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师》的读书心得(精选10篇)

首页 / 心得 / |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 1

  如果你能够真正地把爱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你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乐趣、体验到做教育的幸福。——朱永新《致教师》

  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大多的教师而言,认为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好老师;而我们各级优秀教师评选条件中也很少出现“爱学生”这样的字眼。当然,要将“爱学生”作为一条评价标准,确实操作起来不太容易,但事实是这一标准基本是被忽视的。这样一来,大多的教师在爱学生方面明显就有了缺失。

  李镇西老师教育的爱心教育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也正是爱心,谱写了李老师的教育传奇。每每读到李老师的教育故事,总感到热血沸腾。是啊!我们的教育中因为缺少了这份爱心,使得很多“问题学生”失去了矫正的机会;青春路上“失足”的学生,没能得到心理辅导而越走越远;学困生丧失了进步提高的机会;尖子生仅仅成绩优秀,人格、道德沦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爱心不够造成的。

  有人说:“没有爱,教育就是一场苦役”。可现实中的教育,爱是匮乏的。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整天板着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学困生,甭说爱心,就是耐心,也不够;对于问题学生,动辄批评,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更不会走进学生心灵,又怎能用心灵赢得心灵?

  谈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就连我们自己,也很少正视,其实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教育历程中,“以爱心唤醒童心”,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用情上好每一节课,在我们的职业旅程中用心发现和挖掘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感悟幸福,收获幸福。正如朱老师所言,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从而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这样,你会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而且不仅作为职业,视为事业。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 2

  又是一届新的高一,面对新的学生常常有很多感想。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世界上任何变化,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科技的桩桩件件,都会发生蝴蝶效应,都会对教育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所以,教育总是变化的。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万物改变迅捷,人性进化缓慢,教育因此万变不离其宗。为提高自身素养,积极参与书香校园建设,本学期拜读了朱永新博士的大作《致教师》。

  谈到教师,人们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会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很多时候,大家对教师职业的评价都是过于神圣化。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但更具人性。书中这样写到: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基础。读完这句话,我的心里充满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这种感觉让我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信心受挫。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奋斗10年了,但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对社会有贡献的学生,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教师是什么?教育学上已有答案,不过仍然有很多人还在探究。毫无疑问,教师是份生存的职业,*凡中彰显伟大,普通中蕴藏幸福。

  教师的伟大,人们往往归结为:奉献和牺牲。我们都渴望自己变得伟大起来,都希望被肯定,被赞赏。但我们的内心却非常抵触一味地奉献和牺牲,因为我们不是神仙,我们生活在真实的土地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领域,我们有寻找幸福的权利。

  教育归根结底是人和人之间发生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的生命带来不同。教师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在于,我们不仅仅把教师当做谋生的职业,还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着别人的生命。在从教生活中,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了不起的好老师符号,赋予自己一个自由心灵的躯体,勇敢、大胆地带着智慧去面对困难和挑战。简言之,教师的幸福感首先来自于信仰。

  《曼德拉传》塑造了一个人类共同的英雄曼德拉。朱永新老师说:曼德拉就是一本教科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受过27年的牢狱之灾,历尽磨难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然在狱中。这样强大的心灵的形成离不开苦难和痛苦中的挣扎,更离开不了对生命执着的爱。

  爱,不论在何时总比恨来得更加自然。教师这个职业的底色依旧是她。有了爱,教师才能有能力欣赏这条道路上的沿途风景,才能攀登更多的山峰,才能拥有强有力的武器去改变世界。有了爱的信仰,才可能不徘徊,不犹豫,不后悔,才可能真正拥有梦想。

  爱是一种信仰,把教师带到幸福的身旁。

  我们继续探寻,以教师的现实生活为基。我们看到一部分教师:生活太*淡,没有刺激;生活太机械,没有情调;生活太繁杂,没有成就感。昨天这个孩子逃学了,今天这个孩子打架了;昨天市领导来检查,今天教育局领导来检查。我们在担惊受怕、啰嗦累赘、手忙脚乱中渐渐地对教师工作失去了信心。我们继续探寻,我们也看到另外一部分教师:生活美好,精彩纷呈,富有生命,乐此不疲,魅力无限,乐商十足。原来,他们把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和瓶颈当做获取巨大快乐的垫石,他们努力地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把教师当做事业来做,全身心投入。他们一直相信:穿越艰辛,自然收获美丽。

  朱老师把教师职业大致分成四种境界:

  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

  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

  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

  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

  其中,最基本的是做一名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陶行知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大字只要用心做,相信就可以达到第一种境界。做第二种老师,要用自己的良心去践行教育。有良心的老师不是表格和评选程序测量出来的,而是每年教师节有多少学生还记得给你打电话、发短信、送鲜花、寄贺卡。做学校骄傲的老师,实属不易,你不在学校的时候,学生想你,同事领导念你,这样的老师一定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人,这样的老师令人敬佩!当然,做到这一点的老师也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永远保持一颗学*的心很重要。第四种老师,是于人于己都会创造故事和传奇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历史上有,当下也有,未来也有可能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旮旯处出现。

  教师如何享受职业生涯带给我们的幸福感觉?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穆尼尔纳素夫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历史名人对幸福的解读很多,总归:幸福应该是在创造中的,幸福应该是在服务中的,幸福应该是在研究中的,幸福应该是与别人分享中的。同理: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创造、服务、研究和与人分享。

  如何做到创造、服务、研究和与人分享。朱老师告诉我们:与学生一起成长,终身学*,努力成为有特点、有个性的教师。不必超越学生,但必须努力做一名让学生崇敬的人。唯有成长,才有幸福。

  一个人学会了阅读,任何人都阻挡不了你前进的脚步。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教师要实现成长,必须进行专业阅读。朱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不善于读书学*的教师,总是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人生苦短,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也不是为了当多大官,因为这些东西你是带不走的。人生为一大事而来看风景。行万里路,通透自然风景;读万卷书,品味精神风景。肉眼能看到的风景是有限的,而真正的财富是精神的,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唯一能带走的是精神的财富。

  朱老师说: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教师,要乐于选择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更要专注于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书;要乐于重温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更要专注人文和科学。每本书都是一部传奇,教师要善于阅读传奇人物、故事带给我们的震撼。当然,我们必须接触管理,我们在最能学*的时候不能仅仅学*如何做一名老师,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人。自己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总之,阅读也要像牛顿说的那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尝试从优秀到卓越。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你觉得阅读效果并不理想的时候,思考显得尤为重要。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说: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只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如何才算是善于思考?朱老师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思维的深刻性。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非把问题搞明白不可;二是思维的敏捷性。机智果敢地处理问题;三是思维的灵活性。对待学生要随机应变;第四,思维的独创性。不唯上,不唯书,不人云亦云,不依赖别人的思想和原则,不寻求现成的解决方案。朱老师建议我们与学生一起进行专业写作。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的。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所有的成功都与痛苦相关。但是,不是经历痛苦就会铸就成功。如果仅仅是泪水,痛苦只会滋生软弱,迅速干涸。只有经过咀嚼、反思、彻悟,痛苦才能够成为精神的财富、人生的养料。记录这样的痛苦,本身就是在记录着一首关于生命的隽永史诗。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才能让每一天成为永恒。人是一颗会思考的芦苇,只有内心的自觉才是教师走向成功,乐于教书,提升认同感的必经之路。

  我一直相信朱永新老师说的:所有的环境都能产生教育家;所有的磨难都可能造就教育家。朱老师告诉我们:许多人经常埋怨自己的条件不好,条件不够,其实,所有的问题往往出在自己身上。我们自己就是环境,就是条件。完善自己,挑战自己,就是在改善环境,就是在创造条件。不要等别人为你提供机会,而应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

  做教师,要靠毅力,靠恒心。从心理学的规律来说,人的意志的强弱、恒心的大小往往与克服困难的大小成正比,这是意志活动的一条规律。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坚守在普通教育这条道路上更为重要。人人都有成功的欲望。朱老师提供了吉祥三宝促成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是专业阅读。没有阅读的教师永远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名师;二是专业写作。写作的过程是总结、归纳、剖析、反思与提升;三是寻找专业发展共同体。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寻找自己的生命原型?朱老师告诉我们,要寻找真正意义上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英雄教师作为原型。就像李镇西老师的人生榜样、职业楷模、生命原型就是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我们先从读优秀教师的作品开始。朱老师在《致教师》中特别提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尼尔的《夏山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巴普雷什学校》等作品。寻找生命的原型,倾听内心声音的引导,更加从容的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做好老师!朱老师在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令人敬佩!

  回到教育的主人公孩子身上,教师每天面对的不一样的学生,或外貌美丽、或乖巧听话、或聪明能干、或长相普通、或沉默寡言,其实这些词汇都是我们给孩子们贴的标签。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人人*等,人人重要。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朱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知识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只要老师不放弃,孩子才不会自弃。协助无力的孩子挖掘潜力,协助迷失的孩子发现自我,正是教育的价值,也是教师的意义。

  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朱老师通过《致教师》告诉我们:相信自己,自己的胸怀、眼界、努力、思考、学*决定未来,说大一点就是决定未来的教育,决定未来的孩子。他真诚地期望,教师学会关注窗外的世界,关注教科书以外的东西,关注正在剧烈变化的社会,关注国家的大事情,为培养祖国的脊梁而奋斗。

  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寻,对教师而言也不例外。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 3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看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公正看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呢?

  首先,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很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公正的待遇。

  第二,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第三,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 4

  英国哲学家边泌说:“我们在分给他人幸福的同时,也能正比例地增加自己的幸福。”而教师的故事,必然与学生在一起,当我们的故事和学生相互编织,当我们的生命和学生共同绽放,我们书写的就是一曲生命的宏大交响曲。朱永新先生在《致教师》的前言中这样告诉我们“教师不是园丁,不是蜡烛,不是春蚕,不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与学生是互相依赖的生命;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神圣与*凡中穿行……”

  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教师职业的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教师在这样的描述下,不再过于神圣化,而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顿时,有了从教师这份职业,这个使命中,让生命更幸福完整的渴望。

  教师本身应该是一朵花儿,需要成长的养料,而不需要外界过于来强**师的奉献与牺牲。作为教师,只要每天进入校园,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就会从心底感觉快乐和幸福。教师的幸福莫过于每天孩子亲热的挤在跟前跟我说这说那;每天回家前,听到孩子的一声声再见。

  在师生共同成长的道路上,如何和孩子们一起创造幸福。朱老师提到的几个问题,我们会不会也自觉得问问自己:我的使命是什么?我的天职是什么?我既然来到这个教室,能带给孩子什么?我怎样为孩子创造出最大的发展空间?我怎样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

  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书中提到,教室就是幸福的源泉。关注每一个孩子,帮助落后的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让教育和孩子们的生活紧紧相连,给予他们最需要的东西,让他们成为主人。在一个班级里,孩子千差万别,当面对他们的时候,教师的职责就是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在班级里的快乐。特别是对待一些落后和有问题的孩子,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天使。

  在《致教师》中,提出教师也要正确的关爱自己。像废寝忘食之类,一味地奉献和牺牲,可以作为拼搏的状态,却绝对不能成为常态,要学会科学、合理、从容的安排自己的生活。

  认识一个人要靠缘分,了解一本书要靠耐心,征服学生要靠智慧,与人相处要靠包容。人,相互帮扶才感到温暖;事,共同努力才知道简单!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 5

  如果你能够真正地把爱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看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你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乐趣、体验到做教育的幸福。——朱永新《致教师》

  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大多的教师而言,认为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好老师;而我们各级优秀教师评选条件中也很少出现“爱学生”这样的字眼。当然,要将“爱学生”作为一条评价标准,确实操作起来不太容易,但事实是这一标准基本是被忽视的。这样一来,大多的教师在爱学生方面明显就有了缺失。

  李镇西老师教育的爱心教育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也正是爱心,谱写了李老师的教育传奇。每每读到李老师的教育故事,总感到热血沸腾。是啊!我们的教育中因为缺少了这份爱心,使得很多“问题学生”失去了矫正的机会;青春路上“失足”的学生,没能得到心理辅导而越走越远;学困生丧失了进步提高的机会;尖子生仅仅成绩优秀,人格、道德沦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爱心不够造成的。

  有人说:“没有爱,教育就是一场苦役”。可现实中的教育,爱是匮乏的。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整天板着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学困生,甭说爱心,就是耐心,也不够;对于问题学生,动辄批评,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更不会走进学生心灵,又怎能用心灵赢得心灵?

  谈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就连我们自己,也很少正视,其实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教育历程中,“以爱心唤醒童心”,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每一个学生,用心看待每一个学生,用情上好每一节课,在我们的职业旅程中用心发现和挖掘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感悟幸福,收获幸福。正如朱老师所言,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从而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这样,你会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而且不仅作为职业,视为事业。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 6

  教师的伟大,人们往往归结为:奉献和牺牲。我们都渴望自己变得“伟大”起来,都希望被肯定,被赞赏。但我们的内心却非常抵触一味地奉献和牺牲,因为我们不是神仙,我们生活在真实的土地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领域,我们有寻找幸福的权利。

  教育归根结底是人和人之间发生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的生命带来不同。教师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在于,我们不仅仅把教师当做谋生的职业,还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着别人的生命。在从教生活中,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了不起的好老师符号,赋予自己一个自由心灵的躯体,勇敢、大胆地带着智慧去面对困难和挑战。简言之,教师的幸福感首先来自于信仰。

  《曼德拉传》塑造了一个人类共同的英雄——曼德拉。朱永新老师说:“曼德拉就是一本教科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受过27年的牢狱之灾,历尽磨难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然在狱中。”这样强大的心灵的形成离不开苦难和痛苦中的挣扎,更离开不了对生命执着的爱。

  爱,不论在何时总比恨来得更加自然。教师这个职业的底色依旧是她。有了爱,教师才能有能力欣赏这条道路上的沿途风景,才能攀登更多的山峰,才能拥有强有力的武器去改变世界。有了爱的信仰,才可能不徘徊,不犹豫,不后悔,才可能真正拥有梦想。

  爱是一种信仰,把教师带到幸福的身旁。

  我们继续探寻,以教师的现实生活为基。我们看到一部分教师:生活太*淡,没有刺激;生活太机械,没有情调;生活太繁杂,没有成就感……昨天这个孩子逃学了,今天这个孩子打架了;昨天省厅领导来检查,今天市区领导来检查。我们在担惊受怕、啰嗦累赘、手忙脚乱中渐渐地对教师工作失去了信心。我们继续探寻,我们也看到另外一部分教师:生活美好,精彩纷呈,富有生命,乐此不疲,魅力无限,乐商十足。原来,他们把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和瓶颈当做获取巨大快乐的垫石,他们努力地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把教师当做事业来做,全身心投入。他们一直相信:穿越艰辛,自然收获美丽。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 7

  暑假读了吴非老师写的《致青年教师》一书,感觉受益匪浅!边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觉得自己缺少的,是那份久违的教育理想。

  吴非老师一是位行走的智者,一位语无惊人死不休的思想战士。他为迷茫的教育者们,自我反思却无所适从的年青人指明方向。在他的一篇篇指点迷津之后,我看到自己身上匮乏的东西,是啊,读书时的教育理想,有多久没有去触碰它,真是久违了!

  一遍遍想在教室里的自己,想在课堂上的自己,想在校园里的每分钟。是缺少激情的日子,很少有事让自己全付精力去应对。

  回想自己少年时,还是颇有几分壮志豪情,一部电影就能让自己激动不已,看来,自己要时刻提醒自己,我的身份是一名教师啊!于是,有翻出那曾让自己激情的岁月印记。我用一本书《致青年教师》,两部电影《危险游戏》《放牛班的春天》,来唤醒自己。

  先与我来到这部电影《危险游戏》中。这是个教育挽救心灵的故事。露安,从海军陆战队退役的青年教师,怀着一个教育理想,来到高中教书。不料,她教的是一群桀骜不驯的放牛班学生。当她遇到这班“无药可救”的学生时,她无奈的叹息。但是,这位初为人师的率性女人,却不按常理出牌,倔强的用自己的爱,感化了这班原本处在社会边缘、丧失对未来信心的人,孩子们信任她,依赖她,把她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感动之余,让我想起另一部著名的师生情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我对《放牛班的春天》有更深的情感,因为唯美的画面、真挚的感情,和纯美如天簌般音乐。

  两部影片中,教育者面对的,都是一群被定性的坏孩子,他们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觉得外部世界鄙视、甚至在仇恨他们。而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无力改变现状,于是,用最偏激的行为来回应世界。他们尝试破坏、戏弄老师,但这些行为,正是他们内心脆弱的表现。只有最具有爱心的人,才能感觉到。有爱的人,比*常人多一份慧质,敏感的看到孩子们渴求关怀与爱的强烈愿望。只有用大慈的心给他们最真挚的帮助,用点滴细节给孩子暗示:“我喜欢你们,我爱你们!”

  让我们一步步回忆《危险游戏》中露安老师的作法吧!感谢这样的故事,让我们可以怀揣教育理想,艰难前行。

  当全班学生乱作一团,无人理睬这位本该是课堂权威的露安时,露安用“跆拳道”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这不按常理的有趣作法,真的很有效。是的,周围同事看笑话般想看露安出丑,为她这一着怪棋感到不可思议,但确实,露安成功了。课堂上,如果学生都无视教师的存在,那对教师就是最可怕的错误。

  走出这成功的一部,就象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个小小缺口,至少现在,学生们可以注意这位课堂的主宰了。

  当露安想讲授知识时,她又一次感到迷茫,孩子们听不下去,也听不懂。这时,露安选择了一个切入点:“死亡”,还有那首带有点隐喻的诗。露安真是一个聪明人,他的学生开始出入图书馆,讨论老师提出的话题,让图书馆的老师摇头,哈哈,我们盼望的情节中出现的奇迹,一点点在我们面前展开。

  教书、育人同样重要。露安不仅仅给学生们传授知识,她想帮助孩子,挽救心灵。一个黑人男孩犯错,她来到男孩的家里,抚摸着孩子的头,跟父母说:“他是好孩子。”我们所有观众都应该感到激动,因为男孩父母的表情,就象阳光一下洒到脸上一般。之后,因为金钱问题,露安也尝试给他帮助,虽然自己的钱只够每天买个麦当劳,但露安几乎是威胁的让男孩接受自己的帮助。

  另一位黑人女孩,因为结婚,想放弃学业,到一所可以学*家政的学校学*,从此成为家庭妇女时,露安又带着她的那份执着出现了。她要让这个有才华的女孩继续读书。读书,是一种梦想,是改变命运的必经之路。

  这样的帮助还有很多,以至于当露安因为自己失误想离开校园时,她得到了生命中最好的礼物:全班同学的强烈反对和一块作为挽留的巧克力,还有作为教师的最高赞赏:我们爱你!露安感动了,此时她知道,自己已是她们的精神支柱,自己可以给孩子提供无限的安全感,她,已经不能走了。

  就象《放牛班的春天》中,克莱门特离开时,收到的人生最美好的礼物一般:那满天飞舞的纸飞机、纸飞机上的深情祝福与留恋、还有那伴随自己离开的脚步、渐行渐远的天籁歌声

  作为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影片,故事也展示了两个小插曲,表达了这样的命题:教育不是万能的。其中,两位黑人男孩不再回到校园,露安执着的想唤回他们时,却遭到黑人母亲的唾骂:他们读书有什么用?他们注定是失败者、社会的边缘人,无法改变命运的弱者。没有人能挽救他们,这就是他们的命运。

  另一种尝试也是失败的,这个故事中被打死的男孩,已经试着踏出改变命运的一步,他几乎听从了露安的建议,但是,当他急切想改变人生,进入校长办公室时,他的故事永远的结束了。仅仅是因为没有敲门,仅仅是因为校长自以为高明规则,男孩又回到了自己的世界。这是不是编剧的一个隐喻,我们的社会还没有敞开心扉,来接纳这个孩子,来接纳这一帮无助的放牛班。

  这两个插曲,也许都是编剧给我们的艰难思考,露安,只是一个个体的人,怀惴教育理想,却不能真正改变别人的命运。是否这部影片也想让更多的人走入深层的思考,我们的社会群体,应该敞开心扉,接纳与关怀这样的孩子。

  无论怎样,我们内心深处会都被露安这样的教师,也包括《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克莱门特这样的教师深深感动,燃起教育的理想,改造、挽救一个个真实的灵魂!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 8

  起初学校要求读《致教师》的时候 ,我心中默想又是一部理论性的没用的东西,又没有实践性,应该也是一部空谈和纸上谈兵,怀着不情愿的心开始读它。但是阅读后,却越感觉有用,越感觉让我茅塞顿开,越感觉对我的工作有指导性,我便产生乐趣一直读下去,最终读完,让我感受颇深,以下我说说我读新教育的体会。

  以前我时常会感觉教书是一件没趣儿的事,实现不了人生的价值,起初我怀着热切的心情来到学校,却被学生的不学和调皮以及顶撞磨得一干二净,我时常想着辞职,去干自己想干又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事,可是读了致教师,让我改变了观念,我们老师的快乐就在于扭转学生,帮助学生改变命运,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也就是我们实现的我们的教育价值,当他们开始听话的时候,当他们开始懂事的时候,当他们学*进步的时候,当他们感谢老师的付出时,当他们的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进步的时候等等,我们都是幸福和快乐的。我们曾今也调皮过,我们曾经也不懂事过,我们曾今也有不好好学*过,我们曾在课堂上也有不听讲过,我们曾在在课堂上也捣乱过,但我们在一些老师的精心教导下,也慢慢懂事了,在一些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们的学*也进步了,这是致教师让我回忆起得,让我明白的,我也要继承我们前辈的优良品质,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学生家长奉献自己的力量,孩子们学好了,为我们国家做贡献,这也就是我们的价值。

  曾今也由于教导学生不听,我一度讨厌过学生,我讨厌他们的调皮,我讨厌过他们对我的顶撞,我讨厌他们捣乱破坏校园,可读了致教师,他让我知道爱的教育,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致教师又赋予了我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名的工作中的前进方向。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教室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的来源,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十与自己的关系,我们老师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形容。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意义。”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和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而生气,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你也不累了;当你理解初中生的生理,就不会把学生上课思想跑毛,调皮当做反抗了,也不会简单的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是如何成刚的规律,从优秀教师可以看出他们面对教育教师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和从容,是那么的轻驾就熟,这是以你为他们见多了。

  教师这个职业既*凡又神圣。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好教师更不易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而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定会收获很多。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 9

  吴非老师在《致青年教师》第一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中有一段话我很喜欢也很赞同:“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终止。”

  是啊我们要想当一盏不灭的灯,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不断的充电,才能使这盏灯一直发光。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以为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老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照耀学生面前的道路。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 10

  翻开《致教师》一书,淡淡的书香中,“我是教师”这首小诗赫然映现,“教师,不是园丁,不是蜡烛不是春蚕……”的`感慨,的确,教师就是教师,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故事,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和学生的故事互相编织,我们的直播中有他们的身影,我们的最美时光中离不开我们的学生。

  细读《每天都是最美时光——如何做晨诵午读暮省》一章,更多地感受到我们的最美时光中少不了书香萦绕。

  朱永新教授提出,“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它是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完整体现。”

  朱教授希望孩子们在每天的黎明时分与经典诗歌共舞,让他们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得以舒展,心灵得到唤醒,以饱满的的精神,开启一天的学*。想到我们学校每日的经典诵读就是开启学生新的一天的“必修课”,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领略了优美的母语,感受了诗歌所传达的情境、思想及音乐感。

  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个民族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民族的整体阅读水*。新教育实验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民族的阅读,尤其是儿童的阅读。

  犹记得上学时和好友一起读《红楼梦》,大家会反复读,把书中的所有诗句都摘抄下来,还按照格式韵味写一些酸文酸语;读《简爱》时会彻夜不眠,各自写下十几页的感悟交流,视旁人讶异眼光于不顾;读《文化苦旅》的时候,特别崇拜余秋雨,虽然感觉那时候有点装文青,但确实学到了很多知识……至今怀念,觉得那是最美的时光,最幸福的时刻。

  再看我们的学生,再也没有了我们儿时得一本书的欢欣,似乎也找不到在书中徜徉的快乐了。电视、网络、应试等等童年的杀手,肆意吞噬孩子们的闲暇、良知和身心健康,阅读的世界蒙上了灰色阴影。作为教师,很希望阅读能如一条潺潺的溪流,流进孩子们那金色的童心天地,让他们从容地应对一切生活的诱惑与压力。

  现在,孩子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读什么样的书。个人认为,老师和家长只需作适当引导,不可过分限制孩子们读什么样的书,采得百花方能成蜜,读书也一样。其次,是什么时候读。朱教授提出,午读只是一个象征意义的时间表述,不一定就是午间阅读。

  再次,怎么读?朱教授倡导班级共读,亲子共读,师生共读。另外,一定的仪式感也是十分必要的,择一段时光,亮一盏灯火,捧一本好书,拈一枚书签,以此富于仪式感的方式,去另一个世界里走一走。当这种仪式感成了一种*惯,那就*惯成自然了。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如此坚持阅读,那暮省就也是意料之中了。

  这个世界有走不完的路,看不尽的风景,读不完的书,但愿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尽我们所能,引领学生用最美的时光去读书,去感悟,能带给学生“**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心灵旅行,沉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中,去体味书里的精彩与睿智,让学生收获成长,收获幸福!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精选10篇)扩展阅读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精选10篇)(扩展1)

——致教师读书心得汇总10篇

  致教师读书心得 1

  暑假期间,学校给老师们购买了很多书籍,我分到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我就细细地读了这本书。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分别是“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吴非老师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发现了很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并写了下来。给我深的感触是他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说: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他在“我们是来欣赏同行的”一文里也说:我们是来欣赏别人的,并不是来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长处。他也说,所谓“公开课”,本来也不过是大家在一起切磋切磋教学艺术,交流心得体会,何心非得比出个高低?我是来欣赏别人的,我是来参观的,有什么必要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他举的案例最使人印象深刻,曾有著名教授荣退,系里安排上一节课,有纪念的意味。70多岁的教授精心地准备了两个月,隆重地上了最后一课,的确绝伦逸群,无奈教授耗尽心力,上完课已无法走下讲台,其后大病一场。请记住,我们是在上一节课,这节课课是向学生讲授的,这是我们的日常工作,而不是为了坐在后排听课的老师,而且,我们在这以后还有很多节课要上,不是非得在这节课上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展示出来。

  你是教师,你今天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实。他说,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 2

  又是一届新的高一,面对新的学生常常有很多感想。 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世界上任何变化,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科技的桩桩件件,都会发生蝴蝶效应,都会对教育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所以,教育总是变化的。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万物改变迅捷,人性进化缓慢,教育因此万变不离其宗。为提高自身素养,积极参与书香校园建设,本学期拜读了朱永新博士的大作《致教师》。

  谈到教师,人们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会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很多时候,大家对教师职业的评价都是过于神圣化。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但更具人性。书中这样写到: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基础。读完这句话,我的心里充满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这种感觉让我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信心受挫。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奋斗10年了,但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对社会有贡献的学生,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教师是什么?教育学上已有答案,不过仍然有很多人还在探究。毫无疑问,教师是份生存的职业,*凡中彰显伟大,普通中蕴藏幸福。

  教师的伟大,人们往往归结为:奉献和牺牲。我们都渴望自己变得伟大起来,都希望被肯定,被赞赏。但我们的内心却非常抵触一味地奉献和牺牲,因为我们不是神仙,我们生活在真实的土地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领域,我们有寻找幸福的权利。

  教育归根结底是人和人之间发生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的生命带来不同。教师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在于,我们不仅仅把教师当做谋生的职业,还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着别人的生命。在从教生活中,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了不起的好老师符号,赋予自己一个自由心灵的躯体,勇敢、大胆地带着智慧去面对困难和挑战。简言之,教师的幸福感首先来自于信仰。

  《曼德拉传》塑造了一个人类共同的'英雄曼德拉。朱永新老师说:曼德拉就是一本教科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受过27年的牢狱之灾,历尽磨难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然在狱中。这样强大的心灵的形成离不开苦难和痛苦中的挣扎,更离开不了对生命执着的爱。

  爱,不论在何时总比恨来得更加自然。教师这个职业的底色依旧是她。有了爱,教师才能有能力欣赏这条道路上的沿途风景,才能攀登更多的山峰,才能拥有强有力的武器去改变世界。有了爱的信仰,才可能不徘徊,不犹豫,不后悔,才可能真正拥有梦想。

  爱是一种信仰,把教师带到幸福的身旁。

  我们继续探寻,以教师的现实生活为基。我们看到一部分教师:生活太*淡,没有刺激;生活太机械,没有情调;生活太繁杂,没有成就感......昨天这个孩子逃学了,今天这个孩子打架了;昨天市领导来检查,今天教育局领导来检查。我们在担惊受怕、啰嗦累赘、手忙脚乱中渐渐地对教师工作失去了信心。我们继续探寻,我们也看到另外一部分教师:生活美好,精彩纷呈,富有生命,乐此不疲,魅力无限,乐商十足。原来,他们把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和瓶颈当做获取巨大快乐的垫石,他们努力地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把教师当做事业来做,全身心投入。他们一直相信:穿越艰辛,自然收获美丽。

  朱老师把教师职业大致分成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其中,最基本的是做一名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陶行知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大字只要用心做,相信就可以达到第一种境界。做第二种老师,要用自己的良心去践行教育。有良心的老师不是表格和评选程序测量出来的,而是每年教师节有多少学生还记得给你打电话、发短信、送鲜花、寄贺卡。做学校骄傲的老师,实属不易,你不在学校的时候,学生想你,同事领导念你,这样的老师一定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人,这样的老师令人敬佩!当然,做到这一点的老师也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永远保持一颗学*的心很重要。第四种老师,是于人于己都会创造故事和传奇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历史上有,当下也有,未来也有可能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旮旯处出现。

  教师如何享受职业生涯带给我们的幸福感觉?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穆尼尔纳素夫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历史名人对幸福的解读很多,总归:幸福应该是在创造中的,幸福应该是在服务中的,幸福应该是在研究中的,幸福应该是与别人分享中的。同理: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创造、服务、研究和与人分享。

  如何做到创造、服务、研究和与人分享。朱老师告诉我们:与学生一起成长,终身学*,努力成为有特点、有个性的教师。不必超越学生,但必须努力做一名让学生崇敬的人。唯有成长,才有幸福。

  一个人学会了阅读,任何人都阻挡不了你前进的脚步。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教师要实现成长,必须进行专业阅读。朱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不善于读书学*的教师,总是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人生苦短,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也不是为了当多大官,因为这些东西你是带不走的。人生为一大事而来看风景。行万里路,通透自然风景;读万卷书,品味精神风景。肉眼能看到的风景是有限的,而真正的财富是精神的,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唯一能带走的是精神的财富。

  朱老师说: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教师,要乐于选择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更要专注于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书;要乐于重温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更要专注人文和科学。每本书都是一部传奇,教师要善于阅读传奇人物、故事带给我们的震撼。当然,我们必须接触管理,我们在最能学*的时候不能仅仅学*如何做一名老师,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人。自己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总之,阅读也要像牛顿说的那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尝试从优秀到卓越。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当你觉得阅读效果并不理想的时候,思考显得尤为重要。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说: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只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如何才算是善于思考?朱老师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思维的深刻性。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非把问题搞明白不可;二是思维的敏捷性。机智果敢地处理问题;三是思维的灵活性。对待学生要随机应变;第四,思维的独创性。不唯上,不唯书,不人云亦云,不依赖别人的思想和原则,不寻求现成的解决方案。朱老师建议我们与学生一起进行专业写作。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的。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所有的成功都与痛苦相关。但是,不是经历痛苦就会铸就成功。如果仅仅是泪水,痛苦只会滋生软弱,迅速干涸。只有经过咀嚼、反思、彻悟,痛苦才能够成为精神的财富、人生的养料。记录这样的痛苦,本身就是在记录着一首关于生命的隽永史诗。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才能让每一天成为永恒。人是一颗会思考的芦苇,只有内心的自觉才是教师走向成功,乐于教书,提升认同感的必经之路。

  我一直相信朱永新老师说的:所有的环境都能产生教育家;所有的磨难都可能造就教育家。朱老师告诉我们:许多人经常埋怨自己的条件不好,条件不够,其实,所有的问题往往出在自己身上。我们自己就是环境,就是条件。完善自己,挑战自己,就是在改善环境,就是在创造条件。不要等别人为你提供机会,而应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

  做教师,要靠毅力,靠恒心。从心理学的规律来说,人的意志的强弱、恒心的大小往往与克服困难的大小成正比,这是意志活动的一条规律。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坚守在普通教育这条道路上更为重要。人人都有成功的欲望。朱老师提供了吉祥三宝促成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是专业阅读。没有阅读的教师永远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名师;二是专业写作。写作的过程是总结、归纳、剖析、反思与提升;三是寻找专业发展共同体。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教师可以不是诗人,但不能没有诗意的生活。朱老师写的一首小诗,我特别喜欢!

  教育是一首诗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青春/在躁动不安的灵魂里/有一个年轻的梦。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激情/在春风化雨的课堂里/有一脸永恒的笑。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创造/在探索求知的丛林里/有一面个性的旗。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智慧/在写满问题的试卷里/有一双发现的眼。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承传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

  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寻找自己的生命原型?朱老师告诉我们,要寻找真正意义上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英雄教师作为原型。就像李镇西老师的人生榜样、职业楷模、生命原型就是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我们先从读优秀教师的作品开始。朱老师在《致教师》中特别提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尼尔的《夏山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巴普雷什学校》等作品。寻找生命的原型,倾听内心声音的引导,更加从容的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做好老师!朱老师在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令人敬佩!

  回到教育的主人公孩子身上,教师每天面对的不一样的学生,或外貌美丽、或乖巧听话、或聪明能干、或长相普通、或沉默寡言,其实这些词汇都是我们给孩子们贴的标签。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人人*等,人人重要。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朱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知识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只要老师不放弃,孩子才不会自弃。协助无力的孩子挖掘潜力,协助迷失的孩子发现自我,正是教育的价值,也是教师的意义。

  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朱老师通过《致教师》告诉我们:相信自己,自己的胸怀、眼界、努力、思考、学*决定未来,说大一点就是决定未来的教育,决定未来的孩子。他真诚地期望,教师学会关注窗外的世界,关注教科书以外的东西,关注正在剧烈变化的社会,关注国家的大事情,为培养祖国的脊梁而奋斗。

  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寻,对教师而言也不例外。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致教师读书心得 3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3、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 4

  我们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致青年教师》,让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好好阅读。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感触很深,我想把它与我们老师共勉。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惊喜。因为我从事的特殊教育事业有太多的相似,也许我们教给她更多的知识,,她并不掌握多少,但是面对一张张孩子们纯真的面孔,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够的,对我的职业生命负责,我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者,实践家。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本人对教学研究比较肤浅,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法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我们会学到很多知识。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 5

  利用暑假时间,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书中写了很多教学的常识,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

  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在心间。

  书中《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一文中写道:“哭泣与落泪未必是软弱,因为你的悲天悯人,因为你的正义冲动,因为你的仁爱和幸福。屈原不畏死,不也‘长太息以掩涕兮’吗?鲁迅冷眼看世界,不也曾‘又为斯民哭健儿’吗?”作为教师,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应该有情感宣泄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流泪呢?教师是孩子们的指引者,我们应当引导他们认认真真地关注,并孕育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

  吴老师也坦诚地揭示了现代教育中如“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样的教育问题。每个人的学*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或多或少有些体现某些独特“个性”的学生会影响我们的日常教学,似乎这样的学生比以前还要多一些,特别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课上,这样的孩子表现的就愈加明显。以前总信仰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她)的,自己是有能力的,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常常这样为了这一棵树,却放弃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偿失。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让我为此松了一口气,我想“尽人事,顺天意”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对待“难教的学生”的准则吧。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通过吴老师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用爱换来了爱。他不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吴老师很讲究语言艺术,一般老师找学生谈话,都会说: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或者跟我到办公室去。但是吴老师则会对学生说: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这前后两种表达方式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听了前者的表达,心里可能会默默地紧张,是要到办公室被批吗?心里踹踹不安。而吴老师的问法,不仅体现了师生*等,他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也就学会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吴老师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很尊重学生,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书中每一个*凡而真实的故事都折射出吴老师的人生观和教育观。融入心中的同时我也被吴老师的理想深深感动,他的经验为我们青年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导,他的故事是我们青年在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致教师读书心得 6

  吴非老师在《致青年教师》第一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中有一段话我很喜欢也很赞同:“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终止。”

  是啊我们要想当一盏不灭的灯,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不断的充电,才能使这盏灯一直发光。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以为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老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照耀学生面前的道路。

  致教师读书心得 7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的告别讲台之作,他把他30多年的教育经验倾囊相授,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地解答,对大家在教学中可能忽视的一些细节进行叮嘱,最主要的是希望青年教师们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教育良知,做一些有益于这个民族,有益于家庭,有益于学生的事。对于刚走上教师岗位上的我来说,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

  这本书吴非老师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对我的触动很大。联想到现在许多老师没有把教育当成事业,对教学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把完成任务当成目标,工作就是为了挣份儿工资,于是乎,工作处于被动状态,领导推一推,他就动一动,教学没有激情,更没有幸福感,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又会怎样呢?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吴非先生说的多好啊,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就要对得起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同时自己也因精彩课堂而新鲜着、幸福着!

  致教师读书心得 8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教育实际、最贴*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 9

  最*,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吴老师在书中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如在《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里,吴非老师说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当无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动和伤感时,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作为老师,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说实话,面对学生,我笑过,也哭过。我曾为学生那纯洁善良的心灵感动得流泪,也曾为他们中一些同学的不争气而伤心落泪。事后,我还埋怨自己太没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吴非老师这篇文章后,我明白这是我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处之的人。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那么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认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发现***的引导者。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这其实跟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个道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不能嫉贤妒能,不能心胸狭隘,我们不妨也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强的老师。工作中只有爱我们自己专业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一定是一个与书为友,勤奋好学,博才多识的人。只有这样,我们心里的底气才足,我们也才能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为学生照耀他们的人生之路。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兴趣很多,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不多一些一技之长,那就会变成我们自己与学生不合群,从而被学生所疏远,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还要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十八般武器,不需要样样精,但起码能通一些。在当前新大课改的形势之下,我们老师更应当表现得比学生善于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用我们的智慧照耀学生面前的道路。

  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更多地是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让我们在教育事业上继续学着、继续努力着……

  致教师读书心得 10

  有人曾把幼儿教育比喻成高楼大厦的地基,因为幼儿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就像高楼大厦,只有把地基打好了才能建造出又高又稳的楼房。读完了《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后,让我对刚刚的说法又有了新的认识,所有的高楼都有地基,那选择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怎样搭建才能让高楼更稳呢?幼儿教育也是,老师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更好?老师怎样才能提高自身专业水*?作为幼儿教师要有怎样的教学心态?阅读此书后,让我对幼儿教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一、学方法、思经验

  阅读了“和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这一章节,让我不禁想起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会经常会有一些讨论的环节,我会让孩子们与周围的好伙伴一起讨论,而在书中作者建议教师要扩大互动的人数、将“一对一”的形式变成“多对多”,是的,我们为什么要把孩子们的“朋友圈”缩小,应该扩大孩子们的讨论范围,这样孩子们会获得更多的知识,也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别让孩子产生不良的感觉”,看到这个小标题,我有些诧异,日常教学中会有什么事情会让孩子产生不良感觉呢?通过阅读作者举出的例子,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对孩子们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觉,看了该章节让我想起有一个故事叫“打开另一扇窗”孩子就像一扇窗户,一面窗户前的风景并不代表外面的整个世界,教师要试图打开孩子的另一扇窗,看到孩子的优点,采用正面教育方式,才能避免孩子产生不良感觉。

  二、研教学、悟道理

  “挤一点时间来反思”一文,让我想到任何事情都是要反思,只有反思了才能有提高。在日常活动中,总会觉得自己忙来忙去,没时间反思更多的东西,而在本书该章节中作者从提出三点“见缝插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和关键词”反思方法,让我们能够正确的处理时间和反思的关系,只有我们经常反思了,才能找出优缺点,才能更好的进步,才能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品读‘职业幸福’”这个章节中有这样一句话:幼儿教师“站起来是老师,蹲下来是妈妈。”作者告诉我们,要学会热爱、学会奉献,应该将幼儿快乐成长的过程视为自身生命增值的过程,从中享受奋斗与收获的感动。是呀,想一想我们的生命中总能与一群祖国的花朵一起走过,和他们共同演绎着不老的童话,这就是我们的“职业幸福”。

  通过阅读《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老师我们要在问、思、行中成长,并不断地去进行尝试和思考,从而*得经验,提高技能,树立自信心!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精选10篇)(扩展2)

——致语文教师读书心得(精选五篇)

  致语文教师读书心得 1

  最*,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

  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时候的语文老师。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致语文教师读书心得 2

  《致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余映潮老师《致语文教师》一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一句亲切的叮嘱,让人心头一热。当我们谈论教师这一职业,或谈论教育事业的时候,首先要关注这一个个“人”生活中的“人”。他的性格、爱好、情趣、志向和*常的心态等等,都需要互相的关注、关心、理解、帮助。教育教学是一份充满“爱”的工作。试想,普通老师生活缺乏稳定,对自对人对社会的心态调整不好,能期待他们*静而清醒地走进教室吗?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育人”首先要“育师”、“育己”,然后才能“育学生”。“一流的教师”才能育出“一流的学生”。由此,无论是从学校、还是社会和国家层面看,教师是第位的,有全社会敬重的第一位的生活,有充满智慧和激情的第一位的工作。

  教师的成长,生活和工作是分不开的,生活中乐观、有情趣、自我认同感强的老师,在学校里肯定自信、积极,有个人魅力。同样,许多工作优秀的教师,他们对生活现状的理解和对未来的追求充满幸福感。所以,许多名家、大家优秀的表现和出色的成绩,除了用专业理念技术去解读外,还可从其生活中的个人性格、品质和精神上去理解。

  看余老师的《致语文老师》一书,其长者、智者的风范令人敬仰。余老聊的是教学,也是个人迎难而上的成长修炼,这修炼的过程,有坚定的目标,有系统的规划,有艰苦的执著,有挑战的智慧,有说不尽的苦乐滋味,有沉甸甸的收获。其修炼的智慧之语,既可心引领我们认真地工作,也可以启发我们用心地去生活。我们无论是自愿,还是巧合从事了教师这个职业,注定了此生与他人有些不同。除去虚幻神奇的道德评价,因为职业的特点,我们的生命历程真的有些特别我们需要(应该)掌握更多的文化,我们有机会站在人类思想的前沿,这是我们有时清高的原因;我们肩负着文化传承和思想播种的责任,我们的工作与其说是教育教会学生,不如说是熏陶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往大了说,我们的事业真的能改变命运和世界;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丰富思想和鲜活情感的学生,我们每天的工作少有重复,我们每个教育教学的细节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和人文个性,我们每天都新奇有趣的挑战;我们此生真的要“活到老学到老”,需要吐故纳新,才能与时俱进,很少有职业像我们这样需要终生修炼和成长。凡职业,都需要为了生活,从事教师职业也需要“养家糊口”,这点标准不争议不断;凡职业,都需要有敬业的精神,都可以经营成事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是不论哪行,都能用心做到极致。从古至今,“状元”总是风毛麟角,可不甘*庸,追求卓越的想法每个人都会有的,为难的是,成功需要面临各种挑战,不是每个人都能勇敢地、努力地坚持下去。所以,余老在序言中对年轻教师(在余老面前,凡站在讲台上的先生们,都是年轻的)谆谆告诫:“我视成长智慧为第一。”“我珍视在事业奋斗中对生命的历练。”“趁着年轻多做事。”不能失去“追求的勇气”,要“保持追求人生目标的持久性和忍耐性”,“让自己具备走向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坚强意志”。要承受“刻骨铭心咬牙坚持的历练”,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要能“苦做”,“成功的机会在八小时之外”;还要“巧做”,成功讲究方法,能让我们更早、更多地品味畬斗的快乐滋味。要“永远相信“积累”的力量”,“学会摘抄、摘录、摘记”并“分类研究”,“越是有丰富的积累,越是容易看到事物的空白,越是容易触发灵感和把握成功的机会”。注重学*积累的人,会拥有“很高的洞察力”。“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中还有无数个空白无人问津或者涉之不深,任何时候进入这种研究都不能称之为“迟”。所谓“专家”,“是那些几十年坚持不解的人。”“心静”,是一种情绪和心态状态,“专心致志,这其实是非常高妙的思想方法”。

  做教育教学研究,没想像的那么深奥可怕,其实就是“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做好同一件事"”,并“能够在细节上做出深度的”。那些所谓的大家、名家、行家,都是这样起步的。教育教学需要“创新”,什么是“创新”?“主要在四个字上下工夫:角度,难度。‘角度’好加上‘难度’大,就是高层次技能,就是创新。”读着余先生的“修身警言”和“思想火花”,觉得“高山仰止”,让人心虚和畏惧。这那是一般的人能做到的呀?那么,余老几十年如一日的历练成就和肺腑之言与我们有何现实的意义呢。作为教师,每个人的学识基础有不等,天赋条件也不ー,外在环境机遇也不同,谁能说这些区别是无法改吗?我们学*余老,期望个个成为余老那样级别的人,那是不自量力。余老对我们一线广大普通教师最大的启发是,坚持做事业的规划,珍惜时间,坚持用巧妙的方法去践行,用心把教学工作中小事做到精致,做得有意思。

  人们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可生活中具备野心且能成大事的人毕竟少数。我们更多的普通人其实是“舞台有多大,心就有多大”个教师,三尺讲台,一本教材,几十个学生,这是我们世界,很小。我们其实不需要大抱负,只要能脚踏实地,在教室里,在学生心里,把每件小小的事做精致,做的有意思,我们就会渐行渐远,越攀越高。眼界和心界是低头看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不是仰头远望出来的。坚持做精致的小事,这就是余老“静下心来”的修炼之道呀。思虑至此,便不再对余老“敬而远之”了。

  致语文教师读书心得 3

  这个月读了《做最棒的老师》一书,上面举了很多教育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这本书全方位地阐述了作为老师应有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把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

  作为教师要注意教育的方法,当学生出现失误或对教师不尊重时,切忌简单,粗暴,冲动的“热处理”,而应控制自己的言行,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主动克服错误。这就需要向慈母一样将爱播进学生的心田。心理学还告诉我们:人际交往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沟通。我们除了做好“严师”,“慈母”之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多接触,推心置腹的和学生交谈,成为学生的“挚友”。

  总之,作为一名好教师必须以多种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做一名好老师,就应该做一个勤于思考的思想者、勇于创新的探索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育理想的追求者。作一名好老师,一定要“做有心人、做有益事、以宁静的心态脚踏实地的做事”;要有理想、有思想、有激情、很认真、多读书、会反思、有韧劲。我们应该不断实现专业自主,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使自己尽快成为高素质的教师,不仅是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不断自我更新的人,工作有情趣,生活有品味,做人上境界。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老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作为一名老师,想要自我完善、不断提升,就需要不断反思。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只有在反思中总结出规律和经验,才能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发展;只有在反思中提炼出精华和真理,才能不断地修炼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教学反思是老师做的最多的也是最切实有效的反思活动。翻开杂志,打开网页,可以说每一个优秀的教师,成名的教师都有一个写教学反思的好*惯。可以说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它一方面让我们在教学中的正确的行为予以肯定,不断的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使我们自己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改正、自我完善。教学反思使我们拒绝*庸,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得以升华,使我们吐故纳新,每一天都是新的。

  在实际过程中,我们写反思都是在查找教学的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教训,而在发现自己的`优势,肯定一节课的亮点上花的功夫相对少了一点。同时,我们在反思时,往往写的都是教学反思,而忽略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的反思。所以,对于*日里与学生接触时的一言一行,我们都要认真地、耐心地反思,从中找到某种教育规律。再者,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往往仅仅满足于获得教学经验,而没有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虽然做了好多年教师,偶尔也进行过教学反思,但创新方面是少之又少。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写教育日记让老师终身受益。”教育随笔,不是为了晋升职称而炮制的论文,也不是为了课题交差而拼凑的“成果”。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学全纪录,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只需我们抓住一天中的一个火花,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听课,也可以是网上,杂志上看到后的灵感。

  总之,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我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就要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致语文教师读书心得 4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从中选出这几个“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师,珍惜儿童对你的信任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好的大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想一想,我这几个月的教学其实真是这样的,“练*本”就是学生*惯养成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

  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我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中能更省力更有效。要对同事们的经验加以研究和观察,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学*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三、教师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其实,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想想自己,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但闲暇时又懒得动,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现在觉得自己还年轻,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足以能“应付”小孩子,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们不得不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惟有读书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而读书的这种意识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

  年轻的我对于教师这个行业还存在着比较稚嫩的想法,而学*对于我来说是补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断地学*,积累经验,使自己能成为一名名师。

  致语文教师读书心得 5

致语文教师读书心得

读书使人视野宽阔,读书使人知识渊博,读书使人品德高尚。作为一名教师,你有经常读书吗?快写一篇教师读书心得和我们分享。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致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致语文教师读书心得(精选篇1)

最*我读了《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惯》一书,每一天能抽一点时间去读,从书中了解到*惯对人的发展很重要,好*惯受益终生,决定一生的命运。从书里也能够看到好的教育*惯能有效地促成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优秀教师成功的基石,影响着教师一生的教育生涯。

常说“一种性格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好*惯能使人一生受益。我们教师一向在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惯,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中也要构成良好的教育*惯。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及语文教师,除了教学还要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反思自我的教育行为,我们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同时自我是不是每次都不拖堂;我们要求学生团结友爱的同时自我是不是对每个学生都公正;我们要求学生见到教师主动问好的同时自我又是不是能主动问候学生我作为一名教师,往往很多方面都处理的不够好:当学生犯“错误”时,往往*惯于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或直接找学生家长;当学生的试卷上出错时,*惯于要求学生将错题订正并再做几遍;当拿到一本新教材时*惯于找课文中的知识点并照搬“教参”;在课堂教学中,*惯于仅仅关注结果而不注重过程,*惯于仅仅布置书面作业。

自我的*惯到底好不好,需要改变的首先是自我。要想做到书中所述,是要持之以恒,从小事做起,从*惯养起。*惯不是一时养成的,更不是一时能够改变的,*惯是在*惯中养成的。而我,会以此书做为我的一本教学上的工具书,以此书来提高自我,激励自我,超越自我,并由此获得的欢乐。

致语文教师读书心得(精选篇2)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则必须要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爱孩子是连动物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全部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用心做教育,就要竖立一颗恒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时间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该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致语文教师读书心得(精选篇3)

最*,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

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时候的语文老师。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不断充电。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致语文教师读书心得(精选篇4)

这个月读了《做最棒的老师》一书,上面举了很多教育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这本书全方位地阐述了作为老师应有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把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

作为教师要注意教育的方法,当学生出现失误或对教师不尊重时,切忌简单,粗暴,冲动的“热处理”,而应控制自己的言行,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主动克服错误。这就需要向慈母一样将爱播进学生的心田。心理学还告诉我们:人际交往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沟通。我们除了做好“严师”,“慈母”之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多接触,推心置腹的和学生交谈,成为学生的“挚友”。

总之,作为一名好教师必须以多种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做一名好老师,就应该做一个勤于思考的思想者、勇于创新的探索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育理想的追求者。作一名好老师,一定要“做有心人、做有益事、以宁静的心态脚踏实地的做事”;要有理想、有思想、有激情、很认真、多读书、会反思、有韧劲。我们应该不断实现专业自主,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使自己尽快成为高素质的教师,不仅是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不断自我更新的人,工作有情趣,生活有品味,做人上境界。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老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作为一名老师,想要自我完善、不断提升,就需要不断反思。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只有在反思中总结出规律和经验,才能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发展;只有在反思中提炼出精华和真理,才能不断地修炼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教学反思是老师做的最多的也是最切实有效的反思活动。翻开杂志,打开网页,可以说每一个优秀的教师,成名的教师都有一个写教学反思的好*惯。可以说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它一方面让我们在教学中的正确的行为予以肯定,不断的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使我们自己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改正、自我完善。教学反思使我们拒绝*庸,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得以升华,使我们吐故纳新,每一天都是新的。

在实际过程中,我们写反思都是在查找教学的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教训,而在发现自己的优势,肯定一节课的亮点上花的功夫相对少了一点。同时,我们在反思时,往往写的都是教学反思,而忽略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的反思。所以,对于*日里与学生接触时的一言一行,我们都要认真地、耐心地反思,从中找到某种教育规律。再者,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往往仅仅满足于获得教学经验,而没有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虽然做了好多年教师,偶尔也进行过教学反思,但创新方面是少之又少。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写教育日记让老师终身受益。”教育随笔,不是为了晋升职称而炮制的论文,也不是为了课题交差而拼凑的“成果”。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学全纪录,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只需我们抓住一天中的一个火花,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听课,也可以是网上,杂志上看到后的灵感。

总之,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我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就要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致语文教师读书心得(精选篇5)

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乡村语文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每期都有一个热门话题,如“今日我们怎样读经典”、“当名家名小学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进入教材”、“用声音复活经典”等,对每个话题都有深入地研究,给我许多思想上的启迪,教育教学上的引导和帮助。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语文教师》为我解决了问题。“问讯处”这个栏目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如偏旁笔画、语音文字、词语句子、语法修辞、标点符教材教法、常识资料等方面为读者做解答,为我的教学提供方便。如20_。12期的“问讯处”栏目中,有一位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作文批改中常用哪些修改符号?”这个问题我也一直模糊不清,几次问讯其他老师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当我看到令怡老师的解答后,一下子感觉很明了了,心中非常感激令怡老师,非常感激《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从阅读精品课堂、备课室、案例与反思这些板块,可以为我们打造高效课堂提供有益的帮助。今年寒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20_。01期刊。其中“备课室”中的“寒假备课专辑”深受我的喜爱。《燕子》是一小学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经典课文,我去年时教过这小学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课文,甚至能流利的背下来,可在课堂上的教学却并不尽人意,没能让学生和我一道进入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燕子的活泼机灵、可爱,春天的美好。我读了贺秀丽老师的《一支春天的赞歌》时,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我虽然对《燕子》这一课非常熟悉,但是对文本的解读却不够,造成了教学方法上运用不当。没有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从孩子的生活入手,增强课的趣味性,作业设计也不够开放性。我想再次教学这一课时,我的课堂肯定会焕发出以前没有的光彩。

同时《小学语文教师》推出了“园丁故事”、“封面人物”等,这不仅有吸引人的故事,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艺术,还让我们认识和了解到像于永正、李吉林、徐根容、窦桂梅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感染和滋润着无数语文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语文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在我的心目中,《小学语文教师》就是我的挚友。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我都通过《小学语文教师》汲取。《小学语文教师》十分朴素*实、务实,朴实、*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园丁故事动人,她的百家讲坛特吸引人,教学点评忠恳,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教改前沿,是小学语文教改的冲锋号。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语文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语文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静下心来读《小学语文教师》这本教育杂志,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以《小学语文教师》为导航,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寻到教学的“亮点”,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精选10篇)(扩展3)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 1

  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

  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 2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 3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教育实际、最贴*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 4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 5

  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挚友,和书交流就是同大师对话。《致青年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很多,感触颇深。 “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才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读吴非老师的文章,给予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不要急”、 “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尊重常识”、 “不放弃理想”、 “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以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的领路人,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教学中,我很容易 “急”,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每上完一节课,都很希望所有的学生能接受我的观念,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的作业,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我就会觉得是他们脑子不开窍。现在想想,我真的是一厢情愿。就连我自己对任何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思甚至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学生呢?因此,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作为教育者,要有种树人的耐心,在*静中等待。同时,在坚持一碗水端*教育原则下,我们还应个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不要以某一标准去评价,断定一个人的成败,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我们要以同样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

  对于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吴非老师的文章,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精选10篇)(扩展4)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6篇)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教育实际、最贴*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

  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挚友,和书交流就是同大师对话。《致青年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很多,感触颇深。 “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才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读吴非老师的文章,给予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不要急”、 “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尊重常识”、 “不放弃理想”、 “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以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的领路人,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教学中,我很容易 “急”,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每上完一节课,都很希望所有的学生能接受我的观念,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的作业,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我就会觉得是他们脑子不开窍。现在想想,我真的是一厢情愿。就连我自己对任何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思甚至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学生呢?因此,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作为教育者,要有种树人的耐心,在*静中等待。同时,在坚持一碗水端*教育原则下,我们还应个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不要以某一标准去评价,断定一个人的成败,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我们要以同样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

  对于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吴非老师的文章,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

  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3、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6

  《致教师》这本书是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所著,朱老师围绕教师提出的教师关心的重问题和教师成长的关键问题,如“成为教师的理由”“样具备好教师的慧眼”“如何书写教师的生命奇”“怎样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四大方面,为教师一一解惑。当作为新手教师的我阅读了这本书之后,许多原来萦绕于心的困惑在书中得以解答,感觉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在对我谆谆引导,让我拨开迷雾,看清前路。

  在书中朱老师提到新教育教师有三宝,分别是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发展共同体。这种三专模式来源于国外的三大学派,一是以阅读为基“专业引领”模式,二是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三是以同伴互助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可以来自我培训以实现专业发展。

  首先,专业阅读就是站在了大师的肩膀上前进。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智慧对话,是在向伟大的人请教学*。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会将老师当成百科全书来寻求十万个为什么。在他们看来老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老师的知识面不广就无法及时回应孩子,就会丢失自己的人格魅力所以我们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主要有两大类: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读物和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怎样才是善于思考呢?主要表现在思维有一定的深度、速度、变通性和创造性。做为教师应该主动锻炼自己的思维,如思维导图法。但最主要的是师生共写随笔,即教师通过教育日记、故事、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使自己更自觉地成长。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能够走得很远。在我们完善自我时,也要看到其他人的闪光点。无论是在哪里,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读书学*、讨论交流、取长补短是非常有益的。而在学校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若能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教育生活中去反教育自己,利用教育完善自身,成就自我,那么相信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精选10篇)(扩展5)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5篇)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

  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

  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

  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教育实际、最贴*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如果你能够真正地把爱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看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你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乐趣、体验到做教育的幸福。——朱永新《致教师》

  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大多的教师而言,认为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好老师;而我们各级优秀教师评选条件中也很少出现“爱学生”这样的字眼。当然,要将“爱学生”作为一条评价标准,确实操作起来不太容易,但事实是这一标准基本是被忽视的。这样一来,大多的教师在爱学生方面明显就有了缺失。

  李镇西老师教育的爱心教育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也正是爱心,谱写了李老师的教育传奇。每每读到李老师的教育故事,总感到热血沸腾。是啊!我们的教育中因为缺少了这份爱心,使得很多“问题学生”失去了矫正的机会;青春路上“失足”的学生,没能得到心理辅导而越走越远;学困生丧失了进步提高的机会;尖子生仅仅成绩优秀,人格、道德沦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爱心不够造成的。

  有人说:“没有爱,教育就是一场苦役”。可现实中的教育,爱是匮乏的。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整天板着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学困生,甭说爱心,就是耐心,也不够;对于问题学生,动辄批评,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更不会走进学生心灵,又怎能用心灵赢得心灵?

  谈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就连我们自己,也很少正视,其实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教育历程中,“以爱心唤醒童心”,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每一个学生,用心看待每一个学生,用情上好每一节课,在我们的职业旅程中用心发现和挖掘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感悟幸福,收获幸福。正如朱老师所言,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从而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这样,你会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而且不仅作为职业,视为事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这篇文章我反复看了好多次,每一次的阅读,都有一种心酸的感觉,《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我是一名新教师,刚刚迈入教师队伍,在我看来,没有哪个地方比校园更纯净,没有哪个职业比教师更光辉。可是这篇文章把我的心理防线击溃了,原来有那么多的东西是我在教育界中不想看到的。同时我也很恐惧,害怕有一天,我的关注点不再是孩子,不再是我的教育梦,而是一些虚的东西。

  “你为什么不快乐”这句话我一直在问自己,我也想在书中找到答案,文章很直接表达了“很多人为什么总是不快乐?不就是很有些想得到的没得到吗?”是啊,当个人的欲望太强的时候,他就迷失了,忘记了根本,就像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本来的目的是为了我们的教育理想,出于爱孩子的心理,可是如果关注点变成了一些所谓的荣誉,想在名利场中成为焦点,那他就不快乐了,心得体会《《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有个成语说的很好,叫“欲壑难填”,一山更比一山高,总会有人比你富有、出名。放*心态的时候,做回本真的我,多问问我们自己投入教育事业的初衷是什么,那样我们才能开心起来。

  就像现在的我,是我最喜欢自己的时候,在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在思索,学生接受我的教育方式吗?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把这节课上好呢?那几个顽皮的孩子,怎么教育他们呢……这些问题我每天都在思考,只要能有一点点改进,我就会欣喜不已。

  文章的倒数第二段,读了,感触颇多。“一位教师的思想在关注什么,势必会影响他的学生。就如上面说到的这几位教师,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惯如果传给学生,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小学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模仿力更强,耳濡目染,你的一言一行,你的价值观将会被印刻在他们身上。

  孩子,还是孩子,请把关注点放在小朋友的健康成长上吧,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吧。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余映潮老师《致语文教师》一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

  最*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朱永新的《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来呈现,通过朱教授深入全面地思考,解决了我们一线教师的这些困惑。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一个章节“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朱永新教授指出,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但作为一位老师,我们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所以,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第一,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只有老师*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同等对待,对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不能歧视他们。

  第二,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要给所有学生提供*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这里,“爱”是公正的原则,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

  第三,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评语,规则和分数面前都应人人*等,不循私情和规范准确。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也有几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时老师对他们关注的比较多,与老师的感情较好,在课堂上他们很愿意起来发言,我总是当场肯定他们的态度,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分数。这样,老师公正的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权威的形象,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差生也同样有,只要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他们的优点,从而改变对他们的态度,这样他们也会对老师有新的看法。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对学生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一视同仁,*等相待,这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相信朱永新教授所说的“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一定能实现。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精选10篇)(扩展6)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菁华5篇)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1

  利用暑假时间,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

  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在心间。

  书中《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一文中写道:“哭泣与落泪未必是软弱,因为你的悲天悯人,因为你的正义冲动,因为你的仁爱和幸福。屈原不畏死,不也‘长太息以掩涕兮’吗?鲁迅冷眼看世界,不也曾‘又为斯民哭健儿’吗?”作为教师,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应该有情感宣泄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流泪呢?教师是孩子们的指引者,我们应当引导他们认认真真地关注,并孕育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

  吴老师也坦诚地揭示了现代教育中如“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样的教育问题。每个人的学*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或多或少有些体现某些独特“个性”的学生会影响我们的日常教学,似乎这样的学生比以前还要多一些,特别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课上,这样的孩子表现的就愈加明显。以前总信仰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她)的,自己是有能力的,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常常这样为了这一棵树,却放弃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偿失。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让我为此松了一口气,我想“尽人事,顺天意”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对待“难教的学生”的准则吧。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通过吴老师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用爱换来了爱。他不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吴老师很讲究语言艺术,一般老师找学生谈话,都会说: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或者跟我到办公室去。但是吴老师则会对学生说: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这前后两种表达方式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听了前者的表达,心里可能会默默地紧张,是要到办公室被批吗?心里踹踹不安。而吴老师的问法,不仅体现了师生*等,他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也就学会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吴老师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很尊重学生,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书中每一个*凡而真实的故事都折射出吴老师的人生观和教育观。融入心中的同时我也被吴老师的理想深深感动,他的经验为我们青年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导,他的故事是我们青年在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2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的告别讲台之作,他把他30多年的教育经验倾囊相授,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地解答,对大家在教学中可能忽视的一些细节进行叮嘱,最主要的是希望青年教师们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教育良知,做一些有益于这个民族,有益于家庭,有益于学生的事。对于刚走上教师岗位上的我来说,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

  这本书吴非老师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对我的触动很大。联想到现在许多老师没有把教育当成事业,对教学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把完成任务当成目标,工作就是为了挣份儿工资,于是乎,工作处于被动状态,领导推一推,他就动一动,教学没有激情,更没有幸福感,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又会怎样呢?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吴非先生说的多好啊,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就要对得起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同时自己也因精彩课堂而新鲜着、幸福着!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3

  利用暑假时间,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书中写了很多教学的常识,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

  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在心间。

  书中《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一文中写道:“哭泣与落泪未必是软弱,因为你的悲天悯人,因为你的正义冲动,因为你的仁爱和幸福。屈原不畏死,不也‘长太息以掩涕兮’吗?鲁迅冷眼看世界,不也曾‘又为斯民哭健儿’吗?”作为教师,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应该有情感宣泄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流泪呢?教师是孩子们的指引者,我们应当引导他们认认真真地关注,并孕育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

  吴老师也坦诚地揭示了现代教育中如“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样的教育问题。每个人的学*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或多或少有些体现某些独特“个性”的学生会影响我们的日常教学,似乎这样的学生比以前还要多一些,特别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课上,这样的孩子表现的就愈加明显。以前总信仰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她)的,自己是有能力的,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常常这样为了这一棵树,却放弃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偿失。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让我为此松了一口气,我想“尽人事,顺天意”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对待“难教的学生”的准则吧。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通过吴老师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用爱换来了爱。他不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吴老师很讲究语言艺术,一般老师找学生谈话,都会说: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或者跟我到办公室去。但是吴老师则会对学生说: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这前后两种表达方式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听了前者的表达,心里可能会默默地紧张,是要到办公室被批吗?心里踹踹不安。而吴老师的问法,不仅体现了师生*等,他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也就学会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吴老师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很尊重学生,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书中每一个*凡而真实的故事都折射出吴老师的人生观和教育观。融入心中的同时我也被吴老师的理想深深感动,他的经验为我们青年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导,他的故事是我们青年在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4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先生的工作日志和反思随笔中的结晶。文章短小精悍,所述问题直白犀利。它所关注的,都是教育教学一线的事。丰富的实例讲述了很多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整本书读完,给我最深的感触是“教师要关注教育中的点滴小事”。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谛——教本领、育人才。

  教育无小事。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学生的真正需求,做到心中有学生。要想心中有学生,首先就要眼中有学生。文中《等一会,让他把话说完》。有位母亲告诉我,她的孩子从小就懂事,三岁时就有些让人想不到的话。有一回,客人问:“如果你有两个苹果,一大一小,你把哪个给妈妈?”这类愚蠢的测试往往令人生厌,可是民间教育经常热衷于用这类问题折磨孩子。——孩子回答说:“我在苹果上都咬一口??”客人惊愕的叫了一声:“这孩子??”她想说的是:“这孩子心眼儿太坏了,两个苹果都霸占了!”可是孩子慢吞吞地说:“??然后我把甜的那个给妈妈吃。”客人很羞愧,对做母亲的说:“我差一点儿以为??”母亲笑着说:“我的*惯是让她把话讲完;而且可以等他,让他把话重讲一遍。”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一个孩子的成长,要好多年,作为家长和教师,要有种树人那样的耐心,在*静中等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得真的很准确。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自己的个性和特点,然而走进了这个学校,其中的很多东西不适合拿来教导学生,特别是在小学。在学生面前,我们是榜样,小孩子尤其喜欢模仿。吴先生在《不是活泼,是缺乏教养》中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自以为是”的诸多个性行为。这篇短文虽仅有寥寥千余言,但对我们来说,这是应引以为戒的。 除了教授知识以外,小学中所教授的更重要的是*惯,而*惯的培养应是每天每日从不间断的,这就要考老师敏锐的观察能力了,不放过每一个教育契机。书中《的确有难教的学生》这篇文章写得让人难过。确实教师的力量很有限,它远不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可是,如果在孩子小时候,作为老师能不断地在他心里种下善的种子,至少他不会变的太可怕。教育不仅是教师自己的事情,不仅是学校的事情,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但作为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如果我们能在这六年里,一直告诉他什么是好的,一直做给他看什么是善的,就算他学不会,他也会记得,就不会走的太远。因为在他小时候,也只有在他的思想、心灵还没有完全定型的小时候,我们对他的教育才能有点用,便更不能放弃。把学生的心灵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呵护不需要很多语言,需要的是用行动去证明,用微笑去感化,用爱去浇灌。

  相对于专业、业务的学*,吴非先生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品德、素质的提高,他花了大量笔墨来论证它。《教师心中要有阳光》、《你为什么不快乐》、《我们将留给学生的记忆》、《教学楼里有多少个洗手间》都是在告诉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之大,在学生心中留下的印象之深。然而也有《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要向学生表明我们的爱憎》等文章告诉我们教师不是“圣徒”,否则便是苛责教育。一开始自己觉得这样的观念会不会是矛盾呢。后来也就了解了,这不是矛盾,说到底,都是要求教师一定要修炼自己的品德。而我思考,做到这件事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给学生的要求也给自己一份。

  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努力学*,我们自己首先就不能怠惰。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大方得体,我们自己首先就得大方得体。我看到很多喜欢整理东西、整理自己的老师,他们的班都很干净,他们的学生仪表得当。对别人大方的老师,他们的学生也很有同情心。都说什么样的老师带什么样的班,真是一点不假。

  书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要当一名合格教师要关注的问题还有很多。学无止境,路也没有尽头。每一处的风景,哪怕是一草一叶都需要我们发现的眼睛、热爱的心灵。不轻视每一件小事,力所能及地认真教育,和学生一起成长。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5

  我哭过,就在我心爱的学生面前脆弱地哭过……我从来不敢对任何人提起这个事情,因为我觉得那代表了脆弱、无能和不成熟。没想到翻看第一页便是吴非老师真诚地劝说“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我激动地接收了吴非老师的这一劝告,因为哭泣与落泪未必是软弱,因为你的悲天悯人,因为你的正义冲动,因为你的仁爱和幸福。这份激动更来自玩吴非老师点出了太多我们所“不敢承认”的真实。为了这份真实,我愿意永远为教育事业奋斗着。

  我可以紧张么?

  紧张,几乎每节课我都会紧张,我悄悄地掩藏着这份不安,面对孩子面对同事都故作镇定。教授三个班级的英语,这个学年已是我教课的第三个年头,虽谈不上经验十足但总不至于课课紧张课课担忧,然而事实却是——我真的很紧张。站在讲台头第一年紧张在外,怕自己不被领导看好怕自己不被家长认可;第三个年头站在讲台的紧张,不怕领导同事来听课,不怕课堂难以被人称赞,紧张的是学生是否能有效地掌握,紧张学生一节课内是否会觉得无趣,紧张学生一节课内是否能理解我所要传达的意思和意义。每一个学年过去,我又紧张学生能否能在英语学*上有一个学年之后的螺旋跨越。

  故不知这种紧张在吴非老师的书中得到了认可“课前紧张是正常的”,可能的原因,“是我们比较敬重自己的职业,尊重自己的学科教学,看重学生的感受,对自己的教学有所期待。一名教师,心中有使命感,心中有学生,才会很在意学生对他的态度,在意学生的接受度。”

  吴老师的这句良言确实给我很大的鼓舞,我又想起了我初中时德高望重的数学汪老师,她是退了休又被学校返聘回来的,足以见得汪老师的教学和为人。但是她几乎每节课后都会深入同学问我们“这么说你们能明白么?”“我年纪大了,你们是不是觉得*时我太刻板,和我有距离?”也许汪老师她也课前紧张吧,也许这也是我们在每一阶段推进自己创新、实干的动力吧,无论怎样我将对我的这份“紧张”释怀下了。

  我可以让我的学生喜欢我的课么?

  这是一个我最在乎的问题,一个老师最幸福的事是在教书生涯中拥有一批喜欢你以及你所任教学科的铁杆粉丝,而一个老师最失败的事是在教书生涯中没有一个喜欢自己以及自己任教学科的学生。我视这一个标准为我终身教学奋斗的目标。

  吴非老师说的很对“你在教学中没有培养学生对学科学*的热爱,你的努力知识让学生适应了你的教学,而无形中给学生灌输了排异性,你没有向学生有效地介绍学科的内涵,你的学生对学科的学*兴趣可能是盲目的、不稳定的……”

  学生喜欢你的课不仅仅在于教学设计的有趣精巧,还在于一个老师的综合管理教学能力。以前我只是单纯地认为贴切学生的兴趣,把课弄得花哨可爱点,学生就是喜欢了,例如加入很多的卡通、加入很多孩子们时下关心的游戏等等。现在随着教学管理的逐步成熟,我觉得如果培养维持那批喜欢你的课的铁杆粉丝,那么我需要具备的东西太多了。

  如果我难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团体讨论,全班一团糟,学生能喜欢我的课么?如果我一味地迎合学生沉浸在学生喜好的无聊的乐趣中去,学生错失了英美有趣的寓言童话、英语世界语言的超前绝伦,学生能喜欢我的课么?如果我难以智慧地教会学生学*方法,留给他们独自思考判断的空间,把他们所有的学*都丢在我设好的框里,学生能喜欢我的课么?如果我的英语课仅仅是无聊地讨论,学生每天觉得自己在无方向地交谈而失去了在英语课上感受亲情、友情、礼仪的话,那么学生又怎么能喜欢我的课呢?

  所以我也希望所有的老师都和我一样吧,把这个标准定为终身为师奋斗的目标,那么我们会收获更多。

  我可以留给学生记忆么?

  “这些课的内容,有多少是学生能记住的?学生会记住的是教师的什么呢?这些老师的站姿、手势、笑容、神情、口头禅和轶事,往往成为学生的话题,继而又被学生带往遥远的年代。”

  针对前几个记忆,我想将其归结为“教学记忆”,我回忆自己学生时代,确乎没几节课是能成为我的记忆的。但也确乎有这么几节精彩的课的片段永远藏在脑海,这是一个老师教学的自豪同时也是一个老师多少年教学积累的精华,这个不堪奇怪,这个应该是“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为了留给学生这些稀少而宝贵的课堂片段,那么我们需要继续地努力着,学*是我们唯一的法宝,我们这一职业要求我们更多地学*,有极强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因为我们使命艰巨。

  而针对留给学生后半部分的记忆,我称为“行为记忆”,那么应该是不计其数的,学生回忆起你来第一时间应该回忆起的是你的言行而不是上了什么课。针对这种记忆,我想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工作不是你的全部”。因为,我们在社会上扮演着很多的角色,站在三尺讲台上我是一名人民教师,走下去我还是母亲的女儿、丈夫的妻子、朋友的知音、卖家的顾客……我们需要为师的执着、认真,也需要驻足观赏这个美好世界的胸怀,懂得体会亲情、友情、爱情的心怀,懂得感恩感怀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事物。这些就是学生回忆起你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这些光靠我们的职业道德很难维持的,这些是做人为事的态度、是一种*惯,这些只能在*时生活中去体验。换句话说“一个不懂得孝敬自己父母的老师,怎么可能会耐心地对待我们身边年迈的家长;一个对身边的朋友不耐烦的人,怎么能心*气和地耐心教导学生?”

  因此,两种记忆我们都应该辩证地去努力,用哲学的说法就是“矛盾辩证统一理论”了!

  如果我在短暂而宝贵的教学生涯中解决完了这三个问题的话,我觉得我够格了,现在我会努力再努力的!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精选10篇)(扩展7)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教育与理想是亦菲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

  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这一切我都经历了,坚持了下来。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风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的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因为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外貌美丽、乖巧听话、聪明能干、沉默寡言、顽皮淘气等等词语,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一旦贴上了就像“牛皮癣”一样难以卸下。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态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及时鼓励表扬,也许他们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所以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可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

  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

  朱永新大师在《致教师》一书中用了共四辑的书信方式,为教育行业的我们解决了很多一线教师工作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

  首先,通过如何寻找人师、寻找教师的美丽生活、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进专业阅读、如何阅读思考、如何在压力下坚守、如何成长为名师、如何保持教育热情、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如何让自己越来越坚定、如何关注窗外世界等问题让我了解到了做一位教师的理由。

  其次,又通过如何做科研型教师、如何让教育生活更充实、如何让学生爱上真正的阅读、如何出一本书、如何写论文、如何选择前行的伙伴、如何对待问题学生以及如何提出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等等,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来发现学生的优点,解决实际问题。

  然后,通过如何向榜样教师学*、师生如何共同创造幸福、如何学会交往才能受欢迎、如何让生活丰富多彩、如何安排合理时间、如何走出亚健康状态、如何做好晨诵、午读、暮省、如何自我心里调试等等这些问题使我明白作为教师只要我们用心去接受教育生涯中的各种挑战,或许就已经注定了我们的故事比其他热的故事更精彩。

  最后,通过我们正在涨潮的海上、出发吧,带着使命,带着爱、我的下一个十年、向没被污染的远方重新出发、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等等。

  从优秀到卓越,这是我们对工作的`要求,幸福而完整是我们对生活的追求。

  因为幸福完整,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行业而是要融入生活,要激发潜能,在不断成长绽放自我的光芒。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总之,在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中,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3、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

  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

  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

  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

  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

  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

  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师,他当初的劳动和心血必定超过常人,他的努力,在于他肯吃常人不愿吃的苦,和他们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们获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变得偏狭,焦急暴躁,心理阴暗,乃至妒火中烧。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工作情绪会大受影响,非但不会有什么成就,其庸俗作风还可能传染学生。

  一位教师在专业方面能走多远。两位退休的理科名师说,从学科而言,语文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比理科教师大得多;因为他的思想情感体验远多于其他学科,他的想象力更丰富,创造的机会可能更多;如果他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他其的作用更大,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6

  暑假在校值班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致青年教师》成书于吴非老师即将跟三尺讲台告别之际,他通过长谈在书中拉进与读者的距离,用通俗的手法将自己*三十载为人师之经验付诸笔端,跃然纸上,倾囊相授。希望给还在教学一线孜孜以求的“后浪”们照亮前行的路。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一辑为《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在这一辑中,吴非老师写道:“教师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优秀教师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样辽阔,如同长空一样高远。只有教师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乐园;他所教的学生,才会愉悦的开垦自己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中不光是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特别是像我这样一个刚踏入教育行业不久的年轻班主任,面对学生在日常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拥有爱心、耐心,宽容对待,用宽广的胸襟对待学生以及身边的人,无形中透露着教师不凡的气度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将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将心胸开阔起来,不自私,不与别人斤斤计较。

  同时,吴非老师还指出有的教师心胸狭隘,总会把同行贬得一文不值:同行爱好读书,他马上就批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同行发表了几篇学科论文,他就说“评价教师还是要看课堂教学”;看到同行上课受到好评,他又会说“只能上课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而如果自己样样不如人,什么都比不了,他甚至又会说“没有生活情调又有什么意思“。这些话是有据可循的,走上社会,会看到有人不敢“冒尖”,有人故意藏拙,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对自己,对别人都尽可能的做到一片坦荡吧,为了学生,更是为了自己,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吧!

  第二辑中《教师不是演员》这一篇文章也让我感受颇深。很多青年教师免不了“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无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我想大抵是这样两种原因:一、青年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不过硬,容易照搬乱套;二、学校公开课的要求过多。有过这样一种经历,实*学校的公开课必须要有小组合作,没有就不过关,不合格,若有人推门听课,得临时找个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应付检查。阅读吴非老师的这边文章后,我知道了教学上的“拿手好戏”常常是方法或是“技术”,而不是“戏”。优秀教师应该了解少年思维的共性,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善于和学生对话,从中找出合理的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让学生看一场演出。

  拜读通篇著作,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后生受益良多,从书中我读出了吴老师对于未来教育的美好憧憬和希望。同时吴老师传授的宝贵经验也激励着我在教育的征途中披荆斩浪,乘风前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地以学生成长为己任,始终秉持素质教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走在教学创新的一线、始终保持乐学善教的初心!在基础教育事业中风雨前行,努力做汹涌澎湃的“后浪”,不负芳华亦无愧于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7

  上个学期翻阅了《致教师》这本书,打开它,随处都是美妙的文字,回应着每一个*凡而碎细的教育命题,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下去。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8

  教委为每位教师准备了《致青年教师》,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感触很深,我想把它与我们老师共勉。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惊喜。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同时,吴老师也坦诚地揭示了现代教育中如“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样的教育问题。每个人的学*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或多或少有些体现某些独特“个性”的学生会影响我们的日常教学,似乎这样的学生比以前还要多一些,特别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课上,这样的孩子表现的就愈加明显。以前总信仰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她)的,自己是有能力的,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常常这样为了这一棵树,却放弃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偿失。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让我为此松了一口气,我想“尽人事,顺天意”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对待“难教的学生”的准则吧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

  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9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要好,你这脾气要改改了;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时候,大家对我们职业的评价都是多余神圣化。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瞬间让自己觉得亚历山大。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0

  起初学校要求读《致教师》的时候,我心中默想又是一部理论性的没用的东西,又没有实践性,应该也是一部空谈和纸上谈兵,怀着不情愿的心开始读它。但是阅读后,却越感觉有用,越感觉让我茅塞顿开,越感觉对我的工作有指导性,我便产生乐趣一直读下去,最终读完,让我感受颇深,以下我说说我读新教育的体会。

  以前我时常会感觉教书是一件没趣儿的事,实现不了人生的价值,起初我怀着热切的心情来到学校,却被学生的不学和调皮以及顶撞磨得一干二净,我时常想着辞职,去干自己想干又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事,可是读了致教师,让我改变了观念,我们老师的快乐就在于扭转学生,帮助学生改变命运,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也就是我们实现的我们的教育价值,当他们开始听话的时候,当他们开始懂事的时候,当他们学*进步的时候,当他们感谢老师的付出时,当他们的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进步的时候等等,我们都是幸福和快乐的。

  我们曾今也调皮过,我们曾经也不懂事过,我们曾今也有不好好学*过,我们曾在课堂上也有不听讲过,我们曾在在课堂上也捣乱过,但我们在一些老师的精心教导下,也慢慢懂事了,在一些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们的学*也进步了,这是致教师让我回忆起得,让我明白的,我也要继承我们前辈的优良品质,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学生家长奉献自己的力量,孩子们学好了,为我们国家做贡献,这也就是我们的价值。

  曾今也由于教导学生不听,我一度讨厌过学生,我讨厌他们的调皮,我讨厌过他们对我的顶撞,我讨厌他们捣乱破坏校园,可读了致教师,他让我知道爱的教育,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致教师又赋予了我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名的工作中的前进方向。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教室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的来源,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十与自己的关系,我们老师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形容。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意义。”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和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而生气,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你也不累了;当你理解初中生的生理,就不会把学生上课思想跑毛,调皮当做反抗了,也不会简单的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是如何成刚的规律,从优秀教师可以看出他们面对教育教师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和从容,是那么的轻驾就熟,这是以你为他们见多了。

  教师这个职业既*凡又神圣。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好教师更不易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而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定会收获很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1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教育实际、最贴*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2

  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挚友,和书交流就是同大师对话。《致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很多,感触颇深。“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

  读吴非老师的《致教师》,才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读吴非老师的文章,给予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以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的领路人,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教学中,我很容易“急”,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每上完一节课,都很希望所有的学生能接受我的观念,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的作业,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我就会觉得是他们脑子不开窍。现在想想,我真的是一厢情愿。就连我自己对任何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思甚至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学生呢?因此,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

  作为教育者,要有种树人的耐心,在*静中等待。同时,在坚持一碗水端*教育原则下,我们还应个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不要以某一标准去评价,断定一个人的成败,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我们要以同样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

  对于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吴非老师的文章,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3

  《致教师》是我在悦享读书会读的第三本书,一拿到此书就被书名所吸引,于是把书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之后又和书友们详细地共读一遍,每读完一辑我们会集合在二楼小会议室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我们的感受,交流我们的收获,每次都收获满满。

  朱老师的新教育是让老师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践行新教育以来,深知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群人奔走在现实的土地上,用脚刻印的事实。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我期待着,并为之不懈地努力追求者。书中有一句话说得真好“滴水穿石的成就,只问耕耘的精神,高于命运的理想,历史选择的天时,花开处处的地利,犹如一张张鼓起的风帆,将我们推到涨潮的海上……”我们只有把握好属于我们的机会,再次接受新教育的洗礼,认真学*并践行新教育,努力培养这些需要新教育的孩子们。

  我一直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切,但是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新的理论知识。在《致教师》这本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明白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就要持之以恒地读书。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

  有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致教师》这本书,绝不是读一次就够了,我一定会再读几遍。因为这本书给我指明了方向,也给我带来了信心和力量,我会坚持让我的学生们继续沐浴在书海中央,让他们都扬起希望的船帆,自由快乐去远航。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4

  今天读了朱永新老师著的《致教师》一书,很有启发。这本书全部都是别人向朱老师的来信的提问以及朱老师对每一位的提问老师的回答,通过朱老师深入全面地思考,给提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领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

  故事,就像在同笔者对面相互聊天谈心,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享受,让我又重新对一些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这里我就简单说一下。

  我们之前“差生”之称谓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的`表现,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思想的产物。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这类学生的情感是贬斥厌恶的,其评价标准是简单孤立的“一元论”、“唯分数论”。

  在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育者对“差生”的教育和管理往往采取放弃的态度:课上不提问,课下不关心,甚至连作业批改也睁只眼闭只眼,不做作业不督促,作业帮得潦草就不分对错地打个大红叉或大笔一挥道“太马虎!”在这种态度下,“差生”则越来越“差”,厌学弃学情绪随之产生,教师不仅不挽留,甚至有“扫地出门”、甩包袱给社会的念头。

  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大量学生缀学。虽然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流失仍然很高,特别是农村学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困绕众多教师的一个大问题,经过自己阅读了《致教师》一书后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要在教室里建立起一个孩子们相互之间彼此信任、彼此关爱的温暖场域,不要一直支劝这个孩子与其他孩子进一步走*,而是让孩子间彼此理解、信任、支持。在这个时候,甚至要更多去发挥孩子们的力量,让其他孩子懂得这个孩子,从而主动谅解、积极关爱这个孩子。

  其次,作为教师,应该走进孩子的家庭,通过家访了解这个孩子,了解他的母亲和父亲对他的影响,尽可能地帮助他建立起积极的亲子关系。当老师本身给予孩子特别的时候,孩子也会产生移情,这份来自老师的受,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孩子对父爱母爱的渴求。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类孩子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形成的,所以,不要期待一天两天就能改变他们,不要期待一次两次谈话就能让他们蜕变,不要期待一件两件事就能让他们新生。足够的耐心,加上足够的受,才能让一颗冻僵的心灵逐渐被滋润,逐渐被温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5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精选10篇)(扩展8)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菁选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在*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篇1

  我是一名新青年教师的我刚刚大学毕业,走进小学来任教英语学科,既紧张、惊讶,又欣喜、惶恐……对我而言,小学这个地方既陌生有熟悉:曾经儿时的我就是从这里起航的,如今回到了起点,却发现小学的教学对我来说是有点措手不及的;曾经长达6年的小学生活,学到的知识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是多么的简单,但是要将这些浅显易懂的知识教授给这些孩子却非易事。

  每当我面对这些二年级的孩子们的时候,心中感到力不从心,缺乏自信心,不知道该怎么来带他们,有些茫然,更别说怎样能够让他们健康成长。有时一节课上完,我都不知道他们是否都听明白了,有没有掌握还是个问题。渐渐地我发现,要想教会孩子,得从孩子的心灵入手,知道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们的思维是如何运转的,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走进他们的生活。

  作为一名新教师,被家长质疑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长的'质疑会让我更快地成熟起来。然而,对于一个缺乏经验的人来说,不知道该怎么讲课,不知道该怎么管理班级,不知道该怎么与家长沟通,不知道怎么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太多的不知道摆在自己面前,虽然师傅很照顾我,在很多事情上都给予指导和帮助,但是那毕竟是师傅教的,不是我自己的,属于自己的方法还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在我还没有总结出方法之前,就只能跟着“感觉”走。按照常识来引导他们。比如,“不喜欢这个老师就不会爱上这门课,成绩也不会好”,这应该是所有学生共同的心声吧。因此,我也正努力来让他们喜欢我,从而喜欢我这门英语课。同时如果能得到家长的认可和肯定,那我就离成功不远了。

  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我深知在二年级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比学*知识要更重要。比如进教室前要先敲门,得到老师允许之后才能进入;和别人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别人说话时要认真倾听,不要随意打断,表示尊重;同学之间相处要学会宽容、大气……同时小学生并不能完全明白《行为规范守则》,因此小学生的行为教育需要教师将条条框框的条例转化成学生们明白的方式、用小学生明白的话语来示范。有时这种教育的随机性特别强,随时发现问题,就要随时针对这个问题给孩子们讲明白该怎么做,这时便没有了教科书的指导,凭借的就是老师的“感觉”,即生活常识。

  我觉得我和我的学生们在相互学*,我把我的常识教给他们,他们把应该属于二年级学生的“常识”反馈给我,让我了解更多,感悟的更深。教师也是一个*凡的人,在*凡的岗位上做着*凡的事情,我很自豪我是这*凡的人群中的一员,以自己的*常心对待我的工作和我的学生,因为一切只道是寻常。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篇2

  我哭过,就在我心爱的学生面前脆弱地哭过……我从来不敢对任何人提起这个事情,因为我觉得那代表了脆弱、无能和不成熟。没想到翻看第一页便是吴非老师真诚地劝说“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我激动地接收了吴非老师的这一劝告,因为哭泣与落泪未必是软弱,因为你的悲天悯人,因为你的正义冲动,因为你的仁爱和幸福。这份激动更来自玩吴非老师点出了太多我们所“不敢承认”的真实。为了这份真实,我愿意永远为教育事业奋斗着。

  我可以紧张么?

  紧张,几乎每节课我都会紧张,我悄悄地掩藏着这份不安,面对孩子面对同事都故作镇定。教授三个班级的英语,这个学年已是我教课的第三个年头,虽谈不上经验十足但总不至于课课紧张课课担忧,然而事实却是——我真的很紧张。站在讲台头第一年紧张在外,怕自己不被领导看好怕自己不被家长认可;第三个年头站在讲台的紧张,不怕领导同事来听课,不怕课堂难以被人称赞,紧张的是学生是否能有效地掌握,紧张学生一节课内是否会觉得无趣,紧张学生一节课内是否能理解我所要传达的意思和意义。每一个学年过去,我又紧张学生能否能在英语学*上有一个学年之后的螺旋跨越。

  故不知这种紧张在吴非老师的书中得到了认可“课前紧张是正常的”,可能的原因,“是我们比较敬重自己的职业,尊重自己的学科教学,看重学生的感受,对自己的教学有所期待。一名教师,心中有使命感,心中有学生,才会很在意学生对他的态度,在意学生的接受度。”

  吴老师的这句良言确实给我很大的鼓舞,我又想起了我初中时德高望重的数学汪老师,她是退了休又被学校返聘回来的,足以见得汪老师的教学和为人。但是她几乎每节课后都会深入同学问我们“这么说你们能明白么?” “我年纪大了,你们是不是觉得*时我太刻板,和我有距离?”也许汪老师她也课前紧张吧,也许这也是我们在每一阶段推进自己创新、实干的动力吧,无论怎样我将对我的这份“紧张”释怀下了。

  我可以让我的学生喜欢我的课么?

  这是一个我最在乎的问题,一个老师最幸福的事是在教书生涯中拥有一批喜欢你以及你所任教学科的铁杆粉丝,而一个老师最失败的事是在教书生涯中没有一个喜欢自己以及自己任教学科的学生。我视这一个标准为我终身教学奋斗的目标。

  吴非老师说的很对“你在教学中没有培养学生对学科学*的热爱,你的努力知识让学生适应了你的教学,而无形中给学生灌输了排异性,你没有向学生有效地介绍学科的内涵,你的学生对学科的学*兴趣可能是盲目的、不稳定的……”

  学生喜欢你的课不仅仅在于教学设计的有趣精巧,还在于一个老师的综合管理教学能力。以前我只是单纯地认为贴切学生的兴趣,把课弄得花哨可爱点,学生就是喜欢了,例如加入很多的卡通、加入很多孩子们时下关心的游戏等等。现在随着教学管理的逐步成熟,我觉得如果培养维持那批喜欢你的课的铁杆粉丝,那么我需要具备的东西太多了。如果我难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团体讨论,全班一团糟,学生能喜欢我的课么?如果我一味地迎合学生沉浸在学生喜好的无聊的乐趣中去,学生错失了英美有趣的寓言童话、英语世界语言的超前绝伦,学生能喜欢我的课么?如果我难以智慧地教会学生学*方法,留给他们独自思考判断的空间,把他们所有的学*都丢在我设好的框里,学生能喜欢我的课么?如果我的英语课仅仅是无聊地讨论,学生每天觉得自己在无方向地交谈而失去了在英语课上感受亲情、友情、礼仪的话,那么学生又怎么能喜欢我的课呢?

  所以我也希望所有的老师都和我一样吧,把这个标准定为终身为师奋斗的目标,那么我们会收获更多。

  我可以留给学生记忆么?

  “这些课的内容,有多少是学生能记住的?学生会记住的是教师的什么呢?这些老师的站姿、手势、笑容、神情、口头禅和轶事,往往成为学生的话题,继而又被学生带往遥远的年代。”

  针对前几个记忆,我想将其归结为“教学记忆”,我回忆自己学生时代,确乎没几节课是能成为我的记忆的。但也确乎有这么几节精彩的课的片段永远藏在脑海,这是一个老师教学的自豪同时也是一个老师多少年教学积累的精华,这个不堪奇怪,这个应该是“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为了留给学生这些稀少而宝贵的课堂片段,那么我们需要继续地努力着,学*是我们唯一的法宝,我们这一职业要求我们更多地学*,有极强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因为我们使命艰巨。

  而针对留给学生后半部分的记忆,我称为“行为记忆”,那么应该是不计其数的,学生回忆起你来第一时间应该回忆起的是你的言行而不是上了什么课。针对这种记忆,我想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工作不是你的全部”。因为,我们在社会上扮演着很多的角色,站在三尺讲台上我是一名人民教师,走下去我还是母亲的女儿、丈夫的妻子、朋友的知音、卖家的顾客……我们需要为师的执着、认真,也需要驻足观赏这个美好世界的胸怀,懂得体会亲情、友情、爱情的心怀,懂得感恩感怀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事物。这些就是学生回忆起你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这些光靠我们的职业道德很难维持的,这些是做人为事的态度、是一种*惯,这些只能在*时生活中去体验。换句话说“一个不懂得孝敬自己父母的老师,怎么可能会耐心地对待我们身边年迈的家长;一个对身边的朋友不耐烦的人,怎么能心*气和地耐心教导学生?”

  因此,两种记忆我们都应该辩证地去努力,用哲学的说法就是“矛盾辩证统一理论”了!

  如果我在短暂而宝贵的教学生涯中解决完了这三个问题的话,我觉得我够格了,现在我会努力再努力的!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篇3

  利用暑假时间,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书中写了很多教学的常识,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

  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在心间。

  书中《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一文中写道:“哭泣与落泪未必是软弱,因为你的悲天悯人,因为你的正义冲动,因为你的仁爱和幸福。屈原不畏死,不也‘长太息以掩涕兮’吗?鲁迅冷眼看世界,不也曾‘又为斯民哭健儿’吗?”作为教师,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应该有情感宣泄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流泪呢?教师是孩子们的指引者,我们应当引导他们认认真真地关注,并孕育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

  吴老师也坦诚地揭示了现代教育中如“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这样的教育问题。每个人的学*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或多或少有些体现某些独特“个性”的学生会影响我们的日常教学,似乎这样的学生比以前还要多一些,特别在一些非班主任的课上,这样的孩子表现的就愈加明显。以前总信仰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她)的,自己是有能力的,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常常这样为了这一棵树,却放弃了一片森林,有些得不偿失。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让我为此松了一口气,我想“尽人事,顺天意”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对待“难教的学生”的准则吧。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通过吴老师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用爱换来了爱。他不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吴老师很讲究语言艺术,一般老师找学生谈话,都会说: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或者跟我到办公室去。但是吴老师则会对学生说: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这前后两种表达方式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听了前者的表达,心里可能会默默地紧张,是要到办公室被批吗?心里踹踹不安。而吴老师的问法,不仅体现了师生*等,他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也就学会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吴老师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很尊重学生,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书中每一个*凡而真实的故事都折射出吴老师的人生观和教育观。融入心中的同时我也被吴老师的理想深深感动,他的经验为我们青年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导,他的故事是我们青年在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篇4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的告别讲台之作,他把他30多年的教育经验倾囊相授,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地解答,对大家在教学中可能忽视的一些细节进行叮嘱,最主要的是希望青年教师们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教育良知,做一些有益于这个民族,有益于家庭,有益于学生的事。

  这本书吴非老师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特别是每一个章节前面短短的几句话对我的感触最大。现摘录如下:

  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能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

  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如果所有的教师都依靠电脑上课,我们有可能逐渐失掉母语教育的绝好传统。你注意到学生作业的书写吗?他没有从教师那里得到书写的示范。

  教师心中没有阳光,学生心灵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然而,一名在辛勤工作的愚蠢的教师,他的破坏作用就大得多。他不聪明,本不是他个人的不幸,而当他通过辛勤的'工作,把一百多个原本可以变得聪明的学生教育得和他一样愚蠢时,教育的不幸就出现了。因为他越是“辛勤工作”,他的学生越是摆脱不了他。

  学生在青少年时代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将决定一生的精神高度。教育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仅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

  有位理科教师对我说,他上小学时,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可是每次作业做错,老师批改时用红笔打叉,——那个叉叉都很小,稍微大意一点还看不清呢;而如果做对了,老师笔下的那“钩钩”可就是大大的了。

  我半生做教师,越来越感到,我们日常工作中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遵守常识。当然,即使是常识,也需要学*,也需要发现,也需要维护。

  我做教师多年,每次给学生写评语或是推荐信,最不愿意写的短语就是所谓“刻苦学*”。但是很多家长却特别在意评价中有没有这个“刻苦学*”,好像不写上这一句他的孩子品格就有缺陷似的。

  我看过一些青年教师死记硬背学生的生日,他们很想让学生在生日那天收到老师的短信或是问候。动机很好,但我认为这样做可能多余。爱自己的学生,教会他们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心他人,培养仁爱之心,可能更为重要。

  有位学生毕业多年后对他的高中班主任说:“我现在每次做帐时,都会想起老师……”教师说:“可是我从来没有教你做啊!”学生说:“领导、职工都在看着我,我不做,企业有可能垮;做了,自己良心上过不去,对不起所受过的教育……”

  任何职业都有都有危险,教师工作也不例外。说起来好像有点玄乎,但这种危险性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的教育中。

  我在病中,想起一个又一个学生的面容,感叹生命的短暂,同时也赞叹生命的美丽。我感谢上天让我有机会认识这些美丽的生命,让我感受他们的仁爱和贤德,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让我知道职业的使命与荣耀,让我敬重生命中的永恒。“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这是吴非老师一贯以来的追求,是他对青年教师的期待,也该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只有教师自己敬重自己的职业,自觉进德修业,才会真正拥有职业幸福感。而只有拥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他才会更像一个教师。真正的发自内心地喜欢吴非老师的这个词——“负责”,而不是常见的“热爱”。没有道理要求每一个职业人都热爱自己的岗位,但是“负责”却是从事每一项职业的前提。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呢?。在吴非老师的笔下,我们欣喜地找寻到了最佳捷径:教师要做一个思想者、学*者、实践家。只有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不断地实践,才能让自己的教师生涯永葆创造激情和理想追求。

  教师这个职业,特别是特殊教育教师这个职业,让我们更好的懂得了爱,体会了爱,体会了温暖,体会了教师的酸甜苦辣。亲爱的老师们努力吧,一切的一切总会有快乐的收获。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篇5

  每每读这本书时,不自觉地有一种“厚重”在心底萦绕……吴非老师在书中表达了他的教育理想:“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四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父母听”。

  静态的语言在脑中不自觉地生成动态的画面。爱好学*、图书馆查阅、实验室研究,我看到孩子们自发地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有趣的问题、球场的奔跑、诗集的朗诵,我看到孩子们热情地诗意地生活着;阳光、歌声、笑声,更为这幅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动……可是,为什么在不画面里,这些原本“免费“的阳光、歌声、笑声,竟变得有些昂贵和奢侈。美好的画面,有一种越走越远的感觉,也许我的小时候还有些许的影子。在读这篇文章之前,你若问我想过吴非老师的教育理想吗,我会说不敢,感觉有那么点不真实。一个在做梦年纪的女孩认为过于理想化的情景,却成为已*花甲的老教师的坚定期盼,不得不有些伤感。现在,若你再问我一遍,我要说,我想过并且坚信,因为在我的前面将见证并参与一段很长的教育发展之路。如果作为我们这些年轻教师都没想过、不敢想,那么还如何希望这样的教育理想会有实现的一天。

  从这篇文章,或者说从这个教育理想,我想到吴非老师的《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一文,这个学生没能在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父母听,尽管他很希望这样做,也会读得很好听。因为社会、父母,也许还包括老师教导他以后的“生涯规划”无非是勤奋读书,选择一所名校,进入热门专业,以后就业顺利,拥有一份高薪的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父母没有兴趣听他读诗,这不能让他们感到喜悦,宁愿希望他能利用这些时间多做些竞赛题。

  应该说,不是我们没有物质提供给他们诗意的土壤,更何况很多的诗意根本无需金钱。为培养学生特长,家长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学乐器、下棋、跳舞……很多新鲜的玩意儿可能听说的都不多,比如冰球、国跳等等;很多学生学的还不是一两项特长,一周的课余被排得满满,敢情特长比不是特长都多。但是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学生的诗意呢,至少说应该能感受到他们的快乐抑或*静;反而是更多的浮躁与不快乐呢。因为培养特长不是因为爱好,而是家长希望孩子能通过特长加分,上更好的学校,或是看到人家的孩子都在学怕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这样的心态和目的下,诗意如何不被瓦解,即便开始心底萌生的爱好也很有可能一无所剩。

  也许是社会价值取向的问题,先导致大人为追求金钱,追求令人艳羡的生活而奋斗,奋斗本没错,只是忽略了生活的真谛是诗意的栖居。大人再把这种价值观传递或加之于孩子,所以现在的“小大人”们很快熟谙社会的法则,诗意也就越离越远,进入追求高分,好学校,体面生活的循环中。

  文章中说这位学生是个“有趣”的人。历史组搞活动,想选一名学生朗诵诗,悼念南京大屠杀的遇难同胞,他刚刚朗诵了两句,老师就惊喜地说“行了,太好了!就是你了!”这位同学愣了一下,随即有风度地对老师说:“老师,诗是不能中断的,请让我把这首诗朗诵完。”说罢,旁若无人地诵读那首诗,一直读完。

  这个“有趣”让我感到很讽刺,是我们的不诗意才觉得他“有趣”,也许他才是正常,是否会被选中,在他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读这首诗。文中说得对:没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学生在青少年时代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将决定一生的精神高度。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但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

  想要改变这个状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达成吴非老师的教育理想,我想到教育中的教师的诗意至关重要。吴非老师也说,教育是富有理想的事业,从事教育的人一定要有理想;鼓吹只吃馒头的人,是知道不吃馒头会饿死,这当然也没错,但他并没有看到只吃馒头不读诗,是另外一种死法。

  虽然,本书中没有一篇题为《让教师追求诗意的人生》的文章,但是看全本书,你会发现,吴非老师很多篇文章的核心就是教师的诗意的方方面面。诗意,是一个教师来自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是教师内在修养的自然流露。

  教师的诗意我认为最首先的是要感受到工作的幸福感。

  常常有人跟我说:“你一天就两节课,风吹不着,雨淋不到,还有寒暑假,当老师真好。”只有做了教师的人,才能理解和体会教师之苦之累远出乎自己的想象,加之经济大潮的*卷,不正确的幸福观正在消磨教师的工作热情。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能避开名利的束缚,才能真正找到“诗意”的栖息地。感受工作的幸福感在于看到教师在促人成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于学生取得进步后的一张张稚气的笑脸,简单的问候,薄薄的贺卡。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教师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学生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

  教师的诗意我认为最关键的根基是“爱”。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多么质朴感人的一句话。当我们曾是孩子时,也是多么渴望老师对我们多一点鼓励,多地点抚摸,多一点关爱,那种温暖的感觉可以持续许久许久。教育的诗意在于拥有一颗炽热的爱心,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赋予学生一份饱含诗意的爱心,学生定会回报你一扇敞开的心扉。冰心说过:“爱在左,责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莘莘学子,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觉得幸福。”也许,我不能成为冰心笔下那个随时播种便能开花的人,但我可以做一颗流星,在孩子们孤单寂寞或是踌躇满志时,偶尔还会想起:在他们的夜空中,曾有这样一抹光亮陪他们走过一程。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篇6

  吴非老师在《致青年教师》第一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中有一段话我很喜欢也很赞同:“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终止。”

  是啊我们要想当一盏不灭的灯,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不断的充电,才能使这盏灯一直发光。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以为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老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照耀学生面前的道路。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篇7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的告别讲台之作,他把他30多年的教育经验倾囊相授,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地解答,对大家在教学中可能忽视的一些细节进行叮嘱,最主要的是希望青年教师们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教育良知,做一些有益于这个民族,有益于家庭,有益于学生的事。对于刚走上教师岗位上的我来说,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

  这本书吴非老师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对我的触动很大。联想到现在许多老师没有把教育当成事业,对教学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把完成任务当成目标,工作就是为了挣份儿工资,于是乎,工作处于被动状态,领导推一推,他就动一动,教学没有激情,更没有幸福感,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又会怎样呢?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吴非先生说的多好啊,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就要对得起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同时自己也因精彩课堂而新鲜着、幸福着!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篇8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先生的工作日志和反思随笔中的结晶。文章短小精悍,所述问题直白犀利。它所关注的,都是教育教学一线的事。丰富的实例讲述了很多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整本书读完,给我最深的感触是“教师要关注教育中的点滴小事”。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谛——教本领、育人才。

  教育无小事。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学生的真正需求,做到心中有学生。要想心中有学生,首先就要眼中有学生。文中《等一会,让他把话说完》。有位母亲告诉我,她的孩子从小就懂事,三岁时就有些让人想不到的话。有一回,客人问:“如果你有两个苹果,一大一小,你把哪个给妈妈?”这类愚蠢的测试往往令人生厌,可是民间教育经常热衷于用这类问题折磨孩子。——孩子回答说:“我在苹果上都咬一口??”客人惊愕的叫了一声:“这孩子??”她想说的是:“这孩子心眼儿太坏了,两个苹果都霸占了!”可是孩子慢吞吞地说:“??然后我把甜的那个给妈妈吃。”客人很羞愧,对做母亲的说:“我差一点儿以为??”母亲笑着说:“我的*惯是让她把话讲完;而且可以等他,让他把话重讲一遍。”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一个孩子的成长,要好多年,作为家长和教师,要有种树人那样的耐心,在*静中等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得真的很准确。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自己的个性和特点,然而走进了这个学校,其中的很多东西不适合拿来教导学生,特别是在小学。在学生面前,我们是榜样,小孩子尤其喜欢模仿。吴先生在《不是活泼,是缺乏教养》中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自以为是”的诸多个性行为。这篇短文虽仅有寥寥千余言,但对我们来说,这是应引以为戒的。除了教授知识以外,小学中所教授的更重要的是*惯,而*惯的培养应是每天每日从不间断的,这就要考老师敏锐的观察能力了,不放过每一个教育契机。书中《的确有难教的学生》这篇文章写得让人难过。确实教师的力量很有限,它远不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可是,如果在孩子小时候,作为老师能不断地在他心里种下善的种子,至少他不会变的太可怕。教育不仅是教师自己的事情,不仅是学校的事情,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但作为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如果我们能在这六年里,一直告诉他什么是好的,一直做给他看什么是善的,就算他学不会,他也会记得,就不会走的太远。因为在他小时候,也只有在他的思想、心灵还没有完全定型的小时候,我们对他的教育才能有点用,便更不能放弃。把学生的心灵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呵护不需要很多语言,需要的是用行动去证明,用微笑去感化,用爱去浇灌。

  相对于专业、业务的'学*,吴非先生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品德、素质的提高,他花了大量笔墨来论证它。《教师心中要有阳光》、《你为什么不快乐》、《我们将留给学生的记忆》、《教学楼里有多少个洗手间》都是在告诉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之大,在学生心中留下的印象之深。然而也有《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要向学生表明我们的爱憎》等文章告诉我们教师不是“圣徒”,否则便是苛责教育。一开始自己觉得这样的观念会不会是矛盾呢。后来也就了解了,这不是矛盾,说到底,都是要求教师一定要修炼自己的品德。而我思考,做到这件事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给学生的要求也给自己一份。

  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努力学*,我们自己首先就不能怠惰。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大方得体,我们自己首先就得大方得体。我看到很多喜欢整理东西、整理自己的老师,他们的班都很干净,他们的学生仪表得当。对别人大方的老师,他们的学生也很有同情心。都说什么样的老师带什么样的班,真是一点不假。

  书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要当一名合格教师要关注的问题还有很多。学无止境,路也没有尽头。每一处的风景,哪怕是一草一叶都需要我们发现的眼睛、热爱的心灵。不轻视每一件小事,力所能及地认真教育,和学生一起成长。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篇9

  最*,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书中*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吴老师在书中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如在《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里,吴非老师说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当无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动和伤感时,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作为老师,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说实话,面对学生,我笑过,也哭过。我曾为学生那纯洁善良的心灵感动得流泪,也曾为他们中一些同学的不争气而伤心落泪。事后,我还埋怨自己太没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吴非老师这篇文章后,我明白这是我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处之的人。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那么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认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发现***的引导者。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这其实跟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个道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不能嫉贤妒能,不能心胸狭隘,我们不妨也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强的老师。工作中只有爱我们自己专业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一定是一个与书为友,勤奋好学,博才多识的人。只有这样,我们心里的底气才足,我们也才能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为学生照耀他们的人生之路。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兴趣很多,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不多一些一技之长,那就会变成我们自己与学生不合群,从而被学生所疏远,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还要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十八般武器,不需要样样精,但起码能通一些。在当前新大课改的形势之下,我们老师更应当表现得比学生善于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用我们的智慧照耀学生面前的道路。

  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更多地是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让我们在教育事业上继续学着、继续努力着……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篇10

  我们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致青年教师》,让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好好阅读。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感触很深,我想把它与我们老师共勉。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惊喜。因为我从事的特殊教育事业有太多的相似,也许我们教给她更多的知识,,她并不掌握多少,但是面对一张张孩子们纯真的面孔,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够的,对我的职业生命负责,我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者,实践家。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本人对教学研究比较肤浅,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法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我们会学到很多知识。

  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篇11

  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终止。

  这本书作者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特别是每一个章节前面短短的几句话对我的`感触最大。

  一、就让你的眼泪流下来

  说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当无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动和伤感时,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不由得想起一次课堂上,由于几个男学生的故意捣乱,我停止正在进行的课,对学生讲我的求学经历,希望能够感动他们,由于感情过于投入,边讲边流泪,事后觉得自己过于幼稚,竟然在学生面前流泪。读了吴非老师的这篇文章之后,想想:是啊!我们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需要有情感宣泄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流泪呢?

  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

  其实,不管是什么地方,每个中国人的根都在农村,我们的祖先都是农民。小农意识哺育了民族性格,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知识阶层。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把小农意识带进教育。可怕的是这种*气又通过教师的示范,传染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有些教师回忆自己的学生,会发现在做人上差异过大,其实种子是在青少年时代种下去的。如果你嫌自己的学生“小气”,既需要从家庭教育方面找原因,可能也得反思:自己是不是个“大气”的人。

  三、说学生听得懂的话

  教师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缺乏耐心,说话方式不当,都可能形成隔膜,使学生畏惧老师,从而失去很多学*机会。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主要责任在教师。

  在教学不顺利的时候,教师们能不能做点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有问题?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些人的成长需要靠我们的耐心和勇气去实现,如果能时时想到每一节课,每一次谈话,都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关系到他的人格养成,关系到他个体生命的价值,我们可能会更加重视话语方式,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

  书中还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深意的道理,要当一名合格的老师需要注意学*的还有很多,作者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与希望,激励我前行。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篇12

  最*我有幸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之前总认为教育理论的书比较深奥看不懂,而《致青年教师》单看它的目录就比较新颖、独特更符合我们青年教师的胃口,作为教师资历不深的我,这些宝贵意见可以使我少走很多弯路,作者的问题就像发生在我的身边一样。书中拉家常式的语言,真实典型的案例,非常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如和作者促膝相谈一样亲切。吴老师在书中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通过阅读“做个有胸襟的教师”这一辑使我了解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的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这其实跟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个道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不能嫉贤妒能,不能心胸狭隘,我们不妨也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的确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去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篇13

  利用空暇时间,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本书中的文章短小精悍,所述问题直白犀利。它所关注的,都是教育教学一线的事。丰富的实例讲述了很多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我想,这本书大约是吴非先生的工作日志和反思随笔中的结晶。在他将*退休之际,将以往所写编纂成书,目的也只有一个——“把自己的种种教训与思考告诉青年同行,以之为前车之鉴,庶几可使他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抱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可以看到,先生的书中所具事例确实大都为教训。先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发现了很多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先生笔触严肃,一个个短小的祈使句标题可以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有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师范”尚未形成。于此之际,先生为我们列出了很多作为老师不能做的事情,事无巨细。此外,先生还将很多非亲身经历,而是他所见所闻的例子写于其中,诲人不倦地告诉我们,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做的。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联想蝴蝶效应,我深以为然。纵观先生言论,给我最深的感触是“教师要关注教育中的点滴小事”。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谛——教本领、育人才。

  一、关注学生的点滴事

  我们常说,教育无小事,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虽然每名教师都懂得要心里装着学生,但对学生的关注角度不同,对事件的考量不同,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对学生的爱也会显得不同。是的,虽然我们都爱学生,但爱是不同的,爱的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作为老师,首先,我们不能和一些家长一样溺爱、纵容学生,其次我们也不能走入严苛的误区。然而做到了这些还不够,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身处地地思考学生的真正需求。此番,才是真正做到了——“心里装着学生”。

  (一)以身作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生面前,我们是榜样,学生喜欢模仿。外界社会我们管不了许多,但在这小小校园中我们却一定得守着我们的本分。吴先生在《不是活泼,是缺乏教养》中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自以为是”的诸多个性行为。这篇短文虽仅有寥寥千余言,但文中却涉及三个真实的反面事例。先生观察之敏锐,可见一斑。虽不知先生有否与当时老师交流自己的看法,但对我们来说,这是应引以为戒的。此外,《做个有胸襟的老师》这篇文章尤其黑色幽默。看过先

  生所述事例后,兀自失笑,文中“争强好胜”的老师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可这比赛风这件事上,我们还是应该注意调节好学生的风度。友谊第二,比赛第一这样的玩笑话是不是也会说着说着就真的变成现实?胜不骄败不馁,果然应该在学*、比赛等各种竞争中反复践行。

  (二)细心观察、用心感受

  要想心中有学生,首先就的眼中有学生。可以看到,书中的例子涉及范围很广,让我们既可以从一件小事中发现孩子的性格、本性,也告诉我们不放弃点滴机会,与学生*等会对话。《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真的很适合初一学生,以前也有试过听学生说话,前一句气得要命,后一句又感动得不行,这样的经历不止一次。书中说的那个苹果的例子,我觉得没有我工作中的例子来得好,有一次,几个男生跑到楼下打逗,我看到了,就把他们叫了上来。其中有一个很老实的孩子,我很生气的对他说:“我不敢相信你也会和别人追跑打逗,而且你为什么不像别人一样认错!”孩子沉默很久,说:“我小学的时候也这样。”我一下子气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是要告诉我他原本就是喜欢追跑打逗学生?我用不敢相信的眼光看着他。没想到他后一句说:“后来老师说我,我就改了。”我然很愧疚,竟然把孩子想象成顽固的样子。那时候我真想跟他说一声“对不起”,并暗自庆幸,幸好没有立即批评他,幸好他低着头没有看我的眼睛。孩子们小,有些学生还不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可能,我真的希望能给这样的同学足够的时间,听他们说他们想说的所有事情。可是时间真得很少,事情又很多。吴非先生执教高中,事情肯定更多,他是怎样*衡工作、和学生交流之间的时间呢?而与他不同的是,初一学生更喜欢跟老师说话,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他们偶尔快乐的感受。有时候常常想,如果我有时间,我一定会让所有的孩子都说个够,听他们说话,然后夸奖他们。

  (三)培养学生是教育的头等大事

  小学进入中学应先学会适应中学生活,其实就是中学生的*惯,而*惯的培养应是每天每日从不间断的,这就要考老师敏锐的观察能力了,不放过每一个教育契机。其中《的确有难教的学生》这篇文章写得让人难过。确实,教师的力量很有限,它远不如家庭对孩子还得更有影响。可是,当看到吴非老师书中的那个反面例子后,我感到很可怕。如果说,在孩子还没真正步入社会的时候,作为老师,能一直不断地在他心中种下善的种子,至少他不会变得太可怕。恶作剧、践踏他人的好意、嘲笑他人的善举,当这个孩子悔悟的时候,他会多么痛苦。还有《对一位家长的批评》中的那个反面例子,当老师的,应该用怎么样的勇气去挽救一个孩子。前两天又看到了女孩儿杀死母亲的报道,虽然故事不同,之前也有男孩儿因为受不了母亲的“关心”拿斧子砍死母亲的事情。教育不是教师自己的

  事情,教育不是学校的事情,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但是作为教师,如果我们能在初中阶段,一直告诉他什么事好的,一直做给他看什么是善的,就算他学不会,他也会记得,就不会走得太远。因为在他还没步入社会时候,也只有是在他的思想、心灵还没有完全定型的时候,我们对他的教育才能有点用,便更不能放弃。

  把学生的心灵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呵护不需要很多语言,需要的是用行动去证明,用微笑去感化,用爱去浇灌。虽然我还很年轻,虽然我也许还效仿不来母亲对孩子的深情,但我可以把自己幻想成一个孩子,然后来猜什么样的方式对他们好。

  二、关注教师自己的点滴事

  为了让孩子有更大的发展,教师自己就要不断学*和发展,不断提升自己修养。钻研业务、学无止境、追求发展和进步。

  《珍视我们的专业》、《理想,然我活着》、《不放弃理想》前者从反面,后两者从吴非先生自己的经历正面说着,教育是要花工夫的,学*工作不能停滞的,是不能畏惧辛劳的。他那个年代,干教育很苦,就算是现在,教育也仍旧是个良心活,是个需要奉献的工作,要把教育做好,不吃苦是不行的。这苦不仅是工作上的,还有工作之余自己对自己的提升。可是,就像他自己说的,什么是苦,什么是乐,其实很难以界定。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他甚至从来都意识到他是“苦”的。当别人用同情的眼光看着他的时候,他自己还浑然不知。可正相反,当他看到有的老师不珍视自己专业,为了成绩“功利”了自己的专业时,他反而生气了、伤心了。他说,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成长。这种成长即使教师自己学*的结果,又是师生在教学实践**同进步的结果。

  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把给学生的要求也给自己一份。相对于专业、业务的学*,吴非先生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品德、素质的提高,他花了大量笔墨来论证它。《教师应当比一般人“会学”》让我疑惑了很久,读了一遍没弄明白他到底是想让教师学什么,故又再细细读。原来他说的不仅是知识技能上的学,更是方式方法,是做事、做人上的学!还有《教师自己要做合格的家长》也改变了我们“灯下黑”的老观念。还有如《教师心中要有阳光》、《你为什么不快乐》、《我们将留给学生的记忆》、《教学楼里有多少个洗手间》都是在告诉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之大,在学生心中留下的印象之深。然而也有《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要想学生表明我们的爱憎》等文章告诉我们教师不是“圣徒”,否则便是苛责教育。一开始自己绝得这样的观念会不会是矛盾呢。后来也就了解了,这不是矛盾,说到底,都是要求教师一定要修炼自己的品德。而我思考,做到这件事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给学生的要求也给自己一份。

  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努力学*,我们自己首先就不能怠惰。说到按时完成作业、提前预*、课前研究、爱读书,这些要求我们自己都能做到吗?不论是**还是孩子,只要没做到,总会给自己找借口。孩子的借口是“忘了”,大人的借口是“太忙”,然而,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没办法再责备。孩子们我认为是极好的,虽然偶尔忘写作业,但一学期下来也超不过那么几次,我不喜欢跟他们没完没了。因为我知道,孩子们每天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学*。但是人一长大,事情多了,真的很难保证每天雷打不动地去学*,总会有很多天应为事情,把学*留到了明天,那我们又有什么权利去要求孩子。虽然没人看得到,但是心知道。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大方得体,我们自己首先就得大方得体。我看到很多喜欢整理东西、整理自己的老师,他们的班都很干净,他们的学生仪表得当。对别人大方的老师,他们的学生也很有同情心。都说什么样的老师带什么样的班,真是一点不假。

  名利于我如浮云,心中自有不灭的追求。《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中写道,一个满腹理想的孩子对父母倾诉,父母一言不发的离开。吴老师觉得这是不好的,他对那个孩子说:“如果世上人人都接受你、理解力了,也许你就庸俗了。”可我觉得,难道父母不是自愧不如吗?生来的啼哭被说成降世的磨难,谁生来不是带着个性棱角而来。而然尘世消磨,渐渐圆滑世故,追忆当年,谁能没有痛楚。当儿子的一番山高水常惊醒了自己消散的斗志,心中也许是感慨万千故而无言。虽然教师都已经是大人,对是非黑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但如果我们想让孩子种下“黑即使黑、白即是白”的是非观,我们自己也先得调整好我们对这个社会的心态。是谓感同身受,让学生奉献自己亦应奉献,让学生保有纯洁的追求,自己首先也得摒除杂念。童继红老师说教育不能没有激情。是的,哪怕是为了筑一片圣洁的教育之地吧,我们也得先让自己“松静匀乐”起来,教师心中要有阳光。

  书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要当一名合格教师要关注的问题还有很多。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篇14

  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很多的新书,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阅读,我拿到的就有这本《致青年教师》。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让这些问题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

  《我是来欣赏同行的》,参加过很多次听课,也聆听过很多专家的点评,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也会减少上课老师的压力。

  《课堂有你,更有学生》文中最后一段“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作为一名教师,在师范是必练的基本功就有粉笔字。记得我才进师范时,三字中从没接触过毛笔字,看到别人写的毛笔字特别是隶书,真的很羡慕。轮到自己拿起毛笔,横竖都不听话,写出来的甚至都看不出来是什么字,老师对我们这些没练过字的学生说的一招我现在还记得,就是用毛笔画圈,一个接一个,连着画,看线条的粗细是否能做到大体相同。对一个不懂书法的人来说,我不知道这样做的道理,但练着练着,再去写字,感觉有点能握住笔了,每个暑假,包括到现在我都有练字的*惯,毛笔字的练*影响了钢笔字和粉笔字,所以我的三字写出来是差不多的,粉笔字更好一些。曾经带一届学生带了三年,而那时的学校没有多媒体,有很多的小黑板,有卡片式的、转动的、整块的(有大小之分),每天下午都会为明天的课准备小黑板,可能学生受我的影响,班上有一部分学生的字体越来越和我相似,这时我才看到小处对学生的影响。

  生而有涯,知识无限。能在精力充沛的有限时间内好好工作、读书,真的是非常幸福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把教师做成播种幸福的职业,愿我们共享生命与职业的欢欣和幸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