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范本五份

首页 / 赏析 / |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 1

  [唐]杜甫

  雀啄江头黄柳花,??鸂鶒满晴沙。

  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尊恋物华。

  *侍即今难浪迹,此身那得更无家。

  丈人文力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

  作品赏析:

  雀啄江头黄柳花①,鵁鶄鸂鶒满晴沙②。自知白发非春事③。且尽芳搏恋物华④。*侍即今难浪迹⑤,此身那得更无家⑥。丈人才力犹强健⑦,岂傍青门学种瓜⑧。

  (首二叙景,三四陪郑,五六自叙,七八勉郑。春事物华,即指江头花鸟。白发自怜,清樽聊遣,公盖对境而兴阑矣。官居*侍,既难浮沉浪迹,回念此身,更无家计可资。见尸位不可,去官不能,进退两难也。郑丈必有归隐之语。故称其才力犹强,不当学邵*之种瓜。《杜臆》:此诗起最有力,一气转下。势若连环,若他人必用力实联矣。朱注“那得更无家”,即“笑为妻子累”意,时已有去官之志。二句仍属慨叹语。)

  ①【顾注】柳始生嫩蕊,其色黄,故曰黄柳。未叶而先花,故雀啄之。②《通鉴》:玄宗初年,遣宦者诣江南,取鵁鶄、鸂鶒等置苑中。申涵光曰,两句三用鸟名,顿挫有致。③陶潜诗:“白发被两鬓。”王勃诗:“春事一朝归。”欧阳公诗:“青春固非老者事。”本杜。④《晋·隐逸传》:“刘、毕芳樽之友。”阳缙诗:“青门小苑物华新。”吴注:梁柳恽诗:“离念已郁陶,物华复如此。”⑤许善心诗:“夕拜参*侍,朝恩滥弘奖。”戴逵《栖林赋》:“浪迹颖滨,栖景箕岑。”⑥《诗》:“乐子之无家。”⑦王充《论衡》:“才力不相如。”陆云书:“永曜素自强健。”⑧《三辅黄图》:“长安霸城门,其色青,故曰青门。秦东陵侯邵*隐居于此,种瓜五色。”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 2

  [唐]杜甫

  复道收京邑,兼闻杀犬戎。衣冠却扈从,车驾已还宫。

  克复成如此,安危在数公。莫令回首地,恸哭起悲风。

  作品赏析:

  《唐书》:广德元年十月,郭子仪复京师,车驾至自陕州。按公在梓州,至次年而始闻其信,此当是广德二年春作。

  复道收京邑①,兼闻杀犬戎。衣冠却扈从②,车驾已还宫。克复诚如此,安危在数公③。莫令回首地④,恸哭起悲风⑤。

  (上四收京而喜,下乃事后之忧。两次收京,故云复道。子仪力战能杀吐蕃也。《杜臆》:衣冠自然扈从,用一却字,有不满诸巨意。*日谄谀依阿,有变则奔亡坐视,及至收京,却来扈从,而车驾则已还宫矣,此辈何益成败之数耶。克复之功,全在数公,朝廷当信任以图久安,无使京华之地。再哭乱离也。未几,仆固怀恩引回纥、吐番入寇,京师震骇,公之先见明矣。)

  ①陆机诗:“从子京邑。”②《世说》:王弘之曰:“风马不接,无缘扈从。”③安危,犹荀子言安国之危。数公,谓郭子仪、马璘等。④回首,回望长安也。⑤魏文帝赋:“悲风肃其夜起。”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 3

  巴山遇中使,云自峡城来。盗贼还奔突,乘舆恐未回。

  天寒邵伯树,地阔望仙台。狼狈风尘里,群臣安在哉。

  注释:

  作品赏析:

  【鹤注】此是广德元年十一月公在阆州作。阆居巴子之国,故曰巴山。

  巴山遇中使,云自陕城来①。盗贼还奔突,乘舆恐未回。天寒邵伯树,地阔望仙台②。狼狈风尘里,群臣安在哉③。

  (此章,在巴山而慨朝事也。上四忧在君上,下四责及人臣。盗贼二句,述中使之言。【顾注】甘棠树、望仙台,俱属陕州*境,时天子在陕,故有天寒地阔之感。吐蕃入寇,征兵不应,官吏奔散。曰群臣安在,讥文官不能扈从,武将不能御敌也。

  ①《唐书》:陕州陕县有陕城宫。《水经》:河水又西径陕县故城南。注:昔周召分伯,以此城为东西之别。《括地志》:邵伯庙在洛州寿安县西北五里,有棠在九曲城东阜上。《九域志》:邵伯甘棠树在陕州府署西南隅。②《三辅黄图》:望仙台,汉武帝所建,在华州华阴县。《长安志》:望仙台,在鄠县西三十里。狼狈,注见前。③阮籍诗:“梁王安在哉。”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 4

  [唐]杜甫

  清秋望不极,迢递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沈。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评析

  全诗由望字着笔,因野望而生愁,国破家亡,天涯漂泊;*望吐蕃在川西猖獗;远望安史在河北纵横,加之迟暮多病,报国无门,感慨无限。结句点题并与首句呼应。语言凝练,感情深沉。

  ------------------------------------------

  【鹤注】诗云远水孤城,当是乾元二年在秦州作。阴铿诗:“王城野望通。”

  清秋望不极①,迢递起层阴②。远水兼天净③,孤城隐雾深④。叶稀风更落⑤,山迥日初沉。独鹤归何晚⑥,昏鸦已满林⑦。

  (此边秋野望而作也。通首俱望中所见者。水空天净,一望清旷;城隐雾中,再望迷离;枝枯叶脱,三望萧疏;山高日落,四望沉冥。又见此时日暮鸟还,昏鸦满树,而鹤归何晚耶?孤飞寡侣,良可叹矣。望不极,不能极远也,紧照下句说,非一望无极之谓。诗以迢递层阴作眼,中四皆层阴中所望者。顾注作一明一晦说,甚确。但末二不当仍分明晦,盖日落鸟归而致慨乃羇栖自况之意。【赵汸注】远水孤城,先远后*,叶稀山迥,先*后远。唐汝询曰:杜公下字,善于用虚,如《晚出左掖》篇融湿、去低,此篇兼净、隐深,俱沉细可想。)

  ①殷仲文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梁武帝诗:“长洲望不极。”②谢瞻诗:“迢递封畿外。”注:“远貌。”《水经注》:“迢递相望。”陆仲诗:“层峦起层阴。”③薛道衡诗:“远水舟如叶。”④杨素诗:“孤城绝四邻。”⑤庾成师诗:“已见秋叶稀。”⑥何逊诗:“独鹤凌空逝。”班婕好《捣素赋》:“哀离鹤之归晚。”⑦何逊诗:“昏鸦接翅飞。”旧以鹤喻君子,鸦喻小人,于诗意不合。

  -----------仇兆鳌《杜诗详注》-----------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 5

  [唐]杜甫

  楩楠枯峥嵘,乡党皆莫记。不知几百岁,惨惨无生意。

  上枝摩皇天,下根蟠厚地。巨围雷霆坼,万孔虫蚁萃。

  冻雨落流胶,冲风夺佳气。白鹄遂不来,天鸡为愁思。

  犹含栋梁具,无复霄汉志。良工古昔少,识者出涕泪。

  种榆水中央,成长何容易。截承金露盘,袅袅不自畏。

  作品赏析:

  楩柟枯峥嵘①,乡党皆莫记。不知几百岁,惨惨无生意②。

  (枯柟、伤大材之见弃也。首叙老于孤立。)

  ①《蜀都赋》:“楩楠幽蔼于谷底。”《子虚赋》:“刻削峥嵘。”②陶潜诗:“惨惨寒日”

  上枝摩苍天①,下根蟠厚地。巨围雷霆拆,万孔虫蚁萃。冻雨落流胶②冲风夺佳气③。白鹄遂不来④,天鸡为愁思⑤。

  (此言其憔悴失所。枝根虽具,(,)生意久亡,故造物日侵,而虫鸟见伤。)

  ①魏文帝诗:“修于摩苍天。”②《楚辞》:“使冻雨兮洒尘。”《尔雅注》:“江东呼夏月暴雨为冻雨。”庾信诗:“枯枫乍落胶。”

  【朱注】流胶,树中胶液流出也。③《楚辞》:“冲风起兮水扬波。”注:“冲风,隧风也。”宋江夏王锋《修柏赋》:“冲风不能摧其枝。”④吴迈远诗:“可怜双白鹄。”⑤谢灵运诗:“天鸡弄和风。”《尔雅》:“翰,一名天鸡,赤羽之鸟也。”注:《逸周书》:“文翰,若彩鸡,成王时蜀人献之。”按《汲冢周书·王会篇》云:“蜀人以文鶾。”文鶾者,若翬雉。

  犹含栋梁具①,无复霄汉志②。良工古昔少③,识者出涕泪④。种榆水中央⑤,成长何容易。截承金露盘⑥,袅袅不自畏。

  (未用比喻作结,慨用舍之失宜。栋梁,伤大才莫用。种榆,比力小任重。此章,首段四句,下两段各八句。)

  ①《王命论》:“楶棁之材,不荷栋梁之任。”②仲长统《乐志论》:“可以凌霄汉,出宇宙之外矣。”③《东都赋》:“眇古昔而论功。”④蔡琰《笳曲》:“涕泪交垂。”⑤《诗》:“东门之枌。”毛氏注:“枌,白榆也。”《尔雅释》:“榆之皮色白者,名枌。”《齐民要术》:“榆性软弱,久无不曲例,非佳好之木。”《诗》:“宛在水中央。”⑥《西都赋》:“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叶石林曰:此诗“犹含栋梁具,无复霄汉志”,当是为房次律而作。自汉魏以来,诗人用意深远,不失古风,惟此公为然,不特语言之工也。

  黄生曰:《病橘》一章,赋也。《病柏》、《枯柟》二章,比也。三诗皆得汉魏之髓,不在皮毛上论。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范本五份(扩展1)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 (菁华6篇)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

  [唐]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释:

  【1】府: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

  【2】井梧:梧桐。叶有黄纹如井,又称金井梧桐。梧:一作“桐”。

  【3】炬:一作“烛”。

  【4】“永夜”句:意谓长夜中唯闻号角声像在自作悲语。永夜:整夜。

  【5】自语:自言自语。

  【6】中天:半空之中。

  【7】风尘荏苒:指战乱已久。荏苒:犹辗转,指时间推移。

  【8】关塞:边关;边塞。

  【9】萧条:寂寞冷落;凋零。

  【10】伶俜:流离失所。

  【11】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

  【12】“强移”句: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幕,原是出于为一家生活而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强移:勉强移就。

  【13】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

  【韵译】:

  深秋时节,幕府井边梧桐疏寒;

  独宿江城,更深人静残烛暗淡。

  长夜里,号角声有如人的悲语;

  中天月色虽好,谁有心情仰看?

  乱中四处漂泊,亲朋音书皆断,

  关塞零落萧条,行路十分艰难。

  忍受困苦,我颠沛流离了十年;

  勉强栖息一枝,暂借幕府偷安。

  【评析】:

  这首诗是依人作客,抒写旅愁,有一种百无聊赖之情。前四句写景,后四名抒情。首联写独宿江城,环境清寒;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颈联写战乱未息,处世艰难;末联写漂泊十年,如今暂且栖安。全诗表达了作者悲凉深沉的情感,流露了怀才不遇的心绪。

  评析:

  代宗广德二年(764)六月,新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为节度使幕府的参谋。做这么个参谋,每天天刚亮就得上班,直到夜晚才能下班。杜甫家住成都城外的浣花溪,下班后来不及回家,只好长期住在府内。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天。所谓“宿府”,就是留宿幕府的意思。因为别人都回家了,所以他常常是“独宿”。

  首联倒装。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诚如方东树所指出:“景中有情,万古奇警”。而造句之新颖,也令人叹服。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而这一联却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读起来有三个停顿。翻译一下,就是:“长夜的角声啊,多悲凉!但只是自言自语地倾诉乱世的悲凉,没有人听;中天的明月啊,多美好!但尽管美好,在漫漫长夜里,又有谁看她呢?!”诗人就这样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

  “风尘”句紧承“永夜”句。“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那悲凉的、自言自语的“永夜角声”,引起诗人许多感慨。“风尘荏苒音书绝”,就是那许多感慨的中心内容。“风尘荏苒”者,战乱侵寻也。诗人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啊!

  “关塞”句紧承“中天”句。诗人早在《恨别》一诗里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好几年又过去了,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怎能不心事重重!“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还是没法子回到洛阳啊!

  这一联直抒“宿府”之情。但“宿府”时的心情很复杂,怎能用两句诗写完!于是用“伶俜十年事”加以概括,给读者留下了结合诗人的经历去驰骋想象的空间。

  尾联照应首联。作为幕府的参谋而感到“幕府井梧寒”,这就会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那个鹪鹩鸟来。“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自己从安史之乱以来,“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来了,如今为什么又要到这幕府里来忍受“井梧寒”呢?用“强移”二字,表明自己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来的。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自我解嘲。看看这一夜徘徊徬徨、辗转反侧的景况,能算是“安”吗?

  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无数事实证明这理想难得实现,所以早在乾元二年(759),他就弃官不作,摆脱了“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的牢笼生活。这次作参谋,虽然并非出于自愿,但为了“酬知己”,还是写了《东西两川说》,为严武出谋划策。但到幕府不久,就受到幕僚们的嫉妒、诽谤和排挤,感到日子很不好过。因此,在《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里诉说了自己的苦况之后,就请求严武把他从“龟触网”、“鸟窥笼”的困境中**出来。读到那首的结句“时放倚梧桐”,再回头来读这首的“清秋幕府井梧寒”,就会有更多的体会。诗人宁愿回到草堂去“倚梧桐”,而不愿“栖”那“幕府井梧”的“一枝”;因为“倚”草堂的“梧桐”,比较“安”,也不那么“寒”。

  【鹤注】此广德二年在幕府作。

  清秋幕府井梧寒①,独宿江城蜡炬残②。永夜角声悲自语③,中天月色好谁看④。风尘荏苒音书绝⑤,关塞萧条行路难⑥。已忍伶俜十年事⑦,强移栖息一枝安⑧。

  (此秋夜宿府而有感也。上四叙景,下四言情。首句点府,次句点宿。角声惨栗,悲哉自语,月色分明,好与谁看,此独宿凄凉之况也。乡书阔绝,归路艰难,流落多年,借栖幕府,此独宿伤感之意也。玩“强移”二字,盖不得已而暂依幕下耳。按《杜臆》,悲自语,好谁看,下三字边读。悲字、好字,作活字用。测旨将角声悲、月色好连读于下两字,未妥。朱瀚曰:一枝应井梧,栖息应独宿,格意精妍。)

  ①殷仲文诗:“独有清秋日。”《汉书》:李广幕府省文书。庾肩吾诗:②《诗》:“敦彼独宿。”③王延诗:“霏云承永夜。”胡夏客曰:角本列宿,故借角声对月色,殊巧。庾信诗:“地迥角声长。”④梁武帝诗:“秋月出中天。”何逊诗:“月色临窗树。”⑤《诗》:“荏苒柔木。”

  【邵注】荏苒,侵寻也。张华诗:“荏苒日月。”庾信诗:“音书两俱绝。”⑥关塞,注别见。曹植诗:“中野何萧条。”蔡琰《笳曲》:“关山修阻兮行路难。”⑦古《猛虎行》:“伶俜到他乡。”《易》:“十年乃字。”邵宝云:自禄山初反,至此为十年。顾注谓自乾元初弃官至广德二年为七年,其云十年者,举成数言耳。两说不同,今从前说。⑧宋武帝教:“栖息阊阎,怀宝待耀。”左思诗:“巢林栖一枝。”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2

  [唐]杜甫

  青溪合冥莫,神物有显晦。龙依积水蟠,窟压万丈内。

  跼步凌垠堮,侧身下烟霭。前临洪涛宽,却立苍石大。

  山色一径尽,崖绝两壁对。削成根虚无,倒影垂澹瀩。

  黑如湾澴底,清见光炯碎。孤云倒来深,飞鸟不在外。

  高萝成帷幄,寒木累旌旆。远川曲通流,嵌窦潜泄濑。

  造幽无人境,发兴自我辈。告归遗恨多,将老斯游最。

  闭藏修鳞蛰,出入巨石碍。何事暑天过,快意风雨会。

  原注:

  同谷县作。

  《方舆胜览》:万丈潭,在同谷县东南七里,俗传有龙自潭飞出。梦弼曰:同谷有凤凰潭,一名万丈潭,盖两山危立,其下泓澄万丈。《杜臆》:同谷有龙峡,峡傍有潭,其深莫测,曰万丈潭。

  青溪含冥寞①,神物有显晦②。龙依积水蟠③,窟压万丈内④。

  (领起全局。《杜臆》:青溪与神物,合而成其神异,起语大有力量。龙承神物,窟承青溪。)

  ①《世说》:谢益寿曰:“青溪之曲,复何穷尽。”庾信诗:“冥寞尔游岱。”②《易》:“天生神物。”③《荀子》:“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④潘岳《梅赋》:“悬水万丈。”

  跼踢步凌垠堮①,侧身下烟霭。前临洪涛宽②,却立苍石大。山危一径尽,岸绝两壁对。削成根虚无③,倒影垂澹濧④。

  (下两条,申言青溪含冥漠。此自山上而及潭中也。曰跼、曰侧、曰前、曰却、历尽高下前后矣。一径,路之狭。两壁,岩之峭。削成,壁深入。倒影,山下照。)

  ①《淮南子》:“出于无垠堮之门。”许慎注:“垠堮,端崖也。”②《洛阳伽蓝记》:洛水《永桥铭》:“前临少室,却负太行。”此“前”“却”二字所本。《杜臆》:前临洪涛,指嘉陵江,盖同谷之东河南河,俱入龙峡而注于嘉陵江也。东河源出秦州南,南河源出清渠堡南。《海赋》:“洪涛澜汗,万里无际。”③《山海经》: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相如《子虚赋》:“乘虚无。”④《汉·郊祀志》:“登遐倒影。”晋庐山道人《游石门诗序》:“流光回照,则众山倒影。”郑曰:澹瀩,犹澹沲也。《集韵》作■,水带沙往来貌。《广韵》:“濧,清也,濡也。”【吴注】《天台赋序》:“或倒影于重溟。”

  黑知湾澴底①,清见光炯碎。孤云到来深②,飞鸟不在外③。高萝成帷幄④,寒木垒旌筛⑤。远川曲通流,嵌窦潜泄濑。

  (此自潭中而及四傍也。黑,言渊底。清,言波面。云鸟,形容潭之深广。萝结若帷,木摇如旆,曲通来水,潜泄去流,此潭外周围之景。《杜臆》:孤云二句,形容虚明空洞,无底无边之神妙。胡夏客曰:上句人犹能作,下句造语更奇)。

  ①《玉篇》:“澴,聚流也。”②陶潜诗:“孤云独无依。”③阮籍诗:“飞鸟鸣相过。”④陆机诗:“轻条象云构,密叶成翠幄。”⑤康协《终南行》:“枫丹杉碧,垒旌立旆。”

  造幽无人境①,发兴自我辈②。告归遗恨多,将老斯游最。闭藏修鳞蛰③,出入巨石碍④。何当炎天过⑤,快意风云会。

  (末叹游潭之胜,回应神物有显晦。《杜臆》:幽造发兴,此地灵人杰,遭遇之奇,可一而不可再者,故此游足敌穷途遗恨。【朱注】方冬龙蛰,未能劈石而出,还思暑天过此,观其腾跃于风云之会耳。此章,首段四句起,下三段各八句。)

  ①《天台赋》:“卒践无人之境。”②《世说》:范荣期云:“应是我辈语。”③《淮南子》:“冬万物闭藏。”④《水经注》:“巨石临危。”徐陵诗:“石碍波前响。”⑤颜延之诗:“炎天方埃郁。”周珽曰:通篇摩写山水,极其幽隐奇怪,令人不觉兴逸心怡。

  杨德周曰:山水间诗,最忌庸腐答应,试看杜公《青阳峡》《万丈潭》《飞仙阁》《龙门阁》诸篇,幽灵危险,直令气浮者沉,心浅者深,刻划之中,元气浑沦,窈冥之内,光怪迸发。初学更宜于此缎炼揣摩,庶能自拔泥滓。

  昆山王履曰:昌黎《南山》诗,二百四句,铺叙详,文采赡,议者谓其似《上林》《子虚》赋,才力小者不能到。然窃观“东西两际海,巨细难悉究。西南雄太白,突直莫间簉。藩都酬德运,分宅占丁戊。逍遥越坤位,诋讦陷乾窦。昆明大池北,去觌偶晴昼。前寻径杜墅,坌蔽毕原陋。初从蓝田入,顾盼劳颈脰”等十余句,凡大山皆可当,不独终南也。况又每有梗韵生意,使文辞牵缀,而义理不得通畅,恐非终南本色耳。文章纵不宜规规传神写照,亦岂宜泛然驾虚立空。驾虚立空以夸其多,虽多亦奚以为?少陵则不然,其自秦入蜀诗二十余篇,皆揽实事实景以入乎华藻之中,是故高出人表,而不失乎文章之所以然。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3

  [唐]杜甫

  复道收京邑,兼闻杀犬戎。衣冠却扈从,车驾已还宫。

  克复成如此,安危在数公。莫令回首地,恸哭起悲风。

  作品赏析:

  《唐书》:广德元年十月,郭子仪复京师,车驾至自陕州。按公在梓州,至次年而始闻其信,此当是广德二年春作。

  复道收京邑①,兼闻杀犬戎。衣冠却扈从②,车驾已还宫。克复诚如此,安危在数公③。莫令回首地④,恸哭起悲风⑤。

  (上四收京而喜,下乃事后之忧。两次收京,故云复道。子仪力战能杀吐蕃也。《杜臆》:衣冠自然扈从,用一却字,有不满诸巨意。*日谄谀依阿,有变则奔亡坐视,及至收京,却来扈从,而车驾则已还宫矣,此辈何益成败之数耶。克复之功,全在数公,朝廷当信任以图久安,无使京华之地。再哭乱离也。未几,仆固怀恩引回纥、吐番入寇,京师震骇,公之先见明矣。)

  ①陆机诗:“从子京邑。”②《世说》:王弘之曰:“风马不接,无缘扈从。”③安危,犹荀子言安国之危。数公,谓郭子仪、马璘等。④回首,回望长安也。⑤魏文帝赋:“悲风肃其夜起。”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4

  [唐]杜甫

  威弧不能弦,自尔无宁岁。川谷血横流,豺狼沸相噬。

  天子从北来,长驱振凋敝。顿兵岐梁下,却跨沙漠裔。

  二京陷未收,四极我得制。萧索汉水清,缅通淮湖税。

  使者纷星散,王纲尚旒缀。南伯从事贤,君行立谈际。

  生知七曜历,手画三军势。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

  幕府辍谏官,朝廷无此例。至尊方旰食,仗尔布嘉惠。

  补阙暮征入,柱史晨征憩。正当艰难时,实藉长久计。

  回风吹独树,白日照执袂。恸哭苍烟根,山门万重闭。

  居人莽牢落,游子方迢递。裴回悲生离,局促老一世。

  陶唐歌遗民,后汉更列帝。恨无匡复姿,聊欲从此逝。

  作品赏析:

  此是至德二载,初赴行在时作。肃宗在凤翔,两京未恢复,故有顿兵岐梁、二京未收之句,公尚未拜拾遗,故云:“我无匡复资。”《唐书》:汉中郡,属山南道,本梁州汉川郡。天宝元年改汉中郡,兴元元年升为兴元府。

  威弧不能弦①,自尔无宁岁②。川谷血横流③,豺狼沸相噬④。

  (首叹天宝致乱之由。明皇不能早除禄山,以致祸乱连年,故云:“威弧不能弦,自尔无宁岁”。)

  ①《易》:“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扬雄《河东赋》:“彏天狼之威弧。”【钱笺】《天官书》:西宫七宿觜星,东有大星曰狼,狼下四星曰弧,弧属矢,拟射于狼,弧不直狼,则盗贼起,所谓不能弦也,下故有“豺狼沸相噬”之句。②《国语》:“自子之行,晋无宁岁。”③《法言》:“原野厌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孟子》:“洪水横流。”④后汉张纲曰:“豺狼当道。”

  天子从北来,长驱振调敝①。顿兵歧梁下②,却跨沙漠裔③。二京陷未收④。四极我得制⑤。萧索汉水清⑥,缅通淮湖税⑦。

  (此言肃宗兴复之势。灵武在凤翔之北,故曰北来。岐、梁二山,在凤翔境内,王师在焉。沙漠裔,回绝方许助兵也。四极制,四方犹奉唐朔也。汉水连接淮湖,当时贡赋,得以不绝矣。二句切汉中)

  ①陈琳书:“长驱山河,朝至暮捷。”《汉书·酷吏传》“吏民益凋敝。”②诸葛武侯《遣陈震往吴论》:“顿兵相持。”杜笃《论都赋》:“衍陈于岐梁。”③李陵诗:“经万里兮度沙漠。”*之有外夷,犹衣之有裔也。④《晋书·儒林传》:二京继踵以沦胥。⑤《尔雅》:“东至于泰远,西至于邠国,南至于濮鈆,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汉·礼乐志》:“四极爰辏。”师古曰:“四方极远之处也。”③阮籍诗:“萧索人所悲。”《汉书注》:“索,尽也。”汉水在汉中。⑦缅,远也。《西都赋》:“东郊则有通沟大漕,溃渭洞河,泛舟山东,控引淮胡。”《通鉴》:至德元载十月,第五琦请以江淮租庸,市轻货,泝江汉而上,至洋州,令汉中王璃陆运至扶风以助军,上从之。

  使者纷星散①,王纲尚旒缀②。南伯从事贤③,君行立谈际④。坐知七曜历⑤,手画三军势⑥。冰雪净聪明⑦,雷霆走精锐⑧。

  (此言侍御才堪经世。使者星散、经营边事也。王纲旒缀,人心系属也。南伯,指汉中王瑀。从事,指府中幕僚。立谈,起下四句。聪明,承七曜。精锐,承三军。此称其智勇过人。《杜臆》:冰雪雷霆一联,篇中警语,言明而且断,方能济世也。)①古诗:“星使日夜驰。”《春秋运斗枢》:“璇玑星散。”②曹冏《六代论》:“王纲弛而复张。”《诗》:“为下国缀旒。”注:“缀,结也。旒,旗之垂者,言天子为诸侯所系属,如旗之旒,为硫所缀也。”《公羊传》:“君若缀旒然。”刘垠《劝进书》:“国家之危,有若缀旒。”③《通鉴》:至德元载七月,玄宗以陇西公瑀为汉中王、梁少都督、山南西道采访防御使。④《史记》:虞卿立谈而取卿相。⑤《唐·艺文志》:吴伯善《陈七曜历》五卷。《何承天集》有《既往七曜历》,每记其得失。《通志》:日、月、岁星、荧惑、填星、太白、辰星也。《北史》:刘焯博学洽闻,如《九章算术》、《周髀七曜书》,莫不覆其本根,穷其秘要。⑥《李德林集》:“口授兵书,手画行阵。”《汉书》:张干秋击乌桓还,霍光问战斗方略、山川形势,千秋口对兵事,画地成图,无所忘失。⑦江总诗,“净心抱冰雪。”⑧《左传》:“畏之如雷霆。”晋刘弘表:“奋扬雷霆,折冲万里。”《通鉴》。刘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

  幕府辍谏官,朝廷无此例。至尊方吁食①,仗尔布嘉惠②。补阙暮征入③,柱史晨征憩④。正当艰难时⑤,实藉长久计。

  (此言朝廷倚侍御以为重。谏官作判,此乃破例用人,正以边防警急,故暮入晨征耳。有久长计,则可以布嘉惠矣。)

  ①《左传》:伍奢曰:“楚君大夫其吁食乎。”注:“吁,晏也。”②贾谊赋,“恭承嘉惠兮。”③【张綖注】补阙,谏官也。萧望之愿在朝补阙。④鹤曰:御史在殿柱之间,亦谓之柱下中,秦改为侍御史。张苍自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即其任也。《通典》:侍御史于周为柱下史,一名柱后史。征憩,征行不遑少憩也。⑤《诗》,“天步艰难。”

  回风吹独树①,白日照执袂。恸哭苍烟根,山门万重闭②。居人莽牢落③,游子方迢递④。徘徊悲生离⑤,局促老一世⑥。

  (此叙送别情景。独树,比居者。执袂,送行者。苍烟暮凝,山门夕闭,说得临别凄凉。居人,公自谓。游子,指侍御。生离,顶游子。局促,顶居人。)

  ①古诗:“回风动地。”何逊诗:“天边看独树。”②隋萧子隆诗:“山门一已绝。”③《诗》:“巷无居人。”《上林赋》:“牢落陆离。”牢落,寥落也。④魏文帝诗:“游子恋所生。”何逊诗:“迢递封畿外。”⑤前汉《天马歌》:“神裴回,若流放。”此徘徊所出。吴迈远诗:“生离不可闻。”⑥《前汉·灌夫传》:“今日廷论,局促效辕下驹。”刘桢诗:“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

  陶唐歌遗民①,后汉更列帝②。我无匡复资③,聊欲从此逝④。

  (未以自叙作结。唐柞中兴,故比之后汉列帝。公未授官,故自言遗民欲逝。此章首尾各四句,中四段各八句。)

  ①《左传》:季札请观周乐,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②后汉自光武以下凡十二帝。③殷仲文表:“匡复社稷,大弘善类。”④《汉书》:高帝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阮籍诗:“吾将从此逝。”逝,谓隐去也。胡夏客曰:公《送樊侍御》、《送从弟亚》、《送韦评事》三诗,感慨悲壮,使人懦气亦奋,宜其躬遇中兴,此声音之通乎时命者也。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5

  [唐]杜甫

  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

  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

  作品赏析:

  原注:汉州城西北角官池作。官池,即房公湖。

  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①。引颈嗔船逼②,无行乱眼多。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

  (上二对酒观鹅。嗔船乱眼,切舟前。翅开力小,切小鹅。末二,深致爱惜之意。旧本俱作新鹅,朱氏独作鹅黄,不协歌韵。卢注谓讽董廷兰辈,非也,公于房相,从无讥刺语。

  ①《方舆胜览》:鹅黄乃汉州酒名,蜀中无能及者。卢照邻诗:“鹅黄粉白车中出。”裴庆余诗:“满额鹅黄金缕衣。”皆言淡黄色也。杜诗则言酒色。东坡诗:”小舟浮鸭绿,大杓泻鹅黄。”陆放翁诗:“两川名酝避鹅黄。”此皆用公语耳。②【希注】鹅一名舒雁,王羲之爱其宛颈,宛颈而宿,鹅之常性,今云引颈,则鹅嗔怒时也。③庾信诗,“云光偏乱眼。”杜诗有用俗字而反趣者,始鹅儿、雁儿,本谚语也,一经韵手点染,便成佳句。如“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雁儿争水马,燕子逐樯乌”是也。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6

  [唐]杜甫

  名参汉望苑,职述景题舆。

  巫峡将之郡,荆门好附书。

  远行无自苦,内热比何如。

  正是炎天阔,那堪野馆疏。

  黄牛*驾浪,画鹢上凌虚。

  试待盘涡歇,方期解缆初。

  闷能过小径,自为摘嘉蔬。

  渚柳元幽僻,村花不扫除。

  宿阴繁素柰,过雨乱红蕖。

  寂寂夏先晚,泠泠风有馀。

  江清心可莹,竹冷发堪梳。

  直作移巾几,秋帆发弊庐。

  注释:

  作品赏析:

  原注:新除司议郎兼万州别驾,虽尚伏枕,已闻理装。

  黄鹤编在广德二年成都诗内,以后段小径摘蔬证之,良是。《杜臆》:员外,必布之原官。《唐书》:万州南浦郡,属山南东道。

  名参汉望苑①,职述景题舆②。巫峡将之郡,荆门好附书。远行无自苦,内热比何如③。正是炎天阔,那堪野馆疏。黄牛*驾浪④,画鹢上凌虚。试待盘涡歇,方期解缆初⑤。

  (此从李叙起,戒其毋触暑冒险而行。望苑切司议,题舆切别驾,李经巫峡,舆荆门接壤矣。内热,李方伏枕。野馆,李寓之所。驾浪凌虚,言水势可畏,故嘱其从容而解缆。)

  ①《汉书》:戾太子冠,武帝为立博望苑,使通宾客。唐制:司议郎,东宫官属,故用之。②谢承《后汉书》:周景为豫州刺吏,辟陈蕃为别驾,不就。景题别驾舆曰“陈仲举座也”,不更辟。蕃惶恐,起视职。职述,谓能效古人之职。③《庄子》:“我其内热舆。”④郭璞诗:“高浪驾蓬莱。”⑤江淹诗:“解缆候前侣。”

  闷能过小径,自为摘嘉蔬①。渚柳元幽僻,村花不扫除。宿阴繁素奈②,..过雨乱红蕖③。寂寂夏先晚,冷冷风有余④。江清心可莹⑤,竹冷发堪梳。直作移巾几,秋帆发敝庐⑥。

  (此邀李过庐,欲俟秋凉水落而后之官也。花、柳、蕖、奈皆园中品物。晚际迎风,莹心梳发,可苏内热内病矣。移巾几,携装而来。秋帆发,解缆而行。此章两段,各十二句。)

  ①陶潜诗:“愿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②左思赋:“朱樱春熟,素奈夏成。”③梁简文帝诗:“红蕖间素琐。”④列子云:“御风而行,泠然善也。”⑤左思侍:“聊可莹心神。”⑥《左传》:张趯谓太叔曰:“自子之归也,小人扫除先人敝庐。”黄鹤谓是成都所作。考公诗“小径升堂旧不斜”,又诗“自锄新菜甲,小摘为情亲”,皆属草堂内事。若江陵以后,日在舟中,安得有花柳素柰、红蕖冷竹诸佳胜乎。朱氏从草堂本编入大历四年之夏,盖疑荆门在万州之下,公在成都,无由至此附书。又以“画鹢上凌虚”谓是泝流而上,以至万州。今按:巫峡渐*荆门,故公欲附书到荆,其云驾浪凌虚,不过形容水涨船高,非谓逆流而上也,还依旧编为是。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范本五份(扩展2)

——杜甫全文原著赏析(10)份

  杜甫全文原著赏析 1

  [唐]杜甫

  首路栗亭西,尚想凤凰村。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

  南登木皮岭,艰险不易论。汗流被我体,祁寒为之暄。

  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

  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再闻虎豹斗,屡跼风水昏。

  高有废阁道,摧折如短辕。下有冬青林,石上走长根。

  西崖特秀发,焕若灵芝繁。润聚金碧气,清无沙土痕。

  忆观昆仑图,目击悬圃存。对此欲何适,默伤垂老魂。

  作品赏析:

  《方舆胜览》:木皮岭,在同谷县东二十里,河池县西十里。杜甫发同谷,取路栗亭,南入郡界,历当房村,度木皮岭,由白水峡入蜀,即此。黄巢之乱,王锋置关于此,以遮秦陇,路极险阻。《一统志》:木皮岭,在巩昌府徽州西十里。

  首路栗亭西①,尚想凤凰村②。季冬携童稚③,辛苦赴蜀门④。南登木皮岭,艰险不易论。汗流被我体⑤,祁寒为之暄⑥。

  (自成赴蜀,述冬行劳苦。陟岭艰险,承辛苦。祁寒汗流,承季冬。)

  ①《汉书》:“北首燕路。”注:“首,谓趣向。”颜延之诗:“首路踢艰险。”

  ②【朱注】凤凰村,当与凤凰台相*,在同谷。《杜臆》:地志:凤凰山,在徽州城西一里,即杜诗凤凰村。③雷次宗书:“童稚之年。”④刘伯伦诗:“从役知辛苦。”鲁曰:蜀门,即剑门也。《剑阁铭》:“惟蜀之门,作固作镇。”⑤《汉书》:“汗流洽背。”⑥《书》:“冬祁寒。”

  远岫争辅佐①,千岩自崩奔②。始知五岳外③,别有他山尊④。仰干塞大明⑤,俯入裂厚坤⑥。

  (此记岭前远景,一仰一俯,就山势言。)

  ①王籍诗:“阴霞生远岫。”《淮南子》,“辅佐有能。”②《雪赋》:“瞻山则千岩俱白。”谢灵运诗:“圻岸屡崩奔。”③《记》:“五岳视三公。”《物理论》:镇之以五岳:泰山东岳,华山西岳,霍山南岳,恒山北岳,嵩山中岳。④《诗》:“他山之石。”张昶《华山碑》,“山莫尊于岳。”⑤《记》:“大明生于东。”《广雅》:“日名辉灵,一名大明。”⑥《易》:“坤厚载物。”

  再闻虎豹斗①,屡跼风水昏②。高有废阁道,摧折如断辕。下有冬青林③。石上走长根。

  (此记岭中*景,一高一下,就物状言。)

  ①刘安《招隐士》:“虎豹斗兮熊罴咆。”②刘孝绰诗:“风水互乖违。”③王洙曰:冬青,今之楩柟也。陈藏器《本草》,冬青木,肌白有文,其叶堪染绯,冬月青翠。

  西崖特秀发,焕若灵芝繁。润聚金碧气①,清无沙土痕。忆观昆仑图②,目击玄圃存③。对此欲何适④?默伤垂者魂。

  (此兼写西崖之景。曰焕、曰润、曰清,皆形容秀发。昆仑、玄圃,借仙境以称其绝胜。欲留不得,所以伤神。此章首尾各八句,中二段各六句。)

  ①刘孝威诗:“玄圃栖金碧。”②《楚辞·天问》:“昆仑县圃。”《神仙传》:昆仑,一名玄圃,一名积石瑶房,一曰阆风室,一曰华盖,一曰天柱。③《庄子》:“目击而道存。”④《礼记》:孔子曰:“吾舍鲁何适矣。”

  杜甫全文原著赏析 2

  [唐]杜甫

  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

  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

  鼎食分门户,词场继国风。

  尊荣瞻地绝,疏放忆途穷。

  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

  江湖漂短褐,霜雪满飞蓬。

  牢落乾坤大,周流道术空。

  谬惭知蓟子,真怯笑扬雄。

  盘错神明惧,讴歌德义丰。

  尸乡馀土室,难说祝鸡翁。

  作品赏析:

  原注:甫故庐在偃师,承韦公频有访问,故有下句。

  《旧唐书·韦济传》:天宝七载,为河南尹,迁尚书左丞。《唐·地理志》河南府偃师注云:天宝七载,尹韦济以北坡道迂,自县东山下开新道,通孝义桥。则诗当作于是年。诗云“章甫尚西东”,又云“江湖漂短褐”,“周流道术空”,可知是时公又去京师而他矣。意在*畿,故云奉寄。是年韦方拜左丞,公又有两诗赠之。谓之赠,则归京师后投赠也。

  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①。青囊仍隐逸②,章甫尚西东③。鼎食分门户④,词场继《国风》⑤。尊荣瞻地绝⑥,疏放忆途穷⑦。

  (首段,宾主并叙。上四述存问之语,下四感垂注之情。李膺比韦,孔融自喻。隐逸、西东,伤公之困穷潦倒。鼎食,称韦家世。词场,称韦文翰。尊荣属韦,瞻者在公,疏放属公,忆者在韦也。《重游何氏》诗,先提“将军有报书”,而接以倒衣二句,即报书语也。此提“逢人问孔融”,而接以青囊二句,即所问意也。)

  ①《诗》:“有客有客。”《后汉·孔融传》:河南尹李膺,不妄接士,融年十岁,造门与交。②《晋书·郭璞传》:璞尝受业于郑公,得青囊书九卷,遂开洞五行。《抱朴子》:“褒隐逸之士。”③《记·儒行》:孔子居宋,冠章甫之冠。《檀弓》:“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④《家语》:“子路仕卫,列鼎而食。”夏侯湛《抵疑》:承门户之业,受过庭之训。韦氏有大小两逍遥房,故云分门户。⑤《旧唐书》:济以词翰闻,制《先德》诗四章,辞致高雅。杜审言诗:“岩谷卧词场。”《国风》,《毛诗》也。钟嵘《诗品》:“子建诗原出《国风》,卓尔不群。”⑥尊荣二字,出《孟子》。任昉《齐景陵行状》:“地尊礼绝,亲贤莫贰。”⑦向秀《思旧赋序》:“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阮籍诗:“途穷能无恸。”

  浊酒寻陶令①,丹砂访葛洪②。江湖漂短褐③,霜雪满飞蓬④。牢落乾坤大⑤,周流道术空⑥。谬惭知蓟子⑦,真怯笑扬雄⑧。

  (此自叙途穷,以答所问之意。浊酒二句,言隐逸之状。江湖二句,言东西之迹。牢落、周流,对章甫言,不敢以孔子自方也。惭蓟、怯雄,对青囊言,不欲居郭璞,而以子云自命也。知指韦丈,笑指他人。)

  ①陶潜诗:“浊酒且自陶。”②葛洪丹砂,见前。③陶潜诗:“江湖多贱贫。”④【朱注】霜雪,喻头白也。张正见诗:“鬓似雪飘蓬。”《诗》:“自伯之东,首如飞蓬。”⑤司马相如《上林赋》:“牢落陆离。”郭璞曰:“群奔走也。”李善云:犹辽落也。曹植诗:“牢落冥冥。”⑥《说苑》:孔子周流应聘。《庄子》:“人相忘乎道术。”⑦《后汉·方术传》:蓟子训有神异之道,既到京师,公卿以下候之者,坐上常数百人。⑧《扬雄传》:雄草《太玄》,或嘲雄以玄尚白。雄作《解嘲》曰:“子徒笑我玄之尚白,我亦笑子之病甚,不遭臾跗、扁鹊。”【卢注】公《秋述》云:“扬子云草《玄》寂寞,多为后辈所亵。”意正相同。

  盘错神明惧①,讴歌德义丰②。尸乡余土室③,谁话祝鸡翁④。

  (末称颂河尹,仍归结见问之意。盘错,言才堪经世。讴歌,言化能及人。尸乡系公旧居。谁话鸡翁,唯韦独见问耳。《杜臆》:杜公赠人诸诗,大概前半颂所赠,后截乃自陈。此独参错转接,承顶呼应,脉理极细。此章,前二段各八句,后段四句收。)

  ①《后汉·虞诩传》:诩为朝歌长,曰:“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治政咸称神明。神明惧,犹言鬼神畏其精锐。②陆云《赠汲郡太守》诗:“之子于行,民固讴歌。”《左传》:敬奉德义。《淮南子》:德义足以怀天下之民。【朱注】《唐书》称济文雅,能修饰政事,所至以治称。此诗盘错二语,乃是实录。③《诗正义》:河南偃师县西二十里,有尸乡亭。《水经注》:阳渠水,又东流,经汉广野君郦食其庙南。庙在北山上,成公绥所谓偃师西山,即陆士衡会王辅嗣处也。此山即祝鸡翁之故居。《后汉·袁闳传》:闳四周筑土于庭,以为房室。王绩诗:“土室映山斜。”【鹤注】土室,谓依土山以为室,如《宿赞公土室》诗云“土室延白光,松门耿疏影”是也。诸社庐与墓多在河南偃师,故《凭孟仓曹觅土娄旧庄》诗:“*居丧乱后,不列洛阳岑。”则丧乱之前,公屡到矣。自开元二十九年酹远祖于洛之首阳,及天宝元年为姑万年县君制服作铭,三年为皇甫妃范阳太君卢氏作志,皆在河南也。所以公殁又归袝于偃师。④《列仙传》:祝鸡翁者,洛阳人也,居尸乡北山下,养鸡百,年余鸡至千头,皆有名字,欲取呼则种别而至。卖鸡及子得千余万,辄置钱去之。【钱笺】《风俗通》:呼鸡朱朱。俗说鸡本朱公化为之,至今呼鸡皆朱朱也。《说文解字》:喌喌二口为讙,州,其声也,读若祝,祝者,诱致禽畜和顺之意。喌与朱音相似耳。

  杜甫全文原著赏析 3

  [唐]杜甫

  此堂存古制,城上俯江郊。落构垂云雨,荒阶蔓草茅。

  柱穿蜂溜蜜,栈缺燕添巢。坐接春杯气,心伤艳蕊梢。

  英灵如过隙,宴衎愿投胶。莫问东流水,生涯未即抛。

  作品赏析:

  鹤注编在大历元年春晚作。原注:“越公,杨素也,有堂在城上,画像尚存。”李贻孙《夔州都督府记》:白帝城东南斗上二百七十步,得白帝庙。又有越公堂,在庙南而少西,随越公素所建,奇构隆敞,内无撑柱,夐视中脊,邈不可度,五逾甲子,无土木之隙,见其人之瑰杰也。【朱注】诗言柱穿、栈缺,而记云“无土木之隙”,疑记语未足信。

  此堂存古制,城上俯江郊①。落构垂云雨,荒阶蔓草茅。柱穿蜂溜蜜,栈缺燕添巢②。

  (上咏越公堂景。落构,屋檐颓落。垂云雨,言其高。蔓草茅,言其荒。蜂溜蜜,春气融。燕添巢,新入堂也。)

  ①鲍照诗:“江郊霭微明。”②朱注:“阁木曰栈。

  坐接春杯气,心伤艳蕊梢。英灵如过隙①,宴衎愿投胶②。莫问东流水,生涯未即抛。

  (下咏陪宴情事。艳蕊易谢,起英灵过隙。宴衎投胶,当及春欢饮。生涯未抛,不能舍夔州而东下也。此章,上下各六句。)

  ①《庄子》:“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②《诗》:“嘉宾式燕以衎。”古乐府:“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杜甫全文原著赏析 4

  [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作品赏析: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

  依常法,咏物诗以曲为佳,以隐为妙,所咏之物是不宜道破的。杜甫则不然,他开篇即唤出“孤雁”,而此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想念它的同伴!不独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这真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清人浦起龙评曰:“‘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读杜心解》),是抓住了要领的。

  次联境界倏忽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的心情该多么惶急、焦虑,又该多么迷茫啊!天高路遥,云海迷漫,将往何处去找失去的伴侣?此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这一问间仿佛打开了一道闸门,诗人胸中情感的泉流滚滚流出:“孤雁儿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天壤茫茫,又有谁来怜惜我呢?”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且诗人所思念者恐不独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三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望啊,望啊,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唤声声,唤啊,唤啊,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结尾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风·黍离》),与这般“不知我者”有什么可谈呢?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它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安虽命薄却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人以“立体感”,仿佛电影镜头似的表现那云间雁影,真神来之笔。

  【鹤注】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当是大历初夔州作。

  孤雁不饮啄①,飞鸣声念群②。谁怜一片影③,相失万重云④。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⑤,鸣噪亦纷纷⑥。

  (咏孤雁,有流落之悲。首二另提。片影相失,写孤雁之状。望尽哀多,写念群之意。末联,借鸦形雁,乃题之外象。不饮啄者,为念群故也。谁怜,指群雁之已去者。雁行既远,望尽矣,似犹有所见而飞;追呼不及,哀多矣,如更有所闻而鸣。二句,申言飞鸣迫切之情。见闻二字,属在孤雁。王彦辅曰:公值丧乱,羇旅南土,而见于诗者,常在乡井,故托意于孤雁。章末,讥不知我而者。师氏曰:鲍照《孤雁》诗云:“更无声接绪,空有影相随。”孤则孤矣,岂若此侍“飞鸣声念群”一语,孤之中仍有不孤之念乎。)

  ①魏文帝诗:“孤雁独南翔。”何逊诗:“誓将收饮啄。”②《诗》:“载飞载鸣。”江总诔词:“念群桑梓”③庾信诗:“涧底一片雨。”④梁简文帝诗:“花茂蝶争飞,枝浓鸟相失。”吴均诗:“山上万重云。”⑤王融诗:“丝中传意绪。”何逊诗:“生*无意绪。”⑥《拾遗记》:鲁僖公十四年,晋文公焚林以求介之推,有白鸦绕烟而噪。

  杜甫全文原著赏析 5

  [唐]杜甫

  名参汉望苑,职述景题舆。

  巫峡将之郡,荆门好附书。

  远行无自苦,内热比何如。

  正是炎天阔,那堪野馆疏。

  黄牛*驾浪,画鹢上凌虚。

  试待盘涡歇,方期解缆初。

  闷能过小径,自为摘嘉蔬。

  渚柳元幽僻,村花不扫除。

  宿阴繁素柰,过雨乱红蕖。

  寂寂夏先晚,泠泠风有馀。

  江清心可莹,竹冷发堪梳。

  直作移巾几,秋帆发弊庐。

  注释:

  作品赏析:

  原注:新除司议郎兼万州别驾,虽尚伏枕,已闻理装。

  黄鹤编在广德二年成都诗内,以后段小径摘蔬证之,良是。《杜臆》:员外,必布之原官。《唐书》:万州南浦郡,属山南东道。

  名参汉望苑①,职述景题舆②。巫峡将之郡,荆门好附书。远行无自苦,内热比何如③。正是炎天阔,那堪野馆疏。黄牛*驾浪④,画鹢上凌虚。试待盘涡歇,方期解缆初⑤。

  (此从李叙起,戒其毋触暑冒险而行。望苑切司议,题舆切别驾,李经巫峡,舆荆门接壤矣。内热,李方伏枕。野馆,李寓之所。驾浪凌虚,言水势可畏,故嘱其从容而解缆。)

  ①《汉书》:戾太子冠,武帝为立博望苑,使通宾客。唐制:司议郎,东宫官属,故用之。②谢承《后汉书》:周景为豫州刺吏,辟陈蕃为别驾,不就。景题别驾舆曰“陈仲举座也”,不更辟。蕃惶恐,起视职。职述,谓能效古人之职。③《庄子》:“我其内热舆。”④郭璞诗:“高浪驾蓬莱。”⑤江淹诗:“解缆候前侣。”

  闷能过小径,自为摘嘉蔬①。渚柳元幽僻,村花不扫除。宿阴繁素奈②,..过雨乱红蕖③。寂寂夏先晚,冷冷风有余④。江清心可莹⑤,竹冷发堪梳。直作移巾几,秋帆发敝庐⑥。

  (此邀李过庐,欲俟秋凉水落而后之官也。花、柳、蕖、奈皆园中品物。晚际迎风,莹心梳发,可苏内热内病矣。移巾几,携装而来。秋帆发,解缆而行。此章两段,各十二句。)

  ①陶潜诗:“愿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②左思赋:“朱樱春熟,素奈夏成。”③梁简文帝诗:“红蕖间素琐。”④列子云:“御风而行,泠然善也。”⑤左思侍:“聊可莹心神。”⑥《左传》:张趯谓太叔曰:“自子之归也,小人扫除先人敝庐。”黄鹤谓是成都所作。考公诗“小径升堂旧不斜”,又诗“自锄新菜甲,小摘为情亲”,皆属草堂内事。若江陵以后,日在舟中,安得有花柳素柰、红蕖冷竹诸佳胜乎。朱氏从草堂本编入大历四年之夏,盖疑荆门在万州之下,公在成都,无由至此附书。又以“画鹢上凌虚”谓是泝流而上,以至万州。今按:巫峡渐*荆门,故公欲附书到荆,其云驾浪凌虚,不过形容水涨船高,非谓逆流而上也,还依旧编为是。

  杜甫全文原著赏析 6

  原文: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注释:

  【1】阴阳:指日月。

  【2】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

  【3】霁(jì):雪停。

  【4】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5】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6】战伐:崔旰(gàn)之乱。

  【7】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8】人事:指交游。

  【9】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

  【10】漫:徒然、白白的。

  作品赏析:

  【注解】:

  1、阴阳:指日月。

  2、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3、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4、星河:星辰与银河。

  5、野哭句: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千家”。

  6、夷歌句: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7、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8、跃马:指公孙述。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韵译】: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评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引自"超纯斋诗词"

  【简析】:

  蜀中有崔盱、郭英义等互相残杀,百姓遭殃,诗中的“野哭千家”就是这次战祸的写照。杜甫经常情思诸葛亮,这是他从内心崇敬的一位贤臣,也留下他自己的'影子。

  ———————————————————————

  这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首句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值五更欲曙之时,愁人不寐,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其景多么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数处”言不只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初据险,跃马意何长?”(《白帝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他们不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吗!“人事音书”,词意*列。漫,任便。这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诗别裁》)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上白帝城二首》)这些诗句正好传达出诗中某些未尽之意。卢世?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是颇有见地的。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律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仿佛把宇宙宠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杜甫全文原著赏析 7

  原文: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注释:

  【1】阴阳:指日月。

  【2】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

  【3】霁(jì):雪停。

  【4】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5】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6】战伐:崔旰(gàn)之乱。

  【7】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8】人事:指交游。

  【9】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

  【10】漫:徒然、白白的。

  作品赏析:

  【注解】:

  1、阴阳:指日月。

  2、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3、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4、星河:星辰与银河。

  5、野哭句: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千家”。

  6、夷歌句: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7、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8、跃马:指公孙述。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韵译】: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评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引自"超纯斋诗词"

  【简析】:

  蜀中有崔盱、郭英义等互相残杀,百姓遭殃,诗中的“野哭千家”就是这次战祸的写照。杜甫经常情思诸葛亮,这是他从内心崇敬的一位贤臣,也留下他自己的影子。

  ———————————————————————

  这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首句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值五更欲曙之时,愁人不寐,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其景多么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数处”言不只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初据险,跃马意何长?”(《白帝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他们不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吗!“人事音书”,词意*列。漫,任便。这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诗别裁》)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上白帝城二首》)这些诗句正好传达出诗中某些未尽之意。卢世?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是颇有见地的。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律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仿佛把宇宙宠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杜甫全文原著赏析 8

  [唐]杜甫

  清秋望不极,迢递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沈。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评析

  全诗由望字着笔,因野望而生愁,国破家亡,天涯漂泊;*望吐蕃在川西猖獗;远望安史在河北纵横,加之迟暮多病,报国无门,感慨无限。结句点题并与首句呼应。语言凝练,感情深沉。

  ------------------------------------------

  【鹤注】诗云远水孤城,当是乾元二年在秦州作。阴铿诗:“王城野望通。”

  清秋望不极①,迢递起层阴②。远水兼天净③,孤城隐雾深④。叶稀风更落⑤,山迥日初沉。独鹤归何晚⑥,昏鸦已满林⑦。

  (此边秋野望而作也。通首俱望中所见者。水空天净,一望清旷;城隐雾中,再望迷离;枝枯叶脱,三望萧疏;山高日落,四望沉冥。又见此时日暮鸟还,昏鸦满树,而鹤归何晚耶?孤飞寡侣,良可叹矣。望不极,不能极远也,紧照下句说,非一望无极之谓。诗以迢递层阴作眼,中四皆层阴中所望者。顾注作一明一晦说,甚确。但末二不当仍分明晦,盖日落鸟归而致慨乃羇栖自况之意。【赵汸注】远水孤城,先远后*,叶稀山迥,先*后远。唐汝询曰:杜公下字,善于用虚,如《晚出左掖》篇融湿、去低,此篇兼净、隐深,俱沉细可想。)

  ①殷仲文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梁武帝诗:“长洲望不极。”②谢瞻诗:“迢递封畿外。”注:“远貌。”《水经注》:“迢递相望。”陆仲诗:“层峦起层阴。”③薛道衡诗:“远水舟如叶。”④杨素诗:“孤城绝四邻。”⑤庾成师诗:“已见秋叶稀。”⑥何逊诗:“独鹤凌空逝。”班婕好《捣素赋》:“哀离鹤之归晚。”⑦何逊诗:“昏鸦接翅飞。”旧以鹤喻君子,鸦喻小人,于诗意不合。

  -----------仇兆鳌《杜诗详注》-----------

  杜甫全文原著赏析 9

  [唐] 杜甫

  七月六日苦炎热,对食暂餐还不能。

  每愁夜中自足蝎,况乃秋后转多蝇。

  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蹋层冰。

  作品赏析:

  此乾元元年初秋在华州时作。何逊诗有《苦热行》。《绝交书》:“人间多事,堆案盈几。”

  七月六日苦炎蒸①,对食暂餐还不能②。常愁夜来皆是蝎③,况乃秋后转多蝇④。束带发狂欲大叫⑤,簿书何急来相仍⑥。南望青松架短壑⑦,安得赤脚踏层冰⑧。

  (上四早秋苦热,五六堆案相仍,未欲弃官避暑。《杜臆》:公以天子侍臣,因直言左迁,且负重名,长官自宜破格相视。公以六月到州,至七月六日而急以簿书,是以常椽畜之,殊失大体,故借早秋之热,蝇蝎之苦,以发郁伊愁闷之怀,于簿书何急,微露意焉。赵大纲曰:北多戎马,故思南适。松壑不足,又思踏冰。此叹苦热,亦见狂态也。)

  ①庾信诗:“五月炎蒸气。”②蔡琰《笳曲》:“饥当食兮不能餐。”③《杜臆》:皆是蝎,谓已皆是蝎,又加以多蝇,此极状其苦。【赵注】谒,螫虫,中原有之,南方所无。【邵注】蝎,全蝎,阴夜毒人。《通鉴》:“蜹蚁蜂虿,皆能害人。”虿即蝎也。《西阳杂俎》:蝎,前谓之螫,后谓之虿。【顾注】韩退之诗:“照壁喜见蝎。”退之谪官回家,故以为喜。少陵贬官他适,故以为愁。物亦系乎人情哉。④《诗》:“营营青蝇,止于棘。”《诗传》:“青蝇,比小人也。”⑤陶潜诗:“束带候鸡鸣。”《老子》:“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神仙传》:刘根状若发狂。赵大纲曰,昌黎云:“人各有能不能,抑而行之,必发狂疾。”即此诗意也。⑥《唐书》:切于簿书期会。⑦张衡《四愁诗》:“侧身南望涕沾襟。”潘尼诗:“青松荫修岭。”江淹诗:“风散松架险。”注:“松横生曰架。”⑧《楚辞》:“层冰峨峨。”王嗣奭曰:州牧姓郭,公初至,即代为《试进士策问》与进《灭残寇状》,不过挟长官而委以笔札之役,非重其才也。公厚于情谊,虽邂逅一饭,必赋诗以致感佩之私,傅垂名后世。郭与周旋几一载,公无只字及之,其人可知矣。

  朱瀚曰:此必赝作也。命题既蠢,而全诗亦无一句可取,纵云发狂大叫时戏作俳谐,恐万不至此,风雅果安在乎。

  杜甫全文原著赏析 10

  [唐]杜甫

  西掖梧桐树,空留一院阴。艰难归故里,去住损春心。

  宫殿青门隔,云山紫逻深。人生五马贵,莫受二毛侵。

  作品赏析:

  据此诗,贾出汝州在乾元元年之春。考《肃宗本纪》:九节度师溃,刺史贾至奔于襄邓,在次年三月,与此诗前后相合。本传以为出蒲州,史氏误书耳。《旧唐书》;舍人年深者,谓之阁老。《唐志》:汝州临汝郡,属河南道,本伊州,贞观八年更名。汝州,今属河南南阳府。

  西掖梧桐树①,空留一院阴。艰难归故里②,去住损春心③。宫殿青门隔④,云山紫逻深⑤。人生五马贵⑥,莫受二毛侵⑦

  (上四贾出汝州,下言别后交情。掖梧空留,贾已出院矣,艰难,言中途跋涉。去住,谓彼此踪迹,青门隔,去者不见长安。紫逻深,住者不见汝州也。【张远注】人生得为刺史,亦不贱矣,莫以一麾出守,感愤而生二毛,此作慰词。)

  ①《初学记》:“中书省在右,因谓中书为右曹,又称西掖。”《杜臆》:“起语从召公甘棠脱来,起得俊拔。”《诗》:“于彼梧桐。”②《楚辞》:“怀恨兮艰难。”《淮南王篇》:“还故乡,入故里。”黄曰:贾至,河南洛阳人,汝州与河南为邻,故曰故里。③《楚辞》:“目极千里兮伤春心。”④《后汉·顺帝纪》:“修饰宫殿。”《前汉书注》:“霸城门,民间所谓青门也。”⑤蔡琰《胡笳》:“云山万重兮归路遐。”《九域志》:“汝州梁县有紫逻山。”⑥《潘子真诗话》:《礼》:天子六马,左右骖。三公九卿驷马。右騑。汉制:九卿则中二千石亦右骖。太守驷马而已,其有加秩中二千石,乃右骖。故以五马为太守美称。《汉官仪》:太守四马,行部加一马,故称五马。宋人《五色线集》:北齐柳元伯,五子同时领郡,时五马参差于庭,故时人呼太守为五马。⑦二毛,注见五卷。钱谦益曰:贾至本传不载出守之故,杜有《别贾严二阁老》及《寄岳州两阁老》诗,知其为房琯党也与。武尚未贬,而先出至者,以普安郡制置天下之诏,至实当制,故先去之也。岳州之谪,亦本子此。公诗有艰难、去住之句,情见乎辞矣。

  黄生曰:起语醇深雅健,兴体之妙,无出其右,三唐之绝唱也。又曰:起处用《卷阿》诗意,而无其迹。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范本五份(扩展3)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 (菁华5篇)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1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注释:

  【1】麟: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仁兽。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现代生物学家或以为的长颈鹿。

  【2】趾:足,指麒麟的蹄。

  【3】振振(zhēn):诚实仁厚的样子。

  【4】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5】于(xū):通“吁”,叹词。

  【6】于嗟:叹美声。

  【7】定:通“顁(dìng)”,即额头。

  【8】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或曰公姓犹言公子,变文以协韵。

  【9】公族:公侯同祖的子孙。

  作品赏析:

  这首诗很像是孔子的《获麟歌》。诗三章,其首句描写麒麟,次句描写贵族,末句慨叹不幸的麒麟。意在以贵族打死麒麟比喻统治阶者迫害贤人(包括孔子自己)。

  赞美贵族公子,而以“麟”起兴,这在古代却是一桩异常庄重和动情的事。所谓“麟”,其实就是糜,鹿之一种而已。不过古代传说中的“麟”,却非同寻常:据汉刘向《说苑》称,“麒麟,麕身牛尾,圜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春秋感应符》更发挥“一角”之义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荀子》亦云:“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恶杀,麟在郊野。”大抵是一种兆示“天下太*”的仁义之兽。所以后儒赞先王之圣明,则眉飞色舞于“麒麟在圃,鸾凤来仪”;孔子生春秋乱世,则为鲁哀公之“获麟”而泣,以为麟出非时也。

  明白了“麟”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即可把握此诗所传达的热烈赞美之情了。首章以“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正如两幅美好画面的化出和叠印:眼间刚出现那“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的仁兽麒麟,悠闲地行走在绿野翠林,却又恍然流动,化作了一位仁厚(“振振”)公子,在麒麟的幻影中微笑走来。仁兽麒麟与仁厚公子,由此交相辉映,令人油然升起一股不可按抑的赞叹之情。于是“于嗟麟兮”的赞语,便带着全部热情冲口而出,刹那间振响了短短的诗行。二、三两章各改动二字,其含义并没有多大变化:由“麟”之趾,赞到“之定”、“之角”,是对仁兽麒麟赞美的复沓;至于“公子”“公姓”“公族”的变化,则正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所说,“此诗公姓犹言公子,特变文以协韵耳。公族与公姓亦同义”。如此三章回旋往复,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断交替闪现,耳际是“于嗟麟兮”赞美之声的不断激扬回荡。视觉意象和听觉效果的交汇,经过了叠章的反覆唱叹,所造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兴奋、热烈的画意和诗情。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2

  [先秦]诗经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昏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昏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注释:

  【1】蔽芾:树叶初生的样子。

  【2】樗:臭椿树,不材之木,喻所托非人。

  【3】昏姻:即婚姻。

  【4】言:语助词,无实义。

  【5】就:从。

  【6】畜:养活。一说是爱的意思。

  【7】邦家:故乡。

  【8】蓫:草名,俗名羊蹄菜,似萝卜,性滑,多食使人腹泻。

  【9】宿:居住。

  【10】言归斯复:言、斯,都是句中语助词。归、复,即归回。

  【11】葍:多年生蔓草,花相连,根白色,可蒸食,饥荒之年,可以御饥。

  【12】新特:新配偶。特,匹。

  【13】成:借为“诚”,的确。

  【14】祗:只,恰恰。

  【15】异:异心。

  作品赏析:

  《小雅·我行其野》作为一首弃妇诗,和《卫风·氓》等其他同题材作品的大力渲染被弃前的生活场景所不同的是,其作者更多地表现弃妇目前,即此时此刻的情绪。作品开头,作者便把自己情感悲剧的抒写安排在一个似乎暗合其孤独凄凉境况的,生长着樗树和蓫草、葍草的岑寂原野上,以此点明以下所抒写的,只是在抒情主人公经历了被遗弃之变故的打击后,离开伤她心的人,在归家途中的心理活动。

  此诗三章,每章前二句,都是同一个画面的重复或再现。它描绘出一个人在点缀着几棵樗树的原野上独行的情景。“我行其野,蔽芾其樗”从比例和透视关系上讲,无边的原野、凝滞不动的树草(蓫、葍)和渺小无助而又孤独的行人(作者),给读者的是一种自然界的宏大与人类的渺小、原野的寂静和人心的焦虑的对立感。原野因人之渺小而愈显其大、愈显其宁静安谧,人因原野之宏大而愈显其小、愈显其躁动不安。抒情主人公被命运抛弃进而抗争无力的悲剧在这里被放大或具体化了。同时,印象的叠加,也引起人们对隐藏于画面背后之故事的强烈探究欲。

  每章后四句,则是对上述画面之深层含义的具体阐释:因婚姻而与你聚首,但“尔不我畜”,我只能独行于这归里的旷野上。这个阐释在全诗三章的反覆咏唱中,随着人物情绪的波动有被深化的趋势。一、二章里,她仿佛还只是故作轻松的念叨:“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尔不我畜,言归斯复。”试图把痛苦深埋在心底,强自宽解。但到第三章,她情感的火山终于爆发了,这难以*复的伤痛和无人可诉的委屈,和着苦涩的泪水,在这样一个爱恨交织的时刻,以这样一种爱恨难分的心理,流淌着怨恨:“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至此,全诗也在这情绪发展的高潮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只有无限的同情、惆怅和遗憾。

  这首诗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采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用行遇“樗”“蓫”“葍”等恶木劣菜象征自己嫁给恶人,并以之起兴,暗示自己为人所弃的痛苦心情,融情于景,情景交织。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3

  [先秦]诗经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1],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注释:

  【1】终:一说终日,一说既。

  【2】暴:急骤,猛烈。

  【3】谑(xuè)浪笑敖:戏谑:谑,调戏。浪,放荡。敖,放纵。

  【4】中心:心中。

  【5】是悼:悼是。悼,伤心害怕。

  【6】霾(mái):阴霾。空气中悬浮着的大量烟尘所形成的混浊现象。

  【7】惠:顺。

  【8】莫往莫来:不往来。

  【9】曀(yì):阴云密布有风。

  【10】不日:不见太阳。有,同“又”。

  【11】寤:醒着。

  【12】言:助词。

  【13】寐:睡着。

  【14】嚏(tì):打喷嚏。民间有“打喷嚏,有人想”的谚语。

  【15】曀曀:天阴暗貌。

  【16】虺(huǐ):形容雷声。

  【17】怀:思念。

  作品赏析:

  此诗共四章。以女子的口吻,写她因丈夫的肆意调戏而悲凄,但丈夫离开后,她又转恨为念,忧其不来;夜深难寐,希望丈夫悔悟能同样也想念她。其感情一转再转,把那种既恨又恋,既知无望又难以割舍的矛盾心理真实地传达出来了。

  第一章写欢娱,是从男女双方来写。“谑浪笑敖”,《鲁诗》曰:“谑,戏谑也。浪,意萌也。笑,心乐也。敖,意舒也。”连用四个动词来摹写男方的纵情粗暴,立意于当时的欢娱。“中心是悼”,悼,担心忧惧的意思,是女方担心将来的被弃,着意于将来的忧惧。

  第二章承“悼”来写女子被弃后的心情。“惠然肯来”,疑惑语气中不无女子的盼望;“莫往莫来”,肯定回答中尽是女子的绝望。“悠悠我思”转出二层情思,在结构上也转出下面二章。

  第三、四章表现“思”的程度之深。“寤言不寐”,是直接来写,“愿言则嚏”、“愿言则怀”则是女子设想男子是否想她,是曲折来写。而归结到男子,又与第一章写男子欢娱照应。全诗结构自然而有法度。

  诗各章都采用“比”的表现手法。因比而兴,诗中展示出狂风疾走、尘土飞扬、日月无光、雷声隐隐等悚人心悸的画面,衬托出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这在古代爱情婚姻题材的诗歌中是别具一格的。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4

  [先秦]诗经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注释:

  【1】鸡鸣:指天明之前。与下文中的“昧旦”都是古人常用的形容时间的用语。

  【2】昧旦:又叫昧爽,指天将亮的时间。

  【3】子:你。

  【4】兴:起。

  【5】视夜:察看夜色。

  【6】明星:启明星,即金星。

  【7】有烂:即“烂烂”,明亮的样子。

  【8】将翱将翔:指已到了破晓时分,宿鸟将出巢飞翔。

  【9】弋(yì):用生丝做绳,系在箭上射鸟。

  【10】凫:野鸭。

  【11】言:语助词,下同。

  【12】加:射中。一说“加豆”,食器。

  【13】与:犹为。

  【14】宜:用适当地方法烹调菜肴。

  【15】言:语助词。

  【16】偕:一起、一同的意思。

  【17】老:变老。

  【18】御:用。此处是弹奏的意思。

  【19】静好:和睦安好。

  【20】来(lài):借为“赉”,慰劳,关怀。

  【21】杂佩:古人佩饰,上系珠、玉等,质料和形状不一,故称杂佩。

  【22】顺:柔顺。

  【23】问:慰问,问候。一说赠送。

  【24】好(hào):爱恋。

  【25】报:赠物报答。

  作品赏析:

  这首赋体诗恰似一幕生活小剧,表现了一对青年夫妇和谐的家庭生活和诚笃而热烈的感情。诗人通过这对青年夫妇的对话,展示了三个情意融融的特写镜头。

  第一个镜头:鸡鸣晨催。起先,妻子的晨催,并不令丈夫十分惬意。公鸡初鸣,勤勉的妻子便起床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并告诉丈夫“鸡已打鸣”。“女曰鸡鸣”,妻子催得委婉,委婉的言辞含蕴不少爱怜之意;“士曰昧旦”,丈夫回得直白,直决的回答显露出明显的不快之意。他似乎确实很想睡,怕妻子连声再催,便辩解地补充说道:“不信你推窗看看天上,满天明星还闪着亮光。”妻子是执拗的,她想到丈夫是家庭生活的支柱,便提高嗓音提醒丈夫担负的生活职责:“宿巢的鸟雀将要满天飞翔了,整理好你的弓箭该去芦苇荡了。”口气是坚决的',话语却仍是柔顺的。士女的往覆对答,使得第一个镜头更富情趣。就女催起而士贪睡这一情境而言,《齐风·鸡鸣》与此仿佛,但人物的语气和行动与此不同。《齐风·鸡鸣》中女子的口气疾急决然,连声催促,警夫早起,莫误公事;男的却一再推脱搪塞,淹恋枕衾而纹丝不动。此篇女子的催声中饱含温柔缱绻之情,男的听到再催后作出了令妻子满意的积极反应。首章与次章之间的空白,可理解为对男子的举动作了暗场处理,这样就自然地进入下面的情节。

  第二个镜头:女子祈愿。妻子对丈夫的反应是满意的,而当他整好装束,迎着晨光出门打猎时,她反而对自己的性急产生了愧疚,便半是致歉半是慰解,面对丈夫发出了一连串的祈愿:一愿丈夫打猎箭箭能射中野鸭大雁;二愿日常生活天天能有美酒好菜;三愿妻主内来夫主外,家庭和睦,白首永相爱。丈夫能有如此勤勉贤惠、体贴温情的妻子,不能不充满幸福感和满足感。因此,下面紧接着出现一个激情热烈的赠佩表爱的场面,就在情理之中而不得不然的了。其实,诗人唱到这个琴瑟和谐的场面也为之激动,他情不自禁地在旁边感叹道:“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恰似女的弹琴,男的鼓瑟,夫妇和美谐调,生活多么美好。诗歌具有跳跃性,此篇的章节和诗句间的跳跃性更大。因而也给接受者留下了更为广宽的想像再创造的空间,使诗境更饶有情致。

  第三个镜头:男子赠佩。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丈夫这一赠佩表爱的热烈举动,既出于诗人的艺术想像,也是诗歌情境的逻辑必然。深深感到妻子对自己的“来之”、“顺之”与“好之”,便解下杂佩“赠之”、“问之”与“报之”。一唱之不足而三叹之,易词申意而长言之。在急管繁弦之中洋溢着恩酣爱畅之情。至此,这幕情意融融的生活小剧也达到了艺术的高潮。末章六句构成三组叠句,每组叠句易词而申意,把这位猎手对妻子粗犷热烈的感情表现得淋漓酣畅。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5

  [先秦]诗经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注释】:

  ①葛: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②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③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④艾:植物名,菊科植物,可制艾绒灸病。

  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赏析】

  本篇由于只是表现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而没有具体内容,所以旧说随意性很大,如《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说“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则以为采葛(萧、艾)比喻*时蓄养人才,“临时方获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则如三月之久”;牟庭《诗切》又说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见,则思之如三月之久”;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却一致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方氏申述云:“夫良友情亲如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诗经原始》)*人则多主恋歌说。就诗论诗,视为怀念情人之作为妥。闻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风诗类钞》)。译文取闻说作男词。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本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仿佛能触摸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听到他那发自心底的呼唤。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拨动千古之下读者的心弦,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审美价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其艺术感染力的奥妙在哪里?拙作《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本诗“妙在语言悖理”,意思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怎能与“一日”等同呢?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范本五份(扩展4)

——全文注释及赏析 (菁华5篇)

全文注释及赏析1

  [宋]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注释:

  【1】照眼:犹耀眼。形容物体明亮或光度强。唐杜甫《酬郭十五判官》诗:“药裹关心诗总废,花枝照眼句还成。”

  【2】时见:常见。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3】子:指石榴。

  【4】可怜:可惜。

  【5】无车马:无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

  【6】颠倒:回旋翻转,多指心神纷乱。

  【7】绛(jiàng):大红色。

  【8】绛英:这里指落地的石榴花花瓣。

  作品赏析:

  这首诗开头两句点明时令,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诗人既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后两句点明地点,这是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委婉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

  此诗前两句写景状物,后两句抒发感想。作者并不直接来写景,而是通过人的感觉,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但花开得再美又能如何,还不是寂寞无声落,诗人叹息花开无人来赏,亦即暗喻朋友满腹才华,却被统治者贬谪于穷乡僻壤,无法施展,“颠倒”二字更是有力批判了统治者的不识人才以及诗人和作者都怀才不遇的愤懑。

  全诗描述景致清新自然,从中又可以见出诗人浓郁的情趣和缜密丰富的文思。而诗意和描述的骤变,却又全寓于似清淡实重浓的语句之中,使得诗意陡然转深,也显示了写法的“喜山不*”的变化特色。

全文注释及赏析2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1】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3】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4】可怜:可爱。

  【5】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6】真珠:即珍珠。

  【7】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作品赏析:

  七绝《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铺”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全文注释及赏析3

  [唐]王维

  洞门高阁霭余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注解】:

  1、奉:“捧”的本字。

  2、无那:无奈。

  【韵译】:

  门庭楼阁沐浴着夕阳的余晖,

  桃李繁荣茂盛柳絮乘风纷飞。

  禁宫中官舍的晚钟稀稀落落,

  门下省里鸟鸣吏少无事可为。

  凌晨身佩玉饰进诣銮殿朝拜,

  傍晚捧着诏书退朝拜别琐闱。

  我想随您进退无奈年迈体衰,

  将因常常卧病解脱朝衣引退。

  【评析】:

  这也是一首唱和诗,郭给事有诗给王维,所以王维就酬和。此类应酬性的诗,总是称赞对方,感慨自身的,这首诗即意在称道郭给事。首联写郭给事的显达。第一句写皇恩普照;第二句写他桃李满天下,门生显达。颔联写郭给事奉职贤劳,居官清廉闲静,所以吏人稀少,讼事无多,时世清*。颈联直接写郭给事本人,早晨盛装朝拜、傍晚捧诏下达,不辞辛劳。尾联感慨自己老病,无法相从,表达了诗人的出世思想。

  这首酬和诗,是王维晚年酬赠与给事中郭某的。“给事”,即给事中,是唐代门下省的要职,常在皇帝周围,掌宣达诏令,驳正政令之违失,地位是十分显赫的。王维的后半生,虽然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然而在官场上却是“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迎之。”(《旧唐书·王维传》)因此,在他的诗作中,这类应酬的题材甚多。这首诗,既颂扬了郭给事,同时也表达了王维想辞官隐居的思想。写法上,诗人又别具机杼。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状物以达意,使那颂扬之情,完全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中,从而达到了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

  诗的前两句着意写郭给事的显达。第一句“洞门高阁”,是皇家的写照,“余晖”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阴阴”,是说郭给事桃李满天下,而“柳絮飞”是指那些门生故吏个个飞扬显达。这样,前后两句,形象地描绘出郭给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门生故吏拥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诗的三、四句写郭给事居官的清廉闲静。如果说前两句的景状是华艳的,这两句就转为恬淡了。一个“疏”字,一个“稀”字,正好点染了这种闲静的气氛。诗人描写“省中啼鸟”这个现象,意味甚浓。一般说,官衙内总是政务繁忙,人来人往,现在居然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声,不正活画出郭给事为官的闲静吗?

  王维作诗,善于抓住自然界中*凡无奇的景或物,赋予它们某种象征意义。“省中啼鸟”,看起来是描写了景致,其实,是暗喻郭给事政绩卓著,时世太*,以致衙内清闲。虽是谀词,却不着一点痕迹。

  五、六两句,直接写郭给事本人。早晨朝服盛装,恭恭敬敬地去上朝面君,傍晚捧着皇帝的诏令向下宣达。他那恭谨的样子,有一个“趋”和一个“拜”字生动地描写出来了。“晨”、“夕”两字,则使人感到他时时紧随皇帝左右,处于怎样一种令人嘱目的地位!从全诗结构看,这里是极扬一笔,为最后点出全诗主旨作好准备。

  诗的末两句作了一个急转,从谦恭的语气中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意向:我虽想勉力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还是让我辞官归隐吧!这是全诗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赠诗中,往往在陈述了对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达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然而王维此诗,却一反陈套,使人感到别开生面。

全文注释及赏析4

  [先秦]诗经

  原文:

  新台有泚[1],河水渳渳[2]。

  嬿婉之求,籧篨[3]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

  嬿婉之求,籧篨[3]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注释:

  【1】新台:台名,卫宣公为纳宣姜所筑,故址在今山东省甄城县黄河北岸。台:台基,宫基,新建的房子。

  【2】有:语助词,做形容词词头,无实义。有泚(cǐ):鲜明的样子。

  【3】河:指黄河。弥(mí)弥:水盛大的样子。

  【4】燕婉:指夫妇和好。燕,安;婉,顺。

  【5】籧(qú)篨(chú):不能俯者。古代钟鼓架下兽形的柎,其兽似豕,蹲其后足,以前足据持其身,仰首不能俯视。喻身有残疾不能俯视之人,此处讥讽卫宣公年老体衰腰脊僵硬状。一说指癞蛤蟆一类的东西。

  【6】鲜(xiǎn):少,指年少。一说善。

  【7】有洒(cuǐ):高峻的样子。

  【8】浼(měi)浼:水盛大的样子。

  【9】殄(tiǎn):通“腆”,丰厚,美好。

  【10】设:设置。

  【11】鸿:蛤蟆,一说大雁。

  【12】离:离开。一说离通“丽”,附着,遭遇。一说离通“罹”,遭受,遭遇,这里指落网。

  【13】戚施(yì):蟾蜍,蛤蟆,其四足据地,无须,不能仰视,喻貌丑驼背之人。

  作品赏析:

  此诗若按旧说理解,一、二章赋陈其事,第三章起兴以比。诗开篇即夸耀卫宣公建造的新台是多么宏伟华丽,其下奔流的淇河之水是多么丰盈浩瀚。这都是极力渲染卫宣公的赫赫威势和装点门面,也可以看作是姜氏(宣姜)眼中所见,已被宣公的表面现象迷惑了。她本为是嫁过来追求燕婉之好,想过一种郎才女貌、琴瑟和谐的幸福生活的,却不料成了一个糟老头子的掌中玩物。

  全诗三章,前两章叠咏。叠咏的两章前二句是兴语,但兴中有赋:卫宣公欲夺未婚之儿媳,先造“新台”,来表示事件的合法性,其实是障眼法。好比唐明皇欲夺其子寿王妃即杨玉环,先让她入道观做女观一样,好像这一来,一切就合理合法了。然而丑行就是丑行,丑行是欲盖弥彰的。诗人大赞“新台有泚”“新台有洒”,正言欲反,其兴味在于,新台是美的,但遮不住老头子干的丑事。这里是运用反形(或反衬)的修辞手法,使美愈美,丑愈丑。

  “新台”之事的直接受害者是宣姜:美丽的少女配了个糟老头,而且还是个驼背鸡胸,本来该做她老公公的人。这一对儿是怎样也不能般配的,就如俗语所说,“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难怪诗人心中不忿,要为宣姜,也要为天下少年鸣不*。他好有一比:“鱼网之设,鸿则离之。”打鱼打个癞虾蟆,是非常倒楣,非常丧气,又非常无奈的事。按照闻一多《诗经通义》中的说法:“《国风》中凡言鱼者,皆两性间互称其对方之虞语(隐语),无一实拾鱼者。”古今诗歌中以捕鱼、钓鱼喻男女求偶之事的民歌很多。例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僮人情歌》:“天上无风燕子飞,江河无水现沙磊。鱼在深塘空得见,哄哥空把网来围。”即是显例。此诗中所写的就是女子对婚姻的幻想和现实的相悖,构成异常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这里强烈地表明:宣姜可真是倒楣透了。诗中“河水弥弥”“河水浼浼”,亦似有暗喻宣姜泪流不止之意,就如《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以及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所表现的那样,渲染出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

全文注释及赏析5

  原文: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释:

  【1】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

  【2】冢:坟墓。

  【3】“雷惊”句:意思是清明早已过了惊蛰的节气?万物正欣欣向荣。

  【4】蛰:动物冬眠。

  【5】“人乞”句:这句诗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5)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6】“士甘”句:用春秋时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

  【7】是:对,正确。

  【8】蓬蒿:“茼蒿”的俗称。此指杂草。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借清明抒发感慨的诗作。

  首联描写清明之时两幅不同的画面。“佳节清明桃李笑”,清明正是春暖花开之时,百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常见的桃花李花更是绽开花苞,盛开于春风之中,似有欢笑之意。 “野田荒冢只生愁刀,清明也正是人们上坟祭祖的日子,走到坟场,只见荒冢累累,心中自然会生出许多凄凉;况值祭祀时候,难免忆及长眠之先人,又要产生悲哀,这就是“只生愁”的含义。画面虽不相同,但描写的准确、手法的使用则是一致的。桃李无所谓“笑”,荒冢也不能“生愁”,这只是赋予桃李、荒冢以人的情绪,就是所谓拟人化。

  颔联描写清明时节生物的活跃情景。“雷惊天地龙蛇蛰”,写的是动物的活动。春雷震响,天地惊动,动物于冬眠中被惊醒,雷声告知它们春天已经到来,于是它们便纷纷走出蛰居之处,活跃于春的气氛之中。 “雨足郊原草木柔”,写的是植物的生长。春雨贵如油,是说春雨能像乳汁一样,让草木迅速生长。雨足之后,郊原上的草木自然就萌发柔嫩了。

  以上两联写了桃李、荒冢、龙蛇、草木。颈联专写人,人在清明时的活动也是各不相同的。“人乞祭余骄妻妾”,通过齐人于璠间乞食这一典故写了愚人的行为。 “士甘焚死不公侯”,乃是通过介子推的故事表现了贤人的气节。这两个典故放在清明节的具体环境中,其意义都已超出本身的范围。

  于是作者在最后的尾联中就有了贤愚不分的慨叹、蓬蒿满眼之感触。他是因清明时节的这些现象,而得出了人生不论贤愚都要一律归于荒冢这样一个虚无的结论,这与他在贬谪生活中的消极思想是一致的。

  这首诗的景物的描写、感情的抒发,无不得力于对比。不但桃花与荒冢有对比、齐人与介子推有贤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与人生的无味黯淡也是一组鲜明的对比。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范本五份(扩展5)

——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

  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1

  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

  长记小妆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鉴赏

  此词为作者远役怀人之作。词的上篇纯写境界,描绘作者旅途所历北国风光,下篇展示回忆,突出离别一幕,着力刻绘伊人形象。

  本词上片开始几句,作者将亲身经历的边地旅途情景,用概括而简练的字句再现出来。“胡马”两句,写风雪交加,呼啸的北风声中,夹杂着胡马的长嘶,真是“胡马依北风”,使人意识到这里已离边境不远。抬头而望,“汉旗”,也即宋朝的大旗,却正随着纷飞的雪花翻舞,车马就风雪之中行进。“彤云”两句,写气候变化多端。正行进间,风雪逐渐停息,西天晚霞似火,夕阳即将西沉。“一竿残照”,是形容残日离地*线很*。借着夕阳余晕,只见一片广阔荒寒的景象,老树枯枝纵横,山峦错杂堆叠;行行重行行,暮色沉沉,唯有*处的*沙衰草,尚可辨认。

  “星斗”以下,写投宿以后夜间情景。从凝望室外星斗横斜的夜空,到听任室内灯芯延烧聚结似花,还有鸭形熏炉不断散放香雾,烛泪滴凝成冰,都是用来衬托出长夜漫漫,作者沉浸思念之中,整宵难以入睡的相思之情。

  下片用生活化的语言和委婉曲折的笔触勾勒出那位“宠人”的形象。离情别意,本来是词中经常出现的内容,而且以直接描写为多,作者却另辟蹊径,以“宠人”的各种表情和动态来反映或曲折地表达不忍分离的心情。

  “长记”三句,写别离前夕,她浅施粉黛、装束淡雅,饯别宴上想借酒浇愁,却是稍饮即醉。“醉里”三句,写醉后神情,由秋波频盼而终于入梦,然而这却只能增添醒后惜别的`烦恼,真可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了。这里刻画因伤离而出现的姿态神情,都是运用白描和口语,显得宛转生动,而人物内心活动却从中曲曲道出。

  结尾四句,是作者继续回想别时难舍难分的情况,其中最牵惹他的情思,就是她上前附耳小语的神态。这里不用一般篇末别后思念的写法,而以对方望归的迫切心理和重逢之时的喜悦心情作为结束。耳语的内容是问他何时能跃马归来,是关心和期待,从而使想见对方迎接时愉悦的笑容,于是作者进一层展开一幅重逢之时的欢乐场面,并以充满着期待和喜悦的心情总收全篇。

  这首词写境悲凉,抒情深挚,语言疏密相间,密处凝炼生动,疏处形象真切。词中写景写事笔墨甚多,直接言情之处甚少。作者将抒情融入叙写景事之中,以细腻深婉的情思深深地感染读者。

  译文

  北方的骏马迎着烈风嘶叫,大宋的旗帜在雪花里翻搅,黄昏时天边又吐出一片红艳的晚霞,夕阳从一竿高的地*线低低地投射着残照。苍老的枯林连接着天空,无数的山峦重叠耸峭,暮色中走遍漫漫*沙处处皆衰草。幽静的馆舍上星斗横斜,无眠的夜实在难熬。灯芯凝结出残花,相思徒劳。鸭形的熏炉里香雾浓郁缭绕,蜡烛淌泪像冰水凝晶,夜色沉沉总难见霜天破晓。

  总记得淡淡梳妆才完了,别宴上杯酒尚未饮尽,已引得离情翻涌如潮。醉里的秋波顾盼,梦中的幽欢蜜爱,醒来时都是烦恼。算来更有牵惹情怀处,怎忍细思量、她附在耳边的情话悄悄:“啥时能跃马归来,还能认得迎门的轻柔欢笑!”

  注释

  汉旗:代指宋朝的旗帜。

  彤云:红云,此指风雪前密布的浓云。

  香鸭:鸭形香炉。

  老:残。

  小妆:犹淡妆。

  秋波:形容美人秀目顾盼如秋水澄波。

  《青门饮》,词调名,始见于时彦、秦观词。

  赏析

  《青门饮》,词牌名,始见于他和秦观词。《宋史·时彦列传》载绐圣间曾出使辽国,此词当作于出使之时。别本题作“寄宠人”也与词中情意相符。全词虽也是远役怀人之作,但景物悲凉凄怆,抒情深厚,疾缓相间,形象鲜明生动。艺术性是很强的。

  上片写旅途所见的北国景象和孤馆不眠的情状。开头胡马一句,概括古诗意境,“汉旗”暗喻旅人身份与处境,自然引起离怀。残照、古木、乱山、暮沙、衰草,一片寥廓荒寒的景象,历历如画。继而写寒夜通宵难眠的情状。孤馆无伴,是因离别;“星斗横”已是深夜,失眠太久了;灯花不剪,是因出神相思。全是孤寂的惆怅。时间在推进,蜡烛点完了,烛泪在烛台上凝结,虽有香炉相伴,毕竟孤独难熬,可见思念之深已至长夜漫漫了。

  下片由上引出回忆。与伊人依依惜别的情景魂牵梦萦,怎不令人动情。先写别前淡妆的风姿,举杯即醉的妩媚,醉眼朦胧的脉脉含情,酒醒后的烦恼,和对自己耳畔低语,殷勤嘱托。特别是借助想象,企盼那份再见重聚的欢乐,写得情真意切。看似给人以希望的宽慰,实则聚散对比强烈,而希望又遥无尽期,便更增添了离愁别恨。读之令人黯然销魂。

  全词上片笔壮壮阔,笔力苍劲;下片则委婉细腻、情意绵绵,刚柔相间,情景兼美。

  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忆秦娥·季温老友归樵阳人来闲书因以为寄

  [宋代]孙道绚

  秋寂寞。秋风夜雨伤离索。伤离索。老怀无奈,泪珠零落。

  故人一去无期约。尺书忽寄西飞鹤。西飞鹤。故人何在,水村山郭。

  译文

  秋天总是让人感觉寂寞寂寞;秋风萧瑟,夜雨淅沥,离群索居,更加感伤无着。离群索居,感伤无着,年老力衰,无可奈何,眼泪儿不断下落。

  老朋友一去不返,不知何时才能再会;书信一封,忽报西方飞来鹤。西方飞鹤,老朋友现在何处?在那水边村庄,山边城郭。

  赏析:

  该篇原有小序,“季温老友归樵阳,人来闲书,因以为寄。的可知这是老友来信,以曲代简,借词述怀的。这首词抒发了老来寂寞无奈的情怀,寄寓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词的上阕写自己处境的落寞。

  起句如爆竹,既爽利又明快,一下子就唿出“秋寂寞的,继而述“秋风夜雨的的寂寞之境,和“伤离索的的寂寞之情。秋天是撩人愁思的季节,风雨之夜更使人想念远行之人。风声、雨声、落叶声,声声入耳,友情、别情、思念情,情情上心。但自己年已迈,力已衰,消逝的岁月无法挽回,别去的友人无法唤回,无可奈何,只有“泪珠零落的,泪珠和秋雨齐落,思绪共秋风并扬,境况惨,心情苦,写出了寂寞情怀。

  词的下阕紧承上阕,揭明寂寞之由,愁苦之源。

  故人去后,杳无音讯,而今“尺书忽寄西飞鹤的,这应该是莫大的安慰,可以消释郁结的愁思,除去执着的怀念。可是笔锋一转,折入另一境界,故人何在呢,在那“水村山郭的,故人“归樵阳的,过着隐逸的方外生活,抛撇了世念尘缘,自然也无心再来相会把晤。词至此,一点寂寞中的安慰也如鹤一样地飞去了。

  这首词写对友人的怀念,既有环境的渲染,又有胸臆的袒露,还有书信的引发,都集中体现了一种意象,加之“秋风夜雨伤离索。伤离索的,“尺书忽寄西飞鹤。西飞鹤的,顶真的修辞运用,形成密集的节奏,犹如迎风落泪时的啜泣,石下流泉般的涌动,使情意益发惨戚。孙道绚留传下来的词不多,《全宋词》仅收录八首,多为酬酢之作,其意境雅隽,仅《菩萨蛮·栏干六曲天围碧》、《如梦令·宫词》可与之比美,其他均属常情套语。该词在孙作中就显得特别佼俊。

  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3

  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

  长记小妆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鉴赏

  此词为作者远役怀人之作。词的上篇纯写境界,描绘作者旅途所历北国风光,下篇展示回忆,突出离别一幕,着力刻绘伊人形象。

  本词上片开始几句,作者将亲身经历的边地旅途情景,用概括而简练的字句再现出来。“胡马”两句,写风雪交加,呼啸的北风声中,夹杂着胡马的长嘶,真是“胡马依北风”,使人意识到这里已离边境不远。抬头而望,“汉旗”,也即宋朝的大旗,却正随着纷飞的雪花翻舞,车马就风雪之中行进。“彤云”两句,写气候变化多端。正行进间,风雪逐渐停息,西天晚霞似火,夕阳即将西沉。“一竿残照”,是形容残日离地*线很*。借着夕阳余晕,只见一片广阔荒寒的景象,老树枯枝纵横,山峦错杂堆叠;行行重行行,暮色沉沉,唯有*处的*沙衰草,尚可辨认。

  “星斗”以下,写投宿以后夜间情景。从凝望室外星斗横斜的夜空,到听任室内灯芯延烧聚结似花,还有鸭形熏炉不断散放香雾,烛泪滴凝成冰,都是用来衬托出长夜漫漫,作者沉浸思念之中,整宵难以入睡的相思之情。

  下片用生活化的语言和委婉曲折的笔触勾勒出那位“宠人”的形象。离情别意,本来是词中经常出现的内容,而且以直接描写为多,作者却另辟蹊径,以“宠人”的各种表情和动态来反映或曲折地表达不忍分离的心情。

  “长记”三句,写别离前夕,她浅施粉黛、装束淡雅,饯别宴上想借酒浇愁,却是稍饮即醉。“醉里”三句,写醉后神情,由秋波频盼而终于入梦,然而这却只能增添醒后惜别的烦恼,真可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了。这里刻画因伤离而出现的姿态神情,都是运用白描和口语,显得宛转生动,而人物内心活动却从中曲曲道出。

  结尾四句,是作者继续回想别时难舍难分的情况,其中最牵惹他的情思,就是她上前附耳小语的神态。这里不用一般篇末别后思念的写法,而以对方望归的迫切心理和重逢之时的喜悦心情作为结束。耳语的内容是问他何时能跃马归来,是关心和期待,从而使想见对方迎接时愉悦的笑容,于是作者进一层展开一幅重逢之时的欢乐场面,并以充满着期待和喜悦的心情总收全篇。

  这首词写境悲凉,抒情深挚,语言疏密相间,密处凝炼生动,疏处形象真切。词中写景写事笔墨甚多,直接言情之处甚少。作者将抒情融入叙写景事之中,以细腻深婉的情思深深地感染读者。

  译文

  北方的骏马迎着烈风嘶叫,大宋的旗帜在雪花里翻搅,黄昏时天边又吐出一片红艳的晚霞,夕阳从一竿高的地*线低低地投射着残照。苍老的枯林连接着天空,无数的山峦重叠耸峭,暮色中走遍漫漫*沙处处皆衰草。幽静的馆舍上星斗横斜,无眠的夜实在难熬。灯芯凝结出残花,相思徒劳。鸭形的熏炉里香雾浓郁缭绕,蜡烛淌泪像冰水凝晶,夜色沉沉总难见霜天破晓。

  总记得淡淡梳妆才完了,别宴上杯酒尚未饮尽,已引得离情翻涌如潮。醉里的秋波顾盼,梦中的幽欢蜜爱,醒来时都是烦恼。算来更有牵惹情怀处,怎忍细思量、她附在耳边的情话悄悄:“啥时能跃马归来,还能认得迎门的轻柔欢笑!”

  注释

  汉旗:代指宋朝的旗帜。

  彤云:红云,此指风雪前密布的浓云。

  香鸭:鸭形香炉。

  老:残。

  小妆:犹淡妆。

  秋波:形容美人秀目顾盼如秋水澄波。

  《青门饮》,词调名,始见于时彦、秦观词。

  赏析

  《青门饮》,词牌名,始见于他和秦观词。《宋史·时彦列传》载绐圣间曾出使辽国,此词当作于出使之时。别本题作“寄宠人”也与词中情意相符。全词虽也是远役怀人之作,但景物悲凉凄怆,抒情深厚,疾缓相间,形象鲜明生动。艺术性是很强的。

  上片写旅途所见的北国景象和孤馆不眠的情状。开头胡马一句,概括古诗意境,“汉旗”暗喻旅人身份与处境,自然引起离怀。残照、古木、乱山、暮沙、衰草,一片寥廓荒寒的景象,历历如画。继而写寒夜通宵难眠的情状。孤馆无伴,是因离别;“星斗横”已是深夜,失眠太久了;灯花不剪,是因出神相思。全是孤寂的惆怅。时间在推进,蜡烛点完了,烛泪在烛台上凝结,虽有香炉相伴,毕竟孤独难熬,可见思念之深已至长夜漫漫了。

  下片由上引出回忆。与伊人依依惜别的情景魂牵梦萦,怎不令人动情。先写别前淡妆的风姿,举杯即醉的妩媚,醉眼朦胧的脉脉含情,酒醒后的烦恼,和对自己耳畔低语,殷勤嘱托。特别是借助想象,企盼那份再见重聚的欢乐,写得情真意切。看似给人以希望的宽慰,实则聚散对比强烈,而希望又遥无尽期,便更增添了离愁别恨。读之令人黯然销魂。

  全词上片笔壮壮阔,笔力苍劲;下片则委婉细腻、情意绵绵,刚柔相间,情景兼美。

  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4

  【作品原文】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作品翻译】

  别后思念深深,经常梦到你家。院中风景依旧,小廊曲阑仍在。

  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作品注释】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láng)回合曲阑(lán)斜。

  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闺中女子。回合:回环、回绕。阑:栏杆。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多情”句:指梦后所见。离人:这里指寻梦人。

  【作品赏析】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谢家”,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过,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过面。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到了她的家里。这里的环境是这样熟悉:院子里四面走廊,那是两人曾经谈过心的地方;曲折的阑干,也像往常一样,似乎还留着自己抚摸过的手迹,可是,眼前廊阑依旧,独不见所思之人。他的'梦魂绕遍回廊,倚尽阑干,他失望地徘徊着,追忆着,直到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脱出这种难堪的梦境。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周邦彦《玉楼春》词:“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一种物是人非的依恋心情,写得同样动人。然而,“别梦”两句却以梦境出之,则前此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在梦里也难寻觅所爱之人,那惆怅的情怀就加倍使人难堪了。

  “别梦依依到谢家”写诗人与情人梦中重聚,难舍难离;“小廊回合曲阑斜”写依旧是当年环境,往日欢情,表明自己思念之深。第三句写明月有情;第四句写落花有恨。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前两句写入梦的原因与梦中所见的景物,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埋怨之情了。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作者问: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这时候,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花是落了,然而曾经映照过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有忘记一对爱侣在这里结下的一段恋情呢。这后两句诗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

  正因为这首诗是“寄人”的。前两句写入梦之由与梦中所见之景,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鱼沉雁杳,有点埋怨了。“花”固然已经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还是多情的,诗人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彼此一通音问的。

  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5

  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

  长记小妆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鉴赏

  此词为作者远役怀人之作。词的上篇纯写境界,描绘作者旅途所历北国风光,下篇展示回忆,突出离别一幕,着力刻绘伊人形象。

  本词上片开始几句,作者将亲身经历的边地旅途情景,用概括而简练的字句再现出来。“胡马”两句,写风雪交加,呼啸的北风声中,夹杂着胡马的长嘶,真是“胡马依北风”,使人意识到这里已离边境不远。抬头而望,“汉旗”,也即宋朝的大旗,却正随着纷飞的雪花翻舞,车马就风雪之中行进。“彤云”两句,写气候变化多端。正行进间,风雪逐渐停息,西天晚霞似火,夕阳即将西沉。“一竿残照”,是形容残日离地*线很*。借着夕阳余晕,只见一片广阔荒寒的景象,老树枯枝纵横,山峦错杂堆叠;行行重行行,暮色沉沉,唯有*处的*沙衰草,尚可辨认。

  “星斗”以下,写投宿以后夜间情景。从凝望室外星斗横斜的夜空,到听任室内灯芯延烧聚结似花,还有鸭形熏炉不断散放香雾,烛泪滴凝成冰,都是用来衬托出长夜漫漫,作者沉浸思念之中,整宵难以入睡的相思之情。

  下片用生活化的语言和委婉曲折的笔触勾勒出那位“宠人”的形象。离情别意,本来是词中经常出现的内容,而且以直接描写为多,作者却另辟蹊径,以“宠人”的各种表情和动态来反映或曲折地表达不忍分离的心情。

  “长记”三句,写别离前夕,她浅施粉黛、装束淡雅,饯别宴上想借酒浇愁,却是稍饮即醉。“醉里”三句,写醉后神情,由秋波频盼而终于入梦,然而这却只能增添醒后惜别的烦恼,真可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了。这里刻画因伤离而出现的姿态神情,都是运用白描和口语,显得宛转生动,而人物内心活动却从中曲曲道出。

  结尾四句,是作者继续回想别时难舍难分的情况,其中最牵惹他的情思,就是她上前附耳小语的神态。这里不用一般篇末别后思念的写法,而以对方望归的迫切心理和重逢之时的喜悦心情作为结束。耳语的内容是问他何时能跃马归来,是关心和期待,从而使想见对方迎接时愉悦的笑容,于是作者进一层展开一幅重逢之时的欢乐场面,并以充满着期待和喜悦的心情总收全篇。

  这首词写境悲凉,抒情深挚,语言疏密相间,密处凝炼生动,疏处形象真切。词中写景写事笔墨甚多,直接言情之处甚少。作者将抒情融入叙写景事之中,以细腻深婉的情思深深地感染读者。

  译文

  北方的骏马迎着烈风嘶叫,大宋的旗帜在雪花里翻搅,黄昏时天边又吐出一片红艳的晚霞,夕阳从一竿高的地*线低低地投射着残照。苍老的枯林连接着天空,无数的山峦重叠耸峭,暮色中走遍漫漫*沙处处皆衰草。幽静的馆舍上星斗横斜,无眠的夜实在难熬。灯芯凝结出残花,相思徒劳。鸭形的熏炉里香雾浓郁缭绕,蜡烛淌泪像冰水凝晶,夜色沉沉总难见霜天破晓。

  总记得淡淡梳妆才完了,别宴上杯酒尚未饮尽,已引得离情翻涌如潮。醉里的秋波顾盼,梦中的`幽欢蜜爱,醒来时都是烦恼。算来更有牵惹情怀处,怎忍细思量、她附在耳边的情话悄悄:“啥时能跃马归来,还能认得迎门的轻柔欢笑!”

  注释

  汉旗:代指宋朝的旗帜。

  彤云:红云,此指风雪前密布的浓云。

  香鸭:鸭形香炉。

  老:残。

  小妆:犹淡妆。

  秋波:形容美人秀目顾盼如秋水澄波。

  《青门饮》,词调名,始见于时彦、秦观词。

  赏析

  《青门饮》,词牌名,始见于他和秦观词。《宋史·时彦列传》载绐圣间曾出使辽国,此词当作于出使之时。别本题作“寄宠人”也与词中情意相符。全词虽也是远役怀人之作,但景物悲凉凄怆,抒情深厚,疾缓相间,形象鲜明生动。艺术性是很强的。

  上片写旅途所见的北国景象和孤馆不眠的情状。开头胡马一句,概括古诗意境,“汉旗”暗喻旅人身份与处境,自然引起离怀。残照、古木、乱山、暮沙、衰草,一片寥廓荒寒的景象,历历如画。继而写寒夜通宵难眠的情状。孤馆无伴,是因离别;“星斗横”已是深夜,失眠太久了;灯花不剪,是因出神相思。全是孤寂的惆怅。时间在推进,蜡烛点完了,烛泪在烛台上凝结,虽有香炉相伴,毕竟孤独难熬,可见思念之深已至长夜漫漫了。

  下片由上引出回忆。与伊人依依惜别的情景魂牵梦萦,怎不令人动情。先写别前淡妆的风姿,举杯即醉的妩媚,醉眼朦胧的脉脉含情,酒醒后的烦恼,和对自己耳畔低语,殷勤嘱托。特别是借助想象,企盼那份再见重聚的欢乐,写得情真意切。看似给人以希望的宽慰,实则聚散对比强烈,而希望又遥无尽期,便更增添了离愁别恨。读之令人黯然销魂。

  全词上片笔壮壮阔,笔力苍劲;下片则委婉细腻、情意绵绵,刚柔相间,情景兼美。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范本五份(扩展6)

——汝坟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

  汝坟原文翻译及赏析 1

  汝坟

  佚名〔先秦〕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翻译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赏析

  这在诗之首章,“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在高高的汝河大堤上,有一位凄苦的妇女,正手执斧子砍伐山楸的树枝。其实已透露了消息,采樵伐薪,本该是男人担负的劳作,现在却由织作在室的妻子承担了。读者不禁要问:她的丈夫究竟到哪里去了?竟就如此忍心让妻子执斧劳瘁!“未见君子,惄如调饥”二句的跳出,即隐隐回答了此中缘由:原来,她的丈夫久已行役外出,这维持生计的重担,若非妻子没有人能来肩负。“惄”者忧也,“调饥”者朝食未进也。满腹的忧愁用朝“饥”作比,自然只有饱受饥饿折磨的人们,方有的真切感受。那么,这倚徙“汝坟”的妻子,想必又是忍着饥饿来此伐薪的了,此为文面之意。“朝饥”还有一层意思,它在先秦时代往又被用来作男欢女爱的隐语。而今丈夫常年行役,他那可怜的妻子,享受不到丝毫的眷顾和关爱。这便是首章展示的女主人公境况:她孤苦无依、忍饥挨饿,大清早便强撑衰弱之身采樵伐薪。当凄凉的秋风吹得她衣衫飘飘,大堤上传送来一声声“未见君子,惄如调饥”的怆然叹息时,令人闻之而酸鼻。

  第二章诗情发生了意外的转折。“遵彼汝坟,伐其条肄”二句,不宜视为简单的重复:“肄”指树木砍伐后新长的枝条,它点示了女主人公的劳瘁和等待,秋往春来又捱过了一年。忧愁悲苦在岁月漫漫中延续,期待也许早已化作绝望,此刻却意外发现了“君子”归来的身影。于是“既见君子,不我遐弃”二句,便带着女主人公突发的欢呼涌出诗行。不过它们所包含的情感,似乎又远比“欢呼”要丰富和复杂:久役的丈夫终于归来,他毕竟思我、爱我而未将我远弃,这正是悲伤中汹涌升腾的欣慰和喜悦;但归来的丈夫还会不会外出,他是否还会将我抛在家中远去?这疑虑和猜思,难免又会在喜悦之余萌生;然而此次是再不能让丈夫外出的了,他不能将可怜的妻子再次远弃。这又是喜悦、疑虑中发出的深情叮咛了。如此种种,实难以一语写尽,却又全为“不我遐弃”四字所涵容——《国风》对复杂情感的抒写,正是如此淳朴而又婉曲。

  女主人公的疑虑并非多余。第三章开首两句,即以踌躇难决的`丈夫口吻,无情地宣告了他还得弃家远役:正如劳瘁的鳊鱼曳着赤尾而游,在王朝多难、事急如火之秋,他丈夫不可能耽搁、恋家。形象的比喻,将丈夫远役的事势渲染得如此窘急,可怜的妻子欣喜之余,又很快跌落到绝望之中。当然,绝望中的妻子也未放弃最后的挣扎:“虽则如毁,父母孔迩!”这便是她万般无奈中向丈夫发出的凄凄质问:家庭的夫妇之爱,纵然已被无情的徭役毁灭;但是濒临饥饿绝境的父母呢,他们的死活不能不顾。

  全诗在凄凄的质问中戛然收结,征夫对此质问又能作怎样的回答。这质问其实贯串了亘古以来的整整一部历史:当惨苛的政令和繁重的徭役,危及每一个家庭的生存,将支撑“天下”的民众逼到“如毁”、“如汤”的绝境时,历史便往往充满了这样的质问。《周南·汝坟》在几经忧喜和绝望后发出的质问,虽然化作了结句中征夫的不尽沉默。但是读者却分明听到了此后不久历史所发出的巨大回音:那便是西周王朝的轰然崩塌。

  汝坟原文翻译及赏析 2

  汝坟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翻译:

  译文: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注释:1.遵:循,沿。汝:汝河,源出河南省。坟(fén):水涯,大堤。2.条: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3.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4.惄(nì):饥,一说忧愁。调(zhōu):又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调饥:早上挨饿,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足。5.肄(yì):树砍后再生的小枝。6.遐(xiá):远。7.鲂(fáng)鱼:鳊鱼。赬(chēng):浅红色。8.毁(huǐ):火,齐人谓火为毁。如火焚一样的颜色。9.孔:甚。迩(ěr):*,此指迫*饥寒之境。

  赏析: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韩诗章句》则以为,此乃妇人“以父母迫*饥寒之忧”,而劝夫“为此禄仕”之作,显然并无赞美“文王之化”的“匡夫”之义。*人大多不取毛、韩之说,而解为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之作,笔者以为似更切*诗意。

  汝坟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种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原序: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译文

  汝河岸边有个贫穷住家女,边行边哭声音凄凉又悲怆。

  自己说道:“家中父亲年已老,独生小女孤单没有男丁壮。

  郡吏抓丁之来何等粗暴相,县官惟命是从不敢来相抗。

  督促遣送不要一刻有停留,老态龙钟抓去还要扶拐杖。

  殷殷勤勤嘱托四旁之*邻,有幸能得众位多多来相帮。

  最*听说有的同乡已回家,打问消息疑虑生死心慌张。

  果然在那冰冰寒冷冬雨中,老父冻僵死在壤河岸边上。

  女子质柔体弱无力将父拖,横尸旷野又无银钱作埋葬。

  始知世上生女不如只生男,虽存世上究竟何事可承当。

  扪胸声声悲号大呼叫苍天,我生我死到底将是怎么样?”

  注释

  (1)汝坟:河南省汝河岸边。《诗经·周南》有《汝坟》诗,以妇女的口吻诉说“王室如毁”,此诗也写妇女的哭诉。此诗题下作者原注:“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2)再点弓手:第二次征集弓箭手。

  (3)道死:死在路上。

  (4)壤河:疑即河南省的禳河,流经鲁山县入沙河。

  (5)昆阳:故地在今叶县。

  (6)行哭:即哭。行,从事,做。

  (7)丁:成年的男子。

  (8)壮:壮年人。

  (9)督:督促。

  (10)遣:遣派。

  (11)稽留:停留。

  (12)龙钟:老年人行动迟缓、衰惫的样子。

  (13)去携杖:老人拄着手杖去充乡兵。

  (14)依傍:依靠。这两句是说老父临行时,女儿殷勤地恳求四邻一同应征的人予以照顾。

  (15)适:刚才。

  (16)闾里:乡里。闾里归,指同乡应征回来的人。

  (17)疑:迟疑。

  (18)强:勉强。是说想打听一下父亲的消息,又怕凶多吉少,所以迟疑不敢问。

  (19)弱质:柔弱的身体。贫女自谓。

  (20)何所当:活着有什么用?当,抵当。

  (21)拊膺:捶胸。膺,即胸。

  (22)奈向:犹言活下去呢?还是一死完事呢?奈,犹何。

  赏析:

  诗里通过汝河边上一位贫家女子的悲怆控诉,描叙了一个由于征集乡乒,致使贫民家破人亡的典型事例,反映宋仁宗时期人民在兵役中所遭受的苦难。和另一首《田家语》是作于同一年的姊妹篇。

  起笔两句入题:“汝坟贫家女,行哭声凄怆。”这个诗题《汝坟贫女》定得很有意义,《诗经·周南》中,就有一篇《汝坟》诗,“汝坟”,指汝河堤岸边上。那首诗,用一位妇女的口气描写乱世,说丈夫虽然供役在外,但父母离得很*,仍然有个依靠。这一篇取《汝坟》旧题,也用一位女子的口吻来描叙,但这位妇女的遭遇却更加悲惨。作者从她走着哭着的凄怆声音,引入下文悲酸的诉说。诗从第三句“自言有老父”到末句“生死将奈向”,全是贫女控诉的话语。这段话可分为三小段。第一小段由“自言有老父”,至“幸愿相依傍”八句,诉说老父被迫应征的情况。前四句诉说家中孤苦,没有丁壮,老父年迈无依。郡吏征集弓手,强迫老父应征,县官虽知实情,却不敢违抗。后四句诉说老父被督遣上路,符令紧迫,不许稽留,老人只得拄着拐杖应役。在老父上路之时,贫女殷殷地嘱托同行的乡邻,恳求他们照顾年迈的父亲。按照当时诏书“三丁籍一”的规定,这家本不在征集之内,但是官吏们取媚上司,多方搜集丁口,以致超过兵役年龄的老人,也被搜索入役。《田家语》诗中所写的“搜素稚与艾,唯存跛无目”,与这里所说的情况相同。

  第二小段由“适闻闾里归”至“僵死壤河上”四句,诉说老父出征之后,隔了一段时日,闾里有人从戍所回来。贫女前来问讯,怀疑她父亲还在勉强撑持,但回答的是她父亲已在寒雨中僵冻而死,露尸在壤河边上。

  第三小段由“弱质无以托”至结尾句“生死将奈向”六句,叙说老父死后,贫女弱质,孤苦无依,老父的尸体运到村里,也无力安葬。只好捶胸痛哭,呼天抢地,悲痛自己是个女儿,不如男子,虽然活在世上,却没有什么用,就连自己是生是死,也不知如何了结。

  全诗语言质朴,字字悲辛,纯用自诉口气,真挚感人。诗里写的,仅仅是在兵役中被折磨而死的一个实例,但这个事例,是成千成百事例中的一个,很有代表性。它道出了当年兵役过滥,使人民遭受苦难的悲惨实况。诗的小序说:“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可见当时无辜的人民,未遭外患,先受内殃,所造成的社会悲剧是十分惨痛的。

  汝坟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国风·周南·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翻译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注释

  遵:循,沿。

  汝:汝河,源出河南省。

  坟:水涯,大堤。

  条枚: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

  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

  惄:饥,一说忧愁。

  调:又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

  调饥:早上挨饿,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足。

  肄:树砍后再生的小枝。

  遐:远。

  鲂鱼:鳊鱼。

  赬:浅红色。

  毁:火,齐人谓火为毁。如火焚一样。

  孔:甚。

  迩:*,此指迫*饥寒之境。

  鉴赏

  这在诗之首章,“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在高高的汝河大堤上,有一位凄苦的妇女,正手执斧子砍伐山楸的树枝。其实已透露了消息,采樵伐薪,本该是男人担负的劳作,现在却由织作在室的妻子承担了。读者不禁要问:她的丈夫究竟到哪里去了?竟就如此忍心让妻子执斧劳瘁!“未见君子,惄如调饥”二句的跳出,即隐隐回答了此中缘由:原来,她的丈夫久已行役外出,这维持生计的重担,若非妻子没有人能来肩负。“惄”者忧也,“调饥”者朝食未进也。满腹的忧愁用朝“饥”作比,自然只有饱受饥饿折磨的人们,方有的真切感受。那么,这倚徙“汝坟”的妻子,想必又是忍着饥饿来此伐薪的了,此为文面之意。“朝饥”还有一层意思,它在先秦时代往又被用来作男欢女爱的隐语。而今丈夫常年行役,他那可怜的妻子,享受不到丝毫的眷顾和关爱。这便是首章展示的女主人公境况:她孤苦无依、忍饥挨饿,大清早便强撑衰弱之身采樵伐薪。当凄凉的秋风吹得她衣衫飘飘,大堤上传送来一声声“未见君子,惄如调饥”的怆然叹息时,令人闻之而酸鼻。

  第二章诗情发生了意外的转折。“遵彼汝坟,伐其条肄”二句,不宜视为简单的重复:“肄”指树木砍伐后新长的枝条,它点示了女主人公的劳瘁和等待,秋往春来又捱过了一年。忧愁悲苦在岁月漫漫中延续,期待也许早已化作绝望,此刻却意外发现了“君子”归来的身影。于是“既见君子,不我遐弃”二句,便带着女主人公突发的欢呼涌出诗行。不过它们所包含的情感,似乎又远比“欢呼”要丰富和复杂:久役的丈夫终于归来,他毕竟思我、爱我而未将我远弃,这正是悲伤中汹涌升腾的欣慰和喜悦;但归来的丈夫还会不会外出,他是否还会将我抛在家中远去?这疑虑和猜思,难免又会在喜悦之余萌生;然而此次是再不能让丈夫外出的了,他不能将可怜的妻子再次远弃。这又是喜悦、疑虑中发出的深情叮咛了。如此种种,实难以一语写尽,却又全为“不我遐弃”四字所涵容——《国风》对复杂情感的抒写,正是如此淳朴而又婉曲。

  女主人公的疑虑并非多余。第三章开首两句,即以踌躇难决的丈夫口吻,无情地宣告了他还得弃家远役:正如劳瘁的鳊鱼曳着赤尾而游,在王朝多难、事急如火之秋,他丈夫不可能耽搁、恋家。形象的比喻,将丈夫远役的事势渲染得如此窘急,可怜的妻子欣喜之余,又很快跌落到绝望之中。当然,绝望中的妻子也未放弃最后的挣扎:“虽则如毁,父母孔迩!”这便是她万般无奈中向丈夫发出的凄凄质问:家庭的夫妇之爱,纵然已被无情的徭役毁灭;但是濒临饥饿绝境的父母呢,他们的死活不能不顾。

  全诗在凄凄的质问中戛然收结,征夫对此质问又能作怎样的回答。这质问其实贯串了亘古以来的整整一部历史:当惨苛的政令和繁重的徭役,危及每一个家庭的生存,将支撑“天下”的民众逼到“如毁”、“如汤”的绝境时,历史便往往充满了这样的质问。《周南·汝坟》在几经忧喜和绝望后发出的质问,虽然化作了结句中征夫的不尽沉默。但是读者却分明听到了此后不久历史所发出的巨大回音:那便是西周王朝的轰然崩塌。

  影响

  相传为孔子编辑成书,集入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作品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类别。而其中的《汝坟》则是我们能见到的歌颂汝州风土人情最早的一首诗。该诗写一位妇女在汝河岸边一边砍柴,一边思念远征未归的丈夫。全诗用语简洁,比喻奇特,思念和哀怨化作缕缕青丝,弥漫于字里行间,纯情感人。风土人情是民族文化的基础,《汝坟》在展示民族文化,促进我国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赏析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韩诗章句》则以为,此乃妇人“以父母迫*饥寒之忧”,而劝夫“为此禄仕”之作,显然并无赞美“文王之化”的“匡夫”之义。*人大多不取毛、韩之说,而解为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之作,笔者以为似更切*诗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背景,《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的教化在汝坟这个国家施行的很好,妇人能劝诫丈夫尽力正直卫国而流传下来的民歌。但是*人大多认为这是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而唱的诗歌。

  汝坟原文翻译及赏析 5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翻译/译文

  译文

  汝河岸边有个贫穷住家女,边行边哭声音凄凉又悲怆。

  自己说道:“家中父亲年已老,独生小女孤单没有男丁壮。

  郡吏抓丁之来何等粗暴相,县官惟命是从不敢来相抗。

  督促遣送不要一刻有停留,老态龙钟抓去还要扶拐杖。

  殷殷勤勤嘱托四旁之*邻,有幸能得众位多多来相帮。

  最*听说有的同乡已回家,打问消息疑虑生死心慌张。

  果然在那冰冰寒冷冬雨中,老父冻僵死在壤河岸边上。

  女子质柔体弱无力将父拖,横尸旷野又无银钱作埋葬。

  始知世上生女不如只生男,虽存世上究竟何事可承当。

  扪胸声声悲号大呼叫苍天,我生我死到底将是怎么样?”

  赏析/鉴赏

  赏析

  诗里通过汝河边上一位贫家女子的悲怆控诉,描叙了一个由于征集乡乒,致使贫民家破人亡的典型事例,反映宋仁宗时期人民在兵役中所遭受的苦难。和另一首《田家语》是作于同一年的姊妹篇。

  起笔两句入题:“汝坟贫家女,行哭声凄怆。”这个诗题《汝坟贫女》定得很有意义,《诗经·周南》中,就有一篇《汝坟》诗,“汝坟”,指汝河堤岸边上。那首诗,用一位妇女的口气描写乱世,说丈夫虽然供役在外,但父母离得很*,仍然有个依靠。这一篇取《汝坟》旧题,也用一位女子的口吻来描叙,但这位妇女的遭遇却更加悲惨。作者从她走着哭着的凄怆声音,引入下文悲酸的诉说。诗从第三句“自言有老父”到末句“生死将奈向”,全是贫女控诉的话语。这段话可分为三小段。第一小段由“自言有老父”,至“幸愿相依傍”八句,诉说老父被迫应征的情况。前四句诉说家中孤苦,没有丁壮,老父年迈无依。郡吏征集弓手,强迫老父应征,县官虽知实情,却不敢违抗。后四句诉说老父被督遣上路,符令紧迫,不许稽留,老人只得拄着拐杖应役。在老父上路之时,贫女殷殷地嘱托同行的乡邻,恳求他们照顾年迈的父亲。按照当时诏书“三丁籍一”的规定,这家本不在征集之内,但是官吏们取媚上司,多方搜集丁口,以致超过兵役年龄的`老人,也被搜索入役。《田家语》诗中所写的“搜素稚与艾,唯存跛无目”,与这里所说的情况相同。

  第二小段由“适闻闾里归”至“僵死壤河上”四句,诉说老父出征之后,隔了一段时日,闾里有人从戍所回来。贫女前来问讯,怀疑她父亲还在勉强撑持,但回答的是她父亲已在寒雨中僵冻而死,露尸在壤河边上。

  第三小段由“弱质无以托”至结尾句“生死将奈向”六句,叙说老父死后,贫女弱质,孤苦无依,老父的尸体运到村里,也无力安葬。只好捶胸痛哭,呼天抢地,悲痛自己是个女儿,不如男子,虽然活在世上,却没有什么用,就连自己是生是死,也不知如何了结。

  全诗语言质朴,字字悲辛,纯用自诉口气,真挚感人。诗里写的,仅仅是在兵役中被折磨而死的一个实例,但这个事例,是成千成百事例中的一个,很有代表性。它道出了当年兵役过滥,使人民遭受苦难的悲惨实况。诗的小序说:“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可见当时无辜的人民,未遭外患,先受内殃,所造成的社会悲剧是十分惨痛的。

  创作背景

  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襄城(今河南中部县治)县令,在汝河流域。当时西夏犯边,朝廷下令征集乡兵,如司马光《论义勇六札子》所言,造成“闾里之间,惶扰愁怨”,“骨肉离散,田园荡尽”。又值夏雨成灾,河水暴涨。作者区区县令,无力改变局面。做此诗与《田家语》同时。《诗经·周南》有《汝坟》篇,为乱世之辞,作者以之为题。

  赏析二

  这首诗是描写汝坟贫女哭诉朝廷的兵役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此诗所写是有史实根据的,作者原注称“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据与作者同时的司马光《论义勇六割子》之《第一割子》说:“康定、庆历之际,赵元吴叛乱……国家乏少正兵,遂籍陕西之民,三丁之内选一丁以为乡弓手……闾里之间,惶扰愁怨……骨肉流离,田园荡尽。”(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二)可以与此诗所写互相印证。不同的是此诗以一个家庭的悲剧形象地反映这段历史,龙钟老人拄杖应征,死在阴雨严寒之中,弱质贫女,无所依托,“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这种对生命绝望的呼唤,比历史记载更生动、形象并深刻地揭露兵役的残酷和罪恶。这便是这首诗歌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这是一首叙事诗,开头二句交代环境,引出人物。“汝坟”,指河南汝河岸边。《诗经·周南》中有《汝坟》一首,诗中以妇女口吻说道:“鲂鱼额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朱熹《集注》认为是写“汝坟之人”,“供纣之役,其家人见其勤苦而劳之”。事情竟如此之巧,历史上最**的纣王在这里征集徭役,宋仁宗也在这里募集兵丁,诗人通过这一令人容易产生联想的典型环境,便把这次徭役的性质告诉读者。下面便同样以妇女的口吻控诉徭役的罪恶——“行哭音凄怆”,真是高度的艺术概括!你看她一边行走,一边啼哭,那声音多么凄惨、悲怆!仅这一句造成的气氛已笼罩全篇。

  从“自言有老父”以下,可分三个段落。这位女子只有一位老父相依为命,“孤独无丁壮”一句很像北朝民歌《木兰诗》所说的“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在交代了家庭成员以后,便说郡吏突然上门,把老父抓走。一个“暴”字写出了郡吏凶恶的气势,而“县官不敢抗”一句则是对“暴”字的补充,连县官都不敢违抗,何况*民百姓呢。这里的“县官”,恐是诗人自指。“督遣”二句,几乎使人听到郡吏呵斥声,他们凶神恶煞似的督促壮丁们离村,不准迟延,更不准停留。女子的老父虽已年迈龙钟,步履维艰,还要拄着拐杖前往兵营。女儿见状,于心不忍,便再三嘱咐被抓去的邻人,希望邻人路上多多照顾老父。这“四邻”二字,反映出被抓者之多,恐怕比历史上所载的“三丁选一”还大大地超过。以上为第一段。[8] 过了一段时间,村子里渐渐有人被放回,女子连忙去打听,在她心目中,老父或许还能勉强支撑。“疑犹强”三字,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极为贴切,这使人们想到在老父去后,她心中始终忐忑不安,疑信参半:一会儿担心老父累倒了,一会儿又希望他能活着回来。由于经过这样的铺垫,下面“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便如晴天霹雳,震撼着这位女子的灵魂。啊,老父果然死了,在大雨严寒的时刻,在“僵尸相继”的壤河道中!诗笔至此,达到了高潮。这是第二段。

  老父死了,只留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弱女,又能依靠谁呢?老父的尸体横躺在壤河道中,又有谁给安葬呢?生者如此痛苦,死者如此凄惨,这是一幅惨绝人寰的图景。面对如此现实,女子毫无办法,只好自怨自艾:她恨自己身为女子,不能代父从军,又不能为父营葬,虽然活着又能顶什么用呢?最后她捶胸顿足,口呼苍天,是生是死,莫知所从。“将奈向”,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云:“义犹云奈何也。”如黄庭坚《归田乐引》词:“前欢算未已,奈向如今愁无计!”盖为宋时俗语。此诗用这三字作结,颇符合诗家所说的“言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值得人们吟味和深思。这是第三段。

  此诗的特色在于叙事中带有真挚的感情。作者虽是客观地反映当时徭役带给人民的苦难,但通过诗中人物之口抒发了父女之情、反对**之情,特别是最后一段写老父横尸道路,女儿欲葬不能而自己的命运又生死未卜,呼天抢地,感人至深。因此此诗又可称之为“叙事抒情诗”。

  通览全诗,值得惊叹的是诗人在创作上的勇气。他把犀利的笔锋直接指向宋朝的兵制,激烈地反对统治者所进行的战争。“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二句,颇值得人们深思。郡吏为何那样凶暴?县官为何不敢违抗?简言之,是因为来头很大。这不是在暗示上有朝廷撑腰么?宋朝以诗歌讥切时政,往往是要受到处分的,苏轼的“乌台诗案”便是一例。比苏轼略早的梅尧臣用比苏轼激烈得多的诗篇,的确是十分难得的。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范本五份(扩展7)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1

  登鹳雀楼

  朝代:唐代

  作者:佚名

  原文:

  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

  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同崔邠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翻译

  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注释

  鹳雀楼:唐代河中府的名胜。北周宇文护所建,楼高三层,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济县),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因鹳雀常栖息其上而得名。后为河水冲没。

  西:一作“南”,一作“前”。

  汀洲:水中小洲。

  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

  魏国山河:指大好河山。

  千年:极言时间久远。

  为:一作“知”。

  风烟:一作“风尘”。

  起:一作“是”。

  思归:一作“思乡”。

  远目:远望。

  赏析

  此诗开头四句由傍晚登临纵目所见,引起对历史及现实的感慨。人们在登高临远的时候,面对寥廓江天,往往会勾起对时间长河的联想,从而产生古今茫茫之感。这首诗写登楼对景,开篇便写河中百尺危樯,与“蜂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王昌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等写法异曲同工。以“高标出苍穹”(杜甫)的景物,形成一种居高临下、先声夺人之感,起得气势不凡。此句写站得高,下句则写看得远:“汀洲云树共茫茫。”苍茫大地遂引起登览者“谁主沉浮”之叹。遥想汉武帝刘彻“行幸河东,祀后土”,曾作《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汉武故事》)所祭后土祠在汾阴县,唐代即属河中府。上溯到更远的战国,河中府属魏国地界,靠*魏都安邑。诗人面对汀洲云树,夕阳流水,怀古之幽情如洪波涌起。“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一联,将黄昏落日景色和遐想沉思溶铸一体,精警含蓄。李益生经战乱,时逢藩镇割据,唐王朝出现日薄西山的衰败景象,“今日山川对垂泪”(李益《上汝州郡楼》),不单因怀古而兴,其中亦应有几分伤时之情。

  后四句由抚今追昔,转入归思。其前后过渡脉络,为金圣叹所拈出:“当时何等汉魏,已剩流水夕阳,人生世间,大抵如斯,迟迟不归我为何事耶?”“事去千年犹恨速”一句挽结前两句,一弹指间,已成古今,站在历史高度看,千年也是短暂的,然而就个人而言,则又不然,应是“愁来一日即为长”。“千年犹速”、“一日为长”似乎矛盾,却又统一于人的心理感觉,此联因而成为精警名言。北宋词人贺铸名作《小梅花》末云:“遗音能记秋风曲,事去千年犹恨促。揽流光,系扶桑,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就将其隐括入词。至此,倦游思归之意已水到渠成。“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非春已可伤,何况春至。无怪乎满目风烟,俱是归思。盖“人见是春色,我见是风烟,即俗言不知天好天暗也。唐人思归诗甚多,乃更无急于此者”(金圣叹语)。

  创作背景

  据《全唐文》卷四三李翰《河中府鹳雀楼集序》,崔邠《登鹳雀楼》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七月。此次鹳雀楼**李益并没有参与,此诗应是李益读崔诗后追和之作。李益举家迁居洛阳后,辗转入渭北、朔方、幽州节度使等幕府从戎,此诗当作于这一时期。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3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野,河流入断山。

  古诗简介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畅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写宏伟的鹳雀楼和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

  翻译/译文

  远道来登鹳雀楼,楼阁高比人间。天空笼盖着辽阔的原野,奔明的黄河泻入群由之夺。

  注释

  ⑴鹳(guàn)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⑵迥(jiǒng)临:远道而来。飞鸟:指鹳雀。

  ⑶天势:天体的势。围:这里有“笼盖”的意思。

  ⑷断山:指西山之间。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无法考证。作者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天柱隐所重答韦江州》)。他自视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顿,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因而登临赋诗,抒怀励志,瞩目高远,激情迸发。

  文学赏析

  此诗只有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非常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宋人沈括称赞这诗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这诗和王诗都是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好诗。由于时代、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应当说,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而这种励进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野,河流入断山。

  译文

  鹳雀楼高高的在飞鸟之上,远离尘世间。

  在上面能看到天空笼罩着*坦的原野,江河流入峻峭的高山。

  注释

  唐代河中府名胜,因经常有鹳雀栖息,故得名,后被河水冲没。

  迥临:高高的在上面。迥:常作远或独自的样子解释,此处应描写高远。

  世尘:尘世。

  *野:*坦开阔的原野。晁错《言兵事书》:*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

  断山:陡峭的高山。杜甫《远游》:云长出断山。

  赏析:

  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赏析这首诗的情感,主要应抓住“高出尘世间”这一句,诗人通过登高远望,抒发了超俗脱尘、奋发向上的精神。

  王之涣的同题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一、景象描写:畅当诗开篇写楼的高峻。“迥”显其高远,“临”显居高临下之势,“天势围*野,河流入断山”写登楼远眺的四周景象,比较一般;王之涣诗景象壮阔,视野无穷。

  二、思想内涵:畅当诗以自己视觉的居高临下,表现了自己孤傲洒脱的情怀,也写出远离人世尘俗的意象。诗人在进士及第之后,仕途多坎坷,而他又为人高傲,胸有大志,不甘寂寞,可以说,这首诗是诗人自身情怀的真实流露。王之涣诗,则在*常的写景之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并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激情。

  鹳雀楼早已不存,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西面,黄河中的一个小岛上,高三层,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水,为唐代登览胜地。许多诗人都曾登临赋诗。畅当这首诗在宋代曾获很高评价,与王之涣同题名作并举。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宋人沈括称赞这诗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这诗和王诗都是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好诗。由于时代、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他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天柱隐所重答韦江州》)。他自视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顿,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因而登临赋诗,抒怀励志,瞩目高远,激情迸发。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应当说,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而这种励进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倪其心)

  此诗只有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非常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宋人沈括称赞这诗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这诗和王诗都是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好诗。由于时代、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他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天柱隐所重答韦江州》)。他自视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顿,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因而登临赋诗,抒怀励志,瞩目高远,激情迸发。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应当说,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而这种励进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5

  登鹳雀楼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白日依山尽(jìn),黄河入海流。

  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

  欲(yù)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更:再。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范本五份(扩展8)

——满江红全文及原著赏析实用5份

  满江红全文及原著赏析 1

  [宋]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注释:

  【1】满江红:词牌名,有仄韵、*韵两体。此词仄韵,为正体,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

  【2】朱使君寿昌:朱寿昌,字康叔,时为鄂州(治今湖北武汉武昌)知州。使君,汉时对州郡长官之称,后世如唐宋时就相当于太守或刺史。

  【3】江汉:长江和汉水。

  【4】高楼:指湖北武昌黄鹤楼。

  【5】蒲萄:喻水色,或代指江河。语出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诗句。

  【6】岷峨:四川境内岷山山脉北支。

  【7】锦江:在四川成都南,一称濯锦江,相传其水濯锦,特别鲜丽,故称。

  【8】南山:即终南山,在陕西,朱寿昌曾任陕州通判,故称。

  【9】遗爱:指有惠爱之政引起人们怀念。《左传·昭公二十年》载孔子闻郑子产卒时“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10】剑外:四川剑阁以南。唐都长安在剑阁东北,因称剑阁以南为剑外。苏轼家乡四川眉山,故自称剑外来客。

  【11】江表传:书名,晋虞溥著,已佚。其中记述三国时江左东吴时事及人物言行,《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多引之。

  【12】狂处士:指三国名士祢衡。他有才学而行为狂放,曾触犯曹操,曹操多顾忌他才名而未杀。后为江夏太守黄祖所杀。处士,指不出仕之士。

  【13】空洲:指鹦鹉洲,在长江中,后与陆地相连,在今湖北汉阳。黄祖长子黄射在洲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祢衡当即作《鹦鹉赋》,故以为洲名。唐崔颢《黄鹤楼》诗:“芳草萋萋鹦鹉洲。”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为此词用语所本。

  【14】曹公黄祖:指曹操与刘表属将黄祖。

  【15】飘忽:时光流逝甚速。此指死。

  【16】谪仙:谪居世间的仙人,形容才行高远。指李白。

  【17】黄鹤:指崔颢的《黄鹤楼》诗。据《唐才子传》载,李白登黄鹤楼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后作《登金陵凤凰台》,即有意追赶崔诗。

  作品赏析:

  这首词以慷慨愤激之调,振笔直书,开怀倾诉,通篇贯注了郁勃不*之气。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情达意,既表现出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又发自肺腑的议论中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苍凉悲慨、郁勃难*的激情。

  上片由写景引入。开篇大笔勾勒,突兀而起,描绘出大江千回万转、浩浩荡荡、直指东海的雄伟气势。“江汉西来”二句,描绘了江水奔腾的胜景。著名的黄鹤楼在武昌黄鹄山巍然屹立,俯仰浩瀚的大江。长江、汉水滚滚西来,汇合于武汉,那波涛的颜色,如同葡萄美酒一般,一片浓绿。发端两句,以高远的.气势,抓住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胜景伟观,写出了鄂州的地理特点。“蒲萄深碧”,重笔施彩,以酒色形容水色,用李白《襄阳歌》诗句,形容流经黄鹤楼前的长江呈现出一派葡萄美酒般的深碧之色。以下“犹自带”三字振起,化用李白“江带峨嵋雪”之句,杜甫《登楼》诗“锦江春色来天地”,不著痕迹,自然入妙,用“葡萄”“雪浪”“锦江”“春色”等富有色彩感的词语,来形容“深碧”的江流,笔饱墨浓,引人入胜。词人将灵和楼前深碧与锦江春色联系起来,不但极富文采飞扬之美,而且透露了他对花团锦族、充满春意的锦城的无限追恋向往之情,从而为下文“思归”伏脉。这两句由实景“蒲萄深碧”引出虚景“岷峨雪浪,锦江春色”,拓展了词境。江河自岷江锦水而来,将黄鹤楼与赤壁矶一线相连,既是友人驻地的胜景,又从四川流来,既引动词人思归之情,又触发怀友之思。这就为下文感怀作了有力的铺垫。接下来这一句由景到人,一句写对方,一句写自已。朱寿昌在陕西任通守期间留有爱民之美誉,政绩突出。《宋史》本传载朱在阆断一疑狱,除暴安良,“郡称为神,蜀人至今传之”即“南山遗爱守”所指。词中“南山”当是“山南”之误。以对“剑外”,“山南”字面亦胜于“南山”。而苏轼蜀人,称朱寿昌亦以其宦蜀之事,自称“剑外思归客”,映带有情。如今思乡而归不得,两厢对比,既赞美了朱寿昌为人颂扬的政绩,又表达了自己眼前寂寞的处境以及浓郁的思归情绪。面对此间风物,自会触景兴感,无限惆怅。“对此间”以下,将君、我归拢为一,有情就要倾吐、抒发,故由“情”字,导出“说”字,逼出“殷勤说”三字,双流汇注,水到渠成。

  上片“殷勤说”三字带出整个下片,开始向友人开怀倾诉,慷慨评论。“江表传”二句,引出自己对历史的审视和反思。他劝告朱寿昌不要再读《江表传》这部书了。以愤激语调唤起,恰说明感触很深,话题正要转向三国人物。 “狂处士”四句,紧承上文,对恃才傲物、招致杀身之祸的祢衡,表示悼惜。祢衡因忠于汉室,曾不受折辱,当众嘲骂曹操,曹操不愿承担**之名,假借刘表属将黄祖之手将其杀害,葬于武昌长江段的鹦鹉洲。词人用感触颇深的三国人物——祢衡的事迹引以为戒,接着笔锋一转,把讥刺的锋芒指向了迫害文士的曹操、黄祖。如今贤士不在,只能空对那武昌长江段的鹦鹉洲,苇花萧瑟,一片凋零凄凉。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以致招来祸灾。苏轼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历史,“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争底事”,即争何事,意即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以致招来祸灾。称霸一时的风云人物,如残害人才的曹操、黄祖之流,最终也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过眼烟云。此句流露出苏轼豁达、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这话是有弦外之音的,矛头隐隐指向对他诬陷的李定之流。苏轼此时看来,祢衡的孤傲、曹操的专横、黄祖的鲁莽,都显得非常可笑。言语间,反映出苏轼超越历史,摆脱现实限制的观念。收尾三句,就眼前指点,转出正意。词人引用李白的故事,激励友人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这既是对友人的劝勉,愿他能够置身于政治漩涡之外,寄意于历久不朽的文章事业,撰写出色的作品来追蹑前贤;也体现了苏轼居黄州期间的心愿,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全词形散而神不散,大开大合,境界豪放,议论纵横,显示出豪迈雄放的风格和严密的章法结构的统一。一则,它即景怀古,借当地的历史遗迹来评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再则,它选用内涵丰富、饶有意趣的历史掌故来写怀,藏情于事,耐人寻味;三则,笔端饱含感情,有一种苍凉悲慨、郁愤不*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激荡着。即景抒怀,指点江山,论古说今,涉及五个历史人物,坦露了对朋友的坦荡胸怀,将写景、怀古、抒情结合,不粘不滞,思想深沉,笔力横放,虽为酬答之作,却也体现了东坡词豪放的风格。

  满江红全文及原著赏析 2

  [宋]赵希蓬

  劲节刚姿,谁与比、岁寒松柏。几度欲、排云呈腹,叩头流血。杜老爱君□谩苦,贾生流涕衣空湿。为国家、子细计安危,渊然识。英雄士,非全阙。东南富,尤难匹。却甘心修好,无心逐北。螳怒空横林影臂,鹰扬不展秋空翼。但只将、南北限藩篱,长江隔。

  作品赏析:

  这首词是用以和华岳的。华岳是宋宁宗时的武学生,有志恢复中原,曾作了一首《满江红》:庙社如今,谁复问、夏松殷柏?最苦是、二江涂脑,两淮流血。壮士气虹箕斗贯,征夫汗马兜鍪湿。问孙吴、黄石几编书,何曾识!青玉锁,黄金阙。车万乘,骓□匹。看长驱万里,直冲燕北。禹地悉归龙虎掌,尧天更展鲲鹏翼。指凌烟去路复何忧,关山隔。最后一句应当读作“指凌烟去路,复何忧关山隔,”雄心壮志,气魄极大。表示恢复必成,功业必立,无可阻挡之意。当时韩侂胃掌权,兴兵北伐,这本是义举,但韩目的不纯,北伐乃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又准备不足,仓促出兵。极具眼光和经验的华岳看出了北伐的不妥,大胆上书反对,指出此时北伐时机不佳,且所用非人。因此惹怒了韩,将其逮捕下狱。但后来的事态证明了华岳的正确,北伐很快以失败结束,韩被杀,南宋人民陷入了更深的苦难中。

  华岳的词大约是写于北伐的前夕,词中没有反映出战时战后的事。赵希蓬和词当是写于北伐失败以后、韩侂胃被杀之前。词的上片高度赞扬了华岳的爱国热忱与谋国识见。“岁寒,然后知松之后调也。”华岳因直言劝谏而遭祸,战争失败证明了他是正确的。华岳在上书的结尾写道:“事之未然,难以取信。臣愿以身属之廷尉(掌刑狱之官),待其军行用师,劳还奏凯,则枭臣之首,风递四方,以为天下欺君罔上者之戒;倘或干戈相寻,败亡相继,强敌外攻,奸臣内畔,与臣所言尽相符契,然后令臣归老田里,永为不齿之民写的慷慨激昂”。“几度欲、排云呈腹,叩头流血”,说华岳不止一次想向皇帝披肝沥胆,贡献意见。但是却横遭迫害,一腔忠忱无人能解。这是何等的孤独和寂寞啊!但是纵观中国历史,会发现华岳并不孤独,从屈原开始,“信面见疑,忠而被谤”的事屡见。作者将华岳比作忧国忧民的贾谊是颇为切合的`。年轻的贾谊在上给皇帝的奏疏中痛切地说:“臣窃惟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治安策》)条分缕析,慷慨激昂。“杜老爱君”,终生流落;“贾生流涕”,反被放逐;为国家仔细计安危、识见渊深的华岳竟身陷缧绁。这是***的悲剧。亦是时代的悲剧。“ □(似可补‘心’字)谩苦”、“衣空湿”,作者深深为之痛惜。

  下片由华岳的遭际联想时局,深感愤慨。“英雄士,非全阙。东南富,尤难区。却甘心修好,无心逐北。”象华岳这样识见渊博的人南宋还有不少,东南财富更是甲于天下,而朝廷却视而不见,覥颜媚金。南宋朝廷有一个论调:“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辛弃疾《美芹十论·自治第四》引)。实际上脆弱的并不是南宋的国力,而是一帮苟且偷安的统治者的心理!“英雄士”诸语就是对这种论调的正面驳斥,这正好利用了《满江红》词过片的短句排偶,声情显得异常激烈。“鹰扬”谓如鹰之奋扬,本于《诗·大雅·大明》,辛弃疾曾用之激励韩侂胃北伐:“维师尚父鹰扬,熊罴百万堂堂。”(《清*乐》)而韩侂胃之辈简直将战争当作儿戏,一触即溃,而又一蹶不振。就在这种情况下,南北议和,金人竟至要胁割两淮之地,以长江为界。自古以来南北对峙的**都没有将长江作为分界线的,南宋有识之士也都知道守江必须守淮,淮河不守,江防难保,国家就岌岌可危了。“但只将”一句,将作者的忧虑、愤慨浓缩起来,发人深省。赵希蓬此词和南宋的很多爱国词人的作品一样,现实性很强,感情激烈慷慨,且有丰富的内容,既赞扬了华岳的高风亮节,又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忧虑。因此颇值得一读。

  满江红全文及原著赏析 3

  [宋]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释:

  【1】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

  【2】黄鹤楼: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鹤矶上。

  【3】凤楼龙阁:形容中原建筑的华美富丽。

  【4】万岁山:宋徽宗政和四年(1122年)建于汴京东北角,为皇帝游玩享乐之地。

  【5】珠翠:指山前的奇花异石。另有一说为指代宫女。

  【6】蓬壶:蓬莱,是古代传说中的渤海中三个仙山之一。

  【7】铁骑:敌兵。

  【8】郊畿:京畿一带。

  【9】风尘:威事引起的兵荒马乱的情景。

  【10】膏:血污。

  【11】锋锷:敌人的武器。

  【12】壑:大沟。

  【13】请缨:请求命令。

  【14】河洛:黄柯、洛水一带,即指中原。

  【15】汉阳:武汉三镇之一。

  作品赏析:

  【注释】: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怒民冲冠”略早,写于绍兴四年(1134)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绍兴三年(1133)十月,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朝廷对湖南、湖北的统治安全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阳六州。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交通道路。正在这大好时机,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要求岳飞收复六州,然后班师回朝。于是岳飞只得率部回到鄂州。

  岳飞凭借襄邓大捷以仅三十二岁年龄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因此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精兵直捣中原,收复失地,以免坐失良机。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

  这首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

  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围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致巧妙(蓬壶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异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昇*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

  所接二句直写作者心中宿愿——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采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急切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爱国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满江红》即由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特点。

  满江红全文及原著赏析 4

  [宋]苏轼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生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注释:

  【1】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

  【2】子由:作者弟弟苏辙字,当时他在京都汴梁任门下侍郎。

  【3】清颍(yǐng):颍水,源出河南登封县西南,东南流经禹县,至周口镇,合贾汝河、沙河,在颍州附*入淮而东流。

  【4】孤帆明灭:一叶船帆忽隐忽现。

  【5】宦(huàn)游:在外做官。

  【6】“孤负”二句:写兄弟风雨之夜相聚谈心的乐趣。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应物)诗,至‘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侧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风翔至是时已二十余年,仍未实现“对床夜语”的愿望,故日“孤负”。孤负,辜负。林下意,指相约退出官场,过退隐生活的话。萧瑟,指雨声。

  【7】生华发:花白的头发脱落。

  【8】“一尊酒”二句:此时苏辙在黄河边的汴京(开封),故苏轼向黄河侧遥举一杯酒,表示祝福。尊,通“樽”,酒杯。

  【9】恍如昨:仿佛如同昨天。

  【10】“眉间”句:谓眉问出现黄色,有即将归去的征兆。韩愈《郾城晚饮赠马侍郎》诗:“眉间黄色见归期。”

  【11】花如雪:落花如雪之零乱。

  作品赏析:

  词的上片即景抒情,抒发了对兄弟之间长期不得相见的深深感慨和对弟弟的深切怀念,下片追忆从前,希望能有机会到京城与弟弟见上一面,并想象兄弟相会汴京的欢悦情景。

  第一句就说“清颍东流”,很符合他这种“、喜临水”的爱好。当时京师与颍州之间的交通,大都靠走水道。苏辙在京师任职,如果来颍州,无疑也将是泛颍水,所以说“愁目断,孤帆明灭”。“孤帆明灭”极见盼望之切。由盼望兄弟远来相聚,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宦游无根,相隔千山万水,写得非常*实。

  “孤负当年林下语,对床夜雨听萧瑟。”苏轼与苏辙从小一同读书,形影不离。成年之后,不得已而分手仕宦四方,分手前,曾有感于韦应物的“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诗句,相约以后早退,共享闲居之乐。苏轼任凤翔幕府时,临别赠苏辙诗曰:“夜雨何时听萧瑟。这两句充满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意境清幽而浪漫,从中可见词人内心深处的高情雅致。另外,这两句是一贯而下的,“孤负”二字一直贯到底,也照顾了上文。正因为自己宦游天涯,相隔着万重千叠的`白水青山,望断孤帆明灭也终于不能相见,才辜负了当年林下归隐之约,不能对床同眠,共听萧瑟夜雨。所以上片结尾便归结为聚少离多之恨,由长恨而不觉满头白发了。

  这首词上片正面写系念之情,没有具体的细节描写,全是写实。而下片的“尊酒”晤谈,把臂“相看”,以至同“觅残春”,则全由具体细节编织而成,却又全是写的梦境。一半抒情,一半写实,抒情全是实情,写实却是梦境,构成了这首词的特别章法。古典诗词中写梦境的名篇很多,但大都有入梦出梦的描写,交代得很清楚,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甚至标题中都标明是梦。但这首词写梦境,却始终未加点破。换头以后,突兀而来,仿佛苏辙真的来到了黄河之侧,怀酒清话,无限缠绵。表面上看起来不知所云,但往细处看,原来这是在写梦。

  梦中兄弟相见,共饮于黄河之侧,畅谈往事,互看容颜,大有杜甫《羌村三首》“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之意。但杜甫是把实境写得如梦,而东坡这里,却是把梦写得如同实境。“衣上”两句,上句是未见时相思之深,下句是写既见时衷心之喜。“添黄色”出于《玉管照神书》,这是一部谈命相术数的书,而苏轼晚年多读道书,诗词中也往往掺杂道家辞语,这里的“眉间喜气”云云即为一例。这两句一写衣上,一写眉间,充分写出了亲人相见之喜。而衣上的“旧痕”正反衬出眉间“喜气”之重,是写得浓墨重彩,非常感动人的。

  这首词的下片写梦境,入梦时既未说破,到结尾也不写出梦,更不点明。只由梦中相见的喜气重重而回顾上片的辜负林下,“便”字轻轻一逗,用得很好。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辜负了当年的林下之约,现在居然在不自觉其为梦的梦境中相见了,当然要领略林下之约的情趣。于是便相携游赏,在故园的池台之上寻觅尚可追踪的“残春”。“春”而曰“残”,也很切合东坡暮年的心境。“便”,还有即便之意,在一气重更之中仍透露出一丝凄凉的况味。池上的残春已*尾声,片片飞花如雪,即便相见相携相赏,也终究是相顾两衰翁了,词境颇为萧瑟。不过,“花如雪”到底是很美的,无多的晚境更值得珍重,萧瑟而并不衰飒。

  这首词感情真挚动人,词人以兄弟的情谊为主线来写景抒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而能感人肺腑,其中也夹杂着对官场的厌倦和人生不得意的感慨,是当时作者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

  满江红全文及原著赏析 5

  岳飞,字鹏举。二十岁从军,勇敢善战,他统率的岳家军,曾多次打垮强大的敌人,成为抗金的骨干力量。他的`诗词不多,但都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 这首《满江红》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可以说,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没有一首像本词那样有这么深远的社会影响,也从来没有像本词那样具有激奋人心,鼓舞人们杀敌上战场的力量。

  上片抒发作者为国立功满腔忠义奋发的豪气。以愤怒填膺的肖像描写起笔,开篇奇突。凭栏眺望,指顾山河,胸怀全局,正英雄本色。下片抒写了作者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报效君王的耿耿忠心。下片开头四个短句,三字一顿,一锤一声,裂石崩云,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胸怀,令人扼腕。 “驾长车”一句豪气直冲云霄。在那山河破碎、士气低沉的时代,将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激励力量。“饥餐”、 “渴饮”虽是 夸张,却表现了诗人足以震慑敌人的英雄主义气概。 最后两句语调陡转*和,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肝胆沥沥,感人至深。全词如江河直泻,曲折回荡,激发处铿然作金石之声。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范本五份(扩展9)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着 同: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注释

  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卜算子”是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寂寞:孤单冷清。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副词,又,再。着(zhuó):同“著”,遭受,承受。更著:又遭到。

  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任:动词,任凭。

  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妒(dù):嫉妒。

  零落:凋谢,陨落。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赏析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宝剑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梅不*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领略其神韵。这犹如“幽居见。那么,野梅为何又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呢?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诗所说: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以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诗人的心血! “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我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我的品格就像我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不正是诗人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吗!“群芳”在这里代指“主和派”小人。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梅花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来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比必寄托。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赏析二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势,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的咏怀之作。压住一“愁”字,表现了梅花的寂寞与无人问津,渗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独。下阕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而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赏,陆游立志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又,再。

  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

  群芳:群花,这里借指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故:指花开时。

  评价

  陶渊明爱菊,为的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闲适;周敦颐喜莲,为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而陆游重梅,则为的是“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坚贞。这可以从他的《卜算子·咏梅》中得到印证。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读罢此诗,我们也不禁会生出“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感慨来。作为一代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很早就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君书”的爱国之志,二十九岁时,他以状元秀的身份登上仕途可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部分卖国求荣的投降派,更面对着苟且偏安的昏帝王。因此面对积贫积弱的现实,诗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南宋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破亡之路。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排挤、贬谪,使诗人不得不发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浩然长叹了。尽管如此,但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不从俗媚的节操没有丝毫的改变。即便到了“食且不继”,因为没钱,药也停了吃;因为省灯油,书也没的读,甚至不得不连自己常用的酒杯都忍痛卖掉的地步,他仍然足迹不踏权门,他依旧胸怀杜稷,心系百姓。我们从中仿佛听到了屈原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与坚定,我们仿佛看到了杜甫那“穷年忧黎园,叹息肠内热”的抑郁与沉重。真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也正是有这样的社会背景,有这样的思想根基,使我们在品读《咏梅》时,更能清楚地看到诗人那至死不渝的追求。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象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了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着 同: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注释

  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卜算子”是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寂寞:孤单冷清。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副词,又,再。着(zhuó):同“著”,遭受,承受。更著:又遭到。

  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任:动词,任凭。

  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妒(dù):嫉妒。

  零落:凋谢,陨落。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赏析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宝剑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梅不*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领略其神韵。这犹如“幽居见。那么,野梅为何又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呢?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诗所说: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以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诗人的心血! “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我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我的品格就像我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不正是诗人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吗!“群芳”在这里代指“主和派”小人。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梅花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来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比必寄托。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赏析二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势,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的咏怀之作。压住一“愁”字,表现了梅花的寂寞与无人问津,渗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独。下阕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而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赏,陆游立志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又,再。

  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

  群芳:群花,这里借指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故:指花开时。

  评价

  陶渊明爱菊,为的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闲适;周敦颐喜莲,为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而陆游重梅,则为的是“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坚贞。这可以从他的《卜算子·咏梅》中得到印证。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读罢此诗,我们也不禁会生出“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感慨来。作为一代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很早就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君书”的爱国之志,二十九岁时,他以状元秀的身份登上仕途可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部分卖国求荣的投降派,更面对着苟且偏安的昏帝王。因此面对积贫积弱的现实,诗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南宋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破亡之路。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排挤、贬谪,使诗人不得不发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浩然长叹了。尽管如此,但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不从俗媚的节操没有丝毫的改变。即便到了“食且不继”,因为没钱,药也停了吃;因为省灯油,书也没的读,甚至不得不连自己常用的酒杯都忍痛卖掉的地步,他仍然足迹不踏权门,他依旧胸怀杜稷,心系百姓。我们从中仿佛听到了屈原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与坚定,我们仿佛看到了杜甫那“穷年忧黎园,叹息肠内热”的抑郁与沉重。真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也正是有这样的社会背景,有这样的思想根基,使我们在品读《咏梅》时,更能清楚地看到诗人那至死不渝的追求。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象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了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着 同: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注释

  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卜算子”是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寂寞:孤单冷清。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副词,又,再。着(zhuó):同“著”,遭受,承受。更著:又遭到。

  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任:动词,任凭。

  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妒(dù):嫉妒。

  零落:凋谢,陨落。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赏析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宝剑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梅不*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领略其神韵。这犹如“幽居见。那么,野梅为何又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呢?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诗所说: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以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诗人的心血! “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我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我的品格就像我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不正是诗人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吗!“群芳”在这里代指“主和派”小人。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梅花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来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比必寄托。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赏析二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势,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的咏怀之作。压住一“愁”字,表现了梅花的寂寞与无人问津,渗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独。下阕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而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赏,陆游立志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又,再。

  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

  群芳:群花,这里借指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故:指花开时。

  评价

  陶渊明爱菊,为的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闲适;周敦颐喜莲,为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而陆游重梅,则为的是“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坚贞。这可以从他的《卜算子·咏梅》中得到印证。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读罢此诗,我们也不禁会生出“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感慨来。作为一代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很早就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君书”的爱国之志,二十九岁时,他以状元秀的身份登上仕途可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部分卖国求荣的投降派,更面对着苟且偏安的昏帝王。因此面对积贫积弱的现实,诗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南宋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破亡之路。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排挤、贬谪,使诗人不得不发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浩然长叹了。尽管如此,但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不从俗媚的节操没有丝毫的改变。即便到了“食且不继”,因为没钱,药也停了吃;因为省灯油,书也没的读,甚至不得不连自己常用的酒杯都忍痛卖掉的地步,他仍然足迹不踏权门,他依旧胸怀杜稷,心系百姓。我们从中仿佛听到了屈原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与坚定,我们仿佛看到了杜甫那“穷年忧黎园,叹息肠内热”的抑郁与沉重。真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也正是有这样的社会背景,有这样的思想根基,使我们在品读《咏梅》时,更能清楚地看到诗人那至死不渝的追求。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象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了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着 同: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注释

  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卜算子”是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寂寞:孤单冷清。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副词,又,再。着(zhuó):同“著”,遭受,承受。更著:又遭到。

  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任:动词,任凭。

  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妒(dù):嫉妒。

  零落:凋谢,陨落。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赏析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宝剑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梅不*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领略其神韵。这犹如“幽居见。那么,野梅为何又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呢?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诗所说: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以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诗人的心血! “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我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我的品格就像我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不正是诗人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吗!“群芳”在这里代指“主和派”小人。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梅花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来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比必寄托。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赏析二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势,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的咏怀之作。压住一“愁”字,表现了梅花的寂寞与无人问津,渗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独。下阕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而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赏,陆游立志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又,再。

  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

  群芳:群花,这里借指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故:指花开时。

  评价

  陶渊明爱菊,为的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闲适;周敦颐喜莲,为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而陆游重梅,则为的是“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坚贞。这可以从他的《卜算子·咏梅》中得到印证。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读罢此诗,我们也不禁会生出“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感慨来。作为一代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很早就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君书”的爱国之志,二十九岁时,他以状元秀的身份登上仕途可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部分卖国求荣的投降派,更面对着苟且偏安的昏帝王。因此面对积贫积弱的现实,诗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南宋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破亡之路。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排挤、贬谪,使诗人不得不发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浩然长叹了。尽管如此,但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不从俗媚的节操没有丝毫的改变。即便到了“食且不继”,因为没钱,药也停了吃;因为省灯油,书也没的读,甚至不得不连自己常用的酒杯都忍痛卖掉的地步,他仍然足迹不踏权门,他依旧胸怀杜稷,心系百姓。我们从中仿佛听到了屈原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与坚定,我们仿佛看到了杜甫那“穷年忧黎园,叹息肠内热”的抑郁与沉重。真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也正是有这样的社会背景,有这样的思想根基,使我们在品读《咏梅》时,更能清楚地看到诗人那至死不渝的追求。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象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了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注释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

  卜算子:为词牌名。《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取卖卜算命的意思。

  说明:双调,44字,前后阕各两仄韵,各22字,上去通押。也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古代传递**文书的人中途换马匹休息、住宿的地方。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寂寞:孤单冷清。

  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著(zhuó):同“着”,这里是遭受的意思。更著:更加受到。

  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一任:任凭。

  群芳:群花、百花。隐指权臣、小人。

  妒(dù):嫉妒。

  零落:凋谢。

  碾(niǎn):轧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赏析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作者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词中,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作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已经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得以“想见”,正是由于该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此文章主要表明了咏梅的高洁情操,体现出咏梅坚强不屈的精神,值得读者们的学*。

  这首词以梅喻人,上阕写梅的处境和遭遇:寂寞无主,还要加上风雨催逼!下阕写梅的气节操守: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我们从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不仅可看到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而且读出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这首词是陆游在宋、金斗争中,力主抗战,矢志不渝,但屡遭打击,告老归田后所作,是一首托物言志词,借梅花写自己孤寂境遇和坚贞节操,表明了一位***身处逆境仍光明磊落的心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