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菁华6篇)

首页 / 文库 / |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

  他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文学大家,他被明太祖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不仅如此,他还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当时很受欢迎。他是谁呢?他是—宋濂。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磨其心志”。而宋濂恰好验证了这一句话。宋濂自幼便好学,但因为家境贫寒,没有书看;便常常从别人家里借书看,遇到好的文章便抄下来。无论严寒酷暑,他都能准时的把书归还。因此,很多人愿意把书借给他看。所以,宋濂看了很多的书。

  从中我明白了,做人做事要讲诚信。

  宋濂到了中年以后,更加热爱读书学*。他在外地求学时,他的吃穿不如别人,他的舍友都穿着绸制华美的衣服,但他仍然乐于其中。同时,宋濂面对老师对他的责骂,闭口无言。看到老师开心时,又拿着经书去向老师请教。在现实社会中的我们能达到宋濂的那个样子吗?

  现在的我们面对老师的责骂,有的大打出手,有的和老师顶嘴,还有的辱骂老师。唉!古代虽然没有现代先进,但是古时的人们、学生尊重老师。现在的学生比父母;比吃穿;比谁家有钱。尊重老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像宋濂一样,刻苦努力学*。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要想立足,就必须养成‘讲诚信,尊重老师’的好*惯。‘不攀比,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也是一种好品质。

  宋濂用自己的经历去勉励后一倍的人,也勉励了我们大家。他希望我们能像他一样优秀。我也希望大家能像宋濂学*,学*他那优秀的品质和他那高尚的.人格。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2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作文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好多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的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3

  《送东阳马生序》是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古文。学*了这篇文言文之后,我深深地为文中的宋濂这种刻苦学*的精神所感动。

  《送东阳马生序》这篇古文讲述了作者早年求学和刻苦学*的经历。宋濂小的时候,因为家庭贫困所以读书都是向别人借书来读并且抄写。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宋濂都不会因天寒地冻就放弃抄写。因此,他总能够及时把书还给别人,别人也就愿意借书给他。宋濂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读了许多书。后来,他去离家较远的地方向前辈请教求学。在求学的过程中,即使脚冻坏了也不放弃,依旧勤勉学*。

  宋濂这种刻苦求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他的心中有获得知识的渴望,所以即使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宋濂都会抓住一切机会,努力读书学*。因为对宋濂来说,知识就是他的精神粮食,所以他能够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不因恶劣的生活条件就放弃读书学*的机会。

  再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现在的我们读书条件比宋濂要好太多了。我们可以坐在温暖的教室里学*,而且富裕的物质生活也不需要我们自己抄书才能够学*,因为有崭新的书本发放给我们。但是,虽然我们的学*环境和条件变好了,但有些人的学*态度却并没有端正,并不珍惜这么美好的学*条件,白白浪费了我们的光阴。我想说,我们做到像宋濂一样为读书学*而不顾一起了吗?

  学*是否能够取得好成绩并不是在于我们的天赋有多高,而是要看我们自己是否有刻苦努力。宋濂这种刻苦、勤奋学*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今天的我们都需要像他一样树立起刻苦学*的精神。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4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小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5

  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惊异的是古人与现代的我们在学*态度和从师尊师方面的差异。仔细思虑起来,我觉得我们值得学*的除了类似于“悬梁刺股”这样的学*方式外,更重要的'是一种学*态度。

  宋濂家里穷,没钱买书,那时也没有复印机,就只能借别人家的书来抄。“抄书”啊!什么概念!就是为了能看到更多的书。而此刻的我们呢?成千上万的中学生,为了玩电脑、打游戏,书摆在眼面前都不读,更别说做些什么读书笔记。我觉得这是一种“时代病”。我们这个时代,摆在学生面前的选择太多了,并且大多是独生子女,*时是家里的掌中宝,根本不懂得什么读书苦,得书艰,要他们来学古人什么“凿壁偷光”?根本不可能!

  古代的学生子弟想求学,得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地去拜师,到了教师那儿还得看教师的脸色,教师心境不好,靠边站去!可看看此刻的中学生,他们好象把书本上的“师生*等关系”理解成了“师生互换关系”。也不明白大家记不记得,去年湖南的一所中学里,一位教师跪下来求学生好好读书。这个举动看似让人感动,可是也从侧面影射出现代中学生的待师态度。“尊敬师长”这个美德是中华民族保留了几千年的传统,“天地君师亲”,从这个顺序就看得出,古时候,教师是排在爹娘之前的,比爹娘还重要,可此刻的学生不是把教师当爹娘了,是把自我当爹娘了。

  我觉得看一篇文章不能一个劲儿的说空话,要学*!要模仿!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自省,学会他的态度。宋廉手都冻僵了,仍旧在抄书。你要学什么?学毅力!宋廉家穷,无钱买书,但他好学,于是就抄书来学;学诚信!宋廉借书从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时限;学勤奋!宋廉跑到百里之外求学,被教师多次责骂,也从不灰心、不抱怨;学吃苦!宋廉上学要走山谷雪地、忍饥挨冻,但他也没有放弃过;学会满足!宋廉一句“以中有足乐者”足矣,自我从中享受到读书的东趣,其他的吃喝玩乐不值得羡慕;学为了梦想、为了追求,去不懈的努力,让自我心中充满欢乐!

  一种好的学*方式只是形式,一种好的学*态度才是读书的精髓!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6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题记

  有人说顺境出人才,也有人说逆境出人才,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片面的。宋濂的经历就告诉我们,环境对人能成才与否,只是一个外在因素,人是否成才,决定于每个人的内在因素——即他能否勤奋读书。

  只有勤奋读书,才能出人才。

  宋濂——开国文臣之首,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写下《送东阳马生序》,勉励马生勤奋读书。他曾“趋百里外”只为“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试问这样一个拥有着坚强的读书意志的人,又怎能不成才,无成就?

  一个吃不得苦、不能勤奋读书的人,顺境中会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自认为天下第一;身处逆境又会一蹶不振,心灰意冷,自诩“看破红尘”。这种人无论身处何境,要想成才都只是一纸空谈。

  在我看来,成材的必经之路只有一条——勤奋读书。古语说的好,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每一个勤奋读书的人不一定都成才,但人才却一定出自勤奋读书。我国古代有很多勤奋读书的故事,例如唐代白居易读书“不遑寝息”,以至“口舌生疮”;匡衡“凿壁偷光”;苏秦“引锥刺股”等,这些古代名家学者勤奋读书的佳话,有力地说明了人才来自勤奋。

  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多么有志向、有雄心,若没有勤奋读书的实际行动,一切都只是空谈。按图索骥的故事众所周知,为什么伯乐的儿子会以蛙为马呢?原因只在于他不愿勤奋读书,浅尝辄止,又自以为是,胡乱地背了几句《相马经》,就以为学会了相马术,以致蛙马不分,贻笑天下。

  所以天下成功者,无论天赋高低,做何学问,处何时代,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勤奋。总之,环境的优劣,天赋的高低,对一个人的成才都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成才与否只有内在因素才起决定性作用。

  即勤奋读书出人才。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菁华6篇)扩展阅读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菁华6篇)(扩展1)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实用20份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1

  《送东阳马生序》是选自宋濂的《宋学士文集》。文章先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然后联系马生求学的优越条件,这样,我们不难就可以得出其中之一道理: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文章中提到宋濂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情况——“余幼时即嗜学。学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在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恶劣,家中无钱,问人借书,寒中抄录,而自己的学*态度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专心求学。因此,他后来有名望有地位,诗文成就高。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其实,学有所成并一定要在顺境中、逆境中、优越的社会年度中、机遇中才能达到的,最重要的也是自己,自己的专心与否。

  外国有这们一则故事:贝多芬小时候跟外国的老师学唱歌和弹钢琴,由于贝多芬对弹琴方面有兴趣,学得比较好(若跟其老师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老师看好他,并想把自己毕生精力传授给他,但贝多芬的语言跟其老师的有所不同,导致他听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贝多芬在那时起,在练*弹琴之余,还要学老师的语言,他很认真——一天有20小时,他的眼睛是有光线射进去的。皇天不负有心人,2个月之后,他根本把该语言学到七七八八了。这样一来,贝多芬就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最终在世界上有名义;有地位,对于第六交响曲,我想人人都有听过、闻过。

  诚然,学有所成、成才不是三心两意,乱来就可以达到、实现的。而是要努力、勤奋、艰苦、刻苦钻研,再加上自己对学*的专心。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2

  囊萤映雪,东晋祖逖闻鸡起舞法剑,四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他们这么苦读勤学的精神已经让我益慕地不得了,但是,今天我学*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我对宋濂老师的崇敬以及对他这种求学的`精神真找不到任何词语来形容了。

  他因为家贫,没办法得到书来看,他实在爱读书,他就向别人借来抄写,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啊,终于让他遍观群书,要是我们冬天一到,早上就特别会赖床。总是不可起来,等到过了早读的时间才起来,作者成年以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他就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去请教老师,而老师的脸色和语言都未放温和些,但是作者还是尊重专心的请教老师,而我们上课时总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更别说去请教老师了,因为作业勤奋还是有收获的,去求学时,负箧曳屣,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夫皲裂而不知,到了住宿,四支僵劲不能动弹,在饭店里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可以享受,跟作者住在一起的同学们,个个都穿着光彩照人好像仙人一样,但是作者也没有因为这样就觉得自己吃的和穿着不如别人了,因为他清楚他是来学*的,要是我们现在啊,只知道用珠宝来装饰自己,却不知用知识来装饰自己,我们现在都追求时尚,愿意以大早起来打扮自己,却不愿意一大早起来早读,作者是这样刻苦勤奋来求学的。

  我百感交集,现在还有多少人如此勤奋学*,我们现在的坏境条件变好了,却不再有那么多人爱学*了,为什么?我们就不知道感恩和珍惜社会给我们学*坏境创造了一个这么好的坏境呢?现在大部分学生对学*都特别松懈,想读就读,不读就读,比起作者我们真是惭愧啊!我们应该去学*作者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我们要也他为我们学*榜样!向他学*。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3

  我从刚踏进小学的大门到现在,已经认识了很多古诗,但因为我的语水*不太好,所以我不会去背,但这首"送东阳马生序"让我懂得了很多,虽然这首诗内容很多,可是,让我感到了"做什么事情都要讲诚信,讲信用,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做到最后,不轻易放弃"

  宋溓—明初诗女三大家乡之一,他家境贫寒却依旧嗜学,天大寒却弗之怠,从不逾约,踏深数尺雪,皮肤皲裂而不知,民主集中上有足乐者而不幕同舍生……

  回忆过去,再想想现在,我们生活在衣食住行样样现代化的社会,在家里是父母手心里的宝;在学校里,还有老师教我们做人……国家和社会也处处为我们青少年的学*创造条,可是我们呢?我们曾几时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外面的世界;听着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却想着明天要怎样躲避考试;父母处处为我们着想,我们却从未学*理解他们……

  我感动于家贫却依旧嗜学的宋溓,就像人们感动于那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样,辗转大百多年,当今的社会条与大学士宋溓那时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是,当今社会又有哪个杰出的人才能够与宋溓相提并论呢?这也许就是环境变化的原因吧!艰苦的环境会使人懒惰,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

  介绍说,澳大利亚出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澳大利亚的父母秉着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则,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着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我想,出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能够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若寒,在如今这样优越的'生活条下,我更希望学校、家庭及至整个社会多给青少年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磨炼我们勤奋好学、不怕吃若的意志,使我们在优越的生活条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4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曾被明太祖朱院长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且和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他小时候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他这样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和“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可以看得出来,宋濂小时候读书共有两难:一是“无书难”,二是“无师难”。为了解决“无书”的问题,宋濂总是“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即使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也是“弗之怠”。再看看我们自己,没有宋濂的“无书难”,国家九年义务教育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读书条件,却被白白浪费,在九年的.时光中不学无术,碌碌无为,空有了一张学历表,虚度了九年的时光。再说说这“无师难”。老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时时处处都在学*,而老师就是引导我们学*的人。

  可宋濂却“无师”,为了求师,他“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当遇到老师训斥时,他“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唯恐老师发怒。设想一下,在现代,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批评学生,有多少学生会虚心接受?更多的甚至在课后谩骂,侮辱老师。我曾经也是教师子女,我也知道在“教师”这个名词下面隐藏着一个多么重的负担,里面有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热切期望,也有无数莘莘学子对未来的美好瞳暻,要挑起这担子,只有老师做得到。从古时到今世,攀比之风在学堂中一直没有停过。如果人人都能像宋濂那样“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恐怕这种攀比之风早就消停于世间了吧!我们要学*宋濂的这种精神,努力学*,长大报效于国家!!!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5

  囊萤映雪,东晋祖逖闻鸡起舞法剑,四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他们这么苦读勤学的精神已经让我益慕地不得了,但是,今天我学*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我对宋濂老师的崇敬以及对他这种求学的精神真找不到任何词语来形容了。

  他因为家贫,没办法得到书来看,他实在爱读书,他就向别人借来抄写,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啊,终于让他遍观群书,要是我们冬天一到,早上就特别会赖床。总是不可起来,等到过了早读的时间才起来,作者成年以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他就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去请教老师,而老师的脸色和语言都未放温和些,但是作者还是尊重专心的请教老师,而我们上课时总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更别说去请教老师了,因为作业勤奋还是有收获的,去求学时,负箧曳屣,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夫皲裂而不知,到了住宿,四支僵劲不能动弹,在饭店里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可以享受,跟作者住在一起的同学们,个个都穿着光彩照人好像仙人一样,但是作者也没有因为这样就觉得自己吃的和穿着不如别人了,因为他清楚他是来学*的,要是我们现在啊,只知道用珠宝来装饰自己,却不知用知识来装饰自己,我们现在都追求时尚,愿意以大早起来打扮自己,却不愿意一大早起来早读,作者是这样刻苦勤奋来求学的。

  我百感交集,现在还有多少人如此勤奋学*,我们现在的坏境条件变好了,却不再有那么多人爱学*了,为什么?我们就不知道感恩和珍惜社会给我们学*坏境创造了一个这么好的坏境呢?现在大部分学生对学*都特别松懈,想读就读,不读就读,比起作者我们真是惭愧啊!我们应该去学*作者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我们要也他为我们学*榜样!向他学*。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6

  夜晚,暖洋洋的屋子里,丝丝柔和的灯光下,轻翻开书页,贪婪的吸允着书的清香,思绪飘进了有“明初诗文三大家”之称的宋濂的家中,简陋的居室里,那埋头苦读的人嘴角微翘,艰苦的环境让他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机会。

  小心翼翼地捧着“手自笔录”的书,他的思绪在坚挺的文字中飞扬,拿着毛笔的'手从不舍停歇半刻,书页中塞满了解析、注释。“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细细低吟,仿佛正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身旁是专注抄书的宋濂,茅草屋四面透风,片片雪花落在纸页上,陪他共食这精神食粮。对知识的渴求令他忘记了环境的艰苦,身体的伤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或许正是幼时的艰苦环境,才让宋濂成长为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

  古往今来,刻苦学*的事例数不胜数:晋朝车胤用萤火虫代替烛火在夜晚读书;孙康在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西汉匡衡因为家贫,凿穿墙壁引邻舍的烛光读书;东汉孙敬为防止夜晚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绑住悬于梁上,战国苏秦用锥子刺大腿,用皮肤之痛提醒自己勤奋苦读。

  现在的我们衣食无忧,既不需要“手自笔录”也不需要“凿壁偷光”,每天坐在干净整洁的教室中,有老师的细心教导,有父母的嘘寒问暖,自己只需稍加勤奋,就可以获得成功,相比宋濂,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呢?

  窗外的阵阵风声拉回了我的思绪,慢慢合上书页,感慨溢满心间,无暇顾及窗外的景象,脑海闪过句句古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这是来自心灵的诗篇。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7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作文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好多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的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8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开国文臣宋濂晚年所作,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义乌人。

  作家以质朴的语言,通过自己年轻时求学的勤奋经历,劝勉同乡晚辈马生要刻苦学*,业精于勤。读了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

  宋濂幼时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钱买书来读,所以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因为总能按期归还,所以大家都愿意把书借给他。宋濂每次借了书来就抄写,就连寒冬腊月也不中断。有一次,天气冷得连砚台里的墨汁都冻成坚硬的冷块,手指僵得不能伸直,但他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对照宋濂,想想自己,感到脸上一阵发热。想想宋濂幼时没有钱买书,视书如珍宝,书读百遍而不厌。回想自己,有优越的读书条件,却不珍惜,有能力买书,买了之后读几遍就腻了,甚至还将书当玩具,更没有把读书看作做人的最大乐趣。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我不由得想起了天津书法家田蕴章。在他五岁的时候,曾在自家的大门口,听到其父田荫亭跟一位衣着破旧的老者的对话,田荫亭问老者为何快乐,老者答道:“我虽然很穷,衣服上打满了补丁,但我爱读书,我就很快乐。”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幼年田蕴章的心中,激励着他不断努力、上进,“天道酬勤,持之以恒”,终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珍惜优越的`读书条件,把宋濂写给马生的一封信当作是写给自己的,刻苦自励,把读书看作人生最大的乐趣。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9

  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惊异的是古人与现代的我们在学*态度和从师尊师方面的差异。仔细思虑起来,我觉得我们值得学*的除了类似于“悬梁刺股”这样的学*方式外,更重要的是一种学*态度。 日记

  宋濂家里穷,没钱买书,那时也没有复印机,就只能借别人家的书来抄。“抄书”啊!什么概念!就是为了能看到更多的书。而现在的我们呢?成千上万的中学生,为了玩电脑、打游戏,书摆在眼面前都不读,更别说做些什么读书笔记。我觉得这是一种“时代病”。我们这个时代,摆在学生面前的选择太多了,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时是家里的掌中宝,根本不懂得什么读书苦,得书艰,要他们来学古人什么“凿壁偷光”?根本不可能!

  古代的学生子弟想求学,得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地去拜师,到了老师那儿还得看老师的脸色,老师心情不好,靠边站去!可看看现在的中学生,他们好象把书本上的“师生*等关系”理解成了“师生互换关系”。也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去年湖南的一所中学里,一位老师跪下来求学生好好读书。这个举动看似让人感动,但是也从侧面影射出现代中学生的待师态度。“尊敬师长”这个美德是中华民族保留了几千年的传统,“天地君师亲”,从这个顺序就看得出,古时候,老师是排在爹娘之前的,比爹娘还重要,可现在的学生不是把老师当爹娘了,是把自己当爹娘了。

  我觉得看一篇文章不能一个劲儿的说空话,要学*!要模仿!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自省,学会他的态度。宋廉手都冻僵了,仍旧在抄书。你要学什么?学毅力!宋廉家穷,无钱买书,但他好学,于是就抄书来学;学诚信!宋廉借书从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时限;学勤奋!宋廉跑到百里之外求学,被老师多次责骂,也从不灰心、不抱怨;学吃苦!宋廉上学要走山谷雪地、忍饥挨冻,但他也没有放弃过;学会满足!宋廉一句“以中有足乐者”足矣,自己从中享受到读书的东趣,其他的吃喝玩乐不值得羡慕;学为了理想、为了追求,去不懈的努力,让自己心中充满快乐!

  一种好的学*方式只是形式,一种好的学*态度才是读书的精髓!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10

  上周,我们学*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赠序。讲的是明初文学家宋濂幼时到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学完整篇文章后,我的感触极大,作者的求学经历让我难以忘怀,其中一小段让我最为感动。

  文章的部分内容是: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把自己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刻画的很是细致,而这段主要是要告诉我们,对待老师我们要持以尊重的态度,对于学*,要持以虚心,实事求是,不懂就问的'态度。

  俗话说:好问是成就知识之基础,知识是成就未来之基础。对于学*,我们就应该勤学好问。

  读小学的时候,我记得老师对我们说过:“问问题,不是代表你愚蠢,而是代表你虚心;不懂装懂,那叫做虚伪。不仅这样,还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是啊,我们都不愿做一个虚伪的人,不仅这样,我们对于学*还应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要有“火烧眉毛,快灭火”的想法。学*是自己的事情。不竞争,你就的落后,落后,就会被社会淘汰。

  知识不分大小,但分多少,无论是*常生活中的小问题,还是大知识,我们都要有想要钻研它的欲望。同时,我们也不能骄傲,必须抱有谦虚的态度。宋濂写到: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这不就正表现了他谦虚的品质吗?

  对于老师的批评,我们也应该抱有:有错改之,无则加勉的思想,对于老师的讲解,我们要耐心听讲,不能老师讲东自己想西,因为,这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也是狂妄的表现,同时,也是愚昧。

  这篇文章对我的感触极大,也让我明白了许多学*上和师生关系上的道理。谦虚,好问,实事求是,这是学*的必备素质。尊师,懂理这是做人的道理。

  装懂,就是虚伪;真才实学,才是硬道理。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11

  学*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宋濂对于学*的喜爱,为什么呢?您且听我细细道来。

  小时候,他因为家里穷困买不起书本,就自己主动到有书的人家里去借,借回书便日夜不停地抄写,即使是再寒冷再艰苦他也绝不放松学*,抄写完成后又立刻跑去把书送还。这样,大家都愿意把书借给他,他肚子里的墨水也渐渐浓了起来。成年后宋濂的.学*没有老师指导,他便跑到百里之外,恭敬地向前辈请教,一来二去,也能有不少收获。当他外出求学,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中行走,且不说山路的崎岖,光是天气都让他脚上的皮肤冻的破裂。住在宿舍,每天只有两顿饭吃,其中没有鲜嫩可口的吃食可以享受,同他一起的学生锦衣玉食,即便这样,他也并不觉得羡慕,反而更加认真专注地学*,这种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求学精神是很多学生所不具备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付出多少便能得到多少的回报,宋濂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做到勤奋刻苦地读书,从来没有一句抱怨,现在想想,我远远比不上他,也做不到像他那般热爱学*。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电子书、网络小说、经典名著等随时都可以阅读,比起他借书再抄书,我们的出发点早已高了不少层次,获取知识的难易程度也大幅度降低,正因如此,我们要加把劲儿,用功读书用心学*。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12

  他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文学大家,他被明太祖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不仅如此,他还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当时很受欢迎。他是谁呢?他是―宋濂。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磨其心志”。而宋濂恰好验证了这一句话。宋濂自幼便好学,但因为家境贫寒,没有书看;便常常从别人家里借书看,遇到好的文章便抄下来。无论严寒酷暑,他都能准时的把书归还。因此,很多人愿意把书借给他看。所以,宋濂看了很多的书。

  从中我明白了,做人做事要讲诚信。

  宋濂到了中年以后,更加热爱读书学*。他在外地求学时,他的吃穿不如别人,他的舍友都穿着绸制华美的衣服,但他仍然乐于其中。同时,宋濂面对老师对他的`责骂,闭口无言。看到老师开心时,又拿着经书去向老师请教。在现实社会中的我们能达到宋濂的那个样子吗?

  现在的我们面对老师的责骂,有的大打出手,有的和老师顶嘴,还有的辱骂老师。唉!古代虽然没有现代先进,但是古时的人们、学生尊重老师。现在的学生比父母;比吃穿;比谁家有钱。尊重老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像宋濂一样,刻苦努力学*。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要想立足,就必须养成‘讲诚信,尊重老师’的好*惯。‘不攀比,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也是一种好品质。

  宋濂用自己的经历去勉励后一倍的人,也勉励了我们大家。他希望我们能像他一样优秀。我也希望大家能像宋濂学*,学*他那优秀的品质和他那高尚的人格。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13

  他因为家贫,没办法得到书来看,他实在爱读书,他就向别人借来抄写,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啊,终于让他遍观群书,要是我们冬天一到,早上就特别会赖床。总是不可起来,等到过了早读的时间才起来,作者成年以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他就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去请教老师,而老师的脸色和语言都未放温和些,但是作者还是尊重专心的请教老师,而我们上课时总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更别说去请教老师了,因为作业勤奋还是有收获的',去求学时,负箧曳屣,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夫皲裂而不知,到了住宿,四支僵劲不能动弹,在饭店里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可以享受,跟作者住在一起的同学们,个个都穿着光彩照人好像仙人一样,但是作者也没有因为这样就觉得自己吃的和穿着不如别人了,因为他清楚他是来学*的,要是我们现在啊,只知道用珠宝来装饰自己,却不知用知识来装饰自己,我们现在都追求时尚,愿意以大早起来打扮自己,却不愿意一大早起来早读,作者是这样刻苦勤奋来求学的。

  我百感交集,现在还有多少人如此勤奋学*,我们现在的坏境条件变好了,却不再有那么多人爱学*了,为什么?我们就不知道感恩和珍惜社会给我们学*坏境创造了一个这么好的坏境呢?现在大部分学生对学*都特别松懈,想读就读,不读就读,比起作者我们真是惭愧啊!我们应该去学*作者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我们要也他为我们学*榜样!向他学*。

  其实很多时候,我都会执著;高考前的一个闷热午后,我看完一篇小说,突然拿起手机把那个想法告诉她。我想每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单纯而善良的。不过游戏已经开始了,总该将实验进行到底吧;两条相交线偏离了既定的轨道,终究都是错。我化尽千年灵力,只为再见你一面。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14

  我从刚踏进小学的大门到现在,已经认识了很多古诗,但因为我的语水*不太好,所以我不会去背,但这首"送东阳马生序"让我懂得了很多,虽然这首诗内容很多,可是,让我感到了"做什么事情都要讲诚信,讲信用,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做到最后,不轻易放弃"

  宋溓—明初诗女三大家乡之一,他家境贫寒却依旧嗜学,天大寒却弗之怠,从不逾约,踏深数尺雪,皮肤皲裂而不知,民主集中上有足乐者而不幕同舍生……

  回忆过去,再想想现在,我们生活在衣食住行样样现代化的社会,在家里是父母手心里的宝;在学校里,还有老师教我们做人……国家和社会也处处为我们青少年的学*创造条,可是我们呢?我们曾几时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外面的世界;听着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却想着明天要怎样躲避考试;父母处处为我们着想,我们却从未学*理解他们……

  我感动于家贫却依旧嗜学的宋溓,就像人们感动于那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样,辗转大百多年,当今的社会条与大学士宋溓那时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是,当今社会又有哪个杰出的人才能够与宋溓相提并论呢?这也许就是环境变化的原因吧!艰苦的环境会使人懒惰,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

  介绍说,澳大利亚出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澳大利亚的父母秉着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则,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着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我想,出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能够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若寒,在如今这样优越的生活条下,我更希望学校、家庭及至整个社会多给青少年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磨炼我们勤奋好学、不怕吃若的意志,使我们在优越的生活条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15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曾被明太祖朱院长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且和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他小时候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他这样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和“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可以看得出来,宋濂小时候读书共有两难:一是“无书难”,二是“无师难”。为了解决“无书”的问题,宋濂总是“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即使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也是“弗之怠”。再看看我们自己,没有宋濂的“无书难”,国家九年义务教育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读书条件,却被白白浪费,在九年的时光中不学无术,碌碌无为,空有了一张学历表,虚度了九年的时光。再说说这“无师难”。老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时时处处都在学*,而老师就是引导我们学*的`人。

  可宋濂却“无师”,为了求师,他“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当遇到老师训斥时,他“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唯恐老师发怒。设想一下,在现代,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批评学生,有多少学生会虚心接受?更多的甚至在课后谩骂,侮辱老师。我曾经也是教师子女,我也知道在“教师”这个名词下面隐藏着一个多么重的负担,里面有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热切期望,也有无数莘莘学子对未来的美好瞳�牵�要挑起这担子,只有老师做得到。从古时到今世,攀比之风在学堂中一直没有停过。如果人人都能像宋濂那样“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恐怕这种攀比之风早就消停于世间了吧!我们要学*宋濂的这种精神,努力学*,长大报效于国家!!!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16

  人生就像一场戏,不在乎最终的结局,而是在于体验这其中的过程。有人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的生命有限。但学*的精神是无限的。如果每个人都沉沦于世,那么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我们要好好把握自己的一生,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在讲解《送东阳马生序》一课时,我对此内容深有感触。其中一句话为:“以中足有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于之勤且艰若此。”意为,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作为学生,我们是知识的求学者,应该懂得礼貌、谦卑,因为知识可以让我们不断进步,不被世界淘汰,所以学*对我们是有利而无一害的。而社会在进步,经济水*在逐步上升,祖国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学*条件,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回报祖国。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有些同学在校上课不认真听讲,并且公然顶撞老师,这实在令人大为汗颜。不仅如此,有些同学还互相攀比,这些现象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因此,我建议大家读读这篇文章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改掉一切恶*,做一个文行并美、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17

  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惊异的是古人与现代的我们在学*态度和从师尊师方面的差异。仔细思虑起来,我觉得我们值得学*的除了类似于“悬梁刺股”这样的学*方式外,更重要的是一种学*态度。 日记

  宋濂家里穷,没钱买书,那时也没有复印机,就只能借别人家的书来抄。“抄书”啊!什么概念!就是为了能看到更多的书。而现在的我们呢?成千上万的中学生,为了玩电脑、打游戏,书摆在眼面前都不读,更别说做些什么读书笔记。我觉得这是一种“时代病”。我们这个时代,摆在学生面前的选择太多了,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时是家里的掌中宝,根本不懂得什么读书苦,得书艰,要他们来学古人什么“凿壁偷光”?根本不可能!

  古代的学生子弟想求学,得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地去拜师,到了老师那儿还得看老师的'脸色,老师心情不好,靠边站去!可看看现在的中学生,他们好象把书本上的“师生*等关系”理解成了“师生互换关系”。也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去年湖南的一所中学里,一位老师跪下来求学生好好读书。这个举动看似让人感动,但是也从侧面影射出现代中学生的待师态度。“尊敬师长”这个美德是中华民族保留了几千年的传统,“天地君师亲”,从这个顺序就看得出,古时候,老师是排在爹娘之前的,比爹娘还重要,可现在的学生不是把老师当爹娘了,是把自己当爹娘了。

  我觉得看一篇文章不能一个劲儿的说空话,要学*!要模仿!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自省,学会他的态度。宋廉手都冻僵了,仍旧在抄书。你要学什么?学毅力!宋廉家穷,无钱买书,但他好学,于是就抄书来学;学诚信!宋廉借书从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时限;学勤奋!宋廉跑到百里之外求学,被老师多次责骂,也从不灰心、不抱怨;学吃苦!宋廉上学要走山谷雪地、忍饥挨冻,但他也没有放弃过;学会满足!宋廉一句“以中有足乐者”足矣,自己从中享受到读书的东趣,其他的吃喝玩乐不值得羡慕;学为了理想、为了追求,去不懈的努力,让自己心中充满快乐!

  一种好的学*方式只是形式,一种好的学*态度才是读书的精髓!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18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曾被明太祖朱院长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且和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他小时候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他这样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和“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可以看得出来,宋濂小时候读书共有两难:一是“无书难”,二是“无师难”。为了解决“无书”的问题,宋濂总是“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即使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也是“弗之怠”。再看看我们自己,没有宋濂的“无书难”,国家九年义务教育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读书条件,却被白白浪费,在九年的时光中不学无术,碌碌无为,空有了一张学历表,虚度了九年的时光。再说说这“无师难”。老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时时处处都在学*,而老师就是引导我们学*的人。

  可宋濂却“无师”,为了求师,他“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当遇到老师训斥时,他“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唯恐老师发怒。设想一下,在现代,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批评学生,有多少学生会虚心接受?更多的甚至在课后谩骂,侮辱老师。我曾经也是教师子女,我也知道在“教师”这个名词下面隐藏着一个多么重的负担,里面有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热切期望,也有无数莘莘学子对未来的美好瞳暻,要挑起这担子,只有老师做得到。从古时到今世,攀比之风在学堂中一直没有停过。如果人人都能像宋濂那样“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恐怕这种攀比之风早就消停于世间了吧!我们要学*宋濂的这种精神,努力学*,长大报效于国家!!!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19

  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惊异的是古人与现代的我们在学*态度和从师尊师方面的差异。仔细思虑起来,我觉得我们值得学*的除了类似于“悬梁刺股”这样的学*方式外,更重要的是一种学*态度。 日记

  宋濂家里穷,没钱买书,那时也没有复印机,就只能借别人家的书来抄。“抄书”啊!什么概念!就是为了能看到更多的书。而现在的我们呢?成千上万的中学生,为了玩电脑、打游戏,书摆在眼面前都不读,更别说做些什么读书笔记。我觉得这是一种“时代病”。我们这个时代,摆在学生面前的选择太多了,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时是家里的掌中宝,根本不懂得什么读书苦,得书艰,要他们来学古人什么“凿壁偷光”?根本不可能!

  古代的学生子弟想求学,得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地去拜师,到了老师那儿还得看老师的脸色,老师心情不好,靠边站去!可看看现在的'中学生,他们好象把书本上的“师生*等关系”理解成了“师生互换关系”。也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去年湖南的一所中学里,一位老师跪下来求学生好好读书。这个举动看似让人感动,但是也从侧面影射出现代中学生的待师态度。“尊敬师长”这个美德是中华民族保留了几千年的传统,“天地君师亲”,从这个顺序就看得出,古时候,老师是排在爹娘之前的,比爹娘还重要,可现在的学生不是把老师当爹娘了,是把自己当爹娘了。

  我觉得看一篇文章不能一个劲儿的说空话,要学*!要模仿!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自省,学会他的态度。宋廉手都冻僵了,仍旧在抄书。你要学什么?学毅力!宋廉家穷,无钱买书,但他好学,于是就抄书来学;学诚信!宋廉借书从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时限;学勤奋!宋廉跑到百里之外求学,被老师多次责骂,也从不灰心、不抱怨;学吃苦!宋廉上学要走山谷雪地、忍饥挨冻,但他也没有放弃过;学会满足!宋廉一句“以中有足乐者”足矣,自己从中享受到读书的东趣,其他的吃喝玩乐不值得羡慕;学为了理想、为了追求,去不懈的努力,让自己心中充满快乐!

  一种好的学*方式只是形式,一种好的学*态度才是读书的精髓!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20

  如今,科技发展迅速,国家日益强盛。我们的生活好多了,有好的学*环境,优越的生活条件。可我们却整天无所事事。可当我看到宋濂小时候刻苦求学的事时,我彻底明白了。

  今天我们学*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了解到宋濂小时候刻苦的求学路,为了及时归还,竟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的情况下录毕,无硕名人大师与游时,曾跑到百里之外向当地有名的前辈请教。而我们呢?根本不用担心没有老师指导和没有书看,唉/向我们这样在蜜罐里泡大的,怎会明白这种辛苦呢?

  宋濂学*很认真,常提出疑问询问道理,而我们上课却不认真听,上课只担心老师不要喊自己回答问题,拥有好运气刚好答对了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从不提出质疑。宋濂求学时,负箧曳屣,一天只吃两顿饭,看见同学学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却不羡慕,以从中有足乐者。苦难并非全都是坏事,我们只要化苦难为动力,困难则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也。”孟子也说过:“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正是因为这样,宋濂通过自己的努力,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我们应该知足,以宋濂为学*榜样。

  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他们的父母提倡孩子要穷养,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过清贫的生活,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从小在大海里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因为他们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

  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范仲淹划粥充饥,我们青少年是应该反思反思了,我们的生活如此优越,却不好好珍惜,只知道玩。对于宋濂我们真是天壤之别啊!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我明白了,在古代环境那么恶劣的情况下,宋濂还不畏艰辛,刻苦求学。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好好学*,天天向上!

  古代有许多古人刻苦学*,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一笔。相对比而言,我们的学*生活可谓是幸福,更应该用刻苦、认真的态度回馈为我们创造了良好学*环境的人们。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菁华6篇)(扩展2)

——读《送马生序》东阳有感优选【五】份

  读《送马生序》东阳有感 1

  我读罢此文,感触颇深。不只因此文言辞精辟,道理明了,更因内容极为生动,毫无自诩之言,感情挚深,言辞朴实无华,此皆本文之大成也。

  读罢此文,对宋濂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古时求学艰难,衣食无保,一览无余。濂置身其中,仍可自律自检,自强自爱,实属不易.求学艰难之路上,先是手自笔录,计日而还.而后千里求学,拜读与饥寒交迫之际,求学于寒风凛冽之间,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终有成就,实属难能可贵。

  而今之人,不学无术,凡有小之得则自诩于众人,毫无濂之自谦也,更无需徒步数十里拜读,只需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实属可悲,然惰之心人皆有之,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尔。

  今世之人,何等舒适,应道是高枕无忧.食有山珍海味,行有高级轿车,住有高楼公寓,本应刻苦自励然,那知古人大智大慧颓废至此!悲矣!羞矣!

  读《送马生序》东阳有感 2

  静谧的午后,挟一本心爱的书籍,躲开校园饭间的喧杂,独自来到教学楼后的白杨林中,选一块巨石静静的坐下来,耳边伴着树叶轻轻的“哗啦”之响,目光正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在一行行的铅字上流淌。随着明初大文学家宋濂的名作《送东阳马生序》的牵引,使我仿佛看到了“幼时即嗜学”的他求学苦读的艰辛之旅。

  宋濂虽自幼嗜读,但家境贫寒,“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中的艰辛等诸多困难,都在这个嗜读的学童面前逐一被克服,因此虽幼便能“遍观群书”,随后他远道投师,克服了无师之难,学*中,虽师严厉,但始终谦恭对待,终于“卒获有所闻”,成为大家。

  自古以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求学的勤与苦永远是并行的。大文豪宋濂在乐读的同时,不乏奔走受冻、衣食不如人,但他终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在艰苦的条件中持之以恒,最终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的历史地位。

  沥览中国求学的才子伟人,哪一个不是苦读而成名成家的呢?就连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孔子在读《易经》时,都曾“韦编三绝”,更不必提“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古人勤学苦读的佳话,至今令人称颂。

  看如今,我们与先人的求学之难相比,我们似乎基本没什么困难可言。不必说学校有藏书几万册的图书馆,也不必说教室中还有数百册的.图书角。就连每个家庭中的藏书也不再像以前父辈母辈求学时那样匮乏。更不必说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的现在,电子书、网络图书等书籍更是随处能读。这些与宋濂的借书、抄书而读之难真是有天壤之别,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而不读呢?

  朋友们,与书为伴,能荡涤我们的心灵。在你忧伤烦恼时,读书能给你快乐。在你得意忘形时,读书会给你警醒。读书能开阔你的视野,丰富你的阅历,启迪你的智慧,涵养你的人生。读书,更是你人生成功的基石,终会引你到达理想的殿堂。

  和着树叶的轻响,让我们共同走进书香。

  读《送马生序》东阳有感 3

  今天,我重温了《送东阳马生序》。

  这篇文章让我有很深的感触。

  文中的“我”――宋濂,自幼喜好学*,但因为穷苦,借书来看,来抄,即使在大雪天四肢麻木时,也不间断。

  为了拜师学*,还“尝趋百里外”。

  可以说,是磨难造就了宋濂,使他成为了一代文豪。

  从这篇不到三百字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首先就是勤奋。

  “勤”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宋濂一生都很勤奋,每天不停地抄书,一旦有不懂就向老师请教,甚至在大山深谷中冒雪赶路,无处不体现他的一个“勤”字。

  其次,则是“俭”。

  和宋濂在同一个地方学*的学生都穿着华贵,光彩照人,而宋濂却衣着朴素,并不羡慕那些服饰华丽的学生,一心向学,从来不去和那些学生攀比。

  即使一日只有两顿饭食,而且还是没什么油水的素斋,宋濂仍然可以专心于学*之中。

  第三就是“专”。

  宋濂一直专心于学*,坚定目标,锲而不舍,最终取得了一个好的成果。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宋濂正是有了这种锲而不舍的品质,才终于成为一方人才,得到世人的称颂。

  在如今,也许我们可以吃饱穿暖,也有足够的书看,不必像宋濂一样去吃苦。

  但我们仍然要有着像宋濂一样“勤”、“俭”且“专”的品质,也应该学*宋濂从师的态度,不能不懂不问,同时,还要像宋濂一样恭敬从师,做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从师态度。

  读《送马生序》东阳有感 4

  我读了一篇《送东洋马生序》的,这次给我了很多回忆,很多想法。

  读了这篇后,我回想了自己是否像他一样能刻苦读书吗?能像他一样挨饿挨冻吗?还能像他一样求师艰难吗……所有8ttt8。com的答案只是一样的,一个字,是“不”字,我很像文中第二段的“诸生”那样的人。

  又回想一下,我爸爸呢?我妈妈呢?对,没错!他们曾经介绍过,他们年轻时,家庭经济非常贫困,连一只布鞋、草鞋都买不起,学校远,只能赤脚走去,应有多么痛楚!但他们不放弃,他们认真学*,结果有一个这么好的家庭,他们还能把我养得白白胖胖。

  读了这篇后,我心里只有惭愧,我有这么好的'头脑,我读了九年,唉!一点没有进步,真遗憾!我现在dddtt。com已是高中了,我能否在三年内努力改变吗?那就看我的信念吧?

  读《送马生序》东阳有感 5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写到“余”小时候是如何无书,无师,然后又抄书、拜师求学的这样一个艰苦的过程。

  “余”虽艰苦,但却有必要验证一下此文章的真实性。文中写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可是后文又提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首先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小时候家中穷,没钱,所以买不起书,而后面文章中又说到借有书的人家的书拿来抄,他没有钱买书,却有钱来买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而且抄一本书用掉纸、墨的钱就足够买一本书了!而他却还要浪费精力,浪费时间去抄书,这固然值得怀疑!

  暂且不说他抄一本书需要用掉的精力,时间以及金钱值不值!再接着看后文,我想会有更多的BUG,尽管我卡不进去。“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中提到这个老师德高望重,且他的弟子挤满了屋子!这样出名,这样红的'老师,肯定是经人炒作过的,不然哪有如此之红!所以这样的老师教书应该会收更多钱,他肯定会趁机大捞一笔,来赚得他巨额的利润。然而,这就要看他的商业头脑如何呢?!噢!对了!我们还是继续讲正题!这样的老师授课,学生应该要交很多钱吧!?啊?难道不是吗?而前面又说他家贫,连书本都买不起,现在居然还交得起如此之昂贵的学费,你说假不假?骗小孩哦!

  看文章的主旨与好词好句固然重要!但是,文章的真实性!我想,似乎比文章的主旨等更重要!至于应该如何去思考文章的真实性,还是要看自己的聪明才智!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菁华6篇)(扩展3)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菁华6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⑵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⑶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⑷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⑵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⑶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德育目标:

  学*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达到熟读成诵。教师应提示学生不仅要反复诵读,而且要切实掌握诵读文言文的三种方法:一是“疏通文意的读法”,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二是“推究文理的读法”,旨在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三是“品味意境的读法”,旨在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要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这三种读法是诵读的三种境界,力求达到第三种境界。

  2、讨论点拨法。本文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有较浓的阅读兴趣。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小组讨论解决,也可请教别的小组成员或向老师提问。

  3、复述法。教师要求学生复述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样做的原因,借此梳理行文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品读法。重点鉴赏本文借事说理的写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5、延伸拓展法。可以把本文与荀子的《劝学》进行比较,体会比喻说理和借事说理的不同;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及文体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历史上艰难求学的故事有很多,大家能列举一二吗?(学生回答:孙康映雪、车胤囊虫、王冕苦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个在困境中求学不辍的故事。(教师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颇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关于文体

  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把握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资料内容如下:

  ⑴辨明字音:

  嗜(shì)叱咄(chìduō)俟(sì)负箧曳屣(qièxǐ)皲(jūn)媵(yìnɡ)烨(yè)缊袍敝衣(yùn)屣(xǐ)

  ⑵辨析多音字:

  冠:(guān)加冠臭:(xiù)容臭舍:(shě)舍弃

  (guàn)冠军(chuò)臭味(shè)学舍

  数:(shù)数尺

  (shǔ)数落

  (shuò)数请之

  ⑶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⑷古今词义变化:

  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菜汤、汤汁)

  ⑸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挂,名词用作动词)

  ⑹一词多义:

  之: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以:无从致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因为,介词;以:把,介词)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⑺重点词语:

  无从致书以观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之外俟其欣悦

  日再食

  ⑻成语:

  仔细分析例句中加粗词的意思,并找出词义相同的选项。

  例:德隆望尊援疑质理

  ① A、望而生畏B、大失所望C、望文生义D、望子成龙E、德高望重

  ② A、理所当然B、理直气壮C、理屈词穷D、至理名言E、日理万机F、不可理喻

  ⑼文化常识:

  人生由小到大的顺序是:孩提、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按“读课文──释字词──译文句”的步骤进行。如有疑难,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指导点拨。

  四、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学生:

  ⑴以《宋濂的求学故事》为题。

  ⑵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作的原因。

  ⑶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

  学生推选两位代表复述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3、教师根据学生表述,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条件、学*态度和学*的毅力。一是借书。家贫无书,作者通过借书、抄书来顽强学*。二是求教。既写先生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又写自己虚心谦恭、认真讨教。三是负籍远游。写环境恶劣,自己受冻的苦状;又写自己缊袍敝衣,“无鲜肥滋味之享”。综合以上,在艰苦的学*条件下,作者勤奋学*、意志坚定、毅力非凡,是因为“中有足乐者”。

  教师板书如下(边讲述边板书):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课文。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并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上网查阅苦孩子求学不辍,最终成才的故事,并加以整理。

  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既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A、听辄默记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D、夜潜出,坐佛膝上

  ⑵翻译下列句子。

  A、或牵牛来责蹊田

  B、曷不听其所为

  C、门人事冕如事性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⑶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⑴ A、辄:就B、去:离开C、以……为异,认为……不同凡响D、潜:悄悄地

  ⑵ A、有人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 B、怎么不由他去呢?C、他的门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D、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⑶勤奋好学;刻苦读书;孝顺父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美点寻踪,重点鉴赏本文借事说理的写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的形象性,培养语感;体验反思,组织学生讨论宋濂求学故事的时代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个体背诵,集体齐背。

  二、品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审美鉴赏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方式现场采访学生,围绕“用审美的眼光看,你觉得这篇文章美吗?美在哪里?”的话题,与学生交流。

  生1:这篇文章很美,如促膝谈心般,让人感觉很亲切。如果父母也能这么和颜悦色,现身说法就好了。言辞中透着执著、坚韧,让人深思,给人启迪。

  生2:这篇文章说理很美,不是板着面孔说教,毫无声色惧厉之感,反而给人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很朴实,很*易。

  生3:这篇文章很美,美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事不叙自清,理不讲自明。

  生4:文章语言很形象,易激发人的想象,有较强的感染力。

  ……

  2、教师根据学生发言为鉴赏定向,赏析本文的说理美、手法美、语言美。

  ⑴赏析本文借事说理、寓理于事的写法:

  明确:作者是德高望重的达官显贵,赠言的对象是一个同乡的青年,但文章没有盛气凌人之感,而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去领悟要义,吸引学*的动力,把握学*的方法。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而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

  ⑵赏析本文的对比手法:

  明确:作者用自己当年求学时的学*条件和学*态度与同舍生作对比。同舍生生活条件优裕,显得神气活现,“皆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而作者则与之相反,衣着寒酸,“缊袍敝衣处其间”;饮食上也对比分明,同舍生玉馔锦食,作者却“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但因为自己“中有足乐者”,追求的是知识才学,所以也就“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形象,更鲜明,更有说服力。

  ⑶揣摩语言,赏析本文的语言美

  学生自由选例评析。

  生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形象地写出了抄书的艰难。

  生2:“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稍降辞色”“余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借写先达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反衬自己虚心求学,百折不回。

  生3:“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这几句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恶劣、自己受冻的苦状,反衬出作者求学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

  3、教师总结:本文善于借事说理,寓理于事,使说理形象化;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表达更鲜明;形象生动的语言,使文章颇具感染力。这是一篇辞文并茂、情理兼备的劝学篇。

  三、深层研讨,课堂小结

  教师请语文科代表主持讨论会,就“作者求学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或“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为话题展开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准备精彩发言。

  生1:逆境成才,这是个亘古常新的命题。困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而坚强的意志是成功以至成才的关键。

  生2:要想自学成才,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宋濂从小就“嗜学”,**以后,“益慕圣贤之道”,他学*能够刻苦和持之不懈的原因就在于此。古人言“大志得中,中志得小,小志不得”,志向、目标是极其重要的,这是成功的动力。

  生3:“学海无涯乐作舟”,学*要有正确的苦乐观,要善于苦中作乐,苦中求乐,化苦为乐,宋濂“以中有足乐者”故可“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们要乐中学,学中乐,学*效率才会提高。

  ……

  语文科代表总结:各位的发言很精彩。先辈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尚未放弃心中的梦,仍在执著地努力着。如今我们拥有丰富的藏书,免了抄书之累;有了宽敞的教室,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满怀爱心的老师,免了奔走之劳;有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优裕的生活条件,免了口体之苦。我们是幸福的一代,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实应珍惜时间,努力学*。让我们秉承先辈们刻苦求学的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在知识的大道上阔步前行吧!

  四、拓展延伸,沟通课堂内外

  (多媒体显示)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节选)

  1、理解这段文字的大意,说说这段文字讲了什么道理,说理有什么特点。

  2、学生思考,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这段文字谈的是关于学*的问题,学*应持的方法态度:一是善于积累;二是坚持不懈;三是专一。

  运用比喻说理,兼用正反对比的手法,说理形象、生动、具体。

  五、布置作业

  1、学*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读后感。

  或者整理课堂上的讨论发言,收入《成长的足迹》中。

  2、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删节部分,回答文后问题。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回答)他们没有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衣食无忧;无须奔波;有疑能解、书目齐全。他们没有成就的原因是不能专心致志地读书。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语文活动课设计

  1、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请以此为话题,组织一次讨论会。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看法可以不一致。如果有同学就此谈到尊师重教与师道尊严的关系,甚至引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句,显然有助于将讨论引向深入,应该大力表扬)

  2、关于举办以“我的求学故事”为题的演讲比赛的设想。

  学*课文后,要求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求学经历,交流学*的方法、经验及感受。通过彼此交流,相互借鉴,同学们逐步树立应对困难、超越自我的坚定信念。如有的同学力主“学海无涯乐作舟”,一字之变,对学*的主动需求已充分展现;有的同学谈身处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较好的学*环境,应学会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专心学*,发展自我。当然,也有同学倾吐学*的苦衷,如“学*,想说爱你不容易”,只要发诸真情,就应该肯定,并作正确的引导。

  3、关于组织小型学*心得交流会的设想。

  学*本文后,要求学生谈学*的心得体会,既深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4、关于组织小型辩论会的设想。

  辩题:学海无涯乐作舟(正方)

  学海无涯苦作舟(反方)

  正方:男生代表队

  反方:女生代表队

  二、写作

  1、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像方仲永一样幼时天资聪颖,后来却“泯然众人”的例子,也可以看到像王羲之、王冕、宋濂一样专心致志、刻苦努力,终于学有所成的例子,他们的故事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那么,从他们的故事中你得到哪些启示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2、看下面这幅漫画,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备课资料】

  一、课文赏析

  以情感人借事明理的“劝学篇”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文章大家宋濂为同乡青年马生所写的一篇临别赠言。文中叙述了作者早年求学勤奋艰苦的情形,勉励马生珍惜今天优越的学*条件,刻苦攻读,使自己的道德文章达到“精”和“成”的最高境界。可以说,它是一篇鼓励青年自学成才的劝学篇。文章通过现身说法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去领悟要义。下面就对这一表现手法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作者借事以明理,用委婉的叙事达到劝学的目的。

  文章一开头,作者介绍自己“嗜学”,**之后,“益慕圣贤之道”,这实际上委婉地告诉马生,他学*能够刻苦和持之以恒的原因就在于此。接下来作者选择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条件、学*态度和学*毅力。通过三个事例的现身说法,就很清楚地告诉了马生,这比单纯的议论更为感人,也更容易被马生接受。

  第二,用对比的方法增加劝学的说服力和形象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作者在对马生劝学时不是以长者自居,训诫马生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而是通过不同人物的学*条件和学*结果的对比让马生从中自然得出结论:要想业精德成,就必须“勤且艰”,否则条件越好,就越容易玩物丧志,败坏学业。由于作者是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并在人物间展开对比来达到说理的目的,所以生动感人,使人自然折服。

  总之,作者不是通过大量的事例、严密的论证、充沛的气势来说服读者,而是通过亲切的娓娓动听的现身说法和形象鲜明的对比反衬来感染读者,这是我们在写作中应注意借鉴和学*的技巧。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2

  素材积累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晚年写的一篇劝学文章,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这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古人有所谓“赠言”,到了唐代,赠言才成为一种文体,叫作“序”。但它和“序言”不同。

  “序”是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宋濂写下这篇赠序,结合自己的实践说明“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形象说理的技巧。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背景链接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经历和学*态度,以勉励晚辈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2、生难字词

  (1)字音

  嗜学(shì)俟(sì)衾(qīn)容臭(xiù)

  裘葛(gé)加冠(ɡuān)叱咄(chìduō)负箧(qiè)

  曳屣(xǐ)皲裂(jūn)媵人(yìng)烨然(yè)

  缊袍(yùn)廪(lǐn)冻馁(něi)谬称(miù)

  (2)词义

  以:

  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连词/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

  至:

  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动词)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

  无冻馁之患矣(忧患)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3):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条件。

  第三部分(4):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交流点拨】作者主要从无书、无师、求学路途艰难、学*生活艰苦四个方面描写求学过程的艰辛。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终有所成,其精神可嘉。

  2、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

  【交流点拨】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就行。

  3、大家对作者的既知足又不知足的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处此种境况,你会怎么想?怎样做?

  【交流点拨】感受到现在学*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了学*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

  4、本文的写作原因及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原因大约有两点:一是马生得到同辈的赞赏,是位“善学者”;二是同乡之谊。目的是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学*。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太学生和作者当年求学之路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我太学生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吃——日有廪稍之供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穿———岁有裘葛之遗

  寓逆旅——住——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行深山巨谷中——行——无奔走之劳

  未尝稍降辞色——师——未有问而不告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文中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2、拓展延伸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交流点拨】首先学*古代文人求学的谦卑态度,虚心求教,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当遭到批评时,要勇于承认不足,不要频频地找客观理由。但同时,老师和学生*等的关系,我们要尊师,但不是畏师。

  3、布置作业

  (1)搜集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以苦为乐的事例。

  【交流点拨】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画荻教子。

  (2)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对比,作者在对比中突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在生活上,吃的方面,“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与“日有廪稍之供”对比;穿的方面,“缊袍敝衣”与“裘葛之遗”对比;在学*上,读书方面,“行深山巨谷中”与“坐大厦之下诵诗书”对比……这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对比,在对比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说在教学重点上有所突破。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熟读并背诵全文。

  3、学*古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4、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2、解题:

  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为目的。“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东阳马生:东阳的马君则。

  3、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节)。生*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宋濂、刘基、高启”─明初诗文三大家。

  二、初读感知

  1、教师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3、学生再读全文,翻译全文,并质疑问难。

  三、精读研讨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做到这点?

  勤奋:无书无师为师严厉

  艰苦:求学中途艰难学*生活艰苦

  3、文中为何要写“同舍生”的内容?(对比)

  4、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何在?请谈谈你的看法。(鼓励期望)

  四、赏读体验

  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已积累的一句警句来形容宋濂的求学。

  2、四人一组讨论: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不敢出言。谈谈自己怎样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3、谈谈你学了这篇文章后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

  3、预*《诗词曲五首》

  附译文: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3、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能力,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学*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早年家境贫寒,因能刻苦自学,终以文人称世。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隐居山中,潜心著述。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一,参与明初礼制重建,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牵连贬谪四川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学士全集》。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宋濂和刘基、高启被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在学生课前朗读的基础上,分两大组竞读,并互相指出对方读书过程中的不足(字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

  2、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要求听读。(注意上述几个方面)

  3、 齐读。

  4、 自主与合作学*:解决字、词、句的意思。

  5、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四、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1、选定一名学生朗读。

  2、分小组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以“宋濂求学记”为题。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这么做的原因。

  教师根据学生讲的情况,帮助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五、小结:

  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条件、学*态度、学*的毅力。据此可知,在艰苦的条件下,作者勤奋学*,意志坚定,毅力非凡。

  六、布置作业:课外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

  二、字词句练*

  1、学生课堂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1)余幼时即嗜学。嗜:喜欢。

  (2)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家。 致:得到 假:借。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游:交往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

  (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被:披 腰:腰戴。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4)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5)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三、分组研讨文章内容

  要求:按照语文课堂的分组学*,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研讨以下几个问,然后每小组安排一位学生针对五个问题中的任何2各问题发言:

  1、作者求学的条件怎样?作者如何表现这一点的?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3、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4、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5、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四、探究写作技巧:

  1、本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2、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利用文中的对比展开讨论,层层剥茧,领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 文章的内容层次和作者刻苦求学、自大励奋进的精神。

  教学难点: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

  教学方法:读启发、比较法、感悟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简介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早年家境贫寒,因能刻苦自学,终以文名称世。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隐居山中,潜心著述。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一,参与明初礼制重建,受到明达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牵扯连贬谪四处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学士全集》。

  2、简介序

  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送别时賹之言明序。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叫赠序。本文就是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

  3、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

  囊萤映雪:囊萤,以囊盛萤。《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教读新课:

  一、教读1-2自然段

  (一)自主学*

  1、掌握重点词句

  (1)、余幼时即嗜学。嗜:喜欢。

  (2)、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致:得到。假:借。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游:交往。趋:跑。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

  (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被:披。腰:腰戴。

  (二)、合作学*:内容理解

  我求学时的有哪些不利因素,我是如何克服的,取得的效果如何?

  讨论明确:

  (1)、致书之难。

  因为家中贫寒,没有钱买书。解决的办法是向藏书人家借,亲自抄写,并且从不超过约定的期限,艰守信用。在抄书过程中,天寒地冻,砚池中的水结成冰,手指都不能伸直,但我依然不敢懈怠。所以,因为我讲信用,所以大家乐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有机会博览群书。

  (2)、从师之劳。

  所居之处地名人硕师和他交往,学*中遇到的难题难以得到解答。解决的办法是跑至百里外求师,且对待老师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对老师要察颜观色,等到他休息好了,还要等到他怒气消了,心*气和了,才敢去请教。所以最终结果是“卒获有所闻”。

  (3)、奔走之苦。

  奔走的路途遥远,季节又是寒冬腊月,路又崎岖不*,还有大风大雪,走到目的地后,手和脚被冻裂了而全然不知,四肢都冻僵了,要旅店的人用热水温棉袄覆盖才能暖过来。

  (4)、生活之艰。

  比较点

  我

  同舍生

  吃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日多食,有鲜肥滋味之享。

  穿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感受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古人刻苦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①学*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②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的。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赠序,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诵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查释、翻译、理解,互助学*,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布置课前预*:

  1、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读准文中字词,了解大意。

  一、故事导入

  教师讲一则古人悬梁刺股刻苦勤奋学*的故事导入。其实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勤奋读书的人和事,你还知道哪些呢?引导学生从记忆中搜索相关故事

  (王羲之刻苦勤奋的故事;囊萤映雪;成门立雪;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这样一个勤奋好读书的人,而且还是个善于劝学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他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学生交流作者作品相关资料

  教师适当补充:

  1、介绍作者:(投影出示)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指导朗读。

  (1)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嗜逾叩叱咄俟

  负筐皲媵烨廪稍稍

  馁谒撰写贽

  (2)注意停顿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是/可谓善学者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卒/获有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为标准。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听完后指正、评价,教师作适当补充。

  4、学生集体朗读全文。

  四、再读课文,互助学*,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1、四人小组齐读第一段(学生自主合作学*)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走:跑,引申为“赶快”。

  趋:快步走,奔赴。

  质:询问。

  曳履:拖着鞋子,形容匆忙赶路的样子。

  汤:热水

  再:两次

  食(sì):同“饲”,给饭吃。

  被(pī):通“披”,穿着。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挂着。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不知从何处。这里指没有办法。致:取得。这里指买到。以,连词,可译为“来”。家境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看。

  ②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全句译作: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学生自主合作学*)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日:每天。

  廪稍之供:国家供给的粮食。

  裘:皮衣。

  葛:夏布衣服。

  遗(wèi)):赠送,这里是接济的意思。

  馁:饥饿。

  诸:兼词,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并兼有这两面三刀个词的意义。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全句译作: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五、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阅读全文,熟读成诵。

  2、完成课后练*一、二。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学生自主合作学*)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称:称道,赞扬

  谒:拜访

  撰:写

  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见面礼。

  夷:*和、和悦。

  ①生以乡人子谒余。

  生,年青人。文中指马生,即马君则。乡人子,同乡人的子女(晚辈)。以,凭借。全句译作: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

  ②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第一个“其”,代“他”(马生),第二个“其”代“他的”(马生的)。故,特意。全句译作:马生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时,我特意讲述自己过去求学的艰苦来告诉他。

  二、品读课文,研读探究。

  1、请学生朗读全文,要求读得琅琅上口。

  2、小组合作,研读探究(突出重点)

  出示问题:

  ①作者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条件的艰难的?(请引用原文回答)

  ②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样?

  ③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请用课文有的原话回答)

  3、学*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思考讨论,指名回答,后教师点评并作适当补充。(完成板书)

  三、朗读体验,能力训练

  1、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3、练*背诵

  在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分段背诵,化长为短,化难为易。

  四、诵读课文,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1、诵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描写和议论部分。

  2、学生边读边议,读读议议,这样写作的好处。

  3、教师补充(适当提示)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五、拓展延伸

  1、联想学*:像这样“劝学”的文章,你还可以说出哪些?

  (《为学》,《孙权劝学》)

  2、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举出一些学*“勤奋”、“专心”的名言警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积累有关“勤奋”、“专心”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昔日作者今日太学生

  衣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縕袍敝衣廪稍之供、葛裘之遗

  住宿:行深山巨谷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从师:未尝稍降辞色、叱咄未有问而不告

  书籍: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表现手法:对比

  结论:专心勤奋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怠(dai4)叩问(kou4)绮秀(qi3)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五、学*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

  一、关于“序”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

  二、明初散文’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菁华6篇)(扩展4)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菁华6篇)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1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下列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文中的加粗词语。

  ①怠:________

  ②俟:________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计日以还/主人日再食

  ②益慕圣贤之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或遇其叱咄/或王命急宣

  ④不敢出一言以复/闲静少言

  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段,说一说作者为什么最终能学业有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懈怠,放松

  ②等待

  2.③

  3.①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及时归还。

  ②有时遇到老师的训斥,我就态度愈加恭敬,礼数愈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来争辩

  4.他有刻苦好学的精神,也能够博览群书,虚心求教于老师。(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2

  送东阳马生序(9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1) 负箧曳屣( ) (2) 皲裂( )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 无以致书以观( ) (2) 腰白玉之环(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3分)

  (1) 弗之怠。(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二段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xǐ②jūn

  小题1:①致:得到 ②腰:腰佩

  小题1:①不放松抄书

  ②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小题1:将“同舍生”的奢华衣饰与“我”的贫困生活作对比,突显“我”不慕奢华物质生活,满足于求知学*的精神乐趣,表现“我”在贫困条件下读书的*静与安定。

  略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3

  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勤且艰若此。

  1.本文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明初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

  (2)无从致书以观( )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4)弗之怠( )

  (5)走送之( )

  (6)不敢稍逾约( )

  (7)既加冠( )

  (8)无硕师名人与游( )

  (9)尝趋百里外( )

  (10)门人弟子填其室( )

  (11)未尝稍将辞色( )

  (12)援疑质理( )

  (13)或遇其叱咄( )

  (14)俟其欣悦( )

  (15)负箧曳屣( )

  (16)持汤沃灌( )

  (17)以衾拥覆( )

  (18)寓逆旅主人( )

  (19)腰白玉之环( )

  (20)烨然若神人( )

  (21)緼袍敝衣( )

  (22)略无慕艳意( )

  3.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要求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勉励,推崇,赞许

  2.(1)爱好,喜爱(2)取得,买到(3)借(4)懈怠,放松(5)跑(6)超过(7)指**(8)才学渊博的老师(9)快步走(10)充满(11)语言和脸色(12)提出;询问(13)训斥,呵责(14)等到(15)书箱;鞋(16)热水(17)被子(18)旅社(19)挂在腰间(20)光彩照耀(21)旧絮;破(22)羡慕;欣赏

  3.(1)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着

  4.(1)余幼时即嗜学(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3)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6.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或读书难,要借书,抄书;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

  7.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8.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9.是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10.(1)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2)及笄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

  11.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12.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3.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4.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15.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16.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17.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的。

  18.启示:后天学*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9.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4

  (厦门)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⑧[文字]文章。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弗之怠 ④家贫无资

  16.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2分)

  假 ①借。 ②宽容。 ③如果,假如。 ④非正式的。

  17.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余幼/时即嗜学 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 D.多诵古人/篇章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19.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

  (1)*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只需填序号)(2分)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3分)

  答案:

  15.①因此 ②得到 ③懈怠,放松 ④钱财 (4分,各1分)

  16. ① (2分)

  17. B (2分)

  18.(4分)

  ①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②到了他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

  要点与评分:扣住基本字词,译句要通顺。每句2分。

  19.(1) C (2分)

  (2)(3分)

  例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例二: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要点与评分:可从母亲的角度说,也可从欧阳修成长的角度说。结合文段说出看法2分,语言表达1分。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5

  《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一、文学常识:

  1、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

  2、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二、重点字词解释。

  (1)余幼时即嗜学(爱好,喜爱) (2)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借 ) (4) 弗之怠( 懈怠,放松 )

  (5) 走送之( 跑 ) (6)不敢稍逾约( 超过期限 )

  (7) 既加冠( 指** ) (8) 无硕师名人与游( 才学渊博的老师 )

  (9) 尝趋百里外( 快步走 ) (10) 门人弟子填其室( 充满 )

  (11) 未尝稍将辞色(语言和脸色) (12) 援疑质理 ( 提出;询问 )

  (13) 或遇其叱咄(训斥,呵责 ) (14) 礼愈至(周到)

  (15) 俟其欣悦( 等到 ) (16) 穷冬(隆冬)

  (17) 负箧曳屣 ( 书箱;鞋 ) (18) 至舍(学舍,书馆)

  (19) 持汤沃灌( 热水;浇洗 ) (20)以衾拥覆 ( 被子 )

  (21) 寓逆旅主人( 旅店 ) (22)腰白玉之环 ( 腰佩 )

  (23)右备容臭(香袋) (24)烨然若神人 ( 光彩照耀 )

  (25)緼袍敝衣 ( 旧絮;破 ) (26)略无慕艳意(羡慕;欣赏)

  三、译句: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我常向藏书的人家借书,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5、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7、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8、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9、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10、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四、理解: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宋濂年轻时代求学的艰辛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 求书难。 ⑵求师难。(3)求学难。

  (6)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嗜学 ”与“ 家贫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7)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8)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9)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11、(10)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你懂得了怎样的道理:有了主观的勤奋努力,精神上的富足会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1)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12)与作者当年的学*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13)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悬梁刺股: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囊萤映雪: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14)怎样看待条件与学*好坏之间的关系?

  条件好坏对学*好坏有一定影响,但不是绝对性的,促进学*成功的关键是“勤且艰”。

  五、段意与中心

  段意:

  (1)少年时求书艰难的情况和勤奋刻苦的学*态度。

  (2)成年后,求师难和求师诚恳的态度。

  (3)远学从师之苦(道路难走,饭食差,衣着破)。

  中心:作者以自己艰苦且勤奋的读书经历现身说法,勉励马生勤奋学*。

  附: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懈怠。抄写完了,快步跑去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未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顶撞;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了一些学识。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却不知道。等走到书馆,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店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地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我心中有足以感到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6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茎啖④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②釜:锅子。③齑(j):腌菜或酱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职名称。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礼愈至

  (3)日煮粥一釜

  (4)馈以佳肴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不敢出一言以复(来) 遗以食物(把)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 就学于南都书舍(在)

  C.俟其欣悦(他,指老师) 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 辍耕之垄上(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3分)

  选文

  主要人物(人名)

  主要内容(限8个字)

  共同点

  甲文

  (1)

  借书抄书,从师求教

  (3)

  乙文

  范仲淹

  (2)

  5.从下列(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3分)

  (1)甲文的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

  (2)范仲淹不吃同学的父亲送给他的好饭好菜。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为什么?

  参考答案:

  1.(4分)(1)担心(2)周到或周全(3)每天(4)赠送或馈赠

  2.(2分)C

  3.(4分)(1)所以我即使愚笨,终于还是有所收获。

  (2)我现在就享用丰盛的饭菜,那以后的日子怎么能再吃得下这样的粥呢!

  4.(3分)(1)宋濂(2)读书清苦(每日吃粥,日啖二粥),不受馈赠(不食佳肴、不享盛馔)(2)家贫苦读

  5.(3分)言之成理即可。(1)示例:赞同,学生应该虚心学*,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这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自己虚心求教的表现。

  不赞同,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疑问或想法,与老师*等地交流、沟通这样利于求得真知。

  (2)示例:赞同,范仲淹不吃别人馈赠的好饭好菜,是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

  不赞同,留守的馈赠是真心,不是嗟来之食,不应该辜负他们的一份好意。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菁华6篇)(扩展5)

——送东阳马生序读书心得 (菁华6篇)

送东阳马生序读书心得1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合上课本,我反复回味着刚读完的《送东阳马生序》,心中久久不能*静。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借自己幼时“勤且艰”的求学经历来劝告马生要好好读书,不知道马生看到这篇文章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也许和我的感受一样,震撼且有受益匪浅吧。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在当今社会,像宋濂这样抄书的精神,还有几个人有呢?我们借到一本书,大多人只是翻一翻,囫囵吞枣,一目十行,尚未领悟其中的意思,便大呼读完了,实际上,自己连这本书的皮毛都没学到;只有少数人想留下这本书多多钻研,最多只会去复印,而根本不会自己去抄一遍,虽然书的内容没变,但是,古人那种求学好学的抄书精神已经改变了。

  我也是这大多数人之中的一个,*时,我总是不认真看书,以为书中的知识没有什么大不了,可是,宋濂的故事让我醒悟了。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宋濂就是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难道我要让这些知识白白溜走吗?现在,我们都是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在爸爸妈妈给予的优越环境中成长。坐在明亮的台灯下,不用因担心没有书读而抄书,不用担心没有好的老师,不用在寒风中跑好几十里山路去求学……可是,我们却把这些优越的学*条件当成了挥霍的资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却不认真听课;面前摆放着一本本飘着墨香的书却不认真读;做作业时总想一天拖一天……

  比起宋濂,我们这些现代有着优越环境学*的学生是多么惭愧呀!

  我们要学*宋濂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虽然没有必要“头悬梁,锥刺股”,但也要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不要辜负了家长、老师的一片期望1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读完《送东阳马生序》,我深刻意识到,只有勤奋学*,日记月累,才能积累知识,获得成功!

送东阳马生序读书心得2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曾被明太祖朱院长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且和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他小时候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他这样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和“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可以看得出来,宋濂小时候读书共有两难:一是“无书难”,二是“无师难”。为了解决“无书”的问题,宋濂总是“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即使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也是“弗之怠”。再看看我们自己,没有宋濂的“无书难”,国家九年义务教育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读书条件,却被白白浪费,在九年的时光中不学无术,碌碌无为,空有了一张学历表,虚度了九年的时光。再说说这“无师难”。老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时时处处都在学*,而老师就是引导我们学*的人。

  可宋濂却“无师”,为了求师,他“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当遇到老师训斥时,他“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唯恐老师发怒。设想一下,在现代,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批评学生,有多少学生会虚心接受?更多的甚至在课后谩骂,侮辱老师。我曾经也是教师子女,我也知道在“教师”这个名词下面隐藏着一个多么重的负担,里面有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热切期望,也有无数莘莘学子对未来的美好瞳暻,要挑起这担子,只有老师做得到。从古时到今世,攀比之风在学堂中一直没有停过。如果人人都能像宋濂那样“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恐怕这种攀比之风早就消停于世间了吧!我们要学*宋濂的这种精神,努力学*,长大报效于国家!!!

送东阳马生序读书心得3

  *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礼貌古国。在封建社会,*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它的成就代表了全人类在封建时代所到达的'水*,是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在这个“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时期,明初的文学家宋濂,在他的这篇赠序中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勉励后人在优越的学*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

  作者以自我的亲身经历为例子,使同为学生的我感到这似乎不是几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边事,更使我明白求学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们应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古人因家境贫寒而借书亲手抄写,虽然辛苦却一点也不放松,抄完便跑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最终有机会看到各类书籍。而应对着父母为我买的一大堆书,我却很少细心地读过,真不敢与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训斥、呵责时,他的态度变得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直到先生高兴了,才再次请教。应对古人在如此艰难的求学条件下,对知识的渴望与决心,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古人为了求学,不畏天气寒冷,即使四肢都冻得动弹不得,一日只吃两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们丰衣足食从不为受冻挨饿担忧,也没有奔走的劳累,更不必亲手抄书,但仍学业不精通,那只能怪我们用心不专一了。

  从发生在古人身上的一件件“*凡”的事我最终明白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能够克服。在我们科技飞速发展的今日,我们仍然需要勤奋求学,这样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将来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一份力。

送东阳马生序读书心得4

  学*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宋濂对于学*的喜爱,为什么呢?您且听我细细道来。

  小时候,他因为家里穷困买不起书本,就自己主动到有书的人家里去借,借回书便日夜不停地抄写,即使是再寒冷再艰苦他也绝不放松学*,抄写完成后又立刻跑去把书送还。这样,大家都愿意把书借给他,他肚子里的墨水也渐渐浓了起来。成年后宋濂的学*没有老师指导,他便跑到百里之外,恭敬地向前辈请教,一来二去,也能有不少收获。当他外出求学,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中行走,且不说山路的崎岖,光是天气都让他脚上的皮肤冻的破裂。住在宿舍,每天只有两顿饭吃,其中没有鲜嫩可口的吃食可以享受,同他一起的学生锦衣玉食,即便这样,他也并不觉得羡慕,反而更加认真专注地学*,这种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求学精神是很多学生所不具备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付出多少便能得到多少的回报,宋濂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做到勤奋刻苦地读书,从来没有一句抱怨,现在想想,我远远比不上他,也做不到像他那般热爱学*。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电子书、网络小说、经典名著等随时都可以阅读,比起他借书再抄书,我们的出发点早已高了不少层次,获取知识的难易程度也大幅度降低,正因如此,我们要加把劲儿,用功读书用心学*。

送东阳马生序读书心得5

  宋濂自幼家境不好,没有书可令看,但他既使是文其他人借书看,还在做得到了遍观群书。相较之下我们的环境比他好多,好上千倍上百倍,竟不知珍惜,竟学成那样,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么!

  环境的优越与否压根不能构成学不好的缘故。试想一下,同1个时代的人马生不是也比宋濂的学*环境好么,不是也学的很好?宋濂的学*环境不好,尤甚非常的恶劣,照样学的很好。更说明了学*环境不是学*好坏的借口、缘故。物品日常好又怎样,学不好也没有用。

  我认为只要用心了,认真了便可令学好!

  宋濂的学*的那股劲头也值得我们学*,假如我们有他一半的热情,就不是现时这点可怜的分数。

  还有一点,在现时的学生之中有1个很不好的通病――盲目地追求潮流和名牌,与其他人攀比。而宋濂没有注重穿着妆扮。这是值得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效仿的。

  古代书生的信条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了“金榜题名天下知”,为了为百姓做点好事,为了前程……仅有“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寒窗苦读十年,再去考取功名。现时已不像古代,但古人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的。

  宋濂求学的艰辛、酸涩并非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所能全部了解的。

  我们考试、学*上碰到失败、挫折的时间,总是找客观缘故,但我认为学的好与坏都在于自我,在于有没有认真。宋濂有句话我非常欣赏“其业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学的好与坏都只是为了自我,我们应该为了学*而学*!

  珍惜现时来之不易的学*环境,在后半学期的学*里奋起直追,学出自我的水*!

送东阳马生序读书心得6

  一天我翻开《历代散文选注》,恰巧打到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我立刻被那简洁清新的词句所吸引。“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我深为作者刻苦学*的精神所感动。我又想到:古人家境贫寒买不起书,尚能借书,“手自笔录,”而我们今天的学*环境比他们好,既无冻馁之患,又无奔走之劳,更应嗜学。

  我们有些同学在学*中缺乏毅力,不能吃苦。他们学*不好,往往不在自身找原因,却强调其他客观原因,如家里无人辅导、手头少书、时间太紧等。而宋濂青少年时是如何学*的呢?“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尝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宋濂不顾天寒冻手,坚持抄书。遇到问题,跑到百余里之外,请教别人。我们今天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在学校问老师,可以查参考书,也可以同学之间讨论,即使到老师家中去,总也不至于跑上百里吧!由此可见,学*要靠自己的勤奋。

  还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学*条件比别人差,因此就失去了学*的信心,这是不对的。我们今天的学*条件再差也无法与宋濂相比呀!像宋濂那样刻苦学*的例子在古代是不胜枚举的,如车囊萤、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偷光……他们都是家境贫寒,学*条件极差,但都靠自己的努力成功了。我们今天的条件和他们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们学*成绩再不好,谁之过?正如宋濂所说“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资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看来,搞好学*比要靠自己的努力,必要靠勤奋。高尔基说得好:“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它燃烧起来的就是劳动再劳动。”只要我们勤奋努力,吸取前人的好经验,循序渐进,学*再学*,就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菁华6篇)(扩展6)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菁华6篇)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

  《送东阳马生序》写了作者宋濂青少年时代求学的千种辛苦万般困苦,并拿之后太学中的条件与之作比,以告诫劝勉“马生”刻苦读书;文章都让人强烈地感到,我们必须珍惜优越的条件,好好学*,然而给予我最大震撼的东西并不是这一点是宋濂的执著。

  因为执著,宋濂能够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地情景下抄录了一本一本的书来读;能够“趋百里外从乡先达执经叩问”;能够遇其叱咄而色愈恭、不敢出一言以复但也正是因为这份执著,宋濂成为文学大家。

  执著的力量就在于此!它足以使一切不可能成为可能,使奇迹的产生成为必然!纵观人类历史的长河,从《资本论》到《相对论》,从《蒙娜丽莎》到《命运交响曲》,从杂交水稻到克隆羊“多利”,哪一项震撼惊寰宇的发明,哪一项惊骇世俗的创造,哪一种功在千秋的贡献背后不曾凝聚着伟人们执著的追求以及为其付出的辛勤与代价。谁能说他们的成功只是因为幸运之神的垂青,只是一种偶然--也许,由谁来创造奇迹确实是一种偶然,但,创造奇迹的人必须拥有着执著的性格,这绝对是必然!

  此刻,生活在我周围的很多同学,包括我自我,就很缺乏执著--对知识,对友情,对生活的执著。很多时候,我们茫然、厌倦、冷漠花般的岁月蒙上了一层灰色。但愿,但愿大家都能重整心境,寻回心中那份失落的执著!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2

  《送东阳马生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强调勤学苦读的重要性。叙自己“为学之难”,求师之艰,先以环境的恶劣突显其坚苦不移,后以“烨然若神人”的纨绔子弟为对比反衬其独得其乐,正由于如此,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他才能“遍观群书”,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侧,四海称其姓氏。再从食、住、书、师四个方面对当今太学生的学*生活予以对比:太学生无衣食之患,鲜服美食;高堂大厦,群书毕集,师随左右,不像自己当年有“冻馁之患”、“奔走之劳”、“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条件好了,却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础上其理颖然而出:“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从童蒙时期起,故事、寓言、童话、课本,甚至电视节目,我们接触到的一切文化载体,都不倦的'告诉我们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治学。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后的一句却是这“澹泊”“宁静”的根本来源:“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语中的。

  有从小就好学,不怕艰苦的。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王冕七八岁时,“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还有诸如凿壁借光、囊萤映雪,以及头悬梁、锥刺股等等故事,都是少而勤学的典范。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3

  今天,我们学完了《送东阳马生序》一课,这是宋濂写给他的晚辈的一封赠序。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切感受到了宋濂求学中的苦难和执着。因为执着,宋濂可以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地情况下抄录了一本一本的书来读;可以“趋百里外从乡先达执经叩问”;可以遇其叱咄而色愈恭、不敢出一言以复……但也正是因为这份执着,宋濂成为文学大家。

  宋濂小时候喜爱读书,但家里贫穷,买不起书,就向有书的人家借书,并且亲手抄录。在天气非常冷的时候,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他的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放松读书。他成年之后,又担心没有有学问渊博的老师教他知识,跑到几百里外,向当地的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追随老师时,他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中,大雪积了好几尺,他的脚、皮肤都被冻裂了,去全然不知。到达学舍,他不羡慕同舍生饭菜丰富、衣服华丽,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上。

  从中,我体验到了宋濂艰苦的学*过程,勤奋谦虚的学*态度,专心学*的思想品质。也告诉我:有良好的学*环境就应该好好珍惜,努力学*!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4

所有人都向往美丽而幸福的生活。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认为,要想有理想的`学业,必须在学*生活中先尝尽苦,而后才能尝甜。

读罢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我被作者在艰苦的条件下仍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的可贵精神深深地触动。寒冬腊月时,“手指不可屈伸”是常有的。寒假里,本来打算早上做作业的我,因为天气寒冷,手指不可屈伸,将原定的机会成了读书看报,于是作业一拖再拖,开学前狂补,作业质量也就不可观了。而“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宋濂,在砚台中墨汁都结冰的情况下,手指冻得麻木,还不放松抄书,如此惊人的毅力,让人心生敬佩。

现在的中小学生,上学放学一般都有家长接送,来去花不了多少工夫。而宋濂求学时,背着书籍,拖着破鞋子艰难地在山路上行走,“足肤皲裂而不知”天气恶劣,到了学校,全身竟“僵劲“而不能动。为了求学,宋濂不知熬过了多少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他吃的苦比我们现在面临的苦要苦上百倍,才遂成大学士。

宋濂苦读的事例告诉我们,只有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勤奋刻苦地学*,才能早日成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宋濂如此,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我们何尝不能如此呢?

冬天,我们不必为寒冷而苦恼。穿上棉袄,戴上手套,想想宋濂的“四肢僵劲而不能动”,去满腔热血地投身于学*中吧!别惧怕那小小的困难,在尝遍苦辣后,你一定会尝到蜂蜜般的甘甜!还有什么能难倒你呢?

我坚信——“学海无涯苦作舟”,先苦而后甜!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5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之后,我深有感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懂得到宋濂求学的阅历,为之心酸,又为之欣慰。心酸是因为他碰到了那么多的难题,惊喜的大话西游是他成功的走过了艰苦。在事实社会中,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怎么一样?有他一样的毅力,有他一样的心志,有他以样的追求。现在的人包含我最缺少的是什么?毅志啊!做事从头到尾要一鼓作气,不可虎头蛇尾,要;虎头虎尾;。俗话讲;良好的开始是胜利的一半。;对呀,不光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还要有好进程,好结尾。得到这样的成果,必需付出的是保持。你想想,宋濂小时候家景是多么的不好,人家还能;假借于藏书之家;之书;手自笔录;。现在的前提到好,伸手便来的书,哪个;好孩子;乖乖的学*了?改改*惯吧,把自己往正道上赶吧!宋濂家景清贫,这又一次提到。他在富家后辈的眼前仍面不改色,心不跳,只由于本人是;足乐者;。当初的学生们都比吃比穿,吃要吃出花,穿要穿名牌,还要时不断得装装纯,耍耍帅,想想,有甚用?成就好了,学*棒了?刚好相反吧!摆正心态,像宋濂有一个好的信奉,你有一百万是你,你没有一百万也是你,不能转变一丁点。一丁点,不是吗?有一个好的寻求,不要把自己陷身于苦恼中,无用。只有堂堂正正,稳稳当当走好每一步,你未来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这便是先苦后甜的情理。固然话有些多,但这都是我的心里话。还有就是谦虚了。人家求教老师如许谦逊啊!有了学识人家也不刻意卖弄呀!不像现在的孩子,弄不弄就来点儿;蠢才;;切实;的话,太虚假,这便是翘尾巴!做人一大忌。不警惕一滑便到了,假如立刻爬起还行,怕就怕你还沉迷在空想中,时光一长,爬起也无用,跟不上了,永远倒了。这学期的打算良多,自从学完这课之后盘算就更动摇了。那就是;勿虎头蛇尾,勿翘尾巴,勿不好学。这些话也一样送给你。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

  宋濂先生小时家穷,有句话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今读《送东阳马生序》徒生若干感慨!先生幼时艰难若此与我等几乎一致,可他立志求学之心无从减少一分一毫,却日益努力,鞭策自我,颇有孔夫子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气概。直至终有成就,成为一代理学大师,此间种种奋斗事迹令我辈感佩至深,此乃世间之大人也!

  予自幼贫苦,自小盼望学有所成。今日观来,至难!小时上初中须到家外十几里地的学校读书,三日一回,母亲备好馒头,干净衣服等我拿走。夏秋之际还好,温度适宜,直到秋冬季节,北风怒号,冰雪益深,我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走在黄河大堤上,毫无遮挡,彻骨的凉意浸透身体。有时车子坏了,还要扛着车子走,幼小的肩头容不下这重量,曾弃车一旁哭号不止,无法,继续前行,疲惫不堪,到学校时迟到已久,老师责骂,罚站一节课,双腿酸软,满眼泪珠,委屈至深,不能诉冤。今日思来亦感触颇深,苦日子待在心底很深了,没读到先生这篇文章以前,很少从心底泛上来,今日如遇挚友,一吐为快!

  与先生相同,我求得一良师益友,便是书籍。自高中起,读得钱钟书、梁实秋,还有竹林七贤,便觉得有顿开茅塞之感。后追求学业十几年直至见日仍一事无成,有愧于父母亲友!

  *几年日读书渐多,涉略广泛,文史哲皆可通读,智识愈多,见解也深刻起来,与丈夫切磋并给予孩子很多指导,三人同时进步,家庭里增加了更多讨论与辩解之声,此亦蒸蒸日上,渐有起色,深感欣慰!

  而立之年,日日三省吾身,今日虽食饱寝暖,却不忘时时读到自己,勿忘初心,努力前行,终有一日可厚积而薄发矣!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菁华6篇)(扩展7)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菁华6篇)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1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5-9题。(18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李光地字晋卿。年四岁,能以炭摹地上灯字影。稍长,力学,有通才。尝举家陷贼,挟以邀金,欲杀者屡,终不惧。间即取书读,贼大奇之。其伯父日燝①,募死士袭破贼寨拔以归。光地少无声色之好,衣食裁取粗给,经年不奏丝竹,门馆寂寥,无有私谒。(《安溪县志》)

  [注]①日燝,李光地伯父的名字,燝,音同“景”。

  5.解释加点词。(4分)

  (1)走送之(2)援疑质理

  (3)或遇其叱咄(4)贼大奇之

  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俯身倾耳以请以其境过清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C.光地少无声色之好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其伯父日燝其真不知马也

  7.用“/”给下列内容断句,限断两处。(2分)

  募死士袭破贼寨拔以归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2分)

  (2)经年不奏丝竹,门馆寂寥,无有私谒。(3分)

  9.从“嗜学”的角度,宋濂的“嗜学”程度远不如李光地,为什么?(4分)

  答案:

  (二)(18分)

  5.(4分)跑引,引述,提出有时对……感到奇怪,认为……奇怪

  6.(3分)B

  7.(2分)募死士/袭破贼寨/拔以归

  8.(5分)⑴(2分)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还是收获了很多东西。(“故”“卒”各0.5分)⑵(3分)(李光地)一整年都不演奏音乐(没有娱乐),门馆寂静无人,*时也不接受他人私下拜访。(“经年”“丝竹”“私谒”各0.5分)

  9.(4分)示例:宋濂借书、抄书、恭请老师,求学“勤且艰”,(2分)而李光地被贼人围扰,即便生命受到威胁,仍不时地拿书读,已然要书不要命。(2分)(意思对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2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夯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载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媵人持汤沃灌

  (2)腰白玉之环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同舍生皆被绮绣 ( )

  (2)主人日再食( )

  (3)右备容臭( )

  (4)温袍敝衣(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依次从_______、住、食;________四方面写出了求学的________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那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处用原文语句回答)

  5.【材料链接】

  以下是《送东阳马生序》删节内容的部分译文:

  (马生)等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受冻挨饿的忧患;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波劳碌之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得不到解答,探求学问而得不到收获的情况;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

  由链接的材料可以看出,马生的学*条件十分优越,那么,作者把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告诉他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媵人/持汤沃灌

  (2)腰/白玉之环

  2.(1)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2)每天

  (3)气味,这里指香气

  (4)破

  3.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行(走)衣(穿)艰苦(艰难)以中有足乐者

  5.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勉励马生要珍惜眼前优越的学*条件,以读书为乐,勤奋学*。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3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子

  B、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C、腰白玉之环:腰佩,用作动词

  D、媵人持汤沃灌:热水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久而乃和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今虽耄老,未有所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C、今诸生学于太学受任于败军之际

  D、以衾拥覆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将“余”与“同舍生”的求学对比,表现作者求学勤艰,乐以忘忧。

  B、选文第二段用排比写“同舍生”求学之便,强调了天资和求学条件的重要性。

  C、选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

  D、作者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感情真挚诚恳。

  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3、B

  4、①住旅馆,主人每天供应我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②不必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意对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4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⑴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⑵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⑶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⑷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小题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题3】本文是作者给马生的赠序,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的?(2分)

  【小题4】文中哪句话揭示了宋濂求学不辍的原因?(2分)

  答案

  【小题1】(4分)⑴假:借(1分);⑵叩:请教(1分);⑶腰:腰佩,这里用作动词(1分);⑷支:通“肢”,肢体 (1分)。

  【小题2】(4分)⑴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2分)⑵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的人。(2分)

  【小题3】(2分)⑴学*的刻苦;⑵从师的艰难;⑶求学的艰苦三个方面。(答出2点得1分,答出3点得2分分)或:勤且艰若此(得1分)。

  【小题4】(2分)“以中有足乐者”或“余幼时即嗜学”。

  解析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3】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小题4】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5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5.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 ⑵俟其欣悦( )

  ⑶于是遂就书 ( ) ⑷吾徒相教( )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⑵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7.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8.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3分)

  9.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答案】

  5.⑴借⑵等待⑶于是,就⑷白白地(每个1分,共4分) 6.⑴(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⑵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每小题2分,共4分。) 7.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而邴原,中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的机会。(2分。) 8.⑴具有伯乐之慧眼,⑵富有同情心,⑶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3分。能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⑴为自己的学*创造条件,⑵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条件,⑶学*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3分。能抓住一点联系实际进行阐述,自圆其说即可得分)(20xx年福建省漳州市高中自主招生四校联考语文试卷)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6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⑴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⑵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⑶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⑷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小题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题3】本文是作者给马生的赠序,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的?(2分)

  【小题4】文中哪句话揭示了宋濂求学不辍的原因?(2分)

  答案

  【小题1】(4分)⑴假:借(1分);⑵叩:请教(1分);⑶腰:腰佩,这里用作动词(1分);⑷支:通“肢”,肢体 (1分)。

  【小题2】(4分)⑴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2分)⑵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的人。(2分)

  【小题3】(2分)⑴学*的刻苦;⑵从师的艰难;⑶求学的艰苦三个方面。(答出2点得1分,答出3点得2分分)或:勤且艰若此(得1分)。

  【小题4】(2分)“以中有足乐者”或“余幼时即嗜学”。

  解析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3】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小题4】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菁华6篇)(扩展8)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菁选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

  【学*目标】

  1、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序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求学精神。

  3、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学*重点】

  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学*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学*流程】

  一、预*检测(写出本课自己不熟悉的生字词)。

  二、课内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部分重点句子。

  2.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3.思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5.思考:作者写出了学*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6.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词语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录毕(),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教学反思

  应该说,这堂课完成了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也突出了预设的重难点。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空间,使学生在搜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过程中学会积累;为学生搭建有梯度的自学*台,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为学生营造贴*生活的自主学*情境,使学生在读书感悟的过程中开拓思路,延展思维。这篇文章意在勉励当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说理透彻,文字朴素,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在教学中,采用朗读和探究的方式,感悟到作者艰辛的求学经历和良苦用心,从而正确地看待师生关系,养成勤奋学*,不怕吃苦的学*品质。

  但在,对一些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做得不够好。这篇课文较为适合学生学*,特别是可补充部分学生目前的状况,结合农村国家补贴,以及各种资助,现在的中学生读书的困难基本上已经解决,为什么还不能专心读书,甚至拿着各种补贴、吃着资助在学校中混日子等。结合学生中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有较大的帮助。特别是结合学生中的厌学情绪以及各种状况,教育学生既有针对性、又较为灵活,学生容易接受教育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赠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2、在讨论中体会对比手法的好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4、学*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赠序”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l、掌握古今异义的实词。

  2、体会对比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明代文学家宋濂勤奋好学,一生专心向学。“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向后辈学子倾诉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也同样能够激励和感召着我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知识。

  1、作者介绍。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家贫,勤奋好学,常借书苦读,曾跟从元古文家吴莱学*。元末诏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入山为道士,专心著书。后应朱元璋之邀,到南京助其*定天下。明开国后,主持编修《元史》,参与制定典章制度,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全家谪居四川,病死途中。他擅长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文字简洁,行文富于变化。尤以传记文成就最为突出,善于抓住特征细节刻画人物,《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其中名篇之一。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学者们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义。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把握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义,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辨明字音。

  嗜()叱咄()俟()

  负箧曳屣()皲()媵()

  烨()缊袍敝衣()

  (2)辨析多音字。

  (加冠)(容臭)

  冠臭

  (冠军)(臭味)

  (数尺)

  (舍弃)

  舍数(数落)

  (宿舍)

  (数请之)

  (3)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

  (4)古今词义变化。

  走送之(古义:跑,赶快走。今义: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菜汤、汤汁。)

  (5)一词多义。

  之: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以: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因为,介词。以:把,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因,连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6)重点词语。

  无从致书以观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俟其欣悦

  日再食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按“读课文——释字词——译文句”的步骤进行。如有疑难,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指导点拨。

  四、学生自主学*。

  合作学*疏通文义。

  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做的原因。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并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理解重点实词。

  2、探究课文内容,完成“思考与讨论”一、二题。

  一、检查上节课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明确本节课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二、整体感知课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的。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一主题的呢?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并没有直接劝说马生勤奋学*,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意图的?

  明确:

  第1自然段先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然后在第2自然段具体写了诸生的学*条件,与前面作者的情况形成对比,在此基础上劝勉马生刻苦学*。

  2、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学条件的?

  明确: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作者先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条件。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作者两个学*阶段的艰苦条件。

  明确:

  (1)幼时求学的艰难: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

  (2)成年后求师的艰难:

  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3

  【教学设想】

  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怠、叩问、绮秀、裘葛、谒余、撰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⑴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⑵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⑶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⑷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滑。

  ⑸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⑹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3、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4、思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5、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⑵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⑶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⑷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6、思考:作者写出了学*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7、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学*课文第2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段。

  2、学生采用结合注释、相互交流、向老师提问等不同方式,理解本段中的重点语句,疏通阅读障碍。

  3、思考以下问题:

  ⑴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⑵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条件?

  ⑶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条件的优越。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七、学*课文第3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3段。

  2、学生自行翻译之后,教师指名学生翻译本段。

  学生翻译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订正其中的错误,使学生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3、思考:请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学生概括归纳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进一步阐述。

  八、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九、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学*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宋濂辞官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其目的是勉励他珍惜太学的学*条件。再者,让学生了解作者宋濂,他是元末明初文学家。让学生通过熟悉课文内容。

  学*这篇课文之前,教给学生学会课前先预*课文,可以查找一些资料,根据课下注释通晓文中大意。把不懂的问题找出来,模糊的地方划出来。然后查字典,查找文中的重点字的注音、意思。课上检查学生的'预*情况,也可以腾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提问。要知道问题来自学生。对于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的活动中,同学们的思维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通过课前的预*和学生的提问,我知道了同学们的问题在哪儿,讲课时就会做到有的放矢。先讲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序?接下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对文中的重点句的翻译、重点文言词进一步掌握。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主旨句、一些理解句填空,体会文章的中心。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谈一谈学*宋濂的学*态度和学*的精神。另外在教学环节的把握上、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再扣得细一些。作为文言文的教学,学生容易厌学。因此,可以多考虑一下教学的设计更新颖一些,课前可安排一些活动,便于营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文中的中心,要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结构。首先讲到作者求学的'艰难——抄书难、求师难、旅途难和生活难。再次说到太学生学*条件优越——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等。每讲一节课要不断进行总结。要求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但始终围绕当堂课的教学任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目的。有些问题须讨论解决,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不能一味分组讨论,使学生的活动太留于形式。同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思考问题的空间,一个是问题空间,重要的一个是思考空间、时间的掌握要合理。在课堂小结中,要多样化,不能让老师唱独角戏,实际上让学

  通过这一节课,我觉得这课重在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在学*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字、词疏通把握文意,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现在学*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学*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课堂中学生学*劲头很大,气氛很好。另外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有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了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古人刻苦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①学*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②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的。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赠序,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诵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查释、翻译、理解,互助学*,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布置课前预*:

  1、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读准文中字词,了解大意。

  一、故事导入

  教师讲一则古人悬梁刺股刻苦勤奋学*的故事导入。其实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勤奋读书的人和事,你还知道哪些呢?引导学生从记忆中搜索相关故事

  (王羲之刻苦勤奋的故事;囊萤映雪;成门立雪;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这样一个勤奋好读书的人,而且还是个善于劝学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他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学生交流作者作品相关资料

  教师适当补充:

  1、介绍作者:(投影出示)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指导朗读。

  (1)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嗜逾叩叱咄俟

  负筐皲媵烨廪稍稍

  馁谒撰写贽

  (2)注意停顿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是/可谓善学者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卒/获有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为标准。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听完后指正、评价,教师作适当补充。

  4、学生集体朗读全文。

  四、再读课文,互助学*,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1、四人小组齐读第一段(学生自主合作学*)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走:跑,引申为“赶快”。

  趋:快步走,奔赴。

  质:询问。

  曳履:拖着鞋子,形容匆忙赶路的样子。

  汤:热水

  再:两次

  食(sì):同“饲”,给饭吃。

  被(pī):通“披”,穿着。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挂着。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不知从何处。这里指没有办法。致:取得。这里指买到。以,连词,可译为“来”。家境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看。

  ②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全句译作: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学生自主合作学*)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日:每天。

  廪稍之供:国家供给的粮食。

  裘:皮衣。

  葛:夏布衣服。

  遗(wèi)):赠送,这里是接济的意思。

  馁:饥饿。

  诸:兼词,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并兼有这两面三刀个词的意义。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全句译作: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五、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阅读全文,熟读成诵。

  2、完成课后练*一、二。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学生自主合作学*)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称:称道,赞扬

  谒:拜访

  撰:写

  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见面礼。

  夷:*和、和悦。

  ①生以乡人子谒余。

  生,年青人。文中指马生,即马君则。乡人子,同乡人的子女(晚辈)。以,凭借。全句译作: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

  ②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第一个“其”,代“他”(马生),第二个“其”代“他的”(马生的)。故,特意。全句译作:马生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时,我特意讲述自己过去求学的艰苦来告诉他。

  二、品读课文,研读探究。

  1、请学生朗读全文,要求读得琅琅上口。

  2、小组合作,研读探究(突出重点)

  出示问题:

  ①作者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条件的艰难的?(请引用原文回答)

  ②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样?

  ③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请用课文有的原话回答)

  3、学*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思考讨论,指名回答,后教师点评并作适当补充。(完成板书)

  三、朗读体验,能力训练

  1、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3、练*背诵

  在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分段背诵,化长为短,化难为易。

  四、诵读课文,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1、诵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描写和议论部分。

  2、学生边读边议,读读议议,这样写作的好处。

  3、教师补充(适当提示)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五、拓展延伸

  1、联想学*:像这样“劝学”的文章,你还可以说出哪些?

  (《为学》,《孙权劝学》)

  2、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举出一些学*“勤奋”、“专心”的名言警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积累有关“勤奋”、“专心”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昔日作者今日太学生

  衣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縕袍敝衣廪稍之供、葛裘之遗

  住宿:行深山巨谷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从师:未尝稍降辞色、叱咄未有问而不告

  书籍: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表现手法:对比

  结论:专心勤奋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怠(dai4)叩问(kou4)绮秀(qi3)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五、学*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

  一、关于“序”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

  二、明初散文’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5

  【教学设计的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要求我们课堂上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状态、关注学生学*的主动性、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在学*课程中特特的体验等。总之,课堂教学已不是老师教教材而是怎样用教材教,使学生学会学*,为今后的终身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节课是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

  1、教学目标:

  本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实际,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的翻译课文。并熟读背诵课文。还要理解文中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来体会人物性格特征,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⑵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泛读和学生自己朗读,鼓励学生进入情境,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指导下了解作品主旨,并能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通过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经历,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2、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赐予。学*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3、教学难点:

  自主学*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式的构建】

  1、教学技术和手段的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着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亲和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融合、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在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探究中,尊重学生的好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我觉得老师力求做到与学生共同讨论,与学生共同学*,同时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他的成绩,让学生不断的探究、感知、形成分析问题和合作的精神,享受到学*的快乐。

  本文搜集到的资料和一些相关内容通过计算机展示给大家,让它在重组的教学过程中,起到最佳的辅助作用。

  2、教学经历和体验:

  在两年的课改实践中,特别是在现行的过渡教材的使用和自学辅导教材的试验过程,我越来越深切的感觉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会学生学知识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于是对这一课,就体现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审美鉴赏,拓展延伸。通过这一教学模式,可使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节课就是用此种教学模式来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养成的。

  3、教学评价的选择:

  我认为评价并不是老师的专利,初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所以本节课我将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方法。通过这种评价,帮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不断地了解自我,战胜自我、发展自我。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评价中站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及步骤】

  1、创设情境:

  用乙武羊匡的故事引入,能激发他的学*兴趣,又是课文中相关内容,没有脱离实际。

  2、整体感知:

  通过教师泛读,学生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受到很大的感染后去理解课文,就更容易又更深刻一些。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读课文,学生就更愿意接受和挖掘作品内涵。

  3、审美鉴赏:

  这一步骤是师生共同赏析课文的环节,这一环节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师生共同赏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疏通文章,理解文章。在合作中分析出主人公的形象,并学会了如何去分析人物,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把握了文章思路与主题。并且也是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学*的好方式。

  4、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中,一篇文章的思想内涵的延伸性是很大的,关键就看学生能否走出课文,得到新的感受和体会,这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对东阳马生形象地分析,让学生延伸到现实社会当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观和价值观。同时这也是学*这篇文章最有价值的地方。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6

  【教师寄语】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自主预*】

  1、走*作者

  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渐江义乌人)。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至正九年,元顺帝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以奉养父母为由,隐居龙门山著书。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无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集》、《孝经新说》、《送东阳马生序》等。他的散文以传记文较为出色,善于通过人物言谈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形象鲜明,文字简洁。

  2、写作背景

  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辞仕。第二年,宋濂至应天朝见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3、关于“序”

  “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的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或给人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 本文就是一篇赠序。

  4、关于马生,马君则。

  “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马君则是作者同乡人,在京城太学里读书。作者到京城后,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过作者,并写了长篇书信作为见面礼,文笔十分畅达。和他探讨学问,语气*和而且神色谦逊。还自己对作者说他小时候用心学*非常勤奋,这真是个好学的青年。现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亲人,作者因此讲了自己求学的艰辛来勉励他。

  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一、自学导引:(我自主,我收获!)

  导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预*检测:

  1.用原文回答: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2.作者最终能学业有成的原因是什么?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熟读成诵。

  2.掌握常用的一些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直至全文成诵。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加以议论和间以形象描写的方法。

  3.学*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现身说法的用意--勉励学生刻苦学*。

  【教学重难点】

  1.倒装句和省略句。

  2.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

  3.掌握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以此设置课堂教学情景,导入新课)

  二、走*作者,了解背景

  (由学生根据课前准备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1.写作背景。

  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洪武十年(1377)辞官。第二年,宋濂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2.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一带)人。明朝文学家,幼年酷爱学*,家贫无书,常问藏书家借抄,天寒手僵,仍坚持不懈,由此得遍观群书,学识渊博。元末,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不受。后与刘基等同受朱元璋征召,做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中途病死于今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3.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初读,读准音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1.顺畅读出全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参照书下注释,或利用工具书重点查释文中无注释的字。

  四、译读,明其意

  1.自由阅读:参照书下注释,初步疏通文意,用笔标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地方。

  2.小组交流:我读你译,你读我译,以直译为主结合意译,力求准确、通顺,翻译时,尤其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把握。

  3.课内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

  4.交流质疑:让学生把译释的疏漏点、谬误点、疑惑点、分歧点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疑。

  (1)通假字:

  支:通“肢”,四肢。 被:通“披”,穿。

  (2)古今异义:

  A.走送之 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B.持汤沃灌 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食物煮后的汁水。

  (3)词类活用:

  A.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B.主人日再食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C.腰白玉之环 腰:腰佩。

  五、作业

  1.对译课文,要注意关键词语译准确了。

  2.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导读,解其旨

  1.检查学生熟读、背诵的情况。(小组比赛,看谁背的快,推荐到全班背诵)

  2.速读第一段,找出描写作者求学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或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提炼概括。

  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4)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3.思考:作者写出了学*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4.课堂讨论:本段用什么手法写自己求学艰苦的'?好在哪里?

  明确:主要用了记叙的手法,有的地方加以描写和渲染及议论,使文章生动形象、中心突出。

  5.第二段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条件? 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明确: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条件的优越。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裘葛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经过四层对比,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6.讨论:课文第3段是怎样体现赠序特点的?

  明确: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学生概括归纳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进一步阐述)

  7.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明确:纵观全文,前一部分是作者的现身说法,也就是全文立意的基础;后两部分则是层层深入,突出作者的主旨。前一部分写得愈充分,愈能打动人心,那么后两部分发挥起来,就会越发自然流畅,结束时就更为明确饱满。尽管全文没什么波澜起伏,大开大阖,但字里行间真诚动人,其胸襟、气魄,在描述和说理中毕露无遗,正是因为这些,才使文章传世不朽,脍炙人口,成为名篇佳作。

  8.学生交流讨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练读,背其文

  1.完成“探究、练*”。

  2.课文比较长,分段背诵,化长为短,组织学生力争当堂背会。

  【资料宝藏】

  1.宋濂其人

  宋濂不仅学识丰赡,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经验富足。马生原是个用心于学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作者又为何还要如此教诲?作者不说太学使人养尊处优,不求上进,而讲条件优越,要充分运用。这是因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宝座后一直妒贤嫉能、杀戮功臣,以巩固其统治。他的亲信谋士、开国功臣刘基就死于朱元璋的阴谋,开国元勋徐达、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中丞涂节、吏部尚书詹徽、开国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而杀害。宋濂可谓知时识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还乡,退居林泉。他这次“朝京师”,马生“撰长书以为贽”,对他加以赞颂,他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赠序中不讲为国为民之类的涉嫌的话,而讲万年百处可说的读书问题。谈读书,还不忘赞扬一下太学,对皇帝主办的学校条件说了一番好话。从这里可见宋濂不仅饱有学识,而且老于世故。宋濂虽然如此小心谨慎,可是后来他的孙子与一案有牵,也株及了他。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8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序和赠序的不同,了解省略主语的句式和一词多义的用法;

  2.学*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3.引导学生从前人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事例中获得教益,为祖国建设的伟业而发奋学*,送东阳马生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段具体叙述早年不畏困苦、勤奋学*的经过。

  2.难点:对比手法说明“勤且艰”及主语省略的两种情况。

  三、教学时数:

  课外自读课文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解题:

  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为目的。“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东阳马生:东阳的马君则。

  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节)。生*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9

  一、简析教材:

  《送东阳马生序》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五篇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而本文重在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

  二、学情分析:

  本文较长,学生背诵起来难度较大,有些语句分析起来也较有难度,应该提前布置学生加强预*。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本课内容和本单元教学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实词,培养古文阅读能力。

  (2)学*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刻苦学*的精神,激励自己勤奋学*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实词,培养古文阅读能力。

  学*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如何用自身体会勉励马生作为教学难点。

  六、教法学法:朗读、自主合作与探究

  七、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能准确翻译“求学经历”一层原文。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并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简介作者与文体特点。

  1、请学生简要交流预*所查阅的作家作品,教师适当进行订正与补充。

  2、关于“序”

  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本文属于赠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这是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请学生注意标划字音停顿。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注音书写。最后订正。

  (1)字音:

  嗜(shì)学 砚(yàn) 逾(yú)约 叱(chì)咄(duō) 俟(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īng)人 烨(yè)然 持汤沃(wò)灌 以衾(qīn)拥覆 绮(qǐ)绣 缊(yùn)袍敝衣

  多音字: 容臭(xiù) 既加冠(guān) 僵劲(jìng) 日再食(sì)

  通假字: 四支僵劲 支---肢 “肢体”

  皆被绮绣 被---披 “穿”

  (2)停顿:

  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

  以∕中有足乐者

  盖∕余之勤与艰∕若此

  2、学生自由朗读至少两遍,要求读得准确流畅。

  3、指名朗读。

  4、集体朗读。

  四、默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疏通大意。三分钟后请学生举手概括回答。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0

  【创意说明】

  《送东阳马生序》重在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教学中通过设置情景,学*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培养学生想像和情感体验的能力,促使学生好学向上。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 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⑴ 宋濂的生*

  ⑵ 宋濂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⑶ 和《送东阳马生序》同主题的文章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一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1、新课导入:

  ⑴ 导入:由苦难是财富导入。

  ⑵ 文学常识:

  ① 请学生以“ 的宋濂”的句式来介绍宋濂的文学常识。

  ② 教师择要板书,学生笔记。

  明确:可以用诸如:勤奋的宋濂、编修《元史》的宋濂、受到朱元璋器重的宋濂、明初三大家的宋濂、为翰林院编修的宋濂等句式来表达。

  2、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⑴ 教师分发课文重要字词的注释。

  ⑵ 学生根据课下注解和教师提供的素材自说自译课文。

  ⑶ 四人小组在教师巡视引导下直译课文。

  ⑷ 弄清课文的大意,教师明确重要字词注释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 教师提问

  ① 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② 作者写出了学*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③ 文章从哪些地方其他学生的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④ 本文写作上的有什么样的特点?

  ⑵ 小组讨论

  ⑶ 课堂讨论

  明确:

  ①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为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未尝稍降辞色。

  ②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③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④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文章还运用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亲切真诚。

  三、情境练*

  1、教师介绍情境练*的要求:

  ⑴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紧密结合课文的解读。

  ⑵ 进行情感体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

  ⑶ 动口、动眼、动手、动脑,进行活动。

  ⑷ 形式:

  ① 一定要紧密结合课文的内容。

  ② 都以第一人称进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像。

  ③ 六组练*中任选其二。

  ④ 可以说(每个练*不少于2分钟),也可以写(每个练*不少于200字),还可以表演(每个练*不超过3分钟)。

  2、教师出示情境话题:

  ⑴ “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⑵ “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⑶ “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3、课堂展示,教师点评,提示学生学宋濂艰苦、勤奋的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学*态度。

  四、课堂漫谈

  1、教师组织

  2、学生课堂讨论漫谈: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敬重师长,谈谈你怎么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3、教师小结

  五、课后活动

  逆向思维:宋濂求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态度有没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请你说一说。

  【资料*台】

  课文的文学常识:

  [加冠] 冠:帽子。加冠,戴上帽子,表成年。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

  [先达] 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达,本义“通”,用指人时,表示道德学问修养高或地位显赫。

  [廪稍] 官家给的粮食。廪,米仓,也指官方供给:稍公家给予的粮食。

  [太学] 中国古代的大学。西周已有太学之名。《大戴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县官] 指朝廷、官府。《盐铁论·水旱》:“今县官铸农器,使民务本,不营于末,则无饥寒之累,盐铁何害而罢?”

  [司业] 官名,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为监内副长官。掌儒学训导之政。

  [博士] 中国古时的学官名,战国时始设。《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秦代六经、诸事、术数、方技等皆立博士。汉初为太常属官,常古今史事侍问及书籍典守。为学术顾问官性质,既各司其专门之学,又参与政事讨论,并出外巡行视察。汉武帝时罢黜百家,设五经博士,此后博士专掌儒家经学传授。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②领悟作者“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诵读,合作探究,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目标:学*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今天我们也来结识这样一个人,看看他是怎样克服艰难困苦、自强不息,成为明代大学士的。今天我们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内容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小组合作,尝试性美读

  2.教师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摹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节奏、揣摩语气及情感。

  四、学*课文

  1.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3.思考探究。

  让我们跨越700年的时光,回到明代把自己想像成宋濂,“用第一人称复述求学的经历。”那么自己求学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

  (1)用圈点批注法,划出描写作者借书难、求师难、求学路途艰辛和生活条件艰难的语句,好好地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2 ) 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 ) 作者写出了学*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1)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2)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六、探究,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1.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2.围绕课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设计一段正面劝勉马生勤奋学*的话,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并学*“现身说法以及对比手法的作用和好处,也更感悟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七、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佩戴。) 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不必若余之手录。(手:名词作状语,用手) 寓逆旅。(寓:名词作动词,寄住) 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肥:形容词作名词,鲜鱼和肥肉)

  2.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为因此,今义为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 今义: 小兵) 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香气 今义:(ch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 今义:表界限)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 今义:硕士后的学位)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 今义:填满 填充)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3.同义复词

  假借 :借 叩问 :请教 沃灌 :浇洗 叱咄 :训斥,呵责 欣悦 :高兴,快乐

  4.一词多义

  ⑴以:①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②介词:把,用 (以衾拥覆;生以乡人子谒余;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③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④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⑤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之:①结构助词: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②代词,指书(走送之)③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④无实义(无鲜肥滋味之享)⑤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3).患:①担忧,忧虑,动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②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4).故:①因此,连词(故余虽愚)②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⑸道:①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 ②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⑹至:①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②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⑺质:①询问,动词(援疑质理)②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⑻色:①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②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⑼.而:①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②表修饰:(久而乃和) ⑽.或①有时(或遇其叱咄)②有的人(或以钱币乞之)⑾慕 ①仰慕(益慕圣贤之道)②羡慕(略无慕艳意)⑿虽 ①虽然(故余虽愚) ②即使(虽人有百手)

  5.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弯曲) 4主人日再食(食:通“饲”,吃)

  6.倒装句

  (1)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动词后置。“之”代笔录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于)+名词(家)=介宾 作 状语 是状语后置 原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7.省略句:(1).以是人多以书假(于)余。(2.)余则缊袍敝衣处(于)其间。(3).撰长书以(之)为挚。

  八、布置作业

  1.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想一想,并将它写下来。

  2.背诵课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学*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通过诵读,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3.学*“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刻苦学*的艰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可以由古今“勤学”的故事导入,也可以由勤学的名人名言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曾有明初诗文三大家,即宋濂、刘基、高启。其中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传统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今天我们学*的《送东阳马生序》就是宋濂的代表作品,阅读后也许对我们今天的学*生活会有深深的启迪,让我们一同走进作品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自查字词,巩固预*成果。可结合课下注释,学*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德隆望尊,稍降辞色,援疑质理等等。有条件的可以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便于讲解识记。

  2.教师导学

  这是一篇赠序,序是文体名,内容是作者给同乡写的`临别赠言。要理解文章首先要熟读文章,理解文意。(教师范读或领读,也可以在记忆十二法中,如“机械记忆”法、“画面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选择更适合课文的方法)

  3.自主学*

  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①自由大声朗读;②看课下注释自说自译课文;③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4.合作学*

  a.在自主学*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参照注释,同桌合作,直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b.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互相帮助,答疑解惑,教师适时点拨,并补充总结,同时提醒学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词语,注意培养文言语感)

  (三)深入研读

  1.教师导学

  (学生可以自读质疑,也可以由教师归纳帮助理清内容进而把握主旨)

  a.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b.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这么做?

  c.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何在?

  d.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年幼家贫“无以致书”时,采用什么方法读书?

  e.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2.合作讨论

  (以上问题学生合作探究,用原文回答或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皆可,目的是吃透文意,理解主旨。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达成共识)

  a.作者遇到“家贫”“无书”“无师”“天寒”等等困难。

  b.借书“手自笔录”“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遍观群书”获得

  知识,成为饱学之士。

  c.鼓励学生勤奋学*,表达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

  d.借书抄来读。

  e.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作者介绍自己的学*经历和态度在于勉励马生勤奋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四)拓展延伸

  1.反馈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可以采取领背、互背的方式进行。

  2.思考探究

  a.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不敢出言。谈谈自己怎样看待这种学*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答案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理念。

  b.你认为作者有哪些值得我们学*和借鉴的品质?可以放开谈,要有依据。

  (五)小结作业

  马生得到此文,会想些什么呢?谈谈你读《送东阳马生序》的感想。

  五、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少年:求学家贫 好学勤奋

  成年:从师艰难 鼓励期望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3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古人刻苦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①学*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②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的。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赠序,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诵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查释、翻译、理解,互助学*,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布置课前预*:

  1、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读准文中字词,了解大意。

  一、故事导入

  教师讲一则古人悬梁刺股刻苦勤奋学*的故事导入。其实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勤奋读书的人和事,你还知道哪些呢?引导学生从记忆中搜索相关故事

  (王羲之刻苦勤奋的故事;囊萤映雪;成门立雪;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这样一个勤奋好读书的人,而且还是个善于劝学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他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学生交流作者作品相关资料

  教师适当补充:

  1、介绍作者:(投影出示)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指导朗读。

  (1)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嗜逾叩叱咄俟

  负筐皲媵烨廪稍稍

  馁谒撰写贽

  (2)注意停顿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是/可谓善学者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卒/获有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为标准。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听完后指正、评价,教师作适当补充。

  4、学生集体朗读全文。

  四、再读课文,互助学*,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1、四人小组齐读第一段(学生自主合作学*)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走:跑,引申为“赶快”。

  趋:快步走,奔赴。

  质:询问。

  曳履:拖着鞋子,形容匆忙赶路的样子。

  汤:热水

  再:两次

  食(sì):同“饲”,给饭吃。

  被(pī):通“披”,穿着。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挂着。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不知从何处。这里指没有办法。致:取得。这里指买到。以,连词,可译为“来”。家境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看。

  ②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全句译作: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学生自主合作学*)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日:每天。

  廪稍之供:国家供给的粮食。

  裘:皮衣。

  葛:夏布衣服。

  遗(wèi)):赠送,这里是接济的意思。

  馁:饥饿。

  诸:兼词,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并兼有这两面三刀个词的意义。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全句译作: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五、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阅读全文,熟读成诵。

  2、完成课后练*一、二。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学生自主合作学*)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称:称道,赞扬

  谒:拜访

  撰:写

  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见面礼。

  夷:*和、和悦。

  ①生以乡人子谒余。

  生,年青人。文中指马生,即马君则。乡人子,同乡人的子女(晚辈)。以,凭借。全句译作: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

  ②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4

  教学目标:1.了解序与赠序的不同。

  2。学*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3。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上新课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回一下从初一到现在学过的特殊的文言文体。

  (书,表,记,疏)

  二,导学

  1,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一种新的文体:序

  2,以前,你看到过“序”吗?它都写些什么?

  3,师生比较后小结:“序”作为一种文体

  可分为“赠序”和“书序”。“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介绍作家生*或目的,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面赠序与书序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4,请一学生读课文,正字正音

  5,全班读课文,思考:

  (1)本文“序”的'目的何在?(勉励马生刻苦学*)

  (2)透过文字,我们从哪些语句可看出作者少年时求学的艰辛?并用自已怕话说说。

  (3)作者记写“太学生”的目的何在?(对比)

  (4)文中除此对比外,还有对比吗?

  三,联想学*:像这样“劝学”的文章,你还可以说出哪些?(《为学》,《孙权劝学》)

  (联系《为学》可让学生背背,并从内容上比较)

  四,小结“以”字句:

  1,以衾拥覆(介词,“用”)

  2,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身份)

  3,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4,以中有足乐者(表原因,“因为”)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拿”)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5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3、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能力,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学*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早年家境贫寒,因能刻苦自学,终以文人称世。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隐居山中,潜心著述。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一,参与明初礼制重建,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牵连贬谪四川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学士全集》。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宋濂和刘基、高启被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在学生课前朗读的基础上,分两大组竞读,并互相指出对方读书过程中的不足(字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

  2、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要求听读。(注意上述几个方面)

  3、 齐读。

  4、 自主与合作学*:解决字、词、句的意思。

  5、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四、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1、选定一名学生朗读。

  2、分小组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以“宋濂求学记”为题。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这么做的原因。

  教师根据学生讲的情况,帮助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五、小结:

  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条件、学*态度、学*的毅力。据此可知,在艰苦的条件下,作者勤奋学*,意志坚定,毅力非凡。

  六、布置作业:课外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

  二、字词句练*

  1、学生课堂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1)余幼时即嗜学。嗜:喜欢。

  (2)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家。 致:得到 假:借。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游:交往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

  (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被:披 腰:腰戴。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4)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5)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三、分组研讨文章内容

  要求:按照语文课堂的分组学*,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研讨以下几个问,然后每小组安排一位学生针对五个问题中的任何2各问题发言:

  1、作者求学的条件怎样?作者如何表现这一点的?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3、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4、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5、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四、探究写作技巧:

  1、本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2、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菁华6篇)(扩展9)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有感(精选5篇)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有感 1

  这几天,我们学*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言文,作者宋濂的一举一动引起了我的注意,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作文。

  宋濂小的时候就很好学,因为家境贫困,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还要亲手抄写,按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到了冬天,天气非常寒冷,冻得手指不能弯曲,他还是不放松抄写,抄完,赶快送还,不敢稍稍超过期限。因此,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他。于是,他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很大的阅读量。自己又捧着经书跑到百里之外,向有名的前辈请教。前辈因非常有名,前来求学的学生挤满了先生的书房,在求学的过程中,大雪深几尺,脚冻坏了都不知道。

  就这样,宋濂获得了知识,可是,我们不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吗?他当时的环境那麽艰苦,那么凄凉,为了求知,不顾一切,勇往直前,渴望求知。可是我们呢?环境优雅,吃穿不愁,家离学校也就十几分钟,我们不能像宋濂那样什么都不比?什么都不羡慕吗?我们不能像宋濂那样什么都不顾?只想学到那盼望已久的知识吗?是的只要你想,没有不可以。所以,请同学们把“不”这个字从你们的人生字典中删掉,永远都不要留下什么痕迹。

  因为作者心中有求知的渴望,所以作者他什么都不会去想,因为知识就是他的精神食粮,就是他漂亮的衣裳。所以,我想说,我们可以与他一样,可以好好学*,可以为了知识而不顾一切。可是,我们做到了吗?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有感 2

  我非常佩服古代的那些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我佩服他们的恒心。他们把四书五经读了千百遍,但是他们似乎不会感到厌烦,他们立志为国家做贡献,坚信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也许有许多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有人会认为他们很贪财,会鄙视他们。其实这并不可耻,因为他们能够吃国家的粮食,拿国家的银子,都是他们那么用功的读书,所换来的报酬。在宋濂的这篇赠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

  读过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幸运了。

  从时间上,我庆幸我没有生在封建社会,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纪,不必被当时的制度所压着,我喜欢我现在的自由。

  从家庭条件和生活上,我非常地同情他。他小时候因为家贫以至于买不起书,他只好把从别人家借来的书抄一遍再还给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结成了冰,手指都很难弯曲,他依旧会依照约定的时间抄完后送还给人家。他怕没有名师指导,经常跑几百里路去请教问题。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肤都龟裂了也浑然不知。他总是穿得破破烂烂,但他从来都不羡慕那些身穿绫罗绸缎的人。

  看看我们现在的条件,你如果想看书,父母就会给你买;你如果有问题不会,父母就会给你请家教;你的衣服破了旧了,就会给你买新的衣服。我们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学*却没有他那种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为90后的我们,的确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条件太好了,让我们只懂得享受,却不懂得利用。我们总是在叫苦叫累,可是仔细的想一下,中国古代时的人为什么能受得了,而我们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种想要刻苦学*的信念而已。现在的我们很幸运,我们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有感 3

  宋濂读书难,难在无书可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只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于是,不论寒冬酷暑,宋濂总是坚持抄书,及时送还,因为只有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他。

  宋濂读书难,难在无师可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因此,只能“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求师之途艰辛无比,“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即使如此,他依然能够自得其乐,终成大儒。

  然,今日之学子,读书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求学的决心和毅力,却不及宋濂之万一。抄书的做法虽然不再提倡,但优美的句段还是应该积累吧?步行百里虽然已经不太现实,按时到校的要求应该一点也不过分吧?可是,看看现在的学生,又有几个自觉设置了读书笔记?又有多少因一点小事就不见了身影?

  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宋濂的求学态度——“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现在的学生有几个对老师如此谦恭?顶撞老师、辱骂老师,甚至殴打老师的现象,又在多少学校不断上演?当然,这里面不乏老师的教育方法失误,教育言辞激烈,但这就能够成为学生顶撞、辱骂、殴打老师的理由吗?学生的人格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就可以漠视吗?

  唉,不说了,谁叫咱是老师呢!说不定有很多读者看了我的这些感慨,还把所有的罪过都归结到老师身上呢!哈哈,随便吧,反正老师的地位已经够低了,再多听上几声叫骂也无所谓了!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有感 4

  前几天,我读了一篇赠序,是明朝文学家宋濂赠给他的学生马生的《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赠序透过介绍作者的求学经历来勉励马生勤奋学*。读了这篇文章,我确立了人生的新目标,拥有了前进的动力。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确立了人生的新目标。是它让我明白了路途的坎坷,人生的艰难,是它让我学会了坚持。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这就是作者当年的学*环境。它激励我从失败迈向成功,在不断地体验挫折与失败的过程中完成自我的人生追求,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拥有了前进的动力。有时遇到困难真想放下,但这时,宋濂求学的身影便浮此刻我的眼前,给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心,让我重新振作,迎接挑战。在挑战过程中,跌倒是难免的,但只要把自我与宋濂相比较起来,就会感到很惭愧,只能擦干眼泪,继续前行。个性是当我读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时,我更加体会到宋濂当年求学时所遇到的困难之大,学*勤奋之至。在那种条件下,他都能学*,而我们又有什么做不到呢?

  作者在校舍中不与别人比吃穿也是我们应当学*的。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尽管如此,作者还是略无慕艳意。联系到自我来谈,以前我总是与同学相攀比,因此浪费了许多时光和钱财。此刻呢?我读了这篇文章后,已经为自我树立了一个警示牌了:不要把过多的时光浪费于与别人攀比上,这与图财害命没什么两样。

  读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我确实明白了很多道理。有宋濂的经历在前,又能有什么困难阻碍我们前进的脚步呢?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有感 5

  宋濂,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他一生刻苦学*,“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那学的勤奋态度和对教师虔诚恭敬的态度令人赞叹不绝。

  自古以来,刻苦学*就被人类所倡导,于是很早就有了“匡衡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程门立雪”的例子,他们为了读书,求学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与心血,他们这些可贵的事迹,一向激励着后人们刻苦学*,努力进取进取。宋濂青少年时家庭贫穷无法得到书,但行别人借书并亲手抄下来,即使寒冷的冬天,手指不能伸曲也不敢怠慢,抄写完毕,赶快去送还书。所以得遍观群书。为了使自我的学*得到更高层次的境界,于是他跑到百里外,向同乡的前辈请教。他对教师一向以一种前成功竞得态度对待教师。当他外出求学时,生活极端艰苦,他用精神上的富足战胜物质上的贫困,充分相识了自我求学精神之顽强。

  经过对宋濂的了解,是我们得到了许多启发:

  1、学*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别人请教要谦虚诚恳。

  3、学*要敢于发问。

  4、学*要有主动性。

  5、学*要勤奋刻苦。

  6、以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