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复*资料 40句菁华

首页 / 文库 / | 复*资料,数学

1、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3、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4、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5、根据比、除法、分数的关系:

6、未知单位“1”的量(用除法),已知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方法与分数的方法相同。

7、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8、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9、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10、分数的倒数:找一个分数的倒数,例如3/4,把3/4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把原来的分子做分母,原来的分母做分子,则是4/3,3/4是4/3的倒数,也可以说4/3是3/4的倒数。

11、用1计算法:也可以用1去除以这个数,例如0、25,1/0、25等于4,所以0、25的倒数4,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分数、整数也都使用这种规律。

12、周长计算公式:

13、百分数的意义:

14、日常应用:

15、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直径是一个圆内最长的线段。

16、在同圆或等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1/2。用字母表示为:d=2r或r=d/2

17、只有1条对称轴的图形有:角、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扇形、半圆。只有2条对称轴的图形是:长方形;只有3条对称轴的图形是:等边三角形;只有4条对称轴的图形是:正方形;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是:圆、圆环。

18、圆面积公式的推导:(1)把一个圆等分(偶数份)成的扇形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像越接*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19、环形的面积:一个环形,外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内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R=r+环的宽度.)

20、两个圆:半径比=直径比=周长比;而面积比等于这比的*方。

21、任意一个正方形与它内切圆的面积之比都是一个固定值,即:4∶π

22、扇形也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23、283.14

24、478.5

25、52.2539.427.065

26、56.25515.719.625

27、512.25721.9838.465

28、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和一共占百分之几。

29、每幅图的圆点总数都可以看作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的积,这些算式还可以用*方数的形式来表示。1+3=221+3+5=321+3+5+7=42得出:从1起连续奇数的和等于奇数个数的*方。

30、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整数和分母约分)

31、圆周率实验:

32、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33、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34、圆和点的位置关系:圆和点的位置关系:以点P与圆O的为例(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P在⊙O外,PO>r;P在⊙O上,PO=r;P在⊙O内,0≤PO

35、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6、分数除法的意义:

37、比可以表示两个相同量的关系,即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两个不同量的比,得到一个新量。

38、按比例分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39、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40、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资料 40句菁华扩展阅读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资料 40句菁华(扩展1)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资料 30句菁华

1、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区分比和比值

4、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5、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

6、按比例分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一般有两种解题法

7、分数化成百分数:

8、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结果写为百分数形式。

9、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方法:方法与分数的方法相同。

10、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11、分数除法: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

12、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13、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14、圆心:圆任意两条对称轴的交点为圆心。注:圆心一般符号O表示

15、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16、面积计算公式:

17、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18、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19、在同一个圆内或等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20、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1、当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相等时,圆面积,正方形居中,长方形面积最小。反之,面积相同时,长方形的周长最长,正方形居中,圆的周长最短。

22、68113.04

23、每幅图的圆点总数都可以看作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的积,这些算式还可以用*方数的形式来表示。1+3=221+3+5=321+3+5+7=42得出:从1起连续奇数的和等于奇数个数的*方。

24、小数乘分数,可以先把小数化为分数,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建议把小数化分数再计算)。

25、圆周率: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pai)表示。

26、常用各π值结果:

27、找单位“1”: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或“占”、“是”、“比”的后面

28、求倒数的方法:(原数与倒数之间不要写等号哦)

29、按比例分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30、在同圆或等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资料 40句菁华(扩展2)

——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资料 (菁华3篇)

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资料1

  有理数

  ★有理数的分类

  1、如果按定义分,有理数可以分为整数(正整数;负整数;0)和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如果按正、负分,有理数可以分为正有理数(正整数;正分数)、0、负有理数(负整数;负分数)。

  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分数表示,π不是有理数。

  数轴

  ★1、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绝对值

  1、数轴上一点a到原点的距离表示a的绝对值。

  ★2、绝对值的性质:非负性。

  3、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有理数的大小

  1、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加法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3、在有理数的加法中,

  加法交换率: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有理数的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有理数的乘法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后得0。

  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乘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

  积相加。

  ★有理数的除法

  除以某个不为0数等于乘与这个数的倒数两数相除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等于0。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是同级运算,则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计算。如果有括号,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最后算大括号。

  有理数的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做a的n次方时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科学计数法

  1、科学记数法将一个数字表示成a×10的n次幂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这种中,a叫底数,叫做指数。当看

  记数方法叫科学记数法。

  *似数

  1、一个数与准确数相*(比准确数略多或者略少些),这一个数称之为*似数。

  ★2、有效数字:在一个数中,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位数止,所有的数字,都叫这个数字的有效数字。

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资料2

  一、整式——单项式

  1、单项式的定义:

  由数或字母的积组成的式子叫做单项式。

  说明:单独的一个数或者单独的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ab2

  说明:⑴单项式的系数可以是整数,也可能是分数或小数。如3x的系数是3的32

  系数是1;4.8a的'系数是4.8; 3

  ⑵单项式的系数有正有负,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要注意包含在它前面的符号,

  如?4xy2的系数是?4;?2x2y的系数是?2;

  ⑶对于只含有字母因数的单项式,其系数是1或-1,不能认为是0,如?ab的系数是-1;ab的系数是1;

  ⑷表示圆周率的π,在数学中是一个固定的常数,当它出现在单项式中时,应将其作为系数的一部分,而不能当成字母。如2πxy的系数就是2.

  3、单项式的次数: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说明:⑴计算单项式的次数时,应注意是所有字母的指数和,不要漏掉字母指数是1

  的情况。如单项式2xyz的次数是字母z,y,x的指数和,即4+3+1=8,

  而不是7次,应注意字母z的指数是1而不是0;

  ⑵单项式的指数只和字母的指数有关,与系数的指数无关。如单项式4222

  24x2y3z4的次数是2+3+4=9而不是13次;

  ⑶单项式是一个单独字母时,它的指数是1,如单项式m的指数是1,单项式

  是单独的一个常数时,一般不讨论它的次数;

  4、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如果出现乘号,通常将乘号写作“? ”或者省略不写。 例如:100?t可以写成100?t或100t

  5、在书写单项式时,数字因数写在字母因数的前面,数字因数是带分数时转化成假分数.

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资料3

  有理数

  ★有理数的分类

  1、如果按定义分,有理数可以分为整数(正整数;负整数;0)和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如果按正、负分,有理数可以分为正有理数(正整数;正分数)、0、负有理数(负整数;负分数)。

  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分数表示,π不是有理数。

  数轴

  ★1、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绝对值

  1、数轴上一点a到原点的距离表示a的绝对值。

  ★2、绝对值的性质:非负性。

  3、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有理数的大小

  1、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加法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3、在有理数的加法中,

  加法交换率: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有理数的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有理数的乘法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后得0。

  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乘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

  积相加。

  ★有理数的'除法

  除以某个不为0数等于乘与这个数的倒数两数相除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等于0。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是同级运算,则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计算。如果有括号,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最后算大括号。

  有理数的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做a的n次方时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科学计数法

  1、科学记数法将一个数字表示成a×10的n次幂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这种中,a叫底数,叫做指数。当看

  记数方法叫科学记数法。

  *似数

  1、一个数与准确数相*(比准确数略多或者略少些),这一个数称之为*似数。

  ★2、有效数字:在一个数中,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位数止,所有的数字,都叫这个数字的有效数字。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资料 40句菁华(扩展3)

——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计划合集十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计划 1

  为了更好、更有效地组织复*,让学生更系统的掌握本学期的学*内容,特制定本复*计划。

  一、复*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之更加系统和完善。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提高学*能力,培养学**惯。

  二、具体复*安排:

  第一阶段 (单元复*)

  12月8日----12月11日 复*数学第五单元知识,并进行小测。

  12月14日-----12月16日 复*数学第六单元知识并进行小测

  12月17日-----12月21日 复*数学第七单元知识并进行小测

  12月22日----12月25日 复*数学七八单元知识并进行小测

  12月28日-----12月31日 复*数学书期中考试前的知识

  第二阶段 (专题复*)

  1月4日----1月7日 应用题专题复*

  1月8日----1月13日 计算题专题复*

  1月14日----1月19日 小题专题复*

  第三阶段 (综合复*)

  1月20日---期末 进行期末考前模拟测试

  三、复*措施

  1、重视错题本的运用,在复*阶段,充分利用错题本的高效性,整理复*阶段的错题,让拦路虎不再拦路。

  2、强化能力培养。在复*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3、适当补充设计练*题,强化训练,进一步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重视测试。通过单元测试和综合测试卷,让学生对本册教材的学*内容达到融会贯通。测试评卷时,注重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5、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复*和整理,重视教会学生学*方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计划 2

  一、复*内容

  1. 分数乘除法。

  分数乘、除法属于分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两者关系密切,教材将这两部分内容集中安排。教材首先通过一组题目,强调分数乘除法的关系,即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同时对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复*。比的相关概念、倒数的概念和计算、比的性质、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等也是复*的重点,教材通过总复*的第2题和练*二十七的第3、4、5题进行了复*。

  此外,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也是这部分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含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含稍复杂的)等。教材把它们对照编排,便于学生弄清这几类问题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即先明确单位“1”,再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方法,总复*的第5题和练*二十七的第7题还安排了需要两次判断单位“1”的练*。

  2. 百分数。

  百分数内容的复*重点放在百分数的应用,紧接在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后编排,这样可以使学生看到它们在结构、解题思路上的一致性,便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百分数的概念没有单独复*,但它是百分数应用的基础,因此要注意进行复*。总复*的第6题是求常见的百分率的问题,通过给出计算公式,既复*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及小数的互化,又可复*求烘干率等类似问题。第7题为稍复杂的百分数的应用问题。练*二十七的第13、14、15题安排的是有关百分数的*题,其中第15题涉及国债、纳税、利率等内容的复*。

  3. 空间与图形。

  这部分内容包括位置与圆的复*。

  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会用第几组、第几个来表示物体的位置,本学期进一步学*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教材通过总复*的第8题复*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练*二十七的第1题安排了相应的练*。

  本学期圆的认识包括直径、半径、π、轴对称图形等概念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圆的画法等内容,教材重点复*了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和轴对称图形。总复*的第9题通过让学生复*计算公式的得出过程,加深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以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根据不同条件和问题灵活地运用计算公式。第10题复*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运用概念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整理。直径、半径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知识在练*二十七的第11题进行复*。

  4. 统计。

  本学期统计的内容主要是认识扇形统计图。教材通过总复*第11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即能清楚地表明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给出的信息解决一些问题,以促使学生分析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复*目标

  通过总复*,系统、全面地复*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有关的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概念、空间概念、统计概念,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式题,能应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能应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

  2、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3、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4、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5、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

  三、复*重点

  分数、百分数的计算(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应用题。圆的概念和周长、面积的计算。

  四、复*难点

  从学生*时的作业和单元检测情况来看的问题是分数、百分数稍复杂的除法应用题,其次是分数和百分数、圆的概念。

  五、复*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提高复*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效果。

  六、复*方法

  1、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所以在复*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精心设计练*,把有营养的知识方法做成有味道的数学问题和练*吸引学生去探究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题分层,指导分层,充分体现问题练*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在复*中都自己新的收获。

  6、后20%学生有针对性辅导。

  七、注意的问题:

  1、考虑到本册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编排“位置与方向”内容,复*时应注意知识的综合整理,让学生对该内容形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认识。纵向来看,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是一年级下册按行、定位置的一个深化,把第几行第几列的具体描述抽象成数对的形式,更为简洁明了;横向来看,则与四年级下册用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来确定位置是互为补充的两种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来刻画物体的位置关系。复*时要引导学生在综合、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从而全面掌握确定物**置的方法。 综合以前学过的*移、方位、路线图等知识,可使学生在复*过程中加强对前后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进一步巩固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 在小学阶段,学生先后学*了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这4种统计图都可用来呈现相应的统计数据,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便于人们进行统计判断和决策。复*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3种统计图,在对比中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即能够很好地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把握好这一点后,再一些综合性的练*,让学生体会不同类型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根据给定的数据合理选择统计图。比如,以同学的身高为例,不同年级同学的*均身高宜选用条形统计图,同一个学生在不同年级时的身高宜选用折线统计图,同一年级的同学不同身高所占的比例则宜选用扇形统计图。九义教材是把扇形统计图作为选学内容编排的,课标教材则是作为必学内容编排的,即该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的。但在复*过程中不要拔高要求。课程标准对该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故复*时仅要求学生能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能从给出的扇形统计图中提取相应的统计信息,作出简单的统计分析和判断即可,不要求学生绘制扇形统计图。

  3、在复*时注重思想方法,如周长“化曲为直”,面积“化圆为方”和“极阴思想”,分数乘除法是化未知为已知,在沟通分数、比、百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是提高比较、类比、迁移、抽象、概括等,在复*圆的周长和面积时突出方法的推导过程,在回忆推导过程时对圆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

  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计划篇三

  一、指导思想

  通过总复*,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二、复*内容

  1、 分数乘法

  2、位置与方向

  3、分数除法

  4、比和比的应用

  5、圆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6、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

  7、扇形统计图

  8、数学广角(数与形)

  9、总复*

  三、复*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及其基本性质的理解,能正确理解形如ax±b=c、ax÷b=c、ax±bx=c的方程,能正确分析和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答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式题,能应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能应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多(少)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5、使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使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复*重点

  分数的计算(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五、复*难点

  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复*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提高复*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效果。

  七、复*方法

  1、带领学生按内容整理复*,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特别是六(2)班,所以在复*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

  有讲有练,在练中发现问题。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题分层,指导分层。

  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计划 3

  小学毕业总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知识的掌握水*,进一步发展能力。而毕业总复*作为一种引导小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再学*的过程它应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学*活动过程。所以,在具体实施前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以增强复*的针对性,提高复*效率。

  一、小学数学毕业总复*的任务

  从小学毕业总复*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它的任务概括为以下几点:

  1、系统地整理知识。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中的系统整理,而小学毕业复*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形成一种网络结构。

  2、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毕业复*的本身是一种重新学*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达到熟练掌握水*。

  3、查漏补缺。结合我们年级的四位教师均属于四年级以后才接手本年级教学的实际情况,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所以,毕业复*的再学*过程要弥补知识上掌握的缺陷。

  4、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复*中应充分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学生在复*中应充分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二、复*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惯。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算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2、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3、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均数、众数、中位数问题。

  4、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不复杂的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计划 4

  期末快到了,为了更好、更有效地组织复*,让学生更系统的掌握本学期的学*内容,特制定本复*计划。

  一、复*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之更加系统和完善。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提高学*能力,培养学**惯,做好中小衔接准备。

  二、复*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提高复*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

  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效果。

  三、复*方法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

  1、 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特别是六(4)班,所以在复*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

  有讲有练,在练中发现问题。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题分层,指导分层。

  四、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整体复*各个单元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复*(书上总复*)

  1、分数乘、除法及其四则混合运算

  2、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百分数及应用题

  4、圆的周长和面积

  第二阶段:综合练*,讲练结合(期末特训)

  给学生一些综合性的测试卷,通过练*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分层复*,查漏补缺

  给后进生特别的辅导和指导,查漏补缺。给优等生多做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题,提高分析解答能力。

  百分数的意义与纳税、利息百分数应用题的复* 复*计划, 期末

  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计划 5

  通过总复*,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二、复*内容

  1、方程。

  2、长方体和正方体。

  3、分数乘法。

  4、分数除法。

  5、认识比。

  6、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7、解决问题的策略。

  8、可能性。

  9、认识百分数。

  三、复*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及其基本性质的理解,能正确理解形如ax±b=c、ax÷b=c、ax±bx=c的方程,能正确分析和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答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式题,能应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能应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及其常用计量单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答有关这方面的简单实际问题。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分数(或百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会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使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复*重点

  分数的计算(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五、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

  2、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复*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提高复*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

  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效果。

  七、复*方法

  1、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在复*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

  有讲有练,在练中发现问题。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题分层,指导分层。

  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计划 6

  小学毕业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知识的掌握水*,进一步发展能力。这部分内容教学质量的高低将决定学生小学阶段数学学*的成败。为增强复*的针对性,提高复*效率,特制订如下复*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实有学生43人,在学*中两极分化趋势严重。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对以前的知识点遗忘;也有一些学生对单个知识点掌握较好,但不善于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二、复*任务

  从小学毕业总复*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它的任务概括为以下几点:

  1、系统地整理知识。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中的系统整理,而小学毕业复*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形成一种网络结构。

  2、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毕业复*的本身是一种重新学*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达到熟练掌握水*。

  3、查漏补缺。结合我班六年级学生学情实际,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所以,毕业复*的再学*过程要弥补知识上掌握的缺陷。

  4、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复*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惯。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算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2、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进一步掌握图形的位置和变换的过程。

  3、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均数问题。

  4、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在复*中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课时划分

  本单元内容计划用六周时间完成。

  1、数与代数―――――――12课时

  2、空间与图形――――――8课时

  3、统计与可能性―――――6课时

  4、综合运用―――――――4课时

  五、复*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于小学数学毕业复*内容、过程和时间的计划安排,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2、要注意小学数学知识与中学知识结构上的衔接,要为中学的学*做些铺垫,适当拓展知识点。

  3、要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的复*内容、过程和时间上做出调整。既要全面学到知识,又要掌握复*知识的深浅程度。

  4、要切实做好毕业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中下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业成绩的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计划6

  期末快到了,为了更好、更有效地组织复*,让学生更系统的掌握本学期的学*内容,特制定本复*计划。

  一、复*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之更加系统和完善。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提高学*能力,培养学**惯,做好中小衔接准备。

  二、复*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提高复*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

  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效果。

  三、复*方法(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

  1、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特别是六(4)班,所以在复*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

  有讲有练,在练中发现问题。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题分层,指导分层。

  四、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整体复*各个单元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复*(书上总复*)

  1、分数乘、除法及其四则混合运算

  2、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百分数及应用题

  4、圆的周长和面积

  第二阶段:综合练*,讲练结合(期末特训)

  给学生一些综合性的测试卷,通过练*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分层复*,查漏补缺

  给后进生特别的辅导和指导,查漏补缺。给优等生多做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题,提高分析解答能力。

  百分数的意义与纳税、利息百分数应用题的复*复*计划,期末

  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计划 7

  一、指导思想

  通过总复*,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二、复*内容

  1、分数乘法

  2、位置与方向

  3、分数除法

  4、比和比的应用

  5、圆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6、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

  7、扇形统计图

  8、数学广角(数与形)

  9、总复*

  三、复*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及其基本性质的理解,能正确理解形如ax±b=c、ax÷b=c、ax±bx=c的方程,能正确分析和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答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式题,能应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能应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多(少)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5、使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使学生在整理与复*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复*重点

  分数的计算(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五、复*难点

  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复*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提高复*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效果。

  七、复*方法

  1、带领学生按内容整理复*,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特别是六(2)班,所以在复*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

  有讲有练,在练中发现问题。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题分层,指导分层。

  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计划 8

  一、复*内容:

  方程、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乘除法、认识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性、认识百分数。

  二、复*目标:

  1、能正确解形如a�b=c、a�b= c 、a�b�= c 的方程,能正确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会列方程解答两、三步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掌握分数法的计算方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能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能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能用比的意义和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4、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5、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会解答这方面的简单实际问题。

  6、进一步掌握用分数(或百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7、在全面复*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计划 9

  期末快到了,为了更好、更有效地组织复*,让学生更系统的掌握本学期的学*内容,特制定本复*计划。

  一、复*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之更加系统和完善。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提高学*能力,培养学**惯,做好中小衔接准备。

  二、复*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提高复*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

  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效果。

  三、复*方法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

  1、 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特别是六(4)班,所以在复*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

  有讲有练,在练中发现问题。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题分层,指导分层。

  四、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整体复*各个单元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复*(书上总复*)

  1、分数乘、除法及其四则混合运算

  2、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百分数及应用题

  4、圆的周长和面积

  第二阶段:综合练*,讲练结合(期末特训)

  给学生一些综合性的测试卷,通过练*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分层复*,查漏补缺

  给后进生特别的辅导和指导,查漏补缺。给优等生多做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题,提高分析解答能力。

  百分数的意义与纳税、利息百分数应用题的复* 复*计划, 期末

  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计划 10

  小学数学毕业总复*无论是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层次,还是对教师全面提高教学效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为切实抓好总复*工作,全面提高六年级教学质量,特拟订以下复*计划。

  一、复*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的牢固的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惯。

  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3、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均数问题。

  5、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的解答不复杂的应用题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复*重点:

  ⒈、整、小、分数四则运算,混合运算和简算,解方程和解比例。

  ⒉、复合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⒊、几何形体知识。

  ⒋、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复*难点:

  ⒈、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常见数量关系系统化,并能融会贯通。

  ⒉、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和方法。

  ⒊、准确的进行计算。

  四、复*时间安排:

  第一周

  ⒈、数和数的运算

  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⑴、数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

  ⑵、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

  ⑶、数的整除、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⑷、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⑸、运算定律和简便算

  ⑹、四则混合运算

  ⒉、代数的初步知识

  本节重点内容应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⑴、用字母表示数

  ⑵、简易方程

  ⑶、比和比例

  ⒊、应用题

  这节重点放在应用题的分析和解题技能的发展上,难点内容是分数应用题。

  ⑴、简单应用题

  ⑵、复合应用题

  ⑶、列方程解应用题

  ⑷、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⒋、量的计量

  本节重点放在名数的改写和实际观念上。

  ⑴、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单位

  ⑵、名数的改写

  ⒌、几何初步知识

  本节重点放在对特征的辨析和对公式的应用上。

  ⑴、*面图形的认识

  ⑵、*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⑶、立体图形的认识

  ⑷、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

  ⒍、简单的统计

  本节重点结合考纲要求应放在对图表的认识和理解上,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⑴、*均数

  ⑵、统计表

  ⑶、统计图

  第二周:专题复*训练

  ⒈、四则混合运算、简算、解方程、解比例的强化训练。

  ⒉、几何形体公式的实际综合应用。

  ⒊、各类应用题的训练。

  ⒋、填空题和判断题的强化。

  第三周:

  综合复*、测试

  综合练*和评讲,及时查漏补缺。

  五、总复*复*措施:

  1、在复*分块章节时,重视基础知识的复*,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理解上进行记忆。比如:基础概念、法则、性质、公式这类。在课堂上在系统复*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同时防止学生机械的背诵;对于计量单位要求学生在记忆时,理顺关系。

  2、在复*基础知识的同时,紧抓学生的能力。

  ⑴在四则混合运算方面,既要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又要培养学生善于利用简便方法计算。利用自*与课后辅导时间对学生进行多次的过关练*。

  ⑵在量的计量和几何初步知识上,多利用实物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利用*题内型的衍射性指导学生学*。

  ⑶应用题中着重训练学生的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寻求合理的简便的方法,讲练结合,归纳总结,抓订正、抓落实。

  3、在复*过程中注意启发,加强导优辅差。对学*能力较差,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尽量跟上复*进度,同时开“小灶”,利用课间与课后时间,按最低的要求进行辅导。而对于能力较强,程度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多看多想多做,老师随时给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要做到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努力提高中等生。

  4、在复*期间,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的复*,学*系统化的归纳整理,对于学生多采用鼓励的方法,调动学*的积极性。

  5、加强审题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在复*时,教师应切实加强学生认真读题,审题*惯的培养。让学生在读题时读清、读透。

  6、在复*当中,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要及时做到心中有数,认真与学生进行反馈交流。以达到预期的复*目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资料 40句菁华(扩展4)

——六年级上册数学全教案(5)份

  六年级上册数学全教案 1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

  14课时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

  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个

  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三的第1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的第4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学内容:P3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一第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

  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课前准备:剪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1.练*一第5、8、9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反思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P6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6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6: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二第3、4题。

  教学反思

  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2)

  教学内容:P7例5和“练一练”,练*二第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的4

  个或5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

  1.练*二第5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

  2.完成练*二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二第8题

  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哪几个面?

  4.完成练*二第9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二第5、7题

  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教学反思

  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内容:P10-11例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

  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课前准备:直尺,木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6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识到桃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一个里边放荔枝,一个里边放桃。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7

  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里的书,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做第1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再做第2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

  2.完成练*三第1-4题

  四、全课小结: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第6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学内容:P12-13例8和“练一练”,练*三第5-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实际大

  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2.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观察、思考、探究等学*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长1分米和1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各一个,1升和5毫升的量杯各一个,学生每人准备6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指名回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学生猜测。

  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想一想,我们学**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突出:可以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

  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立方分米就等于1升。

  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练*三第6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三第7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

  4.成练*三第8、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练*三第10题。

  学生观察,根据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这些木块摆放的情况,瑞得出体积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三第5题和思考题

  教学反思

  第7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学内容:P16-17例9、例10,“试一试”和“练一练”,练*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数学活动中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

  计算它们的体积,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课前准备:学生每人准备30个左右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可分割的长方体模型,问:你能告诉大家它的体积是多少?

  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分割演示后设疑,并揭示课题。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例9,要求学生四人一组,用准备好的正方体搭出四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号。

  2.让学生观察并交流。

  (1)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用了几个小正方体,怎样很快知道所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3)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在小组里根据拼搭的长方体的数据填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

  正方体的个数

  体积/立方厘米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长方体4

  根据表格,引导分析,发现规律。

  拼搭出的长方体的体积跟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4.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三、再次探索,验证猜想。

  1.出示例10,让学生摆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并提问: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2.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想一想,再数一数,看看一共用多少个正方体。

  3.课件演示。

  4.如果让你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说出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吗?

  四、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1.你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如何求长方体的体积。

  交流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板书文字公式和字母公式

  2.启发引导

  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形式,你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让学生尝试,再交流得出,并阅读26的说明。

  五、应用拓展,巩固练*

  1.做“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先说说公式,再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做“练一练”第1题。

  先观察,后独立计算。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选择几个式子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

  3.做练*四第1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由学生逐一评讲。

  六、课堂作业

  练*四第2、3题。

  教学反思

  第8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教学内容:P18例11和“练一练”,练*四第4-8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沟通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公式,并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

  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公式,会用次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长5米、宽4米、高4米

  (2)棱长5厘米

  2.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它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通用的体积计算公式

  1.出示例11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对照公式,问:这里的长×宽和棱长×棱长分别求的是什么?

  你能指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吗?怎样求它们的底面积?

  2.小组讨论;如果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能求出长方体的体积吗?怎样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如果已知正方体的底面积和高,是否也能求出正方体的体积呢?怎样求?教师板书完整。并用字母公式表示。

  3.完成“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先计算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第2题,问: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利用哪个公式来计算体积?

  学生各自计算,指名板演,共同评议。

  三、巩固提高

  1.做练*四第5题

  学生分析后独立计算,集体评讲。

  2.做练*四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3.做练*四第7题

  读题理解题意,用方程独立解答,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四第4、8题。

  教学反思

  第9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教学内容:P19例12和“练一练”,练*四第9-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

  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

  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你能猜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教学例12

  (1)挂图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

  (2)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3.小结:你能说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4.你能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解释为什么1升=1000毫升呢?

  三、巩固深化

  1.出示练一练的*题

  学生独立完成

  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练*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班内交流。

  出示练*四第10-12题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出示练*四第13题。

  学生读题,思考:两个容器各能盛水多少毫升是求什么?也就是两个长方体的什么?独立完成,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四第14题

  教学反思

  第10课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

  教学内容:P21-22练*四第15-19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体积及容积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教学难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

  1.我们已经学过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我们已经学过的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容积和体积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课堂练*

  1.做练*四的第15题。

  让学生先分别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集体评讲。

  2.做练*四的第16、17题。

  求“需要多少*方分米硬纸板”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铁皮多少*方分米”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分析后逐题解答。

  3.做练*四的第18题

  求第1个问题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多少泥土”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多少*方米的木条”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再分析的基础上逐题解答。

  三、本节课总结

  四、课堂作业

  做练*四的第19题。

  五、指导解答思考题。

  读题后讨论:“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方厘米”是哪部分的面积?这部分面积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尝试解答。

  六、阅读“你知道吗”内容。

  教学反思

  第11课时:整理与练*(1)

  教学内容:P23“回顾与整理”,“练*与应用”第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熟练进行体积和容积单位间的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

  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教学难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

  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和容积的单位有哪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方体体积公式和她有什么联系?

  学生逐题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二、练*与应用

  1.做练*与应用的第1题

  先判断是什么立体图形,并说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估计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最大,再计算它们的体积。验证自己的判断。

  分别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2.做练*与应用的第2题

  读题,仔细观察,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两次的读数分别是多少?这能说明什么?增加的实际上是什么体积?

  3.做练*与应用的第3题

  让学生先说说名数互化的方法,再观察每题是把什么名数改写成什么名数。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4.做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接头忽略不计)。如果做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呢?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评讲。

  5.用一根长48厘米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如果改做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体,高应该是多少?

  学生自己解答,求高时可提示用方程去解答。

  6.小结

  三、课堂练*

  1.0.2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820立方分米=()立方米

  3200立方厘米=()毫升=()升

  5.14升=()毫升=()立方厘米

  2.用72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框架,框架的棱长是多少?所有

  的面贴上纸,要贴多大的面积?所占的空间是多大?

  四、课堂作业

  “练*与应用”第4-6题。

  教学反思

  第12课时:整理与练*(2)

  教学内容:P24-25“练*与应用”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来说说它们的实际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时要用到这些知识?下面这几道题中哪些知识的应用?

  1.做练*与应用的第7题

  (1)学生读题,讨论:这两个问题分别求的什么?

  (2)学生回答后独立计算。

  集体评讲。

  2.做练*与应用的第8题

  (1)学生读题,获取题中已知信息。

  (2)说说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评价。

  3.补充练*

  (1)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硬纸盒,棱长4.5厘米,做这个纸盒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硬纸板?它的容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汽油桶,高0.5分米,底面是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做这个汽油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如果每升油2.5元,这桶汽油价值多少元?(桶的厚度忽略不计)

  (3)把一个棱长60厘米的正方体钢材,锻造成横截面面积是16*方厘米的长方体钢材,锻成的长方体钢材长多少米?

  以上各题,学生读题后各自练*,集体评讲。

  4.完成思考题

  先让学生思考:哪个地方的小正方体三面涂色?哪个地方的小正方体二面涂色?哪个地方的小正方体一面涂色?

  然后再根据它们所在的位置去数一数,算一算。

  二、课堂练*小结

  三、课堂作业

  做练*与应用的第9、10题

  教学反思

  第13课时:整理与练*(3)

  教学内容:P25“探索与实践”第11-13题。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3.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教学重点:数学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与应用第11题

  可以先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观察它的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时,应该怎样选料。

  做好后组织相应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介绍自己选料时的思考过程

  二、练*与应用第12题

  出示学生在课前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和交流。

  三、评价与反思

  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对自己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四、作业

  练*与应用第13题及思考题。

  教学反思

  第14课时: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学内容:P26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积累由特殊到一般寻找数学规律的数学经验。

  2.进一步培养用分类计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教学难点:一面、两面、三面涂色小正方体个数以及它所在位置的规律。

  课前准备:27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课前,我们通过魔方认识了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相关情况,谁能说说在魔方中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部件分别处在魔方的什么位置?能不能通过旋转把魔方中三面涂色的部分移到两面涂色或只有一面涂色的位置?

  看来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位置是确定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跟表面涂色有关的正方体的计数问题。

  板书:分类计数。

  课件出示问题:

  把一个表面都涂上颜色的正方体木块,切成64块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

  (1)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2)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3)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二、探究正方体中表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一)棱长为4的正方体

  提问: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上的小正方体才会是三面涂色的?(课件显示)闭上眼睛想一想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什么位置。

  提问: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课件显示)

  这个数据可以通过怎样的计算获得?

  提问: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课件显示)这个数据该通过怎样的计算获得?

  追问: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处在什么位置?它的个数该如何计算?

  引导:将大正方体剥去“表皮”,剩下的是什么样子?

  指出: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中间。

  两种算法:64—8—24—24=8(个),2×2X2=8(个)。

  操作教具,验证学生的发现:

  (1)将处在顶层的4个顶点上的4个小正方体从教具中取下,让学生见证“三面涂色”。

  (2)将处在非底层的8条棱上的16个小正方体取下,让学生明确计算方法、见证“两面涂色”。同时追问:还有的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

  (3)取出其中一面涂色的小正厅体,让学生明确计算方法,见证“一面涂色”。(4)呈现“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由8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棱长为2的正方体)。

  (5)将最底层的小正方体按类归位,验证计数的结果及计算方法。

  要求:将正方体的棱长各种正方体的个数及计算方法填在活动记录表。

  引导:计算所需的数据与原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关系?

  (二)棱长为3的正方体

  学生自主完成,将探究结果填在活动记录表。完成后指名汇报交流。

  (三)棱长分别为5、6的正方体

  学生自主完成,将探究结果填在活动记录表,并在小组内交流。

  投影呈现学生的活动记录结果,通过课件呈现实物加以验证。引导学生初步发现正方体表面涂色问题的一般规律。

  (四)棱长为a的正方体

  提问:如果棱长为n,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分别怎样表示?

  (五)延伸思考

  课件出示问题:将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块表面涂色后,切成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三面涂色、两面涂色和一面涂色的木块各有几个?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全教案 2

  第一单元 方 程

  教学内容:P7“回顾与整理”、“练*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对所学知识分阶段进行整理的*惯。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体会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信息方程、应用方程的兴趣。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了有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一下。

  二、回顾与整理

  1、出示小组讨论题: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2、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3、把各自思考的情况在小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交流。

  讨论题(1) 可以让学生说说首先要将这样的方程作怎样的变形,并提醒学生解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惯。 讨论题(2)可以引导学生举例说说本单元学会了用方程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并结合所举例子说明解决每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练*与应用

  1、解方程

  180+6x=330 27x+31x=145 x-0.8x=10

  2.2x-1=10 15x÷2=60 4x+x=3.15

  (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交流时要关注学生解这些方程的准确率,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解每一类方程的基本方法,反思解这些方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1)南京长江大桥的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它的铁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5倍多197米,公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3倍少421米。

  ①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长多少米?

  ②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长多少米?

  ** 让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后找出相关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说一说。师随机板书: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5+197=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3-421=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

  ** 问:在列方程时应该怎样表示题中的两个未知数量?

  (2)练*与应用第3题

  ** 先让学生看图后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 问:这棵树苗从80厘米长到104厘米,经过了几个月?你怎么知道的?

  ** 问:你能说说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学生如有困难,教师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随机板书:

  小树原有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小树现在的高度

  (3)学校印制画册一共用去1740元,其中制版费300元,其余的是印刷费。每本画册的印刷费是3.6元,学校印制了多少本画册?

  ** 学生读题后,教师先结合图书的印刷过程向学生介绍“制版费”和“每册印刷费”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制版费,另一部分是印刷费,也就是每本印刷费与本数的乘积。

  ** 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 交流时让学生结合所列的方程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练*,你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四、作业: P7“练*与应用”第2、3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全教案 3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

  教学重点:

  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计算下面,直接写出得数

  ×4 ×3 ×2 ×6

  ÷4 ÷3 ÷2 ÷6

  2、列式,说清数量关系

  小明2小时走了6 km,*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例3,

  1、实物投影呈现例题情景图。

  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 ÷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2÷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

  (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怎么样表示小时走了2 km这个条件?(将线段*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小时走的路程)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已知小时走了2 km,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

  先求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个,算式:2×

  再求3个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 ×3

  (5)综合整个计算过程:2÷ =2× ×3=2×

  (二)、小结出计算法则: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我们发现——整数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三)、计算÷,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根据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自己独立尝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

  ÷ = × =2(km)

  2、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总结计算法则: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三、当堂测评

  1、P31“做一做”的第1、2题。

  2、练*八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帮助学困生度过难关。

  小组内讲评,发挥组长的作用,以求“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2、在这节课上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设计意图:

  这两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着手:

  1、重视分数除法的意义过程性。我只是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强调口述,而是重点让学生应用分数除法的意义,根据给出的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使得对除法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2、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上,我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集思广益,根据操作计算方法。让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勇于探究的好*惯。

  六年级上册数学全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

  (1)一个数的3/4等于12.

  (2)男生人数的11/12等于220人。

  (3)甲数的5/8是40.

  (4)乙数的4/5刚好是1/6.

  2、解决问题

  根据测定,**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1)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

  (2)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这一例题和复*中的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呢?想一想。

  (2)有几个问题?都和哪些条件有关?

  (3)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4)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

  2、全班汇报

  (1)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

  (2)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3)列方程来解决问题。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

  (4)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 =小明的体重)

  3、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关键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出示线段图)

  爸爸的体重× =小明的体重

  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χ= 35

  χ=35÷

  χ=75

  ②算术解:35÷ =75(千克)

  4、巩固练*: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不必计算(每题15分)。

  (1)一个数的2/5是40,这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的3/8是24,这个数是多少?

  (3)甲数是100,占乙数的4/5,乙数是多少?

  (4)甲数是乙数的2/3,已知甲数是12,乙数是多少?

  2、解决问题(40分)。

  某校有女生160人,正好占男生的8/9,男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注重学困生的提高。

  小组内订正、互评,做到兵强兵。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关键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

  本堂课我设计了“题目――线段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样四个环节来教学例题的第(1)个问题,以使学生很清晰地掌握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给他们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全教案 5

  第一单元 圆

  课题:圆的知识(一) 第 2课时

  课题:圆的周长 第 5课时

  课题:圆周长公式的应用 第 6课时

  课题:圆的面积 第7课时

  2、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圆面积大小

  课题:练*6~11 第10 课时

  教学重点:加深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2.通过图形的组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圆规、直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

  1、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怎样求圆的面积?

  二.展开

  1.练*。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小组进行练*。

  然后派一名代表来汇报自己小组的分析过程和解答算式,最后师生一起小结,在小结要提醒学生其中一些题在解答中要思考的地方:第13题,大圆直径为2×3=6㎝,小圆直径是2㎝,它们的面积比是(62 )2 ÷(22 )2=9÷1,所以直径AB的圆面积是大圆面积的19 。第14题,图中长方形面积是4×6=24(㎝2),根据已知条件可知,大三角形面积为24+6=30(㎝2)(△②的面积比△①的大6㎝2,即大三角形面积比长方形大66㎝2)。因此,(4+a)×6÷2=30 a=30×2÷6-4=6㎝。第16题,甲、乙两块钢板上圆片的面积之和相等,因此剩下的边角料一样重(厚度相等)。

  4.小结。

  三.巩固

  智力游戏

  先让学生各自独立思考,并要求学生说出能拼出哪几号图形,对认为不能拼出的,一定要说明理由。然后,指名汇报,特别要求汇报的同学要讲一讲在拼图中的思考过程。最后师生共同较对。

  第1小题可拼成的图形有①、③、④;

  第2 小题可拼成的图形有①、③;

  第3小题可拼成的图形有③、④。

  四.总结

  五.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分数混合运算

  第1课时 分数混合运算(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畅所欲言)

  一、旧知铺垫

  我们的老朋友淘气也有个爱好,那就是做计算题。今天,他想和大家比试比试!

  1、出示计算题

  要求: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48÷2÷6 16×(15÷3) 18÷2×10

  13×2×5 72÷(9÷3) 24÷(2×3)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分数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探究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1、出示问题情境

  过渡语:经过课前的谈话,我了解到同学们的兴趣很广泛。相信大家也参加了不少的兴趣小组吧!淘气在课下的时候对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作了个调查。

  2、你从这幅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3、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解决问题: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① 请你先估算一下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说明理由)

  ② 请你用图来表示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

  ③ 学生独立思考和组内交流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④ 尝试计算

  我们用画图的方法,清楚地了解了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请你算一算,航模小组到底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计算)

  ⑤ 全班交流

  A 12×1/3=4(人 )

  4×3/4=3(人)

  B 12×1/3×3/4=3(人)

  预设一:如果学生出现了A、B两种方法,并且计算方法较多。在交流时对于B种不同算法进行重点交流。

  预设二:如果算法单一,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计算方法。

  5、思考: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6、试一试

  有了这惊奇伟大的发现,我们赶快试一试吧!

  ①学生独立完成,如有困难可以求助老师或同组同学。

  5/9×3/5÷6/7 12÷4/5÷3/8

  ②全班交流(说一说运算顺序)

  三、登山游戏中巩固新知

  五一时节,春光明媚,正是游玩的好时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登上吧!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登山比赛,看哪个组最先登上顶峰摘得红旗()

  在山的不同位置设有不同的计算题,学生答对方可前进。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登山线路。到达山顶后,红旗处设有一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答对者摘得红旗。

  全班交流。

  解决红旗里的问题后,对同学进行环保节水教育。请同学说一说节水的好点子。

  四、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五、课外作业

  同学们做几张分数、整数卡片,和一些加减乘除符号。同学们之间互相玩卡片做计算。

  教学反思: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