赖心理。时时合作、时时探究,也会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

  第三,优等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后进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

  而一些后进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的权利。

  小组合作学*是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学*方式。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合理调控,我相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长足的展示和提升。

  总之,小组合作学*的良好学*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我们在实施时总感觉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而在对小组合作学*的精神实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的同时。

  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2、教给学生合作技能。3、发展学生自主能力。4、善察学生合作需要。5、共同锁定合作目标。6、注重教师自身参与。

  “小组合作学*”的教学方法,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但在探索尝试过程中,有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如:学的慢的学生需要得到学得快的学生的帮助才会进步,那么对学得快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学*进度,影响自身的发展。但我们在实验中尝到“小组合作学*”的甜头,它不失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

  1、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小组合作学*提供了学生在课堂上互帮互学的客观条件,提供了多于以往的自主学*的机会。学生在小组中学*没有心理负担,不会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情境,人人参与学*过程,人人有机会发言,人人有机会操作学具,人人有机会参与竞赛,人人做学*的主人,在小组合作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自己学*,互助活动中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

  小组合作学*避免了集体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得不到充分参与学*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听”地位的被动状况,为各层次学生的普遍参与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合作小组中,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自由表述自己的意见,这种信息的多向交流能促进智力的相互激发,情感的相互感染、操作的相互合作以及学*结果的相互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使学*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理解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它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更需要人们进行广泛的合作,合作学*是培养协作精神的有效途径。为达成小组的预期目标,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因此,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同伴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伙伴关系,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逐步学会了如何有效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优良作风。

  4、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只有在交往中,其主体性的发展才能得到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良好途径。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从同伴身上看到自己,逐渐学会以自身为尺度,客观地评价他人,从而也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同时,群体中的认同、理解,将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创新意识,使自身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5、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良好的课堂环境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所言:“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和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这是因为良好的课堂环境最能引发学生的学*热情,促使学生思维敏捷,易于点燃心智火花和灵感。

  小组合作学*形式使实验教师置于学生之中,在与学生讨论、交流中,在师生易位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交流。“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亲*引发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促使学生自动及时调整自己的学*态度,达到肯学、爱学。同时,小组合作学*,促使学生学会交际,在活动中学*其它同学的学*方法和品质意志,在帮助别人共同进步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


班级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范文5份(扩展2)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 (菁华5篇)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1

  一、xx省xx中学“学生多元评价与小组捆绑评价”模式。

  xx省太古侯城中学主要是小组的合作学*为校园的主题文化特色,以七年级数学《有理数》为示范课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能力,结合我自己的感受,主要谈谈以下三个板块。

  1、小组建设。

  尊重自愿,双向选择,整体协调—组员和组长有双向选择的权利,组员选择组长的原则:选择认为最能帮助本小组的组长,同时要征求组长的意见,是否同意收自己为组员。组长一旦确定后,组长需选择一个最得力的助手—副组长,原则是能帮住自己协调组员。组长和副组长的搭配,老师需做适当的引导和调节,如男女搭配,性格互补,学科优势,强弱结合。组长和组员选定后,,需严格明确帮扶对象和合作关系,由组长 和副组长分工负责,其合作关系主要分为三层:

  (1)一级合作—两个小组的讨论。

  (2)二级合作—小组成员的讨论。

  (3)三级合作—组长之间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需培养组长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自我能力,包括自我强大,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等能力;二是管理能力,包括检查、帮扶、监督、指导,协调发言,组织合作,组员展示等能力。

  2、小组合作。

  旧知识—温故互查,相互复述,指出对方的问题。

  新知识—老师给予目标导学和学前指导,展示自学指导,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合作,互相提出问题,指出问题,来完成任务,避免老师直接进入课堂讲授灌输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点,并能坐到相互复述。最后,进入课堂练*。在整个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组员可以向组长建议如何组织小组活动,以及小组活动存在的问题,同时监督组长,提升自我。

  3、小组评价。

  在小组评价这块,其评价的方式多元化,反馈的形式多样化。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每一小题完成后,可以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记录。

  (2)通过积极合作卡,加分,奖励等形式实现小组评价。

  (3)作业通过课堂批改和课后批改两种形式得到有效的反馈和评价。

  课堂作业—黑板展示,小组抽查,面批,组批等形式,力求及时有效

  课后作业—力求覆盖面广,同时注意训练内容的层次性。必做题—人人做,选做题—作业速度快的同学来完成,思考题—学有余力的同学来完成,训练的方式要像考试一样,使得考试常态化,形成紧张、真实、有序的高效课堂。

  (4)通过周评价、月评价促进小组间的竞争,使学生们感到成功,达到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

  二、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洋思人创立了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基本结构,以学生自主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发言活跃,大部分作业当堂完成,老师讲得很少,只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点拔,指导,释疑。凡学生通过自己学会的内容就大胆地不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

  下面我以八年级下册数学《从分数到分式》这一课来简单的总结一下他们的教学模式:

  1、出示学*目标。

  时间为1分钟左右。目的是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任务和要求。此环节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明确了学*目标和学*方向。从而促进了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去探索,追求。

  2、出示自学指导,指导学生自学。

  时间约6分钟左右。他们的自学指导很详细,包含了自学内容,自学的方法以及自学的要求。在这一环节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不提示,不说话,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让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用黑板演示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操作。时间约5—8分钟。这环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若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教了。若后进生做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的原因,引导更正,归纳。这一环节体现了出洋思课堂教学“兵”教“兵”的一种有效的“教法”。也起到了相当好的一种效果。

  4、当堂训练。

  布置和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并批改部分学生作业。时间不少于15分钟。其目的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目标。作业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力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我看了几个学生的作业,特别规范,几乎是一个人写的,我想老师在作业规范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的。

  说到洋思的教学,我不得不说的“四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月月清。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

  道理说起来并不深奥复杂,但真正按照这个要求并能持之以恒做下去,实在是难,很难。洋思的教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

  洋思的每个班都按学科建立了学*小组,小组间正常开展学*竞赛。为了小组的荣誉,课上,无论是自学、讨论,还是知识检测,小组内成员都互帮互助,互督互查,毫不马虎;课后,对堂堂清不了学生,小组内成员分工负责,例题、*题、单词,一一助其过关。一次“清”不了,两次、三次一般经过“二清”、“三清”,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日日清”,极个别仍不能“清”的,由老师帮助其“清”。

  以上是我的一点感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深入实践,将本次培训的理论经验逐步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学*负担,成为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2

  秋天到了,一群群大雁往南飞。它们一会排成‘人’字型,一会排成‘一’字型”每当看到天空中有大雁飞过,我便会情不自禁地念起童年时学的这支儿歌,想起我的老师动情地对我们说:“小朋友们,你们看大雁多守纪律呀!你们也要象大雁一样,做守纪律的好孩子。”

  现在我长大了,也做了老师,也带着我的学生念这支儿歌,念完了,我问孩子们:“小朋友们,你们要向大雁学什么呀”“学它们守纪律!”我的学生们也像儿时的我一样大声的回答着。是的,这就是我想要得到的答案;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这就是“冯老师,冯老师!”一个稚嫩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知道大雁不光是守纪律,它们是在互相帮助,一起合作,妈妈说一只孤单的大雁是飞不到南方去的,所以我要学*大雁们的团结合作。”

  孩子的话令我震惊,让我脸红!是呀,大雁们最可贵的是它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它们排队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为了守纪律,而是为了让整群大雁能一起飞到遥远的南方,正是它们的分工合作,这才有了我们看到的感人情景呀!难道我们教师连这一点常识都不明白吗不是的,这些常识我们知道,可是我们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宁愿忽视它的存在,而片面强调“纪律”,因为纪律象征着服从!有了纪律,我们的教学才能顺着我们的想法逐步的展开,孩子们才会顺着我们的思路乖乖地被牵着走。

  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通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或是消极的因素。合作学*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曾指出:“由于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所以也没有人主张对这种关系加以建设性的利用,也就不去系统的训练学生们相互交往所必备的基本社会技能。毫无疑问,**——儿童双边活动的教和学的观点,低估了课堂上学生——学生相互作用和关系的重要作用”。

  天哪!我,一个跨世纪的新一代教师,一个站在新课程改革前沿的教育工作者,却在不知不觉中承袭了过去错误的教育思想,我真该为自己而感到脸红。

  “合作”,一个被我们忽视的词汇,它包含着多么重要的教学理念呀!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的学生向大雁学*合作。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的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生生互动的合作学*,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学*是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的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在者一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工作者,而成了合作者;教师与学生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提出“开放式教学”,并指出“开放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应该是在缩小传统班级授课规模的同时,通过小组学*、网络教学、研究性学*、个别教学、反思性教学等各种方式改造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以便给予每一位同学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和进行自我反思的机会。这里指出的小组学*就是一种可以普遍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合作学*方式。这种合作学*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实现分工合作,促进主动自学。

  学生在合作小组中学*、生活、工作。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尊重,既充满温情与友爱,有充满互助和竞争。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自己影响别人的需求,同时又通过相互关心而满足归属感。当学生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是,他们得到的更多,工作得更愉快,这样就是团结互助得精神氛围得以形成。

  从本质而言,合作不仅是一种学*方式,更扩展为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同学们在一起学*,在一起交流,在一起玩耍,你帮我拿个东西,我借你一支铅笔,你帮我弄懂一道题目,我和你一起玩个游戏。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接触,只要我们老师引导好,就能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是同学们沉浸在愉快的互助、合作、交流的氛围中。

  合作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来自于合作,同伴间的积极互动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等、互帮互助、合作的同伴关系,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内在的机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独立自主、团结友爱的精神,激发强烈的认识、创造与社会积极性。

  合作学*较好地体现了学*为主体,使学生会学、乐学,而且使学*爱同学、爱集体,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交技能,从而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作为教师,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掌握课堂的能力,和引导帮助学生的技巧,就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合作,让他们在合作中,做学*的主人。让我们与孩子一同进步,一起长大,向大雁一样向着我们的理想起飞!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3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学*锻炼,会学、会自我规划,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集体观念、竞争意识、创新能力等。小组合作学*方法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观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当代体育教学改革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以主动学*为宗旨、探究创新为核心、互助互励为原则,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和锻炼,在学*知识和锻炼中得到乐趣。

  一、减负教师工作量,提高教学进度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运动技巧和技能,练*时常会出现*惯性的错误、多余或不良的动作,而这些都需要去帮助他们纠正、改良,力求动作标准化,以达到良好的练*效果。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在短时间内过多地重复同一种活动,会使他们对这种活动产生强烈的厌恶感,从而降低学*效率。如果很好地运用小组合作学*方法,学生可以从同伴中迅速得到高质量的纠正和帮助,从而极大地缩短了整体的纠正时间,也就节省下更多的时间用于完成学*新的教学内容和练*的任务。相应地,教师只需要在旁边指导学生,并不用全部亲力亲为,工作量便可大大地减少了,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新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浪费于纠正动作。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不但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还可节省更多的时间以加快教学进程,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学生学*积极性,增强参与能力

  要想达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首先要提高他们参与的兴趣。体育锻炼本是一件单一的、枯燥的事情,易使少年儿童产生厌恶感;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对他们来说更愿意倾向于趣味性强的活动、游戏、比赛等,这些更能引起他们参与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小组合作学*营造宽畅而又若渴、和谐而又振奋、生动而又执着的学*空间,提高学生对课堂体育学*的兴趣,在不知不觉、有趣好玩的活动中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

  三、搭建相互学**台,提高学*效率

  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的成绩、兴趣和发展的影响都更直接、更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人们忽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不同的等级,在心理上,学生之间更容易建立良好关系,更愿意接受来自同伴的建议。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方法,师生处于积极的状态,相互配合协调,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从同伴身上获取知识和技能,不仅使学生在体育知识和技能上,而且在思想情感上、合作技能、互相了解、尊重、宽容上,以及互相学*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小组合作学*方法既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学*能力,又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打下终身体育锻炼的扎实基础,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起到重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4

  秋天到了,一群群大雁往南飞。它们一会排成‘人’字型,一会排成‘一’字型”每当看到天空中有大雁飞过,我便会情不自禁地念起童年时学的这支儿歌,想起我的老师动情地对我们说:“小朋友们,你们看大雁多守纪律呀!你们也要象大雁一样,做守纪律的好孩子。”

  现在我长大了,也做了老师,也带着我的学生念这支儿歌,念完了,我问孩子们:“小朋友们,你们要向大雁学什么呀”“学它们守纪律!”我的学生们也像儿时的我一样大声的回答着。是的,这就是我想要得到的答案;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这就是“冯老师,冯老师!”一个稚嫩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知道大雁不光是守纪律,它们是在互相帮助,一起合作,妈妈说一只孤单的大雁是飞不到南方去的,所以我要学*大雁们的团结合作。”

  孩子的话令我震惊,让我脸红!是呀,大雁们最可贵的是它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它们排队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为了守纪律,而是为了让整群大雁能一起飞到遥远的南方,正是它们的分工合作,这才有了我们看到的感人情景呀!难道我们教师连这一点常识都不明白吗不是的,这些常识我们知道,可是我们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宁愿忽视它的存在,而片面强调“纪律”,因为纪律象征着服从!有了纪律,我们的教学才能顺着我们的想法逐步的展开,孩子们才会顺着我们的思路乖乖地被牵着走。

  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通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或是消极的因素。合作学*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曾指出:“由于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所以也没有人主张对这种关系加以建设性的利用,也就不去系统的训练学生们相互交往所必备的基本社会技能。毫无疑问,**——儿童双边活动的教和学的观点,低估了课堂上学生——学生相互作用和关系的重要作用”。

  天哪!我,一个跨世纪的新一代教师,一个站在新课程改革前沿的教育工作者,却在不知不觉中承袭了过去错误的教育思想,我真该为自己而感到脸红。

  “合作”,一个被我们忽视的词汇,它包含着多么重要的教学理念呀!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的学生向大雁学*合作。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的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生生互动的合作学*,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学*是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的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在者一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工作者,而成了合作者;教师与学生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提出“开放式教学”,并指出“开放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应该是在缩小传统班级授课规模的同时,通过小组学*、网络教学、研究性学*、个别教学、反思性教学等各种方式改造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以便给予每一位同学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和进行自我反思的机会。这里指出的小组学*就是一种可以普遍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合作学*方式。这种合作学*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实现分工合作,促进主动自学。

  学生在合作小组中学*、生活、工作。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尊重,既充满温情与友爱,有充满互助和竞争。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自己影响别人的需求,同时又通过相互关心而满足归属感。当学生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是,他们得到的更多,工作得更愉快,这样就是团结互助得精神氛围得以形成。

  从本质而言,合作不仅是一种学*方式,更扩展为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同学们在一起学*,在一起交流,在一起玩耍,你帮我拿个东西,我借你一支铅笔,你帮我弄懂一道题目,我和你一起玩个游戏。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接触,只要我们老师引导好,就能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是同学们沉浸在愉快的互助、合作、交流的氛围中。

  合作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来自于合作,同伴间的积极互动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等、互帮互助、合作的同伴关系,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内在的机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独立自主、团结友爱的精神,激发强烈的认识、创造与社会积极性。

  合作学*较好地体现了学*为主体,使学生会学、乐学,而且使学*爱同学、爱集体,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交技能,从而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作为教师,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掌握课堂的能力,和引导帮助学生的技巧,就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合作,让他们在合作中,做学*的主人。让我们与孩子一同进步,一起长大,向大雁一样向着我们的理想起飞!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5

  一、xx省xx中学“学生多元评价与小组捆绑评价”模式。

  xx省太古侯城中学主要是小组的合作学*为校园的主题文化特色,以七年级数学《有理数》为示范课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能力,结合我自己的感受,主要谈谈以下三个板块。

  1、小组建设。

  尊重自愿,双向选择,整体协调—组员和组长有双向选择的权利,组员选择组长的原则:选择认为最能帮助本小组的组长,同时要征求组长的意见,是否同意收自己为组员。组长一旦确定后,组长需选择一个最得力的助手—副组长,原则是能帮住自己协调组员。组长和副组长的搭配,老师需做适当的引导和调节,如男女搭配,性格互补,学科优势,强弱结合。组长和组员选定后,,需严格明确帮扶对象和合作关系,由组长和副组长分工负责,其合作关系主要分为三层:

  (1)一级合作—两个小组的讨论。

  (2)二级合作—小组成员的讨论。

  (3)三级合作—组长之间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需培养组长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自我能力,包括自我强大,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等能力;二是管理能力,包括检查、帮扶、监督、指导,协调发言,组织合作,组员展示等能力。

  2、小组合作。

  旧知识—温故互查,相互复述,指出对方的问题。

  新知识—老师给予目标导学和学前指导,展示自学指导,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合作,互相提出问题,指出问题,来完成任务,避免老师直接进入课堂讲授灌输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点,并能坐到相互复述。最后,进入课堂练*。在整个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组员可以向组长建议如何组织小组活动,以及小组活动存在的问题,同时监督组长,提升自我。

  3、小组评价。

  在小组评价这块,其评价的方式多元化,反馈的形式多样化。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每一小题完成后,可以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记录。

  (2)通过积极合作卡,加分,奖励等形式实现小组评价。

  (3)作业通过课堂批改和课后批改两种形式得到有效的反馈和评价。

  课堂作业—黑板展示,小组抽查,面批,组批等形式,力求及时有效

  课后作业—力求覆盖面广,同时注意训练内容的层次性。必做题—人人做,选做题—作业速度快的同学来完成,思考题—学有余力的同学来完成,训练的方式要像考试一样,使得考试常态化,形成紧张、真实、有序的高效课堂。

  (4)通过周评价、月评价促进小组间的竞争,使学生们感到成功,达到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

  二、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洋思人创立了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基本结构,以学生自主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发言活跃,大部分作业当堂完成,老师讲得很少,只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点拔,指导,释疑。凡学生通过自己学会的内容就大胆地不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

  下面我以八年级下册数学《从分数到分式》这一课来简单的总结一下他们的教学模式:

  1、出示学*目标。

  时间为1分钟左右。目的是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任务和要求。此环节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明确了学*目标和学*方向。从而促进了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去探索,追求。

  2、出示自学指导,指导学生自学。

  时间约6分钟左右。他们的自学指导很详细,包含了自学内容,自学的方法以及自学的要求。在这一环节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不提示,不说话,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让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用黑板演示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操作。时间约5—8分钟。这环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若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教了。若后进生做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的原因,引导更正,归纳。这一环节体现了出洋思课堂教学“兵”教“兵”的一种有效的“教法”。也起到了相当好的一种效果。

  4、当堂训练。

  布置和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并批改部分学生作业。时间不少于15分钟。其目的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目标。作业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力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我看了几个学生的作业,特别规范,几乎是一个人写的,我想老师在作业规范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的。

  说到洋思的教学,我不得不说的“四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

  道理说起来并不深奥复杂,但真正按照这个要求并能持之以恒做下去,实在是难,很难。洋思的教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

  洋思的每个班都按学科建立了学*小组,小组间正常开展学*竞赛。为了小组的荣誉,课上,无论是自学、讨论,还是知识检测,小组内成员都互帮互助,互督互查,毫不马虎;课后,对堂堂清不了学生,小组内成员分工负责,例题、*题、单词,一一助其过关。一次“清”不了,两次、三次一般经过“二清”、“三清”,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日日清”,极个别仍不能“清”的,由老师帮助其“清”。

  以上是我的一点感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深入实践,将本次培训的理论经验逐步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学*负担,成为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


班级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范文5份(扩展3)

——小组合作的学*心得体会 (菁华6篇)

小组合作的学*心得体会1

  通过*几周的小组合作教学,本人感受很深,现在简单总结一下:

  1、分配学*任务。

  在合作学*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个人的学*成果怎么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的迁移。

  2、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老师还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究。

  3、全班交流。

  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全班交流需要老师预先设计好问题要有交流的焦点,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是要有一定的可争议性。交流的问题,如果没有深度,则议论不开;如果没有争议性,则议论时也无法有效地展开。另外,交流的目的之一也就是通过交流使得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得到澄清,使得一些对此问题不理解的学生得到理解。其实这就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要说交流的是难点问题,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以上就是我对课堂教学上的一点体会,一点心得。

小组合作的学*心得体会2

  通过这次学*,受益匪浅,从中看出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这一最终目标。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这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吃透”教材,还充分地了解学生。她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的发展观。

  2、教学过程精彩

  从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板书也充分体现了知识均分”、“而中间的字随着课堂的进行逐渐变换,层层深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分数的概念。

  3、学生自主学*

  不管是哪节课,老师都能做到面向全体,尊重差异;让学生自主学*、主动参与,体验成功。

  整堂课轻松、自然。教师那富有亲和力的声音,那亲切而温柔的姿态,就连每个听课的老师都觉得心情。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以往那种以师为尊的角色,首要的一点是让课堂成为*等的课堂,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放权给孩子,同时给孩子热情的鼓励。田老师让学生自主学*,学生偶尔回答错时的安慰和鼓励,孩子答对时的慷慨奖励,整个课堂在轻松愉快的学*气氛中,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让我觉得孩子们能在这种宽松,*等的环境中学*,应该是种享受,这一点很值得我学*。

  4、创设良好的学*氛围,制作精美的课件

  *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得到广泛的使用,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的表现力,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它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使教师更好的把握反馈信息,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本次活动中,上课的老师都用到了多媒体课件。无论是导入新课,新知识的学*,还是巩固练*等都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贯穿于整个课堂,环环相扣,真真实实地辅助了整节课的教学。

  经过学*,我认识到高新课堂的重要性。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把老师和学生都从题海和加课中**出来,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通过反思自己*时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第二,认真学*校本培训。

  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在很多情况下,自己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与研究还不足,这样就影响和制约了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反过来也就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认真备课,尤其要认真备学生。

  *时自己在备课时,只*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试想如果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第四,认真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

  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现自己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这样的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时间,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五,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

  课堂上,有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时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时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小组合作的学*心得体会3

  此次小组合作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们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成员共同分工,也让我们体会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小组作业完成过程中,首先以讨论的形式研讨确定需要分析的中小型企业,确定研究目标后,将研究方向分为不同的几方面,分别确定为不同的小组成员来完成,最后再统一汇总,整合为完整的作业上交。此次小组作业,我主要负责的是有关“七匹狼”公司的战略规划资料的查找,以及分析“七匹狼”公司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我深知有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

  1、研究目标的确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缺乏对所选目标的资料精确查找,导致严重偏题到大型企业的研究中,与题目中小企业严重相驳,浪费大量的时间、人力。

  2、小组成员明确责任分工。作业中依然有小组成员没有准确意思到自己的作业任务,致使再最后的材料汇总中存在着一项任务有重复的小组成员完成,而有的任务无人问津,后期整合难度加大。

  3、作业完成积极性。此次作业,让我很好的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将学*知识有效运用到具体的案例中,加深了认识,同时也让我学*到什么是合作,要在讨论中虚心听取别人意见,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的同时,要积极配合协助别人顾全大局。

小组合作的学*心得体会4

  xx县xx乡中心小学内容提要:小组合作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方式,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换角色,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

  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小组合作学*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行为)。小组合作学*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小组。它强调学生学*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但是,许多的教师没有把小组合作学*用到实处,只局限于在形式上的模仿,从而导致了小组合作学*的无效性。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现就结合*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语文学*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与通过**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的儿童间的最*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或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一名或二名)、中等生(二名)、和学困生(一名或二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任务。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蔺相如捧着和氏璧撞柱子是真还是假?""蔺相如与秦王拼命是真还是假?""蔺相如怕廉颇是真还是假?"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如何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的。例如简单的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句段的理解,对课文主要意思的把握以及运用语文的规律等。如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当学*了文中形态各异的狮子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句式"动物园里的小猴子真有意思,它们的姿态各不相同,有的……好像……。有的……好像……。还有的……好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想象,最有创造性。小朋友经过合作讨论,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想象:"有的小猴子抓耳挠腮,好像在思

  考什么问题。有的小猴子眼珠滴溜溜地转,好像在想怎样逗游人开心。还有的小猴子跪在猴妈妈面前,好像是在承认自己的错误"。合作性学*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三、适时扶放、充盈"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共同体"。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的伙伴,是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诱导者和辅导者。在实施小组合作学*时,教师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的认识过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摆正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挖掘其创新潜能,发挥"主体"作用。而如何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扶"和"放"。

  "扶"是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时,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适时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放"是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时,针对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

  四、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积极性,增强其学*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皮亚杰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小组合作学*给学生创造了机会,我们教育者要善于把握机会,使小组合作学*落到实处,达到真正、实质的有效学*。

  小组合作学*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小组合作的学*心得体会5

  在本学期我校进行了课堂模式改革,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经过我的实践、听同事们讲课后我有了一些体会,真正感受到了小组合租学*的好处。不过在享受丰收的果实之前,我们必须先耕耘和播种,老师和孩子们都要努力前行!

  1、分配学*任务。

  在合作学*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的重要性,学*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个人的学*成果怎么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的迁移。

  2、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老师还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在以往的课堂上也会有这一环节,但往往是一个过场,短短一、两分钟就结束了,根本没有一点实效。

  3、全班交流。

  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全班交流需要老师预先设计好问题要有交流的焦点,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是要有一定的可争议性问题,如果没有深度,则议论不开;如果没有争议性,则议论时也无法有效地展开。另外,交流的目的之一也就是通过交流使得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得到澄清,使得一些对此问题不理解的.学生得到理解。其实这就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要说交流的是难点问题,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这条改革创新之路,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闪光的一面,发掘了孩子们潜存的智慧,这条路会让孩子们发展的更加全面。

小组合作的学*心得体会6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的有效途径”。

  “课堂小组合作学*”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学校也进行着如火如荼的课堂改革。而且数学教学更适合于小组合作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本校数学小组合作学*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生整体答卷情况来看学生比较喜欢数学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但其中也有许多问题,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有自己的困惑。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以及*常的数学教学我来谈谈自己的困惑与感受。

  困惑之一:我们如何来设置问题以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许老师在备课时认为这个问题不错,但在课堂中学生觉得太难或太简单,以至于合作交流只是流于形式。比如:点M到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l:x+6=0的距离小2。求点M满足的方程。这道题在理科班学生提出*移点的方法,学生讨论的很激烈。但在文科班学生不甚理解,效果很差。“你认为每次小组合作学*讨论的问题价值怎样?”49%的学生认为有,43%的学生认为有时有。教师应站在“导”的地位上不失时机、巧妙地以变式题组呈现,注重开放性和发散性创设阶梯式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合作互动中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提高”的成功感。所以在选题与设置问题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对课堂合作学*进行预测来设置问题。

  困惑之二:如何对学生小组合作学*表现情况进行评价。

  我们的误区是小组合作教学只注重对小组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在课堂上往往采取量化积分的方法对学生所在的小组回答问题及做题情况进行评价加分。刚开始学生可能觉得很新鲜,表现活跃。但时间长了,就有问题。学生对这种评价方法感到厌倦,流露出不太配合的态度。而且对于“你做的很好”“做的真棒!”诸如此类的表扬已经不感冒。老师也慢慢减弱了评价。所以在“你们班对学生小组合作学*表现情况有评价吗?”57%的学生选有时有。可见我们的评价制度不健全,对学生个体的好表现没有强化。教师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应更注重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小组合作教学不仅要评价教学效果,更注重对小组的合作、学*过程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合作学*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文精神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小组行为,更注重对学生个体行为进行评价。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才能让小组合作教学走向成功。

  困惑三:在小组合作学*过程中,往往是学*最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如何调动组内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言。

  在“在数学小组合作学*过程中,你经常发表自己的观点吗?”29%的学生选择经常,63%的学生选择偶尔。也就是说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积极,这些学生在他们那个组表现突出,经常回答问题。而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小组内不积极,不经常回答问题。我们的小组合作学*只调动了三分之一学生学*的积极性。也许他们是学*比较好的学生。那么这样就会出现两极分化,学的好的越来越好,学的差的越来越差,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们也发现组内学*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次数少,表现也不积极。优差搭配,互帮互助就会促进学*?是否我们在分组时一定要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呢?这也是我思考的问题。

  在探索的道路上疑惑是难免的,但数学小组合作学*对学生的学*还是有很大推动作用。毕竟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让我们继续努力实践与探索,不断吸取当代先进教学理论,不断充实自我,以期在“课堂小组合作学*”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班级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范文5份(扩展4)

——小组合作学*心得体会范文 (菁华3篇)

小组合作学*心得体会范文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小组合作学*的方式。但无需讳言,当前小组合作学*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小组活动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是一种摆设;有的教师为急于完成教学进度,合作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兵;有些讨论的问题缺乏挑战性,不具备合作性;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学生显得手忙脚乱,降低了合作的效果等等。以上问题的症结所在实质就是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的有效性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的研究,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小组合作学*与促进学生社会化等教育教学理论问题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小组合作是指合作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间的交往互动中实现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

  合作是建立在学生独立学*的基础上,只有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研究启动阶段。

  1、鼓励全体数学教师主动参与本课题研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实施“小组合作”有效性进行研究和套索,从而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有效性。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师生运用“小组合作”方式的现状,有目的地进行研究,通过听课、评课、座谈等手段,及时了解课题实施过程中反映和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结构。

  (二)研究实施阶段。

  1、加强学*,更新观念。

  2、立足课堂,实施研究。课题组成员要将*时的每一节课都作为自己的“实验课”,在*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施,敢于创新,大胆探索。

  3、课题组成员还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每学期进行的定期“教研活动”中展示或交流,供全体教师学*、指导,使大家共同提高。

  (三)研究总结阶段。

  及时总结,深化研究。总结是课题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及时总结、及时反馈能使我们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为下一轮实验扫除障碍,铺*道路,使我们的课题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教师能明确小组的内涵和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小组合作的学*训练的策略,总结实施小组合作的基本教学过程,构建小组合作的学*模式

  教学具有一定的兴趣和合作意识,在学*过程中能学*到合作技能获得知识,提高合作学*能力,革新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营造自由和宽松的教学氛围。

小组合作学*心得体会范文2

  *几年,我校采用了“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重点在于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为主,它的应用不仅仅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模式,还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的学*方式,因此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合作学*的认识、组织、操作不当,往往导致合作学*表面化、形式化,难以到达预期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作为一名生物老师,用心响应学校的号召,在授课班级内开展小组合作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制约着课堂效率向高效发展。

  1.课堂出现冷场,学生合作不主动。

  2.学生合作参与面不广,尤其表现为优等生参与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困生,学困生没有真正参与。

  3.学生合作没有深度,合作学*只是走过场。

  由于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活动,所以小组合作学*效率低的原因也同时出此刻师生双方的身上:

  (一)学生方面

  1.许多学生未经准备匆忙活动。比如,主题一给出,有的同学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就匆忙地展开讨论,对组内的不同见解也无法提出赞同或反对,更无法构成自己的观点。

  2.学生参与面不广,配合不用心。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很多时候沉默不语;有的学生基础薄弱,想参与活动却又力不从心;有的同学基础较好,但不善于争取机会,由此难以构成真正的合作。

  (二)教师方面

  1.认识不足,应用失误

  在*时评课交流和教师访谈中,笔者了解到不少教师对小组合作学*的理解和应用存在着以下误区:

  (1)小组学*互动的目的就是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或教学高潮,甚至是为了吸引评委和听课教师而做秀的。

  (2)小组学*互动是迎合新课标的精神而设置的。公开课、优质课不得不用,*时大可不用,因为耗时费神。

  (3)小组互动学*占用教师讲解时间,学生成绩很难提高。

  (4)明白小组学*互动的好处和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则觉得无章可循,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

  2.忽视学情,盲目设计

  不少教师把小组学*看作课堂教学的“万能钥匙”或“灵丹妙药”。过多地安排小组互动的资料和次数,好像非小组合作学*不能解决问题,每堂皆用,或者活动设计没有根据教学资料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状况,让学生烦而生厌,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浪费课堂宝贵时间。

  3.评价制度不够全面

  有的教师在对小组合作学*进行评价时,往往只重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而忽视对个体的评价,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等。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效率的对策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给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兴趣、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探究的学*方式。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的方式,又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和资料。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中就应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或方式的地方,仍沿用传统的方法或方式,没有体现探究性与合作性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知识只是走过场。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部分,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

  (2)增强教师对合作学*的认识。增强教师对合作学*的科学认识,务必防止教师对合作学*认识简单化、片面化:对小组合作学*过程认识的片面化,认为小组合作学*就是小组讨论,只强调学生座位排法与讨论形式,而忽视了合作学*资料的选取,教师课前准备、科学分组、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工合作以及最终教师的全面评价等;对合作学*应用范围认识的片面化,认为小组合作学*就是小组讨论或主角扮演。

  (3)提高教师开展合作学*的技能。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掌握小组合作学*的过程,发挥其教学优势,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小组合作学*的资料要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当学生有了学*兴趣与愿望时,才能用心主动地参与。

  (4)教师主角适当转变。在合作学*中,教师的主角发生了变化,成为学生学*的向导和促进者,同时还是共同学*的合作者、参与者,总的.来说,教师实现主角转变,主要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协调、激发、合作、监控、评价。

  小组合作学*正在成为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但如何使它发挥出的功效,有赖于广大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只要教师正确认识到合作学*的作用和好处,并认真、精心地对待每一次活动,就能不断地提高小组合作学*的有效性,进而到达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最终目的。

小组合作学*心得体会范文3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小组合作学*” 恰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要想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的效率,需要选好合作内容,并在分组分工、合作技能、学*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引导教育,在培养良好合作*惯的基础上,抓准时机开展合作学*。下面我就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良好的合作*惯,有效合作过程的保证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合作学*就是要充分发挥个体的作用,使群体的力量更加强大。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共同探索,共同研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效果。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惯。

  1、积极参与的*惯

  即每一个学生懂得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组长的安排下认真地参与小组的活动,能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为合作学*取得较高目标达成度努力。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统计与可能性》教学中,在摸球实验前,我就让小组长进行分工,谁摸球,谁记录,谁数次数,谁监督等,让每一个学生明白自己的任务,同时还提出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这样,大家就会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从而让摸球实验顺利进行。

  2、倾听的*惯

  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因此,我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一)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打岔,不插嘴;(二)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适当的时候用笔记下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听后思考,哪里说得好,还有哪些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这样,学生才会在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想法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3、勇于发言的*惯

  由于学生的自身思维方式和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不同,在合作学*中存在着一些同学发言的机会多,一些同学发言的机会少。因此,我常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于发言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条件允许时还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表扬鼓励,使一些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学*的自信心。

  4、守纪的*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管合作学*是小组化学*,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二、恰当的合作时机,迸发思维的导火索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条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和有利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最*发展区”。合作学*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因此,在实践中要合理选择合作的时机。

  1、独立思考后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是如此。合作能提升人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有目的性的讨论,出现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时我们经常看到老师让学生合作学*,但老师却不深入到小组内参与学*,也没有掌握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学生有没有困难,而是一会儿就看看表,有时间的话就继续学生的随意讨论,没有时间的话,一声令下,讨论就要嘎然而止,哪怕学生没有讨论完,哪怕学生正讨论得激烈,教师也全然不顾,这样的小组合作学*被老师控制得已毫无自主,也根本达不到预期的学*效果,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我认为一定要给足时间、做好调控,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深更透,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惯,才能达到合作学*的最佳效果。

  2、产生疑问时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课堂合作学*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之前,我布置了一道预*题:小红今年10岁,过了10个生日,小红的哥哥小冬从出生到现在过了三个生日,请想一想,小冬今年几岁?学生看了题,有的草率地说:“3岁”。有的马上产生疑问:“妹妹10岁,哥哥怎么会才3岁呢?”有的甚至问老师是不是把题目写错了。疑惑之际,我说:题目没错,小冬到今年确实才过了三个生日,为什么会有这样情况呢?请大家预*“年、月、日”这部分内容,小组内部先进行探究,看哪一组先得出其中的奥秘。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3、探究规律时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发现,如:各种*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等等,这时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需挖掘集体智慧,才能集思广益,达成目标。

  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直角三角形中任选一种)。上课后,让学生拿出三角形,提问:你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另外一个图形吗?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把自己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同时找出哪些图形是学过的;在此基础上提问:这个新拼成的图形面积和原来的三角形面积存在着什么关系?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小组讨论,运用已学过的*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初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研究中,找到了规律,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考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出各种策略和结论。

  整个合作学*过程各个小组活而不乱,每个同学积极投入,都想让自己小组找到更多的解题方法,在“找”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在相互交流、相互学*、相互促进。

  总之,“小组合作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的实效性。同时,也不要否定其他的的学*方式,替代其他的学*方式,而是让合作学*与其他学*方式共同运用,我们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丰富改善学生的学*生活。


班级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范文5份(扩展5)

——小组合作学*心得体会优秀优选【五】篇

  小组合作学*心得体会优秀 1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小组合作学*”恰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要想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的效率,需要选好合作内容,并在分组分工、合作技能、学*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引导教育,在培养良好合作*惯的基础上,抓准时机开展合作学*。下面我就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良好的合作*惯,有效合作过程的保证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合作学*就是要充分发挥个体的作用,使群体的力量更加强大。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共同探索,共同研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效果。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惯。

  1、积极参与的*惯

  即每一个学生懂得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组长的安排下认真地参与小组的活动,能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为合作学*取得较高目标达成度努力。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统计与可能性》教学中,在摸球实验前,我就让小组长进行分工,谁摸球,谁记录,谁数次数,谁监督等,让每一个学生明白自己的任务,同时还提出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这样,大家就会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从而让摸球实验顺利进行。

  2、倾听的*惯

  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因此,我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一)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打岔,不插嘴;(二)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适当的时候用笔记下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听后思考,哪里说得好,还有哪些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这样,学生才会在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想法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3、勇于发言的*惯

  由于学生的自身思维方式和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不同,在合作学*中存在着一些同学发言的机会多,一些同学发言的机会少。因此,我常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于发言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条件允许时还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表扬鼓励,使一些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学*的自信心。

  4、守纪的*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管合作学*是小组化学*,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二、恰当的合作时机,迸发思维的导火索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条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和有利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最*发展区”。合作学*

  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因此,在实践中要合理选择合作的时机。

  1、独立思考后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是如此。合作能提升人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有目的性的讨论,出现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时我们经常看到老师让学生合作学*,但老师却不深入到小组内参与学*,也没有掌握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学生有没有困难,而是一会儿就看看表,有时间的话就继续学生的随意讨论,没有时间的话,一声令下,讨论就要嘎然而止,哪怕学生没有讨论完,哪怕学生正讨论得激烈,教师也全然不顾,这样的小组合作学*被老师控制得已毫无自主,也根本达不到预期的学*效果,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我认为一定要给足时间、做好调控,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深更透,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惯,才能达到合作学*的最佳效果。

  2、产生疑问时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课堂合作学*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之前,我布置了一道预*题:小红今年10岁,过了10个生日,小红的哥哥小冬从出生到现在过了三个生日,请想一想,小冬今年几岁?学生看了题,有的草率地说:“3岁”。有的马上产生疑问:“妹妹10岁,哥哥怎么会才3岁呢?”有的甚至问老师是不是把题目写错了。疑惑之际,我说:题目没错,小冬到今年确实才过了三个生日,为什么会有这样情况呢?请大家预*“年、月、日”这部分内容,小组内部先进行探究,看哪一组先得出其中的奥秘。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3、探究规律时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发现,如:各种*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等等,这时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需挖掘集体智慧,才能集思广益,达成目标。

  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直角三角形中任选一种)。上课后,让学生拿出三角形,提问:你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另外一个图形吗?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把自己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同时找出哪些图形是学过的;在此基础上提问:这个新拼成的图形面积和原来的三角形面积存在着什么关系?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小组讨论,运用已学过的*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初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研究中,找到了规律,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考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出各种策略和结论。

  整个合作学*过程各个小组活而不乱,每个同学积极投入,都想让自己小组找到更多的解题方法,在“找”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在相互交流、相互学*、相互促进。

  总之,“小组合作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的实效性。同时,也不要否定其他的的学*方式,替代其他的学*方式,而是让合作学*与其他学*方式共同运用,我们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丰富改善学生的学*生活。

  小组合作学*心得体会优秀 2

  学分化教学模式将小组合作学*推到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最前沿,虽然在以前的课堂上,小组争论等合作方式也被常常运用,但学分化教学模式更加注意小组合作学*对每一位同学学*的实效性,并且"由外及内'地强化了许多内容来关心达成这种实效性,如:同学的学**惯、倾听的*惯、小组分工和职责以及相互评价等等。

  对我而言,我很清晰真正的小组合作学*对同学学*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很憧憬小组合作学*并提出的这种很抱负化的同学学*的境界,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大多数人还只是本着仿照的态度开展工作。在形式上我们将同学分成了学*小组,合围而坐,利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来体现同学的主体性。原本以为一帆风顺的学*却遇到了重重困难,使我们不得不放慢脚步,蹒跚而行,问题就在于小组合作之"外'的这些环节没有跟上。我想假如我们一开头便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到位,而忽视同学学**惯和态度等的养成,则应属于舍本逐末,我们前进路上的困难尚未扫除,行进起来怎能畅通?那我们怎样才能使其畅通呢?

  首先,要明确学*目的。

  小组合作是一种开放性、自由性较强的学*方式。在学*时肯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当遇到同学的确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时,合作才有必要;当观点可能消失分歧,思路可能有多样时,探讨才有价值。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同学分好了组,提出一些问题或任务,然后让同学分组进行探究沟通,可是,大部分同学在合作学*是流于形式,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争论开来"好,各组代表进行汇报一下你们组沟通的状况。'这是一种状况,老师在布置合作学*的任务时,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导致消失没有合作实效的状况。

  其次,要把握好合作时机。

  合作学*的'内容要有价值。老师为了让同学能有广泛的参加,一有问题,都要同学合作争论,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顾的问题充斥其中,同学没有参加争论的爱好,课堂时间大量铺张,教学效率事半功倍。这样的合作学*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同学独立思索、自主学*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之真谛。因此小组学*必需建立在独立学*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产生依靠心理。时时合作、时时探究,也会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

  第三,优等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担当了主要的职责,后进生则处于从属或忽视地位。而一些后进生由于基础薄弱,参加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灵敏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索、发言、表现的机会,在肯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的权利。

  小组合作学*是一种有效而又非常可行的学*方式。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合理调控,我信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力量,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长足的展现和提升。总之,小组合作学*的良好学*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小组合作学*心得体会优秀 3

  我认为“小组合作学*”这一模式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以下是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收获,在此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小组合作学*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再针对各小队之间存在学*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加以调整,使各小队在人力资源配备方面达到基本*衡。在学*任务下达后,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

  二、学*方式

  学*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进展的关心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和过多的焦虑感而不利于学*

  在合作性英语教学中,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小组合作

  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和不受威胁的环境,学生不用担心犯错误

  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教学中,同伴之间的有意义的口头交际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动机,提高了学*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总之,学生采用合作学*的学*方式,其立足点不是要否定我们的教学传统,而是对教学传统进行一种补充、改进,进而改善教学现状,改变传统教学系统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模式,形成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情感资源,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小组合作学*心得体会优秀 4

  一、建立有序的规则

  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闹的场面。但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忙而无序”。有的小组几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那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只是心不在焉地听着;有的小组成员相互推辞,谁也不愿先发言;有的小组干脆借机闲聊、说笑。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活动的规则。

  针对上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总结出以下较为有效的做法:

  (1)培养良好的合作学**惯。一是独立思考的*惯,避免小组交流时“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惯,做到积极动脑思考,努力发表自己的见解;三是认真倾听的*惯,听清别人说话的意思,学会尊重别人;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2)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除了组长,还要有记录员和汇报员。各班的小组长都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主要职责是对本组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认真有序地开展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则进行归纳总结后代表本组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二、选择恰当的时机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或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结果都是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所以做了以下尝试:

  (1)在课题导入时开展合作学*

  由于各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是有差异,因此对物质的特性认识就有不同,所采取的分辨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但大家在一起讨论后就可以集思广益、互相补充、共同提高。

  (2)在出现疑难问题时进行合作

  在教学过程遇到一些是而非是的问题,这时没有急于讲解,而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在小组中阐述自己的理由,然后由其他同学共同评判,最后统一答案。虽然这样可能是多花了点时间,但会突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经过辩论得出的答案学生记忆会更深刻。

  (3)答案不唯一或开放时要组织合作学*。

  对一些开放性问题,各小组成员各抒已见,目的是在多角度、多侧面的讨论探究中,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认识更清楚、更全面。

  三、要有足够的小组活动时间

  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如果出示问题后未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开始合作学*,而且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这时学生还未进入主题,所以小组活动不但达不到合作学*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惯。

  在后来的实践中,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感觉这样的小组合作学*才是有效的。

  四、评价和奖励方式多样化

  小组汇报员在代表小组站起来发言时,往往是“我认为……”、“我觉得……”,似乎不是代表小组意见,而仅仅是个人看法。教师的评价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容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以今后在评价时更要注重对学*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的评价,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要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精神、物质上的多样化的奖励。“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小组合作学*心得体会优秀 5

  随着导学案的推进,小组合作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一种重要的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直以来,我认为一年级的孩子进行小组合作学*会很乱,不敢放手,其实,一年级的孩子也可以合作学*。你看下课后,几个小伙伴往往在一起玩游戏,玩得很开心,这说明他们具有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于是我就想:一年级学生上课时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有时还会和旁边同学说悄悄话,尤其在口语交际课上不太爱听,不如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适当选择合理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在小组中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说个够。大胆试一试,就算失败也就无所谓,不就是一节课吗,而且可以从中找到失败的原因。于是,在学*“打电话”时,我就组织学生2人一组讨论,同时向学生讲明合作要求,一人说,另一人听,然后换位进行,最后表演,结果小组的学生热烈地讨论着,绘声绘色地表演着,轻松愉悦地掌握了要学*的内容。没想到尝试之后,发现使用小组合作学*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学生的学*兴趣挺高的,他们在小组中交流、讨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比起老师的知识讲解效率更高,于是在解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时,与其教师自己竭尽全力地去讲解,不如创造条件,利用集体力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不过,我在尝试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也有过失败,导致课堂很乱。但是我从失败中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讲明合作要求,

  让每个孩子了解合作学*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按怎样的程序去做。其次,合作时间要短,问题一解决,马上停止。如果时间一长,学生的注意力就要转移了。

  在学生合作学*的同时,还要正确评价,教师不能只为了鼓励学生,就只说“好”或“很好”“真棒”“真厉害”等。一年级学生刚学*讨论,为了争强好胜一说到讨论就乱讲、乱喊、一片忙乱。此时,教师的教学评价应以小组为标准,,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互动,有了学*的榜样,讨论效果就好多了,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经常发给一些小奖励,如小组加分、发红花等,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