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9篇)

首页 / 文库 / |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1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过几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过小年要吃什么吗?小年*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具体过小年要吃什么?小编为您盘点12种小年的美食。

  过小年要吃什么?

  1、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立春:送春

  鞭春之后要送春,即地方*给乡绅送小芒神和小春牛,有的地方还送给*各部门。这种作为礼品的春牛芒神有的是泥塑,有的是画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以盘或以亭装饰托送j送春由鞭春时的胥役和乐队以官府的名义执行,例如在河北永*“随从鼓乐,将别塑小芒神、土牛分献各官府及乡宦,谓之送春”。在湖南长沙,“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这些小芒神和小土牛要由官府事先预订,由工匠制作,并事先送到官署保存,例如在河北宣化“县令偕属诣府堂,打春毕,另将小牛芒神送各衙门及本城缙绅,皆预令工先期备办,送县待用者。”在江西德化,“是日多为小土牛,置纸亭中,佐鼓吹送诸荐绅”。在湖南零陵“礼胥以盘贮小土牛送乡绅家”。在有的地区,地方*要送小春牛给乡里,例如广东潮州“胥吏以小土牛贻里社,谓之发春”。有些地区由春官送春,例如湖北郧县“春官于绅士人家送土牛,乘阳气也”。春牛送到之后,乡绅一般要给赏钱,例如在福建漳*“鼓吹导送泥塑芒神土牛于绅衿家,以邀赏赉”。有的地区不是送泥塑芒神土牛,而是送芒神土牛的画像,例如河南林县“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河北延庆“以纸画芒牛之形,令鼓乐春官遍送乡达,谓之送春”。

  送春活动同样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送春的对象是乡绅,而不是*民百姓。例如在山东济南“为小土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对“缙绅家”不仅要“遍送”,而且要“鸣鼓乐以献”,正如山西翼城春官和春吏的报春,“凡官长、荐绅之家,皆叩谒之”,而对于*民百姓则不予顾及,甚至欺压,“民间有市货者咸避焉,不则挈以去,无给直者。”但是“人盼幸福树望春”是民族的心理定势,春牛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被公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而象征符号在民族文化中是共同的,没有阶级和阶层的区分,那么*民百姓也想得到小春牛这个春天的象征,则必须自己买。在一些地区,小春牛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例如在河南洛阳“百姓买小春牛,依官式五色装,或相献遗”。据乾隆<洛阳县志》载,这些缩小了的芒神、土牛和春仗由塑匠制作,“勾芒神像及土牛各长三寸许。又以细竹苇作胎,黄纸裹之,彩丝交缠,日春仗。绅宦官送,士民自卖买。”送春并不是清代的发明,而是早已有之,正如同治《德化县志》所说,送春“盖仿古太守颁春遗意”。早在北宋时期,在开封、祥符两县“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南宋时,朝廷“掌管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趟各随,以金银钱彩段为酬”。但是清代的送春主要是地方**送给乡绅,已经不是一般的节日应景活动,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地方上的迎春活动可以增强官绅关系,送春也体现了这个功能。由地方**购置春牛和芒神作为祝贺立春的礼物,并在鞭春仪式过后,委派乐队分送给地方乡绅,这是对乡绅的尊崇和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在当时的社会,官绅关系对于地方长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豪绅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常常掌握着地方上的经济命脉。由于采取回避制度,地方**主要长官均为外地人,如果没有本地乡绅的支持,他们就不能有效地对这个地区进行统治,甚至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因此,官府便利用这个官方可以操纵的机会,以报春、送春的手段来提高士绅的社会地位和表示官府对他们的敬重,以此增强官绅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立春:吃生菜

  在*北方立春吃萝卜,而在南方却是吃生菜。关于立春饮食的文献记载中常出现生菜,但是各地生菜的含义并不尽相同。广东乾隆《顺德县志>说立春“啖春饼、辣菜”,但是咸丰<顺德县志》说立春“啖生菜、春饼”,可见此地的辣菜就是生菜。在这里生菜是一物二名。但是《花县志>载:“以素粉拌生菜”,《鹤山县志》说:“以姜葱拌生菜”,又只称为“生菜”。

  《三水县志》则说“食春菜”。很明显,辣菜、生菜和春菜都是同一种蔬菜。这里的“春菜”不过只是以节日命名而已。但是《*食品事典>的解释却与此不同,认为春菜就是芥菜,认为“芥菜”是“辣芥、辣菜、春菜和春不老的别名”。这种芥菜其味辛辣,一般需炒食或腌渍食用,这显然不是上面所说的立春生食的春菜,更不是生菜。早在南宋时期,芥菜就与生菜和莴苣并列,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北方的地方志关于立春*俗的记述中,有时也出现“生菜”、“春菜”和“辛菜”。山东<夏津县志》载:“如期食生菜迎新,阴阳生送春牛。”在河北遵化“立春日啖饼食生菜迎新”。《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也都提到立春吃“春饼”和“生菜”,但是这里的“生菜”不可能与南方现在称为生菜的叶菜相同,因为山东、河北和山西并不出产这种蔬菜。在这些地区地方志中的“物产志”中也不见关于“生菜”的记载。此外,在这些地区的其他县志中,也没有提到立春食用“生菜”。这里说的生菜有两种可能,一是指“生食的蔬菜”,例如河南称立春吃的蔬菜为“生菜”,即萝卜和其他可凉拌的蔬菜。河南《辉县志》载:“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河南《郑县志>载:“举酒则切粉皮,杂以七种生菜,供之筵间。”很显然,这里的“生菜”

  和南方所说的生菜并非一义。“七种生菜”是指的七种可以生食的蔬菜,那么《夏津县志>、《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中所说的“生菜”也应该与此相同。二是指一种叶子可以生食的莴苣。<中国食品事典》和《简明农业科学词典>都认为生菜又称为“叶用莴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通可日生菜。”高士奇《北墅抱瓮录>说:“生菜,花如苦菜,春秋可再种。略点盐醋,生援,食之甚美,故名。”吴其溶认为生菜即白苣,“与莴苣同而色白,剥其叶生食之,故俗呼生菜”。光绪<肃州新志稿>载:“莴苣:有黑白二子,俗名生菜,可生食。”《甘肃通志稿>载:“莴苣:二种,叶圆而薄者日生菜,叶尖而生笋者日莴苣。”这里的生菜是指莴苣的一种。

  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东汉崔塞<四民月令>载:“凡立春日,食生菜,不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遵生八笺>说:“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东汉和唐代的生菜究竟是何种蔬菜,此处并不明确,但是《遵生八笺》以苏轼诗‘青蒿黄韭试春盘’解释唐代的春盘,可见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今天南方的“叶用莴巨”,而是指青蒿黄韭等可以生食的蔬菜。《清波杂志>载:“绍兴丁巳岁,车驾巡幸建康。回跸时,先人主丹徒簿,排办新丰镇,物皆备。御舟过,止宣索生菜两篮,非所办者。官吏仓卒供进,幸免阙事。前顿传报,生菜遂为珍品。”如上所云,立春的春盘在宋代可以用青蒿黄韭制作,但是这里的生菜并非韭菜。《东京梦华录》以韭黄与生菜共列,《梦粱录>以生菜、葱、薤、韭、大蒜并提,可见生菜并不是韭菜。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苜蓿、勃公英皆可为生菜”,是说可以生食。但是宋代和明代的生菜已经确有所指,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将芥菜、生菜和莴苣列举,《大明会典》:“荐新物品”中“正月”有“韭菜四斤,生菜四斤。”这里生菜也与韭菜并列,是一种具体的,可以与韭菜同样生食的青菜种类,而不再是泛指。看来古时所说的生菜如果泛指的话,均与清代南方及现在所食的生菜并非一物。只有在南方出产这种生菜的地区才盛行立春食生菜的*俗,南方有的地方也吃类似于萝卜咬春的代用品,例如福建《永安县志>:“家各立春树,取接春之意,或取甘蔗、胡萝卜啖之,名H咬春。”则可能由于这些地区不出产生菜。在地处上海附*的华亭县,立春在清末由吃生菜转变为吃萝卜,光绪《华亭县志>载:“春日茹春饼,以生菜作春盘。”但是又加按语说:“今立春日食芦菔,云杜喉患。”说明吃萝卜的*俗在这个地区逐渐扩展。

  立春:吃春盘

  春盘是立春宴饮所调制的菜盘,在清代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俗,但是春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春盘在南方尤其普遍,因为北方咬春,生萝卜可以拿来就啃,而南方的生菜却必须进行加工和调制,盛于盘中,那么这种盘则称为“春盘”。旧时,立春日设“春盘”食之,并互赠亲友,表示迎春祝福。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春日即立春。两京即指长安和洛阳。他吃了春盘,感想到了国家的盛衰。

  苏东坡的《洗溪沙》词中有“青篙黄韭试春盘”之句。青篙是嫩葛芭,黄韭即韭黄。从诗词佳句中可以窥见春盘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春盘,据说始于晋代,有一本名叫《扼言》的书说,春盘中放的是萝卜、芹蒸《四时宝镜》里说:唐代“立春日,食芦m、春饼、生菜,号春盘”。芦旅即萝卜,生菜即韭菜,此外还有春饼。大概是用春饼卷了炒熟的生菜去吃吧!南宋宫廷里的春盘就不同于民间了。“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价万钱。”

  春盘,因于立春日食春饼,其名后来被“春饼”所代替。《关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篙、黄韭、寥芽包乞”《北*风俗类征》也说“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

  说实在话,所谓春饼也就是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煎饼,其薄摊者即称薄饼。立春日,制饼卷起菜肴而食之者的饼,即谓之“春饼”。

  上海等地有一种名叫“春卷”的食品,可与春饼相提并论。它以面做成薄如纸的皮子,然后将事前做好的馅子包裹起来,两端用面糊糊严,放入油锅炸熟,金黄酥脆,蘸醋或辣酱油食之。应该说春卷是春饼的发展。

  北方的春盘则多用五辛和萝卜调制。

  “春盘”有时又称为“五辛盘”,在地方志中,“春盘”和“五辛盘”常常交替出现。所谓“五辛盘”,是以五种辛辣菜蔬调制的春盘,例如河北《新河县志>载:“立春日,以红、白萝卜切作细丝,和以五辛,谓之春盘。”<南宫县志)载:“立春日,以萝卜为细菜,五辛为春盘,面为春饼,谓之赏春。”(曲周县志>载:“莱菔、五辛为春盘,佐麦饼啖之,日咬春。”我们可以明白,春盘是立春的一种配菜,其中所说的五辛古今不尽相同,各地也有差异。有的学者认为五辛是:葱、薤、韭、蒜和兴蕖。但是在黑龙江宾县和山东宁津县则是葱、蒜、椒、姜、芥。由于使用五种辛辣菜蔬调制成盘,所以称为“五辛盘”。“春盘”不过是个美称。在立春日,所有与“春”相关的事物都冠以“春”字,例如“春牛”、“春花”、“春鸡”等。春盘是以节日命名,而五辛盘则是以内容命名。但是春盘比五辛盘的定义要宽,因为春盘不一定必须用五辛。在北方一些地区,春盘只是由萝卜调制,例如山东《金乡县志》载:

  “以白萝卜为春盘宴。”在南方则主要是用生菜,或者由芹、韭、笋拌成,表示勤劳、长久和蓬勃之意。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晋代已经出现了春盘的雏形——菜盘。据唐人《四时宝镜》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遵生八笺》载:“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又说:“立春日作五辛盘,以黄柑酿酒为洞庭春色,故苏诗云:‘辛盘的青韭,腊酒是黄柑’。”可见唐宋时期的春盘即五辛盘。尽管立春食萝卜的*俗至迟在晋代已经出现,但是看来并不十分普遍,当时以萝卜和芹菜调制的菜盘也不叫春盘。到了唐代,五辛盘已普遍称为春盘,然而其成分仍然是青蒿和黄韭等其他辛辣味道的生菜,而不是萝卜,当然也不是*代南方立春食用的“叶用莴苣”。

  《四时宝镜》和《遵生八笺》以当时的“春饼生菜号春盘”来解释晋代的“萝菔芹菜为菜盘”,这表明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唐宋时春盘已相当普遍,例如杜甫有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送青丝。”岑参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杜甫描述的生菜细如青丝,看来仍是青蒿黄韭之类,而他诗句中的萝卜是白色的:“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这里的“土酥”就是萝卜,而“净如练”意为洁净如白色的丝绢。可见所描述的春盘中的细生菜不是萝卜。

  春盘在宋代已经出现在朝廷的节日礼俗之中,皇帝在立春日赏赐群臣春盘。《乾淳岁时记>载南宋临安后苑所做春盘,“每盘值万钱”。但是春盘的内容是什么,却并不清楚。在金元时期,春盘在民间已经十分普遍,邻里间以春盘互相馈赠,而且此时的春盘成分可能已经有红白萝卜,元好问“春Et”诗中说:“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助春情。”这里的“裁红晕碧”所指应是切红、绿萝卜。“裁”和“晕”是切的动作,而“红”和“碧”是萝卜外皮和内瓤的颜色。唐宋时期调制春盘的青蒿黄韭不会是红色,其他五辛以及*代的叶用莴苣也不能以红来描绘,只有水红萝卜皮色鲜红。那么与“红”相对偶的“碧”当然也是萝卜,即皮色为绿的萝卜。可见北方的春盘至迟在辽金时期就用萝卜调制了。

  从晋代到元代,从“菜盘”到“春盘”,风俗有所改变,但并不是“萝卜一生菜一萝卜”的模式,尽管文献资料显示这样一个踪迹。因为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当代生菜的概念,仅仅限制于一种蔬菜。那时可以生食的蔬菜就称为“生菜”。在清代有两种类型的春盘:在南方以生菜为春盘,在北方以萝卜为春盘。立春食用的红萝卜在广西也称为“春菜”。河南的萝卜,“圆而红者,名春萝卜,生食,谓之咬春。”

  立春:春饼

  春盘是立春饮食的菜盘,是副食,那么这个节日当然还需要主食,这就是春饼。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准备。在地方志中这两种节物也常常相提并论,并一起称为“咬春”。例如河南<汜水县志》载:“家治春饼、生菜,谓之咬春。”

  春饼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从那时起,春饼就与春盘共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在明代,春饼已经成为朝廷的赐品,《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砻清代的春饼在南方和北方都是立春的重要节日食品,但是各地的春饼也不尽相同。在北方,春饼是以麦面制作的,以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上桌,萝卜细丝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饼裹卷共食。河南《汝州全志》载:“立春日,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

  《新乡县志》载:“以萝卜和面饼食之,名日咬春。”河北《正定县志》载:“立春设春盘春饼,日尝春。”山西《临汾县志>:“春盘春饼,间亦有之。”《阳城县志》载“民间茹萝卜面饼,即荐辛,取春生之意也。”山东《城武县志》载:立春“吃萝卜葱饼等,谓之咬春。”在福建蒲城“卷春饼以佐春盘”,而崇明县的春饼是以“溲薄面裹熟肉而炙之”。清代的《调鼎集>记载了三种当时作为糕点的春饼,其一:“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其二:“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共斩碎,卷春饼,切断”;其三:“柿饼捣烂,加熟咸肉、肥条,摊春饼作小卷,切断”。南方的春饼是今日春卷的前身,其做法是:将面粉和水搅成面糊,摊在*底锅中以小火烘出薄饼,即是皮子,包馅即是春饼,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江南一带馅料常用豆沙,即是甜馅春饼。这实际上就是春卷。冯应京<月令广义>所描述的春饼是抟菜肉裹食,应该也属于春卷一类。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春饼在江南通称为春卷,以油炸加工,而北方则用面粉烙成薄饼,卷而食之。指出了南北春饼之异。但是在北方不只是在立春才吃春饼,在二月二的中和节也吃春饼。在山西立春吃“果饼”,并且与萝卜菜共食,《辽州志>说:“民家啖萝卜果饼,名目咬春。”这说明,清代的春饼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尽管有着相同的意义和共同的起源。

  立春:喝春酒

  清代地方志关于立春的记载中常常提到“饮春酒”。这里的春酒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酒指的是酒,在北方一般是烧酒,在南方是米酒,只是立春饮食的成分之一;广义的春酒指的是立春的春宴,例如<仪封县志>和<考城县志>载:“立春:迎春,观土牛,饮春酒。”另外,新年的宴*也称为春宴。这种新年春宴的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在此期间,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互相宴请和拜访,这种新年之后的宴请在东北地区又称为“会年茶”。<盖*县志>载:元旦后“十数日,此往彼来,有携物品为敬仪者。张筵招宗族亲友饮春酒,名日会年茶。”

  在华北地区称为“请春酒”,《天津县志>载:“亲友诣门互拜,数日交相宴会,名日请春酒。”这表明,当“春酒”单独出现时,是指立春宴*,如果春酒和其他的食品共提时,例如春饼,春盘等,那么这里的春酒就仅仅指烧酒或者米酒。但是“春酒”的这两种意义可以表明,不论是立春的家庭春宴,还是官方的春宴,都以酒作为宴*上的主要饮料。

  在立春宴*上,春饼和春盘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只要有春盘,人们一般就要饮春酒。在宋代就有饮春酒的*俗,苏轼的诗句对此作了描述:“辛盘得青韭,蜡酒是黄柑。”如果没有春盘,那么一般也没有春酒。在*饮食*俗中,酒和菜一般是不能分开的,有酒就要有菜,菜是丰盛还是简单这并不十分重要。例如河北《吴桥县志>载:“立春,饮春酒,茹春饼,切鲜红莱菔食之,日咬春。”陕西《雒南县志>载:“立春之日,人饮春酒,食白萝卜,谓之咬春。”广东<归善县志>载:“是日,啖春饼,生菜,饮酒庆新春。”这些例子说明,饮春酒在清代是相当普遍的*俗。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2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过几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过小年要吃什么吗?小年*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具体过小年要吃什么?小编为您盘点12种小年的美食。

  过小年要吃什么?

  1、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立春:送春

  鞭春之后要送春,即地方*给乡绅送小芒神和小春牛,有的地方还送给*各部门。这种作为礼品的春牛芒神有的是泥塑,有的是画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以盘或以亭装饰托送j送春由鞭春时的胥役和乐队以官府的名义执行,例如在河北永*“随从鼓乐,将别塑小芒神、土牛分献各官府及乡宦,谓之送春”。在湖南长沙,“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这些小芒神和小土牛要由官府事先预订,由工匠制作,并事先送到官署保存,例如在河北宣化“县令偕属诣府堂,打春毕,另将小牛芒神送各衙门及本城缙绅,皆预令工先期备办,送县待用者。”在江西德化,“是日多为小土牛,置纸亭中,佐鼓吹送诸荐绅”。在湖南零陵“礼胥以盘贮小土牛送乡绅家”。在有的地区,地方*要送小春牛给乡里,例如广东潮州“胥吏以小土牛贻里社,谓之发春”。有些地区由春官送春,例如湖北郧县“春官于绅士人家送土牛,乘阳气也”。春牛送到之后,乡绅一般要给赏钱,例如在福建漳*“鼓吹导送泥塑芒神土牛于绅衿家,以邀赏赉”。有的地区不是送泥塑芒神土牛,而是送芒神土牛的画像,例如河南林县“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河北延庆“以纸画芒牛之形,令鼓乐春官遍送乡达,谓之送春”。

  送春活动同样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送春的对象是乡绅,而不是*民百姓。例如在山东济南“为小土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对“缙绅家”不仅要“遍送”,而且要“鸣鼓乐以献”,正如山西翼城春官和春吏的报春,“凡官长、荐绅之家,皆叩谒之”,而对于*民百姓则不予顾及,甚至欺压,“民间有市货者咸避焉,不则挈以去,无给直者。”但是“人盼幸福树望春”是民族的心理定势,春牛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被公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而象征符号在民族文化中是共同的,没有阶级和阶层的区分,那么*民百姓也想得到小春牛这个春天的象征,则必须自己买。在一些地区,小春牛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例如在河南洛阳“百姓买小春牛,依官式五色装,或相献遗”。据乾隆<洛阳县志》载,这些缩小了的芒神、土牛和春仗由塑匠制作,“勾芒神像及土牛各长三寸许。又以细竹苇作胎,黄纸裹之,彩丝交缠,日春仗。绅宦官送,士民自卖买。”送春并不是清代的发明,而是早已有之,正如同治《德化县志》所说,送春“盖仿古太守颁春遗意”。早在北宋时期,在开封、祥符两县“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南宋时,朝廷“掌管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趟各随,以金银钱彩段为酬”。但是清代的送春主要是地方**送给乡绅,已经不是一般的节日应景活动,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地方上的迎春活动可以增强官绅关系,送春也体现了这个功能。由地方**购置春牛和芒神作为祝贺立春的礼物,并在鞭春仪式过后,委派乐队分送给地方乡绅,这是对乡绅的尊崇和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在当时的社会,官绅关系对于地方长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豪绅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常常掌握着地方上的经济命脉。由于采取回避制度,地方**主要长官均为外地人,如果没有本地乡绅的支持,他们就不能有效地对这个地区进行统治,甚至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因此,官府便利用这个官方可以操纵的机会,以报春、送春的手段来提高士绅的社会地位和表示官府对他们的敬重,以此增强官绅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立春:吃生菜

  在*北方立春吃萝卜,而在南方却是吃生菜。关于立春饮食的文献记载中常出现生菜,但是各地生菜的含义并不尽相同。广东乾隆《顺德县志>说立春“啖春饼、辣菜”,但是咸丰<顺德县志》说立春“啖生菜、春饼”,可见此地的辣菜就是生菜。在这里生菜是一物二名。但是《花县志>载:“以素粉拌生菜”,《鹤山县志》说:“以姜葱拌生菜”,又只称为“生菜”。

  《三水县志》则说“食春菜”。很明显,辣菜、生菜和春菜都是同一种蔬菜。这里的“春菜”不过只是以节日命名而已。但是《*食品事典>的解释却与此不同,认为春菜就是芥菜,认为“芥菜”是“辣芥、辣菜、春菜和春不老的别名”。这种芥菜其味辛辣,一般需炒食或腌渍食用,这显然不是上面所说的立春生食的春菜,更不是生菜。早在南宋时期,芥菜就与生菜和莴苣并列,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北方的地方志关于立春*俗的记述中,有时也出现“生菜”、“春菜”和“辛菜”。山东<夏津县志》载:“如期食生菜迎新,阴阳生送春牛。”在河北遵化“立春日啖饼食生菜迎新”。《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也都提到立春吃“春饼”和“生菜”,但是这里的“生菜”不可能与南方现在称为生菜的叶菜相同,因为山东、河北和山西并不出产这种蔬菜。在这些地区地方志中的“物产志”中也不见关于“生菜”的记载。此外,在这些地区的其他县志中,也没有提到立春食用“生菜”。这里说的生菜有两种可能,一是指“生食的蔬菜”,例如河南称立春吃的蔬菜为“生菜”,即萝卜和其他可凉拌的蔬菜。河南《辉县志》载:“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河南《郑县志>载:“举酒则切粉皮,杂以七种生菜,供之筵间。”很显然,这里的“生菜”

  和南方所说的生菜并非一义。“七种生菜”是指的七种可以生食的蔬菜,那么《夏津县志>、《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中所说的“生菜”也应该与此相同。二是指一种叶子可以生食的莴苣。<中国食品事典》和《简明农业科学词典>都认为生菜又称为“叶用莴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通可日生菜。”高士奇《北墅抱瓮录>说:“生菜,花如苦菜,春秋可再种。略点盐醋,生援,食之甚美,故名。”吴其溶认为生菜即白苣,“与莴苣同而色白,剥其叶生食之,故俗呼生菜”。光绪<肃州新志稿>载:“莴苣:有黑白二子,俗名生菜,可生食。”《甘肃通志稿>载:“莴苣:二种,叶圆而薄者日生菜,叶尖而生笋者日莴苣。”这里的生菜是指莴苣的一种。

  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东汉崔塞<四民月令>载:“凡立春日,食生菜,不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遵生八笺>说:“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东汉和唐代的生菜究竟是何种蔬菜,此处并不明确,但是《遵生八笺》以苏轼诗‘青蒿黄韭试春盘’解释唐代的春盘,可见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今天南方的“叶用莴巨”,而是指青蒿黄韭等可以生食的蔬菜。《清波杂志>载:“绍兴丁巳岁,车驾巡幸建康。回跸时,先人主丹徒簿,排办新丰镇,物皆备。御舟过,止宣索生菜两篮,非所办者。官吏仓卒供进,幸免阙事。前顿传报,生菜遂为珍品。”如上所云,立春的春盘在宋代可以用青蒿黄韭制作,但是这里的生菜并非韭菜。《东京梦华录》以韭黄与生菜共列,《梦粱录>以生菜、葱、薤、韭、大蒜并提,可见生菜并不是韭菜。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苜蓿、勃公英皆可为生菜”,是说可以生食。但是宋代和明代的生菜已经确有所指,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将芥菜、生菜和莴苣列举,《大明会典》:“荐新物品”中“正月”有“韭菜四斤,生菜四斤。”这里生菜也与韭菜并列,是一种具体的,可以与韭菜同样生食的青菜种类,而不再是泛指。看来古时所说的生菜如果泛指的话,均与清代南方及现在所食的生菜并非一物。只有在南方出产这种生菜的地区才盛行立春食生菜的*俗,南方有的地方也吃类似于萝卜咬春的代用品,例如福建《永安县志>:“家各立春树,取接春之意,或取甘蔗、胡萝卜啖之,名H咬春。”则可能由于这些地区不出产生菜。在地处上海附*的华亭县,立春在清末由吃生菜转变为吃萝卜,光绪《华亭县志>载:“春日茹春饼,以生菜作春盘。”但是又加按语说:“今立春日食芦菔,云杜喉患。”说明吃萝卜的*俗在这个地区逐渐扩展。

  立春:吃春盘

  春盘是立春宴饮所调制的菜盘,在清代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俗,但是春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春盘在南方尤其普遍,因为北方咬春,生萝卜可以拿来就啃,而南方的生菜却必须进行加工和调制,盛于盘中,那么这种盘则称为“春盘”。旧时,立春日设“春盘”食之,并互赠亲友,表示迎春祝福。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春日即立春。两京即指长安和洛阳。他吃了春盘,感想到了国家的盛衰。

  苏东坡的《洗溪沙》词中有“青篙黄韭试春盘”之句。青篙是嫩葛芭,黄韭即韭黄。从诗词佳句中可以窥见春盘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春盘,据说始于晋代,有一本名叫《扼言》的书说,春盘中放的是萝卜、芹蒸《四时宝镜》里说:唐代“立春日,食芦m、春饼、生菜,号春盘”。芦旅即萝卜,生菜即韭菜,此外还有春饼。大概是用春饼卷了炒熟的生菜去吃吧!南宋宫廷里的春盘就不同于民间了。“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价万钱。”

  春盘,因于立春日食春饼,其名后来被“春饼”所代替。《关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篙、黄韭、寥芽包乞”《北*风俗类征》也说“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

  说实在话,所谓春饼也就是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煎饼,其薄摊者即称薄饼。立春日,制饼卷起菜肴而食之者的饼,即谓之“春饼”。

  上海等地有一种名叫“春卷”的食品,可与春饼相提并论。它以面做成薄如纸的皮子,然后将事前做好的馅子包裹起来,两端用面糊糊严,放入油锅炸熟,金黄酥脆,蘸醋或辣酱油食之。应该说春卷是春饼的发展。

  北方的春盘则多用五辛和萝卜调制。

  “春盘”有时又称为“五辛盘”,在地方志中,“春盘”和“五辛盘”常常交替出现。所谓“五辛盘”,是以五种辛辣菜蔬调制的春盘,例如河北《新河县志>载:“立春日,以红、白萝卜切作细丝,和以五辛,谓之春盘。”<南宫县志)载:“立春日,以萝卜为细菜,五辛为春盘,面为春饼,谓之赏春。”(曲周县志>载:“莱菔、五辛为春盘,佐麦饼啖之,日咬春。”我们可以明白,春盘是立春的一种配菜,其中所说的五辛古今不尽相同,各地也有差异。有的学者认为五辛是:葱、薤、韭、蒜和兴蕖。但是在黑龙江宾县和山东宁津县则是葱、蒜、椒、姜、芥。由于使用五种辛辣菜蔬调制成盘,所以称为“五辛盘”。“春盘”不过是个美称。在立春日,所有与“春”相关的事物都冠以“春”字,例如“春牛”、“春花”、“春鸡”等。春盘是以节日命名,而五辛盘则是以内容命名。但是春盘比五辛盘的定义要宽,因为春盘不一定必须用五辛。在北方一些地区,春盘只是由萝卜调制,例如山东《金乡县志》载:

  “以白萝卜为春盘宴。”在南方则主要是用生菜,或者由芹、韭、笋拌成,表示勤劳、长久和蓬勃之意。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晋代已经出现了春盘的雏形——菜盘。据唐人《四时宝镜》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遵生八笺》载:“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又说:“立春日作五辛盘,以黄柑酿酒为洞庭春色,故苏诗云:‘辛盘的青韭,腊酒是黄柑’。”可见唐宋时期的春盘即五辛盘。尽管立春食萝卜的*俗至迟在晋代已经出现,但是看来并不十分普遍,当时以萝卜和芹菜调制的菜盘也不叫春盘。到了唐代,五辛盘已普遍称为春盘,然而其成分仍然是青蒿和黄韭等其他辛辣味道的生菜,而不是萝卜,当然也不是*代南方立春食用的“叶用莴苣”。

  《四时宝镜》和《遵生八笺》以当时的“春饼生菜号春盘”来解释晋代的“萝菔芹菜为菜盘”,这表明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唐宋时春盘已相当普遍,例如杜甫有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送青丝。”岑参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杜甫描述的生菜细如青丝,看来仍是青蒿黄韭之类,而他诗句中的萝卜是白色的:“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这里的“土酥”就是萝卜,而“净如练”意为洁净如白色的丝绢。可见所描述的春盘中的细生菜不是萝卜。

  春盘在宋代已经出现在朝廷的节日礼俗之中,皇帝在立春日赏赐群臣春盘。《乾淳岁时记>载南宋临安后苑所做春盘,“每盘值万钱”。但是春盘的内容是什么,却并不清楚。在金元时期,春盘在民间已经十分普遍,邻里间以春盘互相馈赠,而且此时的春盘成分可能已经有红白萝卜,元好问“春Et”诗中说:“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助春情。”这里的“裁红晕碧”所指应是切红、绿萝卜。“裁”和“晕”是切的动作,而“红”和“碧”是萝卜外皮和内瓤的颜色。唐宋时期调制春盘的青蒿黄韭不会是红色,其他五辛以及*代的叶用莴苣也不能以红来描绘,只有水红萝卜皮色鲜红。那么与“红”相对偶的“碧”当然也是萝卜,即皮色为绿的萝卜。可见北方的春盘至迟在辽金时期就用萝卜调制了。

  从晋代到元代,从“菜盘”到“春盘”,风俗有所改变,但并不是“萝卜一生菜一萝卜”的模式,尽管文献资料显示这样一个踪迹。因为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当代生菜的概念,仅仅限制于一种蔬菜。那时可以生食的蔬菜就称为“生菜”。在清代有两种类型的春盘:在南方以生菜为春盘,在北方以萝卜为春盘。立春食用的红萝卜在广西也称为“春菜”。河南的'萝卜,“圆而红者,名春萝卜,生食,谓之咬春。”

  立春:春饼

  春盘是立春饮食的菜盘,是副食,那么这个节日当然还需要主食,这就是春饼。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准备。在地方志中这两种节物也常常相提并论,并一起称为“咬春”。例如河南<汜水县志》载:“家治春饼、生菜,谓之咬春。”

  春饼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从那时起,春饼就与春盘共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在明代,春饼已经成为朝廷的赐品,《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砻清代的春饼在南方和北方都是立春的重要节日食品,但是各地的春饼也不尽相同。在北方,春饼是以麦面制作的,以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上桌,萝卜细丝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饼裹卷共食。河南《汝州全志》载:“立春日,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

  《新乡县志》载:“以萝卜和面饼食之,名日咬春。”河北《正定县志》载:“立春设春盘春饼,日尝春。”山西《临汾县志>:“春盘春饼,间亦有之。”《阳城县志》载“民间茹萝卜面饼,即荐辛,取春生之意也。”山东《城武县志》载:立春“吃萝卜葱饼等,谓之咬春。”在福建蒲城“卷春饼以佐春盘”,而崇明县的春饼是以“溲薄面裹熟肉而炙之”。清代的《调鼎集>记载了三种当时作为糕点的春饼,其一:“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其二:“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共斩碎,卷春饼,切断”;其三:“柿饼捣烂,加熟咸肉、肥条,摊春饼作小卷,切断”。南方的春饼是今日春卷的前身,其做法是:将面粉和水搅成面糊,摊在*底锅中以小火烘出薄饼,即是皮子,包馅即是春饼,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江南一带馅料常用豆沙,即是甜馅春饼。这实际上就是春卷。冯应京<月令广义>所描述的春饼是抟菜肉裹食,应该也属于春卷一类。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春饼在江南通称为春卷,以油炸加工,而北方则用面粉烙成薄饼,卷而食之。指出了南北春饼之异。但是在北方不只是在立春才吃春饼,在二月二的中和节也吃春饼。在山西立春吃“果饼”,并且与萝卜菜共食,《辽州志>说:“民家啖萝卜果饼,名目咬春。”这说明,清代的春饼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尽管有着相同的意义和共同的起源。

  立春:喝春酒

  清代地方志关于立春的记载中常常提到“饮春酒”。这里的春酒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酒指的是酒,在北方一般是烧酒,在南方是米酒,只是立春饮食的成分之一;广义的春酒指的是立春的春宴,例如<仪封县志>和<考城县志>载:“立春:迎春,观土牛,饮春酒。”另外,新年的宴*也称为春宴。这种新年春宴的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在此期间,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互相宴请和拜访,这种新年之后的宴请在东北地区又称为“会年茶”。<盖*县志>载:元旦后“十数日,此往彼来,有携物品为敬仪者。张筵招宗族亲友饮春酒,名日会年茶。”

  在华北地区称为“请春酒”,《天津县志>载:“亲友诣门互拜,数日交相宴会,名日请春酒。”这表明,当“春酒”单独出现时,是指立春宴*,如果春酒和其他的食品共提时,例如春饼,春盘等,那么这里的春酒就仅仅指烧酒或者米酒。但是“春酒”的这两种意义可以表明,不论是立春的家庭春宴,还是官方的春宴,都以酒作为宴*上的主要饮料。

  在立春宴*上,春饼和春盘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只要有春盘,人们一般就要饮春酒。在宋代就有饮春酒的*俗,苏轼的诗句对此作了描述:“辛盘得青韭,蜡酒是黄柑。”如果没有春盘,那么一般也没有春酒。在*饮食*俗中,酒和菜一般是不能分开的,有酒就要有菜,菜是丰盛还是简单这并不十分重要。例如河北《吴桥县志>载:“立春,饮春酒,茹春饼,切鲜红莱菔食之,日咬春。”陕西《雒南县志>载:“立春之日,人饮春酒,食白萝卜,谓之咬春。”广东<归善县志>载:“是日,啖春饼,生菜,饮酒庆新春。”这些例子说明,饮春酒在清代是相当普遍的*俗。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3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过几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过小年要吃什么吗?小年*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具体过小年要吃什么?小编为您盘点12种小年的美食。

  过小年要吃什么?

  1、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立春:送春

  鞭春之后要送春,即地方*给乡绅送小芒神和小春牛,有的地方还送给*各部门。这种作为礼品的春牛芒神有的是泥塑,有的是画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以盘或以亭装饰托送j送春由鞭春时的胥役和乐队以官府的名义执行,例如在河北永*“随从鼓乐,将别塑小芒神、土牛分献各官府及乡宦,谓之送春”。在湖南长沙,“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这些小芒神和小土牛要由官府事先预订,由工匠制作,并事先送到官署保存,例如在河北宣化“县令偕属诣府堂,打春毕,另将小牛芒神送各衙门及本城缙绅,皆预令工先期备办,送县待用者。”在江西德化,“是日多为小土牛,置纸亭中,佐鼓吹送诸荐绅”。在湖南零陵“礼胥以盘贮小土牛送乡绅家”。在有的地区,地方*要送小春牛给乡里,例如广东潮州“胥吏以小土牛贻里社,谓之发春”。有些地区由春官送春,例如湖北郧县“春官于绅士人家送土牛,乘阳气也”。春牛送到之后,乡绅一般要给赏钱,例如在福建漳*“鼓吹导送泥塑芒神土牛于绅衿家,以邀赏赉”。有的地区不是送泥塑芒神土牛,而是送芒神土牛的画像,例如河南林县“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河北延庆“以纸画芒牛之形,令鼓乐春官遍送乡达,谓之送春”。

  送春活动同样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送春的对象是乡绅,而不是*民百姓。例如在山东济南“为小土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对“缙绅家”不仅要“遍送”,而且要“鸣鼓乐以献”,正如山西翼城春官和春吏的'报春,“凡官长、荐绅之家,皆叩谒之”,而对于*民百姓则不予顾及,甚至欺压,“民间有市货者咸避焉,不则挈以去,无给直者。”但是“人盼幸福树望春”是民族的心理定势,春牛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被公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而象征符号在民族文化中是共同的,没有阶级和阶层的区分,那么*民百姓也想得到小春牛这个春天的象征,则必须自己买。在一些地区,小春牛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例如在河南洛阳“百姓买小春牛,依官式五色装,或相献遗”。据乾隆<洛阳县志》载,这些缩小了的芒神、土牛和春仗由塑匠制作,“勾芒神像及土牛各长三寸许。又以细竹苇作胎,黄纸裹之,彩丝交缠,日春仗。绅宦官送,士民自卖买。”送春并不是清代的发明,而是早已有之,正如同治《德化县志》所说,送春“盖仿古太守颁春遗意”。早在北宋时期,在开封、祥符两县“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南宋时,朝廷“掌管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趟各随,以金银钱彩段为酬”。但是清代的送春主要是地方**送给乡绅,已经不是一般的节日应景活动,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地方上的迎春活动可以增强官绅关系,送春也体现了这个功能。由地方**购置春牛和芒神作为祝贺立春的礼物,并在鞭春仪式过后,委派乐队分送给地方乡绅,这是对乡绅的尊崇和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在当时的社会,官绅关系对于地方长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豪绅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常常掌握着地方上的经济命脉。由于采取回避制度,地方**主要长官均为外地人,如果没有本地乡绅的支持,他们就不能有效地对这个地区进行统治,甚至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因此,官府便利用这个官方可以操纵的机会,以报春、送春的手段来提高士绅的社会地位和表示官府对他们的敬重,以此增强官绅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立春:吃生菜

  在*北方立春吃萝卜,而在南方却是吃生菜。关于立春饮食的文献记载中常出现生菜,但是各地生菜的含义并不尽相同。广东乾隆《顺德县志>说立春“啖春饼、辣菜”,但是咸丰<顺德县志》说立春“啖生菜、春饼”,可见此地的辣菜就是生菜。在这里生菜是一物二名。但是《花县志>载:“以素粉拌生菜”,《鹤山县志》说:“以姜葱拌生菜”,又只称为“生菜”。

  《三水县志》则说“食春菜”。很明显,辣菜、生菜和春菜都是同一种蔬菜。这里的“春菜”不过只是以节日命名而已。但是《*食品事典>的解释却与此不同,认为春菜就是芥菜,认为“芥菜”是“辣芥、辣菜、春菜和春不老的别名”。这种芥菜其味辛辣,一般需炒食或腌渍食用,这显然不是上面所说的立春生食的春菜,更不是生菜。早在南宋时期,芥菜就与生菜和莴苣并列,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北方的地方志关于立春*俗的记述中,有时也出现“生菜”、“春菜”和“辛菜”。山东<夏津县志》载:“如期食生菜迎新,阴阳生送春牛。”在河北遵化“立春日啖饼食生菜迎新”。《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也都提到立春吃“春饼”和“生菜”,但是这里的“生菜”不可能与南方现在称为生菜的叶菜相同,因为山东、河北和山西并不出产这种蔬菜。在这些地区地方志中的“物产志”中也不见关于“生菜”的记载。此外,在这些地区的其他县志中,也没有提到立春食用“生菜”。这里说的生菜有两种可能,一是指“生食的蔬菜”,例如河南称立春吃的蔬菜为“生菜”,即萝卜和其他可凉拌的蔬菜。河南《辉县志》载:“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河南《郑县志>载:“举酒则切粉皮,杂以七种生菜,供之筵间。”很显然,这里的“生菜”

  和南方所说的生菜并非一义。“七种生菜”是指的七种可以生食的蔬菜,那么《夏津县志>、《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中所说的“生菜”也应该与此相同。二是指一种叶子可以生食的莴苣。<中国食品事典》和《简明农业科学词典>都认为生菜又称为“叶用莴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通可日生菜。”高士奇《北墅抱瓮录>说:“生菜,花如苦菜,春秋可再种。略点盐醋,生援,食之甚美,故名。”吴其溶认为生菜即白苣,“与莴苣同而色白,剥其叶生食之,故俗呼生菜”。光绪<肃州新志稿>载:“莴苣:有黑白二子,俗名生菜,可生食。”《甘肃通志稿>载:“莴苣:二种,叶圆而薄者日生菜,叶尖而生笋者日莴苣。”这里的生菜是指莴苣的一种。

  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东汉崔塞<四民月令>载:“凡立春日,食生菜,不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遵生八笺>说:“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东汉和唐代的生菜究竟是何种蔬菜,此处并不明确,但是《遵生八笺》以苏轼诗‘青蒿黄韭试春盘’解释唐代的春盘,可见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今天南方的“叶用莴巨”,而是指青蒿黄韭等可以生食的蔬菜。《清波杂志>载:“绍兴丁巳岁,车驾巡幸建康。回跸时,先人主丹徒簿,排办新丰镇,物皆备。御舟过,止宣索生菜两篮,非所办者。官吏仓卒供进,幸免阙事。前顿传报,生菜遂为珍品。”如上所云,立春的春盘在宋代可以用青蒿黄韭制作,但是这里的生菜并非韭菜。《东京梦华录》以韭黄与生菜共列,《梦粱录>以生菜、葱、薤、韭、大蒜并提,可见生菜并不是韭菜。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苜蓿、勃公英皆可为生菜”,是说可以生食。但是宋代和明代的生菜已经确有所指,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将芥菜、生菜和莴苣列举,《大明会典》:“荐新物品”中“正月”有“韭菜四斤,生菜四斤。”这里生菜也与韭菜并列,是一种具体的,可以与韭菜同样生食的青菜种类,而不再是泛指。看来古时所说的生菜如果泛指的话,均与清代南方及现在所食的生菜并非一物。只有在南方出产这种生菜的地区才盛行立春食生菜的*俗,南方有的地方也吃类似于萝卜咬春的代用品,例如福建《永安县志>:“家各立春树,取接春之意,或取甘蔗、胡萝卜啖之,名H咬春。”则可能由于这些地区不出产生菜。在地处上海附*的华亭县,立春在清末由吃生菜转变为吃萝卜,光绪《华亭县志>载:“春日茹春饼,以生菜作春盘。”但是又加按语说:“今立春日食芦菔,云杜喉患。”说明吃萝卜的*俗在这个地区逐渐扩展。

  立春:吃春盘

  春盘是立春宴饮所调制的菜盘,在清代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俗,但是春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春盘在南方尤其普遍,因为北方咬春,生萝卜可以拿来就啃,而南方的生菜却必须进行加工和调制,盛于盘中,那么这种盘则称为“春盘”。旧时,立春日设“春盘”食之,并互赠亲友,表示迎春祝福。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春日即立春。两京即指长安和洛阳。他吃了春盘,感想到了国家的盛衰。

  苏东坡的《洗溪沙》词中有“青篙黄韭试春盘”之句。青篙是嫩葛芭,黄韭即韭黄。从诗词佳句中可以窥见春盘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春盘,据说始于晋代,有一本名叫《扼言》的书说,春盘中放的是萝卜、芹蒸《四时宝镜》里说:唐代“立春日,食芦m、春饼、生菜,号春盘”。芦旅即萝卜,生菜即韭菜,此外还有春饼。大概是用春饼卷了炒熟的生菜去吃吧!南宋宫廷里的春盘就不同于民间了。“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价万钱。”

  春盘,因于立春日食春饼,其名后来被“春饼”所代替。《关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篙、黄韭、寥芽包乞”《北*风俗类征》也说“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

  说实在话,所谓春饼也就是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煎饼,其薄摊者即称薄饼。立春日,制饼卷起菜肴而食之者的饼,即谓之“春饼”。

  上海等地有一种名叫“春卷”的食品,可与春饼相提并论。它以面做成薄如纸的皮子,然后将事前做好的馅子包裹起来,两端用面糊糊严,放入油锅炸熟,金黄酥脆,蘸醋或辣酱油食之。应该说春卷是春饼的发展。

  北方的春盘则多用五辛和萝卜调制。

  “春盘”有时又称为“五辛盘”,在地方志中,“春盘”和“五辛盘”常常交替出现。所谓“五辛盘”,是以五种辛辣菜蔬调制的春盘,例如河北《新河县志>载:“立春日,以红、白萝卜切作细丝,和以五辛,谓之春盘。”<南宫县志)载:“立春日,以萝卜为细菜,五辛为春盘,面为春饼,谓之赏春。”(曲周县志>载:“莱菔、五辛为春盘,佐麦饼啖之,日咬春。”我们可以明白,春盘是立春的一种配菜,其中所说的五辛古今不尽相同,各地也有差异。有的学者认为五辛是:葱、薤、韭、蒜和兴蕖。但是在黑龙江宾县和山东宁津县则是葱、蒜、椒、姜、芥。由于使用五种辛辣菜蔬调制成盘,所以称为“五辛盘”。“春盘”不过是个美称。在立春日,所有与“春”相关的事物都冠以“春”字,例如“春牛”、“春花”、“春鸡”等。春盘是以节日命名,而五辛盘则是以内容命名。但是春盘比五辛盘的定义要宽,因为春盘不一定必须用五辛。在北方一些地区,春盘只是由萝卜调制,例如山东《金乡县志》载:

  “以白萝卜为春盘宴。”在南方则主要是用生菜,或者由芹、韭、笋拌成,表示勤劳、长久和蓬勃之意。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晋代已经出现了春盘的雏形——菜盘。据唐人《四时宝镜》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遵生八笺》载:“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又说:“立春日作五辛盘,以黄柑酿酒为洞庭春色,故苏诗云:‘辛盘的青韭,腊酒是黄柑’。”可见唐宋时期的春盘即五辛盘。尽管立春食萝卜的*俗至迟在晋代已经出现,但是看来并不十分普遍,当时以萝卜和芹菜调制的菜盘也不叫春盘。到了唐代,五辛盘已普遍称为春盘,然而其成分仍然是青蒿和黄韭等其他辛辣味道的生菜,而不是萝卜,当然也不是*代南方立春食用的“叶用莴苣”。

  《四时宝镜》和《遵生八笺》以当时的“春饼生菜号春盘”来解释晋代的“萝菔芹菜为菜盘”,这表明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唐宋时春盘已相当普遍,例如杜甫有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送青丝。”岑参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杜甫描述的生菜细如青丝,看来仍是青蒿黄韭之类,而他诗句中的萝卜是白色的:“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这里的“土酥”就是萝卜,而“净如练”意为洁净如白色的丝绢。可见所描述的春盘中的细生菜不是萝卜。

  春盘在宋代已经出现在朝廷的节日礼俗之中,皇帝在立春日赏赐群臣春盘。《乾淳岁时记>载南宋临安后苑所做春盘,“每盘值万钱”。但是春盘的内容是什么,却并不清楚。在金元时期,春盘在民间已经十分普遍,邻里间以春盘互相馈赠,而且此时的春盘成分可能已经有红白萝卜,元好问“春Et”诗中说:“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助春情。”这里的“裁红晕碧”所指应是切红、绿萝卜。“裁”和“晕”是切的动作,而“红”和“碧”是萝卜外皮和内瓤的颜色。唐宋时期调制春盘的青蒿黄韭不会是红色,其他五辛以及*代的叶用莴苣也不能以红来描绘,只有水红萝卜皮色鲜红。那么与“红”相对偶的“碧”当然也是萝卜,即皮色为绿的萝卜。可见北方的春盘至迟在辽金时期就用萝卜调制了。

  从晋代到元代,从“菜盘”到“春盘”,风俗有所改变,但并不是“萝卜一生菜一萝卜”的模式,尽管文献资料显示这样一个踪迹。因为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当代生菜的概念,仅仅限制于一种蔬菜。那时可以生食的蔬菜就称为“生菜”。在清代有两种类型的春盘:在南方以生菜为春盘,在北方以萝卜为春盘。立春食用的红萝卜在广西也称为“春菜”。河南的萝卜,“圆而红者,名春萝卜,生食,谓之咬春。”

  立春:春饼

  春盘是立春饮食的菜盘,是副食,那么这个节日当然还需要主食,这就是春饼。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准备。在地方志中这两种节物也常常相提并论,并一起称为“咬春”。例如河南<汜水县志》载:“家治春饼、生菜,谓之咬春。”

  春饼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从那时起,春饼就与春盘共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在明代,春饼已经成为朝廷的赐品,《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砻清代的春饼在南方和北方都是立春的重要节日食品,但是各地的春饼也不尽相同。在北方,春饼是以麦面制作的,以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上桌,萝卜细丝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饼裹卷共食。河南《汝州全志》载:“立春日,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

  《新乡县志》载:“以萝卜和面饼食之,名日咬春。”河北《正定县志》载:“立春设春盘春饼,日尝春。”山西《临汾县志>:“春盘春饼,间亦有之。”《阳城县志》载“民间茹萝卜面饼,即荐辛,取春生之意也。”山东《城武县志》载:立春“吃萝卜葱饼等,谓之咬春。”在福建蒲城“卷春饼以佐春盘”,而崇明县的春饼是以“溲薄面裹熟肉而炙之”。清代的《调鼎集>记载了三种当时作为糕点的春饼,其一:“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其二:“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共斩碎,卷春饼,切断”;其三:“柿饼捣烂,加熟咸肉、肥条,摊春饼作小卷,切断”。南方的春饼是今日春卷的前身,其做法是:将面粉和水搅成面糊,摊在*底锅中以小火烘出薄饼,即是皮子,包馅即是春饼,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江南一带馅料常用豆沙,即是甜馅春饼。这实际上就是春卷。冯应京<月令广义>所描述的春饼是抟菜肉裹食,应该也属于春卷一类。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春饼在江南通称为春卷,以油炸加工,而北方则用面粉烙成薄饼,卷而食之。指出了南北春饼之异。但是在北方不只是在立春才吃春饼,在二月二的中和节也吃春饼。在山西立春吃“果饼”,并且与萝卜菜共食,《辽州志>说:“民家啖萝卜果饼,名目咬春。”这说明,清代的春饼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尽管有着相同的意义和共同的起源。

  立春:喝春酒

  清代地方志关于立春的记载中常常提到“饮春酒”。这里的春酒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酒指的是酒,在北方一般是烧酒,在南方是米酒,只是立春饮食的成分之一;广义的春酒指的是立春的春宴,例如<仪封县志>和<考城县志>载:“立春:迎春,观土牛,饮春酒。”另外,新年的宴*也称为春宴。这种新年春宴的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在此期间,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互相宴请和拜访,这种新年之后的宴请在东北地区又称为“会年茶”。<盖*县志>载:元旦后“十数日,此往彼来,有携物品为敬仪者。张筵招宗族亲友饮春酒,名日会年茶。”

  在华北地区称为“请春酒”,《天津县志>载:“亲友诣门互拜,数日交相宴会,名日请春酒。”这表明,当“春酒”单独出现时,是指立春宴*,如果春酒和其他的食品共提时,例如春饼,春盘等,那么这里的春酒就仅仅指烧酒或者米酒。但是“春酒”的这两种意义可以表明,不论是立春的家庭春宴,还是官方的春宴,都以酒作为宴*上的主要饮料。

  在立春宴*上,春饼和春盘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只要有春盘,人们一般就要饮春酒。在宋代就有饮春酒的*俗,苏轼的诗句对此作了描述:“辛盘得青韭,蜡酒是黄柑。”如果没有春盘,那么一般也没有春酒。在*饮食*俗中,酒和菜一般是不能分开的,有酒就要有菜,菜是丰盛还是简单这并不十分重要。例如河北《吴桥县志>载:“立春,饮春酒,茹春饼,切鲜红莱菔食之,日咬春。”陕西《雒南县志>载:“立春之日,人饮春酒,食白萝卜,谓之咬春。”广东<归善县志>载:“是日,啖春饼,生菜,饮酒庆新春。”这些例子说明,饮春酒在清代是相当普遍的*俗。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4

  北方小年美食

  饺子

  北方人似乎对饺子情有独钟,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小年吃什么?南北方的传统美食各不相同

  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

  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

  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

  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

  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豆腐

  腊月廿五是“豆腐日”,老例有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的说法,炸好的豆腐可以一直储存到过年再吃。

  过年吃豆腐只是要为新的一年取个“斗福”的好彩头,期望福气能成斗成斗的来。

  做好或买来的鲜豆腐不好储存,又不想都做成冻豆腐,所以就采取炸的方法保存,也让过年的餐桌上多一种吃食。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

  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

  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小年由来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下”、“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

  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送灶王升天。祭灶神为商周时代五祀之一,初为夏祭,后改为腊祭。古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古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之说。

  小年*俗

  祭灶王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祭灶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饮食

  过小年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扫尘土

  扫尘土实际上就是进行家庭环境卫生的清理。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传统上,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剪窗花

  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

  贴春联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

  洗浴婚嫁

  过小年这天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北方小年饮食*俗

  北方小年食物: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北方小年食物:豆腐

  腊月廿五是“豆腐日”,老例有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的`说法,炸好的豆腐可以一直储存到过年再吃。过年吃豆腐只是要为新的一年取个“斗福”的好彩头,期望福气能成斗成斗的来。做好或买来的鲜豆腐不好储存,又不想都做成冻豆腐,所以就采取炸的方法保存,也让过年的餐桌上多一种吃食。

  北方小年食物: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北方小年食物: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北方小年食物:火烧

  许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饭都渐渐被被饺子统领了,但还有一个地方列外,那就是河南。在河南,家家要自己做火烧吃,火烧与小年几乎划等号。

  北方小年食物: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北方小年食物: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5

  过小年传统食物

  1、饺子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7、年粽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8、爆米花糖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9、面食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10、关东糖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11、炒玉米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12、糖瓜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全国各地小年传统食物有哪些

  吃灶糖|甜甜黏黏

  灶糖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这天大街小巷都有卖灶糖的,家中大人在赶集市时早早会将灶糖买回家。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希望灶王替自已多多美言,后逐渐演变成了小年必吃的零食。

  吃饺子|送行饺子迎风面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尤其是在北方,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炒玉米|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吃“年粽”|年年高中(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做米饼|团团圆圆

  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保住了大米、花生、芝麻等源香味口感与健康营养,吃起来别有风味,寓意“团团圆圆”。

  杀年猪|家一起杀年猪、讨好运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粘糕粘|年年高

  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其谐音为年糕,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

  吃麻糖|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相传,麻糖把灶神的嘴巴粘住,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意在表达期盼*安丰年的心愿。

  捏面花|面塑艺术

  山东半岛的人们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开始忙着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这些面食从和面、醒发和制作上都非常讲究,很费工夫。吃起来一层又一层,特别有嚼劲,口感自是非比寻常,用来春节待客作为主食食用。

  廿四团|廿四夜吃团子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料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红色的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同时也带来一年的好彩头。

  吃火烧|红红火火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用面粉加红糖烙烤而成的红糖烧饼、芝麻酱糖火烧,供不应求,民间取其谐音,预示来年日子红红火火。

  爆米花糖|小年小年,爆米糖甜

  江西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6

  过小年传统食物

  1、饺子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7、年粽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8、爆米花糖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9、面食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10、关东糖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11、炒玉米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12、糖瓜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全国各地小年传统食物有哪些

  吃灶糖|甜甜黏黏

  灶糖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这天大街小巷都有卖灶糖的,家中大人在赶集市时早早会将灶糖买回家。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希望灶王替自已多多美言,后逐渐演变成了小年必吃的零食。

  吃饺子|送行饺子迎风面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尤其是在北方,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炒玉米|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吃“年粽”|年年高中(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做米饼|团团圆圆

  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保住了大米、花生、芝麻等源香味口感与健康营养,吃起来别有风味,寓意“团团圆圆”。

  杀年猪|家一起杀年猪、讨好运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粘糕粘|年年高

  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其谐音为年糕,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

  吃麻糖|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相传,麻糖把灶神的嘴巴粘住,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意在表达期盼*安丰年的心愿。

  捏面花|面塑艺术

  山东半岛的人们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开始忙着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这些面食从和面、醒发和制作上都非常讲究,很费工夫。吃起来一层又一层,特别有嚼劲,口感自是非比寻常,用来春节待客作为主食食用。

  廿四团|廿四夜吃团子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料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红色的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同时也带来一年的好彩头。

  吃火烧|红红火火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用面粉加红糖烙烤而成的红糖烧饼、芝麻酱糖火烧,供不应求,民间取其谐音,预示来年日子红红火火。

  爆米花糖|小年小年,爆米糖甜

  江西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7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过几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过小年要吃什么吗?小年*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具体过小年要吃什么?小编为您盘点12种小年的美食。

  过小年要吃什么?

  1、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立春:送春

  鞭春之后要送春,即地方*给乡绅送小芒神和小春牛,有的地方还送给*各部门。这种作为礼品的春牛芒神有的是泥塑,有的是画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以盘或以亭装饰托送j送春由鞭春时的胥役和乐队以官府的名义执行,例如在河北永*“随从鼓乐,将别塑小芒神、土牛分献各官府及乡宦,谓之送春”。在湖南长沙,“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这些小芒神和小土牛要由官府事先预订,由工匠制作,并事先送到官署保存,例如在河北宣化“县令偕属诣府堂,打春毕,另将小牛芒神送各衙门及本城缙绅,皆预令工先期备办,送县待用者。”在江西德化,“是日多为小土牛,置纸亭中,佐鼓吹送诸荐绅”。在湖南零陵“礼胥以盘贮小土牛送乡绅家”。在有的地区,地方*要送小春牛给乡里,例如广东潮州“胥吏以小土牛贻里社,谓之发春”。有些地区由春官送春,例如湖北郧县“春官于绅士人家送土牛,乘阳气也”。春牛送到之后,乡绅一般要给赏钱,例如在福建漳*“鼓吹导送泥塑芒神土牛于绅衿家,以邀赏赉”。有的地区不是送泥塑芒神土牛,而是送芒神土牛的画像,例如河南林县“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河北延庆“以纸画芒牛之形,令鼓乐春官遍送乡达,谓之送春”。

  送春活动同样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送春的对象是乡绅,而不是*民百姓。例如在山东济南“为小土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对“缙绅家”不仅要“遍送”,而且要“鸣鼓乐以献”,正如山西翼城春官和春吏的'报春,“凡官长、荐绅之家,皆叩谒之”,而对于*民百姓则不予顾及,甚至欺压,“民间有市货者咸避焉,不则挈以去,无给直者。”但是“人盼幸福树望春”是民族的心理定势,春牛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被公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而象征符号在民族文化中是共同的,没有阶级和阶层的区分,那么*民百姓也想得到小春牛这个春天的象征,则必须自己买。在一些地区,小春牛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例如在河南洛阳“百姓买小春牛,依官式五色装,或相献遗”。据乾隆<洛阳县志》载,这些缩小了的芒神、土牛和春仗由塑匠制作,“勾芒神像及土牛各长三寸许。又以细竹苇作胎,黄纸裹之,彩丝交缠,日春仗。绅宦官送,士民自卖买。”送春并不是清代的发明,而是早已有之,正如同治《德化县志》所说,送春“盖仿古太守颁春遗意”。早在北宋时期,在开封、祥符两县“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南宋时,朝廷“掌管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趟各随,以金银钱彩段为酬”。但是清代的送春主要是地方**送给乡绅,已经不是一般的节日应景活动,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地方上的迎春活动可以增强官绅关系,送春也体现了这个功能。由地方**购置春牛和芒神作为祝贺立春的礼物,并在鞭春仪式过后,委派乐队分送给地方乡绅,这是对乡绅的尊崇和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在当时的社会,官绅关系对于地方长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豪绅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常常掌握着地方上的经济命脉。由于采取回避制度,地方**主要长官均为外地人,如果没有本地乡绅的支持,他们就不能有效地对这个地区进行统治,甚至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因此,官府便利用这个官方可以操纵的机会,以报春、送春的手段来提高士绅的社会地位和表示官府对他们的敬重,以此增强官绅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立春:吃生菜

  在*北方立春吃萝卜,而在南方却是吃生菜。关于立春饮食的文献记载中常出现生菜,但是各地生菜的含义并不尽相同。广东乾隆《顺德县志>说立春“啖春饼、辣菜”,但是咸丰<顺德县志》说立春“啖生菜、春饼”,可见此地的辣菜就是生菜。在这里生菜是一物二名。但是《花县志>载:“以素粉拌生菜”,《鹤山县志》说:“以姜葱拌生菜”,又只称为“生菜”。

  《三水县志》则说“食春菜”。很明显,辣菜、生菜和春菜都是同一种蔬菜。这里的“春菜”不过只是以节日命名而已。但是《*食品事典>的解释却与此不同,认为春菜就是芥菜,认为“芥菜”是“辣芥、辣菜、春菜和春不老的别名”。这种芥菜其味辛辣,一般需炒食或腌渍食用,这显然不是上面所说的立春生食的春菜,更不是生菜。早在南宋时期,芥菜就与生菜和莴苣并列,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北方的地方志关于立春*俗的记述中,有时也出现“生菜”、“春菜”和“辛菜”。山东<夏津县志》载:“如期食生菜迎新,阴阳生送春牛。”在河北遵化“立春日啖饼食生菜迎新”。《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也都提到立春吃“春饼”和“生菜”,但是这里的“生菜”不可能与南方现在称为生菜的叶菜相同,因为山东、河北和山西并不出产这种蔬菜。在这些地区地方志中的“物产志”中也不见关于“生菜”的记载。此外,在这些地区的其他县志中,也没有提到立春食用“生菜”。这里说的生菜有两种可能,一是指“生食的蔬菜”,例如河南称立春吃的蔬菜为“生菜”,即萝卜和其他可凉拌的蔬菜。河南《辉县志》载:“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河南《郑县志>载:“举酒则切粉皮,杂以七种生菜,供之筵间。”很显然,这里的“生菜”

  和南方所说的生菜并非一义。“七种生菜”是指的七种可以生食的蔬菜,那么《夏津县志>、《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中所说的“生菜”也应该与此相同。二是指一种叶子可以生食的莴苣。<中国食品事典》和《简明农业科学词典>都认为生菜又称为“叶用莴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通可日生菜。”高士奇《北墅抱瓮录>说:“生菜,花如苦菜,春秋可再种。略点盐醋,生援,食之甚美,故名。”吴其溶认为生菜即白苣,“与莴苣同而色白,剥其叶生食之,故俗呼生菜”。光绪<肃州新志稿>载:“莴苣:有黑白二子,俗名生菜,可生食。”《甘肃通志稿>载:“莴苣:二种,叶圆而薄者日生菜,叶尖而生笋者日莴苣。”这里的生菜是指莴苣的一种。

  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东汉崔塞<四民月令>载:“凡立春日,食生菜,不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遵生八笺>说:“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东汉和唐代的生菜究竟是何种蔬菜,此处并不明确,但是《遵生八笺》以苏轼诗‘青蒿黄韭试春盘’解释唐代的春盘,可见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今天南方的“叶用莴巨”,而是指青蒿黄韭等可以生食的蔬菜。《清波杂志>载:“绍兴丁巳岁,车驾巡幸建康。回跸时,先人主丹徒簿,排办新丰镇,物皆备。御舟过,止宣索生菜两篮,非所办者。官吏仓卒供进,幸免阙事。前顿传报,生菜遂为珍品。”如上所云,立春的春盘在宋代可以用青蒿黄韭制作,但是这里的生菜并非韭菜。《东京梦华录》以韭黄与生菜共列,《梦粱录>以生菜、葱、薤、韭、大蒜并提,可见生菜并不是韭菜。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苜蓿、勃公英皆可为生菜”,是说可以生食。但是宋代和明代的生菜已经确有所指,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将芥菜、生菜和莴苣列举,《大明会典》:“荐新物品”中“正月”有“韭菜四斤,生菜四斤。”这里生菜也与韭菜并列,是一种具体的,可以与韭菜同样生食的青菜种类,而不再是泛指。看来古时所说的生菜如果泛指的话,均与清代南方及现在所食的生菜并非一物。只有在南方出产这种生菜的地区才盛行立春食生菜的*俗,南方有的地方也吃类似于萝卜咬春的代用品,例如福建《永安县志>:“家各立春树,取接春之意,或取甘蔗、胡萝卜啖之,名H咬春。”则可能由于这些地区不出产生菜。在地处上海附*的华亭县,立春在清末由吃生菜转变为吃萝卜,光绪《华亭县志>载:“春日茹春饼,以生菜作春盘。”但是又加按语说:“今立春日食芦菔,云杜喉患。”说明吃萝卜的*俗在这个地区逐渐扩展。

  立春:吃春盘

  春盘是立春宴饮所调制的菜盘,在清代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俗,但是春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春盘在南方尤其普遍,因为北方咬春,生萝卜可以拿来就啃,而南方的生菜却必须进行加工和调制,盛于盘中,那么这种盘则称为“春盘”。旧时,立春日设“春盘”食之,并互赠亲友,表示迎春祝福。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春日即立春。两京即指长安和洛阳。他吃了春盘,感想到了国家的盛衰。

  苏东坡的《洗溪沙》词中有“青篙黄韭试春盘”之句。青篙是嫩葛芭,黄韭即韭黄。从诗词佳句中可以窥见春盘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春盘,据说始于晋代,有一本名叫《扼言》的书说,春盘中放的是萝卜、芹蒸《四时宝镜》里说:唐代“立春日,食芦m、春饼、生菜,号春盘”。芦旅即萝卜,生菜即韭菜,此外还有春饼。大概是用春饼卷了炒熟的生菜去吃吧!南宋宫廷里的春盘就不同于民间了。“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价万钱。”

  春盘,因于立春日食春饼,其名后来被“春饼”所代替。《关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篙、黄韭、寥芽包乞”《北*风俗类征》也说“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

  说实在话,所谓春饼也就是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煎饼,其薄摊者即称薄饼。立春日,制饼卷起菜肴而食之者的饼,即谓之“春饼”。

  上海等地有一种名叫“春卷”的食品,可与春饼相提并论。它以面做成薄如纸的皮子,然后将事前做好的馅子包裹起来,两端用面糊糊严,放入油锅炸熟,金黄酥脆,蘸醋或辣酱油食之。应该说春卷是春饼的发展。

  北方的春盘则多用五辛和萝卜调制。

  “春盘”有时又称为“五辛盘”,在地方志中,“春盘”和“五辛盘”常常交替出现。所谓“五辛盘”,是以五种辛辣菜蔬调制的春盘,例如河北《新河县志>载:“立春日,以红、白萝卜切作细丝,和以五辛,谓之春盘。”<南宫县志)载:“立春日,以萝卜为细菜,五辛为春盘,面为春饼,谓之赏春。”(曲周县志>载:“莱菔、五辛为春盘,佐麦饼啖之,日咬春。”我们可以明白,春盘是立春的一种配菜,其中所说的五辛古今不尽相同,各地也有差异。有的学者认为五辛是:葱、薤、韭、蒜和兴蕖。但是在黑龙江宾县和山东宁津县则是葱、蒜、椒、姜、芥。由于使用五种辛辣菜蔬调制成盘,所以称为“五辛盘”。“春盘”不过是个美称。在立春日,所有与“春”相关的事物都冠以“春”字,例如“春牛”、“春花”、“春鸡”等。春盘是以节日命名,而五辛盘则是以内容命名。但是春盘比五辛盘的定义要宽,因为春盘不一定必须用五辛。在北方一些地区,春盘只是由萝卜调制,例如山东《金乡县志》载:

  “以白萝卜为春盘宴。”在南方则主要是用生菜,或者由芹、韭、笋拌成,表示勤劳、长久和蓬勃之意。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晋代已经出现了春盘的雏形——菜盘。据唐人《四时宝镜》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遵生八笺》载:“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又说:“立春日作五辛盘,以黄柑酿酒为洞庭春色,故苏诗云:‘辛盘的青韭,腊酒是黄柑’。”可见唐宋时期的春盘即五辛盘。尽管立春食萝卜的*俗至迟在晋代已经出现,但是看来并不十分普遍,当时以萝卜和芹菜调制的菜盘也不叫春盘。到了唐代,五辛盘已普遍称为春盘,然而其成分仍然是青蒿和黄韭等其他辛辣味道的生菜,而不是萝卜,当然也不是*代南方立春食用的“叶用莴苣”。

  《四时宝镜》和《遵生八笺》以当时的“春饼生菜号春盘”来解释晋代的“萝菔芹菜为菜盘”,这表明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唐宋时春盘已相当普遍,例如杜甫有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送青丝。”岑参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杜甫描述的生菜细如青丝,看来仍是青蒿黄韭之类,而他诗句中的萝卜是白色的:“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这里的“土酥”就是萝卜,而“净如练”意为洁净如白色的丝绢。可见所描述的春盘中的细生菜不是萝卜。

  春盘在宋代已经出现在朝廷的节日礼俗之中,皇帝在立春日赏赐群臣春盘。《乾淳岁时记>载南宋临安后苑所做春盘,“每盘值万钱”。但是春盘的内容是什么,却并不清楚。在金元时期,春盘在民间已经十分普遍,邻里间以春盘互相馈赠,而且此时的春盘成分可能已经有红白萝卜,元好问“春Et”诗中说:“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助春情。”这里的“裁红晕碧”所指应是切红、绿萝卜。“裁”和“晕”是切的动作,而“红”和“碧”是萝卜外皮和内瓤的颜色。唐宋时期调制春盘的青蒿黄韭不会是红色,其他五辛以及*代的叶用莴苣也不能以红来描绘,只有水红萝卜皮色鲜红。那么与“红”相对偶的“碧”当然也是萝卜,即皮色为绿的萝卜。可见北方的春盘至迟在辽金时期就用萝卜调制了。

  从晋代到元代,从“菜盘”到“春盘”,风俗有所改变,但并不是“萝卜一生菜一萝卜”的模式,尽管文献资料显示这样一个踪迹。因为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当代生菜的概念,仅仅限制于一种蔬菜。那时可以生食的蔬菜就称为“生菜”。在清代有两种类型的春盘:在南方以生菜为春盘,在北方以萝卜为春盘。立春食用的红萝卜在广西也称为“春菜”。河南的萝卜,“圆而红者,名春萝卜,生食,谓之咬春。”

  立春:春饼

  春盘是立春饮食的菜盘,是副食,那么这个节日当然还需要主食,这就是春饼。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准备。在地方志中这两种节物也常常相提并论,并一起称为“咬春”。例如河南<汜水县志》载:“家治春饼、生菜,谓之咬春。”

  春饼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从那时起,春饼就与春盘共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在明代,春饼已经成为朝廷的赐品,《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砻清代的春饼在南方和北方都是立春的重要节日食品,但是各地的春饼也不尽相同。在北方,春饼是以麦面制作的,以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上桌,萝卜细丝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饼裹卷共食。河南《汝州全志》载:“立春日,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

  《新乡县志》载:“以萝卜和面饼食之,名日咬春。”河北《正定县志》载:“立春设春盘春饼,日尝春。”山西《临汾县志>:“春盘春饼,间亦有之。”《阳城县志》载“民间茹萝卜面饼,即荐辛,取春生之意也。”山东《城武县志》载:立春“吃萝卜葱饼等,谓之咬春。”在福建蒲城“卷春饼以佐春盘”,而崇明县的春饼是以“溲薄面裹熟肉而炙之”。清代的《调鼎集>记载了三种当时作为糕点的春饼,其一:“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其二:“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共斩碎,卷春饼,切断”;其三:“柿饼捣烂,加熟咸肉、肥条,摊春饼作小卷,切断”。南方的春饼是今日春卷的前身,其做法是:将面粉和水搅成面糊,摊在*底锅中以小火烘出薄饼,即是皮子,包馅即是春饼,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江南一带馅料常用豆沙,即是甜馅春饼。这实际上就是春卷。冯应京<月令广义>所描述的春饼是抟菜肉裹食,应该也属于春卷一类。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春饼在江南通称为春卷,以油炸加工,而北方则用面粉烙成薄饼,卷而食之。指出了南北春饼之异。但是在北方不只是在立春才吃春饼,在二月二的中和节也吃春饼。在山西立春吃“果饼”,并且与萝卜菜共食,《辽州志>说:“民家啖萝卜果饼,名目咬春。”这说明,清代的春饼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尽管有着相同的意义和共同的起源。

  立春:喝春酒

  清代地方志关于立春的记载中常常提到“饮春酒”。这里的春酒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酒指的是酒,在北方一般是烧酒,在南方是米酒,只是立春饮食的成分之一;广义的春酒指的是立春的春宴,例如<仪封县志>和<考城县志>载:“立春:迎春,观土牛,饮春酒。”另外,新年的宴*也称为春宴。这种新年春宴的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在此期间,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互相宴请和拜访,这种新年之后的宴请在东北地区又称为“会年茶”。<盖*县志>载:元旦后“十数日,此往彼来,有携物品为敬仪者。张筵招宗族亲友饮春酒,名日会年茶。”

  在华北地区称为“请春酒”,《天津县志>载:“亲友诣门互拜,数日交相宴会,名日请春酒。”这表明,当“春酒”单独出现时,是指立春宴*,如果春酒和其他的食品共提时,例如春饼,春盘等,那么这里的春酒就仅仅指烧酒或者米酒。但是“春酒”的这两种意义可以表明,不论是立春的家庭春宴,还是官方的春宴,都以酒作为宴*上的主要饮料。

  在立春宴*上,春饼和春盘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只要有春盘,人们一般就要饮春酒。在宋代就有饮春酒的*俗,苏轼的诗句对此作了描述:“辛盘得青韭,蜡酒是黄柑。”如果没有春盘,那么一般也没有春酒。在*饮食*俗中,酒和菜一般是不能分开的,有酒就要有菜,菜是丰盛还是简单这并不十分重要。例如河北《吴桥县志>载:“立春,饮春酒,茹春饼,切鲜红莱菔食之,日咬春。”陕西《雒南县志>载:“立春之日,人饮春酒,食白萝卜,谓之咬春。”广东<归善县志>载:“是日,啖春饼,生菜,饮酒庆新春。”这些例子说明,饮春酒在清代是相当普遍的*俗。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8

  过小年传统食物

  1、饺子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7、年粽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8、爆米花糖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9、面食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10、关东糖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11、炒玉米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12、糖瓜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全国各地小年传统食物有哪些

  吃灶糖|甜甜黏黏

  灶糖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这天大街小巷都有卖灶糖的,家中大人在赶集市时早早会将灶糖买回家。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希望灶王替自已多多美言,后逐渐演变成了小年必吃的零食。

  吃饺子|送行饺子迎风面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尤其是在北方,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炒玉米|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吃“年粽”|年年高中(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做米饼|团团圆圆

  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保住了大米、花生、芝麻等源香味口感与健康营养,吃起来别有风味,寓意“团团圆圆”。

  杀年猪|家一起杀年猪、讨好运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粘糕粘|年年高

  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其谐音为年糕,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

  吃麻糖|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相传,麻糖把灶神的嘴巴粘住,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意在表达期盼*安丰年的心愿。

  捏面花|面塑艺术

  山东半岛的人们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开始忙着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这些面食从和面、醒发和制作上都非常讲究,很费工夫。吃起来一层又一层,特别有嚼劲,口感自是非比寻常,用来春节待客作为主食食用。

  廿四团|廿四夜吃团子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料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红色的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同时也带来一年的好彩头。

  吃火烧|红红火火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用面粉加红糖烙烤而成的红糖烧饼、芝麻酱糖火烧,供不应求,民间取其谐音,预示来年日子红红火火。

  爆米花糖|小年小年,爆米糖甜

  江西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9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过几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过小年要吃什么吗?小年*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具体过小年要吃什么?小编为您盘点12种小年的美食。

  过小年要吃什么?

  1、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立春:送春

  鞭春之后要送春,即地方*给乡绅送小芒神和小春牛,有的地方还送给*各部门。这种作为礼品的春牛芒神有的是泥塑,有的是画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以盘或以亭装饰托送j送春由鞭春时的胥役和乐队以官府的名义执行,例如在河北永*“随从鼓乐,将别塑小芒神、土牛分献各官府及乡宦,谓之送春”。在湖南长沙,“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这些小芒神和小土牛要由官府事先预订,由工匠制作,并事先送到官署保存,例如在河北宣化“县令偕属诣府堂,打春毕,另将小牛芒神送各衙门及本城缙绅,皆预令工先期备办,送县待用者。”在江西德化,“是日多为小土牛,置纸亭中,佐鼓吹送诸荐绅”。在湖南零陵“礼胥以盘贮小土牛送乡绅家”。在有的地区,地方*要送小春牛给乡里,例如广东潮州“胥吏以小土牛贻里社,谓之发春”。有些地区由春官送春,例如湖北郧县“春官于绅士人家送土牛,乘阳气也”。春牛送到之后,乡绅一般要给赏钱,例如在福建漳*“鼓吹导送泥塑芒神土牛于绅衿家,以邀赏赉”。有的地区不是送泥塑芒神土牛,而是送芒神土牛的画像,例如河南林县“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河北延庆“以纸画芒牛之形,令鼓乐春官遍送乡达,谓之送春”。

  送春活动同样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送春的对象是乡绅,而不是*民百姓。例如在山东济南“为小土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对“缙绅家”不仅要“遍送”,而且要“鸣鼓乐以献”,正如山西翼城春官和春吏的报春,“凡官长、荐绅之家,皆叩谒之”,而对于*民百姓则不予顾及,甚至欺压,“民间有市货者咸避焉,不则挈以去,无给直者。”但是“人盼幸福树望春”是民族的心理定势,春牛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被公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而象征符号在民族文化中是共同的,没有阶级和阶层的区分,那么*民百姓也想得到小春牛这个春天的象征,则必须自己买。在一些地区,小春牛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例如在河南洛阳“百姓买小春牛,依官式五色装,或相献遗”。据乾隆<洛阳县志》载,这些缩小了的芒神、土牛和春仗由塑匠制作,“勾芒神像及土牛各长三寸许。又以细竹苇作胎,黄纸裹之,彩丝交缠,日春仗。绅宦官送,士民自卖买。”送春并不是清代的发明,而是早已有之,正如同治《德化县志》所说,送春“盖仿古太守颁春遗意”。早在北宋时期,在开封、祥符两县“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南宋时,朝廷“掌管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趟各随,以金银钱彩段为酬”。但是清代的送春主要是地方**送给乡绅,已经不是一般的节日应景活动,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地方上的迎春活动可以增强官绅关系,送春也体现了这个功能。由地方**购置春牛和芒神作为祝贺立春的礼物,并在鞭春仪式过后,委派乐队分送给地方乡绅,这是对乡绅的尊崇和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在当时的社会,官绅关系对于地方长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豪绅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常常掌握着地方上的经济命脉。由于采取回避制度,地方**主要长官均为外地人,如果没有本地乡绅的支持,他们就不能有效地对这个地区进行统治,甚至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因此,官府便利用这个官方可以操纵的机会,以报春、送春的手段来提高士绅的社会地位和表示官府对他们的敬重,以此增强官绅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立春:吃生菜

  在*北方立春吃萝卜,而在南方却是吃生菜。关于立春饮食的文献记载中常出现生菜,但是各地生菜的含义并不尽相同。广东乾隆《顺德县志>说立春“啖春饼、辣菜”,但是咸丰<顺德县志》说立春“啖生菜、春饼”,可见此地的辣菜就是生菜。在这里生菜是一物二名。但是《花县志>载:“以素粉拌生菜”,《鹤山县志》说:“以姜葱拌生菜”,又只称为“生菜”。

  《三水县志》则说“食春菜”。很明显,辣菜、生菜和春菜都是同一种蔬菜。这里的“春菜”不过只是以节日命名而已。但是《*食品事典>的解释却与此不同,认为春菜就是芥菜,认为“芥菜”是“辣芥、辣菜、春菜和春不老的别名”。这种芥菜其味辛辣,一般需炒食或腌渍食用,这显然不是上面所说的立春生食的春菜,更不是生菜。早在南宋时期,芥菜就与生菜和莴苣并列,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北方的地方志关于立春*俗的记述中,有时也出现“生菜”、“春菜”和“辛菜”。山东<夏津县志》载:“如期食生菜迎新,阴阳生送春牛。”在河北遵化“立春日啖饼食生菜迎新”。《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也都提到立春吃“春饼”和“生菜”,但是这里的“生菜”不可能与南方现在称为生菜的叶菜相同,因为山东、河北和山西并不出产这种蔬菜。在这些地区地方志中的“物产志”中也不见关于“生菜”的记载。此外,在这些地区的其他县志中,也没有提到立春食用“生菜”。这里说的生菜有两种可能,一是指“生食的蔬菜”,例如河南称立春吃的蔬菜为“生菜”,即萝卜和其他可凉拌的蔬菜。河南《辉县志》载:“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河南《郑县志>载:“举酒则切粉皮,杂以七种生菜,供之筵间。”很显然,这里的“生菜”

  和南方所说的生菜并非一义。“七种生菜”是指的七种可以生食的蔬菜,那么《夏津县志>、《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中所说的“生菜”也应该与此相同。二是指一种叶子可以生食的莴苣。<中国食品事典》和《简明农业科学词典>都认为生菜又称为“叶用莴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通可日生菜。”高士奇《北墅抱瓮录>说:“生菜,花如苦菜,春秋可再种。略点盐醋,生援,食之甚美,故名。”吴其溶认为生菜即白苣,“与莴苣同而色白,剥其叶生食之,故俗呼生菜”。光绪<肃州新志稿>载:“莴苣:有黑白二子,俗名生菜,可生食。”《甘肃通志稿>载:“莴苣:二种,叶圆而薄者日生菜,叶尖而生笋者日莴苣。”这里的生菜是指莴苣的一种。

  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东汉崔塞<四民月令>载:“凡立春日,食生菜,不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遵生八笺>说:“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东汉和唐代的生菜究竟是何种蔬菜,此处并不明确,但是《遵生八笺》以苏轼诗‘青蒿黄韭试春盘’解释唐代的.春盘,可见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今天南方的“叶用莴巨”,而是指青蒿黄韭等可以生食的蔬菜。《清波杂志>载:“绍兴丁巳岁,车驾巡幸建康。回跸时,先人主丹徒簿,排办新丰镇,物皆备。御舟过,止宣索生菜两篮,非所办者。官吏仓卒供进,幸免阙事。前顿传报,生菜遂为珍品。”如上所云,立春的春盘在宋代可以用青蒿黄韭制作,但是这里的生菜并非韭菜。《东京梦华录》以韭黄与生菜共列,《梦粱录>以生菜、葱、薤、韭、大蒜并提,可见生菜并不是韭菜。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苜蓿、勃公英皆可为生菜”,是说可以生食。但是宋代和明代的生菜已经确有所指,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将芥菜、生菜和莴苣列举,《大明会典》:“荐新物品”中“正月”有“韭菜四斤,生菜四斤。”这里生菜也与韭菜并列,是一种具体的,可以与韭菜同样生食的青菜种类,而不再是泛指。看来古时所说的生菜如果泛指的话,均与清代南方及现在所食的生菜并非一物。只有在南方出产这种生菜的地区才盛行立春食生菜的*俗,南方有的地方也吃类似于萝卜咬春的代用品,例如福建《永安县志>:“家各立春树,取接春之意,或取甘蔗、胡萝卜啖之,名H咬春。”则可能由于这些地区不出产生菜。在地处上海附*的华亭县,立春在清末由吃生菜转变为吃萝卜,光绪《华亭县志>载:“春日茹春饼,以生菜作春盘。”但是又加按语说:“今立春日食芦菔,云杜喉患。”说明吃萝卜的*俗在这个地区逐渐扩展。

  立春:吃春盘

  春盘是立春宴饮所调制的菜盘,在清代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俗,但是春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春盘在南方尤其普遍,因为北方咬春,生萝卜可以拿来就啃,而南方的生菜却必须进行加工和调制,盛于盘中,那么这种盘则称为“春盘”。旧时,立春日设“春盘”食之,并互赠亲友,表示迎春祝福。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春日即立春。两京即指长安和洛阳。他吃了春盘,感想到了国家的盛衰。

  苏东坡的《洗溪沙》词中有“青篙黄韭试春盘”之句。青篙是嫩葛芭,黄韭即韭黄。从诗词佳句中可以窥见春盘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春盘,据说始于晋代,有一本名叫《扼言》的书说,春盘中放的是萝卜、芹蒸《四时宝镜》里说:唐代“立春日,食芦m、春饼、生菜,号春盘”。芦旅即萝卜,生菜即韭菜,此外还有春饼。大概是用春饼卷了炒熟的生菜去吃吧!南宋宫廷里的春盘就不同于民间了。“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价万钱。”

  春盘,因于立春日食春饼,其名后来被“春饼”所代替。《关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篙、黄韭、寥芽包乞”《北*风俗类征》也说“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

  说实在话,所谓春饼也就是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煎饼,其薄摊者即称薄饼。立春日,制饼卷起菜肴而食之者的饼,即谓之“春饼”。

  上海等地有一种名叫“春卷”的食品,可与春饼相提并论。它以面做成薄如纸的皮子,然后将事前做好的馅子包裹起来,两端用面糊糊严,放入油锅炸熟,金黄酥脆,蘸醋或辣酱油食之。应该说春卷是春饼的发展。

  北方的春盘则多用五辛和萝卜调制。

  “春盘”有时又称为“五辛盘”,在地方志中,“春盘”和“五辛盘”常常交替出现。所谓“五辛盘”,是以五种辛辣菜蔬调制的春盘,例如河北《新河县志>载:“立春日,以红、白萝卜切作细丝,和以五辛,谓之春盘。”<南宫县志)载:“立春日,以萝卜为细菜,五辛为春盘,面为春饼,谓之赏春。”(曲周县志>载:“莱菔、五辛为春盘,佐麦饼啖之,日咬春。”我们可以明白,春盘是立春的一种配菜,其中所说的五辛古今不尽相同,各地也有差异。有的学者认为五辛是:葱、薤、韭、蒜和兴蕖。但是在黑龙江宾县和山东宁津县则是葱、蒜、椒、姜、芥。由于使用五种辛辣菜蔬调制成盘,所以称为“五辛盘”。“春盘”不过是个美称。在立春日,所有与“春”相关的事物都冠以“春”字,例如“春牛”、“春花”、“春鸡”等。春盘是以节日命名,而五辛盘则是以内容命名。但是春盘比五辛盘的定义要宽,因为春盘不一定必须用五辛。在北方一些地区,春盘只是由萝卜调制,例如山东《金乡县志》载:

  “以白萝卜为春盘宴。”在南方则主要是用生菜,或者由芹、韭、笋拌成,表示勤劳、长久和蓬勃之意。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晋代已经出现了春盘的雏形——菜盘。据唐人《四时宝镜》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遵生八笺》载:“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又说:“立春日作五辛盘,以黄柑酿酒为洞庭春色,故苏诗云:‘辛盘的青韭,腊酒是黄柑’。”可见唐宋时期的春盘即五辛盘。尽管立春食萝卜的*俗至迟在晋代已经出现,但是看来并不十分普遍,当时以萝卜和芹菜调制的菜盘也不叫春盘。到了唐代,五辛盘已普遍称为春盘,然而其成分仍然是青蒿和黄韭等其他辛辣味道的生菜,而不是萝卜,当然也不是*代南方立春食用的“叶用莴苣”。

  《四时宝镜》和《遵生八笺》以当时的“春饼生菜号春盘”来解释晋代的“萝菔芹菜为菜盘”,这表明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唐宋时春盘已相当普遍,例如杜甫有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送青丝。”岑参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杜甫描述的生菜细如青丝,看来仍是青蒿黄韭之类,而他诗句中的萝卜是白色的:“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这里的“土酥”就是萝卜,而“净如练”意为洁净如白色的丝绢。可见所描述的春盘中的细生菜不是萝卜。

  春盘在宋代已经出现在朝廷的节日礼俗之中,皇帝在立春日赏赐群臣春盘。《乾淳岁时记>载南宋临安后苑所做春盘,“每盘值万钱”。但是春盘的内容是什么,却并不清楚。在金元时期,春盘在民间已经十分普遍,邻里间以春盘互相馈赠,而且此时的春盘成分可能已经有红白萝卜,元好问“春Et”诗中说:“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助春情。”这里的“裁红晕碧”所指应是切红、绿萝卜。“裁”和“晕”是切的动作,而“红”和“碧”是萝卜外皮和内瓤的颜色。唐宋时期调制春盘的青蒿黄韭不会是红色,其他五辛以及*代的叶用莴苣也不能以红来描绘,只有水红萝卜皮色鲜红。那么与“红”相对偶的“碧”当然也是萝卜,即皮色为绿的萝卜。可见北方的春盘至迟在辽金时期就用萝卜调制了。

  从晋代到元代,从“菜盘”到“春盘”,风俗有所改变,但并不是“萝卜一生菜一萝卜”的模式,尽管文献资料显示这样一个踪迹。因为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当代生菜的概念,仅仅限制于一种蔬菜。那时可以生食的蔬菜就称为“生菜”。在清代有两种类型的春盘:在南方以生菜为春盘,在北方以萝卜为春盘。立春食用的红萝卜在广西也称为“春菜”。河南的萝卜,“圆而红者,名春萝卜,生食,谓之咬春。”

  立春:春饼

  春盘是立春饮食的菜盘,是副食,那么这个节日当然还需要主食,这就是春饼。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准备。在地方志中这两种节物也常常相提并论,并一起称为“咬春”。例如河南<汜水县志》载:“家治春饼、生菜,谓之咬春。”

  春饼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从那时起,春饼就与春盘共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在明代,春饼已经成为朝廷的赐品,《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砻清代的春饼在南方和北方都是立春的重要节日食品,但是各地的春饼也不尽相同。在北方,春饼是以麦面制作的,以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上桌,萝卜细丝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饼裹卷共食。河南《汝州全志》载:“立春日,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

  《新乡县志》载:“以萝卜和面饼食之,名日咬春。”河北《正定县志》载:“立春设春盘春饼,日尝春。”山西《临汾县志>:“春盘春饼,间亦有之。”《阳城县志》载“民间茹萝卜面饼,即荐辛,取春生之意也。”山东《城武县志》载:立春“吃萝卜葱饼等,谓之咬春。”在福建蒲城“卷春饼以佐春盘”,而崇明县的春饼是以“溲薄面裹熟肉而炙之”。清代的《调鼎集>记载了三种当时作为糕点的春饼,其一:“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其二:“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共斩碎,卷春饼,切断”;其三:“柿饼捣烂,加熟咸肉、肥条,摊春饼作小卷,切断”。南方的春饼是今日春卷的前身,其做法是:将面粉和水搅成面糊,摊在*底锅中以小火烘出薄饼,即是皮子,包馅即是春饼,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江南一带馅料常用豆沙,即是甜馅春饼。这实际上就是春卷。冯应京<月令广义>所描述的春饼是抟菜肉裹食,应该也属于春卷一类。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春饼在江南通称为春卷,以油炸加工,而北方则用面粉烙成薄饼,卷而食之。指出了南北春饼之异。但是在北方不只是在立春才吃春饼,在二月二的中和节也吃春饼。在山西立春吃“果饼”,并且与萝卜菜共食,《辽州志>说:“民家啖萝卜果饼,名目咬春。”这说明,清代的春饼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尽管有着相同的意义和共同的起源。

  立春:喝春酒

  清代地方志关于立春的记载中常常提到“饮春酒”。这里的春酒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酒指的是酒,在北方一般是烧酒,在南方是米酒,只是立春饮食的成分之一;广义的春酒指的是立春的春宴,例如<仪封县志>和<考城县志>载:“立春:迎春,观土牛,饮春酒。”另外,新年的宴*也称为春宴。这种新年春宴的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在此期间,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互相宴请和拜访,这种新年之后的宴请在东北地区又称为“会年茶”。<盖*县志>载:元旦后“十数日,此往彼来,有携物品为敬仪者。张筵招宗族亲友饮春酒,名日会年茶。”

  在华北地区称为“请春酒”,《天津县志>载:“亲友诣门互拜,数日交相宴会,名日请春酒。”这表明,当“春酒”单独出现时,是指立春宴*,如果春酒和其他的食品共提时,例如春饼,春盘等,那么这里的春酒就仅仅指烧酒或者米酒。但是“春酒”的这两种意义可以表明,不论是立春的家庭春宴,还是官方的春宴,都以酒作为宴*上的主要饮料。

  在立春宴*上,春饼和春盘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只要有春盘,人们一般就要饮春酒。在宋代就有饮春酒的*俗,苏轼的诗句对此作了描述:“辛盘得青韭,蜡酒是黄柑。”如果没有春盘,那么一般也没有春酒。在*饮食*俗中,酒和菜一般是不能分开的,有酒就要有菜,菜是丰盛还是简单这并不十分重要。例如河北《吴桥县志>载:“立春,饮春酒,茹春饼,切鲜红莱菔食之,日咬春。”陕西《雒南县志>载:“立春之日,人饮春酒,食白萝卜,谓之咬春。”广东<归善县志>载:“是日,啖春饼,生菜,饮酒庆新春。”这些例子说明,饮春酒在清代是相当普遍的*俗。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9篇)扩展阅读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9篇)(扩展1)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9篇)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1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过几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过小年要吃什么吗?小年*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具体过小年要吃什么?小编为您盘点12种小年的美食。

  过小年要吃什么?

  1、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立春:送春

  鞭春之后要送春,即地方*给乡绅送小芒神和小春牛,有的地方还送给*各部门。这种作为礼品的春牛芒神有的是泥塑,有的是画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以盘或以亭装饰托送j送春由鞭春时的胥役和乐队以官府的名义执行,例如在河北永*“随从鼓乐,将别塑小芒神、土牛分献各官府及乡宦,谓之送春”。在湖南长沙,“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这些小芒神和小土牛要由官府事先预订,由工匠制作,并事先送到官署保存,例如在河北宣化“县令偕属诣府堂,打春毕,另将小牛芒神送各衙门及本城缙绅,皆预令工先期备办,送县待用者。”在江西德化,“是日多为小土牛,置纸亭中,佐鼓吹送诸荐绅”。在湖南零陵“礼胥以盘贮小土牛送乡绅家”。在有的地区,地方*要送小春牛给乡里,例如广东潮州“胥吏以小土牛贻里社,谓之发春”。有些地区由春官送春,例如湖北郧县“春官于绅士人家送土牛,乘阳气也”。春牛送到之后,乡绅一般要给赏钱,例如在福建漳*“鼓吹导送泥塑芒神土牛于绅衿家,以邀赏赉”。有的地区不是送泥塑芒神土牛,而是送芒神土牛的画像,例如河南林县“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河北延庆“以纸画芒牛之形,令鼓乐春官遍送乡达,谓之送春”。

  送春活动同样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送春的对象是乡绅,而不是*民百姓。例如在山东济南“为小土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对“缙绅家”不仅要“遍送”,而且要“鸣鼓乐以献”,正如山西翼城春官和春吏的报春,“凡官长、荐绅之家,皆叩谒之”,而对于*民百姓则不予顾及,甚至欺压,“民间有市货者咸避焉,不则挈以去,无给直者。”但是“人盼幸福树望春”是民族的心理定势,春牛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被公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而象征符号在民族文化中是共同的,没有阶级和阶层的区分,那么*民百姓也想得到小春牛这个春天的象征,则必须自己买。在一些地区,小春牛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例如在河南洛阳“百姓买小春牛,依官式五色装,或相献遗”。据乾隆<洛阳县志》载,这些缩小了的芒神、土牛和春仗由塑匠制作,“勾芒神像及土牛各长三寸许。又以细竹苇作胎,黄纸裹之,彩丝交缠,日春仗。绅宦官送,士民自卖买。”送春并不是清代的发明,而是早已有之,正如同治《德化县志》所说,送春“盖仿古太守颁春遗意”。早在北宋时期,在开封、祥符两县“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南宋时,朝廷“掌管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趟各随,以金银钱彩段为酬”。但是清代的送春主要是地方**送给乡绅,已经不是一般的节日应景活动,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地方上的迎春活动可以增强官绅关系,送春也体现了这个功能。由地方**购置春牛和芒神作为祝贺立春的礼物,并在鞭春仪式过后,委派乐队分送给地方乡绅,这是对乡绅的尊崇和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在当时的社会,官绅关系对于地方长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豪绅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常常掌握着地方上的经济命脉。由于采取回避制度,地方**主要长官均为外地人,如果没有本地乡绅的支持,他们就不能有效地对这个地区进行统治,甚至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因此,官府便利用这个官方可以操纵的机会,以报春、送春的手段来提高士绅的社会地位和表示官府对他们的敬重,以此增强官绅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立春:吃生菜

  在*北方立春吃萝卜,而在南方却是吃生菜。关于立春饮食的文献记载中常出现生菜,但是各地生菜的含义并不尽相同。广东乾隆《顺德县志>说立春“啖春饼、辣菜”,但是咸丰<顺德县志》说立春“啖生菜、春饼”,可见此地的辣菜就是生菜。在这里生菜是一物二名。但是《花县志>载:“以素粉拌生菜”,《鹤山县志》说:“以姜葱拌生菜”,又只称为“生菜”。

  《三水县志》则说“食春菜”。很明显,辣菜、生菜和春菜都是同一种蔬菜。这里的“春菜”不过只是以节日命名而已。但是《*食品事典>的解释却与此不同,认为春菜就是芥菜,认为“芥菜”是“辣芥、辣菜、春菜和春不老的别名”。这种芥菜其味辛辣,一般需炒食或腌渍食用,这显然不是上面所说的立春生食的春菜,更不是生菜。早在南宋时期,芥菜就与生菜和莴苣并列,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北方的地方志关于立春*俗的记述中,有时也出现“生菜”、“春菜”和“辛菜”。山东<夏津县志》载:“如期食生菜迎新,阴阳生送春牛。”在河北遵化“立春日啖饼食生菜迎新”。《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也都提到立春吃“春饼”和“生菜”,但是这里的“生菜”不可能与南方现在称为生菜的叶菜相同,因为山东、河北和山西并不出产这种蔬菜。在这些地区地方志中的“物产志”中也不见关于“生菜”的记载。此外,在这些地区的其他县志中,也没有提到立春食用“生菜”。这里说的生菜有两种可能,一是指“生食的蔬菜”,例如河南称立春吃的蔬菜为“生菜”,即萝卜和其他可凉拌的蔬菜。河南《辉县志》载:“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河南《郑县志>载:“举酒则切粉皮,杂以七种生菜,供之筵间。”很显然,这里的“生菜”

  和南方所说的生菜并非一义。“七种生菜”是指的七种可以生食的蔬菜,那么《夏津县志>、《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中所说的“生菜”也应该与此相同。二是指一种叶子可以生食的莴苣。<中国食品事典》和《简明农业科学词典>都认为生菜又称为“叶用莴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通可日生菜。”高士奇《北墅抱瓮录>说:“生菜,花如苦菜,春秋可再种。略点盐醋,生援,食之甚美,故名。”吴其溶认为生菜即白苣,“与莴苣同而色白,剥其叶生食之,故俗呼生菜”。光绪<肃州新志稿>载:“莴苣:有黑白二子,俗名生菜,可生食。”《甘肃通志稿>载:“莴苣:二种,叶圆而薄者日生菜,叶尖而生笋者日莴苣。”这里的生菜是指莴苣的一种。

  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东汉崔塞<四民月令>载:“凡立春日,食生菜,不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遵生八笺>说:“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东汉和唐代的生菜究竟是何种蔬菜,此处并不明确,但是《遵生八笺》以苏轼诗‘青蒿黄韭试春盘’解释唐代的春盘,可见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今天南方的“叶用莴巨”,而是指青蒿黄韭等可以生食的蔬菜。《清波杂志>载:“绍兴丁巳岁,车驾巡幸建康。回跸时,先人主丹徒簿,排办新丰镇,物皆备。御舟过,止宣索生菜两篮,非所办者。官吏仓卒供进,幸免阙事。前顿传报,生菜遂为珍品。”如上所云,立春的春盘在宋代可以用青蒿黄韭制作,但是这里的生菜并非韭菜。《东京梦华录》以韭黄与生菜共列,《梦粱录>以生菜、葱、薤、韭、大蒜并提,可见生菜并不是韭菜。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苜蓿、勃公英皆可为生菜”,是说可以生食。但是宋代和明代的生菜已经确有所指,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将芥菜、生菜和莴苣列举,《大明会典》:“荐新物品”中“正月”有“韭菜四斤,生菜四斤。”这里生菜也与韭菜并列,是一种具体的,可以与韭菜同样生食的青菜种类,而不再是泛指。看来古时所说的生菜如果泛指的话,均与清代南方及现在所食的生菜并非一物。只有在南方出产这种生菜的地区才盛行立春食生菜的*俗,南方有的地方也吃类似于萝卜咬春的代用品,例如福建《永安县志>:“家各立春树,取接春之意,或取甘蔗、胡萝卜啖之,名H咬春。”则可能由于这些地区不出产生菜。在地处上海附*的华亭县,立春在清末由吃生菜转变为吃萝卜,光绪《华亭县志>载:“春日茹春饼,以生菜作春盘。”但是又加按语说:“今立春日食芦菔,云杜喉患。”说明吃萝卜的*俗在这个地区逐渐扩展。

  立春:吃春盘

  春盘是立春宴饮所调制的菜盘,在清代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俗,但是春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春盘在南方尤其普遍,因为北方咬春,生萝卜可以拿来就啃,而南方的生菜却必须进行加工和调制,盛于盘中,那么这种盘则称为“春盘”。旧时,立春日设“春盘”食之,并互赠亲友,表示迎春祝福。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春日即立春。两京即指长安和洛阳。他吃了春盘,感想到了国家的盛衰。

  苏东坡的《洗溪沙》词中有“青篙黄韭试春盘”之句。青篙是嫩葛芭,黄韭即韭黄。从诗词佳句中可以窥见春盘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春盘,据说始于晋代,有一本名叫《扼言》的书说,春盘中放的是萝卜、芹蒸《四时宝镜》里说:唐代“立春日,食芦m、春饼、生菜,号春盘”。芦旅即萝卜,生菜即韭菜,此外还有春饼。大概是用春饼卷了炒熟的生菜去吃吧!南宋宫廷里的春盘就不同于民间了。“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价万钱。”

  春盘,因于立春日食春饼,其名后来被“春饼”所代替。《关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篙、黄韭、寥芽包乞”《北*风俗类征》也说“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

  说实在话,所谓春饼也就是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煎饼,其薄摊者即称薄饼。立春日,制饼卷起菜肴而食之者的饼,即谓之“春饼”。

  上海等地有一种名叫“春卷”的食品,可与春饼相提并论。它以面做成薄如纸的皮子,然后将事前做好的馅子包裹起来,两端用面糊糊严,放入油锅炸熟,金黄酥脆,蘸醋或辣酱油食之。应该说春卷是春饼的发展。

  北方的春盘则多用五辛和萝卜调制。

  “春盘”有时又称为“五辛盘”,在地方志中,“春盘”和“五辛盘”常常交替出现。所谓“五辛盘”,是以五种辛辣菜蔬调制的春盘,例如河北《新河县志>载:“立春日,以红、白萝卜切作细丝,和以五辛,谓之春盘。”<南宫县志)载:“立春日,以萝卜为细菜,五辛为春盘,面为春饼,谓之赏春。”(曲周县志>载:“莱菔、五辛为春盘,佐麦饼啖之,日咬春。”我们可以明白,春盘是立春的一种配菜,其中所说的五辛古今不尽相同,各地也有差异。有的学者认为五辛是:葱、薤、韭、蒜和兴蕖。但是在黑龙江宾县和山东宁津县则是葱、蒜、椒、姜、芥。由于使用五种辛辣菜蔬调制成盘,所以称为“五辛盘”。“春盘”不过是个美称。在立春日,所有与“春”相关的事物都冠以“春”字,例如“春牛”、“春花”、“春鸡”等。春盘是以节日命名,而五辛盘则是以内容命名。但是春盘比五辛盘的定义要宽,因为春盘不一定必须用五辛。在北方一些地区,春盘只是由萝卜调制,例如山东《金乡县志》载:

  “以白萝卜为春盘宴。”在南方则主要是用生菜,或者由芹、韭、笋拌成,表示勤劳、长久和蓬勃之意。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晋代已经出现了春盘的雏形——菜盘。据唐人《四时宝镜》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遵生八笺》载:“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又说:“立春日作五辛盘,以黄柑酿酒为洞庭春色,故苏诗云:‘辛盘的青韭,腊酒是黄柑’。”可见唐宋时期的春盘即五辛盘。尽管立春食萝卜的*俗至迟在晋代已经出现,但是看来并不十分普遍,当时以萝卜和芹菜调制的菜盘也不叫春盘。到了唐代,五辛盘已普遍称为春盘,然而其成分仍然是青蒿和黄韭等其他辛辣味道的生菜,而不是萝卜,当然也不是*代南方立春食用的“叶用莴苣”。

  《四时宝镜》和《遵生八笺》以当时的“春饼生菜号春盘”来解释晋代的“萝菔芹菜为菜盘”,这表明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唐宋时春盘已相当普遍,例如杜甫有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送青丝。”岑参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杜甫描述的生菜细如青丝,看来仍是青蒿黄韭之类,而他诗句中的萝卜是白色的:“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这里的“土酥”就是萝卜,而“净如练”意为洁净如白色的丝绢。可见所描述的春盘中的细生菜不是萝卜。

  春盘在宋代已经出现在朝廷的节日礼俗之中,皇帝在立春日赏赐群臣春盘。《乾淳岁时记>载南宋临安后苑所做春盘,“每盘值万钱”。但是春盘的内容是什么,却并不清楚。在金元时期,春盘在民间已经十分普遍,邻里间以春盘互相馈赠,而且此时的春盘成分可能已经有红白萝卜,元好问“春Et”诗中说:“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助春情。”这里的“裁红晕碧”所指应是切红、绿萝卜。“裁”和“晕”是切的动作,而“红”和“碧”是萝卜外皮和内瓤的颜色。唐宋时期调制春盘的青蒿黄韭不会是红色,其他五辛以及*代的叶用莴苣也不能以红来描绘,只有水红萝卜皮色鲜红。那么与“红”相对偶的“碧”当然也是萝卜,即皮色为绿的萝卜。可见北方的春盘至迟在辽金时期就用萝卜调制了。

  从晋代到元代,从“菜盘”到“春盘”,风俗有所改变,但并不是“萝卜一生菜一萝卜”的模式,尽管文献资料显示这样一个踪迹。因为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当代生菜的概念,仅仅限制于一种蔬菜。那时可以生食的蔬菜就称为“生菜”。在清代有两种类型的春盘:在南方以生菜为春盘,在北方以萝卜为春盘。立春食用的红萝卜在广西也称为“春菜”。河南的萝卜,“圆而红者,名春萝卜,生食,谓之咬春。”

  立春:春饼

  春盘是立春饮食的菜盘,是副食,那么这个节日当然还需要主食,这就是春饼。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准备。在地方志中这两种节物也常常相提并论,并一起称为“咬春”。例如河南<汜水县志》载:“家治春饼、生菜,谓之咬春。”

  春饼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从那时起,春饼就与春盘共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在明代,春饼已经成为朝廷的赐品,《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砻清代的春饼在南方和北方都是立春的重要节日食品,但是各地的春饼也不尽相同。在北方,春饼是以麦面制作的,以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上桌,萝卜细丝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饼裹卷共食。河南《汝州全志》载:“立春日,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

  《新乡县志》载:“以萝卜和面饼食之,名日咬春。”河北《正定县志》载:“立春设春盘春饼,日尝春。”山西《临汾县志>:“春盘春饼,间亦有之。”《阳城县志》载“民间茹萝卜面饼,即荐辛,取春生之意也。”山东《城武县志》载:立春“吃萝卜葱饼等,谓之咬春。”在福建蒲城“卷春饼以佐春盘”,而崇明县的春饼是以“溲薄面裹熟肉而炙之”。清代的《调鼎集>记载了三种当时作为糕点的春饼,其一:“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其二:“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共斩碎,卷春饼,切断”;其三:“柿饼捣烂,加熟咸肉、肥条,摊春饼作小卷,切断”。南方的春饼是今日春卷的前身,其做法是:将面粉和水搅成面糊,摊在*底锅中以小火烘出薄饼,即是皮子,包馅即是春饼,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江南一带馅料常用豆沙,即是甜馅春饼。这实际上就是春卷。冯应京<月令广义>所描述的春饼是抟菜肉裹食,应该也属于春卷一类。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春饼在江南通称为春卷,以油炸加工,而北方则用面粉烙成薄饼,卷而食之。指出了南北春饼之异。但是在北方不只是在立春才吃春饼,在二月二的中和节也吃春饼。在山西立春吃“果饼”,并且与萝卜菜共食,《辽州志>说:“民家啖萝卜果饼,名目咬春。”这说明,清代的春饼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尽管有着相同的意义和共同的起源。

  立春:喝春酒

  清代地方志关于立春的记载中常常提到“饮春酒”。这里的春酒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酒指的是酒,在北方一般是烧酒,在南方是米酒,只是立春饮食的成分之一;广义的春酒指的是立春的春宴,例如<仪封县志>和<考城县志>载:“立春:迎春,观土牛,饮春酒。”另外,新年的宴*也称为春宴。这种新年春宴的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在此期间,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互相宴请和拜访,这种新年之后的宴请在东北地区又称为“会年茶”。<盖*县志>载:元旦后“十数日,此往彼来,有携物品为敬仪者。张筵招宗族亲友饮春酒,名日会年茶。”

  在华北地区称为“请春酒”,《天津县志>载:“亲友诣门互拜,数日交相宴会,名日请春酒。”这表明,当“春酒”单独出现时,是指立春宴*,如果春酒和其他的食品共提时,例如春饼,春盘等,那么这里的春酒就仅仅指烧酒或者米酒。但是“春酒”的这两种意义可以表明,不论是立春的家庭春宴,还是官方的春宴,都以酒作为宴*上的主要饮料。

  在立春宴*上,春饼和春盘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只要有春盘,人们一般就要饮春酒。在宋代就有饮春酒的*俗,苏轼的诗句对此作了描述:“辛盘得青韭,蜡酒是黄柑。”如果没有春盘,那么一般也没有春酒。在*饮食*俗中,酒和菜一般是不能分开的,有酒就要有菜,菜是丰盛还是简单这并不十分重要。例如河北《吴桥县志>载:“立春,饮春酒,茹春饼,切鲜红莱菔食之,日咬春。”陕西《雒南县志>载:“立春之日,人饮春酒,食白萝卜,谓之咬春。”广东<归善县志>载:“是日,啖春饼,生菜,饮酒庆新春。”这些例子说明,饮春酒在清代是相当普遍的*俗。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2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过几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过小年要吃什么吗?小年*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具体过小年要吃什么?小编为您盘点12种小年的美食。

  过小年要吃什么?

  1、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立春:送春

  鞭春之后要送春,即地方*给乡绅送小芒神和小春牛,有的地方还送给*各部门。这种作为礼品的春牛芒神有的是泥塑,有的是画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以盘或以亭装饰托送j送春由鞭春时的胥役和乐队以官府的名义执行,例如在河北永*“随从鼓乐,将别塑小芒神、土牛分献各官府及乡宦,谓之送春”。在湖南长沙,“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这些小芒神和小土牛要由官府事先预订,由工匠制作,并事先送到官署保存,例如在河北宣化“县令偕属诣府堂,打春毕,另将小牛芒神送各衙门及本城缙绅,皆预令工先期备办,送县待用者。”在江西德化,“是日多为小土牛,置纸亭中,佐鼓吹送诸荐绅”。在湖南零陵“礼胥以盘贮小土牛送乡绅家”。在有的地区,地方*要送小春牛给乡里,例如广东潮州“胥吏以小土牛贻里社,谓之发春”。有些地区由春官送春,例如湖北郧县“春官于绅士人家送土牛,乘阳气也”。春牛送到之后,乡绅一般要给赏钱,例如在福建漳*“鼓吹导送泥塑芒神土牛于绅衿家,以邀赏赉”。有的地区不是送泥塑芒神土牛,而是送芒神土牛的画像,例如河南林县“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河北延庆“以纸画芒牛之形,令鼓乐春官遍送乡达,谓之送春”。

  送春活动同样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送春的对象是乡绅,而不是*民百姓。例如在山东济南“为小土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对“缙绅家”不仅要“遍送”,而且要“鸣鼓乐以献”,正如山西翼城春官和春吏的报春,“凡官长、荐绅之家,皆叩谒之”,而对于*民百姓则不予顾及,甚至欺压,“民间有市货者咸避焉,不则挈以去,无给直者。”但是“人盼幸福树望春”是民族的心理定势,春牛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被公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而象征符号在民族文化中是共同的,没有阶级和阶层的区分,那么*民百姓也想得到小春牛这个春天的象征,则必须自己买。在一些地区,小春牛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例如在河南洛阳“百姓买小春牛,依官式五色装,或相献遗”。据乾隆<洛阳县志》载,这些缩小了的芒神、土牛和春仗由塑匠制作,“勾芒神像及土牛各长三寸许。又以细竹苇作胎,黄纸裹之,彩丝交缠,日春仗。绅宦官送,士民自卖买。”送春并不是清代的发明,而是早已有之,正如同治《德化县志》所说,送春“盖仿古太守颁春遗意”。早在北宋时期,在开封、祥符两县“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南宋时,朝廷“掌管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趟各随,以金银钱彩段为酬”。但是清代的送春主要是地方**送给乡绅,已经不是一般的节日应景活动,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地方上的迎春活动可以增强官绅关系,送春也体现了这个功能。由地方**购置春牛和芒神作为祝贺立春的礼物,并在鞭春仪式过后,委派乐队分送给地方乡绅,这是对乡绅的尊崇和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在当时的社会,官绅关系对于地方长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豪绅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常常掌握着地方上的经济命脉。由于采取回避制度,地方**主要长官均为外地人,如果没有本地乡绅的支持,他们就不能有效地对这个地区进行统治,甚至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因此,官府便利用这个官方可以操纵的机会,以报春、送春的手段来提高士绅的社会地位和表示官府对他们的敬重,以此增强官绅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立春:吃生菜

  在*北方立春吃萝卜,而在南方却是吃生菜。关于立春饮食的文献记载中常出现生菜,但是各地生菜的含义并不尽相同。广东乾隆《顺德县志>说立春“啖春饼、辣菜”,但是咸丰<顺德县志》说立春“啖生菜、春饼”,可见此地的辣菜就是生菜。在这里生菜是一物二名。但是《花县志>载:“以素粉拌生菜”,《鹤山县志》说:“以姜葱拌生菜”,又只称为“生菜”。

  《三水县志》则说“食春菜”。很明显,辣菜、生菜和春菜都是同一种蔬菜。这里的“春菜”不过只是以节日命名而已。但是《*食品事典>的解释却与此不同,认为春菜就是芥菜,认为“芥菜”是“辣芥、辣菜、春菜和春不老的别名”。这种芥菜其味辛辣,一般需炒食或腌渍食用,这显然不是上面所说的立春生食的春菜,更不是生菜。早在南宋时期,芥菜就与生菜和莴苣并列,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北方的地方志关于立春*俗的记述中,有时也出现“生菜”、“春菜”和“辛菜”。山东<夏津县志》载:“如期食生菜迎新,阴阳生送春牛。”在河北遵化“立春日啖饼食生菜迎新”。《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也都提到立春吃“春饼”和“生菜”,但是这里的“生菜”不可能与南方现在称为生菜的叶菜相同,因为山东、河北和山西并不出产这种蔬菜。在这些地区地方志中的“物产志”中也不见关于“生菜”的记载。此外,在这些地区的其他县志中,也没有提到立春食用“生菜”。这里说的生菜有两种可能,一是指“生食的蔬菜”,例如河南称立春吃的蔬菜为“生菜”,即萝卜和其他可凉拌的蔬菜。河南《辉县志》载:“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河南《郑县志>载:“举酒则切粉皮,杂以七种生菜,供之筵间。”很显然,这里的“生菜”

  和南方所说的生菜并非一义。“七种生菜”是指的七种可以生食的蔬菜,那么《夏津县志>、《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中所说的“生菜”也应该与此相同。二是指一种叶子可以生食的莴苣。<中国食品事典》和《简明农业科学词典>都认为生菜又称为“叶用莴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通可日生菜。”高士奇《北墅抱瓮录>说:“生菜,花如苦菜,春秋可再种。略点盐醋,生援,食之甚美,故名。”吴其溶认为生菜即白苣,“与莴苣同而色白,剥其叶生食之,故俗呼生菜”。光绪<肃州新志稿>载:“莴苣:有黑白二子,俗名生菜,可生食。”《甘肃通志稿>载:“莴苣:二种,叶圆而薄者日生菜,叶尖而生笋者日莴苣。”这里的生菜是指莴苣的一种。

  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东汉崔塞<四民月令>载:“凡立春日,食生菜,不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遵生八笺>说:“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东汉和唐代的生菜究竟是何种蔬菜,此处并不明确,但是《遵生八笺》以苏轼诗‘青蒿黄韭试春盘’解释唐代的.春盘,可见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今天南方的“叶用莴巨”,而是指青蒿黄韭等可以生食的蔬菜。《清波杂志>载:“绍兴丁巳岁,车驾巡幸建康。回跸时,先人主丹徒簿,排办新丰镇,物皆备。御舟过,止宣索生菜两篮,非所办者。官吏仓卒供进,幸免阙事。前顿传报,生菜遂为珍品。”如上所云,立春的春盘在宋代可以用青蒿黄韭制作,但是这里的生菜并非韭菜。《东京梦华录》以韭黄与生菜共列,《梦粱录>以生菜、葱、薤、韭、大蒜并提,可见生菜并不是韭菜。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苜蓿、勃公英皆可为生菜”,是说可以生食。但是宋代和明代的生菜已经确有所指,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将芥菜、生菜和莴苣列举,《大明会典》:“荐新物品”中“正月”有“韭菜四斤,生菜四斤。”这里生菜也与韭菜并列,是一种具体的,可以与韭菜同样生食的青菜种类,而不再是泛指。看来古时所说的生菜如果泛指的话,均与清代南方及现在所食的生菜并非一物。只有在南方出产这种生菜的地区才盛行立春食生菜的*俗,南方有的地方也吃类似于萝卜咬春的代用品,例如福建《永安县志>:“家各立春树,取接春之意,或取甘蔗、胡萝卜啖之,名H咬春。”则可能由于这些地区不出产生菜。在地处上海附*的华亭县,立春在清末由吃生菜转变为吃萝卜,光绪《华亭县志>载:“春日茹春饼,以生菜作春盘。”但是又加按语说:“今立春日食芦菔,云杜喉患。”说明吃萝卜的*俗在这个地区逐渐扩展。

  立春:吃春盘

  春盘是立春宴饮所调制的菜盘,在清代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俗,但是春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春盘在南方尤其普遍,因为北方咬春,生萝卜可以拿来就啃,而南方的生菜却必须进行加工和调制,盛于盘中,那么这种盘则称为“春盘”。旧时,立春日设“春盘”食之,并互赠亲友,表示迎春祝福。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春日即立春。两京即指长安和洛阳。他吃了春盘,感想到了国家的盛衰。

  苏东坡的《洗溪沙》词中有“青篙黄韭试春盘”之句。青篙是嫩葛芭,黄韭即韭黄。从诗词佳句中可以窥见春盘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春盘,据说始于晋代,有一本名叫《扼言》的书说,春盘中放的是萝卜、芹蒸《四时宝镜》里说:唐代“立春日,食芦m、春饼、生菜,号春盘”。芦旅即萝卜,生菜即韭菜,此外还有春饼。大概是用春饼卷了炒熟的生菜去吃吧!南宋宫廷里的春盘就不同于民间了。“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价万钱。”

  春盘,因于立春日食春饼,其名后来被“春饼”所代替。《关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篙、黄韭、寥芽包乞”《北*风俗类征》也说“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

  说实在话,所谓春饼也就是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煎饼,其薄摊者即称薄饼。立春日,制饼卷起菜肴而食之者的饼,即谓之“春饼”。

  上海等地有一种名叫“春卷”的食品,可与春饼相提并论。它以面做成薄如纸的皮子,然后将事前做好的馅子包裹起来,两端用面糊糊严,放入油锅炸熟,金黄酥脆,蘸醋或辣酱油食之。应该说春卷是春饼的发展。

  北方的春盘则多用五辛和萝卜调制。

  “春盘”有时又称为“五辛盘”,在地方志中,“春盘”和“五辛盘”常常交替出现。所谓“五辛盘”,是以五种辛辣菜蔬调制的春盘,例如河北《新河县志>载:“立春日,以红、白萝卜切作细丝,和以五辛,谓之春盘。”<南宫县志)载:“立春日,以萝卜为细菜,五辛为春盘,面为春饼,谓之赏春。”(曲周县志>载:“莱菔、五辛为春盘,佐麦饼啖之,日咬春。”我们可以明白,春盘是立春的一种配菜,其中所说的五辛古今不尽相同,各地也有差异。有的学者认为五辛是:葱、薤、韭、蒜和兴蕖。但是在黑龙江宾县和山东宁津县则是葱、蒜、椒、姜、芥。由于使用五种辛辣菜蔬调制成盘,所以称为“五辛盘”。“春盘”不过是个美称。在立春日,所有与“春”相关的事物都冠以“春”字,例如“春牛”、“春花”、“春鸡”等。春盘是以节日命名,而五辛盘则是以内容命名。但是春盘比五辛盘的定义要宽,因为春盘不一定必须用五辛。在北方一些地区,春盘只是由萝卜调制,例如山东《金乡县志》载:

  “以白萝卜为春盘宴。”在南方则主要是用生菜,或者由芹、韭、笋拌成,表示勤劳、长久和蓬勃之意。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晋代已经出现了春盘的雏形——菜盘。据唐人《四时宝镜》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遵生八笺》载:“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又说:“立春日作五辛盘,以黄柑酿酒为洞庭春色,故苏诗云:‘辛盘的青韭,腊酒是黄柑’。”可见唐宋时期的春盘即五辛盘。尽管立春食萝卜的*俗至迟在晋代已经出现,但是看来并不十分普遍,当时以萝卜和芹菜调制的菜盘也不叫春盘。到了唐代,五辛盘已普遍称为春盘,然而其成分仍然是青蒿和黄韭等其他辛辣味道的生菜,而不是萝卜,当然也不是*代南方立春食用的“叶用莴苣”。

  《四时宝镜》和《遵生八笺》以当时的“春饼生菜号春盘”来解释晋代的“萝菔芹菜为菜盘”,这表明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唐宋时春盘已相当普遍,例如杜甫有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送青丝。”岑参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杜甫描述的生菜细如青丝,看来仍是青蒿黄韭之类,而他诗句中的萝卜是白色的:“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这里的“土酥”就是萝卜,而“净如练”意为洁净如白色的丝绢。可见所描述的春盘中的细生菜不是萝卜。

  春盘在宋代已经出现在朝廷的节日礼俗之中,皇帝在立春日赏赐群臣春盘。《乾淳岁时记>载南宋临安后苑所做春盘,“每盘值万钱”。但是春盘的内容是什么,却并不清楚。在金元时期,春盘在民间已经十分普遍,邻里间以春盘互相馈赠,而且此时的春盘成分可能已经有红白萝卜,元好问“春Et”诗中说:“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助春情。”这里的“裁红晕碧”所指应是切红、绿萝卜。“裁”和“晕”是切的动作,而“红”和“碧”是萝卜外皮和内瓤的颜色。唐宋时期调制春盘的青蒿黄韭不会是红色,其他五辛以及*代的叶用莴苣也不能以红来描绘,只有水红萝卜皮色鲜红。那么与“红”相对偶的“碧”当然也是萝卜,即皮色为绿的萝卜。可见北方的春盘至迟在辽金时期就用萝卜调制了。

  从晋代到元代,从“菜盘”到“春盘”,风俗有所改变,但并不是“萝卜一生菜一萝卜”的模式,尽管文献资料显示这样一个踪迹。因为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当代生菜的概念,仅仅限制于一种蔬菜。那时可以生食的蔬菜就称为“生菜”。在清代有两种类型的春盘:在南方以生菜为春盘,在北方以萝卜为春盘。立春食用的红萝卜在广西也称为“春菜”。河南的萝卜,“圆而红者,名春萝卜,生食,谓之咬春。”

  立春:春饼

  春盘是立春饮食的菜盘,是副食,那么这个节日当然还需要主食,这就是春饼。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准备。在地方志中这两种节物也常常相提并论,并一起称为“咬春”。例如河南<汜水县志》载:“家治春饼、生菜,谓之咬春。”

  春饼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从那时起,春饼就与春盘共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在明代,春饼已经成为朝廷的赐品,《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砻清代的春饼在南方和北方都是立春的重要节日食品,但是各地的春饼也不尽相同。在北方,春饼是以麦面制作的,以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上桌,萝卜细丝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饼裹卷共食。河南《汝州全志》载:“立春日,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

  《新乡县志》载:“以萝卜和面饼食之,名日咬春。”河北《正定县志》载:“立春设春盘春饼,日尝春。”山西《临汾县志>:“春盘春饼,间亦有之。”《阳城县志》载“民间茹萝卜面饼,即荐辛,取春生之意也。”山东《城武县志》载:立春“吃萝卜葱饼等,谓之咬春。”在福建蒲城“卷春饼以佐春盘”,而崇明县的春饼是以“溲薄面裹熟肉而炙之”。清代的《调鼎集>记载了三种当时作为糕点的春饼,其一:“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其二:“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共斩碎,卷春饼,切断”;其三:“柿饼捣烂,加熟咸肉、肥条,摊春饼作小卷,切断”。南方的春饼是今日春卷的前身,其做法是:将面粉和水搅成面糊,摊在*底锅中以小火烘出薄饼,即是皮子,包馅即是春饼,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江南一带馅料常用豆沙,即是甜馅春饼。这实际上就是春卷。冯应京<月令广义>所描述的春饼是抟菜肉裹食,应该也属于春卷一类。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春饼在江南通称为春卷,以油炸加工,而北方则用面粉烙成薄饼,卷而食之。指出了南北春饼之异。但是在北方不只是在立春才吃春饼,在二月二的中和节也吃春饼。在山西立春吃“果饼”,并且与萝卜菜共食,《辽州志>说:“民家啖萝卜果饼,名目咬春。”这说明,清代的春饼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尽管有着相同的意义和共同的起源。

  立春:喝春酒

  清代地方志关于立春的记载中常常提到“饮春酒”。这里的春酒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酒指的是酒,在北方一般是烧酒,在南方是米酒,只是立春饮食的成分之一;广义的春酒指的是立春的春宴,例如<仪封县志>和<考城县志>载:“立春:迎春,观土牛,饮春酒。”另外,新年的宴*也称为春宴。这种新年春宴的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在此期间,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互相宴请和拜访,这种新年之后的宴请在东北地区又称为“会年茶”。<盖*县志>载:元旦后“十数日,此往彼来,有携物品为敬仪者。张筵招宗族亲友饮春酒,名日会年茶。”

  在华北地区称为“请春酒”,《天津县志>载:“亲友诣门互拜,数日交相宴会,名日请春酒。”这表明,当“春酒”单独出现时,是指立春宴*,如果春酒和其他的食品共提时,例如春饼,春盘等,那么这里的春酒就仅仅指烧酒或者米酒。但是“春酒”的这两种意义可以表明,不论是立春的家庭春宴,还是官方的春宴,都以酒作为宴*上的主要饮料。

  在立春宴*上,春饼和春盘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只要有春盘,人们一般就要饮春酒。在宋代就有饮春酒的*俗,苏轼的诗句对此作了描述:“辛盘得青韭,蜡酒是黄柑。”如果没有春盘,那么一般也没有春酒。在*饮食*俗中,酒和菜一般是不能分开的,有酒就要有菜,菜是丰盛还是简单这并不十分重要。例如河北《吴桥县志>载:“立春,饮春酒,茹春饼,切鲜红莱菔食之,日咬春。”陕西《雒南县志>载:“立春之日,人饮春酒,食白萝卜,谓之咬春。”广东<归善县志>载:“是日,啖春饼,生菜,饮酒庆新春。”这些例子说明,饮春酒在清代是相当普遍的*俗。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3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过几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过小年要吃什么吗?小年*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具体过小年要吃什么?小编为您盘点12种小年的美食。

  过小年要吃什么?

  1、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立春:送春

  鞭春之后要送春,即地方*给乡绅送小芒神和小春牛,有的地方还送给*各部门。这种作为礼品的春牛芒神有的是泥塑,有的是画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以盘或以亭装饰托送j送春由鞭春时的胥役和乐队以官府的名义执行,例如在河北永*“随从鼓乐,将别塑小芒神、土牛分献各官府及乡宦,谓之送春”。在湖南长沙,“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这些小芒神和小土牛要由官府事先预订,由工匠制作,并事先送到官署保存,例如在河北宣化“县令偕属诣府堂,打春毕,另将小牛芒神送各衙门及本城缙绅,皆预令工先期备办,送县待用者。”在江西德化,“是日多为小土牛,置纸亭中,佐鼓吹送诸荐绅”。在湖南零陵“礼胥以盘贮小土牛送乡绅家”。在有的地区,地方*要送小春牛给乡里,例如广东潮州“胥吏以小土牛贻里社,谓之发春”。有些地区由春官送春,例如湖北郧县“春官于绅士人家送土牛,乘阳气也”。春牛送到之后,乡绅一般要给赏钱,例如在福建漳*“鼓吹导送泥塑芒神土牛于绅衿家,以邀赏赉”。有的地区不是送泥塑芒神土牛,而是送芒神土牛的画像,例如河南林县“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河北延庆“以纸画芒牛之形,令鼓乐春官遍送乡达,谓之送春”。

  送春活动同样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送春的对象是乡绅,而不是*民百姓。例如在山东济南“为小土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对“缙绅家”不仅要“遍送”,而且要“鸣鼓乐以献”,正如山西翼城春官和春吏的报春,“凡官长、荐绅之家,皆叩谒之”,而对于*民百姓则不予顾及,甚至欺压,“民间有市货者咸避焉,不则挈以去,无给直者。”但是“人盼幸福树望春”是民族的心理定势,春牛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被公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而象征符号在民族文化中是共同的,没有阶级和阶层的区分,那么*民百姓也想得到小春牛这个春天的象征,则必须自己买。在一些地区,小春牛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例如在河南洛阳“百姓买小春牛,依官式五色装,或相献遗”。据乾隆<洛阳县志》载,这些缩小了的芒神、土牛和春仗由塑匠制作,“勾芒神像及土牛各长三寸许。又以细竹苇作胎,黄纸裹之,彩丝交缠,日春仗。绅宦官送,士民自卖买。”送春并不是清代的发明,而是早已有之,正如同治《德化县志》所说,送春“盖仿古太守颁春遗意”。早在北宋时期,在开封、祥符两县“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南宋时,朝廷“掌管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趟各随,以金银钱彩段为酬”。但是清代的送春主要是地方**送给乡绅,已经不是一般的节日应景活动,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地方上的迎春活动可以增强官绅关系,送春也体现了这个功能。由地方**购置春牛和芒神作为祝贺立春的礼物,并在鞭春仪式过后,委派乐队分送给地方乡绅,这是对乡绅的尊崇和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在当时的社会,官绅关系对于地方长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豪绅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常常掌握着地方上的经济命脉。由于采取回避制度,地方**主要长官均为外地人,如果没有本地乡绅的支持,他们就不能有效地对这个地区进行统治,甚至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因此,官府便利用这个官方可以操纵的机会,以报春、送春的手段来提高士绅的社会地位和表示官府对他们的敬重,以此增强官绅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4

  北方小年美食

  饺子

  北方人似乎对饺子情有独钟,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小年吃什么?南北方的传统美食各不相同

  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

  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

  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

  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

  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豆腐

  腊月廿五是“豆腐日”,老例有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的说法,炸好的豆腐可以一直储存到过年再吃。

  过年吃豆腐只是要为新的一年取个“斗福”的好彩头,期望福气能成斗成斗的来。

  做好或买来的鲜豆腐不好储存,又不想都做成冻豆腐,所以就采取炸的方法保存,也让过年的餐桌上多一种吃食。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

  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

  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小年由来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下”、“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

  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送灶王升天。祭灶神为商周时代五祀之一,初为夏祭,后改为腊祭。古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古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之说。

  小年*俗

  祭灶王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祭灶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饮食

  过小年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扫尘土

  扫尘土实际上就是进行家庭环境卫生的清理。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传统上,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剪窗花

  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

  贴春联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

  洗浴婚嫁

  过小年这天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北方小年饮食*俗

  北方小年食物: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北方小年食物:豆腐

  腊月廿五是“豆腐日”,老例有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的`说法,炸好的豆腐可以一直储存到过年再吃。过年吃豆腐只是要为新的一年取个“斗福”的好彩头,期望福气能成斗成斗的来。做好或买来的鲜豆腐不好储存,又不想都做成冻豆腐,所以就采取炸的方法保存,也让过年的餐桌上多一种吃食。

  北方小年食物: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北方小年食物: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北方小年食物:火烧

  许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饭都渐渐被被饺子统领了,但还有一个地方列外,那就是河南。在河南,家家要自己做火烧吃,火烧与小年几乎划等号。

  北方小年食物: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北方小年食物: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5

  饺子

  北方腊月二十三的晚上一般要吃饺子,因为这天要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人们煮好饺子端端正正摆在供台上,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火烧

  河南漯河、*顶山一带小年夜这天不吃饺子,而是家家户户自己做火烧吃。火烧又叫烧饼,与小年几乎划等号,当地人讲没有火烧的小年算不上完整的小年。

  粘糕

  山东部分地区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蒸粘糕、吃粘糕。粘糕是用黄米、红枣等做成的一种甜味糕点,意在粘住灶王爷的嘴,使其向玉帝汇报工作时只讲好事。

  麻糖

  晋西北地区小年夜要吃麻糖。山西大同的麻糖是用优质小米熬成“饧”,再加入磨好的小米面搅拌均匀,通过特殊工艺发酵和固化处理,做成各种形状的糖块,有玉骨麻糖、擦酥麻糖、夹馅麻糖、瓜蛋糖、板子糖等。不管是哪种麻糖,都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以免他把人间美味奢华的事报告给上天。

  关东糖

  关东糖,又叫灶王糖,一年之中只有小年前后才能吃到。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风味特殊的糖制品。关东糖又香又酥,粘性大,主要是祭灶用。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烤融化涂在灶王爷嘴上,这样他到玉帝那里就不能讲坏话了。

  糖瓜

  “二十三,糖瓜粘”,这首民谣很多人应该都听过。糖瓜跟关东糖的做法相似,只是关东糖是长条型的,拉成扁圆型就是糖瓜,吃起来香酥脆甜,粘性很大。

  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腊月二十三有吃炒玉米的*俗。人们用麦芽糖把炒玉米粘起来冰冻成一块一块的,口感脆甜香酥。

  面花

  山东半岛的人们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忙着蒸枣花馍、团圆饼、寿桃等面食,蒸出来的这些面食又叫面花。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豆腐

  腊月廿五是“豆腐日”,老例有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的说法,炸好的豆腐可以一直储存到过年再吃。过年吃豆腐只是要为新的一年取个“斗福”的好彩头,期望福气能成斗成斗的来。做好或买来的鲜豆腐不好储存,又不想都做成冻豆腐,所以就采取炸的方法保存,也让过年的餐桌上多一种吃食。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火烧

  许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饭都渐渐被被饺子统领了,但还有一个地方列外,那就是河南。在河南,家家要自己做火烧吃,火烧与小年几乎划等号。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爆米花糖

  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面食

  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糖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6

  南方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1、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2、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3、灶糖

  灶王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售期最短,只有过小年前后才上市的糖果。用这种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

  4、甘蔗

  小年这天的`甘蔗特别好卖。甘蔗因为“节节高”的美好寓意,是祭灶的必备。甘蔗是灶王爷登天的梯子,一节一节向上攀登,而甘蔗带尾梢有一种无止境的意思。

  相传宋朝福州有个穷书生,祭灶日买不起供品,只好捡别人丢掉的甘蔗头供奉灶公灶婆,还剪了个纸马,写道:“一匹乌骓一条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谓道文章不值钱!”那日,灶公上天把此事告诉玉帝,玉帝十分同情,让书生中了状元。所以,在福州传统的祭灶日里,至今还有吃甘蔗一定要完整保留甘蔗头的讲究,这样才有“节节高”和“金榜题名”之意。

  5、元宵

  惠州民间称“送灶君”,也称为“送灶主阿公上天”、“祭灶君”等。在送灶君这一天,大家都要烧香烛、备元宵、柑桔、红萝卜、茶水,外加两条带尾梢的甘蔗。元宵、柑桔、茶水自然是给灶君吃的,而元宵是必备品,意思是用来糊灶君的嘴,让他不要乱说凡人是非。

  6、荸荠

  老福州祭灶,甘蔗和荸荠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义。荸荠,则是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7、廿四团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在苏州,每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

  苏州人祭灶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团子,过去叫做“廿四团”。“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儿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

  8、年糕

  年糕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农历小年又叫辞灶,就是吃了糕送灶王爷上天上去汇报工作。蒸了糕,放上枣,蘸上糖给他甜住嘴,叫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去说说民间的好事。

  相传伍子胥在建姑苏城时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的“砖”,百姓曾用“糯米城砖”解决了一时的危机。苏州人为纪念伍子胥,此后每到寒冬腊月,就准备年糕。苏州年糕的造型与城砖相似,而且煮后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

  小年的禁忌

  1、小年忌讳讨债,民间认为,小年这天不能讨债,否则就有一年里天天都在讨债的路上的寓意。小年禁忌赊欠民间认为,小年出门买东西不能赊欠,也不要赊欠给别人,意思有小年赊欠一天欠一年的寓意。

  2、祭灶全家到,民间俗语说: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意思是出门在外的人,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要回到家中,准备祭灶过年。

  3、小年禁忌杀生,有些农村地区禁忌,腊月二十三日是传统的少年,少年不杀,不杀,动物也生灵,少年不动气。

  4、馒头不送人,地方*俗,小年里蒸的馒头不要送人,民间认为,小年蒸的馒头是祭天祭祖用的,不适宜送人。

  5、小年禁忌捣蒜,地方风俗禁忌,小年里不要捣蒜,据老辈人讲,如果小年里捣蒜,会将新年里的运气捣跑了。

  6、小年不借东西,在一些地方的农村,禁忌年轻的日子别人来借东西,也禁忌去别人家借东西,因为年轻和年初一样重要,借东西和借东西都有不好的意思。

  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为什么不是一天

  在过年之前,是要过小年的,翻看日历就会发现,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不是同一天,其中一种说法是,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而古代时候的北方一直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受官气影响比较重要,就逐渐将小年定位腊月二十三了,而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就保留着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的传统。

  另一种说法是,民间传统小年的时间是腊月二十四,到了清朝的时候,皇帝在蜡月二十三的时候会祭祀天神,腊月二十四祭拜灶神,为了避免重复祭祀,就将小年提前到了腊月二十三。

  不过不管是南方小年还是北方小年,在过小年的时候都是要祭拜灶神的,相传小年的时候灶神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做一年的汇报,为了让灶王爷能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就会贿赂灶王,放上贡品和糖瓜,让他们吃的饱饱的。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7

  南方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1、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2、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3、灶糖

  灶王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售期最短,只有过小年前后才上市的糖果。用这种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

  4、甘蔗

  小年这天的甘蔗特别好卖。甘蔗因为“节节高”的美好寓意,是祭灶的必备。甘蔗是灶王爷登天的梯子,一节一节向上攀登,而甘蔗带尾梢有一种无止境的意思。

  相传宋朝福州有个穷书生,祭灶日买不起供品,只好捡别人丢掉的甘蔗头供奉灶公灶婆,还剪了个纸马,写道:“一匹乌骓一条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谓道文章不值钱!”那日,灶公上天把此事告诉玉帝,玉帝十分同情,让书生中了状元。所以,在福州传统的祭灶日里,至今还有吃甘蔗一定要完整保留甘蔗头的讲究,这样才有“节节高”和“金榜题名”之意。

  5、元宵

  惠州民间称“送灶君”,也称为“送灶主阿公上天”、“祭灶君”等。在送灶君这一天,大家都要烧香烛、备元宵、柑桔、红萝卜、茶水,外加两条带尾梢的甘蔗。元宵、柑桔、茶水自然是给灶君吃的,而元宵是必备品,意思是用来糊灶君的嘴,让他不要乱说凡人是非。

  6、荸荠

  老福州祭灶,甘蔗和荸荠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义。荸荠,则是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7、廿四团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在苏州,每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

  苏州人祭灶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团子,过去叫做“廿四团”。“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儿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

  8、年糕

  年糕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农历小年又叫辞灶,就是吃了糕送灶王爷上天上去汇报工作。蒸了糕,放上枣,蘸上糖给他甜住嘴,叫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去说说民间的好事。

  相传伍子胥在建姑苏城时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的“砖”,百姓曾用“糯米城砖”解决了一时的危机。苏州人为纪念伍子胥,此后每到寒冬腊月,就准备年糕。苏州年糕的造型与城砖相似,而且煮后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

  小年的禁忌

  1、小年忌讳讨债,民间认为,小年这天不能讨债,否则就有一年里天天都在讨债的路上的寓意。小年禁忌赊欠民间认为,小年出门买东西不能赊欠,也不要赊欠给别人,意思有小年赊欠一天欠一年的寓意。

  2、祭灶全家到,民间俗语说: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意思是出门在外的人,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要回到家中,准备祭灶过年。

  3、小年禁忌杀生,有些农村地区禁忌,腊月二十三日是传统的少年,少年不杀,不杀,动物也生灵,少年不动气。

  4、馒头不送人,地方*俗,小年里蒸的馒头不要送人,民间认为,小年蒸的馒头是祭天祭祖用的,不适宜送人。

  5、小年禁忌捣蒜,地方风俗禁忌,小年里不要捣蒜,据老辈人讲,如果小年里捣蒜,会将新年里的运气捣跑了。

  6、小年不借东西,在一些地方的农村,禁忌年轻的日子别人来借东西,也禁忌去别人家借东西,因为年轻和年初一样重要,借东西和借东西都有不好的意思。

  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为什么不是一天

  在过年之前,是要过小年的,翻看日历就会发现,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不是同一天,其中一种说法是,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而古代时候的北方一直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受官气影响比较重要,就逐渐将小年定位腊月二十三了,而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就保留着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的传统。

  另一种说法是,民间传统小年的时间是腊月二十四,到了清朝的时候,皇帝在蜡月二十三的时候会祭祀天神,腊月二十四祭拜灶神,为了避免重复祭祀,就将小年提前到了腊月二十三。

  不过不管是南方小年还是北方小年,在过小年的时候都是要祭拜灶神的,相传小年的时候灶神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做一年的汇报,为了让灶王爷能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就会贿赂灶王,放上贡品和糖瓜,让他们吃的饱饱的。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8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爆米花糖

  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面食

  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糖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小年的来历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

  小年来历一

  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在很短的时间内,玉皇大帝就收到了他的很多张密报,说人间要谋反天庭。

  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见三尸神,命他把说玉帝坏话的人家墙上写上他们的罪行,再让蜘蛛结张大网,挂在屋檐下。玉帝又命王灵官除夕之夜下界,凡见到三尸神做了记号的人家,就满门抄斩。三尸神见阴谋将要得逞,自己可以独占美好的人间了,就飞快下凡,将每户人家的墙上都做了记号。

  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急忙找来各家的灶王爷商量对策:从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王灵官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时,发现家家户户都很干净,没有任何标记,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劳动。玉帝从王灵官和灶君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万丈,将三尸神永押于牢。

  从此,心地善良的灶君受到大家的拥戴,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二十四扫尘也随之成为民间的*俗。

  小年来历二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汉族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惯。当然,这只是汉族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北方小年有什么讲究

  一、女不祭灶

  民间有俗语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是男人在中秋的时候不能出门赏月,而女人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不要参与祭灶。

  二、祭灶全家到

  民间俗语说: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意思是出门在外的人,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要回到家中,准备祭灶过年。

  三、小年禁忌杀生

  有部分农村地方禁忌,腊月二十三这天是传统小年,小年这天不要杀生,不要屠宰,动物也是生灵,别在小年里动了煞气。

  四、馒头不送人

  地方*俗,小年里蒸的馒头不要送人,民间认为,小年蒸的馒头是祭天祭祖用的,不适宜送人。

  五、小年禁忌捣蒜

  地方风俗禁忌,小年里不要捣蒜,据老辈人讲,如果小年里捣蒜,会将新年里的运气捣跑了。

  六、小年不借东西

  在有些地方农村,忌讳小年这天别人来借东西,也忌讳去别人家借东西,因为小年和大年初一一样重要,借与被借,都有不好的寓意。

  七、小年忌讳讨债

  民间认为,小年这天不能讨债,否则就有一年里天天都在讨债的路上的寓意。

  八、小年禁忌赊欠

  民间认为,小年出门买东西不能赊欠,也不要赊欠给别人,意思有小年赊欠一天欠一年的寓意。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9

  北方小年美食

  饺子

  北方人似乎对饺子情有独钟,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小年吃什么?南北方的传统美食各不相同

  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

  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

  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

  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

  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豆腐

  腊月廿五是“豆腐日”,老例有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的说法,炸好的豆腐可以一直储存到过年再吃。

  过年吃豆腐只是要为新的一年取个“斗福”的好彩头,期望福气能成斗成斗的来。

  做好或买来的鲜豆腐不好储存,又不想都做成冻豆腐,所以就采取炸的方法保存,也让过年的餐桌上多一种吃食。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

  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

  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小年由来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下”、“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

  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送灶王升天。祭灶神为商周时代五祀之一,初为夏祭,后改为腊祭。古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古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之说。

  小年*俗

  祭灶王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祭灶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饮食

  过小年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扫尘土

  扫尘土实际上就是进行家庭环境卫生的清理。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传统上,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剪窗花

  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

  贴春联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

  洗浴婚嫁

  过小年这天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北方小年饮食*俗

  北方小年食物: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北方小年食物:豆腐

  腊月廿五是“豆腐日”,老例有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的说法,炸好的豆腐可以一直储存到过年再吃。过年吃豆腐只是要为新的一年取个“斗福”的好彩头,期望福气能成斗成斗的来。做好或买来的鲜豆腐不好储存,又不想都做成冻豆腐,所以就采取炸的方法保存,也让过年的餐桌上多一种吃食。

  北方小年食物: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北方小年食物: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北方小年食物:火烧

  许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饭都渐渐被被饺子统领了,但还有一个地方列外,那就是河南。在河南,家家要自己做火烧吃,火烧与小年几乎划等号。

  北方小年食物: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北方小年食物: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9篇)(扩展2)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5篇)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1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过几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过小年要吃什么吗?小年*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具体过小年要吃什么?小编为您盘点12种小年的美食。

  过小年要吃什么?

  1、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立春:送春

  鞭春之后要送春,即地方*给乡绅送小芒神和小春牛,有的地方还送给*各部门。这种作为礼品的春牛芒神有的是泥塑,有的是画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以盘或以亭装饰托送j送春由鞭春时的胥役和乐队以官府的名义执行,例如在河北永*“随从鼓乐,将别塑小芒神、土牛分献各官府及乡宦,谓之送春”。在湖南长沙,“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这些小芒神和小土牛要由官府事先预订,由工匠制作,并事先送到官署保存,例如在河北宣化“县令偕属诣府堂,打春毕,另将小牛芒神送各衙门及本城缙绅,皆预令工先期备办,送县待用者。”在江西德化,“是日多为小土牛,置纸亭中,佐鼓吹送诸荐绅”。在湖南零陵“礼胥以盘贮小土牛送乡绅家”。在有的地区,地方*要送小春牛给乡里,例如广东潮州“胥吏以小土牛贻里社,谓之发春”。有些地区由春官送春,例如湖北郧县“春官于绅士人家送土牛,乘阳气也”。春牛送到之后,乡绅一般要给赏钱,例如在福建漳*“鼓吹导送泥塑芒神土牛于绅衿家,以邀赏赉”。有的地区不是送泥塑芒神土牛,而是送芒神土牛的画像,例如河南林县“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河北延庆“以纸画芒牛之形,令鼓乐春官遍送乡达,谓之送春”。

  送春活动同样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送春的对象是乡绅,而不是*民百姓。例如在山东济南“为小土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对“缙绅家”不仅要“遍送”,而且要“鸣鼓乐以献”,正如山西翼城春官和春吏的报春,“凡官长、荐绅之家,皆叩谒之”,而对于*民百姓则不予顾及,甚至欺压,“民间有市货者咸避焉,不则挈以去,无给直者。”但是“人盼幸福树望春”是民族的心理定势,春牛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被公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而象征符号在民族文化中是共同的,没有阶级和阶层的区分,那么*民百姓也想得到小春牛这个春天的象征,则必须自己买。在一些地区,小春牛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例如在河南洛阳“百姓买小春牛,依官式五色装,或相献遗”。据乾隆<洛阳县志》载,这些缩小了的芒神、土牛和春仗由塑匠制作,“勾芒神像及土牛各长三寸许。又以细竹苇作胎,黄纸裹之,彩丝交缠,日春仗。绅宦官送,士民自卖买。”送春并不是清代的发明,而是早已有之,正如同治《德化县志》所说,送春“盖仿古太守颁春遗意”。早在北宋时期,在开封、祥符两县“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南宋时,朝廷“掌管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趟各随,以金银钱彩段为酬”。但是清代的送春主要是地方**送给乡绅,已经不是一般的节日应景活动,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地方上的迎春活动可以增强官绅关系,送春也体现了这个功能。由地方**购置春牛和芒神作为祝贺立春的礼物,并在鞭春仪式过后,委派乐队分送给地方乡绅,这是对乡绅的尊崇和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在当时的社会,官绅关系对于地方长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豪绅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常常掌握着地方上的经济命脉。由于采取回避制度,地方**主要长官均为外地人,如果没有本地乡绅的支持,他们就不能有效地对这个地区进行统治,甚至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因此,官府便利用这个官方可以操纵的机会,以报春、送春的手段来提高士绅的社会地位和表示官府对他们的敬重,以此增强官绅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立春:吃生菜

  在*北方立春吃萝卜,而在南方却是吃生菜。关于立春饮食的文献记载中常出现生菜,但是各地生菜的含义并不尽相同。广东乾隆《顺德县志>说立春“啖春饼、辣菜”,但是咸丰<顺德县志》说立春“啖生菜、春饼”,可见此地的辣菜就是生菜。在这里生菜是一物二名。但是《花县志>载:“以素粉拌生菜”,《鹤山县志》说:“以姜葱拌生菜”,又只称为“生菜”。

  《三水县志》则说“食春菜”。很明显,辣菜、生菜和春菜都是同一种蔬菜。这里的“春菜”不过只是以节日命名而已。但是《*食品事典>的解释却与此不同,认为春菜就是芥菜,认为“芥菜”是“辣芥、辣菜、春菜和春不老的别名”。这种芥菜其味辛辣,一般需炒食或腌渍食用,这显然不是上面所说的立春生食的春菜,更不是生菜。早在南宋时期,芥菜就与生菜和莴苣并列,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北方的地方志关于立春*俗的记述中,有时也出现“生菜”、“春菜”和“辛菜”。山东<夏津县志》载:“如期食生菜迎新,阴阳生送春牛。”在河北遵化“立春日啖饼食生菜迎新”。《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也都提到立春吃“春饼”和“生菜”,但是这里的“生菜”不可能与南方现在称为生菜的叶菜相同,因为山东、河北和山西并不出产这种蔬菜。在这些地区地方志中的“物产志”中也不见关于“生菜”的记载。此外,在这些地区的其他县志中,也没有提到立春食用“生菜”。这里说的生菜有两种可能,一是指“生食的蔬菜”,例如河南称立春吃的蔬菜为“生菜”,即萝卜和其他可凉拌的蔬菜。河南《辉县志》载:“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河南《郑县志>载:“举酒则切粉皮,杂以七种生菜,供之筵间。”很显然,这里的“生菜”

  和南方所说的生菜并非一义。“七种生菜”是指的七种可以生食的蔬菜,那么《夏津县志>、《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中所说的“生菜”也应该与此相同。二是指一种叶子可以生食的莴苣。<中国食品事典》和《简明农业科学词典>都认为生菜又称为“叶用莴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通可日生菜。”高士奇《北墅抱瓮录>说:“生菜,花如苦菜,春秋可再种。略点盐醋,生援,食之甚美,故名。”吴其溶认为生菜即白苣,“与莴苣同而色白,剥其叶生食之,故俗呼生菜”。光绪<肃州新志稿>载:“莴苣:有黑白二子,俗名生菜,可生食。”《甘肃通志稿>载:“莴苣:二种,叶圆而薄者日生菜,叶尖而生笋者日莴苣。”这里的生菜是指莴苣的一种。

  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东汉崔塞<四民月令>载:“凡立春日,食生菜,不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遵生八笺>说:“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东汉和唐代的生菜究竟是何种蔬菜,此处并不明确,但是《遵生八笺》以苏轼诗‘青蒿黄韭试春盘’解释唐代的春盘,可见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今天南方的“叶用莴巨”,而是指青蒿黄韭等可以生食的蔬菜。《清波杂志>载:“绍兴丁巳岁,车驾巡幸建康。回跸时,先人主丹徒簿,排办新丰镇,物皆备。御舟过,止宣索生菜两篮,非所办者。官吏仓卒供进,幸免阙事。前顿传报,生菜遂为珍品。”如上所云,立春的春盘在宋代可以用青蒿黄韭制作,但是这里的生菜并非韭菜。《东京梦华录》以韭黄与生菜共列,《梦粱录>以生菜、葱、薤、韭、大蒜并提,可见生菜并不是韭菜。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苜蓿、勃公英皆可为生菜”,是说可以生食。但是宋代和明代的生菜已经确有所指,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将芥菜、生菜和莴苣列举,《大明会典》:“荐新物品”中“正月”有“韭菜四斤,生菜四斤。”这里生菜也与韭菜并列,是一种具体的,可以与韭菜同样生食的青菜种类,而不再是泛指。看来古时所说的生菜如果泛指的话,均与清代南方及现在所食的生菜并非一物。只有在南方出产这种生菜的地区才盛行立春食生菜的*俗,南方有的地方也吃类似于萝卜咬春的代用品,例如福建《永安县志>:“家各立春树,取接春之意,或取甘蔗、胡萝卜啖之,名H咬春。”则可能由于这些地区不出产生菜。在地处上海附*的华亭县,立春在清末由吃生菜转变为吃萝卜,光绪《华亭县志>载:“春日茹春饼,以生菜作春盘。”但是又加按语说:“今立春日食芦菔,云杜喉患。”说明吃萝卜的*俗在这个地区逐渐扩展。

  立春:吃春盘

  春盘是立春宴饮所调制的菜盘,在清代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俗,但是春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春盘在南方尤其普遍,因为北方咬春,生萝卜可以拿来就啃,而南方的生菜却必须进行加工和调制,盛于盘中,那么这种盘则称为“春盘”。旧时,立春日设“春盘”食之,并互赠亲友,表示迎春祝福。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春日即立春。两京即指长安和洛阳。他吃了春盘,感想到了国家的盛衰。

  苏东坡的《洗溪沙》词中有“青篙黄韭试春盘”之句。青篙是嫩葛芭,黄韭即韭黄。从诗词佳句中可以窥见春盘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春盘,据说始于晋代,有一本名叫《扼言》的书说,春盘中放的是萝卜、芹蒸《四时宝镜》里说:唐代“立春日,食芦m、春饼、生菜,号春盘”。芦旅即萝卜,生菜即韭菜,此外还有春饼。大概是用春饼卷了炒熟的生菜去吃吧!南宋宫廷里的春盘就不同于民间了。“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价万钱。”

  春盘,因于立春日食春饼,其名后来被“春饼”所代替。《关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篙、黄韭、寥芽包乞”《北*风俗类征》也说“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

  说实在话,所谓春饼也就是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煎饼,其薄摊者即称薄饼。立春日,制饼卷起菜肴而食之者的饼,即谓之“春饼”。

  上海等地有一种名叫“春卷”的食品,可与春饼相提并论。它以面做成薄如纸的皮子,然后将事前做好的馅子包裹起来,两端用面糊糊严,放入油锅炸熟,金黄酥脆,蘸醋或辣酱油食之。应该说春卷是春饼的发展。

  北方的春盘则多用五辛和萝卜调制。

  “春盘”有时又称为“五辛盘”,在地方志中,“春盘”和“五辛盘”常常交替出现。所谓“五辛盘”,是以五种辛辣菜蔬调制的春盘,例如河北《新河县志>载:“立春日,以红、白萝卜切作细丝,和以五辛,谓之春盘。”<南宫县志)载:“立春日,以萝卜为细菜,五辛为春盘,面为春饼,谓之赏春。”(曲周县志>载:“莱菔、五辛为春盘,佐麦饼啖之,日咬春。”我们可以明白,春盘是立春的一种配菜,其中所说的五辛古今不尽相同,各地也有差异。有的学者认为五辛是:葱、薤、韭、蒜和兴蕖。但是在黑龙江宾县和山东宁津县则是葱、蒜、椒、姜、芥。由于使用五种辛辣菜蔬调制成盘,所以称为“五辛盘”。“春盘”不过是个美称。在立春日,所有与“春”相关的事物都冠以“春”字,例如“春牛”、“春花”、“春鸡”等。春盘是以节日命名,而五辛盘则是以内容命名。但是春盘比五辛盘的定义要宽,因为春盘不一定必须用五辛。在北方一些地区,春盘只是由萝卜调制,例如山东《金乡县志》载:

  “以白萝卜为春盘宴。”在南方则主要是用生菜,或者由芹、韭、笋拌成,表示勤劳、长久和蓬勃之意。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晋代已经出现了春盘的雏形——菜盘。据唐人《四时宝镜》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遵生八笺》载:“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又说:“立春日作五辛盘,以黄柑酿酒为洞庭春色,故苏诗云:‘辛盘的青韭,腊酒是黄柑’。”可见唐宋时期的春盘即五辛盘。尽管立春食萝卜的*俗至迟在晋代已经出现,但是看来并不十分普遍,当时以萝卜和芹菜调制的菜盘也不叫春盘。到了唐代,五辛盘已普遍称为春盘,然而其成分仍然是青蒿和黄韭等其他辛辣味道的生菜,而不是萝卜,当然也不是*代南方立春食用的“叶用莴苣”。

  《四时宝镜》和《遵生八笺》以当时的“春饼生菜号春盘”来解释晋代的“萝菔芹菜为菜盘”,这表明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唐宋时春盘已相当普遍,例如杜甫有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送青丝。”岑参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杜甫描述的生菜细如青丝,看来仍是青蒿黄韭之类,而他诗句中的萝卜是白色的:“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这里的“土酥”就是萝卜,而“净如练”意为洁净如白色的丝绢。可见所描述的春盘中的细生菜不是萝卜。

  春盘在宋代已经出现在朝廷的节日礼俗之中,皇帝在立春日赏赐群臣春盘。《乾淳岁时记>载南宋临安后苑所做春盘,“每盘值万钱”。但是春盘的内容是什么,却并不清楚。在金元时期,春盘在民间已经十分普遍,邻里间以春盘互相馈赠,而且此时的春盘成分可能已经有红白萝卜,元好问“春Et”诗中说:“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助春情。”这里的“裁红晕碧”所指应是切红、绿萝卜。“裁”和“晕”是切的动作,而“红”和“碧”是萝卜外皮和内瓤的颜色。唐宋时期调制春盘的青蒿黄韭不会是红色,其他五辛以及*代的叶用莴苣也不能以红来描绘,只有水红萝卜皮色鲜红。那么与“红”相对偶的“碧”当然也是萝卜,即皮色为绿的萝卜。可见北方的春盘至迟在辽金时期就用萝卜调制了。

  从晋代到元代,从“菜盘”到“春盘”,风俗有所改变,但并不是“萝卜一生菜一萝卜”的模式,尽管文献资料显示这样一个踪迹。因为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当代生菜的概念,仅仅限制于一种蔬菜。那时可以生食的蔬菜就称为“生菜”。在清代有两种类型的春盘:在南方以生菜为春盘,在北方以萝卜为春盘。立春食用的红萝卜在广西也称为“春菜”。河南的萝卜,“圆而红者,名春萝卜,生食,谓之咬春。”

  立春:春饼

  春盘是立春饮食的菜盘,是副食,那么这个节日当然还需要主食,这就是春饼。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准备。在地方志中这两种节物也常常相提并论,并一起称为“咬春”。例如河南<汜水县志》载:“家治春饼、生菜,谓之咬春。”

  春饼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从那时起,春饼就与春盘共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在明代,春饼已经成为朝廷的赐品,《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砻清代的春饼在南方和北方都是立春的重要节日食品,但是各地的春饼也不尽相同。在北方,春饼是以麦面制作的,以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上桌,萝卜细丝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饼裹卷共食。河南《汝州全志》载:“立春日,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

  《新乡县志》载:“以萝卜和面饼食之,名日咬春。”河北《正定县志》载:“立春设春盘春饼,日尝春。”山西《临汾县志>:“春盘春饼,间亦有之。”《阳城县志》载“民间茹萝卜面饼,即荐辛,取春生之意也。”山东《城武县志》载:立春“吃萝卜葱饼等,谓之咬春。”在福建蒲城“卷春饼以佐春盘”,而崇明县的春饼是以“溲薄面裹熟肉而炙之”。清代的《调鼎集>记载了三种当时作为糕点的春饼,其一:“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其二:“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共斩碎,卷春饼,切断”;其三:“柿饼捣烂,加熟咸肉、肥条,摊春饼作小卷,切断”。南方的春饼是今日春卷的前身,其做法是:将面粉和水搅成面糊,摊在*底锅中以小火烘出薄饼,即是皮子,包馅即是春饼,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江南一带馅料常用豆沙,即是甜馅春饼。这实际上就是春卷。冯应京<月令广义>所描述的春饼是抟菜肉裹食,应该也属于春卷一类。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春饼在江南通称为春卷,以油炸加工,而北方则用面粉烙成薄饼,卷而食之。指出了南北春饼之异。但是在北方不只是在立春才吃春饼,在二月二的中和节也吃春饼。在山西立春吃“果饼”,并且与萝卜菜共食,《辽州志>说:“民家啖萝卜果饼,名目咬春。”这说明,清代的春饼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尽管有着相同的意义和共同的起源。

  立春:喝春酒

  清代地方志关于立春的记载中常常提到“饮春酒”。这里的春酒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酒指的是酒,在北方一般是烧酒,在南方是米酒,只是立春饮食的成分之一;广义的春酒指的是立春的春宴,例如<仪封县志>和<考城县志>载:“立春:迎春,观土牛,饮春酒。”另外,新年的宴*也称为春宴。这种新年春宴的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在此期间,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互相宴请和拜访,这种新年之后的宴请在东北地区又称为“会年茶”。<盖*县志>载:元旦后“十数日,此往彼来,有携物品为敬仪者。张筵招宗族亲友饮春酒,名日会年茶。”

  在华北地区称为“请春酒”,《天津县志>载:“亲友诣门互拜,数日交相宴会,名日请春酒。”这表明,当“春酒”单独出现时,是指立春宴*,如果春酒和其他的食品共提时,例如春饼,春盘等,那么这里的春酒就仅仅指烧酒或者米酒。但是“春酒”的这两种意义可以表明,不论是立春的家庭春宴,还是官方的春宴,都以酒作为宴*上的主要饮料。

  在立春宴*上,春饼和春盘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只要有春盘,人们一般就要饮春酒。在宋代就有饮春酒的*俗,苏轼的诗句对此作了描述:“辛盘得青韭,蜡酒是黄柑。”如果没有春盘,那么一般也没有春酒。在*饮食*俗中,酒和菜一般是不能分开的,有酒就要有菜,菜是丰盛还是简单这并不十分重要。例如河北《吴桥县志>载:“立春,饮春酒,茹春饼,切鲜红莱菔食之,日咬春。”陕西《雒南县志>载:“立春之日,人饮春酒,食白萝卜,谓之咬春。”广东<归善县志>载:“是日,啖春饼,生菜,饮酒庆新春。”这些例子说明,饮春酒在清代是相当普遍的*俗。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2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过几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过小年要吃什么吗?小年*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具体过小年要吃什么?小编为您盘点12种小年的美食。

  过小年要吃什么?

  1、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立春:送春

  鞭春之后要送春,即地方*给乡绅送小芒神和小春牛,有的地方还送给*各部门。这种作为礼品的春牛芒神有的是泥塑,有的是画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以盘或以亭装饰托送j送春由鞭春时的胥役和乐队以官府的名义执行,例如在河北永*“随从鼓乐,将别塑小芒神、土牛分献各官府及乡宦,谓之送春”。在湖南长沙,“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这些小芒神和小土牛要由官府事先预订,由工匠制作,并事先送到官署保存,例如在河北宣化“县令偕属诣府堂,打春毕,另将小牛芒神送各衙门及本城缙绅,皆预令工先期备办,送县待用者。”在江西德化,“是日多为小土牛,置纸亭中,佐鼓吹送诸荐绅”。在湖南零陵“礼胥以盘贮小土牛送乡绅家”。在有的地区,地方*要送小春牛给乡里,例如广东潮州“胥吏以小土牛贻里社,谓之发春”。有些地区由春官送春,例如湖北郧县“春官于绅士人家送土牛,乘阳气也”。春牛送到之后,乡绅一般要给赏钱,例如在福建漳*“鼓吹导送泥塑芒神土牛于绅衿家,以邀赏赉”。有的地区不是送泥塑芒神土牛,而是送芒神土牛的画像,例如河南林县“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河北延庆“以纸画芒牛之形,令鼓乐春官遍送乡达,谓之送春”。

  送春活动同样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送春的对象是乡绅,而不是*民百姓。例如在山东济南“为小土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对“缙绅家”不仅要“遍送”,而且要“鸣鼓乐以献”,正如山西翼城春官和春吏的报春,“凡官长、荐绅之家,皆叩谒之”,而对于*民百姓则不予顾及,甚至欺压,“民间有市货者咸避焉,不则挈以去,无给直者。”但是“人盼幸福树望春”是民族的心理定势,春牛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被公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而象征符号在民族文化中是共同的,没有阶级和阶层的区分,那么*民百姓也想得到小春牛这个春天的象征,则必须自己买。在一些地区,小春牛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例如在河南洛阳“百姓买小春牛,依官式五色装,或相献遗”。据乾隆<洛阳县志》载,这些缩小了的芒神、土牛和春仗由塑匠制作,“勾芒神像及土牛各长三寸许。又以细竹苇作胎,黄纸裹之,彩丝交缠,日春仗。绅宦官送,士民自卖买。”送春并不是清代的发明,而是早已有之,正如同治《德化县志》所说,送春“盖仿古太守颁春遗意”。早在北宋时期,在开封、祥符两县“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南宋时,朝廷“掌管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趟各随,以金银钱彩段为酬”。但是清代的送春主要是地方**送给乡绅,已经不是一般的节日应景活动,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地方上的迎春活动可以增强官绅关系,送春也体现了这个功能。由地方**购置春牛和芒神作为祝贺立春的礼物,并在鞭春仪式过后,委派乐队分送给地方乡绅,这是对乡绅的尊崇和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在当时的社会,官绅关系对于地方长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豪绅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常常掌握着地方上的经济命脉。由于采取回避制度,地方**主要长官均为外地人,如果没有本地乡绅的支持,他们就不能有效地对这个地区进行统治,甚至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因此,官府便利用这个官方可以操纵的机会,以报春、送春的手段来提高士绅的社会地位和表示官府对他们的敬重,以此增强官绅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立春:吃生菜

  在*北方立春吃萝卜,而在南方却是吃生菜。关于立春饮食的文献记载中常出现生菜,但是各地生菜的含义并不尽相同。广东乾隆《顺德县志>说立春“啖春饼、辣菜”,但是咸丰<顺德县志》说立春“啖生菜、春饼”,可见此地的辣菜就是生菜。在这里生菜是一物二名。但是《花县志>载:“以素粉拌生菜”,《鹤山县志》说:“以姜葱拌生菜”,又只称为“生菜”。

  《三水县志》则说“食春菜”。很明显,辣菜、生菜和春菜都是同一种蔬菜。这里的“春菜”不过只是以节日命名而已。但是《*食品事典>的解释却与此不同,认为春菜就是芥菜,认为“芥菜”是“辣芥、辣菜、春菜和春不老的别名”。这种芥菜其味辛辣,一般需炒食或腌渍食用,这显然不是上面所说的立春生食的春菜,更不是生菜。早在南宋时期,芥菜就与生菜和莴苣并列,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北方的地方志关于立春*俗的记述中,有时也出现“生菜”、“春菜”和“辛菜”。山东<夏津县志》载:“如期食生菜迎新,阴阳生送春牛。”在河北遵化“立春日啖饼食生菜迎新”。《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也都提到立春吃“春饼”和“生菜”,但是这里的“生菜”不可能与南方现在称为生菜的叶菜相同,因为山东、河北和山西并不出产这种蔬菜。在这些地区地方志中的“物产志”中也不见关于“生菜”的记载。此外,在这些地区的其他县志中,也没有提到立春食用“生菜”。这里说的生菜有两种可能,一是指“生食的蔬菜”,例如河南称立春吃的蔬菜为“生菜”,即萝卜和其他可凉拌的蔬菜。河南《辉县志》载:“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河南《郑县志>载:“举酒则切粉皮,杂以七种生菜,供之筵间。”很显然,这里的“生菜”

  和南方所说的生菜并非一义。“七种生菜”是指的七种可以生食的蔬菜,那么《夏津县志>、《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中所说的“生菜”也应该与此相同。二是指一种叶子可以生食的莴苣。<中国食品事典》和《简明农业科学词典>都认为生菜又称为“叶用莴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通可日生菜。”高士奇《北墅抱瓮录>说:“生菜,花如苦菜,春秋可再种。略点盐醋,生援,食之甚美,故名。”吴其溶认为生菜即白苣,“与莴苣同而色白,剥其叶生食之,故俗呼生菜”。光绪<肃州新志稿>载:“莴苣:有黑白二子,俗名生菜,可生食。”《甘肃通志稿>载:“莴苣:二种,叶圆而薄者日生菜,叶尖而生笋者日莴苣。”这里的生菜是指莴苣的一种。

  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东汉崔塞<四民月令>载:“凡立春日,食生菜,不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遵生八笺>说:“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东汉和唐代的生菜究竟是何种蔬菜,此处并不明确,但是《遵生八笺》以苏轼诗‘青蒿黄韭试春盘’解释唐代的春盘,可见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今天南方的“叶用莴巨”,而是指青蒿黄韭等可以生食的蔬菜。《清波杂志>载:“绍兴丁巳岁,车驾巡幸建康。回跸时,先人主丹徒簿,排办新丰镇,物皆备。御舟过,止宣索生菜两篮,非所办者。官吏仓卒供进,幸免阙事。前顿传报,生菜遂为珍品。”如上所云,立春的春盘在宋代可以用青蒿黄韭制作,但是这里的生菜并非韭菜。《东京梦华录》以韭黄与生菜共列,《梦粱录>以生菜、葱、薤、韭、大蒜并提,可见生菜并不是韭菜。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苜蓿、勃公英皆可为生菜”,是说可以生食。但是宋代和明代的生菜已经确有所指,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将芥菜、生菜和莴苣列举,《大明会典》:“荐新物品”中“正月”有“韭菜四斤,生菜四斤。”这里生菜也与韭菜并列,是一种具体的,可以与韭菜同样生食的青菜种类,而不再是泛指。看来古时所说的生菜如果泛指的话,均与清代南方及现在所食的生菜并非一物。只有在南方出产这种生菜的地区才盛行立春食生菜的*俗,南方有的地方也吃类似于萝卜咬春的代用品,例如福建《永安县志>:“家各立春树,取接春之意,或取甘蔗、胡萝卜啖之,名H咬春。”则可能由于这些地区不出产生菜。在地处上海附*的华亭县,立春在清末由吃生菜转变为吃萝卜,光绪《华亭县志>载:“春日茹春饼,以生菜作春盘。”但是又加按语说:“今立春日食芦菔,云杜喉患。”说明吃萝卜的*俗在这个地区逐渐扩展。

  立春:吃春盘

  春盘是立春宴饮所调制的菜盘,在清代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俗,但是春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春盘在南方尤其普遍,因为北方咬春,生萝卜可以拿来就啃,而南方的生菜却必须进行加工和调制,盛于盘中,那么这种盘则称为“春盘”。旧时,立春日设“春盘”食之,并互赠亲友,表示迎春祝福。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春日即立春。两京即指长安和洛阳。他吃了春盘,感想到了国家的盛衰。

  苏东坡的《洗溪沙》词中有“青篙黄韭试春盘”之句。青篙是嫩葛芭,黄韭即韭黄。从诗词佳句中可以窥见春盘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春盘,据说始于晋代,有一本名叫《扼言》的书说,春盘中放的是萝卜、芹蒸《四时宝镜》里说:唐代“立春日,食芦m、春饼、生菜,号春盘”。芦旅即萝卜,生菜即韭菜,此外还有春饼。大概是用春饼卷了炒熟的生菜去吃吧!南宋宫廷里的春盘就不同于民间了。“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价万钱。”

  春盘,因于立春日食春饼,其名后来被“春饼”所代替。《关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篙、黄韭、寥芽包乞”《北*风俗类征》也说“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

  说实在话,所谓春饼也就是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煎饼,其薄摊者即称薄饼。立春日,制饼卷起菜肴而食之者的饼,即谓之“春饼”。

  上海等地有一种名叫“春卷”的食品,可与春饼相提并论。它以面做成薄如纸的皮子,然后将事前做好的馅子包裹起来,两端用面糊糊严,放入油锅炸熟,金黄酥脆,蘸醋或辣酱油食之。应该说春卷是春饼的发展。

  北方的春盘则多用五辛和萝卜调制。

  “春盘”有时又称为“五辛盘”,在地方志中,“春盘”和“五辛盘”常常交替出现。所谓“五辛盘”,是以五种辛辣菜蔬调制的春盘,例如河北《新河县志>载:“立春日,以红、白萝卜切作细丝,和以五辛,谓之春盘。”<南宫县志)载:“立春日,以萝卜为细菜,五辛为春盘,面为春饼,谓之赏春。”(曲周县志>载:“莱菔、五辛为春盘,佐麦饼啖之,日咬春。”我们可以明白,春盘是立春的一种配菜,其中所说的五辛古今不尽相同,各地也有差异。有的学者认为五辛是:葱、薤、韭、蒜和兴蕖。但是在黑龙江宾县和山东宁津县则是葱、蒜、椒、姜、芥。由于使用五种辛辣菜蔬调制成盘,所以称为“五辛盘”。“春盘”不过是个美称。在立春日,所有与“春”相关的事物都冠以“春”字,例如“春牛”、“春花”、“春鸡”等。春盘是以节日命名,而五辛盘则是以内容命名。但是春盘比五辛盘的定义要宽,因为春盘不一定必须用五辛。在北方一些地区,春盘只是由萝卜调制,例如山东《金乡县志》载:

  “以白萝卜为春盘宴。”在南方则主要是用生菜,或者由芹、韭、笋拌成,表示勤劳、长久和蓬勃之意。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晋代已经出现了春盘的雏形——菜盘。据唐人《四时宝镜》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遵生八笺》载:“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又说:“立春日作五辛盘,以黄柑酿酒为洞庭春色,故苏诗云:‘辛盘的青韭,腊酒是黄柑’。”可见唐宋时期的春盘即五辛盘。尽管立春食萝卜的*俗至迟在晋代已经出现,但是看来并不十分普遍,当时以萝卜和芹菜调制的菜盘也不叫春盘。到了唐代,五辛盘已普遍称为春盘,然而其成分仍然是青蒿和黄韭等其他辛辣味道的生菜,而不是萝卜,当然也不是*代南方立春食用的“叶用莴苣”。

  《四时宝镜》和《遵生八笺》以当时的“春饼生菜号春盘”来解释晋代的“萝菔芹菜为菜盘”,这表明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唐宋时春盘已相当普遍,例如杜甫有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送青丝。”岑参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杜甫描述的生菜细如青丝,看来仍是青蒿黄韭之类,而他诗句中的萝卜是白色的:“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这里的“土酥”就是萝卜,而“净如练”意为洁净如白色的丝绢。可见所描述的春盘中的细生菜不是萝卜。

  春盘在宋代已经出现在朝廷的节日礼俗之中,皇帝在立春日赏赐群臣春盘。《乾淳岁时记>载南宋临安后苑所做春盘,“每盘值万钱”。但是春盘的内容是什么,却并不清楚。在金元时期,春盘在民间已经十分普遍,邻里间以春盘互相馈赠,而且此时的春盘成分可能已经有红白萝卜,元好问“春Et”诗中说:“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助春情。”这里的“裁红晕碧”所指应是切红、绿萝卜。“裁”和“晕”是切的动作,而“红”和“碧”是萝卜外皮和内瓤的颜色。唐宋时期调制春盘的青蒿黄韭不会是红色,其他五辛以及*代的叶用莴苣也不能以红来描绘,只有水红萝卜皮色鲜红。那么与“红”相对偶的“碧”当然也是萝卜,即皮色为绿的萝卜。可见北方的春盘至迟在辽金时期就用萝卜调制了。

  从晋代到元代,从“菜盘”到“春盘”,风俗有所改变,但并不是“萝卜一生菜一萝卜”的模式,尽管文献资料显示这样一个踪迹。因为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当代生菜的概念,仅仅限制于一种蔬菜。那时可以生食的蔬菜就称为“生菜”。在清代有两种类型的春盘:在南方以生菜为春盘,在北方以萝卜为春盘。立春食用的红萝卜在广西也称为“春菜”。河南的萝卜,“圆而红者,名春萝卜,生食,谓之咬春。”

  立春:春饼

  春盘是立春饮食的菜盘,是副食,那么这个节日当然还需要主食,这就是春饼。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准备。在地方志中这两种节物也常常相提并论,并一起称为“咬春”。例如河南<汜水县志》载:“家治春饼、生菜,谓之咬春。”

  春饼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从那时起,春饼就与春盘共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在明代,春饼已经成为朝廷的赐品,《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砻清代的春饼在南方和北方都是立春的重要节日食品,但是各地的春饼也不尽相同。在北方,春饼是以麦面制作的,以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上桌,萝卜细丝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饼裹卷共食。河南《汝州全志》载:“立春日,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

  《新乡县志》载:“以萝卜和面饼食之,名日咬春。”河北《正定县志》载:“立春设春盘春饼,日尝春。”山西《临汾县志>:“春盘春饼,间亦有之。”《阳城县志》载“民间茹萝卜面饼,即荐辛,取春生之意也。”山东《城武县志》载:立春“吃萝卜葱饼等,谓之咬春。”在福建蒲城“卷春饼以佐春盘”,而崇明县的春饼是以“溲薄面裹熟肉而炙之”。清代的《调鼎集>记载了三种当时作为糕点的春饼,其一:“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其二:“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共斩碎,卷春饼,切断”;其三:“柿饼捣烂,加熟咸肉、肥条,摊春饼作小卷,切断”。南方的春饼是今日春卷的前身,其做法是:将面粉和水搅成面糊,摊在*底锅中以小火烘出薄饼,即是皮子,包馅即是春饼,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江南一带馅料常用豆沙,即是甜馅春饼。这实际上就是春卷。冯应京<月令广义>所描述的春饼是抟菜肉裹食,应该也属于春卷一类。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春饼在江南通称为春卷,以油炸加工,而北方则用面粉烙成薄饼,卷而食之。指出了南北春饼之异。但是在北方不只是在立春才吃春饼,在二月二的中和节也吃春饼。在山西立春吃“果饼”,并且与萝卜菜共食,《辽州志>说:“民家啖萝卜果饼,名目咬春。”这说明,清代的春饼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尽管有着相同的意义和共同的起源。

  立春:喝春酒

  清代地方志关于立春的记载中常常提到“饮春酒”。这里的春酒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酒指的是酒,在北方一般是烧酒,在南方是米酒,只是立春饮食的成分之一;广义的春酒指的是立春的春宴,例如<仪封县志>和<考城县志>载:“立春:迎春,观土牛,饮春酒。”另外,新年的宴*也称为春宴。这种新年春宴的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在此期间,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互相宴请和拜访,这种新年之后的宴请在东北地区又称为“会年茶”。<盖*县志>载:元旦后“十数日,此往彼来,有携物品为敬仪者。张筵招宗族亲友饮春酒,名日会年茶。”

  在华北地区称为“请春酒”,《天津县志>载:“亲友诣门互拜,数日交相宴会,名日请春酒。”这表明,当“春酒”单独出现时,是指立春宴*,如果春酒和其他的食品共提时,例如春饼,春盘等,那么这里的春酒就仅仅指烧酒或者米酒。但是“春酒”的这两种意义可以表明,不论是立春的家庭春宴,还是官方的春宴,都以酒作为宴*上的主要饮料。

  在立春宴*上,春饼和春盘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只要有春盘,人们一般就要饮春酒。在宋代就有饮春酒的*俗,苏轼的诗句对此作了描述:“辛盘得青韭,蜡酒是黄柑。”如果没有春盘,那么一般也没有春酒。在*饮食*俗中,酒和菜一般是不能分开的,有酒就要有菜,菜是丰盛还是简单这并不十分重要。例如河北《吴桥县志>载:“立春,饮春酒,茹春饼,切鲜红莱菔食之,日咬春。”陕西《雒南县志>载:“立春之日,人饮春酒,食白萝卜,谓之咬春。”广东<归善县志>载:“是日,啖春饼,生菜,饮酒庆新春。”这些例子说明,饮春酒在清代是相当普遍的*俗。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3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过几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过小年要吃什么吗?小年*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具体过小年要吃什么?小编为您盘点12种小年的美食。

  过小年要吃什么?

  1、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立春:送春

  鞭春之后要送春,即地方*给乡绅送小芒神和小春牛,有的地方还送给*各部门。这种作为礼品的春牛芒神有的是泥塑,有的是画像,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以盘或以亭装饰托送j送春由鞭春时的胥役和乐队以官府的名义执行,例如在河北永*“随从鼓乐,将别塑小芒神、土牛分献各官府及乡宦,谓之送春”。在湖南长沙,“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这些小芒神和小土牛要由官府事先预订,由工匠制作,并事先送到官署保存,例如在河北宣化“县令偕属诣府堂,打春毕,另将小牛芒神送各衙门及本城缙绅,皆预令工先期备办,送县待用者。”在江西德化,“是日多为小土牛,置纸亭中,佐鼓吹送诸荐绅”。在湖南零陵“礼胥以盘贮小土牛送乡绅家”。在有的地区,地方*要送小春牛给乡里,例如广东潮州“胥吏以小土牛贻里社,谓之发春”。有些地区由春官送春,例如湖北郧县“春官于绅士人家送土牛,乘阳气也”。春牛送到之后,乡绅一般要给赏钱,例如在福建漳*“鼓吹导送泥塑芒神土牛于绅衿家,以邀赏赉”。有的地区不是送泥塑芒神土牛,而是送芒神土牛的画像,例如河南林县“颁送芒神、土牛画像”,河北延庆“以纸画芒牛之形,令鼓乐春官遍送乡达,谓之送春”。

  送春活动同样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送春的对象是乡绅,而不是*民百姓。例如在山东济南“为小土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对“缙绅家”不仅要“遍送”,而且要“鸣鼓乐以献”,正如山西翼城春官和春吏的报春,“凡官长、荐绅之家,皆叩谒之”,而对于*民百姓则不予顾及,甚至欺压,“民间有市货者咸避焉,不则挈以去,无给直者。”但是“人盼幸福树望春”是民族的心理定势,春牛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被公认为是春天的象征,而象征符号在民族文化中是共同的,没有阶级和阶层的区分,那么*民百姓也想得到小春牛这个春天的象征,则必须自己买。在一些地区,小春牛在集市上可以买到,例如在河南洛阳“百姓买小春牛,依官式五色装,或相献遗”。据乾隆<洛阳县志》载,这些缩小了的芒神、土牛和春仗由塑匠制作,“勾芒神像及土牛各长三寸许。又以细竹苇作胎,黄纸裹之,彩丝交缠,日春仗。绅宦官送,士民自卖买。”送春并不是清代的发明,而是早已有之,正如同治《德化县志》所说,送春“盖仿古太守颁春遗意”。早在北宋时期,在开封、祥符两县“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南宋时,朝廷“掌管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趟各随,以金银钱彩段为酬”。但是清代的送春主要是地方**送给乡绅,已经不是一般的节日应景活动,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地方上的迎春活动可以增强官绅关系,送春也体现了这个功能。由地方**购置春牛和芒神作为祝贺立春的礼物,并在鞭春仪式过后,委派乐队分送给地方乡绅,这是对乡绅的尊崇和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在当时的社会,官绅关系对于地方长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豪绅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常常掌握着地方上的经济命脉。由于采取回避制度,地方**主要长官均为外地人,如果没有本地乡绅的支持,他们就不能有效地对这个地区进行统治,甚至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因此,官府便利用这个官方可以操纵的机会,以报春、送春的手段来提高士绅的社会地位和表示官府对他们的敬重,以此增强官绅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立春:吃生菜

  在*北方立春吃萝卜,而在南方却是吃生菜。关于立春饮食的文献记载中常出现生菜,但是各地生菜的含义并不尽相同。广东乾隆《顺德县志>说立春“啖春饼、辣菜”,但是咸丰<顺德县志》说立春“啖生菜、春饼”,可见此地的辣菜就是生菜。在这里生菜是一物二名。但是《花县志>载:“以素粉拌生菜”,《鹤山县志》说:“以姜葱拌生菜”,又只称为“生菜”。

  《三水县志》则说“食春菜”。很明显,辣菜、生菜和春菜都是同一种蔬菜。这里的“春菜”不过只是以节日命名而已。但是《*食品事典>的解释却与此不同,认为春菜就是芥菜,认为“芥菜”是“辣芥、辣菜、春菜和春不老的别名”。这种芥菜其味辛辣,一般需炒食或腌渍食用,这显然不是上面所说的立春生食的春菜,更不是生菜。早在南宋时期,芥菜就与生菜和莴苣并列,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北方的地方志关于立春*俗的记述中,有时也出现“生菜”、“春菜”和“辛菜”。山东<夏津县志》载:“如期食生菜迎新,阴阳生送春牛。”在河北遵化“立春日啖饼食生菜迎新”。《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也都提到立春吃“春饼”和“生菜”,但是这里的“生菜”不可能与南方现在称为生菜的叶菜相同,因为山东、河北和山西并不出产这种蔬菜。在这些地区地方志中的“物产志”中也不见关于“生菜”的记载。此外,在这些地区的其他县志中,也没有提到立春食用“生菜”。这里说的生菜有两种可能,一是指“生食的蔬菜”,例如河南称立春吃的蔬菜为“生菜”,即萝卜和其他可凉拌的蔬菜。河南《辉县志》载:“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河南《郑县志>载:“举酒则切粉皮,杂以七种生菜,供之筵间。”很显然,这里的“生菜”

  和南方所说的生菜并非一义。“七种生菜”是指的七种可以生食的蔬菜,那么《夏津县志>、《定州志》和<陵川县志>中所说的“生菜”也应该与此相同。二是指一种叶子可以生食的莴苣。<中国食品事典》和《简明农业科学词典>都认为生菜又称为“叶用莴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通可日生菜。”高士奇《北墅抱瓮录>说:“生菜,花如苦菜,春秋可再种。略点盐醋,生援,食之甚美,故名。”吴其溶认为生菜即白苣,“与莴苣同而色白,剥其叶生食之,故俗呼生菜”。光绪<肃州新志稿>载:“莴苣:有黑白二子,俗名生菜,可生食。”《甘肃通志稿>载:“莴苣:二种,叶圆而薄者日生菜,叶尖而生笋者日莴苣。”这里的生菜是指莴苣的一种。

  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东汉崔塞<四民月令>载:“凡立春日,食生菜,不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遵生八笺>说:“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东汉和唐代的生菜究竟是何种蔬菜,此处并不明确,但是《遵生八笺》以苏轼诗‘青蒿黄韭试春盘’解释唐代的春盘,可见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今天南方的“叶用莴巨”,而是指青蒿黄韭等可以生食的蔬菜。《清波杂志>载:“绍兴丁巳岁,车驾巡幸建康。回跸时,先人主丹徒簿,排办新丰镇,物皆备。御舟过,止宣索生菜两篮,非所办者。官吏仓卒供进,幸免阙事。前顿传报,生菜遂为珍品。”如上所云,立春的春盘在宋代可以用青蒿黄韭制作,但是这里的生菜并非韭菜。《东京梦华录》以韭黄与生菜共列,《梦粱录>以生菜、葱、薤、韭、大蒜并提,可见生菜并不是韭菜。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苜蓿、勃公英皆可为生菜”,是说可以生食。但是宋代和明代的生菜已经确有所指,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将芥菜、生菜和莴苣列举,《大明会典》:“荐新物品”中“正月”有“韭菜四斤,生菜四斤。”这里生菜也与韭菜并列,是一种具体的,可以与韭菜同样生食的青菜种类,而不再是泛指。看来古时所说的生菜如果泛指的话,均与清代南方及现在所食的生菜并非一物。只有在南方出产这种生菜的地区才盛行立春食生菜的'*俗,南方有的地方也吃类似于萝卜咬春的代用品,例如福建《永安县志>:“家各立春树,取接春之意,或取甘蔗、胡萝卜啖之,名H咬春。”则可能由于这些地区不出产生菜。在地处上海附*的华亭县,立春在清末由吃生菜转变为吃萝卜,光绪《华亭县志>载:“春日茹春饼,以生菜作春盘。”但是又加按语说:“今立春日食芦菔,云杜喉患。”说明吃萝卜的*俗在这个地区逐渐扩展。

  立春:吃春盘

  春盘是立春宴饮所调制的菜盘,在清代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俗,但是春盘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春盘在南方尤其普遍,因为北方咬春,生萝卜可以拿来就啃,而南方的生菜却必须进行加工和调制,盛于盘中,那么这种盘则称为“春盘”。旧时,立春日设“春盘”食之,并互赠亲友,表示迎春祝福。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春日即立春。两京即指长安和洛阳。他吃了春盘,感想到了国家的盛衰。

  苏东坡的《洗溪沙》词中有“青篙黄韭试春盘”之句。青篙是嫩葛芭,黄韭即韭黄。从诗词佳句中可以窥见春盘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春盘,据说始于晋代,有一本名叫《扼言》的书说,春盘中放的是萝卜、芹蒸《四时宝镜》里说:唐代“立春日,食芦m、春饼、生菜,号春盘”。芦旅即萝卜,生菜即韭菜,此外还有春饼。大概是用春饼卷了炒熟的生菜去吃吧!南宋宫廷里的春盘就不同于民间了。“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价万钱。”

  春盘,因于立春日食春饼,其名后来被“春饼”所代替。《关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篙、黄韭、寥芽包乞”《北*风俗类征》也说“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

  说实在话,所谓春饼也就是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煎饼,其薄摊者即称薄饼。立春日,制饼卷起菜肴而食之者的饼,即谓之“春饼”。

  上海等地有一种名叫“春卷”的食品,可与春饼相提并论。它以面做成薄如纸的皮子,然后将事前做好的馅子包裹起来,两端用面糊糊严,放入油锅炸熟,金黄酥脆,蘸醋或辣酱油食之。应该说春卷是春饼的发展。

  北方的春盘则多用五辛和萝卜调制。

  “春盘”有时又称为“五辛盘”,在地方志中,“春盘”和“五辛盘”常常交替出现。所谓“五辛盘”,是以五种辛辣菜蔬调制的春盘,例如河北《新河县志>载:“立春日,以红、白萝卜切作细丝,和以五辛,谓之春盘。”<南宫县志)载:“立春日,以萝卜为细菜,五辛为春盘,面为春饼,谓之赏春。”(曲周县志>载:“莱菔、五辛为春盘,佐麦饼啖之,日咬春。”我们可以明白,春盘是立春的一种配菜,其中所说的五辛古今不尽相同,各地也有差异。有的学者认为五辛是:葱、薤、韭、蒜和兴蕖。但是在黑龙江宾县和山东宁津县则是葱、蒜、椒、姜、芥。由于使用五种辛辣菜蔬调制成盘,所以称为“五辛盘”。“春盘”不过是个美称。在立春日,所有与“春”相关的事物都冠以“春”字,例如“春牛”、“春花”、“春鸡”等。春盘是以节日命名,而五辛盘则是以内容命名。但是春盘比五辛盘的定义要宽,因为春盘不一定必须用五辛。在北方一些地区,春盘只是由萝卜调制,例如山东《金乡县志》载:

  “以白萝卜为春盘宴。”在南方则主要是用生菜,或者由芹、韭、笋拌成,表示勤劳、长久和蓬勃之意。立春食生菜的*俗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晋代已经出现了春盘的雏形——菜盘。据唐人《四时宝镜》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遵生八笺》载:“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菜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又说:“立春日作五辛盘,以黄柑酿酒为洞庭春色,故苏诗云:‘辛盘的青韭,腊酒是黄柑’。”可见唐宋时期的春盘即五辛盘。尽管立春食萝卜的*俗至迟在晋代已经出现,但是看来并不十分普遍,当时以萝卜和芹菜调制的菜盘也不叫春盘。到了唐代,五辛盘已普遍称为春盘,然而其成分仍然是青蒿和黄韭等其他辛辣味道的生菜,而不是萝卜,当然也不是*代南方立春食用的“叶用莴苣”。

  《四时宝镜》和《遵生八笺》以当时的“春饼生菜号春盘”来解释晋代的“萝菔芹菜为菜盘”,这表明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唐宋时春盘已相当普遍,例如杜甫有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王,菜传纤手送青丝。”岑参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杜甫描述的生菜细如青丝,看来仍是青蒿黄韭之类,而他诗句中的萝卜是白色的:“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这里的“土酥”就是萝卜,而“净如练”意为洁净如白色的丝绢。可见所描述的春盘中的细生菜不是萝卜。

  春盘在宋代已经出现在朝廷的节日礼俗之中,皇帝在立春日赏赐群臣春盘。《乾淳岁时记>载南宋临安后苑所做春盘,“每盘值万钱”。但是春盘的内容是什么,却并不清楚。在金元时期,春盘在民间已经十分普遍,邻里间以春盘互相馈赠,而且此时的春盘成分可能已经有红白萝卜,元好问“春Et”诗中说:“里社春盘巧欲争,裁红晕碧助春情。”这里的“裁红晕碧”所指应是切红、绿萝卜。“裁”和“晕”是切的动作,而“红”和“碧”是萝卜外皮和内瓤的颜色。唐宋时期调制春盘的青蒿黄韭不会是红色,其他五辛以及*代的叶用莴苣也不能以红来描绘,只有水红萝卜皮色鲜红。那么与“红”相对偶的“碧”当然也是萝卜,即皮色为绿的萝卜。可见北方的春盘至迟在辽金时期就用萝卜调制了。

  从晋代到元代,从“菜盘”到“春盘”,风俗有所改变,但并不是“萝卜一生菜一萝卜”的模式,尽管文献资料显示这样一个踪迹。因为唐宋时期的生菜并不是当代生菜的概念,仅仅限制于一种蔬菜。那时可以生食的蔬菜就称为“生菜”。在清代有两种类型的春盘:在南方以生菜为春盘,在北方以萝卜为春盘。立春食用的红萝卜在广西也称为“春菜”。河南的萝卜,“圆而红者,名春萝卜,生食,谓之咬春。”

  立春:春饼

  春盘是立春饮食的菜盘,是副食,那么这个节日当然还需要主食,这就是春饼。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准备。在地方志中这两种节物也常常相提并论,并一起称为“咬春”。例如河南<汜水县志》载:“家治春饼、生菜,谓之咬春。”

  春饼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从那时起,春饼就与春盘共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在明代,春饼已经成为朝廷的赐品,《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砻清代的春饼在南方和北方都是立春的重要节日食品,但是各地的春饼也不尽相同。在北方,春饼是以麦面制作的,以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一般与春盘一起上桌,萝卜细丝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饼裹卷共食。河南《汝州全志》载:“立春日,杂切生菜日春盘,裹以薄饼食之日咬春。”

  《新乡县志》载:“以萝卜和面饼食之,名日咬春。”河北《正定县志》载:“立春设春盘春饼,日尝春。”山西《临汾县志>:“春盘春饼,间亦有之。”《阳城县志》载“民间茹萝卜面饼,即荐辛,取春生之意也。”山东《城武县志》载:立春“吃萝卜葱饼等,谓之咬春。”在福建蒲城“卷春饼以佐春盘”,而崇明县的春饼是以“溲薄面裹熟肉而炙之”。清代的《调鼎集>记载了三种当时作为糕点的春饼,其一:“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其二:“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共斩碎,卷春饼,切断”;其三:“柿饼捣烂,加熟咸肉、肥条,摊春饼作小卷,切断”。南方的春饼是今日春卷的前身,其做法是:将面粉和水搅成面糊,摊在*底锅中以小火烘出薄饼,即是皮子,包馅即是春饼,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江南一带馅料常用豆沙,即是甜馅春饼。这实际上就是春卷。冯应京<月令广义>所描述的春饼是抟菜肉裹食,应该也属于春卷一类。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春饼在江南通称为春卷,以油炸加工,而北方则用面粉烙成薄饼,卷而食之。指出了南北春饼之异。但是在北方不只是在立春才吃春饼,在二月二的中和节也吃春饼。在山西立春吃“果饼”,并且与萝卜菜共食,《辽州志>说:“民家啖萝卜果饼,名目咬春。”这说明,清代的春饼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尽管有着相同的意义和共同的起源。

  立春:喝春酒

  清代地方志关于立春的记载中常常提到“饮春酒”。这里的春酒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春酒指的是酒,在北方一般是烧酒,在南方是米酒,只是立春饮食的成分之一;广义的春酒指的是立春的春宴,例如<仪封县志>和<考城县志>载:“立春:迎春,观土牛,饮春酒。”另外,新年的宴*也称为春宴。这种新年春宴的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在此期间,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互相宴请和拜访,这种新年之后的宴请在东北地区又称为“会年茶”。<盖*县志>载:元旦后“十数日,此往彼来,有携物品为敬仪者。张筵招宗族亲友饮春酒,名日会年茶。”

  在华北地区称为“请春酒”,《天津县志>载:“亲友诣门互拜,数日交相宴会,名日请春酒。”这表明,当“春酒”单独出现时,是指立春宴*,如果春酒和其他的食品共提时,例如春饼,春盘等,那么这里的春酒就仅仅指烧酒或者米酒。但是“春酒”的这两种意义可以表明,不论是立春的家庭春宴,还是官方的春宴,都以酒作为宴*上的主要饮料。

  在立春宴*上,春饼和春盘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只要有春盘,人们一般就要饮春酒。在宋代就有饮春酒的*俗,苏轼的诗句对此作了描述:“辛盘得青韭,蜡酒是黄柑。”如果没有春盘,那么一般也没有春酒。在*饮食*俗中,酒和菜一般是不能分开的,有酒就要有菜,菜是丰盛还是简单这并不十分重要。例如河北《吴桥县志>载:“立春,饮春酒,茹春饼,切鲜红莱菔食之,日咬春。”陕西《雒南县志>载:“立春之日,人饮春酒,食白萝卜,谓之咬春。”广东<归善县志>载:“是日,啖春饼,生菜,饮酒庆新春。”这些例子说明,饮春酒在清代是相当普遍的*俗。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4

  饺子

  北方腊月二十三的晚上一般要吃饺子,因为这天要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人们煮好饺子端端正正摆在供台上,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火烧

  河南漯河、*顶山一带小年夜这天不吃饺子,而是家家户户自己做火烧吃。火烧又叫烧饼,与小年几乎划等号,当地人讲没有火烧的小年算不上完整的小年。

  粘糕

  山东部分地区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蒸粘糕、吃粘糕。粘糕是用黄米、红枣等做成的一种甜味糕点,意在粘住灶王爷的嘴,使其向玉帝汇报工作时只讲好事。

  麻糖

  晋西北地区小年夜要吃麻糖。山西大同的麻糖是用优质小米熬成“饧”,再加入磨好的小米面搅拌均匀,通过特殊工艺发酵和固化处理,做成各种形状的糖块,有玉骨麻糖、擦酥麻糖、夹馅麻糖、瓜蛋糖、板子糖等。不管是哪种麻糖,都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以免他把人间美味奢华的事报告给上天。

  关东糖

  关东糖,又叫灶王糖,一年之中只有小年前后才能吃到。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风味特殊的糖制品。关东糖又香又酥,粘性大,主要是祭灶用。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烤融化涂在灶王爷嘴上,这样他到玉帝那里就不能讲坏话了。

  糖瓜

  “二十三,糖瓜粘”,这首民谣很多人应该都听过。糖瓜跟关东糖的做法相似,只是关东糖是长条型的,拉成扁圆型就是糖瓜,吃起来香酥脆甜,粘性很大。

  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腊月二十三有吃炒玉米的*俗。人们用麦芽糖把炒玉米粘起来冰冻成一块一块的,口感脆甜香酥。

  面花

  山东半岛的人们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忙着蒸枣花馍、团圆饼、寿桃等面食,蒸出来的这些面食又叫面花。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豆腐

  腊月廿五是“豆腐日”,老例有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的说法,炸好的豆腐可以一直储存到过年再吃。过年吃豆腐只是要为新的一年取个“斗福”的好彩头,期望福气能成斗成斗的来。做好或买来的鲜豆腐不好储存,又不想都做成冻豆腐,所以就采取炸的方法保存,也让过年的餐桌上多一种吃食。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火烧

  许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饭都渐渐被被饺子统领了,但还有一个地方列外,那就是河南。在河南,家家要自己做火烧吃,火烧与小年几乎划等号。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北方小年吃什么:小年北方吃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爆米花糖

  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面食

  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北方人过小年吃的东西:糖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5

  北方小年美食

  饺子

  北方人似乎对饺子情有独钟,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小年吃什么?南北方的传统美食各不相同

  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

  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

  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

  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

  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豆腐

  腊月廿五是“豆腐日”,老例有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的说法,炸好的豆腐可以一直储存到过年再吃。

  过年吃豆腐只是要为新的一年取个“斗福”的好彩头,期望福气能成斗成斗的来。

  做好或买来的鲜豆腐不好储存,又不想都做成冻豆腐,所以就采取炸的方法保存,也让过年的餐桌上多一种吃食。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

  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

  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小年由来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下”、“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

  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送灶王升天。祭灶神为商周时代五祀之一,初为夏祭,后改为腊祭。古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古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之说。

  小年*俗

  祭灶王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祭灶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饮食

  过小年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扫尘土

  扫尘土实际上就是进行家庭环境卫生的清理。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传统上,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剪窗花

  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

  贴春联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

  洗浴婚嫁

  过小年这天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北方小年饮食*俗

  北方小年食物: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北方小年食物:豆腐

  腊月廿五是“豆腐日”,老例有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的说法,炸好的豆腐可以一直储存到过年再吃。过年吃豆腐只是要为新的一年取个“斗福”的好彩头,期望福气能成斗成斗的来。做好或买来的鲜豆腐不好储存,又不想都做成冻豆腐,所以就采取炸的方法保存,也让过年的餐桌上多一种吃食。

  北方小年食物: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北方小年食物: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安的丰年到来。

  北方小年食物:火烧

  许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饭都渐渐被被饺子统领了,但还有一个地方列外,那就是河南。在河南,家家要自己做火烧吃,火烧与小年几乎划等号。

  北方小年食物: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北方小年食物: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9篇)(扩展3)

——冬至吃什么 (菁华6篇)

冬至吃什么1

  冬至日该吃什么

  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数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数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年糕

  杭州年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节和冬至,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年糕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小孩身高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从明末清初直到今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番薯汤果

  在宁波的传统*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

  冬酿酒

  此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酿造一次,味道甜淡,清香扑鼻。斟酒入杯,酒香渐渐泛起、然后扩散,最后满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气,让人不饮先醉。不过冬酿酒度很淡的,老少妇孺均能喝上两杯。旧时的苏州冬酿酒是一种米酒,与桂花一同酿制而成,口味甘甜,色泽金黄,隐隐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冬至团

  苏州人冬至夜吃“冬至团”。冬至团又称“稻窠团”,用糯米粉加馅料做成,馅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等,做成后用于祭祀、食用或赠送亲友。冬至团又称为“稻窠团”,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为团,以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为馅,祭祀并互相赠送。现在仍有吃冬至团子的*俗。

  冬至是什么意思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2月21、22或23日。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俗。

  冬至出门有什么讲究吗

  1、鬼节之说

  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且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很多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祭祀祖先的*俗,而冬至上坟祭祀的时候阴气比较重,所以在祭祀之后一般都会早点回家。

  2、民间传说

  传说在*开天之时,冬至正是万恶出没的时候,而晚上是阴气比较重的时候,这个时候很多地方流传着冬至的晚上出门不吉利的说法。

  3、天气因素

  冬至的来临,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就要到了,这时候往往是疾病感冒的高峰期,所以冬至晚上能早点回去的还是早点回去,况且大晚上家里肯定比还在外游荡更为安全。

  4、昼短夜长

  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而古时候的人们到了晚上不像现在有夜市,灯火通明,古时候的人们晚上出门很不方便,所以古时候的人们在天黑之前都会早早的回家了。

冬至吃什么2

  今日12时48分,北半球将迎来“冬至”,我国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台州民谚有云,“冬至大如年”,在台州过冬至,各地的*俗也不尽相同。

  在椒江和临海过冬至,“硬擂圆”是标配;三门人吃冬至圆,麦焦和豆面是“黄金搭档”;温岭的冬至圆花样多,大的如鸡蛋,小的如黄豆;仙居人冬至祭祖,上桌的菜要凑够“九大碗”;玉环人的冬至,汤圆或番粉圆少不了。

  椒黄路:“硬擂圆”是标配

  林毕富,75岁,椒江人。

  上周日,趁着儿孙都在家,老林一家子提早过了冬至。

  椒江人过冬至的*俗,和过七月半差不多。当天,老林张罗了一桌丰盛的菜,先祭拜了祖宗,之后,全家一起吃了个团圆饭。

  “饭桌上至少得有八道菜,其中,‘硬擂圆’绝对不能少。”老林介绍了“硬擂圆”的做法,“把糯米粉加水捏成圆形,就成了‘圆’。‘圆’煮熟之后,放在炒熟的黄豆粉上滚,这个过程就是‘擂’。”

  如果嫌做“硬擂圆”麻烦,老林支了一个懒人招。从超市买回汤圆当半成品,芝麻、豆沙还是肉馅的,根据家人的口味选择。汤圆熟后捞出来,在黄豆粉和红糖上滚一滚,“硬擂圆”就大功告成了。

  在临海,“硬擂圆”也是过冬至的标配。

  仙居:菜要凑够“九大碗”

  陈登科,28岁,仙居下各人。

  上个周末,小陈家也过了冬至,不过,冬至祭祖的菜谱里,并没有“硬擂圆”。当天,70多岁的奶奶掌勺,红烧肉和扁豆是拿手菜。奶奶还一再向他强调,上桌的菜必须凑够“九大碗”。

  “每年,我家的冬至仪式感都很强。”小陈告诉记者。由于爸爸和叔叔不在家,小陈成了家里最年长的男丁,听了奶奶的吩咐,点燃两根蜡烛和三炷香,再烧点纸钱,祭祖仪式就算是完成了。

  三门:麦焦、豆面、冬至圆

  朱立武,36岁,三门亭旁人。

  三门人也吃冬至圆,个头有土鸡蛋大小。小朱说,其实也就是实心的糯米团,只不过,外面裹着一层“红衣”。“红衣”的成分是红豆粉、糖、芝麻等。在三门,一直流传着“吃过冬至圆,就算长一岁”的说法。如果家有小孩,年龄几岁,就得吃几个冬至圆。

  冬至圆、麦焦、豆面是“黄金搭档”。其中,豆面炖大白菜是绝配。此外,饭桌上还可以再添几道菜。

  温岭:冬至圆大小不一

  梁佳,27岁,温岭大溪人。

  去年的冬至,小梁没吃上冬至圆。按照大溪当地的风俗,她和家人去祭扫祖墓了。

  今年,小梁嫁到了温岭松门。冬至快到了,婆婆常念叨着这句话,还手把手教她如何做冬至圆。先做好圆窝,填馅,用虎口收成一尖角,再入蒸笼蒸熟,出锅后滚上一层草粉,冬至圆就不黏手、不烫手了。冬至圆的馅料五花八门,有咸虾皮、豆腐干、胡萝卜、茭白、猪肉、香葱等。

  同在温岭,小梁发现,松门的冬至圆大如鸡蛋,石塘的冬至圆却小如黄豆。石塘的冬至圆焯熟之后和猪油一起爆炒,也是蛮美味的。

  玉环:汤圆和番粉圆是最爱

  陈雅,26岁,玉环人。

  “过冬至,玉环各地风俗差很多。”陈雅说。

  她家是玉环北部的,冬至吃番粉圆,皮是用番薯粉做的,馅料是咸的,主要成分有白萝卜块、猪肉块、鳗鱼干、豆腐干等。番粉圆蒸熟之后呈淡绿色,更滑更爽口。

  陈雅有一个同事是玉环海山乡人,冬至则要吃汤圆。

  延伸阅读

  在外地,冬至吃什么?

  北方冬至要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为何冬至这一天要吃饺子呢?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为治疗冻耳朵发明的,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现在又有“冬至吃饺子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苏州人冬至吃馄饨

  由于苏州2500年前是吴国的都城,而吴国始祖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

  相传,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点心献给吴王,随口说是“混沌”。为了纪念西施创造的这种美食,苏州人便把馄饨定为冬至节的食物。

  宁夏冬至要吃“头脑”

  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个*俗,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还给起了个特别的名字——“头脑”。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一锅五颜六色的羊肉粉汤就做好了,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邻端上一碗。

  江南水乡吃红豆糯米饭

  在我国的江南水乡,冬至之夜有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俗。

  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不过,这个疫鬼最怕红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红豆糯米饭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上海冬至家家吃汤圆

  旧时上海,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上海人在冬至这一天*惯吃汤圆,来庆祝冬至的到来。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各种馅料,做好的汤圆用来祭祖以及互赠亲朋。

冬至吃什么3

  1、酒酿圆子

  在老宁波的*俗里,圆子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酒酿圆子还是江浙一带有名的小吃,更是家家都会做的传统中式点心,用来招待客人,也是酒店宴*上的点单很高的人气甜品。酒酿圆子用优质白糯米为原料,经过水浸水磨后加工成糯米粉,将水磨糯米粉搓成小圆子待用。以上等白糯米蒸熟后,按一定比例掺和进酵母,几天后即成香味四溢、甜糯适口的酒酿。把水烧开放入小圆子,待其浮到水面,再加入酒酿、白糖和蛋浆,搅匀勾芡,盛入碗后撒糖桂花即成。

  2、大头菜烤年糕

  冬至前一天,宁波人一般不出门,冬至节一早有全家人吃大头菜烤年糕的*俗。冬至节前夜,家家烤大头菜,大灶的火烧得旺旺的,将大头菜洗净,削皮切块,菜叶也不要浪费。削掉表面上有坑坑洼洼的东西,放入镬中,块要切得稍厚一点,否则容易煮散导致筷夹不起。大头菜先放入,后放大块年糕,翻一下,放点酱油,然后把呼呼燃烧的柴盖上草灰,柴彻夜暗燃,用文火煮,大头菜在镬里焐一夜。第二天一早水将烧干时,放入糖和盐,再浇入一层菜油起镬,香气四溢的大头菜烤年糕就大功告成啦!冬至大头菜烤年糕的关键是冬至那晚灶火不灭,家家都要烧得“烘烘相”,薪火不息,薪火相传,日子红火是老百姓最实在最基本的企盼,而年糕则寓示“年年高”。

  3、汤果

  汤果是宁波人冬至必吃的食品。宁波人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汤果跟汤团类似,都取“团圆”、“圆满”的意思,只是汤果要小一些,里面没有馅。宁波人过冬至,旧时各家以芦穄粉搓圆子,叫芦穄汤果。后渐改为糯米粉圆子,加番薯粒,叫番薯汤果。先供灶神,再全家吃。俗称“冬至小年夜”,俚语“冬至大如年,皇帝佬倌要谢年”。这天长辈嘱咐小孩不可啼哭,大人也不打骂小孩,不可摔坏东西,否则视为不吉利。

  4、冻羊肉

  除了老宁波的酒酿圆子、大头菜烤年糕外,在冬至这一天,余姚泗门等地还流行吃“冻羊肉”,即买来新鲜的羊肉,切成块状后,放入酱油、茴香等调料,大火烧熟后装入盆中,待羊肉冷却后冻成“冻羊肉”,吃饭时,夹一块“冻羊肉”放入满满的米饭中,鲜美喷香。

  另外,宁波人冬至进补必服中药。因此,冬至一到,中医师、中药铺,门庭若市,其盛况要到立春为止。王诗琅所编的《艋胛岁时记》中有关“补冬”的记载:“有的宰鸡杀鸭炖八珍,有的买羊肉和乌枣炖食,贫户则以福眼肉(福建产龙眼干)和糯米、糖炊米糕而食,俗谓此日食补品,于身体特别有益。”宁波旧俗,冬至正时辰,抛掷萝卜至屋瓦上,经雨淋日晒成干后,收集挂于墙壁之上,俗称“冬至萝卜”,谓是治痢疾的良药。宁波冬至吃什么?酒酿圆子、大头菜烤年糕、汤果、冻羊肉等是宁波冬至必吃的美食,在冬至这天可别忘了吃哦!

冬至吃什么4

  阳气虚弱者时值冬至,天寒地冻,为一年中阴气最盛、阳气最弱之季。阳虚的人常会流清水涕、手足冰凉、易生冻疮、夜尿频频。这类人可用干姜、人参、熟附子、辣椒、羊肉等共食之,三九天尤为需要。同时还可服用金匮肾气丸等,以期阳气生发。

  易患冬病者慢性支气管炎、冻疮、尿多症等冬至病,在中医看来属肾气亏虚、阳虚外寒。调治的办法是温药和之。如熟附子、肉桂、海马、狗肾、人参、甘草、枸杞子等皆可使用。除用药进补,还可以食补之,如生姜肉汤对咳喘疗效较好。附子生姜桂枝汤对防治冻疮有益,以此外洗也有效果。

  养生益寿者养生益寿,冬至进补就是个很好的办法。原则上说,有不足就要补充。例如,用脑多者应经常吃核桃,体力消耗大者,要及时补充水果、蔬菜等。补多少、怎么补,要因人而异。

  防春夏病者医学家们证实,冬天调养得好,春夏发病就少。正是基于这个观点,冬补应以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为宜。可用各种鱼类及牛、羊、狗肉,加放中药人参、黄芪、桂圆、红枣等,或做汤、或为膳。只要脾胃吸收好,进补后定会使人储备更多的能量,从而增强免疫抗病能力。

  北方人吃馄饨和饺子

  在北京,有句谚语叫“冬至馄饨夏至面”。对于有着“好吃不如饺子”*俗的其他北方人来说,也普遍有冬至吃饺子和馄饨的风俗。

  在超市销售冷冻制品专区可以看到,冷柜里摆满了状元、哈好妹、湾仔码头等各种品牌的速冻饺子和馄饨。不同地方的人们对馄饨的称呼还不一样,比如广东人把馄饨称为云吞,湖北人则称之为包面,江西人称其清汤,四川人称抄手。河南人在冬至这天,要吃“捏冻耳朵”。原来,吃“捏冻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饺子的俗称,据说是吃了饺子后,可以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不会被冻掉耳朵。

  江南一带吃汤圆

  古诗有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江南的超市里,思念、海霸王等各种品牌的大大小小的速冻汤圆被摆在了显眼位置,每个品牌的厂家促销员都摆上一个电磁炉,将煮好的汤圆送给消费者品尝,以此吸引大家购买。

  据了解,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俗之一。广东潮汕人把冬至称为冬节。冬至的时候,他们也有吃汤圆的*俗,而且有“吃过冬节圆,就算大一年(岁)”的说法,意思是说,吃了冬至的汤圆,便又长了一岁。冬至吃汤圆的*俗在江南一带尤为盛行。江南百姓在冬至前,常用糯米粉做成面团,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馅料,制成汤圆。对于江南人来说,“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因为“圆”有“团圆”、“圆满”之意,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以此寄寓对来年合家团圆的祈福。此外,江南水乡还有在冬至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俗。

  广东人吃冬至肉

  对广东人来说,冬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甚至比春节还重要得多,所以,广东人有句话叫“冬至大过年”。

  据介绍,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桌大鱼大肉、腊肉腊肠,谈笑风生地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有些广东人还有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送腊肉的*俗。为此,各家超市精心设置了红红火火的腊味坊,里面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腊肉、腊肠、腊鸭、火腿、咸肉、熏肉等,不仅有散装的,还有袋装的,让市民各取所需。为了吸引市民购买,有的超市还派出工作人员,在超市外面摆起腊味品摊档,向过路的市民销售腊肉制品。

  泉州人“冬节不回家无祖”

  每年农历十一月中旬,约当公历11月22日(或前、后一天),是冬至节,又称冬节。冬至为24个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视,泉州人称冬至为“冬节小年兜”,其重视程度似稍为逊色,但过节时同样很隆重。

  冬至应节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饺,江浙一带则吃汤圆和麻糍。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泉州人所吃的“冬节丸”,实际上就是《清嘉录》所介绍的苏州人应节食品粉圆。节日前夕,家家户户要“搓丸”。有红、白两色。“搓丸”手艺细巧,晋江深沪、石狮祥芝、惠安崇武的渔村妇女,搓丸速度快,质量好,粒粒小如鱼目珠子,令人赞叹不已,在搓冬节丸的同时,还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以象征兴旺吉样有财气,俗称“做鸡母狗仔”。

  泉州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但清嘉庆《惠安县志.风俗志》对冬节吃丸是这样解释的:“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又举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泉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词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在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清明节同样的*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有关的谚语也不少。如“吃冬节,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节过后,气温继续下降,农活也很少,成了农闲季节,称“上冬天”。而到了清明节,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生产上多忙于春耕春种,是农民最劳累阶段,所以谓之“入苦坑”。但农闲不忘农忙,谚语又及时提醒农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冬至过后106天就是清明,应该及早准备农耕之事。此外,还有“干冬节,湿年兜”。“冬至在月头,严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严寒正二月”。“冬至前,米价长,贫儿受长养;冬至前,米价落,贫儿转萧索”,等等。

  本文导读:冬至是什么时候?今年的12月22号就是一年一度的冬至节气了,在冬至这一天每个地方的风俗都不一样,那么冬至吃什么对身体好?各地冬至吃什么好?

  宁夏银川冬至这一天“头脑”也能吃!

  银川有个*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上海:家家户户做汤圆

  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

  巧克力汤圆》》》冬季吃什么食物减肥最快

  用料:汤圆粉(糯米粉)500克,巧克力250克,坚果果仁碎100克,白糖少许。

  做法:用温水与汤圆粉一起和面,然后把面团揪成大小相等的剂子;将巧克力掰成小块,碾碎;将剂子按扁,中间直接包入巧克力碎和坚果果仁碎及少许白糖,揉成圆球,下入沸水锅中煮熟,即可食用。

  冬至吃什么的一些推荐

  1.饺子

  传说中,河南名医张仲景因记挂穷乡亲们,冬至那天,在南阳东关空地上搭起医棚,向穷人舍“祛寒娇耳汤”(“娇耳”即现在的饺子),使人吃了以后只觉浑身温暖,两耳发热。

  本文导读:冬至是什么时候?今年的12月22号就是一年一度的冬至节气了,在冬至这一天每个地方的风俗都不一样,那么冬至吃什么对身体好?各地冬至吃什么好?

  Tips祛寒娇耳汤

  做法先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等煮熟后,将羊肉及药材捞起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再下锅煮熟。每人一大碗汤,两双娇耳。

  2.馄饨

  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态相似,“馄饨”也与“混沌”谐音。

  3.汤圆

  在江南地区,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汤圆又分“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

  4.羊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俗,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事实上,在江南地区,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进补,所吃的正是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

  5.萝卜

  民间有言:“冬至萝卜夏至姜,适时进食无病痛。”又说:“冬季萝卜赛过小人参。”在冬至夜,正适合炖上一锅热乎乎的萝卜排骨汤,一家人团团圆圆,过这个历史悠久的“亚岁”节。

  宜于冬季进补的食物不少,大致可分为*补、温补、滋补三大类。一般说来,温补宜用热性食物,用于气虚;滋补宜用寒性食物,用于血虚;无气虚血虚则宜用*性食物,是谓*补。

  ◆*补猪肉及其肝、肾、肺等,蛋类、母鸡、鸭、豆腐等,芹菜、萝卜、桂圆、蘑菇类,蜂蜜、蜂乳等。

  ◇滋补甲鱼、鲫鱼、淡菜、海带、海蜇、梨、橘、苹果、香蕉、百合、芝麻、绿豆、赤豆、豌豆、黄花菜、银耳、燕窝等。

  ◆温补羊肉、牛肉及二者的内脏,狗肉,公鸡,鹅,海参,乌贼,鹿肉,大枣、核桃、扁豆,薯芋类,葱、蒜、韭、姜,蚕豆,小麦粉,酒类等。

  除了注意食物的选用外,还须注意烹制技法:滋补食品,宜清炖、清蒸或煨汤,口味清淡;温补食品,宜红烧或酱卤,口味浓重;*补食品,可二法兼用,口味则以*和为主。

冬至吃什么5

  冬至进补吃什么?

  冬至,冬天到极点之时,天地一片萧瑟。看似没有生机,其实阳气马上要开始萌芽,所以是天地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此时进补,有*时的三倍之功。

  冬至一整天,都可以进补。小编推荐冬至这一天三餐的进补食疗。

  早餐:汤圆

  冬至吃汤圆,在南方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的皮就是糯米粉制成,糯米粉白色,可养肺,适合“白色养肺”的五色进补。中医历来将汤圆视为补虚、调血、健脾、开胃之物。

  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及淀粉等,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对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另外,它还能够缓解气虚所导致的盗汗、妊娠后腰腹坠胀、劳动损伤后气短乏力等症状。

  汤圆最好采用热水煮来吃,亦可使用花茶来煮味道更新鲜,放些低热量的蜜糖增加口味;而有馅料甜汤圆本身已具有甜味,可以不需要额外放糖。另外,可使用红糖及姜片煮汤圆以去除寒气,也可额外放些无糖冻、无糖椰果增加饱足感及减少热量摄取,或放入桂圆、红枣、白木耳等食材,增加营养素含量。咸汤圆可多放一些蔬菜,增加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摄取也是不错选择。

  小编温馨提示;汤圆虽好,但别贪吃。这是因为糯米虽然可以开胃调虚,但做成汤圆,质地细腻了,不宜被肠胃消化。吃汤圆时应细嚼慢咽,一次进食量不宜过多,不宜餐餐连续进食,且不要食用过烫的汤圆,以防口舌烫伤。

  午餐: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尤其在北方。在进补功效翻三倍的冬至,饺子怎么做又好吃又养生呢?

  很多人*惯包饺子时多放肥肉,认为吃着香,但肥肉中的饱和脂肪含量往往较高,对健康不利。并且按照膳食酸碱*衡的原则,“酸性”的肉类,应当与“碱性”的蔬菜原料相*衡,所以最好一份肉类搭配两份蔬菜。提高蔬菜用量,才能降低饱和脂肪和热量的摄入,达到真正的营养*衡,建议大家在馅料中少用肥肉,以瘦肉为主,最好不要再添加动物油和植物油。

  推荐茴香饺子。茴香性温,味辛。 归肝、肾、脾、胃经。开胃进食,理气散寒,有助阳道。

  原料:饺子粉,茴香,猪肉馅,鸡蛋,盐,葱姜末,香油,老抽,米酒

  做法:

  1.饺子粉用温水和成面团,放在容器中,盖上盖子醒1小时。

  2.醒面的时间用来和馅,首先将肉馅放入容器中,放入葱姜末、香油、米酒、鸡蛋顺着一个方向搅拌上劲,然后加入老抽,继续朝一个方向搅拌上劲,然后放置一旁入味。

  3.将茴香洗净沥干水分后切成末,放入事先搅拌好的肉馅中一起搅拌均匀备用,然后调入适量盐搅拌均匀。

  4.将醒好的面团分成小剂子,然后擀成饺子皮,然后将馅包入皮中即可。

  晚餐:羊肉——补心养阳汤

  冬季是吃羊肉最好的时候,如果在冬至这天,能吃点羊肉,滋补速度比*时多几倍。羊肉温补脾胃,肝肾,补血温经,保护胃黏膜,补肝明目。

  原料:羊肉500-1000g,黄芪100g,当归20g、甘蔗3节左右、生姜两块、大枣8个

  辅料:黄酒、香菜、胡椒粉、盐、辣椒粉(可不放)

  做法:

  1.黄芪、当归用清水浸泡半小时。

  2.甘蔗去皮后,纵向剖开,生姜拍扁。

  3.锅内烧开水,将羊肉下锅煮出血沫,将水倒掉,羊肉冲洗干净。

  4.锅内重新加水,将全部原料一起下锅,大火煮开后,放黄酒,转中火炖1个小时。

  5.放入胡椒粉,关火起锅。

  6.在汤碗里放入香菜末和少许盐,将羊肉汤盛入汤碗。

  7.强锅里的羊肉捞出,切成块,配用盐和辣椒粉混成做成的蘸料碟食用。

  温馨提醒:

  1.盐不可下锅。没有喝完的羊肉汤里不要放盐,下顿热过后,喝时再放盐调味。

  2.湿气重的人可以放十几粒花椒一起炖。

  3.如果家中有人感冒,汤里不能放黄芪。

  4.没甘蔗可放牛蒡,也能中和羊肉的燥热。甘蔗有牛蒡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心脾的保健。

  5.此汤补心,适合冬天睡眠质量不好的朋友。

  6.禁忌人群:特别燥热体质,感冒发烧者不要喝。

  冬至进补原则

  适宜在冬至进补的食物不少,大致可分为*补、温补、滋补三大类。一般说来,温补宜用热性食物,用于气虚;滋补宜用寒性食物,用于血虚;无气虚血虚则宜用*性食物,是谓*补。

  *补:猪肉及其肝、肾、肺等,蛋类、母鸡、鸭、豆腐,芹菜、萝卜、桂圆、蘑菇类,蜂蜜、蜂乳等。

  滋补:甲鱼、鲫鱼、淡菜、海带、海蜇、梨、橘、苹果、香蕉、百合、芝麻、绿豆、赤豆、豌豆、黄花菜、银耳、燕窝等。

  温补:羊肉、牛肉及二者的内脏,狗肉,公鸡,鹅,海参,乌贼,鹿肉,大枣、核桃、扁豆,薯芋类,葱、蒜、韭、姜,蚕豆,小麦粉,酒类等。

冬至吃什么6

  冬至适合吃什么进补

  1、羊肉

  冬至吃羊肉,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俗,南方冬至也喜欢拿羊肉来下火锅。羊肉味甘性温,是冬至进补的重要食物之一。羊肉的热量高于牛肉,铁的含量又是猪肉的6倍,对造血有显着功效,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气补虚,促进循环,增强御寒能力。

  2、八宝粥

  冬至养生吃八宝粥,热腾腾的八宝粥很适合冬天饮食温热软的要求。认为食粥可健脾温胃,且有一定的`作用,正好对抗冬季干燥的特性。为发挥御寒作用,我们在煮粥的上可以选用偏温热或*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枣、核桃、花生、鸡肉、羊肉、糯米、桂圆、山药、银耳等。我们不妨发挥创造力,将这些食材搭配成美味的粥,例如:羊肉粥、鸡肉粥、糯米红枣粥、小米山药粥、银耳红枣大米粥等。

  3、饺子

  冬至养生吃饺子,“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是古代的一句古话,在现代里今天冬至吃饺子虽然是为了治冻耳朵,不过其面、菜、肉的合理搭配使饺子成为了一种全面且易吸收的美食。冬至吃饺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葱、韭菜、萝卜等做馅,这些菜均偏温热性,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温阳作用。

  4、馄饨

  冬至养生吃馄饨,馄饨原来是北方盛行的一种食物,但现在南方人们也喜欢冬至吃馄饨。老北京有“冬至馄饨面”的说法。除了形态相似,冬食馄饨,有利于寒冷季节热能的储蓄。

  5、汤圆

  冬至养生吃汤圆,汤圆有着“团圆”的意思,冬至吃汤圆如今在全国都十分盛行。做汤圆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红豆等亦是温热性味,有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饮食营养才会被身体吸收利用,提高机体的抗寒防病能力,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冬至养生吃什么水果

  山楂

  在寒冷的冬至到来之时,吃一些美味又营养的山楂,让它来帮我们调节我们的身体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每百克山楂果肉中含膳食纤维3。1克。俗话说:“欲得长生,肠中常清”。膳食纤维是身体的“肠道清道夫”,充足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有利于食肠的消化和废物的排泄,促进体内的物质代谢。果胶具有降低胆固醇和、预防胆形成的功效。

  石榴

  冬季水果品种丰富,石榴就是其中之一。很多人都比较喜欢吃石榴,不仅是因为口味酸甜,而且颜色鲜艳。就算是加工成饮料也十分受人喜欢。当然,石榴的营养价值也是很高的,专家表示,十六中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维生素、有机酸、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矿物质,而其中的维生素含量比苹果还要高出1—2倍。

  柚子

  柚子是秋季成熟的水果,因为它皮厚耐藏,等到这样寒冷的冬季来吃是理想的选择,柚子有“天然水果罐头”之称。它含有非常丰富的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以及钙、磷、镁、钠等人体必需的元素,这是其他水果所难以比拟的。

  除了营养价值高,还具有健胃、理气化痰、润肺清肠、补血健脾等功效,能促进食欲、治等症,理气散结。可促进伤口愈合,对败血病等有良好的辅助疗效。冬季容易,柚子可以气、抑制口腔溃疡。

  甘蔗

  甘蔗是含水分很高的水果,它的水分含量占甘蔗的84%,在干燥的冬天补充水分是必不可少的,其次甘蔗的含铁量在众多水果中可是名列前茅的。它拥有滋补的作用,作为清凉的补剂,对于治疗低血糖,大便干结,小便不利,心烦口渴,反胃呕吐,肺燥引发的气喘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

  冬至养生

  1、注意防寒保暖

  女性属寒性体质,因此,日常中应少吃寒性的食物,尤其是在处于生理周期的时候,更要注意饮食的科学性。冬季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强颈、腹部的保暖,不可因美观而减少衣物,一旦受凉,容易导致、等症状,损害。

  2、坚持晚间

  中医认为,人体中的寒气是由大地经足部进入人体的,因此,多泡脚可有效帮助女性保暖。但泡脚一定要坚持,不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起到养生、防寒保暖的功效。

  3、适量进补

  冬至时节天气寒冷,人体需要足够的能量来抵御寒冷,而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补气活血,温中暖下的功效,是进补的佳品。女性冬至吃些肉类可中和寒气,加快,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来应对严寒。

  4、注意养肝护肝

  对于女性,肝脏这个器官有着额外的重要作用。中医认为,女性肝为主,有疏通经血之用。因此,一旦伤肝,女性就会出现方面的问题。所以,女性要注意养肝、护肝,不可动怒。日常应多吃养肝食物,如菠菜、芹菜等。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9篇)(扩展4)

——小暑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3篇)

小暑吃什么传统食物1

  1、吃三宝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民间在这个时节素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俗。

  2、食新(食辛)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3、黄瓜+煮鸡蛋

  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4、吃饺子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5、吃面

  伏日吃面*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6、吃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小暑吃什么传统食物2

  小暑吃蜜汁藕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惯,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及膳食纤维,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助睡眠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小暑食新

  民间有小暑“食新”*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小暑封斋

  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这段时期,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据说误食了要招灾祸,但仍可吃猪、牛、羊肉。

  小暑吃伏面

  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小暑吃什么传统食物小暑吃什么传统食物。据考证,伏日吃面*俗出现在三国时期。《魏氏春秋》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与五月相*,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过水面,就是将面条煮熟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汁,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可以“败心火”。

  小暑吃暑羊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小暑舐牛

  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捕黑鲷

  小暑时节是台湾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黄熟的时候也是丝瓜、苦瓜、黄瓜、冬瓜的盛产期台湾周围的海域是属於温水海域,也是温水鱼群的群聚时期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红A等渔获,淡水海域则可捕获黑鲷。

  小暑吃芒果

  所谓小暑吃芒果代表这个时节是芒果的成熟盛产期。

  小暑吃炒鳝片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以小暑前后一个月产的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用素油炒鳝片加大蒜方法简便,老少咸宜。

  阅读延伸:小暑相关介绍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小暑吃什么传统食物24节气”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到来,标志着*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有“小暑开始热,减衣身上轻,抓紧种蔬菜,备足过严冬”的说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群芳谱》载“暑气至此尚未极也。”此时,暑气上升气候炎热,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农谚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小暑吃什么传统食物3

  小暑吃什么传统食物

  小暑吃什么:饺子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小暑吃什么:羊肉

  北方在小暑、大暑期间喝羊汤,第一可以滋补身体;第二“羊”与“阳”谐音,“古人认为夏季阳气丧失较多,这样能够增加阳气”。

  因为古代一直将五月当作“恶月”,视之不吉,六月跟着沾了边儿,故也应当“辟恶”。《荆楚岁时记》便记载:“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所谓“汤饼”,指的便是热汤面。小暑到来后,有些地区的人们会在伏天吃过水面或者炒面,“炒面”这种吃法在汉代便已经出现了,“这也是提醒要在夏季多吃主食,注意营养补充”。

  只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后,这些*俗今天多已不存。如果时逢“小暑”,农村或者景区能够举行一些类似的'民俗仪式,与日常生活形成对比,或许更能给人们震撼,让人们了解人、自然的和谐关系。

  小暑吃什么:三宝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在这个时节素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俗。

  黄鳝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各地经典菜肴几乎都有以黄鳝为原料的。黄鳝生长在水岸泥窟之中,最滋补、最味美的莫属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此时用黄鳝滋补能起到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的作用。

  莲藕

  在夏季空气干燥、补水又不足的时候,常吃莲藕可以凉血、滋阴、清热。对老年人来说,夏藕更是补养脾胃的好食材。

  绿豆芽

  炎炎夏日,烹制一道绿豆芽菜肴可以清热解毒、利尿除湿。同时,绿豆芽的热量很低,而水分和纤维素含量较高,可促进肠蠕动,具有通便的作用,是人们公认的夏季瘦身佳品。

  小暑吃什么:食新

  六月食新,是客家人在早稻开镰后,把所收的新米做成饭,在开餐时进行敬奉五谷大神和先辈的一种民俗活动。由于战乱灾荒,客家人从中原不断南迁,由于许多*原良地被早先来到的居民占领,客家人只能靠山居住,在山区开荒造田,大都生活比较艰苦,一日三餐靠稻米煮成稀粥或茨粟杂粮作为主食,要想吃顿干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客家人在南方安居乐业后,对祖先辛勤垦殖,营造良田怀有崇敬之心,而自宋朝末年以后,在民间出现了在每年小暑过后早稻成熟开镰食新的*俗,在自己吃第一口新米饭之前,把新米做成干饭,酿成新酒备上肉蛋和新上市的苦瓜、丝瓜、茄子等。

  据客家《风情》载,物品摆放在五谷大神位上敬奉时,在烧香点烛后要念:“请五谷大神食新,多谢五谷大神恩泽五谷丰登,保佑一家顺劲,身体强健,紧做紧有来。”待香火成灰后,便烧上衣纸。然后把干饭酒肉菜摆放在自己的饭桌上,念上“请先祖们尝尝新”,并用双手拜上三拜。

  待中午时分,请来帮工收割过稻谷的乡人一同食新,并交流生产经验,共谋发展生产的计划。因为食新的*俗,使在城的居民也会纷纷到乡间买上新米与旧米合起来食新。以自己亲手种出来的稻谷做出来的干饭,吃起来香喷喷又富有亲切感。一般所请之人是乡间的“帮工兄弟”,久盼的一顿干饭,加上富有特色的酒菜,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如今,虽然吃干饭是件常事,但食新之俗仍在客家农村普遍盛行。

  小暑吃什么:面条

  伏日吃面的*俗至少在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气候与农事

  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区的棉花开始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要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增强通风透光,改善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环节。”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及早蓄水防旱显得十分重要。农谚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这时出现的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虽对水稻等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有时也会给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响。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南方地区小暑时*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 ℃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小暑前后,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

  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小暑养生小知识

  1、忌烈日下运动

  运动时间尽量调整在清晨或是晚上,小暑时节气候炎热,使人容易莫名地感到心情烦躁,食欲下降,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这个时候如果还在大白天曝晒容易引起外邪侵袭和中暑。

  2、饮食宜清淡适量

  小暑时节的多雨、高温,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所以,这一时节的饮食,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而且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

  3、保持心态*和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所以,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中医认为,*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

  4、外出注意防暑

  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小暑时节的天气特点更是容易发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带好遮阳伞、遮阳帽等工具,多喝水,并尽量避开午后太阳热辣时外出。


小年吃什么传统食物 (菁华9篇)(扩展5)

——小雪节气吃什么食物好(精选5篇)

  小雪节气吃什么食物好 1

  1.白萝卜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所以小雪节气时会有吃萝卜的*惯,冬季服食白萝卜可健脾养胃、益气补精,且能预防疾病,有益于健康。

  2.羊肉

  羊肉是温性食物,适合冬天吃,可增加人体热量,抵御寒冷,还能增加消化酶,保护胃壁,修复胃黏膜,帮助脾胃消化,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3.黑米

  黑米外部皮层中含有抗衰老的.花青素类色素,吃了对人体有好处,一般米的颜色越深,表皮色素抗衰老的效果则越强。

  4.糍粑

  在南方部分地方,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俗,就是将糯米蒸熟捣烂后制成饼状的食品,口感很好,有的人还喜欢在里面加些芝麻、蜂蜡等。

  小雪节气吃什么食物好3

  小雪是农历第几个节气:第20个

  小雪表示开始降雪,雪量小,地面上无积雪。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

  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小雪时节已进入初冬,天气逐渐转冷,地面上的露珠变成严霜,天空中的雨滴就成雪花,流水凝固成坚冰,整个大地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素装。但这个时候的雪,常常是半冻半融状态,气象上称为“湿雪”,有时还会雨雪同降,这类降雪称为“雨夹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个时期天气逐渐变冷,黄河中下游*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意思是说:由于气温降低,北方以下雪为多,不再下雨了,雨虹也就看不见了;又因天空阳气上升,地下阴气下降,导致阴阳不交,天地不通,所以万物失去生机;所以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小雪节气吃什么食物好 2

  牛肉

  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比猪肉更接*人体需要,能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寒冬食牛肉,有暖胃作用,为寒冬补益佳品。

  山药

  山药能促进内分泌激素的合成作用,能促进皮肤表皮细胞的.新陈代谢,提升肌肤的保湿功能,并对改善体质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小雪时节,饮食不节、偏食生冷极易导致肠胃不适,吃些山药也是有帮助的。

  乌鸡

  乌骨鸡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中烟酸、维生素E、磷、铁、钾、钠的含量均高于普通鸡肉,胆固醇和脂肪含量却很低,是补虚劳、养身体的上好佳品。

  菠菜

  菠菜味甘,性凉,利五脏,解酒毒,能润燥滑肠,养血止血,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养肝明目。菠菜中还含有丰富维生素E,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能阻止机体内氧化过程,因此多吃菠菜对延缓衰老是有帮助的。另外小雪节气多吃菠菜,对抵抗冬季抑郁是有好处的。

  黑米

  寒冷季节里,首当其冲的是补肾气。在五脏与五行的关系中,黑色对应的是肾脏,而黑米性*、味甘,具有滋阴补肾、益气活血、暖肝明目的功效,是补肾的好食材。黑米可与白米一起煮饭,或与核桃仁、大枣、银耳、莲子等一同熬粥。

  黑芝麻

  进入小雪节气,人体皮肤易干燥,而黑芝麻有滋润皮肤的特点。黑芝麻具有补血、润肠、生津、通乳、养发等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头发早白、贫血萎黄、津液不足、大便燥结、头晕耳鸣等症状。

  栗子

  冬季的时候正是栗子大量上市的时候,而且栗子的味道是很美味的,同时栗子还含有很多营养物质,能够给我们的身体提供大量的热量,有利于我们冬季的抗寒的,同时栗子也有止血的功效的。

  板栗不仅含有大量淀粉,而且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等多种招牌营养素,素有“干果之王”的美称。板栗可代粮,与枣、柿子并称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是一种价廉物美、富有营养的滋补品及补养的良药。

  栗子可生食,煮食,炒食,或与肉类炖食。用刀将板栗切成两瓣,去掉外壳后放入盆里,加上开水浸泡一会儿后用筷子搅拌,板栗皮就会脱去,但应注意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营养丢失。

  大白菜

  大白菜中膳食纤维和维生素A、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对人体的肠道健康、视力发育和免疫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它具有消食的作用;除此之外,它还具有清肺止咳的作用。

  小雪节气注意事项

  1、少吃辛辣食物,适当食用酸性食物

  冬季主收敛,应该少吃生发的食物,适当吃一些酸性食物,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2、适当吃一些凉性食材

  冬天人们衣服穿得多,室内温度高,还不愿意常开窗户通风,户外运动量也被减少,很容易造成体内积热,不能及时散发;饮食却比其他季节增加了热性食物,很容易导致肺火旺盛。所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一些“凉”性食物,有助于帮助身体“降火”。可供这个季节选择的凉性食物有:萝卜、莲子等。

  3、进食有助于心情改善的食物

  小雪时节,万物萧索,心情很容易受其影响而消沉。这时候的饮食中,吃一些有助于心情改善的食物,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益。香蕉、菠菜、芦笋、猕猴桃、橘子、深绿色的蔬菜,以及全麦面包、动物肝脏等,含有改善心情的食物,建议增加进食量。

  小雪气候特点是什么

  长江中下游地区陆续进入冬季

  立冬节气我国北方地区基本上都进入了冬季,到了小雪节气,长江中下游许多地区陆续进冬季。虽说全国降水随着冬季的到来,降水逐渐跌入一年中的低谷,但江南比江北雨量还是偏多,即便这一地区12月中下旬才有初雪,但此时的阴雨天气,给人们的感受已经不是深秋凉意,而是湿冷了,这种感觉比北方干冷地区有供暖条件的人们要难受得多。

  气温继续走低

  在立冬节气,我国的西北、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有雪,到了小雪节气,意味着华北地区有降雪。如果说立冬节气标志着我国北方大部地区进入冬季的话,走到小雪节气,冷空气的直接表现就是使这些地区的气温逐步达到0℃以下。我们都知道只有在云层内及云下气层的气温都在0℃以下时,降水形式才由雨变成雪。所以,小雪阶段比入冬阶段气温低,是不争的事实。

  开始下小雪雪量较小

  小雪节气里的第一候为虹藏不见,二候为天腾地降,三候闭塞成冬。意思是说:由于气温低,北方以下雪为多,不再下雨了,雨虹也就看不见了;又因天空阳气上升,地下阴气下降,导致阴阳不交,天地不通;所以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小雪阶段比入冬阶段气温低。到了小雪节气,意味着我国华北地区将有降雪。冷空气使我国北方大部地区气温逐步达到0℃以下。黄河中下游*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的话,也有可能下大雪。

  小雪节气吃什么食物好 3

  起居养生

  到了小雪时节,天气比较寒冷,但是还没有到更寒冷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会感觉空气相对湿润,并且对呼吸系统的疾病会有所改善。不过在降雪之后,会有降温的情况出现,要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的发生。

  情志养生

  这个时候的天气是比较阴冷的,人们的心情也很容易会受到影响,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症。会有抑郁症主要是因为七情过激所致,我们要知道七情就是人们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所以*时我们应该注意心理的.调节。

  运动养生

  运动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经常运动的人出现疾病的几率会明显的减少,小雪节气的时候,人们应该以温和的有氧运动为主,大家可以选择慢跑,或是瑜伽和打太极的方法。由于下雪降温开始,在做调理的过程中注意。

  小雪节气吃什么食物好 4

  起居养生

  到了小雪时节,天气比较寒冷,但是还没有到更寒冷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会感觉空气相对湿润,并且对呼吸系统的疾病会有所改善。不过在降雪之后,会有降温的情况出现,要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的发生。

  情志养生

  这个时候的'天气是比较阴冷的,人们的心情也很容易会受到影响,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症。会有抑郁症主要是因为七情过激所致,我们要知道七情就是人们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所以*时我们应该注意心理的调节。

  运动养生

  运动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经常运动的人出现疾病的几率会明显的减少,小雪节气的时候,人们应该以温和的有氧运动为主,大家可以选择慢跑,或是瑜伽和打太极的方法。由于下雪降温开始,在做调理的过程中注意。

  小雪节气吃什么食物好 5

  黑色的食品,有很多种,包括黑木耳、黑芝麻,甚至泥鳅、黄鳝等等。它们都是能够迅速帮你恢复身体热量的食物。目前黑色食品的概念、范围目前国内外没有一个严格的划分。广东农科院生物技术所是国内较早专项研究黑色食品的科研机构,曾将黑色食品定义为自然颜色相对较深、营养较丰富、结构较合理、具有一定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食物,经科学加工而成的一类食品,即强调黑色食品的自然性、营养性、功能性和科学性,将酱油等也显现出黑色的食品排除在黑色食品概念之外。下面,我们就来跟大家讲一讲这些有用的黑色食品。

  像黑米、黑大豆、黑芝麻、黑枣、黑木耳等,这些黑色食品不但营养丰富、防衰老、且是补肾的食物,保健益寿、防病治病、乌发美容等独特功效。经大量研究表明,“黑色食品”保健功效除与其所含的三大营养素、维生素、微量元素有关外,其所含黑色素类物质也发挥了特殊的积极作用。如黑色素具有清除体内自由基、抗氧化、降血脂、抗肿瘤、美容等作用。

  同时,除了上面说到的素食外,我们还有一些黑色的鱼类可供大家选择。

  泥鳅:味甘性*,有暖中益气、清利小便、解毒收痔之功效。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价值很高,其滑涎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病后盗汗等症。

  鳝鱼:味甘性温。具有补虚损、除风湿、强筋骨的'功效,主治痨伤、风寒湿痹、产后恶露不净、下痢脓血、痔瘘。可清汤煮、清蒸或入药膳,以肉为丸沸水清汆。外用捣敷或剖片贴敷。

  鲤鱼:味甘性*。具有利水、消肿、下气、通乳的功效,主治水肿胀满、脚气病、黄疸、咳嗽气逆、乳汁不通。可清汤煮、清蒸、糖醋或煨。

  鲫鱼:味甘性*。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纳少无力、痢疾、便血、水肿、淋证、痈肿、溃疡。可清汤煮、清蒸、煎或入药膳,入丸散剂,外用捣敷。

  黑色食品小贴士:

  黑色食品是指含有天然黑色素的动植物食品,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由于含有天然黑色素,其色泽均呈乌黑或深紫、深褐色。有些品种外皮乌黑;有的品种一黑到底,表里如一,如黑米、黑芝麻、黑木耳、香菇、紫菜、海带及乌骨鸡等。人工生产的黑色食品,其目的是为了刺激人们的食欲,如乌梅、豆豉、酱油、松花蛋等。

  目前黑色食品的概念、范围目前国内外没有一个严格的划分。广东农科院生物技术所是国内较早专项研究黑色食品的科研机构,曾将黑色食品定义为自然颜色相对较深、营养较丰富、结构较合理、具有一定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食物,经科学加工而成的一类食品,即强调黑色食品的自然性、营养性、功能性和科学性,将酱油等也显现出黑色的食品排除在黑色食品概念之外。

  在国外,“黑色食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具有黑颜色的食品;二是粗纤维含量较高的食品。常见的黑色食品有黑芝麻、黑豆、黑米、黑荞麦、黑枣、黑葡萄、黑松子、黑香菇、黑木耳、海带、乌鸡、黑鱼甲鱼等。

  有的营养学家根据食品的天然颜色和营养的关系,把食物分成四大类:一是以白米、白面和白糖等为代表的白色食品,其营养成分主要是高淀粉、高糖等碳水化合物;二是以猪肉、牛肉、羊肉、鸡肉和兔肉等为代表的红色食品,其主要成分为高蛋白、高脂肪;三是以青莱、青瓜、青果等为代表的青色食品,其主要成分为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四是以黑米、黑豆、甲鱼、黑木耳、黑蘑菇等为代表的黑色食品,富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维生素。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