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经典句子 40句菁华

首页 / 句子 / | 经典句子,高中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2、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3、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4、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5、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7、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

8、人无远虑,必有*忧。——《论语·卫灵公》

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1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1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宋·苏试《后赤壁赋》

1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15、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陆游《文章》

16、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元·李寿卿《伍员吹萧》

1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18、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1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2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2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2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弟舍》

2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2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于。——唐·李商隐《无题》

2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27、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28、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2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3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

3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

32、*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3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3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3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36、花落水流红,用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元·王实甫〈西厢记〉

3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38、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南乡子》

3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高中文言文经典句子 40句菁华扩展阅读


高中文言文经典句子 40句菁华(扩展1)

——文言文经典句子 40句菁华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3、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4、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5、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6、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7、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8、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9、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1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1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14、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15、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7、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1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0、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21、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22、千秋功名,一世葬你,玲珑社稷,可笑却无君王命。

2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8、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29、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3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31、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3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3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34、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3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6、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38、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9、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

40、染火枫林,琼壶歌月,长歌倚楼。岁岁年年,花前月下,一尊芳酒。水落红莲,唯闻玉磬,但此情依旧。


高中文言文经典句子 40句菁华(扩展2)

——高中文言文翻译范文5份

  高中文言文翻译 1

  高中苏秦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对曰: 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王曰: 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注释】

  1、得:能够,可以。

  2、之:到去。

  3、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说客。

  4、乃:才。

  5、卒:完毕。

  6、闻:听说。

  7、若:像。

  8、临:到 跟前。

  9、曾:竟然。

  10、愿:希望。

  11、闻:听。

  12、于:比。

  13、贵:高贵。

  14、食:吃。

  15、谒(y )者:古代掌管进谏的'人(国君的*臣,负责传达)。

  16、令:要。

  17、因:依靠。

  18、就:到、到达。

  19、就舍:回到馆舍。

  20、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

  21、舍:馆舍。

  【翻译】

  苏秦到楚国去,许多日后才能够见到楚王。他们交谈结束后,苏秦向楚王告别。楚王说: 我听说先生的指教就像听到古代贤人的教诲一样,现在先生迢迢千里来见我,竟不愿留下来。我想听听您的意见。 苏秦回答说: 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柴草比桂木还贵,掌管进谏的人像鬼一样难见,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现在要我吃珠玉,烧桂木,依靠小鬼见天帝。 楚王说: 请先生在客馆住下,我接受教导了。

  高中文言文翻译 2

  原文: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 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9、项羽志大才疏

  高中文言文翻译 3

  劝学原文及翻译: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有道德品行的人说:学*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的标准了,假如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它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所以使它成为这样的。因此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过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也就能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而且每天检查并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以前整天地思考,却没有片刻学*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更为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加长,但是人们在远处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的人,脚步并不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逗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并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变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水流汇积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诞生了;积累善行从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因此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实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聚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越,也不足十步之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可以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的走。雕刻一件物品但最后放弃了,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若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蟹有六条腿与两个蟹钳,但是若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就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高中文言文翻译 4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棹啊兰木做桨,拍击着澄明水波啊,在月光浮动江面逆流而上。我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美人啊,在天边遥远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短促,羡慕长江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连一眨眼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耳朵听它,听到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曙光。

  高中文言文翻译 5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就能悟到大智慧,圣人的思想也就在自己头脑里具备了。。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8.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10.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我学*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倒要学*,大的方面反而丢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1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1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之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1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1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16.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17.夫夷以*,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坦而又*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19.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20.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欲。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答: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私语。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

  21.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答:一只银瓶突然爆破,水浆奔出,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绸帛。

  22.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答: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2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答:正值雨过天睛,虹消云散,阳光和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

  2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答: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志?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25.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答: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旋风还是能到达,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

  26.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答;在外面没有比较亲*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27.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答: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被准许。

  28.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答: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因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29.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答: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30.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答:这只鸟,海动时就将迁移而飞往南海。

  3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有尽头以致看不清楚呢?

  3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答;知识少的比不上知识多的,年寿短的比不上年寿长的。

  3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答: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官之职,品行可以顺应一乡的风俗人情,道德符合一个君主的要求而又能取得全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象小雀子这样自视很高。

  3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答:真实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立功业的偏见,圣人不求声名。

  3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答: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36.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答:有时倾吐襟怀抱负,在一室之内交谈;有时借其外物寄托自己的情怀,自由放纵的生活。

  37.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答: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最终注定要消亡呢!

  3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答: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

  39.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答:后来的读者,恐怕也将对这些诗文生发同样的感慨吧。

  40、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译】外面没有什么比较亲*的亲戚,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41、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译】到了晋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起初太守逵举荐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我为秀才。

  4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我想手捧诏书马上赶路,只因刘氏的疾病一天天沉重;想姑且迁就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的不到准许。

  4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译】只因为祖母刘氏已经像接*西山的落日,只剩一缕将断的气息,生命十分危险,已经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如果我没有祖母,就无法活到今天,如果祖母没有我的照顾,也就无法安度余年。

  4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译】我的辛酸苦楚,不仅蜀地的人和二州的长官所目睹明知,连天地神明,也都能看见。

  附录

  6、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译】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着半个墙面,桂树的影子纷杂错落,微风吹拂,桂影移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

  7、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译】我们家人读书,很长时间不见成效了,这孩子的成功,那总是可以期待的吧!

  8、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瞻仰回顾这些往事遗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似的,真叫人忍不住放声痛哭。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译】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在为什么而死上有区别。

  10、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译】猛虎在深山里,足以使百兽震恐,一旦落进陷阱或笼子里,便摇着尾巴向人求食,这是由于威势的逼迫造成的状况。

  11、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译】所以我隐忍苟活,被关在监狱污秽之地而不辞世的原因,是遗憾自己的心愿还没有完全实现,**庸庸的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流传。

  14.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答: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美丽可爱。

  15.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答: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

  16.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答: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

  17.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答: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18.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答: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

  1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答: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因为他们所追求的不同。

  20.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用了互文手法)

  答:由此说来,勇怯强弱都是形势所造成的。

  21.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答:古人之所以不轻易对大夫施刑,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2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答:古时候富贵而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常的人才被称颂。

  2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答: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成为一家之言。


高中文言文经典句子 40句菁华(扩展3)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2、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教学要点】

  指导预*、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

  1、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三”):

  “一时”,同时。

  “忽”,“忽然”突然发生。

  “既而”两事相继发生。

  “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

  “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厅事”(大厅、厅堂)“施”(放置)“闻”(听见)“奋”(卷起)“但”(只)“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

  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

  百(条)舌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⑴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⑵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二层次: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

  ⑴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

  ⑵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

  ⑶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练*

  1、完成课后练*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会”“凑”“乳”“舒”“名”等文言实词的意思。

  2、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培养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区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小黑板、问题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以及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口技》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一部笔记小说集,由清代人张潮所编,共20卷,所收集的大多是明末清初时人的文言短篇,并附评语,编者意在“表彰轶事,传布奇闻”。

  三、揭示目标

  (出示小黑板)

  四、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林嗣环sì呓语yì狺狺yín叱chì伸颈jǐng嘿叹mò

  齁hōu中间jiàn意少舒shū曳屋许许声yèhǔhǔ几欲先走jī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领读

  (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

  五、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串讲课文

  (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并了解课文大意)

  1、第一段:

  ⑴学生齐读。

  ⑵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本段。

  ⑶指名翻译。

  ⑷教师点拔:

  ①善:善于。

  ②会:适逢,正赶上。

  ③于厅事:在客厅。

  ④施:设置。

  ⑤闻:听见。

  ⑥寂然:静悄悄的样子。

  总结:介绍口技表演者和演出的场合、设施、道具、以及开演之时的气氛。

  ⑸指导背诵

  2、第二段:

  ⑴学生齐读。

  ⑵教师点拔:

  ①惊觉:被惊醒。

  ②呓语:说梦话。

  ③既而:不久。

  ④抚儿乳:乳,喂奶。

  ⑤儿含乳啼:乳,**。

  ⑥是时:这时候。

  ⑦凑:会合,聚集。

  ⑧妙:妙处。

  ⑨毕:全。

  ⑩嘿叹:“嘿”同“默”,默默赞叹。

  ⑾绝:到了极点。

  ⑶学生串译本段并指出难点。

  ⑷教师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总结:口技表演者摹拟四口之家深夜睡眠的情状和听众的反应。

  ⑸指导背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京中有善口技者()妇手拍儿声()

  遥闻深巷犬吠声()

  3、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括号里。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⑴表示突然发生()

  ⑵表示同时发生()

  ⑶表示相继发生()

  ⑷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⑸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八、板书设计

  口技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林嗣环清代

  一段:京中有善口技者:介绍口技表演者。

  会宾客大宴:场合。

  施八尺屏障:设施。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道具。

  满堂寂然,无敢哗者:开演时的气氛。

  二段:遥闻深巷犬吠声……众妙毕备:口技表演者摹拟四口之家深夜睡眠的情状。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也:写听众的反应。

  第二课时

  一、复*

  1、背诵1、2段。(指名、齐背)

  2、翻译句子:(出示问题卡)

  ⑴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⑵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

  二、继续串讲课文

  1、第三段:

  ⑴学生齐读。

  ⑵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本段。

  ⑶指名翻译。

  ⑷教师点拔:

  ①既而:不久。

  ②意少舒:意,心情,少,稍微,舒,放松。

  总结:写口技表演者摹拟四口之家醒后再次入睡的情状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⑸指导背诵。

  2、第四段:

  ⑴学生齐读。

  ⑵教师点拔:

  ①俄而:一会儿。

  ②中间:中间夹杂。

  ③虽:即使

  ④一端:一种。

  ⑤名:说出。

  ⑶学生翻译本段,并指出难点。

  ⑷教师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总结:写口技表演者摹拟一场突发火灾的情景以及宾客的强烈反应。

  ⑸指导背诵。

  3、第五段:指名读本段并翻译。

  三、学生熟读课文

  找出文中描写观众反应的语句,并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并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学生讨论。

  2、指名回答。

  3、教师归纳总结:

  参考:

  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

  “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描写的作用:

  侧面衬托出口技表演者表演技艺的高超。(揭示主题)

  四、学生熟读首尾段

  体会“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作用。

  (让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在结构和文章内容中的表达作用)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在内容上:道具的简单衬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五、布署作业

  1、第一段文字交待了哪些内容?

  2、第二段文字中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3、第三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4、第四段中正面描写的是什么,侧面描写的又是什么?有何作用?

  5、如何理解尾段的“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2、学会正面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3、能理解本文条理清晰的结构,首尾照应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合作交流质疑问难,教师点拨,提高翻译能力。

  3、通过演读,体会具体生动的侧面描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悟*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学*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2、理解清晰明了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品味具体生动的描写,把视觉文字转化为听觉并加以想象场景。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前布置预*作业,录制洛桑学艺的录音带或其他的口技录音。

  2、学生准备:查阅口技的相关资料,交流预*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

  质疑法,演读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听洛桑“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请学生概括什么叫口技?你能表演一段吗?这节课看听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你一定会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读顺文字:

  ⑴教师朗诵《口技》,对“少顷”“许许”等多音异读的字,有意读错。引起学生的注意。

  ⑵学生齐读──个读──分段读。生生评价,教师纠正读音。

  2、读通文意:

  ⑴结合课下注释,在小组内口头交流翻译。

  ⑵质疑问难。生生,师生交流难词难句。

  ⑶以“读《口技》我仿佛听到或看到──”的句式说话。

  ⑷齐读全文

  3、自读探究:

  ⑴口技人表演的故事有哪几个场面?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⑵你通过哪些词语判断了解情节发展的?

  ⑶师生对话,教师点拨。

  ⑷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对照找出三个场景的相关内容,在书中圈点勾划。并分析声音的特点:

  场景声音种类声音特点作者议论听众反应

  梦中惊醒远*外内小大分合

  渐入梦乡大小密疏

  火起百象少多简杂

  ⑸教师小结:

  声音由小──大──小──大,由简单到复杂。一张嘴能模拟这样的千态百象,真让人难以置信。技艺真正的高超。

  三、教师引导课堂总结收获

  四、课下作业布置

  试背全文,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作业交流检查

  二、品味语言,深入理解

  1、教师引读:口技表演可谓精彩,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是──“善”,你认为在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2、师生交流明确:表演的精彩在声音的反复变化、多而杂上、人物的众多、道具的简单、观众的反应。

  3、演读三个场景中的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用心体会动作神态描写的内涵和意味,以及所表达的作用。

  (明确:“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此句中观众的笑貌心理动作跃然纸上。他们心领神会,深深折服,暗暗叫好,完全沉浸其中。“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这一句细致地表现宾客由紧张到放松的渐变过程,这时观众已忘了自我,心随故事而动。融进表演而身临其境。“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此句宾客的惊慌失措,惟恐祸及其身的神态栩栩如生。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最高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细腻生动地刻画了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充分表现口技表演的巨大吸引力,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首尾都写了表演的道具,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3、生生交流,教师点拨:第一句是全文的统领句,交代口技表演的技艺高。全文的内容围绕“善”字写的。两次写道具,首尾呼应,首段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铺垫,结尾强调道具简单,说明口技表演的技艺高超,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4、师引导小结,让学生说从文中学到的写法:清晰明了的结构。侧面烘托的艺术效果。

  四、拓展迁移,提升审美情趣

  1、你还知道哪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说给同学听。

  2、师: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还要积极地创造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3、用正侧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个场景或者其它民间艺术。


高中文言文经典句子 40句菁华(扩展4)

——初中文言文常用180个实词解释 40句菁华

1、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2、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3、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4、毕:1、尽(毕力*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5、薄:1、迫*,接*。(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6、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7、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8、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10、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1、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12、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3、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14、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15、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16、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17、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 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犯过失(人恒过) 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8、惠: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19、寂:1、*静(视端容寂) 2、寂静(寂寥无人)

20、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 2、吹号角(且角且走)

21、苦:1、苦于(苦秦久矣) 2、使……苦(苦其心志) 3、愁(何苦而不*)

22、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 2、使……快乐(钟鼓乐之) 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 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3、类:1、类似(绝类弥勒) 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24、良:1、真,实在(良多趣味) 2、善良(此皆良实)

25、令: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 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 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26、骑:1、jì,骑兵(骑千余)2、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27、屈:1、委屈(猥自枉屈)2、弯曲(手指不可屈伸)

28、恃:1、凭借、依仗(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上枢密韩太尉书》 2、子何恃而往《为学》)

29、推:1、推究、考察(推王君之心) 2、推广(其亦欲推其事)

30、谢:1、请问(使君谢罗敷)2、道歉(长跪而谢之)3、致意(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

31、夷:1、*(船背稍夷) 2、*和、*易(言和而色夷) 3、少数民族(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32、已:1、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完了、完毕(死者长已矣) 3、算了,罢了(且壮士不死即已) 4、已经(骨已尽矣)

33、异:1、奇异、特殊、不同(奇山异水/觉无异能者) 2、认为……奇怪(父异焉/渔人甚异之)3、意外的事(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34、杂然:1、纷纷地(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 交互错杂(杂然前陈《醉翁亭记》)

35、再:1、第二次(再而衰) 2、两次(曰再食)

36、志:1、记(故为之文以志) 2、标记(寻向所志) 3、做标记(处处志之) 4、志向(且人患志之不立) 5、立志(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37、致:1、表达、表述(听妇前致词) 2、取得(盖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气可以养而致/无从致书以观) 3、招致、引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38、属:shǔ 1、类。(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2、侪、辈。(徒属皆曰《陈涉世家》) 3、管辖。(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4、相同,同类。(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5、zhǔ,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9、自:1、自己(并自为其名) 2、自、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从、由(自三峡七百里中) 4、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0、足:1、脚(蛇固无足) 2、画脚(子安能为之足) 3、充足(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4、足以(以中有足乐者) 5、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


高中文言文经典句子 40句菁华(扩展5)

——文言文励志的句子 40句菁华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2、人怕三见面,树怕一墨线。——《增广贤文》

3、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

4、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

5、苍蝇不叮无缝蛋,谣言不找谨慎人。——《增广贤文》

6、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曾国藩》

7、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王阳明》

8、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12、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5、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18、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9、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5、尽信书,不如无书。

26、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27、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28、目标明确,坚定不移,天道酬勤,永续经营!

29、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30、万般故事,不过情伤;易水人去,明月如霜。

31、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32、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33、世人于姐皆草菅,不问红尘问苍天。

3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5、惹我者死。趁其不备,杀其不意,片甲不留。

3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37、汝等夺我江山社稷也好,弃我万劫不复也罢,唯独不能伤她。

38、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9、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40、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杜牧《阿房宫赋》)


高中文言文经典句子 40句菁华(扩展6)

——文言文的哲理句子 40句菁华

1、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5、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7、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8、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唐元稹?离思)

1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唐刘希夷)

1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颜真卿)

14、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 唐贾岛?剑客)

15、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16、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宋王安石)

1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1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1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0、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2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2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8、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2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3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1、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

32、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33、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34、大凡物不得其*则鸣。

3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6、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37、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3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4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高中文言文经典句子 40句菁华(扩展7)

——文言文励志的句子 60句菁华

1、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靠山吃山,种田吃田。——《增广贤文》

5、悲哉梦仙人,一梦误一生。——《白居易》

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7、*水知鱼性,*山识鸟音。——《增广贤文》

8、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曾国藩》

9、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

10、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朱熹》

11、有子之人贫不久,无儿无女富不长。——《增广贤文》

12、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曾国藩》

13、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罗贯中》

14、亦岂效区区书生,数黄论黑,舞文弄墨而已乎?——《罗贯中》

15、满招损,谦受益。

16、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9、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1、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22、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2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4、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2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6、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2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3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3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4、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35、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3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37、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3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9、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4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4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45、尽信书,不如无书。

46、你是我共老白头的良人,黄泉碧落,七世三生。

47、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48、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49、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50、世界上最棒的事是,每天早上醒来又是崭新的`一天,完全免费,永不断货。

5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2、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

53、这世界上一旦完全沉寂时,也不知它是在悲哀,还是在伤情。

54、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55、蛰龙已惊眠,一啸动千山。

56、离人愁伤别离。碎碎念深深思。凋零落吟空悲。续繁华又何处。

57、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58、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59、师者,以是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60、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杜牧《阿房宫赋》)


高中文言文经典句子 40句菁华(扩展8)

——初中文言文合集5篇

  初中文言文 1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着重探讨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如何解决相应问题,做出一些探讨,以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把这些作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主要问题;实施策略

  文言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材中约占有四分之一的比例。但是目前据笔者的了解情况看,对文言文的教学还停留在教师逐句解析、学生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形式极为单一,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都有待提高。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重点谈一下。

  一、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多数都是先把重点字词标注好,然后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翻译给学生,学生只要记好重点字词的解释,然后连缀成句子,并且死记硬背出来,那么基本上就已经初步完成教学。而学生在整个过程的参与形式只是两点:记笔记和背诵。至于学生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都不曾被关注,而教师检查学生学*效果的方式也极为简单:背诵和默写。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别于传统的含咏玩味,又有别于现代的赏析品味,是把古文教学狭窄为简单的知识再现。

  二、文言文教学内容不够宽泛

  事实上,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随意撷取一些简易而又有阅读价值的文言文作为课内教学的辅助教材,比如,《山海经》《世说新语》《论语》《朱子家训》等等,都可以从中挑出一些好文章来,教学生阅读。而不必仅局限于课内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课文的反复记忆和背诵,这种“炒冷饭”的方式既不符合学生的胃口,又不利于知识的巩固。

  三、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据了解,现在很多学生读不懂古文、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缺乏读写技能、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基本文史知识、缺乏人文素质的“传统文盲”并不少见。初中语文课本中推荐的名著阅读《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就有很多学生读不懂,读不下去,还有很多学生只能读这些名著的青少年版。究其原因,还是文言文底子薄,没有形成语感,对一些基本的常识性的词语的掌握不够形成的。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反复思索和验证,觉得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着手改进,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加强朗读训练,读出文言文的音韵之美

  入选初中课本的文言文有很多都是短小精悍、内容精美的文章,比如郦道元的《三峡》、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刘禹锡的《陋室铭》都是古文中的典范,这些文章语言精练,文质兼美,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句式整齐,整句和散句结合,具有一定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教师如果能从文言文的阅读入手,体会文言文的妙处,那对学生学*兴趣的激发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余映潮老师上的《三峡》就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他提醒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发现在文中每句话的第一个词或第二个词的后面,都需要略微停顿一下,这样读出来就很有节奏感,例如,“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整篇文章就是这样的特点,每起一句话,开头的第一个词语,都要读出停顿来,这样文章读出来就很有节奏感。据笔者看来,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值得一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文言文变成有声音的文章,在读中品味、鉴赏和体会。

  二、落实字词的积累,需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对于古文教学,加大学生的字词掌握量无疑是重点。学生没有大量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想要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只是空谈。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如果仅仅只在课堂上进行,课外不去阅读文言作品,是很难形成能力的。因此,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有很多古文名著和短小的散文精品集,如,《岳飞全传》《杨家将》《呼家将》《隋唐演义》《七侠五义》《镜花缘》《古文观止》等等,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还给予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步形成。

  三、把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教学融为一体

  其实,文言文虽然短小,但值得玩味的字句还是很多的,比如余映潮在教《小石潭记》中,在体会写景之妙时,就用了十八个“清”组成的词语,来概括文中所描写的各种景物的特点,这样教学既内容十分紧凑,又有助于学生体会文言文用词的精当。文言文的教学可以形式多样,既可以结合诗歌来阅读,又可以当成散文来赏析,有的还可以当成议论文来讲解,所以只有把握住主要内容,充分挖掘发挥,才能使文言文的教学更丰富多彩。

  总之,文言文的时代已经远去,对当代的学生来说,文言文*乎半门外语,我们在弱语境下学*,只有依靠教师的智慧引导。教师只有通过严谨的治学、积淀丰实的资料、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初中文言文 2

  《爱莲说》

  宋代: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初中文言文 3

  教材分析

  1.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讲述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本篇古文同样以简短的文段从论证的角度提出“教学相长”的论点,旨在让学生明白不仅生活中可以*得道理获得感悟,同样学*也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2.新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生初步了解闻文言常识,积累古文字词释义,对古文的阅读和学*产生兴趣。本文作为论述文,学生需要了解论点、论据和论述过程。本文的学*将对第六单元的说明文,逻辑顺序的理解做初步解惑。

  学情分析

  1.学生处于好动思维活跃阶段但往往在学*上针对问题的思考方向会产生较大偏差,所以需要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答题方向,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导学案,先行预*课文的文句,再通过熟记词句意义和熟读背诵激发学生兴趣。

  2.对于简易文言文,实词的释义不可小看,应该以学生初步接触的视角来耐心讲解,多结合古意,有趣味地讲述补充相关课外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布置简单的实词解释,简易文言文给学生练*。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和名篇,并能熟练翻译文段词句,把握文章论述的递进过程和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勤查词典,了解“道”“善”等词的不同意义,熟读课文,划分句子节奏,通过字词句检查默写掌握文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自身学*情况,借鉴哲人学*之道,理解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关系和实践的重要性,养成互相交流学*的良好学**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茂盛的紫藤萝我们明白了生命无止境,要勇往直前。爬悬崖我们学到了一步一步走,自信又成功,听蝉鸣,看贝壳细纹,都让我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妈妈告诉我们山那边是海,你们相信吗,这是信念凝成的海。又和古文见面了,看看古人是否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我们能否通过课文的学*有所收获。

  二、了解《学记》及文言文大义

  1、本文选自《礼记》中的《学记》篇。《礼记》又称《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是对经的解说,《礼记》即对“礼”解释,名篇有《大学》《中庸》。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论著,是第一篇系统的教育学论文。

  2、字词理解

  虽:即使食:吃

  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困:不通,理解不了反省:反省自己

  善:好处教学相长:jiao xue xiang zhang

  自强:自我勉励兑:通“说”yue

  学学半:xiao xue ban其:表推测,“大概”

  3、全文释义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效果。”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疏通文段结构,初步了解论证方法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类比引入实践出真知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强逐层论证教学相长

  学学半引用作结

  类比引入:为论点的提出做铺垫,使读者较为容易接受。

  引用:引用名人名句,起到加强论证,增强说服力的效果。

  《虽有嘉肴》,以嘉肴,至道引出后面的论点:教学相长。层层推进论述,使文段结构严谨。

  四、完成练*

  1、句子节奏划分

  虽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谈谈本课的学*,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虽有嘉肴《学记》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类比引入实践出真知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强逐层论证教学相长

  学学半引用作结

  教学活动设计(含师生对话设计)

  一、导入新课

  看茂盛的紫藤萝我们明白了生命无止境,要勇往直前。爬悬崖我们学到了一步一步走,自信又成功,听蝉鸣,看贝壳细纹,都让我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妈妈告诉我们山那边是海,你们相信吗,这是信念凝成的海。又和古文见面了,看看古人是否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我们能否通过课文的学*有所收获。(学生打开课本,教师板书“虽有嘉肴”)

  二、了解《学记》及文言文大义

  下面我将检查大家的预*情况,能否来介绍下本文的出处,及相关信息。先请一位学生来回答。(学生回答完,教师完善补充,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点评和加分)

  1、本文选自《礼记》中的《学记》篇。《礼记》又称《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是对经的解说,《礼记》即对“礼”解释,名篇有《大学》《中庸》。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论著,是第一篇系统的教育学论文。

  2、对古文的学*,首先要能读准音,理解义。同学们自由朗读文段,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理解课文含义。等下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点评。(老师补充纠正相关生字词的读音,并注意节奏的划分。)

  经过纠错,我想大家基本上知道了怎样读本文了,所以请大家齐读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回答下列字词的解释。

  3、字词理解(学生以作练*的`形式回答)

  虽:即使食:吃

  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困:不通,理解不了反省:反省自己

  善:好处

  自强:自我勉励兑:通“说”yue

  其:表推测,“大概”

  4、经过刚刚的字词理解,看出大家预*工作做的充足,理解能力比较强。那么请第一组同学集体翻译课文第一句。其他组仔细听。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就不知道它的益处。”(第一组同学翻译正确)

  第二三句:“所以学*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最后部分:“所以说:教学与学*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效果。”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每组都翻译得非常准确)

  全文释义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效果。”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疏通文段结构,初步了解论证方法(请学生概括句子意义,并分层)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类比引入实践出真知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强逐层论证教学相长

  学学半引用作结

  1、提问:本文写作目的何在?你认为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一学生回答:“教学相长”

  另一学生回答:“学学半”

  (两位同学给出了不同答案,大家赞同哪位同学的,请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学学半,为《兑命》中的话,非作者的观点,“是故”所以的意思,表明所要说明的观点。学学半,引用别处话,起到加强论证的作用,非主旨句。

  2、讨论,文中第一句和论点关系不大,能否删去?

  学生回答:是以食用嘉肴,才知其旨,类别,学*至道才知其善。这句是为论点的提出做铺垫,使读者较为容易接受后文的论证。

  结论:

  类比引入:为论点的提出做铺垫,使读者较为容易接受。

  引用:引用名人名句,起到加强论证,增强说服力的效果。

  《虽有嘉肴》,以嘉肴,至道引出后面的论点:教学相长。层层推进论述,使文段结构严谨。

  四、完成练*

  1、句子节奏划分(学生集体回答)

  虽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谈谈本课的学*,你的收获

  学生回答:知道了学*的重要性;知道了行动比想象重要;教也可以增长知识,同学间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是否知道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样来自《学记》,所以,同学们要互帮互助,多交流互相学*。

  五、教学反思

  1、由于本篇课文较为简单,旨在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兴趣,所以需要通过设置问题来保持住学生的成就感。这点我在朗读和字词解释上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大家朗读时声音响亮,集体翻译时也比较有积极性。

  2、在论证过程的解释上,大家初次学*,所以表现得不够好,今后应该通过现代文和举例来引导大家对论述文的理解。

  初中文言文 4

  《桃花源记》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初中文言文 5

  1、《陋室铭》唐刘禹锡

  抒发了作者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

  尚节操。

  2、《爱莲说》宋周敦颐

  以菊花和牡丹为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标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通过对莲花的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鄙弃和厌恶。

  3、《橘逾淮为枳》

  4、《伤仲永》宋王安石

  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作者在为方仲永惋惜的同时,也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学*。

  5、《周处》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第一段列举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艰苦磨练的必要性,说明认出困境能激发斗志,国务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本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卖油翁》宋欧阳修

  说明了熟能生巧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8、《核舟记》明魏学洢

  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

  9、《黔之驴》唐柳宗元

  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有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

  10、《黠鼠赋》宋苏轼

  11、《狼》清蒲松龄

  揭示了狼的贪婪、凶残、狡猾,赞扬了屠夫的勇敢。道理: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12、《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

  13、《公输》《墨子》

  表现了墨子为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辞辛劳的可贵精神和善于论辩的政治才能。

  14、《庄子钓鱼濮水》

  庄子名周战国哲学家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不为官位所累。

  15、《曹刿论战》

  左丘明春秋《左传》编年体史书

  阐明了要取信于民和善于把握战绩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两个“未可”、“可矣”,表明曹刿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战前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与之同样鄙陋的“肉食者”身上,和子虚乌有的神灵身上;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后不知为何得胜。与曹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谋”。

  16、《邹忌讽齐王纳谏》

  刘向西汉《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邹忌有自知之明,劝谏齐王只有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才能秀明政治。

  17、《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柳河东集》《永州八记》

  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全文按作者的游踪来写。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第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第三段写小石潭曲折的岸势;第四段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18、《孔孟论学》

  孔子名丘《论语》孟子名轲字子舆《孟子》

  第一则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第二则强调了学*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第三则表明了要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钱的人请教;第四则劝人自强不息。

  第一则:学*不能一暴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第二则: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19、《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郑燮清文学家书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板桥家书》

  这封家书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第一段表明作者态度;第二段作者引用事实论据,从正反两面进行论证,强调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道理;第三段作者论证了读书应该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0、《黄生借书说》

  袁枚清字子才号简斋《小仓山房文集》

  运用对比进行议论和抒情,从而证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

  21、《问说》

  刘开清字明东,方来号孟凃《孟凃文集》

  22、《卖柑者言》

  刘基明字伯温《诚意伯文集》

  揭露了元末统治者的败坏弊政,抒发了作者愤世嫉俗之情。

  23、《岳阳楼记》

  范仲淹宋《范文正公集》

  第一部分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第二部分写“迁客骚人”登楼的“览物之情”,观看劲舞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感受。其中第二段总写远眺洞庭湖的景色。第三四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或喜或悲;第三部分从正面写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

  本文描写了“迁客骚人”登楼时的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从而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既是自勉也是与友人共勉。

  24、《醉翁亭记》

  欧阳修宋《欧阳文忠公文集》

  全文以“乐”字贯穿,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其中“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

  25、《记承天寺夜游》

  26、《陈涉世家》汉司马迁

  28、《桃花源记》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晋《陶渊明集》

  本文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全文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第一部分交代与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淳朴的社会风尚。第二段写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而对自然环境与生活情况的描写,则表现了人们宁静、幸福的生活。第三短些桃花源中人的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与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

  29、《捕蛇者说》唐柳宗元

  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应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30、《登泰山记》清姚鼐

  描绘了在泰山顶上所见的壮丽雄浑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高中文言文经典句子 40句菁华(扩展9)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范本五份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掌握“会”“凑”“乳”“舒”“名”等文言实词的意思。

  2、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培养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区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小黑板、问题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以及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口技》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一部笔记小说集,由清代人张潮所编,共20卷,所收集的大多是明末清初时人的文言短篇,并附评语,编者意在“表彰轶事,传布奇闻”。

  三、揭示目标

  (出示小黑板)

  四、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林嗣环sì呓语yì狺狺yín叱chì伸颈jǐng嘿叹mò

  齁hōu中间jiàn意少舒shū曳屋许许声yèhǔhǔ几欲先走jī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领读

  (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

  五、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串讲课文

  (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并了解课文大意)

  1、第一段:

  ⑴学生齐读。

  ⑵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本段。

  ⑶指名翻译。

  ⑷教师点拔:

  ①善:善于。

  ②会:适逢,正赶上。

  ③于厅事:在客厅。

  ④施:设置。

  ⑤闻:听见。

  ⑥寂然:静悄悄的样子。

  总结:介绍口技表演者和演出的场合、设施、道具、以及开演之时的气氛。

  ⑸指导背诵

  2、第二段:

  ⑴学生齐读。

  ⑵教师点拔:

  ①惊觉:被惊醒。

  ②呓语:说梦话。

  ③既而:不久。

  ④抚儿乳:乳,喂奶。

  ⑤儿含乳啼:乳,**。

  ⑥是时:这时候。

  ⑦凑:会合,聚集。

  ⑧妙:妙处。

  ⑨毕:全。

  ⑩嘿叹:“嘿”同“默”,默默赞叹。

  ⑾绝:到了极点。

  ⑶学生串译本段并指出难点。

  ⑷教师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总结:口技表演者摹拟四口之家深夜睡眠的情状和听众的反应。

  ⑸指导背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京中有善口技者()妇手拍儿声()

  遥闻深巷犬吠声()

  3、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括号里。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⑴表示突然发生()

  ⑵表示同时发生()

  ⑶表示相继发生()

  ⑷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⑸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八、板书设计

  口技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林嗣环清代

  一段:京中有善口技者:介绍口技表演者。

  会宾客大宴:场合。

  施八尺屏障:设施。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道具。

  满堂寂然,无敢哗者:开演时的气氛。

  二段:遥闻深巷犬吠声……众妙毕备:口技表演者摹拟四口之家深夜睡眠的情状。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也:写听众的反应。

  第二课时

  一、复*

  1、背诵1、2段。(指名、齐背)

  2、翻译句子:(出示问题卡)

  ⑴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⑵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

  二、继续串讲课文

  1、第三段:

  ⑴学生齐读。

  ⑵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本段。

  ⑶指名翻译。

  ⑷教师点拔:

  ①既而:不久。

  ②意少舒:意,心情,少,稍微,舒,放松。

  总结:写口技表演者摹拟四口之家醒后再次入睡的情状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⑸指导背诵。

  2、第四段:

  ⑴学生齐读。

  ⑵教师点拔:

  ①俄而:一会儿。

  ②中间:中间夹杂。

  ③虽:即使

  ④一端:一种。

  ⑤名:说出。

  ⑶学生翻译本段,并指出难点。

  ⑷教师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总结:写口技表演者摹拟一场突发火灾的情景以及宾客的强烈反应。

  ⑸指导背诵。

  3、第五段:指名读本段并翻译。

  三、学生熟读课文

  找出文中描写观众反应的语句,并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并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学生讨论。

  2、指名回答。

  3、教师归纳总结:

  参考:

  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

  “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描写的作用:

  侧面衬托出口技表演者表演技艺的高超。(揭示主题)

  四、学生熟读首尾段

  体会“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作用。

  (让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在结构和文章内容中的表达作用)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在内容上:道具的简单衬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五、布署作业

  1、第一段文字交待了哪些内容?

  2、第二段文字中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3、第三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4、第四段中正面描写的是什么,侧面描写的又是什么?有何作用?

  5、如何理解尾段的“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四、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五、齐读课文。

  要求:①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②体会课文语言特点。_

  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

  说明:①最好用讲故事的形式,尽量扣难课文内容。

  ②教师应进行点评。

  七、自由朗读第2、3、 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八、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第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 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醒而梦。③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3.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三、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一、三题。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

  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

  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多读文章(小组读、个人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明确重点实词的读音及含义。

  2.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复述3个场景的描写。

  3.通过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能理解两种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我们学*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写这一技艺的文章。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这,又是一种享受了。(如有可能,可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表演一下,以创造气氛,激发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2.直译全文(课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课下自译完成二、三、四段)

  (三)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①,请学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

  《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2.朗读课文

  ①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

  ②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

  ③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四)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第一自然段

  (1)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施:放置会:**,恰逢但:只

  闻:听见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2)请一学生依注释翻译,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这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口技表演前的情况。介绍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的情况及开演时的气氛。

  特别注意“善”字,它是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它。

  (4)朗读、背诵

  教师提示,学生背诵,再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5)抽查背诵情况,鼓励完成情况好的同学

  比如:教师提示“表演者的情况”,学生齐背“京中有善口技者”;提示“演出时间”,背“会宾客大宴”;提示“舞台布置”,背“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提示“道具”,背“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提示“听众情况”背“众宾团坐”;提示“开演时的氛围”,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以下当堂背诵同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2.第五段

  (1)朗读第五段,注意几个词语。

  绝:消失、没有之:指屏风里面

  (2)学生直译文段,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4)朗读、背诵(同上)

  (5)抽查背诵情况。

  3.第二、三、四段

  (1)朗读。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3)准备这三段内容的复述。

  (五)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一部分同学还当堂背诵了第一、五段,完成得很好,熟读、背诵是学*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我们不仅要会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请认真做准备,下节课要求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最好。

  (六)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熟读、翻译了课文,基本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是怎样描摹出精采场面的,很值得我们学*。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这篇文章。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部分实词。

  2.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

  3.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检查学生自译第二、三、四段的情况

  (1)部分实词的'词义理解(请学生起来回答)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其—他的乳—名词,乳xx,动词,喂奶毕—全绝—极、最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放松虽—即使中间—中间夹杂许许—拟声词名—说出股—大腿奋—卷起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2)请了个同学起来翻译这3个文段,一人一段,教师学生共同点评。

  2.齐读3个文段,准备复述

  3.请几个同学来复述,一人复述一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好。要求:

  (1)复述的内容要与原文相符,要抓住要点;

  (2)口齿清楚,语句连贯,要一气呵成。

  (请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裁判来点评)

  4.分析这三个文段

  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

  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5)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三)总结、扩展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希望大家仔细体会。在日常写作中,能抓住特点,运用这种传神的描写。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三、四

  2.背诵全文。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教师范读一定要准备充分,把握住课文主体部分的语气、语调,力争能把学生带人描写的情境当中。

  要求:

  1、学生边听边划出疑难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轮廓。

  三、学生默读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四、解疑答惑

  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五、齐读课文

  要求:

  1、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2、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

  说明:

  1、最好用讲故事的形式,尽量扣难课文内容。

  2、教师应进行点评。

  七、自由朗读

  朗读第2、3、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第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第2、3、4段

  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

  ⑴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⑵一家人醒而梦。

  ⑶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3、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三、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一、三题。

  初中文言文《口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2、学会正面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3、能理解本文条理清晰的结构,首尾照应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合作交流质疑问难,教师点拨,提高翻译能力。

  3、通过演读,体会具体生动的侧面描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悟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学*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2、理解清晰明了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品味具体生动的描写,把视觉文字转化为听觉并加以想象场景。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前布置预*作业,录制洛桑学艺的录音带或其他的口技录音。

  2、学生准备:查阅口技的相关资料,交流预*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

  质疑法,演读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听洛桑“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请学生概括什么叫口技?你能表演一段吗?这节课看听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你一定会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读顺文字:

  ⑴教师朗诵《口技》,对“少顷”“许许”等多音异读的字,有意读错。引起学生的注意。

  ⑵学生齐读──个读──分段读。生生评价,教师纠正读音。

  2、读通文意:

  ⑴结合课下注释,在小组内口头交流翻译。

  ⑵质疑问难。生生,师生交流难词难句。

  ⑶以“读《口技》我仿佛听到或看到──”的句式说话。

  ⑷齐读全文

  3、自读探究:

  ⑴口技人表演的故事有哪几个场面?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⑵你通过哪些词语判断了解情节发展的?

  ⑶师生对话,教师点拨。

  ⑷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对照找出三个场景的相关内容,在书中圈点勾划。并分析声音的特点:

  场景声音种类声音特点作者议论听众反应

  梦中惊醒远*外内小大分合

  渐入梦乡大小密疏

  火起百象少多简杂

  ⑸教师小结:

  声音由小──大──小──大,由简单到复杂。一张嘴能模拟这样的千态百象,真让人难以置信。技艺真正的高超。

  三、教师引导课堂总结收获

  四、课下作业布置

  试背全文,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作业交流检查

  二、品味语言,深入理解

  1、教师引读:口技表演可谓精彩,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是──“善”,你认为在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2、师生交流明确:表演的精彩在声音的反复变化、多而杂上、人物的众多、道具的简单、观众的反应。

  3、演读三个场景中的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用心体会动作神态描写的内涵和意味,以及所表达的作用。

  (明确:“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此句中观众的笑貌心理动作跃然纸上。他们心领神会,深深折服,暗暗叫好,完全沉浸其中。“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这一句细致地表现宾客由紧张到放松的渐变过程,这时观众已忘了自我,心随故事而动。融进表演而身临其境。“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此句宾客的惊慌失措,惟恐祸及其身的神态栩栩如生。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最高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细腻生动地刻画了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充分表现口技表演的巨大吸引力,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首尾都写了表演的道具,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3、生生交流,教师点拨:第一句是全文的统领句,交代口技表演的技艺高。全文的内容围绕“善”字写的。两次写道具,首尾呼应,首段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铺垫,结尾强调道具简单,说明口技表演的技艺高超,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4、师引导小结,让学生说从文中学到的写法:清晰明了的结构。侧面烘托的艺术效果。

  四、拓展迁移,提升审美情趣

  1、你还知道哪种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说给同学听。

  2、师: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还要积极地创造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3、用正侧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个场景或者其它民间艺术。

相关词条