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首页 / 心得体会 / |

  新课程改革培训的心得体会 1

  有幸聆听了骆秦俐老师的讲座,难得的学*机遇,开拓了我的视野,提升了师德水*,让我终身受益。有这样的学*机会,要感谢进修的领导和老师。骆老师渊博的知识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深深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次培训中,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我的教学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逐渐体会到了为人师者的真正价值所在。下面是我这次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共同学*、共同进步。通过学*交流,感觉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呢?

  一、要有崇高的理想,以仰望星空的心境去化解职业的倦怠,看淡社会的种种不公,淡泊名利,树立终身从教的信念。

  二、要有好的师德,即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用无私的奉献去感召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心。

  三、要有好的技能,即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及一定的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用渊博的学识去培养学生,不断的研究教学,总结教学经验。

  四、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先,去发现学生闪光点,激励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培训是短暂的,但学*和工作并没有结束,我们的'教育事业还任重道远。我一贯坚守“低调做人,高效做事”的原则,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事业之中——————

  新课程改革培训的心得体会 2

  20**年的暑假是一个忙碌的假期,同时也是一个收获很大的假期。7月底我有幸参加了河南省举办的高中新课程的培训,5天的时间里我听了很多专家关于新课程的讲座;随后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同事们又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集中进行学*新课程的培训,通过看视频、阅读电子文本、发表评论等多种形式,把新课程的培训落到了实处。在学校培训的**子里,学校通过记考勤、不定时地抽查各培训班等形式来监督老师们的培训,可谓是用心良苦。尽管有些累,网络还有些不顺畅,每天还要按时到学校进行观看视频。但是,累并快乐着。因为,我们通过学*来*距离的接触了新课程,了解了新课程,并对新课程的即将实施充满着信心。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是几分欢喜几分忧。

  首先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欢喜。作为一线的老师,尽管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了,但是高中这一块在很多地方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特别是在新疆这么偏远的地方。学生和老师仍以高考为一切行动的准则,学生整天呆在“题海”里,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与外界事物接触地很少。在高考指挥棒下,很多学生对学*产生了厌恶的情绪。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尽管我们想改变这些弊端,但大的高考形式使得我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课程改革使得我的眼前一亮,特别是选修课的开设,使得学生从被动式的学*状态中**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相关知识的学*,既调动了学*积极性,也会取得很好的学*效果。教师也不会再面对那种“喊破喉咙没有几个人听”的尴尬而无奈的局面。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学*,既能锻炼学生自己的选择能力,也会锻炼学生在总结以及写作等很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开设,也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很多以前想要了解但没有了解的知识。他们不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了。比起以前的“要我学”,“我要学”似乎更具有人性化,似乎更尊重学生的自**。同时老师也不用整天在学生后面说诸如“要努力学*,否则就考不上大学”之类的话语。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在**的情况下,在学生身心放松的情况下,还能让学生学得很多知识,这无疑是一个进步。我为此感到高兴,为我们的学生,也为我们的老师感到高兴。

  当然,新课程改革在其他方面还有很多让我高兴得事情,包括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真是让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新课程改革培训的心得体会 3

  两个周的新课程通识培训课已经结束,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很浮躁。不知道是不是受环境的影响,我也没有认真听进去。本来,我对教育也挺感兴趣,可是因为诸多原因,我并没有很刻意地去关注,而是偶尔在遇见各种现象时,内心独自感慨,立志将来要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当一个称职的好妈妈。

  从小学上到大学,从家庭到学校,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是被教育的对象,尽管我们已经成年。有一天,我们走出社会,也仍免不了学*,免不了被教育。教育是终生的,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后来的每一次心灵的自我发现。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很难跳出来站在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现存教育本身的各种优缺点,尽管我们会怀疑,甚至会抱怨我们的教育体制。但我们却很少会想,我们应当接受怎样的教育,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接受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甚至于一种教育方案实施的方法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何克服等,这是一个很庞大的问题。新课程通识培训课给我们另外一个思考的角度,即站在施教者的位置上,我们应当如何去把教育办得更出色,使教育真正适应每个人的自身发展,同时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此,我想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教育应当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个性发展,培养自我发现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和培养兴趣,并在快乐中学*。如此,才能让每一孩子都有棱有角,有自己的特长,有一份自信。另外,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要求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型,将学生从题海中**出来,减轻压力,注重学生多方面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注重性格的培养,而不是一味把重心放在自然科学知识的教授上。培根曾说:行为播种*惯,*惯播种性格,性格播种人生。因此,对学生性格的培养是决不能忽视的。作为一个负责的施教者,必须考虑到自己在哪方面影响了学生,从而间接的影响着未来的社会。美国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就是教育。个人觉得,一个人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就是精神和性格了。按照培根的说法,是那剩下的一部分伴随着人的一生,并对人生施加强有力的内在影响。一群人或者一代人的精神和性格足以影响社会,教育有什么理由不去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培养呢?尤其是在童年到成年的这一阶段时期,更是性格形成的主要时期,教育更应该投入更多力量到学生性格的培养中。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有了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性格培养的教育理念,就要想法设法贯彻落实和实施。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行政机制,保证整个教育体系顺畅流通运行。其次,建设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更不容忽视,尤其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整体水*有待提高,*困偏远山区需要国家政策支持。最后,教育发展应当受到社会上每个人的关注,家长和老师应当避免走极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要立足长远,更需要当下从事教育的人们或将来有志于从事教育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以金钱物质和待遇的回报来影响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选择和决心。

  我深深感动于宁夏一中的校长所做的演讲报告,感动那个学校的老师们对孩子们的关爱和设身处地的着想。有谁,不是从高中的课堂走到大学的讲堂?看了那些孩子们成长记录袋,我深深感到老师对孩子们的尊重和悉心疼爱,以及师生间感人至深的情感。当下,很多人都厌倦了作为初高中老师的繁忙,厌倦了作为小学老师的无聊,很多人都羡慕大学老师的收入高,假期多,上课少,轻松闲逸。然而,这却未必是最真实深刻的体会。我要毫不客气地说,有这种想法的人,是不适合做任何老师的,甚至幼儿园的老师也不要做,除非转变观念,否则不可能称职。

  想像着当你站在那么多孩子中间,看着那么多双纯朴明净的眼睛深深地注视着你,你感受到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渴望以及对你深深的期待,难道这不是爱吗?难道这不是生命的魅力吗?生命的价值不是由收入的高低来衡量的,也不是有闲暇时间的多少来划定的,而是在有生之年,是否用心充实地度过了每一天,感受到这世间的爱与温暖,并深深的眷恋,然后不求回报地投入。冯骥才曾说,永恒没有终极,只有它灿烂而轰鸣的过程。这一代又一代温暖与爱的传递,便是永恒。

  我相信,人类文明是因为有爱和温暖才更加辉煌灿烂的。但愿每一个有感于此的人,都能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心中的那份至真至善至美。同时,我也要向那些奉献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们深深地致敬!在此,我要感谢我的高中老师对我的培养,是他们促成了我众多重要价值观的形成,让我感受到生命,爱和温暖。

  新课程改革培训的心得体会 4

  20xx年高考结束后,我们便参加了高中新教材培训。为期三天,我们听了主讲教师的授课,观看了视频,每天在网上发布作业。虽然时间短暂,但收获颇大。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是世界潮流,也是发展中的中国教育所必然。为了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国必须从应试教育的困境中走出来,从一切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严酷现实中走出来,从一切对教育、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分数、成绩、升学率为唯一硬性指标的误区中走出来。还教育一片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山清水秀。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向善向真向美,是使受教育者个性中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或不良行为得到纠正,不健全的灵魂得到重塑,使其成为一个心智健全,品德高尚,有文化,有素质,热爱科学敬畏自然,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而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却悖离了教育的这个宗旨,悖离了它应走的道路,已经异化为对人个性的遏制甚至扼杀的“被教育”。这种“被教育”完全是通过大量的重复,死记硬背那些在社会实践中没有用处的过时陈旧的知识来获取高分并由此进入高等学校,这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正如笔者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现在中国的应试教育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大学幼儿园化”。这是指我们的教育现在只讲考试,只讲成绩。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而大学却在行为*惯与为人处事的基本常识等方面“补课”。在一些学校,公然张贴有“用分数说话,拿成绩发言”的大幅标语。这是告诉我们的学生,你除了把成绩提高以外,你可以不管其他,或者说你可以为了成绩而不择手段。我们的教育应该对人的全面发展负责而不只是对他的智育负责。话又说回来,即使是抓得如此之紧,现行的应试教育也只能把入口成绩好的学生作一些提高,而大部分入口成绩一般或稍差的学生出口还是一般或稍差。

  新课程改革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没有现成模式,也无可以上升为理性总结的经验。以四川省高中语文新课程为例。从两本教材变成了三本,执行新教材的还是原来的那些教师,教法还是原来的那些方法,或者说有一些变化。这样的改革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同时也说明新课程改革的难度是很大的。

  通过学*,我认为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更新。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教育观念应该是融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应该把教育看作是心灵塑造工程而不只是课堂教学,如果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不转变,那就什么都谈不上,要把教育看成是一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宏伟工程,而不是每年的升学率。

  其次,我认为那些讲课的教师都讲得很好。比如诗歌教学的美感熏陶,又比如作文教学写心灵,审题立意等,但恕我直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这些东西却根本推不开,也无法实行。我们高中语文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很多重点大学在他们的自主招生考试中都取消了语文考试,更有甚者,在一些重点高中的自主中考中,也取消了语文考试。许多中学的校长都认为语文课无关紧要,可以临时突击。而在高考分数下来后,却又惊叹语文还是可以将学生的总分抬高的。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要艰难前行。要进行改革。首先要把课堂的主体换成学生,把满堂灌变成金手指,对学生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作一点拨。

  语文教育中特别要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他们在普遍重理轻文的影响下,语文基础知识都很不牢固,文学素养也差,许多中外文学名著不要说读就是听都没听说过。某些学生在复*文学常识时,只是死背一些文学名著的名字和作者的名字,他们连书的封面都没见过。新教材增加了高中生的阅读量,也选了大量的名著选段,这很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

  再次,要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的主动性。这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长期的培养。良好学**惯的养成是要长期坚持的。自主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的兴趣和*惯。合作学*是要发挥学生各自在知识的不同点上的长处,取长补短,吸纳优势。这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亟待总结。

  总之,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前途光明,我们作为参与者,更应该身体力行,把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新课程改革培训的心得体会 5

  一、注重学*、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客观存在的问题

  1、积极研究探索,实事求是,重实质,少花样

  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在借鉴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理念、思想和做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建立起来的。西方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拿来,但不应盲目照办,引进不是目的,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创新就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另立新经。关于这一点,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课改模式和方法。

  2、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课改的社会环境

  课改不单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也不是单靠教育系统内部的调整和自适应就能顺利完成。课改涉及到**、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这些因素都能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形成促进课改“合力”,课改才能顺利的推进。因此,必须加强对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寻求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形成有利于改革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应借鉴山东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3、结合升学实际进行设计,选择课程内容

  课改使高中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也使学生有了一定的选择权,比如新课标只给新课程提供了宏观的指导,在学科内容等细节问题上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这就给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留下了不小的空间。比如新课程增加了选修模块,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发展丰富自己的个性提供许多可供选择的学*材料和内容。因此,老师在课改实施中,在学科内容的选择方面,除了要考虑学生个人的成长等因素外,还应尽可能的考虑与大学课程的对接,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学*做必要的准备。

  4、要注意处理好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使用问题

  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总结性评价“指向更一般的等级评定”。它的直接目的是作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合格。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二者结合,相互补充,共同承担对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评价任务。一线教师,一定要根据评价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力求对学生的评价全面准确,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发展动态和学*结果。

  三、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效果转为学*过程和学*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学*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四、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但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总之,从培训中有很大收获,也解决了不少困惑。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但只要目标明确,向着光明我们一定会达到目标的。


新课程改革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新课程改革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五篇)(扩展1)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精选20篇)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1

  通过几天的学*我对新课程改革有如下认识:

  1。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问题,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要求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反映经典物理与*代物理的融合,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

  2。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需求”。

  4。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自主学*,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欲望;体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经典物理与*代物理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栏目,使教学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强调可操作性注重继承与发展开发教材辅助资源。

  5。高中物理课程新课改最大的困难是:第一教师的观念要改变;第二现有的教学资源要改变;第三教学制度要改变;第四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要跟随课改的变化。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出发,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2

  经过十几天的学*,整理了一下思路,说一说新课程改革以后如何上课自己的一些想法:在课堂上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首先谈老师方面。

  如何以学情为依据分析和处理教材。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学*现状和兴趣爱好等情况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所涉及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设置,教学重点的确立及解决,教学难点的设计及突破,教材作用的体现——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教材处理能力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思想(理念),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感悟独特,并对学生学情清楚了解,牢牢把握的执教者才会做到目标定位准确、恰当,重点、难点设计合理、合情;只有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会把教材仅仅当作一个例子——才会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

  如何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组织课堂教学。主要有导语设计、问题设计、板书设计、课堂练*设计、课后作业设计、拓展内容设计、时间分配、节奏控制、内容过渡等。在合理教材分析、处理基础上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并流畅过渡,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条有序地进行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如何使用教学方法与辅助手段。针对教材分析处理、学情把握、教学结构安排,运用丰富、多样、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是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有效保证。

  如何体现教学思想(理念)。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涉及学生智力因素的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对涉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态度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要求我们要有学生意识,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善待“差生”,保护学生个性,运用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育情境,鼓励学生探究、合作、创新、乐学、好学,接受人类文化遗产的哺育与熏陶,进而与教师共享学*成功的快乐;还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中遵循生活性、生命性、发展性原则,教出语文的诗意,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如何展示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涉及导入艺术、提问艺术、点拨艺术、暗示艺术、启发艺术、评价艺术、过渡艺术、结尾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表演艺术、情境设置艺术、人文思想渗透艺术、课堂调控艺术、课堂应变艺术、引导学生乐学进而好学的艺术等。无可置疑,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科学更需要艺术——艺术地教学会使师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情境中通过对话完成高层次的精神交流,既利于学生学,又利于引导他们乐学、好学。清晰、精练(基本要求)、激情、幽默(发展要求)等不同风格、富有个性、抑扬顿挫、变化有致的语言和适度的情感投入,无疑会使教师充满个性魅力和感染力;巧妙的导入会“未成曲

  调先有情”,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来;富有艺术的提问、暗示、点拨、评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把握文本,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矫正思维、培养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地自信心,进而乐学、好学;流畅的过渡,巧妙、隽永、回味无穷的结尾会使课堂教学增色不少;联系生活、设置情境、深入浅出的教学不仅是“巧教”、“巧学”,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地理解与感悟,有利于在无形中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培养可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啊;最后,教师在既定预设教学设计的情况下,如果能够真正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具体接受、反馈情况而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临时机智应变,那就更是教学的高境界了。

  其次谈学生方面。

  新课标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关注老师的教,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毕竟他们才是学*的主体,是学*的真正主人。

  关注预*准备情况。学生在课前认真、充分地预*准备学*内容,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效率,而且也是语文课和执教者有吸引力、感染力,是学生告别“要我学”,开始“我要学”的具体表现。

  关注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及课堂气氛。以学生发展为本如果仅仅停留在教师的思想、理念中,最终只会流为一个口号,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对之有浓厚的热情和兴趣,他们才会积极思考、回答、讨论进而提出问题,课堂才会呈现出和谐、热烈的气氛,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激发师生的灵感和创造力。

  关注学生的聆听(观察)、表达(说)情况和思维活动。聆听(观察)是学生接受外界信息,将知识内化的重要手段,表达则是学生将所接受、吸收、消化的知识外化的一种形式,是学生与外界沟通、联系的一种工具。积极、主动地听、说是师生交流、对话的重要前提。而思维的灵敏度、活跃度、广度、深度、批判度、领悟度、创新度往往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定因素。认真、仔细地听、看,准确、得体、流畅、自信地表达,积极、主动、高品质地思维,是学生学*的努力目标,更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关注学生接受能力、反应能力、应变能力。本质上说,学生的'接受、反应、应变能力是教师教的客观依据,关注以上能力不仅能够反映教师应变能力和教学理念(是否以学生为本),而且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发展。

  关注学生的各种差异。学生的知识水*、各种能力、学*态度、情感投入、思维品质等在客观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现状是否引起执教者足够重视并全盘皆顾也是我们应该大力关注的。

  以上内容,作为指导教师一定要提醒、引导新教师去学*、注意、观察、思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听课中把握要害,不断汲取营养、取长补短,获得进步。

  课后反思阶段,应该做的工作有:

  倾听学生反馈意见(有机会的话),了解教学效果。“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如果学生经过老师的引导乐学、好学,这是教学效果良好的绝佳体现。

  浏览听课笔记,初步思考执教者的教学得失。从自己角度出发,对授课者的整体教学情况、过程及效果进行思考并在心里对之予以评价。

  聆听执教者教学设计思路陈述及对教学实际效果的自评。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授课者进行比较,把自己思考的评价和他的自评相比较,看看有什么差异和差距,并把感想记录下来。

  聆听评课教师的评价。把他们的评价与你的评价及授课者自己的评价对照比较,找出差异或差距并记录。

  以上就是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3

  8月24日上午,我在县教研室参加了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学*,此次的培训精神是“学好新课标,用好新教材”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经过这次培训我得到了许多启发。下面谈谈我在这次培训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

  新的课程标准共分为五部分,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和附录,这次培训主要是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整体目标,强调了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并且强调要注重提高学生学*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2、强调了物理学*与生产、生活及时代发展的联系。如:在内容标准中“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等大量的课程内容目标体现了这一点。

  3、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在20xx年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将“科学探究”写入了内容标准。这一次,同样将“科学探究”写入了课程内容中,强调了“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的学*目标。

  4、内容目标中的行为动词更明确。

  课程标准在认识领域中只设立了了解、认识和理解三个层次,没有了初步了解、大致了解等较含糊的动词,并对用到的行为动词都划分到了对应的三个层次,教学要求更为明确,使老师们教学心中有底。

  5、对物理实验的要求更为明确相比实验稿中的要求,在内容标准的三级主题中明确了实验条目(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等),并且在附录中补充了20个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消除了教师们对实验要求的疑虑(哪些实验需要分组,哪些演示),也明确了实验要求。

  6、删去了部分内容,降低了部分要求,切实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比如:删去了“颜料的混合”、“波长、频率和波速关系公式”;对“机械效率”、“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等降低了要求。

  7、修改了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更切合了教学实践、注重了多维课程目标的落实,

  不仅强调了知识,更强调了“过程”和“情感”两个维度的目标。

  教学评价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让学生参与评价,家长、教师、学校共同评价学生,改变评价方式,用学*档案等手段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为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不只是为了选拔。

  二、对于新人教版教材的理解

  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更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性,有一定的弹性,为不同的学生发展提供空间。

  1、内容次序进行了重大调整

  将原来八年级下学期的电学内容放到了九年级进行了,将原来九年级的“机械运动”调整到了第一章,先学*测量知识和速度。相当于将力放到了八年级,九年级重点是电学的相关知识。这样的调整降低了八年级下学期学*电学的难度,待学生能力有所发展再在九年级突破电学的难点。

  2、删去了部分内容从第一册看,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整合到了“科学世界”、删去了“颜料的.混合”,将“看不见的光”放到了“光的色散”一节中等,这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3、修改了部分*题

  比如:第一章中的“列车时刻表”相比老教材,学生更容易看懂。

  4、增加了部分内容

  比如: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增加了“测*均速度”的实验。

  三、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标理念的一些想法

  1、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物理课程过分重视知识结果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自主学*能力。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3、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的变化很大。由于教学理念的变化导致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们重视探究式教学,同时教学方式又是多样化的。物理教学要教什么?物理学不仅仅是指知识、概念和规律,是一个更宽泛的范围。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导致学生的变化。使学生物理学*兴趣和综合能力都有提高,学生视野得到拓展。教学方式的变化以教学理念上的变化为基础。现在我们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再就是,我们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老师们在教学当中,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阅历,精心设计教学的引入,使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是来源于生活的。课堂引入,这是决定学生是否用心听你一堂课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所以尽可能要出奇制胜,可以采用各种有趣的实验,有趣的故事,有趣的谜语或者是生活中很鲜活的例子。

  4、倡导学*方式的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这是在初中物理教学实施当中,最引起老师们重视和关注的一个环节。教学方式、学*方式的多样化,事实上主要体现在科学探究过程当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在探究过程当中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尽管有的结论还是比较稚嫩的,不太成熟的。但是学生在学*过程当中,体验到了物理学*的快乐,能够在动手、动脑以及和同学们的交流、分析过程当中,享受到学*的快乐。其意义并不在于他们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方式有多复杂、多深奥,而是在学*物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动脑的*惯,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要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正确认识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注意把握实验教学的特点,合理开发实验教学的课程资源。除了正规的教具外,我们还要利用身边的物品做了很多自制教具,这也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

  经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了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我一定在以后的教学中找准自己的出发点和位置,并在不断学*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4

  经过十几天的学*,整理了一下思路,说一说新课程改革以后如何上课自己的一些想法:在课堂上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首先谈老师方面。

  如何以学情为依据分析和处理教材。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学*现状和兴趣爱好等情况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所涉及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设置,教学重点的确立及解决,教学难点的设计及突破,教材作用的体现——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教材处理能力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思想(理念),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感悟独特,并对学生学情清楚了解,牢牢把握的执教者才会做到目标定位准确、恰当,重点、难点设计合理、合情;只有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会把教材仅仅当作一个例子——才会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

  如何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组织课堂教学。主要有导语设计、问题设计、板书设计、课堂练*设计、课后作业设计、拓展内容设计、时间分配、节奏控制、内容过渡等。在合理教材分析、处理基础上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并流畅过渡,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条有序地进行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如何使用教学方法与辅助手段。针对教材分析处理、学情把握、教学结构安排,运用丰富、多样、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是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有效保证。

  如何体现教学思想(理念)。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涉及学生智力因素的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对涉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态度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要求我们要有学生意识,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善待“差生”,保护学生个性,运用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育情境,鼓励学生探究、合作、创新、乐学、好学,接受人类文化遗产的哺育与熏陶,进而与教师共享学*成功的快乐;还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中遵循生活性、生命性、发展性原则,教出语文的诗意,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如何展示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涉及导入艺术、提问艺术、点拨艺术、暗示艺术、启发艺术、评价艺术、过渡艺术、结尾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表演艺术、情境设置艺术、人文思想渗透艺术、课堂调控艺术、课堂应变艺术、引导学生乐学进而好学的艺术等。无可置疑,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科学更需要艺术——艺术地教学会使师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情境中通过对话完成高层次的精神交流,既利于学生学,又利于引导他们乐学、好学。清晰、精练(基本要求)、激情、幽默(发展要求)等不同风格、富有个性、抑扬顿挫、变化有致的语言和适度的情感投入,无疑会使教师充满个性魅力和感染力;巧妙的导入会“未成曲

  调先有情”,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来;富有艺术的提问、暗示、点拨、评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把握文本,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矫正思维、培养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地自信心,进而乐学、好学;流畅的过渡,巧妙、隽永、回味无穷的结尾会使课堂教学增色不少;联系生活、设置情境、深入浅出的教学不仅是“巧教”、“巧学”,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地理解与感悟,有利于在无形中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培养可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啊;最后,教师在既定预设教学设计的情况下,如果能够真正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具体接受、反馈情况而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临时机智应变,那就更是教学的高境界了。

  其次谈学生方面。

  新课标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关注老师的教,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毕竟他们才是学*的主体,是学*的真正主人。

  关注预*准备情况。学生在课前认真、充分地预*准备学*内容,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效率,而且也是语文课和执教者有吸引力、感染力,是学生告别“要我学”,开始“我要学”的具体表现。

  关注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及课堂气氛。以学生发展为本如果仅仅停留在教师的思想、理念中,最终只会流为一个口号,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对之有浓厚的热情和兴趣,他们才会积极思考、回答、讨论进而提出问题,课堂才会呈现出和谐、热烈的气氛,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激发师生的灵感和创造力。

  关注学生的聆听(观察)、表达(说)情况和思维活动。聆听(观察)是学生接受外界信息,将知识内化的重要手段,表达则是学生将所接受、吸收、消化的知识外化的一种形式,是学生与外界沟通、联系的一种工具。积极、主动地听、说是师生交流、对话的重要前提。而思维的灵敏度、活跃度、广度、深度、批判度、领悟度、创新度往往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定因素。认真、仔细地听、看,准确、得体、流畅、自信地表达,积极、主动、高品质地思维,是学生学*的努力目标,更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关注学生接受能力、反应能力、应变能力。本质上说,学生的接受、反应、应变能力是教师教的客观依据,关注以上能力不仅能够反映教师应变能力和教学理念(是否以学生为本),而且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发展。

  关注学生的各种差异。学生的知识水*、各种能力、学*态度、情感投入、思维品质等在客观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现状是否引起执教者足够重视并全盘皆顾也是我们应该大力关注的。

  以上内容,作为指导教师一定要提醒、引导新教师去学*、注意、观察、思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听课中把握要害,不断汲取营养、取长补短,获得进步。

  课后反思阶段,应该做的工作有:

  倾听学生反馈意见(有机会的话),了解教学效果。“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如果学生经过老师的引导乐学、好学,这是教学效果良好的绝佳体现。

  浏览听课笔记,初步思考执教者的教学得失。从自己角度出发,对授课者的整体教学情况、过程及效果进行思考并在心里对之予以评价。

  聆听执教者教学设计思路陈述及对教学实际效果的自评。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授课者进行比较,把自己思考的评价和他的自评相比较,看看有什么差异和差距,并把感想记录下来。

  聆听评课教师的评价。把他们的评价与你的评价及授课者自己的评价对照比较,找出差异或差距并记录。

  以上就是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5

  我们在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时听到几个频率较高的词语:新课程意识、评价方式的转变、要给学生减负增效。。。。。

  其实,每次一听到这些词的时候,我就在思考:我们的做法上符合这些吗?这里我就讲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同行们探讨,更恳请大家对我见解的批评与斧正。

  1.我们来谈谈减负增效的问题。

  其实减负增效不应该只说是对学生,一定要对教师是一样的做到才能够真正做到。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新课改,那么,我们是不是已经做到减负增效了呢?对学生来说,首先从课程学科的设置来看:在课改之前,高一的新生只有8个学科,就是没有生物学科,其实就是在课改前,学生想真正将8个学科都学好已经不容易了。当然我还是发现,高一的学生的确将8个学科都学得较好的,这不仅要学生有较高的智慧,更要有相当好的方法。然而,新课改之后,学生的学科变成了9科。不少的学生真的就是照顾了这科无法照顾其他学科。我所遇到的学生,无论他又多优秀,都给我的答案大同小异:总感时间紧,每天就在不断的赶作业。其次从每个学科的内容设置来看,我是教数学的,我这里就以数学学科为例来加以说明。数学课改前的第一学期的内容就是三章:《集合》、《函数》、《数列》。至少我们作为一个教师,总还感觉到:这些内容能够在一学期中可以完成的。然而在课改以后,第一学期的数学内容明显增加了,内容有:《集合》、《函数》、《三角函数》、《*面向量》四章内容,当然还要感谢市教科所的领导们非常了解情况,为大家减轻负担,把《三角变换》没有列入全市期末统考的范围。同时在函数部分还新增加了《幂函数》的内容。在其次是四川的高考在命题上怎么命?没有谁能够明确的告知的事情。所以老师们在讲课的时候就还是新瓶装老酒、穿新鞋走老路。在课堂上、课后的作业指导上,没有真正贯彻课改的理念和意识。从这样的一些层面分析:所谓课改的减负问题还真成了有的老师说的减负就是加正的了。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在减负工作中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改变自己的理念,当然理念不是说改就改的,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和时间。正如北京十一学校的特级教师王春易的“讲和不讲”的问题一样。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和改变,我们的学生不能象成七那样,讲不讲都没关系。教师理念要慢慢改。我们面对的学生在初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惯的群体。初中教师那一种填鸭式教学没有改变,就会影响高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换句话说:中学的课程改革是一个整体,只是改变高中教师的理念是不现实的。

  其次,高中教师在不能改变更多的现实的情况下,应该做到的,还是要多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解读》,从中找到改变课堂的要素,尤其要找的是:我们再教学中要如何操作,才能够体现我们的课改的真正精髓。

  再次,教师们要发扬合作与团结精神。真正做到充分的集体备课活动。在备课活动中不仅要多进行理论的学*,同时还要做到集体认真研究课本,对教学起好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第四,对课改省份的高考试题的研究,教师要洞察高考的方向和趋势。不仅在备课组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现出来,同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还要不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搞清楚每一堂课中的,讲、如何讲、讲多少等的问题。这就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益,在指导学生时,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时间的利用率。

  2.谈谈评价方式。

  其实,我们搞教育的人都知道:教育评价是一个令人头痛的事,可以说到现在都没有一套评价方案是很好的。其实,我在这里谈得评价方式是指: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或学校的的评价。首先,我们来探讨对学生的评价。要分为几个方面的来讲,在*时的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一个评价方面,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的评价,学生交来的作业,教师的批改和评语,也是一种*时的评价。学生参加一个阶段的学*,参加的阶段学*考试得到的结果也是一种评价。学生高中三年的学*,就是高考一次来一个终结性评价。除后面的终结性评价以外,我们老师在以前不少老师没有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其实我建议作为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最好是一种鼓励式的,发现优点式的评价起到的效果会明显一些。高考的终结性评价,对我们老师来说。是没法改变的。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来说,现在各地的搞法,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一个专家讲:学生的`一次成绩好坏能够评判一个教师在*时对学生的教育的水*和对学生的培养,尤其是一个学生的将来的法杖潜力?对现在的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转变学生学*的被动型,教师的特能讲,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多的体验参与的一种意识。高考的评价方式没有变,无论怎么改,同样不能改变学生学*教师特能讲的方式。不改变对教师对学校的评价方式,学校和老师更多更看重的是:学生高考的成绩。在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经常说:不能拿高考的成绩比较学校和学校的好与不好,但是,实际能做到吗?现在,不用高考成绩来衡量一个学校,衡量一个老师,那么,有用什么来衡量更好呢?每年高考成绩发下来以后,为什么教育行政部门,又要统计,进行一定范围的评比表彰,这又是符合我们的现代教育中得课改理念吗?

  在教师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不要以为教给学生多记得几个公式,多记得几个结论,这个老师的水*就要高。对教师的评价能不能看学生的发展潜力?教师的教书育人中,重点可能还应该是育人。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6

  两个周的新课程通识培训课已经结束,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很浮躁。不知道是不是受环境的影响,我也没有认真听进去。本来,我对教育也挺感兴趣,可是因为诸多原因,我并没有很刻意地去关注,而是偶尔在遇见各种现象时,内心独自感慨,立志将来要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当一个称职的好妈妈。

  从小学上到大学,从家庭到学校,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是被教育的对象,尽管我们已经成年。有一天,我们走出社会,也仍免不了学*,免不了被教育。教育是终生的,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后来的每一次心灵的自我发现。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很难跳出来站在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现存教育本身的各种优缺点,尽管我们会怀疑,甚至会抱怨我们的教育体制。但我们却很少会想,我们应当接受怎样的教育,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接受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甚至于一种教育方案实施的方法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何克服等,这是一个很庞大的问题。新课程通识培训课给我们另外一个思考的角度,即站在施教者的位置上,我们应当如何去把教育办得更出色,使教育真正适应每个人的自身发展,同时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此,我想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教育应当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个性发展,培养自我发现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和培养兴趣,并在快乐中学*。如此,才能让每一孩子都有棱有角,有自己的特长,有一份自信。另外,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要求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型,将学生从题海中**出来,减轻压力,注重学生多方面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注重性格的`培养,而不是一味把重心放在自然科学知识的教授上。培根曾说:行为播种*惯,*惯播种性格,性格播种人生。因此,对学生性格的培养是决不能忽视的。作为一个负责的施教者,必须考虑到自己在哪方面影响了学生,从而间接的影响着未来的社会。美国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就是教育。个人觉得,一个人把在学校学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就是精神和性格了。按照培根的说法,是那剩下的一部分伴随着人的一生,并对人生施加强有力的内在影响。一群人或者一代人的精神和性格足以影响社会,教育有什么理由不去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培养呢?尤其是在童年到成年的这一阶段时期,更是性格形成的主要时期,教育更应该投入更多力量到学生性格的培养中。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有了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性格培养的教育理念,就要想法设法贯彻落实和实施。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行政机制,保证整个教育体系顺畅流通运行。其次,建设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更不容忽视,尤其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整体水*有待提高,*困偏远山区需要国家政策支持。最后,教育发展应当受到社会上每个人的关注,家长和老师应当避免走极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要立足长远,更需要当下从事教育的人们或将来有志于从事教育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以金钱物质和待遇的回报来影响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选择和决心。

  我深深感动于宁夏一中的校长所做的演讲报告,感动那个学校的老师们对孩子们的关爱和设身处地的着想。有谁,不是从高中的课堂走到大学的讲堂?看了那些孩子们成长记录袋,我深深感到老师对孩子们的尊重和悉心疼爱,以及师生间感人至深的情感。当下,很多人都厌倦了作为初高中老师的繁忙,厌倦了作为小学老师的.无聊,很多人都羡慕大学老师的收入高,假期多,上课少,轻松闲逸。然而,这却未必是最真实深刻的体会。我要毫不客气地说,有这种想法的人,是不适合做任何老师的,甚至幼儿园的老师也不要做,除非转变观念,否则不可能称职。

  想像着当你站在那么多孩子中间,看着那么多双纯朴明净的眼睛深深地注视着你,你感受到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渴望以及对你深深的期待,难道这不是爱吗?难道这不是生命的魅力吗?生命的价值不是由收入的高低来衡量的,也不是有闲暇时间的多少来划定的,而是在有生之年,是否用心充实地度过了每一天,感受到这世间的爱与温暖,并深深的眷恋,然后不求回报地投入。冯骥才曾说,永恒没有终极,只有它灿烂而轰鸣的过程。这一代又一代温暖与爱的传递,便是永恒。我相信,人类文明是因为有爱和温暖才更加辉煌灿烂的。但愿每一个有感于此的人,都能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心中的那份至真至善至美。同时,我也要向那些奉献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们深深地致敬!在此,我要感谢我的高中老师对我的培养,是他们促成了我众多重要价值观的形成,让我感受到生命,爱和温暖。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7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在经过这次培训之后,我深有感触,一切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主动性、小组合作性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一、注重学*、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大潮的掀起,很多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胆的尝试、改革和创新,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们采用了“走出去,听进来”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所谓“走出去”,就是走出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多去听学校“老”教师的课,走出校门多去听的优质课。从中学*他们的经验和方法; “听进来”就是即要听取别人的教学经验,也要多让别人听自己的课,听取别人的评论,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嘛。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英语教学采取了导学——独学——互学——评学四部教学。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效果转为学*过程和学*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五种方法

  (1)激发学*爱好,培养学生学*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5)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机制。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生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中的主导性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盯、观、跟,并且讲解不能超过15分钟。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8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新课程向教师提出了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会学*,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师生的角色应科学定位,其意义是深远的。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

  新课程实施多年来,教师和学生受益匪浅。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活动中,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教学民主化,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和归纳加强了,同时立足基础,抓好双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促进了数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今天在汕头东厦中学听了来自华师大的一位教授的讲解,使我对新课改的理念感触颇深。教育改革是科学的,应该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不同兴趣学生的学*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打好基础。

  在汕头培训以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立足基础,抓好双基

  双基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是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就当今高考而言,双基仍然是主要内容,在实验区试卷中也不例外。所以要加强双基教学,尤其要加强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方面的教学。但在实施双基时,绝不能机械记忆和简单重复,搞题海战术。要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利用双基解决具体问题,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还要揭示它的本质,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掌握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数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永远是外因,学生才是内因。教师那里的知识再好,如果不能成为学生的,对学生来说,都是无用的!特别是当前的高考试题,灵活多变,所以更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把学生在例题和*题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长期以往,学生在这些经历中慢慢学会了思考,变得灵活机智。

  三、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

  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在教学中联系生活背景讲解数学;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四、克服思维定势,推进开放探究

  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会出现套路,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很大程度上的归纳和模仿练*造成的。特别是综合复*阶段,老师*惯把一些问题分类整理、归纳已介绍解题的一般方法,实际上这样学生是欢迎的,因为方法便于接受。效果也比较明显,但这样做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再加上经常性的模拟练*,对一些问题的解法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一旦题型变了,就束手无策。在教学中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要选遍一些因思维定势而出错的题目,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要在*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都能给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并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方式。

  六、恰当运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可以增强教学效果的工具、手段、方法等都应该努力拿来用,不可忽视信息技术在增强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的工具都应该积极采用。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例如,算法初步作为必修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它与有关内容的整合。又如,统计中数据的处理、方程的*似求解等都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整合,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课改培训,使我认识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求,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推理论证、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惯。新课程还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9

  转眼间已经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五个年头了,从一无所知到逐步摸索,从反复思考到大胆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教材及课程标准确实有着她独特的魅力。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也在经历改革的实践中得到了洗涤和升华,正逐步形成科学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

  我们学校在本学期也开展了多次新课程改革培训,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有所学,有所获,有所感,有所悟,并有所改,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

  新课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学生不是仅是学*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想法设法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和学*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中来,要改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教师引导合作,努力创设民主、轻松、双边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中的快乐。经过培训后,我校的很多教师的工作都在发生着变化:张华芳老师的趣味课堂、彭秀峰老师的小组合作课堂、张艳老师的生动有趣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堂、向安彪老师的`研究式课堂……越来越丰富、有效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快乐的学*方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孩子们的学*态度正发生着前所为有的改变:“我最喜欢我们班的语文课,一堂课下来,大家不仅玩得开心,也学得轻松!”“英语课真有趣,还学到了知识。”“以前我们学语文最怕的就是作文,现在啊,我们都迫不急待上作文课呢。”

  虽然我们在改革中取得了很多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仍然成为阻碍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拌脚石。

  如如何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在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感受和健康价值观的形成;如何创新处理教学资源;有效教学手段的更新;观注学生学*能力可持继发展等等各方面问题急等解决,再加上我校处于吉首市苗族集中的偏远地区更加深了问题解决的难度。但我仍坚信,只要长期的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们的业务水*,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成为一项艺术创作,而全面发展的学生便是这项创作中的艺术品。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10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进取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钻研,不仅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且进取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本事、合作精神和学*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十分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一堂课能够有不一样的教法,但不管怎样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年级《摸一摸画一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弯曲的线条,要求学生想象感觉到了什么。

  有的学生说感觉像小河,有的说感觉像小路,有的说感觉像山间飘浮的云,还有的说像妈妈做饭飘出的香味,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想象去练*,不少学生画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创造性的生动的画面。这样为学生供给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例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画法很有创造力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进取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我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我的感受。在整个练*中学生还能够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一样的方法进行练*,经过练*调动了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本事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不仅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让他们并肩作战,一齐完成任务,这样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团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如上《花地毯》一课,我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组有一组长,要求全组学生合作绘制花地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比,选出好的作品拼贴在一张大纸上,构成一张大的花地毯,最终各小组再把自我组的作品贴在一张更大的纸上,这样全班学生作品自然在黑板前构成更大的地毯,组合壮观,色彩鲜艳,到达了很强的视觉效果。

  全班同学眼前为之一亮,学生不由得在一齐讨论,教师适时小结。这样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团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简便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四、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我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为什么学生很快发现,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我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善。同时,他们发现,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简便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料,拓宽了知识面。

  五、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学*彼此的长处

  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领域,欣赏能够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能够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教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接*,更易于模仿。

  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齐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能够是课前的,也能够是课后的。我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能够学*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我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这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经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本事的培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11

  转眼间已经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五个年头了,从一无所知到逐步摸索,从反复思考到大胆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教材及课程标准确实有着她独特的魅力。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也在经历改革的实践中得到了洗涤和升华,正逐步形成科学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

  我们学校在本学期也开展了多次新课程改革培训,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有所学,有所获,有所感,有所悟,并有所改,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

  新课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学生不是仅是学*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想法设法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和学*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中来,要改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教师引导合作,努力创设民主、轻松、双边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中的快乐。经过培训后,我校的很多教师的工作都在发生着变化:张华芳老师的趣味课堂、彭秀峰老师的小组合作课堂、张艳老师的生动有趣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堂、向安彪老师的研究式课堂……越来越丰富、有效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快乐的学*方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孩子们的学*态度正发生着前所为有的改变:“我最喜欢我们班的语文课,一堂课下来,大家不仅玩得开心,也学得轻松!”“英语课真有趣,还学到了知识。”“以前我们学语文最怕的就是作文,现在啊,我们都迫不急待上作文课呢。”

  虽然我们在改革中取得了很多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仍然成为阻碍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拌脚石。

  如如何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在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感受和健康价值观的形成;如何创新处理教学资源;有效教学手段的更新;观注学生学*能力可持继发展等等各方面问题急等解决,再加上我校处于吉首市苗族集中的偏远地区更加深了问题解决的难度。但我仍坚信,只要长期的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们的业务水*,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成为一项艺术创作,而全面发展的学生便是这项创作中的艺术品。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12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新课程向教师提出了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会学*,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师生的角色应科学定位,其意义是深远的。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

  新课程实施多年来,教师和学生受益匪浅。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活动中,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教学民主化,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和归纳加强了,同时立足基础,抓好双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促进了数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今天在汕头东厦中学听了来自华师大的一位教授的讲解,使我对新课改的理念感触颇深。教育改革是科学的,应该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不同兴趣学生的学*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打好基础。

  在汕头培训以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立足基础,抓好双基

  双基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是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就当今高考而言,双基仍然是主要内容,在实验区试卷中也不例外。所以要加强双基教学,尤其要加强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方面的教学。但在实施双基时,绝不能机械记忆和简单重复,搞题海战术。要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利用双基解决具体问题,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还要揭示它的本质,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掌握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数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永远是外因,学生才是内因。

  教师那里的知识再好,如果不能成为学生的,对学生来说,都是无用的!特别是当前的高考试题,灵活多变,所以更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把学生在例题和*题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长期以往,学生在这些经历中慢慢学会了思考,变得灵活机智。

  三、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

  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在教学中联系生活背景讲解数学;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四、克服思维定势,推进开放探究

  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会出现套路,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很大程度上的归纳和模仿练*造成的。特别是综合复*阶段,老师*惯把一些问题分类整理、归纳已介绍解题的一般方法,实际上这样学生是欢迎的,因为方法便于接受。效果也比较明显,但这样做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再加上经常性的模拟练*,对一些问题的解法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一旦题型变了,就束手无策。在教学中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要选遍一些因思维定势而出错的题目,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要在*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都能给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并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方式。

  六、恰当运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可以增强教学效果的工具、手段、方法等都应该努力拿来用,不可忽视信息技术在增强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的工具都应该积极采用。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例如,算法初步作为必修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它与有关内容的整合。又如,统计中数据的处理、方程的*似求解等都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整合,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课改培训,使我认识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求,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推理论证、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惯。新课程还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13

  经过*阶段新课程改革培训,聆听几位教育专家的讲座,学*了几位名师 的典型示范案例。我受益匪浅,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它改变了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结合我自己*20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 新课程改革的科学性;新课程标准改革了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学*兴趣的培养和经验总结,使之精选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被动掌握“双基”为主动探究学*形成能力,这样能让学生更灵活的应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决相应的物理问题。

  二、 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性;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更加注重经典与*代的融合,更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它改革了以往教材过于强调接受性学*,死记硬背,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接受“特种兵”式的'训练,以往教学方法,学生即使也能出点成绩,但也只能讲是“只懂招式而未得精髓”。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式教学是使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在老师的启发、诱导、组织下通过学生自身参与,经过探究活动,由学生主动发现概念、规律。在这种形式的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了解规律的热情。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的学*兴趣被激发了,要叫他们学不好物理还真难。课堂上学生们认真探究,刻苦钻研的情形,我似乎看到许许多多新的科学家正如雨后般的春笋那样破土而出,我露出欣慰的笑容。

  总之“格物万象、究理天人;奥秘无处不在、探索无处不在、思维无处不在”。共和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全民族素质的提升。身为物理教学工作者,我将一如既往地把物理新课程改革推向纵深。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14

  有幸聆听了骆秦俐老师的讲座,难得的学*机遇,开拓了我的视野,提升了师德水*,让我终身受益。有这样的学*机会,要感谢进修的领导和老师。骆老师渊博的知识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深深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次培训中,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我的教学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逐渐体会到了为人师者的真正价值所在。下面是我这次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共同学*、共同进步。通过学*交流,感觉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呢?

  一、要有崇高的理想,以仰望星空的心境去化解职业的`倦怠,看淡社会的种种不公,淡泊名利,树立终身从教的信念。

  二、要有好的师德,即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用无私的奉献去感召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心。

  三、要有好的技能,即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及一定的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用渊博的学识去培养学生,不断的研究教学,总结教学经验。

  四、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先,去发现学生闪光点,激励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培训是短暂的,但学*和工作并没有结束,我们的教育事业还任重道远。我一贯坚守“低调做人,高效做事”的原则,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事业之中------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15

  有幸聆听了骆秦俐老师的讲座,难得的学*机遇,开拓了我的视野,提升了师德水*,让我终身受益。有这样的学*机会,要感谢进修的领导和老师。骆老师渊博的知识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深深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次培训中,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我的教学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逐渐体会到了为人师者的真正价值所在。下面是我这次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共同学*、共同进步。通过学*交流,感觉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呢?

  一、要有崇高的理想,以仰望星空的心境去化解职业的倦怠,看淡社会的`种种不公,淡泊名利,树立终身从教的信念。

  二、要有好的师德,即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用无私的奉献去感召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心。

  三、要有好的技能,即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及一定的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用渊博的学识去培养学生,不断的研究教学,总结教学经验。

  四、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先,去发现学生闪光点,激励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培训是短暂的,但学*和工作并没有结束,我们的教育事业还任重道远。我一贯坚守“低调做人,高效做事”的原则,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事业之中------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16

  20xx年高考结束后,我们便参加了高中新教材培训。为期三天,我们听了主讲教师的授课,观看了视频,每天在网上发布作业。虽然时间短暂,但收获颇大。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是世界潮流,也是发展中的中国教育所必然。为了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国必须从应试教育的困境中走出来,从一切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严酷现实中走出来,从一切对教育、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分数、成绩、升学率为唯一硬性指标的误区中走出来。还教育一片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山清水秀。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向善向真向美,是使受教育者个性中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或不良行为得到纠正,不健全的灵魂得到重塑,使其成为一个心智健全,品德高尚,有文化,有素质,热爱科学敬畏自然,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而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却悖离了教育的这个宗旨,悖离了它应走的道路,已经异化为对人个性的遏制甚至扼杀的“被教育”。这种“被教育”完全是通过大量的重复,死记硬背那些在社会实践中没有用处的过时陈旧的知识来获取高分并由此进入高等学校,这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正如笔者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现在中国的应试教育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大学幼儿园化”。这是指我们的教育现在只讲考试,只讲成绩。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而大学却在行为*惯与为人处事的基本常识等方面“补课”。在一些学校,公然张贴有“用分数说话,拿成绩发言”的大幅标语。这是告诉我们的学生,你除了把成绩提高以外,你可以不管其他,或者说你可以为了成绩而不择手段。我们的教育应该对人的全面发展负责而不只是对他的智育负责。话又说回来,即使是抓得如此之紧,现行的应试教育也只能把入口成绩好的学生作一些提高,而大部分入口成绩一般或稍差的学生出口还是一般或稍差。

  新课程改革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没有现成模式,也无可以上升为理性总结的经验。以四川省高中语文新课程为例。从两本教材变成了三本,执行新教材的还是原来的那些教师,教法还是原来的那些方法,或者说有一些变化。这样的改革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同时也说明新课程改革的难度是很大的。

  通过学*,我认为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更新。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教育观念应该是融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应该把教育看作是心灵塑造工程而不只是课堂教学,如果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不转变,那就什么都谈不上,要把教育看成是一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宏伟工程,而不是每年的升学率。

  其次,我认为那些讲课的教师都讲得很好。比如诗歌教学的美感熏陶,又比如作文教学写心灵,审题立意等,但恕我直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这些东西却根本推不开,也无法实行。我们高中语文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很多重点大学在他们的自主招生考试中都取消了语文考试,更有甚者,在一些重点高中的自主中考中,也取消了语文考试。许多中学的校长都认为语文课无关紧要,可以临时突击。而在高考分数下来后,却又惊叹语文还是可以将学生的总分抬高的。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要艰难前行。要进行改革。首先要把课堂的主体换成学生,把满堂灌变成金手指,对学生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作一点拨。

  语文教育中特别要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他们在普遍重理轻文的影响下,语文基础知识都很不牢固,文学素养也差,许多中外文学名著不要说读就是听都没听说过。某些学生在复*文学常识时,只是死背一些文学名著的名字和作者的名字,他们连书的封面都没见过。新教材增加了高中生的阅读量,也选了大量的名著选段,这很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

  再次,要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的主动性。这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长期的培养。良好学**惯的养成是要长期坚持的。自主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的兴趣和*惯。合作学*是要发挥学生各自在知识的不同点上的长处,取长补短,吸纳优势。这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亟待总结。

  总之,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前途光明,我们作为参与者,更应该身体力行,把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17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校的逐步开展,对于新课改的了解在慢慢增加,对新课改的感受也在丰富的活动和全新的授课理念中转变为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于时代的压力,新课程改革目标向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了以学生自主学*为中心、促成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的目标。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对此我的体会如下:

  一、教师应定位于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周围社会中学*到更多的东西,使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教师可以尝试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政治、理解政治,同时把学*到的政治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政治,感到学*政治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为学生知识更新、亲身体验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调动学生学*积极性;

  传统的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主要表现在内容陈旧,以学科经典内容为主,缺乏反映现代性。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往往造成部分学生成为学*的失败者。这也是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就是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接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将课程内容生活化,注重学生的最*发展区,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使课堂教学更富于生活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设计活动,不会设计活动,只会照剧本演戏的教师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这种设计活动并非意想的,而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对生活体验而积累的经验并加以反思所产生的结果。同时,教师也必须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行动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因为,新课程的内容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核心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时备课中不但要对教材熟悉,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教具和材料;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

  三、树立高层次的目标,追求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直到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台,在学生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共同体",倡导合作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总结来看,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18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地理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地理课的方式、态度、情感与兴趣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起色。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入一些教学的误区,给新课改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通过远程培训,听讲座,看案例,解读课标,以及专家讲谈,颇有收获,厘清了许多认识,对教学、教师成长非常有益。

  一、课堂教学注重探究,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

  学生的探究性学*,有地理社会调查、地理科学实验和地理文献研究等。探究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如绘制一张模拟地铁线路规划图、模拟规划一个居住小区的`商业网点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学*。地理问题的探索学*,有利于创设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课堂教学,注重角色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权威,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垄断者,而是一个和学生*起*坐,同样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心的学*者,同时也是学生最好的朋友、合作者。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向大家讲述自己的学*过程和心得体会,在讲的内容上,注重的是学*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

  三、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把学生看作学*的主人,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实施“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地理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的能力。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落实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19

  有幸聆听了骆秦俐老师的讲座,难得的学*机遇,开拓了我的视野,提升了师德水*,让我终身受益。有这样的学*机会,要感谢进修的领导和老师。骆老师渊博的知识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深深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次培训中,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我的教学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逐渐体会到了为人师者的真正价值所在。下面是我这次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共同学*、共同进步。通过学*交流,感觉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呢?

  一、要有崇高的理想,以仰望星空的心境去化解职业的倦怠,看淡社会的种种不公,淡泊名利,树立终身从教的信念。

  二、要有好的师德,即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用无私的奉献去感召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心。

  三、要有好的技能,即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及一定的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用渊博的学识去培养学生,不断的研究教学,总结教学经验。

  四、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先,去发现学生闪光点,激励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培训是短暂的,但学*和工作并没有结束,我们的教育事业还任重道远。我一贯坚守“低调做人,高效做事”的原则,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事业之中------

  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20

  一、注重学*、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客观存在的问题

  1、积极研究探索,实事求是,重实质,少花样

  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在借鉴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理念、思想和做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建立起来的。西方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拿来,但不应盲目照办,引进不是目的,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创新就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另立新经。关于这一点,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课改模式和方法。

  2、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课改的社会环境

  课改不单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也不是单靠教育系统内部的调整和自适应就能顺利完成。课改涉及到**、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这些因素都能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形成促进课改“合力”,课改才能顺利的推进。因此,必须加强对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寻求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形成有利于改革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应借鉴山东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3、结合升学实际进行设计,选择课程内容

  课改使高中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也使学生有了一定的选择权,比如新课标只给新课程提供了宏观的指导,在学科内容等细节问题上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这就给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留下了不小的空间。比如新课程增加了选修模块,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发展丰富自己的个性提供许多可供选择的学*材料和内容。因此,老师在课改实施中,在学科内容的选择方面,除了要考虑学生个人的成长等因素外,还应尽可能的考虑与大学课程的对接,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学*做必要的准备。

  4、要注意处理好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使用问题

  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总结性评价“指向更一般的等级评定”。它的直接目的是作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合格。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二者结合,相互补充,共同承担对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评价任务。一线教师,一定要根据评价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力求对学生的评价全面准确,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发展动态和学*结果。

  三、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效果转为学*过程和学*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学*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四、 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 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但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总之,从培训中有很大收获,也解决了不少困惑。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但只要目标明确,向着光明我们一定会达到目标的。


新课程改革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五篇)(扩展2)

——语文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汇总五篇

  语文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1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尽管主要任务是要顽强推进教学方式和学*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但是课改是一项综合性改革。因此,在语文学科实施新课标,进行课改中,不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发生巨大转变。大致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少时候会把教师请下讲台,为学生的学*提供服务。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服务质量的评判这种角色意识和授课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标的基础。

  二、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学*过程和学*方法。

  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8种*惯:1.默读和“速读”*惯;2.点批注和做读书笔记的*惯;3.置疑和发问*惯;4.使用工具书和看书下注释的*惯;5.按照先指明X页X段X行再回答问题的*惯;6.分析字结构记忆生字的*惯;7.写完作文先读一遍和修改文章的*惯; 8.集体讨论的*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质疑等过程。

  三、走出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形式。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外出参观、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都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形式。

  四、教师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谈创作过程和站在读者角度谈学*过程和学*体会,给学生以示范。

  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将使教师再不能以学生大脑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一味地把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归拢到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应该以教师自己学*的过程为示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模仿形成学*能力。

  五、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由实施预案向增加准备如何回答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转变。

  课上学生会主动提出的问题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这种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教师成为学生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讲读和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单位和与教学单元”为单位相结合。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课文间有较明显的内在联系,可按照教学单元组织学生进求“同与求异”的合作、探究式学*。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第一决不能削弱基础知识教学、否定接受学*。第二不论是对教师和是学生的要求都更高了。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学生时代是班里学*比较优秀的学生,面对“就*入学”的群体,不少学生在学*中遇到的困难,是教师从未体验和感受到的,“没有相同的经历,不可能有相*的感受,更很难有相互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一定要更加深地研究学生,必须站到学生的立场设计、实施教学工作。否则,欲速则不达。

  语文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2

  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渐渐地从陌生走向了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通过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发挥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数学,感到学*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二、奖励激励,提高学*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三、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四、学生应成为课堂学*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五、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总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教学才会真正的姓“语”。

  语文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3

  暑假,我有幸参加四间房中心校组织的暑期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教师以鲜活的教学课堂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们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现将透过本次培训后我所获得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立 足 实 际。

  首先还是要立足学校的实际,老师们的工作和生活实际,立足于实际教研需要;运用他人的工具,不能只是因为他人的工具"看上去很美".

  比如,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看,进教室观察课,老师们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从课堂上学到东西,他们需要对课堂教学有一个整体判断,然后根据整体判断从中选择有价值的东西学*,在课堂上让他们去关注和记录某一个研究点,这会让他们感觉自己成了机器,难以从中找到思考和发现的乐趣;另外,集中精力于分配的观察任务,这使他们很难分心去发现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就不能满足他们自我发展和成长的需要。

  这样的研究就可能使我们意识到,这种定点定向的观察方法未必适合一线教师。还有,进教室观察课的目的也可能多种多样。比如,旨在调查课堂现状,发现课改成效,寻找未来方向的调研性观课;目的在于鉴定教学水*,判定优劣,分出等第的评价性观课;意在锤炼教学行为,磨砺优质教学的打磨性观课;旨在讨论课堂现象以理解和改进教学的研究性观课……不同的目的需要不同的工具和手段,有效教研不能只有一种工具,用一种工具去"包打天下".

  如果狭义地理解语文教学所教的读文,除了试背诵的那些东西,在在升学考试的试卷上考得到吗?考不到。考不到还教什么啊?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是用来教教学生学的。一堂课下来,我们总会发现尽管老师没有通过多媒体呈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但还是会发现教师是有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的,也有的课虽然呈现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的教育中往往偏离了那些目标。这样的悖论提醒我们的是,教学目标不是写在纸上、呈现在多媒体上的,应该是在教师心中的,并且是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场景调整的

  这次的培训活动使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会以谦虚谦卑的心态向其他教师学*,不断充实自己,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语文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4

  在本次学*中,对语文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认识, 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想做得更好,要不断学*、反思、和总结。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发展,在民族精神上对学生的教育尤为重要,从情感价值观中对学生有了更深的要求,也对教师在语文教学生提出了教育方向,在总目标中对学*过程的对个人的爱国精神的培养和了解国家的目标有了更重的讲解,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吸取名族精华。

  课文中内容不懂地方提出自己的质疑,学生是课堂的发言者,而不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和质疑,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资源的整合,运用了许多的电教手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相辅相成。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教育得以有效进行的基本前提。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转变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和亮点。

  学*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兴趣、学**惯、学*态度、学*品质等心理因素。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针对以往语文课程的封闭和缺少活力而言的,它要求语文课程必须突破“三中心”即“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框框。在识字中要求了学生正确拼读,纠正地方言的教学出发点,“精要、好懂、有用”这六个字一直被奉为语文知识教学的“六字箴言”。这六个字对语文教师是一个考验能力水*的测试,是对语文知识教学方法提出的要求——情景化、动态化。静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动态用来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对语文学科学*有了指定的框架,

  让我又一次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自己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让我在语文教学方面又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

  语文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5

  20XX年7月12日,我参加了尼勒克县教育局组织的小学语文课堂展示活动。通过这次学*,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也反思了自己。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做个终身学*者。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者。教师的知识更新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打破,二是重建。即打破传统的、陈旧的甚至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我深刻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自己的教学理论,要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通过这次学*,我认识到,教师应向个性化、研究型、创新型教学发展,通过教学实践—反思—研究—升华,培养科研意识,对教学问题跟踪研究,使之课题化,并总结成果,形成个性和特色的理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理论支撑。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服从于、服务于学生的学,当好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儿童,相信儿童完全有学*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儿童,俯下身子看儿童的生活,*等参与儿童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儿童,调动儿童的思维参与,儿童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怎样调动儿童的“思维参与”呢?这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儿童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儿童处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

  同时,教师要放手给儿童,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质疑、交流。教师应当让儿童充分思考,给儿童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儿童说。这样,儿童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而教师仅做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目标的制定者,探究问题的整合者,重疑点的点拨者,学法的指导者和促进学*精彩的生成者。

  三、对教师角色的思考:

  1、教师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推动者、课程的实施者及课程的解释者,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2、教师将应为课程研究的设计者。教师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许许多多这样哪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思考和改进,提出看法,提炼方法,不断的拓展和完善我们的教育教学资源。

  四、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争一切活动都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本次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来自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的教师所做的示范课例。教师都能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明确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

  老师执教的*作课《难忘的泼水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师由玩游戏入手,一下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课堂气氛自然、活泼还井然有序,让学生说过程、说感受,自然就水到渠成。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得到了情感体验,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综合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课堂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存有遗憾的艺术,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反省、深思、实践——也唯有此,才能使遗憾不再是遗憾,我们的教育教学才会永葆青春。


新课程改革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五篇)(扩展3)

——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心得体会优选【五】篇

  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心得体会 1

  听了张海晨校长的报告,我更加坚定了上面的想法,也坚定了课改的决心。特别是张校长展示的那两幅关于“学生对所教内容两周以后记住的*均率”的塔形图的对比,更留给我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此时还不积极投身于课改,那怎么对得起国家、人民对我们的信任呢?

  在我们学校的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实践中,我也存在很多的困惑,有的时候在课堂上我也会觉得彷徨,许多的地方在实际的操作中感觉不够流畅,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这些都让我难以*静安心。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堂时间不够用,室展、簇展的关系未能很好协调,存在重复低效的现象,还有就是学生参与展示的积极性不高、或展示权老是集中在少数学生中的问题等。而在张校长的报告中,我受到了许多的启发。

  首先是簇展和室展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认识到了簇展在一节课成败中的关键性作用,只有簇展进行的充分,才能保证这一节课的学*目标在大多数同学中得到落实,保证新课堂的高效。而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往往我们的簇展、室展内容一致,导致许多同学对簇展的参与缺乏积极性,在簇展中常常置身事外,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而站在一起。同时,簇展、室展的重复也是我们课堂时间紧张的主要原因,当然,这其中也暴露了我们教师还不够相信学生,还不敢放手,总是担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准确、不够到位,必须在室展中亲自把关才行。听了张校长的报告,我认为我们必须提高室展的针对性,使簇展、室展更灵活一些。室展我们应该展示的是学生簇展中普遍不能解决的问题,方式上可以是向我们以往的集中展示,也可以像李校长提到的真正放开、实施超市式的方式,即以黑板为载体,打破学簇的单位,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自选位置参与展示交流,由每簇确定一位题长来负责重点展示和组织展示。而如果簇展能够把问题都解决了的话,我们完全可以不进行室展;又或者簇展困难重重,没有明显效果话,我们则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室展,在室展的基础上,再利用簇展的形式进行课堂检测,深化学生的理解。

  第二,是关于学情调查。张校长在报告中提到,每节课的实施中有三次学情调查,我认为这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今后在课堂实践中要做到的基本要求。张校长介绍到的三查,一是在独学阶段,对学生自主探究结果的调查了解,二是在小展示环节,即我校的簇展环节,对学簇合作探究的结果的调查了解,三是在大展示即我校的室展环节之后的课堂检测中,具体把握每位同学对当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在我们学校的课改中,也有对学情调查的要求,但是没有张校长介绍的那样理性、具体。三次学情调查,时间不同,我认为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我们在具体的实施中一定要灵活、高效。比如第三查,张校长介绍的方法主要是依靠学簇的'力量,以学簇为单位对每位同学当堂存在的问题记录整理,这样的方式既节约时间,同时又将教学效果落实到每一位具体的对象,我觉得的就很好,很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是关于学生的预*。我们学校也曾提出独学、对学(同层次)、群学的概念,但并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我认为在今后的预*课上,我们要逐步引入这样的方式,可以将预*课进一步进行分割,第一阶段由学生独学,必须保持绝对的安静,而第二阶段则是学簇内的对学、群学,通过合作,提高预*课的效果。当然,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簇建设座位的编排要合理,以保证各层次的同学在簇内都有比较好的合作伙伴,形成和谐的合作探究的氛围。

  第四,是关于学道的编写。我们学校的学道编写虽说领导层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始终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没有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同,这已经成为制约我校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的一大问题。在我们检查学生的学道时,经常会发现对于学道中的有些栏目如学*目标,学生并没有认真阅读,或者有的栏目学生并不喜欢去做。甚至于我们有的教师不喜欢使用学道,自己就对学道不够满意。张校长在报告中提到:“一切问题从学生中来,一切答案从学生中找。”我认为我们在学道的编写中,也应该引入学生的思想,我们要了解学生喜欢的学道是怎样的,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引导等。在充分的了解学生的需求之后,我们教师再结合我们的思考,融入我们的思想,设计出有效的学道栏目和内容,以起到真正的导学的作用。同时,从教师层面,我们一定要精诚合作,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依据课程标准学情,充分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多种资料等,精心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将知识问题化,一方面保证学生学*的积极性,一方面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提高高效的行动路线图。

  总之,在张校长的报告中,我深深的认识到,高效的课堂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铸成的,他们的那些成功的经验背后也蕴含着许多的汗水、许多的辛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坚定课改的决心,要不断的创新方法,积极实践,认真反思、不断提高,努力使我们的专业发展与学校的课堂改革相结合,创造出我们无悔的灿烂的教育人生。

  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心得体会 2

  有幸聆听了骆秦俐老师的讲座,难得的学*机遇,开拓了我的视野,提升了师德水*,让我终身受益。有这样的学*机会,要感谢进修的领导和老师。骆老师渊博的知识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深深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次培训中,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我的教学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逐渐体会到了为人师者的真正价值所在。下面是我这次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共同学*、共同进步。通过学*交流,感觉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呢?

  一、要有崇高的理想,以仰望星空的心境去化解职业的倦怠,看淡社会的种种不公,淡泊名利,树立终身从教的信念。

  二、要有好的师德,即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用无私的奉献去感召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心。

  三、要有好的技能,即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及一定的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用渊博的学识去培养学生,不断的研究教学,总结教学经验。

  四、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先,去发现学生闪光点,激励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培训是短暂的,但学*和工作并没有结束,我们的教育事业还任重道远。我一贯坚守“低调做人,高效做事”的原则,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事业之中------

  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心得体会 3

  经过*阶段新课程改革培训,聆听几位教育专家的讲座,学*了几位名师 的典型示范案例。我受益匪浅,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它改变了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结合我自己*20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 新课程改革的科学性;新课程标准改革了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学*兴趣的培养和经验总结,使之精选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被动掌握“双基”为主动探究学*形成能力,这样能让学生更灵活的应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决相应的物理问题。

  二、 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性;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更加注重经典与*代的融合,更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它改革了以往教材过于强调接受性学*,死记硬背,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接受“特种兵”式的训练,以往教学方法,学生即使也能出点成绩,但也只能讲是“只懂招式而未得精髓”。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式教学是使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在老师的启发、诱导、组织下通过学生自身参与,经过探究活动,由学生主动发现概念、规律。在这种形式的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了解规律的热情。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的学*兴趣被激发了,要叫他们学不好物理还真难。课堂上学生们认真探究,刻苦钻研的情形,我似乎看到许许多多新的科学家正如雨后般的春笋那样破土而出,我露出欣慰的笑容。

  总之“格物万象、究理天人;奥秘无处不在、探索无处不在、思维无处不在”。共和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全民族素质的提升。身为物理教学工作者,我将一如既往地把物理新课程改革推向纵深。

  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心得体会 4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新课程向教师提出了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会学*,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师生的角色应科学定位,其意义是深远的。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

  新课程实施多年来,教师和学生收益匪浅。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活动中,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教学民主化,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和归纳加强了,同时立足基础,抓好双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促进了数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今天在汕头东厦中学听了来自华师大的一位教授的讲解,使我对新课改的理念感触颇深。教育改革是科学的,应该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不同兴趣学生的学*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打好基础。

  在汕头培训以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立足基础,抓好双基

  双基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是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就当今高考而言,双基仍然是主要内容,在实验区试卷中也不例外。所以要加强双基教学,尤其要加强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方面的教学。但在实施双基时,绝不能机械记忆和简单重复,搞题海战术。要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利用双基解决具体问题,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还要揭示它的本质,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掌握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数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永远是外因,学生才是内因。教师那里的知识再好,如果不能成为学生的,对学生来说,都是无用的!特别是当前的高考试题,灵活多变,所以更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把学生在例题和*题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长期以往,学生在这些经历中慢慢学会了思考,变得灵活机智。

  三、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

  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在教学中联系生活背景讲解数学;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四、克服思维定势,推进开放探究

  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会出现套路,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很大程度上的归纳和模仿练*造成的。特别是综合复*阶段,老师*惯把一些问题分类整理、归纳已介绍解题的一般方法,实际上这样学生是欢迎的,因为方法便于接受。效果也比较明显,但这样做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再加上经常性的模拟练*,对一些问题的解法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一旦题型变了,就束手无策。在教学中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要选遍一些因思维定势而出错的题目,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要在*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都能给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并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方式。

  六、恰当运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可以增强教学效果的工具、手段、方法等都应该努力拿来用,不可忽视信息技术在增强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的工具都应该积极采用。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例如,算法初步作为必修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它与有关内容的整合。又如,统计中数据的处理、方程的*似求解等都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整合,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课改培训,使我认识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求,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推理论证、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惯。新课程还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

  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心得体会 5

  本人在数学新课程培训中认真听取专家讲课,对于新课标有一定的心得体会,现具体汇报如下。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一门主要课程,它从国际意识、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的高度出发,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课程和进一步学*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

  重视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着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教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

  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的水*,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成熟的数学教师。


新课程改革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五篇)(扩展4)

——新课程改革学*培训心得体会实用十篇

  新课程改革学*培训心得体会 1

  一、注重学*、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客观存在的问题

  1、积极研究探索,实事求是,重实质,少花样

  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在借鉴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理念、思想和做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建立起来的。西方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拿来,但不应盲目照办,引进不是目的,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创新就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另立新经。关于这一点,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课改模式和方法。

  2、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课改的社会环境

  课改不单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也不是单靠教育系统内部的调整和自适应就能顺利完成。课改涉及到**、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这些因素都能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形成促进课改“合力”,课改才能顺利的推进。因此,必须加强对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寻求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形成有利于改革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应借鉴山东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3、结合升学实际进行设计,选择课程内容

  课改使高中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也使学生有了一定的选择权,比如新课标只给新课程提供了宏观的指导,在学科内容等细节问题上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这就给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留下了不小的空间。比如新课程增加了选修模块,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发展丰富自己的个性提供许多可供选择的学*材料和内容。因此,老师在课改实施中,在学科内容的选择方面,除了要考虑学生个人的成长等因素外,还应尽可能的考虑与大学课程的对接,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学*做必要的准备。

  4、要注意处理好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使用问题

  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总结性评价“指向更一般的等级评定”。它的直接目的是作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合格。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二者结合,相互补充,共同承担对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评价任务。一线教师,一定要根据评价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力求对学生的评价全面准确,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发展动态和学*结果。

  三、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效果转为学*过程和学*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学*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四、 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 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但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总之,从培训中有很大收获,也解决了不少困惑。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但只要目标明确,向着光明我们一定会达到目标的。

  新课程改革学*培训心得体会 2

  通过几天的学*我对新课程改革有如下认识:

  1。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问题,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要求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反映经典物理与*代物理的融合,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

  2。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需求”。

  4。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自主学*,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欲望;体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经典物理与*代物理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栏目,使教学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强调可操作性注重继承与发展开发教材辅助资源。

  5。高中物理课程新课改最大的困难是:第一教师的观念要改变;第二现有的教学资源要改变;第三教学制度要改变;第四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要跟随课改的变化。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出发,

  新课程改革学*培训心得体会 3

  通过几天的学*我对新课程改革有如下认识:

  1。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问题,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要求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反映经典物理与*代物理的融合,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

  2。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需求”。

  4。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自主学*,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欲望;体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经典物理与*代物理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栏目,使教学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强调可操作性注重继承与发展开发教材辅助资源。

  5。高中物理课程新课改最大的困难是:第一教师的观念要改变;第二现有的教学资源要改变;第三教学制度要改变;第四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要跟随课改的变化。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出发,

  新课程改革学*培训心得体会 4

  一、注重学*、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客观存在的问题

  1、积极研究探索,实事求是,重实质,少花样

  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在借鉴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理念、思想和做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建立起来的。西方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拿来,但不应盲目照办,引进不是目的,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创新就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另立新经。关于这一点,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课改模式和方法。

  2、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课改的社会环境

  课改不单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也不是单靠教育系统内部的调整和自适应就能顺利完成。课改涉及到**、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这些因素都能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形成促进课改“合力”,课改才能顺利的推进。因此,必须加强对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寻求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形成有利于改革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应借鉴山东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3、结合升学实际进行设计,选择课程内容

  课改使高中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也使学生有了一定的选择权,比如新课标只给新课程提供了宏观的指导,在学科内容等细节问题上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这就给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留下了不小的空间。比如新课程增加了选修模块,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发展丰富自己的个性提供许多可供选择的学*材料和内容。因此,老师在课改实施中,在学科内容的选择方面,除了要考虑学生个人的成长等因素外,还应尽可能的考虑与大学课程的对接,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学*做必要的准备。

  4、要注意处理好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使用问题

  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总结性评价“指向更一般的等级评定”。它的直接目的是作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合格。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二者结合,相互补充,共同承担对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评价任务。一线教师,一定要根据评价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力求对学生的评价全面准确,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发展动态和学*结果。

  三、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效果转为学*过程和学*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学*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四、 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 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但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总之,从培训中有很大收获,也解决了不少困惑。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但只要目标明确,向着光明我们一定会达到目标的。

  新课程改革学*培训心得体会 5

  当我们刚接触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时,感觉新教材版式新颖,图文并茂,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改革与创新的精神,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感觉很不适应,简直象在沼泽中行进。后来,经过听取黄恕伯老师等编委的指导,参加我区每月一次的教材研修,和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人教版新教材不仅知识顺序安排衔接得当,符合逻辑规则;内容螺旋式编排,与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相吻合,而且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尤其是每当想起新教材中所蕴含承载的物理学科智慧,即学科核心价值及建构性呈现方式,总是使我们情不自禁地对自己所从教的学科油然而生敬意,同时也为白己走上从教生涯而感到自豪。如此等等,四年的实践,四年不寻常的收获。新教材,带给了我们思考,带给了我们感悟,更带给了我们很多成长的启示……

  一、对人教版物理教材的初步认识

  我认为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上,人教版物理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材内容

  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能引发问题的情景、说法、事例,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材内容,通过问题启动探究、深化探究、反思探究,把问题的解决与新知识的学*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关于蒸发条件的学*,教材不是采用归纳的思路,而是将新知识的学*寓于问题解决之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了解的加快蒸发方法入手,给出一些日常生活中蒸发的事例,然后提出问题在这些情况下怎样加快液体蒸发学生在这样一个基于真实情景的问题任务的驱动下,积极思考,通过对快液体蒸发的方法熟悉,进而推断出蒸发所需要的条件。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跟他的生活经验和面对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

  2.重视引导学生对学*活动进行反思

  教材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学*活动进行自我反思。在设计每一节的内容时,教材都通过交流共享、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等栏目凸显反思评价这一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探究方法、探究结果等进行及时的反思,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另外,教材在呈现内容时多采用第二人称你,以对话的方式提出问题,如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相信你有更好的想法。如何用实验证实你的猜想?假如当时你在现场,你会怎么想呢?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这样的对话营造了一种*等、合作的氛围,丰富了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3.内容呈现符合学生的学*心理

  教材中主要设计了实验探究,活动天地,交流共享,多识一点,在线测试,由你决定,长话短说,挑战自我,信息冲浪,单元练*与实践等栏目。不同的栏目具有不同的功能,对学生的学*起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教材中还插入了大量精美的图片,主要包括实物照片、物质结构模型图、反应过程示意图、数据曲线图、拟人化图片等,这些图片形象直观,内涵丰富,成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些丰富多彩的图片还使教科书的版面更加美观,有力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教科书的欲望。

  二、使用人教版物理教材带来的变化

  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使他们受到更好的教育,在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经过课改教学的实践,我在听课、教研中感到了以下几点突出的变化:

  (一)教师的变化

  1.过去教师是《教学大纲》的贯彻者、教材的执行者。现在新课程赋予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课程计划与标准的执行者,同时还是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使用者,教师可以超越教材,可以合理取舍教材。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是学生学*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是学生学*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要育人,还要育己,要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实现自身的发展,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师不仅是教学工作的实践者,同时也是研究者,研究的目的是为行动而研究,为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而研究。从准备情况看,教师现在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不研究,不更新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所以大家都争当新课程的研究者。

  许多教师积极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教育资源。我为讲好一节课,为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为制作好多媒体课件,自学计算机应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有关技能;或看一些与物理教育有关的光盘、视频,它们既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上学生的学*兴趣更浓厚了。

  2.从新课导入看,导入形式丰富多彩。

  现在听物理课不再单纯是教师一上课就带领学生复*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再讲新课。现在光是新课的导入就很精彩,除了复*旧课式导入、提出问题式导入外,很多课都引用了演讲式导入。

  总之,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选用不同的导入新课方式,会很快带学生走进物理,提高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3.从教学方式和方法来看,使用多媒体教学,内容编排灵活,形式新颖,课件制作精美,直观性很强,课容量大了,把课上得更精彩了。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在课堂上既有小组讨论(常用形式),又有游戏、角色扮演、抢答竞赛等形式,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教师钻研教法的同时,还注意遵循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的要求,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物理的方法。

  (二)学生学*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学*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告诉我们,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这样的人是没有生命活力的人。他强**育之所以成为教育,正是因为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因而,新课程强**育乃是养成学生健全的个性或人格,建立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的机制。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是学*的主体,通过学生研究性学*、参与性学*、体验性学*和探究性学*,实现学*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为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三、感受与体会

  通过人教版物理教材的教学,我深切感受到这么多的变化,已经认识到自己就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研究者,教师主动研究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都明显提高,并在*时不断整理自己的心得体会,随着教师教学行为、角色的变化,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民主、*等的关系。学生敢于提问题了,敢于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了,愿意学物理了,会质疑了,真正做到了学生心灵开放,个性张扬,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确实在向创新型人才转变。学校领导、家长都在关心新课程改革,社会各界都在关注新课程改革。我们肩负重任,我愿尽最大的努力与课改一同成长前进。

  新课程改革学*培训心得体会 6

  一、注重学*、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客观存在的问题

  1、积极研究探索,实事求是,重实质,少花样

  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在借鉴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理念、思想和做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建立起来的。西方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拿来,但不应盲目照办,引进不是目的,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创新就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另立新经。关于这一点,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课改模式和方法。

  2、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课改的社会环境

  课改不单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也不是单靠教育系统内部的调整和自适应就能顺利完成。课改涉及到**、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这些因素都能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形成促进课改“合力”,课改才能顺利的推进。因此,必须加强对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寻求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形成有利于改革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应借鉴山东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3、结合升学实际进行设计,选择课程内容

  课改使高中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也使学生有了一定的选择权,比如新课标只给新课程提供了宏观的指导,在学科内容等细节问题上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这就给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留下了不小的空间。比如新课程增加了选修模块,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发展丰富自己的个性提供许多可供选择的学*材料和内容。因此,老师在课改实施中,在学科内容的选择方面,除了要考虑学生个人的成长等因素外,还应尽可能的考虑与大学课程的对接,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学*做必要的准备。

  4、要注意处理好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使用问题

  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总结性评价“指向更一般的等级评定”。它的直接目的是作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合格。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二者结合,相互补充,共同承担对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评价任务。一线教师,一定要根据评价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力求对学生的评价全面准确,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发展动态和学*结果。

  三、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效果转为学*过程和学*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学*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四、 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 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但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总之,从培训中有很大收获,也解决了不少困惑。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但只要目标明确,向着光明我们一定会达到目标的。

  新课程改革学*培训心得体会 7

  20xx年的暑假是一个忙碌的假期,同时也是一个收获很大的假期。7月底我有幸参加了河南省举办的高中新课程的培训,5天的时间里我听了很多专家关于新课程的讲座;随后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同事们又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集中进行学*新课程的培训,通过看视频、阅读电子文本、发表评论等多种形式,把新课程的培训落到了实处。在学校培训的**子里,学校通过记考勤、不定时地抽查各培训班等形式来监督老师们的培训,可谓是用心良苦。尽管有些累,网络还有些不顺畅,每天还要按时到学校进行观看视频。但是,累并快乐着。因为,我们通过学*来*距离的接触了新课程,了解了新课程,并对新课程的即将实施充满着信心。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是几分欢喜几分忧。

  首先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欢喜。作为一线的老师,尽管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了,但是高中这一块在很多地方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特别是在新疆这么偏远的地方。学生和老师仍以高考为一切行动的准则,学生整天呆在“题海”里,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与外界事物接触地很少。在高考指挥棒下,很多学生对学*产生了厌恶的情绪。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尽管我们想改变这些弊端,但大的高考形式使得我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课程改革使得我的'眼前一亮,特别是选修课的开设,使得学生从被动式的学*状态中**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相关知识的学*,既调动了学*积极性,也会取得很好的学*效果。教师也不会再面对那种“喊破喉咙没有几个人听”的尴尬而无奈的局面。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学*,既能锻炼学生自己的选择能力,也会锻炼学生在总结以及写作等很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开设,也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很多以前想要了解但没有了解的知识。他们不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了。比起以前的“要我学”,“我要学”似乎更具有人性化,似乎更尊重学生的自**。同时老师也不用整天在学生后面说诸如“要努力学*,否则就考不上大学”之类的话语。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在**的情况下,在学生身心放松的情况下,还能让学生学得很多知识,这无疑是一个进步。我为此感到高兴,为我们的学生,也为我们的老师感到高兴。

  当然,新课程改革在其他方面还有很多让我高兴得事情,包括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真是让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新课程改革学*培训心得体会 8

  有幸聆听了骆秦俐老师的讲座,难得的学*机遇,开拓了我的视野,提升了师德水*,让我终身受益。有这样的学*机会,要感谢进修的领导和老师。骆老师渊博的知识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深深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次培训中,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我的教学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逐渐体会到了为人师者的'真正价值所在。下面是我这次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共同学*、共同进步。通过学*交流,感觉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呢?

  一、要有崇高的理想,以仰望星空的心境去化解职业的倦怠,看淡社会的种种不公,淡泊名利,树立终身从教的信念。

  二、要有好的师德,即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用无私的奉献去感召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心。

  三、要有好的技能,即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及一定的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用渊博的学识去培养学生,不断的研究教学,总结教学经验。

  四、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先,去发现学生闪光点,激励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培训是短暂的,但学*和工作并没有结束,我们的教育事业还任重道远。我一贯坚守“低调做人,高效做事”的原则,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事业之中------

  新课程改革学*培训心得体会 9

  通过几天的学*我对新课程改革有如下认识:

  1.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问题,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要求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反映经典物理与*代物理的融合,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

  2.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需求”。

  4.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自主学*,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欲望;体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经典物理与*代物理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栏目,使教学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强调可操作性注重继承与发展开发教材辅助资源.

  5.高中物理课程新课改最大的困难是:第一教师的观念要改变;第二现有的教学资源要改变;第三教学制度要改变;第四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要跟随课改的变化.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出发,

  新课程改革学*培训心得体会 10

  通过几天的学*我对新课程改革有如下认识:

  1.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问题,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要求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反映经典物理与*代物理的融合,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

  2.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需求”。

  4.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自主学*,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欲望;体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经典物理与*代物理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栏目,使教学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强调可操作性注重继承与发展开发教材辅助资源.

  5.高中物理课程新课改最大的困难是:第一教师的观念要改变;第二现有的教学资源要改变;第三教学制度要改变;第四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要跟随课改的变化.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出发,


新课程改革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五篇)(扩展5)

——小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实用五份

  小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1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校的逐步开展,对于新课改的了解在慢慢增加,对新课改的感受也在丰富的活动和全新的授课理念中转变为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于时代的压力,新课程改革目标向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了以学生自主学*为中心、促成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的目标。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对此我的体会如下:

  一、教师应定位于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周围社会中学*到更多的东西,使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教师可以尝试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政治、理解政治,同时把学*到的政治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政治,感到学*政治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为学生知识更新、亲身体验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调动学生学*积极性;

  传统的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主要表现在内容陈旧,以学科经典内容为主,缺乏反映现代性。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往往造成部分学生成为学*的失败者。这也是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就是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接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将课程内容生活化,注重学生的最*发展区,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使课堂教学更富于生活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设计活动,不会设计活动,只会照剧本演戏的教师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这种设计活动并非意想的,而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对生活体验而积累的经验并加以反思所产生的结果。同时,教师也必须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行动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因为,新课程的内容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核心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时备课中不但要对教材熟悉,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教具和材料;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

  三、树立高层次的目标,追求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直到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台,在学生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共同体",倡导合作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总结来看,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

  小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2

  5月22日23日两天在z政法学院本人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协会“名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组主办,由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协办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小学学校校务管理和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教学研讨会,我参加的是中学数学研讨会,现将学*情况向各位同志做一汇报。

  5月22日早上,听学术报告《新课改中的课堂情境教学》,主讲是上海数学特级教师,上海北郊高级中学教师汪祖亨,上海专门设有他的“汪祖亨名师工作室”,华东师大特聘专家,是上海两个名师基地的指导专家,配合华东师大张奠宙教授,目前正指导江、浙两省部分高级研修班学员作数学欣赏和课堂教学的专题研究。由中国科协科教中心牵头,围绕新课改理念,曾赴十余个省市讲学,在全国省市级数学刊物上发表过200余篇教学论文,还主编或参编过《高中数学能力技巧》、《活跃在数学中的参数》、《怎样灵活解数学题》、《数学常用解题方法与技巧》等二十多本书,在20xx年5月上海教育博览会上作高三复*专题报告。汪老师从研究情境教学的必要性,情境教学的含义,情境导入的作用,情境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情境导入的基本策略和情境创设中存在的误区等几个方面详细地进行了阐述。

  他说,旧上海不识字的黄包车夫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家庭主妇在超市购物时算帐时都很准确,但他们在学校用纸和笔算同样的问题却十分糟糕,巴西的儿童在街道做买卖时数学做得好,但是他们不会做学校课本上同样难度的数学题,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在操作新买的家用电器过程中若遇到问题时才去查阅说明书或请教有经验的人,而非一开始就看说明书,这说明知识若脱离了实际情境,学*就是一个抽象的游戏,因此知识中的许多概念及规则必须透过实际的经验来揣摩,在实际行动中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且又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老师传授的,而是通过情境体验获得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好知者不如乐知者。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这一系列地论述表明,数学应根植于情境脉络之中,通过学*来理解数学。情境教学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推广情境教学也很有必要。

  那么什么是教学情境呢?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目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有感觉,直接提高学生对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活动成为学生自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在这样的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应用。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创设教学情境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1、真实性原则。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情境设计要真实可信,否则会弄巧成拙。如一个老师在讲不等式的应用时设计了一个自己在鱼市场买鱼时,卖鱼的老板向他问如何做一个尽可能大的盒子,这个情境就缺乏真实性,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再如安徽师大附中的某老师拍了学校门口的一段视频作为一节课的引入,很真实,效果也很好,但宁夏一老师东施效颦地“照搬”,结果可想而知。

  2、现实性原则。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学生实际生活和经验,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如在讲不等式、函数时可以用手机套餐的计费方式,卡拉oK厅的分段收费方式,电脑上网的费用等同学们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3、高效性原则。如一个老师用11分钟时间才导入到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上,很明显,这样的情境设置也是不可取的。

  4、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当地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如在讲《简单的概率》时,从概率相关的故事,体育彩票等入手,吊起学生的味口,让他们跟着你的思路走。

  5、灵活性原则。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的生成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情境之外还有无法预料的动态生成的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对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来把握这种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6、科学性原则。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知识或技能,要利于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启发学生的思维,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相矛盾的知识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7、挑战性原则。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数学学*内容提出了一条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挑战性”问题的实质在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不0断发展。

  8、目地性原则。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不是摆设,也不是为了赶时髦的点缀品。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还应当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对为什么要设置情境,设置了情境后应该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应做到心中有数。

  9、时代性原则。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师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因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因此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如大家熟悉的姚明某场球赛得分的高低和盖帽的次数篮板的次数作为统计图表一课的情境设计,增强了时代感和数学的适用性。

  10、思考性原则。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要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问题情境不要只是求一时热闹、好玩,只考虑到观赏性,而失去应有的“数学味”。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呢?可以用生产、生活和其它学科中的实例做引子,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另外,要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话很富有哲理。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当然还可以用欲擒故纵暴露学生差错,历史典故或生动的故事导入等方法。

  俗话说蜜多不甜胶多了也不粘,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问题,由于部分教师对情境创设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出现了误区,所以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出现了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多了“生活味”,少了“数学味”。

  有一部分老师的课堂上,的确每节课都注意从生活中引入,但给人的感觉是生活味很浓,而数学味淡泊。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感悟不到数学问题的原型。他们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其实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要能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应用教材。

  2、情境有活动,而没有体验。

  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看起来挺热闹,但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除了感到高兴以外,对数学知识的学*没有多少感觉。学生更感受不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情境的表面化,形式化。

  现在的数学课似乎都很注重课堂气氛,因此都很热闹,很花哨,但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没有学到什么。现在提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学*情境,但对于有些教学内容来讲,好像并不好找到生活中的情境,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了。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状态。有些高年级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也只是比较牵强地把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搬入课堂,让学生感觉老师只是变了一个出数学题的花样。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没有太大的作用。

  总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当然,情境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需要老师在备课中查找资料,需要教师在课堂组织上花费更多的心思,需要教师时刻保持教学激情,而这些,正是广大教师需要认真钻研的。

  5月22日下午是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张文娣老师执教的一堂九年级数学展示课《题目的变式途径与方法》,之后又听取了她的《变式教学下的课堂》学术报告。张老师致力于数学教学艺术、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性能力的实践与研究。她的课堂教学实录《中学数学课堂“三步曲”》(新授课、*题课、复*课)在教育电视台教学栏目播出,代表作《中学数学变式教学与能力培养》由教育部师范司审定,作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发行推广。应邀到全国各地作教学报告、执教公开课*百场。她在上公开课前播放几十种快乐人生图片,老师不时的和学生交流,同学们快乐吗?如何面对中考?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现在最不想做的是什么?你们想考上理想的高中吗?你们想快速提高中考数学成绩吗?利用这些问题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心灵的交流。张老师的这堂课自始至终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变式训练,由一道变出了六道题,难度逐步增加,而且与中考紧密联系,最后的点睛之笔是将原题中的六个元素其中三个作为条件另三就可以作为结论进行变式,可以得到六十个命题,含盖了许多定义定理性质和判定,充分显示了变式教学的魅力所在,她总结的一题多解变式,一题多变变式,一法多用变式,一题多用变式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他主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时间不在于多,而在于投入,知识准备了,方法准备了,中考题也就准备好了,它就在我们的脑子里。

  接下来是她的学术报告------《变式教学下的课堂》,对变式教学进行详细的阐述。变式教学主要是指对例题、*题进行变通推广,让学生能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下重新认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合理的变式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尤其是复*阶段,在复*时间少,复*内容多的情况下,如果能合理恰当地运用变式教学,把互相关联的知识通过变式教学融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节省复*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变式教学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把握变式的难度。变式要循序渐进,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深入,难度要逐步提高。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缩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降低学*效率。

  2、要控制变式的数量。

  (1)合理的变式教学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不是越多越好。变式过多,或者为“变式”而变式,不但会造成题海,增加无效的劳动和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解题产生厌烦情绪。

  (2)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应采用不同量的变式教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变式教学相对少一些,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变式教学相对多一些。

  (3)对不同的课型应采用不同量的变式教学,在新授课上少一些,九年级总复*时,因为知识的综合运用多,可适当多一些,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复*效果。

  3、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熟练掌握,融会贯通,是实施有效的变式教学的关键。

  合理的变式教学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每一道例题、每一个知识点都适合变式教学。只有有相互联系,或解题的思想、方法、技巧相接*,相类似的题目才可以用来进行变式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对有关例题、*题和知识点很熟悉,通过归纳、总结、整理,把有相互关联的知识和例题、*题揉合在一起,通过一题多变,举一反三,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成绩。

  另外,张文娣老师在课堂上营造和谐民主的学*氛围,形成信任合作的人际关系,这些非智力因素在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供各种条件和情境,把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表现出来,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去探索。张老师还把学生精典的作业扫描到电脑中并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里,最后保存起来,激励学生在课本中探索问题,引导学生抱住课本这个根本,把找出的问题可以展示在教室后面的数学园地中,可真谓是“忽入一夜春风来,数学园地百花开”。张老师还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图形进行不同位置的摆放,让同学们在亲自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张老师把八年级数学课本中的所有图进行了归纳整理,并用剪纸的形式进行各种变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月23日早上,江苏省特级教师符永*老师进行的一堂《一元二次方程》展示课和《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的学术报告。符老师是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他研发的《中学数学“再创造”发现式系列课型研究》获江苏省首届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各级各类竞赛奖60多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在核心刊物发表和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收载的论文有10万多字,*100多场公开课、学术报告遍布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曾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聘为江苏实验区顾问,现任江苏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教导主任,南通市初中数学分会副理事长。我们数学教师在*时的上课中一般都不重视每章的开头的图片,可符老师就专门开发了“章头图导学课型”,他展示的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章头图教学”课,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他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章头图”教学引导学生在发现中感受全章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将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走进全章的自主学*,通过“章头图”的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方法训练和学法指导,对全章科学高效地学*做最好的引领。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从“章头图”中发现数学(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发现数学知识的乐趣,真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本质。体验和训练“再创造”(方程的解法)的`含义,不断培养学*全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探索欲望走进本章。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符老师的教学设计就是在如何突破这个“开头难”的问题上下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大家都知道,每章和“章头图”,并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为了凑页数,它凝聚着新课程设计者的心血,体现了教育科学的意图。但大多数教师对“章头图”不太重视的,或者说是太不重视,学生更是不会主动去关注它。但是,符老师就是从“章头图”的这个“头”开始,围绕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和简单的解法确定本章的教学目标,从一幅简单的滑梯动画着手,设计出了一个个问题情境,每个问题都紧扣教学要求而环环相扣,引领学生初步去感悟本章将要学什么,每个问题都都能体现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去探索“怎么学本章”,每个问题都在以数学生活化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学*探索中逐渐明白“为什么学本章”。

  整个课堂,符老师都是以饱满的激情在增强学生的学*信心和兴趣,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设计在帮助学生消除数学的冰冷、枯燥和抽象,让学生在生活氛围中感受数学的味道,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情景中感悟抽象的数学,整堂课围绕着主题“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为我们展示了一堂新颖的数学章节开头“导学课型”。符老师的课告诉我们,数学课是生动的,生活化的。学生之所以认为数学课枯燥、乏味、难懂,是否与教师开头课的引导,第一课的教学设计有关呢?数学课需要教师 “用力”,更需要 “用心”。无论做什么,用心去做,就会做得优秀!我们应该思考:在教学中我们有很多的第一次,那我们教师*时是怎样思考这些“开头”,怎样很好的利用这些“开头”,去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并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教学过程的!我们并不反对万事开头难的说法。但是,面对教学中的“万事”,只要用心去“开头”,以求真的态度去创新,用心去思考学生的需求,用心去探索创新的过程,一切将会变得精彩,一切将会变得优秀。

  符老师说,在我们*时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把自己理解之后的结果,传授给学生,而不是与学生交流感悟,或引导他们进行体验,因而学生所学到的常是些抽象的、机械的、缺乏感受的数学知识和信息,这些内容不容易被学生 “内化”成素养和能力,常常只是孤立地保留在记忆之中。没有体验的课堂教学,就必然缺乏生命色彩。于是,符老师一直志力于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模式,他先后开发了“章头图”导学探索课、“再创造”式概念教学新授课、“再创造”式公式教学新授课、“再创造”式定理教学新授课、“问题设计”*题课、“问题设计”新授课、“三维”开放式复*课、“再创造”式试卷评讲课、指导学生的“教材编写课”、学*反思辅导课、引导“学生上课”的学*课、课题学*课、数学论文撰写指导课、以学生小论文为教材的导学课,学案导学课,学生作业自评指导课,帮学指导课等18种课型。相信,符老师的这18种课型的推行必将换来数学教学史上的一次春天。

  5月23日下午是深圳市z区中学数学教研员,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编写成员之一的张文韬老师进行的一节高中数学展示课和高中数学相关教学策略研究,我们不在一一赘述。

  通过学*,我深刻感觉到,凡是在教育界略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通过长期的坚持和探索在*凡的基层工作中得出教育良方的,特级教师汪祖亨,特级教师张文娣,特级教师符永*他们都是一线的教师,每天都在干与我们各位同样的工作,但最终的结果相差甚远,差别很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大家的思考。通过今天的研讨以及以后不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 愿大家在教学生涯不断过进步,不断创新,不断亮丽自己的人生。

  小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3

  经过今年暑期的高中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通过观看视频,听到了专家对问题的精辟讲解,使我掌握如何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要领,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2、做作业的过程,使我对以前自己做的很多教学工作进行了很好的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我体会到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3、在线研讨,让我们与全省各地的教师、与专家*距离接触,通过讨论开阔了眼界;很多好的创意迸发出来。

  通过此次学*,不仅使自己的眼界更开阔,而且使自己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无疑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小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4

  一、老师真的轻松了吗?

  新课改课上,有时候一节课下来老师说不了几句话,有时候也就是一两句,与以前的课堂相比老师的教学任务轻了,但是老师们真的轻松了吗?不是的。因为“功夫在课外”,老师的任务更重了。只有充分预*,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学生的预*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方式方法,学生用双色笔作预*笔记,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预*提纲包括:预*目标、预*重点难点、预*过程、预*方法、拓展提升等由于教师备课充分自觉地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想学、能学、抢着学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们不但能积极参与课堂并且能有效地参与课堂。

  二、学生们真的是“疯”了吗?

  新课改课上的学生们再也不是安分守己、各就各位的小绵羊,他们有的或者站着,或者斜靠在桌子上,有的干脆直接走到黑板前手舞足蹈,滔滔不绝说个不停,这样的课堂难道不是学生“疯”了?不是的'。学生们上课形态各异,干什么的都有,好像很散乱,但他们都围绕着学*目标而动,精力集中,所以神并不散。相信学生,相信我们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让学生去亲自经历知识,获取知识,而不要我们教师再一味的去灌输给孩子们知识。当然这还要先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全员充分发动学生,让学生们先“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积极参与每个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力争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动中学”、“容量大”、“落到实”、“高效率”、“快节奏”、“收获多”。

  三、创新离不开双基的落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展示课上不论是语文课堂上学生自创的诗歌,小品的表演,还是数学课上体现出来的积极的思维,敏捷的答辩,都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夯实基础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课堂任何地方都是学*的天地,我们可以利用黑板、地板、墙壁等等让学生写、算。有布置就一定要有检查,有反馈,可以发动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来帮助老师检查,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教师不要再只靠自己单干,要相信并培养班干部、课代表和小组长,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特别是小组长的带动和管理作用。落实"兵练兵,兵强兵",使更多学生有提高的机会。

  四、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让每个人都动起来

  1、每一个小组中,都有好学生也都有许多较差的学生。其中还有这样许多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没问题但是就是不敢或者是不愿意在班内表现自己。针对这种情况可由组长选出最活跃的和最不活跃的学生各一个。几天下来,效果不错。因为他们也都意识到,这样的确能让自己的精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

  2、善于激励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及时的肯定是让他们动起来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最可怕的是讽刺挖苦。如果一位同学的发言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教师当堂予以明确的否定,并表示出对该生的不满,甚至让他难堪,那么这位同学将永远不会在你的课堂上主动提出或回答问题,也就是说因为你的一句话或一种态度或者是一个表情,都能影响该生的这一节课或者这一门学科。

  3、要有耐心

  没有比学生更坚强的意志,是不能让他们动起来的。关键时刻必须挺得住。当学生不想开口或不*惯开口的时候,当学生停停顿顿、结结巴巴地读句子和课文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之后剩下的就是启发和等待了。只要问题适当、时间充分、善于启发,学生很快就会奋起而参与。这时候教学就开始轻松愉快了。

  课改的大潮涌动着,我们也努力去做一个好的弄潮儿吧!尽管比较艰难,我们也要勇往直前。

  小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5

  一、老师真的轻松了吗?

  新课改课上,有时候一节课下来老师说不了几句话,有时候也就是一两句,与以前的课堂相比老师的教学任务轻了,但是老师们真的轻松了吗?不是的。因为“功夫在课外”,老师的任务更重了。只有充分预*,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学生的预*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方式方法,学生用双色笔作预*笔记,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预*提纲包括:预*目标、预*重点难点、预*过程、预*方法、拓展提升等由于教师备课充分自觉地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想学、能学、抢着学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们不但能积极参与课堂并且能有效地参与课堂。

  二、学生们真的是“疯”了吗?

  新课改课上的学生们再也不是安分守己、各就各位的小绵羊,他们有的或者站着,或者斜靠在桌子上,有的干脆直接走到黑板前手舞足蹈,滔滔不绝说个不停,这样的课堂难道不是学生“疯”了?不是的。学生们上课形态各异,干什么的都有,好像很散乱,但他们都围绕着学*目标而动,精力集中,所以神并不散。相信学生,相信我们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让学生去亲自经历知识,获取知识,而不要我们教师再一味的去灌输给孩子们知识。当然这还要先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全员充分发动学生,让学生们先“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积极参与每个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力争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动中学”、“容量大”、“落到实”、“高效率”、“快节奏”、“收获多”。

  三、创新离不开双基的落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展示课上不论是语文课堂上学生自创的诗歌,小品的表演,还是数学课上体现出来的积极的思维,敏捷的答辩,都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夯实基础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课堂任何地方都是学*的天地,我们可以利用黑板、地板、墙壁等等让学生写、算。有布置就一定要有检查,有反馈,可以发动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来帮助老师检查,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教师不要再只靠自己单干,要相信并培养班干部、课代表和小组长,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特别是小组长的带动和管理作用。落实"兵练兵,兵强兵",使更多学生有提高的机会。

  四、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让每个人都动起来

  1、每一个小组中,都有好学生也都有许多较差的学生。其中还有这样许多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没问题但是就是不敢或者是不愿意在班内表现自己。针对这种情况可由组长选出最活跃的和最不活跃的学生各一个。几天下来,效果不错。因为他们也都意识到,这样的确能让自己的精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

  2、善于激励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及时的肯定是让他们动起来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最可怕的是讽刺挖苦。如果一位同学的发言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教师当堂予以明确的否定,并表示出对该生的不满,甚至让他难堪,那么这位同学将永远不会在你的课堂上主动提出或回答问题,也就是说因为你的一句话或一种态度或者是一个表情,都能影响该生的这一节课或者这一门学科。

  3、要有耐心

  没有比学生更坚强的意志,是不能让他们动起来的。关键时刻必须挺得住。当学生不想开口或不*惯开口的时候,当学生停停顿顿、结结巴巴地读句子和课文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之后剩下的就是启发和等待了。只要问题适当、时间充分、善于启发,学生很快就会奋起而参与。这时候教学就开始轻松愉快了。

  课改的大潮涌动着,我们也努力去做一个好的弄潮儿吧!尽管比较艰难,我们也要勇往直前。


新课程改革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五篇)(扩展6)

——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1

  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的实施的执行,是我们每一名美术教师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成了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学内容的研发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我们教师不仅要有驾驭知识的能力,还要有驾驭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情感的能力。要想调动学生的情感,我们就要学会分析学生的情感心理,指导学生情感实践,因为,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是知识产生力量的桥梁的纽带。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

  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因为情感人的最重要的素质。从现实来看,情感在人的事业及发展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稳定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调节器。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情感实践,自己必需要有丰富的情感。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仍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原因就是许多美术教师并未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情感教育,也就是所谓的真教育。陶行之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在教学时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美术知识和技能时接受情感教育。由此可见,美术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你自己首先要具备真实、强烈、深刻、稳定的情感,要有利用美术教学传递情感的能力。因此,提高个人的情感素质,丰富个人的情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条件。那么我们怎样丰富自己的情感?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加强理论方面学*,加强智力、道德与情感的整合,树立当代教育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要保持良好的心理气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样在教学时,我们才能利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情感,真诚的对待学生

  美术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教学中要多”想一想、谈一谈、看一看“等语言,与学生互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情趣,自己要感情投入,教学时精力充沛,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来引导学生学*和探索,激发学生学*美术的兴趣。教师只有付出真实的情感,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以利于情感的沟通。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由于美术学科不是考试科目,许多美术教师常对学科歧视有情绪,上课时不够投入;又加上教师在社会上的角色也日益丰富和多元化,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调节自己的情感,把美术课上好,这也是我们美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有许多美术教师做得很好,他们在上课时能忘却自己的烦恼,关注自己的课堂,关注自己的学生;能以饱满的激情面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使学生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激励。要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来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能放得开,给学生自由学*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学会学*。学生在参与活动时发挥了“自我”,又通过比较、分析、思考、判断等方式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不但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提高了美术素养,丰富了情感。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不仅要具备很高的美术素养,还要有一定教学机智。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氛围及学生学*情绪等因素,进行灵活多变教学:如巧设情境,激**感;以知育情、深化情感;加强情感与品德、意志等其他因素结合,拓展情感阈限等。如在欣赏蒋兆和的《流民图》时,我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放映一些抗日画面,巧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当时国破家死亡感受,激发学生的护国情、爱国心,心灵受到震撼,深化了情感,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真诚地对待全体学生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2---15岁,处于潜能完善阶段,学*目的、方法、性质、内容和途径与小学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学*动机更加复杂,学*方法上灵活性增大,学*兴趣更为强烈和广泛。现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中增加了“人文性”,强调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学*的主体,如何在教学中应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美术学*活动中,要改变过去的被动接受的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要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方式去主动学*,并要求学生在学*过程中投入情感,在学*中体验成功的愉悦,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增强自信心。而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美术学*情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对那些对美术不感兴趣,或在美术堂上常违纪的学生,教师要时时关心他们,要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多表扬、鼓励,增加其信心。由此可见:情感投入的核心就是关心人、体贴人,对学生满腔热忱是情感投入的前提。有首歌唱的好:“宽容让眼睛笑了,关心让心房暖了。”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情感目标,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美术教学活动中,让他们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并把感情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中,让他们在学*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接受情感教育。

  一个民族的振兴,希望在教育,一个国家的振兴,希望在教师。***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主要还是集中在课堂上,当我们面对每一个有个性的孩子时,这时教师就应该发挥自己角色的作用,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做到寓情于理、情理交融、以情动人。总之,初中美术教学不仅是美术知识学*和技能训练的活动,也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活动,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美术教育背景下,我们更要重视情感教育。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2

  作为课改的一线老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过程以及学*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过程中培养学*和做人的品性。

  课程改革是全教育事业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我个人认为其内容表现为:

  1 、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教具少,信息少。面对共同的处境,各实验区、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例如:集体研讨及现场的听课、评课等活动,这些使得课改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扎根于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2 、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是这次课改实验区普遍的做法,也是课改的应有之意。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3 、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总而言之,彷如一把钥匙打开一把坚锁。课改恰如一阵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3

  *三年来,我参与了教育局组织的多次新课改培训,教育技术培训,素质教育讨论活动,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与深深的理论引领,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拓宽了学*的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下面谈谈我对本次学*的心得。

  一、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展现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素有“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在对灵魂塑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文明的楷模。为此,教师要时刻谨记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那么,如何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履行教育义务的传统美德,是衡量教师道德水*高低的主要标志。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激励他们对学*的兴趣和爱好。了解学生和关心学生,是热爱学生的起点。教师仅仅把功课教好是不够的,还要多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一生着想,从思想上、学*上、生活上全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因势利导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热爱学生还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要有民主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允许学生独立思考,切不可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评价学生的行为,和善*等地对待学生,绝不能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而对学生采用体罚、讽刺、挖苦等侮辱人格的做法。当学生进步时,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辞;当学生犯错或退步时,教师也不要任自己的批评侮辱之话泛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赞美,多一点信任,你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给学生树立好榜样;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情,自己本身坚决不做,以免给学生留下坏的影响。教师要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言行来教育和感化学生。

  诚实正直,勤奋好学,礼貌待人,是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具体体现。如果教师缺乏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远大的理想,其教育必定失败。教师要教育学生勤奋刻苦,好学进去,自己必须勤奋好学,广学博览,精益求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用文雅和亲切的语言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教育学生。

  二、用学*引领自身专业成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速度大大加快,学*就成了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终身学*,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自我提升的需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观。教师要善于从教育实践中汲取能量和资源;善于在任何时间向任何人学*,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分享知识;善于和同事交流,扩大视野,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教师终身学*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要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教师就要具有终身学*的理念,拥有自主学*、自我学*的观点。因为终身学*已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只有主动去掌握新概念,学*新理念,研究新问题,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会使自己重视终身受益。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但重任主要落在教师身上。时代在变,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变,教师必须认清终身学*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学*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

  首先要加强政治思想方面的学*。我国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教师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则会摧残人才。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质、教育观、世界观和人身观对学生起直接影响作用。

  其次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课程走向综合化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我身为一名中青年教师,又奋斗在课程改革实验的最前沿,更应当树立终身学*的意识。无论是教育家,还是中外名师,他们都具备较深的文化底蕴,这与经常学*是分不开的。随着课改如火如荼的展开,我们教师要有一种强烈的资源意识,克服“一支粉笔教下去,一本教案讲过来”的人生惰性,自觉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和知识结构,以便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知识的更新换代让我们的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新生事物,广阔的课内课外学*资源为他们知识的积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我们在学校学*的那点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传授了。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不学*怎么可以,怎么能胜任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生活是一个广阔的学*的课堂,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所不了解的,为了使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只有加紧学*的步伐!一个优秀教师应该抓紧一切时间增加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和学生共同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改革,当今的形势向每一位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树立终身学*的观点,在师一日,便不可荒废半日。通过学*不断获取新知识,增长自身的才干,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4

  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些都是音乐教学大纲中没有阐述的,同时也是我们音乐教师必须更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我们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握的依据和支撑。那么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工作中,音乐教师应如何贯彻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做新课程改革的最直接受益者呢?我想,我们可以尝试着先从以下的几点做起:

  一、让学生真正做主。

  “一单元唱歌+乐理,一单元欣赏+音乐知识”的单一教学内容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活动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生机,有活力。

  有科学证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最多能集中15分钟的时间。所以,我认为不妨利用这高效率的15分钟,对课堂内容的引入、结尾总结、中间重点和难点做“蜻蜓点水、画龙点睛”的精讲。剩下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去演唱、演奏、创作、交流、教授和赏析等等。此时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思考,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每节课留出10~15分钟的时间,请学生进行教授活动和表演活动。教授活动就是由学生自选内容(比如某位音乐家,某件乐器,某个音乐知识等等),在课下像老师一样备课(查出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像老师一样把知识传授给其他同学,其他同学有补充或者反驳都可以交流。表演活动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用才艺表演的方式向新同学介绍自己,我也通过表演活动对学生的艺术素质有了深入了解。刚开始几节课,还有个别学生觉得不好意思或者其他原因放不开,随着参与学生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主动走到大家面前展示自己了,而且他们发现在教授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在学*着,这样,我的课堂开放时间逐渐增加到15~20分钟。我很高兴地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从最初的照本宣科,到使用版书和教具;从个人表演到集体合作;从扭捏不自信到大方自如,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个学*的过程。

  二、给学生充分的权力。

  让出(一部分)权利。过去教师的权力是很大的,说话是绝对的权威,容不得学生有任何质疑。我认为教师的权力过大,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禁锢作用。我们是否可以将部分权利下放给学生?

  1、表现权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思想和感情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对音乐的喜爱和追求不应该,也不可能会在“纪律优良,绝对安静的音乐课”中被束缚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感教育是审美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因素,而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门情感艺术。学生在音乐的喜怒哀乐中获得丰富的情感,通过情感的体验,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是自己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当学生陶醉于扣动心弦的旋律中时,很可能会禁不住有随之哼唱、击掌合拍等行为,我想此时的一句“乐感不错”“节奏感很强啊”要比一句斥责引起的效果更显而易见。

  2、评价权

  此次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发展性的评价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其核心是重视过程,评价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评价作为一种活动,存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中,只有强调评价双方的沟通、协商,评价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另外,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给多次机会,重视评价对象在过程中的转变,再形成终结性评价之前,评价主体会对评价对象进行指导帮助,并给予再次改正、修正的机会。在我们的音乐考试中,不妨加入*日成绩的记录,加入对学生在音乐学*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评价,加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的组评。实践证明,如果重视了过程评价,就会发现终结性评价成绩会更好。

  三、总结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对每一位教师而言,除了观念上的改变,能力的提高外,在知识结构等多方面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新型的教师一是要学会选择,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方法、形式、手段有了许多改进和拓展,要判断它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符合教师本人的教学个性、风格、知识结构,符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是要学会加工,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不能全盘照搬的,必须要经过教师的个性化、本土化的加工,才会适合于地区、学校、教师、学生,这实际是课程二度开发的能力。可以想见,要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来,没有一番对比、思索和研究,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的。以上是我在教学中摸索出的几个方面和一点心得体会,让我们教师共同携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与新课程改革同行,不断探索前进!

  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5

  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方式,学会探究式学*。探究式学*是学生在自主学*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等对话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等的教学观念,构建*等对话的教学*台,使教学"在师生*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这个过程不再是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一、给学生机会。比如在教学《世纪宝鼎》一课时,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朋友介绍世纪宝鼎。学生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不仅考查了学生收集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地我想说,我能演。再通过读书,进一步了解世纪宝鼎。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使师生、生生、生文对话达到融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再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发散学生思维。想想说说如果是你,会设计什么样的铁路。学生说出很多S型、T型、直线等等。追问詹天佑为什么用了“人”字形线路呢?进一步分析人字形线路的优点。*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的主动者,把自己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二、虚心请教。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欲望。三、合作学*。小组合作学*也是*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

  二、创设情境

  探究性学*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比如: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给奥运冠军的一封信》让学生大胆想象,把我们对奥运的向往,对奥运冠军的崇敬表达出来。由此体会体育冠军的来之不易,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展示成果

  评价探究结果,具有共享学*成果,激励后继学*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品,举行书中人物化妆扮演会;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探究报告,心得体会;善于辞令的同学可进行辩论,以展示思想。如:在学*《詹天佑》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对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不细致。此时,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品读相关段落。然后通过动手画一画,自己讲解理解其含义。再如学*“人”字形线路的行车方法。我没有通过课件直接演示,而是自己堆了个“人”字形线路,让学生根据理解行车。学生通过演示,直观的理解了行车方法并发出了对詹天佑的赞叹。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教学的唯一标准。从课程改革一开始就感到这一工作的迷惘,面对新的主题活动真感到无从下手。几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基本定型,真要跨出这一步,还真有点力不从心。通过与其她老师们的切磋、讨论和自己的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借鉴陈鹤琴先生的课程思想,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有益的实践:陈鹤琴先生很早就提出“大自然是活教材”的教育观念。当今社会已越来越向着社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也给我们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幼儿园的教育决不仅仅在幼儿园。周围生活中有着广泛又有利的诸多教育因素、教育资源,将幼儿园的教育真正尝试与家庭、社区整合起来,充分利用周围有利环境,整合我们的课程,将对幼儿园教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带孩子到周围社区,带孩子参观马路、图书馆;带孩子到镇中公园、广场;带孩子到菜场、商场。在《春天》主题活动中,我们带孩子们来到幼儿园附*的镇中园里,花园里满是各种各样的花和草。孩子不由自主地去看看、闻闻,相互小声地议论着。花丛中飞来了蝴蝶和蜜蜂,我们鼓励孩子仔细观察它们在花丛中的活动。秋天到了,我们又带领孩子们来到公园里,进行捡树叶活动,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跑到大树底下,有的在对一些奇形怪状的树叶就发挥着自己的想象,有的对叶子的颜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在相互交流孩子对树跟的经验和看法;有的专心致志地研究起了树干;他们在公园里看呀、问呀、摸呀,用手比画着……回到幼儿园,孩子们很快又投入到尝试树叶印画、拼画的过程中。凭借孩子刚才对树叶积累的经验及大胆创新的精神,他们还积极主动地尝试设计、制作奇奇怪怪的树叶脸谱。这样的活动,自然地融合了多个领域的学*内容,孩子在这过程中获得的何止是我们所能估计到的一些教学目标呢?他们真的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与外界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得到全方位、多元化、动态协调地发展。

  正如我们一直所说的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是巨大,但反过来一想,人的知识经验的获得也很容易受到环境的限制。山区的孩子不走出大山,他们的知识获得和想象力的发展也走不出山的包围,而如果我们的孩子始终坐在教室里,接受被动的知识灌输,思想也同样是狭隘的,和山区的孩子又有什么区别呢?现在,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孩子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的机会。

  总而言之,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园的课程应关注幼儿的生活,积极利用周围环境和社区环境,关注课程各领域的有机整合,促进幼儿整体、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


新课程改革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五篇)(扩展7)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汇总五篇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1

  通过参加省普通高中新课改学科通识网络培训,使我收益匪浅,作为一位高中地理教师。对课改我充满了信心和憧憬。现将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新课程观念教法有所转变

  面对新课改,首先应具备新理念。通过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培训,以及校本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的学*,新课标的研究,加上自己努力学*和刻苦实践,自己“操纵”课堂能力不断提高,理论水*得以升华。在教学过程中需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自主学*”“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环节,使课改和素质教育相辅相成,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素质教育则是课改的灵魂和引路人。

  二提高了教材的宏观把握能力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课程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新课程的实施要严格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课标内涵进行细致的解读,对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整合、处理,明确重点、难点,讲解时就会心中有数。

  此次高中地理培训系统的分析了高中地理教材,使我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初中教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各部分的重难点有了宏观的把握。建设“探究课堂”是推进课改的有效途径。

  (1)“探究”理念贯穿于高中教学。从自然到人文到区域至到地理信息技术,每一堂课都存在着不同的探究方式,渗透着探究的影子。

  (2)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也可以成功开展“探究教学”。自然地理的教学案例丰富了我的教学素材,探究活动的设计丰富了课堂教学,使学生从枯燥的课本内容中解脱出来,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人文地理部分有更大的探究空间,只是这些潜在的教学资源有待于我去开发。

  三注重情感教育

  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人,教师“教”的成效,只有在学生主动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对地理学*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方向,也是地理教育工作者行动的方向。由于地理学科较其它学科相比,重注实际生活与生产,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创设各种机会,让不同学*程度的学生都能展示自我,体验到地理学*的成功喜悦。在教学内容上添加有思考性的内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取成就感,达到兴趣—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目标。

  四教学手段的变化,改进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的改革不仅体现在课程结构与教材内容,它更要求深入到教学活动之中,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拓宽,优化教学过程,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已提到日程上,触及到每位教师*以为常或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中,打破“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等的教育观念,在“满足学*需要的有意识的交流活动”中下功夫,使学*过程成为启发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愉快的活动,改变了那种满堂灌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扭转“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思考、重文字轻图像、重积累轻运用”的`地理教学活动。

  五可持续发展是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

  地理教学要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21世纪议程作出的贡献,教育学生理解、接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自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实施21世纪议程作好准备。具体要求是:①正确理解满足现在需要和满足未来几代人需要的关系,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②正确理解根除贫困与满足广大人民需要的关系,增强扶贫和人类*等发展的观念。③正确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作自觉的环境卫士。④了解21世纪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策略和行动,增强参与实施观念和历史使命感,自觉作好实施21世纪议程的知识、思想和参与能力的准备。

  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有扎实的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学科化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例如:地理基本知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基本问题及以谋求经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内容为核心等地理知识,特别是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过程、地理基本原理、地理基本规律)、地理基本技能(地理观测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阅读分析绘制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地理基本能力(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地图和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判断、解释、预测与评价能力,地理表述能力)、地理研究基本方法(地理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等)、地理情感(地理学*兴趣动机意志、文化情操、地理审美情趣等)、地理态度(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地理意识(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与地理价值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

  2.教学目标应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知识与技能体现了课标的双基要求,过程与方法侧重于学*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未来社会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教学应在充分体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同时,保证学生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体验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通过学*后我收获很多。对于新课改有了一定的了解,课改后怎么教心里也有底了。在与广大同仁们的交流、讨论中,使我的学*效率提高了,观念更新了。虽然我们地处边疆,经济又落后,从教这么多年,很少有机会到校外培训。即使有这样的机会,能走出去的名额也非常有限。单纯的看看书又觉得视野终究打不开,二十多年来都是在闭门造车。现在国家教育部以这样的形式来推进新课改,总觉得只是时间太短了,今后利用假期再好好钻研。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2

  我参加了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学*,感受颇深。通过这次的学*,在专家们的引领下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我的心得如下:

  一、教师将面临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

  1、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学*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由于学生在研究、探索的学*中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们失去了对书本对大纲的依托,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学*内容的权威与垄断,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走进教室、走*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忐忑不安”的感觉。实行素质教育以后,指导学生学*时的力不从心,无能为力,让教师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

  这是未来时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通过观看视频,听到了专家对问题的精辟讲解,使我掌握如何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要领,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2、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老师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可以基本上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中,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学生课题小组进行指导。教师要学会合作,这是老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做作业的过程,使我对以前自己做的很多教学工作进行了很好的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我体会到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角色转变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共同体”。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掌握学*策略。

  2、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教师要成为主动的课程研制者,积极设计新颖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忠实的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在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更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新课程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三、新时期的中学地理教师应积极接受挑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要求我们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所有教育行为都必须以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提高科学素养为目的。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广泛猎取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高新科技的信息。

  1、复合型的知识素质

  教师的知识水*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搞好教学所必备的先决条件之一。科学文化知识是指具有当代科学和人文发展的基本知识,当代科学的基本知识指对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新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和海洋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了解。新课程十分重视知识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学生的个性。与传统的教育理论重结果、轻过程的观点相比较,新课程强**学既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发展过程。新课程要求中学教师不仅要懂得教什么,而且要懂得怎么教,还应明白为什么这样教。教师如果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就难以自由而科学地设计和驾驭教育教学过程,更难以进行物理教学改革与创新。

  2、健全的专业情意

  教师的情感是丰富的,尤其是教师的职业情感更具特色,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关爱和理解态度,对教书育人的热情以及敬业精神等。教师作为完整的人不仅仅是理性的人,教师的欲望、情绪、价值信仰等人格特征更应受到重视。

  在线研讨,让我们与全省各地的教师、与专家*距离接触,通过讨论开阔了眼界;很多好的创意迸发出来。通过此次学*,不仅使自己的眼界更开阔,而且使自己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无疑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总之,每位教师都应当树立课改新理念,树立科学的教材观、教育观、学生观,深入钻研新教材,从自身做起,转变观念,以研究性学*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3

  人去年暑假参加了省新课程骨干培训,而这次网络培训,又聆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感触颇多,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这次学*,收获很大,下面谈谈切身体会。

  一、对于地理课程标准应本着以下基本理念:

  第一条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第二条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需要”。以上两条理念是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来的,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高中地理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它也是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从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出发,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互相统一和渗透整合,并力图将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设计、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标准拟定、活动安排以及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中,是高中地理课程最核心的理念。而这一核心理念的重心又落在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上。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学*能力是学生不断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钥匙”,并且只有当学生真正学会学*地理了,他们才会把地理学*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与终身发展的需要。地理实践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则是初中阶段“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延续。

  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地理意识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判断空间方位,确定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及结构,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理念。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和谐统一的高中地理课程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其中,“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7门选修模块的开设以及采用学分制的管理形式,可以说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二、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探究,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三条基本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地理课程而且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在各种学*方式中,尤其要注重探究性学*。探究性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活动。它可以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第二、实践体验阶段;

  第三、表达和交流阶段。

  以往的地理课程,无论是教学大纲、教科书还是教学过程往往都是以“教”为核心或者说相对忽视学生的“学”。教学大纲是“教”的纲目,教科书是“教”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的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不利于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此次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等学*方式。当然,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接受性学*,而是倡导多种学*方式合理结合。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4

  通过紧张有序的学*,交流、研讨、评论等对这次课程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深刻的答案。同时也"被迫"对自己的心态和角色进行了调整——原先想既然是远程培训,也不会很紧张,可是从培训的第一天起,就体会到了放松一下的想法都让这每天的听、想、写等无形的压力赶的无影无踪。培训真的是既太紧张太辛苦!

  在听了各位专家的讲座和视频学*中:不但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让我对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真是"听君一*话,胜读十年书"。

  可以说,在研修学*的这些日子。每一天对于我来说都有触动,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有一些感悟。

  经过这一个阶段的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

  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课改必须更新教师观念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2、经过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大致内容。通过培训学*,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的大部分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

  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5

  我参加了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学*,感受颇深。通过这次的学*,在专家们的引领下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我的心得如下:

  一、教师将面临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

  1、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学*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由于学生在研究、探索的学*中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们失去了对书本对大纲的依托,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学*内容的权威与垄断,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走进教室、走*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忐忑不安”的感觉。实行素质教育以后,指导学生学*时的力不从心,无能为力,让教师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

  这是未来时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通过观看视频,听到了专家对问题的精辟讲解,使我掌握如何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要领,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2、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老师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可以基本上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中,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学生课题小组进行指导。教师要学会合作,这是老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做作业的过程,使我对以前自己做的很多教学工作进行了很好的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我体会到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角色转变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共同体”。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掌握学*策略。

  2、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教师要成为主动的课程研制者,积极设计新颖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忠实的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在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更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新课程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三、新时期的中学地理教师应积极接受挑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要求我们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所有教育行为都必须以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提高科学素养为目的。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广泛猎取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高新科技的信息。

  1、复合型的知识素质

  教师的知识水*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搞好教学所必备的先决条件之一。科学文化知识是指具有当代科学和人文发展的基本知识,当代科学的基本知识指对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新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和海洋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了解。新课程十分重视知识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学生的个性。与传统的教育理论重结果、轻过程的观点相比较,新课程强**学既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发展过程。新课程要求中学教师不仅要懂得教什么,而且要懂得怎么教,还应明白为什么这样教。教师如果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就难以自由而科学地设计和驾驭教育教学过程,更难以进行物理教学改革与创新。

  2、健全的专业情意

  教师的情感是丰富的,尤其是教师的职业情感更具特色,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关爱和理解态度,对教书育人的热情以及敬业精神等。教师作为完整的人不仅仅是理性的人,教师的欲望、情绪、价值信仰等人格特征更应受到重视。

  在线研讨,让我们与全省各地的教师、与专家*距离接触,通过讨论开阔了眼界;很多好的创意迸发出来。通过此次学*,不仅使自己的眼界更开阔,而且使自己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无疑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总之,每位教师都应当树立课改新理念,树立科学的教材观、教育观、学生观,深入钻研新教材,从自身做起,转变观念,以研究性学*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