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

首页 / 赏析 / |

  早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1

  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

  宋代: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译文: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

  楚地的景色,眼睛力所能及看到的何止千里,遥远的路途让行人何其的苦楚。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日的树木焕发生机,遇见北归的一群群大雁,接待官员的驿站,传来山中鸦鸟的阵阵叫声。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

  春色悄然拂过河边的青草,水面上开着一片槎花。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春风吹来,暂且饮上一杯酒,新的一年只能独自思念着远方的亲朋。

  注释: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shē)。

  楚:古代楚国范围很广,包括现在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以及四川、广西、陕西三省的一部分。后来所谓“楚”,常常泛指南方的广大地区。赊:遥远。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zào)山鸦。

  芳林:出自《初学记》,是春日的树木的意思。旅雁:指南飞或北归的雁群。候馆:供瞭望用的小楼;泛指接待过往官员或外国使者的驿馆。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chá)。

  槎:槎,木筏,这里指水生植物。

  东风一樽(zūn)酒,新岁独思家。

  新岁:新年。

  赏析:

  一首羁旅诗,描绘的是早春时候诗人正赶去南方的路上,想起以往在洛阳做官时结识的朋友,看到美丽的早春景物,不由得借景抒情,写了这首诗。衬托出诗人游子的孤独以及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第一句,极目千里,所看到的树色、天色,都在古代楚国的范围之内。远行的人最怕望不到边的路,他所要走的路却正有千里之遥。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我这个在外旅行的人(行人),是多么担忧这遥远的路程啊(何苦赊)! “赊”遥远的意思。在九百多年前,人们出门,最好的交通工具也只是船和马,多数人得靠徒步行走;要走千里路程,可不是一容易的事。知道这情况,这们才能理解为什么“穷千里”,就这样“何苦赊”了。

  在古时候,离家远行是很容易产生孤寂的感觉的,第二联正是写这种感觉:走*散发出芳香的树时,正好看到北归的大雁;到了行人宿夜的旅店(候馆),又听到山里的乌鸦乱叫(噪)的声音。雁是一种候鸟,冬天飞到南方,春天又飞回北方,到处漂泊。在外旅行的人,见到大雁,常常会触发自己孤独流浪的离愁。何况这雁在春天又是向北飞,而他却要往南行,这一对比,便更增加了他有家不能归的感慨了。一天走累了,本想在旅店好好歇一下,却又听到乌鸦烦人的叫声,心情怎么能*静下来呢?

  走了一段陆路,又改换成水路。第三联写在水路看到的景象:春意已进入到河边的青草,也就是说,青草已经抽芽,长出来了,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水上植物也已经开了花,就在木筏的边上。河边水上的这一派春天景色,倒是很美的,可是作者并没有那种闲情逸致来欣赏这良辰美景;相反地,这美景反而更勾起他的离愁;不能同亲友共赏,再好的景致,也如同虚设呀,所以心情不能*静。他在想什么呢?

  最后一联说,迎着春天的东风,喝上一杯闷酒,在这新年到来的时候,我只是想着家乡。逢年过节,一般都要同家人团聚,共贺新春。可是他在新春的时候,还要在外地长途跋涉,哪有心思去欣赏春天的美好景色呢?新年只能使他更加想念家乡了。

  整首诗被首联的一个“苦”字奠定了基调,以下的景物描写,无不透露出作者的情感来。早春景物虽然优美,可离家远行的诗人没有心思去欣赏春天的美好景色,相反地,这美景反而更勾起他的离愁。作者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把对亲友的思念以及自己漂泊孤独之情,都借助一杯酒释然自己内心的愁苦。

  早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2

  长安早春

  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

  咸歌太*日,共乐建寅春。

  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

  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

  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

  何当桂枝擢,还及柳条新。

  翻译

  建国立都对应着东井星宿,城池从北辰处开始延伸。

  百姓们都在歌颂太*盛世,共同沉浸于正月欢乐春。

  黄山树上的冬雪已经化尽,黑水渡口坚冰也已消融。

  金沟边青草丛生如迎春到,香花开放陪伴玉楼美人。

  眼前无数鸿鸟在空中飞翔,黄莺频频传来美妙歌声。

  什么时候能在科举中登第,回家还赶得上柳条清新。

  注释

  开国:指建国立都。

  维:连结。一作“移”。

  东井:星宿名,位处银河之东,也称井宿。维东井,指唐都长安与东井对应。

  起:一作“对”。

  北辰:指北极星。

  咸:全,都。

  建寅:指夏历正月。

  雪:一作“云”。

  黄:一作“青”。

  黑水:此指渭水。

  津:渡口。一作“滨”。

  金埒:指用金堆成的矮墙。

  伴:一作“醉”。

  玉楼:华丽的楼。

  鸿渐:谓鸿鹄飞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

  歌:一作“声”。

  桂枝擢:喻指科举及第。

  还:指归家。

  创作背景

  此诗《文苑英华》卷一八一编入“省试”类,是作者参加科举考试时所作的试律诗。考作者生*,可知此诗为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春作者在长安应进士举时所作。

  赏析

  此诗是命题写景之作,亦是试律诗的主要题材之一。首二联从正面破题,但并非直接点破,而是以“东井”“北辰”破“长安”,以“建寅春”破“早春”,且同时总起全诗。三联承写诗题中的“早春”二字,描写冰消雪融之景。四联具体描摹的是早春时节,草长花开之景,且又加入了人们游春的活动。“迎”“伴”二字都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花草以人格色彩,使它们显得如此有情、可爱。相对于四联主要描写植物,五联描写的却是春天动物的活动。此联上句是远景的描述,下句由视觉转入听觉,描写了黄莺的啼鸣。末联表面上仍写春色,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早日登第出仕,以有所作为的理想和抱负,也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早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3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翻译

  早春的清新景色,正是诗人的最爱。绿柳枝头嫩叶初萌,鹅黄之色尚未均匀。

  若是到了京城花开之际,那将满城便是赏花之人。

  注释

  诗家: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

  清景:清秀美丽的景色。

  清:一作“新”。

  新春:即早春。

  才黄:刚刚露出嫩黄的柳眼。

  匀:均匀,匀称。

  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唐朝京城长安。

  锦:五色织成的绸绫。

  俱:全,都。

  看花人:此处双关进士及第者。唐时举进士及第者有在长安城中看花的风俗。

  赏析

  此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前两句突出诗题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这里有两层意思,既是表明,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同时也表明,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一个“清”字用得贴切。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显得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第一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绘。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俗称“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得*淡无味。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宜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勾画得非常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极其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气候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恰好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前两句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作具体描绘,必成赘言。后两句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艳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苑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如市。这后两句与前两句,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同时这也是比喻之笔,“俱是看花人”不仅仅是说锦绣满地,观赏花的人多,更是说人已功成名就,人们争趋共仰。因此,此诗的深层意旨是:求贤助国、选拔人才,应在他们地位卑微、功绩未显之际,犹如嫩柳初黄、色彩未浓之时。这时若能善于识别、大胆扶持,他们就会迅速成材,担当大用;如果等到他们功成志得、誉满名高,犹如花开锦绣、红映枝头,人们争趋共仰,就不用人去发现和帮助了。

  全诗将清幽、秾艳之景并列而出,对比鲜明,色调明快;同时含蕴深刻,耐人寻味,堪称佳篇。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写作年份难以考证。从诗的第三句看,题中的“城”当指唐代京城长安。杨巨源曾在长安任职多年,历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此诗当是他在京任职期间所作。

  赏析二

  诗的大意是说,诗人的最好时光是新春之际,——是在那柳树刚刚抽出黄色嫩芽的时候,要是等到皇家花园里已经繁花似锦,那时刻到处都是来看花的人了,吟诗作赋已索然了。表面上看,这首诗不过**,但如透过纸背,却包含着另一番深刻哲理,——暗喻着人才的及早培养发掘。

  在尘世间,对于成功者,人们总是仰慕有加的。即使是那些满怀妒意之人,也不过是仰慕之情的一种畸形反映而已。所以,当一个人获得成功,特别是重大成功之后,无不大有门庭若市之患。在前往朝贺的人们当中,少不了那么一种人:大言不惭地声称“我早就看出这小子有出息”,以显示他的慧眼金睛。这的确是非常容易不过的事。上林已经“花似锦”,大家趋而观赏,说说“这种花真漂亮”,“那种花多好瞧”的话儿,多么自在!多么高雅!然而,这是三岁小孩都可以办到的,——亦可指指这,点点那,或对爹,或对妈,或对爷爷奶奶学舌道:“朵朵,好看!”一副行家模样。但,这是真本事么?花开得好,是因为阳光雨露充足,选种培植良好。一株花型秀美的水仙,不是颇令人心旷神怡么?可要知道,那单在选种之时就有着诸多学问。因此,世间最堪称道的实在应该是那些发掘培养人才在“早”的人们,即“伯乐”是也。成功之前的人才,往往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然培养者绝不会因为这种幼稚可笑而否定他们的未来,从而放弃自己的责任。他们十分清楚,人才的培养“在新春”,在“绿柳才黄半未匀”。这时候虽然没有“花似锦”那样诱人,但却蕴含着“花似锦”的远大前景。这自然不大容易。要知道,我们祖国的美好未来的实现,是多么需要这样的人,而且是“多多亦善”。

  及早地发掘培养人才,不要等到别人已经做出成绩才去称赞夸耀于他。故,《千家诗》在入选此诗时特别点明:“言宰相求贤助国,识拔贤才当在侧微卑陋之中,如初春柳色才黄而未匀也”。这应该是这首诗给我们深一层的启迪吧!

  早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古诗简介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写自己读李表丈寄来的《早春》诗而引发了伤春之感。颔联写见得伴客萧条,而伤感自己老了。颈联写岁序更新,桃嫩柳青,春色堪娱。尾联写世乱未靖,归期无日,尤不免于伤春伤老。这首诗基调沉都,笔势跳脱。

  翻译/译文

  正当扶病强起之际,忽接来诗为春天的早来而悲哀。

  因读来诗转添了自己的哀愁,又缘愁而更伤自己的日益衰老。

  在大好的春天里,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青色的杨柳新抽枝叶。

  面对良辰美景我遥念故乡从未中断,想到四海之内仍战乱不已,风尘满布啊!

  注释

  ⑴奉酬(chóu):即遵奉酬答。

  ⑵李都(dū)督:诗人亲友,具体不详。都督,官名,唐置都督府,分上中下三等,其边防重地之都督,则加节度使,以后节度使增多,都督之名遂废。

  ⑶表丈:即表伯叔。

  ⑷力疾:扶病强起。

  ⑸来诗:指李酬赠之诗。

  ⑹愁伴客:犹言愁苦永摆脱不开。客,杜甫自谓。

  ⑺老随人:衰老亦挥之不去。

  ⑻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用“入”、“归”二字,写出景色之新嫩,亦显示出春日的勃勃生机。

  ⑼风尘:指战乱。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初春。李都督写了一首《早春》诗,杜甫便作下这首诗来酬和。

  赏析/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下截申明上截,通首一气,抒写中有无限曲折。首联“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叙事,说扶病强起,几不知春至,因拜读亲友李表丈寄来的《早春》诗而引发了伤春之感。颔联“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转添春愁,又因愁伤老。见得伴客萧条,随人俯仰则更可悲,已透下望乡未已意。颈联“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写实,说岁序更新,桃嫩柳青,春色堪娱。“入”“归”二字,炼字极活,为句中之眼,字字皆响,与他人随意点缀者不同,是化腐为新之法。“入”“归”二字极生动、传神地写出早春的意蕴,写出生命的复苏与萌动。 两句实写春景,用笔舒缓,为下文铺垫。尾联“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回应上截,翻出已愁。说世乱未靖,归期无日,尤不免于伤春伤老。诗人由眼前春景更触动思乡之情。

  这首诗首联写“来诗悲早春”,引出颔联所写的作者的悲春心情,颈联又以实写春光来反衬悲春,尾联转入写望乡, “应未已”云云,或指李都督而言,也可能李诲中写列了思乡之念。杜甫的酬答之作,常有这种特点,即首联由友人诗引出,尾联又关及友人诗。

  全首只一“悲”字;连“红入桃花”、“青归柳叶”,俱作“悲”字用,不作“早春”佳字用。“转添”、“更觉”,切上“早春”,透下“红入”、“青归”字。当此桃花柳叶之时,而四海风尘,望乡复切,则客之愁而人之老可知,所以见起处“悲早春”“悲”字之妙也。曰“犹未已”、“尚风尘”,说明“转添”、“更觉”之故。诗中抒发了诗人伤春、伤老和流落他乡的羁旅之情。

  名家点评

  宋·范晞文《对床夜话》:老杜多欲以颜色字置第一字,却引实字来,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是也。不如此,则语既弱而气亦馁。

  元·杨载《诗法家数》: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如老杜诗“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炼第二字。非炼“归、入’字,则是儿童诗。

  明·王嗣奭《杜臆》卷四:曰“入”、曰“归”,以起“望乡”,与他人点缀尖巧者别。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悲”因“来诗”而“添”,亦因“早春”而“添”,镕化入妙。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九:“柳青桃复红”,起于谢尚,袭用便成常语,梁简文诗云:“水照柳初碧,烟含桃半红”。乃借烟水以形容其碧,杜云:“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用“归”、“入”二字,写出景色之新嫩,皆是化腐为新之法。

  清·杨伦《杜诗镜铨》卷八:首句几不知春至矣。忽接来诗,乃悲早春,于是又添出春愁,又因愁伤老。五六略用实笔,言早春之景,非不可娱,无如归期未卜,世乱未靖,此其所以尤不免于伤春伤老也。下半系申上半,通首一气,抒写中有无限曲折。

  早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早春野望

  唐代: 王勃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

  译文: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

  江面上空旷无比,春潮泛起白色波涛,一波高过一波。山峰挺拔峭立,晨光中,山上一片青绿。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

  我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极目远望,看见江边红花绿树掩映着亭子,好一派美好春光。

  注释: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xiù)青。

  旷:空阔。潮:定时涨落的波涛,早晨的叫潮,晚上的叫汐。岫:山峰。晋陶渊明《归去来辞》有“云无心而出岫”之句。

  他乡临睨(nì)极,花柳映边亭。

  边亭:报警的烽火台,晋张景阳《杂诗十首》有 “长镑鸣鞘中,烽火列边亭”。

  赏析:

  此诗描写了初春的山景水色,表现游子淡淡的思乡之情。一句写水,初春气暖,冰融水流,河床空旷宽阔了,是横写。二句写山,青山苍翠,一片碧绿,是纵写。前两句诗描写“江旷”、“山长”之景,雄浑阔大,气象万千,为诗歌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后两句诗突出“他乡”二字,在天长地阔的春光中,诗人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面对,此情此景类似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三、四句进一步写远望,特意点出“他乡”,后边才有了驿道“长亭”以及柳和花。春天往往是家人思念外出之人的时节,也是游子思乡的最甚时节,何况又在早晨。诗写得含蓄美妙,情景交融。此诗与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相似:“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杜甫漂泊他乡,望着眼前迷人的春景,思乡之情越发强烈,不禁发出春将归去,而人无归期的感叹。同样的感慨也出现在王勃的诗中,不同的是王勃比较含蓄,他只是客观地、不动声色地描写春潮、青岫、花树、边亭,但身在他乡的羁客面对此景时的慨叹,表现十分明显。因此杜甫的感叹也是王勃诗中的潜台词。

  这首小诗没有细致的动态描写,诗人只是纵目远望,以描写远景的方式描写春光。诗浑厚开阔的气势,充满着淡淡的乡愁。此诗作者表现手法高明,诗人野望,首先看见江湖,青岫,但这不是野望的最终目的,因而诗人就登高极目瞭望,望见的只有“花树映边亭”。诗人并没有直接提到思乡,只是描写了一望再望,可是思乡已从一望再望的字里行间里反映出来了。


早春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阅读


早春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1)

——《早春诗》原文及赏析 (菁华3篇)

《早春诗》原文及赏析1

  早春诗

  昨暝春风起,今朝春气来。

  莺鸣一两啭,花树数重开。

  散粉成初蝶,剪彩作新梅。

  游客伤千里,无暇上高台。

  古诗简介

  这首优美的早春之曲,出于《荆楚岁时记》的宗懔之手。宗懔初仕梁,**北周。诗篇虽然犹带齐梁锦色,但却缘情而发,思致清晰,深沉婉转,已然异于当时南方盛行的绮靡轻巧诗风。

  赏析/鉴赏

  全篇紧扣早春着笔,以诗人特具的敏锐感受力,捕捉新春气息,谱入清词丽句。“昨暝春风起,今朝春气来。”昨暝,即昨晚。诗的开篇,写昨日瞑色方临,春风乍起,一夜之间,春色已来天地。这还只是泛叙,不见出奇。读到第二联感到有点意思了,“莺鸣一两啭,花树数重开。”这一联出语天然,确实朴中见拙,虽为*行的句子,而上下句又含有因果关系。由于第一声春莺巧啭,催开了郊原的数重花树。鸣啭一两声的黄莺,这里起了催花使者的作用;“数重”与“一两”,在量的多少上也有意夸大,构成反差。更有特色的图景,是第五、六句,“散粉成初蝶,剪彩作新梅。”熟谙荆楚岁时*俗的作者,给我们描摹了一幅新春风俗画。画面上出现了初蝶、新梅,这就未免令人疑真疑幻,特别那散落新粉的初飞蛱蝶,栩栩穿花,真蝶呢,还是彩蝶?“剪彩”句写得明朗一些,那是彩花。

  按《事物纪元·岁时·彩花》:“《实录》曰:晋惠帝令宫人插五色通草花;汉王符《潜夫论》已讥花采之费;晋新野君传家以剪花为业,有染绢为芙蓉、捻蜡为菱藕、剪梅若生之事。按此则是花朵起于汉、剪彩起于晋矣。”又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贴宜春二字。“”散粉成初蝶”,亦无非剪彩制成之翩翩蝴蝶也。彩胜(亦作“华胜”、“幡胜”,以绢、纸制作动植物或人形插于头上、花枝上以迎新春)之俗,本起源于南方。然则作者咏写初蝶、新梅,亦未必实地摹写其望中所见,盖自身由南入北,春日在天涯,遐想怀思南方故里剪彩缤纷、镂银错落之迎春旧俗。只需读篇之结句:“游客伤千里,无暇上高台”,便恍然于作者何以会如此扑朔迷离、虚虚实实地隐约其辞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目极千里伤春心,岂有闲情逸致,高台娱目!那种暮年萧瑟的乡关之情,也就能够引发读者同情的了!

《早春诗》原文及赏析2

  零陵早春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翻译

  请问春天从这去,何时才进长安门。

  托付给你还乡梦,恳请带我回家园。

  注释

  秦原:秦地原野,这里是指长安城周围,即长安。春秋战国时属秦国领地。

  凭寄:托寄,托付。

  殷勤:恳切;深厚。

  鉴赏

  永州地处江南,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春天的到来,自然要比长安早,“南楚春候早,余寒已滋荣”。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地季节,带给人们的是勃勃的活力,盎然的生机。作者写早春,用早春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希望,对未来的希望。然而“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春天是美好的,可惜作者被贬在永州,有家也回不成,是“软禁”在这里,是一个“不自由”之身,因此,他借春风来寄付自己的思乡情,借春风来把希望带回故乡,恳切希望春风把自己带回故乡。然而这只是一个“梦”,是一场“春梦”啊。再美好的春梦,也会破灭的。作者写“思乡”是写在早春里,这是这首诗构思最新颖之处。这种思乡之情,不是在夜深人静,是由寂寞引起,也不是在“佳节”因孤独涌现的思念,他是在大地复苏,春意浓浓,热闹忙碌的早春中“思乡”,这种思乡之情就更浓更深了。

  这首诗最后一句“殷勤入故园”,“殷勤”一词,它写出了作者浓烈的思乡情,写出了作者殷切的期盼,写出了作者的怨愤,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中心所在。爱与思,期盼与厚望交织在一起,这种复杂的感情,大概是他到永州之初最强烈地一种情感。作者的这首五绝诗情味蕴藉,构思新颖,目景入情,笔随意到,语言通俗明白,主题单纯,但是表达的情是复杂的,在浓浓的思乡情中,也表达了作者不可释怀的心态,爱怨交织的复杂感情,有着浓烈的诗趣,堪称以少胜多的杰作。所以读者欣赏这首诗时,一定理解把握这种复杂的'感情,理解早春中的思乡是别有一番情意。这也是柳宗元文中所特有的“淡泊中的至味”。

  创作背景

  作者生于长安,长于长安;在长安有他的庄园,有他的家,有他的理想;长安是他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地方。然而一场恶运,把他贬在远离朝廷的“*之地”。家乡的一切是那么美好而遥远,他要“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早春诗》原文及赏析3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翻译

  早春的清新景色,正是诗人的最爱。绿柳枝头嫩叶初萌,鹅黄之色尚未均匀。

  若是到了京城花开之际,那将满城便是赏花之人。

  注释

  诗家: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

  清景:清秀美丽的景色。

  清:一作“新”。

  新春:即早春。

  才黄:刚刚露出嫩黄的柳眼。

  匀:均匀,匀称。

  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唐朝京城长安。

  锦:五色织成的绸绫。

  俱:全,都。

  看花人:此处双关进士及第者。唐时举进士及第者有在长安城中看花的风俗。

  赏析

  此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前两句突出诗题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这里有两层意思,既是表明,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同时也表明,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一个“清”字用得贴切。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显得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第一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绘。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俗称“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得*淡无味。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宜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勾画得非常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极其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气候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恰好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前两句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作具体描绘,必成赘言。后两句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艳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苑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如市。这后两句与前两句,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同时这也是比喻之笔,“俱是看花人”不仅仅是说锦绣满地,观赏花的人多,更是说人已功成名就,人们争趋共仰。因此,此诗的深层意旨是:求贤助国、选拔人才,应在他们地位卑微、功绩未显之际,犹如嫩柳初黄、色彩未浓之时。这时若能善于识别、大胆扶持,他们就会迅速成材,担当大用;如果等到他们功成志得、誉满名高,犹如花开锦绣、红映枝头,人们争趋共仰,就不用人去发现和帮助了。

  全诗将清幽、秾艳之景并列而出,对比鲜明,色调明快;同时含蕴深刻,耐人寻味,堪称佳篇。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写作年份难以考证。从诗的第三句看,题中的“城”当指唐代京城长安。杨巨源曾在长安任职多年,历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此诗当是他在京任职期间所作。

  赏析二

  诗的大意是说,诗人的最好时光是新春之际,——是在那柳树刚刚抽出黄色嫩芽的时候,要是等到*里已经繁花似锦,那时刻到处都是来看花的人了,吟诗作赋已索然了。表面上看,这首诗不过**,但如透过纸背,却包含着另一番深刻哲理,——暗喻着人才的及早培养发掘。

  在尘世间,对于成功者,人们总是仰慕有加的。即使是那些满怀妒意之人,也不过是仰慕之情的一种畸形反映而已。所以,当一个人获得成功,特别是重大成功之后,无不大有门庭若市之患。在前往朝贺的人们当中,少不了那么一种人:大言不惭地声称“我早就看出这小子有出息”,以显示他的慧眼金睛。这的确是非常容易不过的事。上林已经“花似锦”,大家趋而观赏,说说“这种花真漂亮”,“那种花多好瞧”的话儿,多么自在!多么高雅!然而,这是三岁小孩都可以办到的,——亦可指指这,点点那,或对爹,或对妈,或对爷爷奶奶学舌道:“朵朵,好看!”一副行家模样。但,这是真本事么?花开得好,是因为阳光雨露充足,选种培植良好。一株花型秀美的水仙,不是颇令人心旷神怡么?可要知道,那单在选种之时就有着诸多学问。因此,世间最堪称道的实在应该是那些发掘培养人才在“早”的人们,即“伯乐”是也。成功之前的人才,往往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然培养者绝不会因为这种幼稚可笑而否定他们的未来,从而放弃自己的责任。他们十分清楚,人才的培养“在新春”,在“绿柳才黄半未匀”。这时候虽然没有“花似锦”那样诱人,但却蕴含着“花似锦”的远大前景。这自然不大容易。要知道,我们祖国的美好未来的实现,是多么需要这样的人,而且是“多多亦善”。

  及早地发掘培养人才,不要等到别人已经做出成绩才去称赞夸耀于他。故,《千家诗》在入选此诗时特别点明:“言宰相求贤助国,识拔贤才当在侧微卑陋之中,如初春柳色才黄而未匀也”。这应该是这首诗给我们深一层的启迪吧!


早春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2)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五】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原文翻译及赏析 1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原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已经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

  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

  注释

  ⑴呈:恭敬地送给。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年)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⑵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⑵最是:正是。处:时。

  ⑷绝胜:远远胜过。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⑸官忙身老大:韩愈写此诗时任吏部侍郎,公务繁忙,故云“官忙”;韩愈时年56岁,故云“身老大”。身老大,年纪大。

  ⑹即:已经。

  ⑺凭:这里作“请”讲。江:曲江,位于唐代京城东南角,为游览胜地,遗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南部。

  1、 韩愈著 汤贵仁 选注.韩愈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90-191

  2、 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189-190

  赏析

  第一首诗中,诗人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淡,实则是绝不*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淡”(《送无本师归范阳》)。他的“*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这一句是全篇中的绝妙佳句。早春二月,在长安,冬天未过,春天还未来临。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最初的春草芽儿就冒出来了,作者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作者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作者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这句“草色遥看*却无”,真可谓兼摄远*,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接下来的第三、四句是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因为,“遥看*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作者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首写景,第二首则注重抒情。后一首也是极力写“早”字。诗以江边春天的柳色映衬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扑蝶戏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机趣。而老大逐春就别是一番况味了。官事冗杂,世事沧桑,在充分体尝了人间的坎坷困顿之后,忙里偷闲地游一游春,散一散心,自得其乐。此时此刻,贵在童心未泯,贵在能于常物之中发现其丰富蕴涵。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早春。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虽然时间不长,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息了一场叛乱。穆宗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原文翻译及赏析 2

  赏析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淡,实则是绝不*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 ,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原文翻译及赏析 3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作者:韩愈

  朝代:唐朝

  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其二

  莫道官忙身老大,

  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

  柳色如今深未深。

  注释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又称《初春小雨》①呈:恭敬地送给。②天街:朱雀大街(长安外郭城正门明德门与皇城正门朱雀门之间,也是长安城的中轴线)。③润如酥(sū):滋润如酥。酥: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④最是:正是。⑤处:时。⑥绝胜:远远胜过。⑦皇都:长安。⑧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水部此处代指工部。

  译文

  其一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其二

  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已经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823年(长庆三年)早春。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这是他一生所做最大的官。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息了一场叛乱。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已经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

  注释

  ①呈:恭敬地送给。

  ②水部张十八员外:指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水部此处代指工部。

  ③天街:京城街道。

  ④润如酥(sū):滋润如酥。酥: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⑤最是:正是。

  ⑥处:时。

  ⑦绝胜:远远胜过。

  ⑧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赏析

  写出了早春和盛春的不同景象。更重要的是,体会和认识春天,不必等到“烟柳满皇都”之后,要善于在“草色遥看*却无”的时候就去感悟它,了解它,把握它。说早春的“草色”,可以“遥看”却难*视,蕴含了世间许多事物的普遍规律。

  其一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却无”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却无”,真可谓兼摄远*,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际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诗人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其二

  这首是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诗都是写春天的诗,第一首写景,第二首则注重抒情。

  诗以江边春天的柳色映衬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扑蝶戏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机趣。而老大逐春就别是一番况味了。官事冗杂,世事沧桑,在充分体尝了人间的坎坷困顿之后,忙里偷闲地游一游春,散一散心,自得其乐。此时此刻,贵在童心未泯,贵在能于常物之中发现其丰富蕴涵。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就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

  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

  注释

  呈:恭敬地送给。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年)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天街:京城街道。

  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最是:正是。

  处:时。

  绝胜:远远胜过。

  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官忙身老大:韩愈写此诗时任吏部侍郎,公务繁忙,故云“官忙”;韩愈时年56岁,故云“身老大”。身老大,年纪大。

  即:就。

  凭:这里作“请”讲。

  江:曲江,位于唐代京城东南角,为游览胜地,遗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南部。

  赏析

  第一首诗中,诗人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淡,实则是绝不*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淡”(《送无本师归范阳》)。他的“*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这一句是全篇中的绝妙佳句。早春二月,在长安,冬天未过,春天还未来临。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最初的春草芽儿就冒出来了,作者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作者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作者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这句“草色遥看*却无”,真可谓兼摄远*,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接下来的第三、四句是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因为,“遥看*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作者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首写景,第二首则注重抒情。后一首也是极力写“早”字。诗以江边春天的柳色映衬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扑蝶戏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机趣。而老大逐春就别是一番况味了。官事冗杂,世事沧桑,在充分体尝了人间的坎坷困顿之后,忙里偷闲地游一游春,散一散心,自得其乐。此时此刻,贵在童心未泯,贵在能于常物之中发现其丰富蕴涵。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早春。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虽然时间不长,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息了一场叛乱。穆宗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早春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3)

——早春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五篇)

  早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1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翻译

  早春的清新景色,正是诗人的最爱。绿柳枝头嫩叶初萌,鹅黄之色尚未均匀。

  若是到了京城花开之际,那将满城便是赏花之人。

  注释

  诗家: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

  清景:清秀美丽的景色。

  清:一作“新”。

  新春:即早春。

  才黄:刚刚露出嫩黄的柳眼。

  匀:均匀,匀称。

  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唐朝京城长安。

  锦:五色织成的绸绫。

  俱:全,都。

  看花人:此处双关进士及第者。唐时举进士及第者有在长安城中看花的风俗。

  赏析

  此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前两句突出诗题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这里有两层意思,既是表明,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同时也表明,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一个“清”字用得贴切。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显得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第一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绘。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俗称“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得*淡无味。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宜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勾画得非常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极其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气候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恰好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前两句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作具体描绘,必成赘言。后两句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艳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苑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如市。这后两句与前两句,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同时这也是比喻之笔,“俱是看花人”不仅仅是说锦绣满地,观赏花的人多,更是说人已功成名就,人们争趋共仰。因此,此诗的深层意旨是:求贤助国、选拔人才,应在他们地位卑微、功绩未显之际,犹如嫩柳初黄、色彩未浓之时。这时若能善于识别、大胆扶持,他们就会迅速成材,担当大用;如果等到他们功成志得、誉满名高,犹如花开锦绣、红映枝头,人们争趋共仰,就不用人去发现和帮助了。

  全诗将清幽、秾艳之景并列而出,对比鲜明,色调明快;同时含蕴深刻,耐人寻味,堪称佳篇。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写作年份难以考证。从诗的第三句看,题中的“城”当指唐代京城长安。杨巨源曾在长安任职多年,历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此诗当是他在京任职期间所作。

  赏析二

  诗的大意是说,诗人的最好时光是新春之际,——是在那柳树刚刚抽出黄色嫩芽的时候,要是等到皇家花园里已经繁花似锦,那时刻到处都是来看花的人了,吟诗作赋已索然了。表面上看,这首诗不过**,但如透过纸背,却包含着另一番深刻哲理,——暗喻着人才的及早培养发掘。

  在尘世间,对于成功者,人们总是仰慕有加的。即使是那些满怀妒意之人,也不过是仰慕之情的一种畸形反映而已。所以,当一个人获得成功,特别是重大成功之后,无不大有门庭若市之患。在前往朝贺的人们当中,少不了那么一种人:大言不惭地声称“我早就看出这小子有出息”,以显示他的慧眼金睛。这的确是非常容易不过的事。上林已经“花似锦”,大家趋而观赏,说说“这种花真漂亮”,“那种花多好瞧”的话儿,多么自在!多么高雅!然而,这是三岁小孩都可以办到的,——亦可指指这,点点那,或对爹,或对妈,或对爷爷奶奶学舌道:“朵朵,好看!”一副行家模样。但,这是真本事么?花开得好,是因为阳光雨露充足,选种培植良好。一株花型秀美的水仙,不是颇令人心旷神怡么?可要知道,那单在选种之时就有着诸多学问。因此,世间最堪称道的实在应该是那些发掘培养人才在“早”的人们,即“伯乐”是也。成功之前的人才,往往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然培养者绝不会因为这种幼稚可笑而否定他们的未来,从而放弃自己的责任。他们十分清楚,人才的培养“在新春”,在“绿柳才黄半未匀”。这时候虽然没有“花似锦”那样诱人,但却蕴含着“花似锦”的远大前景。这自然不大容易。要知道,我们祖国的美好未来的实现,是多么需要这样的人,而且是“多多亦善”。

  及早地发掘培养人才,不要等到别人已经做出成绩才去称赞夸耀于他。故,《千家诗》在入选此诗时特别点明:“言宰相求贤助国,识拔贤才当在侧微卑陋之中,如初春柳色才黄而未匀也”。这应该是这首诗给我们深一层的启迪吧!

  早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2

  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翻译

  正当扶病强起之际,忽接来诗为春天的旱来而悲哀。

  因读来诗转添了自己的哀愁,又缘愁而更伤自己的日益衰老。

  在大好的春天里,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青色的杨柳新抽枝叶。

  面对良辰美景我遥念故乡从未中断,想到四海之内仍战乱不已,风尘满布啊!

  注释

  力疾:扶病强起。

  风尘:指战乱。

  创作背景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初春。李都督写了一首《早春》诗,诗人便作下这首诗来酬和。

  赏析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下截申明上截,通首一气,抒写中有无限曲折。首联“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叙事,说扶病强起,几不知春至,因拜读亲友李表丈寄来的《早春》诗而引发了伤春之感。颔联“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转添春愁,又因愁伤老。见得伴客萧条,随人俯仰则更可悲,已透下望乡未已意。颈联“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写实,说岁序更新,桃嫩柳青,春色堪娱。“入”“归”二字,炼字极活,为句中之眼,字字皆响,与他人随意点缀者不同,是化腐为新之法。“入”“归”二字极生动、传神地写出早春的意蕴,写出生命的复苏与萌动。 两句实写春景,用笔舒缓,为下文铺垫。尾联“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回应上截,翻出已愁。说世乱未靖,归期无日,尤不免于伤春伤老。诗人由眼前春景更触动思乡之情。

  全首只一“悲”字;连“红入桃花”、“青归柳叶”,俱作“悲”字用,不作“早春”佳字用。“转添”、“更觉”,切上“早春”,透下“红入”、“青归”字。当此桃花柳叶之时,而四海风尘,望乡复切,则客之愁而人之老可知,所以见起处“悲早春”“悲”字之妙也。曰“犹未已”、“尚风尘”,说明“转添”、“更觉”之故。诗中抒发了诗人伤春、伤老和流落他乡的羁旅之情。

  早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3

  早春

  天行地运譬流丸,革旧更新亦有难。

  风暖百花繁盛日,须经一再倒春寒。

  古诗简介

  《早春》是诗人陈志岁创作的文学作品,体裁为格律诗之七言绝句。诗以积极的思想,辨证的睿智,主客观契合互动之正能,有感而抒发,缘情而绮遒,探奥明道,借物言事,从而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阴阳消长的事物规律。

  翻译/译文

  天地运行比如滚动的丸,变革旧的更立新的也是具有难度的。早春的人们盼望着众花繁发活盛时候的到来,然而,这必须经过一再反复的温寒交替的“倒春寒”过程才会实现。

  注释

  (1)流丸:滚动的丸。宋司马光《新迁书斋颇为清旷偶书呈全董二秀才并示侄良富》诗:“壮年不再来,急景如流丸。”

  (2)难:做起来费事的(跟“易”相对)。

  (3)百花繁盛:众花繁发活盛,一般为人们所盼望的晚春景象。

  (4)倒(dào)春寒:是指初春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长期阴雨天气或频繁的冷空气侵袭,抑或持续冷高压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强辐射冷却易造成倒春寒。

  赏析/鉴赏

  从全诗机端信息看出,作者身处艰寒境地而心怀热望,深知事物运化之难而坚信通过健行努力暖煦繁花之节将会到来,而历程将是反复曲折的。作者从这一现实和理想背景出发,以积极的思想,辨证的睿智,主客观契合互动的正能,有感而抒发,缘情而绮遒,探奥徇明,借物言事,从而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事物发展变化之规律。

  早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4

  长安早春

  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

  咸歌太*日,共乐建寅春。

  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

  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

  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

  何当桂枝擢,还及柳条新。

  翻译

  建国立都对应着东井星宿,城池从北辰处开始延伸。

  百姓们都在歌颂太*盛世,共同沉浸于正月欢乐春。

  黄山树上的冬雪已经化尽,黑水渡口坚冰也已消融。

  金沟边青草丛生如迎春到,香花开放陪伴玉楼美人。

  眼前无数鸿鸟在空中飞翔,黄莺频频传来美妙歌声。

  什么时候能在科举中登第,回家还赶得上柳条清新。

  注释

  开国:指建国立都。

  维:连结。一作“移”。

  东井:星宿名,位处银河之东,也称井宿。维东井,指唐都长安与东井对应。

  起:一作“对”。

  北辰:指北极星。

  咸:全,都。

  建寅:指夏历正月。

  雪:一作“云”。

  黄:一作“青”。

  黑水:此指渭水。

  津:渡口。一作“滨”。

  金埒:指用金堆成的矮墙。

  伴:一作“醉”。

  玉楼:华丽的楼。

  鸿渐:谓鸿鹄飞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

  歌:一作“声”。

  桂枝擢:喻指科举及第。

  还:指归家。

  创作背景

  此诗《文苑英华》卷一八一编入“省试”类,是作者参加科举考试时所作的试律诗。考作者生*,可知此诗为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春作者在长安应进士举时所作。

  赏析

  此诗是命题写景之作,亦是试律诗的主要题材之一。首二联从正面破题,但并非直接点破,而是以“东井”“北辰”破“长安”,以“建寅春”破“早春”,且同时总起全诗。三联承写诗题中的“早春”二字,描写冰消雪融之景。四联具体描摹的是早春时节,草长花开之景,且又加入了人们游春的活动。“迎”“伴”二字都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花草以人格色彩,使它们显得如此有情、可爱。相对于四联主要描写植物,五联描写的却是春天动物的活动。此联上句是远景的描述,下句由视觉转入听觉,描写了黄莺的啼鸣。末联表面上仍写春色,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早日登第出仕,以有所作为的理想和抱负,也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早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5

  早春野望

  唐代:王勃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面上空旷无比,春潮泛起白色波涛,一波高过一波。山峰挺拔峭立,晨光中,山上处处一片青绿。

  我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极目远望,看见江边红花绿树掩映着亭子,好一派美好春光。

  「注释 」①旷:空阔。

  ②潮:定时涨落的波涛,早晨的叫潮,晚上的叫汐。

  ③岫(xiù):山峰。晋陶渊明《归去来辞》有“云无心而出岫”之句。

  ④边亭:报警的烽火台,晋张景阳《杂诗十首》有 “长镑鸣鞘中,烽火列边亭”。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王勃被斥出沛王府之后,高宗乾封年间(666~667年)客居巴蜀时。此种遭遇,羁旅之中,最易引发感伤情绪,而在此诗中,却表现为明快。

  赏析

  此诗描写了初春的山景水色,表现游子淡淡的思乡之情。一句写水,初春气暖,冰融水流,河床空旷宽阔了,是横写。二句写山,青山苍翠,一片碧绿,是纵写。前两句诗描写“江旷”、“山长”之景,雄浑阔大,气象万千,为诗歌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后两句诗突出“他乡”二字,在天长地阔的春光中,诗人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面对,此情此景类似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三、四句进一步写远望,特意点出“他乡”,后边才有了驿道“长亭”以及柳和花。春天往往是家人思念外出之人的时节,也是游子思乡的最甚时节,何况又在早晨。诗写得含蓄美妙,情景交融。此诗与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相似:“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杜甫漂泊他乡,望着眼前迷人的春景,思乡之情越发强烈,不禁发出春将归去,而人无归期的感叹。同样的感慨也出现在王勃的诗中,不同的是王勃比较含蓄,他只是客观地、不动声色地描写春潮、青岫、花树、边亭,但身在他乡的羁客面对此景时的慨叹,表现十分明显。因此杜甫的感叹也是王勃诗中的潜台词。[2] [4]

  这首小诗没有细致的动态描写,诗人只是纵目远望,以描写远景的方式描写春光。诗浑厚开阔的气势,充满着淡淡的乡愁。此诗作者表现手法高明,诗人野望,首先看见江湖,青岫,但这不是野望的最终目的,因而诗人就登高极目瞭望,望见的只有“花树映边亭”。诗人并没有直接提到思乡,只是描写了一望再望,可是思乡已从一望再望的字里行间里反映出来了。


早春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4)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份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古诗简介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

  翻译/译文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赏析/鉴赏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气凛然。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古诗简介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

  翻译/译文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赏析/鉴赏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气凛然。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夏日绝句

  李清照〔宋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赏析: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译注参考:

  1、 周一贯 李子山.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杭州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xx年:197页

  2、 李承林.中华文典 中华句典大全集.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57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注释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3.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 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显示全部

  赏析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 显示全部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夏日绝句

  李清照〔宋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赏析: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早春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5)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份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1

  东郊向晓星杓亚。报帝里,春来也。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渐觉绿娇红姹。妆点层台芳榭。运神功、丹青无价。

  别有尧阶试罢。新郎君、成行如画。杏园风细,桃花浪暖,竞喜羽迁鳞化。遍九阳、相将游冶。骤香尘、宝鞍骄马。

  翻译

  拂晓时分,京城东郊出现了醒目的北斗七星,它仿佛在告诉京城里的人们春天来了。柳树已经吐出了新绿,花朵噙着清晨的露珠迎风绽放,整个大地因春天的到来而姹紫嫣红,到处生机勃勃。春天里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把高大的台榭装点得分外美丽迷人。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创造了如图画般绚烂多彩,充满生机的美好季节。

  新科进士在朝廷的组织下游览京郊御花园,他们鱼贯成行俊美如画。御花园里微风**,桃花浪暖,新科进士们如鲤鱼跃入龙门一步登天。新科进士游完了御花园又结伴游览京城。他们骑马飞驰,京城街区为之尘土飞扬。

  注释

  东郊:京城东面的郊野。

  向晓:天将要亮的时候。

  星杓:指北斗星似杓柄的由玉衡开阳摇光三星所组成的那部分。

  烟眼:烟雾笼罩着柳树刚吐出的鹅黄色嫩芽。眼,指柳树发芽之处的芽眼。

  花匀:本指女子往脸上均匀地搽抹胭脂,此处指称花朵有如女人匀脸一样。

  露脸:指花瓣上沾满了露水。露,早上的露水。

  层台芳榭:高大而美丽的台榭。榭,建筑在高台之上类似凉亭的敞屋。

  运神功:运用神奇的功力。神功,即“神工”,指大自然的创造力。

  丹青无价:指大自然创造出春天这幅无价的美丽图画。丹青,指图画。无价,价值高昂到无法计算。

  别有:除此之外还有。

  尧阶:此处指代柳永当时的宋代皇帝,尧阶即指宋代皇宫里朝堂的台阶。

  试:殿试,举子经过笔试考中之后,还要经过皇帝的面试称为殿试。

  新郎君:新考中的进士,唐宋之时称新考中进士的人为新郎君。

  成行:指排列整齐。

  如画:人物俊美犹如画中之人。

  杏园:此处以杏园指代宋朝的御用园林琼林苑。

  桃花:指琼林苑内的桃花。

  竞喜:指杏园内的微风和桃浪都很高兴欢喜,是拟人写法。

  羽迁:本指人修道成仙,飞升天宫,

  此指新进士由*民百姓而成为有功名的人鳞化:本指鱼跃龙门而成龙,此亦指新进士由*民百姓一跃而为有功名的人。

  遍九陌:京城里的所有街道。九陌,汉长安街中有八街九陌,后来便用九陌指京城大道。

  相将:相互结伴。

  游冶:出游寻乐。

  骤:马奔驰。

  香尘:芳香的尘土。

  宝鞍骄马:指装饰豪华的骏马。

  创作背景

  此词咏进士及第的得意、欢乐,当作于仁宗景佑元年(1034)。

  赏析

  词的上阕写京城内外初春的美好景色。开篇两句先点出春天来到了京城。“东郊向晓星杓亚”,北斗星星柄低垂,是初春时的.星象,但一句“报帝里、春来也”,却使得这一自然现象仿佛有了生命,它在告诉京城中的人们:春天来了。句中语气词“也”,用得十分精到,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气。以下四句转入写景,抓住富有季节特征的春柳和春花,描绘京城初春的美丽。在词人的笔下,“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清晨,柳树在蒙蒙的雾气中张开芽眼,美丽的花朵以露水匀脸。这两句拟人化的描写犹如一组特写镜头,极逼真地描绘出了一幅初春晨景图,美得令人心醉。接下来一句中的“渐”字,表时间的推移,实则暗写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升起了,雾气散去了,这时候再看一看春柳、春花,更觉绿得娇媚,红得艳丽。绿柳红花“妆点层台芳榭”,将层层台榭装点得更加美丽。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致,词人不由发出了“运神功、丹青无价”的感叹。此句由景及情,赞美了大自然以其神奇的功力在大地上创造了犹如图面一样姜丽的春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诚然,这首词上阕的写景绝不是单纯只为了描写春景,而是为下阕中人物的出场创造一种美好的景物氛围,而是为借以传达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情。

  词的下阕写新进士宴游场面。过片以“别有”二字开端,使词作很自然地过渡至下阕,也使上下阕的感情融成一片。在美丽如画的初春景色中,“新郎君”们出场了,他们骑在马上,整齐地排成一行,个个风度俊美,气宇轩昂,就像画中人一样。词写至此,人美景美,相得益彰。“杏园风细”三句,又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汴京琼林苑内微风**,河水猛涨,仿佛在为这些人高中进士而欢喜。而喜得功名的新进士们,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遍九陌、相将游冶。骤香尘、宝鞍骄马”。出了琼林苑后,又结伴在京城内策马奔驰,各处游玩,所到之处扬起了阵阵香尘。词的下片把登第者的得意情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以初春气象写心中喜气,颇能传神。整首词又宛如一幅画面极生动的新进士宴游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此词确系写于柳永进士及第之年,那么,这时的柳永,早已不是一个春风得意的翩翩美少年。透过此词光华绚烂的外表,似乎又可以品味到历经二十余年的科考生涯,那隐藏于作者内心深处的苦涩。如果再联系柳永中进士后那惨淡的仕途,则此词中的欢乐就显得更为可悲而可叹了。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2

  东郊向晓星杓亚。报帝里,春来也。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渐觉绿娇红姹。妆点层台芳榭。运神功、丹青无价。

  别有尧阶试罢。新郎君、成行如画。杏园风细,桃花浪暖,竞喜羽迁鳞化。遍九阳、相将游冶。骤香尘、宝鞍骄马。

  翻译

  拂晓时分,京城东郊出现了醒目的`北斗七星,它仿佛在告诉京城里的人们春天来了。柳树已经吐出了新绿,花朵噙着清晨的露珠迎风绽放,整个大地因春天的到来而姹紫嫣红,到处生机勃勃。春天里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把高大的台榭装点得分外美丽迷人。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创造了如图画般绚烂多彩,充满生机的美好季节。

  新科进士在朝廷的组织下游览京郊御花园,他们鱼贯成行俊美如画。御花园里微风**,桃花浪暖,新科进士们如鲤鱼跃入龙门一步登天。新科进士游完了御花园又结伴游览京城。他们骑马飞驰,京城街区为之尘土飞扬。

  注释

  东郊:京城东面的郊野。

  向晓:天将要亮的时候。

  星杓:指北斗星似杓柄的由玉衡开阳摇光三星所组成的那部分。

  烟眼:烟雾笼罩着柳树刚吐出的鹅黄色嫩芽。眼,指柳树发芽之处的芽眼。

  花匀:本指女子往脸上均匀地搽抹胭脂,此处指称花朵有如女人匀脸一样。

  露脸:指花瓣上沾满了露水。露,早上的露水。

  层台芳榭:高大而美丽的台榭。榭,建筑在高台之上类似凉亭的敞屋。

  运神功:运用神奇的功力。神功,即“神工”,指大自然的创造力。

  丹青无价:指大自然创造出春天这幅无价的美丽图画。丹青,指图画。无价,价值高昂到无法计算。

  别有:除此之外还有。

  尧阶:此处指代柳永当时的宋代皇帝,尧阶即指宋代皇宫里朝堂的台阶。

  试:殿试,举子经过笔试考中之后,还要经过皇帝的面试称为殿试。

  新郎君:新考中的进士,唐宋之时称新考中进士的人为新郎君。

  成行:指排列整齐。

  如画:人物俊美犹如画中之人。

  杏园:此处以杏园指代宋朝的御用园林琼林苑。

  桃花:指琼林苑内的桃花。

  竞喜:指杏园内的微风和桃浪都很高兴欢喜,是拟人写法。

  羽迁:本指人修道成仙,飞升天宫,

  此指新进士由*民百姓而成为有功名的人鳞化:本指鱼跃龙门而成龙,此亦指新进士由*民百姓一跃而为有功名的人。

  遍九陌:京城里的所有街道。九陌,汉长安街中有八街九陌,后来便用九陌指京城大道。

  相将:相互结伴。

  游冶:出游寻乐。

  骤:马奔驰。

  香尘:芳香的尘土。

  宝鞍骄马:指装饰豪华的骏马。

  创作背景

  此词咏进士及第的得意、欢乐,当作于仁宗景佑元年(1034)。

  赏析

  词的上阕写京城内外初春的美好景色。开篇两句先点出春天来到了京城。“东郊向晓星杓亚”,北斗星星柄低垂,是初春时的星象,但一句“报帝里、春来也”,却使得这一自然现象仿佛有了生命,它在告诉京城中的人们:春天来了。句中语气词“也”,用得十分精到,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气。以下四句转入写景,抓住富有季节特征的春柳和春花,描绘京城初春的美丽。在词人的笔下,“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清晨,柳树在蒙蒙的雾气中张开芽眼,美丽的花朵以露水匀脸。这两句拟人化的描写犹如一组特写镜头,极逼真地描绘出了一幅初春晨景图,美得令人心醉。接下来一句中的“渐”字,表时间的推移,实则暗写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升起了,雾气散去了,这时候再看一看春柳、春花,更觉绿得娇媚,红得艳丽。绿柳红花“妆点层台芳榭”,将层层台榭装点得更加美丽。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致,词人不由发出了“运神功、丹青无价”的感叹。此句由景及情,赞美了大自然以其神奇的功力在大地上创造了犹如图面一样姜丽的春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诚然,这首词上阕的写景绝不是单纯只为了描写春景,而是为下阕中人物的出场创造一种美好的景物氛围,而是为借以传达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情。

  词的下阕写新进士宴游场面。过片以“别有”二字开端,使词作很自然地过渡至下阕,也使上下阕的感情融成一片。在美丽如画的初春景色中,“新郎君”们出场了,他们骑在马上,整齐地排成一行,个个风度俊美,气宇轩昂,就像画中人一样。词写至此,人美景美,相得益彰。“杏园风细”三句,又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汴京琼林苑内微风**,河水猛涨,仿佛在为这些人高中进士而欢喜。而喜得功名的新进士们,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遍九陌、相将游冶。骤香尘、宝鞍骄马”。出了琼林苑后,又结伴在京城内策马奔驰,各处游玩,所到之处扬起了阵阵香尘。词的下片把登第者的得意情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以初春气象写心中喜气,颇能传神。整首词又宛如一幅画面极生动的新进士宴游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此词确系写于柳永进士及第之年,那么,这时的柳永,早已不是一个春风得意的翩翩美少年。透过此词光华绚烂的外表,似乎又可以品味到历经二十余年的科考生涯,那隐藏于作者内心深处的苦涩。如果再联系柳永中进士后那惨淡的仕途,则此词中的欢乐就显得更为可悲而可叹了。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赏析:

  鉴赏

  杨万里的《新柳》一诗描摹细腻,韵味清新,妙手天成,生面别开,颇能代表其“诚斋体”的诗风。

  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地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照应了前面的“百尺”一词,又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优美而有动感的图画,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早春时节是浅黄的柳条,暮春时节柳条是深青的,这里还采用象征的.手法)“引”呼应篇首,说明柳条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因水中柳影把“引伸”之故。“引”字描绘出微风吹动,柳枝轻扬,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的优美画面,把柳影即把新柳,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新颖、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冲破江西诗派冷僻生涩的藩篱而表现的特色—“诚斋体”的特色。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4

  东郊向晓星杓亚。报帝里,春来也。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渐觉绿娇红姹。妆点层台芳榭。运神功、丹青无价。

  别有尧阶试罢。新郎君、成行如画。杏园风细,桃花浪暖,竞喜羽迁鳞化。遍九阳、相将游冶。骤香尘、宝鞍骄马。

  翻译

  拂晓时分,京城东郊出现了醒目的北斗七星,它仿佛在告诉京城里的人们春天来了。柳树已经吐出了新绿,花朵噙着清晨的露珠迎风绽放,整个大地因春天的到来而姹紫嫣红,到处生机勃勃。春天里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把高大的台榭装点得分外美丽迷人。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创造了如图画般绚烂多彩,充满生机的美好季节。

  新科进士在朝廷的组织下游览京郊御花园,他们鱼贯成行俊美如画。御花园里微风**,桃花浪暖,新科进士们如鲤鱼跃入龙门一步登天。新科进士游完了御花园又结伴游览京城。他们骑马飞驰,京城街区为之尘土飞扬。

  注释

  东郊:京城东面的郊野。

  向晓:天将要亮的时候。

  星杓:指北斗星似杓柄的由玉衡开阳摇光三星所组成的那部分。

  烟眼:烟雾笼罩着柳树刚吐出的鹅黄色嫩芽。眼,指柳树发芽之处的芽眼。

  花匀:本指女子往脸上均匀地搽抹胭脂,此处指称花朵有如女人匀脸一样。

  露脸:指花瓣上沾满了露水。露,早上的露水。

  层台芳榭:高大而美丽的台榭。榭,建筑在高台之上类似凉亭的敞屋。

  运神功:运用神奇的功力。神功,即“神工”,指大自然的创造力。

  丹青无价:指大自然创造出春天这幅无价的美丽图画。丹青,指图画。无价,价值高昂到无法计算。

  别有:除此之外还有。

  尧阶:此处指代柳永当时的宋代皇帝,尧阶即指宋代皇宫里朝堂的台阶。

  试:殿试,举子经过笔试考中之后,还要经过皇帝的面试称为殿试。

  新郎君:新考中的进士,唐宋之时称新考中进士的人为新郎君。

  成行:指排列整齐。

  如画:人物俊美犹如画中之人。

  杏园:此处以杏园指代宋朝的御用园林琼林苑。

  桃花:指琼林苑内的桃花。

  竞喜:指杏园内的微风和桃浪都很高兴欢喜,是拟人写法。

  羽迁:本指人修道成仙,飞升天宫,

  此指新进士由*民百姓而成为有功名的人鳞化:本指鱼跃龙门而成龙,此亦指新进士由*民百姓一跃而为有功名的`人。

  遍九陌:京城里的所有街道。九陌,汉长安街中有八街九陌,后来便用九陌指京城大道。

  相将:相互结伴。

  游冶:出游寻乐。

  骤:马奔驰。

  香尘:芳香的尘土。

  宝鞍骄马:指装饰豪华的骏马。

  创作背景

  此词咏进士及第的得意、欢乐,当作于仁宗景佑元年(1034)。

  赏析

  词的上阕写京城内外初春的美好景色。开篇两句先点出春天来到了京城。“东郊向晓星杓亚”,北斗星星柄低垂,是初春时的星象,但一句“报帝里、春来也”,却使得这一自然现象仿佛有了生命,它在告诉京城中的人们:春天来了。句中语气词“也”,用得十分精到,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气。以下四句转入写景,抓住富有季节特征的春柳和春花,描绘京城初春的美丽。在词人的笔下,“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清晨,柳树在蒙蒙的雾气中张开芽眼,美丽的花朵以露水匀脸。这两句拟人化的描写犹如一组特写镜头,极逼真地描绘出了一幅初春晨景图,美得令人心醉。接下来一句中的“渐”字,表时间的推移,实则暗写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升起了,雾气散去了,这时候再看一看春柳、春花,更觉绿得娇媚,红得艳丽。绿柳红花“妆点层台芳榭”,将层层台榭装点得更加美丽。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致,词人不由发出了“运神功、丹青无价”的感叹。此句由景及情,赞美了大自然以其神奇的功力在大地上创造了犹如图面一样姜丽的春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诚然,这首词上阕的写景绝不是单纯只为了描写春景,而是为下阕中人物的出场创造一种美好的景物氛围,而是为借以传达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情。

  词的下阕写新进士宴游场面。过片以“别有”二字开端,使词作很自然地过渡至下阕,也使上下阕的感情融成一片。在美丽如画的初春景色中,“新郎君”们出场了,他们骑在马上,整齐地排成一行,个个风度俊美,气宇轩昂,就像画中人一样。词写至此,人美景美,相得益彰。“杏园风细”三句,又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汴京琼林苑内微风**,河水猛涨,仿佛在为这些人高中进士而欢喜。而喜得功名的新进士们,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遍九陌、相将游冶。骤香尘、宝鞍骄马”。出了琼林苑后,又结伴在京城内策马奔驰,各处游玩,所到之处扬起了阵阵香尘。词的下片把登第者的得意情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以初春气象写心中喜气,颇能传神。整首词又宛如一幅画面极生动的新进士宴游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此词确系写于柳永进士及第之年,那么,这时的柳永,早已不是一个春风得意的翩翩美少年。透过此词光华绚烂的外表,似乎又可以品味到历经二十余年的科考生涯,那隐藏于作者内心深处的苦涩。如果再联系柳永中进士后那惨淡的仕途,则此词中的欢乐就显得更为可悲而可叹了。

  新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5

  新柳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原文: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翻译:

  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闪耀着银光的水塘。柳色尚且还不是深青的,只是浅浅的黄。未必柳条能蘸到水。那是因为水中的柳影将它拉长了。

  赏析:

  杨万里的《新柳》一诗描摹细腻,韵味清新,妙手天成,生面别开,颇能代表其“诚斋体”的诗风。

  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地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照应了前面的“百尺”一词,又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优美而有动感的图画,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早春时节是浅黄的柳条,暮春时节柳条是深青的,这里还采用象征的手法)“引”呼应篇首,说明柳条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因水中柳影把“引伸”之故。“引”字描绘出微风吹动,柳枝轻扬,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的优美画面,把柳影即把新柳,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新颖、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冲破江西诗派冷僻生涩的藩篱而表现的特色—“诚斋体”的特色。


早春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6)

——早发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份

  早发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易阳早发

  唐代:王勃

  饬装侵晓月,奔策候残星。

  危阁寻丹障,回梁属翠屏。

  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

  复此凉飙至,空山飞夜萤。

  译文:

  饬装侵晓月,奔策候残星。

  拂晓时分我就整理行装准备出发,伴着天上点点残星便扬鞭远行。

  危阁寻丹障,回梁属翠屏。

  道路两旁山峰耸立,层峦叠嶂时时映入眼帘,红色绿色的屏风形的山峰上偶尔有一座楼阁,有一间房屋。

  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

  突然山中云雾缭绕,连树形都看不清楚;再放眼望去,远处的山峰也失去它原来的挺拔之姿,迷迷蒙蒙一片。

  复此凉飙至,空山飞夜萤。

  秋风吹起才知夜晚已经悄然降临,只见空山之中,萤火虫飞来飞去。

  注释:

  饬(chì)装侵晓月,奔策候残星。

  易阳:今河北永年县西。饬:整顿,整理行装。侵晓月:即拂晓。与下句的“候残星”相对,二句犹言披星戴月。奔策:策马疾行。候:迎候。

  危阁寻丹障(zhàng),回梁属翠屏。

  危阁:高阁。指阁道。寻:依附。丹障:如朱色屏障的山岭。回梁:曲折的桥粱。属:依托。翠屏:形容峰峦排列的绿色山岩。

  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

  复此凉飙(biāo)至,空山飞夜萤。

  凉飙:一作“商风”,即秋风。

  赏析:

  这首诗布局巧妙,展示出全天的旅行过程,但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注重写景角度的交错变换,从不同时间、不同的光影效果加以描写,因而诗人笔下的景物变幻多端,瑰丽神奇。

  首联通过对出行时天空景色“晓月”、“残星”的描写,突出时间尚早,诗人旅途艰辛,长途跋涉不辞劳苦。“饬装”、“奔策”又把出行动作化、具体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笔势突兀,句法挺拔,不落俗套,气势壮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也是古人所谓的“突起”。因而明代陆时雍评价说:“如此起句,是大家数。”(《古诗镜》)

  颔联从山顶上的“危阁”、“回梁”写起,描写旅途中见到的景色,突出其特点:奇、险。蜀地的崇山峻岭、悬崖峭壁被赋予诗人的感受——“危”、“回”,准确而新颖。“丹障”、“翠屏”描绘出山峰的不同形态、不同色彩,表现出诗人新颖独到的写景技巧。

  颈联写诗人透过云雾观景,大树、山峰都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具有隐约朦胧之美。“迷”、“失”写出诗人对山中特有景物的奇妙感受,写景角度的不同,从“云间”、“雾里”观峰看树,突出一种迷离朦胧的状态。

  尾联诗人强调夜色降临,暗示一天的辛苦将告结束。这两句极为巧妙,没有直接道来,而是借凉风的不期而至,诗人才意识到时间已晚,才看到夜萤乱飞。此联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游兴正浓,兴致勃勃,陶醉忘时的情态。行文巧妙,凉飙至、夜萤飞唤起诗人的时间观念,从一个侧面说明诗人已完全沉醉在大自然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此诗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它既有永明体写景生动、锤炼精工的特点,又吸取了魏晋古诗的气骨,是王勃诗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首。

  早发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等到天亮便越过闽地的山障,乘风向粤进发。

  宿云如落鹏之翼,残月如开于蚌中之珠。

  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台。

  桂花带露开放,香气袭人,流水击打溪石,叮咚有声。

  黑猿抱叶啼叫,翡翠鸟衔花飞来。

  南中的景象虽娱心悦目,但我留恋北方的思绪却更长了。

  黑发忽然变成了白发,赤心已经化作冷灰。

  仕进的路已绝,不如回头返故乡去剪来草过日子罢了。

  注释

  1、早发:早上进发。

  2、始兴:即曲江,在韶州府。

  3、虚氏村:地名。

  4、候:等候,等待。

  5、晓:天亮。

  6、逾:逾越。

  7、闽:福建。

  8、嶂:山障。

  9、越(yuè粤):广东。越台:昔尉陀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10、宿云:隔宿之云。

  11、鹏:大鸟。

  12、际:天际。

  13、残月:夜阑之月。

  14、蚌中开:明月之珠,藏于蚌中,故见晓月,如珠在蚌中开也。

  15、薜(bì)荔:香草。

  16、桄榔(guāng láng):桄榔树,大四五围,长五六丈,无枝,至头生叶。

  17、翳(yì):遮蔽。

  18、裛(yì):通“浥”,沾湿。

  19、玄猿:黑猿。

  20、啸:啼叫。

  21、南中:中国南部。

  22、思:思绪。

  23、悠:时间之长。

  24、鬒(zhěn诊)发:黑发。

  25、俄(é):忽然。

  26、素:白色。

  27、灰:冷灰。

  28、首:向,朝。

  29、行:去。

  30、莱(lái):草名,即藜。

  赏析

  从诗中所写景物表现出来的新鲜感看来,似为他初贬岭南时所作。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这里用以借指从始兴县的江口地方至虚氏村途中经过的高山峻岭。从诗题看,当时诗人已经抵达虚氏村,村子离动身地点江口在一日行程之内,距离广州尚有数百里之遥,是无法望见越王台的。宋之问与沈佺期一样,上承齐梁余绪,讲究词采声律,从“宿云”二句的铺张笔法中,也可想见其“如锦绣成文”(《新唐书》本传)的诗风。

  从“薜荔摇青气”开始的六句极写赏心悦目的南国景色,铺排有序,很见功力。前三句写树,错落有致,句中用一个富有动感并充满了生命力的“摇”字,生动地描画出了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郁勃、无以自守的情态。在上三句中,诗人用笔由视觉而到嗅觉,“石响”句更进而写到听觉,由泉水奔泻的“石响”又转而看到回环流转的细泉。“抱叶”二句转写动物,这就使画面更充满活力,线条、色彩、音响以至整个情调更其动人了。

  最后六句指诗人前面的铺排绘景是为了后面的写情抒怀。“南中”句使全诗的感情为之一顿,承上启下。“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在文势上,这两句稍作顿挫,用以托住“南中”二句陡然急转之势,并暗示官场的荣辱无常,增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末两句的感情直承“鬒发”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诗人直抒胸臆道:何时能走向返回故乡的路呢?“行剪故园莱”,与谢朓“去剪北山莱”、王绩的“去剪故园莱”同义,都是要归隐田园的意思。从文势上来说,最后六句浑然一体,同时又有内在的节奏。比之于水势,“南中”二句似高江急峡,大起大落,“鬒发”二句江面渐宽,水势渐缓,至末两句化成一片汪洋,隐入无边的*芜之中。

  这首诗用词的艳丽雕琢与结构艺术的高妙,可以使我们对宋之问诗风略解一二。诗用的是以景衬情的写法。诗人不惜浓墨重彩去写景,从而使所抒之情越发显得真挚深切。然而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这首诗的价值倒不在于诗人抒发了何种思想感情,而在于诗中对南中景物的出色描绘。诗人笔下的树木、禽鸟、泉石所构成的统一画面是南国所特有的,其中的一草一木无不渗透着诗人初见时所特有的新鲜感。特定的情与特有的景相统一,使这首诗有着很强的艺术魅力。

  早发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繖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

  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译文

  马后垂着伞盖,马蹄踩着黄沙,沙沙,沙沙。山遥遥,水茫茫,沿路见到那么多的野花。

  眼观敌我形势,战术方略早已成竹在胸。兵马缓步前进,三军肃静无人喧哗。

  注释

  ⑴繖幄:指伞盖。繖,同“伞”,从晋代起,官员出门,仪仗队里都有伞。

  ⑵策:战术、方略。

  ⑶徐行:慢速前进。哗:嘈杂的声音。

  赏析:

  鉴赏

  宗泽是宋代与岳飞齐名的抗金名将,陆游有两句著名的诗“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剑南诗稿》卷二五《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就是把两人相提并论的。他的`诗虽所存不过二十来首,但一部分诗从一个抗金将领的角度反映了宋朝的抗金战争,很有特色。《早发》便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一首。

  《早发》写宗泽率领自己的军队于清晨出发,去进行一次军事活动。全诗的气氛可以用诗中的一个“静”字来概括。这“静”既是早晨的大自然所特有的宁静,又是纪律严明的宗泽部队行军时的肃静,更是一场激战即将来临之前的寂静。这三种“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逼真的行军图。

  “繖幄垂垂马踏沙”,写的是行进中的军队。“繖幄”是主帅行军时所用的仪仗,“垂垂”是张开的伞有秩序而无声地移动的样子,给人以静悄悄的感觉。“马踏沙”给人的感觉也是这样,那战马踩着沙地所发出的沙沙声,更衬托出行军队伍的整齐与肃静。这一句的特色,就在于用一个视觉画面表现了一个听觉印象;而行军队伍的肃静不哗,正是反映了宗泽部队的纪律严明,有战斗力。

  “水长山远路多花”写了行军队伍周围的自然景色。悠长的流水、绵亘的远山、点缀于路旁的野花,这三者所构成的意境,是一种大自然在清晨时分的静谧。大自然的宁静与行军队伍的肃静互相映衬。“水长山远”既是说的自然景色,又暗示了行军路线之长。而宗泽既有闲情雅致欣赏周围的山水花草,则表明他对即将来临的军事行动早已成竹在胸,为下面一句的正面描写作了很好的铺垫。

  “眼中形势胸中策”,正面描写了主人公的思想活动。“眼中形势”,是指当时的抗金形势;“胸中策”,是指他将要采用的战略战术。宗泽骑在马上,分析着当时的形势,考虑着自己的对策,觉得一切都已了然于胸中。正因为这样,所以“缓步徐行静不哗”,让部从放慢速度,坚定而又稳重地向前行进,静悄悄地没有喧哗之声。最后一句所表现的,是一种名将指挥下的部队的风貌。在“静不哗”中,既表现了严明的纪律,也表现了激战来临之前的肃穆气氛。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实实,不作豪迈语,却写出了一个大将的风度,一直脍炙人口。

  早发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繖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

  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译文

  马后垂着伞盖,马蹄踩着黄沙,沙沙,沙沙。山遥遥,水茫茫,沿路见到那么多的野花。

  眼观敌我形势,战术方略早已成竹在胸。兵马缓步前进,三军肃静无人喧哗。

  注释

  ⑴繖幄:指伞盖。繖,同“伞”,从晋代起,官员出门,仪仗队里都有伞。

  ⑵策:战术、方略。

  ⑶徐行:慢速前进。哗:嘈杂的声音。

  赏析:

  鉴赏

  宗泽是宋代与岳飞齐名的抗金名将,陆游有两句著名的诗“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剑南诗稿》卷二五《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就是把两人相提并论的。他的诗虽所存不过二十来首,但一部分诗从一个抗金将领的角度反映了宋朝的抗金战争,很有特色。《早发》便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一首。

  《早发》写宗泽率领自己的军队于清晨出发,去进行一次军事活动。全诗的气氛可以用诗中的一个“静”字来概括。这“静”既是早晨的大自然所特有的宁静,又是纪律严明的宗泽部队行军时的肃静,更是一场激战即将来临之前的寂静。这三种“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逼真的行军图。

  “繖幄垂垂马踏沙”,写的是行进中的军队。“繖幄”是主帅行军时所用的仪仗,“垂垂”是张开的伞有秩序而无声地移动的样子,给人以静悄悄的感觉。“马踏沙”给人的感觉也是这样,那战马踩着沙地所发出的沙沙声,更衬托出行军队伍的整齐与肃静。这一句的特色,就在于用一个视觉画面表现了一个听觉印象;而行军队伍的肃静不哗,正是反映了宗泽部队的纪律严明,有战斗力。

  “水长山远路多花”写了行军队伍周围的自然景色。悠长的流水、绵亘的远山、点缀于路旁的野花,这三者所构成的.意境,是一种大自然在清晨时分的静谧。大自然的宁静与行军队伍的肃静互相映衬。“水长山远”既是说的自然景色,又暗示了行军路线之长。而宗泽既有闲情雅致欣赏周围的山水花草,则表明他对即将来临的军事行动早已成竹在胸,为下面一句的正面描写作了很好的铺垫。

  “眼中形势胸中策”,正面描写了主人公的思想活动。“眼中形势”,是指当时的抗金形势;“胸中策”,是指他将要采用的战略战术。宗泽骑在马上,分析着当时的形势,考虑着自己的对策,觉得一切都已了然于胸中。正因为这样,所以“缓步徐行静不哗”,让部从放慢速度,坚定而又稳重地向前行进,静悄悄地没有喧哗之声。最后一句所表现的,是一种名将指挥下的部队的风貌。在“静不哗”中,既表现了严明的纪律,也表现了激战来临之前的肃穆气氛。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实实,不作豪迈语,却写出了一个大将的风度,一直脍炙人口。

  早发原文翻译及赏析 5

  早发定山

  沈约〔南北朝〕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

  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

  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

  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

  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

  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

  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

  译文及注释

  韵译从小就钟爱高山远壑,晚年外任才见到奇山。奇峰标插在彩虹之外,峻岭安置在白云之间。倾昃峭壁像忽然斜竖,耸峙的绝顶孤直弧圆。流向大海啊江水漫漫,出涧的溪流雪浪激溅。野棠妖冶鲜艳花未落,山樱绚丽通红似火燃。流连忘返倾心于兰杜,怀禄仕宦寄情于芳荃。只想采花开三次灵芝,向往九仙徘徊不离去。

  散译早年爱去远方的深谷漫游,老来见到这奇山多么快乐。山颠耸立在彩虹之上,白云在它的腰际飞飘。斜倾的崖壁像要忽然跌倒,绝顶伸出浑圆的帽峰一座。宽阔的江流奔入大海,经过急滩有万颗浪珠溅落。野海棠花开得正繁,山樱桃怒放丹红如火。幽兰和杜若诱人忘了回归,官禄未辞心总为芳荃恋慕。一心想去采一年开花三次的灵芝,向往九仙徘徊不忍离去。

  注释定山:一名狮子山,在浙江余杭东南。夙龄:少年,早年。晚莅:即莅晚。到了晚年时。标:树立。置:放置。倾壁:顷危的峭壁。归海流:流向大海。漫漫:水无涯际的样子。浦(pǔ):河流向江海的入口。溅溅:水流急速的样子。然:通“燃”。兰杜:兰草和杜若。怀禄:怀恋禄位。芳荃:香草。眷言:眷恋。三秀:灵芝,一年开三次花,传说服之可以成仙。九仙:九类仙人。

  赏析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诗人开头说他座轻时候就雅爱高山远壑,晚座又见到了这座奇秀的定山。实际上,沈约此时才五十余岁,这里说“晚莅”,是有意拉长从座轻到老座的时间跨度,以极言自己爱山爱水的至而至切。既是如此,而今又得新睹一座奇秀之山,诗人且惊且喜的兴奋之情,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所以,首联虽*言浅语,涵意颇丰。诗人对定山的总体印象是“奇”,因而称为“奇山”。

  以下八句,就是围绕这一“奇”字而展开的。首状山之高绝:“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奇峰峻岭,高耸于云水之间,直刺出依天长虹之外。仅此一联,便将定山雄姿写神写活。次写山之险峻:“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悬崖峭壁,或矗起直指长空,或斜立塘视大地,睹之令人目迷神炫;直到极顶绝处,山势才稍展*缓。“孤圆”二字传神,状写出险峻中有*缓、坦畅处见奇兀的绝顶之势。再次则写山下水势:“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此时,诗人视线已转移到山底。只见钱塘江水浩浩荡荡,直赴大海,那奔腾激溅而起的朵朵浪便,欢快跳跃,煞是壮观。山蓄水势,水壮山威,这与绝顶之孤圆一起,都足证定山确实是无处不奇。接下来,诗人把视线从渺远的海口收转回来,静心观赏起了盛开的山便。紫的海棠,红得如火欲燃的山樱,绚丽多彩的颜色,绘写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远壑”、“奇山”的神奇诱惑,大自然的无可抵御的魅力,而而地吸引着诗人,陶醉了诗人,使他留连忘返,飘飘欲仙。

  所以,最后四句,诗人便由衷地抒发了返归自然的理想。兰草、杜若、荃草,是《楚辞》以来诗文中经常引用的物象,用以比喻修诚立行、洁身自好,诗人这里也因承此意。“忘归属兰杜”与“怀禄寄芳荃”虽为工整对句,却暗寓前因后果关系。餐因意属兰杜,憺而忘归,故虽为怀禄做官之人,亦情寄芳草。此**束写景,并由景中具象征意义的兰杜芳荃,转入抒怀,在章法上显得老到圆熟。最后一联,诗人复由山间芳草,联想到可以服之成仙的三秀灵芝。意欲采而餐之,像何氏九兄弟那样,飘飖远逝,羽化而登仙。三秀由兰杜引出,盖二者都是《楚辞》中常用之芳草名,故生此联想,全不显牵强。全诗在企羡仙境的遐想中结束。

  此诗写景,全是视觉形象,诗人特别注意写出两方面的特色。一是山间形势的“势差”。高至九层云霄,低迄溅溅流水,惊心有倾壁绝顶,悦目有野棠山樱,客观形势的“势差”之大,正与主观感受的“势差”相互映衬,有强烈的对比感。因而,诗篇虽然层层敷衍,步步刻画,但并不生涩呆板,而是气脉贯注,意象万千,有清新、洒脱之感。二是注重色彩描绘。诗虽不长,却五色斑斓,异彩纷陈,彩虹、白云、青山、红樱等,络绎缤纷,恍如欣赏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图画,赏心悦目,意绪留连。

  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早春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扩展7)

——梅雨原文赏析及翻译实用5篇

  梅雨原文赏析及翻译 1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

  唐寅〔明代〕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译文:

  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有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欢畅愉悦的心情又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相思生愁整日都皱着眉,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走路时想念你啊,坐着时也是想念你!

  注释:

  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韵。

  孤负:忘了;虚负:误了

  赏心乐事: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论:说。销魂:黯然神伤。颦(pín),皱眉。啼痕:泪痕。

  赏析: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词人、一代文豪唐寅,即唐伯虎以女子口吻所作的一首闺怨词。这首词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诵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上片首句,即以重重门关横亘在画面上,它阻断了内外的联系,隔绝了春天,从而表明思妇对红尘的自觉放弃,对所思之人的忠贞挚爱。以下五句,似乎是思妇的内心独白,但更像“画外音”,是对“深闭门”情节的议论。“深闭门”是思妇的特定行为:她藏于深闺,将一切都关在门外,正见其相思凄楚之难堪。这空间的阻隔,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花开花落,人生便在等待中渐渐消逝。

  下片正面描写为情感而自我封闭状态中思妇的形象,通过皱眉洒泪、看天看云、行行坐坐几个连续动作,表达其坐卧不安的无边相思。

  活过之物终将凋零,只可在“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中,“愁聚眉峰尽日颦”。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人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作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历代诗人、词人笔下“闺怨”之作多不胜数,愈是*见的题材愈难出新意,从而所贵也尤在能别具心裁。

  唐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据传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梅雨原文赏析及翻译 2

  浣溪沙·春点疏梅雨后

  姜夔〔宋代〕

  己酉岁,客吴兴,收灯夜阖户无聊,俞商卿呼之共出,因记所见。

  春点疏梅雨后枝,翦灯心事峭寒时。市桥携手步迟迟。

  蜜炬来时人更好,玉笙吹彻夜何其。东风落靥不成归。

  译文及注释

  译文淳熙十六年,客居吴兴,收灯夜百无聊赖,记录与友人俞商卿漫步吴兴街头所见。江南的早春,霏霏细雨浸润梅枝。雨后枝叶像被春色点染,愈见青翠。剪灯之后,元宵的欢乐就告结束,个个都心存惦念,冒着料峭春寒,最后一次涌上街市观赏花灯。与朋友携手漫步,也徜徉于灯市街桥。花灯点燃起来,舞灯的队伍表演起来,人们的情绪更加高涨,观灯的人也更加多起来。玉笙凤箫欢快的曲调一直奏响到更深夜阑。狂欢的人们在拂面春风中彻夜歌舞,留连不归。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小令,又名《满院春》《小庭花》等,因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韵,后三句,两*韵。己酉: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吴兴:旧郡名,宋代为湖州,即今浙江湖州。收灯:指正月十六日夜,灯节结束的那一天,这是南宋放灯的风俗。俞商卿:白石之友:名灏,字商卿,世居杭州,晚年于西湖九里松筑室,作《青松居士集》。翦灯心事:收灯。峭(qiào)寒:料峭寒气。蜜炬:蜡烛。蜜炬来时,指秉烛而游。吹彻:言笙声不已。夜何其:夜已何时。东风落靥:此处比喻东风将梅花瓣吹落的样子。靥(yè),面颊上的微涡。

  赏析

  上片首二句写未出观灯前的寂寞心情。“春点疏梅雨后枝,翦灯心事峭寒时”两句,真所谓“清空而义骚雅”。于情意讲,惜梅心事,乃叹息于春来匆匆,不过一般伤春意绪而已。但所谓“翦灯心事”,引出李商隐《夜雨寄北》情景,言外自有许多令人想象处:此处是否也有类似李商隐那样的意思,比如:“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春点雨梅时?”何况,首句“春点”所塑造的“春点疏梅雨后枝”的`意象,非常诗意化,清寒寂寥中带来几分雅润清丽,很耐品味。

  第三句写出行。“市桥携手步迟迟”,“迟迟”两字写出层层心意,白石此行因收灯后百无聊赖引起,友人俞商卿呼之乃出,俞商卿不呼他人而单唤白石,显然两人情谊非同寻常,在举城喧闹过后携手漫步,正是友人彼此交心的最佳时刻,步履缓慢,交谈喁喁,生怕急促的脚步破坏了这份心灵间的宁静。

  下片首二句写元宵灯市的热闹场面:蜜炬,是所见;笙歌,是所闻。结句写看灯的人乐而忘返,到夜深不肯归去。玉筝呜呜,江梅点点,行行走走,好不惬然 。可惜一阵东风吹来,梅花吹落,望之不禁失神:“东风落靥”一句,以美人笑靥比娇嫩梅花,韵致清绝,思之如圃,美不胜收。

  从整体看, 这首小词是写元宵节收灯之夜作者与友人在吴兴街头散步所见。雨后疏梅着花,春寒料峭,街头灯烛照耀,笙乐不停,直到夜深人们还迟迟不归。

  全词用正面白描,勾画出灯节的热闹气象。

  姜夔

  姜夔[kuí](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等书传世。

  梅雨原文赏析及翻译 3

  梅雨

  唐代杜甫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译文

  成都有个犀浦镇,只是一个十分繁荣,富强的大镇。我正巧在四月路经此地,看到了这里美丽的景色。满树的`黄梅已经成熟,深而清的河水向长江流去。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打湿了茅草盖的屋顶,山间云雾弥漫,田间有春水浇灌。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

  注释

  犀浦道:属成都府,杜甫宅其地,治所在今郫县犀浦镇。安史之乱,唐玄宗避蜀,因定成都为南京,实未进驻。

  湛湛:水深而清

  冥冥:昏暗

  盘涡:急水旋涡

  赏析

  此诗描写蜀中四月的情景,壮美与纤丽互见,宏观与微观俱陈。细雨迷蒙,密雾难开,春水盈野,一派浩渺,意境壮阔。

  诗中的“南京”是指现在的成都,“犀浦道”指唐代的犀浦县,现在四川郫县的犀浦镇就是当年犀浦县治所。

  梅雨原文赏析及翻译 4

  梅雨

  唐代杜甫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译文

  成都有个犀浦镇,只是一个十分繁荣,富强的大镇。我正巧在四月路经此地,看到了这里美丽的景色。满树的黄梅已经成熟,深而清的河水向长江流去。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打湿了茅草盖的屋顶,山间云雾弥漫,田间有春水浇灌。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

  注释

  犀浦道:属成都府,杜甫宅其地,治所在今郫县犀浦镇。安史之乱,唐玄宗避蜀,因定成都为南京,实未进驻。

  湛湛:水深而清

  冥冥:昏暗

  盘涡:急水旋涡

  赏析

  此诗描写蜀中四月的情景,壮美与纤丽互见,宏观与微观俱陈。细雨迷蒙,密雾难开,春水盈野,一派浩渺,意境壮阔。

  诗中的“南京”是指现在的成都,“犀浦道”指唐代的犀浦县,现在四川郫县的犀浦镇就是当年犀浦县治所。

  梅雨原文赏析及翻译 5

  梅雨

  柳宗元〔唐代〕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译文

  杨梅结实正是阴雨连绵的时候,天地苍茫一片,时间恰是晚春。愁深难眠更哪堪楚猿夜啼,好梦易醒禁不住越鸡伺晨。雨雾朦朦从海隅直达南极边的尽头,江涛汹汹淹没了北去的渡口。身上的白衣被江南的梅雨墨染,却不是京城的尘埃所为。

  注释

  梅雨:农历四五月间,江南一带在杨梅成熟时,常阴雨连绵,这段时间,就称作梅雨季节。其雨叫梅雨,也叫黄梅雨,梅实:杨梅的果实,俗称杨梅。楚、越:泛指江南,这里都是指江南的永州,永州是荆楚的最南端,也是南越的最北处。海雾:海上的雾气。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此处借其乡思之苦的意。江雪:江涛如雪,一作“江云”。北津:北去的渡口。“素衣”两句:素衣,白色的衣。这里是化用典故,谢脁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这是说“京洛有许多灰沙,白衣服都被染成黑的了。”柳宗元是反其意而用之。

  赏析

  首联写实景。梅子成熟时,正是江南晚春季节。阴雨绵绵,大地苍茫一片,这梅雨,有时一下就是十几天,甚至一月余。在这样的季节里,一个长居江南的人也会感到愁闷,更不必说是“俟罪非真吏”的流放囚徒了。对这梅雨中的沉闷更加不适应,更是愁上加愁。作者在这一联写“苍茫”的梅雨,就给诗定下了“忧愁”的基调,这“忧愁”是沉沉地压在诗人的心头,挥不去,驱不散,化不开。颔联写柳州之荒凉,夜里能听见猿猴悲啼,早晨被远处的鸡声惊醒,皆言人烟稀少。愁与梦,更是诗人不得志的心态写照。颈联写天气景象,一片朦胧晦暗,恰好是诗人此时境遇的象征。尾联用典。陆机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谢朓诗:“谁能久京洛,缁尘染素衣”。字面写白色的衣服变成了黑色,但不是京城尘埃所染,而是边城气候。言外之意却是从此入京无份了——政治前途何其渺茫,心里必定愁苦。

  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借苍茫细雨来抒发作者无边无际的思乡忧愁;蒙蒙、沉沉的细雨,就是作者那深深、浓浓的思乡之情。作者借景抒情,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诗中的一个“愁”、一个“梦”,点化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情与景紧密联在一起,是有独特沉郁的风格。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