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数的课件设计(五)份

首页 / 课件 / |

  *均数的课件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道*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均数”和“*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问题引入:现在黑板上摆两排圆形磁铁第一排有9个,第二排有5个,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排磁铁同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移的过程(2)教师操作引导:现在每排都有7个,7是这组数的什么数?

  (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求和再*分”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均数”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为后面深化对*均数意义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操作:

  师: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

  2.学生合作探究:

  师:*均每排有多少个圆形磁铁?你是怎样想的?

  3.交流汇报a.移多补少:只要从8个中拿1个放到第二行的4个中,拿2个放到第三行的3个中,它们就一样多了,所以这三行圆形磁铁的*均数是5。

  b.先算总数再*均分:把三行圆形磁铁合在一起,先求出一共几个,然后再除以3就可得到这三行的圆形磁铁的*均数。

  [设计意图:“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活动材料──圆形磁铁,让学生通过摆来体验和感悟新知识。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了学*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

  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培养了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4、教学例1

  (1)、出示情景图,收集数学信息师: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三年级6班的第一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明收集15个,小亮收集11个

  生:小红比小兰多收集2个……

  师:他们*均每人收集多少个?你是怎样理解“*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

  生:就是让我们求出*均数。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2)利用情境图,处理数学信息A:移多补少师:怎样才能让他们收集的瓶子变得一样多呢?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解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这个问题?

  生:小明给小亮2个,小红给小兰一个,他们收集的个数就一样多了。都是13个

  师:这13个是不是他们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不是)那么13应该叫做这组数的什么数?(*均数)

  生:13就是14、12、11、15这组数的*均数B:先求和再*均分

  师: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这四位同学只是告诉你自己收集了几个瓶子,你还其它方法求出他们*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吗?

  生:先求和再除以4.就可以求出他们*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14+12+11+15=52(个) 52÷4=13(个)师:13是这组数的什么数?(*均数)

  生:13就是14、12、11、15这组数的*均数

  C:理解*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师:*均每人收集13个瓶子,表示每个同学都收集13个瓶子吗?你能举举例子说说吗?生:不是生:他们*均每人收集13个,但是小明实际收集了15个,小兰实际收集了12个。

  师:这个*均数和*均分不一样,*均数比较好的表现了这一小组的整体水*,并不表示每一个人真的收集了13个瓶子师:现在同学们来观察*均数13和原来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小红和小明收集的瓶子个数比*均数多的,小兰和小亮收集的瓶子个数比*均数少。

  生2:*均数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

  生3:“*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4:“*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收集瓶子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收集瓶子的*均水*。”

  D:归纳“*均数”的含义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均数的大小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它不是一个“真实”的数,而是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均水*,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均数,有些数可能比*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均数小。

  E:小结求*均数的方法,知道*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通过刚才的学*你能说一说求*均数有几种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移多补少

  2、先求和再*均分师:虽然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均数,但是我们做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数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简单;数量多,相差大,用先求和再*均分。

  师:用*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如*均产量、*均速度、*均成绩、*均身高等等。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均数,使学生体会“*均数”反映的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计算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巩固应用

  1、算一算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小芳得了98分,小强得了96分,小明和小兰都得91分。你能算出这四位同学的*均成绩吗?

  2、辨一辨

  (1)白沙县第一小学的老师*均年龄是38岁,那么王老师一定是38岁。

  (2)白沙县第一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均每人捐款3元。**同学不可能捐4元。

  3、想一想:

  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会□不会□可能会□可能不会师:*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设计意图:深化了学生对“*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知识穿线,自己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收获,对自己的学*进行自我评价。]

  五、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刚才我们利用*均数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其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需要用*均数的知识来解决。想一想,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吗?看谁是有心人,试着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让他们时刻体会原来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授课时间:3月27日下午第一节课教学反思教学中,我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迁移类推能力,很注意学生在什么知识点上会产生思维障碍,就在这个地方解决,为了弄清例2怎样计算,让学生运用例1探索的方法,类推迁移,尝试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类推到“做一做”练*之中。

  积极引探,发挥两主作用。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时,教师通过积极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教与学产生共振,和谐发展。教师出示例2时,问与例1相对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求*均数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精心设计练*。大纲指出:“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主要在课内进行,练*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机会等。”我在课堂练*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还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的积极性,边算边讨论,成功地解答尝试题后,教师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

  1.基本训练。

  2.变式练*。

  3.游戏练*。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

  加强了信息交流,促进尝试成功。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生讨论,是在学生获得自己的努力结果之后进行的生动活泼、独具一格的“语言和思维训练”,这种讨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满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三次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输送的信息,针对学*新知识的缺陷,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我也参与讨论,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教”促“学”,“学”中有“教”,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保证了尝试成功。

  *均数的课件设计 2

  教材分析:

  *均数是简单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也可以对不同数据进行比较,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均数的概念。

  本小节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教学*均数的意义和*均数的求法,选用了收集塑料瓶这一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给学生渗透了环保的意识。例2中给出两个数据表,让学生根据数据表求出*均数,并进行比较,重点让学生体会*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练*中提供了一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调查的练*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了解统计知识,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均分的基础知识,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但是*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均数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需要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资源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体验。

  重难点:

  重点:理解*均数的含义,会求*均数。

  难点:*均数的统计意义。教学准备:PPT、教具。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师:都说田各庄小学的学生不仅学*成绩好,体育运动方面也很不错。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都喜欢哪项体育运动?(点名回答)

  师:你们的爱好还真是很广泛啊,老师认识一个小朋友,他特别喜欢游泳。他非要到这个池塘游泳,你觉得他下水游泳安全吗?小组之内讨论讨论,说说你的观点。(教师巡视,挑出持不同意见的两个代表到台上)

  师:这两名同学对这件事的看法不一样,大家听听他们的观点。(相同意见的同学可以补充意见)

  师:看大家讨论的这么激烈,等今天咱们学*了*均数的相关知识,就知道是不是安全的。

  二:学*新知

  师:刘老师所在的学校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活动,创办了许多社团,我就是环保社团的一员。我们环保社团利用周末的时间捡了很多废旧瓶子,这张就是四名同学捡瓶子的数量统计图,通过这张统计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师:每个小组手中都有这个统计图,小组之内合作研究,动手操作,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看同学们都有了结果,哪个小组派代表上前面来演示一下?(指名上台)

  师:就像我们刚才那样,把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的补少的,得到一个同样多的数,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原来那几个数的*均数。也就是说,我们得到的13是哪几个数的*均数?(学生回答)我们完整的说一遍,13是14、12、11、15的*均数。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求*均数的方法叫“移多补少”,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方法是很少用到的,因为当我们遇到的数据又大又多的时候,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那么,你有其他方法求得*均数吗?小组之内讨论,把结果写在练*纸上。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列式计算的方法)

  师:老师问一问,这个算式中,每一部分求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概括出总数÷份数=*均数)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总数÷份数=*均数”这种方法叫“求和*分”。

  师:老师问问你们,求出的*均数是13,就真的代表每个人都捡了13个吗?(不是),我们观察一下,捡的最多的是多少个?最少的是多少个?和*均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最大的数﹥*均数﹥最小的数”)这四个人当中,真的有人捡到13个吗?(没有),也就是说*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它有可能出现在数据中,也有可能根本不会出现。

  师:明白了*均数的范围,在以后计算*均数时,我们可以对*均数进行估计,也可以检验我们算出的*均数是不是合理的。

  师:我们来看,这是5位同学向灾区捐书的情况,通过这张统计表,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我们猜测一下,*均数可能是几?(指名回答)下面动手计算出*均数?

  三、知识运用

  师:除了环保社团,我们看看花样踢毽社团,有什么活动呢?

  (播放踢毽比赛的视频)

  师:这是踢毽比赛的成绩表,如果你是裁判,你对于比赛结果有异议吗?

  生:不公*,人数不同,不应该比较总数,应该比较*均数。

  师: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比较*均数就公*了呢?*均数能代表单个数据吗?(不能)它代表的是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

  师:那同学生动手计算出男女两队的*均成绩,判出胜负。

  师:*均数帮我们解决了这场比赛的输赢问题,其实它的作用不止这些,它还能帮我们更好地了解身边的事情,下面拿出你们的调查表,说说你们都调查了什么?(指名回答)你们能动手算出调查的*均数吗?请在练*纸上计算出来。(指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调查及计算)

  师:老师看到其他同学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调查,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数学,数学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老师希望你们以后多多留心观察。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学得开心吗?谁来说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指名回答)

  五、作业

  92页做一做第二题

  六、板书

  *均数代表总体水*

  总数÷ 份数=*均数

  (14+12+11+15)÷ 4 =13(个)

  最大的数>*均数>最小的数

  *均数的课件设计 3

  一、教学内容:

  *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均数的含义。

  难点: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均数”这个朋友。 板书课题:*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

  红星小学每周都要开展“爱心回收站,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下面是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小红比小兰多收集了几个? *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 求*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均?

  生:*均就是每个人一样多。

  师:你是怎样理解“*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 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

  怎样操作才能使每个人收集的瓶子个数一样多呢?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 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均数。

  所以说13是14、12、11,15的*均数。

  方法二:如果不动手操作,你能算出他们的*均数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本上。 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区分“*均分”和“*均数”

  教师追问:*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均数是一个位于他们中间的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师生交流后小结:*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均数一组数据的*均值,是虚拟的量。

  2、教学例2。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均数

  求*均数的方法:1.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 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均数

  *均数的课件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均数的意义,建立*均数的概念。

  2、在理解*均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3、初步感受求*均数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体会求*均数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昨天的作业,张康、朱星宇、施逸婷做得最好。今天老师带来些铅笔想奖给他们。(三人上台领奖,并告诉同学各自得到的铅笔的支数。)板书:张康11支、朱星宇7支、施逸婷6支。

  你们觉得公*吗?怎样才能公*?

  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从1张康手中拿2支给施逸婷,再从张康手中拿1支给朱星宇。这样每人都是8支。)

  很好。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移多补少法”。)

  (先把三个人的铅笔全合起来有24支,再*均分给这3个人,这样每个人都是8支。

  这种方法也很好!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

  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这三个人铅笔的支数相等,都是8。

  教师指出:这里的“8”就是“11、7、6”这三个数的*均数。板书课题:*均数。

  昨天蔡裕杰同学的作业也很有进步,现在我想也奖给他铅笔,怎样才能让他们四个人得到的铅笔支数相等?(学生上台演示,每人得到6支。)

  提问:这里的“6”就是“11、7、6、0”这四个数的什么?

  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你觉得什么是*均数?

  小结:已知几个大小不等的数,在总和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把多的移给少的或者先把它们合起来再*均分,使它们成为几个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均数。

  二、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说到*均数,老师想起前不久学校举行篮球赛的时候,五(2)班女男生之间发生的一次争执。

  为了备战篮球赛,五(2)班男子篮球队和女子篮球队之间先进行了一次投篮比赛。每人投15个球。这是他们投中个数的统计图。出示两幅条形统计图。

  (略)

  这两幅统计图能看得懂吗?从这两幅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投篮比赛结束了,男子篮球队队员说男生投篮准,女子篮球队队员说女生投篮投得准,争执不下。现在,我想请大家做一个公*的裁判,你们觉得,是男子篮球队整体水*高一些,还是女子篮球队整体水*高一些?。

  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有3名男生都投中得比女生少,所以女生投得准一些)

  这是你的意见,有不同的意见吗?

  (女生一共投中28个,男生一共投中30个,男生投得准一些)

  可是男生有5个人,女生只有4个人啊!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去掉一个男生。)

  去谁合理呢?能去吗?

  (应该求出女男生投中个数的*均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有道理,他们两个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一个人一个人的比较,分别求出他们投中个数的*均数,用*均数来体现他们投篮命中的整体水*,好办法!掌声鼓励。

  那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均数呢?先来求女生投中个数的*均数。

  观察女生投篮成绩统计图,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将徐丹多投中的两个分一个给王戈,分一个给赵越,这样,她们每个人都是投中了7个,也就是女生投中个数的*均数是7个。)

  不错,方法很简洁,移多补少法。有不同的方法吗?

  (先求出四个人投中的总个数,再求出*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半数:6+9+7+6=28(个)

  28÷4=7(个)

  他用的方法就是——先合再分法。

  看来,大家都非常聪明,男生*均投中的个数会求吗?

  你们觉得这时我们求*均数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小结:求*均数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人数少,差距小,用移多补少简单;人数多,差距大,用先合再分的方法比较简单。

  学生在练*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为什么这里求得的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现在你能帮五(8)班的同学解决他们争论的问题了吗?

  (女生*均每人投中7个,男生*均每人投中6个,所以女生投得更准一些。)

  观察统计图,女生*均每人投中7个,(用直线画出7的水*位置),提问:*均数7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我们再来看看男生投中的*均数6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用直线画出6的水*位置。)

  小结:*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此外,一组数的*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均水*,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均数,有些可能比*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均数小。

  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的是生活中有关*均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

  请大家轻声地把问题读一读,思考之后,可以和同座交流自己的看法。

  挑战第一关:“明辨是非”

  (1)一条小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

  (2)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3)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

  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

  (4)四(3)班同学做好事,第一天做好事30件,第二天上午做好事12件,下午做好事15件,四(3)班同学*均每天做好事的件数是(30+12+15)÷3=19(件)。( )

  挑战第二关:“合情推测”

  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学号 12 3 4 56

  身高(厘米)131 136 138 140 141142

  明明算了他们的*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

  *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这里最大的数就是142,*均数不可能超过142,所以*均身高143厘米是错误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均数呢?

  指名列式,老师告诉答案为138厘米。

  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四(2)班全班同学的*均身高大约是多少?

  你想了解我国四年级同学的*均身高吗?

  出示:根据健康网的报道,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均身高约是139厘米。看到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均身高,结合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四、学生看书,质疑问难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检查反馈

  *均数的课件设计 5

  教学目标:

  1、体会*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作业练*十一4、5

  教学反思:


*均数的课件设计(五)份扩展阅读


*均数的课件设计(五)份(扩展1)

——《*均数》的教学设计范文5份

  《*均数》的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P92~94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均数(结果使整数)。

  2、在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昨天中午我们代伙的同学在教室里举行了一次套圈比赛,他们每人套10了次,想不想知道他们套中了几个?

  2、指名汇报,回答问题

  陈璇:5个;戴之淳:3个。问:陈璇套得准一些还是戴之淳套得准一些?

  孟子又:3个;陆庭臻4个。问:是这两位女生套得准一些还是这两位男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3、谈话:(出示主题图)。看,图上的同学们也在套圈,他们每人套了15个。

  4、指导学生看图,读图(纵、横轴表示的含义;每一格表示的数量)

  5、问:你能从图上看出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吗?(根据学生回答在图中标出数量,并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数量的多少的)。

  6、问:除了能从图中看每人套中的个数外,你还看出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问:你能不能从图中一眼看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3、说明:有道理。他们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一个人一个人地比较,只有分别求出“男生*均每人套多少个”和“女生*均每人套多少个”,用这样的数来体现他们套圈成绩的整体水*。

  4、男生套圈成绩的*均数。

  ⑴观察男生成绩统计图,想一想,怎样使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相等?(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移多补少”并板书。)

  ⑵列式计算。理解算式含义。(归纳“先合再分”并板书。)

  ⑶说明:这里的“7”就是男生套圈成绩的*均数。(板书课题)它表示将原先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得到的一个相等的数。

  4、女生套圈成绩的*均数。

  ⑴你会求女生套中的*均数吗?

  ⑵学生尝试练*并指名学生板演。

  ⑶评析:算式每步的含义。

  这里为什么是用女生套中的总数除以5而不是除以4?

  得到的“6”在这里是什么数?表示什么?

  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吗?

  5、观察统计图,男生*均每人套中7个,这里的*均数“7”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

  再观察女生成绩统计图,*均数“6”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6、小结:*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均水*,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均数,有些可能比*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均数相等。

  三、巩固练*,拓展应用

  1、P94.2

  出示题目,问:这三条彩带中最长的有多长?最短的呢?这道题要求什么?

  想一想,你能不能估计出这三条丝带的*均长度在xcm――xcm之间?

  学生尝试练*后评讲。

  2、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均数,也知道如何求*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生活中有关*均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下列辨析题。

  ⑴小强身高30厘米,一条小河*均水深100厘米,他下河玩耍肯定安全。

  ⑵在“书香校园”活动中,我校同学*均每人捐书3本。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本书。

  ⑶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均身高是160cm。

  ①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m。

  ②学校篮球队中可能有身高超过160cm的队员。

  3、出示本班级第一小组学生身高情况统计表。

  ⑴老师请一位同学帮着算了一下这个组同学的*均身高,得出的结果是“这个小组同学的*均身高是146m”。不用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呢?(后出示正确的计算结果)

  ⑵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三(3)班全班同学的*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吗?

  ⑶老师也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我国三年级小学生的*均身高大约是135cm。看到这个数据,结合你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四、评价总结

  1、刚才同学们都参与得很热烈,你们觉得田老师这节课上得怎么样?如果请你给这节课打个分,你会打多少分呢?每个小组商量一下得分情况,然后给出一个分数(10分制)。

  问:这么多分数,以谁的分数为准呢?(计算*均分)

  2、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均数》的教学设计 2

  以往在教学*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均数的求法上,整理了*均数的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帮助到老师。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屏幕出示)看,三(1)班的几个男女生正在进行套圈比赛呢,他们每人套了 15 个圈,老师用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出了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

  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1、初步引出*均数

  问:你们的眼睛真亮!那根据这些信息你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吗? 猜猜看。

  师:到底事实情况怎样?我们必须想个方法来说服对方,请你们开动脑筋, 有了想法后小组内相互交流。

  小组讨论,教师行间巡视。

  问:有结果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你认为应该比什么?

  师:你觉得哪一种比法更加合理?说明你的理由。 指名回答。

  师: 在刚才的讨论中, 我们明白了参加比赛的人数不一样多, 算总数不好比, 也不公*,就不能用这种方法。只有求出男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均每 人套中的个数,才能一比胜负。

  (出示:男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移多补少法。

  ⑴(出示:男生统计图)问:你能看图说说男生*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小组里讨论一下。

  (预设 :把张明的 9 个移 1 个给陈晓杰,1+6=7,张明还有 8 个,再移 1 个 给李小钢,1+6=7,最后大家都是 7 个。(生答,师演示) )

  师:通过把多的移一些补给少的,使每个人都一样多。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 名字。

  ⑵你能用移多补少法看出女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吗?(生答,师演示)

  3、先合再分

  ⑴提问:还有其它办法得到男生*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吗?

  (生答,师演示) 会列式吗?板书:6+9+7+6=28 (个),28÷4=7(个)

  师:这种方法是先怎样,再怎样的?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这里的 28 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 4?不管用什么方法,最后都求出了男生*均每人套中 7个圈,反映了男生套中的*均水*。

  ⑵.求女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出示:女生统计图)那么你会计算女生*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吗?自己算一算。 (指名答,师板书)10+4+7+5+4=30(个) ,30÷5=6(个)。

  问:刚才男生中用总数除以 4,到了女生中,怎么就除以 5 了呢?(因为女 生是 5 个人) 通过算*均成绩, 现在你能比较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吧?(出示:答:男生套得准一些。)

  4、揭示课题。

  (出示男、女生统计图)同学们,刚才我们算出男生每人套中 7 个,这个 7 就是 6、9、7、6 这一组数据的*均数。(出示课题:*均数)这个 6 是哪几个数的*均数呢?

  5、理解*均数的范围。

  (1)比较。 男生实际上是不是每个人都套中 7 个?把这 7 个跟男生实际套中的个数比一比,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 7 个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 7 个少? 女生中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均数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均数少?

  (2)提问:*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3)小结:*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三、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学*了*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研究。

  1、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口答。 师小结:当数据较少而且数据之间相差不大时,适合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来算*均数。

  2、想想做做第2题。

  (课件出示) 快来解决小丽的问题吧。

  问:这三条彩带中最长的有多长?最短的呢?这道题要求什么?想一想,你能不能估计出这三条丝带的*均长度在( )cm——( )cm 之间?当数据之间相差较大时,适合用先求和再*均分的方法。 学生尝试练*后评讲。 (实物投影)

  3、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 看,篮球队员们的比赛多么激烈呀,你能解决这里的数学问题吗?

  师:我们对*均数又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一起来帮帮小明 吧!

  4、95页练*九第1题。

  怎么理解“*均水深110厘米”?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出 示池塘水底)看来,认识了*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 助呢。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了*均数,静静地想一想,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均数,知道*均数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学会利用*均数解决问题。

  五、拓展延伸

  1、师:小玲参加歌唱比赛这是5位评委给她打得分,你能算算她的*均得分是多少吗?

  学生自主计算,全班汇报。

  2、出示打分规则,再次计算

  《*均数》的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求*均数。

  教学目标:

  1.知道*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均数)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 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均数。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均数是5。

  出示幻灯:身高情况

  先估计一下*均身高大约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均数就是149。

  生2: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3,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均数是149。

  三、拓展练*

  1.应用一。

  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

  交流反馈。

  师:看了两(三)组*均体重数据有何启发?[根据“*均数”可以对两(三)组体重进行比较]

  师:教师还收集了一组数据,发现我校第一季度用电情况如下表:

  1月

  2月

  3月

  800度

  1000度

  900度

  (1)说说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2)算一下我校第一季度*每月用电量。

  (3)预测4月份的用电量。

  (4)小组讨论,学生间交流。

  (5)指名汇报:你是根据什么来估计的?

  2.应用二。

  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6=84(分)。(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这样才公*、合理。

  师:这种求*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均数。

  3.应用三。

  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 □不会 □可能会 □可能不会

  (1)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说(3个)

  (3)学生评价。

  师:*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厘米,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

  五、课外延伸

  推荐作业:1、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均身高是多少?”

  能解决吗?这一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

  《*均数》的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均数?

  (3)*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

  小结:*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知识应用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均每月用水x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

  (1)*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均数?

  (3)*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均数》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均数”意义的过程。

  2、了解“*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均数”作出解释。

  3、体会求“*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

  教学难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均数”作出解释。

  课前准备:CAI课件、教师准备5个纸杯,杯中放上不同根数的筷子。学校第一季度用水量表。

  一、师生谈话,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课间活动吗?在课间活动中你喜欢做哪些游戏?是怎样组织的?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喜欢玩跳绳,我们4人一组,我们组跳的最多。

  生2:我喜欢玩呼拉圈,我们两人一组,我们组我转得最多。

  师:同学们在课间活动中玩的真开心,!老师特意排了张照片,你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呀?(踢毽子!)好玩吗?老师把咱们班这两组同学踢毽子的情况记录了下来,你们看!(CAI课件出示统计表)

  师:从这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

  生:第一组王艺丹踢了8个,穆德芳踢了7个,赵丹宁踢了6个,郭帅成踢了7个。

  生:第二组……

  二、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师:刚才你们从表中了解到这么多数学信息,真了不起!你想通过这些信息知道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如:

  生1:第一组一共踢了多少个?第二组一共踢了多少个?

  生2:哪一组的成绩好?(板书)

  师:你提的问题特别有价值,你们认为那一组的成绩好?

  生3:第二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有踢毽子冠军。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一个人的成绩好,并不代表全组的人都好。

  生:我认为第二组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比第一组多踢两个。

  生4:我不同意,因为第一组人少,第二组人多,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公*。

  师:看来比总数、有头球冠军都不行,都有矛盾冲突。那么大家在思考一下怎样比才公*呢?

  学生可能说到:把每个组踢的总数*均一下,比较每组*均成绩就公*了。

  师:你从哪知道*均成绩?(期末老师说过我们班的*均成绩是多少)求每组的*均成绩就是求什么?

  (每组*均每人踢了多少个?板书)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那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商量一下怎样求出每组*均每人踢毽子的个数,然后再算一算,看哪个组合作得最愉快!

  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在合作接*尾声时,让学生将自己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并写上组名。)

  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

  1.分步:(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综合算式:(找小组同学讲出解题思路)

  (蓝兔)第一组:8+7+6+7=28(个)

  (虹猫)第一组:(8+7+6+7)÷4

  28÷4=7(个)(4表示什么?7个是什么?)

  第二组:9+8+5+3+5=30(个)

  30÷5=6(个)第二组:(9+8+5+3+5)÷5

  =30÷5

  =6(个)

  师:仔细观察这两组的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生:不同点:一个是分步计算,一个是列综合算式。

  生:相同点:都是用总个数除以每组的人数。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分步综合都可以。现在谁能大声说出那组的成绩好?

  生:第一组!

  师:让我们一起鼓掌向穆德芳这一组表示祝贺!(板书:优胜组),第二组同学请继续努力。

  师:通过踢毽子这个游戏,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要求每组的*均成绩,应用这组的总个数除以每组的人数。

  生:要知道哪组的成绩好应比较每组踢的*均个数。

  师:看来这个数的作用真不小呢,他能反映出每组的整体水*!(用手指板书)谁来给每组*均每人踢得个数起一个名字?

  生:*均踢的个数……(很好!能不能再简捷一点?和我们的名字一样两个字或三个字?)

  生:*均数。(非常好,那我们就把*均每人踢得个数叫*均数。)

  板书:*均数

  师:刚才我们用“*均数”这个新朋友解决了哪组成绩好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经常遇到求*均数的问题。看,这是我班环保小卫士梁捷统计的他家一周内丢弃塑料袋的情况。(课件出示)

  师:请你们帮梁捷算一算,他们家*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自己独立试一试,有困难的可以找同桌帮忙。

  师: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方法:

  生1:先算出梁捷家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总个数,再除以7。(实物投影)

  分步:1+3+2+3+2+6+4=21(个)综合算式(1+3+2+3+2+6+4)÷7

  21÷7=3(个)(7表示什么?)=21÷7

  =3(个)

  答:梁捷家*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

  师:你们同意他的解题思路吗?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求出了梁捷家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我们的好朋友蓝灵鼠听说大家在研究*均数,特意赶来向我们请教一个它一直很糊涂的问题。你看!(课件配音出示蓝灵鼠画面:求出的“3个”是实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吗?)小组讨论一下帮蓝灵鼠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有两种认识:

  生:我认为“3个”就是梁捷家实际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观察表格,明确“3个”不是实际数)。

  生:我认为“3个”不是梁捷家每天实际丢弃的个数,而是梁捷家*均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它是一个“*均数”。

  师:*均数“3个”和实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个数比较可能会怎样?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适时激励表扬)

  生:实际丢的个数有的比*均数多,有的比*均数少。(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给予提示)

  师:蓝灵鼠听了大家的解释满意吗?一起了解一下!(课件出示蓝灵鼠:哦!原来是这样呀!谢谢大家,拜拜!)(师生一起拜拜!)

  师:我们算出了梁捷家*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照这样计算,请想一想我们班有80个同学,那么80个家庭一天一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算一算一周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算完后,交流计算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

  生:那就会到处都是塑料袋,我想对丢弃塑料袋的人说:“请不要随意丢弃塑料袋了。”

  生:塑料袋满天飞。

  ……

  师:有了我们这些环保小卫士的努力,相信我们的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好!

  三、动手实践,理解新知。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装筷子游戏。请各组派代表准备好杯子,按老师的要求做。

  师:仔细观察装好的筷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杯中筷子的根数不一样。

  生:……

  师:如果要使纸杯中的筷子一样多,可以怎样做?小组合作,先商量一下,然后再试一试,看哪个小组的方案最有创意。

  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1)把铅笔都取出来,用刚学过的求*均数的方法计算,先求纸杯**有多少根铅笔,再求*均每个纸杯放几根。(必须出现)

  分步:3+4+2+5+1=15(根)综合:(3+4+2+5+1)÷5

  15÷5=3(根)=15÷5

  =3(根)

  师:你真聪明,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我们为她鼓掌!

  (2)把所有的小棒收到一起,再一根一根的分次放到纸杯里。

  (3)先算出*均数,再移多补少。把多的移到少的中,使每个纸杯中都是3个。(你的`方法更有创意,你真棒!)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看来求*均数的方法不只一个。其实,解决同一个问题会用不同的解决方法,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需要灵活选择,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开拓出新的天地!

  四、走进生活,应用新知。

  师:同学们,*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处,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新朋友,我们一起来了解下面的信息。

  课件出示:学校第一季度的用水量统计表:

  月份

  1

  2

  3

  *均每月用水吨数

  吨数

  246

  180

  270

  1.算一算我校第一季度*均每月的用水量。

  2.说说从该表中你有什么发现,你想对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说些什么?

  生:3月份用水量最多,同学们、老师们我们都应该节约用水。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最想说的是什么吗?

  师:节约用水,从我自己做起!

  五、深入生活,拓展应用。

  屏幕出示画面

  师配以画外音: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穿过了一片土地,*均水深120厘米,你们看。谁来了?小明来了!我的身高可是140厘米,不会游泳,如果我在这条河里面玩耍,会有危险吗?

  师:听了同学们的劝告,小明一定不会在河里玩耍了。(德育教育)

  六、回顾总结,畅谈收获。

  好的同学们,不知不觉,就要下课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希望同学们的每一节课多能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七、课间游戏,体验应用。

  师:课下作业,课后,请同学们自由结合小组,进行一次拍球比赛,比一比哪组的成绩好。

  规则如下:

  1.以小组为单位,在室外进行。

  2.每人拍3次,记录最好成绩。

  3.计算出小组同学的*均成绩。

  师: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下节课我们选出优胜组,大课间给大家表演!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均数的课件设计(五)份(扩展2)

——*均数教学设计实用5份

  *均数教学设计 1

  《*均数》是人教版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刚好看到《小学教学》杂志上刊登了“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关于《*均数》一课的课堂实录与报告,我非常兴奋,并尝试运用张老师的思路上了这节课,效果非常好。因此,今天的说课,我就选择了这节内容来和大家交流。

  我直接从教学过程说起,并顺便结合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来阐述我的教学方法和其蕴含的教学思想,以及所达到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你们喜欢打篮球吗?老师很喜欢篮球,这不,昨天下午还与五年级的几个学生玩了一次“1分钟投篮挑战赛”。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

  1、出示李强3次投篮的成绩:5个、5个、5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小强一分钟投篮的水*?

  2、出示万林3次投篮的成绩:3个、5个、4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小林一分钟的投篮水*?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3、出示王鹏3次投篮的成绩;3个、7个、2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王鹏一分钟投篮的水*?还可以怎么求出这个数来?

  4、讨论思考:“4”是3、7、2这三个数的*均数,它能代表王鹏第一次投中的个数吗?能代表第二次的吗?能代表第三次的吗?它究竟代表什么?

  这里,我把李强的成绩设定为3个“5”,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用“5”表示小强一分钟的投篮水*,然后让第二个出场的万林设出3个不一样的成绩,制造认识冲突,引发学生想出“移多补少”求*均数的想法,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给学生比较直观的表象,强化学生的认知。最后再给出一组不同的数据,巩固“移多补少”求*均数的想法,并追问“还可以怎么想”,逼学生想出求*均数一般方法来,即“先合并再均分”,并板书在黑板上。

  完成板书后,教师适时进行点评总结,告诉学生:“这种通过‘移多补少’或‘先合并再均分’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几个数的*均数。”并连续几个追问:“4”能代表王鹏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它究竟代表什么?最终,让学生体会到,*均数不能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它只是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板书)。

  至此,在直观演示、板书算式、连续追问,课前设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均数的一般方法,已经基本达成。

  二、深化理解,建构新知

  1、三个学生完成比赛后,该老师出场了,我故意卖个关子说:

  正式比赛时,老师要求投4次,他们同意了,下面是我前三次投中的结果。(多媒体展示)4个、6个、5个。猜一猜,老师投了第4个后,结果会怎么样呢?

  2、在学生多次猜测后,老师出示第4次投篮成绩:1个,然后问:

  请估计一下老师最后的*均成绩是几个?你为什么不估计为6个或1个?

  3、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最后一次投5个、投9个的话,*均成绩会是多少?可以动手算一算。

  4、多媒体出示3个统计图:问: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白“每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牵动*均数发生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化,*均数总是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板书)。当然,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的发现,那自然美不胜收了?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每学一点新知识,我们都应该安排一些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新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目的。我设计的练*以下几项:

  1、三张纸条:7cm、12cm、8cm,老师估计它们的*均长度是10cm,大家认为对吗?

  2、以姚明为首的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则数据,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均身高为200厘米。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

  3、《xxxx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均寿命大约是71岁。30年前,也就在张老师出生那会儿,中国男性的*均寿命大约只有68岁。你发现了什么?可有位老爷爷今年70了,他看到这则消息后不但不高兴,还很难过,这是为什么?你怎样来劝劝他?

  4、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均数?它们各代表什么?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我设计的这几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进而解决生活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而且我们学*的数学是生动的,有价值的。

  *均数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90页的内容。

  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理解*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目标: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积累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均数的含义和简单求*均数的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李明和王小飞两位同学要进行篮球的定点投篮比赛。

  (课件出示)比赛规则:每人各进行3次1分钟的定点投篮,以每次投中个数为成绩。

  (课件出示)比赛成绩统计图:

  观察,你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

  问题:谁赢了?为什么?

  2、 王小飞再投一次,(课件出示成绩统计图)

  问题:现在谁赢了?为什么?

  发现问题:次数不同,比总数不公*。从而引出新课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均数

  1、合作讨论

  讨论问题:次数不同,比总数不公*时,该怎样比才公*?

  2、 探索求*均数的方法

  想一想:(以李明三次投球为例)能计算出李明三次投球成绩的*均数吗?

  教师适时板书:(7+3+8)÷3

  =18÷3

  =6(个)

  问题:(1)、“6”是哪几个数的*均数?

  (2)、我们是怎样求出7、3、8这三个数的*均数的?

  小结方法:先求和再*分。

  3、理解*均数的意义

  (1)、引导:不计算,有办法找到李明三次投球成绩的*均数吗?

  小组讨论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移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说一说:根据刚才以多补少找*均数的过程,说说你对*均数的理解。

  想一想:“6”表示的是李明三次都投中6个球吗?“6”表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认识*均数的特征。

  3、 即时练*

  学生独立完成求王小飞*均每次投中球的数量。

  组织汇报,交流方法

  结论:通过比较*均数,谁赢了?

  通过这次比赛的经历,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

  4、 沟通*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想一想:在*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均数吗?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1)、不会游泳的小明身高140cm,他要到*均水深110cm的河里游泳不会有危险。

  (2)、小明家去年4个季度的用水量分别是16吨、24吨、35吨、21吨。小明家*均每月用水量是(16+24+35+21)÷4=24(吨)。

  2、你能想办法求出他的语文成绩吗?

  (1)、先估测一下:语文成绩可能是多少?

  (2)、同桌合作讨论。语文成绩究竟是多少?

  四、拓展延伸

  我校的舞蹈队参加市舞蹈比赛,评委亮分96、91、95、96、84、99、97,算一算,我校舞蹈队的最后所得*均分是多少?

  激发认知矛盾:*均分是94分,可评委却宣布最后得分是95分。这是为什么?

  师:请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下课后自己去寻找答案。

  板书设计:

  、

  *均数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31~13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学会求*均数。

  2、学生经历探究求*均数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合作意识,激发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小正方体、学*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展示校园篮球场上四(1)班和四(2)班篮球比赛的精彩片断[四(1)班的得分明显落后,学生观赏。

  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四(1)班的教练,这时你准备怎么做?你在换运动员上场时,会考虑哪些因素?

  出示两名运动员*日训练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统计表,如下:

  现在就请你当教练,根据上面统计表中的数据,你会选谁上场?并说出自己强有力的理由。(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评析:教师恰当运用CAI课件,创设一个学生熟悉且比较喜欢的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提出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需要换人”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这样,不仅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通过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又将生活化问题转化为根据“*均分”换人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均数产生的需要,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与明确了方向。]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怎样计算7号和8号运动员的*均分呢?下面,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和手中的操作材料,小组合作,共同来探讨。注意:一个小正方体代表一分。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1、小组合作探求算法。

  2、汇报交流。

  操作法:重点让学生把移多补少求*均数的方法讲明白。

  小结:刚才同学们都是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多的移走补给了少的,使它们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它们的*均分。

  计算法:重点让学生理解*均分除了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来外,还可以先求出各场得分总数,再除以上场的次数,也可以得出每个队员的*均分。

  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了选谁上场的问题。因为7号运动员的*均分11分高于8号运动员的*均分10分,所以应选7号运动员上场。同时,我们知道求*均数有两种算法,数据少的时候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多的时候用计算的方法会更方便。(板书课题和算式,如下)

  (9+11+13)÷3=11(分)(7+13+12+8)÷4=10(分)

  [评析:学生的学*过程充满了自主性、探索性与合作性。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空间里运用手中的材料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解决了问题。这既是一个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学生的活动中,和他们*等相处,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引领学生归纳概括出*均数的计算方法。]

  3、理解*均数的意义。

  对10分的理解:你对10分这个数是怎样认识与理解的?与它的各场得分相比较,你有什么发现?10分是8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

  对11分的理解:11分是7号运动员第三场的得分吗?为什么?它是什么?

  小结:*均数比大数小,比小数大,介于二者之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可能存在于一组数据之中,也可能不存在。*均数能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板书: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

  [评析:在学生的亲自感受中,他们用自己质朴而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粗浅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你见过*均数吗?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均数的例子)

  在我们的生活、生产,特别是在统计当中,*均数的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整体水*与分析存在的问题。

  评价时,师问:看着王红的成绩,你想对她说点什么?

  不计算,估一估他们的*均身高会是哪个答案?(让学生谈观点,加深对*均数意义的理解)

  先不计算,同学们估计可能会是多少?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他们的*均成绩是多少次?

  4。过河问题。

  身高145厘米的小华,要过*均水深110厘米的小河到底有没有危险?(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均数的意义)

  通过这个题目的思考,你觉得应该对大家说点什么?(没错,徐老师希望同学们每天都能安安全全地来校,**安安地回家)

  [评析:练*设计由浅入深,形式多样,且能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大家肯定都想知道自己表现如何。现在请拿出学*评价表,给自己一个诚恳的评价吧!(附表,如下)

  学*评价表

  本节课,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样?请在相应栏目中填上相应的分数,并算出*均分。(优秀90分,良好80分,一般70分)

  (小组交流后,学生展示)

  看着自己的评价表,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你觉得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师评价:其实,从*均分可以看出你整节课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徐老师相信在评价过程中,同学们又一次加深了对*均数的理解。

  [评析: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了学生数学学*的自信心。通过自己给自己打分及*均分的计算,既强化、巩固了本课学*的内容,再现了“求*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体现了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形式多元化的思想,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可谓“一举三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均数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体会*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均数的方法。

  2.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会利用图形直观估计*均数,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均数问题。

  3.体会*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参与热情,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均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套圈统计图(每组一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欲,提出问题

  看套圈比赛的录像,出示统计图。

  1、这幅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2、想一想,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产生求*均数的心理需求

  (1)学生讨论交流哪一队套圈套得准一些。

  (2)提问:怎样比才既合理又公*呢?

  (3)揭示:要比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就是要比较男女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就是*均数。

  2.自主探索*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先求男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学生讨论交流。

  (1)通过移多补少,直观揭示*均数的意义

  (2)揭示“先求和再*均分”的求*均数的一般方法

  列式计算:5+9+8+6=28(个)28÷4=7(个)

  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求女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估一估

  (2)算一算:11+4+8+2+5=30(个)30÷5=6(个)

  这里的30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里用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这次比赛中,男生套得准一些。

  3.理解*均数的范围

  (1)比较

  男生中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均数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均数少?

  女生中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均数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均数少?

  (2)提问:*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3)小结:*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三、拓展练*,深入理解

  1.练*用“求和再*均分”的方法求*均数

  (1)出示校运动队三年级学生肺活量情况统计图(三名学生)

  提问:你能算出他们的*均肺活量吗?

  交流: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2)出示三年级部分学生肺活量情况统计图(四名学生)

  提问:算算他们的*均肺活量。

  比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均肺活量比一般学生要大。

  2.加深对*均数意义的理解

  (1)出示游泳馆录像并配音:一天小明去学游泳,这个游泳池的*均水深130厘米。小明心想:我身高145厘米,下水学游泳不会有危险。同学们,你们觉得他想得对吗?

  (2)学生交流

  3.利用*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特点判断*均数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1)出示并配音:《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卫生标准》规定:心跳次数*均每分钟在120~200次为运动量适宜,低于120次为运动量过小,高于200次为运动量过大。

  我们对小明在游泳过程中的心跳情况进行了统计。(出示:心率情况统计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心率(次/分)150160180170140

  (2)提问:从表中你知道些什么?

  (3)他*均每分钟的心跳次数不可能是下面哪个答案?为什么?

  ①130次②160次③190次

  (4)根据*均数的'这个特点,你能说出这个*均数的范围吗?

  (5)小明的运动量适宜吗?

  4.进一步理解*均数的意义

  (1)出示一高一矮两名学生

  指一指:他们俩的*均身高大概在什么位置?

  (2)出示郭晶晶的照片和她与另一位体坛明星的*均身高的虚线(虚线比郭晶晶矮)

  指一指:另一位体坛明星大概有多高?

  (3)出示郭晶晶的照片和她与另一位运动员的*均身高的虚线(虚线比郭晶晶高)

  指一指:这位运动员的身高大概在哪里?

  猜一猜:他是谁?

  (4)出示新浪网上的NBA排行榜

  找一找:有*均数吗?

  想一想:姚明的总得分比特里要高,为什么他们的均分却相等呢?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均数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求*均数。

  教学目标:

  1.知道*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均数)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 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均数。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均数是5。

  出示幻灯:身高情况

  先估计一下*均身高大约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均数就是149。

  生2: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3,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均数是149。

  三、拓展练*

  1.应用一。

  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

  交流反馈。

  师:看了两(三)组*均体重数据有何启发?[根据“*均数”可以对两(三)组体重进行比较]

  师:教师还收集了一组数据,发现我校第一季度用电情况如下表:

  1月

  2月

  3月

  800度

  1000度

  900度

  (1)说说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2)算一下我校第一季度*每月用电量。

  (3)预测4月份的用电量。

  (4)小组讨论,学生间交流。

  (5)指名汇报:你是根据什么来估计的?

  2.应用二。

  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6=84(分)。(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这样才公*、合理。

  师:这种求*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均数。

  3.应用三。

  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 □不会 □可能会 □可能不会

  (1)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说(3个)

  (3)学生评价。

  师:*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厘米,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

  五、课外延伸

  推荐作业:1、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均身高是多少?”

  能解决吗?这一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


*均数的课件设计(五)份(扩展3)

——*均数教学课件(5)份

  *均数教学课件 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例1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1、体悟“*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求“*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灵活选用求*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均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PPT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初步感知*均数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均数的信息。

  2、师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均年龄、*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都是*均数呢?能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吗?

  3、师:看来大家对“*均数”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这节课,我们就去数学王国探索一下有关“*均数”的奥秘。 板书:*均数 你想了解*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4、师:看来同学们对*均数充满了好奇,一起进入迷宫探秘。

  二、构建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观察棋子,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

  师提问: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感悟“*均数”的实际意义。

  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

  师提问:现在每排棋子都是几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这个*均数4与原来每排棋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

  3、探索求*均数的不同方法。

  师:四人小组合作,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求出*均数,并且把你们小组独特的方法取个名字!等一下我们来评选最佳创意奖和最佳命名奖。比一比,哪个小组最爱动脑筋!

  ①小组活动讨论。

  ②汇报交流。(生说方法多媒体显示棋子移动过程)

  移多补少! 先假设后均分。先求和再均分。

  三、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尝试不但知道了什么是*均数,而且探索出了许多求*均数的方法。那么你们能解决有关*均数的实际问题吗?

  四、课堂总结

  1、你现在所认识的*均数是什么?

  2、理解*均数是个虚的数。

  五、随堂作业

  *均数教学课件 2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屏幕出示)看,三(1)班的几个男女生正在进行套圈比赛呢,他们每人套了 15 个圈,老师用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出了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

  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1、初步引出*均数

  问:你们的眼睛真亮!那根据这些信息你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吗? 猜猜看。

  师:到底事实情况怎样?我们必须想个方法来说服对方,请你们开动脑筋, 有了想法后小组内相互交流。

  小组讨论,教师行间巡视。

  问:有结果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你认为应该比什么?

  师:你觉得哪一种比法更加合理?说明你的理由。 指名回答。

  师: 在刚才的讨论中, 我们明白了参加比赛的人数不一样多, 算总数不好比, 也不公*,就不能用这种方法。只有求出男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均每 人套中的个数,才能一比胜负。

  (出示:男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移多补少法。

  ⑴(出示:男生统计图)问:你能看图说说男生*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小组里讨论一下。

  (预设 :把张明的 9 个移 1 个给陈晓杰,1+6=7,张明还有 8 个,再移 1 个 给李小钢,1+6=7,最后大家都是 7 个。(生答,师演示) )

  师:通过把多的移一些补给少的,使每个人都一样多。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 名字。

  ⑵你能用移多补少法看出女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吗?(生答,师演示)

  3、先合再分

  ⑴提问:还有其它办法得到男生*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吗?

  (生答,师演示) 会列式吗?板书:6+9+7+6=28 (个),28÷4=7(个)

  师:这种方法是先怎样,再怎样的?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这里的 28 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 4?不管用什么方法,最后都求出了男生*均每人套中 7个圈,反映了男生套中的*均水*。

  ⑵.求女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出示:女生统计图)那么你会计算女生*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吗?自己算一算。 (指名答,师板书)10+4+7+5+4=30(个) ,30÷5=6(个)。

  问:刚才男生中用总数除以 4,到了女生中,怎么就除以 5 了呢?(因为女 生是 5 个人) 通过算*均成绩, 现在你能比较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吧?(出示:答:男生套得准一些。)

  4、揭示课题。

  (出示男、女生统计图)同学们,刚才我们算出男生每人套中 7 个,这个 7 就是 6、9、7、6 这一组数据的*均数。(出示课题:*均数)这个 6 是哪几个数的*均数呢?

  5、理解*均数的范围。

  (1)比较。 男生实际上是不是每个人都套中 7 个?把这 7 个跟男生实际套中的个数比一比,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 7 个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 7 个少? 女生中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均数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均数少?

  (2)提问:*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3)小结:*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三、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学*了*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研究。

  1、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口答。 师小结:当数据较少而且数据之间相差不大时,适合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来算*均数。

  2、想想做做第2题。

  (课件出示) 快来解决小丽的问题吧。

  问:这三条彩带中最长的有多长?最短的呢?这道题要求什么?想一想,你能不能估计出这三条丝带的*均长度在( )cm——( )cm 之间?当数据之间相差较大时,适合用先求和再*均分的方法。 学生尝试练*后评讲。 (实物投影)

  3、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 看,篮球队员们的比赛多么激烈呀,你能解决这里的数学问题吗?

  师:我们对*均数又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一起来帮帮小明 吧!

  4、95页练*九第1题。

  怎么理解“*均水深110厘米”?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出 示池塘水底)看来,认识了*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 助呢。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了*均数,静静地想一想,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均数,知道*均数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学会利用*均数解决问题。

  五、拓展延伸

  1、师:小玲参加歌唱比赛这是5位评委给她打得分,你能算算她的*均得分是多少吗?

  学生自主计算,全班汇报。

  2、出示打分规则,再次计算

  *均数教学课件 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绩图。

  学具:每四位学生一副男女生套圈成绩学具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要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认为可以比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屏幕出示第二小组男、女生套圈情况统计图。请学生一起回答是哪个队套得准一些。提问:有同学认为可以比比他们套中的总个数,你们觉得公*吗?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绩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绩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加深对*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均数教学课件 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均数?

  (3)*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

  小结:*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知识应用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均每月用水( )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1)*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均数?(3)*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均数教学课件 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31~13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学会求*均数。

  2、学生经历探究求*均数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合作意识,激发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小正方体、学*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展示校园篮球场上四(1)班和四(2)班篮球比赛的精彩片断[四(1)班的得分明显落后,学生观赏。

  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四(1)班的教练,这时你准备怎么做?你在换运动员上场时,会考虑哪些因素?

  出示两名运动员*日训练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统计表,如下:

  现在就请你当教练,根据上面统计表中的数据,你会选谁上场?并说出自己强有力的理由。(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评析:教师恰当运用CAI课件,创设一个学生熟悉且比较喜欢的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提出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需要换人”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这样,不仅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通过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又将生活化问题转化为根据“*均分”换人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均数产生的需要,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与明确了方向。]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怎样计算7号和8号运动员的*均分呢?下面,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和手中的操作材料,小组合作,共同来探讨。注意:一个小正方体代表一分。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1、小组合作探求算法。

  2、汇报交流。

  操作法:重点让学生把移多补少求*均数的方法讲明白。

  小结:刚才同学们都是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多的移走补给了少的,使它们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它们的*均分。

  计算法:重点让学生理解*均分除了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来外,还可以先求出各场得分总数,再除以上场的次数,也可以得出每个队员的*均分。

  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了选谁上场的问题。因为7号运动员的*均分11分高于8号运动员的*均分10分,所以应选7号运动员上场。同时,我们知道求*均数有两种算法,数据少的时候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多的时候用计算的方法会更方便。(板书课题和算式,如下)

  (9+11+13)÷3=11(分)(7+13+12+8)÷4=10(分)

  [评析:学生的学*过程充满了自主性、探索性与合作性。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空间里运用手中的材料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解决了问题。这既是一个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学生的活动中,和他们*等相处,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引领学生归纳概括出*均数的计算方法。]

  3、理解*均数的意义。

  对10分的理解:你对10分这个数是怎样认识与理解的?与它的各场得分相比较,你有什么发现?10分是8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

  对11分的理解:11分是7号运动员第三场的得分吗?为什么?它是什么?

  小结:*均数比大数小,比小数大,介于二者之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可能存在于一组数据之中,也可能不存在。*均数能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板书: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

  [评析:在学生的亲自感受中,他们用自己质朴而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粗浅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你见过*均数吗?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均数的例子)

  在我们的生活、生产,特别是在统计当中,*均数的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整体水*与分析存在的问题。

  评价时,师问:看着王红的成绩,你想对她说点什么?

  不计算,估一估他们的*均身高会是哪个答案?(让学生谈观点,加深对*均数意义的理解)

  先不计算,同学们估计可能会是多少?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他们的*均成绩是多少次?

  4。过河问题。

  身高145厘米的小华,要过*均水深110厘米的小河到底有没有危险?(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均数的意义)

  通过这个题目的思考,你觉得应该对大家说点什么?(没错,徐老师希望同学们每天都能安安全全地来校,**安安地回家)

  [评析:练*设计由浅入深,形式多样,且能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大家肯定都想知道自己表现如何。现在请拿出学*评价表,给自己一个诚恳的评价吧!(附表,如下)

  学*评价表

  本节课,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样?请在相应栏目中填上相应的分数,并算出*均分。(优秀90分,良好80分,一般70分)

  (小组交流后,学生展示)

  看着自己的评价表,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你觉得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师评价:其实,从*均分可以看出你整节课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徐老师相信在评价过程中,同学们又一次加深了对*均数的理解。

  [评析: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了学生数学学*的自信心。通过自己给自己打分及*均分的计算,既强化、巩固了本课学*的内容,再现了“求*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体现了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形式多元化的思想,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可谓“一举三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均数的课件设计(五)份(扩展4)

——*均数教案 (菁华5篇)

*均数教案1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

  2.了解*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均数 .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均数 .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态度和学**惯 .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的学*,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

  2.教学难点:*均数的简化计算 .

  3.教学疑点:*均数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教师出示幻灯片)

  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 7 8 6 8 6 5 9 10 7 4

  乙 9 5 7 8 7 6 8 6 7 7

  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均数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整体感知

  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均数.

  1.(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如下:

  86 91 100 72 93 89 90 85 75 95

  这个小组的*均成绩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动笔计算,并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讲完引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求*均数方法,这样做使学生对*均数的计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认识 .

  2.*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 .

  那么 ①

  叫做这n个数的*均数, 读作“x拨” .

  这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带有省略号的用字母表示的n个数相加的一般写法 .学生对此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太*惯,要向学生强调,采用这种写法是简化表示,是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具有一般性 .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剖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义 .

  3.*均数计算公式①的应用

  例1 一个地区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

  -6,-5,-7,-6,-4,-5,-7,-8,-7

  求它们的*均气温 .

  让学生动手计算,以巩固*均数计算公式(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应强调:①解题格式 .②在统计学里处理的数据包括负数 .③在本章中,如无特殊说明,*均数计算结果保留的位数与原数据相同 .

  例2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10 208 200 205 202 218 206 214 215 207 195 207 218 192 202 216 185 227 187 215

  计算它们的*均质量 .(用投影仪打出)

  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计算,然后一起对答案 .由于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 .正好为下面提出简化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

  教师提出问题:像例2这样,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因而容易出错,有没有较为简便的算法呢?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都接*于哪一个数?启发学生讨论,寻找简便算法 .

  学生回答:数据都在200左右波动,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200,转而计算一组数值较小的新数据的*均数,至此让学生再一次两人一组用简便方法计算例2,并与前面计算的结果相比较是否一样 .

  讲完例2后,教师指出几点:常数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 读作“x——撇——拨”;;简化计算的结果与前面毛算的结果相同 .

  通过学生的动手计算,若产生困难或错误,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公式②的推导更容易接受 .

  3.推导公式②

  一般地,当一组数据 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到,

  那么 ,

  因此,

  即 ②

  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②的认识,再让学生指出例2的 、 、 各是什么?(学生回答)

  课堂练*:

  教材P148中~P149中1,2,3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1.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问,应用十分广泛 .本章将要学*的是统计学的初步知识 .

  2.求n个数据的*均数的公式① .

  3.*均数的简化计算公式② .这个公式很重要,要学会运用 .

  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到了示一组数据*均数的方法 .当数据比较小时,可用公式①直接计算 .当数据比较大,而且都在某一个数左右波动时,可选用公式②进行计算 .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3中1、2、3、4 .

*均数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均数。

  2、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专用,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合作学*的效率。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练*纸。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出示例3的主题图

  谈话:四年级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你想了解他们的比赛情况吗?

  第一轮:

  课件出示空白的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谈话:我们来看这两个小组同学的套圈情况,第一个出场的男生是小刚,女生是小燕(分别出示表示两位同学套中个数的直条),他们各套中多少个?(6、4)谁套的准些?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谈话:这数字6可以代表男生组的水*,那么女生组的水*可以用?来代替。

  第二轮:

  谈话:第二个出场的男生分别是小明(课件出示直条6),女生是小娟课件出示直条4),(结合手势,表示整体)比较每组中同学的比赛成绩,你认为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些?你是怎样比较出来的?(预设:生1,比总数,生2,比每个人套中的个数)

  提问:这时,你能用哪个数来表示男女生的水*吗?(预设:生1,6、4,生2,12、8)让学生说说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第三轮:

  谈话:第三、四个出场的男生是小宇和小杰(7、9),第三、四、五个出场的女生分别是小敏、小芸和小芳(7、5、10)(完整出示条形图),现在,你能比较是男生套的准些还是女生啊?你想怎样来比较呢?学生讨论

  提问:我们先来想想,你能用哪个数来表示男女生的一般水*?

  生交流,总结出(28、30)来表示不合适,也就是比较总数不合适。

  那你认为要找哪个数,才能代表男生组的一般水*呢?(这个数要基本反映一组数的一般水*,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数叫做*均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求*均数的方法

  1、探究男生求*均数的方法

  谈话:我们先来仔细找一找男生组的这个数,男生的得分各不相同。我们怎么来找这个数呢?套的最多的和最少的能代表整体水*吗?那你觉得这个数应该在什么范围呢?

  给大家3分钟,在练*纸上想办法找到男生组的那个数。(练*纸)

  交流:

  方法一:移多补少(课件演示)

  方法二:先合后分(说说各数表示的意思)

  预设:

  如果只答出方法一:除了像这样局部调整,得出*均数,还有其它调整方法了吗?给大家一个小提示:可以把所有男生的个数先看成一个整体,然后再把这些个数*均分配给他们。

  如果只答出方法二:除了像这样,把他们的得分先加起来,再重新*均分配给他们。还有其它调整方法了吗?给大家一个小提示:能否只移动其中一小部分个数,使得男生的个数一样多。

  交流。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找到了能表示男生组的这个数7,我们来回顾一下。

  一种方法,通过移动来局部调整,把多的一部分,移给少的,从而得到男生的*均个数,你想帮它取个名字吗?(板书“移多补少”);

  另一种方法,通过整体重新分配,先把所有的个数先加起来,再*均分给他们,也得到了男生的*均个数,你也能取个名字吗?(板书“求和*分”)。

  2、揭示课题

  谈话:两种方法都得到了一个新的、能够反映男生组整体情况的数据,就是7个。没错,这个数就是男生组(6、6、7、9)的*均数。

  用课件显示图中*均数画线,直观感知*均数的范围。

  让学生也在练*纸上画线。请你用一条线把这个数7表示到图上来

  提问:得到的这个数7表示什么含义?你觉得这个数是一个怎样的数?能不能说男生组中每人都套中了7个?这个数7与小宇套中的7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均数比最厉害的个数?比最差的呢?

  3、迁移类推,感悟意义

  谈话:现在,请你们也来找一找女生组的*均数吧。(学生在练*纸上操作并交流)

  说说“6”的意义

  交流,提问:现在可以比较出哪组套的准了吗?(完整板书)

  提问:仔细观察这两组的*均数,你想说些什么?原来的数据和*均数的大小,有什么发现?高于、低于*均数的有几个?(其中的个数有的比*均数高,有的比*均数低,初步感受*均数的范围)

  感受*均数的优势:老师啊觉得*均数真厉害,因为它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也能公*的比较出男生和女生哪组的水*高,老师说的对吗?

  三、巩固练*,应用*均数

  1、书本练一练。(课件逐个出示笔筒)

  第1个笔筒有( )枝,第2个有( )枝,第3个笔筒有( )枝。

  怎样移动笔筒中的铅笔,找到*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铅笔。(课件动态显示移多补少的过程,然后逐步变化为条形图)我们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这样更直观。(显示移的过程)

  交流:当然,你还可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求和*分)

  如果用求和*分,怎么计算?综合算式?

  2、第一题

  出示丝带图,提问:这时你能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一下子找出它们的*均数吗?

  估一估,*均长度到哪儿?

  想一想,应该在多少厘米到多少厘米之间?(*均数在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

  算一算,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再交流

  提问:如果每条丝带都增加1厘米,*均长度会有什么变化?(相当于每条丝带的长度增加了1厘米,也就是*均长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1厘米)

  如果把其中一条丝带的长增加3厘米,3条丝带的*均长度是多少厘米?如果减少3厘米呢?(刚刚每条丝带增加1厘米,总体增加了3厘米,那么现在呢?)

  指出:一组数中有一个数据变化了,这组数据的*均数也会发生变化,*均数很敏感。

  3、第4题(假如我当经理)

  先估计一下苹果和橘子*均每天卖出的箱数,再同桌分工计算,然后画出表示*均数的那条线。

  提问:如果你是水果店的经理,看到这样的数据和*均数的情况,你会有什么想法?

  4、第3题(篮球队员的身高)

  提问:李强是学*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吗?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出示篮球队5名队员的身高统计表)

  小结:同学们,*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整体情况的数,如果只知道*均数,要去推测其中一个数据是多少,这个数据会有很多种可能性,这就体现了依据*均去推测其中一个数据的(不确定性)。

  但是,知道了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可以用“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后分”明确地得到*均数是多少,体现了求*均数的(确定性)

  思考:如果姚明加入学校篮球队,*均身高会如何变化呢?(图片显示)

  出示现在的*均身高,提问:这时得到的*均身高,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增加了姚明,小队员的身高都在*均数一下了?(太高的人,对*均数的影响很大,所以姚明的身高在这组数据中属于极端数据,具有极端数据的话,*均数就变得不一样了)

  介绍: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像这种不一样的*均数,你想知道吗?课件出示“你知道吗?”(生读)

  谈话:通过xx的介绍,我们对*均数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那么我们就带这这个新认识去看看吴萌的诗朗诵比赛吧。

  完成练*八第9题。(口答综合算式)

  四、总结经验,感悟*均数。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均数有那些认识?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我们知道*均数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愿大家能带上今天的学*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

*均数教案3

  导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均数的方法。

  2.感知*均数的范围。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学重点:理解*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导学难点: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导学过程:

  一、预学--谈话导入

  师: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怎么比较呢?

  生(预测):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

  生(预测):这样不公*,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

  生(预测):应该比较*均成绩。

  师:对,应该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均成绩。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均成绩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均数。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出示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均数教案

  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

  1、自己想办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这个*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

  3、*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交流,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认真!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1、小组交流

  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

  生(预测):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预测):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

  生(预测):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展示点拨

  汇报预测:

  生1(预测):我们组认为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

  此时可展示移动瓶子的过程;

  生2(预测):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生3(预测):*均数就是把收集瓶子的总数*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它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二年级学*的*均分的知识)

  生4(预测):*均数与这组数据相比,它不等于少先队干部收集废旧瓶的实际数量,(它比最大的数字要小,比最小的数字要大,居于这两个数中间)。

  师通过超链接小明下水游泳的问题,学生通过题可知*均数非实际数量,它大于一组数最小的数,小于一组数中最大的数。

  讲解: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这样把多的移补给少的,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我们叫这种方法为“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法”)。我们还有一种方法,(14+12+11+15)÷4=52÷4=13(个),就是先求出这四个人收集的瓶子的总数量52(板书总数量),然后在除以总份数4人(板书总份数),13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均数(板书*均数)。那么这个式子应该怎么表示呢?(*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归纳整理,总结方法: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均数是13个。*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均数的特征:它比一组数据中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评学

  1、巩固反馈

  我们首先回到可得开始的时候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他们的身高,现在我们能计算出他们的身高了吗?(生齐做,选代表回答他的解答过程)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14

  *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2、拓展提升

  哪一组的成绩好?

  第一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孙红

  丁晓

  周玉

  李丹

  合计

  正确题数

  14

  10

  11

  9

  44

  第二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张华

  王明

  赵雪

  合计

  正确题数

  10

  12

  14

  36

  第一小组:(14+10+11+9)÷4 =11(道)答:第一组*均每人做对11道题。

  第二小组:(10+12+14)÷3 =12(道)答:第二组*均每人做对12道题。

  3、评价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均数是一组数据*均水*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均分的方法算出*均数是多少。

  在我们生活中,*均数无处不在,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话:

  1.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均每天为3万人。

  2.丽江旅游收入*均每天为500万元。

  3.丽江今年三月份*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

  4.我校三年级学生*均年龄是9岁。

  5.我校三(1)班*均身高是120厘米。

  6.王老师家20xx年*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7.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附:板书

  *均数

  移多补少法: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13个。

  *均分:*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4+12+11+15)÷4 =52÷4=13(个)

  5

*均数教案4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2、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均数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请你算一算。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 三(1) 三(2) 三(3) 三(4)

  踢的次数 632 654 668 646

  3、生独立完成练*十一第2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均数 教学设计

  共4课时 总第23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倒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3、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均数来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

  7、小结:*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

  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2、师总结。

*均数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会求加权*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理解算术*均数和加权*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利用*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通过探索算术*均数和加权*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思维.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

  1.会求加权*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

  2.探索算术*均数和加权*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难点

  探索算术*均数和加权*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学方法

  探讨式教学.

  五.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补充练*(记作8.1.2 A);

  第二张:补充练*(记作8.1.2 B);

  第三张:补充练*(记作8.1.2 C).

  六.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叫算术*均数和加权*均数,以及如何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均数和加权*均数.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均数,以及算术*均数和加权*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Ⅱ.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某学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均数的课件设计(五)份(扩展5)

——*均数教案 (菁华6篇)

*均数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求加权*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其*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均数和加权*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算术*均数和加权*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算术*均数与加权*均数的练*和区别

  教学难点:利用算术*均数与加权*均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3分钟,复*导入,学生回顾)

  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算术*均数?什么是加权*均数?

  请同学们各举一个有关算术*均数和加权*均数的实例,并解决之。

  在学生的复*交流中引入课 题:本节课将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均数,以及算术*均数和加权*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环节 :合 作探究(25分钟,小组合作 探究,教师指导)

  内容:1.做一做[

  我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一天,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

  黑板 门窗 桌椅 地面

  一班 95 90 90 85

  二班 90 95 85 90

  三班 85 90 95 90

  (1)小明将黑板、门窗、桌椅、地面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5%,10%,35%,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卫生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

  (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方案,哪一个班的卫生成绩最高?

  对于第(1)问,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计算,然后教师抽取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的结果投影展示,进行评价。正确的答案是:

  一班的卫生成绩为:9515%+9010%+9035%+8540% = 88.75

  二班的卫生成绩为:9015%+9510%+8535%+9040% = 88.75

  三班的卫生成绩为:8515%+9010%+9535%+9040% = 91

  因此,三班的成绩最高。

  对于第( 2)问,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然后在全班交流体会:

  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内容:2.议一议

  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600元,教育支出为1200元,其他支出为7200元,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 增长39%,3%,6%,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

  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说说你的理由。

  小明: (9%+30%+6%)= 15%

  小亮: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说明理由:

  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因此,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600,1200,72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从而总支出的增长率为小亮的解法是对的。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内容:1.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 ,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

  (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小时,然后又步行了1小时,那么他的*均速度是多少?

  (2)如 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3小时,那么他的*均速度是多少?

  2. 某校招聘学生会干部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四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测 试 成 绩

  A B C

  语 言 85 95 90

  综合知识 90 85 95

  创 新 95 95 85

  处理问题能力 95 90 95

  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将语言、综合知识、创新、处理问题能力按20%、30%、30%、20%的比例计算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2分钟,学生总结0

  内容:说说算术*均数与加权*均数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议论、交流、总结出结论:

  算术*均数是加权*均数各项的权都相等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算术*均数是加权*均数,而加权*均数不一定是算术*均数。

  由于权的不同,导致结果不同,故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题8.2。A组(优等生)1、2、3 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1、2

*均数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例2,练*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均数的意义和求*均数的方法。

  2.懂得*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三年级二班分成三组投小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均身高占优势。

  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3、教师:从这两个*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三、巩固练*

  1、科书第45页练*十一的第4题:

  (1)完成第1小题。提问:什么叫月*均销售量?

  要求哪种饼干月*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应该怎样列式?

  (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题。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2、练*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均数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均数。(结果是整数)

  2.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学*数学的信心,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

  学具准备:

  移动学具板 、作业纸

  教具准备:

  移动示范板 、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放情景录像,预设认知冲突

  1.谈话导入、回顾情景。

  2.读懂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3.提出预设问题

  这一组同学在套圈比赛中,谁获得了胜利?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二、自主探索方法,理解*均数的意义

  1.引起争议,探求公正的策略

  当两组人数不相等时,怎样判断哪组套的更准一些?你们有没有公*的办法?

  2.萌发求*均数的需求,得出有效途径求*均成绩

  3.小组动手操作,探索求*均数的方法

  那我们应该怎样求男生、女生各组的*均成绩呢?

  4.全班交流,感知方法

  (1)移多补少

  (2)一般方法

  男生:6+9+7+6=28(个) 284=7(个)

  女生:10+4+7+5+4=30(个) 305=6(个)

  男生组算式中的9、6、7、6和28各代表什么呢 ?

  为什么女生求出的总数30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

  5.理解*均数的意义

  我们求出男生组*均每人套中7个 ,是不是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女生组*均每人套中6个,是不是每个女生都套中6个呢?那7和6分别是指什么?

  小结:7是男生组的*均成绩,也就是6、9、7、6这组数的*均数。6是女生组的*均成绩,也就是10、4、7、5、4这组数的*均数。

  6.新课小结,揭示课题 ,体会求*均数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感受*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均数的作用

  *均数的用途可大了;我们的学*、生活、工作中,处处要用到*均数,你们瞧!这里是有关*均数的一些资料。

  1.盐城去年全年*均气温在18摄氏度。

  2.盐城市某小学三年级有10个班,*均每班人数为47人。

  3.小明的语、数、外,三门考试,*均成绩为92分。

  4.盐城市某小学三( 5 )班同学*均年龄为8岁。

  现在我们就带着新朋友*均数,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四、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移铅笔 (93页第1题)

  目的:体会移多补少的思想,加深对*均数意义的理解。

  2.三条丝带的*均长度 (94页第2题)

  目的:体会一般方法的优越性,上升数学的真正特征,自主领悟*均数一定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3.辨析题(第94页 第3题)

  目的:加深理解*均数的意义

  4.综合性训练:

  目的:进一步理解*均数的意义,训练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分析数据、有根据预测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略)

*均数教案4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2、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均数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请你算一算。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 三(1) 三(2) 三(3) 三(4)

  踢的次数 632 654 668 646

  3、生独立完成练*十一第2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均数 教学设计

  共4课时 总第23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倒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3、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均数来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

  7、小结:*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

  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2、师总结。

*均数教案5

  一、教学内容:*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均数的含义。

  难点: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均数”这个朋友。 板书课题:*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

  红星小学每周都要开展“爱心回收站,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下面是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小红比小兰多收集了几个? *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 求*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均?

  生:*均就是每个人一样多。

  师:你是怎样理解“*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 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

  怎样操作才能使每个人收集的瓶子个数一样多呢?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 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均数。

  所以说13是14、12、11,15的*均数。

  方法二:如果不动手操作,你能算出他们的*均数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本上。 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区分“*均分”和“*均数”

  教师追问:*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均数是一个位于他们中间的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师生交流后小结:*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均数一组数据的*均值,是虚拟的量。

  2、教学例2。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均数

  求*均数的方法:1.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 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均数

*均数教案6

  《奥赛天天练》第46讲《*均数问题》。把几个不相等的同类数量,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最终都变得完全相等,这个相等的数就叫做这几个同类数量的*均数。其基本特征是:在移多补少求*均数的过程中,几个初始数量的总和及数量的个数都保持不变。

  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这种问题被分为两类:算术*均数问题、加权*均数问题,两类问题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本讲就要学*把简单的加权*均数转化为算术*均数来求解。解决*均数问题,需要熟练掌握以下三个主要数量关系式:

  总数量÷总份数=*均数

  总数量÷*均数=总份数

  *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奥赛天天练》第46,巩固训练,*题1

  【题目】:

  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0千米,一个人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去时用了2个小时,回来时由于顶风用了3小时,求他往返一次*均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解析】:

  问题“往返一次*均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中,往返的总路程相当于总数量,往返总时间相当于总份数。

  往返总路程为:30×2=60(千米)

  往返总时间为:3+2=5(小时)

  即他用5个小时行了60千米的路程,则*均每小时行:60÷5=12(千米)。

  《奥赛天天练》第46讲,巩固训练,*题2

  【题目】:

  小明前几次数学测验的*均成绩是84分,这次要考100分,才能把*均成绩提高到86分,问这一次是第几次测验?

  【解析】:

  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小明前几次数学测验都考了84分,而这次就考了100分,总体*均分是86分。题目的意思就是求在这种情况下的测验次数。

  想移多补少,从100分里要移走:100-86=14(分);此前每次测验的分数都要补上:86-84=2(分)。14分里有7个2分:14÷2=7。

  所以,此前测验了7次,这一次是第8次测验。

  《奥赛天天练》第46讲,拓展提高,*题1

  【题目】:

  某一幢居民楼里原有3户安装了空调,后来又增加了一户。这4台空调全部打开时就会烧断保险丝。因此最多同时使用3台空调。这样在24小时内*均每户最多可使用空调多少小时?

  【解析】:

  我们假定在24小时内,有3台空调开了24小时,即始终开着,有一台空调开了0小时,即始终没开。求*均每户开多少小时,就是求这四台空调打开时间的*均数:24×3÷4=18(小时)。

  《奥赛天天练》第46讲,拓展提高,*题2

  【题目】:

  有甲、乙、丙3个数,甲、乙两数的和是90,甲、丙两数的和是82,乙、丙两数的和是86。甲、乙、丙3个数的*均数是多少?

  【解析】:

  分别用□、△、○代表甲、乙、丙三个数,由题意可得:□+△=90;□+○=82;△+○=86。

  所以:(□+△)+(□+○)+(△+○)=90+82+86=258,

  即:(□+△+○)×2=258,

  则甲、乙、丙三个数的和为:258÷2=129,

  所以甲、乙、丙3个数的*均数是:129÷3=43。


*均数的课件设计(五)份(扩展6)

——《*均数》教案 (菁华5篇)

《*均数》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均数的值

  3、会运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获得对总体的认识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均数

  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均数

  三、教学过程:

  1、复*

  组中值的定义:上限与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称为组中值,它是各组上下限数值的简单*均,即组中值=(上限+上限)/2.

  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均数*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均时组中值恰好*似等于它的*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2、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①、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均数*似值的计算方法.

  ②、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3、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图.

  ①、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②、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4、利用计算器计算*均值

  这部分篇幅较小,与传统教材那种详细介绍计算器使用方法产生明显对比.一则由于学校中学生使用计算器不同,其操作过程有差别亦不同,再者,各种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有详尽介绍,同时也说明在今后中考趋势仍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是利用计算器求加权*均数,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确实可以运算变得简单.统计中一些数据较大、较多的计算也变得容易些了.

  5、运用样本估计总体

  要使学生掌握在哪些情况下需要通过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获得对总体的认识;一是所要考察的对象很多,二是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教材P142例3,这个例子就属于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的情况.

《*均数》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2、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均数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均重量吗?

  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均数”

  二、学*计算*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均数是个虚的数。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

  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最高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

  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

  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均数》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台,绽放其生命色彩。能够提高学*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一个思维的碰撞。】

  四、班内展示交流,建构新知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对知识一个内化、提升的过程。】

  五、挑战自我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六、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谈收获环节是数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既可以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梳理,能让学生更清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也可以是对数学学*方法的梳理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良好学**惯。】

  课后

  反思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均数》教案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50页。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安排在条形统计图的学*之后。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已能准确地从条形统计图中去观察和收集数据,并会作简单的分析、归纳,回答相关的一些问题。本节课的内容是要在学生掌握、比较多组统计图数据的基础上引入*均数的概念。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内容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及单个条形统计图内数据的分析、比较。可以通过观察统计图准确地比较出数量的多少及大小。例题中的情景也是学生生活中常见或类似的事情,学生分析起来也没有陌生感。

  教学目标:

  1、继续复*巩固条形统计图的学*。

  2、将条形统计图的认知与*均数的概念有机结合,进一步延伸对多组统计数据的整理、分析及计算。

  3、向学生灌输简单的*均数计算概念,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均数。*均数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设计理念:

  统计及分析条形统计图是将简单的统计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明白一组或多组复杂的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整理,绘制成图表来达到直观效果,并根据图表进行计算,从而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充分注意了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概念。

  2、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3、引导学生自主学*。通过讨论、动手操作,归纳新知。

  4、将知识延伸到课外,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对多组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的方法,会计算*均数。

  教学难点:

  *均数概念的引入及*均数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5人一小组准备的十八枝小棒、三个纸盒。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启发谈话法、尝试法、启发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谈话导入。

  1、请学生说说统计表及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谈话:上学期期末考试,四(1)和四(2)班进行了一场数学小竞赛,最后四(2)班得了第一名。这两个班的人数和每人考的分数都不一样,怎么就知道哪个班考得好呢?老师们是怎么算的呢?(这个过程中可能有学生回答到用“*均分”来计算的。如果提到“*均分”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及时板书“*均”两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旧知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引入两班考试的事例让学生想到“*均分”的概念,为后面*均数的学*作铺垫。】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例3情景图,解说图意。

  2、课件出示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谁套得最准?同样方法出示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并提问。

  3、同时出示两组统计图。

  提问:这是男女生的比赛成绩统计图,男生和女谁套得准一些呢?

  【设计意图:先单个出示统计图是为了巩固旧知识,突然同时出现两组统计图并抛出问题是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引起他们对新知识的重视和思考】

  4、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对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归纳,质疑。直到学生说出“求男女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为止,这其中老师可以用前面讲到的“*均分”概念进行引导。

  5、适时提问:如何求出男生和女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由讨论会发现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科学。“*均分”的概念会给学生很好的启发。】

  6、学生尝试在统计图中通过移动长方块来达到大家都一样的结果。教师巡视引导,并发现方法得当的学生。

  7、请学生发言,畅谈自己的方法及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既让学生动了手也动了脑,再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他们会通过移动方块和计算找到最恰当和最简便的方法来找到“*均数”,新知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8、师总结: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法和计算法得到“*均数”。引入“*均数”概念,并告知学生*均数能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并可对多组数据进行综合比较。

  三、拓展延伸,巩固学*

  动手分一分

  1、将学生5人一组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把十八枝小棒按5、6、7根的要求分别放到三个小纸盒内。

  2、动手分一分,使每个纸盒内的小棒根数相同。看哪组最快最准地完成任务。

  3、让分得好的小组发言总结。

  动手算一算

  1、师问:刚才大家很快就分好了,如果现在是180根小棒按不同的根数插入三个纸盒内再分一样多会怎样?

  2、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利用刚才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师对两种方法再进行比较,并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计算“*均数”的方便和重要,也巩固了学生对*均数的计算】

  四、归纳总结

  1、通过今天的分一分,算一算,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现在谁来说一说四(1)班和四(2)的“*均分”是怎么回事?

  板书设计:

  *均数

  男生 女生

  6+9+7+6=28(个) 10+4+7+5+4=30(个)

  28÷4=7(个) 30÷5=6(个)

  *均数: 7 *均数: 6

《*均数》教案5

  教材分析:

  *均数是简单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也可以对不同数据进行比较,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均数的概念。

  本小节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教学*均数的意义和*均数的求法,选用了收集塑料瓶这一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给学生渗透了环保的意识。例2中给出两个数据表,让学生根据数据表求出*均数,并进行比较,重点让学生体会*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练*中提供了一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调查的练*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了解统计知识,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均分的基础知识,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但是*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均数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需要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资源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体验。

  重难点:

  重点:理解*均数的含义,会求*均数。

  难点:*均数的统计意义。教学准备:PPT、教具。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师:都说田各庄小学的学生不仅学*成绩好,体育运动方面也很不错。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都喜欢哪项体育运动?(点名回答)

  师:你们的爱好还真是很广泛啊,老师认识一个小朋友,他特别喜欢游泳。他非要到这个池塘游泳,你觉得他下水游泳安全吗?小组之内讨论讨论,说说你的观点。(教师巡视,挑出持不同意见的两个代表到台上)

  师:这两名同学对这件事的看法不一样,大家听听他们的观点。(相同意见的同学可以补充意见)

  师:看大家讨论的这么激烈,等今天咱们学*了*均数的相关知识,就知道是不是安全的。

  二:学*新知

  师:刘老师所在的学校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活动,创办了许多社团,我就是环保社团的一员。我们环保社团利用周末的时间捡了很多废旧瓶子,这张就是四名同学捡瓶子的数量统计图,通过这张统计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师:每个小组手中都有这个统计图,小组之内合作研究,动手操作,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看同学们都有了结果,哪个小组派代表上前面来演示一下?(指名上台)

  师:就像我们刚才那样,把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的补少的,得到一个同样多的数,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原来那几个数的*均数。也就是说,我们得到的13是哪几个数的*均数?(学生回答)我们完整的说一遍,13是14、12、11、15的*均数。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求*均数的方法叫“移多补少”,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方法是很少用到的,因为当我们遇到的数据又大又多的时候,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那么,你有其他方法求得*均数吗?小组之内讨论,把结果写在练*纸上。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列式计算的方法)

  师:老师问一问,这个算式中,每一部分求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概括出总数÷份数=*均数)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总数÷份数=*均数”这种方法叫“求和*分”。

  师:老师问问你们,求出的*均数是13,就真的代表每个人都捡了13个吗?(不是),我们观察一下,捡的最多的是多少个?最少的是多少个?和*均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最大的数﹥*均数﹥最小的数”)这四个人当中,真的有人捡到13个吗?(没有),也就是说*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它有可能出现在数据中,也有可能根本不会出现。

  师:明白了*均数的范围,在以后计算*均数时,我们可以对*均数进行估计,也可以检验我们算出的*均数是不是合理的。

  师:我们来看,这是5位同学向灾区捐书的情况,通过这张统计表,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我们猜测一下,*均数可能是几?(指名回答)下面动手计算出*均数?

  三、知识运用

  师:除了环保社团,我们看看花样踢毽社团,有什么活动呢?

  (播放踢毽比赛的视频)

  师:这是踢毽比赛的成绩表,如果你是裁判,你对于比赛结果有异议吗?

  生:不公*,人数不同,不应该比较总数,应该比较*均数。

  师: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比较*均数就公*了呢?*均数能代表单个数据吗?(不能)它代表的是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

  师:那同学生动手计算出男女两队的*均成绩,判出胜负。

  师:*均数帮我们解决了这场比赛的输赢问题,其实它的作用不止这些,它还能帮我们更好地了解身边的事情,下面拿出你们的调查表,说说你们都调查了什么?(指名回答)你们能动手算出调查的*均数吗?请在练*纸上计算出来。(指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调查及计算)

  师:老师看到其他同学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调查,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数学,数学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老师希望你们以后多多留心观察。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学得开心吗?谁来说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指名回答)

  五、作业

  92页做一做第二题

  六、板书

  *均数代表总体水*

  总数÷ 份数=*均数

  (14+12+11+15)÷ 4 =13(个)

  最大的数>*均数>最小的数


*均数的课件设计(五)份(扩展7)

——小学四年级*均数课件 (菁华3篇)

小学四年级*均数课件1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

  2. 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 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均数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与引导探索相结合。

  学法: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 浏览信息,引出*均数

  1.引入信息: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中的信息,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信息)

  (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

  2.感知*均数: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都有“*均”这个词,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均”)

  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均数”。(板书课题:*均数)

  3.进行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了解那些知识? 生可能会说:

  a:*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b:*均数与*均分有什么关系?

  c:怎样计算*均数?

  d:*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均数?(如果学生不能提出这个问题,教师可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说一说*时生活中见到或听到过哪些类似的“*均数”,学生举完例子后教师可举“这次数学考试*均成绩是80分,说说这里的*均数,你们是怎么理解*均数的,是

  不是每个同学的成绩都是80分?)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均数,激发学*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探究交流,认识*均数

  1. 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师:我们每周都要开展“爱心回收站,争做环保小卫士”保护环境活动,这是一年级4位小朋友收集的矿泉水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收集的情况。(课件出示统计表)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学生说看到的信息老师板书统计表中的内容)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思考:怎样求这4个学生*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可能会说:先求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再除以4,或者会说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师:要求这4个学生*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也就是指假如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是同样多,这个数量是多少?

  2. 出示条形统计图,探究方法:

  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数据,说明横轴分别表示什么,每个人收集的数量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请同学汇报)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他们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同样多吗?(不一样多)(教师板书:“不一样多”)

  你能想办法,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变成同样多吗?(板书“同样多?”)

  活动要求:4人小组合作,可以看着统计图说一说,比划比划,页可以动手算一算。(学生以4人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交流算法

  (1)移多补少法

  师:怎么样才能让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同样多呢(或*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汇报自己的想法) 请你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把小红的瓶子给小兰1个,小明的瓶子给小亮2个,如果学生说出先算他们的总数在除以4,老师可以让这位同学把他的想法告诉大家,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那位同学的想法和这位同学的想法一样,请你演示给大家看一看,边演示边说。其他同学仔细看,看他的方法和你的方法是否一样,想一想他为什么这样做。(学生利用课件演示说明自己的方法)

  师:谁看明白了?他是怎样移动瓶子的?(学生再次说明移动过程,课件用箭头出示移动的路线和数量)

  师: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同样多)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法”)

  师:现在每个人的矿泉水瓶子同样多吗?(同样多)那同样多是多少个?(13个)(同样多的下面板书13个)13个就是他们收集瓶子数量的*均数。(课件13个后面出线红色虚线)在图中红色虚线就表示*均数是13个(板书“*均数”)

  (2)先求和再*均分

  师:谁还愿意交流?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请把你的计算过程(算式)写在黑板上。

  生: (14+12+11+15)÷4

  =52÷4

  =13(个)

  师:【指着算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可能会说: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师:听懂了吗?谁和他的方法一样?再给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

小学四年级*均数课件2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均数。(结果是整数)

  2.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学*数学的信心,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

  学具准备:

  移动学具板 、作业纸

  教具准备:

  移动示范板 、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放情景录像,预设认知冲突

  1.谈话导入、回顾情景。

  2.读懂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3.提出预设问题

  这一组同学在套圈比赛中,谁获得了胜利?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二、自主探索方法,理解*均数的意义

  1.引起争议,探求公正的策略

  当两组人数不相等时,怎样判断哪组套的更准一些?你们有没有公*的办法?

  2.萌发求*均数的需求,得出有效途径求*均成绩

  3.小组动手操作,探索求*均数的方法

  那我们应该怎样求男生、女生各组的*均成绩呢?

  4.全班交流,感知方法

  (1)移多补少

  (2)一般方法

  男生:6+9+7+6=28(个) 284=7(个)

  女生:10+4+7+5+4=30(个) 305=6(个)

  男生组算式中的9、6、7、6和28各代表什么呢 ?

  为什么女生求出的总数30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

  5.理解*均数的意义

  我们求出男生组*均每人套中7个 ,是不是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女生组*均每人套中6个,是不是每个女生都套中6个呢?那7和6分别是指什么?

  小结:7是男生组的*均成绩,也就是6、9、7、6这组数的*均数。6是女生组的*均成绩,也就是10、4、7、5、4这组数的*均数。

  6.新课小结,揭示课题 ,体会求*均数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感受*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均数的作用

  *均数的用途可大了;我们的学*、生活、工作中,处处要用到*均数,你们瞧!这里是有关*均数的一些资料。

  1.盐城去年全年*均气温在18摄氏度。

  2.盐城市某小学三年级有10个班,*均每班人数为47人。

  3.小明的语、数、外,三门考试,*均成绩为92分。

  4.盐城市某小学三( 5 )班同学*均年龄为8岁。

  现在我们就带着新朋友*均数,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四、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移铅笔 (93页第1题)

  目的:体会移多补少的思想,加深对*均数意义的理解。

  2.三条丝带的*均长度 (94页第2题)

  目的:体会一般方法的优越性,上升数学的真正特征,自主领悟*均数一定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3.辨析题(第94页 第3题)

  目的:加深理解*均数的意义

  4.综合性训练:

  目的:进一步理解*均数的意义,训练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分析数据、有根据预测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均数课件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2~45页。

  教材分析:

  *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道*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悟学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预*思考:(感动、感觉)

  《课前小研究》

  1. 整理自己家里的书架,怎么使每层书架上的数一样多?

  2.2人1个小组比赛跳绳,并记下每个人跳的次数,和另一个小组比,说说哪个小组赢?

  二、问题讨论:课前小研究的交流与汇报(感知)

  师:昨天,蒙老师给大家布置了课前小研究,请各小组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这2小题?

  【设计意图:“悟学式教学”中强调了学生的课前预*与汇报交流的重要性,让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全面依靠学生。因此,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了课前小研究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等途径,丰富*均数的相关知识,感知*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通过交流汇报,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材分析:(感悟)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均数)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均数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知*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从不相等到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均数。

  【设计意图:“*均数”与“*均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概念。*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这里又一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均数”的实际意义。

  】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均数是5。

  出示幻灯:身高情况

  先估计一下*均身高大约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均数就是149。

  生2: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3,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均数是149。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估计、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及时内化了各种求*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

  (三)拓展练*

  1.应用一。

  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

  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均数,使学生体令“*均数”反映的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应用二。

  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6=84(分)。(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这样才公*、合理。

  师:这种求*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均数。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3.应用三。

  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 □不会 □可能会 □可能不会

  (1)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说(3个)

  (3)学生评价。

  师:*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厘米,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设计意图:深化了学生对“*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

  (五)课外延伸

  推荐作业:1、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均身高是多少?”

  能解决吗?这一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

  【设计意图:呼应开头,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悟学理念提出,学*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学*过程”,指出“五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感动、感觉、感知、感悟、感恩”。从本节课的教学可知,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储备了“*均数” 的相关知识,因而我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的课前小研究,让学生借助各种资源——同学的互助等,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主动建构关于*均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

  悟学理念认为,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就必须教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的实践性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是把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而是进行了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学生自己去学*、去研究、去感悟的活动内容,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这才是我们在当前设计教学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均数的课件设计(五)份(扩展8)

——《*均数》教案优选【十】份

  《*均数》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均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求*均数与*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均数与*均分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均每天读几页?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均体重多少斤?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实际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均分成两份,每份不一定是实际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均数与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是有区别的.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过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均分的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均数)

  2.教学例2.

  (1)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均高度是多少?

  (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均高度?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

  (4)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

  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均高度是4厘米.

  (6)师: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操作时,我们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改变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均身高是160厘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削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水面的*均高度呢?怎样计算方便呢?

  (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均高度是4厘米.

  小结: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均高度.

  (8)看例2与复*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明确:复*题中,4厘米是*均分的结果,即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变化.

  (9)反馈练*.

  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均成绩.

  3.教学例3.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厘米)

  (2)读题,组织学生讨论: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直接比较出哪一组的身高较高,怎么做比较好呢?

  (3)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均身高,再进行比较.

  (4)列式计算.

  第一小组的*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第二小组的*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第一小组的*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馈练*.

  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三、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均分与*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巩固求*均数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均身高.

  《*均数》教案 2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六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均数的意义,建立*均数的概念。

  2、在理解*均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3、初步感受求*均数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体会求*均数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昨天的作业,张康、朱星宇、施逸婷做得最好。今天老师带来些铅笔想奖给他们。(三人上台领奖,并告诉同学各自得到的铅笔的支数。)板书:张康11支、朱星宇7支、施逸婷6支。

  你们觉得公*吗?怎样才能公*?

  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从1张康手中拿2支给施逸婷,再从张康手中拿1支给朱星宇。这样每人都是8支。)

  很好。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移多补少法”。)

  (先把三个人的铅笔全合起来有24支,再*均分给这3个人,这样每个人都是8支。

  这种方法也很好!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

  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这三个人铅笔的支数相等,都是8。

  教师指出:这里的“8”就是“11、7、6”这三个数的*均数。板书课题:*均数。

  昨天蔡裕杰同学的作业也很有进步,现在我想也奖给他铅笔,怎样才能让他们四个人得到的铅笔支数相等?(学生上台演示,每人得到6支。)

  提问:这里的“6”就是“11、7、6、0”这四个数的什么?

  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你觉得什么是*均数?

  小结:已知几个大小不等的数,在总和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把多的移给少的或者先把它们合起来再*均分,使它们成为几个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均数。

  二、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说到*均数,老师想起前不久学校举行篮球赛的时候,五(2)班女男生之间发生的一次争执。

  为了备战篮球赛,五(2)班男子篮球队和女子篮球队之间先进行了一次投篮比赛。每人投15个球。这是他们投中个数的统计图。出示两幅条形统计图。

  (略)

  这两幅统计图能看得懂吗?从这两幅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投篮比赛结束了,男子篮球队队员说男生投篮准,女子篮球队队员说女生投篮投得准,争执不下。现在,我想请大家做一个公*的裁判,你们觉得,是男子篮球队整体水*高一些,还是女子篮球队整体水*高一些?。

  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有3名男生都投中得比女生少,所以女生投得准一些)

  这是你的意见,有不同的意见吗?

  (女生一共投中28个,男生一共投中30个,男生投得准一些)

  可是男生有5个人,女生只有4个人啊!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去掉一个男生。)

  去谁合理呢?能去吗?

  (应该求出女男生投中个数的*均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有道理,他们两个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一个人一个人的比较,分别求出他们投中个数的*均数,用*均数来体现他们投篮命中的整体水*,好办法!掌声鼓励。

  那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均数呢?先来求女生投中个数的*均数。

  观察女生投篮成绩统计图,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将徐丹多投中的两个分一个给王戈,分一个给赵越,这样,她们每个人都是投中了7个,也就是女生投中个数的*均数是7个。)

  不错,方法很简洁,移多补少法。有不同的方法吗?

  (先求出四个人投中的总个数,再求出*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半数:6+9+7+6=28(个)

  28÷4=7(个)

  他用的方法就是——先合再分法。

  看来,大家都非常聪明,男生*均投中的个数会求吗?

  你们觉得这时我们求*均数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小结:求*均数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人数少,差距小,用移多补少简单;人数多,差距大,用先合再分的方法比较简单。

  学生在练*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为什么这里求得的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现在你能帮五(8)班的同学解决他们争论的问题了吗?

  (女生*均每人投中7个,男生*均每人投中6个,所以女生投得更准一些。)

  观察统计图,女生*均每人投中7个,(用直线画出7的水*位置),提问:*均数7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我们再来看看男生投中的*均数6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用直线画出6的水*位置。)

  小结:*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此外,一组数的*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均水*,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均数,有些可能比*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均数小。

  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的是生活中有关*均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

  请大家轻声地把问题读一读,思考之后,可以和同座交流自己的看法。

  挑战第一关:“明辨是非”

  (1)一条小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

  (2)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3)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

  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

  (4)四(3)班同学做好事,第一天做好事30件,第二天上午做好事12件,下午做好事15件,四(3)班同学*均每天做好事的件数是(30+12+15)÷3=19(件)。( )

  挑战第二关:“合情推测”

  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学号 12 3 4 56

  身高(厘米)131 136 138 140 141142

  明明算了他们的*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

  *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这里最大的数就是142,*均数不可能超过142,所以*均身高143厘米是错误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均数呢?

  指名列式,老师告诉答案为138厘米。

  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四(2)班全班同学的*均身高大约是多少?

  你想了解我国四年级同学的*均身高吗?

  出示:根据健康网的报道,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均身高约是139厘米。看到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均身高,结合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四、学生看书,质疑问难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检查反馈

  《*均数》教案 3

  教材分析:

  *均数是简单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也可以对不同数据进行比较,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均数的概念。

  本小节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教学*均数的意义和*均数的求法,选用了收集塑料瓶这一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给学生渗透了环保的意识。例2中给出两个数据表,让学生根据数据表求出*均数,并进行比较,重点让学生体会*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练*中提供了一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调查的练*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了解统计知识,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均分的基础知识,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但是*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均数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需要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资源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体验。

  重难点:

  重点:理解*均数的含义,会求*均数。

  难点:*均数的统计意义。教学准备:PPT、教具。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师:都说田各庄小学的学生不仅学*成绩好,体育运动方面也很不错。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都喜欢哪项体育运动?(点名回答)

  师:你们的爱好还真是很广泛啊,老师认识一个小朋友,他特别喜欢游泳。他非要到这个池塘游泳,你觉得他下水游泳安全吗?小组之内讨论讨论,说说你的观点。(教师巡视,挑出持不同意见的两个代表到台上)

  师:这两名同学对这件事的看法不一样,大家听听他们的观点。(相同意见的同学可以补充意见)

  师:看大家讨论的这么激烈,等今天咱们学*了*均数的相关知识,就知道是不是安全的。

  二:学*新知

  师:刘老师所在的学校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活动,创办了许多社团,我就是环保社团的一员。我们环保社团利用周末的时间捡了很多废旧瓶子,这张就是四名同学捡瓶子的数量统计图,通过这张统计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师:每个小组手中都有这个统计图,小组之内合作研究,动手操作,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看同学们都有了结果,哪个小组派代表上前面来演示一下?(指名上台)

  师:就像我们刚才那样,把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的补少的,得到一个同样多的数,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原来那几个数的*均数。也就是说,我们得到的13是哪几个数的*均数?(学生回答)我们完整的说一遍,13是14、12、11、15的*均数。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求*均数的方法叫“移多补少”,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方法是很少用到的,因为当我们遇到的数据又大又多的时候,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那么,你有其他方法求得*均数吗?小组之内讨论,把结果写在练*纸上。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列式计算的方法)

  师:老师问一问,这个算式中,每一部分求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概括出总数÷份数=*均数)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总数÷份数=*均数”这种方法叫“求和*分”。

  师:老师问问你们,求出的*均数是13,就真的代表每个人都捡了13个吗?(不是),我们观察一下,捡的最多的是多少个?最少的是多少个?和*均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最大的数﹥*均数﹥最小的数”)这四个人当中,真的有人捡到13个吗?(没有),也就是说*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它有可能出现在数据中,也有可能根本不会出现。

  师:明白了*均数的范围,在以后计算*均数时,我们可以对*均数进行估计,也可以检验我们算出的*均数是不是合理的。

  师:我们来看,这是5位同学向灾区捐书的情况,通过这张统计表,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我们猜测一下,*均数可能是几?(指名回答)下面动手计算出*均数?

  三、知识运用

  师:除了环保社团,我们看看花样踢毽社团,有什么活动呢?

  (播放踢毽比赛的视频)

  师:这是踢毽比赛的成绩表,如果你是裁判,你对于比赛结果有异议吗?

  生:不公*,人数不同,不应该比较总数,应该比较*均数。

  师: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比较*均数就公*了呢?*均数能代表单个数据吗?(不能)它代表的是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

  师:那同学生动手计算出男女两队的*均成绩,判出胜负。

  师:*均数帮我们解决了这场比赛的输赢问题,其实它的作用不止这些,它还能帮我们更好地了解身边的事情,下面拿出你们的调查表,说说你们都调查了什么?(指名回答)你们能动手算出调查的*均数吗?请在练*纸上计算出来。(指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调查及计算)

  师:老师看到其他同学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调查,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数学,数学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老师希望你们以后多多留心观察。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学得开心吗?谁来说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指名回答)

  五、作业

  92页做一做第二题

  六、板书

  *均数代表总体水*

  总数÷ 份数=*均数

  (14+12+11+15)÷ 4 =13(个)

  最大的数>*均数>最小的数

  《*均数》教案 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均数的意义。

  2.能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感。

  3.在生活中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渗透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均数的意义和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均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耳鸣目染的生活现状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情景,学生在答题过程中逐步感受求*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动手移、合与分的操作和思考交流体会*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均数,从中渗透安全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同学们,现在全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活动,作为市民,我们也要为此付出一份力量。你看,阳光学校三(2)班的同学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捡别人丢弃的矿泉水瓶比赛,他们班共有37人,每 3人为一组,可以分几组还剩几人?37÷3=12(组)……1(人)

  【设计意图】:用学生耳鸣目染的生活情景创设问题,即复*了*均分,又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一)两队人数相同,比总个数。

  他们班每天从2个组中评出一组“美丽之星”,你觉得他们哪一组获星?

  出示:

  A 组

  B 组

  生:B组获星。

  师:你是怎么比的?

  生:当他们人数相等时,比较捡的总个数就能比出哪一组获星。

  (二)两组人数不同,比*均数,发现求*均数的方法。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两组,看看哪一组获得这天的“美丽之星”出示:

  C组

  D组

  生:我的建议也是比较他们的总数?

  生:我有不同意见,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公*。

  师:你很会观察统计表,而且说得很有道理,你们看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公*。

  师:那怎么比才公*呢?

  生:减少1个人

  生:我认为不好,他们班每3人一组,剩下1个人,这个人不管放在哪个组,都会有一个组是四个人的。我们不能忽视别人的劳动成果。

  师:说得多好!你不但会分析问题而且很会做人!

  师:人数不同,我们怎么比才公*呢?以四人小组讨论,看看哪一组能想出好办法。

  【设计意图】:利用这班分组后多一人的人数冲突,产生人数不同如何比的问题,提升探究问题的兴趣。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学生汇报)

  生: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均分”,也就是求C组*均每个人捡得多少个和D组*均每个人捡得多少个。

  师:那我们怎样*均分呢?

  学生诉说小结:也就是使每组中的每个人捡得同样多。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在纸上画一画,算一算来探究同样多的方法。

  (学生用学具探究方法)

  师:谁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板书】

  师:谁来汇报 D组的呢。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D组同样多的?

  (生讲师再次呈现移多补少过程)

  探讨不同的方法引出列式计算。

  板书:C组 :(6+9+3)÷3 D组:(2+6+8+4)÷4

  =18÷3 =20÷4

  =6(个) =5(个)

  学生指着板书说说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你为什么C组除以3, D组除以4呢?

  生:因为C组有3人而D组有4人。

  归纳得出:总数量÷总份数

  谈话:你给我们带来了求*均数的计算方法,同学们都给你掌声了呢,谢谢你!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一样多。数学上我们把同样多的这个数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均数。(板书课题:*均数)

  完善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均数

  【设计意图】:由统计图显示出人数相同,收集个数不同;人数不相同,收集个数不相同两种情况,这样出现更为自然、合理、减缓了求*均数的坡度,强化了学生对*均数的意义和理解,体验到了实际问题的感受。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导引,学生不仅学会了*均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一种质疑反思的意识和*惯。

  二、深入理解*均数的定义(意义)

  师:C组的总数量是多少?总份数呢?*均数是?

  师指着板书学生汇报,明确6是6、9、3这三个数的*均数,5是2、6、8、4这四个数的*均数。

  仔细观察两条*均数的虚线,超于虚线的瓶子和不到虚线的瓶子,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交流)

  生:超出*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均数的部分相同。

  生:*均数比这里最大的数小一些,比最小的数大一些。

  生:*均数是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还有发现吗?

  生:C组的数据还有和*均数恰好一样的。

  师:C组捡的*均数是6,这个6是谁捡得的个数?是洋洋捡得的个数吗?是花花捡的个数吗?还是晶晶捡的个数?

  生:都不是。这6是C组*均每人捡得的个数,是3个数的*均数。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

  师:我们比较这两组的*均数,哪个组获星了?

  生:A组获星了,

  师:同学们,课下我们也可以加入他们班的活动,为了美丽广西实行“弯腰行动”吧

  【设计意图】:要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问题设计很重要,在此,我组织学生从对统计图红色虚线观察比较,直观地看出超出*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均数的部分相同,进而加深理解移多补少来求*均数,感悟*均数的特点。

  三、用一用,怎样理解生活中的*均数。

  师:我们在分析刚才这些活动结果的时候用到了*均数,在日常的学*和生活中,大家还在哪里见到过*均数呢?(学生自由交流)

  师:同学们都谈论得非常热烈,有*均成绩,*均速度,*均水深,*均年龄……

  师:老师也带来一些素材:(课件出示)

  小结:从这两个国家男女的*均身高可以看出哪个国家的人身高一些,因为*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水*。下节课我们再进一步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过渡:*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下面几个有关生活中的*均数吧!

  【设计意图】:感受生活中*均数的意义,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一)*均成绩

  下表记录了三(2)班同学在大课间进行一分钟垫球比赛冠亚军成绩表,请你算一算谁是冠军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有的很快就算出了结果,有的还在笔算)

  师: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能把你的小窍门告诉大家吗?

  生:我利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从小明第二次移1给第三次,就得*均数99。

  师: 你真是个机灵的孩子,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看小亮的,是多少?(93)。

  用列式计算的同学说说做这道题的体会从而总结出:数量少的容易看出*均数的就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量比较多不容易看出的,再用先合后分的方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练*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从中发现优化*均数的方法,提高思维敏捷性。

  (二)歌咏比赛*均分

  出示

  要求算出1号选手的实得分

  师:打分最高的是多少分?最低分呢?不计算,你能估计一下1号选手*均得分在什么范围之内吗?猜猜1号选手*均得分是多少?

  学生的答案在82到97之间

  猜完列式验证自己的答案。

  (出示评分规则: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来确定最后实得分。学生再算最后得分)

  小结:*均数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还要根据具体的游戏规则,联系实际去思考来发挥它的作用的。我们学到众数,中位数时会进一步比较。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练*让学生体会到*均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最大数和最小数的影响,为了公*起见,还要根据具体的游戏规则来算。从中也为日后学众数和中位数埋下伏笔。

  (三)*均水深

  老师这里有一道有趣的问题

  一条河*均水深是100厘米,小明身高是140厘米,他想:在这条河里学游泳不会有危险。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小河*均水深是100厘米,如果深的地方超过140厘米,小明到河里游泳就会有危险。

  (课件出示河的截面图)如果要在河边立一块警示牌,你会怎么写才能让人一眼看出危险性呢?(出示:最深处约250厘米)

  出示最*溺水事故案例,希望同学们不要到河里去游泳,注意人生安全!

  【设计意图】:*均水深这道题,用学生日常生活常识,知道一般河流水下深浅不一,利用出示截面图和建立警示牌起到警示作用,进而渗透安全教育。用典型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一种思维方式。

  四、总结评价,感受成功。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呢?

  从学生回答小结出:*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还学会了灵活应用两种求*均数的方法。

  布置作业: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课本P44练*十一的第1、第2题。

  课堂赠语: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存在。

  五、板书设计

  *均数

  ①移多补少

  ②先合后分 总数量÷总份数=*均数

  C组 :(6+9+3)÷3 D组:(2+6+8+4)÷4

  =18÷3 =20÷4

  =6(个) =5(个)

  《*均数》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掌握求*均数的方法,体会*均数的必要性,能根据简单的数据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体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均数。

  情感态度:向学生渗透统计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进而培养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明确*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运用*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均数的意义。

  教法学法

  操作法、观察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游戏导入:同学们看过最强大脑吗?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在我们选出属于我们班的最强大脑,你们想挑战吗?

  出示游戏规则:课件出示数字,学生进行活动,保留游戏结果,待最后揭晓答案。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有神秘猜想的空间,使学生有浓厚的接受新知的兴趣。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均数

  淘气记住几个数字?

  1、引导思考:*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得来的?

  2、学生合作交流,反馈

  A、移多补少

  B、总数÷个数=*均数

  3、引出:*均数是一组数据*均水*的代表。“6”是匀出来的。

  (二)生活中的*均数。

  1、学生举例说

  2、计算*均数,思考极端数对*均数的影响。

  小红语文99分,数学100分,英语95分,*均分多少分?再加一门科学46分,均分会有什么变化?

  思考:*均分在什么范围内?大约是多少?并计算*均分。

  同桌合作交流,全班汇报。

  小结:极端数据会影响*均数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不过的考试分数例子,来内化极端数字对*均数的影响。这样理解起来更容易。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根据*均数知识,解释现象。

  每小组选做一题,小组合作交流思想,全班汇报。

  1、评委打分;

  2、争做小法官

  3、猜年龄

  师:揭晓答案:38岁、9岁、8岁、11岁、8岁、12岁、8岁、9岁、8岁、9岁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均水*的体现,但每一个数字都会影响*均数。

  4、计算自己记数水*,评选本班最强大脑。

  (四)课堂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均数

  移多补少

  总数÷个数=*均数

  《*均数》 教案这篇文章共2848字。

  《*均数》教案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2、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均数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均重量吗?

  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均数”

  二、学*计算*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均数是个虚的数。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

  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最高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

  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

  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均数》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均数?

  (3)*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

  小结:*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知识应用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均每月用水( )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1)*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均数?(3)*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均数》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道*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均数”和“*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问题引入:现在黑板上摆两排圆形磁铁第一排有9个,第二排有5个,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排磁铁同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移的过程(2)教师操作引导:现在每排都有7个,7是这组数的什么数?

  (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求和再*分”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均数”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为后面深化对*均数意义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操作:

  师: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

  2.学生合作探究:

  师:*均每排有多少个圆形磁铁?你是怎样想的?

  3.交流汇报a.移多补少:只要从8个中拿1个放到第二行的4个中,拿2个放到第三行的3个中,它们就一样多了,所以这三行圆形磁铁的*均数是5。

  b.先算总数再*均分:把三行圆形磁铁合在一起,先求出一共几个,然后再除以3就可得到这三行的圆形磁铁的*均数。

  [设计意图:“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活动材料──圆形磁铁,让学生通过摆来体验和感悟新知识。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了学*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

  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培养了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4、教学例1

  (1)、出示情景图,收集数学信息师: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三年级6班的第一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明收集15个,小亮收集11个

  生:小红比小兰多收集2个……

  师:他们*均每人收集多少个?你是怎样理解“*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

  生:就是让我们求出*均数。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2)利用情境图,处理数学信息A:移多补少师:怎样才能让他们收集的瓶子变得一样多呢?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解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这个问题?

  生:小明给小亮2个,小红给小兰一个,他们收集的个数就一样多了。都是13个

  师:这13个是不是他们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不是)那么13应该叫做这组数的什么数?(*均数)生:13就是14、12、11、15这组数的*均数B:先求和再*均分师: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这四位同学只是告诉你自己收集了几个瓶子,你还其它方法求出他们*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吗?生:先求和再除以4.就可以求出他们*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14+12+11+15=52(个) 52÷4=13(个)师:13是这组数的什么数?(*均数)生:13就是14、12、11、15这组数的*均数

  C:理解*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师:*均每人收集13个瓶子,表示每个同学都收集13个瓶子吗?你能举举例子说说吗?生:不是生:他们*均每人收集13个,但是小明实际收集了15个,小兰实际收集了12个。

  师:这个*均数和*均分不一样,*均数比较好的表现了这一小组的整体水*,并不表示每一个人真的收集了13个瓶子师:现在同学们来观察*均数13和原来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小红和小明收集的瓶子个数比*均数多的,小兰和小亮收集的瓶子个数比*均数少。

  生2:*均数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

  生3:“*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4:“*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收集瓶子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收集瓶子的*均水*。”

  D:归纳“*均数”的含义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均数的大小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它不是一个“真实”的数,而是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均水*,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均数,有些数可能比*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均数小。

  E:小结求*均数的方法,知道*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通过刚才的学*你能说一说求*均数有几种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移多补少

  2、先求和再*均分师:虽然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均数,但是我们做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数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简单;数量多,相差大,用先求和再*均分。

  师:用*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如*均产量、*均速度、*均成绩、*均身高等等。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均数,使学生体会“*均数”反映的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计算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巩固应用

  1、算一算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小芳得了98分,小强得了96分,小明和小兰都得91分。你能算出这四位同学的*均成绩吗?

  2、辨一辨

  (1)白沙县第一小学的老师*均年龄是38岁,那么王老师一定是38岁。

  (2)白沙县第一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均每人捐款3元。**同学不可能捐4元。

  3、想一想:

  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会□不会□可能会□可能不会师:*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设计意图:深化了学生对“*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知识穿线,自己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收获,对自己的学*进行自我评价。]

  五、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刚才我们利用*均数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其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需要用*均数的知识来解决。想一想,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吗?看谁是有心人,试着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让他们时刻体会原来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授课时间:3月27日下午第一节课教学反思教学中,我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迁移类推能力,很注意学生在什么知识点上会产生思维障碍,就在这个地方解决,为了弄清例2怎样计算,让学生运用例1探索的方法,类推迁移,尝试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类推到“做一做”练*之中。

  积极引探,发挥两主作用。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时,教师通过积极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教与学产生共振,和谐发展。教师出示例2时,问与例1相对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求*均数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精心设计练*。大纲指出:“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主要在课内进行,练*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机会等。”我在课堂练*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还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的积极性,边算边讨论,成功地解答尝试题后,教师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

  1.基本训练。

  2.变式练*。

  3.游戏练*。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

  加强了信息交流,促进尝试成功。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生讨论,是在学生获得自己的努力结果之后进行的生动活泼、独具一格的“语言和思维训练”,这种讨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满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三次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输送的信息,针对学*新知识的缺陷,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我也参与讨论,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教”促“学”,“学”中有“教”,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保证了尝试成功。

  《*均数》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会求加权*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理解算术*均数和加权*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利用*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通过探索算术*均数和加权*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思维、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

  1、会求加权*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

  2、探索算术*均数和加权*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难点

  探索算术*均数和加权*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学方法

  探讨式教学、

  五、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补充练*(记作8、1、2 A);

  第二张:补充练*(记作8、1、2 B);

  第三张:补充练*(记作8、1、2 C)、

  六、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叫算术*均数和加权*均数,以及如何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均数和加权*均数、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均数,以及算术*均数和加权*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Ⅱ、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某学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均数》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道*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长方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架)

  师:这是老师家的书架,咱们一起来看看。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你有什么办法?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8本书 ,拿2本放在下层书架上,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了?(6本)

  (3)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书和下层书架上的书先合起来,再*均放在两层书架上,这样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师:像这种把几个不同的数先合并起来,再*均分成这样的几份的到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5)师: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了吗?

  生:一样多了。

  师:都是几本?(6本)

  师:它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数?(或者: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这个数?)

  生:用的'是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像这样得到的数,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均数。

  师:所以6就是8和4的*均数。谁再来说说6是谁和谁的*均数?(生说)

  (6)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均数)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师:老师又新增添了一层书架,第三层书架上有几本书了?

  生:第三层书架上有3本书了.

  师:用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三层书架上书的本数的*均数吗?

  师:请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注意摆时要一一对应。

  摆完把你的想法讲给你的同伴听一听。(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方法。

  学生汇报:

  生:从8本书里拿出1个放在第二层4本书里,再从第一层拿出2本书放在第三层书里,这样他们每层就一样多了。

  师:现在每层有几本书了?

  生:现在每层有5本书了。

  师:5就是8、4、3的什么数?

  生:5就是8、4、3的*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先把三层书合起来,在*均分成3层。

  师:你能有算式表示表示出来吗?

  生:(8+4+3)÷3=5(本)(师板书)

  师:8+4+3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3?5表示什么?

  (1) 找2-3人来汇报。

  (2) 把这个算是各部分表示什么?同伴之间互相说一说。

  2、师: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小问题。(出示统计图)

  (1)师: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小红收集了47个矿泉水瓶。小兰收集了33个矿泉水瓶。小亮收集了25个矿泉水瓶。小红收集了35个矿泉水瓶。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跟我们今天学*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生:这一小队*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怎样求出这一小队*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你先独立思考一下,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交流交流,再把自己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组织汇报:

  生:(47+33+25+35)÷4

  =(80+60)÷4

  =140÷4

  =35(个)

  答:这一小队*均每人收集了35个矿泉水瓶。

  师:观察这个算式,哪部分体现了合?哪部分体现了分?哪个数是*均数?

  生:47+33+25+35体现了合, ÷4体现了分, 35是*均数。

  师:35是哪些数的*均数?

  生:35是47、33、25、35*均数。

  师:有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的吗?

  师:你们怎么不用这种方法呢?

  生:数太大不好操作。

  师:好,老师把这种方法放到了上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放,学生体验一本一本的移比较麻烦)。

  师小结:看起来,真像同学们说的一样,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真是不方便。我们以后在遇到问题时,一定要根据不同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答。

  (2)师:老师把*均数也放到了统计图中,请你用这个*均数与这四位同学实际的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看情况,让学生小组交流)

  生:小红收集的个数比*均数多;小兰和小亮收集的个数比*均数少;小明收集的个数与*均数同样多。

  师:它是每个人实际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吗?

  生:不是。

  师:它只是反应了这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对*均数有了较深的认识,那我要出几道题考考大家。

  1、判断并说明理由

  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均身高是160厘米。

  (1)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吗?(生判断。)说说你的理由。

  师:说得好!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道题。

  (2)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师:看来,还真有超出*均身高的人。不过,既然队员中有人身高超过了*均数,那么。。。。

  生:那就一定有人身高不到*均数。

  师:没错。看来,*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好了,探讨完身高问题,我们再来看看小马过河的问题。

  2、有一匹小马要过河,可是河上没有桥,河边有个告示牌:*均水深120厘米,请注意安全!小马想:我的身高是140厘米,比*均水深要高,一定能安全过河。

  师:同学们,你们说小马能安全过河吗?和你的同伴讨论讨论。

  学生们判断并说明理由。

  师:看来小马能否安全过河是不确定的,小马听了你们的分析,一定会谨慎从事的,谢谢同学们。

  3、在一次采摘活动中,小明摘了52个苹果,小刚摘了56个苹果,小红和小兰共摘了84个苹果,他们*均每人摘了多少个苹果?(列 综合算式)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五、师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利用*均数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