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40句菁华

首页 / 知识 / | 数学

1、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2、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介于—1和+1之间的整数。

3、0的正数次方等于0,0的负数次方无意义,因为0没有倒数。

4、求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5、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6、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7、已知单位“1”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

8、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9、根据方向和距离可以确定物体在*面图上的位置。

10、圆的位置是由(__)确定的,圆的大小决定于(__)的长短。

11、一个圆环,外圆直径是6分米,圆环宽1分米,圆环的面积是(__)。

12、在一张长32厘米,宽16厘米的长方形内画半径是4厘米的圆,这样的圆最多能画(__)个,这些圆的面积和是(__)。

13、一个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面积是12.56*方厘米。(__)

14、圆内最长的线段是直径,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半径。

15、求半圆的弧长,半圆的弧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半圆的弧长=πr或者半圆的弧长=πd÷2

16、常见的小数、百分比和分数的互化。略

17、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18、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19、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20、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21、小数化成百分数: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数位不够用0补足),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22、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3、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4、只修改970405的某一个数字,就可使修改后的六位数能被225整除,修改后的六位数是_____。

25、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另一个数是单位“1”)

26、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5%(根据题目要求数据计算)的税率纳税。国债的利息不纳税。

27、比式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前项,比号后面的项叫做后项,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叫做比值。

28、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9、因为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

30、乘法分配律:

31、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2、比中有单位的,化简和求比值时要把单位化相同再化简和求比值,结果没有单位。

33、按比例分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一般有两种解题法

34、扇形统计图的意义: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关系,也就是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因此也叫百分比图。

35、理解比的意义。

36、分数乘整数:数形结合、转化化归

37、分数除法: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

38、比和比例的区别:

39、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40、扇形:在圆上,由两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称为圆锥的母线。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40句菁华扩展阅读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40句菁华(扩展1)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轴对称图形:

2、圆周率实验:

3、区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的周长:

4、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2。6÷1。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2。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1。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5、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的循环节。

6、位置的表示方法: A(列,行)如:A(3,4)表示A点在第三列第四行。

7、分数乘法的意义:一个数×分数

8、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9、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10、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比例里两内项积等于两外项积。

11、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12、数位: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1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例如:10的因数有1、2、5、10,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的因数是10。

14、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例如12的因数有1、2、3、4、6、12;18的因数有1、2、3、6、9、18。其中,1、2、3、6是12和1 8的公因数,6是它们的公因数。

15、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因数。

16、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7、几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8、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19、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叫做约分。

20、通分的方法:先求出原来的几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21、分数加减法应用题: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与整数加减法的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在已知数或未知数中含有分数。

22、百分率:

23、分数乘法意义: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与分数相乘,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4、用1计算法:也可以用1去除以这个数,例如0。25,1/0。25等于4,所以0。25的倒数4,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分数、整数也都使用这种规律。

25、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26、比和比例:比和比例一直是学数学容易弄混的几大问题之一,其实它们之间的问题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比,等同于算式中等号左边的式子,是式子的一种(如:a:b);比例,由至少两个称为比的式子由等号连接而成,且这两个比的比值是相同(如:a:b=c:d)。

27、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比值不变。比的性质用于化简比。

28、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9、各类地形中,什么地形面积?什么最小?

30、这个月哪项出最多?支出了多少元?

31、因为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

3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a+b)+c=a+(b+c) 。

33、减法的性质:

34、小数乘法法则:

35、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36、小数乘法意义:

37、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38、、长方形

39、梯形

40、圆锥体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40句菁华(扩展2)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6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1

  典型应用题: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的和特定的解题规律的复合应用题,通常叫做典型应用题。

  (1)*均数问题:*均数是等分除法的发展。

  解题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总份数。

  算术*均数: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均每份是多少。数量关系式:数量之和÷数量的个数=算术*均数。

  加权*均数:已知两个以上若干份的*均数,求总*均数是多少。

  数量关系式(部分*均数×权数)的总和÷(权数的和)=加权*均数。

  差额*均数:是把各个大于或小于标准数的部分之和被总份数均分,求的是标准数与各数相差之和的*均数。

  数量关系式:(大数-小数)÷2=小数应得数数与各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数应给数数与个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最小数应得数。

  例:一辆汽车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求这辆车的*均速度。

  分析:求汽车的*均速度同样可以利用公式。此题可以把甲地到乙地的路程设为“ 1 ”,则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 2 ”,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100,所用的时间为1÷100,汽车从乙地到甲地速度为60千米,所用的时间是1÷60,汽车共行的时间为1÷100 +1÷60,汽车的*均速度为2 ÷(1÷100 +1÷60) =75 (千米)

  (2)归一问题:已知相互关联的两个量,其中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之而改变,其变化的规律是相同的,这种问题称之为归一问题。

  根据求“单一量”的步骤的多少,归一问题可以分为一次归一问题,两次归一问题。

  根据球痴单一量之后,解题采用乘法还是除法,归一问题可以分为正归一问题,反归一问题。

  一次归一问题,用一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单归一。”

  两次归一问题,用两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双归一。”

  正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乘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反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除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解题关键:从已知的一组对应量中用等分除法求出一份的数量(单一量),然后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的要求算出结果。

  数量关系式:单一量×份数=总数量(正归一)

  总数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例一个织布工人,在七月份织布4774米,照这样计算,织布6930米,需要多少天?

  分析:必须先求出*均每天织布多少米,就是单一量。 693 0 ÷( 477 4 ÷ 31 ) =45 (天)

  (3)归总问题:是已知单位数量和计量单位数量的个数,以及不同的单位数量(或单位数量的个数),通过求总数量求得单位数量的个数(或单位数量)。

  特点: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不过变化的规律相反,和反比例算法彼此相通。

  数量关系式: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另一个单位数量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另一个单位数量。

  例修一条水渠,原计划每天修800米,6天修完。实际4天修完,每天修了多少米?

  分析:因为要求出每天修的长度,就必须先求出水渠的长度。所以也把这类应用题叫做“归总问题”。不同之处是“归一”先求出单一量,再求总量,归总问题是先求出总量,再求单一量。 80 0 × 6 ÷ 4=1200 (米)

  (4)和差问题: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以及他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问题。

  解题关键:是把大小两个数的和转化成两个大数的和(或两个小数的和),然后再求另一个数。

  解题规律:(和+差)÷2 =大数大数-差=小数

  (和-差)÷2=小数和-小数=大数

  例某加工厂甲班和乙班共有工人94人,因工作需要临时从乙班调46人到甲班工作,这时乙班比甲班人数少12人,求原来甲班和乙班各有多少人?

  分析:从乙班调46人到甲班,对于总数没有变化,现在把乙数转化成2个乙班,即9 4 - 12,由此得到现在的乙班是( 9 4 - 12 )÷ 2=41 (人),乙班在调出46人之前应该为41+46=87 (人),甲班为9 4 - 87=7 (人)

  (5)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解题关键:找准标准数(即1倍数)一般说来,题中说是“谁”的几倍,把谁就确定为标准数。求出倍数和之后,再求出标准的数量是多少。根据另一个数(也可能是几个数)与标准数的倍数关系,再去求另一个数(或几个数)的数量。

  解题规律:和÷倍数和=标准数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例:汽车运输场有大小货车115辆,大货车比小货车的5倍多7辆,运输场有大货车和小汽车各有多少辆?

  分析:大货车比小货车的5倍还多7辆,这7辆也在总数115辆内,为了使总数与( 5+1 )倍对应,总车辆数应( 115-7 )辆。

  列式为( 115-7 )÷( 5+1 ) =18 (辆),18 × 5+7=97 (辆)

  (6)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解题规律:两个数的差÷(倍数-1 )=标准数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例甲乙两根绳子,甲绳长63米,乙绳长29米,两根绳剪去同样的长度,结果甲所剩的长度是乙绳长的3倍,甲乙两绳所剩长度各多少米?各减去多少米?

  分析:两根绳子剪去相同的一段,长度差没变,甲绳所剩的长度是乙绳的3倍,实比乙绳多( 3-1 )倍,以乙绳的长度为标准数。列式( 63-29 )÷( 3-1 ) =17 (米)…乙绳剩下的长度,17 × 3=51 (米)…甲绳剩下的长度,29-17=12 (米)…剪去的长度。

  (7)行程问题:关于走路、行车等问题,一般都是计算路程、时间、速度,叫做行程问题。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速度、时间、路程、方向、杜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这类问题的规律解答。

  解题关键及规律:

  同时同地相背而行:路程=速度和×时间。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间=速度和×时间

  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追及时间=路程速度差。

  同时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后,快的在前):路程=速度差×时间。

  例甲在乙的后面28千米,两人同时同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6千米,乙每小时行9千米,甲几小时追上乙?

  分析:甲每小时比乙多行( 16-9 )千米,也就是甲每小时可以追*乙( 16-9 )千米,这是速度差。

  已知甲在乙的后面28千米(追击路程),28千米里包含着几个( 16-9 )千米,也就是追击所需要的时间。列式2 8 ÷ ( 16-9 ) =4 (小时)

  (8)流水问题:一般是研究船在“流水”中航行的问题。它是行程问题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它也是一种和差问题。它的特点主要是考虑水速在逆行和顺行中的不同作用。

  船速:船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水速:水流动的速度。

  顺水速度:船顺流航行的速度。逆水速度:船逆流航行的速度。

  顺速=船速+水速;逆速=船速-水速

  解题关键:因为顺流速度是船速与水速的和,逆流速度是船速与水速的差,所以流水问题当作和差问题解答。解题时要以水流为线索。

  解题规律:船行速度=(顺水速度+逆流速度)÷2;流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路程=顺流速度×顺流航行所需时间;路程=逆流速度×逆流航行所需时间

  例一只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顺水而行,每小时行28千米,到乙地后,又逆水航行,回到甲地。逆水比顺水多行2小时,已知水速每小时4千米。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此题必须先知道顺水的速度和顺水所需要的时间,或者逆水速度和逆水的时间。已知顺水速度和水流速度,因此不难算出逆水的速度,但顺水所用的时间,逆水所用的时间不知道,只知道顺水比逆水少用2小时,抓住这一点,就可以就能算出顺水从甲地到乙地的所用的时间,这样就能算出甲乙两地的路程。列式为284 × 2=20 (千米) 2 0 × 2 =40 (千米) 40 ÷( 4 × 2 ) =5(小时) 28 ×5=140 (千米)。

  (9)还原问题:已知某未知数,经过一定的四则运算后所得的结果,求这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我们叫做还原问题。

  解题关键:要弄清每一步变化与未知数的关系。

  解题规律:从最后结果出发,采用与原题中相反的运算(逆运算)方法,逐步推导出原数。

  根据原题的运算顺序列出数量关系,然后采用逆运算的方法计算推导出原数。

  解答还原问题时注意观察运算的顺序。若需要先算加减法,后算乘除法时别忘记写括号。

  例某小学三年级四个班共有学生168人,如果四班调3人到三班,三班调6人到二班,二班调6人到一班,一班调2人到四班,则四个班的人数相等,四个班原有学生多少人?

  分析:当四个班人数相等时,应为168 ÷ 4,以四班为例,它调给三班3人,又从一班调入2人,所以四班原有的人数减去3再加上2等于*均数。四班原有人数列式为168 ÷ 4-2+3=43 (人)

  一班原有人数列式为168 ÷ 4-6+2=38 (人);二班原有人数列式为168 ÷ 4-6+6=42 (人)三班原有人数列式为168 ÷ 4-3+6=45 (人)。

  (10)植树问题:这类应用题是以“植树”为内容。凡是研究总路程、株距、段数、棵树四种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叫做植树问题。

  解题关键:解答植树问题首先要判断地形,分清是否封闭图形,从而确定是沿线段植树还是沿周长植树,然后按基本公式进行计算。

  解题规律:沿线段植树:

  _棵树=段数+1棵树=总路程÷株距+1 ;_株距=总路程÷(棵树-1)总路程=株距×(棵树-1)

  沿周长植树:

  棵树=总路程÷株距株距=总路程÷棵树总路程=株距×棵树

  例沿公路一旁埋电线杆301根,每相邻的两根的间距是50米。后来全部改装,只埋了201根。求改装后每相邻两根的间距。

  分析:本题是沿线段埋电线杆,要把电线杆的根数减掉一。列式为50 ×( 301-1 )÷( 201-1 ) =75 (米)

  (11)盈亏问题:是在等分除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的特点是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均分配给一定数量的人,在两次分配中,一次有余,一次不足(或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已知所余和不足的数量,求物品适量和参加分配人数的问题,叫盈亏问题。

  解题关键:盈亏问题的解法要点是先求两次分配中分配者没份所得物品数量的差,再求两次分配中各次共分物品的差(也称总差额),用前一个差去除后一个差,就得到分配者的数,进而再求得物品数。

  解题规律:总差额÷每人差额=人数

  总差额的求法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次多余,第二次不足,总差额=多余+不足

  第一次正好,第二次多余或不足,总差额=多余或不足

  第一次多余,第二次也多余,总差额=大多余-小多余

  第一次不足,第二次也不足,总差额=大不足-小不足

  例参加美术小组的同学,每个人分的相同的支数的色笔,如果小组10人,则多25支,如果小组有12人,色笔多余5支。求每人分得几支?共有多少支色铅笔?

  分析:每个同学分到的色笔相等。这个活动小组有12人,比10人多2人,而色笔多出了( 25-5 ) =20支,2个人多出20支,一个人分得10支。列式为( 25-5 )÷( 12-10 ) =10 (支) 10 × 12+5=125 (支)。

  (12)年龄问题:将差为一定值的两个数作为题中的一个条件,这种应用题被称为“年龄问题”。

  解题关键:年龄问题与和差、和倍、差倍问题类似,主要特点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年岁不断增长,但大小两个不同年龄的差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年龄问题是一种“差不变”的问题,解题时,要善于利用差不变的特点。

  例父亲48岁,儿子21岁。问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

  分析:父子的年龄差为48-21=27 (岁)。由于几年前父亲年龄是儿子的4倍,可知父子年龄的倍数差是( 4-1 )倍。这样可以算出几年前父子的年龄,从而可以求出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列式为:21-( 48-21 )÷( 4-1 ) =12 (年)

  (13)鸡兔问题:已知“鸡兔”的总头数和总腿数。求“鸡”和“兔”各多少只的一类应用题。通常称为“鸡兔问题”又称鸡兔同笼问题

  解题关键:解答鸡兔问题一般采用假设法,假设全是一种动物(如全是“鸡”或全是“兔”,然后根据出现的腿数差,可推算出某一种的头数。

  解题规律:(总腿数-鸡腿数×总头数)÷一只鸡兔腿数的差=兔子只数

  兔子只数=(总腿数-2×总头数)÷2

  如果假设全是兔子,可以有下面的式子:

  鸡的只数=(4×总头数-总腿数)÷2

  兔的头数=总头数-鸡的只数

  例鸡兔同笼共50个头,170条腿。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兔子只数( 170-2 × 50 )÷ 2 =35 (只)鸡的只数50-35=15 (只)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复*

  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可以先用整十整百数“0”前面的数乘一位数,再在积的末尾添上挡住的“0”。

  2、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把两位数或三位数看作与它接*的整十数或整百数进行估算。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一个数÷另一个数,得数后面不用加单位名称。

  4、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1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

  表示:把一个整体*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两份

  表示:把一个整体*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

  5、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就大。

  (2)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数学大数知识点

  1.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特别注意: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区别。

  计数单位

  数字表示

  2、多位数的读法:

  ①、从高位数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零”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3、多位数的写法

  小结:①、从高级写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②、当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特别注意:多位数的读写都先划上分级线。

  4、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小结:①、位数多的时候,这个数就比较大。

  ②、当这两个数位数相同的时候,就从最高位开始比,哪个数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5、“万”“亿”作单位的数:

  有时候,为了读写方便,我们把整万(亿)的数改写成有“万”(亿)做单位的数。

  方法概括:分级、去0,写万(写亿)

  6、求*似数:

  这种求*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还是等于或大于5。

  方法概括:分级、去尾、四舍五入约

  *似数的取值范围:*似数+4999(最大)

  *似数—5000(最小)

  7、表示物体个数的数:0、1、2、3、4、5、6 …….叫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8、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计算器

  9、测量得到的数都是*似数,数出来的数都是准确数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2

  1、统计的定义

  (1)指对某一类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例:六年级二班人数统计。

  (2)指总括地计算。例:把全国报来的数据统计一下。

  2、统计表

  (1)定义:将搜集来的数据填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以此来更方便直观的反映和解决问题,这样的表格就叫做统计表。

  (2)统计表的结构:统计表由表格外和表格内组成。表格外一般包括:统计表名称、统计数据的单位、还有统计日期等信息;表格内主要包括表头、横标目、纵标目和数据。

  (3)统计表的种类:

  ①简单表:未对数据进行分组,只是简单地按时间或单位顺序罗列;

  ②单式统计表:只对一个类型或项目的数据进行统计;

  ③复式统计表: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数据进行统计。

  (4)统计表的设计与制作

  ①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对数据按目标进行分类;

  ②初步设计:包括表格横、纵目,表头以及单元格的尺寸、颜色等

  ③绘制完整表格,填好数据,并加上统计表名称、数据单位以及制作时间等信息。

  3、统计图

  (1)定义:用点、线、面、体等形式来表示所统计的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2)统计图的结构:

  ①标题

  ②标目

  ③图注

  (3)是统计图的分类

  ①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数据的总体情况,设定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再将统计数据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最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优点:直观,容易看出各统计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数据的具体情况,设定一个合适的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再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最后选用不同线段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

  优点:

  a、数据数量很明确;

  b、可以看清楚数据的变化情况。

  ③扇形统计图:用整个圆或圆盘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

  优点: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4)统计图的制作

  ①条形统计图

  a、根据图纸的大小与统计数据的数量,画出两条起点相同互相垂直的射线;

  b、在水*方向的射线上,均匀地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c、在垂直射线上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

  d、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和颜色均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e、添上名称、单位、日期,并注明图标。

  ②折线统计图

  a、根据图纸的大小和数据的数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b、在水*方向的射线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水*方向的单位长度;

  c、在垂直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

  d、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合适的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注明数量;

  e、最后添上名称、单位、时间,并注明图标。

  ③扇形统计图

  a、算出所要统计的数的数量占总量的百分比;

  b、根据公式,算出各部分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c、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

  d、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数,并用不同颜色或条纹把各个扇形区别开。

  e、添上名称、单位、日期,并注明图标。

  小学数学倒数的定义是什么

  倒数定义

  倒数是一个数学学科术语。是指数学上设一个数x与其相乘的积为1的数,记为1/x,过程为“乘法逆”,除了0以外的数都存在倒数,分子和分母相倒并且两个乘积是1的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

  小学数学轴对称知识点

  1、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特性是相同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3、轴对称的性质

  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以下性质:

  (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2)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3)线段的垂直*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对称轴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4、轴对称图形的作用

  (1)可以通过对称轴的一边从而画出另一边;

  (2)可以通过画对称轴得出的两个图形全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3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7、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2:1=6:3

  8、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9、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例如:由3:2=6:4可知3×4=2×6;或者由x×1.5=y×1.2可知x:y=1.2:1.5。

  10、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例如:3:x=4:8,内项乘内项,外项乘外项,则:4x=3×8,解得x=6。

  11、正比例和反比例:

  (1)、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例如: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因为: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②、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因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一定)。

  ③、圆的面积和半径不成比例,因为:圆的面积÷半径=圆周率和半径的积(不一定)。

  ④、y=5x,y和x成正比例,因为:y÷x=5(一定)。

  ⑤、每天看的页数一定,总页数和天数成正比例,因为:总页数÷天数=每天看页数(一定)。

  (2)、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例如:①、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因为: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②、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因为: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③、长方形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成反比例,因为: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

  ④、40÷x=y,x和y成反比例,因为:x×y=40(一定)。

  ⑤、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烧的天数成反比例,因为:每天烧煤量×天数=煤的总量(一定)。

  12、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例如:图上距离2cm,实际距离4km,则比例尺为2cm:4km,最后求得比例尺是1:200000。

  13、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例如:已知图上距离2cm和比例尺,则实际距离为:2÷1/200000=400000cm=4km。

  14、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例如:已知实际距离4km和比例尺1:200000,则图上距离为:400000×1/200000=2(cm)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4

  负数的定义

  1、以前所学的所有数(0除外)都是正数,也就是说正数前面的“+”是可以省略不写的!

  2、负数的定义:在正数前面加上“—”就是负数。

  3、负数前面必定有“—”如果前面不是“—”(可能没有符号或者是“+”)都是正数(0除外)。

  4、0既不属于正数,也不属于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练*:

  将以下数字按要求分类

  1。25、、—7、3、3。011……、—5、0、、—0。03

  正数负数自然数非正数

  写数下列数相对的负数形式

  0。33……、

  负数的作用

  负数是在人为规定正方向的前提下出现的。

  负数常用来表示和正数意义相反的量。

  在选择用正数还是负数表示时,首先看是否规定了正方向。

  一般含有褒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含有贬义的量则用负数表示。

  例:零上5°用+5℃表示;零下5°用—5℃表示。收入20xx元用+20xx元表示;支出500元用—500元表示。

  练*:

  1、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20%表示什么?

  2、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

  3、正常水位为0,水位高于正常水位0。2记作_____________,低于正常水位0。3米记作______________。

  正常水位为5米,现在水位为6。3m记作,低于正常水位2。5m记作。

  4、按照要求回答:一个学生演示,教师提出要求规定向前走为正。

  (1)向前走2步记作_________________。(2)向后走5步记作_________________。

  (3)“记作6步”他应怎么走?“记作-4步”呢?

  5、看图答题

  与北京时间相比,东京时间早1小时,记为+1时;巴黎时间晚7个小时,记为-7时。以北京时间为标准,表示出其他时区的时间。悉尼时间:____________伦敦时间:______________

  6、判断题

  (1)0可以看成是正数,也可以看成是负数()

  (2)海拔—155米表示比海*面低155米()

  (3)如果盈利1000元,记作+1000元,那么亏损200元就可记作—200元()

  (4)温度0℃就是没有温度()

  7、常见负数的意义

  (1)地图上的负数:*地形图上,可以看到我国有一座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图上标着8848,在西北部有一吐鲁番盆地,地图上标着—155米,你能说说8848米,—155米各表示什么吗?这两个高低是以谁为标准的?

  (2)收入与支出收入:2600元,()教育支出:300元()娱乐支出:500元()。

  (3)电梯间的负数—3层是什么意思?是以谁为标准的?

  8、以学校为起点,往东走为正,往西走位负,小明从学校走了+50m,又走了—100m,这时小明离学校的距离是()。

  9、食品包装上常注明:“净重500±5g,表示食品的标准质量是”()实际没袋最多不多于,(),最少不少于()。

  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

  1、读法:在所读数的前面加上“负”

  2、写法:在所写数的前面加上“—”练*:零上16摄氏度零下

  3摄氏度

  三、认识数轴

  1、数轴的要素:正方向(箭头表示)、原点(0刻度)、单位长度(刻度)。

  2、正方向:根据题意要求确定正方向,一般以向上或向右为正方向。

  3、原点:也就是数字0所在的位置,一般根据表示数字的分布情况来确定,如果需要表示的正负数差不多相等时原点在数轴中间;如果正数比负数多得多原点偏左;如果负数比正数多得多原点偏右。

  4、单位长度:由所要表示多的大小来决定刻度之间距离的大小,如果数字偏大刻度距离可以适当小一些,如果数字偏小刻度距离可以适当大一些。单位长度不一定每个刻度只能表示1。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5

  第一单元:负数

  1、负数的由来:

  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如盈利亏损、收入支出……),光有学过的0 1 3.4 2/5……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出现了负数,以盈利为正、亏损为负;以收入为正、支出为负

  2、负数:

  小于0的数叫负数(不包括0),数轴上0左边的数叫做负数。

  若一个数小于0,则称它是一个负数。

  负数有无数个,其中有(负整数,负分数和负小数)

  负数的写法:

  数字前面加负号“-”号,不可以省略

  例如:-2,-5.33,-45,-2/5

  正数:

  大于0的数叫正数(不包括0),数轴上0右边的数叫做正数

  若一个数大于0,则称它是一个正数。正数有无数个,其中有(正整数,正分数和正小数)

  正数的写法:数字前面可以加正号“+”号,也可以省略不写。

  例如:+2,5.33,+45,2/5

  4、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限

  负数都小于0,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比正数小,正数都比负数大

  5、数轴:略

  6、比较两数的大小:

  ①利用数轴:

  负数<0<正数或左边<右边

  ②利用正负数含义:正数之间比较大小,数字大的就大,数字小的就小。

  负数之间比较大小,数字大的反而小,数字小的反而大

  1/3>1/6 -1/3<-1/6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6

  知识点一、正比例的意义及应用

  理解掌握:

  (1)正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在除法中是叫做商)一定,那么这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2)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式可用x/y=k。

  (3)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应用方法:

  1、判断两个是否相关联;

  2、判断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关系;

  反之不成正比例关系。(简说:用除法,商一定,成正比)

  知识点二、正比例的图像

  理解掌握: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从图像中,可以直观看到两种量的变化情况,由一个量的值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知识点三:反比例的意义及应用

  理解掌握:

  (1)反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那么这两个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反比例关系。

  (2)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式可用x×y=k。

  (3)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应用方法:

  1、判断两个是否相关联;

  2、判断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关系;反之不成反比例关系。(简说:用乘法,积一定,成反比)

  数学大数的认识知识点

  1、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特别注意: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区别。

  2、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位数:一个数含有几个数位,就是几位数,如652100是个六位数。

  4、按照我国的计数*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6、亿以上数的读法:

  ①先分级,从高位开始读起。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②亿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7、亿以上数的写法:

  ①从最高位写起,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

  ②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8、比较数的大小:

  ①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②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开始比较。

  9、求*似数: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

  这种求*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小于5还是等于或大于5。小于5就舍去尾数,等于或大于5就向前一位进1,再舍去尾数。

  10、表示物体个数:1,2,3,4,5,6,7,8,9,10……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小学数学倒数求法

  1、真、假分数的倒数。很简单,将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就是真、假分数的倒数了。

  2、整数的倒数。整数做分母,1做分子。即为整数的倒数。

  3、小数的倒数。对于可以除尽的数的倒数,可以用1除以这个数求倒数,对于除不尽的数,转换为分数,再按照真、假分数求倒数的方法来进行即可。

  4、带分数的倒数。先把分数化为假分数,然后将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即为该数的倒数。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40句菁华(扩展3)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60句菁华

1、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2、小数乘法法则:

3、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4、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5、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

6、0的相反数是0,即—0=0。

7、0也不能做除数、分数的分母、比的后项。

8、已知单位“1”用乘法计算

9、确定物体的位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0、物**置的相对性

11、已知单位“1”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

12、描述路线图时,要先按行走路线确定每一个参照点,然后以每一个参照点建立方向标,描述到下一个目标所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即每一步都要说清是从哪儿走,向什么方向走了多远到哪儿。

13、一个圆环,外圆直径是6分米,圆环宽1分米,圆环的面积是(__)。

14、甲圆直径长8厘米,是乙圆直径的40%。乙圆的周长是(__)。

15、圆的直径扩大4倍,圆的面积也扩大4倍。(__)

16、3.14(__)π

17、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18、乘法结合律:a×b×c=a×(b×c)

19、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c+b×c=(a+b)×c

20、减法定律:减法的性质a-b-c=a-(b+c)或a-(b+c) =a-b-c连减等于一次性减除

21、观察的范围将眼睛、障碍物的最高处这两点连成线,并将这条线延长,线的一侧没被障碍物挡住的部分就是观察到的范围。站的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离观察物越*,观察的范围越小。

22、百分率一般是指(部分)占(整体)的百分之几。

23、小数化百分数时,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面添上百分号;分数化成百分数,可以先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24、百分数化成小数时,把(百分号)先去掉,再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百分数化成分数,先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形式,再化成(最简)分数。

25、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26、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多的部分÷单位1

27、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8、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29、按比例分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30、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31、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32、常见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3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方法:方法与分数的方法相同。

34、如果甲比乙多或少a%,求乙比甲少或多百分之几,用a%÷(1±a%)

35、小数化分数:将小数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具体是:看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边写几个0做分母,把小数点去掉的部分做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36、分数和小数比较大小:一般把分数变成小数后比较更简便。

37、王师傅用面积是9.42*方分米的铁皮做成了一个长2分米的烟囱(接头处忽略不计)则,这个烟囱的横截面的直径是多少?

38、小数与百分数互化的规则:

39、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规则:

40、常用的分数、小数及百分数的互化

41、储蓄的意义: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42、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的倒数。例 ÷3= × = 3÷ =3× =5

43、错的原因是什么?

44、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例如:10的因数有1、2、5、10,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的因数是10。

45、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46、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叫做约分。

47、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

48、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49、体育比赛中出现两队的分是2:0等,这只是一种记分的形式,不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50、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51、什么是数对?

52、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53、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54、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55、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56、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57、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58、周长计算公式:

59、圆心角和圆周角: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60、内心和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40句菁华(扩展4)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优选【十】份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1

  比例,在数学中,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用于反映总体的构成或者结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6=9:18

  ①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4=9:12、7:9=21:27

  在3:4=9:12中,其中3与12叫做比例的外项,4与9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有四个项,分别是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在7:9=21:27中,其中7与27叫做比例的外项,9与21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有四个项,分别是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②比如:教师和学生的~已经达到要求。

  ③比如:在所销商品中,国货的~比较大。

  ④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后,那么,左边的分母和右边的分子是内项,左边的分子和右边的分母是外项。

  ⑤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⑥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2

  1.如果不动脑筋找技巧,用我们手中小小的电子计算器做加法计算也非常麻烦.例如,计算9+10+11+12=?就要按11次键(想一想为什么?)像这样,计算:1+2+3+4+……+98=?一共要按多少次键?

  2.某人闲着无事,在纸上从9一直写到309,它一共写了多少个数字?

  3.自然数从1到n,共用了942个数字,n是几?

  4.有一天,妈妈回家想考一考聪明的儿子,于是妈妈说:“儿子,你说从3开始连续写到某个自然数,共写了430个数字,那么这个自然数是几?

  5.在1、2、3、4、5……499、500.问数字“2”在这些数中一共出现了多少次?

  6.在1~608中,数字“0”共出现多少次?

  7.在1、3、5、7、……、1999、20xx这个数列中,数字“5”一共出现了多少次?

  8.在2、4、6、8、10、……、200、202这个数列中,“4”共出现多少次?

  【方法归纳】在进行整数计数问题的解答时,关键要弄清位数与数位、位数与数字个数的关系,这样才能很快地做出每一道题.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3

  (一)、折扣和成数

  1、折扣:用于商品,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叫做折扣。通称“打折”。

  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八折=8/10=80%,

  六折五=6.5/10=65/100=65%

  解决打折的问题,关键是先将打的折数转化为百分数或分数,然后按照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几分之几)的数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

  商品现在打八折:现在的售价是原价的80%

  商品现在打六折五:现在的售价是原价的65%

  2、成数: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一成=1/10=10%

  八成五=8.5/10=85/100=80%

  解决成数的问题,关键是先将成数转化为百分数或分数,然后按照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几分之几)的数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

  这次衣服的进价增加一成:这次衣服的进价比原来的进价增加10%

  今年小麦的收成是去年的八成五:今年小麦的收成是去年的85%

  (二)、税率和利率

  1、税率

  (1)纳税: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纳税的意义: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安全等事业。

  (3)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4)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5)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应纳税额=总收入×税率

  收入额=应纳税额÷税率

  2、利率

  (1)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法。

  (2)储蓄的意义: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3)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4)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5)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6)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利率=利息÷时间÷本金×100%

  (7)注意:如要上利息税(国债和教育储藏的利息不纳税),则:

  税后利息=利息-利息的应纳税额=利息-利息×利息税率=利息×(1-利息税率)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利息税率)

  购物策略:

  估计费用:根据实际的问题,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进行估算。

  购物策略: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并能够最终选择最为优惠的方案

  数学最小的数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看一下“几位数”的概念:在一个数中数字的个数是几(其最左端的数字不为0),这个数就是几位数。关于几位数的定义中,最左端的数字不为0是关键条件。就像我们分数定义中,明确规定分母不为0一样,否则没意义。

  在整数中,最小的计数单位是1(个),当0单独存在时,它不占有数位。当0出现在一个几位数的.末尾或中间时,它起到的只是“占位”的作用,表示该位上没有计数单位。

  假设0也算一位数的话,那么最小的两位数是“10”还是“00”呢?00是没有两位数的意义的。

  所以,一位数是由一个不是0这个数字写出的数,只要几位数的意义不变,最小的一位数仍然是1。

  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

  速度×时间=路程

  单价×数量=总价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路程÷速度=时间

  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零除外)

  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零除外)。

  两位数乘三位数,积最多五位数,最少四位数

  估算原则:便于口算、接*准确数、能解决实际问题(估大或估小)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4

  一、圆柱

  1、圆柱的形成:圆柱是以长方形的一边为轴旋转而得的。

  圆柱也可以由长方形卷曲而得到。

  两种方式:

  1、以长方形的长为底面周长,宽为高;

  2、以长方形的宽为底面周长,长为高。

  其中,第一种方式得到的圆柱体体积较大。

  2、圆柱的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他们的数值是相等的

  3、圆柱的特征:

  (1)底面的特征:圆柱的底面是完全相等的两个圆。

  (2)侧面的特征: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高的特征:圆柱有无数条高

  4、圆柱的切割:

  ①横切:切面是圆,表面积增加2倍底面积,即S增=2πr?0?5

  ②竖切(过直径):切面是长方形(如果h=2R,切面为正方形),该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高,宽是圆柱的底面直径,表面积增加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即S增=4rh

  5、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①沿着高展开,展开图形是长方形,如果h=2πr,则展开图形为正方形

  ②不沿着高展开,展开图形是*行四边形或不规则图形

  ③无论怎么展开都得不到梯形

  圆柱变形记,圆柱怎么变形成长方体?与长方体又有什么联系?怎么借助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圆柱的体积?

  6、圆柱的相关计算公式:

  底面积:S底=πr?0?5

  底面周长:C底=πd=2πr

  侧面积:S侧=2πrh

  表面积:S表=2S底+S侧=2πr?0?5+2πrh

  体积:V柱=πr?0?5h

  考试常见题型:

  ①已知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底面周长

  ②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底面积

  ③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体积,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高,底面积

  ④已知圆柱的底面面积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

  ⑤已知圆柱的侧面积和高,求圆柱的底面半径,表面积,体积,底面积

  以上几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通常是求出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再根据圆柱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无盖水桶的表面积=侧面积+一个底面积油桶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烟囱通风管的表面积=侧面积

  只求侧面积:灯罩、排水管、漆柱、通风管、压路机、卫生纸中轴、薯片盒包装

  侧面积+一个底面积:玻璃杯、水桶、笔筒、帽子、游泳池

  侧面积+两个底面积:油桶、米桶、罐桶类

  二、圆锥

  1、圆锥的形成:圆锥是以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为轴旋转而得到的。圆锥也可以由扇形卷曲而得到。

  2、圆锥的高是两个顶点与底面之间的距离,与圆柱不同,圆锥只有一条高

  3、圆锥的特征:

  (1)底面的特征:圆锥的底面一个圆。

  (2)侧面的特征: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高的特征:圆锥有一条高。

  4、圆锥的切割:

  ①横切:切面是圆

  ②竖切(过顶点和直径直径):切面是等腰三角形,该等腰三角形的高是圆锥的高,底是圆锥的底面直径,面积增加两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即S增=2rh

  5、圆锥的相关计算公式:

  底面积:S底=πr?0?5

  底面周长:C底=πd=2πr

  体积:V锥=1/3πr?0?5h

  考试常见题型:

  ①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求体积,底面周长

  ②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圆锥的体积,底面积

  ③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体积,求圆锥的高,底面积

  以上几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通常是求出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再根据圆柱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圆柱和圆锥的关系

  1、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2、圆柱与圆锥等底等体积,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3、圆柱与圆锥等高等体积,圆锥的底面积(注意:是底面积而不是底面半径)是圆柱的3倍。

  4、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3Sh

  小学数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

  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换算:

  1*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方米。

  1*方米=100*方分米。

  1*方分米=100*方厘米。

  1*方厘米=100*方毫米。

  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1时=60分。

  1分=60秒1时=3600秒。

  数学因数与倍数

  1、因数和倍数:如果整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

  2、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方法是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方法时依次乘以自然数。

  4、2、5、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5、偶数与奇数:是2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6、质数和和合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最小的质数是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5

  第一单元:负数

  1、负数的由来:

  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如盈利亏损、收入支出……),光有学过的0 1 3.4 2/5……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出现了负数,以盈利为正、亏损为负;以收入为正、支出为负

  2、负数:

  小于0的数叫负数(不包括0),数轴上0左边的数叫做负数。

  若一个数小于0,则称它是一个负数。

  负数有无数个,其中有(负整数,负分数和负小数)

  负数的写法:

  数字前面加负号“-”号,不可以省略

  例如:-2,-5.33,-45,-2/5

  正数:

  大于0的数叫正数(不包括0),数轴上0右边的数叫做正数

  若一个数大于0,则称它是一个正数。正数有无数个,其中有(正整数,正分数和正小数)

  正数的写法:数字前面可以加正号“+”号,也可以省略不写。

  例如:+2,5.33,+45,2/5

  4、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限

  负数都小于0,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比正数小,正数都比负数大

  5、数轴:略

  6、比较两数的大小:

  ①利用数轴:

  负数<0<正数或左边<右边

  ②利用正负数含义:正数之间比较大小,数字大的就大,数字小的就小。

  负数之间比较大小,数字大的反而小,数字小的反而大

  1/3>1/6 -1/3<-1/6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6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周围的面叫做侧面,底面是*面,侧面是曲面。

  5、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6、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即S表=S侧+S底×2或2πr×h+2×π。

  7、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即S侧=Ch或2πr×。

  8、圆柱的体积=圆柱的底面积×高,即V=sh或πr2×。

  进一法: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数的时候,省略的位上的是4或者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9、圆锥只有一个底面,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

  10、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测量圆锥的高:先把圆锥的底面放*,用一块*板水*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11、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

  12、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即V锥=1/3Sh或πr2×h÷。

  13、常见的圆柱圆锥解决问题:

  ①压路机压过路面面积(求侧面积);

  ②压路机压过路面长度(求底面周长);

  ③水桶铁皮(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

  ④厨师帽(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通风管(求侧面积)。

  小学数学正方形对角线怎么算

  1、正方形对角线公式

  正方形的对角线,与两边成形的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a,那么对角线的长度就可以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对角线=√2a。

  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边长×4

  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

  2、正方形判定定理

  (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为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4)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5)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数学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列方程,解方程;

  (4)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7

  (一)、折扣和成数

  1、折扣:用于商品,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叫做折扣。通称“打折”。

  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八折=8/10=80%,

  六折五=6.5/10=65/100=65%

  解决打折的问题,关键是先将打的折数转化为百分数或分数,然后按照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几分之几)的数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

  商品现在打八折:现在的售价是原价的80%

  商品现在打六折五:现在的售价是原价的65%

  2、成数: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一成=1/10=10%

  八成五=8.5/10=85/100=80%

  解决成数的问题,关键是先将成数转化为百分数或分数,然后按照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几分之几)的数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

  这次衣服的进价增加一成:这次衣服的进价比原来的进价增加10%

  今年小麦的收成是去年的八成五:今年小麦的收成是去年的85%

  (二)、税率和利率

  1、税率

  (1)纳税: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纳税的意义: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安全等事业。

  (3)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4)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5)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应纳税额=总收入×税率

  收入额=应纳税额÷税率

  2、利率

  (1)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法。

  (2)储蓄的意义: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3)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4)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5)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6)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利率=利息÷时间÷本金×100%

  (7)注意:如要上利息税(国债和教育储藏的利息不纳税),则:

  税后利息=利息-利息的应纳税额=利息-利息×利息税率=利息×(1-利息税率)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利息税率)

  购物策略:

  估计费用:根据实际的问题,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进行估算。

  购物策略: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并能够最终选择最为优惠的方案

  数学最小的数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看一下“几位数”的概念:在一个数中数字的个数是几(其最左端的数字不为0),这个数就是几位数。关于几位数的定义中,最左端的数字不为0是关键条件。就像我们分数定义中,明确规定分母不为0一样,否则没意义。

  在整数中,最小的计数单位是1(个),当0单独存在时,它不占有数位。当0出现在一个几位数的末尾或中间时,它起到的只是“占位”的作用,表示该位上没有计数单位。

  假设0也算一位数的话,那么最小的两位数是“10”还是“00”呢?00是没有两位数的意义的。

  所以,一位数是由一个不是0这个数字写出的数,只要几位数的意义不变,最小的一位数仍然是1。

  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

  速度×时间=路程

  单价×数量=总价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路程÷速度=时间

  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零除外)

  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零除外)。

  两位数乘三位数,积最多五位数,最少四位数

  估算原则:便于口算、接*准确数、能解决实际问题(估大或估小)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8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周围的面叫做侧面,底面是*面,侧面是曲面,。

  5、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6、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即S表=S侧+S底×2或2πr×h + 2×πr2

  7、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即S侧=Ch或2πr×h

  8、圆柱的体积=圆柱的底面积×高,即V=sh或πr2×h

  (进一法: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数的时候,省略的位上的是4或者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9、圆锥只有一个底面,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

  10、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测量圆锥的高:先把圆锥的底面放*,用一块*板水*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11、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

  12、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即V锥=1/3 Sh或πr2×h÷3

  13、常见的圆柱圆锥解决问题:①、压路机压过路面面积(求侧面积);②、压路机压过路面长度(求底面周长);③、水桶铁皮(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④、厨师帽(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通风管(求侧面积)。

  小学数学基数和序数简介

  基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序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

  基数在数学上,是集合论中刻画任意集合大小的一个概念。两个能够建立元素间一一对应的集合称为互相对等集合。例如3个人的集合和3匹马的集合可以建立一一对应,是两个对等的集合。

  序数原来被定义为良序集的序型,而良序集A的序型,作为从A的元素的属性中抽象出来的结果,是所有与A序同构的一切良序集的共同特征,即定义为{B|BA}。

  数学图形的变换知识点

  1、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成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①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②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3、物体旋转时应抓住三点:①旋转中心;②旋转方向;③旋转角度。旋转只改变物体的位置,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9

  典型应用题: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的和特定的解题规律的复合应用题,通常叫做典型应用题。

  (1)*均数问题:*均数是等分除法的发展。

  解题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总份数。

  算术*均数: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均每份是多少。数量关系式:数量之和÷数量的个数=算术*均数。

  加权*均数:已知两个以上若干份的*均数,求总*均数是多少。

  数量关系式(部分*均数×权数)的总和÷(权数的和)=加权*均数。

  差额*均数:是把各个大于或小于标准数的部分之和被总份数均分,求的是标准数与各数相差之和的*均数。

  数量关系式:(大数-小数)÷2=小数应得数数与各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数应给数数与个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最小数应得数。

  例:一辆汽车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求这辆车的*均速度。

  分析:求汽车的*均速度同样可以利用公式。此题可以把甲地到乙地的路程设为“ 1 ”,则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 2 ”,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100,所用的时间为1÷100,汽车从乙地到甲地速度为60千米,所用的时间是1÷60,汽车共行的时间为1÷100 +1÷60,汽车的*均速度为2 ÷(1÷100 +1÷60) =75 (千米)

  (2)归一问题:已知相互关联的两个量,其中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之而改变,其变化的规律是相同的,这种问题称之为归一问题。

  根据求“单一量”的步骤的多少,归一问题可以分为一次归一问题,两次归一问题。

  根据球痴单一量之后,解题采用乘法还是除法,归一问题可以分为正归一问题,反归一问题。

  一次归一问题,用一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单归一。”

  两次归一问题,用两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双归一。”

  正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乘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反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除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解题关键:从已知的一组对应量中用等分除法求出一份的数量(单一量),然后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的要求算出结果。

  数量关系式:单一量×份数=总数量(正归一)

  总数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例一个织布工人,在七月份织布4774米,照这样计算,织布6930米,需要多少天?

  分析:必须先求出*均每天织布多少米,就是单一量。 693 0 ÷( 477 4 ÷ 31 ) =45 (天)

  (3)归总问题:是已知单位数量和计量单位数量的个数,以及不同的单位数量(或单位数量的个数),通过求总数量求得单位数量的个数(或单位数量)。

  特点: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不过变化的规律相反,和反比例算法彼此相通。

  数量关系式: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另一个单位数量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另一个单位数量。

  例修一条水渠,原计划每天修800米,6天修完。实际4天修完,每天修了多少米?

  分析:因为要求出每天修的长度,就必须先求出水渠的长度。所以也把这类应用题叫做“归总问题”。不同之处是“归一”先求出单一量,再求总量,归总问题是先求出总量,再求单一量。 80 0 × 6 ÷ 4=1200 (米)

  (4)和差问题: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以及他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问题。

  解题关键:是把大小两个数的和转化成两个大数的和(或两个小数的和),然后再求另一个数。

  解题规律:(和+差)÷2 =大数大数-差=小数

  (和-差)÷2=小数和-小数=大数

  例某加工厂甲班和乙班共有工人94人,因工作需要临时从乙班调46人到甲班工作,这时乙班比甲班人数少12人,求原来甲班和乙班各有多少人?

  分析:从乙班调46人到甲班,对于总数没有变化,现在把乙数转化成2个乙班,即9 4 - 12,由此得到现在的乙班是( 9 4 - 12 )÷ 2=41 (人),乙班在调出46人之前应该为41+46=87 (人),甲班为9 4 - 87=7 (人)

  (5)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解题关键:找准标准数(即1倍数)一般说来,题中说是“谁”的几倍,把谁就确定为标准数。求出倍数和之后,再求出标准的数量是多少。根据另一个数(也可能是几个数)与标准数的倍数关系,再去求另一个数(或几个数)的数量。

  解题规律:和÷倍数和=标准数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例:汽车运输场有大小货车115辆,大货车比小货车的5倍多7辆,运输场有大货车和小汽车各有多少辆?

  分析:大货车比小货车的5倍还多7辆,这7辆也在总数115辆内,为了使总数与( 5+1 )倍对应,总车辆数应( 115-7 )辆。

  列式为( 115-7 )÷( 5+1 ) =18 (辆),18 × 5+7=97 (辆)

  (6)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解题规律:两个数的差÷(倍数-1 )=标准数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例甲乙两根绳子,甲绳长63米,乙绳长29米,两根绳剪去同样的长度,结果甲所剩的长度是乙绳长的3倍,甲乙两绳所剩长度各多少米?各减去多少米?

  分析:两根绳子剪去相同的一段,长度差没变,甲绳所剩的长度是乙绳的3倍,实比乙绳多( 3-1 )倍,以乙绳的长度为标准数。列式( 63-29 )÷( 3-1 ) =17 (米)…乙绳剩下的`长度,17 × 3=51 (米)…甲绳剩下的长度,29-17=12 (米)…剪去的长度。

  (7)行程问题:关于走路、行车等问题,一般都是计算路程、时间、速度,叫做行程问题。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速度、时间、路程、方向、杜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这类问题的规律解答。

  解题关键及规律:

  同时同地相背而行:路程=速度和×时间。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间=速度和×时间

  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追及时间=路程速度差。

  同时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后,快的在前):路程=速度差×时间。

  例甲在乙的后面28千米,两人同时同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6千米,乙每小时行9千米,甲几小时追上乙?

  分析:甲每小时比乙多行( 16-9 )千米,也就是甲每小时可以追*乙( 16-9 )千米,这是速度差。

  已知甲在乙的后面28千米(追击路程),28千米里包含着几个( 16-9 )千米,也就是追击所需要的时间。列式2 8 ÷ ( 16-9 ) =4 (小时)

  (8)流水问题:一般是研究船在“流水”中航行的问题。它是行程问题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它也是一种和差问题。它的特点主要是考虑水速在逆行和顺行中的不同作用。

  船速:船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水速:水流动的速度。

  顺水速度:船顺流航行的速度。逆水速度:船逆流航行的速度。

  顺速=船速+水速;逆速=船速-水速

  解题关键:因为顺流速度是船速与水速的和,逆流速度是船速与水速的差,所以流水问题当作和差问题解答。解题时要以水流为线索。

  解题规律:船行速度=(顺水速度+逆流速度)÷2;流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路程=顺流速度×顺流航行所需时间;路程=逆流速度×逆流航行所需时间

  例一只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顺水而行,每小时行28千米,到乙地后,又逆水航行,回到甲地。逆水比顺水多行2小时,已知水速每小时4千米。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此题必须先知道顺水的速度和顺水所需要的时间,或者逆水速度和逆水的时间。已知顺水速度和水流速度,因此不难算出逆水的速度,但顺水所用的时间,逆水所用的时间不知道,只知道顺水比逆水少用2小时,抓住这一点,就可以就能算出顺水从甲地到乙地的所用的时间,这样就能算出甲乙两地的路程。列式为284 × 2=20 (千米) 2 0 × 2 =40 (千米) 40 ÷( 4 × 2 ) =5(小时) 28 ×5=140 (千米)。

  (9)还原问题:已知某未知数,经过一定的四则运算后所得的结果,求这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我们叫做还原问题。

  解题关键:要弄清每一步变化与未知数的关系。

  解题规律:从最后结果出发,采用与原题中相反的运算(逆运算)方法,逐步推导出原数。

  根据原题的运算顺序列出数量关系,然后采用逆运算的方法计算推导出原数。

  解答还原问题时注意观察运算的顺序。若需要先算加减法,后算乘除法时别忘记写括号。

  例某小学三年级四个班共有学生168人,如果四班调3人到三班,三班调6人到二班,二班调6人到一班,一班调2人到四班,则四个班的人数相等,四个班原有学生多少人?

  分析:当四个班人数相等时,应为168 ÷ 4,以四班为例,它调给三班3人,又从一班调入2人,所以四班原有的人数减去3再加上2等于*均数。四班原有人数列式为168 ÷ 4-2+3=43 (人)

  一班原有人数列式为168 ÷ 4-6+2=38 (人);二班原有人数列式为168 ÷ 4-6+6=42 (人)三班原有人数列式为168 ÷ 4-3+6=45 (人)。

  (10)植树问题:这类应用题是以“植树”为内容。凡是研究总路程、株距、段数、棵树四种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叫做植树问题。

  解题关键:解答植树问题首先要判断地形,分清是否封闭图形,从而确定是沿线段植树还是沿周长植树,然后按基本公式进行计算。

  解题规律:沿线段植树:

  _棵树=段数+1棵树=总路程÷株距+1 ;_株距=总路程÷(棵树-1)总路程=株距×(棵树-1)

  沿周长植树:

  棵树=总路程÷株距株距=总路程÷棵树总路程=株距×棵树

  例沿公路一旁埋电线杆301根,每相邻的两根的间距是50米。后来全部改装,只埋了201根。求改装后每相邻两根的间距。

  分析:本题是沿线段埋电线杆,要把电线杆的根数减掉一。列式为50 ×( 301-1 )÷( 201-1 ) =75 (米)

  (11)盈亏问题:是在等分除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的特点是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均分配给一定数量的人,在两次分配中,一次有余,一次不足(或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已知所余和不足的数量,求物品适量和参加分配人数的问题,叫盈亏问题。

  解题关键:盈亏问题的解法要点是先求两次分配中分配者没份所得物品数量的差,再求两次分配中各次共分物品的差(也称总差额),用前一个差去除后一个差,就得到分配者的数,进而再求得物品数。

  解题规律:总差额÷每人差额=人数

  总差额的求法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次多余,第二次不足,总差额=多余+不足

  第一次正好,第二次多余或不足,总差额=多余或不足

  第一次多余,第二次也多余,总差额=大多余-小多余

  第一次不足,第二次也不足,总差额=大不足-小不足

  例参加美术小组的同学,每个人分的相同的支数的色笔,如果小组10人,则多25支,如果小组有12人,色笔多余5支。求每人分得几支?共有多少支色铅笔?

  分析:每个同学分到的色笔相等。这个活动小组有12人,比10人多2人,而色笔多出了( 25-5 ) =20支,2个人多出20支,一个人分得10支。列式为( 25-5 )÷( 12-10 ) =10 (支) 10 × 12+5=125 (支)。

  (12)年龄问题:将差为一定值的两个数作为题中的一个条件,这种应用题被称为“年龄问题”。

  解题关键:年龄问题与和差、和倍、差倍问题类似,主要特点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年岁不断增长,但大小两个不同年龄的差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年龄问题是一种“差不变”的问题,解题时,要善于利用差不变的特点。

  例父亲48岁,儿子21岁。问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

  分析:父子的年龄差为48-21=27 (岁)。由于几年前父亲年龄是儿子的4倍,可知父子年龄的倍数差是( 4-1 )倍。这样可以算出几年前父子的年龄,从而可以求出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列式为:21-( 48-21 )÷( 4-1 ) =12 (年)

  (13)鸡兔问题:已知“鸡兔”的总头数和总腿数。求“鸡”和“兔”各多少只的一类应用题。通常称为“鸡兔问题”又称鸡兔同笼问题

  解题关键:解答鸡兔问题一般采用假设法,假设全是一种动物(如全是“鸡”或全是“兔”,然后根据出现的腿数差,可推算出某一种的头数。

  解题规律:(总腿数-鸡腿数×总头数)÷一只鸡兔腿数的差=兔子只数

  兔子只数=(总腿数-2×总头数)÷2

  如果假设全是兔子,可以有下面的式子:

  鸡的只数=(4×总头数-总腿数)÷2

  兔的头数=总头数-鸡的只数

  例鸡兔同笼共50个头,170条腿。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兔子只数( 170-2 × 50 )÷ 2 =35 (只)鸡的只数50-35=15 (只)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复*

  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可以先用整十整百数“0”前面的数乘一位数,再在积的末尾添上挡住的“0”。

  2、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把两位数或三位数看作与它接*的整十数或整百数进行估算。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一个数÷另一个数,得数后面不用加单位名称。

  4、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1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

  表示:把一个整体*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两份

  表示:把一个整体*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

  5、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就大。

  (2)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数学大数知识点

  1.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特别注意: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区别。

  计数单位

  数字表示

  2、多位数的读法:

  ①、从高位数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零”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3、多位数的写法

  小结:①、从高级写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②、当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特别注意:多位数的读写都先划上分级线。

  4、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小结:①、位数多的时候,这个数就比较大。

  ②、当这两个数位数相同的时候,就从最高位开始比,哪个数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5、“万”“亿”作单位的数:

  有时候,为了读写方便,我们把整万(亿)的数改写成有“万”(亿)做单位的数。

  方法概括:分级、去0,写万(写亿)

  6、求*似数:

  这种求*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还是等于或大于5。

  方法概括:分级、去尾、四舍五入约

  *似数的取值范围:*似数+4999(最大)

  *似数—5000(最小)

  7、表示物体个数的数:0、1、2、3、4、5、6 …….叫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8、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计算器

  9、测量得到的数都是*似数,数出来的数都是准确数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10

  第一单元:负数

  1、负数的由来:

  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如盈利亏损、收入支出……),光有学过的013.42/5……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出现了负数,以盈利为正、亏损为负;以收入为正、支出为负

  2、负数:

  小于0的数叫负数(不包括0),数轴上0左边的数叫做负数。

  若一个数小于0,则称它是一个负数。

  负数有无数个,其中有(负整数,负分数和负小数)

  负数的写法:

  数字前面加负号“-”号,不可以省略

  例如:-2,-5.33,-45,-2/5

  正数:

  大于0的数叫正数(不包括0),数轴上0右边的数叫做正数

  若一个数大于0,则称它是一个正数。正数有无数个,其中有(正整数,正分数和正小数)

  正数的写法:数字前面可以加正号“+”号,也可以省略不写。

  例如:+2,5.33,+45,2/5

  4、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限

  负数都小于0,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比正数小,正数都比负数大

  5、数轴:略

  6、比较两数的大小:

  ①利用数轴:

  负数<0<正数或左边<右边

  ②利用正负数含义:正数之间比较大小,数字大的就大,数字小的就小。

  负数之间比较大小,数字大的反而小,数字小的反而大。

  1/3>1/6-1/3<-1/6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