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

首页 / 赏析 / |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霜天晓角·梅

  [宋代]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

  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注释

  霜天晓角:词牌名。心林逋咏梅词有“霜洁”、“晓寒”、“玉龙三弄”而得名。又名《月当窗》等。双调四十三或四十四字,有仄韵、*韵两体。

  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

  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胜绝: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赏析:

  这首词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上阕写景之胜,下阕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写之气转变之佳:傍晚,之晴了,风歇了,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之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就连安详淡远之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之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之淡”相谐,既描写了“之”之“淡”,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可见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而其妙处在之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的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寒料峭,馀寒犹厉,景象的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话,那么,景物之极美,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

  其实这种“不一致”,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的“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的统一。至于词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的原因,“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的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霜天晓角·梅

  [宋代]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

  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注释

  霜天晓角:词牌名。心林逋咏梅词有“霜洁”、“晓寒”、“玉龙三弄”而得名。又名《月当窗》等。双调四十三或四十四字,有仄韵、*韵两体。

  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

  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胜绝: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赏析:

  这首词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上阕写景之胜,下阕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写之气转变之佳:傍晚,之晴了,风歇了,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之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就连安详淡远之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之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之淡”相谐,既描写了“之”之“淡”,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可见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而其妙处在之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的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寒料峭,馀寒犹厉,景象的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话,那么,景物之极美,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

  其实这种“不一致”,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的“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的统一。至于词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的原因,“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的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霜天晓角·梅

  [宋代]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

  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注释

  霜天晓角:词牌名。心林逋咏梅词有“霜洁”、“晓寒”、“玉龙三弄”而得名。又名《月当窗》等。双调四十三或四十四字,有仄韵、*韵两体。

  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

  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胜绝: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赏析:

  这首词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上阕写景之胜,下阕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写之气转变之佳:傍晚,之晴了,风歇了,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之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就连安详淡远之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之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之淡”相谐,既描写了“之”之“淡”,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可见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而其妙处在之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的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寒料峭,馀寒犹厉,景象的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话,那么,景物之极美,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

  其实这种“不一致”,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的“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的统一。至于词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的原因,“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的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霜天晓角·梅

  [宋代]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

  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注释

  霜天晓角:词牌名。心林逋咏梅词有“霜洁”、“晓寒”、“玉龙三弄”而得名。又名《月当窗》等。双调四十三或四十四字,有仄韵、*韵两体。

  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

  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胜绝: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赏析:

  这首词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上阕写景之胜,下阕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写之气转变之佳:傍晚,之晴了,风歇了,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之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就连安详淡远之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之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之淡”相谐,既描写了“之”之“淡”,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可见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而其妙处在之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的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寒料峭,馀寒犹厉,景象的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话,那么,景物之极美,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

  其实这种“不一致”,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的“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的统一。至于词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的原因,“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的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5

  霜天晓角·梅 宋朝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霜天晓角·梅》译文

  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

  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霜天晓角·梅》注释

  霜天晓角:词牌名。因林逋咏梅词有“霜洁”、“晓寒”、“玉龙三弄”而得名。又名《月当窗》等。双调四十三或四十四字,有仄韵、*韵两体。

  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

  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胜绝: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霜天晓角·梅》鉴赏

  这首词以“梅”为题,料出了怅惘孤寂有幽愁。上阕料景之胜,下阕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料天气转变之佳:傍晚,天晴了,风歇了,春寒料峭有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墨素彩勾画有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有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天“”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有梅花,就连安详“远天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天“”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天“”相谐,既描料了“天”之““”,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可见词人缀字有针线是十分有密有;而其妙处在天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有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寒料峭,馀寒犹厉,景象有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愁苦是一致有话,那么,景物之极美,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

  其实这种“不一致”,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有“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有统一。至于词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有原因,“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有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有映衬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下片所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有云,疏疏有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有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有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有感情形象化了。越是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有深沉和执着。以“景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有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有。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阅读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1)

——《霜天晓角》原文及赏析 (菁华3篇)

《霜天晓角》原文及赏析1

  【作品介绍】

  《霜天晓角·情刀无斤斸》是南宋文人华岳的作品,词上片写相思苦,下片写自己对所爱的人感情的深厚强烈。

  【原文】

  霜天晓角

  情刀无斤斸②,割尽相思肉。说后说应难尽,除非是、写成轴。

  帖儿烦付祝,休对旁人读。恐怕那懑知后,和它也泪瀑漱。

  【注释】

  ①霜天晓角:霜天晓角,词牌名。又名“月当窗”、“长桥月”、“踏月”。越调,仄韵格。各家颇不一致,通常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为准。双调四十三字,前后片各三仄韵。别有*韵格一体。

  ②斸:砍,割。

  【赏析】

  华岳是开禧、嘉定间著名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颇有才名的诗人、词人。他为人倜傥豪爽,诗品、词品正如人品,亦是坦荡真率,与纯粹的文人不同。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认为:“华岳并不沾染当时诗坛上江西派和江湖派的风尚;他发牢骚,开玩笑,谈情说爱,都很直率坦白的写出来,不怕人家嫌他粗犷或笑他俚鄙。”做人如此,词亦如此,即如他写的几首“谈情说爱”的词,便是这种作风。

  这首词一开始就形容得那般直露,真是见所未见。

  “情刀无斸,割尽相思肉。”把相思之情具化为“相思肉”,已见新意,又把相思之苦喻为情刀“割尽相思肉”,更见新意,把相思之苦痛和受折磨之长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是作者在这种情况下对相思发出的怨责。害“相思病”的人一面怨恨相思,一面又需求相思的“疗救”。下面接着写:“说后说应难尽,除非是、写成轴。”意思是说:千言万语还不够,除非把这些相思的话写成长信卷成轴。这可见相思又是多么刻骨!上片写了两种心情,看似矛盾,却极真实,被爱情所困扰的人常常如此“患得患失”。

  下片写自己对所爱的人感情的深厚强烈。“帖儿烦付祝,休对旁人读。”“帖儿”指书信。“付祝”同“嘱咐”。作者向对方寄帖叙说相思,并告诫对方不要对着别人读。这是为什么呢?想来是因为信中写的都是倾诉相思的情人之间的悄悄话。但作者却别出心裁。他说:“恐怕那懑知后,和它也泪瀑漱。”“那懑”即“那们”,那个人。“它”同“他”(男女通用)。“瀑漱”,象声词,即“扑簌簌”、“扑扑簌簌”,用以形容落泪。这两句说:恐怕那个人听到以后,自己也要泪流满面。“那懑”、“它”同指一人,即“旁人”。旁人听到都要流泪,当事人那就不知道该多痛苦了。可知这封信表达的情感多深多强了。这是从侧面衬托、夸张形容。因此这句不仅让人耳一新,而且把情之深切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独具匠心。晏几道有一首《思远人》也写寄书传深情:“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同是写情妙语,却比较雅,比较精细,分明是闺阁佳人口吻。

  这首词将口语(有不少当时的俚语)入词,抒情直白、粗率,语气皆为诉说,有点曲的味道。

  【作者介绍】

  华岳,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自号翠微,贵池(今属安徽)人。初为武学生。韩侂胄当国,上书力诋其罪,被下大理狱,贬建宁圜土中。韩侂胄诛,放还。宋嘉定十年中武举进士,为殿前司官属。以谋去丞相史弥远事觉,下狱杖死。《宋史》、《南宋书》有传。有《翠微南征录》十一卷,为贬建宁时所作,王士祯题语略云:第一卷开禧元年《上皇帝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语最抗直。馀诗十卷,率粗毫使气。又谓岳“皆不肯附和浮议,盖陈东一流人”。岳与赵希蓬诗词唱和甚多,有《华赵二先生南征录》今不传。词见《诗渊》第二十五册。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霜天晓角》原文及赏析2

  霜天晓角·梅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赏析/鉴赏

  【注释】:

  这是一首写梅的佳作。

  萧泰来,字则阳,号小山。临江(军治在今江西清江县临江镇)人。著有《小山集》。《霜天晓角·梅》是他自况之作。梅花是一种极有个性的花,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 ”,长期以来,诵咏者多矣,而脍炙人口者则不多见 。萧氏这篇《梅》词 ,能脱去“匠气”,写出自己的个性,难能可贵。

  首句即入韵 。“千霜万雪”四字烘衬出梅花生活的典型环境。“千”“万”二字极写霜雪降次之多,范围之广,分量之重,来势之猛,写出了时间感、空间感 ,形象感,数量感。“受尽寒磨折”一句以“寒”字承上,点出所咏对象:梅。说梅受尽了“千霜万雪”的“磨折 ”,可见词人所咏是人格化了的梅花,咏物即是写人 ,梅与人相契相生。“赖是”三句,极写梅花不为恶势力所屈的高尚品格 。“赖是”即好在,幸是,亏是。亏是这副天生的铮铮铁骨,经得起霜欺雪压的百般“磨折 ”。“浑不怕”即“全不怕”,写得铿然价响,力透纸背,表现出梅花之自恃、自信、自矜的神态 。而“瘦硬”之词,则是从梅花的形象着笔。因为寒梅吐艳时 ,绿叶未萌,故用“瘦”字报其形;严霜铺地 ,大雪漫天,而梅独傲然挺立,生气蓬勃,故以“硬”字表其质 ,“疏影”乃虚写 ,美其风致;“瘦硬”则实绘,赞共品格,二者各具神韵,而传神妙趣实同。

  下片以“清绝”二字独立成韵,从总体上把握梅花的特性 ,意蕴无穷,让人回味。“清绝”之“清”有清白、清丽、清俏、清奇、清狂、清高等种种含义。“清”而至于“绝”,可见其超脱凡俗的个性。“影也别”说梅花不仅具有“瘦硬”、“清绝”与“众芳摇落独鲜妍”的品质,就连影儿与众不同,意味着不同流俗,知音难得,自然引出“知心惟有月”一句。黄昏月下,万籁俱寂,唯一轮朦胧素月与冲寒独放的梅花相互依傍,素月赠梅以疏影,寒梅报月以暗香,由是,其含蕴之深,画面之美,境界之高自然化出,煞是耐人寻味。最后二句写梅花孤芳自赏、不同流俗的个性。本来不是春荣的梅花,一腔幽素怎能向海棠诉说呢?又何必让好事者拿去和以姿色取宠的海棠攀亲结缘呢!这里借前人“欲令梅聘海棠”之说反其意而用之,表现了梅花不屑与凡卉争胜的傲气,词人借梅自喻的心绪也不言自明。

  总之,这首咏梅词是词人有感而发之作。上下片分写梅的傲骨与傲气。傲骨能顶住霜雪侵陵,傲气羞与凡卉争胜。

  古人总结写诗方法有赋比兴三种,但因题材和命意的需要,有时可以在写法上结合使用。这首词就是赋与比二种写法综合运用的。因为在写法上它是以梅喻人。梅的瘦硬清高,实象征人的骨气贞刚,品质高洁,梅格与人格溶成一片,二者契合若神,由此显出无穷意蕴,耐人玩味。

《霜天晓角》原文及赏析3

  月淡风轻,黄昏未是清。吟到十分清处,也不啻、二三更。晓钟天未明,晓霜人未行。只有城头残角,说得尽、我*生。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彻夜苦吟的感受和心情。

  世界之大,人各有志。有的人以功名利禄为乐,有的人以醇酒妇人为乐,而有的人则以读书笔耕为乐。我们面前的这位词人就是以吟诗填词为乐。吟诗作词自然是一种绞脑滴肝的苦差事,因为它是创作,是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的创造性的劳动,但正因为如此,它才其苦无穷,其乐也无穷。当诗人看到他经过产妇临盆似的痛苦而生出的宁馨儿──作品时,他的欣慰和愉悦是其他任何快乐都无法相比的。

  我们的这位词人,面对一株寒梅,产生了咏赞它的感兴,他从“月淡风轻”的“黄昏”开始构思,推敲,写出了初稿,但他还觉得未达到“清澈”的意境;于是他又继续斟酌、修改、增删,润色,一直吟到深夜二三更即快到子夜之时方觉得差强人意;要真达到“十分清处”,那还不只在二三更就能罢休,还得再继续苦吟。创作的极境是无限的,只有具有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认真顽强精神的作者,才能达到意足神定的至境!这里“也不啻”三字加得极好,它模糊了何时才能“吟到十分清处”的界限,不确定地指明至少得到“二三更”才能使这首咏梅诗的意境达到或接*“清”的水*。没有亲身有过丰富的创作体验和遍尝创作甘苦的人是绝不会写出这样有分量的句子来的。

  下阕侧重表现词人彻夜创作苦吟的心情:诗人苦吟到四更五更,其时晚钟已阵阵敲响,然而天色尚未发亮;早晨的霜花已敷上四野,布满小路、小桥,而早行者尚未踏上他们的脚印。只有城头的号角在悲凉地吹,那在寂静中震颤的乐声似乎能诉说词人心底的哀伤,倾吐他*生的积郁……

  常言道:不*则鸣。诗人苦吟,定然是为倾泻心中的块垒,作一种痛苦的释放和积郁的宣泄。诗人彻夜苦吟,尽管已达到“十分清处”,有创作的欢乐可以补偿,但释放、宣泄之后,新的痛苦和积郁又爬上他的心头,塞满他的灵魂,这时只有城头的画角声能与他的心弦共振,这声音正好像诉说他悲怆的*生。

  诗人的心,总是痛苦寂寞的!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2)

——《霜天晓角》原文及赏析 (菁华3篇)

《霜天晓角》原文及赏析1

  【作品介绍】

  《霜天晓角·情刀无斤斸》是南宋文人华岳的作品,词上片写相思苦,下片写自己对所爱的人感情的深厚强烈。

  【原文】

  霜天晓角

  情刀无斤斸②,割尽相思肉。说后说应难尽,除非是、写成轴。

  帖儿烦付祝,休对旁人读。恐怕那懑知后,和它也泪瀑漱。

  【注释】

  ①霜天晓角:霜天晓角,词牌名。又名“月当窗”、“长桥月”、“踏月”。越调,仄韵格。各家颇不一致,通常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为准。双调四十三字,前后片各三仄韵。别有*韵格一体。

  ②斸:砍,割。

  【赏析】

  华岳是开禧、嘉定间著名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颇有才名的诗人、词人。他为人倜傥豪爽,诗品、词品正如人品,亦是坦荡真率,与纯粹的文人不同。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认为:“华岳并不沾染当时诗坛上江西派和江湖派的风尚;他发牢骚,开玩笑,谈情说爱,都很直率坦白的写出来,不怕人家嫌他粗犷或笑他俚鄙。”做人如此,词亦如此,即如他写的几首“谈情说爱”的词,便是这种作风。

  这首词一开始就形容得那般直露,真是见所未见。

  “情刀无斸,割尽相思肉。”把相思之情具化为“相思肉”,已见新意,又把相思之苦喻为情刀“割尽相思肉”,更见新意,把相思之苦痛和受折磨之长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是作者在这种情况下对相思发出的怨责。害“相思病”的人一面怨恨相思,一面又需求相思的“疗救”。下面接着写:“说后说应难尽,除非是、写成轴。”意思是说:千言万语还不够,除非把这些相思的话写成长信卷成轴。这可见相思又是多么刻骨!上片写了两种心情,看似矛盾,却极真实,被爱情所困扰的人常常如此“患得患失”。

  下片写自己对所爱的人感情的深厚强烈。“帖儿烦付祝,休对旁人读。”“帖儿”指书信。“付祝”同“嘱咐”。作者向对方寄帖叙说相思,并告诫对方不要对着别人读。这是为什么呢?想来是因为信中写的都是倾诉相思的情人之间的悄悄话。但作者却别出心裁。他说:“恐怕那懑知后,和它也泪瀑漱。”“那懑”即“那们”,那个人。“它”同“他”(男女通用)。“瀑漱”,象声词,即“扑簌簌”、“扑扑簌簌”,用以形容落泪。这两句说:恐怕那个人听到以后,自己也要泪流满面。“那懑”、“它”同指一人,即“旁人”。旁人听到都要流泪,当事人那就不知道该多痛苦了。可知这封信表达的情感多深多强了。这是从侧面衬托、夸张形容。因此这句不仅让人耳一新,而且把情之深切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独具匠心。晏几道有一首《思远人》也写寄书传深情:“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同是写情妙语,却比较雅,比较精细,分明是闺阁佳人口吻。

  这首词将口语(有不少当时的俚语)入词,抒情直白、粗率,语气皆为诉说,有点曲的味道。

  【作者介绍】

  华岳,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自号翠微,贵池(今属安徽)人。初为武学生。韩侂胄当国,上书力诋其罪,被下大理狱,贬建宁圜土中。韩侂胄诛,放还。宋嘉定十年中武举进士,为殿前司官属。以谋去丞相史弥远事觉,下狱杖死。《宋史》、《南宋书》有传。有《翠微南征录》十一卷,为贬建宁时所作,王士祯题语略云:第一卷开禧元年《上皇帝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语最抗直。馀诗十卷,率粗毫使气。又谓岳“皆不肯附和浮议,盖陈东一流人”。岳与赵希蓬诗词唱和甚多,有《华赵二先生南征录》今不传。词见《诗渊》第二十五册。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霜天晓角》原文及赏析2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绍兴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乾道六年(1170)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淳熙九年(1182)退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这种思想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特别是后半生,创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他善写绝句,诗风清丽精致。

  【注释】:

  春威:春寒的威势。折:指春寒摧折梅花。“胜绝”句: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赏析】:

  这首词写出了在料峭春寒中凛然开放的梅花的风致、神韵,意境淡雅、空灵。作者以美景写愁怨,使倚楼人的怅惘孤寂显得更为强烈、鲜明。

《霜天晓角》原文及赏析3

  霜天晓角·梅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赏析/鉴赏

  【注释】:

  这是一首写梅的佳作。

  萧泰来,字则阳,号小山。临江(军治在今江西清江县临江镇)人。著有《小山集》。《霜天晓角·梅》是他自况之作。梅花是一种极有个性的花,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 ”,长期以来,诵咏者多矣,而脍炙人口者则不多见 。萧氏这篇《梅》词 ,能脱去“匠气”,写出自己的个性,难能可贵。

  首句即入韵 。“千霜万雪”四字烘衬出梅花生活的典型环境。“千”“万”二字极写霜雪降次之多,范围之广,分量之重,来势之猛,写出了时间感、空间感 ,形象感,数量感。“受尽寒磨折”一句以“寒”字承上,点出所咏对象:梅。说梅受尽了“千霜万雪”的“磨折 ”,可见词人所咏是人格化了的梅花,咏物即是写人 ,梅与人相契相生。“赖是”三句,极写梅花不为恶势力所屈的高尚品格 。“赖是”即好在,幸是,亏是。亏是这副天生的铮铮铁骨,经得起霜欺雪压的百般“磨折 ”。“浑不怕”即“全不怕”,写得铿然价响,力透纸背,表现出梅花之自恃、自信、自矜的神态 。而“瘦硬”之词,则是从梅花的形象着笔。因为寒梅吐艳时 ,绿叶未萌,故用“瘦”字报其形;严霜铺地 ,大雪漫天,而梅独傲然挺立,生气蓬勃,故以“硬”字表其质 ,“疏影”乃虚写 ,美其风致;“瘦硬”则实绘,赞共品格,二者各具神韵,而传神妙趣实同。

  下片以“清绝”二字独立成韵,从总体上把握梅花的特性 ,意蕴无穷,让人回味。“清绝”之“清”有清白、清丽、清俏、清奇、清狂、清高等种种含义。“清”而至于“绝”,可见其超脱凡俗的个性。“影也别”说梅花不仅具有“瘦硬”、“清绝”与“众芳摇落独鲜妍”的品质,就连影儿与众不同,意味着不同流俗,知音难得,自然引出“知心惟有月”一句。黄昏月下,万籁俱寂,唯一轮朦胧素月与冲寒独放的梅花相互依傍,素月赠梅以疏影,寒梅报月以暗香,由是,其含蕴之深,画面之美,境界之高自然化出,煞是耐人寻味。最后二句写梅花孤芳自赏、不同流俗的个性。本来不是春荣的梅花,一腔幽素怎能向海棠诉说呢?又何必让好事者拿去和以姿色取宠的海棠攀亲结缘呢!这里借前人“欲令梅聘海棠”之说反其意而用之,表现了梅花不屑与凡卉争胜的傲气,词人借梅自喻的心绪也不言自明。

  总之,这首咏梅词是词人有感而发之作。上下片分写梅的傲骨与傲气。傲骨能顶住霜雪侵陵,傲气羞与凡卉争胜。

  古人总结写诗方法有赋比兴三种,但因题材和命意的需要,有时可以在写法上结合使用。这首词就是赋与比二种写法综合运用的。因为在写法上它是以梅喻人。梅的瘦硬清高,实象征人的骨气贞刚,品质高洁,梅格与人格溶成一片,二者契合若神,由此显出无穷意蕴,耐人玩味。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3)

——《霜天晓角》原文及赏析通用5篇

  《霜天晓角》原文及赏析 1

  月淡风轻,黄昏未是清。吟到十分清处,也不啻、二三更。晓钟天未明,晓霜人未行。只有城头残角,说得尽、我*生。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彻夜苦吟的感受和心情。

  世界之大,人各有志。有的人以功名利禄为乐,有的人以醇酒妇人为乐,而有的人则以读书笔耕为乐。我们面前的这位词人就是以吟诗填词为乐。吟诗作词自然是一种绞脑滴肝的苦差事,因为它是创作,是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的创造性的劳动,但正因为如此,它才其苦无穷,其乐也无穷。当诗人看到他经过产妇临盆似的痛苦而生出的宁馨儿──作品时,他的欣慰和愉悦是其他任何快乐都无法相比的。

  我们的这位词人,面对一株寒梅,产生了咏赞它的感兴,他从“月淡风轻”的“黄昏”开始构思,推敲,写出了初稿,但他还觉得未达到“清澈”的意境;于是他又继续斟酌、修改、增删,润色,一直吟到深夜二三更即快到子夜之时方觉得差强人意;要真达到“十分清处”,那还不只在二三更就能罢休,还得再继续苦吟。创作的极境是无限的,只有具有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认真顽强精神的作者,才能达到意足神定的至境!这里“也不啻”三字加得极好,它模糊了何时才能“吟到十分清处”的界限,不确定地指明至少得到“二三更”才能使这首咏梅诗的意境达到或接*“清”的水*。没有亲身有过丰富的创作体验和遍尝创作甘苦的人是绝不会写出这样有分量的句子来的。

  下阕侧重表现词人彻夜创作苦吟的心情:诗人苦吟到四更五更,其时晚钟已阵阵敲响,然而天色尚未发亮;早晨的霜花已敷上四野,布满小路、小桥,而早行者尚未踏上他们的脚印。只有城头的号角在悲凉地吹,那在寂静中震颤的乐声似乎能诉说词人心底的哀伤,倾吐他*生的积郁……

  常言道:不*则鸣。诗人苦吟,定然是为倾泻心中的块垒,作一种痛苦的释放和积郁的宣泄。诗人彻夜苦吟,尽管已达到“十分清处”,有创作的欢乐可以补偿,但释放、宣泄之后,新的痛苦和积郁又爬上他的心头,塞满他的灵魂,这时只有城头的画角声能与他的心弦共振,这声音正好像诉说他悲怆的*生。

  诗人的心,总是痛苦寂寞的!

  《霜天晓角》原文及赏析 2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绍兴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乾道六年(1170)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淳熙九年(1182)退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这种思想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特别是后半生,创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他善写绝句,诗风清丽精致。

  【注释】:

  春威:春寒的威势。折:指春寒摧折梅花。“胜绝”句: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赏析】:

  这首词写出了在料峭春寒中凛然开放的梅花的风致、神韵,意境淡雅、空灵。作者以美景写愁怨,使倚楼人的怅惘孤寂显得更为强烈、鲜明。

  《霜天晓角》原文及赏析 3

  情刀无斤�幄冢�割尽相思肉。说后说应难尽,除非是、写成轴。

  帖儿烦付祝,休对旁人读。恐怕那懑知后,和它也泪瀑漱。

  【注释】

  ①霜天晓角:霜天晓角,词牌名。又名“月当窗”、“长桥月”、“踏月”。越调,仄韵格。各家颇不一致,通常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为准。双调四十三字,前后片各三仄韵。别有*韵格一体。

  ②�幔嚎常�割。

  【赏析】

  华岳是开禧、嘉定间著名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颇有才名的诗人、词人。他为人倜傥豪爽,诗品、词品正如人品,亦是坦荡真率,与纯粹的文人不同。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认为:“华岳并不沾染当时诗坛上江西派和江湖派的风尚;他发牢骚,开玩笑,谈情说爱,都很直率坦白的写出来,不怕人家嫌他粗犷或笑他俚鄙。”做人如此,词亦如此,即如他写的几首“谈情说爱”的词,便是这种作风。

  这首词一开始就形容得那般直露,真是见所未见。

  “情刀无�幔�割尽相思肉。”把相思之情具化为“相思肉”,已见新意,又把相思之苦喻为情刀“割尽相思肉”,更见新意,把相思之苦痛和受折磨之长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是作者在这种情况下对相思发出的怨责。害“相思病”的人一面怨恨相思,一面又需求相思的“疗救”。下面接着写:“说后说应难尽,除非是、写成轴。”意思是说:千言万语还不够,除非把这些相思的话写成长信卷成轴。这可见相思又是多么刻骨!上片写了两种心情,看似矛盾,却极真实,被爱情所困扰的人常常如此“患得患失”。

  下片写自己对所爱的人感情的深厚强烈。“帖儿烦付祝,休对旁人读。”“帖儿”指书信。“付祝”同“嘱咐”。作者向对方寄帖叙说相思,并告诫对方不要对着别人读。这是为什么呢?想来是因为信中写的都是倾诉相思的情人之间的悄悄话。但作者却别出心裁。他说:“恐怕那懑知后,和它也泪瀑漱。”“那懑”即“那们”,那个人。“它”同“他”(男女通用)。“瀑漱”,象声词,即“扑簌簌”、“扑扑簌簌”,用以形容落泪。这两句说:恐怕那个人听到以后,自己也要泪流满面。“那懑”、“它”同指一人,即“旁人”。旁人听到都要流泪,当事人那就不知道该多痛苦了。可知这封信表达的情感多深多强了。这是从侧面衬托、夸张形容。因此这句不仅让人耳一新,而且把情之深切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独具匠心。晏几道有一首《思远人》也写寄书传深情:“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同是写情妙语,却比较雅,比较精细,分明是闺阁佳人口吻。

  这首词将口语(有不少当时的俚语)入词,抒情直白、粗率,语气皆为诉说,有点曲的味道。

  【作者介绍】

  华岳,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自号翠微,贵池(今属安徽)人。初为武学生。韩�腚械惫�,上书力诋其罪,被下大理狱,贬建宁圜土中。韩�腚兄铮�放还。宋嘉定十年中武举进士,为殿前司官属。以谋去丞相史弥远事觉,下狱杖死。《宋史》、《南宋书》有传。有《翠微南征录》十一卷,为贬建宁时所作,王士祯题语略云:第一卷开禧元年《上皇帝书》请诛韩�腚小⑺帐Φ�,语最抗直。馀诗十卷,率粗毫使气。又谓岳“皆不肯附和浮议,盖陈东一流人”。岳与赵希蓬诗词唱和甚多,有《华赵二先生南征录》今不传。词见《诗渊》第二十五册。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霜天晓角》原文及赏析 4

  【作品介绍】

  《霜天晓角・情刀无斤�帷肥悄纤挝娜嘶�岳的作品,词上片写相思苦,下片写自己对所爱的人感情的深厚强烈。

  【原文】

  《霜天晓角》原文及赏析 5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翻译

  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

  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注释

  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

  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胜绝: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鉴赏

  这首词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上阕写景之胜,下阕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写天气转变之佳:傍晚,天晴了,风歇了,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天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就连安详淡远天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天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天淡”相谐,既描写了“天”之“淡”,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可见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而其妙处在天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的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寒料峭,馀寒犹厉,景象的`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话,那么,景物之极美,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

  其实这种“不一致”,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的“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的统一。至于词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的原因,“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的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4)

——《霜天晓角》原文及赏析 (菁华3篇)

《霜天晓角》原文及赏析1

  【作品介绍】

  《霜天晓角·情刀无斤斸》是南宋文人华岳的作品,词上片写相思苦,下片写自己对所爱的人感情的深厚强烈。

  【原文】

  霜天晓角

  情刀无斤斸②,割尽相思肉。说后说应难尽,除非是、写成轴。

  帖儿烦付祝,休对旁人读。恐怕那懑知后,和它也泪瀑漱。

  【注释】

  ①霜天晓角:霜天晓角,词牌名。又名“月当窗”、“长桥月”、“踏月”。越调,仄韵格。各家颇不一致,通常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为准。双调四十三字,前后片各三仄韵。别有*韵格一体。

  ②斸:砍,割。

  【赏析】

  华岳是开禧、嘉定间著名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颇有才名的诗人、词人。他为人倜傥豪爽,诗品、词品正如人品,亦是坦荡真率,与纯粹的文人不同。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认为:“华岳并不沾染当时诗坛上江西派和江湖派的风尚;他发牢骚,开玩笑,谈情说爱,都很直率坦白的写出来,不怕人家嫌他粗犷或笑他俚鄙。”做人如此,词亦如此,即如他写的几首“谈情说爱”的词,便是这种作风。

  这首词一开始就形容得那般直露,真是见所未见。

  “情刀无斸,割尽相思肉。”把相思之情具化为“相思肉”,已见新意,又把相思之苦喻为情刀“割尽相思肉”,更见新意,把相思之苦痛和受折磨之长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是作者在这种情况下对相思发出的怨责。害“相思病”的人一面怨恨相思,一面又需求相思的“疗救”。下面接着写:“说后说应难尽,除非是、写成轴。”意思是说:千言万语还不够,除非把这些相思的话写成长信卷成轴。这可见相思又是多么刻骨!上片写了两种心情,看似矛盾,却极真实,被爱情所困扰的人常常如此“患得患失”。

  下片写自己对所爱的人感情的深厚强烈。“帖儿烦付祝,休对旁人读。”“帖儿”指书信。“付祝”同“嘱咐”。作者向对方寄帖叙说相思,并告诫对方不要对着别人读。这是为什么呢?想来是因为信中写的都是倾诉相思的情人之间的悄悄话。但作者却别出心裁。他说:“恐怕那懑知后,和它也泪瀑漱。”“那懑”即“那们”,那个人。“它”同“他”(男女通用)。“瀑漱”,象声词,即“扑簌簌”、“扑扑簌簌”,用以形容落泪。这两句说:恐怕那个人听到以后,自己也要泪流满面。“那懑”、“它”同指一人,即“旁人”。旁人听到都要流泪,当事人那就不知道该多痛苦了。可知这封信表达的情感多深多强了。这是从侧面衬托、夸张形容。因此这句不仅让人耳一新,而且把情之深切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独具匠心。晏几道有一首《思远人》也写寄书传深情:“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同是写情妙语,却比较雅,比较精细,分明是闺阁佳人口吻。

  这首词将口语(有不少当时的俚语)入词,抒情直白、粗率,语气皆为诉说,有点曲的味道。

  【作者介绍】

  华岳,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自号翠微,贵池(今属安徽)人。初为武学生。韩侂胄当国,上书力诋其罪,被下大理狱,贬建宁圜土中。韩侂胄诛,放还。宋嘉定十年中武举进士,为殿前司官属。以谋去丞相史弥远事觉,下狱杖死。《宋史》、《南宋书》有传。有《翠微南征录》十一卷,为贬建宁时所作,王士祯题语略云:第一卷开禧元年《上皇帝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语最抗直。馀诗十卷,率粗毫使气。又谓岳“皆不肯附和浮议,盖陈东一流人”。岳与赵希蓬诗词唱和甚多,有《华赵二先生南征录》今不传。词见《诗渊》第二十五册。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霜天晓角》原文及赏析2

  霜天晓角·梅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赏析/鉴赏

  【注释】:

  这是一首写梅的佳作。

  萧泰来,字则阳,号小山。临江(军治在今江西清江县临江镇)人。著有《小山集》。《霜天晓角·梅》是他自况之作。梅花是一种极有个性的花,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 ”,长期以来,诵咏者多矣,而脍炙人口者则不多见 。萧氏这篇《梅》词 ,能脱去“匠气”,写出自己的个性,难能可贵。

  首句即入韵 。“千霜万雪”四字烘衬出梅花生活的典型环境。“千”“万”二字极写霜雪降次之多,范围之广,分量之重,来势之猛,写出了时间感、空间感 ,形象感,数量感。“受尽寒磨折”一句以“寒”字承上,点出所咏对象:梅。说梅受尽了“千霜万雪”的“磨折 ”,可见词人所咏是人格化了的梅花,咏物即是写人 ,梅与人相契相生。“赖是”三句,极写梅花不为恶势力所屈的高尚品格 。“赖是”即好在,幸是,亏是。亏是这副天生的铮铮铁骨,经得起霜欺雪压的百般“磨折 ”。“浑不怕”即“全不怕”,写得铿然价响,力透纸背,表现出梅花之自恃、自信、自矜的神态 。而“瘦硬”之词,则是从梅花的形象着笔。因为寒梅吐艳时 ,绿叶未萌,故用“瘦”字报其形;严霜铺地 ,大雪漫天,而梅独傲然挺立,生气蓬勃,故以“硬”字表其质 ,“疏影”乃虚写 ,美其风致;“瘦硬”则实绘,赞共品格,二者各具神韵,而传神妙趣实同。

  下片以“清绝”二字独立成韵,从总体上把握梅花的特性 ,意蕴无穷,让人回味。“清绝”之“清”有清白、清丽、清俏、清奇、清狂、清高等种种含义。“清”而至于“绝”,可见其超脱凡俗的个性。“影也别”说梅花不仅具有“瘦硬”、“清绝”与“众芳摇落独鲜妍”的品质,就连影儿与众不同,意味着不同流俗,知音难得,自然引出“知心惟有月”一句。黄昏月下,万籁俱寂,唯一轮朦胧素月与冲寒独放的梅花相互依傍,素月赠梅以疏影,寒梅报月以暗香,由是,其含蕴之深,画面之美,境界之高自然化出,煞是耐人寻味。最后二句写梅花孤芳自赏、不同流俗的个性。本来不是春荣的梅花,一腔幽素怎能向海棠诉说呢?又何必让好事者拿去和以姿色取宠的海棠攀亲结缘呢!这里借前人“欲令梅聘海棠”之说反其意而用之,表现了梅花不屑与凡卉争胜的傲气,词人借梅自喻的心绪也不言自明。

  总之,这首咏梅词是词人有感而发之作。上下片分写梅的傲骨与傲气。傲骨能顶住霜雪侵陵,傲气羞与凡卉争胜。

  古人总结写诗方法有赋比兴三种,但因题材和命意的需要,有时可以在写法上结合使用。这首词就是赋与比二种写法综合运用的。因为在写法上它是以梅喻人。梅的瘦硬清高,实象征人的骨气贞刚,品质高洁,梅格与人格溶成一片,二者契合若神,由此显出无穷意蕴,耐人玩味。

《霜天晓角》原文及赏析3

  月淡风轻,黄昏未是清。吟到十分清处,也不啻、二三更。晓钟天未明,晓霜人未行。只有城头残角,说得尽、我*生。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彻夜苦吟的感受和心情。

  世界之大,人各有志。有的人以功名利禄为乐,有的人以醇酒妇人为乐,而有的人则以读书笔耕为乐。我们面前的这位词人就是以吟诗填词为乐。吟诗作词自然是一种绞脑滴肝的苦差事,因为它是创作,是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的创造性的劳动,但正因为如此,它才其苦无穷,其乐也无穷。当诗人看到他经过产妇临盆似的痛苦而生出的宁馨儿──作品时,他的欣慰和愉悦是其他任何快乐都无法相比的。

  我们的这位词人,面对一株寒梅,产生了咏赞它的感兴,他从“月淡风轻”的“黄昏”开始构思,推敲,写出了初稿,但他还觉得未达到“清澈”的意境;于是他又继续斟酌、修改、增删,润色,一直吟到深夜二三更即快到子夜之时方觉得差强人意;要真达到“十分清处”,那还不只在二三更就能罢休,还得再继续苦吟。创作的极境是无限的,只有具有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认真顽强精神的作者,才能达到意足神定的至境!这里“也不啻”三字加得极好,它模糊了何时才能“吟到十分清处”的界限,不确定地指明至少得到“二三更”才能使这首咏梅诗的意境达到或接*“清”的水*。没有亲身有过丰富的创作体验和遍尝创作甘苦的人是绝不会写出这样有分量的句子来的。

  下阕侧重表现词人彻夜创作苦吟的心情:诗人苦吟到四更五更,其时晚钟已阵阵敲响,然而天色尚未发亮;早晨的霜花已敷上四野,布满小路、小桥,而早行者尚未踏上他们的脚印。只有城头的号角在悲凉地吹,那在寂静中震颤的乐声似乎能诉说词人心底的哀伤,倾吐他*生的积郁……

  常言道:不*则鸣。诗人苦吟,定然是为倾泻心中的块垒,作一种痛苦的释放和积郁的宣泄。诗人彻夜苦吟,尽管已达到“十分清处”,有创作的欢乐可以补偿,但释放、宣泄之后,新的痛苦和积郁又爬上他的心头,塞满他的灵魂,这时只有城头的画角声能与他的心弦共振,这声音正好像诉说他悲怆的*生。

  诗人的心,总是痛苦寂寞的!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5)

——《云》原文及翻译赏析实用5份

  《云》原文及翻译赏析 1

  虞美人・彩云易向秋空散

  彩云易向秋空散,燕子怜长叹。几翻离合总无因,赢得一回�]�u一回亲。

  归鸿旧约霜前至,可寄香笺字。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红蕤欹侧看斜阳。

  翻译

  天高气爽的秋季,彩云最容易被风吹散开去,燕子听到满腹心事之人的长叹,也会感到怜惜,几次离合总是没有来由,让人感到时而忧愁,时而温馨。

  归雁飞来的时候。霜期已经到来,可以托大雁把书信带给那远行的人吗?还是不要想以前的那些事了,暂且倚着绣枕看那西下的落日吧。

  注释

  �]�u:烦恼、愁苦。

  香笺:指散发有香气的信笺。

  红蕤:红蕤枕。传说中的仙枕,此处代指绣花枕。

  欹:斜着。

  赏析

  这首词是从闺中人的角度写的,写她想思的愁情难耐,写她痛苦矛盾的心理。

  上片写二人总是轻易地分离,且没有任何缘由。“彩云易向秋空散,燕子怜长叹”,是说彩云易散,好景难留。独居深闺盼人归的女子满腹心事,想起欢聚时的温馨和离别时的不舍,她不免一会儿欢喜,一会儿忧愁正满腹心事,却又见北燕南去,直惹来声声长叹,连燕子都觉得自己可怜:“几番离合总无因,赢得一回�]�u一回亲”,虽然每次的离合没有什么原因,但每次却都带来一次伤感,相逢时又更加亲*。

  下片首二句写他又一次爽约,连书信都没有寄来。“归鸿旧约霜前至,可寄香笺字”,句中还可以读出些许怨恨,是说当初分别的时候。虽然曾定好霜期之前就会归来,但在回来之前。应该寄封书信来一解自己的相思之苦啊。 “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红蕤欹侧看斜阳”两句是女子的自我安慰之语,看似自我解脱,实透露着无奈和伤感。这是整首词最妙之处,女子愁罢叹罢,忽而觉得自己的情绪有些莫名其妙,于是自我安慰、自我开解一番,索性侧身看那夕阳去。这般极富生活化的场景真实得仿佛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妙趣冲淡了愁苦,感伤中又带着几分难察的俏皮。词的婉转味道因而又*添了几分,这比起说来说去只有“思念”二字的诗词更容易贴*人心。

  全词明白如话,短短两片词,闺中女子相思甚苦、愁情难耐的矛盾心理跃然纸上。而这一番小女子的细腻心思、扭捏姿态却出于一个男人笔下,让人不得不感叹纳兰容若的情愫之敏感、体物之细微。

  创作背景

  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载:“以恋人口吻作寄友诗,亦释家常伎。此阕实为寄顾贞观词。性德康熙二十三年春寄顾贞观书云‘杪夏新秋,准期握手’,即词‘旧约霜前至’事;词‘几番离合’句,亦与梁汾曾数度南返合。词或二十三年春随书以寄。”

  《云》原文及翻译赏析 2

  云居山咏二首

  半肩风雨半肩柴,竹杖芒鞋破碧崖。

  刚出岭头三五步,浑身都被乱云埋。

  经行仿佛*诸天,月上山衔半缺圆。

  听得上方相对话,星辰莫阂五峰巅。

  注释

  芒鞋:草鞋。

  破:此处意为踏遍,多少次踏过。亦可理解为踏破山崖上碧绿的苔藓。

  经行:散步。

  月上句:谓月亮升起来,却被山峰遮挡了一半,看看月是缺的,其实它是圆的。

  听得句:谓人在山头讲话,犹如在天上对语。极言山高。上方亦为天上。

  阂:隔阻。

  五峰:云居山诸峰中,最高者称五脑峰,亦名五老峰。

  鉴赏

  慧公享年八十七岁,其中一半以上时间定居于云居山,留下了许多描写其禅修体会和日常生活的诗文。尤其是他的诗写得*易质朴,清新流利。不讲深奥繁复的道理,不用偏僻艰深的术语。如对友面,如叙家常。这两首七言绝句,一写砍柴归家的见闻感受,一写散步山头的体会感想。诗写得很活泼,很有情趣。

  《云》原文及翻译赏析 3

  云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古诗简介

  《云》是唐代诗人来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托物讽刺诗,前两句描写夏云千形万象,犹如一幅幅映水藏山的图画。后两句斥责夏云不管百姓盼望下雨的急切心情,还悠闲自得地作奇峰状,借以讽刺一些官员徒托空官,不办实事,不恤百姓疾苦。这首诗描写生动形象,写景与抒情巧妙结合,是最富人民性的咏云之作。

  翻译/译文

  旱云形象千姿百态竞返长空,片片重叠藏进深山映入水中。

  无数旱苗枯干欲死急盼甘雨,空中云朵悠然自在化作奇峰。

  注释

  ⑴千形万象:指云的形态变化无穷。竟还空:终究一场空,不见雨下来。竟,终于。还,返回。

  ⑵片复重:时而一片片、一朵朵,时而重重叠叠。重,云朵重叠。

  ⑶无限:无数。旱苗:遭旱的禾苗。尽:死尽。

  ⑷悠悠:悠然自得的样子。奇峰:远处旱云耸立如同奇异的山峰。

  赏析/鉴赏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又逢大旱,农业生产荒芜,广大人民苦不堪言。立足于这样的现实,旅途中的来鹄观变化莫测之夏云有感创作了此诗。

  夏云形状奇特,变幻不常。“夏云多奇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但这首诗的作者似乎对悠闲作态的夏云颇为憎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本来就并不悠闲,用意又另有所属的缘故。

  首句撇开夏云的各种具体形象,用“千形万象”四字一笔带过,紧接着下了“竟还空”这几个感情份量很重的词语。原来,诗人是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对他说来,夏云的`千姿百态并没有实际意义,当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写。对事物关心的角度不同,描写的方式也自然有别。这一句对夏云的描写尽管抽象,却完全符合诗人此时的感情。它写出一个过程: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竟还空”三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次句写“竟还空”后出现的情形。云彩虽变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寻觅它的踪影。它仿佛故意与人们捉迷藏:到处寻觅不见,蓦然低头,却发现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头,则又见它原来就隐藏在山后。又好像故意在你面前玩戏法: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叠叠。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云的容与悠闲之状,怡然自得之情,写出了它的故作姿态。而经历过失望、体验过被作弄的滋味的诗人,面对弄姿自媚的云,究竟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按自然顺序,似应放在首句。诗人把它安排在这里,一方面是使这首篇幅很狭的小诗也有悬念,有波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它在感情发展的关节点上出现,以便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尖锐的对照,取得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句明显地蕴含着满腔的焦虑、怨愤,提得很高,出语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时却很轻,表面上几乎不带感情。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一首不以描摹刻画为能事、有所托寓的咏物诗,总是能以它的生动形象启发人们去联想,去思索。这首诗,看来并不单纯是抒写久旱盼雨、憎厌旱云的感情。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它的概括性是很高的,时至今日,诗里所描绘的人格化了的“云”是依然能给人留下印象的。

  古代诗歌中咏云的名句很多,但用劳动者的眼光、感情来观察、描绘云的,却几乎没有。来鹄这位不大出名的诗人的这一首《云》,也许算得上最富人民性的咏云之作。

  《云》原文及翻译赏析 4

  浣溪沙・草偃云低渐合围

  草偃云低渐合围。雕弓声急马如飞。笑呼从骑载禽归。

  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那能白首下书帷

  翻译

  草偃茫茫,云层很低,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对猎物已经形成合围之势。手中的弓不停的发射箭矢,跨下的马奔跑如飞。猎手发出爽朗的笑声在随从的拥护下满载猎物归来。

  再有本领的人不如拥有一副好的身手,人的一生要好好珍惜少年时光。不要等到年老时还在书帷下皓首穷经。

  注释

  草偃:草被风吹倒。

  雕弓:刻花纹的弓。

  从骑:骑马的随从。

  身手:本领。

  白首:谓年老。

  下书帷:指教书。引申指闭门苦读。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04年秋天,当时清廷已经走向末日。王国维虽然身为文人,但也为之忧心忡忡。不过王国维当时只是一个学校教员,只能借这首词来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

  赏析

  这首词不同与王国维另一首写围猎的词《浣溪沙・六郡良家最少年》,那一首更多的是描写了豪侠的个人英姿。这一首却是由围猎活谈及个人的内心活动,更多的点出国家的危难,而自己却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

  上片三句,写出了一场围猎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过程。“合围”,是这场射猎的开始。“草偃云低”本是写围场影物,放在“合围”的前边就有一种天罗地网的感觉,好像天地草木也在听从人的指挥参与对鸟兽的包围。“雕弓声急马如飞”是写豪侠少年高超的骑射本领;“笑呼从骑载禽归”是写围猎结束满载猎物而归时的得意心情。这首词中豪侠少年的形象与作者在另一首《浣溪沙》中所写的那个“闲抛金弹落飞鸢”的豪侠少年形象有一些不同。那一首中的少年形象仅仅是风流潇洒、射艺出众,而这首词中“草偃云低”的描写,使这个少年还带有一种指挥者的威严之气。史载赤璧之战前曹操致书孙权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自古以来,围场可以喻指战场,打猎可以喻指用兵。王国维把自己想像成围猎活动的主人公,在这场“战事”中大振神威,说明他内心中同样有一种对戎马生涯的渴望。

  下片三句“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那能白首下书帷”的牢骚。人们常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作者认为乱世的文人,读了一辈子书,既无权势以骄人,又无缚鸡之力以自卫。古代的卫、霍的功勋自不用提,游侠的气概也也无从谈起。假如说读书是为了明理,则明理恰足以给自己带来“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痛苦。扬雄投阁,龚生竟夭,文人的悲剧古已有之。所以,*文不如*武,年轻人有一副好身手,纵不能替天行道,总不致像那些文人在乱世中连保全自己的能力都没有。如果结合作者的实际情况来看,则这理想*于虚幻。因为“体素羸弱”而称“万事不如身手好”,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悲哀;人*三十而言“一生须惜少年时”,有一种无可奈何的遗憾;身为文人却说“那能白首下书帷”,有一种不甘心于现状的苦闷。

  《云》原文及翻译赏析 5

  羞红颦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旧堤分燕尾,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千丝怨碧,渐路入、仙坞迷津。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逡巡。题门惆怅,堕履牵萦,数幽期难准。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山黛暝,尘波澹绿无痕。

  译文及注释

  羞红颦(pín)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旧堤分燕尾,桂棹(zhào)轻鸥,宝勒倚残云。千丝怨碧,渐路入、仙坞(wù)迷津。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娇美的红花仿佛是美人含羞的笑脸,嫩绿的叶片点缀在她的鬓边,仿佛轻蹙黛眉,微微含恨。我怨恨晚风为什么不把花儿全部都吹落下来,这样飘落的花瓣就像彩绣点缀着厚厚的绿茵般的草地。那苏堤与白堤交叉像燕尾以分,湖面上桂木桨的舟船像轻轻浮荡的水鸥,我骑着勒缰的宝马就像倚在黄昏的残云边上。千丝万缕的绿柳丝轻轻飘拂令人伤神,水中的轻舟沿着柳径渐渐进入一个花丝环抱如屏的仙境,令人回肠荡气。我在岸上紧紧跟随着画船。为她美貌风情而消魂。隔着花朵柳丝,我不时地看见她那背面含羞的苗条婀娜的细腰身。

  羞红:脸上因羞愧而泛出的红晕。重茵:芳草地。燕尾:西湖苏堤与白堤交叉,形如燕尾。桂棹:以桂木为棹之舟,即芳舟。宝勒:以珍宝、金饰勒马络头,此指代宝马。残云:零散稀疏的云。千丝:柳条。迷津:迷失津渡;迷路。楚腰:指细腰女子。

  逡(qūn)巡。题门惆怅,堕(duò)履(lǚ)牵萦,数幽期难准。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山黛暝(míng),尘波澹(dàn)绿无痕。

  我迟疑不决,好不容易才寻找到你的家门,又恰好遇到你不在家,只好满心怅惘地留言题门。后来终于可以得尝所愿,我脱下双鞋子进入你的闺中,那种欢爱的情景真是令人沉醉。以后我便时时刻刻地计算着下次幽会的日期,虽然有时也没有一个定准。不久我慢慢地发现,情思缭绕全是因为你那多情的眼神,衣带渐宽是因为感伤春天。到明天早晨,往事和孤烟一样清冷,满潮的凄风苦雨实在令人倍感忧愁。山色更加幽暗昏暝,水波淡淡,凌波仙子杳然无迹。

  逡巡:徘徊不进;滞留。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堕履:留宿。牵萦:纠缠;牵挂。宽带:衣带宽松。形容腰变瘦。留情缘眼,宽带因春:一本作“留情缘宽,带眼因春”;一本作“留情转眼,带减因春”。山黛:青葱浓郁的山色。暝:一本作“映”。尘:一本作“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娇美的红花仿佛是美人含羞的笑脸,嫩绿的叶片点缀在她的鬓边,仿佛轻蹙黛眉,微微含恨。我怨恨晚风为什么不把花儿全部都吹落下来,这样飘落的花瓣就像彩绣点缀着厚厚的绿茵般的草地。那苏堤与白堤交叉像燕尾以分,湖面上桂木桨的舟船像轻轻浮荡的水鸥,我骑着勒缰的宝马就像倚在黄昏的残云边上。千丝万缕的绿柳丝轻轻飘拂令人伤神,水中的轻舟沿着柳径渐渐进入一个花丝环抱如屏的仙境,令人回肠荡气。我在岸上紧紧跟随着画船。为她美貌风情而消魂。隔着花朵柳丝,我不时地看见她那背面含羞的苗条婀娜的细腰身。

  我迟疑不决,好不容易才寻找到你的家门,又恰好遇到你不在家,只好满心怅惘地留言题门。后来终于可以得尝所愿,我脱下双鞋子进入你的闺中,那种欢爱的情景真是令人沉醉。以后我便时时刻刻地计算着下次幽会的日期,虽然有时也没有一个定准。不久我慢慢地发现,情思缭绕全是因为你那多情的眼神,衣带渐宽是因为感伤春天。到明天早晨,往事和孤烟一样清冷,满潮的凄风苦雨实在令人倍感忧愁。山色更加幽暗昏暝,水波淡淡,凌波仙子杳然无迹。

  注释

  1.渡江云三犯:词牌名,周邦彦创调,又名《渡江云》。双调,一百字,上片十句四*韵,下片九句四*韵,后片第四句为上一、下四句法,必须押一同部仄韵。

  2.羞红:脸上因羞愧而泛出的红晕。

  3.重茵:芳草地。

  4.燕尾:西湖苏堤与白堤交叉,形如燕尾。

  5.桂棹:以桂木为棹之舟,即芳舟。

  6.宝勒:以珍宝、金饰勒马络头,此指代宝马。

  7.残云:零散稀疏的云。

  8.千丝:柳条。

  9.迷津:迷失津渡;迷路。

  10.楚腰:《韩非子・二柄》:“ 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后因以“楚腰”泛称女子的细腰。借指细腰女子。

  11.逡(qūn)巡:徘徊不进;滞留。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

  12.题门:《世说新语》载,嵇康与吕安是朋友,安拜访嵇不遇,嵇康子嵇喜出门让吕安进屋,安未入,在门上题写“凤”字而去,意谓喜是一只“凡鸟”。此处单作“不遇”解。

  13.堕履:留宿。

  14.牵萦:纠缠;牵挂。

  15.宽带:衣带宽松。形容腰变瘦。

  16.留情缘眼,宽带因春:一本作“留情缘宽,带眼因春”;一本作“留情转眼,带减因春”。

  17.山黛:青葱浓郁的山色。

  18.暝:一本作“映”。

  19.尘:一本作“澄”。

  创作背景

  据夏承焘《吴梦窗系年》:“梦窗在苏州曾纳一妾,后遭遣去。在杭州亦纳一妾,后则亡殁。集中怀人诸作,其时夏秋,其地苏州者,殆皆忆苏州遣妾;其时春,其地杭州者,则悼杭州亡妾。”这首词与《齐天乐・烟波桃叶西陵路》,《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都为同一时期悼念杭州亡妾的作品。

  赏析

  《渡江云三犯》,又名《渡江云》。双调,一百字,上片十句四*韵,下片九句四*韵,后片第四句为上一、下四句法,必须押一同部仄韵。

  上片追忆与杭妾始遇时的情景。“羞红颦”三句,描绘出湖边暮春景色。“重茵”,原指厚*,这里喻厚厚的芳草地。此言暮春的湖边阵阵晚风吹得落英缤纷,点缀着绿茸茸的芳草地。这落英恰像那少女们浅颦含羞微怨的娇态。“旧堤”三句,述湖景。“旧堤”指西湖苏、白两堤;“燕尾”言两堤在湖上交叉形如燕尾。“桂棹”,以桂木为桨的船,这里泛指西湖中游船;“宝勒”,即用珍宝装饰的马络头,这里指代马儿。三句言远望湖上苏、白两堤交叉,形如燕尾,湖中众多的游船与鸥鸟一起荡漾在碧波之中。词人骑着马,背衬着西天的彩云伫立在岸堤上观赏远*景色。“千丝”两句,游湖思亡妾。“千丝”指堤岸边的柳枝。此言眼前这些既青柔又浓密的柳枝却不能为词人挽留住就在这儿相识的亡妾。词人到了这湖边,像又回到了刘阮入天台而遇仙的地方(即点明词人与杭妾在此初见之事)。“柳”即留也,所以古人多有折柳赠别的*俗。今杭妾不幸亡故,不禁使词人见柳丝而“怨碧”。“肠漫回”两句,因思之深而致幻。“楚腰身”,楚谚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里泛指美人的细腰身。此言词人对亡妾牵肠挂肚朝夕相思,以致伫立在这两人初识之处,幻觉中向花丛中望去似乎隐约看到了她美妙的背影。

  下片追忆不遇以悼念亡妾。“逡巡”四句,忆不遇。“题门”,事见《世说新语》吕安访嵇康不遇,题字其门。此处借代不遇。“堕履”,本《史记・留侯世家》,张良遇黄石公故事。这是作传艺、钟情解。此言词人想起从前初识之时曾多次来到她的门前徘徊,终因两人不能见面而心情惆怅,词人像张良盼望黄石公传艺那样希望她能对其钟情,但又因为好几次约会都没有实现而感到牵肠挂肚。又“堕履”,事见《北史・韦琼传》,有“不弃遗簪堕履”之语。“还始觉”两句,“缘”,因也;“宽带”,语出沈约与徐勉书:“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柳永《蝶恋花》词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句,词人用柳词意境。此言词人对亡妾难舍难忘,细想原因,一是因为她有一双令人消魂的多情的媚眼。照现代人的说法,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而古时作画也有“画龙点晴”之说,所以词人突出了亡妾双眼摄人心魄的魅力。二是词人值此清明时节,自然引起了对亡妾的怀念,以致因对她的刻骨相思而日渐消瘦。“明朝”两句,点出悼念。因为今天正是清明节,是祭奠亡灵之时,所以词人想到如今自己与杭妾早已阴阳异路,两人往日的恩爱情景已似幻梦般的风消烟散,词人对亡妾的悼念,也如那湖上的风风雨雨一样愁煞人啊。“山黛暝”一句,以景作结,点明游湖。此句语出苏轼《次韵促仲殊游西湖》诗:“水光潋滟犹浮碧”,言山色空蒙,湖面浮碧似镜,一切都归结于这*静之中。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6)

——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份

  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1

   早梅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翻译

  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远远映照着湛蓝的楚天。

  夜晚北风吹来阵阵暗香,清晨浓霜增添洁白一片。

  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无奈山重水复阻隔遥远。

  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用什么安慰远方友人的思念?

  注释

  发:开花。

  迥:远。

  楚:宗元所在永州,古属楚地。

  朔吹:北风吹。

  滋:增加。

  万里赠:指捎一枝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

  杳杳:遥远。

  寒英:指梅花。

  坐:徒然。

  销落:凋谢,散落。

  鉴赏

  在历代的诗词中,有不少咏梅之作。早在南朝诗人何逊的《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诗中,就写下“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的名句。鲍照的《梅花落》则以庭院中的杂树为反衬,赞叹梅花“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体物写志,借事明情,在诗人们笔底下的梅花,常常被引为傲视霜雪,坚贞不屈的高洁品质的象征。柳宗元的《早梅》诗同样如此。诗人以早梅迎风斗寒,昂首开放的英姿,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正直无私的胸怀,显示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志,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首诗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早梅发高树”,起句直写梅花,笔姿飞扬,醒人耳目。一个“发”字极富于神韵,不仅写出梅花绽开的形象,而且予人一种“能开天地春”(清人沈钦圻咏梅诗句)的生机蓬勃的感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高树,既是实写,又是诗人心中意象的再现,自喻行高于时人,并与下旬“迥映楚天碧"紧相粘连,构成一幅情景融和的意境。避望楚天,辽阔无际,明净的碧空映照着早梅发出的光泽,使人感到梅花分外娴静高洁。这两句诗,言辞简洁,而情波荡漾,深寓着诗人对早梅的赞叹之意。诚如王国维所说,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第一、二两句是描写梅花的外在之形,“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两句进一层刻画早梅内在的气质。尽管北风吹打,严霜相逼,而梅花仍然在寒风中散发着缕缕芬芳,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这两句诗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地写出早梅傲视风霜,力斡春回的风格。“飘”字寓有四散的意思,王冕《墨梅》诗有“只留清气满乾坤”,用的也是这个意思。诗人咏梅,目的是为了抒怀,是为了言志。诗中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心灵的一种物化。

  诗的下面四句,由咏物而转入抒怀,进而推出新意。当诗人看到早梅绽放的时侯,不禁怀念起远方的友人来,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往事如潮,涌上心头。他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 “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透过字里行间,人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那种伥惘、不*之情。这两句诗,原是化用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意。都是叙写对故人的思念,但是两诗的情趣迥然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正是因为他们写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并不相同,情趣也就各异了。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两句诗是紧承上两句发展出来的,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诗人意识到,由于关山阻隔,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于是喟叹“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不禁忧从中来。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

  这首《早梅》语言*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质朴,感情的其淳,流露出来的诗人的高洁、孤傲的情志。

  创作背景

  在“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谪偏远落后的永州,但是他并未因为政治上遭受打击而意志消沉,相反的更加坚定了他对理想的追求。他在《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中说:“虽万受摒弃,不更乎其内”。这首《早梅》诗就是在这种思想状况下写成的。

  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译文

  白色梅花孤芳挺立使媚俗的百花相形见绌,却不能再画那枝枝向上插入云霄的画图。

  自古以来的万事万物总把崇高的品格憎恶,所以不必奇怪画中的梅花倒挂着把身姿低俯。

  注释

  王元章:王冕(1287—1359),字元章,诸暨(今属浙江)人。元末画家和诗人。倒枝梅:枝干向下倒折的梅。

  皓:梅花的白色。

  孤芳:指梅花,寒冬百花尽谢而梅花独放。

  俗姿:其他花卉的凡俗姿质。

  复写:再画。

  拂(fú)云枝:向上挺举的梅枝。

  高格:超凡的风神气度。

  怪:兼有奇怪与责怪两义。

  赏析:

  “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从来万事兼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这是一首题画诗,是徐渭题咏王冕《倒枝梅画》的。

  王元章即王冕,他是元末明初诗人、画家,字元章,号竹斋,别号梅花屋主,浙江诸暨人。徐渭和王冕在经历和个性上有些共同点。王冕主要生活在元代,屡应进士试,都不中。也不屑做州县小官,只临死那年,朱元璋授以咨议参军之职。王冕的性格卓荦不群。徐渭生活在明代,也是屡试不中,终身不得志功名。只做过幕客,没有官职。徐渭生性放纵,不愿受传统礼法的束缚。他和王冕都喜欢游历,都会书画诗文。可能正是两人的这些共同点,使徐渭看到王冕的《倒枝梅画》有了写这首题画诗的灵感。诗通过评论王冕的倒枝梅花图,抒发自己对世道不公,仕途黑暗的愤慨之情。

  这是首七言绝句。前两句评论王冕作的倒枝梅花图的特点。从梅花的颜色和气味肯定梅花具有洁白的姿态,独有的芳香,她的神韵可以压倒其他花的俗气的姿态。王冕不能再画梅花高高挺起的梅枝。为什么不能再画梅花的高枝呢?因梅花本身的色、香所具有的特点,不画高枝也能展示其特有的神韵了。

  后两句就王冕梅花图再引申发表议论。联系当时社会生活里种种不公*的现象,作者愤恨地指出,从古以来,世上庸俗的人看待万般事情总厌恶高尚的风格。这话实际上从时间之久,到事情包罗之广,同情具有高尚风格的人,而对厌恶甚至迫害具有高尚风格的人恶劣世俗加以抨击。正因为世俗不公,所以最后又回到王冕的画上来,不能责怪王冕把梅花的枝头画成下垂到地面了。

  徐渭在《自为墓志铭》中说自己“贱而懒且直,故惮贵交似傲,与众处不免袒裼tǎnxi)似玩,人多病之。”(身份低贱,个性懒惰而且耿直,所以害怕与贵人交往好像很骄傲,与众人相处不免敞开外衣,露出胳膊,好像玩世不恭。人们多指责我。)他这样的性格豪放不羁,在当时社会不为世俗所容也就不奇怪了。他的这首题画诗也是他发泄对世俗社会不满的表现。

  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

  翻译:

  在景色萧索的秋天里,我独自登上高楼遥望万里晴空。俯瞰四野,苍凉的大地深深的触动了我悲秋的情怀,这和当年宋玉因悲秋而写《九辩》的心情应该是一样的吧。秋天的渔市是那样冷落寂寥碧烟袅袅;水村残存的叶子在风霜中猎猎发红。楚天分外辽阔一望无际,江水浸泡着尚未落尽的夕阳,浪打浪波涛翻滚。

  凭栏临风,我想起来远方的佳人,离别的时日多了,想她亦是愁容满面,久锁双眉了吧。可惜当初,我们突然匆匆别离,有如雨云消散,天各一方。当初种种的美好情态,万般的和睦欢乐如今形同流水落花东飘西散,遥守天涯一方,望眼欲穿。难耐此恨无穷无尽,绵绵的相思萦绕在心间,我愿把这份相思托付给远行的大雁。

  赏析:

  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其词作以描写旅况乡愁和离情别恨为主要内容。《雪梅香》(景萧索)一词写游子的相思之情,在柳词中虽属雅词,但是感情洋溢,明白如话,风格与其俚词是一致的。词中描写一位客居他乡的游子,正当深秋薄暮时分,登上了江边的水榭楼台,凭栏远眺,触景伤情,追忆过去的幸福时光,无限思念远别的情人。词的上片写词人登楼之所见:高远的晴空,映衬着萧条冷落的秋景,深深触动了词人的悲秋之情。不禁想道:当初宋玉作《九辩》时,心绪大概也是如此吧!“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对仗十分工巧。渔市、水村勾画出一幅江边的萧索秋景:碧色的烟柱孤独地飘忽在寒意渐浓的秋气里,如血的夕阳染红了斑斓的落叶,红色的叶片随着萧瑟的秋风上下飞舞。这里,词人用秾艳的色彩把悲秋的哀愁充分地体现出来。“愁红”在古代诗词中多用来描写被风雨摧残的鲜花。但这首词中的“愁红”,当是指落叶而不是花。首先,既然已见残叶飞舞,当是暮秋时节;而残叶都已飘落,恐怕残花早已化作香尘了吧!再者,这两句词是工整的对句,前一句的“寒碧”是描摹孤烟的色彩,那么,这一句的“愁红”也当是形容残叶的颜色,而不应脱离“残叶”去牵扯落花。然而,这里似乎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即“寒碧”和“愁红”这两个表现色彩的词还能引起人们进一步的联想。“寒碧”,暗示情人紧蹙的双眉;“愁红”,借指情人憔悴的愁容。古代女子以碧色画眉,因此,古诗词中也就常有这样的描写,如唐人张泌《思越人》词:“东风淡荡慵无力,黛眉愁聚春碧”;古人更常用“愁红”比喻女子的愁容,如顾敻《河传》词:“愁红,泪痕衣上重。”碧色是令人伤心的颜色,又是女子画眉的颜色,所以,词人由袅袅上升的一缕碧色炊烟联想到情人的黛眉,由被夕阳染红的落叶想到被风雨摧残的落花,进而联想到分别时情人带泪的愁容,也便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下片首句就写道:“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别后愁颜”照应“愁红”,“镇敛眉峰”照应“寒碧”。一个是明白描写,直抒深情;一个是暗中达意,景中关情,词人对其情人的真诚眷恋于此可见一斑。词人把视线从岸边移到江上:辽阔的江天,一抹斜阳浸入万顷波涛之中,江水缓缓地流向远方。这几句描绘“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江景,怀人之情尽在不言之中,读者从中不难体会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意趣。词人在下片直抒胸臆,回忆昔日与情人欢会的幸福,无限怅惘,相思愈深。词人迎着江风而立,脑海中浮现出情人的音容笑貌,雅态妍姿。或许当日正在相聚小饮,清歌婉转,妙舞翩翩;或许正在花前月下,两情缱绻,欢度春宵,然而,突然到来的别离,使热恋的情人“顿乖雨迹云踪”。过去的幸福已成为美好的回忆,在这肃杀的秋天里,暮色苍茫,客居他乡的词人只能独倚危楼,悲思绵绵,怅憾难言,相思难遣。这复杂的情感在胸中汹涌,犹如面前奔腾的大江。无可奈何的词人只能托付远飞的大雁把这相思之情,悲秋之感,游子之心带过江去,传达给自己的心上人。结语包容了词人的欢乐、忧伤、回忆、希望、幻想,总括全词意蕴,韵味深长。

  读者不禁感叹:若非亲感身受的真实思想感情,怎能写出如此披肝沥胆,情重意浓的词句!柳永终生落魄,怀才不遇,走马章台,混迹青楼,过着“诗酒风流”的日子,是封建时代的真正的浪子。从其《乐章集》中诸多诗词来看,他与**交好,不似那班轻薄子弟以玩弄女性为目的,而是极重感情,怜之,爱之,思之,念之,情深意笃,感人肺腑。这类作品不仅《雪梅香》一词,它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等等,不胜枚举。柳永的真情换来了同样的真情。他因写俚词被统治者排挤出上流社会,下层社会的人们,尤其是**们却喜爱他的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南宋叶梦得语),就是明证。柳永生前家无余财,死后由几个**合资才得以入殓成葬,这当可以看作是对柳永真诚的报答吧!

  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4

  落梅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教人触目愁肠,更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

  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

  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

  啊,让东风执掌对百花的生杀予夺大权,真是差矣错矣,它忌妒梅花的孤高,对梅花任意摧残,根本不讲怜香惜玉。

  注释

  落梅:即掉落的梅花。

  砌:台阶。

  骚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诗人。

  谬:不合情理的。

  权柄:犹权利。

  孤高:孤特高洁;孤傲自许。

  主张:主宰;作主。

  赏析

  首联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砌更堆墙”,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每一片落梅都使诗人触目愁肠,更何况那如雪花般飘落下来的铺满台阶又堆上了墙头的落梅呢?面对如此凄凉的景象,自然引起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颔联进一步刻画落梅:“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颈联写落梅的最后结局:“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这两句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落梅虽零落成泥,但香气经久不灭。诗人在此表面是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那些遭迁谪放逐但是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的赞颂,用笔委婉,言*旨远。

  上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这两句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这首咏梅诗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有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诗人浓烈的悲愤之情。简直可视为一篇浓缩了的《离骚》。 呜呼!“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刘克庄咏梅诗词之丰无人可及。不啻于斯,他的一生针对南宋“国脉微如缕”的现状,写下了大量抒发感慨的不同题材的诗篇,爱国之心“似放翁”,高洁之志“似稼轩”,其身其品一如梅花。

  创作背景

  嘉定十七年(1224)刘克庄为建阳令,建阳在今福建北部,在当时属荒僻之地。诗人为了抒发自己遭贬斥的牢骚,并对当政者有所讥刺遂作此诗。

  鉴赏

  这首诗本是一首普通的咏物诗,后来却引出了一场官司。宁宗嘉定末(1224)、理宗宝元初(1225),权相史弥远专擅朝政,废宋宁宗所立的皇太子为济王,矫诏改立宋理宗,并逼济王自杀。史弥远的恶劣行径遭到了当时朝中正义之士的激烈反对,如真德秀、邓若水、洪咨夔等人纷纷上书为济王鸣冤,斥责史弥远擅权废立,一一都遭到贬逐。在朝野一片反对声中,史弥远及其爪牙到处寻找证据,网罗罪名,以排斥异己。当时被挖出作为诽谤时政罪证的有陈起的“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风杨柳相公桥”,曾极《春》诗中的“九十日春晴景少,一千年事乱时多”,以及刘克庄这首《落梅》诗末两句等。为此陈起被发配流放,曾极被贬死舂陵。恰巧这年陈起为江湖诗人们编辑刊行大型诗歌丛刊《江湖集》,也因之被毁板,印出的书也被禁毁。当权者还效法北宋末年的作法,诏禁士大夫作诗。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江湖诗祸”。案发时,刘克庄在建阳县令任上,幸得郑清之(与史弥远关系密切)代为开脱,才免除下狱治罪的处分。但他并未因此脱尽干系,绍定二年(1229),解建阳任赴潮州通判,刚上任即被劾去,究其原因即出于旧事报复。刘克庄《病后访梅九绝》其一说:“幸然不识桃和柳,却被梅花累十年”,至于心理上影响就远不止十年了,刘克庄在《杨补之墨梅跋》中说:“予少时有《落梅》诗,为李定、舒亶(案:制造‘乌台诗案’陷害苏轼的人)辈笺注,几陷罪苦。后见梅花辄怕,见画梅花亦怕。”其《贺新郎·宋庵访梅》一词也说:“老子*生无他过,为梅花受取风流罪。” 正因《落梅》诗案,他才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写了123首咏梅诗,八阙咏梅词,可谓中国文人中写梅花最多的诗人。

  《落梅》通篇不着一个“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梅花的品格和遭际,而且通过对落梅哀婉缠绵的吟叹,处处透露出诗人的心迹情感。同时,也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颠沛流离的不幸,更道出了当时广大文士抑塞不*的心声。但是由此,刘克庄却落来**烦。其中“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两句,被言事官(谏官)李知孝等人指控为“讪谤当国”,咬住不放,逐级递交奏状。于是,刘克庄获罪而被罢职,坐废乡野长达10年之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落梅诗案”。

  呜呼!“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刘克庄咏梅诗词之丰无人可及。不啻于斯,他的一生针对南宋“国脉微如缕”的现状,写下了大量抒发感慨的不同题材的诗篇,爱国之心“似放翁”,高洁之志“似稼轩”,其身其品一如梅花。倘若有哪位剧作家把他的事迹搬上舞台,无需戏说,只要实言,也一定会是一出让人荡气回肠的好戏。剧名可叫做《落梅诗案》。

  “退之未离乎儒者,坐井观天错议聃(老聃,古代哲学家)”。刘克庄痛恨卖良求荣、追逐奉禄的当事谏官,视其为坐家虎,宁为“后村居士”,始终没有屈服。相反,从此开始大写特写梅花,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写了一百三十余首咏梅诗词。“梦得因桃数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与柳,却被梅花误十年”(《病后访梅九绝》),“……老子*生无他过,为梅花受取风流罪”(《贺新郎·宋庵访梅》)等咏梅诗作,都表露了他强烈的愤懑之情。刘克庄无怨无悔,虽然在后来的十年间生活颇为艰难,却有着“风流”的好心态,通过不失操守的努力,逐步改变自己命运,遂活到了82岁高龄。

  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5

  梅

  杜牧〔唐代〕

  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

  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

  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开。

  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

  译文

  梅花轻盈妩媚的姿态映照在溪水里,就好像仙女用衣袖遮面,严肃矜持地从瑶台上下来。梅花虽有些妒忌白雪,但在洁白无瑕上,姑且还可以让雪与自己相比;而对于艳丽的春光,却敢于超越它,绝不随顺于它之后。梅花偶然间与诗人相见,就好像是为了诗人的饮酒赏花而开放。若是长在秦楼边的话,简直能作弄玉的媒人了。

  注释

  掩敛:用衣袖遮面,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样子。瑶台:美玉砌成的楼台,神话中神仙所居之地。妒:嫉妒。聊:姑且。欺:超越。逐:随着。佳客:指诗人。冻醪:冬天酿造,春天饮用的酒。“若在”二句:秦楼、弄玉:《列仙传》记:“萧史者,秦穆公时人,吹箫作鸾凤之响,穆公文弄玉妻焉。日与楼上吹箫作风鸣,凤来止其屋,为作凤台。”堪:能。

  赏析

  全诗紧紧围绕梅花的.美去写,使梅花的形象得到了完美的塑造。

  “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这两句主要描写梅花的姿态优美。轻盈的梅花,映照着如碧的溪水,实景与倒影浑然一体,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为了进一步突出梅花的轻盈之美,作者又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梅花比成一群从瑶台翩然而降的仙女,舞姿曼妙,如惊鸿游龙,令人魄荡魂驰。“始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由于梅花太美了,所以雪花嫉妒,但却又不能同它相比;春天被欺,也不敢再迈动轻快的脚步。这两句从侧面烘托了梅花的美丽动人。“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开”。当作者偶然同客人一起去观赏梅花时,他发现如斯艳丽的梅花仿佛是为了冬酿的酒而开,因为赏梅花,饮美酒乃人生之一大快事,故有“似为冻醪开”的遐想。

  最后两句“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假设梅花长在秦楼的旁边,它完全可以以自己的美做弄玉的大媒人,而不会为他人所见笑的。这两句进一步突出梅花的美。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7)

——风雨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

  风雨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1

  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原文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词句注释

  ⑴点绛唇:词牌名。此调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双调四十一字。

  ⑵韶华: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

  ⑶东风:春风。这里是红:指春天的花。

  ⑷“几番”句:指清兵入关后的一系列事变。

  ⑸芳草:一作“故国”。王孙:对尊礼、思慕者的称呼,如淮南小山《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这里疑指南明的鲁王、唐王。

  ⑹无语:一作“无主”。

  ⑺泪染:一作“泪洒”。胭脂:一种用于化妆和国画的红色颜料。亦泛指鲜艳的红色。[2]

  白话译文

  美丽的春光映入眼帘,春日东风总是将繁花吹散。几重烟雨朦胧,只有这些娇弱的花朵难以庇护。梦里总是时不时浮现起旧时芳草萋萋的道路。春天沉默不语,在那杜鹃泣血的地方,分不清落花染红的是春雨还是眼泪。

  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赏析

  此词原题为“春闺”,后代编者王昶等人为拔高陈子龙这首词的思想而作了修改,并题为“春日风雨有感”。

  词之起二句,先扬后抑。此时词人举目所见,是“满眼韶华”,一片春光。继而东风乍起,落红遍地。这一顿挫,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从而也折射出时代的变化。陈子龙生当明清易代之际,对明王朝怀有深厚感情。在他看来,明代江山无限美好,正如满眼韶华。可是清兵南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犹如骤起狂风,将万紫千红摧残殆尽。在这里,词人用的是比兴手法。“韶华”(春光)和“红”(花),代表美好事物,代表他所热爱的明代江山和明代人民;而“东风”则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也隐喻清兵的南下,“东风”一辞作贬义者,古已有之,如陆游《钗头凤·红酥手》“东风恶,欢情薄”,此处只是移用于词人所憎恶的事物罢了。下面二句,以“几番”照应前面的“惯”字。说明东风之摧残百花非止一次,而是经常如此。“烟雾’二字,补足前句未及写出的“雨”字。春天的风雨连绵无尽,常常呈现烟雾迷蒙的状态。在东风肆虐、烟雨茫茫的天气中,百卉凋残,一片凄凉,于是词人不禁发出由衷的慨叹:“只有花难护!”前几句造足蓄势,至此词人的感情迸发而出,力抵千钧。在生活中,他奔走呼号,出生入死,力求挽救明朝的危亡,结果毫无效果。因此这一句正是反映了词人内心深处的亡国之痛。

  下片宕开一笔,径写对明王朝的系念,但在词的意脉上仍与上片紧密相连。词人在白天看到风雨摧残的落花,到了晚上便自然联想到惨遭践踏的故国。“梦里相思”一句,为艳词中常语,然而此处用以表达爱国之情,却非常深刻而又贴切。“王孙”一辞,通常被理解为贵族子弟,如《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这里的本意却更接*杜甫《哀王孙》中所说的“可怜王孙泣路隅”。在清兵南下之际,朱明的宗室子弟,或流离道路,或辗转沟壑,唯有少数人如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等仍在企图反抗。此处作者对明代王孙魂牵梦萦,实际上是将复兴明代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可是梦醒之后,依然风雨如磐,落红成阵。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他不得不发出“春无主”的哀叹。结二句进一步渲染出这种悲哀情绪,哭出了国家将亡的忧思。句中的“杜鹃”,又名杜宇,相传是古蜀国的君主望帝之魂所化,它隐于西山,日夜悲啼,口吻常常出血。后人常用杜鹃啼血借指失国之痛。这里说“泪染胭脂雨”系由“啼血”转化而来,则杜鹃悲鸣时流出血泪,洒在飘飏落花的风雨中,红雨满天,景象壮丽而又悲惨。词人若非怀有深仇惨痛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的。用“胭脂”形容雨中落花,前人有杜甫的《曲江对雨》“林花着雨胭脂湿”;而用以兼喻泪水的有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陈子龙则将这些故实融会贯通,自铸伟词,赋予新意,令人读来便觉有更深刻的意蕴和更强烈的美感。

  陈子龙比较重视诗词的寄托,他曾说过他之作诗是为了“忧时托志”(《六子诗序》)。此词形式上虽“风流婉丽”,但词人借以“忧时托志”则与其诗作是一样的,在绮丽的表面下,蕴含着深永的内涵。

  风雨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2

  临江仙·大风雨过马当山

  雨骤风驰帆似舞,一舟轻度溪湾。人家临水有无间。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

  绝代才人天亦喜,借他只手回澜。而今无复旧词坛。马当山下路,空见野云还。

  翻译

  疾风骤雨中船帆摇曳好像在舞蹈,一只小船轻巧地渡过溪湾。水边的屋舍在朦胧风雨中时隐时现。江豚喷水直上,水鸟捉到了鱼,不胜闲暇。

  绝世的才人老天都喜欢,多想借他的才华重振词坛。可惜现在已经没有旧时词坛的盛况了。马当山下的路上,只见到云朵飘还。

  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三*韵。

  马当山:在今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安徽省东流县西南,横枕大江,形势雄睑。

  人家:住户。

  有无间:指风雨朦胧,时隐时现,在有无之间。

  江豚:哺乳动物,生活在江河中,通称**。暴风雨中常出没水面,能喷水直上。有些地方称为“拜风猪”。

  沙鸟:水鸟。

  闲:悠然自得。

  回澜:力挽狂澜,即韩愈《进学解》中“挽抂澜于既倒”的意思。

  创作背景

  薛时雨所生活的晚清,单从词这种文学体裁而言,已经到“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境地了,当然其中也有其他因素。词人在风雨天经过马当山,见到雨中之景,联想到当时词坛的没落,有感而发作下此词。

  赏析

  这首词起句紧紧扣住题目中的“大风雨”,用“骤”和“驰”二字给人以迅疾、突兀的感觉,使“大风雨”具体化、生动化。但和“雨骤风驰”造成的急风暴雨式气氛相对应的舟和舟上的人,却活泼而惬意,驾着小船轻快地度过了溪湾。更让人惊奇的是大风雨中“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词中“吹浪立”用拟人化的手法高度概括出了江豚的这一“特技”。而“沙鸟”在暴风雨中也不仅无所畏惧,而且还捕捉到赖以为食的鱼,悠哉游哉,轻松之至。这种迅疾和舒缓、朦胧和清晰所造成的强烈对比,非常逼真,从词中仿佛看到一幅有人物在内的写意山水画。

  上阕所写是作者耳闻目睹到的,他或许就在那只船上,所以真切,所以形象,所以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下阕则是作者由眼前的景象所激发出来的内心情感。他首先想到的是当时词坛的不景气,词风的衰颓。“绝代才人”暗指李白,李白的六首《横江词》就是在这里写的。“借他只手回澜”,作者希望在词风“既倒”的危急情形下,出来“绝代才人”力挽狂澜,改变今不如昔的现状。如果说龚自珍所呼唤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才”是从全社会着眼,指现实中的历史家,政论家、社会批评家等,那么薛时雨在此所召唤的,则专指文学界的文学家、诗人、词人。“而今无复旧词坛",既是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对现状的不满。但是词坛的“不复”还有其他因素。所以,作者的呼唤也好,慨叹也好,几乎是徒劳的。结尾一句“马当山下路,空见野云还”就体现了这种不得再见昔日才人的无可奈何的心境。这中间,包含着许多用语言说不出的东西。谭献评此词“结响甚遒”正是基于这一点吧。另外,最后才点出题目中的“马当山”,确有前呼后应,首尾相照之妙。

  薛时雨在其《藤香馆集》所附二种词的自序中说:“律疏而语率,无柔肠冶态以荡其思,无远韵深情以媚其格,病根仍是犯一直字。”这个自我评价自然也包括这首词。至于“犯一直字”的“直”,在这首词中,却不突出,因为它在率直奔放的同时,又能转折如意,见其韵致。

  风雨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3

  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啼鹃迸泪,落花飘恨,断魂飞绕。月暗云霄,星沉烟水,角声清袅。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

  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低小。几回好梦,随风归去,被渠遮了。宝瑟弦僵,玉笙指冷,冥鸿天杪。但侵阶莎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

  翻译

  风雨萧瑟,鸡声四起,我置身天地竟没有像刘表这样的人才,啼鸣的杜鹃流着泪,落花含着遗憾飘落下来,哀伤柔弱。月亮因天空显得昏暗,星星隐于薄雾,角声飘渺,想问问作《登楼赋》的王粲,镜子中自己的白发,又增添了多少啊。

  遥望家乡在何处,青山渺茫,山峰矮小,几次美梦,都随着风儿离去了,被山峰遮住,琴瑟的弦僵住了,吹奏玉笙的手指发冷,只能遥望高飞的鸿雁在天边,没阶的莎草和蔽日的庭树,使人难辨晨昏。

  注释

  鸡鸣:化用《诗经·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侧身:同“厕身”,即置身。

  刘表:东汉高*人,字景升,官荆州刺史。当时中原战乱,荆州一隅较为安宁,士民多归之。

  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王粲:字仲宣,三国时人,曾依刘表。曾作《登楼赋》抒写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建安七子之一。

  髻螺:妇女头上盘成螺形的发髻。此喻指山峰。

  冥鸿:高飞的鸿雁。

  天杪:杪,树木的末梢。天杪,即天边。

  创作背景

  在朱元璋请他赴金陵之前,刘基已经四次出仕而又四次辞官,但又一次一次地隐而复出,虽不能为而又心有不甘,于是时常登楼远眺,感慨节序,看似流连光景,实是壮心不已。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基写下了这首词,来感时伤事、自抒怀抱。

  赏析

  上片用刘表、王粲事,抒写怀才不遇的郁闷。

  “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起句突兀,化用《郑风·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之句,“风雨”便象征乱世,“鸡鸣”便象征君子不改其度。这一句是把握词旨趣的关键,没有这一句,就可能把词理解成悲秋思乡,有了这一句,就知道词人表达的是英才思明主的“择木之意”。汉末初*三年,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刘表为荆州刺史,荆州没有战乱,较为安宁,所以很多人到那里避乱,王粲因为跟刘表是同乡,两家有世交,故此去投靠他。所以这里不是一般意义地赞美刘表,而是以王粲自比的延伸。此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风雨交加、鸡声四起的背景,渲染了一个风雨如晦,看不到曙光的环境,暗示元末社会风雨飘摇,动荡不安。词人感叹天地之大,竟无像刘表那样的人可以依附,流露了他的失路之悲。

  “啼鹃迸泪,落花飘恨,断魂飞绕。”杜鹃,又叫杜宇、子规、伯劳、鹈鴂,自从屈原把它写进《离骚》,它就与古典诗词结下不解之缘。它既被用来表现或烘托思归之情,又用作“落花时节的标志”,或者是时序更换的标志。“啼鹃迸泪”和“落花飘恨”用拟人的手法,把词人沉痛悲怨之心披露无遗,杜鹃的啼鸣又隐含了无限的乡愁,引发了下片的怀乡之情。由于连“依附刘表”亦不可能,便感到魂断无依。词人侧身于天地之间, 骋目四望而无栖息托身之地, 其内心之痛苦有如杜鹃啼血。此句不是词人一般意义上对于生命的惋惜,而是他基于事业功名的执着追求。自古仁人志士,总伴有岁时惊心、时序迁流的紧迫感,在看似伤感的表层下掩盖着积极进取的人生动机。

  “月暗云霄,星沉烟水,角声清袅。”“月暗”、“星沉”进一步渲染拂晓前天色的阴沉压抑,画角之声也是那样凄凉哀厉,令人生悲。在这里,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对时光的执着与敏感。

  “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以王粲自比在前面已提到,而“登楼王粲”是以“登楼”为具体语境,这意味着词人并不是在一般意义上自比王粲,而是有着特定的负载信息。滞留异地、有家难归的思乡之情,施展才华、拯世济物的用世之心,以及日月逾迈、志不获骋的焦虑沉淀在刘基的内心深处,反复出现在其词中,揭示了词人复杂的心理。

  下片抒写乡愁,紧承登楼。

  “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低小。”词人极目远眺,不见家乡,只见如髻螺般的远山,横于天边,使人惆怅。那远山挡住了自己梦回家乡的道路,眼望不到,梦魂难飘,此恨怎消?词人把其为朝廷命运担忧,为个人前途而苦苦思索的郁志之弗舒,付之于这句话。

  “几回好梦,随风归去,被渠遮了。”以责怨之笔写青山遮梦,意境奇警,更觉深哀。

  “宝瑟弦僵,玉笙指冷,冥鸿天杪。”词人万般无奈之下,只有借音乐以表哀思,谁想弦僵指冷,难以成调,最后只能目送飞鸿消失在天边,遥寄乡情。至正十三年,刘基建议捕斩方国珍,上官非但不听,反将其罢黜浙东元帅府都事,羁管绍兴,于是词人发出“千古钟期今已矣,空惨怆,对瑶琴”的深深感叹。同时又是暗用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其十四)所表达的理想人格之意及知音不在的感慨之意。

  “但侵阶莎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收束全词,没阶的莎草和蔽日的庭树,使人难辨晨昏,这既是写景,也是世事昏暗,自感前途渺茫的心理写照。照应了“鸡鸣风雨潇潇”,在情感上造成回环往复,增加一唱三叹的摇曳之美。而且,“不知昏晓”实又暗喻元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刘基一向以王佐之才自命,意欲澄清天下,礼义治国,然而天下扰扰,何去何从呢?这是摆在词人以及当时所有士人面前的一个难题,此词正是他此时矛盾、困惑心情的写照。

  全词以啼鹃、落花、断魂等意象的迭加与组合,托物以寄兴,将忧愤、哀怨、惆怅、彷徨,融于一体,既有思乡之情,写意空灵,造语典雅,用典自然贴切,含而不露放之风。既有思乡之情,又有失路之悲,节奏强烈快捷,如急风暴雨,颇有豪放之风。

  风雨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4

  风雨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翻译

  我虽然胸怀匡国之志,也有郭元振《宝剑篇》那样充满豪气的诗篇,但却不遇明主,长期羁旅在外虚度华年。

  黄叶已经衰枯,风雨仍在摧毁,豪门贵族的高楼里,阔人们正在轻歌曼舞,演奏着急管繁弦。

  新交的朋友遭到浇薄世俗的非难,故旧日的老友又因层层阻隔而疏远无缘。

  心中想要断绝这些苦恼焦烦,要用新丰美酒来销愁解闷,管它价钱是十千还是八千。

  注释

  宝剑篇:为唐初郭震(字元振)所作诗篇名。

  羁泊:即羁旅飘泊。

  穷年:终生。

  黄叶:用以自喻。

  仍:仍旧,依然。

  青楼:青色的高楼。此泛指精美的楼房,即富贵人家。

  新知:新的知交。

  遭薄俗:遇到轻薄的世俗。

  旧好:旧日的好友。

  隔:阻隔,断绝。

  心断:意绝。

  新丰: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古时以产美酒闻名。

  几千:指酒价,美酒价格昂贵。

  赏析

  风雨,语义双关,既指自然界风雨,更喻人世间风雨。

  李商隐一生羁旅漂泊,宦海沉浮,不得重用,饱尝世态炎凉。遂借风雨以起兴,抒发抑郁悲愤之情。这种写法是常见的。作者的高超之处是在首尾两联皆用本朝典故,以马周、郭震两人见召重用成为名臣,与自己的怀才不遇、漂泊无归形成强烈的对比。用事寓意深微,贴切自然。既表现了自己不甘沉沦、意欲匡时济世的胸怀,又流露了对初唐开明政治的欣慕之情。

  此诗也是李商隐自伤怀才不遇,写交游冷落的苦闷之情的。诗人以《宝剑篇》自伤不遇,郭震写《宝剑篇》而得武则天赏识,而作者自己虽有才华,却迪际凄凉,到处羁旅漂泊,终年无处可以寄托。自己身1什飘零,好象黄叶加上风吹雨打,而朱门达官却纸醉金迷、寻欢作乐。李商隐身处李、牛党争的夹缝中,“新知”、“旧好”们碰上冷薄的世风,没有好的机会,各自飘零,致使商隐交游冷落。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诗人只好借酒浇愁,即使酒价昂贵,也不惜沽饮几杯了。作者一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四处漂泊寄寓幕府,穷愁潦倒,全诗喟叹深沉,词哀情苦。

  赏析二

  诗人李商隐一生坎坷,仿佛一直在受到风雨的摧残,故此诗慷慨悲歌,一伸抑郁愤懑之气。

  这首诗一开篇就在苍凉沉郁的气氛中展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唐代前期名将郭元振也因曾落拓未遇,但因《宝剑篇》而深得武后赏爱,终于实现匡国之志。这里暗用此典。首句中的“宝剑篇”,系借指自己抒发不遇之感的诗作,故用“凄凉”来形容。从字面看,两句中“凄凉”、“羁泊”连用,再加上用“欲穷年”来突出凄凉羁泊生涯的无穷无已,似乎满纸悲酸凄苦。但由于“宝剑篇”这个典故本身所包含的壮怀激烈的意蕴和郭元振这位富于才略的历史人物在读者脑海中引起的联想,它给人们的实际感受,却是在羁旅飘泊的凄凉中蕴积着一股金剑沉的郁勃不*之气。

  颔联承上,进一步抒写羁泊异乡期间风雨凄凉的人生感受。前句触物兴感,实中寓虚,用风雨中飘零满地的黄叶象征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与后句实写青楼管弦正形成一喧一寂的鲜明对比,形象地展现出沉沦寒士与青楼豪贵苦乐悬殊、冷热迥异的两幅对立的人生图景。两句中“仍”、“自”二字,开合相应,极富神味。“仍”是更、兼之意。黄叶本已凋衰,再加风雨摧残,其凄凉景象更令人触目神伤。它不仅用加倍法写出风雨之无情和不幸之重沓,而且有力地透出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自”字既有转折意味,又含“自顾”之意,画出青楼豪贵得意纵恣、自顾享乐、根本无视人间另有忧苦的意态。它与“仍”字对应,正显示出苦者自苦、乐者自乐那样一种冷酷的社会现实和人间关系,而诗人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愤激不*,也含蓄地表现了出来。[2]在羁泊异乡的凄凉孤孑境况中,友谊的温暖往往是对寂寞心灵的一种慰藉,颈联因此自然引出对“新知”、“旧好”的忆念。但思忆的结果却反而给心灵带来更深的痛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由于无意中触犯了朋党间的戒律,诗人不但仕途上偃蹇不遇,坎坷终身,而且人格也遭到种种诋毁,被加上“放利偷合”、诡薄无行”(《新唐书·李商隐传》)一类罪名。在这种情况下,“旧好”关系疏远,“新知”遭受非难便是必然的了。两句中一“遭”一“隔”,写出了诗人在现实中孑然孤立的处境,也蕴含了诗人对“薄俗”的强烈不满。从“青楼自管弦”到“旧好隔良缘”,既是对自己处境的深一层描写,也是对人生感受的深一层抒发。凄冷的人间风雨,已经渗透到知交的领域,茫茫人世,似乎只剩下冰凉的雨帘,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温暖的角落了。

  唯一能使凄凉的心得到暂时温暖的便只有酒——”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和首联的“宝剑篇”一样,这里的“新丰酒”也暗用典故。初唐的马周落拓未遇时,西游长安,住新丰旅舍。受到冷遇,遂取酒独酌,表现出不凡的气度和性格。后来受到皇帝赏识,拔居高位。诗人想到自己只有马周当初未遇时的落拓,却无马周后来的幸遇,所以只能盼望着用新丰美酒一浇胸中块垒。然而羁泊异乡,远离京华,即使想如马周失意时取新丰美酒独酌也不可得,所以说“心断”。通过层层回旋曲折,终于将诗人内心的郁积苦闷发抒到极致。末句以问语作收,似结非结,正给人留下苦闷无法排遣、心绪茫然无着的印象。

  诗题“风雨”,具有象征意蕴。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扼杀贤才的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但品味全诗,便会体会到作者在批判揭**暗现实的同时又表现一种积极用世的生活热情。首、尾两联用郭元振、马周之典也流露出对初唐开明政治的向往和匡时济世的强烈要求。这正是一切正直的有事业心而又不遇于时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心境,故此诗具有典型性和深广的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

  李商隐早年受知于牛僧孺党的令狐楚,登进士及第后又娶了李德裕党人王茂元的女儿。牛李党争激烈,李党失势,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长期执政,排抑李商隐,使他成为了党争中的牺牲品。一生四处漂泊寄迹幕府,穷愁潦倒。这首诗就抒写他凄酸的生活境遇。

  风雨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5

  水龙吟·夜来风雨匆匆

  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愁多怨极,等闲孤负,一年芳意。柳困桃慵,杏青梅小,对人容易。算好春长在,好花长见,原只是、人憔悴。

  回首池南旧事,恨星星、不堪重记。如今但有,看花老眼,伤时清泪。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待繁红乱处,留云借月,也须拚醉。

  翻译

  一夜里风骤雨急,故园里的鲜花一定所剩无几。我愁苦怨恨已极,就这样轻易地辜负了大好的春日,倦怠的桃花,懒洋洋的柳絮,杏子青又青,梅子小而绿,春光就这样随便地飞逝。就算美好的春天年年重来,盛开的鲜花年年芬芳艳丽,只是人的心情已经憔悴。

  可恨两鬓已经斑白,池南欢乐的旧事,更是不堪回首重忆。如今只有一双观花的老眼,感时伤世而常常流下清泪。我如今并不怕花儿瘦损,只发愁自己的身心衰老困惫。趁着这繁花烂漫时,我算豁了出去,留下彩云和月光相伴陪,尽情地喝个酩酊大醉。

  注释

  孤负:徒然错过。同“辜负”。

  慵:困倦。

  池南:池阳之南,指蜀地,即作者故园。

  星星:比喻间杂的白发。

  赏析

  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可以拿其中的“看花老眼,伤时清泪”八个字来概括。前者言其“嗟老”,后者言其“伤时(忧伤时世)”。由于作者的生*不详,所以先有必要根据其《书舟词》中的若干材料对上述两点作些参证。

  先说“嗟老”。作者祖籍四川眉山。据《全宋词》的排列次序,他的生活年代约在辛弃疾同时(排在辛后)。过去有人认为他是苏轼的中表兄弟者其实是不确切的。从其词看,他曾流放到江浙一带。特别有两首词是客居临安(今浙江杭州)时所作,如《满庭芳·轻觅莼鲈》。谁知道、吴侬未识,蜀客已情孤“;又如《凤栖梧》(客临安作)云:”断雁西边家万里,料得秋来,笑我归无计“,可知他曾长期飘泊他乡。而随着年岁渐老,他的”嗟老“之感就越因其离乡背井而日益浓烈,故其《孤雁儿》即云:”如今客里伤怀抱,忍双鬓、随花老?“这后面三句所表达的感情,正和这里要讲的《水龙吟》一词完全合拍,是为其”嗟老“而又”怀乡“的思想情绪。

  再说“伤时”。作者既为辛弃疾同时人,恐怕其心理上也曾经受过完颜亮南犯(1161年)和张浚北伐失败(1163年前后)这两场战争的沉重打击。所以其词里也生发过一些“伤时”之语。其如《凤栖梧》云:“蜀客望乡归不去,当时不合催南渡。忧国丹心曾独许。纵吐长虹,不奈斜阳暮。”这种忧国的伤感和《水龙吟》中的“伤时”恐怕也有联系。

  明乎上面两点,再来读这首《水龙吟》词,思想脉络就比较清楚了。它以“伤春”起兴,抒发了思念家乡和自伤迟暮之感,并隐隐夹寓了他忧时伤乱(这点比较隐晦)的情绪。词以“夜来风雨匆匆”起句,很使人联想到辛弃疾的名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摸鱼儿》),所以接下便言“故园定是花无几”,思绪一下子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园去。作者过去曾在眉山老家筑有园圃池阁(其《鹧鸪天》词云:“新画阁,小书舟”,《望江南》自注:“家有拟舫名书舟”),现今在异乡而值春暮,却感伤起故园的花朵来,其思乡之情可谓极深极浓。但故园之花如何,自不可睹,而眼前之花凋谢却是事实。所以不禁对花而叹息:“愁多怨极,等闲孤负,一年芳意。”杨万里《伤春》诗云:“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这里亦同杨诗之意,谓正因自己本身愁怨难清,所以无心赏花,故而白白辜负了一年的春意;若反过来说,则“柳困花慵(一作“柳困桃慵”),杏青梅小”,转眼春天即将过去,它对人似也太觉草草(“对人容易”)矣。而其实,“好春”本“长在”,“好花”本“长见”,之所以会产生上述人、花两相辜负的情况,归根到底,“元只是、人憔悴!”因而上片自“伤春”写起,至此就点出了“嗟老”(憔悴)的主题。

  过片又提故园往事:“回首池南旧事”。池南,或许是指他的“书舟”书屋所在地。他在“书舟”书屋的“旧事”如何,这里没有明说。但他在另外一些词中,曾经隐隐约约提到。如:“葺屋为舟,身便是、烟波钓客”(《满江红》),“故园梅花正开时,记得清尊频倒”(《孤雁儿》),可以推断,它是比较舒适和值得留恋,值得回忆的。但如今,“恨星星、不堪重记”。发已星星变白,而人又在异乡客地,故而更加不堪回首往事。以下则直陈其现实的苦恼:“如今但有,看花老眼,伤时清泪。”“老”与“伤时”,均于此几句中挑明。作者所深怀着的家国身世的感触,便借着惜花、伤春的意绪,尽情表出。然而词人并不就此结束词情,这是因为,他还欲求“解脱”,因此他在重复叙述了“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的“嗟老”之感后,接着又言:“待繁红乱处,留云借月,也须拚醉。”“留云借月”,用的是朱敦儒《鹧鸪天》成句(“曾批给雨支风券,累奏留云借月章”)。连贯起来讲,意谓:乘着繁花乱开、尚未谢尽之时,让我“留云借月”(尽量地珍惜、延长美好的时光)、拚命地去饮酒寻欢吧!这末几句的意思有些类似于杜甫的“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表达了一种且当及时行乐的消极心理。

  总之,程垓这首词,通过委婉哀怨的笔触,曲折尽致、反反复复地抒写了自己郁积重重的“嗟老”与“伤时”之情。以前不少人作的“伤春”词中,大多仅写才子佳人的春恨闺怨,而他的这首词中,却寄寓了有关家国身世(后者为主)的思想情绪,因而显得立意深远。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8)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原文翻译及赏析 1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古诗简介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五言律诗。诗的首联点明题旨,渲染气氛,奠定此诗荒寂的整体格调。颔、颈两联写景,对仗工整,且富有变化,如颔联“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如果将“黄叶”“古木”“溪桥”“荒村”在位置上进行调换,恰与颈联中的“寒花”“幽泉”“寂历”“断续”一一对应。另外,此诗在炼字上颇为精审,“黄” “古” “寒”“幽”诸字,既是景物的实际特征,又体现出作者的心理特征。

  翻译/译文

  译文

  秋末大地铺满浓霜寒露,清晨起来行经幽深山谷。

  片片黄叶覆盖溪上小桥,荒凉村落只见一片古树。

  天寒山花疏落寂寞,深涧泉水若断若续。

  我久已忘却技巧心计,为何仍然惊动了麋鹿?

  注释

  1、南谷:在永州郊外。

  2、杪(miǎo)秋:晚秋。杪,树梢。引申为尽头,多指年、月或季节的末尾。

  3、幽谷:幽深的山谷。

  4、覆:遮盖。

  5、唯:只有。

  6、寒花:即秋花,寒秋的山花。

  7、疏:稀疏。

  8、寂历:孤寂,这里指花不繁茂。历,单个。

  9、幽泉:深山中流出的泉水。

  10、微:指泉水很小。

  11、机心:机巧之心,奸诈之心。《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日: ‘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旦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沤鸟之所以不下,是因为其父有机心。

  12、何事:为何。

  13、麋鹿:又名四不像,一种珍奇动物。

  赏析/鉴赏

  首联写诗人在晚秋时节,冒着早晨的霜露,走在幽深的山谷之中,字里行间流泻出一种跋涉之苦。其实,诗人现实的生活道路也是如此。首句的“杪秋”本已点明季节,但作者却仍嫌不足,在句尾又以“霜露重重”加重笔墨,进一步渲染了秋之已深。次句的“幽”字,则是强调了诗人所行山谷远离市井,幽深僻静。

  接着,具体写经荒村所见。厚厚的黄叶覆盖着小溪上的桥面,荒村唯有古树处处可见,寒天的野花,稀疏零落,大地更显得空旷。山谷深处的泉水声微流缓,水声时断时续,更衬出大地的寂静。几句诗,写尽了南谷秋色和荒村的荒僻景象,给人以衰败、寥落之感。

  诗人处境险恶,眼前如此萧疏荒寂的景色,很自然地触动了他的身世之感。作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曾这样说道:“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也想驱除胸中的郁闷。可是,今天南谷之行却没有使他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轻松,反而更加重了他的孤独落漠之感。诗最后写的“机心久已忘,何事晾麋鹿”,表面上的超脱放达之态,实际上却反映了欲遣愁绪而不能,从而愁上加愁的心境罢了。

  全诗紧扣题目,以标题中的“荒”字笼盖全篇,使诗人笔下的画面,涂上了一层惨淡之色,霜露、幽谷、黄叶、溪桥、古木、寒花和幽泉,无一不在它的笼罩之下,因而有力地突出了荒村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又处处不离“杪秋”这个季节,使景物都具有浓厚的时令特色。

  诗人笔下的景色写得真实、自然,同时又处处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憬。诗人特有的心境与眼前寥落衰败的景象相互交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贞元二十一年(805),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新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开始了痛苦的谪居生活。永州位于湖南、广东交界处,是一个人烟稀少、荒芜偏僻之地。柳宗元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常触景伤怀,对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加之,其所任永州司马的官职,只不过是一个闲散的职位,因而无施展才华的机会,这便更加重了他的孤独、愤懑之感,从这首五言古诗中,不难看出作者的这种情绪。由标题可知,诗是写作者在一个秋日的早晨赴南谷路经荒村的所见,并且以人的行踪为线索逐步展开。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原文翻译及赏析 2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古诗简介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五言律诗。诗的首联点明题旨,渲染气氛,奠定此诗荒寂的整体格调。颔、颈两联写景,对仗工整,且富有变化,如颔联“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如果将“黄叶”“古木”“溪桥”“荒村”在位置上进行调换,恰与颈联中的“寒花”“幽泉”“寂历”“断续”一一对应。另外,此诗在炼字上颇为精审,“黄” “古” “寒”“幽”诸字,既是景物的实际特征,又体现出作者的心理特征。

  翻译/译文

  译文

  秋末大地铺满浓霜寒露,清晨起来行经幽深山谷。

  片片黄叶覆盖溪上小桥,荒凉村落只见一片古树。

  天寒山花疏落寂寞,深涧泉水若断若续。

  我久已忘却技巧心计,为何仍然惊动了麋鹿?

  注释

  1、南谷:在永州郊外。

  2、杪(miǎo)秋:晚秋。杪,树梢。引申为尽头,多指年、月或季节的末尾。

  3、幽谷:幽深的山谷。

  4、覆:遮盖。

  5、唯:只有。

  6、寒花:即秋花,寒秋的山花。

  7、疏:稀疏。

  8、寂历:孤寂,这里指花不繁茂。历,单个。

  9、幽泉:深山中流出的泉水。

  10、微:指泉水很小。

  11、机心:机巧之心,奸诈之心。《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日: ‘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旦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沤鸟之所以不下,是因为其父有机心。

  12、何事:为何。

  13、麋鹿:又名四不像,一种珍奇动物。

  赏析/鉴赏

  首联写诗人在晚秋时节,冒着早晨的霜露,走在幽深的山谷之中,字里行间流泻出一种跋涉之苦。其实,诗人现实的'生活道路也是如此。首句的“杪秋”本已点明季节,但作者却仍嫌不足,在句尾又以“霜露重重”加重笔墨,进一步渲染了秋之已深。次句的“幽”字,则是强调了诗人所行山谷远离市井,幽深僻静。

  接着,具体写经荒村所见。厚厚的黄叶覆盖着小溪上的桥面,荒村唯有古树处处可见,寒天的野花,稀疏零落,大地更显得空旷。山谷深处的泉水声微流缓,水声时断时续,更衬出大地的寂静。几句诗,写尽了南谷秋色和荒村的荒僻景象,给人以衰败、寥落之感。

  诗人处境险恶,眼前如此萧疏荒寂的景色,很自然地触动了他的身世之感。作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曾这样说道:“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也想驱除胸中的郁闷。可是,今天南谷之行却没有使他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轻松,反而更加重了他的孤独落漠之感。诗最后写的“机心久已忘,何事晾麋鹿”,表面上的超脱放达之态,实际上却反映了欲遣愁绪而不能,从而愁上加愁的心境罢了。

  全诗紧扣题目,以标题中的“荒”字笼盖全篇,使诗人笔下的画面,涂上了一层惨淡之色,霜露、幽谷、黄叶、溪桥、古木、寒花和幽泉,无一不在它的笼罩之下,因而有力地突出了荒村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又处处不离“杪秋”这个季节,使景物都具有浓厚的时令特色。

  诗人笔下的景色写得真实、自然,同时又处处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憬。诗人特有的心境与眼前寥落衰败的景象相互交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贞元二十一年(805),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新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开始了痛苦的谪居生活。永州位于湖南、广东交界处,是一个人烟稀少、荒芜偏僻之地。柳宗元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常触景伤怀,对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加之,其所任永州司马的官职,只不过是一个闲散的职位,因而无施展才华的机会,这便更加重了他的孤独、愤懑之感,从这首五言古诗中,不难看出作者的这种情绪。由标题可知,诗是写作者在一个秋日的早晨赴南谷路经荒村的所见,并且以人的行踪为线索逐步展开。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释:

  ⑴南谷:地名,在永州乡下。

  ⑵杪(miǎo):树木的末梢。孙觌《西山超然亭》:“孤亭坐林杪,俯见飞鸟背。”引申为年月季节的末尾。杪秋:秋末,深秋。

  ⑶幽谷:深谷。《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⑷疏:稀疏。寂历:寂寞,寂静。韩偓《曲江晓思》:“云物阴寂历,竹木寒青苍。”孔*仲《深夜》:“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⑸微:指泉声细微。

  ⑹机心:机巧的心计。《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又《魏书·公孙表传》:“不可启其机心,而导其巧利。”后指深沉权变的心计,柳诗化其意而用之。

  ⑺麋鹿:稀有珍贵动物,鹿属,形体庞大。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个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故俗称“四不像”。

  翻译:

  秋末的大地披着一层浓重霜露,

  我早晨起来走向那幽暗的南谷。

  枯黄的树叶覆盖着溪上的小桥,

  荒凉的山村只有参天的老树。

  寒花开得疏疏落落何等寂寞,

  深谷的泉水细小而时断时续。

  机巧之心很早以前就已忘却,

  何以我还能惊动那机敏的麋鹿?

  赏析:

  南谷,在永州乡下。此篇写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见景象,处处紧扣深秋景物所独具的特色。句句有景,景亦有情,交织成为一幅秋晓南谷行吟图。

  诗人清早起来,踏着霜露往幽深的南谷走去。第一句点明时令。杪,末也。“杪秋”,即深秋。“霜露重”,固然是深秋景色,同时也说明了是早晨,为“秋晓”二字点题。

  中间四句写一路所见。诗人来到小溪,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不仅如此,南谷中连耐寒的山花,也长得疏疏落落;从深山谷里流出来的泉水,细微而时断时续,像是快枯竭了似的。诗人触目所见,自然界的一切都呈现出荒芜的景象。四句诗,处处围绕着一个“荒”字。

  诗人身临凄凉荒寂之境,触动内心落寞孤愤之情。这时又见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他由此联想起《庄子·天地》篇里说过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诗人借用此话,意思是:我柳宗元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篇多写静景: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写荒寂之景是映衬诗人的心境。末句麋鹿之惊,不仅把前面的景物带活了,而且,意味深长,含蓄蕴藉,是传神妙笔。

  这虽然是一首五言古诗,但中间两联对偶工整,如“黄叶”对“荒村”,“溪桥”对“古木”,“寒花”对“幽泉”。这种句式,可以看出它受律诗的影响。古诗中对偶用得好,可以有助于形象的深化,也有助于激化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唐人写古诗,往往采用律诗句式,也可能与此有关。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朝代:唐朝

  作者: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末的大地披着一层浓重霜露,

  我早晨起来走向那幽暗的南谷。

  枯黄的树叶覆盖着溪上的小桥,

  荒凉的山村只有参天的老树。

  寒花开得疏疏落落何等寂寞,

  深谷的泉水细小而时断时续。

  机巧之心很早以前就已忘却,

  何以我还能惊动那机敏的麋鹿?

  注释

  ⑴南谷:地名,在永州乡下。

  ⑵杪(miǎo):树木的末梢。孙觌《西山超然亭》:“孤亭坐林杪,俯见飞鸟背。”引申为年月季节的末尾。杪秋:秋末,深秋。

  ⑶幽谷:深谷。《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⑷疏:稀疏。寂历:寂寞,寂静。韩��《曲江晓思》:“云物阴寂历,竹木寒青苍。”孔*仲《深夜》:“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⑸微:指泉声细微。

  ⑹机心:机巧的心计。《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又《魏书・公孙表传》:“不可启其机心,而导其巧利。”后指深沉权变的心计,柳诗化其意而用之。

  ⑺麋鹿:稀有珍贵动物,鹿属,形体庞大。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个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故俗称“四不像”。

  赏析:

  南谷,在永州乡下。此篇写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见景象,处处紧扣深秋景物所独具的特色。句句有景,景亦有情,交织成为一幅秋晓南谷行吟图。

  诗人清早起来,踏着霜露往幽深的南谷走去。第一句点明时令。杪,末也。“杪秋”,即深秋。“霜露重”,固然是深秋景色,同时也说明了是早晨,为“秋晓”二字点题。

  中间四句写一路所见。诗人来到小溪,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不仅如此,南谷中连耐寒的山花,也长得疏疏落落;从深山谷里流出来的泉水,细微而时断时续,像是快枯竭了似的。诗人触目所见,自然界的'一切都呈现出荒芜的景象。四句诗,处处围绕着一个“荒”字。

  诗人身临凄凉荒寂之境,触动内心落寞孤愤之情。这时又见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他由此联想起《庄子・天地》篇里说过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诗人借用此话,意思是:我柳宗元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篇多写静景: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写荒寂之景是映衬诗人的心境。末句麋鹿之惊,不仅把前面的景物带活了,而且,意味深长,含蓄蕴藉,是传神妙笔。

  这虽然是一首五言古诗,但中间两联对偶工整,如“黄叶”对“荒村”,“溪桥”对“古木”,“寒花”对“幽泉”。这种句式,可以看出它受律诗的影响。古诗中对偶用得好,可以有助于形象的深化,也有助于激化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唐人写古诗,往往采用律诗句式,也可能与此有关。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唐代]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末大地铺满浓霜寒露,清晨起来行经幽深山谷。

  片片黄叶覆盖溪上小桥,荒凉村落只见一片古树。

  天寒山花疏落寂寞,深涧泉水若断若续。

  我久已忘却技巧心计,为何仍然惊动了麋鹿?

  注释

  南谷:在永州郊外。

  杪(miǎo)秋:晚秋。杪,树梢。引申为尽头,多指年、月或季节的末尾。

  幽谷:幽深的山谷。

  覆:遮盖。

  唯:只有。

  寒花:即秋花,寒秋的山花。

  疏:稀疏。

  寂历:孤寂,这里指花不繁茂。历,单个。

  幽泉:深山中流出的泉水。

  微:指泉水很小。

  机心:机巧之心,奸诈之心。《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日:‘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旦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沤鸟之所以不下,是因为其父有机心。

  何事:为何。

  麋鹿:又名四不像,一种珍奇动物。

  赏析:

  首联写诗人在晚秋时节,冒着早晨的霜露,走在幽深的山谷之中,字里行间流泻出一种跋涉之苦。其实,诗人现实的生活道路也是如此。首句的“杪秋”本已点明季节,但作者却仍嫌不足,在句尾又以“霜露重重”加重笔墨,进一步渲染了秋之已深。次句的“幽”字,则是强调了诗人所行山谷远离市井,幽深僻静。

  接着,具体写经荒村所见。厚厚的黄叶覆盖着小界上的桥面,荒村唯有古树处处可见,寒天的野花,稀疏零落,大地更显得空旷。山谷深处的泉水声微流缓,水声时断时续,更衬出大地的寂静。几句诗,写尽了南谷秋色和荒村的荒僻景象,给人以衰败、寥落之感。

  诗人处境险恶,眼前如此萧疏荒寂的景色,很自然地触动了他的身世之感。作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曾这样说道:“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也想驱除胸中的'郁闷。可是,今天南谷之行却没有使他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轻松,反而更加重了他的孤独落漠之感。诗最后写的“机心久已忘,何事晾麋鹿”,表面上的超脱放达之态,实际上却反映了欲遣愁绪而不能,从而愁上加愁的心境罢了。

  全诗紧扣题目,以标题中的“荒”字笼盖全篇,使诗人笔下的画面,涂上了一层惨淡之色,霜露、幽谷、黄叶、界桥、古木、寒花和幽泉,无一不在它的笼罩之下,因而有力地突出了荒村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又处处不离“杪秋”这个季节,使景物都具有浓厚的时令特色。

  诗人笔下的景色写得真实、自然,同时又处处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憬。诗人特有的心境与眼前寥落衰败的景象相互交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9)

——灵台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

  灵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集灵台·其二

  虢国夫人承主恩,*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译文:

  注解

  1、虢国夫人:杨贵妃三姊的封号。

  2、*明:天刚亮时。

  韵译

  虢国夫人受到皇上的宠恩,

  大清早就骑马进入了宫门。

  只嫌脂粉会玷污她的美艳,

  淡描蛾眉就进去朝见至尊。

  注释:

  注解

  1、虢国夫人:杨贵妃三姊的封号。

  2、*明:天刚亮时。

  韵译

  虢国夫人受到皇上的宠恩,

  大清早就骑马进入了宫门。

  只嫌脂粉会玷污她的美艳,

  淡描蛾眉就进去朝见至尊。

  赏析:

  这首讽虢国夫人的骄纵风骚。虢国夫人是杨玉环的三姊,嫁给裴家,是当时名声极坏的人。她并非“后妃”,却“承主恩”,而且“骑马入宫”“朝至尊”。自恃美艳,不施脂粉,足见她的轻佻,也可见玄宗的昏庸。这两首诗语言颇为含蓄,看似是褒,实则是贬,讽刺深刻,入木三分。

  灵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

  虢国夫人承主恩,*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译文

  旭日光辉斜照华清宫旁的集灵台,

  树上红花一朵朵地迎着朝露绽开。

  昨夜玄宗刚在这里为杨玉环授?,

  太真满面笑容地进入珠帘受宠来。

  注释

  太真:杨贵妃为女道士时号太真,住内太真宫。

  集灵台:即长生殿,在华清宫。

  上皇:指唐玄宗。第二首亦载《杜工部集》。

  赏析:

  两首诗一写贵妃,一写她的三姊,都是以写实来侧面讽喻玄宗。

  虢国夫人承主恩,*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集灵台》诗共两首,这是第二首。集灵台在骊山之上,为祀神之所。

  杨贵妃得宠于唐玄宗,杨氏一门皆受封爵。据《旧唐书·杨贵妃传》所载,其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这首诗通过虢国夫人朝见唐玄宗的描写,讥讽他们之间的暧昧关系和杨氏专宠的气焰。

  首句中“承主恩”三字已暗示讽意。因为虢国夫人并非玄宗嫔妃,居然“承主恩”,实为不正常之怪事。第二句“*明骑马入宫门”,是对“承主恩”的具体描绘。“*明”是天已大亮之时,此刻本非朝见皇帝的时辰,虢国夫人却能上朝,不是皇帝特宠,哪得如此;宫门乃是禁地,岂是骑马之所在,虢国夫人却能骑马而入,不是皇帝特准,又哪能如此!因此,“*明骑马入宫门”,看似*淡的叙述语气,却耐人寻味。*明之时,宫门禁苑的骑马之举,是多么异乎寻常地违背朝廷常规,虢国夫人和玄宗的荒唐也就不言而自明了。第三句“却嫌脂粉污颜色”,笔锋突然转到虢国夫人的容貌上来了。脂粉本是使妇女更增美色的化妆品,而虢国夫人“却嫌脂粉”,岂非又是怪事?一查,据《太真外传》说:“虢国不施妆粉,自衒美艳,常素面朝天。”原来她自信自己天然美色胜似脂粉妆饰,也正是为了在皇帝面前衒耀争宠,这与以浓妆艳抹取悦于君王实为异曲同工。第四句“淡扫蛾眉朝至尊”是“却嫌脂粉污颜色”的结果。“朝至尊”与一、二两句相呼应,又坐实到朝见上来。三、四两句从字面上看,纯系夸耀虢国夫人超乎常人的美色。但是透过“却嫌脂粉”的“淡扫蛾眉”,含而不露地勾画出了虢国夫人那轻佻风骚、刻意承欢的形象。尤其是这一形象与“至尊”这个堂皇的名号相连,使人感到一种莫可名状的辛辣的讽刺意味。

  本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含蓄。它似褒实贬,欲抑反扬,以极其恭维的语言进行着十分深刻的讽刺,艺术技巧是颇高超的。(唐永德)

  灵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3

  集灵台

  【其一】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

  【其二】

  虢国夫人承主恩,*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古诗简介

  《集灵台二首》是唐代诗人张祜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以明扬暗抑的手法嘲讽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姐妹。第一首诗讽刺杨贵妃的轻薄,写杨贵妃得宠有如红花迎霞盛开,授箓为女道士后又被纳为贵妃;第二首诗通过对虢国夫人觐见唐玄宗时情景的描写,讽刺了二人间的暧昧关系及杨氏独占宠爱的嚣张气焰。

  翻译/译文

  【其一】

  灿烂的阳光斜照着集灵台,绿树红花沐浴着晓露盛开。

  昨夜玄宗皇帝新授予道箓,女道徒太真含笑走进帘来。

  【其二】

  虢国夫人受到皇上的宠恩,天刚亮就骑马进入了宫门。

  讨厌脂粉会玷污她的美艳,淡描蛾眉就进去朝见至尊。

  注释

  ⑴集灵台:即长生殿,在华清宫,是祭祀求仙之所。灵:一作“虚”。

  ⑵上皇:指唐玄宗。箓:道教的灵文秘言。

  ⑶太真:杨贵妃为女道士时号太真,住内太真宫。

  ⑷虢国夫人:杨贵妃三姊的封号。

  ⑸*明:天刚亮时。

  ⑹至尊:最尊贵的位置,特指皇位。

  赏析/鉴赏

  这两首诗是讽刺杨玉环姊妹的专宠。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太真有姊三人,皆有才貌,并封国夫人,大姨封韩国,三姨封虢国,八姨封秦国,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

  第一首讽唐玄宗夺儿媳寿王妃杨玉环为己有的丑事。杨玉环原系唐玄宗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妃子,玄宗召入禁中为女官,号太真,后来大加宠幸,进而册封为贵妃。首句说,旭日的光辉斜照着集灵台。集灵台是清静祀神所在,诗人指出玄宗不该在这里行道教授给秘文仪式。次句说,娇艳的花朵迎着晨露含苞开放,描写了华清宫周围美丽的景色,也是暗喻杨玉环的得宠。后两句说,昨夜唐玄宗新授道箓,集灵台又多了一位新道徒,只见微笑的太真仪态万方地走入帘来。这里指出贵妃在这时“含笑”入内,自愿为女道士,与唐玄宗配合默契,用假象掩人耳目,足见其轻薄风骚。

  第二首讽虢国夫人的骄纵风骚。传说玄宗和虢国夫人间有暧昧关系。诗的首句开门见山,揭出一篇主旨。“承主恩”三字,似羡似讽,已将虢国夫人置于宠妃地位。以下即具体叙写“承主恩”的虢国夫人如何恃宠献媚的情状。但作者不去罗列铺叙他们之间的种种暖昧情事,而是集中笔墨专写虢国夫人朝见玄宗的情形,以一斑窥全豹。第二句“*明骑马入宫门”,表面上像是泛泛叙事,实际上却是生动的细节描写。*明时分,百官朝见皇帝的仪式已经结束,虢国夫人本来就不是官员,却要入宫朝见,而且是“骑马”直入,这正显示出虢国夫人享有自由出入宫禁的特权,而且像这样如入无人之地似的进入宫廷在她已经是家常便饭。宫禁的森严,朝廷的礼仪于她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虢国夫人的恃宠骄纵之态,也从侧面透露了玄宗的特殊宠幸和他们之间非比寻常的关系。“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三四两句又进一步集中笔墨,专写虢国夫人朝见玄宗时的妆饰。宋乐史《杨太真外传》说:“虢国不施妆粉,自炫美艳,常素面朝天。”这记载很可能本自张祜这首诗,但“自炫美艳”四字倒是十分准确地道出了虢国夫人“素面朝天”的真实意图和心理状态。表面上看,虢国此举似乎表明她和那些浓妆艳抹、献媚邀宠的嫔妃、宫眷不同,不屑于与这些庸俗者为伍,实际上她之所以“淡扫蛾眉”却是因为怕脂粉污损了自己本来的天姿国色,以致出众的容貌达不到出众的效果,反而不为“至尊”所特别垂青。对她来说,不施脂粉、淡扫蛾眉乃是一种不妆饰的妆饰,一种比浓妆艳抹更加着意的献媚邀宠的举动。这个典型细节,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虢国夫人自诩美貌、刻意邀宠,但又极力加以掩饰的心理,揭示了这位贵妇人工于心计的性格和内在的轻佻,写得非常有个性。诗人描写这个人物,并没有明显的`贬抑和讽刺,只是选取意味深长的细节,不动声色地加以叙写。其态度似乎相当客观,但内里却包含着入骨的讽刺。这种婉而多讽的写法,艺术效果往往比直露的冷嘲热讽更加入木三分。诗的深层,隐藏着对唐玄宗这位好色的“至尊”更为委婉的讽刺。虢国夫人的“承主恩”,不光是由于她的外戚身分,而且更由于她的“颜色”,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虢国的骑马入宫,不仅显示了她所受到的殊宠,而且暗透出她出入宫禁的频繁和不受约束;“淡扫蛾眉”而“朝至尊”,更把这位“占了情场,误了朝纲”的“至尊”所喜爱关注的东西和盘托出了。这首诗实际上是咏史诗和宫词的结合。王建的宫词,多写宫廷日常生活琐事,此篇在题材范围及细节描写方面类似这种宫词,但所咏的却是天宝年间的史事,而且带有讽戒意味,在这点上又接*咏史诗。这一类诗,在张祜诗集中占有相当的数量,在诗歌体制上是一种创造。它们不但描写细节,而且大多具有一定情节性,所歌咏的又多为宫廷生活的一些遗闻佚事。这几方面的因素,构成了这类作品很浓厚的小说气意味。

  这两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含蓄。它似褒实贬,欲抑反扬,以极其恭维的语言进行着十分深刻的讽刺,艺术技巧是颇高超的。

  灵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集灵台·其二

  唐代:张祜

  虢国夫人承主恩,*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译文:

  虢国夫人承主恩,*明骑马入宫门。

  虢国夫人受到皇上的宠恩,天刚亮就骑马进入了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只嫌脂粉会玷污她的美艳,淡描蛾眉就进去朝见至尊。

  注释:

  虢(guó)国夫人承主恩,*明骑马入宫门。

  虢国夫人:杨贵妃三姊的封号。*明:天刚亮时。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赏析:

  这首讽虢国夫人的骄纵风骚。虢国夫人是杨玉环的三姊,嫁给裴家,是当时名声极坏的人。她并非“后妃”,却“承主恩”,而且“骑马入宫”“朝至尊”。自恃美艳,不施脂粉,足见她的轻佻,也可见玄宗的昏庸。这两首诗语言颇为含蓄,看似是褒,实则是贬,讽刺深刻,入木三分。

  灵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5

  集灵台

  【其一】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

  【其二】

  虢国夫人承主恩,*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古诗简介

  《集灵台二首》是唐代诗人张祜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以明扬暗抑的手法嘲讽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姐妹。第一首诗讽刺杨贵妃的轻薄,写杨贵妃得宠有如红花迎霞盛开,授箓为女道士后又被纳为贵妃;第二首诗通过对虢国夫人觐见唐玄宗时情景的描写,讽刺了二人间的暧昧关系及杨氏独占宠爱的嚣张气焰。

  翻译/译文

  【其一】

  灿烂的阳光斜照着集灵台,绿树红花沐浴着晓露盛开。

  昨夜玄宗皇帝新授予道箓,女道徒太真含笑走进帘来。

  【其二】

  虢国夫人受到皇上的宠恩,天刚亮就骑马进入了宫门。

  讨厌脂粉会玷污她的美艳,淡描蛾眉就进去朝见至尊。

  注释

  ⑴集灵台:即长生殿,在华清宫,是祭祀求仙之所。灵:一作“虚”。

  ⑵上皇:指唐玄宗。箓:道教的灵文秘言。

  ⑶太真:杨贵妃为女道士时号太真,住内太真宫。

  ⑷虢国夫人:杨贵妃三姊的封号。

  ⑸*明:天刚亮时。

  ⑹至尊:最尊贵的位置,特指皇位。

  赏析/鉴赏

  这两首诗是讽刺杨玉环姊妹的专宠。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太真有姊三人,皆有才貌,并封国夫人,大姨封韩国,三姨封虢国,八姨封秦国,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

  第一首讽唐玄宗夺儿媳寿王妃杨玉环为己有的丑事。杨玉环原系唐玄宗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妃子,玄宗召入禁中为女官,号太真,后来大加宠幸,进而册封为贵妃。首句说,旭日的光辉斜照着集灵台。集灵台是清静祀神所在,诗人指出玄宗不该在这里行道教授给秘文仪式。次句说,娇艳的花朵迎着晨露含苞开放,描写了华清宫周围美丽的景色,也是暗喻杨玉环的得宠。后两句说,昨夜唐玄宗新授道箓,集灵台又多了一位新道徒,只见微笑的太真仪态万方地走入帘来。这里指出贵妃在这时“含笑”入内,自愿为女道士,与唐玄宗配合默契,用假象掩人耳目,足见其轻薄风骚。

  第二首讽虢国夫人的骄纵风骚。传说玄宗和虢国夫人间有暧昧关系。诗的首句开门见山,揭出一篇主旨。“承主恩”三字,似羡似讽,已将虢国夫人置于宠妃地位。以下即具体叙写“承主恩”的虢国夫人如何恃宠献媚的`情状。但作者不去罗列铺叙他们之间的种种暖昧情事,而是集中笔墨专写虢国夫人朝见玄宗的情形,以一斑窥全豹。第二句“*明骑马入宫门”,表面上像是泛泛叙事,实际上却是生动的细节描写。*明时分,百官朝见皇帝的仪式已经结束,虢国夫人本来就不是官员,却要入宫朝见,而且是“骑马”直入,这正显示出虢国夫人享有自由出入宫禁的特权,而且像这样如入无人之地似的进入宫廷在她已经是家常便饭。宫禁的森严,朝廷的礼仪于她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虢国夫人的恃宠骄纵之态,也从侧面透露了玄宗的特殊宠幸和他们之间非比寻常的关系。“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三四两句又进一步集中笔墨,专写虢国夫人朝见玄宗时的妆饰。宋乐史《杨太真外传》说:“虢国不施妆粉,自炫美艳,常素面朝天。”这记载很可能本自张祜这首诗,但“自炫美艳”四字倒是十分准确地道出了虢国夫人“素面朝天”的真实意图和心理状态。表面上看,虢国此举似乎表明她和那些浓妆艳抹、献媚邀宠的嫔妃、宫眷不同,不屑于与这些庸俗者为伍,实际上她之所以“淡扫蛾眉”却是因为怕脂粉污损了自己本来的天姿国色,以致出众的容貌达不到出众的效果,反而不为“至尊”所特别垂青。对她来说,不施脂粉、淡扫蛾眉乃是一种不妆饰的妆饰,一种比浓妆艳抹更加着意的献媚邀宠的举动。这个典型细节,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虢国夫人自诩美貌、刻意邀宠,但又极力加以掩饰的心理,揭示了这位贵妇人工于心计的性格和内在的轻佻,写得非常有个性。诗人描写这个人物,并没有明显的贬抑和讽刺,只是选取意味深长的细节,不动声色地加以叙写。其态度似乎相当客观,但内里却包含着入骨的讽刺。这种婉而多讽的写法,艺术效果往往比直露的冷嘲热讽更加入木三分。诗的深层,隐藏着对唐玄宗这位好色的“至尊”更为委婉的讽刺。虢国夫人的“承主恩”,不光是由于她的外戚身分,而且更由于她的“颜色”,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虢国的骑马入宫,不仅显示了她所受到的殊宠,而且暗透出她出入宫禁的频繁和不受约束;“淡扫蛾眉”而“朝至尊”,更把这位“占了情场,误了朝纲”的“至尊”所喜爱关注的东西和盘托出了。这首诗实际上是咏史诗和宫词的结合。王建的宫词,多写宫廷日常生活琐事,此篇在题材范围及细节描写方面类似这种宫词,但所咏的却是天宝年间的史事,而且带有讽戒意味,在这点上又接*咏史诗。这一类诗,在张祜诗集中占有相当的数量,在诗歌体制上是一种创造。它们不但描写细节,而且大多具有一定情节性,所歌咏的又多为宫廷生活的一些遗闻佚事。这几方面的因素,构成了这类作品很浓厚的小说气意味。

  这两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含蓄。它似褒实贬,欲抑反扬,以极其恭维的语言进行着十分深刻的讽刺,艺术技巧是颇高超的。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10)

——《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份

  《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 1

  《春晓》原文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注释

  1、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2、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3、夜来:昨夜。

  4、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晓》翻译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春晓》赏析

  孟浩然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清淡秀丽的诗句,着意描绘自己熟悉的田园和山水,自然明快,给唐代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李白、杜甫等人对他毫不吝惜美誉之辞,李白称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杜甫赞其“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孟浩然的山水诗往往从大处落笔,描绘大自然的广阔图景。如“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彭蠡湖中望庐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宿建德江》)等等。但他更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不过是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各种感觉写得细腻入微,诗意盎然。

  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浑然一体,极富韵味。

  以五言擅长的孟浩然的这首《春晓》,正是这样的一首诗。虽只是短短的五言绝句,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不用任何奇绝的手法,只是淡淡地说来、静静地描述,从全诗的字句无须注释就可见诗句是何等的*易与质朴,却最能体现孟浩然诗“其淡如水,其味弥长”的艺术特色,也最为历代人们津津乐道而至今盛传天下。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喜爱它、赞美它,从初读似乎的*淡无奇,越读越觉得诗中别有天地,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

  诗人描写的是春天。春天万物萌生,百花齐放,是人们最喜爱的季节。描写春天的诗不计其数,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贺知章《咏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山青花欲燃”(唐·杜甫《绝句二首》),“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等等。但孟浩然在这里既没有描写春天那姹紫嫣红的色彩,也没有去描写那迷人、醉人的芬芳,撷取的是自己早晨刚刚苏醒时那一刻的感受,而且仅仅是从听觉去感受。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晨,*和而安详,悦耳动听的鸟啼声声入耳,而且是“处处”,即远处*处,此起彼伏,此唱彼和,让人应接不暇。不禁又回忆起依然萦绕脑际的昨夜那潇潇沙沙、淅淅沥沥的春风春雨,那滋润万物也打落了繁花的“风雨声”。诗人只写这一点,点到即止。这似乎是不经意的寥寥数字,已让人感觉到那盎然的春意,仿佛是在如梦似幻、春雨纷纷的夜晚,又仿佛是在春风拂面、阳光初照的清晨,春色无边,万物萌生,百花绽放,寓意着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世界。诗人只是拈出春天里典型特征的鸟啼和雨声,没费哪怕是多一点的笔墨,旨在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去想象。结尾句“花落知多少?”则清晰地透露出诗人热爱生活、崇尚美好的情怀,少了后来的李商隐式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也没有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那“绿肥红瘦”式的伤春和怀春,却多了几分的从容与淡定。

  从首句的春睡的香甜到唤醒诗人那悦耳的鸟啼,从依然回响耳际那昨夜的风雨到清晨诗人对春花的惜爱与惦记,诗人信守拈来,自然流露,没有半点雕琢。但春晓句说春夜,啼鸟句说春晨,风雨句又说春夜,花落句又说春晨;首联表现的是诗人的恬静与安宁,下联又写出诗人内心的不*静……时间的起伏跳跃,阴晴的自然交替,情感的微妙变化,都凝聚在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之中。

  诗人爱春惜春、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情愫从心灵深处涓涓流出,从而让读诗的人也与诗人一道陶醉在无边的春色之中,领悟大自然的真趣与神奇。宋代大诗人陆游曾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人们称赞《春晓》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之声。

  《春晓》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他的诗当时就极负盛名,李白、杜甫等均对其十分推崇。诗风*淡自然,意境清新,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 2

  《春晓》原文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注释

  1、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2、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3、夜来:昨夜。

  4、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晓》翻译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春晓》赏析

  孟浩然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清淡秀丽的诗句,着意描绘自己熟悉的田园和山水,自然明快,给唐代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李白、杜甫等人对他毫不吝惜美誉之辞,李白称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杜甫赞其“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孟浩然的山水诗往往从大处落笔,描绘大自然的广阔图景。如“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彭蠡湖中望庐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宿建德江》)等等。但他更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不过是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各种感觉写得细腻入微,诗意盎然。

  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浑然一体,极富韵味。

  以五言擅长的孟浩然的这首《春晓》,正是这样的一首诗。虽只是短短的五言绝句,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不用任何奇绝的手法,只是淡淡地说来、静静地描述,从全诗的字句无须注释就可见诗句是何等的*易与质朴,却最能体现孟浩然诗“其淡如水,其味弥长”的艺术特色,也最为历代人们津津乐道而至今盛传天下。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喜爱它、赞美它,从初读似乎的*淡无奇,越读越觉得诗中别有天地,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

  诗人描写的是春天。春天万物萌生,百花齐放,是人们最喜爱的季节。描写春天的诗不计其数,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贺知章《咏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山青花欲燃”(唐·杜甫《绝句二首》),“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等等。但孟浩然在这里既没有描写春天那姹紫嫣红的色彩,也没有去描写那迷人、醉人的芬芳,撷取的是自己早晨刚刚苏醒时那一刻的感受,而且仅仅是从听觉去感受。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晨,*和而安详,悦耳动听的鸟啼声声入耳,而且是“处处”,即远处*处,此起彼伏,此唱彼和,让人应接不暇。不禁又回忆起依然萦绕脑际的昨夜那潇潇沙沙、淅淅沥沥的春风春雨,那滋润万物也打落了繁花的“风雨声”。诗人只写这一点,点到即止。这似乎是不经意的.寥寥数字,已让人感觉到那盎然的春意,仿佛是在如梦似幻、春雨纷纷的夜晚,又仿佛是在春风拂面、阳光初照的清晨,春色无边,万物萌生,百花绽放,寓意着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世界。诗人只是拈出春天里典型特征的鸟啼和雨声,没费哪怕是多一点的笔墨,旨在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去想象。结尾句“花落知多少?”则清晰地透露出诗人热爱生活、崇尚美好的情怀,少了后来的李商隐式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也没有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那“绿肥红瘦”式的伤春和怀春,却多了几分的从容与淡定。

  从首句的春睡的香甜到唤醒诗人那悦耳的鸟啼,从依然回响耳际那昨夜的风雨到清晨诗人对春花的惜爱与惦记,诗人信守拈来,自然流露,没有半点雕琢。但春晓句说春夜,啼鸟句说春晨,风雨句又说春夜,花落句又说春晨;首联表现的是诗人的恬静与安宁,下联又写出诗人内心的不*静……时间的起伏跳跃,阴晴的自然交替,情感的微妙变化,都凝聚在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之中。

  诗人爱春惜春、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情愫从心灵深处涓涓流出,从而让读诗的人也与诗人一道陶醉在无边的春色之中,领悟大自然的真趣与神奇。宋代大诗人陆游曾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人们称赞《春晓》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之声。

  《春晓》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他的诗当时就极负盛名,李白、杜甫等均对其十分推崇。诗风*淡自然,意境清新,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横溪堂春晓

  宋代:虞似良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译文: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将一把青色的秧苗,插入水中。那秧苗瞬间变得青葱。就好似农夫的手,将它染绿。天空中,飘洒着朦胧如烟的细雨。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无边无际的稻田。白鹭飞来,望着那无涯的青翠,竟找不到落脚的地。

  注释:

  一把青秧(yāng)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míng)冥。

  青秧:绿色的秧苗。趁手:顺手、就手。趁,随即。轻烟:淡淡的烟雾。漠漠:烟雾迷漫的广大无边的样子。冥冥(mǐng):形容天气昏暗。雨冥冥:天气阴沉沉的,将要下雨。

  东风染尽三千顷(qǐng),白鹭(lù)飞来无处停。

  染尽:这里形容春风把田里的稻苗全部吹绿,好像用绿色染过似的。三千顷:形容稻田面积广阔。顷,地积单位,一顷等于一百亩。白鹭:水鸟名,羽毛洁白,腿长,能入水捕食鱼虾。方。趁手青:插秧下田,随手就青。漠漠:漫无边际。冥冥:昏暗的样子。染:这里指东风把秧苗吹成青色。东风:春风。整首诗没有一个字用到“绿”,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生意盎然的绿,一幅人和自然和睦交融的春之画卷,生机勃勃。

  赏析:

  首句“一把青秧趁手青”,写插下的秧苗迅速返青,说明春天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前一个“青”做形容词,后一个“青”做动词。第二句“轻烟漠漠雨冥冥”,写春天的季节特点:薄雾弥漫,细雨朦朦,这正是万物生长的好时机。这样的天气特点,是江南水乡春天常见的景象,有鲜明的地区色彩。第三句“东风染尽三千顷”写春风吹绿了广阔的田野。这里用“东风”代替春风,并用“染尽”强调春风的力量。到底染尽了什么?诗人不说,也不需说,读者自然会想到和煦的春风把一望无际的稻田都吹绿了,大地好像用绿色染过似的,到处都充满了无限的生机。第四句“白鹭飞来无处停”以白鹭飞来没有落脚的地方作结,反衬禾苗长得密密麻麻,热情歌颂农民的辛勤劳动改变了大地的面貌。

  天上细雨霏霏,地上绿茵一片,农民们正在弯着腰插秧,田野上白鹭飞翔,这就是诗人描绘的一幅江南田园风光图,而这幅图画中突出一个“青”字,展示了春风春雨的力量。诗歌画面鲜明,语言优美,情趣盎然。

  《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 4

  《春晓》原文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注释

  1、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2、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3、夜来:昨夜。

  4、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晓》翻译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春晓》赏析

  孟浩然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清淡秀丽的诗句,着意描绘自己熟悉的田园和山水,自然明快,给唐代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李白、杜甫等人对他毫不吝惜美誉之辞,李白称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杜甫赞其“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孟浩然的山水诗往往从大处落笔,描绘大自然的广阔图景。如“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彭蠡湖中望庐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宿建德江》)等等。但他更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不过是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各种感觉写得细腻入微,诗意盎然。

  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浑然一体,极富韵味。

  以五言擅长的孟浩然的这首《春晓》,正是这样的一首诗。虽只是短短的五言绝句,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不用任何奇绝的手法,只是淡淡地说来、静静地描述,从全诗的字句无须注释就可见诗句是何等的*易与质朴,却最能体现孟浩然诗“其淡如水,其味弥长”的艺术特色,也最为历代人们津津乐道而至今盛传天下。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喜爱它、赞美它,从初读似乎的*淡无奇,越读越觉得诗中别有天地,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

  诗人描写的是春天。春天万物萌生,百花齐放,是人们最喜爱的季节。描写春天的诗不计其数,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贺知章《咏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山青花欲燃”(唐·杜甫《绝句二首》),“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等等。但孟浩然在这里既没有描写春天那姹紫嫣红的色彩,也没有去描写那迷人、醉人的芬芳,撷取的`是自己早晨刚刚苏醒时那一刻的感受,而且仅仅是从听觉去感受。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晨,*和而安详,悦耳动听的鸟啼声声入耳,而且是“处处”,即远处*处,此起彼伏,此唱彼和,让人应接不暇。不禁又回忆起依然萦绕脑际的昨夜那潇潇沙沙、淅淅沥沥的春风春雨,那滋润万物也打落了繁花的“风雨声”。诗人只写这一点,点到即止。这似乎是不经意的寥寥数字,已让人感觉到那盎然的春意,仿佛是在如梦似幻、春雨纷纷的夜晚,又仿佛是在春风拂面、阳光初照的清晨,春色无边,万物萌生,百花绽放,寓意着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世界。诗人只是拈出春天里典型特征的鸟啼和雨声,没费哪怕是多一点的笔墨,旨在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去想象。结尾句“花落知多少?”则清晰地透露出诗人热爱生活、崇尚美好的情怀,少了后来的李商隐式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也没有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那“绿肥红瘦”式的伤春和怀春,却多了几分的从容与淡定。

  从首句的春睡的香甜到唤醒诗人那悦耳的鸟啼,从依然回响耳际那昨夜的风雨到清晨诗人对春花的惜爱与惦记,诗人信守拈来,自然流露,没有半点雕琢。但春晓句说春夜,啼鸟句说春晨,风雨句又说春夜,花落句又说春晨;首联表现的是诗人的恬静与安宁,下联又写出诗人内心的不*静……时间的起伏跳跃,阴晴的自然交替,情感的微妙变化,都凝聚在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之中。

  诗人爱春惜春、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情愫从心灵深处涓涓流出,从而让读诗的人也与诗人一道陶醉在无边的春色之中,领悟大自然的真趣与神奇。宋代大诗人陆游曾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人们称赞《春晓》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之声。

  《春晓》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他的诗当时就极负盛名,李白、杜甫等均对其十分推崇。诗风*淡自然,意境清新,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 5

  春晓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翻译: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注释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③啼鸟:鸟的啼叫声。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赏析:

  《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作者以“不知——知;知——不 知”的句式,将春天的景物展现给读者。不知清晨,但是却知道报晓的鸟儿鸣叫;知道春风春雨的光顾,却不知道落英多少。诗人就是这样在反复周折的句式中来描写大好春光的。全诗以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