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12-03 00:00:00 翻译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1

  作品原文

  愚公移山

  太行1、王屋2二山,方3七百里,高万仞4,本在冀州5之南,河阳6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7九十,面山而居8。惩9山北之塞10,出入之迂11也。聚室而谋12曰:“吾与汝13毕力*险14,指通豫南15,达于汉阴16,可乎?”杂然相许17。其妻献疑18曰:“以19君之力,曾20不能损21魁父22之丘23,如太行、王屋何?且24焉25置26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27担者三夫28,叩石垦壤,箕畚29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30妻有遗男31,始龀32,跳往助之。寒暑易节33,始一反焉34。

  河曲35智叟36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37。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38,其39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40曰:“汝心之固41,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42,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43也,而山不加增,何苦44而不*?”河曲智叟亡45以应。

  操蛇之神46闻之,惧其不已47也,告之于帝48。帝感其诚49,命夸娥氏50二子负51二山,一厝52朔东53,一厝雍54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55焉。

  词句注释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方圆,指面积,这里指周围的意思。

  4、仞(re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即住在山北。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什么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zē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23、丘:土堆。

  24、且:况且。

  25、置:安放。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什么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什么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5、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陇”通“垄”。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白话译文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以北(的地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接*九十,向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借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无法改变,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吗?”河岸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创作背景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作品鉴赏

  《愚公移山》主题思想即恒道。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这则寓言一开始简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当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绕山而行,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艺术手法

  叙事者角色

  《愚公移山》的受叙事者有:北山愚公、愚公家人(主要包括其妻子、能挑担子的三儿孙和孤儿寡妇)以及反派人物智叟。从道家的角度看,还有几个神:上帝、山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也都是受叙事者,这里的“夸娥氏”原为“夸蛾氏”应该是“蚂蚁神”之意,因为“娥”与“蛾”在古代是可以通假的。由于“蛾”与“娥”相通的原因,所以自古至今有不少人误“夸蛾”为“夸娥”。古文里“蛾”通“蚁”,而“夸”为“巨大的意思”,因此“夸娥氏”也就是“蚂蚁大力神”。

  《愚公移山》的真实读者就是听众和阅读文本的读者。随着时代的变迁,即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真实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往往也发生变化,即便是同一时代的真实读者也会出现对文本有理解、不解和曲解的现象。

  常规叙事

  所谓“常规叙事研究”就像前面提到的科学叙事,即单义直接表述。相当于真实读者把原来的古文解释一通,了解故事内容即可。

  《愚公移山》文本译文:“北山愚公,年纪将*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故事的前面部分描写的是事实,后面部分从“山神听说愚公移山”描写的是虚构的事物。

  传统叙事寓意

  传统的叙事寓意指遇上困难时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持之以恒,争取最后的胜利。这是一个经典的叙事手法,而且寓意深刻。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文本中插入了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对话,蕴含着寓言所特具的哲理,颇能发人深省。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叟的“笑”,是对愚公移山不屑一顾的轻蔑情态;智叟的“止”,是对愚公移山不以为然而进行粗暴的干涉。这个自以为多智的老头子,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脱口而出,给愚公泼冷水。智叟讥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与愚公的妻子相同,便两者态度迥异,一个是自视其高,加以阻挠,一个是提疑问,目的是为解决问题。

  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对智叟的冷嘲热讽,先报之以一声长叹,表示遗憾想不到智叟竟是这样的木然无知,接着,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出语尖锐犀利,毕露锋瓦。这段话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阐述了“有限”和“无限”的朴素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

  智叟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及山高难以削*的一面,而看不到人类延续不断及山不会增高的一面,所以堪称“固不可彻”,比起愚公的目光来实是短浅。愚公藐视大山,敢于移山,知难而进,坚韧不拔,是因为他看到了人的作用,通过努力,事物是能够转化的。由此可见愚公形愚而实智。

  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胜利,矛盾获得了解决,作为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科学不发达的缘故,往往幻想着能有超人力量来帮助人们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所以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写“操蛇之神”听说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来,将此事告诉了“天帝”,“帝感其诚”,就派遣了两个大力士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这显然是神话,在客观理实中是不存在的,但却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也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中所阐述的.哲理思想的坚信,以神话的形式给予了肯定。寄未来理想的实现于神话,寓哲理思想于想象,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让人们在精神是得到鼓舞,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艺术特色

  第一,对比手法的运用相当成功。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就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为了表现移山时不畏艰险的气概,激励人们去掌握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家庭,“始龀”的助手,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对比;为了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显示这一哲理思想所产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无以应”对比,等等,在对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

  第二,故事情节的安排比较巧妙。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一个仅有300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

  名家评论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已;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傥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往必遇蹇,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多岐在於亡羊,齐物同於指马。我修词而忘倦,彼移山之不舍。吾亦安知夫无成与有成,谅归功於大冶。在这里,作者提出的愚公移山之人道与天道说。提出了“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的思想。移山之既成,在于“愚公之道行”,“体道以通神”,因而人天同心,最终获得有成。

  人道大于天道,天地同心,人能感天,这是唐代人通过解读愚公移山而得到的哲学思想和精神。不论是究其“志气”、“自成”,还是“精诚之心”,都是持肯定、赞扬的态度来肯定愚公这个形象的。以此训寓后人。

  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弱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人物形象

  愚公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

  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苦而不*”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智叟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既傲慢又武断。“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对移山的顽固态度。但最后他反被愚公驳斥得“亡以应”。

  智叟从开始时的振振有词,教训别人,到被驳得哑口无言,一副窘态,这正是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作者简介

  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郑国人。

  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现在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其作品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失,现存八篇《天瑞》《皇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汤问》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文为流传。

  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这样解释某些人认为列子是后人假托的也不过分。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2

  《愚公移山》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是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北山的愚公,年龄将*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交通阻塞,出来进入都得绕远。愚公集合全家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这两座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夫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消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愚公于是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遗孀有个男孩,刚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嘲笑着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不能铲除,又能把山上的泥土和石头怎样呢?”北山的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孩子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担心什么挖不*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禀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这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冈阻隔了。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3

  作品原文

  愚公移山

  太行1、王屋2二山,方3七百里,高万仞4,本在冀州5之南,河阳6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7九十,面山而居8。惩9山北之塞10,出入之迂11也。聚室而谋12曰:“吾与汝13毕力*险14,指通豫南15,达于汉阴16,可乎?”杂然相许17。其妻献疑18曰:“以19君之力,曾20不能损21魁父22之丘23,如太行、王屋何?且24焉25置26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27担者三夫28,叩石垦壤,箕畚29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30妻有遗男31,始龀32,跳往助之。寒暑易节33,始一反焉34。

  河曲35智叟36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37。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38,其39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40曰:“汝心之固41,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42,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43也,而山不加增,何苦44而不*?”河曲智叟亡45以应。

  操蛇之神46闻之,惧其不已47也,告之于帝48。帝感其诚49,命夸娥氏50二子负51二山,一厝52朔东53,一厝雍54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55焉。

  词句注释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方圆,指面积,这里指周围的意思。

  4、仞(re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即住在山北。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什么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zē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23、丘:土堆。

  24、且:况且。

  25、置:安放。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什么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什么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5、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陇”通“垄”。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白话译文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以北(的地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接*九十,向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借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无法改变,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吗?”河岸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创作背景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作品鉴赏

  《愚公移山》主题思想即恒道。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这则寓言一开始简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当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绕山而行,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艺术手法

  叙事者角色

  《愚公移山》的受叙事者有:北山愚公、愚公家人(主要包括其妻子、能挑担子的三儿孙和孤儿寡妇)以及反派人物智叟。从道家的角度看,还有几个神:上帝、山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也都是受叙事者,这里的“夸娥氏”原为“夸蛾氏”应该是“蚂蚁神”之意,因为“娥”与“蛾”在古代是可以通假的。由于“蛾”与“娥”相通的原因,所以自古至今有不少人误“夸蛾”为“夸娥”。古文里“蛾”通“蚁”,而“夸”为“巨大的意思”,因此“夸娥氏”也就是“蚂蚁大力神”。

  《愚公移山》的真实读者就是听众和阅读文本的读者。随着时代的变迁,即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真实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往往也发生变化,即便是同一时代的真实读者也会出现对文本有理解、不解和曲解的现象。

  常规叙事

  所谓“常规叙事研究”就像前面提到的.科学叙事,即单义直接表述。相当于真实读者把原来的古文解释一通,了解故事内容即可。

  《愚公移山》文本译文:“北山愚公,年纪将*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故事的前面部分描写的是事实,后面部分从“山神听说愚公移山”描写的是虚构的事物。

  传统叙事寓意

  传统的叙事寓意指遇上困难时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持之以恒,争取最后的胜利。这是一个经典的叙事手法,而且寓意深刻。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文本中插入了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对话,蕴含着寓言所特具的哲理,颇能发人深省。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叟的“笑”,是对愚公移山不屑一顾的轻蔑情态;智叟的“止”,是对愚公移山不以为然而进行粗暴的干涉。这个自以为多智的老头子,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脱口而出,给愚公泼冷水。智叟讥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与愚公的妻子相同,便两者态度迥异,一个是自视其高,加以阻挠,一个是提疑问,目的是为解决问题。

  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对智叟的冷嘲热讽,先报之以一声长叹,表示遗憾想不到智叟竟是这样的木然无知,接着,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出语尖锐犀利,毕露锋瓦。这段话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阐述了“有限”和“无限”的朴素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

  智叟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及山高难以削*的一面,而看不到人类延续不断及山不会增高的一面,所以堪称“固不可彻”,比起愚公的目光来实是短浅。愚公藐视大山,敢于移山,知难而进,坚韧不拔,是因为他看到了人的作用,通过努力,事物是能够转化的。由此可见愚公形愚而实智。

  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胜利,矛盾获得了解决,作为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科学不发达的缘故,往往幻想着能有超人力量来帮助人们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所以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写“操蛇之神”听说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来,将此事告诉了“天帝”,“帝感其诚”,就派遣了两个大力士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这显然是神话,在客观理实中是不存在的,但却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也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中所阐述的哲理思想的坚信,以神话的形式给予了肯定。寄未来理想的实现于神话,寓哲理思想于想象,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让人们在精神是得到鼓舞,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艺术特色

  第一,对比手法的运用相当成功。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就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为了表现移山时不畏艰险的气概,激励人们去掌握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家庭,“始龀”的助手,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对比;为了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显示这一哲理思想所产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无以应”对比,等等,在对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

  第二,故事情节的安排比较巧妙。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一个仅有300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

  名家评论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已;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傥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往必遇蹇,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多岐在於亡羊,齐物同於指马。我修词而忘倦,彼移山之不舍。吾亦安知夫无成与有成,谅归功於大冶。在这里,作者提出的愚公移山之人道与天道说。提出了“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的思想。移山之既成,在于“愚公之道行”,“体道以通神”,因而人天同心,最终获得有成。

  人道大于天道,天地同心,人能感天,这是唐代人通过解读愚公移山而得到的哲学思想和精神。不论是究其“志气”、“自成”,还是“精诚之心”,都是持肯定、赞扬的态度来肯定愚公这个形象的。以此训寓后人。

  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弱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人物形象

  愚公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

  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苦而不*”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智叟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既傲慢又武断。“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对移山的顽固态度。但最后他反被愚公驳斥得“亡以应”。

  智叟从开始时的振振有词,教训别人,到被驳得哑口无言,一副窘态,这正是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作者简介

  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郑国人。

  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现在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其作品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失,现存八篇《天瑞》《皇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汤问》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文为流传。

  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这样解释某些人认为列子是后人假托的也不过分。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 (菁华3篇)(扩展1)

——左传文言文及翻译 (菁华3篇)

左传文言文及翻译1

  左传

  【经】七年春,齐人伐郑。夏,小邾子来朝。郑杀其大夫申侯。秋七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母。曹伯班卒。公子友如齐。冬葬曹昭公。

  【传】七年春,齐人伐郑。孔叔言于郑伯曰:谚有之曰: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国危矣,请下齐以救国。公曰:吾知其所由来矣。姑少待我。对曰:朝不及夕,何以待君?

  夏,郑杀申侯以说于齐,且用陈辕涛涂之谮也。

  初,申侯,申出也,有宠于楚文王。文王将死,与之璧,使行,曰,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后之人将求多于女,女必不免。我死,女必速行。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既葬,出奔郑,又有宠于厉公。子文闻其死也,曰:古人有言曰知臣莫若君。弗可改也已。

  秋,盟于宁母,谋郑故也。

  管仲言于齐侯曰:臣闻之,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齐侯修礼于诸侯,诸侯官受方物。

  郑伯使大子华听命于会,言于齐侯曰: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实违君命。若君去之以为成。我以郑为内臣,君亦无所不利焉。齐侯将许之。管仲曰: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无乃不可乎?子父不奸之谓礼,守命共时之谓信。违此二者,奸莫大焉。公曰:诸侯有讨于郑,未捷。今苟有衅。从之,不亦可乎?对曰: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若总其罪人以临之,郑有辞矣,何惧?且夫合诸侯以崇德也,会而列奸,何以示后嗣?夫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记奸之位,君盟替矣。作而不记,非盛德也。君其勿许,郑必受盟。夫子华既为大子而求介于大国,以弱其国,亦必不免。郑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为政,未可间也。齐侯辞焉。子华由是得罪于郑。

  冬,郑伯请盟于齐。

  闰月,惠王崩。襄王恶大叔带之难,惧不立,不发丧而告难于齐。

  左传文言文及翻译

  七年春季,齐国人进攻郑国。孔叔对郑文公说:“俗语有这样的话:‘心志假若不坚强,怎么能又怕屈辱?’既然不能强硬,又不能软弱,因此只有死路一条。国家危险了,请您向齐国屈服以挽救国家。”郑文公说:“我知道他们是为什么来的了,姑且稍稍等我一下。”孔叔回答说:“情况危急,早晨到不了晚上,怎么等待君王呢?”

  夏季,郑文公杀死申侯以讨好齐国,同时也是由于陈国辕涛涂的诬陷。当初,因为申侯是申氏所生,受到楚文王的宠信。文王将要死的时候,把璧玉给他,让他走,说:“只有我了解你,你垄断财货而永不满足,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求,我不加罪于你。后来的人将会向你索取大量财货,你必然不免于罪。我死,你一定要赶快走,不要到小国去,他们不会容纳你的。”安葬楚文王后,申侯逃到郑国,又受到厉公的宠信。子文听到他的死讯,说:“古人有这样的话说:‘了解臣子没有像国君那样清楚的。’这句话是不能改变的啊!”

  秋季,鲁僖公和齐桓公、宋桓公、陈国的世子款、郑国的世子华在宁母结盟,策划进攻郑国。

  管仲对齐桓公说:“臣听说:招抚有二心的国家,用礼;怀念疏远的国家,用德。凡事不违背德和礼,没有人不归附的。”齐桓公就以礼对待诸侯,诸侯的官员接受了齐国赏的土特产。

  郑文公派遣太子华接受会议的命令,对齐桓公说:“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违背您的命令。您如果除掉他们而和敝国讲和,我国作为您的内臣,这对您也没有什么不利。”齐桓公准备答应他。管仲说:“君王用礼和信会合诸侯,而用邪恶来结束,未免不行吧。儿子和父亲不相违背叫做礼,见机行事完成君命叫做信。违背这两点,没有比这再大的邪恶了。”齐桓公说:“诸侯进攻郑国,没有得胜;现在幸而有机可乘,利用这点,不也行吗?”管仲回答说:“君王如果用德来安抚,加上教训,他们不接受,然后率领诸侯讨伐郑国;郑国挽救危亡还来不及,哪敢不害怕?如果领着他的罪人以兵进攻郑国,郑国就有理了,还害怕什么?而且会合诸侯,这是为了尊崇德行。会合而让奸邪之人列于国君,怎么能向后代交代?诸侯的会见,他们的德行、刑罚、礼仪、道义,没有一个国家不加以记载。如果记载了让邪恶的人居于君位,君王的盟约就要废弃了。事情做了而不能见于记载,这就不是崇高的道德。君王还是同意为好!郑国一定会接受盟约的。子华既然做了太子,而要求凭借大国来削弱*家,也一定不能免于祸患。郑国有叔詹、堵叔、师叔三个贤明的人执政,还不能去钻它的空子。”齐桓公于是向子华辞谢。子华因此得罪了郑国。

  冬季,郑文公派遣使者到齐国请求订立盟约。

  闰十二月,周惠王去世。襄王担心大叔王子带作乱,又害怕不能立为国君,所以不发布丧事的消息,却把将要发生内乱的事向齐国报告。

左传文言文及翻译2

  原文:

  【经】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夏四月,秋七月。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

  【传】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凡诸侯之女行,唯王后书。

  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邓南鄙郁人攻而夺之币,杀道朔及巴行人。楚子使薳章让于邓,邓人弗受。

  夏,楚使斗廉帅师及巴师围郁。邓养甥、聃甥帅师郁救。三逐巴师,不克。斗廉衡陈其师于巴师之中,以战,而北。邓人逐之,背巴师而夹攻之。邓师大败,郁人宵溃。

  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

  冬,曹大子来朝,宾之以上卿,礼也。享曹大子,初献,乐奏而叹。施父曰:「曹大子其有忧乎?非叹所也。」

  翻译

  九年春季,纪国的季姜出嫁到京师。凡是诸侯的女儿出嫁,只有出嫁做王后才加以记载。

  巴子派遣韩服向楚国报告,请求和邓国友好。楚武王派遣道朔带领巴国的使者到邓国聘问。邓国南部边境的鄾地人攻击他们,并掠夺财礼,杀死了道朔和巴国的使者。楚武王派遣薳章责备邓国,邓国人拒不接受。

  夏季,楚国派遣鬬廉率领楚军和巴军包围鄾地。邓国的养甥、聃甥率领邓军救援鄾地。邓军三次向巴军发起冲锋,不能得胜。鬬廉率军在巴军之中列为横阵,当与邓军交战时,假装败逃。邓军追逐楚军,巴军就处于他们背后。楚、巴两军夹攻邓军,邓军大败。鄾地人黄昏后就溃散了。

  秋季,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共同出兵讨伐曲沃。

  冬季,曹国的太子来鲁国朝见。用上卿之礼接待他,这是合于礼的。设享礼招待曹太子。首先献酒,接着奏乐,曹太子就叹气。施父说:“曹太子恐怕会有什么忧心事吧?因为这里不是叹息的地方。”

左传文言文及翻译3

  原文

  【经】十有七年春,卫北宫括帅师侵郑。夏,公会尹子、单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邾人伐郑。六月乙酋,同盟于柯陵。秋,公至自会。齐高无咎出奔莒。九月辛丑,用郊。晋侯使荀罃来乞师。冬,公会单子、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人、邾人伐郑。十有一月,公至自伐郑。壬申,公孙婴卒于貍脤。十有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邾子玃且卒。晋杀其大夫郤錡、郤犨、郤至。楚人灭舒庸。

  【传】十七年春,王正月,郑子驷侵晋虚、滑。卫北宫括救晋,侵郑,至于高氏。

  夏五月,郑大子髡顽、侯孺为质于楚,楚公子成、公子寅戍郑。公会尹武公、单襄公及诸侯伐郑,自戏童至于曲洧。

  晋范文子反自鄢陵,使其祝宗祈死,曰:「君骄侈而克敌,是天益其疾也。难将作矣!爱我者惟祝我,使我速死,无及于难,范氏之福也。」六月戊辰,士燮卒。

  乙酉同盟于柯陵,寻戚之盟也。

  楚子重救郑,师于首止。诸侯还。

  齐庆克通于声孟子,与妇人蒙衣乘辇而入于闳。鲍牵见之,以告国武子,武子召庆克而谓之。庆克久不出,而告夫人曰:「国子谪我!」夫人怒。国子相灵公以会,高、鲍处守。及还,将至,闭门而索客。孟子诉之曰:「高、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角。国子知之。」秋七月壬寅,刖鲍牵而逐高无咎。无咎奔莒,高弱以卢叛。齐人来召鲍国而立之。

  初,鲍国去鲍氏而来为施孝叔臣。施氏卜宰,匡句须吉。施氏之宰,有百室之邑。与匡句须邑,使为宰。以让鲍国,而致邑焉。施孝叔曰:「子实吉。」对曰:「能与忠良,吉孰大焉!」鲍国相施氏忠,故齐人取以为鲍氏后。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冬,诸侯伐郑。十月庚午,围郑。楚公子申救郑,师于汝上。十一月,诸侯还。

  初,声伯梦涉洹,或与己琼瑰,食之,泣而为琼瑰,盈其怀。从而歌之曰:「济洹之水,赠我以琼瑰。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乎!」惧不敢占也。还自郑,壬申,至于狸脤而占之,曰:「余恐死,故不敢占也。今众繁而从余三年矣,无伤也。」言之,之莫而卒。

  齐侯使崔杼为大夫,使庆克佐之,帅师围卢。国佐从诸侯围郑,以难请而归。遂如卢师,杀庆克,以谷叛。齐侯与之盟于徐关而复之。十二月,卢降。使国胜告难于晋,待命于清。

  晋厉公侈,多外嬖。反自鄢陵,欲尽去群大夫,而立其左右。胥童以胥克之废也,怨郤氏,而嬖于厉公。郤錡夺夷阳五田,五亦嬖于厉公。郤犨与长鱼矫争田,执而梏之,与其父母妻子同一辕。既,矫亦嬖于厉公。栾书怨郤至,以其不从己而败楚师也,欲废之。使楚公子伐告公曰:「此战也,郤至实召寡君。以东师之未至也,与军帅之不具也,曰:『此必败!吾因奉孙周以事君。』」公告栾书,书曰:「其有焉!不然,岂其死之不恤,而受敌使乎?君盍尝使诸周而察之?」郤至聘于周,栾书使孙周见之。公使觇之,信。遂怨郤至。

  厉公田,与妇人先杀而饮酒,后使大夫杀。郤至奉豕,寺人孟张夺之,郤至射而杀之。公曰:「季子欺余。」

  厉公将作难,胥童曰:「必先三郤,族大多怨。去大族不逼,敌多怨有庸。」公曰:「然。」郤氏闻之,郤錡欲攻公,曰:「虽死,君必危。」郤至曰:「人所以立,信、知、勇也。信不叛君,知不害民,勇不作乱。失兹三者,其谁与我?死而多怨,将安用之?君实有臣而杀之,其谓君何?我之有罪,吾死后矣!若杀不辜,将失其民,欲安,得乎?待命而已!受君之禄是以聚党。有党而争命,罪孰大焉!」

  壬午,胥童、夷羊五帅甲八百,将攻郤氏。长鱼矫请无用众,公使清沸魋助之,抽戈结衽,而伪讼者。三郤将谋于榭。矫以戈杀驹伯、苦成叔于其位。温季曰:「逃威也!」遂趋。矫及诸其车,以戈杀之,皆尸诸朝。

  胥童以甲劫栾书、中行偃于朝。矫曰:「不杀二子,忧必及君。」公曰:「一朝而尸三卿,余不忍益也。」对曰:「人将忍君。臣闻乱在外为奸,在内为轨。御奸以德,御轨以刑。不施而杀,不可谓德。臣逼而不讨,不可谓刑。德刑不立,奸轨并至。臣请行。」遂出奔狄。公使辞于二子,曰:「寡人有讨于郤氏,既伏其辜矣。大夫无辱,其复职位。」皆再拜稽首曰:「君讨有罪,而免臣于死,君之惠也。二臣虽死,敢忘君德。」乃皆归。公使胥童为卿。

  公游于匠丽氏,栾书、中行偃遂执公焉。召士□,士□辞。召韩厥,韩厥辞,曰:「昔吾畜于赵氏,孟姬之谗,吾能违兵。古人有言曰:『杀老牛莫之敢尸。』而况君乎?二三子不能事君,焉用厥也!」

  舒庸人以楚师之败也,道吴人围巢,伐驾,围厘、虺,遂恃吴而不设备。楚公子櫜师袭舒庸,灭之。

  闰月乙卯晦,栾书、中行偃杀胥童。民不与郤氏,胥童道君为乱,故皆书曰:「晋杀其大夫。」

  注释

  翻译

  十七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月,郑国子驷进攻晋国的虚、滑两地。卫国的北宫括救援晋国,侵袭郑国,到达高氏。

  夏季,五月,郑国太子髡顽和侯卻獳到楚国作为人质,楚国公子成、公子寅戍守在郑国。鲁成公会合尹武公、单襄公以及诸侯进攻郑国,从戏童到达曲洧。

  晋国的范文子从鄢陵回国,让他的祝宗祈求早点死去,说:“国君骄横奢侈而又战胜敌人,这是上天增加他的毛病,祸难将要起来了。爱我的人只有诅咒我,让我快点死去,不要及于祸难,这就是范氏的福气。”六月初九日,”范文子死。

  六月二十六日,鲁成公和尹子、单子、晋厉公、齐灵公、*公、卫献公、曹成公、邾国人在柯陵结盟,这是为了重温戚地的盟会。

  楚国的子重援救郑国,军队驻扎在首止。诸侯就退兵回国。

  齐国的庆克和声孟子私通,穿着女人衣服和女人一起坐辇进入宫中的夹道门。鲍牵见到了,报告国武子。武子把庆克召来告诉他。庆克躲在家里很久不出门,报告声孟子说:“国子责备我。”声孟子发怒。国武子作为齐灵公的相礼参加会见,高无咎、鲍牵留守。等到回国,将要到达的时候,关闭城门,检查旅客。声孟子诬陷说:“高、鲍两人打算不接纳国君而立公子角,国子参与这件事。”秋季,七月十三日,砍去了鲍牵的双脚而驱逐了高无咎。高无咎逃亡到莒国。高弱据有卢地而发动叛乱。齐国人来鲁国召回鲍国而立了他。

  当初,鲍国离开鲍氏来鲁国做施孝叔的家臣。施氏占卜总管的人选,匡句须吉利。施氏的总管拥有一百家的采邑。施氏给了匡句须采邑,让他做总管,他却让给鲍国而且把采邑也给了鲍国。施孝叔说:“你是占卜认为吉利的。”匡句须回答说:“能够给忠良,还有比这再大的吉利吗?”鲍国辅助施氏很忠诚,所以齐国人把他召回去作为鲍氏的后嗣。孔子说:“鲍牵的聪明不如葵菜,葵菜还能保护自己的脚。”

  冬季,诸侯进攻郑国。十月十二日,包围郑国。楚国公子申救援郑国,军队驻扎在汝水边上。十一月,诸侯退兵回国。

  当初,声伯梦见步行渡过洹水,有人将琼瑰给他吃了,哭出来的眼泪都成了琼瑰装满怀抱,跟着唱歌说:“渡过洹水,赠给我琼瑰。回去吧回去吧,琼瑰装满我的怀内!”醒来由于害怕而不敢占卜。从郑国回来,十一月某一天,到达狸脤,而占卜这件事,说:“我害怕死,所以不敢占卜。现在大家跟随我已经三年了,没有妨碍了。”说了这件事,到晚上就死了。

  齐灵公派崔杼做大夫,派庆克辅佐他,率领军队包围卢地。国佐跟从诸侯包围郑国,由于齐国发生祸难请求回国。国佐于是就到了包围卢地的军队里,杀了庆克,据有穀地而发动叛乱。齐灵公和国佐在徐关结盟以后,恢复了他的官位。十二月,卢地人投降。齐灵公派遣国胜向晋国报告祸难,并且让他在清地等候命令。

  晋厉公奢侈,有很多宠信的大夫。从鄢陵回来,想要全部去掉其他的大夫,而立左右宠信的人。胥童因为胥克的被废,怨恨郤氏而成为厉公宠臣。郤犫夺走了夷阳五的土田,夷阳五也为厉公所宠信。郤犫和长鱼矫争夺土田,把长鱼矫逮捕囚禁,和他的父母妻子同系在一个车辕上。不久以后,长鱼矫也受到厉公的宠信。栾书怨恨郤至,因为他不听自己的主意而又打败了楚军,想要废掉他。栾书让楚国的公子茷告诉厉公说:“这次战役,郤至实在是召来我寡君的,因为东方的军队没有到达和晋军统帅没有完全出动,他说:‘这一战晋国必然失败,我就乘机拥立孙周来事奉君王。’”厉公告诉栾书。栾书说:“恐怕有这回事。否则,难道他会不顾虑死,而接受敌人的使者吗?君王何不试着派他到成周而考察他一下呢?”郤至到成周聘问,栾书让孙周接见他,晋厉公派人窥探,证实了。于是厉公就怨恨郤至。

  晋厉公打猎,和女人一起首先射猎,并且喝酒,然后让大夫射猎。郤至奉献野猪,寺人孟张夺走野猪,郤至射死了孟张。厉公说:“郤至欺负我!”

  厉公准备发动群臣讨伐郤至,胥童说:“一定要先从三郤开刀。他们族大,怨恨多。去掉大族,公室就不受逼迫;讨伐怨恨多的,容易有功。”厉公说:“对。”郤氏听到这件事,郤锜想要攻打厉公,说:“虽然我们一族就要死了,国君也必定危险了。”郤至说:“人能站得住,是由于有信用、明智、勇敢。有信用不能背叛国君,明智不能残害百姓,勇敢不能发动祸难。没有这三样,还有谁亲*我们?死了又增多怨恨,还有什么用?国君有了臣下而杀了他们,能把国君怎么办?我若有罪,死得已经晚了。如果国君杀害的是无罪的人,他将要失掉百姓,想要安定,行吗?还是听候命令吧。受了国君的禄位,因此才能聚集亲族。有了亲族而和国君相争,还有比这更大的罪过吗?”

  十二月二十六日,胥童、夷羊五率领甲士八百人准备进攻郤氏,长鱼矫请求不要兴师动众,晋厉公派清沸魋去帮助他们。长鱼矫和清沸魋抽出戈来,衣襟相结,装成打架争讼的样子。三郤准备在台榭里和他们计议,长鱼矫乘机用戈在座位上刺死了郤锜和郤犫。郤至说:“无罪被杀,不如逃走。”于是赶快逃走。长鱼矫追上郤至的车子,用戈刺死了他。都陈尸在朝廷上。

  胥童带领甲士在朝廷上劫持了栾书、中行偃。长鱼矫说:“不杀这两个人,忧患必然会到国君身上。”晋厉公说:“一天之中而把三个卿的尸摆在朝上,我不忍心增加了。”长鱼矫回答说:“别人对君王会忍心的。下臣听说祸乱在外就是奸,在内就是轨。用德行来对待奸,用刑罚来对待轨。不施教化就加以杀戮,不能叫做德行;臣下逼迫国君而不加讨伐,不能叫做刑罚。德行和刑罚不加树立,奸、轨就一起来了,下臣请求离去。”于是就逃亡到狄人那里。厉公派人向栾书和中行偃辞谢说:“寡人讨伐郤氏,郤氏已经伏罪,大夫不要把劫持的事作为耻辱,还是各复其位吧!”他们都再拜叩头说:“君王讨伐有罪的人,而赦免下臣一死,这是君王的恩惠。我们两个人即使死了,哪里敢忘记君王的恩德?”于是都回去了。晋厉公派胥童做卿。

  晋厉公在匠丽氏那里游玩,栾书、中行偃就乘机抓住了他。召唤士匄,士匄辞谢。召唤韩厥,韩厥辞谢说:“从前我在赵氏家里养大,孟姬诬陷赵氏,我能顶住不出兵。古人有话说,‘杀老牛没有人敢作主’,何况是国君呢?您几位不能事奉国君,又哪里用得到厥呢?”

  舒庸人由于楚军的战败,引导吴国人包围巢地,进攻驾地,包围厘地和虺地,因此就依仗着吴国而不设防。楚国公子槖师入侵舒庸,灭亡了舒庸。

  闰月二十九日,栾书、中行偃杀了胥童。百姓不亲附郤氏,胥童引导国君作乱,所以《春秋》都记载说“晋杀其大夫”。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 (菁华3篇)(扩展2)

——愚公移山文言文优选【10】篇

  愚公移山文言文 1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聚室而谋曰(谋划,商量) 杂然相许(纷纷)

  B.惩山北之塞(惩罚) 出入之迂(曲折,绕远)

  C.毕力*险(险峻) 且焉置土石(哪里)

  D.山之一毛(毛发) 何苦而不*(愁,担心)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且: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于:运于渤海之尾 告之于帝

  C.焉:且焉置土石 有子存焉

  D.其: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3.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是以发展的.眼光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

  B.本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愚公和智叟对比是主要的对比,是故事的寓意所在,同时,运用二人姓名加重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C.“其妻”与智叟都对愚公移山提出了疑问,其态度是一样的。

  D.本故事以神话结束全文,更加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答案:

  1.A

  2.B

  3.C

  4.⑴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⑵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愚公移山文言文 2

  洪水滔天,鲧①窃帝之息壤②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③杀鲧于羽郊④。鲧复⑤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注释】①鲧:传说中原始社会部落首领,禹的父亲。②息壤:古代传说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③祝融:传说中的火神。④羽郊:羽山下的郊野。⑤复:肚子,现在写作“腹”。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汝之不惠: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曾不若孀妻弱子: (4)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而山不加增 朝而往,暮而归 B.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 始一反焉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2)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8.老子曰:“慈故能勇。”请运用愚公移山、鲧治水这两个事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5.(4分)(1)通“慧”,聪明 (2)地面所生的草木 (3) 比得上 (4) 铺填 6. D (3分)

  7.(6分)(1)持着蛇的神听说了这件事,担心愚公不停止(挖山),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天帝。

  (2)鲧偷窃了天帝的“息壤”用来堵塞洪水,(却)没有经过天帝的同意。

  8.(3分)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怀着慈爱之心,爱所有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你就拥有与一切破坏力量做斗争的勇气。(1分)愚公爱大山,爱民众,希望让他们过上更便利的`生活,于是他拥有搬走大山,征服自然的勇气(1分);鲧热爱百姓,在洪水泛滥,百姓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之际,他挺身而出并冒死窃取了天帝的“息壤”,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慈而能勇,勇而无惧。(1分) (意对即可)

  愚公移山文言文 3

  压力山大”,这句网络流行语在中学是得到广泛的应用,因为刚上初一七门课,上了初二,八门课,初三党,九门课,最主要的是,我们还即将中考,于是,各种压力山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变重,学了这篇课文,一下子让我们全班不淡定了。我们的功课就是山,我们就是愚公啊!说句题外话,作为一个天生的怪胎,我顶多会说:“愚公愚公,真是愚钝,搬个家不就行了?”然而再想一下,换一个方位,愚公移山,不是单纯的为自己,也是为了众多居民,如果说学*是为了自己的成绩进步,自私自利,那还有什么意义?这样一想,好像是自己有点误解。如果把自己的压力全都一点一点的`移走,慢慢的消化自己的功课,其实还是会让自己受益匪浅的。

  此外再感慨一句,耍小聪明不是放弃压力,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学*愚公移山,我明白了:不是说任何一件事都是很深奥的道理,我们只是被自己面前的山给挡住了,移开一点,是不是就会对自己的世界观好一点?哪怕我们的力量很薄弱,但依然选择奋不顾身去拼搏,我们选择去做一个愚公,把自己人生的障碍全部搬走,为自己,也为别人把他们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

  今天学了《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文,自己不禁有一番感叹,不是说佩服愚公,而是说佩服我们现在的中学生。

  ***说:“我们要学*愚公移山的精神,把压在人民身上的山给移走。”除此之外,愚公移山还体现了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学*的路上,我们的每一步都是要坚持,对待学*,持之以恒,不能轻言放弃,在生活中,在学校里,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那才是真正的愚公,因为半途而废不是好*惯,正所谓愚公,现代汉语,简单一点就是傻。智叟,聪明的人。但我却觉得,智叟,只是会耍小聪明吧?

  愚公移山文言文 4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来源:]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河曲智叟亡以应。[来源:学+科+网]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虽我之死 ▲ ②一厝朔东 ▲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2分)

  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A.河曲智叟亡以应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何以战?

  1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对于这一点,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简要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7. (2分)①即使 ②通“措”,放置。 18. (2分) D 19. (2分)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呢? 20. (2分)能结合原文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愚公移山文言文 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题目.(共12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⑵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⑶ 惧其不已也 已:

  ⑷ 无陇断焉 陇断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 甚矣,汝之不惠!

  ⑵ 何苦而不*?

  【小题3】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 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4分

  答案

  【小题1】毛,通“苗”,“草”的意思;亡:通“无”;已:停;陇断:被高地阻断。

  【小题2】你太不聪明了! 有什么担心挖不*呢?

  【小题3】略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比如本题中“毛”“亡”都是通假字,要注意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第一句是倒装句,要按现代汉语的*惯翻译,第二句的反问语气要翻译出来,最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分析两个人物所站的角度,即一个是“静止”地看问题,一个是“发展”地看问题,从这个方面谈感想。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愚公移山文言文 6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点评:

  这则寓言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

  愚公移山读后感

  自古以来,我们做事就要有坚定的信念,但如果没有为之付出行动,那么就是一句空有思想的躯壳,但是最重要的是付出行动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去做。这样难就回迎刃而解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怕困难,那么困难将会越来越多,难以解决。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有思想并为之付出行动。

  《愚公移山》就是说明了这样的一个观点, 这篇古代的寓言故事的情节是讲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挡住了愚公家的路,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的支持,并立即采取行动,后来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头反对他移山,还讲了很多不利于愚公的理由,愚公反对了智叟的错误观点,天帝被他的精神感动,最后让山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愚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在这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是愚公的一句话,是:“我虽然年岁大了,可是我死后还有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一代一代的,没有个底。这两座山是高,不过它们再也不会长高了呀,怎么会挖不掉呢?”

  在这句话中,我看到了坚持不懈的精神,干什么事都要有自己的目标,人不管是聪明的还是愚钝的,只要是心存梦想并为之努力,哪怕是一只蜗牛也能爬上一个属于自己的山顶。

  像愚公的人还有很多,就像曹雪芹花费了十年时间来写出的一篇古典小说——《红楼梦》;还有花费十三年的时间,其中跋山涉水,路途遥远,其中他还无数次试药,为的就是让我们有一个完整的植物图鉴,他就是创作《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

  所以,我们要坚定自己的目标,始终不放弃,并为之付出行动,不被别人左右,笑到最后,才是最好的自己!

  愚公移山文言文 7

  【甲】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 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②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③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小题1:解释下划线词语的含义。(2分)

  (1)惩山北之塞( ) (2)固不可彻( )

  (3)甚矣,汝之不惠( )(4)虎亦寻卒去( )

  小题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3分)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小题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分)

  A.甲文中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都持否定态度。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此句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称赞。

  C.甲乙两文均运用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的形象。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历颇深,也很天真可爱。

  小题4: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苦于(2)通(3)通慧,聪明。(4)不久(每小题0.5分) 12.(13.

  小题2: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小题3:C

  小题4:提示:人生有时会遇到如大山一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

  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惩的意动用法;惠为通假字现象。

  小题2: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这里注意如何句式;熟庶几等重点词的理解。

  小题3:

  试题分析:A中应是愚公之妻的话,是为了更好的移山;B中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称赞是错误的;D中阅历颇深说法有误。

  小题4:

  试题分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能根据文本内容来进行表述,合理即可。

  愚公移山文言文 8

  愚公移山

  先秦·列御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文言文 9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文言文 10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10.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2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便要还家()(2)杂然相许()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如土石何

  B.具答之投诸渤海之尾

  C.屋舍俨然杂然相许

  D.不复出焉且焉置土石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

  14.内容理解。(4分)

  (1))甲段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2分)

  答:

  (2)乙段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2分)

  答:

  参考答案:

  10.(2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每小题1分)

  11.(2分)(1)通邀,邀请(2)赞同,赞许(每小题1分)

  12.(3分)C

  13.(4分)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冬夏换季(寒来暑往),(他们)才往返一次。或:一年的.时间,(他们才往返一次。

  (每小题2分,翻译准确、表连通顺即可)

  14.(4分)

  (1)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等、和谐生活的愿望。

  (2)反映了人们与困难作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每小题2分,意对即可)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 (菁华3篇)(扩展3)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1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占地)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堵塞交通,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在汉水南岸到达,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开垦土地,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刚刚换牙,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才往返一次。河湾上的一位聪明的老者讥笑愚公并制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愁挖不*?”河湾上的智老头没有话来回答。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将这件事告诉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注释

  1.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4.高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将*。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为苦。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是复数“你们”的意思。

  14.毕力*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汉阴,汉水南岸。

  17.献疑——提出疑问。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君——称呼“您”。

  21.损:——削减。

  22.曾(céng)——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23.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24.丘——土堆。

  25.置——安放。

  26.且——连词,况且。

  27.焉——疑问代词,哪里。

  28.荷(hè)——扛。

  29.夫——成年男子。30.叩:敲,凿。

  30.箕畚(jīběn):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1.孀(shuāng)——孀妻,寡妇。

  32.遗男——遗孤,孤儿。

  33.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或换牙。)龀,换牙。

  34.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5.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6.河曲(qū)------古地名,因河水弯曲而得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7.叟(sǒu)——老头。

  38.甚矣,汝之不惠——哎,你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甚矣,太,非常。

  39.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40.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也可译为难道。

  41.长息——长叹。

  42.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草木。

  4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4.穷匮(kuì)——穷尽。

  45.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6.苦——愁。

  47.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没有。

  48.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9.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代愚公。已,停止。

  50.帝——神话中的天帝。

  51.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2.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3.负——背。

  54.一厝朔东——一座放在朔方以东地区(朔东,现在山西北部一带)。

  55.厝(cuò)——通“措”,放置。

  56.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7.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8.陇断——陇通“垄”,高地。断,隔绝。即垄断,山冈高地。

  59.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60.焉——语气助词,无义。

  61.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62.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赏析: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2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古诗简介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翻译/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注释

  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原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方:指面积。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且:副词,将*。

  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毕力*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献疑:提出疑问。

  以:凭借。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损::削减。

  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丘:土堆。

  置:安放。

  且: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荷(hè):扛的意思。

  夫:成年男子。

  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孀(shuāng):孀妻,寡妇。

  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叟(sǒu):老头。

  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匮(kuì):竭尽的意思。

  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苦:愁。

  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帝:神话中的天帝。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负:背。

  厝(cuò):同“措”,放置。

  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赏析/鉴赏

  主题思想

  此文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题思想即恒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另外,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观意义。首先,它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的倾向十分鲜明。其次,愚公在批驳智叟时,关于山与人的关系的分析,实际上蕴含着进步的哲学思想,讲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生转化的道理。

  艺术特色

  (一)巧妙的情节安排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一个仅有三百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

  (二)运用对比手法

  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就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为了表现移山时不畏艰险的气概,激励人们去掌握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家庭,“始龀”的助手,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对比;为了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显示这一哲理思想所产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无以应”对比,等等,在对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

  (三)生动的人物对话

  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思想主张的矛盾冲突,借人物语言作了透彻的表达。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对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对话,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的“笑”,是对愚公移山不屑一顾的轻蔑情态;智叟的“止”,是对愚公移山不以为然而进行粗暴的干涉。这个自以为多智的老头子,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脱口而出,给愚公泼冷水。智叟讥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与愚公的妻子相同,便两者态度迥异,一个是自视其高,加以阻挠,一个是提疑问,目的是为解决问题。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对智叟的冷嘲热讽,先报之以一声长叹,表示遗憾想不到智叟竟是这样的木然无知,接着,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出语尖锐犀利,毕露锋瓦。这段话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阐述了“有限”和“无限”的朴素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

  1.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4.高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将*。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为苦。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是复数“你们”的意思。

  14.毕力*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汉阴,汉水南岸。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君——称呼“您”。

  21.损:——削减。

  22.曾(céng)——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23.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24.丘——土堆。

  25.置——安放。

  26.且——连词,况且。

  27.焉——疑问代词,哪里。

  28.荷(hè)——扛。

  29.夫——成年男子。

  30.叩:敲,凿。

  30.箕畚(jīběn):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1.孀(shuāng)——孀妻,寡妇。

  32.遗男——遗孤,孤儿。

  33.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或换牙。)龀,换牙。

  34.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5.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6.河曲(qū)------古地名,因河水弯曲而得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7.叟(sǒu)——老头。

  38.甚矣,汝之不惠——哎,你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甚矣,太,非常。

  39.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40.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也可译为难道。

  41.长息——长叹。

  42.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草木。

  4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4.穷匮(kuì)——穷尽。

  45.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6.苦——愁。

  47.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没有。

  48.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9.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代愚公。已,停止。

  50.帝——神话中的天帝。

  51.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2.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3.负——背。

  54.一厝朔东——一座放在朔方以东地区(朔东,现在山西北部一带)。

  55.厝(cuò)——通“措”,放置。

  56.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7.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8.陇断——陇通“垄”,高地。断,隔绝。即垄断,山冈高地。

  59.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60.焉——语气助词,无义。

  61.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62.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翻译: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占地)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堵塞交通,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在汉水南岸到达,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开垦土地,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刚刚换牙,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才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一位聪明的老者讥笑愚公并制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愁挖不*?”河湾上的智老头没有话来回答。

  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将这件事告诉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赏析: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这则寓言一开始简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当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绕山而行,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愚公已是“年且九十”的老翁了,要去移“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是有很大困难的,但他坚决要化移山的强烈愿望为移山的实际行动,于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毕力”,显示了愚公移山的斗志之坚;“指通”,说明了愚公移山的信心百倍,在这里初步表现了愚公有迎难而上的精神。

  愚公的倡议,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杂然相许”,可以想见到全家人的欢腾情绪。而“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这里的“疑”,不能说没有道理。小山尚且不能移掉,又何况乎大山?

  ──此一“疑”,实际上摆出了主观方面的困难,从由彼及此的推想上让人们感知移山的确不易;即使能把两座大山移掉,哪有地方来安置大量的土石呢?

  ──此二“疑”,实际上是提出了困难的客观原因,从退一步的考虑上让人们觉得移山的十分艰巨。承认这些困难,并非是被困难吓倒了,而是为了克服困难,使移山的理想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要解决人和山的矛盾,必须要有切实的移山措施。

  针对愚公妻子的所“疑”,大家献计献策,“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这表明愚公移山有着群众基础,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出现了“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场面,连邻居孀妇的七八岁的孤儿也投入到移山的行列中来。

  紧接着上面的叙述,文章中插入了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对话,蕴含着寓言所特具的哲理,颇能发人深省。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的“笑”,是对愚公移山不屑一顾的轻蔑情态;智叟的“止”,是对愚公移山不以为然而进行粗暴的干涉。这个自以为多智的老头子,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脱口而出,给愚公泼冷水。智叟讥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与愚公的妻子相同,便两者态度迥异,一个是自视其高,加以阻挠,一个是提疑问,目的是为解决问题。

  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对智叟的冷嘲热讽,先报之以一声长叹,表示遗憾想不到智叟竟是这样的木然无知,接着,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出语尖锐犀利,毕露锋瓦。这段话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阐述了“有限”和“无限”的朴素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

  智叟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及山高难以削*的一面,而看不到人类延续不断及山不会增高的一面,所以堪称“固不可彻”,比起愚公的目光来实是短浅。愚公藐视大山,敢于移山,知难而进,坚韧不拔,是因为他看到了人的作用,通过努力,事物是能够转化的。由此可见愚公形愚而实智。

  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胜利,矛盾获得了解决,作为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科学不发达的缘故,往往幻想着能有超人力量来帮助人们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所以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写“操蛇之神”听说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来,将此事告诉了“天帝”,“帝感其诚”,就派遣了两个大力士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这显然是神话,在客观理实中是不存在的,但却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也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中所阐述的哲理思想的坚信,以神话的形式给予了肯定。寄未来理想的实现于神话,寓哲理思想于想象,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让人们在精神是得到鼓舞,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这则寓言在写作上,有两个显著的艺术特色:

  第一,对比手法的运用相当成功。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就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为了表现移山时不畏艰险的气概,激励人们去掌握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家庭,“始龀”的助手,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对比;为了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显示这一哲理思想所产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无以应”对比,等等,在对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

  第二,故事情节的安排比较巧妙。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一个仅有三百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愚公的“理”,非等闲之论,它是作品中哲理思想的精髓,字字如锤击出的火星,句句似脱了弦的利箭,都是性格化的语言,又都是有哲理思想深度的语言。正是如此,理直才能气壮,理屈必然词穷,愚公驳得智叟哑口无言。两个人的辩论将故事情节推上了高潮,使寓言的寓意得到充分的展示。

  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弱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遇到困难要尽力克服。并且作为现代人我们还要有一种要造福子孙后代的觉悟。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

  1.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4.高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将*。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为苦。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是复数“你们”的意思。

  14.毕力*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汉阴,汉水南岸。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君——称呼“您”。

  21.损:——削减。

  22.曾(céng)——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23.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24.丘——土堆。

  25.置——安放。

  26.且——连词,况且。

  27.焉——疑问代词,哪里。

  28.荷(hè)——扛。

  29.夫——成年男子。

  30.叩:敲,凿。

  30.箕畚(jīběn):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1.孀(shuāng)——孀妻,寡妇。

  32.遗男——遗孤,孤儿。

  33.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或换牙。)龀,换牙。

  34.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5.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6.河曲(qū)------古地名,因河水弯曲而得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7.叟(sǒu)——老头。

  38.甚矣,汝之不惠——哎,你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甚矣,太,非常。

  39.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40.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也可译为难道。

  41.长息——长叹。

  42.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草木。

  4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4.穷匮(kuì)——穷尽。

  45.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6.苦——愁。

  47.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没有。

  48.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9.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代愚公。已,停止。

  50.帝——神话中的天帝。

  51.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2.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3.负——背。

  54.一厝朔东——一座放在朔方以东地区(朔东,现在山西北部一带)。

  55.厝(cuò)——通“措”,放置。

  56.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7.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8.陇断——陇通“垄”,高地。断,隔绝。即垄断,山冈高地。

  59.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60.焉——语气助词,无义。

  61.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62.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翻译: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占地)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堵塞交通,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在汉水南岸到达,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开垦土地,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刚刚换牙,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才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一位聪明的老者讥笑愚公并制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愁挖不*?”河湾上的智老头没有话来回答。

  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将这件事告诉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赏析: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这则寓言一开始简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当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绕山而行,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愚公已是“年且九十”的老翁了,要去移“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是有很大困难的,但他坚决要化移山的强烈愿望为移山的实际行动,于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毕力”,显示了愚公移山的斗志之坚;“指通”,说明了愚公移山的信心百倍,在这里初步表现了愚公有迎难而上的精神。

  愚公的倡议,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杂然相许”,可以想见到全家人的欢腾情绪。而“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这里的“疑”,不能说没有道理。小山尚且不能移掉,又何况乎大山?

  ──此一“疑”,实际上摆出了主观方面的困难,从由彼及此的推想上让人们感知移山的确不易;即使能把两座大山移掉,哪有地方来安置大量的土石呢?

  ──此二“疑”,实际上是提出了困难的客观原因,从退一步的考虑上让人们觉得移山的十分艰巨。承认这些困难,并非是被困难吓倒了,而是为了克服困难,使移山的理想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要解决人和山的矛盾,必须要有切实的移山措施。

  针对愚公妻子的所“疑”,大家献计献策,“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这表明愚公移山有着群众基础,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出现了“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场面,连邻居孀妇的七八岁的孤儿也投入到移山的行列中来。

  紧接着上面的叙述,文章中插入了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对话,蕴含着寓言所特具的哲理,颇能发人深省。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的“笑”,是对愚公移山不屑一顾的轻蔑情态;智叟的“止”,是对愚公移山不以为然而进行粗暴的干涉。这个自以为多智的老头子,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脱口而出,给愚公泼冷水。智叟讥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与愚公的妻子相同,便两者态度迥异,一个是自视其高,加以阻挠,一个是提疑问,目的是为解决问题。

  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对智叟的冷嘲热讽,先报之以一声长叹,表示遗憾想不到智叟竟是这样的木然无知,接着,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出语尖锐犀利,毕露锋瓦。这段话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阐述了“有限”和“无限”的朴素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

  智叟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及山高难以削*的一面,而看不到人类延续不断及山不会增高的一面,所以堪称“固不可彻”,比起愚公的目光来实是短浅。愚公藐视大山,敢于移山,知难而进,坚韧不拔,是因为他看到了人的作用,通过努力,事物是能够转化的。由此可见愚公形愚而实智。

  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胜利,矛盾获得了解决,作为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科学不发达的缘故,往往幻想着能有超人力量来帮助人们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所以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写“操蛇之神”听说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来,将此事告诉了“天帝”,“帝感其诚”,就派遣了两个大力士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这显然是神话,在客观理实中是不存在的,但却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也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中所阐述的哲理思想的坚信,以神话的形式给予了肯定。寄未来理想的实现于神话,寓哲理思想于想象,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让人们在精神是得到鼓舞,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这则寓言在写作上,有两个显著的艺术特色:

  第一,对比手法的运用相当成功。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就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为了表现移山时不畏艰险的气概,激励人们去掌握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家庭,“始龀”的助手,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对比;为了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显示这一哲理思想所产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无以应”对比,等等,在对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

  第二,故事情节的安排比较巧妙。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一个仅有三百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愚公的“理”,非等闲之论,它是作品中哲理思想的精髓,字字如锤击出的火星,句句似脱了弦的利箭,都是性格化的语言,又都是有哲理思想深度的语言。正是如此,理直才能气壮,理屈必然词穷,愚公驳得智叟哑口无言。两个人的辩论将故事情节推上了高潮,使寓言的寓意得到充分的展示。

  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弱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遇到困难要尽力克服。并且作为现代人我们还要有一种要造福子孙后代的'觉悟。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5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古诗简介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翻译/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注释

  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原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方:指面积。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且:副词,将*。

  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毕力*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献疑:提出疑问。

  以:凭借。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损::削减。

  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丘:土堆。

  置:安放。

  且: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荷(hè):扛的意思。

  夫:成年男子。

  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孀(shuāng) :孀妻,寡妇。

  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叟(sǒu):老头。

  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匮(kuì):竭尽的意思。

  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苦:愁。

  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帝:神话中的天帝。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负:背。

  厝(cuò):同“措”,放置。

  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赏析/鉴赏

  主题思想

  此文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题思想即恒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另外,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观意义。首先,它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的倾向十分鲜明。其次,愚公在批驳智叟时,关于山与人的关系的分析,实际上蕴含着进步的哲学思想,讲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生转化的道理。

  艺术特色

  (一)巧妙的情节安排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一个仅有三百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

  (二)运用对比手法

  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就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为了表现移山时不畏艰险的气概,激励人们去掌握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家庭,“始龀”的助手,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对比;为了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显示这一哲理思想所产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无以应”对比,等等,在对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

  (三)生动的人物对话

  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思想主张的矛盾冲突,借人物语言作了透彻的表达。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对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对话,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的“笑”,是对愚公移山不屑一顾的轻蔑情态;智叟的“止”,是对愚公移山不以为然而进行粗暴的干涉。这个自以为多智的老头子,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脱口而出,给愚公泼冷水。智叟讥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与愚公的妻子相同,便两者态度迥异,一个是自视其高,加以阻挠,一个是提疑问,目的是为解决问题。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对智叟的.冷嘲热讽,先报之以一声长叹,表示遗憾想不到智叟竟是这样的木然无知,接着,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出语尖锐犀利,毕露锋瓦。这段话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阐述了“有限”和“无限”的朴素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 (菁华3篇)(扩展4)

——三国志文言文翻译 (菁华3篇)

三国志文言文翻译1

  【原文】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汉以策远修职贡,遣使者刘琬加锡命。琬语人曰:"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1〕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

  【注解】

  〔1〕禄(lù)祚(zuò):亦作"禄胙",福禄。

  【译文】

  孙权字仲谋。长兄孙策*定江东诸郡时,他年仅十五岁,试用为阳羡县*。曾被郡里举荐为孝廉,州里推举为茂才,奉义校尉。汉朝因为孙策远在江东还依然尽臣子的职责,交纳贡物,就派遣使者刘琬赐给他爵位和官服。刘琬对人说:"我看孙家兄弟都才华出众,深明事理,但都寿命不长,只有老二孙权,体态魁伟,相貌不凡,不同于凡人,有大贵的表相,寿命又是最长的,你们可以记住我说的这些话"。

  【原文】

  建安四年,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勋破,进讨黄祖于沙羡。

  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1〕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2〕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辅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七年,权母吴氏薨。

  八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还过豫章,使吕范*鄱阳,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

  九年,权弟丹杨太守翊为左右所害,以从兄瑜代翊。

  十年,权使贺齐讨上饶,分为建*县。

  十二年,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

  【注解】

  〔1〕奸宄(ɡuǐ):指违法作乱的人。

  〔2〕揖:招惹。

  【译文】

  建安四年,孙权跟从孙策征讨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被打败后,又进军沙羡征讨黄祖。

  建安五年,孙策去世,把*大事交给孙权,孙权的悲痛还没有停止。孙策的长史张昭对孙权说:"孝廉,这难道是哭泣的时候吗?古时周公立的丧礼就连他儿子伯禽也没遵守,并不是他违逆父训,只是由于当时不能按丧礼办事罢了。况且现在奸诈之徒竞相角逐争斗,像豺狼那样的人充满道路,你却哀痛死去的兄长,顾念丧礼,这就像打开门户招引盗贼一样,这种行为不能算是仁德啊"。于是让孙权脱下丧服,扶他上马,外出巡视军队。这时,孙权只占据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五郡,而边远险要地方还未完全归附,并且天下的英雄豪杰散布在各州郡,做客的士人往往以个人的安危决定去留,君臣之间还没有建立起牢固的关系。张昭、周瑜等人认为可以与孙权一起成就大事业,所以尽心辅佐他。曹操上表奏封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任会稽太守,驻扎在吴郡,孙权派使丞到会稽郡处理日常事务。对待张昭以太师太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人都被任命为将军。广招有才能的人,有名望的士人,鲁肃、诸葛瑾等人这时开始做了他的宾客。分派众将,镇守并安抚山越族,讨伐那些不服从命令的人。建安七年,孙权的母亲吴氏去世。

  建安八年,孙权西征黄祖,击败了他的水军,但城池还未能攻克,而这时后方的山贼又作乱。孙权撤兵经过豫章,派吕范*定鄱阳,程普讨伐乐安,太史慈统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都做了军政任务繁重的各县县令或*。

  建安九年,孙权的弟弟丹杨太守孙翊被随从杀害,孙权任堂兄孙接替孙翊的职位。

  建安十年,孙权派贺齐讨伐上饶,分上饶部分地区为建*县。

  建安十二年,孙权西征黄祖,俘获了他的民众后撤军。

  【原文】

  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是岁,使贺齐讨黟、歙,分歙为始新、新定、犁阳、休阳县,以六县为新都郡。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时甘宁在夷陵,为仁党所围,用吕蒙计,留凌统以拒仁,以其半救宁,军以胜反。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1〕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十四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为南邵太守。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备领荆州牧,屯*。

  十五年,分豫章为鄱阳郡;分长沙为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屯陆口。

  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2〕,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

  【注解】

  〔1〕逾月:一个多月。

  〔2〕城石头:修筑石头城。

  【译文】

  建安十三年春天,孙权再次征讨黄祖,黄祖先派水军抗击,都尉吕蒙打败了黄祖军队的先锋,凌统、董袭等人更是全力强攻,于是血洗该城。黄祖脱身逃跑,骑士冯则追上他砍下他的脑袋,俘虏了男女几万人。这一年,孙权派贺齐讨伐黟县和歙县,分歙县为始新、新定、犁阳、休阳四县,以六县设置新都郡。荆州刺史刘表死后,鲁肃请求接受使命去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借机观察荆州的变化。鲁肃还没有到荆州,曹操已率军来到荆州境内,刘表的小儿子刘琮率众投降。刘备准备南渡长江,鲁肃与他相见,向他转达了孙权的打算和计划,分析摆在他们面前的失败与成功的两种前途。刘备进驻夏口,派诸葛亮去拜见孙权,孙权派周瑜、程普等人率军行动,配合刘备。这时,曹操刚得到刘表的人马,气势很盛,孙权的谋士们都深感畏惧,大多劝孙权迎降曹操,只有周瑜、鲁肃主张坚决抗击曹军,意见刚好与孙权相同。周瑜、程普任左右都督,各自率军一万多人,与刘备同时进军,在赤壁与曹军遭遇,大败曹操的军队。曹操烧毁了剩下的船只,领兵撤退,士兵们饥饿难当,再加上瘟疫流行,死了一大半。刘备、周瑜等人又追击到南郡,于是曹操撤军北还,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派乐进镇守襄阳。这时甘宁在夷陵被曹仁的部队包围,孙权便用了吕蒙的计策,留下凌统抵御曹仁,用凌统的一半兵力解救甘宁,吴军胜利返回。孙权亲自率军包围合肥,派张昭攻打九江郡的当涂县。张昭进军不顺利,孙权攻打合肥城一个多月也未能攻克。曹操从荆州回来,派张喜率领骑兵奔赴合肥攻打,还没到达合肥,孙权已经撤退。

  建安十四年,周瑜和曹仁相互进攻防守,对峙了一年多,双方伤亡很大。曹仁弃城而逃。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刘备上表奏封孙权代理车骑将军,兼任徐州牧。刘备兼任荆州牧,驻扎在*。

  建安十五年,孙权分豫章郡设置鄱阳郡;分长沙郡设置汉昌郡,任命鲁肃为太守,驻扎在陆口。

  建安十六年,孙权将官署迁到秣陵。第二年,修筑石头城,改称秣陵为建业。听到曹操将要向南来侵犯,修筑了濡须坞。

  【原文】

  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1〕,乃退。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2〕。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注解】

  〔1〕肃:严正,认真。

  〔2〕内移:往内地迁移。

  【译文】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坞,孙权与曹操相持了一个多月。曹操远远看见孙权的军队,感叹他们军容严整,于是就撤退了。起初,曹操担心长江北岸的郡县被孙权夺取,下令百姓往内地迁移。百姓们反而因此惊恐,从庐江、九江、蕲春、广陵一带东渡长江的有十多万户,长江西岸因此空虚,合肥以南只有皖城。

  【原文】

  十九年五月,权征皖城。闰月,克之,获庐江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男女数万口。是岁,刘备定蜀。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权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遂置南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1〕。蒙到,二郡皆服,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会备到*,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权乃召蒙等使还助肃。蒙使人诱普,普降,尽得三郡将守,因引军还,与孙皎、潘璋并鲁肃兵并进,拒羽于益阳。未战,会曹公入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2〕求和。权令诸葛瑾报,更寻盟好,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备归,而曹公已还。权反自陆口,遂征合肥。合肥未下,撤军还。兵皆就路,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统等以死扞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

  【注解】

  〔1〕节度:调度。

  〔2〕使使:派使节。

  【译文】

  建安十九年五月,孙权征讨皖城。四五月间,攻克了皖城,活捉庐江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男女百姓数万人。这一年,刘备*定了蜀地。孙权因为刘备已得到益州,就派诸葛瑾去向刘备讨回荆州各郡。刘备不答应,说:"我正在图谋凉州,如果凉州*定,就把荆州全部归还给吴国"。孙权说:"这是借而不还,想用这些空话来拖延时间"。于是就设置了荆州南部三郡的主要官员,结果关羽把他们全部赶走。孙权大怒,就派吕蒙指挥鲜于丹、徐忠、孙规等人的军队二万余人,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派鲁肃率军一万驻扎在巴丘,防御关羽。孙权驻扎在陆口,指挥调度各路军队。吕蒙率兵一到,长沙、桂阳二郡都归附,只有零陵太守郝普不愿投降。正好刘备来到*,派关羽率军三万进兵到益阳,孙权就召回吕蒙等人,让他们援助鲁肃。吕蒙派人诱降郝普,郝普投降,三郡的将领和太守便全部得到了,于是领兵回返。孙权和孙皎、潘璋、鲁肃的军队一同进兵,到益阳抗击关羽。还未曾交战,恰巧曹操进攻汉中,刘备害怕失去益州,便派使节求和。孙权派诸葛瑾回复刘备,答应重新结为盟友。于是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地区属于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地区属于刘备。刘备返回去后,曹操撤退了。孙权从陆口返回,就征讨合肥。没有攻下,准备撤军回去。撤退的士兵全部上路后,孙权与凌统、甘宁等人却在逍遥津北面突然遭到魏将张辽袭击,凌统等人拼死保护孙权,孙权骑骏马冲过津桥才得以逃脱。

  【原文】

  二十一年冬,曹公次于居巢,遂攻濡须。

  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1〕结婚。

  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二十四年,关羽围曹仁于襄阳,曹公遣左将军于禁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生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曹公且欲使羽与权相持以斗之,驿传权书,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犹豫不能去。闰月,权征羽,先遣吕蒙袭*,获将军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蒙据江陵,抚其老弱,释于禁之囚。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2〕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余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是岁大疫,尽除荆州民租税。曹公表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权遣校尉梁寓奉贡于汉及令王市马,又遣朱光等归。

  【注解】

  〔1〕重:重新。

  〔2〕象人:稻草人。

  【译文】

  建安二十一年冬天,曹操驻军居巢,攻打濡须坞。

  建安二十二年春天,孙权命令都尉徐详拜访曹操,请求归降。曹操派使者回复孙权,同意和好,决心重新结为姻亲。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孙权将要去吴郡,亲自骑马在庱亭射虎。他的马被虎咬伤,孙权用双戟向老虎刺去,虎受伤后退,经常的随从张世又用戈击打虎,将老虎捕获。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襄阳包围了曹仁,曹操派左将军于禁去援救。正巧汉水暴涨,关羽用水军俘虏了于禁的全部步骑兵三万多人,押送到了江陵,只有襄阳城未能攻克。孙权内心畏惧关羽,表面上却想要为自己表功,写信给曹操,请求出兵讨伐关羽来效力。曹操想让关羽与孙权长期相互争斗,就让驿站传递孙权的信给曹仁,让曹仁用强弓将信射出城外让关羽看。关羽看信后拿不定主意,没能立即撤军。十月,孙权征讨关羽,先派吕蒙偷袭*,俘虏守将士仁。吕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献城投降。吕蒙占据江陵,抚恤当地的老弱百姓,释放被囚禁的于禁等人。陆逊率另外一支军队攻占了宜都郡,得到了秭归、枝江、夷道,回师驻扎夷陵,扼守峡,以防御蜀军的进攻。关羽返回当阳,向西退保麦城。孙权派人诱降他。关羽假装投降,在城楼上树旗帜和草人迷惑孙权,自己乘机逃跑,兵士们都散离了,只有十几个骑兵跟随他。孙权先派朱然、潘璋在必经之路阻截他。十二月,潘璋的司马马忠在章乡抓获了关羽和他的儿子关*,以及都督赵累等人,孙权于是*定了荆州,这年流行瘟疫,孙权免除了荆州百姓的全部租税。曹操表奏孙权为骠骑将军,授予符节,兼任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派校尉梁寓向汉廷敬奉贡品,并让王购买马匹,遣送朱光等人返回北方。

  【原文】

  二十五年春正月,曹公薨,太子丕代为丞相魏王,改年为延康。秋,魏将梅敷使张俭求见抚纳。南阳阴、酂、筑阳、山都、中庐五县民五千家来附。冬,魏嗣王称尊号,改元为黄初。二年四月,刘备称帝于蜀。权自*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五月,建业言甘露降。八月,城武昌,下令诸将曰:"夫存不忘亡,安必虑危,古之善教。昔隽不疑汉之名臣,于安*之世而刀剑不离于身,盖君子之于武备,不可以已。况今处身疆畔,豺狼交接,而可轻忽不思变难哉?顷闻诸将出入,各尚谦约,不从人兵,甚非备虑爱身之谓。夫保己遗名,以安君亲,孰与危辱?宜深警戒,务崇其大,副孤意焉"。自魏文帝践阼,权使命称藩,及遣于禁等还。十一月,策命权曰:"盖圣王之法,以德设爵,以功制禄;劳大者禄厚,德盛者礼丰。故叔旦有夹辅之勋,太公有鹰扬之功,并启土宇,并受备物,所以表彰元功,殊异贤哲也。*汉高祖受命之初,分裂膏腴以王八姓,斯则前世之懿事,后王之元龟也。联以不德,承运革命,君临万国,秉统天机,思齐先代,坐而待旦。惟君天资忠亮,命世作佐,深睹历数,达见废兴,远遣行人,浮于潜汉。望风影附,抗疏〔1〕称藩,兼纳纤絺南方之贡,普遣诸将来还本朝,忠肃内发,款诚外昭,信著金石,义盖山河,朕甚嘉焉。今封君为吴王,使使持节太常高*侯邢贞,授君玺绶策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以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领荆州牧事,锡君青土,苴以白茅,对扬朕命,以尹东夏。其上故骠骑将军南昌侯印绶符策。今又加君九锡,其敬听后命。以君绥安东南,纲纪江外,民夷安业,无或携贰,是用锡君大辂、戎辂各一,玄牡二驷。君务财劝农,仓库盈积,是用锡君衮冕之服,赤舄副焉。君化民以德,礼教兴行,是用锡君轩县之乐。君宣导休风,怀柔百越,是用锡君朱户以居。君运其才谋,官方任贤,是用锡君纳陛以登。君忠勇并奋,清除奸慝,是用锡君虎贲之士百人。君振威陵迈,宣力荆南,枭灭凶丑,罪人斯得,是用锡君鈇钺各一。君文和于内,武信于外,是用锡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君以忠肃为基,恭勤为德,是用锡君秬鬯一卣,圭瓒副焉。钦哉!敬敷训典,以服联命,以勖相我国家,永终尔显烈"。是岁,刘备帅军来伐,至巫山、秭归,使使诱导武陵蛮夷,假与印传,许之封赏。于是诸县及五溪民皆反为蜀。权以陆逊为督,督朱然、潘璋等以拒之。遣都尉赵咨使魏。魏帝问曰:"吴王何等主也"?咨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咨曰:"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而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帝欲封权子登,权以登年幼,上书辞封,重遣西曹掾沈珩陈谢,并献方物。立登为王太子。

  【注解】

  〔1〕抗疏:谓向皇帝上书直言。

  【译文】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去世。太子曹丕接替曹操做了丞相和魏王,改年号为延康。秋天,魏将梅敷派张俭来求见孙权,请求安抚接纳。南阳郡的阴、酂、筑阳、山都、中庐五县的五千多户老百姓前来归附孙权。冬天,新继位的魏王曹丕称帝,改年号为黄初。黄初二年四月,刘备在蜀称帝。孙权从*迁都鄂城,改名为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五月,建业宣称,喜降甘露。八月,修筑武昌城,并下令给诸将说:"生存时不忘灭亡,安逸时一定要考虑危险,这是古人有益的教导。从前,隽不疑是汉代的名臣,在太*的日子里还刀剑不离身,这说明君子认为武备是不能松懈的。何况我们现在正处在国境的边沿,像豺狼一样凶恶的敌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向我们接*,怎么能够轻率而不考虑到突然的事变呢?*来我听说诸将出入时,都崇尚谦虚简约,不带侍从和兵器,可以说这是考虑欠周,不爱护自己。保全自己而留名后世,使君主和家人安心,这与崇尚谦虚简约相比,为什么要使自己处于危险和**的境地呢?应该深深地警戒,务必重视这个重大问题,符合我的意见办事"。自从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孙权派使者去请求做魏国的藩属,并送于禁等人回去。十一月,曹丕册封孙权说:"圣明君主的法度,是根据德行设立爵位,以功劳制定俸禄;功劳大的俸禄就丰厚,德行高的礼遇就隆重。所以周公有辅佐武王成王的功勋,姜太公有消灭商朝,使周朝强大的功业,他们分封土地,接受各种赐物,这是为了表彰大的功勋,使贤明的大臣有别于一般的人。*代,汉高祖称帝时,也把肥沃的土地分封给八个异姓王,让他们做诸侯,这是前代的美事,也是后世帝王最好的借鉴。我以无德承受天命而变革汉室的皇统,统治全国,执掌大政,想效法先代圣明的君主,处理政务思考问题常常通宵达旦。您天性忠诚聪明,上天让你降世辅佐帝王,洞明历代皇朝更替的次序,能远见汉废魏兴,从遥远的地方派遣使者渡过潜水、汉水,来求见我。得知我称帝的消息后立即归附我,上疏要做我魏朝的藩属,并敬献丝绸等南方的贡物,把我的将领全部送回,忠诚肃敬发自于内心,诚恳显露在外表,信义铭刻在金石之上,道义普盖山河,我表示赞赏。现在封您为吴王,派遣使者太常卿高*侯邢贞持节,授予您印玺、绶带、册封文书、金虎符第一到第五枚、左竹使符第一到第十枚,任命你以大将军、使持节的身份监督交州,兼任荆州牧,赐给您用白茅草包着的青土,你要报答称扬我的任命,治理好东部*。要上缴过去骠骑将军南昌侯的印玺、缓带、符节和册封文书。现在又加赏给你九锡之礼,请您敬听下面的命令:要安定东南,治理好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老百姓安居乐业,没有人怀有叛逆之心,所以赏给你大兵车两辆,枣红色公马八匹;您重视生财,鼓励农民从事生产,仓库盈满,所以赏给你王侯穿的礼帽和礼服,并配上一双红色的鞋子;因为您用德政教化人民,使礼教盛行,所以赏给你一套钟磬乐器;因为您倡导良好的社会风*,笼络安抚了百越夷民,所以赏给你有红色大门的房子居住;因为您运用才干和谋略,任用贤良方正之士为官,所以赏给你可以纳于屋檐下的殿坛台阶,以便登殿理事;因为您忠诚勇猛,清除奸恶,所以赏给您卫士一百人;因为您振威势于远方,宣扬武力于荆州以南,消灭了奸恶之人,使罪人得到应有惩罚,所以赏给您铡刀、铜钺各一具;因为您的文臣在内和睦,武将在外信从,所以赏给您红色的弓一张、红色的箭一百支、黑色的弓十张、黑色的箭一千支;因为您以忠顺为做人的原则,把恭敬俭让作为美好的品德,所以赏给你美酒一罐,并配上玉制的酒勺。要恭敬地对待你的职务啊!要切实遵行训言,以服从我的命令,努力辅佐我治理国家,以便永久地保存您显赫的功业"!这一年,刘备率军假说讨伐孙权,到了巫山、秭归,派使者去诱降武陵的夷民部落,假说授给他们印信,答应给他们封赏。于是各县及五溪一带的百姓都反吴降蜀。孙权任命陆逊为都督,率领朱然、潘璋等人迎战,派遣都尉赵咨出使魏国。魏文帝曹丕问赵咨:"吴王是个怎么样的君主"?赵咨回答说:"他聪明仁爱又有智慧,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曹丕问具体怎么解释,赵咨又回答说:"从凡人中起用鲁肃,是他的聪明;在一般兵士中提拔吕蒙,是他的明智;俘获了于禁而不杀,是他的仁爱;攻以荆州而兵士没有死一个人,是他的智慧;占据三州虎视天下,是他的雄才;屈身向陛下称臣,是他的谋略"。魏文帝想封赏孙权的长子孙登,孙权认为孙登年纪太小,上书辞谢,重新派遣西曹掾沈珩前去表示感谢,并献上江南特产,又自己立孙登为吴王太子。

  【原文】

  黄武元年春正月,陆逊部将军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三月,鄱阳言黄龙见。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余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1〕,大破之,临阵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

  【注解】

  〔1〕闰月:六月。

  【译文】

  黄武元年正月,陆逊的部将宋谦等人攻打蜀国的五个兵营,都攻破了,并杀了守将。三月,鄱阳传说黄龙出现。蜀军分别占据了险要地区,前后设兵营五十多个,陆逊根据战斗任务的大小用兵抵抗,从正月到六月,彻底打败了蜀军,在战场上被杀和放下武器投降的士兵有几万人。刘备逃跑,仅他本人没有被俘。

  【原文】

  初,权外托事魏,而诚心不款。魏欲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征任子,权辞让不受。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须督拒仁。时扬、越蛮夷多未*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余年"。文帝报曰:"君生于扰攘〔1〕之际,本有纵横之志,降身奉国,以享兹祚〔2〕。自君策名已来,贡献盈路。讨备之功,国朝仰成。埋而掘之,古人之所耻。朕之与君,大义已定,岂乐劳师远临江汉?廊庙之议,王者所不得专;三公上君过失,皆有本末。朕以不明,虽有曾母投杼之疑,犹冀言者不信,以为国福。故先遣使者犒劳,又遣尚书、侍中践修前言,以定任子。君遂设辞,不欲使进,议者怪之。又前都尉浩周劝君遣子,乃实朝臣交谋,以此卜君,君果有辞,外引隗嚣遣子不终,内喻窦融守忠而已。世殊时异,人各有心。浩周之还,口陈指麾,益令议者发明众嫌,终始之本,无所据杖,故遂俯仰从群臣议。今省上事,款诚深至,心用慨然,凄怆动容。即日下诏,敕诸军但深沟高垒,不得妄进。若君必效忠节,以解疑议,登身朝到,夕召兵还。此言之诚,有如大江"!权遂改年,临江拒守。冬十一月,大风,范等兵溺死者数千,余军还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将军全琮、徐盛追斩魏将尹卢,杀获数百。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然犹与魏文帝相往来,至后年乃绝。是岁改夷陵为西陵。

  【注解】

  〔1〕扰攘:吵闹混乱的暴x、纷乱。

  〔2〕兹祚(zīzuò):福泽。

  【译文】

  当初,孙权假托归附魏国,但在内心上却很不诚恳。魏国想要派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前往东吴与孙权结盟立誓,并要求孙权的儿子去做人质,孙权百般推辞不接受。秋天九月,魏国就命令曹休、张辽、臧霸出兵洞口,曹仁出兵濡须坞,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攻南郡。孙权派吕范等人总督五路大军,以水军抵御曹休等人,以诸葛瑾、潘璋、杨粲等人援救南郡,任命朱桓以濡须督的身份抗击曹仁。当时扬、越夷民大多还没有*定,内患没有消除,所以孙权恭敬地向魏文帝上书,请求允许改悔罪过,书中说:"如果我的罪行难以除去,不能被你赦免,我理当奉还土地和人民,请求寄身在交州,度过还剩下的生命"。魏文帝回复说:"您生在天下大乱之际,本来就有纵横驰骋天下的大志,能屈身奉事魏国,长期享有福泽。从您被册封为吴王以来,进献贡品的使者不停地奔走于道路。讨伐刘备的功业,魏国是仰仗着您才取得成功。像狐狸那样埋掘不定,古人也以为是可耻的。我与您君臣的名分已经确定,难道会乐于使军队劳苦远征江汉吗?朝廷讨论*大事,做君主的也不能独断专行;三公上表报奏您的错误过失,都是有根有据的。我自知不贤明,虽然像曾参的母亲怀疑儿子那样,但还是希望大臣们所说的话都是不真实的,并把它看做是国家的幸事。所以我先派使者去犒劳您,又派遣尚书、侍中来跟您实现先前的誓言,并来与您商定送太子做人质一事。您却借口推辞,不想让太子前来,议论的大臣们都觉得很奇怪。又让前都尉浩周劝你送太子前来,这实际上是大臣们共同的意见,以此来试探您的诚意如何,您果真借口推辞了。对外援引隗器,说他虽然送儿子给光武帝做人质却终于背叛的事例,对内比喻窦融,表白自己虽不送儿子做人质却能做到忠守不渝。世道和时代不同了,人们也会各有打算。浩周回来后,亲口陈述您的意见,越发让议事的大臣们发现了您所做的许多可疑的事,您所谓始终奉事魏国的保证,没有任何依据,所以我就只好同意了大臣们的意见。现在看了您所上的表,诚恳而深刻,内心非常感慨,以致伤感动容。当时即下诏书,命令各路军队只能深挖战壕,高筑壁垒,不能轻举妄动。如果真想表现出忠义和忠诚,来解除大家对您的疑虑,孙登早上来到魏国京都做人质,晚上我就下令让军队撤回。我这些话的诚意,就如同长江一样不可改变"。孙权于是改了年号,沿着长江防备魏军的进攻。冬天十一月,起了大风,吕范等部队的兵士被淹死了几千人,其余的军队就撤回了江南。曹休派臧霸率轻便的战船五百艘、敢死队一万人偷袭徐陵,烧掉了攻城的战车,杀掉了几千人。将军全琮、徐盛追杀魏将尹卢,斩杀俘获了几百人。十二月,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在白帝城拜访刘备,蜀、吴两国又开始恢复关系。然而孙权与魏文帝之间还互相有使者往来,到后年才断绝了关系。这一年,孙权改夷陵为西陵。

  【原文】

  二年春正月,曹真分军据江陵中州。是月,城江夏山。改四分,用乾象历。三月,曹仁遣将军常雕等,以兵五千,乘油船,晨渡濡须中州。仁子泰因引军急攻朱桓,桓兵拒之,遣将军严圭等击破雕等。是月,魏军皆退。夏四月,权群臣劝即尊号〔1〕,权不许。刘备薨于白帝。五月,曲阿言甘露降。先是戏口守将晋宗杀将王直,以众叛如魏,魏以为蕲春太守,数犯边境。六月,权令将军贺齐督麋芳、刘邵等袭蕲春,邵等生虏〔2〕宗。冬十一月,蜀使中郎将邓芝来聘。

  【注解】

  〔1〕尊号:指即帝位。

  〔2〕生虏:活捉。

  【译文】

  黄武二年正月,曹真拨出一部分军队占据了江陵中州。这一月,孙权在江夏山筑城墙。废用四分历,使用乾象历。三月,曹仁派将军常雕等人,率兵五千,乘坐油船,早晨渡到濡须坞附*的江心小岛。曹仁的儿子曹泰趁机领兵急攻朱桓,朱桓率兵抵抗,派将军严圭等击败了常雕等部。这一月,魏军全部撤退。夏天四月,孙权的大臣们劝他称帝,孙权没有答应。刘备死于白帝城。五月,曲阿宣称喜降甘露。先前,戏口守将晋宗杀掉了将军王直,率领兵众投降魏国,魏国任用他为蕲春太守,屡次侵犯吴国边境。六月,孙权命令将军贺齐率领麋芳、刘邵等人袭击蕲春,刘邵等人活捉了晋宗。冬天十一月,蜀国派中郎将邓芝来东吴访问修好。

  【原文】

  三年夏,遣辅义中郎将张温聘〔1〕于蜀。秋八月,赦死罪。九月,魏文帝出广陵,望大江,曰"彼有人焉,未可图〔2〕也",乃还。

  【注解】

  〔1〕聘:访问。

  〔2〕未可图:不能谋取。图,谋取。

  【译文】

  黄武三年夏天,孙权派辅义中郎将张温访问蜀国。秋天八月,赦免死罪。九月,魏文帝出巡广陵,远远望着长江,叹息说:"吴国有能人在那里,不能谋取啊"!于是回返。

  【原文】

  四年夏五月,丞相孙邵卒。六月,以太常顾雍为丞相。皖口言木连理〔1〕。冬十二月,鄱阳贼彭绮自称将军,攻没诸县,众数万人。是岁地连〔2〕震。

  【注解】

  〔1〕木连理:木:树木。连理:长连理枝。树木长连理枝。

  〔2〕连:接连。

  【译文】

  黄武四年夏天五月,丞相孙邵去世。六月,任命太常顾雍为丞相。皖口一带传言树木长连理枝。冬十二月,鄱阳贼寇彭绮自称将军,攻陷了几个县,有兵士几万人。这年连续发生地震。

  【原文】

  五年春,令曰:"军兴日久,民离农畔〔1〕,父子夫妇,不能相恤,孤甚愍〔2〕之。今北虏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以宽息"。是时陆逊以所在少谷,表令诸将增广农亩。权报曰:"甚善。今孤父子亲自受田,车中八牛以为四耦,虽未及古人,亦欲与众均等其劳也"。秋七月,权闻魏文帝崩,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苍梧言凤凰见。权分三郡恶地十县置东安郡,以全琮为太守,*讨山越。冬十月,陆逊陈便宜,劝以施德缓刑,宽赋息调。又云:"忠谠之言〔3〕,不能极陈,求容小臣,数以利闻"。权报曰:"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4〕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此为先令后诛,不欲使有犯者耳。君以为太重者,孤亦何利其然,但不得已而为之耳。今承来意,当重咨谋,务从其可。且*臣有尽规之谏,亲戚有补察之箴,所以匡君正主明忠信也。《书》载‘予违汝弼,汝无面从’,孤岂不乐忠言以自裨补邪?而云‘不敢极陈’,何得为忠谠哉?若小臣之中,有可纳用者,宁得以人废言而不采择乎?但谄媚取容,虽暗亦所明识也。至于发调者,徒以天下未定,事以众济。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若不豫调,恐临时未可便用也。又孤与君分义特异,荣戚〔5〕实同,来表云不敢随众容身苟免,此实甘心所望于君也"。于是令有司尽写科条,使郎中褚逢赍以就逊及诸葛瑾,意所不安,令损益之。是岁,分交州置广州,俄复旧。

  【注解】

  〔1〕农畔(pàn):田界。借指田间。

  〔2〕愍(mǐn):怜悯;哀怜。

  〔3〕忠谠(dǎnɡ)之言:忠诚正直的言辞。

  〔4〕儆(jǐnɡ)戒:告诫人使注意改正缺点错误。

  〔5〕荣戚:喜乐与忧虑。

  【译文】

  黄武五年春天,孙权下令说:"战争已经打了很多年了,百姓们离开了农田,不能从事耕种,父子夫妇长期分离,不能够相互体贴抚恤,我很怜悯他们。如今北方的敌人已经退缩逃窜,国家没有战争,要下命令给各州郡,对百姓采取宽容安息的政策"。这时陆逊因为驻守的地方缺粮,上表请求孙权让各位将领广开农田。孙权回复说:"非常好。现在我们父子亲自接受分配农田,车府中的八头牛可以组成四对拉四张犁耕种,虽然赶不上古代君主圣贤,我也想与大家均田*等"。秋七月,孙权听说魏文帝曹丕去世,就征讨江夏郡,包围了石阳,没能攻取,撤兵回返。苍梧郡听说出现了凤凰。孙权分三郡还未开发的十个县设置东安郡,任命全琮为太守,去*定讨伐山越族的叛乱。冬天十月,陆逊上表向孙权陈述对国家有利该办的事情,劝孙策施德政,减轻刑罚,减少田赋,停止征收户税。又说:"忠诚之言,不能尽量陈说,而谄媚求容的小人,多次听说他们得逞"。孙权回复说:"设置法令,就是要用来阻恶防邪,防患于未然,怎么可能不设置刑罚以威服小人呢?这是先有法令制约,然后才依法制裁,是不想在社会上产生犯人。你认为刑罚太重的部分,施行这样的重刑,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只是不得已才这样去做罢了,现在接受你的意思,应当重新商定谋划,务必使法令合理适当。常在左右的大臣应尽力提出规劝的意见,亲属也应提出补察得失的建议,用以纠正君主的过失,表明自己的忠实信义。《尚书》上说:‘我有过失,你必须纠正我;不要我错了,你也跟着服从。’我难道不愿意听取忠实诚恳的话来弥补自己的欠缺吗?而你却说‘不敢全部陈说’又怎能算是忠实诚恳的规劝呢?如果地位低下的臣民中,有可采纳的意见,难道也因为这个人不重要而轻视人的言论而不采纳吗?如果是谄媚讨好的行为,即使像我这么愚昧的人,也能识别清楚。至于征发户税的问题,只是因为天下还没有*定,事业必须靠大家的支持才能成功。如果只是守住江东,只是着重推行仁政,兵力自然足够,还要增多干什么?只是固守江东,不求进取是要被人鄙薄的。如果不预先征收户税,恐怕临时征用就不那么容易了。我和你名分虽然不同,但荣辱悲喜实在是一样的。来表中说,你不愿意随众人用那种不正当的手段以求免祸,这确实是我真心希望你所做的"。于是孙权便下令主管官吏写好全部的法令条款,派郎中褚逢去送给陆逊和诸葛瑾过目,凡是他们感到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就让他们增删修改。这一年,孙权分交州地方设置广州,不久又撤销广州,仍为交州。

  【原文】

  六年春正月,诸将获彭绮。闰月,韩当子淙以其众降魏。

  七年春三月,封子虑为建昌侯。罢东安郡。夏五月,翻阳太守周鲂伪叛〔1〕,诱魏将曹休。秋八月,权至皖口,使将军陆逊督诸将大破休于石亭。大司马吕范卒。是岁,改合浦为珠官郡。

  【注解】

  〔1〕伪叛:诈降。

  【译文】

  黄武六年正月,众将俘获彭绮。十二月,韩当的儿子韩淙率领他的部属投降了魏国。

  黄武七年三月,孙权封儿子孙虑为建昌侯,撤销了东安郡。夏天五月,鄱阳太守周鲂假装背叛东吴,引诱魏将曹休。秋天八月,孙权来到皖口,派将军陆逊指挥众将在石亭大败曹休。吴国大司马吕范去世。这一年,孙权将合浦郡改名为珠官郡。

  【原文】

  黄龙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劝权正尊号。夏四月,夏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年,追尊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吴王太子登为皇太子。将吏皆进爵加赏。初,兴*中,吴中童谣曰:"黄金车,班兰耳,昌门,出天子"。五月,使校尉张刚、管笃之辽东。六月,蜀遣卫尉陈震庆权践位。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造为盟曰:"天降丧乱,皇纲失叙,逆臣乘衅,劫夺国柄,始于董卓,终于曹操,穷凶极恶,以覆四海,至今九州幅裂,普天无统,民神痛怨,靡所戾止〔1〕。及操子丕,桀逆遗丑,荐作奸回,偷取天位。而睿么么,寻丕凶迹,阻兵盗土,未伏厥诛。昔共工乱象而高辛行师,三苗干度而虞舜征焉。今日灭睿,禽其徒党,非汉与吴,将复谁任?夫讨恶剪暴,必声其罪,宜先分裂,夺其土地,使士民之心,各知所归。是以《春秋》晋侯伐卫,先分其田以畀宋人,斯其义也。且古建大事,必先盟誓,故《周礼》有司盟之官,《尚书》有告誓之文,汉之与吴,虽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约。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故立坛杀牲,昭告神明,再歃加书〔2〕,副之天府。天高听下,灵威棐谌,司慎司盟,群神群祀,莫不临之。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救危恤患,分灾共庆,好恶齐之,无或携贰。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传之后叶,克终若始。凡百之约,皆如载书,信言不艳,实居于好。有渝此盟,创祸先乱,违贰不协,慆慢天命,明神上帝是讨是督,山川百神是纠是殛,俾坠〔3〕其师,无克祚国。于尔大神,其明鉴之"!秋九月,权迁都建业,因故府不改馆,征上大将军陆逊辅太子登,掌武昌留事。

  【注解】

  〔1〕靡所戾止:没有止境。

  〔2〕再歃(shà)加书:写下联盟誓约。

  〔3〕俾(bǐ)坠:丧失。

  【译文】

  黄龙元年春天,公卿大臣和各主管长官都劝孙权正式称帝。夏四月,夏口、武昌都传言黄龙凤凰出现。丙申月,孙权在南郊正式登基为帝。这天大赦,更改年号。追谥死去的父亲破虏将军孙坚为武烈皇帝,母亲吴氏为武烈皇后,哥哥讨逆将军孙策为长沙桓王,立吴王太子孙登为皇太子。将军官吏都晋升爵位,增加奖赏。当初,汉献帝兴*年间,吴中一带有童谣说:"黄金车,五色的耳,大开昌门,出天子"。五月,孙权派校尉张刚、管笃去辽东。六月,蜀国派卫尉陈震来庆贺孙权登上帝位。孙权与蜀国使者商议*分天下,豫、青、徐、幽四州属于吴,兖、冀、并、凉四州属于蜀。司州的土地,以函谷关为界,分别属于吴、蜀两国。制定盟书说:"皇天降下灾难,汉室的皇统失去了正常的秩序,叛逆之臣趁机篡取国家大权,从董卓开始,到曹操结束,他们穷凶极恶,作乱天下,致使*四分五裂,天下没有统一,人民痛苦和怨恨,没有止境。曹操的儿子曹丕擅权,倒行逆施,屡次作恶,篡夺了皇位。曹睿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丑,踏着曹丕行恶的足迹,倚仗兵力窃据大片国土,至今未能伏法就诛。从前共工作乱而被尧帝兴师问罪,三苗违犯法度而被虞舜征讨。如今消灭曹睿,擒拿他的党徒,除了蜀汉和吴国,还有谁能承担这样的重任?讨伐凶恶,消除残暴,一定要声讨他们的罪行。应该先分割他们的领土,夺取他的土地,让百姓和士人都能明确认识自己的归向。所以《春秋》中记载晋文公讨伐卫国,首先是把卫国的土地分给宋国人,我们正要遵从《春秋》的原则。而且古代建立伟大的功业,一定要先结盟立誓,所以,《周礼》中就有主管盟约及其礼仪的官职,《尚书》中就有‘告’、‘誓’一类的文章。蜀汉和吴国,虽然相互诚实信任完全是出于内心,但是分割魏国的土地,还是应当立盟约。诸葛亮丞相的德行和声望远*闻名,他辅助拥戴幼主,在外主持*大事,道义诚信感动了天地乾坤。我们重新缔结盟约,加深诚意来信守誓言,使东吴和西蜀的人民能全部知晓。所以设立祭坛,宰杀牲畜,明确地告知神明,歃血盟誓,把副本交藏两国天府。上天虽高,也能听取下情,神灵的威力,也能帮助诚心的实现。司慎、司盟和诸位神灵,无不光临受祭。从今日蜀、吴结盟之后,齐心合力,共同讨伐魏贼,扶危救难,有祸同当,共庆胜利,好恶一致,没有二心。如果有人危害蜀汉,那么吴国就讨伐他;如果有人危害吴国,那么蜀汉就讨伐他。各自守卫好自己的封土,互不侵犯。传于后代,始终如一。凡是各项盟约,都按照盟*载的原则办理。诚信的语言不加华丽的修饰,我们的真心是两国的友好。如果谁背弃盟约,首先制造灾祸,存有二心,不协同一致,怠慢天命,神明的上帝就会讨罚他、督察他,山川的诸神就会举发他、诛灭他,使他丧失民众,帝位不得久长。神灵啊,请明察吧"!秋天九月,孙权从武昌迁都到建业,就住在原来的府第里不再建筑新的宫殿,征召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基,掌管迁都后武昌的留守职事。

  【原文】

  二年春正月,魏作合肥新城。诏立都讲祭酒,以教学诸子。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洲。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1〕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三年春二月,遣太常潘浚率众五万讨武陵蛮夷。卫温、诸葛直皆以违诏无功,下狱诛。夏,有野蚕成茧,大如卵。由拳野稻自生,改为禾兴县。中郎将孙布诈降以诱魏将王淩,淩以军迎布。冬十月,权以大兵潜伏于阜陵俟之,浚觉而走。会稽南始*言嘉禾生。十二月丁卯,大赦,改明年元也。

  嘉禾元年春正月,建昌侯虑卒。三月,遣将军*、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秋九月,魏将田豫要击〔2〕,斩贺于成山。冬十月,魏辽东太守孙渊遣校尉宿舒、阆中令孙综称藩于权,并献貂马。权大悦,加渊爵位。

  【注解】

  〔1〕止:停止,此处作定居讲。

  〔2〕要击:中途拦截加以袭击。

  【译文】

  黄龙二年正月,魏国修筑合肥新城。孙权下诏设立都讲祭酒,以便教育几个儿子。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穿铠甲的兵士一万人航行海上寻求夷洲(今台湾)和洲。洲在海中,老年人传说秦始皇派遣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几千人到海上,寻找蓬莱仙山和仙药,定居在洲上不愿回来。世代相传现在已有几万户人家,洲的百姓,时常有到会稽一带买卖布匹的,会稽东部地区的百姓航海,也有遇到大风漂流到洲上的。洲极远,卫温等人终究没能到那儿,只俘获了几千夷洲人回来。

  黄龙三年二月,孙权派太常番浚率兵五万征讨武陵的蛮夷。卫温、诸葛直都因违背命令,办事没有成效而被投入监狱诛杀而死。夏天,有野蚕作茧大小如鸡蛋一样大。由拳县自然生长禾稻,于是改由拳县为禾兴县。中郎将孙布假装投降以引诱魏将王淩,王淩率兵迎接孙布。冬天十月,孙权率大兵潜伏在阜陵等候王淩,王淩发觉后率兵逃走。会稽郡南始*县传说生长出嘉禾。十二月二十九日,发布大赦的命令,改第二年为嘉禾元年。

  嘉禾元年春正月,建昌侯孙虑去世。三月,孙权派将军*、校尉裴潜由海路到辽东。秋天九月,魏将田豫半路拦截,在成山斩杀了*。冬天十月,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派校尉宿舒、阆中令孙综向孙权自称藩属,还进献貂皮和骏马。孙权非常高兴,加封公孙渊爵位。

  【原文】

  二年春正月,诏曰:"朕以不德,肇受元命,夙夜兢兢,不遑〔1〕假寝。思*世难,救济黎庶,上答神祇,下慰民望。是以眷眷,勤求俊杰,将与戮力,共定海内。苟在同心,与之偕老。今使持节督幽州领青州牧辽东太守燕王,久胁贼虏,隔在一方,虽乃心于国,其路靡缘。今因天命,远遣二使,款诚显露,章表殷勤,朕之得此,何喜如之!虽汤遇伊尹,周获吕望,世祖未定而得河右,方之今日,岂复是过?普天一统,于是定矣。《书》不云乎,‘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大赦天下,与之更始,其明下州郡,咸使闻知。特下燕国,奉宣诏恩,令普天率土备闻斯庆"。三月,遣舒、综还,使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举朝大臣,自丞相雍已下皆谏,以为渊未可信,而宠待太厚,但可遣吏兵数百护送舒、综,权终不听。渊果斩弥等,送其首于魏,没其兵资。权大怒,欲自征渊,尚书仆射薛综等切谏乃止。是岁,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还。

  【注解】

  〔1〕不遑:无暇,没有闲暇。

  【译文】

  嘉禾二年正月,孙权下诏书说:"我自以为没有崇高的道德,自承受天命即帝位以来,日夜操劳国事,就连不脱衣服小睡一会儿的时间也没有。很想*定世上的祸乱,救济百姓,对上报答神灵,对下宽慰人民。因而念念不忘,不断地访求俊杰人才,将与他们通力合作,共同*定天下。如果能同心协力,我要与他们团结到老。现在使持节督都幽州军事、兼任青州牧的辽东太守、燕王公孙渊,长期被曹魏逼迫,远隔在辽东一方,虽然诚心向往吴国,但道路却一直没有开通。现在他顺应天命,从遥远的地方派遣两个使者前来,显示了自己的忠心诚恳,奏章中也表达了深厚的情义,我得到这样的表彰,还能有什么喜悦能超过它呢?即使是商汤得到伊尹、周文公得到吕望、光武帝未*定天下时而先得河右五郡,跟今天我的心情相比,又怎么能超过呢?普天下统一,现在算是肯定了。《尚书》不是说过吗,‘君主一人有了可庆贺的事情,亿万臣民都得到幸福’。我要大赦天下,让那些罪人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命令下达州郡,让百姓们都知道。特别下诏书给燕国,让他们恭恭敬敬地宣扬这道诏令所给予臣民的恩典,让普天下民众都知道这个喜讯"。三月,送宿舒、孙综回辽东,并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人率兵万人,携带金银财宝珍奇异物,还有"九锡"的全部礼品,乘船渡海送给公孙渊。满朝文武,从丞相顾雍到以下的人都规劝孙权,认为公孙渊不可信,对他的恩宠礼遇太过分了,只要派一般官吏和几百兵士护送宿舒、孙综回去就可以了,孙权都不听从。后为,公孙渊果然杀了张弥等人,把他们的头送到魏国,没收了他们的兵器和物品。孙权大怒,想亲自征讨公孙渊,尚书仆射薛综等人极力劝谏,才劝阻了。这一年,孙权向合肥新城进军,派将军全琮征讨六安,都没有取胜,就撤军回来了。

  【原文】

  三年春正月,诏曰:"兵久不辍,民困于役,岁或不登〔1〕。其宽诸逋〔2〕,勿复督课"。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未至寿春,权退还,孙韶亦罢。秋八月,以诸葛恪为丹阳太守,讨山越。九月朔,陨霜伤谷。冬十一月,太常潘浚*武陵蛮夷,事毕,还武昌。诏复曲阿为云阳,丹徒为武进。庐陵贼李桓、罗厉等为乱。

  四年夏,遣〔3〕吕岱讨桓等。秋七月,有雹。魏使以马求易珠玑、翡翠、玳瑁,权曰:"此皆孤所不用,而可得马,何苦而不听其交易"?

  五年春,铸大钱,一当五百。诏使吏民输铜,计铜畀直。设盗铸之科。三月,武昌言甘露降于礼宾殿。辅吴将军张昭卒。中郎将吾粲获李桓,将军唐咨获罗厉等。自十月不雨,至于夏。冬十月,彗星〔4〕见于东方。鄱阳贼彭旦等为乱。

  六年春正月,诏曰:"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制,人情之极痛也;贤者割哀以从礼,不肖者勉而致之。世治道泰,上下无事,君子不夺人情,故三年不逮孝子之门。至于有事,则杀礼以从宜,要而处事。故圣人制法,有礼无时则不行。遭丧不奔非古也,盖随时之宜,以义断恩也。前故设科,长吏在官,当须交代,而故犯之,虽随纠坐,犹已废旷。方事之殷,国家多难,凡在官司,宜各尽节,先公后私,而不恭承,甚非谓也。中外群僚,其更*议,务令得中,详为节度"。顾谭议,以为"奔丧立科,轻则不足以禁〔5〕孝子之情,重则本非应死之罪,虽严刑益设,违夺必少。若偶有犯者,加其刑则恩所不忍,有减则法废不行。愚以为长吏在远,苟不告语,势不得知。比选代之间,若有传者,必加大辟,则长吏无废职之负,孝子无犯重之刑"。将军胡综议,以为"丧纪之礼,虽有典制,苟无其时,所不得行。方今戎事*异容,而长吏遭丧,知有科禁,公敢干突,苟念闻忧不奔之耻,不计为臣犯禁之罪,此由科防本轻所致。忠节在国,孝道立家,出身为臣,焉得兼之?故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宜定科文,示以大辟,若故违犯,有罪无赦。以杀止杀,行之一人,其后必绝"。丞相雍奏从大辟。其后吴令孟宗丧母奔赴,已而自拘于武昌以听刑。陆逊陈其素行,因为之请,权乃减宗一等,后不得以为比,因此遂绝。二月,陆逊讨彭旦等,其年,皆破之。冬十月,遣卫将军全琮袭六安,不克。诸葛恪*山越事毕,北屯庐江。

  赤乌元年春,铸当千大钱。夏,吕岱讨庐陵贼,毕,还陆口。秋八月,武昌言麒麟见。有司奏言麒麟者太*之应〔6〕,宜改年号。诏曰:"间者赤乌集于殿前,朕所亲见。若神灵以为嘉祥者,改年宜以赤乌为元"。群臣奏曰:"昔武王伐纣,有赤乌之祥,君臣观之,遂有天下,圣人书策载述最详者,以为*事既嘉,亲见又明也"。于是改年。步夫人卒,追赠皇后。初,权信任校事吕壹,壹性苛惨,用法深刻。太子登数谏,权不纳,大臣由是莫敢言。后壹奸罪发露伏诛,权引咎责躬〔7〕,乃使中书郎袁礼告谢诸大将,因问时事所当损益。礼还,复有诏责数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曰:"袁礼还,云与子瑜、子山、义封、定公相见,并以时事当有所先后,各自以不掌民事,不肯便有所陈,悉推之伯言、承明。伯言、承明见礼,泣涕恳恻,辞旨辛苦,至乃怀执危怖,有不自安之心。闻此怅然,深自刻怪。何者?夫惟圣人能无过行,明者能自见耳。人之举措,何能悉中,独当己有以伤拒众意,忽不自觉,故诸君有嫌难耳;不尔,何缘乃至于此乎?自孤兴军五十年,所役赋凡百皆出于民。天下未定,孽类犹存,士民勤苦,诚所贯知。然劳百姓,事不得已耳。与诸君从事,自少至长,发有二色,以谓表里足以明露,公私分计,足用相保。尽言直谏,所望诸君,拾遗补阙〔8〕,孤亦望之。昔卫武公年过志壮,勤求辅弼〔9〕,每独叹责。且布衣韦带,相与交结,分成好合,尚污垢不异。今日诸君与孤从事,虽君臣义存,犹谓骨肉不复是过。荣福喜戚,相与共之。忠不匿情,智无遗计,事统是非,诸君岂得从容而已哉!同船济水,将谁与易?齐桓诸侯之霸者耳,有善管子未尝不叹,有过未尝不谏,谏而不得,终谏不止。今孤自省无桓公之德,而诸君谏诤〔10〕未出于口,仍执嫌难。以此言之,孤于齐桓良优,未知诸君于管子何如耳?久不相见,因事当笑。共定大业,整齐天下,当复有谁?凡百事要所当损益,乐闻异计,匡所不逮"。

  【注解】

  〔1〕登:谷物成熟。

  〔2〕逋:拖欠。

  〔3〕遣:派遣。

  〔4〕彗星:绕太阳运行的一种星体。后曳长尾,呈云雾状,俗称扫帚星。旧谓彗星主除旧布新,其出现又为重大灾难的预兆。

  〔5〕禁:受得住,耐久。

  〔6〕应:征兆。

  〔7〕引咎责躬: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同"引咎自责"。

  〔8〕拾遗补阙:引申为弥补缺漏。

  〔9〕辅弼(bì):亦作"辅拂",辅助。

  〔10〕谏诤(zhènɡ):照直说出人的过错,叫人改正。

  【译文】

  嘉禾三年春天正月,孙权下诏书说:"战争长期不停,百姓苦于沉重的赋税徭役,有时年景还很不好,作物没有收成。要宽缓百姓各种拖欠的租税,不要再催促征收"。夏天五月,孙权派陆逊、诸葛瑾等人率兵驻扎在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人进军广陵、淮阳,孙权率大兵包围合肥新城。这时,蜀丞相诸葛亮率兵进攻武功,孙权认为魏明帝不可能率军到南方打仗,可是,魏明帝却派兵援助司马懿抵御诸葛亮,自己亲自率水军东征。魏明帝还没到寿春,孙权就退兵回返建业,孙韶也停止进攻广陵。秋天八月,孙权任命诸葛恪为丹阳太守,讨伐山越。九月初一,天降严霜,冻坏稻谷。冬天十一月,太常潘浚*定武陵少数民族地区,*定武陵后,返回武昌。孙权下诏书恢复曲阿县为云阳县,丹徒县为武进县。庐陵的贼寇李桓、罗厉等人发动叛乱。

  嘉禾四年夏天,孙权派吕岱讨伐李桓等人。秋天七月,有冰雹。魏国使者请求用马换取珠宝、翡翠、玳瑁,孙权说:"这些都是我不用的东西,却能换取战马,何苦不听任他们来交易呢"?

  嘉禾五年春天,孙权铸造大钱,一枚抵五百小钱。下诏让官吏百姓交纳铜,按铜的重量付钱。还设立了禁止私铸货币的法律条文。三月,武昌传言甘露将降在礼宫殿。辅吴将军张昭去世。中郎将吾粲擒获了李桓,将军康咨俘获了罗厉等人。从去年十月开始不下雨,直到今年夏天。冬十月,彗星在东方出现。鄱阳贼寇彭旦等人叛乱。

  嘉禾六年正月,孙权下诏书说:"儿子守孝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制度,也是人最悲痛的感情的表示;贤明的人抑制个人的哀情而来服从国家的大礼,不孝顺的人也勉力做到服丧三年。天下太*,圣贤之道通畅,上下无事,君子就不会去剥夺人之常情,因此三年不登孝子的家门。至于有国事时,就要减少丧礼来顺从国事,穿着丧服也要来处理国事。所以圣人制定礼法,有礼制而不按时宜变通,也是行不通的。遇到丧事而不奔丧,这是不遵守古礼,但应顺从事宜,以国家大义为重而舍个人的哀情。以前特地设置条例,官吏在职的,遇到丧事,必须办理交代手续,有明知故犯的,要立即举报治罪,可是这样的法令从未认真执行过。现在正是国家多事多难的时候,凡在职的官吏,应该各自为国尽忠节,先公后私,不严格奉行朝廷所制定的法令,可以说是非常错误的。朝廷内外的大臣,请重新商议此事,务必让这方面的法令合情合理,详细地制定出条例"。顾谭发表意见,认为:"为奔丧立法,轻了则不能禁止孝子奔丧的强烈要求,重了刚离职奔丧本不是死罪,如果增设严刑,违背规定而去奔丧的一定会很少。如果偶有违法的,加重对他的处罚,在情义上来说于心不忍,减轻处罚则法令废弛不能施行。我认为官吏在远方任职,假如不通知,他一定不会知道。在选择接替人选期间,如果有奔丧犯法的,一定处以死刑,这就使官吏没有怠忽职守的罪责,孝子也不会犯重罪受到严刑惩处"。将军胡综发表意见,认为:"丧事的礼仪虽有典章法度,如果不根据特殊情况灵活变通,也是行不通的。现在正当战争期间,因此处理军政与一般国事应有所区别,官吏遇到丧事,明知有法令条例,却公然触犯,假如唯一考虑孝子不去奔丧所带来的耻辱,而不考虑做臣子犯法的罪责,这就是条例禁令本来太轻所造成的。大臣们以忠义为国,以孝道立家,已经献身做了臣子,怎么还能兼顾家庭?所以要做忠臣就不能做孝子。应该制出法令条文,用死刑来告诫臣子,如果有故意违法法令的,有罪就绝不能赦免。用死刑来制止臣子犯死罪,处置一个人,那以后这种行为就一定会绝迹"。丞相顾雍奏请孙权同意违法奔丧按死刑处置。这以后吴县县令孟宗违法奔母亲丧,事后在武昌自己拘禁自己听候惩罚。陆逊向孙权陈述孟宗的*时行为,并借机为之求情,孙权于是给孟宗减刑一等,并申明下不为例,由此违法奔丧的事就绝迹了。二月,陆逊讨伐彭旦等人,这一年,把他们都打败了。冬天十月,派卫将军全琮袭击六安,没有攻克。诸葛恪*定山越的叛乱后,向北驻扎在庐江郡。

  赤乌元年春天,孙权铸造了币值一千枚小钱的大钱。夏天,吕岱讨伐庐陵贼寇,结束后,返回陆口。秋天八月,武昌传言出现麒麟。有关官吏上奏说麒麟是天下太*的征兆,应该改年号。孙权下诏书说:"*来红色乌鸦聚集在殿前,我亲眼所见。如果神灵以为是吉祥的事,那改年号就用赤乌元年吧"。群臣奏请说:"过去周武王伐纣,有红乌鸦的吉祥征兆,君臣们见到了它,于是就拥有了天下,圣人在书策上记载的最为详尽,因为像*来的这件事已经很吉祥了,何况又是亲自明明白白地看见的"。于是就改年号。步夫人去世,追赠为皇后。当初,孙权信任校事吕壹,吕壹本性苛刻残忍,执法严酷。太子孙登屡次进谏劝说,孙权都不采纳,大臣们于是都不敢再说了。后来吕壹奸邪的罪恶被揭露,依法处死,孙权引咎自责,就派中书郎袁礼向诸位大将致歉,询问政事应该有什么改变。袁礼回来,孙权又下诏书责备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人说:"袁礼回来,说已与子瑜、子山、义封、定公见了面,并征询了对当前朝政缓急先后的意见,每个人都以不主管民事为借口,不肯陈述自己的`意见,全部推给伯言和承明两人。伯言、承明见了袁礼,伤心流泪,说的话很沉痛,甚至还怀着恐惧的心理,有不自安的表现。我听说这些后

三国志文言文翻译2

  原文:章武三年春①,先主于永安病笃②,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③,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④,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⑤,效忠贞之节⑥,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⑦:“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倾之,又领益州牧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⑨。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军资所入,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⑩。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出师表》。

  翻译:章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于是)把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要高于曹丕十倍,必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诸葛亮哭着说道:“我一定尽我所能,精忠卫国,死而后已!”先主又传诏,命令后主说:“你和丞相一起做事,侍奉他就如同侍奉我一样。”建兴元年,册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始治理国家的事务。后来,又加封诸葛亮为益州牧。政事无论巨细都由诸葛亮决定。南部和中部的几个郡联合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刘备刚刚去世,没有轻易用兵作战,而是让使者去吴国下聘礼,和他们结亲,成了友好邻国。

  三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南征,到秋季就把叛乱全部*息了。军备充足,国家富饶,于是开始练兵*武,以待将来大举进军中原。五年,率领各部军队向北出发,进驻汉中,临出发时,上书了《出师表》。

  注释:①章武:三国蜀汉刘备的年号,章武三年即公元221年。②笃:重。③属(zhǔ):通“嘱”,嘱托。④嗣子:继承人,指刘禅。⑤股肱:大腿和胳膊的上部,都是人体的有力部位。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⑥效:奉献。⑦敕(chi):君主对臣下或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⑧益州牧:益州的行政长官。益州是当时蜀国的核心地域。⑨与国:盟国。⑩俟(si):等待。大举:指出兵中原。

三国志文言文翻译3

  原文

  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也。周幼孤,与母兄同居。既长,耽古笃学,家贫未尝问产业,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研精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视;身长八尺,体貌素朴,推诚不饰。

  建兴中,丞相亮领益州牧,命周为劝学从事。亮卒于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大将军蒋琬领刺史,徙为典学从事,总州之学者。后主立太子,以周为仆,转家令。时后主颇出游观,增广声乐。周上疏谏曰:“昔王莽之败,豪杰并起,跨州据郡,欲弄神器,于是贤才智士思望所归,未必以其势之广狭,惟其德之薄厚也。是故于时更始、公孙述及诸有大众者多已广大,然莫不快情恣欲,怠于为善,游猎饮食,不恤民物。”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百姓扰扰,皆进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臣群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惟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时晋文王为魏相国,以周有全国之功,封阳城亭侯。又下书辟周,周发至汉中,因疾不进。六年,至冬卒。(摘编自《三国志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译文

  谯周,字允南,是巴西郡西充国人。谯周幼年丧父,与母亲、哥哥一起生活。**后,酷爱古籍,笃志好学,家里虽然贫穷,但他不曾治理产业,整天诵读经典文籍,乐呵呵地独自喜笑,有时因而忘记了睡觉吃饭。他精心钻研《六经》,尤其擅长撰写书信,很熟悉有关日、月、星等天体的自然现象;不太喜爱诸子的文章,不全部拿来阅读;身高八尺,衣着外表简朴,诚实而没有矫饰。

  建兴年间,丞相诸葛亮兼任益州牧,任命谯周担任劝学从事。诸葛亮逝世于魏国境内的军营中,谯周在家听到消息后,马上前往奔丧。不久便有诏书禁止人们奔丧,只因谯周行动迅速得以到达。大将军蒋琬兼任刺史,升调谯周为典学从事,主管州中做学问的人。后主刘禅立太子,让谯周服侍太子,后调任为家令。当时后主常常外出游玩,增加供奉音乐的人数。谯周上疏进谏道:“先前王莽败亡,群雄一起举事,占据州郡,都想称霸一方,于是贤能的人才聪明的士人纷纷选择归附自己所仰望之人,不一定看那人的势力和地盘的大小,只看他的德行厚薄;所以当时的更始帝刘玄、公孙述及其他拥有大批军队的人,多数都已占有广大的土地,然而他们都放纵情欲,懒得修德施仁,整天游猎吃喝,而不怜惜百姓的财物。

  景耀六年冬,魏国大将军邓艾攻占江由,长驱直入。而蜀国本以为敌军不会马上攻来,未作守城的准备。等到听说邓艾已进入阴*,百姓慌乱骚动,纷纷逃进山林荒野,不能禁止。后主刘禅召集群臣讨论对策,无人能想出妙计。有人认为蜀国与吴国,本为友盟,可以投靠吴国;有人认为南中七郡,陡峭险阻,容易守御,可以南奔。只有谯周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依别国而作天子的事,现在如果投奔吴国,一定要臣服吴国。而国家的政令和伦理不同,大的能吞并小的,这是自然规律。从这一点看,魏国能够吞并吴国,而吴国却不能吞并魏国,这是很明白的事。同样是做小称臣,哪比得上向大国称臣?与其遭受两次屈辱,哪比得上忍受一次屈辱?再说如果投奔南中七郡,就应该早作准备,然后才能有所凭依。现在大敌当前,灾祸失败将要到来,手下人的心志,没有一个可以保证不改变,恐怕出发的那一天,就会发生不测之变,还能等到您到南中七郡吗?”于是后主听从谯周的建议。刘姓*安无事,整个蜀国也因此而完好,都得力于谯周的谋划。

  这时晋文王司马昭为魏国的相国,因为谯周有全蜀归附的功劳,封谯周为阳城亭侯。又下诏书征召谯周,谯周动身到汉中,因病不能前往。泰始六年,到冬天谯周去世。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 (菁华3篇)(扩展5)

——卖油翁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菁华3篇)

卖油翁文言文原文和翻译1

  卖油翁文言文原文

  卖油翁

  作者: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为便于学生理解,此句在大多数教材中都没有出现,但在原文中的确提到,在此特补)

  卖油翁文言文注释

  善射:擅长射箭 善:擅长,善于。

  以:凭借,用。

  自矜(jīn):自夸。

  尝:曾经。

  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释:放下。

  立:站立。

  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去:离开。

  其:代词,指代陈尧咨。

  发:把箭射出去。

  矢(shǐ):箭。

  但:只。

  微:微微。

  颔(hàn):点头

  之:凑足音节。

  不亦……乎:(难道)不也……吗?

  熟:熟练。

  忿然:气愤的样子。

  知:懂得。

  射:射箭的本领。

  精:精湛,奥妙。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尔:你。

  安:怎么。

  轻:作动词用,看轻。

  酌(zhuó):舀

  乃:于是,就。

  取:拿出。

  置:放置。

  覆:覆盖。

  徐:缓缓地。

  杓(sháo):同“勺”,勺子。

  沥(lì)之:向下灌注,沥,滴。

  因:这里是“接着”的意思。

  唯:只,不过。

  遣:打发 。

  遣之:打发。

  湿;沾湿

  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解牛斫轮:指庖丁解牛与轮扁斫轮。

  卖油翁文言文翻译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卖油翁写作背景

  陈尧咨是北宋名臣之一,于真宗咸*三年(1000年)中状元,历任通判、考官、知州、知府、安抚使、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工部侍郎等职。陈尧咨性情刚戾,但办事决断。他做地方官时注重水利,知永兴军(今陕西)时,发现长安饮水十分困难。便组织人力,疏通了龙首渠,解决了人民的生活用水问题。但陈尧咨为人盛气凌人,为政”用刑惨急,数有杖死者”。《宋史》记载他知兵善射,”尝以钱为的,一发贯其中”。并以此自豪。本文记载的就是关于他的一个故事,《宋人轶事汇编》也有记载。

  宋英宗治*四年(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飞语中伤,自请外任,这一卷是在出知毫州时作的。他在《归田录》序里说:“归田录者,录以备闲居之览也。”

  《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这是欧阳修所著的别集,共153卷,附录5卷。 《归田录》是其中的一卷。 宋英宗治*四年(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飞语中伤,自请外任,这一卷是在出知毫州时作的。 他在《归田录》序里说:"归田录者,录以备闲居之览也。"是一部笔记小说。

卖油翁文言文原文和翻译2

  【前言】

  《卖油翁》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注释】

  ⑴本文选自《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有删节。

  ⑵〔陈康肃公〕陈尧咨,谥号康肃,北宋人。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⑶〔善射〕擅长射箭。

  ⑷〔自矜(jīn)〕自夸。

  ⑸〔家圃(pǔ)〕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⑹〔释担〕放下担子。释,放。

  ⑺〔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⑻〔但微颔(hàn)之〕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不过。颔之,就是”对之颔”。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⑼〔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⑽〔但手熟尔〕不过手熟罢了。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⑾〔忿(fèn)然〕气愤愤地。然,作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

  ⑿〔安〕怎么。

  ⒀〔轻吾射〕看轻我射箭(的本领)。轻,作动词用。

  ⒁〔以我酌(zhuó)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斟酒,这里指倒油。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⒂〔覆〕盖。

  ⒃〔徐〕慢慢地。

  ⒄〔沥之〕注入葫芦。沥,注。之,指葫芦。

  ⒅〔遣之〕让他走,打发。

  【翻译】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比,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有一次),(他)曾经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鉴赏】

  本文是一篇富含哲理与情趣的小品文章,通俗易懂,意味深长,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多年来为中学课本必选篇目。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熟能生巧这个大道理。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加以阐释,达到了发人深省、心领神会的目的.。

  第一段:写陈尧咨善射,卖油翁略表赞许。 文章开头就对陈尧咨作概括介绍,他”善射”,”当世无双”并”以此自矜”。射技高超,以常理而论,定然是人人赞赏,射者自命不凡也是常情。这就为下**了伏笔。但是,卖油老头对其”发矢十中八九”,却只”但微颔之”。这里以极其精练的笔墨提出了矛盾,在读者心中产生了悬念,就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第二段: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康肃公一贯”自矜”,对卖油老头对其箭术所表示的不以为然的态度,是不会轻易放过的,自然要追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卖油老头回答:”无他,但手熟尔。”这一问一答,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熟能生巧”。康肃公一时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反认为是”轻吾射”,至此矛盾更加激化,卖油老头只好现身说法”以我酌油知之”。又用具体事实证明”熟能生巧”,”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作了这一番表演之后,卖油老头为解除康肃公的疑虑,说道:”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这个回答很重要,既回答了并非”轻吾射”,又再次说明道理。康肃公心中豁然开朗了,由”忿然”到”笑而遣之”结束了全文。 本文以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这件小事,说明了”熟能生巧”这个普通的道理。 一般说理文章,常常要发议论,说为什么应该这样,为什么不应该那样。而这篇文章并没有高谈阔论,只是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对答和卖油翁酌油的经过,来说明道理。本文着重写的是射箭和酌油都可以由于手熟达到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写陈尧咨的射箭。所以写陈尧咨的射箭只用了”矢十中八九”五个字,写得十分简略。这样繁简得当,突出文章的重点。

  陈尧咨学问不小,官职做得也很大,而且是文武双全,不愿屈居人下,可是却不得不在卖油翁面前认输,因为卖油翁指出的道理辩驳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没有责备”犯上”的小百姓,对于”用刑惨急,数有杖死”的陈尧咨确实不大容易。”笑”,既是有所领悟,也是自我解嘲,自是”传神之笔”。

卖油翁文言文原文和翻译3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翻译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康肃公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

  【感悟】

  常听人说:“书法要生,画画要熟。”这句话让我不由想起少时爱读的一篇古文《卖油翁》中“唯手熟耳”的卖油翁。的确,不论干什么工作。“手熟”是一定要做到的。如果手不熟,卖油翁的油就不会那么准确地倒进瓶子里:如果手不熟,画家手中的线条就不会形成准确的形象。

  如果从另一方面探究,《卖油翁》中的“手熟”应该也指“手感”,即手上的感觉。对于绘画的人来说,用笔的轻重、快慢、节奏等全在于“手感”,这“手感”就如语文教学中的“语感”。是在反反复复的练*中靠心灵的感应形成的,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是自悟的产物,而非老师耳提面授所能给予。

  记得多年前《新美术》杂志上曾登载一对师生的辩论文章。老师强调“画圆先画方”,就素描技巧来讲,曲线应通过许多直线“削出来”,这样的技法才是正确的,而学生则提出“能画圆为什么要先画方”的疑问。最后,这场辩论不了了之,因为谁都有自己的理论。谁也不可能说服谁。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没错,目的都是要训练手上功夫,而手上功夫的好坏,取决于有没有把“手感”练出来。有没有达到像卖油翁那样“手熟”的程度。“手感”不好,未到熟练的程度,不管你是先画方还是直接画圆。都画不出好画。

  在美术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让学生用直线塑造物象,教学效果不太明显,而让学生直接用曲线塑造物象,效果却都很理想。经过仔细的分析,笔者发现:由于自然界(除了人为因素的作用之外)大多是以曲线形式存在的,因此学生对运用曲线塑造物象更感兴趣。“手感”也更容易被训练出来。由此可见,“手感”又与生活密切相关,与大千世界的自然存在有关。卖油翁的“手感”不是靠机械的操练练出来的,而是一种生存动机驱使他日复一日地练出来的。

  “手感”也好。“手熟”也罢,看似一个技巧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境界,一种熟能生巧、笔随意到的境界,是用心感悟、动手操作、日积月累的结果。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 (菁华3篇)(扩展6)

——愚公移山的故事 (菁华3篇)

愚公移山的故事1

  愚公移山的主人公是谁?

  愚公移山的主人公是愚公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不退缩。

  愚公的简介:

  愚公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愚公移山的典故: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一座山叫太行,另一座山叫王屋。两座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进出家里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愚公突然对家人说:”我们全家一起合作,把挡在门口的两座大山移开,让门口的路可以直通到外面的大路上,你们看好不好呢?”儿子和孙子一听,都点头赞成说:”好呀!好呀!”。可是愚公的妻子却摇摇头说:”不可能的,你连搬一个土丘的力气都没有,还想搬移大山!就算你搬得动,那些挖出来的泥土石块,你要扔到什么地方去呢?”愚公和孩子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那有什么困难的!我们可以丢到海里面去呀!”

  第二天开始,愚公和他的儿子、孙子,三个人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到山边开始挖。愚公的邻居京城氏和她的小儿子,也兴致勃勃地帮愚公一起做着移山的工作。这时候,有一个叫作智叟的老先生,忍不住嘲笑他们说:”愚公呀!你实在太糊涂了。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让你搬到你死掉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开来的!”

  愚公听了他的话,笑笑说:”智叟,你才糊涂呢!我虽然很老,我还有儿子可以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一直搬下去,只要我们搬掉山的一层,就少一层,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呢?”智叟没有话好说,只好走开了。

  后来,山神和海神知道愚公要移山的事情,害怕愚公一家人永不停止的搬下去,会把山搬光,把海填满,就跑去告诉天神,天神一听:”嗯!这个愚公真是有恒心呀!我来帮帮他吧!”天神就派了两个神仙去把王屋山与太行山背走,放到别的地方去,不再挡在愚公家门口了。

  愚公移山的启示:

  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愚公移山的故事2

  “愚公移山”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它在*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的故事。这个故事记载在《列子》中。《列子》是公元前四、五世纪一名叫列御寇的哲学家写的书。

  故事说,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岁了。他家的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人们进进出出非常不方便。

  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咱们家的门口,咱们出门要走许多冤枉路。咱们不如全家出力,移走这两座大山,大家看怎么样?”。

  愚公的儿子、孙子们一听,都说:“你说得对,咱们明天开始动手吧。!”可是,愚公的妻子觉得搬走两座大山太难了,提出反对意见说:“咱们既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为什么不能这样继续生活下去呢?况且,这么大的两座山,即使可以一点点移走,哪里又放得下这么多石头和泥土?”

  愚公妻子的话立刻引起大家的议论,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最后他们一致决定:把山上的石头和泥土,运送到海里去。

  第二天,愚公带着一家人开始搬山了。他的邻居是一位寡妇,她有一个儿子,才七八岁,听说要搬山,也高高兴兴地来帮忙。但愚公一家搬山的工具只有锄头和背篓,而大山与大海之间相距遥远,一个人一天往返不了两趟。一个月干下来,大山看起来跟原来没有两样。

  有一个老头叫智叟,为人处事很精明。他看见愚公一家人搬山,觉得十分可笑。有一天,他就对愚公说:“你这么大岁数了,走路都不方便,怎么可能搬掉两座大山?”

  愚公回答说:“你名字叫智叟,可我觉得你还不如小孩聪明。我虽然快要死了,但是我还有儿子,我的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无穷无尽。山上的石头却是搬走一点儿就少一点儿,再也不会长出一粒泥、一块石头的。我们这样天天搬,月月搬,年年搬,为什么搬不走山呢?”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听了,再也没话可话了。

  愚公带领一家人,不论酷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每天起早贪黑挖山不止。他们的行为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于是派遣两名神仙到人间去,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了。但是愚公移山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它告诉人们,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愚公移山的故事3

  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一位居住深山里的老人向命运发起挑战,并持之以恒的毅力深深震憾了我的心。

  这个故事里愚公因为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口,出入不方便,他做出了带领家人挖掉大山的决定,并坚持一代一代持续下去的决心。愚公他是这样说的,“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最终他的精神感动了天神,得到天神的帮忙,背走了两座大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梦想,即使你是智者,要想到达成功的彼岸,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和毅力,也只能半途而废,再美的梦也无法实现。

  一个人的梦想是务必透过自我双手的努力创造,才能美梦成真。这让我想起了我的钢琴梦。从小喜欢音乐的我,四岁的时候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一位钢琴老师美妙的琴声深受启发,当时我下定决心必须要学钢琴,当一名钢琴家,就把想法告诉妈妈,可当时家里的条件不是太好,不能让我去学钢琴,但我始终没有忘记我的梦想,我在日记本上写下了:我要成为世界一流的钢琴家!一向到了七岁时,在一次上音乐课的时候,音乐老师教我们唱歌,我一向关注着老师弹琴的手,那仿佛就是一个少女在琴键上跳舞,这次我更加坚定了自我的决心:我必须要学钢琴。有一回,妈妈带我们出去散步时,看到一个培训学校正在招生,妈妈忽然想起了,我小时候的愿望,就带着我和弟弟走了进去。妈妈跟我说,钢琴这条路太窄,太长,又很枯燥,许多人无法坚持到最后,只能半途而废。你要是想学而且能坚持到最后,妈妈就让你学。我坚定地点了点头,说,妈妈我觉得钢琴一点也不枯燥,你就让我学吧,我必须能学好的。将来挣了钱会还给你的。就这样在当时家里经济还十分拮据的状况之下,妈妈最后给我报了名。为了练手型,手指的力道,高抬指,起手腕……家里没有钢琴,我常常把双手放在桌面上,想像着钢琴上的黑白键,不停地练*,经过一段时间的

  练*,我就练成了“钢琴手”像握一个鸡蛋一样。那段时间里,我的指尖,只有三种感觉不断地重复:酸、痛、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愚公能移山。而我们在学*时往往对不会做的题不动脑筋,不认真做,应对困难就低头,见了困难就逃避。和老愚公比起来,自我是多么的渺小啊!老愚公那下定决心、不畏困难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

  从今往后,我要向老愚公学*,应对困难不低头、不逃避,树立敢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学好每一门功课,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必须要学*愚公移山的精神,做梦想里的精灵,只要勇敢追逐梦想,坚持不懈,那梦就不再是梦!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 (菁华3篇)(扩展7)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实用5篇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 1

  郑人买履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译文

  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寸。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打烊了,最终他没买到鞋,悻悻而归。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用尺子量。 动词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指集市已经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26.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29.吾:我。

  注意字词 【读音】履:lǚ 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 鼻音, 第四声

  【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灯谜】郑人买履(打三字口语一) 谜底:不知足

  作者简介

  韩非

  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 2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译文: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 3

  郑人买履,是先秦时代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它既是一个成语,也是一个典故,但它更是一则寓言,主要说的是郑国的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惯。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郑:郑国

  且:将要,

  欲:将要,想要。

  者:定语后置,(怎么样)的人。

  先:首先,事先。

  度(duó):衡量。动词,用尺子度量的意思。

  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

  置:动词,放,搁在。

  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代词,他的,指郑人的。

  坐:同“座”,座位。

  至:等到。

  之:动词,到……去,前往。

  操:动词,拿、携带。

  已:时间副词,已经。

  得:得到;拿到。

  履:名词,鞋子,革履。

  乃:于是(就)。

  持:动词,拿,在本文中同“操”。

  度(dù):名词,量好的尺码。

  之: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操:携带。

  及:等到。

  反:通“返”,返回。

  罢:结束。

  遂:于是。

  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自信:相信自己。

  以:用。

  市罢:集市结束。

  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何不试之以足:之,代词,代指他想买的那个鞋子,是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正常语序应该是"何不以足试之?" 意思是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子呢?

  释义

  停顿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句式

  郑人有欲买履者或“有欲买履之郑人”

  何不试之以足(状语后置句):以现代句式为“何不以足试之”。以:何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

  而置之其坐(省略句):而置之(于)其坐

  近义词

  生搬硬套,死板教条,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冥顽不灵,胶柱鼓瑟,因循守旧。

  反义词

  达权通变,灵机应变,随机应变。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要注重客观现实的事实,为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

  启示

  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没有头脑的`人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容易碰壁。

  作者介绍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 4

  原文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1.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

  6.而:顺承连词 意为然后

  7.置: 放,搁在。(动词)

  8.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指郑人的。(代词)

  10.坐:通“座”,座位。

  11.至:等到。

  12.之:到……去,前往。(动词)

  13.操:拿、携带。(动词)

  14.已:已经。(时间副词)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革履。(名词)

  17.乃:于是(就)

  18.持:拿,在本文中同“操”。(动词)

  19.度(dù):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名词)

  20.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1.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22.及:等到。

  23.反:通“返”,返回。

  24.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25.遂:于是。

  26.曰:说。

  27.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28.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9.自信:相信自己。

  30.以:用。

  31.吾:我。

  32.市罢:集市散了

  33.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 5

  很久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郑国。郑国有一个呆书生名叫郑翔。

  一次,郑翔这个呆书生的妈妈,给郑翔做了一件新衣服,郑翔高兴极了,穿在身上试了又试,非常合身。但郑翔看了又看总觉得哪里不对,终于发现原来是自己的鞋和衣服不配。毕竟自己是新衣服配一双破破烂烂,还张大开嘴巴的旧鞋,怎么都说不过去。于是,郑翔决定去集市上从买一双新鞋。郑翔不知道自己脚的尺寸,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办法:用一根木棒量好自己脚的大小,就知道自己脚的尺寸啦。

  郑翔家离集市甚远,所以,量完尺寸立马就走了。但是,郑翔绝对不会知道,其实,他量脚尺寸的木棒还在家里。

  郑翔翻山越岭,来到了集市。集市上的鞋铺非常多,看的郑翔眼花缭乱,终于在一家人山人海的鞋店里找到了一双称心如意,又配得上那件衣服的鞋。郑翔打算拿出自己的尺寸时,一摸口袋,心头一震,郑翔这时才知道自己的尺寸还在家中“休假”哪。郑翔对店铺的老板说:“不好意思,我忘记带我脚的尺寸了,我现在回去取,千万不要把这双鞋卖出去,我去去就来。”话音未落,四周的人哄堂大笑,有的人边笑边骂郑翔是个大傻瓜,又呆又蠢的大傻瓜,可郑翔满不在乎,因为他顾不得管这些人,必须快一点回家取到尺寸。

  终于郑翔在天边的红霞还没有完全消失之前气喘吁吁的赶到了集市,可是他眼前的景象,令他吓了一跳。原来,集市已经散了,其实,集市在他刚到家时就已经散了。

  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迈着踉跄的步子走到郑翔面前,满脸嘲笑的问:“你自己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鞋子的大小?难道你自己量的尺寸比自己的脚还要准?”郑翔一脸认真地答道:“那是自然,我宁愿相信自己量的尺寸,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这是一个看了之后令人发笑的故事,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任何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我们应该学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呆板、愚蠢。不要像故事中的郑翔一样,不会变通,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