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实用五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1

  学*目标:

  1、学*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课文,搜集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今天,老师把西湖请进了咱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课件:《动人的西湖》)

  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这儿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西湖美吗?是啊!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天晴,后来下雨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苏轼)你了解苏轼吗?(生答。师补充:苏轼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当通判,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杭州市的**。他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一同去领略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读感知:

  1 、自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检查读书效果。

  3 、师范读古诗。

  4 、根据出示的诗歌朗读节奏提示,生齐读诗歌。

  5、针对诗歌,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

  1、学*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

  (1)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晴”)

  (2)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水光潋滟”)(板书:水光潋滟)

  (3)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宝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风徐徐吹来,亲切地抚摸着游人的脸庞,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湖面“水光潋滟”。

  (4)你读懂“潋滟”了吗?

  (波光闪动的样子。)(课件出示)

  (5)你还能用其它的词来形容水光潋滟的湖面吗?

  (波光闪闪、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6)诗句导读。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满是金子,刺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带着理解读第一句)。

  (7)晴天的西湖真美啊!假设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你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

  (随风飘动的柳条、开得正艳的桃花、欢唱的鸟儿、鱼儿在水中嬉戏、人们在湖中荡舟……)

  (8)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西湖,你感觉诗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带着体会个别读,全班读。)

  一个“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板书:好)

  2、学*诗歌的第二句。

  (过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播放课件:雨中的西湖图片。)

  (1)冥想: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尽情想象,雨中的西湖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播放音乐:《雨中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3)诗人苏轼看到了什么景象?(课件出示:第二句)

  (“山色空濛”)(板书:山色空濛)

  (播放课件:雨后的西湖图片。)创设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诗人说——(引读第二句。)

  (4)你读懂“空濛”了吗?

  (云雾迷茫的样子。)(课件出示)

  (5)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雨中西湖的特点?

  (板书:奇)

  (6)带着理解读诗歌的一、二句。

  3、学*古诗的三、四句。

  (过渡: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他触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课件出示:诗歌三、四句。)

  (1)你从三、四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了解“西子”吗?

  (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3)西施有多美呢?(齐读第四句。)

  (不管是化淡妆还是浓妆,不管什么时候,西施都很美。)

  (4)想见一见西施吗?(课件出示:西施图片。)

  (5)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

  (6)导读: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板书:淡妆浓抹总相宜)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板书:西子湖)

  读到这里,你可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了吗?

  4、苏轼笔下的西湖真美啊!古人有许多描写西湖的诗作,却很少有人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想想,苏轼为何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动人呢?

  5、带着体会读诗。

  6、指名读诗,配乐齐读诗歌。

  7、齐背诗歌。

  四、拓展延伸:

  1、赏析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诗人描绘了什么时候的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

  2、积累这首诗歌。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游览了人间天堂——西湖。其实,苏轼不光是一位大诗人,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书画家。你想和他走得更*一些吗?请课外搜集苏轼的作品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 (好)

  西子湖 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色空濛 (奇)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的

  1.学*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比较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描写春天的诗《游园不值》,今天我们学*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板书课题: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回忆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第一首诗的?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学*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附:板书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轼)

  (杨万里)

  西湖晴雨天气

  满湖荷花荷叶

  学法:

  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

  反复吟诵,想象,绘画创作。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学*生字,认识“亦、妆”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潋滟、空蒙”等词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2、导入《饮湖上初晴后雨》。

  3、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你们了解苏轼吗?

  2、介绍苏轼。苏轼多才多艺,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号东坡居士,他的诗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在艺术上别具一格。

  3、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4、学生说题目意思。

  三、读古诗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诗中哪些字你觉得比较难。

  4、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卡片,指导学生读好“潋滟、空蒙、淡妆浓抹”,理解“亦”的意思。

  5、把这些词语放进诗中,读好它,你会发现你能读出另一种味道。

  6、学生自由读。

  7、指名读。

  8、齐读。

  四、明诗意

  1、学*第一句

  ①读第一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②理解“潋滟”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说。

  ③指名读再齐读。

  2、学*第二句

  ①、播放下雨音乐。

  ②、你刚才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什么画面?

  ③、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空蒙”。

  ④、理解诗句意思。

  ⑤、指导朗读。

  3、学*后两句

  ①:如此美妙的西湖,在诗人眼中,他把西湖比作了什么?读后两句。

  ②、了解西子。

  ③、诗人为什么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④、学生汇报。

  五、熟诵读,厚积累

  1、听录音朗读。

  2、学生读。

  3、背诵。

  4、拓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代)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5、小结。

  教后反思:

  语文教学的字词不仅仅是低年级的任务,本课中,生字的教学不局限于课本要求的“亦、妆”两字,而是根据了学生的需要,对“潋滟、淡妆浓抹”等的字词也让学生反复读,这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对于整首诗的朗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诗句必须反复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流传至今而又行之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通过读,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情,每句诗连听带读至少在10遍以上,所以到后来的背诵有不少学生就能脱口而出了。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仍然是感到比较困惑的地方。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5

  教学理念:

  以重点词句“总相宜”为突破口,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展开教学。引导质疑,先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再围绕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总相宜”的赞叹为基点展开讨论学*,最后回归提升对“总相宜”的感悟,进而理解全诗。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五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学生分析:

  打从一年级开始,班里的学生就很喜欢朗读背诵简短的古诗文,在朗读中或多或少也能感悟古诗描绘的画面。可是在吟读上,学生很难进入作者的意境,因此感悟比较肤浅,所谓的感情朗读只是浮于表面。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会写“亦、妆”两字。

  2、理解古诗,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进入意境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准备:西湖景色的课件图、写有句式小挂板、音乐磁带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引入

  师:我们壶镇区的生活用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周边的大水库起了很大的作用,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水库是什么样子?

  生:大、美

  2、谈话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游览另一个水的世界

  (出示挂图介绍:这是我们浙江省的杭州西湖)

  师:西湖美吗?面对西湖的美丽景色,我们的小朋友往往无法用语言拿来表达,可古代有一位诗人却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把西湖的美丽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来学*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大作(出示课题)

  3、组织读课题(个别读、集体读)

  二、读通古诗,理解诗句

  1、组织读古诗

  自由读——个别读(随机纠正)

  读诗中指导书写“亦、妆”。(亦:师示范写,组织书空写,再再在田字格边写一个。妆:组词,说说后半个为什么是个“女”字并指导书写)

  个别评价语:

  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有谁还愿意读读。

  读得很流利!

  读得很有节奏!谁再来读读!

  2、引导朗读感悟

  听得出,大家刚才都在读上下了一番工夫,很好!对于诗中,你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

  预设内容:

  生:“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她理解?

  生:总是那么美好,恰到好处。

  师:诗人看见了什么美景,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让我们一起来再读读他的诗吧!

  生:诗人看见了晴天的美丽景色。

  师:还看见了什么?

  生:山的景色?

  师:什么天气山的景色?

  生:雨天

  师:你哪里看出晴天和雨天是美丽的?请读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

  评议:很美 我还想听,请你再来一次

  还感觉不到美 再来一次

  师: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水波闪动)水波怎么会闪动?(由于阳光的照耀)从哪个词看出来?(水光潋滟)请你来读读这个词

  谁来说说*时在哪里看到过“水光潋滟”的样子?请你把你看到的感受读出来。(请几名学生个别读)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1)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学*目标:学*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应:大概,表示推测。

  怜: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

  展齿: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这里指鞋底。

  苍苔:生长在地上的青苔。

  “怜”什么?是屐齿还是苍苔?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

  是谁“怜苍苔”呢?当然是园子的主人。

  这句怎样调整才通顺?“应怜苍苔屐齿印”。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背诵《游园不值》。

  2.本节课学*目标:探究《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

  2.学生练*。

  3.组内交流读。

  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导入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这两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本节课任务: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学*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5个生字。

  2.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4.把《游园不值》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附: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2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比较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描写春天的诗《游园不值》,今天我们学*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板书课题: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回忆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第一首诗的?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学*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附:板书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轼)

  (杨万里)

  西湖晴雨天气

  满湖荷花荷叶

  学法:

  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

  反复吟诵,想象,绘画创作。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方法,促进学*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 认识“亦、妆”两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 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 巩固学*方法,丰富学*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切入,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请同学说说自己的体会,没去过的同学也关系,今天我们随着摄影师的镜头一起去西湖看看吧!(播放西湖的幻灯片)

  二、 组织合作,自主探究,小组汇报,相互补充,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1. 理解诗题意思,介绍作者;

  2. 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3. 出示诗句中的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4. 将词语带入诗句,自由读诗;

  5. 小组分工合作,出示学*方法:读——提出疑问——借助注释解疑——再读;

  6. 小组汇报诗意,指名补充;

  7. 师说诗意,生说对应的诗句;

  三、 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1. 师指导有感情朗读,注意诗句的重音和停顿;

  2. 师介绍西湖与美女西施的相通之处,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 配乐有感情朗读;

  4. 师范读,生想象情境;

  四、 拓展学*,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1. 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2. 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读给大家听,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写景的古诗,在授课时,老师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西湖的图片,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氛围,创设了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实现自然过渡。对于课题的解释深入浅出,本首诗有一些字音较难,所以我设计了比赛的方式赛读词语,体现了扎实有效的教学风格,在小组合作学*中,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实践当中,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活动的进程或走向。对于诗意的理解在学生互相帮助、补充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适时点拨。在师范读生想象画面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小组合作学*还处于培养阶段,小组合作学*的汇报这一环节应更加扎实,学生的合作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从本首诗还可以进行拓展,布置研究性作业,由课内指向课外。如果教师把古诗板书在黑板上就更好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4

  教材依据:

  《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诗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1课,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课堂上充分利用这种对比:以两诗文字的对比为主,辅之音乐、书法、绘画等手段,利用通感将“美”体验深刻。本教材分两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二课时,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感悟为主。

  设计思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设计着力于重叠,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文字和音乐的重叠,意境和书法的重叠。其中,尤以西施和西湖这意象和意景的重叠为主要。苏轼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其次着力点在对比,本诗在教学中力图和《望天门山》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凸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美。风格上两诗有着明显的不同,《望》为唐诗,直抒胸臆,《饮》为宋诗,含蓄清丽。一直一含,让学生在朗读对比中感受,在山水画面的对比中感受,在音乐节奏的对比中感受,在书法线条的对比中感受。汇聚所有的感受最终成了对诗文的感受,而这感受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

  教学重点:

  紧扣“总相宜”想象西施的“淡妆浓抹”和西湖的“潋滟”“空蒙”,通过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感受西湖特有的神韵。

  教学难点:

  从文字中读出画面,实现诗情画意的融合。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百遍,意自现。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读诗,使他们在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中理解诗歌意思。

  2、口诵心为。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诗词中的画面,在意境中浮想联翩,获得读诗的愉悦。

  3、诗画相融。能端正抄写诗歌,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课件说明:

  本课件着力于以乐抒情,以画达意。《望天门山》辅以民乐合奏《奔腾》风格雄浑粗犷以引导高亢之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辅以柔婉清丽的古筝《*湖秋月》以浸润柔美之音吟诵。“潋滟”一词比较生僻,若直接用课件传递实景,过实必有过死之弊端。课件只呈现波光粼粼,介乎虚实之间,引而不发,留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

  课前准备:

  将两诗以墨迹形式呈现于课堂上。《望天门山》书以魏碑风格,线条遒劲刚硬;《饮湖上初晴后雨》则书以禇体,风格清丽,线条柔美。精装裱,悬于黑板前。

  教学流程:

  一、承接中引发期待

  1、师:《望天门山》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挺拔险峻,水的湍急汹涌,更让我们感受到25岁的李白那血气方刚的满腔豪情。谁愿意为大家再现一番。

  指名读。

  全班读。

  2、师引:我们姑且告别这雄壮的天门,随着宋朝诗人苏轼去领略杭州西湖的景致。

  二、初读中略有所感

  1、自由读。特别注意“潋滟”“空蒙”两词的发音。

  2、指名反馈读。指导断题。

  3、齐读

  师:感觉这山、水和天门山一带一样吗?

  【设计意图】

  〔“怎样的山,怎样的水?”这一问题贯穿课堂始终。随着学*的深入孩子们逐渐展开属于自己的山水画卷。此处一问不要求做具体回答。〕

  4、再读

  这又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呢?我们继续感受诗句。自个儿含在嘴里轻轻地多念几次,想象着那山,那水。《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西门豹》教学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第二课时)《可贵的沉默》第一课时教案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翠鸟》片断赏析矛和盾的结合《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31、给予树查看更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设计意图】

  〔“含在嘴里轻声地念”,此举旨在让学生潜心会诗,潜心首先需要静场。〕

  三、细品中清晰画面

  1、看具象画

  打开书,看着插图,再将诗句读几次,读不懂的地方看看注释。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设计意图】

  〔诗句传递的画面是万千的,插图只是其中一幅。在插图和注释的辅助下读诗,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由具象画面引领学生走*诗句意景,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想象之窗。〕

  2、听音乐(*湖秋月)

  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些。

  听。

  这儿的山。

  这儿的水。

  感觉。

  生读,师范读,生读。(音乐中的诵读使朦胧的感觉清晰起来)

  【设计意图】

  〔音乐是流动的画,《*湖秋月》之优雅柔婉非常接*诗句意境。诗句在音乐中的再现,无疑引领学生感受到了带着情感的画面。〕

  四、重叠中感受意境

  1、“西施”引路(音乐继续)(预设)

  师:音乐声中,仿佛美女西施向我们款款走来。了解西施吗?

  生:注释4告诉我们,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生:我读过东施效颦的故事,知道西施任何时候都很美丽。故事中她在犯痛心病的时候也是很美很美的。

  生:西施是四大美女之首位。据说她在河边洗纱时,小鱼见了她的美貌,羞得沉到了河底。

  。、 。

  师:如果西施带上心爱的首饰,穿上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一番,看上去很美;如果西施施着薄薄的粉黛,抹着淡淡的胭脂,穿着素雅的衣裳,看上去也很美。西施之美淡妆。浓抹总相宜(生接)

  师引读:看着眼前西湖的山山水水,人们情不自禁地说。

  生轻柔舒缓地念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

  〔“西施”是诗中的意象,苏轼借西施以喻西湖。此处重墨渲染意象之美,旨在下环节借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感受西湖独特的美丽,更感受文字之传神。〕

  2、入诗细读。

  带着你自己的感觉再读诗句,“浓抹”时的西湖展现出怎样的风姿,“淡妆”时的西湖又呈现出怎样的容颜呢?哪些诗句给你带来这样的想象呢?

  重叠一“潋滟”和“浓抹”

  (1)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课件出示波光粼粼的画面。想象说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晴天的西湖水*如镜,在艳阳照射之下,波光粼粼,联想到美女西施带上了珠宝首饰,穿上了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艳丽得让人炫目!)

  (2)你会怎样抒发自己的赞叹呢?(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

  重叠二“空蒙”和“淡妆”

  (1)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湖面上起雾了,一切显得朦朦胧胧。远山*水、亭台小塮变得空蒙,恍然间,若西施蒙上了面纱,显得神秘淡雅,。这何尝不是一种动人心扉的美丽呢!

  (2)你又会怎样赞叹眼前的景色呢?(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

  【设计意图】

  〔此处也可做另一种重叠――将“潋滟”与“淡妆”“空蒙”与“浓抹”,并不影响诗意解读。重叠本身就是诗意的再现,不求结果人人同一,但求过程人人涉足。〕

  “总相宜”:

  (1) “晴雨相宜”重叠于“浓淡相宜”

  西湖晴时潋滟,雨时空蒙,时而浓抹,忽而淡妆,真让人分辨不出这是西湖还是西施啊。看得人如痴如醉,欲把。

  情境中诵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 “晴雨相宜”继而想象“总(时时处处)相宜”

  西湖之美又何止晴雨,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四时不同,晨昏各异。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句。(课件出示西湖十景)《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西门豹》教学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第二课时)《可贵的沉默》第一课时教案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翠鸟》片断赏析矛和盾的结合《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31、给予树查看更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引生反复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

  〔强调重叠,借诗句中的比喻,铺呈西湖和西施之神似,使想象到的不仅仅是画面,理解的不仅仅是文字。重叠中西湖独有的艳丽淡雅,温柔清丽犹如西施之美呼之欲出。〕

  3、出诗回味。

  关注题目中的“饮湖上”三字,联想到。

  一条美丽的画舫上,苏轼与几位好友闲聚。他们或小酌佳酿,或细品龙井。看着西湖晴时潋滟,雨时空蒙,情不自禁地赞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音乐中齐背全诗。

  五、对比中丰富深化

  1、现在你能说出对这山水的感觉了吗? 板书“柔”

  如果说西湖如温柔美丽的女子,那么天门山则是。刚强的将军。 板书“刚”

  同是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感,不知同学们是否留意了这两幅书法。

  2、书法作品中感受造型笔触之刚柔

  引导学生感受《望天门山》的线条要硬一些,正如长江一带的山水充满了力量感。而《饮湖上初晴后雨》显得柔和,如西湖水一般。

  书法也以他自己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柔之美。音乐更是如此。

  3、音乐中感受“刚”“柔”

  (音乐1:民乐合奏———奔腾)

  师引男生诵读:你感觉到什么?(生:豪情 力量 阳刚)想到的是哪首诗。男孩子起立,站得如那天门一般,我们一起读!

  (音乐2:古筝曲—*湖秋月)

  师缓缓的:听。我们的心也便柔软了起来。一种柔情,在我们心中荡漾。

  女孩子起立,轻轻地向大家诉说这泓多情的西湖水。

  小结:诗书琴画各种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多种形式来体验美感,能让我们获得的更丰厚。

  【设计意图】

  〔不止于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气神。从文字到音乐到书法线条,诗书琴画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着孩子们的艺术通感,在无所不在的对比中强烈感受到诗的神韵。〕

  4、诗配画: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首诗端正抄写,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讲意思是很没意思的。”如绕口令般的话语,是特级教师钱正权老师在全国第二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上做的风趣而又精辟的论述。

  如何才能有意思呢?钱老说:“诗歌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诗歌*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邃悠远的意境美决定了它较其他阅读课而言更具艺术性,承载着更多的美学因素。《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诗分别写了天门山和西湖两处山水,一阳刚一阴柔,极具美学特质。引领孩子们读这两首诗,如何强化这种特质呢?如果用“知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路子来套的话,似乎要经历一个得景悟情的过程。但诗人之“情”又如何能简而悟之,其背后种种又岂是9岁小孩儿所能明晰的呢?我不想赶着他们去悟!“情”之美暂不论,得美景即可。但不止于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气神。教学时,紧扣“淡妆浓抹”铺呈画卷,让西湖美景始终带着恍惚的西施影像,画面便美得有了神采,读诗时恍若随同苏轼荡舟碧波轻叹潋滟空蒙,迷茫淡妆浓抹,真正感同身受地感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课堂上,从文字到音乐到书法线条到绘画技巧,诗书琴画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着孩子们的艺术通感,在无所不在的对比中强烈感受到两诗的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5

  学*目标:

  1、学*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2)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1

  一、设计说明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这首诗是苏轼任职杭州期间游览西湖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晴雨浓淡相宜的美景的喜爱之情。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通过设置诗意化的情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和想象中理解和感受晴雨西湖的美妙之处,再由晴雨西湖的美联系到生态城的美,从而升华主题,鼓励孩子们发现美、欣赏美、保护美甚至创造美。

  二、教学目标

  1.能够背诵、默写全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晴雨西湖变化的美。

  3.联系生活,发现晴雨生态城不同的美。

  三、教学重点

  1.朗诵古诗,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2.能够背诵诗句,体会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西湖晴雨浓淡相宜的变化之美。

  五、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读中求悟法。

  六、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安排学生预*,上网查找与西湖有关的诗句和资料。

  七、教学环节

  1.复*导入

  同学们,在一二年级我们学*了一些关于风景的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谁来为我们背一背?(生背诵)

  我们的祖国江山秀丽,风景优美,有奇丽的庐山瀑布,有壮观的黄河落日,有塞北的辽阔,也有江南的秀美。今天,老师邀请大家随我一起泛舟西湖,去看看西湖有着怎样令人心动的美景。我们来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2.解读标题

  读诗先读题,从题目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作者在西湖饮酒,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苏轼与友人西湖小聚,饮酒正尽兴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雨,然后,怎么样了呢?我们一起读诗吧!

  3.诵读节奏

  读诗首先要读通诗句,读准字音,谁愿意第一个为大家朗读?

  (点名朗读,教师做点评)读诗不但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节奏,大家认真听老师朗读,看看能不能听出来老师读的节奏。

  (示范朗读)谁来说说老师读的是什么节奏?

  (2-2-1-2)

  你们也来读一读,读出这种节奏感。

  (点名读)大家一起读一读,看看咱们有没有默契,都能读出这种节奏感。

  (齐读)读通了诗句,读准了节奏,我们还要把诗歌读出感情,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句,去领悟苏轼对西湖的情感吧!

  4.解读诗句

  同学们先结合注释解读诗的前两句,思考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把你不懂的词语圈出来。

  (1)谁来说一说诗句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晴天的时候,湖面上波光闪动,十分美丽;雨天的时候,山色蒙眬,也很奇妙。)

  (2)借助注释我们知道了“潋滟”是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生活中你见过“水光潋滟”的情景吗?水光潋滟的样子像什么呢?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水光潋滟的美景吧!(欣赏图片)

  (3)那么水光潋滟还能换一个词来表达吗?

  (波光粼粼、水波荡漾、水波相连)

  (4)水光潋滟的西湖,晴方好,这个“方”字你理解吗?

  (晴刚好、晴正好、晴恰好)晴时西湖的美,美得刚刚好,增之一分则太多,减之一分则太少,这就是“晴方好”啊!我们把这种刚刚好的美读出来。

  (齐读)

  (5)晴天的西湖美得刚刚好,那么雨天的西湖,你通过哪个词感受到了雨西湖的美?

  (空蒙、奇)

  (6)通过“空蒙”这个词你看到了怎样的西湖景象?谁能为我们描绘一下?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迷离梦幻的雨西湖(欣赏图片),看,这就是山色空蒙的雨西湖,咱们一起把这种迷蒙的感觉读出来。

  (齐读)一天之内,西湖之景不同,晴时明媚,雨时蒙眬,而无论晴雨,西湖都是这样美好、奇妙,西湖之美,就美在这种动态、变化的美,大家请看(欣赏晴雨西湖图片):

  (师读)晴空朗日,苏轼与友人泛舟西湖,西湖山美水美,于是诗人感叹——(生齐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读)远处青山葱茏,*处荷花满池,晴时的西湖那样多姿,诗人不禁感叹——(生齐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读)阵阵微风吹来,只见湖水泛起一圈圈涟漪,诗人不禁再一次感叹——(生齐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读)忽然一阵骤雨,打湿了诗人的衣裳,青山隐隐,绿水悠悠,诗人又禁不住赞叹——(生齐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读)下雨了,雨却没有惊扰诗人的兴致,远处的青山笼罩在蒙蒙烟雨之中,是那样美妙、奇丽,于是诗人惊叹道——(生齐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读)苏轼与友人荡舟湖中,在雨中赏景、作诗、饮酒,这真是人生最诗意最快乐的事啊,所以,苏轼提笔写下这句——(生齐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7)西湖的晴天那样明媚,西湖的雨天那样柔美,西湖美得像谁呢?

  (西子)

  千古美人西施,惹得历代诗人纷纷为其写诗作画,西施的美,无论浓妆淡妆,都那么动人。而会化妆的西湖,晴也美,雨也美,冬也美,夏也美,这种美就像西施,浓妆也美,淡妆也美,难怪诗人会说——

  (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的美,不分季节,不分天气,这就是“总相宜”。我们一起再把这首诗读一遍。

  (8)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背诵。

  5.课堂练笔

  同学们,西湖纵然美丽却离我们太遥远,但是我们所生活的生态城,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生态城。

  (欣赏生态城图片)蓝天碧水,美丽的彩虹桥,造型独特的动漫大厦。

  迷人的秋,层林尽染,黄叶如蝶。

  印象海堤,一个与海有关的故事。

  水光潋滟的故道河。

  烟水迷蒙的惠风溪。

  你发现它的美了吗?生态城是不是也和西湖一样,不同时节有着不同的美呢?请同学们拿出笔,描画你心中生态城晴雨变化的美吧!

  我爱生态城

  晴时,

  雨时,。

  无论晴雨,生态城都是这么美,这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呀!

  (课堂练笔展示)西湖的美,晴雨皆好,浓淡相宜,美得令人心动而神往,我们的生态城也一样。但是美景也需要我们去发现它、欣赏它,更要去保护它,希望同学们都能做那个发现美、欣赏美、保护美,甚至是创造美的人。

  6.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晴方好

  总相宜

  雨亦奇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学*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课文,搜集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今天,老师把西湖请进了咱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课件:《动人的西湖》)

  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这儿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西湖美吗?是啊!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天晴,后来下雨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苏轼)你了解苏轼吗?(生答。师补充:苏轼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当通判,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杭州市的*。他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一同去领略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读感知:

  1 、自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检查读书效果。

  3 、师范读古诗。

  4 、根据出示的诗歌朗读节奏提示,生齐读诗歌。

  5、针对诗歌,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

  1、学*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

  (1)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晴”)

  (2)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水光潋滟”)(板书:水光潋滟)

  (3)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宝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风徐徐吹来,亲切地抚摸着游人的脸庞,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湖面“水光潋滟”。

  (4)你读懂“潋滟”了吗?

  (波光闪动的样子。)(课件出示)

  (5)你还能用其它的词来形容水光潋滟的湖面吗?

  (波光闪闪、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6)诗句导读。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满是金子,刺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带着理解读第一句)。

  (7)晴天的西湖真美啊!假设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你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

  (随风飘动的柳条、开得正艳的桃花、欢唱的鸟儿、鱼儿在水中嬉戏、人们在湖中荡舟……)

  (8)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西湖,你感觉诗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带着体会个别读,全班读。)

  一个“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板书:好)

  2、学*诗歌的第二句。

  (过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播放课件:雨中的西湖图片。)

  (1)冥想: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尽情想象,雨中的西湖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播放音乐:《雨中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3)诗人苏轼看到了什么景象?(课件出示:第二句)

  (“山色空濛”)(板书:山色空濛)

  (播放课件:雨后的西湖图片。)创设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诗人说——(引读第二句。)

  (4)你读懂“空濛”了吗?

  (云雾迷茫的样子。)(课件出示)

  (5)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雨中西湖的特点?

  (板书:奇)

  (6)带着理解读诗歌的一、二句。

  3、学*古诗的三、四句。

  (过渡: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他触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课件出示:诗歌三、四句。)

  (1)你从三、四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了解“西子”吗?

  (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3)西施有多美呢?(齐读第四句。)

  (不管是化淡妆还是浓妆,不管什么时候,西施都很美。)

  (4)想见一见西施吗?(课件出示:西施图片。)

  (5)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

  (6)导读: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板书:淡妆浓抹总相宜)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板书:西子湖)

  读到这里,你可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了吗?

  4、苏轼笔下的西湖真美啊!古人有许多描写西湖的诗作,却很少有人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想想,苏轼为何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动人呢?

  5、带着体会读诗。

  6、指名读诗,配乐齐读诗歌。

  7、齐背诗歌。

  四、拓展延伸:

  1、赏析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诗人描绘了什么时候的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

  2、积累这首诗歌。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游览了人间天堂——西湖。其实,苏轼不光是一位大诗人,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书画家。你想和他走得更*一些吗?请课外搜集苏轼的作品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 (好)

  西子湖 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色空濛 (奇)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3)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实用十份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1

  一、引入:

  过渡语:上节课,我们从李白的诗句中领略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景色。这节课让我们在苏轼的妙笔下欣赏风景如画的西湖。

  师:大家知道西湖吗?(学生回答)

  (出示课件:西湖风光)

  教师配音: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因湖在城西,而得名“西湖”。西湖景色宜人。以 “断桥残雪”、“*湖秋月”、 “南屏晚钟”、“雷峰夕照”等“西湖十景”著称于世。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过渡语:从古至尽,许多名人志士都曾用最美好的语言赞美过它。北宋苏轼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七言佳句“饮湖上初晴后鱼”。(师范读诗句)

  二、读诗:

  过渡语:请同学们自渎古诗,读准字音。

  1、检查学生自渎。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

  生:读诗。(2人)

  师:谁来说说读的怎么样?

  生:评价。(1~2人)

  师:评价。

  2、纠正字音。

  过渡语:你们读的很正确,诗中有几个生字,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师: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潋滟、空蒙、亦、妆),指名读、齐读。注:“妆”读并组词

  生:读。

  师:我们再来读一下古诗。

  生:齐读古诗。

  三、学古诗。

  1、小组学*。

  过渡语:

  师:读了这首诗,你想知道什么?

  生:答想知道……

  师:我把大家的想法归纳了以下几点:(出示课件)

  (1)、解诗题;

  (2)、知诗人;

  (3)、明诗意;

  (4)、悟诗情;

  (5)、感情读;

  师:下面同学们就按照以上步骤分小组学*古诗。

  生:小组学*古诗。

  2、小组汇报。

  (1)、解诗题;

  师:哪个小组汇报解诗题;

  生:汇报(在西湖饮酒,起初天气晴朗,后来下起了雨所看到的景色。)

  师:指导读诗题。

  (2)、知诗人。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诗人苏轼?

  生:介绍。(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3)、明诗意,(4)、悟诗情,(5)、感情读。

  师:结合书下注释说一说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生:汇报前两句诗意。(小组成员及其它小组成员补充2~3人)

  诗意: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雾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云雾迷茫,若有若无,十分奇妙。

  师:这两句分别写了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

  生:晴天、雨天。

  师:这两句诗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A、 出示晴天组图。

  师:看了西湖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受(很美)

  师:那诗人是怎样描绘这幅美景的呢?(出示“湖光潋滟晴方好”诗句)

  指名读:2~3人。师指导读:语速慢,轻柔舒缓。

  B、 大家读的真好。那西湖雨天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出示雨天组图)。

  (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诗句)

  指名读:2~3人;小组读;齐读。

  过渡语:是呀!晴天的西湖,水上微波荡漾、风光旖旎;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师:谁来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生:回答诗意:我想把西湖比做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适合。

  师:为什么要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生:……

  师: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西湖和西施同在越国,同有一个“西”字,他们都具有天然美色,西施无论淡妆,还是浓妆,总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湖无论晴姿雨态,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所以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从此人们又把西湖称作“西子湖”。

  师: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怎样的感情呢?

  生: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师:(指名、小组、齐读)读后两句。

  3、配乐读诗,整体感悟。

  过渡语:诗人用手中的妙笔把西湖的晴姿雨态,描绘的淋漓尽致,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让我们带着对西湖美景的无限向往,有感情地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1)、指名读诗(配乐);

  (2)、男、女生分别读(配乐);

  (3)、谁想读就站起来读;(配乐)

  (4)、全班齐读;(配乐)

  4、背诵古诗。

  师:我们能不能试着背诵这首古诗呢?

  生:试背

  学生汇报。(能背下来的就站起来背一下)

  5、拓展。

  拓展1: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诗句中想象西湖的美景。

  (音乐响起)

  师: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课后,请你把你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准备参加班级的诗文配画展。

  (课件出示)

  拓展2:诗人苏轼当日在西湖共写了两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让我们来读一读另一首。

  四、诗小结。

  晴天的西湖明艳妩媚,雨中的西湖清秀淡雅。它就象一位美丽的女子,时时展示美的风姿,让人产生喜爱之情。请大家齐颂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方法,促进学*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方法,丰富学*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氛围,调动学*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汇报、补充、评价、点拨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汇编成册——《我来带你游西湖》,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指向课外,促进学生发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3

  课前准备:

  古诗对对碰游戏:可以学着诗人的样子摇头晃脑地去吟诵,看谁最有感觉。

  一、创设情境导入:

  1、配乐陆续出示不同的西湖风景图,感受美

  师:让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你们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2、出示罗曼罗兰的话: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1)指名读

  (2)谈感受

  师:能用你自己的话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3)齐读

  3、师:宋代大诗人苏轼,他就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当年他游览西湖时,就被他的美所深深打动,不禁饮酒作诗,写下了这首我们很熟悉的诗。

  4、出示古诗,学生跟读

  5、喜欢这首诗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西湖,细细去品位这首诗,我们会发现更多的美。

  二、初读

  1、自由读

  师:自己先练练,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并注意诗的节奏。

  2、反馈读

  (1)四人开火车纠音

  (预设没读好:请你再读读这句话,并注意这个词。)

  (2)这首诗有两个词特别难度,再试试:“潋滟”、“浓妆淡抹”

  (潋滟:回到诗句中再读读。)

  (3)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

  评: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出了节奏

  (4)齐读

  咱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读一读

  3、解诗题:古诗写到这儿,现在你们知道了苏轼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吗?

  (1)指名说

  (2)还有呢——“饮”。饮就是喝酒呢

  (3)指名读、齐读

  三、研读

  1、师:有味道吗?还想读吗?那就再去读读吧。一边读一边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2、把你的感受和同桌进行交流。

  3、反馈:谁来把你的感受和全班进行交流。老师告诉你一个小秘密,要想把你的话说得更好,你可以看看注释。

  4、学*:水光潋滟晴方好,指明说。(谁还有补充)

  (1)体会得这么好,你是从诗中的哪个词体会到的?读

  (2)让我们去晴天的西湖去看看吧。(出示阳光下的西湖图片)

  (3)如果这时你就置身其中,你最想说什么?

  (4)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自己先练练

  (5)指导朗读。

  师:你把你的理解读出来了,潋滟这个词读得真好。(点:潋滟)

  师:读得真好,晴天的西湖就是这么美。(点:晴)

  师小结:看,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多么光彩夺目呀。

  (4)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5、学*:山色空蒙雨亦晴

  过渡:正当我们陶醉其中时,天空忽然飘起了蒙蒙细雨。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你的脑海里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配乐遐想)

  (1)指名说。

  (2)你讲得这么好,你是从哪个词读懂的——山色空蒙

  (3)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句诗。

  (4)这份奇妙的美只有在雨天才会出现。(看课件)

  (5)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6、师引:无论是晴天的水光潋滟,还是雨中的山色空蒙,西湖就是这样的美,这美让无数人流连忘返——

  齐读1、2句,引读3、4句。

  7、学*3、4句

  (1)同桌练练这句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说、指名读

  (2)西施什么美?

  (3)师补充,在人杰地灵的江浙一带,出现过像西施这样的美女(出世图)淡妆时犹如出水芙蓉,浓抹时更是风姿卓越。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让我们感受到她独特的美。正所谓——淡装浓抹总相宜。

  (4)指名读3、4句

  (5)那么西湖呢?(那么西湖呢?联系前两句说说看)。

  指名读——齐读

  8、齐读3、4句

  师:不同的天气有不同的美,正如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那么美不胜收啊!

  师:西湖的这份美让苏轼陶醉其中,心驰神往。

  9、齐读古诗

  师:苏轼用眼睛发现了美,用心灵感受了美,更用这首流芳千古的名诗记录了美

  师:这份美令古今中外多少游人为之沉醉,流连往返哪。

  10、齐背古诗。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诗美美地背诵出来吧。

  1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

  (1)指名说

  (2)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自由读,说说都是西湖什么时候的美景。

  (3)指名说,读诗句。

  (4)联系《饮湖上初晴后》时的西湖风光。对比彼此间的不同。

  齐读古诗

  评价:夏天的西湖就是这般色彩艳丽,风光无限啊。

  雷雨中的西湖是这样的气势磅礴,别具风味。

  (5)面对这样的西湖,诗人不禁感叹——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6)师小结: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看西湖,都有不同的景致,这些景色虽看似*常,但诗人却有心捕捉,可见——(再次出示罗曼罗兰的话)齐读

  四、课堂练笔

  1、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就像镶嵌在杭州城西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何时,无论何处,西湖的美都是那么另人惊叹。此时此刻你是否也想和诗人一样对西湖欣赏一番,抒情一番呢?那就用你最美的语言把这份感受写下来吗?

  2、师小结:西湖不仅拥有迷人的风光,它还有着悠久的文化和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故事呢,你想知道吗?课后去找找吧。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认识西湖自然的美;

  深入品味,感受诗人奇妙的观察、想象和贴切的比喻;

  学*环境不同景物也不同的写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

  2、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旧导入,了解西湖

  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了解西湖吗?请你们说说自己所知道的西湖美景好吗?(请生谈谈自己眼中的西湖)听了你的描述,我看到许多同学的眼中都充满了对西湖的向往,那么好吧,下面我就带你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西湖的美景!(课件出示西湖照片,相机介绍西湖景色。)

  2、师:看了这些图片后,你有些什么样的感受?(请生谈感受)宋朝大诗人苏轼, 1071年至1074年在杭州任通判的时候,不是很忙,除了审案,便有很多时间在西湖中游玩,写下了不少赞美西湖的诗歌,西湖也叫西子湖,提起这个名字的来历,它是和苏轼的一首描写西湖的诗歌有关系的,今天我们就学*这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题)

  3、认识诗人:通过课前预*,你对苏轼知多少?(生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故又名苏东坡,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4、我想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诗题(请三四个生读),通过题目,你了解了一些什么?

  生1:这首诗是诗人在湖上饮酒时作的。

  师:这做湖就是指“西湖”。你还了解了一些什么?

  生2:饮酒时先是晴天,后来下了雨。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

  1、(课件出示诗文)下面请同学们听范读,注意他读得节奏。(生交流汇报节奏,43、43、25、43)

  自由朗读,读出节奏。(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

  2、读懂诗意。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诗歌,看看从诗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附注释(课件出示):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好。 亦:也。 西子:西施。

  3、谁来分享一下,你读懂了什么?

  生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师总结: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上饮酒,开始天气还是晴朗的,不大的功夫,竟阴了天,下起了雨,这样,饮酒还没有完,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它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变化万千又显出它另外的一番奇妙的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施,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装饰,潋滟的水光是她浓艳的脂粉,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那天生的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三、理解诗人,感悟诗情之美

  1、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理解,想象当时的情景,带着诗人的情感再次读读诗句,仔细地品味诗人所描写的景和抒发的情。

  2、师相机点拨:

  (1)学*前两句:

  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你感受到诗人描写了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生:晴天时和雨天时的景色。)

  ②那么在不同环境下的西湖的景色又有什么不同呢?(生:晴天像浓妆,雨天像淡抹。生自由谈感受)

  ③诗人是怎么描写的?(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引导学生用诗句回答)

  ④诗人又是怎样评价这些景物的?(生:睛方好,雨亦奇。相机板书)

  ⑤你从中这六个字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西湖真是美呀,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那么迷人。(自由发挥,抒发对西湖美的赞赏)

  ⑥你能加上自己的想象来描绘一下西湖晴天和雨天的美丽景色吗?

  生自由发挥

  引导品味诗韵: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出西湖山光水色的美,晴天阳光明媚、波光粼粼,雨天气宇纷飞,山色朦胧,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西湖的景色都是那样的美妙,各具情态,诗人写得具体,传神,具有很高的艺术概括性,所以后来有人再评说,说从古到今多少描写西湖的诗,全被这两句给包含进去了,可见这两句写得是多么的美。

  师:请同学们美美地读读这两句吧!

  生齐读。

  相机点评:这两句要读得美,就要读得慢,要有停顿,给人以回味的余地,尤其是“晴方好,雨亦奇”要读得重一些,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指导朗读:诗之美,美在音律动听,美在语言优美,诗之美,美在诗情画意,精练的14个字让我们欣赏到西湖极致的美,就请大家伴着优美的音乐,自由再读读这两句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谁想来读读?(比赛读)

  师引读:初上西湖,晴空万里,波光粼粼,在苏轼眼中显得那样美丽,于是不由得发出感叹:(水光潋滟晴方好——生齐读)南方的天总会下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濛雨亦奇——生齐读)

  谁再来试试?

  (2)学*后两句:

  师引:这样生动迷人的西湖,请你用上自己觉得最美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她的美?

  引导生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西湖……

  大家不约而同地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看来你们和诗人都有同感,那么诗人把西湖比作了什么?

  生:比作了西子,也就是西施。

  课件出示介绍西施: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历代美女之最。她是春秋末期越国人,姓施,名夷光,世居苎萝山苎萝村。苎萝山现属绍兴诸暨市城关镇。苎萝有东、西两村,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叫她“西施”。

  为什么这样比喻?

  生自由谈看法,通过西施和西湖的对比,体会西湖的美。

  引导品味诗韵:诗人认为天地之间,人类最具有灵气,人类之中西施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诗人通过奇妙的想象,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西施的美是一种自然的美,不管怎么打扮,都是那么美,而西湖的美也是如此,无论气候怎么样变化,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说它和西施一样,同样是天下的灵与美的极致,何况又经过或谈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读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喜欢西湖,赞美西湖的美。

  学到这,你还觉得苏轼对于杭州,对于西湖的感情单单用一个 “喜爱”就能概括得了吗?该用什么词来描述会更准确?

  生:热爱、崇尚。

  师总结:是的,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正是要赞美西湖那自然的,不靠人功雕琢的美,表达了诗人崇尚自然美的思想感情,诗之美,在于诗人独具匠心的描写,在于奇妙的想象,只有李白才能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只有苏轼才能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从这足见诗之伟大。一首诗让一个地方名扬四海,这最是文化的魅力。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赞,从此西湖也被人们称作西子湖了。

  指导朗读:现在就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想象,一边在心中再细细地品味一下这两句诗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请生读。(请你为我们读读这两句——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相机点评:这两句中的“浓妆淡抹”要读得舒缓,“总相宜”的“总”要强调,把诗人对自然美的崇尚读出来。

  3、在朗读的时候,要想象诗中的景物,把握住赞美的情感,通过重点词语,把体会到的读出来,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诗人对西湖的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配乐朗读全诗)

  四、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美

  过渡:这精练的28个字,在你眼前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1、请用你最美的语言把你的所想表达出来。

  晴天时诗人只写水,你还能想象到水以外的其他景色吗,请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

  让我们欣赏一下西湖是不是和你想象中一样美丽。(课件播放录相)

  五、拓展学*,感受诗的魅力

  1、我听到很多同学在欣赏时都不由的发出了赞叹,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西湖的古诗?

  2、老师这也有两首关于西湖的诗,让我们在他诗的魅力中再一次感受西湖之美。(课件出示诗歌)

  生自由品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苏轼 [宋]杨万里

  黑云翻墨未遮山, 毕竟西湖六月中,

  白雨跳珠乱入船。 风光不与四时同。

  卷地风来忽吹散, 接天莲叶无穷碧,

  望湖楼下水如天。 映日荷花别样红。

  3、总结: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而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4、除了西湖,你还知道哪些与“水”有关的古诗呢?

  生自由汇报。

  作业布置:(任选一题)

  1、做一张有关“水”的诗词手抄报。或苏轼的诗词手抄报。

  2、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晴——方好

  比西子——总相宜

  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5

  学*目标:

  1、学*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课文,搜集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今天,老师把西湖请进了咱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课件:《动人的西湖》)

  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这儿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西湖美吗?是啊!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天晴,后来下雨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苏轼)你了解苏轼吗?(生答。师补充:苏轼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当通判,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杭州市的**。他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一同去领略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书效果。

  3、师范读古诗。

  4、根据出示的诗歌朗读节奏提示,生齐读诗歌。

  5、针对诗歌,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

  1、学*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

  (1)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晴”)

  (2)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水光潋滟”)(板书:水光潋滟)

  (3)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宝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风徐徐吹来,亲切地抚摸着游人的脸庞,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湖面“水光潋滟”。

  (4)你读懂“潋滟”了吗?

  (波光闪动的样子。)(课件出示)

  (5)你还能用其它的词来形容水光潋滟的湖面吗?

  (波光闪闪、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6)诗句导读。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满是金子,刺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带着理解读第一句)。

  (7)晴天的西湖真美啊!假设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你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

  (随风飘动的柳条、开得正艳的桃花、欢唱的鸟儿、鱼儿在水中嬉戏、人们在湖中荡舟……)

  (8)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西湖,你感觉诗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带着体会个别读,全班读。)

  一个“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板书:好)

  2、学*诗歌的第二句。

  (过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播放课件:雨中的西湖图片。)

  (1)冥想: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尽情想象,雨中的西湖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播放音乐:《雨中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3)诗人苏轼看到了什么景象?(课件出示:第二句)

  (“山色空濛”)(板书:山色空濛)

  (播放课件:雨后的西湖图片。)创设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诗人说——(引读第二句。)

  (4)你读懂“空濛”了吗?

  (云雾迷茫的样子。)(课件出示)

  (5)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雨中西湖的特点?

  (板书:奇)

  (6)带着理解读诗歌的一、二句。

  3、学*古诗的三、四句。

  (过渡: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他触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课件出示:诗歌三、四句。)

  (1)你从三、四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了解“西子”吗?

  (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3)西施有多美呢?(齐读第四句。)

  (不管是化淡妆还是浓妆,不管什么时候,西施都很美。)

  (4)想见一见西施吗?(课件出示:西施图片。)

  (5)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

  (6)导读: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板书:淡妆浓抹总相宜)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板书:西子湖)

  读到这里,你可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了吗?

  4、苏轼笔下的西湖真美啊!古人有许多描写西湖的诗作,却很少有人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想想,苏轼为何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动人呢?

  5、带着体会读诗。

  6、指名读诗,配乐齐读诗歌。

  7、齐背诗歌。

  四、拓展延伸:

  1、赏析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诗人描绘了什么时候的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

  2、积累这首诗歌。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游览了人间天堂——西湖。其实,苏轼不光是一位大诗人,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书画家。你想和他走得更*一些吗?请课外搜集苏轼的作品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好)

  西子湖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色空濛(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7

  导语:《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首诗是描写西湖的众多诗歌当中最为脍炙人口诗歌之一,有人说“此诗一出,人人传诵,从此名湖佳人相映成趣。”西子是古代美女西施,苏轼的妙喻,让美丽的西湖和这位美女从此结缘,西湖又称“西子湖”。西湖之美如此传神,无论是“水光潋滟”的晴天还是“山色空蒙”的雨天都美得恰到好处,这缘于西湖自然之景美不胜收,也是作者与西湖独有的缘分。

  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首诗歌的教学,要在诗境与文章外显的语境之间找到巧妙的融通点。要读出西湖的美,走入晴日雨天丰姿不同而形神俱佳的西湖,从而感受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可以抓住西湖晴雨两幅图中的语境。从“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方好”、“亦奇”中挖掘西湖的在不同天气下的不同的美,将这两幅图铺展开来,将西湖的美读得富有层次和厚度。从诗人信手拈来的比喻“淡妆浓抹”“总相宜”中寻找西湖和西子的共通之处,回文西湖晴雨图,读出西湖的自然出众,走入诗文中作者由触动心灵的感官之美内化为理性赞美的诗境。由此,诗歌“语境”和“诗境”紧密融通,生成诗歌课堂和美之境。

  根据三年级学生学*诗歌的要求,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学*诗歌的能力,重视读诗的方法,通过“美读”和“趣读”激发阅读的主动性,同时通过“有方法”“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学会读诗、品味诗歌语言,逐渐感悟出诗的意境,也有利于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积累和进行课外阅读延伸。

  学*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师准备:课件(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 同学们,听说大家特别喜欢玩,尤其喜欢游山玩水,是吗?咱们湖州就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老师最喜欢湖州的莲花庄,尤其喜欢荷塘里挨挨挤挤的荷叶。谁能像老师一样向大家介绍你的最爱?

  2. 就是这迷人的江南风景,让中国古代许多文人一边走走看看停停,一边与朋友一起饮酒作诗。仿佛这江南水乡就是他们的故乡。

  一、趣说东坡与西湖,导入诗文。

  (一)激趣

  1.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谁能用一些词语说说杭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游人如织、杨柳依依、山明水秀、湖水清澈……)

  2.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有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3.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轼)杭州西湖究竟是怎样的美呢,今天我们跟随一位最爱西湖的大诗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

  (二)揭题,导入诗文

  1. 诗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b.地点——湖上舟中;c.干什么——饮酒聊天)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②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③小结:了解了诗题是我们学*古诗的第一步,苏轼写诗信手拈来,跟大家写日记似的,常常在题目中介绍一些写诗时的背景,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初读诗题

  1. 大诗人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大家快读一读诗歌,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

  2. 检查反馈。

  ①一人读一句,其余学生读课题、作者。(潋滟liàn yàn 亦yì 宜yí)

  ②请生读古诗(学生评价)

  ③齐读。

  3. 古诗方法渗透

  ①了解了诗题和作者,读准了古诗还不能算读好了,还得读懂古诗,同学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学*古诗的时候有什么读懂古诗的好办法?(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②有这么多好办法大家一定要用起来。现在,请大家边读古诗边看注释,想一想文中哪句古诗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

  三、细读诗句

  (一)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光山色。

  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

  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

  1. 读诗句你读懂了什么?(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雨天的西湖朦朦胧胧)

  2. 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

  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1. 水光潋滟

  (1)借助注释说说第一句的意思。(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闪,是多么美好!)

  (2)你从诗句中那个词知道西湖水面波光闪闪?(潋滟)

  (3)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我们一起来积累这些词语。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闪动?(太阳)想像一下,假如你现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就在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西湖的水在阳光下更加透彻,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阳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碎金;西湖的鱼儿欢快地舞蹈,一跃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缕衣;西湖的荷花和荷叶更加鲜艳了……)

  ①引入诗歌《晓初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净慈寺:在杭州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林子方:诗人杨万里的朋友。无穷:望不到边。别样:特别的。

  a. 我们一起来看看,同样在六月,诗人杨万里在西湖看到晴天下的西湖景色又是怎样的。请大家自由地读读古诗。

  b. 谁来说说读过古诗,你读懂了西湖在晴天丽日下又有怎样特别的景致?(荷叶在阳光下更加绿,荷花在太阳的照耀下更红了。)

  c. 小结:是啊!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这样鲜艳明媚,如果你就是苏轼,你会怎样吟诵这句诗?(评价:你的心情是愉快的!你的心情就如同这明媚的阳光!我听出来了,你的吟诵是发自内心的!)面对这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我们一起来陶醉地赞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2. 方好

  (1)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请你用一个字来赞叹。(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方好)

  (2)老师用了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这个“方”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典上关于“方”的解释。①正直;②正当,恰好;③一种形状。请大家选择一下,赞同的小朋友举手。

  (3)是怎样的景致让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水光潋滟的精致,山青水秀的景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

  (4)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这一抹阳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这晴日里的西湖让世人从心底说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齐)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1. 山色空蒙

  (1)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西湖山水之中,突然,天气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谁借助注释来说一说?(雨天,西湖云雾迷茫,也是那么奇妙!)

  (2)在晴天里西湖的山是什么样的景象?(苍翠欲滴)现在呢?(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云雾迷茫、云雾茫茫、迷雾浓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这朦胧迷茫的景象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就是(山色空蒙)。

  2. 亦奇

  (1)闭眼想象一下这西湖雨天的美景,看见这样的西湖雨景你有什么感受?(奇妙)把你的感受带入诗句当中读一读。

  (2)晴空万里下水波粼粼的西湖十分奇妙!雨天里这朦朦胧胧的西湖奇妙吗?(也奇妙)

  (3)从哪个字当中你读出了“也”?(亦)亦就是也的意思,在古诗文当中常常用到。

  (4)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8

  教材依据:

  《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诗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1课,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课堂上充分利用这种对比:以两诗文字的对比为主,辅之音乐、书法、绘画等手段,利用通感将“美”体验深刻。本教材分两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二课时,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感悟为主。

  设计思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设计着力于重叠,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文字和音乐的重叠,意境和书法的重叠。其中,尤以西施和西湖这意象和意景的重叠为主要。苏轼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其次着力点在对比,本诗在教学中力图和《望天门山》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凸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美。风格上两诗有着明显的不同,《望》为唐诗,直抒胸臆,《饮》为宋诗,含蓄清丽。一直一含,让学生在朗读对比中感受,在山水画面的对比中感受,在音乐节奏的对比中感受,在书法线条的对比中感受。汇聚所有的感受最终成了对诗文的感受,而这感受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

  教学重点:

  紧扣“总相宜”想象西施的“淡妆浓抹”和西湖的“潋滟”“空蒙”,通过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感受西湖特有的神韵。

  教学难点:

  从文字中读出画面,实现诗情画意的融合。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百遍,意自现。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读诗,使他们在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中理解诗歌意思。

  2、口诵心为。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诗词中的画面,在意境中浮想联翩,获得读诗的愉悦。

  3、诗画相融。能端正抄写诗歌,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课件说明:

  本课件着力于以乐抒情,以画达意。《望天门山》辅以民乐合奏《奔腾》风格雄浑粗犷以引导高亢之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辅以柔婉清丽的古筝《*湖秋月》以浸润柔美之音吟诵。“潋滟”一词比较生僻,若直接用课件传递实景,过实必有过死之弊端。课件只呈现波光粼粼,介乎虚实之间,引而不发,留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

  课前准备:

  将两诗以墨迹形式呈现于课堂上。《望天门山》书以魏碑风格,线条遒劲刚硬;《饮湖上初晴后雨》则书以禇体,风格清丽,线条柔美。精装裱,悬于黑板前。

  教学流程:

  一、承接中引发期待

  1、师:《望天门山》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挺拔险峻,水的湍急汹涌,更让我们感受到25岁的李白那血气方刚的满腔豪情。谁愿意为大家再现一番。

  指名读。

  全班读。

  2、师引:我们姑且告别这雄壮的天门,随着宋朝诗人苏轼去领略杭州西湖的景致。

  二、初读中略有所感

  1、自由读。特别注意“潋滟”“空蒙”两词的发音。

  2、指名反馈读。指导断题。

  3、齐读

  师:感觉这山、水和天门山一带一样吗?

  【设计意图】

  〔“怎样的山,怎样的水?”这一问题贯穿课堂始终。随着学*的深入孩子们逐渐展开属于自己的山水画卷。此处一问不要求做具体回答。〕

  4、再读

  这又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呢?我们继续感受诗句。自个儿含在嘴里轻轻地多念几次,想象着那山,那水。

  【设计意图】

  〔“含在嘴里轻声地念”,此举旨在让学生潜心会诗,潜心首先需要静场。〕

  三、细品中清晰画面

  1、看具象画

  打开书,看着插图,再将诗句读几次,读不懂的地方看看注释。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设计意图】

  〔诗句传递的画面是万千的,插图只是其中一幅。在插图和注释的辅助下读诗,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由具象画面引领学生走*诗句意景,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想象之窗。〕

  2、听音乐(*湖秋月)

  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些。

  听。

  这儿的山。

  这儿的水。

  感觉。

  生读,师范读,生读。(音乐中的诵读使朦胧的感觉清晰起来)

  【设计意图】

  〔音乐是流动的画,《*湖秋月》之优雅柔婉非常接*诗句意境。诗句在音乐中的再现,无疑引领学生感受到了带着情感的画面。〕

  四、重叠中感受意境

  1、“西施”引路(音乐继续)(预设)

  师:音乐声中,仿佛美女西施向我们款款走来。了解西施吗?

  生:注释4告诉我们,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生:我读过东施效颦的故事,知道西施任何时候都很美丽。故事中她在犯痛心病的时候也是很美很美的。

  生:西施是四大美女之首位。据说她在河边洗纱时,小鱼见了她的美貌,羞得沉到了河底。

  师:如果西施带上心爱的首饰,穿上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一番,看上去很美;如果西施施着薄薄的粉黛,抹着淡淡的胭脂,穿着素雅的衣裳,看上去也很美。西施之美淡妆。浓抹总相宜(生接)

  师引读:看着眼前西湖的山山水水,人们情不自禁地说。

  生轻柔舒缓地念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

  〔“西施”是诗中的意象,苏轼借西施以喻西湖。此处重墨渲染意象之美,旨在下环节借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感受西湖独特的美丽,更感受文字之传神。〕

  2、入诗细读。

  带着你自己的感觉再读诗句,“浓抹”时的西湖展现出怎样的风姿,“淡妆”时的西湖又呈现出怎样的容颜呢?哪些诗句给你带来这样的想象呢?

  重叠一“潋滟”和“浓抹”

  (1)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课件出示波光粼粼的画面。想象说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晴天的西湖水*如镜,在艳阳照射之下,波光粼粼,联想到美女西施带上了珠宝首饰,穿上了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艳丽得让人炫目!)

  (2)你会怎样抒发自己的赞叹呢?(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

  重叠二“空蒙”和“淡妆”

  (1)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湖面上起雾了,一切显得朦朦胧胧。远山*水、亭台小塮变得空蒙,恍然间,若西施蒙上了面纱,显得神秘淡雅,。这何尝不是一种动人心扉的美丽呢!

  (2)你又会怎样赞叹眼前的景色呢?(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

  【设计意图】

  〔此处也可做另一种重叠――将“潋滟”与“淡妆”“空蒙”与“浓抹”,并不影响诗意解读。重叠本身就是诗意的再现,不求结果人人同一,但求过程人人涉足。〕

  “总相宜”:

  (1) “晴雨相宜”重叠于“浓淡相宜”

  西湖晴时潋滟,雨时空蒙,时而浓抹,忽而淡妆,真让人分辨不出这是西湖还是西施啊。看得人如痴如醉,欲把。

  情境中诵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 “晴雨相宜”继而想象“总(时时处处)相宜”

  西湖之美又何止晴雨,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四时不同,晨昏各异。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句。

  引生反复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

  〔强调重叠,借诗句中的比喻,铺呈西湖和西施之神似,使想象到的不仅仅是画面,理解的不仅仅是文字。重叠中西湖独有的艳丽淡雅,温柔清丽犹如西施之美呼之欲出。〕

  3、出诗回味。

  关注题目中的“饮湖上”三字,联想到。

  一条美丽的画舫上,苏轼与几位好友闲聚。他们或小酌佳酿,或细品龙井。看着西湖晴时潋滟,雨时空蒙,情不自禁地赞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音乐中齐背全诗。

  五、对比中丰富深化

  1、现在你能说出对这山水的感觉了吗? 板书“柔”

  如果说西湖如温柔美丽的女子,那么天门山则是。刚强的将军。 板书“刚”同是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感,不知同学们是否留意了这两幅书法。

  2、书法作品中感受造型笔触之刚柔

  引导学生感受《望天门山》的线条要硬一些,正如长江一带的山水充满了力量感。而《饮湖上初晴后雨》显得柔和,如西湖水一般。

  书法也以他自己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柔之美。音乐更是如此。

  3、音乐中感受“刚”“柔”

  (音乐1:民乐合奏———奔腾)

  师引男生诵读:你感觉到什么?(生:豪情 力量 阳刚)想到的是哪首诗。男孩子起立,站得如那天门一般,我们一起读!

  (音乐2:古筝曲—*湖秋月)

  师缓缓的:听。我们的心也便柔软了起来。一种柔情,在我们心中荡漾。

  女孩子起立,轻轻地向大家诉说这泓多情的西湖水。

  小结:诗书琴画各种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多种形式来体验美感,能让我们获得的更丰厚。

  【设计意图】

  〔不止于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气神。从文字到音乐到书法线条,诗书琴画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着孩子们的艺术通感,在无所不在的对比中强烈感受到诗的神韵。〕

  4、诗配画: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首诗端正抄写,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讲意思是很没意思的。”如绕口令般的话语,是特级教师钱正权老师在全国第二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上做的风趣而又精辟的论述。

  如何才能有意思呢?钱老说:“诗歌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诗歌*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邃悠远的意境美决定了它较其他阅读课而言更具艺术性,承载着更多的美学因素。《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诗分别写了天门山和西湖两处山水,一阳刚一阴柔,极具美学特质。引领孩子们读这两首诗,如何强化这种特质呢?如果用“知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路子来套的话,似乎要经历一个得景悟情的过程。但诗人之“情”又如何能简而悟之,其背后种种又岂是9岁小孩儿所能明晰的呢?我不想赶着他们去悟!“情”之美暂不论,得美景即可。但不止于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气神。教学时,紧扣“淡妆浓抹”铺呈画卷,让西湖美景始终带着恍惚的西施影像,画面便美得有了神采,读诗时恍若随同苏轼荡舟碧波轻叹潋滟空蒙,迷茫淡妆浓抹,真正感同身受地感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课堂上,从文字到音乐到书法线条到绘画技巧,诗书琴画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着孩子们的艺术通感,在无所不在的对比中强烈感受到两诗的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9

  设计理念:

  这首诗是描写西湖的众多诗歌当中最为脍炙人口诗歌之一,有人说“此诗一出,人人传诵,从此名湖佳人相映成趣。”西子是古代美女西施,苏轼的妙喻,让美丽的西湖和这位美女从此结缘,西湖又称“西子湖”。西湖之美如此传神,无论是“水光潋滟”的晴天还是“山色空蒙”的雨天都美得恰到好处,这缘于西湖自然之景美不胜收,也是作者与西湖独有的缘分。

  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首诗歌的教学,要在诗境与文章外显的语境之间找到巧妙的融通点。要读出西湖的美,走入晴日雨天丰姿不同而形神俱佳的西湖,从而感受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可以抓住西湖晴雨两幅图中的语境。从“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方好”、“亦奇”中挖掘西湖的在不同天气下的不同的美,将这两幅图铺展开来,将西湖的美读得富有层次和厚度。从诗人信手拈来的比喻“淡妆浓抹”“总相宜”中寻找西湖和西子的共通之处,回文西湖晴雨图,读出西湖的自然出众,走入诗文中作者由触动心灵的感官之美内化为理性赞美的诗境。由此,诗歌“语境”和“诗境”紧密融通,生成诗歌课堂和美之境。

  根据三年级学生学*诗歌的要求,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学*诗歌的能力,重视读诗的方法,通过“美读”和“趣读”激发阅读的主动性,同时通过“有方法”“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学会读诗、品味诗歌语言,逐渐感悟出诗的意境,也有利于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积累和进行课外阅读延伸。

  学*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师准备:课件(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 同学们,听说大家特别喜欢玩,尤其喜欢游山玩水,是吗?我们湖州就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老师最喜欢湖州的莲花庄,尤其喜欢荷塘里挨挨挤挤的荷叶。谁能像老师一样向大家介绍你的最爱?

  2. 就是这迷人的江南风景,让中国古代许多文人一边走走看看停停,一边与朋友一起饮酒作诗。仿佛这江南水乡就是他们的故乡。

  一、趣说东坡与西湖,导入诗文。

  (一)激趣

  1.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谁能用一些词语说说杭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游人如织、杨柳依依、山明水秀、湖水清澈……)

  2.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有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3.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轼)杭州西湖究竟是怎样的美呢,今天我们跟随一位最爱西湖的大诗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

  (二)揭题,导入诗文

  1. 诗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b.地点——湖上舟中;c.干什么——饮酒聊天)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②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③小结:了解了诗题是我们学*古诗的第一步,苏轼写诗信手拈来,跟大家写日记似的,常常在题目中介绍一些写诗时的背景,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初读诗题

  1. 大诗人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大家快读一读诗歌,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

  2. 检查反馈。

  ①一人读一句,其余学生读课题、作者。(潋滟liàn yàn 亦yì 宜yí)

  ②请生读古诗(学生评价)

  ③齐读。

  3. 古诗方法渗透

  ①了解了诗题和作者,读准了古诗还不能算读好了,还得读懂古诗,同学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学*古诗的时候有什么读懂古诗的好办法?(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②有这么多好办法大家一定要用起来。现在,请大家边读古诗边看注释,想一想文中哪句古诗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

  三、细读诗句

  (一)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光山色。

  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

  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

  1. 读诗句你读懂了什么?(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雨天的西湖朦朦胧胧)

  2. 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

  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1. 水光潋滟

  (1)借助注释说说第一句的意思。(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闪,是多么美好!)

  (2)你从诗句中那个词知道西湖水面波光闪闪?(潋滟)

  (3)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我们一起来积累这些词语。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闪动?(太阳)想像一下,假如你现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就在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西湖的水在阳光下更加透彻,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阳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碎金;西湖的鱼儿欢快地舞蹈,一跃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缕衣;西湖的荷花和荷叶更加鲜艳了……)

  ①引入诗歌《晓初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净慈寺:在杭州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林子方:诗人杨万里的朋友。无穷:望不到边。别样:特别的。

  a. 我们一起来看看,同样在六月,诗人杨万里在西湖看到晴天下的西湖景色又是怎样的。请大家自由地读读古诗。

  b. 谁来说说读过古诗,你读懂了西湖在晴天丽日下又有怎样特别的景致?(荷叶在阳光下更加绿,荷花在太阳的照耀下更红了。)

  c. 小结:是啊!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这样鲜艳明媚,如果你就是苏轼,你会怎样吟诵这句诗?(评价:你的心情是愉快的!你的心情就如同这明媚的阳光!我听出来了,你的吟诵是发自内心的!)面对这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我们一起来陶醉地赞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2. 方好

  (1)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请你用一个字来赞叹。(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方好)

  (2)老师用了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这个“方”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典上关于“方”的解释。①正直;②正当,恰好;③一种形状。请大家选择一下,赞同的小朋友举手。

  (3)是怎样的景致让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水光潋滟的精致,山青水秀的景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

  (4)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这一抹阳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这晴日里的西湖让世人从心底说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齐)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1. 山色空蒙

  (1)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西湖山水之中,突然,天气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谁借助注释来说一说?(雨天,西湖云雾迷茫,也是那么奇妙!)

  (2)在晴天里西湖的山是什么样的景象?(苍翠欲滴)现在呢?(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云雾迷茫、云雾茫茫、迷雾浓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这朦胧迷茫的景象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就是(山色空蒙)。

  2. 亦奇

  (1)闭眼想象一下这西湖雨天的美景,看见这样的西湖雨景你有什么感受?(奇妙)把你的感受带入诗句当中读一读。

  (2)晴空万里下水波粼粼的西湖十分奇妙!雨天里这朦朦胧胧的西湖奇妙吗?(也奇妙)

  (3)从哪个字当中你读出了“也”?(亦)亦就是也的意思,在古诗文当中常常用到。

  (4)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情境对话:

  苏轼在杭州做官的时候他自己办公的地方就是在西湖边,西湖在夏日里时晴时雨的景象也常常看见。此时,苏轼和朋友看到不同天气下的西湖,苏轼和他的朋友边喝酒边聊天,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选择刚才我们学过的词语用一用,比较一下晴天西湖和雨天西湖的不同,同桌互相演一演。(晴天: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雨天: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云雾迷茫、云雾茫茫、迷雾浓云)

  预设:朋友:苏兄啊!这晴天的西湖湖面波光粼粼,真是美丽啊!

  苏轼:是啊,这雨天的西湖山水朦胧,也是别有一番奇妙之处啊!

  朗读:

  让我们像老朋友聊天似的说说这变化万千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让我们沉醉在这变幻的美景中,闭上眼赞美一下这奇妙的景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领略西施之美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什么(谁)?(西子)

  (2)西子是谁?(西施)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3)插入图片和资料,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老师补充的有关西施的小材料。

  (材料补充: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位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通过材料,西施你读到了西施是怎样的美丽?(生答)所以我们夸赞一位美丽的女子常常说她有沉鱼落雁之美。

  2.淡妆浓抹总相宜

  (1)从古诗当中找一找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哪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

  (2)淡妆浓抹是几种装扮,有什么特点?(淡妆素雅,浓抹鲜明艳丽)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看图说一说)

  (3)总相宜

  A.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看看诗人的怎么赞美的?(都好)你如何知道?(总相宜)

  B.淡妆适合西施,浓抹也适合西施,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男生,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4)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子么?(还在赞美西湖)谁读懂了这句话,说一说这句话什么意思?(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都适合西湖)

  (5)引读:女生,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的西湖,看似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恰似西子的(浓抹);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恰似西子的(淡妆)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浓抹的美,领略到西湖淡妆的奇妙,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四、朗读拓展

  1. 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到杭州时所作的,当他第一次见到这人间天堂的奇景的时候,你们猜猜,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带着这样的心情,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2. 苏轼喜欢西湖,更喜欢用诗来写西湖,这里流下了他许多的诗、墨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望湖楼醉书》。

  (1)出示诗歌,生自由读

  (2)这是什么样的天气,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风大雨急的西湖骤雨图)

  小结:

  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让美丽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中尽显风姿,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画卷,也让我们跟随者这位最爱西湖的诗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西湖之行,现在我们要和它说再见了,让我们把这幅画映在脑海中,悄悄地带走吧!(生伴乐齐诵)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10

  学*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望天门山》

  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4)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菁华3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1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

  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方法,促进学*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氛围,调动学*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根据学生的学*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通过小练笔《假如我能去西湖》,唤起学生的认知,提高语文素养。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2

  尊敬的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几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西湖,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乡村的学生没见过西湖,所以教学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初步具有了自主学*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欲。我让他们上网查找有关西湖的资料和图片。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我想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为学*诗**了很好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3. 感悟诗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 学以致用,写作训练,培养语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朗读诗文,随文识字。

  2.教师范读、引读、带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开火车读。

  3.学生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4.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体会诗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写一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指导学生观察,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通过朗读,感知古诗的意思,解决重点。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读懂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在读背中,积累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法与学法: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自学。教师示范引领、指导朗读。

  学生:自读自悟、反复读,读反复,背诵积累同伴合作、交流、共解疑难。

  六、教学准备

  西湖风景图、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古诗内容和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七、课时安排

  我用一课时完成。

  八、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的一首诗《赠刘景文》吗?谁能站起来大声地背一遍呢?

  (学生背诵交流,教师评定。)

  2.谁还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学生回答:苏轼。教师给与肯定、鼓励。)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他写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板书课题。

  引领学生读题,解疑、点拨。

  4.师简介作者:苏轼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下面就请同学们去读读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体会作者的情怀,感受一下我国传统文化古诗的魅力,感受古诗语言的精妙、简约之美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复*旧知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新知的学*,找到新知和旧知的支点,达到学*的迁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古诗

  1.要求学生自读古诗,并随文识字,解决字词难题,读通读顺。

  (学生读书,教师走进学生相机指导。)

  2.出示课件:古诗文

  (1)指名朗读古诗,训练学生朗读,顺便解决字词难题。

  (2).男女生开火车读,小组开火车读,训练朗读,指导朗读。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4).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

  (这样的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不同层次的朗读和教师的示范朗读,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精读古诗,品读意境美,赏析佳句。

  1.指名学生读古诗文,其他同学思考:听懂了什么呢?这句话写了什么意思呢?

  (学生交流,教师评点。)

  2.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注释,自行解决诗文大意,先自己说,后和同桌交流,解决疑难。(培养合作精神)

  3.交流理解诗意,教师相机点拨。

  4.训练学生熟读成诵(给足2分钟时间),交流背诵训练(达到当堂训练、集体训练)

  这样的环节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语言概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交际能力和训练记忆力,又达到集体训练和当堂训练的目的。)

  (四)、美读古诗,体会意境美、语言美、景美情更美。

  (1)、教师再度示范读,以有效指导朗读。

  (2)、学生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朗读,增强读的效果和能力。)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的大文豪、书画家、诗人苏轼,仅仅用了28个汉字,就把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这正体现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语言的魅力——简约精妙,同时字里行间里也流露出作者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也可见他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都是很强的。我们学*语言就是要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课堂总结是想让学生更加明白一节课学*的重难点,明确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给学生内心的震撼,以此来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

  (六)、拓展升华,学以致用。

  同学们,请你们也拿起手中的笔,运用你们学过的语言,恰当地用上一些美词美句,来描写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的美丽景象吧!要让读者一看、听者一听就能明白你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1.学生*作练笔。

  2、交流*作,师生评定。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通过对比写,让学生明白对于同一种景物的描述,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写法及表达方式,达到同构异想,找到知识的'原点和支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写作方法,积累表达方法。训练语言的运用表达和实践能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3

  尊敬的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几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西湖,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乡村的学生没见过西湖,所以教学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初步具有了自主学*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欲。我让他们上网查找有关西湖的资料和图片。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我想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为学*诗**了很好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3. 感悟诗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 学以致用,写作训练,培养语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朗读诗文,随文识字。

  2.教师范读、引读、带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开火车读。

  3.学生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4.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体会诗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写一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指导学生观察,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通过朗读,感知古诗的意思,解决重点。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读懂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在读背中,积累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法与学法: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自学。教师示范引领、指导朗读。

  学生:自读自悟、反复读,读反复,背诵积累同伴合作、交流、共解疑难。

  六、教学准备

  西湖风景图、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古诗内容和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七、课时安排

  我用一课时完成。

  八、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的一首诗《赠刘景文》吗?谁能站起来大声地背一遍呢?

  (学生背诵交流,教师评定。)

  2.谁还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学生回答:苏轼。教师给与肯定、鼓励。)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他写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板书课题。

  引领学生读题,解疑、点拨。

  4.师简介作者:苏轼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下面就请同学们去读读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体会作者的情怀,感受一下我国传统文化古诗的魅力,感受古诗语言的精妙、简约之美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复*旧知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新知的学*,找到新知和旧知的支点,达到学*的迁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古诗

  1.要求学生自读古诗,并随文识字,解决字词难题,读通读顺。

  (学生读书,教师走进学生相机指导。)

  2.出示课件:古诗文

  (1)指名朗读古诗,训练学生朗读,顺便解决字词难题。

  (2).男女生开火车读,小组开火车读,训练朗读,指导朗读。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4).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

  (这样的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不同层次的朗读和教师的示范朗读,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精读古诗,品读意境美,赏析佳句。

  1.指名学生读古诗文,其他同学思考:听懂了什么呢?这句话写了什么意思呢?

  (学生交流,教师评点。)

  2.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注释,自行解决诗文大意,先自己说,后和同桌交流,解决疑难。(培养合作精神)

  3.交流理解诗意,教师相机点拨。

  4.训练学生熟读成诵(给足2分钟时间),交流背诵训练(达到当堂训练、集体训练)

  这样的环节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语言概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交际能力和训练记忆力,又达到集体训练和当堂训练的目的。)

  (四)、美读古诗,体会意境美、语言美、景美情更美。

  (1)、教师再度示范读,以有效指导朗读。

  (2)、学生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朗读,增强读的效果和能力。)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的大文豪、书画家、诗人苏轼,仅仅用了28个汉字,就把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这正体现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语言的.魅力——简约精妙,同时字里行间里也流露出作者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也可见他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都是很强的。我们学*语言就是要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课堂总结是想让学生更加明白一节课学*的重难点,明确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给学生内心的震撼,以此来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

  (六)、拓展升华,学以致用。

  同学们,请你们也拿起手中的笔,运用你们学过的语言,恰当地用上一些美词美句,来描写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的美丽景象吧!要让读者一看、听者一听就能明白你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1.学生*作练笔。

  2、交流*作,师生评定。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通过对比写,让学生明白对于同一种景物的描述,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写法及表达方式,达到同构异想,找到知识的原点和支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写作方法,积累表达方法。训练语言的运用表达和实践能力)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5)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1

  教学理念:

  以重点词句“总相宜”为突破口,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展开教学。引导质疑,先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再围绕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总相宜”的赞叹为基点展开讨论学*,最后回归提升对“总相宜”的感悟,进而理解全诗。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五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学生分析:

  打从一年级开始,班里的学生就很喜欢朗读背诵简短的古诗文,在朗读中或多或少也能感悟古诗描绘的画面。可是在吟读上,学生很难进入作者的意境,因此感悟比较肤浅,所谓的感情朗读只是浮于表面。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会写“亦、妆”两字。

  2、理解古诗,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进入意境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准备:西湖景色的课件图、写有句式小挂板、音乐磁带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引入

  师:我们壶镇区的生活用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周边的大水库起了很大的作用,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水库是什么样子?

  生:大、美

  2、谈话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游览另一个水的世界

  (出示挂图介绍:这是我们浙江省的杭州西湖)

  师:西湖美吗?面对西湖的美丽景色,我们的小朋友往往无法用语言拿来表达,可古代有一位诗人却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把西湖的美丽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来学*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大作(出示课题)

  3、组织读课题(个别读、集体读)

  二、读通古诗,理解诗句

  1、组织读古诗

  自由读——个别读(随机纠正)

  读诗中指导书写“亦、妆”。(亦:师示范写,组织书空写,再再在田字格边写一个。妆:组词,说说后半个为什么是个“女”字并指导书写)

  个别评价语:

  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有谁还愿意读读。

  读得很流利!

  读得很有节奏!谁再来读读!

  2、引导朗读感悟

  听得出,大家刚才都在读上下了一番工夫,很好!对于诗中,你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

  预设内容:

  生:“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她理解?

  生:总是那么美好,恰到好处。

  师:诗人看见了什么美景,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让我们一起来再读读他的诗吧!

  生:诗人看见了晴天的美丽景色。

  师:还看见了什么?

  生:山的景色?

  师:什么天气山的景色?

  生:雨天

  师:你哪里看出晴天和雨天是美丽的?请读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

  评议:很美 我还想听,请你再来一次

  还感觉不到美 再来一次

  师: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水波闪动)水波怎么会闪动?(由于阳光的照耀)从哪个词看出来?(水光潋滟)请你来读读这个词

  谁来说说*时在哪里看到过“水光潋滟”的样子?请你把你看到的感受读出来。(请几名学生个别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课文,搜集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今天,老师把西湖请进了咱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课件:《动人的西湖》)

  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这儿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西湖美吗?是啊!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天晴,后来下雨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苏轼)你了解苏轼吗?(生答。师补充:苏轼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当通判,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杭州市的*。他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一同去领略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读感知:

  1 、自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检查读书效果。

  3 、师范读古诗。

  4 、根据出示的诗歌朗读节奏提示,生齐读诗歌。

  5、针对诗歌,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

  1、学*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

  (1)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晴”)

  (2)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水光潋滟”)(板书:水光潋滟)

  (3)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宝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风徐徐吹来,亲切地抚摸着游人的脸庞,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湖面“水光潋滟”。

  (4)你读懂“潋滟”了吗?

  (波光闪动的样子。)(课件出示)

  (5)你还能用其它的词来形容水光潋滟的湖面吗?

  (波光闪闪、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6)诗句导读。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满是金子,刺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带着理解读第一句)。

  (7)晴天的西湖真美啊!假设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你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

  (随风飘动的柳条、开得正艳的桃花、欢唱的鸟儿、鱼儿在水中嬉戏、人们在湖中荡舟……)

  (8)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西湖,你感觉诗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带着体会个别读,全班读。)

  一个“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板书:好)

  2、学*诗歌的第二句。

  (过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播放课件:雨中的西湖图片。)

  (1)冥想: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尽情想象,雨中的西湖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播放音乐:《雨中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3)诗人苏轼看到了什么景象?(课件出示:第二句)

  (“山色空濛”)(板书:山色空濛)

  (播放课件:雨后的西湖图片。)创设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诗人说——(引读第二句。)

  (4)你读懂“空濛”了吗?

  (云雾迷茫的样子。)(课件出示)

  (5)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雨中西湖的特点?

  (板书:奇)

  (6)带着理解读诗歌的一、二句。

  3、学*古诗的三、四句。

  (过渡: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他触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课件出示:诗歌三、四句。)

  (1)你从三、四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了解“西子”吗?

  (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3)西施有多美呢?(齐读第四句。)

  (不管是化淡妆还是浓妆,不管什么时候,西施都很美。)

  (4)想见一见西施吗?(课件出示:西施图片。)

  (5)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

  (6)导读: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板书:淡妆浓抹总相宜)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板书:西子湖)

  读到这里,你可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了吗?

  4、苏轼笔下的西湖真美啊!古人有许多描写西湖的诗作,却很少有人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想想,苏轼为何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动人呢?

  5、带着体会读诗。

  6、指名读诗,配乐齐读诗歌。

  7、齐背诗歌。

  四、拓展延伸:

  1、赏析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诗人描绘了什么时候的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

  2、积累这首诗歌。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游览了人间天堂——西湖。其实,苏轼不光是一位大诗人,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书画家。你想和他走得更*一些吗?请课外搜集苏轼的作品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 (好)

  西子湖 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色空濛 (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生字,认识“亦、妆”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潋滟、空蒙”等词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2、导入《饮湖上初晴后雨》。

  3、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你们了解苏轼吗?

  2、介绍苏轼。苏轼多才多艺,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号东坡居士,他的诗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在艺术上别具一格。

  3、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4、学生说题目意思。

  三、读古诗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诗中哪些字你觉得比较难。

  4、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卡片,指导学生读好“潋滟、空蒙、淡妆浓抹”,理解“亦”的意思。

  5、把这些词语放进诗中,读好它,你会发现你能读出另一种味道。

  6、学生自由读。

  7、指名读。

  8、齐读。

  四、明诗意

  1、学*第一句

  ①读第一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②理解“潋滟”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说。

  ③指名读再齐读。

  2、学*第二句

  ①、播放下雨音乐。

  ②、你刚才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什么画面?

  ③、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空蒙”。

  ④、理解诗句意思。

  ⑤、指导朗读。

  3、学*后两句

  ①:如此美妙的西湖,在诗人眼中,他把西湖比作了什么?读后两句。

  ②、了解西子。

  ③、诗人为什么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④、学生汇报。

  五、熟诵读,厚积累

  1、听录音朗读。

  2、学生读。

  3、背诵。

  4、拓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代)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5、小结。

  教后反思:

  语文教学的字词不仅仅是低年级的任务,本课中,生字的教学不局限于课本要求的“亦、妆”两字,而是根据了学生的需要,对“潋滟、淡妆浓抹”等的字词也让学生反复读,这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对于整首诗的朗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诗句必须反复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流传至今而又行之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通过读,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情,每句诗连听带读至少在10遍以上,所以到后来的背诵有不少学生就能脱口而出了。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仍然是感到比较困惑的地方。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领导入

  1、同学们,大家以前一定有过旅游的经历。那么,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看见过哪些令你难忘的自然景观?

  2、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它的景色异常秀美,吸引着国内外许多人来此参观旅游。其时,不仅是现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经听闻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写西湖的诗篇,诗的名字就叫——(生齐读本诗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苏轼)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出节奏。)

  2、读懂诗意。请默读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

  三 、理解诗人,感悟诗情之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诗人与西湖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2、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美

  1、配乐朗诵,学生听后讨论。

  2、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带着你的想象再一次朗诵这首诗。

  五、拓展学*,感受诗的魅力

  1、让我们在苏轼的诗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总结: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而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六、作业:(任选一题)

  1、做一张苏轼的诗词手抄报。或有关西湖的诗词手抄报。

  2、写一篇学*本课的感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5

  一、课前谈话

  1、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那些地方?你们知道“人间天堂”指的是哪里吗?“人间天堂”是说什么意思呢?

  2、你们想欣赏一下西湖的风光吗?那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西湖之旅吧!(出示课件)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诗,介绍作者

  1、师:西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的,西湖的确很美,在宋代诗人苏轼的笔下更是美得独特。板书“苏轼”)

  2、师:苏轼曾在杭州做官,他写了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3、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苏轼?

  4、再读、解题:

  5、过渡: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强调注意课文中注音的生字的读音及写法。

  2、师:讲解生字

  3、师: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这首诗在哪里停顿是合适的?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用小斜杠画一画。

  4、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5、齐读。

  四、渗透方法,理解诗句,加深感悟

  1、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能将古诗读得流利而富于节奏,可是要读出古诗的韵味,我们还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接下来我们一齐学*理解诗句,看看苏轼如何用这短短28个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2、学*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课件出示。

  ①先齐读。

  ②提出疑问。(你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

  ③解疑。讲解单个字的解释。“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

  可结合注释、图画,发挥想象理解: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光潋滟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方:正,恰恰。空蒙:形容山峦迷蒙的样子。想象:下雨天云雾迷茫的样子你见过吗?这个时候去看山是什么样的?

  ④结合单个字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这两句诗分别描写了什么气候下的景色?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人所看到的景色{美}

  4、齐读,读出烟雨迷茫的朦胧美感,和阳光明媚、波光闪动的美。

  5、当诗人看见这丰富而美好的画面,会是什么心情呢?带着愉悦的心情读。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更喜欢晴西湖还是雨西湖?为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出你的喜爱。(喜欢晴西湖的读第一句,喜欢雨西湖的读第二句)

  那么,诗人喜爱的是晴天的西湖还是那雨天的西湖?从哪里可以看出诗人都喜欢。(晴方好、雨亦奇)

  过渡:对,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美!这不禁让诗人联想到了古代的大美人西施。

  6、学*“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总结学*前两句的方法。(先解释单个字,再根据单个字的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师:西施美不美?诗人把什么比作西施?诗人怎样评价西施的美?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还美吗?为什么?(大自然所赋予的天生的美)

  诗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出她不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怎样读出这种美?(重读:总)

  ③诗人为什么要将西湖比作西子?她们有什么相通之处?

  (引导理解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不仅因为都有一个“西”字,都具有婀娜多姿的美,最主要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不需外物衬托,不需人为修饰的独特的天然的美!)

  哪个字最能体现西湖的这种美?还是一个总字,看起来是在写西施的美,实际上作者是借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

  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总是那么美,一个“总”字将西湖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所以当他想到将西湖比作西子这一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时,他是那么得惊喜、得意,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

  五、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想亲自去领略西湖的美吗?虽然今天我们不能去到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但是诗的美还在于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随着苏轼再次畅游西湖吧!

  师配乐朗读,生闭目想象:(如时间不允许,则教师配乐读古诗)

  这一天,阳光明媚,苏轼与几位好友相约畅游西湖,他们泛舟湖上,饮酒赏景,西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荡漾,闪烁耀眼,向人们展示着它美丽的风貌。诗人不禁深深地陶醉了,正当诗人正沉醉于这山水美景,忽见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原来下雨了,你再看这雨天的西湖吧,云雾迷茫,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致。最好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诗人不禁咏出这样的诗句,读——师生齐读。

  就让这美景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吧,再读一读!

  能背一背吗?

  7、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诗人苏轼带我们领略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同时又用一个奇妙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湖那天然美的神韵。

  六、拓展学*,活化文本,综合发展

  1、过渡: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描写西湖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首。

  2、课后作业:朗诵全诗,鼓励背诵。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6

  教学理念:

  以重点词句“总相宜”为突破口,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展开教学。引导质疑,先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再围绕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总相宜”的赞叹为基点展开讨论学*,最后回归提升对“总相宜”的感悟,进而理解全诗。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五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学生分析:

  打从一年级开始,班里的学生就很喜欢朗读背诵简短的古诗文,在朗读中或多或少也能感悟古诗描绘的画面。可是在吟读上,学生很难进入作者的意境,因此感悟比较肤浅,所谓的感情朗读只是浮于表面。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会写“亦、妆”两字。

  2、理解古诗,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进入意境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准备:西湖景色的课件图、写有句式小挂板、音乐磁带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引入

  师:我们壶镇区的生活用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周边的大水库起了很大的作用,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水库是什么样子?

  生:大、美

  2、谈话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游览另一个水的世界

  (出示挂图介绍:这是我们浙江省的杭州西湖)

  师:西湖美吗?面对西湖的美丽景色,我们的小朋友往往无法用语言拿来表达,可古代有一位诗人却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把西湖的美丽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来学*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大作(出示课题)

  3、组织读课题(个别读、集体读)

  二、读通古诗,理解诗句

  1、组织读古诗

  自由读——个别读(随机纠正)

  读诗中指导书写“亦、妆”。(亦:师示范写,组织书空写,再再在田字格边写一个。妆:组词,说说后半个为什么是个“女”字并指导书写)

  个别评价语:

  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有谁还愿意读读。

  读得很流利!

  读得很有节奏!谁再来读读!

  2、引导朗读感悟

  听得出,大家刚才都在读上下了一番工夫,很好!对于诗中,你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

  预设内容:

  生:“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她理解?

  生:总是那么美好,恰到好处。

  师:诗人看见了什么美景,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让我们一起来再读读他的诗吧!

  生:诗人看见了晴天的美丽景色。

  师:还看见了什么?

  生:山的景色?

  师:什么天气山的景色?

  生:雨天

  师:你哪里看出晴天和雨天是美丽的?请读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

  评议:很美 我还想听,请你再来一次

  还感觉不到美 再来一次

  师: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水波闪动)水波怎么会闪动?(由于阳光的照耀)从哪个词看出来?(水光潋滟)请你来读读这个词

  谁来说说*时在哪里看到过“水光潋滟”的样子?请你把你看到的感受读出来。(请几名学生个别读)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6)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菁华6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教材根据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第一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为实际主义诗人,他既用恢宏的笔触形象再现了海面的壮美广博,又用寥寥数语描写了海上的变化,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第二首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他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宁静素雅、美仑美奂的西湖景致。此诗写于公元1073年,描写了西湖刚晴又雨时富于魅力的美景。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旖旎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样妩媚动人。她宛如那美丽的西施,不论怎么打扮都是那么动人。诗人的想象新奇,写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韵味。

  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市区小学,学生经过四年的语文学*,接触过不少古诗,加之上学期我们开展的“古诗文诵读竞赛”,提高了学生学*古诗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借助工具书对古诗有初步的感悟,但也存在极大的差别。作为在海边长大的小朋友,对大海十分熟悉,但对西湖却缺少形象的感受,教学本课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制作课件。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积累与水有关的古诗。

  4.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西湖美丽的风景图片并为朗诵配音)

  教学过程

  课前预*:了解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诗人苏轼的生*,收集、背诵学过的他们写的诗。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假期中,我们班的×××同学在家人的带领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请他来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览一番。(学生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苏轼的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3.理解题目: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局部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4.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二、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

  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

  5.小组交流学*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6.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濛”、“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身的语言描述。(领略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由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美丽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和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和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一下,配乐(如《*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优美画面。

  四、总结学法

  (课件出示:质疑解疑,理解诗意;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第二首描写大海景象的古诗《浪淘沙》,

  五、学*《浪淘沙》

  1.了解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一位伟大的实际主义诗人,诗经常状物抒情,表达深刻含义,让我们看看作者借这首诗来告诉我们什么。

  2.自主、合作学*古诗。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遇到困难在学*小组中一起交流、启发,对于“淘不住”“遂令”等词语,教师要给予讲解。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学生,参与小组交流之中,查找问题,适时点拨。

  3.集体交流学*情况:指名读一读诗,学生用自身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品味“遂令东海变桑田”蕴含的深刻道理。

  4.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六、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说说自身喜欢的原因,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七、作业:(第二课时完成)

  1.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以西子喻西湖的内在联系和优美意境是难点。

  教具准备:挂图、教棍儿、音乐播放器:《春江花月夜》(可惜没有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杭州的西湖吗?

  说说你眼中的西湖。自古以来,西湖以它秀丽的景色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西湖有十大胜景:苏堤春晓、*湖秋月、断桥残雪(白蛇和许仙的神话故事就与断桥有关)等。西湖优美的景色吸引着无数游人观光游览,很多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来赞美西湖这一人间仙境。比如,北宋文学家苏轼就为世人留下了两首千古绝唱,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学*的是其中的第二首。

  二、理解诗的题目

  生读题目,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从这个课题中,你能读懂点什么吗?

  生:先是晴天然后下起了雨。

  生:这是苏轼赏风景时写的。

  生:苏轼和朋友在饮酒。

  师:连起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三、走*作者

  同学们,你搜集了那些有关苏轼的材料,请展示一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闻名于世,世称“三苏”。)

  当时,苏轼在杭州任通判,呆了三年多,他为西湖疏通河流,还造了苏堤。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苏轼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当初苏轼被贬,常常亲*菜与友人品味,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后来,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为“东坡肉”。将来大家有机会去杭州旅游时,可以亲自品尝一下东坡肉这道美味。

  四、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你通过朗读这首诗,认为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

  当苏轼和朋友正在饮酒时,到底是怎么样的美景吸引了苏轼呢?自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

  1、重点指导难读字。

  潋滟、蒙(多音字,本课读二声)亦(人云亦云、不亦乐乎)、欲、妆

  自由试读,指名读,组词。

  2、七言诗如何加停顿?试着加上,读一读。

  指名试,生齐读。

  3、大家会正确读诗了,想不想知道这首诗写的是意思?

  怎样理解诗意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看下面的注释;问老师;查资料;多读几遍,其义自见。)

  师:其实呀,还可以联系课文中的插图,反复诵读来理解,好,同学们,就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反复读读,来理解诗的意思吧。

  师;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苏轼饮酒的画面;太阳高照,波光粼粼;有山有水;西湖;雨;雾气升腾;)

  你从哪句诗里读出来的?

  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太阳照在水面上,水面像金子般闪动。)想象湖水很美的画面。

  为什么会这么美啊?

  (因为是晴天。湖面好像是一块翡翠,像金子般耀眼。)师板书:晴方好。

  师:穿越水面,你还看到什么?

  生:小鱼在晒太阳。

  生:青蛙在唱歌。

  师:这么美的景色都融在诗的第一句中,女同学来试试。/男同学也来试。

  师:晴天的西湖这么美,苏轼跟朋友们一起饮酒作诗,多么开心!可是,忽然之间,变天了!

  师范读第二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你也来试着读一读这一句。

  师:雨天的西湖的景色有何特点?

  (想象画面:雨下到西湖里,像珍珠一样。)

  师:怪不得,我们的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二句。板书:雨亦奇

  读了这句诗,你认为作者的心情有没有受到下雨的影响?(还是很开心)

  出示挂图,欣赏雨中的西湖美景。

  晴天的`西湖很美,雨天的西湖也很美。再读诗歌前两句。(前两句是写景)

  诗人泛舟西湖,一天之中饱览了西湖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心情无比激动,写下了这千古绝句。

  再读读后两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诗人把西湖和西施相比。

  你了解西施吗?(她是越国的大美女。*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传说她有沉鱼之美)

  此时此刻,你站在西湖上,你想把西湖比作什么呢?

  (比作明亮的镜子;比作一块翡翠)。

  师:那为什么苏轼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因为西湖无论晴天或雨天都很美,跟西施一样都是天生丽质,所以西湖也被叫作西子湖。把西湖比作西施,给西湖增加了动感和活力。板书:总相宜

  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让美丽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气尽显风姿,在诗人心中流下了永恒的画卷。自古以来,苏轼的这首诗成为人们赞美西湖美景的典范之作,是对西湖美景的最全面的评价。咱们一起来试着背诵吧!

  个人背,齐背。

  五、加深理解,拓展

  1、师:此时此刻,加入咱们正乘坐画舫在西湖上游览,你最想说什么?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丽的画面)

  晴天的西湖,太阳高照,水面波光粼粼,正好展示着西湖的美丽;下雨了,山中云雾迷蒙,景致也很奇妙。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2、其实,还有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出示小黑板)大家来试读一下:(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伴奏)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总共5首,其一咱们背过: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师:你还能引用哪首诗来抒发自己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

  咱们曾经背过的一首古诗就是写西湖荷花的,还记得吗?

  指名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景的赞美之情。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六:布置作业

  自己积累背诵两首赞美祖国风光的诗,准备参加古诗背诵比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以西子喻西湖的内在联系和优美意境是难点。

  教具准备:挂图、教棍儿、音乐播放器:《春江花月夜》(可惜没有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杭州的西湖吗?

  说说你眼中的西湖。自古以来,西湖以它秀丽的景色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西湖有十大胜景:苏堤春晓、*湖秋月、断桥残雪(白蛇和许仙的神话故事就与断桥有关)等。西湖优美的景色吸引着无数游人观光游览,很多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来赞美西湖这一人间仙境。比如,北宋文学家苏轼就为世人留下了两首千古绝唱,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学*的是其中的第二首。

  二、理解诗的题目

  生读题目,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从这个课题中,你能读懂点什么吗?

  生:先是晴天然后下起了雨。

  生:这是苏轼赏风景时写的。

  生:苏轼和朋友在饮酒。

  师:连起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三、走*作者

  同学们,你搜集了那些有关苏轼的材料,请展示一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闻名于世,世称“三苏”。)

  当时,苏轼在杭州任通判,呆了三年多,他为西湖疏通河流,还造了苏堤。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苏轼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当初苏轼被贬,常常亲*菜与友人品味,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后来,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为“东坡肉”。将来大家有机会去杭州旅游时,可以亲自品尝一下东坡肉这道美味。

  四、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你通过朗读这首诗,认为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

  当苏轼和朋友正在饮酒时,到底是怎么样的美景吸引了苏轼呢?自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

  1、重点指导难读字。

  潋滟、蒙(多音字,本课读二声)亦(人云亦云、不亦乐乎)、欲、妆

  自由试读,指名读,组词。

  2、七言诗如何加停顿?试着加上,读一读。

  指名试,生齐读。

  3、大家会正确读诗了,想不想知道这首诗写的是意思?

  怎样理解诗意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看下面的注释;问老师;查资料;多读几遍,其义自见。)

  师:其实呀,还可以联系课文中的插图,反复诵读来理解,好,同学们,就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反复读读,来理解诗的意思吧。

  师;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苏轼饮酒的画面;太阳高照,波光粼粼;有山有水;西湖;雨;雾气升腾;)

  你从哪句诗里读出来的?

  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太阳照在水面上,水面像金子般闪动。)想象湖水很美的画面。

  为什么会这么美啊?

  (因为是晴天。湖面好像是一块翡翠,像金子般耀眼。)师板书:晴方好。

  师:穿越水面,你还看到什么?

  生:小鱼在晒太阳。

  生:青蛙在唱歌。

  师:这么美的景色都融在诗的第一句中,女同学来试试。/男同学也来试。

  师:晴天的西湖这么美,苏轼跟朋友们一起饮酒作诗,多么开心!可是,忽然之间,变天了!

  师范读第二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你也来试着读一读这一句。

  师:雨天的西湖的景色有何特点?

  (想象画面:雨下到西湖里,像珍珠一样。)

  师:怪不得,我们的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二句。板书:雨亦奇

  读了这句诗,你认为作者的心情有没有受到下雨的影响?(还是很开心)

  出示挂图,欣赏雨中的西湖美景。

  晴天的西湖很美,雨天的西湖也很美。再读诗歌前两句。(前两句是写景)

  诗人泛舟西湖,一天之中饱览了西湖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心情无比激动,写下了这千古绝句。

  再读读后两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诗人把西湖和西施相比。

  你了解西施吗?(她是越国的大美女。*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传说她有沉鱼之美)

  此时此刻,你站在西湖上,你想把西湖比作什么呢?

  (比作明亮的镜子;比作一块翡翠)。

  师:那为什么苏轼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因为西湖无论晴天或雨天都很美,跟西施一样都是天生丽质,所以西湖也被叫作西子湖。把西湖比作西施,给西湖增加了动感和活力。板书:总相宜

  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让美丽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气尽显风姿,在诗人心中流下了永恒的画卷。自古以来,苏轼的这首诗成为人们赞美西湖美景的典范之作,是对西湖美景的最全面的评价。咱们一起来试着背诵吧!

  个人背,齐背。

  五、加深理解,拓展

  1、师:此时此刻,加入咱们正乘坐画舫在西湖上游览,你最想说什么?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丽的画面)

  晴天的西湖,太阳高照,水面波光粼粼,正好展示着西湖的美丽;下雨了,山中云雾迷蒙,景致也很奇妙。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2、其实,还有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出示小黑板)大家来试读一下:(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伴奏)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总共5首,其一咱们背过: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师:你还能引用哪首诗来抒发自己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

  咱们曾经背过的一首古诗就是写西湖荷花的,还记得吗?

  指名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景的赞美之情。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六:布置作业

  自己积累背诵两首赞美祖国风光的诗,准备参加古诗背诵比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4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方法,促进学*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方法,丰富学*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氛围,调动学*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汇报、补充、评价、点拨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汇编成册---《我来带你游西湖》,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指向课外,促进学生发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

  2、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苏轼

  1、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诗人苏轼。

  2、了解诗人苏轼。(知道诗人苏轼苏轼吗?请知道的小朋友介绍)(1071年至1074年,这三年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他不是很忙,除了审案,便有很多时间在西湖中游玩。)

  3、课题意思理解。(那天他又一次来西湖游玩,诗人苏轼就是诗人苏轼,每次的游玩都会带给他不同的'感受,这回他写下了——,板示课题,齐读课题,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想从诗中了解什么?)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请默读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提出自学要求)

  2、交流诗意。(学了之后你读懂了哪个词?哪句诗?我们来交流一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方、山色空蒙、亦)

  晴天时诗人苏轼只写水,你还能想象到水以外的其他景色吗?(请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

  杭州原来是越国之地,属于江南水乡,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苏轼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欲、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与西子的相似之处)

  诗之美,在于诗人苏轼独具匠心的描写,在于奇妙的想象,只有李白才能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有苏轼才能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初西湖与西子的名字的相似只是偶然巧合,但今天,西湖也叫西子湖,从这足见诗之伟大。

  三、理解诗人苏轼,感悟诗情之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苏轼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介绍诗人苏轼与西湖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2、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拓展学*,感受诗的魅力

  1、让我们在苏轼的诗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总结

  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当年的苏轼哼着小曲,品着小酒,在杭州的山水间流连忘返,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而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6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教材根据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第一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为实际主义诗人,他既用恢宏的笔触形象再现了海面的壮美广博,又用寥寥数语描写了海上的变化,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第二首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他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宁静素雅、美仑美奂的西湖景致。此诗写于公元1073年,描写了西湖刚晴又雨时富于魅力的美景。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旖旎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样妩媚动人。她宛如那美丽的西施,不论怎么打扮都是那么动人。诗人的想象新奇,写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韵味。

  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市区小学,学生经过四年的语文学*,接触过不少古诗,加之上学期我们开展的“古诗文诵读竞赛”,提高了学生学*古诗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借助工具书对古诗有初步的感悟,但也存在极大的差别。作为在海边长大的小朋友,对大海十分熟悉,但对西湖却缺少形象的感受,教学本课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制作课件。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积累与水有关的古诗。

  4.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西湖美丽的风景图片并为朗诵配音)

  教学过程

  课前预*:了解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诗人苏轼的生*,收集、背诵学过的他们写的诗。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假期中,我们班的×××同学在家人的带领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请他来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览一番。(学生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苏轼的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3.理解题目: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局部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4.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二、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

  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

  5.小组交流学*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6.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濛”、“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身的语言描述。(领略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由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美丽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和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和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一下,配乐(如《*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优美画面。

  四、总结学法

  (课件出示:质疑解疑,理解诗意;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第二首描写大海景象的古诗《浪淘沙》,

  五、学*《浪淘沙》

  1.了解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一位伟大的实际主义诗人,诗经常状物抒情,表达深刻含义,让我们看看作者借这首诗来告诉我们什么。

  2.自主、合作学*古诗。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遇到困难在学*小组中一起交流、启发,对于“淘不住”“遂令”等词语,教师要给予讲解。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学生,参与小组交流之中,查找问题,适时点拨。

  3.集体交流学*情况:指名读一读诗,学生用自身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品味“遂令东海变桑田”蕴含的深刻道理。

  4.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六、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说说自身喜欢的原因,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七、作业:(第二课时完成)

  1.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7)

——《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作文(五)份

  《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作文 1

  清晨,金色的太阳冉冉升起,映照在湖水上,金色的湖水在湖中荡漾,清风一缕缕地吹过,水面涌起细细的一层波纹,暖风过后,水面*如铜镜,像玻璃照射在阳光上,波光粼粼、闪闪发光,晶莹剔透又像丝绸一样柔顺、光滑。湖水是多么地幽静呀!真是放眼望去,简直是美如一幅画呀!

  太阳好似在玩做迷藏,静静地躲到了云朵姐姐的身后,哎?不出来了,这时,调皮可爱的小水点也来欣赏欣赏美景,从白云姐姐那里跳入湖水的怀抱中,细细的、小小的落入水中,溅起了一个个小小的水花,像花儿一样绽放开来,天空变得灰蒙蒙的,小雨珠争先恐后的又一个个跳入湖水中,它们在跳跃,在唱歌。渐渐地湖面被层层的烟雨所包围住了,雾所笼罩,影影绰绰、朦朦胧胧展现出了阴柔之美。

  这儿,美丽的湖水-----西湖。

  它,又如一位美丽的女子优雅、恬静、美丽、秀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它,在这里不管阳光、雨总会有一种别样的美,只有这儿,西湖才会有阳光时的那种充满生机、活泼的可爱。才会在下雨时多几分柔弱使人心醉,让人怜爱。

  《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作文 2

  天气晴朗,艳阳高照,诗人苏轼和朋友一起兴致勃勃那游婀娜多姿的西湖,此时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鱼儿尽情地嬉戏,游船里时时传来阵阵笑声,岸边,垂柳摇弋嫩绿的柔枝,如同仙女在清风笑声中翩翩起舞,树上的鸟儿欢快地歌唱着,天空的云儿轻轻地飘浮着,好像也在游这天生丽质和迷人的西湖。

  游着游着,起风了,雾也来了,西湖好像披上了一件无形的轻纱,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显得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如同仙境,另有一种韵味。接着雨也上来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湖面千万朵雨花争相开放,又显出一番奇妙景致。晴天西湖丽质;雨天西湖迷人。于是诗人苏轼挥毫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作文 3

  西湖——一个拥有着无与伦比美景的美丽的湖泊,就是因为它的美,所以这时候,我和我的朋友拿上酒,泛舟湖上,坐在乌篷船里,一边欣赏着西湖的景色,一边小口小口的饮着酒,真当是惬意至极。

  早晨的湖面上生起了一层层薄雾,像少女的纱巾一样,穿插飘渺围绕在远处的山峦之中。这些薄雾若有若无,朦胧的山峦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秀美的身姿显现出来一样。

  湖面细观,看到南北走向的苏堤,它像一条玉带一样,镶嵌在清澈的湖面上。在微风的吹拂下,水面波光闪烁,堤上的柳树枝条像少女柔软顺滑的青丝一样随风摆动。

  当我走在苏堤南端上的时候,在柳浪闻莺处,看见游人在向河中抛撒鱼食,那鱼极其灵巧,迅速的像一个五彩球一样团在一起,为抢食,有的鱼跳出水面。又让我想起了古时女子嫁娶时在闺阁上所抛的花球,那球抛弃时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接着又以双龙戏珠的场景在闺楼下变幻莫测。

  不知何时,淅淅沥沥的下起了细雨,雨点就像一滴滴晶莹的珍珠落在西湖之上,使得原本*静的湖面荡起了一圈圈涟漪,打伞的游人急匆匆的奔向前方,把西湖衬托得更显妖娆,不禁我想起了美丽的传说——白蛇传故事。美景催人思,那么美妙的环境中催生出那么动人的故事,也在情理之中。

  傍晚,当月亮从远处那山峦窜出来的时候,湖面上像洒下了一片片、一层层的鳞光一样闪烁着、跳跃着映入我的眼帘,景色非常迷人。那湖中的三潭像宝葫芦一样矗立在湖中央——真是美极了!

  西湖的景色说不完道不尽,而又能把它比作袅袅婷婷的美人西施,来与之媲美,西湖的景色,真的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晴天中的清雅西湖还是雨天中的艳丽西湖都是那么的使人陶醉,使人迷恋。

  《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作文 4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来到了杭州西湖。我们 来到了西湖岸边,欣赏 水光如镜的西湖,湖水无暇翡翠、碧波荡漾,宛如一面在翡翠帷幕中的宝镜,亮亮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向远处看,西湖 的风景尽收眼底,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多孔桥,还有那重重叠叠的`山峰,古塔名寺,处处皆景。几艘游船在水中游玩,他们有三人一船的,有五人一船的。

  他们有的在水中嬉戏,有的任凭小船在水中飘荡,显出一副悠闲自在的画面。在湖的中心,有一个小岛,岛上楼台小亭、花木繁茂、风景如画,这就是西湖有名的湖心岛。往*处看,湖边种着一排排柳树,柳条一根根的垂下来,柔软的枝条随着风在空中微微的摆动,树叶碧绿碧绿的,长长的,尖尖的,象女孩子的长辫子一样。垂柳倒映在水中,使西湖的水更绿了。

  正当我们欣赏这美景时,突然下起了蒙蒙的细雨,烟雾弥漫 。我漫步堤岸,霏霏的细雨下着,西湖的水涌上岸来,发出啪啪的声音。我深吸一口气,感到十分舒服,空气像被过滤似的。看,远处的山朦朦胧胧,他们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别有一番奇景。*处,湖里的荷叶碧绿碧绿的,像一个个大大的圆盘子。露珠在上面滚动,就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粉红色的荷花在绿叶的衬托下脱颖而出,显得格外艳丽。不论晴天还是雨天,西湖的景色都是那么美丽。

  《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作文 5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饮酒作乐。他们各自倒了一杯酒,开始喝了起来。当时,正是晴天,西湖十分美丽,所以,他们一边喝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

  在太阳的映照下,西湖呈现出了翠绿般的颜色,波光粼粼。碧水和绿树的的倒影融合在一起,有深有浅。微风吹过,送来一阵绿树的清香,那千丝万缕的柳梢儿轻轻抚摸着碧波,划出一圈圈动人的涟漪,一切都变得那么瑰丽,那么让人心醉……苏轼的朋友惊讶地赞叹道:“哇,西湖的晴天居然这么美丽啊!真是别具一番风味啊!”说完又给自己倒了一杯酒。

  正当他们欣赏得十分开心的时候,天公却不愿作美了,下起了蒙蒙细雨。小雨中,对面的群山显得十分迷茫,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苏轼见了,拿起酒杯,往嘴里倒了一杯酒后,说:“西湖不仅晴天十分美丽,就连雨天也是那么奇妙啊!”苏轼的朋友听后,似乎想到了什么,但又说不出来,就在那儿思考了一番,终于说道:“西湖好似春秋时越国的美女西施呀!”苏轼听了,笑了笑,左手拿着酒杯,右手拿着酒壶,一边往酒杯里倒酒,一边说:“要是把自然美景西湖比做天生丽质的绝代美女西施的话,那就太贴切了!西湖和西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西施不管是谈雅的装饰还是浓艳华丽的打扮,都显得十分美丽。而西湖则是不管什么天气都显得很奇特、美丽。”说完,把酒喝完,一口气做了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8)

——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实用5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 1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苏轼心情很好,便和朋友划着小船来到西湖上,一边饮酒,一边欣赏。

  朋友说:“苏兄,你看,阳光照着满湖碧水,粼粼细浪,闪闪金光,好像在向我们展示着美丽的风貌呢?

  “是啊!西湖晴天的景色真是美啊!”苏轼见了也陶醉了,便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来,再干一杯!”苏轼和朋友又举起了酒杯,咂了一口,不住地点头:“好酒!好酒!”在这美好的景色里,他们觉得这酒越发香醇了。

  正当他们陶醉这美景之中,周围的景色渐渐模糊起来了,仿若一件纱衣把这美景轻轻地包裹起来似的,苏轼仔细一看,原来下起了蒙蒙细雨。

  苏轼和朋友立刻回到亭子里,他望着西湖,刚才那种明丽的景色不见了。然而,他却发现西湖在雨中别有一番奇景,细雨似轻纱,眺望四周的山峰,隐隐约约,山的轮廓不再那么清晰,朦胧的绿衬着朦胧的红,朦胧的红点缀着朦胧的绿,更增添了奇幻的感觉。

  再看看这雨中的西湖,更是别有一番情趣:这西湖被细雨笼罩着。这时,朋友说:“这么美的景色,我真不知用什么语言来描述。苏兄,你有何妙语?

  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苏轼沉思了一下对朋友说:“是啊!这西湖的瞬息万变的美是无法描写的。“西湖”和“西施”不是同一个“西”字吗?她们同样都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他们都是天然的美姿,不用借用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示美的风韵,西施无论是淡淡的装束,还是施着粉黛,却一样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是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如果把西湖和西施联系到一起,再恰当不过了,你们觉得这个比喻如何?

  朋友一听,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你这个比喻能给人无穷的想象,太绝了!”

  苏轼听了,不由得有些得意。

  朋友便说:“苏兄,何不作诗一首?”

  于是,苏轼有感而发,借着酒兴,吟出了这首千古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艳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 2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来到了杭州西湖。我们 来到了西湖岸边,欣赏 水光如镜的西湖,湖水无暇翡翠、碧波荡漾,宛如一面在翡翠帷幕中的宝镜,亮亮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向远处看,西湖 的风景尽收眼底,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多孔桥,还有那重重叠叠的山峰,古塔名寺,处处皆景。几艘游船在水中游玩,他们有三人一船的,有五人一船的。

  他们有的在水中嬉戏,有的任凭小船在水中飘荡,显出一副悠闲自在的画面。在湖的中心,有一个小岛,岛上楼台小亭、花木繁茂、风景如画,这就是西湖有名的湖心岛。往*处看,湖边种着一排排柳树,柳条一根根的垂下来,柔软的枝条随着风在空中微微的摆动,树叶碧绿碧绿的,长长的,尖尖的,象女孩子的长辫子一样。垂柳倒映在水中,使西湖的水更绿了。

  正当我们欣赏这美景时,突然下起了蒙蒙的细雨,烟雾弥漫 。我漫步堤岸,霏霏的细雨下着,西湖的水涌上岸来,发出啪啪的声音。我深吸一口气,感到十分舒服,空气像被过滤似的。看,远处的山朦朦胧胧,他们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别有一番奇景。*处,湖里的荷叶碧绿碧绿的,像一个个大大的圆盘子。露珠在上面滚动,就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粉红色的荷花在绿叶的衬托下脱颖而出,显得格外艳丽。不论晴天还是雨天,西湖的景色都是那么美丽。

  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 3

  坐着小竹排,静静地观赏西湖在雨幕的笼罩下迷迷茫茫,飘虚的绮丽景色,令人回味无穷……似绣花针,牛毛的雨丝乘着风姑娘的脚步飘飘然然的荡漾在天地间,遥望着远山如黛,*水含烟,梦幻的纱衣罩着大地,眼前似乎很朦胧,似乎又很清晰,雨越来越大,似晶莹剔透的珍珠横挂在天,天地间仿佛挂上了一帘珠帘,豆大的雨珠降落到西湖上一圈圈涟漪向外扩散,像花环般耀眼,夺目眼球,“叮叮咚咚”像无数根指尖悄然落下,弹奏出一只只荡气回肠的交响乐,这乐曲漫漫的融入了一片清水中,透彻……雨中的西湖像一位弱不禁风的少女穿着一件轻薄的纱衣,跟着雨的节奏舞之蹈之,在斜风细雨中谱写着一段感心动耳的传奇。我陶醉了,一股清风拂过脸颊,一片旭阳不停荡漾……

  雨渐渐停止了轻唱,太阳冉冉升起了,温暖的阳关洒向西湖,她映照着你,你扶持着她,就这样一片春意在此播撒,惬意的暖风轻轻荡过湖面,留下的是一片涟漪……船桨激起的一刹那你才发觉船在前进,岸在后移。金灿灿的阳关是笔,湖面是一张白纸,每一笔尖的顿落,都是无尽的遐想,湖面上金光闪闪,无数颗金星掉落到了湖中,使西湖更加引人注目,你是否留意到西湖上那千姿百态的荷花,大圆盘似的荷叶拖着一只只“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的荷花仙子,她似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高高挺立在西湖中央,淡淡的芳香中,没有一丝杂味,顺着一股清风淌入我的心底,陶醉……自古以来都已美名相伴的西湖,真能与西施媲美,那婀娜的姿态,婆娑起舞的神秘真令人刻骨铭心,女儿绿的湖水映照着环山,环山围着绿水,真令人仿佛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诗情画意的画卷,画中,我陶醉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 4

  清晨,金色的太阳冉冉升起,映照在湖水上,金色的湖水在湖中荡漾,清风一缕缕地吹过,水面涌起细细的一层波纹,暖风过后,水面*如铜镜,像玻璃照射在阳光上,波光粼粼、闪闪发光,晶莹剔透又像丝绸一样柔顺、光滑。湖水是多么地幽静呀!真是放眼望去,简直是美如一幅画呀!

  太阳好似在玩做迷藏,静静地躲到了云朵姐姐的身后,哎?不出来了,这时,调皮可爱的小水点也来欣赏欣赏美景,从白云姐姐那里跳入湖水的怀抱中,细细的、小小的落入水中,溅起了一个个小小的水花,像花儿一样绽放开来,天空变得灰蒙蒙的,小雨珠争先恐后的又一个个跳入湖水中,它们在跳跃,在唱歌。渐渐地湖面被层层的烟雨所包围住了,雾所笼罩,影影绰绰、朦朦胧胧展现出了阴柔之美。

  这儿,美丽的湖水-----西湖。

  它,又如一位美丽的女子优雅、恬静、美丽、秀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它,在这里不管阳光、雨总会有一种别样的美,只有这儿,西湖才会有阳光时的那种充满生机、活泼的可爱。才会在下雨时多几分柔弱使人心醉,让人怜爱。

  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 5

  一天,苏轼和弟弟苏澈、妹妹苏小妹以及朋友秦少游一起去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

  正当大家玩得起劲时,苏轼发现手中的酒杯荡着少许波纹,于是,伸手一接——咦,下雨了!这时,偌大的西湖就像被一层白纱笼罩了起来,迷迷蒙蒙的,好似仙境;仿佛整个湖只有一只游船,只听得见其他游人若隐若现的说笑声。雨中的西湖就像披着白纱的仙子,美丽至极。

  不知过了多久,雨停了,那层迷茫的雾气消失了,阳光下,呈现在眼前的是波光粼粼的西湖,让人眼前一亮。而西湖的景物也因雨的洗礼而变得更加苍翠、美丽。湖面散发着闪亮的光芒,使人不由自主的喜欢它。

  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心头的万千思绪组合在一起,他马上取来笔、墨、纸,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而诗歌的名字就叫——《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实用五份(扩展9)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优秀教案实用5份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优秀教案 1

  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2、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学*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

  2、师小结。

  二、学*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以前学*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

  5、指导朗读。

  三、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四、扩展思维

  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此什么呢?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

  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优秀教案 2

  【学*目标】

  1、学*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三、背诵全诗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课后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觉得我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和体验诗中的“美”之一环节做得不好,我只是通过让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方式]还解决这一问题;而学生体验的机会就少,主要是听我讲和听其他学生讲,很多同学都没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这么一回事。所以他们读诗句时,没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让学生多读几遍写景物的诗句,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会更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优秀教案 3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方法,促进学*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方法,丰富学*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五、拓展学*,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编辑成册---《我来带你游西湖》,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指向课外,促进学生发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优秀教案 4

  教学理念:

  以重点词句“总相宜”为突破口,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展开教学。引导质疑,先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再围绕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总相宜”的赞叹为基点展开讨论学*,最后回归提升对“总相宜”的感悟,进而理解全诗。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五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学生分析:

  打从一年级开始,班里的学生就很喜欢朗读背诵简短的古诗文,在朗读中或多或少也能感悟古诗描绘的画面。可是在吟读上,学生很难进入作者的意境,因此感悟比较肤浅,所谓的感情朗读只是浮于表面。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会写“亦、妆”两字。

  2、理解古诗,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进入意境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准备:西湖景色的课件图、写有句式小挂板、音乐磁带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引入

  师:我们壶镇区的生活用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周边的大水库起了很大的作用,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水库是什么样子?

  生:大、美

  2、谈话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游览另一个水的世界

  (出示挂图介绍:这是我们浙江省的杭州西湖)

  师:西湖美吗?面对西湖的美丽景色,我们的小朋友往往无法用语言拿来表达,可古代有一位诗人却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把西湖的美丽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来学*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大作(出示课题)

  3、组织读课题(个别读、集体读)

  二、读通古诗,理解诗句

  1、组织读古诗

  自由读——个别读(随机纠正)

  读诗中指导书写“亦、妆”。(亦:师示范写,组织书空写,再再在田字格边写一个。妆:组词,说说后半个为什么是个“女”字并指导书写)

  个别评价语:

  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有谁还愿意读读。

  读得很流利!

  读得很有节奏!谁再来读读!

  2、引导朗读感悟

  听得出,大家刚才都在读上下了一番工夫,很好!对于诗中,你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

  预设内容:

  生:“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她理解?

  生:总是那么美好,恰到好处。

  师:诗人看见了什么美景,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让我们一起来再读读他的诗吧!

  生:诗人看见了晴天的美丽景色。

  师:还看见了什么?

  生:山的景色?

  师:什么天气山的景色?

  生:雨天

  师:你哪里看出晴天和雨天是美丽的?请读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

  评议:很美 我还想听,请你再来一次

  还感觉不到美 再来一次

  师: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水波闪动)水波怎么会闪动?(由于阳光的照耀)从哪个词看出来?(水光潋滟)请你来读读这个词

  谁来说说*时在哪里看到过“水光潋滟”的样子?请你把你看到的感受读出来。(请几名学生个别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优秀教案 5

  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领导入

  1、同学们,大家以前一定有过旅游的经历。那么,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看见过哪些令你难忘的自然景观?

  2、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它的景色异常秀美,吸引着国内外许多人来此参观旅游。其时,不仅是现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经听闻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写西湖的诗篇,诗的名字就叫——(生齐读本诗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苏轼)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出节奏。)

  2、读懂诗意。请默读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

  三 、理解诗人,感悟诗情之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诗人与西湖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2、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美

  1、配乐朗诵,学生听后讨论。

  2、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带着你的想象再一次朗诵这首诗。

  五、拓展学*,感受诗的魅力

  1、让我们在苏轼的诗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总结: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而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六、作业:(任选一题)

  1、做一张苏轼的诗词手抄报。或有关西湖的诗词手抄报。

  2、写一篇学*本课的感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