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阅读附答案合集五篇

首页 / 文库 / |

  《论语》阅读附答案 1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选自《论语·里仁》)

  【注】①终食:吃顿饭的工夫。②造次:紧迫,仓促,急迫。

  (1)下列各项中,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这一章中,论述了孔子追求仁德的自我修养及其重要性,说明仁是取舍一切的标准,是人须臾不可离的道德。

  B、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对贫贱也是不喜欢的,可是要用正当的方法致富,取得功名与地位,慢慢摆脱贫贱,而不能走歪门邪道。

  C、仁是人的主宰,是人们的主导思想,离开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达不到仁的最高境界。

  D、人们必须正确把握仁,以仁作为操守。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

  (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3分)

  答:

  【答案】

  (1)D(“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错。孔子是说,君子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泰然处之;在失意时,也不颓丧、怨叹。顺利时要依靠仁而成功,失意时要依靠仁而安定,而不为环境所左右。)

  (2)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这样才符合仁德;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论语》阅读附答案 2

  【模拟题】阅读《论语》八则,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学而时*之 ②有朋自远方来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写出两个即可)。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一直是蒙童教育的必读书,这部伟大的儒学经典蕴含着深奥的道理。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自己的学*、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答案:(1)①温*,实践; ②志同道合的'人; ③疑惑; ④以之为乐

  (2)①“说”通“悦”,愉快;②“女”通“汝”,你;“罔”通“惘”,迷惑

  (3)①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么? ②见到贤人就想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

  (4)示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谈的是学*态度,对我们的学*指导作用非常大。在学*中,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态度,知就是知,不知就是不知,切莫不懂装懂。只有做到谦虚谨慎、诚实好学,才能有所进步。

  《论语》阅读附答案 3

  文言文阅读。

  《论语》

  ①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⑥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吾日三省吾身。( )

  (2)学而不思则罔( )

  (3)死而后已( )

  (4)勿施于人( )

  2、翻译文中两个划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们*时的学*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反省 (2)迷惑 (3)停止 (4)强加、施加

  2、(1)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能做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

  (2)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意对即可)

  3、“略”。

  《论语》阅读附答案 4

  《论语》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为政》)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小题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5分)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学而不厌

  【小题2】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题3】从选文中摘出两个现在仍然在用的成语。(2分)

  【小题4】第二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结合你自己的学*、生活,谈谈体会。

  (2分)

  答案

  【小题1】真诚、诚实;教诲,教导;迷惑;教给,举出;满足

  【小题1】①敏捷而又爱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② 略

  【小题1】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学而不厌(写出两个就行)

  【小题1】略

  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会在文言文中积累现在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成语。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论语》阅读附答案 5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 罔 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凋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填写完整。(写在原文上)

  【小题4】选文中的有些词句现在已成为成语保留了下来,请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答案

  【小题1】(1)生气、发怒。(2)真诚、诚实。(3)迷惑。(4)凋谢

  【小题2】温*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小题3】人不知而不愠 其不善者而改之

  【小题4】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小题5】略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1)“愠”,动词,生气、发怒。(2)“信”,一词多义,真诚、诚实。(3)“罔”,副词,迷惑。(4)“凋”,动词,凋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把“故”(学过的,旧的)、“为”(做)、“师”(老师) 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3】试题分析:这道题属于直接性默写,默写时要注意“愠”的写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背诵默写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注一字不差地进行补充,*时的学生中,对要求背诵的课文要认真背诵,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能虽要求背诵的文章进行默写。

  【小题4】试题分析:“温故知新”、“见贤思齐”都是从本文演化来的成语。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能力。

  点评:本题较容易,没有什么难度,对学过的知识要善于总结、归纳和积累,并学以致用。

  【小题5】试题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针对这种观点,每个人都有不同看法,无论你持那种观点,解答时要先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具体阐明理由。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人物做法谈观点的能力。

  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和材料的内容说出具体的理由。


《论语》阅读附答案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论语》阅读附答案合集五篇(扩展1)

——《论语》阅读答案合集10篇

  《论语》阅读答案 1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如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划线的“子曰”的“子”在这里指的是谁?他是什么时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说__________;②省__________;③信__________;④女__________;

  3.对“人不知而不愠”翻译正确的是( )

  A.人们是不了解(情况),因而(他们)不会恼恨。

  B.人们不知道,我不会恼恨。

  C.人们不聪明,因而不会恼恨。

  D.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

  4.翻译下面句子。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语言精炼,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写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孔子 春秋

  2.①愉快;②反省;③真诚、诚实;④同“汝”你

  3.D

  4.孔子说:“温*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5.“略”。(此题答案不唯一)

  《论语》阅读答案 2

  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耕。

  子路行以告。

  夫子愧然曰:“乌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1)面对纷乱的社会,长沮、桀溺两人和孔子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2分)

  (2)你是怎样看待“辟人之士”的?请简要评析。(2分)

  参考答案:

  24.(1)长沮、桀溺:避世隐居;孔子:积极入世,求道改革。

  (2)辟人之士具有仁爱之心,虽身处逆境却心忧天下,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4分,第一问2分,各1分;第二问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论语》阅读答案 3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问题:

   1、孔子是_______末期人,我国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2、给下面画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论语( )

  A.lún

  B.lùn

  (2)诲人不倦( )

  A.huì

  B.huǐ

  3、把下列句中“知”字指代内容的相应代号填写在括号里。

  (1)人不知而不愠 ( )

  (2)温故而知新 ( )

  (3)是知也 ( )

  A.通“智”,智慧

  B.了解

  C.知道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传说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还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教育思想?(请你举出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春秋 思想家 教育家

  2、(1)A (2)B

  3、(1)B (2)C (3)A

  4、(1)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2)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5、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因材施教、不耻下问、诲人不倦等

  《论语》阅读答案 4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①,慎而无礼则葸②,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③。”

  (《论语·泰伯第八》》)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礼论》)

  注:①劳:辛劳,劳苦。②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③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1)上述两则材料中,孔子强调了礼和 之间的关系;而荀子则强调了礼和 之间的关系。这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礼可以对人的行为、情感起 作用。(6分,每空2分)

  (2)李泽厚在《论语今读》里说道:“……礼制人伦不只是在理性关系,而更在融理于情的人情味道上。”你认为,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还保存着哪些传统礼节或礼仪?能把什么样的“理”融入到浓浓的人情味里?请举一例并加以说明。(6分)

  20xx高考

  答案解析:

  19. 参考答案:

  (1)美德;欲望;节制(调节、均衡、规范)

  (2)例1:红包的*俗。在中国,每到除夕之夜,家中的长辈总是要封一个红包给小孩,里面装着数额不等的压岁钱。红包原有避邪之意,意蕴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如意。同时,红包也可以让孩子买一些玩具、文具,让孩子感到开心。这就是把家庭伦理中的“父慈”“长惠”这样的思想融入到礼节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温暖、家族和睦的情味。(评分标准:*俗的说明2分;*俗中蕴含的“理”的说明2分;所体现出来的“人情味”2分。)

  参考解译:

  (1)“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2)本段中指出人生而有欲,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引起争斗,最后无法收拾。所以先王制定礼义,以满足人们的欲望和要求,礼义就是为了使欲望和外物得以*衡才出现的。

  《论语》阅读答案 5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八则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思而不学则殆 (2)学而不厌 (3)不愤不启

  1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 B.可以为师矣 可以一战

  C.必有我师焉 不可亵玩焉 D.有朋自远方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17.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8.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句翻译成白话文。(2分)

  19.用原文填空。(2分)

  (1)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精神,教师应抓住恰当时机进行开导,正如文中所说:“ , 。”

  (2)从文中任选一则表明学*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 。

  20.相关内容链接。(4分)

  (1)给下面一则断句,并加上标点。(2分)

  子 曰 德 之 不 修 学 之 不 讲闻 义 不 能 从 不 善 不 能 改 是 吾 忧 也

  (2)③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15.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满足、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

  16.B

  17.A

  18.聪明并且勤奋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人们称他为“文”啊。

  19.用原文填空。(2分)(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略。

  20.(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略。

  《论语》阅读答案 6

  ①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⑦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8.解释下面加线词的意思。(4分)

  (1)不亦说乎 说:

  (2)温故而知新 故:

  (3)思而不学则殆 殆:

  (4)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

  19.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选文中不少句子已经演变为成语,请写出4个。(4分)

  21.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3分)

  20xx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8.(1)说――悦,愉快,高兴。(1分)

  (2)旧(知识)(1分)

  (3)有害(1分)

  (4)刚强、勇敢(1分)

  19. (1)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2分)

  (2)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给他人。(2分)

  20.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写出四个即可,4分)

  21.抄写句子无错误(1分),言之有理即可。(2分)

  《论语》阅读答案 7

  阅读下面下面选段,回答问题。(12分)

  ①、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①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②者。”(《论语・阳货》)

  ②、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③、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③,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④,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注释】①讪:毁谤。②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③舍之则藏:舍弃就藏匿,意即隐退。舍,舍弃,不用。④行三军:指挥军队。行,率领,指挥。三军,古代大国有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这里指全军。

  回答下列问题

  (1) 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勇”的理解。(3分)

  (2)结合以上选段,联系现实谈谈当代青年应当有什么样的“勇”,200字左右。 (9分)

  参考答案:

  20、(1)①孔子主张的“勇”,要符合礼,要用礼来约束。②孔子主张“勇”应该用“义”来规范。君子没有“义” 犯上作乱;小人没有“义”就会去做盗贼。 ③孔子主张“勇”要智勇兼备,要符合礼,缺少智、悖于礼的“勇”是蛮干、乱干。

  (2)可从下面角度来谈:

  A、要智勇双全,反对蛮干、乱干,暴虎冯河式的勇是愚蠢的。B、勇,要符合礼义,要用礼义来规范。C、现代青年要勇于担当D、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的“勇”,实际上是一种个人“耍狠”的行为。只考虑个人利益,不管他人感受的勇,是我们要反对的。

  《论语》阅读答案 8

  ①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十则)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共20 篇,是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宋代学者朱熹把《论语》、______、《大学》、《中庸》四部著作合称为“四书”。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并解释。

  (1)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诲女知之乎!()

  (4)是知也。()

  3、理解性默写。

  (1)请写出论述学*与思考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告诉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待人,推己及人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你的生活学*实际,选择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孟子》

  2、(1)yuè愉快的意思

  (2)yùn生气,发怒。

  (3)rǔ同“汝”,人称代词你。

  (4)zhì同“智”。

  3、(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孔子说:学*了并且能够经常复*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5、“略”。

  《论语》阅读答案 9

  《论语》九则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的一部书,共20篇,是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是谓能养( )

  ②游必有方( )

  ③德不孤,必有邻( )

  ④君子喻于义( )

  3.“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行为准则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儒

  2.①奉养 ②去向 ③亲*,做伴 ④明白,懂得

  3.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到日常的侍奉上,关心父母衣食冷暖,关注父母健康状况。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实社会依然可行。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子女远游可日行千里,但重要的是子女心中要有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

  4.君子以“义”行天下,心境*和而无限宽广;小人追逐私利,处心积虑,患得患失。

  5.围绕现实生活,谈到推己及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即可。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论语》阅读答案 10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则说明孔子认为能当别人的老师的条件是什么?你如何理解“温故”和“知新”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第(4)则对你在学*上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8)则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句式是__________(A、疑问句 B、祈使句 C、双重否定句),把它改成肯定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面两个问句是_________

  __(A、一般疑问句 B、反问句 C、设问句),请你把它们改成肯定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比较一下它们的表达效果哪一个更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9)句仅仅是写自然现象吗?谈谈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任重道远: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择善而从:选择其中好的跟着做,指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这些优点。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意思对即可)

  2、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即需要独立思考。(意思对即可)

  3、“学”与“思”者不可偏废,“学”是基础,“思”是学*进步的途径。(意思对即可)

  4、C 士可以弘毅 B 仁以为己任,重;死而后已,远。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更强,而且发人深思。

  5、不是。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危难之际方能见真英雄。


《论语》阅读附答案合集五篇(扩展2)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精选五篇)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练*。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

  ②便要还家__________

  ③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

  ④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甲】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中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无论是甲文中虚构出的“世外桃源”还是乙文中作者的隐居自娱其实都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

  ②同“邀”,邀请;

  ③*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④官府的公文。 (意对即可)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意对即可)

  3.为桃源外战乱频繁,现实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意对即可)

  4.以古代名贤自况(类比),进一步突出“德馨”(自己品德高尚)。 (意对即可)

  5.不同意。【甲】文通过对“世外桃源”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厌恶战争和追求和*生活的愿望;【乙】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意对即可)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2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可爱者甚蕃( )

  (2)亭亭净植( )

  (3)出淤泥而不染( )

  2.翻译下面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在《马说》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教颐借“莲”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多

  (2)立

  (3)却,但是

  2.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3.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意思相*即可)

  4.陋室(或陋室不陋);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千里马的遭遇;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意思相*即可)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3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⑴、陶后鲜有闻( ) ⑵、濯清涟而不妖( )

  ⑶、可爱者甚蕃( ) ⑷、亭亭净植(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地区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六安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少(2)、洗涤(3)、多 (4)、立

  小题1:(1)、从淤泥里出来却不粘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2)、对于菊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小题1: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1: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推荐三角梅为六安市市花,因为三角梅生命力强,象征六安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花期长,花色艳丽,象征六安蓬勃向上,充满希望与活力。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即可。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4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分)A.可爱者甚蕃(多)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而不庄重)

  C.陶后鲜有闻(少)

  D.宜乎众矣(适宜)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水陆草木之花问所从来,具答之

  B.自李唐来自三峡七百里中

  C.濯清涟而不妖密愧而出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小题3:.对选择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在第一段中,作者用了一边串的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特别是可敬而不可辱的磊落风范,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

  B.在第二段中,作者由评花进而对人作出评价,发出感慨;当今之世趋炎附势的小人比比皆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少啊!

  C.作者以牡丹为陪衬,以菊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

  D.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 D

  小题2:(2分) D

  小题3:(2分) C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5

  阅读下列古文,完成下面题目(16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3 分)

  (1)可爱者甚蕃

  (2)不蔓不枝

  (3)陶后鲜有闻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 分)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2分)A.香远益清益*其声(《黔之驴》);B.亭亭净植上植果子松数棵(《于园》)C.水陆草木之花亦荆吴形胜之最也(《黄鹤楼》)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小题4】给文中加线的句子用“/”划分节奏。(画5处)(3分)

  予 谓 菊 花 之 隐 逸 者 也 牡 丹 花 之 富 贵 者 也 莲 花 之 君 子 者 也。

  【小题5】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4分)

  参考答案:【小题1】(1)多 (2)生(长)藤蔓 (3)少

  【小题1】(1)(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2)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小题1】C

  【小题1】予 谓 菊 /花 之 隐 逸 者 也/ 牡 丹 /花 之 富 贵 者 也 /莲 /花 之 君 子 者 也。

  【小题1】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论语》阅读附答案合集五篇(扩展3)

——生序阅读附答案合集5篇

  生序阅读附答案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分)

  译:

  (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2分)

  译:

  小题3:文中写“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余则缊袍敝衣……”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分)

  小题4: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请结合本文分析宋濂最终学有所成的原因?(至少两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等待。(2)通“披”,穿。

  小题2:(1)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自己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2)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经常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小题3:对比。作者把自己艰苦求学与同舍生优越条件作对比,突出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4:示例:(1)勤奋刻苦。(2)博览群书。(3)虚心请教。(4)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4)意志坚强。(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

  小题1:(1)俟是等待的意思。(2)被是通假字,通“披”意思是穿。

  小题2:(1)无从:没有办法。致:得到。以:来。假借:借。于:向。手自笔录:亲自用手抄录。(2)负:背着。箧:书箱。曳:拉,拖。屣:鞋子。

  小题3:文中写“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余则缊袍敝衣……”是用的对比手法,把我求学的艰难和同舍生生活条件的优越进行对比,说明我“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突出我在艰苦环境下求学,更注重的是精神方面的快乐,而不是物质生活。

  小题4:要注意题干要求:“请结合本文分析宋濂最终学有所成的原因”,从原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宋濂从小学*就很勤奋,他主动去借书、抄书,博览了群书。他还能不顾路途遥远、环境恶劣,虚心向老师请教,他把读书当作乐趣。

  生序阅读附答案 2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本文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__初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走送之( ) 硕师( )

  援疑质理( ) 卒获有所闻( )

  3.选文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4.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6.读此段文字,对你有何启示,请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1.宋濂 明

  2.走:跑 硕:大 援:引 率:终于

  3.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4.勤奋好学、谦虚诚恳。

  5.作者以学得知识为最大乐事,这种高洁志趣,让人敬佩,值得效仿。

  6.略(围绕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学有所成来谈即可)

  生序阅读附答案 3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于:

  ⑵缊袍敝衣处其间 其:

  ⑶卒获有所闻 卒:

  ⑷腰白玉之环 腰: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翻译: 。

  3.结合文章内容填空。(4分)

  从第①段来看,作者幼时因“嗜学”“假书”“计日以还”,其最终结果是“ ”; “加冠”后,不远百里、 ,从而有所收获。第②段叙述了求师路途中 的情景和生活上 的艰难。

  参考答案:

  1.⑴向 ⑵他们 ⑶ 最终 ⑷腰间挂着

  2.我站着陪侍在老师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

  3.遍观群书 恭敬从师(或虚心求教等) 艰难(或顶风冒雪之类) 衣食(或吃穿等)

  生序阅读附答案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走送之(跑)

  B、援疑质理(援助)

  C、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D、右备容臭(香气)

  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俯身倾耳以请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不以物喜

  D、以塞忠谏之路也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B、未尝稍降辞色(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

  C、媵人持汤沃灌(服侍的人拿着汤药喂我)

  D、烨然若神人(浑身光彩照人,好像很神气的样子)

  4、选出对“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翻译正确的一项( )

  A、或者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送的礼物更多,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B、或者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回答。

  C、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送的礼物更多,一句话也不敢回答。

  D、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5、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勒奋学*的经历.寄寓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B、第一段重点记叙作者克服学*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终于能够有所收获的事情。

  C、第二段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表现求学的艰苦,其中“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一句写出了作者家境的贫寒和借书路途的遥远与险恶。

  D、“略无慕艳意”一句,表现了作者在艰苦的学*生活中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的心态。

  6、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本文是一篇书序,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

  B、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现了夸耀自己的写作意图。

  C、多用对比手法。例如把“先达德隆望尊”与“门人弟子填其室”进行对比。

  D、注重细节描写。例如对作者执经叩问、同舍生豪华穿戴等的描写,均细致入微。

  参考答案:

  1、B

  2、C

  3、A

  4、D

  5、C

  6、D

  生序阅读附答案 5

  阅读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回答文后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 解释加点的实词。

  (1)余幼时即嗜学( )

  (2)弗之怠( )

  (3)俟其欣悦( )

  (4)寓逆旅主人(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3. 摘录原文回答: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4. 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5. 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借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学*有借鉴意义这个角度,说说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

  【参考答案】

  1.(1)喜爱 (2)懈怠,放松 (3)等到 (4)旅店

  2.(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我却穿着者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

  3.嗜学家贫(顺序可换)

  4.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5.至少有两种原因:①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地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②使人们懂得了学*的好坏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


《论语》阅读附答案合集五篇(扩展4)

——《论语》阅读答案 (菁华9篇)

《论语》阅读答案1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并指出其大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亦可)。

  评析(示例):孔子认为,学生就是学*的主体,在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无言”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养成自主学*的*惯,从而有效地发挥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老师,更需要以自身的治学态度、正确方法和行为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像“天道”之于“四时”“百物”那样,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论语》阅读答案2

  ①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十则)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共20篇,是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宋代学者朱熹把《论语》、______、《大学》、《中庸》四部著作合称为“四书”。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并解释。

  (1)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诲女知之乎!()

  (4)是知也。()

  3、理解性默写。

  (1)请写出论述学*与思考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告诉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待人,推己及人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你的生活学*实际,选择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孟子》

  2、(1)yuè愉快的意思

  (2)yùn生气,发怒。

  (3)rǔ同“汝”,人称代词你。

  (4)zhì同“智”。

  3、(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孔子说:学*了并且能够经常复*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5、“略”。

《论语》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5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6)

  小题1:根据上述内容,概括“仁”跟“礼乐”“志”的关系。(2分)

  答:

  小题2:朱熹引程颐的话:“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志有大小之分,请对三人的“志”作简要评析。(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仁”是“礼乐”的内核(本质),“志”是“仁”的外在表现(体现)。

  小题2:子路愿将车马轻裘与朋友共享,轻财重义,有爱人之心,表现了对仁的追求;颜渊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把劳苦之事加与他人,是心中有仁而不违仁,其境界是子路无法相比的;孔子要让老人安逸,对朋友信任,关心年轻人,以人为本,心怀天下,境界最高。

《论语》阅读答案4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①而为泰②,难乎有恒矣。”(《述而》)

  注释:①约:穷困。②泰:宽裕,豪华,奢侈。

  (1)把上面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译文:

  (2)这两段话都隐含了作者对做人的要求,这个要求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1)把怨恨隐藏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一种与人友善的样子,左丘明认为他可耻,我也认为他可耻。

  (2)表里如一(内外一致、内外兼顾)

《论语》阅读答案5

  (广东茂名)

  阅读《<论语>十则》,完成8- 10题。

  《论语》十则

  (一)子日:“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足以谓之‘文’也.”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七)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八)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九)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十)(点)日: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不亦说乎(通“悦”,愉快,高兴) B.不耻下问(可耻)

  C.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实)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人不知而不愠 水落而石出者

  C.可以为师矣 可以一战

  D.其恕乎 其不善者而改之

  3.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二、三则主要阐述了学*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则主要阐述了学*态度的问题。

  B.第七则是说为人要终身遵守的准 则,揭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宽容态度。

  C.第十则,曾点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风和煦、人群活动的祥和情景,孔子心有感触地

  大加赞赏。此则旨在告诉我们:人要和自然相融,锻炼身体,享用自然之乐。

  D.选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比如第七、八、九则分别概括为:

  “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

  1.2分 D

  2.2分 B

  3.2分 C

  4.2分 B

《论语》阅读答案6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学”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善”,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忠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幡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潜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改进的机会,自始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⑤“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小题2: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3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3分)

  小题4:请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在错误中学*,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小题2:不能:因为第②段写项羽,第③段写刘邦,第④段引用名言和论述的内容与②③段的顺序相对应,体现了议论文的结构的严谨。

  小题2:先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接着用学书、学医两个事例进行阐释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以古谚作精道理论据,再一次论证中心论点。

  小题2:示例一:爱迪生在发明电灯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才获得了成功。示例二:失败是成功之母。

  小题2:试题分析:从起始段中便可找到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全文摆事实讲道理,都是围绕这一论点展开的。

  小题2:试题分析:答案说得很清楚,这是论述层次的问题,体会议论文在逻辑上的严谨性,如果顺序调换,就与第④段引用名言和论述的内容顺序错位了。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样层次安排的道理是隐含的,不易被发现。

  小题3:试题分析:“思路”就是指作者写作的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正如答案所示,本文是以古语先摆论据,提出论点,然后举刘邦和一位书法家的例子摆事实,最后再讲道理作结论。提论点,摆事实,讲道理作结论,这一思路是很清楚的。此题不难,关键是学生要知道“思路”是指什么。

  小题4:试题分析:这是个拓展知识题,事实论据就是指具体的事例,如示例一;道理论据可用名言格言,如示例二。此题很容易。

《论语》阅读答案7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一鼓作气

  D、望峰息心/自强不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写到“高峰人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那些忙于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4、热爱自然,寓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意思对即可)

《论语》阅读答案8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4分)

  (1)不亦说乎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是知也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而”表示转折用法的一项是 ( ) (2分)A.学而时*之B.温故而知新C.择其善者而从之 D.人不知而不愠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小题4】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3分)

  答案

  【小题1】(1)“悦”的古字,愉快 (2)真诚,诚实 (3)这 (4)凋谢

  【小题2】D

  【小题3】(1)只是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一味空想却不学*是有害的。 (2分) (2)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2分)

  【小题4】这句话的意思是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即可)(3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说”是通假字,先解释通哪个字,再译意。“信”是注解中的重点字,根据语境也很易推断出来。“是”是重点字,一般是代词用法,根据语境可译为"这"。"凋"是文中的重点字,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即"凋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AB C中的"而"表顺接,只有D中的表示转折.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文言虚词中的"而 之 然 则"等要多进行比较联想,*时就注意区别.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句中的关键词有“罔”“殆” “施”, “罔”是迷惑的意思。 “殆”是“有害”的意思。“施” 施加的意思,把词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与宋初宰相赵普有关,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所以这句话表面是说"学好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实际上强调学*《论语》儒家经典的重要。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分析语句的言外之意,我们根据句子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内容,从表及里,从浅入深,挖掘出它的内涵。

《论语》阅读答案9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13分)

  《论语》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为政》)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小题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5分)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学而不厌

  【小题2】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题3】从选文中摘出两个现在仍然在用的成语。(2分)

  【小题4】第二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结合你自己的学*、生活,谈谈体会。

  (2分)

  答案

  【小题1】真诚、诚实;教诲,教导;迷惑;教给,举出;满足

  【小题1】①敏捷而又爱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② 略

  【小题1】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学而不厌(写出两个就行)

  【小题1】略

  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会在文言文中积累现在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成语。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论语》阅读附答案合集五篇(扩展5)

——《小石潭记》阅读附答案 (菁华6篇)

《小石潭记》阅读附答案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斗折蛇行 (4)以其境过清

  【小题2】 与“佁然不动”的“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B.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C.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D.然胡不已乎(《公输》)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小题4】为什么柳宗元“闻水声”时“心乐之”,“坐潭上”时却“凄神寒骨”?

  答案:

  【小题1】(1)格外(2)大约(3)像北斗星那样(4)凄清

  【小题2】B

  【小题3】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小题4】柳宗元听到小石潭悦耳的水声,看到小石潭的美景,于是“心乐之”;但坐在小石潭上,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他又想到自己被贬的遭遇,于是感到“凄神寒骨”。

  解析:

  【小题1】文言文中的词语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可”,应解释为“大约”;“斗”,名次作状语,应解释为“像北斗七星那样”;“清”,是“凄清”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佁然不动” 的“然”意思是“……的样子”, “父利其然也”中的“然”就是“这样”的意思 ,相当于指示代词,指代上文提到的情况。“屋舍俨然”中的“然”意思是“……的样子”。“吴广以为然”中的“然”是“对、正确”的意思.。“然胡不已乎”中的“然”意思是“然而”。所以答案是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翻译这一句时要注意“下澈”: 照到水底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之情,后来这种感情发生了变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正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折射反映。“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景物的感受正是他此刻内心情感的生动写照。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石潭记》阅读附答案2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本文作者为 代(朝代)文学家 (人名)。(1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水尤清冽( ) ②往来翕忽( )

  ③斗折蛇行( ) ④悄怆幽邃( )

  【小题3】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绿水*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本文中与此景致相似的是哪一句?(2分)

  【小题4】作者写发现小石潭是“心乐之”,写游鱼是“似与游者相乐”,这与后文的“凄神寒骨”矛盾吗?该怎样理解?(3分)

  【小题5】本文是作者山水游记中的名篇,至今被人称颂,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其成为名篇的原因。(2分)

  答案

  【小题1】唐 柳宗元

  【小题1】格外; 迅速; 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 忧伤的样子。

  【小题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题1】不矛盾。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小题1】略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结合*时的积累来填写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找出与之相似的句子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写作背景来理解心情的变化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围绕写法上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写景的特色;侧面描写、修辞手法等方面来写。(能结合文章内容详谈一点即可)

《小石潭记》阅读附答案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

  注:

  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旅游胜地。

  ②罅(xià):缝隙,裂隙。

  ③掉:摇动。

  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日光下澈( ) (2)其岸势犬牙差互( )

  (3)疾趋度石罅( )(4)山行之极观也(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16.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2分)

  (1)《小石潭记》:

  (2)《观第五泄记》:

  17.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填入下表。(4分)

《小石潭记》阅读附答案4

  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本文是按照游踪顺序写的,文章的内容依次为: , 、, 。

  3、本文写作特点之一是情景交融,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观鱼时的心情与浏览到最后心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课文内容及背景来分析。

  参考答案:

  1、(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溪的源流,潭周围的气氛。

  3、观鱼时心情时快乐的,从写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以得知,作者融个人感情于鱼儿的愉悦之中;后来坐潭上,心情是孤凄悲凉的,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描写可知,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内心深处忧伤凄苦,从自然中获得的快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抑郁忧伤的心情又流露出来了。(意思对即可)

《小石潭记》阅读附答案5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句子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足够、足有)

  B.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C.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D.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佳作,作者写初见小石潭时的心情是_______,可游到最后,心情却感到_______(前两空用原文填写),只好离开,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青葱的树枝和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意思相*即可)

  3.清澈的水、岩石、绿树(竹、藤)、鱼、溪水等。

  4.心乐之 悄怆幽邃 因为小石潭的'幽静、寂寞、冷清的环境触发作者内心的隐痛快忧伤。

《小石潭记》阅读附答案6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4分)

  (1)水尤清冽( ) (2)佁然不动 ( )

  (3)往来翕忽( ) (4)悄怆幽邃( )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题3】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3分)A.本文选自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B.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 C.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D.从“似与游者相乐”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宁静幽雅,清新自然的。

  【小题4】《小石潭记》短短一百余字,向来以笔简意丰为人称许。清代学者何义门评点文中“闻水声,如鸣珮环。”一句说道:“水激石而成声,一句中将下两层都暗领。”意即此句明写水而暗写石,言简而意丰。请你任选文中一句,用精辟的语言点评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法。(4分)

  我选择:

  评点:

  参考答案

  【小题1】尤:格外。(2)佁然:呆呆的样子。(3)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4)悄怆:忧伤的样子。

  【小题2】(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小题3】D

  【小题4】答案要求:用语精炼,评点恰当。(选择1分,评点3分)


《论语》阅读附答案合集五篇(扩展6)

——《论语》阅读答案 (菁华6篇)

《论语》阅读答案1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如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划线的“子曰”的“子”在这里指的是谁?他是什么时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说__________;②省__________;③信__________;④女__________;

  3.对“人不知而不愠”翻译正确的是( )

  A.人们是不了解(情况),因而(他们)不会恼恨。

  B.人们不知道,我不会恼恨。

  C.人们不聪明,因而不会恼恨。

  D.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

  4.翻译下面句子。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语言精炼,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写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孔子 春秋

  2.①愉快;②反省;③真诚、诚实;④同“汝”你

  3.D

  4.孔子说:“温*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5.“略”。(此题答案不唯一)

《论语》阅读答案2

  文言文阅读。(19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论语》是 经典著作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2分)

  【小题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3分)

  (1)不亦说乎 ( )

  (2)诲女知之乎 ( )

  (3)是知也 ( )

  【小题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死而后已( )

  【小题4】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不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A.学而时*之B.诲女知之乎C.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D.驱之别院【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C

  【小题5】略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知识只要*时注意积累即可。《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文学家。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

  点评: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

  【小题2】试题分析:(1)句中“说”读“yuè”通“悦”,愉快、高兴;(2)句中“女”“rǔ”通“汝”,读你;(3)句中“知”读“zhì”通“智”,明智、聪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点评:由于古代汉字不太丰富,为了满足语言表达的需要,作者在文中往往要采用一些通假字。理解通假字,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它的意思,同时还要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小题3】试题分析:“愠”是“恼恨、怨恨”的意思;“罔”是“迷惑而无所得”的意思,而在词语“置若罔闻”中是“没有、无”的意思;“殆”是“精神疲倦而无所得”的意思,而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是“危险”的意思;“已”是“停止”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除了当“停止”的意思讲外,还有“已经、后来、过”等意思,如“时间已过”。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4】试题分析:A项中的“之”是“代词,它们,指已学过的知识”;B项中的“之”是“代词,指孔子的训言”;C项中的“之”是“助词,用作书面语,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D项中的“之”是“代词,指代蛤蟆”。所以,应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一般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做本题的思路是:首先要分析几个备选项中的“之”的意思和用法,然后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小题5】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翻译(1)句时,要注意的重点词语:温→复*;而→顺接连词“可以”与现代汉语中作为一个词讲的“可以”不一样,在这里“可→可以;以→凭借”的意思;为→做。翻译(2)句时,要注意的重点词语:其→他们的,指上文“三人”的;而→顺接连词,相当于“就”;从→跟从、遵循,这里的意思是学*。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论语》阅读答案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词句中加粗的字的意思。(2分)

  是也 温而知新 女知之乎 思而不学则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语句。(4分)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小题3】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下列问题。(2分)

  ①阐述学*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 。

  ②要求我们在学*中应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 , 。

  【小题4】 *几年美国颁布各种法规促使国内安定和*,却插手别国内政,制造矛盾。对此,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 , 来劝诫美国*。(1分)

  【小题5】请你任意写出两个文中所包含的成语。(1分)

  答案

  【小题1】(1)通智,聪明的,智慧的(注明为通假字,否则不得分)

  (2) 旧的知识。 (3)教导 (4)有害。

  【小题2】译文略 (注意 三人 以为已不亦等词的准确翻译)

  【小题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小题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5】温故知新 死而后已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论语》阅读答案4

  李充字大逊,陈留人也。家贫,兄弟六人同食递.衣。妻窃谓充曰:“今贫居如此,难以久安,妾有私财,愿思分异。”充伪酬之曰:“如欲别居,当酝酒具会,请呼乡里内外,共议其事。”妇从充置酒晏.客。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坐中惊肃,因遂罢散。充后遭母丧,行服墓次,人有盗其墓树者,充手自杀之。服阕.,立精舍讲授。

  太守鲁*请署功曹,不就。*怒,乃援充以捐沟中,因鼟署县都亭长。不得已,起亲职役。后和帝公车征,不行。延*中,诏公卿、中二千石各举隐士大儒,务取高行,以劝后进,特征充为博士。时鲁*亦为博士,每 与*,常叹服焉。

  充迁侍中。大将军邓骘贵戚倾时,无所下借,以充高节,每卑敬之。尝置酒请充,宾客满堂,酒酣,骘跪曰:“幸托椒房,位列上将,幕府初开,欲辟.天下奇伟,以匡不逮,惟诸君博求其器。”充乃为陈海内隐居怀道之士,颇有不合。骘欲绝其说,以肉啖之。充抵肉于地,曰:“说士犹甘于肉!”遂出,径去。骘甚望之。同坐汝南张孟举往让.充曰:“一日闻足下与邓将军说士未究,激刺面折,不由中和,出言之责,非所以光祚子孙者也。”充曰:“大丈夫居世,贵行其意,何能远为子孙计哉!”由是见非于贵戚。

  迁左中郎将,年八十八,为国三老。安帝常特进见,赐以几杖。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兄弟六人同食递.衣 递:传递

  B、妇从充置酒晏.客 晏:宴请

  C、服阕.,立精舍讲授 阕:停止

  D、同坐汝南张孟举往让.充曰 让:责备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B、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C、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D、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李充家境贫寒。虽已娶妻成家,但仍与母亲兄弟居住在一起。妻子不堪忍受贫困,主动分家,自立门户,遭到李充的数落和休弃。

  B、鲁*很佩服李充,曾经强令李充出来做官。朝廷征召天下名士,鲁*力荐李充入朝担任博士。每有*,鲁*便要赞赏李充。

  C、李充遭遇母亲离逝的不幸,十分哀伤。服丧期间,李充住在母亲墓旁守丧;有人偷盗母亲墓上的树,他怒不可遏,竟然亲手将其杀死。

  D、李充曾为大将军邓骘列数天下高士,因为其中有人不合邓骘口味,邓骘不想让他再说,拿肉给他吃,李充将肉扔到地上,扬长而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怒,乃援充以捐沟中,因鼟署县都亭长。(5 分)

  (2)、大丈夫居世,贵行其意,何能远为子孙计哉!(5 分)

  参考答案:

  4、A (A 项“递”在文中应解释为“交替”)

  5、D

  6、B (“鲁*力荐李充入朝担任博士”的说法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文中只说了天子下诏选取品行高尚的人,用来鼓励后辈,特地征召李充担任博士;但并没有明确说明是由于鲁*的力荐。)

  7、(1)鲁*发怒,就抓来李充把他丢到水沟里面,接着将他降为县里的都亭长。

  (2)大丈夫活在世上,贵在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哪里能够考虑子孙长远的事情呢?

《论语》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足三百字的文章,不但表达出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使人见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窘态和孔子洞察事物的深邃、义正词严的'态度。

  B、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持危扶颠”。冉有帮助季氏专权,不帮助季氏走正道,违背其主张,所以孔子说“‘求!’‘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C、《论语》在记言之中,能见出各人的不同性格,本文中“冉有”的性格就极其鲜明。司马迁写《仲尼弟子列传》主要取材于《论语》。这一点表明《论语》在散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D、子路、冉有皆侍季氏,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子路的责任更大,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可看出来。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联系语境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

  【答案】

  1、D(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冉有的责任更大。文章开篇是“冉有、子路见于孔子”,中间说话只有“冉有”,这最后的批评是针对二人的,而子路比冉有大,所以孔子说“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把子路提在前面。)

  2、运用类比的手法。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就如同看守虎兕龟玉的人,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论语》阅读答案6

  阅读《论语十则》,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

  (1)是知也( )

  (2)吾日三省吾身( )

  (3)死而后已( )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2、翻译下列句子。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谈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句让你知道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知”通“智”,聪明。

  (2)多次反省

  (3)停止

  (4)诚实信用

  2、(1)年岁寒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

  (2)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3、学*和思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

  (意对即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