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学*目标:学*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应:大概,表示推测。

  怜: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

  展齿: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这里指鞋底。

  苍苔:生长在地上的青苔。

  “怜”什么?是屐齿还是苍苔?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

  是谁“怜苍苔”呢?当然是园子的主人。

  这句怎样调整才通顺?“应怜苍苔屐齿印”。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背诵《游园不值》。

  2.本节课学*目标:探究《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

  2.学生练*。

  3.组内交流读。

  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导入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这两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本节课任务: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学*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5个生字。

  2.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4.把《游园不值》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附: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2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比较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描写春天的诗《游园不值》,今天我们学*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板书课题: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回忆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第一首诗的?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学*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附:板书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轼)

  (杨万里)

  西湖晴雨天气

  满湖荷花荷叶

  学法:

  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

  反复吟诵,想象,绘画创作。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方法,促进学*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 认识“亦、妆”两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 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 巩固学*方法,丰富学*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切入,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请同学说说自己的体会,没去过的同学也关系,今天我们随着摄影师的镜头一起去西湖看看吧!(播放西湖的幻灯片)

  二、 组织合作,自主探究,小组汇报,相互补充,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1. 理解诗题意思,介绍作者;

  2. 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3. 出示诗句中的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4. 将词语带入诗句,自由读诗;

  5. 小组分工合作,出示学*方法:读——提出疑问——借助注释解疑——再读;

  6. 小组汇报诗意,指名补充;

  7. 师说诗意,生说对应的诗句;

  三、 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1. 师指导有感情朗读,注意诗句的重音和停顿;

  2. 师介绍西湖与美女西施的相通之处,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 配乐有感情朗读;

  4. 师范读,生想象情境;

  四、 拓展学*,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1. 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2. 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读给大家听,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写景的古诗,在授课时,老师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西湖的图片,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氛围,创设了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实现自然过渡。对于课题的解释深入浅出,本首诗有一些字音较难,所以我设计了比赛的方式赛读词语,体现了扎实有效的教学风格,在小组合作学*中,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实践当中,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活动的进程或走向。对于诗意的理解在学生互相帮助、补充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适时点拨。在师范读生想象画面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小组合作学*还处于培养阶段,小组合作学*的汇报这一环节应更加扎实,学生的合作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从本首诗还可以进行拓展,布置研究性作业,由课内指向课外。如果教师把古诗板书在黑板上就更好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4

  教材依据:

  《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诗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1课,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课堂上充分利用这种对比:以两诗文字的对比为主,辅之音乐、书法、绘画等手段,利用通感将“美”体验深刻。本教材分两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二课时,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感悟为主。

  设计思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设计着力于重叠,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文字和音乐的重叠,意境和书法的重叠。其中,尤以西施和西湖这意象和意景的重叠为主要。苏轼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其次着力点在对比,本诗在教学中力图和《望天门山》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凸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美。风格上两诗有着明显的不同,《望》为唐诗,直抒胸臆,《饮》为宋诗,含蓄清丽。一直一含,让学生在朗读对比中感受,在山水画面的对比中感受,在音乐节奏的对比中感受,在书法线条的对比中感受。汇聚所有的感受最终成了对诗文的感受,而这感受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

  教学重点:

  紧扣“总相宜”想象西施的“淡妆浓抹”和西湖的“潋滟”“空蒙”,通过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感受西湖特有的神韵。

  教学难点:

  从文字中读出画面,实现诗情画意的融合。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百遍,意自现。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读诗,使他们在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中理解诗歌意思。

  2、口诵心为。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诗词中的画面,在意境中浮想联翩,获得读诗的愉悦。

  3、诗画相融。能端正抄写诗歌,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课件说明:

  本课件着力于以乐抒情,以画达意。《望天门山》辅以民乐合奏《奔腾》风格雄浑粗犷以引导高亢之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辅以柔婉清丽的古筝《*湖秋月》以浸润柔美之音吟诵。“潋滟”一词比较生僻,若直接用课件传递实景,过实必有过死之弊端。课件只呈现波光粼粼,介乎虚实之间,引而不发,留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

  课前准备:

  将两诗以墨迹形式呈现于课堂上。《望天门山》书以魏碑风格,线条遒劲刚硬;《饮湖上初晴后雨》则书以禇体,风格清丽,线条柔美。精装裱,悬于黑板前。

  教学流程:

  一、承接中引发期待

  1、师:《望天门山》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挺拔险峻,水的湍急汹涌,更让我们感受到25岁的李白那血气方刚的满腔豪情。谁愿意为大家再现一番。

  指名读。

  全班读。

  2、师引:我们姑且告别这雄壮的天门,随着宋朝诗人苏轼去领略杭州西湖的景致。

  二、初读中略有所感

  1、自由读。特别注意“潋滟”“空蒙”两词的发音。

  2、指名反馈读。指导断题。

  3、齐读

  师:感觉这山、水和天门山一带一样吗?

  【设计意图】

  〔“怎样的山,怎样的水?”这一问题贯穿课堂始终。随着学*的深入孩子们逐渐展开属于自己的山水画卷。此处一问不要求做具体回答。〕

  4、再读

  这又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呢?我们继续感受诗句。自个儿含在嘴里轻轻地多念几次,想象着那山,那水。《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西门豹》教学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第二课时)《可贵的沉默》第一课时教案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翠鸟》片断赏析矛和盾的结合《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31、给予树查看更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设计意图】

  〔“含在嘴里轻声地念”,此举旨在让学生潜心会诗,潜心首先需要静场。〕

  三、细品中清晰画面

  1、看具象画

  打开书,看着插图,再将诗句读几次,读不懂的地方看看注释。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设计意图】

  〔诗句传递的画面是万千的,插图只是其中一幅。在插图和注释的辅助下读诗,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由具象画面引领学生走*诗句意景,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想象之窗。〕

  2、听音乐(*湖秋月)

  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些。

  听。

  这儿的山。

  这儿的水。

  感觉。

  生读,师范读,生读。(音乐中的诵读使朦胧的感觉清晰起来)

  【设计意图】

  〔音乐是流动的画,《*湖秋月》之优雅柔婉非常接*诗句意境。诗句在音乐中的再现,无疑引领学生感受到了带着情感的画面。〕

  四、重叠中感受意境

  1、“西施”引路(音乐继续)(预设)

  师:音乐声中,仿佛美女西施向我们款款走来。了解西施吗?

  生:注释4告诉我们,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生:我读过东施效颦的故事,知道西施任何时候都很美丽。故事中她在犯痛心病的时候也是很美很美的。

  生:西施是四大美女之首位。据说她在河边洗纱时,小鱼见了她的美貌,羞得沉到了河底。

  。、 。

  师:如果西施带上心爱的首饰,穿上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一番,看上去很美;如果西施施着薄薄的粉黛,抹着淡淡的胭脂,穿着素雅的衣裳,看上去也很美。西施之美淡妆。浓抹总相宜(生接)

  师引读:看着眼前西湖的山山水水,人们情不自禁地说。

  生轻柔舒缓地念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

  〔“西施”是诗中的意象,苏轼借西施以喻西湖。此处重墨渲染意象之美,旨在下环节借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感受西湖独特的美丽,更感受文字之传神。〕

  2、入诗细读。

  带着你自己的感觉再读诗句,“浓抹”时的西湖展现出怎样的风姿,“淡妆”时的西湖又呈现出怎样的容颜呢?哪些诗句给你带来这样的想象呢?

  重叠一“潋滟”和“浓抹”

  (1)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课件出示波光粼粼的画面。想象说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晴天的西湖水*如镜,在艳阳照射之下,波光粼粼,联想到美女西施带上了珠宝首饰,穿上了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艳丽得让人炫目!)

  (2)你会怎样抒发自己的赞叹呢?(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

  重叠二“空蒙”和“淡妆”

  (1)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湖面上起雾了,一切显得朦朦胧胧。远山*水、亭台小塮变得空蒙,恍然间,若西施蒙上了面纱,显得神秘淡雅,。这何尝不是一种动人心扉的美丽呢!

  (2)你又会怎样赞叹眼前的景色呢?(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

  【设计意图】

  〔此处也可做另一种重叠――将“潋滟”与“淡妆”“空蒙”与“浓抹”,并不影响诗意解读。重叠本身就是诗意的再现,不求结果人人同一,但求过程人人涉足。〕

  “总相宜”:

  (1) “晴雨相宜”重叠于“浓淡相宜”

  西湖晴时潋滟,雨时空蒙,时而浓抹,忽而淡妆,真让人分辨不出这是西湖还是西施啊。看得人如痴如醉,欲把。

  情境中诵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 “晴雨相宜”继而想象“总(时时处处)相宜”

  西湖之美又何止晴雨,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四时不同,晨昏各异。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句。(课件出示西湖十景)《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西门豹》教学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第二课时)《可贵的沉默》第一课时教案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翠鸟》片断赏析矛和盾的结合《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31、给予树查看更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引生反复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

  〔强调重叠,借诗句中的比喻,铺呈西湖和西施之神似,使想象到的不仅仅是画面,理解的不仅仅是文字。重叠中西湖独有的艳丽淡雅,温柔清丽犹如西施之美呼之欲出。〕

  3、出诗回味。

  关注题目中的“饮湖上”三字,联想到。

  一条美丽的画舫上,苏轼与几位好友闲聚。他们或小酌佳酿,或细品龙井。看着西湖晴时潋滟,雨时空蒙,情不自禁地赞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音乐中齐背全诗。

  五、对比中丰富深化

  1、现在你能说出对这山水的感觉了吗? 板书“柔”

  如果说西湖如温柔美丽的女子,那么天门山则是。刚强的将军。 板书“刚”

  同是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感,不知同学们是否留意了这两幅书法。

  2、书法作品中感受造型笔触之刚柔

  引导学生感受《望天门山》的线条要硬一些,正如长江一带的山水充满了力量感。而《饮湖上初晴后雨》显得柔和,如西湖水一般。

  书法也以他自己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柔之美。音乐更是如此。

  3、音乐中感受“刚”“柔”

  (音乐1:民乐合奏———奔腾)

  师引男生诵读:你感觉到什么?(生:豪情 力量 阳刚)想到的是哪首诗。男孩子起立,站得如那天门一般,我们一起读!

  (音乐2:古筝曲—*湖秋月)

  师缓缓的:听。我们的心也便柔软了起来。一种柔情,在我们心中荡漾。

  女孩子起立,轻轻地向大家诉说这泓多情的西湖水。

  小结:诗书琴画各种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多种形式来体验美感,能让我们获得的更丰厚。

  【设计意图】

  〔不止于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气神。从文字到音乐到书法线条,诗书琴画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着孩子们的艺术通感,在无所不在的对比中强烈感受到诗的神韵。〕

  4、诗配画: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首诗端正抄写,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讲意思是很没意思的。”如绕口令般的话语,是特级教师钱正权老师在全国第二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上做的风趣而又精辟的论述。

  如何才能有意思呢?钱老说:“诗歌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诗歌*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邃悠远的意境美决定了它较其他阅读课而言更具艺术性,承载着更多的美学因素。《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诗分别写了天门山和西湖两处山水,一阳刚一阴柔,极具美学特质。引领孩子们读这两首诗,如何强化这种特质呢?如果用“知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路子来套的话,似乎要经历一个得景悟情的过程。但诗人之“情”又如何能简而悟之,其背后种种又岂是9岁小孩儿所能明晰的呢?我不想赶着他们去悟!“情”之美暂不论,得美景即可。但不止于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气神。教学时,紧扣“淡妆浓抹”铺呈画卷,让西湖美景始终带着恍惚的西施影像,画面便美得有了神采,读诗时恍若随同苏轼荡舟碧波轻叹潋滟空蒙,迷茫淡妆浓抹,真正感同身受地感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课堂上,从文字到音乐到书法线条到绘画技巧,诗书琴画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着孩子们的艺术通感,在无所不在的对比中强烈感受到两诗的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5

  学*目标:

  1、学*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1

  教学理念:

  以重点词句“总相宜”为突破口,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展开教学。引导质疑,先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再围绕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总相宜”的赞叹为基点展开讨论学*,最后回归提升对“总相宜”的感悟,进而理解全诗。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五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学生分析:

  打从一年级开始,班里的学生就很喜欢朗读背诵简短的古诗文,在朗读中或多或少也能感悟古诗描绘的画面。可是在吟读上,学生很难进入作者的意境,因此感悟比较肤浅,所谓的感情朗读只是浮于表面。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会写“亦、妆”两字。

  2、理解古诗,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进入意境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准备:西湖景色的课件图、写有句式小挂板、音乐磁带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引入

  师:我们壶镇区的生活用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周边的大水库起了很大的作用,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水库是什么样子?

  生:大、美

  2、谈话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游览另一个水的世界

  (出示挂图介绍:这是我们浙江省的杭州西湖)

  师:西湖美吗?面对西湖的美丽景色,我们的小朋友往往无法用语言拿来表达,可古代有一位诗人却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把西湖的美丽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来学*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大作(出示课题)

  3、组织读课题(个别读、集体读)

  二、读通古诗,理解诗句

  1、组织读古诗

  自由读——个别读(随机纠正)

  读诗中指导书写“亦、妆”。(亦:师示范写,组织书空写,再再在田字格边写一个。妆:组词,说说后半个为什么是个“女”字并指导书写)

  个别评价语:

  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有谁还愿意读读。

  读得很流利!

  读得很有节奏!谁再来读读!

  2、引导朗读感悟

  听得出,大家刚才都在读上下了一番工夫,很好!对于诗中,你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

  预设内容:

  生:“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她理解?

  生:总是那么美好,恰到好处。

  师:诗人看见了什么美景,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让我们一起来再读读他的诗吧!

  生:诗人看见了晴天的美丽景色。

  师:还看见了什么?

  生:山的景色?

  师:什么天气山的景色?

  生:雨天

  师:你哪里看出晴天和雨天是美丽的?请读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

  评议:很美 我还想听,请你再来一次

  还感觉不到美 再来一次

  师: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水波闪动)水波怎么会闪动?(由于阳光的照耀)从哪个词看出来?(水光潋滟)请你来读读这个词

  谁来说说*时在哪里看到过“水光潋滟”的样子?请你把你看到的感受读出来。(请几名学生个别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课文,搜集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今天,老师把西湖请进了咱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课件:《动人的西湖》)

  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这儿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西湖美吗?是啊!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天晴,后来下雨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苏轼)你了解苏轼吗?(生答。师补充:苏轼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当通判,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杭州市的*。他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一同去领略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读感知:

  1 、自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检查读书效果。

  3 、师范读古诗。

  4 、根据出示的诗歌朗读节奏提示,生齐读诗歌。

  5、针对诗歌,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

  1、学*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

  (1)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晴”)

  (2)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水光潋滟”)(板书:水光潋滟)

  (3)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宝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风徐徐吹来,亲切地抚摸着游人的脸庞,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湖面“水光潋滟”。

  (4)你读懂“潋滟”了吗?

  (波光闪动的样子。)(课件出示)

  (5)你还能用其它的词来形容水光潋滟的湖面吗?

  (波光闪闪、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6)诗句导读。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满是金子,刺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带着理解读第一句)。

  (7)晴天的西湖真美啊!假设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你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

  (随风飘动的柳条、开得正艳的桃花、欢唱的鸟儿、鱼儿在水中嬉戏、人们在湖中荡舟……)

  (8)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西湖,你感觉诗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带着体会个别读,全班读。)

  一个“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板书:好)

  2、学*诗歌的第二句。

  (过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播放课件:雨中的西湖图片。)

  (1)冥想: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尽情想象,雨中的西湖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播放音乐:《雨中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3)诗人苏轼看到了什么景象?(课件出示:第二句)

  (“山色空濛”)(板书:山色空濛)

  (播放课件:雨后的西湖图片。)创设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诗人说——(引读第二句。)

  (4)你读懂“空濛”了吗?

  (云雾迷茫的样子。)(课件出示)

  (5)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雨中西湖的特点?

  (板书:奇)

  (6)带着理解读诗歌的一、二句。

  3、学*古诗的三、四句。

  (过渡: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他触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课件出示:诗歌三、四句。)

  (1)你从三、四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了解“西子”吗?

  (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3)西施有多美呢?(齐读第四句。)

  (不管是化淡妆还是浓妆,不管什么时候,西施都很美。)

  (4)想见一见西施吗?(课件出示:西施图片。)

  (5)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

  (6)导读: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板书:淡妆浓抹总相宜)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板书:西子湖)

  读到这里,你可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了吗?

  4、苏轼笔下的西湖真美啊!古人有许多描写西湖的诗作,却很少有人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想想,苏轼为何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动人呢?

  5、带着体会读诗。

  6、指名读诗,配乐齐读诗歌。

  7、齐背诗歌。

  四、拓展延伸:

  1、赏析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诗人描绘了什么时候的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

  2、积累这首诗歌。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游览了人间天堂——西湖。其实,苏轼不光是一位大诗人,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书画家。你想和他走得更*一些吗?请课外搜集苏轼的作品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 (好)

  西子湖 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色空濛 (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生字,认识“亦、妆”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潋滟、空蒙”等词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2、导入《饮湖上初晴后雨》。

  3、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你们了解苏轼吗?

  2、介绍苏轼。苏轼多才多艺,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号东坡居士,他的诗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在艺术上别具一格。

  3、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4、学生说题目意思。

  三、读古诗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诗中哪些字你觉得比较难。

  4、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卡片,指导学生读好“潋滟、空蒙、淡妆浓抹”,理解“亦”的意思。

  5、把这些词语放进诗中,读好它,你会发现你能读出另一种味道。

  6、学生自由读。

  7、指名读。

  8、齐读。

  四、明诗意

  1、学*第一句

  ①读第一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②理解“潋滟”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说。

  ③指名读再齐读。

  2、学*第二句

  ①、播放下雨音乐。

  ②、你刚才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什么画面?

  ③、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空蒙”。

  ④、理解诗句意思。

  ⑤、指导朗读。

  3、学*后两句

  ①:如此美妙的西湖,在诗人眼中,他把西湖比作了什么?读后两句。

  ②、了解西子。

  ③、诗人为什么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④、学生汇报。

  五、熟诵读,厚积累

  1、听录音朗读。

  2、学生读。

  3、背诵。

  4、拓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代)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5、小结。

  教后反思:

  语文教学的字词不仅仅是低年级的任务,本课中,生字的教学不局限于课本要求的“亦、妆”两字,而是根据了学生的需要,对“潋滟、淡妆浓抹”等的字词也让学生反复读,这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对于整首诗的朗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诗句必须反复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流传至今而又行之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通过读,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情,每句诗连听带读至少在10遍以上,所以到后来的背诵有不少学生就能脱口而出了。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仍然是感到比较困惑的地方。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领导入

  1、同学们,大家以前一定有过旅游的经历。那么,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看见过哪些令你难忘的自然景观?

  2、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它的景色异常秀美,吸引着国内外许多人来此参观旅游。其时,不仅是现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经听闻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写西湖的诗篇,诗的名字就叫——(生齐读本诗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苏轼)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出节奏。)

  2、读懂诗意。请默读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

  三 、理解诗人,感悟诗情之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诗人与西湖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2、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美

  1、配乐朗诵,学生听后讨论。

  2、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带着你的想象再一次朗诵这首诗。

  五、拓展学*,感受诗的魅力

  1、让我们在苏轼的诗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总结: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而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六、作业:(任选一题)

  1、做一张苏轼的诗词手抄报。或有关西湖的诗词手抄报。

  2、写一篇学*本课的感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5

  一、课前谈话

  1、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那些地方?你们知道“人间天堂”指的是哪里吗?“人间天堂”是说什么意思呢?

  2、你们想欣赏一下西湖的风光吗?那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西湖之旅吧!(出示课件)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诗,介绍作者

  1、师:西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的,西湖的确很美,在宋代诗人苏轼的笔下更是美得独特。板书“苏轼”)

  2、师:苏轼曾在杭州做官,他写了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3、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苏轼?

  4、再读、解题:

  5、过渡: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强调注意课文中注音的生字的读音及写法。

  2、师:讲解生字

  3、师: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这首诗在哪里停顿是合适的?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用小斜杠画一画。

  4、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5、齐读。

  四、渗透方法,理解诗句,加深感悟

  1、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能将古诗读得流利而富于节奏,可是要读出古诗的韵味,我们还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接下来我们一齐学*理解诗句,看看苏轼如何用这短短28个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2、学*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课件出示。

  ①先齐读。

  ②提出疑问。(你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

  ③解疑。讲解单个字的解释。“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

  可结合注释、图画,发挥想象理解: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光潋滟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方:正,恰恰。空蒙:形容山峦迷蒙的样子。想象:下雨天云雾迷茫的样子你见过吗?这个时候去看山是什么样的?

  ④结合单个字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这两句诗分别描写了什么气候下的景色?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人所看到的景色{美}

  4、齐读,读出烟雨迷茫的朦胧美感,和阳光明媚、波光闪动的美。

  5、当诗人看见这丰富而美好的画面,会是什么心情呢?带着愉悦的心情读。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更喜欢晴西湖还是雨西湖?为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出你的喜爱。(喜欢晴西湖的读第一句,喜欢雨西湖的读第二句)

  那么,诗人喜爱的是晴天的西湖还是那雨天的西湖?从哪里可以看出诗人都喜欢。(晴方好、雨亦奇)

  过渡:对,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美!这不禁让诗人联想到了古代的大美人西施。

  6、学*“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总结学*前两句的方法。(先解释单个字,再根据单个字的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师:西施美不美?诗人把什么比作西施?诗人怎样评价西施的美?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还美吗?为什么?(大自然所赋予的天生的美)

  诗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出她不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怎样读出这种美?(重读:总)

  ③诗人为什么要将西湖比作西子?她们有什么相通之处?

  (引导理解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不仅因为都有一个“西”字,都具有婀娜多姿的美,最主要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不需外物衬托,不需人为修饰的独特的天然的美!)

  哪个字最能体现西湖的这种美?还是一个总字,看起来是在写西施的美,实际上作者是借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

  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总是那么美,一个“总”字将西湖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所以当他想到将西湖比作西子这一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时,他是那么得惊喜、得意,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

  五、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想亲自去领略西湖的美吗?虽然今天我们不能去到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但是诗的美还在于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随着苏轼再次畅游西湖吧!

  师配乐朗读,生闭目想象:(如时间不允许,则教师配乐读古诗)

  这一天,阳光明媚,苏轼与几位好友相约畅游西湖,他们泛舟湖上,饮酒赏景,西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荡漾,闪烁耀眼,向人们展示着它美丽的风貌。诗人不禁深深地陶醉了,正当诗人正沉醉于这山水美景,忽见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原来下雨了,你再看这雨天的西湖吧,云雾迷茫,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致。最好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诗人不禁咏出这样的诗句,读——师生齐读。

  就让这美景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吧,再读一读!

  能背一背吗?

  7、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诗人苏轼带我们领略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同时又用一个奇妙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湖那天然美的神韵。

  六、拓展学*,活化文本,综合发展

  1、过渡: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描写西湖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首。

  2、课后作业:朗诵全诗,鼓励背诵。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6

  教学理念:

  以重点词句“总相宜”为突破口,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展开教学。引导质疑,先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再围绕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总相宜”的赞叹为基点展开讨论学*,最后回归提升对“总相宜”的感悟,进而理解全诗。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五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学生分析:

  打从一年级开始,班里的学生就很喜欢朗读背诵简短的古诗文,在朗读中或多或少也能感悟古诗描绘的画面。可是在吟读上,学生很难进入作者的意境,因此感悟比较肤浅,所谓的感情朗读只是浮于表面。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会写“亦、妆”两字。

  2、理解古诗,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进入意境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准备:西湖景色的课件图、写有句式小挂板、音乐磁带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引入

  师:我们壶镇区的生活用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周边的大水库起了很大的作用,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水库是什么样子?

  生:大、美

  2、谈话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游览另一个水的世界

  (出示挂图介绍:这是我们浙江省的杭州西湖)

  师:西湖美吗?面对西湖的美丽景色,我们的小朋友往往无法用语言拿来表达,可古代有一位诗人却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把西湖的美丽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来学*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大作(出示课题)

  3、组织读课题(个别读、集体读)

  二、读通古诗,理解诗句

  1、组织读古诗

  自由读——个别读(随机纠正)

  读诗中指导书写“亦、妆”。(亦:师示范写,组织书空写,再再在田字格边写一个。妆:组词,说说后半个为什么是个“女”字并指导书写)

  个别评价语:

  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有谁还愿意读读。

  读得很流利!

  读得很有节奏!谁再来读读!

  2、引导朗读感悟

  听得出,大家刚才都在读上下了一番工夫,很好!对于诗中,你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

  预设内容:

  生:“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她理解?

  生:总是那么美好,恰到好处。

  师:诗人看见了什么美景,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让我们一起来再读读他的诗吧!

  生:诗人看见了晴天的美丽景色。

  师:还看见了什么?

  生:山的景色?

  师:什么天气山的景色?

  生:雨天

  师:你哪里看出晴天和雨天是美丽的?请读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

  评议:很美 我还想听,请你再来一次

  还感觉不到美 再来一次

  师: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水波闪动)水波怎么会闪动?(由于阳光的照耀)从哪个词看出来?(水光潋滟)请你来读读这个词

  谁来说说*时在哪里看到过“水光潋滟”的样子?请你把你看到的感受读出来。(请几名学生个别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优选【十】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1

  教材依据:

  《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诗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1课,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课堂上充分利用这种对比:以两诗文字的对比为主,辅之音乐、书法、绘画等手段,利用通感将“美”体验深刻。本教材分两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二课时,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感悟为主。

  设计思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设计着力于重叠,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文字和音乐的重叠,意境和书法的重叠。其中,尤以西施和西湖这意象和意景的重叠为主要。苏轼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其次着力点在对比,本诗在教学中力图和《望天门山》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凸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美。风格上两诗有着明显的不同,《望》为唐诗,直抒胸臆,《饮》为宋诗,含蓄清丽。一直一含,让学生在朗读对比中感受,在山水画面的对比中感受,在音乐节奏的对比中感受,在书法线条的对比中感受。汇聚所有的感受最终成了对诗文的感受,而这感受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

  教学重点:

  紧扣“总相宜”想象西施的“淡妆浓抹”和西湖的“潋滟”“空蒙”,通过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感受西湖特有的神韵。

  教学难点:

  从文字中读出画面,实现诗情画意的融合。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百遍,意自现。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读诗,使他们在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中理解诗歌意思。

  2、口诵心为。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诗词中的画面,在意境中浮想联翩,获得读诗的愉悦。

  3、诗画相融。能端正抄写诗歌,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课件说明:

  本课件着力于以乐抒情,以画达意。《望天门山》辅以民乐合奏《奔腾》风格雄浑粗犷以引导高亢之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辅以柔婉清丽的古筝《*湖秋月》以浸润柔美之音吟诵。“潋滟”一词比较生僻,若直接用课件传递实景,过实必有过死之弊端。课件只呈现波光粼粼,介乎虚实之间,引而不发,留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

  课前准备:

  将两诗以墨迹形式呈现于课堂上。《望天门山》书以魏碑风格,线条遒劲刚硬;《饮湖上初晴后雨》则书以禇体,风格清丽,线条柔美。精装裱,悬于黑板前。

  教学流程:

  一、承接中引发期待

  1、师:《望天门山》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挺拔险峻,水的湍急汹涌,更让我们感受到25岁的李白那血气方刚的满腔豪情。谁愿意为大家再现一番。

  指名读。

  全班读。

  2、师引:我们姑且告别这雄壮的天门,随着宋朝诗人苏轼去领略杭州西湖的景致。

  二、初读中略有所感

  1、自由读。特别注意“潋滟”“空蒙”两词的发音。

  2、指名反馈读。指导断题。

  3、齐读

  师:感觉这山、水和天门山一带一样吗?

  【设计意图】

  〔“怎样的山,怎样的水?”这一问题贯穿课堂始终。随着学*的深入孩子们逐渐展开属于自己的山水画卷。此处一问不要求做具体回答。〕

  4、再读

  这又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呢?我们继续感受诗句。自个儿含在嘴里轻轻地多念几次,想象着那山,那水。《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西门豹》教学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第二课时)《可贵的沉默》第一课时教案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翠鸟》片断赏析矛和盾的结合《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31、给予树查看更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设计意图】

  〔“含在嘴里轻声地念”,此举旨在让学生潜心会诗,潜心首先需要静场。〕

  三、细品中清晰画面

  1、看具象画

  打开书,看着插图,再将诗句读几次,读不懂的地方看看注释。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设计意图】

  〔诗句传递的画面是万千的,插图只是其中一幅。在插图和注释的辅助下读诗,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由具象画面引领学生走*诗句意景,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想象之窗。〕

  2、听音乐(*湖秋月)

  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些。

  听。

  这儿的山。

  这儿的水。

  感觉。

  生读,师范读,生读。(音乐中的诵读使朦胧的感觉清晰起来)

  【设计意图】

  〔音乐是流动的画,《*湖秋月》之优雅柔婉非常接*诗句意境。诗句在音乐中的再现,无疑引领学生感受到了带着情感的画面。〕

  四、重叠中感受意境

  1、“西施”引路(音乐继续)(预设)

  师:音乐声中,仿佛美女西施向我们款款走来。了解西施吗?

  生:注释4告诉我们,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生:我读过东施效颦的故事,知道西施任何时候都很美丽。故事中她在犯痛心病的时候也是很美很美的。

  生:西施是四大美女之首位。据说她在河边洗纱时,小鱼见了她的美貌,羞得沉到了河底。

  。、 。

  师:如果西施带上心爱的首饰,穿上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一番,看上去很美;如果西施施着薄薄的粉黛,抹着淡淡的胭脂,穿着素雅的衣裳,看上去也很美。西施之美淡妆。浓抹总相宜(生接)

  师引读:看着眼前西湖的山山水水,人们情不自禁地说。

  生轻柔舒缓地念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

  〔“西施”是诗中的意象,苏轼借西施以喻西湖。此处重墨渲染意象之美,旨在下环节借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感受西湖独特的美丽,更感受文字之传神。〕

  2、入诗细读。

  带着你自己的感觉再读诗句,“浓抹”时的西湖展现出怎样的风姿,“淡妆”时的西湖又呈现出怎样的容颜呢?哪些诗句给你带来这样的想象呢?

  重叠一“潋滟”和“浓抹”

  (1)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课件出示波光粼粼的画面。想象说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晴天的西湖水*如镜,在艳阳照射之下,波光粼粼,联想到美女西施带上了珠宝首饰,穿上了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艳丽得让人炫目!)

  (2)你会怎样抒发自己的赞叹呢?(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

  重叠二“空蒙”和“淡妆”

  (1)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湖面上起雾了,一切显得朦朦胧胧。远山*水、亭台小塮变得空蒙,恍然间,若西施蒙上了面纱,显得神秘淡雅,。这何尝不是一种动人心扉的美丽呢!

  (2)你又会怎样赞叹眼前的景色呢?(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

  【设计意图】

  〔此处也可做另一种重叠――将“潋滟”与“淡妆”“空蒙”与“浓抹”,并不影响诗意解读。重叠本身就是诗意的再现,不求结果人人同一,但求过程人人涉足。〕

  “总相宜”:

  (1) “晴雨相宜”重叠于“浓淡相宜”

  西湖晴时潋滟,雨时空蒙,时而浓抹,忽而淡妆,真让人分辨不出这是西湖还是西施啊。看得人如痴如醉,欲把。

  情境中诵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 “晴雨相宜”继而想象“总(时时处处)相宜”

  西湖之美又何止晴雨,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四时不同,晨昏各异。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句。(课件出示西湖十景)《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西门豹》教学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第二课时)《可贵的沉默》第一课时教案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翠鸟》片断赏析矛和盾的结合《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31、给予树查看更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引生反复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

  〔强调重叠,借诗句中的比喻,铺呈西湖和西施之神似,使想象到的不仅仅是画面,理解的不仅仅是文字。重叠中西湖独有的艳丽淡雅,温柔清丽犹如西施之美呼之欲出。〕

  3、出诗回味。

  关注题目中的“饮湖上”三字,联想到。

  一条美丽的画舫上,苏轼与几位好友闲聚。他们或小酌佳酿,或细品龙井。看着西湖晴时潋滟,雨时空蒙,情不自禁地赞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音乐中齐背全诗。

  五、对比中丰富深化

  1、现在你能说出对这山水的`感觉了吗? 板书“柔”

  如果说西湖如温柔美丽的女子,那么天门山则是。刚强的将军。 板书“刚”

  同是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感,不知同学们是否留意了这两幅书法。

  2、书法作品中感受造型笔触之刚柔

  引导学生感受《望天门山》的线条要硬一些,正如长江一带的山水充满了力量感。而《饮湖上初晴后雨》显得柔和,如西湖水一般。

  书法也以他自己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柔之美。音乐更是如此。

  3、音乐中感受“刚”“柔”

  (音乐1:民乐合奏———奔腾)

  师引男生诵读:你感觉到什么?(生:豪情 力量 阳刚)想到的是哪首诗。男孩子起立,站得如那天门一般,我们一起读!

  (音乐2:古筝曲—*湖秋月)

  师缓缓的:听。我们的心也便柔软了起来。一种柔情,在我们心中荡漾。

  女孩子起立,轻轻地向大家诉说这泓多情的西湖水。

  小结:诗书琴画各种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多种形式来体验美感,能让我们获得的更丰厚。

  【设计意图】

  〔不止于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气神。从文字到音乐到书法线条,诗书琴画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着孩子们的艺术通感,在无所不在的对比中强烈感受到诗的神韵。〕

  4、诗配画: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首诗端正抄写,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讲意思是很没意思的。”如绕口令般的话语,是特级教师钱正权老师在全国第二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上做的风趣而又精辟的论述。

  如何才能有意思呢?钱老说:“诗歌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诗歌*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邃悠远的意境美决定了它较其他阅读课而言更具艺术性,承载着更多的美学因素。《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诗分别写了天门山和西湖两处山水,一阳刚一阴柔,极具美学特质。引领孩子们读这两首诗,如何强化这种特质呢?如果用“知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路子来套的话,似乎要经历一个得景悟情的过程。但诗人之“情”又如何能简而悟之,其背后种种又岂是9岁小孩儿所能明晰的呢?我不想赶着他们去悟!“情”之美暂不论,得美景即可。但不止于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气神。教学时,紧扣“淡妆浓抹”铺呈画卷,让西湖美景始终带着恍惚的西施影像,画面便美得有了神采,读诗时恍若随同苏轼荡舟碧波轻叹潋滟空蒙,迷茫淡妆浓抹,真正感同身受地感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课堂上,从文字到音乐到书法线条到绘画技巧,诗书琴画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着孩子们的艺术通感,在无所不在的对比中强烈感受到两诗的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认识“亦”“妆”两个生字,理解“潋滟、空蒙”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2、过程和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朗读感悟,走进诗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所以本节课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边学边提炼古诗“读、解、想、悟”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吟诵,使他们有自己的感悟,能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学会积累、应用诗句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赏美景、揭诗题

  1、游戏猜诗句

  这节课,我们也向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一样来猜诗句,好吗?准备,请听题!请从以下十二个字中识别一句七言诗。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这两句诗都是出自哪一首诗?(《望天门山》)是的,是《古诗两首》的第一首。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是李白描写天门山风光的,今天要来学*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欣赏美景: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今天老师把西湖请进了咱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西湖的美景吧!(出示课件,播放“西湖十景”;教师旁白简介,引导欣赏。)

  3、师:欣赏了西湖的图片,谁来说说西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西湖美吗?正因为西湖这么美,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这节课我们就让我们一起来学*。板题:《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诗也不例外。那么,通过刚才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呢?谁来说说?

  师点拨:当时的天气怎样?地点呢?“饮”是什么意思?“初”呢?谁能完整地说出题目的意思?

  2、(出示课件)简介诗人及背景:同学们,你们真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诗人苏轼在杭州做过通判,也就是现在的**,他非常喜欢西湖。这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来。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

  3、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呢?请你高兴的读一读课题。

  4、指导朗读:①谁能把苏轼边饮酒边欣赏美景的高兴心情读出来?请你读②指导停顿(板书:画上节奏);③指名试读;师范读;④按节奏齐读。

  3、学字词,明节奏

  1、大诗人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么美呢?请大家打开课文85页,拿到一首新的古诗,一般来说我们第一步要干什么?(读)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带拼音的生字要多读两遍,争取读正确。

  2、检查朗读并正音。潋滟(lianyan)空蒙(meng)亦(yi)淡妆浓抹(zhuang)

  3、师:如果把这些生字词放在诗句中,你还会读吗?(出示课件)谁来读读?

  ①挑生读一、二句,挑生读三、四句。②谁能把这几句连起来读一读?③读诗除了读得正确之外,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来,谁来试试?(师范读,挑生读)

  ④(出示课件)点击课件画上节奏,挑生按节奏读。

  ⑤师生、男女合作读

  ⑥总结:以后就这样读诗,读出诗的节奏来。

  4、抓字眼、品诗句

  过渡:同学们,读诗不光要读出他的节奏,还要读出它的韵味,但起初我们要把这首诗读懂,是不是?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懂吗?

  ①挑生说②(出示课件)自学提示:看注释、看插图、发挥想象……(渗透读诗方法)③按照自学提示:先自己读,看看有什么地方不懂的,可作上标记,再和同桌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不懂的?

  生交流汇报:

  ①生交流:读懂地方(诗歌第一句写的是晴天时候的西湖,第二句写的是雨天时候的西湖)从什么地方读懂的?(潋滟、空蒙)

  ②不懂的地方:相宜、方好、宜、淡妆浓抹

  3、过渡:这些问题老师都记在心里了,我们先不慌着解决,看看在接下来的学*中我们会不会有新的发现,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好吗?

  ①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知道了在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西湖像什么?你怎么知道的?(板书:西湖西子)

  ②你知道西子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看注释)她是怎样一个人?小结: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你们的书上就出现了注释(和学生一起看语文书),借助注释是理解诗歌的一个好办法。

  ③过渡:你们想知道西子到底有多美吗?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师简介西施资料)

  师:西施美吗?太美了,西湖真的如西子那样美吗?(板书:?)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吧!

  5、晓诗意、悟情感

  过渡:作者在诗中为我们描绘了西湖哪两种截然不同的天气?(板书:晴、雨)

  (1)品味晴天西湖的“好”——水光潋滟晴方好

  过渡:哪一句诗写了晴天时候的西湖?(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1、理解“潋滟”

  (1)师:同学们,你从诗句中哪个词体会到了西湖的美?“潋滟”两个字,你觉得它跟什么有关系?(跟水有关)

  (2)“潋滟”是什么意思?(波光闪动的样子)

  (3)借助注释和插图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是多么美好)

  (4)(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波光闪动的样子吧!“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你能用其他的词语来赞美晴天的西湖吗?(挑生说)师相机出示课件: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

  (5)师: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闪动?(太阳)

  (6)过渡:同学们,阳光照耀着水面,你觉得这水面像什么?是啊!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这样鲜艳明媚,看到这样的美景,你的心情怎样?你能美美的把它读出来吗?(挑生读,师评价)

  小结:面对这波光荡漾的西湖水面,难怪诗人会忍不住这样赞叹道——水光潋滟晴方好

  (7)想画面:同学们,晴天的西湖真美啊!假设你正和苏轼坐在船上同游,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生闭眼,随音乐想象)

  预设:生:会看到湖里的荷花盛开了,师:这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

  生:会看到小鱼在湖里游来游去,师:这就是“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景象啊!

  2、理解“方好”

  ①师:晴天可以看到西湖的无限风光,难怪诗人说:水光潋滟晴方好,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你能用一个字来赞叹吗?诗人怎么赞叹的?(板书:好)

  ②这个“好”好在哪里?(天气好:晴朗)还好在哪里?(景色好:美丽)

  ③过渡:老师在读的时候,查了字典,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典里关于方的解释(出示课件)(1)正直(2)正当、恰好(3)一种形状,你看看“方”是什么意思?

  ④放眼望去,一切尽在眼底,我们都被陶醉了,不禁吟诵到——水光潋滟晴方好

  ⑤小结:正是这水光潋滟的景致,这山清水秀的景致,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使西湖的晴天美的这样恰到好处。

  (2)品味雨天西湖的“奇”——山色空蒙雨亦奇

  1、理解“山色空蒙”

  过渡:正当诗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美景中时,天空忽然下起了绵绵细雨,那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出示课件:雨中西湖)

  (1)哪句诗写了雨中西湖的美景?

  (2)创设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雨雾,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诗人说——山色空蒙雨亦奇

  (3)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景象吗?这朦胧迷茫的景象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形容就是:山色空蒙,现在,你读懂“空蒙”了吗?

  2、亦奇

  (1)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一个字来概括雨中西湖的特点?(板书:奇)

  (2)理解“亦”(课件帮学生理解)“亦”就是也的意思,这个字在古诗文中比较常见。

  (3)指导朗读:烟雨中,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若隐若现的,像是给西湖披上了一层轻纱,这种感觉真奇妙,你能把这种轻柔的.感觉读进诗中吗?(挑生读)如果此时你就站在西湖边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挑生说:小桥、柳枝、小草)

  (4)出示课件:雨天,你来到西湖边看见柳枝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柔美,你会说——山色空蒙雨亦奇;当你看见小桥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朦胧,你会说——山色空蒙雨亦奇;当你看见小草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娇嫩,一起说——山色空蒙雨亦奇。

  (5)小结:诗人在一天当中就欣赏到两种不同的美景,(男女合作)晴天的西湖是这样美好(男生齐):水光潋滟晴方好;雨天的西湖又是这样奇妙(女生齐):山色空蒙雨亦奇,让我们沉醉在这变幻的美景中,再一次深情的赞叹道(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3)感受比喻的巧妙和贴切

  1、理解“淡妆浓抹”

  过渡:从你们的朗读中,让老师感受到晴天西湖的美好和雨天西湖的奇特,也让我们这位大诗人禁不住赞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

  ①从古诗当中找找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出示课件)那西施是淡妆好还是浓抹好?看看诗人是怎么赞美的?(都好),你如何知道的?(板书:总相宜)

  ③为什么作者把西湖比作西子呢?(因为西施之美无人能及,她画不画妆都很美,而西湖无论晴天雨天都很美,所以把他们做比喻)

  ④师:据此,西湖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你感觉到了西湖的淡妆与浓抹了吗?(山色空蒙是淡妆,水光潋滟是浓抹)

  ⑤师生合作读

  ⑥现在你们知道了吧?西湖的美能和西子比吗?(把?改成!)

  小结:西湖如同美丽的西子一般,苏轼看的如痴如醉,不由得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个美妙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6、拓展内化悟诗情

  1、吟诵古诗

  过渡:多美的诗啊!好诗需要反复的吟诵,让我们配上音乐一起来吟诵这千古绝句吧!

  ①师范读,问:读的怎样?想不想像老师这样读?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

  ②抽生读,一起背。

  2、拓展:

  师:描写西湖山水的诗还有很多,还想再学两首吗?

  (1)出示课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生自由读,说说这两首诗跟今天学的诗有什么异同?

  (3)交流讨论:也写到了西湖的晴天、雨天,写雨是写雨来得快、去得快,写荷花主要写荷花的美。

  (4)课外去了解诗的意思。

  3、作业:

  (1)背诵本课古诗。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描写西湖的诗歌读一读并背诵。

  结束语:同学们也可以在课后搜集一些有关西湖的诗句来读一读,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7、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3

  【学*目标】

  1、学*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三、背诵全诗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课后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觉得我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和体验诗中的“美”之一环节做得不好,我只是通过让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方式]还解决这一问题;而学生体验的机会就少,主要是听我讲和听其他学生讲,很多同学都没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这么一回事。所以他们读诗句时,没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让学生多读几遍写景物的诗句,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会更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4

  一、引入:

  过渡语:上节课,我们从李白的诗句中领略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景色。这节课让我们在苏轼的妙笔下欣赏风景如画的西湖。

  师:大家知道西湖吗?(学生回答)

  (出示课件:西湖风光)

  教师配音: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因湖在城西,而得名“西湖”。西湖景色宜人。以 “断桥残雪”、“*湖秋月”、 “南屏晚钟”、“雷峰夕照”等“西湖十景”著称于世。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过渡语:从古至尽,许多名人志士都曾用最美好的语言赞美过它。北宋苏轼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七言佳句“饮湖上初晴后鱼”。(师范读诗句)

  二、读诗:

  过渡语:请同学们自渎古诗,读准字音。

  1、检查学生自渎。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

  生:读诗。(2人)

  师:谁来说说读的怎么样?

  生:评价。(1~2人)

  师:评价。

  2、纠正字音。

  过渡语:你们读的很正确,诗中有几个生字,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师: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潋滟、空蒙、亦、妆),指名读、齐读。注:“妆”读并组词

  生:读。

  师:我们再来读一下古诗。

  生:齐读古诗。

  三、学古诗。

  1、小组学*。

  过渡语:

  师:读了这首诗,你想知道什么?

  生:答想知道……

  师:我把大家的想法归纳了以下几点:(出示课件)

  (1)、解诗题;

  (2)、知诗人;

  (3)、明诗意;

  (4)、悟诗情;

  (5)、感情读;

  师:下面同学们就按照以上步骤分小组学*古诗。

  生:小组学*古诗。

  2、小组汇报。

  (1)、解诗题;

  师:哪个小组汇报解诗题;

  生:汇报(在西湖饮酒,起初天气晴朗,后来下起了雨所看到的景色。)

  师:指导读诗题。

  (2)、知诗人。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诗人苏轼?

  生:介绍。(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3)、明诗意,(4)、悟诗情,(5)、感情读。

  师:结合书下注释说一说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生:汇报前两句诗意。(小组成员及其它小组成员补充2~3人)

  诗意: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雾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云雾迷茫,若有若无,十分奇妙。

  师:这两句分别写了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

  生:晴天、雨天。

  师:这两句诗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A、 出示晴天组图。

  师:看了西湖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受(很美)

  师:那诗人是怎样描绘这幅美景的呢?(出示“湖光潋滟晴方好”诗句)

  指名读:2~3人。师指导读:语速慢,轻柔舒缓。

  B、 大家读的真好。那西湖雨天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出示雨天组图)。

  (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诗句)

  指名读:2~3人;小组读;齐读。

  过渡语:是呀!晴天的西湖,水上微波荡漾、风光旖旎;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师:谁来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生:回答诗意:我想把西湖比做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适合。

  师:为什么要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生:……

  师: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西湖和西施同在越国,同有一个“西”字,他们都具有天然美色,西施无论淡妆,还是浓妆,总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湖无论晴姿雨态,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所以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从此人们又把西湖称作“西子湖”。

  师: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怎样的感情呢?

  生: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师:(指名、小组、齐读)读后两句。

  3、配乐读诗,整体感悟。

  过渡语:诗人用手中的妙笔把西湖的晴姿雨态,描绘的淋漓尽致,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让我们带着对西湖美景的无限向往,有感情地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1)、指名读诗(配乐);

  (2)、男、女生分别读(配乐);

  (3)、谁想读就站起来读;(配乐)

  (4)、全班齐读;(配乐)

  4、背诵古诗。

  师:我们能不能试着背诵这首古诗呢?

  生:试背

  学生汇报。(能背下来的就站起来背一下)

  5、拓展。

  拓展1: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诗句中想象西湖的美景。

  (音乐响起)

  师: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课后,请你把你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准备参加班级的诗文配画展。

  (课件出示)

  拓展2:诗人苏轼当日在西湖共写了两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让我们来读一读另一首。

  四、诗小结。

  晴天的西湖明艳妩媚,雨中的西湖清秀淡雅。它就象一位美丽的女子,时时展示美的风姿,让人产生喜爱之情。请大家齐颂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5

  课前准备:1、西湖风景图片。2、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1、师俗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号称"人间感觉"的杭州有一处著名的景点"杭州西湖",那里风光迷人,景色神奇。古来人们一直有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炼的语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大家想观赏一下吗?

  播放投影片

  2、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在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江南山水诗,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其中的一首,被认为是描写西湖的绝唱《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赞美了西湖的美丽景色。

  (用直观的图片展示西湖的迷人风光,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初读古诗 质疑问难

  1、看多媒体演示,听范读。

  2、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3、指名试读。

  4、读了古诗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你还想了解什么?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

  三、自主探究 汇报交流

  1、借助多媒体课件,自主探究,同桌交流。

  (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自主学*)

  2、集体交流。

  (1)通过自学,你弄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你喜欢哪句诗的描写?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西湖的水光、山色、忽晴、忽雨的奇丽多变的景象,以及体会把西湖比作佳人的贴切生动)

  四、再读感悟 情感升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听范读,欣赏演示的景色。

  3、边读边想象,体验诗人的感情。

  4、试着背诵古诗。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情感得到升华)

  五、拓展练*

  1、如果让你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赞美西湖,你想怎样做?

  2、出示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学生自读。

  (多种方式赞美西湖,体现学科整合)

  六、教师总结

  苏轼在这首中把西湖在不同天气里所呈现出来的美丽景色,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外又贴切生动,天生丽质是她们共同的特点,比喻巧妙自然,西湖也由此而得到了"西子湖"的美称。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6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比较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描写春天的诗《游园不值》,今天我们学*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板书课题: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回忆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第一首诗的?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学*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附:板书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轼)

  (杨万里)

  西湖晴雨天气

  满湖荷花荷叶

  学法:

  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

  反复吟诵,想象,绘画创作。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认识“亦”“妆”两个生字,理解“潋滟、空蒙”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2、过程和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朗读感悟,走进诗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所以本节课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边学边提炼古诗“读、解、想、悟”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吟诵,使他们有自己的感悟,能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学会积累、应用诗句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赏美景、揭诗题

  1、游戏猜诗句

  这节课,我们也向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一样来猜诗句,好吗?准备,请听题!请从以下十二个字中识别一句七言诗。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这两句诗都是出自哪一首诗?(《望天门山》)是的,是《古诗两首》的第一首。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是李白描写天门山风光的,今天要来学*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欣赏美景: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今天老师把西湖请进了咱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西湖的美景吧!(出示课件,播放“西湖十景”;教师旁白简介,引导欣赏。)

  3、师:欣赏了西湖的图片,谁来说说西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西湖美吗?正因为西湖这么美,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这节课我们就让我们一起来学*。板题:《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诗也不例外。那么,通过刚才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呢?谁来说说?

  师点拨:当时的天气怎样?地点呢?“饮”是什么意思?“初”呢?谁能完整地说出题目的意思?

  2、(出示课件)简介诗人及背景:同学们,你们真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诗人苏轼在杭州做过通判,也就是现在的**,他非常喜欢西湖。这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来。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

  3、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呢?请你高兴的读一读课题。

  4、指导朗读:①谁能把苏轼边饮酒边欣赏美景的高兴心情读出来?请你读②指导停顿(板书:画上节奏);③指名试读;师范读;④按节奏齐读。

  3、学字词,明节奏

  1、大诗人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么美呢?请大家打开课文85页,拿到一首新的古诗,一般来说我们第一步要干什么?(读)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带拼音的生字要多读两遍,争取读正确。

  2、检查朗读并正音。潋滟(lianyan)空蒙(meng)亦(yi)淡妆浓抹(zhuang)

  3、师:如果把这些生字词放在诗句中,你还会读吗?(出示课件)谁来读读?

  ①挑生读一、二句,挑生读三、四句。②谁能把这几句连起来读一读?③读诗除了读得正确之外,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来,谁来试试?(师范读,挑生读)

  ④(出示课件)点击课件画上节奏,挑生按节奏读。

  ⑤师生、男女合作读

  ⑥总结:以后就这样读诗,读出诗的节奏来。

  4、抓字眼、品诗句

  过渡:同学们,读诗不光要读出他的节奏,还要读出它的韵味,但起初我们要把这首诗读懂,是不是?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懂吗?

  ①挑生说②(出示课件)自学提示:看注释、看插图、发挥想象……(渗透读诗方法)③按照自学提示:先自己读,看看有什么地方不懂的,可作上标记,再和同桌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不懂的?

  生交流汇报:

  ①生交流:读懂地方(诗歌第一句写的是晴天时候的西湖,第二句写的是雨天时候的西湖)从什么地方读懂的?(潋滟、空蒙)

  ②不懂的地方:相宜、方好、宜、淡妆浓抹

  3、过渡:这些问题老师都记在心里了,我们先不慌着解决,看看在接下来的学*中我们会不会有新的发现,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好吗?

  ①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知道了在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西湖像什么?你怎么知道的?(板书:西湖西子)

  ②你知道西子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看注释)她是怎样一个人?小结: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你们的书上就出现了注释(和学生一起看语文书),借助注释是理解诗歌的一个好办法。

  ③过渡:你们想知道西子到底有多美吗?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师简介西施资料)

  师:西施美吗?太美了,西湖真的如西子那样美吗?(板书:?)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吧!

  5、晓诗意、悟情感

  过渡:作者在诗中为我们描绘了西湖哪两种截然不同的天气?(板书:晴、雨)

  (1)品味晴天西湖的“好”——水光潋滟晴方好

  过渡:哪一句诗写了晴天时候的西湖?(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1、理解“潋滟”

  (1)师:同学们,你从诗句中哪个词体会到了西湖的美?“潋滟”两个字,你觉得它跟什么有关系?(跟水有关)

  (2)“潋滟”是什么意思?(波光闪动的样子)

  (3)借助注释和插图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是多么美好)

  (4)(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波光闪动的样子吧!“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你能用其他的词语来赞美晴天的西湖吗?(挑生说)师相机出示课件: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

  (5)师: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闪动?(太阳)

  (6)过渡:同学们,阳光照耀着水面,你觉得这水面像什么?是啊!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这样鲜艳明媚,看到这样的美景,你的心情怎样?你能美美的把它读出来吗?(挑生读,师评价)

  小结:面对这波光荡漾的西湖水面,难怪诗人会忍不住这样赞叹道——水光潋滟晴方好

  (7)想画面:同学们,晴天的西湖真美啊!假设你正和苏轼坐在船上同游,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生闭眼,随音乐想象)

  预设:生:会看到湖里的荷花盛开了,师:这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

  生:会看到小鱼在湖里游来游去,师:这就是“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景象啊!

  2、理解“方好”

  ①师:晴天可以看到西湖的无限风光,难怪诗人说:水光潋滟晴方好,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你能用一个字来赞叹吗?诗人怎么赞叹的?(板书:好)

  ②这个“好”好在哪里?(天气好:晴朗)还好在哪里?(景色好:美丽)

  ③过渡:老师在读的时候,查了字典,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典里关于方的'解释(出示课件)(1)正直(2)正当、恰好(3)一种形状,你看看“方”是什么意思?

  ④放眼望去,一切尽在眼底,我们都被陶醉了,不禁吟诵到——水光潋滟晴方好

  ⑤小结:正是这水光潋滟的景致,这山清水秀的景致,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使西湖的晴天美的这样恰到好处。

  (2)品味雨天西湖的“奇”——山色空蒙雨亦奇

  1、理解“山色空蒙”

  过渡:正当诗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美景中时,天空忽然下起了绵绵细雨,那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出示课件:雨中西湖)

  (1)哪句诗写了雨中西湖的美景?

  (2)创设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雨雾,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诗人说——山色空蒙雨亦奇

  (3)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景象吗?这朦胧迷茫的景象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形容就是:山色空蒙,现在,你读懂“空蒙”了吗?

  2、亦奇

  (1)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一个字来概括雨中西湖的特点?(板书:奇)

  (2)理解“亦”(课件帮学生理解)“亦”就是也的意思,这个字在古诗文中比较常见。

  (3)指导朗读:烟雨中,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若隐若现的,像是给西湖披上了一层轻纱,这种感觉真奇妙,你能把这种轻柔的感觉读进诗中吗?(挑生读)如果此时你就站在西湖边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挑生说:小桥、柳枝、小草)

  (4)出示课件:雨天,你来到西湖边看见柳枝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柔美,你会说——山色空蒙雨亦奇;当你看见小桥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朦胧,你会说——山色空蒙雨亦奇;当你看见小草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娇嫩,一起说——山色空蒙雨亦奇。

  (5)小结:诗人在一天当中就欣赏到两种不同的美景,(男女合作)晴天的西湖是这样美好(男生齐):水光潋滟晴方好;雨天的西湖又是这样奇妙(女生齐):山色空蒙雨亦奇,让我们沉醉在这变幻的美景中,再一次深情的赞叹道(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3)感受比喻的巧妙和贴切

  1、理解“淡妆浓抹”

  过渡:从你们的朗读中,让老师感受到晴天西湖的美好和雨天西湖的奇特,也让我们这位大诗人禁不住赞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

  ①从古诗当中找找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出示课件)那西施是淡妆好还是浓抹好?看看诗人是怎么赞美的?(都好),你如何知道的?(板书:总相宜)

  ③为什么作者把西湖比作西子呢?(因为西施之美无人能及,她画不画妆都很美,而西湖无论晴天雨天都很美,所以把他们做比喻)

  ④师:据此,西湖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你感觉到了西湖的淡妆与浓抹了吗?(山色空蒙是淡妆,水光潋滟是浓抹)

  ⑤师生合作读

  ⑥现在你们知道了吧?西湖的美能和西子比吗?(把?改成!)

  小结:西湖如同美丽的西子一般,苏轼看的如痴如醉,不由得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个美妙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6、拓展内化悟诗情

  1、吟诵古诗

  过渡:多美的诗啊!好诗需要反复的吟诵,让我们配上音乐一起来吟诵这千古绝句吧!

  ①师范读,问:读的怎样?想不想像老师这样读?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

  ②抽生读,一起背。

  2、拓展:

  师:描写西湖山水的诗还有很多,还想再学两首吗?

  (1)出示课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生自由读,说说这两首诗跟今天学的诗有什么异同?

  (3)交流讨论:也写到了西湖的晴天、雨天,写雨是写雨来得快、去得快,写荷花主要写荷花的美。

  (4)课外去了解诗的意思。

  3、作业:

  (1)背诵本课古诗。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描写西湖的诗歌读一读并背诵。

  结束语:同学们也可以在课后搜集一些有关西湖的诗句来读一读,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7、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8

  教学流程

  一、揭题,解题。

  1、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杭州,人们自然就想到——西湖。你们去过西湖吗?在你的印象中西湖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来说吗?(或看完课件回答)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西湖的诗——板:饮湖上初晴后雨

  3、师:谁写的?板:苏轼

  师:课前同学们特意去搜集过资料,你都知道些什么?(生交流)

  师小结: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画家,与父亲苏荀,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杭州当过官。这首诗就是他在杭州当官时写的。

  4、师:(齐读诗题)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知道的?生自由说

  师点拨:起初晴天,后来下雨了。……读题

  讲苏轼在湖上饮酒…………读题

  5、师这首诗的 题眼该是哪个字(晴 雨)

  二、读诗句,读正确。

  1、师: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赶紧打开书读一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生自由读

  2、师:反馈:在朗读时,哪个词特别难读……指名读

  指名读诗句

  三、晓诗意,悟诗情。

  1、师:哪句是写晴天的西湖,哪句写雨天的西湖?你是怎样知道的?

  2、学*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指名说,师引导:

  (1)“潋滟”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板:释

  (2)解释这句诗,哪个字应该调换一下顺序?(晴)生重新解释诗句板:调

  (3)还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板:补……生解释诗意

  (4)解释时还要板:猜 换

  师:你能用这种方法来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吗?生说师引导

  师:(1)诗人喜欢晴天的西湖吗?你从哪个字看出?(好)

  (2)引读 师:晴天的西湖好在美在哪?……生“水光潋滟”

  (3)师(指着图):这就是水光潋滟的 湖面,你能用别的词来描述吗?(生自由说)

  (4)师是啊,晴天的阳光照到湖面上,银光闪闪,是那么美丽,其实晴天的.西湖还有许多美景呢!……生闭眼师描述一段优美的文字……(听完后)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师:是啊,这就是晴天的西湖,所以诗人说……引读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6)师:一个“好”字写出了西湖晴天的美,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真是一字千金啊!

  师:雨天的西湖,诗人喜欢吗?从哪儿看出?(奇)

  这雨只让西湖的山云雾迷濛吗?请想像一下这雨还让哪些景物更加生动了?

  (生想像说话:因为有雨,西湖的()更加( )。

  师:难怪诗人说……引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3、学*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在目睹了西湖的晴雨之后,诗人认为一个“好、奇”,远远不能写出西湖美,不能表达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此时,诗人想到了什么……引读句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这两句诗是至今为止赞美西湖中最妙的两句。谁来说说它的意思(生解释)

  师:你觉得这两句妙在哪里?……读

  四、配乐诵读

  1、师:学到这,你们是否为西湖的美景所打动,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带着诗人的这种喜爱之情读读这首诗吗?配乐朗读。

  2、师:同学们,我觉得美的诗,光读还不够。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生试背……指名背

  五课外拓展

  师:西湖的美,美在它的淡妆浓抹,美在它的千姿百态,这不还有两首写西湖的诗。生自读、反馈。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9

  教材依据:

  《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诗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1课,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课堂上充分利用这种对比:以两诗文字的对比为主,辅之音乐、书法、绘画等手段,利用通感将“美”体验深刻。本教材分两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二课时,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感悟为主。

  设计思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设计着力于重叠,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文字和音乐的重叠,意境和书法的重叠。其中,尤以西施和西湖这意象和意景的重叠为主要。苏轼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其次着力点在对比,本诗在教学中力图和《望天门山》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凸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美。风格上两诗有着明显的不同,《望》为唐诗,直抒胸臆,《饮》为宋诗,含蓄清丽。一直一含,让学生在朗读对比中感受,在山水画面的对比中感受,在音乐节奏的对比中感受,在书法线条的对比中感受。汇聚所有的感受最终成了对诗文的感受,而这感受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

  教学重点:

  紧扣“总相宜”想象西施的“淡妆浓抹”和西湖的“潋滟”“空蒙”,通过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感受西湖特有的神韵。

  教学难点:

  从文字中读出画面,实现诗情画意的融合。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百遍,意自现。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读诗,使他们在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中理解诗歌意思。

  2、口诵心为。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诗词中的画面,在意境中浮想联翩,获得读诗的愉悦。

  3、诗画相融。能端正抄写诗歌,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课件说明:

  本课件着力于以乐抒情,以画达意。《望天门山》辅以民乐合奏《奔腾》风格雄浑粗犷以引导高亢之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辅以柔婉清丽的古筝《*湖秋月》以浸润柔美之音吟诵。“潋滟”一词比较生僻,若直接用课件传递实景,过实必有过死之弊端。课件只呈现波光粼粼,介乎虚实之间,引而不发,留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

  课前准备:

  将两诗以墨迹形式呈现于课堂上。《望天门山》书以魏碑风格,线条遒劲刚硬;《饮湖上初晴后雨》则书以禇体,风格清丽,线条柔美。精装裱,悬于黑板前。

  教学流程:

  一、承接中引发期待

  1、师:《望天门山》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挺拔险峻,水的湍急汹涌,更让我们感受到25岁的李白那血气方刚的满腔豪情。谁愿意为大家再现一番。

  指名读。

  全班读。

  2、师引:我们姑且告别这雄壮的天门,随着宋朝诗人苏轼去领略杭州西湖的景致。

  二、初读中略有所感

  1、自由读。特别注意“潋滟”“空蒙”两词的发音。

  2、指名反馈读。指导断题。

  3、齐读

  师:感觉这山、水和天门山一带一样吗?

  【设计意图】

  〔“怎样的山,怎样的水?”这一问题贯穿课堂始终。随着学*的深入孩子们逐渐展开属于自己的山水画卷。此处一问不要求做具体回答。〕

  4、再读

  这又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呢?我们继续感受诗句。自个儿含在嘴里轻轻地多念几次,想象着那山,那水。《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西门豹》教学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第二课时)《可贵的沉默》第一课时教案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翠鸟》片断赏析矛和盾的结合《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31、给予树查看更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设计意图】

  〔“含在嘴里轻声地念”,此举旨在让学生潜心会诗,潜心首先需要静场。〕

  三、细品中清晰画面

  1、看具象画

  打开书,看着插图,再将诗句读几次,读不懂的地方看看注释。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设计意图】

  〔诗句传递的画面是万千的,插图只是其中一幅。在插图和注释的辅助下读诗,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由具象画面引领学生走*诗句意景,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想象之窗。〕

  2、听音乐(*湖秋月)

  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些。

  听。

  这儿的山。

  这儿的水。

  感觉。

  生读,师范读,生读。(音乐中的诵读使朦胧的感觉清晰起来)

  【设计意图】

  〔音乐是流动的画,《*湖秋月》之优雅柔婉非常接*诗句意境。诗句在音乐中的再现,无疑引领学生感受到了带着情感的画面。〕

  四、重叠中感受意境

  1、“西施”引路(音乐继续)(预设)

  师:音乐声中,仿佛美女西施向我们款款走来。了解西施吗?

  生:注释4告诉我们,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生:我读过东施效颦的故事,知道西施任何时候都很美丽。故事中她在犯痛心病的时候也是很美很美的。

  生:西施是四大美女之首位。据说她在河边洗纱时,小鱼见了她的美貌,羞得沉到了河底。

  。、 。

  师:如果西施带上心爱的首饰,穿上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一番,看上去很美;如果西施施着薄薄的粉黛,抹着淡淡的胭脂,穿着素雅的衣裳,看上去也很美。西施之美淡妆。浓抹总相宜(生接)

  师引读:看着眼前西湖的山山水水,人们情不自禁地说。

  生轻柔舒缓地念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

  〔“西施”是诗中的意象,苏轼借西施以喻西湖。此处重墨渲染意象之美,旨在下环节借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感受西湖独特的美丽,更感受文字之传神。〕

  2、入诗细读。

  带着你自己的感觉再读诗句,“浓抹”时的西湖展现出怎样的风姿,“淡妆”时的西湖又呈现出怎样的容颜呢?哪些诗句给你带来这样的想象呢?

  重叠一“潋滟”和“浓抹”

  (1)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课件出示波光粼粼的画面。想象说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晴天的西湖水*如镜,在艳阳照射之下,波光粼粼,联想到美女西施带上了珠宝首饰,穿上了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艳丽得让人炫目!)

  (2)你会怎样抒发自己的赞叹呢?(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

  重叠二“空蒙”和“淡妆”

  (1)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湖面上起雾了,一切显得朦朦胧胧。远山*水、亭台小塮变得空蒙,恍然间,若西施蒙上了面纱,显得神秘淡雅,。这何尝不是一种动人心扉的美丽呢!

  (2)你又会怎样赞叹眼前的景色呢?(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

  【设计意图】

  〔此处也可做另一种重叠――将“潋滟”与“淡妆”“空蒙”与“浓抹”,并不影响诗意解读。重叠本身就是诗意的再现,不求结果人人同一,但求过程人人涉足。〕

  “总相宜”:

  (1) “晴雨相宜”重叠于“浓淡相宜”

  西湖晴时潋滟,雨时空蒙,时而浓抹,忽而淡妆,真让人分辨不出这是西湖还是西施啊。看得人如痴如醉,欲把。

  情境中诵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 “晴雨相宜”继而想象“总(时时处处)相宜”

  西湖之美又何止晴雨,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四时不同,晨昏各异。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句。(课件出示西湖十景)《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西门豹》教学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第二课时)《可贵的沉默》第一课时教案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翠鸟》片断赏析矛和盾的结合《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31、给予树查看更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引生反复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

  〔强调重叠,借诗句中的比喻,铺呈西湖和西施之神似,使想象到的`不仅仅是画面,理解的不仅仅是文字。重叠中西湖独有的艳丽淡雅,温柔清丽犹如西施之美呼之欲出。〕

  3、出诗回味。

  关注题目中的“饮湖上”三字,联想到。

  一条美丽的画舫上,苏轼与几位好友闲聚。他们或小酌佳酿,或细品龙井。看着西湖晴时潋滟,雨时空蒙,情不自禁地赞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音乐中齐背全诗。

  五、对比中丰富深化

  1、现在你能说出对这山水的感觉了吗? 板书“柔”

  如果说西湖如温柔美丽的女子,那么天门山则是。刚强的将军。 板书“刚”

  同是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感,不知同学们是否留意了这两幅书法。

  2、书法作品中感受造型笔触之刚柔

  引导学生感受《望天门山》的线条要硬一些,正如长江一带的山水充满了力量感。而《饮湖上初晴后雨》显得柔和,如西湖水一般。

  书法也以他自己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柔之美。音乐更是如此。

  3、音乐中感受“刚”“柔”

  (音乐1:民乐合奏———奔腾)

  师引男生诵读:你感觉到什么?(生:豪情 力量 阳刚)想到的是哪首诗。男孩子起立,站得如那天门一般,我们一起读!

  (音乐2:古筝曲—*湖秋月)

  师缓缓的:听。我们的心也便柔软了起来。一种柔情,在我们心中荡漾。

  女孩子起立,轻轻地向大家诉说这泓多情的西湖水。

  小结:诗书琴画各种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多种形式来体验美感,能让我们获得的更丰厚。

  【设计意图】

  〔不止于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气神。从文字到音乐到书法线条,诗书琴画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着孩子们的艺术通感,在无所不在的对比中强烈感受到诗的神韵。〕

  4、诗配画: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首诗端正抄写,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讲意思是很没意思的。”如绕口令般的话语,是特级教师钱正权老师在全国第二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上做的风趣而又精辟的论述。

  如何才能有意思呢?钱老说:“诗歌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诗歌*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邃悠远的意境美决定了它较其他阅读课而言更具艺术性,承载着更多的美学因素。《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诗分别写了天门山和西湖两处山水,一阳刚一阴柔,极具美学特质。引领孩子们读这两首诗,如何强化这种特质呢?如果用“知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路子来套的话,似乎要经历一个得景悟情的过程。但诗人之“情”又如何能简而悟之,其背后种种又岂是9岁小孩儿所能明晰的呢?我不想赶着他们去悟!“情”之美暂不论,得美景即可。但不止于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气神。教学时,紧扣“淡妆浓抹”铺呈画卷,让西湖美景始终带着恍惚的西施影像,画面便美得有了神采,读诗时恍若随同苏轼荡舟碧波轻叹潋滟空蒙,迷茫淡妆浓抹,真正感同身受地感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课堂上,从文字到音乐到书法线条到绘画技巧,诗书琴画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着孩子们的艺术通感,在无所不在的对比中强烈感受到两诗的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10

  一、课前谈话

  1、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那些地方?你们知道“人间天堂”指的是哪里吗?“人间天堂”是说什么意思呢?

  2、你们想欣赏一下西湖的风光吗?那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西湖之旅吧!(出示课件)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诗,介绍作者

  1、师:西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的,西湖的确很美,在宋代诗人苏轼的笔下更是美得独特。板书“苏轼”)

  2、师:苏轼曾在杭州做官,他写了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3、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苏轼?

  4、再读、解题:

  5、过渡: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强调注意课文中注音的生字的读音及写法。

  2、师:讲解生字

  3、师: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这首诗在哪里停顿是合适的?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用小斜杠画一画。

  4、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5、齐读。

  四、渗透方法,理解诗句,加深感悟

  1、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能将古诗读得流利而富于节奏,可是要读出古诗的韵味,我们还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接下来我们一齐学*理解诗句,看看苏轼如何用这短短28个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2、学*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课件出示。

  ①先齐读。

  ②提出疑问。(你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

  ③解疑。讲解单个字的解释。“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

  可结合注释、图画,发挥想象理解: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光潋滟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方:正,恰恰。空蒙:形容山峦迷蒙的样子。想象:下雨天云雾迷茫的样子你见过吗?这个时候去看山是什么样的?

  ④结合单个字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这两句诗分别描写了什么气候下的景色?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人所看到的景色{美}

  4、齐读,读出烟雨迷茫的朦胧美感,和阳光明媚、波光闪动的美。

  5、当诗人看见这丰富而美好的画面,会是什么心情呢?带着愉悦的心情读。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更喜欢晴西湖还是雨西湖?为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出你的喜爱。(喜欢晴西湖的读第一句,喜欢雨西湖的读第二句)

  那么,诗人喜爱的是晴天的西湖还是那雨天的西湖?从哪里可以看出诗人都喜欢。(晴方好、雨亦奇)

  过渡:对,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美!这不禁让诗人联想到了古代的大美人西施。

  6、学*“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总结学*前两句的方法。(先解释单个字,再根据单个字的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师:西施美不美?诗人把什么比作西施?诗人怎样评价西施的美?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还美吗?为什么?(大自然所赋予的天生的美)

  诗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出她不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怎样读出这种美?(重读:总)

  ③诗人为什么要将西湖比作西子?她们有什么相通之处?

  (引导理解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不仅因为都有一个“西”字,都具有婀娜多姿的美,最主要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不需外物衬托,不需人为修饰的独特的天然的美!)

  哪个字最能体现西湖的这种美?还是一个总字,看起来是在写西施的美,实际上作者是借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

  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总是那么美,一个“总”字将西湖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所以当他想到将西湖比作西子这一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时,他是那么得惊喜、得意,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

  五、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想亲自去领略西湖的美吗?虽然今天我们不能去到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但是诗的美还在于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随着苏轼再次畅游西湖吧!

  师配乐朗读,生闭目想象:(如时间不允许,则教师配乐读古诗)

  这一天,阳光明媚,苏轼与几位好友相约畅游西湖,他们泛舟湖上,饮酒赏景,西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荡漾,闪烁耀眼,向人们展示着它美丽的风貌。诗人不禁深深地陶醉了,正当诗人正沉醉于这山水美景,忽见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原来下雨了,你再看这雨天的西湖吧,云雾迷茫,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致。最好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诗人不禁咏出这样的诗句,读——师生齐读。

  就让这美景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吧,再读一读!

  7、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诗人苏轼带我们领略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同时又用一个奇妙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湖那天然美的神韵。

  六、拓展学*,活化文本,综合发展

  1、过渡: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描写西湖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首。

  2、课后作业:朗诵全诗,鼓励背诵。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菁华3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1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

  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方法,促进学*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氛围,调动学*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根据学生的学*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通过小练笔《假如我能去西湖》,唤起学生的认知,提高语文素养。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2

  尊敬的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几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西湖,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乡村的学生没见过西湖,所以教学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初步具有了自主学*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欲。我让他们上网查找有关西湖的资料和图片。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我想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为学*诗**了很好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3. 感悟诗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 学以致用,写作训练,培养语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朗读诗文,随文识字。

  2.教师范读、引读、带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开火车读。

  3.学生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4.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体会诗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写一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指导学生观察,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通过朗读,感知古诗的意思,解决重点。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读懂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在读背中,积累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法与学法: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自学。教师示范引领、指导朗读。

  学生:自读自悟、反复读,读反复,背诵积累同伴合作、交流、共解疑难。

  六、教学准备

  西湖风景图、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古诗内容和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七、课时安排

  我用一课时完成。

  八、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的一首诗《赠刘景文》吗?谁能站起来大声地背一遍呢?

  (学生背诵交流,教师评定。)

  2.谁还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学生回答:苏轼。教师给与肯定、鼓励。)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他写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板书课题。

  引领学生读题,解疑、点拨。

  4.师简介作者:苏轼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下面就请同学们去读读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体会作者的情怀,感受一下我国传统文化古诗的魅力,感受古诗语言的精妙、简约之美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复*旧知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新知的学*,找到新知和旧知的支点,达到学*的迁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古诗

  1.要求学生自读古诗,并随文识字,解决字词难题,读通读顺。

  (学生读书,教师走进学生相机指导。)

  2.出示课件:古诗文

  (1)指名朗读古诗,训练学生朗读,顺便解决字词难题。

  (2).男女生开火车读,小组开火车读,训练朗读,指导朗读。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4).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

  (这样的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不同层次的朗读和教师的示范朗读,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精读古诗,品读意境美,赏析佳句。

  1.指名学生读古诗文,其他同学思考:听懂了什么呢?这句话写了什么意思呢?

  (学生交流,教师评点。)

  2.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注释,自行解决诗文大意,先自己说,后和同桌交流,解决疑难。(培养合作精神)

  3.交流理解诗意,教师相机点拨。

  4.训练学生熟读成诵(给足2分钟时间),交流背诵训练(达到当堂训练、集体训练)

  这样的环节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语言概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交际能力和训练记忆力,又达到集体训练和当堂训练的目的。)

  (四)、美读古诗,体会意境美、语言美、景美情更美。

  (1)、教师再度示范读,以有效指导朗读。

  (2)、学生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朗读,增强读的效果和能力。)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的大文豪、书画家、诗人苏轼,仅仅用了28个汉字,就把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这正体现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语言的魅力——简约精妙,同时字里行间里也流露出作者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也可见他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都是很强的。我们学*语言就是要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课堂总结是想让学生更加明白一节课学*的重难点,明确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给学生内心的震撼,以此来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

  (六)、拓展升华,学以致用。

  同学们,请你们也拿起手中的笔,运用你们学过的语言,恰当地用上一些美词美句,来描写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的美丽景象吧!要让读者一看、听者一听就能明白你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1.学生*作练笔。

  2、交流*作,师生评定。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通过对比写,让学生明白对于同一种景物的描述,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写法及表达方式,达到同构异想,找到知识的'原点和支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写作方法,积累表达方法。训练语言的运用表达和实践能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3

  尊敬的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几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西湖,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乡村的学生没见过西湖,所以教学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初步具有了自主学*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欲。我让他们上网查找有关西湖的资料和图片。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我想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为学*诗**了很好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3. 感悟诗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 学以致用,写作训练,培养语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朗读诗文,随文识字。

  2.教师范读、引读、带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开火车读。

  3.学生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4.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体会诗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写一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指导学生观察,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通过朗读,感知古诗的意思,解决重点。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读懂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在读背中,积累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法与学法: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自学。教师示范引领、指导朗读。

  学生:自读自悟、反复读,读反复,背诵积累同伴合作、交流、共解疑难。

  六、教学准备

  西湖风景图、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古诗内容和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七、课时安排

  我用一课时完成。

  八、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的一首诗《赠刘景文》吗?谁能站起来大声地背一遍呢?

  (学生背诵交流,教师评定。)

  2.谁还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学生回答:苏轼。教师给与肯定、鼓励。)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他写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板书课题。

  引领学生读题,解疑、点拨。

  4.师简介作者:苏轼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下面就请同学们去读读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体会作者的情怀,感受一下我国传统文化古诗的魅力,感受古诗语言的精妙、简约之美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复*旧知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新知的学*,找到新知和旧知的支点,达到学*的迁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古诗

  1.要求学生自读古诗,并随文识字,解决字词难题,读通读顺。

  (学生读书,教师走进学生相机指导。)

  2.出示课件:古诗文

  (1)指名朗读古诗,训练学生朗读,顺便解决字词难题。

  (2).男女生开火车读,小组开火车读,训练朗读,指导朗读。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4).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

  (这样的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不同层次的朗读和教师的示范朗读,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精读古诗,品读意境美,赏析佳句。

  1.指名学生读古诗文,其他同学思考:听懂了什么呢?这句话写了什么意思呢?

  (学生交流,教师评点。)

  2.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注释,自行解决诗文大意,先自己说,后和同桌交流,解决疑难。(培养合作精神)

  3.交流理解诗意,教师相机点拨。

  4.训练学生熟读成诵(给足2分钟时间),交流背诵训练(达到当堂训练、集体训练)

  这样的环节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语言概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交际能力和训练记忆力,又达到集体训练和当堂训练的目的。)

  (四)、美读古诗,体会意境美、语言美、景美情更美。

  (1)、教师再度示范读,以有效指导朗读。

  (2)、学生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朗读,增强读的效果和能力。)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的大文豪、书画家、诗人苏轼,仅仅用了28个汉字,就把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这正体现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语言的.魅力——简约精妙,同时字里行间里也流露出作者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也可见他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都是很强的。我们学*语言就是要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课堂总结是想让学生更加明白一节课学*的重难点,明确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给学生内心的震撼,以此来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

  (六)、拓展升华,学以致用。

  同学们,请你们也拿起手中的笔,运用你们学过的语言,恰当地用上一些美词美句,来描写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的美丽景象吧!要让读者一看、听者一听就能明白你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1.学生*作练笔。

  2、交流*作,师生评定。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通过对比写,让学生明白对于同一种景物的描述,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写法及表达方式,达到同构异想,找到知识的原点和支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写作方法,积累表达方法。训练语言的运用表达和实践能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20)份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1

  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一直都是小心翼翼,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每次课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亦是如此。苏轼在这首诗中写出了自己对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感受是“晴方好”“雨亦奇”,而且以“水光潋滟晴方好”比喻“淡妆的西施”,描绘出了西湖别样的美。这是作者独特的体验,别具特色。

  在教学中,首先,我结合本课作者的生活体验以及学生实际体验,引导学生品味诗中之景,把景物看作可以与自己相比或交流的活动。其次,结合景物的特点,对这个景物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接着,我顺藤摸瓜,加大难度,教会孩子怎样捕捉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我让学生结合注释,资料、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诗的情景画面。结合学生的作业,我作了些点拨: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我们要善于捕捉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作者写西湖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那么美好,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西湖深深的喜爱之情。并且在后面两句还把西湖比西施,西施是人见人爱的美女,西湖如美女一样可爱,一样美,怎能不让人喜爱呢?作者通过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将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自然美上升到艺术美,主观感情和客观现象组成一幅有立体感的画面,熔铸成一首动人的诗,咏物抒情,和谐统一。最后,我总结全课,再次和孩子们强调在读诗时,要先想想写的是什么,然后在脑海中形成诗中所展示的画面,再根据这种画面去想象作者处在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这样,才能捕捉到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上完本课,从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我想,语文还真不是为了传授学生几个生字,它是有灵魂的情感之物,无论什么体裁的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得想办法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生活,进入作者的感情空间,相互享受,相互拥有,相互取长补短。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2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版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我通过一个小的写话来升华情感: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俊美,因为(),西湖的.()更加()。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时,苏轼站在西湖边,看着美丽的湖光山色,苏轼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时,老师站在喜欢边,老师醉了。……此时小朋友站在喜欢边,小朋友们醉了……通过多次朗读引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苏轼的另一首《望湖楼醉书》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小雨的轻柔,一首是描写大雨的狂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雨的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头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在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没有放开学生大胆的想象,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3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在教学时,由于缺少经验和技巧,再加上本人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成功的地方少,而不足的地方是太多了,下面反思如下:

  因为所教的对象是农村的孩子,见识不广,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十景风光图片,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接着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理解题意。然后我还花了较长的时间让学生练*读出诗的韵

  律,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指导,让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鳌闭飧龃适保�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并发现它美,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再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最后,引导学生在理解单个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诗句的意思。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

  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本堂课中,因为在对学生理解诗意的引导不够好,导致在我提问时积极回答问题的人太少,课堂死气沉沉,一点也不活跃,用一个词来概括――沉闷。总之这堂课有太多的不足,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4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是诗中的某些词语的理解却是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

  备课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反复领悟古诗,了解学情,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过渡语的反复斟酌我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备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引得太多,放手不够,课堂中老师要说的话也太多。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执教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由于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周全,因此,问题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第一,孩子们的课堂常规训练不够到位。

  上整堂课,虽然我仔细观察了孩子们,他们没有任何出格的行为,但是我认为很多孩子是心不在焉的,是学*不够认真的。我在想,第一是我的孩子没有学会听课,其次就是因为我的课不够吸引孩子们。第三就是孩子们见不得三宝,来了几位老师听课,他们就手足无措了,发言不够踊跃,朗读不够放开。听了耿老师的课,我才知道,其实三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也是少不了的程序,特别是在我们*时的课堂教学中,更要注意组织教学,这样才能有好的学*效果。

  第二,了解学情不够。

  应该说,我对孩子们还是不太了解,比如我问总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们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我对孩子们的估计不足。在三6班上课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不懂淡妆浓抹是什么意思,我立刻修改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本打算将那个问题抛给学生的,我换成了两幅对比图片来帮助孩子理解,应该说那两幅图解决了淡妆浓抹的问题,但是我没有将这个好的契机和总相宜结合起来。正如黄老师所说的那样,直接问孩子们,这两幅图美不美?孩子们肯定肯定回答,美,然后我直接总结,这就是总相宜,那教学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三,就是课前的预设还是不够精细,这点从每个环节的设计连贯度就可以看出来。

  虽然说我在预设的时候还是关注了如何让每个环节更连贯,让过渡语更自然一些,也许是我教案记得不熟练,也许是我的临场机智不够,反正表现不尽人意。

  第四,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

  让课堂教学语言更美一些,让教学流程更清晰一些,让评价更多样一些,让普通话更标准一些,让语气更抑扬顿挫一些,让感情更充沛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散发勃勃的生命活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5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湖的最直观的感受,使其自然地进入学*情境中。接着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天之中,诗人欣赏了西湖的晴姿雨态,真是兴奋之极啊!这时,他情不自禁地由西湖想到了――(西子),在引导学生感悟此比喻的精妙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多次朗读指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一首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晴雨的西湖,一首是描写荷花怒放时的西湖,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西湖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我觉得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铺垫得较好,有层次性。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接力读、齐读、配乐入境读,多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诗词,反复吟咏诗句,体现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培养学生语感,感悟诗意,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的转移。由于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一步步推进,因此,学生生生互动时,生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引导比较巧妙到位,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很精彩,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3、在想象中个性化感悟诗中的意境。教学中,我注重对文本进行拓展。如:“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出示图片)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怎么来夸赞一下西湖呢?”让学生换词,用这种方式来攻破理解词语的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个“奇”字中蕴含的:奇特、奇妙、奇异、神奇等其中不同的奥妙和丰富的内涵。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学生读诗的韵味不够浓,我铺垫的语言如果再丰富些,而且让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感受意境之后,再让学生在想象中读,学生读诗的韵味会更浓。

  2、老师的语言不够简练,略显��嗦。在以后诗词教学中应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更富有诗意语言才能把学生不断带入诗情画意当中,更好的感受诗人描绘的情景。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6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7

  “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浩瀚五千年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无数的文化遗产,而古诗,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如那漫天繁星,闪耀了千年文明的美丽夜空。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但我们似乎在走“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的模式化道路。这样学生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古诗教学中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没有情感,优秀文化遗产就无以继承和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怎样化难为易、由浅入深体验那源远流长的美好意境,唤起学生对学*古诗的热情呢?本学期的师徒同课同构,我和候莉莉老师选择了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名作《饮湖上初晴后雨》,对古诗教学做了初步地探索。课虽已上完,但意犹未尽、感想颇多!

  一、情感引趣,创设情境。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正因为诗如鼓琴声声见心,易唱动听悦耳感人又因为“俯而读仰而思熟读精思理自知”是传统的教诗方法,所以运用吟诵引入法在实践中是奏效的。它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感染,激发起浓厚的情趣。在本课的开始,我就围绕单元主题“水”带领学生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将进酒》中有关水的名句。通过饱含真情的吟诵带领孩子进入情境,激发孩子学*诗的欲望。

  二、嚼字品词,体悟诗意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前提。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紧抓住“水光潋滟”、“ 山色空蒙”、“方”、“ 亦”、“ 总相宜”等关键字,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找近义词、结合学过的古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带领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走进诗人描绘的画面。

  三、吟句读诗,品味诗情

  诵读是小学生学*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古诗文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是体味不到的要突出“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美轮美奂的西湖画面,配合美妙动听的音乐,把孩子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去。教师再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带领孩子反复吟诵,进而体会诗歌描写的美好意境。如在教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后,教师声情并茂地说:“风和日丽,当我们漫步西湖湖边,我们会赞叹道——(男生读)细雨蒙蒙,我们荡舟湖边,我们会赞叹道——(女生读)。让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升华,在吟诵中体会。

  四、拓展活动,再现画面

  在古诗教学中引入活动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想象、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大有帮助。、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在学完全文后,我让学生用今天积累的词语,想象古诗描写的西湖美景,写写你心目中的西湖。通过文字描述画面,更进一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走进诗人的世界。

  不足之处:

  1、学生读诗的韵味不够浓,由于没有把导语很好的记下来,在教学中教师没能创设出想象中的诗情画意,学生的朗读也不够深入。应该让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感受意境之后,再让学生在想象中读,学生读诗的韵味会更浓。

  2、教学设计过于面面俱到,容量过大,再加上没有掌握好时间,整堂课有些前紧后松。后面的内容没有讲深讲透。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让我们一起用诗一样的精巧锻造课堂,用诗一样的意蕴营造课堂,用诗一样的激情澎湃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因诗歌教学而充满浓浓的诗意,让学生的精神生命诗意地栖居。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8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时,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我通过一个小的写话来升华情感: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俊美,因为( ),西湖的( )更加( )。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点,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在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没有放开学生大胆的想象,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9

  本学期,我上了一堂公开课——《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在此谈谈教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我觉得本堂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参与的质量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学生参与面广。如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边看我板书边一起书空课题中每个字的笔画,做到全员参与。主体参与的形式多。如个别读、齐读全诗;读诗句想象画面;看录象欣赏西湖风光的同时听配乐朗诵;给古诗配上自己熟悉的曲子读一读。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好。如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时,学生纷纷举手,描述画面时能运用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语言比较生动、形象。

  二、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本堂课使用的`课件是我自己制作的几张投影片,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听课老师反映课件的画面和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我想:以后我再教这一课时,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会把这一课教得更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10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湘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在学校20xx年上学期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我选择了此诗参赛。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它的最大难点是什么?难就难在怎样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在教学这首诗时,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头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分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

  然而,这一堂课也有不少遗憾。我的情感不够投入是最突出的问题,诗歌的朗读还没有教好的凸显层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11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12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1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最后,我让学生在积累了不少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古诗的基础上,试着仿写一首写景诗,培养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创新写作的能力。

  我觉得本堂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参与的质量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参与面广。如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边看我板书边一起书空课题中每个字的笔画,做到全员参与。又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看风光图片尝试仿写一首写景诗,我进行巡视指导,也做到了人人动笔。

  (二)主体参与的形式多。如个别读、齐读全诗;读诗句想象画面;看录象欣赏西湖风光的同时听配乐朗诵;给古诗配上自己熟悉的曲子唱一唱;自己尝试动手写诗等等。

  (三)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好。如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时,学生纷纷举手,描述画面时能运用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再如让学生动笔写诗这个环节,学生做到了人人动笔,并且完成的质量整体水*较高,连*时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下课后都主动将他写好的诗拿给我看,让我深感欣慰。

  二、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本堂课使用的课件是我自己制作的几张投影片,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听课老师反映课件的画面和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二、没有当堂指导背诵全诗。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其实,当时设计教案时,我曾想到要有指导背诵这一环节的,可由于当时没有及时将想法记录下来,后来几次修改教学设计,竟然忘了补上这一环节。由此可见,在教学上有某种有价值的想法或灵感时应及时记录下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我想:以后我再教这一课时,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会把这一课教得更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14

  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先和孩子们一起了解诗人苏轼,介绍了苏氏父子在文学中的成就,也说了苏家小妹的才华出众,孩子听得很出神。接着问写哪里的风光?孩子大声回答:“西湖”“谁知道西湖?”孩子说了一些关于西湖的,有个孩子说:西湖也叫西子湖。“谁知道为什么又叫西子湖吗?西子指什么?”一生说:“西子也叫西施。”一生补充说:“西子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美女。”

  说完了西子,我们再次回到西湖,为什么西湖叫做西子湖?可以想象西湖有着和西子同样的————美丽。请同学读读诗,找出关于把西湖比作西子的诗句。孩子开始读书了,很快有人说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孩子读诗,说说他们的理解,把欲的意思解出来了,其余的很多迎刃而解,在大家的`补充说明中,我再次小结。接着过渡到,“为什么西湖能够和西子那么美呢?它美在哪里?”再从诗中找。孩子们再读,很快找出是前两行诗,孩子们结合注释来理解,理解晴朗时的西湖和下雨时的西湖同样的美丽,同样都是奇妙的,从而理解了下面的比喻。再让孩子朗读古诗,让孩子分男女生来读,小组来读,再试着背诵。这堂课总的感觉还是非常顺利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15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湖的最直观的感受,使其自然地进入学*情境中。接着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天之中,诗人欣赏了西湖的晴姿雨态,真是兴奋之极啊!这时,他情不自禁地由西湖想到了——(西子),在引导学生感悟此比喻的精妙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多次朗读指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一首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晴雨的西湖,一首是描写荷花怒放时的西湖,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西湖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我觉得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铺垫得较好,有层次性。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接力读、齐读、配乐入境读,多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诗词,反复吟咏诗句,体现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培养学生语感,感悟诗意,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的转移。由于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一步步推进,因此,学生生生互动时,生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引导比较巧妙到位,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很精彩,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3、在想象中个性化感悟诗中的意境。教学中,我注重对文本进行拓展。如:“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出示图片)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怎么来夸赞一下西湖呢?”让学生换词,用这种方式来攻破理解词语的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个“奇”字中蕴含的:奇特、奇妙、奇异、神奇等其中不同的奥妙和丰富的内涵。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学生读诗的韵味不够浓,我铺垫的语言如果再丰富些,而且让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感受意境之后,再让学生在想象中读,学生读诗的韵味会更浓。

  2、老师的语言不够简练,略显啰嗦。在以后诗词教学中应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更富有诗意语言才能把学生不断带入诗情画意当中,更好的感受诗人描绘的情景。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1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

  2、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苏轼

  1、说说你知道的中国古代诗人苏轼。

  2、了解诗人苏轼。(知道诗人苏轼苏轼吗?请知道的小朋友介绍)(1071年至1074年,这三年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他不是很忙,除了审案,便有很多时间在西湖中游玩。)

  3、课题意思理解。(那天他又一次来西湖游玩,诗人苏轼就是诗人苏轼,每次的游玩都会带给他不同的感受,这回他写下了——,板示课题,齐读课题,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想从诗中了解什么?)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请默读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提出自学要求)

  2、交流诗意。(学了之后你读懂了哪个词?哪句诗?我们来交流一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方、山色空蒙、亦)

  晴天时诗人苏轼只写水,你还能想象到水以外的.其他景色吗?(请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

  杭州原来是越国之地,属于江南水乡,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苏轼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欲、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与西子的相似之处)

  诗之美,在于诗人苏轼独具匠心的描写,在于奇妙的想象,只有李白才能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有苏轼才能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初西湖与西子的名字的相似只是偶然巧合,但今天,西湖也叫西子湖,从这足见诗之伟大。

  三、理解诗人苏轼,感悟诗情之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苏轼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介绍诗人苏轼与西湖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2、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拓展学*,感受诗的魅力

  1、让我们在苏轼的诗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总结

  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当年的苏轼哼着小曲,品着小酒,在杭州的山水间流连忘返,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而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17

  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先和孩子们一起了解诗人苏轼,介绍了苏氏父子在文学中的成就,也说了苏家小妹的才华出众,孩子听得很出神。接着问写哪里的风光?孩子大声回答:“西湖”“谁知道西湖?”孩子说了一些关于西湖的,有个孩子说:西湖也叫西子湖。“谁知道为什么又叫西子湖吗?西子指什么?”一生说:“西子也叫西施。”一生补充说:“西子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美女。”

  说完了西子,我们再次回到西湖,为什么西湖叫做西子湖?可以想象西湖有着和西子同样的————美丽。请同学读读诗,找出关于把西湖比作西子的诗句。孩子开始读书了,很快有人说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孩子读诗,说说他们的理解,把欲的意思解出来了,其余的很多迎刃而解,在大家的补充说明中,我再次小结。接着过渡到,“为什么西湖能够和西子那么美呢?它美在哪里?”再从诗中找。孩子们再读,很快找出是前两行诗,孩子们结合注释来理解,理解晴朗时的西湖和下雨时的西湖同样的.美丽,同样都是奇妙的,从而理解了下面的比喻。再让孩子朗读古诗,让孩子分男女生来读,小组来读,再试着背诵。这堂课总的感觉还是非常顺利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18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19

  上周五,我上了一节微型课——《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在此谈谈教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备课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反复领悟古诗,了解学情,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过渡语的反复斟酌我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备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引得太多,放手不够,课堂中老师要说的话也太多。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执教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由于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周全,因此,问题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最后,我让学生在积累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古诗的进行拓展。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二、没有当堂指导背诵全诗。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其实,当时设计教案时,我曾想到要有指导背诵这一环节的,可由于当时没有及时将想法记录下来,后来几次修改教学设计,竟然忘了补上这一环节。由此可见,在教学上有某种有价值的想法或灵感时应及时记录下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三、了解学情不够。应该说,我对孩子们还是不太了解,比如我问总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们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我对孩子们的估计不足。在拓展形容湖水的词语时对学生估计过高,“水*如镜”这个词孩子们非常陌生。

  四、就是课前的预设还是不够精细,这点从每个环节的设计连贯度就可以看出来。虽然说我在预设的时候还是关注了如何让每个环节更连贯,让过渡语更自然一些,也许是我教案记得不熟练,也许是我的临场机智不够,反正表现不尽人意。

  五、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让课堂教学语言更美一些,让教学流程更清晰一些,让评价更多样一些,让普通话更标准一些,让语气更抑扬顿挫一些,让感情更充沛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散发勃勃的生命活力。

  六、教学设计过于面面俱到,容量过大,再加上没有掌握好时间,整堂课张弛无度,后面的打比方,这个课文很重要的表达方方法以及拓展环节不得不草草收场,由于激励不到位,学生背诗的热情上不来,也没法展示师生吟诗的高潮,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有些遗憾。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我想:以后我再教这一课时,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会把这一课教得更好!《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是诗中的某些词语的理解却是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5

  这是一首千古美诗,它把西湖的美演绎得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并且富有灵气,让人留连忘返。在教学时,我屏弃了传统的串讲,把诗肢解掉,而是通过精美的课件,优美的乐曲,动情的渲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触摸西湖的美,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学生在不断的品读中充分领略了西湖的美,也渐渐明白了诗的意思,进入了诗的意境。“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欲把课堂比诗园,一声一叹总关情”,一句对西湖的赞美,一声“哇”的感慨,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无不透露出学生对诗的喜爱,对学诗的投入。

  但课堂上也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当学到“西子”时,学生对古代的四大美女非常感兴趣,于是我趁机讲了有关她们的事,并对“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进行了诠释,学生的思维开始有点散。课堂上起了一点小涟漪。还好我准备了“西湖十景”的图片,学生自然而然又回到了课文。只是时间少了点,学生的品味时间不够,也没有好好去写一写。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20

  执教《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我在阅读苏轼相关资料后的一个选择。因对苏轼特别的喜欢,让我也就特别喜欢他的这首诗。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依然在牵挂着以前在陈店小学所参加的一个课题——经典诵读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是诗中的某些词语的理解却是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

  备课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反复领悟古诗,了解学情,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过渡语的反复斟酌我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备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引得太多,放手不够,课堂中老师要说的话也太多。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执教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由于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周全,因此,问题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第一,孩子们的课堂常规训练不够到位。上整堂课,虽然我仔细观察了孩子们,他们没有任何出格的行为,但是我认为很多孩子是心不在焉的`,是学*不够认真的。我在想,第一是我的孩子没有学会听课,其次就是因为我的课不够吸引孩子们。第三就是孩子们见不得三宝,来了几位老师听课,他们就手足无措了,发言不够踊跃,朗读不够放开。听了黄组长的课,我才知道,其实三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也是少不了的程序,特别是在我们*时的课堂教学中,更要注意组织教学,这样才能有好的学*效果。

  第二,课件的制作不精细。淡妆浓抹的链接就不到位。因为课件是我在家里制作的,边制作边修改,家里的电脑有点小问题,保存的时候容易出故障,后来在教室里播放课件的时候,没有关注这个小细节。因此在执教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

  第三,了解学情不够。应该说,我对孩子们还是不太了解,比如我问总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们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我对孩子们的估计不足。在三6班上课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不懂淡妆浓抹是什么意思,我立刻修改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本打算将那个问题抛给学生的,我换成了两幅对比图片来帮助孩子理解,应该说那两幅图解决了淡妆浓抹的问题,但是我没有将这个好的契机和总相宜结合起来。正如黄老师所说的那样,直接问孩子们,这两幅图美不美?孩子们肯定肯定回答,美,然后我直接总结,这就是总相宜,那教学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四,就是课前的预设还是不够精细,这点从每个环节的设计连贯度就可以看出来。

  虽然说我在预设的时候还是关注了如何让每个环节更连贯,让过渡语更自然一些,也许是我教案记得不熟练,也许是我的临场机智不够,反正表现不尽人意。

  第五,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让课堂教学语言更美一些,让教学流程更清晰一些,让评价更多样一些,让普通话更标准一些,让语气更抑扬顿挫一些,让感情更充沛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散发勃勃的生命活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作文优选【五】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作文 1

  一天,苏轼和弟弟苏澈、妹妹苏小妹以及朋友秦少游一起去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正当大家玩得起劲时,苏轼发现手中的酒杯荡着少许波纹,于是,伸手一接——咦,下雨了!

  这时,偌大的西湖就像被一层白纱笼罩了起来,迷迷蒙蒙的,好似仙境;仿佛整个湖只有一只游船,只听得见其他游人若隐若现的说笑声。雨中的西湖就像披着白纱的仙子,美丽至极。不知过了多久,雨停了,那层迷茫的雾气消失了,阳光下,呈现在眼前的是波光粼粼的西湖,让人眼前一亮。而西湖的景物也因雨的洗礼而变得更加苍翠、美丽。湖面散发着闪亮的光芒,使人不由自主的喜欢它。

  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心头的万千思绪组合在一起,他马上取来笔、墨、纸,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而诗歌的名字就叫——《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作文 2

  天气晴朗,艳阳高照,诗人苏轼和朋友一起兴致勃勃那游婀娜多姿的西湖,此时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鱼儿尽情地嬉戏,游船里时时传来阵阵笑声,岸边,垂柳摇弋嫩绿的柔枝,如同仙女在清风笑声中翩翩起舞,树上的鸟儿欢快地歌唱着,天空的云儿轻轻地飘浮着,好像也在游这天生丽质和迷人的西湖。

  游着游着,起风了,雾也来了,西湖好像披上了一件无形的轻纱,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显得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如同仙境,另有一种韵味。接着雨也上来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湖面千万朵雨花争相开放,又显出一番奇妙景致。晴天西湖丽质;雨天西湖迷人。于是诗人苏轼挥毫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作文 3

  初夏的早晨,金色的太阳冉冉升起,映照在湖面上,把湖水都染成了桔色。苏轼坐在游船上一边观赏美丽的西湖一边饮酒。这时的湖面犹如一面铜镜。一阵微风吹过,湖面上荡起层层细波,像鱼鳞金光闪闪;像丝绸光滑柔顺。多美的西湖啊!湖水的美在予它的静与幽。它既不象大海一样惊涛骇浪,变化莫测,也不象江河般川流不息,源远流长。它象一位饱读诗书的姑娘,优雅,恬静,秀美。让他联想起战国时那充满智慧与胆略的美女-----西施

  他还沉浸在这美景中时,远处传来了阵阵欢笑声把他拉了回来。太阳已高高升起,这时的西湖充满生机。湖中的荷花在阳光照耀下伴随着美妙的歌声翩翩起舞。瞧,那亭亭玉立的花骨朵,。白中透着点粉红在风中摇曳着,若大的湖面就像一个舞台。看这边,一个个碧绿的像大圆盘似的荷叶,它们像是伴舞者,主角就是那些含苞欲放的荷花,有粉白。粉红。鲜红,头顶的露珠像是一顶皇冠,把它们装扮得更加美丽。

  忽然,太阳像害羞的孩子一样,钻到云层里,天也变得灰蒙蒙的。云也似乎要凑个热闹,越积越多,越积越厚。小雨滴也被感染了,纷纷挣脱天空妈妈的怀抱争先恐后地来到大地上。苏轼急忙躲进船舱里。这时的湖面好似一张蹦蹦床,小雨滴在上面跳跃,欢唱。渐渐地湖面被层层雨雾所笼罩,影影绰绰,朦朦胧胧。几艘小巧而精致的画船缓缓驶来。让人如同进入仙境般。慢慢地,雨停了,但湖面上仍荡漾着一层雾气,如诗如画。这时的西湖象一幅细致精妙的水彩画。

  阳光下的西湖就象活泼,健康,充满生机的姑娘;雨中的西湖却多了几分柔弱让人怜爱。苏轼望着这人间天堂般的景色,提笔写下: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欲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作文 4

  杭州的西湖可以说是杭州的明珠了,几千年来,它吸引了无数中外友人的到来。无论是晴天的西湖还是雨天的,都吸引着我。

  晴天中,西湖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变得波光粼粼,比*日里的西湖更美了。小鱼在水里欢快地玩耍,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好像在和人们捉迷藏。**人们聊着天,散着步,还有人在做游戏。柳树像军人一样,齐齐地挺立在湖边,随风舞蹈。在人们眼里,柳树是最普通不过的了,但它们却绽放着自己独特的美。

  雨中的西湖也别有一番风味。荷叶像一个个大碗,接住了小雨点儿,再让它们顺着茎,流进西湖的怀抱。西湖被层层薄雾全笼着,如同轻纱一般,让你感觉来到了仙境。柳树像仙女一样,那翠里带点黄的色彩被雨水打过后显得更加有生机了。小鸟不再鸣叫,它们斯文地躲在树洞里,等着雨停。我相信它们一定会在雨停后放声高唱,那婉转动听的歌声一定会吸引所有人的注意。

  西湖的美,如西施一般,就是看千百万次也不会厌倦,每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让人如痴如醉。**的柳树给西湖添上了几分典雅;湖面上的荷叶给西湖增添了几分文静;湖里的小鱼给西湖增加了几分活力。无论是阴晴雨雪,还是春夏秋冬。她永远都是那样的朴实无华、精巧雅致、楚楚动人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作文 5

  西湖一个拥有着无与伦比美景的美丽的湖泊,就是因为它的美,所以这时候,我和我的朋友拿上酒,泛舟湖上,坐在乌篷船里,一边欣赏着西湖的景色,一边小口小口的饮着酒,真当是惬意至极。

  早晨的湖面上生起了一层层薄雾,像少女的纱巾一样,穿插飘渺围绕在远处的山峦之中。这些薄雾若有若无,朦胧的山峦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秀美的身姿显现出来一样。

  湖面细观,看到南北走向的苏堤,它像一条玉带一样,镶嵌在清澈的湖面上。在微风的吹拂下,水面波光闪烁,堤上的柳树枝条像少女柔软顺滑的青丝一样随风摆动。

  当我走在苏堤南端上的时候,在柳浪闻莺处,看见游人在向河中抛撒鱼食,那鱼极其灵巧,迅速的像一个五彩球一样团在一起,为抢食,有的鱼跳出水面。又让我想起了古时女子嫁娶时在闺阁上所抛的花球,那球抛弃时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接着又以双龙戏珠的场景在闺楼下变幻莫测。

  不知何时,淅淅沥沥的下起了细雨,雨点就像一滴滴晶莹的珍珠落在西湖之上,使得原本*静的湖面荡起了一圈圈涟漪,打伞的游人急匆匆的奔向前方,把西湖衬托得更显妖娆,不禁我想起了美丽的传说白蛇传故事。美景催人思,那么美妙的环境中催生出那么动人的故事,也在情理之中。

  傍晚,当月亮从远处那山峦窜出来的时候,湖面上像洒下了一片片、一层层的鳞光一样闪烁着、跳跃着映入我的眼帘,景色非常迷人。那湖中的三潭像宝葫芦一样矗立在湖中央真是美极了!

  西湖的景色说不完道不尽,而又能把它比作袅袅婷婷的美人西施,来与之媲美,西湖的景色,真的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晴天中的清雅西湖还是雨天中的艳丽西湖都是那么的使人陶醉,使人迷恋。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汇总五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1

  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一直都是小心翼翼,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每次课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亦是如此。苏轼在这首诗中写出了自己对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感受是“晴方好”“雨亦奇”,而且以“水光潋滟晴方好”比喻“淡妆的西施”,描绘出了西湖别样的美。这是作者独特的体验,别具特色。

  在教学中,首先,我结合本课作者的生活体验以及学生实际体验,引导学生品味诗中之景,把景物看作可以与自己相比或交流的活动。其次,结合景物的特点,对这个景物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接着,我顺藤摸瓜,加大难度,教会孩子怎样捕捉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我让学生结合注释,资料、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诗的情景画面。结合学生的作业,我作了些点拨: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我们要善于捕捉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作者写西湖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那么美好,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西湖深深的喜爱之情。并且在后面两句还把西湖比西施,西施是人见人爱的美女,西湖如美女一样可爱,一样美,怎能不让人喜爱呢?作者通过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将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自然美上升到艺术美,主观感情和客观现象组成一幅有立体感的画面,熔铸成一首动人的诗,咏物抒情,和谐统一。最后,我总结全课,再次和孩子们强调在读诗时,要先想想写的是什么,然后在脑海中形成诗中所展示的画面,再根据这种画面去想象作者处在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这样,才能捕捉到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上完本课,从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我想,语文还真不是为了传授学生几个生字,它是有灵魂的情感之物,无论什么体裁的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得想办法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生活,进入作者的感情空间,相互享受,相互拥有,相互取长补短。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2

  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先和孩子们一起了解诗人苏轼,介绍了苏氏父子在文学中的成就,也说了苏家小妹的才华出众,孩子听得很出神。接着问写哪里的风光?孩子大声回答:“西湖”“谁知道西湖?”孩子说了一些关于西湖的,有个孩子说:西湖也叫西子湖。“谁知道为什么又叫西子湖吗?西子指什么?”一生说:“西子也叫西施。”一生补充说:“西子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美女。”

  说完了西子,我们再次回到西湖,为什么西湖叫做西子湖?可以想象西湖有着和西子同样的————美丽。请同学读读诗,找出关于把西湖比作西子的诗句。孩子开始读书了,很快有人说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孩子读诗,说说他们的理解,把欲的意思解出来了,其余的很多迎刃而解,在大家的补充说明中,我再次小结。接着过渡到,“为什么西湖能够和西子那么美呢?它美在哪里?”再从诗中找。孩子们再读,很快找出是前两行诗,孩子们结合注释来理解,理解晴朗时的西湖和下雨时的西湖同样的美丽,同样都是奇妙的,从而理解了下面的比喻。再让孩子朗读古诗,让孩子分男女生来读,小组来读,再试着背诵。这堂课总的感觉还是非常顺利的。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3

  引导语:《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通风姿。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的难点应该是重点词的理解及对诗描绘的意境的把握上。因此,课堂上,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首先,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本单元需要积累的谚语入手,播放苏杭的画面。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本周五第一节课我讲了一节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育局的领导和校领导来听课。下面我就结合教育局腾老师的点评反思一下这堂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课前我布置了预*,所以我对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单抽出来帮助学生来理解,效果不是很好,看来还是应该放到诗中去理解更为合适。

  由于有些紧张,在检查完学生的预*情况以后,把读诗这个重要环节居然给丢了,很是不应该,其实教学设计上有的,上课前我还看教案时还记着着,可一上课就给丢了,光想着怎么用课件了,短练啊!

  回忆整堂课,就像腾老师说的那样,词语的理解、诗句的理解、读、预*等方面都关注到了,就是落实的不够扎实。现在让我想怎么才能把这些环节都落实的很扎实,我也说不出来,同时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明白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还需要我不断的学*和积累。我会的。

  这堂课的备课和课件其实我也用心了,一直忙到夜里一点多,估计二点多才睡着的,可就是自己的水*太有限,课件虽然做的还算可以,就是好钢没有用到刀刃上,课件出示的时机不是恰到好处,腾老师的一句话使我茅塞顿开:画面的呈现应该起到提升的作用,而不能让学生成为画面的解说员;应该让学生在头脑形成形象以后再出示画面,使学生的感悟和体会得到提升。

  通过这节课还使我深深的感受到课件的辅助作用真的很大,以前只是看其他老师上课时使用课件,自己没用过。这次如果没有课件我真不知道怎么上这节课。同时我发现有课件,学生的学*兴趣也能够被调动起来,以后我要在这方面也多下些功夫。

  适时地播放课件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饮湖上初晴后雨》

  前段时间我上了一堂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刚开始有这么个片段:

  上课一开始,我先与学生一起回忆了上节课学过的《望天门山》,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营造上古诗课堂的初步氛围。接着我激情导入新课:“同学们,滚滚的长江水已经渐渐地离我们远去,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是一泓含情的西湖水。”教师即时呈现出一张西湖的配乐图片,并给予较长时间的欣赏,再进行下面环节的教学。

  这里配乐图片欣赏给予较长的时间,我觉的也是一个细节的处理。给予学生较长时间的欣赏,联系前面的铺垫,可以给学生美的享受,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一细节,我觉得整堂课的气氛就会破坏。因此我觉得妥善地处理一些细节,对课堂能否精彩有着重要的影响。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

  在本期学校举行的“一人一教”的活动中,我上的是23课古诗两首中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在教学时,由于缺少上公开课的经验和技巧,再加上本人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成功的地方少,而不足的地方是太多了,下面反思如下:

  因为所教的对象是农村的孩子,见识不广,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在此我还花了较长的时间让学生练*读出诗的韵律,因此导致后面课没有上完)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濛”这个词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并发现它美,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随后,引导学生在理解单个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诗句的意思。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本堂课中,因为在对学生理解诗意的引导不够好,导致在我提问时积极回答问题的人太少,课堂死气沉沉,一点也不活跃,用一个词来概括——沉闷。再加上在*时的教学中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要求不够严格,一堂课下来,冒出了很多的“是不是”等口语。课堂结构设计的也不够好,总之有太多的不足,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知识拓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4

  上周五,我上了一节微型课——《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在此谈谈教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备课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反复领悟古诗,了解学情,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过渡语的反复斟酌我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备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引得太多,放手不够,课堂中老师要说的话也太多。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执教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由于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周全,因此,问题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最后,我让学生在积累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古诗的进行拓展。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二、没有当堂指导背诵全诗。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其实,当时设计教案时,我曾想到要有指导背诵这一环节的,可由于当时没有及时将想法记录下来,后来几次修改教学设计,竟然忘了补上这一环节。由此可见,在教学上有某种有价值的想法或灵感时应及时记录下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三、了解学情不够。应该说,我对孩子们还是不太了解,比如我问总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们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我对孩子们的估计不足。在拓展形容湖水的词语时对学生估计过高,“水*如镜”这个词孩子们非常陌生。

  四、就是课前的预设还是不够精细,这点从每个环节的设计连贯度就可以看出来。虽然说我在预设的时候还是关注了如何让每个环节更连贯,让过渡语更自然一些,也许是我教案记得不熟练,也许是我的临场机智不够,反正表现不尽人意。

  五、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让课堂教学语言更美一些,让教学流程更清晰一些,让评价更多样一些,让普通话更标准一些,让语气更抑扬顿挫一些,让感情更充沛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散发勃勃的生命活力。

  六、教学设计过于面面俱到,容量过大,再加上没有掌握好时间,整堂课张弛无度,后面的打比方,这个课文很重要的表达方方法以及拓展环节不得不草草收场,由于激励不到位,学生背诗的热情上不来,也没法展示师生吟诗的高潮,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有些遗憾。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我想:以后我再教这一课时,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会把这一课教得更好!《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是诗中的某些词语的理解却是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5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通风姿。

  本诗的难点应该是重点词的理解及对诗描绘的意境的把握上。因此,课堂上,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首先,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本单元需要积累的谚语入手,播放苏杭的画面。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赏析范文五份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赏析 1

  作品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⑴

  苏轼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⑵,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⑶。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⑷,山色空濛雨亦奇⑸。

  欲把西湖比西子⑹,淡妆浓抹总相宜⑺。

  作品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⑷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

  ⑸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⑹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⑺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作品译文

  其一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作品鉴赏

  其一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其二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赏析 2

  译文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注释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⑵朝曦:早晨的阳光。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译文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赏析 3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空 一作: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翻译:

  西湖水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波光粼粼,看起来美丽极了。山色在云雾的笼罩下。半明半暗,隐隐约约,雨中的西湖也显得非常奇妙。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装饰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怎样装扮都那么美丽。

  译文二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①湖:即杭州西湖。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赏析 4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但,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至于称西施为西子,恐怕不仅是为了尊重,还与*仄有关系(第三句最后一个字要求仄声字,而“施”是*声字)。现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于苏轼这首诗。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创作背景

  苏轼于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赏析 5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注释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诗句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

  解析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 ▲

  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2、 陈邦炎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8-349

  赏析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8-349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读山海经·其一

  魏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纳凉

  宋代: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关山月

  南北朝: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