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优选【10】篇

首页 / 数学教案 / |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1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看图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交流。

  2、图中告诉我们等量关系是什么?

  (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张?你会画线段图吗?画一画。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设谁为X比较简便?为什么?

  5、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呢?你会列方程解答吗?

  6、学生汇报。

  7、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8、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画线段图,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90+X张邮票。

  90+X+X=18011、通过刚才解决问题,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读题

  (2)怎样解方程

  (3)怎样检验?

  练一练

  1、解方程:

  2、岚岚几岁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题意,解方程解答,并检验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独立完成。

  4、(1)书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2)怎样列方程?

  25X-4X=31.5

  (3)怎样解方程?

  (4)你怎样验证?

  板书设计

  邮票的张数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2

  一、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0-41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角的度量,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而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希望学生能在操作活动中实现由静止的课本知识向动态的学生探索活动转变。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几何知识创造条件。

  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在二年级上册,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在二年级下册,是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角的度量。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学*基础,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因此在认识量角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充分估计学生学*的起点,给予学生自主学*的空间。本节课我力图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简易量角器”测量方法的不足,使学生在直观感受、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取角的度量方法,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度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构成,以及一度角的由来,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量角的学*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会使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2.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知道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 量角器

  顶点 重合 中心点

  一条边 重合 0度刻度线

  另一条边读 指向的刻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隐藏内容

  (1)视频引入

  ①播放《愤怒的小鸟》视频

  ②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游戏吗?喜欢玩吗?

  ③出示3张**图片,哪个**更好玩呢?为什么?

  (2)复*角的知识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如果要制作一个2号**,我们需要知道角的什么信息?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师:看到标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角怎么度量,用什么量呢?

  (3)复*长度的测量

  播放微课视频

  长度的测量是由直尺上的小线段去量长的的线段,那我们可不可以用小角去量大角呢?

  (二)探究新知隐藏内容

  1.活动一:**2角的大小

  (1)用老师给的小角量一量、比一比,老师给的小角是10度

  ①小组合作:用给定的小角量大角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用小角量大角,当角度不够时怎么办?进一步把角细化成1度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也不能准确地知道角2到底有多大,怎么办?

  生:测量出角的大小,角2有5个小角那么大,及时上传学生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对于正确和错误的进行点评,用班级授课大师分组给学生加分。

  (2)介绍1度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半圆*均分成18份,每份是10度,是一个小角,再将小角*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度。

  ③直观感受1度角有多大。

  2.创作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半圆形,*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心点,两圈刻度,分别从0度到180度;,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度,有两条0度刻度线等。

  (2)指名读给定角的度数,学生辨析。

  (3)猜一猜,让学生猜出给定角的度数,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3.用量角器量角──教学例1

  (1)出示例1:怎样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

  (2)学生独立尝试量角,小组交流量角方法。

  (3)教师展示学生量角的过程,学生辨析。(用101教育PPT拍视频展示在屏幕上)

  (4)小组长汇报量角的步骤。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小结量角的方法

  (三)巩固深化

  完成活动三,量出给定角的度数,教师巡视拍照,将图片和量角视频传到屏幕上。

  (1)学生独立完成(3分钟)

  (2)教师评价量角的方法。

  (3)教师揭晓:为什么2号角最适合做**。

  教师提问:你觉得这个角熟悉吗?在哪里见过啊?**2的角的度数是50度,教师向学生讲解**原理。

  (四)总结与课后拓展

  (1)出示拓展题,让孩子上台操作量角器量角,布置课后拓展作业,画一个五角星。

  (2)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3)小组评价: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3

  教学目的: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一、谈话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谁跑得快,不是看谁行驶的路程多,而是要看统一时间内谁跑得远,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得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

  通过实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练*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进一步巩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让学生进一步理清三者关系。

  四、总结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4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的:

  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打基础。

  二、综合练*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热情。

  三、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看线段图解答,然后提问:15分、35分分别在什么位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练*指导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相关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4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

  学生预*、准备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情况:

  通过预*,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4、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20xx毫升=( )升4000毫升=( )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 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六.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课后小记:“1毫升概念的确立”,让学生观察1毫升在量器、瓶盖中的情况、用滴管装,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学生感兴趣。认识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约10毫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寻找、认识毫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学具。

  授后小记:

  前两课时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教学容量单位应该以动手操作及实物演示为主要的教学及学*方式,因此,在课前我利用学生群体收集了大量练*中出现的容器实物,在课上展示给所有学生看,学生通过观察,切实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及各种小容量容器的实际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2、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认识算盘,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努力,激发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准备:

  算盘、多媒体课件、算筹、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新授

  (一)、出示学*目标

  学生齐读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任务。

  (二)、自主探究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1)远古的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的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表示数和计算。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屏幕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与远古计数方法相比它的优点就是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课件出示:算筹表示多位数。

  (2)你知道这些用算筹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吗?

  课件出示题目。

  3、算盘:

  (1)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老式算盘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

  (2)出示新式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3)课件出示由老式算盘衍生出的形态各异的算盘。

  4、计算器:

  现在,算盘因为笨重、不方便携带,逐渐被更轻便的计算工具所取代。

  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5、电子计算机:

  (1).随着时间的发展,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板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2)现在人们人手一部的手机,也具备了微电脑的功能。

  6.简单认识计算器比较重要的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三)、计算器的应用

  1、学生自学教材26页的例题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四)、巩固练*

  1、早在14世纪,中国就发明了()。

  2、老式算盘上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

  3、新式算盘上方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每颗珠子表示()。

  4、我见过的计算机工具有()、()和()。

  5、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三、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

  作业设计:练*册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

  5.计算机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6

  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行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行四边形。

  本节课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探索*行四边形特征的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直尺、剪刀、活动角等工具,通过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研究*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在探究活动中,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鼓励学生想出多种研究方法,尽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活动反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让学生学会怎样研究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从中发现数学规律,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37—40页。

  教学目的:

  探索*行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行四边形;知道*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通过动手操作与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创设互相协作的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探索*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行四边形图片;钉子板、七巧板、剪刀、*行四边形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觉得我们的学校漂亮吗?今天陈老师带大家去参观一所漂亮的学校好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参观这所学校。

  (出示课件)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所学校,你能找到哪些图形朋友?

  (根据学生的发言课件出现长方形、正方形及*行四边形图片。)

  小朋友找的这些图形中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现在陈老师想来考考你们,(课件)这是刚才小朋友找到的长方形,你能说说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生: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现在老师要来变个魔术,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个长方形变成了什么图形?(*行四边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图形朋友。

  (板书课题)

  请小朋友再观察一遍,长方形变成了*行四边形,你还发现了什么?你认为*行四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变化?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变倾斜了,它们的对边还是相等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2:我发现了*行四边形有两个钝角和两个锐角。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观察发现了*行四边形的这些特点,但这是用眼睛看的,是不是准确呢?你们想通过做实验来验证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验证*行四边形的特点。

  探索*行四边形的特征。

  实验要求:篮子里有一些*行四边形,你们可以借助剪刀、直尺、三角板、活动角等工具,想办法来验证*行四边形的特点,看能不能发现*行四边形的其它秘密,比一比哪一组想出来的方法最多?

  小组实验。

  汇报:小组派代表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验证*行四边形的特点?

  生1:我用笔把*行四边形的一条边画在纸上,再用它的另一条对边去比,发现了两条对边重合在一起,另外一组对边我也用相同的办法去做,我们发现了*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师:真聪明,真是一个好办法。

  生2:我用剪刀把*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剪一条细线下来,再用这条细线去和它的对边相比,发现这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我也发现了*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师:另外一组对边也用相同的方法证明相等,是吗?(生:对)真棒,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3:我用尺子量,也发现了对边相等。

  生4:我用剪刀沿*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下来,变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把两个三角形重合在一起,我发现了它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也相等。

  师:太棒了,这种方法不仅能证明*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还发现了*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谁还发现了*行四边形的角的特点?

  生5:我用活动角先量*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再去量另一个对角,发现它的对角相等。

  生6:我用剪刀把*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剪下来,把这个角和它的对角比,发现两个角重合在一起,另个一组对角也用相同的方法来做,我们发现了*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师:能想出这么棒的办法来,真不简单。

  生7:我用铅笔把一个角画在纸上,再拿它的对角来比,它们也一样大。

  师:这个办法真不错。

  (板书:对角相等)

  小结:小朋友可真了不起,先观察推测出*行四边形的特点,再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并发现了*行四边形的这些特点,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一说*行四边形的特点?

  生:*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师:看来小朋友已经和*行四边形交上朋友了,现在老师想来考考大家,请看屏幕(课件):下面哪些图形是*行四边形?

  (老师随意指到一个图形)如果你认为是*行四边形小朋友就做这个手势,如果不是*行四边形,小朋友就做这个手势,比一比哪个小朋友的反应最快?

  围*行四边形。刚才小朋友不仅反应快,而且判断准确,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每个小朋友在钉子板上围出两个不同的*行四边形,边围边想围*行四边形时要注意什么?

  哪个小朋友愿意上来展示自己围的*行四边形的?你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围的吗?第三条边你是怎么围的?

  用七巧板拼出*行四边形。

  小朋友喜欢玩七巧板的游戏吗?

  教学总结:

  略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例1。

  课标要求:

  能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材分析: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它是在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和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学*的,是小学生学*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本课时包括整十数除整十数和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运算,这对后续学*笔算除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掌握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方法,这对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的算理及算法已有认识,并能利用知识的迁移过渡到本课的学*。

  学生的起点,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会算本课所学的内容,但却对算理和算法的具体含义及表述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应用能力。

  3.体会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热情。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设想:

  1.力求每一个活动都具有其明确的目的性。

  本节课,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感悟,发现知识的真谛。用丰富的活动去激发他们参与和学*的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的参与到学*过程中来。

  2.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

  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最容易掌握,在教学中,教师既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见解,在与人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的实效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引入

  1.复*数的组成

  导入:我们天天与数字打交道,看看这些老朋友,你知道它的组成吗?

  80里面有()个十。

  80里面有()个二十。

  120里面有()个三十。

  200里面有()个十。

  2.创设情境,复*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

  小明存了40元硬币,想去买东西,但带着不方便,于是跟妈妈换纸币,可以换成哪些面值的纸币?

  预设:2元、5元、10元、20元

  如果都换成5元的纸币,可以换多少张?

  如果都换成2元、10元、20元的纸币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兑换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同时复*了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为学*新知打下基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除法

  1.出示:书包40元笔8元文具盒20元格尺4元

  老师一共有80元。

  2.提数学问题,并列示。

  80÷8= 80÷20=

  80÷4= 80÷40=

  3.观察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板书课题。

  5.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预设:

  (1)因为4个20是80,所以80÷20=4。

  (2)8个十里面有4个2个十,所以80÷20=4.

  (3)因为4乘20等于80,所以80÷20=4……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生活情境,以此展开教学,这样更容易激起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

  6.小反馈

  80÷40= 60÷30= 90÷30= 40÷20=

  活动二:探究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

  情境:老师现在有160元钱,可以买几个书包?

  方式:独立解决,汇报方法。

  【设计意图:有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对于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学生会很轻松的掌握,因此,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解决。】

  活动三:估算

  60÷20= 120÷40= 420÷60=

  62÷20≈ 123÷40≈ 421÷60≈

  60 ÷18≈ 120÷38≈ 420÷63≈

  方式:独立解决,总结估算方法。

  三、多层训练,巩固练*

  1.请你当小老师

  300÷50=60(为什么错?)

  600÷20=3(为什么错?)

  349÷50=7(怎样改正?)

  2.口算挑战赛:每组派1人点将(在其他组里指名1人),各出题考对方,答对又难倒对方者得红旗2面。(可多进行几轮)

  3.拓展练*:

  在横线上添0使算式成立

  8_÷4_=2 3_÷5_=6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和估算的.方法掌握,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有针对性,与本节课主题密切相关。】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80÷20=4

  (1)20×4=80(2)8÷2=4

  所以80÷20=4所以80÷20=4

  83÷20≈4

  83≈80 80÷20=4

  教学效果预测:本节课学*内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身边的学*素材,学生会根据实际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8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9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难点: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生活当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在和不同的数字打交道,想一想我们在做什么事情能够用到数字。(打电话、人民币的面值等)

  师:生活中每一天我们都离不开数,那数是怎样产生的,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本,把书打开,自己先来学*一下。(学生自学书16-17页)

  师:都读完了吗?我想请同学来讲一讲古代的人是怎样来计数的?(学生介绍)

  你总结的真好!

  师:谁能对古代人的计数法做一个评价呢?(学生发言)

  太棒了!

  师:因为这些方法给我们带来的许多不便,所以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用计数符号计数

  (出示PPT)

  师:这些计数符号我们就叫做数字。谁来讲一讲,都有哪些数字?(生:说三种数字)

  师:和以前的计数方法比起来,感觉怎么样?(方便了很多)

  师:有一个罗马人,他来到中国想买茶叶,于是他走进了一家店铺,掌柜的问他,你想买多少斤呢?于是他把一张写着罗马数字茶叶斤数的纸条拿给中国的掌柜看,你们说中国的掌柜看到这张纸条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不知道买多少斤)

  师:不知道他要买多少斤茶叶对吧?因为在罗马数字当中这个数字表示的是306,而在我们中国不是这样表示的(出示算筹表示形式)这样交流起来不方便,这单生意能做成吗?这些商人最渴望什么呢?(生:发明一种在世界各地都能用的数字)你太了解他们的心声了,于是后来就出现了什么?(***数字)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数字的来源吗?

  师:每天和我们打交道的这些数字就是***数字,带着这些***数字我们再回到古代,他们分别可以用哪些数字来表示呢?(分别表示4、5、7)是不是非常方便?

  师:我们可以用***数字表示物体的个数(出示PPT)像这样表示物体个数的1等等我们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生答:自然数)对吗?刚才他读的时候你发现,这里面没有发现谁的身影呢?(生:没有0)

  师:为什么没有0呢?老师给大家讲一讲,以中国数为例,看不见的物体人们是不数的,就用空位表示,后来用方框来表示,大约在700年以前就用圆圈来表示,慢慢的才演变到现在的数字0

  师:请问0表示什么呢?(生: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用)

  师:同意吗?那0是不是自然数?是!非常好!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话?(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所有的自然数都称为整数。这些自然数有哪些性质和特点呢?出示几个问题PPT,以同桌为单位讨论一下(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几举例说明)太棒了!你真会学*!有最大的自然数吗?无论我们说出哪个自然数我们都能找到比他大一的自然数对吧?

  师:在生活中啊,我们还会遇到一些比亿以内的数还要大的数,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出示PPT,在我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当中一共这么多人,这个数字怎么读呢?(生读)

  师:你能这么块就把这个数字读出来了啊!介绍一下你的方法!(生:从个位起,每4个数位一级,分三级读出来)

  师: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数字都用到了哪些计数单位?(生回答)

  师:我听这位同学说到十亿,我们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计数单位对吧?那么十亿和一亿有者怎样的关系呢?(生:十个一亿是十亿)是这样的吗?

  生:是这样的吗?咱们一起来看一看,首先我们先在亿位上播一颗珠子,表示1个亿,一起接着数,播到第10颗珠子了,该怎么办呢?(亿位上珠子都播回去,在十亿上播一颗珠子)

  师:亿和十亿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生:10个一亿是十亿师板书再请同学说一说

  师:还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呢?生:百亿和千亿

  师:那十亿和百亿,百亿和千亿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请仿照刚才的方法来说一说,补充板书

  师:再请一为同学来读一读。

  师:现在再来读这个数字就容易了对吧!再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师:请问1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9呢?这两个3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吗?

  师:今天我们又学*到了几个新的计数单位,现在请同学们把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写完的同学可以和同桌说一说

  师:我们今天学*的计数单位有,他们对应的数位是什么呢?我们把这几个计数单位组成的数级叫做什么呢?亿级包括哪几个计数单位?还有没有比亿级更大的数位吗?我们用……表示

  师: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把这个数位顺序表补充的更完整了,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我们到目前为止都学过哪些计数单位?

  师:这些计数单位之间都有这样的关系吗?咱们一起仿照这种形式开火车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师:像这样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板书十进制计数法

  师:找一找这句话当中哪两个字最关键?生:相邻。为什么?

  师:介绍关于十进制的资料

  师:生活中不光只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其他进位制的计数方法,我们来看一看,介绍资料

  师:学*了这些知识,咱们可以用它来解决问题了

  练*题

  这个数的最高数位在什么位上?这个数大吗?

  读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似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取*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课型:

  1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

  2.引出*似数,复*整数求*似数。

  (二)探究交流

  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似数就可以了。提出0.984的*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

  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似数。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

  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

  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交流,找不同说原因。

  (三)巩固练*

  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1)保留( )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①一位 ②两位 ③三位

  (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

  ①分 ②百分 ③千分

  2、求下面小数的*似数

  (1)保留两位小数

  0.256 12.006 1.0987

  (2)精确到十分位

  3.72 0.58 9.0548

  (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讨论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展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

  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似数

  4、拓展题

  四、全课总结

  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

  2、今天我们学*的是课本73页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课后作业: 1.从课后*题中选取;

  2.完成练*册本课时的*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小数的*似数

  0.984≈0.98 0.984≈1.0 0.984≈1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表示*似数的时,0不能去掉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优选【10】篇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优选【10】篇(扩展1)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菁华10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

  一、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0-41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角的度量,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而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希望学生能在操作活动中实现由静止的课本知识向动态的学生探索活动转变。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几何知识创造条件。

  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在二年级上册,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在二年级下册,是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角的度量。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学*基础,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因此在认识量角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充分估计学生学*的起点,给予学生自主学*的空间。本节课我力图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简易量角器”测量方法的不足,使学生在直观感受、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取角的度量方法,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度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构成,以及一度角的由来,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量角的学*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会使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2.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知道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 量角器

  顶点 重合 中心点

  一条边 重合 0度刻度线

  另一条边读 指向的刻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隐藏内容

  (1)视频引入

  ①播放《愤怒的小鸟》视频

  ②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游戏吗?喜欢玩吗?

  ③出示3张*图片,哪个*更好玩呢?为什么?

  (2)复*角的知识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如果要制作一个2号*,我们需要知道角的什么信息?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师:看到标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角怎么度量,用什么量呢?

  (3)复*长度的测量

  播放微课视频

  长度的测量是由直尺上的小线段去量长的的线段,那我们可不可以用小角去量大角呢?

  (二)探究新知隐藏内容

  1.活动一:*2角的大小

  (1)用老师给的小角量一量、比一比,老师给的小角是10度

  ①小组合作:用给定的小角量大角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用小角量大角,当角度不够时怎么办?进一步把角细化成1度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也不能准确地知道角2到底有多大,怎么办?

  生:测量出角的大小,角2有5个小角那么大,及时上传学生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对于正确和错误的进行点评,用班级授课大师分组给学生加分。

  (2)介绍1度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半圆*均分成18份,每份是10度,是一个小角,再将小角*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度。

  ③直观感受1度角有多大。

  2.创作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半圆形,*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心点,两圈刻度,分别从0度到180度;,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度,有两条0度刻度线等。

  (2)指名读给定角的度数,学生辨析。

  (3)猜一猜,让学生猜出给定角的度数,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3.用量角器量角──教学例1

  (1)出示例1:怎样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

  (2)学生独立尝试量角,小组交流量角方法。

  (3)教师展示学生量角的过程,学生辨析。(用101教育PPT拍视频展示在屏幕上)

  (4)小组长汇报量角的步骤。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小结量角的方法

  (三)巩固深化

  完成活动三,量出给定角的度数,教师巡视拍照,将图片和量角视频传到屏幕上。

  (1)学生独立完成(3分钟)

  (2)教师评价量角的方法。

  (3)教师揭晓:为什么2号角最适合做*。

  教师提问:你觉得这个角熟悉吗?在哪里见过啊?*2的角的度数是50度,教师向学生讲解*原理。

  (四)总结与课后拓展

  (1)出示拓展题,让孩子上台操作量角器量角,布置课后拓展作业,画一个五角星。

  (2)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3)小组评价: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你对方程是怎样认识的?既然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重点练*:

  1、第102页第1题

  填一填:

  (1)**脚的长度是身高的1/7,如果一个**的身高为a米,那么他的脚长大约是()米。

  (2)看图:左图是由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的,它的周长是()。

  (3)苹果和梨的单价分别每千克4元和3元,买x千克的苹果和y千克的梨,共需()元。

  2、第102页第2题

  看图选方程。学生填在书上。

  说出你的理由。

  3、第102页第3题

  说出“?”等于多少?

  选两题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4、第103页第4题

  5、第103页第5题、第6题

  说出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三、思考题

  103页第7题。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第(1)题,两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6(条)腿着地;三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2=8(条)腿着地;四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3=10(条)腿着地;每多一只小熊,着地的腿就多2条,n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n-1)条腿着地.

  第(2)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怎样列出方程?

 小组汇报:

  4+2(n-1)=26

  请同学们尝试解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

  四、总结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练*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练*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学*。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会骑自行车吗?骑自行车不只会帮助我们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还是一项非常时尚的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李叔叔一起去骑车旅行吧。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到不少新知识。

  二、新课学*

  1.加法交换律

  李叔叔的车上装有里程表。我们来看看他第一天的骑了多远吧!

  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找出复合交换律的两位同学进行汇报,或者由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得出

  40+56=56+40。

  这样的算式是不是很有趣啊?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由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演出几个典型的,提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是非常巧妙的,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交换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a+b=b+a

  三、巩固练*

  练一练

  (1)59+()=()+36(2)18+25=()+()

  (3)59+()=()+36(4)59+()=()+36

  四、课堂总结

  加法交换律就是说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大家已经会应用了,真不错。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李叔叔第三天的旅程已经结束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李叔叔吗?

  让学生自己回答。

  李叔叔详细的记录了他的行程,我们来一起看看他的记录手册,肯定能回答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学*

  加法结合律

  李叔叔想知道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大家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用什么法计算?怎么列式?

  88+104+96

  看来用这样的一个连加的算式就能解决李叔叔的这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这道加法题吗?

  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汇报。教师巡视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案》,来自网!http://

  后,找出复合结合律的几个学生汇报,或者投影展示。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

  (88+104)+96=88+(104+96)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写一写。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结合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三、巩固练*

  练一练

  (1)256+99+44=(□+□)+□

  (2)125+32+168=□+(□+□)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加法结合律。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引入

  我们来复*一下加法的运算律,你还记得哪个?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b+a。

  加法结合律:先把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二、新课学*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吧。

  请你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写下来。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然后让学生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探讨:你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来完成这个计算?

  三、巩固练*

  练一练:

  (1)425+14+186

  (2)75+168+25

  (3)245+180+20+155

  (4)67+25+33+75

  四、课堂总结

  学*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时候,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P116页的练*二十五的第2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过程与方法:能熟练用列表、假设等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迁移思维的能力,进而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熟练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再一次亲历列表法、假设法等解题的过程,深刻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教学难点:建构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熟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鸡兔同笼”是一道有名的*古算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许多小数数学问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

  师:你知道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几种方法吗?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1:列表法,适合数据较小的问题。

  生2:假设法,一般情况都适合,数量关系比较容易理解。

  师:今天我们复*“鸡兔同笼”问题。

  二、自主探究

  师:摆三角形和正方形一共用了19根小棒。(任意两个图形之间没有公共边)你能算出分别摆了多少个三角形和多少个正方形吗?(学生回答)

  师:星期日,小英一家八口人到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票价是**每人30元,儿童每人15元,买门票共花去210元钱,其中儿童有几人?(学生回答)

  师:三年级(4)班48人去北海公园划船,租了大船和小船共10条,每6人克坐满一条大船,每4人可坐满一条小船,且每条船都没有空位,他们租大船和小船各几条?(学生回答)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复*“鸡兔同笼”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生1:借助列表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生2:我学会了化繁为简的学*方法。

  生3: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一般性。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总结得出: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先提出假设,如果假设后的情况与实际不符,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借助画图、列表等方法帮助我们进行调整,从而推算出正确结果,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逐一板书:假设、调整、检验)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假设→调整(列表、画图)→检验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2、技能目标:能运用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学*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的开放(创设情景)

  1、游戏入手,请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地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

  2、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认为无误后,学生尝试。

  3、思考: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

  设计意图:采用游戏的形式,引入猜数活动,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带着欢快、带着激情,在和谐、宽松、活跃的开放氛围中,立刻引起好奇性,他们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以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之中。

  二、展开的开放

  1、探求知识

  ①请学生说出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大胆猜想:你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个位上的数字有关吗?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让学生说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按照学生的口答板书)

  12、15、18、21、24、27、30、33、36、39、42

  议:这些数的个位上数字有特征吗?

  (个位上的数字是0、1、2、3每个数字都有)

  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来考虑,有可能吗?

  ③任意写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如:162

  让学生变换数字的位置,问:你发现了什么?

  再把黑板上所列的两位数也调换一下数字,想一想,能不能被3整除?

  (被3整除的数,交换数字的排列顺序,仍然能被3整除。)

  2、形成共识

  ①引导:能被3整除的数,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否关系?

  ②分组交流,发表观点:

  (初步认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一个数的各位上数字的和有关)

  ③用上面的方法判断下面的数能不能被3整除。

  54 372 454 837

  (判断后,通过演算验证)

  ④学生看书释疑

  议:书上用什么方法推导的?怎样记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因势利导,开放了教学思路,充分重视教师导的作用和学生学的体验。这一阶段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学生主要的学*方式,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的探索过程来发现知识,获得结论,并感悟方法,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1、通过学生猜想、举例尝试,使学生产生两次认知冲突;接着通过交换数字的位置,使学生有模糊的认识,但仍然没能发现特征 ,产生第三次认知冲突。2、通过计算各数位上的数的和、差、积、商,使结论逐渐显露。3、通过交流,教师点拔,学生自我释疑,形成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

  三、应用的开放:

  1、应用知识:(学生独立完成)

  ①下面哪些数能被3整除,为什么?

  45 51 111 201 437

  ②写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多位数

  2、开放提升:

  ①在下面每个数中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约数3。

  23□5 127□ 3□6□ 5□□0

  ②你能写出几个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数吗?想一想,有何特征?

  ③你能去找到能被7、11、13、4、9等数整除的特征吗?

  设计意图:练*是对知识的巩固与延伸,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安排了两个层次:

  1、主要是为了关注学困生,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及已掌握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2、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去完成,特别在互相启发下,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学*。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会骑自行车吗?骑自行车不只会帮助我们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还是一项非常时尚的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李叔叔一起去骑车旅行吧。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到不少新知识。

  二、新课学*

  1、加法交换律

  李叔叔的车上装有里程表。我们来看看他第一天的骑了多远吧!

  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找出复合交换律的两位同学进行汇报,或者由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得出

  40+56=56+40。

  这样的算式是不是很有趣啊?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由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演出几个典型的,提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是非常巧妙的,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交换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a+b=b+a

  三、巩固练*

  练一练

  (1)59+( )=( )+36(2)18+25=( )+( )

  (3)59+( )=( )+36(4)59+( )=( )+36

  四、课堂总结

  加法交换律就是说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大家已经会应用了,真不错。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李叔叔第三天的旅程已经结束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李叔叔吗?

  让学生自己回答。

  李叔叔详细的记录了他的行程,我们来一起看看他的记录手册,肯定能回答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学*

  加法结合律

  李叔叔想知道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大家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用什么法计算?怎么列式?

  88+104+96

  看来用这样的一个连加的算式就能解决李叔叔的这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这道加法题吗?

  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汇报。教师巡视后,找出复合结合律的几个学生汇报,或者投影展示。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

  (88+104)+96=88+(104+96)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写一写。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结合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三、巩固练*

  练一练

  (1)256+99+44=(□+□)+□

  (2)125+32+168=□+(□+□)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加法结合律。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引入

  我们来复*一下加法的运算律,你还记得哪个?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b+a。

  加法结合律:先把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二、新课学*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吧。

  请你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写下来。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然后让学生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探讨:你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来完成这个计算?

  三、巩固练*

  练一练:

  (1)425+14+186

  (2)75+168+25

  (3)245+180+20+155

  (4)67+25+33+75

  四、课堂总结

  学*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时候,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和学*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

  激问导学:

  一、激问导学

  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提出问题,筛选重心。

  活动一:买衣服。

  1、阅读理解:你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2、思考问题:请选择数学信息解答。

  3、汇报、交流。

  二、自主体验

  发表、反思:学生激活经验,尝试体验,引发观点

  活动二:计算周长。

  1、请你介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有哪些部分组成?

  2、请根据所给的数据计算它的周长。

  3、汇报计算情况。

  三、合作体验

  方法探究、学法指导、领悟提炼、培养学*能力。

  活动三:观察、对比。

  1、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2、结合活动说一说列式的含义。

  3、试一试: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转化为公式吗?

  4、汇报、交流。

  5、归纳、总结。

  四、实践体验

  综合实践体验,拓展延伸,感悟内化,对知识进行多元化运用体验。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25×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思考题。

  (1)9×47+53×9。

  (2)25×(100—4)。

  五、课堂学*体验小结

  学生课堂学*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反思,多元体验,共同发展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在计算中,你有哪些好的建议?(a-b)×c=?请你结合“买衣服活动”课后思考。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钉子板和一张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如图4?16)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图4?16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 、120 、135 和150 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 30+90=120, 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 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突出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特别强调确定端点,再从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射线。这个画法与角的定义是吻合的,通过学生画角,能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这个环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教学层次清楚,每个环节的引导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这样清晰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画角的基本方法。]

  二 教学用量角器画角。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

  (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

  (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

  (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

  (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三、练*

  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十三第9~12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

  学生预*、准备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情况:

  通过预*,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4、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2000毫升=( )升4000毫升=( )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 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六.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课后小记:“1毫升概念的确立”,让学生观察1毫升在量器、瓶盖中的情况、用滴管装,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学生感兴趣。认识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约10毫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寻找、认识毫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学具。

  授后小记:

  前两课时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教学容量单位应该以动手操作及实物演示为主要的教学及学*方式,因此,在课前我利用学生群体收集了大量练*中出现的容器实物,在课上展示给所有学生看,学生通过观察,切实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及各种小容量容器的实际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优选【10】篇(扩展2)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菁华10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通园片、纸片、、、等。

  五、活动设计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王阿姨到小明家来了。(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图,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沏茶的各项工序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这里课堂生成的资源可能很多,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展示出各小组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个过程)

  4、学生比较选择并选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认为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结:刚才的方法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那么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

  (设计意图:客人到了,先为客人沏杯茶,这是常见的招待客人的礼仪之一,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因此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例1和例2的顺序,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具体环境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讲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现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活动二:探究新知,研究问题1、出示例1,呈现研究问题:请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准备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招待她,(多媒体出示例1图)

  (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

  (3)如果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

  (4)学生回答后并共同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6分钟。(教师边叙述,课件出示表格)

  (5)那如果烙4张、6张、8张、10张呢?

  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A、如果妈妈、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

  B、请你们帮小明妈妈想一想,她应该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准备好的卡通圆片,摆一摆,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

  C、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学资源一定很多教师要注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

  D、学生比较并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E|教师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和最短时间。

  F、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5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7张呢?9张呢?这里让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同时把表格填完整。

  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我们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活动三: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2、一个小女孩遇到一个问题,看我们能不能帮她解决?出示做一做2

  3、谁来告诉大家你按照怎样的顺序呢?(也可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

  五、生活回归

  回家后,请你给妈妈烧壶水,给爸爸沏杯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通过简单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趣味。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活动。

  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索烙饼的过程及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是学生在操作实践,使学生交流比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的主人。

  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烙3张饼的过程,验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烙多张饼的方法,在组织交流中师生相互又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小伙伴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也存在许多的不足,由于时间上的处理前段放长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结时有些匆忙。没有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格发现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饼的张数只要乘3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的结论。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认识直角、*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导入

  提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一下队吗?

  教师指出左端两个大小比较接*的角

  提问:你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吗?

  2.教师谈话: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一)角的度量

  1.出示图片认识量角器

  讲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关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结合图片,认识半圆仪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

  2.(1)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3.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123页第一、二自然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6)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7)播放视频角的大小比较

  (播放前先请同学用估算的方法判断,播放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角的分类

  1.自学教材第124页《角的分类》.(可按书中内容边学*边操作)

  2.小组讨论:

  (1)角可以分哪几类?每类角的特征是什么?

  (2)直角、*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角和直线一样吗?

  3.利用活动角,按老师要求摆角.

  (直角、钝角、*角、锐角......)

  三、巩固练*

  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126页第7题.

  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提问: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个时刻分针与时针的夹角吗?

  3.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角(3)120(4)30(5)77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角的度量和分类.量角时要对刘顶点和0刻度线,确定如看哪一圈刻度)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量角器量角很简单,角可分为五大类.

  中心重合角的顶点,直、*、周角最特殊,

  一条边对齐0刻度,锐角小于九十度,

  角的度数看另一边.钝角介于直、*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27页第9题.

  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观察、画图和交流等活动过程中,认识射线和直线,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及其联系。了解从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并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2.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会用符号表示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相应的读法。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应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 感知射线从生活中引入

  教师打开激光灯,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

  提问:在墙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

  再问:如果把激光灯的发射点和墙上的光点看作两个端点,那么中间的一条光线可以看作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点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评析:用学生熟悉、喜爱的激光灯射出的光线引入,贴*学生的生活。同时,及时将具体的生活实例上升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机孕伏与复*了线段的特点,为射线的学*打下了基础。]

  提问:如果把激光灯射出的红色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光线尽头的那个光点吗?(不能)这条光线会怎样?(这条光线会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

  追问:这条光线还能用线段表示吗?为什么?

  讲解: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光线看作是射线。(板书:射线)

  出示教材第16页的情景图。

  提问:这幅美丽的夜景图中,那五光十色的灯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线吗?为什么?

  谈话:但图上只能看到这些光线的一部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画出这些射线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练*本上试着画一画。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反馈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比较,明确: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射线的例子吗?

  [评析:揭示了线段的概念后,通过光线射向天空,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让学生初步感受无限。同时,让学生在尝试画射线的活动中理解和体会无限延长的含义,感受并理解射线的特点。]

  二、 认识直线在操作中体会

  谈话:想象一下,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线呢?你会画一画吗?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师生共同评价,并通过讨论明确: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讲解:(指学生画出的'直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直线)

  提问:那你会把一条射线变成一条直线吗?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把射线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小结:直线有哪些特点?

  [评析:在对射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画直线,使学生对直线的认识建立在实际操作和想象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学生将射线变成直线,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射线与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三、 形成概念在比较中整理

  谈话:我们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板书。)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评析: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和区别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放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在归纳中有效区分三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加深了对射线和直线的认识,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 知识延伸在实践中提炼

  1. 画一画。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学生按要求画图)

  再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为什么?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以一个点为端点画一条射线,你会画吗?试一试从这个端点能画几条这样的射线?(学生尝试画图)

  小结:从一点起能画出无数条射线。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一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先想一想,再试一试。

  小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两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

  小结: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 说一说。

  谈话:其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评析:让学生在画线段、射线和直线的交流与实践过程中,既巧妙复*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之间的联系,又适时归纳出经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射线,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同时,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及时拓展到在现实生活中,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3. 想一想。

  出示下图,谈话:小明从学校回家有A、B、C三条路线可以走,你认为小明选择哪条路回家最*?

  谈话:这只是我们凭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如果量一量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

  学生反馈测量结果。

  谈话: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让学生在纸上画两个点,量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评析: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测量、交流,明确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从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五、 角的概念在自学中获取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指学生画的从一点引出多条线段的图形),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图,你能从中找到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吗?

  谈话: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请大家想一想,关于角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再打开课本第17页,自学例题,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对于角,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自学后,组织反馈,并通过讨论使学生弄清以下问题:什么是角?角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用怎样的符号来表示?

  提问:你能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师生共同评价。

  [评析:由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巧妙地引入角,形象地突出了角的两条边是射线这一关键,使学生对角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六、 练*拓展在辨析中提升

  1.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图中有几条射线,组成了几个角?它们各是什么角?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思考,明确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七、 回顾反思在生活中延伸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藏着很多数学知识。我们今天学*的内容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找一找,看一看,并将你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4

  课题一: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59、60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

  “要求盘里的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

  “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乘法算式 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教题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1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

  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2.教学乘数是1和0的乘法。

  (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以1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教师说明:1个3不能相加,3乘以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以1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说明:1个1 不能相加,1乘以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

  下面我们一齐看一看一个数和1相乘它们的乘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

  6×1= 1×8= 1×10= 123×1=

  “谁能说一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教学一个数和0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 = 3×0 = 0×0=

  “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 = 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3乘以0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0个3相加?”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说明:0个3不能表示0个3相加,3乘以0就表示0个3还是0。板书:3×0=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2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12乘以5等于多少?5乘以12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400乘以20等于多少?20乘以4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100乘以1000等于多少?1000乘以1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并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乘数和被乘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

  1.做第60页“做一做”中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十三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4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四、作业

  练*十三的第1、2、5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含义;

  2。从实例中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三角形的高,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一条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概念。

  难点: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三角形的高。

  教学准备

  课件、*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教具、三角尺。

  主要教法选择:观察法、知识迁移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请每位同学从你的抽屉里拿出两根小棒,试一试,你能摆出什么图形?

  谁来说说自己摆出了什么图形?(指名说)

  下面请每位同学再添上一根小棒,能摆成什么图形?(指名说)

  用屏幕出示学生们可能摆出的图形,提问:你能说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吗?那么,在同学们摆出的图形中,那些是三角形?

  今天,我们就来学*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学*新课

  1、学*三角形的定义及组成

  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三角形,你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让学生充分发言)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其实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有许多的三角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录像)

  ⑵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生活中的三角形,那么你能说说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等)

  提问:那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比较重要?(围成)为什么?(三角形是封闭图形)

  那么这三条线段应该怎样去围呢?(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端点相连)

  请学生互相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2、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⑴小组活动:请组长将本组的小棒分给组员,每人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有学生发现自己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这是怎么回事啊?

  小组研究: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小组汇报,并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屏幕出示例3的图,让我们帮助小明解决一个问题:小明每天上学从哪条路走最*?为什么?(中间的这条路最*,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学*三角形的稳定性

  ⑴游戏

  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游戏,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游戏规则:每人一个图形,拉动这个图形,只要使它的形状发生变化,就算赢。

  请学生推荐两名力气比较大的学生(一男一女),出示教具,一个三角形,一个*行四边形,先让女生选择一个图形,另外一个就是男生的。

  请大家预测一下,男生和女生谁会赢?为什么?

  得出结论:*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⑵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那么,要想使这个*行四边形也能够固定住,该怎么办呢?(加上一根木条,形成两个三角形。)

  正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在生活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⑶你瞧:这张桌子摇摇晃晃多危险啊!有什么办法加固它呢?

  斜着钉两根木条,组成三角形。

  4、学*三角形的高

  ⑴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我们可以用大写字母来表示点,例如,我们可以给这三个点分别取名字为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可以称为三角形ABC,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分别称为AB、AC、BC,下面想请同学上来指一指,每一个顶点分别对应哪条边。

  ⑵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提醒注意:高要画成虚线,而且要画上垂直符号。

  想一想:一个三角形中能画出几条高?为什么?(有三条高,因为每个三角形有三个顶点)

  ⑶学生练*

  请每位学生在课本86页,练*十四第一题,请你画出第一个三角形的高。

  提醒注意:三角形的高要画成虚线,并且要画上垂直符号。

  你能画出几条高?那么,另外两个三角形的高你会画吗?试一试,好吗?

  (让学生互相检查,并说说怎么检查)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具有稳定性,而且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我们还认识了三角形的高,并且学会了给三角形画高,不同的三角形所在位置不同,我们下一节课再继续研究。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2、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认识算盘,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努力,激发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准备:

  算盘、多媒体课件、算筹、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新授

  (一)、出示学*目标

  学生齐读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任务。

  (二)、自主探究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1)远古的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的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表示数和计算。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屏幕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与远古计数方法相比它的优点就是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课件出示:算筹表示多位数。

  (2)你知道这些用算筹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吗?

  课件出示题目。

  3、算盘:

  (1)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老式算盘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

  (2)出示新式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3)课件出示由老式算盘衍生出的形态各异的算盘。

  4、计算器:

  现在,算盘因为笨重、不方便携带,逐渐被更轻便的计算工具所取代。

  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5、电子计算机:

  (1).随着时间的发展,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板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2)现在人们人手一部的手机,也具备了微电脑的功能。

  6.简单认识计算器比较重要的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三)、计算器的应用

  1、学生自学教材26页的例题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四)、巩固练*

  1、早在14世纪,*就发明了()。

  2、老式算盘上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

  3、新式算盘上方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每颗珠子表示()。

  4、我见过的计算机工具有()、()和()。

  5、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三、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

  作业设计:练*册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

  5.计算机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能发现、再现物体的序列,体验不同的排序方法,在操作活动中有规律地设计图案,提高动手能力。

  2、培养幼儿思维的多样性,初步感知数学中的规律美。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彩色珠子、彩皮、腰带、彩带等。

  3、玩具小熊一个,篮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知规律

  1、观看课件,引导幼儿发现并讲出其中的规律出示玩具小熊,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呀?(小熊)

  师:小熊他今天可开心了,因为他搬新家了,让我们一起看看他家的新房子吧!(观看课件画面)小熊的新家漂亮吗?(漂亮)

  师:今天小熊还请了三位好朋友到家里做客呢,看看他们是谁呀?(小兔,小猫,小狗)

  师:三位好朋友接到小熊的邀请可高兴了,他们要出发啦!

  师:(观看课件画面)哦,这三位好朋友每人都走了一条小路,哇小路上还有好看的小石头呢!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走的小路上的小石头是怎样的。

  师:先来看小兔,他走的小路上的石头是怎样的呢?(一块红色一块绿色一块红色一块绿色……)

  师:小兔走的小路是一格一排列的石头小路。小猫走的小路呢?(一块绿色两块蓝色一块绿色两块蓝色……)

  师:小猫走的路是一格二排列的石头小路。小狗呢?(一块红色一块蓝色一块黑色一块红色一块蓝色一块黑色……)

  师:小狗走的小路是一、一、一排列的石头小路。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三条小路看上去漂亮吗?(漂亮)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小石头的排列有规律)

  2、观看课件,引导幼儿按规律排列

  (1)引导幼儿发现并尝试接着规律排列师:到了小熊家,小熊请三位好朋友吃点心啦!咦?怎么是个空盘子呀?原来这是个神奇的盘子哦,盘子上有一些花纹,只要将盘子上的花纹按一定的规律说下去,好吃的点心就会出现了。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呀?(想)师:看看小兔拿到的盘子是什么花纹?(一块红色一块黄色一块红色一块黄色)接下来应该怎么排呢?(与老师一起讲述)(一块红色一块黄色一块红色一块黄色……)看看对不对?哇,是什么好吃的点心呀?(萝卜)师:小猫的盘子呢?(一朵大花二朵小花一朵大花二朵小花)接下来应该怎样呢?(请幼儿讲述)(一朵大花二朵小花一朵大花二朵小花……)是什么点心呀?(小鱼)幼儿与老师一起吃美味的"小鱼"。

  师:我们也来帮帮小狗吧!谁愿意来说一说?(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接下来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骨头出现)

  (2)拓展幼儿思维师:小朋友,除了这些排列,你们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排列?(两个高人两个矮人……三个大碗两个小碗……)

  二、应用创作师:吃完了点心,小熊要请大家唱歌跳舞啦,你们看,小熊打扮的漂亮吗?(漂亮)那让我们也把自己打扮一下和小熊一起跳舞吧!

  1、简单介绍各小组的活动内容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种材料:花环和大小彩色花;彩色珠子和线;腰带和彩色丝带。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动吧!

  2、幼儿自选小组活动(1)装饰花环(2)串项链(3)装饰彩带裙

  三、评价活动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作品呢?

  互相观赏,评价个别作品,表扬有创意的幼儿。

  四、结束活动

  师:孩子们,把自己打扮起来吧!(一起把自己的作品戴在身上欢乐起舞)

  师:时间不早啦,我们该和小熊说再见了,小熊再见!(挥手离开小熊家)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材分析:

  “*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中的第五课。这部分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认识,又是对后续学*除法“试商”的基础。另外,*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确数,或是用大数描述事物时,人们经常会选择*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知识的衔接上*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经验积累,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似数,也有一部分学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似数。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对于“四舍五入”法具体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中年级段,具有一定的学*经验和合作学*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似数的道理,知道*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求*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确数和*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的数,是*似数。

  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似数来表示?了解*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方米,但报道中称“*2万*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方米”称为“*2万*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xx,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xx,13000,14000接*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方米”称为“*2万*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学*,共同完成学*任务。2、学*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卡上。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似数的方法。

  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

  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题,加深对*似数的认识,感受*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同时知道*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似数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117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目标:(媒体出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学生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学生自学探讨。(师巡视)

  3.班内交流。学生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做一做:118页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重点让学生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 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2.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学生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了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41——4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格子图、色彩笔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小数的意义

  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学*了小数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记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

  0。3它表示什么?

  生:0。3表示十分之三,即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十份,其中的3份就是0。3。

  师:如果我在0。3后面加上个“元”字,那么这个大正方形表示什么呢?(表示1元),0。3元又是多少钱呢?(3角)如果加上“米”字,这个大正方形双表示什么呢?

  那0。25它表示什么呢?你会用你手中的百格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生:表示把一个整体*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

  师:恭喜你们,挑战成功!但是要摘取数学王国的皇冠,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在探究新知识前,我要带你们去个地方……

  (二)复*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小数乘法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单价是整元的文具)。

  板书:文具店

  结合文具店柜台上各种文具的单价,提出数学问题。

  1、提问题与列式。

  师:熊妈妈是个热心助学人士,她说你们是第一次到她的文具店,决定给你们的`优惠,你们发现文具的单价有了什么变化?(生:以前的价钱都是整数,现在的价钱都是小数。)

  师:现在买3块橡皮又需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解答呀?

  二、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与前面的乘法算式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是整数乘整数,现在是小数乘整数。

  师:对,现在是小数乘整数。那么,怎样求出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也就是小数乘法(一)。(板书课题)

  (一)意义

  下面提出以0。3×3这个算式为例来进行研究。

  0。3×3它表示的什么意义?

  (二)交流算法。

  1、引导探究

  学生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3×3是多少元?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自己算,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

  如:

  (1)连加。你是怎么加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2)转化。0。3元看做3角,然后3角×3等于9角,9角等于0。9元。

  (3)画格子图。学生先画,然后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

  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也就是一块橡皮的价钱,买3个就是3个0。3元,从图中可知,合起来就是0。9元。

  (三)小结。

  师:刚才通过学*交流,同学们找到了连加的、换算单位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的、借助方格图来进行计算的等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算出结果是:买3块橡皮需要0。9元,也就是3个0。3等于0。9。(师板书完整,补“0。9元”并写答语)

  师:下面我们来对上面各种方法作一个分析和比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说想法)

  1、利用整数乘法意义(连加)

  2、化为整数乘法(转化)

  3、画图(数形结合)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做一做。课本P42“试一试”1、2题。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课本P42“试一试”1、2题。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交流算法)

  (二)计算4×0。3。小组活动,交流算法。

  (三)补充练*。

  1。寻找小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棵竹子一时约生长0。03米,三时约长了多少米?

  师:请每个同学独立思考和解答。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列式:0。03×3=0。09(米))你是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说涂格子,就问:假如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米的话,0。03米该怎么表示?0。03×3又表示什么?

  师: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涂色)投影学生作品并点评。

  (四)深化性练*(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1。填一填。0。1+0。1+0。1+0。1=()×()=()

  0。02+0。02+0。02=()×()=()

  ()×()=()+()+()+()2。(课本42页的涂一涂、填一填)

  3。“知识拓展”(机动性练*)

  小新爸爸去菜市场买菜,他买了三条鱼,每条鱼是3。5元,那么他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畅谈全课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文具店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优选【10】篇(扩展3)

——四年级数学教案 (菁华10篇)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学*画垂线,认识点到垂线的距离。(课文第66页的'例2、练*十一中的地3、4的相应小题,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2.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

  1、68页4题画一画。

  2、69页5题。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9页6题怎样修路最*呢?

  3、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练*画垂线。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总结、归纳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2、了解路程、速度、时间的意义,知道三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综合运用只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速度、行驶时间、路程的实际含义,掌握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教学难点:

  自己举例子并总结出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认真观察铁路示意图,说一说从图中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信息的机会。

  提出蓝灵鼠的问题:估计一下,郑州和青岛那个城市到北京的铁路短?

  学生先看示意图直观估计一下,在用加法实际计算。

  郑州到北京:412+283=695(千米)

  青岛到北京:393+360+137=890(千米)

  二、自主探究行程的数量关系式

  1、提出教材上两个问题,给学生时间,把算式列在本子上,完成计算,并交流计算结果。

  此时,教师板书两个算式:

  115×5=590(千米)

  98×7=686(千米)

  介绍速度和路程的含义,并让学生找一找哪个是速度、时间、路程,标在相应的数据下面。

  115×5=590(千米)

  98×7=686(千米)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时间)(路程)

  2、同学交流讨论,总结出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提出议一议,给学生充分时间交流,举例说明,总结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3、介绍速度的特殊表示方式,并举例让学生练*。

  师:速度还有一种特殊的表示方式,你们想知道吗?

  *均每小时行118千米,还可以记作:118千米/时,读作:118千米每时。

  生读一读,写一写。

  普通客车*均每小时行98千米,可以记作什么?怎么读?

  亮亮每分钟走72米,怎样表示呢?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练1~3题:学生先认真读题、审题,再独立解答,最后全班交流。

  2、完成练一练第2题:课前布置,课上交流。

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41——4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格子图、色彩笔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小数的意义

  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学*了小数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记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

  0、3它表示什么?

  生:0、3表示十分之三,即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十份,其中的3份就是0、3。

  师:如果我在0、3后面加上个“元”字,那么这个大正方形表示什么呢?(表示1元),0、3元又是多少钱呢?(3角)如果加上“米”字,这个大正方形双表示什么呢?

  那0、25它表示什么呢?你会用你手中的百格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生:表示把一个整体*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

  师:恭喜你们,挑战成功!但是要摘取数学王国的皇冠,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在探究新知识前,我要带你们去个地方……

  (二)复*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小数乘法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单价是整元的文具)。

  板书:文具店

  结合文具店柜台上各种文具的单价,提出数学问题。

  1、提问题与列式。

  师:熊妈妈是个热心助学人士,她说你们是第一次到她的文具店,决定给你们的优惠,你们发现文具的单价有了什么变化?(生:以前的价钱都是整数,现在的价钱都是小数。)

  师:现在买3块橡皮又需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解答呀?

  二、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与前面的乘法算式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是整数乘整数,现在是小数乘整数。

  师:对,现在是小数乘整数。那么,怎样求出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也就是小数乘法(一)。(板书课题)

  (一)意义

  下面提出以0、3×3这个算式为例来进行研究。

  0、3×3它表示的什么意义?

  (二)交流算法。

  1、引导探究

  学生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3×3是多少元?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自己算,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

  如:

  (1)连加。你是怎么加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2)转化。0、3元看做3角,然后3角×3等于9角,9角等于0、9元。

  (3)画格子图。学生先画,然后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

  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也就是一块橡皮的价钱,买3个就是3个0、3元,从图中可知,合起来就是0、9元。

  (三)小结。

  师:刚才通过学*交流,同学们找到了连加的、换算单位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的、借助方格图来进行计算的等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算出结果是:买3块橡皮需要0、9元,也就是3个0、3等于0、9。(师板书完整,补“0、9元”并写答语)

  师:下面我们来对上面各种方法作一个分析和比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说想法)

  1、利用整数乘法意义(连加)

  2、化为整数乘法(转化)

  3、画图(数形结合)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做一做。课本P42“试一试”1、2题。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课本P42“试一试”1、2题。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交流算法)

  (二)计算4×0、3。小组活动,交流算法。

  (三)补充练*。

  1、寻找小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棵竹子一时约生长0、03米,三时约长了多少米?

  师:请每个同学独立思考和解答。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列式:0、03×3=0、09(米))你是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说涂格子,就问:假如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米的话,0、03米该怎么表示?0、03×3又表示什么?

  师: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涂色)投影学生作品并点评。

  (四)深化性练*(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2、(课本42页的涂一涂、填一填)

  3、“知识拓展”(机动性练*)

  小新爸爸去菜市场买菜,他买了三条鱼,每条鱼是3、5元,那么他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畅谈全课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教具准备:

  学*纸“小魔术”纸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小魔术)

  1.师:同学们,第一次给你们上课,作为礼节,我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数字的变化。看这是数字1?等会你们一起小声喊:1,2,3,大,老师就可以把这个数变大了。信不信?

  生:1,2,3,大。

  师:把1变成10,10和1比扩大了10倍,……

  2.老师还有一个数0.1,我们再来试一试。

  引起学生的冲突:到底变大了吗?

  (设汁意图: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游戏中,引发学生的学*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内容——小数的性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1

  1.师:0.1米、0.10米、0.100米,他们到底会不会相等呢?

  师:请拿出你的学*纸把第一题完成。

  汇报:请学生上台展示。填空、比较发现一样,从而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

  (0.1米是一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有1个1/10,也就是说0.1米=1/10米,把1米*均分成10分,1份就是1分米。所以0.1米=1分米。

  0.10米是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有10个1/100,也就是说0.10米=10/100米,把1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0份是10厘米。所以0.10米=10厘米。

  0.100米是三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0,有100个1/1000,也就是说0.100米=100/1000米,把1米*均分成1000分,1份是1毫米,100份就是100毫米。所以0.100米=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0.1米=0.10米=0.100米(板书)这三个长度是一样的,都是以“米”为单位,我们就可以把数抽象出来0.1=0.10=0.100。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仔细观察这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同学们的眼光真锐利。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我现在有个疑问,其它的小数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学*纸,根据方格图,自己想一组小数把它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课件展示。

  (教师在学*研究中要加强指导)

  2.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目中的小数,你能说出几组和它们类似的小数吗?

  学生说说。

  师:能说出这么多组,你们一定发现了什么规律吧?(交流,汇报)

  总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3.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二)小数性质的应用

  1.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小数进行改写。

  电脑演示:化简下面的小数。0.70=105.0900=

  教学0.70=0.7

  问:①你是怎样化简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

  ②0.70与0.7它们的大小不变,但意义相同吗?

  (不同,0.70表示70个1/100,0.7表示7个1/10)

  教学105.0900=105.09

  问: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可以,大小改变。师要强调末尾)

  2.教学例3

  电脑演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4.08、3

  师:你是如何把它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3如何改写成三位小数?这个小数点不点的话可以吗?

  注意:

  A、在小数的末尾添“0”。

  B、当这个数是整数时,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师:应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小数、末尾)

  三、巩固练*

  1、课本59页的做一做。

  2、开火车的形式回答59页的做一做。

  问:你是怎样化简和改写这些数的?

  四、全课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板书:小数的性质

  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58页例1和做一做,59页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64页练*十的第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1,2,3题。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

  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1、学校门口的两家文具店,左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元,右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0元,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的价格比较起来怎么样?你们是怎么样比较的?

  2、为什么2.8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性质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在米尺上标出来(教师投影米尺图),并用整数表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以0.1米为例示范:

  0.1米表示1/10米,也就是1/10米,即1分米,如图:

  关于0.10米、0.100米,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

  (3)反馈学生完成情况,并把形成的一致意见投影出示:

  0.10表示10/100米,也就是10/100米,即10厘米,如图:

  0.100米表示100/1000米,也就是100/1000米,即100豪米,如图:

  (4)教师肯定学生的学*活动,并把三幅米尺图投影重叠两次,让学生观察后问:你认为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请把道理讲出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5)引导学生观察等式0.1米=0.10米=0.100米,问:比较这三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初步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验证性质

  (1)同学们自己完成58页“做一做”。

  (2)让学生从直观图上比较0.3和0.30的大小。

  (3)0.3=0.30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

  三、运用性质

  1、教学例2

  (1)教师对学生说明:像把0.70=0.7,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2)学生自己完成105.0900=

  (3)学生讨论交流105.0900里的其他的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全班交流、强调小数的性质中说的是“小数的末尾的0”。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1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2、教学例3:

  (1)教师说明:利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可以"把一个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2)学生自己完成。

  (3)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4)说明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强调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时,不要忘记在个位的右下面点上小数点。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2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3、在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讨论下面的3个问题:

  A、0.70,去掉0,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B、4.08去掉0,会怎么样?

  C、0.31的末尾可以添上0吗?

  (2)全班齐读小数的性质,强调性质中的“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四、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课本58.59页,提出质疑,大家交流解决。

  五、巩固练*

  1、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不正确的请举出反例。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练后问:你认为在小数性质的表述语中,哪几个词语最重要?(教师在"小数"、"末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2、做64页练*十第1、2、3题。

  第1题让学生练*后说说哪些位置上的0不能去掉。

  (1)整数中的0不论何处都不能去掉;

  (2)小数非末尾的0不能去掉)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评价你自己或是某位同学本节课的学*积极性。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9-1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与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异同。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一位小数表示( )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 )分之几。

  2.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是 (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或()。

  3.小数点后面的第二位是 (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 )或()。

  4.0.307的3在( )位上,表示 ( );7在( )位上,表示( )。

  5. 1米=( )分米,1分米= ( )米;

  1千克=( )克,1克=( )千克。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 比较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的大小。

  1、在一次跳高比赛中,先出场的两位选手的得分如图所示。两人的得分哪一个高?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交流。0.69 ○ 0.8

  2、引导:运用转化法和画图法可以比较小数的大小,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比较大小呢?(运用计数单位的有关知识比较大小)

  (二)比较整数部分不同的小数的大小。

  1、三位选手跳远的得分评委也打出来了。你能说说谁跳的远吗?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 )>( )>( )

  2、引导:因为2.97比3.13和3.08都小,我们知道:整数部分小的那个数就小,那3.13和3.08如何比较呢?

  (三)我们来总结。

  (1)、根据上面我们比较的过程,你能说明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吗?在小组内试一试,看谁说得好。

  (2)、结合在小组成员的比较方法,完成下面的填空。

  (3)、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 部分的大小, 部分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部分相同,就从部分的 位比起, 位上大的数就大;如果 位也相同,就从下一位比起。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在数轴上找到9.8和10.1的位置,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比大小。

  0.839 ○ 0.96.07 ○ 6.7 5.45 ○ 5.63

  4.03 ○ 4.009 7.217 ○ 7.22 7.19 ○ 71.9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5分米 =( )米 37厘米 =( )米

  5元4角 =( )元 150克 =( )千克

  4. □0. □7

  在□里填数字,使它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使这个数最大,这个数是( );

  (2)使这个数最接*31,这个数是( )。

  板书设计: 比大小

  0.8>0.693.13>3.08>2.97

  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依次类推。

四年级数学教案7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实验、预测、调查、访谈、比较等过程,了解预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滴水会浪费多少水的办法。

  2.从数学的角度(如调查、计算)分析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所漏掉的水的'价值,体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上网、查阅报刊、专访等方式搜集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体验到珍惜水,就是珍爱生活的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综合运用知识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滴水实验的过程,初步感受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很多常见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件:滴水的声音。

  教师:听,你想到了什么?课件:一滴水下滴的情形。

  小朋友很会联想,说的都是关于滴水的情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一滴水”的一些问题。

  二、 实验:1分滴水多少克

  小朋友,在生活中都见过滴水的现象吧。但是,你们有没有调查过1分滴水有多少克呢?课件出示问题:1分滴水有多少克?

  漏水实验:请2个小朋友来做实验给大家看。

  在杯底打孔;接水1分;天*称重量。

  教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什么?

  三、 预测:1年浪费多少水

  刚上课时小朋友们介绍了生活中有水龙头漏水的现象。如果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漏水速度与实验相同,也就是说1个水龙头1分滴漏3克水 ,那么1时、1天、1月、1年大约各浪费多少水?(课件呈现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弄清楚什么?(进率)请具体说说这几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每两个时间单位间的进率。

  学生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

  展示计算的情况。

  教师:先把这个多位数分级,再读出来。算出的数目大不大?

  四、计算:1年漏掉的水的价值

  研究表明:1个人除了正常的饮食外,每天应饮水1400 g才能维持人体需要。

  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1年漏掉的水大约可供1个人饮多少天?

  解决这个问题,只用这一个信息1400 g行吗?为什么?学生在本子列式,计算可借助计算器。

  教师:学校每个水龙头都这样漏水,1年浪费的水可供多少人饮1天?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大约可供83325人饮1天。

  教师:如果全校按20xx人计算,1年漏掉的水大约可供全校师生饮多少天?

  五、 展示:调查的水资源信息,感受环保的重要

  教师:这是小小一滴水引发的数据,如果联想到全国,浪费就会更大。是不是地球的水资源很丰富?我国的水资源很富裕?请看这些图表和数据。

  (请一位小朋友读出有关水资源的信息。)

  教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很多有关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请拿出来,在小组内展示,说一说。

  六、 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数学实验、计算器综合运用了数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小小一滴水引发的数据触目惊心。那么,这节课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欣赏动漫课件:节约一滴水。

  板书设计:

  滴水实验

  一分钟 一天 一年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500?5000?250100?2558?29250?19?1533?3+16?7+5

  1、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28?735?49+747?28?(735?49+7)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二、组织练*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5?(12?12?12+12)

  =240?(100?25)=5?(0+12)

  =240?4=5?12

  =960=60

  说说运算顺序

  4300?(224?7?8)(41?16)?(89?64)

  (375+31?16)?(89?64)

  1、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2、师: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小组活动讨论)

  三、复*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

  (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178X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X12514—389—111

  87X201125X88

  66X9928X3+28X5+2X28

  25X47X4098X27

  23X37+27X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四、综合练*:

  课本P125—1263、4、5、6P129—1306、7、8、9

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关键:

  学会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带领学生对屋子里的人进行分类,学生们想到按性别分、按发型分、按年龄分、按视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既活跃了现场气氛,也为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一、复*导入

  复*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主题图

  1.导入

  2.研究分类标准

  (二)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的分类

  2.学生汇报

  ①将研究的分类结果展示到黑板上;

  ②学生汇报如何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类。

  3.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①学*定义

  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你练*说一说。

  ②做一做

  依次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请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③认识三种三角形的特点

  a.三种三角形角的特点

  ④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题卡,完成第一题(根据角的特征对三角形分类)。

  ⑤小结,板书韦恩图。

  4.学生汇报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①认识等腰三角形

  ②学*各部分名称

  ③做一做

  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红领巾、底角为75度的等腰三角形和底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逐一判断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④认识等边三角形,了解它的特点

  谁能完整地说说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⑤做一做

  三、看书质疑

  四、反馈练*,巩固提高

  (一)填空

  1.( )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

  (二)判断下面说法正确吗

  1.一个三角形里有一个锐角,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

  3.一个三角形里至少有两个锐角。( )

  4.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边三角形。( )

  (三)信封游戏

  猜猜看,信封里藏的是什么三角形?

  (四)折纸游戏

  你能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了哪些内容?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一、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过

  一、复*

  1、出示准备题,用竖式计算。

  345+159 1328-579 426+98 2307-296

  (全班练*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口算 口算练*(1)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教学例1。

  (1)读题由学生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板书算式2.83+1.57

  ①2.87元和1.57元各是几角几分? ②竖式怎么列? 为什么?(相同数位对齐.)

  (3)师生一起计算出结果。

  (4)说一说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小数加法怎样计算?

  3、学*例2 计算。 15.64-3.9

  (1)全体学生试做。

  (2)集体评议。评议之后说说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列竖式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4、试一试 10.84+2.6 3.05-2.85

  5、请学生观察例1和例2,大家来归纳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填在书上。

  6、练一练

  书上第2页 1、4、5

  7、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三、作业

  书上第2页练一练 第2、3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珠算( p.3,例3、例4)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珠算小数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珠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

  0.3+0.4 1.5+0.5 2.4+1.2 4.5-0.9 5.3-4.8 8+2.5

  2、笔算(计算之后说说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7.65+2.13 3.14-2.09 0.96+4.68 8-7.56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用珠算计算,做好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珠算方法)。

  2、出示例3 用珠算计算。8.76+4.03

  (1)由全班学生用珠算计算.

  (2)计算之后,说说小数加法的珠算方法。

  3、出示例4 用珠算计算。 5.6-0.85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解决此例题。)

  4、小结

  (1)讲解珠算小数加减法的拨珠方法。

  (2)请学生填好书上第3页的内容,并读一遍。

  5、练*

  (1)试一试 26.75+3.4 25.72-9.8

  (2)书上第4页2、4。

  三、布置作业

  p.4 1、3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优选【10】篇(扩展4)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9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复*、导入

  1、复*旧知识:

  (1)口算小数乘法:

  0.4—2 0.3—4 1.2—4 2.3—3 2.5—2

  说说计算的方法

  (2)小数点的移动:

  ①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 )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②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 );

  小数点向左移动( )位,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

  2、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街心广场去转转,看看那里有什么样的数学奥秘等我们来探索。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让学生认真看书上的主题图,说一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这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的面积之间又可能有什么关系?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探索0.2—0.3的计算方法。

  先让学生计算广场、花坛的面积,并对比他们的长和宽的关系,以及面积的`关系。再让学生根据地转与花坛的长和宽的关系估计一块地砖的面积可能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最后,汇报自己找到的好方法,并进行评议,谁的方法更好些。

  师小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

  ①利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完成“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将结果汇报,进行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②完成“填一填”,回答: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明确: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和。

  ③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学*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更了解到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知道了这个规律,我们以后就可以运用它来帮助我们进行计算。

  3、完成43页“练一练”,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的内容。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设计】

  一、探索与实践

  1、引入谈话。

  师:今天我们继续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整理与练*(2)。

  2、完成“探索与实践”第5题。

  (1)理解第(1)小题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画线段图)

  (2)学生演示画法。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画出线段图。

  (3)集体评价,列式计算。

  (4)学生根据计算结果,画出长方形。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画?

  (5)理解第(2)小题题意。

  (6)怎样求现在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并求出现在长方形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3、完成“探索与实践”第6题。

  (1)理解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画长宽是多少的长方形,小组讨论确定长方形。

  (2)尝试练*画出现在长方形的长和宽及面积。

  (3)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4)小组汇报交流。

  比较上面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互相说,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加深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

  二、评价与反思

  1、理解每一条评价指标的意思。

  2、学生逐条自我评价。

  3、交流汇报。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有哪些不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评价与反思中能自我检讨,逐步提高能力。]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收获知识,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具:数字卡片。

  一、导入课题:

  导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板书:.)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小数点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它告诉同学们,今天,小数点要搬家了,这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童话故事)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动画:

  2、(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3、(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说)

  那么从原来的288到28。8再到现在的2.88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

  假如小数点再往左搬一次家成为0.288,与原来的288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探讨。

  4、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

  5、是不是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我们能想法验证吗?小组交流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根据刚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数点右移的变化规律吗?你来验证想法严整自己的猜测。

  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通过学生构思数学作文,整理变化规律)

  三、初步应用。

  你想试试吗?(游戏)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摆一个的三位小数(9。879)扩大10倍,100倍1000倍。1000倍(引导学生在缺的数位上补0)

  摆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0。12)缩小10倍。20倍(学具袋里的0不够用,引导学生几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缩小了1000倍( )

  (2)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

  (3)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

  2、下面的数与0。285比,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3、小花猫要去水果店买水果,可不会做题,过不了河,你能帮助它吗?

  4、小花猫说谢谢,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标价有点奇怪?你都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能找出最贵的两种水果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的内容。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看图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交流。

  2、图中告诉我们等量关系是什么?

  (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张?你会画线段图吗?画一画。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设谁为X比较简便?为什么?

  5、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呢?你会列方程解答吗?

  6、学生汇报。

  7、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8、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画线段图,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90+X张邮票。

  90+X+X=18011、通过刚才解决问题,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读题

  (2)怎样解方程

  (3)怎样检验?

  练一练

  1、解方程:

  2、岚岚几岁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题意,解方程解答,并检验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独立完成。

  4、(1)书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2)怎样列方程?

  25X—4X=31。5

  (3)怎样解方程?

  (4)你怎样验证?

  板书设计

  邮票的张数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观察,学会总结。

  3、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一张测量表:这是小强学*测量以后,课外测量的几组数据。你能根据这些数据算出它们的面积吗?

  街心广场长30米宽20米

  花坛长3米宽2米

  地板砖长0.3米宽0.2米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汇报。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3个算式:

  街心广场:30×20=600(*方米)

  花坛:3×2=6(*方米)

  地板砖:0.3×0.2=?

  二、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位数之间的关系。

  1、讨论:街心广场和花坛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长与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总结:长与宽都扩大到原来10倍,面积扩大——100倍;长与宽都缩小到原来10倍,它的面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缩小到原来的100倍也可以说是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

  2、小组讨论:我们应用刚才发现的现象,来比较花坛和地板砖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地板砖与屏幕相比,长和宽都缩小到原来的10倍,它的面积也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所以它的积也会缩小到原来的100倍。结果是0.06*方米。

  3、这种方法得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你能用其它的方法验证吗?(可以引导学生从直观涂一涂的方法来验证刚材的结论是否正确。)

  4、引导学生总结:在小数乘法中,我们可以先把它们看成是整数来算,然后再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的末尾数出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

  三、尝试练*,再探规律。

  1、试一试:根据第一算式求下面2个算式的积。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的。

  2、填一填:将上一题的计算结果填入表格中。然后观察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第一个小数的位数与第二个小数位数加起来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根据上面的规律,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第2题。

  四、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街心广场:30×20=600(*方米)

  花坛:3×2=6(*方米)

  地板砖:0.3×0.2=0.06(*方米)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有学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学*风气比较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只有两名学生因年龄小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

  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

  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设计思路:

  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58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

  (1)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40度140度

  (2)在点和射线上分别画出70度、120度角: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75度角

  (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画150度角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探究理解新知。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读出下面的数

  305 300 53 50028 79

  (1)我们学过哪些记数单位?

  (2)请你按数位顺序表中的顺序依次说出所学过的数位。

  (3)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万级的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24960000

  让学生试读。

  比较24960000与24960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o,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练*读一读

  50000 180000 2350000 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6407000。

  ②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④小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

  (1)学*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850003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声生同读。

  ④小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⑤按正确的读法师生品读。

  (板书: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练*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优选【10】篇(扩展5)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菁华10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通园片、纸片、、、等。

  五、活动设计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王阿姨到小明家来了。(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图,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沏茶的各项工序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这里课堂生成的资源可能很多,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展示出各小组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个过程)

  4、学生比较选择并选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认为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结:刚才的方法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那么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

  (设计意图:客人到了,先为客人沏杯茶,这是常见的招待客人的礼仪之一,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因此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例1和例2的顺序,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具体环境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讲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现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活动二:探究新知,研究问题1、出示例1,呈现研究问题:请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准备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招待她,(多媒体出示例1图)

  (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

  (3)如果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

  (4)学生回答后并共同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6分钟。(教师边叙述,课件出示表格)

  (5)那如果烙4张、6张、8张、10张呢?

  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A、如果妈妈、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

  B、请你们帮小明妈妈想一想,她应该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准备好的卡通圆片,摆一摆,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

  C、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学资源一定很多教师要注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

  D、学生比较并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E|教师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和最短时间。

  F、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5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7张呢?9张呢?这里让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同时把表格填完整。

  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我们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活动三: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2、一个小女孩遇到一个问题,看我们能不能帮她解决?出示做一做2

  3、谁来告诉大家你按照怎样的顺序呢?(也可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

  五、生活回归

  回家后,请你给妈妈烧壶水,给爸爸沏杯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通过简单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趣味。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活动。

  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索烙饼的过程及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是学生在操作实践,使学生交流比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的主人。

  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烙3张饼的过程,验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烙多张饼的方法,在组织交流中师生相互又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小伙伴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也存在许多的不足,由于时间上的处理前段放长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结时有些匆忙。没有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格发现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饼的张数只要乘3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的结论。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认识直角、*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导入

  提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一下队吗?

  教师指出左端两个大小比较接*的角

  提问:你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吗?

  2.教师谈话: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一)角的度量

  1.出示图片认识量角器

  讲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关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结合图片,认识半圆仪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

  2.(1)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3.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123页第一、二自然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6)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7)播放视频角的大小比较

  (播放前先请同学用估算的方法判断,播放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角的分类

  1.自学教材第124页《角的分类》.(可按书中内容边学*边操作)

  2.小组讨论:

  (1)角可以分哪几类?每类角的特征是什么?

  (2)直角、*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角和直线一样吗?

  3.利用活动角,按老师要求摆角.

  (直角、钝角、*角、锐角......)

  三、巩固练*

  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126页第7题.

  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提问: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个时刻分针与时针的夹角吗?

  3.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角(3)120(4)30(5)77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角的度量和分类.量角时要对刘顶点和0刻度线,确定如看哪一圈刻度)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量角器量角很简单,角可分为五大类.

  中心重合角的顶点,直、*、周角最特殊,

  一条边对齐0刻度,锐角小于九十度,

  角的度数看另一边.钝角介于直、*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27页第9题.

  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观察、画图和交流等活动过程中,认识射线和直线,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及其联系。了解从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并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2.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会用符号表示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相应的读法。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应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 感知射线从生活中引入

  教师打开激光灯,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

  提问:在墙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

  再问:如果把激光灯的发射点和墙上的光点看作两个端点,那么中间的一条光线可以看作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点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评析:用学生熟悉、喜爱的激光灯射出的光线引入,贴*学生的生活。同时,及时将具体的生活实例上升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机孕伏与复*了线段的特点,为射线的学*打下了基础。]

  提问:如果把激光灯射出的红色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光线尽头的那个光点吗?(不能)这条光线会怎样?(这条光线会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

  追问:这条光线还能用线段表示吗?为什么?

  讲解: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光线看作是射线。(板书:射线)

  出示教材第16页的情景图。

  提问:这幅美丽的夜景图中,那五光十色的灯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线吗?为什么?

  谈话:但图上只能看到这些光线的一部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画出这些射线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练*本上试着画一画。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反馈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比较,明确: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射线的例子吗?

  [评析:揭示了线段的概念后,通过光线射向天空,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让学生初步感受无限。同时,让学生在尝试画射线的活动中理解和体会无限延长的含义,感受并理解射线的特点。]

  二、 认识直线在操作中体会

  谈话:想象一下,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线呢?你会画一画吗?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师生共同评价,并通过讨论明确: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讲解:(指学生画出的'直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直线)

  提问:那你会把一条射线变成一条直线吗?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把射线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小结:直线有哪些特点?

  [评析:在对射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画直线,使学生对直线的认识建立在实际操作和想象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学生将射线变成直线,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射线与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三、 形成概念在比较中整理

  谈话:我们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板书。)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评析: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和区别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放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在归纳中有效区分三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加深了对射线和直线的认识,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 知识延伸在实践中提炼

  1. 画一画。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学生按要求画图)

  再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为什么?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以一个点为端点画一条射线,你会画吗?试一试从这个端点能画几条这样的射线?(学生尝试画图)

  小结:从一点起能画出无数条射线。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一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先想一想,再试一试。

  小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两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

  小结: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 说一说。

  谈话:其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评析:让学生在画线段、射线和直线的交流与实践过程中,既巧妙复*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之间的联系,又适时归纳出经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射线,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同时,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及时拓展到在现实生活中,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3. 想一想。

  出示下图,谈话:小明从学校回家有A、B、C三条路线可以走,你认为小明选择哪条路回家最*?

  谈话:这只是我们凭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如果量一量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

  学生反馈测量结果。

  谈话: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让学生在纸上画两个点,量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评析: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测量、交流,明确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从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五、 角的概念在自学中获取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指学生画的从一点引出多条线段的图形),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图,你能从中找到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吗?

  谈话: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请大家想一想,关于角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再打开课本第17页,自学例题,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对于角,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自学后,组织反馈,并通过讨论使学生弄清以下问题:什么是角?角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用怎样的符号来表示?

  提问:你能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师生共同评价。

  [评析:由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巧妙地引入角,形象地突出了角的两条边是射线这一关键,使学生对角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六、 练*拓展在辨析中提升

  1.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图中有几条射线,组成了几个角?它们各是什么角?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思考,明确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七、 回顾反思在生活中延伸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藏着很多数学知识。我们今天学*的内容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找一找,看一看,并将你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4

  课题一: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59、60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

  “要求盘里的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

  “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乘法算式 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教题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1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

  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2.教学乘数是1和0的乘法。

  (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以1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教师说明:1个3不能相加,3乘以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以1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说明:1个1 不能相加,1乘以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

  下面我们一齐看一看一个数和1相乘它们的乘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

  6×1= 1×8= 1×10= 123×1=

  “谁能说一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教学一个数和0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 = 3×0 = 0×0=

  “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 = 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3乘以0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0个3相加?”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说明:0个3不能表示0个3相加,3乘以0就表示0个3还是0。板书:3×0=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2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12乘以5等于多少?5乘以12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400乘以20等于多少?20乘以4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100乘以1000等于多少?1000乘以1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并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乘数和被乘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

  1.做第60页“做一做”中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十三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4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四、作业

  练*十三的第1、2、5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含义;

  2。从实例中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三角形的高,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一条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概念。

  难点: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三角形的高。

  教学准备

  课件、*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教具、三角尺。

  主要教法选择:观察法、知识迁移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请每位同学从你的抽屉里拿出两根小棒,试一试,你能摆出什么图形?

  谁来说说自己摆出了什么图形?(指名说)

  下面请每位同学再添上一根小棒,能摆成什么图形?(指名说)

  用屏幕出示学生们可能摆出的图形,提问:你能说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吗?那么,在同学们摆出的图形中,那些是三角形?

  今天,我们就来学*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学*新课

  1、学*三角形的定义及组成

  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三角形,你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让学生充分发言)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其实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有许多的三角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录像)

  ⑵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生活中的三角形,那么你能说说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等)

  提问:那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比较重要?(围成)为什么?(三角形是封闭图形)

  那么这三条线段应该怎样去围呢?(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端点相连)

  请学生互相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2、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⑴小组活动:请组长将本组的小棒分给组员,每人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有学生发现自己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这是怎么回事啊?

  小组研究: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小组汇报,并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屏幕出示例3的图,让我们帮助小明解决一个问题:小明每天上学从哪条路走最*?为什么?(中间的这条路最*,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学*三角形的稳定性

  ⑴游戏

  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游戏,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游戏规则:每人一个图形,拉动这个图形,只要使它的形状发生变化,就算赢。

  请学生推荐两名力气比较大的学生(一男一女),出示教具,一个三角形,一个*行四边形,先让女生选择一个图形,另外一个就是男生的。

  请大家预测一下,男生和女生谁会赢?为什么?

  得出结论:*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⑵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那么,要想使这个*行四边形也能够固定住,该怎么办呢?(加上一根木条,形成两个三角形。)

  正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在生活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⑶你瞧:这张桌子摇摇晃晃多危险啊!有什么办法加固它呢?

  斜着钉两根木条,组成三角形。

  4、学*三角形的高

  ⑴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我们可以用大写字母来表示点,例如,我们可以给这三个点分别取名字为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可以称为三角形ABC,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分别称为AB、AC、BC,下面想请同学上来指一指,每一个顶点分别对应哪条边。

  ⑵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提醒注意:高要画成虚线,而且要画上垂直符号。

  想一想:一个三角形中能画出几条高?为什么?(有三条高,因为每个三角形有三个顶点)

  ⑶学生练*

  请每位学生在课本86页,练*十四第一题,请你画出第一个三角形的高。

  提醒注意:三角形的高要画成虚线,并且要画上垂直符号。

  你能画出几条高?那么,另外两个三角形的高你会画吗?试一试,好吗?

  (让学生互相检查,并说说怎么检查)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具有稳定性,而且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我们还认识了三角形的高,并且学会了给三角形画高,不同的三角形所在位置不同,我们下一节课再继续研究。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2、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认识算盘,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努力,激发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准备:

  算盘、多媒体课件、算筹、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新授

  (一)、出示学*目标

  学生齐读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任务。

  (二)、自主探究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1)远古的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的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表示数和计算。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屏幕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与远古计数方法相比它的优点就是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课件出示:算筹表示多位数。

  (2)你知道这些用算筹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吗?

  课件出示题目。

  3、算盘:

  (1)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老式算盘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

  (2)出示新式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3)课件出示由老式算盘衍生出的形态各异的算盘。

  4、计算器:

  现在,算盘因为笨重、不方便携带,逐渐被更轻便的计算工具所取代。

  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5、电子计算机:

  (1).随着时间的发展,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板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2)现在人们人手一部的手机,也具备了微电脑的功能。

  6.简单认识计算器比较重要的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三)、计算器的应用

  1、学生自学教材26页的例题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四)、巩固练*

  1、早在14世纪,*就发明了()。

  2、老式算盘上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

  3、新式算盘上方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每颗珠子表示()。

  4、我见过的计算机工具有()、()和()。

  5、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三、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

  作业设计:练*册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

  5.计算机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能发现、再现物体的序列,体验不同的排序方法,在操作活动中有规律地设计图案,提高动手能力。

  2、培养幼儿思维的多样性,初步感知数学中的规律美。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彩色珠子、彩皮、腰带、彩带等。

  3、玩具小熊一个,篮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知规律

  1、观看课件,引导幼儿发现并讲出其中的规律出示玩具小熊,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呀?(小熊)

  师:小熊他今天可开心了,因为他搬新家了,让我们一起看看他家的新房子吧!(观看课件画面)小熊的新家漂亮吗?(漂亮)

  师:今天小熊还请了三位好朋友到家里做客呢,看看他们是谁呀?(小兔,小猫,小狗)

  师:三位好朋友接到小熊的邀请可高兴了,他们要出发啦!

  师:(观看课件画面)哦,这三位好朋友每人都走了一条小路,哇小路上还有好看的小石头呢!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走的小路上的小石头是怎样的。

  师:先来看小兔,他走的小路上的石头是怎样的呢?(一块红色一块绿色一块红色一块绿色……)

  师:小兔走的小路是一格一排列的石头小路。小猫走的小路呢?(一块绿色两块蓝色一块绿色两块蓝色……)

  师:小猫走的路是一格二排列的石头小路。小狗呢?(一块红色一块蓝色一块黑色一块红色一块蓝色一块黑色……)

  师:小狗走的小路是一、一、一排列的石头小路。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三条小路看上去漂亮吗?(漂亮)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小石头的排列有规律)

  2、观看课件,引导幼儿按规律排列

  (1)引导幼儿发现并尝试接着规律排列师:到了小熊家,小熊请三位好朋友吃点心啦!咦?怎么是个空盘子呀?原来这是个神奇的盘子哦,盘子上有一些花纹,只要将盘子上的花纹按一定的规律说下去,好吃的点心就会出现了。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呀?(想)师:看看小兔拿到的盘子是什么花纹?(一块红色一块黄色一块红色一块黄色)接下来应该怎么排呢?(与老师一起讲述)(一块红色一块黄色一块红色一块黄色……)看看对不对?哇,是什么好吃的点心呀?(萝卜)师:小猫的盘子呢?(一朵大花二朵小花一朵大花二朵小花)接下来应该怎样呢?(请幼儿讲述)(一朵大花二朵小花一朵大花二朵小花……)是什么点心呀?(小鱼)幼儿与老师一起吃美味的"小鱼"。

  师:我们也来帮帮小狗吧!谁愿意来说一说?(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接下来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骨头出现)

  (2)拓展幼儿思维师:小朋友,除了这些排列,你们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排列?(两个高人两个矮人……三个大碗两个小碗……)

  二、应用创作师:吃完了点心,小熊要请大家唱歌跳舞啦,你们看,小熊打扮的漂亮吗?(漂亮)那让我们也把自己打扮一下和小熊一起跳舞吧!

  1、简单介绍各小组的活动内容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种材料:花环和大小彩色花;彩色珠子和线;腰带和彩色丝带。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动吧!

  2、幼儿自选小组活动(1)装饰花环(2)串项链(3)装饰彩带裙

  三、评价活动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作品呢?

  互相观赏,评价个别作品,表扬有创意的幼儿。

  四、结束活动

  师:孩子们,把自己打扮起来吧!(一起把自己的作品戴在身上欢乐起舞)

  师:时间不早啦,我们该和小熊说再见了,小熊再见!(挥手离开小熊家)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材分析:

  “*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中的第五课。这部分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认识,又是对后续学*除法“试商”的基础。另外,*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确数,或是用大数描述事物时,人们经常会选择*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知识的衔接上*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经验积累,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似数,也有一部分学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似数。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对于“四舍五入”法具体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中年级段,具有一定的学*经验和合作学*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似数的道理,知道*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求*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确数和*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的数,是*似数。

  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似数来表示?了解*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方米,但报道中称“*2万*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方米”称为“*2万*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xx,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xx,13000,14000接*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方米”称为“*2万*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学*,共同完成学*任务。2、学*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卡上。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似数的方法。

  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

  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题,加深对*似数的认识,感受*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同时知道*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似数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117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目标:(媒体出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学生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学生自学探讨。(师巡视)

  3.班内交流。学生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做一做:118页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重点让学生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 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2.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学生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了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41——4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格子图、色彩笔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小数的意义

  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学*了小数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记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

  0。3它表示什么?

  生:0。3表示十分之三,即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十份,其中的3份就是0。3。

  师:如果我在0。3后面加上个“元”字,那么这个大正方形表示什么呢?(表示1元),0。3元又是多少钱呢?(3角)如果加上“米”字,这个大正方形双表示什么呢?

  那0。25它表示什么呢?你会用你手中的百格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生:表示把一个整体*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

  师:恭喜你们,挑战成功!但是要摘取数学王国的皇冠,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在探究新知识前,我要带你们去个地方……

  (二)复*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小数乘法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单价是整元的文具)。

  板书:文具店

  结合文具店柜台上各种文具的单价,提出数学问题。

  1、提问题与列式。

  师:熊妈妈是个热心助学人士,她说你们是第一次到她的文具店,决定给你们的`优惠,你们发现文具的单价有了什么变化?(生:以前的价钱都是整数,现在的价钱都是小数。)

  师:现在买3块橡皮又需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解答呀?

  二、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与前面的乘法算式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是整数乘整数,现在是小数乘整数。

  师:对,现在是小数乘整数。那么,怎样求出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也就是小数乘法(一)。(板书课题)

  (一)意义

  下面提出以0。3×3这个算式为例来进行研究。

  0。3×3它表示的什么意义?

  (二)交流算法。

  1、引导探究

  学生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3×3是多少元?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自己算,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

  如:

  (1)连加。你是怎么加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2)转化。0。3元看做3角,然后3角×3等于9角,9角等于0。9元。

  (3)画格子图。学生先画,然后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

  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也就是一块橡皮的价钱,买3个就是3个0。3元,从图中可知,合起来就是0。9元。

  (三)小结。

  师:刚才通过学*交流,同学们找到了连加的、换算单位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的、借助方格图来进行计算的等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算出结果是:买3块橡皮需要0。9元,也就是3个0。3等于0。9。(师板书完整,补“0。9元”并写答语)

  师:下面我们来对上面各种方法作一个分析和比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说想法)

  1、利用整数乘法意义(连加)

  2、化为整数乘法(转化)

  3、画图(数形结合)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做一做。课本P42“试一试”1、2题。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课本P42“试一试”1、2题。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交流算法)

  (二)计算4×0。3。小组活动,交流算法。

  (三)补充练*。

  1。寻找小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棵竹子一时约生长0。03米,三时约长了多少米?

  师:请每个同学独立思考和解答。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列式:0。03×3=0。09(米))你是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说涂格子,就问:假如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米的话,0。03米该怎么表示?0。03×3又表示什么?

  师: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涂色)投影学生作品并点评。

  (四)深化性练*(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1。填一填。0。1+0。1+0。1+0。1=()×()=()

  0。02+0。02+0。02=()×()=()

  ()×()=()+()+()+()2。(课本42页的涂一涂、填一填)

  3。“知识拓展”(机动性练*)

  小新爸爸去菜市场买菜,他买了三条鱼,每条鱼是3。5元,那么他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畅谈全课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文具店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优选【10】篇(扩展6)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复*、导入

  1、复*旧知识:

  (1)口算小数乘法:

  0.4—2 0.3—4 1.2—4 2.3—3 2.5—2

  说说计算的方法

  (2)小数点的移动:

  ①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 )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②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 );

  小数点向左移动( )位,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

  2、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街心广场去转转,看看那里有什么样的数学奥秘等我们来探索。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让学生认真看书上的主题图,说一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这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的面积之间又可能有什么关系?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探索0.2—0.3的计算方法。

  先让学生计算广场、花坛的面积,并对比他们的长和宽的关系,以及面积的关系。再让学生根据地转与花坛的长和宽的关系估计一块地砖的面积可能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最后,汇报自己找到的好方法,并进行评议,谁的方法更好些。

  师小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

  ①利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完成“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将结果汇报,进行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②完成“填一填”,回答: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明确: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和。

  ③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学*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更了解到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知道了这个规律,我们以后就可以运用它来帮助我们进行计算。

  3、完成43页“练一练”,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5)问:

  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练*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练*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有学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学*风气比较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只有两名学生因年龄小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

  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

  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设计思路:

  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58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

  (1)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40度140度

  (2)在点和射线上分别画出70度、120度角: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75度角

  (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画150度角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2.练*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3.结合读数,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4.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探究理解新知。

  5.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6.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读出下面的数

  305300535002879

  (1)我们学过哪些记数单位?

  (2)请你按数位顺序表中的顺序依次说出所学过的数位。

  (3)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万级的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24960000

  让学生试读。

  比较24960000与24960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o,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练*读一读

  500001800002350000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6407000。

  ②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④小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

  (1)学*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850003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声生同读。

  ④小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⑤按正确的读法师生品读。(板书: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练*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2、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认识算盘,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努力,激发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准备:

  算盘、多媒体课件、算筹、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新授

  (一)、出示学*目标

  学生齐读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任务。

  (二)、自主探究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1)远古的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的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表示数和计算。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屏幕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与远古计数方法相比它的优点就是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课件出示:算筹表示多位数。

  (2)你知道这些用算筹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吗?

  课件出示题目。

  3、算盘:

  (1)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老式算盘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

  (2)出示新式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3)课件出示由老式算盘衍生出的形态各异的算盘。

  4、计算器:

  现在,算盘因为笨重、不方便携带,逐渐被更轻便的计算工具所取代。

  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5、电子计算机:

  (1).随着时间的发展,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板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2)现在人们人手一部的手机,也具备了微电脑的功能。

  6.简单认识计算器比较重要的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三)、计算器的应用

  1、学生自学教材26页的例题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四)、巩固练*

  1、早在14世纪,*就发明了()。

  2、老式算盘上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

  3、新式算盘上方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每颗珠子表示()。

  4、我见过的计算机工具有()、()和()。

  5、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三、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

  作业设计:练*册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

  5.计算机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优选【10】篇(扩展7)

——四年级数学教案菁选

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页的内容,第99页的例1,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以及练*二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教科书第98页上3筒奶粉桶的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教师让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并作必要的提示。学生回答后,再要求学生举出简单的例子。

  二、学*新知

  1、教学小数除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3个奶粉筒的挂图或用投影片映出,指出每筒奶粉500克。在黑板的左边写出三道整数应用题,让学生列式并计算出得数。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第二、第三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接着,让学生把题里奶粉的克数改写成用千克作单位的小数,对着左边的三个算式,在右边写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

  5003=1500(克)0.53=1.5(千克)

  15003=500(克)1.53=0.5(千克)

  1500500=3(筒)1.50.5=3(筒)

  教师先让学生将上面每一横行的两个算式进行对比,看它们的含义是否一样?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再说明右边的两个小数除法算式与小数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小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巳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最后,让学生对照前面的整数、小数的乘法、除法算式再次说明小数除法的意义.

  2.做第98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按照题意独立完成。做完后,让学生对照算式说明小数除法的意义。

  3,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例1。

  (1)复*。

  教师让学生做一道整数除法题;225018。做完后,让学生说明在计算除法的过程中,每次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以及除得的`每一位商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2)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式,并用竖式计算。教师逐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做:

  ①被除数的整数部分21够不够除?商几余几?

  ②余下的6除以15不够除,怎么办?能不能仿照整数除法的方法,把6个一看作用低一级单位表示的数,再与下一位上原有的数合在一起,同15除用15除64个十分之一商多少?

  ③求出的这一位商表示多少?(4个十分之一)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写商?

  ④求出十分位上的商以后,被除数的十分位还余4,应该怎么办?

  ⑤用15除45个百分之一,商多少?应该把这一个商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

  让学生观察除法竖式,回答以下问题:

  ①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②每一位商各应该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

  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部分),除数悬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每一位商都要写在被除数相同数位的上面。

  4.做第99页中间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要个别提问学*有困难的学生。

  三、巩固练*

  1.做练*二十三第1题中第一横行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时,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个别指导。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回答计算过程和算理。

  2.做练*二十三的第2题。

  做第(1)题时,让学生先回答;题目的含义表示什么?(就是小数除法的意义)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并提问: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在计算方法上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关系?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五、作业

  练*二十三第1题中第2横行的3道小题、第3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例5,第6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十四的第l、2 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把下面复*中的口算写在卡片上;在一张纸条上面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如:□□□□□■■■,共做4条。

  教学过程 :

  一、复*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如:(36+64)8,205+502,6010+1010等,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什么,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什么,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5。

  教师让学生摆正方形,先把5个白色正方形摆成一横排,接着摆3个红色正方形与白色正方形在同一行上,教师同时贴出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条,先只显示5个白色的正方形,然后再显示3个红色的正方形。接着教师说明要摆4行这样的正方形,边说边贴出另外3张画着正方形的纸条。教师指着图形提问:

  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先请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所列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还有别的算法吗?你是怎样想的?再请一个学生回答,如果这个学生说出另外一种算法,教师再把这个学生所说的算式也写在黑板上。如:

  (5+3)4 54+34

  教师:第一个算式是先求出每一行有多少个正方形,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第二个算式是先求出白正方形和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这两个算式的计算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可以求出于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下面我们大家一齐来计算,看一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样。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然后再提问: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怎样?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说明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

  (5+3)4=54+34

  等号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的和乘以4。)

  等号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先分别乘以4,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教师: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5与3的和乘以4等于5与3先分别乘以4再相加。

  教师: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7)6 186+76

  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的和乘以6。)

  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分别乘以6,再把两个积相加)

  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18加7是25,25乘以6是150。)

  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

  教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连起来,教 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画一个等号。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什么?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18与7先分别乘以6再相加。)

  教师:我们再来看两个算式 20(15+9) 20xx+209

  先来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

  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以15与9的和等于什么?

  2.进行抽象概括。

  教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

  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先看等号左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 地方?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二两个等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第三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以两个彩的和。)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什么意思?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同时板书。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8页下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斑齐读两遍。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c=ac+bc

  等号左面(a+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面ac+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三、巩固练*

  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十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

  根据,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

  教师在黑板上再写算式:18527十1527,提问:

  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以哪一个数?

  根据,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

  2.做第6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

  四、作业

  练*十四的第1、2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关键:

  学会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带领学生对屋子里的人进行分类,学生们想到按性别分、按发型分、按年龄分、按视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既活跃了现场气氛,也为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一、复*导入

  复*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主题图

  1.导入

  2.研究分类标准

  (二)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的分类

  2.学生汇报

  ①将研究的分类结果展示到黑板上。

  ②学生汇报如何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类

  3.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①学*定义

  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你练*说一说。

  ②做一做

  依次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请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③认识三种三角形的特点

  a.三种三角形角的特点

  ④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题卡,完成第一题(根据角的特征对三角形分类)。

  ⑤小结,板书韦恩图。

  4.学生汇报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①认识等腰三角形

  ②学*各部分名称

  ③做一做

  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红领巾、底角为75度的等腰三角形和底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逐一判断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④认识等边三角形,了解它的特点

  谁能完整地说说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⑤做一做

  三、看书质疑

  四、反馈练*,巩固提高

  (一)填空

  1.()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三角形。

  (二)判断下面说法正确吗

  1.一个三角形里有一个锐角,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3.一个三角形里至少有两个锐角。()

  4.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边三角形。()

  (三)信封游戏

  猜猜看,信封里藏的是什么三角形?

  (四)折纸游戏

  你能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了哪些内容?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叠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叠部分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在合作学*中感知集合图的形成过程,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学*之星”和“劳动之星”的获奖奖励,“智慧星”和“守纪星”的获奖奖励,集合名称的磁板,获奖学生名字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脑筋急转弯导入新课师:今天这节课上老师会根据同学们的表现,评选出智慧星和守纪星。想要获得智慧星,那你课上需要积极动脑、认真思考。想要获得守纪星,那你课上就要认真听讲、坐姿端正、书写规范。看谁这节课既能获得智慧星又能获得守纪星。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脑筋急转弯的游戏吗?想不想玩一玩?出示脑筋急转弯——理发师的困惑:

  教师边讲解,边用课件播放声音。

  师问:进来的怎么只有三个人呢?你们能帮理发师解决他的困惑吗?生:略师:在这里爸爸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孩子的爸爸又是爸爸的孩子。身份在这里重复了一次,所以只有3人。(板书:既??又??)像这样的问题,数学上称之为“重叠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这类问题。

  二、集合圈的深入探究师:根据同学们上一周的表现,李老师评选出了7名学*之星和5名劳动之星,那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了吗?(12名)师:有不同意见吗?生:没有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都有谁获奖了?(课件展示获奖学生名单)师:从这张光荣榜里,你发现了什么?生:xxx既获得了“学*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你这个词用的真好,既??又??(板书)这样说我们就听得很明白了,谁还能像这位同学一样说说你的发现?生1:XXX既获得了“学*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谁能把这两个同学的发现连起来说说?生2:

  和都既获得了“学*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你真会表达。下面请获奖的同学赶快到前面来,老师给大家颁奖。学*之星站到老师的右手边,劳动之星站到老师的左手边。你们俩应该站到哪儿?师:咦,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刚才我们明明算了12名同学获奖了,怎么才来了10个人呢?那两个人呢?(学生举手,迫不及待的回答问题。)你们有话想说,那好,你来说说?生:

  和都既获得了“学*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所以他们两人在获奖名单里重复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看来同学真是理解了这两个同学的位置了,那这两边呢?谁来说说右边同学的获奖情况?生:右边同学获得了“学*之星”。

  师:“学*之星”还有中间的两个同学呢,我们只描述这5个人的获奖情况。

  生:这5个人单单只获得了“学*之星”。

  师:那谁来说说左边这3位同学的获奖情况?生:左边这3位同学只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真不错,这下我们弄清楚了。那老师开始颁奖了,左边的同学每人发一颗“学*之星”,右边的同学每人发一颗“劳动之星”,中间的同学每人既发一颗“学*之星”又发一颗“劳动之星”。(师边说边给学生发小星星)师:那刚开始我们算得有12名同学获奖了,在今天的这种获奖的情况下是不对的,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今天有10位同学获奖了吗?先听清要求:画图时,要画清同学们的获奖情况,还要让我们能直观的看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了,注意老师已经把这些同学的名字编好了相应的序号(课件展示),不要写这些同学的名字了,我们只用序号来表示同学就可以了。

  生:独立画图。

  师:画好的同学可以小组相互交流一下,看看小伙伴们画的图有没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师巡视学生画的图,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到前面投影。)师:老师选择了几位同学画的图,下面请这几位同学分别到前面来讲一讲他们画的图。

  师:像这种重叠问题,我们可以用韦恩图来表示。它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在1881年发明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图叫作韦恩图,也叫集合圈。(板书:集合)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用集合圈的方式来画画图。(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集合圈)先画一个封闭的椭圆表示“学*之星”,画好之后贴上这个集合圈的名字是“学*之星”。接下来该画什么了?生:“劳动之星”的集合圈。

  师:那“劳动之星”的集合圈我们应该画在什么位置呢?师:为什么要把“劳动之星”的集合圈有一部分画到“学*之星”的集合圈里面呢?生:因为有人既获得了“学*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再画一个封闭的椭圆表示“劳动之星”。下面我们把这些获奖同学的名字贴在相应集合圈的位置里。

  师:这个集合圈我们就算画好了,那集合圈的各部分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阴影部分表示什么?师:根据我们画的集合圈在小卷子上列出算式(生列算式)。

  师:谁来说说你怎么列的算式,并给大家讲讲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生:我列的算式是7+5-2=10(名),“7”表示7名“学*之星”,“5”表示5名“劳动之星”,减去“2”是因为有2名同学重复了。

  师:你讲的真清楚,大家都听明白了吧。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你们看这个图我们相当于把这些获奖同学分了几部分?(3部分)哪三部分?分别是几人呢?那你会列算式了吗?三、问题拓展师:这个问题我算式弄清楚了,现在老师又有想法了,我们下周还要选出7名“学*之星”,5名“劳动之星”,你们帮老师想一想有可能有多少名同学会获奖吗(出示课件)?今天的获奖情况是有2名同学重复了,有10个同学获奖了。那下次获奖可能多少名同学重复呢?生:3名,1名。

  师:最多有多少名同学重复获奖?生:5名。

  师:为什么?生:因为“劳动之星”只有5人,所以最多只能有5人重复获奖了。

  师: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下周我们班获奖的重复情况都想全了,并说一说。

  生:没有重复、重复1人、重复2人、重复3人、重复4人、重复5人(随着学生说,课件出示)。

  师:那每种情况下有多少人获奖呢?分组做师:没有人重复获奖的情况。

  生:7+5=12(人)师:那这个集合图该怎么画呢?生:画两个单独的'圈,没有重复的部分。

  师:(找学生说重复1人、重复3人、重复4人、重复5人的算式,并让学生说3/4清这样列式的原因。)那重复5人的时候,这个集合圈又该怎样画呢?生:“劳动之星”的圈都跑到“学*之星”的圈里去了(课件展示)。

  师:那这个部分表示什么意思?有几人?(课件出示如下)学*之星生:这部分表示只获得了“劳动之星”,有2人。

  师:我们来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有几个人重复了,就去掉几人。

  四、练*提升师:班里获奖同学的情况,我们都弄清楚了,真了不起,那今天没有获奖的同学呢?比如XXX,我想把他的名字也贴在黑板上,我应该贴在什么位置上。(贴在集合圈的外面)为什么啊?贴在外面表示什么呢?师:所以我们班里其他没有获奖的同学,都可以贴在获奖集合圈的外面。现在班里每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下面我们来帮同学们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节课获得智慧星的有人,获得守纪星的有人,两项都获得的有人,两项都没有获得的有人,来上课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师:请同学们,在小卷上独立完成,要求画出集合圈,并列算式。

  五,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出示课件)(1)奥运五环,环环重叠(2)看,这是圆圈的集合图(3)还有大自然中,一座座山峰重峦叠嶂(4)以及月食,也是因为重叠现象导致的(5)这是设计师笔下的建筑,也有重叠

  六、课堂小结师:

  今天我们学*了重叠问题,还用集合知识解决了不少问题,谁来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生1:我学会了画集合圈。

  生2:我学会了重叠的问题可以用画集合圈的方法来解决。

  生3:集合圈的画图方法能让我们很清楚得看清每个部分有多少人和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同学们,集合圈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有重复现象的问题以后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就等着同学们去发现和解决。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四年级数学教案5

  一、学术条件分析

  这个班有30名学生,包括13名女生。通过对上学期考试成绩的分析,学生对基础知识、概念、定义的把握比较牢固,口头计算、书面计算、表外计算比较擅长。少数学生粗心大意,不够灵活,应用能力不够强。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接受能力强,学*态度端正;有些学生没有足够的意识及时完成作业,这使得学*数学变得困难。因此,在新学期,在纠正学生学*态度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学*数学的各种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少数学生意识不够,缺乏努力学*的精神,总想偷懒,作业马虎。今后首先要加强学**惯的培养,比如课前自学,课后复*。在写作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要求。只有让学生认真写,才能认真思考。其次,整数的计算在这学期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此外,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本学期的重点,以便在教学中加强对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考查问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我们应该找到更多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他们开心,愿意学*。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成绩。

  二、教材分析

  这本教材的主要单位是:升和毫升,二位或三位除以二位,简单期,观察对象,统计表和条形图(一),解题策略,可能性,整数初等算术,竖线和*行线,排序和复*。

  四年级第一学期是第二学期的开始,是承前启后的关键学期。第一册教材在四年级第一阶段教学的基础上,不仅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更加注重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目标。教材还是分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你知道一些思维题,主要是让学生接触一些关于数学发展与人类进步关系的简单知识,认识到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吗?同时教材有计划地安排了一个简单的循环和一个单元的解题策略,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两类事物数量的关系,总结归纳规律,从而培养推理判断能力,享受学*数学的乐趣。

  这本书的重点是教学:二位数或三位数除以二位数,三步算初等算术,统计表和条形图,列出综合公式,用表格整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本书的教学难点:二、三位数除法试调商的'方法,初等算术的运算顺序,点到线知识的实际应用,三视图对物体的想象和摆放,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比较、分析和判断,升、毫升容量概念的形成。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

  知识和技能:

  1.体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与量的关系的过程,掌握必要的运算技巧进行计算

  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二位数和三步整数混合运算,探索寻找简单的规律。

  2.通过研究相关物体和*面图形的形状、大小、场景、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相关几何和*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空间的概念。

  雕刻方案对整个学期的教学有指导作用。通过江苏教育出版社提供的四年级数学第一册教案,可以帮助老师们让教学井然有序!

  [第3条]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三年的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惯,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学*方法,学会了独立思考和与他人交流、谈判、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学会了探索问题,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问题,正确解决问题。无论是理解问题的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基础知识和技能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他们对数学学*兴趣浓厚,愿意参与学*活动,尤其是一些动手操作、合作学*和实践活动。因此,教学中应设计更多的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与数学学*活动的经验。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包括以下内容:乘法、升降毫升、三角形、混合运算、*行四边形和梯形、求规律、算术规律、对称*移和旋转、倍数和因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题策略、统计、用字母表示数字、整理和复*。

  单元一:本单元以学生学*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为基础,主要讲授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以及相应的口头计算和估算。一方面,学*这一部分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十进制乘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在乘法解题过程中的应用意识。

  雕刻要点: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口头计算和估算。教学难点:注意乘数中间为0,乘数末尾为0的乘法的灵活性。教学重点:掌握乘法的顺序,理解方法,正确计算。

  第二单元:本单元的内容包括理解容量和以升、毫升为单位的容量单位。通过对体积、升、毫升的理解,学生可以初步感知生活中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知道容量和单位升容量,然后是单位毫升容量。

  刻字要点:了解容量及其单位升、毫升。

  雕刻的困难:容量的测量和估计。

  雕刻的关键;联系实际,加强练*,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讲授三角形的理解。这部分理解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积累一些理解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雕刻要点:感受、发现和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雕刻难点:画出三角形指定底部的高度,画出指定的三角形。

  刻字的关键: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探索活动,自我感知相关规律。第四单元:本单元主要讲授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教材分为三个层次。让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认识括号,从而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让学生体验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序列的过程,进一步积累数学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用三步计算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自我探索产生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经验,培养认真严谨的学**惯和做人做事的责任感。

  雕刻要点:掌握三步混操作的顺序。

  刻印难点:在掌握操作顺序的基础上进行纠正。精通计算。

  雕刻的关键: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惯。

  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点。以及对*行度和相交度的初步了解,进一步了解*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雕刻要点: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行四边形和梯形高度的理解、测量和绘制。

  雕刻的关键: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结合生活实践学*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六单元:本单元主要安排学生学*简单搭配和简单排列数及组合数。

  雕刻要点:掌握活动中排列数和组合数的规律,找出方法。

  雕刻的关键:让学生自主探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单元:本单元讲授乘法分布规律,用乘法分布规律进行简单运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定律和组合定律,并使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单运算。进一步学*乘法和分布规律,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体理解整数范围内的运算规律,而且有助于学生灵活解决计算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刻字要点:在解题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除规律。

  雕刻的难点:我可以应用乘法和分布规律,使一些计算简单而熟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总结规律。

  第八单元:本单元的内容是进一步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学会在正方形纸上*移旋转简单图形,发展空间概念,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移和旋转现象的基础上,可以在正方形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雕刻要点: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移和旋转。

  雕刻难点:可以在方形纸上*移旋转图形90度。

  雕刻的关键:加强学生在操作和活动中对知识的掌握,在学*过程中产生兴趣和感受美。

  第九单元: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倍数与因子,2、5或3的倍数的特征,偶数与奇数,素数与合数。

  刻印要点:倍数、因子、奇数、偶数、合数、质数的含义。

  刻印难点:在掌握含义的基础上做出各种判断,了解每一种自然数的特点。教学重点: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猜想等方法进行探究,加强学生交流,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第十单元:本单元主要用计算器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常数规律。教学重点:利用计算器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运算规律。

  刻字难点:学生被除数和除数以0结尾的简单算法。教学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索,用自己的话总结发现的规律。单元11:本单元进一步教如何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

  刻印要点:让学生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感受到通过绘制和列举策略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增强使用策略的意识,提高使用策略的水*。

  刻字难点: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策略解决有个性的问题。教学重点:学会通过绘制线段和列表来解决与行程计算相关的实际问题。第十二单元:本单元主要教授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刻印要点:了解统计图,了解统计图的功能。

  刻印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设计统计活动,体验统计过程,增强统计概念。

  三、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增强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学**惯。

  5.注重团队互助精神的培养,增强集体意识。

  6.加强上下指导,提高学*质量。

  四、课表

  乘法8小时

  7小时(升和毫升)

  三角形7课时

  混合运行8小时

  *行四边形和梯形4课时

  找一个4小时的规则

  操作法7课时

  对称,*移,旋转6小时

  将9个课时相乘并相乘

  用计算器探索法律6小时

  图书馆5课时解题策略

  统计7课时

  用字母数6个课时

  组织和复*10个课时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观察、画图和交流等活动过程中,认识射线和直线,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及其联系。了解从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并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2.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会用符号表示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相应的读法。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应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 感知射线从生活中引入

  教师打开激光灯,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

  提问:在墙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

  再问:如果把激光灯的发射点和墙上的光点看作两个端点,那么中间的一条光线可以看作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点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评析:用学生熟悉、喜爱的激光灯射出的光线引入,贴*学生的生活。同时,及时将具体的生活实例上升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机孕伏与复*了线段的特点,为射线的学*打下了基础。]

  提问:如果把激光灯射出的红色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光线尽头的那个光点吗?(不能)这条光线会怎样?(这条光线会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

  追问:这条光线还能用线段表示吗?为什么?

  讲解: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光线看作是射线。(板书:射线)

  出示教材第16页的情景图。

  提问:这幅美丽的夜景图中,那五光十色的灯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线吗?为什么?

  谈话:但图上只能看到这些光线的一部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画出这些射线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练*本上试着画一画。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反馈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比较,明确: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射线的例子吗?

  [评析:揭示了线段的概念后,通过光线射向天空,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让学生初步感受无限。同时,让学生在尝试画射线的活动中理解和体会无限延长的含义,感受并理解射线的特点。]

  二、 认识直线在操作中体会

  谈话:想象一下,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线呢?你会画一画吗?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师生共同评价,并通过讨论明确: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讲解:(指学生画出的直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直线)

  提问:那你会把一条射线变成一条直线吗?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把射线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小结:直线有哪些特点?

  [评析:在对射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画直线,使学生对直线的认识建立在实际操作和想象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学生将射线变成直线,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射线与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三、 形成概念在比较中整理

  谈话:我们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板书。)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评析: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和区别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放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在归纳中有效区分三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加深了对射线和直线的认识,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 知识延伸在实践中提炼

  1. 画一画。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学生按要求画图)

  再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为什么?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以一个点为端点画一条射线,你会画吗?试一试从这个端点能画几条这样的射线?(学生尝试画图)

  小结:从一点起能画出无数条射线。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一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先想一想,再试一试。

  小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两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

  小结: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 说一说。

  谈话:其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评析:让学生在画线段、射线和直线的'交流与实践过程中,既巧妙复*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之间的联系,又适时归纳出经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射线,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同时,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及时拓展到在现实生活中,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3. 想一想。

  出示下图,谈话:小明从学校回家有A、B、C三条路线可以走,你认为小明选择哪条路回家最*?

  谈话:这只是我们凭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如果量一量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

  学生反馈测量结果。

  谈话: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让学生在纸上画两个点,量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评析: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测量、交流,明确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从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五、 角的概念在自学中获取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指学生画的从一点引出多条线段的图形),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图,你能从中找到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吗?

  谈话: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请大家想一想,关于角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再打开课本第17页,自学例题,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对于角,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自学后,组织反馈,并通过讨论使学生弄清以下问题:什么是角?角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用怎样的符号来表示?

  提问:你能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师生共同评价。

  [评析:由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巧妙地引入角,形象地突出了角的两条边是射线这一关键,使学生对角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六、 练*拓展在辨析中提升

  1.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图中有几条射线,组成了几个角?它们各是什么角?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思考,明确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七、 回顾反思在生活中延伸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藏着很多数学知识。我们今天学*的内容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找一找,看一看,并将你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

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经历具体---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学*过程

  2.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3.通过学*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特征。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教学难点;对直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彩笔、线条、图钉、小电筒、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线的认识(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书本边、铅笔盒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

  二、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一)认识直线

  1、同学们知道孙悟空手里拿的武器叫什么吗?(金箍棒)对,谁说说金箍棒有什么本事?(能变长变大)并请学生说金箍棒是向哪个方向变长的?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金箍棒在不断变长,说一说它到底能变多长。

  2、你能用最简单的线条来表示这种无限延伸的感觉吗?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用笔画一画。

  3、学生分组汇报,并说一说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并介绍直线的特征: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没有端点。

  4、介绍直线的表示方法及读法,并请学生也给自己的直线标上名字。

  (二)认识线段

  1、出示挂图(铁路和人行道)请学生观察,使学生感知:铁路一眼望不到头,我们说它象直线一样,而人行道上的斑马线,能看到两头。

  2、请学生也用线来表示其中的一条斑马线的样子,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想法。

  3、汇报时,指导要在线的两端加上?来限制它无限延伸,并告诉学生这两个?就是线段的端点,同时教师板书出线段和端点

  4、介绍线段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三)认识射线

  1、用小电筒射向学生,请学生仔细观察。

  2、让学生独立想办法用线表示出刚才看到的现象,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在黑板上画射线。

  4、让学生自己讨论:射线的表示方法及读法。教师强调:射线AB和射线BA不同。

  三、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1、请学生自己分别画出三种线,并用字母表示它们。

  2、做教材15试一试的第一题。进一步体会直线和线段,并知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但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试一试的第2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

  P15看一看量一量第1、2题。

  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量一量。猜对的给自己得一颗星,画在这道题的旁边。

  五、课结

  今天学到什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可以给予补充)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九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教具准备: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

  1、0.2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15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008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2、0.4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0.20.050.0050.01……)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40.63.134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用……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均海*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

  (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五点零六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零点零一四十五点五零三

  三、巩固练*

  1、填空

  0.9里面有()个0.1

  0.07里面有()个0.01

  4个()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一位是(),第三位是()。

  3、说出24.375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四年级数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两种动物爬行的速度,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在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在这一单元里,前面4节课里学生系统学*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及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这基础上,教材创设了两种爬虫谁爬得快的有趣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某些除法中余数和商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去探索、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在这过程中认识什么是循环小数。这部分内容比过去降低了要求,有关循环节。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是在"数学万花筒"中呈现的。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这节课都是利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引入循环小数的除法,相对来说,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对于"循环"这一特征,原先孩子在找规律中也多次接触,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先算,在算的过程中可能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来研究循环小数的特点就不会很困难。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比一比,谁爬得快?发现并认识循环小数。

  出示课件:雨后的一天,树叶上还闪烁着水珠。一棵大树上一只蜘蛛在慢慢地往下爬行;地面上,有只蜗牛也在缓慢地爬行。

  师:你们从图中还获得了什么信息?

  (点击课件:蜘蛛旁边出现"3分钟爬行73米";蜗牛旁边出现"11分钟爬行9.4米")

  师:你们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它们俩谁爬得快?

  师:如何知道谁爬得快?你怎样解决?怎样列算式?

  生:可以比较它们俩的速度。

  生:蜘蛛的速度可以用73÷3来计算蜗牛的速度可以用9.4÷11来计算(老师板书出学生说出的算式)

  师:先请大家动手算一算蜘蛛的速度。

  学生动手算。

  ……

  生:老师:73÷3=24.3333……除不尽怎么办?

  师:什么意思?你还没有除完,怎么知道除不尽呢?

  生1:永远都除不完!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每一次余数都是1。

  生2:商从小数点后面开始每次除得到的商都是3,然后余数又是1,商3,余数是1,不断反复出现。

  师:是呀!73÷3的余数不断重复,商也不断重复,永远都除不完,它的.商可以这样写:24.3333……后面加省略号,表示还有无数个3,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求出蜗牛的速度。然后再比一比蜘蛛和蜗牛谁的速度快?

  学生动笔算…

  生:它也是一个循环小数。0.85454…

  师:为什么说它也是一个循环小数?

  生1:因为余数"5"重复出现。

  生2:商也不断重复出现:5454……

  师:不错,9.4÷11=0.85454…确实是个循环小数。像24.3333……、0.85454……等都是循环小数,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循环小数取*似值。如24.3333……保留两位小数就是24.3333……≈24.33,0.8545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0.85454……≈0.85

  师:那么现在你们能得出蜘蛛和蜗牛谁爬得快吗?

  生:蜗牛快。

  活动二:认一认。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循环小数,这里有一组小数要请你们判断一下。请看课本70页练一练的第1题,先独立思考,写一写。写好后,同桌先交流。如果不是循环小数,要说明理由?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0页"数学万花筒"。他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试一试说说刚才这几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吗?怎样用简便写法写出来。

  练*:

  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3÷84÷310÷92÷4

  14.2÷110.4÷91÷75÷6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对循环小数有了哪些认识?

  ……

  五、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我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计算发现除不尽的现象,引发学生想了解怎样去表示商;这类商都有哪些特点等。帮助学生认识循环小数,因此,学生学得比较主动,通过让学生阅读"数学万花筒",帮助学生知道循环节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我觉得这样处理比较恰当。

  六、案例点评

  这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发现问题到问题的解决,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语言的表达等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是直接解答,而是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发现,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述,认识循环小数,真正做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其次,注重了活动性教学。通过"谁爬得快"认识循环小数,"认一认"运用概念去判断,进一步认识了循环小数。最后通过"练一练",深化了循环小数的认识,层次非常清晰,使得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得到发展。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本节内容是在三年级观察由3个、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三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的基础上,添加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所摆成的物体,从正面、上面、侧面所看到的形状不变。

  在学*新知识的开始,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所摆物体的正面的形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添加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从正面看形状不变,想一想,该怎样摆?这当中强调要有各自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里讨论,待有结果以后,再尝试拼摆,通过自己亲身实践,验证自己的设想,这样设计一是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猜想,富于实践。二是亲身经历数学学*历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由猜想、假设到操作验证,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能力。

  得出各种不同摆法以后,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不难发现摆在原物体某一个正方体的前面或后面,对齐着摆就行了。摆在后面,如果允许不对齐,就会出现更多不同的摆法。

  此刻,我又作了拓展;可以再添加相同的小正方体了吗?学生回答:可以。可以添加多少个?1个、2个、3个……一直到无数个。学生的思维很发散,很有创意,真了不起,他们已经发现拼摆中的规律:只要在原某一个小正方体的前面或后面即可。

  从上面、侧面看形状不变,改变了教学的策略,先研究侧面,后研究上面。因为侧面的摆法和正面摆法有相似之处,仍然有无数种不同的摆法,在教学中直接让学生拼摆,再借助多媒体演示多种不同的摆法。当研究从上面看时,要求学生直接通过展开丰富想象无需拼摆,直接借助电脑上拖动小正方体展示不同的摆法,同时还提问:有不同的摆法吗?学生举出了多种不同的摆法。

  整个探究过程,大胆放手、扎实有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闭莆彰挥欣ê诺牧讲交旌显怂愕脑怂闼承颍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2比醚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痹诩扑阒信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绷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苯淌Γ盒∶鳌⑿『旌托∏浚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崩罾鲜σ怖吹缴痰辏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毖生独立列式解答。

  2币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教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

  教师:你知道下面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90×11-900585÷9+15指名学生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保继续播放课件)小青他们要为班上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作为奖品,付给售货员阿姨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呢?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7×13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教师板书:100-7×13=100-91=9(元)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这两道题又该先算什么呢?说给同桌听一听。52+12×4110-117÷9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5苯淌Γ合胍幌耄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725-43+21823×32÷8指名学生说说,然后计算出得数。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钡7页,练*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钡7页,练*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钡7页,练*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推理是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复*,随后教材中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动态情境,导入了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内角和”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学中安排了3个活动,通过这3个活动体验“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性质的探索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可能从各种渠道已经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所了解,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数学活动体验,理解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使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更深刻。经过不断的课改实验,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喜欢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直角、锐角、*角这些角的知识。

  2.能力方面: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

  三、教学方法

  渗透猜想、验证、结论、应用、拓展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会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是探索和验证性质的过程。

  四、教具学具

  三角板、量角器、剪刀、白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猜猜它是谁?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几何图形)三角形(板书)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生回答。(互相补充)(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它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2、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跟三角形的角有关的游戏。只要大家说出三角形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能猜出第三个角,你们相信吗?

  要求每个4人小组拿出本组预先准备的'学具袋。(内含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包括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至少各一个,且要求大小不一。)

  3、活动、量一量:每人任意拿出一个自己带来的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并写在三角形中。(独立完成,非小组合作。)

  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事先向学生说明误差仅为3、4度左右。)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出来的吗?

  到底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秘密呢?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来揭开这个秘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拿出两个三角板,问:它们是什么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两个三角尺,在小组内说说每一个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用具,度数也是非常清楚,通过计算学生熟悉的三角板内角和来验证这个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2、探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

  (1)猜一猜。

  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可能是180°)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那就请小组共同计算吧!将学生采用分组的方法分成锐角三角形组、直角三角形组、钝角三角形组、等腰三角形组,各组在白纸上任意画三角形,并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由组长统计记录员记录各组的内角和情况。

  (3)小组汇报结果。

  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通过测量计算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设计意图】学生任意画的三角形,有大的、有小的,有各种类型的,不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学生都亲自动手动笔算出内角和。这个探索过程简单学生又容易接受。

  3、操作验证

  (1)动手操作,验证猜测。

  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能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吗?(先小组讨论,再汇报方法)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验证方法、结果。

  学生放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看。(剪拼、撕拼、折拼)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撕拼和折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角,证实三角形内角和确实是180°,测量计算有误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拼成一个*角,形象、直观地说明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

  5、辨析概念,透彻理解。

  (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学生有的答360°,有的180°.)

  把大三角形*均分成两份。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有的180°)这两道题都有两种答案,到底哪个对?为什么?(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

  大家可以在小组内用三角尺拼一拼,也可以画一画,互相讨论。

  学生发现:三角形不论位置、大小、形状如何,它的内角和总是180°

  (三)小结

  刚才同学们用很多方法证明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巩固练*,拓展应用

  下面,我们就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课件)

  1、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在三角形中,已知∠1=85°,∠2=65°,求∠3。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是:90°、75°、25°。()

  (2)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

  (3)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比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等于90°。()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2)交通警示牌“让”为等边三角形,求其中一个角的度数。

  4、拓展练*。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求出下面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课件)

  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看谁能找到方法。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1.小明的家离学校大约十分钟的路程,学校组织活动,要求8点钟集合,小明几点钟从家出发合适?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应该明确:他至少7点50分从家出发,实际上,为了不迟到,他应该提前几分钟,7点45从家出发比较合适.)

  2.这个时间你是怎样得到的?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估算?

  (在估计的基础上进行推算,这就是估算.)

  3.请你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到过估算?

  二、尝试讨论

  1.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下面题目:

  a.一所学校的阶梯教室有22排,每排有18个座位.这个阶梯教室大约能坐多少人?

  b.一份稿件,*均每行有29个字,共有31行,这份稿件大约有多少个字?

  c.小明和奶奶在健身区散步,小明每分钟大约走39米,他绕健身区一周走了12分钟,这个健身区一周长大约有多少米?

  2.读题,你有什么发现?(解决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估算)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3.同学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归纳: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并说出你们是怎样想的?

  a 22≈20,18≈20,20×20=400(人)

  b 29≈30,31≈30,30×30=900(个)

  c 39≈40,12≈10,40×10=400(米)

  2.观察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乘数是两位数,都是用乘法.)

  3.根据自己解答过程中的体会和同学的汇报,试着说一说怎样进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根据学生的发言,对估算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分别取*似数,再用两个*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

  1.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2.小丽每分钟步行52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3.一个粮店*均每天大约卖切面790千克,一个月大约卖切面多少千克?

  4.一个苗圃有育苗地4块,每块地有91行,每行种89棵树苗.这个苗圃大约培育多少棵树苗?

  5.一块长方形地,长98米,正好是宽的2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6.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个.

  (3)这辆公共汽车上大概有40人.

  (4)我们班有45名同学.

  (5)小红三分钟能写85个字.

  7.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

  69×51=2992

  8.估算:

  (1)10分钟你的脉搏大约跳动多少下?

  (2)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乘法的估算?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一估

  活动目的

  1.让学生经历估算的全过程,学会估算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估算意识。

  活动准备

  天*、尺子、黄豆、纸

  活动过程

  1.学生每6人为一组,每组发给一袋黄豆和一打纸。

  2.教师提问:每组有50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这一打纸大约有多少张?请大家估算一下。

  3.讨论出估算步骤再操作,需要工具可以来领取。

  4.动手操作时合理分工协作。

  5.填写估算报告表,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并做好汇报的准备。

  参考1:

  黄豆粒数估算报告

  估算步骤

  先数出10克的黄豆有56粒,再算整袋黄豆500克有50个10克,也就是有50个56。

  所用工具

  天*

  估算结果

  共有50×56=2800(粒)

  参考2:

  纸的张数估算报告

  估算步骤

  先量出1毫米有10张纸,再量出整打纸有4厘米1毫米,也就是有41个10。

  所用工具

  尺子

  估算结果

  共有41×10=410(张)

  拼摆算式

  活动目的

  1.使学生能熟练进行加、减、乘、除的口算.

  2.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写有数字3、+、—、×、÷、( )等符号的纸牌。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

  下面有5个算式,请你在这5个算式中,添上适当的+、—、×、÷、( )等符号,使它们的得数都等于100.其中,每一个算式中的3,可以任意分组,例如3,33,33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 3=100

  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给一组纸牌进行拼摆。

  活动目的

  训练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口算.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开学初,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每套服装是300元。

  2.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分年级调查各班的学生人数。

  3.口算各班应收的服装钱数。

  4.口算各年级应收的服装钱数。

  5.口算学校应收的服装钱数。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探索、归纳、应用”等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同时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与验证。

  教学准备:

  量角器各种类型的三角形(硬的纸板)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三角形,

  师:对于三角形你有哪些认识与了解。

  生: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面图形叫三角形。

  师:介绍内角、内角和

  三角形中每两条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生:三个。

  师:这三个角的和,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你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我通过直角三角板知道的

  生2:我通过长方形中四个角都是直角,是360度,三角形是长方形的'一半,所以是180度

  生3:我预*了,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

  师:是不是向他们说的一样,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

  二、自主探索,进行验证

  师:你打算怎样验证呢?

  生1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加一加看看是不是180度生2:把三角形撕下来

  师:怎么撕?象这样撕吗?(作乱撕状),能说的详细些具体些吗?生2:(补充),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看能不能拼成一个*角

  生3:把三个角顺次画下来也可以

  生4:拼一拼的方法

  师:好!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师:CAI多媒体课件展示操作要求:

  合作探究:

  1、每四人一组,每组至少选两个三角形,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

  2、看那个小组验证的方法新、方法多

  师:在巡视,并进行个别操作指导

  三、交流探索的方法和结果

  孩子们探索的方法可能有三个:

  生1:一是用量角器量各个角,然后再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用这种方法求的结果可能是180度也可能比180度小一些,也可能比180度大一些。

  生2:二是用转化法,把三角形中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角,由此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生3:三是折一折,把三个角折在一起,折在一起成为一个*角,由此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四、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师:孩子们,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到底是多少度呢?

  生:180度。

  五、拓展应用

  1、基础练*

  2、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六、课堂小结

  谈一谈自己的学*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有效的教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你会喜欢!

  一、教学内容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例4、例5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 例4)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4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

  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2、教学例5

  出示例题,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三)巩固发散

  教材P52-P53 做一做,指名汇报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认识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灵活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优选【10】篇(扩展8)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选【20】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纳中,感受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

  1、 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o。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预*检查

  说一说在预*课中操作的感受,应注意哪些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故事引入。一天,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的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自主学*

  1、活动一、比一比

  2、活动二、量一量

  (1)什么是内角?

  (2)如何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3)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分别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4)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接* 度。

  3、说一说,做一做。

  (1)我们把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看一看会是怎样的。

  (2)把三个角折叠在一起,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从而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 )度。

  四、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内容)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26°,它的顶角是( )。

  2、长5厘米,8厘米,( )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3、三角形具有( )性。

  4、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5°,另一个角是它的2倍,第三个角是( ),这是一个( )三角形。

  5、按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6、交流学案第三题。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五、点拨升华

  任意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七、拓展提高

  妈妈给淘气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顶角是40°,它的一底角是多少?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测量三个角的度数求和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上的例2、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十五第3~6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教师:我们已经学*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2)汇报思考过程及结果,在视频展台上展出学生计算的竖式,可能有以下两种:24024 0×30000×3 072 00720

  7200

  (3)讨论:这道题和我们前面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以上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第二个竖式把240和3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两个0,24×3和240×3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24×3

  教师:算一算24×3的结果。

  学生算出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略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0×87。

  2.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题目。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108×18。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因数中间有0

  (3)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

  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师: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240m和列车*均每时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学生:速度

  教师:30分和8时都叫做什么?

  学生:时间

  教师: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点评:这个教学片段主要展示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并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索、小结”三个环节构成。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体现了学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4.课堂活动。

  (1)怎样用竖式计算34×386?

  学生按书中的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讨论得出: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惯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20。

  三、巩固练*

  学生独立完成练*十五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十五第4~6题。

  (本案例由袁登维提供,由彭承志点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有效的教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你会喜欢!

  一、教学内容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例4、例5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 例4)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4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

  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2、教学例5

  出示例题,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三)巩固发散

  教材P52-P53 做一做,指名汇报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认识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灵活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 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找出三角形,学*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这两种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

  三角形有几种?课前收集资料

  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吗?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

  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6、我要怎样布置预*?(有充分的预*,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三角形分几种?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面图 、固体胶、剪刀等。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1)复*铺垫

  (2)揭示课题

  (3)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

  (4)巩固运用 深化理解

  (5)全课小结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 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找出三角形,学*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这两种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

  三角形有几种?课前收集资料

  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吗?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

  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6、我要怎样布置预*?(有充分的预*,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三角形分几种?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面图 、固体胶、剪刀等。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1)复*铺垫

  (2)揭示课题

  (3)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

  (4)巩固运用 深化理解

  (5)全课小结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根据“包装”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能力。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方法:通过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包装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竖式计算方法及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学生已经学*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这为本节课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打下了基础。本节课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板演:

  26×8=0.85+2.4=

  (注:找学生板演同时口算。)

  2、口算:0.2×3=5×0.01=3.2+2、3=10—5.5=

  2.5×10=32.6÷10=3.25×0=4.8+1=

  (提问:0.2×3=2.5×10=怎么算的?5×0.01=算式意义。)

  3、检查板演并导入:今天我们学*小数乘小数。

  4、出示课题:《小数乘法》。

  二、新授过程:

  1、课件出示主题图:包装。

  (1)从主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编一道完整的数学问题吗?

  2、课件出示题1: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每米2.6元,需要多少元?

  (1)谁会列式?(2.6×0.8=)

  (2)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2.6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3)谁知道列小数乘法竖式要注意什么?(两个乘数末位数字对齐。)

  (4)根据它你能推想出2.6×0.8的多少吗?

  2.6扩大到10倍26×0.8扩大到10倍×8

  2.08缩小到1/100208

  (注:让学生根据自主探索。)

  (5)小结:做小数乘法时,先把它看成什么乘法来计算呢?

  3、课件出示题2: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每米0.85元,需要多少元?

  (1)谁来列式?(0.85×2.4=)

  (2)你能估算出买彩带需要多少钱吗?说说理由。

  (3)看老师列竖式:0.85×2.4

  (注:给学生一个错误信息,让学生主动发现错误,并与板演的小数加法竖式题进行比较,为此加深怎样列小数乘法竖式的印象。)

  (4)计算0.85×2.4的竖式时,计算谁乘谁就可以了?(看成85×24。)

  (5)再想一想0.85×2.4的积是多少?为什么?

  (6)小数末位有零怎么办?

  (7)通过这道题的计算,你知道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

  4、观察:

  (1)看黑板的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小数乘法。)

  (2)计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按照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3)再看看,这两道题的积的小数点是怎样确定的?(课件出示: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5、质疑问难:

  (1)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是书中第44页,请打开书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2)共同做一道题:1.12×1.4=

  (3)小结: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

  1、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

  1.360.78×0.8×0.04

  (强调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位。)

  2、直接得数。

  0.6×0.7=0.9×0.1=0.8×5=

  3、判断题:

  ①一个两位小数乘一个两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

  ②因为8×2=16,所以0.8×0.2=1.6。()

  ③一个数除以0.8等于0.7,这个数是0.56。()

  ④在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按照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只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就行了。()

  4、用竖式计算:

  4.8×0.25=0.32×1.2=9.8×0.5=

  5、解决实际问题:

  草原牛的身高是蒙古牛的1.2倍,体重是蒙古牛的1.4倍。草原牛的身高、体重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学*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1)课前铺垫,激发学生学*兴趣。

  新授前,在板演中出现的26×8,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探索到与2.6×0.8的关系。使教师毫不费力让学生明白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理解了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再者,板演中出现的0.85+2.4,与0.85×2.4进行对比,列竖式的不同之处,加深了小数乘法怎样列竖式的印象。在学*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很容易地解决问题,激起了学生学*兴趣。使学生们很容易掌握。

  (2)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掌握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每一步课堂教学要完成什么教学任务。出示题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出示题2,解决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及积的末尾有零要去掉;最后,通过两道题的对比,完成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逐层深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很快地掌握。

  (3)练*巩固,围绕知识点,增强挑战。

  本节课是学生刚进入竖式小数乘法计算的知识。在新授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富有变化的练*题,使学生在充满激情地挑战性中,进一步地巩固知识点。

  本节课,在我的精心设计下,课堂教学的“脚步”一步跟一步,师生间合作紧密。学生作为课堂的小主人真正地“动”起来了,思维真正地“活”起来了。让学生在对比中学知识;在观察中明方法;再发现中学会探究。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在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急于让学生说好而浪费了时间。其实,第一课时学生刚接触小数点的确定,应该多给些提示,多给些时间。我想,这样的教学,从旧知导新知,从旧知比新知,从旧知探新知,使学生很容易学会,从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还有思维的训练及个性的张扬。我也受益匪浅。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7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玩的玩具?(每只手拿出一个溜溜球)

  学生:溜溜球。

  教师:想来玩玩吗?

  学生:想。抽两个学生上台玩溜溜球。

  教师:(问玩溜溜球的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溜溜球的绳子很有弹性,可以伸很长很长。

  学生2:在玩的时候线总是直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溜溜球来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

  (板书课题)

  [点评:玩具“溜溜球”与线段、直线和射线都有相通之处,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用“溜溜球”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能体现“在玩中学”和“在学中玩”的思想,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二、教学新课

  1.发现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溜溜球真顽皮,一跳就跳到了我们的纸上,(课件显示两个点)变成了两个点。你们能用一条直直的线把这两个点连在一起吗?

  学生:能。

  教师:但请注意,开动脑筋,尽量想出和别人不同的连法。请拿出你的卡片在小组里一边讨论,一边连。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后交到讲台上。估计学生操作的结果大概有四种情况:图4 3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体现了数学内容的抽象过程,体现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同学们连线的结果大概分为三类。我们先研究第1类。(拿出一张学生连成的线段放在视频展示合上)像这样连的同学请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教师:我们把它画到黑板上。(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从1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直的线到第2个点。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课件出示图4?4:图4?4比较一下

  教师:这4条线段中哪一条线最短?

  学生:第①条线最短。

  教师:对,在两个点之间可以画很多线。但只有我们画出来的这条线最短。在数学上,这条线叫“线段”。

  (板书:线段)线段两端的点叫“端点”。

  (课件闪烁端点)

  教师: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

  学生:能。请一个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量。

  教师:通过量,我们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我们接着看第2类。

  (拿出学生画出的直线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直线画在黑板上)

  教师: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两端延长后得到的。

  教师:这条线段的两端还能延长吗?

  学生 :能。

  教师:对,还能延长。(课件再无限延长两端)这样无限延长后,就成了一条“直线”。

  (板书:直线)

  教师:教师刚才我们量出了线段的长。你能量出直线的长吗?

  学生:不能。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是无限长的。

  教师:同学们开动脑筋一画,就画出了线段和直线。我们接着看第3类。看还画出了什么?

  (拿出学生画出的两条不同方向的射线)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射线画到黑板上)

  教师:你又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教师: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后就是“射线”。

  (板书:射线)

  教师: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认识了线段、直线和射线,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评:从学生探究出的表象出发分类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从一般到特殊,结构明显、层次清晰,学生容易理解。学生成为参与研究的主体,更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数学的快乐。]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并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的基础上学*的。为以后学生在学*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概括的能力,喜欢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新知识,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

  根据教材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三、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数位表以及读、写亿以内数的过程。

  2、认识亿以内的数为顺序,知道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能读、写亿以内的数。

  3.对现实生活中与大数有关的事物感兴趣,体会大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总结概括的能力,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

  四、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难点:亿以内数读写的方法。

  五、教具、学具

  在教学中我准备了如下的教具:多媒体课件(PPT)

  六、教学、学法

  这节课我运用的教法有:情境导入法、操作发现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有:自主探究法、观察比较法、合作交流法

  七、教学手段

  ? 教学中借助电子白板展示例题、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八、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从趣味读数导入,借助学生会读的典型数据,复*万以内数的.读法。再联系生活,引入生活中的亿以内的数,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信息读给大家听。 目的是让学生深切地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我安排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探究亿以内数的读法

  我首先出示数位表,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数位表的分级特点以及个级和万级数位排列的特点。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观察交流数位表,为读写亿以内的数做好准备。

  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利用数位表读数,初步体会亿以内数的读法;再让学生在没有数位表的情况下读数,使学生感受到分级的必要性;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这样设计使每一位学生既深刻体会到了亿以内数的读法,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了巩固亿以内的读法,我又设计了读数大比拼的游戏。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继续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并体会到数学学*的乐趣。

  此时,孩子们正处在成功的喜悦中,我继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进一步提出:这样的数怎样写呢?激起学生想继续探究的兴致,这样就自然的进入活动二的教学环节。

  活动二:探究亿以内数的写法

  首先提出活动要求: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

  在学生试写、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我又设计了写数比赛。

  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既能让好学生吃得饱,又能让差学生够得着。给了学生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又在快乐中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本节课的新知。

  (三)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以上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但学生仅仅会直接的读数和写数。为了让学生在掌握亿以内数读写法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我进一步设计了写数的游戏。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的趣味性,又达到了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反思提升

  这一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从知识、过程、情感三方面进行总结。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在直观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了学生观察、推理、总结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2、培养操作、观察、发现、总结、概括等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教学难点:

  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教学用具:实物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认识线段

  (1)建立线段的数学模型,认识端点

  (3)画线段

  师:请你在练*本上画出1条线段,师巡视指画法不同的学生画在黑板上,同位互相看一看画的线段,反馈出线的问题。如:画弯,没点两个端点,画的方向等。

  追问:你认为谁画的对?为什么?不加两个端点行吗?两个端点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画线段时要注意哪几点?

  强调线段的方向可以自由调整。

  (4)读线段

  师:谁能帮老师给黑板上的这条线段起个名字?怎么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两个端点命名,给线段命名,生读,师板书:读作:线段AB(或BA)指出有两种读法。

  强调:读线段时可以从任意一个端点读起。

  (5)找线段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条线段,请你找出1条线段,用手指出它的两个端点,与同桌说一说。

  同位互动,指2个生汇报。

  2、认识射线。

  (1)建立射线的数学模型

  课件演示手电筒的灯泡发射出一束光线,问:你看到了什么?

  (2)画、读射线

  师:射线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和同桌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组同桌到黑板上板演。

  师:刚才你在画射线时遇到了哪些困惑?又是怎样解决?读射线呢?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要先画一个端点,然后沿着任意一个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指出:由于射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把射线的端点用大写字母“A”表示,再在射线上任取一个点用“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射线AB,不能读射线BA,读射线时要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

  (3)寻找射线

  师:想一想,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发出的射线?

  引导学生说出:激光、探照灯、红外线、太阳、灯泡等。

  师:别忘了恩泽地球上万物生灵的太阳发出的光线也是射线。

  3、认识直线

  (1)建立直线的数学模型

  (2)画、读直线

  师:直线又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个四人小组到黑板上板演。

  师:谁有不同的想法?追问:点A、点B是直线的端点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由于直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在直线上任意取两个点用A、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直线AB(或BA),读直线时从哪一端读起都可以,有两种读法。

  (4)找直线

  师:实际上在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真正的直线,比如当一条笔直的马路一眼望不到头向两端直直的无限延伸时才可以把它*似的看作一条直线。想一想,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举例如:高压线、铁路、高速公路等。

  (三)实践活动,归纳特征

  比较三线的区别与联系: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请你认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指生说其余同学补充。

  指出:看来三种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课件演示:·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在直线上截取1条线段;·一条线段去掉1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可以得到一条射线;·线段、射线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四)综合运用,感知提升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直线、射线、线段3位好朋友,下面让我们和它们一起来玩玩闯关游戏,好吗?

  第一关: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

  1、有始有终(线段)

  2、无始无终(直线)

  3、有始无终(射线)

  第二关:他们谁说对了?

  1、小明说:我画的线段长4厘米。(对)

  2、小红说:我画的射线长1米。(错)

  3、小丽说:我画的直线长2分米。(错)

  第三关:试一试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先任意画一点,然后过一点画直线,师带领学生完成。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操作体会。

  追问:能不能再画呢?

  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第四关:你发现了什么?

  从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道路,哪条路最短?(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五)检测。

  判断题:

  (1)直线AB长30cm。( )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

  (3)线段CD长5cm。( )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

  教学内容

  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的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探索,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的数的计算原理。

  2、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的数的计算方法。

  3、结合练*中的有关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难点:积末尾的“0”比因数末尾的“0”的多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让学生回忆本学期的秋游,简要的说一说

  2、引入光明小学也去秋游,引入主题图。

  3、教学例1的每一小题。

  ①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计算,问:表示几个几是多少?

  ②出示“10人要多少钱?”

  要求学生列式,并四个小组讨论:等于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③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出示修改后的第二小题

  ①坐碰碰车每人3元,2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计算,说出表示几个几是多少,教师用电脑演示用算珠演算的过程。 ②出示问题: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3×20=,问:表示几个几是多少,并要求用算珠来计算。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用算珠来计算的过程。

  ③出示问题:坐碰碰车每人3元,200人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3×200=,问:表示几个几是多少,并要求用算珠来计算。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用算珠来计算的过程。

  5、把3道算式板书一起,提出要求:观察这3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加以引导:你用了什么乘法口诀?乘完后在哪里添“0”?你是根据什么来添“0”的?

  从而总结出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计算方法:先按表内乘法计算,然后根据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得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

  二、课堂练*

  1、基础练*

  20×7=200 ×7=20xx ×7=

  20 ×4=40 ×6=60 ×8=

  600 ×5=500 ×4=500 ×8=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先问用了什么乘法口诀,再问在得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 最后一行的题目结果出示时,把添上的“0”用红色标出,在做完题目后反问学生:为什么这里的“0”有不同的颜色,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发现有的“0”是在做表内乘法时产生的.,并非全是添上去的“0”。

  2、提高练*

  40×( )=1201 ×( )=210

  80 ×( )=24050 ×( )=250

  700 ×( )=4900600 ×( )=3000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①出示神舟六号的图片与有关的资料,然后出示题目:神舟六号的飞行速度大约每秒8千米,1分钟它大约飞行有多远?

  请班里的男同学作答。

  ②出示嫦娥一号的图片与有关的资料,之后出示题目:它的飞行速度大约是每秒9千米,半分钟大约飞行多远呢?

  请班里的女同学作答。

  4、游戏

  以刚才做完的两个题目为男生命名――神州队,为女生命名――嫦娥队。指名选取队长各一名。各队代表从袋子里先抽一张数字卡片(1~9的数字卡片各有两张),任意放在其中的一个因数上;再抽一张放在另一个因数上。所得的积较大的队获胜。

  游戏一共进行两到三次。

  三、课堂总结

  教师问学生:这节课你学*了什么?在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的数时你会注意什么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1

  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闭莆彰挥欣ê诺牧讲交旌显怂愕脑怂闼承颍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2比醚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痹诩扑阒信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绷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苯淌Γ盒∶鳌⑿『旌托∏浚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崩罾鲜σ怖吹缴痰辏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毖生独立列式解答。

  2币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教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

  教师:你知道下面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90×11-900585÷9+15指名学生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保继续播放课件)小青他们要为班上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作为奖品,付给售货员阿姨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呢?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7×13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教师板书:100-7×13=100-91=9(元)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这两道题又该先算什么呢?说给同桌听一听。52+12×4110-117÷9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5苯淌Γ合胍幌耄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725-43+21823×32÷8指名学生说说,然后计算出得数。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钡7页,练*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钡7页,练*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钡7页,练*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2

  一、学术条件分析

  4 (2)年级有xx名学生,其中女生xx名,男生xx名。这些孩子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均分和及格率都不理想。很多学生学*态度不端正,学*基础薄弱。他们上课听到的知识,课后不会用到,作业正确率低。有些学生拒绝及时完成作业,喜欢拖延。这学期的数学课,要求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要让学生想得好,愿意思考,不怕错误,有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愉快学*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惯,相信学生在各方面都会通过上一段楼梯。

  二、本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教材包括以下内容:大数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二位数除、测角、*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多重条形图、广角数学和教学实践活动。

  三、本教材的教学目标:

  1.知道“十万”、“百万”、“十亿”、“十亿”、“千亿”的计数单位,知道自然数,掌握十进制的计数方法,按几级读写一亿以内和一亿以上的数字,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按要求求出一个数的*似值。体验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了解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方公里及其换算;

  3.知道直线、射线、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知道几个常见的角度,你会比较角度,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度数,按照指定的度数画出角度。。

  4.我会计算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再除以两位数。我会相应地估计和检查乘除运算。你可以用一位数(100以内)来数两位数,用一位数来数几百个十,用整个十除以整个十,再用整个十除以几百个十。

  5.知道直线、射线、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知道几个常见的角度,你会比较角度,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度数,按照指定的度数画出角度。知道了垂直线和*行线,就会用尺子和三角形画垂直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6.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图,学*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理解运筹学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9.体验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工作,书写工整的好*惯。

  四、教学难点:

  1、1亿以内的读写,培养学生的数感。

  2.让学生掌握乘法的估计方法。

  3.让学生理解竖*行线的概念,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竖*行线。

  4.让学生知道两种复合条形图。他们可以根据图表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查找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运筹学和博弈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提高本学期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理解大数的教学突出数学的趣味,联系生活资料,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数字意识。

  2.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让学生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内在动力。

  (1)为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丰富的素材。

  (2)注重体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和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我探索活动,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学*经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创新评价,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节省对学生数学学*结果的关注,多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多关注学生掌握了什么,取得了什么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

  5.关注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加强个体辅导。

  6.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灵活处理教材。

  7、掌握套路,确保教育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我们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努力实现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认真、勤奋、求真、求知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8、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惯,强调“好好学*”,不允许任何人落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3

  一、教学内容

  1、亿以内数的认识。

  2、十进制计数法。

  3、亿以上数的认识。

  4、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例题的编排增加了一些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还注意体现学生探索学*的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导。

  2、读数、写数例题的编排更具层次性,强调分级读、写数的好处;对大数的读法、写法法则,以学生讨论、探究、填空的形式加以显示。

  3、增加了将一个数写成扩展式的例题。用不同形式来认识数,也为中学学*科学记数法做一定铺垫。

  4、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似数,分别安排例题教学,以避免学生将二者混淆。

  5、计算工具的发展原来是阅读资料,现将其作为正文,以连环画形式,配以简要的文字,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历程。随后单独介绍了算盘、计算器。

  6、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至六个。主要围绕:对一亿的感知、数的分级、非位置制计数方法、记数符号的来历、位置制计数方法、计算器特殊按键的介绍等进行,丰富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充分体会***数字的特点和十进制计数法的优势。

  7、新增了“整理和复*”。

  三、具体内容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例1:认识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首先通过呈现北京市的人口数,说明学*比万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借助计数器,利用动态拨珠的形式,在原有的计数单位的基础上,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并让学生初步感知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在有了计数单位后,简要说明了用数字表示数的方法,由此引出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并让学生结合北京市人口数,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时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由万以内的数引出比万大的数,由已知的计数单位引出新的计数单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其在学*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例如,在计数器万位上拨数,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十万,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十万怎样表示”的问题,经历“满十进一”的过程,引出计数单位“十万”。还应注意让学生了解“数位”的意义,体会“位值”的含义。在认识亿以内的计数单位后,要说明:“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使学生初步体会计数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作用。引出数位顺序表后,通过说出北京市人口数中一些数字表示的含义体会“位值”的含义。

  2、例2、例3:读亿以内的数。

  教材的编排分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学读整万的数,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第二个层次是教学读一般的含两级的数,总结读数的方法。

  例2的编排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整万数的读法的思路。第1个学生是迁移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也就是由高到低按顺序把每个计数单位都读了出来,这实际上也体现读数的本质:就是读出计数单位的个数。第2个学生则归并了“万”字,简便了读法。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加深对万级数的读法的认识。此外,例2给出的4个数也很有代表性。

  例3是教学读含有两级的数,第一个数没有0,给出读法;后边两个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没有给出读法。特别是有关“0”的读法。例3的数据的选择也突出了读数的重点和难点。

  3、例4:写数。

  通过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上铸字的信息,引出写数活动。对照数位顺序表,出现4个不同的数。第一个给出了写法,采用画竖线的形式,凸现了先分级、再写数的思路,其余3个则让学生自己探究写出。总结出写数的方法。

  4、例5: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首先给出了20xx年6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为学生学*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了生动的学*资源。法则,重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位数相同的情况和位数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大小比较。

  5、例6:大数的改写。

  探讨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小精灵的.话,则凸显了把整万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意义和作用。

  例题后面的“做一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让学生在“改写”中深化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6、例7: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

  学*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似数的方法。

  教学时,可举一些实例说明*似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用一个省或一个市的人口、全国小学生数、全国粮食产量等方面的实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没必要十分精确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常用*似数来表示。

  7、数的产生。

  教材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简要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和数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出示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3幅图,展现了古人一一对应的记数方法。随后简要说明了数字产生的原由,并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体现了数字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并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然后呈现了0~9的***数字,并以首先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数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认识。最后用简练的文字揭示自然数的概念与特点,一方面对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准备。

  (二)十进制计数法

  教材首先运用两个实例,说明比亿大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凸显学*更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计数器数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此基础上,“扩展”数位顺序表,系统整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知识,并概括出“十进制计数法”,并为亿以上数的认识和读、写作好准备。

  (三)亿以上数的认识

  1、例1: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材通过呈现地球不堪人口重负的画面,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提供了3个亿以上的数。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把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到读亿以上的数之中。在读法的总结上,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读数和重点关注“0”的读法问题。

  2、例2: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材结合数位顺序表,呈现了1个整亿数和两个非整亿数,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尝试、讨论与交流,自主迁移、探究写法,并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按级写。

  “做一做”第2题采取题组形式,把个级数、整万数、整亿数对照编排,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级写数的特点,更好地掌握写数方法。

  3、例3: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第一个呈现改写结果,其余2个让学生独立完成,熟悉改写的方法。

  4、例4: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似数,再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所以这里用色块和文字标注的形式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似数,然后直接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我国古代用算筹计数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位值制,感受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并由此了解数字“0”的产生,丰富对“0”的认识。

  (四)计算工具的认识

  实验教材是放在“阅读材料”里的,修订教材把它作为了正式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用简洁的文字与画面揭示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由两千多年前的算筹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板电脑等,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人类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与发明,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对算盘和计算器的详细介绍。

  接下来教材说明了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算盘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呈现中国算盘和日本算盘的实物图,让学生感受算盘的影响和传播的广泛。最后,呈现了3幅直观图要求学生写出算盘上表示的数,因为二年级已经学过用算盘记数,所以这里简单回顾介绍一下即可。(见“算盘的数学文化”)

  对于“计算器”的认识,通过呈现结账这一情境,让学生了解到计算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并说明计算器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算得又对又快。然后呈现了计算器的实物图,并标注了显示屏及两个功能键的名称,其余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则让学生自己探索、交流。接下来的例1教学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基本的四则运算。教材呈现了加法计算的例子,减、乘、除法式题,则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例2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通过计算探索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

  “大数的认识”——数感的培养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小学生整数认识的最后阶段,也是系统整理整数概念、读写法则等的过程。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一是提供生活中大数运用的事例,突出学*大数的必要性;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切感受大数。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大数的认识中,万以上的数、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大数的读写法则、*似数等,都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3、紧紧抓住数的分级,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读、写方法。

  注意培养学生“先看级再看位,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读、写”的*惯。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难点:体会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同学们,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一根线)

  生活中,到处有线存在,你能否说说在哪里看到线的存在。

  (多媒体演示:各种线,引出有限和无限)

  创设情境,感知直线、射线、线段

  认识线段

  演示:将红外线手电筒的光线射到墙壁上。

  问:墙壁上的亮点与灯泡之间的光线大约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

  请你们画一画这条线大约的长度。

  这个长度是固定的吗?如何来表示这条线长度的固定性呢?

  小结:科学家想到要把这条线堵住,截住,就用两个端点,把它固定住。像这样的线就是我们已学过的线段。谁来说说线段的特点.

  认识射线

  演示:将手电筒的.光线射向天空,你看到线了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你看到的线?

  请你再一次画一画这条线。

  怎样表示这条线是向一边无限延长的呢?

  为什么不在另一边画端点?

  师:像这样的线叫射线。

  射线有什么特点?

  练*:把线段怎样改变可以得到一条射线?

  (引出:一条线段,将它的一端无限的延长,所形成的图形叫射线)

  能否在射线上找到一条线段?

  线段与射线有什么关系?

  认识直线

  刚才把一条线段额一端无限延长,可得到一条射线。如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结果是什么?

  (引出将一条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所形成的图形叫直线)

  1.说说直线有什么特点。

  练*:能否在直线上找到一条线段和射线?

  说说射线、线段和直线的关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他们有什么区别?

  长度(无限或有限)端点度量与直线的关系

  线段

  射线

  直线

  巩固练*

  下面哪些线是线段、射线、直线

  2、判断

  一条直线长5厘米。

  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黑板的边长是一条射线。

  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没有端点。

  射线比直线短。

  数一数,下列共有几条线段

  总结:今天学*后,对线你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

  长度(无限或有限)端点度量与直线的关系

  线段

  不可延长两个端点可以度量是直线的一部分

  射线

  一端可无限延长一个端点不可度量是直线的一部分

  直线

  两端可无限延长无端点不可度量是一条直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5

  统计教案

  一、复*分段整理数据

  出示第1题,让学生读懂题目,再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1)是交流自己所用的方法,比如可以每统计一个数据之后把该数据做一记号

  (2)交流统计结果,检查自己做对了没有

  (3)交流自己统计的时候有没有出现问题,其他同学可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办法

  最后要提醒学生注意检查的*惯:数据提供的是20个学生的记录,那在后面的表格中,也应该要有20个“合计”,否则就是遗漏或是重复了。

  看统计好的表格,说说你从这表格中读懂了哪些信息?

  二、条形统计图:

  1、看图:

  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读懂题目

  回答问题一:这一周的用水量,哪天,哪天最低?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回答问题二:怎么评价一周的用水量呢?(一般可用用水总量或是*均每天的用水量)想一想:哪种方法更清楚?怎么求*均每天的用水量呢?请你算一算

  算完后问:有没有哪天正好是这个*均数“9吨”的?

  从条形统计图上看一看,它在整体中处于一个怎样的水*?(不高不低)

  从这份条形统计图中,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

  2、画图:

  出示第3题。先请学生说说各类食品具体所指,按要求分类整理,制成统计图。

  完成统计表后继续完成条形统计图,注意不要遗漏了制作时间和直条上的.数据。

  比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说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好处?

  (统计表能清楚地反映各类数据

  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各类的具体数据,还能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多少关系,更加的直观。)

  三、游戏规则的公*性

  出示第4题。判断3个游戏规则:

  1、正方体的三个面写“1”,三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让学生说说是否公*?为什么?

  (1和2都有3次出现的机会,是公*的。)

  2、正方体的四个面写“1”,两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1有4次出现的机会,2只有2次,是不公*的。)

  3、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1~6,朝上的数小于3甲赢,否则乙赢

  理解“否则”:小于3的只有1和2,否则就是指剩下的3、4、5、6,有4个,所以是不公*的。

  小结:像这样的游戏要判断是否公*,主要看什么?

  (决定输赢的次数是否相等)

  四、思考:

  小明和小刚同时各抛一枚硬币,这两枚硬币落地后如果朝上的面相同,算小明赢;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算小刚赢。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吗?为什么?

  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的时候,适当板书:

  正正、正反;反反、反正有2次出现是一样的,2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公*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22页例2,课堂活动的第2题及练*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求*似数的方法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

  2.让学生明确学*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的重要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求*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几位新同学,为了增进大家的了解,谁愿意用数据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或者我们学校的情况?

  学生1:我今年10岁,身高大约140厘米。

  学生2:我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个人,爸爸妈妈每月的收入大约1万元。

  学生3:我们学校有学生2125人。

  教师: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似数?

  学生:10、 3、2125是准确数,大约140、36千克左右、大约1万是*似数。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准确数,这时就要用到*似数,比如:20xx年重庆市总人口约3100万,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亿等都是*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似数呢?

  [点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利用学生身边现有的、熟悉的学*材料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相互介绍的过程中,感受到*似数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广泛应用,突出其学*价值。]

  二、学*新知

  1探索“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教师:这是一个准确数,如果改成一个*似数,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1: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学生2: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

  学生3:还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五十万。教师:了不起,还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数,你们认为“五十三万”和“五十万”谁比较合适?

  学生1: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因为这样的*似数比较简单。

  学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因为五十万与准确数相比,比准确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准确数很接*,只相差四千多。

  教师:五十四万怎么样?

  学生1:不行,与准确数相差五千多了。

  学生2:我发现,只要千位上的数没有达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万。

  学生3:对,当千位上的数达到或者超过五千,就可以在万位上增加1,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约等于五十四万。

  (出示:38290)

  教师:按照大家刚才讨论出的办法,38290约等于多少万?

  学生:千位上是8,满了5,所以,万位上增加1,约等于4万。

  2.归纳方法。

  教师:同学们表现很出色,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整理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似数”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似数,先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数是5或者大于5,就向万位上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

  教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学生看书第22页例2,质疑)

  [点评:“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新知识的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怎样用*似数表示”这一问题展开了大胆的、富有个性的讨论,自主探索出了“四舍五入”法,知识的建构水到渠成。而教师的点拨——“谁比较合适”对学生的进一步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

  3.练*。

  (1)教科书第22页的试一试。

  教师: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

  (学生独立完成,评讲)

  (2)教科书第23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

  师生活动:老师出示卡片,学生说*似数。

  师生活动:同桌活动,一人写数,一人说*似数。

  4.扩展。

  (出示:省略153904270亿位后面的尾数,它的*似数是多少?)

  教师:先回忆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似数的方法,想一想,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再交流)

  学生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似数,看千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似数,就该看千万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约等于2亿。

  学生2:也就是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求*似数,就看那一位后面一个数位上的数“四舍五入”。

  [点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验,迁移类推到新知识的学*中。通过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似数的方法,很容易得出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似数的方法,即“看后面一位四舍五入”。]

  三、小结(略)

  四、课堂练*

  教科书第24~25页第4~6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7

  第3单元角的度量

  第4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3。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难点:对准相应的刻度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0° 90°

  2.你能画出任意度数的角吗?

  教师引出课题。

  (板书:画角)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3。出示例3。

  1.怎样画一个60°的角?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并动手试一试。

  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步骤。

  2.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

  (4)让学生试着画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两处都标了60°,这个点应点在哪里呢?为什么?

  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如果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那条边向右就在内圈60°刻度处点上点;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刻度处点上点。

  3.画一个100°的角。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画一画,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这些角,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谁画得好。

  2.教材“练*七”第5题。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数写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画出与∠1和∠2同样大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验证,看谁画得标准。

  3.教材“练*七”第6题。

  小组内议一议,再说一说这些角用三角尺怎样画的。教师归纳,再让学生独立拼一拼、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主动去发现找到画角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8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对策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对对策论的应用能做到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都听说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讲。

  指名学生讲或教师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田忌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赢了齐王?同学们想知道吗?

  其实呀,这其中也蕴藏着很深奥的数学问题,那么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我们都能反败为胜。

  二、自主探究

  1.讨论: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

  田忌取胜的策略:

  2.提问设疑。

  (1)田忌所用的策略是不是唯一能取胜的办法呢?

  (2)田忌到底有多少种可以采用的应对策略呢?结果是怎样的呢?讨论、交流、汇报。

  田忌共有6种应对策略:

  3.举一反三。

  请同学们想一想,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学生众说纷纭,会提到各类比赛)

  那么请你们来安排一下,如果有这样的'比赛,你们会怎样安排他们的出场顺序?看来呀,一场比赛,我们光水*高还是不够的,我们要知己知彼,凡事懂得讲究策略,才会取得胜利。

  4.总结规律。

  通过以上的练*题,你们有没有发现对待这样的策略问题,我们有我们的解决技巧呀?(学生试说)

  最后总结:最低级的对最高级的,其他的对略低一筹的,这样就会保证胜利。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106页“做一做”。

  数学游戏,先弄清游戏规则,再同桌两人合作完成。并思考:如果一人拿9、7、5三张,一人拿8、6、3三张,拿8、6、3这三张的人有可能获胜吗?该按怎样的顺序出牌才能获胜?同桌两人试试。

  2.教材“练*二十”第3题。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同学们早已熟悉的故事入手,发现数学知识不仅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在比赛中还有很大的学问。在学生兴趣正浓之时,借助合作、探讨,找到规律。在兴趣意犹未尽之时,通过游戏,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

  (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

  教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

  (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 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20000 kg。

  学生2: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教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1: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3:他们俩只是问法不同而已,实际上算法是相同的。另一个村的稻谷产量是多少千克?

  教师:聪明的孩子们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创设了农民丰收送粮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农民的生活,感受多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巧妙引入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教学例1。

  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学生:260000+320000=?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

  学生:能。教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260000+320000=580000。(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4人小组交流)

  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580000了。

  教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

  学生2: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

  教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教师:同学们的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呢?

  (4人小组讨论)

  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较简便。

  教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较简便。

  教师:现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

  学生:320000-260000=?

  教师:谁会计算?

  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000-260000=60000。

  (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很好,同学们马上就会学以致用了。如果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小结:

  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点评: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旧知识推出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对各种口算方法进行交流比较,再进行小结。通过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展示了学生各自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既让学生探索了口算方法,同时又体现了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六第1题——小猴摘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20xx”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六第2题。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了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旧教材相比,本知识点作了适当调整:旧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而新教材中却改为了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讨被除数不变上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除数不变商虽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就使是这一部分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本节课从乘法变化规律入手,利用乘除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不由自主的想到: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它们可能是什么?从而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但只有猜测是不够的,要想证明猜测是否正确,就必须予以事实证明,通过对三次验证过程不同角度的指导,促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数学研究过程,尝试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目标,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页例6。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惯。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测。

  师: 在前面的学*中,我们已经学*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还记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随之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生2: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印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师: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发现了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

  师:对呀,我也有这样的疑惑。那么我们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除法中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如果有会是什么规律呢?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认为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化教材,建构生命课堂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节好课更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可见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但教材是静态的.,作为知识点的载体—教材,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照本宣科,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本节课内我创设了“通过闯关进入除法王国的城堡”的童话式故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知的学*,故事情境贯穿课堂始终,这样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兴趣。

  2、提供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他们独立思考,同位交流和小组合作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合作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并让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体验探究与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3、以情感激励为导向贯穿全课

  宽松的氛围,愉快的心境,和谐的交流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的保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多是关注他们参与学*活动的热情;除此之外,我也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认识自我,学会评价欣赏他人,使评价成为他们主动发展的动力。

  4、适当的游戏,有利于提高学*效率

  一节课40分钟,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一直认真坐着听课,再加上教材的枯燥无味,无然会开小差,影响学*激情。在教材设计过程中,适当的游戏有利于教学,所以在设计练*时,我主要让学生采用比赛形式,这样,学生既可以放松,又能如愿完成教学任务。 这次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关注课堂的活,关注学生的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由单一传输转向双向的互动;才能由重知识的落实转变为重人的发展,由重学*结果转变为重学*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上好一节课。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优选【10】篇(扩展9)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汇总20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0-41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角的度量,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而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希望学生能在操作活动中实现由静止的课本知识向动态的学生探索活动转变。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几何知识创造条件。

  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在二年级上册,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在二年级下册,是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角的度量。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学*基础,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因此在认识量角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充分估计学生学*的起点,给予学生自主学*的空间。本节课我力图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简易量角器”测量方法的不足,使学生在直观感受、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取角的度量方法,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度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构成,以及一度角的由来,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量角的学*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会使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2.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知道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 量角器

  顶点 重合 中心点

  一条边 重合 0度刻度线

  另一条边读 指向的刻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隐藏内容

  (1)视频引入

  ①播放《愤怒的小鸟》视频

  ②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游戏吗?喜欢玩吗?

  ③出示3张**图片,哪个**更好玩呢?为什么?

  (2)复*角的知识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如果要制作一个2号**,我们需要知道角的什么信息?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师:看到标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角怎么度量,用什么量呢?

  (3)复*长度的测量

  播放微课视频

  长度的测量是由直尺上的'小线段去量长的的线段,那我们可不可以用小角去量大角呢?

  (二)探究新知隐藏内容

  1.活动一:**2角的大小

  (1)用老师给的小角量一量、比一比,老师给的小角是10度

  ①小组合作:用给定的小角量大角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用小角量大角,当角度不够时怎么办?进一步把角细化成1度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也不能准确地知道角2到底有多大,怎么办?

  生:测量出角的大小,角2有5个小角那么大,及时上传学生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对于正确和错误的进行点评,用班级授课大师分组给学生加分。

  (2)介绍1度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半圆*均分成18份,每份是10度,是一个小角,再将小角*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度。

  ③直观感受1度角有多大。

  2.创作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半圆形,*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心点,两圈刻度,分别从0度到180度;,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度,有两条0度刻度线等。

  (2)指名读给定角的度数,学生辨析。

  (3)猜一猜,让学生猜出给定角的度数,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3.用量角器量角──教学例1

  (1)出示例1:怎样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

  (2)学生独立尝试量角,小组交流量角方法。

  (3)教师展示学生量角的过程,学生辨析。(用101教育PPT拍视频展示在屏幕上)

  (4)小组长汇报量角的步骤。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小结量角的方法

  (三)巩固深化

  完成活动三,量出给定角的度数,教师巡视拍照,将图片和量角视频传到屏幕上。

  (1)学生独立完成(3分钟)

  (2)教师评价量角的方法。

  (3)教师揭晓:为什么2号角最适合做**。

  教师提问:你觉得这个角熟悉吗?在哪里见过啊?**2的角的度数是50度,教师向学生讲解**原理。

  (四)总结与课后拓展

  (1)出示拓展题,让孩子上台操作量角器量角,布置课后拓展作业,画一个五角星。

  (2)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3)小组评价: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似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取*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课型:

  1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

  2.引出*似数,复*整数求*似数。

  (二)探究交流

  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似数就可以了。提出0.984的*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

  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似数。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

  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

  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交流,找不同说原因。

  (三)巩固练*

  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1)保留( )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①一位 ②两位 ③三位

  (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

  ①分 ②百分 ③千分

  2、求下面小数的*似数

  (1)保留两位小数

  0.256 12.006 1.0987

  (2)精确到十分位

  3.72 0.58 9.0548

  (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讨论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展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

  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似数

  4、拓展题

  四、全课总结

  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

  2、今天我们学*的是课本73页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课后作业: 1.从课后*题中选取;

  2.完成练*册本课时的*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小数的*似数

  0.984≈0.98 0.984≈1.0 0.984≈1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表示*似数的时,0不能去掉

  课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500?500 0?250 100?25 58?29 250?1 9?15 33?3+1 6?7+5

  1、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28?735?49+7 47?28?(735?49+7) 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二、组织练*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 5?(12?12?12+12)

  =240?(100?25) =5?(0+12)

  =240?4 =5?12

  =960 =60

  说说运算顺序

  4300?(224?7?8) (41?16)?(89?64)

  (375+31?16)?(89?64)

  1、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2、师: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小组活动讨论)

  三、复*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

  (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 178X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X12 514-389-111

  87X201 125X88

  66X99 28X3+28X5+2X28

  25X47X40 98X27

  23X37+27X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四、综合练*

  课本P125-126 3、4、5、6P129-130 6、7、8、9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4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会用邻*的整千、整百、整十数进行估算,逐步养成估算的*惯。

  3.能利用计算器探究计算规律。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利用临*的整千、整百、整十数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392-279=123364×72=4568

  2689÷45=34837+2689=3416

  独立操作

  交流方法答案

  既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又对加减乘除关系进行运用。

  一、开放引入

  (一)监控选择题1.理解题意

  2.计算器的演示过程展示

  补充图示的算图,让学生学会看图

  示。

  小结:灵活使用计算器

  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针对学生上学期使用计算器遇到的问题进行回顾、反思,进一步明确算图的意义和计算器的灵活运

  用。

  二、核心推进

  (一)用计算器计算4386+5237+2705

  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先估再算

  (二)乘除法计算尝试用计算器计算小结:先估后算

  独立操作

  过程中发现

  方法

  尝试练*交流反馈

  在经历学生的'自主学*后,由学生的资源,发现总结方法。

  尝试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乘除法混合运算。

  三、灵活运用

  (一)使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书p7T2

  小结规律

  (二)找规律

  (1)5×7=55×7=

  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

  98765×9+3

  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55555×7=

  555555×7=

  5555555×7=

  987×9+5

  98×9+6

  9×9+7

  小结:观察发现规律

  独立记录本

  记录

  思考发现交流反馈

  独立练*

  同桌讨论、交流

  生独立练*

  让学生通过已有计算器操作经验,操作中掌握方法,并不断观察,从操作到自主写出答案,发现规律。

  掌握方法巩固练*。

  四、拓展延伸

  计算器的灵活使用与生活运用(网上资料)

  观看

  多层面了解计算器的使用。

  反思

  板书:

  用计算器计算

  利用关系灵活使用先估后算经过观察

  验证结果估整十、百、千发现规律接*

  练*:

  一、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并写出正确结果。

  392-279=123364×72=45682689÷45=34837+2689=3416

  二、找规律

  (1)5×7=55×7=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98765×9+3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

  55555×7=555555×7=5555555×7=

  987×9+598×9+69×9+7

  三、用计算器探究为什么会还原?探究p44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5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剪图形

  活动目标

  通过剪图形实现所学过*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要求

  每个图形只许剪一刀

  ①将*行四边形剪为梯形

  ②将梯形剪为*行四边形

  ③将任意四边形剪为梯形

  ④将梯形剪为两个三角形

  ⑤将三角形剪为梯形

  看谁完成的最快最标准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6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的内容。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列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了解使用假设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尝试和列表中经历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对于鸡兔同笼问题,只有个别的学生在校外曾接触到会用方程法列式计算。大多数孩子不知道怎么解决,更不要说多种方法解决了。由于方程是学生五年级新接触的内容,所以大多孩子还不*惯用方程解决问题。学生不会主动想到列表。基于学生的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步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假设的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准备在第二节课体会方程法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尝试、分析中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今天老师带了一件小礼物,猜猜多少钱?猜对了就送给你?

  教师:这样漫无边际的猜测什么时候能猜到啊?你们不想问我点什么吗?

  生:在什么范围?老师告诉范围

  教师:刚才同学们每一次猜测实际都是一种假设,假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以假设为基础的,假设有对有错,那错误的假设有没有价值呢?每一次假设都会帮我们排除一种错误,使我们离成功越来越*,只要不断尝试下去就会成功。今天我们就利用假设的方法共同研究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示课件。学生一起读出课题。板书:鸡兔同笼

  2、师:你们听说过鸡兔同笼问题?你知道它出自哪吗?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着鸡兔同笼的问题,孙子算经共分三卷,(出示课件),你们知道鸡兔同笼问题记录在哪卷了吗?

  3、(课件出原题)读题

  师:那就让我们看看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记录这一趣题的。(出示课件)

  学生读体,并理解雉的意思,请一位同学译成现代文。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孙子算经》的历史,增强数学课堂的文化气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起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师:哎呀,想想就头疼,那么多头挤在一起好乱啊,怎么解决呢?

  记得我们数学上一种方法,就是当问题复杂不便于研究时,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研究,待找到规律后再利用规律解决复杂问题,你们记起来了吗?这是什么思想啊/这是化繁为简的思想

  活动2【讲授】展示情境,尝试探究

  (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

  1、教师:那老师就把数换小点,看看这类问题有什么规律。

  课件出示: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设计意图】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学生也容易接受,将数目较大的数换成比较小的数,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学生汇报,教师选取有用的信息,进行板书。还隐含了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鸡腿和兔腿

  ①鸡和兔共8只。

  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

  (二)猜想验证,教授列表法。

  1、师: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和几只兔?

  师:在猜测时,我们要抓住哪些条件?

  师:怎样才能确定同学们猜想对不还是错?那现在就把你们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检验的*惯

  2、学生汇报:

  1)、(假如有采用逐一列表法的)请一个采用逐一列表法解决的同学汇报,汇报讲出理由(你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进行调整的也就是调整的方法),并且说一说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

  还有哪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补充说明理由和发现的规律。(贴出表格)

  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请这些同学为他们的方法命名。(板书:逐一列表法)

  2)、哪个同学与他们的列表方法不同?(汇报,说出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你的调整策略,在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当计算验证腿数多时说明什么?应该怎样调整?相反呢?)

  还有那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补充调整方法和策略以及自己的发现。(贴出表格)

  种不同的列表(1)逐一列表(2)跳跃式列表(3)取中列表法

  4、师:像这样把所有的情况在表格中一一列举出来,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板书:列表法)

  (三)教授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师: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

  师: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

  生:不会

  出示课件

  师:可笑的是兔子非常淘气,它觉得鸡两条腿走路很可笑,于是就抬起了两条腿,也学鸡两条腿走路了,此时从下面看腿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腿会减少

  师:为什么腿会少呢?

  生:因为是把里面的兔当成鸡来计算了,也就是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每只兔会少2条退。

  师;如果比原来总共少了8条退,你能知道有几只兔子了吗?

  生:4只

  师:好,现在我们把刚才假设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课件出示: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了两条腿。)

  师: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这时笼子里一共有几只脚呢?

  课件出示:8×2=16(条)。

  师:但实际是几条脚呢?(16条)与实际相比,脚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比实际少26-16=10(条)

  师:为什么会少10条脚?少了的10只脚是谁的?

  课件出示:因为把兔当了鸡在算。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少两条腿,把兔当成了鸡算就会少算10条腿,所以会少10条脚,这些脚是兔子的。

  师:兔子的只数应该怎么算?

  课件出示:兔有10÷2=5(只)

  师:那鸡有几只?

  课件出示:鸡有8-5=3(只)

  【设计意图】简单地提问,能引导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解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开展,不仅能减低题目的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板演假设全是鸡的书写过程

  师:谁能根据我们刚才所讨论得出的信息,利用算式把这解题过程写出来?请同学们试试看。可以两人一组讨论完成。

  3、学生汇报,教师板演。

  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

  总腿数:8×2=16(条)脚

  比实际腿数少:26-16=10(条)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脚

  兔的只数:10÷2=5(只)

  鸡的只数:8-5=3(只)

  答:笼子里兔有5只,鸡有3只。

  4、师:我们到底算的对不对呢?怎么办呢?(回顾与反思的过程)

  (课件出示:3×2+5×4=26(条)脚,5+3=8(只)。

  师: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5、师:刚才我们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的解题方法,我们叫做假设法。(板书:假设法)

  【设计意图】通过把解题思路的整理和归纳,向学生渗透什么是假设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6、师:现在假设笼子里全部都是兔,你们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解题。指名板演。)

  7、板书:

  假设笼子里全部是兔总腿数:8×4=32(条)脚

  比实际腿数多32-26=6(条)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脚

  鸡的只数6÷2=3(只)

  兔的只数8-3=5(只)

  答:笼子兔有5只,鸡有3只。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利用假设法解题,这样不但可以加深与巩固对假设法的理解,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明白同一道题用同一种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思路。

  8、小结: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

  对比列表发法和假设法,你们觉得更喜欢哪种方法呢?(得出假设法更具一般性,列表发有局限性)

  活动3【活动】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1、师:现在你有信心解决《孙子算经》里的问题吗?用你喜欢的一种方法来解题?(课件出示题目)

  2、自己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幻灯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3、课件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

  师:我们的鸡兔同笼问题不仅在《孙子算经》中出现,也曾远渡重洋,传播到了日本,逐渐演变成了现在流传甚广的龟鹤问题出示课件,它和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并让生说说思路。

  2、课件出示“做一做”的第2题。

  师:生活中随处可见鸡兔同笼问题,看看这道题又和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呢?他们不同之处在哪?

  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有几人?

  分析,解答,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集体讲评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学*的价值,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拓展延伸

  我们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你们知道古代人是如何解决的吗?

  出示课件,学生自己读一读,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感受古人的聪明,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现在的解题方法与古人创造的“抬腿法”相比较,引导学生对祖先赞美,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学*数学热情。

  活动4【作业】布置作业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问题,你能尝试着编一道吗?

  活动5【作业】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既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趣题,又解决了咱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你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吗?

  生:方程的方法。

  教师:对,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其他方法。今天数学作业是自己编一道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出示课件)其实数学无处不在,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大胆猜想,那么数学将会变得很美丽,你也会因思考而变得更有智慧。(出示课件)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8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1-23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角以及*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编写上加强了大量的操作活动,便于学生直观认识图形、积累经验。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学生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和*行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体验,对学*几何图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但由于受图形空间观念和动手技能的影响,有部分学生学起来还感到吃力,动手操作灵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行、相交及互相垂直。

  2、理解掌握画垂线的方法,能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具:电脑及课件,投影,三角尺,铅垂线等。

  2、学具:三角尺,正方形的纸或长方形的纸,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小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在准备好的白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画完后在组内交流,看看自己与其他同学画的是否相同?师选取有代表性的画法,投影展示。通过辨析请学生说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师顺势启发:同一*面,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相交,*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相交。(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新知:

  (一)认识“互相垂直”

  1、动手摆一摆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直线相交得到四个角,将这四个角标上序号,互相说说各是什么角?当其中一个角是直角时其它三个角是什么角?(汇报)

  2、引发思考

  师:摆成锐角和钝角用眼睛也可以判断出来。可是直角是90度,用眼睛判断不够精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摆的角是直角吗?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课件示范用三角尺直角去量)多名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3、揭示概念

  (课件出示)两条直线开始相交,然后一条直线转动,成直角,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板书: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师: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用字母o表示垂足)同桌选一个自己刚才所画的图标上字母互说。

  4、辨析质疑

  (1)“互相”是什么意思?

  (2)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3)互相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二)加深认识互相垂直

  1、折一折

  (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2)怎样验证你的折痕是相互垂直的?(动手尝试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

  2、摸一摸说一说

  以小组为单位,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上的那些边是互相垂直的。说一说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3、画一画

  师指导画垂线的两种情况:一是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一条与这直线垂直的直线;一是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与这直线垂直的直线。

  三、实践应用

  1、p22练一练第2题

  2、测身高、比赛跳高(量高度)

  3、p23小实验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3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生活中的小数

  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小数的存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

  我们一起来看,教室里有几个同学在进行测量。但是,他们测量的一边长1米,但是另一边不够1米,用米做单位,不够1米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生:小数。

  师: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揭示课题:小数的意义。

  关于小数你想知道些什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课本中的新知识:“小数的意义”。

  三、探究新知:

  1.提出探究问题,引出小数的性质。

  我们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

  1-1. 反馈交流。请学生结合图说明自己的想法。

  师:米还可以写成0.1米。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小数0.1米。

  师: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箭头指向30的地方怎么表示? 0.3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3份是0.3,用分数表:。

  0.3的计数单位是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3表示3个0.1

  同理得出:指向7的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7份是0.7,用分数表:。0.7表示7个0.1

  1-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也写作0.1。

  2-1.同学们,学*了把1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均分成1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师:刚才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箭头指向4的地方怎么表示?0.04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4份是0.04,用分数表:。0.04的计数单位是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4表示4个0.01

  同理得出:指向8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8份是0.08,用分数表:。0.08表示8个0.01

  2-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也写作0.01。

  3-1.同学们,学*了把1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均分成10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师:刚才0.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箭头指向6的地方怎么表示? 0.006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是0.001, 6份是0.006,用分数表:。0.006的计数单位是0.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06表示6个0.001

  3-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也写作0.001。

  刚才我们分的是一米,用整数“1”来表示,*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实际应用中,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像0.1、0.2、0.01、0.52、0.625等都是小数。

  5、各部分名称:

  (以0.625为例来说明)小数中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2表示2个0.1,3表示3个0.1,因此十分位上的计数单位是0.1,也可以说成是十分之一;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 。

  归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 0.001......。

  2.小数中,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2、技能目标:能运用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学*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的开放(创设情景)

  1、游戏入手,请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地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

  2、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认为无误后,学生尝试。

  3、思考: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

  设计意图:

  采用游戏的形式,引入猜数活动,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带着欢快、带着激情,在和谐、宽松、活跃的开放氛围中,立刻引起好奇性,他们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以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之中。

  二、展开的开放

  1、探求知识

  ①请学生说出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大胆猜想:你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个位上的数字有关吗?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让学生说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按照学生的口答板书)

  12、15、18、21、24、27、30、33、36、39、42

  议:这些数的个位上数字有特征吗?

  (个位上的数字是0、1、2、3每个数字都有)

  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来考虑,有可能吗?

  ③任意写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如:162

  让学生变换数字的位置,问:你发现了什么?

  再把黑板上所列的两位数也调换一下数字,想一想,能不能被3整除?

  (被3整除的数,交换数字的排列顺序,仍然能被3整除。)

  2、形成共识

  ①引导:能被3整除的数,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否关系?

  ②分组交流,发表观点:

  (初步认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一个数的各位上数字的和有关)

  ③用上面的方法判断下面的数能不能被3整除。

  54372454837

  (判断后,通过演算验证)

  ④学生看书释疑

  议:书上用什么方法推导的?怎样记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

  因势利导,开放了教学思路,充分重视教师导的作用和学生学的体验。这一阶段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学生主要的学*方式,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的探索过程来发现知识,获得结论,并感悟方法,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

  1、通过学生猜想、举例尝试,使学生产生两次认知冲突;接着通过交换数字的位置,使学生有模糊的认识,但仍然没能发现特征,产生第三次认知冲突。

  2、通过计算各数位上的数的和、差、积、商,使结论逐渐显露。

  3、通过交流,教师点拔,学生自我释疑,形成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三、应用的开放:

  1、应用知识:(学生独立完成)

  ①下面哪些数能被3整除,为什么?

  4551111201437

  ②写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多位数

  2、开放提升:

  ①在下面每个数中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约数3。

  23□5127□3□6□5□□0

  ②你能写出几个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数吗?想一想,有何特征?

  ③你能去找到能被7、11、13、4、9等数整除的特征吗?

  设计意图:

  练*是对知识的巩固与延伸,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安排了两个层次:

  1、主要是为了关注学困生,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及已掌握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2、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去完成,特别在互相启发下,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1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观察、画图和交流等活动过程中,认识射线和直线,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及其联系。了解从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并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2.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会用符号表示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相应的读法。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应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 感知射线从生活中引入

  教师打开激光灯,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

  提问:在墙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

  再问:如果把激光灯的发射点和墙上的光点看作两个端点,那么中间的一条光线可以看作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点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评析:用学生熟悉、喜爱的激光灯射出的光线引入,贴*学生的生活。同时,及时将具体的生活实例上升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机孕伏与复*了线段的特点,为射线的学*打下了基础。]

  提问:如果把激光灯射出的红色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光线尽头的那个光点吗?(不能)这条光线会怎样?(这条光线会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

  追问:这条光线还能用线段表示吗?为什么?

  讲解: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光线看作是射线。(板书:射线)

  出示教材第16页的情景图。

  提问:这幅美丽的夜景图中,那五光十色的灯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线吗?为什么?

  谈话:但图上只能看到这些光线的一部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画出这些射线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练*本上试着画一画。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反馈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比较,明确: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射线的例子吗?

  [评析:揭示了线段的概念后,通过光线射向天空,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让学生初步感受无限。同时,让学生在尝试画射线的活动中理解和体会无限延长的含义,感受并理解射线的特点。]

  二、 认识直线在操作中体会

  谈话:想象一下,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线呢?你会画一画吗?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师生共同评价,并通过讨论明确: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讲解:(指学生画出的直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直线)

  提问:那你会把一条射线变成一条直线吗?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把射线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小结:直线有哪些特点?

  [评析:在对射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画直线,使学生对直线的认识建立在实际操作和想象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学生将射线变成直线,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射线与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三、 形成概念在比较中整理

  谈话:我们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板书。)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评析: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和区别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放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在归纳中有效区分三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加深了对射线和直线的认识,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 知识延伸在实践中提炼

  1. 画一画。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学生按要求画图)

  再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为什么?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以一个点为端点画一条射线,你会画吗?试一试从这个端点能画几条这样的射线?(学生尝试画图)

  小结:从一点起能画出无数条射线。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一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先想一想,再试一试。

  小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两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

  小结: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 说一说。

  谈话:其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评析:让学生在画线段、射线和直线的交流与实践过程中,既巧妙复*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之间的联系,又适时归纳出经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射线,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同时,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及时拓展到在现实生活中,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3. 想一想。

  出示下图,谈话:小明从学校回家有A、B、C三条路线可以走,你认为小明选择哪条路回家最*?

  谈话:这只是我们凭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如果量一量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

  学生反馈测量结果。

  谈话: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让学生在纸上画两个点,量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评析: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测量、交流,明确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从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五、 角的概念在自学中获取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指学生画的从一点引出多条线段的图形),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图,你能从中找到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吗?

  谈话: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请大家想一想,关于角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再打开课本第17页,自学例题,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对于角,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自学后,组织反馈,并通过讨论使学生弄清以下问题:什么是角?角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用怎样的符号来表示?

  提问:你能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师生共同评价。

  [评析:由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巧妙地引入角,形象地突出了角的两条边是射线这一关键,使学生对角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六、 练*拓展在辨析中提升

  1.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图中有几条射线,组成了几个角?它们各是什么角?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思考,明确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七、 回顾反思在生活中延伸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藏着很多数学知识。我们今天学*的内容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找一找,看一看,并将你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1、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

  做一做。练*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3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重点:

  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

  教学难点:

  引导观察、比较、交流、反思,得出节约包装纸的策略。

  教学用具:

  课件、盒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收过礼物吗?能说说你都收到了什么礼物?

  生:玩具车,变形金刚……

  师:你们的礼物包装过吗?老师也收过一些礼物,而且是包装过的礼物,想看看吗?(课件演示,欣赏包装好的各种礼物)

  师:刚刚大家欣赏的礼物怎么样?

  师:生活中我们如果要送某种礼物给别人,通常会用漂亮的包装纸包起来更漂亮,要包装一个礼品,要考虑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如何进行包装(师:问的真好,等我们动手操作了,你就知道了)

  生2:怎样知道需要用多少包装纸(师:你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生3:怎么包装最省纸呢?(师:聪明的你上课认真思考相信你一定能想出的)

  师:哦,包装礼物中有这多的我们还不知道的学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包装的学问(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师:老师收了这么多的礼物,老师怀有一棵感恩的心,我也想给我的亲人送上一些黄金搭档,(课件出示图片)首先我要送给我的第一个亲人。猜猜他是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小孩,个子长高不感冒,你说他是谁?

  师:老师准备送一盒黄金搭挡送给我的弟弟,希望他健康成长。我也想用包装纸包装成精美的.礼物。

  师:可至少要用多大的包装纸呢?你能帮帮老师吗?

  生:求出表面积,量出长,宽,高(课件出示有关数据)

  生:求出的表面积就是包装纸的大小。(师用惊奇的表情注视)

  师:这个同学真厉害,知道包装纸的大小就是表面积的大小,你们和他一样聪明吗?试试看,怎么样来计算包装纸的大小了吗?动手算一算。

  (生独立完成,投影出学生答案,并对其进行讲解)

  师:来,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个你的结果,你是怎么来算的?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们都是这样算的吗?同学们真不错,来,掌声欢送她。

  2。师:刚才老师在同学的帮助下,知道包装一个黄金搭挡至少需要1300m2的包装纸,我想我弟弟收到这么漂亮的礼物,一定会很高兴,在这里老师替弟弟谢谢大家了。现在我想送给第二个亲人,我要送给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女士,细腻红嫩有光泽

  师:对,同学们真是我知心朋友,老师想送给我尊敬的妈妈。我要送给她两盒黄金搭挡。(手势)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来包装呢?有几种包装方式呢?你建议老师选择了哪种方式包装?为什么?(手势配合指向屏幕)

  师:想想看(凝视5—6钞钟)来,同桌之间借助手中的模型摆摆看。

  小组反馈,小组登讲台进行解说。

  师:同学们不仅是个爱动手,也是一个爱动脑的好学生。掌声赠送给他们精彩的解说。

  师:有3种包装的方法,那你想建议老师选择哪种包装的方法。(第C种)

  生1:第C种,因为遮住了的面,所以最省纸。

  师:你这个想法真好,很有节约意识,你真是个懂节约的好孩子。(板书:节约用纸)

  师:但这种包装方式真的是最省纸吗?(表情怀疑状)有什么方法证明是最节约的呢?

  生2:计算出包装后的表面积。再进行比较。

  师:真不错,我们试试看。(学生反馈,展示学生计算结果)

  找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方法不一,并扣留这两位同学,要求学生听听这两位学生的想法,(掌声欢迎我们小老师为我们说说他的想法)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发现果然是第C种最省包装纸,那现在你能发现包装的秘密吗?

  生反馈。

  师板书L节约用纸: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越小,就越节省包装纸

  三、再次尝试,总结规律: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包装中最省包装纸的学问。现在老师要送出最后一个礼物,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长辈,腰好腿好精神好)

  师:我想祝我的爷爷,奶奶身体更加的棒,(动作配合)我要送3盒黄金搭挡。

  师:看大屏幕,你能回答这的问题吗?(课件呈现)

  师:用你们探索出的包装的学问,想一想?(如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模型摆一摆)

  3。小结。师:非常感谢同学们帮我包装出了这么漂亮而精美的礼物,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四、巩固练*: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什么节日吗?(母亲节)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母亲节快到了,小明和爸爸为妈妈挑选了一套分为上、中、下集的书,每本书长、宽、高分别为20厘米、15厘米、8厘米。小明想亲手将这套书用彩纸装饰起来,请你为他设计一个装饰方案

  五、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4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会用邻*的整千、整百、整十数进行估算,逐步养成估算的*惯。

  3.能利用计算器探究计算规律。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利用临*的`整千、整百、整十数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392-279=123364×72=4568

  2689÷45=34837+2689=3416

  独立操作

  交流方法答案

  既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又对加减乘除关系进行运用。

  一、开放引入

  (一)监控选择题1.理解题意

  2.计算器的演示过程展示

  补充图示的算图,让学生学会看图

  示。

  小结:灵活使用计算器

  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针对学生上学期使用计算器遇到的问题进行回顾、反思,进一步明确算图的意义和计算器的灵活运

  用。

  二、核心推进

  (一)用计算器计算4386+5237+2705

  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先估再算

  (二)乘除法计算尝试用计算器计算小结:先估后算

  独立操作

  过程中发现

  方法

  尝试练*交流反馈

  在经历学生的自主学*后,由学生的资源,发现总结方法。

  尝试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乘除法混合运算。

  三、灵活运用

  (一)使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书p7T2

  小结规律

  (二)找规律

  (1)5×7=55×7=

  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

  98765×9+3

  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55555×7=

  555555×7=

  5555555×7=

  987×9+5

  98×9+6

  9×9+7

  小结:观察发现规律

  独立记录本

  记录

  思考发现交流反馈

  独立练*

  同桌讨论、交流

  生独立练*

  让学生通过已有计算器操作经验,操作中掌握方法,并不断观察,从操作到自主写出答案,发现规律。

  掌握方法巩固练*。

  四、拓展延伸

  计算器的灵活使用与生活运用(网上资料)

  观看

  多层面了解计算器的使用。

  反思

  板书:

  用计算器计算

  利用关系灵活使用先估后算经过观察

  验证结果估整十、百、千发现规律接*

  练*:

  一、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并写出正确结果。

  392-279=123364×72=45682689÷45=34837+2689=3416

  二、找规律

  (1)5×7=55×7=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98765×9+3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

  55555×7=555555×7=5555555×7=

  987×9+598×9+69×9+7

  三、用计算器探究为什么会还原?探究p44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5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乘法分配律。

  2、在学*的过程中,树立用规律简算,增强用规律验算得意识。

  设计理念:

  1、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灵活处理教材,选择适当的教法。

  3、提高了小组的合作学*有效性。

  4、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化的学*。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数学挂图:通过看图,把图意说一说。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弄清题以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小组讨论)

  生答师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怎样解答呢?

  (1)要求全长多少千米,可以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 × 2 + 90 × 2 = 220 + 180 = 400 (千米) 还可以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90)× 2 = 200 × 2 = 400(千米)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组合作探讨)

  生交流: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110×2 + 90×2 =(110+90)× 2 这是个什么规律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小组合作学*) 生自己举例来验证

  生答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生板书: (a + b).c = a .c + b .c 通过学*,让学生思考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可以进行验算。

  ②可以使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吗? (生小组举例探讨)

  三、巩固练*

  自主练*: 第一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快速连接,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二题:先让生自己解答,然后再组内互相说出师运用的什么定律。

  第三题:先观察,再说出对错,然后把错的题重新做出来,集体订 正,并说出错题错在哪里。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10×2 + 90×2 (110 + 90)×2 = 220 + 180 = 200×2 = 400(千米) = 400(千米)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它们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 a + b).c = a .c + b .c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6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四(3)、四(6)两个班共94人的数学教学。部分学生能正确认识到数学学*的重要性,能按正确学*方法学数学,*时能遵守课堂常规,认真完成作业;少数学生学**惯、学*态度不太好,课堂上不能专心致志,注意力会分散、思想开小差,学*目的性不够明确,也不能保持最基本的纪律;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口,发言不积极。

  所以,学生良好学*行为*惯的培养和有效开展课堂讨论和提高学*效果将是本学期要工作努力的方向。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基本掌握,少数学生粗心大意,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学*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少数学生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作业马虎。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惯培养,如学前的自*、课后的复*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其次,这学期整数的计算(简便计算)占了极大一块内容,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另外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本学期的重点,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努力提高他们的学*成绩。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移、旋转和轴对称、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算律、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确定位置、整理和复*等内容。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本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生活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体现开放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学观念和学*观念,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本教材既注意体现教育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的数学教育内涵,使我们的实验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和运算律。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学*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移、旋转和轴对称、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和确定位置三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解决问题方面:一方面在现实情景中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运用掌握的知识或规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能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有效地与同伴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数学表达水*,进一步学*反思评价,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一亿有多大”和“●数字与信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调查了解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运算律、解决问题的策略、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教学难点】: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发现并初步理解一些简单的运算规律;初步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些常见*面图形的特征以及简单变换的过程,认识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及其特征,了解图形的对称和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变换。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探索计算方法、发现运算规律的过程中,开展类比、猜想、归纳、验证等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在探索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学*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3)在探索*面图形的特征、对图形进行简单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理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初步学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和表达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逐步增强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意识。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事实和数学内在联系的好奇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理解数学内容以及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

  (3)能努力克服数学学*中遇到的困难;热心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发现错误能主动改正。

  (4)能主动、认真地阅读一些数学背景资料,感受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措施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活新教材,深入开发例题资源,充分挖掘问题资源,合理利用*题资源。

  2、紧密结合现实环境,努力创设现实情境,认真组织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3、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开展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愿意并学会合作。

  4、优化教学策略,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好数学。

  5、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积极性。

  6、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尊重学生,留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建立探索性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8、介绍课外数学知识与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兴趣。

  9、每堂课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课后设计选做题,让优等生做,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10、利用小组讨论的学*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7

  一、复*分段整理数据

  出示第1题,让学生读懂题目,再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1)是交流自己所用的方法,比如可以每统计一个数据之后把该数据做一记号。

  (2)交流统计结果,检查自己做对了没有。

  (3)交流自己统计的时候有没有出现问题,其他同学可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办法。

  最后要提醒学生注意检查的*惯:数据提供的是20个学生的记录,那在后面的表格中,也应该要有20个“合计”,否则就是遗漏或是重复了。

  看统计好的表格,说说你从这表格中读懂了哪些信息?

  二、条形统计图:

  1、看图:

  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读懂题目

  回答问题一:这一周的用水量,哪天,哪天最低?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回答问题二:怎么评价一周的用水量呢?(一般可用用水总量或是*均每天的用水量)想一想:哪种方法更清楚?怎么求*均每天的用水量呢?请你算一算

  算完后问:有没有哪天正好是这个*均数“9吨”的?

  从条形统计图上看一看,它在整体中处于一个怎样的水*?(不高不低)

  从这份条形统计图中,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

  2、画图:

  出示第3题。先请学生说说各类食品具体所指,按要求分类整理,制成统计图。

  完成统计表后继续完成条形统计图,注意不要遗漏了制作时间和直条上的数据。

  比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说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好处?

  (统计表能清楚地反映各类数据

  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各类的具体数据,还能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多少关系,更加的直观。)

  三、游戏规则的公*性

  出示第4题。判断3个游戏规则:

  1、正方体的三个面写“1”,三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让学生说说是否公*?为什么?

  (1和2都有3次出现的机会,是公*的。)

  2、正方体的四个面写“1”,两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1有4次出现的机会,2只有2次,是不公*的。)

  3、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1~6,朝上的数小于3甲赢,否则乙赢

  理解“否则”:小于3的只有1和2,否则就是指剩下的3、4、5、6,有4个,所以是不公*的。

  小结:像这样的游戏要判断是否公*,主要看什么?

  (决定输赢的次数是否相等)

  四、思考:

  小明和小刚同时各抛一枚硬币,这两枚硬币落地后如果朝上的面相同,算小明赢;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算小刚赢。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吗?为什么?

  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的时候,适当板书:

  正正、正反;反反、反正有2次出现是一样的,2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公*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统计.

  2.培养学生在学*过程中能根据学*内容合作学*和独立学*的能力,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学*内容自主选择是合作学*还是独立学*及选择学*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第一层次

  谈话:梅峰小学下个月要参加一次鼓号比赛,她们最*一直在坚持训练,很想在这次鼓号比赛中获胜,但是比赛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请大家一起帮忙出出主意,想一想她们该为这次鼓号比赛做些什么准备工作,才能顺利获胜呢

  承接:刚才有同学提到要统一服装,这个主意不错,跟老师想到一块去了.

  提问:梅峰小学准备给鼓号队统一购买服装,购买服装时又要考虑什么问题呢这些信息你看得懂吗从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如果你是鼓号队员,你应该选择哪一种鼓号服呢为什么

  第二层次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会根据自己的身高来选择合适的服装.那怎样才能知道梅峰小学鼓号队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呢

  这是鼓号队员的身高(出示学校鼓号队员身高表格),这1号队员,他又应该选择哪一套服装比较合适呢为什么呢那2号队员呢3号呢4号呢

  追问:我们要把鼓号队员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3段)是哪三段呢

  (设计意图: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不知不觉融于情境当中,参与观察,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同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学*情境.)

  二,合作交流,探索统计方法

  探究: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请同学们小小组合作,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记录单中.最后,根据记录单,完成统计表.当然,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一位同学来报身高,再安排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最后,要对记录和整理的过程进行检验.

  (学生同桌合作进行统计)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来交流一下

  谈话:合计是多少人呢那么这个合计40人是怎么来的呢合计中的40和我们原始数据中的人数一样吗

  合计还能对我们统计出来的每一段的人数进行检验.当然,我们还要及时地把这张统计表的日期填好.

  追问:我们已经完成了鼓号队员身高情况的统计表,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还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理念和行为上进行了角色的转变,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评价与反思,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的意识.通过对学生多种整理方法的展示,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和策略的多样性,真正将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三,回顾交流,总结统计感受.

  回顾: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们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板书: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填统计表,分析结果)

  小结:其实像这样根据身高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的方法我们叫做分段整理数据,(同时板书课题:分段整理数据)

  这样做有助于我们对整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解决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9

  一、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选取的素材是高速运转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和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选取这个素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济南长途汽车总站,连续多年创下旅客发送量、发送班次和售票收入三项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华第一站”。 据说济南长途汽车站占地110亩,日客流量4万多,客票年收入达到4—5亿元。1999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华第一站”称号,这个荣誉一直保持到今天。

  (2)山东的高速公路全国闻名。 说起山东的高速公路来,在全国是的,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据有关经济专家研究,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与其公路的优劣,成正相关。可见,我省经济之所以能够高度发展,寻其原因,不言而喻。

  (3)以比较真实的数据为素材,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本单元提供的数据与第一单元一样,都是一些真实的数据。旨在说明交通生活中也实实在在存在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二、本单元的情景串。

  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

  依次是: 单元知识分析 单元教材解读 信息窗1的解读 已学的知识 乘法的认识 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三下52×47-50×47 用字母表示数(四上1) 加法运算律 (四上1) 一般行程问题 (二下p105,三上p76,p78,三下5)路程、时间、速度三者 数量关系。 本单元新学知识 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乘法分配律(相遇问题) 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后续学*的知识 乘法运算律在小数和分数计算中的推广 用方程解行程问题 (山东版有关行程问题的'学*都安排在简易方程单元。) 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 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

  1、情景图的解读。

  此信息窗的题目为“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一幅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真实照片。照片的下面附有一张20xx年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大巴车中巴日发送旅客情况统计表。

  2、情景图中的信息。

  是2组数据:

  (1)*均每天发车的数量

  (2)*均每车次的乘客人数。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

  (1)乘法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

  (3)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第六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20

  一、谈话导入,引入气温:

  1、交流所在地今日天气状况及获取信息的途径。

  2、播报天气预报,感知一天温度高低变化。研究温度变化中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温度)

  [教学手段:课件视频播放]

  天气播报时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城市气温写在表格中。(生听边记录)

  (生小组交流,互相补充,找记录不同符号的学生到黑板书写。)

  3、模仿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生读记录)

  4、自主创造引出新数。

  (学生交流不同的记录方法,统一介绍温度的读法和规定的写法。)

  (1)认识温度单位℃。

  (2)认识零上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认识零下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4)指名读北京的最低气温,检查反馈。

  5、教学反馈。(投影出示天气预报的城市气温表示方法)

  学生检查记录订正完善,练*读城市温度。

  二、合作探究,理解意义:

  1、合作探究温度计组成部分。

  2、汇报交流,认识0℃及理解温度情境下表示的意义。

  (1)温度计组成。(两种不同的单位、数字、刻度线、水银柱(煤油柱)组成,有的温度计一格表示1℃,有的表示2℃。

  (2)认识零度在温度计的位置,介绍意义。

  (实物)在自然界中,我们把水刚结成冰的温度也就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0度比冰的温度要高,比水的温度要低。

  在0℃以上的温度就是零上温度,在0℃以下的温度就是零下温度。因此今天的0又有了一个新的意义,它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3、在温度计上找到零下温度,理解零下温度表示的意义。

  (1)拨出长春的气温,生读温度,追问表示的意义。

  (2)指名学生拨出9.5℃、拨出-9.5℃、零下6度、追问怎样找到的。(从零度向上10个半格)意义?(生做)

  (3)比较零下6度和零上6度的不同?

  教学小结:刚才的学*你了解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度高,零下温度比零度低)温度计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从温度计上读出教室的温度,表示的意义。

  2、游戏活动猜温度:现在老师说一个温度,你猜猜看它到底是多少?

  它是一个零下温度,在-10℃和-15℃之间,比-15℃高2℃

  3、从课件中读取城市温度:(几种特殊情况温度大小的比较,课件出示的温度计)

  一组是两个零上温度;两个零下温度;一个零下一个零上温度的比较)

  广州:12度---25度佳木斯:-6度-----12度丹东:-2度---8度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下温度低,零下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低)

  4、在题卡上画出三个不同城市的温度高低。(87页括号3)

  四、走进生活,深化认识:

  1、说一说-5℃和-20℃哪个温度低?

  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

  2、看图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情,灵活选择相关练*)

  3、某日黄山的气温中午12时为8℃,到晚上9时下降了9℃,那么这天晚上9时的气温是多少?

  质疑:两个城市之间的温度相差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五、课堂小结:

  请大家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