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诗词赏析 (菁华3篇)

首页 / 赏析 / | 诗词赏析

刘禹锡的诗词赏析1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唐代: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刘禹锡的诗词赏析2

  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代: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踏歌声。(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鉴赏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刘禹锡的诗词赏析3

  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色 一作:山水翠)

  鉴赏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如镜”,是*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刘禹锡的诗词赏析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刘禹锡的诗词赏析 (菁华3篇)(扩展1)

——刘禹锡的诗词赏析 (菁华3篇)

刘禹锡的诗词赏析1

  秋词

  唐代: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刘禹锡的诗词赏析2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唐代: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刘禹锡的诗词赏析3

  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代: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踏歌声。(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鉴赏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刘禹锡的诗词赏析 (菁华3篇)(扩展2)

——中考古诗词赏析的题型与方法 (菁华3篇)

中考古诗词赏析的题型与方法1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4)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中考古诗词赏析的题型与方法2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1)以物象为题。

  (2)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

中考古诗词赏析的题型与方法3

  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从军行》、《关山月》等。

  (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了哪一类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刘禹锡的诗词赏析 (菁华3篇)(扩展3)

——刘禹锡《秋词》赏析 (菁华3篇)

刘禹锡《秋词》赏析1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 ①嗾,sǒu,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4分)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是否一致?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3.(1)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2分);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2分)。

  (2)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2分);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2分)。

  月练*二:

  14.对两首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都是七言绝句 B.首句都不入韵 C.都是仄起*落 D. 都很讲究对仗

  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道尽了千古文人的共同心结,也反映了作者的心声。

  B.《秋词二首》一反前人悲秋情绪,是一曲昂扬乐观的秋的赞歌。

  C.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两首合一,相得益彰。

  D.其一,志向远大,如一鹤冲天;其二,心地高洁,如明山净水。

  16.古人云:气以励志,色以冶情。请结合《秋词二首》对此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4.(1分) (A)

  15.(3分) (A)

  16.(4分)赞秋气以美志向远大,咏秋色以颂情操高洁。(1分)振翅高举的白鹤,排云直上秋日晴空,矫健凌厉,奋发有为,一展鸿图大志;(1分)山明水净的秋景,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泠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1分)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1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刘禹锡《秋词》赏析2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附赏析

  刘禹锡,字梦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一生经历坎坷。因王叔文案被贬为连州刺史,又接连被贬为朗州刺史、和州通判。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刘禹锡《秋词》赏析3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1.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2. 春朝:初春。这里可译作春天.

  3. 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冲出。

  4. 便:就;于是。

  5. 碧霄:青天。

  译文:

  自古以来的人们都说秋天是悲凉的,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彭城(江苏徐州)或河南洛阳(有待考证),汉族,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

  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刘禹锡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也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又称《刘中山集》)传世。


刘禹锡的诗词赏析 (菁华3篇)(扩展4)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 (菁华3篇)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1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文解释】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词语解释】

  金陵:今江苏南京。

  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

  【诗文赏析】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诗人讲述了建都金陵的'几个朝代的兴亡,希望唤起人们的注意,吸取往日的教训,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赤诚忠心。全诗借古喻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2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西塞山怀古⑴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头⑸。

  人世几回伤往事⑹,山形依旧枕寒流⑺。

  今逢四海为家日⑻,故垒萧萧芦荻秋⑼。

  注释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赏析: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这两句是说,封锁长江险处的铁链,被烧断沉到江底,东吴朝廷只好从石头城中举起白旗投降。史载,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下令灭吴,发兵二十万,分六路进攻。益州刺史王濬造了高大的战船,率水兵八万沿长江而下。东吴造了长长的铁链,将长江险要处拦住,企图阻止战船通过。王濬用粗数十围,长十余丈的大火炬烧熔了拦江铁链,继续东下,直抵石头城下,东吴国君孙皓被迫反缚住自己的双手,抬着棺材向西晋军投降。诗人以洗炼、紧凑的笔锋,在对比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胜败相形,描写生动。诗人意在借古讽今,曲折含蓄地告诫骄奢腐败的唐王朝:六朝覆灭的教训,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同时告诫割据势力:统一事业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割据分裂只能导致失败。

  译文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韵译】

  西晋时的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为家过着太*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诗文解释】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821年到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评析】:

  这是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赏析: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名家评论

  《唐诗鼓吹笺注》评此诗:“首联一雄壮一惨淡,后四句于衰飒中见其高雅自然,于感慨中见壮丽,是“唐人怀古之绝唱。”

  《絸斋诗谈》评此诗:“太*既久,向之霸业雄心消磨已净。此方是怀古胜场。”

  《一瓢诗话》评此诗:“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着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压倒元、白。”

  屈复评此诗:“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唐诗成法》)

  纪昀评此诗:“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方回《瀛奎律髓》纪评)

  俞陛云评此诗:“余谓刘诗与崔颢《黄鹤楼》诗,异曲同工。崔诗从黄鹤仙人着想,前四句皆言仙人乘鹤事,一气贯注;刘诗从西塞山铁锁横江着想,前四句皆言王濬*吴事,亦一气贯注,非但切定本题,且七律诗能前四句专咏一事,而劲气直达者,在盛唐时,沈佺期《龙池篇》、李太白《鹦鹉篇》外,罕有能手。”(《诗境浅说》)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3

  《西塞山怀古》

  唐代: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译文

  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东吴灭亡以后,在金陵建都的王朝都先后灭亡,如今的西塞山依旧紧靠长江。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西塞山怀古》注释

  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今逢:一作“从今”。

  “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西塞山怀古》赏析

  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沉”、“出”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出。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孙吴*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西塞山怀古》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西塞山怀古》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的诗词赏析 (菁华3篇)(扩展5)

——七夕的古诗词赏析 (菁华3篇)

七夕的古诗词赏析1

  鹊桥仙·七夕

  宋代:苏轼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译文

  缑山仙子王子乔性情高远,不像牛郎织女要下凡人间。皎洁的月光中停下吹凤箫,摆一摆手告别人间去成仙。

  听说黄河竹筏能直上银河,一路上还挟带着天风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向何方?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题为七夕,是写与友人陈令举在七夕夜分别之事。

  上片落笔先写陈令举之风度,他高情云渺,如侯家人于缑氏山头的王子晋在风箫声声的新月之夜,没有望到家人,自己便飘然而去。与友人在七夕夜分别,词人自然想到牛郎织女,但陈令举不像他们那样痴心于儿女之情。

  下片想象友人乘坐的船只来到银河之中,当他回到人间时,就挟带着天上的天风海雨。接着他评价二人的友谊能够相逢共一醉,那是前世有缘,当天风海雨飘飘散去之后,友人也将随风飘去。

  写送别,一般人都会徒增伤感,而词人却是豪气纵横,驰骋想象,遨游天界银河,如陆游所说“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一般写七夕银河,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类的柔情凄景,而词人笔下那天风海雨之势,正显露了他不凡的气魄与胸襟,这种逼人的天风海雨,便是他豪放词风形象性的说明。

七夕的古诗词赏析2

  鹊桥仙·七夕

  宋代: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译文

  今夜是牛郎织女会面的好时光,这对相会的夫妻懒得再为耕织忙。寂寞的群仙要生妒嫉了:娇美的月亮姊姊蹙紧了娥眉,风阿姨兴风吹雨天地反常。

  相见匆匆忙忙,短暂的聚首真不如不见,重新搅起离别的忧伤。见面的欢乐总不抵久别的愁苦多,反倒又增添了新愁带回品尝。

  赏析

  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人的心灵。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此时银河*,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不仅如此。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词情营造,匠心独运。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词人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年年岁岁,七夕似乎相同。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已。

  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的,牛郎织女之悲剧,乃是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剧。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这一可怕性质,终于在词中告诉人们。显然,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有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即恩爱夫妻被迫长期分居。此可断言。“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冤》曲词)

  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为匪夷所思。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现代黑色幽默庶几*之)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淡。范成大之诗,如其著名的田园诗,颇具泥土气息,从这里可以印证之。最后,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词发展中之特殊意义。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多用《鹊桥仙》之词牌,不失“唐词多缘题”(《花庵词选》)之古意。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可见,欧词所写,本是人之常情。秦词所写,乃“破格之谈”(《草堂诗馀隽》),是对欧词的翻新、异化,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而成大此词则是对欧词的复归、深化。牛郎织女的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来得更为广大。故成大此词,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从揭橥悲剧深层的美学意义上说,还是是对秦词之一计算。欧、秦、范三家《鹊桥仙》词,呈现一否定之否定路向,显示了宋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切体味,亦体现出宋代词人艺术创造上不甘逐随他人独创精神,当称作宋代词史上富于启示性之一佳话。

七夕的古诗词赏析3

  七夕

  宋代: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译文

  如果织女不是见到牛郎她会怎么样?我愿意与织女共同弄梭织布。

  期盼年年岁岁这样度过,其实在人间这样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过是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罢了。

  赏析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宋的这种主理的诗,对那些喜好唐诗的人来说,常有味同嚼蜡之感。但诗如能用简捷的句子,深刻地表达一种哲理,也不能不说有其特殊的妙趣。杨朴的这首《七夕》,就是具有这种妙趣的哲理诗。

  诗的作者从牛郎、织女七夕踏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发端,别出新裁,表达了作者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前两句设问: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这里的“须”字,是一种怀疑和否定,从正面来解释,就是没有必要来邀请织女作这一切。这两句来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为很多人把把牛郎织女的神话作为美妙的故事来接受,对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从未提出过质疑。以为神胜过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间的一切都要聪明许多。但诗人却对此表示怀疑。前两句的这种怀疑只涉及到神话故事本身,但这已足以造成悬念。这两句为诗的末联所发的奇论,做了有力的铺垫。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己多”。这两句是说:每年人们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织女乞求赐予刺绣、纺织等的聪慧、智巧,但实际上,人间的智巧己经是很多了,多得有点可怕。诗人在这里并非是在赞扬人间的机巧,而是来了一个大转弯,诗人此时想起的不仅仅是人间创造幸福的巧智,还有行恶的智巧:有巧取牵夺,互相倾轧,以及繁复、杂多而又绞尽脑汁的勾心斗角。诗人赋予末一行诗中的“巧”的含义已经不同于第三行诗中“巧”的含义。恰是这种新的含义,不无道理,但又非常出人料想地拓宽了诗思的领域,这就便诗的情思和哲理向更深处开掘,一使诗具有了横空出世、奇崛诡辩之美。当人间充分运用他的机巧来进行勾心斗角的时候,要邀织女来已无意义。从四句诗的整体和诗情的深入来看,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表现得很是恰当、巧妙、深刻。

  杨朴在那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种思想和见识是很深刻的,加之诗语简练、晓白、朴实,就使诗思凝重、洗练,富有趣味。


刘禹锡的诗词赏析 (菁华3篇)(扩展6)

——古典诗词赏析 (菁华3篇)

古典诗词赏析1

  知识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复*目标了解古典诗词中表达技巧的种类

  正确判断和鉴赏古典诗词中的表达技巧

  复*重点判断和鉴赏古典诗词中的表达技巧

  复*难点判断和鉴赏古典诗词中表达技巧的方法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11分)(安徽安庆20xx届重点中学模拟试题)

  秋日送容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国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鹄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疲马再三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

  B.领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描绘了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

  C.额联上下句运用列锦的修辞,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名词性意象组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D.颈联中作者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

  E.尾联明确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写驿楼、宫树和马鸣,结句托物言志,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描描绘了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错,鼓响鸡鸣描绘的应该是喧腾的景象。E项,“托物言志”错,应该是“借景抒情”。

  (2)请从写景角度简要赏析本诗颈联。(6分)

  【答案】①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鹊噪衬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②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③远*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景。(每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从写景的角度来赏析。“噪”是听觉,“飞”“晚禾”“秋草”是视觉;“鹄噪”“蝶飞”是动,衬托出了“晚禾”“秋草”之静。“鹊鹄噪晚禾地”是从远处落笔,“蝶飞秋草畦”则是从*处勾勒。根根据以上分析分条表述即可。

  二、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知识点1.表达技巧分类

  知识点2.鉴赏表达技巧的步骤

  三、典例剖析思维拓展

  考点1.鉴赏表达技巧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题目。(11分)(安徽名校联盟20xx届最后一卷试题)

  玉楼春白莲

  王夫之①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

  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②心窥晓镜。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

  【注】①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想家。年轻时参加抗清复明斗争,失败后隐居山林,潜心著述。②檀:红色。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一、二句描写莲塘秋夜的清幽景色:弯月当空,低照池塘,波光闪动,把读者带入一个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美丽境界。

  B.三、四句描写白莲的清雅风姿:莲叶茂盛,恰如冉冉绿云;莲花初绽,好似刚刚匀就脂粉的美人,散发出阵阵馨香。

  C.五、六句描写白莲的孤独情态:荻花纷飞,秋水生寒,白莲独自抱着红蕊映照湖面,仿佛在对着镜子窥视自己的晨妆。

  D.七、八句转写对白莲命运的关心:将来白莲的芳魂会归向何处?末句营造出一种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

  E.这首词由虚到实,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章法谨严,写景细致入微,感情含蓄蕴藉,体现出十分高超的艺术技巧。

  【答案】D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错,应是一种凄迷渺茫的境界,暗示白莲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难觅芳魂。E项,“由虚到实”错,应为由实到虚。

  【易错点】对诗句情感把握不准会出现错误,对手法的鉴赏积累不够对诗句理解错误。

  【方法点拨】诗歌的选择题常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手法的使用、情感的表达三个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各种不同的手法,而且做到能够清楚的辨析灵活的运用。

  (2)这首词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抒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借物抒情(托物言志)。(2分)词人以莲自况,把自己的情志寄托在白莲身上,抒发了自己在明亡之后孤忠自守、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不与异族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通过白莲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是典型的借物抒情,也可以说是托物言志。在分析表达的情感时,要分析意象特征,知人论世。莲花本身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白莲更显其洁身自好的情操;联系词下注释给出的词人的'身世背景,可知词人是以白莲自况,表明自己不与异族同流合污的忠贞气节。

  【易错点】学生在分析表达技巧时,容易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中的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混淆。

  【方法点拨】学生需要掌握各种不同的手法,而且做到能够清楚的辨析灵活的运用。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11分)(广东湛江20xx届一模试题)

  市乡子①

  苏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涨渌。

  春雨暗日台,乱洒歌楼湿粉。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注】①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词人因揭露新法弊端被贬至黄州。②蒲有:即“葡萄”,喻江水澄激碧绿。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琼杯,玉制的酒杯,亦用以美称酒杯。

  B.“岷峨”指四川岷山、峨眉山,苏轼常常在诗词中用“岷峨”代指家乡。

  C.下阕前两句“暗”和“乱”两字写山上春雨忽至,营造了悲凉清冷的氛围。

  D.下阕后三句描写骤雨复晴的景色,东风吹散云雨,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

  E.本词描写的自然景观阴晴不定、神奇瑰丽,直接抒发了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

  【答案】CE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暗”“乱”两字突出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并未营造悲凉清冷的氛围。E项,“直接抒发”错误,本词应该是寓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中蕴含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

  【易错点】对诗句的理解不够精准,写景抒情的手法判断错误,

  【方法点拨】学生需要掌握各种不同的手法,而且做到能够清楚的辨析灵活的运用。

  (2)本词上阕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实写落日美景倒映在酒杯里,青山绿树把杯中美酒都染绿了。②虚写杯中琼浆是岷山、峨眉山积雪融化而来,万顷的江水正像那未过滤的酒。③虚实结合,想象奇特,扩展了时空,表现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与旷达胸怀。(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赏析“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要结合词句分析“虚”“实”各自的内容及效果,最后指出词句运用此种手法所表达的情感。上阕写词人看到的黄昏景致。“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水天色的景致,是实写。“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酷”句词人看着满眼碧绿的江面,回想起初到黄州时,竟认为这碧波荡漾如葡萄美酒般的江水是由岷山与峨眉山上的雪浪融化而来的,是虚写。虚写部分的想象十分奇特,营造了空间的辽阔感;同时,因苏轼是眉山人,峨眉山的雪浪勾起了思乡之情,壮阔的想象表现出词人旷达的胸怀。

  【易错点】学生在分析表达技巧时,容易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中的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混淆。

  【方法点拨】学生需要掌握各种不同的手法,而且做到能够清楚的辨析灵活的运用。

  四、举一反三成果巩固

  考点1.鉴赏表达技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11分)(吉林白山20xx届二模试题)

  如梦令春景

  秦观①

  莺嘴啄花红溜②,燕尾点波绿皱③。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④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注】①秦观:字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此时他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②红溜:形容花朵娇红。③绿皱:形容春水绿波。④《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二句直笔写春。莺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B.一个“溜”字,一个“皱”字,将宁静的春色搅动,又是那样轻柔,那样温和,那样令人陶醉、销魂。

  C.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鸣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得词作境界一转,可见词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

  D.“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点题之笔,词人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春色渐老,春光即逝,更有那刻骨的相相思深情。

  E.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眼前莺嘴啄花,燕尾剪波的春光春色,触动了怀人的心绪。一曲《小梅》,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这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丽含蓄。

  【答案】CD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可见词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错,第四句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玉笙寒”句,是为了表现与外界春光明媚格格不入的忧伤情。D项,“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词人写绿杨如人一般瘦,应为“拟人的修辞手法。

  (2)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6分)

  【答案】①以乐景衬哀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反衬心境的悲苦。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②化用。词人化用李環《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写女子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借以表达悲苦和思念。③拟人。写人与绿杨一样消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伤春念远之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④反复。“依旧”一词,反复运用,指《小梅》之曲悠悠不尽,表现词人忧思情怀不尽。同时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意象特征上,本词首二句直笔写春,旨在突出自然春光的美好,反衬内心春光逝去、别离相思的悲苦。在炼字上,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形象生动,用拟人手法写出伤春思人之情。在用词上,“依旧,依旧”的反复,既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又极尽《小梅》曲之悠悠不尽。词中比较隐蔽的手法是“化用”。李璟《山花子》有“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向,写思妇念远之情。思妇在睡梦中梦到远赴边关去寻找所思念的人,醒来时,正值细雨迷蒙、寒意袭人,梦中鸡塞似*在咫尺,而醒后回味却远在天涯。唯有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问。然而风雨楼高,吹笙非但不能减轻相思愁闷,反而更添怀念之情。词词人采用化用手法,借以表达悲苦和思念。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题目。(11分)(吉林市普通中学20xx届第三次调研试题)

  秋夜二首(其一)

  孔文仲①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②。

  *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此诗写于被罢官后。②苍鹯:一种猛禽。羽翰:翅膀。③汍澜:流泪的样子。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诘问夜晚为何如此漫长,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烈表达出内心之愁绪。

  B.首联以季节、时间和居所的环境来衬托,突出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状况以及孤寂的心绪。

  C.“雨声冲梦断”承“孤枕夜何永”而来,极写诗人难眠而辗转反侧之苦;“霜气袭衣单”承“破窗秋已寒”而来,极写寒气逼人之甚。可见清廉为官的诗人被罢官后的痛楚。

  D.尾联写出诗人*生气冲斗牛,志存高远,想不到却遭遇此种黯然神伤的落寞结果。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E.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颔联借秋夜冷雨打断睡意,抒发诗人衣单难以御寒的苦楚,又如尾联借泪水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失望与痛苦。

  【答案】D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运用的是对比手法,以“冲斗气”和“泪汍澜”对比。E项,“借景抒情”错,尾联没有写景,是直抒胸臆。

  (2)请分析本诗颈联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6分)

  【答案】运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2分)此联以“利剑”“苍”自喻,既写出了诗人心志的高远,要为国家出力,又写出了遭遇的现实挫折,壮志难酬。(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设问具体明确,既要指出表达技巧,又要具体分析其作用。此诗写诗人被罢官之后的凄苦生活和痛苦心情。颈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利剑”“苍鹯”自喻,写出了诗人心志高远,想要为国建功立业,但“推锋锷”“缩羽翰”的结果突显了诗人的壮志难酬之痛苦。

  五、分层训练能力进阶

  【基础达标】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江西贛中南五校20xx届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湘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塑造了一位独在异乡,没有良友,专注幽独,黯然伤神的诗人形象,全诗浓厚的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

  B.颔联描绘出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寒夜孤灯,诗人思念故乡旧年往事;窗外孤雁鸣叫,加上被贬谪,屋里诗人深愁难眠。

  C.尾联勾勒出一幅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出诗人回乡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

  D.全诗情感至深,含蓄蕴藉,既抒发了诗人在外旅途的落寞、凄凉的内心情愫,也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贬谪”错,诗歌中没有体现“贬谪”。C项,“诗人回乡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错,尾联为虚写,描写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家乡美景和闲适生活,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愁苦之情。

  (2)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颈联。(6分)

  【答案】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是虚写;梦醒天明,家书隔年才到的实际情况,是实写。(2分)两句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2分)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思乡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愁怨。(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辨析诗歌的虚与实,可记住以下几点: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分析时,既要指出其虚和实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又要指出其表达效果。颈联中,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写梦是虚写;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而家书隔年才能到来,是实际情况。这两向虚实结合,表现的是诗人的思乡和归家无望的愁怨。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11分)(陕西西安20xx届第三次联考试题)

  忆昔①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来长安应试之时,也是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城之日。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全诗紧扣“忆昔”二字,首联以“昔年”领起,前六句回忆长安昔日繁华景象,尾联转向“今日”,抚今追昔,感慨颇深。

  B.首联采用“五陵”之典故和“子夜”双关手法,展现了达官权贵声色犬马、笙歌达旦的奢靡生活,这也是唐王朝走向衰亡的表征。

  C.颔联“长似昼”“不知秋”二语讽刺统治阶层沉迷于酒色,以致昼夜不分、春秋不辨,直抒胸臆,辞旨显达。

  D.颈联中的“西园”是三国时期曹魏*所在的邺都名园,曹丕、曹植兄弟有清夜游西园之举,故名“西园公子”。而“无忌”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魏国信陵君的名号,这里显然是张冠李戴。

  E.“莫愁”是古代洛阳女子,李商隐《马嵬》中就有“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这里取“不知愁”之意,暗含浮华歌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哀痛。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直抒胸臆,辞旨显达”错,诗句描写豪门贵族昼夜不分、春秋不辨地沉溺于酒食声色,暗含他们只图享乐,而全然不顾国家之兴亡,辞旨较为含蓄。D项,“张冠李戴”错,诗人用的是字面上的意思,即取其无所顾忌、无所忌惮之意,意指王孙公子们只顾享乐,已到了无所忌惮的地步。

  (2)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答案】运用了虚实结合、以景结情(或“象征”)的手法。诗人由回忆转入现实,今日的离乱,往昔的繁华如梦般烟消云散,接下来写景,水流无情,此恨绵绵(“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如江水滚滚流去不复返),表达了诗人对社稷倾覆的担忧和唐王朝走向衰亡的无限怆怀感伤之情。(手法2分,分析2分,情感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诗人以“忆昔”为题,首联以“昔年”起笔,前六句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双关、象征手法,用浓丽的色彩描绘昔日繁华景象。最后尾联,诗人宕开一笔,“今日乱离俱是梦”,把对往日的回想思绪拉回到现实,昨日的繁华,今日的乱离,多么像一场梦;最后诗人以景作结,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夕阳西下,逝水无语东流,十分感伤。从修辞角度看,“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渍的大势难以挽回。不管是从哪种艺术手法分析,都可看出诗人对社稷倾危的感叹和对国乱家离的深深感伤。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11分)(山西实验中学20xx届质检试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醾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醾:花名,本酒名,以花颜色与之相似,故取以为名。②婉娩:天气温和,温暖。

  (1)下列列对本词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首句,写枝上嫩叶重重叠叠,已有绿渐成荫的感觉,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唤醒了读者对春天的情感。

  B.第二句把画面展开,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小红英”三字增强了色彩的反差,在重重嫩绿的掩映下,让人眼前一亮。

  C.三、四句写蜂闹燕忙的热闹场景。酴酴釀架上蜜蜂忙采新蜜,杨柳行间燕子穿梭捕食。但春色将尽,词人又怎能不由此而伤春呢?

  D.下片写春日天气温暖,而自己长年作客在外,故面对“残花”饮“残酒”,借酒消今日之愁,而日落月升,难免又勾起了思乡之念。

  E.本词语言深沉凝重,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借写阳春美景及赏花饮酒之事,表达了飘零之感、思乡之念,流露出伤春之情。

  【答案】A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错,上片写的是乐景,而全词抒发的是伤春自伤之情和飘零之感,故不是“奠定了感情基调”,而是以乐景写哀情。E项,“语言深沉凝重”错,本词的上片自然活波,清新明快,下片含蓄隽永。

  (2)本词用到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它们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①映衬(衬托):以重重嫩绿的叶子、曲折幽深的栏杆和小小的红花相映衬,突出了红花的小巧、艳丽、可爱。②动静结合:重重嫩绿的叶子、曲折幽深的栏杆、小小的红花、酴醵架、杨柳行是静景,蜜蜂忙采新蜜、燕子穿梭捕食是动景,表现了春天的生气蓬勃,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③以乐衬哀:上片写到的阳春美景,愈发凸显了自己飘零在外、借酒消愁的孤独寂寞。④以景结情:在写借酒消愁、试图忘掉当日烦恼的情感之后,写斜阳落下、月亮又再次升起之景,难免会再次勾起思乡之愁,生动形象,含蓄隽永。(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对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的分析,需要结合诗句,指出手法本身的效果和在诗句中的具体效果。本词的上片运用衬托、动静结合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嫩绿重重”掩映下愈发显得“红英”小巧、鲜艳,嫩叶及小红英的静与蜂儿及燕子的动相结合,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下片表达伤春之情、客居飘零之感,以上片所描绘的乐景衬托哀情,写尽内心伤感。尾句以日落月升写时间流逝,春色难留,思乡情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古典诗词赏析2

  初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赏析方法,在现阶段还处在泛读,背诵阶段。而如何深读,精读,大家可能普遍感到有一定难度,笔者就此作出一些探讨。

  一、调整语序法

  “诗词”是精炼的语言沉淀,是叙事,写景,抒情的高度浓缩,因此,古典诗词的字面形式往往是“跳跃式”的。同时,也因为古典诗词中押韵、*仄、对偶格律等的要求,所以,按字面语序理解,可能有难度。于是就应考虑是否调整一下语序,看看是否可行。现举例说明:

  例(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诗句按现代的语序*惯调整后应是“天上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因此,联系诗句可知诗意是:天空中只有稀疏的几颗星星,“我”在前行的山路上,感受到了零星的小雨。这显然是一幅夜晚旅人图。

  例(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调整语序应是“日暮何处是乡关,江上烟波使人愁”。意思是“傍晚了,我的故乡在哪里?回头见江面烟霭弥漫,更使我愁绪涌上心头”。这里低沉的绵绵愁思跃然纸上,更增添了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要调整语序,如果语言风格与现代汉语语言*惯类似,就不需要作调整了。反之,尝试作一些局部调整,重新组合,其诗意就能更理想地彰显出来。

  二、活用词类法

  探讨活用词类法就是探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在古典诗词中的词性变化情况,以便能透彻地理解诗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新意。

  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诗句连用了6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铺叙了萧瑟的景物特征。如果不从词性变化的角度来认识,就不太容易解释。而活用这一系列名词或名词短语后,意思就鲜明了。在冷飕飕的西风的劲吹下(名词作状语),在古道上(名词作状语)我骑着一匹瘦马慢慢前行(名词作动词)。那窄小的木桥旁(名词作状语),溪水缓缓流动(名词转动词),旁边坐落着几间稀疏的房屋(名词转动词)。诗中用了一系列的特写镜头,写了人(一个天涯游子),事(行进在回乡路上),景(凄凉,冷落,萧瑟),使人产生了无尽的遐思……

  例(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句中“酣”是形容词,有“畅饮痛快”之意,在诗中活用作动词,是“痛快地饮酒”之意。这个“酣”字,精炼地刻画了“侠客”“诗仙”李白的形象,使人如见其人,如观其“饮”。

  由此可知,了解古典诗词中某些词的词性变化,能够整体感知诗词的意义,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既疏通了诗文意思,又了解了诗词中精炼的字词意义,更有助于提升对主题的认识。

  三、寻觅“诗眼”法

  “诗眼”是诗词中最能提携全篇,提升形象,提炼主题,表现诗人感情的“字眼”。实际上,寻找“诗眼”对初中生而言难度颇大,但如果在疏通了全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文的写作背景,体会出诗人的情感积蓄或爆发后,也许这个“诗眼”就会自然显现于读者面前。这个“字”或“词”就成为了领起诗作结构,表现感情线索的“诗眼”了。

  例(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其诗作背景:作者贬官,于谪居途中所作。因此心境压抑是全诗的感情基调。作者既想忠君报国而义无反顾(欲为圣明初弊事,肯将……),也对前途渺茫叹感生死未卜,思想极为复杂(云横秦岭家何在……),所有的念头均因“贬”而发。因此诗中“贬”字很明显地作为“诗眼”来张目,起到引起全诗的作用。

  例(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归园田居》)

  疏通诗意后知道,作者描写了农家生活:有田园劳动情景,有农业收成的叙述,也有劳动强度的介绍。但这些情况,诗人都不感到可“惜”,只希望不违背自己辞官归隐的初衷,从另一方面说,诗人对此生活尤为珍“惜”,有觉得来之不易的意思。所以,这个“惜”理应是全篇的“诗眼”。

  当然,对古典诗词的赏析,不局限于上述三个方面。作者无意误导读者机械地仿效学*,只希望提供一些旨要,或许能给予一些启示。

古典诗词赏析3

  知识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复*目标了解古典诗词中表达技巧的种类

  正确判断和鉴赏古典诗词中的表达技巧

  复*重点判断和鉴赏古典诗词中的表达技巧

  复*难点判断和鉴赏古典诗词中表达技巧的方法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11分)(安徽安庆20xx届重点中学模拟试题)

  秋日送容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国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鹄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疲马再三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

  B.领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描绘了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

  C.额联上下句运用列锦的修辞,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名词性意象组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D.颈联中作者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

  E.尾联明确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写驿楼、宫树和马鸣,结句托物言志,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描描绘了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错,鼓响鸡鸣描绘的应该是喧腾的景象。E项,“托物言志”错,应该是“借景抒情”。

  (2)请从写景角度简要赏析本诗颈联。(6分)

  【答案】①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鹊噪衬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②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③远*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景。(每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从写景的角度来赏析。“噪”是听觉,“飞”“晚禾”“秋草”是视觉;“鹄噪”“蝶飞”是动,衬托出了“晚禾”“秋草”之静。“鹊鹄噪晚禾地”是从远处落笔,“蝶飞秋草畦”则是从*处勾勒。根根据以上分析分条表述即可。

  二、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知识点1.表达技巧分类

  知识点2.鉴赏表达技巧的步骤

  三、典例剖析思维拓展

  考点1.鉴赏表达技巧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题目。(11分)(安徽名校联盟20xx届最后一卷试题)

  玉楼春白莲

  王夫之①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

  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②心窥晓镜。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

  【注】①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想家。年轻时参加抗清复明斗争,失败后隐居山林,潜心著述。②檀:红色。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一、二句描写莲塘秋夜的清幽景色:弯月当空,低照池塘,波光闪动,把读者带入一个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美丽境界。

  B.三、四句描写白莲的清雅风姿:莲叶茂盛,恰如冉冉绿云;莲花初绽,好似刚刚匀就脂粉的美人,散发出阵阵馨香。

  C.五、六句描写白莲的孤独情态:荻花纷飞,秋水生寒,白莲独自抱着红蕊映照湖面,仿佛在对着镜子窥视自己的晨妆。

  D.七、八句转写对白莲命运的关心:将来白莲的芳魂会归向何处?末句营造出一种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

  E.这首词由虚到实,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章法谨严,写景细致入微,感情含蓄蕴藉,体现出十分高超的艺术技巧。

  【答案】D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错,应是一种凄迷渺茫的境界,暗示白莲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难觅芳魂。E项,“由虚到实”错,应为由实到虚。

  【易错点】对诗句情感把握不准会出现错误,对手法的鉴赏积累不够对诗句理解错误。

  【方法点拨】诗歌的选择题常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手法的使用、情感的表达三个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各种不同的手法,而且做到能够清楚的辨析灵活的运用。

  (2)这首词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抒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借物抒情(托物言志)。(2分)词人以莲自况,把自己的情志寄托在白莲身上,抒发了自己在明亡之后孤忠自守、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不与异族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通过白莲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是典型的借物抒情,也可以说是托物言志。在分析表达的情感时,要分析意象特征,知人论世。莲花本身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白莲更显其洁身自好的情操;联系词下注释给出的词人的身世背景,可知词人是以白莲自况,表明自己不与异族同流合污的忠贞气节。

  【易错点】学生在分析表达技巧时,容易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中的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混淆。

  【方法点拨】学生需要掌握各种不同的手法,而且做到能够清楚的辨析灵活的运用。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11分)(广东湛江20xx届一模试题)

  市乡子①

  苏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涨渌。

  春雨暗日台,乱洒歌楼湿粉。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注】①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词人因揭露新法弊端被贬至黄州。②蒲有:即“葡萄”,喻江水澄激碧绿。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琼杯,玉制的酒杯,亦用以美称酒杯。

  B.“岷峨”指四川岷山、峨眉山,苏轼常常在诗词中用“岷峨”代指家乡。

  C.下阕前两句“暗”和“乱”两字写山上春雨忽至,营造了悲凉清冷的氛围。

  D.下阕后三句描写骤雨复晴的景色,东风吹散云雨,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

  E.本词描写的自然景观阴晴不定、神奇瑰丽,直接抒发了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

  【答案】CE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暗”“乱”两字突出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并未营造悲凉清冷的氛围。E项,“直接抒发”错误,本词应该是寓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中蕴含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

  【易错点】对诗句的理解不够精准,写景抒情的手法判断错误,

  【方法点拨】学生需要掌握各种不同的手法,而且做到能够清楚的辨析灵活的运用。

  (2)本词上阕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实写落日美景倒映在酒杯里,青山绿树把杯中美酒都染绿了。②虚写杯中琼浆是岷山、峨眉山积雪融化而来,万顷的江水正像那未过滤的`酒。③虚实结合,想象奇特,扩展了时空,表现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与旷达胸怀。(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赏析“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要结合词句分析“虚”“实”各自的内容及效果,最后指出词句运用此种手法所表达的情感。上阕写词人看到的黄昏景致。“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水天色的景致,是实写。“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酷”句词人看着满眼碧绿的江面,回想起初到黄州时,竟认为这碧波荡漾如葡萄美酒般的江水是由岷山与峨眉山上的雪浪融化而来的,是虚写。虚写部分的想象十分奇特,营造了空间的辽阔感;同时,因苏轼是眉山人,峨眉山的雪浪勾起了思乡之情,壮阔的想象表现出词人旷达的胸怀。

  【易错点】学生在分析表达技巧时,容易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中的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混淆。

  【方法点拨】学生需要掌握各种不同的手法,而且做到能够清楚的辨析灵活的运用。

  四、举一反三成果巩固

  考点1.鉴赏表达技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11分)(吉林白山20xx届二模试题)

  如梦令春景

  秦观①

  莺嘴啄花红溜②,燕尾点波绿皱③。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④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注】①秦观:字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此时他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②红溜:形容花朵娇红。③绿皱:形容春水绿波。④《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二句直笔写春。莺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B.一个“溜”字,一个“皱”字,将宁静的春色搅动,又是那样轻柔,那样温和,那样令人陶醉、销魂。

  C.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鸣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得词作境界一转,可见词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

  D.“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点题之笔,词人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春色渐老,春光即逝,更有那刻骨的相相思深情。

  E.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眼前莺嘴啄花,燕尾剪波的春光春色,触动了怀人的心绪。一曲《小梅》,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这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丽含蓄。

  【答案】CD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可见词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错,第四句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玉笙寒”句,是为了表现与外界春光明媚格格不入的忧伤情。D项,“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词人写绿杨如人一般瘦,应为“拟人的修辞手法。

  (2)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6分)

  【答案】①以乐景衬哀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反衬心境的悲苦。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②化用。词人化用李環《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写女子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借以表达悲苦和思念。③拟人。写人与绿杨一样消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伤春念远之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④反复。“依旧”一词,反复运用,指《小梅》之曲悠悠不尽,表现词人忧思情怀不尽。同时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意象特征上,本词首二句直笔写春,旨在突出自然春光的美好,反衬内心春光逝去、别离相思的悲苦。在炼字上,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形象生动,用拟人手法写出伤春思人之情。在用词上,“依旧,依旧”的反复,既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又极尽《小梅》曲之悠悠不尽。词中比较隐蔽的手法是“化用”。李璟《山花子》有“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向,写思妇念远之情。思妇在睡梦中梦到远赴边关去寻找所思念的人,醒来时,正值细雨迷蒙、寒意袭人,梦中鸡塞似*在咫尺,而醒后回味却远在天涯。唯有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问。然而风雨楼高,吹笙非但不能减轻相思愁闷,反而更添怀念之情。词词人采用化用手法,借以表达悲苦和思念。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题目。(11分)(吉林市普通中学20xx届第三次调研试题)

  秋夜二首(其一)

  孔文仲①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②。

  *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此诗写于被罢官后。②苍鹯:一种猛禽。羽翰:翅膀。③汍澜:流泪的样子。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诘问夜晚为何如此漫长,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烈表达出内心之愁绪。

  B.首联以季节、时间和居所的环境来衬托,突出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状况以及孤寂的心绪。

  C.“雨声冲梦断”承“孤枕夜何永”而来,极写诗人难眠而辗转反侧之苦;“霜气袭衣单”承“破窗秋已寒”而来,极写寒气逼人之甚。可见清廉为官的诗人被罢官后的痛楚。

  D.尾联写出诗人*生气冲斗牛,志存高远,想不到却遭遇此种黯然神伤的落寞结果。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E.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颔联借秋夜冷雨打断睡意,抒发诗人衣单难以御寒的苦楚,又如尾联借泪水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失望与痛苦。

  【答案】D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运用的是对比手法,以“冲斗气”和“泪汍澜”对比。E项,“借景抒情”错,尾联没有写景,是直抒胸臆。

  (2)请分析本诗颈联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6分)

  【答案】运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2分)此联以“利剑”“苍”自喻,既写出了诗人心志的高远,要为国家出力,又写出了遭遇的现实挫折,壮志难酬。(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设问具体明确,既要指出表达技巧,又要具体分析其作用。此诗写诗人被罢官之后的凄苦生活和痛苦心情。颈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利剑”“苍鹯”自喻,写出了诗人心志高远,想要为国建功立业,但“推锋锷”“缩羽翰”的结果突显了诗人的壮志难酬之痛苦。

  五、分层训练能力进阶

  【基础达标】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江西贛中南五校20xx届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湘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塑造了一位独在异乡,没有良友,专注幽独,黯然伤神的诗人形象,全诗浓厚的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

  B.颔联描绘出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寒夜孤灯,诗人思念故乡旧年往事;窗外孤雁鸣叫,加上被贬谪,屋里诗人深愁难眠。

  C.尾联勾勒出一幅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出诗人回乡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

  D.全诗情感至深,含蓄蕴藉,既抒发了诗人在外旅途的落寞、凄凉的内心情愫,也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贬谪”错,诗歌中没有体现“贬谪”。C项,“诗人回乡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错,尾联为虚写,描写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家乡美景和闲适生活,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愁苦之情。

  (2)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颈联。(6分)

  【答案】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是虚写;梦醒天明,家书隔年才到的实际情况,是实写。(2分)两句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2分)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思乡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愁怨。(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辨析诗歌的虚与实,可记住以下几点: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分析时,既要指出其虚和实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又要指出其表达效果。颈联中,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写梦是虚写;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而家书隔年才能到来,是实际情况。这两向虚实结合,表现的是诗人的思乡和归家无望的愁怨。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11分)(陕西西安20xx届第三次联考试题)

  忆昔①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来长安应试之时,也是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城之日。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全诗紧扣“忆昔”二字,首联以“昔年”领起,前六句回忆长安昔日繁华景象,尾联转向“今日”,抚今追昔,感慨颇深。

  B.首联采用“五陵”之典故和“子夜”双关手法,展现了达官权贵声色犬马、笙歌达旦的奢靡生活,这也是唐王朝走向衰亡的表征。

  C.颔联“长似昼”“不知秋”二语讽刺统治阶层沉迷于酒色,以致昼夜不分、春秋不辨,直抒胸臆,辞旨显达。

  D.颈联中的“西园”是三国时期曹魏*所在的邺都名园,曹丕、曹植兄弟有清夜游西园之举,故名“西园公子”。而“无忌”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魏国信陵君的名号,这里显然是张冠李戴。

  E.“莫愁”是古代洛阳女子,李商隐《马嵬》中就有“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这里取“不知愁”之意,暗含浮华歌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哀痛。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直抒胸臆,辞旨显达”错,诗句描写豪门贵族昼夜不分、春秋不辨地沉溺于酒食声色,暗含他们只图享乐,而全然不顾国家之兴亡,辞旨较为含蓄。D项,“张冠李戴”错,诗人用的是字面上的意思,即取其无所顾忌、无所忌惮之意,意指王孙公子们只顾享乐,已到了无所忌惮的地步。

  (2)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答案】运用了虚实结合、以景结情(或“象征”)的手法。诗人由回忆转入现实,今日的离乱,往昔的繁华如梦般烟消云散,接下来写景,水流无情,此恨绵绵(“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如江水滚滚流去不复返),表达了诗人对社稷倾覆的担忧和唐王朝走向衰亡的无限怆怀感伤之情。(手法2分,分析2分,情感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诗人以“忆昔”为题,首联以“昔年”起笔,前六句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双关、象征手法,用浓丽的色彩描绘昔日繁华景象。最后尾联,诗人宕开一笔,“今日乱离俱是梦”,把对往日的回想思绪拉回到现实,昨日的繁华,今日的乱离,多么像一场梦;最后诗人以景作结,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夕阳西下,逝水无语东流,十分感伤。从修辞角度看,“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渍的大势难以挽回。不管是从哪种艺术手法分析,都可看出诗人对社稷倾危的感叹和对国乱家离的深深感伤。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11分)(山西实验中学20xx届质检试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醾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醾:花名,本酒名,以花颜色与之相似,故取以为名。②婉娩:天气温和,温暖。

  (1)下列列对本词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首句,写枝上嫩叶重重叠叠,已有绿渐成荫的感觉,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唤醒了读者对春天的情感。

  B.第二句把画面展开,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小红英”三字增强了色彩的反差,在重重嫩绿的掩映下,让人眼前一亮。

  C.三、四句写蜂闹燕忙的热闹场景。酴酴釀架上蜜蜂忙采新蜜,杨柳行间燕子穿梭捕食。但春色将尽,词人又怎能不由此而伤春呢?

  D.下片写春日天气温暖,而自己长年作客在外,故面对“残花”饮“残酒”,借酒消今日之愁,而日落月升,难免又勾起了思乡之念。

  E.本词语言深沉凝重,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借写阳春美景及赏花饮酒之事,表达了飘零之感、思乡之念,流露出伤春之情。

  【答案】A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错,上片写的是乐景,而全词抒发的是伤春自伤之情和飘零之感,故不是“奠定了感情基调”,而是以乐景写哀情。E项,“语言深沉凝重”错,本词的上片自然活波,清新明快,下片含蓄隽永。

  (2)本词用到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它们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①映衬(衬托):以重重嫩绿的叶子、曲折幽深的栏杆和小小的红花相映衬,突出了红花的小巧、艳丽、可爱。②动静结合:重重嫩绿的叶子、曲折幽深的栏杆、小小的红花、酴醵架、杨柳行是静景,蜜蜂忙采新蜜、燕子穿梭捕食是动景,表现了春天的生气蓬勃,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③以乐衬哀:上片写到的阳春美景,愈发凸显了自己飘零在外、借酒消愁的孤独寂寞。④以景结情:在写借酒消愁、试图忘掉当日烦恼的情感之后,写斜阳落下、月亮又再次升起之景,难免会再次勾起思乡之愁,生动形象,含蓄隽永。(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对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的分析,需要结合诗句,指出手法本身的效果和在诗句中的具体效果。本词的上片运用衬托、动静结合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嫩绿重重”掩映下愈发显得“红英”小巧、鲜艳,嫩叶及小红英的静与蜂儿及燕子的动相结合,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下片表达伤春之情、客居飘零之感,以上片所描绘的乐景衬托哀情,写尽内心伤感。尾句以日落月升写时间流逝,春色难留,思乡情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刘禹锡的诗词赏析 (菁华3篇)(扩展7)

——刘禹锡的诗词汇总5篇

  刘禹锡的诗词 1

  1 「团扇歌」刘禹锡

  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

  上有乘鸾女,苍苍虫网遍。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

  2 「宜城歌」刘禹锡

  野水绕空城,行尘起孤驿。荒台侧生树,石碣阳镌额。

  靡靡度行人,温风吹宿麦。

  3 「顺阳歌」刘禹锡

  朝辞官军驿,前望顺阳路。野水啮荒坟,秋虫镂宫树。

  曾闻天宝末,胡马西南骛。城守鲁将军,拔城从此去。

  4 「莫瑶歌」刘禹锡

  莫瑶自生长,名字无符籍。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

  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夜渡千仞溪,含沙不能射。

  5 「度桂岭歌」刘禹锡

  桂阳岭,下下复高高。人稀鸟兽骇,地远草木豪。

  寄言迁金子,知余歌者劳。

  6 「插田歌」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幼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7 「葡萄歌(一作蒲桃)」刘禹锡

  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

  分岐浩繁缛,修蔓蟠诘曲。扬翘向庭柯,意思如有属。

  为之立长檠,布濩当轩绿。米液溉其根,理疏看渗漉。

  繁葩组绶结,悬实珠玑蹙。马乳带轻霜,龙鳞曜初旭。

  有客汾阴至,临堂瞪双目。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

  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

  8 「蛮子歌」刘禹锡

  蛮语钩輈音,蛮衣斑斓布。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

  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麏顾。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

  9 「马嵬行」刘禹锡

  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

  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

  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晖。

  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属车尘已远,里巷来窥觑。共爱宿妆妍,君王画眉处。

  履綦无复有,履组光未灭。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

  邮童爱踪迹,私手解鞶结。传看千万眼,缕绝香不歇。

  指环照骨明,首饰敌连城。将入咸阳市,犹得贾胡惊。

  10 「百花行」刘禹锡

  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

  春风连夜动,微雨凌晓濯。红焰出墙头,雪光映楼角。

  繁紫韵松竹,远黄绕篱落。临路不胜愁,轻烟去何托。

  满庭荡魂魄,照庑成丹渥。烂熳簇颠狂,飘零劝行乐。

  时节易晼晚,清阴覆池阁。唯有安石榴,当轩慰寂寞。

  11 「壮士行」刘禹锡

  阴风振寒郊,猛虎正咆哮。徐行出烧地,连吼入黄茅。

  壮士走马去,镫前弯玉弰。叱之使人立,一发如铍交。

  悍睛忽星堕,飞血溅林梢。彪炳为我*,膻腥充我庖。

  里中欣害除,贺酒纷呶号。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

  12 「苦雨行」刘禹锡

  悠悠飞走情,同乐在阳和。岁中三百日,常恐风雨多。

  天人信遐远,时节易蹉跎。洞房有明烛,无乃酣且歌。

  刘禹锡的诗词 2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初夏时节,在美丽的柳叶湖畔,我欣然登上司马楼,细细品读唐朝朗州司马刘禹锡的诗词,不觉心旷神怡,思绪万千:诗人的诗心是什么?诗词中缊藏的清廉的灵魂又是什么?诗心,就是理想,是人民,是态度。

  理想,是诗和远方

  刘禹锡,从年轻时起就怀有崇高的理想和抱负,忧国忧民。针对唐朝中期的时弊,立志改革图强,报效朝廷,关注百姓。“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至朗州十年,他却意志坚定,光明正大,不负桑梓,用一生的立身行事,写就了“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精神长歌。

  “功利存乎人民。”刘禹锡根据多年在基层治理的经验,早在1400多年前就提出了响彻古今的施政箴言。他主张政治清明,关心百姓疾苦、赈济灾民、减免赋税、罢除官市、惩治腐败。像范仲淹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态度,是人生思考

  刘禹锡经历政治挫折之后,对人生的思考更为深入,哲学思想逐渐成熟,他在《天论》三篇之中提出了“天人相胜还相用”的天人观。主张人和自然和谐共进,强调了人的积极作用,将千年来的天人关系推进了一大步,更加坚定了自己豪迈乐观的人生态度。

  因此,他站在朗州大地上,高唱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来对待贬谪的艰辛与苦难。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诗豪”。

  廉魂,就是风骨,风格,风范

  风骨,是浩然正气,也是逆境人生的铮铮铁骨。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体现了他的心智,也体现出了他那种刚正不阿、甘心清廉的风骨精神。他不会去跟别人盲目攀比,他也并不觉得住在陋室中有什么不好,只要自己的心智还是正直的,那么住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刘禹锡摒弃一切杂念,不计较名利得失,修炼出空灵清澈的心境,是多少人难以企及而又不舍追求的崇高境界。

  风格,是人品格调。刘禹锡的风格特征表现为具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不与权贵妥协的勇气,豁达、乐观的个人品质和格调。

  刘禹锡在被贬官到朗州的日子里,没有悲观失望,而是抱着一种旷达的态度对待人生的起起伏伏。他纵目洞庭,看到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始终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充满希望与信心。如《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出了诗人对世事的.洞彻和达观。

  风范,是清廉风气

  陶行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刘禹锡才华横溢,一身正气。既有诗人的内在气质,又有为官的清廉品性。刘禹锡“筑清风台”。教书育人,身正为范。传播追求真理,像屈原一样,“吾将上下而求索。”倡导廉洁清风,像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

  清廉是做人之本,为官之道。反腐倡廉同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思考的课题。“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说明了腐败就会亡国的道理。

  诗心廉魂,就是点亮人生,开启未来

  正如梁衡在常德唐诗墙——柳叶诗韵序中写道:常德唐诗墙至少给我们三点启发,一是经典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久不衰;二是经典需要传播,要经常请出来擦拭擦拭,以重放光芒;三是经典要回归生活,反哺民众,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当此人心浮躁、文化淡忘之时,立唐诗墙于碧水之岸,振诗心于名利之时,诚为一大善事。

  湖水荡荡,杨柳依依,当游人信步柳叶湖畔,偶一回首,读到了墙上的哪一首诗或哪一句话,也许会心有所悟,点亮他的人生,开启他的未来。

  刘禹锡的诗词 3

  1、堤上行——刘禹锡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2、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4、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5、江南春——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6、竹枝——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7、步虚词——刘禹锡

  阿母种桃云海际,花落子城二千岁。

  海风吹折最繁枝,跪捧琼盘献天帝。

  8、抛球乐——刘禹锡

  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9、纥那曲——刘禹锡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

  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10、浪淘沙——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1、秋风引——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的诗词 4

  望洞庭 -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 唐代·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浪淘沙·其一 - 唐代·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乌衣巷 - 唐代·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浪淘沙·其六 - 唐代·刘禹锡

  日照澄洲江雾开, 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 尽是沙中浪底来。

  踏歌词四首·其一 - 唐代·刘禹锡

  春江月出大堤*, 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 红霞映树鹧鸪鸣。

  竹枝词二首·其一 - 唐代·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和乐天春词 - 唐代·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蜀先主庙 - 唐代·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 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 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 来舞魏宫前。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 唐代·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 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 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 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 天高地*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 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 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 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 他年此日应惆怅。

  再游玄都观 - 唐代·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金陵五题·石头城 - 唐代·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陋室铭 -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岁夜咏怀 - 唐代·刘禹锡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始闻秋风 - 唐代·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 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 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 为君扶病上高台。

  潇湘神·**枝 - 唐代·刘禹锡

  **枝,**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酬乐天咏老见示 - 唐代·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赏牡丹 - 唐代·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西塞山怀古 - 唐代·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秋风引 - 唐代·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昼居池上亭独吟 - 唐代·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叹水别白二十二 - 唐代·刘禹锡

  水。 至清, 尽美。 从一勺, 至千里。 利人利物, 时行时止。 道性净皆然, 交情淡如此。 君游金谷堤上, 我在石渠署里。 两心相忆似流波, 潺湲日夜无穷已。

  浪淘沙·其七 - 唐代·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玄都观桃花 - 唐代·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 - 唐代·刘禹锡

  曾随织女渡天河, 记得云间第一歌。 休唱贞元供奉曲, 当时朝士已无多。

  浪淘沙·其八 - 唐代·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汉寿城春望 - 唐代·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 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 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 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 此地还成要路津。

  望夫山 - 唐代·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 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 只似当时初望时。

  忆江南·春去也 - 唐代·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元日感怀 - 唐代·刘禹锡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浪淘沙·其三 - 唐代·刘禹锡

  汴水东流虎眼文, 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 渡却人间多少人。

  竹枝词二首·其二 - 唐代·刘禹锡

  楚水巴山江雨多, 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 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词九首·其九 - 唐代·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

  视刀环歌 - 唐代·刘禹锡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浪淘沙·其九 - 唐代·刘禹锡

  流水淘沙不暂停, 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 回唱迎神三两声。

  经檀道济故垒 - 唐代·刘禹锡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 唐代·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 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 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 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馀地, 认得诗人在此间。

  浪淘沙·其二 - 唐代·刘禹锡

  洛水桥边春日斜, 碧流清浅见琼砂。 无端陌上狂风疾, 惊起鸳鸯出浪花。

  罢郡归洛阳寄友人 - 唐代·刘禹锡

  远谪年犹少,初归鬓已衰。 门闲故吏去,室静老僧期。 不见蜘蛛集,频为佝偻欺。 颖微囊未出,寒甚谷难吹。 濩落唯心在,*生有己知。 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

  思黯南墅赏牡丹 - 唐代·刘禹锡

  偶然相遇人间世, 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 天教晚发赛诸花。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 - 唐代·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 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 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 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 关树扶疏敲镫吟。

  插田歌 - 唐代·刘禹锡

  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水*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罢,眼大不相参。”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 唐代·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 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 听唱新翻杨柳枝。

  竹枝词九首 - 唐代·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 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 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 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 信在成都万里桥。 **山花似雪开, 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 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 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 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 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 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

  杨柳枝词九首 - 唐代·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 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 听唱新翻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早时, 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 须得垂杨相发挥。 凤阙轻遮翡翠帏, 龙池遥望麴尘丝。 御沟春水相晖映, 狂杀长安少年儿。 金谷园中莺乱飞, 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东桃李须臾尽, 争似垂杨无限时? 花萼楼前初种时, 美人楼上斗腰支。 如今抛掷长街里, 露叶如啼欲恨谁? 炀帝行宫汴水滨, 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 飞入宫墙不见人。 御陌青门拂地垂, 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 将赠行人知不知? 城外春风吹酒旗, 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 唯有垂杨绾别离。 轻盈袅娜占年华, 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飞留不得, 随风好去落谁家?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 唐代·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浪淘沙·其四 - 唐代·刘禹锡

  鹦鹉洲头浪飐沙, 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 独自狂夫不忆家。

  刘禹锡的诗词 5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诗鉴赏

  提起描写秋天的诗,大家会很自然地记起宋玉在《九辩》中写的悲哉,秋之为气也的这一悲秋名句。正是由于他这一悲秋名句,悲秋就成了后世文人作品中的传统题材。

  秋天是气候由热转寒、草木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感物兴怀,逢秋而悲寂寞,感叹身世,情于诗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诗人对秋天却另有一番与众不同的感受。他这首诗不是悲秋,而是颂秋。

  诗一开始,就一反悲秋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诗人自己的独特看法:秋日胜春朝。他认为秋天要胜过明媚的春天。为了说明这个命题,他用鲜明、爽朗的色彩,描绘出了一幅壮丽、开阔的秋日图景: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里诗人将天高气爽、白鹤凌云的景色与自己充满诗意的情怀熔铸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豪迈之情。

  这两句诗意境开阔,情调昂扬,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不但不悲观失望,相反,他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理想,继续战斗。白鹤凌云这一形象,其实也就是他自身的写照。读这两句诗,可想象得到诗人的风姿。

  这是一首七绝小诗。七绝是最精粹的诗体之一,它需要用最简约的手法来表现最完整的意境或感情。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正是这样。秋色宜人,可以写的景物很多,诗人却只抓住白鹤凌云这一象征大好秋光的典型景物与自己诗情之旷远作为一实一虚的情景来描写,这样,无论是物是人,都没有半点悲秋气氛。

  这种写法,既是以偏概全,也是以少胜多,笔墨简炼,而艺术效果极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