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

首页 / 赏析 / |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 1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宋代〕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潋滟(liàn yàn):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是显得很美。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潋滟(liàn yàn):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空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亦:也。奇:奇妙。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但,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至于称西施为西子,恐怕不仅是为了尊重,还与*仄有关系(第三句最后一个字要求仄声字,而“施”是*声字)。现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于苏轼这首诗。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赏析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笔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一有一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笔;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性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性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笔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笔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 2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空 一作: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翻译:

  西湖水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波光粼粼,看起来美丽极了。山色在云雾的笼罩下。半明半暗,隐隐约约,雨中的西湖也显得非常奇妙。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装饰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怎样装扮都那么美丽。

  译文二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①湖:即杭州西湖。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 3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及注释

  水光潋(liàn)滟(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亦:也。奇: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注释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蒙:细雨迷蒙的样子。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创作背景

  苏轼于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但,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至于称西施为西子,恐怕不仅是为了尊重,还与*仄有关系(第三句最后一个字要求仄声字,而“施”是*声字)。现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于苏轼这首诗。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赏析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 4

  【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 5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佚名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2、 陈邦炎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8-349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扬州慢·十里春风

  宋代:赵以夫

  十里春风,二分明月,蕊仙飞下琼楼。看冰花翦翦,拥碎玉成毬。想长日、云阶伫立,太真肌骨,飞燕风流。敛群芳、清丽精神,都付扬州。

  雨窗数朵,梦惊回、天际香浮。似阆苑花神,怜人冷落,骑鹤来游。为问竹西风景,长空淡、烟水悠悠。又黄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

  送人赴安西

  唐代:岑参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陌上桑

  唐代:李白

  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

  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

  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

  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

  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

  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

  寒螀爱碧草,鸣凤栖青梧。

  托心自有处,但怪傍人愚。

  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踟蹰。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扩展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扩展1)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翻译实用5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翻译 1

  宋代: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翻译 2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睛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入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这里,诗人抒发的是一时的才思,但这一比喻如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所说,“遂成为西湖定评”。从此,人们常以“西子湖”作为西湖的别称。本人对这一比喻也很得意,曾在诗中多次运用。后人对这一比喻更深为赞赏,常在诗中提到。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称这首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篇”。其特点之一是概括性特别强。它写的不是西湖的一处之景或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的全面写照和全面评价,区而它就具有超越的艺术色。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此外,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成功就是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

  互文。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上半句省落“雨亦奇”,下半句省落“晴方好”。全句意思是说西湖的不论天晴还是下雨都很美妙。不能理解为:西湖的水只是天晴好看,西湖的山只是下雨美妙。

  对偶。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是正对,意义相*,互为补充。由于“水光潋滟”与“山色空濛”,“晴方好”与“雨亦奇”,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光图,对仗工整,创造出神秘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西湖的神往之情。

  比喻。诗歌中把“西湖”比作“西子”即西施,以自己的奇妙的观察品味,把西湖的自然美比作美女西施。通过巧妙地比喻,构成一幅生动可感的西湖图像,创造出更真切的意境,是十分贴切的比喻。西湖也叫西子湖,这个名字是从这首诗歌中的比喻而来。西湖也因此而锦上添,越来越闻名。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翻译 3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及注释

  水光潋(liàn)滟(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亦:也。奇: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注释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蒙:细雨迷蒙的样子。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创作背景

  苏轼于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但,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至于称西施为西子,恐怕不仅是为了尊重,还与*仄有关系(第三句最后一个字要求仄声字,而“施”是*声字)。现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于苏轼这首诗。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赏析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翻译 4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佚名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2、 陈邦炎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8-349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扬州慢·十里春风

  宋代:赵以夫

  十里春风,二分明月,蕊仙飞下琼楼。看冰花翦翦,拥碎玉成毬。想长日、云阶伫立,太真肌骨,飞燕风流。敛群芳、清丽精神,都付扬州。

  雨窗数朵,梦惊回、天际香浮。似阆苑花神,怜人冷落,骑鹤来游。为问竹西风景,长空淡、烟水悠悠。又黄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

  送人赴安西

  唐代:岑参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陌上桑

  唐代:李白

  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

  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

  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

  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

  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

  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

  寒螀爱碧草,鸣凤栖青梧。

  托心自有处,但怪傍人愚。

  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踟蹰。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翻译 5

  译文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注释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⑵朝曦:早晨的阳光。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译文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扩展2)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5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1

  苏轼于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2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但,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至于称西施为西子,恐怕不仅是为了尊重,还与*仄有关系(第三句最后一个字要求仄声字,而“施”是*声字)。现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于苏轼这首诗。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3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及注释

  水光潋(liàn)滟(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亦:也。奇: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注释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蒙:细雨迷蒙的样子。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创作背景

  苏轼于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但,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至于称西施为西子,恐怕不仅是为了尊重,还与*仄有关系(第三句最后一个字要求仄声字,而“施”是*声字)。现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于苏轼这首诗。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赏析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4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简析

  这组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1、陈邦炎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8-349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宋代: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扩展3)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赏析范文五份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赏析 1

  作品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⑴

  苏轼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⑵,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⑶。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⑷,山色空濛雨亦奇⑸。

  欲把西湖比西子⑹,淡妆浓抹总相宜⑺。

  作品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⑷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

  ⑸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⑹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⑺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作品译文

  其一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作品鉴赏

  其一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其二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赏析 2

  译文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注释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⑵朝曦:早晨的阳光。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译文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赏析 3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空 一作: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翻译:

  西湖水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波光粼粼,看起来美丽极了。山色在云雾的笼罩下。半明半暗,隐隐约约,雨中的西湖也显得非常奇妙。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装饰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怎样装扮都那么美丽。

  译文二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①湖:即杭州西湖。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赏析 4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但,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至于称西施为西子,恐怕不仅是为了尊重,还与*仄有关系(第三句最后一个字要求仄声字,而“施”是*声字)。现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于苏轼这首诗。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创作背景

  苏轼于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赏析 5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注释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诗句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

  解析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 ▲

  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2、 陈邦炎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8-349

  赏析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8-349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读山海经·其一

  魏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纳凉

  宋代: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关山月

  南北朝: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扩展4)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1

  教学理念:

  以重点词句“总相宜”为突破口,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展开教学。引导质疑,先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再围绕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总相宜”的赞叹为基点展开讨论学*,最后回归提升对“总相宜”的感悟,进而理解全诗。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五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学生分析:

  打从一年级开始,班里的学生就很喜欢朗读背诵简短的古诗文,在朗读中或多或少也能感悟古诗描绘的画面。可是在吟读上,学生很难进入作者的意境,因此感悟比较肤浅,所谓的感情朗读只是浮于表面。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会写“亦、妆”两字。

  2、理解古诗,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进入意境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准备:西湖景色的课件图、写有句式小挂板、音乐磁带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引入

  师:我们壶镇区的生活用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周边的大水库起了很大的作用,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水库是什么样子?

  生:大、美

  2、谈话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游览另一个水的世界

  (出示挂图介绍:这是我们浙江省的杭州西湖)

  师:西湖美吗?面对西湖的美丽景色,我们的小朋友往往无法用语言拿来表达,可古代有一位诗人却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把西湖的美丽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来学*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大作(出示课题)

  3、组织读课题(个别读、集体读)

  二、读通古诗,理解诗句

  1、组织读古诗

  自由读——个别读(随机纠正)

  读诗中指导书写“亦、妆”。(亦:师示范写,组织书空写,再再在田字格边写一个。妆:组词,说说后半个为什么是个“女”字并指导书写)

  个别评价语:

  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有谁还愿意读读。

  读得很流利!

  读得很有节奏!谁再来读读!

  2、引导朗读感悟

  听得出,大家刚才都在读上下了一番工夫,很好!对于诗中,你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

  预设内容:

  生:“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她理解?

  生:总是那么美好,恰到好处。

  师:诗人看见了什么美景,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让我们一起来再读读他的诗吧!

  生:诗人看见了晴天的美丽景色。

  师:还看见了什么?

  生:山的景色?

  师:什么天气山的景色?

  生:雨天

  师:你哪里看出晴天和雨天是美丽的?请读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

  评议:很美 我还想听,请你再来一次

  还感觉不到美 再来一次

  师: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水波闪动)水波怎么会闪动?(由于阳光的照耀)从哪个词看出来?(水光潋滟)请你来读读这个词

  谁来说说*时在哪里看到过“水光潋滟”的样子?请你把你看到的感受读出来。(请几名学生个别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课文,搜集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今天,老师把西湖请进了咱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课件:《动人的西湖》)

  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这儿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西湖美吗?是啊!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天晴,后来下雨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苏轼)你了解苏轼吗?(生答。师补充:苏轼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当通判,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杭州市的*。他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一同去领略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读感知:

  1 、自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检查读书效果。

  3 、师范读古诗。

  4 、根据出示的诗歌朗读节奏提示,生齐读诗歌。

  5、针对诗歌,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

  1、学*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

  (1)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晴”)

  (2)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水光潋滟”)(板书:水光潋滟)

  (3)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宝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风徐徐吹来,亲切地抚摸着游人的脸庞,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湖面“水光潋滟”。

  (4)你读懂“潋滟”了吗?

  (波光闪动的样子。)(课件出示)

  (5)你还能用其它的词来形容水光潋滟的湖面吗?

  (波光闪闪、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6)诗句导读。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满是金子,刺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带着理解读第一句)。

  (7)晴天的西湖真美啊!假设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你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

  (随风飘动的柳条、开得正艳的桃花、欢唱的鸟儿、鱼儿在水中嬉戏、人们在湖中荡舟……)

  (8)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西湖,你感觉诗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带着体会个别读,全班读。)

  一个“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板书:好)

  2、学*诗歌的第二句。

  (过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播放课件:雨中的西湖图片。)

  (1)冥想: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尽情想象,雨中的西湖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播放音乐:《雨中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3)诗人苏轼看到了什么景象?(课件出示:第二句)

  (“山色空濛”)(板书:山色空濛)

  (播放课件:雨后的西湖图片。)创设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诗人说——(引读第二句。)

  (4)你读懂“空濛”了吗?

  (云雾迷茫的样子。)(课件出示)

  (5)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雨中西湖的特点?

  (板书:奇)

  (6)带着理解读诗歌的一、二句。

  3、学*古诗的三、四句。

  (过渡: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他触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课件出示:诗歌三、四句。)

  (1)你从三、四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了解“西子”吗?

  (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3)西施有多美呢?(齐读第四句。)

  (不管是化淡妆还是浓妆,不管什么时候,西施都很美。)

  (4)想见一见西施吗?(课件出示:西施图片。)

  (5)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

  (6)导读: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板书:淡妆浓抹总相宜)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板书:西子湖)

  读到这里,你可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了吗?

  4、苏轼笔下的西湖真美啊!古人有许多描写西湖的诗作,却很少有人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想想,苏轼为何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动人呢?

  5、带着体会读诗。

  6、指名读诗,配乐齐读诗歌。

  7、齐背诗歌。

  四、拓展延伸:

  1、赏析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诗人描绘了什么时候的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

  2、积累这首诗歌。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游览了人间天堂——西湖。其实,苏轼不光是一位大诗人,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书画家。你想和他走得更*一些吗?请课外搜集苏轼的作品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 (好)

  西子湖 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色空濛 (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生字,认识“亦、妆”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潋滟、空蒙”等词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2、导入《饮湖上初晴后雨》。

  3、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你们了解苏轼吗?

  2、介绍苏轼。苏轼多才多艺,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号东坡居士,他的诗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在艺术上别具一格。

  3、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4、学生说题目意思。

  三、读古诗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诗中哪些字你觉得比较难。

  4、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卡片,指导学生读好“潋滟、空蒙、淡妆浓抹”,理解“亦”的意思。

  5、把这些词语放进诗中,读好它,你会发现你能读出另一种味道。

  6、学生自由读。

  7、指名读。

  8、齐读。

  四、明诗意

  1、学*第一句

  ①读第一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②理解“潋滟”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说。

  ③指名读再齐读。

  2、学*第二句

  ①、播放下雨音乐。

  ②、你刚才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什么画面?

  ③、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空蒙”。

  ④、理解诗句意思。

  ⑤、指导朗读。

  3、学*后两句

  ①:如此美妙的西湖,在诗人眼中,他把西湖比作了什么?读后两句。

  ②、了解西子。

  ③、诗人为什么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④、学生汇报。

  五、熟诵读,厚积累

  1、听录音朗读。

  2、学生读。

  3、背诵。

  4、拓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代)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5、小结。

  教后反思:

  语文教学的字词不仅仅是低年级的任务,本课中,生字的教学不局限于课本要求的“亦、妆”两字,而是根据了学生的需要,对“潋滟、淡妆浓抹”等的字词也让学生反复读,这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对于整首诗的朗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诗句必须反复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流传至今而又行之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通过读,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情,每句诗连听带读至少在10遍以上,所以到后来的背诵有不少学生就能脱口而出了。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仍然是感到比较困惑的地方。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领导入

  1、同学们,大家以前一定有过旅游的经历。那么,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看见过哪些令你难忘的自然景观?

  2、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它的景色异常秀美,吸引着国内外许多人来此参观旅游。其时,不仅是现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经听闻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写西湖的诗篇,诗的名字就叫——(生齐读本诗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苏轼)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出节奏。)

  2、读懂诗意。请默读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

  三 、理解诗人,感悟诗情之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诗人与西湖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2、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美

  1、配乐朗诵,学生听后讨论。

  2、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带着你的想象再一次朗诵这首诗。

  五、拓展学*,感受诗的魅力

  1、让我们在苏轼的诗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总结: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而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六、作业:(任选一题)

  1、做一张苏轼的诗词手抄报。或有关西湖的诗词手抄报。

  2、写一篇学*本课的感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5

  一、课前谈话

  1、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那些地方?你们知道“人间天堂”指的是哪里吗?“人间天堂”是说什么意思呢?

  2、你们想欣赏一下西湖的风光吗?那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西湖之旅吧!(出示课件)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诗,介绍作者

  1、师:西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的,西湖的确很美,在宋代诗人苏轼的笔下更是美得独特。板书“苏轼”)

  2、师:苏轼曾在杭州做官,他写了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3、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苏轼?

  4、再读、解题:

  5、过渡: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强调注意课文中注音的生字的读音及写法。

  2、师:讲解生字

  3、师: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这首诗在哪里停顿是合适的?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用小斜杠画一画。

  4、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5、齐读。

  四、渗透方法,理解诗句,加深感悟

  1、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能将古诗读得流利而富于节奏,可是要读出古诗的韵味,我们还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接下来我们一齐学*理解诗句,看看苏轼如何用这短短28个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2、学*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课件出示。

  ①先齐读。

  ②提出疑问。(你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

  ③解疑。讲解单个字的解释。“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

  可结合注释、图画,发挥想象理解: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光潋滟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方:正,恰恰。空蒙:形容山峦迷蒙的样子。想象:下雨天云雾迷茫的样子你见过吗?这个时候去看山是什么样的?

  ④结合单个字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这两句诗分别描写了什么气候下的景色?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人所看到的景色{美}

  4、齐读,读出烟雨迷茫的朦胧美感,和阳光明媚、波光闪动的美。

  5、当诗人看见这丰富而美好的画面,会是什么心情呢?带着愉悦的心情读。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更喜欢晴西湖还是雨西湖?为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出你的喜爱。(喜欢晴西湖的读第一句,喜欢雨西湖的读第二句)

  那么,诗人喜爱的是晴天的西湖还是那雨天的西湖?从哪里可以看出诗人都喜欢。(晴方好、雨亦奇)

  过渡:对,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美!这不禁让诗人联想到了古代的大美人西施。

  6、学*“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总结学*前两句的方法。(先解释单个字,再根据单个字的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师:西施美不美?诗人把什么比作西施?诗人怎样评价西施的美?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还美吗?为什么?(大自然所赋予的天生的美)

  诗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出她不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怎样读出这种美?(重读:总)

  ③诗人为什么要将西湖比作西子?她们有什么相通之处?

  (引导理解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不仅因为都有一个“西”字,都具有婀娜多姿的美,最主要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不需外物衬托,不需人为修饰的独特的天然的美!)

  哪个字最能体现西湖的这种美?还是一个总字,看起来是在写西施的美,实际上作者是借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

  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总是那么美,一个“总”字将西湖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所以当他想到将西湖比作西子这一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时,他是那么得惊喜、得意,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

  五、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想亲自去领略西湖的美吗?虽然今天我们不能去到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但是诗的美还在于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随着苏轼再次畅游西湖吧!

  师配乐朗读,生闭目想象:(如时间不允许,则教师配乐读古诗)

  这一天,阳光明媚,苏轼与几位好友相约畅游西湖,他们泛舟湖上,饮酒赏景,西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荡漾,闪烁耀眼,向人们展示着它美丽的风貌。诗人不禁深深地陶醉了,正当诗人正沉醉于这山水美景,忽见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原来下雨了,你再看这雨天的西湖吧,云雾迷茫,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致。最好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诗人不禁咏出这样的诗句,读——师生齐读。

  就让这美景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吧,再读一读!

  能背一背吗?

  7、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诗人苏轼带我们领略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同时又用一个奇妙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湖那天然美的神韵。

  六、拓展学*,活化文本,综合发展

  1、过渡: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描写西湖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首。

  2、课后作业:朗诵全诗,鼓励背诵。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6

  教学理念:

  以重点词句“总相宜”为突破口,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展开教学。引导质疑,先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再围绕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总相宜”的赞叹为基点展开讨论学*,最后回归提升对“总相宜”的感悟,进而理解全诗。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五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学生分析:

  打从一年级开始,班里的学生就很喜欢朗读背诵简短的古诗文,在朗读中或多或少也能感悟古诗描绘的画面。可是在吟读上,学生很难进入作者的意境,因此感悟比较肤浅,所谓的感情朗读只是浮于表面。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会写“亦、妆”两字。

  2、理解古诗,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进入意境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准备:西湖景色的课件图、写有句式小挂板、音乐磁带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引入

  师:我们壶镇区的生活用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周边的大水库起了很大的作用,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水库是什么样子?

  生:大、美

  2、谈话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游览另一个水的世界

  (出示挂图介绍:这是我们浙江省的杭州西湖)

  师:西湖美吗?面对西湖的美丽景色,我们的小朋友往往无法用语言拿来表达,可古代有一位诗人却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把西湖的美丽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来学*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大作(出示课题)

  3、组织读课题(个别读、集体读)

  二、读通古诗,理解诗句

  1、组织读古诗

  自由读——个别读(随机纠正)

  读诗中指导书写“亦、妆”。(亦:师示范写,组织书空写,再再在田字格边写一个。妆:组词,说说后半个为什么是个“女”字并指导书写)

  个别评价语:

  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有谁还愿意读读。

  读得很流利!

  读得很有节奏!谁再来读读!

  2、引导朗读感悟

  听得出,大家刚才都在读上下了一番工夫,很好!对于诗中,你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

  预设内容:

  生:“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她理解?

  生:总是那么美好,恰到好处。

  师:诗人看见了什么美景,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让我们一起来再读读他的诗吧!

  生:诗人看见了晴天的美丽景色。

  师:还看见了什么?

  生:山的景色?

  师:什么天气山的景色?

  生:雨天

  师:你哪里看出晴天和雨天是美丽的?请读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

  评议:很美 我还想听,请你再来一次

  还感觉不到美 再来一次

  师: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水波闪动)水波怎么会闪动?(由于阳光的照耀)从哪个词看出来?(水光潋滟)请你来读读这个词

  谁来说说*时在哪里看到过“水光潋滟”的样子?请你把你看到的感受读出来。(请几名学生个别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扩展5)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20)份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1

  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一直都是小心翼翼,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每次课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亦是如此。苏轼在这首诗中写出了自己对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感受是“晴方好”“雨亦奇”,而且以“水光潋滟晴方好”比喻“淡妆的西施”,描绘出了西湖别样的美。这是作者独特的体验,别具特色。

  在教学中,首先,我结合本课作者的生活体验以及学生实际体验,引导学生品味诗中之景,把景物看作可以与自己相比或交流的活动。其次,结合景物的特点,对这个景物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接着,我顺藤摸瓜,加大难度,教会孩子怎样捕捉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我让学生结合注释,资料、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诗的情景画面。结合学生的作业,我作了些点拨: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我们要善于捕捉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作者写西湖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那么美好,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西湖深深的喜爱之情。并且在后面两句还把西湖比西施,西施是人见人爱的美女,西湖如美女一样可爱,一样美,怎能不让人喜爱呢?作者通过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将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自然美上升到艺术美,主观感情和客观现象组成一幅有立体感的画面,熔铸成一首动人的诗,咏物抒情,和谐统一。最后,我总结全课,再次和孩子们强调在读诗时,要先想想写的是什么,然后在脑海中形成诗中所展示的画面,再根据这种画面去想象作者处在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这样,才能捕捉到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上完本课,从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我想,语文还真不是为了传授学生几个生字,它是有灵魂的情感之物,无论什么体裁的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得想办法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生活,进入作者的感情空间,相互享受,相互拥有,相互取长补短。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2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版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我通过一个小的写话来升华情感: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俊美,因为(),西湖的.()更加()。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时,苏轼站在西湖边,看着美丽的湖光山色,苏轼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时,老师站在喜欢边,老师醉了。……此时小朋友站在喜欢边,小朋友们醉了……通过多次朗读引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苏轼的另一首《望湖楼醉书》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小雨的轻柔,一首是描写大雨的狂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雨的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头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在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没有放开学生大胆的想象,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3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在教学时,由于缺少经验和技巧,再加上本人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成功的地方少,而不足的地方是太多了,下面反思如下:

  因为所教的对象是农村的孩子,见识不广,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十景风光图片,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接着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理解题意。然后我还花了较长的时间让学生练*读出诗的韵

  律,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指导,让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鳌闭飧龃适保�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并发现它美,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再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最后,引导学生在理解单个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诗句的意思。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

  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本堂课中,因为在对学生理解诗意的引导不够好,导致在我提问时积极回答问题的人太少,课堂死气沉沉,一点也不活跃,用一个词来概括――沉闷。总之这堂课有太多的不足,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4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是诗中的某些词语的理解却是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

  备课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反复领悟古诗,了解学情,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过渡语的反复斟酌我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备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引得太多,放手不够,课堂中老师要说的话也太多。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执教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由于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周全,因此,问题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第一,孩子们的课堂常规训练不够到位。

  上整堂课,虽然我仔细观察了孩子们,他们没有任何出格的行为,但是我认为很多孩子是心不在焉的,是学*不够认真的。我在想,第一是我的孩子没有学会听课,其次就是因为我的课不够吸引孩子们。第三就是孩子们见不得三宝,来了几位老师听课,他们就手足无措了,发言不够踊跃,朗读不够放开。听了耿老师的课,我才知道,其实三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也是少不了的程序,特别是在我们*时的课堂教学中,更要注意组织教学,这样才能有好的学*效果。

  第二,了解学情不够。

  应该说,我对孩子们还是不太了解,比如我问总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们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我对孩子们的估计不足。在三6班上课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不懂淡妆浓抹是什么意思,我立刻修改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本打算将那个问题抛给学生的,我换成了两幅对比图片来帮助孩子理解,应该说那两幅图解决了淡妆浓抹的问题,但是我没有将这个好的契机和总相宜结合起来。正如黄老师所说的那样,直接问孩子们,这两幅图美不美?孩子们肯定肯定回答,美,然后我直接总结,这就是总相宜,那教学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三,就是课前的预设还是不够精细,这点从每个环节的设计连贯度就可以看出来。

  虽然说我在预设的时候还是关注了如何让每个环节更连贯,让过渡语更自然一些,也许是我教案记得不熟练,也许是我的临场机智不够,反正表现不尽人意。

  第四,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

  让课堂教学语言更美一些,让教学流程更清晰一些,让评价更多样一些,让普通话更标准一些,让语气更抑扬顿挫一些,让感情更充沛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散发勃勃的生命活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5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湖的最直观的感受,使其自然地进入学*情境中。接着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天之中,诗人欣赏了西湖的晴姿雨态,真是兴奋之极啊!这时,他情不自禁地由西湖想到了――(西子),在引导学生感悟此比喻的精妙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多次朗读指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一首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晴雨的西湖,一首是描写荷花怒放时的西湖,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西湖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我觉得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铺垫得较好,有层次性。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接力读、齐读、配乐入境读,多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诗词,反复吟咏诗句,体现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培养学生语感,感悟诗意,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的转移。由于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一步步推进,因此,学生生生互动时,生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引导比较巧妙到位,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很精彩,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3、在想象中个性化感悟诗中的意境。教学中,我注重对文本进行拓展。如:“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出示图片)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怎么来夸赞一下西湖呢?”让学生换词,用这种方式来攻破理解词语的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个“奇”字中蕴含的:奇特、奇妙、奇异、神奇等其中不同的奥妙和丰富的内涵。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学生读诗的韵味不够浓,我铺垫的语言如果再丰富些,而且让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感受意境之后,再让学生在想象中读,学生读诗的韵味会更浓。

  2、老师的语言不够简练,略显��嗦。在以后诗词教学中应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更富有诗意语言才能把学生不断带入诗情画意当中,更好的感受诗人描绘的情景。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6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7

  “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浩瀚五千年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无数的文化遗产,而古诗,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如那漫天繁星,闪耀了千年文明的美丽夜空。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但我们似乎在走“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的模式化道路。这样学生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古诗教学中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没有情感,优秀文化遗产就无以继承和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怎样化难为易、由浅入深体验那源远流长的美好意境,唤起学生对学*古诗的热情呢?本学期的师徒同课同构,我和候莉莉老师选择了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名作《饮湖上初晴后雨》,对古诗教学做了初步地探索。课虽已上完,但意犹未尽、感想颇多!

  一、情感引趣,创设情境。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正因为诗如鼓琴声声见心,易唱动听悦耳感人又因为“俯而读仰而思熟读精思理自知”是传统的教诗方法,所以运用吟诵引入法在实践中是奏效的。它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感染,激发起浓厚的情趣。在本课的开始,我就围绕单元主题“水”带领学生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将进酒》中有关水的名句。通过饱含真情的吟诵带领孩子进入情境,激发孩子学*诗的欲望。

  二、嚼字品词,体悟诗意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前提。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紧抓住“水光潋滟”、“ 山色空蒙”、“方”、“ 亦”、“ 总相宜”等关键字,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找近义词、结合学过的古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带领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走进诗人描绘的画面。

  三、吟句读诗,品味诗情

  诵读是小学生学*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古诗文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是体味不到的要突出“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美轮美奂的西湖画面,配合美妙动听的音乐,把孩子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去。教师再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带领孩子反复吟诵,进而体会诗歌描写的美好意境。如在教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后,教师声情并茂地说:“风和日丽,当我们漫步西湖湖边,我们会赞叹道——(男生读)细雨蒙蒙,我们荡舟湖边,我们会赞叹道——(女生读)。让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升华,在吟诵中体会。

  四、拓展活动,再现画面

  在古诗教学中引入活动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想象、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大有帮助。、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在学完全文后,我让学生用今天积累的词语,想象古诗描写的西湖美景,写写你心目中的西湖。通过文字描述画面,更进一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走进诗人的世界。

  不足之处:

  1、学生读诗的韵味不够浓,由于没有把导语很好的记下来,在教学中教师没能创设出想象中的诗情画意,学生的朗读也不够深入。应该让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感受意境之后,再让学生在想象中读,学生读诗的韵味会更浓。

  2、教学设计过于面面俱到,容量过大,再加上没有掌握好时间,整堂课有些前紧后松。后面的内容没有讲深讲透。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让我们一起用诗一样的精巧锻造课堂,用诗一样的意蕴营造课堂,用诗一样的激情澎湃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因诗歌教学而充满浓浓的诗意,让学生的精神生命诗意地栖居。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8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时,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我通过一个小的写话来升华情感: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俊美,因为( ),西湖的( )更加( )。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点,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在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没有放开学生大胆的想象,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9

  本学期,我上了一堂公开课——《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在此谈谈教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我觉得本堂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参与的质量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学生参与面广。如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边看我板书边一起书空课题中每个字的笔画,做到全员参与。主体参与的形式多。如个别读、齐读全诗;读诗句想象画面;看录象欣赏西湖风光的同时听配乐朗诵;给古诗配上自己熟悉的曲子读一读。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好。如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时,学生纷纷举手,描述画面时能运用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语言比较生动、形象。

  二、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本堂课使用的`课件是我自己制作的几张投影片,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听课老师反映课件的画面和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我想:以后我再教这一课时,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会把这一课教得更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10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湘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在学校20xx年上学期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我选择了此诗参赛。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它的最大难点是什么?难就难在怎样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在教学这首诗时,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头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分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

  然而,这一堂课也有不少遗憾。我的情感不够投入是最突出的问题,诗歌的朗读还没有教好的凸显层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11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12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1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最后,我让学生在积累了不少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古诗的基础上,试着仿写一首写景诗,培养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创新写作的能力。

  我觉得本堂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参与的质量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参与面广。如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边看我板书边一起书空课题中每个字的笔画,做到全员参与。又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看风光图片尝试仿写一首写景诗,我进行巡视指导,也做到了人人动笔。

  (二)主体参与的形式多。如个别读、齐读全诗;读诗句想象画面;看录象欣赏西湖风光的同时听配乐朗诵;给古诗配上自己熟悉的曲子唱一唱;自己尝试动手写诗等等。

  (三)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好。如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时,学生纷纷举手,描述画面时能运用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再如让学生动笔写诗这个环节,学生做到了人人动笔,并且完成的质量整体水*较高,连*时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下课后都主动将他写好的诗拿给我看,让我深感欣慰。

  二、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本堂课使用的课件是我自己制作的几张投影片,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听课老师反映课件的画面和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二、没有当堂指导背诵全诗。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其实,当时设计教案时,我曾想到要有指导背诵这一环节的,可由于当时没有及时将想法记录下来,后来几次修改教学设计,竟然忘了补上这一环节。由此可见,在教学上有某种有价值的想法或灵感时应及时记录下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我想:以后我再教这一课时,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会把这一课教得更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14

  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先和孩子们一起了解诗人苏轼,介绍了苏氏父子在文学中的成就,也说了苏家小妹的才华出众,孩子听得很出神。接着问写哪里的风光?孩子大声回答:“西湖”“谁知道西湖?”孩子说了一些关于西湖的,有个孩子说:西湖也叫西子湖。“谁知道为什么又叫西子湖吗?西子指什么?”一生说:“西子也叫西施。”一生补充说:“西子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美女。”

  说完了西子,我们再次回到西湖,为什么西湖叫做西子湖?可以想象西湖有着和西子同样的————美丽。请同学读读诗,找出关于把西湖比作西子的诗句。孩子开始读书了,很快有人说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孩子读诗,说说他们的理解,把欲的意思解出来了,其余的很多迎刃而解,在大家的`补充说明中,我再次小结。接着过渡到,“为什么西湖能够和西子那么美呢?它美在哪里?”再从诗中找。孩子们再读,很快找出是前两行诗,孩子们结合注释来理解,理解晴朗时的西湖和下雨时的西湖同样的美丽,同样都是奇妙的,从而理解了下面的比喻。再让孩子朗读古诗,让孩子分男女生来读,小组来读,再试着背诵。这堂课总的感觉还是非常顺利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15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湖的最直观的感受,使其自然地进入学*情境中。接着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天之中,诗人欣赏了西湖的晴姿雨态,真是兴奋之极啊!这时,他情不自禁地由西湖想到了——(西子),在引导学生感悟此比喻的精妙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多次朗读指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一首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晴雨的西湖,一首是描写荷花怒放时的西湖,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西湖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我觉得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铺垫得较好,有层次性。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接力读、齐读、配乐入境读,多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诗词,反复吟咏诗句,体现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培养学生语感,感悟诗意,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的转移。由于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一步步推进,因此,学生生生互动时,生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引导比较巧妙到位,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很精彩,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3、在想象中个性化感悟诗中的意境。教学中,我注重对文本进行拓展。如:“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出示图片)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怎么来夸赞一下西湖呢?”让学生换词,用这种方式来攻破理解词语的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个“奇”字中蕴含的:奇特、奇妙、奇异、神奇等其中不同的奥妙和丰富的内涵。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学生读诗的韵味不够浓,我铺垫的语言如果再丰富些,而且让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感受意境之后,再让学生在想象中读,学生读诗的韵味会更浓。

  2、老师的语言不够简练,略显啰嗦。在以后诗词教学中应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更富有诗意语言才能把学生不断带入诗情画意当中,更好的感受诗人描绘的情景。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1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

  2、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苏轼

  1、说说你知道的中国古代诗人苏轼。

  2、了解诗人苏轼。(知道诗人苏轼苏轼吗?请知道的小朋友介绍)(1071年至1074年,这三年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他不是很忙,除了审案,便有很多时间在西湖中游玩。)

  3、课题意思理解。(那天他又一次来西湖游玩,诗人苏轼就是诗人苏轼,每次的游玩都会带给他不同的感受,这回他写下了——,板示课题,齐读课题,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想从诗中了解什么?)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请默读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提出自学要求)

  2、交流诗意。(学了之后你读懂了哪个词?哪句诗?我们来交流一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方、山色空蒙、亦)

  晴天时诗人苏轼只写水,你还能想象到水以外的.其他景色吗?(请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

  杭州原来是越国之地,属于江南水乡,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苏轼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欲、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与西子的相似之处)

  诗之美,在于诗人苏轼独具匠心的描写,在于奇妙的想象,只有李白才能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有苏轼才能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初西湖与西子的名字的相似只是偶然巧合,但今天,西湖也叫西子湖,从这足见诗之伟大。

  三、理解诗人苏轼,感悟诗情之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苏轼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介绍诗人苏轼与西湖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2、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拓展学*,感受诗的魅力

  1、让我们在苏轼的诗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总结

  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当年的苏轼哼着小曲,品着小酒,在杭州的山水间流连忘返,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而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17

  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先和孩子们一起了解诗人苏轼,介绍了苏氏父子在文学中的成就,也说了苏家小妹的才华出众,孩子听得很出神。接着问写哪里的风光?孩子大声回答:“西湖”“谁知道西湖?”孩子说了一些关于西湖的,有个孩子说:西湖也叫西子湖。“谁知道为什么又叫西子湖吗?西子指什么?”一生说:“西子也叫西施。”一生补充说:“西子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美女。”

  说完了西子,我们再次回到西湖,为什么西湖叫做西子湖?可以想象西湖有着和西子同样的————美丽。请同学读读诗,找出关于把西湖比作西子的诗句。孩子开始读书了,很快有人说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孩子读诗,说说他们的理解,把欲的意思解出来了,其余的很多迎刃而解,在大家的补充说明中,我再次小结。接着过渡到,“为什么西湖能够和西子那么美呢?它美在哪里?”再从诗中找。孩子们再读,很快找出是前两行诗,孩子们结合注释来理解,理解晴朗时的西湖和下雨时的西湖同样的.美丽,同样都是奇妙的,从而理解了下面的比喻。再让孩子朗读古诗,让孩子分男女生来读,小组来读,再试着背诵。这堂课总的感觉还是非常顺利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18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19

  上周五,我上了一节微型课——《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在此谈谈教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备课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反复领悟古诗,了解学情,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过渡语的反复斟酌我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备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引得太多,放手不够,课堂中老师要说的话也太多。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执教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由于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周全,因此,问题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最后,我让学生在积累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古诗的进行拓展。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二、没有当堂指导背诵全诗。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其实,当时设计教案时,我曾想到要有指导背诵这一环节的,可由于当时没有及时将想法记录下来,后来几次修改教学设计,竟然忘了补上这一环节。由此可见,在教学上有某种有价值的想法或灵感时应及时记录下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三、了解学情不够。应该说,我对孩子们还是不太了解,比如我问总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们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我对孩子们的估计不足。在拓展形容湖水的词语时对学生估计过高,“水*如镜”这个词孩子们非常陌生。

  四、就是课前的预设还是不够精细,这点从每个环节的设计连贯度就可以看出来。虽然说我在预设的时候还是关注了如何让每个环节更连贯,让过渡语更自然一些,也许是我教案记得不熟练,也许是我的临场机智不够,反正表现不尽人意。

  五、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让课堂教学语言更美一些,让教学流程更清晰一些,让评价更多样一些,让普通话更标准一些,让语气更抑扬顿挫一些,让感情更充沛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散发勃勃的生命活力。

  六、教学设计过于面面俱到,容量过大,再加上没有掌握好时间,整堂课张弛无度,后面的打比方,这个课文很重要的表达方方法以及拓展环节不得不草草收场,由于激励不到位,学生背诗的热情上不来,也没法展示师生吟诗的高潮,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有些遗憾。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我想:以后我再教这一课时,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会把这一课教得更好!《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是诗中的某些词语的理解却是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5

  这是一首千古美诗,它把西湖的美演绎得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并且富有灵气,让人留连忘返。在教学时,我屏弃了传统的串讲,把诗肢解掉,而是通过精美的课件,优美的乐曲,动情的渲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触摸西湖的美,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学生在不断的品读中充分领略了西湖的美,也渐渐明白了诗的意思,进入了诗的意境。“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欲把课堂比诗园,一声一叹总关情”,一句对西湖的赞美,一声“哇”的感慨,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无不透露出学生对诗的喜爱,对学诗的投入。

  但课堂上也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当学到“西子”时,学生对古代的四大美女非常感兴趣,于是我趁机讲了有关她们的事,并对“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进行了诠释,学生的思维开始有点散。课堂上起了一点小涟漪。还好我准备了“西湖十景”的图片,学生自然而然又回到了课文。只是时间少了点,学生的品味时间不够,也没有好好去写一写。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20

  执教《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我在阅读苏轼相关资料后的一个选择。因对苏轼特别的喜欢,让我也就特别喜欢他的这首诗。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依然在牵挂着以前在陈店小学所参加的一个课题——经典诵读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是诗中的某些词语的理解却是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

  备课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反复领悟古诗,了解学情,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过渡语的反复斟酌我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备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引得太多,放手不够,课堂中老师要说的话也太多。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执教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由于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周全,因此,问题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第一,孩子们的课堂常规训练不够到位。上整堂课,虽然我仔细观察了孩子们,他们没有任何出格的行为,但是我认为很多孩子是心不在焉的`,是学*不够认真的。我在想,第一是我的孩子没有学会听课,其次就是因为我的课不够吸引孩子们。第三就是孩子们见不得三宝,来了几位老师听课,他们就手足无措了,发言不够踊跃,朗读不够放开。听了黄组长的课,我才知道,其实三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也是少不了的程序,特别是在我们*时的课堂教学中,更要注意组织教学,这样才能有好的学*效果。

  第二,课件的制作不精细。淡妆浓抹的链接就不到位。因为课件是我在家里制作的,边制作边修改,家里的电脑有点小问题,保存的时候容易出故障,后来在教室里播放课件的时候,没有关注这个小细节。因此在执教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

  第三,了解学情不够。应该说,我对孩子们还是不太了解,比如我问总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们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我对孩子们的估计不足。在三6班上课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不懂淡妆浓抹是什么意思,我立刻修改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本打算将那个问题抛给学生的,我换成了两幅对比图片来帮助孩子理解,应该说那两幅图解决了淡妆浓抹的问题,但是我没有将这个好的契机和总相宜结合起来。正如黄老师所说的那样,直接问孩子们,这两幅图美不美?孩子们肯定肯定回答,美,然后我直接总结,这就是总相宜,那教学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四,就是课前的预设还是不够精细,这点从每个环节的设计连贯度就可以看出来。

  虽然说我在预设的时候还是关注了如何让每个环节更连贯,让过渡语更自然一些,也许是我教案记得不熟练,也许是我的临场机智不够,反正表现不尽人意。

  第五,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让课堂教学语言更美一些,让教学流程更清晰一些,让评价更多样一些,让普通话更标准一些,让语气更抑扬顿挫一些,让感情更充沛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散发勃勃的生命活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扩展6)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范文五份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第一首《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雄奇秀丽的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它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苏轼,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诗人只用了28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西湖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了解和三年级学生的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了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亦、妆”2个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意思,并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喜爱西湖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画面,体会诗文表达的情感。

  教法、学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官,体会诗词的情趣与意境,我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境法、朗读品味法、想象体验法

  学法是:采用听、说、读、品、思等多种感官互动的学*方法。

  教具是: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初识诗人揭课题

  (二)初读正音,了解诗文大意

  (三)细读品析,体悟诗人情感

  (四)拓展延伸,感受祖国山河美

  一、激趣导入,初识诗人揭课题

  上课伊始,我说:“孩子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和长江的雄奇秀丽,现在想不想到杭州的西湖去看看呢?”我播放课件西湖风景视频后,这样说:“孩子们,这就是这是西湖。西湖如一首诗,似一幅画,历史上无数个文人墨客都喜欢赞美它。在宋朝,有一位诗人,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喜欢上了西湖,并视西湖为他的第二故乡,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苏轼,然后课件出示苏轼资料。)接着说:“今天我们就随着大诗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师板书课题,强调“初、晴”的书写,然后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二、初读正音,了解诗文大意

  “读古诗和读其他文章不同,要把节奏读出来,读出诗的味道。”所以,我先要求学生合作读,读准字音;接着我示范读,指导认读“潋滟、亦奇、淡妆”;然后要求学生自由读,把诗读流利、读出节奏;最后汇报读。在汇报读的过程中我不断指导,及时评价。在这样层层递进地读之后,我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文大意(课件出示补充资料),为品诗意做好铺垫。

  三、细读品析,体悟诗人情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根据这一要求,我从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入手,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从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

  1.品读前两行诗句

  我先出示晴天西湖的画面,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能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景象吗?诗人用了哪个词呢?”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潋滟”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接着又启发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然后多层次多角度地诵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我采用创设情境引读法:

  西湖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真好!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西湖的山在阳光的照射下,翠**滴,亮得耀眼,真好!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西湖的荷花、荷叶远远望去有粉有绿,在阳光的照射下,在湖水的荡漾中,显得更加娇艳,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色彩明丽、熠熠生辉,令人赏心悦目。请美美地读一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真美,让我们带着内心的喜爱,大声地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在这样创设的情景中,学生不断地品读,渐入诗的意境、诗人的情感世界。

  当孩子们还沉浸在晴天西湖的美丽中时,我话锋一转:“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孩子们闭目冥想,我旁白:“雨水洒在湖面上、洒在周围的山上、洒在荷花和荷叶上,又会怎样呢?”通过一系列铺垫,雨中西湖朦胧、神秘、奇妙的画面浮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中,从而体悟到:雨中的西湖同样令诗人喜爱。带上这样的感受合作读、男女生接力读,这对后两句诗文的理解和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品读后两行词句

  我出示《越王勾践》电视剧照中西施作为村女和王妃的不同照片,让孩子们理解什么是“淡妆”、“浓抹”、以及为什么“总相宜”,因为美女的天然丽姿没有变。然后利用这组对比图片反复诵读“淡妆浓抹总相宜”,突然画面变回西湖阴晴图片,诗句却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引导学生明白,诗写的不是美女,而是西湖,美女只是一个比方而已,西子湖也因此得名。接着,我又出示几组图片让学生想象:“眼前的西湖像什么时候的西子?”让学生感受到西湖晴阴雨雪皆成景,春夏秋冬入画屏,进一步体会“浓妆淡妆”指的是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同时也明白了诗人心中,西湖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样子都是美的。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读、比赛读,从而感受诗人对西湖深深的喜爱,并体会到古代诗词的语言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我指导学生把自己当做诗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整首诗。接着,我建议孩子们把后两行诗正确、工整地抄写在积累本上,并指导书写“、抹、宜”。

  四、拓展延伸,感受祖国山河美

  我总结过渡:“描写西湖的古诗还有很多,你知道有哪些?”交流后我课件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领着诵读。接着布置作业进一步拓展:“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词也很多,请你课下收集,读给小伙伴听”。这样的设计,既能让学生了解掌握更多诗词名句,又能学生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2

  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篇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美感。这堂课钱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第二首诗,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了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首诗被选入课本,编者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深切感受祖国的山河美,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文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首诗有着*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遂悠久的意境美,历来为大家所传诵。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学*经验,加上不久前刚学过两首古诗,这对本课的理解、感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定为:

  1、诵读诗句,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美景,走进诗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拓展学*,推荐阅读,加强积累

  我们把目标1定为教学重点,目标2定为教学难点。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中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理解词义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且在这基础上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三、说教学理念

  对于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是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实际学*水*以及课标的要求。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学科性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希望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结合古诗这一独特文学形式,教学中以学生读为基本方法,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四、说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的教学流程有以下几大板块。

  第一版块:揭题,解题

  在开课伊始,让学生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由江南的风景如画引到杭州西湖的美丽动人。意在辅垫情感,营造阅读期待。然后出示题目,说说读了题目知道了什么,接着介绍诗人苏轼。最后让学生看西湖美景的图片,并说说看完后的感受。我们这边的学生很少有到过西湖的,为了让他们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我们下载了一些图片,使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水**融。它弥补了单一课本教学的不足,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打下基础。

  第二版块:初读诗歌

  这一步,我准备分三步走。

  1、根据提示自学古诗,并想想哪句写的是晴天的西湖,哪句写的是雨天的西湖。

  以此来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大致内容。

  2、把诗读正确。这步主要纠正一些难读的字音。

  3、读出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安排我们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在初读后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品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版块:理解诗意,走进诗境。

  这样子,这堂课的教学就进入到了细读、品读环节。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这一版块我们主要采用逐句教学,整体融合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读诗句,依据注释、采用画面初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最后背诵。品读过程中我就不一一讲述,我将从景和情两方面来说。

  1、在欣赏美景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画面,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熠熠生辉,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当然“晴”和“雨”还只是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好”和“奇”才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这两个字值得推敲,在教学时,老师追问:好在哪里,奇在何处,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真正理解古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创造了美。

  2、由欣赏景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让学生谈理解: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然后教师补充“西子”与“西湖”的共同点,*而让学生品出诗人比拟精妙,品语言魅力,感受诗人把西湖比成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说明他对西湖是多么热爱。并采取多种形式读出这种感受。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在读中检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并非是对西湖一时一景的描写,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韵,进行的精炼概括。而学生此时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诗中对晴天、雨天的描写上。只有学生感受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这两句诗。因此,这句话我们抓住“总相宜”这个词,让学生感受西湖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这样风姿绰约。

  此时,在此情此境中背诗,可谓“水到渠成”,这也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从文字到画面,无处不在的对比让学生强烈感受到诗的魅力。这样的积累,既是显性的语言文字积累,又是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沉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边想象边读,从景中悟情。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就能把学生带进诗中描绘的意境之中。

  第四版块:拓展阅读

  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的局限。应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我们根据学生学*基础及教材内容,优化课堂资源,扩展古诗词学*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课上补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雨中西湖的美。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说这课的板书,板书是这样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西子

  晴(好)淡妆

  总相宜

  雨(奇)浓抹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是文章教学重难点的缩影,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简洁的板书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最后,我想说,诗歌教学应该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之旅。我们喜欢“洗开春色无多润,染尽花光不见痕”的唯美意境。希望这节课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古诗的理解和体验,更重要的是使它成为“一枝红杏”,学生从它身上能够更深的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借助它欣赏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满园春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3

  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篇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美感。这堂课钱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第二首诗,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了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首诗被选入课本,编者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深切感受祖国的山河美,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文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首诗有着*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遂悠久的意境美,历来为大家所传诵。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学*经验,加上不久前刚学过两首古诗,这对本课的理解、感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定为:

  1、诵读诗句,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美景,走进诗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拓展学*,推荐阅读,加强积累

  我们把目标1定为教学重点,目标2定为教学难点。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中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理解词义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且在这基础上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三、说教学理念

  对于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是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实际学*水*以及课标的要求。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学科性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希望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结合古诗这一独特文学形式,教学中以学生读为基本方法,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四、说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的教学流程有以下几大板块。

  第一版块:揭题,解题

  在开课伊始,让学生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由江南的风景如画引到杭州西湖的美丽动人。意在辅垫情感,营造阅读期待。然后出示题目,说说读了题目知道了什么,接着介绍诗人苏轼。最后让学生看西湖美景的图片,并说说看完后的感受。我们这边的学生很少有到过西湖的,为了让他们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我们下载了一些图片,使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交融。它弥补了单一课本教学的不足,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打下基础。

  第二版块:初读诗歌

  这一步,我准备分三步走。

  1、根据提示自学古诗,并想想哪句写的是晴天的西湖,哪句写的是雨天的西湖。

  以此来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大致内容。

  2、把诗读正确。这步主要纠正一些难读的字音。

  3、读出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安排我们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在初读后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品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版块:理解诗意,走进诗境。

  这样子,这堂课的教学就进入到了细读、品读环节。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这一版块我们主要采用逐句教学,整体融合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读诗句,依据注释、采用画面初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最后背诵。品读过程中我就不一一讲述,我将从景和情两方面来说。

  1、在欣赏美景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画面,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熠熠生辉,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当然“晴”和“雨”还只是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好”和“奇”才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这两个字值得推敲,在教学时,老师追问:好在哪里,奇在何处,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真正理解古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创造了美。

  2、由欣赏景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让学生谈理解: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然后教师补充“西子”与 “西湖”的共同点,*而让学生品出诗人比拟精妙,品语言魅力,感受诗人把西湖比成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说明他对西湖是多么热爱。并采取多种形式读出这种感受。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在读中检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并非是对西湖一时一景的描写,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韵,进行的精炼概括。而学生此时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诗中对晴天、雨天的描写上。只有学生感受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这两句诗。因此,这句话我们抓住“总相宜”这个词,让学生感受西湖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这样风姿绰约。

  此时,在此情此境中背诗,可谓“水到渠成”,这也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从文字到画面,无处不在的对比让学生强烈感受到诗的魅力。这样的积累,既是显性的语言文字积累,又是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沉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边想象边读,从景中悟情。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就能把学生带进诗中描绘的意境之中。

  第四版块 :拓展阅读

  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的局限。应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我们根据学生学*基础及教材内容,优化课堂资源,扩展古诗词学*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课上补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雨中西湖的美。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说这课的板书,板书是这样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 西子

  晴(好) 淡妆

  总相宜

  雨(奇) 浓抹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是文章教学重难点的缩影,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简洁的板书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最后,我想说,诗歌教学应该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之旅。我们喜欢“洗开春色无多润,染尽花光不见痕”的唯美意境。希望这节课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古诗的理解和体验,更重要的是使它成为“一枝红杏”,学生从它身上能够更深的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借助它欣赏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满园春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4

  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篇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美感。这堂课钱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第二首诗,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了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首诗被选入课本,编者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深切感受祖国的山河美,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文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首诗有着*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遂悠久的意境美,历来为大家所传诵。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学*经验,加上不久前刚学过两首古诗,这对本课的理解、感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定为:

  1、诵读诗句,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美景,走进诗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拓展学*,推荐阅读,加强积累

  我们把目标1定为教学重点,目标2定为教学难点。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中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理解词义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且在这基础上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三、说教学理念

  对于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是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实际学*水*以及课标的要求。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学科性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希望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结合古诗这一独特文学形式,教学中以学生读为基本方法,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四、说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的教学流程有以下几大板块。

  第一版块:揭题,解题

  在开课伊始,让学生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由江南的风景如画引到杭州西湖的美丽动人。意在辅垫情感,营造阅读期待。然后出示题目,说说读了题目知道了什么,接着介绍诗人苏轼。最后让学生看西湖美景的图片,并说说看完后的感受。我们这边的学生很少有到过西湖的,为了让他们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我们下载了一些图片,使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水**融。它弥补了单一课本教学的不足,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打下基础。

  第二版块:初读诗歌

  这一步,我准备分三步走。

  1、根据提示自学古诗,并想想哪句写的是晴天的西湖,哪句写的是雨天的西湖。

  以此来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大致内容。

  2、把诗读正确。这步主要纠正一些难读的字音。

  3、读出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安排我们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在初读后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品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版块:理解诗意,走进诗境。

  这样子,这堂课的教学就进入到了细读、品读环节。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这一版块我们主要采用逐句教学,整体融合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读诗句,依据注释、采用画面初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最后背诵。品读过程中我就不一一讲述,我将从景和情两方面来说。

  1、在欣赏美景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画面,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熠熠生辉,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当然“晴”和“雨”还只是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好”和“奇”才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这两个字值得推敲,在教学时,老师追问:好在哪里,奇在何处,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真正理解古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创造了美。

  2、由欣赏景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让学生谈理解: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然后教师补充“西子”与“西湖”的共同点,*而让学生品出诗人比拟精妙,品语言魅力,感受诗人把西湖比成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说明他对西湖是多么热爱。并采取多种形式读出这种感受。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在读中检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并非是对西湖一时一景的描写,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韵,进行的精炼概括。而学生此时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诗中对晴天、雨天的描写上。只有学生感受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这两句诗。因此,这句话我们抓住“总相宜”这个词,让学生感受西湖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这样风姿绰约。

  此时,在此情此境中背诗,可谓“水到渠成”,这也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从文字到画面,无处不在的对比让学生强烈感受到诗的魅力。这样的积累,既是显性的语言文字积累,又是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沉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边想象边读,从景中悟情。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就能把学生带进诗中描绘的'意境之中。

  第四版块:拓展阅读

  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的局限。应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我们根据学生学*基础及教材内容,优化课堂资源,扩展古诗词学*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课上补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雨中西湖的美。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说这课的板书,板书是这样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西子

  晴(好)淡妆

  总相宜

  雨(奇)浓抹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是文章教学重难点的缩影,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简洁的板书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最后,我想说,诗歌教学应该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之旅。我们喜欢“洗开春色无多润,染尽花光不见痕”的唯美意境。希望这节课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古诗的理解和体验,更重要的是使它成为“一枝红杏”,学生从它身上能够更深的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借助它欣赏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满园春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5

尊敬的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几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西湖,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乡村的学生没见过西湖,所以教学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初步具有了自主学*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欲。我让他们上网查找有关西湖的资料和图片。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我想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为学*诗**了很好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3.感悟诗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学以致用,写作训练,培养语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朗读诗文,随文识字。

  2.教师范读、引读、带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开火车读。

  3.学生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4.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体会诗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写一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指导学生观察,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通过朗读,感知古诗的意思,解决重点。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读懂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在读背中,积累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法与学法: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自学。教师示范引领、指导朗读。

  学生:自读自悟、反复读,读反复,背诵积累同伴合作、交流、共解疑难。

  六、教学准备

  西湖风景图、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古诗内容和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七、课时安排

  我用一课时完成。

  八、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的一首诗《赠刘景文》吗?谁能站起来大声地背一遍呢?

  (学生背诵交流,教师评定。)

  2.谁还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学生回答:苏轼。教师给与肯定、鼓励。)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他写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板书课题。

  引领学生读题,解疑、点拨。

  4.师简介作者:苏轼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下面就请同学们去读读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体会作者的情怀,感受一下我国传统文化古诗的魅力,感受古诗语言的精妙、简约之美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复*旧知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新知的学*,找到新知和旧知的支点,达到学*的迁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古诗

  1.要求学生自读古诗,并随文识字,解决字词难题,读通读顺。

  (学生读书,教师走进学生相机指导。)

  2.出示课件:古诗文

  (1)指名朗读古诗,训练学生朗读,顺便解决字词难题。

  (2)男女生开火车读,小组开火车读,训练朗读,指导朗读。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4).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

  (这样的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不同层次的朗读和教师的示范朗读,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精读古诗,品读意境美,赏析佳句。

  1.指名学生读古诗文,其他同学思考:听懂了什么呢?这句话写了什么意思呢?

  (学生交流,教师评点。)

  2.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注释,自行解决诗文大意,先自己说,后和同桌交流,解决疑难。(培养合作精神)

  3.交流理解诗意,教师相机点拨。

  4.训练学生熟读成诵(给足2分钟时间),交流背诵训练(达到当堂训练、集体训练)

  这样的环节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语言概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交际能力和训练记忆力,又达到集体训练和当堂训练的目的。)

  (四)、美读古诗,体会意境美、语言美、景美情更美。

  (1)、教师再度示范读,以有效指导朗读。

  (2)、学生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朗读,增强读的效果和能力。)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的大文豪、书画家、诗人苏轼,仅仅用了28个汉字,就把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这正体现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语言的魅力——简约精妙,同时字里行间里也流露出作者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也可见他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都是很强的。我们学*语言就是要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课堂总结是想让学生更加明白一节课学*的重难点,明确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给学生内心的震撼,以此来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

  (六)、拓展升华,学以致用。

  同学们,请你们也拿起手中的笔,运用你们学过的语言,恰当地用上一些美词美句,来描写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的美丽景象吧!要让读者一看、听者一听就能明白你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1、学生*作练笔。

  2、交流*作,师生评定。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通过对比写,让学生明白对于同一种景物的描述,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写法及表达方式,达到同构异想,找到知识的原点和支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写作方法,积累表达方法。训练语言的运用表达和实践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