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阅读附答案(精选5篇)

首页 / 文库 / |

  《童趣》阅读附答案 1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划线的词语。

  项为之强( )

  以丛草为林( )

  方出神( )

  2、用现代话翻译下面的句子。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写童趣,语言生动,富于想象。请举例说说本文“趣”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颈,脖子; 树林; 正

  2、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3、作者把夏蚊比作群鹤,把瘌哈蟆比作庞然大物,把石头、草比作山和树,富有生活情趣,充满想象力。(意思对即可)

  《童趣》阅读附答案 2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请解释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项为之强 (2)徐喷以烟 (3)鹤唳云端 (4) 怡然自得

  【小题2】.请翻译下列句子(2分)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小题3】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4分)

  (1)通“僵”僵硬

  (2)慢慢地

  (3)鸟鸣

  (4)安适、愉快的样子

  【小题2】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有(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2分)

  【小题3】富有联想和想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2分)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2】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小题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结合选段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童趣》阅读附答案 3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划线的词语。

  作青云白鹤观( )

  方出神( )

  盖一癞虾蟆( )

  鞭数十(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景观 正 原来是 名词动用,用鞭子抽打。

  2.(1)我回忆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看,能看清最细小的事物。

  (2)心里像这么一想,那么,有时上千有时成百的蚊子,果真就变成仙鹤了。

  3.物外之趣

  4.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意对即可)

  《童趣》阅读附答案 4

  阅读《童趣》选段,完成下面各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

  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

  2.翻译下列句子。

  见渺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趣

  (2)昂首观之()

  (3)为之()怡然称快

  4.作者的“物外之趣”,全凭新奇合理的想象,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四种趣物之外,你还能想到那些相似的并且富有童趣的情形?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张开对着,向着

  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羽毛

  脖子同“僵”,僵硬

  慢慢用

  2.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

  3.(1)的

  (2)它

  (3)此,这

  4.“略”。

  《童趣》阅读附答案 5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上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 代文学家。 (3分)

  2、为文章的空白处填上原文。(4分)

  3、解释下列划线字词。(4分)

  项为之强: 方出神:

  鞭数十: 驱之别院:

  4、翻译句子。(2分)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5、作者回忆了童年哪几件趣事?(3分)

  6、请从文中找出两个成语。(2分)

  答案

  1、《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 沈复 清

  2、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3、强:通“僵”僵硬 方:正 鞭:用鞭子打 驱:驱赶

  4、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中,慢慢地用烟喷它们

  5、观蚊成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6、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童趣》阅读附答案(精选5篇)扩展阅读


《童趣》阅读附答案(精选5篇)(扩展1)

——《童趣》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

《童趣》阅读附答案1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6.解释加点的词。(4分)

  (1)项为之强 (2)常蹲其身

  (3)以丛草为林 (4)盖一癞蛤蟆也

  7.翻译句子。(2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8.“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事?作者是怎样产生“物外之趣”的?(5分)

  9.根据上文内容说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3分)

  答案:

  6.(1)同“僵”,僵硬。(2)这里指自己。(3)把……当做……。(4)原来是[(1)通假字的解释,一定要先答出所通的字,然后再解释意义。(2)“其”是文言虚词,要注意其语境义。(3)“以……为……”是文言固定句式。(4)“盖”是古今异义词,要识记它的古义。]

  7.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

  8.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事;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作者观察细致,想像奇特。(概括事件,可采用“什么+怎么样”或“谁+做什么”的格式。)

  9.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善于观察、富有想象力等。

《童趣》阅读附答案2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划线的词语。

  项为之强( )

  以丛草为林( )

  方出神( )

  2、用现代话翻译下面的句子。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写童趣,语言生动,富于想象。请举例说说本文“趣”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颈,脖子; 树林; 正

  2、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3、作者把夏蚊比作群鹤,把瘌哈蟆比作庞然大物,把石头、草比作山和树,富有生活情趣,充满想象力。(意思对即可)

《童趣》阅读附答案3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项为之强强:“强”通“僵”僵硬B.鞭数十鞭:鞭子 C.作青云白鹤观观:景观 D.方出神方:正

  小题2、与例句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昂首观之A.驱之别院B.故时有物外之趣C.心之所向 D.使之冲烟而飞鸣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文紧紧围绕一个“趣”字,揭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B.“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一句中,“捉”、“鞭”、“驱”三个动词的连用,表现了作者没有环境保护意识,不爱护小动物。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一句的停顿应该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童趣》一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作者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眼前的事物放大了千万倍,从而享受到了一种独有的乐趣。

  小题4、翻译上面文中的句子(4分每句2分)

  (1)故时有物外之趣。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所以常常有物体本身之外的乐趣(2)舌头一吐,两个虫子都被他吃了


《童趣》阅读附答案(精选5篇)(扩展2)

——《童趣》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

《童趣》阅读附答案1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6.解释加点的词。(4分)

  (1)项为之强 (2)常蹲其身

  (3)以丛草为林 (4)盖一癞蛤蟆也

  7.翻译句子。(2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8.“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事?作者是怎样产生“物外之趣”的?(5分)

  9.根据上文内容说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3分)

  答案:

  6.(1)同“僵”,僵硬。(2)这里指自己。(3)把……当做……。(4)原来是[(1)通假字的解释,一定要先答出所通的字,然后再解释意义。(2)“其”是文言虚词,要注意其语境义。(3)“以……为……”是文言固定句式。(4)“盖”是古今异义词,要识记它的古义。]

  7.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

  8.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事;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作者观察细致,想像奇特。(概括事件,可采用“什么+怎么样”或“谁+做什么”的格式。)

  9.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善于观察、富有想象力等。

《童趣》阅读附答案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私拟作群鹤舞空

  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1)项为之强( )

  (2)为之怡然称快( )

  (3)以虫蚁为兽( )

  3.用自己的话说说“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找出这篇短文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会对捉到的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私拟作/群鹤舞空

  2.(1)同“僵”,僵硬

  (2)安适、愉快的样子

  (3)当作

  3.突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似的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意对即可)

  4.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5.因为这只癞蛤蟆吞掉了我观兴正浓的二虫。

《童趣》阅读附答案3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项为之强强:“强”通“僵”僵硬B.鞭数十鞭:鞭子 C.作青云白鹤观观:景观 D.方出神方:正

  小题2、与例句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昂首观之A.驱之别院B.故时有物外之趣C.心之所向 D.使之冲烟而飞鸣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文紧紧围绕一个“趣”字,揭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B.“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一句中,“捉”、“鞭”、“驱”三个动词的连用,表现了作者没有环境保护意识,不爱护小动物。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一句的停顿应该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童趣》一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作者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将眼前的事物放大了千万倍,从而享受到了一种独有的乐趣。

  小题4、翻译上面文中的句子(4分每句2分)

  (1)故时有物外之趣。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所以常常有物体本身之外的乐趣(2)舌头一吐,两个虫子都被他吃了


《童趣》阅读附答案(精选5篇)(扩展3)

——童趣 阅读附答案范本5份

  童趣 阅读附答案 1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 《童趣》节选自《 》 ,作者是清代的 。(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①见藐小之物( ) ②项为之强( )

  ③徐喷以烟( ) ④盖一癞虾蟆 ( )

  小题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4:、 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作者小时候为什么经常会有“物外之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沈复。(2分)

  小题2:①的 ②通“僵”僵硬 ③用 ④原来是 (4分)

  小题3:①(它)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就都被它吞下去了。(2分)

  ② (我)捉住虾蟆,鞭打它几十下,驱赶它到别的院子了。(2分)

  小题4:富有生活情趣,充满想象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3分)

  童趣 阅读附答案 2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6-7题(8分)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中?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盖。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7.甲文故时有物外之趣中的趣和乙文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乐分别具体指什么?结合选文,就如何在生活中获得乐趣谈谈你得到的启示(回答两点即可)。(4分)

  【答案】

  6、(4分)

  (1)(我)抬头看它们(或蚊子),脖子因此(变得)僵硬了。

  (2)(我)背着箱子,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中。

  7、(4分)第1问示例:趣:①把叫声如雷的蚊子看作在空中飞舞的群鹤(或: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②把冲烟飞鸣的蚊子看作青云白鹤的景象(或: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1分)乐指读书(或从师求学)。(1分)

  第2问示例:①学会观察,在生活中发现乐趣。②保持一颗好奇心,善于从*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③展开联想、想象,让*凡的事物变得神奇、有趣。④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⑤能以乐观的心态对待艰苦的生活。

  童趣 阅读附答案 3

  童 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1)故时有物外之趣( )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3)鞭数十,驱之别院( )

  (4)徐喷以烟( )

  2、文中有很多词语作为成语保留下来,请你摘录一个并说说它的意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一种*常的景象或景物,在儿童眼里可能会变得美丽而又神奇,你在童年时代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请写出其中的一个事例。不少于40字。

  参考答案:

  1、(1)故,所以

  (2)强,通僵,僵硬

  (3)鞭,用鞭子打

  (4)徐,慢慢地

  2、解释合理即可。

  (示例: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庞然大物: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3、(1)心里这样想着,那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成了白鹤。

  (2)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吞下。(意思对即可)

  4、略

  童趣 阅读附答案 4

  文言文阅读。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___________,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将文中缺的句子补充完整,填写到文中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划线词语。

  ①观之,兴正浓( )

  ②鞭数十( )

  ③项为之强( )

  ④又留蚊于素帐中( )

  3、翻译句子。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描写带有作者的夸张想像。作者是把__________想像为野兽,将__________想象为树。

  5、结合文章的内容,请你谈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①浓厚

  ②用鞭子打

  ③强通僵,僵硬

  ④未染色的帐子

  3、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虫就全被它吞下去了

  4、虫子,蚂蚁/草丛

  5、“略”。

  童趣 阅读附答案 5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明察秋毫 明:______________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 拟:______________

  ③盖一癞蛤蟆也 盖:______________

  ④神游其中 其: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件“物外之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鞭打蛤蟆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眼睛 ②比作 ③原来是 ④代词,指代“我”

  2.①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②在想象中游览,安适愉快而满足

  3.“略”。

  4.“略”。


《童趣》阅读附答案(精选5篇)(扩展4)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1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小题。(19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出前后,终不敢搏。稍*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的划线词。(4分)

  (1)虎大骇,远遁遁:____________

  (2)驴不胜怒,蹄之蹄:____________

  (3)适异国来贡狮猫适:____________

  (4)既而鼠跳掷渐迟既而: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为且噬己也

  B放之山下 然后知猫向之避

  C。然往来视之 庞然大物也

  D。待其惰也 益*其声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小题4:填空。(4分)

  【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____________”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____________”。【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

  小题5: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1)逃跑

  (2)用蹄子踢

  (3)恰逢,正好

  (4)一会儿,不久

  小题2:D

  小题3:

  (1)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着:“(驴的)本领只有这些罢了”。

  (2)这样之后才明白猫先前躲避,不是胆怯,(而是)在等待老鼠们疲惫了(才攻击它们)。

  小题4:以为神技止此耳“大与猫等,为害甚剧”或“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小题5:从驴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示例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从猫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示例2:面对强敌,我们应该要讲究策略,智取对手。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A项中“以”的意思分别为“相当于而,表顺承”“认为”,B项中“之”的意思分别为“代词”“助词”,C项中“然”的意思分别为“但是”“样子”,D项中“其”的意思都是“代词”。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老虎对驴子的认识过程”以及“虎害之重”的句子即可。

  小题5: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谈启示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即可。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2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小题。(19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出前后,终不敢搏。稍*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的划线词。(4分)

  (1)虎大骇,远遁遁:____________

  (2)驴不胜怒,蹄之蹄:____________

  (3)适异国来贡狮猫适:____________

  (4)既而鼠跳掷渐迟既而: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为且噬己也

  B放之山下 然后知猫向之避

  C。然往来视之 庞然大物也

  D。待其惰也 益*其声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小题4:填空。(4分)

  【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____________”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____________”。【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

  小题5: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1)逃跑

  (2)用蹄子踢

  (3)恰逢,正好

  (4)一会儿,不久

  小题2:D

  小题3:

  (1)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着:“(驴的)本领只有这些罢了”。

  (2)这样之后才明白猫先前躲避,不是胆怯,(而是)在等待老鼠们疲惫了(才攻击它们)。

  小题4:以为神技止此耳“大与猫等,为害甚剧”或“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小题5:从驴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示例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从猫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示例2:面对强敌,我们应该要讲究策略,智取对手。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A项中“以”的意思分别为“相当于而,表顺承”“认为”,B项中“之”的意思分别为“代词”“助词”,C项中“然”的意思分别为“但是”“样子”,D项中“其”的意思都是“代词”。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老虎对驴子的认识过程”以及“虎害之重”的句子即可。

  小题5: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谈启示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即可。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黔之驴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其声,又*出前后,终不敢搏。稍*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且噬己也:

  且:并且

  B.稍*益狎:

  益:渐渐,更

  C.驴不胜怒:

  胜:能承受

  D.尽其肉,乃去:尽:吃完

  2.下列各组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庞然大物

  然往来视之

  B.虎因喜

  因跳踉大

  C.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觉无异者

  D.无敢哗者

  终不敢搏

  3.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写了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完整过程。

  B.本文开头两句为故事的发生创设了一个合理的情境,也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是指向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运用拟人化的描写,刻画形象细腻生动。

  4.翻译下列句子。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D

  3.C

  4.(1)老虎看见了驴,发现它,(它)当作。

  (2)然而(老虎),走过去,觉得(它)也没有什么。


《童趣》阅读附答案(精选5篇)(扩展5)

——《马说》阅读附答案 (菁华3篇)

《马说》阅读附答案1

  《马说》(节选)和岳飞《论马》(节选),完成小题。(16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①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②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③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④,犹可二百里。褫⑤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①啖:吃. ②介:披上战甲。③比:等到。④自午至酉:相当于现在从中午11时到晚上7时。

  ⑤褫(chǐ):解除。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4分)

  ①才美不外见()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日啖豆至数斗()④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小题2】与例句中的“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若无事然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B.影布石上,佁然不动C.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D.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小题3】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安求其能千里也?

  ⑵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小题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小题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小题1】①同“现”,显现,显露。②等同,一样。③每天。④流汗。⑵B

  【小题1】然 /非精洁 /则宁饿死不受。

  【小题1】⑴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⑵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

  (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小题1】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1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1分)

  【小题1】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2分,只答第一句给1分,答第二句给2分)

《马说》阅读附答案2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2分)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__

  2.翻译选文中划“__________”的句子。(2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文,观察“孔子应聘”这幅漫画,用自己的话说说漫画中“?”“!”包含的意思,并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寓意。(3分)

  答案:

  1(2分)(1)见,通“现”,表现。 (2)临,面对。 (3)子,你。 (4)顾,回头看。

  2(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1分,直译、意译均可。) (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1分)

  3(1分)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意思接*即可)

  4(2分)联系“伯乐”、“马”(1分),“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5示例孔子疑惑不解:自己是一个大圣人、大教育家,为什么会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呢?他又发出感叹:时代变化太快,自己跟不上形势了! 揭露了一些人才招聘单位只看学历而不看实力的现实。

《马说》阅读附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对下面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扬名

  B.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C.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D.策之不以其道 策:鞭子

  2.比较下列各组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伯乐不常有 广起,夺而杀之

  B.虽有千里之能 以君之力

  C.策之不以其道 成,将以攻宋

  D.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2、3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参考答案:

  1.D

  2.B

  3.D


《童趣》阅读附答案(精选5篇)(扩展6)

——《三峡》阅读附答案 (菁华5篇)

《三峡》阅读附答案1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略无阙处 (2)不以疾也(3)素湍绿潭(4)属引凄异

  【小题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小题3】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在散文《三峡》中写到“长江行途的最险处无疑是三峡”,请结合郦道元笔下《三峡》山水的特点分析余秋雨这么说的原因。(3分)

  【小题4】文章第④段是如何描写三峡秋季凄婉美的?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

  【小题1】(1)通“缺”,中断;(2)快;(3)白色;(4)动词,连接(动词可不写)

  【小题2】(1)若不是正午或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趣味。

  【小题3】例:三峡山"*连山,略无阙出",具有遮天蔽日的特点,三峡只有在正午和半夜的时候光线才比较充足,因此视线不够清晰是不利于行船的。(山水的特点各1分,水的特点二选一,结合特点阐述原因1分)

  【小题4】作者写秋季的凄婉,着“寒”“肃”“凄”“哀”数字,视听结合,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同时,写猿猴的哀叫和引用渔歌,使人进一步体会到三峡那山高、岭连、峡窄、水长的奇异特征,山猿哀鸣,渔歌苍凉,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每个角度2分)

《三峡》阅读附答案2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沿溯阻绝。 绝:

  ②或王命急宣。 或:

  ③不以疾也。 疾: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3.[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

  4.[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峡》与《入蜀记》阅读答案:

  1. ①断②有时③快④全,都(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2. 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②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3.[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4.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峡》阅读附答案3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③其奇者。

  7.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或王命急宣(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 晓雾将歇( ) (4)四时俱备( )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B.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绝巘多生怪柏。

  C. 实是欲界之仙都; 鱼我所欲也

  D.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吾与徐公孰美

  10.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参考答案:

  9、A 10、《三峡》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气氛《答》渲染了山中早上欢快、生机勃勃的氛围

《三峡》阅读附答案4

  读《三峡》,完成问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对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

  B.虽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

  C.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D.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

  3.文章第四段给读者的感受是()

  A.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

  B.淡淡的烦恼与朦胧的伤感,具有幽怨美。

  C.豪放而又洒脱,具有粗犷美。

  D.细腻而又柔软,具有*和美。

  4.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参考答案:

  1.B

  2.C

  3.A

  4.B

《三峡》阅读附答案5

  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2分)

  A略无阙处 ( )B夏水襄陵 ( )

  C沿溯阻绝( ) D晴初霜旦 ( )

  【小题2】选出下列划线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春冬之时/而忘操之 B不以疾也/徐喷以烟

  C其间千二百里/其虫旧曾有之 D故渔者歌曰/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1分)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小题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2分)

  答:

  【小题5】文章为何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景色?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

  阅读答案:

  【小题1】A “阙”同“缺”,空缺B漫上C逆流而上D早晨

  【小题2】C

  【小题3】江水清澈,*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的确有很多趣味。

  【小题4】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小题5】承水势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浪静,秋天水枯谷空,顺势而下,入情入理。


《童趣》阅读附答案(精选5篇)(扩展7)

——《论语》阅读附答案合集五篇

  《论语》阅读附答案 1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选自《论语·里仁》)

  【注】①终食:吃顿饭的工夫。②造次:紧迫,仓促,急迫。

  (1)下列各项中,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这一章中,论述了孔子追求仁德的自我修养及其重要性,说明仁是取舍一切的标准,是人须臾不可离的道德。

  B、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对贫贱也是不喜欢的,可是要用正当的方法致富,取得功名与地位,慢慢摆脱贫贱,而不能走歪门邪道。

  C、仁是人的主宰,是人们的主导思想,离开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达不到仁的最高境界。

  D、人们必须正确把握仁,以仁作为操守。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

  (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3分)

  答:

  【答案】

  (1)D(“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错。孔子是说,君子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泰然处之;在失意时,也不颓丧、怨叹。顺利时要依靠仁而成功,失意时要依靠仁而安定,而不为环境所左右。)

  (2)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这样才符合仁德;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论语》阅读附答案 2

  【模拟题】阅读《论语》八则,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学而时*之 ②有朋自远方来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写出两个即可)。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一直是蒙童教育的必读书,这部伟大的儒学经典蕴含着深奥的道理。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自己的学*、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答案:(1)①温*,实践; ②志同道合的'人; ③疑惑; ④以之为乐

  (2)①“说”通“悦”,愉快;②“女”通“汝”,你;“罔”通“惘”,迷惑

  (3)①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么? ②见到贤人就想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

  (4)示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谈的是学*态度,对我们的学*指导作用非常大。在学*中,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态度,知就是知,不知就是不知,切莫不懂装懂。只有做到谦虚谨慎、诚实好学,才能有所进步。

  《论语》阅读附答案 3

  文言文阅读。

  《论语》

  ①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⑥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吾日三省吾身。( )

  (2)学而不思则罔( )

  (3)死而后已( )

  (4)勿施于人( )

  2、翻译文中两个划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们*时的学*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反省 (2)迷惑 (3)停止 (4)强加、施加

  2、(1)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能做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

  (2)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意对即可)

  3、“略”。

  《论语》阅读附答案 4

  《论语》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为政》)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小题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5分)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学而不厌

  【小题2】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题3】从选文中摘出两个现在仍然在用的成语。(2分)

  【小题4】第二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结合你自己的学*、生活,谈谈体会。

  (2分)

  答案

  【小题1】真诚、诚实;教诲,教导;迷惑;教给,举出;满足

  【小题1】①敏捷而又爱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② 略

  【小题1】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学而不厌(写出两个就行)

  【小题1】略

  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会在文言文中积累现在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成语。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论语》阅读附答案 5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 罔 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凋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填写完整。(写在原文上)

  【小题4】选文中的有些词句现在已成为成语保留了下来,请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答案

  【小题1】(1)生气、发怒。(2)真诚、诚实。(3)迷惑。(4)凋谢

  【小题2】温*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小题3】人不知而不愠 其不善者而改之

  【小题4】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小题5】略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1)“愠”,动词,生气、发怒。(2)“信”,一词多义,真诚、诚实。(3)“罔”,副词,迷惑。(4)“凋”,动词,凋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把“故”(学过的,旧的)、“为”(做)、“师”(老师) 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3】试题分析:这道题属于直接性默写,默写时要注意“愠”的写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背诵默写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注一字不差地进行补充,*时的学生中,对要求背诵的课文要认真背诵,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能虽要求背诵的文章进行默写。

  【小题4】试题分析:“温故知新”、“见贤思齐”都是从本文演化来的成语。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能力。

  点评:本题较容易,没有什么难度,对学过的知识要善于总结、归纳和积累,并学以致用。

  【小题5】试题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针对这种观点,每个人都有不同看法,无论你持那种观点,解答时要先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具体阐明理由。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人物做法谈观点的能力。

  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和材料的内容说出具体的理由。


《童趣》阅读附答案(精选5篇)(扩展8)

——童趣阅读及答案范文五份

  童趣阅读及答案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私拟作群鹤舞空

  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1)项为之强( )

  (2)为之怡然称快( )

  (3)以虫蚁为兽( )

  3.用自己的话说说“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找出这篇短文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会对捉到的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私拟作/群鹤舞空

  2.(1)同“僵”,僵硬

  (2)安适、愉快的样子

  (3)当作

  3.突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似的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意对即可)

  4.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5.因为这只癞蛤蟆吞掉了我观兴正浓的二虫。

  童趣阅读及答案 2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划线的字。

  (1) 项为之强

  (2) 鞭数十

  2.翻译下列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作者儿时“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4.课文描写了童年时时期的哪些趣事?

  参考答案:

  1.通“僵”,僵硬 ; 用鞭子打,鞭打

  2.(1)心里这样想,那么有时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像鹤。

  (2)我凭着想象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意思对即可)

  3.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驱蛤蟆

  童趣阅读及答案 3

  阅读《童趣》选段,完成下面各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

  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

  2.翻译下列句子。

  见渺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趣

  (2)昂首观之()

  (3)为之()怡然称快

  4.作者的“物外之趣”,全凭新奇合理的想象,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四种趣物之外,你还能想到那些相似的并且富有童趣的情形?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张开对着,向着

  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羽毛

  脖子同“僵”,僵硬

  慢慢用

  2.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

  3.(1)的

  (2)它

  (3)此,这

  4.“略”。

  童趣阅读及答案 4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徐喷以烟

  ③怡然自得 ④鞭数十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小题3】.写出两个本文产生的成语,并选择其中一个造句。

  【小题4】.文中所写的几件事无不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如观蚊如鹤.神游草丛等,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80字左右)

  答案

  【小题1】(4分)①所以;②慢慢地;③愉快的样子;④用鞭子打。

  【小题1】(6分)①心里所想像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②舌头一伸,两只虫子都被它吞到肚子里去了。

  【小题1】(4分)明察秋毫.庞然大物,造句略。

  【小题1】(6分)答案略。要求体现想像力,语言生动,叙述通顺。

  童趣阅读及答案 5

  童趣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3)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第(4)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所拔之“山”指的是所倒的“树”指的是(3分)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答案

  【小题1】癞虾蟆,土砾凸者,丛草(3分)

  【小题2】(1)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都变得僵硬了

  (2)见到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经常获得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庞然大物是癞虾蟆。从“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可以看出“山”指的是土砾凸者,树指的是丛草。

  【小题2】试题分析: (1)注意“强”通“僵”,僵硬的意思。(2)藐小之物:细小的东西。故:因此,所以。时:经常,常常。物外之趣: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童趣》阅读附答案(精选5篇)(扩展9)

——生序阅读附答案合集5篇

  生序阅读附答案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分)

  译:

  (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2分)

  译:

  小题3:文中写“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余则缊袍敝衣……”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分)

  小题4: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请结合本文分析宋濂最终学有所成的原因?(至少两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等待。(2)通“披”,穿。

  小题2:(1)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自己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2)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经常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小题3:对比。作者把自己艰苦求学与同舍生优越条件作对比,突出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4:示例:(1)勤奋刻苦。(2)博览群书。(3)虚心请教。(4)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4)意志坚强。(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

  小题1:(1)俟是等待的意思。(2)被是通假字,通“披”意思是穿。

  小题2:(1)无从:没有办法。致:得到。以:来。假借:借。于:向。手自笔录:亲自用手抄录。(2)负:背着。箧:书箱。曳:拉,拖。屣:鞋子。

  小题3:文中写“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余则缊袍敝衣……”是用的对比手法,把我求学的艰难和同舍生生活条件的优越进行对比,说明我“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突出我在艰苦环境下求学,更注重的是精神方面的快乐,而不是物质生活。

  小题4:要注意题干要求:“请结合本文分析宋濂最终学有所成的原因”,从原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宋濂从小学*就很勤奋,他主动去借书、抄书,博览了群书。他还能不顾路途遥远、环境恶劣,虚心向老师请教,他把读书当作乐趣。

  生序阅读附答案 2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本文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__初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走送之( ) 硕师( )

  援疑质理( ) 卒获有所闻( )

  3.选文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4.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6.读此段文字,对你有何启示,请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1.宋濂 明

  2.走:跑 硕:大 援:引 率:终于

  3.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4.勤奋好学、谦虚诚恳。

  5.作者以学得知识为最大乐事,这种高洁志趣,让人敬佩,值得效仿。

  6.略(围绕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学有所成来谈即可)

  生序阅读附答案 3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于:

  ⑵缊袍敝衣处其间 其:

  ⑶卒获有所闻 卒:

  ⑷腰白玉之环 腰: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翻译: 。

  3.结合文章内容填空。(4分)

  从第①段来看,作者幼时因“嗜学”“假书”“计日以还”,其最终结果是“ ”; “加冠”后,不远百里、 ,从而有所收获。第②段叙述了求师路途中 的情景和生活上 的艰难。

  参考答案:

  1.⑴向 ⑵他们 ⑶ 最终 ⑷腰间挂着

  2.我站着陪侍在老师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

  3.遍观群书 恭敬从师(或虚心求教等) 艰难(或顶风冒雪之类) 衣食(或吃穿等)

  生序阅读附答案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走送之(跑)

  B、援疑质理(援助)

  C、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D、右备容臭(香气)

  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俯身倾耳以请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不以物喜

  D、以塞忠谏之路也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B、未尝稍降辞色(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

  C、媵人持汤沃灌(服侍的人拿着汤药喂我)

  D、烨然若神人(浑身光彩照人,好像很神气的样子)

  4、选出对“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翻译正确的一项( )

  A、或者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送的礼物更多,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B、或者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回答。

  C、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送的礼物更多,一句话也不敢回答。

  D、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5、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勒奋学*的经历.寄寓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B、第一段重点记叙作者克服学*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终于能够有所收获的事情。

  C、第二段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表现求学的艰苦,其中“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一句写出了作者家境的贫寒和借书路途的遥远与险恶。

  D、“略无慕艳意”一句,表现了作者在艰苦的学*生活中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的心态。

  6、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本文是一篇书序,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

  B、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现了夸耀自己的写作意图。

  C、多用对比手法。例如把“先达德隆望尊”与“门人弟子填其室”进行对比。

  D、注重细节描写。例如对作者执经叩问、同舍生豪华穿戴等的描写,均细致入微。

  参考答案:

  1、B

  2、C

  3、A

  4、D

  5、C

  6、D

  生序阅读附答案 5

  阅读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回答文后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 解释加点的实词。

  (1)余幼时即嗜学( )

  (2)弗之怠( )

  (3)俟其欣悦( )

  (4)寓逆旅主人(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3. 摘录原文回答: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4. 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5. 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借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学*有借鉴意义这个角度,说说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

  【参考答案】

  1.(1)喜爱 (2)懈怠,放松 (3)等到 (4)旅店

  2.(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我却穿着者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

  3.嗜学家贫(顺序可换)

  4.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5.至少有两种原因:①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地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②使人们懂得了学*的好坏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