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 (菁华6篇)

首页 / 心得体会 / | 心得体会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1

  一、xx省xx中学“学生多元评价与小组捆绑评价”模式。

  xx省太古侯城中学主要是小组的合作学*为校园的主题文化特色,以七年级数学《有理数》为示范课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能力,结合我自己的感受,主要谈谈以下三个板块。

  1、小组建设。

  尊重自愿,双向选择,整体协调—组员和组长有双向选择的权利,组员选择组长的原则:选择认为最能帮助本小组的组长,同时要征求组长的意见,是否同意收自己为组员。组长一旦确定后,组长需选择一个最得力的助手—副组长,原则是能帮住自己协调组员。组长和副组长的搭配,老师需做适当的引导和调节,如男女搭配,性格互补,学科优势,强弱结合。组长和组员选定后,,需严格明确帮扶对象和合作关系,由组长和副组长分工负责,其合作关系主要分为三层:

  (1)一级合作—两个小组的讨论。

  (2)二级合作—小组成员的讨论。

  (3)三级合作—组长之间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需培养组长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自我能力,包括自我强大,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等能力;二是管理能力,包括检查、帮扶、监督、指导,协调发言,组织合作,组员展示等能力。

  2、小组合作。

  旧知识—温故互查,相互复述,指出对方的问题。

  新知识—老师给予目标导学和学前指导,展示自学指导,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合作,互相提出问题,指出问题,来完成任务,避免老师直接进入课堂讲授灌输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点,并能坐到相互复述。最后,进入课堂练*。在整个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组员可以向组长建议如何组织小组活动,以及小组活动存在的问题,同时监督组长,提升自我。

  3、小组评价。

  在小组评价这块,其评价的方式多元化,反馈的形式多样化。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每一小题完成后,可以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记录。

  (2)通过积极合作卡,加分,奖励等形式实现小组评价。

  (3)作业通过课堂批改和课后批改两种形式得到有效的反馈和评价。

  课堂作业—黑板展示,小组抽查,面批,组批等形式,力求及时有效

  课后作业—力求覆盖面广,同时注意训练内容的层次性。必做题—人人做,选做题—作业速度快的同学来完成,思考题—学有余力的同学来完成,训练的方式要像考试一样,使得考试常态化,形成紧张、真实、有序的高效课堂。

  (4)通过周评价、月评价促进小组间的竞争,使学生们感到成功,达到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

  二、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洋思人创立了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基本结构,以学生自主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发言活跃,大部分作业当堂完成,老师讲得很少,只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点拔,指导,释疑。凡学生通过自己学会的内容就大胆地不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

  下面我以八年级下册数学《从分数到分式》这一课来简单的总结一下他们的教学模式:

  1、出示学*目标。

  时间为1分钟左右。目的是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任务和要求。此环节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明确了学*目标和学*方向。从而促进了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去探索,追求。

  2、出示自学指导,指导学生自学。

  时间约6分钟左右。他们的自学指导很详细,包含了自学内容,自学的方法以及自学的要求。在这一环节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不提示,不说话,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让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用黑板演示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操作。时间约5—8分钟。这环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若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教了。若后进生做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的原因,引导更正,归纳。这一环节体现了出洋思课堂教学“兵”教“兵”的一种有效的“教法”。也起到了相当好的一种效果。

  4、当堂训练。

  布置和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并批改部分学生作业。时间不少于15分钟。其目的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目标。作业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力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我看了几个学生的作业,特别规范,几乎是一个人写的,我想老师在作业规范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的。

  说到洋思的教学,我不得不说的“四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

  道理说起来并不深奥复杂,但真正按照这个要求并能持之以恒做下去,实在是难,很难。洋思的教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

  洋思的每个班都按学科建立了学*小组,小组间正常开展学*竞赛。为了小组的荣誉,课上,无论是自学、讨论,还是知识检测,小组内成员都互帮互助,互督互查,毫不马虎;课后,对堂堂清不了学生,小组内成员分工负责,例题、*题、单词,一一助其过关。一次“清”不了,两次、三次一般经过“二清”、“三清”,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日日清”,极个别仍不能“清”的,由老师帮助其“清”。

  以上是我的一点感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深入实践,将本次培训的理论经验逐步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学*负担,成为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追求课堂的优质、高效,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一方面,高效课堂应该是以学生自主学*为核心的,学案导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本手段之一,学生自主性的高度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素养的最大推动力。另一方面,以学生自主学*为核心的高效课堂也不能偏废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而教师课堂教学的根本点是高效性。现在我仅就导学案的设计浅谈一下我的思考和看法。

  第一、学案导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采用这种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课前老师下发导学案,学生事先做好导学案,他们也愿意展示自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小组长积极给组员分配任务,因为小组评比的优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贫僧的准备。这样就充分调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全班每个人为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都会自主看教材,查阅资料,请教同学。

  第二、学案导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要求。在教学中,我们的常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精神,压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能力的提高,更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面对这一现状,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运用了学案导学、情境教学实践,总结运用了学案导学、情境教学模式,在讲知识的时候,先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搜集材料,初步感知基础知识;再去与小组的其他成员、老师进行合作探究,然后进行交流展示、成果共享,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最后上升到理论高度,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共同努力下,学生往往表达出自己的合乎道理的观点、看法和答案,这就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提高了学*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再进一步加以引导,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运用语文,感悟生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参与能力,加深了对于教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利用导学案,为他们创造了自由施展的*台,让他们尽情发挥,放飞智慧,放飞梦想,以促使他们的成长,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的和谐发展。

  第三、合作学*,密切了师生,增强了友谊

  在合作学*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复兴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而要对自己的学*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会因为学*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成员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是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干,对不同意见的学生采取尊重、宽容、鼓励的态度,决不强制、苛求、压制学生,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观点,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扬。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从而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第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是老师用分数去评价学生知识学得怎么样,达到了什么程度。这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与能力提高。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评价从评价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的确立,到评价内容指标的制定、评价方式方法的采用等,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为衡量的主要标准。据此,我总结并运用了“走进生活”这一栏目,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运用语文相联系,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贴*生活,走*实际,这样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会主动思考,使学生在一个自我的评价体系中,主动参与,得到锻炼,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学案导学,给老师提出新要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老师既轻松又劳累。所谓轻松,是指45分钟的课堂老师确实轻松了。但“打铁先要自身硬”,学案导学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观念,要变“真鸭式”的消极单向信息传递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边思维撞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能力为中心,把整个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时空。为此语文老师应有深厚的知识底蕴、掌握课堂艺术、因势利导和驾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必须根据语文课自身的特点,苦练本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情趣横溢、活泼愉快的情境下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以及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同时,有这么几个问题希望和同事们一起商讨:

  一、导学案是不是=教案;

  二、导学提纲是不是=练*题;

  三、导学提纲是不是必须人人都要完成。

  以上是我在追求课堂的优质、高效实践中的一些思考,虽然还很肤浅,但毕竟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毕竟我已经在路上摸索着前进。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3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方式逐渐显现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对于初中学生体育学*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性因素,对初中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小组合作学*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中的缺点和问题,丰富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激发初中学生的体育学*热情,使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初中体育小组合作学*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对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小组合作学*的准备阶段:更新教学观念,合理划分小组成员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策略开展体育教学活动,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能力,进行科学的小组成员划分。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多数教师会采用“体育知识讲解—体育动作示范—自由练*”等模式来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体育学*热情度较低,同时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很少有学生能够遵循教师的指导进行积极的体育技能训练,致使体育课程中很多时间被白白浪费。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师要注意更新教学观念,将现代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理念融入于初中体育教学活动当中,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进行小组成员划分,或者结合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小组成员划分等方式,合理划分小组合作学*的成员,保证小组合作学*中的公*性和小组合作学*的有效性。

  在小组合作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可以首先通过一定的体育技能测试,了解当前每一位学生的实际体育技能掌握水*,将学生科学地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三个层次。在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按照1︰2︰1的比例进行科学分配,保证小组合作学*或者小组比赛时的公*。

  二、小组合作学*的实施阶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在小组合作教学的实施阶段,教师要注意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小组合作学*热情,告别以往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活动,营造生动而有趣味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使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初中体育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创造一定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良好的活动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活动参与欲望,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感受体育学*的乐趣。在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之后,教师可以结合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设计小组合作活动情境。

  例如,在指导学生对排球“垫球”技能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创建比赛情境,组织每一个小组的成员进行“垫球”练*。在小组中,每位成员都必须完成垫球并传给下一个小组内的成员,进行“垫球接力”比赛活动。在最快时间内完成全员垫球的小组为优胜小组,教师可以给予鼓励和嘉奖,或者惩罚输的小组进行表演,增加游戏的娱乐性和竞技性特点。

  在指导学生对篮球技能学*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可首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在NBA比赛或者一些大型篮球比赛中的曲目,组织学生模拟正式的比赛入场仪式入场,教师充当裁判的角色,并保证裁决的公*性。这种小组合作训练方式,能够在充分展现学生个人能力和篮球技能学*质量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小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的总结阶段:创新评价模式,完善体育教学体制

  在初中体育小组合作教学完成之后,教学评价阶段也是学生体育学*和课堂总结的重要时刻。教师要注意充分利用课堂总结的时间,组织学生对本堂课程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提升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和记忆能力,并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在实际训练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启发和引导。

  例如,在体育课程结束之前的5~10分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总结。在课堂内容总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本堂课程中所学*的体育知识进行梳理,对于学生在实际训练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用“好”或者“不好”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方式,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评价意见,多鼓励、少批评,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信心和学*欲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你在活动中表现的非常棒,但是如果能在传球的过程中,更加注意手力度的把握,我相信一定会更棒的!”等话语对学生进行评价。

  另外,在初中体育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最佳精神奖”、“最佳合作奖”等多个奖项,根据学生们在合作活动中的表现进行颁奖。这些奖项可以由教师进行科学分配,也可以由学生之间进行选举的方式进行。这些奖项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支持和信任,不断提升学生体育学*的自信心和学*动力,为初中体育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组合作学*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在“体育知识讲解—体育动作示范—自由练*”等模式下,学生的体育学*消极情绪。通过小组合作学*,丰富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激发初中学生的体育学*热情和体育学*动力。

  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的准备阶段:更新教学观念,合理划分小组成员。

  小组合作学*的实施阶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兴趣以及小组合作学*的总结阶段:创新评价模式,完善体育教学体制三个方面,灵活开展初中体育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掌握水*,在充分展现学生个人能力和技能学*质量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小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协作能力,展现初中体育教学的价值。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4

  通过*几周的小组合作教学,本人感受很深,现在简单总结一下:

  1.分配学*任务。在合作学*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个人的学*成果怎么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的迁移

  2.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老师还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究。

  3.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全班交流需要老师预先设计好问题要有交流的焦点,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是要有一定的可争议性。交流的问题,如果没有深度,则议论不开;如果没有争议性,则议论时也无法有效地展开。另外,交流的目的之一也就是通过交流使得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得到澄清,使得一些对此问题不理解的学生得到理解。其实这就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要说交流的是难点问题,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以上就是我对课堂教学上的一点体会,一点心得。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5

  一、xx省xx中学“学生多元评价与小组捆绑评价”模式。

  xx省太古侯城中学主要是小组的合作学*为校园的主题文化特色,以七年级数学《有理数》为示范课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能力,结合我自己的感受,主要谈谈以下三个板块。

  1、小组建设。

  尊重自愿,双向选择,整体协调—组员和组长有双向选择的权利,组员选择组长的原则:选择认为最能帮助本小组的组长,同时要征求组长的意见,是否同意收自己为组员。组长一旦确定后,组长需选择一个最得力的助手—副组长,原则是能帮住自己协调组员。组长和副组长的搭配,老师需做适当的引导和调节,如男女搭配,性格互补,学科优势,强弱结合。组长和组员选定后,,需严格明确帮扶对象和合作关系,由组长和副组长分工负责,其合作关系主要分为三层:

  (1)一级合作—两个小组的讨论。

  (2)二级合作—小组成员的讨论。

  (3)三级合作—组长之间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需培养组长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自我能力,包括自我强大,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等能力;二是管理能力,包括检查、帮扶、监督、指导,协调发言,组织合作,组员展示等能力。

  2、小组合作。

  旧知识—温故互查,相互复述,指出对方的问题。

  新知识—老师给予目标导学和学前指导,展示自学指导,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合作,互相提出问题,指出问题,来完成任务,避免老师直接进入课堂讲授灌输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点,并能坐到相互复述。最后,进入课堂练*。在整个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组员可以向组长建议如何组织小组活动,以及小组活动存在的问题,同时监督组长,提升自我。

  3、小组评价。

  在小组评价这块,其评价的方式多元化,反馈的形式多样化。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每一小题完成后,可以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记录。

  (2)通过积极合作卡,加分,奖励等形式实现小组评价。

  (3)作业通过课堂批改和课后批改两种形式得到有效的反馈和评价。

  课堂作业—黑板展示,小组抽查,面批,组批等形式,力求及时有效

  课后作业—力求覆盖面广,同时注意训练内容的层次性。必做题—人人做,选做题—作业速度快的同学来完成,思考题—学有余力的同学来完成,训练的方式要像考试一样,使得考试常态化,形成紧张、真实、有序的高效课堂。

  (4)通过周评价、月评价促进小组间的竞争,使学生们感到成功,达到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

  二、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洋思人创立了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基本结构,以学生自主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发言活跃,大部分作业当堂完成,老师讲得很少,只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点拔,指导,释疑。凡学生通过自己学会的内容就大胆地不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

  下面我以八年级下册数学《从分数到分式》这一课来简单的总结一下他们的教学模式:

  1、出示学*目标。

  时间为1分钟左右。目的是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任务和要求。此环节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明确了学*目标和学*方向。从而促进了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去探索,追求。

  2、出示自学指导,指导学生自学。

  时间约6分钟左右。他们的自学指导很详细,包含了自学内容,自学的方法以及自学的要求。在这一环节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不提示,不说话,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让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用黑板演示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操作。时间约5—8分钟。这环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若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教了。若后进生做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的原因,引导更正,归纳。这一环节体现了出洋思课堂教学“兵”教“兵”的一种有效的“教法”。也起到了相当好的一种效果。

  4、当堂训练。

  布置和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并批改部分学生作业。时间不少于15分钟。其目的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目标。作业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力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我看了几个学生的作业,特别规范,几乎是一个人写的,我想老师在作业规范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的。

  说到洋思的教学,我不得不说的“四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

  道理说起来并不深奥复杂,但真正按照这个要求并能持之以恒做下去,实在是难,很难。洋思的教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

  洋思的每个班都按学科建立了学*小组,小组间正常开展学*竞赛。为了小组的荣誉,课上,无论是自学、讨论,还是知识检测,小组内成员都互帮互助,互督互查,毫不马虎;课后,对堂堂清不了学生,小组内成员分工负责,例题、*题、单词,一一助其过关。一次“清”不了,两次、三次一般经过“二清”、“三清”,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日日清”,极个别仍不能“清”的,由老师帮助其“清”。

  以上是我的一点感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深入实践,将本次培训的理论经验逐步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学*负担,成为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6

  学*绝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且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活动。学*不仅需要良好的物质条件和信息资源,更需要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人文环境,尤其需要有能成为“知己”的学*伙伴和能够信赖和依靠的学*团队。前者显然需要由学校来提供,而后者则不是进入学校就能自然而然获得的,完全要依靠学*者所在班级的学生和教师自己来选择与创造。

  创建良好的学*伙伴关系和学*化团队(学*型组织),这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能力,对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学*效率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对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协作、交往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今社会,"合作"成了一个热门的词。"协作精神"成对一个人评价的又一标准。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而是一个有协作精神的团队。越来越多的事情需要由团队来完成。我觉得我们开展的"小组合作学*"非常适合我们的发展。在一个团队中,,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只有在团队中做事了,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

  合作学*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既"导"且"演",结果是事倍功半。合作学*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分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甚至激烈的争论。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的促进者。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就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学*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

  合作学*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并借此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因而这种教学理论较之传统的教学理论更具情感色彩。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 (菁华6篇)扩展阅读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 (菁华6篇)(扩展1)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 (菁华6篇)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1

  小组合作学*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新课标的需要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的同时,特别要注重提高小组合作学*的有效性。力求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的几点做法,略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的兴趣。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小学生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同时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有意义的内容。

  例如:我在执教的《小数乘整数》一课,以全球当地苹果为背景,创设了一个农业开发公司销售苹果的故事情境,这一情景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从而将数学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同时学生们也会主动探讨研究。

  2.内容具体,明确学生小组合作学*的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的实效性。

  例如:《小数乘整数》一课,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学*任务:0.9×3的竖式怎样写;验证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是不是相同的等。这样学生们明确了学*任务,便能在小组内通过合作、交流很好地完成小组合作学*的任务,从而提高了小组合作学*的实效。

  3.分工合理,保证学生小组合作学*的流畅。

  学生明确了学*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的有效性。

  例如:《小数乘整数》一课,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时,明确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一部分同学列举算式,另一部分学生则猜想积的小数位数,最后一起验证积的小数位数是否等于因数中小数的位数。这时同学们分工明确,在合作的过程中个个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验证,得出了结论,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4.交流讨论,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的优势。

  交流、评价、讨论、提高是学生间总结学*成果、进行生生互助,共同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学生交流时,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教师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适当给予奖励。例如:《小数乘整数》一课,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时,让学生根据秦冠和富士的不同单价,列出两个不同的竖式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并让掌握的较好的同学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任务。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了简短的交流、评价,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的优势,让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小组其他的成员带着自信的帮助完成了学*任务,同学们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得到了成长和提高!

  当然,小组合作学*作为一种新的学*方式,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的问题还一直困绕着我们,比如小组合作学*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再如班额过大的班级,怎样保证小组合作学*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随着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的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的不断实际和研究,我们对小组合作学*的认识会进一步深入。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2

  学分化教学模式将小组合作学*推到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最前沿,虽然在以前的课堂上,小组讨论等合作方式也被经常运用,但学分化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小组合作学*对每一位学生学*的实效性,并且“由外及内”地强化了很多内容来帮助达成这种实效性,如:学生的学**惯、倾听的*惯、小组分工和职责以及互相评价等等。

  对我而言,我很清楚真正的小组合作学*对学生学*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很向往小组合作学*提出的这种很理想化的学生学*的境界,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大多数人还只是本着模仿的态度开展工作。在形式上我们将学生分成了学*小组,合围而坐,利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本以为一帆风顺的学*却遇到了重重困难,使我们不得不放慢脚步,蹒跚而行,问题就在于小组合作之“外”的这些环节没有跟上。我想如果我们一开始便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到位,而忽略学生学**惯和态度等的养成,则应属于舍本逐末,我们前进路上的困难尚未扫除,行进起来怎能畅通?那我们怎样才能使其畅通呢?

  首先,要明确学*目的。

  小组合作是一种开放性、自由性较强的学*方式。在学*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当遇到学生的确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时,合作才有必要;当观点可能出现分歧,思路可能有多样时,探讨才有价值。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好了组,提出一些问题或任务,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索交流,可是,大部分学生在合作学*是流于形式,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开来---“好,各组代表进行汇报一下你们组交流的情况。”这是一种情况,教师在布置合作学*的任务时,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导致出现没有合作实效的情况。

  其次,要把握好合作时机。

  合作学*的内容要有价值。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顾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课堂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这样的合作学*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之真谛。因此小组学*必须建立在独立学*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产生依赖心理。时时合作、时时探究,也会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

  第三,优等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后进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而一些后进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的权利。

  小组合作学*是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学*方式。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合理调控,我相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长足的展示和提升。总之,小组合作学*的良好学*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3

  我认为“小组合作学*”这一模式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以下是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收获,在此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小组合作学*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再针对各小队之间存在学*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加以调整,使各小队在人力资源配备方面达到基本*衡。在学*任务下达后,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

  二、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进展的关心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和过多的焦虑感而不利于学*

  在合作性英语教学中,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小组合作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和不受威胁的环境,学生不用担心犯错误

  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教学中,同伴之间的有意义的口头交际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动机,提高了学*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总之,学生采用合作学*的学*方式,其立足点不是要否定我们的教学传统,而是对教学传统进行一种补充、改进,进而改善教学现状,改变传统教学系统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模式,形成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情感资源,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4

  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学形式改革非常重要,那么对于一个班级的小组建设是班级无论从活动还是学*等问题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如何对班级小组进行建设,我觉得有些建设性建议:

  一、组长的重要性

  组长是小组的核心,一个好的组长就能带出一个好的小组,组长必须有能力、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每个小组设一名组长和副组长,同时还设有科课代表。组长管学*,副组长分别管纪律和卫生,课代表负责组织该科目的活动。组长们各负其责,将当天的小组情况登记在小组自评本上。然后总结,评选出当天的优秀组员,需要改进的组员,并对组内当日工作进行反思。组长既能挑起重担,有一定的组织力、号召力和榜样示范作用,又能清楚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集体。

  二、如何培训小组长和小组

  1.明确小组长的作用

  ⑴小组长要团结同学、带领同学、组织同学,培育良好的学*团队,勇于担当起学*小组的“领军人”角色;

  ⑵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一对一”学*帮扶,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实现高效学*,都达到“各尽所能”的学*目标,最终实现小组的整体学*目标;

  ⑶小组长要及时检查小组成员的课堂学*情况和每天学*内容的成效,学*内容必须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2、培训小组长

  培训学*小组组长至关重要,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措施:

  一、明确组长的责任和作用。

  二、每周召开小组长会议。在对小组长的培训上,班主任每周亲自进行,明确小组长的责任,并为他们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通过小组长会议,了解他们一周来在思想上、学*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予以帮助和解决,让小组长感受到老师的亲情和温暖。

  三、适时地肯定、表扬、激励小组长。

  四、定期在召开的小组长培训会上,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小组长交流小组管理的经验或心得体会,每周评出优秀小组长,以示奖励。

  3、小组成员的培训

  第一、加强学生合作学*意识的培养,要让优秀学生明白,教会待优生学*,把知识让待优生懂得的过程,也是自己巩固学*成果的过程,帮助待优生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学*,反而更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水*;

  第二、给待优生更多的学*、思考、交流、展示的机会,教师要用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待优生的每一点进步。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与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的学*精神,一点一滴培养他们的学*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和探讨中来;

  第三、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在学*的每个环节、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个人的成绩不再凸现,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表现再好、成绩再优秀都不会得到肯定和表扬,只有小组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只有你的团队整体优秀了,你才是优秀的,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

  第四、在班级和学校范围内,大力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优秀学*小组的评选可以扩展到全年级的范围,为班级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培训提高,边扶边放

  教改搞得好不好,关键在培训,组长和组员的培训这是一个长期而又真正体现改革的过程。因为在合作学*中,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灵魂,既是小组活动的领导者,又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同时又是教师的小助手,小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必须要有耐心,而且做到细心。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然而,这些措施只是一个大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多做一些大胆性的尝试和努力,而且既然是培训,就一定得每个学生牢牢记住为原则,然后就是原则性办事并且坚持很重要,这让我们把课堂改革的核心抓好,那就是班级小组建设的成功。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5

  小组合作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方式,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积极地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我们一年级教师也不例外。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殊性,使得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小组合作学*成了我们面临的最大课题。现就结合*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小组合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分组,一年级的学生应该怎样分组呢?分为6人组吗?我的想法是一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关系,自制力比较差,容易交头接耳的说话、打闹,课堂纪律不容易控制,所以在一年级的上半年我把学生们每2人分为一组,组长与组员对面而坐,既能互帮互助,也是竞争对手,组长不定期更换,由表现更优秀的人担任。这样分组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便于教师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准备选择4人组的组长。

  第二学期开学后,我就把2人组改为了4人组,有了第一学期的基础,再加上我对学生的了解也更进了一步,4人组的出现似乎是理所应当的,分好组后,我在小组中选出智力水*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又有一定责任感的学生担任学*小组的组长,并把组员按不同的层次编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把握全班学生的情况。

  接下来我开始训练小组长,教给他们一些工作的方法。一开始,有个别小组长做得一塌糊涂,我真是又急又气,但仔细想想,他们还小,还得慢慢来。于是每天下午的第四节课是组长们的交流汇报时间。我与小组长一起探讨,听他们反应工作中的困难,如哪些学生难管理,哪些事情不会解决,我会一一帮他们分析,并出谋划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现在,小组长们比以前做得更好了,他们学会了检查作业,组织小组成员学*,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带领本组成员打扫清洁等,真正成了老师的小帮手。

  然而这只是小组合作学*的准备阶段,真正的小组合作学*是在课堂上。这更是需要教师一步步的去引导的。

  首先,我想说的是小组合作这种形式并不适合每节课。

  开展小组合作学*,需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来进行,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的。例如一些简单的学*内容,根本不用合作,学生独立学*,就可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性内容,如语文当中的古诗,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合作根本解决不了,一定要教师的精讲。再如一年级下册数学中的进位退位加减法,是全新的知识性内容,学生合作讨论不仅不能解决反而耽误时间,效果也不好。所以合作内容的选择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慎重考虑。

  其二、我想说的是一年级小组合作的形式问题。听过高年级的课后,感觉他们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可以集体解决某个问题,甚至分析一篇文章,而这种形式并不适合我们。因为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的匮乏,讨论、分析、解决这样的字眼对于他们来说,过于沉重了,并不是他们可以承受的。那怎样的合作形式才是属于我们的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终于总结出了适合我们的合作模式,那就是操作、交流、游戏。如在上册教学《9加几》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导入之后每个小组选一道9加几的*题,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答案,并填空。动手操作可以是摆小棒,摆磁扣等,操作时要边做边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接下来是小组依次交流展示,因为已经有了操作经验所以在交流时不会无话可说。在全部小组都展示以后是练*时间,我把枯燥的练*变为了有趣的摘苹果游戏,学生在玩的同时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了运用。

  适时的动手操作,适度的经验交流,适合的学*游戏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兴趣倍增,也不会让你的课堂成为流于形式的无效课堂。

  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以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做事也更有条理,但负面影响也接踵而来,就拿这次期中考试来说九个组长有八个都在年级前十名,差生依旧沉默。好学生经过锻炼可以更好,学困生因为锻炼的机会减少而进步缓慢。可见小组合作学*并不是万能的钥匙,不是只要我们改革就会有成效,是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地探索有效合作学*的途径和方法,才可以实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6

  小组合作学*在实施过程中有其优点:从形式上看,小组学*采用几人围在一起的圆桌形态,打破了传统的同向座位结构,*等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从学*过程看,在小组学*中,学生根据学*目标,有具体的讨论、操作、交流的内容,每一个达到学*目标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学*的乐趣,进一步呼唤起了学生参与学*的愿望。小组合作学*,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智慧和良好品德的发展。为了解决新的复杂问题需要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时,学生间的合作往往胜过个人的努力;在决定任务和评价作业时,学生间合作讨论所形成的一致意见往往更有效。小组合作学*,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彼此之间的互补性,学会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学*,自觉地改进学*的态度与方法。

  我们现在正处于实施小组合作学*的探索阶段,所以我认为,在我们的课堂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学*目的。

  小组合作是一种开放性、自由性较强的学*方式。在学*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当遇到学生的确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时,合作才有必要;当观点可能出现分歧,思路可能有多样时,探讨才有价值。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好了组,提出一些问题或任务,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索交流,可是,大部分学生在合作学*是流于形式,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开来———“好,各组代表进行汇报一下你们组交流的情况。”这是一种情况,教师在布置合作学*的任务时,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导致出现没有合作实效的情况。

  其次,要把握好合作时机,合作学*的内容要有价值。

  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顾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课堂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这样的合作学*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之真谛。因此小组学*必须建立在独立学*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产生依赖心理。时时合作、时时探究,也会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

  第三,优等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后进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

  而一些后进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的权利。

  小组合作学*是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学*方式。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合理调控,我相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长足的展示和提升。

  总之,小组合作学*的良好学*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我们在实施时总感觉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而在对小组合作学*的精神实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的同时。

  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2、教给学生合作技能。3、发展学生自主能力。4、善察学生合作需要。5、共同锁定合作目标。6、注重教师自身参与。

  “小组合作学*”的教学方法,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但在探索尝试过程中,有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如:学的慢的学生需要得到学得快的学生的帮助才会进步,那么对学得快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学*进度,影响自身的发展。但我们在实验中尝到“小组合作学*”的甜头,它不失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

  1、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小组合作学*提供了学生在课堂上互帮互学的客观条件,提供了多于以往的自主学*的机会。学生在小组中学*没有心理负担,不会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情境,人人参与学*过程,人人有机会发言,人人有机会操作学具,人人有机会参与竞赛,人人做学*的主人,在小组合作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自己学*,互助活动中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

  小组合作学*避免了集体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得不到充分参与学*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听”地位的被动状况,为各层次学生的普遍参与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合作小组中,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自由表述自己的意见,这种信息的多向交流能促进智力的相互激发,情感的相互感染、操作的相互合作以及学*结果的相互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使学*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理解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它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更需要人们进行广泛的合作,合作学*是培养协作精神的有效途径。为达成小组的预期目标,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因此,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同伴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伙伴关系,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逐步学会了如何有效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优良作风。

  4、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只有在交往中,其主体性的发展才能得到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良好途径。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从同伴身上看到自己,逐渐学会以自身为尺度,客观地评价他人,从而也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同时,群体中的认同、理解,将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创新意识,使自身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5、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良好的课堂环境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所言:“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和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这是因为良好的课堂环境最能引发学生的学*热情,促使学生思维敏捷,易于点燃心智火花和灵感。

  小组合作学*形式使实验教师置于学生之中,在与学生讨论、交流中,在师生易位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交流。“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亲*引发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促使学生自动及时调整自己的学*态度,达到肯学、爱学。同时,小组合作学*,促使学生学会交际,在活动中学*其它同学的学*方法和品质意志,在帮助别人共同进步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 (菁华6篇)(扩展2)

——小组合作学*培训心得体会 (菁华5篇)

小组合作学*培训心得体会1

  学生越是具有合作的态度和经验,他们就越是能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追求明确的学*目标,越是相信学业成败是靠自己的努力,越是希望成为优秀的学生和获得优异的成绩,越是认为学*新知识是有重要意义的……与只有班集体竞争学*或个体学*经验的学生相比,有合作学*经验的学生更加下自己的教师,更容易把教师当作激励者而接纳教师,无论从学*上还是私人感情上都是如此。

  一、小组合作学*具体功用的探索及成果:

  1、让每个学生抓住学*的机会。 《标准》的第一条基本理念说道: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是为每一个学生开设的,要保证让课堂面向每一个学生。

  作为一个中学数学教师,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充分体会到:面对着眼前四十多人一个班的学生们,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享受课堂带来的知识,课堂中游戏的快乐体验和课堂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是很难困难的。很多情况下出现的结果往往是只有少数积极分子参与了课堂的的各项内容,大多数的学生只是旁观者的局面。过去一年中,我通过到外校听课观摩以及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发现这是一个中学数学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

  对以上的问题,我认真的进行了思考,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起初,我试用同桌练*的方式,让学生在练*中同桌进行操练。但不久我发现以两人为一组全班仍然有三十组左右的学生,而且虽然同桌学*比单人学*好,但是成对学*的对象始终是同一人,形式单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我最后试用了以四人为一个学*小组组织合作学*。这样一来,全班变成了四人为一组。无形中,一个原本看起来规模很大的班级,演变成为了有十五个小学*小组组成的小班级了。四人小组中,每个学生在都有机会接触较多的同学,也有了向同学展示自己,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在四人一组的小集体中,同学们积极思考,操练所学的知识技能,充分展示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然后,在小组间讨论,进行活动时,每个成员轮流在班级中展示自己。这样一来,从数学角度来说,每个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概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小组合作学*弥补了大班上课的缺点,同时使完成《标准》提出的让每一个学生走进课堂有了实现的可能。

  2、让每一个学生发扬自己的个性,并得到合理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大部分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参与而使自己的数学学*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小部分学生,疑问基础较差或者个性内向的关系导致的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不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是等到老师注意到他们,点到他们的名字时才愿意开口。给他们的数学学*带来了消极的作用。通过实践,我发现,小组合作学*对着仪现象是有帮助的。在小组合作学*中,那些*时不敢在全班级面前发言的学生愿意在小组里面与其他同伴交流,会在小组中得到同学的赞赏或者得到同学的帮助意见。通过交流,基础差的学生得到了较优秀学生的帮助从而得到了提高,原本心理内向的学生也渐渐对自己和自己的想法树立了自信。最终学生们都敢于大胆地展示自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谁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人的发展中没有一种发展是与别人无关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相互合作能力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小组合作学*是开发人工智能的有效方式。组内成员都有责任保证组内成员都掌握教学内容,只有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掌握了,教学任务才算完成了。因此,每位成员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学生间互帮互助,互相合作。学生在交流信息,分享成果时,团体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

  二、小组合作学*的具体实施:

  1、分好小组。分组是合作学*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6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等。而且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2、明确任务。在进行合作学*时,先要明确学*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的效率,完成学*任务。同时,在*时的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惯的养成,如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惯,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惯,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惯等。

  3、进行活动。小组合作学*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活动中,每人要各司其职。既是学*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使每个学生都*等合作,快乐学*。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效率。

  4、合理评价,保证小组合作学*的积极性

  评价应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系统调查探究教学过程中各个动态因素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尽一切可能努力达到共同学*目标。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本领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使评价贯穿于整个合作学*活动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激励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要目的。通过多种鼓励性语言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如在小组展示结束时,其他各组通过举手讨论评价,然后老师点评,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之处。被点评的小组记录员要做好情况记录工作。根据各组记录情况,教师参考小组互评的结果评出:最佳默契小组、最佳潜力小组、最佳表演小组等等。努力做到各组都有奖,保持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同时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们班在做纪录时,采用星星累积法,到一定数量可以升级,采用节节课累积,周周统计法,还采用“小组连坐制”(即一人犯错连累全组),并把卫生、纪律工作加进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

  三、实施小组合作学*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合作不积极。在开展小组活动的课堂有时会出现“冷场”。小组成员接到合作学*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气氛沉闷,不配合,不主动。要么自己埋头单干,要么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小组合作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使小组学*流于形式,学生参与不主动。由于学生不同的性格、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有时程度好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很好活动;而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与别人交流,胆怯,羞涩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学*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学生合作学*参与度不均衡。虽然小组合作增加了学生参与学*活动的机会,但是活动中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发言的机会多,外向的学生积极踊跃,基础好的学生举手多。另外一些学生却*惯于当听众,很少甚至从不发表个人意见,渐渐地他们对于一切语言活动都漠不关心。学*参与度不均衡长期下去会造成沉默不语者学*失去信心,上课走神,教学的裂痕。

  3、学生合作学*不够深入。学生对于所讨论的话题了解不够深入,在讨论时无话可说。或者小组成员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思想交流,致使小组合作学*活动不能深入开展,失去了小组合作的初衷。

  四、针对小组合作学*所产生的低效现象现给予一定应对策略:

  1、合理的合作学*小组。合作学*小组的构成对合作学*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构合理的分组是合作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小组成员的构成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临时性,教师对成员组成缺乏统筹考虑,应在小组内再分组,根据学生基础差异给与不同难度活动内容。考虑小组成员的水*差异,使小组间形成横向比较的公正性。

  2、制定有效的合作学*规则。小组活动应该是各成员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完成任务和分享讨论成果。但在实际情况中却容易出现了多数学生没有参与的情况。因此,建立有效的、科学的合作学*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组合作学*的成效。

  首先教师要阐明小组的特殊意义,让学生明晰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为整个小组的成功贡献力量;让他们明晰如果小组内有一人掉队,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设置合作学*小组长和异质分组是为了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在角色分配中,每个小组可以民主推选组织能力强、学*基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可将学*有困难的学生定为每组的副组长,以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迅速地进入良好的学*状态。我们可以通过分发表格(如下),使每位组员清楚自己的任务,并努力使本组的活动获得好评。

小组合作学*培训心得体会2

  经过学*,我对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为了能更有效的发挥小组合作学*的作用,全面提高学*效率,本学期我想从以下方面入手做一些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惯。

  第一、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就是学会与人交谈时,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漫之举,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老师的提问要求,听懂小组分工的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音。俗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取长补短,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二、学会质疑。在小组活动中,在肯定别人优点的时候,还要敢于质问。如果有疑问,应立即追问为什么,而不要害羞,不做声;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想到了同学们没想到的,没说完的,要勇于补充。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富于生机。

  第三、学会表达。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必须学会表达。在课堂教学的许多时候,经常只有那么几个学生举手,一些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讨论时发言很有价值,等到全班交流时却没有了声音,也有一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楚。为此,教师要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把一些能够容易表达或简单的问题让不爱发言、学*比较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第四、学会遵守组织纪律。合作往往是小组化的学*,人数不多,但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的,要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自主活动的空间,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二、把握合作学*的时空。

  教师是小组合作学*的组织者、调控者,又是直接参与者,出示了讨论题后,组织学生合作研讨时要科学的调控时间。

  第一、独立思考的时空。出示讨论题后,要留给学生看题审题的空间,让学生看清讨论题、明白题意,诱导学生联想、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合作学*的功能,诱发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做好小组合作学*的物质和思想准备。

  第二、合作研讨的空间。这一环节应发挥组长的职能,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有序的讨论,合作实践、合作操作。教师这时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教师要行间巡视,及时地给学生诱导、解难释疑、把握航向,及时地了解掌握第一手信息,并及时进行调控。

  第三、组织交流的空间。各小组讨论后,由组长向全班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本组的组员及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大胆发表补充意见或不同见解,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教师应常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别急,慢慢计划”,“你能代表你们小组谈谈看法吗?”,“你的见解真巧妙啊”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和期望,增强自信心。

  三、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的问题。

  物理的学*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小组合作学*则是通过合作交流发现、解决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效率。精心设计问题是提高小组合作学*有效性一个重量方面。

  第一、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学*。一个物理问题,如果比较简单,多物理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得到快速解决,那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如果是一个特别难的问题,讨论很长时间也得不出结论,这样的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学*。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到这种顺从欲望的驱动,学生的学*

  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有生机。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

  第二、设计问题应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解法多种多样,结果不是唯一的,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考虑的不够全面,个人独立思考会发生一定困难,急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学*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台。在合作交流中,彼此观点不断碰撞,有争议的问题会变得明确,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四、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

  合作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教学中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状况,相机设置合作学*。

  五、小组合作学*的评价。

  对小组合作学*进行科学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小组合作成功发展的关键。良好的评价机制,能使小组合作学*更为有效的开展下去,才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

  第一、小组合作的评价要把学*过程与学*结果结合起来,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要改变以往只注重学*结果的评

  价。每次都要以充满期待的心理来评价学生,根据好、中、差三种学生的发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评价,同时引导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从中找出个人的进步,消除学困生的自卑感,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第二、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的评价。其中以小组合作的整体表现为主要标志,要改变过去以个人成绩为评价标准,以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因为合作学*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效率,共同进步的。

  第三、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机智,引导学生明确学*方向,充分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学*动力,促进小组合作学*的有效开展。

  另外,小组合作,应使学生在比较自主、和谐和宽松的气氛中互相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组际竞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潜在的学*能力。

  总之,小组合作学*的有效实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在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真抓实干的`努力,相信一定会逐步走向成功的。

小组合作学*培训心得体会3

  最*这一段时间,因为我们的学*进步不太明显,所以老师改进了学*的方式方法,给我们班级的同学进行了分组,让我们进行小组的学*,这样的上课方法我以前也听我上初中的姐姐说过,没想到我也能够体验这样的上学模式。所谓的小组合作学*并不是说我们小组自己给自己学*就够了,我们上课的时候还是一样的上课的,但是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会给我们设置一些问题,然后让我们小组里面进行讨论,每个人都参与到学*上面来,我们每一个人都针对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小组里里面进行讨论,大家商量着谁的解法是合理的是最忧解,然后我们么一个小组都要上来回答自己在小组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和结果。

  那么作为小组合作学*的第一方的我,上了这么久的课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一、小组合作学*可以增加我们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上课方式不仅仅是老师讲课我们做好笔记学*就行,而是上课的四十五分钟前面三十分钟是老师给我们讲课f并且提出问题,然后剩下的十五分钟让我们小组进行讨论和解答。因为我们小组里面的每个同学都是要参与到讨论中来的,每个人都是要说出自己的看法的,所以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了独立去尝试解答问题、分析思路的机会,在这样的方式下我们都得到了锻炼。

  二、增强了我们的团结心和进取心

  因为我们小组合作学*,每个小组之间是免不了竞争的,我们每个组都是要对其他小组的问题解答做出打分的,所以小组里面的每个同学都是在努力的做出思考,每个人都想要为这个集体争光,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家一起努力,大家变得更加的团结了,大家一起为自己的小组获得更好的评价而加油,增强了大家积极进取的心。

  三、好处的同时我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因为大家都参与到了讨论中来,所以大家自己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看法的同时,教室就会变得嘈杂,而如果有自制力比较差的同学就有可能利用这样的氛围来讲小话而不是在参与讨论,用大家讨论的声音了自己说话的声音,反而影响了他们自己的学*。

  体验了这么久的小组学*,给我的收获是大于影响的,所以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学*方式的,当然也希望老师能够想办法改善里面不好的地方,让我们班级的同学变得更加优秀,成为全年级最好的班。

小组合作学*培训心得体会4

  开展“小组合作学*”以来,尽管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走了许多的弯路,但通过我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学生发生较大变化,我收获颇多。现将自开学以来的实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阶段性成果

  1、学生课堂上参与意识增强,参与面较实验前更广。原来的课堂,是班内“优秀生”的舞台,很多中下游学生缺乏自信心,面对优秀生的强势,他们不敢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时间一长,他们与优秀生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以来,由于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活动中,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这样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每个学生都有了发言的机会,很多学困生也鼓起学*的自信心。

  2、合作学*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在组织讨论时,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小组成员发言,充分考虑知识的难易度和学生的水*,对于不积极参与的同学还要进行引导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中,学生为了达到共同的学*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

  4、学生的胆量增大了。通过小组合作学*,很多原来内向的孩子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他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自信心增强,敢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各方面的能力有所增强。

  二、具体的做法

  1、学生课上展风采。通过向其他老师取经,我走了许多弯路,实验一段时间后,针对有些同学准备不充分,我对组长提出了要求,要求组长在本组展示前对小组成员的准备情况进行检查,起到督促作用,保证能顺利完成展示。同时,对各组的展示情况由同学们打分,通过此活动,同学们的自信心增强。

  3、抓好课堂上的合作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小组合作学*正好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学*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我的舞台。在教学中,我们组织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如:同桌互学、四人小组交流、朋友间互教互评、全班集体讨论、师生间的讨论等。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更愿意向同学请教,也有当“小老师”的欲望。在这种合作中,学生能更轻松地掌握知识。在学生汇报发言的过程中,我也经常指导他们如何汇报,如何倾听别人发言,如何补充。小组合作学*由于人员少、距离*,学生读书的机会更多,思考问题发表见解的机会更多、接受伙伴评价的机会也更多。这时,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的主人,就会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学*。

  三、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1、小组合作学*评价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反思力,引导他们学会学*。评价以鼓励为主,但很多孩子的评价语及评价面还过于单一,还需教师通过不断学*来教会孩子如何评价。

  2、小组合作讨论时,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而且有时偏离主题。有个别小组的个别同学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谈论其他话题,这方面还需进一步监督好,制定相应的措施制约他们。

  3、学生的知识水*不同,并且综合素质存在差异,导致课堂参与程度参差不齐。班内总有十几位同学特别活跃,展示自己的欲望特别强烈,给其他同学带来压力。小组合作学*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展示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

  4、由于时间较紧,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有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细致。

小组合作学*培训心得体会5

  小组合作学*是开放教育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小组合作学*可以提高一定时间内学生学*、交往、表达的效率,达到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当我布置好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时,学生的反映不能令我满意。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甚至天南海北地东拉西扯,高谈阔论,说了许多偏离了教学内容之外的话;有的学生在讨论时不能以理服人而与同学发生争执;还有的学*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表面上看学生们簇拥在一起七嘴八舌、热闹非凡、气氛高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似乎成了课堂的主人。可实际上那些性格内向的和学困生,他们缺乏参与讨论的勇气,他们害怕提出的问题会引起同学的嘲笑,以至选择沉默。这样的小组合作学*怎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发现问题后,我一直在想:怎样让学生既能动得了也能动的好?我认真地思索着,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问题的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的引导。高效课堂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即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中“乱”而有序。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是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小小的调整:

  1.教师在小组合作分配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成员搭配问题,对于学案中的A、B、C、D不同等级的问题,要细化到个人,好、中、学困生都有。从而避免了以往出现的完成任务只是少数学生的个人表现的现象,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避免了组内冲突问题,更好地加强了团结合作精神。

  2.对于课堂上合作、交流、展示环节时,我先不分配任务,而是让他们对每个问题都参与讨论。等给予一定的讨论时间后再以抽签的形式分配任务。这样就避免了有的小组只讨论本组的问题而不过问其他组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有的学生不劳而获的“搭车”行为。

  3.教会学生小组合作的技能。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随机应变地想出调节课堂气氛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认真的思考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在各小组间巡回指导,引导学生采用正确、有效的合作方法,及时给予点拨、鼓励和帮助。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要组织学生在班内讨论。对于学生发言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矫正。从而提高合作学*的效果。

  4.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及时客观的评价。评价对于推动学生自主学*尤为必要。没有必要的评价,就无法对学生自主学*进行有效的监控,势必造成课堂的放任自流。我采用了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重点侧重于学生间的互评。六个小组,两两小组互相打分,在课堂上小组间与小组间竞争,学生个人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同时也能影响本组的分数。这样以来,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激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是高效课堂中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但要使它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仍有赖于教师对课堂合作学*活动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以减少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低效现象,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 (菁华6篇)(扩展3)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 (菁华5篇)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1

  一、xx省xx中学“学生多元评价与小组捆绑评价”模式。

  xx省太古侯城中学主要是小组的合作学*为校园的主题文化特色,以七年级数学《有理数》为示范课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能力,结合我自己的感受,主要谈谈以下三个板块。

  1、小组建设。

  尊重自愿,双向选择,整体协调—组员和组长有双向选择的权利,组员选择组长的原则:选择认为最能帮助本小组的组长,同时要征求组长的意见,是否同意收自己为组员。组长一旦确定后,组长需选择一个最得力的助手—副组长,原则是能帮住自己协调组员。组长和副组长的搭配,老师需做适当的引导和调节,如男女搭配,性格互补,学科优势,强弱结合。组长和组员选定后,,需严格明确帮扶对象和合作关系,由组长 和副组长分工负责,其合作关系主要分为三层:

  (1)一级合作—两个小组的讨论。

  (2)二级合作—小组成员的讨论。

  (3)三级合作—组长之间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需培养组长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自我能力,包括自我强大,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等能力;二是管理能力,包括检查、帮扶、监督、指导,协调发言,组织合作,组员展示等能力。

  2、小组合作。

  旧知识—温故互查,相互复述,指出对方的问题。

  新知识—老师给予目标导学和学前指导,展示自学指导,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合作,互相提出问题,指出问题,来完成任务,避免老师直接进入课堂讲授灌输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点,并能坐到相互复述。最后,进入课堂练*。在整个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组员可以向组长建议如何组织小组活动,以及小组活动存在的问题,同时监督组长,提升自我。

  3、小组评价。

  在小组评价这块,其评价的方式多元化,反馈的形式多样化。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每一小题完成后,可以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记录。

  (2)通过积极合作卡,加分,奖励等形式实现小组评价。

  (3)作业通过课堂批改和课后批改两种形式得到有效的反馈和评价。

  课堂作业—黑板展示,小组抽查,面批,组批等形式,力求及时有效

  课后作业—力求覆盖面广,同时注意训练内容的层次性。必做题—人人做,选做题—作业速度快的同学来完成,思考题—学有余力的同学来完成,训练的方式要像考试一样,使得考试常态化,形成紧张、真实、有序的高效课堂。

  (4)通过周评价、月评价促进小组间的竞争,使学生们感到成功,达到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

  二、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洋思人创立了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基本结构,以学生自主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发言活跃,大部分作业当堂完成,老师讲得很少,只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点拔,指导,释疑。凡学生通过自己学会的内容就大胆地不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

  下面我以八年级下册数学《从分数到分式》这一课来简单的总结一下他们的教学模式:

  1、出示学*目标。

  时间为1分钟左右。目的是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任务和要求。此环节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明确了学*目标和学*方向。从而促进了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去探索,追求。

  2、出示自学指导,指导学生自学。

  时间约6分钟左右。他们的自学指导很详细,包含了自学内容,自学的方法以及自学的要求。在这一环节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不提示,不说话,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让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用黑板演示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操作。时间约5—8分钟。这环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若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教了。若后进生做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的原因,引导更正,归纳。这一环节体现了出洋思课堂教学“兵”教“兵”的一种有效的“教法”。也起到了相当好的一种效果。

  4、当堂训练。

  布置和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并批改部分学生作业。时间不少于15分钟。其目的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目标。作业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力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我看了几个学生的作业,特别规范,几乎是一个人写的,我想老师在作业规范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的。

  说到洋思的教学,我不得不说的“四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月月清。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

  道理说起来并不深奥复杂,但真正按照这个要求并能持之以恒做下去,实在是难,很难。洋思的教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

  洋思的每个班都按学科建立了学*小组,小组间正常开展学*竞赛。为了小组的荣誉,课上,无论是自学、讨论,还是知识检测,小组内成员都互帮互助,互督互查,毫不马虎;课后,对堂堂清不了学生,小组内成员分工负责,例题、*题、单词,一一助其过关。一次“清”不了,两次、三次一般经过“二清”、“三清”,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日日清”,极个别仍不能“清”的,由老师帮助其“清”。

  以上是我的一点感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深入实践,将本次培训的理论经验逐步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学*负担,成为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2

  秋天到了,一群群大雁往南飞。它们一会排成‘人’字型,一会排成‘一’字型”每当看到天空中有大雁飞过,我便会情不自禁地念起童年时学的这支儿歌,想起我的老师动情地对我们说:“小朋友们,你们看大雁多守纪律呀!你们也要象大雁一样,做守纪律的好孩子。”

  现在我长大了,也做了老师,也带着我的学生念这支儿歌,念完了,我问孩子们:“小朋友们,你们要向大雁学什么呀”“学它们守纪律!”我的学生们也像儿时的我一样大声的回答着。是的,这就是我想要得到的答案;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这就是“冯老师,冯老师!”一个稚嫩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知道大雁不光是守纪律,它们是在互相帮助,一起合作,妈妈说一只孤单的大雁是飞不到南方去的,所以我要学*大雁们的团结合作。”

  孩子的话令我震惊,让我脸红!是呀,大雁们最可贵的是它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它们排队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为了守纪律,而是为了让整群大雁能一起飞到遥远的南方,正是它们的分工合作,这才有了我们看到的感人情景呀!难道我们教师连这一点常识都不明白吗不是的,这些常识我们知道,可是我们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宁愿忽视它的存在,而片面强调“纪律”,因为纪律象征着服从!有了纪律,我们的教学才能顺着我们的想法逐步的展开,孩子们才会顺着我们的思路乖乖地被牵着走。

  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通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或是消极的因素。合作学*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曾指出:“由于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所以也没有人主张对这种关系加以建设性的利用,也就不去系统的训练学生们相互交往所必备的基本社会技能。毫无疑问,**——儿童双边活动的教和学的观点,低估了课堂上学生——学生相互作用和关系的重要作用”。

  天哪!我,一个跨世纪的新一代教师,一个站在新课程改革前沿的教育工作者,却在不知不觉中承袭了过去错误的教育思想,我真该为自己而感到脸红。

  “合作”,一个被我们忽视的词汇,它包含着多么重要的教学理念呀!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的学生向大雁学*合作。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的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生生互动的合作学*,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学*是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的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在者一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工作者,而成了合作者;教师与学生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提出“开放式教学”,并指出“开放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应该是在缩小传统班级授课规模的同时,通过小组学*、网络教学、研究性学*、个别教学、反思性教学等各种方式改造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以便给予每一位同学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和进行自我反思的机会。这里指出的小组学*就是一种可以普遍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合作学*方式。这种合作学*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实现分工合作,促进主动自学。

  学生在合作小组中学*、生活、工作。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尊重,既充满温情与友爱,有充满互助和竞争。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自己影响别人的需求,同时又通过相互关心而满足归属感。当学生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是,他们得到的更多,工作得更愉快,这样就是团结互助得精神氛围得以形成。

  从本质而言,合作不仅是一种学*方式,更扩展为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同学们在一起学*,在一起交流,在一起玩耍,你帮我拿个东西,我借你一支铅笔,你帮我弄懂一道题目,我和你一起玩个游戏。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接触,只要我们老师引导好,就能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是同学们沉浸在愉快的互助、合作、交流的氛围中。

  合作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来自于合作,同伴间的积极互动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等、互帮互助、合作的同伴关系,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内在的机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独立自主、团结友爱的精神,激发强烈的认识、创造与社会积极性。

  合作学*较好地体现了学*为主体,使学生会学、乐学,而且使学*爱同学、爱集体,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交技能,从而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作为教师,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掌握课堂的能力,和引导帮助学生的技巧,就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合作,让他们在合作中,做学*的主人。让我们与孩子一同进步,一起长大,向大雁一样向着我们的理想起飞!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3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学*锻炼,会学、会自我规划,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集体观念、竞争意识、创新能力等。小组合作学*方法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观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当代体育教学改革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以主动学*为宗旨、探究创新为核心、互助互励为原则,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和锻炼,在学*知识和锻炼中得到乐趣。

  一、减负教师工作量,提高教学进度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运动技巧和技能,练*时常会出现*惯性的错误、多余或不良的动作,而这些都需要去帮助他们纠正、改良,力求动作标准化,以达到良好的练*效果。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在短时间内过多地重复同一种活动,会使他们对这种活动产生强烈的厌恶感,从而降低学*效率。如果很好地运用小组合作学*方法,学生可以从同伴中迅速得到高质量的纠正和帮助,从而极大地缩短了整体的纠正时间,也就节省下更多的时间用于完成学*新的教学内容和练*的任务。相应地,教师只需要在旁边指导学生,并不用全部亲力亲为,工作量便可大大地减少了,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新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浪费于纠正动作。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不但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还可节省更多的时间以加快教学进程,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学生学*积极性,增强参与能力

  要想达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首先要提高他们参与的兴趣。体育锻炼本是一件单一的、枯燥的事情,易使少年儿童产生厌恶感;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对他们来说更愿意倾向于趣味性强的活动、游戏、比赛等,这些更能引起他们参与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小组合作学*营造宽畅而又若渴、和谐而又振奋、生动而又执着的学*空间,提高学生对课堂体育学*的兴趣,在不知不觉、有趣好玩的活动中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

  三、搭建相互学**台,提高学*效率

  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的成绩、兴趣和发展的影响都更直接、更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人们忽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不同的等级,在心理上,学生之间更容易建立良好关系,更愿意接受来自同伴的建议。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方法,师生处于积极的状态,相互配合协调,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从同伴身上获取知识和技能,不仅使学生在体育知识和技能上,而且在思想情感上、合作技能、互相了解、尊重、宽容上,以及互相学*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小组合作学*方法既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学*能力,又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打下终身体育锻炼的扎实基础,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起到重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4

  秋天到了,一群群大雁往南飞。它们一会排成‘人’字型,一会排成‘一’字型”每当看到天空中有大雁飞过,我便会情不自禁地念起童年时学的这支儿歌,想起我的老师动情地对我们说:“小朋友们,你们看大雁多守纪律呀!你们也要象大雁一样,做守纪律的好孩子。”

  现在我长大了,也做了老师,也带着我的学生念这支儿歌,念完了,我问孩子们:“小朋友们,你们要向大雁学什么呀”“学它们守纪律!”我的学生们也像儿时的我一样大声的回答着。是的,这就是我想要得到的答案;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这就是“冯老师,冯老师!”一个稚嫩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知道大雁不光是守纪律,它们是在互相帮助,一起合作,妈妈说一只孤单的大雁是飞不到南方去的,所以我要学*大雁们的团结合作。”

  孩子的话令我震惊,让我脸红!是呀,大雁们最可贵的是它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它们排队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为了守纪律,而是为了让整群大雁能一起飞到遥远的南方,正是它们的分工合作,这才有了我们看到的感人情景呀!难道我们教师连这一点常识都不明白吗不是的,这些常识我们知道,可是我们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宁愿忽视它的存在,而片面强调“纪律”,因为纪律象征着服从!有了纪律,我们的教学才能顺着我们的想法逐步的展开,孩子们才会顺着我们的思路乖乖地被牵着走。

  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通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或是消极的因素。合作学*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曾指出:“由于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所以也没有人主张对这种关系加以建设性的利用,也就不去系统的训练学生们相互交往所必备的基本社会技能。毫无疑问,**——儿童双边活动的教和学的观点,低估了课堂上学生——学生相互作用和关系的重要作用”。

  天哪!我,一个跨世纪的新一代教师,一个站在新课程改革前沿的教育工作者,却在不知不觉中承袭了过去错误的教育思想,我真该为自己而感到脸红。

  “合作”,一个被我们忽视的词汇,它包含着多么重要的教学理念呀!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的学生向大雁学*合作。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的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生生互动的合作学*,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学*是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的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在者一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工作者,而成了合作者;教师与学生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提出“开放式教学”,并指出“开放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应该是在缩小传统班级授课规模的同时,通过小组学*、网络教学、研究性学*、个别教学、反思性教学等各种方式改造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以便给予每一位同学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和进行自我反思的机会。这里指出的小组学*就是一种可以普遍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合作学*方式。这种合作学*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实现分工合作,促进主动自学。

  学生在合作小组中学*、生活、工作。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尊重,既充满温情与友爱,有充满互助和竞争。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自己影响别人的需求,同时又通过相互关心而满足归属感。当学生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是,他们得到的更多,工作得更愉快,这样就是团结互助得精神氛围得以形成。

  从本质而言,合作不仅是一种学*方式,更扩展为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同学们在一起学*,在一起交流,在一起玩耍,你帮我拿个东西,我借你一支铅笔,你帮我弄懂一道题目,我和你一起玩个游戏。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接触,只要我们老师引导好,就能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是同学们沉浸在愉快的互助、合作、交流的氛围中。

  合作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来自于合作,同伴间的积极互动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等、互帮互助、合作的同伴关系,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内在的机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独立自主、团结友爱的精神,激发强烈的认识、创造与社会积极性。

  合作学*较好地体现了学*为主体,使学生会学、乐学,而且使学*爱同学、爱集体,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交技能,从而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作为教师,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掌握课堂的能力,和引导帮助学生的技巧,就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合作,让他们在合作中,做学*的主人。让我们与孩子一同进步,一起长大,向大雁一样向着我们的理想起飞!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5

  一、xx省xx中学“学生多元评价与小组捆绑评价”模式。

  xx省太古侯城中学主要是小组的合作学*为校园的主题文化特色,以七年级数学《有理数》为示范课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能力,结合我自己的感受,主要谈谈以下三个板块。

  1、小组建设。

  尊重自愿,双向选择,整体协调—组员和组长有双向选择的权利,组员选择组长的原则:选择认为最能帮助本小组的组长,同时要征求组长的意见,是否同意收自己为组员。组长一旦确定后,组长需选择一个最得力的助手—副组长,原则是能帮住自己协调组员。组长和副组长的搭配,老师需做适当的引导和调节,如男女搭配,性格互补,学科优势,强弱结合。组长和组员选定后,,需严格明确帮扶对象和合作关系,由组长和副组长分工负责,其合作关系主要分为三层:

  (1)一级合作—两个小组的讨论。

  (2)二级合作—小组成员的讨论。

  (3)三级合作—组长之间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需培养组长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自我能力,包括自我强大,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等能力;二是管理能力,包括检查、帮扶、监督、指导,协调发言,组织合作,组员展示等能力。

  2、小组合作。

  旧知识—温故互查,相互复述,指出对方的问题。

  新知识—老师给予目标导学和学前指导,展示自学指导,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合作,互相提出问题,指出问题,来完成任务,避免老师直接进入课堂讲授灌输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点,并能坐到相互复述。最后,进入课堂练*。在整个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组员可以向组长建议如何组织小组活动,以及小组活动存在的问题,同时监督组长,提升自我。

  3、小组评价。

  在小组评价这块,其评价的方式多元化,反馈的形式多样化。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每一小题完成后,可以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记录。

  (2)通过积极合作卡,加分,奖励等形式实现小组评价。

  (3)作业通过课堂批改和课后批改两种形式得到有效的反馈和评价。

  课堂作业—黑板展示,小组抽查,面批,组批等形式,力求及时有效

  课后作业—力求覆盖面广,同时注意训练内容的层次性。必做题—人人做,选做题—作业速度快的同学来完成,思考题—学有余力的同学来完成,训练的方式要像考试一样,使得考试常态化,形成紧张、真实、有序的高效课堂。

  (4)通过周评价、月评价促进小组间的竞争,使学生们感到成功,达到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

  二、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洋思人创立了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基本结构,以学生自主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发言活跃,大部分作业当堂完成,老师讲得很少,只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点拔,指导,释疑。凡学生通过自己学会的内容就大胆地不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

  下面我以八年级下册数学《从分数到分式》这一课来简单的总结一下他们的教学模式:

  1、出示学*目标。

  时间为1分钟左右。目的是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任务和要求。此环节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明确了学*目标和学*方向。从而促进了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去探索,追求。

  2、出示自学指导,指导学生自学。

  时间约6分钟左右。他们的自学指导很详细,包含了自学内容,自学的方法以及自学的要求。在这一环节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不提示,不说话,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让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用黑板演示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操作。时间约5—8分钟。这环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若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教了。若后进生做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的原因,引导更正,归纳。这一环节体现了出洋思课堂教学“兵”教“兵”的一种有效的“教法”。也起到了相当好的一种效果。

  4、当堂训练。

  布置和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并批改部分学生作业。时间不少于15分钟。其目的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目标。作业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力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我看了几个学生的作业,特别规范,几乎是一个人写的,我想老师在作业规范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的。

  说到洋思的教学,我不得不说的“四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

  道理说起来并不深奥复杂,但真正按照这个要求并能持之以恒做下去,实在是难,很难。洋思的教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

  洋思的每个班都按学科建立了学*小组,小组间正常开展学*竞赛。为了小组的荣誉,课上,无论是自学、讨论,还是知识检测,小组内成员都互帮互助,互督互查,毫不马虎;课后,对堂堂清不了学生,小组内成员分工负责,例题、*题、单词,一一助其过关。一次“清”不了,两次、三次一般经过“二清”、“三清”,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日日清”,极个别仍不能“清”的,由老师帮助其“清”。

  以上是我的一点感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深入实践,将本次培训的理论经验逐步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学*负担,成为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 (菁华6篇)(扩展4)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 (菁华9篇)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追求课堂的优质、高效,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一方面,高效课堂应该是以学生自主学*为核心的,学案导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本手段之一,学生自主性的高度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素养的最大推动力。另一方面,以学生自主学*为核心的高效课堂也不能偏废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而教师课堂教学的根本点是高效性。现在我仅就导学案的设计浅谈一下我的思考和看法。

  第一,学案导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采用这种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课前老师下发导学案,学生事先做好导学案,他们也愿意展示自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小组长积极给组员分配任务,因为小组评比的优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贫僧的准备。这样就充分调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全班每个人为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都会自主看教材,查阅资料,请教同学。

  第二,学案导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要求。在教学中,我们的常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精神,压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能力的提高,更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面对这一现状,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运用了学案导学、情境教学实践,总结运用了学案导学、情境教学模式,在讲知识的时候,先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搜集材料,初步感知基础知识;再去与小组的其他成员、老师进行合作探究,然后进行交流展示、成果共享,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最后上升到理论高度,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共同努力下,学生往往表达出自己的合乎道理的观点、看法和答案,这就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提高了学*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再进一步加以引导,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运用语文,感悟生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参与能力,加深了对于教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利用导学案,为他们创造了自由施展的*台,让他们尽情发挥,放飞智慧,放飞梦想,以促使他们的成长,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的和谐发展。

  第三,合作学*,密切了师生,增强了友谊

  在合作学*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复兴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而要对自己的学*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会因为学*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成员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是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让学生敢想、敢说、

  敢干,对不同意见的学生采取尊重、宽容、鼓励的态度,决不强制、苛求、压制学生,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观点,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扬。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从而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第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是老师用分数去评价学生知识学得怎么样,达到了什么程度。这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与能力提高。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评价从评价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的确立,到评价内容指标的制定、评价方式方法的采用等,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为衡量的主要标准。据此,我总结并运用了“走进生活”这一栏目,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运用语文相联系,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贴*生活,走*实际,这样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会主动思考,使学生在一个自我的评价体系中,主动参与,得到锻炼,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学案导学,给老师提出新要求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老师既轻松又劳累。所谓轻松,是指45分钟的课堂老师确实轻松了。但“打铁先要自身硬”,学案导学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观念,要变“真鸭式”的消极单向信息传递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边思维撞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能力为中心,把整个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时空。为此语文老师应有深厚的知识底蕴、掌握课堂艺术、因势利导和驾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必须根据语文课自身的特点,苦练本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情趣横溢、活泼愉快的情境下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以及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同时,有这么几个问题希望和同事们一起商讨:一、导学案是不是=教案;二:导学提纲是不是=练*题;三、导学提纲是不是必须人人都要完成。

  以上是我在追求课堂的优质、高效实践中的一些思考,虽然还很肤浅,但毕竟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毕竟我已经在路上摸索着前进。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2

  本人自实行小组合作教学以,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探究,取得了一些点滴的进步,所以在这里略做总结,和大家共飨。

  所谓小组合作学*就是以4-6人为一小组,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照成绩、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小组。

  小组合作学*比起班级竞争学*或个体学*来,更能有效地掌握、保持和迁移概念、定律和原则合作的集体成员可以逐渐形成更高超的概念学*策略,更有效的探寻和利用他人的信息,更能从自己的头脑中复现或用自己的话阐述正在学*的材料,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材料

  学生越是具有合作的态度和经验,他们就越是能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追求明确的学*目标,越是相信学业成败是靠自己的努力,越是希望成为优秀的学生和获得优异的成绩,越是认为学*新知识是有重要意义的与只有班集体竞争学*或个体学*经验的学生相比,有合作学*经验的学生更加下自己的教师,更容易把教师当作激励者而接纳教师,无论从学*上还是私人感情上都是如此。

  小组合作学*具体功用的探索及成果:

  1、让每个学生抓住学*的机会

  《标准》的第一条基本理念说道: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该是为每一个学生开设的,要保证让课堂面向每一个学生。

  作为一个年轻的中学英语教师,我在自己的 教学实践中充分体会到:面对着眼前四十多人一个班的学生们,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享受课堂带来的知识,课堂中游戏的快乐体验和课堂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是很难困难的。很多情况下出现的结果往往是只有少数积极分子参与了课堂的的各项内容,大多数的学生只是旁观者的局面。过去一年中,我通过到外校听课观摩以及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发现这是一个中学英语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 对以上的问题,我认真的进行了思考,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起初,我试用同桌练*的方式(Pair work),让学生在口语练*中同桌进行操练。但不久我发现以两人为一组全班仍然有三十组左右的学生,而且虽然同桌学*比单人学*好,但是成对学*的对象始终是同一人,形式单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我最后试用了以四人为一个学*小组组织合作学*。这样一来,全班变成了四人为一组。无形中,一个原本看起来规模很大的班级,演变成为了有十五个小学*小组组成的小班级了。四人小组中,每个学生在都有机会接触较多的同学,也有了向同学展示自己,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在四人一组的小集体中,同学们积极思考,操练所学的知识技能,充分展示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然后,在小组间讨论,进行活动时,每个成员轮流在班级中展示自己。这样一来,从数学角度来说,每个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概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小组合作学*弥补了大班上课的缺点,同时使完成《标准》提出的让每一个学生走进课堂有了实现的可能。

  2、让每一个学生发扬自己的个性,并得到合理发展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大部分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参与而使自己的英语学*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小部分学生,疑问基础较差或者个性内向的关系导致的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不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是等到老师注意到他们,点到他们的名字时才愿意开口。给他们的英语学*带来了消极的作用。通过实践,我发现,小组合作学*对着仪现象是有帮助的。在小组合作学*中,那些*时不敢在全班级面前发言的学生愿意在小组里面与其他同伴交流,会在小组中得到同学的赞赏或

  者得到同学的帮助意见。通过交流,基础差的学生得到了较优秀学生的帮助从而得到了提高,原本心理内向的学生也渐渐对自己和自己的想法树立 了自信。最终学生们都敢于大胆地展示自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谁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人的发展中没有一种发展是与别人无关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相互合作能力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小组合作学*是开发人工智能的有效方式。组内成员都有责任保证组内成员都掌握教学内容,只有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掌握了,教学任务才算完成了。因此,每位成员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学生间互帮互助,互相合作。学生在交流信息,分享成果时,团体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

  小组合作学*的具体实施:

  1、分好小组。分组是合作学*的基础。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6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等。而且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2、明确任务。在进行合作学*时,先要明确学*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的效率,完成学*任务。同时,在*时的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惯的养成,如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惯,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惯,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惯等。

  3、进行活动。小组合作学*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过程,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活动中,每人要各司其职。既是学*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使每个学生都*等合作,快乐学*。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效率。

  4、合理评价,保证小组合作学*的积极性

  评价应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系统调查探究教学过程中各个动态因素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尽一切可能努力达到共同学*目标。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本领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使评价贯穿于整个合作学*活动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激励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要目的。通过多种鼓励性语言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如在小组展示结束时,其他各组通过举手讨论评价,然后老师点评,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之处。被点评的小组记录员要做好情况记录工作。根据各组记录情况,教师参考小组互评的结果评出:最佳默契小组、最佳潜力小组、最佳表演小组等等。努力做到各组都有奖,保持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同时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们班在做纪录时,采用星星累积法,到一定数量可以升级,采用节节课累积,周周统计法,还采用“小组连坐制” (即一人犯错连累全组),并把卫生、纪律工作加进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

  实施小组合作学*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合作不积极

  在开展小组活动的课堂有时会出现“冷场”。小组成员接到合作学*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气氛沉闷,不配合,不主动。要么自己埋头单干,要么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小组合作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使小组学*流于形式,学生参与不主动。由于学生不同的性格、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有时程

  度好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很好活动;而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与别人交流,胆怯,羞涩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学*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学生合作学*参与度不均衡

  虽然小组合作增加了学生参与学*活动的机会,但是活动中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发言的机会多,外向的学生积极踊跃,基础好的学生举手多。另外一些学生却*惯于当听众,很少甚至从不发表个人意见,渐渐地他们对于一切语言活动都漠不关心。学*参与度不均衡长期下去会造成沉默不语者学*失去信心,上课走神,教学的裂痕。

  3学生合作学*不够深入

  学生对于所讨论的话题了解不够深入,在讨论时无话可说。或者小组成员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思想交流,致使小组合作学*活动不能深入开展,失去了小组合作的初衷。 针对小组合作学*所产生的低效现象现给予一定应对策略:

  1.合理的合作学*小组

  合作学*小组的构成对合作学*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构合理的分组是合作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小组成员的构成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临时性,教师对成员组成缺乏统筹考虑,应在小组内再分组,根据学生基础差异给与不同难度活动内容。考虑小组成员的水*差异,使小组间形成横向比较的公正性。

  2. 制定有效的合作学*规则

  小组活动应该是各成员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完成任务和分享讨论成果。但在实际情况中却容易出现了多数学生没有参与的情况。因此,建立有效的、科学的合作学*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组合作学*的成效。

  首先教师要阐明小组的特殊意义,让学生明晰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为整个小组的成功贡献力量;让他们明晰如果小组内有一人掉队,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设置合作学*小组长和异质分组是为了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在角色分配中,每个小组可以民主推选组织能力强、学*基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可将学*有困难的学生定为每组的副组长,以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迅速地进入良好的学*状态。我们可以通过分发表格(如下),使每位组员清楚自己的任务,并努力使本组的活动获得好评。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3

  小组合作学*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方式,也是新课标体现的一种理念。数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学生单调的学*方式,为学生学*数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激励学生真正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因为有了小组的合作学*,课堂才不会再有被冷落或遗忘的角落,从而使学生在一种宽松的学*氛围中,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思考和探索各种问题,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数学小组合作学*,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讲,学生死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育从小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小组合作学*由于采用了小组讨论,从而为课堂创设了一种最佳的教学氛围,使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构建数学知识的场所。

  小组合作学*为学生营造了宽松、愉快、和谐的学*氛围,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的长方体在课堂上展示讨论,兴趣大增。小组讨论后纷纷汇报:

  第一小组说,面对长方体数一圈有4个面,再加上下2个面,共6个面,第二小组说,用相对面的方法来数有6个面,即: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第三小组说,相对的面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第四小组说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第五小组说长方体还有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合作的信心。可见,小组合作学*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意识,是学生主动参与学*的有效途径。

  二、数学小组合作学*,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小组合作学*是人人参与学*的全过程,人人探究新知识,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在学生合作过程中,小组内的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时候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各种意见进行充分讨论,进一步分析、比较、争辩、推理、归纳,最终达成共识。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让学生们猜一猜:“一张正方形纸剪掉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同学们纷纷回答:3个角、5个角、4个角。这时,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一张正方形纸,亲自动手剪一剪,数一数。结果几乎每个小组都分析归纳出:采用的剪法不同,剩下的角个数就不一样,三种答案都是正确的。

  再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再一次发挥了小组合作学*的重要性:我让同学们分组实验,给每个小组发了一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一对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去量水或细沙。当汇报实验结果时,同学们纷纷表示有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有的不是。我又一次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经过激烈的讨论同学们找出了原因,发现了规律:“只有等底等高时圆锥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学生经历了动手、动脑、动口,既享受了自主探究,又体验到合作学*成功的快乐,最重要的是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数学小组合作学*,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挥

  数学小组合作学*更加关注学生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地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会学”。例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回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其中一个梯形涂成红色)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汇报结果时,学生们兴趣十分高涨、争先恐后:一个小组说:“我们小组用的方法与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相同,是先旋转后*移,把梯形转化成了一个*行四边形。”学生们都纷纷表示赞同。这时,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小组合作学*的主动性:“如果我们手中只有一个梯形,你们能不能自己动脑筋想出别的方法推导出它的计算公式呢?”汇报交流的结果更让我心花怒放:

  小组1:做对角线,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小组2:从上底的一顶点做另一腰的*行线,把梯形分割成一个*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小组3:从一腰中点做另一腰的*行线,割下的小梯形旋转*移,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不管用哪种方法,学生们都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是: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每一种方法都体现出一种思维方式,这多种思维方式达到同一个目的,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这种宽松的学*氛围中,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成了一种乐趣,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4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英语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的学生的学*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可采用“知识技能,学*能力,学*态度”来作为确定学*状态的特征变量,从而为促进学*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由于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根据知识技能、顺序、结构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的特点做出安排的,所以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在此基础上,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对完整性,可将教学知识技能发展序列分成几个教学环节。一般来说,除了第一节课以外,每一课教师所要进行教学的内容不外乎三个部分:

  ①复*已教过的语言材料;

  ②教学新的语言项目如词汇、语音、语法和句型等;

  ③进行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训练活动。

  为此,一般采用“五步教学法”;即:复*、介绍、操练、练*、巩固。在每一个步骤当中,教师的作用都有所不同,如采用口、笔头练*、测试、听写、提问等复*方式;利用实物、图片、借助动作、猜谜、接龙式提问、简笔画等介绍新的语言项目;通过分排或分行、两人、小组等进行操练;通过做游戏、扮演角色等方式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充分利用和“复*要点”,练*册中的练*,口、笔头练*等加强学*运用的能力,以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教师要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观察全班学生的反应,要随时根据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保证所教的内容大家都能接受,达到完成课堂的整体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学,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英语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练,变苦学为乐学真正做到“乐而好学”。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5

  小组合作是为学生探究学*的结果而组织的学*方式,有效地开展数学小组合作学*,能够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个性发展。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小组合作学*呢?笔者认为要抓住以下四点。

  一、合理建立小组

  组建结构合理的数学合作学*小组,是有效开展合作学*的前提,小组成员的性别结构、兴趣爱好、动手能力等搭配合理、结构优化,能发挥较大的合作学*效果,“异质分组”按学生能力的优势合理搭配、按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环境合理搭配,合作研讨,取长补短,相互学*,共同受益。数学复*课采取“同质分组”的方式,将学*能力和学*水*相当的学生放在一个数学小组内,按小组的整体水*分层次地分配学*任务,实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科,小组成员需要重新搭配,这样让数学小组合作学*更加有效。总之,组建数学合作学*小组时,尽可能考虑组员的各种情况,达到结构优化,使合作学*产生更大的效能。

  二、优选合作内容

  教师在选择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策略时,应该是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考虑。要使数学小组合作学*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生活实际。比如学*了长度单位后,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时,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一个人无法完成,教师充分发挥数学小组合作学*的作用,让每个小组自主确定要测量、记录、监督测量并汇报测量的长度,合作完成。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小组讨论。

  三、培养学**惯

  首先,培养数学小组成员积极发言的*惯。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组内交流,使学生在数学小组中敢想、敢做、敢说。

  其次,培养学生倾听发言的*惯。教师应参与到数学小组学*中去,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从别人的发言中会获得启发,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

  第三,培养质疑问难的*惯。“学贵有疑”是学*进步的标志,是创新的前兆,是探究的动力,要使学生在问中学、学中问,真正做好“学问”。

  第四,培养合作实践的*惯。要尽量设计一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操作的内容,培养合作操作*惯,既能体现集体智慧,又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四、恰当的评价机制

  恰当的评价机制是提高数学小组合作学*成功的重要因素,评价机制包括以下几类:一、定期评价小组共同学*的情况,让他们认识合作学*的方式。二、以学生的自主学*、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三、教师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引导、调控和组织能力,使学生学会团队合作,提高学生自我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及一定的社交能力。

  总之,有效的合作学*,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心智,教师应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小组合作学*环境,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6

  小组合作学*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新课标的需要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的同时,特别要注重提高小组合作学*的有效性。力求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的几点做法,略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的兴趣。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小学生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同时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有意义的内容。

  例如:我在执教的《小数乘整数》一课,以全球当地苹果为背景,创设了一个农业开发公司销售苹果的故事情境,这一情景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从而将数学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同时学生们也会主动探讨研究。

  2.内容具体,明确学生小组合作学*的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的实效性。

  例如:《小数乘整数》一课,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学*任务:0.9×3的竖式怎样写;验证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是不是相同的等。这样学生们明确了学*任务,便能在小组内通过合作、交流很好地完成小组合作学*的任务,从而提高了小组合作学*的实效。

  3.分工合理,保证学生小组合作学*的流畅。

  学生明确了学*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的有效性。

  例如:《小数乘整数》一课,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时,明确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一部分同学列举算式,另一部分学生则猜想积的小数位数,最后一起验证积的小数位数是否等于因数中小数的位数。这时同学们分工明确,在合作的过程中个个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验证,得出了结论,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4.交流讨论,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的优势。

  交流、评价、讨论、提高是学生间总结学*成果、进行生生互助,共同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学生交流时,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教师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适当给予奖励。例如:《小数乘整数》一课,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时,让学生根据秦冠和富士的不同单价,列出两个不同的竖式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并让掌握的较好的同学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任务。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了简短的交流、评价,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的优势,让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小组其他的成员带着自信的帮助完成了学*任务,同学们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得到了成长和提高!

  当然,小组合作学*作为一种新的学*方式,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的问题还一直困绕着我们,比如小组合作学*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再如班额过大的班级,怎样保证小组合作学*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随着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的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的不断实际和研究,我们对小组合作学*的认识会进一步深入。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7

  自从10月以来,学校响应县打造“生·动”课堂号召,在班级中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学——讨论——展示”的三环节教育模式。这一个多月来,小组的合作也有了初步的雏形。现在我就对我班的小组建设的现状和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与反馈。

  一、在小组建设上取得的成就

  1.小组长责任制。

  自10月中旬,我校为打造“生·动”课堂,形成小组后,我就在班级中制定了小组长责任制度。每组固定一名小组长与副组长,无论在课上亦或是课后小组长都有责任监督与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个人的卫生保持状况以及小组内的纪律状况。副组长既是助手也是竞争对手,当小组长出现“失误”“失察”等情况,则由副组长顶替小组长职务,并实行小组长权利。

  显然,这一个月来的成果还是可以看得见的。下课时分,只要提醒小组长做好自己的责任,小组长便能很好的履行职责。教师的事情也会相对的减少,不用事事包揽。现在唯一还会出现的问题是有部分任课老师不会在课后进行提醒,导致小组长也会忘记自己职责的时候。

  2.小组讨论的概况

  既然是进行小组合作的教育,那么当然就要有小组讨论的环节。在小组讨论时,我采用的是之前在磐安文溪小学进行过教研指导的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讨论时,全体起立。讨论完成的小组则可以坐下。现在我们一年级由于年龄小,且刚从幼儿园到小学学*,很多*惯方面也有一定的问题。因此在小组的讨论环节中,现在多以在小组内说一说为基底。在一个问题的处理上,让小组成员发言,其他同学倾听的同时也思考。比如出现一幅图,左边有3只小鸡,右边有4只小鸡。这样的图一出现,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得到此处用加法算式进行解决问题。此时我就会让孩子们先说一说,“左边有三只小鸡,右边有4只小鸡,合起来一共是7只小鸡,所以算式是3+4=7(只)”。虽然大部分的同学能够列出算式进行计算,但这些同学里面仍然有些孩子不能准确的表达出算式的意义。因而就会有混淆概念的时候,尤其当我们学*减法之后,对于某一个算式中使用7-1=6,还是用7-6=1来解决问题,就会很值得探讨,所以必须让孩子们能够用语言说出算式的意义,这一步很重要,也很有必要。而如今这种小组中的说一说,能很好的在组员之间产生共鸣,且有不会的还能先听后说,以及可以让小组成员教着说。

  二、在小组建设上仍然有的问题。

  1.小组长的培养刻不容缓。

  小组长既是一个小组的核心人物,那么对于小组长的培养就至关重要了。首先在小组长的选择上就是一个难题。这个同学最好是学*名列前茅,且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自控力以及魄力。能同时做到这些的同学并不多见,寥寥无几。所以在小组长的选择上也是慎之又慎。实在有一些小组的组长没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时,只能安排上一个可以与组长互补的副组长。可即使这样小组的建设还是非常有困难的。如当组长与副组长的意见不合时;如小组长的表现没有副组长更好时,留之无用,却又弃之可惜。所以紧迫的需要进行小组长的培养与培训。

  2.小组讨论中的诸多问题

  小组的呈现,既要有领导也要有分工。领导当然有小组长胜任,而这个分工问题也是一个比较特殊棘手的问题。单单由小组长进行分工还会遇到不少问题,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均由教师参与到其中进行分工,这样的时间一开始是不够的,但教师参与过分工后,学生自然而然的也能进行一些模拟分工问题。但课堂上的时间消耗就会过多。一年级的学生合作有时并不是合作,而只是告诉。这种“告诉”据有提前性,从而阻断其他学生的思考,而从小组讨论的氛围转变成“一枝独秀”,那么分工或者合作的目的很显然就没有达成。并且学生课堂讨论中的时候,有这样自说自话的,也有“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造成最后小组的讨论也没有能够顺利进行。

  这一个多月的小组合作建设有那么一点点的成就,当然也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还要多学*多讨论,努力将班级中的小组合作,建设成有用的,有效果的合作。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8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已走进当今课堂。合作学*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重要学*之一,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方式。当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对合作需求的比重越来越高。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合作策略,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小组合作学*在小学数学中被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一、合作学*的形式

  1、合作讨论,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的效果,一个合作学*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使合作学*更加有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合作学*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活动的*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已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这样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

  2、合作练*,提高学生学*的主动性

  课堂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具有不定性、探索性的开放性练*,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而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性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以较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乐于交流,从而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的天地。

  在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有的学生一知半解,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练*,让每个学生发表见解,相互启迪,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开展合作练*的初始阶段,学生的讨论的合作意识可能不强,这时教师可以加强指导,并安排特定的时间,有意识培养他们合作练*的意识,实施新课程以后,可以把教材安排的讨论题,作为合作练*的素材,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学到别人的好思维,好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观点,发挥想象,互相启发,共同发展。

  3、合作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经常对学生的学*作出评价,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及时改正错误。在合作评价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概括别人发言的要点,经过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二、合作学*的操作

  1、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学生乐于接受。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贴*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事件之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明确学*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的时效性。

  三、合作学*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1、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小组合作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的疑点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4、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放性”问题的解题方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

  5、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学*的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合作与交流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要达到上述目标,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与交流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转变观念

  要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交流学*,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与技巧。新课程的启动,学*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数学课堂合作与交流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等中的首*”。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观察、诊断以及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的过程中较快地适应角色的不断变化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也正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的必备素质。

  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穿针引线”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意见等等。

  (二)优化组合,强化合作

  1、合理组建小组合作交流学*的组织

  合作交流小组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组建好的合作交流学*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

  2、重视学*小组“领头雁”的培养

  重视学*小组“领头雁”的培养。这“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竞争力。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

  3、培养学生掌握社交技能

  导致合作交流学*小组解体或学*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交流,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也不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方法——社交技能。所以教师最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例如:将组内成员明确分工,运用“手势”发挥管理作用,同时使学生参与管理过程,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养成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惯,自己认真思考,大胆发言,敢于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何“提建议”;如何说服别人。评价他人等等。好的社交技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小组里学到更多东西,同时对同学与家人和朋友和睦相处以及未来事业上取得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当好引导者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引发学生合作学*的动机,提出合作学*的目标,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前向学生提出合作建议。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小组合作推导公式前,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合作建议:

  (1)想与三角形有关的那些图形。

  (2)用多种方法验证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3)思考公式推导过程对我们的启发。

  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指导思路和方法,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抓花生米”这一环节时,教师应讲清合作交流要求:

  1、每组先派一名学生抓花生米;

  2、抓花生米时要求只能抓一把,但要尽可能多抓;

  3、再小组内猜一猜,这一把花生米有多少粒;

  4、再由一人数一数有多少粒;

  5、讨论:抓一把花生米与抓一把糖果的粒数哪个多?为什么?这样把合作交流的步骤交代清楚,小组学*就能有条不紊地展开。提出合作交流建设或指导的目的是引导启发,提示合作的流程,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四)优化师生关系,当好合作者

  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又变为一个合作者,要使小组合作真正有成效,教师除适时的组织、引导外,还必须置身于学*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在内容,时间,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相互学*,相互提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都要采用一种友好的,*等的,建设性地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过程,又不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要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但不盲从。要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合作、交流,做个*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让学生树立“我与大家”,“我与集体”的观念。学会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合作交流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特别对那些*时不善言谈、不合群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增强了这些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合作乐趣,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五)合作交流,培养协作意识

  “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是开展的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取了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

  合作交流学*,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学*方式。这种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交往能力。在数学合作交流学*的课堂上通过充分的合作与交流,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合作学*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六)以学生为主体,当好指导者

  教师要在学生数学学*过程中,不断地变换角色,这是新课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在指导合作小组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与应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者,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应用新知识的情境等。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也是最能让自己感觉到已经尽了责任的办法,但是显然没有考虑学生接受的效果。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就是要对“这个群体与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研究,既要对“在群体中的个体积极性的发挥”给予重视,又要对“在个体积极性的推动下群体创造精神的发展趋向”给予充分的预测。信任,体会,摸索,尊重。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主动学*、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教师还应该给学生的“合作交流学*”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每个人发言代表着一个小组的成就,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做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七)以学生为本,形成“小组合作学*”的评价机制

  研究性学*中由于学生个体发展水*的差异,学*的结果必然会五彩缤纷。因此我们的评价应注重将他们的学*结果与适应他们发展水*的科学知识相结合,更应注重学*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应围绕着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做出假设,如何解决问题等进行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如:五年级梯形的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新课开始,让学生猜一猜怎样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有的说:“转化成三角形。”有的说:“转化成长方形。”“*行四边形”—————各有见解,这时,老师又追问:“你们是怎样想到的?”学生回答:“我们想到三角形、*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推导的过程中,就是先把他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所以我们想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也许也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当即给予肯定:“真棒,你们会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大胆的假设,这是学会数学不可缺少的方法!”为使评价落到实处,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评价原则正面化,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2、评价内容重点化,使学生反思学*的得失

  3、评价方法多样化,使学生全方面了解自己

  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共性、轻个性。这种传统的机械划一的评价方法,是急功*利的表现,不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要改变这样的评价方法,就要实现评价方法多元。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关注结果 更关注过程

  (2)关注共性 更关注个性

  五、数学课堂“小组合作交流学*”探索后的思考

  1、处理好独立学*与合作交流学*的关系

  在合作交流学*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能力是有帮助的。

  2、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合作交流学*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总之,“小组合作与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和当前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小组合作与交流学*”才能体现出实效性。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9

  小组合作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方式,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积极地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我们一年级教师也不例外。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殊性,使得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小组合作学*成了我们面临的最大课题。现就结合*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小组合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分组,一年级的学生应该怎样分组呢?分为6人组吗?我的想法是一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关系,自制力比较差,容易交头接耳的说话、打闹,课堂纪律不容易控制,所以在一年级的上半年我把学生们每2人分为一组,组长与组员对面而坐,既能互帮互助,也是竞争对手,组长不定期更换,由表现更优秀的人担任。这样分组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便于教师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准备选择4人组的组长。

  第二学期开学后,我就把2人组改为了4人组,有了第一学期的基础,再加上我对学生的了解也更进了一步,4人组的出现似乎是理所应当的,分好组后,我在小组中选出智力水*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又有一定责任感的学生担任学*小组的组长,并把组员按不同的层次编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把握全班学生的情况。

  接下来我开始训练小组长,教给他们一些工作的方法。一开始,有个别小组长做得一塌糊涂,我真是又急又气,但仔细想想,他们还小,还得慢慢来。于是每天下午的第四节课是组长们的交流汇报时间。 我与小组长一起探讨,听他们反应工作中的困难,如哪些学生难管理,哪些事情不会解决,我会一一帮他们分析,并出谋划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现在,小组长们比以前做得更好了,他们学会了检查作业,组织小组成员学*,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带领本组成员打扫清洁等,真正成了老师的小帮手。

  然而这只是小组合作学*的准备阶段,真正的小组合作学*是在课堂上。这更是需要教师一步步的去引导的。

  首先,我想说的是小组合作这种形式并不适合每节课。

  开展小组合作学*,需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来进行,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的。例如一些简单的学*内容,根本不用合作,学生独立学*,就可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性内容,如语文当中的古诗,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合作根本解决不了,一定要教师的精讲。再如一年级下册数学中的进位退位加减法,是全新的知识性内容,学生合作讨论不仅不能解决反而耽误时间,效果也不好。所以合作内容的选择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慎重考虑。

  其二、我想说的是一年级小组合作的形式问题。听过高年级的课后,感觉他们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可以集体解决某个问题,甚至分析一篇文章,而这种形式并不适合我们。因为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的匮乏,讨论、分析、解决这样的字眼对于他们来说,过于沉重了,并不是他们可以承受的。那怎样的合作形式才是属于我们的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终于总结出了适合我们的合作模式,那就是操作、交流、游戏。如在上册教学《9加几》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导入之后每个小组选一道9加几的*题,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答案,并填空。动手操作可以是摆小棒,摆磁扣等,操作时要边做边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接下来是小组依次交流展示,因为已经有了操作经验所以在交流时不会无话可说。在全部小组都展示以后是练*时间,我把枯燥的练*变为了有趣的摘苹果游戏,学生在玩的同时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了运用。

  适时的动手操作,适度的经验交流,适合的学*游戏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兴趣倍增,也不会让你的课堂成为流于形式的无效课堂。

  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以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做事也更有条理,但负面影响也接踵而来,就拿这次期中考试来说九个组长有八个都在年级前十名,差生依旧沉默。好学生经过锻炼可以更好,学困生因为锻炼的机会减少而进步缓慢。可见小组合作学*并不是万能的钥匙,不是只要我们改革就会有成效,是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地探索有效合作学*的途径和方法,才可以实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 (菁华6篇)(扩展5)

——英语小组合作学*心得体会(精选十篇)

  英语小组合作学*心得体会 1

  这一年的大学英语学*生涯,让我感慨颇多!回想起,那个时候上课的情况,一切是那么的清晰,仿佛就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

  通过这两年在大学的英语学*,我对于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方面有以下的看法:虽然在教学内容较单一的情况下,但在英语教学方式方面相对来说,教学形式还是较丰富多彩的,具体地说: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采用了有趣生动的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如:游戏化地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学生上讲台、看音像资料等来传授教学内容。

  对这种形式的教学,我觉得很不错!与我们高中枯燥的英语课堂相比,这种利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教学方式,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乐意被我们接受,提高了我们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当然,采用何种教学形式,取决于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班级规模、班风等实际因素。显然采用了合适的教学形式能较大地激发学生学*。

  另外,另一种值得一提的教学安排就是英语ppt展示。对于英语的ppt展示的教学安排,很多人不支持,觉得没意义,不如不用上课更好。

  但我个人觉得,它是利远大于弊的。因为这种教学安排给了我们很多的学*空间,让教学的'互动性与学生的自主学*的激情给充分调动起来,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考验个人的自我约束的意识。可能部分的同学还停留在老师一个人在讲课,学生在下面听的中学教学模式中,很难理解这其中的意义。因此,有一部分同学在机房学*时,因自身的自律意识不强而做一些与学*无关的事情,如:看视频,聊qq,发邮件等。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也是对学生的自我管理与约束方面的考验的*台,在这*台上,学生将能逐渐摆脱掉依赖老师与家长的监督来学*的不良学**惯,提高自己的自我约束能力与增强自己的学*意识。只是,在这转变过程当中,老师等要学会引导这些学生,这样这种教学方式将会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能力的目的。

  就我个人的情况来说,通过每周一次的英语ppt,我也接触到了更加丰富的英语学*资源,开阔了视野,掌握了利用个人展示这一强大的*台来锻炼我们,同时也增强了自主学*的意识。总的来说,这目前大学的英语教学安排还是不错的,当然,还需进一步的发展完善。

  英语小组合作学*心得体会 2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英语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的学生的学*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可采用“知识技能,学*能力,学*态度”来作为确定学*状态的特征变量,从而为促进学*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由于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根据知识技能、顺序、结构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的特点做出安排的,所以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在此基础上,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对完整性,可将教学知识技能发展序列分成几个教学环节。一般来说,除了第一节课以外,每一课教师所要进行教学的内容不外乎三个部分:①复*已教过的语言材料;②教学新的语言项目如词汇、语音、语法和句型等;③进行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训练活动。为此,一般采用“五步教学法”;即:复*、介绍、操练、练*、巩固。在每一个步骤当中,教师的作用都有所不同,如采用口、笔头练*、测试、听写、提问等复*方式;利用实物、图片、借助动作、猜谜、接龙式提问、简笔画等介绍新的语言项目;通过分排或分行、两人、小组等进行操练;通过做游戏、扮演角色等方式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充分利用和“复*要点”,练*册中的练*,口、笔头练*等加强学*运用的能力,以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教师要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观察全班学生的反应,

  要随时根据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保证所教的内容大家都能接受,达到完成课堂的整体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学,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英语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练,变苦学为乐学真正做到“乐而好学”。

  英语小组合作学*心得体会 3

  一、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合作精神的发展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为重要的能力,成功的事业关键在于群体的合力。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特征。教育学生学会共同生活是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课题,面对教育教学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小组合作学*越来越受广大中小学外语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二、合作学*的基本理念

  合作学*又称“小组学*”,“团队学*”或“分享学*”,是通过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目标的学*方式。合作学*作为一种实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的途径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种方式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和审美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合作学*是一种教学策略,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它以学*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为基本评价依据,通过学生对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惯,每个学生*等地参与学*,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合作学*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也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

  合作学*包含以下要素:

  1. 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积极的相互信赖和面对面的激励互动;

  2. 小组成员在共同任务中的分工的个人责任;

  3. 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

  4. 人际交往和合作技巧;

  5. 对成员完成任务的加工和评估。

  如果不具备这些要素,小组合作学*只能是形式上的,而没有达到其应有的目的。

  要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小组的异质分组,把不同学*程度学生结合在一起,一般以3——5人为宜;

  2. 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组长可轮流担任,小组成员之间学会如何尊重,如何倾听对方等;

  3. 讨论前让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分说自己的想法;

  4. 组织讨论,形成集体意见;

  5. 小组汇报时,要求报告小组综合意见,并让本组成员进行补充,然后让其他小组成员发表不同意见;

  6. 学生讨论时,教师深入小组当中,了解合作效果,讨论焦点,认知的进程等;同时激发小组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责任感和荣誉感。

  在合作学*中,学生学*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的变化而实现的。教师起主导作用,充当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管理引导评价角色,应当成为是学生学*的向导和促进者。教师角色意识应体现为:协调意识,激发意识,参与意识,监控意识和反馈意识。

  三、初中英语教学合作性学*的应用

  初中英语教学引入小组合作学*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交际能力。

  合作学*是一种目标引导性的.学*活动。在英语教学中,更多的合作学*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不同课型的各个教学步骤采用不同的合作学*方法。如合作学*单词、合作学*对话、合作阅读、合作完成作业等。

  小组合作学*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分层优化,结合英语学科及初中学生特点,可采用任务驱动组合学*法指导学生组合合作学*。

  任务驱动组合学*法是以学生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任务为中心,让学生按兴趣和爱好自主进行合作学*组合。小组成员在共同的目标下开展学*活动,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将完成任务情况记入小组集体成绩。这种学*活动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任务型教学紧密联系,根据教学内容可在

  课内外进行。

  任务驱动组合学*法的学*任务可由教师提出,也可在小组成员讨论后自主设定,允许各小组的任务有所差异,时间也相对灵活。例如初中英语(JEFC Book 3)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 一单元时,出现了环境问题,教师可让小组学生共同讨论,根据自己的体验和语言知识,设计和完成一个任务项目。并把任务完成情况和结果向全班汇报。初中教材题材多样内容贴*学生生活,可结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载体,开展任务型研究性小组合作学*活动。如教学(JEFC Book3 ) Merry Christmas 一单元时,要求学*小组介绍如何庆祝节日。多数小组介绍了中国的春节如何庆祝这一话题,结合中国的节日文化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提到了放鞭炮,贴春联,包饺子,外出旅游等庆祝方式;还有一些小组提到了西方的感恩节、万圣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和中国的儿童节、国庆节等中外节日的庆祝。为了完成任务,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寻工具书、因特网上相关资料和相互讨论,得出结论,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能力,丰富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小组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发挥好主导作用,与学生一起探究并指导并适时引进竞争,对学生适时适度进行鼓励。这种以任务为载体的合作性学*活动,创设了开放的学*环境,体现了因材施教和分层优化的原则,同时,也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把小组的总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了“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同时也要对小组内各成员的参与度、积极性和创造性作出恰当的评价,在组内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竞争,以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打消个别学生依赖别人完成任务的思想。

  四、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应注意的问题

  1. 把握好小组合作学*的度,数量不宜太多,时间也不宜太长,旨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2. 教师在合作性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活动的向导和促进者,同时还是学生的合作者,合理正确地引导学生;

  3. 合作性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讨论的氛围,但学*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合作性学*中参与度远远低于优等生,“组内权威”的现象对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有负面影响;

  4. 小组合作学*虽然活跃了气氛,但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5.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取得成功的保障。评价要对学生积极参与合作起鼓励作用,评价应是客观公正的,且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不同评价内容对学生合作学*进行评价;

  6. 初中生语言运用能力还不甚成熟;过多的合作活动可能会造成学生语言运用准确率的降低等。

  五、结语

  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合作性学*可让每个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

  英语小组合作学*心得体会 4

  一、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合作精神的发展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为重要的能力,成功的事业关键在于群体的合力。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特征。教育学生学会共同生活是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课题,面对教育教学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小组合作学*越来越受广大中小学外语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二、合作学*的基本理念

  合作学*又称“小组学*”,“团队学*”或“分享学*”,是通过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目标的学*方式。合作学*作为一种实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的途径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种方式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和审美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合作学*是一种教学策略,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它以学*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为基本评价依据,通过学生对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惯,每个学生*等地参与学*,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合作学*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也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

  合作学*包含以下要素:

  1. 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积极的相互信赖和面对面的激励互动;

  2. 小组成员在共同任务中的分工的个人责任;

  3. 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

  4. 人际交往和合作技巧;

  5. 对成员完成任务的加工和评估。

  如果不具备这些要素,小组合作学*只能是形式上的,而没有达到其应有的目的。

  要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小组的异质分组,把不同学*程度学生结合在一起,一般以3——5人为宜;

  2. 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组长可轮流担任,小组成员之间学会如何尊重,如何倾听对方等;

  3. 讨论前让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分说自己的想法;

  4. 组织讨论,形成集体意见;

  5. 小组汇报时,要求报告小组综合意见,并让本组成员进行补充,然后让其他小组成员发表不同意见;

  6. 学生讨论时,教师深入小组当中,了解合作效果,讨论焦点,认知的进程等;同时激发小组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责任感和荣誉感。

  在合作学*中,学生学*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的变化而实现的。教师起主导作用,充当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管理引导评价角色,应当成为是学生学*的向导和促进者。教师角色意识应体现为:协调意识,激发意识,参与意识,监控意识和反馈意识。

  三、初中英语教学合作性学*的应用

  初中英语教学引入小组合作学*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交际能力。

  合作学*是一种目标引导性的学*活动。在英语教学中,更多的合作学*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不同课型的各个教学步骤采用不同的合作学*方法。如合作学*单词、合作学*对话、合作阅读、合作完成作业等。

  小组合作学*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分层优化,结合英语学科及初中学生特点,可采用任务驱动组合学*法指导学生组合合作学*。

  任务驱动组合学*法是以学生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任务为中心,让学生按兴趣和爱好自主进行合作学*组合。小组成员在共同的目标下开展学*活动,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将完成任务情况记入小组集体成绩。这种学*活动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任务型教学紧密联系,根据教学内容可在课内外进行。

  任务驱动组合学*法的学*任务可由教师提出,也可在小组成员讨论后自主设定,允许各小组的任务有所差异,时间也相对灵活。例如初中英语一单元时,出现了环境问题,教师可让小组学生共同讨论,根据自己的体验和语言知识,设计和完成一个任务项目。并把任务完成情况和结果向全班汇报。初中教材题材多样内容贴*学生生活,可结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载体,开展任务型研究性小组合作学*活动。如教学一单元时,要求学*小组介绍如何庆祝节日。多数小组介绍了中国的春节如何庆祝这一话题,结合中国的节日文化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提到了放鞭炮,贴春联,包饺子,外出旅游等庆祝方式;还有一些小组提到了西方的感恩节、万圣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和中国的儿童节、国庆节等中外节日的庆祝。为了完成任务,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寻工具书、因特网上相关资料和相互讨论,得出结论,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能力,丰富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小组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发挥好主导作用,与学生一起探究并指导并适时引进竞争,对学生适时适度进行鼓励。这种以任务为载体的合作性学*活动,创设了开放的学*环境,体现了因材施教和分层优化的原则,同时,也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把小组的总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了“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同时也要对小组内各成员的参与度、积极性和创造性作出恰当的评价,在组内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竞争,以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打消个别学生依赖别人完成任务的思想。

  四、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好小组合作学*的度,数量不宜太多,时间也不宜太长,旨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2.教师在合作性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活动的向导和促进者,同时还是学生的合作者,合理正确地引导学生;

  3.合作性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讨论的氛围,但学*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合作性学*中参与度远远低于优等生,“组内权威”的现象对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有负面影响;

  4.小组合作学*虽然活跃了气氛,但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5.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取得成功的保障。评价要对学生积极参与合作起鼓励作用,评价应是客观公正的,且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不同评价内容对学生合作学*进行评价;

  6.初中生语言运用能力还不甚成熟;过多的合作活动可能会造成学生语言运用准确率的降低等。

  五、结语

  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合作性学*可让每个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

  英语小组合作学*心得体会 5

  本学期为了提高每个同学的英语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经过*一个月的实际操作,有成绩也有不足。昨天我又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张调查问卷,结合调查问卷情况总结如下:

  一、 小组分组比较合理。

  在调查问卷中,全班有38名同学,其中只有两名同学在问卷中说分组不够合理,其他同学都说很合理,很公*。

  二、 多数组长能认真负责。

  在问卷中大多数的组员都说自己的组长很称职,能认真辅导组员,耐心给同学解题。特别是课后能组织组员一起背单词,读课文。当然也有个别成员反应有的组长不够耐心,课后也很少组织同学共同学*。

  三、 绝大多数同学喜欢小组合作学*。

  在调查问卷第二项的问题是:你喜欢小组合作学*吗?为什么?有的同学说喜欢,因为他们不会的`问题可以在一起研究。还有点同学说这样学*即轻松又能学会。总之每个同学都喜欢小组合作学*。

  四、 学*英语的困惑比较集中。

  在问卷中多数同学感觉背单词困难、短语太多不好记、句型不好理解等困惑。

  五、 目前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感觉最大的问题是个别差生不好处理,现在每个组内都有一个学*极差的同学,他们学*态度不端正,学*劲头不足,现在最基本的英语知识都不会。另外他们不听从组长的指挥,顶嘴、调皮,嬉笑等,很让组长头疼,经常来找我告状。

  总之,小组合作学*进行*一个月了,我觉得好处还是很多的,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积极性,特别是每周小考,主要考单词拼写、短语翻译和简单的句子翻译。考完之后让组长批不同组的卷子,再算出每组的*均分,然后我给排

  英语小组合作学*心得体会 6

  本学期为了提高每个同学的英语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经过*一个月的实际操作,有成绩也有不足。昨天我又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张调查问卷,结合调查问卷情况总结如下:

  一、 小组分组比较合理。

  在调查问卷中,全班有38名同学,其中只有两名同学在问卷中说分组不够合理,其他同学都说很合理,很公*。

  二、 多数组长能认真负责。

  在问卷中大多数的组员都说自己的组长很称职,能认真辅导组员,耐心给同学解题。特别是课后能组织组员一起背单词,读课文。当然也有个别成员反应有的组长不够耐心,课后也很少组织同学共同学*。

  三、 绝大多数同学喜欢小组合作学*。

  在调查问卷第二项的问题是:你喜欢小组合作学*吗?为什么?有的同学说喜欢,因为他们不会的问题可以在一起研究。还有点同学说这样学*即轻松又能学会。总之每个同学都喜欢小组合作学*。

  四、 学*英语的困惑比较集中。

  在问卷中多数同学感觉背单词困难、短语太多不好记、句型不好理解等困惑。

  五、 目前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感觉最大的问题是个别差生不好处理,现在每个组内都有一个学*极差的同学,他们学*态度不端正,学*劲头不足,现在最基本的英语知识都不会。另外他们不听从组长的指挥,顶嘴、调皮,嬉笑等,很让组长头疼,经常来找我告状。

  总之,小组合作学*进行*一个月了,我觉得好处还是很多的`,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积极性,特别是每周小考,主要考单词拼写、短语翻译和简单的句子翻译。考完之后让组长批不同组的卷子,再算出每组的*均分,然后我给排

  英语小组合作学*心得体会 7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英语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的学生的学*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可采用“知识技能,学*能力,学*态度”来作为确定学*状态的特征变量,从而为促进学*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由于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根据知识技能、顺序、结构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的特点做出安排的,所以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在此基础上,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对完整性,可将教学知识技能发展序列分成几个教学环节。一般来说,除了第一节课以外,每一课教师所要进行教学的`内容不外乎三个部分:①复*已教过的语言材料;②教学新的语言项目如词汇、语音、语法和句型等;③进行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训练活动。为此,一般采用“五步教学法”;即:复*、介绍、操练、练*、巩固。在每一个步骤当中,教师的作用都有所不同,如采用口、笔头练*、测试、听写、提问等复*方式;利用实物、图片、借助动作、猜谜、接龙式提问、简笔画等介绍新的语言项目;通过分排或分行、两人、小组等进行操练;通过做游戏、扮演角色等方式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充分利用和“复*要点”,练*册中的练*,口、笔头练*等加强学*运用的能力,以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教师要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观察全班学生的反应,

  要随时根据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保证所教的内容大家都能接受,达到完成课堂的整体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学,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英语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练,变苦学为乐学真正做到“乐而好学”。

  英语小组合作学*心得体会 8

  高中英语,我主要是对学*文章中的深奥语法和记英语单词这两个部分的学*心得:

  第一个,英语深奥的语法,像这种,除了老师会在上课的时候专门讲解,其他的都是在你做练*以及考试中会遇到的,那么首先就得有一个好*惯——弄一个专门的语法笔记本,把老师上课讲的、练*、考试遇到的,随时记录在本子上,不要随便就写在书上或考试卷子上,是英语书上还好,书不轻易丢,但是试卷却是极其容易丢的,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不知道放在哪了,如果遇到以前教过的.语法,但是不记得了,去哪找,所以,语法笔记本的用处就来了,记在上面,既是把语法都整理在一起了,也是方便你在下次翻看复*,整个高中英语的语法那么多,都记在一起,也会让你在之后的英语学*中带来很大的好处。

  第二个,对于高中英语单词的学*,其实很多同学都是对于英语的音标不会或者不熟悉,因为会英语音标,自己就可以学*单词,就算老师只带读几遍,可能也不会,但是会音标,就简单多了,不用老师带读,自己就可以掌握单词的读法,即使不小心忘记了,但是看到音标也就会了,英语字母也音标组成,只要记住了英语字母所代表的音标,这个单词就很好记了,完全不用去死记硬背,再说了,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记单词,也记不好单词,通常第一天记了,第二天就会忘了。还有就是多写单词,写的多了,对它的印象就深了,不是有那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高中英语学*就是这样,不能只靠老师教就够了,最重要的是自己对于英语学*的一个积累,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言就会有自己的一个学*心得了。

  英语小组合作学*心得体会 9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英语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的学生的学*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可采用“知识技能,学*能力,学*态度”来作为确定学*状态的特征变量,从而为促进学*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由于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根据知识技能、顺序、结构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的特点做出安排的,所以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在此基础上,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对完整性,可将教学知识技能发展序列分成几个教学环节。一般来说,除了第一节课以外,每一课教师所要进行教学的内容不外乎三个部分:①复*已教过的语言材料;②教学新的语言项目如词汇、语音、语法和句型等;③进行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训练活动。为此,一般采用“五步教学法”;即:复*、介绍、操练、练*、巩固。在每一个步骤当中,教师的作用都有所不同,如采用口、笔头练*、测试、听写、提问等复*方式;利用实物、图片、借助动作、猜谜、接龙式提问、简笔画等介绍新的语言项目;通过分排或分行、两人、小组等进行操练;通过做游戏、扮演角色等方式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充分利用和“复*要点”,练*册中的练*,口、笔头练*等加强学*运用的能力,以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教师要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观察全班学生的反应,

  要随时根据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保证所教的内容大家都能接受,达到完成课堂的整体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学,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英语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练,变苦学为乐学真正做到“乐而好学”。

  英语小组合作学*心得体会 10

  这一年的大学英语学*生涯,让我感慨颇多!回想起,那个时候上课的情况,一切是那么的清晰,仿佛就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

  通过这两年在大学的英语学*,我对于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方面有以下的看法:虽然在教学内容较单一的情况下,但在英语教学方式方面相对来说,教学形式还是较丰富多彩的,具体地说: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采用了有趣生动的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如:游戏化地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学生上讲台、看音像资料等来传授教学内容。

  对这种形式的教学,我觉得很不错!与我们高中枯燥的英语课堂相比,这种利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教学方式,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乐意被我们接受,提高了我们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当然,采用何种教学形式,取决于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班级规模、班风等实际因素。显然采用了合适的教学形式能较大地激发学生学*。

  另外,另一种值得一提的教学安排就是英语ppt展示。对于英语的ppt展示的`教学安排,很多人不支持,觉得没意义,不如不用上课更好。

  但我个人觉得,它是利远大于弊的。因为这种教学安排给了我们很多的学*空间,让教学的互动性与学生的自主学*的激情给充分调动起来,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考验个人的自我约束的意识。可能部分的同学还停留在老师一个人在讲课,学生在下面听的中学教学模式中,很难理解这其中的意义。因此,有一部分同学在机房学*时,因自身的自律意识不强而做一些与学*无关的事情,如:看视频,聊qq,发邮件等。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也是对学生的自我管理与约束方面的考验的*台,在这*台上,学生将能逐渐摆脱掉依赖老师与家长的监督来学*的不良学**惯,提高自己的自我约束能力与增强自己的学*意识。只是,在这转变过程当中,老师等要学会引导这些学生,这样这种教学方式将会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能力的目的。

  就我个人的情况来说,通过每周一次的英语ppt,我也接触到了更加丰富的英语学*资源,开阔了视野,掌握了利用个人展示这一强大的*台来锻炼我们,同时也增强了自主学*的意识。总的来说,这目前大学的英语教学安排还是不错的,当然,还需进一步的发展完善。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 (菁华6篇)(扩展6)

——班级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范文5份

  班级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 1

  在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时,我常常发现,很多活动的组织流于形式,小组活动停留在肤浅的你说我说的层面上,没有实现学*伙伴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互动、碰撞,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我有如**会:

  一、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师要通过适时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这个群体的一分子,小组的健康成长,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须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的帮助、提携、合作、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意味着小组成员每个人的努力,也意味着大家共同的荣誉。实践中我们发现,当教师的引导语经常关注到群体的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就会慢慢产生;当教育评价也经常关注到小组的发展时,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会逐渐得到培养。如:“第三小组的成员讨论时都在积极地发言,认真地倾听,他们合作得多好啊!”

  “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好吗?”(提示学生汇报反馈的结果是代表小组群体的意见,其他小组成员也可以补充)

  “老师发现,第五小组的张瑜同学在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四边形时遇到了困难,小组的其他同学都来帮她,使他们小组的全体同学都顺利完成任务,我们让第五小组的红旗向前攀登一步!”

  “谁愿意代表自己的小组来表演一下?”

  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和培植才能逐步形成,要使学生在小组的成长中逐步感受到在集体中生活和学*的愉悦,会客观地看待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产生集体的荣誉感。

  二、要对合作学*的方法予以必要的指导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安排了很多合作学*的形式,但学生除了在小组中很无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外,并没有产生较深入的合作成效。教师在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中,要转变角色,蹲下身子与学生交往,可以把自己当作小组长或小组成员,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给学生示范,给学生切实的感悟和体验。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小组的合作学*需要得力的组织,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能很快把握合作学*的内容,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当选择合作学*的策略,会对小组成员合理分工,组织大家有序活动,鼓励全体成员积极参与,能对合作学*的成果作简要的总结和评价。教师还要通过示范、引导,使小组成员逐步体会到,在参与小组活动时,除了主动发言、积极协作之外,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也是参与的重要形式。使学生意识到,在别人的启发下,自己思维的灵感得以暴发,在原有的基础上作得更好,想得更深入,这样的合作意义才大。

  我在引导学生合作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步,自己读一读题目,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能提出什么问题供大家思考。

  第二步,在小组长的组织安排下,在小组内谈自己学到了什么,并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要注意倾听和思考别人的意见。第三步,选出小代表,在全班汇报学*结果。

  在学生合作学*时,教师不断深入各个小组,帮助小组长组织、协调,鼓励小组成员参与、互动。

  这个案例中,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对学生合作学*方法的指导和调空,使学生明白,在本次合作学*中,自己承担的角色是什么,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何表现自己、关注他人。学生只有明白了什么是合作学*,怎样合作学*,才能在小组活动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

  三、合作学*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他们常常是被综合运用才能产生好的效果。教学中我发现,有的教师在提出探究问题后,一没有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体会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二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就急于安排小组合作学*,学生在合作学*中的表现要么是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参与,要么是乱哄哄一片,不着边际,不抓要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往往是安排与没有安排一个样,活动后的效果不理想,教师还得回到原来提出问题时的环节重心引导,白白浪费了教学时间。

  四、抓住契机,恰当安排小组合作学*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看到了比较频繁的小组合作学*形式的安排,但学生的交往共处、合作探究能力并没有得到很有效的培养,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没有认真思考什么内容、哪个环节适合合作学*,以什么形式(二人小组、四人小组、六人小组、师生合作等)合作学*,怎样指导和调控学生的合作学*。我们认为,抓住以下契机,适时组织合作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当学生人人都想参与的时候,可以组织小组合作。有时候,教师安排一项学*活动,如给汉字组词、练读美文等,学生都有能力参与,都有表现的欲望,但教学中又不可能给每个学生在全班表现的机会,这时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既给了大多数学生实践的机会,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表现欲得到满足,还有利于教师得到全面的教学反馈,适时调整课堂教学。当急需要与人沟通的时候,安排合作学*。教学活动如果真正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如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的心灵互动,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与人交流沟通的强烈愿望,他既想让同学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也想了解同学的所感所悟。这时如果及时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必然能营造出探究的氛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当须要协作完成的时候,及时安排小组合作学*。有些教学内容,本身就蕴涵着很强的合作学*的要求,如语文学科的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自然学科的实验、操作等,这时,抓住契机,适当安排小组活动,必然能取得好的效果。还有些教学内容,学生一个人操作,单调重复,费时低效,也可以小组活动协作完成。学生在协作完成的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和体验,也使合作、交往、共处的'能力得到培养。

  当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帮助时,安排小组活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必然会造成不同的学*能力,产生不同的学*效果。一个教学班中,肯定会有一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慢,产生的困难多,如果这些困难都要老师帮助解决的话,一是课堂上不可能有如此多的时间,二是其效果也不如学*伙伴的提醒和帮助更感性和易于被学生接受。在解决问题时,小组同学之间的启发、互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挖掘其学*潜力。五、要通过适时的评价促进小组发展

  对小组的成长来说,及时恰当的评价非常必要。在小组的使用中,教师要注意给各个小组相对均等的参与机会,对合作学*情况进行及时的面向各个小组的评价,即建立“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评价机制。对小组合作成效的反馈,要立足于发展的原则,使学生明白,自己小组的活动,好在哪儿,应继续发扬,还有那些不足,要努力克服和改进,要使评价成为学生更好地合作学*的动力。要通过运用一些活泼的、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形式,展示评价的结果。

  “激励板”是及时评价小组发展的一个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载体。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布置一个显示各个小组合作学*结果的栏目,如登山比赛、夺红旗比赛等,哪个小组活动得好,就可以夺得一面红旗,或攀登一座山峰,这种非常形象的手段,既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小组在班级的中

  发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又把学生喜欢的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产生了一定的对抗性,很能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实践中我们发现,用“激励板”评价小组活动的即时情况,效果比较好。对于小组的发展来说,除了建立评价小组即时发展的机制,在教室内设置评价小组长远发展的栏目也很必要。在对小组的评价中我发现,“激励板”只能显示小组活动短时间的情况,不能展示小组在一段时间内长期的发展情况,学生由评价而产生的热情和动力会慢慢减弱,是老师们在教室内建立了评价小组长远发展的栏目,把每次对“激励板”评价的总结显示在长远评价的栏目中,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合作、交往、共享、共处,是21世纪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学会合作交流是新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如何组织有效的合作学*活动。

  班级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转眼间即将过去,今天我们在第二思源学校开展专家关于高效课堂之小组建设合作学*的专题报告,我听后收获良多。小组合作学*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可以拓展到“小组自主管理”班级管理的模式。新课程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强调学生学*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方式。我就这次学*及班级管理实践谈一下个人的体会。

  (一)小组组成:每个学*小组,每组6人。

  小组人员的搭配,以学生的学*成绩,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性别,学生的性格互补来进行分组。同时还选出思想品德好,成绩优秀,表达能力强、性格开朗的同学当作组长。选出文笔较好,写字较快的为记录员,选出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为发言人。要求每小组有组名、组规、组训,小组成员要听从指挥,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参与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二)班级管理,体现“合作”。

  在班级管理中,我建立了班委会和小组长两套管理体系。我选择班长对八个小组长的管理,每周定期召开一次组长会,根据个人能力安排学*任务,组成疑难问题小组进行探究。同时引进小组竞争机制,根据小组成员学*、纪律、作业、卫生、礼仪等诸方面表现,量化考核评选一个优秀组,张榜公布各小组量化考核成绩和优胜小组名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对于一周来各方面表现较弱的小组要进行分析原因,了解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情况,更正不和谐因素。(三)课堂学*,巧用“合作”。

  开展合作学*,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例如简单的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学*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慎重考虑。小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合作,特别注重优生帮扶贫困生,另外,有个别难题,如何开展讨论,辩论,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合作性学*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更有利于学*成绩的提高。

  (四)做好小组的评价,促进学生成长,取得良好后果。如何去评价小组,使学生体会学生公正、公*、公开,使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出现良好的学*氛围,通过小组合作,后进生的变化较明显:他们基本能按时完成作业,也愿意跟别人交流,有的开始关心集体和同学,有的学*成绩提高很快,班级中出现了你追我赶、互帮互助的可喜局面。周记中常见这样感人的话语:“我们的组长很负责,管理严格,制订了组规,我们一定会成为最优秀的小组。”学生家长也热情地肯定了此制度,有位母亲打来电话,称小组合作后,孩子学*的自觉性和效率都提高了。

  小组合作制的完善,需要班主任不断研究探索有效合作学*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班级管理方式的转变,促使班级良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进步。

  班级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 2

  今天聆听了xx校长的《合作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校本培训后我受益匪浅。

  首先,通过*期在课堂中尝试运用,激发了小组成员合作学*的兴趣,田校长的培训犹如一股温暖的秋风,润进了我们每位教师的心里,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小组合作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

  所谓小组合作学*是指在小组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小组合作学*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行为。小组合作学*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小组。它强调学生学*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方式。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现就谈几点心得: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语文学*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

  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任务。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的。例如简单的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合作性学*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三、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积极性,增强其学*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总之,通过培训还懂得了小组合作学*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班级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 3

  小组合作学*在实施过程中有其优点:从形式上看,小组学*采用几人围在一起的圆桌形态,打破了传统的同向座位结构,*等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从学*过程看,在小组学*中,学生根据学*目标,有具体的讨论、操作、交流的内容,每一个达到学*目标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学*的乐趣,进一步呼唤起了学生参与学*的愿望。小组合作学*,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智慧和良好品德的发展。为了解决新的复杂问题需要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时,学生间的合作往往胜过个人的努力;在决定任务和评价作业时,学生间合作讨论所形成的一致意见往往更有效。小组合作学*,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彼此之间的互补性,学会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学*,自觉地改进学*的态度与方法。

  我们现在正处于实施小组合作学*的探索阶段,所以我认为,在我们的课堂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学*目的。

  小组合作是一种开放性、自由性较强的学*方式。在学*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当遇到学生的确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时,合作才有必要;当观点可能出现分歧,思路可能有多样时,探讨才有价值。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好了组,提出一些问题或任务,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索交流,可是,大部分学生在合作学*是流于形式,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开来———“好,各组代表进行汇报一下你们组交流的情况。”这是一种情况,教师在布置合作学*的任务时,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导致出现没有合作实效的情况。

  其次,要把握好合作时机,合作学*的内容要有价值。

  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顾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课堂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这样的合作学*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之真谛。因此小组学*必须建立在独立学*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产生依赖心理。时时合作、时时探究,也会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

  第三,优等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后进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

  而一些后进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的权利。

  小组合作学*是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学*方式。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合理调控,我相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长足的展示和提升。

  总之,小组合作学*的良好学*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我们在实施时总感觉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而在对小组合作学*的精神实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的同时。

  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2、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3、发展学生自主能力。

  4、善察学生合作需要。

  5、共同锁定合作目标。

  6、注重教师自身参与。

  “小组合作学*”的教学方法,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但在探索尝试过程中,有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如:学的慢的学生需要得到学得快的学生的'帮助才会进步,那么对学得快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学*进度,影响自身的发展。但我们在实验中尝到“小组合作学*”的甜头,它不失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

  1、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小组合作学*提供了学生在课堂上互帮互学的客观条件,提供了多于以往的自主学*的机会。学生在小组中学*没有心理负担,不会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情境,人人参与学*过程,人人有机会发言,人人有机会操作学具,人人有机会参与竞赛,人人做学*的主人,在小组合作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自己学*,互助活动中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

  小组合作学*避免了集体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得不到充分参与学*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听”地位的被动状况,为各层次学生的普遍参与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合作小组中,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自由表述自己的意见,这种信息的多向交流能促进智力的相互激发,情感的相互感染、操作的相互合作以及学*结果的相互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使学*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理解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它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更需要人们进行广泛的合作,合作学*是培养协作精神的有效途径。为达成小组的预期目标,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因此,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同伴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伙伴关系,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逐步学会了如何有效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优良作风。

  4、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只有在交往中,其主体性的发展才能得到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良好途径。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从同伴身上看到自己,逐渐学会以自身为尺度,客观地评价他人,从而也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同时,群体中的认同、理解,将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创新意识,使自身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5、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良好的课堂环境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所言:“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和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这是因为良好的课堂环境最能引发学生的学*热情,促使学生思维敏捷,易于点燃心智火花和灵感。

  小组合作学*形式使实验教师置于学生之中,在与学生讨论、交流中,在师生易位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交流。“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亲*引发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促使学生自动及时调整自己的学*态度,达到肯学、爱学。同时,小组合作学*,促使学生学会交际,在活动中学*其它同学的学*方法和品质意志,在帮助别人共同进步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

  班级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 4

  转眼间即将过去,今天我们在第二思源学校开展专家关于高效课堂之小组建设合作学*的专题报告,我听后收获良多。小组合作学*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可以拓展到“小组自主管理”班级管理的模式。新课程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强调学生学*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方式。我就这次学*及班级管理实践谈一下个人的体会。

  (一)小组组成:每个学*小组,每组6人。

  小组人员的搭配,以学生的学*成绩,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性别,学生的性格互补来进行分组。同时还选出思想品德好,成绩优秀,表达能力强、性格开朗的同学当作组长。选出文笔较好,写字较快的为记录员,选出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为发言人。要求每小组有组名、组规、组训,小组成员要听从指挥,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参与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

  (二)班级管理,体现“合作”。

  在班级管理中,我建立了班委会和小组长两套管理体系。我选择班长对八个小组长的管理,每周定期召开一次组长会,根据个人能力安排学*任务,组成疑难问题小组进行探究。同时引进小组竞争机制,根据小组成员学*、纪律、作业、卫生、礼仪等诸方面表现,量化考核评选一个优秀组,张榜公布各小组量化考核成绩和优胜小组名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对于一周来各方面表现较弱的小组要进行分析原因,了解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情况,更正不和谐因素。

  (三)课堂学*,巧用“合作”。

  开展合作学*,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例如简单的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学*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慎重考虑。小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合作,特别注重优生帮扶贫困生,另外,有个别难题,如何开展讨论,辩论,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合作性学*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更有利于学*成绩的提高。

  (四)做好小组的评价,促进学生成长,取得良好后果。

  如何去评价小组,使学生体会学生公正、公*、公开,使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出现良好的学*氛围,通过小组合作,后进生的变化较明显:他们基本能按时完成作业,也愿意跟别人交流,有的开始关心集体和同学,有的`学*成绩提高很快,班级中出现了你追我赶、互帮互助的可喜局面。周记中常见这样感人的话语:“我们的组长很负责,管理严格,制订了组规,我们一定会成为最优秀的小组。”学生家长也热情地肯定了此制度,有位母亲打来电话,称小组合作后,孩子学*的自觉性和效率都提高了。

  小组合作制的完善,需要班主任不断研究探索有效合作学*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班级管理方式的转变,促使班级良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进步。

  班级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 5

  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学形式改革非常重要,那么对于一个班级的小组建设是班级无论从活动还是学*等问题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如何对班级小组进行建设,我觉得有些建设性建议:

  一、组长的重要性

  组长是小组的核心,一个好的组长就能带出一个好的小组,组长必须有能力、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每个小组设一名组长和副组长,同时还设有科课代表。组长管学*,副组长分别管纪律和卫生,课代表负责组织该科目的活动。组长们各负其责,将当天的小组情况登记在小组自评本上。然后总结,评选出当天的优秀组员,需要改进的组员,并对组内当日工作进行反思。组长既能挑起重担,有一定的组织力、号召力和榜样示范作用,又能清楚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集体。

  二、如何培训小组长和小组

  1.明确小组长的作用

  ⑴小组长要团结同学、带领同学、组织同学,培育良好的学*团队,勇于担当起学*小组的“领军人”角色;

  ⑵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一对一”学*帮扶,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实现高效学*,都达到“各尽所能”的学*目标,最终实现小组的整体学*目标;

  ⑶小组长要及时检查小组成员的.课堂学*情况和每天学*内容的成效,学*内容必须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2、培训小组长

  培训学*小组组长至关重要,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措施:

  一、明确组长的责任和作用。

  二、每周召开小组长会议。在对小组长的培训上,班主任每周亲自进行,明确小组长的责任,并为他们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通过小组长会议,了解他们一周来在思想上、学*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予以帮助和解决,让小组长感受到老师的亲情和温暖。

  三、适时地肯定、表扬、激励小组长。

  四、定期在召开的小组长培训会上,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小组长交流小组管理的经验或心得体会,每周评出优秀小组长,以示奖励。

  3、小组成员的培训

  第一、加强学生合作学*意识的培养,要让优秀学生明白,教会待优生学*,把知识让待优生懂得的过程,也是自己巩固学*成果的过程,帮助待优生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学*,反而更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水*;第

  二、给待优生更多的学*、思考、交流、展示的机会,教师要用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待优生的每一点进步。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与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的学*精神,一点一滴培养他们的学*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和探讨中来;第

  三、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在学*的每个环节、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个人的成绩不再凸现,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表现再好、成绩再优秀都不会得到肯定和表扬,只有小组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只有你的团队整体优秀了,你才是优秀的,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第

  四、在班级和学校范围内,大力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优秀学*小组的评选可以扩展到全年级的范围,为班级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培训提高,边扶边放

  教改搞得好不好,关键在培训,组长和组员的培训这是一个长期而又真正体现改革的过程。因为在合作学*中,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灵魂,既是小组活动的领导者,又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同时又是教师的小助手,小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必须要有耐心,而且做到细心。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然而,这些措施只是一个大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多做一些大胆性的尝试和努力,而且既然是培训,就一定得每个学生牢牢记住为原则,然后就是原则性办事并且坚持很重要,这让我们把课堂改革的核心抓好,那就是班级小组建设的成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