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论文 (菁华3篇)

首页 / 论文 / | 2022-11-07 00:00:00 论文

医学伦理学论文1

  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除了课堂讲授,我们还应用目的启发、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并举的教学方式代替单调乏味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激发医学生伦理思考与决定的能力,并取得一定成效。

  1.更新教学观念

  没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成果。所以,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扭转教学只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局面,努力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使学生在教学改革和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潜能、自主学*的能力和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并强调把理论与实践、学*与应用、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

  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目的启发式教学法对在校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以后能否当一名出色的医生,主要看专业课的成绩,而《医学伦理学》属公共课,学得好坏与以后医术高低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在讲授本门课之前,我们从职业特点入手,列举事例,让医学生充分认识到学*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性,为上好这门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预*的课堂讲授法《医护伦理学》教材内容不复杂,学生自己阅读就可以基本理解。所以,课前让学生先预*,课堂讲授时再采取多种形式,如让学生担任“小老师”,由经过预*较为熟悉教材内容的学生上台主讲,再由其他学生补充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医德的形成与发展”前,请学生自己预*教材内容,并要求其查阅相关资料,特别是中外历代著名医师的事迹,在课堂上再到讲台上讲“故事”,然后让学生分别发言,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并总结出必须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这样,一堂相对枯燥的大道理课顿时变得生动活泼,学生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案例分析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就是选取一些有针对性的、典型、真实的临床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传授与医学伦理学相关的概念及内容,引导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理解原理、强化记忆,避免了抽象说教和空洞的议论。使医学伦理学始终不脱离医学实践并能够最大限度地贴*现实,使学生感到医学伦理学有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

  (4)榜样示范教育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讲授护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时,我们可以穿插护理界模范人物的事例,讲授她们的高尚情操及一些动人事迹,以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课中穿插讲授2011年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孙玉凤的事迹,就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

  (5)专题讨论教学法专题讨论教学法主要是针对某一医学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及讨论,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争辩中巩固理论知识,培养道德情感,也使老师从学生的辩论中发现教学及学生道德情感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改进教学内容及方法,并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6)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学*,基本教学模式是小组讨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围绕临床问题,编制课程,由教师事先设计一个临床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达到学*新知识的目的。

  (7)创设角色模拟教学情景角色模拟是利用演戏和想象创造情景,以启发学生对自己及他人行为、信念、价值的认识。例如,我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让学生加深对该课程的理解。由几个学生分别模拟一位行动不方便、有点耳聋的孤寡老年病人,一位耐心负责的护士和一位不负责任的护士。学生在看的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一会儿叹气,一会儿愤慨,一会儿捧腹大笑。通过角色扮演,学生理解了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认识到护理孤寡老年病人时应理解和关心,尊重病人,并细致观察病情,这样会使教学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8)多媒体课件教学把每项内容都设计成“重点掌握”“难点解析”“一般了解”三部分。在“重点掌握”的内容上,主要是用慢镜头及局部放大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引起学生注意,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和记忆的目的。在“难点解析”的内容上,运用动画的形式,并配有悦耳的音乐和相关知识的解说,使学生轻松而不枯燥地理解了难点问题。同时,利用人—机互动的特点,反复多次播放和讲解重点和难点,直至学生理解、融会贯通为止。此外,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一方面将相似内容的异同点加以比较,列出表格,另一方面通过链接相关基础和临床知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联想记忆。最后,还附以相应*题和病历以方便学生自我检查所学内容。教学效果在护理伦理学教学手段上引进多媒体,是对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进行的全面优化,它是科学而且先进的。生动、丰富的画面,美妙动听的音乐效果,使教学者、教学媒介和学生达到了三位一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应用,我们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内容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课堂活跃,实效性增强,医学伦理学成为医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医学伦理学全过程教学在学生职业道德形成中真正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学伦理学论文2

  【摘要】为了提高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实践课引入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实践表明: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设置实践课的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学*医学伦理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的一门理论科学,同时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强调用医德理论、医德原则指导医务人员的医德实践。所以,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感,使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思想,同时带给学生一种现代的医学理念、科学的医学思想、全新的医学意识和良好的医学伦理思辩能力。使医学生不但能够遵从行医规范及行医准则,而且能够端正医学认知,启迪学生学*医学知识及指导医学实践。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在2006年~2007年对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尝试性地进行了改革,把实践课引入医学伦理学教学中。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计划生育医学专业2003班、2004班作为实验对象。

  2.方法

  计划生育医学专业2003班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组),计划生育医学专业2004班采取课堂教学及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试验组),研究的具体方法是把医学伦理学的学*要求告诉学生,然后,在临床专业课程的临床见*时由带教老师简单讲解临床工作中的医学伦理问题,同时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医学伦理的问题,结合这些问题,运用医学伦理学有关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对进行实验的两个班级进行了相同内容的测验,对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学生进行了教学方法的问卷调查。

  3.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二、结果

  1.两组不同教学方法班级考试成绩对比分析

  两组测验成绩对比分析表明,采取课堂教学及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试验组)的班级考试成绩比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组)的班级好,二个分数段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及P<0.05)。

  2.两组不同教学方法班级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组)与采取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试验组)的班级对教学方法的认同无明显差异。

  三、讨论

  医学伦理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由于课时的限制及教师的专业限制(非医学专业教师),开设实践课相当困难,学生对学*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兴趣不大,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课堂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上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如采取案例分析、专题辩论、角色互换法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了“满堂灌输”的枯燥,提高了学生学*的兴趣及主动性,对提高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效果有明显作用[1]。但是,医学伦理学的内容包括了医德理论、医德规范、医德实践和医德难题四部分,不同的章节、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均不同,如医德实践和医德难题部分,没有实践,学生对医学伦理问题的思考就不会深入,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也不利。这就要求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应该设置实践课。

  在我们的教学尝试中,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组)与采用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试验组)的班级的测验成绩对比分析结果来看,尽管成绩在90分以上及60~69分这两个分数段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70~79分及80~89分这两个分数段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采用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试验组)的班级的学生成绩优于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组)班级的学生。在对教学方法的的评价结果看,“激发学*兴趣、调动学*主动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容易掌握知识、培养了道德情感、对临床实践有帮助”等调查内容,得到试验组学生认同的百分比与对照组学生认同的百分比,从两组的统计学结果看,两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是相同的。从两组测验成绩对比分析及问卷调查的结果看,成绩对比有差异,问卷调查无差异,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采用的是案例分析、专题辩论等方法有关系。采取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典型、真实的案例,引起学生的注意,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景,在老师的指引下,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由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再由老师根据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及解决情况作进一步的纠正、补充,同时传授与医学伦理学相关的概念及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原理,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理解及接受知识,强化了记忆,避免了抽象说教和空洞的议论。专题辩论主要是针对某一医学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及讨论,讨论前先把主题告诉学生,让学生做好准备,讨论主要由学生发言,不同的观点可自由争辩,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争辩中巩固理论知识,培养道德情感,也使老师从学生的辩论中发现教学及学生道德情感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案例分析、专题辩论这两种方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实践中已证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及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采用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了实践机会,能够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测验结果看,试验组对案例分析题及综合题解答的正确率比对照组高,说明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学问卷调查的结果看,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性,主要原因是实践课的设置问题,尽管有了实践课,但我们的研究是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把实践内容依附在临床专业课程的见*上进行的,教学效果会受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学方法的认同方面两组教学方法无差异。

  医学伦理学的内容包括医德理论、医德规范、医德实践和医德难题4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特点,医德实践这部分内容实践性强,课堂上应用案例分析、角色互换法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提高实践能力有一定帮助。但缺乏真实的情景、真实的案例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冲击,对引起学生的注意方面也不够至于医德难题部分,由于是目前面临的有争议的伦理问题,还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这部分内容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取专题辩论或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专题辩论的教学法在课程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且能较好地激发学*兴趣,调动教学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但它与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一样,也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学*方式的转变,绝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钱聚标,朱永湘,王华.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4):417.

医学伦理学论文3

  对*医学伦理学30年的发展进行历史性回顾,将其放到逻辑与历史关系的视域中去讨论和反思,可能会让我们发现该学科在*兴起和发展30年来成就颇丰的同时,也看到这个学科在演进过程中的弯路和由此形成的惯性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不能奢望一个学科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就成熟到理论和实践上完备和完美,但是对医学伦理学这样一个具有多重性质的学科进行审视,必须将其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样一个内史—外史架构上去分析和认识。这样认识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从该学科的发展进程中看到它在过去30年中,内史(逻辑)和外史(历史)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从而认清和选择更有利于学科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1.*医学伦理学30年:逐步走向逻辑与历史统一的过程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之所以能够作为考察一个具有哲学特性的学科建构的根据,是因为人类所构建的任何逻辑体系必须与人类认识史和人类发展史相统一才可能是正确的和合理的。

  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所提供给*医学伦理学进步的基础和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疗卫生实践伴随*改革进程的加快而出现的多方面前所未有的现象和问题,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医疗卫生逐步脱离原有公益化道路向市场化的迈进,导致诸如“看病难,看病贵”等现代新的医疗危机初现端倪;生命和健康受到由于社会有限卫生资源不合理分配导致的不公*日益加剧;经济利益强大的驱动力量导致的医师职业精神的缺失也成为新形势下一种医疗行业的顽疾;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盛行导致的人文精神的缺失给医疗行业蒙上了一层“医学非人学”的阴影,如此等等。二是生命科学和技术在*的快速发展,不断产生与30年前的美国同样的或者类似的生命伦理问题和难题,这些问题不仅对医务界和生命科学界是一个巨大的道德冲击,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生命道德和生命道德心理都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医学伦理学界过去只是在学术信息和理论层面所了解的问题突然变成了身边不断涌现的现实问题和难题,*的医学伦理学界不能不去面对。三是*社会政治改革进程和法治进程的加快,带来了整个社会民主意识的进步和权利意识的增强,这种民主和权利意识从社会层面向医疗卫生领域的延伸和演化,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患者自主意识、*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提升,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标

  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患者群体文化和道德素养的参差不齐,带来医患关系不和谐局面的凸显。四是*城乡、区域政治经济发展不*衡带来的卫生经济伦理问题大量出现。五是公共卫生事件和公害事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公众健康受损,公共健康伦理成为不可忽视的伦理问题。六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的磕磕绊绊和社会的漫长等待,让公众面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表现出的无奈和无助引发的管理层面和政策层面的伦理问题突出。七是生命科学和技术领域研究进程和速度的加快,带来的各类研究和试验对受试对象的保护等一系列伦理问题,甚至从人与自然关系视角引发的对动植物生命关注的伦理问题,都成为生命伦理学的课题。总而言之‘30年前*的社会现实没有给*医学伦理学的产生提供孕育和生长的条件。而30年后的今天,*社会急剧转型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样让社会产生了一种对医学道德的强烈需求,因为当年发生在美国社会的很多问题,同样出现在今天的*。医疗卫生市场化的问题、现代医疗危机的问题、医患关系的问题、临床医疗中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的问题、医疗科研商业化的问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问题等等。加上当代生命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就显得异常突出和尖锐。当然还要看到,*社会具有自身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其社会转型过程中会产生包括当年的美国社会在内的其他社会形态可能不会出现的新问题,如社会和经济发展不*衡导致的社会医疗卫生资源分配悬殊过大而产生的不公*问题。如果说30年前的*没有提供让*医学伦理学在理论和实践上迅速成长和不断成熟的条件,*今天的社会现实,不仅给*医学伦理学提出了层出不穷的课题和问题,而且从*医学伦理学自身到整个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的不断优化,*医学伦理学界未来也许没有理由再把学科发展的责任推给历史。

  在*医学伦理学发展的30年中,学科自身的演化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不断探索医学伦理学自身的逻辑结构和学科框架。尽管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是没有能够解决好,但是很多学者在这方面的积极努力和大胆尝试,也许初衷并未是建立完备的学科体系,但是厘清了医学伦理学多方面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对学科的基本建设不无裨益。二是研究方法呈多样化发展态势。医学伦理学发展的最初阶段,在研究方法上呈单一化和简单化,一方面是深受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方法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零散编译国外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介绍国外一些主要的观点和问题,因为当时国外的生命伦理学研究同样起步不久,很多学术成果尚在形成过程中,一些有重要影响的著作—162和思想尚不能系统和全面介绍。*式的研究和对国外相关思想的介绍构成当时*医学伦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形态。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学科发展过程中,*社会的转型和生命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医学伦理和生命伦理问题曰益凸显,原有方法无法解释和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加之国外学者的思想和一些重要著作的系统翻译引进,在*对该领域的研究也不断扩展,多个学科和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个学科的进展,根据个人兴趣和知识结构以及工作环境而选择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开始进入多样化和系统化的阶段。甚至可以认为,*学界因为研究方式选择上的不同,开始出现地域性的和学术共同体性的学术性初期分化,从问题出发的研究开始形成一种学术力量,特别是与国际学界联系密切的一些学者和组织,完全采用与国外研究同步的方法,研究国内的问题和力求解决国内的问题。也有学者注重理论层面的学科基础性建设,大胆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思想基础和寻求本体论承诺,将学术研究的重心放在学科得以成立的文化精神和哲学根据的构建和探索上,这些学者并没有完全脱离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但是试图能够从区别于现代西方生命伦理学思想的哲学根据的*思想传统中寻求思路与方法。

  *医学伦理学研究不断走向繁荣,也需要多种研究路径的选择和相互间的协同与交流。三是研究内容的不断拓展和不断深化。经过30年的努力,*医学伦理学在研究内容上日益丰富和广泛,学科已经发展到可以用伦理视角和医学道德尺度观察和衡量所有与生命和医学相关的问题,从国家政策层面到个体的行为层面,从医疗卫生的外围要素到医疗卫生行业内部运行,从精神、思想和理论的形而上层面到医学伦理的可操作层面,医学伦理学无不加以渗透和深入。

  正如笔者在总结*医学伦理学发展30年成就所认为的那样,医学伦理学这个学科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可以被认为具有了初步的学科形态。一是从对传统的医学与道德关系的关注,扩展为对医学与伦理、生命与伦理关系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统摄在医学伦理学这个学科概念下,而且力求建立逻辑自洽的学理性的认识和知识体系。二是不断探索和试图形成完整的形而上学承诺,力求建立一整套能够作为学科体系的哲学、道德哲学支撑的本体论、认识论等形而上的理念、精神和思想系统。从学科发展过程看,这种生命伦理文化构建和理论上的终极承诺所获得的进步在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程度。三是*的医学伦理学一直力求建立自身的伦理公理,并把这种公理用医学伦理原则的形式通过学科体系表现出来,最大化地让原则渗透到医学伦理学各层面所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中去。尽管这些原则构建更多的是移植和借鉴,但是对完善*医学伦理学理论系统具有重要的过程性价值。四是*医学伦理学从没有放弃建立与形而上学承诺统一起来的医学伦理学方法论的努力。但是因为如前所述的形而上学承诺本身尚存差距,加之当代医学伦理学关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研究重心向生命伦理现实问题的下沉,方法论对层出不穷的具体研究方法的统摄作用不断被突破,方法论的形成总是处在一个过程之中而尚未构建成理论系统。五是*医学伦理学在发展中越发凸显其应用性,对医学及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现实、具体问题的审视和关注更加深入,涉及生命科学和技术操作的诸多制度和规范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伦理精神,诸如伦理审查委员会、医院伦理委员会等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都是对*医学伦理学学科建设的肯定。此外,*医学伦理学30年间,这个学科的教学已经在各级各类医学院校拥有了一定的学科地位;学术组织、学术共同体、学术交流、学术刊物等标志学科建设的社会性要素都不断成熟;医学伦理学概念和医学伦理问题越来越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医学界和生命科学界特别是有些具有人文情怀和哲学思想的学者对这个学科的作用有了较强烈的认同感,媒体能从医学伦理角度报道相关的新闻事件和典型个案;公众对医学伦理学知识特别是有关案例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方式也开始有所了解和参与讨论。所有这一切都表明,30年历史造就的*医学伦理学已经基本上构成了相对成熟的学科形态,1而这种相对的成熟,正是逻辑与历史不断趋于统一的过程使然。

  2.*医学伦理学界需要正视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衡量*医学伦理学的成就这一问题本身就需要讨论,因为这个学科是一个跨度大而涉及面广的学科,可以设定不同的评判标准对其进行评价。我们可以因为这个学科是具有应用特性的学科,而从其对医学发展的实际作用上衡量这个学科的成就如何;但是又应该看到,医学伦理学的道德哲学特性还决定了对它的评价不能只是具体和实际作用上的,还应该正视其思想和精神这个层面的无形价值和长远意义。“因为医学伦理学在*的发展,从伦理文化、伦理精神层面到自身的形而上学承诺,再到对现实生命伦理问题的认识、判断和解决,空间跨度之大和历史纵深之长,是很多学科无法比拟的。*社会改革开放30年,不断地将很多的社会责任和科学责任赋予这个学科,医学伦理学的`哲学本性和应用特性,决定了这个学科必须背负生命伦理理性和伦理精神构建的重任,也要将这种形而上学承诺连接到可触摸的现实生命伦理难题和问题上来。130年*医学伦理学的学术研究成就和学科的社会和科学作用值得充分肯定,确有很多极具学术和应用价值的成果问世,活跃在这个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对*医学伦理学发展的任何一点贡献,学科发展史都会铭记。但是整体地分析*医学伦理学的发展状况,必须承认还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实际上,这些问题也是*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医学伦理学自身逻辑上需要调整和纠偏的一些问题。*社会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为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条件,学界应该更多地从自身寻找问题和原因以及思考未来发展的一些问题。

  笔者对*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过这样几个方面的看法,概括起来说就是三方面问题和四种能力的不足。

  首先,*医学伦理学特别是生命伦理学的研究整体上视野受限、思维不够开阔。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延续了沉淀在*医学伦理学界多年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结果,以及生命伦理学最初介绍引进时所形成的零散乃至碎片化对待生命伦理学方式的惯性,导致*医学伦理学一直没有能够形成比较雄厚的研究基础和本土化特征。甚至可以说*医学伦理学界并没有能够形成一种对这个学科比较准确和全面的把握与定位。这与*学界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主体构成有直接的关系。笔者认为,*医学伦理学界有两种学术力量,一是没有受到过*医学伦理学研究传统影响的哲学、伦理学乃至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学者对这个领域的关注,这些学者大多从事哲学、伦理学或者史学研究,他们是因为自身的研究涉及生命伦理学或者研究兴趣偶然转向这个领域,表现出对某些生命伦理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这个群体分散于*的综合性大学或者研究机构,绝大多数人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医学和生命伦理领域的研究上。他们的研究往往局限在形而上学的层面,对生命伦理具体问题的研究,更多地注重理论论述和抽象地把握,因为他们中的多数人对医学、生命科学没有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也不具备与实践对象直接接触的条件和能力。但是这些学者的研究,对于完善*生命伦理学的哲学和思想层面的研究具有观念的、精神的和理论的价值。再就是一批从*医学伦理学多年的学术共同体走来的学者们,很多人的医学、生命科学背景以及*医学伦理学研究形成的思维局限和惯性,使得他们极少关注生命伦理学这个概念之外的任何背景知识和学术信息,他们拘泥于对生命伦理学中具体问题的关注,不能将这些具体问题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人文和哲学背景中去思考和分析,他们的研究往往集中在他们所掌握的生命伦理学构成的主体要素和概念上。

  其次,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只是作为学科而没有跃升至文化层面加以认识和研究。因此也就不能确立其在*应有的文化意义上的地位。所以*生命伦理学在把外来生命伦理文化与该领域的*化或者本土化的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并没有取得显著的进展和成就。*医学伦理学多年来并没有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得到应有的关注和研究,学界对知识性和学理性的强调,弱化了对它的文化意义的认识和地位,这也是该领域研究视野受到局限的重要原因之一。生命伦理学的文化特征决定了这个学科本土化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个领域只有作为*社会伦理文化的构成才能完成学科的真正构建和从学科到社会作用的真正发挥。对于这个问题,*学界并不是没有完全意识到,但是这个领域自身的成熟程度和影响力尚不足以以一种能够影响社会和科学的力量被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认可,也没有足够能力在应有的文化层面拥有话语权,也没有与相关文化领域开展对话的能力,导致社会整体文化对其认同上还有距离。

  再次,受到上述两个方面即思维方式缺陷和文化层面研究缺失的直接影响,*医学伦理学所形成的带有较大惯性的“学术范式”对这个领域的学术发展和学科教育等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讨论

  *生命伦理学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不是否定*生命伦理学的学术成就;而是学界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科发展还存在的诸多方面的问题,以便确立起未来努力的方向。笔者认为,*医学伦理学是一个走*而没有走进医学的学术状态,至少应该认为还没有完全走进医学。应该说走进医学是医学伦理学的目的,但是走不进医学,不能把责任推给医学本身的不接纳,还是要从医学伦理学自身几种对话能力不足寻求原因。从学科或者从领域整体上说,*医学伦理学在学科建设上主要表现为这样几种对话能力上的不足。一是缺少能够与哲学、伦理学进行直接对话的能力。医学伦理学毕竟在出身上具有无法摆脱的哲学、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的血统,医学和整个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问题无论多么具体而微,只要具有道德诉求和纳入医学伦理学视野,哲学就一定会通过与之相连的胳带向它输送养分和提供‘‘生命”的支持。*医学伦理学在自身不能构建起完整的形而上学承诺的情况下,就必须学会与哲学和伦理学对话。与哲学的对话本质上是文化意义上的对话。二是欠缺流畅地与医学直接对话的能力。*的医学伦理学必须承认自己是应用伦理学的构成部分。而应用伦理学只有把“应用”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将自身的人文特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出来,这个学科才有精神见之于现实的实在价值。医学伦理学必须直面现实的医学和生命道德问题并试图对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决策和行动产生影响,所以医学伦理学的这一实践追求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又与传统的伦理学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已日益成为人们进行医学生活抉择的理智力量。

  与医学能够真正对话对医学伦理学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三是缺少与社会对话的能力。与社会公众的对话、与科学界的对话、与*的对话、与各级决策机构的对话、与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媒体的对话等等,这种对话本质上是一种学科依靠自身的能力与社会政治、社会管理和各种权力的对话,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对话。在一定意义上说,在*进行这种对话甚至比与哲学、与医学的学科和领域间对话更具挑战性和复杂性,让一个学科来承载这样多的责任似乎显得不切实际也不合情理,但这也是医学伦理学具有的应用性决定的它具有的责任伦理特征的一种社会赋予,因为医学伦理学同任何应用伦理学的分支领域一样,它的任务在于分析现实社会医疗卫生和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的伦理维度“为这些问题所引起的道德悖论的解决创造一种对话的*台,从而为赢得相应的社会共识提供伦理上的支持,同时也力求使道德决断在一种严密的集体性的理性决策程序中获得质量保障。目的就在于探讨如何使道德要求通过社会整体的行为规则与行为程序得以实现”。1四是缺少与国际学术界对话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指整体对话能力,而不是指个别有能力的学者的能力。应该认识到,*医学伦理学对话能力的问题,是一个与对话对象联系在一起的复杂问题。无论是作为学科的哲学和医学,还是*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及国际学术界,都不是单纯依靠*医学伦理学自身能力的提升就能完全解决对话的通畅、理解、互动、采纳、融入等所有问题的。然而,所有的对话,又都是医学伦理学依靠自己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学术价值、评价能力等对对话对象的一种渗透、说服、教育乃至征服。

  任何学科都没有确定的标准去衡量需要多久的历史才能让一个学科成熟,*医学伦理学30年的发展能够取得如此的收获和成就,还是非常值得欣慰的,第一代*的医学伦理学学者群体对*医学伦理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历史不会忘却,他们留给这个学界的精神和传统以及丰富的思想资源都将载入史册。对学科发展的30年进行反思和总结,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科发展过程的审视,看到成就,认清不足,明确发展方向,争取学科的更大进步和发挥更大的作用。


医学伦理学论文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医学伦理学论文 (菁华3篇)(扩展1)

——《尼各马可伦理学》读后感 (菁华3篇)

《尼各马可伦理学》读后感1

  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选择”一节主要隶属于第三卷“行为”这一章中。虽然亚里士多德对“选择”这一章节的文字描述并不多,但是笔者看来“选择”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还是应予以其应得的地位与必要的重视。笔者认为亚里士多德大章篇幅的所描述的善、德性、勇敢、节制等美德品质都要落实到具体行为中来体现,而快乐与幸福也最终将归宿到人的现实生命与实践活动中。由此看来,“行为”这一卷不可忽视。

  虽然亚里士多德强调沉思在合乎德性的活动中的作用,认为沉思是最完美的活动,完善的幸福是某种沉思。然而沉思固然重要且深得亚里士多德的青睐,但关乎选择所引发的一系列具体活动,不管是心理活动也好,还是身体力行的行为也罢,我们同样不可忽视。所以,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基于选择所体现的行为活动是笔者所关注的,而由此引发的“选择与意愿行为”、“选择与考虑”、“选择与责任”的关系也是笔者试图从《尼克马可伦理学》中对此加以捋清与说明的。

  一、选择与意愿行为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首页便出现了“选择”一词,即“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的,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其译者在注释中说道:“选择的意义为自由选择的、有目的的活动。”由此我们可知,亚里士多德的选择概念同时包含着意图与能力以追求目的(善)的实践。但值得强调的是,在这种实践活动中,选择主要是对手段和方法的选择,即在行为的时刻、在可能的范围中,对最能实现目的的手段和使用这种手段方式的选择。这种选择,由于不是直接对于目的(正如希望是直接对于目的的,而选择并非如此),其所包含的目的性意图已不是目的本身,而是从属性的目的性意图。

  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明确的说道:“选择显然是出于意愿的行为,但并非所有出于意愿的行为都是选择。”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愿意去做的事成为我们的选择,但选择并不完全等同于意愿行为。选择虽出于意愿,但又不能被自我意愿所奴役,因为选择仍需考虑到德性,德性意味着选择,好的选择同实践理性的德性——明智不可分离。因此,选择不能简单等同于欲望、怒气、希望以及某种意见。选择体现于有所取舍,正如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与熊掌”、“生与义”都是我们出于意愿想要获得的,但是我们在两者之间必须要有所判断,有所抉择,有所割舍。哪种选项更符合我们的愿望,更合于我们内在的德性,我们便由衷的倾向于这种选项,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诉诸于我们自身的行为,这便是一种体现于现实的选择活动。同时,亚里士多德也承认“选择包含了逻各斯和思想,它的意思就是先于别的而选取某一事物。”即选择就是包含了在先考虑的意愿行为。

  二、选择与考虑

  选择不仅像知识与意见一样包含着逻各斯与理智,更重要的是包含着预先的考虑,所以,选择也是包含了在先考虑的意愿行为。首先,何为考虑?考虑即是考量、思虑。而亚里士多德在“考虑”一节中主要是对考虑的题材作出规定,即我们能够考虑的是对我们力所能及的事物的考虑,这是行为的始因。汉语里常说的“三思而后行”,其实这也体现出在先考虑对于自身行为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也说道:“考虑的对象也就是选择的对象,除非是选择的对象已经确定的……一个人如果已经把行为的始因归于自身,归于自身的那个主导的部分(逻各斯或理性),他也就不用再考虑该怎么做的问题了。因为,我们自身中作选择的也就是这个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考虑其实是逻各斯或理性在我们思维中的外化形式,没有考虑其实也无逻各斯可言,我们的任何行为(包括选择)其实都离不开逻各斯的参与,我们的任何选择都要经过考虑的反复筛选,选择就是一种包含着在先考虑的意愿行为。

  三、选择与责任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主要在第三卷的“德性、恶与能力”这一节中出现了“责任”或“负责”一词,即“私人与立法者都惩罚和报复做坏事的人——除非那个人的行为是被迫的或出于他不能负责的无知的。”“所以在身体的恶之中,受到谴责的是由我们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恶,而不是我们不能对之负责任的那些恶。”由此可知,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谈论“选择与责任”的关系首先关乎选择的性质问题,即选择是否是真正的出于意愿,违反意愿的行为是被迫的或出于无知的,被迫选择就无所谓责任可言,而自我主动选择的就有责任需要承担。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无知”对于选择来说也是一种恶,“无知”在一定场合也要受到谴责,例如亚里士多德所举的“醉酒”之例,“如果一个人是应当对于他的无知负责任的,我们还要因这种无知本身而惩罚他。对于醉酒后肇事的人加倍刑量,因为肇事的始因在他自身:他无知的原因是他喝醉,而他本可以不喝醉。”所以无知在一定情况下也不能免去责任的担当,那种因疏忽的无知也是有罪的,我们也应当为之承担起我们的应有之责。

  其实,涉及选择与责任的关系,我想我们更多要探讨的是选择与德性的关系,德性意味着以选择为条件或者做选择,按亚里士多德的看法,选择对于德性的获得,对于使活动完成得好至关重要。选择意味着在当下显得令我们愉悦而总体上有害的事物和本身有益于善的事物之间作出决定。在此意义下,选择常是一种困难的决定,但由此也凸显出“责任”之于“选择”的重要性。虽然我们可以出于自我意愿自觉能动的选择,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在选择之前经过理性的思考,作出周全的考虑,作出合乎我们自身德性的选择,由此为善的目的所作出的选择,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我们人之为人的责任。

  在此,笔者只是围绕着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谈一谈对“选择”的浅显之见以及梳理一下《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三卷中围绕着“选择”而展开的“选择与意愿行为”、“选择与考虑”、“选择与责任”之间的关系。文末关于“选择与责任”的梳理,由于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并没有详细论述“责任”这一概念,所以笔者只是略微联系“选择与德性”从而试图给以“选择与责任”更好的说明,但至于其联系是否合理,以及“责任”到底在何种维度下得以展开,基于笔者的能力也难以论述清楚,所以这也是笔者读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所留下的一个疑问。

《尼各马可伦理学》读后感2

  两年前断断续续地拜读了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印象深刻。现如今重读经典,随着理解能力的增长,更能参透字里行间的意义,同样也为我的为人之道树立了一个准则。由此,我觉得有必要拿出其中的精华与大家分享。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三种生活,分别是享乐的生活、政治的生活以及沉思的生活。

  第一种生活,享乐的生活。一般的人总是会亲*享乐的生活,因为在所有人看来幸福是人类生活追求的终极意义,而一般人总是*惯将幸福等同于明显的、可见的物质,诸如财富或者荣誉。

  第二种生活,政治的生活是不适合青年人去体验的,亚里士多德曾说,“青年人不适合听政治学,因为他们对人生的行为缺少经验,而人的行为恰恰是政治学的前提与题材。”政治的生活是条艰难的道路,需要那些合乎德性的人去体验,由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培养一代合乎德性,能从事高尚事物的公民理应成为政治学的终极目的,也理应成为政治生活的至善。因此第二种对于一个国度的公民而言,是具有条件的,更多时候甚至是具有选择性的。

  第三种生活,沉思的生活,在亚氏看来是最为理想的一种生活,能选择此类生活的人犹如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学治国者,可谓凤毛麟角,屈指可数。追求并维护真理是成为沉思生活的关键,因为对于一个智者而言,为了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喜爱,理应成为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或许对于过着沉思生活的人来说,真的已经把优秀当作了自己的*惯。

  对于人而言,幸福是至善,理应成为所有活动的目的。

  每个人都会追求幸福,而在不同时期幸福的定义以及对于人本身的意义又是不确定的,于是何种定义能取代多变的幸福定义在人类价值观中的地位呢?

  幸福,可以被公认的认为是一件世上最完美或者说最完善的东西,那么什么又是最完善的东西呢?

  在最完善东西的定义上,几乎亚氏的定义成为数千年来的`代表,一种不会因物而值得欲求,而始终因其自身的东西通常称作最完善的东西。财富会因为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名誉会因为社会的公共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同样我们身体的强健与否以及运气的好坏始终是个不确定的因素,而唯一不会变迁的唯有我们本身拥有的个性,优秀的性格品质具有稳定的德性特征,因此理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达到了这些目标,那么我们就可以称作为幸福了。

  善的事物被分为三类,分别是外在的善、身体的善以及灵魂的善。

  外在的善包括,财富、高贵的出身以及好运等

  身体的善包括,健康、强壮、健美以及敏锐的反应等

  灵魂的善包括,节制、勇敢、公正以及明智

  接着上面的说,显而易见,为了幸福,为了追求最完善的东西,我们理应将灵魂的善视作最恰当意义上的同时也是最真实的善,当然在肯定灵魂的善的同时,一样不能忽略另两种善,因为正是另两种提供了人类追求灵魂善的基础,或者更实在地说,是一种物质基础。

  在智者的脑中,始终有着一个递进式,那就是物质永远是为精神服务的,而物质的取得始终不应成为生活的目的地,追求合乎德性,追求高尚事物的行为始终将成为幸福的唯一途径。

《尼各马可伦理学》读后感3

  这篇文章写了很久了,但是却是我第一次发博客,今天也正好是我的生日,也算是成长的一次铭记吧。加油,未来的自己。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著作,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基于人的活动的特殊性质来说明和理解伦理学的,书中,亚里士多德系统地阐述了善、道德德性、行为、具体德性、公正、理智德性、自制、快乐、友爱、幸福等概念,一共十卷。和其他的同时代的或者是他以前的伦理学著作而言,《尼各马可伦理学》更切中实践事物的本质。是从人的活动出发来诠释伦理学的,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第一卷中,亚里士多德系统的对善做出了诠释。在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中,都以善为目的。如果我们所有的活动都只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可实行的善。如果有几个完善的目的,那么其中那个最完善的东西就是我们所寻求的东西,完满的善应该是自足的。最高的善必定是因其自身而被追求的,而什么是最高善?我们都一致认为是幸福!我们在生活中说的自足就是指一事物自身便使得生活值得欲求且无所缺乏,而我们认为的幸福就是这样的事物。

  但是,完善也是需要外在的物质条件。没有外在的手段,我们就不可能做到或者是很难做到高尚的事,许多高尚的事都是需要有朋友、财富、和权力等这些手段。就如同幸福还需要外在运气为其补充在此,对于幸福的理解,我们会问到,幸福到底是通过*惯或者是训练而获得的,还是神或运气的恩赐。亚里士多德为我们进行了论述:幸福的人不会因为运气的变故而改变自己。他们不会轻易的就离开幸福。也不会因为一般的不幸就痛苦。幸福在于灵魂的合德性的活动,并且是一生中的合德性的活动。但是我们也不可以说一个人或者就是幸福,或者说一个人的幸福丝毫不受他的后代人的命运的影响。幸福是一个目的或者某种完善的东西,而一个人的将来是不可以预见的。我们可以在活着的人们中间,把那些享有我们所说的并将继续享有我们所说的那些善事物的人称为致福的人。

  书的第二卷来诠释的是道德德性。德性分为两种,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是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发展的,所以需要时间和经验,而道德德性则是通过*惯养成的,既不出于自然也不反乎自然。德性既是生成于活动也是毁灭于活动,并且只有在活动中实现。道德德性是与快乐和痛苦相关的,快乐使我们去做卑贱的事情,痛苦使我们逃避做高尚的事情。而快乐尤其可能毁灭德性。因为,一则,追求快乐的欲望从小就伴随着人,能以从人的情感中消除;二则,对于快乐,做得正确就使人善良,做得错误就使人邪恶。每一种感情和实践都伴随着快乐和痛苦,那么德性也由于这种原因而与快乐和痛苦相关。

  说了那么多,我们都还未定义到德性是什么的问题,德性是一种感情,是一种品质。不仅如此,德性还是一种选择的品质,存在于我们的适度之中,有三种品质,两种恶,一是过度,二是不及,三是一种作为他们中间的适度的德性。德性不同于技艺。技艺只相关于对象的性质;德性还需出于一定的心态。一个人知道他要做的行为,出于意愿地、因其自身之故、并且出于一种确定的品质而选这它时的行为,才是合乎德性的。德性是使得我们在所有事物上做得适度的品质,适度有相对于对象的和相对于我们自身的。相对于对象而言的适度是技艺的目标,是我们在做事时达到对于对象而言的适度的品质。德性的目标则是感情与实践事物上达到相对于我们自身的适度。适度是一个很难把握的词,不是每一个人都那么容易把握的住和做的到的。要想获得适度,首先要避开那最与适度对立的极端,其次要弄清楚那把我们引向错误的东西并努力将自己拉向相反的方向。但是适度也是视具体的情况而定的,我们也要学会变通。

  书的第三卷说的是行为,行为有出于意愿和违反意愿的,凡行为的始因在自身内的行为都是出于意愿的。行为与德性是密切相关的。并且更能判断一个人的品质。行为既然跟意愿有关,那么它就与选择息息相关,首先,我们会选择善的东西而去避开恶的东西,其次,我们选择的只是我们知道是善的东西,而不会去选择那些我们不知道是否是善的东西。最后,最善于选择的不是那些善于提出意见的人。选择是一个包含在先的考虑的意愿的行为。

  德性也意味着选择。选择是出于意愿的,但是意愿未必都是选择。选择不同于欲望、怒气、希望和意见,它意味着经过事先的考虑。恶和德性一样是出于意愿的,因为对于一件事情做与不做都在我们的能力之内。行为的始因在我们自身。但是人们常常把快乐当做善来选择,而把痛苦当做恶来逃避。

  关于具体的德性,我们先试着说明勇敢,勇敢是恐惧与信心方面的适度,是面对一个高尚的死时在恐惧方面的适度品质。勇敢的人对于超出人的承受能力的事物感到恐惧。但是他能够以自己正确的方式,按照逻各斯的要求并且为着高尚之故恰当地对待这些事物。勇敢在本质上是痛苦的,他意味着承受痛苦,尽管其目的是令人愉悦的。而且,一个越有德性的人,面对死亡就越有痛苦。因为,他在德性上愈完善,他所得到的幸福愈充足,死将带给他的痛苦也就愈大。因为,他的生命最值得过,而他又全然的知道将失去这最大的善。

  勇敢和节制也是灵魂的无逻各斯的部分的德性,节制是快乐和痛苦方面的适度。节制并非与一切快乐与痛苦相关,而只是同肉体上的尤其是触觉上的快乐和痛苦相关。节制的人适度地期望获得那些适当而愉快的事物。他们不已不适当的事物为快乐,对于这些事物中的令人愉快的事物也不会感到过度的快乐。相对于怯懦,放纵更加是出于出于意愿,首先,放纵出于快乐,怯懦是出于痛苦,快乐是我们所选择的东西,痛苦是出于我们所逃避的东西。其次,痛苦是遏制和毁灭一个人的本性,而快乐则是没有这种效果和作用。所以放纵是更加出于意愿的,而且是更加要收到谴责的对象。但是,放纵的品质却不是出于意愿,对快乐的欲望,我们应当时时的加以管教。

  对于慷慨,我们往往会想到的是给予,慷慨就是小比财务的给予方面的适度。慷慨的人以最好的方式使用财务。在挥霍和吝啬这两个极端中,吝啬是更大的恶。大方是大笔财务的话费方面的适度。大方的人花费是重大的和适宜的,其结果页是重大的和适宜的。大的是对重大的荣誉的欲求方面的适度。大度的人自视重要也配的上那种重要性。大度的人最关注荣誉而又对之取适当的态度。对于大度,对于给予,慷慨的人总是会以最高尚的事而给予。他也会以正确的方式给予:在适当的数量、适度的时间、给予适当的人,按照正确的给予的所有条件来给予。他自己在给予的时候还带着快乐,至少是不带着痛苦的。因为德性的行为是愉快的或者不带痛苦的。

  同样,大方的人也是为高尚而花大量的钱,因为为着高尚是所有德性的共同特征。大方的人愿意去考虑如何最美好、最体面地实现自己的设计,而不愿意算计这样做要花多少钱以及怎么样才能最省钱。一个大方的人不是为自己而铺张,而是为公众而花钱。大方的人当然也要和他的钱财息息相关。我们都知道,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我们怎么能够大方,又从何大方?

  温和是怒气方面的适度,那些在应当发怒的场合不发怒的人被看做是愚蠢的。那些对该发怒的人,在改发怒的时候也不以适当发怒的人也是愚蠢的。温和的人是以适当的方式、就适当的事、持续适当的时间发怒的人,尽管他显得偏向不及一边。

  友善是社交方面的适度,友善的人不随意的讨好他人,也不随意的使人痛苦。他的友好和所施加的痛苦都出于高尚的目的。诚实也是社交方面的适度。诚实的人拒绝交往虚伪,但是他可能对自己少说几分。机智是消遣**谈方面的适度,有品位地开玩笑的人被称作机智的,机智的人只说和听适合一个慷慨的人所说和听的东西。羞耻也是一种德性,而是由坏行为引起的一种感情。羞耻感可以帮助青少年少犯错误。

  接下来说的是公正,公正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守法,一种是*等。守法是总体上的公正,守法是公正不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涵盖着整个范围。具体的公正则相关于荣誉、钱物等等这类事物的获得上的*等或不*等。具体的公正又分为分配的公正和私人交易的公正。公正还有很多的其他方面的思考,比如公正是给予的过多,还是索取的更多?公正与公道也息息相关,公道既与公正同类,又不同于后者,它优于法律的公正,是对法律的由于一般性而带来缺陷的公正的纠正。

  和朋友的相处也是很重要的,而且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我们很多的时候都在和朋友打交道。友爱或*似一种德性。他不仅必要而且是最高尚的。做朋友和有德性也是一样有两种意义。只是共同的生活才是实际地做朋友。好人因彼此的善、愉快和有用而有意愿共同生活。然而友爱不同于爱,爱是一种感情,友爱则是一种品质。不*等的友爱也会发生争吵,分歧是依照德性、贡献性还是需要来分配。公正的原则在于使不同的人多分的不同的东西。这种安排既重建了*等又保全了友爱。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快乐和幸福。快乐和幸福总是息息相关的。快乐是某种善,痛苦是恶,是应当避免的。人们都在追求的,是不同的快乐,尽管大家都在追求着快乐。兽类和人都在追求快乐,而且,如果快乐与实现活动不是某种善,幸福的人的生活就不是令人愉悦的。必要的肉体上的快乐不是恶,它只有在过度的时候才会是恶。肉体快乐特别被人们追求是因为它能驱逐开痛苦并且特别强烈,易于为人们享受。过度的快乐与必要的快乐对立。而不是与痛苦对立。实现每种活动都有完善着他的特殊快乐。每一种动物都有其特殊的快乐,不过在人类中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快乐,完善着好人的实现活动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

  幸福不是一种品质,而是因其自身而值得追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幸福不在于消遣,消遣是一种休息,我们需要休息是为着严肃的工作,越是有德性的人,其活动就越是严肃。幸福是被我们看做人生追求的目的。幸福与人的活动是息息相关的。幸福也和沉思有关,沉思是最高等的一种实现活动,其次,他最连续,第三,幸福中必定会有快乐。第四,沉思中含有最多的我们所说的自足,第五,沉思似乎是唯一因其自身故而被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人想要幸福,就要学会努力去追去不朽的东西,过一种与我们身上最好的部分相适合的生活。因为,属于一种存在自身的东西就对于它最好,最愉快,同样,怒斯的生活对于人是最好的、最愉悦的,因为努斯最属于人。所以说这种生活也是最幸福的。

  后记:花了整整一个学期,我很认真的读了这本书至少三遍,虽然其中还是有很多的不懂之处,但是相比较于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我感觉现在的感觉好了很多。人还是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是要去敢于翻开第一页,没有翻开第一页,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你自己的潜力在哪里。其次,人在年轻的时候还要勇敢的去读难读的书,难懂的书,这样,你才会在蓦然回首的时候,发现,你真的可以的。

  《尼各马可伦理学》确实是一个不仅仅是外表难以读懂的著作,也是实实在在难以读懂的著作,但是当你真正的去用心的去读的时候,真正的理解作者的思想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对于多么的博学多才,思维又是如何的严谨。他对于生活的观察是多么的深入,对于生活的反思是多么深沉,可以说,这本著作在当时或是在现在,都是包含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伦理学现象。包含了对于人类种种行为的反思,从而提出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各方各面的想法。真正的用伦理学的知识来造福人类。

  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同读于同一本著作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读伦理学著作是人一生中重要的经历,一部好的伦理学著作是作者用心写的,当然这也需要我们读者用心去读,在我以后有了一定生活经历或者是经历了一些生活的磨砺以后,再重拾《尼各马可伦理学》,我一定又会有一次全新的感受。期待着,给心灵又一次真正的洗涤,做一个最透彻、最美丽的自己,也做一个水晶般晶莹剔透的女子。


医学伦理学论文 (菁华3篇)(扩展2)

——《尼各马可伦理学》读后感 (菁华3篇)

《尼各马可伦理学》读后感1

  这篇文章写了很久了,但是却是我第一次发博客,今天也正好是我的生日,也算是成长的一次铭记吧。加油,未来的自己。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著作,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基于人的活动的特殊性质来说明和理解伦理学的,书中,亚里士多德系统地阐述了善、道德德性、行为、具体德性、公正、理智德性、自制、快乐、友爱、幸福等概念,一共十卷。和其他的同时代的或者是他以前的伦理学著作而言,《尼各马可伦理学》更切中实践事物的本质。是从人的活动出发来诠释伦理学的,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第一卷中,亚里士多德系统的对善做出了诠释。在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中,都以善为目的。如果我们所有的活动都只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可实行的善。如果有几个完善的目的,那么其中那个最完善的东西就是我们所寻求的东西,完满的善应该是自足的。最高的善必定是因其自身而被追求的,而什么是最高善?我们都一致认为是幸福!我们在生活中说的自足就是指一事物自身便使得生活值得欲求且无所缺乏,而我们认为的幸福就是这样的事物。

  但是,完善也是需要外在的物质条件。没有外在的手段,我们就不可能做到或者是很难做到高尚的事,许多高尚的事都是需要有朋友、财富、和权力等这些手段。就如同幸福还需要外在运气为其补充在此,对于幸福的理解,我们会问到,幸福到底是通过*惯或者是训练而获得的,还是神或运气的恩赐。亚里士多德为我们进行了论述:幸福的人不会因为运气的变故而改变自己。他们不会轻易的就离开幸福。也不会因为一般的不幸就痛苦。幸福在于灵魂的合德性的活动,并且是一生中的合德性的活动。但是我们也不可以说一个人或者就是幸福,或者说一个人的幸福丝毫不受他的后代人的命运的影响。幸福是一个目的或者某种完善的东西,而一个人的将来是不可以预见的。我们可以在活着的人们中间,把那些享有我们所说的并将继续享有我们所说的那些善事物的人称为致福的人。

  书的第二卷来诠释的是道德德性。德性分为两种,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是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发展的,所以需要时间和经验,而道德德性则是通过*惯养成的,既不出于自然也不反乎自然。德性既是生成于活动也是毁灭于活动,并且只有在活动中实现。道德德性是与快乐和痛苦相关的,快乐使我们去做卑贱的事情,痛苦使我们逃避做高尚的事情。而快乐尤其可能毁灭德性。因为,一则,追求快乐的欲望从小就伴随着人,能以从人的情感中消除;二则,对于快乐,做得正确就使人善良,做得错误就使人邪恶。每一种感情和实践都伴随着快乐和痛苦,那么德性也由于这种原因而与快乐和痛苦相关。

  说了那么多,我们都还未定义到德性是什么的问题,德性是一种感情,是一种品质。不仅如此,德性还是一种选择的品质,存在于我们的适度之中,有三种品质,两种恶,一是过度,二是不及,三是一种作为他们中间的适度的德性。德性不同于技艺。技艺只相关于对象的性质;德性还需出于一定的心态。一个人知道他要做的行为,出于意愿地、因其自身之故、并且出于一种确定的品质而选这它时的行为,才是合乎德性的。德性是使得我们在所有事物上做得适度的品质,适度有相对于对象的和相对于我们自身的。相对于对象而言的适度是技艺的目标,是我们在做事时达到对于对象而言的适度的品质。德性的目标则是感情与实践事物上达到相对于我们自身的适度。适度是一个很难把握的词,不是每一个人都那么容易把握的住和做的到的。要想获得适度,首先要避开那最与适度对立的极端,其次要弄清楚那把我们引向错误的东西并努力将自己拉向相反的方向。但是适度也是视具体的情况而定的,我们也要学会变通。

  书的第三卷说的是行为,行为有出于意愿和违反意愿的,凡行为的始因在自身内的行为都是出于意愿的。行为与德性是密切相关的。并且更能判断一个人的品质。行为既然跟意愿有关,那么它就与选择息息相关,首先,我们会选择善的东西而去避开恶的东西,其次,我们选择的只是我们知道是善的东西,而不会去选择那些我们不知道是否是善的东西。最后,最善于选择的不是那些善于提出意见的人。选择是一个包含在先的考虑的意愿的行为。

  德性也意味着选择。选择是出于意愿的,但是意愿未必都是选择。选择不同于欲望、怒气、希望和意见,它意味着经过事先的考虑。恶和德性一样是出于意愿的,因为对于一件事情做与不做都在我们的能力之内。行为的始因在我们自身。但是人们常常把快乐当做善来选择,而把痛苦当做恶来逃避。

  关于具体的德性,我们先试着说明勇敢,勇敢是恐惧与信心方面的适度,是面对一个高尚的死时在恐惧方面的适度品质。勇敢的人对于超出人的承受能力的事物感到恐惧。但是他能够以自己正确的方式,按照逻各斯的要求并且为着高尚之故恰当地对待这些事物。勇敢在本质上是痛苦的,他意味着承受痛苦,尽管其目的是令人愉悦的。而且,一个越有德性的人,面对死亡就越有痛苦。因为,他在德性上愈完善,他所得到的幸福愈充足,死将带给他的痛苦也就愈大。因为,他的生命最值得过,而他又全然的知道将失去这最大的善。

  勇敢和节制也是灵魂的无逻各斯的部分的德性,节制是快乐和痛苦方面的适度。节制并非与一切快乐与痛苦相关,而只是同肉体上的尤其是触觉上的快乐和痛苦相关。节制的人适度地期望获得那些适当而愉快的事物。他们不已不适当的事物为快乐,对于这些事物中的令人愉快的事物也不会感到过度的快乐。相对于怯懦,放纵更加是出于出于意愿,首先,放纵出于快乐,怯懦是出于痛苦,快乐是我们所选择的东西,痛苦是出于我们所逃避的东西。其次,痛苦是遏制和毁灭一个人的本性,而快乐则是没有这种效果和作用。所以放纵是更加出于意愿的,而且是更加要收到谴责的对象。但是,放纵的品质却不是出于意愿,对快乐的欲望,我们应当时时的加以管教。

  对于慷慨,我们往往会想到的是给予,慷慨就是小比财务的给予方面的适度。慷慨的人以最好的方式使用财务。在挥霍和吝啬这两个极端中,吝啬是更大的恶。大方是大笔财务的话费方面的适度。大方的人花费是重大的和适宜的,其结果页是重大的和适宜的。大的是对重大的荣誉的欲求方面的适度。大度的人自视重要也配的上那种重要性。大度的人最关注荣誉而又对之取适当的态度。对于大度,对于给予,慷慨的人总是会以最高尚的事而给予。他也会以正确的方式给予:在适当的数量、适度的时间、给予适当的人,按照正确的给予的所有条件来给予。他自己在给予的时候还带着快乐,至少是不带着痛苦的。因为德性的行为是愉快的或者不带痛苦的。

  同样,大方的人也是为高尚而花大量的钱,因为为着高尚是所有德性的共同特征。大方的人愿意去考虑如何最美好、最体面地实现自己的设计,而不愿意算计这样做要花多少钱以及怎么样才能最省钱。一个大方的人不是为自己而铺张,而是为公众而花钱。大方的人当然也要和他的钱财息息相关。我们都知道,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我们怎么能够大方,又从何大方?

  温和是怒气方面的适度,那些在应当发怒的场合不发怒的人被看做是愚蠢的。那些对该发怒的人,在改发怒的时候也不以适当发怒的人也是愚蠢的。温和的人是以适当的方式、就适当的事、持续适当的时间发怒的人,尽管他显得偏向不及一边。

  友善是社交方面的适度,友善的人不随意的讨好他人,也不随意的使人痛苦。他的友好和所施加的痛苦都出于高尚的目的。诚实也是社交方面的适度。诚实的人拒绝交往虚伪,但是他可能对自己少说几分。机智是消遣**谈方面的适度,有品位地开玩笑的人被称作机智的,机智的人只说和听适合一个慷慨的人所说和听的东西。羞耻也是一种德性,而是由坏行为引起的一种感情。羞耻感可以帮助青少年少犯错误。

  接下来说的是公正,公正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守法,一种是*等。守法是总体上的公正,守法是公正不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涵盖着整个范围。具体的公正则相关于荣誉、钱物等等这类事物的获得上的*等或不*等。具体的公正又分为分配的公正和私人交易的公正。公正还有很多的其他方面的思考,比如公正是给予的过多,还是索取的更多?公正与公道也息息相关,公道既与公正同类,又不同于后者,它优于法律的公正,是对法律的由于一般性而带来缺陷的公正的纠正。

  和朋友的相处也是很重要的,而且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我们很多的时候都在和朋友打交道。友爱或*似一种德性。他不仅必要而且是最高尚的。做朋友和有德性也是一样有两种意义。只是共同的生活才是实际地做朋友。好人因彼此的善、愉快和有用而有意愿共同生活。然而友爱不同于爱,爱是一种感情,友爱则是一种品质。不*等的友爱也会发生争吵,分歧是依照德性、贡献性还是需要来分配。公正的原则在于使不同的人多分的不同的东西。这种安排既重建了*等又保全了友爱。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快乐和幸福。快乐和幸福总是息息相关的。快乐是某种善,痛苦是恶,是应当避免的。人们都在追求的,是不同的快乐,尽管大家都在追求着快乐。兽类和人都在追求快乐,而且,如果快乐与实现活动不是某种善,幸福的人的生活就不是令人愉悦的。必要的肉体上的快乐不是恶,它只有在过度的时候才会是恶。肉体快乐特别被人们追求是因为它能驱逐开痛苦并且特别强烈,易于为人们享受。过度的快乐与必要的快乐对立。而不是与痛苦对立。实现每种活动都有完善着他的特殊快乐。每一种动物都有其特殊的快乐,不过在人类中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快乐,完善着好人的实现活动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

  幸福不是一种品质,而是因其自身而值得追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幸福不在于消遣,消遣是一种休息,我们需要休息是为着严肃的工作,越是有德性的人,其活动就越是严肃。幸福是被我们看做人生追求的目的。幸福与人的活动是息息相关的。幸福也和沉思有关,沉思是最高等的一种实现活动,其次,他最连续,第三,幸福中必定会有快乐。第四,沉思中含有最多的我们所说的自足,第五,沉思似乎是唯一因其自身故而被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人想要幸福,就要学会努力去追去不朽的东西,过一种与我们身上最好的部分相适合的生活。因为,属于一种存在自身的东西就对于它最好,最愉快,同样,怒斯的生活对于人是最好的、最愉悦的,因为努斯最属于人。所以说这种生活也是最幸福的。

  后记:花了整整一个学期,我很认真的读了这本书至少三遍,虽然其中还是有很多的不懂之处,但是相比较于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我感觉现在的感觉好了很多。人还是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是要去敢于翻开第一页,没有翻开第一页,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你自己的潜力在哪里。其次,人在年轻的时候还要勇敢的去读难读的书,难懂的书,这样,你才会在蓦然回首的时候,发现,你真的可以的。

  《尼各马可伦理学》确实是一个不仅仅是外表难以读懂的著作,也是实实在在难以读懂的著作,但是当你真正的去用心的去读的时候,真正的理解作者的思想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对于多么的博学多才,思维又是如何的严谨。他对于生活的观察是多么的深入,对于生活的反思是多么深沉,可以说,这本著作在当时或是在现在,都是包含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伦理学现象。包含了对于人类种种行为的反思,从而提出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各方各面的想法。真正的用伦理学的知识来造福人类。

  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同读于同一本著作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读伦理学著作是人一生中重要的经历,一部好的伦理学著作是作者用心写的,当然这也需要我们读者用心去读,在我以后有了一定生活经历或者是经历了一些生活的磨砺以后,再重拾《尼各马可伦理学》,我一定又会有一次全新的感受。期待着,给心灵又一次真正的洗涤,做一个最透彻、最美丽的自己,也做一个水晶般晶莹剔透的女子。

《尼各马可伦理学》读后感2

  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核心是两种观念,即公正是目的论的和公正是荣誉性的。在公正是目的论的论点里,公正对于权利的界定要求我们弄明白所讨论的社会行为的目的。在公正是荣誉性的论点里,公正是为了推理一种行为的目的性,或讨论之,至少要部分的推理或讨论它应当尊敬或奖励什么样的德性。对于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与政治学的关键而言,弄明白目的性与荣誉性之间的考量和关联尤为重要。

  现代的各种关于公正的理论都试图将公*和权利的问题与荣誉、德性和道德应得的问题分离开来。它们需求那些中立于各种目的的公正原则,并使人们能够自己选择和追求它们的目的。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公证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来保持中立。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关于公正的争论补课避免地就是关于荣誉、德性以及良善生活本质的争论。

  一、公正的德性

  亞里士多德在讨论公正与不公正的表现行为时并未仅局限于一个人是否强占超过其本身所应当拥有的东西上,而是在许多其他形式的不公正行为上讨论。诸如怯懦、贪婪、吝啬以及对待他人的恶意都是不公正行为的一种,而这些不公正行为就成为了具体的恶。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公正,强调公正是一种适度的品质。“所有的人在说公正的时候都是指一种品质,而这种品质使一个人倾向于做正确的事,使他做事公正,并愿意做公正的事。同样,人们所说的不公正也是一种品质,这种品质使一个人做事不公正,并愿意做不公正的事。”

  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公正意味着给予人们所应得的东西,公正是各得其所应得,而不公正则有多种意义,诸如怯懦、贪婪、吝啬以及对他人的恶意都可归为不公正的一种。但有些不公正的行为无法称之为“恶”。不公正有很多类型,那么同样,公正的意义也不仅仅有一种。在区分具体的公正上,主要应依据公正的适用范围和领域的不同而区分,主要分为分配的公正、矫正的公正和回报的公正。其中矫正的公正和回报的公正都可以理解为私人交易中的公正。

  作为德性一部分的公正主要是指公正的道德属性或道德德性,即具有道德德性属性的行为,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德性是公民一切行为的终极原则。“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括”。亚里士多德把公证看作是德行的总体,在所有德性之中,公正德性是与别的人相互关系着的。“公正最为完全,因为它是交往行为上的总体的德性。”具有公正德性的人不仅自身在行为处事时运用公正的德性,而且在和别人交往中也运用公正的德性。具有内在公正德性的人一定会做出公正的德行,但能够做出公正的德行的人未必一定具有公正德性。即“假如一个人做出的行为是出于自己意愿的,他就是在行公正或不公正之事;假如那行为是违反他的意愿的,他就不是或只是在偶性的行公正或不公正之事。”可以看出,在亚里士多德哪里,公正作为德性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即考虑、意愿和适度。我们考虑某人的某一行为是否公正的时候需要全面考虑这三方面的要素。在判断某一单独行为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分析意愿和适度。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德性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是体现在行为者的意愿上,并且是处于自愿选择和认知的公正。

  二、公正的政治目的

  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政治的目的在于塑造好公民,培育好品质。“任何一个真正的城邦——而不仅仅是名义上的城邦,必须致力于促进善这一目的。否则,一种政党就沦为一个单纯的联盟……否则,法律也就变成一种联盟……‘是对人们权力的一种担保——而不是它应当成为的那种例如能使城邦的成员变得善良和公正的生活规则。”亚里士多德批判了两种主要的、灰队政治权威提出要求的制度——寡头制和民主制。亚里士多德认为每种制度都有一种主张,不过都是部分的主张。寡头制认为城邦应当由富人统治,而民主制则认为,出生自由是公民身份和政治权威的唯一标准。但是两者都夸大了各自的主张,因为他们都误解了政治共同体的目的。

  以上两者都忽视了正当的最高目的,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这最高目的就是培养公民德性。国家的目的并不是“为相互间的防御提供一种联盟……或疏通经济贸易以及推进经济交往。”政治关系到某种更高的事物,它关系到试着怎样去过一种好生活。正直的目的完全在于:使人们能够发展各自独特的人类能力和德性——能够慎议共同善,能够获得实际的判断,能够共享自治,能够关心作为整体的共同体的命运。亚里士多德对待政治如同对待长笛一样:他从物品的目的来推理恰当的、分配它的方式。“那些对这种联盟贡献最大的人”,就是具有卓越的公民美德的人,也是那些最善于慎议共同善的人。那些具有最高公民成就的人——而并非那些最富有、数量最多的团体或最帅的人——就是那些应该得到最多的政治认可和影响力的人。

  由于政治的目的就是良善的生活,那么最高的职务和荣誉就应当归于那些拥有最高的公民德性并且善于鉴定何为共同善。财产的所有者应当有发言权,大多数人的考量应当具有某种程度上的重要性;但是最大的影响力应当归于那些具有良好品质和判断力的人。这样一来在执行明智的政策下,将使每个人都过的更好,同时也因为政治共同体的存在是为了尊敬和奖赏公民德性。在这里,公正的目的性就同它的荣誉性相重叠了。

  三、公正与良善生活

  亚里士多德认为参与政治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过一种好的生活而言必不可少,我们不可能在没有政治的情况下过一种完美的、好的、有德性的生活。我们只有生活在一个城邦或团体之中并参与政治我们才能够完全实现我们作为人类的本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注定为了政治联盟而存在,要比蜜蜂和其他群均动物更高级。”亚里士多德认为其原因是自然不会徒劳的创造任何事物,与其他动物不一样,人类拥有语言能力。其他动物能发出声音,声音能够表明快乐与痛苦。可是语言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类能力,它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出快乐与痛苦,还要声明何为公正、何谓不公正,并在对错之间做出区分。我们并不是先默默地理解这些事物,然后再用词语表达出来;语言是我们识别、慎议善的介质。

  我们只有在政治联盟中才能使用人类独特的语言能力,因为我们只有在城邦中才与他人慎议公正与不公正,以及良善生活的本性。“一个孤独自居的人——亦即一个不能分享政治联盟之利益的人,或由于自身已经自足了而不需要分享政治联盟之利益的人——并不是城邦的一部分,因此肯定要么是野兽,要么是神。”因此,只有我们运用语言能力的时候,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这反过来也要求我们与他人慎议什么是对与错、善与恶,以及公正与不公正。

  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政治并不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但是对良善生活来说却必不可少。首先,城邦的法律灌输好*惯、塑造好品质并促使我们形成公民德性。其次,公民生活使我们能够运用慎议和实践智慧的能力,否则它就会处于休眠状态。只有通过进入场地,权衡各种备选项,争论我们的理由,统治与被统治——简言之,只有成为公民,我们才能善于慎议。政治是我们本性的一种表达,是一个展现我们人类能力的场合,是良善生活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

  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公正就是一种适合。分配权利也就是为了寻找社会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符合那些适合于它们的、能够使它们实现自己本性的职责。给予人们其应当所得的,就意味着给予它们所应得的职务和荣誉,以及那些与他们的本性相符合的社会职责。

  亚里士多德的公正思想对当时社会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说,没有一种理论是绝对完美、完全没有缺陷的,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也不例外。由于其阶级性导致的理论内部矛盾。亚里士多德受限于当时的时代与社会背景:由于战争导致的社会不太*,希腊城邦出于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发生极大的变化,又由于社会分配使得富人更富、穷人更穷,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希腊城邦的奴隶制度岌岌可危。在这一情况下,亚里士多德本人的公正观也充满了矛盾。作为奴隶主阶级的一员,亚里士多德一方面极力想要维护现存的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另一方面,他又确确实实看到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分配不均导致的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他对穷人们心生怜悯。

  亞里士多德意图要改变这种现状,但是他又不愿意动摇奴隶制度的统治根基,于是,他选择了温和的折衷的方法,他希望仅仅通过对人们伦理观念的灌输、教化来达到改变希腊城邦现状的目的。这时候,公正的理念正契合他的要求。他的整体的公正观念一方面是个体的内在的德性品质,另一方面又是城邦维系的重要原则,他的部分公正在社会物资的分配、法律执法以及日常交易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是,他的公正始终是混乱的,他既想维护奴隶制度本身又想保障城邦公民的利益,这是不可能达到的,他的公正理论内在的矛盾性是由其阶级性决定的。这样,我们就罗列出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守法的公正是一种政治的政体公正,在执法上就成了部分公正里的矫正的公正;矫正的公正依据的是一种数量*等的原则,分配的公正依据的则是比例*等,贵贱有别、区别对待,实际上是一种不*等的原则。阶级的局限性导致了理论局限性,这是亚里士多德无法避免的。可是,从现代的角度出发来反思和审视先贤的思想始终对我们现在的发展大有裨益。

《尼各马可伦理学》读后感3

  《尼各马可伦理学》其实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毕竟它只是尼各马可根据父亲——亚里士多德的授课讲义整理而成的。所以亚里士多德才是这本堪称西方伦理学开山之作的真正作者,而尼各马可只能算是编者。

  亚里士多德其人履历惊人、师从名师、桃李满园,其中不乏当时雅典最有权势的人。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师傅。他还是最伟大、最博学的科学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学富五车,写作涉及到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等多个方面,是西方哲学第一个广泛系统。

  那这样的一个亚里士多德,讲义中的伦理学究竟是怎样的呢?很多评议不是说“这本书探讨了道德行为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等问题,是西方伦理学史上第一部伦理学专著,书中系统阐述的德性在于合乎理性的活动等观点,成为西方*现代伦理与思想的主要渊源之一。”就是说“在书中,作者系统地阐述了善、道德德性、行为、公正、理智德性、自制、快乐、友爱、幸福等概念,其中不乏精辟的思想和精彩的论述。”但我觉得,虽然思想精辟、论述精彩但亚里士多德的表述方式实在令人不喜,使人读之无味,理解起来也稍显困难。可能是因为这是他授课讲义的缘故,很多思想不显于表,需要深入探讨和详细讲解。这也是他所创的一种特殊文体——亚里士多德式论说文体。然而,亚里士多德既非我们的讲师,又已逝去多年,却是不能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了。

  再讲《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本身吧,其中的幸福观最令我有所感触。首先亚里士多德就在这本书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什么是人的善?这个问题在经过考察展开后变成了:什么是幸福?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现实的德性活动”,并在第一卷和最后一卷都对其有所论述。他先用苏格拉底的“善”来引入,并用其作为自己研究幸福的逻辑起点。苏格拉底的“善”是具体多样的,是人生的最高目的,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中,以研究人的善为主要内容,并从人的行为着手。在他看来,“善”分为外在的善、身体的善、灵魂的善三类,而“至善”则是这三类“善”的有机结合,是善的顶点。这些善的行为品质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体现,所以只有达到了至善的境界,人们才能拥有完满的幸福,而每一次善的行为,就是靠*幸福的机会。

  行为是一种实践性的现实活动,所以幸福又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所谓“德性”,既有后天教育培养出的理性德性,又有后天风俗*惯熏陶而来的伦理德性。人通过德性而享有的幸福生活才是最持久、最具荣耀的,也是最为巩固的。所以,只有养成并实践良好德性的人才谓是达到了人的善,才能获得真实而非虚妄的幸福。

  那通往幸福的途径除了至善和德性外还有哪些呢?

  “公正不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整个的德性。”这句话虽然有点矛盾,有点奇怪,甚至在逻辑上也有概念的包含错误,但却明明白白的展现出了亚里士多德对公正的重视。没有公正,人们就没有了获得幸福的前提保障,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然后是快乐,幸福不等同于快乐但绝不排斥快乐。快乐的人能感到幸福,但前提是这种快乐是高尚的,融合了德性、理性的本性上的快乐。还有一个途径是中庸。中庸,是*传统思想,这个翻译颇有内涵,但说白了就是要懂得适度原则。感受和行为中有不及、中间、过度三种情况,不及会造成失误且破坏规范,而过犹不及。那么,只有保持适度的理性,才能获得幸福。因此中庸也成为了亚里士多德辛福观的重要原理。

  至善、德性、公正、快乐、中庸,这五个通往幸福的途径加上其对幸福的理解构成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也构成了《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公正的环境下,做一个至善之人,持中庸的人生态度,行合乎德性的行为,知足常乐,你就会是那最幸福的人。然喜怒哀乐愁,爱恨嗔痴怨,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的*凡人生,有着小烦恼却也因这五味俱全而有*凡的幸福。


医学伦理学论文 (菁华3篇)(扩展3)

——人格心理学论文 (菁华3篇)

人格心理学论文1

  *古代人格心理学对当代*人格的完善作用及影响

  “人格”一词其实是一个外来引进词,在我国文化中表示人的能力、气质品质、德性、才性等等内在的特征规范的概括和总称。*古代人格心理学对当代*人格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文章就*古代人格思想的理想人格思想的基本内容作为总起,浅要论述了当代社会*人格的概括,针对性提出了*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延伸和*化人格理论模型的构建。

  一、*古代人格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儒家的传统文化中对于物质文明具有一定的排斥,主张贵理斥欲、重义轻利的人生原则。儒家在追求塑造德性、伦理价值的人格方面,不能对经济伦理具有一定的重视,所以对人身权、财产权的认识,也一直被抛弃在伦理道义之外[1]。

  (二)注重守志持节、自尊自爱

  *古代的人格思想中,对于坚守志节道德自觉非常注重。要求个体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需保持自身操守,经受住勇达生死、威逼利诱、声色货利、饥寒愁苦的考验。如果召侮取辱、自暴自弃,必会收人鄙夷、排斥。

  (三)注重推行仁爱精神、主张人格独立

  对物、人、天三界,*古代人格思想非常注重对人的意义,认为人作为社会、宇宙的核心。人的主体资格、主体地位,也成为人高于一切的思想基础,不会受到外界的任何支配。

  (四)追求自强不息、见贤思齐的完美人格

  自强不息、见贤思齐的完美人格追求作为*传统理想人格的重要内容,在*的传统道德思想文化中,一个道德健全、完美的思想人格需要有永不懈怠、努力向上的精神追求。

  二、当代社会*人格概况

  (一)我国当代人格的现状

  1.道德精神

  对个体的价值人生奄度教育,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培养人的勇于挑战、敢于创新、不断奋斗的道德精神。

  2.意识教育

  对个体进行自我完善、环境意识以及科技意识的现代意识教育,进行法规意识、安全意识等的基本公民道德教育,从而能够对社会充分了解。

  3.情感认知

  使个体具备对情感变化规律的认识,认识自身情感变化,并能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调节,从而具有良好的交往关系。

  (二)当代国民人格中传统与现代特质的比较

  传统的人格主要包含:男性优越、宿命自保、安分守成、孝敬长辈、遵从权威。现代的人格主要包含:两性*等、尊重感情、乐观进取、独立自顺、*权开放等[2]。人格进行现代化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人格在进行塑造的同时具备一定的稳定特性,人格进行现代化的转变必须经过量到质的转变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人格的现代化转变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互动的结果,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决定其即会受到环境影响又会受到个体的制约[3]。一方面,个体需要不是被动消极的适应社会变化,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有选择性的适应社会变化,另一方面在变化过程中需要不断的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三、*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延伸

  (一)*古代人格思想与当代人格教育的承接

  1.理性对待历史和现实

  当代人对于理想人格的实现既要了解历史,又需关注当下,同时还需把握未来。因此他们必须肩负一定的历史责任,具有对社会的义务感也强烈的责任心,一切向前看。

  2.继承古代人格思想的优秀品质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形成了扶困济贫、诚实守信的精神,以及坚韧不拔、耐劳、吃苦、勇敢、勤劳的优秀品质,都是当代人的人格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代人只有吸收古代人所传承下的古老优秀品质并不断积淀,才能使自己丰盈而具有时代的气息。

  3.必须有对整体顾全的现实意识

  这需要个体将自身与国家和集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哟和谐整体的现代理念,即具有顾全大局、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现代意识,能用整体的意识去分析认识问题。

  (二)*古代人格思想对当代人格教育的促进发展

  现代化的理想人格需要在社会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形成,不仅需要我们放眼于世界,更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人的理想人格应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当代*的理想人格应当具备相应的纪律和法制意识。当前社会不同与以往时期,在当代,对纪律、法制的重视已经超越以往的任何时期,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完善,这也就需要在经济、社会管理方面依照相应的纪律、法律来进行[4]。因此,培养良好的纪律和法制意识,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当代*的理想人格应当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对儒家传统理想人格的继承主要有自尊、自强、自主、独立的人格。对民族、个体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当代*理想人格的构建,需要在不断学*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以自尊、自强、自主、独立的优秀品格振兴中华民族。

  四、建构*化的人格理论模型

  当代人格教育所能产生的良好效应,对个体甚至对集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人格作为人生价值观念中的稳定心理思想基础,也是能够形成稳定人生观、世界观的内在心理基础。人格作为能够形成特定优秀道德品质的主要原动力,也是作为个体真正成熟的标志。所以,进行的人格教育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格理论模型。

  首先,个性品质的优化。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千姿百态必定形成多种多样的个性人格,健全优良的人格个性作为时代向前发展的动力。提高个体的优秀品质,也就需要我们摒弃以往的传统塑人模式。个性作为个人的心理品质,同个体的非智力要素相关联。因此必须注重个体的非智力要素的科学培养,从而能够形成优秀的个性品质[5]。

  其次,人格意识的优化。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人格同古代人格的必然会有一定的冲突。人格意识的优化必定会成为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理想人格的塑造,必须能够对人生意义及本质有正确的理解,理想的人格品质需要个体吸纳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取向,不断的将其转化为内在的思想价值体系[6]。

  结论

  *古代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其中就含有对人性论的深入探讨,即对人本性的探讨。人性本善、本恶还是中性,儒家学派中经典的《大学》中就表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人格的教育,将情感、意志、知识以及相关的各类学问集人格于一身的全面完善和发展,注重人与人通达的教育理念,重视成才与**的教育结合。古代的思想人格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出现了种种的人格缺失所导致的道德滑坡现象,因此,从古代人的思想人格当中取其精华应用在当代人的思想人格教育至关重要。

  政治心理学中的意识形态研究

  政治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意识形态。本文对政治心理学中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并重点探讨了意识形态下的政治态度,对政治态度的主要维度进行了分析,从而建立健全了意识形态的主要认知模型,为意识形态的进一步研究积累一定的基础。

  一、政治心理学中关于意识形态研究的介绍

  (一)意识形态的内涵

  “意识形态”一词源于两个多世纪以前的欧洲,其内涵经历了多次发展。不同的学者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也不同,意识形态的内涵也随之变得复杂。我们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观念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价值理念、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且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社会阶级或政治集团的根本利益。社会中往往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且这些意识形态可同时并存于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不同的意识形态分别处于主导与支配、非主导与边缘地位。

  (二)意识形态研究中的批判和价值中立两种取向

  意识形态研究存在批判和价值中立两种取向。一方面,大量的研究者对意识形态持批判取向与观点:自法国政治家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后,拿破仑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使得原本“思想的科学”沦为“虚幻的形而上学”;针对德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根本上的颠倒本末,马克思与*就起虚伪性进行了批判,并指出了产生这种虚伪性的根源——社会存在,这为后期研究者提供了出路;自马克思、*之后,学术界从未停止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例如,一是部分学者对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进行研究且指出忽视意识形态领导权是直接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二是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真理就意味着丧失阶级意识和阶级利益,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并认为意识形态没有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衰落,相反意识形态以更为强大的力量支配着人们的思想;曼海姆、奇洛克等人也从各个角度对意识形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另一方面,还有大量旨在从中立角度对意识形态进行研究的研究者,这类研究对意识形态持中立态度。任何一个社会都具有主流意识形态,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往往以中立的姿态出现,凡是与这个中立意识形态不合的其他意识形态都被冠以“极端”的称谓。福柯就曾对意识形态的中立性进行阐述,明确表示意识形态的中立性与本国意识形态的整合有关,意识形态整合越完整,国家的中立性越强;社会各团体、组织将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中立性,主流、主导性意识形态往往会影响民众,使社会其他团体或组织中的人都具有与起支配作用的意识形态相同、相类似的想法;一旦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具有相类似的想法时,意识形态的中立性就会转化成葛兰西所说的霸权。

  二、意识形态中的政治态度的维度

  (一)传统的单维度左-右维度取向

  政治态度是社会成员的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主要针对政治权利与权力及其形态而言,具体表现为赞同或反对政治权力、政治权利与政治制度。政治态度由政治认知、情感与动机组成,体现在政治意识、政治价值与政治信仰中。所以,政治态度集中表现在政治观念与政治主张中,广泛存在于社会存在。

  意识形态中的政治态度的传统维度为单维度,即从左-右维度对意识形态进行分析与研究。根据政治主体的不同,我们可将意识形态按照个体、社会、国家三个政治主体与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四个要素进行匹配。我们也可以从政治客体的角度对政治态度进行分析,即将政治、经济、文化与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保守主义进行匹配,从而得出政治态度的一般性区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从政治主体与政治客体两方面出发,对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保守主义的政治态度做出更为充分的说明。这种区分维度可以称为单维度,即左-右维度取向,非此即彼的态度为意识形态的谱系分类奠定了基础。

  (二)多维度模型取向

  不同意识形态、政治态度的比较一般从积极、消极两方面进行,但更为深入的研究则可按照左、中、右的层级进行分类。早期的左右划分主要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的政治立场,即按照政治立场与态度的不同,分别坐在议会的左边与右边。这种划分具有其积极意义,但其所带来的问题也十分明显:左派或自由派为推行政策,更倾向于*的角度调整资源分配,从而实现福利倾斜倾向;右派与保守派则反对*干预经济,但不否认集体权威。为更有效地推动政治态度的维度分析,我们可充分考虑各种政治意识形态的积极性,将各种政治观念、政治制度与政治态度区分开来。为此,范德伯克、索巴本则从左、中、右三个角度对意识形态下的政治态度做出区分,从而建构起相对完善的多维度模型取向。另外,还有人从自由、*等、秩序三个维度出发,将自由主义者、*者、保守主义者、自由至上主义者同时纳入到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中。

  (三)单维度和多维度模型的调和取向

  多维度模型与单维度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即难以快速、全面地认识意识形态中的政治态度。所以,我们主张在单维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多维度模型,为意识形态的演变与发展奠定基础。一方面,分别从政治观念、政治主张两个维度出发,对意识形态下的政治态度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从政治观念出发,设立增加经济自由、增加社会自由两个维度,将社会主义、自由主义、自由至上主义、保守主义、权威主义、*主义纳入其中,综合分析政治观念各维度;将政策、价值、意识形态整合起来,建立健全意识形态-价值-政策的互动模型。

  三、结语

  政治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意识形态是其重要研究内容与主题,探索意识形态的各要素对推动政治心理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抓住意识形态的本质,不断探讨意识形态中的政治态度,从而构建相对完善的认知模型,完善意识形态的研究体系。

人格心理学论文2

  1引言

  1.1人格的定义

  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含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绝大多数人认同“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指的是古罗马演员在演希腊戏剧时所戴的面具。古罗马演员戴的面具(Persona)表明一种角色或者用来给别人看的一种装扮。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它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稳定的行为方式,人格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人差异;第二部分是内部过程。内部过程和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过程不同,它是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着人怎么样行为、怎么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

  1.2人格的六个流派共存和分歧的解释

  人格理论主要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生物学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流派、认知和社会认知流派。人格理论为什么如此之多?原因在于理论性质的本身容许理论创建人从某一特殊的观点进行思考。理论家在收集资料时必须尽可能做到客观,但是理论家决定收集那些资料,以及如何解释这些资料,则是具有个人主观色彩的事。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定律,是建立在容许有个人解释的假定基础上。所有的理论都反映了理论创建人的个人背景、童年经验、生活哲学、人际关系等,因为每个观察者依据自己的参照系进行的观察是有个人色彩的,所以随之而来的五花八门的理论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有分歧的理论也不无用处,一种理论的效用取决于它是否能推动研究,解释研究资料和综合已知的观察资料,而不是它的常识价值和其他理论的一致性。

  可以打个比方来回答这个问题。盲人摸象的故事人人皆知,五个忙人分别摸到了大象不同的部分,然后就争着向别人说大象是什么样子,磨到不同部位的人,心目中有关于打响的不同形象,这个故事说明,每个盲人所了解到的,只是大象的一部分。由于真正的大象比他们摸到的东西更多,所以每个盲人说的都对,但是却不完整。【3】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格的六个流派就和这几个盲人差不多,也就是说,每个流派都查明并验证了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声称,人的无意识心理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的作用;特质流派的心理学家确信,认识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的;生物学流派的心理学家用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行为主义流派的心理学家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认知流派则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来解释行为的差异。

  1.3能否把六个学派的理论融合为新理论的解释

  如果把六个流派的理论综合起来,我们是否可以得到人们所作所为之原因的更全面、更详细的理论?就如同把盲人摸到的不同部分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大象。但是,盲人摸象的比喻只是部分地适用于人格研究的不同流派。虽然对于人格的某一问题,不同流派之间往往只是在强调重点上存在不同——每个流派都做出一种合理的、能相互相容的解释,可是很多时候,两个或多个流派做出的解释却是完全不相容的。因此,很难将六个理论流派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理论。

  2从人格理论不同学派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的抑郁心理

  当今社会,抑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抑郁指的是什么,大多数人都有过感觉有点“蓝色的”或者“忧郁的”生活。许多大学生由于人生经验不足、思想游移不定、情感比较脆弱,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人际交往、新的学校生活的不适应,从而产生了心理压力,并且不能及时的自我调解心理的失衡,导致心理紧张、烦闷,甚至出现抑郁等消极悲观的情绪体验。本文根据现有的人格理论的六个流派的主要思想和特征,对大学生存在的抑郁心理进行分析。

  2.1精神分析流派

  精神分析是心理学家对人格内部的最深层的发掘。它将探索人性的目光投向内心深处。认为无意识心理影响心理差异。精神分析的创始人Freud在治疗神经症时发现:神经症患者的症状只是表象,其背后潜藏的动力才是病根。他进而推论,人的任何行为表现都有潜在的动因,并由此把整个心理学的目光引向人性的深层——潜意识。他认为,潜意识中的生物本【6】能是人的动力源泉,在人格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对于大学生的抑郁心理,在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Freud看来是一种转向内心愤怒。处于抑郁中的大学生有一种无意识的愤怒和敌意感。例如:他们可以能想向身边的人大打出手,但是一个正常的人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但是与此同时,精神分析学派还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阻止人表现出敌意的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念。也就是说,大学生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原因所引起的愤怒,在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约束下,进而转向了内心,就是所谓的“向自己出气”——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这是一种无意识水*的表现。这种表现的结果就是使大学生处于一种抑郁的心理状态。

  2.2特质理论流派

  生活中人们往往是用词语来描述人格,比如:大大咧咧,认真细心等。特质理论的人格心理学家正是受此现象的启发,创立了特质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处于各种人格特征连续体上的某个位置。虽然在特质理论之前,Freud用潜意识来解释人格,并创立了完整的人格理论,但它是从属于心理病理学的。Freud关心的主要是心理治疗,而特质理论作为一个完整形态的人格理论虽然产生较晚,但它起源于古老的日常经验,创建者Allport不仅将特质作为人格研究的逻辑七点,而且有意识地创建了一门人格心理学学科。

  对于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状况,特质理论流派会重在调查哪些类型的大学生更容易抑郁。先前的研究发现,一个人当前的一般情绪水*是预测他今后情绪的好指标。同时,前人的在研究中测量了一群中年男性的抑郁水*,30年后进行了重测(Leo,Gillum,&Gouze,1979).结果发现,两次重测中这些男人的抑郁水*有高相关。还有一项研究发现,被研究者7岁的行为可以预测他们18岁的抑郁水*。基于前人的研究,对于大学生中处于内向和不爱交际的人群更容易产生抑郁心理。同时,可以对于大学生中处于抑郁的群体,在早年前的行为也可以反应出现在的抑郁水*。

  2.3生物学流派

  心理因素包括:生理、遗传和进化。由于脑是心理的器官,既然亲代和子代在脑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上存在相同点,那么由脑产生的心理机能自然而然也有相似之处。据此推测:人格形成和发展与人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特别是脑的结构功能有关。同时,人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又受制于遗传而来的基因。因此,生物学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对于大学生抑郁会用抑郁稳定性来辩说。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些人可能生而具有对抑郁的敏感素质(McGue&Christensen,1997;Wenderetal.,1986)。在大学生中,有些人生来就具有一种脆弱性。这种脆弱性使他们在面对来自生活的压力事件时会做出抑郁的反应。此外,这种抑郁的反应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受到抑郁遗传的大学生在生活中会不断地体验到忧郁心境。

  2.4行为主义流派

  行为主义关注外部环境对人格的塑造作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人格的本质其实就是行为。作为行为主义的开创者,Watson强调研究外显的行为,声称环境是人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其证据就是Pavlov的经典条件反射。Skinner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概念,用强化来解释学*和人格的形成。因此,对于大学生抑郁的心理,行为主义流派的解释应该是,抑郁是由于生活中缺乏积极强化物所致。也就是说,大学生觉得没意思,不想做事,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生活中有什么值得做的事情。前人的研究得出一个影响深远的抑郁的行为模式,它假设抑郁是由厌恶情绪体验所致,在令人厌恶的情绪中,人们感觉自己干什么都是无能为力。根据这一理论模式,当大学生处于自己不可控制的情境时,会产生一种无助感,并且会泛化到其他的情绪中去,就形成了抑郁综合症。

  2.5人本主义流派

  作为心理学“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是在批判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内部存在着两种思想取向:一种是以Maslow和Rogers为代表的自我实现心理学取向;另一种是以May为代表的存在心理学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会用自尊来解释大学生的抑郁心理。就是说,在大学生中,经常为抑郁所困的人,是那些不能够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感的人。人的自尊心是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它像人格的其他概念一样,在不同时间和情境都是相当稳定的。对于处于抑郁的大学生,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他们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接纳自己,甚至接纳自己的失误和弱点。

  2.6认知流派

  认知取向的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的差异是由人们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也就是说,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人的人格。在认知流派的理论中,大学生是否抑郁,取决于他们如何解释自己控制环境的无能。例如,有人把缺乏控制力解释为暂时的经济困难,有些人则认为缺乏控制力是由于个人的能力不足。相比之下,前者就不像后者那样容易出现抑郁。与此同时,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用一种好似抑郁过滤器的东西来理解和加工信息。因此,大学生中容易抑郁的人总是用最可能导致抑郁的方式来解释周围世界。而他们也很容易回忆起不愉快的体验,他们所遇见的人和环境也好像总是在提醒他们想起那些悲伤,不快的时刻。

  3讨论

  本文是基于对相关的人格心理学文献的阅读而提出的对大学生抑郁心理的浅析,其中包括了涉及到的人格理论的六大流派的主要思想和特征。但是只是基于理论模型上的解释,并没有相对应的实证研究。本文的特点,就是将当今社会和教育比较关注的话题和人格心理学中的主流理论相结合,给出了较为学术的解释。当笔者希望将其中的部分研究可以在以后进行完善,例如:在本文中提到的生物学流派对大学生抑郁的解释中,可以设计相关实验,考察和验证大学生中处于抑郁的人群的和普通正常学生的情感脆弱度的区别;也可以效仿特质流派中的研究范式,对小学生进行抑郁的研究,继而追踪到成长到大学生的时候的抑郁情况,得出两者的相关。

  4人格理论研究的展望

  人格理论研究的发展会与教育更为密切的联系,对学生的某些心理进行分析的同时,可以给出专业的引导和指导措施,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并且,随着*道家、儒家文化在国际上的关注度,人格理论的研究会结合*道、儒家的思想,例如:人本主义认为人性是天生善的,人类本性中固有完善、善良、实现等积极方面。罗杰斯认为人具有天生的某种倾向,不是白板,即“实现倾向”,人的本性自然发挥的作用,其实是“建设性的,是可以信赖的”。马斯洛则认为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似本能”,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老子的人性论与他的道本体论是紧密相关的。他认为“道”是产生、形成宇宙万物的本体、始基。【8】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在人格心理学家的不断探索中,可能会应运而生一种适用于现代社会和生活的新的人格理论。或许不是某个新领域的创新,仅仅是在某个学派的理论上的进一步探索,进而会大大推进人格心理的研究。

人格心理学论文3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案例督导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做、评、思”五个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和提升应用心理学本科生的心理咨询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心理咨询技能;实践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急速的社会变迁也引发了各种社会心理问题,人们对心理学专业也越来越重视,自从1998年应用心理学专业被列入本科专业之后,全国有23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心理学专业。但是从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看,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间还存在巨大差距。以某重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情况为例,就业率保持在百分之八十到九十,虽然只有少数学生毕业后没有就业,但是有将*百分之四十的学生找到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这样的现状使得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处境非常尴尬。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一般为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监狱、医院和企事业人力资源管理,但是用人单位认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够,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则认为是在学校的学*中缺少实践教学的环节。而应用心理学专职教师也一致认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缺少心理咨询的实战技能,是目前心理学学科发展面临的困境。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这一短板也直接制约了专业的发展,因此,要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必须改进实践教学的模式,以便培养受社会欢迎的专业型人才。

  一、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实践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心理学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在各高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的高校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比如浙江大学采用导师制与核心课程相结合的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北京师范大学“6+1”培养模式以及沈阳师范大学采取小学期实践教学的方式。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不够深入,一般都倾向于形式化;第二,学校内的实训基地的真实度不够,和校外的基地合作流于形式,没有让学生进行长期的实践,没有“走出去”的实战演练。第三,学生在学*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分离,以学*心理咨询技术为例,学生学*了咨询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学的各个理论流派,也熟记了每个流派的方法,但是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地运用,还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题之一;第四,学生学*的主动性差,教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学实践环节,不能主动学*,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追求创新的精神,*惯于老师的灌输式学*,面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不能自觉开动脑筋。

  二、“案例督导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的提出

  工作坊教学模式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模式,它最初起源于德国,在20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产生。其主要特色是在一个互助的小团体中形成轻松的、有趣的氛围,每次活动设定一个专题内容,围绕主题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互动活动。通过心理体验活动学*理论知识、增加体验领悟。本文主要以“表达性绘画艺术案例督导工作坊”为例,从“教、学、做、评、思”五个环节来阐述如何通过心理辅导和体验互动解决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心理咨询技能提升遇到的瓶颈,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咨询专业技能。

  (一)“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

  “教”指的是在工作坊模式下教师教授参加者关于工作坊主题的相关知识,当然这些知识的讲授并非传统的认知教学模式。传统的认知教学模式是以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考核为主,而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教师的“教”教的是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以“表达性绘画艺术案例督导工作坊”为例,在工作坊开始前采用自愿报名的原则,在系统学*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基础课程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中选取20名对绘画心理治疗感兴趣并有意愿参加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参加每周一次,每次2。5小时的表达性绘画艺术工作坊活动,“表达性绘画艺术督导工作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讲授的主题是:

  (1)第一单元:绘画治疗总论;

  (2)第二单元:线条颜色绘画心理分析;

  (3)第三单元:树木测验与心理疾病筛查;

  (4)第四单元:人物测验与自我认识;

  (5)第五单元:房树人测验绘画分析;

  (6)第六单元:五维画测验;

  第二阶段为以小组为单位的团体绘画心理活动体验阶段:

  (1)第一单元:画出你心中的自己;

  (2)第二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

  (3)第三单元:心中曼陀罗;

  (4)第四单元:我的家庭图;

  (5)第五单元:风景构成法;

  (6)第六单元:离别和祝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案例督导工作坊的教学模式是开放的、崭新的、活泼的,不拘泥于讲授形式的,在每个单元课程内容开始前,教师会带领学生做一个热身活动,以便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并活跃团体氛围,会选择有趣的心理活动,如“大风吹”“松鼠和大树”“进化论”“轻揉体操”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重要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播者而是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等的,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学生思考对活动的感悟,对自我的发现和对人生的理解。

  (二)“在做中学”的学*策略

  美国教育家泰勒认为:“学生学到什么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在做中学是有效的学*策略之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表达性绘画艺术工作坊”为例,学生的理论学*和体验活动是和去福利院基地实*一起进行的,讲授完一个单元内容,参加的学生们就去福利院给孩子们做相应的心理绘画体验活动,再将收集的福利院儿童的画作在下一周工作坊的时间进行小组分析讨论和教师讲解,根据每一位孩子的画作特点(如色彩、画作内容、表达心情等)进行心理学解读,明确心理干预方向。所以案例督导工作坊模式下学生的学*有以下优势,第一,在“做”中学*掌握绘画心理咨询的技巧,学会了绘画技术应用于心理辅导工作。学生一边实*一边进行理论学*。第二,在“做”中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提升了对理论学*的自信心,能够获得学*的成就感,提升学*兴趣。第三,在“做”中学会了团队合作,了解小组成员的需求和愿望,能够形成凝聚力。例如在“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单元教师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没有语言交流的团体绘画,每人每轮画一笔,然后经过十几轮过后,形成一幅整体的画作,再给画作命名,并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示。整个过程既是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又是心理咨询技术的运用,增进了小组的成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培养了互助合作的精神。第四,在“做”中学会了探索,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发现能力。探索自己的内心深处的同时,体察他人的内心世界。比如“画出你心中的自己”这个单元,教师涉及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发觉自己的性格特点,更加了解自己,增进自我认识。同时也会安排以小组为单位的互相讨论,就小组成员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

  (三)“互动评价”的教学活动

  在案例督导工作坊中,互动讨论是工作坊的重要环节,以“心中曼陀罗”活动为例,参加者在创作完曼陀罗作品后,说出自己对画作的感知和理解,同时小组成员也会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创作者一起讨论画作反应的心理内涵。再如在福利院儿童的画作中,房树人绘画测验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内容,通过同伴的讨论,开阔了眼界,更好的学*绘画心理咨询的技术,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有利于掌握技术的精髓,所以“互动评价”这一环节在案例督导工作坊教学模式中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质疑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的有效性,同时联系了表达沟通的能力。

  (四)“反思提升”的训练方法

  “反思提升”中的“思”包括以下两点,第一,是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结束后收获的反思。在案例督导工作坊中,每次工作坊活动结束前,教师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小组成员用一句话来表达今天参与活动的感受,这也是反思提升的训练。第二,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结束后收获的反思。在案例督导工作坊中,教师会对参加福利院社会实践的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布置家庭作业,每个学生每次去福利院后要形成当天的工作记录,在整个12次志愿服务工作结束后,结合老师同学的案例分析,也要撰写一份整体的案例报告,案例报告的撰写过程就是实践反思的过程。另外,学生的“思”主要是对自己从“教、学、做、评”方面实践教学训练状况进行反思。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定期反思,这样才有益于学生的成长,达到提升内涵的效果。这样教与学的双方经过课后的“反思提升”实现学会反省自己,有益于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三、小结

  结合福利院社会实践基地的效果,我们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案例督导工作坊”实践教学效果予以评价,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其具有从事心理咨询或人力资源相关行业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学生的认识能力显著增强,学生能够通过案例督导工作坊活动更加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扩大自我意识范围,开阔眼界,更客观地评价他人和周围环境;其次,学生的专业能力显著提高,活动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进行重新体会,针对实践中的案例教师予以及时准确地指导,实际接触了真实的心理辅导工作,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能够稳固树立专业思想;再次,学生的实践能力迅速提升,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边学边做,在做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开拓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了积极性;最后,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综合能力包括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自我认识能力等综合素质,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提升,进而使得学生的就业信心显著增强。


医学伦理学论文 (菁华3篇)(扩展4)

——中医临床医学论文 (菁华3篇)

中医临床医学论文1

  [摘要] 通过分析中医专业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掌握基础、熟读经典、学*医案及教学方式、教学师资、教学*台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解决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欠缺的状况,培养高素质的中医高级人才。

  [关键词] 中医;临床思维;现状;对策

  中医临床思维是指医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用自己掌握的中医理论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在判断和分析疾病本质、发病规律,制订治疗、预防疾病的原则及处方用药过程中所表现的思维活动[1]。中医的整体观决定了其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宏观性。中医历来重视运用整体、系统、动态的方法来认识人体生理及病理规律,注重分辨人体脏腑、组织在阴阳五行属性及与机体生理病理之间的相关性。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思维具有自身的特点,从人体整体与局部、脏腑组织之间、人体与自然、人体与社会诸方面之间的联系中考察、诊断、治疗疾病,是普遍联系思维在中医学的具体体现。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对临床诊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是中医教学的关键,也是难点所在。

  1 目前现状

  1.1 培养模式单一陈旧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多采“材、统一大纲”的教育模式,普遍存在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过度强调学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知识,而忽略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忽略学生沟通技能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导致医学生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有些学生临证时不知道该如何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束手无策,更谈不上因时、因地制宜,及时果断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处理。

  1.2 思维方法机械、简单

  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疾病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病理过程。在临床上,有些学生仅根据首次采集的资料,进行动态观察,不仔细推敲,综合分析,就直接作出诊断。有些学生凭直观印象,对患者病史、体征或辅查资料任意取舍。对能够支持自己诊断的资料作为判断疾病的主要依据,而把一些不支持自己诊断的资料随意删去,这样容易导致诊断片面性。有些学生对临床诊疗性思维的程序不清楚,常常收集资料条理不清、主次先后不一,或单纯依靠先进的检查手段,不进行科学的推理分析,过于相信某些检查提供的相关数据或结果,直接得出疾病诊断。这些机械简单的思维方法过于草率,容易造成失治误治。

  1.3 思维片面化、缺乏系统性

  学生在诊断时缺乏对症状、体征、检查和疾病进行横向对比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常常根据书本上的典型表现,或者一直受初诊诊断的影响,生搬硬套地去诊断疾病;在诊疗思维过程中,对病情的动态发展变化欠考虑,仅重视治疗方法或药物的共性,却忽视了患者的个性特点及疾病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在病房处理患者时,对老师的过分崇敬也会对治疗患者没有自己的观点,缺乏主动性思维,不敢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发表自己观点,表现出在临床思维上的盲从和依赖[2]。有些学生仅仅掌握临床症状、体征表面特点,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深层次分析,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运用临床医学知识对各种现象进行全面分析,缺乏综合判断的*惯及能力,也使得临床诊断缺乏系统性,经不起推敲[3]。

  1.4 临床带教老师缺乏责任心

  医学生临床实*时间大多在一年左右,带教老师至关重要。有些教师由于工作繁忙,对临床带教投入精力不够。有些带教老师自己工作时间不长,缺少应有的临床经验和积累;也有些对学生缺乏严格要求,教学方法欠缺,创新意识不强;教学查房简单,选择病例随便,没有典型示范特征,辨证思路不清晰,治疗原则欠妥当等,学生难以从中学到知识,更缺乏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2 培养对策

  2.1 掌握中医诊疗特点

  中医的临床思维方法是通过“系统综合”的方法,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对各种症状进行分析,了解病变的部位、性质、病因、病机,判断具有阴阳五行属性的脏腑组织的病理关系,分析机体正气与病邪盛衰的关系,辨别归属相应的“证”。在治疗上,根据疾病病机的不同,确定治疗大法及方案,达到体内阴阳的*衡。因此在临床具体进行中医诊断治疗时,一定要遵循中医的临床思维方法,辨病与辨证结合,学会运用“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针对所判断的“证”给出中医的治法方药[4]。医学生必须掌握中医临床诊疗特点,才能正确地对疾病进行诊治,提高临床综合应用能力。

  2.2 加强经典知识培训

  对学生的基本功进行培训,要重视对经典理论知识的温故与研究,包括《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内经》等经典著作的学*。多读前人医案,逐步消化成为自己的东西,研究历代名医诊治疾病的经验及教训,使原本零散的、无序的、混杂堆砌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而建立起有机的知识体系,多读医案对于学生尽早建立临床思维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5]。同时,通过跟随名老中医临床抄方也非常重要,尤其学*一些老中医在四诊及辨证思维方面的经验对日后临床大有收益。实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认识过程,为其中医临床思维的建立奠定扎实的基础,逐步形成完善的中医临床思维。

  2.3 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PBL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培养临床思维能力[5]。PBL教学方式能够充分给学生对问题的探讨机会;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的宗旨使学生目的性明确,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以“多学科综合为核心”的最高要求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既是无形的压力,同时也是无限的动力,使得他们主动地温*多学科知识;采用“提问、讨论、展示、总结”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分析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沟通能力。

  2.4 临床病案分析

  临证医案学*是中医的一种特殊传承学*方法,它的存在与中医临床诊疗的复杂性和经验性有密切的关系。在临床主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好经典医案教学,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历代医家的宝贵经验,使后人在临床中少走弯路,尤其是名老中医的诊疗方法及辨证思路,对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同样,临床病例讨论也是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不同病例的探讨,学生加深对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认识,从更深层次掌握疾病的正确诊治过程,训练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6]。

  2.5 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教育之中。在此方面,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德国汉堡大学已用CT和MRI横截面影像制成三维可视化虚拟人体解剖图谱,以供医学生的解剖教学和课后训练。在外科模拟手术方面,外科手术模拟系统由清华大学研制成功,它是通过计算机辅助作用实施;在针灸模拟教学方面,上海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都建立了三维人体针灸模型,充分运用良好的人机交互系统,在医学本科生模拟教学中获得了满意效果[7]。所有这些教学研究成果对医学生技能培养提供了条件,实验教学*台不断发展与壮大,但这些研究均局限在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上,在临床思维能力模拟教学方面少有类似的报道与应用。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训练是医学教育的难点和热点,我校经过多年众多专家的不懈努力,正在致力于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方面的研究与开发,目前正在承担江苏省高等教育立项重点课题,研发的成果“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台”对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小结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8](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GMER),提出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都必须具备七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即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交流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研究。在医学生中加强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是在后期临床实*中注重培养,在早期基础课及临床课教学中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惯,也是培养一名优秀的中医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正确的临床思维是医生正确诊断的必备条件,同时也为今后成为以“临床问题为主导”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医教育者应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出发,使学生具备运用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能力,增强学生运用中医思维、中医手段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终身学*的能力,以完成大学生核心能力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颜乾麟.关于中医临床思维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5):1-2.

  [2] 陈丽娜,李飞,杨宗凯,等.关于实*医生临床思维现状的思考[J].*高等医学教育,2001,(1):94-95.

  [3] 王凤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4):66.

  [4] 王华楠.在与西医临床思维的比较中加强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280-282.

  [5] 韩善夯,朱蓓蓓.如何加强实*生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5):259-260.

  [6] 刘朝圣.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体会[J].中医药导报,2008,16(8):139-140.

  [7] 左令燕,杨鹏.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2,15(5):260.

  [8]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23-25.

中医临床医学论文2

  【论文关键词】中医药科技成果数据库;发展状况笔者深入调研了建国以来我国有关中医药科技成果4个重要数据来源,分别是国家科技部研制发布的“国家科技成果网”(NAST)、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撰的《*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奖项目集锦》、*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以及最*开发的建国以来“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台”。这4个数据库的建立发展情况如下。

  1 国家科技成果网1.1 国家科技成果网概况NAST是由国家科技部创建的以科技成果查询为主的大型权威性科技网,已收录1978-2007年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经省、市、部委等一级科技成果管理机构所认定的科技成果约12万项,库容量以每年3~5万项的数量增加,充分保证了成果的时效性。同时提供方便、快捷的免费上网查询,还可进行全国科研单位、上网科技网站查询,发布科技成果供求信息等。此网站登记在案的中医药科技成果共有*万项。

  1.2 国家科技成果网的板块设置NAST网的成果总库中,分为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成熟应用阶段、科技人才库和单位库等板块。各板块所能搜索到的字段包括:成果名称、所属年份、成果类别、所属高新技术领域、成果应用行业、转让范围、推广形式、成果水*、计划类别、所处阶段、成果体现形式等32个字段,较完备地体现了成果各类项目的基本信息属性,从外部和内部对成果信息进行描述,是我国收录信息完备数据量丰富的权威性最高的成果收集单位。

  2 《*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奖项目集锦》以电子文档形式存储数据资料的《*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奖项目集锦》收编了1978-1999年获得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708项。其收编范围涵盖了国家及各部、委、局;收编奖别网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国家教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设立的中医药科技奖励,是中医药类成果获奖信息最全的一本获奖项目集成。

  3 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3.1 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基本概况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由*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于1999年研制而成,由于各种问题而未公开发行。该成果数据库光盘将1949-1999年在医药领域获得重大国家级奖项的4 033项科技成果收录在案。

  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根据检索浏览需要,共设置了顺序号、中文项目名、单位邮编、协作单位、任务来源、性质分类、行业分类、申报单位、鉴定部门、鉴定形式、获奖等级、水*、特征词、主题词、类型、关键词、分类号、获奖名称、摘要等23个字段。

  3.2 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的缺点3.2.1 系统落后由于该数据光盘开发于1999年,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语言相对落后,导致系统开发的界面不够友好,系统的稳定性也不稳定。另外,操作和浏览功能设计的也不够人性化,检索界面所展示的信息含量少而单调,因此交互性比较差,不能被用户便利地使用。

  3.2.2 字段属性设置针对性不强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记录的内容侧重于科研课题项目的介绍,未以科技成果为主线设计结构,对科研项目所产生的科技成果数、产生的科技成果名称以及大量与科技成果相关的字段属性均未明确设置。

  3.2.3 数据范围不合理该系统记录的是医药卫生领域的科研项目,因此包含了与中医药科技成果数据库建设不相关的大量现代医学的科技成果;另外,该库只记录了获奖的科研项目,而大量未获奖的但较有记录价值的科技成果被遗漏了。

  3.2.4 未推广利用科技成果数据库的建立是为了尽快将先进、成熟的卫生科技成果进行扩散和推广,提高医学科研效益,而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许多成果由于种种原因在开发后被束之高阁,没有被广泛推广和应用。

  4 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发布*台中医药科技成果数据库结构的设计旨在满足两方面的需求,一个是字段的设置上既要充分满足科研课题本身的基本属性,又要全面而系统地反映科技成果的具体内容;第二是希望通过科技成果库的构建,能够较全面地摸清中医药科研的总体情况。基于此目的,“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发布*台”收录了建国以来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成果8 105个。“中医药科技成果发布*台”利用原有的工作基础,采集了4个不同数据来源的中医药成果,整合了不同的数据内容,设计了统一的数据库结构,建立了中医药科技成果数据库,并保证中医药科技成果发布系统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各类中医药科技成果数据库的建立都对成果信息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信息整合,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多功能、多途径检索查询及数据的在线分析统计,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供了资源管理和应用基础,为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投入产出评价体系及成果管理政策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数据支持。

中医临床医学论文3

  1临床用药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现代医学的崛起,生活节奏的加快,为满足人们简便、快捷治疗的要求,中成药应运而生,并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发挥了中药的作用。但由于逐利机制,中成药越来越多,品种层出不穷,临床使用较混乱。尤其是目前临床医师比中医师开的中成药还要多,但临床医师却很难完全正确地使用中成药。举例来说,比如咳嗽,《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如:风寒、风热、寒湿、脾虚、肾虚、肝火、肺虚等,治疗咳嗽也是根据不同的个人,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开具不同的方剂。但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咳嗽的中成药有很多种,如清肺化痰颗粒、百部止咳糖浆、密炼川贝枇杷膏、养阴清肺口服液、苏黄止咳颗粒、玄麦柑桔颗粒等等,临床医师则很难分辨到底患者咳嗽应该用哪种中成药,一般都是靠“经验”开药,或者干脆多开几种,同时吃,反正吃不坏,治不好也没关系,大家都治不好。殊不知,咳嗽用药在中医来讲,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如果用药错误,可能会加重症状,或者变生其他的病变,比如哮喘。如果患者的咳嗽是由于风寒所致,此时再用寒凉药物的话(目前市面上大多是寒凉止咳药),很可能会造成患者发生哮喘,久治不愈。

  2加强中医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对临床医师的中医教育非常必要,医学生是未来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后备力量,他们绝大数将会处于临床工作的第一线,将是药物治疗的决定者,也是宣传和实行合理用药的主要技术力量;他们对合理用药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合理用药的意识和行为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临床合理用药水*和医疗服务质量;其次,选择的医学生基本系统接受完了高等医学教育,具有一定的医学和药学知识理论基础,较普通大众理解和掌握干预内容能力强,预期干预较好;再次,医学生与从业医师比较,临床经验较少,没有自己用药*惯影响,且无其他因素干扰,较易接受干预,是较好的干预对象;加强对医学生这一群体的合理用药意识和行为的宣教干预,对提高医学生药品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知识水*与能力,促进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3措施

  3.1提高对中医药学的认识

  首先要提高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认识,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世界各国都逐渐认识到中医的重要性,并且都在研究中医。但在我国,很多临床医学生却认为中医是伪科学,瞧不起中医,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一些人要求废除中医,这是很不对的。当年胡适就是废除中医的领军人物,他得了重病,在西医判死刑的情况下,请中医医治,最后病治好了,胡适说“中医很糊涂,不科学,但是能治病”。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思考的角度不同。中医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个人得病,从人的角度出发,因此采有所谓的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正气不足;而西医思考的是这个人得的是什么病,从病的角度出发,因此才有所谓的什么炎性反应、病毒、细菌等等。二者都是为了解决患者的痛苦,只不过殊途同归而已。

  3.2加强中医课堂教育

  目前临床医学生的中医课堂教育的课时是非常少的,五年本科教育,只有六十几个学时,还没明白什么是中医,课程结束了,比较负责的、讲的好的中医教师可能让学生多明白一点,但也只是一点而已,有很多医学生甚至不能听课,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毕业后即使在临床,也很少使用中医知识,另一方面很多医学生面临的是考研、找工作,哪里有时间来学什么中医。因此,建议增加医学生的中医课程,且在大学一入学就开课,加强中医的初始教育。请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教授给医学生多开中医学讲座,提供较典型的临床病例,尤其是一些临床医师请中医会诊的成功病例,拓宽医学生的临床思路,也可以为其将来临床的合理用药起到一定的作用。医学生只有提高中医学的知识,提高合理运用中成药的水*,才能在临床上更好地运用中成药为广大患者服务。


医学伦理学论文 (菁华3篇)(扩展5)

——医学硕士论文评审意见 (菁华3篇)

医学硕士论文评审意见1

  固本活血法对COPO患者炎性因子影响的研究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临床标准方法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血液循环的方法,炎症因子IL—8和ICAM—1的患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活血化瘀法能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改善粘膜水肿、管腔阻塞,抑制间质细胞增生及*滑肌增厚,阻塞气道重构等功能,是顾本火雪效应的机制。初步意见如下:

  1、论文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解决临床关键问题入手,探讨相关治法的作用机制,得出了较为可靠的结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有一定的创新性。

  2、课题设计符合中医理论实质,技术方法先进,数据基本可靠,结论说服力充分。说明论文作者基本掌握了本领域的发展方向和主要文献,能站在当代临床医学前沿开展课题研究和理论探索,具备独立从事中医药科研工作的能力和坚实的本学科基础和扎实的操作技能,基本达到硕士研究生的要求。

  3、论文书写规范,统计方法正确,逻辑结构清晰,文字表达流畅,建议作为硕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4、如果能够进一步开展多中心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论可能更有价值。

医学硕士论文评审意见2

  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扶正化瘀方抗肝与肾纤维化的共同作用特点

  蛋白质组学从多蛋白网络水*阐述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作用靶点,是当代生物科学的前沿领域。该文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蛋白质表达谱分析、质谱鉴定、差异蛋白的功能分析等方法,比较了扶正化瘀方对肝、肾纤维化的干预效果和机制,发现调节物质代谢、氧化应激、细胞骨架蛋白等相关蛋白质组,是扶正化瘀方抗肝、肾纤维化“异病同治”的共同作用机制之一。并进一步证实,上调间质性胶原酶活性,促进异常沉积胶原降解,下调基膜性胶原酶活性,保护正常基底膜结构,是该方调节胶原代谢的共性特点。初步评审意见如下:

  1、课题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扶正化瘀方对肝、肾纤维化的共同作用特点,符合中医理论精髓,设计具创新性,技术方法先进,数据基本可靠,结论有较强的说服力,是中医药抗纤维化研究的开创性成果。

  2、论文作者具备独立从事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的能力,掌握了本领域的发展方向和主要文献,能站在当代生物学前沿开展技术、方法和理论探索,达到中西医结合博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具备本学科坚实的基础和实际的技能。

  3、论文书写规范,统计方法正确,逻辑结构清晰,研究思路值得推广,建议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4、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该方抗肝、肾纤维化的蛋白质组学差异,及其相应的分析评价,可能更有意义。

医学硕士论文评审意见3

  基于均匀设计的祛湿化瘀法对实验性脂肪肝不同作用途径的效应中药研究

  该课题采用数学模型“均匀设计法”进行中药复方防治脂肪肝的体内外实验研究,为复方药理学研究探索一条崭新的路子,这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前沿,对阐明中药复方配伍效应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富有说服力的实验数据,为进一步优化组方、提高疗效和开发高科技含量的新药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设计合理,指标先进,操作规范,统计方法正确,数据可信。论文书写规范,逻辑推理可靠,文字表达流畅,是一篇高水*的博士论文,建议作为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目前,虽然肝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明确的临床疗效、深入的机理研究和系统的理论总结仍明显不足,低水*重复现象严重。本文作者掌握了本专业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操作技能,广泛搜集了本课题范围内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将“均匀设计法”成功地应用于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的配伍效应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作者能站在当代中医药研究的前沿,独立地开展科研工作。如果本课题在药学研究方面(如来源鉴定、质量控制等)再加强一些,数据将有更加充分的说服力。


医学伦理学论文 (菁华3篇)(扩展6)

——医学硕士论文致谢 (菁华3篇)

医学硕士论文致谢1

  本论文是在导师xxx教授和xxx研究院的细细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易*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禁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事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新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新的感谢!

  本轮为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感谢xxx、xxx、xxx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重点实验室的邓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xx大学的xxx教授、xxx教授、xxx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是没有办法完成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同窗之间的友谊永远长存。

医学硕士论文致谢2

  从当初漆黑的那个冬夜艰难的起步,到今日秋意渐凉,一个季节的轮回,更是一段心路历程的见证。曾经无数次的跌跌撞撞、无数次的困惑迷茫、无数次的意念动摇与徘徊,使我深深地感触到了“是非经过不知难”。而当笔迹划过,当内心的语言清晰地呈现在自己的面前时,充实与收获成为了岁月留下的最深的印象,一时间,有太多的话语想告诉给与这篇论文有关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曾经期盼着、呵护着、支持着我一路走来,而今回首过往,只为说声谢谢来表达我充斥于我内心的感激之情。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熊xx教授。作为比我年长三岁的大学教授,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广博的知识背景、敏锐的思维品质、谨慎细微的洞察能力以及出口成章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我钦佩不已,被他这种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人格深深折服,能在教育生涯中相遇这位生命中的“贵人”我庆幸不已。在我陷入思维的困顿之中时,他的点拨指导总能让我明晰方向,在我深陷方法的误区时,他能及时地将手头的范文发给我,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勇气,在我即将退缩的时候,总会想起他那“高大”的身影,让我愧疚许久,促使我在学术的原野上尽情呼吸,不愿被这片美好的精神高地所抛弃。也许,熊华军教授给我最大的就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让我深知什么叫执着,什么叫耐得住寂寞,什么叫宁静致远。他让我久久迷恋着精神的高原,让我深深执着于学术探索的艰辛之路,这路,它难,但难得可贵,它高,高得圣洁,它苦,但苦有所得。

  感谢卓xx教授,他是伴随我走完大学本科的恩师,也是我获取硕士学位的执行导师,他那阔达的胸襟、包容的心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深深影响着我的现在和将来。特别是他把每一位在生命长河中相遇的学生都如同朋友一般的看待,让我们每一位与他相遇的学生铭记在心头、感动在心间。在我遇到重重困惑时,他总会勉励我时间还来得及,还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一句句亲切的话语使我瞬间信心百倍。也许,对大学的记忆,更多的就定格在了记忆像卓杰教授一样的老师身上。

  感谢论文开题委员会的*等五位老师,他们学识渊博却为人谦虚,面对学术,他们严谨推敲、精益求精,面对我们推心置腹、心灵相约、谆谆教导,让更多的勉励与鼓舞与我们相伴,让不少的信心与勇气与我们相随。在每一次的相遇中,总会被他们的敬业精神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所感染,在此,感谢老师们无私地关怀和真诚地帮助,对你们提供的帮助和给你们带来的不便,我深表敬意和愧意!

  感谢20xx届毕业生和20xx届在读文科班的学生,在那些紧张的学*之余、在那些夜深人静的晚自*时间,在那些别人挥汗如雨的宝贵的课余时间、在很多个本该欣赏窗外美好雪景的瞬间,你们都放弃了这一切,你们投入到我的访谈、我的提问之中,可是我没有丝毫的回报给你们。而今,20xx级的同学已经各奔东西,我无法送上感激的话语,

  也许只能是一句发自内心的祝福伴你们高飞。20xx级的同学,洋溢着美好的内心话语,用自己最真诚的语言告知我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我无法淡忘这份众人送给我的厚礼。在此,我会在心中向20xx届毕业生和20xx届在读文科班的学生许诺:我倍加珍惜与你们相处的每一段光阴,只要翻动起这篇论文,我就会想起你们青春灿烂的容颜。

  感谢同一办公室攻读硕士学位的李xx老师和李xx老师,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回迷茫无助,我们在一起相互激励着,在那些伏案耕耘的日子里,因为我们在一起,所以不曾寂寞,不曾孤单。在那些坚守写作的日子里,我们的交流与分享总会使我感受到一种力量,每当你们埋头沉思与潜心写作时,我总会有一种“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感受,使我一刻也不能停止、一刻也不敢懈怠。今天,当这份成果呈现在我的面前时,不由地回想起当初的那些日子,一起奋斗的足迹和为梦想而跋涉的信念是那样的打动我们的内心。

  感谢xx中学前后两届校领导,你们的教育视野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成就了我们这一批青年教师,前任校长康xx亲自衔接、学校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决心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次支付一半的费用,让我们轻装上阵攻读学位;新任校长苏xx全力支持,为我们铺路架桥,排除困难,引专家学者入校,内引外联,为每一位在职攻读学位的老师创造条件。同时积极排除困难,灵活请假,服务到家。不一样的领导,一样的心愿,通过老师的发展推动学校的发展。在这样的发展战略和思路中,我们深深受益。

  在此,不得不感谢我的爱人赵xx和我最疼最爱的宝宝李xx,在我攻读学位的这些日子里,作为妻子的你,没有丝毫的怨言,承担了家里的一切,你用默默地辛劳支持着我不断进取,在那些我离家奔赴学校办公室的日子里,你守护着我们的宝宝,我在途中只能默念早日完稿是对你最好的报答。还有,亲爱的xx宝宝,没有什么能取代你在我心中的位置,我之所以能走得坚定从容,是你给了我最大的动力,看到你憨憨的笑,我就会满足的一塌糊涂。因为这样一份选择,少了对你的陪伴,但我更想让你知道精神的世界里是多么的富有,愿我的历程能给你一面镜子,照亮你美好的人生。

  不能忘了你,我的笔记本电脑,你陪伴我走过了多少个风风雨雨,尽管有些键盘已经不听话了,但你依然“忘我”工作;不能忘了你,我的U盘,虽然你的“反应”总会让我很着急,但你忠诚地陪伴我完成了论文的写作。

  最后,也感谢你,翻阅此论文的专家、读者,因为你的光顾和翻阅,注定了我们之间的缘分,你们的批评与指正会给我另外一双观察外界美景的眼睛,我为此会深感欣慰。

医学硕士论文致谢3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春梦秋云,聚散有时。离校日期已日趋渐进,毕业论文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

  辛勤耕耘的五年,所收获的不仅仅是愈加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实践中所培养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和广阔视野。毕业设计,也许是我大学生涯交上的最后一个作业了。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想借此机会感谢论文设计过程中给过我帮助的所有老师、同学,这份情谊是我人生中的巨大财富,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很庆幸这五年来我遇到了如此多的良师益友,无论在学*上、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和热心的照顾,让我在一个充满温馨的环境中度过五年的大学生活。我的毕业指导老师张继成老师,虽然我们是在毕业设时开始时才认识,但他却能耐心地指导我们,正因为在最后的时刻有了他,我们才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最后,我再次向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临床专业的所有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五年的辛勤栽培,谢谢你们在教学的同时更多的是传授我们做人的道理,谢谢五年里面你们孜孜不倦的教诲!感恩之情溢于言表,谨以最朴实的话语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这次写作论文的经历也将使我终身受益,每当遇到一个难关,必定反复思考,不断推敲,直至问题有了突破。我感受到做论文需要有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精神,更应该有格物致知的态度,这是一个学*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没有学*就不可能有研究的能力,没有自己的研究,就不会有所突破。希望这次的经历能让我在以后学*中激励我继续进步。


医学伦理学论文 (菁华3篇)(扩展7)

——学*医学心理学的心得 (菁华3篇)

学*医学心理学的心得1

  1、我们从外界所获得的信息或者学到的知识必须在生活中合理应用才能显示它们应有的力量。

  知识本身无法决定我们的幸福感,我们的成功和自尊水*等,可见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充分的理解它,能够合理的解读它,同时对知识应用所涉及的现实情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知,两者相结合就为我们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我们应该学会主动学*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主动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充分理解所学知识,至少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把所学内容的实质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表明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程度。

  在学*的过程中把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感觉可以应用的地方写下来,进行重点的挖掘和探索,让自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更深入和充分。第二阶段是制定知识的应用方案,安排练*时间,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构想,检验自己对于知识的解读是否合理,对解读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思考纠正,重新修改应用方案进行验证,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只有完成了这两步才算达到了我们学*知识的目的。

  3、我们应该学会在学*或工作的过程中主动安排进行积极心理休息,积极心理休息和拖延的区别在于,积极心理休息是有规律的,受自我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一小段时间回顾总结经验,或者调解心情,缓解疲劳以便以更好的状态投入下一段工作或学*中。而拖延是顺从自己内心的分心冲动而失去控制,占用了本该用来学*或工作的时间。

  4、安静的力量:

  4.1我们通常都是在遭遇了挫折,感受到了自身的消极情绪的时候才被动的进行反省,在这种反省中,我们很可能进入一种叫做自我倾注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把注意力投向了自己的内部,反复回忆分析引发消极情绪情境的一些细节,使这种消极情绪被加强而不是消弱,容易沉陷在这种消极感受和导致消极感受的想法中。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主动的反省,在自己心情*静的时候进行反省,以便把注意力集中在客观现实上,针对面对问题进行反省,这时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就可以减少错误归因,得到比较合理的答案。

  4.2当某种经历正在进行时,人生经验的获取是在你尝试分辨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应该舍弃什么应该保留的时候,也就是进行分析思考的时候,这些一般发生在经历之后,进行安静的自省的时候,有时候急着做事反而不如做完一件事后稍事休息,让心情*静下来认真的反思一下效果好,也就是说我们最好养成经历、享受安静和反省的行为模式。

  安静为我们进行内省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环境,让我们有机会反省我们的所见所闻所说所做的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深层次的学*,因为这种反省重现可能形成一种学*记忆机制,包括学*、理解、记忆、保留。当我们进行思考时,我们在脑海中重放素材时,我们更容易保留和记住之前的经历,积累对人生有益的经验。

  5、快乐是由我们的精神状态而定,也就是说是由我们对事物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主观感受而定,而不是由社会地位、银行存款等外部条件所决定。

  幸福是一种终生的追求,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幸福没有客观标准,只是某种比较方式下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否幸福也取决于我们采取哪种比较方式,我们只能追求更幸福。

  6、常识并非那么*常,特别是应用于实际,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常识更*常,学*的目的是用于自身的转变,没有转变就没有成长,那些快速见效的说法都是皇帝的新衣,是不存在的,是过高的承诺和过低的兑现,真正起作用的都是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如果我们能经常的记起这些常识,把它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解除那些阻碍我们对已熟知事物产生新的认识的认知束缚,解除我们从已熟知事物中获取益处的情绪束缚,纠正和改变那些束缚我们的行为*惯,促成我们自身的转变和成长,那么这些常识就会显得不*常。

学*医学心理学的心得2

  一、课程和教学的关系

  要想明确课程和教学的关系,就必须知道“课程”究竟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从现行的教育教学观念对一门学科的定位来说,我们可以把“课程”视为一种“在教学目标、内容、计划等方面都已设计和编制完备的静态的产品”。

  已经设计和编制好的课程一旦被选用,课程就进入了实施阶段,课程实施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而展开的教师与学生的统一行动。”因此“教学”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实施课程的活动过程。

  不少课程论者把教学看作是课程领域的一个部分。因为他们认为没有教学,课程设计和编制变成了一件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美国学者塞勒等人提出了以下三个隐喻,对于我们思考和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十分的有益。

  “隐喻一: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是具体的计划和详细的说明。教师则是施工的工匠,教学效果是以达到设计图纸的要求程度来衡量的。

  隐喻二:课程是一场球赛方案,这是赛前有教练和球员一起制定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球员要根据赛场的具体情况随时作出明智的反应。

  隐喻三: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同一乐谱,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演奏效果;关键在于指挥家和乐队对于乐谱的理解和演奏技巧。”

  这三个隐喻告诉我们课程和教学肩负的任务不同,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先后相续、动静有致的`联系。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想方设法的做一个出色的工匠、球员和演奏者,却很少注意思考和研究学科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如何确定的。其实我们每个人如果能加强课程研究,使自己对所担负的课程教学任务有一个清醒的、明确的认识,那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就会容易得多。

  当我们跳出课堂、跳出学科,站到课程的位置,用课程研究者的目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时,我们会有更多的思考和发现。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这样学,也会在自己的头脑里变得清晰和浅显。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我们明确了之后,可以再重新审视这三个隐喻,来思考自己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课堂的师生关系,是工匠与材料的关系?还是教练和球员的关系?还是指挥和乐队的关系?不一样的师生关系,能反映出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教学思考,不一样的教学情态和效率。我们可以对照这三个关系和三个隐喻来检讨自己的教学,来审视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来提升自己的认识。

学*医学心理学的心得3

  1、我们从外界所获得的信息或者学到的知识必须在生活中合理应用才能显示它们应有的力量。

  知识本身无法决定我们的幸福感,我们的成功和自尊水*等,可见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充分的理解它,能够合理的解读它,同时对知识应用所涉及的现实情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知,两者相结合就为我们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我们应该学会主动学*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主动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充分理解所学知识,至少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把所学内容的实质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表明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程度。

  在学*的过程中把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感觉可以应用的地方写下来,进行重点的挖掘和探索,让自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更深入和充分。第二阶段是制定知识的应用方案,安排练*时间,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构想,检验自己对于知识的解读是否合理,对解读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思考纠正,重新修改应用方案进行验证,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只有完成了这两步才算达到了我们学*知识的目的。

  3、我们应该学会在学*或工作的过程中主动安排进行积极心理休息,积极心理休息和拖延的区别在于,积极心理休息是有规律的,受自我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一小段时间回顾总结经验,或者调解心情,缓解疲劳以便以更好的状态投入下一段工作或学*中。而拖延是顺从自己内心的分心冲动而失去控制,占用了本该用来学*或工作的时间。

  4、安静的力量:

  4.1我们通常都是在遭遇了挫折,感受到了自身的消极情绪的时候才被动的进行反省,在这种反省中,我们很可能进入一种叫做自我倾注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把注意力投向了自己的内部,反复回忆分析引发消极情绪情境的一些细节,使这种消极情绪被加强而不是消弱,容易沉陷在这种消极感受和导致消极感受的想法中。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主动的反省,在自己心情*静的时候进行反省,以便把注意力集中在客观现实上,针对面对问题进行反省,这时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就可以减少错误归因,得到比较合理的答案。

  4.2当某种经历正在进行时,人生经验的获取是在你尝试分辨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应该舍弃什么应该保留的时候,也就是进行分析思考的时候,这些一般发生在经历之后,进行安静的自省的时候,有时候急着做事反而不如做完一件事后稍事休息,让心情*静下来认真的反思一下效果好,也就是说我们最好养成经历、享受安静和反省的行为模式。

  安静为我们进行内省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环境,让我们有机会反省我们的所见所闻所说所做的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深层次的学*,因为这种反省重现可能形成一种学*记忆机制,包括学*、理解、记忆、保留。当我们进行思考时,我们在脑海中重放素材时,我们更容易保留和记住之前的经历,积累对人生有益的经验。

  5、快乐是由我们的精神状态而定,也就是说是由我们对事物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主观感受而定,而不是由社会地位、银行存款等外部条件所决定。

  幸福是一种终生的追求,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幸福没有客观标准,只是某种比较方式下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否幸福也取决于我们采取哪种比较方式,我们只能追求更幸福。

  6、常识并非那么*常,特别是应用于实际,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常识更*常,学*的目的`是用于自身的转变,没有转变就没有成长,那些快速见效的说法都是皇帝的新衣,是不存在的,是过高的承诺和过低的兑现,真正起作用的都是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如果我们能经常的记起这些常识,把它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解除那些阻碍我们对已熟知事物产生新的认识的认知束缚,解除我们从已熟知事物中获取益处的情绪束缚,纠正和改变那些束缚我们的行为*惯,促成我们自身的转变和成长,那么这些常识就会显得不*常。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