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数学教案实用5篇

首页 / 数学教案 / |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理解*均数的统计意义。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均数是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均数的意义,学*求简单数据的*均数。

  3.感悟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会*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

  通过对任教的三年级(2)班学生进行课前调研,了解到全班59.1%的学生面对“比总数不公*”的情境,能够想到“先求出*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再比较”的建议,但没有学生能够清晰地回答“为什么求出*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再比较就公*了?”。退一步说,就算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意义,那么“*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是否就能直接与“每人投中个数的*均数”画上等号?细微的文字表述差异的背后,又表征着学生怎样微妙的思维差异呢?

  事实上,“求出*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对于一个三年级学生而言,其心理活动的表征往往是“先求总和,再除以人数”。而这一心理运算对学生而言,其直观背景十分模糊。至于其最终运算后得出的结果又是如何成为这组数据的代表的,其意义的“联结点”对学生而言更是很难直接建立。由此可见,仅仅从“比较的维度”揭示*均数的意义,潜藏着学生难以跨越、且教师也很难察觉的认知障碍与思维断点。

  于是,教师将备课的思维焦点再次落到“数据的代表”上来。能不能从“数据的代表”的角度,重新为*均数寻找一条诞生的新途径?于是,便有了本节课的尝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均数的含义,掌握*均数的求法。

  教学难点理解*均数的统计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一、建立意义

  (一)体验*均数的代表性

  1.谈话:

  (1)上个星期,于老师和体育来老师比赛投篮,1分钟看谁投得多。

  (2)想不想知道比赛结果?我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数据,请你判断一下,我们俩谁投篮的水*更高一些。(课件分别依次出示来老师和于老师三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2.提问:

  (1)我们俩谁投篮的水*更高一些?为什么?

  预设:分别计算出两位老师三次投篮的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小结:在以前的学*过程中,要想比较谁的水*高我们经常先把总数算出来,看总数谁多。

  (2)观察观察数据,还有别的办法很快地比较出我们俩谁的水*高吗?

  预设:直接将两位老师每次投篮的个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提问:为什么直接比5和3?

  小结:如果每一次投篮的数量一样,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一次的成绩作为我投篮水*的代表就可以了。

  提问:选择哪个数量来代表来老师的投篮水*呀?那于老师呢?方便不方便?

  【设计意图:创设“1分钟投篮比赛”的情境,精心设计数据,引发学生对*均数的“代表性”的理解。】

  (二)强化对*均数意义的理解

  1.谈话:不过,我可不服气,就找了一个理由:你是体育老师,我是数学老师,我要求再多投一次,结果来老师还真同意了,我就又投了一次。

  2.提问:

  (1)你们说于老师再投一次的话,会不会对我目前投篮的成绩有影响?

  (2)想不想知道于老师最后一次投篮的结果?(课件出示于老师第四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3)我这次1分钟投了几个?我太高兴了,我为什么高兴呀?你们认为来老师会同意我的观点吗?

  (4)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比?

  (5)我*均每次投中了几个?

  a.谈话:有很多同学有自己的想法了,请你试着在图上圈一圈、画一画,或者在图下面写一写、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b.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方法一:移多补少

  预设:从第四次投的7个中拿出3个分别给前3次各1个,就得到*均每次投中4个。

  谈话:你这个办法可真好!这样一移实际就是把几次不相等的数匀乎匀乎,看起来每次都一样了。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有个名字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设计意图:首先利用直观形象的象形统计图呈现“移多补少”求得*均数的过程,而不是先通过计算求*均数,强化*均数“匀乎匀乎”的产生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

  方法二:先合后分

  提问:还有同学用计算的方法算出了于老师*均每次投中的个数。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预设:3+3+3+7=14(个)16÷4=4(个)于老师*均每次投中了4个。

  谈话:实际上就是把于老师四次投中的个数先全部合在一起再*均分成4份。(板书:先合后分)

  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目的就是要把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一样多了,数学上我们把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均数。(板书:*均数)3、3、3、7的*均数是4。

  提问:再来看看,来老师水*高还是我水*高,这种情况下**嘛要用到*均数来比较我们俩谁的水*高呀?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投篮次数不同的情况下,比较总数不公*。这时就需要用*均数作为几次投篮个数的代表来反映投篮的整体水*进行比较。加强学生对*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

  活动2【讲授】二、深化理解

  提问:

  1.那你们觉得于老师要是再投一次的话,这个*均数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2.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吧,如果我第五次就投了1个,你们觉得于老师投篮的整体水*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为什么?(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3.你可没算,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告诉我下降了呢?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4.那我要想让我的投篮水*再上涨一点儿,你们觉得我得投几个?算算我投篮的水*上涨了没有?(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5.要想让我投篮的整体水*上升点,你觉得我这次得投几个才行?(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了统计学的意义后,进一步设计活动让学生借助于具体问题、具体数据初步理解*均数的敏感性,丰富学生对*均数的理解。】

  活动3【练*】三、拓展提升

  (一)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均数的理解

  1.估计*均数(课件出示)

  提问:

  (1)不能算,直接看,有这样5个数据,估计一下*均数可能会是几呢?

  (2)为什么一下就能想到*均数是5呢?*均数可不可能是2,为什么?

  (3)真的是5吗?你怎么知道是5?用计算的方法会算吗?怎么算?

  【设计意图:在估计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均数总是介于最小数与最大数之间,强化学生对*均数意义的理解。】

  2.判断直条所在位置(课件出示)

  提问:

  (1)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第五个数据如果我也要画一个直条,它会在这条红线上面?还是在红线下面?请同学们用投票器进行选择。

  (2)来选一个代表,谁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在红线的下面?

  【设计意图:变化思路,由已知*均数逆求部分数,加深学生对*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利用*均数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1.*均身高

  提问:

  (1)篮球队队员的*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可是他的身高才155厘米。你觉得可能吗?

  (2)那*均身高是160厘米是每个人都是160厘米吗?

  (3)既然李强的身高是155厘米,根据这个信息猜想一下,可能有的同学身高是多少厘米呢?有可能超过160厘米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均数的意义进行推理判断,深化对*均数的理解。】

  2.*均水深(课件出示)

  (1)提问:

  a.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冬冬身高130厘米 池塘*均水深115厘米)

  b.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c.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均水深了吗?

  (2)谈话: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真实的情形吗?(利用课件,呈现池塘水底的剖面图)

  (3)小结:虽然*均水深能够很好地反映这条小河水深的总体情况,但并不能反映出小河某一处的深度。看来,*均数也不是万能的,如果使用得不恰当,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发生危险,今后我们还会研究中位数、众数……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还要联系实际去思考,*均数只有用在恰当的地方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设计意图:处理这一题目时,教师适时呈现小河的截面图,并标注出5个距离,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达到学生仍能借助*均数的意义理解东东下水的危险性。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感悟到*均数在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时存在的局限性,适时提出今后还要学*其它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水*的统计量,做好统计知识由中年级到高年级的衔接。】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复*两位数乘除法。

  2、在具体的情景中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点: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两步(或三步)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水对我们人类来说非常重要,世界的个别地区已经开始缺水,我们为了节约水源,大家应该从小行动起来,养**人节约用水的*惯,你看小胖家行动的如何?

  二、新课探究

  (一)探究一

  小胖的想法和我们是一样的,他决定从身边的小事的做起,节约用水。

  出示:小胖家如果每天节约水30千克。

  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一些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反馈:一周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

  一个月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0天计算)

  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65天计算)

  你们能帮他算一算吗?学生练*、汇报。

  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出示:当因数末尾有零的时候,可以先把零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得到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

  (二)探究二

  实际上节约水资源也可以节约水费的开支,关于水费的问题小兔帮小胖算了这样一笔帐。

  出示:小胖家去年共缴了1224元的水费,它想请大家帮它算算小胖家*均每个月缴多少元的水费?

  学生练*、汇报,由学生自己讲解

  (问: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

  一年的水费÷12个月=*均每月要缴的元数

  1224÷12=102(元)

  问: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时候,你又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呢?

  出示:从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上不够除就用“0”来占位。

  (三)探究三

  出示:小胖家今年准备*均每个月比去年节省4元水费,照这样计算,今年预计一共要缴多少元水费?

  问:这里哪些词的意思不理解,你可以提出来?“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呢?是照“怎样”的计算呢?

  请大家自己试着做一做,有困难可以先和小朋友商量一下。

  学生尝试、汇报交流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02—4)×121224—4×12102×12—4×12

  =98×12=1224—48=1224—48

  =1176(元)=1176(元)=1176(元)

  师:

  ①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②这三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③这样的两、三步计算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三、课内练*

  1、练*一:计算下列各题

  45×12=45×102=450×1200=504÷14=4284÷14=32640÷32=

  师: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2、练*二:括号中应填几?

  ()×32=2561430÷()=13()÷109=109128+()=2987

  括号里的数该如何求?

  3、练*三:实际运用

  小胖和小巧在游泳馆练*游泳。(从泳道的一端游到另一端算一次)

  ①小巧在泳道中泳一次要37秒。她用同样的速度游了13次,需要多少秒?

  ②小胖在泳道中用了7分12秒游了12次,每次需要多少秒?

  ③他们俩谁游得快呢?如果他们同时出发,都游了14次。相差多少秒呢?

  四、课堂小结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圆括号的要先算圆括号里的。

  板书:

  复*两位数乘、除。

  1224÷12=102(千克)答:略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02—4)×121224—4×12102×12—4×12

  =98×12=1224—48=1224—48

  =1176(元)=1176(元)=1176(元)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圆括号的要先算圆括号里的。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似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取*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课型:

  1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

  2.引出*似数,复*整数求*似数。

  (二)探究交流

  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似数就可以了。提出0.984的`*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

  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似数。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

  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

  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交流,找不同说原因。

  (三)巩固练*

  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1)保留( )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①一位 ②两位 ③三位

  (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

  ①分 ②百分 ③千分

  2、求下面小数的*似数

  (1)保留两位小数

  0.256 12.006 1.0987

  (2)精确到十分位

  3.72 0.58 9.0548

  (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讨论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展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

  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似数

  4、拓展题

  四、全课总结

  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

  2、今天我们学*的是课本73页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课后作业: 1.从课后*题中选取;

  2.完成练*册本课时的*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小数的*似数

  0.984≈0.98 0.984≈1.0 0.984≈1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表示*似数的时,0不能去掉

  课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似数。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似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和*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xx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列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了解使用假设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尝试和列表中经历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对于鸡兔同笼问题,只有个别的学生在校外曾接触到会用方程法列式计算。大多数孩子不知道怎么解决,更不要说多种方法解决了。由于方程是学生五年级新接触的内容,所以大多孩子还不*惯用方程解决问题。学生不会主动想到列表。基于学生的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步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假设的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准备在第二节课体会方程法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尝试、分析中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今天老师带了一件小礼物,猜猜多少钱?猜对了就送给你?

  教师:这样漫无边际的猜测什么时候能猜到啊?你们不想问我点什么吗?

  生:在什么范围?老师告诉范围

  教师:刚才同学们每一次猜测实际都是一种假设,假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以假设为基础的,假设有对有错,那错误的假设有没有价值呢?每一次假设都会帮我们排除一种错误,使我们离成功越来越*,只要不断尝试下去就会成功。今天我们就利用假设的方法共同研究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示课件。学生一起读出课题。板书:鸡兔同笼

  2、师:你们听说过鸡兔同笼问题?你知道它出自哪吗?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着鸡兔同笼的问题,孙子算经共分三卷,(出示课件),你们知道鸡兔同笼问题记录在哪卷了吗?

  3、(课件出原题)读题

  师:那就让我们看看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记录这一趣题的。(出示课件)

  学生读体,并理解雉的意思,请一位同学译成现代文。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孙子算经》的历史,增强数学课堂的文化气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起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师:哎呀,想想就头疼,那么多头挤在一起好乱啊,怎么解决呢?

  记得我们数学上一种方法,就是当问题复杂不便于研究时,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研究,待找到规律后再利用规律解决复杂问题,你们记起来了吗?这是什么思想啊/这是化繁为简的思想

  活动2【讲授】展示情境,尝试探究

  (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

  1、教师:那老师就把数换小点,看看这类问题有什么规律。

  课件出示: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设计意图】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学生也容易接受,将数目较大的数换成比较小的数,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学生汇报,教师选取有用的信息,进行板书。还隐含了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鸡腿和兔腿

  ①鸡和兔共8只。 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

  (二)猜想验证,教授列表法。

  1、师: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和几只兔?

  师:在猜测时,我们要抓住哪些条件?

  师:怎样才能确定同学们猜想对不还是错?那现在就把你们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检验的*惯

  2、学生汇报:

  1)、(假如有采用逐一列表法的)请一个采用逐一列表法解决的同学汇报,汇报讲出理由(你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进行调整的也就是调整的方法),并且说一说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

  还有哪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补充说明理由和发现的规律。(贴出表格)

  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请这些同学为他们的方法命名。(板书:逐一列表法)

  2)、哪个同学与他们的列表方法不同?(汇报,说出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你的调整策略,在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当计算验证腿数多时说明什么?应该怎样调整?相反呢?)

  还有那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补充调整方法和策略以及自己的发现。(贴出表格)

  种不同的列表(1)逐一列表(2)跳跃式列表(3)取中列表法

  4、师:像这样把所有的情况在表格中一一列举出来,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板书:列表法)

  (三)教授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师: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

  师: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

  生:不会

  出示课件

  师:可笑的是兔子非常淘气,它觉得鸡两条腿走路很可笑,于是就抬起了两条腿,也学鸡两条腿走路了,此时从下面看腿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腿会减少

  师:为什么腿会少呢?

  生:因为是把里面的兔当成鸡来计算了,也就是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每只兔会少2条退。

  师;如果比原来总共少了8条退,你能知道有几只兔子了吗?

  生:4只

  师:好,现在我们把刚才假设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课件出示: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了两条腿。)

  师: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这时笼子里一共有几只脚呢?

  课件出示:8×2=16(条)。

  师:但实际是几条脚呢?(16条)与实际相比,脚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比实际少26-16=10(条)

  师:为什么会少10条脚?少了的10只脚是谁的?

  课件出示:因为把兔当了鸡在算。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少两条腿,把兔当成了鸡算就会少算10条腿,所以会少10条脚,这些脚是兔子的。

  师:兔子的只数应该怎么算?

  课件出示:兔有10÷2=5(只)

  师:那鸡有几只?

  课件出示:鸡有8-5=3(只)

  【设计意图】简单地提问,能引导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解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开展,不仅能减低题目的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板演假设全是鸡的书写过程

  师:谁能根据我们刚才所讨论得出的信息,利用算式把这解题过程写出来?请同学们试试看。可以两人一组讨论完成。

  3、学生汇报,教师板演。

  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

  总腿数:8×2=16(条)脚

  比实际腿数少:26-16=10(条)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脚

  兔的只数:10÷2=5(只)

  鸡的只数:8-5=3(只)

  答:笼子里兔有5只,鸡有3只。

  4、师:我们到底算的对不对呢?怎么办呢?(回顾与反思的过程)

  (课件出示:3×2+5×4=26(条)脚,5+3=8(只)。

  师: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5、师:刚才我们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的解题方法,我们叫做假设法。(板书:假设法)

  【设计意图】通过把解题思路的整理和归纳,向学生渗透什么是假设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6、师:现在假设笼子里全部都是兔,你们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解题。指名板演。)

  7、板书:

  假设笼子里全部是兔总腿数:8×4=32(条)脚

  比实际腿数多32-26=6(条)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脚

  鸡的只数6÷2=3(只)

  兔的只数8-3=5(只)

  答:笼子兔有5只,鸡有3只。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利用假设法解题,这样不但可以加深与巩固对假设法的理解,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明白同一道题用同一种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思路。

  8、小结: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

  对比列表发法和假设法,你们觉得更喜欢哪种方法呢?(得出假设法更具一般性,列表发有局限性)

  活动3【活动】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1、师:现在你有信心解决《孙子算经》里的问题吗?用你喜欢的一种方法来解题?(课件出示题目)

  2、自己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幻灯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3、课件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

  师:我们的鸡兔同笼问题不仅在《孙子算经》中出现,也曾远渡重洋,传播到了日本,逐渐演变成了现在流传甚广的龟鹤问题出示课件,它和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并让生说说思路。

  2、课件出示“做一做”的第2题。

  师:生活中随处可见鸡兔同笼问题,看看这道题又和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呢?他们不同之处在哪?

  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有几人?

  分析,解答,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集体讲评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学*的价值,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拓展延伸

  我们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你们知道古代人是如何解决的吗?

  出示课件,学生自己读一读,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感受古人的聪明,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现在的解题方法与古人创造的“抬腿法”相比较,引导学生对祖先赞美,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学*数学热情。

  活动4【作业】布置作业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问题,你能尝试着编一道吗?

  活动5【作业】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既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趣题,又解决了咱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你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吗?

  生:方程的方法。

  教师:对,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其他方法。今天数学作业是自己编一道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出示课件)其实数学无处不在,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大胆猜想,那么数学将会变得很美丽,你也会因思考而变得更有智慧。(出示课件)

  五、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教案实用5篇扩展阅读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教案实用5篇(扩展1)

——四年级下数学教案 (菁华3篇)

四年级下数学教案1

  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课题:练*十五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进一步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方法。

  2、通过练*,熟练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在练*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和数对有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100~103页“练*十五”*题。

  1、第2题。

  这道题在巩固用数对表示物**置的方法时,引导学生对表示同一列和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进行观察和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表示同一列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一个数都相同;表示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二个数都相同。

  2、第3题。

  这道题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红花的位置都在偶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红花的排列是对称的,第6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红花组成一个*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6,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展开。

  练*时,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红花的位置;再让学生说说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

  3、第5题。

  (1)课件出示第5题*面图。

  让学生看图,用数对表示实验小学和文化馆的位置。

  (2)提问:图上(6,2)和(2,6)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3)小明从实验小学到文化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他从实验小学到电影院可以怎样走?

  4、第6题。

  这道题是根据数对来画路线。画路线时先在方格纸上描出点,再连线,连线时要按题目要求的顺序来连。

  小乐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有许多种画法,可以让学生先在图中画出一条路线,再描出相应的点,最后用数对表示出这些点所在的位置。

  三、综合练*

  1、第7题。

  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个年级二班信箱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出来。

  第(2)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列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列,只能确定都在第4行,所以王洁是四年级的学生。

  第(3)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行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行,只能确定都在第4列,因此可能是四班的。

  2、第10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的示意图,说说是怎样记录棋子位置的。

  (2)学生独立记录棋盘上“黑王、黑车、白兵”的位置。

  (3)观察思考“c6

四年级下数学教案2

  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课题:练*十五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进一步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方法。

  2、通过练*,熟练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在练*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和数对有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100~103页“练*十五”*题。

  1、第2题。

  这道题在巩固用数对表示物**置的方法时,引导学生对表示同一列和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进行观察和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表示同一列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一个数都相同;表示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二个数都相同。

  2、第3题。

  这道题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红花的位置都在偶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红花的排列是对称的,第6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红花组成一个*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6,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展开。

  练*时,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红花的位置;再让学生说说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

  3、第5题。

  (1)课件出示第5题*面图。

  让学生看图,用数对表示实验小学和文化馆的位置。

  (2)提问:图上(6,2)和(2,6)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3)小明从实验小学到文化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他从实验小学到电影院可以怎样走?

  4、第6题。

  这道题是根据数对来画路线。画路线时先在方格纸上描出点,再连线,连线时要按题目要求的顺序来连。

  小乐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有许多种画法,可以让学生先在图中画出一条路线,再描出相应的点,最后用数对表示出这些点所在的位置。

  三、综合练*

  1、第7题。

  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个年级二班信箱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出来。

  第(2)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列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列,只能确定都在第4行,所以王洁是四年级的学生。

  第(3)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行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行,只能确定都在第4列,因此可能是四班的。

  2、第10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的.示意图,说说是怎样记录棋子位置的。

  (2)学生独立记录棋盘上“黑王、黑车、白兵”的位置。

  (3)观察思考“c6

四年级下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例4、例5,课本第6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3、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出示下列*题:

  12÷4+25400-20×16

  213÷(102-99)(120-63)×45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订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例4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明确所提的问题: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2)自主探索

  教师提示学生试着用线段图来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3)合作交流

  ①指名板演,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②教师引导分析,画图讲解,让学生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

  ③探讨:为何表示“45只”的那一段要用虚线表示?

  (4)即时练*。

  指导完成课本第5页“议一议”

  全班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表示“多45只”的那一段要用实线表示。

  2、教学例5

  出示例5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自主探索,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合作交流。

  交流时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什么?

  三、巩固练*。

  引导完成第6页课堂活动中的*题。

  四、全课小结。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一第8页第5题。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教案实用5篇(扩展2)

——四年级下小学数学教案:《加法运算定律》 (菁华3篇)

四年级下小学数学教案:《加法运算定律》1

  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凑数游戏。

  师:我先说一个数,你们再说一个数,你们说的数与我说的数的和或差是整百数。

  师生游戏。

  同学们玩得真棒!凑整是简便计算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1页例4情境图。

  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有看?(用减法)

  2、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用总页数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168-34

  =134(页)

  方法二: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方法三:先用总页数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最后算出

  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4、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为什么?234-66-34与234- (66+34)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

  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如果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

  5、发现、总结规律。

  (1)发现规律。

  师: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如:251-30-70=251-(30+70)或154-68-54=154-54-68。

  (2)总结规律。

  ①交流讨沦: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计算连减时怎样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交流后出示:a-b-c=a-(b+c)。

  6、即时练*。

  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检测评价

  1、在○里和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字。

  146-55-45=146○(45○45)

  ☆-※-△=☆○(※○△)

  624-172-328= ○( ○ )

  a-b-c=a○( ○ )

  213-○-○= ○(68○32)

  2、想一想,不改变运算顺序,谁会计算得快一些?

  (1)126-48-52 126-(48+52)

  (2)364-(153+47) 364-153-47

  (3)685-(228+272) 685-228-272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新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了减法的简便计算,知道了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五)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例1: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六、教学后记

四年级下小学数学教案:《加法运算定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学*。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会骑自行车吗?骑自行车不只会帮助我们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还是一项非常时尚的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李叔叔一起去骑车旅行吧。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到不少新知识。

  二、新课学*

  1.加法交换律

  李叔叔的车上装有里程表。我们来看看他第一天的骑了多远吧!

  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找出复合交换律的两位同学进行汇报,或者由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得出

  40+56=56+40。

  这样的算式是不是很有趣啊?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由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演出几个典型的,提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是非常巧妙的,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交换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a+b=b+a

  三、巩固练*

  练一练

  (1)59+()=()+36(2)18+25=()+()

  (3)59+()=()+36(4)59+()=()+36

  四、课堂总结

  加法交换律就是说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大家已经会应用了,真不错。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李叔叔第三天的旅程已经结束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李叔叔吗?

  让学生自己回答。

  李叔叔详细的记录了他的行程,我们来一起看看他的记录手册,肯定能回答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学*

  加法结合律

  李叔叔想知道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大家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用什么法计算?怎么列式?

  88+104+96

  看来用这样的一个连加的算式就能解决李叔叔的这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这道加法题吗?

  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汇报。教师巡视后,找出复合结合律的几个学生汇报,或者投影展示。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

  (88+104)+96=88+(104+96)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写一写。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结合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三、巩固练*

  练一练

  (1)256+99+44=(□+□)+□

  (2)125+32+168=□+(□+□)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加法结合律。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引入

  我们来复*一下加法的运算律,你还记得哪个?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b+a。

  加法结合律:先把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二、新课学*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吧。

  请你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写下来。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然后让学生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探讨:你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来完成这个计算?

  三、巩固练*

  练一练:

  (1)425+14+186

  (2)75+168+25

  (3)245+180+20+155

  (4)67+25+33+75

  四、课堂总结

  学*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时候,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四年级下小学数学教案:《加法运算定律》3

  【三维目标】:

  1.通过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通过学*,让学生学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学生说了他们各自的爱好,老师都给予了肯定)看来同学们都非常爱运动,俗话说的好,“会运动的孩子就会学*,就会生活。”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7页主题图,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求学生根据图说出了与数据有关的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的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两个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师: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怎样烈式?

  生:40+56=96(千米)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呢?

  生:56+40=96(千米)

  师:由于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写成:40+56=56+40

  师:请孩子们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都是40和56在相加,不同点是两个加数位置不同(交换了一下)。

  师:你能举个象这样的例子?(学生非常踊跃)

  师:同学们能说出这么多的例子,一定是发现了什么规律吧?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等待学生的交流)谁来把你的想法说给我们听一听。

  师:(学生们有的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教师适时引导)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师:这样的例子有多少个?

  生1:很多。

  生2:无数。

  师:那怎样来表示所有的例子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在随写本上写一写。

  (有的学生用的是省略号、有的是图形、有的是字母、有的是汉字,通过和学生的交流都开始朝图形和字母去表示这个规律,并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能想出这么多方法来表示加法的交换律,通常我们是用a+b=b+a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其中a、b可以是任意数。

  三、小组合作学*加法结合律:

  师:刚才我们通过解决第一个问题,发现了加法的交换律,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师:同学们先在下面做一做,点一生到前面做。

  师:这位同学做的对吗?那它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为了便于观察,我们把先算的打上括号,还是这个算式,怎样算比较简便?(强调算式的书写顺序不变)

  (学生说,老师写)我们给先算的打上括号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写成

  (88+104)+96=88+(104+96)

  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都是相同的数在相加,只是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结果相等。

  再比较下面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小黑板出示)

  (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聪名的学生一看就知道用等号连接,但有的同学有点怀疑,让小组同学分工验证。

  师: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发现的结论,最后概括出规律。)

  师:(学生的看括不规范)三个加数相加时,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叫做加法结合律。

  师:谁上来用字母把它的规律表示出来。(a+b)+c=a+(b+c)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所学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叫做加法运算定律。下面老师想出几个题目考考大家,看看大家对新知识掌握的怎样,有没有信心,。

  四、巩固应用

  1.根据加法运算定律在□填上适当的数,并说说依据了加法的什么定律?

  □+270=270+80

  (33+16)+84=33+(16+ □)

  □ +56= □+44

  400+500= □ + □

  (25+□)+72= □ +(28+72)

  2.下面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45+59=45+59 90+10=5+95

  3.P28/做一做

  4.P31/4、1

  5.P31/3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教案实用5篇(扩展3)

——四年级下小学数学教案:《加法运算定律》(精选五篇)

  四年级下小学数学教案:《加法运算定律》 1

  教学内容: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 教材第116页例5 ,做一做题目及练*二十七1 - 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58页,做口算练*(六)的前14道小题,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教师:谁能说一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新课

  1.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理解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教师:前面提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中的数都是什么范围的数?使学生明确这些运算定律都是在整数范围内。接着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2 + 0.5 ○ 0.5 + 3.2

  (4.7 + 2.6)+ 7.4 ○ 4.7 +(2.6 + 7.4)

  学生算完后,还可以让他们再任意举两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交换加数的位置,改变三个加数的运算顺序后得数有没有变化。

  教师:通过刚才的练*,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接着再提问:现在我们知道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那么相加的两个数、三个数的范围都可以是什么样的数?使学生明确,加法的运算定律的适用范围可以包括整数和小数。

  2.教学例5。

  教师出示例5,让学生观察例题有什么特点。并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你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写出每步的根据是什么运算定律。算完后,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16页,看例5的两种算法,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你的算法与小林、小青的哪一种一样?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小青的算法简便。接着再提问:小青在计算时把0.6和3.4放在一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91加0.09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时,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3.做第11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做第1题,可以提示学生,先观察题中的三个加数,再根据运算定律填数。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根据的是什么运算定律。

  做第2题,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再了解有多少学生做错了,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

  三、巩固练*

  做练*二十七的第1 - 3题。

  1.做第1题,教师提示学生按题目的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再让学生做。可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第二行的两道题,教师检查学生第4小题是怎样计算的。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尤其是第4小题,让学生会用这种简便方法即可,不必说出根据什么。

  2.做第2题,做题前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先看能不能用简便算法,再进行计算。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提问:哪几道题不能用简便算法?右边第2小题是怎样算的?了解学生有没有把右边第2小题错写成4.9 + 0.1-(4.9 + 0.1)的,为什么错,以便及时纠正。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四、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我们可以用哪些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四年级下小学数学教案:《加法运算定律》 2

  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简便计算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探究数**算定律的基本体验和一般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和*惯

  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运算定律。

  学*难点:获得探究数**算定律的基本体验和一般方法。

  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FLASH动画“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并列式。

  2、师:观察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引入新课:猴子吃橡子的故事中蕴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加法运算有什么规律呢?

  二、探究新知,掌握定律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尝试解决问题。

  ①要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呢?

  1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讨论为什么要用加法?(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

  ②40+56和56+40这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0+56=56+40

  2、在枚举中验证规律。

  (1)观察思考。

  观察这一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在这组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2)猜想验证。

  请同学们先自己在练*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

  (3)交流汇总。

  3、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1)总结规律。

  你能用自已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并给你发现的规律命名。(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2)用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4、在练*中应用加法交换律。

  (1)完成课本练*五第2题部分题目。

  (2)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出示主题图,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各种算法。

  (88+104)+96=88+(104+96)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的异同?

  2、在枚举中验证规律。

  3、在比较中概括规律,并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小结:通常用(a+b)+e=a+(b+)表示加法结合律。

  4、在练*中应用加法结合律。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2题。

  三、运用新知,巩固定律

  1、练*五第1题。

  2、练*五第4题。

  四、回题反思,全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学*了加法交换率和加法结合律。

  四年级下小学数学教案:《加法运算定律》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举例、观察、发现、验证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运算律。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动画,我们来一起看看吧。(师生观看动画片:《朝三暮四》)

  师: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畅所欲言)

  二、合作探究

  1、加法交换律

  (1)引出等式:

  师:早上3个,晚上4个,一天吃的是3+4=7个,早上4个,

  晚上3个,一天吃的是4+3=7个,它们的结果一样,我们就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3+4=4+3 (学生齐读等式)

  (2)学生举例: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检查正误

  (3)观察发现: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学生汇报

  (4)进行验证:你们的发现正确吗?请举例验证。

  小结:通过举例、观察、发现、验证,我们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做“加法交换律”,也就是今天学*的“加法运算定律”中的一个重要定律。板书课题。

  (5)读书之悟:找出关键字。

  (6)字母表示

  用语言描述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怎么表示既简单又清楚,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用一个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 学生要求:独立写——组内展示——全班展示

  师:在数学上通常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齐读一遍)

  想一想:a、b可以是什么数?(所有数)

  (7)试一试: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300+600=()+()()+ 65=()+35

  0+15 =()+()a+ 80 = 80 +()

  2、加法结合律

  两个数相加,发现了加法交换律,三个数相加,又能发现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出示例2,独立思考。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生板书不同计算方法并讲解计算思路(师及时引导)

  小结:三天骑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第一天和第二天,也可以先算第二天和第三天,结果一样。这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适时板书:(88+104)+96 = 88+(104+96)

  (4)猜想:三个数相加,改变了计算顺序,但结果一样。是不是所有的三个加数,计算顺序改变,结果都相等呢?

  (5)探究:请看这两组算式,对照学*要求自主探究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计算比较

  ⊙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

  学生汇报,师小结:这个规律就是加法的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举例验证。

  (6)字母表示: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3、阅读课本

  三、畅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下小学数学教案:《加法运算定律》 4

  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凑数游戏。

  师:我先说一个数,你们再说一个数,你们说的数与我说的数的和或差是整百数。

  师生游戏。

  同学们玩得真棒!凑整是简便计算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1页例4情境图。

  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有看?(用减法)

  2、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用总页数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168-34

  =134(页)

  方法二: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方法三:先用总页数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最后算出

  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4、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为什么?234-66-34与234- (66+34)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

  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如果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

  5、发现、总结规律。

  (1)发现规律。

  师: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如:251-30-70=251-(30+70)或154-68-54=154-54-68。

  (2)总结规律。

  ①交流讨沦: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计算连减时怎样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交流后出示:a-b-c=a-(b+c)。

  6、即时练*。

  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检测评价

  1、在○里和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字。

  146-55-45=146○(45○45)

  ☆-※-△=☆○(※○△)

  624-172-328= ○( ○ )

  a-b-c=a○( ○ )

  213-○-○= ○(68○32)

  2、想一想,不改变运算顺序,谁会计算得快一些?

  (1)126-48-52 126-(48+52)

  (2)364-(153+47) 364-153-47

  (3)685-(228+272) 685-228-272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新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了减法的简便计算,知道了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五)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例1: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六、教学后记

  四年级下小学数学教案:《加法运算定律》 5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20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教学难点:如何灵活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独立思考,类比应用,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谁来说一说?

  (说说其意思,或字母表达式)a+b=b+a??(a+b)+c=a+(b+c)

  2、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做什么?(验算)。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例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旧知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面新知的学*作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李叔叔前四天的旅程,你们想不想知道他后四天的旅程呢?

  2、(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3、多媒体出示:例3

  4、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1)认真看教材第20页例3内容,边看边思考:

  1、列出李叔叔后四天的总行程并计算。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计算能力)

  (2)完成例3的内容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3)重点引导学生对例3出示的算法(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展示时让不同运算顺序的同学分别展示并汇报,为的是突出运用运算定律的作用)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小结: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知道,在加法计算中,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甚至整千的数,一般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灵活的运用,本环节可大胆的放手学生,让其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凑整训练。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2、第20页做一做,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增加学生的成功欲望,激励学生的学*兴趣。)

  3、比一比

  以气球的形式呈现数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定律计算。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五、教学反思

  优点:

  这节课我注重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足:

  1、课堂上我很少去表扬学生,有的时候连自己都觉得太*淡,该表扬激励的时候却没有说出口,让学生感受不到成功的激动。

  2、在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预期之外的情况时,灵活性不够!

  3、课堂气氛调解的不够,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来,今后我应该在激励启发方面进一步提高。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的成功与快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教案实用5篇(扩展4)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9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复*、导入

  1、复*旧知识:

  (1)口算小数乘法:

  0.4—2 0.3—4 1.2—4 2.3—3 2.5—2

  说说计算的方法

  (2)小数点的移动:

  ①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 )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②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 );

  小数点向左移动( )位,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

  2、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街心广场去转转,看看那里有什么样的数学奥秘等我们来探索。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让学生认真看书上的主题图,说一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这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的面积之间又可能有什么关系?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探索0.2—0.3的计算方法。

  先让学生计算广场、花坛的面积,并对比他们的长和宽的关系,以及面积的`关系。再让学生根据地转与花坛的长和宽的关系估计一块地砖的面积可能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最后,汇报自己找到的好方法,并进行评议,谁的方法更好些。

  师小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

  ①利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完成“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将结果汇报,进行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②完成“填一填”,回答: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明确: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和。

  ③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学*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更了解到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知道了这个规律,我们以后就可以运用它来帮助我们进行计算。

  3、完成43页“练一练”,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的内容。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设计】

  一、探索与实践

  1、引入谈话。

  师:今天我们继续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整理与练*(2)。

  2、完成“探索与实践”第5题。

  (1)理解第(1)小题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画线段图)

  (2)学生演示画法。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画出线段图。

  (3)集体评价,列式计算。

  (4)学生根据计算结果,画出长方形。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画?

  (5)理解第(2)小题题意。

  (6)怎样求现在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并求出现在长方形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3、完成“探索与实践”第6题。

  (1)理解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画长宽是多少的长方形,小组讨论确定长方形。

  (2)尝试练*画出现在长方形的长和宽及面积。

  (3)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4)小组汇报交流。

  比较上面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互相说,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加深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

  二、评价与反思

  1、理解每一条评价指标的意思。

  2、学生逐条自我评价。

  3、交流汇报。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有哪些不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评价与反思中能自我检讨,逐步提高能力。]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收获知识,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具:数字卡片。

  一、导入课题:

  导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板书:.)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小数点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它告诉同学们,今天,小数点要搬家了,这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童话故事)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动画:

  2、(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3、(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说)

  那么从原来的288到28。8再到现在的2.88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

  假如小数点再往左搬一次家成为0.288,与原来的288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探讨。

  4、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

  5、是不是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我们能想法验证吗?小组交流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根据刚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数点右移的变化规律吗?你来验证想法严整自己的猜测。

  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通过学生构思数学作文,整理变化规律)

  三、初步应用。

  你想试试吗?(游戏)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摆一个的三位小数(9。879)扩大10倍,100倍1000倍。1000倍(引导学生在缺的数位上补0)

  摆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0。12)缩小10倍。20倍(学具袋里的0不够用,引导学生几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缩小了1000倍( )

  (2)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

  (3)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

  2、下面的数与0。285比,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3、小花猫要去水果店买水果,可不会做题,过不了河,你能帮助它吗?

  4、小花猫说谢谢,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标价有点奇怪?你都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能找出最贵的两种水果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的内容。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看图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交流。

  2、图中告诉我们等量关系是什么?

  (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张?你会画线段图吗?画一画。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设谁为X比较简便?为什么?

  5、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呢?你会列方程解答吗?

  6、学生汇报。

  7、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8、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画线段图,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90+X张邮票。

  90+X+X=18011、通过刚才解决问题,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读题

  (2)怎样解方程

  (3)怎样检验?

  练一练

  1、解方程:

  2、岚岚几岁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题意,解方程解答,并检验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独立完成。

  4、(1)书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2)怎样列方程?

  25X—4X=31。5

  (3)怎样解方程?

  (4)你怎样验证?

  板书设计

  邮票的张数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观察,学会总结。

  3、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一张测量表:这是小强学*测量以后,课外测量的几组数据。你能根据这些数据算出它们的面积吗?

  街心广场长30米宽20米

  花坛长3米宽2米

  地板砖长0.3米宽0.2米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汇报。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3个算式:

  街心广场:30×20=600(*方米)

  花坛:3×2=6(*方米)

  地板砖:0.3×0.2=?

  二、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位数之间的关系。

  1、讨论:街心广场和花坛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长与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总结:长与宽都扩大到原来10倍,面积扩大——100倍;长与宽都缩小到原来10倍,它的面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缩小到原来的100倍也可以说是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

  2、小组讨论:我们应用刚才发现的现象,来比较花坛和地板砖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地板砖与屏幕相比,长和宽都缩小到原来的10倍,它的面积也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所以它的积也会缩小到原来的100倍。结果是0.06*方米。

  3、这种方法得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你能用其它的方法验证吗?(可以引导学生从直观涂一涂的方法来验证刚材的结论是否正确。)

  4、引导学生总结:在小数乘法中,我们可以先把它们看成是整数来算,然后再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的末尾数出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

  三、尝试练*,再探规律。

  1、试一试:根据第一算式求下面2个算式的积。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的。

  2、填一填:将上一题的计算结果填入表格中。然后观察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第一个小数的位数与第二个小数位数加起来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根据上面的规律,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第2题。

  四、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街心广场:30×20=600(*方米)

  花坛:3×2=6(*方米)

  地板砖:0.3×0.2=0.06(*方米)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有学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学*风气比较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只有两名学生因年龄小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

  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

  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设计思路:

  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58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

  (1)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40度140度

  (2)在点和射线上分别画出70度、120度角: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75度角

  (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画150度角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探究理解新知。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读出下面的数

  305 300 53 50028 79

  (1)我们学过哪些记数单位?

  (2)请你按数位顺序表中的顺序依次说出所学过的数位。

  (3)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万级的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24960000

  让学生试读。

  比较24960000与24960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o,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练*读一读

  50000 180000 2350000 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6407000。

  ②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④小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

  (1)学*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850003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声生同读。

  ④小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⑤按正确的读法师生品读。

  (板书: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练*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教案实用5篇(扩展5)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通园片、纸片、、、等。

  五、活动设计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王阿姨到小明家来了。(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图,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沏茶的各项工序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这里课堂生成的资源可能很多,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展示出各小组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个过程)

  4、学生比较选择并选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认为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结:刚才的方法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那么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

  (设计意图:客人到了,先为客人沏杯茶,这是常见的招待客人的.礼仪之一,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因此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例1和例2的顺序,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具体环境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讲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现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活动二:探究新知,研究问题1、出示例1,呈现研究问题:请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准备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招待她,(多媒体出示例1图)

  (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

  (3)如果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

  (4)学生回答后并共同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6分钟。(教师边叙述,课件出示表格)

  (5)那如果烙4张、6张、8张、10张呢?

  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A、如果妈妈、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

  B、请你们帮小明妈妈想一想,她应该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准备好的卡通圆片,摆一摆,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

  C、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学资源一定很多教师要注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

  D、学生比较并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E|教师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和最短时间。

  F、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5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7张呢?9张呢?这里让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同时把表格填完整。

  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我们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活动三: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2、一个小女孩遇到一个问题,看我们能不能帮她解决?出示做一做2

  3、谁来告诉大家你按照怎样的顺序呢?(也可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

  五、生活回归

  回家后,请你给妈妈烧壶水,给爸爸沏杯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通过简单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趣味。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活动。

  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索烙饼的过程及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是学生在操作实践,使学生交流比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的主人。

  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烙3张饼的过程,验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烙多张饼的方法,在组织交流中师生相互又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小伙伴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也存在许多的不足,由于时间上的处理前段放长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结时有些匆忙。没有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格发现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饼的张数只要乘3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的结论。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

  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作业:

  完成书中P113练*十九第3小题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建议思考的问题

  1.教学中课本上的`结论是否就是定论?

  2.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形式,万一发言一发不可收,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或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

  3.课堂上小组讨论是否会流于形式,反而浪费了课堂时间?

  背景

  最*,我教《约数和倍数》这一章,感到非常头疼。因为我教书8年来,一直认为这章概念多,难理解,要想学生学好,必须讲得细,扎扎实实练好每一节。所以,我认真备课,把要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准备讲得清清楚楚。但事与愿违,上课时,许多学生觉得挺简单,我在讲解时,他们不停地插话,打断我的思路;可让他们做作业时,却错误百出,真是“自以为是”!但是不让他们插话,认真听我讲,结果他们兴趣索然,趴在桌上不想听课!我真是不知该怎么办,甚至埋怨这班学生不如其他班的,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后来,我停止了抱怨,开始反思:如何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呢?嗯……对!要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使他们成为学*的主人。

  案例描述

  一、复*。

  1.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2.自己默默地想一想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二、教学新课。

  (黑板上出示)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如能简便,请用简便方法计算;如不行,就用短除法来求。

  11和12 8和15 12和18 21和7

  学生们认真地观察这些数字,进行着思考和计算。一会儿,有的学生喜形于色,有的学生紧锁眉头,此时的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索(进入了状态),5分钟过去了,一个学生轻轻问:“段老师,讲讲吧?”我歉然一笑,说:“老师现在不会告诉你的。”接着又向大家说:“现在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意见。”

  一句话击起了“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些学生认为4个题都可简便,有些学生认为有三个可简便,有些学生还认为简便的方法不只一种。这时,我出示了一张表:

  根据工作表,小组长带领组员思考要探究的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尝试着进行实践证明……在一番自主活动之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探究过程——

  生:我认为第一组“11和12”可以简便计算,它们相差是1,最大公约数就是1。

  生:(对刚才那个学生反问)我认为你的想法是错误的,11和12互质,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

  生:(支持第一个学生)我举了好几个例子,比如7和8相差1,最大公约数就是1。

  生:我认为只要是两个互质数,它们的公约数就只有1,因此,最大公约数也是1,例如:第一组中的“11和12”,第二组中的“8和15”;而其中11和12的最大公约数是1,也正好相差是1,这是一个巧合,也是正确的,但它不能代表所有互质数的求法,只能代表相邻的两个数的求法,又因为相邻的两个数一定互质,我们为何不把它归为一类:两个互质数,最大公约数就是1。

  同学们听后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

  师:同学们,道理只有越辩越明,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投影出示)

  生:我们组认为第三组“12和18”求最大公约数也可用简便方法,可以用公约数6去除,再看所得的商还有没有其他公有质因数,结果没有了公有质因数,因此,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

  生:(反对刚才那个同学所说的)我们在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约数时,只能用质因数去除,怎么能用公约数去除呢?

  生:是啊!只能用公有质因数去除,6是一个合数,不能用6去除。(一片议论声。)

  师(引导):大家想一想最大公约数是求什么?

  生:是求两个数公有的约数中最大的一个。

  师:既然这个最大公约数既是18的约数,又是12的约数,因此,就可以用18和12的公约数去除,大家之所以*惯用公有质因数去除,是因为短除法当时从分解质因数演变过来的,但从最大公约数的意义考虑,是可以用它们的公约数去除的。

  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并且有恍然大悟的神情。

  生:我发现第四组“21和7”也有简便方法,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7,7的约数有7,21的约数也有7,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较小数7。

  生:我对刚才那位同学进行补充,因为21是7的倍数,所以,21的约数必定有7,7又是它本身的约数,因此,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7。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这就是第二个规律(投影出示):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经过刚才的发言,举手的人渐渐少了,可有一位同学仍坚持不懈地高高举着手,我便请他发言。

  生:我认为除了老师您黑板上的例子可以简便,还有一种可以简便处理的方法,那就是:两个相邻的奇数一定互质,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也是1,虽然它包含在互质数这一类中,但仍比较特殊。

  他的回答着实让我和同学们吃了一惊,当时,我也对他的答案是否正确把握不准。于是便领着学生们进行验证,发现果然是正确的,同学们都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接下来,同学们又认真地看书中例题,并且积极地做了相关的练*题。

  课后反思

  上面这个案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它体现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创新和转变。

  1.由指令性活动向自主性探索转化。

  在前段时间教学时,总是对学生不放心,结果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这一节课中,学生自己在进行观察、假设、探究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我始料不及的。

  2.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转变。

  在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见解,此时的合作有了基础。当有了不同意见时,才会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当意见相同时,就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表现欲,那小组合作怎会流于形式呢?可能这会“浪费”些时间,但这让我们的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和能力啊!

  3.课本不能被当作惟一不可改变的标准。

  课本在学生学*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例如在这节课上,学生们总结出来的规律可能被分别归入书中几类,但他们所发现的细微的结构特征是书上所没有的,它是那样有新意,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一刀切”呢?

  学生的学*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特别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惯了的旧的教学方式。只有让学生充分从事探究学*活动,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地使他们成为学*的主人!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似数的道理,知道*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求*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确数和*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的数,是*似数。

  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似数来表示?了解*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方米,但报道中称“*2万*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方米”称为“*2万*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xx,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xx,13000,14000接*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方米”称为“*2万*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

  1、同桌2人一起学*,共同完成学*任务。

  2、学*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卡上。3

  、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似数的方法。

  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

  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题,加深对*似数的认识,感受*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同时知道*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似数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激发兴趣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

  同学们,大自然奇妙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美妙的景色,请看。

  问:你们发现,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状水波?

  2、生活图片欣赏。

  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图形?

  2)抽象出圆。(PPT)

  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形的?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圆,激发学*兴趣。】

  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

  (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2)师评价:大家说得都有点道理,那接下来我们就自己动手,来画一个圆,看一看,圆是不是具有刚才小朋友所说的特征?

  2、圆规画圆

  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

  2)认识圆规(PPT)

  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开始画圆,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漂亮(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3、反馈探讨画圆的方法

  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

  2)讨论:画圆失败的原因

  3)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生………………)

  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

  板书:

  点

  长

  4)再想一想,刚才我们在画圆时,针尖和笔尖落在纸上,各自确定了一个点,也就是两个点。然后在画的过程中,这两个点的“分工职责”有什么不同?

  (一个点负责固定,一个点负责绕,旋转。也就是一个点是不动的,另一个是动的,我们暂时把着两个点叫作:“定点,动点”)

  板书:定点

  动点

  5)师:那画圆时,这个“动点”是不是可以随便的动的?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则的?什么规则?

  (动点移动到任何地方,和定点的距离保持不变。)

  6)那你如何证明你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这个动点和定点的距离始终没有变化呢?

  (圆规的两个脚分开后,只要没有外力去动这两个脚,针尖和笔尖之间的长度距离是不变的。如:我们人的两个脚在走路是。)

  7)师演示圆规画圆。

  师:看一看,老师如何画圆的。

  小结:圆规画圆的方法

  8)学生再次画圆

  师:根据刚才老师的演示,大家能不能在用圆规画一个圆,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画得漂亮?

  反馈讨论:这一次,你画得这么圆,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

  (二)操场画圆,丰富画圆方法

  1、展示足球场上的圆。

  师:我们现在能用圆规画一个漂亮的圆,那这个圆我们能画吗?

  1)讨论:这个圆我们怎样画?说说你的想法。

  2)课件演示:体育老师画圆。

  3)教师演示(用“线钉”)

  2、探究不同画圆法的内在联系

  师:我们发现,在纸上画一般的圆,我们可以用圆规,如果在生活中画较大的圆,我们还可以用线、钉和木桩。它们画的工具不一样,但原理相同吗?

  1)讨论:相同在什么地方?

  钉子就是…… 线就是…… 小推车就是……

  2)圆的构成确定

  师:画了那么多圆,那你能告诉老师,哪一部分才是我们今天学*的圆?

  (生上台指圆)

  3)演示:(PPT)

  揭示:到某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无数个的点连起来组成的一条封闭的曲线,叫做圆。

  (三)圆的特征揭示

  1、设疑讨论:你认为黑板上的圆能不能画的更大些?谁决定了这个圆的大小?

  (定点个动点的距离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

  2、师演示验证谁决定了圆的大小。

  3、揭示概念“半径”,用“r”表示

  4、揭示概念“圆心”。(在画圆过程中的那个定点叫“圆心”,用“o”表示)

  板书:半径

  圆心

  5、学生演示画“半径”

  1)师:谁能上来画出这个圆的半径?

  2)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圆心到圆上一个点的距离)

  找一找:下图中,圆的半径是()

  6、问:在这个圆里,还能画一条半径吗?还能画几条?

  (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半径,看能画几条?)

  得出:在一个圆里,能画无数条半径。

  7、观察讨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相等)

  为什么?

  教师小结:(从动点到定点方面研究考虑)

  师:相信通过刚才的学*,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正是圆的这些特征,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回归生活,解释应用

  1、展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1)学生讨论

  2)媒体展示解释

  2、人文素养的培养

  1)理解: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

  2)媒体演示。

  3、圆的归类

  1)出示篮球。问:这是圆吗?

  2)讨论反馈

  小结:球是立体的,圆是*面的,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属于*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

  四、总结梳理

  通过今天的学*,你对圆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相信通过刚才的学*,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将会发现更多的有关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点圆心(o)位置

  动点长半径(r)大小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教案实用5篇(扩展6)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9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2.练*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3.结合读数,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4.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探究理解新知。

  5.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6.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读出下面的数

  305300535002879

  (1)我们学过哪些记数单位?

  (2)请你按数位顺序表中的顺序依次说出所学过的数位。

  (3)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万级的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24960000

  让学生试读。

  比较24960000与24960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o,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练*读一读

  500001800002350000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6407000。

  ②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④小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

  (1)学*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850003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声生同读。

  ④小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⑤按正确的读法师生品读。(板书: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练*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2、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认识算盘,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努力,激发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准备:

  算盘、多媒体课件、算筹、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新授

  (一)、出示学*目标

  学生齐读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任务。

  (二)、自主探究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1)远古的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的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表示数和计算。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屏幕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与远古计数方法相比它的优点就是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课件出示:算筹表示多位数。

  (2)你知道这些用算筹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吗?

  课件出示题目。

  3、算盘:

  (1)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老式算盘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

  (2)出示新式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3)课件出示由老式算盘衍生出的形态各异的算盘。

  4、计算器:

  现在,算盘因为笨重、不方便携带,逐渐被更轻便的计算工具所取代。

  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5、电子计算机:

  (1).随着时间的发展,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板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2)现在人们人手一部的手机,也具备了微电脑的功能。

  6.简单认识计算器比较重要的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三)、计算器的应用

  1、学生自学教材26页的例题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四)、巩固练*

  1、早在14世纪,*就发明了()。

  2、老式算盘上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

  3、新式算盘上方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每颗珠子表示()。

  4、我见过的计算机工具有()、()和()。

  5、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三、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

  作业设计:练*册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

  5.计算机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计算。

  2、经历小数加减法的复*整理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感受整数加法运算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4、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整理与复*知识的重要性,养成回顾与反思的*惯,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进行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会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了许多有关小数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复*和整理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的整理与复*)请打开课本,回顾一下,我们主要学*了哪些知识?学生打开课本共同回顾:信息窗1:小数的口算,以及位数相同和位数不相同的小数笔算。信息窗2:小数连加、边减、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小数的简便运算。

  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下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回顾与整理,好吗?在整理知识之前,请思考你打算采取哪种整理方法进行整理,如大括号式、集合图式、表格式、树形式、其他形式等,在整理过程中可以参考课本,整理后让别人看了既美观又清晰,一目了然,时间为5分钟,5分钟后准备汇报。

  课件出示问题引领:

  (1)小数加减法口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位数相同与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3)小数的混合运算与整数的混合运算有哪些相同点?怎样计算?

  (4)小数的简便运算与整数的简便运算有什么相同点?怎样计算?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分工要求:

  1号:检查知识整理有无错误,遗漏的地方。

  2号:标出单元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及易混不懂的地方。

  3号:对整理的形式及美观度提出修改方法。

  4号:综合组员意见,整理出一份优秀的知识整理卡准备展示。

  学生分组合作整理知识网络,老师参与其中。教师巡视时,根据每个小组不同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方法指导和建议,提高合作学*的有效性。

  2、全班汇报交流。

  汇报交流:

  展示两组学生作品,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给予适当的评价。

  师:刚才同学整理的知识网络都很有特点,并且知识点也比较准确全面。老师也整理了一个知识网络。(出示知识网络)针对每种方式整理出来的内容,教师从下表中的几方面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由于内容较多,只板书部分内容)项目计算方法计算时的注意事项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利用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添0大小不变,把小数位数对齐,再相加减。

  认真,仔细,容易对错数位。

  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法及演算(进位、计算结果要化简)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再从(末)位算起,得数的小数点要和(加数或减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计算结果是小数,且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化简。

  ①小数点对齐

  ②从末位算起

  ③别忘记化简

  ④竖式要写得美观

  ⑤计算要细心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减法(添0占位)及演算。

  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减法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带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然后算括号外边的。

  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相同。

  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3、提升认识师:通过我们的整理和复*,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你认为本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哪些是易错或不懂的,以及同学们应该注意的问题?预设:

  ①运用小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是重点。

  ②重点是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和简便算法…………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看来同学们不仅在整理知识方面有了进步,还能整体把握一个单元的重难点,我们要在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之上再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来检测一下,看看这个单元我们掌握的如何?

  二、分层练*,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巩固新知

  1、口算。

  4.5+5.5=1-0.25=5.4-0.7=12.7+7.3=7.3-0.98=7+0.7=9.8-7.9=0.02+7.98=指名直接说得数,全班集体判断对错。并说一说小数的口算需要注意什么?教师强调:小数的口算首先要看清楚算式中的两个数分别是几位小数,在心中口算时一定要对齐数位,其次要注意进位和退位问题。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21.35+2.65=6.7-5.02=10-0.8=9.7+12.34=

  (1)独立计算,同时指名板演。

  (2)集体更正答案,并且让板演的同学分别说一说计算过程。

  (3)指名说一说竖式计算和验算需要注意的事项。

  (4)教师结合学生的练*情况总结强调:

  计算时首先要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然后当数位不相同时,要利用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再进行计算;

  接着在计算时跟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一样加法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减法,不够减的向前一位借一当十;

  最后要把得数的最简形式写到横式的后面。

  验算方法也和整数的验算方法一样:加法可以互换加数计算或者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进行验算;

  减法可以用被减数减去差或者差加减数进行验算。

  3、算一算,填一填。(新课堂95页第1题加补充题目)

  (1)8.64比1.28多(),0.34比5.58少()

  (2)甲数是4.2,比乙数多1.4,乙数是()

  (3)3千米500米比2千米50米多()千米。

  (4)2.25+0.72+0.75+0.28=(+)+(+)

  (5)比5小0.5的数比4大()

  (6)17.5-()=15.05()+0.8=3.93

  (7)2.73.44.1()()

  学生在练*本上只计算不抄题,找生汇报,集体更正。教师重点关注后进生,给予指导。

  3.能简算的要简算。

  ①64.45-14.3-32.19②12.25+36+7.75③5.83+3.6-4.79④159-(62.39+58)⑤13.05+12.38-4.05⑥5.6-0.71-0.29⑦65.3-(5.3-1.24)

  (1)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更正,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能简算的说一说运用什么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

  (2)第5小题和第7小题是简算的一些变式练*,学生易错,容易与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律搞混,教师注重指导后进生的做题情况。

  (3)教师强调: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进行简便计算时一定要先观察算式中各数的特点和联系,然后再利用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1、教师总结:你对本节课自己的评价满意吗?你能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五五个方面评价一下自己吗?学生评价。

  2、提升认识:我们通过整理与练*进一步巩固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和应用,课上,大家不仅能灵活地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还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老师为大家感到特别高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更多的数学问题!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的整理和复*口算:数位对齐竖式计算:小数点对齐,末位算起,化简混合运算:与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简便计算:整数的运算律适用小数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整理有序。上课时发现很多同学整理知识找不着头绪,而且整理的知识比较乱,不清晰,用时较多,不知采取何种方式去整理,针对此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本,以问题引领的形式,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以哪些问题开始整理思考,并在整理之前思考采取哪些方式进行整理并提出整理要求,怎样整理既美观又清晰,给学生提供一个支架,合理科学的把知识形成网络,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进一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好*惯。

  (2)用心练*。除了知识的整理与归纳之外,练*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练*的设计很全面,涉及到各个知识点,层次性较强,由基本的小数加减法的练*、混合运算、利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循序渐进,沟通了小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通过练*,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形成技能,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所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学*兴趣,增强自信。

  2、使用建议。

  在整理知识时,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整理方法,注意把握小数与整数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练*要适量适当,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学生,不仅体现在知识上,还要体现在情感态度上,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5)问:

  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练*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练*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科书第2~4页的内容,练*一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初步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记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课件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出示投影)

  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板书课题)

  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课件出示:我国人口)

  谁能尝试读出上面这些数?

  指名读数,并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读的?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例1:1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数位。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学生谈谈学*体会、收获。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一、学术条件分析

  四(2)年级学生35人,其中女生11人,男生24人。四(3)年级学生37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19人。这些孩子期末考试成绩不够均衡。(1)班级通过率低于班级(4)。很多学生学*态度差,学*基础弱,知识差,作业准确率低。有些学生拒绝及时完成作业,喜欢拖延。这学期的数学课,要求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想好,愿意思考,不怕错,有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快乐学*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惯。

  二、本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教材包括以下内容:大数、公顷、*方公里的理解、角度的测量、三位数乘两位数、*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理解、两位数除数的划分、多条统计图表、广角数学和教学实践活动等。

  三、本教材的教学目标:

  1、知道“十万”、“百万”、“十亿”、“十亿”、“千亿”的计数单位,知道自然数,掌握十进制的计数方法,按几级读写一亿以内和一亿以上的数字,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按要求求出一个数的*似值。体验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了解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方公里及其换算;

  3、知道直线、射线、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知道几个常见的角度,你会比较角度,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度数,按照指定的度数画出角度。

  4、我会计算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再除以两位数。我会相应地估计和检查乘除运算。你可以用一位数数两位数(乘积在100以内),用一位数数几百个十,用整十除以整十,再用整十除以几百个十。

  5、知道直线、射线、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知道几个常见的角度,你会比较角度,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度数,按照指定的度数画出角度。知道了垂直线和*行线,就会用尺子和三角形画垂直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6、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图,学*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理解运筹学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9、体验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工作,书写工整的好*惯。

  四、教学难点:

  1、1亿以内的读写,培养学生的数感。

  2、让学生掌握乘法的估计方法。

  3、让学生理解纵横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行线。

  4、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的具体措施

  1、大数认识的教学突出数学味,联系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教师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内在动机。

  (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4、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

  5、注意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

  6、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灵活地处理教材。

  7、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8、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惯,强调“认真刻苦学*”,不允许一个人掉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一、学生现状分析:

  我班38人,总体说来,良好的学**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课堂中喜欢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方式。

  二、教学目标

  1、学**惯:

  (1)进一步培养学生勤学*、爱动脑的好*惯。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干净整洁。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重视学生养成检验的*惯。

  (3)培养学生在学*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2、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和必要的计算技能,结合解决实践问题,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联系现实情境,经历观察、操作和探索相关图形的特征以及图形的简单变换的过程,认识一些简单的*面图形及其特征,了解图形的对称和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变换;

  (3)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掌握用折线统计图表达数据的方法,并能按照统计图里的数据变化分析相应的统计结果;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统计图。

  三、教学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4、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惯。

  5、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四、教学进度与安排

  简易方程------------------------8课时

  多边形的面积--------------------6课时

  因数与倍数----------------------4课时

  认识正、负数---------------------4课时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8课时

  对称、*移与旋转-----------------4课时

  分数加减法-----------------------8课时

  统计-----------------------------3课时

  可能性---------------------------3课时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本人任教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度相对较弱,根据中年级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主要是以新课标新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书写规范化的*惯、检查验算的*惯,要结合知识的复*整理,逐步培养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的*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学期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学期重要教学内容。

  五、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以前的教具和学具,一些仍可继续使用,本册的教学需要一些新教具和学具,如下:1.数位顺序表2。用硬纸条做的三角形

  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的意识和*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七、教学检测及评价

  每一单元课的题目都要同步在课时或者课外全部完成,此外,每一单元结束时要进行单元测试并对及试卷进行分析。

  八、学生辅导

  1、课堂练*时可以集体订正

  2、课后要对一些成绩差的同学进行错题讲解,并做记录,以便以后对该学生的日后辅导。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探究理解新知。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读出下面的数

  305 300 53 50028 79

  (1)我们学过哪些记数单位?

  (2)请你按数位顺序表中的顺序依次说出所学过的数位。

  (3)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万级的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24960000

  让学生试读。

  比较24960000与24960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o,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练*读一读

  50000 180000 2350000 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6407000。

  ②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④小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

  (1)学*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850003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声生同读。

  ④小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⑤按正确的读法师生品读。

  (板书: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练*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教案实用5篇(扩展7)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菁选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测量实际生活中的物体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自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电子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有关面积的知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呢?面积是1*方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3、出示课件,师读题:每个小方格表示1*方厘米,说出阴影部分两个图形面积各是多少*方厘米?(学生说出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的物体或图形我们可以用数的方法知道它的面积,如果是大的长方形,比如黑板、教室地面、学校操场的面积,也用这种方法就会很麻烦,有什么好办法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小组同学合作测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想怎么测量就怎么测量

  2、测量的面积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测量的?

  3、同学们的测量方法不相同,可是测量的结果却是一样的,这是这么回事呢?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4、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看到这里你们觉得长方形面积与边长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5、师小结: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那么你们可以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6、学生说,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巩固练*

  P 98做一做同桌同学合作完成

  P99第一题

  (四)、拓展

  1、你们真能干,知道了怎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你们身边有长方形的物体吗?想知道它们的面积吗?(学生分小组合作)

  2、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3、最*有人请王老师卖装修材料,她告诉我她的房间地面长12米,宽4米,你知道王老师需要买多少木地板吗?

  4、还有一张床面积是300*方分米,我只知道宽是15分米,你们知道它的长是多少吗?

  5、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课堂作业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41——4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格子图、色彩笔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小数的意义

  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学*了小数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记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

  0、3它表示什么?

  生:0、3表示十分之三,即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十份,其中的3份就是0、3。

  师:如果我在0、3后面加上个“元”字,那么这个大正方形表示什么呢?(表示1元),0、3元又是多少钱呢?(3角)如果加上“米”字,这个大正方形双表示什么呢?

  那0、25它表示什么呢?你会用你手中的百格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生:表示把一个整体*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

  师:恭喜你们,挑战成功!但是要摘取数学王国的皇冠,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在探究新知识前,我要带你们去个地方……

  (二)复*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小数乘法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单价是整元的文具)。

  板书:文具店

  结合文具店柜台上各种文具的单价,提出数学问题。

  1、提问题与列式。

  师:熊妈妈是个热心助学人士,她说你们是第一次到她的文具店,决定给你们的优惠,你们发现文具的单价有了什么变化?(生:以前的价钱都是整数,现在的`价钱都是小数。)

  师:现在买3块橡皮又需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解答呀?

  二、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与前面的乘法算式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是整数乘整数,现在是小数乘整数。

  师:对,现在是小数乘整数。那么,怎样求出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也就是小数乘法(一)。(板书课题)

  (一)意义

  下面提出以0、3×3这个算式为例来进行研究。

  0、3×3它表示的什么意义?

  (二)交流算法。

  1、引导探究

  学生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3×3是多少元?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自己算,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

  如:

  (1)连加。你是怎么加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2)转化。0、3元看做3角,然后3角×3等于9角,9角等于0、9元。

  (3)画格子图。学生先画,然后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

  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也就是一块橡皮的价钱,买3个就是3个0、3元,从图中可知,合起来就是0、9元。

  (三)小结。

  师:刚才通过学*交流,同学们找到了连加的、换算单位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的、借助方格图来进行计算的等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算出结果是:买3块橡皮需要0、9元,也就是3个0、3等于0、9。(师板书完整,补“0、9元”并写答语)

  师:下面我们来对上面各种方法作一个分析和比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说想法)

  1、利用整数乘法意义(连加)

  2、化为整数乘法(转化)

  3、画图(数形结合)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做一做。课本P42“试一试”1、2题。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课本P42“试一试”1、2题。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交流算法)

  (二)计算4×0、3。小组活动,交流算法。

  (三)补充练*。

  1、寻找小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棵竹子一时约生长0、03米,三时约长了多少米?

  师:请每个同学独立思考和解答。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列式:0、03×3=0、09(米))你是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说涂格子,就问:假如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米的话,0、03米该怎么表示?0、03×3又表示什么?

  师: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涂色)投影学生作品并点评。

  (四)深化性练*(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2、(课本42页的涂一涂、填一填)

  3、“知识拓展”(机动性练*)

  小新爸爸去菜市场买菜,他买了三条鱼,每条鱼是3、5元,那么他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畅谈全课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3

  课题一: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59、60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

  “要求盘里的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

  “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乘法算式 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教题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1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

  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2.教学乘数是1和0的乘法。

  (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以1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教师说明:1个3不能相加,3乘以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以1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说明:1个1 不能相加,1乘以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

  下面我们一齐看一看一个数和1相乘它们的乘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

  6×1= 1×8= 1×10= 123×1=

  “谁能说一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教学一个数和0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 = 3×0 = 0×0=

  “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 = 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3乘以0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0个3相加?”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说明:0个3不能表示0个3相加,3乘以0就表示0个3还是0。板书:3×0=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2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12乘以5等于多少?5乘以12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400乘以20等于多少?20乘以4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100乘以1000等于多少?1000乘以1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并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乘数和被乘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

  1.做第60页“做一做”中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十三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4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四、作业

  练*十三的第1、2、5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技能目标: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254+687+313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1)揭示课题:

  (2)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定律”)

  (3)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57+62+138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A、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2、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学例4:27+56+173+44

  (1)学生进行尝试练*。

  (2)反馈——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

  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训练

  1、怎样简便怎样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组完成(每组一张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对)。

  (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

  口答得数,说说依据和方法。

  ①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课堂小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6页-5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垂线和*行线

  2、使学生掌握“相互*行”与“相互垂直”的含义。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垂直和*行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行线定义中“在同一个*面内的”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理明标

  1、复*导入:

  师: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现在请你在你的本子上画出一条直线,再回忆一下直线有哪些特征?

  预设:(1)直的(2)向两边无线延伸(3)无法测量(2)没有端点

  师:在你刚才所画的直线旁边随意再画一条直线,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

  预设:通过回忆直线的特征,构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行与垂直。

  2、整理明标

  (1)认识*行

  (2)认识垂直

  二、明确路径,合作探究

  问题一: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而发现什么是*行。

  问题二:通过学生观察,教师讲授,得出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

  三、展示反馈,对抗质疑

  问题一:认识*行

  (1)提出问题:观察一下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你能按位置将他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2)操作: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将它们分类。

  (3)汇报:

  (1) 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4)出示定义:我们将同一个*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下了一个定义:在同一个*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行。

  (5)提出问题:你从刚才读的这句话里找到那些重要的信息?

  (6)汇报:①同一个*面内②不相交

  (7)对抗:为什么要强调一定要在同意*面内?不在同一*面内行不行?

  (8)演示:出示画着两条*行的直线的白纸,然后将纸沿着两条直线中间剪开,成两个*面展示。

  (9)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两条直线互相*行?(a∥b);生活中有*行线吗?

  (10)小结: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行线的存在,在同一个*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

  问题二:认识垂直

  (1)操作:跟着老师一起来量一量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2)汇报:成90度和不成90度

  (3)出示定义:我们将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的情况下了一个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对抗:你从刚才所读的'这句话中得到哪些重要的信息?

  (5)汇报:①相交②成直角

  (6)提出问题:我们如何表示他们呢?(a⊥b);生活中有垂直的例子吗?

  (7)小结:生活中有很多垂直的例子,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四、检测总结,拓展延伸

  1、练*

  (1)教材第57页做一做:独立完成

  2、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课后拓展:

  (1)判断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

  ②、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不*行就一定垂直。?

  ③、过直线外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的*行线.

  (2)下面的图形有*行和垂直的情况吗?

  出示“双杠”图让学生找出*行与垂直。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会给四边形分类。

  2、理解并掌握*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探索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教学难点

  能应用*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主动探究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生、老师准备图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检查

  把“预*案”中的问题逐一解决。 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揭示课题,认定目标(用生活中的实例揭示课题)

  1.拿出不同的四边形教具模型

  2.同学们把这些不同的四边形进行分类

  3.揭示课题(四边形分类) 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一)自主学*

  活动一(分一分):看书30页上面分一分的.8个图。回答下面问题。

  1、给这8个四边形分类。并说出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智慧老人跟你分的一样吗?不一样的话,你能说说智慧老人为什么这样分

  总结:有()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行四边形;只有()组对边*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思考:正方形,长方形是不是*行四边形?组内交流、解疑、个别汇报、老师点拨。

  四、点拨升华

  只有一组对边*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有两组对边*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五、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当堂训练。

  1、选择。

  (1)当一个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行时,那么它一定是()。

  A.正方形B.长方形C.梯形D.*行四边形

  (2)当一个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行时,它是()。

  A.正方形B.长方形C.梯形D.*行四边形

  (3)当一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行,四个角都是直角时是()。

  A.正方形B.长方形C.梯形D.*行四边形

  2、完成学案第三题。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七、拓展提高

  求出这个四边形的内角和。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四边形的分类

  图形的分类:*行四边形

  梯形:

  课后反思:

  *行四边形,北师大,数学,创新,黑板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似数。

  教学重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

  练*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多位数的改写

  练*一第2题:先复*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一)组数游戏: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

  (二)有关*似数的练*

  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板书设计:练*一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3820000

  计数单位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3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生活中的小数

  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小数的存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

  我们一起来看,教室里有几个同学在进行测量。但是,他们测量的一边长1米,但是另一边不够1米,用米做单位,不够1米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生:小数。

  师: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揭示课题:小数的意义。

  关于小数你想知道些什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课本中的新知识:“小数的意义”。

  三、探究新知:

  1.提出探究问题,引出小数的性质。

  我们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

  1-1. 反馈交流。请学生结合图说明自己的想法。

  师:米还可以写成0.1米。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小数0.1米。

  师: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箭头指向30的地方怎么表示? 0.3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3份是0.3,用分数表:。

  0.3的.计数单位是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3表示3个0.1

  同理得出:指向7的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7份是0.7,用分数表:。0.7表示7个0.1

  1-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也写作0.1。

  2-1.同学们,学*了把1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均分成1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师:刚才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箭头指向4的地方怎么表示?0.04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4份是0.04,用分数表:。0.04的计数单位是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4表示4个0.01

  同理得出:指向8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8份是0.08,用分数表:。0.08表示8个0.01

  2-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也写作0.01。

  3-1.同学们,学*了把1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均分成10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师:刚才0.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箭头指向6的地方怎么表示? 0.006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是0.001, 6份是0.006,用分数表:。0.006的计数单位是0.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06表示6个0.001

  3-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也写作0.001。

  刚才我们分的是一米,用整数“1”来表示,*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实际应用中,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像0.1、0.2、0.01、0.52、0.625等都是小数。

  5、各部分名称:

  (以0.625为例来说明)小数中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2表示2个0.1,3表示3个0.1,因此十分位上的计数单位是0.1,也可以说成是十分之一;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 。

  归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 0.001......。

  2.小数中,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9

  一、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过

  一、复*

  1、出示准备题,用竖式计算。

  345+159 1328-579 426+98 2307-296

  (全班练*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口算 口算练*(1)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教学例1。

  (1)读题由学生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板书算式2.83+1.57

  ①2.87元和1.57元各是几角几分? ②竖式怎么列? 为什么?(相同数位对齐.)

  (3)师生一起计算出结果。

  (4)说一说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小数加法怎样计算?

  3、学*例2 计算。 15.64-3.9

  (1)全体学生试做。

  (2)集体评议。评议之后说说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列竖式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4、试一试 10.84+2.6 3.05-2.85

  5、请学生观察例1和例2,大家来归纳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填在书上。

  6、练一练

  书上第2页 1、4、5

  7、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三、作业

  书上第2页练一练 第2、3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珠算( p.3,例3、例4)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珠算小数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珠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

  0.3+0.4 1.5+0.5 2.4+1.2 4.5-0.9 5.3-4.8 8+2.5

  2、笔算(计算之后说说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7.65+2.13 3.14-2.09 0.96+4.68 8-7.56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用珠算计算,做好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珠算方法)。

  2、出示例3 用珠算计算。8.76+4.03

  (1)由全班学生用珠算计算.

  (2)计算之后,说说小数加法的珠算方法。

  3、出示例4 用珠算计算。 5.6-0.85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解决此例题。)

  4、小结

  (1)讲解珠算小数加减法的拨珠方法。

  (2)请学生填好书上第3页的内容,并读一遍。

  5、练*

  (1)试一试 26.75+3.4 25.72-9.8

  (2)书上第4页2、4。

  三、布置作业

  p.4 1、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41——4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格子图、色彩笔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小数的意义

  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学*了小数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记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

  0。3它表示什么?

  生:0。3表示十分之三,即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十份,其中的3份就是0。3。

  师:如果我在0。3后面加上个“元”字,那么这个大正方形表示什么呢?(表示1元),0。3元又是多少钱呢?(3角)如果加上“米”字,这个大正方形双表示什么呢?

  那0。25它表示什么呢?你会用你手中的百格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生:表示把一个整体*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

  师:恭喜你们,挑战成功!但是要摘取数学王国的皇冠,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在探究新知识前,我要带你们去个地方……

  (二)复*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小数乘法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单价是整元的文具)。

  板书:文具店

  结合文具店柜台上各种文具的单价,提出数学问题。

  1、提问题与列式。

  师:熊妈妈是个热心助学人士,她说你们是第一次到她的文具店,决定给你们的优惠,你们发现文具的单价有了什么变化?(生:以前的价钱都是整数,现在的价钱都是小数。)

  师:现在买3块橡皮又需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解答呀?

  二、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与前面的`乘法算式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是整数乘整数,现在是小数乘整数。

  师:对,现在是小数乘整数。那么,怎样求出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也就是小数乘法(一)。(板书课题)

  (一)意义

  下面提出以0。3×3这个算式为例来进行研究。

  0。3×3它表示的什么意义?

  (二)交流算法。

  1、引导探究

  学生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3×3是多少元?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自己算,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

  如:

  (1)连加。你是怎么加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2)转化。0。3元看做3角,然后3角×3等于9角,9角等于0。9元。

  (3)画格子图。学生先画,然后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

  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也就是一块橡皮的价钱,买3个就是3个0。3元,从图中可知,合起来就是0。9元。

  (三)小结。

  师:刚才通过学*交流,同学们找到了连加的、换算单位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的、借助方格图来进行计算的等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算出结果是:买3块橡皮需要0。9元,也就是3个0。3等于0。9。(师板书完整,补“0。9元”并写答语)

  师:下面我们来对上面各种方法作一个分析和比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说想法)

  1、利用整数乘法意义(连加)

  2、化为整数乘法(转化)

  3、画图(数形结合)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做一做。课本P42“试一试”1、2题。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课本P42“试一试”1、2题。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交流算法)

  (二)计算4×0。3。小组活动,交流算法。

  (三)补充练*。

  1。寻找小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棵竹子一时约生长0。03米,三时约长了多少米?

  师:请每个同学独立思考和解答。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列式:0。03×3=0。09(米))你是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说涂格子,就问:假如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米的话,0。03米该怎么表示?0。03×3又表示什么?

  师: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涂色)投影学生作品并点评。

  (四)深化性练*(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1。填一填。0。1+0。1+0。1+0。1=()×()=()

  0。02+0。02+0。02=()×()=()

  ()×()=()+()+()+()2。(课本42页的涂一涂、填一填)

  3。“知识拓展”(机动性练*)

  小新爸爸去菜市场买菜,他买了三条鱼,每条鱼是3。5元,那么他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畅谈全课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文具店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指导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阶段的学*,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2、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以发展。

  课时安排

  略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0-41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角的度量,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而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希望学生能在操作活动中实现由静止的课本知识向动态的学生探索活动转变。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几何知识创造条件。

  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在二年级上册,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在二年级下册,是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角的度量。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学*基础,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因此在认识量角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充分估计学生学*的起点,给予学生自主学*的空间。本节课我力图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简易量角器”测量方法的不足,使学生在直观感受、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取角的度量方法,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度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构成,以及一度角的由来,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量角的学*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会使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2.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知道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 量角器

  顶点 重合 中心点

  一条边 重合 0度刻度线

  另一条边读 指向的刻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隐藏内容

  (1)视频引入

  ①播放《愤怒的小鸟》视频

  ②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游戏吗?喜欢玩吗?

  ③出示3张**图片,哪个**更好玩呢?为什么?

  (2)复*角的知识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如果要制作一个2号**,我们需要知道角的什么信息?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师:看到标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角怎么度量,用什么量呢?

  (3)复*长度的测量

  播放微课视频

  长度的测量是由直尺上的小线段去量长的的线段,那我们可不可以用小角去量大角呢?

  (二)探究新知隐藏内容

  1.活动一:**2角的大小

  (1)用老师给的小角量一量、比一比,老师给的小角是10度

  ①小组合作:用给定的小角量大角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用小角量大角,当角度不够时怎么办?进一步把角细化成1度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也不能准确地知道角2到底有多大,怎么办?

  生:测量出角的大小,角2有5个小角那么大,及时上传学生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对于正确和错误的进行点评,用班级授课大师分组给学生加分。

  (2)介绍1度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半圆*均分成18份,每份是10度,是一个小角,再将小角*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度。

  ③直观感受1度角有多大。

  2.创作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半圆形,*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心点,两圈刻度,分别从0度到180度;,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度,有两条0度刻度线等。

  (2)指名读给定角的度数,学生辨析。

  (3)猜一猜,让学生猜出给定角的度数,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3.用量角器量角──教学例1

  (1)出示例1:怎样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

  (2)学生独立尝试量角,小组交流量角方法。

  (3)教师展示学生量角的过程,学生辨析。(用101教育PPT拍视频展示在屏幕上)

  (4)小组长汇报量角的步骤。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小结量角的方法

  (三)巩固深化

  完成活动三,量出给定角的度数,教师巡视拍照,将图片和量角视频传到屏幕上。

  (1)学生独立完成(3分钟)

  (2)教师评价量角的方法。

  (3)教师揭晓:为什么2号角最适合做**。

  教师提问:你觉得这个角熟悉吗?在哪里见过啊?**2的角的度数是50度,教师向学生讲解**原理。

  (四)总结与课后拓展

  (1)出示拓展题,让孩子上台操作量角器量角,布置课后拓展作业,画一个五角星。

  (2)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3)小组评价: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电子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是本册书新增加的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层出不穷,因此计算机、计算器这些新时代的高科技产品进入课堂是历史的必然。计算器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计算迅速准确,使用计算器,可以把学生从烦琐的数字计算中解脱出来,这样既减轻了中年级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数学灵感,提高数学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电子计算器的使用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认识和使用方法。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因此教材只通过一幅计算器的外型 结构图,逐渐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数字键,四则运算键,清除数字键),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练*题,使学生学会这些按键的使用方法。第二部分是计算器的具体应用。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一步的四则运算,例2是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例3是带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这三个例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具体实践操作,逐步掌握,而不是仅仅由教师告诉学生操作步骤和结论,让学生记住。这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法建议

  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并对其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适合采用尝试法或者实验法。在教学计算器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应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计算器,通过尝试,逐渐掌握数字键、四则运算键、清除数字键,等等。接着,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算例1,订正时要强调数字的输入方式(先输入高位数字),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出题练*。教学例2时,要注意与例1对比。例1是一步的四则运算,例2是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计算器过程中实际上是利用了交换律,所以在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根据四则运算的顺序调整按键顺序,分布进行运算。教学例3时,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观察:例3和例2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第二步思考:还能不能利用交换律运算?第三步验证结论:到底行不行?第四步考虑方法:怎么办?需要应用什么按键?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清除数字键的作用,并学会应用。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尝试、合作学*的过程中,经历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用方程解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性。

  3、了解我国古人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感受其趣味性。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在尝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分析、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2分钟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大约在1500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着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课件出示,题略)你们知道这道题的意思吗?

  生:……(课件演示)

  师:这就是有趣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一问题。

  2、学*目标:

  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或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8分钟

  内容:课本p104例1的(1)

  时间:5分钟

  方法:边看书边完成下面要求:

  1、“鸡兔同笼”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2、书上用了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信息?

  生理解:

  (1)鸡和兔共8只;

  (2)鸡和兔共有26只脚;

  (3)鸡有2只脚;

  (4)兔有4只脚;

  (5)兔比鸡多2只脚。(课件演示)

  师:那问题是什么?

  生: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3、猜一猜: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鸡和兔可能各有多少只?(学生猜测)还有其它的猜测吗?

  4、介绍列表法:

  师:你们猜出的结果鸡和兔的.总只数都是8只,但是你们猜想的结果都正确吗?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猜想整理到这张表格中,并进行调整,看看哪个结果才是共有26只脚。(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整理后的表格,教师板书学生整理后的表格。(边板书,边理解填表过程)

  鸡

  兔

  脚

  5、观察发现,列式计算

  三、合作交流:5分钟

  假设全是兔,怎样解决?试一试。

  四、质疑探究:5分钟

  解决鸡兔同笼这类问题,有几种假设的方法?

  五、小结检测:20分钟

  1、小结方法:

  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时,用到了多种方法:列表法,假设法。

  2、检测:

  a、问答:

  (1)如果老师让你们解决《孙子算经》中的原题,你会选哪种方法解决呢?

  为什么不选择列表法?难?为什么难?(要列举的情况很多)有没有好的办法?(有没有不用列举那么多就能找到答案呢)

  (2)如果一定要你用列表法解答你有什么办法?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列表折半调整。)

  (注:如果前面出现了折半列表,就把这个环节提前讲。)

  (3)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类似于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很多的,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些题目?

  b、解决问题

  (1)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112条,龟和鹤各有多少只?

  (2)全班一共有38人,共租了8条船,每条大船乘6人,每条小船乘4人,每条船都坐满了。问大船和小船各多少条?

  (3)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几人?

  作业:p106;1、2、3。

  板书:

  鸡兔同笼

  假设全是鸡,就有脚8×2=16(只)

  比实际少26—16=10(只)

  一只鸡比一只兔少4—2=2(只)

  兔子:10÷2=5(只)

  鸡:8—5=3(只)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1.小明的家离学校大约十分钟的路程,学校组织活动,要求8点钟集合,小明几点钟从家出发合适?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应该明确:他至少7点50分从家出发,实际上,为了不迟到,他应该提前几分钟,7点45从家出发比较合适.)

  2.这个时间你是怎样得到的?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估算?

  (在估计的基础上进行推算,这就是估算.)

  3.请你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到过估算?

  二、尝试讨论

  1.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下面题目:

  a.一所学校的阶梯教室有22排,每排有18个座位.这个阶梯教室大约能坐多少人?

  b.一份稿件,*均每行有29个字,共有31行,这份稿件大约有多少个字?

  c.小明和奶奶在健身区散步,小明每分钟大约走39米,他绕健身区一周走了12分钟,这个健身区一周长大约有多少米?

  2.读题,你有什么发现?(解决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估算)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3.同学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归纳: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并说出你们是怎样想的?

  a 22≈20,18≈20,20×20=400(人)

  b 29≈30,31≈30,30×30=900(个)

  c 39≈40,12≈10,40×10=400(米)

  2.观察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乘数是两位数,都是用乘法.)

  3.根据自己解答过程中的体会和同学的汇报,试着说一说怎样进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根据学生的发言,对估算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分别取*似数,再用两个*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

  1.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2.小丽每分钟步行52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3.一个粮店*均每天大约卖切面790千克,一个月大约卖切面多少千克?

  4.一个苗圃有育苗地4块,每块地有91行,每行种89棵树苗.这个苗圃大约培育多少棵树苗?

  5.一块长方形地,长98米,正好是宽的2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6.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个.

  (3)这辆公共汽车上大概有40人.

  (4)我们班有45名同学.

  (5)小红三分钟能写85个字.

  7.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

  69×51=2992

  8.估算:

  (1)10分钟你的脉搏大约跳动多少下?

  (2)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乘法的`估算?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一估

  活动目的

  1.让学生经历估算的全过程,学会估算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估算意识。

  活动准备

  天*、尺子、黄豆、纸

  活动过程

  1.学生每6人为一组,每组发给一袋黄豆和一打纸。

  2.教师提问:每组有50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这一打纸大约有多少张?请大家估算一下。

  3.讨论出估算步骤再操作,需要工具可以来领取。

  4.动手操作时合理分工协作。

  5.填写估算报告表,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并做好汇报的准备。

  参考1:

  黄豆粒数估算报告

  估算步骤

  先数出10克的黄豆有56粒,再算整袋黄豆500克有50个10克,也就是有50个56。

  所用工具

  天*

  估算结果

  共有50×56=2800(粒)

  参考2:

  纸的张数估算报告

  估算步骤

  先量出1毫米有10张纸,再量出整打纸有4厘米1毫米,也就是有41个10。

  所用工具

  尺子

  估算结果

  共有41×10=410(张)

  拼摆算式

  活动目的

  1.使学生能熟练进行加、减、乘、除的口算.

  2.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写有数字3、+、—、×、÷、( )等符号的纸牌。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

  下面有5个算式,请你在这5个算式中,添上适当的+、—、×、÷、( )等符号,使它们的得数都等于100.其中,每一个算式中的3,可以任意分组,例如3,33,33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 3=100

  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给一组纸牌进行拼摆。

  活动目的

  训练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口算.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开学初,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每套服装是300元。

  2.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分年级调查各班的学生人数。

  3.口算各班应收的服装钱数。

  4.口算各年级应收的服装钱数。

  5.口算学校应收的服装钱数。


小学四年级下数学教案实用5篇(扩展8)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实用5份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 1

  【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在不同的情景中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经历方程模型的建构的过程。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等能力。

  【学*重点】

  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学*难点】

  能根据图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对吗?比如说,谁愿意告诉我你今年多大了?(学生说)只知道自己的年龄还不行,谁知道妈妈今年多大了?(学生说)自己的年龄,妈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已知数,那老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未知数)以此来引出未知数。

  二、利用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1、出示天*图1:天*左边10克,天*右边:2克和一个樱桃

  师:看天*的显示,谁能列出一个等式?(樱桃的质量+ 2克=10克),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可以列出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2+X=10)

  2、出示情景图2:四盒种子的质量一共是20xx克。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4盒种子的质量=20xx克)

  师:能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写出一个等式吗?

  师: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等式,先说字母表示什么意思?

  师: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这个等式呢?(板书:4y=20xx)

  师:下面老师加大难度,敢接受挑战吗?(同学们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倒过开水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倒开水的过程,找一找这里有相等关系吗?)

  3、课件出示图3:一壶水刚好倒满两个开水瓶和一个杯子。

  师:你们找到其中的相等关系了吗?(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20xx毫升)

  师:如果用z表示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那么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表示?(板书:2z+200=20xx)

  4.理解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和水壶倒水的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x+5=10 4y=380 2z+200=20xx)

  (1)同桌交流。说一说: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课题:方程)

  师:自己读一读,你认为关键词是什么?

  (3)巩固知识。

  师: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5、会写方程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三、巩固练*

  1.判断

  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65=100 x -14>72 y +24

  5x+32=47 28<16+14 6(y+2)=42

  2、练一练课本67页第一题说一说各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四、总结评价

  师:关于方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相信同学们还会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地态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奥妙。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体会数的意义,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数字.

  教具、学具

  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引入

  教师谈话: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1.同学之间互相介召、互相说.

  2.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

  这2个新朋友是谁?

  教师板书: 1 2 3 4 5 (根据学生所说的板书)

  (点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介绍新朋友”的情节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欲望.)

  教师谈话: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气”,他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气”

  请“笑笑”到家里做客.

  (二)出示主题图

  教师提问

  1.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2.他们在玩些什么玩具?请你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物体数量.

  (学生:他们在玩玩具,有5个积木、4辆汽车、3个皮球等等)

  (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数数,从而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广泛,

  同时也激发学生数数、用数的积极性.)

  二、尝试探索.

  (一)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数出来的)

  2.你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

  (二)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什么?

  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物体,又可以怎样数数呢?

  (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2.小组合作:数出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1:我准备拿2个洋娃娃请好朋友玩.

  学生2: 我准备拿4辆小汽车请好朋友玩.

  学生3: 我准备拿5把玩具请好朋友玩.

  (点评: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感悟出数物体的数量时要一一对应,为数更多物体数量进行渗透.同时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

  (三)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你们真是一个好客的小主人.同时我也听出来了,你们说出了许多数量是1 、2、3、4、5的物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板书:玩具 (1、2、3、4、5)

  (四)指导书写.

  教师谈话:我们会数出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些数该怎么写呢?谁会写 1 ? 2怎么写?

  (指名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那么怎样写才能写的又漂亮又规范呢?

  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字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练*怎么写的.(生描示范字,师巡视指导.)

  比较:你认为哪儿写的比较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点评:先引导学生观察数的写法,有了认识之后再描,最后自己写,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在不知不觉的演示过程当中学会了书写.)

  (五)比较数序.

  1.看图数数.

  教师谈话:“淘气”和“笑笑”玩的高兴及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一些水果.

  出示水果图

  教师提问:都有那些水果?各有多少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明确:1、3、5叫单数,2、4叫双数.

  2.比一比.

  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3.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用?

  (点评: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感悟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增加学*的兴趣,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4.数序

  教师谈话:2个好朋友刚吃过水果,动画片开始了.

  出示火车图

  教师提问:他们在干什么?“淘气”说老虎在第一节,“笑笑”说熊猫排第一节,他们谁说的对?小松鼠在第几节?大象呢?

  三、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点评:

  1.本节课,让学生在经历数数的过程当中,进一步体验、感悟一些数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情境,提供学生参与学*的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增强了应用意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

  2.数学的学*不仅在课上、课下,也不应该局限于教师的“引”与学生的主动探索,还应该利用恰当时机进行拓展.如数数的方法,以及单数与双数的概念,教师巧妙的设计,把他们引入课堂,通过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感悟、理解,同时也为今后的加减法的学*打下了基础.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进行轴对称图形的判断。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阅读等能力。

  3、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对称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唤起回忆

  师:鳄鱼——小西,今天带来了一个游戏,需要我们认真阅读文字,根据文字准确做出动作。准备好了吗?谁愿意上来做一做?和你想象中的动作一样吗?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文字,学生领会文字的意思,并准确地用富有同去的动作表达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左手的动作和右手的动作是一样,但方向相反。课前游戏,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唤起左右相对的知识回忆。

  师:同学们喜欢读绘本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数学绘本《什么是对称》。看着封面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生:图案、作者、书名……

  师:封面上的元素很多,在阅读一本书之前,从封面就可以了解到这么多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二、走进绘本,初步感悟

  (一)观察发现对称

  师:小鳄鱼——小西爱好做手工和摄影,瞧!这两只蝴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师:你是通过观察发现的对吧?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下呢?教师示范对折,对折后发现蝴蝶的左右两边翅膀完全重合。

  板书:对折完全重合

  阅读绘本:请伸出你的左手、右手体验一下完全重合。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感性材料中提供出数学本质的东西,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折一折

  四人或六人一小组,折一折组内的图形小组长先展示完整的图,再向全班判断,最后验证给全班同学看。

  【设计意图】在操作实践中让每位学生亲历感受到有些图形的两边对折之后完全重合,这一类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渗透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通过对折来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三、再次走进绘本,反馈提炼

  (一)指一指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蝴蝶的对称轴在哪里。用手比划一下对称轴。动态演示蝴蝶翅膀对折的过程,蝴蝶翅膀对折过来,你发现了什么?

  文字“山”、“巨”的对称轴,先比划,再折一折,最后在的实物中画出来。

  师:你们现在能找准对称轴吗?请同学上来指一指。

  【设计意图】从绘本中提炼数学知识的过程,动态演示蝴蝶舞动翅膀的过程,让学生将“舞动翅膀”与“对折”对应理解,“对折”与“大小形状相同”对应理解,进而理解“对称”,把图形分成两部分的那条线叫“对称轴”。

  (二)内化知识师:在蝴蝶、树叶、汉字上都发现了对称的现象,我们一起来小鳄鱼的房间,你发现对称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师: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对称,我们一边欣赏图片(课件出示),一边比划一下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图片,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感受对称美。

  (三)应用知识

  1、沿着一张纸的中线对折,然后剪出你想要的图形,任何形状都可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感悟对称

  2、刚才,小鳄鱼给我们介绍了检验是否对称的实验——对折实验,它还有一个实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动手试一试。用铅笔在第二次折痕处戳一个洞,想象一下,有几个洞?它们的位置是怎样的.?用笔画出来。教师操作,验证是否画对。再次戳洞,位置在纸的另一边。

  【设计意图】两次戳洞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先想象在操作验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拓展数学绘本阅读师:小鳄鱼带给你的知识,你学会了吗?关于“对称”的知识,我们还没学完呢!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跟你的家长一起继续进行阅读。

  五、板书设计

  什么是对称

  轴对称图形

  对折、完全重合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口算有关除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学会并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合作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变化,商不变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想、概括以及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体验发现乐趣,增强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2)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规律;

  (3)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引探讨发现规律的过程;

  (2)用语言正确表述变化的规律。

  学生情况:

  兴趣是的老师。而且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四年级的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喜欢探究新的知识内容。学生之前已分别掌握了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和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情况。有了这些认识基础,再利用知识的迁移,他们一定能经过探索,发现并总结规律。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与老师的点拨作用,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利用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四年级的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用故事导入新课,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中来。

  (1)找两名学生学生,一个扮演孙悟空,一个扮演猪八戒:14块饼*均分,2天分完;140块饼*均分,20天分完。

  (2)教师提问:真的像猪八戒想的那样,每天我可以多吃些了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就知道啦。

  板书课题:商不变的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大屏幕出示如下的算式。要同学们先计算出商,再从上到下观察这些式子,注意分别用第2、3、4、5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5分钟时间,小组交流讨论。讨论出结果后,用行动告诉老师。

  (2)小组讨论。小组成员激烈讨论,老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发现规律。

  (3)汇报交流。等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安**好后,教师先找两位同学说出他们分别计算出的上面式子的商,然后找位于班级不同小组、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表述他们组发现的规律。

  把几个算式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经过对比,学生们会很容易地发现规律。先找班里左边的小组表述规律,他们会说“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也乘一个数,商不变”。这时,老师要教师适时加以评论表扬,说“你们组发现了被除数和除数乘一个数,商不变。有了这么棒的发现,真不错。”再找其他组进行补充,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全班有21个讨论小组,教师找10个组不断地进行加工补充。10个组占了全班将*50%的学生,经过这么多同学的补充和教师的引导,同学们最终会完整地说出这样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4)教师质疑:还有其他问题吗?引出条件:0除外。为什么是0除外呢?生: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 。老师引导学生:你们觉得在这个规律中,哪几个词比较关键?学生会发现:同时、相同、0除外。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从而得出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引导学生用数学式子的方式把这个规律表达出来。

  教师板书

  (5)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发现并总结规律和过程,再从下到上观察这些式子,注意分别用第2、3、4、5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有了刚刚总结规律的方法,相信同学们能很快发现并说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教师在刚刚板书的位置下面一行板书

  (6)教师总结:这就是商不变的规律。全班学生齐读并背诵这两条规律。

  (7)学生们发现了这两条规律,再回看课堂导入过程中分饼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在刚才的故事中,孙悟空正是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教育了贪婪的猪八戒。

  三、巩固练*,扩展应用

  题目的设计都是商不变的规律的灵活运用,使学生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并学以致用。

  1.我来问,我来答

  (1)被除数乘2,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2)除数除以10,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2.判断对错。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5,商就应乘25 。 ( )

  (2)两数相除的商是6,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3,商还是6。( )

  (3)已知14 ÷ 2 = 7,则(14×5)÷(2×3)= 7。 ( )

  3.从上到下,根据第一行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4.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直接由第1个式子到第4个式子,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用第2个式子和第3个式子作为过渡,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并得知第4个式子该如何填写了。

  4.自主评价,促进反思

  和大家分享一下,本节课你的收获吧!只要学生说出和本节课有关的学*内容,教师都适时加以表扬鼓励。让同学们自己反思学到的知识,既注重了学法、情感等方面的总结,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步骤

  活动: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猜数游戏。

  今天我们来做游戏,把你心里想的数乘2,再加上20,等于多少?

  通过做猜数游戏,引起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2.等于80。猜猜我想的数是多少?

  3.你想的数是30。

  4.你是怎么猜到的?

  5.学生交流,解决。

  6.学生汇报。

  7.如果淘气想的 数为x,那么

  2 x+20=80

  2x+20- 20=80

  2x=60

  2 x÷2=60÷2

  x=30

  引导学生解方程与等式性质结合。

  8.同桌共同玩猜数游戏。列方程并解答。

  9.通过刚才游戏,你们有什么收获?

  练一练。

  1.按照笑笑的规则和同伴做猜数游戏, 并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个数是x

  4×x+10=90

  4x=80

  x=20

  心里这个数是20。

  生独立完成。

  2.列方程。

  (1)3x+6=15

  解:3x+6=15

  3x= 9

  x=3

  (2)4x-2=26

  解:4x-2=26

  4x=28

  x=7

  (3)8+x=20

  解:8+x=20

  x=12

  3.看图说一说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3x+48=234

  3x=186

  x=62(元)

  课外拓展。

  每天修 x米,

  5x+500=2500

  x=400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