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教案实用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数学说课稿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1、圆柱的认识是西师大版教材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几何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包括圆柱的特征,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圆柱侧面展开图。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掌握圆柱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想象、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创新的能力;同时渗透转化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运用课件提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初步渗透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辩证观点。并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特点。

  二、教法、学法

  由于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相互探讨,本课我采用了适时点拨、引导启发、归纳总结、课件演示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等相关的教法。教师只是以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过程中去,在互动的过程中充分地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学*、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获取新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打开多媒体课件,出示正方体和长方体使学生重新认识几何体为以下认识圆柱体做好铺垫。

  2、出示教学主题图,让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圆柱和圆锥,导入新课。

  3、出示圆柱体实物,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初步接触圆柱,从生活实际感知圆柱,感受数学同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很巧妙自然的引入了课题,为学*新课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了解圆柱

  1、学生自主学*,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师引导:拿出自己准备的实物,结合教材,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都有什么特征?

  2、生汇报,师订正。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出圆柱各部分的特征,师课件演示加以验证。

  针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我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提供教学材料,这样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并运用课件验证了自己的想法。对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进行了演示,让学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一目了然,更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合作交流,深化感知

  1.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动脑。

  (1)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把圆柱模型底面剪下,观察形状后再比较。

  (2)圆柱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你有什么方法证明?

  (3)学生操作后汇报,教师通过课件验证和补充。

  该环节是精心设计的,力求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意识。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了圆柱侧面剪法的演变过程,浅显易懂,让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圆柱侧面的特征。

  (4)用直尺量一量圆柱体的高发现了什么?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圆柱体的高都相等。

  (5)课件出示圆柱体的画法

  2、通过观察几何体练*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特征的认识,对新知加以升华。

  3、同伴互助,寻求发现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2)教师课件演示展开图加以验证,轻松的突破本课的难点。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乘以高。

  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形象的课件演示,轻松的分散了本课的难点,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四)巩固拓展,延伸应用

  课件首先出示:

  1、读出下面各圆柱体的有关数据,进一步了解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

  2、判断

  3、出示课后作业对本节所学新知进行适当拓展。练*的设计,既有对刚刚学过的圆柱认识的运用,也有围绕易混易错之处,让学生用手势判断,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勇于发言、敢于辩论。训练说理能力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

  (五)自主小结,提升理念

  我们初步认识了圆柱,谁能告诉老师,对于圆柱你都知道了什么?

  这既是课堂小结,也是对学生的人文培养重要体现。让学生在自主发挥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但能创设一定的情境,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的凸显教学效果。上课伊始,我对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进行了课件演示,让学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在开课的时候,就对本课产生一种兴趣。课中展示了圆柱侧面剪法的演变过程,浅显易懂,让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圆柱侧面的特征,轻松的突破了难点,同时,在此基础上展示圆柱侧面展开后与展开前的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评价和反思

  课程标准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本课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合作交流,从实物观察、到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来认识圆柱,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时有效的分散了难点,突破了重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扎实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突出"做数学"这个数学理念。也使学生在合作***同进步,体验成功。

  数学说课稿教案 2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班数学活动《1和许多》。下面我将从幼儿、教材、教法学法、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及评价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次活动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幼儿。

  本次活动的对象是3岁刚刚入园的孩子,我将这个年龄段孩子阅读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是孩子特别喜欢按照顺序背数字,甚至可以背到10,这种行为表明这些孩子对这些数字特别感兴趣。

  二是孩子还没有建立初步的量概念,例如:当孩子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总是*惯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来表示三,有一次我换成了另外三个指头孩子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所以我想通过活动,引导孩子初步感知“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

  二、说教材。

  我准备的资料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幼儿智慧活动课程”小班上册数学领域上的“1”和“许多”。认识“1”和“许多”是认识量的基础也是感知集合和元素关系的基础,单个的数量“1”很容易理解和表示,“许多”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孩子不能感知集合这种抽象的概念,但是通过和“1”的对

  比后却能够很容易感知这两个量以及“许多”这个大集合是由一个一个元素组合而成的。

  三、说教法。

  活动过程中,我要运用提问法,图片展示法。

  四、说学法。

  活动中,幼儿主要运用操作法,观察法,讨论法。

  五、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导向作用。

  (一)情感目标: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二)能力目标:能区别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

  (三)知识目标:知道许多是由一个一个1组成的。三个目标相辅相成,又循序渐进。

  六、说话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要做以下准备工作。

  (一)经验准备:能听懂老师的指令。

  (二)物质准备:

  1、若干苹果图片是为了在第一个环节中孩子具体操作而准备的材料。

  2、让孩子们观察图片,图片上是有很多的苹果,是为了

  在第四个环节中帮助孩子感知很多是由一个一个组成的

  3、课件是为了在第三个环节中帮助孩子通过三组图片的对比感知“1”的量和“许多”的量的区别。

  七、说话动过程。

  本次活动总体上共有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幼儿自主操作,帮助孩子初步探索和感知一个苹果的含义。第二个环节是引导通过观察PPT,感知“1”和“许多”的差异,并能够区别“1”和“许多”。第三个环节是让孩子们感觉“1”的量和“许多”量之间的区别。第四个环节是通过孩子们的观察,一个一个的数一数,感知“许多”是由“一个一个”组成的。

  八、说活动延伸.本次活动将在生活中寻找“1”和“许多”都藏在了哪些地方?作为了活动的延伸有三个作用,第一是可以巩固对这两个量概念的理解,第二是帮助孩子建立数学的知识是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到的意识和观念。

  “1”和“许多”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教案 3

  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是学生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二、说教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作好铺垫。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组交流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建立体积和容积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变得直观,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六、说教具

  两个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状不同的石块、小正方体、水。有关课件、茶叶罐,可乐瓶等容器。

  七、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课件乌鸦喝水动画视频。

  师:看完了动画片,谁能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水面为什么会上涨呢?是不是原来的水增加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 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例如,课桌占的空间大,墨水瓶占得空间小;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教室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块,(一块扁状,一块球形的)谁占的空间大呢?,(1)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师:看来,只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究竟谁占的空间大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两块石头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口答后,师追问: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引导生理解:两块石块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从而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同时出示课件)

  现在你能用“体积”这个词来分别说说课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吗?如:课桌墨水瓶比,课桌的体积大,墨水瓶的体积小。。。。。。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4、认识容积。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都可以用来装东西。如:可乐瓶,茶叶罐,水杯,胶水瓶,

  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问:哪个水杯装的水多?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5、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用来装小正方体的塑料盒和正方体教具。

  师:谁能指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呢?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这两物体体积相同,但正方体教具没有容积。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

  出示课件: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1、试一试(P42)

  出示两个相同小正方体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它们体积的大小。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积的大小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同时出示课件)

  2、课件出示:(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

  (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数学说课稿教案 4

  课标要求: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

  课标解读:

  行为动词是“探索”, 指的是独立或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核心词是“规律”,本节课指的是有序思考的方法。

  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排列方法,即有序排列,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去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教材是通过三个人排列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四个人小合唱固定一个人的位置又有多少中不同的排法,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通过列举等直观方法帮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及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观察能力及初步推理能力。

  2、通过观察、研读、交流、验证等活动,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体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数学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进行数学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及本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2)“探究——研讨”法: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

  第三个环节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我提出了

  “如果于老师带领我们班A、B、C三个同学到文登学公园游玩,最后我们四个人要排成一行合影留念,而且要把老师安排在左起第二个位置上,其他的3个同学任意排。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三个人排队和四个人排队且确定一个人的位置的排法总数是相等的,让学生意识到排法总数是不受确定的那个人的位置影响的。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有序思维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统一认识。

  数学说课稿教案 5

  一、说教材

  《百分数的应用(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有两个层次的基础: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和百分数知识的学*。同时,本课的学*还将是学生初中代数学*的知识基础。

  本课的编排是这样的,教材呈现出一幅笑笑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以及针对表格提出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和课后阅读资料主要是体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而第二问则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本课编排特点,我将本课目标设定为以下两点

  1.通过探索、交流、比较,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与人交流以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找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一堂好的数学课,最终目标是学*能力和数学思想的培养,而应用于生活则是这个目标的价值所在。为此,在本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探究交流自主构建。

  2.联系生活体验价值。

  学生是学*的主人,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分析比较、联系生活都是学*本课的有效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环节分为3大块: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分析比较拓展思路,学以致用。

  课始,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关于恩格尔系数的介绍。请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独立阅读恩格尔系数指什么?结合课前收集的数据你能计算出你家的恩格尔系数,并对此做出科学解释吗?,然后同桌交流,全班反馈并小结得出:百分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百分数的应用(三)。

  选择这一导入而没有选择复*导入有以下3点考虑:1.这样导入一下子拉*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2.对恩格尔系数的学*能更好的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3.如果选择前面学过的列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或用分数问题复*导入,虽然能帮学生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和链接点,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但压缩了学生的探索空间。所以不设相应的复*题就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寻找新的知识生长点,感悟新的学*方法以达到学*能力的培养。

  课中,自主探究,分析比较分为3个层次:循序渐进,动态示题探究交流,夯实基础比较优化,激活思维。

  首先:循序渐进,动态示题。笑笑也调查了一份他们家的食品支出情况,我们去看一看然后运用课件将表格中的第一排数据一一出示,让学生分别判断处于什么生活水*,然后再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这样逐一出示,能够让学生的观察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直观的发现笑笑家生活水*从贫困温饱接*小康的巨大变化,感受到这些年来人们生活水*的提高,然后再出示整张表格。这时,我将问题(1)去掉,因为它已经在动态出示表格的过程中完成了,直接将问题(2)改成(1)随着表格一起出现: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吗?我把它分成探究交流环节和比较优化环节。

  探究交流,夯实基础。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以下4步完成

  1.独立审题,并尝试画图、列式、解答。

  2.小组内交流想法:你是怎么想的?

  3.在黑板上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法。

  4.全班交流反馈。

  独立完成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形成,以达到自主建构。交流想法则是用语言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再一次论证,展现。

  而在展示方法这一步,由于前面的学*基础,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用方程来解这道题,主要有65%X-35%X=210,也有可能会出现这一种(65%-35%)X=210,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同学用算术方法---210(65%-35%)。所以将这三种代表性的方法都展示在黑板上。在反馈的时侯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尤其是对等量关系的把握。比如第一种65%X-35%X=210根据要求,学生一般都会先画出线段图,那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线段图说出图意,其次说出列方程的根据:你是抓住哪句话来分析的?通过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得出等量关系:食品支出的钱数-其他支出的钱数=210元,再根据等量关系说出所列方程的含义:65%X、35%X分别表示什么?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并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65%-35%)X=210虽然从算式来看只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是实际上他们所依据的数量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可适时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程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期间对于学生因为粗心比较容易犯的错误,要拿出来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错的原因。总之,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多放手,给他们探索的空间,注重学*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既要让他们思考也要在他困惑时给予引导。

  比较优化,激活思维环节:新课标倡导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问题,因为这种顺向思维的方法,既化难为易,又加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因此,针对学生展示出的列方程和算术2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比较评价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讨论得出列方程的方法可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直接列出方程式,便于理解;同时指出列方程这种方法在我们以后的学*和实际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完成教材试一试的第2题(2)20xx年,食品支出占50%,旅游支出占10%,两项支出一共540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来巩固所学。由于第一题(1)1995年,其它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与例题是重复的,所以删掉。而第(2)题作为例题的延伸和对主题资源的有效利用做为课堂练*。

  课尾拓展思路,学以致用。由于前面的学*比较充分,而教材后面的练*题和例题基本处于同一层次水*,所以我在丰富练*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这两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据此我设计了两道练*题。

  1.某班在一次数学单元训练中这道题是从扇形图的练*形式以及涵盖了基本训练、变式训练、发散训练的练*内容两方面丰富了本课,其意图是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数学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的培养。 第二道题选用的材料是《我国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情况》的财经报道。

  2.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局面下,我国经济率先崛起。截至9月份,前三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15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7526.8亿元,同比增1.6%,地方本级收入23992.07亿元同比增长9.8% 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列出算式? 这道题的数据虽然复杂不方便计算,但是体现了数学材料的真实性。其倾向性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集、提取信息并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板书: 因为本课本着放手让学生探索的定位思想,所以板书的设计遵循黑板是学生的试验田的原则,除了教师板书课题及一些重点要求外,主要是学生上来展示他们的解题方法。

  就是这样,一堂朴实数学课的探究与应用,就此结束,希望能得到在做的专家与同仁的指导。谢谢!


数学说课稿教案实用5篇扩展阅读


数学说课稿教案实用5篇(扩展1)

——数学说课稿 (菁华5篇)

数学说课稿1

  一、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1、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一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更好地理解地图。

  2、教材的编排特点:

  教材通过解决笑笑家*面图的相关知识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再通过练*2、3、4巩固比例尺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预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思考、动手等学*活动,进一步发展了动手测量和画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惯;(2)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亲*数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4、重点和难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

  二、教法、学法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来源于生活的数学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的发展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我创设了脑筋急转弯和*地图的图片情景,当学生听到那个急转弯的话题和*地图时,顿时产生了疑问:南京市到上海的距离有100多公里,而一只蚂蚁从南京爬到上海只用了5秒钟,这是为什么?

  地图描述的地域有没有变形?是用什么方法把这样大的地方画在尺寸见方的纸张上的?使得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积极参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2、自主探究,发展学*能力。

  新课标指出: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新课教学过程中,从比例尺的意义到比例尺的模型的建立及比例尺的应用,我设计了一系列的能够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时间、空间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让每一位学生自始至终共同参与统计的全过程,试图把学*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其尽可能的有自行探索、自行创造的机会。从而获得数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数学应用,培养创新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探学*的出发点,是学生思维的发动机,不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有利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发展。本节在比例尺的意义的探究过程,在尝试应用过程,在开拓应用过程,在创设情境时,都尽可能的注意到开放的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

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5)、教学难点: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6)、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对于乡镇学生,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水*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长、正方形等是直线*面图形,而圆是曲线*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的学*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理解圆的特征,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心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谈话导入,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圆?(圆形钟面、硬币、光碟、圆形桌面车轮、…)。见过*静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配上石子入水的声音,并播放水纹),你发现了什么?出示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让学生从中找一找圆,感受圆在大自然中的重要性,再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工具,自己动手画一个圆。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1)找圆心、认识半径、直径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自学课本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知道折痕的交点叫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的线段叫半径,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2)研究圆的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

  我想让学生画几条直径和半径,并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把自己的发现先在组内交流再大组汇报,学生汇报时让学生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直径都相等任何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呢能举例说明吗。我出示两张大小完全不同的圆形纸片,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学生恍然大悟,必须加上“在同一个圆内”这个前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圆的特征,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接着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知道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3)学*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用绕线钉子画圆,还有用圆规画圆等等。最后我会让学生自学画圆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画圆的一般步骤:

  第一、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

  第二、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

  第三、旋转画圆。让学生尝试画圆,碰到困难时,教师才给予适度指导。如:圆规的正确握法等。画任意圆是不难的,较难的是给定直径长度画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生画圆时,由不熟练到熟练,由画任意圆到按给定半径长度画圆,再到给定直径长度画圆,循序而渐进。再次借助多媒体演示,感知圆的形成,结合实际操作,关键让学生体会圆规两脚的距离即半径,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圆的画法是本课时又一个教学难点,我采用操作法与尝试法相结合,力求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三)巩固练*

  通过判断题、选择题、看图回答问题来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圆各部分名称、半径与直径长度关系的掌握情况。再抽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加深印象。

  (四)感受数学应用与生活,增强学*兴趣。

  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会是圆的?让学生知道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面上滚动时,车轮中心与*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车辆在*坦的路上行驶时,坐车的人会感觉到非常*稳,这也是车轮都做成圆形的数学道理.通过这样的延伸,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布置作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圆,感受圆的美与神奇,明白生活中因为有了圆而变得格外多姿多彩。布置课后作业,利用圆规和直尺创作一幅美丽的作品,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将圆的三个部分与圆各部分之间关系用简易的文字概括出来,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本脉络,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五、教学反思: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我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等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生活中很多很多,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剪一圆形纸片,二是寻找生活中的圆。通过这两个任务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重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

  4、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的不太准。

  (2)自主探索环节效果不太明显。

  (3)学生预*不到位,今后需要加强预*的指导。

  以上,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数学说课稿3

  教材先通过例

  1让学生改写生活中以元作单位的商品价钱,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两位小数的含义,初步掌握两位小数的读写。接着通过例2结合米和厘米、米和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在直尺上分别用分数、小数表示,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初步抽象出小数的意义。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两三位小数。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是本课的难点。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2、通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小数意义探索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景,引出小数。我播放华润超市情境,让学生观察超市里商品价格标签上都使用了什么数?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引导他们说到都使用了以元作单位的小数,然后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要把价格写成小数呢?从中让学生体会到小数在生活中产生的价值以及使用的普遍性。接着我让学生说说对小数你已经有些什么认识,唤发学生已有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课题,进一步学*小数。这个环节,我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出小数,强调了以元做单位的这个知识要点,为下面学*中遇到的以角、分或米做单位的问题作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认识以元做单位的两位小数的意义。结合刚才的情景,我出示例1中三种商品价格,先指导学生对三个小数的读写,如有学生读错,我会适时强调:读小数时,小数的小数部分只读数字。再让学生用角或分做单位说说价格,然后引导学生思考1元是多少分?1分是1元的几分之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已有认识分别推出5分、4角8分是1元几分之几,还可以写成几元?这个环节,我利用学生对元、角、分关系的已有认识,分别介绍把1分、5分和4角8分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两位小数的含义,即两位小数表示的是百分之几。

  三、自主探究,认识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的意义。在例2的教学时,因为已有例1的知识基础,我出示一把米尺,让学生通过米尺共同探究讨论怎样用米作单位表示1厘米的长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1厘米是1米的1/100,也就是1/100米。所以写成小数是0.01米。然后结合课件让学生独立写出表示4厘米和9厘米的分数和小数,并要求学生们说明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含义。同时也让学生在独立完成时,体会知识的学以致用,感受成功的喜悦。最后我会这样问学生:以米作单位的两位小数表示1米的百分之几,那么推想一下,有没有以米作单位的三位小数?如果有,它该表示1米的几分之几呢?启发学生利用对两位小数的已有认识类推出三位小数的含义与读写方法。然后结合课件让学生说说7毫米、15毫米写成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米?这个环节,我利用形象的直尺教具,结合媒体辅助,利用米、厘米、毫米的关系,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由两位小数推想出三位小数表示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四、抽象概括,揭示小数的意义。在刚才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比较例1和例2中每组的分数和小数,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小数的理解,初步抽象出小数的意义。师生共同总结出小数的意义,并强调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含有几个数位,这个小数就是几位小数。为了使学生学*的内容更加饱满,认知的表象更加丰富,教材 试一试安排了*均分一个图形来得到一个小数的教学内容。为了更利于学生对整体1的完整认识,我首先通过用正方形、正方体表示整数1,使学生认识到: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都是把整数1*均分后得到的,而且它们都可以分别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来表示,从而帮助学生在比例题更为抽象的层次上理解小数与相关分数的关系。

  五、实践应用,巩固拓展。根据以上内容,我准备在实践练*中安排四个层次的内容,

  1、出示几个小数,让学生读一读,并说出各是几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进一步训练学生读的能力以及提高对小数分数之间转化的技能。

  2、出示几组信息、如刘翔跨栏成绩十二点九一秒、神舟五号飞船长八点六五米等,让学生写出这些小数,并说说各是几位小数。进一步训练学生写的能力,以及对小数位数的判断。

  3、继续刘翔的话题,我出示奥运冠军图片及身高:姚明:2米3分米,刘翔 1米88厘米,田亮1米7分米2厘米,让学生用米做单位的小数来表示。并谈谈自己的想法。这题引入了体育明星的身高素材,切实丰富了学生学*的人文体验。

  4、出示一组信息:星期天,成成走了0.45千米,到超市买了0.45元的橡皮,一共用了0.45小时,你能说说0.45千米,0.45元和0.45小时各表示什么意义吗?这题通过一个直观模型, 从不同层次巩固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扩大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综合这节课的教学程序,本节课的教学特色是:

  (1)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展课堂有效教学。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商品价格信息的情境,激发学*欲望,体现了学*的自主性。

  (2) 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和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实践练*中,设计了刘翔跨栏,神舟五号飞船,以及奥运冠军等素材,在解决问题中使学生体会了数学的价值,也发展了思维。

数学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考官你们好,我是今日的X号考生,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乘整数》。

  现代教育理论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数学教学更要适应学生和个性发展需要,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准确理解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小数乘整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数乘整数》的资料,本节课是小学数学的数的计算的方向。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了小数的加法和整数的乘法,同时本节课的学*对之后学生学*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能够起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现代教学理念的观点要求教师须充分了解学生情景。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必须的知识储备,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仍有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性格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三、说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和学情的合理认识下,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列竖式计算解决小数乘整数的应用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探索过程,提高运算本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确立下,根据授课资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因为竖式计算中比较难理解的是算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小数乘整数竖式计算中的算理。

  五、说教法和学法

  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明白的交给学生。基于此,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结合本节课的资料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了讲解法、练*法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头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会大屏幕展示出售西瓜的示意图,并提问:夏天一千克西瓜元,买3千克西瓜共花多少元钱

  由情景问题引出本节课课题《小数乘整数》。

  利用生活中购买西瓜的情景问题导入,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事实,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绪从课间活动中牵引到课堂学*中,增强学生的学*兴趣。这样设计很好的贴合了小学生的性格与认知特点。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设计3个教学活动。

  在第一个教学活动中,由学生列出横式,我会让学生自我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回顾之前学*的小数加法,学生不难想到利用小数的加法,将3个经过列加法竖式的方式算出结果为。

  那里我会进一步问学生们: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吗

  那里会有学生将元换算成8角,继而算出花了28角,也就是元钱。

  之后我会向学生提示,对于小数乘整数还能够经过列竖式计算。那里让学生回顾整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并向学生们讲解乘3的列竖式计算方法,经过讲解学生们能够理解本节课的难点:3乘8个十分之一就是24个十分之一。

  这一过程学生能够初步认知小数乘整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利用由元到角的换算抽象出乘3的竖式计算能够用3乘8个十分之一,再按照整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计算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为了进一步得出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我会设计第二个教学活动,向学生提问:冬天西瓜涨价,一千克元,买3千克共花多少元钱让学生自我尝试列竖式计算。

  那里我会想学生们提示:在计算乘3时能够用3乘8个十分之一,在计算要用3乘什么

  学生不难模仿乘3的竖式自我写出乘3的竖式。在这我会向学生强调乘数能够表示235个百分之一。

  接下来是我的第三个教学活动,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向学生们提问:用计算器计算课本试一试的三个题,思考它们的乘数和积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并与同桌交流。

  学生不难能够发现第一个乘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相同。顺势我和学生们一齐总结得出小数乘整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乘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小数点要对齐。

  经过计算器计算得出结果,比较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更容易让学生思考并和同桌交流总结出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这样设计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与总结归纳的本事。

  到那里新知探索的3个活动就结束了。学生在对小数乘整数的算法的认识基础上很容易类比得出后面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三)课堂练*

  对于巩固提高这一环节。公众号:小明开讲啦

  这样的练*能够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整数列竖式计算的算法的印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终我会提问:今日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们回顾: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是什么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为了更好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会布置作业:

  自我课后出几个小数乘整数的算式,列竖式算一算。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更好的体现我这节课的重点,遵循直观的原则,我这样设计我的板书:

  (略)

数学说课稿5

  一、教学理念

  1、注意突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学*例题之前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

  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把几十、几百、几千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想,突出本课的新知识与已有知

  识储备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口算除法》即课本第13至15页例1。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表内乘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除法的估算和笔算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迁移类推的数学解决方法。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参与学*活动,提高学*的趣味性和探究性,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惯和积极思考的学*态度。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如何使每位学生经历口算算理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1、3次就能运完60箱,赵伯伯*均每次运多少箱?*均分——用除法——60÷3=20

  (2、600箱,这么多我也只运3次,王叔叔*均每次运多少箱?我们知道60÷3=20;那么600÷3=200

  (3、120箱,我也只运3次,李阿姨*均每次运多少箱?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有的同学想:6个十÷3=2个十=20xx×3=60那么60÷3=20

  有的同学想:20X3=60;那么60÷3=20

  有的同学想:用木棒来分,把60*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20。

  3、大胆尝试,运用新知。想:24个十÷3=8个十=80;80X3=240;那么240÷3=80

  4、拓展训练,巩固新知。

  1、口算:

  90÷3=3080÷2=4015÷5=3270÷9=30

  900÷3=300800÷2=400150÷5=302700÷9=300

  在这里我试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除号是怎么来的吗?除号“÷”是三百多年前一个瑞士人首先使用的,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

  示了*均分的意思。你看这个符号多有意思啊!

  2、课本第15页“做一做”第1题

  一排有10只蜂蜜,有这样的4排,就是40只,但只有2间房,*均每间房子住多少只蜂蜜?

  40÷2=20(只)

  答:*均每间房子住20只蜂蜜。

  3、为了巩固新知,布置以下作业:第17页练*三第1、2题。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学会了什么?

  五、结束语:

  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教案实用5篇(扩展2)

——周长数学说课稿实用5篇

  周长数学说课稿 1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及长、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 给出了两种计算的方法:一种是直接应用周长的含义将各边的长度连加; 另一种是根据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列出简便的计算方法。不仅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体现了思维的不同水*。

  (2) 在探索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概括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 式,以便在解决问题中灵活运用,体会数学的抽象和简洁。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学*《周长》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的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在合作学*解决问题的经历,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时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

  3. 在探究周长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周长数学说课稿 2

  一、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本课时的目标分别为:

  1、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应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理解周长的概念与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两个教学重点我是这样来突出的:

  1、理解周长的概念

  这个重点我是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 导入

  上堂课我们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要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谁能说说“周”是什么意思?“长”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理解认识周长这个概念

  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说出哪部分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然后再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让学生说说周长。如书本的*面、黑板的*面、篮球场的*面等。

  第三步:总结归纳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在感性上认识了周长,这时要将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讨论、总结、概括什么叫周长?最后得出围在每个图形边长的和,叫做这些图形的周长。这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全面、自然的、主动的学*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老师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过程,教师只起到了点拔的作用。

  2、周长的计算这个重点分两步进行

  (1)创设情境,探索求知

  出示例题,谁能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请你想几种方法来计算周长?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②用长方形滚动③各条边相加。这是一次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练*。在没有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之前,在目前学生的思维状态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方法,无疑都是一种好办法。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用长方形滚动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通过量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讨论,学生认为只要量长和宽就行。联系以前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学中也使旧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迁移。然后要求学生列出求这个长方形周长的算式,并要求说出你这样做的依据。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大至会有以下几种做法:

  ①4+3+4+3也就是“长+宽+长+宽”其实这就是用绳子量和长方形滚动得出的方法。

  ②4×2+3×2 也就是“长×2+宽×2”这是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来做的。

  ③(4+3)×2也就是“(长+宽)×2”长和宽折起来,长方形周长就是长边与宽边和的2倍。

  2、讨论总结、归纳方法

  再次讨论,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是“(长+宽)×2”。

  三、课堂练*设计

  (一)第一层次:基本练*

  1、周长概念掌握的练*在新授前,安排一组图形说说周长。

  2、圆周长计算的基本练*。

  书中的全部练*题都做为基本练*题,分三个小层次进行。

  先是进行直接计算的模仿练*,安排了练*中的第1、2小题。

  然后是动手测量后计算的题目。安排了练*中的3、4小 题。动手操作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能起到帮助理解,寻找规律之桥梁作用。通过动手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计算周长与用线围课本一周量出长度,这两个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知道,由于我们在用线围时会形成误差,所以结果会有些不同,其实周长应该是相等的。

  最后设计的两道应用题。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要结合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根据大纲要求这个练*层次我安排的是练*中的5、6两道应用题。

  (二)变式练*

  这个练*层次我设计的练*是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0分米,长和宽是多少分米?

  这是一道一题多解的题目。教师可采用可移动的线框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周长不变时,长与宽是同时要发生变化的。

  练*的设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既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使学生学掌握了周长与长、宽的关系。

  (三)第三部分:发展练*

  用长5厘米,宽4厘米的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可以发现这是一道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训练的题目,这道题的设计是为了能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特别为优等生而设计的一道一题多解的题目。共有两种不同的拼法。

  (5+8)×2=26(厘米) (10+4)×2=28(厘米)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堂课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渗透、培养。

  1、怎样测得长方形周长时,通过学生讨论自己得出用不同的方法:用绳子、用长方形滚动、用边长相加。这里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2、长方形周长计算时,三种计算方法:长+宽+长+宽;长×2+宽×2;(长+宽)×2哪一种好?学生先进行尝试练*,通过自己去尝试练*后找出答案。

  3、变式练*中一题多解的练*,通过练*,学会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周长数学说课稿 3

  一、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的。是学生以后学*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本节内容时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了长度单位米�p分米�p厘米�p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描一描”�p“摸一摸”图形或通过物体的边线来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学生在学*过程中对周长意义里“长度”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但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有趣的学*内容特别感兴趣。

  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等生动的学*过程中建构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 1

  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学*活动中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围、测腰围的过程中培养估测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数学的乐趣 。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2)教学难点是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五、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描一描、摸一摸”等丰富多彩的学*活动,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准备了各种*面图形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测绳等教具,同时让学生采集树叶,准备软尺,彩笔、直尺。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森林里举行“森林运动会”马上要举行的是小蚂蚁短跑比赛的情境,用三只小蚂蚁赛跑的故事作为开头,投学生之所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给整节课起了一个好头。通过观看三只小蚂蚁爬树叶的过程,学生清晰的辨析出什么才是完整的一周,为后面理解周长作了有利的铺垫。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学到的陈述性知识有:图形的一周是指图形边线的起点与终点的重合。程序性知识是:看蚂蚁爬的路线,用手指蚂蚁爬的路线。

  (二)自主探索,建立模型。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设计了

  (1)描一描

  让学生用彩笔描出手中树叶的边线,并说出打算用什么方法画。学生描好后选一幅贴黑板上。课件出示小蚂蚁说的话,然后问学生:它的话中哪个关键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周长。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这时候再让学生能从我们身边找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2)摸一摸

  课桌面的边线

  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面图形的一周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已知的图形或物体上去找、摸一周,让学生充分体验“边缘”“一周”,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建立“周长”这一数学模型,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周长在图形上”,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周长的认识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让学生去摸一摸,学生对一周这个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认识。

  (三)合作交流,建立新知(小结周长的定义)

  根据小蚂蚁的话:(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学生很容易说出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可桌面的周长,而可桌面的形状就是长方形,进而推导出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的物体抽象出我们学*过的*面图像,在这样的基础上师生小结板书周长的概念: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这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周长”,对“什么是周长”的理解有两次飞跃。第一次是大量感性直观的知识,结合具体事物陈述什么是树叶(数学书封面,课桌面,黑板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第二次是由具体到抽象,什么是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揭示周长的定义,建构新知识。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这一重要的学*方式,这个环节教师组织学*同桌,小组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形成陈述性知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四)巩固练*,解释应用

  为了及时巩固内化新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我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生活化。这个环节我采用一个智力大比拼的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积极性强的心理,强化所学*的知识,我设计了三个闯关的练*

  第一关:辩一辩,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为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的理解。

  第二关: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让学生判断两个图形周长是否一样,强调*移方法,讲解测量计算图形的周长,这是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周长的含义,就是一周的长度;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关: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行四边形、梯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学*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学*数学的价值。

  (五)回顾总结,建构体系。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条理的,系统的知识过程,更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的过程。同时师生,生生间的积极评价,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喜悦,充满后续学*的信心。

  (六)实践任务

  1.回家量一量爸爸妈妈的胸围,腰围和臀围。 2.量一量一片树叶的周长。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再来说一说我的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求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简洁美和逻辑美。

  周长数学说课稿 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的周长》,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中圆的周长第二节。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着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结合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和圆的认识来学的,为学*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圆的周长,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似数,初步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圆的直径和周长的变化和圆周率不变的探究,使学生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二 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中,为了突出重难点,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测量,计算的实验过程,突破“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这一传统的方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有所发现,有所争议,有所创新,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出示课件乌龟和小兔比赛跑,小兔沿着正方形路线跑,乌龟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乌龟获胜,小兔看到乌龟得了第一名心理不服气,它说这样比不公*,同学们认为这样比赛公*吗?同学们会争先恐后地 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小兔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怎么求呢?那乌龟跑的又是圆的什么呢?通过这一问题情景,让学生不仅复*到正方形周长的含义,同时,通过知识迁移,感知圆形跑到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人人参与,探究新知

  我将先出示教具,铁丝圆,一枚硬币,一条绳子,让学生观察围成圆的线是一条什么线, 曲线长就是圆的什么?接着让学生动手摸圆的周长,领会周长的含义。

  (三)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1 首先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圆的周长?

  会出现绳测法和滚动法,教师小结:化曲为直。

  然后设疑激趣,我挥动一条带有小球的绳子,让学生说出它的周长该怎样测量,明显的绳测法和滚动法是无用的,引出矛盾,这样设计有问题引入,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后继学*埋下伏笔。

  2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认识圆周率

  我先让学生回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让学生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与直径,并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通过测量,计算,汇报,发现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完成后师生共同归纳这个结论,从而得出直径与周长的关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自学,交流新的收获,读圆周率的历史材料,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3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讨论: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周长公式:C=dπ C=2rπ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学*的方法。

  (四)知识运用,解决问题

  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

  第一层次:基础题,求下列各圆的周长

  第二层次:判断题(从正反两方面强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第三层次:发展题

  (1) 首先解决开始的问题(为什么不公*)

  (2) 校园里有一棵很大的数,你又什么办法可以测量它的直径呢?通过开放性的题,让学生亲身体验思考了乐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回归评价,体验成功

  我是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小结的,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学到的?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和学*方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简要说明,谢谢大家!

  板书

 C=dπ

  C=2rπ

  周长数学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西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认识周长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我们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的*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三、说目标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参与学*、合作学*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我们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周长测量上,特别是周长概念的建立。

  四、说教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消极的学*变为主动积极的学*,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我们主要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融合成“合作参与――探究交流”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自学、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重构认知。

  五、说过程

  一、尝试探究,认识周长。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两只蚂蚁比赛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引出周长概念。并让学生通过“五做”来感知,感悟,最后理解周长概念。摸一摸,通过摸一些图片的一周,来初步感知周长;描一描,把这些图形的一周描在纸上,抽象出图形的周长;想一想,让学生想象图形的周长,初步形成周长概念;然后再找一找周围一些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让学生理解周长是相对于*面图形来说的;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周长概念。

  二、合作探究,量中理解。通过第一环节的的学*,学生认识到了周长是围图形一周的长度,那这些图形的周长究竟是多长呢?这就需要去测量,在测量中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本环节是做书上练*,测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周长,然后再测量难度更大的圆的周长,遵循了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三、联系生活、应用周长。数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了数学知识,应该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环节让学生先尝试着找找生活中周长知识的应用,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老师事先搜集的一些例子,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相互测量一下对方的腰围,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说特点

  我们认为本课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以“做数学”为核心来指导教学。

  所谓“做数学”,就是“做中学数学”。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教学的具体组织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做出来”的数学,而不是给以“现成的”数学。“做数学”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在实验操作、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在本节课中,我们始终坚持“做数学”的原则,让学生在做中学。为了使学生形成周长的表象,建立好周长的概念,我们让学生去摸一摸图形的一周,再把这一周给描在纸上,还在周围找一找其他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最后来量一量具体图形的周长,量同学的腰围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去充分的感知周长,理解周长。让学生亲自去做一做,抽象的数学概念会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深刻。就象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的“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但动手操作不应该是脖子以下的活动,应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活动中,动手操作应为学生学*知识服务,应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服务,更应为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服务。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动手之前进行思考,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

  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抓手来组织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其空间观念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再通过心理活动的内化去获得表象,形成空间观念。几何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形”的科学抽象与概括,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条件。以前我们的教学由于受传统观念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只重视求周长的计算教学,而忽视了概念教学或者过分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直观和表象的作用,以至于造成学生对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不深刻,空间观念淡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设计一些灵活、巧妙,富有吸引力、想象力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机。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把本课设计为三个层次:识周长,量周长,用周长,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形成周长的表象,建立周长的概念。特别是想象图形的周长这个环节,是我们独特的设计,能更好地落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以“小步子,多反馈”为主线来精心设计。

  课堂是有限的,如何能处理好时空的有限性和学生思维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我们考虑的一个重点。我们在设计本课的时候,以“小步子,多反馈”为主线,精心设计了很多的小环节,并注重学生信息的反馈。特别是在测量图形周长的环节里,如果让学生测量太多的图形,操作就只会流于形式,于是我们充分利用了教材的资源,先测量书上练*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周长,让学生的学*落实到“知识”上。然后安排学生测量一个圆片的周长,这是因为书上练*很典型,而圆片的一周是曲线,它可以体现出很多的测量方法,并能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肤浅的讨论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更有意义。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加上一个比较灵活的环节,测量腰围和生活中其他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并及时进行反馈。

  这样,以信息反馈,师生互动为原则,利用反馈教学法,尽可能的让学生从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使教与学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振,定会使学生在这个轻松、活泼、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必将得到发展与提高!

  六、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很简单,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数学说课稿教案实用5篇(扩展3)

——小学数学说课稿格式实用5篇

  小学数学说课稿格式 1

  一、说教材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根据《课标》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本节课[解方程1第57至58页]延伸引入了方程时的例子100+X=250通过让学生尝试找出X的值,引入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两个概念。例1以X+3=9为例,讨论了形如X〒a=b的方程的解法。为了便于给出解方程全过程的直观图示,例题中的数据比较小,主要是提高学生掌握新的思考方法的积极性,这种方法将延伸到解更多复杂的方程。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学*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的概念,初步掌握用等式性质来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2、初步学会检验某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培养学生检验的*惯,提高计算能力。

  3、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重点: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初步掌握用等式性质来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难点:

  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感悟到数学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猜想、相互合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学*。有目的地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法:①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并运用知识迁移进行学*的方法;②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迁移导入

  1、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个游戏,好吗?用手指尖顶住直尺使直尺一直保持*衡,能做到吗?说说你是怎样使直尺保持*衡的。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衡现象?

  2、课件出示天*:上节课我们借助天**衡,学*了方程的意义,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与方程有关的新知识。此环节结合学生*时的生活创设情境。通过寻找直尺上的*衡点,观察天**衡等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也为全课的教学活动创造氛围。

  (二)观察猜想,感知方程的解

  课件演示:通过动态直观的演示,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在思考如何让天*保持*衡的学*过程中拓宽了思路,领悟到两边同时增加相同的重量,天*保持*衡,既天*的左边=右边。得出方程式100+X=250。演示操作结束后,教师抛出问题:如何求出X等于多少呢?学生分组讨论猜想[①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②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③把250分成100+50,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④利用等式的性质从两边减去100。]在此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从中发现,天*两边同时

  减少相同的重量,天*仍然保持*衡。让学生感悟到可以借助天*来求未知数的值,有效地避免了解方程时的机械模仿和死记硬背,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使学生轻松地感悟出像这样使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三)操作感悟,体会原理

  课件出示例1图。合作探究,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结果,讨论:怎样才能使天*左右两边只剩X,而保持天**衡呢?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整个新知识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现、比较、归纳,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突破了重点,解决了关键,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题。

  整个*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课题的能力。

  (五)全课小结,评价提升

  (1)本节课主要的收获是什么?

  (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是什么?怎样解方程?

  (3)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哪个小组或哪些同学的哪些地方值得你学*?

  这样既对全课进行了总结,又能使每个同学对自己和对其他同学有个客观了评价。通过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会学*,学会反思,提高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

  板书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点突出。

  五、板书设计

  100+X=250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和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例1:X+3=9检验:方程的左边=X+3 X+3-3=9-3 =6+3 X=6=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这样板书,布局合理,简明扼要,把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重点,鲜明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小学数学说课稿格式 2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方厘米、1*方分米的学具。

  小学数学说课稿格式 3

  一、说教材:(我对教材的认识)

  1、说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及课程标准:

  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学有用的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思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动手探究问题的能力与协作精神作为指导设计本课教案。

  2、说教材地位、特点、作用。

  本册书的数学问题基本都来自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本课内容“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在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及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之后学*,这一部份内容又是后继学*的基础,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非常重要。本节内容共3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3、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比较的活泼,参与的意识较浓,对于解一元一次方程较为熟练;但在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对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转化能力——建模思想较差。

  4、说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原因,参照新课标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a知识目标:

  ①能够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具有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②进一步体验不等式的解法;

  b能力目标:

  ①发展学生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②培养学生对一类问题建立一种数学模型,类比以及分类的数学思想。

  c情感目标:

  ①强化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②通过探索数学问题,增强学生之间的配合,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重点:

  ①由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②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

  列一元一次不等式描述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1、说教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实际情况,我采取了:

  ①观察,分析讨论——师生互动

  ②在解法探究中采取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灵活运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讨论活动的开展。

  2、学法指导

  学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模型来解决问题,鼓励努力克服困难;多角度认识问题,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1、提出问题,分组讨论,交流(我把这一活动分解为4个小问题)(大约15分钟)

  2、由上面的问题出现的不等式而探究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总结不等式的解题过程(约5分钟)

  3、巩固解题方法,给出2个简单的不等式,让学生在黑板上来做(约5分钟)

  4、拓展与发展,给出问题2(第三个活动)没有分解成小问题(指导学生先独立,后合作探究)建模的思想(大约12分钟)

  5、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和收获(大约3分钟)

  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识,我将作恰当的补充。

  让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升华——克服困难的品质。

  四、说板书

  我把问题1的解题过程分步书写,让学生能从中体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知识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说作业:P1401—4,9

  评价上课效果,对本课的内容巩固,反馈作用

  小学数学说课稿格式 4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 )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了(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 )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 ),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 )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 ),教学难点是( )。

  二、说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让课堂“活”起来!

  (2)自主探究,让学生“动”起来!

  (3)体验成功,让学生“乐”起来!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及时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与表达能力。

  -----------------

  1、教材分析

  (1)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属于何种课型,包含了哪些知识点,教材在编写上有什么意图和特点,特别要注意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渗透的数学思想;

  (2)该教学内容在教材、单元乃至整个小学数学学*阶段中所处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以及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2、目标定位

  (1)教学目标

  现在已打破原有的知识技能、思想教育分块目标陈述的方式,新课标倡导我们将知识、技能、情感三大领域目标予以整合,有机结合来定位;

  (2)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

  (4)教学准备(如教具、学具的准备等都可简要予以阐述)

  3、教学流程

  (1)整体设计

  应该说一说课堂设计的整体思路,是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下设计教学的简要介绍该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如应用题课大体可沿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安排“创设情景——建立模型——实践运用”三部曲进行,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做数学的教学理念。

  (2)环节设计

  围绕你的整体思路,介绍说明主要教学环节,或者说是教学框架,着重阐述重难点的处理,说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具体有效的教学措施,另外介绍自己有特色的地方。

  ●“说课”怎样说

  根据本人对说课的理解与体会觉得,真正“说课”的操作和说课稿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即使有了一份精美的说课稿照本宣读也未必有好效果,

  在说课中,我认为要给自己说课赋予一些基本思想,如:

  教学设计的基本教学理念,在你的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新课标精神

  你的教学整体思路是在什么教育理论支撑下展开的,也就是教学理论依据;

  你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力求达到什么目的在实施中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各种问题你又如何引导、解决

  你觉得这节课教材对学*主体来说,是否要进行处理,阐述你处理的理由,通过你的处理学生可能在学*中避免了哪些学*障碍,有什么优点等。

  同时,在说课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1)说课整体要流畅,不要作报告式,如“许多123”,几个环节过渡要自然,比如,教材分析后,要确定目标时,可以这样说“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下面我侧重谈谈对这节课重难点的处理”

  (2)说课要有层次感,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将说课说得很细,我们要说的都是一些教学预案,所以要多谈谈学生学*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和教师的教学策略。这里的层次针对某一教学环节来说也是如此。比如,在重难点处理上,你设计哪些问题,如果第一套方案不行,第二套方案有怎样安排等;在练*中你安排了哪些练*,有没有体现出层次性等。

  (3)说课要自信,要富有激情和个性。既然是说课,说的成分很重要。最好能说的神采飞扬,激情澎湃感染听众。我们这次评分中,各部分比例为:教材分析20分,教学流程50分,教师语言20分,教师仪态10分。同时要针对自身扬长避短,体现个性。比如擅长书法的教师可将你的整体框架进行板书,既使听众思路清晰,又能增加你的印象分,和乐而不为呢

  ●说课小技巧

  在20分钟去准备一篇完美的说课稿是不可能的,有些教师总是说我刚写完教学目标,时间已经到了。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些技巧性的东西,我谈一些准备中的体会。

  (1)要在说课前准备好各种课型的框架。这里的框架包含

  目标框架、理论框架。比如计算课,就要将“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培养估算意识、通过算法多样化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探究能力”“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等等。

  (2)要合理安排好20分钟。目标一般2~3分钟要确定下来,

  重点去考虑教学设计的框架,以纲要的形式写下来,特别要记下学生的几种情况和你的对策。不要一字一句去写。

  (3)如果遇到不熟悉的教材怎么办这时你首先要吃准教

  材,目标不要定错。可以将提供给你的材料(题目)很快的做一遍,你就会心中有一定的底了,然后回想同种课型的课你通常是怎样处理的,可进行套用,当然这是无奈之举。

  (4)因为这里的说课是课前的预案,不是课后的反思性说

  课,想象的空间较大,所以你可以将课堂设计的精美一些。

  附:《一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说课稿

  《小学数学教学论坛框架》纲要

  小学数学说课稿格式 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圆柱体物品大量存在于幼儿周围,幼儿在生活中、建构中经常接触它们、使用它们,是幼儿熟悉的,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是模糊的,不能很好的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在大班幼儿认识*面几何图形和球体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活动内容认识圆柱体既贴*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既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通过圆柱体的认识可以进一步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和区分周围物体,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想象。

  (二) 活动目标

  根据《纲要》要求“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结合我班幼儿的发展水展水*,我确定了以下三个贴*幼儿最*发展区的活动目标。

  1、认知方面:

  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会辨认圆柱体。

  2、能力培养;

  观察、比较、发现圆柱体与球体的不同,并乐意讲述自己的发现。

  3、情感态度:

  养成整理材料的良好学**惯。

  (三) 重难点

  根据可接受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为感知圆柱体的特征,会辨认圆柱体。通过让幼儿动手进行探索式操作,在操作中有目的地充分体验,再进行集体教学,组织讨论,引导发现,运用课件条理归纳,最后再分组操作,在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中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四)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用不同感官、不同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过球体。

  2、物质材料准备:

  (1)教具:若干圆柱体形状的物品、小球;课件,多媒体设备;“圆柱体家”。

  (2)学具:每人一块小圆柱体积木,一个圆形纸板;笔、记录纸;棉线;硬币每人10个。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我除了以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幼儿外,还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采用集体教学与分组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运用操作法、引导发现法、课件演示法、交流讨论法,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学*上的支持。

  三、说学法

  同时,我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学*,即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记录、讨论、练*等学*方法,从感知入手,以感知体验为主要渠道,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通过视觉和触觉的联合行动,在与材料、同伴、老师的互动中,感受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发现圆柱体的特征,与教师、同伴交流圆柱体的特征,并通过判断、练*等一系列过程,不断获得圆柱体的知识和经验。

  四、说活动过程

  综合以上内容,结合本次活动的活动目标,我将活动设计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环节。

  (一)开始部分

  1、让幼儿玩球体、圆柱体物品,对比感知不同点。

  活动一开始,教师以请幼儿玩玩具的形式引题,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在玩中调动已有球体知识去对比、感知圆柱体的特征,从而明确两种几何体的区别。

  2、师幼共同归纳球体、圆柱体的不同点。

  教师提出问题:你刚才玩的玩具是什么形体的?球体、圆柱体长得有什么不同?滚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让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再做示范归纳。

  (二)基本部分

  1、操作记录,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教师让幼儿动手进行探索操作,操作前提出“你们觉得圆柱体上下这两个面是不是一样大的呢?上下是不是—样粗的呢?”等问题让幼儿思考,为幼儿的感知、测量环节有效地设置了悬念。之后让幼儿带着问题,通过用圆形纸片比上下两个面的大小;用圆形纸片比一比、用棉线量一量等操作和触摸,观察积累有关圆柱体的多种体验,使感知活动有目的地进行,逐步深化,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2、分享讨论,归纳圆柱体的特征。

  从幼儿学*特点出发应该是操作探索在前,演示、讲解在后,在分组操作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教学,组织讨论:圆柱体到底长得什么样?教师用课件演示,让幼儿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把在分组活动中分散的、表面的.、感性的体验进行整理、条理归纳,引导幼儿发现:圆柱体上下都是一样大的两个圆形、侧面一样粗,放倒了能滚动。这样有利于感知经验的升华和认识的深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观察判断,辨认圆柱体。

  出示课件,让幼儿从各种图形中辨认圆柱体。辨认变式、非正置的圆柱体物品,既巩固了圆柱体特征,又改变了幼儿只对典型特征的圆柱体单一、刻板的认识,使幼儿克服思维定式,进一步形成相应概念,锻炼思维的灵活性,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4、联系生活,说说圆柱体的物品。

  幼儿到了大班,表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可在积累感知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运用表象学*数学。让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说说有哪些东西像圆柱体,如:牛奶罐、薯片筒、圆铅笔等等,虽然大小高低不同,但都是圆柱体形状的。这样在感知的基础上发散思维,有利于幼儿能动地建构圆柱体的知识,也能让幼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5、 分组活动,巩固深化对圆柱体的认识。

  幼儿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活动,因此教师让幼儿借助分组活动,深化学*。根据目标和不同幼儿的需要,提供程度不同的材料,使材料贴*幼儿的最*发展区。

  (1)操作:用许多硬币变出高矮不同的圆柱体。

  (2)作业单:按箭头方向用红笔沿虚线连成一个圆柱体;找出四周的圆柱体,从1开始接着编号,将个数写在方形的格子里。

  (3)操作:从篮子里找出圆柱体的物品送到“圆柱体的家”,不是的说说理由。

  (4)作业单:说说哪些物品像圆柱体,像的打“√”,不像的说说理由。

  活动前交待幼儿按规则、要求操作,在操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有利于幼儿从各自不同的程度上向前发展,又巩固加深他们对圆柱体的进一步认识。

  (三)结束部分

  1、以积极的态度评价幼儿的活动情况。《纲要》指出,评价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因此不管对能力强的还是弱的都给予积极评价,培养自信心,不抹杀学*兴趣。

  2、组织幼儿整理活动材料,培养良好学**惯,为入小学做准准备。

  (四)活动延伸

  1、数学区:继续投放作业单让幼儿感知和寻找圆柱体

  2、美工区:用长方形纸做圆柱体,利用圆柱体纸筒进行制作活动。

  3、体育游戏:赶小猪——用棍赶“小猪”(球体、圆柱体)。

  4、家园配合:引导幼儿继续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

  一个数学知识点不是只依靠一个集中数学教学活动就能解决的,数学教育还应与生活、游戏结合起来。因此,教师设计了延伸活动,让幼儿在区角、游戏中进一步深入进行多方探索,持续积累经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让幼儿回家寻找有关圆柱体的物品,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说课稿教案实用5篇(扩展4)

——数学说课稿 (菁华15篇)

数学说课稿1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 》是___中数学教材第 册第 章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 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 中,占据 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 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的态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理知识的优越性,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热爱**,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地理的思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 是重点, 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 .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㈠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2:图表分析法;3:读图讨论法;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即:

  ㈡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 、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

  ⑴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 ,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

  明确的学*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 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

  3、讲解例题。……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题中:

  4、能力训练。课后练*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教学程序:(一):课堂结构:复*提问,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巩固新课,布置 作业等五个部分。(二):教学简要过程:1:复*提问:(理由是: );2:导入讲授新课: ;3:课堂练*:4:新课巩固:5:作业布置;)

  五:作业布置:

数学说课稿2

  【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对以后学*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有着铺垫的作用.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小学前四年半的数学活动与科学课中经常训练的实验操作,动手操作是一件*常的事,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实验活动,来帮助孩子们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这也是我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突破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理解“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的原理。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并感知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依据教材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教学中要用到的量杯、土豆、水壶、脸盆等是我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正方体、橡皮泥等是学生要准备的学具。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根据这一理念,教学中我采用实验操作法、主体教学法,把课堂完完全全地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的主人,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模式。

  本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来引入新课,让学生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之后,我提出两个问题: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瓶子里的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知原来是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紧接着,我又提问:教室里还有像小石子这样占有空间的物体吗?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小?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这节课的课题:体积与容积。

  这样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引入,既能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又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也体现出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出示差不多大小的两个土豆,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所占的空间大。单凭眼睛很难作出判断,怎么办?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要他们先独立思考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汇报意见。接着我让两个学生上台进行实验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台下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提建议):在两个大小相同的量杯中放入同样多的水,第一次让学生观察水面在哪里,了解两杯水是一样多的。然后,慢慢将两个土豆放入杯中,让学生进行第二次观察,同时思考两个问题:“两个杯子的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两个杯子现在的水面不一样高,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土豆放入水中占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而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在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接着,我及时提问:谁还能说说生活中什么物体体积大、什么物体体积小。 学生举例

  (这样设计,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合作等过程,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同,理解了体积的实际意义,同时感受到生活在不断地变化。)接下来我又引出“盆和水壶,哪个容器装水多?”的问题,你们能设计一个方案并在小组里动手操作进行比较吗?

  实验方法是多样的,如把水壶装满水,倒入盆中,看满还是不满,或者把盆和水壶装满水,分别倒入两个量杯中,看哪个量杯水位高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这时我揭示容积的概念: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为了加深对容积的认识,我又做一个演示:倒半杯水并提问,这时候所装的水量是不是杯子的容积?为什么?那要装多少水才是杯子的容积?

  (这样设计,使学生人人参与实验,充分理解比较抽象的容积的概念,并且明白:容器所容纳的最大容量才是容器的容积。)

  为了比较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我准备了两个水杯。一个是体积大,容积小的。一个是体积小而容积大的。

  这个片段的设计,使学生知道了体积与容积的联系与不同,并懂得了体积大的物体容积不一定大,体积小的物体容积不一定小。

  三、多样练*,拓展延伸。

  为了体现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个性化的作业让学生完成:

  1、 一团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两个物体哪个体积大?为什么?

  2、 用枚数相等的硬币分别垒成不同的形状,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

  3、 小明和小红各有一瓶同样多的饮料,小明倒了3杯,而小红倒了2杯,你认为有可能吗?为什么?

  前面两题可让学生选做,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体验物体体积的大小。第3题是让学生体会到如果两个杯子的容积大小不同,那么3杯就可能等于2杯,这是为后面体积单位的教学作铺垫。

  四、评价体验,交流心得。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评价他人,促进学生养成正确评价的观念。

  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意图是:尽量用简单明了的文字来表达重点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在通览教材,研读教法,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顺利的结束了。 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的概念。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通过操作形象化了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我通过实验“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初步建立了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对空间的理解。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认识,在本课开始时,我就让学生举出许多列子,感知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在学生对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我又引导学生举了许多实例,进一步加深体验,拓展认识,再此基础上揭示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在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利用水来测量两个土豆的体积大小时,我所选择的量杯太粗,导致水面上升的高度不明显。学生没有明显比较出哪个土豆的体积大。

  4、再拓展练*方面,我考虑不够周全,练*缺乏坡度,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

数学说课稿3

  这里补充一个例题的目的一是解方程的应用,二是前两节课中已学到了方程,在这里可以进一步应用,三是使后面的“检验”更加自然。

  解题的格式现在不一定要学生严格掌握。

  课堂练*①教科书第73页练* 第(3)(4)题。

  ②小聪带了18元钱到文具店买学*用品,他买了5支单价为1.2元的圆珠笔,剩下的钱刚好可以买8本笔记本,问笔记本的单价是多少?(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

  建议: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进行评议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建议:①先让学生进行归纳、补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这节课学*的内容。

  (2)我有哪些收获?

  (3)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②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况进行评价。

  ③思考题 用等式的性质求x:-2x=-5x+7引发竞争意识,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以达到激发兴趣,巩固知识的目的。评价包括对学生个人、小组,对学生的学*态度、情感投入及学*的效果方面等。

  本课作业①必做题:教科书第73页第4(1)、(2)、(4)题;补充: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①3+4x=17;②4- =3

  ②选做题:教科书第73页第4(3)题,第74页第10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

  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设计从新课的引人、例题的处理(包括解题后的反思)、反馈练*及小结提高等各环节都力求充分体现这一点.

  2、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大量地讲解,把学生变成任教师“灌输”的“容

  器”,学生只能接受、输入并存储知识,而教师进行的也只不过是机械地复制文化知识.新

  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将被动的、接受式的学*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本设计在这方面也有较好的体现.

  3、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能有较多机会接触列方程,本章把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作为贯穿于全章前后的一条主线.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讨论始终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即先列出方程,然后讨论如何解方程,这是本章的又一特点.本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数学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工程问题》这部分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分数、小数应用题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了整数工程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类应用题是用分数来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工程问题基本相同,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题时要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由于计算的不是具体的数量,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

  二、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 掌握它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工程问题的基本题。

  基本技能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中引用家乡的汤山公园、杭州湾大桥建设等大量图片,渗透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教学重点: 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用单位时间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

  三、说教法。

  由于工程问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采用尝试、发现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发现自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能力。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找到正在探讨的问题和已经知道的问题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养成主动发现新问题的*惯。这节课前我让学生做了三道整数工程问题的应用题,使学生发现整数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发现“为什么这三道题的工作总量分别是120亩、20亩、1亩而用的工作时间相同呢?”进而引入分数工程问题,把前三道题的工作总量去掉,还能不能解答?让学生尝试练*,进一步发现和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这样循序渐进,既缓减了教学的坡度和难度,又使学生能理解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便抽象思维为具体形象思维。

  2、联系生活教学:在本课中围绕一条主线;即汤山公园绿化展开教学,汤山 公园为学生所熟知,在教学中通过对公园绿化的不同陈述,展示了不同工作情景下关于绿化的工程问题,通过学生的练*,让学生感悟了公园的美景,。在联系中明白 把一项工作、修路、运货等全部的工作量看作单位“1”,也逐步把握了工程问题的特点,及其数量关系。

  四、说学法。

  在教学中,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良好的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本节课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这样几个程序进行:

  1、复*铺垫:复*与新课内容紧密联系的旧知,为新课的学*做好必要的、充分的准备。

  2、课前让学生做了整数工程问题的应用题,引导学生发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然后引入分数工程问题,让学生尝试练*,发现规律,进一步类推出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变抽象为具体。

  3、练*巩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基本练*、变式练*、深化练*。

  4、全课总结:对本节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布置作业。

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百分数的应用(三)》,这一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个知识点,在前面已经学*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以及已知标准量和分率求比较量,这节课是已知比较量和对应的分率,求标准量,它是这个单元最难的一个知识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一是进一步加强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二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三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是利用百分数的意义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打算分四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复*旧知,创设情境。首先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条件找出标准量,说出相等的数量关系式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

  今年产量比去年增产二成;

  工作效率提高了15%;

  苹果的质量比梨的质量少10%;

  生产成本降低了15%。

  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弄清各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为新课的学*做好铺垫。

  接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红太狼要灰太狼去买菜,他用手中20%的钱买葱,40%的钱买白菜,买白菜的钱比买葱的钱多4元,它手中有多少钱?从而揭示课题。

  第二步探究新知,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上分四步进行。

  1、出示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获取表中的信息,比较相关数据,说出自己的发现,即通过比较:可以感受食品支出总额在逐年减少,而其他支出总额在逐年增多,家庭的总支出也逐年增加,从而体会到人们的生活水*在逐步提高。

  2、简单介绍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属于发达国家的标准恩格尔系数。

  3、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问题。

  学生一般会提出三类问题,如1985年食品的支出比其他支出多总支出的百分之几?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百分之几?其他支出比食品支出少百分之几?在这里重点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标准量是否相同,为下一步学*打下基础。

  4、解决实际问题:1985年我家的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1985年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首先让学生读懂题意,尝试画出线段图,教师巡视时,把画得又快又好的线段图展示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可以借鉴一下。然后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再指名汇报解题的方法;最后课件演示学生的各种解题思路,比较各种算法,此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每个学生理解透彻。

  第三步: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在练*中,我设计了四道练*题

  1、到了1995年我家的其他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

  1995年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2、到了20xx年,我们的生活更好了,食品支出和其他支出都分别占了总支出的50%,让学生猜想一下,其他支出中都有哪些支出?然后出示: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20%,食品和教育支出一共是7000元,这一年总支出多少元?

  3、我儿子买了一本《少年百科全书》,现在书店的书一律九五折出售,这样比原价便宜6元。这本书原价是多少元?

  4、20xx年我儿子的压岁钱是这样用的,买各种学*书籍花了一半的压岁钱,用25%购买日常用品,15%存入银行,余下的钱在献爱心活动中捐赠给有困难的同学,已知他捐献的钱和存入银行的钱共75元,他共有多少压岁钱?

  第一题是基本练*,目的是巩固新知;第二题比第一题相比有所变化,要求教育和食品支出共占总支出的百分之几;第三题在叙述上与例题有所不同,但解题思路是一样的,关键是找准标准量;第四题加大了难度,关键是要知道捐献的钱占总数的百分之几;做完以上四题,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解决开课时灰太狼手中有多少钱的问题,目的是前后呼应,学以致用。

  整个练*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充分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步回顾整理,反思提升。首先是回顾本节课学*的知识点,谈谈自己的收获,然后要求学生回家后实际调查一下自己家庭消费情况,计算自己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而感受我们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的不断提高。

  三、说学法

  本节课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主动探究,如尝试画线段图,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潜能,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提倡算法多样化,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用方程解题,也可以用算术方法解题,各抒己见,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为了让后进生融入到学*之中,我把简单的问题让给他们回答,让他们充满自信,找到自我。

  四、说学情

  根据和学生的接触,我发现他们*惯用算术方法解题,利用线段图分析题意,用方程解题有困难,如果遇到较复杂的问题很多学生就会束手无策,因此,让学生学会画线段图,学会用方程解题十分必要;还有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很多学生心明口不明,为此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足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学*,相互交流,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五、说教学效果

  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设计比较到位。一是情景创设有趣高效。灰太狼是大家非常喜欢的'卡通形象,将它引入数学课堂,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氛围,让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的学*兴趣浓厚。二是新知探究扎实高效。百分数应用这一内容比较枯燥,为此,我把书中笑笑家庭的消费统计表换成我家的消费情况统计表,让学生倍感亲切。由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答,师生关系民主、*等、和谐,学生感到轻松,学得主动;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又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三是练*应用内化增效。课标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体验成功。在巩固练*时,设计的练*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巩固了新知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问题其实就蕴含于我们*时的日常生活之中,产生了想学好它,能学好它的愿望;特别是压岁钱一题的训练,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解题的思路,也明白了不乱花钱的重要性,要科学、合好使用好自己的零花钱,融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

数学说课稿6

  指导思想:

  新课程改革中非常注重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结合问题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意识,使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情感。

  教材解读:

  一年级数学实验教材第58页的“用数学”是学生学*了6、7加减法“用数学”以及8、9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喜欢的事物设计了“用数学”的情景。教材用同一幅情景反映几个不同的数学问题,并巧妙的构成了一幅生机昂然的自然风景画,这更加有利于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美丽的大自然、可爱的小动物一直是孩子们的最爱,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等人文教育。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解决过这样的数学问题,他们对这样的内容已不陌生,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这就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力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动画展示、激发兴趣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第58页的内容制成动画,把静态的画面动态化,这样既直观形象,又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使学生处于兴奋中。并能根据学生所选的研究对象随时放大课件内容,以有利于学生观察。

  (二)、改变呈现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用数学这部分内容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学

  生学*的数学知识要在生活中运用,这是我们学*数学的目

  的之一。为了能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知识素材,我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尊重教材的完整性。教材中的两个例题与做一做的两个题目浑然成为一体,构成一幅秀丽的风景画,因此,我不忍心打破教材的完整,就把整幅画全交给了学生,为学生创设了一幅美的学*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思维素材,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另外,鉴于书中题目的表现形式学生已不再陌生,因此我把课本中的大括号和问号去掉,这样设计主要是想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供他们探究交流。如果和课本上的呈现方式一样,学生无需合作探究和交流,而是一眼就看出怎样列式解答,这样就缩短了学生的思维进程,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当然,整个过程,放得出去,也应该收的回来。为此,我在后面又出示课本提供的素材,主要是想让学生再次明确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义,明确怎样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去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

  (三)、尊重学生、合作探究

  在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根据他们所喜欢的动物选择研究对象,放手让学生观察,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合作探究,让他们学会合作,并在合作中学*,在合作中分享,在合作中成长。引导学生依据具体情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相互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他们经历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我把练*、评价溶入其中,尊重学生的感受,倾听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质疑,以*等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对于学生的每次发言,我都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获得数学学*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四)、联系生活、培养应用意识

  在第二个大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去发现并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当然,我也没有忽视教师导的作用。因为学生年龄小,在语言表达上会有一些不合适的地方,我都及时的征求学生意见,提出我自己的想法,进行引导,补充。总之,这节课,我想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积极参与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从中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努力让学*过程变成学生的活动过程,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以上这些,是我自己对这节课的一些认识和体会。我想努力的把新课标的理念体现在教学中,但实际中亦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您的想法和建议,不吝赐教,我热切的等待着,这将是对我教学的最大帮助。

数学说课稿7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5~56页“拔萝卜”——两位数加两位数。我打算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谈谈本节课的一些设想。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中提供小白兔和小黑兔拔萝卜的情境,目的是从中引出两位数加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尝试列式计算,并在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中探索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另外,教材在体现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第一次引出了竖式计算的方法,这是一种重要而又易被学生接受的计算方法,它是学*笔算的开始,也是以后学*多位数笔算加法的基础,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理解并接受这种方法,体现了一定的算法优化思想。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具备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知识基础,而且有部分学生已获得了一些用竖式计算的知识储备,但是他们只会算,而不会说理,因此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说理。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时,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教法,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中亲身经历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渗透了探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计数器,教师准备课件,计数器等。

  三、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思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复*铺垫。

  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又是旧知的延续。通过复*数的组成和一些口算,为学生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做很好的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力图创设一种具体的拔萝卜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2、探索算法,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索36+23的计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提高。

  3、优化算法。算法的优化,使学生从比较中选择更简便的方法,当然也着重介绍本课的重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学生在学会算法的同时,寻找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应用,拓展新知

  这一环节旨在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全课总结

数学说课稿8

各位领导、老师:您们好!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向在座的领导、老师学*,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内角》。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三角形》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边、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拼图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成立的理由,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目标和要求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⑴了解三角形的内角

  ⑵会用*行线的性质与*角的定义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⑶学会解决与求角有关的实际问题

  ⑷初步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二、说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自主学*、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数型结合思想,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三统一。

  三、说教法

  本节课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依赖直观图形学*数学的年龄特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式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用三种拼图法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极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和一题多解,一题多法的创新能力,使课本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四、说学法

  课堂中逐步设置疑问,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学*的全过程,渗透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方法,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上课开始,我通过一个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老二对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再也围不起来了…”。设置悬念让学生评理说理,为三兄弟排忧解难,自然导入三角形内角和的学*。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提问: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由于学生在小学学过这样的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会提出度量拼图的方法,然后让每个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将它的'内角剪下,试着拼拼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有几种拼合方法。最后教师总结共有三种拼图方法。让学生从丰富的拼图活动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为下一环节“说理”证明作好准备,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有了期待。

  (三)实践说明、深入新知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方法,证明方法比单纯教学生证明更有效。教师设问:从刚才拼角的过程中,你能说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结论的正确方法吗?⑴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⑵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说理方法。⑶请同学们归纳上述各种不同的方法。教师从中挑选四种方法进行讲解。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方法,从中获益,增加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一题多思,一题多解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体会数学辅助线的桥梁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初中阶段一个重要数学思想―――转化思想,为学好初中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巩固练*、拓展新知 教育论文在线

  通过*题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通过讨论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钝角,至少有几个锐角,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有机会分享同学的想法,培养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知识外延。

  (五)启发诱导、实际运用

  出示例题,并提出了两个问题:1、请你结合图形解释一下题中的方位角有那几个。2、角ACB是哪个三角形的内角?通过例题的解析,让学生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渗透初中阶段另一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巩固概念加深认识,初步具备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然后让小组交流不同的解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的空间。

  (六)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通过课堂练*,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为此我设计了两道*题,第一道是开放题,这道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第二道题采取了客观题的形式,难度中等,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简单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可挑选中等成绩的学生起立回答。便于了解学生掌握的总体情况。

  六、课堂小结

  采用用先让学生归纳补充,然后教师再补充的方式进行:⑴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⑵你有什么收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七、板书设计(出示课件)共分了三大块:一块是三角形的拼图方法;

  第二块是用四种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第三块是例题解析。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来主动发现,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 的数学素养和学**惯,让学生学会学*,学会生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⒈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除法的初步认识》。

  ⒉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是在学生学*了表内乘法(一)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⒊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 标: ⑴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均 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⑵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⑶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⒋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今后初学除法应用题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 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⒈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⒉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规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⒋谈话法:

  运用师生之间的谈话组织教学,既可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⒌练*法:

  通过各种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⒍讨论法:

  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说学法

  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 1 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并初步掌握的学*方法有:

  ⒈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⒉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⒊在练*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⒋通过提问与练*,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⒌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法。

  ⒍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 一般规律,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一)、认识“*均分”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鉴于这个特点,此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⒈贴出图片:8个梨,4个盘子。提问:

  ⑴老师这儿有8个梨,*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盘分几个?“*均分”是怎样分呢?小朋友,请你们仔细看老师分。(演示:每个盘子里放一个)

  ⑵每个盘子里放了几个?分完了没有?为什么?那么再继续分。(演示: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⑶分完了没有?现在你们看,每个盘子里梨的个数是几个,它们的个数怎么样? 在此,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均分”,为学生建立“*均分”的概念打下基础。

  ⒉说明:

  这样一个一个地分,每份的数量同样多,叫做“*均分”。 通过教师说明,使学生明确“*均分”的含义。

  ⒊指名生说一说:“*均分”要注意什么? 通过说一说,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均分”的含义,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⒋判断。

  投影出示一组图形。

  ⑴指出图中哪些是“*均分”?

  ⑵为什么第二图和第四图不是“*均分”?能不能变成“*均分”?学生回答后,教师抽动投影片成下图。

  2

  ⑶指名生说出各图是把多少*均分成几份? 此题的练*,让学生及时巩固对“*均分”含义的理解。

  ⒌提问:8根小棒,*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怎样分?可让学生利用学具边分边说。 通过实际操作和口头表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均分和除法的含义。 此环节的教学,通过教师示范演示、学生观察、辨析比较、动手操作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建立起“*均分”的概念,解决了除法初步认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揭示课题

  像这样把一些物体*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要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除法。 开门见山将具体清晰的学*目标呈现给学生,较好地发挥了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使学生明确学*任务,产生积极的学*心向,从而主动地参与学*过程。

  (三)、认识除号

  ⒈我们知道加法、减法、乘法每一种运算都有运算符号,除法也一样,它的运算符号叫做除号。

  ⒉先让学生试着说除号是怎样写的,再教师讲解除号是这样写的,中间写一横,上面一个小圆点,下面一个小圆点。注意上下两点要对齐。

  ⒊教师示范,小朋友在练*本上写两个除号,一定要注意上下两个点要对齐。 此环节把“除号”的认识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进行讲解,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书写,让学生对除号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列式计算及讲解意义

  此环节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采用了边讲边 练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⒈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把8个梨*均放在4个盘子里,求每盘有几个,要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

  ⑴我们把几个梨*均分?“8”是被分的数写在除号前面。

  ⑵*均分成了几份?“4”写在除号后面。

  ⑶每盘分得几个?就等于2。

  ⑷这个算式怎么读呢?让学生试着读。

  ⑸“8 ÷ 4 = 2”表示什么? 通过实物图的演示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的写法,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试着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能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通过说意义,不仅让学生明确除法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⒉练*。⑴填空: 24 ÷ 4 = 6表示把( )*均分成( )份,每份是( )。 3 12 ÷ 6 = 2表示把( )*均分成( )份,每份是( )。 ⑵先说出图意,再列式。

  ⑶根据题意,说出算式。

  ①把20*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

  ②把16*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

  ⑷看算式说出意义。 6 ÷ 2 = 3 12 ÷ 2 = 6 12 ÷ 4 = 3 20 ÷ 4 = 5 以上练*题的设计,围绕着此环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着,由形象具体逐步抽象化,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完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 ⒊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通过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⒋质疑。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

  (五)、巩固练*

  众所周知,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节 课我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⒈读出下面的算式,用 摆一摆,再填得数。 8 ÷ 2 = 10 ÷ 5 = 12 ÷ 3 = 此题的练*,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⒉在下面算式的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⑴把15个 ,*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15 ÷ =

  ⑵把15个 ,*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个? ÷ = 此题的练*,以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⒊根据题目说出算式。

  ⑴把18棵树,*均捆成3捆,每捆有几棵?

  ⑵小冬把6只兔子,*均关在3个笼子里,每个笼子关几只?

  ⑶妈妈买来8个苹果,*均分给爷爷和奶奶,每人分几个? 讨论:为什么列式是“8÷2”,“2”是从哪里来的。

  ⑷把10个苹果*均分给5个人吃,每人吃几个?

  ⑸把5个苹果*均分给10个人吃,每人吃几个? 讨论:上面两题为什么一个列式是“10÷5”,一个列式是“5÷10”? 以上的5小题所反映的事实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应用的数学和 4 问题解决的数学,

  ⑷⑸两题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虽然学生还不会计算“5÷10”,但让学生先试一试,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水*,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⒋游戏。 教师出示12朵花,请学生把12朵花*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再列出算式,看谁的分法多。 此题的练*,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同时,一题多解的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发散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以上练*题是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层层递进,由“再现性”进入到“内化性”深入到“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除法的有关知识。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

数学说课稿10

  1.教材分析

  1-1教学内容及包含的知识点

  (1)本课内容是高中数学第二册第七章第三节《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

  (2)包含知识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两*行线的距离公式

  1-2教材所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本节课是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此之前,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刻画:*行、垂直,以及对相交两线的定量刻画:夹角、交点。在此之后,有圆锥曲线方程,因而本节既是对前面两线垂直、两线交点的复*,又是为后面计算点线距离(在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形中)提供一套工具。

  可见,本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1-3教学大纲要求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1-4高考大纲要求及在高考中的显示形式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年的高考中,通常以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形为背景,判断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或构成三角形求高,涉及绝对值,直线垂直,最小值等。

  1-5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教学目标

  (1)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用公式来求点线距离和线线距离。

  (2)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方法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能力。

  (3)认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培养学生转化知识的能力。

  (4)渗透人文精神,既注重学生的智慧获得,又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确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xxxx年4月第一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高考考试说明》(xxxx年)

  1-6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确定依据:由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

  (2)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确定依据:根据定义进行推导,思路自然,但运算繁琐;用等积法推导,运算较简单,但思路不自然,学生易被动,主体性得不到体现。

  分析“尝试性题组”解题思路可突破难点

  (3)关键:实现两个转化。一是将点线距离转化为定点到垂足的距离;二是利用等积法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三顶点的距离。

  2.教法

  2-1发现法: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使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愉快地自觉学*,通过学生自己练*“尝试性题组”,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发现、比较、论证等,从而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

  确定依据:

  (1)美国教育学家波利亚的教与学三原则:主动学*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渐进性原则。

  (2)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2-2教具:多媒体和黑板等传统教具

  3.学法

  3-1发现法: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学生经过练*、观察、分析、探索等步骤,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论证后得到一般性结论,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得理论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一句话: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

  3-2学情:

  (1)知识能力状况,本节为两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了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认识和对两线相交的定量认识,为本节推证公式涉及到直线方程、两线垂直、两线交点作好了知识储备。同时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实质中,用坐标系沟通直线与方程的研究办法,有了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思想正逐渐趋于成熟。

  (2)心理特点:又见“点到直线的距离”(初中已学*定义),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既困惑又好奇,探询动机由此而生。

  (3)生活经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点线距随处可见,怎样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是每个追求成长、追求发展的学生所渴求的一种研究能力。丰富的课堂数学活动能够让他们真正参与,体验过程,锤炼意志,培养能力。

  3-3学具:直尺、三角板

  3.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三分钟)唤醒旧知师:“距离产生美”。昨天我与**同学相隔遥远,彼此毫无感觉,今天的零距离荡漾着亲切,却少了想象的空间,看来把握恰当的距离才能感知美好。

  (1)你有什么办法能得到我(A点)和**同学(B点)之间的距离?

  生:思考,回答。

  (2)“形缺数时难入微”。(1)中的各种办法中哪个较好?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生:比较,回答。

  教学机智:针对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引导。老师进行铺垫、递进,或深入、拓展。

  师:由此看来,两点间距离公式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首选。让我们一鼓作气,继续努力。提问一:还原学生的数学现实,诱发动机,乐于参与。

  提问二:既可点燃数形结合的思想,又可唤醒两点间距离公式。

  根据认识发展理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在其认识的过程中伴随同化和顺应的认知结构不断再建构的过程,达到以旧悟新的目的。(1)(2)两问的解决为后继知识作好了铺垫。

  4.教学评价

  学生完成反思性学*报告,书写要求:

  (1)整理知识结构

  (2)总结所学到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

  (3)总结在学*过程中的经验,发明发现,学*障碍等,说明产生障碍的原因

  (4)谈谈你对老师教法的建议和要求。

  作用:

  (1)通过反思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思维内化,知识深化和认知牢固化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

  (2)报告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3)及时了解学生学*过程中的知识缺陷,思维障碍,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教法的满意度和效果,以便作出及时调整,及时进行补偿性教学。

  5.板书设计

  (略)

  6.教学的反思总结

  心理历练,得意之处,困惑之处,知识的传承发展,如何修正完善等。

数学说课稿11

  上个星期,我们有幸聆听了x老师执教《表面积的变化》。这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主要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形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或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整个课堂教学体现了理念新、方法活、基础实等特点,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知识的获得与情感的体验同步进行,达到了有效上课的标准。教者精心设计了教学流程,教学过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整个教学活动是开放的,但不是放开的。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整节课上x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亲切自然的教态,敏锐的思维,使整个课堂成了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台,充分展示了她个人独特的教学风采,也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数学课堂教学的神奇奥秘与无穷魅力。听了《表面积的变化》的这课,使我有了一次学*的机会,我就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数学的学*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取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上,x老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让学生敢想、敢说,从而主动去获取知识。这节课从形式上吸引了学生,从学生的内心深处调动他们对学*的需求性,在正确处理活动与发展的关系,很好的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实现自身的主动发展。而且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产生情感。

  2、活动与数学教学要求的关系。这节课的活动设计从发展学生思维,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是非常到位的。

  3、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在组织数学活动时,首先关注了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比较均等的参与机会。其次在活动设计上,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思维、创造的空间,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去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得到发展。

数学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是来应聘小学数学教师的考生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数的加法与减法》,以下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小数加法与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版)五年级上册第++页的内容。学生在学*此内容之前,已经学过了小数的性质以及整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学*这部分内容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后面的相关内容积累了知识经验,并且在今后的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中有广泛的运用。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和心理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材提供的素材,是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小数加法与减法》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数位对齐的道理。

  二、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他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他们开始有意识的主动的去探索周围未知的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写一些关于学生的特征)根据他们的这些特征,我设计了创设情景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等数学教学方法,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亲自体验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方式。为此,本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验证等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其他的都差不多,就是说教法那里要加上学情的分析,还有就是有一些新理念好的。

  在这一过程中,我将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会学*、能学*、爱学*的目的。

  有一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的主人。在这个环节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等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

  归纳总结方面,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巩固,突出本课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学*的能力,并且通过学生自己回答,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体现了新课标评价的多样性,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

  最后关于探索方面的,入第二个环节是自主探索,感悟新知,你可以借用这句话,布鲁纳提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的学,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

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本节授课内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推导。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比数列是数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了它及其通项公式,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前n项和的推导以及应用,从而极大提高学生利用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的内容和教学过程对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材的处理:

  结合教参与学生的学*能力,我将《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安排了2节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根据目前高一学生的状况,发现虽然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但由于老师的讲解过多,导致学生丢失了很多重要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实施趣味教学,我利用一个初中自然学科中的“细胞分裂”的问题以及课本第109页的一个典故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之后,再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设置了三个层次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由此,我对教材的引入、例题、练*做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3、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办法:

  根据学生现状、教学要求及教材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的办法是:归纳类比。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我把这节课的难点定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紧扣定义,类比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定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知识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发现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运用定义及其通项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方程的思想的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积极动脑,明辨是非的学*作风,掌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及互助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目标:

  等比、等差的相似美及结构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师生的多边活动,在教师的‘反馈——控制’的同时,每个学生也都在进行着微观的‘反馈——控制’。”由于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学*建构活动才有成效,故本节课采用“发现式教学法、类比分析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全班同学分成十二组,每组4—5人,按异质分组,每组都有上、中、下三种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这堂课用类比的方法学*等比数列是一种较好的学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提醒学生重视等比与等差数列的对比。

  四、说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和时间安排:

  1、复*提问:(2分钟)

  (1)等差数列的定义是什么?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怎样?

  目的:通过复*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类比学*本节课的内容,用熟知的等差数列内容来分散本节课的难点。

  2、导入新课:(12分钟)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两个问题:问1、细胞分裂:一个细胞,每隔一分钟后一分为二,第8分钟后有几个细胞?问2、课本第109页的典故由同学阅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教师用计算机课件演示其填充过程,并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

  目的: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顺序引出定义,这很自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通过趣味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发现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强烈欲望。

  3、创设问题(28分钟)

  第一层次:(6分钟)

  判断下列数列哪些是等比数列,如果不是,请说明为什么?

  ① 1, 2, 4, 8, …,263

  ② 20xx , 20xx×1.1, 20xx×1.12,…, 20xx×1.19

  ③ -1, -2, -4, -8,

  ④ …

  ⑤ -1, -1, -1, -1,…

  ⑥ 1, 0, 1, 0,…

  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及学*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第二层次:(6分钟)

  例1 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是-5,公比是-2,问这个数列的第几项的值为-80?

  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通项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所代表的数学含义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逆性思维能力,解决学生定性思维顽疾。

  第三层次:(16分钟)

  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为9,第5项为81,求它的首项和公比?

  目的:让学生深刻理解等比数列定义其通项公式,并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公比的取值情况。

  一个等比数列的第2项是10,第3项是20,求它首项和第4项?

  目的:总领以上三层次全部知识,并使集体智慧个人化,书本知识灵活化: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小结:(2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为了让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练*后进行再认识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1)等比数列定义是什么?怎样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

  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怎样?其中每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

  3)等比数列应注意哪些问题?(an≠0、q≠0)

  5、布置作业:(1分钟)

  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一步巩固、提高,我布置作业如下:

  课本P60:l、(2) (4)

  6、板书设计

  §2.4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的定义 演练1、2、3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课堂小结

  实例剖析 例1 作业布置

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1 教材地位和应用:

  《同底数幂的除法(1)》是苏科版七年级数学第八章第三节的第一节课的内容。在此前,学生通过三我六步,已经掌握了《8.1同底数幂乘法》,《8.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这为进一步学*《8.3 同底数幂的除法》做了很好的铺垫。《同底数幂的除法》是整式的乘法和幂的意义的综合应用,是整式的四大基本运算之一,这节课是以培养学生学*能力为重要内容,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说出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并会用符号表示;会正确运用同底数幂除法性质进行运算,并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经历探索同底数幂除法运算性质的过程,并进一步感受归纳的思想方法。

  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同底数幂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归纳的思想方法,发展归纳和有条理地表达和推理的能力;通过推导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猜想、推理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数学经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数学来自实践中的发展特点。

  1、3 重点、难点: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突破在于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推导与一般意义上的除法运算上的区别,避免出现的错误。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应该能够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这节课的重难点,围绕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教”的设计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了教师启发、总结、点拔和补充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的设计上,则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学*内容设计成探究活动过程,使学生在亲身尝试、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让课堂更开放、学*更轻松、热情更高涨,并能正确运用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情境引入——探求新知——应用新知——深化目标——课堂训练。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引入:

  师:我们居住在一个美丽的星球,叫做地球,你知道地球的体积大概是多少吗?

  生:不知道

  师:大概是立方千米。那你知道太阳和地球哪个大吗?

  生:太阳

  师:那你知道太阳的体积大概是多少呢?

  生:……

  师:大概是立方千米。同学们,你能告诉大家太阳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多少倍吗?列个式子

  生:÷= ……

  师:其实本质就是这个问题吧。

  (列出式子,板书课题《同底数幂的除法(1)》)

  (通过对课本例题进行“再创造”,以测量生活问题为背景,引出数学问题。既尊重课本内容又符合加强数学与现实联系的要求。在辅以幽默,启发的语言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四、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根据幂的定义:,进行学生自主合作学*。

  重点强调幂的定义,强调乘方与幂的联系。

  归纳同底数幂的除法的除法法则:底数不变,指数相减。(板书法则)

  五、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例:

  计算:

  (1) (2) (3) (4)

  六、 思维训练,拓展提升

  例:

  计算:

  (1) (2) (3)

  (核对预*检测的题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七、课堂小结,深化目标

  师:今天我们学*了《同底数幂的除法(1)》,大家谈谈自己的学*收获。

  生:(略)

  师:好的,大家把今天学*的知识运用一下,看看大家学*的怎么样。

  (学生课堂训练)

  课堂教学反思:

  本节课《同底数幂的除法》的第一节课,课堂所需要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教师少许的启发和指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获得。所以,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的“三我六步”教育法成为最佳的选择。在选题上,从最基础的题练*起来,在学生全数掌握的前提下,逐步提升,给予中高难度的练*,力争85%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在情感调控上面,注重激情,着重在语言上做引导,对课堂进行有力的调控,从而保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数学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其内容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和“起立游戏”、“送信游戏”等。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及计算,区分它们的基数、序数含义。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学生分析

  学生认识了0~10并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日常教学中,班上的人数较多,活动空间有限,组织起来也较困难。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学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主动、有序、愉快地参与到各个活动中来,是本节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设计理念

  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为此,我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贴*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实践活动课。

  1、课件展示——“数学乐园”全景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块儿去“数学乐园”做游戏,你们想不想参加?

  2、师板书课题:数学乐园

  3、用奖“数字之星”的方法激励学生多发言、多动脑。

  (二)活动1:走迷宫游戏。

  (1)复*对0~10各数的认识。

  ①说数字:学生说出通过这段时间学*认识的数字0~10,教师贴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娃娃头。

  ②用数字:引导学生用黑板上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娃娃”说一句话。

  ③找数字:启发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娃娃”,体会数字的重要性,并邀请“数字娃娃”一块儿做游戏。

  ④排数字:启发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给“数字娃娃”排队,点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学生分别在自己桌面上排数字卡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

  (2)故事引入“走迷宫”活动。

  (出示小黑板)教师以一个《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导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这怎么办呀?它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迷路了,怎么办才好呀?”妈妈听了点了点头说:“孩子,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做,只要你按1、2、3、4……的顺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的。”于是聪明的小白兔按妈妈的话去做,终于回家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白兔可能是怎样走的吗?

  (3)学生独立走迷宫——帮助小白兔找家。

  让四个学生分别在四块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笔画不同路线,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画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线。

  (4)比比谁想得多,进行评价奖励。

  (5)找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找其中的规律,如,“从1走到2有几种方法?”“从左边的2走到3有几种走法?”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作为课后的作业,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三)活动2:对口令游戏。

  1、(放快节奏鼓点音乐)师生对口令,如师说“我出3”,生答“我出5”,复*数的组成。

  2、同桌互对口令,复*数的组成。

  (四)活动3:送信游戏。

  学生按四人小组的位置坐好,每人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反面写有一个数字的信封,然后请学生把桌面上的得数与信封上数字相同的算术卡片放进信封。

  请其中一组学生上台演示完成,之后评价,找对的学生表扬自己。

  (五)活动4:起立游戏。

  1、报数:请两竖行学生从前往后,从后往前报数。

  2、数数排第几:让每位同学通过数数和思考,对自己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3、起立拍手游戏:教师点到从前(后)数第几位学生,该竖行该生就起立拍一下手,之后让学生练*从左数、从右数,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前后左右等空间的方向,并注意让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这两个易混的概念。

  (六)活动5:投掷游戏。

  布置好游戏场地,教师点几位学生按规则向篓里投球,共10个球,看能投进几个。同时请一位学生当评判员,用圆片贴在黑板上表示投进球的数量,之后请其他学生当“小记者”,报道几位学生的投球成绩并进行比较。其间还让学生说说有几个球没投进,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到“数学乐园”去逛了逛,你们开不开心?其实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想不想学*更多的数学本领呢?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就一定会成为生活中的“小小数学家”。9:38:38


数学说课稿教案实用5篇(扩展5)

——数学说课稿 (菁华12篇)

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圆是一种常见的*面图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圆的有关知识的。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也进入了一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

  2.技能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教材并没有给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因此“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认识圆的特征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来理解其中许多的概念,因此“认识圆的特征,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学情

  本班上共有84名同学,其中有少数同学的成绩较差,他们上课时不爱听课,也不知道怎样学*,*时很少举手回答问题的了。但班上象徐小红、徐港新、徐焕这样的学生还是有几位的,他们在班上的表现还是可以的,一般情况下,都能回答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有时,较难的也有个别学生也能答出来。我在教学时,注重鼓励和表扬学生,有时也给予批评。我尽量做到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让他们有思考的空间。

  五、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将以分组合作学*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发现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分组合作学*的方式,分如下三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

  1.《圆的认识》课前学*。

  (1)你已经知道了圆的那些知识?还学会了什么?

  (2)怎样使用圆规画圆?有什么技巧?

  (3)圆与其它*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4)圆有什么特征?

  (5)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圆?你能解释为什么用?

  (6)关于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说明“充分了解学生的学*起点,从学生不会、不了解、不知道的地方入手教学,尊重学生的学*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师的教因为需要教。

  (二)认识圆的特征

  1.认识曲线图形:教师闭眼徒手画一条不封闭的曲线。

  这是圆吗?最不像圆的在哪里?

  2.探索圆的特征。

  (1)整体把握曲线图形。

  我们常采用“对比、比较”的方法探索特征。你能想起那些*面图形?

  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你会如何分类?为什么?

  (2)出示一组组合图形:圆里面内接一个最大的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正十二边形。

  (3)猜想:每个正多边形的中心点到角顶点的线段长度有什么特点?

  (4)动手验证猜想:正多边形的中心点到每个角的顶点距离一样吗?分别有几条相等的线段?

  (5)学生逐一汇报,教师引导思考“正多边形的变数不断增加,你发现了什么?”正多边形的变数不断增加,正多边形越来越逼*圆形,但是,正多边形内相等的线段数是有限的,而圆从圆上到圆心相等的线段数是无限。

  【设计说明: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沟通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型的联系,加深对各自特征的认识,为概括圆的特征打下知识基础。

  (6)归纳圆的特征:

  3.认识圆形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圆心半径直径

  4.认识“圆,一中同长也”:

  对于圆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了,春秋时期的墨子就在《墨经》记载“圆,一中同长也”,一中指的是?同长呢?什么叫做直径?这一认识比其他国家早了1000多年。

  5.小结:圆有什么特点?叫什么圆?

  【设计说明:在猜想、验证、推理的数学过程中,概括出圆的特征,通过对墨子于圆的论述介绍,加强数学文化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画圆

  1.圆规是不是可以画出一个圆?请用圆规试着画一个圆,并标注出各部分名称。

  介绍圆规:两脚距离等于圆的什么?

  2.特殊画圆方法。

  【设计说明:动手画圆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技能,通过教学直观演示,学生练*,逐步掌握使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四、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联系

  刚才用对比的方法找出了圆的特点,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联系,用联系的眼光看,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有联系吗?

  【设计说明;对于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对比,使学生认识曲和直的相互关系,增强思辨意识。

  五、立体圆形。认识球体圆和*面圆。【设计说明:完成从一维空间、二维空间再到三维空间的空间建构过程。

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方程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数学工具,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重要地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第3课时。解方程既是本章的重点也为今后学*其他方程、不等式及函数有重要基础作用。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解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产生学*解方程的欲望,教材设置了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列方程,然后尝试主动探究方程的解法。并通过练*归纳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能。

  1、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并能解这种类型的方程

  2、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2)、能力目标: 经历 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发展用方程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新问题(如何去分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埃及古题的情境感受数学文明.

  2、教学重点:通过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3、教学难点:探究通过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说教法:

  在前面的学段中,学生已学*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运算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因此,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的全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 1、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接受老师的答案。3、精心设计问题,因为好的问题设计能不断激发学*动机,还能给学生提供学*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使学生自主学*真正成为可能。授课中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

  三、说学法

  教学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创设埃及古题问题情境,列方程解决该问题;发展利用方程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量与量之间关系的主要模型之一

  活动2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以学生已有的关于等式性质的数学知识基础,探索利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活动3 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 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应注意的事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活动4 小结 总结本节收获

  活动1、创设问题情境:

  引言:这件珍贵的文物是纸莎草文书,是古代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写在一种特殊的'草上的著作,至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了在文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数学的问题

  问题 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

  (1)能不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2)能尝试解这个方程吗? (3)不同的解法有什么各自的特点?

  设计意图:1、利用列方程、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再一次让学生感受方程的优越性,提高学生主动使用方程的意识

  2、经过对同一方程不同解法到去分母能够使解方程的过程更加便捷,明白为什么要去分母,这是 去分母这一步骤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认同去分母是科学的、可行的,明确为什么能去分母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参与探索去分母的一般做法的活动,从而发现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一方法也首次由学生自行突破了难点。

  3、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2

  下面方程 可以怎样求解?

  观察方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先去分母

  怎样去分母?

  解去掉分母后的这个方程

  归纳总结去分母的方法: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依据是等式的性质2,即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结果仍相等

  呈现不同学生的解题过程,选取学生在去分母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分析错误的原因,发现去分母的易错点巩固了学生对解方程的透彻理解。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自主性和团体协作精神,还对与重、难点知识的突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错例的辨析,加深学生对 去分母的认识,避免解方程时出现类似错误

  去掉分母后,方程即转化为熟悉的形式,新旧知识自然衔接,使学生体会到,只要把

  新问题想办法合理转化为熟悉的知识,问题就能得以解决通过在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这一步骤体会转化思想

  活动3 解方程

  设计意图:用实践来加深对 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 结合本题思考,能总结解这种方程的一般操作过程吗?

  巩固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同时说明解方程的步骤是程序化的,但不能生搬硬

  套,每个步骤要不要使用、何时使用都应视方程的特征而定了解对方程的每一次变形都是为了将方程最终化归为的形式解题时应根据题目特点,合理选择解题步骤

  小结

  活动4总结

  (1)学生能否总结本节的知识,是否理解去分母的作用、依据,是否掌握去分母的具体做法;

  (2)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3)学生是否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复*、巩固本节的知识,学会总结反思

  四.评价分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参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的评价要让学生体会到参与学*、与人合作的重要性,获得成绩的喜悦,从而激发性的学*动力。在这节的数学课,如要获得最直接、真实的反馈,就要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和引导,并随时观察解决,评价应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这节课通过现代化的技术的运用,节省出尽可能多的时间,提出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开放式的数学讨论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在交流中获益。通过随堂练*和作业来激励其学*。同时做练*时,将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并在课后作成长记录,使学生比较全面了解自己的学*过程,特别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和进步,为下一步教学提供重要依据。

数学说课稿3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学前班数学活动《整理鞋柜》。

  一、说教材: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它既能让幼儿主动参与游戏,又能在游戏中获得知识、经验,根据这一特点,我选择了以"分一分""涂一涂""数一数""填一填" 游戏为主线来开展的数学活动,教学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特点,注重从感知入手,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通过形象有趣的游戏贯穿全部过程。把数学融入到游戏之中,让幼儿能根据物品的形状分内。

  二、说目标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贯穿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主导作用。根据学前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既有表达交流,又有相互合作的部分目标为:

  1、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学*数学的兴趣,感受和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特征并进行分类。学*按物品功能特征进行分类,培养幼儿的慨括能力,理解类别的慨念3、记录并正确表达分类过程和结果。

  我们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注重综合性、活动性、趣味性、寓教育游戏中。为此,我作了如下准备:鞋的图卡,9双鞋,数字教具,幼儿用书。

  三、说教法、学法: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一活动的教学对象又是学前班班幼儿,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1.情景法:以幼儿喜欢的玩游戏的形式为载体,让幼儿融入与找朋友游戏的情境中学*探索;2.演示法: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思考,总结与分析,使幼儿明白操作过程及方法。除此之外,还运用了提问法,师生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1.情景引入、激发兴趣《纲要》指出:"数学学*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经验,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数学。"为了引起幼儿的学*兴趣,让幼儿在情景中活动。活动开始, 以我们班来了几个客人,这种形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请孩子们看看它们是谁?

  2.玩"分一分"、"涂一涂"、"数一数"、"填一填"的游戏。

  游戏导入与幼儿一起手指游戏,过度到找朋友游戏.

  活动开始这部分又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是来找不同类的鞋子-------把鞋子分类-------报出鞋子的数字,达到复*的目的.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具体的,因此操作是解决幼儿形象思维与知识抽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较好的手段,小朋友赶快动脑筋吧,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的过程,也是幼儿的思维发展的过程, 创设情境,使幼儿自然地进入包含着数学知识的情景中,能让幼儿在感受数学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去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保护了幼儿思维开放性的教育理念,不把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强加于幼儿。

  五.汇报交流

  六、活动结束

  在实施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能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大多数孩子的学*达到了目标,但也有个别孩子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困难。由于此活动以游戏为主,孩子们学*兴趣较浓,他们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表现得轻松、愉快。在活动中我自始至终都是以引路人的身份出现,留出更多的机会给孩子,让他们多想、多说、多做,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此次活动也还存在不足之处,在活动中有的孩子发言还不够大胆,我应该给予更多鼓励支持的目光或暗示语言给他们,这样,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会更好。

  本次活动,我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指导幼儿观察、游戏,操作,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思维和各项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方法,使每个幼儿在不同的水*上获得提高。

数学说课稿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口算除法)。

  二、知识背景

  《口算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实用价值。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主题图和例1,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一幅运送蔬菜的场景图,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能力,渗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惯。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四、设计理念

  第一,注意突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例题之前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一位数的口算除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把几十、几百、几千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想,突出本课的新知识与表内除法的联系,促进学生学*的迁移。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范畴,以往计算教学机械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最好的学*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愿望。使学生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设计中我把数字稍微改动了一下。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因此,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我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尝试练*,再让学生进行自我验证。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明算理时,给足自主探索的时间,创设宽松的学*氛围,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通过质疑60真的变成了6了吗?进一步明确了算理,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性过渡,丰厚了探究的底蕴,为孩子们的进一步探究激发了热情和欲望。

  3、及时反馈,内化提高。

  练*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练*:本次练*有两个层次。(1)基本练*;这些练*既重视基本训练,又注意了综合性训练,层次比较鲜明,这样由浅入深。(2)内化提高。练*中巧妙设计300÷5教学资源,实现了让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学*的良好效应。相对课始的探究素材,显然最高位数字比除数小的这类口算除法要复杂一些,需要学生认真观察、辨别,对比练*,突破难点。

  4、巩固升华,总结提升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三块内容:一是摘苹果游戏,8道口算题。“被除数末尾要保留零”的情况和不用保留零的情况。二是由关联的两组口算题。让学生感悟: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商也扩大10倍,渗透商的变化规律。三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萌发和培养。尤其是在自然贴切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口算解决问题。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以有层次的体验贯穿全课,使学生自始至终都能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到学*活动中,彰显个性化的学*风格,成为课堂学*的主人。二是突出对教学实效性的追求,使教学目标不再是一个虚架子,而是实实在在地分解并落实到了具体环节中。三是广泛地链接周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的数学学*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之下,变得丰富多彩。

  今天的课肯定也存在许多考虑不周的地方,如教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等等也还有许多不够的地方,对学生的评价等,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数学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合并同类项》。本节课选自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的第四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在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学*了代数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的探索、研究。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一次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其实是建立在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之上;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什么是同类项;二是:怎样合并同类项。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我将采用引导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以此来达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 教学设计流程:

  下面我就重点讲一讲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1)激趣导入

  师生竞赛:求代数式-x2 +2x+x2-x-1的值,其中x的值为课代表所报的数。老师和学生一起将数带入式中,比一比谁先算出这个问题的结果,先求出正确答案者为胜。

  (设计意图:以比赛的活动导入新课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学*数学,同时为本课的学*做好准备和铺垫。)

  (2)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一:什么是同类项

  ①找一找:以下几组代数式有什么相同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

  ②辨一辨: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并简单阐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学生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为后面合并同类项打好基础。)

  ③找朋友:老师将12张写有单项式的卡片分发给一些同学,然后让学生上讲台给自己手中的单项式找同类项朋友,并请其他同学做裁判,看有没有找错朋友.

  (设计意图: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加深学生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而同时让没有参加的同学当裁判判断分类是否正确,也培养他们的公*公正严谨的态度。)

  探究活动二:怎样合并同类项

  ①问题情景,引出概念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中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自主探索找出规律的思想方法。)

  ②探索法则

  ③探索步骤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合并的法则及步骤。学生通过自己摸索尝试,印象更为深刻,知识更加牢固,体现了数学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与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

  (3)我会做: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

  ①火眼金睛:辨一辨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掌握在多项式中判断出同类项和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运算的技能,为本节课的实际应用做好铺垫。)

  ②试一试: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先化简再求值的思想方法,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③生活实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4)我会说:

  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采用由学生4人一组,互相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找出在做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由一位同学小结,其他同学补充,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注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仔细倾听,并对学生发言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5)拓展延伸:

  (提示:同类项必须具备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享受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到此为止,下面说一说本节课我的教学评价。

  二、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立足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原本枯燥的知识兴趣化,教师在教学中作学生学*活动的引导者。激励者和服务者,通过设计丰富多彩,与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新理念。

数学说课稿6

  学生们已经学会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等,而正比例是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能够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思考、善于观察、探索规律的良好*惯。教学的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的难点;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适应新课程标准,我安排的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学会了什么

  1、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例

  1,自学例2时,我都鼓励学生去观察,去探索。尤其是例1,通过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填写表格。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

  2、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揭示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及性质时,让学生根据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2、相对应的路程(总价)是怎样随着时间(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3、相对应的路程(总价)和时间(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值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来组织、归纳、得出其性质和意义。

  3、 引导学生学会互相合作,共同获取知识。

  在例2的教学时,让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问题。小组中各个学生的知识水*、表达能力都有所不同,由于年龄的关系,往往大部分的学生在同伴面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听取同伴的意见。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从你帮我,我帮你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同时从整个过程中,学生会受同伴身上闪光点的影响,从而会更加激励自己。有的学生也会在整个过程中找回属于他们的自信。最重要的是:

  让他们学会帮助别人,学会合作。

  (二)、注重学生体会到了什么

  1、 从自学中体会到靠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在教学例2时,我安排了自学,让学生自主的去获取知识。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跟老师的接*或相同,这样他们会有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2、 从讨论中,体会到人多力量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

  毕竟也只有13、14岁,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不管是优等生,还是落后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但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深深体会到个人的渺小,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三)、注重学生感受到了什么

  1、 让学生感受到学*的主人翁地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处在引导、辅助的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尽情表达对于知识的见解,让他们深深感受到这间教室是属于他们的,这节课是属于他们的。

  2、让学生感受到“我能行”

  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是我这节课的任务。让他们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有的学生可能只能说一句,有的学生可能会表达不清楚,但他们的勇气就值得我去表扬,去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能行”。今天他可能只会说一句,明天就可能说两句,后天他就可能将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试图想实现的目标是:还给学生属于他们的课堂,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主的获取知识,找回学*数学的自信。但,我的理论知识,教学检验都不够丰富,以上的教学设想仍显稚嫩,希望得到各位老师地指导,谢谢!

数学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学*是学*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要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在“二次分类”这个数学活动中,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因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常常会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目前,大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图形、事物的一级分类,但是不能对事物图形进行二次分类。而且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三、说目标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目标发展区发展。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图形二次分类”的规律特征。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

  3、导幼儿说出图形两个层次的特征,体验包含关系,学*二次分类。

  这三个目标中蕴涵了数学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的能力”,于是,在一开始,我就将问题抛出来,“如何将这么多混在一起的图形分出来,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从第一、第二环节的逐步加深,到最后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将重点慢慢消化吸收;接着,就是如何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验;那么,难点是“如何让幼儿理解包含关系”。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幼儿自己先想办法分类;具体操作;

  2、教师示范引导,帮助幼儿了解二次分类的基本特征:按某一特征分类后,接着按另一特征对已经分好的两类图形,再做一次分类。这里,我准备用积木演示,首先,我将红、黄两种不同的三角形、圆柱形、长方形的积木混在一起,接着请小朋友帮我分成两类(那么,颜色只有两种,而图形却有三种,小朋友就会按颜色先分为两组)然后,我再请小朋友对其中的一组再分一次(很自然,小朋友就会按图形来分类了)

  3、幼儿再次操作

  4、经验迁移: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

  “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小朋友一般会先分男女,接着就会按高矮、衣服、头发等来进行第二层的分类)

  四、活动准备

  1、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2、各种积木

  五、教学方法

  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尝试操作法、语言讨论法和游戏法

  1、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各种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摆弄后,尝试找到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经验归纳。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开始时,我就引导幼儿先讨论用什么方法分类,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这样,通过不断的交流讨论,加上教师的帮助归纳,使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二次分类的概念。

  3、游戏法:通过“看谁举得快”的游戏,进一步使幼儿通过竞争性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在幼儿学*过程中,教师做到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各自不同水*上有所提高。我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先观察,再尝试找出最好的分类方法,引导能力弱的幼儿在逐个尝试后,得出二次分类的特征。

  六、教学流程: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通过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积极性;

  2、启发诱导,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先引导幼儿观察图形的不同点(颜色、形状、大小),然后鼓励幼儿自由的操作,逐步深入,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分类的方法;

  3、经验阐述,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注重幼儿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分享,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体验发现的快乐。然后在每一个操作环节都有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小结,注重经验的巩固和归纳。

  4、幼儿再次操作;

  5、游戏活动,扩展思路加深印象

  活动过程:

  1、学*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这个环节主要是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1)游戏:“看谁举得快”教师说出指令,如:请把X色的XX形举起来;或是请将大的X形举起来。幼儿听到信号后应迅速地根据这两个特征将图形举起来,看谁举得快。

  2、学*对图形作二次分类。

  (1)出示红、蓝两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若干,请幼儿上来将几何图形按颜色分为两类,然后再请两名幼儿上来将红、蓝图形按形状不同各分为三类(即红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及蓝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初步学*对图形做二次分类。

  (2)发放操作材料,幼儿操作。每人一套大、小两种规格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首先将大、小图形分开,然后将大的图形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分为三类;再将小的图形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分为三类,要求有顺序地操作。

  (3)教师小结,幼儿再次操作,进行二次分类。

  3、经验迁移:

  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

  4、活动小结,教师对幼儿分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帮助幼儿获得分类经验。

数学说课稿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时的教学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 )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年级()册第( )单元的内容。【教材地位】。【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 知识与技能目标:

  ⒉ 过程与方法目标: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

  学生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我通过(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过程,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学*新知;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三、教具学具准备:

  本节课需要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等直观教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 )等学具。

  四、说教学流程:

  我是如何教学生的。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较好的落实本节课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

  (复*旧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尝试探究,学*新知——多层训练,深化知识——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首先,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对所学知识进行复*。

  [通过这些题目及时复*××的方法,为本节课学*××做好铺垫。]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我出示情境图,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与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师指出本课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是:()。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引入,更接*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兴趣。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数学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二环节:尝试探究,学*新知。

  1、尝试解决问题。

  首先我会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老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巡视指导。

  然后,安排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交流汇报。

  安排同学交流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我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做法。生1:生2:……同时对于有困难的同学,问同学们谁能帮帮这位同学。

  接下来,安排学生来评价这几种不同的做法,讨论交流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对其他方法进行补充。同时对××这一重点内容,我利用多媒体(实物)直观呈现,让学生直观感受××的过程。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3、小结巩固

  接下来,对××方法及时进行小结,总结××的一般方法是×,为强化这一方法,我让同学们给同位相互说一说。

  [设计意图]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第一组基础练*。

  第二组练*注重能力提升。

  这样的练*设计有以下优点:第一组做到面向全体,巩固本节课教学目标,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第二组拔高练*,侧重学有余力,抽象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注重因材施教,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⑴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⑵ 你有什么收获?(3) 你还有什么疑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所得。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交流学*所得,增强学生学*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又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对学生的学*起到帮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 )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9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中的《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材分析: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第2节的内容,它包括了分数除法的各种情况,学生理解了这个计算法则,就能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具有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概念及之前学*的分数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分数除法中解决问题、比的认识重要基础,学*的过程中用到了转化、归纳、数形结合、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课时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课标的要求,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经历归纳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除

  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数形结合、迁移类推、转化等基本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法与学法: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始终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将“图”与“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从而在发挥直观形象思维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支持作用的同时,让学生逐渐感受数形结合的优势。根据高年级儿童已初步从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寻找计算方法,并通过发现、总结、运用法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练*题。

  1.复*分数的意义,为例2教学时画线段图打基础。

  2. 小明2小时走6千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通过复*,使学生回忆起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有目的.地引发学生利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意识)

  3.通过口算,回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为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打基础。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1)出示例3:小明 小时走了2,小红 小时走了。谁走得快些?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说出列式依据

  (2)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2 ÷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步计算,理解每一步求什么,怎么计算。

  通过比较2÷ = 2 × 这两个算式,学生总结出计算法则。

  3.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运用类推迁移,自己通过画线段图理解计算过程。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进行交流,适当指导,加深理解。

  (2)观察,总结计算法则。

  三.巩固练*。

  1.课后“做一做”第1题。这是考察学生对计算法则的运用。

  2. 课后“做一做”第2题。另加一道含有带分数的除法计算题。

  考查学生运用分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例题中没有出现带分数的除法,另加的含有带分数的除法计算,考察学生是否会灵活利用所学知识。

  3.计算。

  通过两组题的计算,以及比较每组算式中商和被除数的大小,再观察,总结出商的变化与除数的关系,为下一题不计算,说哪道题的商大于被除数,说哪道题的商小于被除数打基础,降低难度。

  4. 不计算,说哪道题的商大于被除数,说哪道题的商小于被除数。

  5. 填空。

  分数除法抽象为字母形式,考考学生还会运用运算法则吗?

  (练*设计突出了计算法则,加深了学生对法则的理解,练*形式灵活多样,有目的、有层次,即可以完整地检查学生掌握法则的情况,又提高乐学生的学*兴趣和应变能力)

  四、回顾。

  通过教师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吧!使学生回顾本课的知识。

  说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2 ÷ = 2 × =3() ÷ = ×=2()

  线段图及分析过程 计算法则

  说教学反思:

  语言不够精炼。

  有时有些不放心学生,有代替学生回答现象。

  预设时没有准确考虑学生情况,导致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后边练*题还有拓展练*没有处理。

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本单元是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是在学生学*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让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与总量的百分中,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对比观察的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观察的能力,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3、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发现信息。

  教学难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得有用信息,并做出合理推断。

  二、说学法教法:

  新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态度,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独立思考,开展同桌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扇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并根据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活动提供了线索。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知识的兴趣。

  数学教学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在引入新课时,我通过让学生感受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有的同学已经感冒了。那么在冬天我们如何增强体质,抵御严寒,预防感冒呢?同学们自然就会想到参加体育锻炼,教师随之就问,你们知道我们班参加各项体育项目的人数分别是多少吗?学生感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统计一下。这样学生在生活中有了统计的意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让学生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得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学*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教师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引导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知识整理,从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哪些数学信息,感受条形统计图的作用。转变老师的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当学生提出喜欢乒乓球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在条形统计图中不能很容易的看出,而这种百分比在生产生活中又会经常用到,这时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一种新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由此而产生。面对新知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体验扇形统计图的价值,感受到扇形统计图的优越性。

  三、教学流程分析:

  (一)激趣引入,创设情境

  多媒体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资料,让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激发学生学*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新旧知识对比,探究学*

  多媒体展示同学们最喜欢的明星统计图,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小组交流。在此基础上,出示教师收集的扇形统计图资料,引导学生读图交流,并归纳概括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三)练*提高

  学生在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后,出示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及108页*题2,使学生会利用扇形统计图处理解决问题,以同桌互问互答得方式提高了学*效率。

  (四)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自己家中的收支情况,力争使学生不仅在学数学,也在用数学。体会数学带给我们的人文性。

数学说课稿11

  总结比较方法: 两个小数比大小,先比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从十分位开始依次比较小数部分。

  2.出示巩固练*。

  3.知识迁移

  在这个环节上,我通过两个游戏:让学生们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0.286<0.514 0.51<0.52

  这样学生们能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进行一次知识的延伸与扩展。从而让学生成了学*的主人,自觉地投入到学*当中去。

  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在学生们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4.比较分析

  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1、出示运动会上110米栏成绩单完成练一练.

  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谁能说一说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吗?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的意义和写法,掌握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学*的。

  学情分析:根据教材特点,我也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但学生在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薄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二、说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计算,主动探索的活动,认识利率,初步掌握利率计算及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惯。。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法

  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以下的学*方法掌握新知: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2、抽象概括法,让学生通过抽象,概括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3、互助学*法,在互助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一、情景导入;二、新课讲解;三、巩固练*。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情景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一是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和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2、巩固练*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P99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题,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和含义。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4)、利息的计算。

  3、巩固练*。

  “数学源自生活而应用于生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下面,我继续沿着抗震救灾这一主线设置情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在练*的设计上,我兼顾了*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练*,以求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

  1、小华把得到的2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后将钱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计算,到期后小华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2、李老师把2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税率为20%。到期后,李老师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师交了多少利息税?

  3、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三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第一题的情境设计为希望工程捐款,在问题的设计上需要学生仔细思考,真正理解问题的含义后才能做对,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题目的是要检验学生对本课例题的理解程度。第三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作为教育者的我更加注重在数学课中自然地融入思想教育,尽可能的使数学课堂凸现人文精神,使每一个孩子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升华!


数学说课稿教案实用5篇(扩展6)

——小学数学说课稿 (菁华5篇)

小学数学说课稿1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对称》。

  一、说教材

  首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本单元是在三年级初步学*了轴对称的基础上继续教学轴对称图形,采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继续教学*移,要把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移两次;继续教学旋转,要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在内容的编排上先教学对称,再教学*移,然后教学旋转。本课一共分三课时,我这节课教的是第一课时。本课的重点在于结合实例,感知轴对称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本课的难点在于空间知觉的建立与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经在三年级初步学*了轴对称图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认知水*,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道理。

  三、说教法

  我来谈谈我对教法、学法的认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我来谈谈我对教学程序的预设,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复*旧知,引入新知;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一)、复*旧知,引入新知

  首先向学生们提出疑问,老师说“同学们,在学*新知识之前呢?老师要向大家请教几个问题,我们祖国首都的*,它是什么图形?具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三年级所学的知识顺利的回答出来。接着再提问两个差不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们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与加深,也为了学*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准备工作。其次老师再提问同学们“哪位同学能够给老师举出几个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呢?”引导学生做出回答。继而鼓励同学并教给他们一个表扬的小口诀。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加强复*的强度,让学生更加体会到轴对称图形的样子,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加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鼓励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认可,自然而然产生自豪感,有利于学生学*新知识的积极性。

  接着我给同学们动手演示,将一张长方型纸一面涂上颜色,然后沿中线对折,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做出回答。(板书:对称图形)这样设计是锻炼学生上课要仔细的学*,不能马虎,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其次提问“同学们,刚才哪位同学看到了老师是根据什么折的线,是随便折的吗?我看看谁观察的最仔细。”学生做出回答后,老师给予表扬并且加以明确,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轴对称图形)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们养成凡事都要认真观察的好*惯,表扬学生可以让学生产生对新知的巨大兴趣,引发去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老师明确答案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自觉形成一种研究数学问题就应该严密的观念。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首先我让学生们自己去体验一下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用长方形纸折出对称轴并画出来,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学讲解是让学生也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而且在讲解的过程中对知识的认识也会更全面。其次再以正方形为例,折出对称轴,这样可以让同学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再次向学生展示老师剪出的美丽图形,老师说“同学们,我这里有些好看的图案,知道我一共用了多长时间就剪出来了吗?”引发学生的兴趣,为了下一步的教学。老师逐步指导学生也可以剪出如此美妙的图形,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粘到黑板上,表扬同学们都是一群心灵手巧的好孩子。我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动手动脑融为一体,融会贯通,将自己的作品粘到黑板上,可以让学生在心灵上获得很大的满足感,鼓励学生会让学生有一种被重视、被认可的开心。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中我预设了三个层次练*。

  第一个层次:动手操作题

  62页上的“试一试”,首先让同学们动手119页上的图形,动手折一折,并且提出要求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如果是的话有几条对称轴?在62页的图上画出来。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老师巡视。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同学们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巩固,而且动手实践可以让同学提高兴趣。

  第二个层次:抢答题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多叫一些学生,因为机会均等,出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可以让同学自己来,老师起辅助作用。我这样设计是为了给每一个同学机会,让同学自己纠正错误可以促进同学们之间的友情,懂得互相帮助。

  第三个层次:练*题

  63页第2道,我采用让学生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的方式,可以让同学们加深记忆,并且有一种做小主人的感觉。解决第3道题时,我让同学们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们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口齿清晰。解决第4道问题时,因为有困难,可以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锻炼同学们的小组合作精神。

  第5道问题当成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回家完成。这样设计是让同学们懂得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我让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并且发言,老师给予奖励。可以叫这节课回答问题比较少的同学。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回顾整节课所学,巩固知识,叫回答问题少的同学来回答是考虑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照顾到每一位同学,鼓励学生更好的进一步的学*。

小学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2+3怎么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小学数学说课稿3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数学上册中的比较分数大小“通分”第一课时。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

  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数通分,能通过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四、教材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五、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2、运用口答、等形式的练*,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4、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七、说教学过程:

  1、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的复*和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复*。复*第(1)题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复*第(2)题时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下这样填的根据,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

  2、(1)在教学例1时,我先通过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2/9和1/4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4和9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通分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最小的公倍数做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2)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助教材上图形的直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在教学例1后,我就指导学生练*了课本54的练一练的第一题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3、教学例1后,就进入了巩固练*阶段。通分的关键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练一练的第2题:很快说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练*了练一练的第三题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防止通分的两种错误类型。

  4、最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在一堂课结束之前,我还安排了一定的作业时间,既当堂检查了教学效果,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并在作业时,我进行了个别辅导,让后进生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我忠心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说课稿4

  一、说课资料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资料,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的,所以*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过实践操作明确*均分的含义。

  包括以下几层资料:(1)例1经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均分的含义。

  (2)经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资料是例1、例2。经过*均分的学*,为学生学*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资料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经过实践操作明确“*均分”的含义,构成*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本事。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均分含义的基础上,所以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均分”的含义,构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探究,并经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构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进取性;

  2、经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经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资料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本事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资料做了自我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经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均分和不*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经过小组合作*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均分的结果。

  3、经过确定练*,巩固*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均分,并能把不*均分变成*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一样的方法*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我是小小设计师”,经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终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本事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经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样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十分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样分?

  (3)比较这两种不一样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均分。

  此刻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样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能够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我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能够看作*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能够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样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看看你们组的学*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要求*均分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头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巩固*均分的特点

  寒假里,XXX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们。想一想,是*均分吗?为什么?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样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一样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均分给期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齐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教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明白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小学数学说课稿5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真分数和假分数》。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分数》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概括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以及初步探索并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拓展对分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课时即教材第38页例2、例3,39页练一练。

  学生在前一阶段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而且这些分数表示的都是一个数量中一部分与这个数量的关系。例2利用学生对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已有认识,通过在图形里涂色,先后引出对4/4和5/4的认识。例3让学生通过在图形里涂色进一步丰富对假分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对上面例题中的分数进行分类,结合学生分类后的交流,明确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是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每组中的涂色部分,巩固对假分数的认识,第2题是让学生读分数,并说出题中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具体情况以及高年级学生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把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定真分数和假分数,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语言表达等能力。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把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真分数和假分数。

  四、说教法学法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这种内在力量显示出来,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本课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涂一途、说一说、分一分、比一比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操作中学*,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全新地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学*作为培养学生学*能力的重要学*方式愈来愈受到重视。所以在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时,我力图把研究带入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分数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是分数的意义,一个是分数的单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学*分数就可以举一反三,因此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首先帮助学生从分数意义上理解和掌握新课的内容。通过让学生叙述分数的意义,回答分数的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内容,为学生学*真分数和假分数奠定基础。例2通过让学生涂色的操作,使学生经历假分数的产生过程。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制定的分数涂色,思考:分别把一个圆*均分成了几份?要表示这样的几份?每个分数中各有几个1/4?从而使学生由“1/4里有1个1/4,3/4里有3个1/4”顺利类推出4/4里有4个1/4?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表示5个1/4要用两个圆,先在第一个圆中涂出4份,再在另一个圆中涂出同样的一份,把这两个圆中涂色部分合在一起就能表示5个1/4。同时还要明确:5个1/4应该写成5/4。

  教学例3时,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在每组图形里涂色,再要求说说涂色时的思考过程。要让学生说清楚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每个分数中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假分数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生比较例2、例3中每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提出“你能根据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给这些数分分类吗?”然后依据学生的分类,引导学生在已经掌握的分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从特殊到一般,理解并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自己得出应用的判断和结论。通常人们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把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板书)。

  练一练1,通过涂色,让学生从图形中感受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师在这时要进一步追问“你能说说这些分数的分数意义以及分数单位吗?”第一个图形还可以问“谁能把没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让学生初步感受3/5和2/5合在一起就是“1”,为六年级学*相关应用题做铺垫。在练一练第2题中,还可以进行抢答,下列句子表述的对不对,“分子比分母小的都是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的都是都是假分数”“假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一样大”,这些抢答可以让学生思维活跃并且巩固学生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理解。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用精要的书面语言展示给学生,将教师的教学思路以直观、清晰的形式教给学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板书时要做到了书之有用,本节课板书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区分以图示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清晰明了。


数学说课稿教案实用5篇(扩展7)

——数学说课稿周长 (菁华5篇)

数学说课稿周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安阳市自由路小学的常帆。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62页至64页的《圆的周长》。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教学内容。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验证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面图形,这在*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前,多数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圆周率已经有所了解,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怎样让学生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是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二)能力目标:通过测量、验证、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推理、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惯,让学生在学*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另外,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历史材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验证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理解并掌握圆周长计算方法。

  难点: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

  学具准备:圆形物品、光盘、圆形纸片、画有一个圆的白纸、直尺、绳子、计算器。

  五、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法上,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课教学中,我给学生创造自由宽阔的空间。

  (1)、自主探究法,通过动手实践,寻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合作交流法,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入新课时我利用课件显示小黄狗和小灰狗比赛跑,小灰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黄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黄狗获胜。小灰狗看到小黄狗得了第一名,心理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吗?同学们一定会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发现,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小灰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怎样求?那小黄狗跑的路程呢?实际是求圆的什么呢?引出本节课的学*内容(板书: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不仅复*到正方形周长的含义,同时,进行知识迁移,感知到圆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激发学生的兴趣。】

  2、感悟圆的周长

  每个同学桌上都有硬币、圆环、笔筒、易拉罐等物品,找出一个圆形来,摸一摸、指一指圆的周长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到底什么叫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实物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圆周长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测量圆的周长

  活动一:测量圆的周长

  我为学生准备了学具袋,光盘(每组光盘一样)、圆形纸片(每组大小不一)、画有一个圆的白纸(圆的周长一样)、直尺、绳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求得所备三个圆的周长。这里提供三种不同的圆让学生测量周长,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求圆的周长。光盘圆的周长,学生可能会用“绕绳法”和“滚动法”求得向学生渗透“化曲为直”;圆形纸片的周长,可用把圆形纸片对折量出其1/4(或1/8,或1/16,……)是多少的方法求得(分得越细,所得的结果越接*)。而长方形纸上所画圆的周长,因为对于它实际操作较为困难,以求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是否可用计算的方法求得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以小组学*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去探求圆的周长,目的是体现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教学思想,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对于这三种不同的方法,我们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让每个学生“探究”的能力,都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2、验证并理解圆周率

  活动二:验证并理解圆周率

  通过一些相关资料的了解以及在我们学校六年级9个班进行的调查,关于圆周率有多数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在教学前就已经有所认识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也有少数学生有所了解。所以我直接问学生你打算怎么计算这个圆的周长呢?你都了解哪些有关圆周率的知识?学生可能会说出我准备用圆的直径乘圆周率算出这个圆的周长,你都了解哪些有关圆周率的知识?学生可能会说出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π≈3.14。此时老师对学生课外知识了解提出表扬。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填写下表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1)、量出光盘和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并填表

  测量

  对象圆的周长

  (厘米)圆的直径

  (厘米)周长÷直径

  (保留两位小数)

  光盘

  圆形纸片

  (2)、汇报

  表一:光盘

  序号12345

  周长(厘米)383837.737.537.2

  直径(厘米)1211.7121212

  周长÷直径3.173.253.143.133.10

  表二:圆形纸片

  序号12345

  周长(厘米)1419.52038.531.4

  直径(厘米)4.56.261210

  周长÷直径3.113.153.333.213.14

  观察表一,你发现了什么?把表一和表二放在一起比较,你又有什么发现?通过观察、比较同一种光盘的不同数据,学生感悟到在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时取的是*似值,这是商不一样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测量时有误差。有了这样的活动经验,学生由简单的类比就可以想到其他圆形实物的数据肯定也有误差。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这一系列商的特点,便会发现商虽然多数不一样,但是彼此相差很少。在推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全面而理性地思考:如果没有误差的因素,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得到的商应该是一样的,从而深刻地理解、体验圆周率是个固定的数。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切实体会误差,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巧妙地利用实验的误差“变错为宝”深刻理解了圆周率的固定不变是“理想化”的结果,思维得以建构与提升】

  3、介绍圆周率的研究史

  课件出示:

  几千年以来,无数著名的数学家对圆周率π的研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你知道吗?我国数学家在计算圆周率方面取得过杰出成就。

  约20xx年前,*的古代数学着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他这项伟大成就比欧洲数学家的计算结果至少要早1000年。现在人们已经能用计算机算出小数点后面上亿位。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合作学*、自主探索、汇报交流,不仅可以突破难点,又能掌握学*方法,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也为我国古代数学家杰出成就而骄傲,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

  活动三: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

  通过对圆周率的验证与每组展示的结果,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提炼出圆周长公式,并用字母表示为C=πd(板书)

  再根据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推导出C=2πr(板书)

  现在你能计算出我们纸上圆形的周长吗?已知圆的半径是3厘米。学生计算并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学*的方法。】

  5、自主学*例1

  因为学生已经推倒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所以例1的学*我放手学生,让学生自主学*。

  课件出示例1:

  孩子们请你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解答例1,并说说你的思考过程。学生自主解决教师巡视,然后找学生板演并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解答时,让学生动脑、动口,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惯和能力。]

  (三)、巩固练*,形成能力

  1、我是计算小能手

  d=5cm,c=?r=14dm,c=?C=94.2m,r=?

  【设计意图: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的新知识。】

  2、我是小法官

  (1)π=3.14。()

  (2)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

  (3)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4)半径相等的两个圆的周长也相等。()

  【设计意图:这组判断题,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3、我是小裁判

  小黄狗和小灰狗比赛跑,小灰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黄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黄狗获胜。你们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解决课开始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

  4、生活中的数学

  (1)、一只挂钟的分针长20厘米,经过30分钟,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数厘米?经过45分钟呢?

  (2)、一块美丽的半圆形地垫,它的直边长80厘米,它一周的长度是多少?

  【设计意图:将基础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应用能力,让学生有思维的发展空间,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总结评价,体验成功

  我是用谈话的方式进行小结的:1、你学到了什么?2、你是怎么学到的?3、以你的经验,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圆的周长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仅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总结、梳理,还体现了对学法的指导,增强了情感体验。】

  七、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周率π≈3.14例1:

  C=πd

  C=2πr

数学说课稿周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安阳市自由路小学的常帆。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62页至64页的《圆的周长》。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教学内容。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验证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面图形,这在*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前,多数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圆周率已经有所了解,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怎样让学生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是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二)能力目标:通过测量、验证、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推理、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惯,让学生在学*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另外,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历史材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验证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理解并掌握圆周长计算方法。

  难点: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

  学具准备:圆形物品、光盘、圆形纸片、画有一个圆的白纸、直尺、绳子、计算器。

  五、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法上,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课教学中,我给学生创造自由宽阔的空间。

  (1)、自主探究法,通过动手实践,寻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合作交流法,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入新课时我利用课件显示小黄狗和小灰狗比赛跑,小灰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黄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黄狗获胜。小灰狗看到小黄狗得了第一名,心理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吗?同学们一定会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发现,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小灰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怎样求?那小黄狗跑的路程呢?实际是求圆的什么呢?引出本节课的学*内容(板书: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不仅复*到正方形周长的含义,同时,进行知识迁移,感知到圆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激发学生的兴趣。】

  2、感悟圆的周长

  每个同学桌上都有硬币、圆环、笔筒、易拉罐等物品,找出一个圆形来,摸一摸、指一指圆的周长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到底什么叫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实物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圆周长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测量圆的周长

  活动一:测量圆的周长

  我为学生准备了学具袋,光盘(每组光盘一样)、圆形纸片(每组大小不一)、画有一个圆的白纸(圆的周长一样)、直尺、绳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求得所备三个圆的周长。这里提供三种不同的圆让学生测量周长,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求圆的周长。光盘圆的`周长,学生可能会用“绕绳法”和“滚动法”求得向学生渗透“化曲为直”;圆形纸片的周长,可用把圆形纸片对折量出其1/4(或1/8,或1/16,……)是多少的方法求得(分得越细,所得的结果越接*)。而长方形纸上所画圆的周长,因为对于它实际操作较为困难,以求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是否可用计算的方法求得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以小组学*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去探求圆的周长,目的是体现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教学思想,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对于这三种不同的方法,我们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让每个学生“探究”的能力,都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2、验证并理解圆周率

  活动二:验证并理解圆周率

  通过一些相关资料的了解以及在我们学校六年级9个班进行的调查,关于圆周率有多数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在教学前就已经有所认识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也有少数学生有所了解。所以我直接问学生你打算怎么计算这个圆的周长呢?你都了解哪些有关圆周率的知识?学生可能会说出我准备用圆的直径乘圆周率算出这个圆的周长,你都了解哪些有关圆周率的知识?学生可能会说出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π≈3.14。此时老师对学生课外知识了解提出表扬。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填写下表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1)、量出光盘和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并填表

  测量

  对象圆的周长

  (厘米)圆的直径

  (厘米)周长÷直径

  (保留两位小数)

  光盘

  圆形纸片

  (2)、汇报

  表一:光盘

  序号12345

  周长(厘米)383837.737.537.2

  直径(厘米)1211.7121212

  周长÷直径3.173.253.143.133.10

  表二:圆形纸片

  序号12345

  周长(厘米)1419.52038.531.4

  直径(厘米)4.56.261210

  周长÷直径3.113.153.333.213.14

  观察表一,你发现了什么?把表一和表二放在一起比较,你又有什么发现?通过观察、比较同一种光盘的不同数据,学生感悟到在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时取的是*似值,这是商不一样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测量时有误差。有了这样的活动经验,学生由简单的类比就可以想到其他圆形实物的数据肯定也有误差。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这一系列商的特点,便会发现商虽然多数不一样,但是彼此相差很少。在推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全面而理性地思考:如果没有误差的因素,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得到的商应该是一样的,从而深刻地理解、体验圆周率是个固定的数。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切实体会误差,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巧妙地利用实验的误差“变错为宝”深刻理解了圆周率的固定不变是“理想化”的结果,思维得以建构与提升】

  3、介绍圆周率的研究史

  课件出示:

  几千年以来,无数著名的数学家对圆周率π的研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你知道吗?我国数学家在计算圆周率方面取得过杰出成就。

  约20xx年前,*的古代数学着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他这项伟大成就比欧洲数学家的计算结果至少要早1000年。现在人们已经能用计算机算出小数点后面上亿位。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合作学*、自主探索、汇报交流,不仅可以突破难点,又能掌握学*方法,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也为我国古代数学家杰出成就而骄傲,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

  活动三: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

  通过对圆周率的验证与每组展示的结果,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提炼出圆周长公式,并用字母表示为C=πd(板书)

  再根据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推导出C=2πr(板书)

  现在你能计算出我们纸上圆形的周长吗?已知圆的半径是3厘米。学生计算并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学*的方法。】

  5、自主学*例1

  因为学生已经推倒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所以例1的学*我放手学生,让学生自主学*。

  课件出示例1:

  孩子们请你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解答例1,并说说你的思考过程。学生自主解决教师巡视,然后找学生板演并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解答时,让学生动脑、动口,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惯和能力。]

  (三)、巩固练*,形成能力

  1、我是计算小能手

  d=5cm,c=?r=14dm,c=?C=94.2m,r=?

  【设计意图: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的新知识。】

  2、我是小法官

  (1)π=3.14。()

  (2)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

  (3)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4)半径相等的两个圆的周长也相等。()

  【设计意图:这组判断题,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3、我是小裁判

  小黄狗和小灰狗比赛跑,小灰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黄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黄狗获胜。你们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解决课开始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

  4、生活中的数学

  (1)、一只挂钟的分针长20厘米,经过30分钟,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数厘米?经过45分钟呢?

  (2)、一块美丽的半圆形地垫,它的直边长80厘米,它一周的长度是多少?

  【设计意图:将基础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应用能力,让学生有思维的发展空间,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总结评价,体验成功

  我是用谈话的方式进行小结的:1、你学到了什么?2、你是怎么学到的?3、以你的经验,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圆的周长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仅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总结、梳理,还体现了对学法的指导,增强了情感体验。】

  七、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周率π≈3.14例1:

  C=πd

  C=2πr

数学说课稿周长3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教材从生活情境入手,通过一家三口骑着车轮大小不同的自行车去郊区游玩的情境使学生了解车轮周长的概念以及车轮周长和它的直径有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在探索圆的周长公式时,首先同桌合作,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和直径,学会测量周长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滚动法,在硬币上做个记号,与直尺的0刻度对齐,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测量出圆的周长。二是用细绳绕硬币一周,再来测量这段绳子的长度。然后小组合作,利用前面学到的方法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与直径,并在表格中记录相关数据,计算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任何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商是一个固定值,通常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为了方便学生的计算,教材规定本书中“Π”只取两位小数,即,3。14。根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可以得出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Πd=2Πr。最后,安排了利用周长公式解决圆镜周长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可参考“知识窗”中的文字,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历史,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人类不断探索数学的过程,体会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智慧,激发民族的自豪感。

  2、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分析,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会用字母表示,能运用周长公式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动手操作、测量计算、探索讨论等认识圆的周长及周长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圆周率的发展史,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探索精神。

  3、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圆的周长,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难点圆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圆,已经具备测量一般图形周长的技能。本课是在学生学*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圆的周长计算。

  三、教法和学法

  在教法的运用上,以小组合作学*、尝试教学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展示交流”的方法进行。教师始终以一名“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从而使整节课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充满勃勃生机。

  四、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硬币、直尺、细线等。

  教师准备3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若干组)、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课前尝试小研究:

  1、复*铺垫:

  (1)举例说明什么叫物体的周长?

  (2)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探究尝试:想办法测量一元硬币(或其他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看谁的方法最巧妙,有困难可以请教家长或查阅资料。

  设计意图:根据尝试教学的理论,本着“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的原则,将教学环节前置,将学生能做、会做、可探究的问题预先抛给学生。

  一、情境引入,铺垫交流

  1、交流铺垫题,复*周长概念。

  2、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图中的事情,提出谁的车轮转动一周走的远,为什么?

  师:你认为哪儿是车轮的周长呢?

  生:车轮一周的长度就是车轮的周长。

  师:谁的车轮周长最长,谁的`车轮周长最短?

  生:爸爸的车轮周长最长,聪聪的车轮周长最短。

  3、讨论:车轮的周长和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然后由车轮的半径越长周长越长,即车轮的直径越长周长越长,进而得出:圆的直径越长,周长越长的结论。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周的周长,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4、小组交流尝试小研究、测量硬币的方法。交流时测量的过程和结果要讲清楚。

  师:谁来说说你们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学生边说边演示:

  (1)缠绕法。

  (2)滚动法。

  (3)软尺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是7.8cm。

  设计意图:复*铺垫题是学生学*新知的基础,只有做好知识生长点的挖掘培育工作,才能结出新知识的累累硕果。探究尝试题——测量硬币的周长和直径,放到课前目的是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和时间,课上直接交流,重点交流测量方法。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课上尝试小研究:测量圆片周长。

  1、提出课上小研究的要求,让学生用教师准备好的圆片测量并计算。

  老师课前给每个小组发了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测量和计算,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并填在表中。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教师进行巡视参与。观察得到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各组测量和计算结果,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3、全班汇报。师:完成测量了吗?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测量和计算的结果?

  汇报预设:

  三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不管是大圆还是小圆,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设计意图:课上尝试小研究要充分发挥好小组合作的功效,借助小组合作提高课堂效率,而不是相反。有了前面测量硬币的基础,此处重点应放在探究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上。

  (二)总结圆的周长公式

  1、教师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历程,然后交流感受和启发,进行思想教育。

  师:看来,任何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其实这个倍数是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圆周率。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圆周率可用字母π来表示。板书:π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并在桌子上试着写一写。

  师:我们今天课上研究的圆周率,早在几千年前,我们古人就开始研究了。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84页的兔博士网站。(学生自学)

  师:在众多研究圆周率的科学家当中有位代表性的人物,你们知道是谁吗?

  生:祖冲之。

  师:你们觉得祖冲之怎么样?

  学生谈感受

  师:老师也觉得祖冲之太了不起了,做为*人感到太自豪了。

  师:现在人们发现圆周率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利用计算器已经算到了小数点后面上亿位,你们读一读。π=3.1415926535897……(生读。)

  师:由于圆周率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计算时只取它的*似值。

  板书:π3.14

  2、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直径=圆周率,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师:根据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如何求圆的周长呢?

  生:直径×圆周率=圆的周长

  师:如果周长用字母“c”表示,直径用“d”表示,谁来总结求圆周长的公式?

  生:c=πd师:那如果把直径d换成半径r呢?

  生:c=2πr师板书。

  师:再求圆的周长,你还用测量的方法吗?只需知道什么就可以了?

  生:直径或半径。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启发下,经历圆周长公式的推导和用字母表示的过程。

  三、巩固练*,简单应用

  1、让学生试着用公式求圆的周长

  师:那我们利用公式试着求一下圆的周长。(课本84页练一练的第一题)

  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师:谁来说说你怎么列的?

  生:根据c=2πr列式为:3.14×2×1.5=9。42(cm)

  生:根据c=πd列式为:3.14×18=56.52(cm)

  2、让学生试着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黑板出示:一面圆镜的镜面是40厘米,在它的边缘镶嵌一根金属条,这根金属条的长至少是多少厘米?

  指名读题。

  师:你会做吗?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前做?

  学生自己完成,指名板演

  3、课下作业:

  师:今天我们由车轮的转动认识了圆的周长,知道了周长除以直径等于圆周率,并且学会了如何求圆的周长,课下老师给大家留个调查作业有兴趣吗?打开书84页,能完成好吗?填在书上。

  设计意图:通过给半径求周长、给直径求周长的练*,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圆的周长公式的理解。

数学说课稿周长4

  一、说教材

  《周长的计算》是小学数学青岛版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图形的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知识。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水*、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的预设:

  1、基础知识目标

  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条理地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2、能力训练目标

  能正确测量其他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

  在学*活动中,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灵活选择自己欣赏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建立学*的自信心。

  4、个性品质目标

  对学*的内容和过程有兴趣和热情,在与同学的合作中,会根据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识,获得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成功的体验。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尽量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认识不同的图形要采取不同的周长计算方法

  关键: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方式、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台。教学时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算出它的周长,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优势,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交流的舞台。

  最后,我再来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品和*面图形,你们认识吗?(逐一出示)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形或物品(估计选五角星的最多。)

  2、直接导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面图形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接着问:谁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生可能说: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再问:你是怎么想到的?(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周长的感知)

  3、让学生具体指一指自己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样的长度。(让小组内互相指,再派代表指给全班同学看)

  4、描一描*面图形的周长

  这一环节我采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材料作为研究素材,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通过说一说、描一描,指一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长,使周长的外延更宽泛。

  二:研究求周长的策略

  1、谈话: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假如要知道你所喜欢图形的周长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办法来吗?让学生独立思考。

  按所选的物品或图形组织反馈。

  最后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钟面、树叶、圆形、半圆形可用绳子围,然后再测量绳子的长度。三角形、四边形、梯形、五角星先测量边的长度,再把所有的边加起来。

  把周长拓展到不规则*面图形中,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并能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探究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谈话: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呢?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

  2、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只要量两次就可以了,量一个长再乘2,量一个宽再乘2就行。也可以(长+宽)×2;正方形只要量一条边长,乘4就可以了。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对周长的理解从一般图形周长的测量入手,得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针对不同的图形需采取不同的测量方法:一类:线段围成的可直接用直尺测量,如三角形、梯形、五角星)等;另一类由曲线围成的要用卷尺或是借助绳子才能测量,树叶、圆形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特殊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测量周长策略的多样化。将重点放在特殊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测量上,为以后更好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服务。

  四:操作练*

  (1)用四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2)用四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3)用四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图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策略。在练*设计中我要求学生用四个正方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其它图形,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能使全体学生参与,获得成功,同时通过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选选做做”是根据学生选择的图形,独立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由浅入深,巩固周长的计算方法,既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又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以上的教学环节,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精心组织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努力变革学生的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尽可能的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绝不要包办代替。本节课我努力使传授过程变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数学说课稿周长5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

  1、周长的认识。

  2、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树叶图片。

  (二)、引导学生学*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对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体图形,而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出现得比较少,所以在第一个层次我采取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模式。以常见的树叶为例抽象出周长的概念。首先创设一个具体情境:为了迎接五城会的到来,小瓢虫星星积极开始了体育锻炼,每天都会到青叶操场上跑步。用多媒体演示小瓢虫星星在青叶操场上两次不同的跑步路线,让学生观察跑步路线是否相同,分小组讨论不同在哪里,在矛盾形成的同时,学生的学*兴趣顺势而涨,当学生观察得出结果:一次沿着青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最后跑到终点刚好跑完一周,另一次还是沿着树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但是最后没有跑回树根,离一周还差一点。在此同时教师揭示周长的概念:刚才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通过两次不同爬行过程的比较,学生的脑中形成了周长完整的表象。在这一教学层次中不是把周长的概念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比较,合作交流,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感性材料,最后再水到渠成的揭示周长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落实概念。

  在学生的具体观察,比较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多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自己在手中的卡片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使学生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了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

  三、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分小组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套在图形上,在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②把图形简下来在直尺上滚动③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滚动剪下来的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先量出组成该图形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得出该图形的周长。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

  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这时再出示图形中较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厘米

  3厘米

  让学生求出他们的周长,这对于计算出以上具体图形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信手拈来的简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以下几种做法:

  长方形的周长:①4+2+4+2=12(厘米)②4×2+2×2=12(厘米)③(4+2)×2=12(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①3+3+3+3=12(厘米)②3×4=12(厘米)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法,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测量移动等方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师结合多媒体展示边线移动的过程,直观地说明每组题中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路校长想在咱们学校周围修上一堵新围墙,你能帮路校长算算围墙要修多长吗?

  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求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数学说课稿教案实用5篇(扩展8)

——数学说课稿小学 (菁华5篇)

数学说课稿小学1

  一、说教材

  《四边形》是人教版教材第五册中第三单元关于空间与图形部分内容的第一课时。教材首先提供了一幅校园场景图,图上有许多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信息。如: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护栏,等等。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在主题图之后,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请学生找出四边形并涂一涂,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生进一步学*周长、面积计算及其他几何知识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不断修正、完善对四边形的认识,能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掌握四边形的特征和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抽象能力。

  3、通过情境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四边形的特征和分类,难点则是四边形的分类。

  三、说教法和学法

  1、在情境中感知四边形。

  本课我没有克意地去创设情境,因为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要对课堂学*有帮助,而教材提供的正是这样一幅学生熟悉又喜爱的校园情境图。从图中,他们既可以找出早已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图形,也可以找出本课所学的其他类型的四边形,如梯形、*行四边形、菱形等。既然教材给了我们这样一幅情境图,就用这一幅情境图来开课。

  2、在操作中体验四边形。

  华盛顿图书馆的墙壁上挂着这样一句话:听过的忘记了,见过的知道了,做过的理解了。说明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的重要性。在本课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四边形,体会四边形的特点,我安排了多次学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分一分、说一说、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拼一拼等活动中逐步加深对四边形的认识。

  3、在合作中理解四边形。

  四边形内部的分类是比较复杂的,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单凭学生个人的力量很可能理不清诸多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出现漏分或交叉分的现象,不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我大胆地将问题抛给学*小组,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分类的标准,展示多种不同的分法,从而进一步感性地认识和区别各种四边形的特征。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或挂图)出示主题图,师谈话:同学们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吗?看,图上的这些学生都在积极参加各项锻炼。仔细观察,校园里有许多图形,你发现了吗?

  学生观察后说说有哪些图形,师贴出相应的图片。

  你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分别叫什么吗?学生说完后师引导:这节课重点认识四边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所以上课伊始,我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生活实际情境校园场景引入四边形的教学,把认识四边形这一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图形无处不在,激发学*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四边形的特征。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的信封里除了上面找到的这些图形,老师还补充了生活中几个常见的图形:

  哪些图形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四边形呢?学生边讨论边操作。汇报时重点说一说上面前两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小结:什么样的图形才是四边形?根据学生的归纳板书:

  四边形:四条直的边,四个角。

  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学生举例并相互评价。

  2、四边形的分类。

  师谈话:四边形真是一个大家族,它的各个成员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一起来给四边形分分类,理清它们的关系好吗?

  指导活动要求:①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②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③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④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行四边形、不规则四边形、梯形(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相等)

  梯形、不规则四边形(两组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正方形(四边相等)

  不规则四边形、梯形(四边都不相等)

  (4)按对角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不规则四边形、梯形(对角不相等)

  3、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师出示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一类的分法:

  (1)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的四边形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小组内说一说,可以借助三角板和直尺。

  (2)小组汇报,得出结论。板书:

  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引导学生观察电脑动画演示一般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过程,使学生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同其他的四边形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设计意图:几何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尽量提供各种感性材料,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图形卡片进行两次分类,第一次通过观察、比较,抽象出四边形的共同特点;第二次分类进行交流、思考,理顺四边形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对四边形有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也进一步认识了两种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三)巩固练*,拓展提高。

  1、围一围。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象的四边形。学生互评。

  2、涂一涂。在一幅情景图中涂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

  3、剪一剪。剪一刀,你能使一个长方形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四边形吗?

  4、拼一拼。小组合作,看能不能将信封中的卡片拼成一个大的四边形。如: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一系列操作活动,巩固四边形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挑战困难的精神。

数学说课稿小学2

  一、教材分析

  《一分钟能干什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分、秒中的一个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是本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使学生懂得去珍惜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情境活动,让学生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体会分与秒的关系,掌握1分=60秒,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过程目标: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1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及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在实际操作及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激发学*兴趣和学*热情。

  能力目标:通过拍一拍、听一听、读一读、唱一唱、写一写、等活动,培养学生估计时间的能力,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惯。

  教学重点:体验1分时间的长短,建立一分钟的概念。

  教学难点:估计一分钟有多长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时分的知识在一年级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能区分时针、分针和秒针;能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整点、半点;但是整点刚过和接*整点学生区分还有困难。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生活经验少,但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而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的特点引起的,在教学时,尽可能创设生动的数学活动,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知识变成学生的切身需要,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通过操作交流去探索创新。

  二、教法学法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联系生活实际,用灵活多变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情感,充分放手让学生大量开展多种形式有趣的实践活动,开放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使学生较好的认识一分并且对于一分能干什么也会有深刻的认识。

  三、设计理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创设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的价值。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发展。在这节课中,主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是学*的“主人”,新课程强调学*数学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一分钟能干什么》这一课意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数心跳、听音乐、读书、踢球等,体验时间的长短,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东西。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就是学*的“主人”。

  四、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根据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于是我利用20xx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场面,共同感受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体验一分钟的长短,这种安排的意图是用学生比较有兴趣的事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新知的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强调要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整合。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一分钟时间的长短。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分钟能干什么都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说说,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台,发挥自己的个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对时间的有关认识的记忆。

  (二)实践感知

  1.一分钟有多长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数心跳”这一活动,再次体验到一分钟的长短,强化学生的感知。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听一遍会忘记,只有自己做一遍才能永远的记住。在课堂中通过拍一拍、读一读、写一写、数一数、做一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对于一分钟的长短有了深刻的印象,为后面的估计打下了基础。

  2.分与秒的关系

  在我们体验完1分钟脉搏的跳动之后,让我们静静地看钟面,一起来认识1分。观察钟面,上面有两个我们的老朋友,最短走地最慢的是时针,这根长一点的走得比时针快的是分针,钟面上还有一根又细又长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它可记录比一分还短的时间,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请同学们观察钟面,动脑筋思考,一秒有多长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

  学生说出不同的办法,同时选择拍手的方法边观察钟面边体验1秒,5秒,10秒,60秒的长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数一数、分针与秒针的走动情况,学生发现了分与秒的关系。强调学生一定要把分与秒的关系记好,1分=60秒

  我从“1秒钟是多长”这里寻找切入点,让学生拍手做,分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变化,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总结能力的培养。在认识秒针时,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钟面,区分时针、分针、秒针,然后总结出分与秒的关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总结,比老师的讲解更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在经历了观察、总结、推断的过程中体验了观察——思考——推断——总结——归纳——运用的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三)活动体验

  1.1分钟能干什么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做计算题,读三字经,画太阳,拍球),学生分小组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学*活动,集体计时,汇报结果。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在一分钟里能做这么多事情,很骄傲。同时体验1分时间的长短,建立一分钟的概念。

  学生通过四种活动对比谈感受, 让学生明白感觉时间的长短有时还与心情和喜好有关,并不失时宜的进行热爱学*的思想教育。简单的练*,为学生提供了体验时间的机会,增进了同学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同时,把课本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加深了学生对一分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一分钟有多长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听着音乐在一分钟之内做自己喜欢的活动,这是对学生估测能力的训练,有了活动已做基础,先叫同学交流估计的办法,然后跟随一段欢快的音乐跳起来,估计一分到了就回到座位。

  这个环节为学生创造了充分的机会实践一分钟的体验。新课标中倡导从孩子们身边的生活中撷趣素材,联系生活学*数学,将数学还原于生活,指导于实践。我让学生在通过大量的活动感受到了一分钟后,再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来估计一分钟长短

  4.几分钟的长短

  在这一环节请学生选一首歌,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几分钟,再全班一起唱唱,看看自己估计的对不对。新课标中倡导从生活中学*数学,还原于生活,指导于实践。让学生在通过大量的活动感受到了一分钟后,再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来估计一分钟以及几分钟的长短。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在学生有了一定时间的基础上马上让学生进行估算练*,促进知识的进一步的巩固。

  (四)拓展思维,课堂回顾

  1.中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检查学生掌握程度,我又设计了下面三个活动,把课堂气氛再次活跃起来。

  ①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这台春节晚会上,有我们熟悉的好朋友红果果、绿泡泡,他们俩看到同学们对分和秒掌握的这么好,想考考大家,你想接受他们的挑战吗?

  挑战第一关: 是时,分,秒关系的换算。

  1时=___分 1时30分=___分

  1分=___秒 1分20秒=____秒

  70分=___时___分 90秒=___分___秒

  挑战第二关: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会使用时,分,秒这几个单位。

  小华每天睡9( ) 跳绳10下用了7( )

  小亮吃饭用了20( ) 小明跑50米用了12( )

  挑战第三关:测试学生的计算速度。

  你能在一分钟内完成吗?

  3×4= 5×6= 3×9=

  5×8= 24÷3= 12÷6

  ②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了解一分钟的重要性。

  一分钟,银行点钞机大约可以点1500张人民币。

  一分钟,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大约可以播800个字。

  一分钟,汽车大约可以跑1200米。

  一分钟,激光大约可以走1800万千米。

  根据所给的数据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一分钟能干些什么

  1分钟我能穿好自己的衣服。

  我1分钟能吃一根香蕉

  1分钟能擦干净我的桌子。

  通过让学生知道一分钟虽然很短暂,但这一分钟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促进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惯。这个环节体现了在新课标强调的要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充分利用了生活这一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爱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2.课堂回顾

  在这一环节让谈谈学生的收获和体验,概括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课堂表现,还可以再次唤醒学生对本节课的记忆,揭示课题。

  同时根据情境,出示一句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来激励学生。

  学生的自我评价很真实,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激发他们参与和学*的兴趣。同时,把课本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加深了学生对一分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五)布置作业

  课已接*尾声,为了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让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介绍今年发生一些事情

  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在一分钟内完成,并成功进入太空;

  在20xx年奥运会开幕式前的一分钟,人们的心情是无比激动;

  在今年四川地震在抢救被埋在废墟里的人员时,那一分钟一秒钟是何等重要,每争夺一分一秒就可能生还一个生命。

  在第十四届世界杯足球赛中,德国队就是在最后1分时间进了一球,从而赢得了冠军。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正如人们常说,珍惜时间就等于珍惜生命。

  在这节课最后的一分钟,老师给大家带来几道有趣的课后作业,他们都在作业超市里,我们边听歌边把你喜欢的一道题记下来

  作业超市:

  1、估一估做一套眼保健操需要几分钟。

  2、调查你一分钟大约能跑多少米。

  3、收集有关描写时间的句子

数学说课稿小学3

  一、说教材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 “年、月、日”的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算单位。小学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小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方面知识的。本课是让学生借助观察年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然后介绍*年、闰年的判断方法,以及拳头记忆法和大月歌诀记忆法,最后是算出*年、闰年全年的天数。

  3、教学重点、难点:

  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让学生建立时间单位的观念和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是教学的重点。掌握*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教学难点。

  关于练*题的编排,编者是按照新授内容的顺序安排的,形成多样。第1题是先练*了年、月、日之间的进率,再说出*年和闰年的天数;第二、三、四题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能阅读日历、年历,并写出日期。

  (2)能够说出各月的天数并能正确分辨大月和小月。

  (3)理解、掌握*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说出*年和闰年的天数。

  这几条目标既有知识层,又有运用层,而且概括了本课时的知识点,明确、具体、可测。

  二、说教法

  1、教法上:

  (1)努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通过启发、诱导、设置悬念,培养学生探讨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步步扎实。

  (2)尽量利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努力体现目标教学特点,在突破重点、难点的过程中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学生学*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进率时,我是通过让学生观察20xx年的年历使学生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通过教与学的双向反馈,使教师更加清楚学生对这一教学重点的掌握情况,使下面的教学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幻灯片演示*几年二月份的天数,学生通过动脑、想、说、总结概括等一系列的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2、教具准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年历、幻灯片、录音机等。通过这些教具,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发现规律,学到知识。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通过让学生观察、看书、质疑、讨论、总结、概括、实践运用等手段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时,首先利用年历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等活动,并注意联系实际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观察幻灯片中二月份的天数发现每四年一闰的规律。再经过计算20xx÷4和20xx÷4得出*年、闰年的判断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说一说教学过程程序。因为这是年、月、日的起始课,所以要有个好的开头,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我利用猜谜语的形式来导入课题,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老师让你们猜个谜好吗?请同学们注意听:有个宝宝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谁能说这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猜到这是日历。然后,教师出示一本日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可以知道:在日历上我们可以找到某年、某月、某日,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内容:“年、月、日”的认识,(板书课题)。这样,通过学生猜谜语和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导入课题,既直观形象,过度又自然,同时好能激发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下面学*新知打下基础。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新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特点,我分两次口述学*目标,我是这样出示学*目标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这节课首先要完成哪两个任务吗?我来告诉你们,第一个任务是能够说出年、月、日的关系,能阅读日历、年历并写出日期;第二个任务是能够说出各月的天数,并能正确分辨大月和小月。这样出示目标既不枯燥乏味,又不死板,还能让学生记得住,激发求知欲。

  出示完目标后,教师将沿着这条线去教,学生也将沿着这条线去学。通过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20xx年的年历,使学生初步学会看年历并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等知识。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看年历,你知道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每个月各有多少天?看完后请同学们打开书,请同学们根据鸭博士提的问题认真观察年历。由于问题简单,学生看完后会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31天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这几个月;30天的有四、六、九、十一这几个月;二月有28天。板书完后,我告诉学生通常把有31天的月份称大月(板书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书小月)。在学生熟悉了年历之后,借助于他们*时对时间的直接经验和想象力,把抽象的时间与具体事件联系在一起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如:20xx年的儿童节是星期几?国庆节是几月几号?你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号?你能用铅笔把它圈出来吗?通过这样的练*,使学生建立起了较长的时间观念,巩固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顺利地完成了前两个任务。

  在学生知道什么是大月,什么是小月后,让学生判断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月从而引出二月。这时我告诉学生,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个特殊的月份,为什么呢?再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年份的年历,发现二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板书29天),写完后我说明: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板书*、闰年)。这时,我口头出示第三个学*目标: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年还是闰年,并能说出*年和闰年的天数就是我们将要完成的第三个任务。出现了*年和闰年后,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有*年和闰年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让学生听一段录音:“你知道吗?……。”这个录音既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听完录音后,我用幻灯出示了20xx年到20xx年二月份的天数,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讨论,自己发现四年里有三个*年和一个闰年的规律,并经过计算得出闰年的年份与4的关系,从而学会判断方法。这样既加深了理解、记忆,还培养观察、概括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为了巩固判断方法,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我让学生对“做一做”的第3题进行了练*。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我把原题进行了改动,把书中只给的年份都分别除以了4。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知识有限,这里只作为常识让学生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为了便于学生记忆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我给学生介绍了左手拳头数月份和用儿歌记忆大月的方法,这样学生既学得生动活泼,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为计算一年的天数打下了基础。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看幻灯,图上有一个左拳头图,在左手的拳头上我们可以依次数出十二个月份。这时,我先引导学生在图上数月份,边数边标出月份。再学生观察图知道:凡是凸起的地方表示月份都是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了二月外都是小月。再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拳头上数月份进行练*。这样既能亲身体验,又能达到巩固的目的。由此再一道记大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在此,讲清十二月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常说的腊月。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各个月份的天数之后,让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自己计算出*年和闰年各有几天,并填在书上,通过提问,知道*年有365天(板书365天),闰年有366天(板书366天)。这样设计既巩固了新知,有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再通过“做一做”中的第1、2题进行练*。

  到此,本课知识已经学完,通过看书质疑进行小结。小结时我采用提问题、学生小结的方式: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概括,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最后是回顾目标进行检测,通过测评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并及时补救,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掌握。测评时,我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练*题。这些练*紧扣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五、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本节教学的重点定位于: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学*方法自主学*的能力。

  备课时,从课的容量上来看,量确实较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在40分钟内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年、闰年的知识和判断方法,会计算全年天数等,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年、月、日是常用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间单位,也是来自学生自身和现实生活,教学时,我把教学内容纳入现实生活情境中,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环境中。上课时,师生先交流此时激动和高兴的心情,同时,也使学生感到,要学*的知识就在他们身边,接着借助课件演示讲解,年、月、日的概念,再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使学生初步体会年、月、日的时间概念,接着让学生说出课本中有意义的日子发生在什么时间,这样,再一次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明朗化。

  通过上这节课,我觉得本节的目标定位准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使课堂设计落在实处。

数学说课稿小学4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小组合作、拓展规律——巩固深化、拓展应用——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好动、喜欢动画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因此在新课依始,我就给孩子们讲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小数点搬家(板书),利用“喜羊羊快餐店”通过价格的变化吸引顾客的情节,把学生溶入到故事中(板书:4.00元0.40元0.04元)。接着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数点向哪边搬家?快餐店的价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时学生都会带着疑问与好奇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会说:小数点向左边搬家了,快餐店价格便宜了,来的客人会越来越多了。[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及寓教于乐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在积极、轻松的心理状态下一边听故事,一边思考,为学*后面新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很好的心理状态和认知基础。]

  二、自主探索、归纳发现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以下三个阶段:观察讨论阶段、归纳总结阶段、实践应用阶段。

  1、观察讨论阶段

  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这一环节我采取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来进行学*。[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互相辨析,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最终成为科学的认识。]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可能会有以下答案:

  (1)从元、角、分间进率分析:

  4.00元表示4元0.40元表示4角0..04元表示4分

  4元是4角的10倍,4角是4分的10倍,4元是4分的100倍;

  反之4分是4角的十分之一,4角是4元的十分之一,4分是4元的百分之一。

  (2)从计数单位分析:4.00元是4个1,0.40元是4个十分之一,0.04元是4个百分之一。[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获得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的目的。]

  2、归纳总结阶段

  结合前面的发现,我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小数点位置怎样移动?小数的大小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有了前面观察讨论阶段做铺垫,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4.00 元到0.40元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一位,小数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4.00元到0.04元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两位,小数就会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此时学生对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就会缩小这一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也只局限于价格上,而这时教师的引导就应该发挥作用,把学生的发现上升到一个普遍性的规律: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板书);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

  接着我追问学生: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说出:缩小到原来的千分之一。如果向左移动四位、五位呢?学生都会轻松作答(……)[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思维的延伸和拓展提供了广阔、自主、多元化的*台,这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建立正确的表象,学生不但享受到了数学的乐趣,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实践应用阶段

  [刚发现的规律如果不反复操作运用,它就会很快从学生的记忆中淡化褪去,而认知规律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动手做、动脑想。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两个练*。]

  (1)淘气的小数点总是在28.5中蹦来蹦去,你能说出下面数与28.5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2.850.02850.285

  (2)帮小数点搬家:53.8÷1053.8÷10053.8÷1000

  (此题的第一小题学生会完成的很顺利,但在计算53.8÷100时,一部分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数位不够怎么办?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解决。因为在教材的情境设置中已蕴涵了这个信息,学生会发现4.0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时,0.400.04已出现了用0占位的方法。加上学生在学*小数的读写法时已有了“哪个数位没有数字可用0来占位”的知识支撑,学生很快就会想到用0补位的方法,从而得出结论:小数点在移动时,如果位数不够要用0补位。)[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关键]

  三、小组合作、拓展规律

  在这一环节,我接着小数点搬家这一话题提出一系列的启发性问题。

  问题一:自从小数点搬了两次家后,“喜羊羊快餐店”的客人可多了,喜羊羊着实高兴了一阵。可是月底一算帐却亏本了,为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小数点向左移动,钱越来越少了,价格便宜,当然不挣钱了。

  问题二:可做买卖也不能亏本啊,怎样才能扭亏为盈呢?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了一定的购物经验,会马上想到,小数点向右移,使快餐价格上升。

  问题三: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猜一猜:小数点向右移动,原小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有了探索小数点向左移动规律的经验,根据学生知识迁移的特点,很容易找到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因此在本环节我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学生很容易会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本环节这一连串三个问题步步设疑,环环相扣,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类推能力得以锻炼。]

  在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后,我乘胜追机,设计了这样的练*:

  (1)知道同学们有了新发现,淘气的小数点又来了,你能说出下面各数与0.0493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0.4934.9349.3

  (2)你能找到小数的家吗?

  0.9990

  0.09×100.09×1000.09×1000

  [本环节的练*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点右移规律的理解及巩固小数点右移的方法。]

  四、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猜一猜:小明的身高不小心写成了145米,猜一猜小明的正确身高是多少米?[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样的,通过与书本、门、旗杆的对比,把现实生活与数学学*密切地联系起来,体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听一则有关小数点引发飞行事故的真实事例。[通过练*,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小数点的重要性,也使学生明确了小数的实际意义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同时,把课堂教学引伸到了社会中,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小数点搬家,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可能会从知识、情感、价值观等等方面谈自己的感受,教师都会给予充分肯定。]

  六、板书

  小数点搬家

  0.04元0.40元4.00元

  缩小到原来左移右移扩大到原来

  十分之一一位一位10倍

  百分之一两位两位100倍

  千分之一三位三位1000倍

  [关于板书的设计,我摈弃了课本上冗长的规律叙述,采用直观,更简洁,更明了的板书设计,既突出重点又概括全面,使学生易看易懂,记忆深刻,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数学说课稿小学5

  一、说教材分析

  《质数和合数》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在教材第23--24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因数与倍数的关系,2、3、5的倍数的特征等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学*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给学生传授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逻辑分析能力。因此,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b、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熟记20以内的质数。

  2、能力目标:通过100以内的质数表的制作,使学生学会合理选取学*材料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间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独自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同时,本着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出本课的重点——质数和合数的意义;通过师生交流突破难点——如何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二、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强调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问题。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方式,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根据本节知识特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课标精神,我采取了动手操作,引导探索,发现规律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教学方法,构建探索型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说学法指导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让学生学会,教师更应该传授给学生的是学*方法,让学生会学。所以我准备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采取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方法,比较对照,区别异同的方法等学会分析、总结归纳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应当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上,所以根据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将教学思路拟订为“求约数,探底铺垫——找规律,自主探究——分类归纳,理解意义——解释应用,验证结论”。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 复*准备:让学生复*上节课学*的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主要复*因数的含义,为下面的新课垫定基础。

  2、 新课导入:由自然数能不能被2整除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引出今天的新课内容,自然数还可以分为质数和合数(板书课题)。然后让学生分别求出2、3、5、7和4、6、8、9的因数,仔细观察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精神)

  3、 过程展开:(1)小组派代表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归纳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叫做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学生自己观察归纳,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做学*的主人,这样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2)让同学们判断以下几个数17、22、35、87、96是质数还是合数,总结出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明确可以找出每个数所有的约数,再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来判断;一个数,只有找到1和它本身以外的第三个约数,就能判断这个数是合数还是质数。不必找出所有的约数来,这样可以提高判断的效率(在练*中总结方法不仅能加强同学们的应用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归纳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3)问同学们是不是还忘了1的存在?引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然后让同学们口头练*,说说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奇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最小的偶数是几,旨在让学生将质数、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区别开来。(4)让学生根据教材24页的表格,制作一个质数表,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小组可以先交流讨论一下,这个质数表可以怎样去做,怎样快速的判断出这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然后汇报方法,教师适当指点。比如可以先把是2的倍数的数划去,再把是3,5,7的倍数的数划去,最后验算一下剩下的数。

  4、 课堂拓展:判断正误

  a、最小的质数是1,最小的合数是2。 ( )

  b、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 )

  c、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 )

  5、课堂游戏

  让学生依次起来回答自己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比如我是1,我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我是2,我是质数……

  6、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怎样根据它们的意义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强调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加深学生的印象。(五年级的学生还处于思维的过渡期,虽然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但还是需要教师对知识点的反复强调来加深记忆)。

  7、课后作业:独立完成教材第25页的练*1、2、3题,以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内容。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2 3 5 7

  ↙↘ ↙↘ ↙↘ ↙↘ →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1 2,1 3,1 3,1 7 ↓

  质数(素数)

  4 6 8 9

  ↙↘ ↙↘ ↙↘ ↙↘ →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因数

  1 2 4,1 2 3 6 , 1 2 4 8, 1 3 9 ↓

  合数

  1 →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获取新知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掌握了因数、倍数的知识后,能准确找出每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通过观察因数的个数,学*质数合数的概念,比较容易接受。运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层次知识内在的联系,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悟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惯,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学环境。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在课堂上,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的知识老师应该少暗示或不暗示,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给予学生亲自实践、思考、发现的机会,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去找寻。这样,学生才能在宽松、和谐的学*环境中,兴趣盎然地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同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数学说课稿教案实用5篇(扩展9)

——中班数学说课稿 (菁华5篇)

中班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认识数字8是中班数学活动里的一个内容,这个内容是在学*7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幼儿掌握添上一个和去掉一个等量不变的关系,知道数字8的形成过程,感知数字8的实际意义,理解数字与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学*数学的兴趣,并且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手口一致的点数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因而制定相应的目标为:

  1、知道7添1是8,并能认读数字8。

  2、理解8的实际意义,知道数字8可以代表任何数量为8的事物。

  二、说教法

  本班幼儿大多数孩子都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善于思考,对周围的新事物充满好奇。在认识了7以内的数字后,对抽象的数概念有了一定的认知、理解,动手能力较以前大有进步。根据《纲要》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现有的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贴*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实物,又要拓展幼儿的经验,拓宽幼儿的视野。我采取愉快式教学法、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等,以帮妈妈做红枣馒头的情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学*积极性通过让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方法,使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怎样使幼儿将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幼儿“学”和教师“教”的主要方向,只有把握好活动的重难点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合理设计教法和学法,使教师有目的地引导“重点”,从而突破幼儿学*的“难点”。本着这样的观念,我设计本次活动重点为:通过观察发现7个添上一个是8,知道数字8的实际意义。难点是能按数量与数字匹配,巩固对数的理解。

  四、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为此,我准备了一下材料:卡纸做的大馒头、小馒头、大红枣、小红枣若干,数字卡片1—8。室内放置有数字的8个呼啦圈、雪花片插塑若干。

  五、说设计过程 对数学活动的要求《纲要》明确表明“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活动的重要和有趣……” 但组织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5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首先这个活动是第一个主题中的活动,新年刚刚过去,因此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刚刚在家度过了一个快乐喜庆的节日,是什么节日?(春节)让我们听着欢快的音乐再来回味那些快乐的时光,好吗?播放音乐《过新年》,和小朋友一起舞蹈。谈话:“过年的时候,妈妈用面粉做了一些馒头,我们一起来看看,妈妈做了多少个馒头呢?”出示用卡纸做的7个大馒头和7个小馒头,对应摆放,引导幼儿运用目测数群和点数的方法复*7以内的数与量之间的匹配关系。

  第二环节,学*8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再出示一个大馒头引导幼儿观察数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应采取何种办法使大、小馒头一样多?说出7个添上1个是8个,8去1是7。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学*8的点数

  1、帮妈妈做红枣馒头。师:妈妈还准备了好吃的红枣,准备把红枣放到馒头上一起蒸,这样馒头就会变得更好吃。妈妈决定给每个馒头上放上8个红枣,请你们帮帮她吧。

  2、幼儿分组操作,给馒头贴红枣。

  师:每位小朋友都可以有一个大馒头和一个小馒头,请小朋友分别给大馒头上放8个大红枣,给小馒头上放8个小红枣。

  3、交流验证操作结果。

  请幼儿相互点数,看看是不是放了8个红枣,多了就拿掉,少了就增加。

  4、师:现在我们和8成为了好朋友,我们再来和8做游戏吧。拍8下腿,扭8下腰,撅8下嘴,晃8下腰。

  第四环节,在幼儿掌握了数字8的形成过程后,重点让幼儿感知数字8的实际意义和认读数字8。1、出示数字8的卡片,请幼儿认读,让幼儿观察数字8的形状像什么?2、请幼儿说一说8除了代表8个馒头、8个红枣以外,还可以代表什么?启发幼儿找出可以用8表示的事物。

  结束部分采用游戏法:(1)按数取物:(重点是巩固8以内数的点数)我出示不同的数字,幼儿取出相应的实物;(2)跑圈:(巩固8的形成)让8名幼儿围着两个放有数字7、8的呼啦圈慢跑,当听到教师说7添1或8去掉1等口令时,立刻站到相应的圈里,做错的幼儿将被淘汰。

  活动延伸:

  请幼儿寻找生活中的数字8。

中班数学说课稿2

  活动目的:

  1、用讲故事、演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2、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3、理解并能说出相1或少1的关系。

  4、发展幼儿的比较的能力和思维的活性灵。

  活动重点: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活动难点: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森林背景图,6张蘑菇房子图片。

  2、1-6的大点卡和数卡一套。

  3、小猴、小熊头饰各一个和老虎的图片一张

  4、幼儿数学操作板1个/人,1-6的点卡一套/人。

  5、标有1—6的数字卡片,每个小朋友一张

  6、故事《住宾馆》。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1、拍手游戏:“嘿嘿,ⅹⅹⅹ(小朋友名),我问你,你的朋友在哪里?”“嘿嘿嘿,在这里!”(被问的小朋友举起旁边小朋友的手。)

  2、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午休的小床,请你说一说自己的邻居都有谁,让幼儿理解什么是邻居。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师讲述并表演故事(助理教师配合故事表演)

  1、讲述并表演故事后提问:

  (1)熊猫说2号有两个邻居,它们都是谁呢?小猴子的家应该是几号呢?

  (2)小熊说它的家是5号的邻居,5号的邻居是谁呢?

  (3)小熊的家不是6号,那应该是几号呢?

  2、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在蘑菇房子上贴数字卡片,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告诉幼儿相邻数的定义。

  (1)2的邻居是谁呀?(1和3是2的邻居,也叫做2的相邻数。)

  得出结论:2有两个相邻数是1和3;5有两个相邻数,是4和6。

  (2)提问:a、那么3有没有相邻数,它们是谁?

  、4有没有相邻数,它们是谁?

  得出结论:每一个数都有两个相邻数。

  3、幼儿自主探索3、4、5的相邻数(部分幼儿上前操作,集体验证),进一步推理说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二)复*数字1-6。

  1、请你说得比我多1(少1)。“小朋友,我问你,比2多1就是几?”“

  2、接着往下数,一直说到数字6。

  (三)总结评价幼儿操作的结果,理解并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1、“你帮2找到了哪两个相邻数?为什么1是2的相邻数,3是2的相邻数呢?”引导幼儿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2、发放幼儿数学操作板及操作点卡,帮助幼儿理解相邻数间多1少1的关系。“你找出比2多1的点卡,请你找出比2少1的点卡。”依次找出比3、4、5多1或者少1的数,引导幼儿依次说一说3、4、5的相邻数及其之间的关系。

  三、结束部分:游戏中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游戏:1、给黑板上的数字找相邻数。

  2、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1-6其中一张数字卡片,“嘿嘿,小朋友,我问你,ⅹ的相邻数就是ⅹ和ⅹ?”。。。。。。活动结束。

  附一:故事《住宾馆》

  小动物们去旅游,来到了森林宾馆,要在宾馆休息。熊猫负责给小动物们分房子。熊猫把所有动物的房子都分好了,贪玩的小猴很晚才赶到。小猴跑到熊猫面前说:“我的钥匙呢?”熊猫管理员拿出了钥匙笑眯眯地说:“在这儿。给你,你是2号的邻居。”小猴一听:“2号的邻居我知道,不就是3号吗?拜拜!”不等熊猫把话说完一阵风似的就跑了。

  小猴拿着钥匙来到了3号房,可是3号房里面好象没有锁,小猴正纳闷,开门一看,呀,里面住着一只大老虎,可把小猴吓坏了,赶紧关上房门。小猴想:“一定是熊猫管理员搞错了。”可是熊猫管理员说2号的邻居有两个,不只是3号。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小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原来1号才是自己的房间,从此小猴知道了原来2号有两个邻居,一个是1号,一个是3号。

  小猴子刚找到自己的房间,小熊又拿着钥匙来找房间了,小熊左找右找,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房间了,小熊只知道自己是5号的邻居,可是5号的邻居是谁呢?这下可把小熊难坏了。最终还是在大家的帮助下找到了5号房的邻居。一个是4,一个是6,可是两个房间,到底哪一个是小熊的家呢?结果用钥匙一试,没有打开6号,却打开了4号,小熊的家原来是4号房,从此小熊也知道了,原来5号的邻居有两个,一个是4号,一个是6号,它自己住在4号房间。

  目标:

  1、用讲故事、演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情感)

  2、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认知)

  3、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认知)

  4、发展幼儿的比较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能力)

中班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数学排序是一个老教材,但如何用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演绎好老教材是我思考的问题。中班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逐步转向为抽象思维的萌芽阶段,他们虽对于数字大小,物品粗细、长短等显性排序有粗浅认知,但对于比较抽象的有规律的间隔排序的感知还不够。于是,我以“小熊过生日”的情境展开有趣故事,将有规律的排序渗透其中。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为有趣的、幼儿自主探究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充分享受,体验情境所带来的愉悦中学数学、玩数学、用数学。另外,活动中幼儿操作Pad体现自主性强、方便易检查易纠错的优点。同时双屏技术的交互运用、电子绘本情境感染也让老教材焕发了无限的生机。

  二、说活动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认知:在游戏情境中了解什么是有规律的间隔排序,感知规律排序的多种多样。(重点)

  2、能力: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究两个一组、三个一组等多种有规律的排序。(难点)

  3、情感:对数学游戏感兴趣,有良好的操作*惯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我做了两方面的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对于简单的物品排序、数字排序有一定的认识;对PAD有一定的操作经验。

  2、物质准备:PAD人手一台(分为教师版本(情境界面和操作界面)和幼儿版本(操作界面)、双屏显示(屏幕一:推送教师PAD或者幼儿pad画面;屏幕二:保留幼儿操作结果,制作规律卡)今天为了便于说课,我将教师PAD课件、幼儿pad课件和屏幕二课件一起放在了一台PAD里面、房屋图片每组两个。

  四、说教法和学法:

  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操作、互动学*、自主探究、

  (1)游戏情境法:将循序渐进的知识很好的融入在四个情境中:准备小熊礼物、铺设漂亮小路、制作美味蛋糕、分享快乐生日,生动有趣。

  (2)PAD演示和操作法:教师pad演示了生动的游戏情境,另外在分析操作结果时利用涂鸦功能很方便。幼儿PAD操作利于孩子们的反复验证、展示、纠错、总结。

  五、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一共设计了四个结合情境的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准备小熊礼物。

  1、以“过生日”为情境,引出活动内容。

  (1)(播放课件):小熊要过生日了,给我们发来了邀请函。去祝贺生日,要准备点什么呢?引出准备礼物的意识,(教师Ipad显示)桌子上有“黑巧克力”、“白巧克力”。请幼儿自主观察、分析并尝试根据盒子上的数量和颜色放置对应的巧克力。

  (2)幼儿操作,教师请幼儿说说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自主建构操作要求,并巡视指导。(幼儿软件模拟操作)。建议操作结束的幼儿互相交流与检查。

  (以上环节既迁移了幼儿10以内的点数以及颜色标记的匹配与分类摆放。是幼儿数学活动中必要一个热身训练。)

  (二)铺设漂亮小路。

  1、以“看地图”为由,引出铺路任务。

  (1)情节继续(切换到教师版):礼物准备好了,可是没有去小熊家的路可不行。(教师iPad显示)引出铺路的任务。

  (2)和幼儿认识材料、探究铺路方法(教师ipad显示):请幼儿看看有什么材料?两种颜色的石子你可以铺出什么样漂亮的小路?你觉得从什么地方开始铺路最合适?(从小旗开始从左到右开始铺,明确了方向,为规律的建构做铺垫。用黑石子和白石子铺漂亮的小路,隐喻着颜色需要搭配,这让幼儿初步感受拼搭中颜色搭配的美,并在反复操作中逐步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简单演示

  (3)操作过后,进行第一次展示与交流:小路这么漂亮,原来是黑、白石子在铺路中藏着秘密呢。谁发现了秘密?可请发现规律的幼儿交流,也可退位让作品的主人交流铺路过程。

  (4)教师帮助提升:原来两颗石子像好朋友一样手拉手,反复出现。“白黑”就是一对好朋友,我们可以说他们是一组。一组一组反复出现就成了一条漂亮的、有规律的小路。(幼儿iPad展示)幼儿iPad显示间隔线)。在展示时利用播放模式,随意的涂画演示帮助幼儿明晰了规律的排列,提炼出了“一组一组”的概念。又不会影响幼儿之后的纠正和再次操作,对于规律的呈现有很大的帮助。

  (5)分析过后,利用双屏的屏幕二现场做出规律卡:(PPT出示)帮助幼儿在头脑中对于排出的样式进行很好地归类和汇总。然后再请其他孩子来介绍不一样的排法,交流不同之处,巩固“一组”及“反复出现”的概念。总结出规律,继续在屏幕二中做规律卡。

  (6)接着,请幼儿自己检查小路:出错的幼儿进行纠正操作,成功的幼儿给与他们再次铺路的机会,要求和刚才排出的规律不一样,形成第二条有规律的小路。这也是电子媒体给与孩子个性的操作优势。

  (7)操作过后进行组内交流分享:预设:如有幼儿出现三个石子一组为规律的铺设方法,则肯定并小结:(原来“一组好朋友”可以是两个不同颜色的好朋友手拉手,也可以是三个不同颜色的好朋友手拉手呢),以此为第三个环节重点研究三个一组的排序做铺垫,教学的重点在两次操作和展示中基本突破。利用双屏屏幕二出示规律卡:(PPT出示)和幼儿一起归纳发现,今天,为了方便看到预设的操作结果,我提前做好了规律卡。

  (8)(切换到教师版)当孩子们铺出了属于自己的路之后,出发!请孩子们齐心协力把PAD里面的小路连接起来,随音乐沿着路走到小熊家。

  (三)制作美味蛋糕。

  1、以“做蛋糕”为事件,引出装饰任务。

  (1)情节继续:来到小熊家,小熊在做蛋糕呢!奶油已经涂好了,我们要把带来的巧克力帮小熊装饰在蛋糕上!小熊给我们准备了秘密卡,引出装饰蛋糕的任务。(教师iPad打开信封)

  (2)和孩子们自由交流“秘密卡”和蛋糕圈的秘密。可请1名幼儿尝试排出一格。教师重点提炼“三个一组”、“一组一组反复出现”的语言。着重提出“顺着一个方向装饰肯定更美”的装饰要求。(教师PAD模拟操作)

  (3)接着,幼儿自由选择秘密卡,开始装饰蛋糕。秘密卡上有的是一黑两白三颗巧克力,有的是一白两黑三颗巧克力,引导幼儿主要探究三个一组的排序。这也是活动的难点。秘密卡的出示帮助幼儿逐步建构排序的方法:要先确定好规律再按同一方向往下排,为探究更高难度的排序奠定的了基础。

  (4)然后,展示不同幼儿的作品:和孩子们共同分析蛋糕圈是否有规律?重点关注有规律的“一组”是否和秘密卡匹配,同时关注规律延伸的方向是否正确。(幼儿iPad展示)幼儿iPad显示间隔线)。在展示时依然利用播放模式,帮助幼儿明晰了方向和规律的排列。根据幼儿操作结果,之后依然在屏幕二制作三个一组的规律卡,规律的变化随之也丰富了。(PPT显示)看规律卡小结:发现同样的三颗巧克力可以排出好几种不一样的规律来。

  (5)接着,给予幼儿自己纠错,小组互助的检查纠正时间和空间。教师适时帮助能力弱的幼儿。

  (6)延伸探究多个一组的规律:小熊还有一些蛋糕圈需要我们帮忙,试过用两颗、三颗为一组来排,你还想用几颗组成有规律的“一组”?满足需求,在次操作。(这个环节主要是延伸环节,通过之前的学*,孩子们对于两个一组、三个一组的排序已经有一定的经验,这里给予继续探究的空间,能力弱的可继续探究三个一组,能力强的可以向前一步,引导孩子发现,一组巧克力的数量越多,可以排出的规律就越多。对于教师以后再区域中的指导或者第二教时的学*做好调研工作。)

  (四)分享快乐生日。孩子们齐心协力专注完成了做个任务,也需要放松一下。

  1、(切换到教师版)教师变身成为魔术师!我们把每组小朋友的蛋糕圈都叠起来!哇,变成了一只大蛋糕。(教师iPad操作)

  2、音乐响起,一起唱歌:祝你生日快乐。利用多媒体,以戏剧性的变化和音乐渲染着活动进入尾声,情节也得到了完美的结局,活动的气氛达到高潮,孩子们怀着欢乐的心情结束整个活动。

  六、说说“多媒体引入”对教学活动的优势:

  1、电子绘本的尝试:将故事的情境制作成电子绘本故事。直接视觉的画面比教师口中的描述更为生动、形象,大大增加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注意力。全程零压力,有的只是向前不断挑战的动力。他们在与电子绘本的交互中感知规律、认识规律、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规律,为难点的突破建构了前提。

  2、Pad操作的尝试:pad的使用是整个活动的亮点,也是孩子们学*的重要手段。如果活动中采用实物教具,那么需要准备的东西很多,学*过后基本都不能反复使用。并且不管是纸质教具还是实物教具都不利于孩子们的纠错、展示等。PAD操作简便,利于孩子们的反复操作、展示、验证、纠正、总结。对于难点的突破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双屏展示的尝试:在设计活动时考虑到规律经验的提升和总结是需要保留孩子们的思维成果的。于是,采用了双屏展示。一个屏幕进行教学情境、操作等的展示。另外一个屏幕则展示和保留总结性的内容(规律卡),帮助幼儿在头脑中对于排出的样式进行很好地归类和汇总,对于难点的突破起到了巩固性的作用。

中班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认*面几何图形,中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直觉形象的,在学*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是: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复*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认识;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环

  知识准备:已认识简单、常见的图形

  物质准备: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

  导者。

  3、观察法:观察可丰富幼儿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学法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

  2、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

  五、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第一次操作——捡“石头”

  3.第二次操作——铺“石头”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铺石头”的游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真正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3.第三次操作——拼“石头”

  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难点问题——有些坑找不到相同形

  状的“石头”来填,并及时抛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互交流帮助,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

  4、音乐活动——踩“石头”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活动要动静交替,切合幼儿年龄特点。

  5、活动延伸

  一次活动的结束不代表这次内容的终结,幼儿的知识要经过多次反复的巩固和联系,要不断的积累和深入。

  六、效果预测

中班数学说课稿5

  说活动意图:

  带着亲*和喜爱大自然的情感开展了此次数学《找到的春天》的活动。数学活动比较抽象,枯燥,幼儿难以理解和运用的。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神奇的同时逐步地愿意亲*数学喜爱数学。用多种途径学*感知和体验数学。找到数学知识与幼儿生活经验的结合点,有效地促进幼儿对数学的探索兴趣和认知发展。

  说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说说、做做中,尝试数一数呈封闭状排列的物体。

  2、从不同的现象中把握春天的季节特征。

  3、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及思维抽象概括能力。

  说活动重难点:

  尝试数一数呈封闭状排列的物体。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操作材料包。

  说活动过程:

  一、再现情景:(PPT1—PPT3)

  最*一段时间我们都在寻找春天,那请你告诉大家你找到了哪些春天的朋友?

  教师根据幼儿说的进行小结归类:

  1、当我们找到小蝌蚪、蜗牛、蚯蚓、鸭子和刚孵出的小鸟,我们知道春天来了。

  2、当我们看到花园里五颜六色的花越开越大,嫩嫩的小草越长越高,树叶发芽了,我们知道春天来了。

  3、当人们脱掉了厚厚的冬衣,换上了轻便的春装,我们知道春天来了。

  二、观察图片:(PPT4)

  它们都是怎么排列的?和我们以前数数时看到的东西排列有什么不同,用什么方法可以数得准确呢?

  小结:我们在数这种圆圈式(呈封闭状排列)的物体时,一定先要确定一个起点(可以去观察它们的不同特征出发),之后记住它的位置后,逐个数到起点前一个物体为终止点,这样我们就不会重复数也不会漏数。

  三、尝试操作:

  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粉色的花儿越开越大,蝴蝶围着花朵翩翩起舞,小蝌蚪也在找自己的妈妈呢,鸭司令带着小鸭们去池塘游泳,现在你们去找一找春天的朋友,你们能帮忙数一数吗?

  幼儿操作要求:

  1、数一数分别有几朵花、几只蝌蚪、几只鸭子?

  2、数好后圈出相对应的数字。

  3、和同伴说一说你是用怎么样的方法来数的?

  四、分享交流:

  1、有几只蝴蝶未在花朵旁边?有几只蝌蚪在找妈妈?鸭司令带着几只小鸭在游泳?你是怎么样数出来的?

  小结:原来数这样圆圈式(呈封闭状排列)的物体时先要观察它们的特征是否一样,我们可以先找出不同特征的物体(比如方位、大小、颜色等),可以从它先数,逐个数到起点前一个物体为终止点。

  2、出示没有任何特征的圆圈式排列:

  这些刺猬一样吗?那这些特征一样的物体,我们又该怎么来数呢?

  小结:像这些特征一样的物体,我们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先用手指按住一个物体作为起点,再往下数,数到手指按住物体的前一个作为终点;也可以用做标记的方法进行数,这样就能做到不漏数、不重数了。

  说活动延伸:

  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都是围起来的,碰到的时候要试着数一数,看小朋友能不能数对。

  说活动反思:

  春天是一个特别美好的季节,所以几乎每门课中都有关于春天的内容。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活动中孩子对排列顺序似乎也明白了很多。作为老师,除了教给他们知识外,还得关注他们的思想。要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引导观察发现实物有规律地交替排序,并能讲述出排列的规律。根据中班孩子认知特点及发展水*。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