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随笔(精选五篇)

首页 / 随笔 / |

  语文课堂教学随笔 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学校的要求就更高了,所谓“质量求生存,质量求发展”。而学校质量提高的关键是如何构建有效课堂。以往我们总感到:语文教学花得时间较多,但却收效较低,远比不上数学成绩,那么教师应如何发挥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实际的准备工作。前要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标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课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现有学*水*,考虑清楚如何讲,用什么样的语言讲,用什么教法教,学生才会容易明白,如何启发引导,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什么样的练*加以巩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等。备课时,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角色地位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最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情感去阅读课文。教师还应广泛阅读书籍,积累相关资料,及时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新动向。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才能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重视课前有效预*

  预*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做好课前预*,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惯,提高他们的自主学*能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真正能得到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很多学生是还没来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别人的答案替代了。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一种惰性,上课只是坐着等结果,从不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们课前没有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抓好课前预*。使他们熟悉课堂内容,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但是,认识到预*的重要性,未必就能让学生喜欢预*;积极参与预*,更不等于有效的预*,为了提高他们的预*效果,必须做到:一要教给他们预*的方法;二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预*项目,三要重视预*的课堂检查,并给予适当的激励。不然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教学与自己课前预*不预*无关,从而降低了学生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好比是点燃火药的导火索。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方式,一开始上课就把学生的兴趣给调动起来。如:“设疑引趣”、“悬念引趣”、“谜语引趣”、“故事引趣”、“创设情境引趣”、“小品引趣”等很好的开端引趣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引导学生学*兴趣的方法。如: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谁读得有感情,谁发言最积极等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说笑话、分角色表演、做游戏等活动等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四、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中,要多注意学困生的表现,教师要用心去帮助和感动他们,要善于发现其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上课回答问题时,不能只局限于好的学生,要使人人都有回答和练*的机会。学困生回答问题时,只要比原来有所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随时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使他们重新树立学*的信心。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

  语文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有的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仅凭老师的嘴来讲和从字面上是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到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尤其是一些写景的文章,老师在那大讲特讲有多美多美,甚至读了一遍又一遍,可学生还是难以感受到,这时采用视频教学,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直观的感知教学内容,帮助其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的交往互动才能充分展开,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创新因素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才会得以开发。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办法还有很多,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去创新,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随笔 2

  *日,在秀水小学参加了关于“课堂读书时间不少于10分钟”的集中培训,有幸聆听了三位教师的阅读指导课,下面就结合“课堂读书时间不少于10分钟”这一主题,谈一点粗浅的认知:

  朗读历来是小语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新课程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第13条更是对课堂读书提出了明确要求:“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般应达到10分钟左右。朗读与默读并重,能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的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然而语文课不闻读书声和少闻读书声由来已久,至今亦然。“满堂灌”时代也好,“满堂问”时代也好,一节课读书时间不足10分钟,一篇课文学过大部分学生都难得读上一遍,一年课堂阅读时间不足几十个小时,然后分析训练做题、合作讨论交流,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小组活动热热闹闹而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语文学*不读书,没有了感受,联想、思考、领悟、积淀、提升的过程也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有老师认为读还不容易?不就是10分钟的事情,我就做足10分钟给你看,我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挨个儿上演;我读句、读段、读全文轮番上演,别说10分钟,就是30分钟也不在话下。确实,有心凑这10分钟并不是难事,但《教学建议》提出的10分钟读书是“质”与“量”的统一,10分钟只是完成了“量”的问题,而 “质”则要求在这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里达到“读通、读懂、读好”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并且在达到这样目标的过程中能结合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因此,我所理解的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应是有效的读而不是机械的读。然而要做到有效读书,现今的语文课堂除了读书时间太少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强。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2、朗读的面太窄。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会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

  3、教师的朗读指导单一。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带着xxx语气读一读”,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萨特曾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悟出文章的内涵,使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成为精彩的华章而不是匆匆走过场呢?

  我想首先语文老师应对朗读引起足够重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保证充分的读书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课文,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2、注重朗读评价。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分角色读,表演读,分小组比赛读,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语文课堂教学随笔 3

  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语文教学更精彩。“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怎样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实效性,这里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手段的丰富,学生对许多教学内容已经知晓,甚至司空见惯,再加上课前的预*,往往使学生在深入学*时,对课文内容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到学*中来。

  例如,在教学《太阳》的第二课时,我考虑到学生通过预*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掌握,如果*铺直叙地进行下去,学生的学*兴趣难以产生,因此,我就从激发兴趣开始。上课了,我不急于让学生分析太阳有什么特点,而是先讲了一段亲身经历的事,即我小时候,从老师那儿得知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于是,我就立志长大要登上太阳。话刚说到这,全班哄然大笑,我问:“你们为什么笑?”学生纷纷举手,结合课文中的词句给我讲了太阳离地球很远、很大和很热的特点,告诉我:“您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就这样,在笑声中,学生读懂了课文,学*了运用数字和举例子说明问题的方法。

  二、注重精讲和精练,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核心在课堂。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决定因素。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我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精讲和精练。

  精讲表现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课堂开始,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资源,创设情景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学*兴趣。 (2)给予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机会。教师在其中只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充分放手让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去探索。 (3)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全班交流展示学*情况。在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重、难点适时疏导。

  精练表现在:(1)教师对作业量必定会精心编制和挑选,增强了针对性。为了面向全体,考虑到了不同层次学生对作业量和难易度不同的需求,更好的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使不同学生在作业练*中都得到了更有效地发展。 (2)要做到作业在课内完成,这样纠正了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做法,做到讲练结合。知识及时得到强化,错误及时得到订正,问题及时得到解答,更有利于学生的及时理解、掌握和巩固。 (3)作业在课内完成,下课后教师就能及时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从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中随时了解全班学生的学*情况。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精讲精练是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三、在备课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只有课前备好课,上课才能更好地去调控学生的动态,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学*活动的兴趣。

  首先要备书本备教材。备好教材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想备好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明确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主次分明。抓住课文的难点,教学设计的形式,问题的处理方式才不会单一,语文的课堂才会丰富有趣,才会是一个完美的知识殿堂。

  其次,更要备好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备好的课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备好教材的同时必须备好学生。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对学*新知识的兴趣、动机、情感状况等。只有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尤其要把握好提问艺术,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这就能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探究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是说,教学的法则、规律是比较稳定的,而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变化不定的。

  首先,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方法选用得当就能实现教学目的,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以《丰碑》为例,如果以学*描写人物外貌为教学目的,则可以军需处长的外貌描写为范例,对学生进行肖像描写训练;如以学*对比手法为教学目的,就要抓住人物和景物描写的几组对比,进行讲读分析。如:学*《燕子》一课,作者对春天里的小燕子的描写“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看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的。

  其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任何教学活动总是与教学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对象,教学方法也就不同。

  再次,根据教师本人的风格选择教法。每个教师的个性、气质、素养、专长等不同,在教学中表现出的风格就不同。一种好的教法未必每个教师使用都有效,这也是有些教师模仿别人往往不成功的道理。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

  第四,在探究教法的同时,也要重视学法指导。学法,就是学生在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所运用的方法。一个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是绝对不会在这方面少下功夫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对学生有意识地指导,传授学*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而得之,终生受益。方法得当,就会提高学*效率。可见,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多么的重要了。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灵活、客观地进行,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给我们语文老师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研究的领域。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去学*新的理论,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深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语文课堂教学会越来越精彩!

  语文课堂教学随笔 4

  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为师生开辟了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大部分教师已率先运用“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大胆地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观念转变了,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化。

  一、在常规教育中求突破,形成拼音教学、识字教学的创新模式。

  为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在书写拼音字母、音节时采用五颜六色的粉笔。学*字母时,为了表示字母的书写方法,由几笔组成,就用几种颜色或由几个字母组成就用几种颜色,如写“d”时,“|”用红色,“ c”用黄色,写“αi”时,“α”用红色,“i”用绿色。教音节时,为表示音节的组成几拼音就用几种颜色。如“zhú”板书时,“zh”用深绿色,“ú”用浅绿色,书写“huā”时,“h”用绿色,“u”用红色,“ā”用黄色,“zhú”“huā”的音读“竹”、“花”颜色也像竹、花。整体认读音节是独立的整体,每个整体认读音节只能用同一种颜色书写。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在拼音教学中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既能复*字母的读音,又能记忆字母的字形。作者在教学中能利用五颜六色的粉笔书写拼音字母和音节,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为以后学生的正确书写铺*了道路。

  二、转变观念,构建“小组合作学*”的教学模式。

  任何一种形式、方法都是由内容决定的,“小组合作学*”是对传统学*方式的革新,教师需根据班级规模与教室空间大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同质”或“异质”的学*小组,原本秧田式的座位编排形式也随之变成“马蹄型”、“半圆型”等,以增加生生之间的目光交流,便于言语交流,这为更好地进行合作创造了条件。但是,仅仅做到这些对于“合作学*”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学*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座位编排形式的改变,它更依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如果仍沿用以前*以为常、得心应手的一套教学程序,而不为学生更好地合作创造条件,那形式再变也是徒劳。可以说,构建科学的、与之匹配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组合作学*”的成功。

  首先,教师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组,并阐明“小组”的特殊意义,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为整个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神圣的使命、伟大的任务。反之,如果小组内有一人落伍、掉队,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

  第二,教师要给每个小组下达“任务”、分配“工作”。这要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之上,强调组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合作,也可适当引进组际间的竞争。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沉下去”,深入到每一个学*小组,参与其中的学*、合作、交流,做个*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并适时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

  第三,大组汇报、交流学*成果时,教师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个人的发言将代表小组,个人的成败将与小组息息相关,以增强集体荣誉感,促使其在今后的小组合作中全力以赴。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结论,教师要作出妥善的处理,切不可凭个人感觉“决定一切”,要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与讨论与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模式”不能走向僵化,如果把模式纯粹地“模式”化,那是与学生的心理特征不符的。因此,教师对小组的管理要做到动态化,进行教学时也不能一味地使用相同的教学方式,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保证其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打破传统,激发兴趣。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枯燥乏味,毫无生趣的。如果把音乐,美术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其效果却是迥然不同的,充分抓住学处的心理,这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毕竟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美术的兴趣好比学语文的兴趣浓厚。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只是在课堂模式等外在形式上要符合课改的精神,更重要的是真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随笔 5

  我是一名参加工作为期一年多时间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段时间中,我从一个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学生开始,在学校领导倡导下认真的学*名校的好的课改经验,课改方法以及课改模式,虚心的向其他前辈和在课改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老师请教和学*,并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大胆的进行了尝试和实践。在自己进行课改期间,我有过不适应,有过担心,有过失败,有过困惑,但更多的是有了收获的喜悦,有了今天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逐步成熟和成长,下面就谈一下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和自己的困惑。

  一、语文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刚开始的时候自己还处在过去的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我深刻认识到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我尝试着把学生的自主学*作为自己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首先在教学活动中做了角色的定位:“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自己进行角色转换和让位,从“前台”“退隐”到“导演”(导引)、策划、组织的角色地位。同时,帮助学生确立主角地位,教育、培养并放手使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主动而自主学*,充分表现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

  二、活动学*和目标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不断的思考以及和学生的接触,结合自己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我发现通过活动来学*,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而且小学语文新大纲也强调,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在*时的教学中,一方面做好听说读写实践活动,要让每个学生在语言活动中充分地“操练”起来。同时把利于语文学*的其他活动方式“拿来”,让学生唱唱、跳跳、演演、比比、画画、尝尝、嗅嗅、摸摸、做做等,使其在喜闻乐见,爱做中学*语文。另一方面把其他类型的活动加以演变以适合辅助语文学。

  三、在探索和反思中逐步成长

  有人曾说:“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反思三年成名师。”在刚开始课堂教学改革对我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在每堂课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不使这些问题出现在以后的课堂中,我渐渐的学会了反思。在每上完一节课侯反思自己在课堂设计中的问题,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反思问题的设计,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等等。从反思课堂教学慢慢的发展到开始反思自己的教案备写,反思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作业的设计、对教材教法的研究以及对教具和多媒体的合理充分的使用等等,并且把这些问题都写到自己的教后记中,以便及时的翻阅和提醒自己。就这样自己在课改中不断的学*,在学*中不断的探索,在探索中不断的尝试,在尝试中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断的成长。

  四、自己在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虽然自己在不断的尝试课改,不断的在纠正自身课改中的不足,但是还有许多问题和困惑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注意:

  1.课改的理念还不够新,在自己的课堂上还放的不开,还受到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妨碍了自己的课改进展。

  2.课改的理论知识还有不够丰富,虽然有了自己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模式还不够明显和完善。

  3.由于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经验欠缺,对有些教材和课堂教学环节处理的还不够得当。

  4.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学*和提高

  在以后的工作中,针对自己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我将会认真谦虚的学*和向前辈请教,扬长避短,尽快使自己成长起来,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我深感自己的责任之重,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刚刚才起步的孩子,他们就好比一张洁净的白纸,将来在这张纸上将会绘制出什么样的图画,就要看我们的这第一笔画的好与坏。所以我们必须坚持课堂教学改革,教无定法,但各有各法,在课改的路上我会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法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画出完美的第一笔。


语文课堂教学随笔(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随笔(精选五篇)(扩展1)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菁华10篇)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

  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围绕“这是一只怎样的狼?怎样的小羊?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且找出根据。”这一专题各自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进行专题漫谈。学生围绕专题漫谈,从句子本身的意思到联系上下文的句子,直至朗读处理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他们的漫谈既有专题,但又不受专题的限制,显得宽松而又自在,有一定的深度。

  1、漫谈满足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改变单一的学*方式,,让学生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是二期课改的改革要点。学生很想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告诉别人,不善抑制自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对这节课的教学,我给予学生较多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由漫谈”。学生能围绕某一专题畅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认识,满足了他们想说的愿望。也不会对老师的提问显得拘谨而不敢举手。学生不那么害怕,自然话也就多了。

  2、通过漫谈相互促进,相互启发。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因,外因只是起促进和催化作用。学生学*知识关键在自身,只有自己想学、要学、有兴趣学,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启发下,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学会本领。本塘课教学,给学生安排较多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漫谈式教学学生的“说”的能力有所提高。为了要积极参与漫谈,必须认真阅读课文和课外读物,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因此,“读”和“听”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进步。我想三方面的提高一定会促进“写”的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通过漫谈总结学法,让学生学有所得。

  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精选学生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

  在漫谈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先谈自己的看法,再谈这样说的依据。体现了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突破。不再像刚入学时,回答问题表达简单。而且学*的方式也有多样化的趋势,如:有的看图来理解,有的动作来理解,有的读句子的方法来理解,有的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还有的读句子,找关键词来理解。通过上述方法,学生能够运用的恰到好处,说明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真正掌握了学*课文的法宝————学*方法的运用。

  4、不足之处:

  本堂课,学生漫谈谈他们对课文某一方面的认识和看法,在相互交流、互相启示、互相学*的过程中,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从而有效地提高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是,学生由于再谈的过程中,受到了课件制作的影响,不能很自由地把小羊和狼穿插在一块儿谈。作为教师的我由于运用漫谈式教学的尝试刚刚起步,对于学生的能力有所低估。在课堂上怕他们讲不出,有时接下话头继续帮学生讲,没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还需进一步加强,相信学生的能力,做到对自己的学生有信心。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2

  一、引语导趣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知识的传授,师生情感的交流,主要靠语言来进行。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地引用富有哲理的名言,使之既脍炙人口又发人深省,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例如在讲授鲁迅的《故乡》一文时,对于杨二嫂的贪婪、刻薄,我引用了莎士比亚诅咒金钱的名言:“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不仅拓展了课文内容,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也是对当今社会出现的拜金主义思想的抨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学*中受到教育。

  二、设疑引趣

  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使思维不断深入。在讲授《七根火柴》一文时,可开篇设疑:在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中,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为什么只有“七根”火柴?为什么又写了一名无名战士?为什么不写部队首长和红军领导人?那样不是更感人吗?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这样,于无疑处设疑,相机而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竞相发言,促使学生主动学*。

  三、直观生趣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形象感知比文字更具直接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心理出发,结合课文内容,力求采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图画、影视等多媒体教学,创设一些可以感知的具体对象,给学生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如教学《狼》一文,可以出示“晚归”、“遇狼”、“喂狼”、“劈狼”等幻灯片。教学《孔乙己》时,可以放映教学片《孔乙己》,利用形象直观的展示拉*课文时代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文字描述和形象展示融为一体,入耳入目入心。

  四、想像致趣

  想像致趣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由再现形象进入文章创设的情境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探求文章意蕴。如学*清照《醉花阴》时,可让学生由“薄雾”、“浓云”、“西风”、“黄昏”感知词人所处环境,再由“瑞脑”、“金兽”、“把酒”想像词人生活,进而体会女词人的“销魂”、“人比黄花瘦”的凄凉心境。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是多种多样的。但每一次激趣都必须建立在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内部动因上,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驱动学生的知、情、意、行,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3

  摘要:在职业院校担任语文教师已经有四年了,四年来在老教师的帮助与指导、同事们的鼓励与肯定下,让我在教学方面有所进步,从一个战战兢兢初出校门不自信的大学生,成长为一个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几次“优质课”的竞赛,让我在教学中找到自身的不足。为了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探索职业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使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真正领会新课改精神,因此我根据自己短短几年的教学经验和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来对职业教育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几点反思。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课堂;课堂教学;思考

  20xx年至今,担任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师已有四年多的时间了,在这四年当中,组里的老教师对我的教学能力的提高给予了帮助与鼓励,我更充分地认识到所取得的成绩已成为过去,它不是我从事教育教学生涯的终点,而是我向更高领域进军的起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探索,积极向其他有经验的老教师学*,现将职业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总结如下:

  一、做好情感投资,得到学生的认可:

  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情感,是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先决条件。师生建立融洽的情感,关键是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生,由爱产生的积极情感能转换成动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推动学生有效的学*。一位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教师必定为学生所尊敬,而尊敬教师的学生也会顺应教师的期望,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学*。

  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不是太高,孩子们是因为无知而显得世故,因为幼稚而常常出现空虚无聊的言行举止,因为常常被称为“差生”而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缺乏自信。所以上第一节课时,就要做好情感投资,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偏爱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偏爱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鼓励学生,要让这些孩子知道学语文的重要性,对学好语文充满信心,让他们认为语文课是非常通俗易懂的课,学生们只有认可你,语文课才会好上。

  二、教学要有激情:

  赞科夫曾经指出:“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按照教学法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所以说,教学激情绝不是一种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也绝不是做作的虚情假意;唯有真知、真理方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唯有真情、真意才能让学生动心、入神。有了教师的教学激情,才会有学生们的接收热情,才会有课堂上师生双方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教学气氛。

  每次,遇到语文教材中的好文章时,要把自己作为一块煤,投入炉火,燃烧得通红,率先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再将放射出来的火光与热量传递给学生。这样,才会觉得上课本身即为一种享受,而学生在这种感染力下,自然也会学得兴趣盎然。

  当然,有激情并不等于音量大、音调高。在这方面,我也曾经忽略过。一次,有个坐在第一排的同学给我提了个意见,说:“老师你讲课的声音太响了,你累不累呀?”起初我还没引起重视,只是以后排的同学不一定听得清为由敷衍了过去。后来我发现,整堂课都用这么高的音量和音调讲课,会使教师和学生都容易疲劳。这时,我恍然大悟,以后上课虽然音量未改,但却尽量调低音调,使自己的声音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重点难点要突出:

  刚当老师时,讲课常常是把所有的知识点讲遍,面面俱到,没有重难点,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手足无措……在第一次讲公开课时同样也犯这个错误,怕四十五分钟讲不满,把内容准备得很多,所以讲课时就只能不停地说,语速较快,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就少,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少;经过老教师的指导明白了讲课不必面面具到,但要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要有代表性,这样课堂上就可以慢慢地讲透你所准备的问题,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就会充裕了。

  四、让课堂活起来:

  要想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活,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如文言文略显枯燥,学生们的学*兴趣不浓,在上课的时候就想办法怎样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才能活。

  五、把精彩留给学生: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把精彩留给学生意味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的说、勇敢的问、积极的想、大胆的做。我们总是*惯于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样”,很少甚至从没想过学生是怎么理解的,于是一堂课下来,抱怨口干舌燥者远甚心情舒畅者。课堂兴趣没了,教学张力没了,学生兴致没了,为何不让学生自己说说呢,如学*《项链》,让他们谈谈对人物的看法,让他们设想一下项链没丢会怎样;读《故都的秋》让他们说说景物特征,说说作品意境,说说作者情感……

  六、要懂得知识的迁移:

  语文课要上得活,从教学内容看,还要注重知识的迁移。

  而自己上课时,往往在教知识时只局限于一篇课文,不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致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这是课上得呆板的原因之一。有一次,在听我们组长林红卫老师的课时,林老师讲的是《琵琶行》,她在讲此课前复*了一下诗歌的发展史,在复*到现代诗时,提到了上册语文书中的课文《炉中煤》,这首诗选自诗集《女神》,而此诗集是古体诗和现代诗的分水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诗集。林老师在教学中,尽量发挥了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的优势,前后联系,新旧对照,使丰富的内容条理化。听完林老师的课,我明白了讲授新课时,应该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新课中去,重视知识迁移,以此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必然是生气勃勃的。

  七、寓教于美,展现人文:

  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的,而是借助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了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去体验美、发现美、颂扬美、创造美,让整个语文课堂焕发美的风采。

  总之,我们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不断探索职业学院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才能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从而体验到语文真正是一个施展才华和体验人生的大舞台。

  语文课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的过程,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努力营造轻松、民主、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恰当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智慧的灵光在互动中闪烁,真诚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让和谐的音符奏响语文课堂,进而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顾明远、齐欣著《名师的人格教育力》,九州出版社,20xx年。

  2、王荣生、张孔仪《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语文学*》20xx年第3期。

  3、叶存兴、徐书生著《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江西人民出版社,20xx年。

  4、黄秀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xx年13期。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4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我尊重学生们学*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5

  戏开台之前,总少不了激越的锣鼓,以壮声势,吸引观众。老师上一堂课,就如演一台戏,也需要有个精彩的开头,去拨动学生的心弦。精彩的开头,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思维的方法;如同序幕,预示着演出的高潮和结局。学生能否在整节课上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新课引入中的教学设计的合理程度,一个好的初始问题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的源泉,是培养学生学*自信心,积累经验和发展探求能力的重要方式。

  一、课堂引入艺术要符合三个要求:

  1、课堂引入在内容上要具有科学性、关联性;

  2、课堂引入在认知上要讲究启发性、直观性;

  3、课堂引入在形式上要体现新颖性、趣味性。

  二、课堂引入艺术常见的方法:

  1、情境(气氛)引入法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利用幻灯、挂图等直观教具,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并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就会引起思想共鸣。

  2、设疑(提问)引入法

  根据学生爱刨根问底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依据授课内容,抓住关键,巧妙设置疑问,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解决的问题,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引起学生思考,吸引其注意力,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的最佳状态。

  3、故事引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故事的心理特点,适当讲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等导入新课,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扩展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听故事、学知识。

  4、开门见山法

  直接告诉学生本节可学*的.任务,明确学*的方法,直接向学生提出探索的目标,使学生萌发学*的欲望,学生与教师在心思上取得了同步,为学生学好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较适合全新的概念或理论课。

  5、演示引入法

  演示引入法是对难以理解的地方,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演示,吸引学生自觉地把握学*内容,化难为易,达到理解之目的。使学生在观察、想象中,学*兴趣油然而生。这样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感,还能使教者、学者、教材三方面的情感融为一体。

  6、表演引入法

  将表演带进课堂,使学生进入文中的角色,引导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动物进行心理互换。课堂上定会笑声、掌声不断,充满快乐气氛,学*就不再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

  7、实验引入法

  实验学科有众多概念、理论的建立,变化规律的发现和应用,均建立在实验基础上。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实验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入的实验直观性、趣味性和浅显易懂,使实验引入法成为认知领域一大举措。

  8、路障引入法

  学生对某一现象或某一规律缺乏正确理解时,教师有意设置路障,使学生陷入“圈套”,回答问题自相矛盾,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为解决矛盾而进行新课的学*。这样引入新课的教学,学生思维活跃,兴趣较浓。

  9、求异思维引入法

  由教师提出与新课内容有关的现象或学过的知识,唤起学生的回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功能,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识。

  10、复*引入法

  针对性地复*上一节课的有关知识,再有机地导入新课,从而起到承上启下,有目的地衔接知识链的效果。

  11、类比转化法

  所谓类比,就是用比较的法则,复*旧知识,引入新课程,使新知识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得以同化和顺应,类比能很好地体现知识的发生和迁

  移过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创造性,获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应用横向、纵向的比较,形象直观,对比强烈,既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又可以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鉴别能力。

  引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和一成不变的套路,要随文相机而定。但是许多有经验的老师,走进课堂讲的第一句话,发出的第一个信号,做出的第一个动作,都能先声引人,先声夺人,先声服人,好像一个高明的琴师那样,拨弄琴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引入期的初始问题设计

  1、引入期初始问题的形式

  初始问题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它可以是一些现象或数据,需要经过观察、实验、归纳得出相应的结论;它可以是一个开放式问题,条件或结论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变通性;它可以是一个背景丰富、解法多样的问题,有充余的空间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寻找解决的方法;它可以是一种情景,其中隐含的教学问题是靠学生自己去找出,求解并作出解释,等等。

  2、引入期初始问题的基本要求

  同一个教学内容,认识程度、思考角度与经验背景不同,可能会出现多解多样的初始问题,一个好的初始问题应具有以下一些基本要求。

  (1)引入期是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期,问题设计必须切合学生认知基础,紧扣新内容,才能实现这个过渡。

  (2)问题设计必须为学生开拓出探求空间,使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是在学生自身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实现。

  (3)能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结构和认识结构。

  (4)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联系,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去思考和探究。

  (5)有新的要求,使学生能简单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

  3、设计初始问题的几个做法

  (1)操作领会,直观反映。发挥学生的知觉系统的作用,除了用眼睛看之外,还需要用手操作,这样既有助于辨别的精确性,也有助于知识的保持,从而使尝试成功得到直观的反映。

  (2)生活实例,活泼思维。教材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新知识的教学,能活泼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利用迁移,调节知识的结构。在学*过程中原来学到的知识必将对后继知识的学*产生作用,因此,影响学*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必须探明这一点并据此做好“引入”设计。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有水到渠成之感。迁移的结果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牢固掌握。

  (4)提供类比材料,引导猜想。类比是科学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教学中有不少概念、性质、定理都是从类比推理中发现的。因此,在新知识引入中选用可以与它类比的材料,让学生进行猜想,将有利于学生发现能力的提高。

  一节课的课前引入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入的恰当,还要注重对所选材料的运用,更要把抽象概念转化成形象的事物,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更加感觉到有趣味了,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6

  一、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小语新课程标准认定,“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课堂上的收获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决心真心实意地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以写字教学为切口,培养学生的学**惯。

  小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我们老师在*时的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而新教材已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在教材的开始,不再急于讲授课文。而是打破了常规,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新学期初,我就注重了学生良好的写字*惯的培养。通过观察、模仿、练*,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利用写字歌:“学写字,要注意,头要正,肩要*,身要坐直,纸放正,一尺一拳要记清,手离笔尖一寸高,写字认真要心静”,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惯。

  三、把握训练训题,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新教材旨在使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把书读活。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拿口语交际这一训练来说吧,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概括、说话等能力,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天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从而也为夯实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教这类训练时,要精心组织,重“说”和“演”的训练。如,我在教第六课《小摄影师》时,根据书上的插图,实地模拟进行表演,这样使学生的形象感知变得直观化。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相互之间对起话来。头头是道,不但“说”得到了锻炼,也使学生感悟了许多道理。

  四、多读、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有时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会觉得束手无策。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我认为*时应该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

  总之,新教材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内容上的更新,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法上如何去创新。努力帮助学生从小练好语文基本功,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体现新教材的真正价。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7

  学*了《苏雅的画儿》一课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事,他们的回答真是精彩纷呈。有的说:“我的衣服破了一个洞,妈妈给我补了一个喜羊羊的补丁,看起来更好看了。”有的说:“我画画的时候,本来想画一只天鹅,结果画得太低了,就画成了小鸭。”有的说:“我的裙子太长了,我把它剪下来一截,结果又短了,我就把妈妈的别的布缝上了,结果多了一层花边更好看了。”有的说:“我本来想画太阳,画的有点大,我就把它画成了呼啦圈。”我觉得多给孩子们训练空间,老师当个忠实的聆听者,这样才能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8

  《陌上桑》这篇课文我上过两次,每次教学都是循着罗敷的“美”史君的“恶”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不错。这次语文教研活动,我接触到一个新名词------“-同课异构”,它激起我心中的很多疑问。“同课异构”究竟指什么?“同课异构”的目的是什么?这种教学方式好在哪?在大矿中学两位老师的示范下,我稍稍理解,但总觉得,课还是一般的课,“同课异构”对课堂教学究竟起什么作用?怎样做能使老师丢掉“灌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怎样来看一堂课,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的语文课?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每天都不可能地触摸到这一敏感而又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新课程要求教师观念转变,语文教学又要实实在在,这种“放手”与“收手”的矛盾时时困惑着我。辗转不眠,几经思考,我个人认为:适合、变化、和谐应是好课的标准。

  一、适合。——我们经常听课、评课,外出学*。在教师个人素养提高的前提下,有许多内容、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靠老师的思辩,选出适合自己学*的东西教学。适合才是最好的“鞋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让学生在适合中慢慢提升,切不可照抄照搬,切不可急功*利。

  二、变化。—一堂好课的前提是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一堂课融入了许多教师思想和智慧。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精心备课设计课的前提下,要重在课堂生成。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随时做出机智的应变。不同的学生,课的深度、教学方式也不同,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要时时变,刻刻新。在适合中求生存,在变化中求发展。

  三、和谐。——和谐的东西总是美好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和谐。和谐使人轻松、愉悦。和谐更有助于人的教育,人的发展。因此老师怎样创造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是学生自主学*的前提,更是新课改的方向。

  无论“同课异构”的创新教学,还是循规蹈矩的实实在在的说教,我们都要选择适合学生的、善于变化的方式,创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养成语文学*的*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当然,课程改革是漫长和艰巨的。“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曲解。对于传统的一套,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不然,我们又会陷入某种教学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这当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一、以学生为主

  把学生看作语文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师生互动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会深入理解课文,丰富了课外知识的。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

  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的兴奋点如果被激活了,那么他们对课文会进行再创造的。如果每天都是轻松愉悦的上课,那么学生的灵感和情感会得到激发的。此外还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变教学思路

  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

  在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为识庐山真面目,劝君要做有心人。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9

  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模式,一种是“思维训练型”的教学模式。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让学生理解语文工具的知识,而忽视培养他们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后者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则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而比较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以上两种模式尽管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课文的知识内容,后者是通过理解课文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

  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

  例如我在教《刷子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

  1、刷子李的绝活是什么?

  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刷子李的绝活?

  3、找一找徒弟曹小三的态度变化?

  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的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中。“在合作中学会学*,在学*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三、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你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在学*中领会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0

  扎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

  语文教学的脚踏实地还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坚持性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凭小聪明就能学好的科目,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积累本,坚持积累,争取做到厚积薄发。积累还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争取做到每天阅读一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紧张,课下学*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我认为关键要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0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要把课堂40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纵观*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的做出改变。我发现在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一下两个问题:

  1.重分析,轻感悟。“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学《自别康桥》这首现代诗时,我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对这首诗主题的分析讲解上,结果整堂课上得索然无味,如果下次再教此课,我会将重点放在学生的频度感悟上,把时间留给学生。

  2.重应用,轻精神。语文是鉴赏的,也是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适量地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不能仅仅以考试为标准,以分数为圭臬来圈囿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比如在教学《侍坐》篇时,我在完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字、词、句的重点教学后,然后又进行了精神板块的拓展,给学生补充了世界文明史上另外三堂伟大大的课,以及发动学生用现代观念来审视本课的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随笔(精选五篇)(扩展2)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精选十篇)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 1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其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对当今语文课堂教学持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态度,说法不一。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静下心来,认真的对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作一些反思。

  一、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关系

  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中去体验、感悟学*的乐趣。要使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

  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爱迪生》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

  他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教师佩服。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语惊四座!那位教师显然也没料到会这样,不由得脸红了。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那学生可能真没料到老师能在这种场合满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一自然段。原以为这位教师就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学可真了不起,敢于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愿意!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

  假若这位教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该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评价制度的特色又从何体现?由此可见,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课改评价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二、正确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自主学*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方式。这种方式是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的去合作。让学生自己获取学*方法、寻找学*伙伴、选择学*内容等,也是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用的方式。这种学*方式的提倡和形成,确实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但是,我也认识到,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似乎有点放任,时效性不高。

  老师说:这个问题,请哪位同学来回答?学生们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来,我来有几个都离开了座位,手举到了讲台前。当老师说:xx,你说。其他同学的手依然高举着,甚至随意大声地发表起自己的见解来。

  这是不是缺乏教师应有的引导呢?自主学*不能理解成老师撒手不管的学*,而应当是在老师的引导、暗示、有效监督下的自主性学*。我认为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分享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能倾听又怎能分享别人的独特的感受呢?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积极表达,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如果教师也沉浸在课堂活跃的情景中,而忘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那这堂课的高效又从何谈起。

  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思维的灵动和方法的掌握。如:在读课文时,有的老师说: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学生的读书水*始终处于同一水*线,不见提高,这大概主要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市实验小学张玲玉老师教《十里长街送**》片断:

  师:读书要读懂、读出感情、读的有韵味。我来读你听听到底该怎么读?

  (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13自然段,并配上悦耳的音乐。读完,教室里一片掌声。)

  师:刚才老师读的是否有味。

  生:很有韵味,你怎么会读的这么好?

  师:很简单,一边读一边想,然后进入画面。试试看,保证你比老师读的好,自由读读课文,把文中能理解的有关句子划下来。

  张老师在指导读文时,精彩的范读,迎得学生的一阵阵掌声,学生在不经意中感悟到了读书的方法,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指导,表面看是范读,其实教师指导读书的方法已隐含在其中。所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自主和引导必须合二为一,高度统一,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真正产生实效。

  三、正确处理好生成和预设的关系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非常关注和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不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确定性因素,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这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奔涌,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课堂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这便有了创造,这便有了新的生成。生成的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要求。

  但是,动态生成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他们之间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有我无你的。相反,生成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却依赖于预设的质量。在教学中,预设也同样重要。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要出现的情况,努力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同时,预设的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生成的是不是顺利。

  我市一所普通小学王老师的一堂阅读课《灰姑娘》:

  这节语文课由王老师预设的几个问题贯穿始终,这几个问题当然是教师深入品读文本后所预设的,每个问题独具匠心,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如:第一个问题:你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灰姑娘)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呦!第三个问题: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第四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表达喜好憎恶。第二、三两个问题教师则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挖掘文本潜在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追求,更要学会爱自己。第四个问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这几个问题是展开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阅读的支点,可以说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因此,我们在强调和追求生成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预设的价值,应让预设和生成两相媲美。

  四、正确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新课程的改革是继承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克服以往的弊端和缺陷。步入新时代的轨道,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变了,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文本,清一色的课堂变成了多姿多彩的课堂,单调的声音变成了美妙的交响乐这种变化将带给我们什么?带给我们的是思维的启迪、内心的激动和情感的愉悦。在这个变化当中,课的形式美了,课的情趣浓了,语文课的效率高了,语文课的内涵深了一句话,语文课更精彩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闪亮的一面,也总有其暗淡的一面。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也发现有的课堂似乎有些变花了,变虚了,甚至变味了。因为人们在追求现代化本身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丢掉了传统。其实,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仍然应保留着传统的成分。比如:对知识的看法,不少教师有一种错觉,以为新课程不大需要知识了。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知识是必须的,否定知识,课程便不复存在。关键是学*哪些知识,怎样获得知识。以往的教学过于注重口耳相传,教师常常是一味地灌输。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自我构建。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知识。以往的教学把目标主要定位在认知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改倡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又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课堂上,适当的引导、讲解也是非常重要的,粉笔加黑板也是一种充满创意的、无拘无束的、显现灵感的、师生互动的重要领地。板书的过程,是释放和记录师生迸发思维火花的过程,是师生互动、情感交融的过程。它体现的是一种简洁的美、灵活的美、传统的美、艺术的美。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求现代而丢弃传统,现代应基于传统,让传统生成新的意义,应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搭建起友谊的桥梁。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 2

  一、活动概况

  1、安排周密,过程丰富,体现了竞赛的公正性。主要有四个特点:上课降序排列,科学公开;内容每天一选,同课异构;评委每天一换,随机抽取;结果每天一结,随时入库。

  2、赛点学校积极配合,为评委和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3、本学科重新制定了评价细则,体现了学生为主、阅读为主、实效为主的原则。所有老师都能在一节课完成教学任务,兴趣先导、整体推进、注重方法、文化积累,是活动的一大特色。容量较大、学段鲜明、气氛和谐、目标达成,是我市增量阅读成果的一次大交流、大展示。

  4、乡镇及局直学校教师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同台对决,互相切磋,共同提高。从入围上课环节的数据看,局直有40人(包括城关和尹庄两个乡镇)、乡镇有30人;从过程看,多数人能面向全体、精心整合,目标简明准确,时间分配合理,发挥了主导和主体的双重作用,教学效果较好;从结果看,局直学校相对突出,乡镇学校也出现了一些优师优课。

  5、所使用的学生课前均未和授课教师见面,但从课堂看,学生素质普遍较高,能用不同方式阅读,个体思维活跃,表达能力较强,完成任务较好。

  二、突出亮点

  凡是说课中涉及到的课文均未入选,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面对的都是全新的、相对长而难以处理的内容。但由于*年来教师业务水*的不断提高,还是表现出了很多亮点。

  1、能创设适宜的学*情境,让学生乐学、爱学业。很多教师教学起点把握合理,导入新课科学艺术。市二小的杨xx老师教学的是《一个这样的老师》,开课就以“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为话题和学生交流,然后诚恳地说,我希望这节课我就是这样的老师……市一小的张xx老师把学*内容展示在白板上,学生自由自主地在上面批注修改,过程真实自然。市二小的来xx教学《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时,利用图片和音乐,把学生提前拉倒了毕业时难舍难分的场景,将课文内容的背景再现,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形成了作者和读者的共鸣。

  2、能利用已有资源和学生的学*、生活经验,帮助学*,突破难点。多数老师都重视学生的自学批注,重视阅读方法的选择和指导。有的老师还适时出示学生的摘录笔记样板,和学生交流。市一小的何xx等老师教学《劳动的开端》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体会劳动的意义。西闫一小的李xx老师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实际,让他们用浏览、速度、默读等方式来学*长文《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中州实验学校的张xx老师,教学时,激情充沛,语言准确,教学节奏把握较好,用自身的优势带动起了学生的积极参与。

  3、自主读识环节扎实,多形式的读和展示成了课堂的重头戏。大部分教师都找准了课堂的起点,用智慧丰富了教学过程,保证全体学生完成保底的任务。杨xx、韦xx、来xx等老师都是不惜花费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初读。杨红苗设计的检测题不只是认读词语,还有对重要信息的把握情况,如凯蒂旺普斯?怀特森是什么人?这里的学*方法是什么?市一小的田春丽,紧紧抓住“卓尔不群”和“锲而不舍”两个成语,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逐层阅读,效果较好。

  4、教师能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活动中大家公认的好课都是以教师的高度、深度、广度为前提,以跳出语文教语文为理念,重组教材,整体推进。杨xx老师的教学简洁有效,就是围绕不断拓展的表格来引领学*,层层深入,达到了读者对人物充分认识的目的。韦xx老师在教学《跳水》时,抓住了小说的特点,设计了聚焦目标、聚焦字词、聚焦情节、聚焦人物、聚焦创作等环节,由“不知所措”的认读及文中所指,从曲线图的引领到对人物的品评,教学无痕,效果突出,特别是最后的续写:他赶快一头钻到船长室里……学生畅所欲言,精彩纷呈。河滨小学的秦奕洁教学《城市的标识》时,从环节的设计到语言的组织,语文性及艺术性较高,特别是在设计检测题时,有意识地将词语进行了分类排列,既解决了教学难点,也为下面的分层奠定了基础,为我们提供了长文短教的有效经验。实验三小的刘xx等老师教学《丝绸之路》时,能联想到国家刚刚出台的“一带一路”战略,并用相关资料提升学生对主题的认识。城关镇**小学的张xx老师教学的是《为了他的尊严》,她设计两个中心议题来引导学生学*交流:搬不搬砖,对乞丐有什么不一样?对来妇人来说,砖放哪儿都一样,为什么还要乞丐去搬?由于议题集中且有价值,就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自学。

  5、课堂拓展方向正确、教学有效。很多教师用实际行动落实了我们*时提出的从阅读到阅读、从阅读到表达、从阅读到教育的三向拓展,取得了教学的实效。张xx老师在教学《为了他的尊严》时,设计了换位思考的内容:假如你是独臂乞丐,你生气是因为……假如你是独臂乞丐,你感激是因为……,在教学的最后,又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很有效的提升:曾经,尊严时叶挺在牢房中的……是晏婴在和楚国……;曾经,尊严也是朱自清……,是失去国土……,既总结了学过的内容,又提升了认识,语文味很浓。来xx老师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写真情、送真情卡活动,既是巧妙的读写结合,也是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当学生代表把真情卡送给自己的班主任老师时,那场面另所有的人感动。中州实验学校的李xx老师教学《欲速则不达》时,让学生想象:当齐景公回到都城看到自己的老丞相已经去世,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做学生能设身处境地去思考,能将自己的认识借助人物来表达出来。

  6、教学中注意方法的发现和渗透。市一小的张xx老师在教学《永生的眼睛》时,当学生认识了新词“角膜”后,随即提供资料,让学生了解其意思,然后指导写字,接着呈现过渡语:这节课讲的就是关于角膜的故事……这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就是在向学生渗透学*方法。

  三、突出问题

  1、不少教师过于依赖教参,对教材研读的表面化、教学的雷同化,是这次同课异构中出现的最突出现象。课堂上个性化的东西太少,个别人甚至成了他人的传话筒。

  2、双基教学重视不够,很重要的自主读识环节,被一些老师一带而过、一测而过,在他们眼中,误把学生的课前预*当做了初读的完结。在读悟环节,不少教师牵引的痕迹太浓,课文长了,他们把教师的替代当成了捷径,有的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我的*台。在读用环节,还有的老师也想拓展,但没有时间、没有方法,一切都形同虚设。

  3、不能处理好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对一些课文偏重于思想教育。应试教育的残余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老师竟然在在学生交流后出示了统一的标准答案。

  四、今后建议

  1、评委素质还需提高,特别是每天一换,从某种程度上看,还是有前后不一致的现象。

  2、各学校要狠抓学生学**惯的培养,比如质疑能力,能说清楚的话、说完整的话、说自己的话等。

  3、课改的深化对教师的研读教材提出了新要求,必要的培训和竞赛也要经常举行,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 3

  期末考试已过去,为了便于今后更好的教学,现对本次考试进行书面分析。

  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学科特点鲜明,试题既注重了基础,又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第一部分基础部分包括了选择、默写、仿写等基本常规题,分值很高,共31分。字词方面的选择题失分率比较高。默写题只要用心的就不会失分,但错别字现象还是严重,要引起注意。总之基础知识方面考察的知识很全面,而且也是难简兼有。

  第二部分课外阅读大体情况不错,但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只是笼统的概括,不具体,不能得满分。课内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失分较高,学生没有扎实掌握书本知识。

  第三部分作文整体作文成绩居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作文分值不高在35分左右,文章没有出彩之处是个通病,少数学生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影响成绩。以后作文课应加强有效指导、作文讲评,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

  成绩分析:

  从学生成绩来看,及格率98%,*均成绩82。9分。优秀率和总成绩与期中相比有大幅度提高,这是令人可喜的。不足之处是前10名中语文有瘸腿现象。今后对于85分以上的同学在学法指导,答题技巧等方面应加强,85分以下的同学注重字词、课内阅读的练*,加强作文训练,及时让他们赶上来。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时很努力很听话,可是成绩出来了,成绩很糟糕,这样的学生要及时与其沟通,不要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及时调整他们的学*方向和学**惯。此外,也发现个别学生主动学*能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况*时要严格要求,让他们更加清楚地知道学什么,如何学。

  总揽全班,要让同学们加大课外阅读量,尽快的开阔他们的视野,加强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多做题,掌握答题技巧,争取下次有更大的进步。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 4

  《长城与运河》是本册课文的第一课,主要写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京杭大运河的柔媚动人,两小节的诗歌结构相似,内容也形象易于理解。所以结合本册书前的*惯要求,在学*前要求学生做好预*工作。对于本学期的预*要求,一般做到以下几点:

  一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写,描红生字,组词,理解词意。

  三思,思考文章主要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四查,查阅相关资料,补充阅读。

  预*是一种非常好的学**惯,可以培养主动学*主动探究的品质,在经过自主学*和自我思考以后,课堂上的学*就更游刃有余了。第一课时,在检查预*环节时,发现学生们大多掌握了生字词的读音,课文也读得很好,大部分的同学都已经背出了,这读的预*作业得非常出色。但是对于“思”和“查”这两样,就只有少数同学完成得好了。值得表扬的是顾施宇、朱璐瑶,他们能按要求认真完成每一项,因而课上回答问题时显得非常自信。

  在课上积极发言的同学比上学期有所增加,这是一个好现象,尤其是男同学,发言时比较积极,相比而言,女同学写的字比较认真,都各有长处,要互相学*。有这几个同学发言尤其积极:朱璐瑶、沈彦辰、朱泓承、吴陈宇、季钰程、张议文、陈锦扬。

  养成预*的好*惯对自己学*是大有裨益的,以后还会不断地检查和加强对预*的要求。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 5

  我校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丰都县教科所领导的关心下,本期“中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工作收获甚佳。为了使课题实验工作能够进一步顺利地开展,达到更好的目标,现将本期的课题研究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主要开展的工作

  (一)完善制度、明确责任

  1、本学期教科室重新修订了《xx镇中心校语文发展性阅读课题实验教师考核制度》、《xx镇中心校语文发展性阅读课题管理办法》、《xx镇中心校课题奖励办法》等,通过对这些制度的不断完善,更加规范了学校的课题实验工作,为课题实验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本学期重新完善了《语文发展性阅读教学模式上课和评课要求》,使全体实验教师明确了自己的责任,为实验课题工作的正常开展打下了基础。

  (二)加强管理,严格考核

  在本学期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全体实验教师认真按照语文发展性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步骤和要求展开研究,在研究中重点落实“十注”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以生为本,以读为本,在读中求创新,在读中收集资料、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学校课题组*时注重深入课堂听课,对课题实验教师实行按月考核。

  (三)严格实施了导学案教学制度

  1、基本上把握住了导学案的使用流程

  在学案的使用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以下教学流程:教师设计学案——→学案集体备课——→课前下发学案——→紧扣学案自读,做好“五步三查”环节。

  2、真正落实了集体备课活动

  本学期注重了落实集体备课活动,学校对教师利用教学案上课进行了严格的考核。在教学案的集体备课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备文本基础:即教师集体研究学案中的基础知识题的识记要点、点拨要点和拓展范围,形成统一的指导方案,力图通过对学生完成文本基础题情况的检查和评价,教好的落实所学课文的文本基础知识,并获得对文本的大体感知。二备核心目标:即教师集体研究学案中的核心目标相关教学内容、解题思路、点拨方法。充分预见学生在完成核心目标试题中可能提到的问题,要在充分的熟知文本的基础上,准备好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 6

  为巩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改革更趋于理性,更符合我校实际,语文组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开展了“课堂教学回头看”活动。有重点的对部分同志的课进行了听评。现对活动作以总结。

  一、课堂回顾

  王德广老师执教的《罗布泊,消失的仙湖》,学生展示十分活跃,展示内容的处理很有层次性,每一个小的环节的展示,都竭力吸引全部学生参与。展示学生与听课学生的互动,教师的及时的评价点拨,使课堂充满了活力。李保义老师执教的《伟大的悲剧》,引导学生从“悲剧”和“伟大”两个层面,多角度的解读,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入,并且受到强烈的感染,是这次活动中水*最高的一节课。刘听会老师执教的《土地的誓言》,通过歌曲《松花江上》导入,营造恰当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但由于对展示内容没有很好的整合,头绪较多,课堂显得有点乱,影响了教学效果。高显海老师执教的《登上地球之巅》,按照“字词教学——课文复述——重点理解——语言品味”的顺序,呈现出教学线条之美。学生讲解时能够使用课堂展示笔记,教师点拨能够突出重点。

  二、取得的成绩

  几位老师的公开课,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回头看”活动,我们看到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1、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可喜的变化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态度,由开始的观望、怀疑、尝试、动摇到现在赞成、试验、坚定不移的实施,是一个反复求索,实事求是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讨论,认识逐步达到一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关注学生的一生幸福。让学生快乐的学*,乐观的生活,拥有爱心、懂得感恩,有美好的志趣和情操,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思想转变后,教师关注的中心由“分数”转到“人”上,由只重知识到能力培养上,到人文熏陶上,到健全人格的培养上。教师能够正确处理课堂上师生角色的`定位,能够把课堂还给课堂的主人——学生。在“回头看”的几节课中,学生展示积极活跃,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主体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教师评价准确,点拨适宜,引导得法,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2、课堂展示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还记得在改革初期,学生展示的情形:胆怯害羞,声音不高,照搬资料,只顾自己,不管听众,形式单调,缺少互动。现在的课堂,学生展示自然大方,质疑、纠错、补充、讨论、评价,信息多向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正在形成。在李保义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的感受更为深刻。学生朗读充满感情,富有感染力,而且,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在教室里走动,让我们想到古代诗人吟哦的情境。高庙中心学校的老师来我校听课后,深有感触得说:“我非常感慨自己能亲眼看到杜郎口模式的展示者们展示自己的课。我先前是比较抵触这种模式的,总想着这样的模式是以牺牲学生为代价的,是图表面的花哨和热闹。然而,当我真正坐在了教室里,听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理解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哪里是什么课堂教学,这分明是学生思维跳跃的艺术展示,是那么令人心动,令人心旷神怡。”

  3、文本意识正在逐步强化

  本学期初,我组在九年级公开课阶段总结中指出:“不可否认,现在的课堂,师生的文本意识正在逐渐淡化。”“增强文本意识,是语文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听课,我们觉得这一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四位老师,都在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做了自己的努力。李保义老师以“为什么说这是伟大的悲剧?悲体现在哪里?伟大体现在哪里?”为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高显海老师设置“从哪里看出山势险峻?”的问题,让学生深入课文,体验登上珠峰的困难,感受登山运动员的顽强意志及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感,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展示内容缺少整合

  通过听评课,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课堂展示内容缺少必要的整合。一个小组展示过字词后,下一个小组展示还有类似的内容。有些课堂上,学生以问题训练的形式展示,组间内容交叉的很多。这样,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影响了展示进度。整合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多做一些引导,以争取课堂教学的高效。

  2、教师的点拨应突出方法的点拨

  当学生对学*内容存在疑惑,学生展示遇到困难时,就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候。我们发现,教师大多是就问题谈问题,有时甚至直接向学生出示答案。这样的引导,学生只能做到知其然,而不能做到知其所以然。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有可能依然茫然。所以,方法的点拨至关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刚刚迈出第一步,虽然是可喜的一步,但仅仅是第一步而已。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有待我们去完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努力探索,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在范刚校长的带领下,大胆开拓,锐意进取,为教学改革倾注智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 7

  回忆一学期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公民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辛苦的,不仅担负着教学工作,更担当着治理全班同窗的重担。先生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校教育工作、尤其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能够说,教师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体学校的发展。下面分多少个方面来说一说:

  一、思想方面

  本人关心国家大事,工作当真负责,关怀学生,爱惜学生,为人师表,有贡献精力。

  二、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师校教研员的领导下进行群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懂得精神实质。而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研究教材、教参,学*好纲领,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求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长处判断自己的教学思路,经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想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准备、制造教具。每次,当我工作完的时候,脖子就已经感到十分僵直而苦楚悲伤。而家人都已酣睡,时钟已静静滑过深夜十一时、十二时,有时已经凌晨一时多了。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筹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捉住重点,冲破难点,精讲精练。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动身,注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发明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个别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背靠背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3、辅导

  我应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烦讲解,不会写字就手把手地教,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接洽,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辅导。为了辅导学困生,我常常在班后把他们带回家,给他们吃小灶。

  4、作业

  依据减负的请求,我把天天的作业经由精心肠筛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施展主动性和发现性的功课。

  三、德育工作

  德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宏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固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常脱俗"的爱。这种爱不血源跟亲情,不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气。

  1、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态、家庭情形、知识基本、学*成就、兴致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懂得。这是做好班级管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进步教育管理程度、提高教育教学品德的必要条件。

  初接新班,了解学生从了解学生家庭开始。父母的年事、职业、家庭住址、生活状况,做到高深莫测。接着就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色,他们有什么弊端,需不须要照顾;了解孩子的学前教育情况,以便因材施教。

  为了了解学生我每天都和他们在一起,课间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中午休息时和他们说谈话,在闲谈进程中了解他们的基础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知道了许多:懂得了孩子的所有,我才华有的放矢地去关怀他们。

  2、爱就是关心。

  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能力赢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果。师爱要全面、公*。全面公正的爱是指教师要酷爱每一个学生。学*好的要爱,学*一般的要爱,学*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3、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敬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诚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等同的,这就是恳求教师不能*易*人,更不能利用老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主张,懂得他们成熟和天真;信赖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难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能力与教师缩警戒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靠感。

  在班上,人人都是小主人。不用老师指定,不必编排值日表,每天卫生扫除都有学生抢着去做;班上有同学遇到艰难,同学们都会主动去关心、援助……用爱心造就孩子对群体,对别人的爱,一旦这种爱升华为对别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那么人格大树就矗立起来了。

  4、爱就是责任。

  爱学生要深入地爱,爱学生要理智地爱。就是要严厉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弊病错误,不放荡、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绪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作为一个合格的国民先生,我有义务引领他们走进常识的殿堂,学到更多的知识;我有责任引领他们张开空想的风帆,驶向梦中的彼岸;我有责任引领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无尽的天空。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良多孩子们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养,想了很多有趣的游戏,不仅使学生爱动的天性被发挥的畅快淋漓,由此吸引了学生的留神力,而且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辅导学生学*时,不仅要使优等生学好,也要使中等生学好,更要使学困生学好。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学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涯和生存的根本技能,及做人的基本行动准则。

  刚入学的学生,不知天高地厚,只会随心所欲地玩闹。我就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进行惯例教育,如:班会上、早检时、值周总结得到红旗和没得到红旗都要进行教育。这样让他们心中有通例,时刻有常规意识。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自发性不强,还需要时刻不放松地"看"。下课时,我先走到教室门口,站在那儿,而后目送他们一个一个走出去,还要不断地提醒,某某站排里,某某把手放下。这样的话不知说了多少。指导他们游戏的办法。上课时光站队就得训练好几次。就这样,促地下课我不再用时时地去看着了,队伍也站得整整齐齐了。

  四、个人学*

  积极学*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领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电脑知识,学*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

  五、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段段清。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留心力学*,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4、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5、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6、在教学高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先进。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始终的变革。作为有任务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发性,及时发明、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诲跟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持其特点、创造其法令,失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实现咱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空虚,那沉甸甸的感情。我用我的心去教导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毕生矢志教育的宿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宝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信任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必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 8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的导语设计上很用心,很巧妙,很动人,但在课堂收束时却草草收场,大多以重复课堂教学内容为主,以布置作业和自*直接收束。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总结语也很重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起到对课堂教学内容完善、补充、强调的作用,既是对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凝练收束,也对后续学*起到一定的提示、引导作用,如匠心不施,就显得整个课堂虎头蛇尾。其实,语文课堂教学总结语设计贵在提升延伸,即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总结提升,对文本学*内容的延伸解读,进一步提醒学*的重点难点,明确下一步学*的方向思路,给学生留下回味无穷的空间。

  一、总结提升凝要义

  根据心理学研究,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学生精神力最为涣散的时候,如果这一时间段放之任之,就会造成时间浪费、课堂松散的结果。针对学生这一特定心理现象,语文教学更应该做好总结语设计,利用最后几分钟总结课堂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回味思考。这种总结语一般是对课堂教学内容作一个提要式的归纳,突出教学的核心,帮助学生明晰学*的要点,凝练要义、加深印象。

  如执教史铁生《我与地坛》,我将“感悟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我对地坛和母亲的情感”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这样总结:

  同学们,对于史铁生而言,是地坛与母亲给予他第二次生命,因此,多年以后,即使他离开了地坛,久久不曾回到地坛,也始终忘不了地坛给予他的启示,笔下文中多次写到地坛。地坛已经成为精神憩息的家园,那里虽然颓败却并不荒芜,充满了勃勃生机;同样,多年以后,即使母亲也离开了他,他也依然不曾忘记最初写作的初衷,为了让母亲骄傲,为了告诉母亲他找到了属于自已的路,母亲已经成为其写作的动力源。此时此刻,地坛即母亲,母亲即地坛,地坛与母亲告诉他,你应该活下去,以自己的方式走好自己的路。这就是地坛与母亲对史铁生最好的抚慰,也是史铁生收获的第二次生命。希望同学们课后在文中感悟作者更深层次的情感,下节课大家共同分享。

  在总结语中,我再次将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内容重申了一次,通过比照说明,将地坛母亲对于作者的意义进行了重申,帮助学生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帮助学生明晰作者的情感,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总结语,可以说对学生的学*具有提炼总结和指导归纳的效果,必将引起学生的注意,自然会明确学*的重点难点。

  二、延伸勾连留余味

  不少教师往往很注意课堂的开始和主要教学环节,却忽视了课堂结束语。这就像一个故事,开头很有悬念,中间情节也非常生动,而结尾却不了了之一般,让人感觉不是滋味。其实,课堂教学的结尾正如精彩故事的结尾一般,也需要精心设计,丰满课堂教学的结尾。在具体设计中,可以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或者文学作品进行介绍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后加以学*,将课堂学*延伸到课外,使得语文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多的是生活的积累。

  如在教学《报任安书》这篇文言文时,我感觉这篇文章在风格上很有特色,将太史公的那种怨气、情绪表达得含蓄且耐人寻味,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总结语: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看似回复任安的要求,其实直白地表达自己著作《史记》、不愿流俗世人的宏愿。在诸多不解、鄙视的眼光中正道直行,这是一种勇气,体现在文章中就是文气纵横、气势昂扬;这样的文章同样出现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还有其外孙杨恽《报孙会宗书》中,同样的不屈于淫威,不计较世俗,正道直行,为几千年的中国文人壮了胆气、树了榜样。同学们课后可以将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读,在领略这种文气的传承中,蕴文胆、养文心。

  相信在这样总结语的提示下,会有学生在课后找来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这就实现了语文学*延伸到课外的效果。

  三、关注现实见行动

  课堂结束语不同于导入语,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生动的言辞,需要的是真正让学生在内心接纳文本传递的人生哲理、思想情感,在共鸣之余能在行动中有所体现。

  如执教《品质》一文时,怀着对老鞋匠的尊敬,设计总结语:

  文中的老鞋匠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职业道德,什么是真正的品质;而这些看似很傻的却可贵的品质正蕴藏在街道边、巷弄里,正如罗兰所说,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能利用周末等闲暇的时间,走街访巷,带上几瓶矿泉水,带上自己需要缝补的衣物鞋子,带上寻找诚信、朴素等可贵品质的真诚内心,寻访我们周围被忽视的散发光芒的人们,以此来洗涤我们的内心。希望大家认真记录下来,既作为一次社会实践,更作为一次心灵的洗礼,发现自己眼中的美吧!

  结果,到了周一语文课,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讲述自己在寻访中发现的美,发现的可贵品质,还有对他们的帮忙,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一瓶矿泉水,但是从他们真诚的笑脸中我也发现了这些年轻的学生们最为可贵的品质,我想这样的学*才是真正的语文学*。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 9

  为巩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改革更趋于理性,更符合我校实际,语文组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开展了“课堂教学回头看”活动。有重点的对部分同志的课进行了听评。现对活动作以总结。

  一、课堂回顾

  王德广老师执教的《罗布泊,消失的仙湖》,学生展示十分活跃,展示内容的处理很有层次性,每一个小的环节的展示,都竭力吸引全部学生参与。展示学生与听课学生的互动,教师的及时的评价点拨,使课堂充满了活力。李保义老师执教的《伟大的悲剧》,引导学生从“悲剧”和“伟大”两个层面,多角度的解读,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入,并且受到强烈的感染,是这次活动中水*最高的一节课。刘听会老师执教的《土地的誓言》,通过歌曲《松花江上》导入,营造恰当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但由于对展示内容没有很好的整合,头绪较多,课堂显得有点乱,影响了教学效果。高显海老师执教的《登上地球之巅》,按照“字词教学——课文复述——重点理解——语言品味”的顺序,呈现出教学线条之美。学生讲解时能够使用课堂展示笔记,教师点拨能够突出重点。

  二、取得的成绩

  几位老师的公开课,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回头看”活动,我们看到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1、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可喜的变化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态度,由开始的观望、怀疑、尝试、动摇到现在赞成、试验、坚定不移的实施,是一个反复求索,实事求是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讨论,认识逐步达到一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关注学生的一生幸福。让学生快乐的学*,乐观的生活,拥有爱心、懂得感恩,有美好的志趣和情操,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思想转变后,教师关注的中心由“分数”转到“人”上,由只重知识到能力培养上,到人文熏陶上,到健全人格的培养上。教师能够正确处理课堂上师生角色的定位,能够把课堂还给课堂的主人——学生。在“回头看”的几节课中,学生展示积极活跃,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主体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教师评价准确,点拨适宜,引导得法,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2、课堂展示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还记得在改革初期,学生展示的情形:胆怯害羞,声音不高,照搬资料,只顾自己,不管听众,形式单调,缺少互动。现在的课堂,学生展示自然大方,质疑、纠错、补充、讨论、评价,信息多向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正在形成。在李保义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的感受更为深刻。学生朗读充满感情,富有感染力,而且,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在教室里走动,让我们想到古代诗人吟哦的情境。高庙中心学校的老师来我校听课后,深有感触得说:“我非常感慨自己能亲眼看到杜郎口模式的展示者们展示自己的课。我先前是比较抵触这种模式的,总想着这样的模式是以牺牲学生为代价的,是图表面的花哨和热闹。然而,当我真正坐在了教室里,听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理解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哪里是什么课堂教学,这分明是学生思维跳跃的艺术展示,是那么令人心动,令人心旷神怡。”

  3、文本意识正在逐步强化

  本学期初,我组在九年级公开课阶段总结中指出:“不可否认,现在的课堂,师生的文本意识正在逐渐淡化。”“增强文本意识,是语文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听课,我们觉得这一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四位老师,都在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做了自己的努力。李保义老师以“为什么说这是伟大的悲剧?悲体现在哪里?伟大体现在哪里?”为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高显海老师设置“从哪里看出山势险峻?”的问题,让学生深入课文,体验登上珠峰的困难,感受登山运动员的顽强意志及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感,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展示内容缺少整合

  通过听评课,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课堂展示内容缺少必要的整合。一个小组展示过字词后,下一个小组展示还有类似的内容。有些课堂上,学生以问题训练的形式展示,组间内容交叉的很多。这样,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影响了展示进度。整合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多做一些引导,以争取课堂教学的高效。

  2、教师的点拨应突出方法的点拨

  当学生对学*内容存在疑惑,学生展示遇到困难时,就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候。我们发现,教师大多是就问题谈问题,有时甚至直接向学生出示答案。这样的引导,学生只能做到知其然,而不能做到知其所以然。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有可能依然茫然。所以,方法的点拨至关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刚刚迈出第一步,虽然是可喜的一步,但仅仅是第一步而已。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有待我们去完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努力探索,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在范刚校长的带领下,大胆开拓,锐意进取,为教学改革倾注智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 10

  为巩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改革更趋于理性,更符合我校实际,语文组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开展了“课堂教学回头看”活动。有重点的对部分同志的课进行了听评。现对活动作以总结。

  一、课堂回顾

  王德广老师执教的《罗布泊,消失的仙湖》,学生展示十分活跃,展示内容的处理很有层次性,每一个小的环节的展示,都竭力吸引全部学生参与。展示学生与听课学生的互动,教师的及时的评价点拨,使课堂充满了活力。李保义老师执教的《伟大的悲剧》,引导学生从“悲剧”和“伟大”两个层面,多角度的解读,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入,并且受到强烈的感染,是这次活动中水*最高的一节课。刘听会老师执教的《土地的誓言》,通过歌曲《松花江上》导入,营造恰当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但由于对展示内容没有很好的整合,头绪较多,课堂显得有点乱,影响了教学效果。高显海老师执教的《登上地球之巅》,按照“字词教学――课文复述――重点理解――语言品味”的顺序,呈现出教学线条之美。学生讲解时能够使用课堂展示笔记,教师点拨能够突出重点。

  二、取得的成绩

  几位老师的公开课,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回头看”活动,我们看到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1、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可喜的变化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态度,由开始的观望、怀疑、尝试、动摇到现在赞成、试验、坚定不移的实施,是一个反复求索,实事求是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讨论,认识逐步达到一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关注学生的一生幸福。让学生快乐的学*,乐观的生活,拥有爱心、懂得感恩,有美好的志趣和情操,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思想转变后,教师关注的中心由“分数”转到“人”上,由只重知识到能力培养上,到人文熏陶上,到健全人格的培养上。教师能够正确处理课堂上师生角色的定位,能够把课堂还给课堂的主人――学生。在“回头看”的几节课中,学生展示积极活跃,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主体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教师评价准确,点拨适宜,引导得法,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2、课堂展示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还记得在改革初期,学生展示的情形:胆怯害羞,声音不高,照搬资料,只顾自己,不管听众,形式单调,缺少互动。现在的课堂,学生展示自然大方,质疑、纠错、补充、讨论、评价,信息多向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正在形成。在李保义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的感受更为深刻。学生朗读充满感情,富有感染力,而且,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在教室里走动,让我们想到古代诗人吟哦的情境。高庙中心学校的老师来我校听课后,深有感触得说:“我非常感慨自己能亲眼看到杜郎口模式的展示者们展示自己的课。我先前是比较抵触这种模式的,总想着这样的模式是以牺牲学生为代价的,是图表面的花哨和热闹。然而,当我真正坐在了教室里,听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理解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哪里是什么课堂教学,这分明是学生思维跳跃的艺术展示,是那么令人心动,令人心旷神怡。”

  3、文本意识正在逐步强化

  本学期初,我组在九年级公开课阶段总结中指出:“不可否认,现在的课堂,师生的文本意识正在逐渐淡化。”“增强文本意识,是语文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听课,我们觉得这一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四位老师,都在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做了自己的努力。李保义老师以“为什么说这是伟大的悲剧?悲体现在哪里?伟大体现在哪里?”为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高显海老师设置“从哪里看出山势险峻?”的问题,让学生深入课文,体验登上珠峰的困难,感受登山运动员的顽强意志及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感,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展示内容缺少整合

  通过听评课,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课堂展示内容缺少必要的整合。一个小组展示过字词后,下一个小组展示还有类似的内容。有些课堂上,学生以问题训练的形式展示,组间内容交叉的很多。这样,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影响了展示进度。整合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多做一些引导,以争取课堂教学的高效。

  2、教师的点拨应突出方法的点拨

  当学生对学*内容存在疑惑,学生展示遇到困难时,就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候。我们发现,教师大多是就问题谈问题,有时甚至直接向学生出示答案。这样的引导,学生只能做到知其然,而不能做到知其所以然。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有可能依然茫然。所以,方法的点拨至关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刚刚迈出第一步,虽然是可喜的一步,但仅仅是第一步而已。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有待我们去完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努力探索,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在范刚校长的带领下,大胆开拓,锐意进取,为教学改革倾注智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语文课堂教学随笔(精选五篇)(扩展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随笔(五)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随笔 1

  一个班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组成一个“大家庭”,而班主任就好象这个“大家庭”的家长,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在不一样程度上会牵动着班主任的心,班上的整体情绪会影响到班主任的情绪,再加上各个学生的家里状况不相同,“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作为班主任,就就应从各个方面来了解学生的具体状况,对一些特殊的学生从多方面来关心她,让她感觉到是生活在温暖的大家庭里,让她幼小的心灵受到的伤害在那里得到安慰和抚*。从而让她安心地在这个大家庭里享受温暖,让她把那些悲哀的往事忘掉,重获新生,重燃心中期望。

  小琳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女孩。她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把她交给七十多岁的爷爷照顾。爷爷年老照顾不好,她自我自理潜力又很差。所以小琳总是穿着邋遢,有时早上来上学连头发都不梳,脸也不洗。由于卫生*惯差,再加上学*成绩差,几乎没有同学愿意和她玩。下课了,同学们都在玩,而她一个人孤单的站在一旁。在日记中,她说:我没有朋友,同学们也不愿意和我玩,我好孤单,我真想哭!这是为什么?在日记中我看到了一个无助的可怜的小女孩。一个午后,我找来了她,和她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交流,帮忙她寻找原因,树立信心,教她如何梳理蓬乱的头发,还帮她洗了脸,告诉她怎样做才会有朋友。当时她开心地笑了。在这之后,我还找了一个与她同村的女孩,让她去经常帮忙她,同时让其她同学在玩耍时也叫上她。在我的关心下,渐渐地,小琳变干净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家庭的破裂,亲情的不完整,以及父母的不关心,都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有的孩子变的孤僻、偏激,有的孩子情绪不稳定,随时会发脾气,还有的孩子自卑,任性,这些性格严重影响了与同伴的交往,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对这类孩子的,需要教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抚*心灵的创伤。赵爽是我班的一位小女孩,父母离异已好几年了,母亲远嫁她乡,无法照顾她,只是每年来看她一次。父亲的脾气十分暴躁,动不动就对她棍棒相加。所以,她十分害怕回家。粗暴的家庭教育使她变的十分暴躁,做事极端化,经常和同学打架,给同学带来较大的影响,同学都不愿意与她交往。在这种状况下,教师首先加强了与她父母的沟通,期望父亲多关心她,遇到什么事,要多讲道理,尽量不要打她,还能够及时告诉我,让我来教育她。还

  与她父亲约定,在一个月内不打她,带她去公园玩一次,有空,多陪她吃晚饭做作业。而我让她成绩提高一步,与同学改善关系。在班级里,我又开展手拉手帮忙活动,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她。经过大家的努力,赵爽回到了群众的怀抱。看着她们父女亲密的样貌,我打心底里高兴。

  由此可见,爱是沟通的桥梁。班主任的工作需要用爱心来温暖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健康成长。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随笔 2

  星期天去乐从小杰家家访,了解到小杰的爸爸是开家具公司的。当下经济状况萧条,小杰爸爸依然很有魄力地扩大规模,加大投入,资金周转变得比较紧张。家访其间,有技术工人不断来办公室请示技术、用工问题,小杰爸爸仔细检查样板。我稍一留心,发现样板的外壳是合成有色板,而内心材料却是实木的。经了解才知道了小杰爸爸最*接了学校新宿舍的各种柜子制作。小杰爸爸讲,这单生意因为是和学校进行的正规生意,学校要求开正规发票,他要损失利润10多万,另外学校还要等到交工后3个月才能拿到交易全款,这都对正处于经济周转困难的王老板很不利。

  家访结束了,小杰爸爸刚好要来学校商讨货品事宜,我便搭便车返校。

  返校途中,小杰爸爸说了一番话,让我内心很受震动。他说:“和学校做这单生意,赚不到太多钱,我就是想给孩子争口气,给孩子留个好名声,也正好有机会可以多来学校看一看孩子。就看小杰会不会给我争口气了。”

  家长一段话,让我深刻感受到父爱如斯。家长对孩子的倾情付出让我感动,让我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都说教师是一个良心事业,不管孩子的表现是优或劣,但在他们的背后,一直都有一堵夯实朴素的墙在为他们默默支撑。作为教育者,我们的工作又怎能不问一问自己的良心呢?

  父爱如斯,师爱更应彰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随笔 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1、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做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2、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一、让学生养成课前预*、课后复*的好*惯。刚开始,很多学生都没有这个*惯,我便采用表扬少数,带动多数的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的。鼓励中慢慢地形成*惯。现在,我班学生都能自觉地做到这一点。

  二、在课堂中不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惯。一个会提问的人就是一个会学*的人。

  三、在班级中开展“夺旗评星’活动,不断规范学生的各种*惯,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如写字姿势较好,字写得漂亮,奖励他一面小红旗;上课时,发言积极,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奖励一面小红旗;*作中作文写得好,奖励一面小红旗;考试时,能认认真真完成,不粗心,成绩优秀的同学,奖励一面小红旗。一个月下来,得到十面小红旗的,被评为语文学*先进分子。这学期,全班同学学*语文的兴趣很高涨。

  3、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我们班学生人数较少,后进生转化就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了做好工作,我常到学生家中家访,和他们的父母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在班上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为他们找一个小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开小灶”,每课跟进,要求生字词语过关。

  4、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一、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二、好词佳句的收集。我让他们每天搜集四个好词,三个好句。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在作文中也经常能发现他们写的好词好句。

  三、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接龙、讲故事比赛、语文新闻发布会等,学生的兴趣很高,在活动中他们既增长了知识,又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总之,本学期以来,我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长处,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的实践中,使每一节课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由于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学的经验的不足,本学期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

  一、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写字*惯很差,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二、写作方面水*差异太大。班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比较浓厚,但优生与差生的差异比较大。导致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发展不够均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三、受条件的限制,学生的阅读量还是较少,课外知识不丰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随笔 4

  时间如行云流水,我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以及本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也半个学期了,这半个学期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反思学*,努力使自己不会愧对“铸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现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如下:本学期,我坚决落实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计划,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狠抓教学常规,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1、运用新课标理念:

  在教学中,认真学*《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根据新课标精神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真制定“语文教学计划”,做到教学有目标,有方法,有反思。通过学*和实际教学,我了解到这个阶段的儿童感性多于理性,对于外界事物,侧重于主观认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一直用童化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直观事物来指导教学,让学生能迅速接受知识。把孩子当成朋友,当成相互学*的伙伴儿,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关怀,知道老师就是他们赖以信任的朋友。

  2、培养学生的学**惯:

  一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强,有人说他们是“一张白纸”,看教师怎样在这张白纸上落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是我教学工作开始的重点。作为今年的新老师,又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我深感任重而道远。刚开学的几个星期里,我不断向学校资深教师学*,采用编儿歌、口令等形式,将学生学**惯的培养融入情趣之中,让学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养成良好的*惯。

  一、课前准备,要求学生上课前,要把上课的书、本、文具准备好,不要上课了再手忙脚乱的掏书包。课前,还要把铅笔削好,把铅笔屑扔到垃圾桶里,养成有备无患,讲究卫生的好*惯。

  二、上课起立时,要整齐站好,一切服从指挥,落座时,要全心身地投入到学*中去,不要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说话,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惯。

  三、做到“三个一”,胸离座一拳,眼离书一尺,笔尖离手指一寸。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惯。

  四、回答问题时,要大胆发言。声音要洪亮,要用普通话,要“因为、所以”把问题说明白、讲清楚。别人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听,当别人回答完毕时,可以补充自己的观点,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三心二意,好像与自己没有关系似的。

  五、老师讲课时,注意听讲,记住老师讲的知识和有关的学*方法,要能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但要举手,获得老师的同意后,才能发言。

  六、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书写要认真规范,不敷衍老师。

  七、课前要养成预*的*惯,老师要提前做好“预*提示”。

  八、每学完一课,要做好复*,有疑必问,要达到全知全解,不能留下不懂得问题。

  上面的要求看起来,对学生有点苛刻,过于严肃,但我认为这样对学生的*惯养成是大有裨益的。但我自己也注意要多接触学生,做他们的朋友,让学生知道老师严格要求他们是对他们的人生有好处。还感受到老师和蔼可亲,易于接*。我经常用***的一句话教育学生“学就学个踏实,玩就玩个痛快!”。

  3、认真备课:

  这前半学期学校让我收获颇丰。我明确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图解对活动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4、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

  一年级作为学生走进学校的第一步,正如建高楼大厦的地基一样是非常主要。本学期,我主要在注重学生的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写字、读书、课外阅读等方面作了努力。列如一年级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会拼音和识字。在学拼音时运用形象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拼音,如:l像什么?n想什么?在识字时,运用古代的造字法帮助学生识字。提前教会学生查字典,运用字典学*拼音、字词。学完拼音后,让学生用写日记的方式学*写作,想什么写什么?拼音、汉字都可以。一学期末,大部分学生能写出100多字通顺易懂的所见所闻了!

  5、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作为一位新教师,我存在的不足有很多很多,经验不足,努力不够,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在教育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从拼音抽测到古诗背诵再到考试,我发现班上几名学生的基础知识掌

  握得不够扎实,这还需要在后半学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帮助。家长配合不够。说明我与家长的沟通还不够,这将是我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之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不断学*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向身边的老师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随笔 5

  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自控潜力差,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务必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

  一、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大家都明白“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能够调动学生学*的用心性。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刚刚踏入学校进行正规化的学*。先把规矩给他们定下来,赏罚要分明,利用好前半节课,后半节课能够做练*或者游戏,不要把教学资料安排的过多,以免学生疲惫不堪,不仅仅没学到你意想中的知识,还使他们在下一节课中降低了学*的用心性。

  一、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入手,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兴趣的切入点。

  我们能够做一些小奖品,比如小红旗,小红花等鲜艳可爱的东西。在上课前,能够这样说:“同学们看教师带来了什么?喜欢吗?如果这天谁上课坐的最端正,发言最用心,不做小动作,不说悄悄话,教师就奖给他。比比看,这天谁能得到小红花。”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调动他们的用心性。

  二、课堂形式灵活多变,营造简单、愉快的学*环境。

  课堂形式单一,很容易造成学生身心疲劳,从而转移注意力。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要想方设法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如:课堂上的小游戏、小表演、猜谜语、小活动等这些环节都能很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并且能够根据每节课的资料设计一些小活动是最好的,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能够运用事先约定好的一些口令组织教学。同时还要要求一年级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潜力和课堂控制潜力: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绪易激动,即使是一点小事也往往让他们兴奋半天,其行为突出表现为:拍桌子、砸笔盒、大呼小叫、拍手、离开座位跳跃等,所以教师要在突发事件刚出现苗头时,就及时给予转化或制止。具体做法是:教师说“1、2、3”,学生立刻作出回答“请坐端”师:“1、2”生:“安静”、“小眼睛”“看黑板”等。也可自编儿歌激发学生兴趣、组织教学。如:“上课铃声响,安静等待教师进课堂。”(教育学生不要大声喧哗);“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耳朵耳朵看哪里?耳朵耳朵在听讲。”课程进行一半时能够活动一下如:……“点一点,摇一摇,拍一拍,扭一扭,笑一笑,哈哈哈,坐坐好。”小朋友对“笑一笑,哈哈哈”个性感兴趣,当说“坐会好”时,都坐得很好了。教师和学生一唱一和对儿歌,既简单,又很有节奏感。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走神的机会。我们要认识到在一年级课堂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抓好纪律的关键。你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件事,务必事先让他们清楚。然后,我们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让孩子明白你要他们做什么,怎样做,先怎样再怎样,哪怕是放几个学具,放哪儿,怎样放,都要说清楚。一开始的细致对以后的教学会十分有用。

  三、教师讲课时要使用儿童化语言。

  一年级孩子不一样于大学生,只要教师讲清要求就行,他们自制里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做事凭兴趣。比如做连线题,如果教师说让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学生一听肯定会感兴趣。如果哪个学生找错了或还没有找到朋友,教师说:“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他?”学生听了觉得很亲切,他们很喜欢听这种语气,教师用这种儿童的语气跟学生说话,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之,必须得蹲下与孩子们说话。

  四、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期望自我在教师眼中是最好的,一年级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欢听到教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当学生回答正确完整,教师即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能够说“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为了带动其他学生,教师这时能够抓住时机说:“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要是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必须能行”等,也能够用“掌声”或“送小红花”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期望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觉得自我是学*的主人,更加坚定学*的自信和勇气。总之,组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能否吸引学生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教师仅有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我的教育教学素养,不断实践总结,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到达最优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一句话:爱心+耐心+细心

  当一名好启蒙教师不简单呀!


语文课堂教学随笔(精选五篇)(扩展4)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菁华10篇)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

  语文在中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三,更是轻视语文学*,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考试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目标和学*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我安慰。他们从不对学*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考试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考试题目,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较之其它学科,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

  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考试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学生偏科,重理轻文,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复*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学*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自己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兴趣,激活课堂气氛。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真的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对于正在学*中的学生尤为重要。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的甜头,他们学*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2

  本学期执教《观潮》一课,这是一篇传统课文,作为公开课,执教的次数很多,我自己过去也曾经教过,是循着三条主线:人物线、声音线、以及潮来线来设计教学教法的,但是这次再教这一课,在新的教学理念的要求下,如何做到老文新教,成了我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启示,值得深思和总结。

  通过教学,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方面,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得”,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的时效。整堂课中,我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我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上,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我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努力读得精彩些。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的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有兴趣。再比如:学*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教学中,我让学生领读,我来跟读,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跟读的被动做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体现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基础上。语文课上的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这堂课中教师设计了一道填空题: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这道题我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它既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又能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填出不同的答案,学*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请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各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一节名副其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我觉得这是我执教这一课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比较成功的一点。

  三、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语言、发展语言极有益处。我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3

  今年又重回一年级教学了,虽然不是第一次,但还是感触颇多。一年级小朋友纪律差,课堂松散,每次走进课堂都是吵吵闹闹,让很多老师头疼,为此,想要让他们融入课堂,学会听讲,懂得守纪。

  我想给其他老师提点建议是:

  1、课始,针对某些小朋友还未进入状态时,可以用点名表扬个别孩子的方法激励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2、课中,可以适时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孩子竞争(小组比赛、几人合作、小组合作等等),不时地注意孩子的表现,及时引导他们学会听讲,学会学*。

  3、个别特别顽固的孩子,也不妨采用“课后补*惯”的方法来引领他学会如何听讲、如何守纪。

  总之,在一年级刚开始时,你就得给学生定一些规矩,比如:做好课前准备就安*好。你给一个信号,学生就坐好。你要求学生要学会倾听别人发言。包括老师讲课。对于做的好的小朋友,你要及时表扬。上课教知识,时刻不忘看小朋友是否都在听讲,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可以旁敲侧击,尽可能不点名批评。也可走过去暗示一下,还可利用课间,跟他个别谈话,让他觉得老师关心他,上课没有点名批评,给他留面子了。总之,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行为*惯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有益。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4

  要正确处理合作学*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合作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追求所谓小组学*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种种的合作学*,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当前我们教师应当警惕的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的现象。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5

  今天中午第一节听了二年级组语文集体备课中的案例课,授课老师是二年级四班的高维伟老师,课题是第二单元的《我选我》。这也是我进二小来的第一节课。老师先从课题入手,启发学生的思考:我为什么选我?然后让学生自读识字。

  老师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读熟生字、词、句子;自读、师领读,男女生分别读等等。在读熟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进行了理解,了解了句式。语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突然”“愣住”等词语的意思,又对课文进行了品读与延伸。

  从整堂课来看,该老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应当承认是一位比较优秀的老师,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对教材的把握也较准,也运用了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课堂流程来看是比较完美的。但也不可否认,存在一定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效果达成度不高。举一个例子,在巩固延伸部分,让学生先说当你当选后,要为大家做些什么?结果没有学生来说,于是老师让学生写在本子上再说,可在规定时间内只有十几个学生完成了任务,对照全班八十八位同学来说,完成率不足四分之一,可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关注学生的学*状态,只是为了课堂流程。其次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全面。二小的班级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班额过大,*均八十多人。园该班是八十八人,如此大的班额如果不能关注全部学生,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该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整堂课最后一排的二位学生注意力总是不集中,可老师都未能及时提醒,可以想像这二位学生的学*效果。当然还有其它小问题。

  从这二个主要的问题中我在思考:上课与课堂到底是怎么样的关系?其实新课改中已经提到了。上课它是一种活动,是老师的授课形为,课堂它是一种“场”,是一个生命空间。上课就是在这个空间中活动的。它们本来是融为一体的。可老师往往为了让课上的流畅,更具观赏性而忽略了上课的主体是学生,他忘了上课的目的就是将学生领进这个场,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让学生有所收获,如果割裂开来,效果是可想而知,这也就不难理解这堂课中所出现的教学效果了。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6

  自教育改革以来,特别是新课标,新课标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台,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笔者现结合新课标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标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一些。这些普遍行为是: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什么、批判什么…… 如《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要渗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么事愚公精神呢?可归纳为:他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或者说: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这是一种诡辩,是不合理的,是和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违背的。新课标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 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或者每周就来一篇作文,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 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 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标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 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标中的新理念, 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形式

  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用素质教育为幌子,一味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实践,很大程度上将语文课上成了活动课,深陷“兴趣爱好”之中,这种现象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曲解,它明显带有表层和功利性的毛病,这样盲目追求形式,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方式。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以上这些,仅仅是本人现在的一点反思而已。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7

  扎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

  语文教学的脚踏实地还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坚持性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凭小聪明就能学好的科目,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积累本,坚持积累,争取做到厚积薄发。积累还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争取做到每天阅读一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紧张,课下学*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我认为关键要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0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要把课堂40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纵观*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的做出改变。我发现在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一下两个问题:

  1.重分析,轻感悟。“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学《自别康桥》这首现代诗时,我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对这首诗主题的分析讲解上,结果整堂课上得索然无味,如果下次再教此课,我会将重点放在学生的频度感悟上,把时间留给学生。

  2.重应用,轻精神。语文是鉴赏的,也是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适量地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不能仅仅以考试为标准,以分数为圭臬来圈囿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比如在教学《侍坐》篇时,我在完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字、词、句的重点教学后,然后又进行了精神板块的拓展,给学生补充了世界文明史上另外三堂伟大大的课,以及发动学生用现代观念来审视本课的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8

  场景一:某市级赛课现场,一位执教《背影》的教师,特地穿一件长袍马褂到教室,引得学生哄笑不已,后又两手扒住黑板上的边框作上爬状,仿佛文中父亲翻越火车月台时的艰难情状,这并不高明的表演,只让学生觉得老师好玩和有趣,根本没有实用性可言。

  场景二:某君讲《故乡》时,从头至尾表演起杨二嫂的卖弄风情、尖酸刻薄,闰土的呆滞恭敬,至于环境渲染的特色,人物对照的匠心则全给这手舞足蹈冲淡了,冲散了。

  场景三:有一青年才俊教学《雷电颂》,在朗读那大段的独白时,全身颤动,双目圆睁,末了仿效京戏舞台上人物把头连旋好几圈,直累得头晕眼花、气喘吁吁为止。

  以上种种,集中展示了目前在我们层层级级的语文教学大奖赛、优质课评比、基本功竞赛中的突出现象,课堂中花样翻新的教学技巧,精美的课件满天飞、老师学生上窜下跳,令人热血沸腾,让人瞠目结舌,回过头仔细研究,在这些课堂中真正能起到示范作用的实在太少。卞幼*老师曾在《江苏教育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对这以上这三类课作了归类:一是做作表演式;二是放胆演剧式;三是即兴发挥式。在我看来这三类课概括起来一个词,即做秀,华而不实,没有实用性。让这些做秀课到处示范、展示,去秀一把,其副作用是不会小的。长期下去,我们的语文教学能一天天好起来吗?

  面对现实,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今天课堂教学中应该把精力和时间真正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放在语文教学的实用性研究上,在语文教学的实功上多琢磨,在学生学*的实效上动脑筋,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实用。

  一、教师素质要提高

  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全面的业务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课堂中,一位优秀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始终保持风度、自信的讲解、流利的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所用这些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这些会带动学生进入学*的状态,增加心里暗示(接受教师)并专注于教师的讲授,很多名师就是这样,如魏书生、王崧舟、张思明老师等,他们就要个人很高的个人魅力和素质。当然这种个人魅力和素质源于教师的秉性修养、知识储备、业务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时间的洗礼,才能逐步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

  二、学生发展要关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对学生学*能力、知识水*现状、技能水*情况等的现实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对处于学生的心理需求要了解清楚;对学生对学*效果的掌握情况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等。另外,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服务者,将学生当作自己的服务对象,在课堂教学中要换位思考,以检验自己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可行,学生的是否在不断的进步的。学生对我课堂有多少了解、兴趣到关注,自觉地参与到学*中,所学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自己的收获等。

  三、吃透教材要实干

  当代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她40多年从教的主要精力就是放在教材上的。特级教师孙双金曾这样对论述专研教材:唯有吃透教材,才能设计出好的教路、学路;唯有吃透教材,课堂上才能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唯有吃透教材,教师才能应对学生各种疑难问题;唯有吃透教材,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潇洒走一回。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备课时,对知识点需标注清楚;分清教学内容的主次,对于教材的内容并不需要全部讲授,学生重复学*易产生厌倦情绪;对如何讲述要点应做到心中有数;对各个知识点之间如何承接贯连做好准备。上课前,要对以上方面进行回顾和检查,准备充分后再进行授课。

  四、课堂提问要技巧

  提问对帮助学生理清思想和概括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过于简单地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并马上提问,一般学生没有准备和引导的情况下,回答往往不尽如人意。钱梦龙教师教《愚公移山》,不问遗孀之子是什么意思,而问:这么小的孩子去移山,他的爸爸同意吗?这问题问得巧,问得妙,问得绝,这样的提问就具有实用价值,既提出了问题,又达到了知识传授的目的。另外,在提问的过程中,要与学生站在同一个水*面上,以免给学生过多的压力。聆听学生的回答时,要求自己走*学生,要将爱洒向学生,学生在回答时会以肯定的目光注视这学生,并面带微笑,以表示对学生的关注和鼓励;学生回答错误时,不要用批评的语气指责学生,而应先认同学生回答正确之处,呵护他,再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期望;学生回答不出来时,会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鼓励,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五、课堂传授要实在

  在讲解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尽量以学生生活贴*的事作为引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让语文课堂更加实用。如王崧舟老师教《圆明园的毁灭》时,在进行教学拓展时师的情形:

  师:请大家再默读课文,关于圆明园,关于圆明园的毁灭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提问,主要内容是对强盗的质疑,对清*的质疑,关于圆明园的其他一些问题5-6个)

  师;王老师这里有一份关于圆明园的资料,这是我在网上下载并整理的,能解决大家的部分问题。

  生(读课外材料)。以下为师生就一些让人震撼的数字进行对话交流。比如,圆明园生肖塑像的铜首,拍卖价将*一亿人民币。比如圆明园是世界上化时最长的园林151年。在交流的过程中,好多学生神情激动。这个板块,王老师也处理得甚为巧妙。课堂知识的传授,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要实实在在,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剥,要以学生所在的学校、居住环境、人际交往、情感流露,学*中的感悟等为例子进行讲解,并能结合实际情况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检验。语文课堂的传授是不脱离现实,而是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很贴*的,是有用武之地的,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六、情感交流要真诚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许多著名的特级教师就是情感交流的高手,如斯霞、魏书生、吉春亚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交流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交流,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这样的教学活动,台上台下死水一潭,教学效果必然不尽如人意,这样的课堂就不会有实用的价值。因此,只有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水乳,交融、和谐真诚,才能克服枯燥无味的说教,才能防止出现压迫强制式的教学,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达到课堂实用的目的。

  教学艺术是处理教材的艺术,更是善待学生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吃透教材,做好课堂传授,重视师生情感交流以外,还需多参与课堂实践,运用先进的媒体教育工具,这样的课堂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内容才能更加丰富,讲解才能有说服力,学生才能学到知识,才能让语文课堂更加实用。

  【参考文献】:

  ①张庆奎,周春燕《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江苏高教》20xx年

  ②蔡明《少谈虚,多务实》

  ③孙双金《让语文课充满勃勃生气》

  ④吉春亚《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⑤吉春亚《让语文课走在回家的路上》

  ⑥于永正《教学艺术来自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9

  语文《an en in un ün》课堂教学反思

  我班的孩子大部分是农村的孩子,正好上周学校又刚好组织全校师生秋游了一天,所以,我抓住孩子们喜欢游戏,爱听故事的天性。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将整个教学过程编成了一个故事:秋高气爽,拼音朋友们排好队伍去郊外秋游。小朋友丁丁也很想去,于是就恳求妈妈。妈妈同意了,但是,妈妈提出了一个条件,要丁丁先整理好自己的书包。

  丁丁*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惯,常常把学*用品随地乱扔,但这回为了能去秋游,他赶紧整理好了书包。妈妈见丁丁今天表现这么好,心里很开心,于是高高兴兴地带上丁丁到郊外去。在郊外,丁丁看到了美丽的田园风光。这个故事本身具有较强的情节性和趣味性,再加上绘声绘色的描述,穿插其间的活动参与,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整个课堂弥漫着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一年级的学生好玩、好动,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因此,在串讲故事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动静的搭配,收放的调控。在拼音复*结束后,巩固拼读时,我让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拼读音节,再离开位置到其他各组走走、看看、读读,然后小小组派代表上台将手中的卡片贴到相应的图片下。最后在突破生字“左”和“右”的字形难点时,安排了一个根据老师的口令配乐做动作的游戏。因此,这节课中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的学*状态,这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不容易的。

  本课设计中,有梯度地安排了复*以及句子教学。在复*时,先出现5个前鼻韵母,再出现3个整体认读音节,然后拼读与句子教学有关的部分音节,最后重点拼读与ian相拼的形*音节。在句子教学中,从图入手,说说展现在丁丁眼前的有什么,先说一个个词,再连起来说说句子,然后有顺序的说说丁丁看到了什么,最后朗读句子。这样,从学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化解了难点。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0

  《zh ch sh r》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会*舌音的基础上学*翘舌音,就以汉语拼音本身而言,内容比较枯燥,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新教材在编排上考虑了这一因素设计了帮助学*声母的情境图和语境歌,把学*拼音字母寓于故事儿歌之中,寓学于乐,既增加了学*的情趣,又渗透了文化素质的教育。作为一年级新教材中一个颇有创意的教学内容,给我们每位实验操作者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命题。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在课的一开始,我就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把学生的学*兴趣一下子提到最高处,接着,便利用“情境图”创设情境,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入新课,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老师和学生共同讲故事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完成了由“枝”到zh,由“吃”到ch,由“狮”到sh,由“日”到r的过程,由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对象建立新的联系过程,将拼音教学化难为易,寓学于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联系表音表形图,探究字母的发音方法,并让学生互相说说,在发音时发现了些什么,让学生在体会发音的过程中探究发音的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中,去寻找新的未知点。在区别*翘舌音的发音时,我又设计了游戏“看谁听得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来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时,通过“找朋友”的方法来重新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并以当“小老师”为主线让学生读好整体认读音节及它的四声。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内容,在课的结尾处我把语境歌,以歌曲的形式唱出来,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再一次读一读语境歌,唱一唱语境歌,把课堂的教学气氛推向高潮。

  巧妙地运用“情境图”和“语境歌”体现了汉语拼音教学是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也使一堂课的内容首尾呼应,有机结合,让学生在饱满的情绪中进入新课教学,又在欢乐的歌声里结束一堂课的学*。


语文课堂教学随笔(精选五篇)(扩展5)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菁华6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可以吗?而实际上,我们常常看到的只是教师虚晃一枪,*意,假商量而已。教师总是有办法赶着学生朝设计好的圈子里钻。

  4.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最需要的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有认知性学*向体验性学*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惯。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情感最丰富。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猜谜语、或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师生的宽松、愉悦的学*氛围也就是师生间的和谐。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请、清、情、晴这组形*字时,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学生说:太阳出来天就晴,应在青的左边放日,地上洒水就清洁是清,心里有事老想着是情。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在课改实验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处理好以下几大关系:

  1.继承与创新。我们应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决不是另起炉灶,从头开始。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诵读,重积累,重书面表达,这种教学方法源远流长,自有其合理的内核。当然,由于忽视独立思考、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造就了不少孔乙己似的迂腐呆板的书生,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认为,继承和创新,两者并不排斥,应该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应重视读和背,但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读出意味情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言语交际的能力,强调以学生主体性、开放式和愉快式积累为主,从而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创造性。2.发散与集中。崔峦老师说: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老师应处理好发散与集中的关系。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十来岁的小学生,如果光顾发散、求异,忽视求同、集中,会很难形成正确的主导意识。

  3.探究与接受。我们认为,两者不可偏废。探究不是惟一的教学方式,当不当用,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学生学*知识和发展探究能力同样重要,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获得能力的本身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在组织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更需要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理解体会不到的地方,老师应当通过适时点拨、启发,甚至是直接讲授告诉学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都通过探究来获得所有的知识。

  4.分组与合作。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学*、探究,并不是让学生孤立学*。同样,合作学*也并不等于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师生互动、同位交流、全班讨论,都是合作。它包括学生与学生间的、学生与集体间的、学生与教师间的合作。教师是学生学*上的鼓励者、支持者,学生与学生之间同样也是学*上的鼓励者、支持者,是共同学*的伙伴。检验合作是否必要,是否有效应,其标准是三看:一看学*内容是否有价值;二看全体成员是否人人投入;三看是否有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合作的时机,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

  5.诵读与训练。学生诵读,读中感悟,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但不是全部。学生诵读,不应忽视教师的方法指导,不应忽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揣摩,规律发现;学生诵读,不应忽视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诵读,还必须兼顾说写训练。听说读写有机结合,阅读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一、关于合作学*

  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的整合功效。笔者还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开来让两个学生合作读,如:读《看花灯》一文时,(一生)元宵节,(一生)看花灯,(一生)大街小巷(一生)人欢腾。(一生)纸糊的金鱼(一生)吐泡泡,(一生)纱做的猴子(一生)眨眼睛。(一生)这是何等地残忍,优美的诗句被拦腰截断,语感怎么培养?

  二、关于收集资料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

  三、关于整合学科

  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以提高学*效率,但不是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地整合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语文。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更快乐、高效。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结合,但究竟该在什么时机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

  1.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

  2.从瞬间的灵感中给人以感悟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瞬间迸发出的教学灵感,抑或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独到的见解、想法、做法,都是难能可贵的。身为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的同时,将其记录下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新意。

  3.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作为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自己: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较为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时写课后记、教学随笔,进行课后备课,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为自己进一步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4.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日常教学活动,与别的教师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发现自己或别人在教学设计中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别人的缺点对自己也许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它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设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找到教师反思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明确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探求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2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其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对当今语文课堂教学持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态度,说法不一。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静下心来,认真的对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作一些反思。

  一、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关系

  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中去体验、感悟学*的乐趣。要使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

  [教学案例]

  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爱迪生》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

  他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教师佩服。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语惊四座!那位教师显然也没料到会这样,不由得脸红了。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那学生可能真没料到老师能在这种场合满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一自然段。原以为这位教师就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学可真了不起,敢于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愿意!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

  假若这位教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该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评价制度的特色又从何体现?由此可见,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课改评价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二、正确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自主学*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方式。这种方式是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的去合作。让学生自己获取学*方法、寻找学*伙伴、选择学*内容等,也是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用的方式。这种学*方式的提倡和形成,确实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但是,我也认识到,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似乎有点放任,时效性不高。

  [教学案例]

  老师说:这个问题,请哪位同学来回答?学生们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来,我来有几个都离开了座位,手举到了讲台前。当老师说:××,你说。其他同学的手依然高举着,甚至随意大声地发表起自己的见解来。

  这是不是缺乏教师应有的引导呢?自主学*不能理解成老师撒手不管的学*,而应当是在老师的引导、暗示、有效监督下的自主性学*。我认为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分享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能倾听又怎能分享别人的独特的感受呢?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积极表达,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如果教师也沉浸在课堂活跃的情景中,而忘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那这堂课的高效又从何谈起。

  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思维的灵动和方法的掌握。如:在读课文时,有的老师说: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学生的读书水*始终处于同一水*线,不见提高,这大概主要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也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案例]

  我市实验小学张玲玉老师教《十里长街送*》片断:

  师:读书要读懂、读出感情、读的有韵味。我来读你听听到底该怎么读?

  (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13自然段,并配上悦耳的音乐。读完,教室里一片掌声。)

  师:刚才老师读的是否有味。

  生:很有韵味,你怎么会读的这么好?

  师:很简单,一边读一边想,然后进入画面。试试看,保证你比老师读的好,自由读读课文,把文中能理解的有关句子划下来。

  张老师在指导读文时,精彩的范读,迎得学生的一阵阵掌声,学生在不经意中感悟到了读书的方法,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指导,表面看是范读,其实教师指导读书的方法已隐含在其中。所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自主和引导必须合二为一,高度统一,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真正产生实效。

  三、正确处理好生成和预设的`关系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非常关注和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不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确定性因素,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这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奔涌,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课堂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这便有了创造,这便有了新的生成。生成的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要求。

  但是,动态生成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他们之间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有我无你的。相反,生成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却依赖于预设的质量。在教学中,预设也同样重要。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要出现的情况,努力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同时,预设的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生成的是不是顺利。

  [教学案例]

  我市一所普通小学王老师的一堂阅读课《灰姑娘》:

  这节语文课由王老师预设的几个问题贯穿始终,这几个问题当然是教师深入品读文本后所预设的,每个问题独具匠心,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如:第一个问题:你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灰姑娘)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呦!第三个问题: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第四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表达喜好憎恶。第二、三两个问题教师则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挖掘文本潜在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追求,更要学会爱自己。第四个问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这几个问题是展开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阅读的支点,可以说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因此,我们在强调和追求生成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预设的价值,应让预设和生成两相媲美。

  四、正确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新课程的改革是继承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克服以往的弊端和缺陷。步入新时代的轨道,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变了,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文本,清一色的课堂变成了多姿多彩的课堂,单调的声音变成了美妙的交响乐这种变化将带给我们什么?带给我们的是思维的启迪、内心的激动和情感的愉悦。在这个变化当中,课的形式美了,课的情趣浓了,语文课的效率高了,语文课的内涵深了一句话,语文课更精彩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闪亮的一面,也总有其暗淡的一面。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也发现有的课堂似乎有些变花了,变虚了,甚至变味了。因为人们在追求现代化本身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丢掉了传统。其实,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仍然应保留着传统的成分。比如:对知识的看法,不少教师有一种错觉,以为新课程不大需要知识了。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知识是必须的,否定知识,课程便不复存在。关键是学*哪些知识,怎样获得知识。以往的教学过于注重口耳相传,教师常常是一味地灌输。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自我构建。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知识。以往的教学把目标主要定位在认知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改倡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又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课堂上,适当的引导、讲解也是非常重要的,粉笔加黑板也是一种充满创意的、无拘无束的、显现灵感的、师生互动的重要领地。板书的过程,是释放和记录师生迸发思维火花的过程,是师生互动、情感交融的过程。它体现的是一种简洁的美、灵活的美、传统的美、艺术的美。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求现代而丢弃传统,现代应基于传统,让传统生成新的意义,应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搭建起友谊的桥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3

  一年级拼音教现在已告一段落了,最*一直在反思其中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尤其是拼音的教学,因为拼音教学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避免学*的枯燥,我千方百计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环境,让学生在拼音王国里快乐地遨游,以达到较好的学*效果。

  1、巧设教学游戏,在游戏中学拼音。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仍保留着学前儿童游戏的兴趣,甚至企盼游戏活动。作为教者要巧计游戏,吸引学生。如:“开火车”、“对口令”、“摘苹果”、“点名排队”、“悄悄话闯关”等。

  2、组织两人合作,在合作中学拼音。如让同桌两人互当"小老师"的活动,一个读拼音,一个当小老师,互考互问,学生们在小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中兴趣不减,体验着当老师的成就感和学*的乐趣。在拼音的拼读教学中两人合作学*更能激发兴趣。如:“找朋友”游戏,同桌两人一个拿声母卡片一个拿韵母卡片,老师说一个音节,学生们在《找朋友》的音乐中找出声母和韵母,再一起拼读。学生在合作学*中兴趣浓、劲头足,并且参与面广、效果好。还有很多合作学*的方式,如:学*小组合作、大组合作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关于拼音教学,无论是《教参》还是《课标》,都一致要求学生只要能准确认读声韵母和音节,因为拼音只是学*汉字的拐杖。对于声韵母也只要抄写能准确认读就行了。如此看来,拼音的教学应该是愉快而单一的。既是单一,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负担应该就轻一些了——每天练读,抄写几个声韵母总是能承受的。可事实上,翻开《语练》,再看看试卷,要求就更高了:学生首先要分清声母和韵母、整体认读音节、三拼音节;学会正确标调;能按顺序写出所有的声母;能正确地把声韵母合成音节;能根据图补充完整音节(包含补充声母、韵母、声调);能把图和音节连线;能看图完整地写出整个音节……这样的知识含量岂是光熟读音节就能解决的?岂是光抄写声韵母就行的?分析以上的知识类型,大多数的`知识是跟“音节”有关系的,如果不熟悉所有的声母,不熟悉所有的韵母,不熟悉所有的整体认读音节。那么最基本的声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单项练*就完成不了,所以,所有的声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就要会背会默。而填音节、连音节、写音节这样的练*不仅跟声韵母的掌握有直接的关系,还涉及到音节组成的规则(如标调规则和ü上两点处理规则),更需要学生能运用正确的音节来表达所需要表达的内容。那么,熟练拼读音节是否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尽管我们在教学中渗透了一些音节组成的规则,学生也见识了大量的音节,但要正确书写出完整的音节,哪怕只要填一些声母或韵母,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成功地完成的,这样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的?我觉得对于音节掌握要求可能要调整。这种调整不是因为作业上有这样的练*、考试中有这样的题目,而是我们从长远的目标来看——一年级学完拼音后,马上就要学会运用拼音来写词或写一句话,二、三年级在写话和*作中也会比较频繁地使用拼音,也就是说,其实音节的全面掌握是学生实际的需要,既是如此,光要求会认读音节恐怕是不够的,眼睛看与手来写毕竟是不一样的。基于此,我觉得在拼音教学中,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一定要抄写并会背会默,每一课在书上出现的带调拼音词要抄写。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声母、韵母只要在*字册上抄写就行,不需要再在拼音本

  书写。音节的抄写能加深学生对正确音节的正确感知程度,对标调和一些拼写规则也有巩固的作用。相信如果*时在教学中能加强这一块的教学,现在的练*中也不至于频频出现学生抄错字母、漏抄声调、标错声调、填错音节的错误了。现在。拼音集中教学的时间已过,反思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教学和弥补。现在进入汉字、课文教学阶段,在教学生字朗读课文的同时也是巩固拼音教学的良好时机。借着抄生字组词的机会,把音节也抄一抄,好好加强一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4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我尊重学生们学*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5

  这学期来,我校推行高效模式上课,我作为响应“打造高效课堂”教学也有很多感悟和体会,我们在享受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正经受着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但并不都是很好的教学效果的苦恼,反思自己语文高效课堂模式教学,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当然要借鉴别人的经验,但我们不可盲目跟风,看着别人的模式,照搬照抄!如果盲目跟风和不和实际的照搬照抄,打造高效课堂肯定是一句空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发挥自己的固有优势和自我风格,构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教学风格。对于“高效课堂”,从语文教学总结以下几点反思: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们已经*惯了以往的的课堂教学形式,实施了高效课堂就意味着这一切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高校课堂我抱有过怀疑的态度,但是在听课之后,我发现:同样一节课,老师上下来很轻松,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我*时也在不断反思,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要尽快转换角色,逐步摸索,使自己能熟练驾驭、掌控高效课堂。

  二、培养学生自主互动的能力

  倡导学生自主性学*,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之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学*过程中,快乐地获取知识呢?

  1、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

  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主**置。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预*、质疑等具体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2、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交际能力。

  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促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活动不仅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也增强了他的生活实践能力,这也是一种合作学*,这种合作学*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飞了自己想象力,使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3、提供良好的学*氛围,激发自主学*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

  ①设疑布难,激发学生好奇心理;

  ②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③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

  4、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想象,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做好学生的当堂测评

  当堂测评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关系着学生课堂预*、展示效果的好坏,是教师掌握学情,了解学生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测评训练,探索测评训练的方法,发挥测评训练的作用。

  高效课堂中搞好测评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测评目的要明确,方法要灵活。

  测评题要围绕本节课的学*目标来制定,不要漫无边际地加大难度。测评的方式方法有多种,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检验学生的达标方式。可以让学生作题,可以进行提问,可以让学生进行活动。但是不论什么样的方式,都要注意学以致用这个原则。学生的应用程度的高低体现出我们这节课生成性的高低,而通过测评能给学生的反思提供依据,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学*中的漏洞。

  2、测评要注重时效,适当拓展。

  课堂学*的测评要注重时效,我认为,对于学生认知知识的检测,在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及时地、适时地进行检测。每节课最后的测评训练评必须当堂完成,不要拖到课外或是下一次课进行。因此教师要每节课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测评练*时间,并要及时反馈测评训练情况,掌握学情,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测评的内容要做好适当的拓展延伸,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台。学生每个人的能力不等,发展不同,我们应该给学生这样一个视角,让他们去了解与之有关的课本以外的知识,做一些难度较深的题目等等。拓展延伸的内容我们教师要把握住难度,对学生分层要求,不能一把抓。至于拓展什么,延伸什么,应该尽量和现实、生活及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

  有改革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惑,比如:是否所有的教材都适合这样的融式课堂;导学案的编写该如何更精准,更方便操作;课堂上的小组汇报导致朗朗读书声少了,怎么办?怎样使得每个小组的学生的实力都均衡??但是我相信,既然有了好的开端,我就会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只要有努力就会有收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一定立足本职,努力学*,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上好每一节课,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教研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6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后,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为主要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应充分发挥评价的两大主要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做到评价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改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引诱”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主动发展。但就“研讨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反思如下。

  一、“比读,让学生承受心理压力。”

  我首先谈一下教师的激励功能。以往教学中常常在研讨课乃至国家级研讨课上,听老师带有鼓励性的语言:“谁还能比他更好。”先起来的同学需要有勇气才能站起来,压力很大。后起来的同学也必须有比前一位同学更好的本领和更大的勇气,才能站起来。试问:作为老师将心比心,你有前一位同学的勇气做底吗?这看似鼓励的做法,恰恰给予全盘否定。导致的结果是参与的人越来越少。“朗读小能手”等的选拔,也恰恰反应了评价应避免的“选优”的要求。我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只要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评价的时候,只评价哪个地方读得好,发现每个同学的闪光点,但不盲从。然后有针对性地读出你的感悟。让人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个同学的音质不同、理解不同,允许他们各有千秋。从而进行个性化教育。

  二、评价教学中,仍需强**师评价的导向作用。

  1、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重。

  教学设计要做到“虎头豹尾”而不是“虎头蛇尾”。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达到课外延展的目的。也只有教师精心设计“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去细读、精读,把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思想通过朗读、感悟,感悟后再美读,读后再谈收获。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发现。让语文课堂学*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2、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也应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我课前让同学做充分的准备,把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利于教学时,我引导:你是怎么做到的?学生从他们的回答中明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不仅能获取更多、更前沿的信息,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收获远远大于所获得的知识。这也是新时代小学生必备的素质。

  我还利用“日记”,发挥导向功能。我就把各方面写得好的同学的文章,让他们读给同学们听,包括具体描述、发表自己想法的、摘抄优美片段、警句、读后想法的。学生明白日记是把生活中有趣的、值得记录的用笔来表达自己心声的。从而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欣赏美。鼓励学生勤于写日记,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三、无批评的评价是不完整的评价。

  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为一味表扬,不说一个不字,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呈现出来的作品并不一定都是完美的。只表扬的评价,不能很好的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响鼓还需重锤敲”。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响应的措施。如面对学困生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满怀激情。用欣赏的目光看学生,降低要求。充分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从而转差。中等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中做中心发言人,不断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优等生在肯定成绩后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和他们比读,让他们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激励自己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四、研讨课的课堂教学重成果,不注重教学过程的展示。

  有的研讨课教师按照预先做好的课件,设计好的思路上的很顺利。看似课堂容量大,效果好。实则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人。研讨课上成成果展示课,内容贪多,只展示教学成果,表演意味浓。又是分角色,又是表演,课上讲求热闹,但真正让学生领悟到什么?课堂教学应展示教师的引导过程和学生的学*过程。一堂好课总会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碰出思想的火花,哪怕其它环节有不足之处。讲求一课一得,毋须面面俱到。还经常听到教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课后再练等之类的话。因研讨课老师顾忌多,易束缚教师的手脚和头脑,往往精心准备却收不到预想的效果。教师应“以学定教”,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质疑,看哪些是关键处、疑难处。在这些地方有重点地让学生充分思考、感悟、交流。

  五、课堂评价过细、过碎,阻断教与学的过程。

  如有的研讨课上,老师请小组长课内做记分员。哪个教学环节,谁得了多少分,都要记录。这样,不仅隔断了正常的教学思路,还严重影响了记录人员的学*。

  六、教师的误会也会丧失大好时机。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问题。

  诚然,研讨课,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借鉴。但作为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反思,敢于向自己、向“权威”挑战,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向着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总之,课堂评价应本着“省时高效”的目的,“评价”只是手段,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随笔(精选五篇)(扩展6)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菁华3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1

  (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点在于:让书本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学*的主体部分,教师一定要擅长使用各类教学的方法来刺激学生,限度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以及生活方面的感受,将课本死板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有机融合,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深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这样,在激发起学生思维的同时还能限度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提高。

  一年级阅读方法

  通过适当、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对文章进行理解,可充分调动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让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得到更多的经验。在阅读的教学当中,教师还要掌握好让课本“活”起来的办法,让学生可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课本中的真实场景,通过联想掌握好文章的情感。

  (二)构建延展性阅读教学观念

  在新课标中已明确指出了语文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也是我们国家的国语教学课。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资源中,实践机会并不太多,因此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要尽量去接触语文的教学资源,通过实践的活动让学生掌握好语文的学*特点,多积累语文方面的素材,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为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这种观点,新课标提出了关于延展性阅读的一些具体要求,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构建起相应观,让学生阅读量、阅读范围都得到延展。可采用探究方法,把学生需要学*的知识通过问题的方法提出,让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探究者。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实现了学*能力的巧妙迁移。

  (三)阅读教学需要抓住重点内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尽可能去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关键内容,同时结合阅读目标选择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对重点阅读内容要与一般的内容有所区别。如果我们不事先对阅读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区别对待,那学生自己无法判断哪些内容属于学*中的难点、重点,这样会导致浪费了学*时间,同时学生也无法掌握有用的知识点,阅读教学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所以教师一定要对这些阅读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分清重点与普通点的内容,对知识进行详细的划分后再明确精确与广泛阅读的范围,如此才可突出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对阅读重点确定必须结合教学大纲规定,教师要将这些重点内容学*价值作充分的讲解,只有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这些重点内容,学生才可容易掌握其他内容。

  (四)阅读教学要从关键词句着手

  书没有读通是无法进行讲课的,书没有读熟也是无法开始讲课的。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忽略了引导学生对阅读课**整体的掌握。我们看到学生一开始通读文章,对课文还未完全熟悉,甚至对部分生词、句子还无法流畅阅读,教师就要求学生说出读文章的感受。从表面上分析,这样似乎可提高教学效率,加快课堂的教学节奏,但实际要想获得效果就是一定不能急。

  如果教师不注意学生的整体感受,造成学生无法很好感受到作者的意思,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惯。因此在阅读文章时,有重点段落和中心语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从重点进行切入,由关键词出发展开教学。例如在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围绕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引入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可极大提升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2

  摘 要:语文教学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对其他学科进行学*的前提条件。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应根据不同的时代要求和具体的教学现状进行教学。因而,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运用不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概括起来有三种:吸收(读、听、看)、表述(说、写)和思考。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课堂教学。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究教学方法和策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

  一、重视激发学生学*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说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在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后,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中享受学*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比如,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开展学*竞赛、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师生角色互换、以教师之情激发学生之情 、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或随手画上几笔,都是激发学生学*兴趣,使学生乐学的良好手段。

  可让学生读读课文,通过对课文某些方面展开积极大胆的讨论,进一步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如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文章景物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想象事物各个状态的样子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了事物的特点,同时,具体感受到语言大师用词的精妙,激发了同学们对自然各种事物的喜爱之情。

  二、重视学生基础知识教学

  *文化博大精深,就如*的汉字,似乎每个字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学多了,知识复杂了,我们的学生突然变得不扎实起来。良好的文化底蕴需要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于是在工作中我时时处处关注着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课堂上围绕预设,通过提问、提名板演、巡视检查了解学生的学*情况。当堂发现问题,当堂解决。当堂解决不了的,课后一定抽出时间专门解决。课后细心批阅学生的作业,并针对作业反馈出的情况,或单独交流或集体订正或进行练*课的设计,绝不留知识死角。

  讲读课文时我们常常为文章里的一个字不断推敲,反复琢磨,交流中学生们不亦乐乎;生字教学中我采取复讲、普探、简放的原则授课,即复杂的字重点讲解,普通*常的字学生们探讨完成,简单的字则由学生自己独立学*。我还会和学生们根据一段时间的学*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一步一个脚印地带着孩子们学*,他们乐此不疲,良好的学**惯自然养成,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夯实。

  三、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养成的*惯会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定势的作用,会成为很自然的一种行为。因此,小时候养成良好的*惯是非常有必要的,就像俗话里所说,“少成若天性,*惯成天然。”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为小学生没有辨别能力,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要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开始。不光如此,良好的学**惯也会促进其他行为*惯的养成,好*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的。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惯。学生在学*上有困难时,教师不要马上告诉他们答案,应热情地鼓励学生自己试一试,通过查找工具书,查阅旧知识等去想办法解决。 其次做笔记是学生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都在说记笔记的必要性。随着学*内容的增多和复杂化,记笔记有助于学生抓住课堂学*的重点,便于课后复*巩固。最后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摘抄课外读物的精彩片段,或在精彩处圈点,记上自己的体会。教室的墙上可以挂上名言警句;教室的角落可以设计成图书阁,使学生逐渐养成积极阅读的好*惯。在课堂书本阅读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思维和开阔视野,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四、教学活动与实践相结合

  为了提高语文能力,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办墙报、手抄报、书法比赛、作文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了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加主动自觉地学*,经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在板报中设立作文、小楷、周记、古诗、活动等栏目,将每周的周记、每次作文以及每天小楷定期进行评比,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每次每项各级设若干名优秀,逐步积累,准备到期末时评选出获得优秀次数最多的学生,适当给予鼓励。在此类活动中,学生踊跃参与,竞争激烈。尤这对一部分后进的小学生尤其有好处,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作文写不好的就在小楷上多得分,小楷写不好的就在古诗背诵上下工夫,*时作文写一篇的都争着写两篇。在各种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由此可见,参与竞争活动能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学是培养人的过程,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这么简单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只有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得到发展。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的场所,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教师要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研究教学方法,做到教法有效,才能有的放矢地展开高质量的教学工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3

  (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点在于:让书本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学*的主体部分,教师一定要擅长使用各类教学的方法来刺激学生,限度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以及生活方面的感受,将课本死板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有机融合,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深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这样,在激发起学生思维的同时还能限度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提高。

  一年级阅读方法

  通过适当、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对文章进行理解,可充分调动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让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得到更多的经验。在阅读的教学当中,教师还要掌握好让课本“活”起来的办法,让学生可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课本中的真实场景,通过联想掌握好文章的情感。

  (二)构建延展性阅读教学观念

  在新课标中已明确指出了语文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也是我们国家的国语教学课。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资源中,实践机会并不太多,因此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要尽量去接触语文的教学资源,通过实践的活动让学生掌握好语文的学*特点,多积累语文方面的素材,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为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这种观点,新课标提出了关于延展性阅读的一些具体要求,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构建起相应观,让学生阅读量、阅读范围都得到延展。可采用探究方法,把学生需要学*的知识通过问题的方法提出,让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探究者。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实现了学*能力的巧妙迁移。

  (三)阅读教学需要抓住重点内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尽可能去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关键内容,同时结合阅读目标选择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对重点阅读内容要与一般的内容有所区别。如果我们不事先对阅读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区别对待,那学生自己无法判断哪些内容属于学*中的难点、重点,这样会导致浪费了学*时间,同时学生也无法掌握有用的知识点,阅读教学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所以教师一定要对这些阅读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分清重点与普通点的内容,对知识进行详细的划分后再明确精确与广泛阅读的范围,如此才可突出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对阅读重点确定必须结合教学大纲规定,教师要将这些重点内容学*价值作充分的讲解,只有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这些重点内容,学生才可容易掌握其他内容。

  (四)阅读教学要从关键词句着手

  书没有读通是无法进行讲课的,书没有读熟也是无法开始讲课的。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忽略了引导学生对阅读课**整体的掌握。我们看到学生一开始通读文章,对课文还未完全熟悉,甚至对部分生词、句子还无法流畅阅读,教师就要求学生说出读文章的感受。从表面上分析,这样似乎可提高教学效率,加快课堂的教学节奏,但实际要想获得效果就是一定不能急。

  如果教师不注意学生的整体感受,造成学生无法很好感受到作者的意思,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惯。因此在阅读文章时,有重点段落和中心语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从重点进行切入,由关键词出发展开教学。例如在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围绕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引入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可极大提升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随笔(精选五篇)(扩展7)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汇总二十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1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可以吗?而实际上,我们常常看到的只是教师虚晃一枪,**意,假商量而已。教师总是有办法赶着学生朝设计好的圈子里钻。

  4.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最需要的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有认知性学*向体验性学*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惯。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情感最丰富。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猜谜语、或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师生的宽松、愉悦的学*氛围也就是师生间的和谐。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请、清、情、晴这组形*字时,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学生说:太阳出来天就晴,应在青的左边放日,地上洒水就清洁是清,心里有事老想着是情。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在课改实验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处理好以下几大关系:

  1.继承与创新。我们应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决不是另起炉灶,从头开始。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诵读,重积累,重书面表达,这种教学方法源远流长,自有其合理的内核。当然,由于忽视独立思考、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造就了不少孔乙己似的迂腐呆板的书生,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认为,继承和创新,两者并不排斥,应该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应重视读和背,但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读出意味情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言语交际的能力,强调以学生主体性、开放式和愉快式积累为主,从而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创造性。2.发散与集中。崔峦老师说: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老师应处理好发散与集中的关系。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十来岁的小学生,如果光顾发散、求异,忽视求同、集中,会很难形成正确的主导意识。

  3.探究与接受。我们认为,两者不可偏废。探究不是惟一的教学方式,当不当用,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学生学*知识和发展探究能力同样重要,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获得能力的本身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在组织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更需要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理解体会不到的地方,老师应当通过适时点拨、启发,甚至是直接讲授告诉学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都通过探究来获得所有的知识。

  4.分组与合作。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学*、探究,并不是让学生孤立学*。同样,合作学*也并不等于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师生互动、同位交流、全班讨论,都是合作。它包括学生与学生间的、学生与集体间的、学生与教师间的合作。教师是学生学*上的鼓励者、支持者,学生与学生之间同样也是学*上的鼓励者、支持者,是共同学*的伙伴。检验合作是否必要,是否有效应,其标准是三看:一看学*内容是否有价值;二看全体成员是否人人投入;三看是否有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合作的时机,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

  5.诵读与训练。学生诵读,读中感悟,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但不是全部。学生诵读,不应忽视教师的方法指导,不应忽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揣摩,规律发现;学生诵读,不应忽视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诵读,还必须兼顾说写训练。听说读写有机结合,阅读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一、关于合作学*

  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的整合功效。笔者还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开来让两个学生合作读,如:读《看花灯》一文时,(一生)元宵节,(一生)看花灯,(一生)大街小巷(一生)人欢腾。(一生)纸糊的金鱼(一生)吐泡泡,(一生)纱做的猴子(一生)眨眼睛。(一生)这是何等地残忍,优美的诗句被拦腰截断,语感怎么培养?

  二、关于收集资料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

  三、关于整合学科

  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以提高学*效率,但不是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地整合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语文。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更快乐、高效。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结合,但究竟该在什么时机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

  1.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

  2.从瞬间的灵感中给人以感悟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瞬间迸发出的教学灵感,抑或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独到的见解、想法、做法,都是难能可贵的。身为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的同时,将其记录下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新意。

  3.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作为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自己: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较为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时写课后记、教学随笔,进行课后备课,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为自己进一步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4.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日常教学活动,与别的教师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发现自己或别人在教学设计中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别人的缺点对自己也许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它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设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找到教师反思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明确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探求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2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后,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为主要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应充分发挥评价的两大主要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做到评价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改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引诱”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主动发展。但就“研讨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反思如下。

  一、“比读,让学生承受心理压力。”

  我首先谈一下教师的激励功能。以往教学中常常在研讨课乃至国家级研讨课上,听老师带有鼓励性的语言:“谁还能比他更好。”先起来的同学需要有勇气才能站起来,压力很大。后起来的同学也必须有比前一位同学更好的本领和更大的勇气,才能站起来。试问:作为老师将心比心,你有前一位同学的勇气做底吗?这看似鼓励的做法,恰恰给予全盘否定。导致的结果是参与的人越来越少。“朗读小能手”等的选拔,也恰恰反应了评价应避免的“选优”的要求。我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只要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评价的时候,只评价哪个地方读得好,发现每个同学的闪光点,但不盲从。然后有针对性地读出你的感悟。让人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个同学的音质不同、理解不同,允许他们各有千秋。从而进行个性化教育。

  二、评价教学中,仍需强**师评价的导向作用。

  1、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重。

  教学设计要做到“虎头豹尾”而不是“虎头蛇尾”。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达到课外延展的目的。也只有教师精心设计“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去细读、精读,把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思想通过朗读、感悟,感悟后再美读,读后再谈收获。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发现。让语文课堂学*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2、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也应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我课前让同学做充分的准备,把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利于教学时,我引导:你是怎么做到的?学生从他们的回答中明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不仅能获取更多、更前沿的信息,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收获远远大于所获得的知识。这也是新时代小学生必备的素质。

  我还利用“日记”,发挥导向功能。我就把各方面写得好的同学的文章,让他们读给同学们听,包括具体描述、发表自己想法的、摘抄优美片段、警句、读后想法的。学生明白日记是把生活中有趣的、值得记录的用笔来表达自己心声的。从而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欣赏美。鼓励学生勤于写日记,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三、无批评的评价是不完整的评价。

  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为一味表扬,不说一个不字,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呈现出来的作品并不一定都是完美的。只表扬的评价,不能很好的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响鼓还需重锤敲”。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响应的措施。如面对学困生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满怀激情。用欣赏的目光看学生,降低要求。充分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从而转差。中等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中做中心发言人,不断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优等生在肯定成绩后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和他们比读,让他们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激励自己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四、研讨课的课堂教学重成果,不注重教学过程的展示。

  有的研讨课教师按照预先做好的课件,设计好的思路上的很顺利。看似课堂容量大,效果好。实则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人。研讨课上成成果展示课,内容贪多,只展示教学成果,表演意味浓。又是分角色,又是表演,课上讲求热闹,但真正让学生领悟到什么?课堂教学应展示教师的引导过程和学生的学*过程。一堂好课总会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碰出思想的火花,哪怕其它环节有不足之处。讲求一课一得,毋须面面俱到。还经常听到教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课后再练等之类的话。因研讨课老师顾忌多,易束缚教师的手脚和头脑,往往精心准备却收不到预想的效果。教师应“以学定教”,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质疑,看哪些是关键处、疑难处。在这些地方有重点地让学生充分思考、感悟、交流。

  五、课堂评价过细、过碎,阻断教与学的过程。

  如有的研讨课上,老师请小组长课内做记分员。哪个教学环节,谁得了多少分,都要记录。这样,不仅隔断了正常的教学思路,还严重影响了记录人员的学*。

  六、教师的误会也会丧失大好时机。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问题。

  诚然,研讨课,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借鉴。但作为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反思,敢于向自己、向“权威”挑战,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向着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总之,课堂评价应本着“省时高效”的目的,“评价”只是手段,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3

  今天上了三年级第一次次*作课,感觉真的很郁闷!不过,我相信通过我这样不断的实践、思考,应该会有进步的!所以,把今天的课堂进行一次反思!

  本来课堂的状态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

  1.老师谈话引入。一是说昨天口语交际的感受,二是把自己写的课余生活的文章念给孩子听——这两个环节中,第二个学生虽然听得很起劲,但实际上对学生*作没作用。虽然强调老师写下水作文,但是必须运用得当。

  2.学*范文。昨天,我从孩子们都有的材料上找了三篇课余生活的文章让孩子们回家读,并做了一篇读书笔记,还积累了一些感受。今天课堂上让孩子们从反问里体会这些东西:注意文章有开头,有结尾;注意要把自己的事情写清楚,为了写清楚就必须抓住一些关键的地方——比如动作。(反思;这个环节设计不好,意图好,但是和学生的交流没有建立好的耳屏台,学生是被动体会,收获也不深刻。原因还没找到。)

  3.小组里说,全班引导。接着让孩子们在自己小组里自己说,然后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来说,结果发现说得很不好。于是马上改变教学计划,立刻选择了其中一个同学的来和大家说,引导学生把事情说明白——抓住动作。为了这个我让孩子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还让他们说,我来做动作。(反思:这里处理得比较好,发现问题立刻改变计划,并且比较好的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动作。但是,失败就在于前面的环节的节奏太慢,耽搁时间了,所以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第一节课下了)

  第二课时

  1.带着学生总结了方法:一要主要开头和结尾;二要注意把事情写清楚——为了写清楚就必须把顺序安排好,还要注意写好动作。

  2.接着让学生自己写,我在全班观察。特别针对几个孩子做了指导。发现了孩子们时间上是没有管我刚才和大家总结的经验的(看来前面的学*多半都是无用功,为什么这样呢?)

  3.全班评改。我把几个写得比较好的孩子的文章在大家面前读了读,边读边点评。最后选择了一个孩子的文章来集体修改。原文如下:

  有一次,爸爸和妈妈都出去了,没人帮我折被子。

  我不如自己来折被子吧,我拿起被子,先对折,然后折,最后再折,就把被子折好了。我一看我折的被子……

  很显然学生还没写完。我把孩子的文章抄在小黑板上和大家一起来修改。我们读了文章后,大家发表了个人的意见,慢慢把文章修改出来了。最后文章是这样的:

  折被子

  有一次,早上很早爸爸妈妈出去玩了,没人帮我折被子,我想:既然爸爸妈妈出去玩了,我就不能自己折被子吗?

  于是我回忆起爸爸妈妈折被子的样子,然后我一边回忆一边折被子!我拿起被子,首先把被子铺开,走过去把每个角落拉直,这时看看被子,被子铺展得很*整,看起来非常的听话。于是我就开始折被子了!接着,把被子对折,被子就变成了长方形了。然后,再提着被子的两个角,往另外两个角上折。这个时候被子就变成正方形了。

  这时候看看自己折的被子……

  其中的“首先”“接着”“然后”我们用波浪线来表示,还特别提醒大家这样就能把顺序写清楚。在用到动词的时候,特别强调孩子用准确的词语。正在这个时候,又下课了。

  第三课时

  1.学生自己修改。学生经过了上面的环节,老师总结了经验:要注意把事情写清楚,要注意把该写的地方写明白。孩子就开始自己修改文章。我特别指导了一个孩子,发现他的标点使用很不好,连分段都不会分,或者说是太懒。不愿意分。

  2.誊抄作文。

  {准备把作文改一下,指出每个孩子的问题,包括其中的字、词等很小的`细节。然后结合*作里要求读给爸爸妈妈听,让家长帮助修改。再用一节课时间,专门针对文章的开头、中中间的清楚、结尾进行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指导,指导一个部分修改一个部分。}

  下课后经过自己的反思,有以下想法:

  1.第一课时设计不好,有的环节浪费时间,而没实际效果。比如小组代表在小组里说的环节。

  2.这样的上法,会让基础差的孩子很吃力。效果也不好。

  3.*作没有乐趣了!

  4.最好的环节就是和孩子一起表演动作,然后选择动词。第二是在和全班孩子评改作文的时候,这里指导很好。

  5.作文教学是个难题,要慢慢实践和思考同时好文章的确是修改出来的。一定要指导孩子针对一篇文章反复修改!

  6.中年级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4

  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反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很*。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3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视频,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的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5

  本学期的体育教育教学结束了,在教育教学中有许多的得与失、成与败,为了今后能够更好的为教学服务,现将这一学期的体育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情景设置与信息反馈:

  三年级学生体育课,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许多值得推广和总结的地方,但也有许多困惑与反思。在教学时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克服学生在上课时的惰性是我本学期抓的最好的地方。首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都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大多数为直接兴趣,作为体育教师应如何加以引导,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充分享受体育学*的乐趣,体验获得成功与进步的快乐。

  再有教学中的教法单一,没有创新,作法千篇一律就象走形展自己的教学观念,形成新的教育观;改革教育模式从而活跃课堂情景。并且,在教材上进行处理从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的.探求新问题,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穿插利用,形式灵活多样小学生喜欢形、色、较为鲜明的刺激,有好玩、好动、精神不易集中的特性,在教学中我就利用他们的特点,通过投轻物、打活动目标、各种球类比赛,或者是分组教学,比赛与练*相结合,看谁投得远,投得准,以便提高同学门的积极兴趣。

  二、利用游戏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

  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层场心理而退出比赛。

  这样一来,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我就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游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学校举行一个篮球比赛,就因为争一个球,就准备打架了,我马上跟他们两个人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不然就请先离场休息。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三、直观形象,教学方法情趣化,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一开始用激励的语言作诱导,很快就把学生们引进了“角色”。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重视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来描述环境,用紧扣主题的音乐来渲染气氛,用带头做各种形象的动作来激发兴趣,用亲切的提问来启发思维,丰富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情感,发展了学生的上肢力量,以及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利用学生求胜心理制约学生的不良行为*惯。

  由于学生自制力差和一些不良的行为*惯,教师往往在讲解或评价时,有的学生还在聊天甚至吵闹也时自觉是学*兴趣……所以在运球接力比赛中,采用“比赛结束先排好一组为获胜”的办法。教师也有了一个更大的评价空间,特别是身体素质不好,但又比较遵守纪律的这些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他们更好的名次。这样一来,各个组之间的竞争就更加激烈,学生的斗志更加旺盛,兴趣得到提高了,破坏课堂纪律的学生也减少了,一节课也就能更好的顺利完成。

  本学期固然在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题目值得我去思索努力改进。如进一步吃透新课程尺度,如何处理体育课特别是课余流动练*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及如何在上爱好课和班主任的关系上避免矛盾冲突。今后,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地开拓进取立异,力争做得更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6

  今天上了三年级第一次次*作课,感觉真的很郁闷!不过,我相信通过我这样不断的实践、思考,应该会有进步的!所以,把今天的课堂进行一次反思!

  本来课堂的状态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

  1.老师谈话引入。一是说昨天口语交际的感受,二是把自己写的课余生活的文章念给孩子听——这两个环节中,第二个学生虽然听得很起劲,但实际上对学生*作没作用。虽然强调老师写下水作文,但是必须运用得当。

  2.学*范文。昨天,我从孩子们都有的材料上找了三篇课余生活的文章让孩子们回家读,并做了一篇读书笔记,还积累了一些感受。今天课堂上让孩子们从反问里体会这些东西:注意文章有开头,有结尾;注意要把自己的事情写清楚,为了写清楚就必须抓住一些关键的地方——比如动作。(反思;这个环节设计不好,意图好,但是和学生的交流没有建立好的耳屏台,学生是被动体会,收获也不深刻。原因还没找到。)

  3.小组里说,全班引导。接着让孩子们在自己小组里自己说,然后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来说,结果发现说得很不好。于是马上改变教学计划,立刻选择了其中一个同学的来和大家说,引导学生把事情说明白——抓住动作。为了这个我让孩子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还让他们说,我来做动作。(反思:这里处理得比较好,发现问题立刻改变计划,并且比较好的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动作。但是,失败就在于前面的.环节的节奏太慢,耽搁时间了,所以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第一节课下了)

  第二课时

  1.带着学生总结了方法:一要主要开头和结尾;二要注意把事情写清楚——为了写清楚就必须把顺序安排好,还要注意写好动作。

  2.接着让学生自己写,我在全班观察。特别针对几个孩子做了指导。发现了孩子们时间上是没有管我刚才和大家总结的经验的(看来前面的学*多半都是无用功,为什么这样呢?)

  3.全班评改。我把几个写得比较好的孩子的文章在大家面前读了读,边读边点评。最后选择了一个孩子的文章来集体修改。原文如下:

  有一次,爸爸和妈妈都出去了,没人帮我折被子。

  我不如自己来折被子吧,我拿起被子,先对折,然后折,最后再折,就把被子折好了。我一看我折的被子……

  很显然学生还没写完。我把孩子的文章抄在小黑板上和大家一起来修改。我们读了文章后,大家发表了个人的意见,慢慢把文章修改出来了。最后文章是这样的:

  折被子

  有一次,早上很早爸爸妈妈出去玩了,没人帮我折被子,我想:既然爸爸妈妈出去玩了,我就不能自己折被子吗?

  于是我回忆起爸爸妈妈折被子的样子,然后我一边回忆一边折被子!我拿起被子,首先把被子铺开,走过去把每个角落拉直,这时看看被子,被子铺展得很*整,看起来非常的听话。于是我就开始折被子了!接着,把被子对折,被子就变成了长方形了。然后,再提着被子的两个角,往另外两个角上折。这个时候被子就变成正方形了。

  这时候看看自己折的被子……

  其中的“首先”“接着”“然后”我们用波浪线来表示,还特别提醒大家这样就能把顺序写清楚。在用到动词的时候,特别强调孩子用准确的词语。正在这个时候,又下课了。

  第三课时

  1.学生自己修改。学生经过了上面的环节,老师总结了经验:要注意把事情写清楚,要注意把该写的地方写明白。孩子就开始自己修改文章。我特别指导了一个孩子,发现他的标点使用很不好,连分段都不会分,或者说是太懒。不愿意分。

  2.誊抄作文。

  {准备把作文改一下,指出每个孩子的问题,包括其中的字、词等很小的细节。然后结合*作里要求读给爸爸妈妈听,让家长帮助修改。再用一节课时间,专门针对文章的开头、中中间的清楚、结尾进行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指导,指导一个部分修改一个部分。}

  下课后经过自己的反思,有以下想法:

  1.第一课时设计不好,有的环节浪费时间,而没实际效果。比如小组代表在小组里说的环节。

  2.这样的上法,会让基础差的孩子很吃力。效果也不好。

  3.*作没有乐趣了!

  4.最好的环节就是和孩子一起表演动作,然后选择动词。第二是在和全班孩子评改作文的时候,这里指导很好。

  5.作文教学是个难题,要慢慢实践和思考同时好文章的确是修改出来的。一定要指导孩子针对一篇文章反复修改!

  6.中年级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7

  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反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很*。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8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后,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为主要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应充分发挥评价的两大主要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做到评价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改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引诱”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主动发展。但就“研讨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反思如下。

  一、“比读,让学生承受心理压力。”

  我首先谈一下教师的激励功能。以往教学中常常在研讨课乃至国家级研讨课上,听老师带有鼓励性的语言:“谁还能比他更好。”先起来的同学需要有勇气才能站起来,压力很大。后起来的同学也必须有比前一位同学更好的本领和更大的勇气,才能站起来。试问:作为老师将心比心,你有前一位同学的勇气做底吗?这看似鼓励的做法,恰恰给予全盘否定。导致的结果是参与的人越来越少。“朗读小能手”等的选拔,也恰恰反应了评价应避免的“选优”的要求。我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只要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评价的时候,只评价哪个地方读得好,发现每个同学的闪光点,但不盲从。然后有针对性地读出你的感悟。让人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个同学的音质不同、理解不同,允许他们各有千秋。从而进行个性化教育。

  二、评价教学中,仍需强**师评价的导向作用。

  1、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重。

  教学设计要做到“虎头豹尾”而不是“虎头蛇尾”。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达到课外延展的目的。也只有教师精心设计“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去细读、精读,把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思想通过朗读、感悟,感悟后再美读,读后再谈收获。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发现。让语文课堂学*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2、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也应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我课前让同学做充分的准备,把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利于教学时,我引导:你是怎么做到的?学生从他们的回答中明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不仅能获取更多、更前沿的信息,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收获远远大于所获得的知识。这也是新时代小学生必备的素质。

  我还利用“日记”,发挥导向功能。我就把各方面写得好的同学的文章,让他们读给同学们听,包括具体描述、发表自己想法的、摘抄优美片段、警句、读后想法的。学生明白日记是把生活中有趣的、值得记录的.用笔来表达自己心声的。从而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欣赏美。鼓励学生勤于写日记,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三、无批评的评价是不完整的评价。

  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为一味表扬,不说一个不字,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呈现出来的作品并不一定都是完美的。只表扬的评价,不能很好的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响鼓还需重锤敲”。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响应的措施。如面对学困生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满怀激情。用欣赏的目光看学生,降低要求。充分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从而转差。中等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中做中心发言人,不断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优等生在肯定成绩后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和他们比读,让他们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激励自己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四、研讨课的课堂教学重成果,不注重教学过程的展示。

  有的研讨课教师按照预先做好的课件,设计好的思路上的很顺利。看似课堂容量大,效果好。实则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人。研讨课上成成果展示课,内容贪多,只展示教学成果,表演意味浓。又是分角色,又是表演,课上讲求热闹,但真正让学生领悟到什么?课堂教学应展示教师的引导过程和学生的学*过程。一堂好课总会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碰出思想的火花,哪怕其它环节有不足之处。讲求一课一得,毋须面面俱到。还经常听到教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课后再练等之类的话。因研讨课老师顾忌多,易束缚教师的手脚和头脑,往往精心准备却收不到预想的效果。教师应“以学定教”,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质疑,看哪些是关键处、疑难处。在这些地方有重点地让学生充分思考、感悟、交流。

  五、课堂评价过细、过碎,阻断教与学的过程。

  如有的研讨课上,老师请小组长课内做记分员。哪个教学环节,谁得了多少分,都要记录。这样,不仅隔断了正常的教学思路,还严重影响了记录人员的学*。

  六、教师的误会也会丧失大好时机。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问题。

  诚然,研讨课,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借鉴。但作为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反思,敢于向自己、向“权威”挑战,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向着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总之,课堂评价应本着“省时高效”的目的,“评价”只是手段,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9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很快的,一个学期已过大半,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这一段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我尝试借鉴了几个做法,发现效果还挺好的。

  1、语文的课堂上,把肢体运作学*活动和语文科联系起来,让学生搭一搭、动一动、演一演、说一说,将使学生觉得学*语文也是容易的事。在在语文教学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学生不仅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经常意味着一个新领域的开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仅能够提些问题,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会怎样做?让学生联系自身回答问题,提高内省智能,同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内省智能、交际智能得到了培养。

  3、“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一样的教学资料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新资料。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来选取不一样的教法。把宝贵的'课堂时光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吸取自我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

  4、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融合起来。如把作文教学与各学科融合起来如在音乐课中,让学生记一记自我是怎样学*歌曲、舞蹈和当时的情绪。在美术课中写一写自我是怎样画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的,及看到自我画的感受。

  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位教师“润物细无声”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品质,张扬他们的个性,和他们一齐茁壮成长。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10

  《上天的蚂蚁》这一篇课文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第11单元以“努力”为主题的主体课文。文章通过描写一位巨人和一只蚂蚁对待“爬通天树”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让孩子们学*蚂蚁“人小志气大”“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肯努力不放弃”的精神。懂得只要肯努力,再难的目标也能达到的道理。

  在“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我先讲滴水穿石的故事给学生听,让他们初步感受“努力”二字。在出示课题时,先让孩子们谈谈对“蚂蚁”的印象,出示课题后,让他们自由质疑,他们提出了许多不错的问题;“这只蚂蚁为什么要上天?”“蚂蚁借助什么上天”“蚂蚁上天了吗”“蚂蚁上天后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通过与孩子们课前谈话,自由质疑后,他们的学*兴趣已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在“角色朗读理解感悟”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孩子们用不同的符号划出白胡子爷爷、巨人、蚂蚁说的话,然后采用多种形式指导他们朗读,组织他们进行动情投入的角色朗读,还鼓励几位孩子们尝试角色表演,这样,通过朗读、表演、人物对比,孩子们能充分地感受到巨人的胆小怕累,蚂蚁的勇敢、努力、坚持,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

  在“联系生活课堂延伸”这一环节中,我让孩子们围绕“在学*上,在生活中,我们要学*蚂蚁的什么精神?”“当你遇到了困难,你努力了吗?”这两个话题,组织孩子们先在小组里自由交流,并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做法。因为班上有很多孩子就像“小猫钓鱼”一样,做事总是无法坚持,于是我抓住这点,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引导学生朗读《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还告诉学生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的父亲,为了让童第周从小就明白坚持的重要性,让他能执着地学*和做事,特意给他题了“滴水穿石”的条幅,告诫童第周世界上没有穿不透的顽石,只有没有耐心的人。相信通过这些故事的熏陶,孩子们今后做事时,会更有耐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11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可以吗?而实际上,我们常常看到的只是教师虚晃一枪,**意,假商量而已。教师总是有办法赶着学生朝设计好的圈子里钻。

  4.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最需要的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有认知性学*向体验性学*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惯。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情感最丰富。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猜谜语、或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师生的宽松、愉悦的学*氛围也就是师生间的和谐。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请、清、情、晴这组形*字时,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学生说:太阳出来天就晴,应在青的左边放日,地上洒水就清洁是清,心里有事老想着是情。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在课改实验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处理好以下几大关系:

  1.继承与创新。我们应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决不是另起炉灶,从头开始。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诵读,重积累,重书面表达,这种教学方法源远流长,自有其合理的内核。当然,由于忽视独立思考、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造就了不少孔乙己似的迂腐呆板的书生,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认为,继承和创新,两者并不排斥,应该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应重视读和背,但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读出意味情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言语交际的能力,强调以学生主体性、开放式和愉快式积累为主,从而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创造性。2.发散与集中。崔峦老师说: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老师应处理好发散与集中的关系。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十来岁的小学生,如果光顾发散、求异,忽视求同、集中,会很难形成正确的主导意识。

  3.探究与接受。我们认为,两者不可偏废。探究不是惟一的教学方式,当不当用,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学生学*知识和发展探究能力同样重要,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获得能力的本身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在组织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更需要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理解体会不到的地方,老师应当通过适时点拨、启发,甚至是直接讲授告诉学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都通过探究来获得所有的知识。

  4.分组与合作。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学*、探究,并不是让学生孤立学*。同样,合作学*也并不等于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师生互动、同位交流、全班讨论,都是合作。它包括学生与学生间的、学生与集体间的、学生与教师间的合作。教师是学生学*上的鼓励者、支持者,学生与学生之间同样也是学*上的鼓励者、支持者,是共同学*的伙伴。检验合作是否必要,是否有效应,其标准是三看:一看学*内容是否有价值;二看全体成员是否人人投入;三看是否有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合作的时机,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

  5.诵读与训练。学生诵读,读中感悟,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但不是全部。学生诵读,不应忽视教师的方法指导,不应忽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揣摩,规律发现;学生诵读,不应忽视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诵读,还必须兼顾说写训练。听说读写有机结合,阅读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一、关于合作学*

  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的整合功效。笔者还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开来让两个学生合作读,如:读《看花灯》一文时,(一生)元宵节,(一生)看花灯,(一生)大街小巷(一生)人欢腾。(一生)纸糊的金鱼(一生)吐泡泡,(一生)纱做的猴子(一生)眨眼睛。(一生)这是何等地残忍,优美的诗句被拦腰截断,语感怎么培养?

  二、关于收集资料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

  三、关于整合学科

  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以提高学*效率,但不是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地整合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语文。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更快乐、高效。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结合,但究竟该在什么时机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

  1.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

  2.从瞬间的灵感中给人以感悟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瞬间迸发出的教学灵感,抑或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独到的见解、想法、做法,都是难能可贵的。身为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的同时,将其记录下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新意。

  3.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作为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自己: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较为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时写课后记、教学随笔,进行课后备课,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为自己进一步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4.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日常教学活动,与别的教师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发现自己或别人在教学设计中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别人的缺点对自己也许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它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设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找到教师反思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明确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探求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12

  一年级拼音教现在已告一段落了,最*一直在反思其中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尤其是拼音的教学,因为拼音教学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避免学*的枯燥,我千方百计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环境,让学生在拼音王国里快乐地遨游,以达到较好的学*效果。

  1、巧设教学游戏,在游戏中学拼音。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仍保留着学前儿童游戏的兴趣,甚至企盼游戏活动。作为教者要巧计游戏,吸引学生。如:“开火车”、“对口令”、“摘苹果”、“点名排队”、“悄悄话闯关”等。

  2、组织两人合作,在合作中学拼音。如让同桌两人互当"小老师"的活动,一个读拼音,一个当小老师,互考互问,学生们在小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中兴趣不减,体验着当老师的成就感和学*的乐趣。在拼音的拼读教学中两人合作学*更能激发兴趣。如:“找朋友”游戏,同桌两人一个拿声母卡片一个拿韵母卡片,老师说一个音节,学生们在《找朋友》的音乐中找出声母和韵母,再一起拼读。学生在合作学*中兴趣浓、劲头足,并且参与面广、效果好。还有很多合作学*的方式,如:学*小组合作、大组合作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关于拼音教学,无论是《教参》还是《课标》,都一致要求学生只要能准确认读声韵母和音节,因为拼音只是学*汉字的拐杖。对于声韵母也只要抄写能准确认读就行了。如此看来,拼音的教学应该是愉快而单一的。既是单一,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负担应该就轻一些了——每天练读,抄写几个声韵母总是能承受的。可事实上,翻开《语练》,再看看试卷,要求就更高了:学生首先要分清声母和韵母、整体认读音节、三拼音节;学会正确标调;能按顺序写出所有的声母;能正确地把声韵母合成音节;能根据图补充完整音节(包含补充声母、韵母、声调);能把图和音节连线;能看图完整地写出整个音节……这样的知识含量岂是光熟读音节就能解决的?岂是光抄写声韵母就行的?分析以上的知识类型,大多数的知识是跟“音节”有关系的,如果不熟悉所有的声母,不熟悉所有的韵母,不熟悉所有的整体认读音节。那么最基本的声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单项练*就完成不了,所以,所有的声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就要会背会默。而填音节、连音节、写音节这样的练*不仅跟声韵母的掌握有直接的关系,还涉及到音节组成的规则(如标调规则和ü上两点处理规则),更需要学生能运用正确的音节来表达所需要表达的内容。那么,熟练拼读音节是否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尽管我们在教学中渗透了一些音节组成的规则,学生也见识了大量的音节,但要正确书写出完整的音节,哪怕只要填一些声母或韵母,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成功地完成的,这样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的?我觉得对于音节掌握要求可能要调整。这种调整不是因为作业上有这样的练*、考试中有这样的题目,而是我们从长远的目标来看——一年级学完拼音后,马上就要学会运用拼音来写词或写一句话,二、三年级在写话和*作中也会比较频繁地使用拼音,也就是说,其实音节的全面掌握是学生实际的需要,既是如此,光要求会认读音节恐怕是不够的,眼睛看与手来写毕竟是不一样的。基于此,我觉得在拼音教学中,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一定要抄写并会背会默,每一课在书上出现的带调拼音词要抄写。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声母、韵母只要在*字册上抄写就行,不需要再在拼音本

  书写。音节的抄写能加深学生对正确音节的正确感知程度,对标调和一些拼写规则也有巩固的作用。相信如果*时在教学中能加强这一块的教学,现在的练*中也不至于频频出现学生抄错字母、漏抄声调、标错声调、填错音节的错误了。现在。拼音集中教学的时间已过,反思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教学和弥补。现在进入汉字、课文教学阶段,在教学生字朗读课文的同时也是巩固拼音教学的良好时机。借着抄生字组词的机会,把音节也抄一抄,好好加强一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13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我尊重学生们学*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很*。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14

  主要有如下几个点:

  一、创设情境,使拼音教学情境化、生活化。

  1、一开始,我与学生边歌边舞,在美妙的歌声中走进拼音王国。

  2、我充分利用情境图,把学*内容有效地整合起来,既有利于学*拼音,帮助记忆字母的音和形,又增强了学*兴趣。

  3、我通过游戏和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如:用火柴棒和红线摆一摆字母,记忆字形。做游戏“摘苹果”,苹果背面注有音节或字,读对了苹果就是他的。学生的学*态度和学*情感都得到了升华。

  二、使用激励手段,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悦。

  教师要想得到儿童方面的生动活泼的反响,归根到底取决于他对儿童的态度(柴可夫斯基语)。课堂上,我热情的语言不离口,如:“你真棒!太厉害了!哇,你真行!”等,加上一个向他们竖起的大拇指,一个个鼓励、赞赏的*乎夸张的表情,时时撞击着学生无拘无束的心灵。

  此外,音节的拼读比较枯燥,我就采用夺红旗比赛,比一比哪一小组夺的红旗比较多。学生的竞争意识立刻得到了张扬。

  三、注重引导自主学*,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1、让学生自编顺口溜,学生会编“像个2字Z、Z、Z,像个半圆C、C、C……”

  2、在教学第一组音节的拼读之后,我让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我课前发下去的音节卡片,一起学着拼读第二组音节。虽然,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不是很强,但他们的合作意识开始了萌芽。

  当然,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一、常规培养需强化。

  学生年龄小、自制力查,需要时时刻刻做出有效的引导、调控。特别是对于一、两个比较好动或特别内向的学生,还需多费苦心。合作小组的构建、强化也有待于提高。

  二、难点的突破还不够。

  三拼法一直是拼音教学的难点。虽然前几节课一直学*三拼法,但学生很容易忘记。本节课中,我的示范不够多,学生的练读还不到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15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视频,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的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16

  法国最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聆听过一万多人的临终忏悔,他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每个人最后的反思,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几十年,做到了这点,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我们的教学中,多一份反思,或许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

  语文教师,我一直以为是最难当的。作为母语,似乎谁都知道都会理解都可以说上一二。前几年语文大讨论时,多少偏激之词言犹在耳,多少老教师感叹越教越不会教。我困惑,摸索,听了几位大师言谈,观摩了几堂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偶有一些心得体验,聊且作为反思。

  首先,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必须过硬。听、说、读、写不必说样样精通,起码必须能镇住学生,在学生面前能有几分自信。我真正感到自己在课堂能闲庭信步,挥洒自如,是普通话培训之后。自己朗读能力提高之后,可以自如地范读,底气就足了。基本功过硬,语文教师本身就是语文。比如如果你善于听,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你的评点,引申就有根据,有针对性。观摩一些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往往会发现他们本身素质相当之高。可惜,大学、目前的培训机构对这方面的训练太少了。

  其次课堂的成功,备课必须充分,要带有自己的思考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很有个性的,能紧密联系生活的。陆游教孩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以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必须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学生如果会认为自己的语文老师知识渊博,上课能有一些新见解,就成功了一半。比如《项链》,未必就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装在套子里的人》未必就一定要大谈揭露沙皇**的黑暗。

  教学中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试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同学们畅所欲言,对王权意识和奴性意识大加批判,我也加入他们行列,讲了几个小故事:赫鲁晓夫批判***的专制时,有人质疑赫鲁晓夫为什么不在***在任时指出他的过错,赫鲁晓夫拍着桌子:“谁在说话,给我站起来!”那人吓坏了,以为大祸临头。赫鲁晓夫幽默地说***就是这样做的。高压专制下,必有奴性。随后讲了***的“万人坑”,讲了康熙、乾隆时代的***,讲了孙志刚的遭遇。大家一下子陷入深思。这是我在教读《我若为王》一文时的一段“穿插”。将历史、现实和课文联系在一起,拨动着学生的心弦,不仅恰切的丰厚了教学内容,而且有力地烘托了课文的主题,强化了教学效果。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有机地适度地“穿插引入”,可以让行多行多的课表现得活泼灵动。教学艺术是需要学**结的。这一点,湖北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做得相当成功。她将课堂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加以分析,归纳了各种各样的应对方法,所以在课堂上她能游刃有余。而我们往往还凭经验驾御课堂,有时感觉很不错,有时感觉很失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17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我尊重学生们学*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18

  今天上了三年级第一次次*作课,感觉真的很郁闷!不过,我相信通过我这样不断的实践、思考,应该会有进步的!所以,把今天的课堂进行一次反思!

  本来课堂的状态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

  1.老师谈话引入。一是说昨天口语交际的感受,二是把自己写的课余生活的文章念给孩子听——这两个环节中,第二个学生虽然听得很起劲,但实际上对学生*作没作用。虽然强调老师写下水作文,但是必须运用得当。

  2.学*范文。昨天,我从孩子们都有的材料上找了三篇课余生活的文章让孩子们回家读,并做了一篇读书笔记,还积累了一些感受。今天课堂上让孩子们从反问里体会这些东西:注意文章有开头,有结尾;注意要把自己的事情写清楚,为了写清楚就必须抓住一些关键的地方——比如动作。(反思;这个环节设计不好,意图好,但是和学生的交流没有建立好的耳屏台,学生是被动体会,收获也不深刻。原因还没找到。)

  3.小组里说,全班引导。接着让孩子们在自己小组里自己说,然后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来说,结果发现说得很不好。于是马上改变教学计划,立刻选择了其中一个同学的来和大家说,引导学生把事情说明白——抓住动作。为了这个我让孩子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还让他们说,我来做动作。(反思:这里处理得比较好,发现问题立刻改变计划,并且比较好的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动作。但是,失败就在于前面的环节的节奏太慢,耽搁时间了,所以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第一节课下了)

  第二课时

  1.带着学生总结了方法:一要主要开头和结尾;二要注意把事情写清楚——为了写清楚就必须把顺序安排好,还要注意写好动作。

  2.接着让学生自己写,我在全班观察。特别针对几个孩子做了指导。发现了孩子们时间上是没有管我刚才和大家总结的经验的(看来前面的学*多半都是无用功,为什么这样呢?)

  3.全班评改。我把几个写得比较好的孩子的文章在大家面前读了读,边读边点评。最后选择了一个孩子的文章来集体修改。原文如下:

  有一次,爸爸和妈妈都出去了,没人帮我折被子。

  我不如自己来折被子吧,我拿起被子,先对折,然后折,最后再折,就把被子折好了。我一看我折的被子……

  很显然学生还没写完。我把孩子的文章抄在小黑板上和大家一起来修改。我们读了文章后,大家发表了个人的意见,慢慢把文章修改出来了。最后文章是这样的:

  折被子

  有一次,早上很早爸爸妈妈出去玩了,没人帮我折被子,我想:既然爸爸妈妈出去玩了,我就不能自己折被子吗?

  于是我回忆起爸爸妈妈折被子的样子,然后我一边回忆一边折被子!我拿起被子,首先把被子铺开,走过去把每个角落拉直,这时看看被子,被子铺展得很*整,看起来非常的听话。于是我就开始折被子了!接着,把被子对折,被子就变成了长方形了。然后,再提着被子的两个角,往另外两个角上折。这个时候被子就变成正方形了。

  这时候看看自己折的被子……

  其中的“首先”“接着”“然后”我们用波浪线来表示,还特别提醒大家这样就能把顺序写清楚。在用到动词的时候,特别强调孩子用准确的词语。正在这个时候,又下课了。

  第三课时

  1.学生自己修改。学生经过了上面的环节,老师总结了经验:要注意把事情写清楚,要注意把该写的地方写明白。孩子就开始自己修改文章。我特别指导了一个孩子,发现他的`标点使用很不好,连分段都不会分,或者说是太懒。不愿意分。

  2.誊抄作文。

  {准备把作文改一下,指出每个孩子的问题,包括其中的字、词等很小的细节。然后结合*作里要求读给爸爸妈妈听,让家长帮助修改。再用一节课时间,专门针对文章的开头、中中间的清楚、结尾进行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指导,指导一个部分修改一个部分。}

  下课后经过自己的反思,有以下想法:

  1.第一课时设计不好,有的环节浪费时间,而没实际效果。比如小组代表在小组里说的环节。

  2.这样的上法,会让基础差的孩子很吃力。效果也不好。

  3.*作没有乐趣了!

  4.最好的环节就是和孩子一起表演动作,然后选择动词。第二是在和全班孩子评改作文的时候,这里指导很好。

  5.作文教学是个难题,要慢慢实践和思考同时好文章的确是修改出来的。一定要指导孩子针对一篇文章反复修改!

  6.中年级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19

  这学期来,我校推行高效模式上课,我作为响应“打造高效课堂”教学也有很多感悟和体会,我们在享受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正经受着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但并不都是很好的教学效果的苦恼,反思自己语文高效课堂模式教学,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当然要借鉴别人的经验,但我们不可盲目跟风,看着别人的模式,照搬照抄!如果盲目跟风和不和实际的照搬照抄,打造高效课堂肯定是一句空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发挥自己的固有优势和自我风格,构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教学风格。对于“高效课堂”,从语文教学总结以下几点反思: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们已经*惯了以往的的课堂教学形式,实施了高效课堂就意味着这一切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高校课堂我抱有过怀疑的态度,但是在听课之后,我发现:同样一节课,老师上下来很轻松,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我*时也在不断反思,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要尽快转换角色,逐步摸索,使自己能熟练驾驭、掌控高效课堂。

  二、培养学生自主互动的能力

  倡导学生自主性学*,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之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学*过程中,快乐地获取知识呢?

  1、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

  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主**置。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预*、质疑等具体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2、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交际能力。

  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促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活动不仅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也增强了他的生活实践能力,这也是一种合作学*,这种合作学*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飞了自己想象力,使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3、提供良好的学*氛围,激发自主学*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

  ①设疑布难,激发学生好奇心理;

  ②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③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

  4、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想象,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做好学生的当堂测评

  当堂测评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关系着学生课堂预*、展示效果的好坏,是教师掌握学情,了解学生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测评训练,探索测评训练的方法,发挥测评训练的作用。

  高效课堂中搞好测评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测评目的要明确,方法要灵活。

  测评题要围绕本节课的学*目标来制定,不要漫无边际地加大难度。测评的方式方法有多种,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检验学生的达标方式。可以让学生作题,可以进行提问,可以让学生进行活动。但是不论什么样的方式,都要注意学以致用这个原则。学生的应用程度的高低体现出我们这节课生成性的高低,而通过测评能给学生的反思提供依据,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学*中的漏洞。

  2、测评要注重时效,适当拓展。

  课堂学*的测评要注重时效,我认为,对于学生认知知识的检测,在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及时地、适时地进行检测。每节课最后的测评训练评必须当堂完成,不要拖到课外或是下一次课进行。因此教师要每节课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测评练*时间,并要及时反馈测评训练情况,掌握学情,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测评的内容要做好适当的拓展延伸,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台。学生每个人的能力不等,发展不同,我们应该给学生这样一个视角,让他们去了解与之有关的课本以外的知识,做一些难度较深的题目等等。拓展延伸的内容我们教师要把握住难度,对学生分层要求,不能一把抓。至于拓展什么,延伸什么,应该尽量和现实、生活及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

  有改革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惑,比如:是否所有的教材都适合这样的融式课堂;导学案的编写该如何更精准,更方便操作;课堂上的小组汇报导致朗朗读书声少了,怎么办?怎样使得每个小组的学生的实力都均衡??但是我相信,既然有了好的开端,我就会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只要有努力就会有收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一定立足本职,努力学*,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上好每一节课,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教研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20

  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反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很*。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语文课堂教学随笔(精选五篇)(扩展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精选十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1

  一、明确小组分工

  合作学*需要小组成员对自己的学*和小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一样的负责。这种精神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还有以后的学*工作生活都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思想,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其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文成绩、学*能力以及每个人的性格提前分好组。每个小组中差生和优生应该分布均衡,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相互影响,从而共同进步。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点来分配职责,这样让学生在感受不同角色不同职责带来不同体验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加入到活动中去。

  比如,在学*《田忌赛马》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四人一组的形式进行表演,在讨论之前选出一个人作为导演。在全班讨论之后,分组表演时,提醒其他小组和导演,仔细观察别人的神态和语言。通过这样安排,教师就能给每个学生安排适合自己的角色,时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的过程中去。

  二、合理把握合作学*的时间和内容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小组合作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独立、主动的进行学*,合作的前提要求学生学会自己独立的完成学*任务,但是在很多时候,学生还没有充分的思考、交流、表达和学*,甚至学生的思维还没有交流,教师就结束了合作学*活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学生在进行讨论、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让学生从中提升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在*时的时候,教师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去自主学*,主动的去学*,感受课本课内和课外的知识。这也是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一个前提。

  小学生是一个刚刚接触知识以及认知的时候,对于很多的事物不了解,或者很片面,对于交流学*有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存在,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意见的时候,老师应该进行一定知道,怎样进行讨论,应该从哪些方面,定一个打的基调,这样使得学生的讨论目的更明确,这样锻炼几次,就会使得学生找到技巧,对于之后的学*任务能够非常好的完成。

  三、培养小组长

  小组学*和合作必须有一个小组长,以防小组合作学*时过于盲目,使合作学*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小学生在课堂上自制力较差,容易坐立不安,活泼好动。因此如果小组活动中没有纪律,就会导致组织涣散,没有合作的氛围,从而学*事倍功半。

  教师们不难看出,在一个小组的团队当中选出一个小组长是很重要的,小组长在整个的活动中应该担当很多方面的责任:第一,组织组员进行相应材料的按时搜集;第二,对于大家的材料进行梳理,这样确保材料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避免跑题;第三,能够很好地起到沟通作用,使得小组的动态能够及时的与老师交流;第四,督促职责,小组长应该知道自己的责任,对于每个认得学*进行监督帮助。

  小组长的在教师们的学*当中非常的重要,老师应定要选对人,并且针对于教学需要,以及自身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一个好的小组长的成长需要的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阅历的成长,对于整体的教学,以及孩子日后的成长都是很重要的,目前很多地方的教学都已经开展起了针对于学生的能力,以及这样的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设计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成语,文言文成语故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方法设计

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组块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的意思,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教师小结:寓言故事中都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师举例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两则寓言故事。首先我们学*第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二、学*新课

1、自读《揠苗助长》,学*生字

2、检查自学生字的效果。

3、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再读课文,了解寓言的大致意思。

(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根据寓言内容,思考问题,读懂课文。

(1)种田人见到自己田里的庄稼总是不长,他的心情怎样?在文中画出最能表现心情的词语(焦急)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把种田人的焦急的心情表现出来)

(2)种田人怎样做的?指名朗读课文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6、小组讨论:种田人觉得这种做法怎样?你觉的他这种做法怎样?

从“总算”“一大截”理解种田人的心情。

7、这则寓言最后的结果怎样?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小组交流,指名在班上说一说)

三、拓展学*

你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故事中种田人那样的人?你想对那个种田人说点什么?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在全班交流。)

四、小结课文

引导学生总结这则语言的含义。

(凡事都有它的自身发展的规律,如果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就会把事情弄糟。)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

2、说说《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1、自由读课文。

根据题目大致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理解“亡”丢失。“牢”这里指羊圈。

2、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3、朗读课文,探究学*。

那个养羊人为什么丢了两次羊?后来为什么没再丢羊?

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

4、评一评:你对这个牧羊人有何评价?

5、感情读故事。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接下来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这个故事。

养羊人丢了羊他什么态度?我们在朗读时怎样把他满不在乎的样子读出来?第二次丢了羊他非常后悔,并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决定改正过来,怎样把他这种后悔的心情读出来?

(学生自己体会,教师加以点拨)

三、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可以先在小组里讲,再派代表在全班讲。

四、拓展活动

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学*生活中出现类似的问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小组内展开交流,把自己所遇到的情况讲给小组同学听,并提出改进设想。

五、总结

我们主张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包括时间、空间和锻炼的机会等。具体到语文课堂上,包括读的权利,写的权利,交流的权利、讨论的权利、评价的权利等。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评价那个牧羊人,学生谈得头头是道,对寓意的理解水到渠成。这种效果远比问学生:你懂得了什么学生感兴趣得多。教育的方式很多,我们要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最佳方案,保证教学扎实有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3

  古诗《小池》是统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六组组课文《12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这首古诗通过对细流、树阴、水面、小荷、蜻蜓等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的勾画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初夏风景画。这一组课文写的都是夏天的美丽景色,而《小池》这首诗又是这一组的第一课,目的是让孩子在古诗中初步地感受夏天的美丽景色。

  《小池》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但在部编版教材中,却安排到了一年级下册,这对于古诗底蕴严重不足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较为困难的。所以在古诗《小池》的教学设计上,我充分地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学识基础和年龄特点,努力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淡化古诗意思的讲解,而是从整体入手,抓住古诗写景的特点,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以图解诗,以景悟情。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图画中与诗文对照,感受古诗文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一、以诗引诗,加大积累,加深品味。

  在开课导入时,我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件出示“春暖花开”的美图,在瞬间吸引了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吟诵关于春天的古诗,学生在自己*时积累的基础上轻松背出了《咏柳》、《春晓》、《村居》,初步感受到古诗美妙的韵味。然后自然过度到初夏时节,课件再出示《小池》的画面,以图解诗,化难为易,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激发了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感受到古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语文课堂一开课就充满浓郁的诗味。

  教学设计如下:

  1.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春天的美丽图画。

  师:看,春天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多美呀!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春天的诗,哪些小朋友能给我们吟诵一首?指生吟诵。

  师:春天悄悄过去,天气渐渐热起来,初夏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今天,我们来学*一首描写初夏时节的古诗《小池》,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2.谁积累过这首诗,能背给大家听听吗??指生背古诗?。

  3.很多同学都熟悉这首诗,其实它描写的就是初夏时节的一处小池塘。课件出示《小池》图。著名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当年看到了这个小池塘,在周围的景物映衬下,被深深的吸引、陶醉,于是便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吟诵的`诗句《小池》。?

  4.简介诗人:让我们走*作者,认识一下杨万里。课件出示,师解说:杨万里是宋代的大诗人,最善长写山水田园诗,一生写诗两万多诗呢!被誉为一代诗宗。

  课末,学完杨万里的《小池》这首初夏时节写景诗后,我又引出杨万里的另一首盛夏写景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让学生在读和简单的品味中感受到夏日西湖的美丽。这样设计,既增强了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同是杨万里的诗,一首展现的是初夏池塘的生机美,一首展现的是盛夏西湖的惊艳美,对比着来学*,发现诗境却完全不同,但学生却学的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美丽。

  教学设计如下:

  师:《小池》让我们欣赏的是初夏的小池塘。初夏一过,盛夏来临,(课件出示盛夏荷塘图)这婀娜多姿的荷花就成了池塘的主角。他让杨万里诗兴大发,提笔又写下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古诗)

  1、师范读,配上古筝曲《渔舟唱晚》。

  2、生练*朗读。

  3、指个别生诵读。

  4、问:同学们,在这首诗里,你们从哪儿感受到这是夏天?

  生结合诗中的句子和词语谈自己的认识。

  4、这就是西湖六月的美景!我们一起跟着音乐读出盛夏池塘的美。全班配乐齐读。

  5、美丽的夏日,让我们记住了杨万里的《小池》,也领略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情画意令人陶醉,大自然的美让人感叹。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夏日还留下了哪些名诗名句呢?回去好好找一找,把他补充在课文里,好吗?

  二、淡化讲解,以图解诗,以景悟情。

  传统的古诗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但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储备少,他们在一年级上册只学*了一首汉乐府诗《江南》,所以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是很薄弱的。所以我淡化诗意讲解,而是从整体入手,抓住古诗写景的特点,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以图解诗,以景悟情。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图画中与诗文对照,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美。

  教学设计如下:

  1、学*第二行诗

  师:泉水流呀流,流到了小池里。你们看,池水美吗?(课件出示池水和树阴图)仔细看图,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指多生自由表达,师相机板书:树阴

  师:大家说的真好,初夏时节,天空多晴朗,树阴在水中多美丽,你们喜欢这晴天柔和的风光吗?树阴也喜欢,这就叫:树阴照水――

  学生回答:爱晴柔。师相机板书:爱晴柔

  感情朗读:你能读出这种爱吗?谁能爱得再深一些?

  学到这儿,我们发现小池是那样的清澈、那样的宁静。难怪诗人会如此疼惜,如此喜爱。让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诗人对小池的爱。

  2、学*三四行诗

  师:小池中间还有什么景色呢?你看到了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件出示小荷和蜻蜓图)

  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大胆表达。师相机板书:小荷尖尖角、蜻蜓立上头

  师:同学位观察得真细致,描述得真有趣。诗人杨万里也看到了,他是这样描写的。课件出示诗句,学生齐读。

  三、以读为本,读中解义,读中悟情。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阅读教学如此,古诗教学更是如此。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

  对古诗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我以正确读――熟练读――感情读为途径,配以音乐读,体会情趣读,多种形式的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品读悟情,从而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美的感染。

  教学设计如下:

  片段一:

  1.打开书P68,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然后圈出生字,拼一拼,记一记。

  ……(省略识字过程)

  3、生字宝宝们藏到课文里,你还会读吗?指生把整首诗读正确。

  4、老师范读,读出诗的节奏。

  老师读得好,是有窍门的,诗就像歌一样,是有节奏的。

  5、课件出示:带停顿现的古诗。学生按节奏练*朗读古诗,再指生朗读。

  片段二:

  1、出示第一行诗,指一生读。

  师:这句诗里诗人写了什么景物呢?

  你们知道泉眼是什么吗?课件出示泉眼图,看,这冒着泉水的地方就叫泉眼。

  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来,是怎么流的?(无声、细)

  师:看,这就是泉水的细流,课件出示细流图。

  师:这细细的泉水悄悄地流,没有声音,多安静呀!谁能读出这种静?(指生读,女同学试读。)

  师:这细细的泉水慢慢地流,不急也不抢,真轻柔呀!谁能读出这种轻?(指生读,男同学试读。)

  这细细的泉水可是泉眼妈妈的宝宝呀,宝宝要出门了,妈妈心里多么舍不得呀,诗中哪个字写出了泉水妈妈的不舍?(板书:惜)谁能读出这种不舍?(指生读,全班齐读。)

  初读阶段,我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圈生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汉语拼音,也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其次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品读阶段,我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等,让学生感受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

  一节课,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四、把握重点,灵活识字,规范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作为第一学段识字的重要目标。本课时要求学生会认“泉、流、爱、柔、荷、露、角”7个生字。由于多数生字字形较为复杂,所以在识字教学环节中,我的设计努力做到有层次、有梯度。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从看拼音识字,去拼音识字,说识字好方法,到读准词语,最后生字回归诗文认读,每一个步骤都能扎扎实实地去落实。我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鼓励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识字,把理解字义和识记字形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领悟生字的特点。

  教学设计如下: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P68,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然后圈出七个生字,自己拼一拼,记一记。

  2、课件出示:带上拼音的生字,

  师:这些生字宝宝你会读了吗?

  指生拼读生字,老师强调“流”的声母是“l”,不要读出“niu”

  3 、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开小火车拼读。

  4、交流识字方法:这些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识字经验汇报自己的识字方法。学生说到哪个生字,老师相机指导。

  (1)课件出示“泉”字的字理图。学生观察后师小结:“泉”字是象形字,古人看到水从山洞里流出来,就创造了“泉”字,本义就是泉水。

  (2)课件出示“爱”字的字理图。学生观察后师小结:手捧着东西送给朋友,以此表示喜爱、友爱。相机用“爱”组词并说一句话。

  (3)学生能用“加一加”或“形声字”的方法识记“流、柔、荷、露”。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记“角”,如:墙角、羊角、牛角、衣角。

  5、课件出示词语:泉眼、细流、树阴、喜爱、晴天、柔和、荷叶、露出、爱惜。

  这些词语你认识吗?

  6、课件出示古诗。生字宝宝们藏到课文里,你还会读吗?

  本课时要求学生会写“无、树、爱、尖、角”5个生字。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写字基础,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五个生字的教学应该有主次之分。在写字教学中,我是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来提醒大家注意字的写法,学生能抓住田字格横中线和竖中线的关键笔画去观察,对字的写法掌握较好。节省出来的时间,我用来重点指导字形复杂的两个字“树、爱”的书写,并给与了学生充分书写的时间,不让写字流于形式。

  教学设计如下:

  1、课件出示5个会写字。

  师:同学们,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书写的5个生字,仔细观察一下,你觉得哪个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学生能在自己已有的写字经验基础上指出:

  “尖”注意上面不是“小”,第一笔是竖不带钩。

  “无”的竖弯钩要甩出去,竖写在竖中线上。

  “角”上小下大,最后一笔竖在竖中线上。

  2、师重点指导:

  师:树和爱这两个字比较复杂,我们重点来学*。师边讲解边示范。

  “树”左中右结构,每部分较为瘦长,横撇穿插到点的下方。

  “爱”上中下结构,爪字头小,秃宝盖扁宽,友的撇捺舒展。

  3、学生执笔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存在的不足:

  1、这堂课教学设计到位,但由于自己对课堂的把控能力不足,对学生的放手不够,导致学生对诗句的品读少了,在关键问题的回答上的也浅了,所以课堂的亮点和精彩点没有生成。

  2、想象环节的设计处理欠机智。如:从这个“立”字,你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蜻蜓?当有学生谈到:这是一只在休息的小蜻蜓,它正立在荷叶上欣赏小池的美景呢!此时,我应该放大对这位学生的鼓励,并顺势引导学生想象:想一想,小蜻蜓和荷叶会悄悄地说些什么呢?这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既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又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

  以上是我执教古诗《小池》后自己的反思,在新教材的教学上,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通过这次研讨课,自己收获了很多。学无止境,希望在以后的语文教学道路上能再接再厉,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4

  一、明确小组分工

  合作学*需要小组成员对自己的学*和小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一样的负责。这种精神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还有以后的学*工作生活都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思想,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其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文成绩、学*能力以及每个人的性格提前分好组。每个小组中差生和优生应该分布均衡,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相互影响,从而共同进步。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点来分配职责,这样让学生在感受不同角色不同职责带来不同体验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加入到活动中去。

  比如,在学*《田忌赛马》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四人一组的形式进行表演,在讨论之前选出一个人作为导演。在全班讨论之后,分组表演时,提醒其他小组和导演,仔细观察别人的神态和语言。通过这样安排,教师就能给每个学生安排适合自己的角色,时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的过程中去。

  二、合理把握合作学*的时间和内容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小组合作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独立、主动的进行学*,合作的前提要求学生学会自己独立的完成学*任务,但是在很多时候,学生还没有充分的思考、交流、表达和学*,甚至学生的思维还没有交流,教师就结束了合作学*活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学生在进行讨论、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让学生从中提升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在*时的时候,教师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去自主学*,主动的去学*,感受课本课内和课外的知识。这也是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一个前提。

  小学生是一个刚刚接触知识以及认知的时候,对于很多的事物不了解,或者很片面,对于交流学*有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存在,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意见的时候,老师应该进行一定知道,怎样进行讨论,应该从哪些方面,定一个打的基调,这样使得学生的讨论目的更明确,这样锻炼几次,就会使得学生找到技巧,对于之后的学*任务能够非常好的完成。

  三、培养小组长

  小组学*和合作必须有一个小组长,以防小组合作学*时过于盲目,使合作学*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小学生在课堂上自制力较差,容易坐立不安,活泼好动。因此如果小组活动中没有纪律,就会导致组织涣散,没有合作的氛围,从而学*事倍功半。

  教师们不难看出,在一个小组的团队当中选出一个小组长是很重要的,小组长在整个的活动中应该担当很多方面的责任:第一,组织组员进行相应材料的按时搜集;第二,对于大家的材料进行梳理,这样确保材料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避免跑题;第三,能够很好地起到沟通作用,使得小组的动态能够及时的与老师交流;第四,督促职责,小组长应该知道自己的责任,对于每个认得学*进行监督帮助。

  小组长的在教师们的学*当中非常的重要,老师应定要选对人,并且针对于教学需要,以及自身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一个好的小组长的成长需要的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阅历的成长,对于整体的教学,以及孩子日后的成长都是很重要的,目前很多地方的教学都已经开展起了针对于学生的能力,以及这样的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5

  一、 出示《游子吟》古诗。指名读。

  二、 检查预*。

  1、 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板书:孟郊)他是哪个朝代的人?(唐朝)

  2、 他为什么写这首诗?(生:他想铭记母亲对自己的慈爱)板书:铭记(什么叫铭记)生:永远记住

  3、 师小结:他就是想记住母亲的恩情,今天我们继续学*(请学生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师生共同板书师提示学生注意恩是上因下心。

  三、 自由读一节,动笔画出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小组内交流最感动的句子。生1: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服。从一针针一线线体会到了母亲很关心很爱他,缝得很仔细,指名2-3人读中体会问:她在缝衣服时还会想些什么?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生1说舍不得儿子走;生2说她想儿子早点回来)

  第二节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深?指名说并读。(师点评你读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不舍)生2读(师点评你读出了依依不舍)生齐读。这时孟郊看到母亲头上怎样?他心里又会怎样想?生1她昨夜肯定没睡好,为我操心生2母亲昨晚睡迟起早生3:母亲为儿子操心把头发都弄白了。师:湿润是什么意思?(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没流下来)

  师小结:母亲的恩情一方面体现在行动上,一方面体现在语言上。板书

  四、 让我们轻轻地读这首诗,找出文中和诗句相对应的句子,仔细听。

  师: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生:):

  师:有一天,儿子要出远门了,母亲给他缝补衣服。

  师: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生;临行密密缝

  师让学生说意恐迟迟归的意思。

  让学生练*背诵,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背上。一组展示背诵(齐背)背得怎样?有感情吗?另一组挑战背。师小结:刚才两小组同学把最后一行诗句背诵的特有感情又《游子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千古名句,要记住。那么我们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小组内讨论,看谁能做一个爱母亲的孩子

  生1帮母亲洗衣服、刷碗、切菜、等做家务。生3:洗脚。

  师:希望你能说到做到,落实到行动上今晚给母亲洗脚。

  板书: 行动上

  母亲的恩情 太阳的光晖

  铭记 语言上

  孟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6

  一、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学*准备

  1、课前自己有可能观察日出景象,观察要求:

  (1)从日出之前到太阳完全升起来,天空和太阳有什么变化。

  (2)太阳升起前后周围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2、收集有关巴金的生*、文章等相关资料。

  3、收集有关描写日出的诗或文。

  三、学时安排

  两学时。

  第一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品评13自然段课文。

  第二课时诵读46自然段,质疑及交流收集的资料。

  四、学*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范、刹、镶的读音)。

  3、反复诵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的可以读。体会出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以机帆船的机器声衬托周围很静。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景象,得益于作者常常不懈的观察)。

  4、诵读、品评二、三自然段,体会出:

  (1)作者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先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从天空是一片浅蓝到出现红霞,这一变化非常迅速,只在一转眼间。红霞给蓝色的天空、大海抹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既体现了海上日出的特色,又将这幅壮观的画面无限延伸,让人感到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这一句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红霞慢慢布满了蓝色的天空。渐渐焕发出光彩。天空的霞光映在海水中,海天相接,绚丽壮观。

  (2)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景象,既得益于作者不懈的观察,又与其观察的认真专注分不开,文中体现为目不转睛。

  (3)可结合两幅插图理解领会重点的句子: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先将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地比作负着重担,又用慢慢、一纵一纵、使劲儿具体描述如何上升,具体的动态又和负着重担的感觉极吻合,强调了上升的缓慢和吃力。朗读时可想象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使自己的语速语调和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从慢慢开始速度要慢,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儿三个词语气加重一些。

  2)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可结合上句太阳升起时的艰难来理解:太阳尽管很吃力,可仍然不懈地努力上升,一旦冲出海面便发出夺目的光芒。读这句话时语速稍快,在刹那、夺目、突然三个词上要加重语气。)

  5、诵读、背诵13自然段。可以先在同座或小组里练读、练背,再和他人赛一赛。

  6、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巩固13自然段的背诵、体会。收集的资料自己相互交流。

  第二学时

  1、听老师报词语,会写的写下来:

  (1)目不转睛。

  (2)转眼间一会儿一刹那间。

  (3)浅蓝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光。

  2、自由练读第4、5自然段,抓住透、镶、染来体会太阳的光芒是不可阻挡的,光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3、品评最后一节,体会出:既赞美了奇妙的自然景观,更惊叹于光明的伟大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这句话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赞美之情,朗读时语调稍*,语气上体现出赞叹的感情。

  4、质疑。

  5、练*背诵全文,可按无云微云厚云的顺序背。也可一边背一边想象画面。

  6、相互讨论思考-练*3。

  7、交流收集的资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7

  一、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学*准备

  1、课前自己有可能观察日出景象,观察要求:

  (1)从日出之前到太阳完全升起来,天空和太阳有什么变化。

  (2)太阳升起前后周围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2、收集有关巴金的生*、文章等相关资料。

  3、收集有关描写日出的诗或文。

  三、学时安排

  两学时。

  第一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品评13自然段课文。

  第二课时诵读46自然段,质疑及交流收集的资料。

  四、学*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范、刹、镶的读音)。

  3、反复诵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的可以读。体会出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以机帆船的机器声衬托周围很静。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景象,得益于作者常常不懈的观察)。

  4、诵读、品评二、三自然段,体会出:

  (1)作者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先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从天空是一片浅蓝到出现红霞,这一变化非常迅速,只在一转眼间。红霞给蓝色的天空、大海抹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既体现了海上日出的特色,又将这幅壮观的画面无限延伸,让人感到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这一句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红霞慢慢布满了蓝色的天空。渐渐焕发出光彩。天空的.霞光映在海水中,海天相接,绚丽壮观。

  (2)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景象,既得益于作者不懈的观察,又与其观察的认真专注分不开,文中体现为目不转睛。

  (3)可结合两幅插图理解领会重点的句子: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先将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地比作负着重担,又用慢慢、一纵一纵、使劲儿具体描述如何上升,具体的动态又和负着重担的感觉极吻合,强调了上升的缓慢和吃力。朗读时可想象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使自己的语速语调和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从慢慢开始速度要慢,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儿三个词语气加重一些。

  2)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可结合上句太阳升起时的艰难来理解:太阳尽管很吃力,可仍然不懈地努力上升,一旦冲出海面便发出夺目的光芒。读这句话时语速稍快,在刹那、夺目、突然三个词上要加重语气。)

  5、诵读、背诵13自然段。可以先在同座或小组里练读、练背,再和他人赛一赛。

  6、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巩固13自然段的背诵、体会。收集的资料自己相互交流。

  第二学时

  1、听老师报词语,会写的写下来:

  (1)目不转睛。

  (2)转眼间一会儿一刹那间。

  (3)浅蓝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光。

  2、自由练读第4、5自然段,抓住透、镶、染来体会太阳的光芒是不可阻挡的,光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3、品评最后一节,体会出:既赞美了奇妙的自然景观,更惊叹于光明的伟大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这句话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赞美之情,朗读时语调稍*,语气上体现出赞叹的感情。

  4、质疑。

  5、练*背诵全文,可按无云微云厚云的顺序背。也可一边背一边想象画面。

  6、相互讨论思考-练*3。

  7、交流收集的资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8

  一、 出示《游子吟》古诗。指名读。

  二、 检查预*。

  1、 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板书:孟郊)他是哪个朝代的人?(唐朝)

  2、 他为什么写这首诗?(生:他想铭记母亲对自己的慈爱)板书:铭记(什么叫铭记)生:永远记住

  3、 师小结:他就是想记住母亲的恩情,今天我们继续学*(请学生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师生共同板书师提示学生注意恩是上因下心。

  三、 自由读一节,动笔画出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小组内交流最感动的句子。生1: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服。从一针针一线线体会到了母亲很关心很爱他,缝得很仔细,指名2-3人读中体会问:她在缝衣服时还会想些什么?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生1说舍不得儿子走;生2说她想儿子早点回来)

  第二节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深?指名说并读。(师点评你读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不舍)生2读(师点评你读出了依依不舍)生齐读。这时孟郊看到母亲头上怎样?他心里又会怎样想?生1她昨夜肯定没睡好,为我操心生2母亲昨晚睡迟起早生3:母亲为儿子操心把头发都弄白了。师:湿润是什么意思?(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没流下来)

  师小结:母亲的恩情一方面体现在行动上,一方面体现在语言上。板书

  四、 让我们轻轻地读这首诗,找出文中和诗句相对应的句子,仔细听。

  师: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生:):

  师:有一天,儿子要出远门了,母亲给他缝补衣服。

  师: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生;临行密密缝

  师让学生说意恐迟迟归的意思。

  让学生练*背诵,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背上。一组展示背诵(齐背)背得怎样?有感情吗?另一组挑战背。师小结:刚才两小组同学把最后一行诗句背诵的'特有感情又《游子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千古名句,要记住。那么我们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小组内讨论,看谁能做一个爱母亲的孩子

  生1帮母亲洗衣服、刷碗、切菜、等做家务。生3:洗脚。

  师:希望你能说到做到,落实到行动上今晚给母亲洗脚。

  板书: 行动上

  母亲的恩情 太阳的光晖

  铭记 语言上

  孟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赏析文中重点语句的表达特点,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读中品,读中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和认识为了谛造我们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了的巨大代价,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

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品析中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认同,从而激发学生的使命感。

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2、学生品读,体味情感。

3、学生解读,理解内涵。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文本

二、初次析题,整体感知

【学情预设1】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九龙泉烈士纪念碑)

2.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学情预设2】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

2.作者读了几次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什么第一次没读懂?

3.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三、品读文本,体味情感

1.学生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第一次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情感的句子并分析。

2.学生齐读,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内容。

3.学生从描写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语段中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

5.教师导入情景,再读碑文。

四、再次析题,升华情感

1.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时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2.悲壮感从何而来?使命感是什么?

3.作者心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还象征了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谈使命感。

五、拓展延伸,课后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10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今天,我们继续学*课文《五彩池》,小学语文《五彩池 》教学设计。我们学校许多教师都没去过五彩池,我想请同学们为老师设计几条宣传五彩池的广告语,为了写好广告语,我们必须通过学*课文来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同学们有兴趣完成这个任务吗?现在老师先带领同学们去看看五彩池。

  1、播放五彩池录像或课件(也可用挂图、投影),出示精美的图像,配上优美抒情式的音乐,老师以课文第二、三两段的内容作解说。

  2、讨论观看五彩池景色后的心情或感受(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五彩池美丽与神奇)。

  二、朗读体会,观赏五彩池

  引言:通过上节课学*,我们知道要想深入了解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就得认真学*课文。我们先自学第二自然段。

  1、读读、画画重点词句,了解五彩池的特点。

  (1)交流学*所得

  从“各种不同颜色”“光辉”“宝石”“闪耀”等词语体会五彩池的美。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想象它所描写的美景。

  从“漫山遍野”“大大小小”“无数” 等词语体会五彩池数量众多。[老师随机补充,藏龙山有大大小小的五彩池4000个。]

  从“大的……”“小的……”,体会水池大小、深浅不一。

  从四个“有像”,体会五彩池形状各异。

  (2)讨论这段话中的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水池还有像什么的?”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大胆想象。(可以配乐想象)

  (3)小结。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我们一时也说不尽,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吧!

  2.朗读训练,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五彩池 》教学设计》。自愿试读,齐读,启发学生读出美感,读出赞美之情。

  三、欣赏五彩池水的美丽与神奇

  1、先自学,后讨论。五彩池的水为什么会令人更惊奇?重点感悟水色变化的美丽与神奇。

  从第一句领会五彩池的美丽。水源相同,各个池水颜色却不同。

  从第二句话中“上层、下层、右丰边、右半边”的不同颜色,体会五彩池池水的变化多端。

  从第三话句“水舀起来看,又跟普通的清水一个样”,体会五彩池水的神奇:看起来,水色丰富多变;舀起来,“什么颜色也没有”。

  2、想想为什么课题叫《五彩池》?

  因为色彩五颜六色,变化多端,所以叫《五彩池》。

  3、朗读训练。可范读,自己练读,自愿报名读,配乐听读,齐读。尤其要读好转折语气“却”“可是”。要指导学生读出惊奇的心情、神奇的感觉。

  四、探究原因,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1、学生质疑。

  2、小组讨论

  3、启发汇报(老师报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画演示。)

  4、看着板画,介绍池水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

  (1)同桌介绍

  (2)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当导游员,给大家介绍。

  5、小结:欣赏了五彩池美丽、神奇的景色,又听了导游员的介绍,我们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五、回应开头,写广告词

  引言:学*到这儿,大家一定了解了五彩池的特点,现在能写出吸引游客的广告语吗?

  1、学生动笔写广告语

  2、汇报交流广告语,师生评价。

  [要求:简练、明确、鲜明、易记、准确]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推荐阅读《中国名胜经典》等介绍祖国山河的课外读物,了解祖国还有许多像五彩池这样美丽、神奇的地方。

  附:板书设计

  数量众多 大小不一 形状各异

  五彩池

  (美丽、神奇)

  颜色多样 变化多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