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阅读

《马说》阅读附答案1

  《马说》(节选)和岳飞《论马》(节选),完成小题。(16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①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②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③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④,犹可二百里。褫⑤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①啖:吃. ②介:披上战甲。③比:等到。④自午至酉:相当于现在从中午11时到晚上7时。

  ⑤褫(chǐ):解除。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4分)

  ①才美不外见()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日啖豆至数斗()④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小题2】与例句中的“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若无事然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B.影布石上,佁然不动C.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D.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小题3】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安求其能千里也?

  ⑵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小题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小题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小题1】①同“现”,显现,显露。②等同,一样。③每天。④流汗。⑵B

  【小题1】然 /非精洁 /则宁饿死不受。

  【小题1】⑴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⑵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

  (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小题1】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1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1分)

  【小题1】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2分,只答第一句给1分,答第二句给2分)

《马说》阅读附答案2

  文言文阅读。阅读《马说》一文,完成下面题目。(共12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选文中划线的词。(2分)

  (1)食: (2)尽:

  小题2:用竖线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1分)(断两处)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4:文中揭示千里马不能发挥才能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2分)

  小题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喂,现在写作“饲”(2)吃完

  小题1:食 马 者 /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小题1:(1)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2)驱使他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小题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节奏划分。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原文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小题1:从自身的怀才不遇和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两个方面作答。

《马说》阅读附答案3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0-13题。(10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 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注释】①骥:良马。后文的“骐”与此同义。②刍:喂牡畜的草。求:寻找,寻求。④烦御:烦劳驾驭。⑤顿:整顿,这里指拉。⑥辽:远。⑦骀(tái):劣马。⑧试:试验。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2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2)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 ▲

  11.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策之不以其道 不屡策,不烦御

  B.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所以饮水食刍

  C.而伯乐不常有 不舍昼夜而追之

  D.其真不知马也 在当其所能而已

  1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古之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

  13.比较【甲】【乙】两文,说说两文作者主张的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参考答案:

  10.(1)只是 (2)方法 (各1分,共计2分)

  11.A(2分)

  12. (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分)

  (2)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因此 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2分) (共计4分)

  13.要善于识别人才(1分),重用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1分)。(共计2分)


《马说》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马说》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扩展1)

——《马说》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

《马说》阅读附答案1

  《马说》(节选)和岳飞《论马》(节选),完成小题。(16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①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②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③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④,犹可二百里。褫⑤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①啖:吃. ②介:披上战甲。③比:等到。④自午至酉:相当于现在从中午11时到晚上7时。

  ⑤褫(chǐ):解除。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4分)

  ①才美不外见()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日啖豆至数斗()④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小题2】与例句中的“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若无事然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B.影布石上,佁然不动C.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D.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小题3】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安求其能千里也?

  ⑵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小题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小题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小题1】①同“现”,显现,显露。②等同,一样。③每天。④流汗。⑵B

  【小题1】然 /非精洁 /则宁饿死不受。

  【小题1】⑴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⑵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

  (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小题1】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1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1分)

  【小题1】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2分,只答第一句给1分,答第二句给2分)

《马说》阅读附答案2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2分)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__

  2.翻译选文中划“__________”的句子。(2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文,观察“孔子应聘”这幅漫画,用自己的话说说漫画中“?”“!”包含的意思,并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寓意。(3分)

  答案:

  1(2分)(1)见,通“现”,表现。 (2)临,面对。 (3)子,你。 (4)顾,回头看。

  2(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1分,直译、意译均可。) (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1分)

  3(1分)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意思接*即可)

  4(2分)联系“伯乐”、“马”(1分),“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5示例孔子疑惑不解:自己是一个大圣人、大教育家,为什么会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呢?他又发出感叹:时代变化太快,自己跟不上形势了! 揭露了一些人才招聘单位只看学历而不看实力的现实。

《马说》阅读附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对下面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扬名

  B.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C.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D.策之不以其道 策:鞭子

  2.比较下列各组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伯乐不常有 广起,夺而杀之

  B.虽有千里之能 以君之力

  C.策之不以其道 成,将以攻宋

  D.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2、3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参考答案:

  1.D

  2.B

  3.D


《马说》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扩展2)

——《昆虫记》的阅读题附答案 (菁华3篇)

《昆虫记》的阅读题附答案1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者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撇开这一点不谈,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的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顶多面对食物有点儿敌对行为而已。我扔入一片梨,一只蝈蝈立即占住它。谁要是来要这块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自私心是到处都存在的。吃饱了,它便让位给另一只蝈蝈,这使它变得宽容了。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所有的蝈蝈都能品到一口美味。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它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天气炎热时尤其如此。

  1.第一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比较说明___________。

  2.和第二段画线句子互相照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蝈蝈 螳螂 说明蝈蝈贪婪而不残忍。

  2.顶多面对食物有点儿敌对行为而已。

  (意对即可)

《昆虫记》的阅读题附答案2

  《昆虫记》阅读练*(一)

  1、上面的文段选自《昆虫记》,又译《昆记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作者是 法 国的 法布尔 。(2分)

  2、《昆虫记》“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结合选文说说蟋蟀给你较大触动的有哪些方面?(3分)

  (1)聪明,如:把住宅建在隐秘的地方。

  (2)勤劳,如:钻在下面一呆就是两个小时。

  (3)能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它的洞随天气的变冷和身体的长大而加大加深。

  (4)善于管理家务,如:改良和装饰的工作,总是经常地不停歇地在做着。

  3、《昆虫记》“是公认的文学经典”,结合选文加以分析。(3分)

  《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如,把蟋蟀的住宅比喻为“家”,生动形象;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就象一个人在精心设计自己的住房,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昆虫记》阅读练*(二)

  1、《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你从选文中获得了哪些科普知识?(3分)

  (1)园蛛捕捉猎物靠的是粘性的网。

  (2)蛛网中用来作螺旋圈的丝非常特别:空心;里面有粘液;粘液能从线壁渗出来,使线的表面有粘性。

  2、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你认为鲁迅给予该书这么高评价的原因是什么?(3分)

  (1)《昆虫记》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性生动地揭示出来,使人们得以了解昆虫的真实生活情景。

  (2)《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

  《昆虫记》阅读练*(三)

  1.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探讨了哪两个问题?按文章顺序回答。(2分)

  金龟子为什么而歌唱?昆虫究竟为什么要叫?

  2.对这两个问题作者有没有得到圆满的解释?为什么?(3分)

  前一问题解决了,金龟子是用歌声来表达痛苦的。后一问题没有解决,因为不同的昆虫会为不同的原因而叫。

  3.《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这离不开作者法布尔的功劳,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2分)

  热爱大自然,热爱细小生命的生活态度,有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昆虫记》的阅读题附答案3

  一、选择题

  1、昆虫记共有(C)A八卷B九卷C十卷D十一卷

  2、法布尔被誉为(A)

  A、昆虫界的荷马B、昆虫界的圣人C、昆虫至圣D、昆虫界的托尔斯泰

  3、昆虫记是一部(A)

  A、文学巨著、科学百科B、文学巨著C、科学百科D、优秀小说

  4、法布尔为写昆虫记(D)

  A、调查了许多资料B、翻阅了许多百科全书C、养了许多虫子D、一生都在观察虫子

  5、法布尔的昆虫记曾获得(B)

  A、普利策奖B、诺贝尔奖提名C、安徒生奖D、诺贝尔奖

  6、《昆虫记》是(A)国昆虫学家( )的杰作,记录了他对昆虫的观察和回忆。

  A、法国 法布尔B、法国 儒勒.凡尔纳C、英国 笛福D、丹麦 安徒生

  7、法布尔曾担任(C)

  A、皇家科学院会员B、植物学教授C、物理教师D、探测员

  8、塔蓝图拉蜘蛛易于(D)A、暴躁B、愤怒C、杀死D、驯服

  9、法布尔的生活十分(A)A.贫穷B.富裕C.忙碌D.悠闲

  10、昆虫记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C)A、历史B、社会机制C、社会人生

  11、菜豆象是一种(B)。A、大象B、昆虫C、鸟类

  12、舍腰蜂喜欢将巢筑在(C)的环境中。A、干燥B、寒冷C、温暖

  13、夏天阳光下的歌唱家是(A)。A、蝉B、蟋蟀C、蝈蝈

  14、(B)是毛虫的天敌。 A、黑步甲 B、金步甲 C、被管虫

  15、天生攀岩家是(B)。A、狼蛛B、蜣螂C、蚱蜢

  16、如果旁边稍有动静,意大利蟋蟀会(B)。A、喉咙发音B、腹部发音C、嘴巴发音

  17、《昆虫记》中蟹蛛爱吃(A)。A、蜜蜂B、蝎子C、蝴蝶

  18、蜣螂认为绵羊的天赐美食是(B)。A、绵羊的毛B绵羊的粪便

  19、大孔雀蝶是(C)。

  A、世界上最美丽的蝴蝶B、亚洲最大的蝴蝶C、欧洲最大的蝴蝶

  20、蜜蜂在《昆虫记》中被称为(B)。A、勤劳的使者B、不会迷失的精灵

  21、黑步甲擅长(A)。A、装死B、耍伎俩

  22、蟋蟀舒服的“住宅”是(B)建造的。

  A、利用现成的洞穴B、自己挖掘的C、与别的昆虫一起挖掘

  23、《昆虫记》中描写了许多昆虫,下列不是书中的动物是:(D)A、象鼻虫、蟋蟀B、蜘蛛、蜜蜂C螳螂、蝎子D、骆驼、恐龙

  24、试验证明:(B)能直接辨认回家的方向,而(A)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A、蚂蚁B、蜜蜂

  25、关于萤火虫以下说法错误的是(C)

  A.萤火虫的卵在雌萤火虫肚子里时就是发光的B.两条发光的宽带是雌萤发育成熟的标志

  C.雌萤的光带在交尾期如果受到强烈的惊吓,发光会受到影响D.无论是雌萤还是雄萤从生下来到死去都发着光

  26、下面说法正确的是:(D)

  A蟋蟀的洞穴不豪华但很粗糙B蟋蟀很珍惜自己的住所,很少搬家。C蟋蟀的住所远胜于所有其他动物,就连人类也没有它高明。D蟋蟀的卧室在洞穴通道的尽头,宽敞,光滑,干净,卫生。

  27、蜘蛛知道蜘蛛网上的猎物的方法是(D)A、用眼睛看到的B、用耳朵听到的

  C、用嗅觉感知到的D、通过猎物在网上振动感觉到的

  28、枯露菌是一种(C)。A、甲虫B、长在树上的蘑菇C、长在地底下的蘑菇

  29、不同蜘蛛网的辐数不同,角蛛的网有(A)根辐,条纹蜘蛛有(B)根,而丝光蛛有(C)根。A、21根B、32根C、42根

  30、(A)的幼虫都有一种惊人的本领,那就是固体物质变成液体物质。A、萤火虫B、黄蜂C、园蛛

  二、判断题。

  1、《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2、蝉是聋子,听不到任何声音。(√)

  3、蝉家族的祸害是蚋。(√)

  4、蝉通常在在干干的细树上产卵。(√)

  5、螳螂突出的优点是能够建造十分精美的巢穴。(√)

  6、螳螂食物只捕食其他昆虫。(×)订正:它还是一种自食同类的'昆虫。

  7、对螳螂幼虫来说,最具杀伤力的天敌,要算是蚂蚁了。(√)

  8、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辛苦的生产者却是蝉。(√)

  9、毛虫的毒素之源在它的绒毛中。(×)

  10、小飞蝇是隧蜂的天敌。(√)

  11、《昆虫记》中,法布尔仔细观察食粪虫劳动的过程,称这些食粪虫为清道夫。(√)

  12、《昆虫记》中,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短身燕尾礼服。(√)

  13、热爱家庭,喜欢在烟囱内部建巢的昆虫是舍腰蜂。(√)

  14、蜘蛛是一种非常怕冷的动物。

  15、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

  16、法布尔称赞黄蜂的建筑才能,认为在这一点上它远胜于卢浮宫的建筑艺术智慧。(√)

  17、萤有两个最有意思的特点:一是获取食物的方法,另一个是它尾巴上有灯。(√)

  18、从生到死,萤火虫都是发着亮光的,甚至连它的卵也是发光的。(√)

  19、萤火虫的俘虏对象主要是蜗牛,捕捉俘虏时,马上把它刺死。(×) 订正:先要给它打一针*。

  20、萤火虫吃蜗牛时,先把蜗牛分割成一块一块,再咀嚼品味。(×) 订正:将蜗牛先制成非常稀薄的肉粥,然后才开始引用。

  21、雌性萤火虫和雄性萤火虫发光的器官生长在同一位置。(×) 订正:雌性生长在身体最后三节。雄性只有尾部最后一节处的两个小点。

  22、孔雀蛾是一种长得很漂亮的蛾,靠吃杏叶为生。(√)

  23、《昆虫记》中“两种稀奇的蚱猛”是指恩布沙和白面孔螽斯。(√)

  24、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25、如果你发现丁香花或玫瑰花叶子上有一些精致的小洞,这是樵叶蜂剪下了小叶片。(√)

  26、有一种外貌漂亮而内心奸恶的虫子,它的身上穿着金青色的外衣,腹部缠着“青铜”和“黄金”织成的袍子,尾部系着一条蓝色的丝带,它的名字叫金蜂。(√)

  27、黄蜂的幼蜂无论是睡觉还是饮食,都是脑袋朝下生长的,即倒挂着。(√)

  28、条纹蜘蛛是因为它身体上有黄、黑、银色相间的条纹,因此得名。(√)

  29、条纹蜘蛛会自己选择或主动出击捕捉猎物。(×)订正:静静等候猎物。

  30、小条纹蜘蛛在外面逐渐变成为成年蜘蛛的。(×)订正:在巢里。

  31、蜘蛛都是有毒的。(×)订正:有少数的蜘蛛的确有毒,如:狼蛛。

  32、母狼蛛背着小蛛们活动,至少要经过几个星期。(×)订正:至少要经过五六个月。

  33、背着小蛛的七个月里,母蛛要随时喂它们吃东西。(×)

  34、园蛛捕猎靠的不是围追堵截,而是它黏性的网。(√)

  35、在六种园蛛中,通常歇在网中央的只有两种,那就是条纹蜘蛛和丝光蜘蛛。(√)

  36、人们说螃蟹是横着走路的,还有一种昆虫也是,那就是蟹蛛。(√)

  37、蟹蛛的样子很可爱,却是一个凶狠十足的刽子手。(√)

  38、蟹蛛是一种不会织网的蜘蛛,只是等着猎物跑*才去捉,它尤其喜欢捕食蜜蜂。(√)

  39、蝉拥有电报线。(×)订正:园蛛拥有电报线。

  40、矿蜂是蜜蜂的一种,常常把巢建在结实的泥土里。(√)


《马说》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扩展3)

——《说荷》阅读答案 (菁华3篇)

《说荷》阅读答案1

  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这个夏天,天大旱,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蒸腾着大地。渐渐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此时此刻,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正满面春风地迎接着我的到来。

  这是怎样一番惊人的情景!往日蓄得一池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的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必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早说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了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着的荷。惟有它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卓然挺立。风吹不退缩,雨淋不着痕,一副以不变应万变的王者风仪。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伴相随。

  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雨中如一群舞姬的荷,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香,挟着荷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的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惟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在风霜雪雨的洗礼中,在百般磨砺的多种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傲,矫健中逢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真正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人民的赏识和喜爱。

  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作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物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清雅的荷塘边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歌颂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富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思想灵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低温的地方)有荷华”、“彼泽之陂(水边)。有蒲有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婷婷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姣姣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的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1、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天大旱”这一恶劣环境中荷的形象的词语。

  2、文章第6段把荷比作弹奏古筝的舞姬,突出了荷怎样的襟怀和风采?

  3、“精神的种苛者”是如何看待荷的精神的?在对面的吟唱、赞美中,抒发了他们怎样的情操?

  4、荷塘边,作者意味深长的发问:“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这句问话该如何理解?

  5、本文在语言表达、拟人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很有特色,请任选一方面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说荷》答案

  1、“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的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田田荷叶翠叶依然绿干亭亭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2、活得精神、清白、风清骨傲,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

  3、他们将看作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借歌颂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富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品格和情操。

  4、今夜,还有谁能像我这样静下心来,领悟、学*荷荷的高贵品质?问中既有以当代“精神的种苛者”自许的自豪,也有难觅远离物欲、恪守淡泊的爱荷知音的无奈。

  5、本文语言优美流畅,有诗的节奏感。极其简约的四言短句,轻灵而有力;极具感染力的长句,畅达而优美。拟人化的手法增强了感染力,从荷所处的恶劣环境,到荷的外貌特征及内存精神,全都使之人格化,使荷的高洁品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表现得更加鲜明和充分。

《说荷》阅读答案2

  ①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②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③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

  ④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⑤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初绽的音符,挟着荷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⑥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惟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⑦在风雨冰雪的洗礼中,在百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而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⑧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人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灵魂光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亭亭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⑨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⑩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1.文章第①段描写荷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文章第④-⑥段描绘了荷跟风雨冰雪的顽强抗争。联系上下文看,写这些有什么作用?(4分)

  3.根据第⑧段的内容概括古代精神的种荷者“种荷”的主要方式。(4分)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第⑧段最后说,在古代文人的诗章中,荷尽展君子的襟怀,至今还在“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2分)

  (2)第⑨段说,楚楚动人的荷,能使人“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这“生命的真谛”是什么?(3分)

  【答案】

  1.主要运用了反衬(或对比)的手法,描写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荷的倔强,荷的勃勃生机。这样写突出了荷在恶劣环境中不言屈服的抗争精神。

  2.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使荷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形象更为丰满。表明荷的美好品行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3.写诗作文,赞颂荷处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

  4.(1)古诗文中所赞美的荷的高尚人格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的人,还在纯洁着为名利得失纷争的心灵。

  (2)不论在何种恶劣的环境和情形下,遭受怎样的痛苦和创伤,都应该坚持高风亮节、保持生命的伟力。

  【解析】

  1.

  试题分析:对第一节手法的判断,主要从以下几句话中入手:“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从这两句话里可以看出,这里用了反衬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突出荷花在恶劣环境中的顽强抗争的精神。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散文中常见表现手法的能力

  点评:本题涉及的手法还是比较明显的,作用的分析也不太难,一般的,都是为了突出文章主要表现对象的某一方面的特点。

  2.

  试题分析:文章的1-2节主要是为了表现荷与干旱的抗争,这样的描写还不足以表现出荷的顽强抗争的特性,4-6节的描写正是在前面两节的基础上更全面地展现荷的这一特点,使荷的形象更丰满,精神更突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句段作用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题目中有答题方向的暗示:联系上下文,上文第2节中,很清楚地提到了荷的精神,第7节也提到了荷受到的千锤百炼。这些都能提醒学生分析出答案

  3.

  试题分析:从第8节结尾处可以看出,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写古代文人们以诗文来赞美荷,在心灵深处种植一株不朽的荷。那么,很显然,古代的种荷方式就是就是赋诗,作文。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点评:本题变相考查了学生概括的能力,问得很巧,表面上问种植荷的方式,实际上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4.

  试题分析:(1)这是一道句子含义理解题,理解句子含义主要看这个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比喻含义的部分,有指代意思的部分和有弦外之音的部分,把这些部分的内涵分析出来就行了。本句中“君子的襟怀”“红尘中的心扉”都是具有特定内涵的部分,君子的襟怀:纯洁高尚的品格;红尘中的心扉:被功名利禄蒙蔽的 心灵,把这些内容带进句子整理即可;(2)从前文看,荷经受了干旱、风雨冰雪的洗礼,但是她却从未失去自己的君子襟怀,因此,这种精神才最让作者感动,这也是作者最深的人生启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难度很大,既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还考察了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尤其是第2个小题,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偏差,如,答成“荷的抗争精神”等等。

《说荷》阅读答案3

  ①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②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③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

  ④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⑤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初绽的音符,挟着荷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⑥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惟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⑦在风雨冰雪的洗礼中,在百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而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⑧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人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

  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亭亭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⑨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⑩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说荷阅读题目:

  11.文章第①段描写荷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2.文章第④-⑥段描绘了荷跟风雨冰雪的顽强抗争。联系上下文看,写这些有什么作用?(6分)

  13.根据第⑧段的内容概括古代精神的种荷者“种荷”的主要方式。(4分)

  14.第⑧段最后说,在古代文人的诗章中,荷尽展君子的襟怀,至今还在“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3分)

  15.第⑨段说,楚楚动人的荷,能使人“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这“生命的真谛”是什么?(3分)

  说荷阅读答案:

  11.(4分)主要运用了反衬(或对比)的手法,描写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荷的倔强,荷的勃勃生机。这样写突出了荷在恶劣环境中不言屈服的抗争精神。(“手法”和“好处”各2分)

  12.(6分)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使荷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形象更为丰满。表明荷的美好品行是千锤百炼的结果。(句号前后内容各3分)

  13.〈4分)写诗作文,《2分)赞颂荷处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

  14.〈3分〉古诗文中所赞美的荷的高尚人格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物欲横流的世浴社会中的人,还在纯结

  着为名利得失纷争的心灵。(答出“红尘人”的含义;2分;其余给2分)

  15.(3分)不论在何种恶劣的环境和情形下,遭受怎样的痛苦和创伤,都应该坚持高风亮节、保持生命。


《马说》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扩展4)

——《说荷》阅读答案 (菁华3篇)

《说荷》阅读答案1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分)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②余以为妙绝( )

  2.《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2分)

  A.读xiān,活鱼。 B.读xiān,新鲜。 C.读xiān,鲜艳。 D.读xiǎn,少。

  3.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

  4. 将下列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文赏荷:(5分)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______ ”,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_______ ”。(用原文填空)(2分)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

  1.(2分)要点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①亲*而不庄重②美妙到了极点(或:奇妙到了极点;奇妙极了等)

  2.D(2分)

  3.B(2分)

  4.(4分)要点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①句: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或:像我一样爱莲的,还有谁呢?)②句: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

  5.读文赏荷:(5分)(1)(2分)要点与评分:依照题意,用原文填空。每处1分。雨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雨后:鲜妍明媚,袅娜多姿 (2)(3分)要点与评分:观点明确,联系文段内容,有理有据,2分;表达1分。

  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二: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三: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说荷》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 荷

  赵文英

  ①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②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③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

  ④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⑤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初绽的音符,挟着荷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⑥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惟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⑦在风雨冰雪的洗礼中,在百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而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⑧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人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灵魂光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亭亭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⑨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⑩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1.文章第①段描写荷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文章第④-⑥段描绘了荷跟风雨冰雪的顽强抗争。联系上下文看,写这些有什么作用?(4分)

  3.根据第⑧段的内容概括古代精神的种荷者“种荷”的主要方式。(4分)

  4.第⑧段最后说,在古代文人的诗章中,荷尽展君子的襟怀,至今还在“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3分)

  5.第⑨段说,楚楚动人的荷,能使人“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这“生命的真谛”是什么?(3分)

  答案:

  1.主要运用了反衬(或对比)的手法,描写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荷的倔强,荷的勃勃生机。这样写突出了荷在恶劣环境中不言屈服的抗争精神。(“手法”和“好处”各2分)

  1.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使荷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形象更为丰满。表明荷的美好品行是千锤百炼的结果。(句号前后内容各2分)

  1.写诗作文,(2分)赞颂荷处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

  1.古诗文中所赞美的荷的高尚人格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的人,还在纯洁着为名利得失纷争的心灵。(答出“红尘人”的含义;2分;其余给2分)

  1.不论在何种恶劣的环境和情形下,遭受怎样的痛苦和创伤,都应该坚持高风亮节、保持生命的伟力 答案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及作用。从文中“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可见眼前的荷生存不易,与*时见的不同,所以用了对比手法,对比手法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比突出一个方面。因此本题中对比的目的就是突出这种环境下的荷的精神品质。

  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写作特色的能力。作者通过描写风雨冰雪的顽强抗争,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荷的精神。经过这许多的磨炼,荷变得更坚强。目的是丰满荷的精神。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第八段,他们不是真正的种荷,而是以荷为主题来赞荷、咏荷。这些人通过写诗文来种荷。把荷的精神种在心田。赞颂的是荷的出淤泥而不染,更表达自己的淡泊与恬静。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文人赞颂荷花的高风亮节,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对比,所以荷的精神起到了洗濯心灵的目的。注意红尘人指世人。

  1.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的主旨。生命的真谛从荷花与环境的抗争上已体现出来,荷与恶劣的环境抗争,出淤泥而不染。那么人呢?也应该无论何时都要顽强的与生命抗争,保持气节。

《说荷》阅读答案3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说荷

  赵文英

  ①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这个夏天天大旱,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蒸腾着大地。渐渐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此时此刻,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正满面春风地迎接着我的到来。

  ②这是怎样一番惊人的情景!往日蓄得一池清洌洌碧水的荷塘一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③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④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唯有它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卓然傲立.风吹不退缩,雨淋不着痕,一副以不变应万变的王者风仪。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伴相随。

  ⑤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⑥若遇秋雨骤至,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抉着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再,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⑦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唯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⑧在风霜雪雨的洗礼中,在百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真正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⑨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入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物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水之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山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娉婷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⑩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走进了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选自《美文》)

  1.第③段说:“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荷创造了哪些生命奇迹?请仿照下列句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写在③和⑤处。

  ①烈日炙烤下,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②在沉睡千年后,仍能绽放;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暴雨突至,清音飞扬,回肠荡气;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观全文,作者是按照夏、秋、冬的季节顺序描述荷的,而第④段所写内容却是任一季节的荷,与前后文不一致,是否应当删去,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本文语言优美形象,意蕴丰富。请从文中画线的两句中任选一句,加以品析。

  (1)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

  (2)若遇秋雨骤至,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挟着空灵、洒脱的芙韵,轻轻飞扬。

  我来品析第______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本,说说文中加粗句子“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中“红尘人”是指什么人,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红尘人”指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说“荷,不答”,你在“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后又有怎样的回答?请把你的回答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③狂风袭来,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⑤风雪翻巷,独立自尊,不馁不屈

  2.不能删。这一段写由眼前的荷联想到千年古莲一经挖出便可奇迹般生长的状况,突出强调荷不屈不挠的顽强生命力。这段内容也是对第③段“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的进一步补充和照应。在写法上体现了丰富独特的联想。

  3.(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在干涸龟裂的恶劣环境中生长的荷拟作一群群壮硕挺拔、如常地站立的勇士,生动地写出了莅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满面春风地迎接严酷考验的顽强生命力。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满塘“亭亭的荷”拟作站立的“舞姬”,将“荷塘雨声”比做“舞姬”弹古筝发出的“清音”,写出秋雨骤至时.荷依然保持空灵、洒脱的美好神韵。

  4.红尘人: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为名利得失纷争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古诗文中所赞美的荷的高尚人格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的人,还在纯洁着为名利得失纷争的心灵。

  5.(意思对即可):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随相伴。生命需要忘却名利,忘却宠辱,生命需要恪守淡泊,坚守情操,才能闪烁出高尚灵魂的光辉。


《马说》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扩展5)

——《马说》阅读答案汇总10篇

  《马说》阅读答案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找出并解释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

  (2)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

  (3)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见通现,显露。

  (2)食通饲,喂养。材通才,才能。

  (3)邪通耶,吗。

  2.(1)喂马的人却不懂得以千里马(的食量)而去喂它。

  (2)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3)马叫了,也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是真的没有好马吗?(意对即可)

  3.排比;引用设问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马说》阅读答案 2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327题。(14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2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 __ (2)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子: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__

  24、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策之不以其道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 臣有骏马欲卖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 臣请献一朝之贾

  25、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26、理解填空。(3分)

  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乙文中卖马人能一旦而马价十倍是利用了人们的 的心理。

  27、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3分)

  参考答案:

  23. (1)见,通现,表现。 (2)临,面对。 (3)子,你。 (4)顾,回头看。

  24.B 25. (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

  26.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盲目相信权威

  27. 联系伯乐、马(1),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2)

  如:好处是:如同千里马有了伯乐才能被人们所重视一样,好的产品通过名人的宣传,才能广而告之,坏处是名人宣传的不一定是真正的千里马,容易误导消费者。

  《马说》阅读答案 3

  阅读训练。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 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2)才美不外见 见: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5)执策而临之 执: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20xx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1)或:有时 (2)见:显现 (3)等:等同(4)安:怎么 ,怎能 (5)执:拿着,举着

  2.(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2)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反应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马说》阅读答案 4

  阅读韩愈《马说》(节选)和岳飞《论马》(节选),完成题。 (16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①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②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③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④,犹可二百里。褫⑤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①啖:吃. ②介:披上战甲。③比:等到。④自午至酉:相当于现在从中午11时到晚上7时。

  ⑤褫(chǐ):解除。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才美不外见( )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③日啖豆至数斗( ) ④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

  小题2:与例句中的“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若无事然 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B.影布石上,�倘徊欢�

  C.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D.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小题3: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然 非 精 洁 则 宁 饿 死 不 受 。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2分)

  小题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同“现”,显现,显露。②等同,一样。③每天。④流汗。

  小题2:B

  小题3:然/ 非 精 洁/ 则 宁 饿 死 不 受 。

  小题4:⑴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⑵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

  小题5: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1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1分)

  小题6: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小题1:试题分析:(1)“见”为通假字,同“现”,显现。(2)“等”在此句中的意思为“等同、一样”。(3)“日”在此的作用为状语,意思为“每天”。(4)“汗”在此为“动词”,意思为“流汗”。

  小题2:试题分析:“然”的意思很丰富,有“这样、正确、然而、----的样子”等意思,具体的意思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确定。

  小题3:试题分析:“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这句话的意思为“然而不是洁净的事物,它就是饿死也不吃”,所以,根据句子的意思原则,节奏应该为“然/ 非 精 洁/ 则 宁 饿 死 不 受”。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1)句时,注意“安是哪里的意思”,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翻译的完整性与准确性;翻译(2)句时,注意“介是披上战甲的意思,若是好像的意思,疾是快的意思”,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翻译的流畅性。

  小题5:试题分析:第一段文字中“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与第二段文字“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都对马的才能直接做了具体的描写。

  小题6:试题分析:第一段文字与第二段文字都采用了象征的写法,以“马”象征“人”,理解了这个写作手法,文章的主旨也就迎刃而解了。

  《马说》阅读答案 5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8―12题。(共17分)

  【甲】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秦之围邯郸,赵使*原君求救,合从于楚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荐于*原君曰:“今少一人,愿君既以遂备员②而行矣。”*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诵,胜未有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③也。

  *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④。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选自《毛遂自荐》

  ①合从于楚:指拟推楚为盟主,订合纵盟约以联兵抗秦。从,同“纵”。② 备员:凑数,充数。③废:当作“发”,发声。④九鼎大吕:极贵重的宝物。

  8、解释下列加点字或短语(5分)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策之不以其道( )(4)使遂蚤得处囊中( )(5)胜不敢复相士。(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10、对甲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从千里马的**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及结局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作者认为“名马”不以千里称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1、甲文乙文都谈到了“人才”的话题,请以我们熟知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要求呈现篇目、文中人物),言之有物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3分)

  12、甲文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乙文中,毛遂勇敢自荐后,才有后来以三寸之舌庭战楚王,使赵重于九鼎大吕的历史佳话。请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2分)

  有______________ ,方显______________ ;无_________________ ,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8、受屈辱,通“饲”喂养,驱使,通“早”,鉴选人才

  9、(2)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10、 C

  11、应该有《岳阳楼记》中滕子京那样逆境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将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素质;应该像《曹刿论战》中的曹刿那样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责任感;应该像《毛遂自荐》中的毛遂那样有胆有识,文武双全,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救国于危难之中。应该像《陋室铭》中刘禹锡那样安贫乐道、志趣高雅……

  12、有伯乐(慧眼),方显千里之能;无勇气(自荐),岂有自荐(历史)佳话。

  《马说》阅读答案 6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中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B、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的

  C、安能求其千里也 安:怎么

  D、且欲与常与等不可得 等:一样

  2、下列各组加粗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不能称前时之闻

  B、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

  C、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D、鸣之不能通其意/其真无与邪

  3、下列关于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说》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作者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B、《马说》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事,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千里马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C、文中“伯乐”指擅长相马之人,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指日行千里的马,比喻人才;“食与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D、通过学*本文我们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才。

  参考答案:

  1、B

  2、C

  3、B

  《马说》阅读答案 7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哪两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或用法相同?(4分)【 】【 】A.一食或尽栗一石;食不饱B.食之不能尽其材;吾欲辱之(《晏子使楚》)C.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D.策之不以其 ;可以调素琴(《陋室铭》E.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小题2】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千里马”被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分)

  【小题3】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的作用,韩愈用伯乐、千里马比喻什么?你对二者的关系有什么看法?(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B(每对一个得2分)

  【小题1】(1)策之不以其道。(2)食之不能尽其材。(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分)着力写出了“食马者”*庸、浅薄和愚妄。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其真不知马也”。(1分)

  【小题1】文段的“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1分)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毛遂自荐,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知人善任,正确认识、选拔和使用人才。(1分)

  解析【小题1】A项中“食”都是“吃”的意思。B项中“之”都是“代词”。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方面,根据“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分析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来体会用意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来分析伯乐以及千里马的比喻义,然后针对两者关系来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马说》阅读答案 8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

  1. 解释加点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上诘之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安可诬一世之人

  2.翻译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 。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

  4.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附答案】

  1.略

  2.(2)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3.托物寓意;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

  4.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

  《马说》阅读答案 9

  阅读文言文,完成1一5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___________

  (4)安求其能千里 安: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也像韩愈一样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除了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外,还有哪些更好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或:有时;(2)见:显现;(3)等:等同;(4)安:怎么 ,怎能

  2.(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2)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反应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5.努力使自己更完美:敢于毛遂自荐,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善于把握机会,抓住机遇。

  (意思对即可)

  《马说》阅读答案 10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策之不以其道

  【小题2】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2分)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4】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作者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题1】(1)只是(2)有时(3)犹,尚且(4)用鞭子打(4分)

  【小题1】D(2分)

  【小题1】喂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叫不能通晓它的意思。(2分)

  【小题1】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2分)

  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A中“食”通“饲”;B中“才”通“材”;C中“邪”通“耶”。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从自身的“怀才不遇”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两个方面来作答。


《马说》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扩展6)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精选五篇)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练*。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

  ②便要还家__________

  ③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

  ④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甲】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中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无论是甲文中虚构出的“世外桃源”还是乙文中作者的隐居自娱其实都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

  ②同“邀”,邀请;

  ③*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④官府的公文。 (意对即可)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意对即可)

  3.为桃源外战乱频繁,现实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意对即可)

  4.以古代名贤自况(类比),进一步突出“德馨”(自己品德高尚)。 (意对即可)

  5.不同意。【甲】文通过对“世外桃源”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厌恶战争和追求和*生活的愿望;【乙】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意对即可)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2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可爱者甚蕃( )

  (2)亭亭净植( )

  (3)出淤泥而不染( )

  2.翻译下面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在《马说》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教颐借“莲”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多

  (2)立

  (3)却,但是

  2.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3.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意思相*即可)

  4.陋室(或陋室不陋);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千里马的遭遇;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意思相*即可)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3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⑴、陶后鲜有闻( ) ⑵、濯清涟而不妖( )

  ⑶、可爱者甚蕃( ) ⑷、亭亭净植(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地区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六安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少(2)、洗涤(3)、多 (4)、立

  小题1:(1)、从淤泥里出来却不粘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2)、对于菊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小题1: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1: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推荐三角梅为六安市市花,因为三角梅生命力强,象征六安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花期长,花色艳丽,象征六安蓬勃向上,充满希望与活力。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即可。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4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分)A.可爱者甚蕃(多)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而不庄重)

  C.陶后鲜有闻(少)

  D.宜乎众矣(适宜)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水陆草木之花问所从来,具答之

  B.自李唐来自三峡七百里中

  C.濯清涟而不妖密愧而出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小题3:.对选择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在第一段中,作者用了一边串的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特别是可敬而不可辱的磊落风范,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

  B.在第二段中,作者由评花进而对人作出评价,发出感慨;当今之世趋炎附势的小人比比皆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少啊!

  C.作者以牡丹为陪衬,以菊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

  D.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 D

  小题2:(2分) D

  小题3:(2分) C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5

  阅读下列古文,完成下面题目(16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3 分)

  (1)可爱者甚蕃

  (2)不蔓不枝

  (3)陶后鲜有闻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 分)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2分)A.香远益清益*其声(《黔之驴》);B.亭亭净植上植果子松数棵(《于园》)C.水陆草木之花亦荆吴形胜之最也(《黄鹤楼》)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小题4】给文中加线的句子用“/”划分节奏。(画5处)(3分)

  予 谓 菊 花 之 隐 逸 者 也 牡 丹 花 之 富 贵 者 也 莲 花 之 君 子 者 也。

  【小题5】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4分)

  参考答案:【小题1】(1)多 (2)生(长)藤蔓 (3)少

  【小题1】(1)(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2)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小题1】C

  【小题1】予 谓 菊 /花 之 隐 逸 者 也/ 牡 丹 /花 之 富 贵 者 也 /莲 /花 之 君 子 者 也。

  【小题1】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