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评课稿合集5篇

首页 / 文库 / |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评课稿 1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新课标教材中使用比较多的一种解决逆思维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它改变了以往解决逆思维题目用算术方法解答而学生很难理解的困惑,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易于学生运用知识的正迁移、结合思维方法正确解决此类的实际问题,学生学得轻松、灵活、有效,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六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单元就是在学生五年级学过的解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我觉得学生在学*这个单元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关键句分析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题目中的直接的相等关系,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解答问题。如:例1中的关键句:“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根据这句话学生的思维就会直觉的写出这样的相等关系:“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22”。如果小雁塔的高度不知道就可以直接写出方程,这样问题就很快解答了;通过学*和思考,学生就会很快掌握类似这样的“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直觉思考用“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几”这种相等关系,如果另一个数是1倍数不知道,可以用方程直接解答。因此学生如果学会抓住关键句分析与思考,能很快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学生的直觉顿悟思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分析关键句的同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会解答实际问题的层面上,要通过找出关键句、用语言分析关键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关注他们探究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理解学生的思维方法,通过交流与学*相互补充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这部分知识的同时,我多次通过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分析关键句、列出相等关系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例2时我通过出示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六(1)班有学生48人,男生是女生人数的1。4倍。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学生根据全班48人,知道用“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全班人数”的相等关系,再结合“男生是女生人数的1。4倍。”把题目中的女生人数看做1倍数,那么男生人数就是1。4倍数,如果用x表示女生人数,那么男生人数就是1。4x,这样方程就很快列出来:1。4x+x=48;

  如果把第一个条件改成“合唱组男生比女生多48人。”又如何解决呢?让学生自己讨论和交流,自己解答。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体会,很快找到解决的方法。

  通过学生的分析、交流与语言反馈表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主要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相互学*和交流中进行学*上的互补,同时也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在交流中可以促进学生直觉顿悟思维的有效组织与思考,便于学生很好的组织自己的语言,理清自己的思维,长期训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三.重视学生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

  在学生学会找准关键句、分析关键句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我觉得还要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基础性、综合性等训练,使学生的'直觉顿悟思维等有层次、有条理得到训练与提高。

  在教学中我多次通过训练学生的基础表达拓展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有效。如通过基础训练:苹果是梨的2。5倍,如果梨是x 千克,那么苹果和梨一共有x千克,苹果比梨多x千克,梨比苹果少x千克……,类似这样的题目,长期用短时间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对这样的实际问题解决时就能熟能生巧。不仅如此,还要通过适当的变式题目,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适当提高学生的解题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提高,如我在教学中把“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人数的3倍,合唱组人数比美术组多12人。”这样基础题目通过改编成以下的题目:“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人数的3倍,如果从合唱组调6人到美术组,则两个小组的人数同样多。”让学生比较、交流与思考,通过比较和思考发现题目的差别,找出题目中两组人数差的共同点,找到解题的共同处,对学生直觉顿悟思维有很好的帮助和提高。

  教学中我多次通过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在学*、辨析、交流与反馈表达中使学生的思维在顿悟中豁然开朗,从中感受到学*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和反思,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训练和培养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促进了教与学的共同提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评课稿 2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学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更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用算式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不同的地方,除了形式上的不同,更有思考方法上的不同。教材安排的“例7”是一幅情境图,理解图的意思是必须的,我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摘录:小刚的跳高成绩是1.39米,比小军的跳高成绩少0.06米,小军的跳高成绩是多少米?情境图虽然直观,但表达的信息零星,需要整理,整理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方法,其中摘录是常用的整理方法。理解情境图的意思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条件,算式方法、方程方法都必须有这一环节。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方程既然是等式,就要从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入手思考,上题可以从关键句“小刚的跳高成绩比小军少0.06米”寻找,这句话蕴含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有二:一是小军的跳高成绩-0.06米=小刚的跳高成绩;二是小军的跳高成绩-小刚的跳高成绩=0.06,应用“大数-小数=相差数”这一规律悟得。

  在明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小军的跳高成绩不知道,可以设为x米,再列方程解答。”这里教师的讲授,就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列方程解决要把未知量与已知量结合起来进行列式,体验和算式解决问题的不同。到此,形成了“整理信息—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的思维框架。至于“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书写格式,可以通过模仿课本、讨论交流、教师指导、作业反馈来熟悉,熟悉“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写答句”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堂课学生的课堂作业有许多毛病,如:解写了两个,“设”前面写了一个,解方程时又写了一个;假设未知数x时后面缺了单位;求得的未知数的值的后面多了单位等等。虽然有诸多的问题,但利用课间小组长的力量和练*课的专门辅导,基本得到全面解决。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用方程方法解决问题的起始阶段,让学生明晰“整理信息—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的思维框架,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们可以用这样的思维框架去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复杂的实际问题。还有,要重视找数量间相等关系方法的积累,如根据“部分数+部分数=总数”、公式、常见的数量关系式等去寻找。

  长此以往,随着解决问题经验的不断丰富,数学学科的质量也会同步提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评课稿 3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在五年级(下册)初步认识方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相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改变了以往解决逆思维题目用算术方法解答而学生很难理解的困惑,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听了陈老师和史老师的课,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等量关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认识基础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问题里的等量关系。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应该说学生在以前的学*中缺少这样的训练。贺老师在开始时进行了充足的等量关系训练有助于后面的教学顺利开展,并且始终把数量关系的训练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重视关键句分析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题目中直接的相等关系,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解答问题。如:在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读懂题目,找出关键句:“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 22米 ”,再根据这句话引导学生说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 22” 。小雁塔的高度不知道就可以设它为x,直接列出方程,这样问题就很快解决了。接下来的练*中,贺老师都重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几”这种相等关系,注重训练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句来分析与思考,这样能很快提高解题能力。

  三.重视学生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

  在学生学会找准关键句、分析关键句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基础性、综合性等训练。贺老师的练*设计依托教材,注重基础的训练,有变式,有思维含量,有层次。让学生比较、交流与思考,发现题目的差别,找出题目中的共同点,找到解题的共同处。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评课稿 4

  虽然是第四年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但教完第一课时仍觉迷惘,想想我对本单元的认识真是非常功利,认为本单元只要让学生学会两点,

  一、会解形如ax±b=c、ax÷b=c、ax±bx=c的方程;

  二、列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总之,一切以“解”为出发点,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结果。经过学*,我知道其实更深意义的教学应当另有所求:即以“学解”为出发点,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这一单元的价值在通过学*,增强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回顾我第一课时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首先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导入题:西安小雁塔高43米,(师述:大概14、15层楼高)而大雁塔的高度是它的2倍少22米,大雁塔有多高?然后由导入题引出关键句,标准量,数量关系式三个名词概念(为将来的学*作一铺垫)。再将导入题与例1进行比较异同,在对比中明确例1为什么要用方程来解比较合宜,从而体现了用方程解作为一种顺思维它存在的价值,让学生较轻松的构建方程模型。

  失败之一:

  由于高估了学生的已有能力,解方程过程教学过于放松,没有强调书写规范,更甚者对4X=36÷4这样的错误没有预见,以致于课堂作业很不中看,不过这些问题课后用十分钟和同学们讨论,同学们都能认识到错误,顺利过关。然而,追求尽善尽美的我们还是应当引以为戒。

  失败之二:

  没给出点时间让学生探寻其他解法。其实我私自认为将这一过程放在第一课时,有点难为我的学生。我应当先给他们建一个完整的方程模型,然后再是模型之上的升华。

  我准备在下一课时会补上这一环节。庆幸矣,我能及时领悟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精髓,下面的教学,该是我想方设法来实践了。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评课稿 5

  这是在讲解例题时分析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之间的倍数关系的线段图。这看似简单的一幅图,却难住了我的学生。看到学生在座位上绞尽脑汁也画不出来,真是急啊!课后反思了一下,觉得有以下原因:

  1、从小不重视

  线段图是四年级才教的解决问题的,但是从一年级就已经有线段图的题目出现在小朋友的面前,此时就应该让我们的小朋友对线段图有所了解。不应该等到要用了才开始学,那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有些老师认为线段图是高年级老师的任务,殊不知在中低年级就应该着手培养了。

  2、空间观念不强

  空间关系同数量关系一样也是数学能力的基本内容,而且数和形是不可分开的。因此,学生掌握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少的数学教学方法,偏重于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造成了人的智力开发的残缺。当前许多教育整体改革实验,都提出使学生和谐发展,这都与充分开发脑功能有关。因此培养空间观念尤为重要了。

  3、指导力度不够

  教师的指导、示范、点拨是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的关键。学生刚学*画线段图,不知道从那下手,如何去画。教师的指导、示范就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跟教师一步一步来画,找数量关系。也可以教师示范画出以后,让学生仿照重画一遍,即使是把老师画的图照抄一边,也是有收获的。其次,学生可边画边讲,或互相讲解。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一定要给以耐心的指导。最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教师给以适时的点拨,要注意让学生讲清这样画图的道理,可自己讲,也可分组合作讲。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评课稿合集5篇扩展阅读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评课稿合集5篇(扩展1)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方程,学会解只含有一步计算的方程的基础上,运用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又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以后的数学乃至其他一些学科的学*发挥着基础作用。例题本身是一道需要逆向思考的减法实际问题,教材也比较完整的呈现了列方程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步骤,其中解方程的过程留给学生去完成。教学时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列方程方法的多样性。 我认为本课的关键是教会学生会根据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并列出相应的方程。

  因此要做到:

  1.现在学生相对的分析说明能力比较薄弱,针对这一点,我让学生多观察以及及时的分析说明,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

  2.等量关系的寻找对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很重要的,针对它的重要性,我相机渗透了一些简单的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每一题都要说一说数量关系。既加深了学生对于学*方程时对数量关系的重视,也在间接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般的步骤是必须要遵守的,老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老师的书写格式,虽然是模仿,但也算是有接受的学*,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一方面也让学生有计划的记忆。在解题以及展示过程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说,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真正发挥学*的主体作用。

  4.强调了算术方法与方程的区分。通过例题与试一试的练*,让学生发现每道题实际上都可以找出三个数量关系,根据这三个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三个方程,但是,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这种列方程实际上是在用算术方法解题,而不是方程的方法,这样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2

  这是在讲解例题时分析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之间的倍数关系的线段图。这看似简单的一幅图,却难住了我的学生。看到学生在座位上绞尽脑汁也画不出来,真是急啊!课后反思了一下,觉得有以下原因:

  1、从小不重视

  线段图是四年级才教的解决问题的,但是从一年级就已经有线段图的题目出现在小朋友的面前,此时就应该让我们的小朋友对线段图有所了解。不应该等到要用了才开始学,那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有些老师认为线段图是高年级老师的任务,殊不知在中低年级就应该着手培养了。

  2、空间观念不强

  空间关系同数量关系一样也是数学能力的基本内容,而且数和形是不可分开的。因此,学生掌握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少的数学教学方法,偏重于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造成了人的'智力开发的残缺。当前许多教育整体改革实验,都提出使学生和谐发展,这都与充分开发脑功能有关。因此培养空间观念尤为重要了。

  3、指导力度不够

  教师的指导、示范、点拨是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的关键。学生刚学*画线段图,不知道从那下手,如何去画。教师的指导、示范就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跟教师一步一步来画,找数量关系。也可以教师示范画出以后,让学生仿照重画一遍,即使是把老师画的图照抄一边,也是有收获的。其次,学生可边画边讲,或互相讲解。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一定要给以耐心的指导。最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教师给以适时的点拨,要注意让学生讲清这样画图的道理,可自己讲,也可分组合作讲。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3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数(已知)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多(或少)几,求另一个数。教学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让学生明确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是最为关键的。通过学*,增强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反思这一节课,做得好的方面是:一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出发,循序渐进,通过“句——式——方程”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方程解题的基本方法:即找到了等量关系,方程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二是练*形式多样,练*有层次。由简到难,有坡度,但目的只有一样,就是让学生通过这些练*能很快找到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不足的方面是:练*的重点在于找准数量关系式。课堂上大量提问了学生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并进行了专项训练,但在进行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只满足了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应该让中下学生再再说说关键句是什么,是根据哪句话找出来的,分析题时可先用铅笔画出来,分清已知量和未知量,用相应的未知数和具体数字表示出来,转化成等式,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再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4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与学生之前学过的算术法解决问题的相同之处都是需要分析数量关系,区别在于思考方法不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把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和已知数一同参与列式,运用顺向思维列出方程,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有着明显的优势。如:“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若用算术法解,需逆向思考,思维难度大,用方程解决,思考是顺向的,学生容易理解。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难点是找等量关系,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学会找等量关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

  1、引导学生先找出题中的关键句。如“白色皮的块数比黑色皮的块数的2倍少4块”,引导学生顺着句意把文字叙述‘翻译’成数学语言),很容易写出等量关系:白色皮的块数=黑色皮的块数×2-4。

  2、根据学生已经熟练地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3、根据几何公式建立等量关系。

  总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只要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列方程就可以了,等量关系式变化多,因此方法也多,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对于理解水*较弱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用方程做出了这道题就可以了,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用方程解题的优势,并且要养成良好的检验*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5

  例6是这个单元比较难的内容,它集中了单位“1”未知和多(或少)百分之几两大知识点在内,上学期求单位“1”的方程,只学了单位“1”未知时求多(或少)多少的一步方程。所以这一知识点还是有难度的,难在找数量关系式。学生不太*惯从“比九月份节约20%”这样的条件中找数量关系式,虽然这一条件上学期已经常分析,但是主要是应用“九月份用水量×20%=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而本例题确要利用这一关系句和线段图找出“九月分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分用水量”,因而这是此例的难点所在。

  今天教学了这一课的内容,从学生的学*情况来看,找单位“1”的量学生是没问题的,主要是数量关系式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掌握得不好。

  练*四的第6、8、9两题我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第六题形同例题,仅有3个孩子解答不正确。第八题正如我所料,错的学生不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用乘法;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用解方程或除法。第9题的第(1)个问题学生错的较多,尽管在例题和做练一练的时候已经强调多的量或少的量,但做这题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会把10%X与节约的量对应起来,学得不够灵活。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评课稿合集5篇(扩展2)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实用10份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3例9 、P14练一练、P16练*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养成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研究一个与颐和园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学*新知

  1.P13例9

  (1)指名读题 ,分析数量关系。

  用线段图表示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尝试画图,集体交流。

  根据线段图得到: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启发:这大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谁为x呢?

  (2)列方程并解方程

  指名学生列出方程,鼓励学生独立求解。

  如果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追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检验:A、72.5+72.53=290(公顷) B、217.572.5=3

  (3)观察我们今天学*的方程,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小结: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4)学生独立完成P14练一练第1题

  三、巩固练*

  1.P14练一练第2题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数量关系式

  陆地面积2.4-陆地面积=2.1

  2.解方程

  2x+3x=60

  3.6x-2.8x=12

  100x-x=198

  师:这几道方程以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解这一类方程时要先做什么?依据是什么?

  3.根据线段图列出方程

  4.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解)

  (1)柏树松数共有750棵,柏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5倍,两种树各多少棵? 为什么选择松树的数量设为x呢?

  (2)一块梯形田的面积是90*方米,上底是7米,下底是11米,它的高是几米?

  在做这道题时你认为应注意什么呢?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了列方程解决问题?

  在解答这一类应用题时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P16练*三第2-3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2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复*了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这节课我们复*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回顾与整理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列方程,解方程;

  (4)检验,并写出答语。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及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2)你知道哪些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预设

  生1:根据关键词语找等量关系。

  生2:根据常见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等量关系。

  生3: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

  生4:根据计算公式找等量关系。

  ⊙典型例题解析

  1.课件出示例1。

  某校有若干间学生寄宿的宿舍,如果每间宿舍住6人,则多出36人;如果每间宿舍住8人,则多出3间宿舍。寄宿的学生有多少人?宿舍有多少间?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抓住总人数不变找出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解答 解:设宿舍有x间。

  6x+36=8x-3×8

  x=30

  6×30+36=216(人)或8×30-3×8=216(人)

  答:寄宿的学生有216人,宿舍有30间。

  2.课件出示例2。

  父子两人现在的年龄和是53岁,8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2倍,求父亲和儿子现在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分析 以8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2倍为等量关系,假设现在儿子是x岁,则8年后儿子是(x+8)岁,父亲是(53-x+8)岁。

  解答 解:设现在儿子是x岁,则8年后父亲是(53-x+8)岁。

  53-x+8=(x+8)×2

  53-x+8=2x+16

  3x=61-16

  x=15

  53-15=38(岁)

  答:父亲现在的年龄是38岁,儿子现在的年龄是15岁。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列方程,不计算。

  (1)每支钢笔x元,购买4支钢笔要60元.

  (2)小明有x张邮票,小军邮票的张数比小明的3倍还少5张,小军有邮票55张.

  (3)修路队x天修2.4千米的公路,*均每天修0.6千米.

  (4)商店运来苹果a千克,运来的橘子是苹果的'5倍,运来橘子200千克.

  2.我当包公,判一判.

  (1)0.5是方程3x+0.7=1.6解

  (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

  (3)方程3x+3=27与方程2x+2=18的解相同

  (4)X+2=2+x是方程

  3.择优录取,选一选

  (1)方程4x-2=10的解是( )

  A.x=2

  B.x=3

  C.x=32

  D.x=48

  (2)甲乙两地间的铁路长48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不正确的方程是( )

  A.654+4x=480

  B.4x=480-65

  C.65+x=4804

  D.(65+x)4=480

  (3)六(1)班植树68棵,比六(2)班植树棵数2倍少8棵,六(2)班植树多少棵?解:设六(2)班植数x棵,下列方程错误的是( )

  A.2x-8=68

  B.2x=68+8

  C.68=2x+8

  (4)张强今年a岁,李东今年(a-7)岁,再过c年,他们的年龄相差( )岁.

  A.7

  B.c

  C.c+7

  (5)x=1.5不是方程( )的解。

  A.5x+6x=165

  B.105-6x=41

  C.3x-1.8=2.7

  二、综合训练

  1.P12第9题解方程下面3条

  2.解决问题,我能行

  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独立解方程

  (1)P12第11-12题

  小瓶容量3=1.5

  大瓶单价-3.2=1.8

  此题出现了两个未知数,怎么办?

  学生说一说:一个用x表示,另一个用y表示

  学生独立列方程,并解方程

  (2)p12第14题

  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方程

  12个墨水的价格+1个文件夹价格=25.1

  (3)P12第15题

  读题理解华氏温度=摄氏温度1.8+32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作业

  1.P12第9题上面3条。第10题。第13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五年级下册初步认识方程,并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方程、会列方程解决相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时,教师注意以数量甲比数量乙的几倍多(少)几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相关方程的几解法,积累分析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经验。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惯。

  教学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谈话引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

  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出示相应图片)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小黑板出示例1的文字部分)

  2.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启发:你能从题目中找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题目中相关文字下作出标志,并要求学生进行完整地表述)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不同的等量关系式将单眼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交流板书学生想到的等量关系式

  :①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②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③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

  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评析:这只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因为找到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才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才能列出相应的方程解答问题。并通过小组交流各自的思考,促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大雁塔与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从而灵活地解决问题。】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方法,揭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4.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谁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5.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要求学生接着例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组织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后再写上答句。

  【评析: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相关方程的解法。从而使学生适时地把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解决其他一些类似的问题。】

  6.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学生自己列出方程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说说怎样求出方程的解。

  引导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①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②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③解出方程后,要即使进行检验。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感受方程的优点和价值。】

  (二)、巩固练*

  1.做“练一练”先让学生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再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启发思考:这个一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练*一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样做,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

  3.做练*一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4.做练*一的第3题。

  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通过练*,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进一步熟悉此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

  (四)、课堂作业

  1.做练*一的第4题和第5题。

  2.补充与*题相应练*。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5

  一、复*

  根据关键句找单位“1”,并说数量关系。

  1、女生是全班人数的4/5

  2、一条路,已经修好了2/3

  3、妈妈买回两种水果,苹果的重量是橘子的4/3

  二、导入

  出示例题5的图,小瓶标注600ml,大瓶标注?ml

  启发:这两瓶果汁,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口答后,追问:根据图中的已知条件,你能求出一大瓶果汁有多少毫升吗?为什么?

  提出要求:如果让你补充一个条件表示这两瓶果汁数量关系,你打算怎么样补充条件?

  学生可能补充:大瓶的果汁比小瓶多300毫升,大瓶是小瓶的3/2等等,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并出示:小瓶里果汁是大瓶的2/3

  引导:根据老师补充的这个条件,你能求“一大瓶果汁有多少ML吗?

  三、探究

  1、教学例题5

  提问:小瓶里的果汁是大瓶的2/3,这个条件中的2/3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提问: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单位1的2/3是哪个数量?

  提出要求:你能根据上面的讨论,找出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的关系吗?

  先请学生互相说,再请全班说。

  板书:大瓶果汁量×2/3=小瓶果汁的'量

  启发:现在你准备如何来进行解决?

  在学生回答:可以列方程后,追问:可以怎么样列方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解:设:一大瓶果汁有x毫升。

  X×2/3=600

  学生完成课本上的解方程,并指名板演

  启发:x=900是不是正确的解呢?你会进行检验吗?

  让学生进行检验,并交流检验的方法

  2、教学试一试

  学生读题后,提问:你能根据题目意思说出两个分数之间的含意吗?在讨论中明确:1/2表示已经喝的是一盒的1/2;而2/5L表示已喝的牛奶升数。

  启发:根据对题意的理解,你能先把数量关系补充完整吗,再解答吗?

  学生解答以后,再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四、练*

  1.做“练一练”。

  各自独立解答后,进行交流汇报。提倡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做练*十二第1题。

  (1)读题,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

  (2)让学生说一说“一桶油用去 ”和“黑兔是白兔的 ”各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说出并在书上写出数量关系式。

  (4)独立解答,并指名板演。

  (5)集体评议并校正。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内容?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7第9~15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提高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练*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情境,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

  1.先设要求的.数为X,再列出方程。(口答且不解答)

  (1)一个数的12倍是84,求这个数。

  (2)2.9比什么数少1.5?

  (3)什么数与2.4和是6?

  2.根据题意说出等量关系式并列方程

  (1)果园里有124棵梨树和桃树,梨树是桃树棵数的3倍。桃树梨树各有多少棵?

  (2)书架上层有36本书,比下层少8本。书架下层有多少本书?

  提问:每一题的数量关系式分别根据哪一个条件列的?

  师生交流。

  二、指导练*

  1.P17第9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天鹅只数+丹顶鹤只数=960

  (2)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X+2.2x=960

  (3)解方程

  2.P17第10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六年级植树棵数-五年级植树棵树=24

  (2)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1.5x-x=24

  (3)解方程

  3.P17第13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历史故事总价+森林历险记总价=83

  (2)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7x+124=83

  (3)解方程

  三、综合练*

  1.P17第11~12题

  (1)学生先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2)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4)解方程

  (5)集体评讲

  四、思考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等量关系式

  速度差追击时间=路程差

  甲路程-乙路程=路程差

  (2)列方程

  (280-240)x=400

  280x-240x=400

  (3)解方程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是练*课,有谁来简单总结一下呢?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课

  天鹅只数+丹顶鹤只数=960 六年级植树棵数-五年级植树棵树=24

  X+2.2x=960 1.5x-x=24

  历史故事总价+森林历险记总价=83 速度差追击时间=路程差 甲路程-乙路程=路程差

  7x+124=83 (280-240)x=400 280x-240x=400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7

  导学内容:

  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二第4~7题

  导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预*学案:

  1、说一说等式的性质

  2、解方程

  12x=96x÷40=14x÷2.5=5

  导学案:

  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课堂检测:

  根据应用题的题意,在空格处列出方程

  1.有两个工程队,第一队有46人,第二队有28人,从第一队调x人到第二队使两队人数相等

  列方程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10天可以完成,乙队单独做15天可以完成,两队合作x天可以完成

  列方程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汽车厂今年生产汽车16000辆,去年生产x辆,今年比去年生产的汽车增加1倍还多1000辆

  列方程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8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4~P15例10、练一练P16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的过程。

  2.能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正确地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2.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客车的速度是95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85千米/时。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第一种解法:用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95+85)3

  第二种解法:把两车相遇时各自走的路程加起来:953+853

  师:画出线段图,并板书出两种解法

  3.揭示课题:如果我们把复*准备中的第2题改成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相遇时间及其中一辆车的速度,求另一辆车的速度,要求用方程解,又该怎样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出示P14例10

  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从相距54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客车的速度是95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多少?

  (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所求,引导学生根据复*题的线段图画出线段图。

  (2)根据线段图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1)列方程

  设未知数列方程并解答。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

  解:设货车的速度是为x千米/时。

  953+3x=540 (95+x)3=540

  285+3x=1463 95+x=5403

  3x=540-285 95+x=180

  3x= 255 x=180-95

  x=2553 x=85

  x=85

  答:货车的速度是为85千米/时。

  (4)检验

  三、拓展应用

  1.P15练一练

  (1)先画线段图整理条件和问题

  (2)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列方程并解方程

  2.P16第4题

  1.5x-x=1

  4x-85=20

  0.22+0.4x=5

  3.看图列式

  (1)求路程

  (2)求相遇时间

  (3) 求乙汽车速度

  4.P16练*三第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P16练*三第5、6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9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3例9 、P14练一练、P16练*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养成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研究一个与颐和园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学*新知

  1.P13例9

  (1)指名读题 ,分析数量关系。

  用线段图表示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尝试画图,集体交流。

  根据线段图得到: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启发:这大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谁为x呢?

  (2)列方程并解方程

  指名学生列出方程,鼓励学生独立求解。

  如果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追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检验:A、72.5+72.53=290(公顷) B、217.572.5=3

  (3)观察我们今天学*的方程,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小结: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4)学生独立完成P14练一练第1题

  三、巩固练*

  1.P14练一练第2题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数量关系式

  陆地面积2.4-陆地面积=2.1

  2.解方程

  2x+3x=60

  3.6x-2.8x=12

  100x-x=198

  师:这几道方程以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解这一类方程时要先做什么?依据是什么?

  3.根据线段图列出方程

  4.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解)

  (1)柏树松数共有750棵,柏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5倍,两种树各多少棵? 为什么选择松树的数量设为x呢?

  (2)一块梯形田的面积是90*方米,上底是7米,下底是11米,它的高是几米?

  在做这道题时你认为应注意什么呢?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了列方程解决问题?

  在解答这一类应用题时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P16练*三第2-3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7第9~15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提高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练*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情境,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

  1.先设要求的数为X,再列出方程。(口答且不解答)

  (1)一个数的12倍是84,求这个数。

  (2)2.9比什么数少1.5?

  (3)什么数与2.4和是6?

  2.根据题意说出等量关系式并列方程

  (1)果园里有124棵梨树和桃树,梨树是桃树棵数的'3倍。桃树梨树各有多少棵?

  (2)书架上层有36本书,比下层少8本。书架下层有多少本书?

  提问:每一题的数量关系式分别根据哪一个条件列的?

  师生交流。

  二、指导练*

  1.P17第9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天鹅只数+丹顶鹤只数=960

  (2)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X+2.2x=960

  (3)解方程

  2.P17第10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六年级植树棵数-五年级植树棵树=24

  (2)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1.5x-x=24

  (3)解方程

  3.P17第13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历史故事总价+森林历险记总价=83

  (2)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7x+124=83

  (3)解方程

  三、综合练*

  1.P17第11~12题

  (1)学生先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2)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4)解方程

  (5)集体评讲

  四、思考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等量关系式

  速度差追击时间=路程差

  甲路程-乙路程=路程差

  (2)列方程

  (280-240)x=400

  280x-240x=400

  (3)解方程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是练*课,有谁来简单总结一下呢?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课

  天鹅只数+丹顶鹤只数=960 六年级植树棵数-五年级植树棵树=24

  X+2.2x=960 1.5x-x=24

  历史故事总价+森林历险记总价=83 速度差追击时间=路程差 甲路程-乙路程=路程差

  7x+124=83 (280-240)x=400 280x-240x=400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评课稿合集5篇(扩展3)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

  这节课是本人进行《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后,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这节课的设计意图有两个。其一,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探究数学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目的是想激起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学会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二,以画“数学画”为切入点,进行方法指导,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在同伴之间的交流、启发下,探索并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问题、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感知方法,解决问题,为今后自主学*打下基础。

  通过教学实践,这节课的设计意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出色表现令我欣喜不已,本人认为“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样设计和处理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问题意识是创新素质的基础,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会问,善于问”的能力,切实改变教学中只教“学答”,不教“学问”的现象。

  2、有利于学生学*线段图。这是线段图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在认知上是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抽象的“线段”的过渡,而这又是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画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理清数量关系,讨论得出线段图的画法,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在对“问号该标在哪儿”的讨论中,明确了问题不同,问号所在的位置就会不同,解决的方法就会不同。

  3、有利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技巧。在这节课的学*中,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和在对线段图画法的讨论中,得不断的联系已知信息,去体会、分析信息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获得的,所以解决问题使学生感觉很轻松,讲起解法头头是道。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中,在解决问题时他们会用这种方法去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

  4、有利于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个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就不多叙了。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2

  本课主要教学两步连乘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已知条件进行不同组合,不仅需要学生去搜集信息,更要学生去选择信息,去分析信息,找到有关联的信息,从而确定可以先求出什么,再去求什么。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教材一开始以现实情境呈现问题,学生根据“6袋乒乓球”、“每袋5个”、“乒乓球每个2元”,提出问题“买6袋乒乓球一共多少元”。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在讨论中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有的说可以根据“有6袋乒乓球”和“每袋5个”,先算出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还有的说可以根据“乒乓球每个2元”和“每袋5个”,先算出每袋乒乓球多少元。鼓励学生在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列式解答,并反馈。最后再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找出两种方法的异同。由于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此对于计算的结果我并不是很看重,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他们能否将自己的思路表达清楚。

  在回顾解题过程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两步连乘实际问题的一些感受,自主归纳方法。

  在后面的.练*中,也是重点要求学生找出有联系的条件,说说可以先算出什么,怎样算。一共可以找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另外,在反馈时,要求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含义,如果说不出实际含义,那那个算式就没有实际意义。在一系列题目的训练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有了提升,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路,在说的过程中,也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课堂氛围活跃。通过练*,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的体验,体会了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3

  本课主要教学两步连乘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已知条件进行不同组合,不仅需要学生去搜集信息,更要学生去选择信息,去分析信息,找到有关联的信息,从而确定可以先求出什么,再去求什么。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教材一开始以现实情境呈现问题,学生根据“6袋乒乓球”、“每袋5个”、“乒乓球每个2元”,提出问题“买6袋乒乓球一共多少元”。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在讨论中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有的说可以根据“有6袋乒乓球”和“每袋5个”,先算出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还有的说可以根据“乒乓球每个2元”和“每袋5个”,先算出每袋乒乓球多少元。鼓励学生在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列式解答,并反馈。最后再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找出两种方法的异同。由于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此对于计算的结果我并不是很看重,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他们能否将自己的思路表达清楚。

  在回顾解题过程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两步连乘实际问题的一些感受,自主归纳方法。

  在后面的练*中,也是重点要求学生找出有联系的条件,说说可以先算出什么,怎样算。一共可以找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另外,在反馈时,要求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含义,如果说不出实际含义,那那个算式就没有实际意义。在一系列题目的训练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有了提升,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路,在说的过程中,也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课堂氛围活跃。通过练*,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的体验,体会了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评课稿合集5篇(扩展4)

——《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 (菁华3篇)

《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难点: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

  例 解方程:

  (1)2x+xx+3=1; (2)15x=2×15 x+12;

  (3)2(1x+1x+3)+x-2x+3=1。

  解 (1)方程两边都乘以x(3+3),去分母,得

  2(x+3)+x2=x2+3x,即2x-3x=-6

  所以 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2)方程两边都乘以x(x+12),约去分母,得

  15(x+12)=30x。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12。

  检验:当x=12时,x(x+12)=12(12+12)≠0,所以x=12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3)整理,得

  2x+2x+3+x-2x+3=1,即2x+2+x-2 x+3=1,

  即 2x+xx+3=1。

  方程两边都乘以x(x+3),去分母,得

  2(x+3)+x2=x(x+3),

  即 2x+6+x2=x2+3x,

  亦即 2x-3x=-6。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二、新课

  例1 一队学生去校外参观,他们出发30分钟时,学校要把一个紧急通知传给带队老师,派一名学生骑车从学校出发,按原路追赶队伍。若骑车的速度是队伍进行速度的2倍,这名学生追上队伍时离学校的距离是15千米,问这名学生从学校出发到追上队伍用了多少时间?

  请同学根据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答:骑车行进路程=队伍行进路程=15(千米);

  骑车的速度=步行速度的2倍;

  骑车所用的时间=步行的时间-0。5小时。

  请同学依据上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方法1 设这名学生骑车追上队伍需x小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2×15 x+12。

  方法2 设步行速度为x千米/时,骑车速度为2x千米/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15 2x=12。

  解 由方法1所列出的方程,已在复*中解出,下面解由方法2所列出的方程。

  方程两边都乘以2x,去分母,得

  30-15=x,

  所以 x=15。

  检验:当x=15时,2x=2×15≠0,所以x=15是原分式方程的根,并且符合题意。

  所以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15千米 30千米/时=12小时。

  答: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30分钟。

  指出:在例1中我们运用了两个关系式,即时间=距离速度,速度=距离 时间。

  如果设速度为未知量,那么按时间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如果设时间为未知量,那么按

  速度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所列出的方程都是分式方程。

  例2 某工程需在规定日期内完成,若由甲队去做,恰好如期完成;若由乙队去做,要超过规定日期三天完成。现由甲、乙两队合做两天,剩下的工程由乙独做,恰好在规定日期完成,问规定日期是多少天?

  分析;这是一个工程问题,在工程问题中有三个量,工作量设为s,工作所用时间设为t,工作效率设为m,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

  s=mt,或t=sm,或m=st。

  请同学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方法1 工程规定日期就是甲单独完成工程所需天数,设为x天,那么乙单独完成工程所需的天数就是(x+3)天,设工程总量为1,甲的工作效率就是x1,乙的工作效率是1x+3。依题意,列方程为

  2(1x+1x3)+x2-xx+3=1。

  指出:工作效率的意义是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

  方法2 设规定日期为x天,乙与甲合作两天后,剩下的工程由乙单独做,恰好在规定日期完成,因此乙的工作时间就是x天,根据题意列方程

  2x+xx+3=1。

  方法3 根据等量关系,总工作量—甲的工作量=乙的工作量,设规定日期为x天,则可列方程

  1-2x=2x+3+x-2x+3。

  用方法1~方法3所列出的方程,我们已在新课之前解出,这里就不再解分式方程了。重点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三、课堂练*

  1。甲加工18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乙可以加工240个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少加工5个零件,求两人每小时各加工的零件个数。

  2。A,B两地相距135千米,有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大、小汽车速度的比为2:5,求两辆汽车的速度。

  答案:

  1。甲每小时加工15个零件,乙每小时加工20个零件。

  2。大,小汽车的速度分别为18千米/时和45千米/时。

  四、小结

  1。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与步骤基本相同,不同点是,解分式方程必须要验根。一方面要看原方程是否有增根,另一方面还要看解出的根是否符合题意。原方程的增根和不符合题意的根都应舍去。

  2。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是求什么量,就设所求的量为未知数,这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叫做设直接未知数。但有时可根据题目特点不直接设题目所求的量为未知量,而是设另外的量为未知量,这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叫做设间接未知数。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时,设间接未知数,有时可使解答变得简捷。例如在课堂练*中的第2题,若题目的条件不变,把问题改为求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到达B地各用的时间,如果设直接未知数,即设,小汽车从A地到B地需用时间为x小时,则大汽车从A地到B地需(x+5-12)小时,依题意,列方程

  135 x+5-12:135x=2:5。

  解这个分式方程,运算较繁琐。如果设间接未知数,即设速度为未知数,先求出大、小两辆汽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它们从A地到B地的时间,运算就简便多了。

  五、作业

  1 填空:

  (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要m小时完成,乙单独做要n小时完成,如果两人合做,完成这件工作的时间是______小时;

  (2)某食堂有米m公斤,原计划每天用粮a公斤,现在每天节约用粮b公斤,则可以比原计划多用天数是______;

  (3)把a千克的盐溶在b千克的水中,那么在m千克这种盐水中的含盐量为______千克。

  2 列方程解应用题。

  (1)某工人师傅先后两次加工零件各1500个,当第二次加工时,他革新了工具,改进了操作方法,结果比第一次少用了18个小时。已知他第二次加工效率是第一次的2。5倍,求他第二次加工时每小时加工多少零件?

  (2)某人骑自行车比步行每小时多走8千米,如果他步行12千米所用时间与骑车行36千米所用的时间相等,求他步行40千米用多少小时?

  (3)已知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行20千米,如果此船在某江中顺流航行72千米所用的时间与逆流航行48千米所用的时间相同,那么此江水每小时的流速是多少千米?

  (4)A,B两地相距135千米,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两车的速度之比是5:2,求两辆汽车各自的速度。

  答案:

  1 (1)mn m+n; (2)m a-b-ma; (3)ma a+b。

  2 (1)第二次加工时,每小时加工125个零件。

  (2)步行4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40 4=10(时)。答步行40千米用了10小时。

  (3)江水的流速为4千米/时。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设计中,对于例

  1,引导学生依据题意,找到三个等量关系,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方程;对于例

  2,引导学生依据题意,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列出方程。这种安排,意在启发学生能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养成灵活的思维*惯。这就为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充分发挥例题的模式作用。

  例1是行程问题,其中距离是已知量,求速度(或时间);例2是工程问题,其中工作总量为已知量,求完成工作量的时间(或工作效率)。这些都是运用列分式方程求解的典型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已知量与未知量和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以及列方程求解的思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模式的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识另?别,让学生弄清哪些类型的问题可借助于分式方程解答,求解的思路是什么。学生完成课堂练*和作业,则是识别问题类型,能把面对的问题和已掌握的模式在头脑中建立联系,探求解题思路。

  3。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数学,渗透了方程的思想方法,从中使学生认识到方程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一个锐利武器。方程的思想方法可以用“以假当真”和“弄假成真”两句话形容。如何通过设直接未知数或间接未知数的方法,假设所求的量为x,这时就把它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量。通过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此时是把已知量与假设的未知量*等看待,这就是“以假当真”。通过解方程求得问题的解,原先假设的未知量x就变成了确定的量,这就是“弄假成真”。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难点: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

  例 解方程:

  (1)2x+xx+3=1; (2)15x=2×15 x+12;

  (3)2(1x+1x+3)+x-2x+3=1。

  解 (1)方程两边都乘以x(3+3),去分母,得

  2(x+3)+x2=x2+3x,即2x-3x=-6

  所以 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2)方程两边都乘以x(x+12),约去分母,得

  15(x+12)=30x。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12。

  检验:当x=12时,x(x+12)=12(12+12)≠0,所以x=12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3)整理,得

  2x+2x+3+x-2x+3=1,即2x+2+x-2 x+3=1,

  即 2x+xx+3=1。

  方程两边都乘以x(x+3),去分母,得

  2(x+3)+x2=x(x+3),

  即 2x+6+x2=x2+3x,

  亦即 2x-3x=-6。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二、新课

  例1 一队学生去校外参观,他们出发30分钟时,学校要把一个紧急通知传给带队老师,派一名学生骑车从学校出发,按原路追赶队伍。若骑车的速度是队伍进行速度的2倍,这名学生追上队伍时离学校的距离是15千米,问这名学生从学校出发到追上队伍用了多少时间?

  请同学根据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答:骑车行进路程=队伍行进路程=15(千米);

  骑车的速度=步行速度的2倍;

  骑车所用的时间=步行的时间-0。5小时。

  请同学依据上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方法1 设这名学生骑车追上队伍需x小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2×15 x+12。

  方法2 设步行速度为x千米/时,骑车速度为2x千米/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15 2x=12。

  解 由方法1所列出的方程,已在复*中解出,下面解由方法2所列出的方程。

  方程两边都乘以2x,去分母,得

  30-15=x,

  所以 x=15。

  检验:当x=15时,2x=2×15≠0,所以x=15是原分式方程的根,并且符合题意。

  所以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15千米 30千米/时=12小时。

  答: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30分钟。

  指出:在例1中我们运用了两个关系式,即时间=距离速度,速度=距离 时间。

  如果设速度为未知量,那么按时间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如果设时间为未知量,那么按

  速度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所列出的方程都是分式方程。

  例2 某工程需在规定日期内完成,若由甲队去做,恰好如期完成;若由乙队去做,要超过规定日期三天完成。现由甲、乙两队合做两天,剩下的工程由乙独做,恰好在规定日期完成,问规定日期是多少天?

  分析;这是一个工程问题,在工程问题中有三个量,工作量设为s,工作所用时间设为t,工作效率设为m,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

  s=mt,或t=sm,或m=st。

  请同学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方法1 工程规定日期就是甲单独完成工程所需天数,设为x天,那么乙单独完成工程所需的天数就是(x+3)天,设工程总量为1,甲的工作效率就是x1,乙的工作效率是1x+3。依题意,列方程为

  2(1x+1x3)+x2-xx+3=1。

  指出:工作效率的意义是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

  方法2 设规定日期为x天,乙与甲合作两天后,剩下的工程由乙单独做,恰好在规定日期完成,因此乙的工作时间就是x天,根据题意列方程

  2x+xx+3=1。

  方法3 根据等量关系,总工作量—甲的工作量=乙的工作量,设规定日期为x天,则可列方程

  1-2x=2x+3+x-2x+3。

  用方法1~方法3所列出的方程,我们已在新课之前解出,这里就不再解分式方程了。重点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三、课堂练*

  1。甲加工18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乙可以加工240个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少加工5个零件,求两人每小时各加工的零件个数。

  2。A,B两地相距135千米,有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大、小汽车速度的比为2:5,求两辆汽车的速度。

  答案:

  1。甲每小时加工15个零件,乙每小时加工20个零件。

  2。大,小汽车的速度分别为18千米/时和45千米/时。

  四、小结

  1。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与步骤基本相同,不同点是,解分式方程必须要验根。一方面要看原方程是否有增根,另一方面还要看解出的根是否符合题意。原方程的增根和不符合题意的根都应舍去。

  2。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是求什么量,就设所求的量为未知数,这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叫做设直接未知数。但有时可根据题目特点不直接设题目所求的量为未知量,而是设另外的量为未知量,这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叫做设间接未知数。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时,设间接未知数,有时可使解答变得简捷。例如在课堂练*中的第2题,若题目的条件不变,把问题改为求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到达B地各用的时间,如果设直接未知数,即设,小汽车从A地到B地需用时间为x小时,则大汽车从A地到B地需(x+5-12)小时,依题意,列方程

  135 x+5-12:135x=2:5。

  解这个分式方程,运算较繁琐。如果设间接未知数,即设速度为未知数,先求出大、小两辆汽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它们从A地到B地的时间,运算就简便多了。

  五、作业

  1。填空:

  (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要m小时完成,乙单独做要n小时完成,如果两人合做,完成这件工作的时间是______小时;

  (2)某食堂有米m公斤,原计划每天用粮a公斤,现在每天节约用粮b公斤,则可以比原计划多用天数是______;

  (3)把a千克的盐溶在b千克的水中,那么在m千克这种盐水中的含盐量为______千克。

  2。列方程解应用题。

  (1)某工人师傅先后两次加工零件各1500个,当第二次加工时,他革新了工具,改进了操作方法,结果比第一次少用了18个小时。已知他第二次加工效率是第一次的2。5倍,求他第二次加工时每小时加工多少零件?

  (2)某人骑自行车比步行每小时多走8千米,如果他步行12千米所用时间与骑车行36千米所用的时间相等,求他步行40千米用多少小时?

  (3)已知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行20千米,如果此船在某江中顺流航行72千米所用的时间与逆流航行48千米所用的时间相同,那么此江水每小时的流速是多少千米?

  (4)A,B两地相距135千米,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两车的速度之比是5:2,求两辆汽车各自的速度。

  答案:

  1。(1)mn m+n; (2)m a-b-ma; (3)ma a+b。

  2。(1)第二次加工时,每小时加工125个零件。

  (2)步行4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40 4=10(时)。答步行40千米用了10小时。

  (3)江水的流速为4千米/时。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 教学设计中,对于例1,引导学生依据题意,找到三个等量关系,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方程;对于例2,引导学生依据题意,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列出方程。这种安排,意在启发学生能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养成灵活的思维*惯。这就为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充分发挥例题的模式作用。例1是行程问题,其中距离是已知量,求速度(或时间);例2是工程问题,其中工作总量为已知量,求完成工作量的时间(或工作效率)。这些都是运用列分式方程求解的典型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已知量与未知量和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以及列方程求解的思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模式的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识另?别,让学生弄清哪些类型的问题可借助于分式方程解答,求解的思路是什么。学生完成课堂练*和作业,则是识别问题类型,能把面对的问题和已掌握的模式在头脑中建立联系,探求解题思路。

  3 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数学,渗透了方程的思想方法,从中使学生认识到方程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一个锐利武器。方程的思想方法可以用“以假当真”和“弄假成真”两句话形容。如何通过设直接未知数或间接未知数的方法,假设所求的量为x,这时就把它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量。通过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此时是把已知量与假设的未知量*等看待,这就是“以假当真”。通过解方程求得问题的解,原先假设的未知量x就变成了确定的量,这就是“弄假成真”。

《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2

  一、 教学目标

  1、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找出等量关系.

  2、能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应用题.

  3、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间的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例2涉及比例、*均增长率与多年的增长量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问: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2倍少3,它们的积是135,求这两个数.

  (由学生自己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问:所列方程是几元几次方程?由此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对于上述问题,设其中一个数为x,则另一个数是2x-3,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35,整理得:

  这是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下面先复*一下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 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分析题中的数量及其关系,用字母表示问题里的未知数;

  (2) 用字母的一次式表示有关的量;

  (3) 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 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 检查求得的值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情形,并写出答案.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只不过所列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而非一元一次方程而已.

  2、例题讲解

  例1 在长方形钢片上冲去一个小长方形,制成一个四周宽相等的长方形框(如图11—1).已知长方形钢片的长为30cm,宽为20cm,要使制成的长方形框的面积为400cm ,求这个长方形框的框边宽.

  分析:

  (1)复*有关面积公式:矩形;正方形;梯形;

  三角形;圆.

  (2)全面积= 原面积 – 截去的面积 30

  (3)设矩形框的框边宽为xcm,那么被冲去的矩形的长为(30—2x)cm,宽为(20-2x)cm,根据题意,得 .

  注意:方程的解要符合应用题的实际意义,不符合的应舍去.

  例2 某城市按该市的“九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要求,1997年的社会总产值要比1995年增长21%,求*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

  分析:(1)什么是增长率?增长率是增长数与原来的基数的百分比,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增长率=

  何谓*均每年增长率?*均每年增长率是在假定每年增长的百分数相同的前提下所求出的每年增长的百分数.(并不是每年增长率的*均数)

  有关增长率的基本等量关系有:

  ①增长后的量=原来的量 (1+增长率),

  减少后的量=原来的量 (1--减少率),

  ②连续n次以相同的增长率增长后的量=原来的量 (1+增长率) ;

  连续n次以相同的减少率减少后的量=原来的量 (1+减少率) .

  (2)本例中如果设*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为x,1995年的社会总产值为1,那么

  1996年的社会总产值= ;

  1997年的社会总产值= = .

  根据已知,1997年的社会总产值= ,于是就可以列出方程:

  3、巩固练*

  p.152练*及想一想

  补充:将进货单价为40元的商品按50元售出时,就能卖出500个,已知这种商品每个涨价1元,其销售量就减少10个,问为了赚得8000元的利润,售价应定

  为多少?这时应进货多少?

  (三)课堂小结

  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要深刻理解题意中的已知条件,严格审题,注意解方程中的巧算和方程两根的取舍问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复*

  一、复*(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小结)

  二、新授内容

  1、教学例3

  (1)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①、读题,学生试做。

  ②、学生汇报(可能情况)

  (90+75)×4

  提问:90+75求得是什么问题?再乘4求的是什么?

  90×4+75×4

  提问:90×4与75×4分别表示的是什么问题?

  (由学生计算出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75)=?

  ②方程

  解:设经过x小时相遇,

  (90+75)×x=660或者,90×x+75×x=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3)、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4)÷4=?

  ②、方程

  解:设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

  90×4+4x=660或者(90+x)×4=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让学生比较上面三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比较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三、巩固反馈、(P109———1题)

  1、根据题意把方程补充完整、

  (1)张华借来一本116页的科幻小说,他每天看x页,看了7天后,还剩53页没有看。

  xxxxxxxxxxxxx=53

  xxxxxxxxxxxxx=116

  (2)妈妈买来3米花布,每米9.6元,又买来x千克毛线,每千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xxxxxxxxxxxxx=139.5

  xxxxxxxxxxxxx=9.6×3

  (3)电工班架设一条全长x米长的输电线路,上午3小时架设了全长的21%,下午用同样的工效工作1小时,架设了280米。

  xxxxxxxxxxxxx=280×3

  2、(P110————4题)解应用题、

  东乡农业机械厂有39吨煤,已经烧了16天,*均每天烧煤1.2吨、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烧1.1吨,还可以烧多少天?

  小结: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方法,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哪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

  3、思考题

  甲乙两个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时一艘货船从甲港开往乙港,下午2时一艘客船从乙港开往甲港、客船开出12小时后与货船相遇、如果货船每小时行15千米、客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

  五、课后作业

  (P110———5题)不抄题,只写题号。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等量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3:一列火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评课稿合集5篇(扩展5)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范文5份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1

  教学内容:P23 例3,练*五1—3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用2-6的乘法口决求商”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学*打好基础,要求学生从观察及操作中挖掘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解决问题,会写单位名称。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使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惯。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课本22页第10题,做在课本上,说乘法口诀。

  二、创设情景

  出示养蚕的图片。学生观察。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3的第1题

  15只蚕宝宝,*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学生读题,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同位互相说解答的想法。

  给全班同学讲想法。

  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2.出示例3的第2题

  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学生自己分析题意并解答检验。

  3.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课堂练*

  1.练*五的第1题

  先说想法,再列式解答。

  2.练*五的第2、3题

  独立解答,再说想法。

  五、小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练*五的4、5题

  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15÷3=5(只) 15÷5=3(个)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愉悦的谈话中拉*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

  二、探索学*

  1、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六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3

  教学内容:P23 例3,练*五1—3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用2-6的乘法口决求商”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学*打好基础,要求学生从观察及操作中挖掘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解决问题,会写单位名称。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使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惯。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课本22页第10题,做在课本上,说乘法口诀。

  二、创设情景

  出示养蚕的图片。学生观察。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3的第1题

  15只蚕宝宝,*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学生读题,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同位互相说解答的想法。

  给全班同学讲想法。

  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2.出示例3的第2题

  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学生自己分析题意并解答检验。

  3.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课堂练*

  1.练*五的第1题

  先说想法,再列式解答。

  2.练*五的第2、3题

  独立解答,再说想法。

  五、小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练*五的4、5题

  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15÷3=5(只) 15÷5=3(个)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4

  教学内容: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除法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间喜欢玩一些什么游戏?

  师:昨天老师在操场上也看到了一些同学在做游戏,数了数,共有15人,(板书:15人做游戏。)我们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出示图片:3组跳圆圈舞的同学,每组有5人。)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着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情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2.解决问题

  师: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吗?在练*本上试一试。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5÷3=5(人) 15÷5=3(组)

  师:要求*均每组有几人,就要用15÷3来计算,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学生讲述理由)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如没写出单位名称,教师要引导写出)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2)。

  3.补充条件,解决问题

  师:如果又来了3个小朋友,(板书:又来了3个小朋友。)每组应有几人?

  学生汇报。

  三、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

  四、质疑问难:

  师:今天学*的`知识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课堂练*:

  第29页“做一做”

  1.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15÷3=5(人) 15÷5=3(组)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愉悦的谈话中拉*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

  二、探索学*

  1、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六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评课稿合集5篇(扩展6)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5)份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 1

  设计理念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例如今天我当家这个情境就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班队的活动。其中,四个计划的设计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必,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二度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心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大胆地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社区服务、购物,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导入

  谈话:同学们,学校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你们想参加吗?小红也想参加,她想利用双休日当一回小主人。她把想法和爸爸说了,爸爸说:好啊!不过那要看看你没有有当小主人的能力?于是他就考考小红了。

  出示:买青菜用2元线, 买白菜用了多少钱?

  提问:你们能解答?为什么?是呀!缺了一个条件也就不知道买白菜的钱和买青菜的钱有什么关系了,那你猜猜爸爸会怎么说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买白菜比青菜多用3元钱;买白菜比青菜少用1元线;买白菜的钱是青菜的2倍)

  [评析:细致入微地渗透生活观念,精心设计,巧妙借助今天我当家的场景,对生活要索进行提炼,创设了良好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从细微之处看生活,在生活氛围中自觉调动原有认知储备,全身心地为小红想计策、出主意。]

  二、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谈话:小红也全部答对了,爸爸高兴地说:那就让你来当家吧!于是小红就制订了当家的一些计划,她的第一个计划是什么呢?

  1、出示:计划一:邀请朋友

  请3个同班好朋友,2个兴趣班好朋友,请小邻居的人数比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少1个,请人( )小邻居。

  提问:你们会算吗?说说看,为什么要先求3+2=5(人)?是啊,跟小邻居的人数有直接关系的是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

  (出示线段图,图略)

  提问:在图上哪一段表示同班好朋友的人数?哪一段表示兴趣班好朋友的人数?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呢?所求的问题在哪儿?第二段怎会比第一段短一些呢?接下来怎么办?(生答师板书)

  谈话:小红请好了小伙伴准备去买菜,妈妈和奶奶听说小红想当家,非常支持。

  练一练:奶奶给了10元钱,妈妈给了20元钱,爸爸给的钱比妈妈和奶奶给的总数少2元,爸爸给了( )元钱。

  同桌交流后回答。

  2、出示:计划二:上街买菜

  买表菜用了2元钱,买萝卜用了3元钱,买肉用的钱比买表菜和萝卜的总数多8元,买肉用了( )元钱。

  谈话:谁愿意说说?(买答师板书)小红也很快地算出来了,这时旁边一位正买菜的`老爷爷看见,也想请她们帮帮忙。

  练一练:买茄子用了4元钱,买冬瓜用了2元钱,买鱼的钱比买前两样的总数多4元钱,买鱼用了多少钱?

  引导:你们愿意帮忙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评析:数学要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有趣的。不节步步深入,分别设计了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等生活实例,激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诱发出我就是小红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尊重学生个体思维,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一方面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惯,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书本上的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学生学*兴趣盎然。]

  3、谈论:吃完午饭,小红决定去完成第三个计划,去小区刘奶奶家打扫卫生。小红多会安排呀!

  出示:计划三:社区服务

  2个同学洗衣报,1个同学扫地,擦窗的人数是洗衣服和扫地的总数的2倍,擦窗的有( )人。

  生答师板书。

  谈论:小红和小伙伴们把刘奶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往家走,下地好遇上小区管理员张叔叔,原来啊,他正在发搞好家庭卫生的倡议书呢!

  练一练:第一次发了22份倡议书,第二次发了38份倡议书,第三次发的是前两次的总数的3倍,第三次发了多少份倡议书?

  [评析:在数学课中创设情境,并不是为了创设而他设,主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认识数学知识,体验玫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在四个计划这一主线中还必须注意数学知识间的衔接与穿插,上街买菜算算钱,小区发了多少份倡议书,这些都能在现实中找到蓝本,学生身临现实情境,与鞭说是在解答题目,还不知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不仅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而且还注意了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

  4、揭示课题

  5、引导:比较三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相同点:都是先求总数,因为要求的问题都与总数有直接关系;不同点:因为所求的问题和总数的关系不同,所以计算方法也就不同。)

  6、看书质疑(学生完成例1)。

  三、开放练*,拓展提高

  1、妈妈买了8个苹果,6个梨,9个香蕉,买的桔子比苹果和香蕉的总数多7个,买了多少桔子?

  学生汇报,逐题出示:①8+6=14(个)②8+6+9=23(个) 14+7=21(个)23+7=30(个)

  引导: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如果算式是对的,如何改题目?

  [评析:这是一个有多余条件的问题,让学生在想中练,错中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选择信息的主体,变以往学生坐等信息为主动获取有用的信息。]

  提问:小红当了一天的小主人,有没有把所有的钱都用掉?她一共有多少元钱?用掉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这些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生自由发表看法。

  谈论:小红想把奶奶给的10元钱还掉,然后再捐给班级里的一名贫困学生10元,现在她还剩多少钱了?最后她还有一个计划。

  3、出示:计划四:购物(图片)

  钢笔 饮料 铅笔 小画册 薯片 牙膏

  6元/支 3元/瓶 1元/支 4元/本 3元/袋 5元/支

  提问:小红会买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帮小红设计一个与从不同的购物方案。(学生设计)

  提问:如果要把所有的物品都买下,需要多少钱?钱够不够?如果不够,你会想出什么方法呢?(渗透打折、还价等思想)

  [评析:在课尾设计让学生用20元钱骈买提供的商品的活动。看似简单,由于学生在开放的窨,开放的群体合作中收集、整理信息,不仅设计了10多种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而且还延伸出:如果买东西后钱多了可用来捐款、还给父母、存起来等多种办法,适时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当有同学提到要把所有的商品全买下而钱又不够怎么办时,学生的回答更是数彩纷量,如讨价还价、打折优惠、先欠再还、买一送一,有些购物策略甚至连老师也始料不及。开放的活动开发了学生丰富鲜活的认知潜能,在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中,不公增进了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而且还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小结:这一天小红过得非常有意义,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她制定的四个计划,解决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她的能力的素质都得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学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想念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

  [评析:学生学*数学的目的之一,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学数学最终是为了用数学。]

  课后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在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因此作为教师努力实现从教材使用者向教材开发者、研究者铁色的转变,联系生活,整合教材,汇集众家之长,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其中的媒介是课堂。课堂作为学生学*的主阵地,理应为学生带来的充满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和由于才识展示与情趣激发交织而成功体验。教师应为之而不懈努力,真正使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让他们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果断而自主地决微和实践,使学生有具性得彰显和发展。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 2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今天,同学们发现老师穿在身上的上衣是多少元,裤子是多少元吗?(教师带上标签,要求是直观与清楚)

  学生回答:上衣48元,裤子28元。

  教师评价:大家的眼力真不错。教师就在黑板上画一画

  上衣:|-----------48元--------------|

  裤子:|-------28元---------|

  教师评述:大家肯定奇怪画得是什么呀!教师用手势一边指着线段图,一边说我用这段线段表示一件上衣的价48元,我用这条线段的长度来表示一条裤子28元。那同学们你们能从上面两个已知的信息,提出那些问题吗?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把题目说完整。

  学生回答: 1.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一共多少元?

  2.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少多少元?

  教师回复:大家提得问题真多,我们就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来解决问题。教师用手势一边指着线段图一边画出括号,写上问号,让学生进行列式解答。

  44+32=76(元)

  教师问:76元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行动表示。

  48-28=20(元)

  教师问:20元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行为指示。

  进行过程中让学生赞同的举手,积极参与。

  你们觉得这种线段表达的意思怎么样?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老师现在觉得这个问题难不倒大家,老师可要想想办法难道大家。大家看好了老师要变了,教师擦掉上衣的价钱,问学生:现在老师要改条件了,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请学生来说一说什么意思?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表示上衣的价钱的线段,在画之前,要画上衣的价钱你觉得先画什么?为什么?

  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把裤子的价钱看成一份数(一倍数),形成一倍数与三倍数的关系。

  现在能画出来了吗?

  让学生打开书本,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让学生上黑板上来演示。

  让学生讲一讲,你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

  A.大家看一看这里提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齐读)

  让学生解释一下一套衣服什么意思?

  教师:画出 }?(元)让学生谈谈你们准备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求出什么?

  让学生自己进行解决问题的练*。

  3*28=84(元) 84+28=112(元)

  让学生进行说明,式子的意思表示什么?让学生说说题意。

  你们还有什么解决的方法吗?

  若有让学生提一提有没有不同算法?28*4=112(元)

  让学生说一说,4是哪里来的?1+3什么意思?

  一个28元,3个28,总共4个28

  B.擦掉 }?你们从图中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裤子比上衣少多少元?

  大家准备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求出什么?

  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及不同算法进行同桌之间的交流。

  三.巩固练*想想做做1、2

  大家看一看这题让我们求的是什么呢?

  你准备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完成想想做做3

  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以及合计什么意思?

  四.开放题

  养牛场里有黄牛25头,-----------------------,奶牛和黄牛一共有多少头?

  先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有自身的问题也有对教材把握的问题,特别是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分析与表达还有不足。首先没有对学生进行线段图的正确指导,没有进行题意与线段图的紧密结合。没有让学生完整的表达题意,特别是对问题的重视没有进行充分训练,以及问题在线段图的正确表达、表达方式的正确指导,因此出现了较多的画图问题这将影响学生以后对应用题线段图正确率。

  交流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学语言的正规性与正确性是我的最大毛病。

  课堂作业处理不当,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地研究与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两步计算是各有不同,没有对这种不同点进行充分的说明与比较,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 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83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决策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能自己从实际情景中搜集信息,提高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良好*惯。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想法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一般策略。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思考、分析乘加、乘减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例题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谈话:猴山上的桃子丰收了,猴妈妈带着猴宝宝来摘桃子。猴妈妈说:我采了36个桃子,猴宝宝说:我采了6个桃子,你知道猴妈妈和猴宝宝一共采了多少只桃子?

  学生列式计算,师讲解数量关系:要求猴妈妈和猴宝宝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子,用什么方法计算?谁加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共采了多少只桃子=猴妈妈采的只数+猴宝宝采的只数。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1.现在我们把条件改变下,猴妈妈呢采了3筐,每筐12个,猴宝宝还是采了6个,问题还是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只?

  如果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你会解答吗?在本子上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集体交流: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可以先算什么,为什么?(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可以先求出猴妈妈采了多少个,因为猴妈妈采的个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怎样求猴妈妈采的个数?同桌交流12×3的算法。

  求出了猴妈妈采的个数,再求什么?列式并口答。

  3.师指着板书:在这道题中,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可以先求猴妈妈采了多少个,再把猴妈妈和小猴采的合起来,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你做对了吗?没做对的小朋友别泄气,下面还有一个问题等着大家呢,有信心解决吗?

  4.教学“试一试”

  第二个问题求:猴妈妈比小猴多采多少个?请小朋友用刚才的方法,从问题出发去寻找条件,确定先算什么,自己列出算式计算,行吗?

  把你的想法和计算方法与同桌交流。集体交流反馈。

  5.揭题。

  今天我们学*的应用题与以前有什么两样吗?像这样的实际问题怎样解决?为什么?

  三、分层练*,发展能力

  小猴子说:“二(2)班的真棒!为了奖励大家,决定带大家到公园去玩。你们想去吗?可是玩的过程中,我还有问题要考你们,如果你们答对了,还有惊喜等着大家哦,大家好好表现啊!”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小猴子领着大家来到公园门口。

  看到墙上写着票价:**15元,儿童5元。一个叔叔正在买票,叔叔买了2张**票和1张儿童票,请小朋友帮他算一下,一共要付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同桌交流,校对纠错,并说想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小猴子领着大家来到公园的苗圃。

  指名说图意,这样的问题呢?能解决吗?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校对纠错,并说想法。

  3.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集体订正时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四、课堂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像这样“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小朋友经常会碰到,以后你就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 4

  教学内容:第五册 P43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1、经过探索与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惯。

  教学重点:学*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画线图表示和分析数量问题,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变式题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谈话

  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班上谁*时最讲究卫生,衣着最整洁吗?(不提漂亮,避免学生盲目攀比),确实,衣着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重要事情。那么,××同学你知道吗,你的衣服是谁给你买的呢?你知道它们的价格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个有关衣服的问题。(板书:实际问题)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既自然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课件出示妈妈带芳芳买衣服的情景

  衣服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问:从上面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想想芳芳的妈妈对营业员会说什么?(出示问题)”一套衣服“的意思是什么?

  (2)在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有许多能干的小助手,它们的作用可大呢。今天,老师就请来了一位,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长短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表示裤子的28元(师边说边画)那么表示上衣的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同桌讨论)为什么?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在书上画。要求一套衣服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钱一共是多少元,那么该怎样表示这个问题呢?可以这样表示(师生边说边板演)

  (3)现在线段图画完了,你能指着线段图说说每一部分的意思吗?

  (1)学生根据教学情境,说说了解到的有关信息,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2)学生根据题意,同桌进行讨论,弄清上衣和一套衣服的价钱该怎么表示,并将线段图补充完整。

  (3)结合线段图说说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2、教学试一试

  3、比较

  (4)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解决?你会解答吗?写在自己的随堂本上。(若有困难,可以与同桌讨论后再做。)

  (5)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有不同的算法吗?若有,则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说说”1+3“和”28×4“表示的意思,若没有则不教学第二种解法。

  (1)芳芳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她问阿姨: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你能帮她解决吗?

  (2)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呢?你能说出要改的是哪部分吗,师画线段图。

  (3)在随堂本上独立解答。

  (4)交流:你是怎么做的呢?怎么想的?(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5)有不同的解法吗?(没有别的解法则不讲另外的解法)

  上面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师补充出完整课题。

  (4)学生独立解答或讨论后解答,全班交流

  (5)学生交流自己的解答过程,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学生交流不同的解法

  (1)思考怎样解答芳芳的问题。

  (2)用线段图表示题意

  (3)独立解答。

  (4)有序地说说自己的想法和解答的过程。

  (5)交流不同的解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三、应用拓展

  四、小结全课布置作业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说说要求的问题,独立解答后再交流

  根据已知的信息,你能求出什么问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说图意后,独立解答

  交流时,说说怎么想的(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图,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要求我们做什么?你打算怎么办?独自填表,全班集体订正

  4、补合适的条件

  湖中黑天鹅有24只,,

  白天鹅和黑天鹅共有多少只?

  (1)补充一个条件:成为一步计算的问题

  (2)补充一个条件:成为两步计算的问题

  5、根据情境图,编一道今天学*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素材:雅典奥运会上,罗马尼亚获得金牌8枚,中国获得金牌32枚)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

  1、先说出要求的问题,再独立解答、交流

  2、说图意后,独立解答交流

  3、交流题中的信息,填表后,集体订正

  4、同桌一人补合适的条件,另一人再说出算式

  5、口头编出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列式,鼓励编不同的题

  学生交流感受,

  完成课堂作业

  教学设计说明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用线段图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帮助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

  2、强调与他人合作交流,重视思维与表达的有序性

  3、鼓励解题方法多样化,但不强求一题多解。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 5

  教学目标

  1、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一定的运用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画线段图探索数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灵活运用线段图理解较复杂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新知

  你能看图编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吗?

  (1) 24米

  (2)14kg ?千克

  1、出示:养牛场有黄牛25头, ,黄牛和奶牛一共有几头?

  (1)补充条件(注意相关性)

  ①奶牛有( )头

  ②奶牛的头数是黄牛的( )倍

  ③黄牛的头数是奶牛的( )倍

  ④奶牛比黄牛多( )头

  ⑤奶牛比黄牛少( )头

  (2)画线段图,列式计算

  指出:线段的适当长度

  (3)突出:奶牛比黄牛多( 7 )头

  奶牛比黄牛少( 10 )头

  2、“想想做做”第6题

  说一说题中的信息,

  独立列式解答,交流算法

  二、拓展深化

  1、停车场有轿车37辆,比面包车多9辆,停车场一共有多少辆轿车和面包车?

  (1)引导:轿车和面包车谁多谁少?

  (2)独立画线段图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2、哥哥和弟弟一共有邮票41张,哥哥比弟弟多5张,两个人各有多少张邮票?

  (1)学*画线段图,观察了解各量之间的关系

  (2)引导画线段图:(线段图略)

  (3)小组讨论解题方法,全班交流理解

  解一:41+5=46 哥:46÷2=23 弟:23-5=18

  解二:41-5=36 弟:36÷2=18 哥:18+5=23

  5、哥哥和弟弟一共有邮票26张,若哥哥给弟弟3张,则两人的邮票一样多,两人各有几张邮票?

  (1)提问:谁的邮票多?多几张?

  (2)讨论理解:哥哥比弟弟多6张邮票

  (3)实物演示,帮助理解哥哥比弟弟多6张邮票

  (4)小组共同完成画线段图,列式计算,交流思路

  (5)全班交流

  三、课堂延伸

  妈妈:我的年龄是你的4倍。小芳:你比我大27岁。提问:你知道妈妈和小芳

  各多少岁吗?

  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说说是怎么想的。

  学生在练*本上计算。

  三、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7、8、9题。

  板书设计: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养牛场有黄牛25头, ,黄牛和奶牛一共有几头?

  ①奶牛比黄牛多7头 ②奶牛比黄牛少10头

  25头

  黄牛 黄牛

  多7头 ?头 10头 ?头

  奶牛 奶牛

  25+7=32(头) 25-10=15(头)

  25+32=57(头) 25+15=40(头)

  课前思考:

  本课是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的第2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在练*中不断巩固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些练*题的编排主要分成两类,第一类,通过直观图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巩固在例题中初步掌握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放方法,第二类是通过用两步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另外,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提高,还安排了一些补充题。

  课后反思: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能力,能很快地根据已知条件想出一个关键的问题,然后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但在学生中出现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学生总会将中间的问题当成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题目文字叙述越多,这种遗漏的现象就越多。实际上,细细分析,学生都会处理。就连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也能随着老师的分析有很清晰的思路。但是,做题缺乏耐心导致学生就这样做题草草了事。这种粗心的现象还出现在看图计算中,很多学生就只数了多的一段,总把单位“1”的那份忘了,因此这样的错误给学生前进的道路有很大的阻碍。

  课后反思:

  这本分内容可以说是对上一节课的巩固,帮助学生灵活掌握这种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也通过课后的大量练*和讲解,学生对此类方法已然不陌生,同时也使学生养了在计算类似题目时,先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在求解。在整个的本堂课的学*中,学生的思路是比较清晰的,能明确方法,运用方法独立数据成图,并根据线段图解决诸多的简单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在练*中帮学生巩固一下用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两步计算的能力,所以大部分题目我是让他们自己来分析的,再引导,学生都能很快的说出解题思路,在解题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谁比谁多或少,没有从实际情况去分析,看到多就写加,少就写减。总体学生的掌握情况还是很不错的。

  课后反思:

  在昨天的回家作业中,发现学生对画线段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掌握得还不是很好,感觉原本会的题目,一画线段就混淆了,特别是有关倍的问题,他们总是搞不清楚。今天这堂课继续学*画线段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总有点疑惑,不明白为什么教材突然安排了这个教学内容。后面的学*中,并不要求学生都画线段解决问题,学生学*完了这个内容,可能还没完全理解就不再用这种方法了,我只能想是在为以后解决更难的实际问题作铺垫。通过交流,我发现学生同样有疑问:我们学这种方法有什么用?在今天的课堂上,当学生试图画线段解决教材最后一道思考题时,一位学生脱口而出:原来这个线段真的有用的!听了之后我很高兴,学生终于能体会到画线段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了。相信今后在解决更难的实际问题时,孩子们会越发觉得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很有用的。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评课稿合集5篇(扩展7)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反思优选【5】篇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1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方程,学会解只含有一步计算的方程的基础上,运用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又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以后的数学乃至其他一些学科的学*发挥着基础作用。例题本身是一道需要逆向思考的减法实际问题,教材也比较完整的呈现了列方程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步骤,其中解方程的过程留给学生去完成。教学时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列方程方法的多样性。 我认为本课的关键是教会学生会根据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并列出相应的方程。

  因此要做到:

  1.现在学生相对的分析说明能力比较薄弱,针对这一点,我让学生多观察以及及时的分析说明,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

  2.等量关系的寻找对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很重要的,针对它的重要性,我相机渗透了一些简单的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每一题都要说一说数量关系。既加深了学生对于学*方程时对数量关系的重视,也在间接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般的步骤是必须要遵守的,老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老师的书写格式,虽然是模仿,但也算是有接受的学*,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一方面也让学生有计划的记忆。在解题以及展示过程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说,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真正发挥学*的主体作用。

  4.强调了算术方法与方程的区分。通过例题与试一试的练*,让学生发现每道题实际上都可以找出三个数量关系,根据这三个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三个方程,但是,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这种列方程实际上是在用算术方法解题,而不是方程的方法,这样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2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方程,学会解只含有一步计算的方程的基础上,运用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又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以后的数学乃至其他一些学科的学*发挥着基础作用。例题本身是一道需要逆向思考的减法实际问题,教材也比较完整的呈现了列方程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步骤,其中解方程的过程留给学生去完成。教学时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列方程方法的多样性。

  我认为本课的关键是教会学生会根据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并列出相应的方程。因此要做到:

  1、现在学生相对的分析说明能力比较薄弱,针对这一点,我让学生多观察以及及时的分析说明,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

  2、等量关系的寻找对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很重要的,针对它的重要性,我相机渗透了一些简单的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每一题都要说一说数量关系。既加深了学生对于学*方程时对数量关系的重视,也在间接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般的步骤是必须要遵守的,老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老师的书写格式,虽然是模仿,但也算是有接受的学*,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一方面也让学生有计划的记忆。在解题以及展示过程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说,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真正发挥学*的主体作用。

  4、强调了算术方法与方程的区分。通过例题与试一试的练*,让学生发现每道题实际上都可以找出三个数量关系,根据这三个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三个方程,但是,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这种列方程实际上是在用算术方法解题,而不是方程的方法,这样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关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五年级(下册)初步认识方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新课标教材中使用比较多的一种解决逆思维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它改变了以往解决逆思维题目用算术方法解答而学生很难理解的困惑,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学生在学*这个单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关键句分析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题目中直接的相等关系,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解答问题。接着通过练*和思考,学生就会很快掌握类似这样的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如果学会抓住关键句来分析与思考,能很快提高解题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分析关键句的同时,我们要通过找出关键句、用语言分析关键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爸爸的年龄是小红的4倍,爸爸比小红大24岁。爸爸和小红的年龄各是多少?”这一题中,先让学生说说单位“1”的量以及怎样设。再根据哪一句可以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我在教学中采用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和提高,多次通过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分析关键句、列出相等关系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掌握探究知识的方法。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3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五年级(下册)初步认识方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新课标教材中使用比较多的一种解决逆思维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它改变了以往解决逆思维题目用算术方法解答而学生很难理解的'困惑,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学生在学*这个单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关键句分析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题目中直接的相等关系,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解答问题。接着通过练*和思考,学生就会很快掌握类似这样的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如果学会抓住关键句来分析与思考,能很快提高解题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分析关键句的同时,我们要通过找出关键句、用语言分析关键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爸爸的年龄是小红的4倍,爸爸比小红大24岁。爸爸和小红的年龄各是多少?”这一题中,先让学生说说单位“1”的量以及怎样设。再根据哪一句可以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我在教学中采用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和提高,多次通过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分析关键句、列出相等关系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掌握探究知识的方法。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4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四年级下册初步认识方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种解决逆思维的解题方法。本周教研活动我们四年级组内听刘淑萍老师的课,对刘老师的课堂给予很高的评价,

  一赞刘老师课堂敢于放手,把主动权教给学生;

  二赞小组合作交流分工明确,真实高效;

  三赞刘老师*时注重*惯的培养。课后评课我们都羡慕这样的课堂,都迫不及待的让刘老师传经送宝,之后我也在课堂上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和刘老师的课堂进行对比,反思自己的课堂还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等量关系式分析训练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然后列出方程,解答问题。接着通过练*和思考,学生就会很快掌握类似这样的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学会抓住等量关系来分析与思考,就能很快提高解题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在解决问题时刘老师采用以三人小组交流的方式分析解决问题。如:1号同学讲,2号、3号听;或是3号、1号分析题意,2号书写等,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小组内交流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表达,因此刘老师的课就是思维的课堂,知识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升华。同时小组交流的一大好处就是带动后进生,带动跑神的学生,让他参与到课堂中,带动他们一起进步!与刘老师的课堂相比,我需要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像刘老师所说,刚开始不能急,要慢节奏,教给孩子怎样说,怎样小组交流,正如磨刀不误砍柴工,练上一个月,一个学期,你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三、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思路训练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过程,刘老师让学生总结出了七步:读(读清题意)--找(找数量关系式)——解设(未知数x)——列(列方程)——解(解方程)——检(口答检验)--答(写答案)。方法的引领比获得的知识更重要,告诉学生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如何解决。教学中刘老师一节课教学内容我用了两节课时间训练让学生在学*、辨析、交流与反馈表达中不断开阔思维,从中感受到小组学*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学*效果很好,初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课堂属于学生,课堂的精彩不在于老师多么优秀,在于学生的出彩,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慢慢践行放手小组合作交流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更大的展示空间,让我的数学课堂更有魅力。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5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新课标教材中使用比较多的一种解决逆思维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它改变了以往解决逆思维题目用算术方法解答而学生很难理解的困惑,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在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注重以学生认知发展水*为基础,使学生愉快的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

  一.以学生的思维特点确定等量关系式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引导学生审题,识别哪些信息是解决问题所需求的,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然后以学生的思维特点确定等量关系式,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解答问题。如:课本例1,让学生先读题,找出关键句:“白色皮的块数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根据这句话学生的思维直觉直接写出这样的等量关系:“白色皮的块数=黑色皮的块数×2-4”。对于例题中用到的等量关系式,在我的点拨下学生才想出来,在做练*题中我也发现,类似这样的“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直觉思考用“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几”这种等量关系,看来这种等量关系式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

  我的困惑:当一题多解时,教材如果只呈现一种解法时,这种方法往往是其中最简洁、最容易理解、更值得推荐的方法。可这一课为何会采用“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呢?难道这个关系式比其它两种更好理解吗?

  二.以套用模式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学生在解决稍复杂的方程时,虽然能理解实际问题中有关和、差、倍的数量关系,但不能正确列出方程,例如:课本练*十三中的第8题:妈妈今年的年龄是小明的3倍,妈妈比小明大24岁,小明和妈妈今年分别是多少岁?题中既有比多少的信息,又有倍数的信息,学生不知设哪个为X,另一个又怎样表示,但此题如果找到的数量关系是“小明的年龄+24=妈妈的年龄”,但列出来的方程X+24=3X等式两边都有X,学生解方程就会有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先让学生找“倍数”的信息 ,让学生说说谁是1倍量,设1倍量为X,另一个量是几倍的量就是几x表示。再根据“比多少”的信息找出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学生套用这种模式后,解决关于“和倍”、 “差倍”的问题,基本没有出错的,从而提高了学生做题的正确率。

  在教学中,富有启发性的、促进学生理解的讲授法并无什么不妥,而超越学生实际的、缺乏逻辑意义的发问恐怕也是行不通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法带动教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