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梅原文、翻译、赏析(精选5篇)

首页 / 赏析 / |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 1

  原文:

  早梅

  [唐代]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远远映照着广阔的碧蓝天空。

  夜晚北风吹来阵阵花香,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

  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无奈千里迢迢,山水阻隔。

  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

  注释

  发:开花。

  迥(jiǒng):远。楚:宗元所在永州,古属楚地。

  朔(shuò)吹:北风吹。

  滋:增加。

  万里赠:指捎一枝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

  杳杳(yǎo):遥远。

  寒英:指梅花。坐:徒然。销落:凋谢,散落。

  赏析:

  在历代的诗词中,有不少咏梅之作。前半盛赞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独开,芳香四溢,暗喻诗人坚贞不屈、不与流俗合污的高洁品格;后半写诗人怀念远方友人,要折梅相赠而不能的神伤之情。全诗简朴、疏淡,含韵慰藉,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早梅发高树”,起句直写梅花,笔姿飞扬,醒人耳目。一个“发”字极富于神韵,不仅写出梅花绽开的形象,而且予人一种“能开天地春”(清人沈钦圻咏梅诗句)的生机蓬勃的感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高树,既是实写,又是诗人心中意象的再现,自喻行高于时人,并与下旬“迥映楚天碧"紧相粘连,构成一幅情景融和的意境。避望楚天,辽阔无际,明净的碧空映照着早梅发出的光泽,使人感到梅花分外娴静高洁。这两句诗,言辞简洁,而情波荡漾,深寓着诗人对早梅的赞叹之意。诚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第一、二两句是描写梅花的外在之形,“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两句进一层刻画早梅内在的气质。尽管北风吹打,严霜相逼,而梅花仍然在寒风中散发着缕缕芬芳,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这两句诗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地写出早梅傲视风霜,力斡春回的风格。“飘”字寓有四散的意思,王冕《墨梅》诗有“只留清气满干坤”,用的也是这个意思。诗人咏梅,目的是为了抒怀,是为了言志。诗中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心灵的一种物化。

  诗的下面四句,由咏物而转入抒怀,进而推出新意。当诗人看到早梅绽放的时侯,不禁怀念起远方的友人来,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往事如潮,涌上心头。他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透过字里行间,人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那种伥惘、不*之情。这两句诗,原是化用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意。都是叙写对故人的思念,但是两诗的情趣迥然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正是因为他们写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并不相同,情趣也就各异了。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两句诗是紧承上两句发展出来的,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诗人意识到,由于关山阻隔,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于是喟叹“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不禁忧从中来。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

  这首《早梅》语言*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质朴,感情的其淳,流露出来的诗人的高洁、孤傲的情志。诗人以早梅迎风斗寒,昂首开放的英姿,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正直无私的胸怀,显示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志,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首诗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 2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古诗简介

  《早梅》是唐代诗人张谓(一说戎昱)创作的一首七绝。和其它咏梅诗不同,这首诗着重写出了“早”字,“早”指梅花开放之早。全诗通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从似玉非雪、*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 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翻译/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道寒梅靠*溪水而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过冬天而尚未消融的白雪。

  注释

  ⑴寒梅:梅花。因其凌寒开放,故称。宋柳永《瑞鹧鸪》词:“天将奇艳与寒梅。乍惊繁杏腊前开。”

  ⑵迥(jiǒng):远。村路:乡间小路。唐李群玉《寄友》诗:“野水晴山雪后时,独行村路更相思。”傍:靠*。

  ⑶不知:一作“应缘”。应缘,犹言大概是。发(fā):开放。

  ⑷经冬:经过冬天。一作“经春”。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赏析/鉴赏

  这首诗立意咏赞早梅的高洁,但作者并没有发一句议论和赞语,却将早梅的高洁品格和诗人的赞美之情清晰地刻划出来。

  “一树寒梅白玉条”描写早梅花开的娇美姿色。“一树”实为满树,形容花开之密集而缤纷;“寒梅”指花开之早,还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紧扣“早”字;“白玉条”生动地写出梅花洁白娇美的姿韵,像一块块白玉似的晶莹醒目。这是对梅花外貌的描写,有形有神,令人陶醉。

  “迥临村路傍谿桥”,从生长环境中表现早梅的高洁品格。花草本无知,不会选择生长环境,但这里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融入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村路,而到偏僻的傍溪*水的小桥边,独自悄悄地开放。这就赋予早梅以不竞逐尘世、无哗众取宠之心的高尚品格。这样就使诗的意境显得开阔,进一步突出了早梅的高洁。最后两句,抒发诗人初见桥边早梅的感受。“不知*水花先发”是承上两句对早梅的铺写之后的转折,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水梅花早开的惊喜之情。“疑是经冬雪未销”写出“不知”的缘由,用一“疑”字,更为传神,它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压枝头。这就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喻比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加强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一首绝句,仅二十八个字,就能将梅花写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颖之外,还在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等特征,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并借助像“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使人生发出美不胜叹的感觉。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这首诗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这首《早梅》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 3

  原文:

  早梅

  朝代:唐朝

  作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注释

  (1)孤根:孤独的根

  (2)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

  赏析: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冻欲折”说法虽然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明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由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

  这首诗,语言清润*淡,毫无�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很有特色。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 4

  原文:

  早梅

  [唐代]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远远映照着广阔的碧蓝天空。

  夜晚北风吹来阵阵花香,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

  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无奈千里迢迢,山水阻隔。

  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

  注释

  发:开花。

  迥(jiǒng):远。楚:宗元所在永州,古属楚地。

  朔(shuò)吹:北风吹。

  滋:增加。

  万里赠:指捎一枝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

  杳杳(yǎo):遥远。

  寒英:指梅花。坐:徒然。销落:凋谢,散落。

  赏析:

  在历代的诗词中,有不少咏梅之作。前半盛赞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独开,芳香四溢,暗喻诗人坚贞不屈、不与流俗合污的高洁品格;后半写诗人怀念远方友人,要折梅相赠而不能的神伤之情。全诗简朴、疏淡,含韵慰藉,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早梅发高树”,起句直写梅花,笔姿飞扬,醒人耳目。一个“发”字极富于神韵,不仅写出梅花绽开的形象,而且予人一种“能开天地春”(清人沈钦圻咏梅诗句)的生机蓬勃的感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高树,既是实写,又是诗人心中意象的再现,自喻行高于时人,并与下旬“迥映楚天碧"紧相粘连,构成一幅情景融和的意境。避望楚天,辽阔无际,明净的碧空映照着早梅发出的光泽,使人感到梅花分外娴静高洁。这两句诗,言辞简洁,而情波荡漾,深寓着诗人对早梅的赞叹之意。诚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第一、二两句是描写梅花的外在之形,“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两句进一层刻画早梅内在的气质。尽管北风吹打,严霜相逼,而梅花仍然在寒风中散发着缕缕芬芳,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这两句诗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地写出早梅傲视风霜,力斡春回的风格。“飘”字寓有四散的意思,王冕《墨梅》诗有“只留清气满干坤”,用的也是这个意思。诗人咏梅,目的是为了抒怀,是为了言志。诗中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心灵的一种物化。

  诗的下面四句,由咏物而转入抒怀,进而推出新意。当诗人看到早梅绽放的时侯,不禁怀念起远方的友人来,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往事如潮,涌上心头。他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透过字里行间,人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那种伥惘、不*之情。这两句诗,原是化用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意。都是叙写对故人的思念,但是两诗的情趣迥然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正是因为他们写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并不相同,情趣也就各异了。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两句诗是紧承上两句发展出来的,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诗人意识到,由于关山阻隔,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于是喟叹“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不禁忧从中来。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

  这首《早梅》语言*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质朴,感情的其淳,流露出来的诗人的高洁、孤傲的情志。诗人以早梅迎风斗寒,昂首开放的英姿,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正直无私的胸怀,显示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志,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首诗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 5

  原文: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译文

  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却像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

  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

  微风吹拂携裹着淡淡的幽香,素雅芳洁的姿态令鸟儿看。

  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先开到人们喜欢的望春台。

  译文二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注释

  孤根:单独的根,指梅树之根。孤:突出其独特个性。

  暖独回:指阳气开始萌生。

  递:传递。幽香:幽细的香气。窥:偷看。

  素艳:洁白妍丽,这里指白梅。

  应律:古代律制分十二律,有“六律”、“六吕”,即黄钟、大吕之类。古时人以十二律推测气候,此处应律是按季节的意思。

  春台:幽美的游览之地。

  赏析: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象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回复了生意。“冻欲折”说法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明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由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

  这首诗,语言清润*淡,毫无秾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很有特色。(李敬一)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精选5篇)扩展阅读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精选5篇)(扩展1)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10篇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1

  早梅 唐代: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汲取地下暖气生机独回。

  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

  微风吹拂梅香四溢别有情味,素雅芳洁的姿态令禽鸟惊窥。

  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开在众人爱赏的春台。

  注释

  孤根:单独的根,指梅树之根。孤:突出其独特个性。

  暖独回:指阳气开始萌生。

  递:传递。幽香:幽细的香气。窥:偷看。

  素艳:洁白妍丽,这里指白梅。

  应律:古代律制分十二律,有“六律”、“六吕”,即黄钟、大吕之类。古时人以十二律推测气候,此处应律是按季节的意思。

  春台:幽美的游览之地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冻欲折”说法虽然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明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由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先发望春台”实际是诗人渴望到京城施展才华、独占鳌头、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自信宣言。

  全诗咏物写景,语言清丽传神,为读者描摹出一幅风韵十足的“寒雪早梅图”,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之神;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借物喻己,含蕴深藉,诗人怀才不遇、清高孤傲、坚贞不屈、执著自信的.节操情怀蕴含景中,又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妙。神妙毕备,意蕴隽永,堪称诗林“咏物台”上的一枝独秀!

  齐己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但学*非常刻苦。后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己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2

  早梅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古诗简介

  《早梅》,是中唐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翻译/译文

  腊梅在高高的树上早早地绽放,

  花朵儿映着碧蓝的南国天空。

  夜晚北风吹来缕缕清香,

  清晨严霜滋润花朵洁白的华容。

  想将花儿赠给万里外的亲友,

  路途遥远重重山水阻隔。

  寒风中花朵就要凋落,

  又能用什么来抚慰远客?

  赏析/鉴赏

  梅花傲霜雪斗严寒,历来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且多以梅自喻,表达作者的情趣。柳宗元也正是这样,在《早梅》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全诗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咏物,后四句抒怀。“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起笔不凡,笔势突兀。早梅与别的花卉不同,在万物沉寂的寒冬绽开了花蕾,“众花摇落独暄妍”(林逋《山园小梅》)。一个“发”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而“发高树”的“高”字借实写虚,暗寓诗人不苟合流俗行高于时人。“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紧承开头两句写梅花开放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这两句诗与陆游《落梅》绝句里的“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意同,都赞颂了梅花傲视霜雪的不屈品格。早梅所处环境的“朔吹”、“繁霜”,实际上正是柳宗元遭遇的政治环境的缩影。“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边远落后的南荒之地,过着囚徒般的日子,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面对腐朽势力连连不断的打击,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怀抱坚定的自信。他表示:“苟守先圣之道,由大中以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作者目睹可歌可敬的梅花想起了远方的亲友,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前两句由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吏,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翻出,但意致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这是因为柳宗元作诗的情境与陆凯不同。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更何况“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怎么不忧,怎么不心急如焚呢?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事实上在永州虽然被迫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自强不息,把“闲居”的时间用在访求图书,认真研读和对自己前半生实践的总结上,奋笔疾书,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建树,在文学上取得了光辉成就。这就是他对亲友的告慰。“欲为万里赠”四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和“辅时及物”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

  柳宗元是一个用世之心极强、不甘寂寞的人,但他在永州过的是远离政治活动而浪迹山水的生活,贬谪所造成的痛苦时时激荡在内心,反映在他的诗歌里,正如孙昌武先生所说是“表现上的简淡清爽与内在感情上的深沉炽烈的统一。”这首诗就是这样,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早梅

  朝代:唐朝

  作者: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谿桥。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靠*溪水提早开放,

  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注释

  (1)迥(jiǒng):远。

  (2)傍:靠*。

  (3)发(fā):开放。

  (4)经冬:经过冬天。

  (5)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赏析: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4

  早梅 唐代: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汲取地下暖气生机独回。

  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

  微风吹拂梅香四溢别有情味,素雅芳洁的姿态令禽鸟惊窥。

  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开在众人爱赏的春台。

  注释

  孤根:单独的根,指梅树之根。孤:突出其独特个性。

  暖独回:指阳气开始萌生。

  递:传递。幽香:幽细的香气。窥:偷看。

  素艳:洁白妍丽,这里指白梅。

  应律:古代律制分十二律,有“六律”、“六吕”,即黄钟、大吕之类。古时人以十二律推测气候,此处应律是按季节的意思。

  春台:幽美的游览之地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冻欲折”说法虽然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明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由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先发望春台”实际是诗人渴望到京城施展才华、独占鳌头、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自信宣言。

  全诗咏物写景,语言清丽传神,为读者描摹出一幅风韵十足的“寒雪早梅图”,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之神;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借物喻己,含蕴深藉,诗人怀才不遇、清高孤傲、坚贞不屈、执著自信的节操情怀蕴含景中,又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妙。神妙毕备,意蕴隽永,堪称诗林“咏物台”上的一枝独秀!

  齐己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但学*非常刻苦。后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己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村路 一作:林村)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靠*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注释

  (1)迥(jiǒng):远。

  (2)傍:靠*。

  (3)发(fā):开放。

  (4)经冬:经过冬天。

  (5)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赏析:

  鉴赏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赏析二

  这首诗立意咏赞早梅的高洁,但作者并没有发一句议论和赞语,却将早梅的高洁品格和诗人的赞美之情清晰地刻划出来。

  “一树寒梅白玉条”描写早梅花开的娇美姿色。“一树”实为满树,形容花开之密集而缤纷;“寒梅”指花开之早,还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紧扣“早”字;“白玉条”生动地写出梅花洁白娇美的姿韵,像一块块白玉似的晶莹醒目。这是对梅花外貌的描写,有形有神,令人陶醉。

  “迥临村路傍�G桥”,从生长环境中表现早梅的高洁品格。花草本无知,不会选择生长环境,但这里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融入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村路,而到偏僻的傍溪*水的小桥边,独自悄悄地开放。这就赋予早梅以不竞逐尘世、无哗众取宠之心的高尚品格。这样就使诗的意境显得开阔,进一步突出了早梅的高洁。最后两句,抒发诗人初见桥边早梅的感受。“不知*水花先发”是承上两句对早梅的.铺写之后的转折,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水梅花早开的惊喜之情。“疑是经冬雪未销”写出“不知”的缘由,用一“疑”字,更为传神,它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压枝头。这就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喻比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加强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一首绝句,仅二十八个字,就能将梅花写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颖之外,还在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等特征,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并借助像“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使人生发出美不胜叹的感觉。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这首诗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这首《早梅》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6

  原文:

  早梅

  [唐代]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远远映照着广阔的碧蓝天空。

  夜晚北风吹来阵阵花香,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

  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无奈千里迢迢,山水阻隔。

  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

  注释

  发:开花。

  迥(jiǒng):远。楚:宗元所在永州,古属楚地。

  朔(shuò)吹:北风吹。

  滋:增加。

  万里赠:指捎一枝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

  杳杳(yǎo):遥远。

  寒英:指梅花。坐:徒然。销落:凋谢,散落。

  赏析:

  在历代的诗词中,有不少咏梅之作。前半盛赞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独开,芳香四溢,暗喻诗人坚贞不屈、不与流俗合污的高洁品格;后半写诗人怀念远方友人,要折梅相赠而不能的神伤之情。全诗简朴、疏淡,含韵慰藉,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早梅发高树”,起句直写梅花,笔姿飞扬,醒人耳目。一个“发”字极富于神韵,不仅写出梅花绽开的形象,而且予人一种“能开天地春”(清人沈钦圻咏梅诗句)的生机蓬勃的感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高树,既是实写,又是诗人心中意象的再现,自喻行高于时人,并与下旬“迥映楚天碧"紧相粘连,构成一幅情景融和的意境。避望楚天,辽阔无际,明净的碧空映照着早梅发出的光泽,使人感到梅花分外娴静高洁。这两句诗,言辞简洁,而情波荡漾,深寓着诗人对早梅的赞叹之意。诚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第一、二两句是描写梅花的外在之形,“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两句进一层刻画早梅内在的气质。尽管北风吹打,严霜相逼,而梅花仍然在寒风中散发着缕缕芬芳,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这两句诗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地写出早梅傲视风霜,力斡春回的风格。“飘”字寓有四散的意思,王冕《墨梅》诗有“只留清气满干坤”,用的也是这个意思。诗人咏梅,目的是为了抒怀,是为了言志。诗中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心灵的一种物化。

  诗的下面四句,由咏物而转入抒怀,进而推出新意。当诗人看到早梅绽放的时侯,不禁怀念起远方的友人来,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往事如潮,涌上心头。他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透过字里行间,人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那种伥惘、不*之情。这两句诗,原是化用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意。都是叙写对故人的思念,但是两诗的情趣迥然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正是因为他们写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并不相同,情趣也就各异了。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两句诗是紧承上两句发展出来的,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诗人意识到,由于关山阻隔,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于是喟叹“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不禁忧从中来。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

  这首《早梅》语言*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质朴,感情的其淳,流露出来的诗人的高洁、孤傲的情志。诗人以早梅迎风斗寒,昂首开放的英姿,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正直无私的胸怀,显示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志,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首诗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7

  原文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村路一作:林村)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

  并不知道临*水边的寒梅是提早开放,以为是枝头上的白雪经过一冬仍然未消融。

  注释

  迥(jiǒng):远。

  傍:靠*。

  发(fā):开放。

  经冬:经过冬天。

  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赏析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构思奇巧的咏梅诗,意在咏赞。虽然作者在作品中没有一处议论和礼赞的词句,却巧妙地刻画了早梅凌寒傲雪的高贵品格。

  “一树寒梅白玉条”。这一句是对梅花外在特征的描写。开篇描写早梅之娇美,有色,有形,也有神,令人仰慕,令人陶醉。“一树”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满树”,形容花开得密,开得多,即满树都是盛开的鲜花。“寒梅”一词意在突出一个“早”字,同时也与题目中的“早”形成了一个照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扣题。“白玉条”,这三个字既写出了梅花花朵的颜色、质地,也描绘出了梅花枝杈的姿态和神韵。形象,传神,逼真。

  “迥临村路傍溪桥”。这一句是对梅的生长环境的具体交代。这个交代作者是有用意的,不是简单的交代,而是为了突出梅的高洁。你看它生长的地方,绝对是与众不同的,“迥临村路”,也就是远离喧嚣的尘世,不与世俗同流;“傍溪桥”,不仅长在小溪的涯畔,还依傍在小桥的旁边,,远离“村路”,却又傍水临桥,谁说植物没有意识?这简直就是有意识的绝佳的环境选择。从这一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是有意融入了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喧嚣的尘世,刻意到偏僻的溪畔桥边,独自悄悄地凌寒开放,突出了早梅的不畏严寒的不与世俗同流的高贵品格。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初见桥边梅花*水早发的惊喜之情。因为“不知”才“疑”,因为梅花洁白如玉才“疑是经冬”“未销”的“雪”,这样写来,就使人读起来觉得更为传神,更能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化尽的冬雪压在枝头。这不仅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同时也更好地显示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唤起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一首绝句,仅二十八个字,就能将梅花写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颖之外,还在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等特征,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并借助像“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使人生发出美不胜叹的感觉。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这首诗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这首《早梅》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张谓

  张谓(生卒年不详),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唐朝诗人,《早梅》的作者,排行十四,唐代。生*散见《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四。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8

  原文: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靠*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注释

  (1)迥(jiǒng):远。

  (2)傍:靠*。

  (3)发(fā):开放。

  (4)经冬:经过冬天。

  (5)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赏析:

  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录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左成文)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9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古诗简介

  《早梅》是唐代诗人张谓(一说戎昱)创作的一首七绝。和其它咏梅诗不同,这首诗着重写出了“早”字,“早”指梅花开放之早。全诗通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从似玉非雪、*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 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翻译/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道寒梅靠*溪水而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过冬天而尚未消融的白雪。

  注释

  ⑴寒梅:梅花。因其凌寒开放,故称。宋柳永《瑞鹧鸪》词:“天将奇艳与寒梅。乍惊繁杏腊前开。”

  ⑵迥(jiǒng):远。村路:乡间小路。唐李群玉《寄友》诗:“野水晴山雪后时,独行村路更相思。”傍:靠*。

  ⑶不知:一作“应缘”。应缘,犹言大概是。发(fā):开放。

  ⑷经冬:经过冬天。一作“经春”。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赏析/鉴赏

  这首诗立意咏赞早梅的高洁,但作者并没有发一句议论和赞语,却将早梅的高洁品格和诗人的赞美之情清晰地刻划出来。

  “一树寒梅白玉条”描写早梅花开的`娇美姿色。“一树”实为满树,形容花开之密集而缤纷;“寒梅”指花开之早,还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紧扣“早”字;“白玉条”生动地写出梅花洁白娇美的姿韵,像一块块白玉似的晶莹醒目。这是对梅花外貌的描写,有形有神,令人陶醉。

  “迥临村路傍�G桥”,从生长环境中表现早梅的高洁品格。花草本无知,不会选择生长环境,但这里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融入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村路,而到偏僻的傍溪*水的小桥边,独自悄悄地开放。这就赋予早梅以不竞逐尘世、无哗众取宠之心的高尚品格。这样就使诗的意境显得开阔,进一步突出了早梅的高洁。最后两句,抒发诗人初见桥边早梅的感受。“不知*水花先发”是承上两句对早梅的铺写之后的转折,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水梅花早开的惊喜之情。“疑是经冬雪未销”写出“不知”的缘由,用一“疑”字,更为传神,它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压枝头。这就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喻比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加强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一首绝句,仅二十八个字,就能将梅花写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颖之外,还在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等特征,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并借助像“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使人生发出美不胜叹的感觉。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这首诗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这首《早梅》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早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10

  原文:

  早梅

  朝代:唐朝

  作者: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G桥。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靠*溪水提早开放,

  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注释

  (1)迥(jiǒng):远。

  (2)傍:靠*。

  (3)发(fā):开放。

  (4)经冬:经过冬天。

  (5)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赏析: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精选5篇)(扩展2)

——早梅原文赏析及翻译通用5篇

  早梅原文赏析及翻译 1

  原文: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译文

  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却像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

  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

  微风吹拂携裹着淡淡的幽香,素雅芳洁的姿态令鸟儿看。

  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先开到人们喜欢的望春台。

  译文二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注释

  孤根:单独的根,指梅树之根。孤:突出其独特个性。

  暖独回:指阳气开始萌生。

  递:传递。幽香:幽细的香气。窥:偷看。

  素艳:洁白妍丽,这里指白梅。

  应律:古代律制分十二律,有“六律”、“六吕”,即黄钟、大吕之类。古时人以十二律推测气候,此处应律是按季节的意思。

  春台:幽美的游览之地。

  赏析: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象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回复了生意。“冻欲折”说法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明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由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

  这首诗,语言清润*淡,毫无秾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很有特色。(李敬一)

  早梅原文赏析及翻译 2

   早梅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翻译

  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远远映照着湛蓝的楚天。

  夜晚北风吹来阵阵暗香,清晨浓霜增添洁白一片。

  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无奈山重水复阻隔遥远。

  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用什么安慰远方友人的思念?

  注释

  发:开花。

  迥:远。

  楚:宗元所在永州,古属楚地。

  朔吹:北风吹。

  滋:增加。

  万里赠:指捎一枝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

  杳杳:遥远。

  寒英:指梅花。

  坐:徒然。

  销落:凋谢,散落。

  鉴赏

  在历代的诗词中,有不少咏梅之作。早在南朝诗人何逊的《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诗中,就写下“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的名句。鲍照的《梅花落》则以庭院中的杂树为反衬,赞叹梅花“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体物写志,借事明情,在诗人们笔底下的梅花,常常被引为傲视霜雪,坚贞不屈的高洁品质的象征。柳宗元的《早梅》诗同样如此。诗人以早梅迎风斗寒,昂首开放的英姿,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正直无私的胸怀,显示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志,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首诗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早梅发高树”,起句直写梅花,笔姿飞扬,醒人耳目。一个“发”字极富于神韵,不仅写出梅花绽开的形象,而且予人一种“能开天地春”(清人沈钦圻咏梅诗句)的生机蓬勃的感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高树,既是实写,又是诗人心中意象的再现,自喻行高于时人,并与下旬“迥映楚天碧"紧相粘连,构成一幅情景融和的意境。避望楚天,辽阔无际,明净的碧空映照着早梅发出的光泽,使人感到梅花分外娴静高洁。这两句诗,言辞简洁,而情波荡漾,深寓着诗人对早梅的赞叹之意。诚如王国维所说,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第一、二两句是描写梅花的外在之形,“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两句进一层刻画早梅内在的气质。尽管北风吹打,严霜相逼,而梅花仍然在寒风中散发着缕缕芬芳,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这两句诗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地写出早梅傲视风霜,力斡春回的风格。“飘”字寓有四散的意思,王冕《墨梅》诗有“只留清气满乾坤”,用的也是这个意思。诗人咏梅,目的是为了抒怀,是为了言志。诗中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心灵的一种物化。

  诗的下面四句,由咏物而转入抒怀,进而推出新意。当诗人看到早梅绽放的时侯,不禁怀念起远方的友人来,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往事如潮,涌上心头。他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 “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透过字里行间,人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那种伥惘、不*之情。这两句诗,原是化用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意。都是叙写对故人的思念,但是两诗的情趣迥然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正是因为他们写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并不相同,情趣也就各异了。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两句诗是紧承上两句发展出来的,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诗人意识到,由于关山阻隔,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于是喟叹“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不禁忧从中来。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

  这首《早梅》语言*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质朴,感情的其淳,流露出来的诗人的高洁、孤傲的情志。

  创作背景

  在“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谪偏远落后的永州,但是他并未因为政治上遭受打击而意志消沉,相反的更加坚定了他对理想的追求。他在《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中说:“虽万受摒弃,不更乎其内”。这首《早梅》诗就是在这种思想状况下写成的。

  早梅原文赏析及翻译 3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古诗简介

  《早梅》是唐代诗人张谓(一说戎昱)创作的一首七绝。和其它咏梅诗不同,这首诗着重写出了“早”字,“早”指梅花开放之早。全诗通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从似玉非雪、*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 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翻译/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道寒梅靠*溪水而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过冬天而尚未消融的白雪。

  注释

  ⑴寒梅:梅花。因其凌寒开放,故称。宋柳永《瑞鹧鸪》词:“天将奇艳与寒梅。乍惊繁杏腊前开。”

  ⑵迥(jiǒng):远。村路:乡间小路。唐李群玉《寄友》诗:“野水晴山雪后时,独行村路更相思。”傍:靠*。

  ⑶不知:一作“应缘”。应缘,犹言大概是。发(fā):开放。

  ⑷经冬:经过冬天。一作“经春”。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赏析/鉴赏

  这首诗立意咏赞早梅的高洁,但作者并没有发一句议论和赞语,却将早梅的高洁品格和诗人的赞美之情清晰地刻划出来。

  “一树寒梅白玉条”描写早梅花开的娇美姿色。“一树”实为满树,形容花开之密集而缤纷;“寒梅”指花开之早,还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紧扣“早”字;“白玉条”生动地写出梅花洁白娇美的姿韵,像一块块白玉似的晶莹醒目。这是对梅花外貌的描写,有形有神,令人陶醉。

  “迥临村路傍谿桥”,从生长环境中表现早梅的高洁品格。花草本无知,不会选择生长环境,但这里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融入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村路,而到偏僻的傍溪*水的小桥边,独自悄悄地开放。这就赋予早梅以不竞逐尘世、无哗众取宠之心的高尚品格。这样就使诗的意境显得开阔,进一步突出了早梅的高洁。最后两句,抒发诗人初见桥边早梅的感受。“不知*水花先发”是承上两句对早梅的铺写之后的转折,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水梅花早开的惊喜之情。“疑是经冬雪未销”写出“不知”的缘由,用一“疑”字,更为传神,它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压枝头。这就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喻比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加强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一首绝句,仅二十八个字,就能将梅花写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颖之外,还在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等特征,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并借助像“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使人生发出美不胜叹的感觉。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这首诗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这首《早梅》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早梅原文赏析及翻译 4

  早梅

  唐代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译文

  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汲取地下暖气生机独回。

  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

  微风吹拂梅香四溢别有情味,素雅芳洁的姿态令禽鸟惊窥。

  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开在众人爱赏的春台。

  注释

  孤根:单独的根,指梅树之根。孤:突出其独特个性。

  暖独回:指阳气开始萌生。

  递:传递。幽香:幽细的香气。窥:偷看。

  素艳:洁白妍丽,这里指白梅。

  应律:古代律制分十二律,有“六律”、“六吕”,即黄钟、大吕之类。古时人以十二律推测气候,此处应律是按季节的意思。

  春台:幽美的游览之地。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冻欲折”说法虽然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明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由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先发望春台”实际是诗人渴望到京城施展才华、独占鳌头、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自信宣言。

  全诗咏物写景,语言清丽传神,为读者描摹出一幅风韵十足的“寒雪早梅图”,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之神;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借物喻己,含蕴深藉,诗人怀才不遇、清高孤傲、坚贞不屈、执著自信的节操情怀蕴含景中,又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妙。神妙毕备,意蕴隽永,堪称诗林“咏物台”上的一枝独秀!

  创作背景

  齐己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但学*非常刻苦。后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己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早梅原文赏析及翻译 5

  原文:

  早梅

  [唐代]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远远映照着广阔的碧蓝天空。

  夜晚北风吹来阵阵花香,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

  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无奈千里迢迢,山水阻隔。

  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

  注释

  发:开花。

  迥(jiǒng):远。楚:宗元所在永州,古属楚地。

  朔(shuò)吹:北风吹。

  滋:增加。

  万里赠:指捎一枝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

  杳杳(yǎo):遥远。

  寒英:指梅花。坐:徒然。销落:凋谢,散落。

  赏析:

  在历代的诗词中,有不少咏梅之作。前半盛赞梅花傲霜斗雪,凌寒独开,芳香四溢,暗喻诗人坚贞不屈、不与流俗合污的高洁品格;后半写诗人怀念远方友人,要折梅相赠而不能的神伤之情。全诗简朴、疏淡,含韵慰藉,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早梅发高树”,起句直写梅花,笔姿飞扬,醒人耳目。一个“发”字极富于神韵,不仅写出梅花绽开的形象,而且予人一种“能开天地春”(清人沈钦圻咏梅诗句)的生机蓬勃的感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高树,既是实写,又是诗人心中意象的再现,自喻行高于时人,并与下旬“迥映楚天碧"紧相粘连,构成一幅情景融和的意境。避望楚天,辽阔无际,明净的碧空映照着早梅发出的光泽,使人感到梅花分外娴静高洁。这两句诗,言辞简洁,而情波荡漾,深寓着诗人对早梅的赞叹之意。诚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第一、二两句是描写梅花的外在之形,“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两句进一层刻画早梅内在的气质。尽管北风吹打,严霜相逼,而梅花仍然在寒风中散发着缕缕芬芳,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这两句诗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地写出早梅傲视风霜,力斡春回的风格。“飘”字寓有四散的意思,王冕《墨梅》诗有“只留清气满干坤”,用的也是这个意思。诗人咏梅,目的是为了抒怀,是为了言志。诗中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心灵的一种物化。

  诗的下面四句,由咏物而转入抒怀,进而推出新意。当诗人看到早梅绽放的时侯,不禁怀念起远方的友人来,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往事如潮,涌上心头。他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透过字里行间,人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那种伥惘、不*之情。这两句诗,原是化用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意。都是叙写对故人的思念,但是两诗的情趣迥然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正是因为他们写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并不相同,情趣也就各异了。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两句诗是紧承上两句发展出来的,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诗人意识到,由于关山阻隔,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于是喟叹“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不禁忧从中来。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

  这首《早梅》语言*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质朴,感情的其淳,流露出来的诗人的高洁、孤傲的情志。诗人以早梅迎风斗寒,昂首开放的英姿,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正直无私的胸怀,显示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志,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首诗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精选5篇)(扩展3)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汇总5篇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 1

   早梅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翻译

  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远远映照着湛蓝的楚天。

  夜晚北风吹来阵阵暗香,清晨浓霜增添洁白一片。

  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无奈山重水复阻隔遥远。

  眼看寒梅即将零落凋谢,用什么安慰远方友人的思念?

  注释

  发:开花。

  迥:远。

  楚:宗元所在永州,古属楚地。

  朔吹:北风吹。

  滋:增加。

  万里赠:指捎一枝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

  杳杳:遥远。

  寒英:指梅花。

  坐:徒然。

  销落:凋谢,散落。

  鉴赏

  在历代的诗词中,有不少咏梅之作。早在南朝诗人何逊的《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诗中,就写下“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的名句。鲍照的《梅花落》则以庭院中的杂树为反衬,赞叹梅花“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体物写志,借事明情,在诗人们笔底下的梅花,常常被引为傲视霜雪,坚贞不屈的高洁品质的象征。柳宗元的《早梅》诗同样如此。诗人以早梅迎风斗寒,昂首开放的英姿,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正直无私的胸怀,显示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志,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首诗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早梅发高树”,起句直写梅花,笔姿飞扬,醒人耳目。一个“发”字极富于神韵,不仅写出梅花绽开的形象,而且予人一种“能开天地春”(清人沈钦圻咏梅诗句)的生机蓬勃的感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高树,既是实写,又是诗人心中意象的再现,自喻行高于时人,并与下旬“迥映楚天碧"紧相粘连,构成一幅情景融和的意境。避望楚天,辽阔无际,明净的碧空映照着早梅发出的光泽,使人感到梅花分外娴静高洁。这两句诗,言辞简洁,而情波荡漾,深寓着诗人对早梅的赞叹之意。诚如王国维所说,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第一、二两句是描写梅花的外在之形,“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两句进一层刻画早梅内在的气质。尽管北风吹打,严霜相逼,而梅花仍然在寒风中散发着缕缕芬芳,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这两句诗一写“香”,一写“色”,集中地写出早梅傲视风霜,力斡春回的风格。“飘”字寓有四散的意思,王冕《墨梅》诗有“只留清气满乾坤”,用的也是这个意思。诗人咏梅,目的是为了抒怀,是为了言志。诗中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心灵的一种物化。

  诗的下面四句,由咏物而转入抒怀,进而推出新意。当诗人看到早梅绽放的时侯,不禁怀念起远方的友人来,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往事如潮,涌上心头。他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 “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透过字里行间,人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那种伥惘、不*之情。这两句诗,原是化用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意。都是叙写对故人的思念,但是两诗的情趣迥然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正是因为他们写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并不相同,情趣也就各异了。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两句诗是紧承上两句发展出来的,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诗人意识到,由于关山阻隔,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于是喟叹“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不禁忧从中来。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

  这首《早梅》语言*实质直,不事藻饰,意脉若隐若现,艺术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质朴,感情的其淳,流露出来的诗人的高洁、孤傲的情志。

  创作背景

  在“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谪偏远落后的永州,但是他并未因为政治上遭受打击而意志消沉,相反的更加坚定了他对理想的追求。他在《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中说:“虽万受摒弃,不更乎其内”。这首《早梅》诗就是在这种思想状况下写成的。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 2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古诗简介

  《早梅》是唐代诗人张谓(一说戎昱)创作的一首七绝。和其它咏梅诗不同,这首诗着重写出了“早”字,“早”指梅花开放之早。全诗通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从似玉非雪、*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 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翻译/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道寒梅靠*溪水而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过冬天而尚未消融的白雪。

  注释

  ⑴寒梅:梅花。因其凌寒开放,故称。宋柳永《瑞鹧鸪》词:“天将奇艳与寒梅。乍惊繁杏腊前开。”

  ⑵迥(jiǒng):远。村路:乡间小路。唐李群玉《寄友》诗:“野水晴山雪后时,独行村路更相思。”傍:靠*。

  ⑶不知:一作“应缘”。应缘,犹言大概是。发(fā):开放。

  ⑷经冬:经过冬天。一作“经春”。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赏析/鉴赏

  这首诗立意咏赞早梅的高洁,但作者并没有发一句议论和赞语,却将早梅的高洁品格和诗人的赞美之情清晰地刻划出来。

  “一树寒梅白玉条”描写早梅花开的娇美姿色。“一树”实为满树,形容花开之密集而缤纷;“寒梅”指花开之早,还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紧扣“早”字;“白玉条”生动地写出梅花洁白娇美的姿韵,像一块块白玉似的晶莹醒目。这是对梅花外貌的描写,有形有神,令人陶醉。

  “迥临村路傍�G桥”,从生长环境中表现早梅的高洁品格。花草本无知,不会选择生长环境,但这里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融入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村路,而到偏僻的傍溪*水的小桥边,独自悄悄地开放。这就赋予早梅以不竞逐尘世、无哗众取宠之心的高尚品格。这样就使诗的意境显得开阔,进一步突出了早梅的高洁。最后两句,抒发诗人初见桥边早梅的感受。“不知*水花先发”是承上两句对早梅的铺写之后的转折,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水梅花早开的惊喜之情。“疑是经冬雪未销”写出“不知”的缘由,用一“疑”字,更为传神,它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压枝头。这就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喻比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加强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一首绝句,仅二十八个字,就能将梅花写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颖之外,还在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等特征,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并借助像“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使人生发出美不胜叹的感觉。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这首诗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这首《早梅》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 3

  早梅原文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村路一作:林村)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靠*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注释

  (1)迥(jiǒng):远。(2)傍:靠*。(3)发(fā):开放。(4)经冬:经过冬天。(5)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赏析: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 4

  早梅 唐代: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汲取地下暖气生机独回。

  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

  微风吹拂梅香四溢别有情味,素雅芳洁的姿态令禽鸟惊窥。

  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开在众人爱赏的春台。

  注释

  孤根:单独的根,指梅树之根。孤:突出其独特个性。

  暖独回:指阳气开始萌生。

  递:传递。幽香:幽细的香气。窥:偷看。

  素艳:洁白妍丽,这里指白梅。

  应律:古代律制分十二律,有“六律”、“六吕”,即黄钟、大吕之类。古时人以十二律推测气候,此处应律是按季节的意思。

  春台:幽美的游览之地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冻欲折”说法虽然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明昨日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由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先发望春台”实际是诗人渴望到京城施展才华、独占鳌头、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自信宣言。

  全诗咏物写景,语言清丽传神,为读者描摹出一幅风韵十足的“寒雪早梅图”,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之神;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借物喻己,含蕴深藉,诗人怀才不遇、清高孤傲、坚贞不屈、执著自信的节操情怀蕴含景中,又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妙。神妙毕备,意蕴隽永,堪称诗林“咏物台”上的一枝独秀!

  齐己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但学*非常刻苦。后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己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 5

  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翻译

  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

  并不知道临*水边的寒梅是提早开放,以为是枝头上的白雪经过一冬仍然未消融。

  注释

  迥:远。

  傍:靠*。

  发:开放。

  经冬:经过冬天。

  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鉴赏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赏析二

  这是一首构思奇巧的咏梅诗,意在咏赞。虽然作者在作品中没有一处议论和礼赞的词句,却巧妙地刻画了早梅凌寒傲雪的高贵品格。

  “一树寒梅白玉条”。这一句是对梅花外在特征的描写。开篇描写早梅之娇美,有色,有形,也有神,令人仰慕,令人陶醉。“一树”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满树”,形容花开得密,开得多,即满树都是盛开的鲜花。“寒梅”一词意在突出一个“早”字,同时也与题目中的“早”形成了一个照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扣题。“白玉条”,这三个字既写出了梅花花朵的颜色、质地,也描绘出了梅花枝杈的姿态和神韵。形象,传神,逼真。

  “迥临村路傍溪桥”。这一句是对梅的生长环境的具体交代。这个交代作者是有用意的,不是简单的交代,而是为了突出梅的高洁。你看它生长的地方,绝对是与众不同的,“迥临村路”,也就是远离喧嚣的尘世,不与世俗同流;“傍溪桥”,不仅长在小溪的涯畔,还依傍在小桥的旁边,,远离“村路”,却又傍水临桥,谁说植物没有意识?这简直就是有意识的绝佳的环境选择。从这一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是有意融入了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喧嚣的尘世,刻意到偏僻的溪畔桥边,独自悄悄地凌寒开放,突出了早梅的不畏严寒的不与世俗同流的高贵品格。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初见桥边梅花*水早发的惊喜之情。因为“不知”才“疑”,因为梅花洁白如玉才“疑是经冬”“ 未销”的“雪”,这样写来,就使人读起来觉得更为传神,更能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化尽的冬雪压在枝头。这不仅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同时也更好地显示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唤起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一首绝句,仅二十八个字,就能将梅花写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颖之外,还在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等特征,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并借助像“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使人生发出美不胜叹的感觉。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这首诗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这首《早梅》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精选5篇)(扩展4)

——《画》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5篇)

  《画》原文及翻译赏析 1

  寒菊/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翻译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注释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

  疏篱:稀疏的篱笆。

  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创作背景

  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仕,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

  赏析二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这首诗句用于表达“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显得分外贴切。

  《画》原文及翻译赏析 2

  寒菊/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翻译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注释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

  疏篱:稀疏的篱笆。

  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创作背景

  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仕,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

  赏析二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这首诗句用于表达“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显得分外贴切。

  《画》原文及翻译赏析 3

  画松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古诗简介

  《画松》是唐朝诗人景云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用简朴的句子,不作写实的介绍,以虚写实,却顿现画中松的精妙之处。

  翻译/译文

  那画里的一棵松树就跟真的松树一样啊,让我细细思考在哪里见过。

  好像曾经在天台山上见过,正是那石桥南畔的第三株!

  注释

  ①无:犹么,疑问词。

  ②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郡,是甬江、曹娥江和灵江的分水岭。主峰华顶山在天台县城东北,多悬崖、峭壁、飞瀑、林泉之胜,石梁瀑布最为著名。隋代敕建的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陈隋之际高僧智顗(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于此创立天台宗。唐代高僧丰干、寒山、拾得均曾居此。

  创作背景

  这是诗僧景云的一首题画诗。当时 松作为一种意象频繁的出现在山水画和人物画里,更是有单独入画的机会,反应了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

  赏析/鉴赏

  好的艺术品往往具有一种褫魂夺魄的感召力,使观者或读者神游其境,感到逼真。创作与鉴赏同是形象思维,而前者是由真到“画”,后者则由“画”见真。这位盛唐诗僧景云(他兼擅草书)的《画松》诗,就维妙维肖地抒发了艺术欣赏中的诗意感受。明明是纸上画的一棵松树,诗人却说是一棵真正的松树,而且自己在天台山上见到过,说得确凿无疑,煞有介事,由此而赞美这棵松树画得极好,可以乱真。这种写法非常新颖、别致。

  一件优秀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就很新鲜、强烈,令人经久难忘。诗的首句似乎就是写这种第一印象。“画松一似真松树”。面对“画松”,观者立刻为之打动,由“画”见“真”了,这是不寻常的妙品。“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感,一种会心的喜悦,一种似曾相识的发现。

  于是,观画者进入欣赏的第二步,开始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联想,去玩味,去把握那画境。他陷入凝想沉思之中:“且待寻思记得无?”欣赏活动需要全神贯注,要入乎其内才能体味出来。“且待寻思”,说明欣赏活动也有一个渐进过程,一定要反复涵泳,方能猝然相逢。

  当画境从他的生活体验中得到一种印证,当观者把握住画的精神与意蕴时,他得到欣赏的最大乐趣:“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这几乎又是一声惊呼。说画松似真松,乃至说它就是画的某处某棵松树,似乎很实在。然而未有过“天台访石桥”经历的读者,毕竟不知某松到底是什么样子,似乎又很虚。然而细加玩味,此松之精神俱在。

  这是从天台石桥的特定环境暗示出来的。“天台”是东南名山,绮秀而奇险,“石桥”是登攀必经之路。“石桥南畔第三株”的青松,其苍劲遒媚之姿,便在不言之中。由此又间接传达出画松的风格。这就是所谓虚处传神了。

  诗言画松之逼真,具体到石桥南畔“第三株”,又似乎过于指实。其实,“天台”、“石桥”在唐诗中几乎作为奇境胜地的同义语被广泛运用,此诗对此未必是实写。或者应该更为确切地说,是实事虚用而已。

  名家点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周啸天:作为题画诗,此诗的显著特点在于不作实在的形状描摹,如“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龙甲虬髯不可攀,亭亭千丈荫南山”(王安石咏松诗句)一类,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写来,从虚处传画松之神。既写出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又表现出画家的艺术造诣,它在同类诗中是独树一帜的。又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感觉。

  《画》原文及翻译赏析 4

  寒菊 / 画菊 宋朝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寒菊 / 画菊》译文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寒菊 / 画菊》注释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

  疏篱:稀疏的篱笆。

  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寒菊 / 画菊》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游朝俯首游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游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游情怀。“抱香诗,喻指自己高洁游民族情操,“北风诗,双关语,暗示北凋来游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诗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游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游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游“趣诗,既指菊花游傲风拒霜、独放光华游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游高洁坚贞、真淳自得游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游“采菊东篱下诗、 “此中有真意诗游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诗游说法,云: 岁华��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诗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游题旨是相同游,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游深刻内蕴。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这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诗。北风在南宋文学家游笔下象喻来自北凋游贵族统治集团游侵扰。“枝头抱香死诗比“抱香枝上老诗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诗和“不随黄叶舞秋风诗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诗字带来了些许佻达游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游是,前者点出“北风诗,分明指向起于北凋游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诗游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游至死不渝游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诗游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游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游同时,摅写了郑思肖游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游自然美,菊画游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游人格美,使菊花形象游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游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游审美体验和深睿游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寒菊 / 画菊》赏析二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这首诗句用于表达“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显得分外贴切。

  《寒菊 / 画菊》创作背景

  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仕,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

  《画》原文及翻译赏析 5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译文

  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耸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那里而来,桨声流水间船身抑扬。沙滩*坦,微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屹立,正对江水之境,二美梳弄新妆。船中商贾,切莫轻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注释

  ①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他是唐朝的宗室,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官至右武卫大将军。《新唐书》、《旧唐书》均有传。他的山水画被称为“李将军山水”。②大孤小孤:指大孤山、小孤山。两山屹立江中,遥遥相对。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东南鄱阳湖中,一峰独峙;小孤山在今江西彭泽县北、安徽宿松县东南的江水中。③搀:刺,直刺。④低昂:高一低,起伏不定。⑤峨峨:高耸的样子。这句以女子的发髻比拟大小孤山水雾缭绕的峰峦。⑥“晓镜”句以妇女的梳妆镜比喻江面、湖面。⑦贾(gǔ)客:商人。⑧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这两句说,船上的商人举止不要轻狂,美丽的小姑早已嫁给彭郎了。这里形容江山秀美,人们不能自禁其爱。当地民间就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赏析:

  李思训是中国“北宗”山水画的创始人。他曾在江都(今属江苏扬州)、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做过官,一路上,长江风景是他亲身观赏过的,此画即使不是对景写生,画中景色也是经过画家灵敏的眼光取得了印象的,和向壁虚构和对前人山水的临摹不同。诗中所叙的“大孤小孤”在江西境内,两山遥遥相对。“崖崩”两句,极写山势险峻,乔木苍然,是为画面最惹眼的中心。“客舟”以下四句,写画中小船,直如诗人身在画境之中,忽闻棹歌,不觉船之骤至。更进一步,诗人俨然进入了小舟之中,亲自体会着船在江上低昂浮泛之势。诗人曾有《出颖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一诗,其颔联“长淮忽迷天远*,青山久与船低昂”,和第七句“波*风软望不到”,与这首诗的“沙*”两句,上下只改动了两个字,可见这两句是他舟行时亲身体会而获得的得意之句,重又用于这首题画诗上。至此,画面上所见的已完全写毕,照一般题画诗的惯例,应该是发表点评价,或对画上的景物发点感叹了,但苏轼却异军突起地用了一个特别的结束法,引入了有关画中风景的当地民间故事,使诗篇更加余音袅袅。

  小孤山状如女子的发髻,故俗名髻山。小孤山又讹音作小姑山,山所在的附*江岸有澎浪矶,民间将“澎浪”谐转为“彭郎”,说彭郎是小姑的夫婿。南唐时,陈致雍曾有请改大姑、小姑庙中妇女神像的奏疏,吴曾《能改斋漫录》载有此事,可见民间流传的神幻故事已定型为一种神祇的祀典。苏轼将江面和湖面喻为“晓镜”,将大小孤山比作在晓镜里梳妆的女子的发髻,正是从民间故事而来。“舟中贾客”两句,与画中“客舟”呼应,遂使画中事物和民间故事融成一体,以当地的民间故事丰富了画境,实际上是对李思训作品的肯定。而这一肯定却不露痕迹。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评此诗时,称其“神完气足,遒转空妙”。“空妙”的品评,对诗的结尾,恰切之至。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精选5篇)(扩展5)

——早发原文赏析及翻译优选【5】份

  早发原文赏析及翻译 1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翻译

  等到天亮便越过闽地的山障,乘风向粤进发。

  宿云如落鹏之翼,残月如开于蚌中之珠。

  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台。

  桂花带露开放,香气袭人,流水击打溪石,叮咚有声。

  黑猿抱叶啼叫,翡翠鸟衔花飞来。

  南中的景象虽娱心悦目,但我留恋北方的思绪却更长了。

  黑发忽然变成了白发,赤心已经化作冷灰。

  仕进的路已绝,不如回头返故乡去剪来草过日子罢了。

  注释

  候:等候,等待。

  晓:天亮。

  逾:逾越。

  闽:福建。

  嶂:山障。

  越:广东。

  越台:昔尉陀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宿云:隔宿之云。

  鹏:大鸟。

  际:天际。

  残月:夜阑之月。

  蚌中开:明月之珠,藏于蚌中,故见晓月,如珠在蚌中开也。

  薜荔:香草。

  桄榔:桄榔树,大四五围,长五六丈,无枝,至头生叶。

  翳:遮蔽。

  裛:通“浥”,沾湿。

  玄猿:黑猿。

  啸:啼叫。

  南中:中国南部。

  思:思绪。

  悠:时间之长。

  鬒发:黑发。

  俄:忽然。

  素:白色。

  灰:冷灰。

  首:向,朝。

  行:去。

  莱:草名,即藜。

  创作背景

  唐神龙元年( 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诸事艰难,慕念昔荣,次年春便秘密逃还洛阳,这首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赏析

  从诗中所写景物表现出来的新鲜感看来,似为他初贬岭南时所作。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这里用以借指从始兴县的江口地方至虚氏村途中经过的高山峻岭。从诗题看,当时诗人已经抵达虚氏村,村子离动身地点江口在一日行程之内,距离广州尚有数百里之遥,是无法望见越王台的。宋之问与沈佺期一样,上承齐梁余绪,讲究词采声律,从“宿云”二句的铺张笔法中,也可想见其“如锦绣成文”(《新唐书》本传)的诗风。

  从“薜荔摇青气”开始的六句极写赏心悦目的南国景色,铺排有序,很见功力。前三句写树,错落有致,句中用一个富有动感并充满了生命力的“摇”字,生动地描画出了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郁勃、无以自守的情态。在上三句中,诗人用笔由视觉而到嗅觉,“石响”句更进而写到听觉,由泉水奔泻的“石响”又转而看到回环流转的细泉。“抱叶”二句转写动物,这就使画面更充满活力,线条、色彩、音响以至整个情调更其动人了。

  最后六句指诗人前面的铺排绘景是为了后面的写情抒怀。“南中”句使全诗的感情为之一顿,承上启下。“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在文势上,这两句稍作顿挫,用以托住“南中”二句陡然急转之势,并暗示官场的荣辱无常,增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末两句的感情直承“鬒发”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诗人直抒胸臆道:何时能走向返回故乡的路呢?“行剪故园莱”,与谢朓“去剪北山莱”、王绩的“去剪故园莱”同义,都是要归隐田园的意思。从文势上来说,最后六句浑然一体,同时又有内在的节奏。比之于水势,“南中”二句似高江急峡,大起大落,“鬒发”二句江面渐宽,水势渐缓,至末两句化成一片汪洋,隐入无边的*芜之中。

  这首诗用词的艳丽雕琢与结构艺术的高妙,可以使我们对宋之问诗风略解一二。诗用的是以景衬情的写法。诗人不惜浓墨重彩去写景,从而使所抒之情越发显得真挚深切。然而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这首诗的价值倒不在于诗人抒发了何种思想感情,而在于诗中对南中景物的出色描绘。诗人笔下的树木、禽鸟、泉石所构成的统一画面是南国所特有的,其中的一草一木无不渗透着诗人初见时所特有的新鲜感。特定的情与特有的景相统一,使这首诗有着很强的艺术魅力。

  早发原文赏析及翻译 2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

  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

  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

  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

  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

  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

  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

  翻译

  早年爱去远方的.深谷漫游,老来见到这奇山多么快乐。

  山颠耸立在彩虹之上,白云在它的腰际飞飘。

  斜倾的崖壁像要忽然跌倒,绝顶伸出浑圆的帽峰一座。

  宽阔的江流奔入大海,经过急滩有万颗浪珠溅落。

  野海棠花开得正繁,山樱桃怒放丹红如火。

  幽兰和杜若诱人忘了回归,官禄未辞心总为芳荃恋慕。

  一心想去采一年开花三次的灵芝,向往九仙徘徊不忍离去。

  注释

  定山:一名狮子山,在浙江余杭东南。

  夙龄:少年,早年。

  晚莅:即莅晚。到了晚年时。

  标:树立。

  置:放置。

  倾壁:顷危的峭壁。

  归海流:流向大海。

  漫漫:水无涯际的样子。

  浦:河流向江海的入口。

  溅溅:水流急速的样子。

  然:通“燃”。

  兰杜:兰草和杜若。

  怀禄:怀恋禄位。

  芳荃:香草。

  眷言:眷恋。

  三秀:灵芝,一年开三次花,传说服之可以成仙。

  九仙:九类仙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南朝齐郁林王隆昌元年(494)春天,诗人沈约自吏部郎任上出为东阳太守,赴任途中经过定山时有感而作。

  赏析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诗人开头说他年轻时候就雅爱高山远壑,晚年又见到了这座奇秀的定山。实际上,沈约此时才五十余岁,这里说“晚莅”,是有意拉长从年轻到老年的时间跨度,以极言自己爱山爱水的至深至切。既是如此,而今又得新睹一座奇秀之山,诗人且惊且喜的兴奋之情,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所以,首联虽*言浅语,涵意颇丰。诗人对定山的总体印象是“奇”,因而称为“奇山”。

  以下八句,就是围绕这一“奇”字而展开的。首状山之高绝:“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奇峰峻岭,高耸于云水之间,直刺出依天长虹之外。仅此一联,便将定山雄姿写神写活。次写山之险峻:“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悬崖峭壁,或矗起直指长空,或斜立俯视大地,睹之令人目迷神炫;直到极顶绝处,山势才稍展*缓。“孤圆”二字传神,状写出险峻中有*缓、坦畅处见奇兀的绝顶之势。再次则写山下水势:“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此时,诗人视线已转移到山底。只见钱塘江水浩浩荡荡,直赴大海,那奔腾激溅而起的朵朵浪花,欢快跳跃,煞是壮观。山蓄水势,水壮山威,这与绝顶之孤圆一起,都足证定山确实是无处不奇。接下来,诗人把视线从渺远的海口收转回来,静心观赏起了盛开的山花。紫的海棠,红得如火欲燃的山樱,绚丽多彩的颜色,绘写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远壑”、“奇山”的神奇诱惑,大自然的无可抵御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诗人,陶醉了诗人,使他留连忘返,飘飘欲仙。

  所以,最后四句,诗人便由衷地抒发了返归自然的理想。兰草、杜若、荃草,是《楚辞》以来诗文中经常引用的物象,用以比喻修诚立行、洁身自好,诗人这里也因承此意。“忘归属兰杜”与“怀禄寄芳荃”虽为工整对句,却暗寓前因后果关系。惟因意属兰杜,憺而忘归,故虽为怀禄做官之人,亦情寄芳草。此**束写景,并由景中具象征意义的兰杜芳荃,转入抒怀,在章法上显得老到圆熟。最后一联,诗人复由山间芳草,联想到可以服之成仙的三秀灵芝。意欲采而餐之,像何氏九兄弟那样,飘飖远逝,羽化而登仙。三秀由兰杜引出,盖二者都是《楚辞》中常用之芳草名,故生此联想,全不显牵强。全诗在企羡仙境的遐想中结束。

  此诗写景,全是视觉形象,诗人特别注意写出两方面的特色。一是山间形势的“势差”。高至九层云霄,低迄溅溅流水,惊心有倾壁绝顶,悦目有野棠山樱,客观形势的“势差”之大,正与主观感受的“势差”相互映衬,有强烈的对比感。因而,诗篇虽然层层敷衍,步步刻画,但并不生涩呆板,而是气脉贯注,意象万千,有清新、洒脱之感。二是注重色彩描绘。诗虽不长,却五色斑斓,异彩纷陈,彩虹、白云、青山、红樱等,络绎缤纷,恍如欣赏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图画,赏心悦目,意绪留连。

  早发原文赏析及翻译 3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

  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

  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

  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

  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

  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

  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

  翻译

  早年爱去远方的深谷漫游,老来见到这奇山多么快乐。

  山颠耸立在彩虹之上,白云在它的腰际飞飘。

  斜倾的崖壁像要忽然跌倒,绝顶伸出浑圆的帽峰一座。

  宽阔的江流奔入大海,经过急滩有万颗浪珠溅落。

  野海棠花开得正繁,山樱桃怒放丹红如火。

  幽兰和杜若诱人忘了回归,官禄未辞心总为芳荃恋慕。

  一心想去采一年开花三次的灵芝,向往九仙徘徊不忍离去。

  注释

  定山:一名狮子山,在浙江余杭东南。

  夙龄:少年,早年。

  晚莅:即莅晚。到了晚年时。

  标:树立。

  置:放置。

  倾壁:顷危的峭壁。

  归海流:流向大海。

  漫漫:水无涯际的样子。

  浦:河流向江海的入口。

  溅溅:水流急速的样子。

  然:通“燃”。

  兰杜:兰草和杜若。

  怀禄:怀恋禄位。

  芳荃:香草。

  眷言:眷恋。

  三秀:灵芝,一年开三次花,传说服之可以成仙。

  九仙:九类仙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南朝齐郁林王隆昌元年(494)春天,诗人沈约自吏部郎任上出为东阳太守,赴任途中经过定山时有感而作。

  赏析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诗人开头说他年轻时候就雅爱高山远壑,晚年又见到了这座奇秀的定山。实际上,沈约此时才五十余岁,这里说“晚莅”,是有意拉长从年轻到老年的时间跨度,以极言自己爱山爱水的至深至切。既是如此,而今又得新睹一座奇秀之山,诗人且惊且喜的兴奋之情,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所以,首联虽*言浅语,涵意颇丰。诗人对定山的总体印象是“奇”,因而称为“奇山”。

  以下八句,就是围绕这一“奇”字而展开的。首状山之高绝:“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奇峰峻岭,高耸于云水之间,直刺出依天长虹之外。仅此一联,便将定山雄姿写神写活。次写山之险峻:“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悬崖峭壁,或矗起直指长空,或斜立俯视大地,睹之令人目迷神炫;直到极顶绝处,山势才稍展*缓。“孤圆”二字传神,状写出险峻中有*缓、坦畅处见奇兀的绝顶之势。再次则写山下水势:“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此时,诗人视线已转移到山底。只见钱塘江水浩浩荡荡,直赴大海,那奔腾激溅而起的朵朵浪花,欢快跳跃,煞是壮观。山蓄水势,水壮山威,这与绝顶之孤圆一起,都足证定山确实是无处不奇。接下来,诗人把视线从渺远的海口收转回来,静心观赏起了盛开的山花。紫的海棠,红得如火欲燃的山樱,绚丽多彩的颜色,绘写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远壑”、“奇山”的神奇诱惑,大自然的无可抵御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诗人,陶醉了诗人,使他留连忘返,飘飘欲仙。

  所以,最后四句,诗人便由衷地抒发了返归自然的理想。兰草、杜若、荃草,是《楚辞》以来诗文中经常引用的物象,用以比喻修诚立行、洁身自好,诗人这里也因承此意。“忘归属兰杜”与“怀禄寄芳荃”虽为工整对句,却暗寓前因后果关系。惟因意属兰杜,憺而忘归,故虽为怀禄做官之人,亦情寄芳草。此**束写景,并由景中具象征意义的兰杜芳荃,转入抒怀,在章法上显得老到圆熟。最后一联,诗人复由山间芳草,联想到可以服之成仙的三秀灵芝。意欲采而餐之,像何氏九兄弟那样,飘飖远逝,羽化而登仙。三秀由兰杜引出,盖二者都是《楚辞》中常用之芳草名,故生此联想,全不显牵强。全诗在企羡仙境的遐想中结束。

  此诗写景,全是视觉形象,诗人特别注意写出两方面的特色。一是山间形势的“势差”。高至九层云霄,低迄溅溅流水,惊心有倾壁绝顶,悦目有野棠山樱,客观形势的“势差”之大,正与主观感受的“势差”相互映衬,有强烈的对比感。因而,诗篇虽然层层敷衍,步步刻画,但并不生涩呆板,而是气脉贯注,意象万千,有清新、洒脱之感。二是注重色彩描绘。诗虽不长,却五色斑斓,异彩纷陈,彩虹、白云、青山、红樱等,络绎缤纷,恍如欣赏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图画,赏心悦目,意绪留连。

  早发原文赏析及翻译 4

  原文:

  易阳早发

  唐代:王勃

  饬装侵晓月,奔策候残星。

  危阁寻丹障,回梁属翠屏。

  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

  复此凉飙至,空山飞夜萤。

  译文:

  饬装侵晓月,奔策候残星。

  拂晓时分我就整理行装准备出发,伴着天上点点残星便扬鞭远行。

  危阁寻丹障,回梁属翠屏。

  道路两旁山峰耸立,层峦叠嶂时时映入眼帘,红色绿色的屏风形的山峰上偶尔有一座楼阁,有一间房屋。

  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

  突然山中云雾缭绕,连树形都看不清楚;再放眼望去,远处的山峰也失去它原来的挺拔之姿,迷迷蒙蒙一片。

  复此凉飙至,空山飞夜萤。

  秋风吹起才知夜晚已经悄然降临,只见空山之中,萤火虫飞来飞去。

  注释:

  饬(chì)装侵晓月,奔策候残星。

  易阳:今河北永年县西。饬:整顿,整理行装。侵晓月:即拂晓。与下句的“候残星”相对,二句犹言披星戴月。奔策:策马疾行。候:迎候。

  危阁寻丹障(zhàng),回梁属翠屏。

  危阁:高阁。指阁道。寻:依附。丹障:如朱色屏障的山岭。回梁:曲折的桥粱。属:依托。翠屏:形容峰峦排列的绿色山岩。

  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

  复此凉飙(biāo)至,空山飞夜萤。

  凉飙:一作“商风”,即秋风。

  赏析:

  这首诗布局巧妙,展示出全天的旅行过程,但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注重写景角度的交错变换,从不同时间、不同的光影效果加以描写,因而诗人笔下的景物变幻多端,瑰丽神奇。

  首联通过对出行时天空景色“晓月”、“残星”的描写,突出时间尚早,诗人旅途艰辛,长途跋涉不辞劳苦。“饬装”、“奔策”又把出行动作化、具体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笔势突兀,句法挺拔,不落俗套,气势壮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也是古人所谓的“突起”。因而明代陆时雍评价说:“如此起句,是大家数。”(《古诗镜》)

  颔联从山顶上的“危阁”、“回梁”写起,描写旅途中见到的景色,突出其特点:奇、险。蜀地的崇山峻岭、悬崖峭壁被赋予诗人的'感受——“危”、“回”,准确而新颖。“丹障”、“翠屏”描绘出山峰的不同形态、不同色彩,表现出诗人新颖独到的写景技巧。

  颈联写诗人透过云雾观景,大树、山峰都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具有隐约朦胧之美。“迷”、“失”写出诗人对山中特有景物的奇妙感受,写景角度的不同,从“云间”、“雾里”观峰看树,突出一种迷离朦胧的状态。

  尾联诗人强调夜色降临,暗示一天的辛苦将告结束。这两句极为巧妙,没有直接道来,而是借凉风的不期而至,诗人才意识到时间已晚,才看到夜萤乱飞。此联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游兴正浓,兴致勃勃,陶醉忘时的情态。行文巧妙,凉飙至、夜萤飞唤起诗人的时间观念,从一个侧面说明诗人已完全沉醉在大自然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此诗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它既有永明体写景生动、锤炼精工的特点,又吸取了魏晋古诗的气骨,是王勃诗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首。

  早发原文赏析及翻译 5

  原文: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等到天亮便越过闽地的山障,乘风向粤进发。

  宿云如落鹏之翼,残月如开于蚌中之珠。

  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台。

  桂花带露开放,香气袭人,流水击打溪石,叮咚有声。

  黑猿抱叶啼叫,翡翠鸟衔花飞来。

  南中的景象虽娱心悦目,但我留恋北方的思绪却更长了。

  黑发忽然变成了白发,赤心已经化作冷灰。

  仕进的路已绝,不如回头返故乡去剪来草过日子罢了。

  注释

  1、早发:早上进发。

  2、始兴:即曲江,在韶州府。

  3、虚氏村:地名。

  4、候:等候,等待。

  5、晓:天亮。

  6、逾:逾越。

  7、闽:福建。

  8、嶂:山障。

  9、越(yuè粤):广东。越台:昔尉陀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10、宿云:隔宿之云。

  11、鹏:大鸟。

  12、际:天际。

  13、残月:夜阑之月。

  14、蚌中开:明月之珠,藏于蚌中,故见晓月,如珠在蚌中开也。

  15、薜(bì)荔:香草。

  16、桄榔(guāng láng):桄榔树,大四五围,长五六丈,无枝,至头生叶。

  17、翳(yì):遮蔽。

  18、裛(yì):通“浥”,沾湿。

  19、玄猿:黑猿。

  20、啸:啼叫。

  21、南中:中国南部。

  22、思:思绪。

  23、悠:时间之长。

  24、鬒(zhěn诊)发:黑发。

  25、俄(é):忽然。

  26、素:白色。

  27、灰:冷灰。

  28、首:向,朝。

  29、行:去。

  30、莱(lái):草名,即藜。

  赏析

  从诗中所写景物表现出来的新鲜感看来,似为他初贬岭南时所作。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这里用以借指从始兴县的江口地方至虚氏村途中经过的高山峻岭。从诗题看,当时诗人已经抵达虚氏村,村子离动身地点江口在一日行程之内,距离广州尚有数百里之遥,是无法望见越王台的。宋之问与沈佺期一样,上承齐梁余绪,讲究词采声律,从“宿云”二句的铺张笔法中,也可想见其“如锦绣成文”(《新唐书》本传)的诗风。

  从“薜荔摇青气”开始的六句极写赏心悦目的南国景色,铺排有序,很见功力。前三句写树,错落有致,句中用一个富有动感并充满了生命力的“摇”字,生动地描画出了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郁勃、无以自守的`情态。在上三句中,诗人用笔由视觉而到嗅觉,“石响”句更进而写到听觉,由泉水奔泻的“石响”又转而看到回环流转的细泉。“抱叶”二句转写动物,这就使画面更充满活力,线条、色彩、音响以至整个情调更其动人了。

  最后六句指诗人前面的铺排绘景是为了后面的写情抒怀。“南中”句使全诗的感情为之一顿,承上启下。“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在文势上,这两句稍作顿挫,用以托住“南中”二句陡然急转之势,并暗示官场的荣辱无常,增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末两句的感情直承“鬒发”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诗人直抒胸臆道:何时能走向返回故乡的路呢?“行剪故园莱”,与谢朓“去剪北山莱”、王绩的“去剪故园莱”同义,都是要归隐田园的意思。从文势上来说,最后六句浑然一体,同时又有内在的节奏。比之于水势,“南中”二句似高江急峡,大起大落,“鬒发”二句江面渐宽,水势渐缓,至末两句化成一片汪洋,隐入无边的*芜之中。

  这首诗用词的艳丽雕琢与结构艺术的高妙,可以使我们对宋之问诗风略解一二。诗用的是以景衬情的写法。诗人不惜浓墨重彩去写景,从而使所抒之情越发显得真挚深切。然而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这首诗的价值倒不在于诗人抒发了何种思想感情,而在于诗中对南中景物的出色描绘。诗人笔下的树木、禽鸟、泉石所构成的统一画面是南国所特有的,其中的一草一木无不渗透着诗人初见时所特有的新鲜感。特定的情与特有的景相统一,使这首诗有着很强的艺术魅力。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精选5篇)(扩展6)

——螃蟹咏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

  螃蟹咏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翻译

  还没有游历沧海就知道蟹的名声,

  它的肉上长着骨头(壳)。

  不要说它没有心肠,它哪里怕什么雷电,

  大海龙王那里也是横行无忌。

  赏析

  螃蟹,素被视为横行无忌、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诗中,诗人热情地赞扬了蟹的铮铮之骨、无畏之心和不惧强权、敢于“犯上”的壮举,寄托了他对无私无畏、敢于“横行”、冲撞人间“龙庭”的反抗精神的热烈赞美和大声呼唤。

  诗的首句带出蟹在海洋中的名声,下句指它的肉上生骨,长相奇特(因蟹属甲壳动物,其胸、背、脚均为硬壳,如骨头般)。余二句咏蟹本无心肠,故无所顾忌,浑身是胆,在海龙王处横行。既突出横行无忌的性格,又与首句互相呼应。蟹的横行本为人所鄙,但此诗的蟹敢于海龙王处横行,则属敢作敢为的精神。

  这首诗把螃蟹的形象和神态写得活灵活现,全诗不作一个蟹字,对蟹的写照可谓极致。在艺术表现技巧上很有值得称道之处。

  首先,是多侧面的形象描写。首句“未游沧海早知名”,是通过诗人久闻螃蟹大名,从远处来极写蟹在诗人心中的.崇高地位。一个“早”字,既显示了螃蟹所负盛名时间之久,又表现了诗人对螃蟹品格爱慕之日深。次句“有骨还从肉上生”,重在描写蟹的外形。“有骨”有甲壳,是蟹与无骨软体动物的重要区别,也是它赖以生存的手段。“有骨”二字暗寓了诗人对螃蟹身有傲骨的赞美之情。三、四两句“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是从心灵世界的角度为蟹敷彩。传说天帝是宇宙的最高统治者,海龙王是水族的主宰,雷电是天帝怒气的产物。螃蟹不仅不怕天帝雷电,而且更不惧龙王的强权,即使在龙王的龙庭中,它也敢于“横行”。正是由于这多方面的镂刻,从而使螃蟹不畏强权的叛逆性格具有了立体感。

  其次,把深厚的思想感情含蓄地寄寓在妙趣横生的形象中,也是此诗的显著艺术特色。封建秩序不容许叛逆思想的公开表达,诗歌的艺术规律也要求作者的思想倾向要尽力融入艺术形象中,这些都是诗人以“横行”之蟹的形象寄寓反抗意识的原因。诗中,诗人颂扬蟹的叛逆性格,并未流于直露,而是从“名”、“骨”、“心”、“横行”等侧面逐层对蟹的形象赋之于人的品格、加以刻画、让读者从蟹那具有立体感的形象中自行品味蕴含其中的主旨思想。

  螃蟹咏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螃蟹咏

  曹雪芹〔清代〕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竟无肠。

  脐间积冷谗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译文:

  手持蟹钳更喜有这桂树的阴凉,捣烂生姜,置姜末于醋中真使我食兴欲狂。如此贪馋会吃的我自然要有酒助兴,号为“横行公子”的螃蟹却是腹内空空无肝肠。为贪馋早忘了腹脐积冷的顾忌,手指上沾染腥味洗了又洗还有余香。螃蟹生来原就为满足世人的口福,称仙的苏东坡也曾自嘲*生为口忙。

  注释:

  持螯(áo):拿着蟹钳,也就是吃螃蟹。语本《世说新语·任诞》,毕卓曾对人说:“一手持蟹螯,一手执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擂姜:捣烂生姜,置姜末于醋中作食蟹的佐料。饕餮(tāo tiè):本古代传说中贪吃的凶兽,后常用来说人贪馋会吃,这里即此意。王孙:自指,借用汉代刘安《招隐土》中称呼。“横行”句:说蟹。蟹,称为“横行介士(战士)”,见《蟹谱》;又称为“无肠公子”,见《抱朴子》。横行,既是横走,又是行为无所忌惮的意思。这一句语带双关,兼写“偏僻”、“乖张”。金代诗人元好问《送蟹与兄》诗:“横行公子本无肠,惯耐江湖十月霜。”脐间积冷:中国传统医药学认为,蟹性寒,不可恣食,其脐(蟹贴腹的长形或团形的浅色甲壳)间积冷尤甚故食蟹须用辛温发散的生姜、紫苏等来解它。香:与“腥”同义。“原为”两句:用苏东坡《初到黄州》诗,全诗赞黄州鱼美笋香,常得饮酒。开头两句说:“自笑*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又贾宝玉的绰号叫“无事忙”,这里他写的诗用“一生忙”,或是有意暗合。坡仙,即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人亦称其为坡仙,北宋文学家。

  创作背景:

  《螃蟹咏》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借吟咏螃餐而进行的一场诗战,这首诗是由贾宝玉所作。《螃蟹咏》紧接着《菊花诗》,它们是同一次诗会(菊花诗会)上的作品,前有林黛玉的“魁夺菊花诗”,后则引出薛宝钗的“讽和螃蟹咏”。这一时间看起来还是大观园的“太*盛世”,但正统与异端的激烈搏斗;嫡庶之间的生死相争,已经连续发生。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年轻一代,在这座实际是危机四伏的“乐园”里,赏花饮酒,而衰亡的预感,也正在侵袭着他们的享乐生活。同一个螃蟹,持有不同政治立场和不同思想观点的人,就对它有截然相反的寓意。在封建瓶逆者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笔下,“横行”的螃蟹是具有积极意又的形象。因此,贾宝玉借这首诗,表达了他无视封建礼教的约束,不畏封建卫道者的仇视与迫害。

  赏析:

  这首花首联领起“持鳌赏桂”,重点却在写到”狂态;颌联紧承“兴是狂”而来;颈联回到吃蟹上来,续写吃蟹到”狂态;尾联顺着上联之势,融汇宋到苏轼”赋意花境,以自喻”口吻,为自己”贪馋狂态辩解,并结束全花。全花首尾照应,中间二联对仗工稳,且语带双关,句句咏蟹,又句句写到,咏物与言志抒怀关合紧密,写来情性率真,自然地流露了贾宝玉”思想性格。

  首联领起“持鳌赏桂”,重点却在写到”狂态。首句说出在阴凉”桂花树下这一环境中持鳌,心境是欢快”,确此花中着一“喜”字,点出到物心情。次句写出持螯到”两个细节:“泼醋擂姜”,把吃蟹到”粗狂戏耍之态生动真切地表现了出来。这已不是一般”“喜”了,确此花以“兴是狂”落在首联。花”开头,富有生活情趣,“狂”字为全花定下了基调。

  颌联紧承“兴是狂”而来。“饕餮王孙应有酒”补足“兴是狂”之意,以酒助兴。此联不但语极豪爽,更兼语带双关。“饕餮王孙”承上而来,显然是以此自比,“横行公子”又与它相对,表面是咏蟹,实是以蟹自喻;表面是说蟹无肝肠却得了个“横行公子””恶号,实是宝玉借以回答世到对自己”妄评。这就无异于在说,自已之所以行为无所忌惮,不为别”,只是确为自己腹无孔孟之道,对仕途之路毫无意兴、无动于衷”缘故。咏物花,无非是托物抒怀。宝玉如此赞扬螃蟹”“横行无忌”,并以此自况,且感情如此激烈,大有“行为偏解性乖张,哪管世到诽谤””味道,在世到看来,确实是够“狂””了。

  颈联回到吃蟹上来,续写吃蟹到”狂态。花不明言吃蟹到之狂,只用具体生动”形象说话,写吃蟹到忘了一切顾忌,读者自能体会吃蟹到为饱口腹而贪吃”情态。

  尾联顺着上联之势,融汇宋到苏轼”赋意花境,以自喻”口吻,为自己”贪馋狂态辩解,并结束全花。苏东坡在《老饕赋》中,曾用铺张”笔法嘲笑一个贪馋忙吃”老饕;在《初到黄州》花中亦云:“自笑*生为口忙,老来事业称荒唐”。宝玉搬出“坡仙”来,还说螃蟹生来就是“为世到美口腹””,生活情趣熠然而出,读来不禁怡然而笑。他只自嘲而绝不虚伪矫饰,其处世为到之道,不亦昭然乎。

  全花以“持鳌赏桂”开头,为自己”贪馋狂态辩解,以自嘲作结,首尾照应。中间二联对仗工稳,且语带双关,句句咏蟹,又句句写到,咏物与言志抒怀关合紧密,写来情性率真,自然地流露了自己”思想性格。这也就无怪乎林黛玉要对它大加赞扬,说“你那个很好,比方才”菊花花还好”,并要他留着给到看看。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螃蟹咏原文翻译及赏析 3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竟无肠。

  脐间积冷谗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译文

  手持蟹钳更喜有这桂树的阴凉,捣烂生姜,置姜末于醋中真使我食兴欲狂。

  如此贪馋会吃的我自然要有酒助兴,号为“横行公子”的螃蟹却是腹内空空无肝肠。

  为贪馋早忘了腹脐积冷的顾忌,手指上沾染腥味洗了又洗还有余香。

  螃蟹生来原就为满足世人的口福,称仙的苏东坡也曾自嘲*生为口忙。

  注释

  持螯(áo):拿着蟹钳,也就是吃螃蟹。语本《世说新语·任诞》,毕卓曾对人说:“一手持蟹螯,一手执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擂姜:捣烂生姜,置姜末于醋中作食蟹的佐料。

  饕餮(tāo tiè):本古代传说中贪吃的凶兽,后常用来说人贪馋会吃,这里即此意。王孙:自指,借用汉代刘安《招隐土》中称呼。

  “横行”句:说蟹。蟹,称为“横行介士(战士)”,见《蟹谱》;又称为“无肠公子”,见《抱朴子》。横行,既是横走,又是行为无所忌惮的意思。这一句语带双关,兼写“偏僻”、“乖张”。金代诗人元好问《送蟹与兄》诗:“横行公子本无肠,惯耐江湖十月霜。”

  脐间积冷:中国传统医药学认为,蟹性寒,不可恣食,其脐(蟹贴腹的长形或团形的浅色甲壳)间积冷尤甚故食蟹须用辛温发散的生姜、紫苏等来解它。

  香:与“腥”同义。

  “原为”两句:用苏东坡《初到黄州》诗,全诗赞黄州鱼美笋香,常得饮酒。开头两句说:“自笑*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又贾宝玉的绰号叫“无事忙”,这里他写的诗用“一生忙”,或是有意暗合。坡仙,即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人亦称其为坡仙,北宋文学家。

  赏析

  《螃蟹咏》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借吟咏螃餐而进行的一场诗战,这首诗是由贾宝玉所作。《螃蟹咏》紧接着《菊花诗》,它们是同一次诗会(菊花诗会)上的作品,前有林黛玉的“魁夺菊花诗”,后则引出薛宝钗的“讽和螃蟹咏”。这一时间看起来还是大观园的“太*盛世”,但正统与异端的激烈搏斗;嫡庶之间的生死相争,已经连续发生。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年轻一代,在这座实际是危机四伏的“乐园”里,赏花饮酒,而衰亡的预感,也正在侵袭着他们的享乐生活。同一个螃蟹,持有不同政治立场和不同思想观点的人,就对它有截然相反的寓意。在封建瓶逆者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笔下,“横行”的螃蟹是具有积极意又的形象。因此,贾宝玉借这首诗,表达了他无视封建礼教的约束,不畏封建卫道者的仇视与迫害。

  创作背景

  这首诗首联领起“持鳌赏桂”,重点却在写人的狂态;颌联紧承“兴欲狂”而来;颈联回到吃蟹上来,续写吃蟹人的狂态;尾联顺着上联之势,融汇宋人苏轼的赋意诗境,以自喻的口吻,为自己的贪馋狂态辩解,并结束全诗。全诗首尾照应,中间二联对仗工稳,且语带双关,句句咏蟹,又句句写人,咏物与言志抒怀关合紧密,写来情性率真,自然地流露了贾宝玉的思想性格。

  首联领起“持鳌赏桂”,重点却在写人的狂态。首句说出在阴凉的桂花树下这一环境中持鳌,心境是欢快的,因此诗中着一“喜”字,点出人物心情。次句写出持螯人的两个细节:“泼醋擂姜”,把吃蟹人的粗狂戏耍之态生动真切地表现了出来。这已不是一般的“喜”了,因此诗以“兴欲狂”落在首联。诗的开头,富有生活情趣,“狂”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颌联紧承“兴欲狂”而来。“饕餮王孙应有酒”补足“兴欲狂”之意,以酒助兴。此联不但语极豪爽,更兼语带双关。“饕餮王孙”承上而来,显然是以此自比,“横行公子”又与它相对,表面是咏蟹,实是以蟹自喻;表面是说蟹无肝肠却得了个“横行公子”的恶号,实是宝玉借以回答世人对自己的妄评。这就无异于在说,自已之所以行为无所忌惮,不为别的,只是因为自己腹无孔孟之道,对仕途之路毫无意兴、无动于衷的缘故。咏物诗,无非是托物抒怀。宝玉如此赞扬螃蟹的“横行无忌”,并以此自况,且感情如此激烈,大有“行为偏解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的味道,在世人看来,确实是够“狂”的了。

  颈联回到吃蟹上来,续写吃蟹人的狂态。诗不明言吃蟹人之狂,只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写吃蟹人忘了一切顾忌,读者自能体会吃蟹人为饱口腹而贪吃的情态。

  尾联顺着上联之势,融汇宋人苏轼的赋意诗境,以自喻的口吻,为自己的贪馋狂态辩解,并结束全诗。苏东坡在《老饕赋》中,曾用铺张的笔法嘲笑一个贪馋忙吃的老饕;在《初到黄州》诗中亦云:“自笑*生为口忙,老来事业称荒唐”。宝玉搬出“坡仙”来,还说螃蟹生来就是“为世人美口腹”的,生活情趣熠然而出,读来不禁怡然而笑。他只自嘲而绝不虚伪矫饰,其处世为人之道,不亦昭然乎。

  全诗以“持鳌赏桂”开头,为自己的贪馋狂态辩解,以自嘲作结,首尾照应。中间二联对仗工稳,且语带双关,句句咏蟹,又句句写人,咏物与言志抒怀关合紧密,写来情性率真,自然地流露了自己的思想性格。这也就无怪乎林黛玉要对它大加赞扬,说“你那个很好,比方才的菊花诗还好”,并要他留着给人看看。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螃蟹咏原文翻译及赏析 4

  螃蟹咏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注释

  铁甲长戈:比喻蟹壳蟹脚。

  色相:佛家语,指一切有形之物。借用来说蟹煮熟后颜色好看。

  怜,爱。卿,原本是昵称,这里指蟹。“助情”句:意即“谁劝我饮千觞以助情”。觞,酒杯。助情,助吃蟹之兴。

  兹:此。

  佳品:指蟹。

  酬:报答。这里是不辜负、不虚度的意思。

  佳节:指重阳。

  桂拂清风:即“清风拂桂”。

  注释

  铁甲长戈:比喻蟹壳蟹脚。宋代陈郁为皇帝拟进蟹的批答说:“内则黄中通理,外则戈甲森然。此卿出将入相,文在中而横行之象也。”见《陈随隐漫录》。

  色相:佛家语,指一切有形之物。借用来说蟹煮熟后颜色好看。

  “多肉”句:即“更怜卿八足多肉”。上一联已说螯满、膏香,故这句用“更”字说蟹脚多肉。怜,爱。卿,原本是昵称,这里指蟹。

  “助情”句:意即“谁劝我饮千觞以助情”。觞,酒杯。助情,助吃蟹之兴。

  兹:此。佳品:指蟹。酬:报答。这里是不辜负、不虚度的意思。佳节:指重阳。

  桂拂清风:即“清风拂桂”。

  赏析

  而且,这种情况也不只限于正面人物。第二回贾雨村闲谈之中所发的“正”“邪”二气的大议论即其例。咏蟹诗也是作者借以寄托自己思想的。小说中有一段值得注意的话,就是众人的评论:“这方是食蟹的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思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这里明白地告诉读者,咏蟹诗一是以小寓大——《红楼梦》以儿女之情的“假语”,说政治问题的“真事”,即是“以小寓大”;二是旨在骂世,借咏蟹的诗来巧妙地骂几句世人,很像只是一时“为文造情”,更能起到打掩护的作用。其实,它是一首以闲吟景物的外衣伪装起来的讽刺诗。

  螃蟹咏原文翻译及赏析 5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翻译

  还没有游历沧海就知道蟹的名声,它的肉上长着骨头,长相奇特无比。

  不要说它没有心肠,它哪里怕什么雷电,大海龙王那里也是横行无忌。

  注释

  沧海:指大海。

  骨:螃蟹身上坚硬的外壳是一种特殊的骨头,叫外骨骼。

  莫道:休说,不要说。

  海龙王:传说海中的龙神。

  横行:横着行走。喻肆行无忌。

  赏析

  螃蟹,一般被视为横行无忌、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皮日休在这首诗中所吟咏的螃蟹可以有不同的诠释。有人认为此诗赋以螃蟹不畏强权的叛逆性格。按照这种说法,在这首诗中,诗人热情地赞扬了螃蟹的铮铮之骨、无畏之心和不惧强权、敢于“犯上”的壮举,寄托了他对无私无畏、敢于“横行”、冲撞人间“龙庭”的反抗精神的热烈赞美和大声呼唤。尤其是三四两句,说螃蟹不仅不怕天帝雷电,而且更不怕海龙王的强权,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螃蟹不畏强横的叛逆性格的颂扬之情。但也有人认为此诗对螃蟹形象的刻画,是塑造了一个横行无忌、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入木三分地讽刺了社会上一些横行霸道之人。所谓诗无达诂,两种理解都不无道理。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技巧上很有值得称道之处。首先,是多侧面的形象描写。首句“未游沧海早知名”,是通过诗人久闻螃蟹大名,从远处来极写蟹在诗人心中的崇高地位。一个“早”字,既显示了螃蟹所负盛名时间之久,又表现了诗人对螃蟹品格爱慕之日深。次句“有骨还从肉上生”,重在描写螃蟹的外形。“有骨”,有甲壳,是螃蟹与无骨软体动物的重要区别,也是它赖以生存的手段。“有骨”二字暗寓了诗人对螃蟹身有傲骨的赞美之情。三、四两句“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是从心灵世界的角度为螃蟹敷彩。传说天帝是宇宙的最高统治者,海龙王是水族的主宰,雷电是天帝怒气的产物。螃蟹不仅不怕天帝雷电,而且更不惧龙王的强权,即使在龙王的龙庭中,它也敢于“横行”。正是由于这多方面的镂刻,从而使螃蟹不畏强权的叛逆性格具有了立体感。

  其次,把深厚的思想感情含蓄地寄寓在妙趣横生的形象中,也是此诗的显著艺术特色。封建秩序不容许叛逆思想的公开表达,诗歌的艺术规律也要求作者的思想倾向要尽力融入艺术形象中,这些都是诗人以“横行”之蟹的形象寄寓反抗意识的原因。诗中,诗人颂扬螃蟹的叛逆性格,并未流于直露,而是从“名”“骨”“心”“横行”等侧面逐层对蟹的形象赋之于人的品格、加以刻画、让读者从蟹那具有立体感的形象中自行品味蕴含其中的主旨思想。

  此诗语言形象、幽默、传神,把螃蟹的形象和神态写得活灵活现,全诗不著一个“蟹”字,对蟹的写照可谓极致。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末动乱时期。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作者本人曾参加黄巢起义军,做过黄巢**的“翰林学士”。据题意,此诗是呈给浙西从事的,浙西从事不详何人,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也难以考证。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精选5篇)(扩展7)

——《落梅》原文及翻译赏析优选【5】份

  《落梅》原文及翻译赏析 1

  落梅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翻译

  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叫人触目愁肠,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

  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失意文人。

  梅花曾经是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坠入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梅花,香气却经久不灭。

  春风掌管着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却错误地忌妒梅花的孤傲高洁,不加扶持,任意摧残。

  注释

  落梅:即掉落的梅花。

  砌:台阶。

  骚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诗人。

  谬:不合情理的。

  权柄:犹权利。

  孤高:孤特高洁,孤傲自许。

  主张:主宰,作主。

  赏析

  嘉定十七年(1224),刘克庄为建阳(在今福建北部)令,在当时属荒僻之地。诗人为了抒发自己遭贬斥的牢骚,并对当政者有所讥刺遂作此诗。

  诗一起便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透露出作者浓重的感伤,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砌更堆墙。”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使诗人触目愁肠,更哪堪那残破凋零的花瓣竟如雪片一般纷落,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这两句诗与李后主《清*乐》词中的名句“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所描写的意境极为相似,同样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惜花复伤春的情感。正是眼前这凄清的自然景象唤起了诗人对社会、人生的丰富联想。

  颔联承上,用工整的对仗、形象的比喻进一步刻画落梅:“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出落梅在风刀霜剑摧残下枯萎凋零、四散飘坠的凄惨情景,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迁客来过岭”,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韩愈的典故;“骚人去赴湘”,指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今湖南零陵)一事。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又不仅指韩、柳,而且泛指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包括屈原、李白、自居易、刘禹锡、陆游等人在内的一切仕途坎坷的有才有志之士,含蕴极为丰富。在手法上,诗人将典故融化在诗里,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显示了他在这方面的深厚功力。同时,用“迁客”、“骚人”迁谪放逐的遭遇来比喻“落梅”,不仅表达了对梅花的深刻同情,而且是对“迁客”、“骚人”梅花般高洁品格的赞美。取譬十分贴切。

  颈联继写落梅之结局:“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乱点莓苔”,写曾经是那么美好高洁的梅花如今却沉沦萎顿于泥土之中,寂寞凄凉地与莓苔之类为伍。“多奠数”,极尽梅花凋残之形容,表现出诗人对其不幸命运的无限叹惋。但接下去却将笔锋一转,写梅花飘摇零落而不失其高洁,香气经久不灭。这两句与陆游《咏梅》中“零落如尘碾作泥,犹有香如故”异衄同工,赞美的显然不只是梅花,更是指那些虽身遭挫折而不改初衷、不易志节的“迁客”、“骚人”,运笔委婉,寄托遥深。

  以上三联反复烘托渲染落梅景象,尾联在此基础上抒发议论,点明正意,是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通常诗人在描写落梅之后多抒发自己的伤感,这里却别具会心地责备东风说:“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表面上谴责东风不解怜香惜玉,却偏偏掌握了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忌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残它,实则将暗讽的笔触巧妙而曲折地指向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同时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的不满。笔力奇横,言*旨远,讽喻之意、不*之气,溢于言表。

  这首咏梅诗通篇不着一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梅花的品格和遭遇,而且处处透露出诗人的自我感情,是咏物诗的上乘之作。然而运笔却又是那么委婉,写梅又似写人,其旨在有意无意之间,表明诗人十分善于将悲愁感兴巧妙地融汇在诗歌形象之中,故能将咏物与抒怀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此诗从咏梅这一常见题材中发掘出不*常的诗意,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启人深思。从哀感缠绵中透露出来的`那股抑塞不*之气,正是广大文士愤慨不*心声的集中表露,无怪当权者视为“讪谤”,一再加害于他,而这便是此诗的旨趣所在。

  《落梅》原文及翻译赏析 2

  落梅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教人触目愁肠,更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

  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

  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

  啊,让东风执掌对百花的生杀予夺大权,真是差矣错矣,它忌妒梅花的孤高,对梅花任意摧残,根本不讲怜香惜玉。

  注释

  落梅:即掉落的梅花。

  砌:台阶。

  骚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诗人。

  谬:不合情理的。

  权柄:犹权利。

  孤高:孤特高洁;孤傲自许。

  主张:主宰;作主。

  赏析

  首联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砌更堆墙”,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每一片落梅都使诗人触目愁肠,更何况那如雪花般飘落下来的铺满台阶又堆上了墙头的落梅呢?面对如此凄凉的景象,自然引起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颔联进一步刻画落梅:“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颈联写落梅的最后结局:“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这两句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落梅虽零落成泥,但香气经久不灭。诗人在此表面是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那些遭迁谪放逐但是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的赞颂,用笔委婉,言*旨远。

  上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这两句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这首咏梅诗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有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诗人浓烈的悲愤之情。简直可视为一篇浓缩了的《离骚》。 呜呼!“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刘克庄咏梅诗词之丰无人可及。不啻于斯,他的一生针对南宋“国脉微如缕”的现状,写下了大量抒发感慨的不同题材的诗篇,爱国之心“似放翁”,高洁之志“似稼轩”,其身其品一如梅花。

  创作背景

  嘉定十七年(1224)刘克庄为建阳令,建阳在今福建北部,在当时属荒僻之地。诗人为了抒发自己遭贬斥的牢骚,并对当政者有所讥刺遂作此诗。

  鉴赏

  这首诗本是一首普通的咏物诗,后来却引出了一场官司。宁宗嘉定末(1224)、理宗宝元初(1225),权相史弥远专擅朝政,废宋宁宗所立的皇太子为济王,矫诏改立宋理宗,并逼济王自杀。史弥远的恶劣行径遭到了当时朝中正义之士的激烈反对,如真德秀、邓若水、洪咨夔等人纷纷上书为济王鸣冤,斥责史弥远擅权废立,一一都遭到贬逐。在朝野一片反对声中,史弥远及其爪牙到处寻找证据,网罗罪名,以排斥异己。当时被挖出作为诽谤时政罪证的有陈起的“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风杨柳相公桥”,曾极《春》诗中的“九十日春晴景少,一千年事乱时多”,以及刘克庄这首《落梅》诗末两句等。为此陈起被发配流放,曾极被贬死舂陵。恰巧这年陈起为江湖诗人们编辑刊行大型诗歌丛刊《江湖集》,也因之被毁板,印出的书也被禁毁。当权者还效法北宋末年的作法,诏禁士大夫作诗。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江湖诗祸”。案发时,刘克庄在建阳县令任上,幸得郑清之(与史弥远关系密切)代为开脱,才免除下狱治罪的处分。但他并未因此脱尽干系,绍定二年(1229),解建阳任赴潮州通判,刚上任即被劾去,究其原因即出于旧事报复。刘克庄《病后访梅九绝》其一说:“幸然不识桃和柳,却被梅花累十年”,至于心理上影响就远不止十年了,刘克庄在《杨补之墨梅跋》中说:“予少时有《落梅》诗,为李定、舒亶(案:制造‘乌台诗案’陷害苏轼的人)辈笺注,几陷罪苦。后见梅花辄怕,见画梅花亦怕。”其《贺新郎·宋庵访梅》一词也说:“老子*生无他过,为梅花受取风流罪。” 正因《落梅》诗案,他才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写了123首咏梅诗,八阙咏梅词,可谓中国文人中写梅花最多的诗人。

  《落梅》通篇不着一个“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梅花的品格和遭际,而且通过对落梅哀婉缠绵的吟叹,处处透露出诗人的心迹情感。同时,也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颠沛流离的不幸,更道出了当时广大文士抑塞不*的心声。但是由此,刘克庄却落来**烦。其中“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两句,被言事官(谏官)李知孝等人指控为“讪谤当国”,咬住不放,逐级递交奏状。于是,刘克庄获罪而被罢职,坐废乡野长达10年之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落梅诗案”。

  呜呼!“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刘克庄咏梅诗词之丰无人可及。不啻于斯,他的一生针对南宋“国脉微如缕”的现状,写下了大量抒发感慨的不同题材的诗篇,爱国之心“似放翁”,高洁之志“似稼轩”,其身其品一如梅花。倘若有哪位剧作家把他的事迹搬上舞台,无需戏说,只要实言,也一定会是一出让人荡气回肠的好戏。剧名可叫做《落梅诗案》。

  “退之未离乎儒者,坐井观天错议聃(老聃,古代哲学家)”。刘克庄痛恨卖良求荣、追逐奉禄的当事谏官,视其为坐家虎,宁为“后村居士”,始终没有屈服。相反,从此开始大写特写梅花,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写了一百三十余首咏梅诗词。“梦得因桃数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与柳,却被梅花误十年”(《病后访梅九绝》),“……老子*生无他过,为梅花受取风流罪”(《贺新郎·宋庵访梅》)等咏梅诗作,都表露了他强烈的愤懑之情。刘克庄无怨无悔,虽然在后来的十年间生活颇为艰难,却有着“风流”的好心态,通过不失操守的努力,逐步改变自己命运,遂活到了82岁高龄。

  《落梅》原文及翻译赏析 3

  原文: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译文

  繁茂枝头,梅花飘落千万片,落时犹多情,学着雪花随风转。昨夜歌舞草草散,酒醒又添愁无限。

  楼上清寒,寒山围四面,大雁过尽暮霭深深漫。半晌凭栏不见人,罗帕掩泪把他思量遍。

  注释

  鹊踏枝:即《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商调曲。又名《黄金缕》《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用为词牌始于宋。双调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笙(shēng)歌:吹笙唱歌。容易:轻易。

  征鸿:远行的大雁。征鸿过尽,昭示着节令的转换。

  “暮景”句:远处*处,只有浓浓淡淡的烟霭装点着无边的暮色。

  一晌:表示时间,有片刻多时二意。

  鲛绡(jiāo xiāo):传说是南海鲛人所织之绡,这里指精美的手帕。掩(yǎn)泪:掩面而泣。

  赏析:

  从这首词的结尾“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人们会知道它是一首写思妇闺怨的艳词,从全词的内容看,也的确如此。而除了闺怨之外,这首词还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联想。

  这首词的开头三句,似乎是在写景。梅花似雪,随风飘飞,这景象是很美的。但是,如果读者把梅不仅仅当作景物,而是当作生命来看,这景象就是悲哀的了,“犹自多情”一句,更加重了浓厚的悲剧气氛。如果再进一步,把这自然生命的悲剧与人生的种种悲剧联系起来看,这三句就更具有了深广的意蕴,如叶嘉莹女士所说,“写出了所有有情之生命面临无常之际的缱绻哀伤,这正是人世千古共同的悲哀”了。

  这种联想,并不是捕风捉影,而是由作品的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而来:“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大自然中的花落飘零,与人生中的良辰易逝、生命无常,是如此的相似,人们执著地企图在彻夜笙歌、沉酣美酒中去追求去把握生命,可是转瞬之间,能把握的一切全都消失在虚空之中,正如同繁枝梅落,似雪随风一样。梅离枝头,尚且流连“多情”;人生中的好景不长、笙歌散去,又怎不让人感到可悲可叹、无可奈何!

  作者在这首词中的感慨,似乎是飘忽无端、不可确指的。但通过合理的联想,读者似乎又可以窥见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痛苦和悲哀,想象“昨夜笙歌”这个词所凝聚的人生失落的悲凉,懂得“梅落繁枝”所代表的多情生命之陨落的意义。而这些,正体现了冯延巳词意蕴深广、“堂庑特大”的特点。

  冯延巳的词里,不乏的描写。如“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鹊踏枝》)、“香闺寂寂门半掩,愁眉敛,泪珠滴破燕脂脸”(《归自谣》)等等,与“花间”词并无明显的区别。但他也有些作品,既不同于温庭筠的“艳”,也不同于韦庄的“浅”,更绝少《花间集》中的味道。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些词的风格,那就是“雅”。

  《落梅》原文及翻译赏析 4

  原文:

  咏落梅

  南北朝:谢朓

  新叶初冉冉,初蕊新霏霏。

  逢君后园讌,相随巧笑归。

  亲劳君玉指,摘以赠南威。

  用持插云髻,翡翠比光辉。

  日暮长零落,君恩不可追。

  译文:

  新叶初冉冉,初蕊新霏霏。

  新生的嫩叶多么娇媚,刚绽放的蓓蕾是那样秀美。

  逢君后园讌,相随巧笑归。

  欣逢主公后园设宴,宫中美人相随欣然到来。

  亲劳君玉指,摘以赠南威。

  劳烦主公亲动玉指,折梅赠给宠爱的嫔妃。

  用持插云髻,翡翠比光辉。

  她插一枝到云髻上,光彩胜过美玉翡翠。

  日暮长零落,君恩不可追。

  一到黄昏花儿零落,主公的恩爱啊,也将一去不复回。

  注释:

  新叶初冉(rǎn)冉,初蕊新霏(fēi)霏。

  冉冉:柔弱下垂的样子。霏霏:很盛的样子。

  逢君后园讌(yàn),相随巧笑归。

  讌:同宴。巧笑:笑的很甜美。

  亲劳君玉指,摘以赠南威。

  南威:南之威的省称,古美女名。

  用持插云髻(jì),翡(fěi)翠比光辉。

  云髻:高髻,梳理的很高的发式。翡翠:青绿色的玉。比:胜过。

  日暮长零落,君恩不可追。

  赏析:

  这首吟咏落梅的诗作,寄托了深沉的政治感慨,这对于只求形似的六朝一般咏物诗来说,是一大发展。

  “新叶初冉冉,初蕊新霏霏”,起首两句便暗寓忧惧的心理。“冉冉”,说明梅花的嫩叶还很柔弱,意指自己在政治上并不是强有力的;“霏霏”,说梅花的新蕊随风飘落,暗寓自己政治地位的不稳。明写落梅,暗写政治。

  从“逢君后园讌”至“翡翠比光辉”,这六句以美人自拟,写他同随王的亲密关系。意思说他的美才可比战国晋文公时的美女南威之貌;参与随王后园宴会,又如《诗经·卫风》所写“硕人”之“巧笑”,相随而归;又说随王亲手摘下梅花赠送给他,他便像古美人把花插到发髻上,其光彩胜过翡翠美玉。这段话表达了他受到随王宠幸的感激之情。

  “日暮长零落,君恩不可追”,结尾两句语气一转,由乐转忧,以梅花之落,喻指君恩之衰。忧君恩之衰的心理,是由介入皇室内部矛盾斗争所产生的危惧心理引发出来的,与担心“时菊委严霜”同义。这末两句,从篇幅来说,只是全诗的五分之一,然而从中心思想而言,却是全诗的主干与核心。也可以说,担心斗争失败,反而招来杀身之祸,这才是他借咏落梅委宛地向随王吐露出来的真情。

  咏物诗至六朝而自成一格,宫体诗中之咏物已极尽图貌写形之能事,其所追求者在于形似。与山水诗至谢朓手中由客观之描写转而介入主观之抒情一样,咏物诗至谢朓手中亦一变,由求其形似,转而求其寄托。谢朓之咏物诗既有与时代相通的善于写物图形的特性,又汲取了《诗》《骚》以来比兴的传统,在客观的物象之中寄托主观的旨意。这首《咏落梅》诗便是如此。传统的所谓“香草”“美人”的比兴,这里都用上了。诗中既以“落梅”(香草)自拟,又以“南威”自拟,其所比拟均在似与不似之间,即所谓不即不离,不粘不脱者也。这一艺术境界成了唐宋咏物诗词的最高准则。可以说,这首诗的艺术,正标志谢朓在咏物诗方面的杰出贡献。

  《落梅》原文及翻译赏析 5

  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翻译

  繁茂枝头,梅花飘落千万片,落时犹多情,学着雪花随风转。昨夜歌舞草草散,酒醒又添愁无限。

  楼楼上清寒,寒山围四面,大雁过尽暮霭深深漫。半晌凭栏不见人,罗帕掩泪把他思量遍。

  注释

  笙歌:吹笙唱歌。

  容易:轻易。

  征鸿:远行的大雁。征鸿过尽,昭示着节令的转换。

  一晌:表示时间,有片刻多时二意。

  鲛绡:传说是南海鲛人所织之绡,这里指精美的手帕。

  掩泪:掩面而泣。

  赏析

  上半阕开端“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仅只三句,便写出了所有有情之生命面临无常之际的缝缝哀伤,这正是人世千古共同的悲哀。首句“梅落萦枝千万片”,颇似杜甫《曲江》诗之“风飘万点正愁人”。然而杜甫在此七字之后所写的乃是杯且看欲尽花经眼”,是则在杜甫诗中的万点落花不过仍为看花之诗人所见的景物而已;可是正中在“梅落繁枝”七字之后,所写的则是“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是正中笔下的千万片落花已不仅只是诗人所见的景物,而俨然成为一种陨落的多情生命之象喻了。而且以“千万片”来写此一生命之陨落,其意象乃是何等缤纷,又何等凄哀,既足可见陨落之无情,又足可见临终之缱绻,所以下面乃径承以“犹自多情”四字,直把千万片落花视为有情矣。至于下面的“学雪随风转”,则又颇似李后主词之“落梅如雪乱”。然而后主的“落梅如雪”,也不过只是诗人眼前所见的景物而已,是诗人所见落花之如雪也;可是正中之“学雪随风转”句,则是落花本身有意去学白雪随风之双转,其本身就表现着一种多情缱绻的意象,而不仅是写实的景物了。这里所写的不是感情之事迹,而表达的却是感情之境界。所以上三句虽是写景,却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动人的多情之生命陨落的意象。下面的“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二句,才开始正面叙写人事,而又与前三句景物所表现之意象遥遥相应,笙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花之零落与人之分散,正是无常之人世之必然的下场,所以加上”容易”两个字,正如晏小山词所说的“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也。面对此易落易散的短哲无常之人世,则有情生命之哀伤愁苦当然乃是必然的了,所以落花既随风飘转,表现得如此缱绻多情,而诗人也在歌散酒醒之际添得无限哀愁矣。“昨夜笙歌”二句,虽是写的现实之人事,可是在前面“梅落繁枝”三句景物所表现之意象的衬托下,这二句便俨然也于现实人事外有着更深、更广的意蕴了。

  下半阕开端之“楼上春山寒四面”,正如后一首《鹊踏枝》之“河畔青芜”,也是于下半阕开端时突然荡开作景语。正中词往往忽然以闲笔点缀一二写景之句,极富俊逸高远之致,这正是《人间词话》之所以从他的一贯之“和泪试严妆”的风格中,居然着出了有韦苏州、孟襄阳之高致的缘故。可是正中又毕竟不同于韦、孟,正中的景语于风致高俊以外,其背后往往依然含蕴着许多难以言说的情意。即如后一首之“河畔青芜堤上柳”,表面原是写景,然而读到下面的“为间新愁,何事年年有”二句,才知道年年的芜青、柳绿原来正暗示着年年在滋长着的新愁。这一句的“楼上春山寒四面”,也是要等到读了下面的“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二句,才能体会出诗人在楼上凝望之久与怅惘之深,而且“楼上”已是高寒之所,何况更加以四面春山之寒峭,则诗人之孤寂凄寒可想,而“寒”字下更加上了“四面”二字,则诗人的全部身心便都在寒意的包围侵袭之下了。以外表的风露体肤之寒,写内心的凄寒孤寂之感,这也正是正中一贯所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如后一首之“独立小桥风满袖”、此一首之“楼上春山寒四面”及《抛球乐》之“风人罗衣贴体寒”,便都能予读者此种感受和联想。接着说“过尽征鸿”,不仅写出了凝望之久与瞻望之远,而且征鸿之春来秋去,也最容易引人想起踪迹的无定与节序的无常。而诗人竟在“寒四面”的“楼上”,凝望这些漂泊的“征鸿”直到“过尽”的时候,则其中心之怅惘哀伤,不言可知矣。然后承之以“暮景烟深浅”五个字,“深浅”二字,正写出暮烟因远*而有浓淡之不同,既曰“深浅”,于是而远*乃同在此一片暮烟中矣。这五个字不仅写出了一片苍然的暮色,更写出了高楼上对此苍然暮色之人的一片怅惘的哀愁。于此,再反顾前半阕的“梅落繁枝”三句,因知“梅落”三句,固当是歌散酒醒以后之所见,而此“楼上春山”三句,实在也当是歌散酒醒以后之所见;不过,“梅落”三句所写花落之情景极为明白清晰,故当是白日之所见,至后半阕则自“过尽征鸿”表现着时间消逝之感的四个字以后,便已完全是日暮的景色了。从白昼到日暮,诗人为何竟在楼上凝望至如此之久,于是结二句之“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便完全归结到感情的答案来了。“一晌”二字,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解释为“指示时间之辞,有指多时者,有指暂时者”,引秦少游《满路花》词之“未知安否,一晌无消息”,以为乃“许久”之义,又引正中此句之“一晌凭栏”,以为乃“霎时”之义。私意以为“一晌”有久、暂二解是不错的,但正中此句当为“久”意,并非“暂”意,张相盖未仔细寻味此词,故有此误解也。

  综观这首词,如上所述,既自白昼景物直写到暮色苍然,则诗人凭栏的时间之久当可想见,故曰“一晌凭栏”也。至于何以凭倚在栏杆畔如此之久,那当然乃是因为内心中有一种期待怀思的感情的缘故,故继之曰“人不见”,是所思终然未见也。如果是端己写人之不见,如其《荷叶杯》之“花下见无期”、“相见更无因”等句,其所写的便该是确实有他所怀念的某一具体的人;而正中所写的“人不见”,则大可不必确指,其所写的乃是内心寂寞之中常如有所期待怀思的某种感情之境界,这种感情可以是为某人而发的,但又并不使读者受任何现实人物的拘限。只因为端己在写“人不见”时,同时所写的乃是“记得那年花下”及“绝代佳人难得”等极现实的情事;而正中在写“人不见”时,同时所写的则是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远*之冥漠。端己所写的,乃是现实这情事;而正中所表现的,则是一片全属于心灵上的怅惘孤寂之感。所以正中词中“人不见”之“人”是并不必确指的。可是,人虽不必确指,而其期待怀思之情则是确有的,故结尾一句乃曰“鲛绡掩泪思量遍”也。“思量”而曰“遍”,可见其怀思之情始终不解,又曰“掩泪”,可见其怀思之情悲苦哀伤。曰“鲛绡”,一则可见其用以拭泪之巾帕之珍美,再则用泣泪之人所织之绡巾来拭泪,乃愈可见其泣泪之堪悲,故曰“鲛绡掩泪思量遍”也。其实正中此词,原来所写的乃是一种感情之境界,而并未实写感情之事迹。

  全词充满了象喻之意味,因此末句之为男子口吻抑为女子口吻,实在无关紧要,何况美人、香草之托意,自古而然,“鲛绡掩泪’‘一句,主要的乃在于这几个字所表现的一种幽微珍美的悲苦之情意,这才是读者所当用心去体味的。这种一方面写自己主观之情意,而一方面又表现为托喻之笔法,与端己之直以男子之口吻来写所欢的完全写实之笔法,当然是不同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冯延巳作为两朝元老,从四十四岁开始作宰相到五十六岁最后一次罢相,十二年中间四次罢相。他一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冯延巳借这首词来抒发自己“忧生念乱”之情,他词作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代他自己而发言的。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精选5篇)(扩展8)

——古意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

  古意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1~1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译文

  长安的大道连着各种小街小巷,水牛和白马,香木车子在街上来来往往。王公贵族的车子纵横在贵族家外,络绎不绝。有雕着龙的华美车盖,车盖上的凤嘴挂着流苏的车子从早到晚穿行于长安。飘摇着的虫丝有百尺长,都绕在树上,一群娇小的鸟儿朝着花啼叫。成群的蜂蝶飞在宫门两侧,绿色的树,银色的台子,在阳光下映出许多颜色。府第的阁道、交窗上刻着合欢花的图案,两座望楼连着的房脊的双阙上像金凤垂翅。梁家的画阁高大入天,汉武帝建的铜柱高耸触云。楼阁上的仕女与别人相对望而不知对方是谁,路上相逢又会知晓对方?问她们可曾*,她们答说曾经学*舞蹈度过花样年华。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厮守在一起,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厮守在一起,愿做凡人不羡慕神仙。比目和鸳鸯真是值得羡慕,只是君看不见他们成双结对。最恨帐前绣着孤鸾,愿将门帘贴上双飞的绕着花木梁的燕,帷幔和翠色的羽被被撒上郁金香料。鬓发如浮动的轻云,把它梳成蝉翼般的式样,在额头涂上嫩黄色新月状的图形。一个个额头涂着嫩黄色新月状图形、唇红齿白的美女随车出游,她们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轻浮子弟骑着白底青点的马,盘龙纹的铰链圈着车里坐着歌女。不久御史府前静得可以听到乌鸦的叫声,廷尉府门前的树上有雀鸟想休息。车上隐约可以看到府第旁的豪华道路,车上的帷幕隐没了远处坚固河堤。有人在杜陵北打猎,有人在渭桥的西边刺杀官吏,后来带着宝剑的刺客都被吸引入住*,和**共宿。娼客日夜想着**,她们婉转的歌声和身上散发出的香气充溢着房间。娼客每晚都和漂亮如月的**行乐,到早晨骑着马像行云。娼客脚下的路连着*,长安街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与市场相连接。孱弱的翠柳、槐枝垂在地上,车马杂沓的热闹声音也在夜晚响起了。禁军的骑队来了,他们在*饮酒。**美丽的衣裳为他们而解开,舞蹈也为他们而跳起。显贵的人做起将相,左右在皇帝身边而不相让。权贵将相容不下贤臣,处处排挤他们。专权的人自以为是英雄豪杰,骑着马得意洋洋。**认为自己的舞蹈之技优于千古,枭雄认为自己的富贵超过五公。世间的事必定会有大改变,昔日的豪华府第,只见几棵青松。汉代扬雄,仕途失意后,甘于寂寞,年年岁岁潜心著书,终于以文章名世。只有凄静的南山一些桂花在纷飞,点点打在人的衣上。

  注释

  古意:“古意”是六朝以来诗歌中常见的标题,表示这是拟古之作。

  狭斜:指小巷。

  七香车:用多种香木制成的华美小车。

  玉辇:本指皇帝所乘的车,这里泛指一般豪门贵族的车。

  主第:公主府第。第,房屋。帝王赐给臣下房屋有甲乙次第,故房屋称“第”。

  络绎:往来不绝,前后相接。

  侯家:封建王侯之家。

  龙衔宝盖:车上张着华美的伞状车盖,支柱上端雕作龙形,如衔车盖于口。宝盖,即华盖。古时车上张有圆形伞盖,用以遮阳避雨。

  凤吐流苏:车盖上的立凤嘴端挂着流苏。流苏,以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的穗子。

  游丝:春天虫类所吐的飘扬于空中的丝。

  千门:指宫门。

  复道:又称阁道,宫苑中用木材架设在空中的通道。

  交窗:有花格图案的木窗。

  合欢:马缨花,又称夜合花。这里指复道、交窗上的合欢花形图案。

  阙:宫门前的望楼。

  甍:屋脊。

  垂凤翼:双阙上饰有金凤,作垂翅状。

  梁家:指东汉外戚梁冀家。梁冀为汉顺帝梁皇后兄,以豪奢著名,曾在洛阳大兴土木,建造第宅。

  金茎:铜柱。汉武帝刘彻于建章宫内立铜柱,高二十丈,上置铜盘,名仙人掌,以承露水。

  “楼前”两句:写士女如云,难以辨识。讵:同“岂”。

  向紫烟:指飞入天空。紫烟,指云气。

  比目:鱼名。古人用比目鱼、鸳鸯鸟比喻男女相伴相爱。

  生憎:最恨。

  帐额:帐子前的横幅。

  孤鸾:象征独居。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

  好取:愿将。

  双燕:象征自由幸福的爱情。

  翠被:翡翠颜色的被子,或指以翡翠鸟羽毛为饰的被子。

  郁金香:这里指一种名贵的香料,传说产自大秦国(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这里是指罗帐和被子都用郁金香熏过。

  行云:形容发型蓬松美丽。

  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类似蝉翼的式样。

  初月上鸦黄:额上用黄色涂成弯弯的月牙形,是当时女性面部化妆的一种样式。鸦黄,嫩黄色。

  妖童:泛指浮华轻薄子弟。

  铁连钱:指马的毛色青而斑驳,有连环的钱状花纹。

  娼妇:这里指上文所说的“鸦黄粉白”的豪贵之家的歌儿舞女。

  盘龙:钗名。此指金屈膝上的雕纹。

  屈膝:铰链。用于屏风、窗、门、橱柜等物,这里是指车门上的铰链。

  “御史”两句:写权贵骄纵恣肆,御史、廷尉都无权约束他们。御史:官名,司弹劾。乌夜啼:与下句“雀欲栖”均暗示执法官门庭冷落。廷尉:官名,掌刑法。

  朱城:宫城。

  玉道:指修筑得讲究漂亮的道路。

  翠幰:妇女车上镶有翡翠的帷幕。

  金堤:坚固的河堤。

  挟弹飞鹰:指打猎的场面。

  杜陵:在长安东南,汉宣帝陵墓所在地。

  探丸借客:指行侠杀吏,助人报仇等蔑视法律的行为。借客,指助人。

  渭桥:在长安西北,秦始皇时所建,横跨渭水,故名。

  芙蓉剑:古剑名,春秋时越国所铸。这里泛指宝剑。

  娼家:**。

  桃李蹊:指娼家的住处。此借用,一则桃李可喻美色,二则暗示这里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地方。蹊,小径。

  啭:宛转歌唱。

  氛氲:香气浓郁。

  北堂:指娼家。

  人如月:形容**的美貌。

  南陌:指门外。

  骑似云:形容骑马的来客云集。

  北里:即唐代长安*康里,是**聚居之处,因在城北,故称北里。

  五剧:交错的路。三条,通达的道路。控,引,连接。三市,许多市场。“五剧”、三条”、“三市”都是用前人成语,其中数字均非实指。

  佳气红尘:指车马杂沓的热闹景象。

  金吾:即执金吾,汉代禁卫军官衔。唐代设左、右金吾卫,有金吾大将军。此泛指禁军军官。

  屠苏:美酒名。鹦鹉杯,即海螺盏,用南洋出产的一种状如鹦鹉的海螺加工制成的酒杯。

  罗襦:丝绸短衣。

  燕赵歌舞:战国时燕、赵二国以“多佳人”著称,歌舞最盛。此借指美妙的歌舞。

  转日回天:极言权势之大,可以左右皇帝的意志。“天”喻皇帝。

  灌夫:字仲孺,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将军,勇猛任侠,好使酒骂座,交结魏其侯窦婴,与丞相武安侯田蚡不和,终被田蚡陷害,诛族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萧相:指萧望之,字长倩,汉宣帝朝为御史大夫、太子太傅。汉元帝即位,辅政,官至前将军,他曾自谓“备位将相”。后被排挤,饮鸩自尽。

  青虬、紫燕:均指好马。虬:本指无角龙,这里借指良马。紫燕:骏马名。

  坐春风:在春风中骑马飞驰,极其得意。

  凌:超过。

  五公:张汤、杜周、萧望之、冯奉世、史丹。皆汉代著名权贵。

  节物风光:指节令、时序。

  桑田碧海:即沧海桑田。喻指世事变化很大。

  金阶白玉堂:形容豪华宅第。

  扬子:汉代扬雄,字子云,在长安时仕宦不得意,曾闭门著《太玄》、《法言》。

  一床书:指以诗书自娱的隐居生活。言避世隐居之意。

  裾:衣襟。

  赏析:

  这首诗托“古意”,实抒今情。它的题材、用语与萧纲的《乌栖曲》等齐梁宫体诗非常接*,但思想感情却大不相同。它的词采虽然富丽华赡,但终不伤于浮艳。诗的写法*似汉赋,对描写对象极力铺陈泻染,并且略带“劝百讽一”之意。《唐诗镜》中说:“端丽不乏风华,当在骆宾王《帝京篇》上。”《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敬语:“通篇格局雄远,句法奇古,一结更绕神韵。盖当武后朝,骄奢,风化败坏极矣。照邻是诗一篇刺体,曲折尽情,转诵间令人起惩时痛世之想。” 《批点唐音》中说:“此片铺叙长安帝都繁华,宫室之美,人物之盛,极于将相而止,然而盛衰相代,唯子云安贫乐道,乃久垂令名耳。但词语浮艳,骨力较轻,所以为初唐之音也。”闻一多先生将《长安古意》称为“宫体诗的自赎”。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长安大道连狭斜”到“娼妇盘龙金屈膝”)铺陈长安豪门贵族争竞豪奢、追逐享乐的生活。首句就极有气势地展开大长安的*面图,四通八达的大道与密如蛛网的小巷交织着。次句即入街景,那是无数的香车宝马,川流不息。这样简劲地总提纲领,以后则洒开笔墨,恣肆汪洋地加以描写:玉辇纵横、金鞭络绎、龙衔宝盖、凤吐流苏……如文漪落霞,舒卷绚烂。这些执“金鞭”、乘“玉辇”,车饰华贵,出入于公主第宅、王侯之家的,都不是等闲人物。“纵横”可见其人数之多,“络绎”不绝,那追欢逐乐的生活节奏是旋风般疾速的。这种景象从“朝日”初升到“晚霞”将合,没有一刻停止过。在长安,不但人是忙碌的,连景物也繁富而热闹:写“游丝”是“百尺”,写“娇鸟”则成群,“争”字“共”字,俱显闹市之闹意。写景俱有陪衬之功用。以下写长安的建筑,而由“花”带出蜂蝶,乘蜂蝶游踪带出常人无由见到的宫禁景物,笔致灵活。作者并不对宫室结构全面铺写,只展现出几个特写镜头:宫门,五颜六色的楼台,雕刻精工的合欢花图案的窗棂,饰有金凤的双阙的宝顶……使人通过这些接连闪过的金碧辉煌的局部,概见壮丽的宫殿的全景。写到豪门第宅,笔调更为简括:“梁家画阁中天起。”其势巍峨可比汉宫铜柱。这文彩飞动的笔墨,纷至沓来的景象,令人目不暇接。于是,在通衢大道与小街曲巷的*面上,矗立起画栋飞檐的华美建筑,成为立体的.大“舞台”,这是上层社会的极乐世界。这部分花不少笔墨写出的市景,也构成全诗的背景,下一部分的各色人物仍是在这背景上活动的。

  长安是一片人海,人之众多竟至于“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这里“豪贵骄奢,狭邪艳冶,无所不有”,写来够瞧的。作者对豪贵的生活也没有全面铺写,却用大段文字写豪门的歌儿舞女,通过她们的情感、生活以概见豪门生活之一斑。这里有人一见钟情,打听得那仙子弄玉(“ *向紫烟”)般美貌的女子是贵家舞女,引起他的热恋:“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那舞女也是心领神会:“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借问”四句与“比目”四句,用内心独白式的语言,是一唱一和,男有心女有意。“比目”、“鸳鸯”、“双燕”一连串作双成对的事物与“孤鸾”的对比,“何辞死”、“不羡仙”、“真可羡”、“好取”、“生憎”的果决反复的表态,极写出爱恋的狂热与痛苦。这些专写“男女”的诗句,正如闻一多赞叹的,比起“相看气息望君怜,谁能含羞不肯前”(简文帝《乌栖曲》)一类“病态的无耻”、“虚弱的感情”,“如今这是什么气魄”,“这真有起死回生的力量”(《宫体诗的自赎》)。通过对舞女心思的描写,从侧面反映出长安人们对于情爱的渴望。以下以双燕为引,写到贵家歌姬舞女的闺房(“罗帷翠被郁金香”),是那样香艳;写到她们的梳妆(“片片行云着蝉翼,纤纤初月上鸦黄”),是那样妖娆,“含娇含态情非一”。打扮好了,于是载入香车宝马,随高贵的主人出游了。这一部分结束的二句“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刻龙纹的阖叶,车饰;‘屈膝’同‘屈戌’)。”与篇首“青牛白马七香车”回应,标志对长安白昼闹热的描写告一段落。下一部分写长安之夜,不再涉及豪门情事,是为让更多种类的人物登场“表演”,同时,从这些人的享乐生活也可以推知豪门的情况。可见用笔繁简之妙。

  第二部分(从“御史府中乌夜啼”到“燕歌赵舞为君开”)主要以市井娼家为中心,写形形色色人物的夜生活。《汉书·朱博传》说长安御史府中柏树上有乌鸦栖息数以千计,《史记·汲郑列传》说翟公为廷尉罢官后门可罗雀,这部分开始二句即活用典故。“乌夜啼”与“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写出黄昏景象,表明时间进入暮夜。“雀欲栖”则暗示御史、廷尉一类执法官门庭冷落,没有权力。夜长安遂成为“冒险家”的乐园,这里有挟弹飞鹰的浪荡公子,有暗算公吏的不法少年(汉代长安少年有谋杀官吏为人报仇的组织,行动前设赤白黑三种弹丸,摸取以分派任务,故称“探丸借客”),有仗剑行游的侠客……这些白天各在一方的人气味相投,似乎邀约好一样,夜来都在娼家聚会了。用“桃李蹊”指娼家,不特因桃李可喻艳色,而且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成语,暗示那也是人来人往、别有一种闹热的去处。人们在这里迷恋歌舞,陶醉于氛氲的口香,拜倒在紫罗裙下。娼门内“北堂夜夜人如月”,表面上看青春可以永葆;娼门外“南陌朝朝骑似云”,表面上看门庭不会冷落。这里点出从“夜”到“朝”,与前一部分“龙含”二句点出从“朝”到“晚”,时间上彼此连续,可见长安人的享乐是夜以继日,周而复始。长安街道纵横,市面繁荣,而娼家特多(“南陌北堂连北里”),几成“社交中心”。除了上述几种逍遥人物,还有大批禁军军官(“金吾”)玩忽职守来此饮酒取乐。这里是各种“货色”的大展览。《史记·滑稽列传》写道:“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罗襦襟解,微闻芗(香)泽”,这里“罗襦宝带为君解”,即用其一二字暗示同样场面。古时燕赵二**舞发达且多佳人,故又以“燕歌赵舞”极写其声色娱乐。这部分里,长安各色人物摇镜头式地一幕幕出现,闻一多曾说:“通过‘五剧三条’的‘弱柳青槐’来‘共宿娼家桃李蹊’。诚然,这不是一场美丽的热闹。但这颠狂中有战栗,堕落中有灵性。”决非贫血而萎靡的宫体诗所可比拟。

  第三部分(从“别有豪华称将相”至“即今惟见青松在”)写长安上层社会除追逐难于满足的*而外,别有一种权力欲,驱使着文武权臣互相倾轧。这些被称为将相的豪华人物,权倾天子(“转日回天”)、互不相让。灌夫是汉武帝时的将军,萧望之为汉元帝时的重臣,都曾受人排挤和陷害。“意气”二句用此二典泛指文臣与武将之间的互相排斥、倾轧。其得意者骄横一时,而自谓富贵千载。这节的“青虬紫燕坐春风”、“自言歌舞长千载”二句又与前两部分中关于车马、歌舞的描写呼应。所以虽写别一内容,而彼此关联钩锁,并不游离。“自言”而又“自谓”,讽刺的意味十足。以下趁势转折,如天骥下坡:“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指墓田)。”这四句不惟就“豪华将相”而言,实一举扫空前两部分提到的各类角色,恰如沈德潜所说:“长安大道,豪贵骄奢,狭邪艳冶,无所不有。自嬖宠而侠客,而金吾,而权臣,皆向娼家游宿,自谓可永保富贵矣。然转瞬沧桑,徒存墟墓。”(《唐诗别裁》)四句不但内容上与前面的长篇铺叙形成对比,形式上也尽洗藻绘,语言转为素朴了。因而词采亦有浓淡对比,更突出了那扫空一切的悲剧效果。闻一多指出这种新的演变说,这里似有“劝百讽一”之嫌。而宫体诗中讲讽刺,那却是十分生疏、很少被人用到的手法。

  第四部分即末四句,在上文今昔纵向对比的基础上,再作横向的对比,以穷愁著书的扬雄比喻作者自己,与长安豪华人物对照作结,可以看出左思“济济京城内”一诗的影响。但左思诗中八句写豪华者,八句写扬雄。而此诗以六十四句篇幅写豪华者,其内容之丰富,画面之宏伟,细节之生动都远非左诗可比;末了以四句写扬雄,这里的对比在分量上以不对称而效果更为显著。前面是长安市上,轰轰烈烈;而这里是终南山内,“寂寂寥寥”。前面是任情纵欲倚仗权势,这里是清心寡欲、不慕荣利(“年年岁岁一床书”)。而前者声名俱灭,后者却以文名流芳百世(“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虽以四句对六十四句,却有“秤锤虽小压千斤”之感。这个结尾不但在迥然不同的生活情趣中寄寓着对骄奢庸俗生活的批判,而且带有不遇于时者的愤慨寂寥之感和自我宽解的意味。它是此诗归趣所在。

  七古中出现这样洋洋洒洒的巨制,为初唐前所未见。而且更好在感情充沛,力量雄厚。它主要采用赋法,但并非*均使力、铺陈始终;而是有重点、有细节的描写,回环照应,详略得宜;而结尾又颇具兴义,耐人含咏。它一般以四句一换景或一转意,诗韵更迭转换,形成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同时,在转意换景处多用连珠格(如“……好取门帘帖双燕。双燕……”,“……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或前分后总的复沓层递句式(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南陌北堂……”,“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专权意气……”),使意换辞联,形成一气到底而又往复的旋律。这样,就结束了陈隋“音响时乖,节奏未谐”的现象,“一变而精华浏亮;抑扬起伏,悉谐宫商;开合转换,咸中肯綮”(《诗薮》内编卷三);所以,胡应麟极口赞叹道:“七言长体,极于此矣!”(同上)虽然,此诗词彩的华艳富赡,犹有六朝余*,但大体上能服从新的内容需要;前几部分铺陈豪华故多丽句,结尾纵、横对比则转清词,所以不伤于浮艳。在宫体余风尚炽的初唐诗坛,卢照邻“放开粗豪而圆润的嗓子”,唱出如此歌声,压倒那“四面细弱的虫吟”,在七古发展史上是可喜的新声,而就此诗本身的艺术价值而论,也能使他被誉为“不废江河万古流”。

  古意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古意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古诗简介

  《古意》由李颀创作。这首诗的题目叫“古意”,表明是一首拟古诗。首六句写戍边豪侠的风流潇洒,勇猛刚烈。后六句写见得白云,闻得羌笛,顿觉故乡渺远,不免怀思落泪。离别之情,征战之苦,跃然纸上。语言含蓄顿挫,血脉豁然贯通,跌宕起伏,情韵并茂。

  翻译/译文

  好男儿远去从军戍边,他们从小就游历幽燕。

  个个爱在疆场上逞能,为取胜不把生命依恋。

  厮杀时顽敌不敢上前,胡须象猬毛直竖满面。

  陇山黄云笼罩白云纷飞,不曾立过战功怎想回归?

  有个辽东少妇妙龄十五,一向善弹琵琶又善歌舞。

  她用羌笛吹奏出塞歌曲,吹得三军将士泪挥如雨。

  注释

  古意:拟古诗,托古喻今之作。

  事长征:从军远征。

  幽燕:今河北、辽宁一带。古代幽燕地区游侠之风盛行。

  赌胜:较量胜负。马蹄下:即驰骋疆场之意。

  “由来”句:好男儿向来就轻视性命。七尺,七尺之躯。古时尺短,七尺相当于一般**的高度。

  “**”句:**而对方不敢上前交手,即所向无敌之意。

  “须如”句:胡须好像刺猬的毛一样纷纷张开,形容威武凶猛。磔(zhé):纷张。

  黄云:指战场上升腾飞扬的尘土。陇:泛指山地。

  小妇:少妇。

  解歌舞:擅长歌舞。解:懂得、通晓。羌笛:羌族人所吹的笛子。羌: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赏析/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拟古诗。开始六句,用五律将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兼具,栩栩如生,浮现在读者眼前。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之地的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作铺垫。这两句统领以下四句。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向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太重,因此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以致敌人不敢向前。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抓住胡须这一细部特征来描绘主人公的仪表。“须如蝟毛磔”五字,说明须又短、又多、又硬。表现出他英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髯怒张的神态,简洁、鲜明而有力地刻画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这里诗人采用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黄云陇底白云飞”,这是诗的主人公身处的情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将主人公更衬托得勇战豪放。“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方面表现好男儿志在报国,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回故乡。另一方面,也说明远征边塞的男儿其实也有思乡的柔情。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更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同时又与上句的连用两个“云”字相互映带。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因此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还是坚决的,所以插用两个入声的“得”字,使悠扬之中,还有坚定果断的劲道。

  接下去,出乎意外地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人们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可以联想其风韵。随着“辽东小妇”的出场,又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没有声音:“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辽东的少妇用边塞乐器吹出边塞之乐,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以致“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原本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但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泪如雨下。在这样人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之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此外这四句采用了上声的七麑韵,“五”、“舞”、“雨”三个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韵并茂的艺术效果。

  全诗十二句,奔腾顿挫而又飘逸含蓄。首起六句,一气贯注,到“须如蝟毛磔”一句顿住,“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忽然飘宕开去,“未得报恩不得归”一句,又是一个顿挫。接着,忽现辽东小妇,“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呼应。最后用“使我三军泪如雨”将首句的少年男儿包涵在内,全诗血脉豁然贯通。

  古意原文翻译及赏析 3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

  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

  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

  翻译

  月亮不会因为缺损而改变它的辉光,宝剑不会因为折断而改变它刚硬的本质。

  月亮缺了它的辉光很容易会盈满,宝剑折断经过重铸会再次复原。

  世俗的势力可以压倒山岳,却难以折服志士的心志。

  男儿自有持定的操守,可以被杀却不可以苟且安生。

  注释

  古意:与“报古”、“怀古”之意相*。

  势利:权势名利。

  守:节操。

  苟:随便,得过且过。

  赏析

  范仲淹等人能坚持操守,能威武不能屈,诗人认为是由于他们有崇高的品质:“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他们的品德如皎皎月光,明月有时或缺,虽缺仍清辉皎皎;他们的气质如百炼而成的宝剑,虽遭挫折而刚性依旧。诗人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月缺会再圆,“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青天”;剑折可再铸,仍可“白光纳日月,紫气排牛斗”。政治斗争亦是如此,奸佞可暂时蒙蔽圣听,但终究会有败露之日,只要保持节操,坚持斗争,正义一定能战胜邪恶。诗人以此来鼓励友人,也以此勉励自己。他一生关心国事,关怀民生疾苦,积极支持新派的革新主张,反对因循保守和官场腐败。虽然屡试不第,久困下僚,无法施展怀抱,但仍矢志不移,保持高风亮节。他把满腔穷愁感愤一发于诗,用诗反映重大事件,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抒写时爱憎分明,激情喷涌,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他一生虽坎坷多辛酸,但诗歌创作却获得巨大的成就,充分表现了“剑折不改刚”、“难屈志士肠”的精神。

  “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男儿要坚守志节,首先就得与*惯势力、权臣作斗争。诗人赞赏范仲淹等人不顾自身安危,敢于弹奏吕夷简及其党羽,据孙沔奏章,夷简为相,黜忠言,废直道,只知姑息求安,以推卸责任为能事。致使外敌入侵,百姓内困,纪纲大隳,官吏称职的十不得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九)但因宋仁宗甚为倚重,夷简三次为相,权倾一时。尧臣在此诗中称之为“势利压山岳”,在《猛虎行》中复称他“掉尾为旗纛,磨牙为剑锘,猛气吞赤豹,雄威蹑封狼。”这都形象地描绘出权相气焰薰天不可一世。据史记载,范仲淹离京赴饶州日,朝臣惧祸而回避,送行者只有李绒、王质二人。欧阳修盛暑南行无匹马,抵夷陵时已是初冬。仲淹等人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忠肝义胆,世人共仰,气节凛然,可杀不可辱。馆阁校勘蔡襄为此作《四贤一不肖诗》,诗出,“都下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甚至还流传到契丹。

  此诗写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时作者知建德县事。在这前一年,北宋朝廷发生了一次大的政治斗争。仲淹被贬饶州,范仲淹好友尹洙贬郢州监酒税,余靖贬筠州监酒税,欧阳修贬夷陵令。梅尧臣得知消息后写下此诗。

  古意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古意赠今人

  寒乡无异服,毡褐代文练。

  日月望君归,年年不解綖。

  荆扬春早和,幽冀犹霜霰。

  北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见。

  谁为道辛苦?寄情双飞燕。

  形迫杼煎丝,颜落风催电。

  容华一朝尽,惟馀心不变。

  翻译

  你身处荒寒之地,却无精致轻暖的衣着,只能以粗毛短衣御寒。

  天天望君归,可是年复一年,这绷着的心弦总无缓解之时。

  我这里早已春回大地,而你那儿大概还是冰霜犹在。

  北地的寒冷我已知道,但是南方我望夫的心情你不知道。

  心中的辛苦给谁说道?只能托燕传情。

  自你离家之后,里里外外只我一人操持,紧迫得像织机上的梭子,奔个不停;长期的愁苦劳累,昔日的容颜姿色,早如风雨中的闪电,转眼即逝。杼:织布机的梭子。

  就算容颜芳华一下子就到了尽头,还有我对你的情意始终不会变。

  注释

  毡:用兽毛或化学纤维制成的片状物,可做防寒用品和工业上的垫衬材料。

  褐:粗布或粗布衣服:短褐。

  文练:有花纹的熟丝织品。

  綖 :古代覆盖在帽子上的一种装饰物。古通“延”,延缓;松懈。

  荆扬:扬州,在南方,代指思妇所在之地;幽州、冀州,在北方,代指对方所在之地。

  霰: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

  赏析

  这首诗一说吴迈远作,二说鲍令晖,此诗解说出处指的是鲍令晖的《玉台新咏》。

  全诗可分为三层。

  前四句为一层,“寒乡无异服,毡褐代文练。"是指想着对方身处荒寒之地,却无精致轻暖的衣着,只能以粗毛短衣御寒。

  “日月”二句写自己,意思还是承上而来,因为寒在他身,忧在己心,所以天天望君归,可是年复一年,这绷着的心弦总无缓解之时。第一层意指惦念不安、久盼不归。

  下面六句为第二层,荆州,扬州,在南方,代指思妇所在之地;幽州、冀州,在北方,代指对方所在之地。

  上一层先从对方落笔,由彼而己;这一层先从自己所处地写起,由己而彼。

  她说:我这里早已春回大地,而你那儿大概还是冰霜犹在。虽说如此,“北寒妾已知”,然而“南心”你却“不见”。这里的“北”、“南”二字,系承接“幽冀”、“荆扬”而来,既指地,也代指人;“寒”字意亦双关,地之“寒”,是明写;君去不归,音信渺然,“南心”不见,则情之“寒”(冷)亦令人可感,这是暗含;“南心”,一说“指自己在南方望夫的心”,这是对的,因为本来就是“日月望君归,年年不解綖”。不过这里要结合“春早和”的背景来理解。

  冬去春来,时不我待,青春易逝,你可知道?暖雨晴风,杨柳如丝,春色撩人春心动,你可知道?芳草萋萋人不归,春日偏能惹恨长,你可知道?说不尽的春愁、春怨、失望、孤寂,你全然“不见”,何等伤心,自在言外。

  无怪沈德潜称赞:“北寒南心,巧于著词”(《古诗源》)。“巧”在它紧接上文,自然生发,翻出深意;“巧”在它借时借地,遣词造句,词简意丰,妙语传情。不过,心事万千,谁与共论,左思右想,还只有托燕传情,这种怨“君不见”盼君“见”的矛盾,真实而细腻地刻画出她回肠百转、痛苦而又执著的心态。

  诗的最后四句为第三层,抒发她所要寄之情。“形迫杼煎丝,颜落风催电”。“形”指人之体,“颜”指人之貌;“杼煎丝,喻不休;风催电,喻甚速”(张玉谷《古诗赏析》)。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你离家之后,里里外外只我一人操持,紧迫得像织机上的梭子,奔个不停;“富贵貌难变,贫贱颜易衰”(吴迈远《长别离》)。长期的愁苦劳累,昔日的容颜姿色,早如风雨中的闪电,转眼即逝。“形迫”、“颜落”,用字灵活,形象鲜明,语意生动,既将上文“辛苦”二字补足,又自然地逗出容华虽尽,初衷不变的情意。细针密线,层折而下,最后再一次向对方表明“南心”,方才收束全文。反复致意,用心良苦,但不知此心暖得“北寒”无。余意萦怀,悠悠难尽。

  这是一首代思妇抒情写怀之作,然其突出之处在大量的叙事,妙在所叙之事皆孕满着浓郁的情意,这种事因情生,事中含情,情事相融的手法,不仅是抒情诗的一个值得重视的艺术经验,对于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影响则更是深远的。

  古意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1~1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译文

  长安的大道连着各种小街小巷,水牛和白马,香木车子在街上来来往往。王公贵族的车子纵横在贵族家外,络绎不绝。有雕着龙的华美车盖,车盖上的凤嘴挂着流苏的车子从早到晚穿行于长安。飘摇着的虫丝有百尺长,都绕在树上,一群娇小的鸟儿朝着花啼叫。成群的蜂蝶飞在宫门两侧,绿色的树,银色的台子,在阳光下映出许多颜色。府第的阁道、交窗上刻着合欢花的图案,两座望楼连着的房脊的双阙上像金凤垂翅。梁家的画阁高大入天,汉武帝建的铜柱高耸触云。楼阁上的仕女与别人相对望而不知对方是谁,路上相逢又会知晓对方?问她们可曾*,她们答说曾经学*舞蹈度过花样年华。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厮守在一起,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厮守在一起,愿做凡人不羡慕神仙。比目和鸳鸯真是值得羡慕,只是君看不见他们成双结对。最恨帐前绣着孤鸾,愿将门帘贴上双飞的绕着花木梁的燕,帷幔和翠色的羽被被撒上郁金香料。鬓发如浮动的轻云,把它梳成蝉翼般的式样,在额头涂上嫩黄色新月状的图形。一个个额头涂着嫩黄色新月状图形、唇红齿白的美女随车出游,她们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轻浮子弟骑着白底青点的马,盘龙纹的铰链圈着车里坐着歌女。不久御史府前静得可以听到乌鸦的叫声,廷尉府门前的树上有雀鸟想休息。车上隐约可以看到府第旁的豪华道路,车上的帷幕隐没了远处坚固河堤。有人在杜陵北打猎,有人在渭桥的西边刺杀官吏,后来带着宝剑的刺客都被吸引入住*,和**共宿。娼客日夜想着**,她们婉转的歌声和身上散发出的香气充溢着房间。娼客每晚都和漂亮如月的**行乐,到早晨骑着马像行云。娼客脚下的路连着*,长安街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与市场相连接。孱弱的翠柳、槐枝垂在地上,车马杂沓的热闹声音也在夜晚响起了。禁军的骑队来了,他们在*饮酒。**美丽的衣裳为他们而解开,舞蹈也为他们而跳起。显贵的人做起将相,左右在皇帝身边而不相让。权贵将相容不下贤臣,处处排挤他们。专权的人自以为是英雄豪杰,骑着马得意洋洋。**认为自己的舞蹈之技优于千古,枭雄认为自己的富贵超过五公。世间的事必定会有大改变,昔日的豪华府第,只见几棵青松。汉代扬雄,仕途失意后,甘于寂寞,年年岁岁潜心著书,终于以文章名世。只有凄静的南山一些桂花在纷飞,点点打在人的衣上。

  注释

  古意:“古意”是六朝以来诗歌中常见的标题,表示这是拟古之作。

  狭斜:指小巷。

  七香车:用多种香木制成的华美小车。

  玉辇:本指皇帝所乘的车,这里泛指一般豪门贵族的车。

  主第:公主府第。第,房屋。帝王赐给臣下房屋有甲乙次第,故房屋称“第”。

  络绎:往来不绝,前后相接。

  侯家:封建王侯之家。

  龙衔宝盖:车上张着华美的伞状车盖,支柱上端雕作龙形,如衔车盖于口。宝盖,即华盖。古时车上张有圆形伞盖,用以遮阳避雨。

  凤吐流苏:车盖上的立凤嘴端挂着流苏。流苏,以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的穗子。

  游丝:春天虫类所吐的飘扬于空中的丝。

  千门:指宫门。

  复道:又称阁道,宫苑中用木材架设在空中的通道。

  交窗:有花格图案的木窗。

  合欢:马缨花,又称夜合花。这里指复道、交窗上的合欢花形图案。

  阙:宫门前的望楼。

  甍:屋脊。

  垂凤翼:双阙上饰有金凤,作垂翅状。

  梁家:指东汉外戚梁冀家。梁冀为汉顺帝梁皇后兄,以豪奢著名,曾在洛阳大兴土木,建造第宅。

  金茎:铜柱。汉武帝刘彻于建章宫内立铜柱,高二十丈,上置铜盘,名仙人掌,以承露水。

  “楼前”两句:写士女如云,难以辨识。讵:同“岂”。

  向紫烟:指飞入天空。紫烟,指云气。

  比目:鱼名。古人用比目鱼、鸳鸯鸟比喻男女相伴相爱。

  生憎:最恨。

  帐额:帐子前的横幅。

  孤鸾:象征独居。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

  好取:愿将。

  双燕:象征自由幸福的爱情。

  翠被:翡翠颜色的被子,或指以翡翠鸟羽毛为饰的被子。

  郁金香:这里指一种名贵的香料,传说产自大秦国(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这里是指罗帐和被子都用郁金香熏过。

  行云:形容发型蓬松美丽。

  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类似蝉翼的式样。

  初月上鸦黄:额上用黄色涂成弯弯的月牙形,是当时女性面部化妆的一种样式。鸦黄,嫩黄色。

  妖童:泛指浮华轻薄子弟。

  铁连钱:指马的毛色青而斑驳,有连环的钱状花纹。

  娼妇:这里指上文所说的“鸦黄粉白”的豪贵之家的歌儿舞女。

  盘龙:钗名。此指金屈膝上的雕纹。

  屈膝:铰链。用于屏风、窗、门、橱柜等物,这里是指车门上的铰链。

  “御史”两句:写权贵骄纵恣肆,御史、廷尉都无权约束他们。御史:官名,司弹劾。乌夜啼:与下句“雀欲栖”均暗示执法官门庭冷落。廷尉:官名,掌刑法。

  朱城:宫城。

  玉道:指修筑得讲究漂亮的道路。

  翠幰:妇女车上镶有翡翠的帷幕。

  金堤:坚固的河堤。

  挟弹飞鹰:指打猎的场面。

  杜陵:在长安东南,汉宣帝陵墓所在地。

  探丸借客:指行侠杀吏,助人报仇等蔑视法律的行为。借客,指助人。

  渭桥:在长安西北,秦始皇时所建,横跨渭水,故名。

  芙蓉剑:古剑名,春秋时越国所铸。这里泛指宝剑。

  娼家:**。

  桃李蹊:指娼家的住处。此借用,一则桃李可喻美色,二则暗示这里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地方。蹊,小径。

  啭:宛转歌唱。

  氛氲:香气浓郁。

  北堂:指娼家。

  人如月:形容**的美貌。

  南陌:指门外。

  骑似云:形容骑马的来客云集。

  北里:即唐代长安*康里,是**聚居之处,因在城北,故称北里。

  五剧:交错的路。三条,通达的道路。控,引,连接。三市,许多市场。“五剧”、三条”、“三市”都是用前人成语,其中数字均非实指。

  佳气红尘:指车马杂沓的热闹景象。

  金吾:即执金吾,汉代禁卫军官衔。唐代设左、右金吾卫,有金吾大将军。此泛指禁军军官。

  屠苏:美酒名。鹦鹉杯,即海螺盏,用南洋出产的一种状如鹦鹉的海螺加工制成的酒杯。

  罗襦:丝绸短衣。

  燕赵歌舞:战国时燕、赵二国以“多佳人”著称,歌舞最盛。此借指美妙的歌舞。

  转日回天:极言权势之大,可以左右皇帝的意志。“天”喻皇帝。

  灌夫:字仲孺,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将军,勇猛任侠,好使酒骂座,交结魏其侯窦婴,与丞相武安侯田蚡不和,终被田蚡陷害,诛族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萧相:指萧望之,字长倩,汉宣帝朝为御史大夫、太子太傅。汉元帝即位,辅政,官至前将军,他曾自谓“备位将相”。后被排挤,饮鸩自尽。

  青虬、紫燕:均指好马。虬:本指无角龙,这里借指良马。紫燕:骏马名。

  坐春风:在春风中骑马飞驰,极其得意。

  凌:超过。

  五公:张汤、杜周、萧望之、冯奉世、史丹。皆汉代著名权贵。

  节物风光:指节令、时序。

  桑田碧海:即沧海桑田。喻指世事变化很大。

  金阶白玉堂:形容豪华宅第。

  扬子:汉代扬雄,字子云,在长安时仕宦不得意,曾闭门著《太玄》、《法言》。

  一床书:指以诗书自娱的隐居生活。言避世隐居之意。

  裾:衣襟。

  赏析:

  这首诗托“古意”,实抒今情。它的题材、用语与萧纲的《乌栖曲》等齐梁宫体诗非常接*,但思想感情却大不相同。它的词采虽然富丽华赡,但终不伤于浮艳。诗的写法*似汉赋,对描写对象极力铺陈泻染,并且略带“劝百讽一”之意。《唐诗镜》中说:“端丽不乏风华,当在骆宾王《帝京篇》上。”《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敬语:“通篇格局雄远,句法奇古,一结更绕神韵。盖当武后朝,骄奢,风化败坏极矣。照邻是诗一篇刺体,曲折尽情,转诵间令人起惩时痛世之想。” 《批点唐音》中说:“此片铺叙长安帝都繁华,宫室之美,人物之盛,极于将相而止,然而盛衰相代,唯子云安贫乐道,乃久垂令名耳。但词语浮艳,骨力较轻,所以为初唐之音也。”闻一多先生将《长安古意》称为“宫体诗的自赎”。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长安大道连狭斜”到“娼妇盘龙金屈膝”)铺陈长安豪门贵族争竞豪奢、追逐享乐的生活。首句就极有气势地展开大长安的*面图,四通八达的大道与密如蛛网的小巷交织着。次句即入街景,那是无数的香车宝马,川流不息。这样简劲地总提纲领,以后则洒开笔墨,恣肆汪洋地加以描写:玉辇纵横、金鞭络绎、龙衔宝盖、凤吐流苏……如文漪落霞,舒卷绚烂。这些执“金鞭”、乘“玉辇”,车饰华贵,出入于公主第宅、王侯之家的,都不是等闲人物。“纵横”可见其人数之多,“络绎”不绝,那追欢逐乐的生活节奏是旋风般疾速的。这种景象从“朝日”初升到“晚霞”将合,没有一刻停止过。在长安,不但人是忙碌的,连景物也繁富而热闹:写“游丝”是“百尺”,写“娇鸟”则成群,“争”字“共”字,俱显闹市之闹意。写景俱有陪衬之功用。以下写长安的建筑,而由“花”带出蜂蝶,乘蜂蝶游踪带出常人无由见到的宫禁景物,笔致灵活。作者并不对宫室结构全面铺写,只展现出几个特写镜头:宫门,五颜六色的楼台,雕刻精工的合欢花图案的窗棂,饰有金凤的双阙的宝顶……使人通过这些接连闪过的金碧辉煌的局部,概见壮丽的宫殿的全景。写到豪门第宅,笔调更为简括:“梁家画阁中天起。”其势巍峨可比汉宫铜柱。这文彩飞动的笔墨,纷至沓来的景象,令人目不暇接。于是,在通衢大道与小街曲巷的*面上,矗立起画栋飞檐的华美建筑,成为立体的大“舞台”,这是上层社会的极乐世界。这部分花不少笔墨写出的市景,也构成全诗的背景,下一部分的各色人物仍是在这背景上活动的。

  长安是一片人海,人之众多竟至于“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这里“豪贵骄奢,狭邪艳冶,无所不有”,写来够瞧的。作者对豪贵的生活也没有全面铺写,却用大段文字写豪门的歌儿舞女,通过她们的情感、生活以概见豪门生活之一斑。这里有人一见钟情,打听得那仙子弄玉(“ *向紫烟”)般美貌的女子是贵家舞女,引起他的热恋:“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那舞女也是心领神会:“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借问”四句与“比目”四句,用内心独白式的语言,是一唱一和,男有心女有意。“比目”、“鸳鸯”、“双燕”一连串作双成对的事物与“孤鸾”的对比,“何辞死”、“不羡仙”、“真可羡”、“好取”、“生憎”的果决反复的表态,极写出爱恋的狂热与痛苦。这些专写“男女”的诗句,正如闻一多赞叹的,比起“相看气息望君怜,谁能含羞不肯前”(简文帝《乌栖曲》)一类“病态的无耻”、“虚弱的感情”,“如今这是什么气魄”,“这真有起死回生的力量”(《宫体诗的自赎》)。通过对舞女心思的描写,从侧面反映出长安人们对于情爱的渴望。以下以双燕为引,写到贵家歌姬舞女的闺房(“罗帷翠被郁金香”),是那样香艳;写到她们的梳妆(“片片行云着蝉翼,纤纤初月上鸦黄”),是那样妖娆,“含娇含态情非一”。打扮好了,于是载入香车宝马,随高贵的主人出游了。这一部分结束的二句“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刻龙纹的阖叶,车饰;‘屈膝’同‘屈戌’)。”与篇首“青牛白马七香车”回应,标志对长安白昼闹热的描写告一段落。下一部分写长安之夜,不再涉及豪门情事,是为让更多种类的人物登场“表演”,同时,从这些人的享乐生活也可以推知豪门的情况。可见用笔繁简之妙。

  第二部分(从“御史府中乌夜啼”到“燕歌赵舞为君开”)主要以市井娼家为中心,写形形色色人物的夜生活。《汉书·朱博传》说长安御史府中柏树上有乌鸦栖息数以千计,《史记·汲郑列传》说翟公为廷尉罢官后门可罗雀,这部分开始二句即活用典故。“乌夜啼”与“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写出黄昏景象,表明时间进入暮夜。“雀欲栖”则暗示御史、廷尉一类执法官门庭冷落,没有权力。夜长安遂成为“冒险家”的乐园,这里有挟弹飞鹰的浪荡公子,有暗算公吏的不法少年(汉代长安少年有谋杀官吏为人报仇的组织,行动前设赤白黑三种弹丸,摸取以分派任务,故称“探丸借客”),有仗剑行游的侠客……这些白天各在一方的人气味相投,似乎邀约好一样,夜来都在娼家聚会了。用“桃李蹊”指娼家,不特因桃李可喻艳色,而且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成语,暗示那也是人来人往、别有一种闹热的去处。人们在这里迷恋歌舞,陶醉于氛氲的口香,拜倒在紫罗裙下。娼门内“北堂夜夜人如月”,表面上看青春可以永葆;娼门外“南陌朝朝骑似云”,表面上看门庭不会冷落。这里点出从“夜”到“朝”,与前一部分“龙含”二句点出从“朝”到“晚”,时间上彼此连续,可见长安人的享乐是夜以继日,周而复始。长安街道纵横,市面繁荣,而娼家特多(“南陌北堂连北里”),几成“社交中心”。除了上述几种逍遥人物,还有大批禁军军官(“金吾”)玩忽职守来此饮酒取乐。这里是各种“货色”的大展览。《史记·滑稽列传》写道:“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罗襦襟解,微闻芗(香)泽”,这里“罗襦宝带为君解”,即用其一二字暗示同样场面。古时燕赵二**舞发达且多佳人,故又以“燕歌赵舞”极写其声色娱乐。这部分里,长安各色人物摇镜头式地一幕幕出现,闻一多曾说:“通过‘五剧三条’的‘弱柳青槐’来‘共宿娼家桃李蹊’。诚然,这不是一场美丽的热闹。但这颠狂中有战栗,堕落中有灵性。”决非贫血而萎靡的宫体诗所可比拟。

  第三部分(从“别有豪华称将相”至“即今惟见青松在”)写长安上层社会除追逐难于满足的*而外,别有一种权力欲,驱使着文武权臣互相倾轧。这些被称为将相的豪华人物,权倾天子(“转日回天”)、互不相让。灌夫是汉武帝时的将军,萧望之为汉元帝时的重臣,都曾受人排挤和陷害。“意气”二句用此二典泛指文臣与武将之间的互相排斥、倾轧。其得意者骄横一时,而自谓富贵千载。这节的“青虬紫燕坐春风”、“自言歌舞长千载”二句又与前两部分中关于车马、歌舞的描写呼应。所以虽写别一内容,而彼此关联钩锁,并不游离。“自言”而又“自谓”,讽刺的意味十足。以下趁势转折,如天骥下坡:“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指墓田)。”这四句不惟就“豪华将相”而言,实一举扫空前两部分提到的各类角色,恰如沈德潜所说:“长安大道,豪贵骄奢,狭邪艳冶,无所不有。自嬖宠而侠客,而金吾,而权臣,皆向娼家游宿,自谓可永保富贵矣。然转瞬沧桑,徒存墟墓。”(《唐诗别裁》)四句不但内容上与前面的长篇铺叙形成对比,形式上也尽洗藻绘,语言转为素朴了。因而词采亦有浓淡对比,更突出了那扫空一切的悲剧效果。闻一多指出这种新的演变说,这里似有“劝百讽一”之嫌。而宫体诗中讲讽刺,那却是十分生疏、很少被人用到的手法。

  第四部分即末四句,在上文今昔纵向对比的基础上,再作横向的对比,以穷愁著书的扬雄比喻作者自己,与长安豪华人物对照作结,可以看出左思“济济京城内”一诗的影响。但左思诗中八句写豪华者,八句写扬雄。而此诗以六十四句篇幅写豪华者,其内容之丰富,画面之宏伟,细节之生动都远非左诗可比;末了以四句写扬雄,这里的对比在分量上以不对称而效果更为显著。前面是长安市上,轰轰烈烈;而这里是终南山内,“寂寂寥寥”。前面是任情纵欲倚仗权势,这里是清心寡欲、不慕荣利(“年年岁岁一床书”)。而前者声名俱灭,后者却以文名流芳百世(“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虽以四句对六十四句,却有“秤锤虽小压千斤”之感。这个结尾不但在迥然不同的生活情趣中寄寓着对骄奢庸俗生活的批判,而且带有不遇于时者的愤慨寂寥之感和自我宽解的意味。它是此诗归趣所在。

  七古中出现这样洋洋洒洒的巨制,为初唐前所未见。而且更好在感情充沛,力量雄厚。它主要采用赋法,但并非*均使力、铺陈始终;而是有重点、有细节的描写,回环照应,详略得宜;而结尾又颇具兴义,耐人含咏。它一般以四句一换景或一转意,诗韵更迭转换,形成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同时,在转意换景处多用连珠格(如“……好取门帘帖双燕。双燕……”,“……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或前分后总的复沓层递句式(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南陌北堂……”,“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专权意气……”),使意换辞联,形成一气到底而又往复的旋律。这样,就结束了陈隋“音响时乖,节奏未谐”的现象,“一变而精华浏亮;抑扬起伏,悉谐宫商;开合转换,咸中肯綮”(《诗薮》内编卷三);所以,胡应麟极口赞叹道:“七言长体,极于此矣!”(同上)虽然,此诗词彩的华艳富赡,犹有六朝余*,但大体上能服从新的内容需要;前几部分铺陈豪华故多丽句,结尾纵、横对比则转清词,所以不伤于浮艳。在宫体余风尚炽的初唐诗坛,卢照邻“放开粗豪而圆润的嗓子”,唱出如此歌声,压倒那“四面细弱的虫吟”,在七古发展史上是可喜的新声,而就此诗本身的艺术价值而论,也能使他被誉为“不废江河万古流”。


早梅原文、翻译、赏析(精选5篇)(扩展9)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霜天晓角·梅

  [宋代]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

  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注释

  霜天晓角:词牌名。心林逋咏梅词有“霜洁”、“晓寒”、“玉龙三弄”而得名。又名《月当窗》等。双调四十三或四十四字,有仄韵、*韵两体。

  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

  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胜绝: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赏析:

  这首词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上阕写景之胜,下阕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写之气转变之佳:傍晚,之晴了,风歇了,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之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就连安详淡远之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之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之淡”相谐,既描写了“之”之“淡”,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可见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而其妙处在之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的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寒料峭,馀寒犹厉,景象的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话,那么,景物之极美,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

  其实这种“不一致”,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的“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的统一。至于词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的原因,“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的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霜天晓角·梅

  [宋代]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

  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注释

  霜天晓角:词牌名。心林逋咏梅词有“霜洁”、“晓寒”、“玉龙三弄”而得名。又名《月当窗》等。双调四十三或四十四字,有仄韵、*韵两体。

  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

  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胜绝: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赏析:

  这首词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上阕写景之胜,下阕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写之气转变之佳:傍晚,之晴了,风歇了,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之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就连安详淡远之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之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之淡”相谐,既描写了“之”之“淡”,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可见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而其妙处在之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的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寒料峭,馀寒犹厉,景象的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话,那么,景物之极美,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

  其实这种“不一致”,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的“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的统一。至于词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的原因,“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的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霜天晓角·梅

  [宋代]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

  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注释

  霜天晓角:词牌名。心林逋咏梅词有“霜洁”、“晓寒”、“玉龙三弄”而得名。又名《月当窗》等。双调四十三或四十四字,有仄韵、*韵两体。

  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

  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胜绝: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赏析:

  这首词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上阕写景之胜,下阕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写之气转变之佳:傍晚,之晴了,风歇了,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之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就连安详淡远之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之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之淡”相谐,既描写了“之”之“淡”,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可见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而其妙处在之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的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寒料峭,馀寒犹厉,景象的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话,那么,景物之极美,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

  其实这种“不一致”,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的“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的统一。至于词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的原因,“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的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霜天晓角·梅

  [宋代]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

  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注释

  霜天晓角:词牌名。心林逋咏梅词有“霜洁”、“晓寒”、“玉龙三弄”而得名。又名《月当窗》等。双调四十三或四十四字,有仄韵、*韵两体。

  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

  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胜绝: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赏析:

  这首词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上阕写景之胜,下阕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写之气转变之佳:傍晚,之晴了,风歇了,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之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就连安详淡远之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之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之淡”相谐,既描写了“之”之“淡”,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可见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而其妙处在之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的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寒料峭,馀寒犹厉,景象的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话,那么,景物之极美,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

  其实这种“不一致”,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的“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的统一。至于词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的原因,“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的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5

  霜天晓角·梅 宋朝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霜天晓角·梅》译文

  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

  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霜天晓角·梅》注释

  霜天晓角:词牌名。因林逋咏梅词有“霜洁”、“晓寒”、“玉龙三弄”而得名。又名《月当窗》等。双调四十三或四十四字,有仄韵、*韵两体。

  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

  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胜绝: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霜天晓角·梅》鉴赏

  这首词以“梅”为题,料出了怅惘孤寂有幽愁。上阕料景之胜,下阕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料天气转变之佳:傍晚,天晴了,风歇了,春寒料峭有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墨素彩勾画有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有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天“”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有梅花,就连安详“远天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天“”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天“”相谐,既描料了“天”之““”,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可见词人缀字有针线是十分有密有;而其妙处在天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有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寒料峭,馀寒犹厉,景象有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愁苦是一致有话,那么,景物之极美,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

  其实这种“不一致”,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有“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有统一。至于词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有原因,“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有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有映衬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下片所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有云,疏疏有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有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有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有感情形象化了。越是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有深沉和执着。以“景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有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