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11-07 00:00:00

南方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1

  南方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米饼

  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廿四团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在苏州,每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苏州人祭灶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团子,过去叫做“廿四团”。“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儿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

  荸荠

  老福州祭灶,荸荠是必不可少的,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汤圆

  惠州民间称“送灶君”,也称为“送灶主阿公上天”、“祭灶君”等。在送灶君这一天,大家都要烧香烛、备元宵、柑桔、红萝卜、茶水,外加两条带尾梢的甘蔗。元宵、柑桔、茶水自然是给灶君吃的,而元宵是必备品,意思是用来糊灶君的嘴,让他不要乱说凡人是非。

  小年有哪些讲究

  1、祭灶神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在我国古代小年的这天,祭灶神是最为重要的一项活动。

  首先,要把已经供奉了一年的灶神画像揭下来,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饴糖或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再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以便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

  然后,等到新年后要再买一幅新灶神画像,将灶神请回来。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于灶”的话。

  2、大扫除

  一般到了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把家里的里里外外进行彻彻底底的打扫清洁,寓意为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在我国古时候,各家各户要不但要对自己的家里进行彻底的.清扫,还要剪窗花贴在刚刚打扫,焕然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许多过年的喜气。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均有吉祥暗语,如鹿鹤桐椿(*同春),五蝠(福)捧寿,莲(连)年有鱼(馀)等。

  3、沐浴理发

  在我国民间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而且在我国北方一直不提倡正月理发。所以小年这一天,也古人们也一直讲究沐浴理发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台湾小年的风俗

  1、台湾小年要拜天公

  拜天公的时候要先看黄历就是农历的时间来选择吉时进行祭拜仪式,台湾拜天公一般需要准备五牲来拜,五牲包括有猪肉、鸡肉、鸭肉、鱼肉(也可以用干鱿鱼来代替鱼肉)、豆腐干等五种。鸡肉与鸭肉一定要用全鸡与全鸭来拜,所以鸡肉不可以用肯德基来拜,但是鸭肉可以用北京烤鸭来拜。

  2、台湾小年要大扫除

  “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拔除不祥。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擦洗桌椅、冲洗地面……各家各户都要不留死角地彻底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同时小年的这一天,也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这样的话流传出来。

  过小年可以结婚吗

  小年过后是可以结婚的,因为过了腊月廿三之后,汉族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

  因此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都会特别多,而且年底的时候大家都有时间所以也会非常热闹。

南方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2

  南方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米饼

  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廿四团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在苏州,每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苏州人祭灶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团子,过去叫做“廿四团”。“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儿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

  荸荠

  老福州祭灶,荸荠是必不可少的,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汤圆

  惠州民间称“送灶君”,也称为“送灶主阿公上天”、“祭灶君”等。在送灶君这一天,大家都要烧香烛、备元宵、柑桔、红萝卜、茶水,外加两条带尾梢的甘蔗。元宵、柑桔、茶水自然是给灶君吃的,而元宵是必备品,意思是用来糊灶君的嘴,让他不要乱说凡人是非。

  小年有哪些讲究

  1、祭灶神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在我国古代小年的这天,祭灶神是最为重要的一项活动。

  首先,要把已经供奉了一年的灶神画像揭下来,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饴糖或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再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以便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

  然后,等到新年后要再买一幅新灶神画像,将灶神请回来。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于灶”的话。

  2、大扫除

  一般到了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把家里的里里外外进行彻彻底底的打扫清洁,寓意为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在我国古时候,各家各户要不但要对自己的家里进行彻底的清扫,还要剪窗花贴在刚刚打扫,焕然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许多过年的喜气。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均有吉祥暗语,如鹿鹤桐椿(*同春),五蝠(福)捧寿,莲(连)年有鱼(馀)等。

  3、沐浴理发

  在我国民间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而且在我国北方一直不提倡正月理发。所以小年这一天,也古人们也一直讲究沐浴理发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台湾小年的风俗

  1、台湾小年要拜天公

  拜天公的时候要先看黄历就是农历的时间来选择吉时进行祭拜仪式,台湾拜天公一般需要准备五牲来拜,五牲包括有猪肉、鸡肉、鸭肉、鱼肉(也可以用干鱿鱼来代替鱼肉)、豆腐干等五种。鸡肉与鸭肉一定要用全鸡与全鸭来拜,所以鸡肉不可以用肯德基来拜,但是鸭肉可以用北京烤鸭来拜。

  2、台湾小年要大扫除

  “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拔除不祥。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擦洗桌椅、冲洗地面……各家各户都要不留死角地彻底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同时小年的这一天,也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这样的话流传出来。

  过小年可以结婚吗

  小年过后是可以结婚的,因为过了腊月廿三之后,汉族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

  因此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都会特别多,而且年底的时候大家都有时间所以也会非常热闹。

南方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3

  南方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米饼

  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廿四团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在苏州,每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苏州人祭灶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团子,过去叫做“廿四团”。“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儿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

  荸荠

  老福州祭灶,荸荠是必不可少的,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汤圆

  惠州民间称“送灶君”,也称为“送灶主阿公上天”、“祭灶君”等。在送灶君这一天,大家都要烧香烛、备元宵、柑桔、红萝卜、茶水,外加两条带尾梢的甘蔗。元宵、柑桔、茶水自然是给灶君吃的,而元宵是必备品,意思是用来糊灶君的嘴,让他不要乱说凡人是非。

  小年有哪些讲究

  1、祭灶神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在我国古代小年的这天,祭灶神是最为重要的一项活动。

  首先,要把已经供奉了一年的灶神画像揭下来,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饴糖或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再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以便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

  然后,等到新年后要再买一幅新灶神画像,将灶神请回来。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于灶”的话。

  2、大扫除

  一般到了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把家里的里里外外进行彻彻底底的打扫清洁,寓意为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在我国古时候,各家各户要不但要对自己的家里进行彻底的清扫,还要剪窗花贴在刚刚打扫,焕然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许多过年的喜气。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均有吉祥暗语,如鹿鹤桐椿(*同春),五蝠(福)捧寿,莲(连)年有鱼(馀)等。

  3、沐浴理发

  在我国民间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而且在我国北方一直不提倡正月理发。所以小年这一天,也古人们也一直讲究沐浴理发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台湾小年的风俗

  1、台湾小年要拜天公

  拜天公的时候要先看黄历就是农历的时间来选择吉时进行祭拜仪式,台湾拜天公一般需要准备五牲来拜,五牲包括有猪肉、鸡肉、鸭肉、鱼肉(也可以用干鱿鱼来代替鱼肉)、豆腐干等五种。鸡肉与鸭肉一定要用全鸡与全鸭来拜,所以鸡肉不可以用肯德基来拜,但是鸭肉可以用北京烤鸭来拜。

  2、台湾小年要大扫除

  “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拔除不祥。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擦洗桌椅、冲洗地面……各家各户都要不留死角地彻底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同时小年的这一天,也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这样的话流传出来。

  过小年可以结婚吗

  小年过后是可以结婚的,因为过了腊月廿三之后,汉族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

  因此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都会特别多,而且年底的时候大家都有时间所以也会非常热闹。


南方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南方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3篇)(扩展1)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9篇)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1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过几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过小年要吃什么吗?小年*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具体过小年要吃什么?小编为您盘点12种小年的美食。

  过小年要吃什么?

  1、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立春:送春

  鞭春之后要送春,即地方*给乡绅送小芒神和小春牛,有的地方还送给*各部门。这种作为礼品的春牛芒神有的是泥塑,有的是画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以盘或以亭装饰托送j送春由鞭春时的胥役和乐队以官府的名义执行,例如在河北永*“随从鼓乐,将别塑小芒神、土牛分献各官府及乡宦,谓之送春”。在湖南长沙,“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这些小芒神和小土牛要由官府事先预订,由工匠制作,并事先送到官署保存,例如在河北宣化“县令偕属诣府堂,打春毕,另将小牛芒神送各衙门及本城缙绅,皆预令工先期备办,送县待用者。”在江西德化,“是日多为小土牛,置纸亭中,佐鼓吹送诸荐绅”。在湖南零陵“礼胥以盘贮小土牛送乡绅家”。在有的地区,地方*要送小春牛给乡里,例如广东潮州“胥吏以小土牛贻里社,谓之发春”。有些地区由春官送春,例如湖北郧县“春官于绅士人家送土牛,乘阳气也”。春牛送到之后,乡绅一般要给赏钱,例如在福建漳*“鼓吹导送泥塑芒神土牛于绅衿家,以邀赏赉”。有的地区不是送泥塑芒神土牛,而是送芒神土牛的画像,例如河南林县“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河北延庆“以纸画芒牛之形,令鼓乐春官遍送乡达,谓之送春”。

  送春活动同样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送春的对象是乡绅,而不是*民百姓。例如在山东济南“为小土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对“缙绅家”不仅要“遍送”,而且要“鸣鼓乐以献”,正如山西翼城春官和春吏的报春,“凡官长、荐绅之家,皆叩谒之”,而对于*民百姓则不予顾及,甚至欺压,“民间有市货者咸避焉,不则挈以去,无给直者。”但是“人盼幸福树望春”是民族的心理定势,春牛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被公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而象征符号在民族文化中是共同的,没有阶级和阶层的区分,那么*民百姓也想得到小春牛这个春天的象征,则必须自己买。在一些地区,小春牛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例如在河南洛阳“百姓买小春牛,依官式五色装,或相献遗”。据乾隆<洛阳县志》载,这些缩小了的芒神、土牛和春仗由塑匠制作,“勾芒神像及土牛各长三寸许。又以细竹苇作胎,黄纸裹之,彩丝交缠,日春仗。绅宦官送,士民自卖买。”送春并不是清代的发明,而是早已有之,正如同治《德化县志》所说,送春“盖仿古太守颁春遗意”。早在北宋时期,在开封、祥符两县“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南宋时,朝廷“掌管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趟各随,以金银钱彩段为酬”。但是清代的送春主要是地方**送给乡绅,已经不是一般的节日应景活动,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地方上的迎春活动可以增强官绅关系,送春也体现了这个功能。由地方**购置春牛和芒神作为祝贺立春的礼物,并在鞭春仪式过后,委派乐队分送给地方乡绅,这是对乡绅的尊崇和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在当时的社会,官绅关系对于地方长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豪绅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常常掌握着地方上的经济命脉。由于采取回避制度,地方**主要长官均为外地人,如果没有本地乡绅的支持,他们就不能有效地对这个地区进行统治,甚至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因此,官府便利用这个官方可以操纵的机会,以报春、送春的手段来提高士绅的社会地位和表示官府对他们的敬重,以此增强官绅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立春:吃生菜

  在*北方立春吃萝卜,而在南方却是吃生菜。关于立春饮食的文献记载中常出现生菜,但是各地生菜的含义并不尽相同。广东乾隆《顺德县志>说立春“啖春饼、辣菜”,但是咸丰<顺德县志》说立春“啖生菜、春饼”,可见此地的辣菜就是生菜。在这里生菜是一物二名。但是《花县志>载:“以素粉拌生菜”,《鹤山县志》说:“以姜葱拌生菜”,又只称为“生菜”。

  《三水县志》则说“食春菜”。很明显,辣菜、生菜和春菜都是同一种蔬菜。这里的“春菜”不过只是以节日命名而已。但是《*食品事典>的解释却与此不同,认为春菜就是芥菜,认为“芥菜”是“辣芥、辣菜、春菜和春不老的别名”。这种芥菜其味辛辣,一般需炒食或腌渍食用,这显然不是上面所说的立春生食的春菜,更不是生菜。早在南宋时期,芥菜就与生菜和莴苣并列,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北方的地方志关于立春*俗的记述中,有时也出现“生菜”、“春菜”和“辛菜”。山东<夏津县志》载:“如期食生菜迎新,阴阳生送春牛。”在河北遵化“立春日啖饼食生菜迎新”。《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也都提到立春吃“春饼”和“生菜”,但是这里的“生菜”不可能与南方现在称为生菜的叶菜相同,因为山东、河北和山西并不出产这种蔬菜。在这些地区地方志中的“物产志”中也不见关于“生菜”的记载。此外,在这些地区的其他县志中,也没有提到立春食用“生菜”。这里说的生菜有两种可能,一是指“生食的蔬菜”,例如河南称立春吃的蔬菜为“生菜”,即萝卜和其他可凉拌的蔬菜。河南《辉县志》载:“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河南《郑县志>载:“举酒则切粉皮,杂以七种生菜,供之筵间。”很显然,这里的“生菜”

  和南方所说的生菜并非一义。“七种生菜”是指的七种可以生食的蔬菜,那么《夏津县志>、《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中所说的“生菜”也应该与此相同。二是指一种叶子可以生食的莴苣。<中国食品事典》和《简明农业科学词典>都认为生菜又称为“叶用莴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通可日生菜。”高士奇《北墅抱瓮录>说:“生菜,花如苦菜,春秋可再种。略点盐醋,生援,食之甚美,故名。”吴其溶认为生菜即白苣,“与莴苣同而色白,剥其叶生食之,故俗呼生菜”。光绪<肃州新志稿>载:“莴苣:有黑白二子,俗名生菜,可生食。”《甘肃通志稿>载:“莴苣:二种,叶圆而薄者日生菜,叶尖而生笋者日莴苣。”这里的生菜是指莴苣的一种。

  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东汉崔塞<四民月令>载:“凡立春日,食生菜,不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遵生八笺>说:“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东汉和唐代的生菜究竟是何种蔬菜,此处并不明确,但是《遵生八笺》以苏轼诗‘青蒿黄韭试春盘’解释唐代的春盘,可见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今天南方的“叶用莴巨”,而是指青蒿黄韭等可以生食的蔬菜。《清波杂志>载:“绍兴丁巳岁,车驾巡幸建康。回跸时,先人主丹徒簿,排办新丰镇,物皆备。御舟过,止宣索生菜两篮,非所办者。官吏仓卒供进,幸免阙事。前顿传报,生菜遂为珍品。”如上所云,立春的春盘在宋代可以用青蒿黄韭制作,但是这里的生菜并非韭菜。《东京梦华录》以韭黄与生菜共列,《梦粱录>以生菜、葱、薤、韭、大蒜并提,可见生菜并不是韭菜。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苜蓿、勃公英皆可为生菜”,是说可以生食。但是宋代和明代的生菜已经确有所指,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将芥菜、生菜和莴苣列举,《大明会典》:“荐新物品”中“正月”有“韭菜四斤,生菜四斤。”这里生菜也与韭菜并列,是一种具体的,可以与韭菜同样生食的青菜种类,而不再是泛指。看来古时所说的生菜如果泛指的话,均与清代南方及现在所食的生菜并非一物。只有在南方出产这种生菜的地区才盛行立春食生菜的*俗,南方有的地方也吃类似于萝卜咬春的代用品,例如福建《永安县志>:“家各立春树,取接春之意,或取甘蔗、胡萝卜啖之,名H咬春。”则可能由于这些地区不出产生菜。在地处上海附*的华亭县,立春在清末由吃生菜转变为吃萝卜,光绪《华亭县志>载:“春日茹春饼,以生菜作春盘。”但是又加按语说:“今立春日食芦菔,云杜喉患。”说明吃萝卜的*俗在这个地区逐渐扩展。

  立春:吃春盘

  春盘是立春宴饮所调制的菜盘,在清代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俗,但是春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春盘在南方尤其普遍,因为北方咬春,生萝卜可以拿来就啃,而南方的生菜却必须进行加工和调制,盛于盘中,那么这种盘则称为“春盘”。旧时,立春日设“春盘”食之,并互赠亲友,表示迎春祝福。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春日即立春。两京即指长安和洛阳。他吃了春盘,感想到了国家的盛衰。

  苏东坡的《洗溪沙》词中有“青篙黄韭试春盘”之句。青篙是嫩葛芭,黄韭即韭黄。从诗词佳句中可以窥见春盘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春盘,据说始于晋代,有一本名叫《扼言》的书说,春盘中放的是萝卜、芹蒸《四时宝镜》里说:唐代“立春日,食芦m、春饼、生菜,号春盘”。芦旅即萝卜,生菜即韭菜,此外还有春饼。大概是用春饼卷了炒熟的生菜去吃吧!南宋宫廷里的春盘就不同于民间了。“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价万钱。”

  春盘,因于立春日食春饼,其名后来被“春饼”所代替。《关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篙、黄韭、寥芽包乞”《北*风俗类征》也说“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

  说实在话,所谓春饼也就是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煎饼,其薄摊者即称薄饼。立春日,制饼卷起菜肴而食之者的饼,即谓之“春饼”。

  上海等地有一种名叫“春卷”的食品,可与春饼相提并论。它以面做成薄如纸的皮子,然后将事前做好的馅子包裹起来,两端用面糊糊严,放入油锅炸熟,金黄酥脆,蘸醋或辣酱油食之。应该说春卷是春饼的发展。

  北方的春盘则多用五辛和萝卜调制。

  “春盘”有时又称为“五辛盘”,在地方志中,“春盘”和“五辛盘”常常交替出现。所谓“五辛盘”,是以五种辛辣菜蔬调制的春盘,例如河北《新河县志>载:“立春日,以红、白萝卜切作细丝,和以五辛,谓之春盘。”<南宫县志)载:“立春日,以萝卜为细菜,五辛为春盘,面为春饼,谓之赏春。”(曲周县志>载:“莱菔、五辛为春盘,佐麦饼啖之,日咬春。”我们可以明白,春盘是立春的一种配菜,其中所说的五辛古今不尽相同,各地也有差异。有的学者认为五辛是:葱、薤、韭、蒜和兴蕖。但是在黑龙江宾县和山东宁津县则是葱、蒜、椒、姜、芥。由于使用五种辛辣菜蔬调制成盘,所以称为“五辛盘”。“春盘”不过是个美称。在立春日,所有与“春”相关的事物都冠以“春”字,例如“春牛”、“春花”、“春鸡”等。春盘是以节日命名,而五辛盘则是以内容命名。但是春盘比五辛盘的定义要宽,因为春盘不一定必须用五辛。在北方一些地区,春盘只是由萝卜调制,例如山东《金乡县志》载:

  “以白萝卜为春盘宴。”在南方则主要是用生菜,或者由芹、韭、笋拌成,表示勤劳、长久和蓬勃之意。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晋代已经出现了春盘的雏形——菜盘。据唐人《四时宝镜》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遵生八笺》载:“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又说:“立春日作五辛盘,以黄柑酿酒为洞庭春色,故苏诗云:‘辛盘的青韭,腊酒是黄柑’。”可见唐宋时期的春盘即五辛盘。尽管立春食萝卜的*俗至迟在晋代已经出现,但是看来并不十分普遍,当时以萝卜和芹菜调制的菜盘也不叫春盘。到了唐代,五辛盘已普遍称为春盘,然而其成分仍然是青蒿和黄韭等其他辛辣味道的生菜,而不是萝卜,当然也不是*代南方立春食用的“叶用莴苣”。

  《四时宝镜》和《遵生八笺》以当时的“春饼生菜号春盘”来解释晋代的“萝菔芹菜为菜盘”,这表明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唐宋时春盘已相当普遍,例如杜甫有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送青丝。”岑参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杜甫描述的生菜细如青丝,看来仍是青蒿黄韭之类,而他诗句中的萝卜是白色的:“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这里的“土酥”就是萝卜,而“净如练”意为洁净如白色的丝绢。可见所描述的春盘中的细生菜不是萝卜。

  春盘在宋代已经出现在朝廷的节日礼俗之中,皇帝在立春日赏赐群臣春盘。《乾淳岁时记>载南宋临安后苑所做春盘,“每盘值万钱”。但是春盘的内容是什么,却并不清楚。在金元时期,春盘在民间已经十分普遍,邻里间以春盘互相馈赠,而且此时的春盘成分可能已经有红白萝卜,元好问“春Et”诗中说:“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助春情。”这里的“裁红晕碧”所指应是切红、绿萝卜。“裁”和“晕”是切的动作,而“红”和“碧”是萝卜外皮和内瓤的颜色。唐宋时期调制春盘的青蒿黄韭不会是红色,其他五辛以及*代的叶用莴苣也不能以红来描绘,只有水红萝卜皮色鲜红。那么与“红”相对偶的“碧”当然也是萝卜,即皮色为绿的萝卜。可见北方的春盘至迟在辽金时期就用萝卜调制了。

  从晋代到元代,从“菜盘”到“春盘”,风俗有所改变,但并不是“萝卜一生菜一萝卜”的模式,尽管文献资料显示这样一个踪迹。因为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当代生菜的概念,仅仅限制于一种蔬菜。那时可以生食的蔬菜就称为“生菜”。在清代有两种类型的春盘:在南方以生菜为春盘,在北方以萝卜为春盘。立春食用的红萝卜在广西也称为“春菜”。河南的萝卜,“圆而红者,名春萝卜,生食,谓之咬春。”

  立春:春饼

  春盘是立春饮食的菜盘,是副食,那么这个节日当然还需要主食,这就是春饼。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准备。在地方志中这两种节物也常常相提并论,并一起称为“咬春”。例如河南<汜水县志》载:“家治春饼、生菜,谓之咬春。”

  春饼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从那时起,春饼就与春盘共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在明代,春饼已经成为朝廷的赐品,《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砻清代的春饼在南方和北方都是立春的重要节日食品,但是各地的春饼也不尽相同。在北方,春饼是以麦面制作的,以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上桌,萝卜细丝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饼裹卷共食。河南《汝州全志》载:“立春日,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

  《新乡县志》载:“以萝卜和面饼食之,名日咬春。”河北《正定县志》载:“立春设春盘春饼,日尝春。”山西《临汾县志>:“春盘春饼,间亦有之。”《阳城县志》载“民间茹萝卜面饼,即荐辛,取春生之意也。”山东《城武县志》载:立春“吃萝卜葱饼等,谓之咬春。”在福建蒲城“卷春饼以佐春盘”,而崇明县的春饼是以“溲薄面裹熟肉而炙之”。清代的《调鼎集>记载了三种当时作为糕点的春饼,其一:“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其二:“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共斩碎,卷春饼,切断”;其三:“柿饼捣烂,加熟咸肉、肥条,摊春饼作小卷,切断”。南方的春饼是今日春卷的前身,其做法是:将面粉和水搅成面糊,摊在*底锅中以小火烘出薄饼,即是皮子,包馅即是春饼,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江南一带馅料常用豆沙,即是甜馅春饼。这实际上就是春卷。冯应京<月令广义>所描述的春饼是抟菜肉裹食,应该也属于春卷一类。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春饼在江南通称为春卷,以油炸加工,而北方则用面粉烙成薄饼,卷而食之。指出了南北春饼之异。但是在北方不只是在立春才吃春饼,在二月二的中和节也吃春饼。在山西立春吃“果饼”,并且与萝卜菜共食,《辽州志>说:“民家啖萝卜果饼,名目咬春。”这说明,清代的春饼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尽管有着相同的意义和共同的起源。

  立春:喝春酒

  清代地方志关于立春的记载中常常提到“饮春酒”。这里的春酒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酒指的是酒,在北方一般是烧酒,在南方是米酒,只是立春饮食的成分之一;广义的春酒指的是立春的春宴,例如<仪封县志>和<考城县志>载:“立春:迎春,观土牛,饮春酒。”另外,新年的宴*也称为春宴。这种新年春宴的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在此期间,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互相宴请和拜访,这种新年之后的宴请在东北地区又称为“会年茶”。<盖*县志>载:元旦后“十数日,此往彼来,有携物品为敬仪者。张筵招宗族亲友饮春酒,名日会年茶。”

  在华北地区称为“请春酒”,《天津县志>载:“亲友诣门互拜,数日交相宴会,名日请春酒。”这表明,当“春酒”单独出现时,是指立春宴*,如果春酒和其他的食品共提时,例如春饼,春盘等,那么这里的春酒就仅仅指烧酒或者米酒。但是“春酒”的这两种意义可以表明,不论是立春的家庭春宴,还是官方的春宴,都以酒作为宴*上的主要饮料。

  在立春宴*上,春饼和春盘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只要有春盘,人们一般就要饮春酒。在宋代就有饮春酒的*俗,苏轼的诗句对此作了描述:“辛盘得青韭,蜡酒是黄柑。”如果没有春盘,那么一般也没有春酒。在*饮食*俗中,酒和菜一般是不能分开的,有酒就要有菜,菜是丰盛还是简单这并不十分重要。例如河北《吴桥县志>载:“立春,饮春酒,茹春饼,切鲜红莱菔食之,日咬春。”陕西《雒南县志>载:“立春之日,人饮春酒,食白萝卜,谓之咬春。”广东<归善县志>载:“是日,啖春饼,生菜,饮酒庆新春。”这些例子说明,饮春酒在清代是相当普遍的*俗。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2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过几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过小年要吃什么吗?小年*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具体过小年要吃什么?小编为您盘点12种小年的美食。

  过小年要吃什么?

  1、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立春:送春

  鞭春之后要送春,即地方*给乡绅送小芒神和小春牛,有的地方还送给*各部门。这种作为礼品的春牛芒神有的是泥塑,有的是画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以盘或以亭装饰托送j送春由鞭春时的胥役和乐队以官府的名义执行,例如在河北永*“随从鼓乐,将别塑小芒神、土牛分献各官府及乡宦,谓之送春”。在湖南长沙,“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这些小芒神和小土牛要由官府事先预订,由工匠制作,并事先送到官署保存,例如在河北宣化“县令偕属诣府堂,打春毕,另将小牛芒神送各衙门及本城缙绅,皆预令工先期备办,送县待用者。”在江西德化,“是日多为小土牛,置纸亭中,佐鼓吹送诸荐绅”。在湖南零陵“礼胥以盘贮小土牛送乡绅家”。在有的地区,地方*要送小春牛给乡里,例如广东潮州“胥吏以小土牛贻里社,谓之发春”。有些地区由春官送春,例如湖北郧县“春官于绅士人家送土牛,乘阳气也”。春牛送到之后,乡绅一般要给赏钱,例如在福建漳*“鼓吹导送泥塑芒神土牛于绅衿家,以邀赏赉”。有的地区不是送泥塑芒神土牛,而是送芒神土牛的画像,例如河南林县“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河北延庆“以纸画芒牛之形,令鼓乐春官遍送乡达,谓之送春”。

  送春活动同样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送春的对象是乡绅,而不是*民百姓。例如在山东济南“为小土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对“缙绅家”不仅要“遍送”,而且要“鸣鼓乐以献”,正如山西翼城春官和春吏的报春,“凡官长、荐绅之家,皆叩谒之”,而对于*民百姓则不予顾及,甚至欺压,“民间有市货者咸避焉,不则挈以去,无给直者。”但是“人盼幸福树望春”是民族的心理定势,春牛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被公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而象征符号在民族文化中是共同的,没有阶级和阶层的区分,那么*民百姓也想得到小春牛这个春天的象征,则必须自己买。在一些地区,小春牛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例如在河南洛阳“百姓买小春牛,依官式五色装,或相献遗”。据乾隆<洛阳县志》载,这些缩小了的芒神、土牛和春仗由塑匠制作,“勾芒神像及土牛各长三寸许。又以细竹苇作胎,黄纸裹之,彩丝交缠,日春仗。绅宦官送,士民自卖买。”送春并不是清代的发明,而是早已有之,正如同治《德化县志》所说,送春“盖仿古太守颁春遗意”。早在北宋时期,在开封、祥符两县“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南宋时,朝廷“掌管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趟各随,以金银钱彩段为酬”。但是清代的送春主要是地方**送给乡绅,已经不是一般的节日应景活动,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地方上的迎春活动可以增强官绅关系,送春也体现了这个功能。由地方**购置春牛和芒神作为祝贺立春的礼物,并在鞭春仪式过后,委派乐队分送给地方乡绅,这是对乡绅的尊崇和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在当时的社会,官绅关系对于地方长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豪绅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常常掌握着地方上的经济命脉。由于采取回避制度,地方**主要长官均为外地人,如果没有本地乡绅的支持,他们就不能有效地对这个地区进行统治,甚至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因此,官府便利用这个官方可以操纵的机会,以报春、送春的手段来提高士绅的社会地位和表示官府对他们的敬重,以此增强官绅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立春:吃生菜

  在*北方立春吃萝卜,而在南方却是吃生菜。关于立春饮食的文献记载中常出现生菜,但是各地生菜的含义并不尽相同。广东乾隆《顺德县志>说立春“啖春饼、辣菜”,但是咸丰<顺德县志》说立春“啖生菜、春饼”,可见此地的辣菜就是生菜。在这里生菜是一物二名。但是《花县志>载:“以素粉拌生菜”,《鹤山县志》说:“以姜葱拌生菜”,又只称为“生菜”。

  《三水县志》则说“食春菜”。很明显,辣菜、生菜和春菜都是同一种蔬菜。这里的“春菜”不过只是以节日命名而已。但是《*食品事典>的解释却与此不同,认为春菜就是芥菜,认为“芥菜”是“辣芥、辣菜、春菜和春不老的别名”。这种芥菜其味辛辣,一般需炒食或腌渍食用,这显然不是上面所说的立春生食的春菜,更不是生菜。早在南宋时期,芥菜就与生菜和莴苣并列,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北方的地方志关于立春*俗的记述中,有时也出现“生菜”、“春菜”和“辛菜”。山东<夏津县志》载:“如期食生菜迎新,阴阳生送春牛。”在河北遵化“立春日啖饼食生菜迎新”。《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也都提到立春吃“春饼”和“生菜”,但是这里的“生菜”不可能与南方现在称为生菜的叶菜相同,因为山东、河北和山西并不出产这种蔬菜。在这些地区地方志中的“物产志”中也不见关于“生菜”的记载。此外,在这些地区的其他县志中,也没有提到立春食用“生菜”。这里说的生菜有两种可能,一是指“生食的蔬菜”,例如河南称立春吃的蔬菜为“生菜”,即萝卜和其他可凉拌的蔬菜。河南《辉县志》载:“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河南《郑县志>载:“举酒则切粉皮,杂以七种生菜,供之筵间。”很显然,这里的“生菜”

  和南方所说的生菜并非一义。“七种生菜”是指的七种可以生食的蔬菜,那么《夏津县志>、《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中所说的“生菜”也应该与此相同。二是指一种叶子可以生食的莴苣。<中国食品事典》和《简明农业科学词典>都认为生菜又称为“叶用莴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通可日生菜。”高士奇《北墅抱瓮录>说:“生菜,花如苦菜,春秋可再种。略点盐醋,生援,食之甚美,故名。”吴其溶认为生菜即白苣,“与莴苣同而色白,剥其叶生食之,故俗呼生菜”。光绪<肃州新志稿>载:“莴苣:有黑白二子,俗名生菜,可生食。”《甘肃通志稿>载:“莴苣:二种,叶圆而薄者日生菜,叶尖而生笋者日莴苣。”这里的生菜是指莴苣的一种。

  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东汉崔塞<四民月令>载:“凡立春日,食生菜,不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遵生八笺>说:“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东汉和唐代的生菜究竟是何种蔬菜,此处并不明确,但是《遵生八笺》以苏轼诗‘青蒿黄韭试春盘’解释唐代的春盘,可见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今天南方的“叶用莴巨”,而是指青蒿黄韭等可以生食的蔬菜。《清波杂志>载:“绍兴丁巳岁,车驾巡幸建康。回跸时,先人主丹徒簿,排办新丰镇,物皆备。御舟过,止宣索生菜两篮,非所办者。官吏仓卒供进,幸免阙事。前顿传报,生菜遂为珍品。”如上所云,立春的春盘在宋代可以用青蒿黄韭制作,但是这里的生菜并非韭菜。《东京梦华录》以韭黄与生菜共列,《梦粱录>以生菜、葱、薤、韭、大蒜并提,可见生菜并不是韭菜。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苜蓿、勃公英皆可为生菜”,是说可以生食。但是宋代和明代的生菜已经确有所指,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将芥菜、生菜和莴苣列举,《大明会典》:“荐新物品”中“正月”有“韭菜四斤,生菜四斤。”这里生菜也与韭菜并列,是一种具体的,可以与韭菜同样生食的青菜种类,而不再是泛指。看来古时所说的生菜如果泛指的话,均与清代南方及现在所食的生菜并非一物。只有在南方出产这种生菜的地区才盛行立春食生菜的*俗,南方有的地方也吃类似于萝卜咬春的代用品,例如福建《永安县志>:“家各立春树,取接春之意,或取甘蔗、胡萝卜啖之,名H咬春。”则可能由于这些地区不出产生菜。在地处上海附*的华亭县,立春在清末由吃生菜转变为吃萝卜,光绪《华亭县志>载:“春日茹春饼,以生菜作春盘。”但是又加按语说:“今立春日食芦菔,云杜喉患。”说明吃萝卜的*俗在这个地区逐渐扩展。

  立春:吃春盘

  春盘是立春宴饮所调制的菜盘,在清代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俗,但是春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春盘在南方尤其普遍,因为北方咬春,生萝卜可以拿来就啃,而南方的生菜却必须进行加工和调制,盛于盘中,那么这种盘则称为“春盘”。旧时,立春日设“春盘”食之,并互赠亲友,表示迎春祝福。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春日即立春。两京即指长安和洛阳。他吃了春盘,感想到了国家的盛衰。

  苏东坡的《洗溪沙》词中有“青篙黄韭试春盘”之句。青篙是嫩葛芭,黄韭即韭黄。从诗词佳句中可以窥见春盘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春盘,据说始于晋代,有一本名叫《扼言》的书说,春盘中放的是萝卜、芹蒸《四时宝镜》里说:唐代“立春日,食芦m、春饼、生菜,号春盘”。芦旅即萝卜,生菜即韭菜,此外还有春饼。大概是用春饼卷了炒熟的生菜去吃吧!南宋宫廷里的春盘就不同于民间了。“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价万钱。”

  春盘,因于立春日食春饼,其名后来被“春饼”所代替。《关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篙、黄韭、寥芽包乞”《北*风俗类征》也说“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

  说实在话,所谓春饼也就是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煎饼,其薄摊者即称薄饼。立春日,制饼卷起菜肴而食之者的饼,即谓之“春饼”。

  上海等地有一种名叫“春卷”的食品,可与春饼相提并论。它以面做成薄如纸的皮子,然后将事前做好的馅子包裹起来,两端用面糊糊严,放入油锅炸熟,金黄酥脆,蘸醋或辣酱油食之。应该说春卷是春饼的发展。

  北方的春盘则多用五辛和萝卜调制。

  “春盘”有时又称为“五辛盘”,在地方志中,“春盘”和“五辛盘”常常交替出现。所谓“五辛盘”,是以五种辛辣菜蔬调制的春盘,例如河北《新河县志>载:“立春日,以红、白萝卜切作细丝,和以五辛,谓之春盘。”<南宫县志)载:“立春日,以萝卜为细菜,五辛为春盘,面为春饼,谓之赏春。”(曲周县志>载:“莱菔、五辛为春盘,佐麦饼啖之,日咬春。”我们可以明白,春盘是立春的一种配菜,其中所说的五辛古今不尽相同,各地也有差异。有的学者认为五辛是:葱、薤、韭、蒜和兴蕖。但是在黑龙江宾县和山东宁津县则是葱、蒜、椒、姜、芥。由于使用五种辛辣菜蔬调制成盘,所以称为“五辛盘”。“春盘”不过是个美称。在立春日,所有与“春”相关的事物都冠以“春”字,例如“春牛”、“春花”、“春鸡”等。春盘是以节日命名,而五辛盘则是以内容命名。但是春盘比五辛盘的定义要宽,因为春盘不一定必须用五辛。在北方一些地区,春盘只是由萝卜调制,例如山东《金乡县志》载:

  “以白萝卜为春盘宴。”在南方则主要是用生菜,或者由芹、韭、笋拌成,表示勤劳、长久和蓬勃之意。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晋代已经出现了春盘的雏形——菜盘。据唐人《四时宝镜》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遵生八笺》载:“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又说:“立春日作五辛盘,以黄柑酿酒为洞庭春色,故苏诗云:‘辛盘的青韭,腊酒是黄柑’。”可见唐宋时期的春盘即五辛盘。尽管立春食萝卜的*俗至迟在晋代已经出现,但是看来并不十分普遍,当时以萝卜和芹菜调制的菜盘也不叫春盘。到了唐代,五辛盘已普遍称为春盘,然而其成分仍然是青蒿和黄韭等其他辛辣味道的生菜,而不是萝卜,当然也不是*代南方立春食用的“叶用莴苣”。

  《四时宝镜》和《遵生八笺》以当时的“春饼生菜号春盘”来解释晋代的“萝菔芹菜为菜盘”,这表明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唐宋时春盘已相当普遍,例如杜甫有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送青丝。”岑参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杜甫描述的生菜细如青丝,看来仍是青蒿黄韭之类,而他诗句中的萝卜是白色的:“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这里的“土酥”就是萝卜,而“净如练”意为洁净如白色的丝绢。可见所描述的春盘中的细生菜不是萝卜。

  春盘在宋代已经出现在朝廷的节日礼俗之中,皇帝在立春日赏赐群臣春盘。《乾淳岁时记>载南宋临安后苑所做春盘,“每盘值万钱”。但是春盘的内容是什么,却并不清楚。在金元时期,春盘在民间已经十分普遍,邻里间以春盘互相馈赠,而且此时的春盘成分可能已经有红白萝卜,元好问“春Et”诗中说:“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助春情。”这里的“裁红晕碧”所指应是切红、绿萝卜。“裁”和“晕”是切的动作,而“红”和“碧”是萝卜外皮和内瓤的颜色。唐宋时期调制春盘的青蒿黄韭不会是红色,其他五辛以及*代的叶用莴苣也不能以红来描绘,只有水红萝卜皮色鲜红。那么与“红”相对偶的“碧”当然也是萝卜,即皮色为绿的萝卜。可见北方的春盘至迟在辽金时期就用萝卜调制了。

  从晋代到元代,从“菜盘”到“春盘”,风俗有所改变,但并不是“萝卜一生菜一萝卜”的模式,尽管文献资料显示这样一个踪迹。因为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当代生菜的概念,仅仅限制于一种蔬菜。那时可以生食的蔬菜就称为“生菜”。在清代有两种类型的春盘:在南方以生菜为春盘,在北方以萝卜为春盘。立春食用的红萝卜在广西也称为“春菜”。河南的'萝卜,“圆而红者,名春萝卜,生食,谓之咬春。”

  立春:春饼

  春盘是立春饮食的菜盘,是副食,那么这个节日当然还需要主食,这就是春饼。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准备。在地方志中这两种节物也常常相提并论,并一起称为“咬春”。例如河南<汜水县志》载:“家治春饼、生菜,谓之咬春。”

  春饼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从那时起,春饼就与春盘共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在明代,春饼已经成为朝廷的赐品,《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砻清代的春饼在南方和北方都是立春的重要节日食品,但是各地的春饼也不尽相同。在北方,春饼是以麦面制作的,以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上桌,萝卜细丝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饼裹卷共食。河南《汝州全志》载:“立春日,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

  《新乡县志》载:“以萝卜和面饼食之,名日咬春。”河北《正定县志》载:“立春设春盘春饼,日尝春。”山西《临汾县志>:“春盘春饼,间亦有之。”《阳城县志》载“民间茹萝卜面饼,即荐辛,取春生之意也。”山东《城武县志》载:立春“吃萝卜葱饼等,谓之咬春。”在福建蒲城“卷春饼以佐春盘”,而崇明县的春饼是以“溲薄面裹熟肉而炙之”。清代的《调鼎集>记载了三种当时作为糕点的春饼,其一:“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其二:“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共斩碎,卷春饼,切断”;其三:“柿饼捣烂,加熟咸肉、肥条,摊春饼作小卷,切断”。南方的春饼是今日春卷的前身,其做法是:将面粉和水搅成面糊,摊在*底锅中以小火烘出薄饼,即是皮子,包馅即是春饼,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江南一带馅料常用豆沙,即是甜馅春饼。这实际上就是春卷。冯应京<月令广义>所描述的春饼是抟菜肉裹食,应该也属于春卷一类。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春饼在江南通称为春卷,以油炸加工,而北方则用面粉烙成薄饼,卷而食之。指出了南北春饼之异。但是在北方不只是在立春才吃春饼,在二月二的中和节也吃春饼。在山西立春吃“果饼”,并且与萝卜菜共食,《辽州志>说:“民家啖萝卜果饼,名目咬春。”这说明,清代的春饼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尽管有着相同的意义和共同的起源。

  立春:喝春酒

  清代地方志关于立春的记载中常常提到“饮春酒”。这里的春酒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酒指的是酒,在北方一般是烧酒,在南方是米酒,只是立春饮食的成分之一;广义的春酒指的是立春的春宴,例如<仪封县志>和<考城县志>载:“立春:迎春,观土牛,饮春酒。”另外,新年的宴*也称为春宴。这种新年春宴的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在此期间,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互相宴请和拜访,这种新年之后的宴请在东北地区又称为“会年茶”。<盖*县志>载:元旦后“十数日,此往彼来,有携物品为敬仪者。张筵招宗族亲友饮春酒,名日会年茶。”

  在华北地区称为“请春酒”,《天津县志>载:“亲友诣门互拜,数日交相宴会,名日请春酒。”这表明,当“春酒”单独出现时,是指立春宴*,如果春酒和其他的食品共提时,例如春饼,春盘等,那么这里的春酒就仅仅指烧酒或者米酒。但是“春酒”的这两种意义可以表明,不论是立春的家庭春宴,还是官方的春宴,都以酒作为宴*上的主要饮料。

  在立春宴*上,春饼和春盘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只要有春盘,人们一般就要饮春酒。在宋代就有饮春酒的*俗,苏轼的诗句对此作了描述:“辛盘得青韭,蜡酒是黄柑。”如果没有春盘,那么一般也没有春酒。在*饮食*俗中,酒和菜一般是不能分开的,有酒就要有菜,菜是丰盛还是简单这并不十分重要。例如河北《吴桥县志>载:“立春,饮春酒,茹春饼,切鲜红莱菔食之,日咬春。”陕西《雒南县志>载:“立春之日,人饮春酒,食白萝卜,谓之咬春。”广东<归善县志>载:“是日,啖春饼,生菜,饮酒庆新春。”这些例子说明,饮春酒在清代是相当普遍的*俗。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3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过几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过小年要吃什么吗?小年*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具体过小年要吃什么?小编为您盘点12种小年的美食。

  过小年要吃什么?

  1、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立春:送春

  鞭春之后要送春,即地方*给乡绅送小芒神和小春牛,有的地方还送给*各部门。这种作为礼品的春牛芒神有的是泥塑,有的是画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以盘或以亭装饰托送j送春由鞭春时的胥役和乐队以官府的名义执行,例如在河北永*“随从鼓乐,将别塑小芒神、土牛分献各官府及乡宦,谓之送春”。在湖南长沙,“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这些小芒神和小土牛要由官府事先预订,由工匠制作,并事先送到官署保存,例如在河北宣化“县令偕属诣府堂,打春毕,另将小牛芒神送各衙门及本城缙绅,皆预令工先期备办,送县待用者。”在江西德化,“是日多为小土牛,置纸亭中,佐鼓吹送诸荐绅”。在湖南零陵“礼胥以盘贮小土牛送乡绅家”。在有的地区,地方*要送小春牛给乡里,例如广东潮州“胥吏以小土牛贻里社,谓之发春”。有些地区由春官送春,例如湖北郧县“春官于绅士人家送土牛,乘阳气也”。春牛送到之后,乡绅一般要给赏钱,例如在福建漳*“鼓吹导送泥塑芒神土牛于绅衿家,以邀赏赉”。有的地区不是送泥塑芒神土牛,而是送芒神土牛的画像,例如河南林县“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河北延庆“以纸画芒牛之形,令鼓乐春官遍送乡达,谓之送春”。

  送春活动同样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送春的对象是乡绅,而不是*民百姓。例如在山东济南“为小土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对“缙绅家”不仅要“遍送”,而且要“鸣鼓乐以献”,正如山西翼城春官和春吏的'报春,“凡官长、荐绅之家,皆叩谒之”,而对于*民百姓则不予顾及,甚至欺压,“民间有市货者咸避焉,不则挈以去,无给直者。”但是“人盼幸福树望春”是民族的心理定势,春牛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被公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而象征符号在民族文化中是共同的,没有阶级和阶层的区分,那么*民百姓也想得到小春牛这个春天的象征,则必须自己买。在一些地区,小春牛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例如在河南洛阳“百姓买小春牛,依官式五色装,或相献遗”。据乾隆<洛阳县志》载,这些缩小了的芒神、土牛和春仗由塑匠制作,“勾芒神像及土牛各长三寸许。又以细竹苇作胎,黄纸裹之,彩丝交缠,日春仗。绅宦官送,士民自卖买。”送春并不是清代的发明,而是早已有之,正如同治《德化县志》所说,送春“盖仿古太守颁春遗意”。早在北宋时期,在开封、祥符两县“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南宋时,朝廷“掌管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趟各随,以金银钱彩段为酬”。但是清代的送春主要是地方**送给乡绅,已经不是一般的节日应景活动,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地方上的迎春活动可以增强官绅关系,送春也体现了这个功能。由地方**购置春牛和芒神作为祝贺立春的礼物,并在鞭春仪式过后,委派乐队分送给地方乡绅,这是对乡绅的尊崇和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在当时的社会,官绅关系对于地方长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豪绅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常常掌握着地方上的经济命脉。由于采取回避制度,地方**主要长官均为外地人,如果没有本地乡绅的支持,他们就不能有效地对这个地区进行统治,甚至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因此,官府便利用这个官方可以操纵的机会,以报春、送春的手段来提高士绅的社会地位和表示官府对他们的敬重,以此增强官绅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立春:吃生菜

  在*北方立春吃萝卜,而在南方却是吃生菜。关于立春饮食的文献记载中常出现生菜,但是各地生菜的含义并不尽相同。广东乾隆《顺德县志>说立春“啖春饼、辣菜”,但是咸丰<顺德县志》说立春“啖生菜、春饼”,可见此地的辣菜就是生菜。在这里生菜是一物二名。但是《花县志>载:“以素粉拌生菜”,《鹤山县志》说:“以姜葱拌生菜”,又只称为“生菜”。

  《三水县志》则说“食春菜”。很明显,辣菜、生菜和春菜都是同一种蔬菜。这里的“春菜”不过只是以节日命名而已。但是《*食品事典>的解释却与此不同,认为春菜就是芥菜,认为“芥菜”是“辣芥、辣菜、春菜和春不老的别名”。这种芥菜其味辛辣,一般需炒食或腌渍食用,这显然不是上面所说的立春生食的春菜,更不是生菜。早在南宋时期,芥菜就与生菜和莴苣并列,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北方的地方志关于立春*俗的记述中,有时也出现“生菜”、“春菜”和“辛菜”。山东<夏津县志》载:“如期食生菜迎新,阴阳生送春牛。”在河北遵化“立春日啖饼食生菜迎新”。《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也都提到立春吃“春饼”和“生菜”,但是这里的“生菜”不可能与南方现在称为生菜的叶菜相同,因为山东、河北和山西并不出产这种蔬菜。在这些地区地方志中的“物产志”中也不见关于“生菜”的记载。此外,在这些地区的其他县志中,也没有提到立春食用“生菜”。这里说的生菜有两种可能,一是指“生食的蔬菜”,例如河南称立春吃的蔬菜为“生菜”,即萝卜和其他可凉拌的蔬菜。河南《辉县志》载:“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河南《郑县志>载:“举酒则切粉皮,杂以七种生菜,供之筵间。”很显然,这里的“生菜”

  和南方所说的生菜并非一义。“七种生菜”是指的七种可以生食的蔬菜,那么《夏津县志>、《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中所说的“生菜”也应该与此相同。二是指一种叶子可以生食的莴苣。<中国食品事典》和《简明农业科学词典>都认为生菜又称为“叶用莴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通可日生菜。”高士奇《北墅抱瓮录>说:“生菜,花如苦菜,春秋可再种。略点盐醋,生援,食之甚美,故名。”吴其溶认为生菜即白苣,“与莴苣同而色白,剥其叶生食之,故俗呼生菜”。光绪<肃州新志稿>载:“莴苣:有黑白二子,俗名生菜,可生食。”《甘肃通志稿>载:“莴苣:二种,叶圆而薄者日生菜,叶尖而生笋者日莴苣。”这里的生菜是指莴苣的一种。

  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东汉崔塞<四民月令>载:“凡立春日,食生菜,不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遵生八笺>说:“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东汉和唐代的生菜究竟是何种蔬菜,此处并不明确,但是《遵生八笺》以苏轼诗‘青蒿黄韭试春盘’解释唐代的春盘,可见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今天南方的“叶用莴巨”,而是指青蒿黄韭等可以生食的蔬菜。《清波杂志>载:“绍兴丁巳岁,车驾巡幸建康。回跸时,先人主丹徒簿,排办新丰镇,物皆备。御舟过,止宣索生菜两篮,非所办者。官吏仓卒供进,幸免阙事。前顿传报,生菜遂为珍品。”如上所云,立春的春盘在宋代可以用青蒿黄韭制作,但是这里的生菜并非韭菜。《东京梦华录》以韭黄与生菜共列,《梦粱录>以生菜、葱、薤、韭、大蒜并提,可见生菜并不是韭菜。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苜蓿、勃公英皆可为生菜”,是说可以生食。但是宋代和明代的生菜已经确有所指,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将芥菜、生菜和莴苣列举,《大明会典》:“荐新物品”中“正月”有“韭菜四斤,生菜四斤。”这里生菜也与韭菜并列,是一种具体的,可以与韭菜同样生食的青菜种类,而不再是泛指。看来古时所说的生菜如果泛指的话,均与清代南方及现在所食的生菜并非一物。只有在南方出产这种生菜的地区才盛行立春食生菜的*俗,南方有的地方也吃类似于萝卜咬春的代用品,例如福建《永安县志>:“家各立春树,取接春之意,或取甘蔗、胡萝卜啖之,名H咬春。”则可能由于这些地区不出产生菜。在地处上海附*的华亭县,立春在清末由吃生菜转变为吃萝卜,光绪《华亭县志>载:“春日茹春饼,以生菜作春盘。”但是又加按语说:“今立春日食芦菔,云杜喉患。”说明吃萝卜的*俗在这个地区逐渐扩展。

  立春:吃春盘

  春盘是立春宴饮所调制的菜盘,在清代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俗,但是春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春盘在南方尤其普遍,因为北方咬春,生萝卜可以拿来就啃,而南方的生菜却必须进行加工和调制,盛于盘中,那么这种盘则称为“春盘”。旧时,立春日设“春盘”食之,并互赠亲友,表示迎春祝福。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春日即立春。两京即指长安和洛阳。他吃了春盘,感想到了国家的盛衰。

  苏东坡的《洗溪沙》词中有“青篙黄韭试春盘”之句。青篙是嫩葛芭,黄韭即韭黄。从诗词佳句中可以窥见春盘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春盘,据说始于晋代,有一本名叫《扼言》的书说,春盘中放的是萝卜、芹蒸《四时宝镜》里说:唐代“立春日,食芦m、春饼、生菜,号春盘”。芦旅即萝卜,生菜即韭菜,此外还有春饼。大概是用春饼卷了炒熟的生菜去吃吧!南宋宫廷里的春盘就不同于民间了。“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价万钱。”

  春盘,因于立春日食春饼,其名后来被“春饼”所代替。《关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篙、黄韭、寥芽包乞”《北*风俗类征》也说“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

  说实在话,所谓春饼也就是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煎饼,其薄摊者即称薄饼。立春日,制饼卷起菜肴而食之者的饼,即谓之“春饼”。

  上海等地有一种名叫“春卷”的食品,可与春饼相提并论。它以面做成薄如纸的皮子,然后将事前做好的馅子包裹起来,两端用面糊糊严,放入油锅炸熟,金黄酥脆,蘸醋或辣酱油食之。应该说春卷是春饼的发展。

  北方的春盘则多用五辛和萝卜调制。

  “春盘”有时又称为“五辛盘”,在地方志中,“春盘”和“五辛盘”常常交替出现。所谓“五辛盘”,是以五种辛辣菜蔬调制的春盘,例如河北《新河县志>载:“立春日,以红、白萝卜切作细丝,和以五辛,谓之春盘。”<南宫县志)载:“立春日,以萝卜为细菜,五辛为春盘,面为春饼,谓之赏春。”(曲周县志>载:“莱菔、五辛为春盘,佐麦饼啖之,日咬春。”我们可以明白,春盘是立春的一种配菜,其中所说的五辛古今不尽相同,各地也有差异。有的学者认为五辛是:葱、薤、韭、蒜和兴蕖。但是在黑龙江宾县和山东宁津县则是葱、蒜、椒、姜、芥。由于使用五种辛辣菜蔬调制成盘,所以称为“五辛盘”。“春盘”不过是个美称。在立春日,所有与“春”相关的事物都冠以“春”字,例如“春牛”、“春花”、“春鸡”等。春盘是以节日命名,而五辛盘则是以内容命名。但是春盘比五辛盘的定义要宽,因为春盘不一定必须用五辛。在北方一些地区,春盘只是由萝卜调制,例如山东《金乡县志》载:

  “以白萝卜为春盘宴。”在南方则主要是用生菜,或者由芹、韭、笋拌成,表示勤劳、长久和蓬勃之意。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晋代已经出现了春盘的雏形——菜盘。据唐人《四时宝镜》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遵生八笺》载:“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又说:“立春日作五辛盘,以黄柑酿酒为洞庭春色,故苏诗云:‘辛盘的青韭,腊酒是黄柑’。”可见唐宋时期的春盘即五辛盘。尽管立春食萝卜的*俗至迟在晋代已经出现,但是看来并不十分普遍,当时以萝卜和芹菜调制的菜盘也不叫春盘。到了唐代,五辛盘已普遍称为春盘,然而其成分仍然是青蒿和黄韭等其他辛辣味道的生菜,而不是萝卜,当然也不是*代南方立春食用的“叶用莴苣”。

  《四时宝镜》和《遵生八笺》以当时的“春饼生菜号春盘”来解释晋代的“萝菔芹菜为菜盘”,这表明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唐宋时春盘已相当普遍,例如杜甫有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送青丝。”岑参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杜甫描述的生菜细如青丝,看来仍是青蒿黄韭之类,而他诗句中的萝卜是白色的:“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这里的“土酥”就是萝卜,而“净如练”意为洁净如白色的丝绢。可见所描述的春盘中的细生菜不是萝卜。

  春盘在宋代已经出现在朝廷的节日礼俗之中,皇帝在立春日赏赐群臣春盘。《乾淳岁时记>载南宋临安后苑所做春盘,“每盘值万钱”。但是春盘的内容是什么,却并不清楚。在金元时期,春盘在民间已经十分普遍,邻里间以春盘互相馈赠,而且此时的春盘成分可能已经有红白萝卜,元好问“春Et”诗中说:“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助春情。”这里的“裁红晕碧”所指应是切红、绿萝卜。“裁”和“晕”是切的动作,而“红”和“碧”是萝卜外皮和内瓤的颜色。唐宋时期调制春盘的青蒿黄韭不会是红色,其他五辛以及*代的叶用莴苣也不能以红来描绘,只有水红萝卜皮色鲜红。那么与“红”相对偶的“碧”当然也是萝卜,即皮色为绿的萝卜。可见北方的春盘至迟在辽金时期就用萝卜调制了。

  从晋代到元代,从“菜盘”到“春盘”,风俗有所改变,但并不是“萝卜一生菜一萝卜”的模式,尽管文献资料显示这样一个踪迹。因为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当代生菜的概念,仅仅限制于一种蔬菜。那时可以生食的蔬菜就称为“生菜”。在清代有两种类型的春盘:在南方以生菜为春盘,在北方以萝卜为春盘。立春食用的红萝卜在广西也称为“春菜”。河南的萝卜,“圆而红者,名春萝卜,生食,谓之咬春。”

  立春:春饼

  春盘是立春饮食的菜盘,是副食,那么这个节日当然还需要主食,这就是春饼。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准备。在地方志中这两种节物也常常相提并论,并一起称为“咬春”。例如河南<汜水县志》载:“家治春饼、生菜,谓之咬春。”

  春饼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从那时起,春饼就与春盘共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在明代,春饼已经成为朝廷的赐品,《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砻清代的春饼在南方和北方都是立春的重要节日食品,但是各地的春饼也不尽相同。在北方,春饼是以麦面制作的,以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上桌,萝卜细丝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饼裹卷共食。河南《汝州全志》载:“立春日,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

  《新乡县志》载:“以萝卜和面饼食之,名日咬春。”河北《正定县志》载:“立春设春盘春饼,日尝春。”山西《临汾县志>:“春盘春饼,间亦有之。”《阳城县志》载“民间茹萝卜面饼,即荐辛,取春生之意也。”山东《城武县志》载:立春“吃萝卜葱饼等,谓之咬春。”在福建蒲城“卷春饼以佐春盘”,而崇明县的春饼是以“溲薄面裹熟肉而炙之”。清代的《调鼎集>记载了三种当时作为糕点的春饼,其一:“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其二:“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共斩碎,卷春饼,切断”;其三:“柿饼捣烂,加熟咸肉、肥条,摊春饼作小卷,切断”。南方的春饼是今日春卷的前身,其做法是:将面粉和水搅成面糊,摊在*底锅中以小火烘出薄饼,即是皮子,包馅即是春饼,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江南一带馅料常用豆沙,即是甜馅春饼。这实际上就是春卷。冯应京<月令广义>所描述的春饼是抟菜肉裹食,应该也属于春卷一类。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春饼在江南通称为春卷,以油炸加工,而北方则用面粉烙成薄饼,卷而食之。指出了南北春饼之异。但是在北方不只是在立春才吃春饼,在二月二的中和节也吃春饼。在山西立春吃“果饼”,并且与萝卜菜共食,《辽州志>说:“民家啖萝卜果饼,名目咬春。”这说明,清代的春饼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尽管有着相同的意义和共同的起源。

  立春:喝春酒

  清代地方志关于立春的记载中常常提到“饮春酒”。这里的春酒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酒指的是酒,在北方一般是烧酒,在南方是米酒,只是立春饮食的成分之一;广义的春酒指的是立春的春宴,例如<仪封县志>和<考城县志>载:“立春:迎春,观土牛,饮春酒。”另外,新年的宴*也称为春宴。这种新年春宴的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在此期间,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互相宴请和拜访,这种新年之后的宴请在东北地区又称为“会年茶”。<盖*县志>载:元旦后“十数日,此往彼来,有携物品为敬仪者。张筵招宗族亲友饮春酒,名日会年茶。”

  在华北地区称为“请春酒”,《天津县志>载:“亲友诣门互拜,数日交相宴会,名日请春酒。”这表明,当“春酒”单独出现时,是指立春宴*,如果春酒和其他的食品共提时,例如春饼,春盘等,那么这里的春酒就仅仅指烧酒或者米酒。但是“春酒”的这两种意义可以表明,不论是立春的家庭春宴,还是官方的春宴,都以酒作为宴*上的主要饮料。

  在立春宴*上,春饼和春盘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只要有春盘,人们一般就要饮春酒。在宋代就有饮春酒的*俗,苏轼的诗句对此作了描述:“辛盘得青韭,蜡酒是黄柑。”如果没有春盘,那么一般也没有春酒。在*饮食*俗中,酒和菜一般是不能分开的,有酒就要有菜,菜是丰盛还是简单这并不十分重要。例如河北《吴桥县志>载:“立春,饮春酒,茹春饼,切鲜红莱菔食之,日咬春。”陕西《雒南县志>载:“立春之日,人饮春酒,食白萝卜,谓之咬春。”广东<归善县志>载:“是日,啖春饼,生菜,饮酒庆新春。”这些例子说明,饮春酒在清代是相当普遍的*俗。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4

  北方小年美食

  饺子

  北方人似乎对饺子情有独钟,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小年吃什么?南北方的传统美食各不相同

  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

  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

  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

  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

  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豆腐

  腊月廿五是“豆腐日”,老例有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的说法,炸好的豆腐可以一直储存到过年再吃。

  过年吃豆腐只是要为新的一年取个“斗福”的好彩头,期望福气能成斗成斗的来。

  做好或买来的鲜豆腐不好储存,又不想都做成冻豆腐,所以就采取炸的方法保存,也让过年的餐桌上多一种吃食。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

  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

  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小年由来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下”、“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

  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送灶王升天。祭灶神为商周时代五祀之一,初为夏祭,后改为腊祭。古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古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之说。

  小年*俗

  祭灶王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祭灶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饮食

  过小年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扫尘土

  扫尘土实际上就是进行家庭环境卫生的清理。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传统上,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剪窗花

  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

  贴春联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

  洗浴婚嫁

  过小年这天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北方小年饮食*俗

  北方小年食物: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北方小年食物:豆腐

  腊月廿五是“豆腐日”,老例有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的`说法,炸好的豆腐可以一直储存到过年再吃。过年吃豆腐只是要为新的一年取个“斗福”的好彩头,期望福气能成斗成斗的来。做好或买来的鲜豆腐不好储存,又不想都做成冻豆腐,所以就采取炸的方法保存,也让过年的餐桌上多一种吃食。

  北方小年食物: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北方小年食物: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北方小年食物:火烧

  许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饭都渐渐被被饺子统领了,但还有一个地方列外,那就是河南。在河南,家家要自己做火烧吃,火烧与小年几乎划等号。

  北方小年食物: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北方小年食物: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5

  过小年传统食物

  1、饺子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7、年粽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8、爆米花糖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9、面食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10、关东糖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11、炒玉米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12、糖瓜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全国各地小年传统食物有哪些

  吃灶糖|甜甜黏黏

  灶糖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这天大街小巷都有卖灶糖的,家中大人在赶集市时早早会将灶糖买回家。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希望灶王替自已多多美言,后逐渐演变成了小年必吃的零食。

  吃饺子|送行饺子迎风面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尤其是在北方,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炒玉米|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吃“年粽”|年年高中(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做米饼|团团圆圆

  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保住了大米、花生、芝麻等源香味口感与健康营养,吃起来别有风味,寓意“团团圆圆”。

  杀年猪|家一起杀年猪、讨好运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粘糕粘|年年高

  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其谐音为年糕,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

  吃麻糖|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相传,麻糖把灶神的嘴巴粘住,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意在表达期盼*安丰年的心愿。

  捏面花|面塑艺术

  山东半岛的人们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开始忙着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这些面食从和面、醒发和制作上都非常讲究,很费工夫。吃起来一层又一层,特别有嚼劲,口感自是非比寻常,用来春节待客作为主食食用。

  廿四团|廿四夜吃团子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料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红色的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同时也带来一年的好彩头。

  吃火烧|红红火火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用面粉加红糖烙烤而成的红糖烧饼、芝麻酱糖火烧,供不应求,民间取其谐音,预示来年日子红红火火。

  爆米花糖|小年小年,爆米糖甜

  江西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6

  过小年传统食物

  1、饺子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7、年粽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8、爆米花糖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9、面食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10、关东糖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11、炒玉米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12、糖瓜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全国各地小年传统食物有哪些

  吃灶糖|甜甜黏黏

  灶糖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这天大街小巷都有卖灶糖的,家中大人在赶集市时早早会将灶糖买回家。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希望灶王替自已多多美言,后逐渐演变成了小年必吃的零食。

  吃饺子|送行饺子迎风面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尤其是在北方,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炒玉米|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吃“年粽”|年年高中(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做米饼|团团圆圆

  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保住了大米、花生、芝麻等源香味口感与健康营养,吃起来别有风味,寓意“团团圆圆”。

  杀年猪|家一起杀年猪、讨好运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粘糕粘|年年高

  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其谐音为年糕,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

  吃麻糖|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相传,麻糖把灶神的嘴巴粘住,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意在表达期盼*安丰年的心愿。

  捏面花|面塑艺术

  山东半岛的人们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开始忙着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这些面食从和面、醒发和制作上都非常讲究,很费工夫。吃起来一层又一层,特别有嚼劲,口感自是非比寻常,用来春节待客作为主食食用。

  廿四团|廿四夜吃团子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料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红色的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同时也带来一年的好彩头。

  吃火烧|红红火火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用面粉加红糖烙烤而成的红糖烧饼、芝麻酱糖火烧,供不应求,民间取其谐音,预示来年日子红红火火。

  爆米花糖|小年小年,爆米糖甜

  江西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7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过几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过小年要吃什么吗?小年*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具体过小年要吃什么?小编为您盘点12种小年的美食。

  过小年要吃什么?

  1、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立春:送春

  鞭春之后要送春,即地方*给乡绅送小芒神和小春牛,有的地方还送给*各部门。这种作为礼品的春牛芒神有的是泥塑,有的是画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以盘或以亭装饰托送j送春由鞭春时的胥役和乐队以官府的名义执行,例如在河北永*“随从鼓乐,将别塑小芒神、土牛分献各官府及乡宦,谓之送春”。在湖南长沙,“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这些小芒神和小土牛要由官府事先预订,由工匠制作,并事先送到官署保存,例如在河北宣化“县令偕属诣府堂,打春毕,另将小牛芒神送各衙门及本城缙绅,皆预令工先期备办,送县待用者。”在江西德化,“是日多为小土牛,置纸亭中,佐鼓吹送诸荐绅”。在湖南零陵“礼胥以盘贮小土牛送乡绅家”。在有的地区,地方*要送小春牛给乡里,例如广东潮州“胥吏以小土牛贻里社,谓之发春”。有些地区由春官送春,例如湖北郧县“春官于绅士人家送土牛,乘阳气也”。春牛送到之后,乡绅一般要给赏钱,例如在福建漳*“鼓吹导送泥塑芒神土牛于绅衿家,以邀赏赉”。有的地区不是送泥塑芒神土牛,而是送芒神土牛的画像,例如河南林县“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河北延庆“以纸画芒牛之形,令鼓乐春官遍送乡达,谓之送春”。

  送春活动同样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送春的对象是乡绅,而不是*民百姓。例如在山东济南“为小土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对“缙绅家”不仅要“遍送”,而且要“鸣鼓乐以献”,正如山西翼城春官和春吏的'报春,“凡官长、荐绅之家,皆叩谒之”,而对于*民百姓则不予顾及,甚至欺压,“民间有市货者咸避焉,不则挈以去,无给直者。”但是“人盼幸福树望春”是民族的心理定势,春牛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被公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而象征符号在民族文化中是共同的,没有阶级和阶层的区分,那么*民百姓也想得到小春牛这个春天的象征,则必须自己买。在一些地区,小春牛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例如在河南洛阳“百姓买小春牛,依官式五色装,或相献遗”。据乾隆<洛阳县志》载,这些缩小了的芒神、土牛和春仗由塑匠制作,“勾芒神像及土牛各长三寸许。又以细竹苇作胎,黄纸裹之,彩丝交缠,日春仗。绅宦官送,士民自卖买。”送春并不是清代的发明,而是早已有之,正如同治《德化县志》所说,送春“盖仿古太守颁春遗意”。早在北宋时期,在开封、祥符两县“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南宋时,朝廷“掌管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趟各随,以金银钱彩段为酬”。但是清代的送春主要是地方**送给乡绅,已经不是一般的节日应景活动,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地方上的迎春活动可以增强官绅关系,送春也体现了这个功能。由地方**购置春牛和芒神作为祝贺立春的礼物,并在鞭春仪式过后,委派乐队分送给地方乡绅,这是对乡绅的尊崇和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在当时的社会,官绅关系对于地方长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豪绅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常常掌握着地方上的经济命脉。由于采取回避制度,地方**主要长官均为外地人,如果没有本地乡绅的支持,他们就不能有效地对这个地区进行统治,甚至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因此,官府便利用这个官方可以操纵的机会,以报春、送春的手段来提高士绅的社会地位和表示官府对他们的敬重,以此增强官绅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立春:吃生菜

  在*北方立春吃萝卜,而在南方却是吃生菜。关于立春饮食的文献记载中常出现生菜,但是各地生菜的含义并不尽相同。广东乾隆《顺德县志>说立春“啖春饼、辣菜”,但是咸丰<顺德县志》说立春“啖生菜、春饼”,可见此地的辣菜就是生菜。在这里生菜是一物二名。但是《花县志>载:“以素粉拌生菜”,《鹤山县志》说:“以姜葱拌生菜”,又只称为“生菜”。

  《三水县志》则说“食春菜”。很明显,辣菜、生菜和春菜都是同一种蔬菜。这里的“春菜”不过只是以节日命名而已。但是《*食品事典>的解释却与此不同,认为春菜就是芥菜,认为“芥菜”是“辣芥、辣菜、春菜和春不老的别名”。这种芥菜其味辛辣,一般需炒食或腌渍食用,这显然不是上面所说的立春生食的春菜,更不是生菜。早在南宋时期,芥菜就与生菜和莴苣并列,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北方的地方志关于立春*俗的记述中,有时也出现“生菜”、“春菜”和“辛菜”。山东<夏津县志》载:“如期食生菜迎新,阴阳生送春牛。”在河北遵化“立春日啖饼食生菜迎新”。《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也都提到立春吃“春饼”和“生菜”,但是这里的“生菜”不可能与南方现在称为生菜的叶菜相同,因为山东、河北和山西并不出产这种蔬菜。在这些地区地方志中的“物产志”中也不见关于“生菜”的记载。此外,在这些地区的其他县志中,也没有提到立春食用“生菜”。这里说的生菜有两种可能,一是指“生食的蔬菜”,例如河南称立春吃的蔬菜为“生菜”,即萝卜和其他可凉拌的蔬菜。河南《辉县志》载:“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河南《郑县志>载:“举酒则切粉皮,杂以七种生菜,供之筵间。”很显然,这里的“生菜”

  和南方所说的生菜并非一义。“七种生菜”是指的七种可以生食的蔬菜,那么《夏津县志>、《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中所说的“生菜”也应该与此相同。二是指一种叶子可以生食的莴苣。<中国食品事典》和《简明农业科学词典>都认为生菜又称为“叶用莴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通可日生菜。”高士奇《北墅抱瓮录>说:“生菜,花如苦菜,春秋可再种。略点盐醋,生援,食之甚美,故名。”吴其溶认为生菜即白苣,“与莴苣同而色白,剥其叶生食之,故俗呼生菜”。光绪<肃州新志稿>载:“莴苣:有黑白二子,俗名生菜,可生食。”《甘肃通志稿>载:“莴苣:二种,叶圆而薄者日生菜,叶尖而生笋者日莴苣。”这里的生菜是指莴苣的一种。

  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东汉崔塞<四民月令>载:“凡立春日,食生菜,不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遵生八笺>说:“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东汉和唐代的生菜究竟是何种蔬菜,此处并不明确,但是《遵生八笺》以苏轼诗‘青蒿黄韭试春盘’解释唐代的春盘,可见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今天南方的“叶用莴巨”,而是指青蒿黄韭等可以生食的蔬菜。《清波杂志>载:“绍兴丁巳岁,车驾巡幸建康。回跸时,先人主丹徒簿,排办新丰镇,物皆备。御舟过,止宣索生菜两篮,非所办者。官吏仓卒供进,幸免阙事。前顿传报,生菜遂为珍品。”如上所云,立春的春盘在宋代可以用青蒿黄韭制作,但是这里的生菜并非韭菜。《东京梦华录》以韭黄与生菜共列,《梦粱录>以生菜、葱、薤、韭、大蒜并提,可见生菜并不是韭菜。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苜蓿、勃公英皆可为生菜”,是说可以生食。但是宋代和明代的生菜已经确有所指,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将芥菜、生菜和莴苣列举,《大明会典》:“荐新物品”中“正月”有“韭菜四斤,生菜四斤。”这里生菜也与韭菜并列,是一种具体的,可以与韭菜同样生食的青菜种类,而不再是泛指。看来古时所说的生菜如果泛指的话,均与清代南方及现在所食的生菜并非一物。只有在南方出产这种生菜的地区才盛行立春食生菜的*俗,南方有的地方也吃类似于萝卜咬春的代用品,例如福建《永安县志>:“家各立春树,取接春之意,或取甘蔗、胡萝卜啖之,名H咬春。”则可能由于这些地区不出产生菜。在地处上海附*的华亭县,立春在清末由吃生菜转变为吃萝卜,光绪《华亭县志>载:“春日茹春饼,以生菜作春盘。”但是又加按语说:“今立春日食芦菔,云杜喉患。”说明吃萝卜的*俗在这个地区逐渐扩展。

  立春:吃春盘

  春盘是立春宴饮所调制的菜盘,在清代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俗,但是春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春盘在南方尤其普遍,因为北方咬春,生萝卜可以拿来就啃,而南方的生菜却必须进行加工和调制,盛于盘中,那么这种盘则称为“春盘”。旧时,立春日设“春盘”食之,并互赠亲友,表示迎春祝福。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春日即立春。两京即指长安和洛阳。他吃了春盘,感想到了国家的盛衰。

  苏东坡的《洗溪沙》词中有“青篙黄韭试春盘”之句。青篙是嫩葛芭,黄韭即韭黄。从诗词佳句中可以窥见春盘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春盘,据说始于晋代,有一本名叫《扼言》的书说,春盘中放的是萝卜、芹蒸《四时宝镜》里说:唐代“立春日,食芦m、春饼、生菜,号春盘”。芦旅即萝卜,生菜即韭菜,此外还有春饼。大概是用春饼卷了炒熟的生菜去吃吧!南宋宫廷里的春盘就不同于民间了。“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价万钱。”

  春盘,因于立春日食春饼,其名后来被“春饼”所代替。《关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篙、黄韭、寥芽包乞”《北*风俗类征》也说“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

  说实在话,所谓春饼也就是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煎饼,其薄摊者即称薄饼。立春日,制饼卷起菜肴而食之者的饼,即谓之“春饼”。

  上海等地有一种名叫“春卷”的食品,可与春饼相提并论。它以面做成薄如纸的皮子,然后将事前做好的馅子包裹起来,两端用面糊糊严,放入油锅炸熟,金黄酥脆,蘸醋或辣酱油食之。应该说春卷是春饼的发展。

  北方的春盘则多用五辛和萝卜调制。

  “春盘”有时又称为“五辛盘”,在地方志中,“春盘”和“五辛盘”常常交替出现。所谓“五辛盘”,是以五种辛辣菜蔬调制的春盘,例如河北《新河县志>载:“立春日,以红、白萝卜切作细丝,和以五辛,谓之春盘。”<南宫县志)载:“立春日,以萝卜为细菜,五辛为春盘,面为春饼,谓之赏春。”(曲周县志>载:“莱菔、五辛为春盘,佐麦饼啖之,日咬春。”我们可以明白,春盘是立春的一种配菜,其中所说的五辛古今不尽相同,各地也有差异。有的学者认为五辛是:葱、薤、韭、蒜和兴蕖。但是在黑龙江宾县和山东宁津县则是葱、蒜、椒、姜、芥。由于使用五种辛辣菜蔬调制成盘,所以称为“五辛盘”。“春盘”不过是个美称。在立春日,所有与“春”相关的事物都冠以“春”字,例如“春牛”、“春花”、“春鸡”等。春盘是以节日命名,而五辛盘则是以内容命名。但是春盘比五辛盘的定义要宽,因为春盘不一定必须用五辛。在北方一些地区,春盘只是由萝卜调制,例如山东《金乡县志》载:

  “以白萝卜为春盘宴。”在南方则主要是用生菜,或者由芹、韭、笋拌成,表示勤劳、长久和蓬勃之意。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晋代已经出现了春盘的雏形——菜盘。据唐人《四时宝镜》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遵生八笺》载:“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又说:“立春日作五辛盘,以黄柑酿酒为洞庭春色,故苏诗云:‘辛盘的青韭,腊酒是黄柑’。”可见唐宋时期的春盘即五辛盘。尽管立春食萝卜的*俗至迟在晋代已经出现,但是看来并不十分普遍,当时以萝卜和芹菜调制的菜盘也不叫春盘。到了唐代,五辛盘已普遍称为春盘,然而其成分仍然是青蒿和黄韭等其他辛辣味道的生菜,而不是萝卜,当然也不是*代南方立春食用的“叶用莴苣”。

  《四时宝镜》和《遵生八笺》以当时的“春饼生菜号春盘”来解释晋代的“萝菔芹菜为菜盘”,这表明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唐宋时春盘已相当普遍,例如杜甫有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送青丝。”岑参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杜甫描述的生菜细如青丝,看来仍是青蒿黄韭之类,而他诗句中的萝卜是白色的:“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这里的“土酥”就是萝卜,而“净如练”意为洁净如白色的丝绢。可见所描述的春盘中的细生菜不是萝卜。

  春盘在宋代已经出现在朝廷的节日礼俗之中,皇帝在立春日赏赐群臣春盘。《乾淳岁时记>载南宋临安后苑所做春盘,“每盘值万钱”。但是春盘的内容是什么,却并不清楚。在金元时期,春盘在民间已经十分普遍,邻里间以春盘互相馈赠,而且此时的春盘成分可能已经有红白萝卜,元好问“春Et”诗中说:“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助春情。”这里的“裁红晕碧”所指应是切红、绿萝卜。“裁”和“晕”是切的动作,而“红”和“碧”是萝卜外皮和内瓤的颜色。唐宋时期调制春盘的青蒿黄韭不会是红色,其他五辛以及*代的叶用莴苣也不能以红来描绘,只有水红萝卜皮色鲜红。那么与“红”相对偶的“碧”当然也是萝卜,即皮色为绿的萝卜。可见北方的春盘至迟在辽金时期就用萝卜调制了。

  从晋代到元代,从“菜盘”到“春盘”,风俗有所改变,但并不是“萝卜一生菜一萝卜”的模式,尽管文献资料显示这样一个踪迹。因为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当代生菜的概念,仅仅限制于一种蔬菜。那时可以生食的蔬菜就称为“生菜”。在清代有两种类型的春盘:在南方以生菜为春盘,在北方以萝卜为春盘。立春食用的红萝卜在广西也称为“春菜”。河南的萝卜,“圆而红者,名春萝卜,生食,谓之咬春。”

  立春:春饼

  春盘是立春饮食的菜盘,是副食,那么这个节日当然还需要主食,这就是春饼。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准备。在地方志中这两种节物也常常相提并论,并一起称为“咬春”。例如河南<汜水县志》载:“家治春饼、生菜,谓之咬春。”

  春饼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从那时起,春饼就与春盘共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在明代,春饼已经成为朝廷的赐品,《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砻清代的春饼在南方和北方都是立春的重要节日食品,但是各地的春饼也不尽相同。在北方,春饼是以麦面制作的,以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上桌,萝卜细丝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饼裹卷共食。河南《汝州全志》载:“立春日,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

  《新乡县志》载:“以萝卜和面饼食之,名日咬春。”河北《正定县志》载:“立春设春盘春饼,日尝春。”山西《临汾县志>:“春盘春饼,间亦有之。”《阳城县志》载“民间茹萝卜面饼,即荐辛,取春生之意也。”山东《城武县志》载:立春“吃萝卜葱饼等,谓之咬春。”在福建蒲城“卷春饼以佐春盘”,而崇明县的春饼是以“溲薄面裹熟肉而炙之”。清代的《调鼎集>记载了三种当时作为糕点的春饼,其一:“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其二:“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共斩碎,卷春饼,切断”;其三:“柿饼捣烂,加熟咸肉、肥条,摊春饼作小卷,切断”。南方的春饼是今日春卷的前身,其做法是:将面粉和水搅成面糊,摊在*底锅中以小火烘出薄饼,即是皮子,包馅即是春饼,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江南一带馅料常用豆沙,即是甜馅春饼。这实际上就是春卷。冯应京<月令广义>所描述的春饼是抟菜肉裹食,应该也属于春卷一类。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春饼在江南通称为春卷,以油炸加工,而北方则用面粉烙成薄饼,卷而食之。指出了南北春饼之异。但是在北方不只是在立春才吃春饼,在二月二的中和节也吃春饼。在山西立春吃“果饼”,并且与萝卜菜共食,《辽州志>说:“民家啖萝卜果饼,名目咬春。”这说明,清代的春饼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尽管有着相同的意义和共同的起源。

  立春:喝春酒

  清代地方志关于立春的记载中常常提到“饮春酒”。这里的春酒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酒指的是酒,在北方一般是烧酒,在南方是米酒,只是立春饮食的成分之一;广义的春酒指的是立春的春宴,例如<仪封县志>和<考城县志>载:“立春:迎春,观土牛,饮春酒。”另外,新年的宴*也称为春宴。这种新年春宴的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在此期间,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互相宴请和拜访,这种新年之后的宴请在东北地区又称为“会年茶”。<盖*县志>载:元旦后“十数日,此往彼来,有携物品为敬仪者。张筵招宗族亲友饮春酒,名日会年茶。”

  在华北地区称为“请春酒”,《天津县志>载:“亲友诣门互拜,数日交相宴会,名日请春酒。”这表明,当“春酒”单独出现时,是指立春宴*,如果春酒和其他的食品共提时,例如春饼,春盘等,那么这里的春酒就仅仅指烧酒或者米酒。但是“春酒”的这两种意义可以表明,不论是立春的家庭春宴,还是官方的春宴,都以酒作为宴*上的主要饮料。

  在立春宴*上,春饼和春盘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只要有春盘,人们一般就要饮春酒。在宋代就有饮春酒的*俗,苏轼的诗句对此作了描述:“辛盘得青韭,蜡酒是黄柑。”如果没有春盘,那么一般也没有春酒。在*饮食*俗中,酒和菜一般是不能分开的,有酒就要有菜,菜是丰盛还是简单这并不十分重要。例如河北《吴桥县志>载:“立春,饮春酒,茹春饼,切鲜红莱菔食之,日咬春。”陕西《雒南县志>载:“立春之日,人饮春酒,食白萝卜,谓之咬春。”广东<归善县志>载:“是日,啖春饼,生菜,饮酒庆新春。”这些例子说明,饮春酒在清代是相当普遍的*俗。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8

  过小年传统食物

  1、饺子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7、年粽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8、爆米花糖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9、面食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10、关东糖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11、炒玉米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12、糖瓜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全国各地小年传统食物有哪些

  吃灶糖|甜甜黏黏

  灶糖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这天大街小巷都有卖灶糖的,家中大人在赶集市时早早会将灶糖买回家。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希望灶王替自已多多美言,后逐渐演变成了小年必吃的零食。

  吃饺子|送行饺子迎风面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尤其是在北方,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炒玉米|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吃“年粽”|年年高中(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做米饼|团团圆圆

  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保住了大米、花生、芝麻等源香味口感与健康营养,吃起来别有风味,寓意“团团圆圆”。

  杀年猪|家一起杀年猪、讨好运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粘糕粘|年年高

  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其谐音为年糕,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

  吃麻糖|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相传,麻糖把灶神的嘴巴粘住,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意在表达期盼*安丰年的心愿。

  捏面花|面塑艺术

  山东半岛的人们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开始忙着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这些面食从和面、醒发和制作上都非常讲究,很费工夫。吃起来一层又一层,特别有嚼劲,口感自是非比寻常,用来春节待客作为主食食用。

  廿四团|廿四夜吃团子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料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红色的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同时也带来一年的好彩头。

  吃火烧|红红火火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用面粉加红糖烙烤而成的红糖烧饼、芝麻酱糖火烧,供不应求,民间取其谐音,预示来年日子红红火火。

  爆米花糖|小年小年,爆米糖甜

  江西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9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过几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过小年要吃什么吗?小年*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具体过小年要吃什么?小编为您盘点12种小年的美食。

  过小年要吃什么?

  1、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立春:送春

  鞭春之后要送春,即地方*给乡绅送小芒神和小春牛,有的地方还送给*各部门。这种作为礼品的春牛芒神有的是泥塑,有的是画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以盘或以亭装饰托送j送春由鞭春时的胥役和乐队以官府的名义执行,例如在河北永*“随从鼓乐,将别塑小芒神、土牛分献各官府及乡宦,谓之送春”。在湖南长沙,“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这些小芒神和小土牛要由官府事先预订,由工匠制作,并事先送到官署保存,例如在河北宣化“县令偕属诣府堂,打春毕,另将小牛芒神送各衙门及本城缙绅,皆预令工先期备办,送县待用者。”在江西德化,“是日多为小土牛,置纸亭中,佐鼓吹送诸荐绅”。在湖南零陵“礼胥以盘贮小土牛送乡绅家”。在有的地区,地方*要送小春牛给乡里,例如广东潮州“胥吏以小土牛贻里社,谓之发春”。有些地区由春官送春,例如湖北郧县“春官于绅士人家送土牛,乘阳气也”。春牛送到之后,乡绅一般要给赏钱,例如在福建漳*“鼓吹导送泥塑芒神土牛于绅衿家,以邀赏赉”。有的地区不是送泥塑芒神土牛,而是送芒神土牛的画像,例如河南林县“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河北延庆“以纸画芒牛之形,令鼓乐春官遍送乡达,谓之送春”。

  送春活动同样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送春的对象是乡绅,而不是*民百姓。例如在山东济南“为小土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对“缙绅家”不仅要“遍送”,而且要“鸣鼓乐以献”,正如山西翼城春官和春吏的报春,“凡官长、荐绅之家,皆叩谒之”,而对于*民百姓则不予顾及,甚至欺压,“民间有市货者咸避焉,不则挈以去,无给直者。”但是“人盼幸福树望春”是民族的心理定势,春牛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被公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而象征符号在民族文化中是共同的,没有阶级和阶层的区分,那么*民百姓也想得到小春牛这个春天的象征,则必须自己买。在一些地区,小春牛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例如在河南洛阳“百姓买小春牛,依官式五色装,或相献遗”。据乾隆<洛阳县志》载,这些缩小了的芒神、土牛和春仗由塑匠制作,“勾芒神像及土牛各长三寸许。又以细竹苇作胎,黄纸裹之,彩丝交缠,日春仗。绅宦官送,士民自卖买。”送春并不是清代的发明,而是早已有之,正如同治《德化县志》所说,送春“盖仿古太守颁春遗意”。早在北宋时期,在开封、祥符两县“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南宋时,朝廷“掌管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趟各随,以金银钱彩段为酬”。但是清代的送春主要是地方**送给乡绅,已经不是一般的节日应景活动,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地方上的迎春活动可以增强官绅关系,送春也体现了这个功能。由地方**购置春牛和芒神作为祝贺立春的礼物,并在鞭春仪式过后,委派乐队分送给地方乡绅,这是对乡绅的尊崇和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在当时的社会,官绅关系对于地方长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豪绅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常常掌握着地方上的经济命脉。由于采取回避制度,地方**主要长官均为外地人,如果没有本地乡绅的支持,他们就不能有效地对这个地区进行统治,甚至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因此,官府便利用这个官方可以操纵的机会,以报春、送春的手段来提高士绅的社会地位和表示官府对他们的敬重,以此增强官绅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立春:吃生菜

  在*北方立春吃萝卜,而在南方却是吃生菜。关于立春饮食的文献记载中常出现生菜,但是各地生菜的含义并不尽相同。广东乾隆《顺德县志>说立春“啖春饼、辣菜”,但是咸丰<顺德县志》说立春“啖生菜、春饼”,可见此地的辣菜就是生菜。在这里生菜是一物二名。但是《花县志>载:“以素粉拌生菜”,《鹤山县志》说:“以姜葱拌生菜”,又只称为“生菜”。

  《三水县志》则说“食春菜”。很明显,辣菜、生菜和春菜都是同一种蔬菜。这里的“春菜”不过只是以节日命名而已。但是《*食品事典>的解释却与此不同,认为春菜就是芥菜,认为“芥菜”是“辣芥、辣菜、春菜和春不老的别名”。这种芥菜其味辛辣,一般需炒食或腌渍食用,这显然不是上面所说的立春生食的春菜,更不是生菜。早在南宋时期,芥菜就与生菜和莴苣并列,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北方的地方志关于立春*俗的记述中,有时也出现“生菜”、“春菜”和“辛菜”。山东<夏津县志》载:“如期食生菜迎新,阴阳生送春牛。”在河北遵化“立春日啖饼食生菜迎新”。《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也都提到立春吃“春饼”和“生菜”,但是这里的“生菜”不可能与南方现在称为生菜的叶菜相同,因为山东、河北和山西并不出产这种蔬菜。在这些地区地方志中的“物产志”中也不见关于“生菜”的记载。此外,在这些地区的其他县志中,也没有提到立春食用“生菜”。这里说的生菜有两种可能,一是指“生食的蔬菜”,例如河南称立春吃的蔬菜为“生菜”,即萝卜和其他可凉拌的蔬菜。河南《辉县志》载:“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河南《郑县志>载:“举酒则切粉皮,杂以七种生菜,供之筵间。”很显然,这里的“生菜”

  和南方所说的生菜并非一义。“七种生菜”是指的七种可以生食的蔬菜,那么《夏津县志>、《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中所说的“生菜”也应该与此相同。二是指一种叶子可以生食的莴苣。<中国食品事典》和《简明农业科学词典>都认为生菜又称为“叶用莴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通可日生菜。”高士奇《北墅抱瓮录>说:“生菜,花如苦菜,春秋可再种。略点盐醋,生援,食之甚美,故名。”吴其溶认为生菜即白苣,“与莴苣同而色白,剥其叶生食之,故俗呼生菜”。光绪<肃州新志稿>载:“莴苣:有黑白二子,俗名生菜,可生食。”《甘肃通志稿>载:“莴苣:二种,叶圆而薄者日生菜,叶尖而生笋者日莴苣。”这里的生菜是指莴苣的一种。

  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东汉崔塞<四民月令>载:“凡立春日,食生菜,不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遵生八笺>说:“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东汉和唐代的生菜究竟是何种蔬菜,此处并不明确,但是《遵生八笺》以苏轼诗‘青蒿黄韭试春盘’解释唐代的.春盘,可见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今天南方的“叶用莴巨”,而是指青蒿黄韭等可以生食的蔬菜。《清波杂志>载:“绍兴丁巳岁,车驾巡幸建康。回跸时,先人主丹徒簿,排办新丰镇,物皆备。御舟过,止宣索生菜两篮,非所办者。官吏仓卒供进,幸免阙事。前顿传报,生菜遂为珍品。”如上所云,立春的春盘在宋代可以用青蒿黄韭制作,但是这里的生菜并非韭菜。《东京梦华录》以韭黄与生菜共列,《梦粱录>以生菜、葱、薤、韭、大蒜并提,可见生菜并不是韭菜。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苜蓿、勃公英皆可为生菜”,是说可以生食。但是宋代和明代的生菜已经确有所指,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将芥菜、生菜和莴苣列举,《大明会典》:“荐新物品”中“正月”有“韭菜四斤,生菜四斤。”这里生菜也与韭菜并列,是一种具体的,可以与韭菜同样生食的青菜种类,而不再是泛指。看来古时所说的生菜如果泛指的话,均与清代南方及现在所食的生菜并非一物。只有在南方出产这种生菜的地区才盛行立春食生菜的*俗,南方有的地方也吃类似于萝卜咬春的代用品,例如福建《永安县志>:“家各立春树,取接春之意,或取甘蔗、胡萝卜啖之,名H咬春。”则可能由于这些地区不出产生菜。在地处上海附*的华亭县,立春在清末由吃生菜转变为吃萝卜,光绪《华亭县志>载:“春日茹春饼,以生菜作春盘。”但是又加按语说:“今立春日食芦菔,云杜喉患。”说明吃萝卜的*俗在这个地区逐渐扩展。

  立春:吃春盘

  春盘是立春宴饮所调制的菜盘,在清代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俗,但是春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春盘在南方尤其普遍,因为北方咬春,生萝卜可以拿来就啃,而南方的生菜却必须进行加工和调制,盛于盘中,那么这种盘则称为“春盘”。旧时,立春日设“春盘”食之,并互赠亲友,表示迎春祝福。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春日即立春。两京即指长安和洛阳。他吃了春盘,感想到了国家的盛衰。

  苏东坡的《洗溪沙》词中有“青篙黄韭试春盘”之句。青篙是嫩葛芭,黄韭即韭黄。从诗词佳句中可以窥见春盘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春盘,据说始于晋代,有一本名叫《扼言》的书说,春盘中放的是萝卜、芹蒸《四时宝镜》里说:唐代“立春日,食芦m、春饼、生菜,号春盘”。芦旅即萝卜,生菜即韭菜,此外还有春饼。大概是用春饼卷了炒熟的生菜去吃吧!南宋宫廷里的春盘就不同于民间了。“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价万钱。”

  春盘,因于立春日食春饼,其名后来被“春饼”所代替。《关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篙、黄韭、寥芽包乞”《北*风俗类征》也说“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

  说实在话,所谓春饼也就是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煎饼,其薄摊者即称薄饼。立春日,制饼卷起菜肴而食之者的饼,即谓之“春饼”。

  上海等地有一种名叫“春卷”的食品,可与春饼相提并论。它以面做成薄如纸的皮子,然后将事前做好的馅子包裹起来,两端用面糊糊严,放入油锅炸熟,金黄酥脆,蘸醋或辣酱油食之。应该说春卷是春饼的发展。

  北方的春盘则多用五辛和萝卜调制。

  “春盘”有时又称为“五辛盘”,在地方志中,“春盘”和“五辛盘”常常交替出现。所谓“五辛盘”,是以五种辛辣菜蔬调制的春盘,例如河北《新河县志>载:“立春日,以红、白萝卜切作细丝,和以五辛,谓之春盘。”<南宫县志)载:“立春日,以萝卜为细菜,五辛为春盘,面为春饼,谓之赏春。”(曲周县志>载:“莱菔、五辛为春盘,佐麦饼啖之,日咬春。”我们可以明白,春盘是立春的一种配菜,其中所说的五辛古今不尽相同,各地也有差异。有的学者认为五辛是:葱、薤、韭、蒜和兴蕖。但是在黑龙江宾县和山东宁津县则是葱、蒜、椒、姜、芥。由于使用五种辛辣菜蔬调制成盘,所以称为“五辛盘”。“春盘”不过是个美称。在立春日,所有与“春”相关的事物都冠以“春”字,例如“春牛”、“春花”、“春鸡”等。春盘是以节日命名,而五辛盘则是以内容命名。但是春盘比五辛盘的定义要宽,因为春盘不一定必须用五辛。在北方一些地区,春盘只是由萝卜调制,例如山东《金乡县志》载:

  “以白萝卜为春盘宴。”在南方则主要是用生菜,或者由芹、韭、笋拌成,表示勤劳、长久和蓬勃之意。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晋代已经出现了春盘的雏形——菜盘。据唐人《四时宝镜》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遵生八笺》载:“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又说:“立春日作五辛盘,以黄柑酿酒为洞庭春色,故苏诗云:‘辛盘的青韭,腊酒是黄柑’。”可见唐宋时期的春盘即五辛盘。尽管立春食萝卜的*俗至迟在晋代已经出现,但是看来并不十分普遍,当时以萝卜和芹菜调制的菜盘也不叫春盘。到了唐代,五辛盘已普遍称为春盘,然而其成分仍然是青蒿和黄韭等其他辛辣味道的生菜,而不是萝卜,当然也不是*代南方立春食用的“叶用莴苣”。

  《四时宝镜》和《遵生八笺》以当时的“春饼生菜号春盘”来解释晋代的“萝菔芹菜为菜盘”,这表明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唐宋时春盘已相当普遍,例如杜甫有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送青丝。”岑参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杜甫描述的生菜细如青丝,看来仍是青蒿黄韭之类,而他诗句中的萝卜是白色的:“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这里的“土酥”就是萝卜,而“净如练”意为洁净如白色的丝绢。可见所描述的春盘中的细生菜不是萝卜。

  春盘在宋代已经出现在朝廷的节日礼俗之中,皇帝在立春日赏赐群臣春盘。《乾淳岁时记>载南宋临安后苑所做春盘,“每盘值万钱”。但是春盘的内容是什么,却并不清楚。在金元时期,春盘在民间已经十分普遍,邻里间以春盘互相馈赠,而且此时的春盘成分可能已经有红白萝卜,元好问“春Et”诗中说:“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助春情。”这里的“裁红晕碧”所指应是切红、绿萝卜。“裁”和“晕”是切的动作,而“红”和“碧”是萝卜外皮和内瓤的颜色。唐宋时期调制春盘的青蒿黄韭不会是红色,其他五辛以及*代的叶用莴苣也不能以红来描绘,只有水红萝卜皮色鲜红。那么与“红”相对偶的“碧”当然也是萝卜,即皮色为绿的萝卜。可见北方的春盘至迟在辽金时期就用萝卜调制了。

  从晋代到元代,从“菜盘”到“春盘”,风俗有所改变,但并不是“萝卜一生菜一萝卜”的模式,尽管文献资料显示这样一个踪迹。因为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当代生菜的概念,仅仅限制于一种蔬菜。那时可以生食的蔬菜就称为“生菜”。在清代有两种类型的春盘:在南方以生菜为春盘,在北方以萝卜为春盘。立春食用的红萝卜在广西也称为“春菜”。河南的萝卜,“圆而红者,名春萝卜,生食,谓之咬春。”

  立春:春饼

  春盘是立春饮食的菜盘,是副食,那么这个节日当然还需要主食,这就是春饼。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准备。在地方志中这两种节物也常常相提并论,并一起称为“咬春”。例如河南<汜水县志》载:“家治春饼、生菜,谓之咬春。”

  春饼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从那时起,春饼就与春盘共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在明代,春饼已经成为朝廷的赐品,《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砻清代的春饼在南方和北方都是立春的重要节日食品,但是各地的春饼也不尽相同。在北方,春饼是以麦面制作的,以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上桌,萝卜细丝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饼裹卷共食。河南《汝州全志》载:“立春日,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

  《新乡县志》载:“以萝卜和面饼食之,名日咬春。”河北《正定县志》载:“立春设春盘春饼,日尝春。”山西《临汾县志>:“春盘春饼,间亦有之。”《阳城县志》载“民间茹萝卜面饼,即荐辛,取春生之意也。”山东《城武县志》载:立春“吃萝卜葱饼等,谓之咬春。”在福建蒲城“卷春饼以佐春盘”,而崇明县的春饼是以“溲薄面裹熟肉而炙之”。清代的《调鼎集>记载了三种当时作为糕点的春饼,其一:“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其二:“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共斩碎,卷春饼,切断”;其三:“柿饼捣烂,加熟咸肉、肥条,摊春饼作小卷,切断”。南方的春饼是今日春卷的前身,其做法是:将面粉和水搅成面糊,摊在*底锅中以小火烘出薄饼,即是皮子,包馅即是春饼,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江南一带馅料常用豆沙,即是甜馅春饼。这实际上就是春卷。冯应京<月令广义>所描述的春饼是抟菜肉裹食,应该也属于春卷一类。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春饼在江南通称为春卷,以油炸加工,而北方则用面粉烙成薄饼,卷而食之。指出了南北春饼之异。但是在北方不只是在立春才吃春饼,在二月二的中和节也吃春饼。在山西立春吃“果饼”,并且与萝卜菜共食,《辽州志>说:“民家啖萝卜果饼,名目咬春。”这说明,清代的春饼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尽管有着相同的意义和共同的起源。

  立春:喝春酒

  清代地方志关于立春的记载中常常提到“饮春酒”。这里的春酒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酒指的是酒,在北方一般是烧酒,在南方是米酒,只是立春饮食的成分之一;广义的春酒指的是立春的春宴,例如<仪封县志>和<考城县志>载:“立春:迎春,观土牛,饮春酒。”另外,新年的宴*也称为春宴。这种新年春宴的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在此期间,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互相宴请和拜访,这种新年之后的宴请在东北地区又称为“会年茶”。<盖*县志>载:元旦后“十数日,此往彼来,有携物品为敬仪者。张筵招宗族亲友饮春酒,名日会年茶。”

  在华北地区称为“请春酒”,《天津县志>载:“亲友诣门互拜,数日交相宴会,名日请春酒。”这表明,当“春酒”单独出现时,是指立春宴*,如果春酒和其他的食品共提时,例如春饼,春盘等,那么这里的春酒就仅仅指烧酒或者米酒。但是“春酒”的这两种意义可以表明,不论是立春的家庭春宴,还是官方的春宴,都以酒作为宴*上的主要饮料。

  在立春宴*上,春饼和春盘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只要有春盘,人们一般就要饮春酒。在宋代就有饮春酒的*俗,苏轼的诗句对此作了描述:“辛盘得青韭,蜡酒是黄柑。”如果没有春盘,那么一般也没有春酒。在*饮食*俗中,酒和菜一般是不能分开的,有酒就要有菜,菜是丰盛还是简单这并不十分重要。例如河北《吴桥县志>载:“立春,饮春酒,茹春饼,切鲜红莱菔食之,日咬春。”陕西《雒南县志>载:“立春之日,人饮春酒,食白萝卜,谓之咬春。”广东<归善县志>载:“是日,啖春饼,生菜,饮酒庆新春。”这些例子说明,饮春酒在清代是相当普遍的*俗。


南方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3篇)(扩展2)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5篇)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1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过几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过小年要吃什么吗?小年*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具体过小年要吃什么?小编为您盘点12种小年的美食。

  过小年要吃什么?

  1、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立春:送春

  鞭春之后要送春,即地方*给乡绅送小芒神和小春牛,有的地方还送给*各部门。这种作为礼品的春牛芒神有的是泥塑,有的是画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以盘或以亭装饰托送j送春由鞭春时的胥役和乐队以官府的名义执行,例如在河北永*“随从鼓乐,将别塑小芒神、土牛分献各官府及乡宦,谓之送春”。在湖南长沙,“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这些小芒神和小土牛要由官府事先预订,由工匠制作,并事先送到官署保存,例如在河北宣化“县令偕属诣府堂,打春毕,另将小牛芒神送各衙门及本城缙绅,皆预令工先期备办,送县待用者。”在江西德化,“是日多为小土牛,置纸亭中,佐鼓吹送诸荐绅”。在湖南零陵“礼胥以盘贮小土牛送乡绅家”。在有的地区,地方*要送小春牛给乡里,例如广东潮州“胥吏以小土牛贻里社,谓之发春”。有些地区由春官送春,例如湖北郧县“春官于绅士人家送土牛,乘阳气也”。春牛送到之后,乡绅一般要给赏钱,例如在福建漳*“鼓吹导送泥塑芒神土牛于绅衿家,以邀赏赉”。有的地区不是送泥塑芒神土牛,而是送芒神土牛的画像,例如河南林县“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河北延庆“以纸画芒牛之形,令鼓乐春官遍送乡达,谓之送春”。

  送春活动同样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送春的对象是乡绅,而不是*民百姓。例如在山东济南“为小土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对“缙绅家”不仅要“遍送”,而且要“鸣鼓乐以献”,正如山西翼城春官和春吏的报春,“凡官长、荐绅之家,皆叩谒之”,而对于*民百姓则不予顾及,甚至欺压,“民间有市货者咸避焉,不则挈以去,无给直者。”但是“人盼幸福树望春”是民族的心理定势,春牛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被公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而象征符号在民族文化中是共同的,没有阶级和阶层的区分,那么*民百姓也想得到小春牛这个春天的象征,则必须自己买。在一些地区,小春牛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例如在河南洛阳“百姓买小春牛,依官式五色装,或相献遗”。据乾隆<洛阳县志》载,这些缩小了的芒神、土牛和春仗由塑匠制作,“勾芒神像及土牛各长三寸许。又以细竹苇作胎,黄纸裹之,彩丝交缠,日春仗。绅宦官送,士民自卖买。”送春并不是清代的发明,而是早已有之,正如同治《德化县志》所说,送春“盖仿古太守颁春遗意”。早在北宋时期,在开封、祥符两县“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南宋时,朝廷“掌管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趟各随,以金银钱彩段为酬”。但是清代的送春主要是地方**送给乡绅,已经不是一般的节日应景活动,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地方上的迎春活动可以增强官绅关系,送春也体现了这个功能。由地方**购置春牛和芒神作为祝贺立春的礼物,并在鞭春仪式过后,委派乐队分送给地方乡绅,这是对乡绅的尊崇和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在当时的社会,官绅关系对于地方长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豪绅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常常掌握着地方上的经济命脉。由于采取回避制度,地方**主要长官均为外地人,如果没有本地乡绅的支持,他们就不能有效地对这个地区进行统治,甚至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因此,官府便利用这个官方可以操纵的机会,以报春、送春的手段来提高士绅的社会地位和表示官府对他们的敬重,以此增强官绅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立春:吃生菜

  在*北方立春吃萝卜,而在南方却是吃生菜。关于立春饮食的文献记载中常出现生菜,但是各地生菜的含义并不尽相同。广东乾隆《顺德县志>说立春“啖春饼、辣菜”,但是咸丰<顺德县志》说立春“啖生菜、春饼”,可见此地的辣菜就是生菜。在这里生菜是一物二名。但是《花县志>载:“以素粉拌生菜”,《鹤山县志》说:“以姜葱拌生菜”,又只称为“生菜”。

  《三水县志》则说“食春菜”。很明显,辣菜、生菜和春菜都是同一种蔬菜。这里的“春菜”不过只是以节日命名而已。但是《*食品事典>的解释却与此不同,认为春菜就是芥菜,认为“芥菜”是“辣芥、辣菜、春菜和春不老的别名”。这种芥菜其味辛辣,一般需炒食或腌渍食用,这显然不是上面所说的立春生食的春菜,更不是生菜。早在南宋时期,芥菜就与生菜和莴苣并列,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北方的地方志关于立春*俗的记述中,有时也出现“生菜”、“春菜”和“辛菜”。山东<夏津县志》载:“如期食生菜迎新,阴阳生送春牛。”在河北遵化“立春日啖饼食生菜迎新”。《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也都提到立春吃“春饼”和“生菜”,但是这里的“生菜”不可能与南方现在称为生菜的叶菜相同,因为山东、河北和山西并不出产这种蔬菜。在这些地区地方志中的“物产志”中也不见关于“生菜”的记载。此外,在这些地区的其他县志中,也没有提到立春食用“生菜”。这里说的生菜有两种可能,一是指“生食的蔬菜”,例如河南称立春吃的蔬菜为“生菜”,即萝卜和其他可凉拌的蔬菜。河南《辉县志》载:“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河南《郑县志>载:“举酒则切粉皮,杂以七种生菜,供之筵间。”很显然,这里的“生菜”

  和南方所说的生菜并非一义。“七种生菜”是指的七种可以生食的蔬菜,那么《夏津县志>、《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中所说的“生菜”也应该与此相同。二是指一种叶子可以生食的莴苣。<中国食品事典》和《简明农业科学词典>都认为生菜又称为“叶用莴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通可日生菜。”高士奇《北墅抱瓮录>说:“生菜,花如苦菜,春秋可再种。略点盐醋,生援,食之甚美,故名。”吴其溶认为生菜即白苣,“与莴苣同而色白,剥其叶生食之,故俗呼生菜”。光绪<肃州新志稿>载:“莴苣:有黑白二子,俗名生菜,可生食。”《甘肃通志稿>载:“莴苣:二种,叶圆而薄者日生菜,叶尖而生笋者日莴苣。”这里的生菜是指莴苣的一种。

  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东汉崔塞<四民月令>载:“凡立春日,食生菜,不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遵生八笺>说:“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东汉和唐代的生菜究竟是何种蔬菜,此处并不明确,但是《遵生八笺》以苏轼诗‘青蒿黄韭试春盘’解释唐代的春盘,可见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今天南方的“叶用莴巨”,而是指青蒿黄韭等可以生食的蔬菜。《清波杂志>载:“绍兴丁巳岁,车驾巡幸建康。回跸时,先人主丹徒簿,排办新丰镇,物皆备。御舟过,止宣索生菜两篮,非所办者。官吏仓卒供进,幸免阙事。前顿传报,生菜遂为珍品。”如上所云,立春的春盘在宋代可以用青蒿黄韭制作,但是这里的生菜并非韭菜。《东京梦华录》以韭黄与生菜共列,《梦粱录>以生菜、葱、薤、韭、大蒜并提,可见生菜并不是韭菜。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苜蓿、勃公英皆可为生菜”,是说可以生食。但是宋代和明代的生菜已经确有所指,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将芥菜、生菜和莴苣列举,《大明会典》:“荐新物品”中“正月”有“韭菜四斤,生菜四斤。”这里生菜也与韭菜并列,是一种具体的,可以与韭菜同样生食的青菜种类,而不再是泛指。看来古时所说的生菜如果泛指的话,均与清代南方及现在所食的生菜并非一物。只有在南方出产这种生菜的地区才盛行立春食生菜的*俗,南方有的地方也吃类似于萝卜咬春的代用品,例如福建《永安县志>:“家各立春树,取接春之意,或取甘蔗、胡萝卜啖之,名H咬春。”则可能由于这些地区不出产生菜。在地处上海附*的华亭县,立春在清末由吃生菜转变为吃萝卜,光绪《华亭县志>载:“春日茹春饼,以生菜作春盘。”但是又加按语说:“今立春日食芦菔,云杜喉患。”说明吃萝卜的*俗在这个地区逐渐扩展。

  立春:吃春盘

  春盘是立春宴饮所调制的菜盘,在清代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俗,但是春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春盘在南方尤其普遍,因为北方咬春,生萝卜可以拿来就啃,而南方的生菜却必须进行加工和调制,盛于盘中,那么这种盘则称为“春盘”。旧时,立春日设“春盘”食之,并互赠亲友,表示迎春祝福。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春日即立春。两京即指长安和洛阳。他吃了春盘,感想到了国家的盛衰。

  苏东坡的《洗溪沙》词中有“青篙黄韭试春盘”之句。青篙是嫩葛芭,黄韭即韭黄。从诗词佳句中可以窥见春盘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春盘,据说始于晋代,有一本名叫《扼言》的书说,春盘中放的是萝卜、芹蒸《四时宝镜》里说:唐代“立春日,食芦m、春饼、生菜,号春盘”。芦旅即萝卜,生菜即韭菜,此外还有春饼。大概是用春饼卷了炒熟的生菜去吃吧!南宋宫廷里的春盘就不同于民间了。“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价万钱。”

  春盘,因于立春日食春饼,其名后来被“春饼”所代替。《关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篙、黄韭、寥芽包乞”《北*风俗类征》也说“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

  说实在话,所谓春饼也就是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煎饼,其薄摊者即称薄饼。立春日,制饼卷起菜肴而食之者的饼,即谓之“春饼”。

  上海等地有一种名叫“春卷”的食品,可与春饼相提并论。它以面做成薄如纸的皮子,然后将事前做好的馅子包裹起来,两端用面糊糊严,放入油锅炸熟,金黄酥脆,蘸醋或辣酱油食之。应该说春卷是春饼的发展。

  北方的春盘则多用五辛和萝卜调制。

  “春盘”有时又称为“五辛盘”,在地方志中,“春盘”和“五辛盘”常常交替出现。所谓“五辛盘”,是以五种辛辣菜蔬调制的春盘,例如河北《新河县志>载:“立春日,以红、白萝卜切作细丝,和以五辛,谓之春盘。”<南宫县志)载:“立春日,以萝卜为细菜,五辛为春盘,面为春饼,谓之赏春。”(曲周县志>载:“莱菔、五辛为春盘,佐麦饼啖之,日咬春。”我们可以明白,春盘是立春的一种配菜,其中所说的五辛古今不尽相同,各地也有差异。有的学者认为五辛是:葱、薤、韭、蒜和兴蕖。但是在黑龙江宾县和山东宁津县则是葱、蒜、椒、姜、芥。由于使用五种辛辣菜蔬调制成盘,所以称为“五辛盘”。“春盘”不过是个美称。在立春日,所有与“春”相关的事物都冠以“春”字,例如“春牛”、“春花”、“春鸡”等。春盘是以节日命名,而五辛盘则是以内容命名。但是春盘比五辛盘的定义要宽,因为春盘不一定必须用五辛。在北方一些地区,春盘只是由萝卜调制,例如山东《金乡县志》载:

  “以白萝卜为春盘宴。”在南方则主要是用生菜,或者由芹、韭、笋拌成,表示勤劳、长久和蓬勃之意。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晋代已经出现了春盘的雏形——菜盘。据唐人《四时宝镜》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遵生八笺》载:“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又说:“立春日作五辛盘,以黄柑酿酒为洞庭春色,故苏诗云:‘辛盘的青韭,腊酒是黄柑’。”可见唐宋时期的春盘即五辛盘。尽管立春食萝卜的*俗至迟在晋代已经出现,但是看来并不十分普遍,当时以萝卜和芹菜调制的菜盘也不叫春盘。到了唐代,五辛盘已普遍称为春盘,然而其成分仍然是青蒿和黄韭等其他辛辣味道的生菜,而不是萝卜,当然也不是*代南方立春食用的“叶用莴苣”。

  《四时宝镜》和《遵生八笺》以当时的“春饼生菜号春盘”来解释晋代的“萝菔芹菜为菜盘”,这表明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唐宋时春盘已相当普遍,例如杜甫有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送青丝。”岑参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杜甫描述的生菜细如青丝,看来仍是青蒿黄韭之类,而他诗句中的萝卜是白色的:“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这里的“土酥”就是萝卜,而“净如练”意为洁净如白色的丝绢。可见所描述的春盘中的细生菜不是萝卜。

  春盘在宋代已经出现在朝廷的节日礼俗之中,皇帝在立春日赏赐群臣春盘。《乾淳岁时记>载南宋临安后苑所做春盘,“每盘值万钱”。但是春盘的内容是什么,却并不清楚。在金元时期,春盘在民间已经十分普遍,邻里间以春盘互相馈赠,而且此时的春盘成分可能已经有红白萝卜,元好问“春Et”诗中说:“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助春情。”这里的“裁红晕碧”所指应是切红、绿萝卜。“裁”和“晕”是切的动作,而“红”和“碧”是萝卜外皮和内瓤的颜色。唐宋时期调制春盘的青蒿黄韭不会是红色,其他五辛以及*代的叶用莴苣也不能以红来描绘,只有水红萝卜皮色鲜红。那么与“红”相对偶的“碧”当然也是萝卜,即皮色为绿的萝卜。可见北方的春盘至迟在辽金时期就用萝卜调制了。

  从晋代到元代,从“菜盘”到“春盘”,风俗有所改变,但并不是“萝卜一生菜一萝卜”的模式,尽管文献资料显示这样一个踪迹。因为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当代生菜的概念,仅仅限制于一种蔬菜。那时可以生食的蔬菜就称为“生菜”。在清代有两种类型的春盘:在南方以生菜为春盘,在北方以萝卜为春盘。立春食用的红萝卜在广西也称为“春菜”。河南的萝卜,“圆而红者,名春萝卜,生食,谓之咬春。”

  立春:春饼

  春盘是立春饮食的菜盘,是副食,那么这个节日当然还需要主食,这就是春饼。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准备。在地方志中这两种节物也常常相提并论,并一起称为“咬春”。例如河南<汜水县志》载:“家治春饼、生菜,谓之咬春。”

  春饼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从那时起,春饼就与春盘共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在明代,春饼已经成为朝廷的赐品,《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砻清代的春饼在南方和北方都是立春的重要节日食品,但是各地的春饼也不尽相同。在北方,春饼是以麦面制作的,以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上桌,萝卜细丝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饼裹卷共食。河南《汝州全志》载:“立春日,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

  《新乡县志》载:“以萝卜和面饼食之,名日咬春。”河北《正定县志》载:“立春设春盘春饼,日尝春。”山西《临汾县志>:“春盘春饼,间亦有之。”《阳城县志》载“民间茹萝卜面饼,即荐辛,取春生之意也。”山东《城武县志》载:立春“吃萝卜葱饼等,谓之咬春。”在福建蒲城“卷春饼以佐春盘”,而崇明县的春饼是以“溲薄面裹熟肉而炙之”。清代的《调鼎集>记载了三种当时作为糕点的春饼,其一:“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其二:“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共斩碎,卷春饼,切断”;其三:“柿饼捣烂,加熟咸肉、肥条,摊春饼作小卷,切断”。南方的春饼是今日春卷的前身,其做法是:将面粉和水搅成面糊,摊在*底锅中以小火烘出薄饼,即是皮子,包馅即是春饼,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江南一带馅料常用豆沙,即是甜馅春饼。这实际上就是春卷。冯应京<月令广义>所描述的春饼是抟菜肉裹食,应该也属于春卷一类。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春饼在江南通称为春卷,以油炸加工,而北方则用面粉烙成薄饼,卷而食之。指出了南北春饼之异。但是在北方不只是在立春才吃春饼,在二月二的中和节也吃春饼。在山西立春吃“果饼”,并且与萝卜菜共食,《辽州志>说:“民家啖萝卜果饼,名目咬春。”这说明,清代的春饼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尽管有着相同的意义和共同的起源。

  立春:喝春酒

  清代地方志关于立春的记载中常常提到“饮春酒”。这里的春酒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酒指的是酒,在北方一般是烧酒,在南方是米酒,只是立春饮食的成分之一;广义的春酒指的是立春的春宴,例如<仪封县志>和<考城县志>载:“立春:迎春,观土牛,饮春酒。”另外,新年的宴*也称为春宴。这种新年春宴的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在此期间,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互相宴请和拜访,这种新年之后的宴请在东北地区又称为“会年茶”。<盖*县志>载:元旦后“十数日,此往彼来,有携物品为敬仪者。张筵招宗族亲友饮春酒,名日会年茶。”

  在华北地区称为“请春酒”,《天津县志>载:“亲友诣门互拜,数日交相宴会,名日请春酒。”这表明,当“春酒”单独出现时,是指立春宴*,如果春酒和其他的食品共提时,例如春饼,春盘等,那么这里的春酒就仅仅指烧酒或者米酒。但是“春酒”的这两种意义可以表明,不论是立春的家庭春宴,还是官方的春宴,都以酒作为宴*上的主要饮料。

  在立春宴*上,春饼和春盘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只要有春盘,人们一般就要饮春酒。在宋代就有饮春酒的*俗,苏轼的诗句对此作了描述:“辛盘得青韭,蜡酒是黄柑。”如果没有春盘,那么一般也没有春酒。在*饮食*俗中,酒和菜一般是不能分开的,有酒就要有菜,菜是丰盛还是简单这并不十分重要。例如河北《吴桥县志>载:“立春,饮春酒,茹春饼,切鲜红莱菔食之,日咬春。”陕西《雒南县志>载:“立春之日,人饮春酒,食白萝卜,谓之咬春。”广东<归善县志>载:“是日,啖春饼,生菜,饮酒庆新春。”这些例子说明,饮春酒在清代是相当普遍的*俗。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2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过几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过小年要吃什么吗?小年*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具体过小年要吃什么?小编为您盘点12种小年的美食。

  过小年要吃什么?

  1、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立春:送春

  鞭春之后要送春,即地方*给乡绅送小芒神和小春牛,有的地方还送给*各部门。这种作为礼品的春牛芒神有的是泥塑,有的是画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以盘或以亭装饰托送j送春由鞭春时的胥役和乐队以官府的名义执行,例如在河北永*“随从鼓乐,将别塑小芒神、土牛分献各官府及乡宦,谓之送春”。在湖南长沙,“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这些小芒神和小土牛要由官府事先预订,由工匠制作,并事先送到官署保存,例如在河北宣化“县令偕属诣府堂,打春毕,另将小牛芒神送各衙门及本城缙绅,皆预令工先期备办,送县待用者。”在江西德化,“是日多为小土牛,置纸亭中,佐鼓吹送诸荐绅”。在湖南零陵“礼胥以盘贮小土牛送乡绅家”。在有的地区,地方*要送小春牛给乡里,例如广东潮州“胥吏以小土牛贻里社,谓之发春”。有些地区由春官送春,例如湖北郧县“春官于绅士人家送土牛,乘阳气也”。春牛送到之后,乡绅一般要给赏钱,例如在福建漳*“鼓吹导送泥塑芒神土牛于绅衿家,以邀赏赉”。有的地区不是送泥塑芒神土牛,而是送芒神土牛的画像,例如河南林县“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河北延庆“以纸画芒牛之形,令鼓乐春官遍送乡达,谓之送春”。

  送春活动同样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送春的对象是乡绅,而不是*民百姓。例如在山东济南“为小土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对“缙绅家”不仅要“遍送”,而且要“鸣鼓乐以献”,正如山西翼城春官和春吏的报春,“凡官长、荐绅之家,皆叩谒之”,而对于*民百姓则不予顾及,甚至欺压,“民间有市货者咸避焉,不则挈以去,无给直者。”但是“人盼幸福树望春”是民族的心理定势,春牛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被公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而象征符号在民族文化中是共同的,没有阶级和阶层的区分,那么*民百姓也想得到小春牛这个春天的象征,则必须自己买。在一些地区,小春牛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例如在河南洛阳“百姓买小春牛,依官式五色装,或相献遗”。据乾隆<洛阳县志》载,这些缩小了的芒神、土牛和春仗由塑匠制作,“勾芒神像及土牛各长三寸许。又以细竹苇作胎,黄纸裹之,彩丝交缠,日春仗。绅宦官送,士民自卖买。”送春并不是清代的发明,而是早已有之,正如同治《德化县志》所说,送春“盖仿古太守颁春遗意”。早在北宋时期,在开封、祥符两县“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南宋时,朝廷“掌管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趟各随,以金银钱彩段为酬”。但是清代的送春主要是地方**送给乡绅,已经不是一般的节日应景活动,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地方上的迎春活动可以增强官绅关系,送春也体现了这个功能。由地方**购置春牛和芒神作为祝贺立春的礼物,并在鞭春仪式过后,委派乐队分送给地方乡绅,这是对乡绅的尊崇和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在当时的社会,官绅关系对于地方长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豪绅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常常掌握着地方上的经济命脉。由于采取回避制度,地方**主要长官均为外地人,如果没有本地乡绅的支持,他们就不能有效地对这个地区进行统治,甚至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因此,官府便利用这个官方可以操纵的机会,以报春、送春的手段来提高士绅的社会地位和表示官府对他们的敬重,以此增强官绅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立春:吃生菜

  在*北方立春吃萝卜,而在南方却是吃生菜。关于立春饮食的文献记载中常出现生菜,但是各地生菜的含义并不尽相同。广东乾隆《顺德县志>说立春“啖春饼、辣菜”,但是咸丰<顺德县志》说立春“啖生菜、春饼”,可见此地的辣菜就是生菜。在这里生菜是一物二名。但是《花县志>载:“以素粉拌生菜”,《鹤山县志》说:“以姜葱拌生菜”,又只称为“生菜”。

  《三水县志》则说“食春菜”。很明显,辣菜、生菜和春菜都是同一种蔬菜。这里的“春菜”不过只是以节日命名而已。但是《*食品事典>的解释却与此不同,认为春菜就是芥菜,认为“芥菜”是“辣芥、辣菜、春菜和春不老的别名”。这种芥菜其味辛辣,一般需炒食或腌渍食用,这显然不是上面所说的立春生食的春菜,更不是生菜。早在南宋时期,芥菜就与生菜和莴苣并列,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北方的地方志关于立春*俗的记述中,有时也出现“生菜”、“春菜”和“辛菜”。山东<夏津县志》载:“如期食生菜迎新,阴阳生送春牛。”在河北遵化“立春日啖饼食生菜迎新”。《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也都提到立春吃“春饼”和“生菜”,但是这里的“生菜”不可能与南方现在称为生菜的叶菜相同,因为山东、河北和山西并不出产这种蔬菜。在这些地区地方志中的“物产志”中也不见关于“生菜”的记载。此外,在这些地区的其他县志中,也没有提到立春食用“生菜”。这里说的生菜有两种可能,一是指“生食的蔬菜”,例如河南称立春吃的蔬菜为“生菜”,即萝卜和其他可凉拌的蔬菜。河南《辉县志》载:“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河南《郑县志>载:“举酒则切粉皮,杂以七种生菜,供之筵间。”很显然,这里的“生菜”

  和南方所说的生菜并非一义。“七种生菜”是指的七种可以生食的蔬菜,那么《夏津县志>、《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中所说的“生菜”也应该与此相同。二是指一种叶子可以生食的莴苣。<中国食品事典》和《简明农业科学词典>都认为生菜又称为“叶用莴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通可日生菜。”高士奇《北墅抱瓮录>说:“生菜,花如苦菜,春秋可再种。略点盐醋,生援,食之甚美,故名。”吴其溶认为生菜即白苣,“与莴苣同而色白,剥其叶生食之,故俗呼生菜”。光绪<肃州新志稿>载:“莴苣:有黑白二子,俗名生菜,可生食。”《甘肃通志稿>载:“莴苣:二种,叶圆而薄者日生菜,叶尖而生笋者日莴苣。”这里的生菜是指莴苣的一种。

  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东汉崔塞<四民月令>载:“凡立春日,食生菜,不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遵生八笺>说:“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东汉和唐代的生菜究竟是何种蔬菜,此处并不明确,但是《遵生八笺》以苏轼诗‘青蒿黄韭试春盘’解释唐代的春盘,可见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今天南方的“叶用莴巨”,而是指青蒿黄韭等可以生食的蔬菜。《清波杂志>载:“绍兴丁巳岁,车驾巡幸建康。回跸时,先人主丹徒簿,排办新丰镇,物皆备。御舟过,止宣索生菜两篮,非所办者。官吏仓卒供进,幸免阙事。前顿传报,生菜遂为珍品。”如上所云,立春的春盘在宋代可以用青蒿黄韭制作,但是这里的生菜并非韭菜。《东京梦华录》以韭黄与生菜共列,《梦粱录>以生菜、葱、薤、韭、大蒜并提,可见生菜并不是韭菜。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苜蓿、勃公英皆可为生菜”,是说可以生食。但是宋代和明代的生菜已经确有所指,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将芥菜、生菜和莴苣列举,《大明会典》:“荐新物品”中“正月”有“韭菜四斤,生菜四斤。”这里生菜也与韭菜并列,是一种具体的,可以与韭菜同样生食的青菜种类,而不再是泛指。看来古时所说的生菜如果泛指的话,均与清代南方及现在所食的生菜并非一物。只有在南方出产这种生菜的地区才盛行立春食生菜的*俗,南方有的地方也吃类似于萝卜咬春的代用品,例如福建《永安县志>:“家各立春树,取接春之意,或取甘蔗、胡萝卜啖之,名H咬春。”则可能由于这些地区不出产生菜。在地处上海附*的华亭县,立春在清末由吃生菜转变为吃萝卜,光绪《华亭县志>载:“春日茹春饼,以生菜作春盘。”但是又加按语说:“今立春日食芦菔,云杜喉患。”说明吃萝卜的*俗在这个地区逐渐扩展。

  立春:吃春盘

  春盘是立春宴饮所调制的菜盘,在清代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俗,但是春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春盘在南方尤其普遍,因为北方咬春,生萝卜可以拿来就啃,而南方的生菜却必须进行加工和调制,盛于盘中,那么这种盘则称为“春盘”。旧时,立春日设“春盘”食之,并互赠亲友,表示迎春祝福。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春日即立春。两京即指长安和洛阳。他吃了春盘,感想到了国家的盛衰。

  苏东坡的《洗溪沙》词中有“青篙黄韭试春盘”之句。青篙是嫩葛芭,黄韭即韭黄。从诗词佳句中可以窥见春盘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春盘,据说始于晋代,有一本名叫《扼言》的书说,春盘中放的是萝卜、芹蒸《四时宝镜》里说:唐代“立春日,食芦m、春饼、生菜,号春盘”。芦旅即萝卜,生菜即韭菜,此外还有春饼。大概是用春饼卷了炒熟的生菜去吃吧!南宋宫廷里的春盘就不同于民间了。“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价万钱。”

  春盘,因于立春日食春饼,其名后来被“春饼”所代替。《关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篙、黄韭、寥芽包乞”《北*风俗类征》也说“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

  说实在话,所谓春饼也就是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煎饼,其薄摊者即称薄饼。立春日,制饼卷起菜肴而食之者的饼,即谓之“春饼”。

  上海等地有一种名叫“春卷”的食品,可与春饼相提并论。它以面做成薄如纸的皮子,然后将事前做好的馅子包裹起来,两端用面糊糊严,放入油锅炸熟,金黄酥脆,蘸醋或辣酱油食之。应该说春卷是春饼的发展。

  北方的春盘则多用五辛和萝卜调制。

  “春盘”有时又称为“五辛盘”,在地方志中,“春盘”和“五辛盘”常常交替出现。所谓“五辛盘”,是以五种辛辣菜蔬调制的春盘,例如河北《新河县志>载:“立春日,以红、白萝卜切作细丝,和以五辛,谓之春盘。”<南宫县志)载:“立春日,以萝卜为细菜,五辛为春盘,面为春饼,谓之赏春。”(曲周县志>载:“莱菔、五辛为春盘,佐麦饼啖之,日咬春。”我们可以明白,春盘是立春的一种配菜,其中所说的五辛古今不尽相同,各地也有差异。有的学者认为五辛是:葱、薤、韭、蒜和兴蕖。但是在黑龙江宾县和山东宁津县则是葱、蒜、椒、姜、芥。由于使用五种辛辣菜蔬调制成盘,所以称为“五辛盘”。“春盘”不过是个美称。在立春日,所有与“春”相关的事物都冠以“春”字,例如“春牛”、“春花”、“春鸡”等。春盘是以节日命名,而五辛盘则是以内容命名。但是春盘比五辛盘的定义要宽,因为春盘不一定必须用五辛。在北方一些地区,春盘只是由萝卜调制,例如山东《金乡县志》载:

  “以白萝卜为春盘宴。”在南方则主要是用生菜,或者由芹、韭、笋拌成,表示勤劳、长久和蓬勃之意。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晋代已经出现了春盘的雏形——菜盘。据唐人《四时宝镜》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遵生八笺》载:“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又说:“立春日作五辛盘,以黄柑酿酒为洞庭春色,故苏诗云:‘辛盘的青韭,腊酒是黄柑’。”可见唐宋时期的春盘即五辛盘。尽管立春食萝卜的*俗至迟在晋代已经出现,但是看来并不十分普遍,当时以萝卜和芹菜调制的菜盘也不叫春盘。到了唐代,五辛盘已普遍称为春盘,然而其成分仍然是青蒿和黄韭等其他辛辣味道的生菜,而不是萝卜,当然也不是*代南方立春食用的“叶用莴苣”。

  《四时宝镜》和《遵生八笺》以当时的“春饼生菜号春盘”来解释晋代的“萝菔芹菜为菜盘”,这表明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唐宋时春盘已相当普遍,例如杜甫有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送青丝。”岑参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杜甫描述的生菜细如青丝,看来仍是青蒿黄韭之类,而他诗句中的萝卜是白色的:“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这里的“土酥”就是萝卜,而“净如练”意为洁净如白色的丝绢。可见所描述的春盘中的细生菜不是萝卜。

  春盘在宋代已经出现在朝廷的节日礼俗之中,皇帝在立春日赏赐群臣春盘。《乾淳岁时记>载南宋临安后苑所做春盘,“每盘值万钱”。但是春盘的内容是什么,却并不清楚。在金元时期,春盘在民间已经十分普遍,邻里间以春盘互相馈赠,而且此时的春盘成分可能已经有红白萝卜,元好问“春Et”诗中说:“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助春情。”这里的“裁红晕碧”所指应是切红、绿萝卜。“裁”和“晕”是切的动作,而“红”和“碧”是萝卜外皮和内瓤的颜色。唐宋时期调制春盘的青蒿黄韭不会是红色,其他五辛以及*代的叶用莴苣也不能以红来描绘,只有水红萝卜皮色鲜红。那么与“红”相对偶的“碧”当然也是萝卜,即皮色为绿的萝卜。可见北方的春盘至迟在辽金时期就用萝卜调制了。

  从晋代到元代,从“菜盘”到“春盘”,风俗有所改变,但并不是“萝卜一生菜一萝卜”的模式,尽管文献资料显示这样一个踪迹。因为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当代生菜的概念,仅仅限制于一种蔬菜。那时可以生食的蔬菜就称为“生菜”。在清代有两种类型的春盘:在南方以生菜为春盘,在北方以萝卜为春盘。立春食用的红萝卜在广西也称为“春菜”。河南的萝卜,“圆而红者,名春萝卜,生食,谓之咬春。”

  立春:春饼

  春盘是立春饮食的菜盘,是副食,那么这个节日当然还需要主食,这就是春饼。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准备。在地方志中这两种节物也常常相提并论,并一起称为“咬春”。例如河南<汜水县志》载:“家治春饼、生菜,谓之咬春。”

  春饼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从那时起,春饼就与春盘共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在明代,春饼已经成为朝廷的赐品,《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砻清代的春饼在南方和北方都是立春的重要节日食品,但是各地的春饼也不尽相同。在北方,春饼是以麦面制作的,以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上桌,萝卜细丝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饼裹卷共食。河南《汝州全志》载:“立春日,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

  《新乡县志》载:“以萝卜和面饼食之,名日咬春。”河北《正定县志》载:“立春设春盘春饼,日尝春。”山西《临汾县志>:“春盘春饼,间亦有之。”《阳城县志》载“民间茹萝卜面饼,即荐辛,取春生之意也。”山东《城武县志》载:立春“吃萝卜葱饼等,谓之咬春。”在福建蒲城“卷春饼以佐春盘”,而崇明县的春饼是以“溲薄面裹熟肉而炙之”。清代的《调鼎集>记载了三种当时作为糕点的春饼,其一:“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其二:“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共斩碎,卷春饼,切断”;其三:“柿饼捣烂,加熟咸肉、肥条,摊春饼作小卷,切断”。南方的春饼是今日春卷的前身,其做法是:将面粉和水搅成面糊,摊在*底锅中以小火烘出薄饼,即是皮子,包馅即是春饼,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江南一带馅料常用豆沙,即是甜馅春饼。这实际上就是春卷。冯应京<月令广义>所描述的春饼是抟菜肉裹食,应该也属于春卷一类。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春饼在江南通称为春卷,以油炸加工,而北方则用面粉烙成薄饼,卷而食之。指出了南北春饼之异。但是在北方不只是在立春才吃春饼,在二月二的中和节也吃春饼。在山西立春吃“果饼”,并且与萝卜菜共食,《辽州志>说:“民家啖萝卜果饼,名目咬春。”这说明,清代的春饼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尽管有着相同的意义和共同的起源。

  立春:喝春酒

  清代地方志关于立春的记载中常常提到“饮春酒”。这里的春酒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酒指的是酒,在北方一般是烧酒,在南方是米酒,只是立春饮食的成分之一;广义的春酒指的是立春的春宴,例如<仪封县志>和<考城县志>载:“立春:迎春,观土牛,饮春酒。”另外,新年的宴*也称为春宴。这种新年春宴的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在此期间,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互相宴请和拜访,这种新年之后的宴请在东北地区又称为“会年茶”。<盖*县志>载:元旦后“十数日,此往彼来,有携物品为敬仪者。张筵招宗族亲友饮春酒,名日会年茶。”

  在华北地区称为“请春酒”,《天津县志>载:“亲友诣门互拜,数日交相宴会,名日请春酒。”这表明,当“春酒”单独出现时,是指立春宴*,如果春酒和其他的食品共提时,例如春饼,春盘等,那么这里的春酒就仅仅指烧酒或者米酒。但是“春酒”的这两种意义可以表明,不论是立春的家庭春宴,还是官方的春宴,都以酒作为宴*上的主要饮料。

  在立春宴*上,春饼和春盘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只要有春盘,人们一般就要饮春酒。在宋代就有饮春酒的*俗,苏轼的诗句对此作了描述:“辛盘得青韭,蜡酒是黄柑。”如果没有春盘,那么一般也没有春酒。在*饮食*俗中,酒和菜一般是不能分开的,有酒就要有菜,菜是丰盛还是简单这并不十分重要。例如河北《吴桥县志>载:“立春,饮春酒,茹春饼,切鲜红莱菔食之,日咬春。”陕西《雒南县志>载:“立春之日,人饮春酒,食白萝卜,谓之咬春。”广东<归善县志>载:“是日,啖春饼,生菜,饮酒庆新春。”这些例子说明,饮春酒在清代是相当普遍的*俗。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3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过几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过小年要吃什么吗?小年*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具体过小年要吃什么?小编为您盘点12种小年的美食。

  过小年要吃什么?

  1、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立春:送春

  鞭春之后要送春,即地方*给乡绅送小芒神和小春牛,有的地方还送给*各部门。这种作为礼品的春牛芒神有的是泥塑,有的是画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以盘或以亭装饰托送j送春由鞭春时的胥役和乐队以官府的名义执行,例如在河北永*“随从鼓乐,将别塑小芒神、土牛分献各官府及乡宦,谓之送春”。在湖南长沙,“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这些小芒神和小土牛要由官府事先预订,由工匠制作,并事先送到官署保存,例如在河北宣化“县令偕属诣府堂,打春毕,另将小牛芒神送各衙门及本城缙绅,皆预令工先期备办,送县待用者。”在江西德化,“是日多为小土牛,置纸亭中,佐鼓吹送诸荐绅”。在湖南零陵“礼胥以盘贮小土牛送乡绅家”。在有的地区,地方*要送小春牛给乡里,例如广东潮州“胥吏以小土牛贻里社,谓之发春”。有些地区由春官送春,例如湖北郧县“春官于绅士人家送土牛,乘阳气也”。春牛送到之后,乡绅一般要给赏钱,例如在福建漳*“鼓吹导送泥塑芒神土牛于绅衿家,以邀赏赉”。有的地区不是送泥塑芒神土牛,而是送芒神土牛的画像,例如河南林县“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河北延庆“以纸画芒牛之形,令鼓乐春官遍送乡达,谓之送春”。

  送春活动同样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送春的对象是乡绅,而不是*民百姓。例如在山东济南“为小土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对“缙绅家”不仅要“遍送”,而且要“鸣鼓乐以献”,正如山西翼城春官和春吏的报春,“凡官长、荐绅之家,皆叩谒之”,而对于*民百姓则不予顾及,甚至欺压,“民间有市货者咸避焉,不则挈以去,无给直者。”但是“人盼幸福树望春”是民族的心理定势,春牛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被公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而象征符号在民族文化中是共同的,没有阶级和阶层的区分,那么*民百姓也想得到小春牛这个春天的象征,则必须自己买。在一些地区,小春牛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例如在河南洛阳“百姓买小春牛,依官式五色装,或相献遗”。据乾隆<洛阳县志》载,这些缩小了的芒神、土牛和春仗由塑匠制作,“勾芒神像及土牛各长三寸许。又以细竹苇作胎,黄纸裹之,彩丝交缠,日春仗。绅宦官送,士民自卖买。”送春并不是清代的发明,而是早已有之,正如同治《德化县志》所说,送春“盖仿古太守颁春遗意”。早在北宋时期,在开封、祥符两县“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南宋时,朝廷“掌管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趟各随,以金银钱彩段为酬”。但是清代的送春主要是地方**送给乡绅,已经不是一般的节日应景活动,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地方上的迎春活动可以增强官绅关系,送春也体现了这个功能。由地方**购置春牛和芒神作为祝贺立春的礼物,并在鞭春仪式过后,委派乐队分送给地方乡绅,这是对乡绅的尊崇和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在当时的社会,官绅关系对于地方长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豪绅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常常掌握着地方上的经济命脉。由于采取回避制度,地方**主要长官均为外地人,如果没有本地乡绅的支持,他们就不能有效地对这个地区进行统治,甚至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因此,官府便利用这个官方可以操纵的机会,以报春、送春的手段来提高士绅的社会地位和表示官府对他们的敬重,以此增强官绅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立春:吃生菜

  在*北方立春吃萝卜,而在南方却是吃生菜。关于立春饮食的文献记载中常出现生菜,但是各地生菜的含义并不尽相同。广东乾隆《顺德县志>说立春“啖春饼、辣菜”,但是咸丰<顺德县志》说立春“啖生菜、春饼”,可见此地的辣菜就是生菜。在这里生菜是一物二名。但是《花县志>载:“以素粉拌生菜”,《鹤山县志》说:“以姜葱拌生菜”,又只称为“生菜”。

  《三水县志》则说“食春菜”。很明显,辣菜、生菜和春菜都是同一种蔬菜。这里的“春菜”不过只是以节日命名而已。但是《*食品事典>的解释却与此不同,认为春菜就是芥菜,认为“芥菜”是“辣芥、辣菜、春菜和春不老的别名”。这种芥菜其味辛辣,一般需炒食或腌渍食用,这显然不是上面所说的立春生食的春菜,更不是生菜。早在南宋时期,芥菜就与生菜和莴苣并列,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北方的地方志关于立春*俗的记述中,有时也出现“生菜”、“春菜”和“辛菜”。山东<夏津县志》载:“如期食生菜迎新,阴阳生送春牛。”在河北遵化“立春日啖饼食生菜迎新”。《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也都提到立春吃“春饼”和“生菜”,但是这里的“生菜”不可能与南方现在称为生菜的叶菜相同,因为山东、河北和山西并不出产这种蔬菜。在这些地区地方志中的“物产志”中也不见关于“生菜”的记载。此外,在这些地区的其他县志中,也没有提到立春食用“生菜”。这里说的生菜有两种可能,一是指“生食的蔬菜”,例如河南称立春吃的蔬菜为“生菜”,即萝卜和其他可凉拌的蔬菜。河南《辉县志》载:“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河南《郑县志>载:“举酒则切粉皮,杂以七种生菜,供之筵间。”很显然,这里的“生菜”

  和南方所说的生菜并非一义。“七种生菜”是指的七种可以生食的蔬菜,那么《夏津县志>、《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中所说的“生菜”也应该与此相同。二是指一种叶子可以生食的莴苣。<中国食品事典》和《简明农业科学词典>都认为生菜又称为“叶用莴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通可日生菜。”高士奇《北墅抱瓮录>说:“生菜,花如苦菜,春秋可再种。略点盐醋,生援,食之甚美,故名。”吴其溶认为生菜即白苣,“与莴苣同而色白,剥其叶生食之,故俗呼生菜”。光绪<肃州新志稿>载:“莴苣:有黑白二子,俗名生菜,可生食。”《甘肃通志稿>载:“莴苣:二种,叶圆而薄者日生菜,叶尖而生笋者日莴苣。”这里的生菜是指莴苣的一种。

  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东汉崔塞<四民月令>载:“凡立春日,食生菜,不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遵生八笺>说:“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东汉和唐代的生菜究竟是何种蔬菜,此处并不明确,但是《遵生八笺》以苏轼诗‘青蒿黄韭试春盘’解释唐代的春盘,可见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今天南方的“叶用莴巨”,而是指青蒿黄韭等可以生食的蔬菜。《清波杂志>载:“绍兴丁巳岁,车驾巡幸建康。回跸时,先人主丹徒簿,排办新丰镇,物皆备。御舟过,止宣索生菜两篮,非所办者。官吏仓卒供进,幸免阙事。前顿传报,生菜遂为珍品。”如上所云,立春的春盘在宋代可以用青蒿黄韭制作,但是这里的生菜并非韭菜。《东京梦华录》以韭黄与生菜共列,《梦粱录>以生菜、葱、薤、韭、大蒜并提,可见生菜并不是韭菜。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苜蓿、勃公英皆可为生菜”,是说可以生食。但是宋代和明代的生菜已经确有所指,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将芥菜、生菜和莴苣列举,《大明会典》:“荐新物品”中“正月”有“韭菜四斤,生菜四斤。”这里生菜也与韭菜并列,是一种具体的,可以与韭菜同样生食的青菜种类,而不再是泛指。看来古时所说的生菜如果泛指的话,均与清代南方及现在所食的生菜并非一物。只有在南方出产这种生菜的地区才盛行立春食生菜的'*俗,南方有的地方也吃类似于萝卜咬春的代用品,例如福建《永安县志>:“家各立春树,取接春之意,或取甘蔗、胡萝卜啖之,名H咬春。”则可能由于这些地区不出产生菜。在地处上海附*的华亭县,立春在清末由吃生菜转变为吃萝卜,光绪《华亭县志>载:“春日茹春饼,以生菜作春盘。”但是又加按语说:“今立春日食芦菔,云杜喉患。”说明吃萝卜的*俗在这个地区逐渐扩展。

  立春:吃春盘

  春盘是立春宴饮所调制的菜盘,在清代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俗,但是春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春盘在南方尤其普遍,因为北方咬春,生萝卜可以拿来就啃,而南方的生菜却必须进行加工和调制,盛于盘中,那么这种盘则称为“春盘”。旧时,立春日设“春盘”食之,并互赠亲友,表示迎春祝福。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春日即立春。两京即指长安和洛阳。他吃了春盘,感想到了国家的盛衰。

  苏东坡的《洗溪沙》词中有“青篙黄韭试春盘”之句。青篙是嫩葛芭,黄韭即韭黄。从诗词佳句中可以窥见春盘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春盘,据说始于晋代,有一本名叫《扼言》的书说,春盘中放的是萝卜、芹蒸《四时宝镜》里说:唐代“立春日,食芦m、春饼、生菜,号春盘”。芦旅即萝卜,生菜即韭菜,此外还有春饼。大概是用春饼卷了炒熟的生菜去吃吧!南宋宫廷里的春盘就不同于民间了。“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价万钱。”

  春盘,因于立春日食春饼,其名后来被“春饼”所代替。《关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篙、黄韭、寥芽包乞”《北*风俗类征》也说“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

  说实在话,所谓春饼也就是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煎饼,其薄摊者即称薄饼。立春日,制饼卷起菜肴而食之者的饼,即谓之“春饼”。

  上海等地有一种名叫“春卷”的食品,可与春饼相提并论。它以面做成薄如纸的皮子,然后将事前做好的馅子包裹起来,两端用面糊糊严,放入油锅炸熟,金黄酥脆,蘸醋或辣酱油食之。应该说春卷是春饼的发展。

  北方的春盘则多用五辛和萝卜调制。

  “春盘”有时又称为“五辛盘”,在地方志中,“春盘”和“五辛盘”常常交替出现。所谓“五辛盘”,是以五种辛辣菜蔬调制的春盘,例如河北《新河县志>载:“立春日,以红、白萝卜切作细丝,和以五辛,谓之春盘。”<南宫县志)载:“立春日,以萝卜为细菜,五辛为春盘,面为春饼,谓之赏春。”(曲周县志>载:“莱菔、五辛为春盘,佐麦饼啖之,日咬春。”我们可以明白,春盘是立春的一种配菜,其中所说的五辛古今不尽相同,各地也有差异。有的学者认为五辛是:葱、薤、韭、蒜和兴蕖。但是在黑龙江宾县和山东宁津县则是葱、蒜、椒、姜、芥。由于使用五种辛辣菜蔬调制成盘,所以称为“五辛盘”。“春盘”不过是个美称。在立春日,所有与“春”相关的事物都冠以“春”字,例如“春牛”、“春花”、“春鸡”等。春盘是以节日命名,而五辛盘则是以内容命名。但是春盘比五辛盘的定义要宽,因为春盘不一定必须用五辛。在北方一些地区,春盘只是由萝卜调制,例如山东《金乡县志》载:

  “以白萝卜为春盘宴。”在南方则主要是用生菜,或者由芹、韭、笋拌成,表示勤劳、长久和蓬勃之意。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晋代已经出现了春盘的雏形——菜盘。据唐人《四时宝镜》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遵生八笺》载:“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又说:“立春日作五辛盘,以黄柑酿酒为洞庭春色,故苏诗云:‘辛盘的青韭,腊酒是黄柑’。”可见唐宋时期的春盘即五辛盘。尽管立春食萝卜的*俗至迟在晋代已经出现,但是看来并不十分普遍,当时以萝卜和芹菜调制的菜盘也不叫春盘。到了唐代,五辛盘已普遍称为春盘,然而其成分仍然是青蒿和黄韭等其他辛辣味道的生菜,而不是萝卜,当然也不是*代南方立春食用的“叶用莴苣”。

  《四时宝镜》和《遵生八笺》以当时的“春饼生菜号春盘”来解释晋代的“萝菔芹菜为菜盘”,这表明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唐宋时春盘已相当普遍,例如杜甫有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送青丝。”岑参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杜甫描述的生菜细如青丝,看来仍是青蒿黄韭之类,而他诗句中的萝卜是白色的:“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这里的“土酥”就是萝卜,而“净如练”意为洁净如白色的丝绢。可见所描述的春盘中的细生菜不是萝卜。

  春盘在宋代已经出现在朝廷的节日礼俗之中,皇帝在立春日赏赐群臣春盘。《乾淳岁时记>载南宋临安后苑所做春盘,“每盘值万钱”。但是春盘的内容是什么,却并不清楚。在金元时期,春盘在民间已经十分普遍,邻里间以春盘互相馈赠,而且此时的春盘成分可能已经有红白萝卜,元好问“春Et”诗中说:“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助春情。”这里的“裁红晕碧”所指应是切红、绿萝卜。“裁”和“晕”是切的动作,而“红”和“碧”是萝卜外皮和内瓤的颜色。唐宋时期调制春盘的青蒿黄韭不会是红色,其他五辛以及*代的叶用莴苣也不能以红来描绘,只有水红萝卜皮色鲜红。那么与“红”相对偶的“碧”当然也是萝卜,即皮色为绿的萝卜。可见北方的春盘至迟在辽金时期就用萝卜调制了。

  从晋代到元代,从“菜盘”到“春盘”,风俗有所改变,但并不是“萝卜一生菜一萝卜”的模式,尽管文献资料显示这样一个踪迹。因为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当代生菜的概念,仅仅限制于一种蔬菜。那时可以生食的蔬菜就称为“生菜”。在清代有两种类型的春盘:在南方以生菜为春盘,在北方以萝卜为春盘。立春食用的红萝卜在广西也称为“春菜”。河南的萝卜,“圆而红者,名春萝卜,生食,谓之咬春。”

  立春:春饼

  春盘是立春饮食的菜盘,是副食,那么这个节日当然还需要主食,这就是春饼。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准备。在地方志中这两种节物也常常相提并论,并一起称为“咬春”。例如河南<汜水县志》载:“家治春饼、生菜,谓之咬春。”

  春饼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从那时起,春饼就与春盘共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在明代,春饼已经成为朝廷的赐品,《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砻清代的春饼在南方和北方都是立春的重要节日食品,但是各地的春饼也不尽相同。在北方,春饼是以麦面制作的,以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上桌,萝卜细丝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饼裹卷共食。河南《汝州全志》载:“立春日,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

  《新乡县志》载:“以萝卜和面饼食之,名日咬春。”河北《正定县志》载:“立春设春盘春饼,日尝春。”山西《临汾县志>:“春盘春饼,间亦有之。”《阳城县志》载“民间茹萝卜面饼,即荐辛,取春生之意也。”山东《城武县志》载:立春“吃萝卜葱饼等,谓之咬春。”在福建蒲城“卷春饼以佐春盘”,而崇明县的春饼是以“溲薄面裹熟肉而炙之”。清代的《调鼎集>记载了三种当时作为糕点的春饼,其一:“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其二:“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共斩碎,卷春饼,切断”;其三:“柿饼捣烂,加熟咸肉、肥条,摊春饼作小卷,切断”。南方的春饼是今日春卷的前身,其做法是:将面粉和水搅成面糊,摊在*底锅中以小火烘出薄饼,即是皮子,包馅即是春饼,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江南一带馅料常用豆沙,即是甜馅春饼。这实际上就是春卷。冯应京<月令广义>所描述的春饼是抟菜肉裹食,应该也属于春卷一类。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春饼在江南通称为春卷,以油炸加工,而北方则用面粉烙成薄饼,卷而食之。指出了南北春饼之异。但是在北方不只是在立春才吃春饼,在二月二的中和节也吃春饼。在山西立春吃“果饼”,并且与萝卜菜共食,《辽州志>说:“民家啖萝卜果饼,名目咬春。”这说明,清代的春饼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尽管有着相同的意义和共同的起源。

  立春:喝春酒

  清代地方志关于立春的记载中常常提到“饮春酒”。这里的春酒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酒指的是酒,在北方一般是烧酒,在南方是米酒,只是立春饮食的成分之一;广义的春酒指的是立春的春宴,例如<仪封县志>和<考城县志>载:“立春:迎春,观土牛,饮春酒。”另外,新年的宴*也称为春宴。这种新年春宴的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在此期间,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互相宴请和拜访,这种新年之后的宴请在东北地区又称为“会年茶”。<盖*县志>载:元旦后“十数日,此往彼来,有携物品为敬仪者。张筵招宗族亲友饮春酒,名日会年茶。”

  在华北地区称为“请春酒”,《天津县志>载:“亲友诣门互拜,数日交相宴会,名日请春酒。”这表明,当“春酒”单独出现时,是指立春宴*,如果春酒和其他的食品共提时,例如春饼,春盘等,那么这里的春酒就仅仅指烧酒或者米酒。但是“春酒”的这两种意义可以表明,不论是立春的家庭春宴,还是官方的春宴,都以酒作为宴*上的主要饮料。

  在立春宴*上,春饼和春盘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只要有春盘,人们一般就要饮春酒。在宋代就有饮春酒的*俗,苏轼的诗句对此作了描述:“辛盘得青韭,蜡酒是黄柑。”如果没有春盘,那么一般也没有春酒。在*饮食*俗中,酒和菜一般是不能分开的,有酒就要有菜,菜是丰盛还是简单这并不十分重要。例如河北《吴桥县志>载:“立春,饮春酒,茹春饼,切鲜红莱菔食之,日咬春。”陕西《雒南县志>载:“立春之日,人饮春酒,食白萝卜,谓之咬春。”广东<归善县志>载:“是日,啖春饼,生菜,饮酒庆新春。”这些例子说明,饮春酒在清代是相当普遍的*俗。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4

  饺子

  北方腊月二十三的晚上一般要吃饺子,因为这天要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人们煮好饺子端端正正摆在供台上,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火烧

  河南漯河、*顶山一带小年夜这天不吃饺子,而是家家户户自己做火烧吃。火烧又叫烧饼,与小年几乎划等号,当地人讲没有火烧的小年算不上完整的小年。

  粘糕

  山东部分地区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蒸粘糕、吃粘糕。粘糕是用黄米、红枣等做成的一种甜味糕点,意在粘住灶王爷的嘴,使其向玉帝汇报工作时只讲好事。

  麻糖

  晋西北地区小年夜要吃麻糖。山西大同的麻糖是用优质小米熬成“饧”,再加入磨好的小米面搅拌均匀,通过特殊工艺发酵和固化处理,做成各种形状的糖块,有玉骨麻糖、擦酥麻糖、夹馅麻糖、瓜蛋糖、板子糖等。不管是哪种麻糖,都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以免他把人间美味奢华的事报告给上天。

  关东糖

  关东糖,又叫灶王糖,一年之中只有小年前后才能吃到。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风味特殊的糖制品。关东糖又香又酥,粘性大,主要是祭灶用。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烤融化涂在灶王爷嘴上,这样他到玉帝那里就不能讲坏话了。

  糖瓜

  “二十三,糖瓜粘”,这首民谣很多人应该都听过。糖瓜跟关东糖的做法相似,只是关东糖是长条型的,拉成扁圆型就是糖瓜,吃起来香酥脆甜,粘性很大。

  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腊月二十三有吃炒玉米的*俗。人们用麦芽糖把炒玉米粘起来冰冻成一块一块的,口感脆甜香酥。

  面花

  山东半岛的人们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忙着蒸枣花馍、团圆饼、寿桃等面食,蒸出来的这些面食又叫面花。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豆腐

  腊月廿五是“豆腐日”,老例有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的说法,炸好的豆腐可以一直储存到过年再吃。过年吃豆腐只是要为新的一年取个“斗福”的好彩头,期望福气能成斗成斗的来。做好或买来的鲜豆腐不好储存,又不想都做成冻豆腐,所以就采取炸的方法保存,也让过年的餐桌上多一种吃食。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火烧

  许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饭都渐渐被被饺子统领了,但还有一个地方列外,那就是河南。在河南,家家要自己做火烧吃,火烧与小年几乎划等号。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爆米花糖

  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面食

  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糖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5

  北方小年美食

  饺子

  北方人似乎对饺子情有独钟,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小年吃什么?南北方的传统美食各不相同

  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

  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

  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

  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

  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豆腐

  腊月廿五是“豆腐日”,老例有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的说法,炸好的豆腐可以一直储存到过年再吃。

  过年吃豆腐只是要为新的一年取个“斗福”的好彩头,期望福气能成斗成斗的来。

  做好或买来的鲜豆腐不好储存,又不想都做成冻豆腐,所以就采取炸的方法保存,也让过年的餐桌上多一种吃食。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

  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

  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小年由来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下”、“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

  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送灶王升天。祭灶神为商周时代五祀之一,初为夏祭,后改为腊祭。古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古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之说。

  小年*俗

  祭灶王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祭灶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饮食

  过小年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扫尘土

  扫尘土实际上就是进行家庭环境卫生的清理。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传统上,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剪窗花

  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

  贴春联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

  洗浴婚嫁

  过小年这天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北方小年饮食*俗

  北方小年食物: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北方小年食物:豆腐

  腊月廿五是“豆腐日”,老例有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的说法,炸好的豆腐可以一直储存到过年再吃。过年吃豆腐只是要为新的一年取个“斗福”的好彩头,期望福气能成斗成斗的来。做好或买来的鲜豆腐不好储存,又不想都做成冻豆腐,所以就采取炸的方法保存,也让过年的餐桌上多一种吃食。

  北方小年食物: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北方小年食物: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北方小年食物:火烧

  许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饭都渐渐被被饺子统领了,但还有一个地方列外,那就是河南。在河南,家家要自己做火烧吃,火烧与小年几乎划等号。

  北方小年食物: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北方小年食物: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南方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3篇)(扩展3)

——南方小年吃什么食物 (菁华3篇)

南方小年吃什么食物1

  南方小年吃什么

  1、年糕

  小年,一般北方讲究包饺子,而南方更*惯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每年小年,在南方都是家家户户蒸年糕吃年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2、米饼

  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做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3、灶糖

  灶王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售期最短,只有过小年前后才上市的糖果。用这种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

  4、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5、汤圆

  南方人冬至、小年、新年、元宵节都要吃汤圆,而且品种齐全,花样繁多。

  6、荸荠

  老福州祭灶,甘蔗和荸荠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义。荸荠,则是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7、廿四团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在苏州,每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

  苏州人祭灶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团子,过去叫做“廿四团”。“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儿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

  8、甘蔗

  小年这天的甘蔗特别好卖。甘蔗因为“节节高”的美好寓意,是祭灶的必备。甘蔗是灶王爷登天的梯子,一节一节向上攀登,而甘蔗带尾梢有一种无止境的意思。

  小年吃灶糖的来历

  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由于*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南方小年吃什么食物2

  南方小年吃什么

  1、年糕

  小年,一般北方讲究包饺子,而南方更*惯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每年小年,在南方都是家家户户蒸年糕吃年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2、米饼

  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做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3、灶糖

  灶王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售期最短,只有过小年前后才上市的糖果。用这种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

  4、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5、汤圆

  南方人冬至、小年、新年、元宵节都要吃汤圆,而且品种齐全,花样繁多。

  6、荸荠

  老福州祭灶,甘蔗和荸荠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义。荸荠,则是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7、廿四团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在苏州,每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

  苏州人祭灶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团子,过去叫做“廿四团”。“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儿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

  8、甘蔗

  小年这天的甘蔗特别好卖。甘蔗因为“节节高”的美好寓意,是祭灶的必备。甘蔗是灶王爷登天的梯子,一节一节向上攀登,而甘蔗带尾梢有一种无止境的意思。

  小年吃灶糖的来历

  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由于*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南方小年吃什么食物3

  另据传说,北宋时期的宰相吕蒙正从小家境贫穷、四处流浪。后来,他和母亲栖身于彰德府东北永和县境内的一座寺院内,即现在的安阳县曹马村洪元寺。寺内的长老,满腹经纶,且有一手做风味小吃的绝技——制作芝麻糖。

  吕蒙正虽一贫如洗,但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所以深得长老器重。长老不仅每天教他读书识字、吟诗作赋,还常赏些芝麻糖让他母子品尝。公元976年的腊月二十三“祭灶”这日,人们都在忙着送灶王爷上天。吕蒙正见百姓用食物供奉灶王爷,而他没有东西可供奉灶王爷,便用寺院里的芝麻糖粘到灶王爷画上。

  待灶王爷返回天宫,大帝询问时,他欲说但张不开口,只是一味点头。玉皇大帝以为“灶火之神”连连称赞吕蒙正人品,于是就颁旨降福,赐官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果然居天下数百名举子之冠,考中状元。

  为报答长老教育接济之恩,他扩修寺院,并拨黄米、小麦各500担,芝麻100担,让长老广授芝麻糖制作技艺,作为当地百姓谋生之本。以后,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之日,百姓也纷纷效仿吕蒙正用芝麻糖供奉“灶火之神”,祈求玉皇大帝降瑞赐福。这样,世代沿袭,流传至今。

  小年一般做什么

  祭灶王

  祭灶,是小年这一天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

  扫尘土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从二十四开始一直到除夕,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这天都要打扫环境,清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过了小年,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

  吃灶糖

  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过小年时,人们会买糖瓜、关东糖、麻糖等供奉,祈求灶王爷嘴甜些,上天言好事。

  吃饺子

  小年那天除了要祭灶,民间还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

  做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吃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吃年糕

  在南方,小年这一天做年糕是很多地方的传统。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婚嫁

  过了小年,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南方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3篇)(扩展4)

——《我们吃什么》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我们吃什么》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能用实验方法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和脂肪。 3、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惯;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按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吃什么》。(揭示课题:我们吃什么)

  二、新授。 (一)探究人为什么要吃食物

  1、师:我们每天都要吃各种食物。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吃食物呢?

  2、 师:刚才同学们讲得都很好,那么你们经常吃的,最喜欢吃的和不喜欢吃的食物分别是什么呢?(指名说说)

  (二)指导学生给食物分类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把这几种食物写在卡片上了,我们来给这些食物分分类好不好?各小组先讨论,你们准备按什么分类,想一想怎么分才既快又好?再给这些实物卡片分分类。 生:汇报,先说按什么来分,怎么分的?(不同的分法展示一下) 师:给食物分类的标准很多,大家的分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有的

  方法老师都还没想到呢,你们真聪明!

  如果从营养学角度来分类,怎么分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40页,自学P40-P41。同时思考: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呢?

  3、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看书学*,你们知道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有哪些?

  (指名汇报)教师同时粘贴板书。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 脂肪 维生素 矿物质

  师述:同学们,其实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都是人体所需要的主要营养,人体所需要的主要营养还有《我们吃什么》教学设计

  一种,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板书:粘贴:水) 食物中营养成分都各具作用,把你知道的作用介绍给大家(学生汇报)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作用呢?(切到课件大屏幕)

  4、师小结:比如蛋白质、水是长身体的主要成份,淀粉、脂肪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维生素和其他元素能促进生长发育,增强抵抗力,所有哪种营养我们都离不开。

  (三)探究食物的营养标签

  1、一遇到我们人类加工的食物时,分类就产生了疑问。生活中经过加工的食物很多,有一些你可能不知道它是怎么加工出来的,那分类的问题就更大。

  2、这些加工过的食物含有哪些成分,我们怎么知道?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它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标签。(课件)

  5、从这些营养标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6、把你带来的营养标签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7、小结:了解了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和作用后,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帮助?

  那你们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人们是怎么得到的吗?(交流探究---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 ——卢瑟福)

  这句话送给同学们,说明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有成为科学家的潜质。 (四)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检测食物中的淀粉。

  师:想成为科学家之前我们要学做一个能吃出营养和健康的美食家,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个馒头,想分给大家吃,出去洗手太麻烦了,我用碘酒把手指消消毒再来给大家分。(馒头是分好了,现在你们敢吃吗?为什么?)指名说一说观察到的颜色变化,说明什么。(花卷里含有淀粉,碘酒是淀粉探测器)

  2.谈话:难道只有花卷里有淀粉吗,还有什么食物也含有淀粉,我们可以怎样来检验其他的食物中是否也含有淀粉呢?大家用棉签在你们自己带来的食物上分别滴一滴碘酒,看看有什么发现?(交流:通过刚才的检测,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结:通过检测我们发现,食物中淀粉含量有多有少,一般粮食类含淀粉比较多,水果、蔬菜类含量较少。

  4、有些食物除了用眼睛看,查看营养标签外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进行检测。就像米饭、面条、面包这些食物,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那我们怎样检测食物中的油脂呢?

  5、检测食物中的油脂。 师:油,我们用手去摸会有什么感觉?(滑滑的)有的食物里含就有丰富的油脂,我们如何来检测呢?花生也是油脂类食物,怎样才能知道花生里有油脂?关于营养,还有句话是这样的说的“油水、充足,面色红润”哪种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脂肪呢?怎么检验?

  讨论交流,实践操作。(将花生米放在准备的一张白纸上,用手压,白纸上就出现了油迹,用手摸就会有滑滑的感觉,这说明花生里含有油脂。)

  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和()里含有淀粉,而且()的淀粉含量比()多。也用实验证明了花生米里含有油脂。这就验证了“任何真理都可以用实验来检验”这一句话。

  我们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测食物中其它的营养素呢?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中继续来研究!

  (五)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食物。 1、师:(出示课前统计的全班同学最爱吃的食物统计表。)看见这张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2、讨论:如果我们*时只吃一种或少数几种食物行吗?为什么?

  想想看,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吃?

  3、总结:大家通过本课的学*,已经了解了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好多的营养,不同类的食物能给我们提供不同的营养。没有哪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必需的全部营养。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形成偏食的*惯,也会使我们缺乏一些生长所必需的东西,这样营养就不够全面,经常这样就会损害我们的健康。所以,不爱吃的食物我们也要吃,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希望同学们讲今天的所*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四、板书设计:

  这节课上已有几天了,一直没来的及将反思及时的诉诸文字,但脑海里还是在思考这节课的得败成失,今天忙里偷闲,赶快谈谈感想。

  当时选择上这节课的时候挺为难的,这节课从内容的选择上较容易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较紧密,学生有话可说,上课时应能与教师较顺利的沟通。难的是教学时间为一课时(如分两个课时上的话,每节课内容就单调了,而且本节课的知识点联系很紧,不能截然分开),本节课教学内容又较多,学生动手环节也不少,如何合理安排各知识点的教学时间,对上课节奏的把握是一种考验,稍不留神,就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另外本课实验环节不好操作,尤其食物不好准备。怕学生带的参差不齐,最终还是上了这节课,源于对多媒体教学手段效果的信任。 课前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将大量需要展示的食物图片,食品标签,主要营养成分表等制成ppt,节省了时间,将“统计全班最爱吃的食物”,这一教学任务(需要较长的时间)安排在课前就完成了。准备好了,并且制成条形统计图展示出来,也增强了学生对数据收集、统计与分析能力,并且学生全程参与,学生也十分高兴。

  课上的还算顺利,学生给予了积极的配合,课堂节奏基本上按照思路进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还不错,自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也进行了训练,学生的感情认知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当然也有遗憾,1、课堂上学生在听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时没有争辩意识,这一点就要靠教师认真仔细的倾听学生发言并顺势引导,比如有个孩子说鸡蛋分在蔬菜类。例如,在本课结尾阶段本以为经过一节课的讲授,学生已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在出示课前进行的“统计全班最爱吃的食物”统计结果,让学生谈谈有什么发现时?还是应该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时间谈发现。现在想想,还是铺垫不够,在前面的教学中,时间有些多了,以至于后面有些局促2、课前应该利用好学生自身的探究学*方式,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关于六大营养的知识,并在课堂上交流展示。这样学生更自主,更有兴趣。

  课上完了,但教学还在继续??我会在今后的课上课下下足功夫,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尤其是课堂上的掌控能力,组建完善自己,上出更优质的课。

《我们吃什么》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四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吃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 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 按照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2. 预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这种营养成分;

  3. 会用化学实验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4、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整理实验结果;

  5、用表格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一种食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惯; 2、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难点:按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课前准备

  教师——实验记录、课件。

  分组——小烧杯、碘酒、土豆、萝卜、花生、纸。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1.谈话: 今天你们都吃了什么食物?(生说)

  师:你们吃的真丰富呀。那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呢? 学生广泛发言。

  2、师:说的太好了,食物对我们的生长很重要。俗语说:人以食为天,看来吃也是一门学问,我们不仅要吃的饱,还要吃得健康、吃得科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吃的学问》的第一课(我们吃什么)板书课题。

  二、 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1.多媒体出示图片。师:你能利用食物图片,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将它们分分类吗?你能说出这样分的理由吗?说出自己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方法。

  2.小组交流、汇报。

  三、 阅读资料,了解食物的主要营养和作用

  1.师:现在,我们看看营养专家是怎样给食物分类的?让学生自学教材第41、42页的资料,看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把知道的营养成分标出来。汇报食物

  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学生回答后板书主要内容。除了这些,我们还不能少的一种营养成分是什么?(水)

  2、让学生认识食物标签。师:生活中我们也能见到这些营养成分,你见过吗?在哪里?(对,食物标签上就有)介绍食物标签中的营养成分。

  四、检测食物的营养成分

  1、师:这些营养成分都是营养专家检测后为我们提供的,对于其中一些营养成分,我们也可以用简单方法进行检测。

  2、知识点:碘酒是淀粉的探测器。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色。根据这一性质进行下面的检测试验。

  3、提出问题:土豆和萝卜中含淀粉吗?让学生猜测并进行实验验证,强调注意事项:仔细阅读表1记录单上的内容,并先回答前两个问题;填写完的小组就可以到前面来取一份实验材料。试验中严格按要求进行,仔细观察颜色变化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5、花生中含油脂吗?怎样证明?学生想办法验证。(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

  五、分析营养成分表,按主要营养成分再给食物分类。

  1、师:刚才我们用简单的方法检测了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两种营养成分,营养专家用精密仪器检测,结果更准确。

  2、看课本42页主要食物营养成分表。(举例介绍大米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然后根据其主要成分给这些食物再次进行分类。

  六、 指导学生小组内统计最爱吃的一种食物

  1.师:如果老师要想知道所有同学最爱吃的一种食物,可以用什么办法? 介绍简单的统计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你最爱吃的一种食物。

  2.通过对统计表的分析,思考: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营养是否均衡?我们应该吃什么?

  3.交流、汇报。

  4、师: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我们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挑食、偏食。希望你们能在自己的努力下使自己健康成长。(下课) 板书设计: 吃的学问

  淀粉类(碳水化合物)→供给能量 支持活动

  鱼、肉、豆、奶类(蛋白质)→长身体

  油脂类(脂肪类)→供给能量 保持体温

  蔬菜、水果类(维生素和矿物质)→保持健康

  《我们吃什么》教学反思

  石横镇南大留小学 袁华

  一堂课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决定于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丰厚的知识内涵和灵活机动的课堂调控能力,为了让自己更好的驾驭教学,我不断努力。这周正赶上镇教研室组织科学观摩研讨课活动,我也参与了讲课活动。

  当时选择这节课,主要是考虑到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较紧密,吃饭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一下就能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并且有话可说,上课时可以与教师较顺利的沟通。难的是教学时间为一课时,如分两个课时上的话,每节课内容就单调了,而且本节课的知识点联系很紧,不能截然分开;教学内容较多,学生动手环节也不少,如何合理安排各知识点的教学时间,对上课节奏的把握是一种考验,稍不留神,就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另外本课实验环节不好操作,尤其碘酒不好准备。我从选择课题到讲课结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对教案进行了多次修改,课前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将大量需要展示的食物图片、食品标签、主要营养成分表等制成ppt课件,节省了时间。

  课上的还算顺利,学生给予了积极的配合,课堂节奏基本上按照思路进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比较好,自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感情认知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课堂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1、对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估计不足。例如,在证明花生米中有没有油脂时,本以为这样简单的问题学生能

  很快回答出各种验证方法,但事实并非如此。有个同学提出花生可以榨油,本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进行进一步引导,而我没有把握好这个机会,却继续询问其他学生。说明备课时对这部分内容设计的铺垫还是不够充分,问题提的还应该具体一点,可以把问题明确一下:用纸和花生米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花生中有没有油脂。2、课堂细节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的过渡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锤炼。

  通过这一节课,我感到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还要继续努力。

《我们吃什么》教学反思3

  四年级的科学基本上已经结束。现在就进入了复*的阶段。周一我在四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科学复*课。并且将一些复*题目和学生一起进行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知识掌握还是不错的。当然这是对于那些举手的同学来说,对于不举手的同学我想他们的掌握应该会差一些。下一步,针对同学们的具体掌握情况,我需要采一些措施,提高学生的复*效果和复*积极性。在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一些知识性的故事,实例非常感兴趣,他们听的非常认真。就是原来听课不大认真的同学,这个时候都非常认真的进行听课。在听这些知识性故事的同时,同学就会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不需要他们进行死记硬背了。同学愿意听,老师应该想方法丰富的这个方面,老师不仅自己准备还需要要求同学去体验去说。我想这样做的的效果无论对于学*还是对于复*都会更好。

  那么我想在以后的学*探究复*中需要采取以下的一些措施。

  1.老师准备已有的和通过自己的体验收集各种各样的实例,以供学生进行学*。这样通过合理的和而且贴*现实的生活实例,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2.在复*过程中,准备一些复*资料以供学生方便的进行复*应用。

  3.学生复*在学生小组内进行,学生可以相互合作也可以单独进行复*。

  4.老师要及时的检查学生的复*和学*效果,为下一步的学*奠定基础。


南方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3篇)(扩展5)

——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3篇)

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1

  1、馄饨

  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态相似,“馄饨”也与“混沌”谐音。冬食馄饨,有利于寒冷季节热能的储蓄。

  在锅内加水烧滚,水开后下做好的馄饨,用勺子轻轻搅拌几下,防粘锅。大火煮开可另加1次水,一小碗为最佳,防煮烂。出锅时撒入香菜。口味重的人,出锅前也可以在汤里再加少许酱油和盐。记住,为保持馄饨馅的鲜味,在煮的时间上要掌握分寸,不可过长。

  2、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各大超市商场等饺子卖的都很“俏”。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为什么冬至这天要吃饺子呢?据说这种*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一般蔬菜较多、肉类很少的饺子水分含量高,容易“散”,煮食则营养素损失大,口感也差些,可以考虑水煎、蒸等方法,而肉类较多的带馅食品适合用来煮食。尽量少用油煎、炸等烹调方法,避免额外增加脂肪摄入。

  3、酿酒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俗。为了这一天,客家主妇常挑个吉祥的日子,专门到集市添置酿酒的器具,把陈年的酒坛搬到溪流中,用黄黄的细沙洗去污物,再让清凉的泉水反复冲洗,最后置放在阴凉处风干。

  4、姜母鸭

  厦门人对鸭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一年四季都在吃鸭,盐鸭、酱鸭、烤鸭、四物炖鸭,冬至吃姜母鸭。一条街只要有一摊卖姜母鸭的店,就整街飘香。

  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姜母鸭自家做的比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开始排队买姜母鸭。

  5、年糕

  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6、“头脑”

  银川有个*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7、烧腊

  冬至这天,大多数岭南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桌大鱼大肉、腊肉腊肠等,谈笑风生地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其中烧腊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

  粤式烧腊可细分为烤乳猪、叉烧、烧鹅、烧鸭、烧鸡等。每一种类的制作工艺虽不尽同┑口感统一略带偏甜。翻查历史书籍,作为美食的“烧腊”由来已久。早在南北朝时,贾思勰就在《齐民要述》里记述了“灸豚法”。

  8、糍粑

  在云南,冬至有吃糍粑的*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节日,或红白喜事,都要做糍粑,因此,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见的汤圆就有些不屑的被称做“小糍”。到了这一天,一家人团团圆圆、欢欢喜喜地围在火盆边,有说有笑地烘烤着糍粑,遇上有亲朋好友来访,最好的见面礼也是烤上一个糍粑。

  对于糍粑的吃法有很多,另一种就是用火炭烘烤着吃。烤糍粑的过程,最考验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很有倔性的糍粑,让它软化可不容易。首先得放在微微明灭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气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内里却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地翻边倒面,使它两面均匀受热。糍粑在火气下催得渐渐鼓胀,表皮微微隆起,像一个大包子时就大功告成了。

  9、荞麦面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嫁出去的女儿也要赶回婆家。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

  荞麦面适口性好,做法有很多种,如炸酱面、热汤面、炒面、刀削面、剔尖、拨鱼儿,还可以包馅、蒸馒头、烙饼等,荞麦面看起来色泽不佳,但用它做成扒糕或面条,佐以麻酱或羊肉汤,别具一番风味。

  10、汤圆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2

  汤圆

  冬至吃汤圆在江南较为盛行。做汤圆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红豆等亦是温热性味,有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饮食营养才会被身体吸收利用,提高机体的抗寒防病能力,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饺子

  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这种说法来源于医圣张仲景,他看到严寒中百姓耳朵被冻坏,故用面包了驱寒药材,煮熟做成“娇耳汤治好了百姓的耳朵。今天冬至吃饺子不再是为了治冻耳朵,不过其面、菜、肉的'合理搭配使饺子成为了一种营养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冬至吃饺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葱、韭菜、萝卜等做馅,这些菜均偏温热性,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温阳作用。

  八宝粥

  热腾腾的八宝粥很适合冬天饮食温热软的要求。中医认为食粥可健脾温胃,且有一定的滋阴作用,正好对抗冬季干燥的特性。为发挥御寒作用,我们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选用偏温热或*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枣、核桃、花生、鸡肉、羊肉、糯米、桂圆、山药、银耳等。我们不妨发挥创造力,将这些食材搭配成美味的粥,例如:羊肉粥、鸡肉粥、糯米红枣粥、小米山药粥、银耳红枣大米粥等。

  萝卜

  民间有言:“冬至萝卜夏至姜,适时进食无病痛。又说:“冬季萝卜赛过小人参。所以冬至吃萝卜最滋补,在冬至夜,正适合炖上一锅热乎乎的萝卜排骨汤,补充营养,滋补身体,又能增强抗寒能力。

  馄饨

  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态相似,“馄饨也与“混沌谐音。冬食馄饨,有利于寒冷季节热能的储蓄。

  羊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俗,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事实上,在江南地区,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进补,所吃的正是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

  羊肉味甘性温,有补肾壮阳的作用,历来作为补阳佳品,是冬至进补的重要食物之一。羊肉的热量高于牛肉,铁的含量又是猪肉的6倍,对造血有显著功效,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气补虚,补血助阳,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

  但羊肉属大热之品,凡有发热、牙痛、口舌生疮、吐黄痰等上火症状者都不宜食用。患有肝病、高血压、急性肠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以及发热期间都不宜食用。

  冬至怎样保健养身:

  针灸通穴

  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神阙穴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

  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穴的方法养生。 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

  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艾灸神阙穴可益气补阳,温肾健脾,祛风除湿,温阳救逆,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对身体非常有好处,甚至会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起居宜忌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

  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5.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人的低体温。低体温是以35℃为界限,低于35℃者为体温过低。由于老人出现低体温后,可能无任何不适与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体温过低的老年患者,发病多缓慢,甚至危及生命时也无明显症状。这类病人一般不出现寒战,但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出现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继而昏迷,体温随即降至30℃以下。此时,患者脉搏及呼吸甚微、血压骤降、面部肿胀、肌肉发硬、皮肤出现凉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3

  北方:要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为何冬至这一天要吃饺子呢?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于是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山西:多为馄饨或饺子

  山西民间的冬至之食多为馄饨或饺子。一般以羊肉为馅,取阳生之义。饺馅取村牧肥羊,配以桂皮、良姜、肉桂、豆蔻等十余种芳香药物和调料,用西葫芦丝拌好,包制笼蒸15分钟即成,皮薄馅嫩,吃时破皮一口水,咬开馅成丸,佐以老陈醋,鲜而不腻,香味悠长,且有强身健脾、开胃驱寒之功效。

  山西临汾襄汾等地,无论山区*川,冬至节仍沿袭古法吃馄饨,旧时富贵之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

  除吃馄饨、饺子外,山西还有一些地方以糕为食,如和顺“迎冬就年”吃油糕、灵石吃黍米糕、*鲁“闹冬”风俗,鸡肉蘸素糕配羊汤吃。

  油糕

  大同讲究吃炖肉,有“冬至不吃肉,冻烂脚趾头”的民谚,河曲有“拜冬”之俗,饮食娱乐,佐以羊羹,枣酿羔羊,系“明酒遗风”之意。晋东南阳城一带,则吃老北瓜和小米焖成的瓜粥。

  苏州人: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而吴国始祖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

  在冬至,苏州人还有吃馄饨的*俗。相传,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

  西施想:这*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后来,为了纪念西施创造的这种美食,苏州人便把馄饨定为冬至节的食物。

  此外,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潮汕地区:祭祖先、吃甜丸

  在潮汕地区,冬至又称“小过年”,是民间一个大节日。在这一天老百姓要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在沿海地区,则要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祭拜祖先,为渔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安归来。

  潮汕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之说,其中“冬节圆”就是汤圆了,在潮汕地区又叫甜丸,在冬至这一天吃甜丸的*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

  到冬节前一天,吃过晚饭,家中主妇就张罗把一个大笸箩摆在矮凳上,把糯米粉末儿揉成搓成团。然后,一家人无论大小都围坐四周,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大的冬至丸。有些人故意搓一些大小参差不齐的,这叫“父仔公孙”丸,象征岁暮之际,一家人圆圆满满。起床之后,大人和小孩都要吃上一碗冬至丸,这样才算添了一岁。如果有家人外出未归,那么一定要为他留下一些糯米粉待其归家时,做一碗汤丸给他吃。

  这个*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不过到如今,只剩下“吃甜九”的*俗了。

  宁夏:吃“头脑”

  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个*俗,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人还给羊肉粉汤叫了个特别的名字——“头脑”。

  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一锅五颜六色的羊肉粉汤就做好了,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邻端上一碗。羊肉粉汤饺子做法独特,味道香辣可口,现在已成为银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江南水乡:吃红豆糯米饭

  在我国的江南水乡,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俗。

  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上海: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

  “汤圆”的“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这一天吃汤圆,也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杭州:一天三顿吃年糕

  杭州人喜欢在冬至这一天吃年糕来庆祝。每逢冬至,都会制糕来祭祖或者馈赠亲友。

  在饮食上,三餐都会做不同风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炒年糕等等种类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图吉利,寓意年年长高。

  厦门:排队买姜母鸭

  厦门人对鸭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一年四季都在吃鸭,盐鸭、酱鸭、烤鸭、四物炖鸭,冬至吃姜母鸭。一条街只要有一摊卖姜母鸭的店,就整街飘香。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

  姜母鸭自家做的比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开始排队买姜母鸭。

  *台湾:九层糕祭祖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南方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3篇)(扩展6)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6篇)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1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过几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过小年要吃什么吗?小年*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具体过小年要吃什么?小编为您盘点12种小年的美食。

  过小年要吃什么?

  1、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立春:送春

  鞭春之后要送春,即地方*给乡绅送小芒神和小春牛,有的地方还送给*各部门。这种作为礼品的春牛芒神有的是泥塑,有的是画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以盘或以亭装饰托送j送春由鞭春时的胥役和乐队以官府的名义执行,例如在河北永*“随从鼓乐,将别塑小芒神、土牛分献各官府及乡宦,谓之送春”。在湖南长沙,“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这些小芒神和小土牛要由官府事先预订,由工匠制作,并事先送到官署保存,例如在河北宣化“县令偕属诣府堂,打春毕,另将小牛芒神送各衙门及本城缙绅,皆预令工先期备办,送县待用者。”在江西德化,“是日多为小土牛,置纸亭中,佐鼓吹送诸荐绅”。在湖南零陵“礼胥以盘贮小土牛送乡绅家”。在有的地区,地方*要送小春牛给乡里,例如广东潮州“胥吏以小土牛贻里社,谓之发春”。有些地区由春官送春,例如湖北郧县“春官于绅士人家送土牛,乘阳气也”。春牛送到之后,乡绅一般要给赏钱,例如在福建漳*“鼓吹导送泥塑芒神土牛于绅衿家,以邀赏赉”。有的地区不是送泥塑芒神土牛,而是送芒神土牛的画像,例如河南林县“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河北延庆“以纸画芒牛之形,令鼓乐春官遍送乡达,谓之送春”。

  送春活动同样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送春的对象是乡绅,而不是*民百姓。例如在山东济南“为小土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对“缙绅家”不仅要“遍送”,而且要“鸣鼓乐以献”,正如山西翼城春官和春吏的报春,“凡官长、荐绅之家,皆叩谒之”,而对于*民百姓则不予顾及,甚至欺压,“民间有市货者咸避焉,不则挈以去,无给直者。”但是“人盼幸福树望春”是民族的心理定势,春牛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被公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而象征符号在民族文化中是共同的,没有阶级和阶层的区分,那么*民百姓也想得到小春牛这个春天的象征,则必须自己买。在一些地区,小春牛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例如在河南洛阳“百姓买小春牛,依官式五色装,或相献遗”。据乾隆<洛阳县志》载,这些缩小了的芒神、土牛和春仗由塑匠制作,“勾芒神像及土牛各长三寸许。又以细竹苇作胎,黄纸裹之,彩丝交缠,日春仗。绅宦官送,士民自卖买。”送春并不是清代的发明,而是早已有之,正如同治《德化县志》所说,送春“盖仿古太守颁春遗意”。早在北宋时期,在开封、祥符两县“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南宋时,朝廷“掌管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趟各随,以金银钱彩段为酬”。但是清代的送春主要是地方**送给乡绅,已经不是一般的节日应景活动,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地方上的迎春活动可以增强官绅关系,送春也体现了这个功能。由地方**购置春牛和芒神作为祝贺立春的礼物,并在鞭春仪式过后,委派乐队分送给地方乡绅,这是对乡绅的尊崇和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在当时的社会,官绅关系对于地方长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豪绅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常常掌握着地方上的经济命脉。由于采取回避制度,地方**主要长官均为外地人,如果没有本地乡绅的支持,他们就不能有效地对这个地区进行统治,甚至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因此,官府便利用这个官方可以操纵的机会,以报春、送春的手段来提高士绅的社会地位和表示官府对他们的敬重,以此增强官绅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立春:吃生菜

  在*北方立春吃萝卜,而在南方却是吃生菜。关于立春饮食的文献记载中常出现生菜,但是各地生菜的含义并不尽相同。广东乾隆《顺德县志>说立春“啖春饼、辣菜”,但是咸丰<顺德县志》说立春“啖生菜、春饼”,可见此地的辣菜就是生菜。在这里生菜是一物二名。但是《花县志>载:“以素粉拌生菜”,《鹤山县志》说:“以姜葱拌生菜”,又只称为“生菜”。

  《三水县志》则说“食春菜”。很明显,辣菜、生菜和春菜都是同一种蔬菜。这里的“春菜”不过只是以节日命名而已。但是《*食品事典>的解释却与此不同,认为春菜就是芥菜,认为“芥菜”是“辣芥、辣菜、春菜和春不老的别名”。这种芥菜其味辛辣,一般需炒食或腌渍食用,这显然不是上面所说的立春生食的春菜,更不是生菜。早在南宋时期,芥菜就与生菜和莴苣并列,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北方的地方志关于立春*俗的记述中,有时也出现“生菜”、“春菜”和“辛菜”。山东<夏津县志》载:“如期食生菜迎新,阴阳生送春牛。”在河北遵化“立春日啖饼食生菜迎新”。《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也都提到立春吃“春饼”和“生菜”,但是这里的“生菜”不可能与南方现在称为生菜的叶菜相同,因为山东、河北和山西并不出产这种蔬菜。在这些地区地方志中的“物产志”中也不见关于“生菜”的记载。此外,在这些地区的其他县志中,也没有提到立春食用“生菜”。这里说的生菜有两种可能,一是指“生食的蔬菜”,例如河南称立春吃的蔬菜为“生菜”,即萝卜和其他可凉拌的蔬菜。河南《辉县志》载:“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河南《郑县志>载:“举酒则切粉皮,杂以七种生菜,供之筵间。”很显然,这里的“生菜”

  和南方所说的生菜并非一义。“七种生菜”是指的七种可以生食的蔬菜,那么《夏津县志>、《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中所说的“生菜”也应该与此相同。二是指一种叶子可以生食的莴苣。<中国食品事典》和《简明农业科学词典>都认为生菜又称为“叶用莴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通可日生菜。”高士奇《北墅抱瓮录>说:“生菜,花如苦菜,春秋可再种。略点盐醋,生援,食之甚美,故名。”吴其溶认为生菜即白苣,“与莴苣同而色白,剥其叶生食之,故俗呼生菜”。光绪<肃州新志稿>载:“莴苣:有黑白二子,俗名生菜,可生食。”《甘肃通志稿>载:“莴苣:二种,叶圆而薄者日生菜,叶尖而生笋者日莴苣。”这里的生菜是指莴苣的一种。

  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东汉崔塞<四民月令>载:“凡立春日,食生菜,不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遵生八笺>说:“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东汉和唐代的生菜究竟是何种蔬菜,此处并不明确,但是《遵生八笺》以苏轼诗‘青蒿黄韭试春盘’解释唐代的春盘,可见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今天南方的“叶用莴巨”,而是指青蒿黄韭等可以生食的蔬菜。《清波杂志>载:“绍兴丁巳岁,车驾巡幸建康。回跸时,先人主丹徒簿,排办新丰镇,物皆备。御舟过,止宣索生菜两篮,非所办者。官吏仓卒供进,幸免阙事。前顿传报,生菜遂为珍品。”如上所云,立春的春盘在宋代可以用青蒿黄韭制作,但是这里的生菜并非韭菜。《东京梦华录》以韭黄与生菜共列,《梦粱录>以生菜、葱、薤、韭、大蒜并提,可见生菜并不是韭菜。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苜蓿、勃公英皆可为生菜”,是说可以生食。但是宋代和明代的生菜已经确有所指,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将芥菜、生菜和莴苣列举,《大明会典》:“荐新物品”中“正月”有“韭菜四斤,生菜四斤。”这里生菜也与韭菜并列,是一种具体的,可以与韭菜同样生食的青菜种类,而不再是泛指。看来古时所说的生菜如果泛指的话,均与清代南方及现在所食的生菜并非一物。只有在南方出产这种生菜的地区才盛行立春食生菜的'*俗,南方有的地方也吃类似于萝卜咬春的代用品,例如福建《永安县志>:“家各立春树,取接春之意,或取甘蔗、胡萝卜啖之,名H咬春。”则可能由于这些地区不出产生菜。在地处上海附*的华亭县,立春在清末由吃生菜转变为吃萝卜,光绪《华亭县志>载:“春日茹春饼,以生菜作春盘。”但是又加按语说:“今立春日食芦菔,云杜喉患。”说明吃萝卜的*俗在这个地区逐渐扩展。

  立春:吃春盘

  春盘是立春宴饮所调制的菜盘,在清代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俗,但是春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春盘在南方尤其普遍,因为北方咬春,生萝卜可以拿来就啃,而南方的生菜却必须进行加工和调制,盛于盘中,那么这种盘则称为“春盘”。旧时,立春日设“春盘”食之,并互赠亲友,表示迎春祝福。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春日即立春。两京即指长安和洛阳。他吃了春盘,感想到了国家的盛衰。

  苏东坡的《洗溪沙》词中有“青篙黄韭试春盘”之句。青篙是嫩葛芭,黄韭即韭黄。从诗词佳句中可以窥见春盘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春盘,据说始于晋代,有一本名叫《扼言》的书说,春盘中放的是萝卜、芹蒸《四时宝镜》里说:唐代“立春日,食芦m、春饼、生菜,号春盘”。芦旅即萝卜,生菜即韭菜,此外还有春饼。大概是用春饼卷了炒熟的生菜去吃吧!南宋宫廷里的春盘就不同于民间了。“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价万钱。”

  春盘,因于立春日食春饼,其名后来被“春饼”所代替。《关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篙、黄韭、寥芽包乞”《北*风俗类征》也说“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

  说实在话,所谓春饼也就是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煎饼,其薄摊者即称薄饼。立春日,制饼卷起菜肴而食之者的饼,即谓之“春饼”。

  上海等地有一种名叫“春卷”的食品,可与春饼相提并论。它以面做成薄如纸的皮子,然后将事前做好的馅子包裹起来,两端用面糊糊严,放入油锅炸熟,金黄酥脆,蘸醋或辣酱油食之。应该说春卷是春饼的发展。

  北方的春盘则多用五辛和萝卜调制。

  “春盘”有时又称为“五辛盘”,在地方志中,“春盘”和“五辛盘”常常交替出现。所谓“五辛盘”,是以五种辛辣菜蔬调制的春盘,例如河北《新河县志>载:“立春日,以红、白萝卜切作细丝,和以五辛,谓之春盘。”<南宫县志)载:“立春日,以萝卜为细菜,五辛为春盘,面为春饼,谓之赏春。”(曲周县志>载:“莱菔、五辛为春盘,佐麦饼啖之,日咬春。”我们可以明白,春盘是立春的一种配菜,其中所说的五辛古今不尽相同,各地也有差异。有的学者认为五辛是:葱、薤、韭、蒜和兴蕖。但是在黑龙江宾县和山东宁津县则是葱、蒜、椒、姜、芥。由于使用五种辛辣菜蔬调制成盘,所以称为“五辛盘”。“春盘”不过是个美称。在立春日,所有与“春”相关的事物都冠以“春”字,例如“春牛”、“春花”、“春鸡”等。春盘是以节日命名,而五辛盘则是以内容命名。但是春盘比五辛盘的定义要宽,因为春盘不一定必须用五辛。在北方一些地区,春盘只是由萝卜调制,例如山东《金乡县志》载:

  “以白萝卜为春盘宴。”在南方则主要是用生菜,或者由芹、韭、笋拌成,表示勤劳、长久和蓬勃之意。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晋代已经出现了春盘的雏形——菜盘。据唐人《四时宝镜》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遵生八笺》载:“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又说:“立春日作五辛盘,以黄柑酿酒为洞庭春色,故苏诗云:‘辛盘的青韭,腊酒是黄柑’。”可见唐宋时期的春盘即五辛盘。尽管立春食萝卜的*俗至迟在晋代已经出现,但是看来并不十分普遍,当时以萝卜和芹菜调制的菜盘也不叫春盘。到了唐代,五辛盘已普遍称为春盘,然而其成分仍然是青蒿和黄韭等其他辛辣味道的生菜,而不是萝卜,当然也不是*代南方立春食用的“叶用莴苣”。

  《四时宝镜》和《遵生八笺》以当时的“春饼生菜号春盘”来解释晋代的“萝菔芹菜为菜盘”,这表明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唐宋时春盘已相当普遍,例如杜甫有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送青丝。”岑参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杜甫描述的生菜细如青丝,看来仍是青蒿黄韭之类,而他诗句中的萝卜是白色的:“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这里的“土酥”就是萝卜,而“净如练”意为洁净如白色的丝绢。可见所描述的春盘中的细生菜不是萝卜。

  春盘在宋代已经出现在朝廷的节日礼俗之中,皇帝在立春日赏赐群臣春盘。《乾淳岁时记>载南宋临安后苑所做春盘,“每盘值万钱”。但是春盘的内容是什么,却并不清楚。在金元时期,春盘在民间已经十分普遍,邻里间以春盘互相馈赠,而且此时的春盘成分可能已经有红白萝卜,元好问“春Et”诗中说:“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助春情。”这里的“裁红晕碧”所指应是切红、绿萝卜。“裁”和“晕”是切的动作,而“红”和“碧”是萝卜外皮和内瓤的颜色。唐宋时期调制春盘的青蒿黄韭不会是红色,其他五辛以及*代的叶用莴苣也不能以红来描绘,只有水红萝卜皮色鲜红。那么与“红”相对偶的“碧”当然也是萝卜,即皮色为绿的萝卜。可见北方的春盘至迟在辽金时期就用萝卜调制了。

  从晋代到元代,从“菜盘”到“春盘”,风俗有所改变,但并不是“萝卜一生菜一萝卜”的模式,尽管文献资料显示这样一个踪迹。因为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当代生菜的概念,仅仅限制于一种蔬菜。那时可以生食的蔬菜就称为“生菜”。在清代有两种类型的春盘:在南方以生菜为春盘,在北方以萝卜为春盘。立春食用的红萝卜在广西也称为“春菜”。河南的萝卜,“圆而红者,名春萝卜,生食,谓之咬春。”

  立春:春饼

  春盘是立春饮食的菜盘,是副食,那么这个节日当然还需要主食,这就是春饼。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准备。在地方志中这两种节物也常常相提并论,并一起称为“咬春”。例如河南<汜水县志》载:“家治春饼、生菜,谓之咬春。”

  春饼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从那时起,春饼就与春盘共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在明代,春饼已经成为朝廷的赐品,《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砻清代的春饼在南方和北方都是立春的重要节日食品,但是各地的春饼也不尽相同。在北方,春饼是以麦面制作的,以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上桌,萝卜细丝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饼裹卷共食。河南《汝州全志》载:“立春日,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

  《新乡县志》载:“以萝卜和面饼食之,名日咬春。”河北《正定县志》载:“立春设春盘春饼,日尝春。”山西《临汾县志>:“春盘春饼,间亦有之。”《阳城县志》载“民间茹萝卜面饼,即荐辛,取春生之意也。”山东《城武县志》载:立春“吃萝卜葱饼等,谓之咬春。”在福建蒲城“卷春饼以佐春盘”,而崇明县的春饼是以“溲薄面裹熟肉而炙之”。清代的《调鼎集>记载了三种当时作为糕点的春饼,其一:“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其二:“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共斩碎,卷春饼,切断”;其三:“柿饼捣烂,加熟咸肉、肥条,摊春饼作小卷,切断”。南方的春饼是今日春卷的前身,其做法是:将面粉和水搅成面糊,摊在*底锅中以小火烘出薄饼,即是皮子,包馅即是春饼,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江南一带馅料常用豆沙,即是甜馅春饼。这实际上就是春卷。冯应京<月令广义>所描述的春饼是抟菜肉裹食,应该也属于春卷一类。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春饼在江南通称为春卷,以油炸加工,而北方则用面粉烙成薄饼,卷而食之。指出了南北春饼之异。但是在北方不只是在立春才吃春饼,在二月二的中和节也吃春饼。在山西立春吃“果饼”,并且与萝卜菜共食,《辽州志>说:“民家啖萝卜果饼,名目咬春。”这说明,清代的春饼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尽管有着相同的意义和共同的起源。

  立春:喝春酒

  清代地方志关于立春的记载中常常提到“饮春酒”。这里的春酒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酒指的是酒,在北方一般是烧酒,在南方是米酒,只是立春饮食的成分之一;广义的春酒指的是立春的春宴,例如<仪封县志>和<考城县志>载:“立春:迎春,观土牛,饮春酒。”另外,新年的宴*也称为春宴。这种新年春宴的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在此期间,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互相宴请和拜访,这种新年之后的宴请在东北地区又称为“会年茶”。<盖*县志>载:元旦后“十数日,此往彼来,有携物品为敬仪者。张筵招宗族亲友饮春酒,名日会年茶。”

  在华北地区称为“请春酒”,《天津县志>载:“亲友诣门互拜,数日交相宴会,名日请春酒。”这表明,当“春酒”单独出现时,是指立春宴*,如果春酒和其他的食品共提时,例如春饼,春盘等,那么这里的春酒就仅仅指烧酒或者米酒。但是“春酒”的这两种意义可以表明,不论是立春的家庭春宴,还是官方的春宴,都以酒作为宴*上的主要饮料。

  在立春宴*上,春饼和春盘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只要有春盘,人们一般就要饮春酒。在宋代就有饮春酒的*俗,苏轼的诗句对此作了描述:“辛盘得青韭,蜡酒是黄柑。”如果没有春盘,那么一般也没有春酒。在*饮食*俗中,酒和菜一般是不能分开的,有酒就要有菜,菜是丰盛还是简单这并不十分重要。例如河北《吴桥县志>载:“立春,饮春酒,茹春饼,切鲜红莱菔食之,日咬春。”陕西《雒南县志>载:“立春之日,人饮春酒,食白萝卜,谓之咬春。”广东<归善县志>载:“是日,啖春饼,生菜,饮酒庆新春。”这些例子说明,饮春酒在清代是相当普遍的*俗。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2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过几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过小年要吃什么吗?小年*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具体过小年要吃什么?小编为您盘点12种小年的美食。

  过小年要吃什么?

  1、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立春:送春

  鞭春之后要送春,即地方*给乡绅送小芒神和小春牛,有的地方还送给*各部门。这种作为礼品的春牛芒神有的是泥塑,有的是画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以盘或以亭装饰托送j送春由鞭春时的胥役和乐队以官府的名义执行,例如在河北永*“随从鼓乐,将别塑小芒神、土牛分献各官府及乡宦,谓之送春”。在湖南长沙,“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这些小芒神和小土牛要由官府事先预订,由工匠制作,并事先送到官署保存,例如在河北宣化“县令偕属诣府堂,打春毕,另将小牛芒神送各衙门及本城缙绅,皆预令工先期备办,送县待用者。”在江西德化,“是日多为小土牛,置纸亭中,佐鼓吹送诸荐绅”。在湖南零陵“礼胥以盘贮小土牛送乡绅家”。在有的地区,地方*要送小春牛给乡里,例如广东潮州“胥吏以小土牛贻里社,谓之发春”。有些地区由春官送春,例如湖北郧县“春官于绅士人家送土牛,乘阳气也”。春牛送到之后,乡绅一般要给赏钱,例如在福建漳*“鼓吹导送泥塑芒神土牛于绅衿家,以邀赏赉”。有的地区不是送泥塑芒神土牛,而是送芒神土牛的画像,例如河南林县“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河北延庆“以纸画芒牛之形,令鼓乐春官遍送乡达,谓之送春”。

  送春活动同样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送春的对象是乡绅,而不是*民百姓。例如在山东济南“为小土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对“缙绅家”不仅要“遍送”,而且要“鸣鼓乐以献”,正如山西翼城春官和春吏的'报春,“凡官长、荐绅之家,皆叩谒之”,而对于*民百姓则不予顾及,甚至欺压,“民间有市货者咸避焉,不则挈以去,无给直者。”但是“人盼幸福树望春”是民族的心理定势,春牛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被公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而象征符号在民族文化中是共同的,没有阶级和阶层的区分,那么*民百姓也想得到小春牛这个春天的象征,则必须自己买。在一些地区,小春牛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例如在河南洛阳“百姓买小春牛,依官式五色装,或相献遗”。据乾隆<洛阳县志》载,这些缩小了的芒神、土牛和春仗由塑匠制作,“勾芒神像及土牛各长三寸许。又以细竹苇作胎,黄纸裹之,彩丝交缠,日春仗。绅宦官送,士民自卖买。”送春并不是清代的发明,而是早已有之,正如同治《德化县志》所说,送春“盖仿古太守颁春遗意”。早在北宋时期,在开封、祥符两县“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南宋时,朝廷“掌管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趟各随,以金银钱彩段为酬”。但是清代的送春主要是地方**送给乡绅,已经不是一般的节日应景活动,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地方上的迎春活动可以增强官绅关系,送春也体现了这个功能。由地方**购置春牛和芒神作为祝贺立春的礼物,并在鞭春仪式过后,委派乐队分送给地方乡绅,这是对乡绅的尊崇和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在当时的社会,官绅关系对于地方长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豪绅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常常掌握着地方上的经济命脉。由于采取回避制度,地方**主要长官均为外地人,如果没有本地乡绅的支持,他们就不能有效地对这个地区进行统治,甚至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因此,官府便利用这个官方可以操纵的机会,以报春、送春的手段来提高士绅的社会地位和表示官府对他们的敬重,以此增强官绅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立春:吃生菜

  在*北方立春吃萝卜,而在南方却是吃生菜。关于立春饮食的文献记载中常出现生菜,但是各地生菜的含义并不尽相同。广东乾隆《顺德县志>说立春“啖春饼、辣菜”,但是咸丰<顺德县志》说立春“啖生菜、春饼”,可见此地的辣菜就是生菜。在这里生菜是一物二名。但是《花县志>载:“以素粉拌生菜”,《鹤山县志》说:“以姜葱拌生菜”,又只称为“生菜”。

  《三水县志》则说“食春菜”。很明显,辣菜、生菜和春菜都是同一种蔬菜。这里的“春菜”不过只是以节日命名而已。但是《*食品事典>的解释却与此不同,认为春菜就是芥菜,认为“芥菜”是“辣芥、辣菜、春菜和春不老的别名”。这种芥菜其味辛辣,一般需炒食或腌渍食用,这显然不是上面所说的立春生食的春菜,更不是生菜。早在南宋时期,芥菜就与生菜和莴苣并列,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北方的地方志关于立春*俗的记述中,有时也出现“生菜”、“春菜”和“辛菜”。山东<夏津县志》载:“如期食生菜迎新,阴阳生送春牛。”在河北遵化“立春日啖饼食生菜迎新”。《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也都提到立春吃“春饼”和“生菜”,但是这里的“生菜”不可能与南方现在称为生菜的叶菜相同,因为山东、河北和山西并不出产这种蔬菜。在这些地区地方志中的“物产志”中也不见关于“生菜”的记载。此外,在这些地区的其他县志中,也没有提到立春食用“生菜”。这里说的生菜有两种可能,一是指“生食的蔬菜”,例如河南称立春吃的蔬菜为“生菜”,即萝卜和其他可凉拌的蔬菜。河南《辉县志》载:“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河南《郑县志>载:“举酒则切粉皮,杂以七种生菜,供之筵间。”很显然,这里的“生菜”

  和南方所说的生菜并非一义。“七种生菜”是指的七种可以生食的蔬菜,那么《夏津县志>、《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中所说的“生菜”也应该与此相同。二是指一种叶子可以生食的莴苣。<中国食品事典》和《简明农业科学词典>都认为生菜又称为“叶用莴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通可日生菜。”高士奇《北墅抱瓮录>说:“生菜,花如苦菜,春秋可再种。略点盐醋,生援,食之甚美,故名。”吴其溶认为生菜即白苣,“与莴苣同而色白,剥其叶生食之,故俗呼生菜”。光绪<肃州新志稿>载:“莴苣:有黑白二子,俗名生菜,可生食。”《甘肃通志稿>载:“莴苣:二种,叶圆而薄者日生菜,叶尖而生笋者日莴苣。”这里的生菜是指莴苣的一种。

  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东汉崔塞<四民月令>载:“凡立春日,食生菜,不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遵生八笺>说:“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东汉和唐代的生菜究竟是何种蔬菜,此处并不明确,但是《遵生八笺》以苏轼诗‘青蒿黄韭试春盘’解释唐代的春盘,可见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今天南方的“叶用莴巨”,而是指青蒿黄韭等可以生食的蔬菜。《清波杂志>载:“绍兴丁巳岁,车驾巡幸建康。回跸时,先人主丹徒簿,排办新丰镇,物皆备。御舟过,止宣索生菜两篮,非所办者。官吏仓卒供进,幸免阙事。前顿传报,生菜遂为珍品。”如上所云,立春的春盘在宋代可以用青蒿黄韭制作,但是这里的生菜并非韭菜。《东京梦华录》以韭黄与生菜共列,《梦粱录>以生菜、葱、薤、韭、大蒜并提,可见生菜并不是韭菜。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苜蓿、勃公英皆可为生菜”,是说可以生食。但是宋代和明代的生菜已经确有所指,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将芥菜、生菜和莴苣列举,《大明会典》:“荐新物品”中“正月”有“韭菜四斤,生菜四斤。”这里生菜也与韭菜并列,是一种具体的,可以与韭菜同样生食的青菜种类,而不再是泛指。看来古时所说的生菜如果泛指的话,均与清代南方及现在所食的生菜并非一物。只有在南方出产这种生菜的地区才盛行立春食生菜的*俗,南方有的地方也吃类似于萝卜咬春的代用品,例如福建《永安县志>:“家各立春树,取接春之意,或取甘蔗、胡萝卜啖之,名H咬春。”则可能由于这些地区不出产生菜。在地处上海附*的华亭县,立春在清末由吃生菜转变为吃萝卜,光绪《华亭县志>载:“春日茹春饼,以生菜作春盘。”但是又加按语说:“今立春日食芦菔,云杜喉患。”说明吃萝卜的*俗在这个地区逐渐扩展。

  立春:吃春盘

  春盘是立春宴饮所调制的菜盘,在清代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俗,但是春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春盘在南方尤其普遍,因为北方咬春,生萝卜可以拿来就啃,而南方的生菜却必须进行加工和调制,盛于盘中,那么这种盘则称为“春盘”。旧时,立春日设“春盘”食之,并互赠亲友,表示迎春祝福。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春日即立春。两京即指长安和洛阳。他吃了春盘,感想到了国家的盛衰。

  苏东坡的《洗溪沙》词中有“青篙黄韭试春盘”之句。青篙是嫩葛芭,黄韭即韭黄。从诗词佳句中可以窥见春盘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春盘,据说始于晋代,有一本名叫《扼言》的书说,春盘中放的是萝卜、芹蒸《四时宝镜》里说:唐代“立春日,食芦m、春饼、生菜,号春盘”。芦旅即萝卜,生菜即韭菜,此外还有春饼。大概是用春饼卷了炒熟的生菜去吃吧!南宋宫廷里的春盘就不同于民间了。“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价万钱。”

  春盘,因于立春日食春饼,其名后来被“春饼”所代替。《关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篙、黄韭、寥芽包乞”《北*风俗类征》也说“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

  说实在话,所谓春饼也就是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煎饼,其薄摊者即称薄饼。立春日,制饼卷起菜肴而食之者的饼,即谓之“春饼”。

  上海等地有一种名叫“春卷”的食品,可与春饼相提并论。它以面做成薄如纸的皮子,然后将事前做好的馅子包裹起来,两端用面糊糊严,放入油锅炸熟,金黄酥脆,蘸醋或辣酱油食之。应该说春卷是春饼的发展。

  北方的春盘则多用五辛和萝卜调制。

  “春盘”有时又称为“五辛盘”,在地方志中,“春盘”和“五辛盘”常常交替出现。所谓“五辛盘”,是以五种辛辣菜蔬调制的春盘,例如河北《新河县志>载:“立春日,以红、白萝卜切作细丝,和以五辛,谓之春盘。”<南宫县志)载:“立春日,以萝卜为细菜,五辛为春盘,面为春饼,谓之赏春。”(曲周县志>载:“莱菔、五辛为春盘,佐麦饼啖之,日咬春。”我们可以明白,春盘是立春的一种配菜,其中所说的五辛古今不尽相同,各地也有差异。有的学者认为五辛是:葱、薤、韭、蒜和兴蕖。但是在黑龙江宾县和山东宁津县则是葱、蒜、椒、姜、芥。由于使用五种辛辣菜蔬调制成盘,所以称为“五辛盘”。“春盘”不过是个美称。在立春日,所有与“春”相关的事物都冠以“春”字,例如“春牛”、“春花”、“春鸡”等。春盘是以节日命名,而五辛盘则是以内容命名。但是春盘比五辛盘的定义要宽,因为春盘不一定必须用五辛。在北方一些地区,春盘只是由萝卜调制,例如山东《金乡县志》载:

  “以白萝卜为春盘宴。”在南方则主要是用生菜,或者由芹、韭、笋拌成,表示勤劳、长久和蓬勃之意。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晋代已经出现了春盘的雏形——菜盘。据唐人《四时宝镜》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遵生八笺》载:“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又说:“立春日作五辛盘,以黄柑酿酒为洞庭春色,故苏诗云:‘辛盘的青韭,腊酒是黄柑’。”可见唐宋时期的春盘即五辛盘。尽管立春食萝卜的*俗至迟在晋代已经出现,但是看来并不十分普遍,当时以萝卜和芹菜调制的菜盘也不叫春盘。到了唐代,五辛盘已普遍称为春盘,然而其成分仍然是青蒿和黄韭等其他辛辣味道的生菜,而不是萝卜,当然也不是*代南方立春食用的“叶用莴苣”。

  《四时宝镜》和《遵生八笺》以当时的“春饼生菜号春盘”来解释晋代的“萝菔芹菜为菜盘”,这表明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唐宋时春盘已相当普遍,例如杜甫有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送青丝。”岑参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杜甫描述的生菜细如青丝,看来仍是青蒿黄韭之类,而他诗句中的萝卜是白色的:“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这里的“土酥”就是萝卜,而“净如练”意为洁净如白色的丝绢。可见所描述的春盘中的细生菜不是萝卜。

  春盘在宋代已经出现在朝廷的节日礼俗之中,皇帝在立春日赏赐群臣春盘。《乾淳岁时记>载南宋临安后苑所做春盘,“每盘值万钱”。但是春盘的内容是什么,却并不清楚。在金元时期,春盘在民间已经十分普遍,邻里间以春盘互相馈赠,而且此时的春盘成分可能已经有红白萝卜,元好问“春Et”诗中说:“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助春情。”这里的“裁红晕碧”所指应是切红、绿萝卜。“裁”和“晕”是切的动作,而“红”和“碧”是萝卜外皮和内瓤的颜色。唐宋时期调制春盘的青蒿黄韭不会是红色,其他五辛以及*代的叶用莴苣也不能以红来描绘,只有水红萝卜皮色鲜红。那么与“红”相对偶的“碧”当然也是萝卜,即皮色为绿的萝卜。可见北方的春盘至迟在辽金时期就用萝卜调制了。

  从晋代到元代,从“菜盘”到“春盘”,风俗有所改变,但并不是“萝卜一生菜一萝卜”的模式,尽管文献资料显示这样一个踪迹。因为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当代生菜的概念,仅仅限制于一种蔬菜。那时可以生食的蔬菜就称为“生菜”。在清代有两种类型的春盘:在南方以生菜为春盘,在北方以萝卜为春盘。立春食用的红萝卜在广西也称为“春菜”。河南的萝卜,“圆而红者,名春萝卜,生食,谓之咬春。”

  立春:春饼

  春盘是立春饮食的菜盘,是副食,那么这个节日当然还需要主食,这就是春饼。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准备。在地方志中这两种节物也常常相提并论,并一起称为“咬春”。例如河南<汜水县志》载:“家治春饼、生菜,谓之咬春。”

  春饼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从那时起,春饼就与春盘共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在明代,春饼已经成为朝廷的赐品,《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砻清代的春饼在南方和北方都是立春的重要节日食品,但是各地的春饼也不尽相同。在北方,春饼是以麦面制作的,以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上桌,萝卜细丝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饼裹卷共食。河南《汝州全志》载:“立春日,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

  《新乡县志》载:“以萝卜和面饼食之,名日咬春。”河北《正定县志》载:“立春设春盘春饼,日尝春。”山西《临汾县志>:“春盘春饼,间亦有之。”《阳城县志》载“民间茹萝卜面饼,即荐辛,取春生之意也。”山东《城武县志》载:立春“吃萝卜葱饼等,谓之咬春。”在福建蒲城“卷春饼以佐春盘”,而崇明县的春饼是以“溲薄面裹熟肉而炙之”。清代的《调鼎集>记载了三种当时作为糕点的春饼,其一:“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其二:“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共斩碎,卷春饼,切断”;其三:“柿饼捣烂,加熟咸肉、肥条,摊春饼作小卷,切断”。南方的春饼是今日春卷的前身,其做法是:将面粉和水搅成面糊,摊在*底锅中以小火烘出薄饼,即是皮子,包馅即是春饼,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江南一带馅料常用豆沙,即是甜馅春饼。这实际上就是春卷。冯应京<月令广义>所描述的春饼是抟菜肉裹食,应该也属于春卷一类。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春饼在江南通称为春卷,以油炸加工,而北方则用面粉烙成薄饼,卷而食之。指出了南北春饼之异。但是在北方不只是在立春才吃春饼,在二月二的中和节也吃春饼。在山西立春吃“果饼”,并且与萝卜菜共食,《辽州志>说:“民家啖萝卜果饼,名目咬春。”这说明,清代的春饼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尽管有着相同的意义和共同的起源。

  立春:喝春酒

  清代地方志关于立春的记载中常常提到“饮春酒”。这里的春酒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酒指的是酒,在北方一般是烧酒,在南方是米酒,只是立春饮食的成分之一;广义的春酒指的是立春的春宴,例如<仪封县志>和<考城县志>载:“立春:迎春,观土牛,饮春酒。”另外,新年的宴*也称为春宴。这种新年春宴的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在此期间,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互相宴请和拜访,这种新年之后的宴请在东北地区又称为“会年茶”。<盖*县志>载:元旦后“十数日,此往彼来,有携物品为敬仪者。张筵招宗族亲友饮春酒,名日会年茶。”

  在华北地区称为“请春酒”,《天津县志>载:“亲友诣门互拜,数日交相宴会,名日请春酒。”这表明,当“春酒”单独出现时,是指立春宴*,如果春酒和其他的食品共提时,例如春饼,春盘等,那么这里的春酒就仅仅指烧酒或者米酒。但是“春酒”的这两种意义可以表明,不论是立春的家庭春宴,还是官方的春宴,都以酒作为宴*上的主要饮料。

  在立春宴*上,春饼和春盘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只要有春盘,人们一般就要饮春酒。在宋代就有饮春酒的*俗,苏轼的诗句对此作了描述:“辛盘得青韭,蜡酒是黄柑。”如果没有春盘,那么一般也没有春酒。在*饮食*俗中,酒和菜一般是不能分开的,有酒就要有菜,菜是丰盛还是简单这并不十分重要。例如河北《吴桥县志>载:“立春,饮春酒,茹春饼,切鲜红莱菔食之,日咬春。”陕西《雒南县志>载:“立春之日,人饮春酒,食白萝卜,谓之咬春。”广东<归善县志>载:“是日,啖春饼,生菜,饮酒庆新春。”这些例子说明,饮春酒在清代是相当普遍的*俗。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3

  南方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1、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2、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3、灶糖

  灶王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售期最短,只有过小年前后才上市的糖果。用这种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

  4、甘蔗

  小年这天的甘蔗特别好卖。甘蔗因为“节节高”的美好寓意,是祭灶的必备。甘蔗是灶王爷登天的梯子,一节一节向上攀登,而甘蔗带尾梢有一种无止境的意思。

  相传宋朝福州有个穷书生,祭灶日买不起供品,只好捡别人丢掉的甘蔗头供奉灶公灶婆,还剪了个纸马,写道:“一匹乌骓一条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谓道文章不值钱!”那日,灶公上天把此事告诉玉帝,玉帝十分同情,让书生中了状元。所以,在福州传统的祭灶日里,至今还有吃甘蔗一定要完整保留甘蔗头的讲究,这样才有“节节高”和“金榜题名”之意。

  5、元宵

  惠州民间称“送灶君”,也称为“送灶主阿公上天”、“祭灶君”等。在送灶君这一天,大家都要烧香烛、备元宵、柑桔、红萝卜、茶水,外加两条带尾梢的甘蔗。元宵、柑桔、茶水自然是给灶君吃的,而元宵是必备品,意思是用来糊灶君的嘴,让他不要乱说凡人是非。

  6、荸荠

  老福州祭灶,甘蔗和荸荠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义。荸荠,则是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7、廿四团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在苏州,每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

  苏州人祭灶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团子,过去叫做“廿四团”。“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儿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

  8、年糕

  年糕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农历小年又叫辞灶,就是吃了糕送灶王爷上天上去汇报工作。蒸了糕,放上枣,蘸上糖给他甜住嘴,叫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去说说民间的好事。

  相传伍子胥在建姑苏城时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的“砖”,百姓曾用“糯米城砖”解决了一时的危机。苏州人为纪念伍子胥,此后每到寒冬腊月,就准备年糕。苏州年糕的造型与城砖相似,而且煮后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

  小年的禁忌

  1、小年忌讳讨债,民间认为,小年这天不能讨债,否则就有一年里天天都在讨债的路上的寓意。小年禁忌赊欠民间认为,小年出门买东西不能赊欠,也不要赊欠给别人,意思有小年赊欠一天欠一年的寓意。

  2、祭灶全家到,民间俗语说: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意思是出门在外的人,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要回到家中,准备祭灶过年。

  3、小年禁忌杀生,有些农村地区禁忌,腊月二十三日是传统的少年,少年不杀,不杀,动物也生灵,少年不动气。

  4、馒头不送人,地方*俗,小年里蒸的馒头不要送人,民间认为,小年蒸的馒头是祭天祭祖用的,不适宜送人。

  5、小年禁忌捣蒜,地方风俗禁忌,小年里不要捣蒜,据老辈人讲,如果小年里捣蒜,会将新年里的运气捣跑了。

  6、小年不借东西,在一些地方的农村,禁忌年轻的日子别人来借东西,也禁忌去别人家借东西,因为年轻和年初一样重要,借东西和借东西都有不好的意思。

  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为什么不是一天

  在过年之前,是要过小年的,翻看日历就会发现,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不是同一天,其中一种说法是,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而古代时候的北方一直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受官气影响比较重要,就逐渐将小年定位腊月二十三了,而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就保留着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的传统。

  另一种说法是,民间传统小年的时间是腊月二十四,到了清朝的时候,皇帝在蜡月二十三的时候会祭祀天神,腊月二十四祭拜灶神,为了避免重复祭祀,就将小年提前到了腊月二十三。

  不过不管是南方小年还是北方小年,在过小年的时候都是要祭拜灶神的,相传小年的时候灶神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做一年的汇报,为了让灶王爷能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就会贿赂灶王,放上贡品和糖瓜,让他们吃的饱饱的。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4

  饺子

  北方腊月二十三的晚上一般要吃饺子,因为这天要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人们煮好饺子端端正正摆在供台上,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火烧

  河南漯河、*顶山一带小年夜这天不吃饺子,而是家家户户自己做火烧吃。火烧又叫烧饼,与小年几乎划等号,当地人讲没有火烧的小年算不上完整的小年。

  粘糕

  山东部分地区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蒸粘糕、吃粘糕。粘糕是用黄米、红枣等做成的一种甜味糕点,意在粘住灶王爷的嘴,使其向玉帝汇报工作时只讲好事。

  麻糖

  晋西北地区小年夜要吃麻糖。山西大同的麻糖是用优质小米熬成“饧”,再加入磨好的小米面搅拌均匀,通过特殊工艺发酵和固化处理,做成各种形状的糖块,有玉骨麻糖、擦酥麻糖、夹馅麻糖、瓜蛋糖、板子糖等。不管是哪种麻糖,都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以免他把人间美味奢华的事报告给上天。

  关东糖

  关东糖,又叫灶王糖,一年之中只有小年前后才能吃到。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风味特殊的糖制品。关东糖又香又酥,粘性大,主要是祭灶用。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烤融化涂在灶王爷嘴上,这样他到玉帝那里就不能讲坏话了。

  糖瓜

  “二十三,糖瓜粘”,这首民谣很多人应该都听过。糖瓜跟关东糖的做法相似,只是关东糖是长条型的,拉成扁圆型就是糖瓜,吃起来香酥脆甜,粘性很大。

  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腊月二十三有吃炒玉米的*俗。人们用麦芽糖把炒玉米粘起来冰冻成一块一块的,口感脆甜香酥。

  面花

  山东半岛的人们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忙着蒸枣花馍、团圆饼、寿桃等面食,蒸出来的这些面食又叫面花。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豆腐

  腊月廿五是“豆腐日”,老例有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的说法,炸好的豆腐可以一直储存到过年再吃。过年吃豆腐只是要为新的一年取个“斗福”的好彩头,期望福气能成斗成斗的来。做好或买来的鲜豆腐不好储存,又不想都做成冻豆腐,所以就采取炸的方法保存,也让过年的餐桌上多一种吃食。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火烧

  许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饭都渐渐被被饺子统领了,但还有一个地方列外,那就是河南。在河南,家家要自己做火烧吃,火烧与小年几乎划等号。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爆米花糖

  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面食

  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糖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5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爆米花糖

  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面食

  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糖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小年的来历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

  小年来历一

  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在很短的时间内,玉皇大帝就收到了他的很多张密报,说人间要谋反天庭。

  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见三尸神,命他把说玉帝坏话的人家墙上写上他们的罪行,再让蜘蛛结张大网,挂在屋檐下。玉帝又命王灵官除夕之夜下界,凡见到三尸神做了记号的人家,就满门抄斩。三尸神见阴谋将要得逞,自己可以独占美好的人间了,就飞快下凡,将每户人家的墙上都做了记号。

  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急忙找来各家的灶王爷商量对策:从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王灵官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时,发现家家户户都很干净,没有任何标记,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劳动。玉帝从王灵官和灶君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万丈,将三尸神永押于牢。

  从此,心地善良的灶君受到大家的`拥戴,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二十四扫尘也随之成为民间的*俗。

  小年来历二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汉族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惯。当然,这只是汉族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北方小年有什么讲究

  一、女不祭灶

  民间有俗语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是男人在中秋的时候不能出门赏月,而女人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不要参与祭灶。

  二、祭灶全家到

  民间俗语说: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意思是出门在外的人,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要回到家中,准备祭灶过年。

  三、小年禁忌杀生

  有部分农村地方禁忌,腊月二十三这天是传统小年,小年这天不要杀生,不要屠宰,动物也是生灵,别在小年里动了煞气。

  四、馒头不送人

  地方*俗,小年里蒸的馒头不要送人,民间认为,小年蒸的馒头是祭天祭祖用的,不适宜送人。

  五、小年禁忌捣蒜

  地方风俗禁忌,小年里不要捣蒜,据老辈人讲,如果小年里捣蒜,会将新年里的运气捣跑了。

  六、小年不借东西

  在有些地方农村,忌讳小年这天别人来借东西,也忌讳去别人家借东西,因为小年和大年初一一样重要,借与被借,都有不好的寓意。

  七、小年忌讳讨债

  民间认为,小年这天不能讨债,否则就有一年里天天都在讨债的路上的寓意。

  八、小年禁忌赊欠

  民间认为,小年出门买东西不能赊欠,也不要赊欠给别人,意思有小年赊欠一天欠一年的寓意。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6

  南方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1、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2、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3、灶糖

  灶王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售期最短,只有过小年前后才上市的糖果。用这种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

  4、甘蔗

  小年这天的甘蔗特别好卖。甘蔗因为“节节高”的美好寓意,是祭灶的必备。甘蔗是灶王爷登天的梯子,一节一节向上攀登,而甘蔗带尾梢有一种无止境的意思。

  相传宋朝福州有个穷书生,祭灶日买不起供品,只好捡别人丢掉的甘蔗头供奉灶公灶婆,还剪了个纸马,写道:“一匹乌骓一条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谓道文章不值钱!”那日,灶公上天把此事告诉玉帝,玉帝十分同情,让书生中了状元。所以,在福州传统的祭灶日里,至今还有吃甘蔗一定要完整保留甘蔗头的讲究,这样才有“节节高”和“金榜题名”之意。

  5、元宵

  惠州民间称“送灶君”,也称为“送灶主阿公上天”、“祭灶君”等。在送灶君这一天,大家都要烧香烛、备元宵、柑桔、红萝卜、茶水,外加两条带尾梢的甘蔗。元宵、柑桔、茶水自然是给灶君吃的,而元宵是必备品,意思是用来糊灶君的嘴,让他不要乱说凡人是非。

  6、荸荠

  老福州祭灶,甘蔗和荸荠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义。荸荠,则是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7、廿四团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在苏州,每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

  苏州人祭灶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团子,过去叫做“廿四团”。“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儿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

  8、年糕

  年糕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农历小年又叫辞灶,就是吃了糕送灶王爷上天上去汇报工作。蒸了糕,放上枣,蘸上糖给他甜住嘴,叫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去说说民间的好事。

  相传伍子胥在建姑苏城时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的“砖”,百姓曾用“糯米城砖”解决了一时的危机。苏州人为纪念伍子胥,此后每到寒冬腊月,就准备年糕。苏州年糕的造型与城砖相似,而且煮后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

  小年的禁忌

  1、小年忌讳讨债,民间认为,小年这天不能讨债,否则就有一年里天天都在讨债的路上的寓意。小年禁忌赊欠民间认为,小年出门买东西不能赊欠,也不要赊欠给别人,意思有小年赊欠一天欠一年的寓意。

  2、祭灶全家到,民间俗语说: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意思是出门在外的人,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要回到家中,准备祭灶过年。

  3、小年禁忌杀生,有些农村地区禁忌,腊月二十三日是传统的少年,少年不杀,不杀,动物也生灵,少年不动气。

  4、馒头不送人,地方*俗,小年里蒸的馒头不要送人,民间认为,小年蒸的馒头是祭天祭祖用的,不适宜送人。

  5、小年禁忌捣蒜,地方风俗禁忌,小年里不要捣蒜,据老辈人讲,如果小年里捣蒜,会将新年里的运气捣跑了。

  6、小年不借东西,在一些地方的农村,禁忌年轻的日子别人来借东西,也禁忌去别人家借东西,因为年轻和年初一样重要,借东西和借东西都有不好的意思。

  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为什么不是一天

  在过年之前,是要过小年的,翻看日历就会发现,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不是同一天,其中一种说法是,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而古代时候的北方一直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受官气影响比较重要,就逐渐将小年定位腊月二十三了,而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就保留着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的传统。

  另一种说法是,民间传统小年的时间是腊月二十四,到了清朝的时候,皇帝在蜡月二十三的时候会祭祀天神,腊月二十四祭拜灶神,为了避免重复祭祀,就将小年提前到了腊月二十三。

  不过不管是南方小年还是北方小年,在过小年的时候都是要祭拜灶神的,相传小年的时候灶神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做一年的汇报,为了让灶王爷能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就会贿赂灶王,放上贡品和糖瓜,让他们吃的饱饱的。


南方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3篇)(扩展7)

——南方小年日记 (菁华5篇)

南方小年日记1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我觉得小年很有趣,因为家家都要放鞭炮庆小年。当然,我家也不例外。

  今天,当千家万户的鞭炮声响起的时候,我也拿好鞭炮,把鞭炮挂在一个棍子上。要点火了,我的心怦怦直跳,好紧张呀。当火已经接*鞭炮的捻时,我的手已经哆嗦起来了,眼睛不住地盯着火苗。

  “哧”已经点着了,我连忙把鞭炮扔下去,“噼里啪啦”我家的鞭炮也加入了鞭炮们震耳欲聋的声音中了。

  在夜色中,鞭炮的亮点显得分外明显。这亮点一直在往上溜,我把竿子伸得更长了。啪的一声,鞭炮炸到了竿子和鞭炮连接的地方,鞭炮立即掉了下去。炸了一会儿后,鞭炮灭了。

  我摸摸额头,啊,吓出了一头冷汗。

  过了一会儿,又有鞭炮噼里啪啦地响起来;天空中,朵朵烟花绽开了,那么美丽。你看那个,黄色的“花心”,绿色和红色交替的花瓣;东边的那个,多像一串灯笼啊,悠悠地上了高空,最后消失了;瞧那个,像不像一条鱼?......

  小年可真有趣呀!过了小年真正的大年马上就要到了。

南方小年日记2

  在我家过小年,家里人会在前一个晚上包好各种馅儿的饺子,等的就是第二天过小年时吃上代表着家人团圆的饺子。

  今天一早,爷爷在天才微微亮的时候就起床了。爷爷进了家里的厨房,早早的就闲不住的在厨房里忙活起来。饺子的配料在爷爷的忙活中一一放置在了餐桌上,蒸笼里的饺子在氤氲的雾气中白白胖胖的,瞧着就极为的诱人。

  等到家里的人陆陆续续的起床了,爷爷这才将在蒸笼里保温的饺子端上了桌。小年这天的早餐,虽然饺子是主食,但是,爷爷做了很多种类的饺子,有前文所说的蒸饺,还有煎饺,更有我最爱吃的水煮饺。爷爷的厨艺一绝,这些不同做法的饺子,各有其味,其味都非常诱人。

  我起床后,洗漱一番就能吃到美味的早餐,这可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虽然每年过小年的时候,大都是这种情形,但是每一年里带给我的感受都不一样。

  因为随着每一年走过,我都在成长。记得从前每年过小年时,我都得家里人来叫我起床,否则我可以赖床到半上午。但是一年一年过去了,我每日里起床也都变得极为规律与准时起来。就如今年过小年来说,爷爷起床后不久,我就起床了。值得一说的是,今年小年的早餐,还一部分是来自我的功劳呢。

  好啦,此时我一家人正坐在一起,每个人的面前都放置着各自喜欢吃的饺子的口味。摆放在妹妹眼前的是蒸饺,爸爸妈妈眼前的是蒸饺,我与爷爷面前都是水饺。“小年快乐!”我高兴的朝着家里人说道,接着我一家人就在温馨的气氛里开始了今年小年的一天。

南方小年日记3

  今天早上,我和老妈坐车去超市。一路上,我透过车窗往外看,马路上的车辆来来往往,就像奔流不息的长河。过了很久,我們終于到了超市。从里面出来的人们,都拎着大大小小的`包吃力地往外走,就像蚂蚁搬家一样。刚一走进商场,我和老妈就被一股迎春节的气氛所包围了,到处是彩灯、福字、灯笼、仿真鞭炮、仿真辣椒......红颜色的彩带在上面飘来飘去,哇!我眼睛都快花了,这彩带的数量也多得不可计数。超市里面人山人海,我和老妈在拥挤的人群里费力的走着,摩肩接踵,好长时间也走不了几步。看着人们那东张西望的样子,我不禁笑了。

  超市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在品种齐全的商品陈列台前挑选着自己需要的物品。有的人手里拿着满满的饮料和食物,有的人提着篮子四处逛逛,有的人挑选了整整一购物车的东西,他们好像还嫌不夠,依然把东西一大堆一大堆地拿起来。人们似乎要把整个超市搬回家才过瘾。我和老妈也拿了不少过年需要的东西,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购物车已经装得满满的了,正好东西也买齐了。于是,我们去收银台付了钱。

  这次购物是我觉得最高兴,也是最快樂的一次,因为它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快乐!我真希望明年还能再来办年货。

南方小年日记4

  今天我们一家闲来无事也一块去逛集市,一走进集市我便眼花缭乱,到处张灯结彩,一种节日的气氛很快拥到我这里。商场的.天花板上挂着一排排祝福语,许多商品也开始打折了。商场一楼商品很多:有各种各样鞋子,有时髦的衣服,有潮流的裤子,还有色彩鲜艳小饰品和包包。商场里人来人往,人群川流不息,人们正忙着选购自己满意的商品。这时,我突然想起妈妈还要买鞋呢!于是,我们走到买鞋的区域让妈妈挑选漂亮的鞋子。我们挑选了好长时间,终于为妈妈挑了一双漂亮的靴子。这时我的小肚开始*了,妈妈笑着说:“你饿了吧?”我点点头。于是我们就来到了买食品的地方,看着琳琅满目的食品我的心里顿时留下了口水,很快一些食品就被我们买走了。

  接着我们又走到了卖书的地方,我开始津津有味地看起了书,直到爸爸叫我回家的时候我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了书。回家的路上我又想了新年的儿歌: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新的一年又要来了,你是否做好了准备呢?

南方小年日记5

  今天早上,我和老妈坐车去超市。一路上,我透过车窗往外看,马路上的车辆来来往往,就像奔流不息的长河。过了很久,我們終于到了超市。从里面出来的人们,都拎着大大小小的包吃力地往外走,就像蚂蚁搬家一样。刚一走进商场,我和老妈就被一股迎春节的气氛所包围了,到处是彩灯、福字、灯笼、仿真鞭炮、仿真辣椒......红颜色的彩带在上面飘来飘去,哇!我眼睛都快花了,这彩带的数量也多得不可计数。超市里面人山人海,我和老妈在拥挤的人群里费力的走着,摩肩接踵,好长时间也走不了几步。看着人们那东张西望的样子,我不禁笑了。

  超市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在品种齐全的商品陈列台前挑选着自己需要的物品。有的人手里拿着满满的饮料和食物,有的人提着篮子四处逛逛,有的人挑选了整整一购物车的东西,他们好像还嫌不夠,依然把东西一大堆一大堆地拿起来。人们似乎要把整个超市搬回家才过瘾。我和老妈也拿了不少过年需要的东西,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购物车已经装得满满的了,正好东西也买齐了。于是,我们去收银台付了钱。

  这次购物是我觉得最高兴,也是最快樂的一次,因为它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快乐!我真希望明年还能再来办年货。


南方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3篇)(扩展8)

——大雪节气吃什么 (菁华3篇)

大雪节气吃什么1

  冬枣

  大雪节气的时候,正好是冬枣的应季,冬枣是圆形的枣,口感很脆,枣核不大,吃起来很甜,营养价值比较高,大雪节气适量进行食用,可以为人体补充一定的营养,对人体的健康具有一定好处。

  红粥

  红粥是大雪节气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食物,进入冬季,天气寒冷,喝一碗热乎乎的粥可以让身体回温变暖,既可以补充营养,又可以祛除寒气。

  年糕

  年糕有“消寒糕”的美称,所谓消寒顾名思义,就是消除严寒,大写节气年糕吃了年糕以后会让身体变得暖和、温暖,可以驱除寒气,所以大雪节气吃年糕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萝卜圆子

  用萝卜加工成的萝卜圆子,多年来一直风靡老城南一带。那时在菜场或街头,都有卖萝卜作原料制成的萝卜圆子,这是一道很有特色的美味小吃。具有地道土特产风味的萝卜圆,也是大雪节气不可缺少的食物。

  八宝饭

  八宝饭是以桂花、大红枣、莲子以及一些坚果混合而成,在锅中熬煮一段时间,将八宝饭熬成粘稠状,煮熟之后加一点糖,甜暖糯,口感俱佳,在一些地区八宝饭是大雪节气可吃的佳品。

  莲藕

  莲藕长在淤泥中,是莲花的根茎,古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味道鲜美。大雪节气的时候进行食用,味道是非常美味的,可以制作处很多美食,清炒莲藕,糯米藕等都特别受大众喜爱。

  大雪节气有什么忌讳

  1.忌整天不开窗

  冬天来临,很多人怕冷不敢开窗。殊不知,反而容易诱发疾病。

  长期不开窗、不能使室内空气保持新鲜、流通,很容易造成各种病原微生物滋生,包括病毒、细菌、霉菌等,而且一旦发生感染,也容易传染给家人。

  2.忌洗澡时间过久

  盆浴在20分钟以上,沐浴5分钟以上,这种长时间泡澡、洗澡很容易引起心脏缺血、缺氧,对老人来说,甚至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而猝死。

  而且澡时过高的温度虽然会带来短暂的温暖的爽,但持续用过高的水温洗澡会增加心脏负担,带来心脏缺血缺氧,引发危险。

  3.忌过早去锻炼

  冬季运动宜迟不宜早,最好不要很早就出来运动。这是因为冬季的早晨,天气比较寒冷,这很容易使得血管收缩,造成血压增高。

  4.忌憋在家不出汗

  冬季人们外出活动减少,出汗现象变得“难得一见”,长期不出汗会影响健康。因为人们穿得厚、住得暖、活动减少,常会造成体内积热不能适当散发,加上冬令饮食所含热量较高,很容易导致上火。

  5.忌熬夜不午休

  大雪时节应早睡晚起,但因天气寒冷,睡眠会受到一定影响,建议有条件最好睡个午觉,也能有效预防冠心病、心梗等心脏疾病的发生。

  6.忌情绪起伏大

  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7.忌蒙头睡觉

  冬季,有些人喜欢用被子蒙头睡觉。其实,这个做法对身体并不好。很多年轻人喜欢钻进被窝里蒙着头睡觉,或者用被子遮住口鼻,觉得有安全感又暖和。这样睡觉空气难以流通,氧气量会逐渐减少,二氧化碳难以散出,令人呼吸不畅。另外,盖着过厚的棉被对身体也不好,厚棉被容易积攒灰尘,刺激呼吸道黏膜,加重哮喘和慢阻肺症状或使其复发。

  8.忌活动过量

  冬季本来人体消耗的能量就会增多,如果再剧烈运动,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而能量的供给是依靠血液,这就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对于心脏不好的老年人,可能会出现危险。

  9.忌取暖过度

  冬季天寒地冻,老年人怕冷,喜欢用电热毯或者热水袋贴身而卧,这样会引起皮肤出红斑或烫伤。

  10.忌乱用加湿器

  进入寒冬,随着室内开始供暖,加湿器成了很多家庭必不可少的过冬“利器”。然而,使用加湿器不当会引起“加湿器肺炎”。比如加湿器没有正确清洁和消毒,使用时间过长,加湿器内壁就会滋生真菌或细菌,其中一些致病菌会通过细小的水滴颗粒,进入人体的呼吸道和肺部,引起肺炎。

  大雪如何养生

  1、保暖护阳气

  冬属阴,以固护**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

  大雪节气的特点是干燥,空气湿度很低。此外,衣服要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宜保暖贴身,不使皮肤开泄汗出,保护阳气免受侵夺。夜晚的温度会更低,夜卧时要加多衣被,使四肢暖和,气血流畅,这样则可以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如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脑血栓形成等。

  2、起居宜早睡迟起

  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在“藏”字上下功夫。起居调养宜早睡迟起,并要收敛神气,特别在南方要保持肺气清肃。早晚温差悬殊,老年人要谨慎起居,适当运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3、养宜适度

  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不可太过,不可不及。若过分谨慎,则会导致调养失度,不知所措。稍有劳作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异便闭门不出,食之惟恐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状态,都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不但有损健康,更无法“尽终天年”。

  4、养勿过偏

  综合调养要适中。有人把“补”当作养,于是饮食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强调安逸,静养惟一;此外,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虽说食补、药补、静养都在养生范畴之中,但用之太过反而会影响健康。

  5、泡脚按摩

  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6、要多喝水

  冬日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冬季一般每日补水不应少于2000~3000毫升。

大雪节气吃什么2

  一、大红萝卜缨:

  嫌阳光弱,大红萝卜缨补钙。

  大雪节气的到来,标志着秋冬季节交替正式开始,这是时节阳光微弱,人体受寒冷气温的影响,生理功能和食欲均会发生变化。所以,要适当调整日常的饮食,保证身体充足的钙源,让冬天过得暖洋洋。

  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被誉为人体的生命金属。冬季日照的时间减短,会影响维生素D的形成,天冷人体尿量增加,无机盐随尿液排出的量也增多。人体往往容易缺乏钾、钙、钠、铁等元素,因此,应该及时予以补钙。

  很多人认为买来的大红萝卜削掉萝卜缨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萝卜缨是含钙量最高的蔬菜,非常适合缺钙的人群,尤其是女性朋友。以号称补钙作用很好的大豆为例,每100克大豆的含钙量大约是在191毫克左右,但是每100克红萝卜缨的含钙量则是350毫克,钙含量几乎是大豆的一倍。在食品营养元素表中,每100克红(胡)萝卜缨含钙350毫克,排在所有蔬菜含钙量的第一位,小萝卜缨含钙238毫克,青萝卜缨含钙110毫克,也在含钙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萝卜缨和很多蔬菜一样,维生素易流失,最好是焯一下凉拌着吃。一份凉拌萝卜缨就能完全满足人体每日所需的维生素A和K,以及55%的维生素C和27%的叶酸,和10%的钙和锰。

  二、大白菜:

  皮肤干,大白菜护肤养颜。

  大雪节气期间空气特别干燥,冷冷的寒风让不少朋友的皮肤开始出现干燥的情况,不少上班族到了单位之后,又关在开着暖气的空调间里,皮肤的水分也相应地流失得更快。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大白菜不仅是有营养的补品,而且冬季吃还有护肤养颜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大白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可以起到很好的护肤和养颜效果。大白菜含有丰富的粗纤维,不但能起到润肠、促进排毒的作用又刺激肠胃蠕动,促进大便排泄,帮助消化的功能。

  专家特别提醒广大读者朋友,大白菜要竖着切,因为这样切对保存水分更好,菜内的水分损失减少,水溶性营养素丢失也会减少。其次,这样切白菜容易熟,维生素的损失减少。再次,大白菜顺丝切能够保留更多粗纤维,更有利于刺激肠蠕动,以增加排毒护肤养颜的效果。

  三、大葱:

  阳气藏,来根大葱能“通阳”。

  中医养生学认为,大雪节气前后,天气寒冷,阳气潜藏,如果不注意保暖,寒邪入侵就容易生病。因此冬季应该注重对阳气的护养。

  大雪节气前后是风寒感冒的高发阶段,风寒感冒的主要症状是怕寒怕风,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大被子才觉得舒服点。流鼻涕是清涕,白色或稍微带点黄;如果鼻塞不流涕,喝点热开水,开始流清涕,这也属于风寒感冒。风寒感冒虽然病因是感染了风寒之邪,但是人体抵抗力下降即中医常说的正气不足,阳气被压制,难以抗衡阴寒之邪是内因。所以,天气寒冷的时候适当吃些益气通阳的食物,有助于预防风寒感冒。

  虽然大葱的葱绿部分比葱白部分营养含量高得多,但是从通阳和食疗的角度来看,葱白的效用更大一些,比如风寒感冒的很多经典食疗方都有葱白入药,如葱豉汤的主要成分就是葱白。大葱味辛,性微温,具有通阳、解毒调味的作用。除了用于防治风寒感冒外,对于阴寒腹痛、恶寒发热、头痛鼻塞、乳汁不通等症状也有一定的食疗效果。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大葱,但患有胃肠道疾病,特别是溃疡病的人不宜多食。

大雪节气吃什么3

  冬枣

  大雪节气的时候,正好是冬枣的应季,冬枣是圆形的枣,口感很脆,枣核不大,吃起来很甜,营养价值比较高,大雪节气适量进行食用,可以为人体补充一定的营养,对人体的健康具有一定好处。

  红粥

  红粥是大雪节气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食物,进入冬季,天气寒冷,喝一碗热乎乎的粥可以让身体回温变暖,既可以补充营养,又可以祛除寒气。

  年糕

  年糕有“消寒糕”的美称,所谓消寒顾名思义,就是消除严寒,大写节气年糕吃了年糕以后会让身体变得暖和、温暖,可以驱除寒气,所以大雪节气吃年糕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萝卜圆子

  用萝卜加工成的萝卜圆子,多年来一直风靡老城南一带。那时在菜场或街头,都有卖萝卜作原料制成的萝卜圆子,这是一道很有特色的美味小吃。具有地道土特产风味的萝卜圆,也是大雪节气不可缺少的食物。

  八宝饭

  八宝饭是以桂花、大红枣、莲子以及一些坚果混合而成,在锅中熬煮一段时间,将八宝饭熬成粘稠状,煮熟之后加一点糖,甜暖糯,口感俱佳,在一些地区八宝饭是大雪节气可吃的佳品。

  莲藕

  莲藕长在淤泥中,是莲花的根茎,古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味道鲜美。大雪节气的时候进行食用,味道是非常美味的,可以制作处很多美食,清炒莲藕,糯米藕等都特别受大众喜爱。

  大雪节气有什么忌讳

  1.忌整天不开窗

  冬天来临,很多人怕冷不敢开窗。殊不知,反而容易诱发疾病。

  长期不开窗、不能使室内空气保持新鲜、流通,很容易造成各种病原微生物滋生,包括病毒、细菌、霉菌等,而且一旦发生感染,也容易传染给家人。

  2.忌洗澡时间过久

  盆浴在20分钟以上,沐浴5分钟以上,这种长时间泡澡、洗澡很容易引起心脏缺血、缺氧,对老人来说,甚至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而猝死。

  而且澡时过高的温度虽然会带来短暂的温暖的爽,但持续用过高的水温洗澡会增加心脏负担,带来心脏缺血缺氧,引发危险。

  3.忌过早去锻炼

  冬季运动宜迟不宜早,最好不要很早就出来运动。这是因为冬季的早晨,天气比较寒冷,这很容易使得血管收缩,造成血压增高。

  4.忌憋在家不出汗

  冬季人们外出活动减少,出汗现象变得“难得一见”,长期不出汗会影响健康。因为人们穿得厚、住得暖、活动减少,常会造成体内积热不能适当散发,加上冬令饮食所含热量较高,很容易导致上火。

  5.忌熬夜不午休

  大雪时节应早睡晚起,但因天气寒冷,睡眠会受到一定影响,建议有条件最好睡个午觉,也能有效预防冠心病、心梗等心脏疾病的发生。

  6.忌情绪起伏大

  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7.忌蒙头睡觉

  冬季,有些人喜欢用被子蒙头睡觉。其实,这个做法对身体并不好。很多年轻人喜欢钻进被窝里蒙着头睡觉,或者用被子遮住口鼻,觉得有安全感又暖和。这样睡觉空气难以流通,氧气量会逐渐减少,二氧化碳难以散出,令人呼吸不畅。另外,盖着过厚的棉被对身体也不好,厚棉被容易积攒灰尘,刺激呼吸道黏膜,加重哮喘和慢阻肺症状或使其复发。

  8.忌活动过量

  冬季本来人体消耗的能量就会增多,如果再剧烈运动,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而能量的供给是依靠血液,这就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对于心脏不好的老年人,可能会出现危险。

  9.忌取暖过度

  冬季天寒地冻,老年人怕冷,喜欢用电热毯或者热水袋贴身而卧,这样会引起皮肤出红斑或烫伤。

  10.忌乱用加湿器

  进入寒冬,随着室内开始供暖,加湿器成了很多家庭必不可少的过冬“利器”。然而,使用加湿器不当会引起“加湿器肺炎”。比如加湿器没有正确清洁和消毒,使用时间过长,加湿器内壁就会滋生真菌或细菌,其中一些致病菌会通过细小的水滴颗粒,进入人体的呼吸道和肺部,引起肺炎。

  大雪如何养生

  1、保暖护阳气

  冬属阴,以固护**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

  大雪节气的`特点是干燥,空气湿度很低。此外,衣服要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宜保暖贴身,不使皮肤开泄汗出,保护阳气免受侵夺。夜晚的温度会更低,夜卧时要加多衣被,使四肢暖和,气血流畅,这样则可以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如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脑血栓形成等。

  2、起居宜早睡迟起

  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在“藏”字上下功夫。起居调养宜早睡迟起,并要收敛神气,特别在南方要保持肺气清肃。早晚温差悬殊,老年人要谨慎起居,适当运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3、养宜适度

  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不可太过,不可不及。若过分谨慎,则会导致调养失度,不知所措。稍有劳作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异便闭门不出,食之惟恐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状态,都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不但有损健康,更无法“尽终天年”。

  4、养勿过偏

  综合调养要适中。有人把“补”当作养,于是饮食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强调安逸,静养惟一;此外,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虽说食补、药补、静养都在养生范畴之中,但用之太过反而会影响健康。

  5、泡脚按摩

  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6、要多喝水

  冬日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冬季一般每日补水不应少于2000~3000毫升。


南方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3篇)(扩展9)

——小雪节气吃什么食物好(精选5篇)

  小雪节气吃什么食物好 1

  1.白萝卜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所以小雪节气时会有吃萝卜的*惯,冬季服食白萝卜可健脾养胃、益气补精,且能预防疾病,有益于健康。

  2.羊肉

  羊肉是温性食物,适合冬天吃,可增加人体热量,抵御寒冷,还能增加消化酶,保护胃壁,修复胃黏膜,帮助脾胃消化,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3.黑米

  黑米外部皮层中含有抗衰老的.花青素类色素,吃了对人体有好处,一般米的颜色越深,表皮色素抗衰老的效果则越强。

  4.糍粑

  在南方部分地方,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俗,就是将糯米蒸熟捣烂后制成饼状的食品,口感很好,有的人还喜欢在里面加些芝麻、蜂蜡等。

  小雪节气吃什么食物好3

  小雪是农历第几个节气:第20个

  小雪表示开始降雪,雪量小,地面上无积雪。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

  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小雪时节已进入初冬,天气逐渐转冷,地面上的露珠变成严霜,天空中的雨滴就成雪花,流水凝固成坚冰,整个大地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素装。但这个时候的雪,常常是半冻半融状态,气象上称为“湿雪”,有时还会雨雪同降,这类降雪称为“雨夹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个时期天气逐渐变冷,黄河中下游*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意思是说:由于气温降低,北方以下雪为多,不再下雨了,雨虹也就看不见了;又因天空阳气上升,地下阴气下降,导致阴阳不交,天地不通,所以万物失去生机;所以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小雪节气吃什么食物好 2

  牛肉

  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比猪肉更接*人体需要,能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寒冬食牛肉,有暖胃作用,为寒冬补益佳品。

  山药

  山药能促进内分泌激素的合成作用,能促进皮肤表皮细胞的.新陈代谢,提升肌肤的保湿功能,并对改善体质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小雪时节,饮食不节、偏食生冷极易导致肠胃不适,吃些山药也是有帮助的。

  乌鸡

  乌骨鸡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中烟酸、维生素E、磷、铁、钾、钠的含量均高于普通鸡肉,胆固醇和脂肪含量却很低,是补虚劳、养身体的上好佳品。

  菠菜

  菠菜味甘,性凉,利五脏,解酒毒,能润燥滑肠,养血止血,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养肝明目。菠菜中还含有丰富维生素E,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能阻止机体内氧化过程,因此多吃菠菜对延缓衰老是有帮助的。另外小雪节气多吃菠菜,对抵抗冬季抑郁是有好处的。

  黑米

  寒冷季节里,首当其冲的是补肾气。在五脏与五行的关系中,黑色对应的是肾脏,而黑米性*、味甘,具有滋阴补肾、益气活血、暖肝明目的功效,是补肾的好食材。黑米可与白米一起煮饭,或与核桃仁、大枣、银耳、莲子等一同熬粥。

  黑芝麻

  进入小雪节气,人体皮肤易干燥,而黑芝麻有滋润皮肤的特点。黑芝麻具有补血、润肠、生津、通乳、养发等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头发早白、贫血萎黄、津液不足、大便燥结、头晕耳鸣等症状。

  栗子

  冬季的时候正是栗子大量上市的时候,而且栗子的味道是很美味的,同时栗子还含有很多营养物质,能够给我们的身体提供大量的热量,有利于我们冬季的抗寒的,同时栗子也有止血的功效的。

  板栗不仅含有大量淀粉,而且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等多种招牌营养素,素有“干果之王”的美称。板栗可代粮,与枣、柿子并称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是一种价廉物美、富有营养的滋补品及补养的良药。

  栗子可生食,煮食,炒食,或与肉类炖食。用刀将板栗切成两瓣,去掉外壳后放入盆里,加上开水浸泡一会儿后用筷子搅拌,板栗皮就会脱去,但应注意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营养丢失。

  大白菜

  大白菜中膳食纤维和维生素A、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对人体的肠道健康、视力发育和免疫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它具有消食的作用;除此之外,它还具有清肺止咳的作用。

  小雪节气注意事项

  1、少吃辛辣食物,适当食用酸性食物

  冬季主收敛,应该少吃生发的食物,适当吃一些酸性食物,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2、适当吃一些凉性食材

  冬天人们衣服穿得多,室内温度高,还不愿意常开窗户通风,户外运动量也被减少,很容易造成体内积热,不能及时散发;饮食却比其他季节增加了热性食物,很容易导致肺火旺盛。所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一些“凉”性食物,有助于帮助身体“降火”。可供这个季节选择的凉性食物有:萝卜、莲子等。

  3、进食有助于心情改善的食物

  小雪时节,万物萧索,心情很容易受其影响而消沉。这时候的饮食中,吃一些有助于心情改善的食物,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益。香蕉、菠菜、芦笋、猕猴桃、橘子、深绿色的蔬菜,以及全麦面包、动物肝脏等,含有改善心情的食物,建议增加进食量。

  小雪气候特点是什么

  长江中下游地区陆续进入冬季

  立冬节气我国北方地区基本上都进入了冬季,到了小雪节气,长江中下游许多地区陆续进冬季。虽说全国降水随着冬季的到来,降水逐渐跌入一年中的低谷,但江南比江北雨量还是偏多,即便这一地区12月中下旬才有初雪,但此时的阴雨天气,给人们的感受已经不是深秋凉意,而是湿冷了,这种感觉比北方干冷地区有供暖条件的人们要难受得多。

  气温继续走低

  在立冬节气,我国的西北、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有雪,到了小雪节气,意味着华北地区有降雪。如果说立冬节气标志着我国北方大部地区进入冬季的话,走到小雪节气,冷空气的直接表现就是使这些地区的气温逐步达到0℃以下。我们都知道只有在云层内及云下气层的气温都在0℃以下时,降水形式才由雨变成雪。所以,小雪阶段比入冬阶段气温低,是不争的事实。

  开始下小雪雪量较小

  小雪节气里的第一候为虹藏不见,二候为天腾地降,三候闭塞成冬。意思是说:由于气温低,北方以下雪为多,不再下雨了,雨虹也就看不见了;又因天空阳气上升,地下阴气下降,导致阴阳不交,天地不通;所以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小雪阶段比入冬阶段气温低。到了小雪节气,意味着我国华北地区将有降雪。冷空气使我国北方大部地区气温逐步达到0℃以下。黄河中下游*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的话,也有可能下大雪。

  小雪节气吃什么食物好 3

  起居养生

  到了小雪时节,天气比较寒冷,但是还没有到更寒冷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会感觉空气相对湿润,并且对呼吸系统的疾病会有所改善。不过在降雪之后,会有降温的情况出现,要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的发生。

  情志养生

  这个时候的天气是比较阴冷的,人们的心情也很容易会受到影响,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症。会有抑郁症主要是因为七情过激所致,我们要知道七情就是人们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所以*时我们应该注意心理的.调节。

  运动养生

  运动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经常运动的人出现疾病的几率会明显的减少,小雪节气的时候,人们应该以温和的有氧运动为主,大家可以选择慢跑,或是瑜伽和打太极的方法。由于下雪降温开始,在做调理的过程中注意。

  小雪节气吃什么食物好 4

  起居养生

  到了小雪时节,天气比较寒冷,但是还没有到更寒冷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会感觉空气相对湿润,并且对呼吸系统的疾病会有所改善。不过在降雪之后,会有降温的情况出现,要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的发生。

  情志养生

  这个时候的'天气是比较阴冷的,人们的心情也很容易会受到影响,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症。会有抑郁症主要是因为七情过激所致,我们要知道七情就是人们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所以*时我们应该注意心理的调节。

  运动养生

  运动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经常运动的人出现疾病的几率会明显的减少,小雪节气的时候,人们应该以温和的有氧运动为主,大家可以选择慢跑,或是瑜伽和打太极的方法。由于下雪降温开始,在做调理的过程中注意。

  小雪节气吃什么食物好 5

  黑色的食品,有很多种,包括黑木耳、黑芝麻,甚至泥鳅、黄鳝等等。它们都是能够迅速帮你恢复身体热量的食物。目前黑色食品的概念、范围目前国内外没有一个严格的划分。广东农科院生物技术所是国内较早专项研究黑色食品的科研机构,曾将黑色食品定义为自然颜色相对较深、营养较丰富、结构较合理、具有一定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食物,经科学加工而成的一类食品,即强调黑色食品的自然性、营养性、功能性和科学性,将酱油等也显现出黑色的食品排除在黑色食品概念之外。下面,我们就来跟大家讲一讲这些有用的黑色食品。

  像黑米、黑大豆、黑芝麻、黑枣、黑木耳等,这些黑色食品不但营养丰富、防衰老、且是补肾的食物,保健益寿、防病治病、乌发美容等独特功效。经大量研究表明,“黑色食品”保健功效除与其所含的三大营养素、维生素、微量元素有关外,其所含黑色素类物质也发挥了特殊的积极作用。如黑色素具有清除体内自由基、抗氧化、降血脂、抗肿瘤、美容等作用。

  同时,除了上面说到的素食外,我们还有一些黑色的鱼类可供大家选择。

  泥鳅:味甘性*,有暖中益气、清利小便、解毒收痔之功效。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价值很高,其滑涎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病后盗汗等症。

  鳝鱼:味甘性温。具有补虚损、除风湿、强筋骨的'功效,主治痨伤、风寒湿痹、产后恶露不净、下痢脓血、痔瘘。可清汤煮、清蒸或入药膳,以肉为丸沸水清汆。外用捣敷或剖片贴敷。

  鲤鱼:味甘性*。具有利水、消肿、下气、通乳的功效,主治水肿胀满、脚气病、黄疸、咳嗽气逆、乳汁不通。可清汤煮、清蒸、糖醋或煨。

  鲫鱼:味甘性*。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纳少无力、痢疾、便血、水肿、淋证、痈肿、溃疡。可清汤煮、清蒸、煎或入药膳,入丸散剂,外用捣敷。

  黑色食品小贴士:

  黑色食品是指含有天然黑色素的动植物食品,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由于含有天然黑色素,其色泽均呈乌黑或深紫、深褐色。有些品种外皮乌黑;有的品种一黑到底,表里如一,如黑米、黑芝麻、黑木耳、香菇、紫菜、海带及乌骨鸡等。人工生产的黑色食品,其目的是为了刺激人们的食欲,如乌梅、豆豉、酱油、松花蛋等。

  目前黑色食品的概念、范围目前国内外没有一个严格的划分。广东农科院生物技术所是国内较早专项研究黑色食品的科研机构,曾将黑色食品定义为自然颜色相对较深、营养较丰富、结构较合理、具有一定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食物,经科学加工而成的一类食品,即强调黑色食品的自然性、营养性、功能性和科学性,将酱油等也显现出黑色的食品排除在黑色食品概念之外。

  在国外,“黑色食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具有黑颜色的食品;二是粗纤维含量较高的食品。常见的黑色食品有黑芝麻、黑豆、黑米、黑荞麦、黑枣、黑葡萄、黑松子、黑香菇、黑木耳、海带、乌鸡、黑鱼甲鱼等。

  有的营养学家根据食品的天然颜色和营养的关系,把食物分成四大类:一是以白米、白面和白糖等为代表的白色食品,其营养成分主要是高淀粉、高糖等碳水化合物;二是以猪肉、牛肉、羊肉、鸡肉和兔肉等为代表的红色食品,其主要成分为高蛋白、高脂肪;三是以青莱、青瓜、青果等为代表的青色食品,其主要成分为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四是以黑米、黑豆、甲鱼、黑木耳、黑蘑菇等为代表的黑色食品,富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维生素。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